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美麗鄉村發展分析

美麗鄉村發展分析

時間:2023-07-17 17:22: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麗鄉村發展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美麗鄉村發展分析

第1篇

【關鍵詞】傳統村落 文化保護 美麗鄉村建設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傳承保護也沒有一貫模式可循。如何結合當地情況,把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建設成“美麗鄉村”;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將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值得我們研究。

一、如何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傳統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蘋瞪踔料失,如何保護它迫在眉睫?!睹利愢l村建設指南》國準,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準改變了以往美麗鄉村建設從方向性概念轉化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實踐,為全國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術指導標準。2017年全國兩會的召開,雄安新區的設立,也給我們河北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發展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我們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記得住燕趙情”,作為河北省內落地實施的規劃方案研究的目標。

根據《2016年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我們認為首先要積極整合河北省鄉村建設項目資源,發揮各方力量,突出重點,保護文化遺產、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為重點,研究一條屬于京津冀區域自己的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規劃的方法。其次關鍵之處還是應該建立協調機制,制定建設規劃,明確實施指導意見,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由點到面全面開展,整體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可持續發展。再次,通過挖掘太行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概念提升、科技參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河北省古村落特點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及服務的文化產業形態。第四,發展河北省特色文化產業對深入挖掘和闡發河北省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為例看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挖掘與文化調性提升

以大激店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案為例,研究河北省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調研和實施落地,提出進一步創新河北省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機制,在全省內開展建設美麗鄉村的建設規劃經驗的推廣和學習,推動這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一)通過古村落現狀概況分析了解村落發展存在的問題。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歷史沿革、交通狀況、用地現狀、歷史概況、古街巷現狀、建筑現狀、水系現狀。以保定大激店村為例,經過調研分析、實踐總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一、村內中心街功能內容單一,服務對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開敞空間系統不完善;三、基礎服務設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質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歷史建筑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六、管理水平上存在問題。雖然部分遺址已得到重視和原貌回復,現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護,但缺少一個統一的機構進行管理。歷史與現實產生劇烈碰撞,保持環境的完整統一面臨時間加空間的雙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強調現代人生活、生產所需而建。嚴重影響大激店村的總體文化形象和長遠利益。

(二)通過發展前景分析制定保護與更新對策。隸屬保定競秀區江城鄉的大激店村是中國北方古村落、保定傳統村落文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與典范,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生態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發展文化產業先進村”等。發展前景總結如下:一、農業結構調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經濟發展呈現新亮點。三、城鎮建設出現新面貌。四、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從而得出以下對策分析:一、發展策略是保護與更新開發并重。二、保護文物建筑和優秀的近代建筑,應賦予新的使用功能。三、發掘與梳理村莊空間形態與肌理特征,建立生動有序的公共開敞空間系統和沿河景觀系統,提高大激店村的環境品質,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個性,增強村莊活動與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態上與保護建筑及街區空間的風貌的良好協調關系。五、注重居住環境與沿街商業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營造。

(三)通過設計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調性的提升。從實際出發,高起點高水平,建設一個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旅游鄉村。需要從制定規劃原則開始,合理繼承歷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統和建筑院落的空間格局,協調現代生活與傳統風貌保護的矛盾,并嘗試在改造中,形成獨具一格的地方風格。作為保定市傳統村落風貌風俗的保護與開發,大激店村是重點建設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區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煉大激店村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加強整體歷史文化環境、重點歷史地段與自然環境空間的保護,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內涵。確定規劃范圍,從而制定規劃目標為:保定市城區西部生活的家園、旅游的勝地的設計理念。規劃設計將遵循高標準、高質量的原則,嚴格服從規范,注重景觀效果。延續其歷史文脈,做到建筑風格的活態傳承,形成獨具特色的明清風格的北方水鄉古村落。以人為本,創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環境”。

發展保護京津冀地區的傳統村落,建設“美麗鄉村”,“走出去,引進來”向來是發展的良藥。將中國特有的傳統的東方元素展現在世界舞臺,傳統需要發展,需要和世界接軌。目前為止,兩屆保定大激店音樂節成功舉辦,讓保定在世界發聲,讓世界聽到了保定的聲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項目、藝術家院落的籌建、各種文化節藝術節的舉辦都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麗鄉村建設增磚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與改造在河北省內有較強的示范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新型城鎮化視域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何東升.延邊黨校學報. 2015(06)

第2篇

一、調研整體印象

1、目標定位準確。石塘鎮立足本鎮實際,提出了“美麗石塘、養生勝地”的新目標,既契合全縣的發展思路,又充分考慮了鎮情特色,為美麗鄉村建設指明了科學的、正確的目標和方向。

2、整體規劃有序。區劃調整后,石塘鎮黨委政府及時對全鎮的村莊建設進行了重新規劃,確定了“一心兩帶三區塊”的總體布局。整個規劃起點很高,既分層次實施,保證了有序推進,又突出了各村的特色。

3、建設規模大氣。全鎮累計整合各項資金1500萬元,專項用于“山水童話鄉村”建設,2012年全鎮就有18個村建設實施,真正體現了大投資、大手筆、大成效。

4、產業文化融合。與產業、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所在,石塘鎮小順村的石文化、高畬村的畬家文化、桑嶺村的汀州客家古建筑文化等,全面提升豐富了美麗鄉村的實質與內涵。

5、組織措施有力。實行童話鄉村建設項目領導負責制,與鎮干部年度目標考核、村干部報酬相掛鉤,實行建設進度周通報制,并進一步發揮村干部和農民的主體作用等。

二、橫縱對比分析

首先,從鄉鎮角度看。拿石塘鎮與龍南鄉對比,兩個鄉鎮既有區別又有共通之處,相比較而言,石塘鎮基礎好,建設規模大、建設進度快、建設成效好,許多地方值得學習。

其次,從縣市角度看。XX縣抓住“山水童話鄉村”主題,注重特色化、品牌化、系統化、項目化、有序化。XX市注重規劃編制、彰顯特色、資源整合和項目報備,兩縣市均圍繞“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這個主題,各有側重,各有特色。

第三,從全省角度看,不論從建設規模、建設品位、美麗程度上與發達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都有較大的差距。

通過對比,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

1、村小布局散。大量人口外出、社會效益值低等,給美麗鄉村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資金缺口大。麗水經濟欠發達,廣大農村基礎設施差,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民收入低,本級補助資金遠遠不能滿足美麗鄉村建設需求。

3、美麗不持久。部分村受條件制約,易出現建后無人管理現象,只是一時之美麗,很難持久。

三、幾點想法

(一)什么是美麗鄉村

麗水的美麗鄉村建設,不是每個村均能達到省里提出的“四美三宜”要求,所以,要立足實際,找到自己的單項美麗點,找準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二)怎樣建設美麗鄉村

1、準確定位。受基礎條件、資金等方面的制約,不能一味想著怎樣做大,一夜之間就改頭換面,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好、用活,發揮出最大效益。

2、分類指導。要對不同類型的村莊進行具體分析、分類指導,有重點、有梯度、有選擇,將資源、資金進行整合,確保集中建設一批、成功一批、見效一批。

第3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鄉村建設;建設現狀;建設背景

1 前言

隨著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我國明確了新型的城鎮化建設、發展道路,要求城鎮化建設遵循綠色、低碳、智能、集約的模式進行發展,因此近年來,美麗鄉村建設的理念就隨著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確定逐漸興起,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績[1]。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開展,不僅響應了國家的號召,還是順應社會總體發展趨勢的表現。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之間的發展相對不平衡,所以在建設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對我國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進行分析,探討推動建設進程的策略。

2 美麗鄉村建設的涵義

鄉村建設是我國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旨在推動我國鄉村的良性發展,改變傳統落后的發展模式,提高鄉村地區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設內容不僅僅指發展鄉村的經濟,它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如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生態環境、設施等[2]。換言之,建設美麗鄉村,既要建設鄉村的經濟,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又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重視當地生態和環境的保護,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推動鄉村的進步,進而提高我國整體的發展水平。

3 美麗鄉村建設現狀

在各地政府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貫徹之下,當前的鄉村建設工作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各地通過對鄉村進行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整治環境、發展農業等方式,改善了鄉村的生活條件,促進了鄉村地區的發展。但是,雖然獲得了成效,目前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進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3.1建設資金匱乏

足夠的資金是保證各類建設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在當前的鄉村建設工作中,普遍存在資金匱乏的情況。資金上的短缺,使各項工作滯后不前,遠遠落后于經濟條件良好的地區。這些地區難以進一步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如村民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等文化娛樂設施,也無法為當地的農民提供發展的資金幫扶。雖制定了發展項目,但卻沒有作為保障的經濟基礎,進而延緩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速度,降低了發展的質量。

3. 2缺乏建設人才

農村地區對人才的吸納和挽留能力相對較弱,缺少專業的建設人才。美麗鄉村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它的發展必須符合新型城鎮化的要求,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專業性更強,要求更高,如果沒有專業人才的指導,很多工作都無法順利進行[3]。大部分地區目前也只是處于探索的發展階段,于這些地區而言,這是一個實現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機會,但他們能力有限,所以必須依靠專業的、高素質人才來建設。

3.3居民文化素質較低

農村地區居民的低文化素質制約了當地建設工作的開展。雖然我國已經步入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的階段,但至今為止,仍有許多農民認為農業才是最為重要的,他們的技能也以農業生產的技能為主,因此,不愿意參與或無法加入第二、三產業發展中的農民大有人在。而且,大部分鄉村地區缺少第二、三產業,可以提供的職業較少,農民沒有其他的發展途徑,只能選擇保守、傳統的農業生產勞動,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基本經濟開銷。

3. 4基層管理部門工作不到位

一些鄉村地區的基層管理部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施了國家的政策,但他們人員缺乏,工作效率偏低,未能滿足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比如在開展鄉村文化建設的時候,重量不重質。他們會為農民提供書籍、電影的閱讀、觀賞機會,或是承建書屋,舉辦一些文化活動,但是傳播的內容與農民的接受能力存在差距,多數農民無法理解,對這些資源的利用不足;同時這些資源無法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并且,有關部門把更多的發展精力放在鄉村地區的經濟建設上,對文化的發展不夠關注,致使文化與經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出現[4]。

4美麗鄉村建設策略

4.1擴大資金來源

各地有關部門要堅持發展當地的經濟,在發揮鄉村地區農業優勢的同時合理開發其他的發展途徑,比如結合當地的特色,積極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增強當地的經濟實力。同時適當增加對鄉村地區的幫扶力度,除了合理增加撥款,為其安排與各建設項目相應的建設經費之外,還可以與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開展合作,獲取企業對鄉村建設的贊助,緩解浩大的工程量帶來的經濟壓力。

4.2廣泛吸納人才

村莊的建設離不開人才,一方面,可以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另一方面,提供優惠的人才吸引條件,廣泛吸納其他地區的專業人才。各地要積極建設實踐基地,吸引大學生到當地進行實踐學習,在借助大學生的力量進行建設的同時,也實現了對大學生工作能力的歷練。此外在國家政策扶持的基礎上,通過招聘等形式,篩選、引進合適的專業人才,給出合理的條件;并加強對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優化建設的隊伍。

4.3提高居民素質

不讓村民的素質阻礙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不僅是口頭禪,還必須落到實處。積極推行當地的文化建設,為當地居民提供完善的的文化設施進行學習,轉變他們的傳統思想,并把美麗鄉村建設的有關理念、含義、目標等滲入到他們日常生活當中去。文化建設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如前文提到的提供書籍閱讀、電影觀賞、舉辦文化活動等,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工作人員資源,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成立文化隊伍,鼓勵居民參與其中,這種方式更具有親民性,也更為有效,因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居民參與到實踐中。

4.4加強管理工作

首先國家要加強對這些部門的監管力度,在考核部門工作的時候,不要搞形式主義,把考核重點錯放在官員的績效考核之上,而是要重視各地發展的真實情況,以此督促基層部門的工作,端正其工作態度。

其次各部門在工作時,要事先對當地進行調查,對建設工作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比如某個地區的居民受教育水平較低時,要盡量選擇通俗易懂、實用性較強的書籍發放,或對他們進行多項技能的培訓,從而有效提高居民的素質,同時也培養了鄉村建設的有生力量。

5 結語

新型的城鎮化道路是符合新時期要求的一種發展方式,而其中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是我國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要做好這項工作,推動鄉村、全國的良好發展,需要我們正視發展中的不足之處,找出癥結所在,及時予以改進。對于不同的建設項目,要給予同樣的重視,避免發展中出現失衡的現象,以促進我國鄉村地區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蔚,許昊皓,彭波,等.“新型城鎮化發展下的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思考”――廬山西海為例[J].中外建, 2015(04): 22-27.

[2]唐長貞,孫杰. 基于新型城鎮化與美好鄉村建設的古村落景觀保護對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4(31): 11000-11001.

第4篇

試論各學科對鄉村聚落的研究

藏書老鎮區項目設計札記

太湖流域古鎮空間研究回顧

徐宿連大叉手傳統建筑技藝特色

金其銘對江蘇農村聚落地理的研究

社會學視域下的蘇南鄉村研究

江蘇文化遺產解讀的探索與思考

基于南京江寧區金花村的實證分析

江蘇省鎮村布局規劃的實踐回顧

南京市村莊環境整治的探索與實踐

無錫市村莊環境整治的探索與實踐

溧陽市村莊環境整治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迫切性

美麗中國:江蘇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實踐

鄉村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

高淳村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探索

地理學對江蘇鄉村研究的溯源與發展思考

快速鄉村城鎮化背景下的古村保護與發展

對當前我國鄉村規劃實踐的反思和展望

政府統籌、村民主導的新農村改造規劃

“生活圈”視角下的村莊布點規劃研究

村·屋·人——常州市鄉村人居環境初探

華北村莊環境改善實踐——以邢臺市為例

蘇州西山古村落特色空間格局保護與產業發展研究

當代語境下的鄉村調查—“2012江蘇鄉村調查”

城鄉發展一體化視角下的江蘇村莊環境整治研究

基于村莊空間演變內生動力的村莊布點規劃探索

論中國城鄉建設用地流轉的本質與系統

法國鄉村建設政策與實踐——以法蘭西島大區為例

從慢城到慢村——一種美麗鄉村發展模式的探討

鎮江鄉村物質空間環境的多樣性與動態性解析

省域鄉村旅游重點發展地區選取方法初探

詩畫江南——常州市村莊整治規劃之“特色”思考

精心規劃建設讓城鄉差別化互補協調發展

修得起,回得去——浙江省桐廬美麗鄉村考察感想

江蘇省村莊環境長效管理模式及經費籌措機制研究

南通市農村環境“四位一體”長效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多樣化、宜居化提升方法研究

村莊環境整治中的特色塑造——以南京市佘村為例

小村莊大戰略——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江蘇實踐

太湖流域水網密集地區村落公共空間演變的影響因素研究

村落空間的生長與自我修復——基于溧水諸家村的調查與思考

驛路要沖,圣裔名村——南京市漆橋村歷史文化價值研究

禮社古村落養老旅游開發——歷史空間的當代創新應用

原鄉·新生——以無錫陽山鎮為例探索美麗鄉村建設思路

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在村莊環境整治和長效管理中的主體作用

村莊整治中的傳統特色延續與規劃引導——無錫村莊整治規劃的點滴體會

第5篇

關鍵字:休閑旅游;美麗鄉村;鄉村建設;規劃;保障機制

1研究背景

1.1 生態文明對農村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成為社會發展中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隨著工業化的完成,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土壤、水源和食品等均受到嚴重的污染,甚至還發生了重大環境公害事件。在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的影響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嚴重的威脅,生態環境問題倍受關注。我國在世界上率先把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鄉村”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先后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尋求使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2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

“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基本問題。農業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村的繁榮穩定關系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關系著國家的繁榮穩定;農民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帶動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主席曾指出農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他表示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 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1.3 建設和諧社會、美麗安康的需要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長行村位于安康恒口示范區南部,處于十天高速與包茂高速交叉處東南方,自然環境良好,區位條件優越,結合現有條件,具備建成休閑旅游型特色村的條件。

綜上,“美麗鄉村”的建設迫在眉睫,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和重要載體。高度重視農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將有助于促進農業的良好可持續發展,為農民提供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加快生態文明進程,進而維護農村的穩定與和諧。

2 相關理論基礎

2.1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概論源于生態學,后隨著新的內涵不斷引入,該概論逐漸成為一個綜合動態概念。農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由于發達國家日益凸顯的如:農產品過剩、經濟增長緩慢、自然環境的破壞的問題,隨之出現了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相關理論,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自然農業”、“三生農業”等農業相關模式,可持續發展觀念已被社會所接納。而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的布局、農民素質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制約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2.2 城鄉統籌發展的相關研究

城鄉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始終是貫穿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中的主線,具體體現在人口、資源、資金和信息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城鄉關系與農村發展成為二戰以后興起的“發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的重要領域之一。“城市和鄉村有同等的生活條件”作為城鄉融合并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對于城鄉關系的研究,國外專家學者分別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領進行了較為廣泛深入。

2.3 新農村建設相關研究

新農村建設中,各國對“農村”、“鄉村”等含義的理解不同,美國學者 R.比勒爾認為:“‘鄉村’是指人口稀少、絕對面積不大、比較隔絕、以農業為主要經濟基礎、人民生活基本相似而與社會其他部分尤其是城市不同的地方”。社會學家使用“鄉土”一詞,稱之為“鄉土社會”。鄉村社會學家楊懋春認為:“一個完整的農村社會需包括一群農民家庭、數個至十余個的村、一個集鎮及集鎮與其周圍各村所形成的集鎮區。這樣一個農村社會就是鄉村社區”。

3 研究區概況

規劃區域位于恒口示范區南部,處于十天高速與包茂高速交叉處東南方,與恒口鎮鎮區隔月河相望,其余三面為山地。處于十天高速恒口出口西面,受十天高速交通輻射影響明顯;同時因基地緊鄰恒口鎮區,可受到鎮區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配套設施的輻射覆蓋,基地區位優勢明顯?;爻什灰巹t多邊形,最長邊約371米,最窄邊約82米,總面積約87144平方米 。

3.1 現狀概況

長行村位于陜西省安康市恒口鎮月河以南,村落坐落于鳳凰山山脈東段?;乇迸R包茂高速和十天高速。正北面向月河及恒口鎮總體規劃核心區域“恒口之心”,“恒口之心”由文化中心、商業核心及休閑中心構成?;啬蟼扰徢М€生態林及玉皇廟。東有規劃的石家營特產產業園,西臨鳳凰山森林公園和李家溝水庫?;啬苡幸粭l現狀路,由南向北貫穿其中。

3.2資源條件分析

規劃區處于十天高速恒口出口西面,緊鄰恒口鎮區,區位優勢明顯。同時規劃區位于十天高速與包茂高速交叉口,內有一條現狀盤山道路,道路狀況良好。區域內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森林植被茂盛,民風淳樸。

3.3 主要制約因素

(1)村莊面積小,人口少。村域總面積為0.72平方公里。其中農林地面積680.8畝,僅是山區村面積的三十分之一;村莊總人口973人,為普通村莊人口總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2)耕地面積小,人均少全村耕地總面積345.3畝,絕對量少,人均耕地面積0.36畝,戶均耕地面積1.34畝。耕地難以成片整改,農業“五新”難以連片推廣,農業規?;?、現代化程度低。

(3)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緩慢長行村以種植為主,主導產業是一產,無加工業,結構單一,大部分村民就近到鎮區打工,人均年收入約2000元,其中農業收入占30%、打工收入占70%,增收緩慢。村財年收入不足5萬,增收后勁不足。

4 長行新農村建設現狀

4.1 形象定位

古村坐田園、清水繞長行。

4.2 功能布局定位

確定長行村建設的結構布局為“一心、三區、一帶”

一心:綜合服務中心(長行鄉村旅游服務區);

三區:歷史文化展示區、親子農耕體驗區、生態景觀區;

一帶:濱水景觀休閑帶。

5 長行美麗鄉村規劃提升策略

5.1 總體目標

主題形象:安康古村、美麗長行

圍繞“安康古村、美麗長行”這一主題形象,打造文化濃郁、田園優美的“安康鄉村桃源”。

5.2 結構布局

根據安康特色村建設培育的指導思想和性質、結合長行村的資源特色及市場開發目標,確定美麗鄉村建設的結構布局為“一帶、四區”。一帶:渠畔垂釣休閑帶。四區:歷史文化展示區、親子農耕體驗區、生態景觀區;濱水景觀休閑區。

5.3 結構布局的規劃設想

1 渠畔垂釣休閑帶

渠畔垂釣休閑帶范圍: 從長行村入口大門水渠起,沿渠兩側及月河。

規劃設想: 以“水景觀”為鏈條,在沿渠兩側及小湖畔營造渠畔垂釣休閑帶。

2 農耕采摘體驗區

農耕采摘體驗區范圍:長行村與漏頭村相鄰的300農田。

功能設想:泥土芬、稻花香、蛙聲鳴、瓜果俏的采摘體驗。

3 鄉村旅游生活區

鄉村旅游生活區范圍:長行村入口至村部居住群落。

功能設置:方便村民及游客出入及停車,小吃品嘗、旅游購物。

5.4 保障機制

1 自我管理機制

成立長行村“美麗鄉村”建設管委會,以群眾自主管理為主,村委會監督管理為輔,開展村莊日常事務管理活動。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促進實現長行村的美麗農村目標。

2 基礎建設機制

有計劃、有步驟地搞好長行村與周邊城區的基礎設施對接。主要包括對接城鄉交通、供水、供電、供氣、廣電通訊、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構建區域快速交通網絡,增強道路的日常流通能力和非常情況下的應急能力,保證用水、用電達到要求,保證排污工程達標,完善醫療衛生、商業金融等生活基礎設施建設。

3 生態保障機制

各種開發建設項目必須首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暫不具備開發條件的旅游項目,要加強保護,避免盲目開發或無序開發;制定安全防火措施,加強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和水體污染;禁止違章亂占土地,禁止濫建旅游服務設施;對村內生態環境脆弱旅游資源進行保護,實現環境保護與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 資金保障機制

創新資金機制,形成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社會投資等多渠道多形式的資金籌措渠道。制定出臺農村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實施方案,拓展項目融資方式,創新金融機構涉農信貸產品,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市場化運作試驗,探索引進資源整合能力強、具有專業開發運營經驗、能為地方導入特色產業的“城鎮運營商”。爭取上級政府有關部門(農業、旅游等)的專項資金和財政支持。

6 研究結論

第一,本文研究過程中經過大量文獻的查閱、歸納與總結,研究了國內外鄉村建設的相關理論基礎、研究現狀以及發展現狀,發現目前國際上有英國、美國、日本等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而國內有蘇南、珠江、溫州等較為成功的發展模式,為安康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與設計奠定理論基礎與成功經驗借鑒。

第二,主要運用實地調研法,對長行村的農村建設發展的資源條件、區位條件以及現有基礎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為長行村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結合現代設計理念與技術,根據長行村的實際情況、區位以及資源條件,對長行村進行休閑旅游的規劃提升設計,包含總體目標與形象設計、結構布局與角色定位、村莊系統的功能構成及提升設想、建設序時、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史育龍.Desakota 模式及其對我國城鄉經濟組織方式的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1998,(5):

第6篇

關鍵詞:生態文明;全域化景區;建設模式;安吉山川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3-0011-04

Research on the 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Mod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nchuan in Anji

Lu Yun

(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contributes to rich the carrier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and to innovative eco-economic management model.Shanchuan in Anji,which has been given the title of National 4A Tourism Spot,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s of Zhejiang Province.Practice in Shanchuan becomes a classic cas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upgrading.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global scenic in Shanchuan contains target positioning and strategic planning,resources integrating and brand building,environment maintenance and depth management.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combin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unity of heterogeneity and integrity,unity of form and conception,coordination between attraction and bearing capacity.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Global scenic;Construction mode;Shanchuan in Anji

從10多年前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啟動至今,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很大成效。步入“十三五”時期,城鄉統籌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應結合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先導,加速轉型升級。安吉縣山川鄉是浙江省最美鄉村之一,于2015年1月獲批全國首個全鄉域4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域化景區建設的經典范本,本文將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分析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模式,為美麗鄉村的深度變革提供創新實踐思路。

1 安吉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鄉村全域化景區建設,是指在縣、鎮或村的全范圍之內以景區標準加強規劃、建設、管理與經營,構建生態良好、盈利充分、功能多樣的綜合性大景區,實現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作為美麗鄉村高層次發展階段的創新舉措,其必要性在于: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需長期探索的實踐過程,初期以環境整治、資源保護、鄉容改善為主要內容,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態勢;隨著城鄉一體化要求的提升,后期建設轉向宜居宜業宜游等多樣化功能開發,通過強化經營和整合資源,將分散于各點的生態優勢轉化為財富優勢。同時,單個村落各自為政的小規模發展局面不利于鄉鎮生態資源的整體開發,且鄉村風貌的同質化也影響投資效益,導致部分資源浪費。全域化景區建設有助于豐富美麗鄉村建設載體,創新生態經濟的經營模式。

美麗l村景區全域化力圖打破景區內外的界限,營造處處是風景的鄉村旅游體驗,這一理念對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基礎條件有較高要求,只有基礎條件成熟的地區才可能完全實現[1]。安吉山川鄉位于湖州最南端,因山川廣布而得名,46.72km2行政區域內涵蓋6個行政村,43個村民小組。從2003年開始,山川鄉圍繞“生態立鄉,旅游強鄉”的戰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通過“五改一化”和“雙百千工程生態村建設”,大力改善鄉容鄉貌、配備完善服務設施,將高家堂村、馬家弄村等建成典型示范村。山川全鄉擁有91.3%的植被覆蓋率,優美生態成為10a山水變遷的縮影,曾獲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精品鄉和新浪浙江十大旅游目的地。2013年,山川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直接旅游收入6 800萬。生態環境的優化、休閑項目的落地、綠色經濟的興盛,在加上知名度的擴大和游客量的遞增,都為山川實現景區全域化奠定了基礎。

2 安吉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模式

景區開發是依據當地條件,投入適當資金,通過科學的調查、評價、規劃、建設、經營等,使未被利用的資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資源在深度和廣度上得以加強的過程[2]。山川鄉憑借美麗鄉村建設的前期優勢,于2010年提出4A級大景區建設,2012年開啟生態之路,落實空間規劃、資源挖掘、產品設計、產業推動等,依據時間維度,可將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模式歸納如下:

2.1 目標定位與戰略規劃 全域化景區建設的首要環節是進行合理的定位與規劃,在目標選擇和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預測景區開發的任務、內容和成果要求,對景區要素進行統籌部署,促進資源與市場的匹配。

2.1.1 以“浪漫山川”為目標 寓意深刻、特征鮮明的形象主題是一個景區的標志,構成規劃與經營的核心目標。山川鄉依托自然環境優勢創立“浪漫山川”生態文化品牌,作為全鄉域景區的靈魂?!袄寺睙o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是滿足生存需求之后的高層次精神需求?!袄寺酱ā痹谏鷳B優美的基礎上更為強調人景交融,旨在將美麗鄉村打造為情緣的起點,心靈的歸宿。因此,景區功能定位是多樣化的,除休閑娛樂之外,更為注重人文體驗。同時,作為美麗鄉村深化改革的舉措之一,以“浪漫”旅游產業的經營增加當地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幸福感,也是景區開發的重要目標。

2.1.2 以“一區兩帶兩組團”為戰略 隨著美麗鄉村的升級,山川興起大批休閑旅游項目,仙龍峽漂流、芙蓉谷景區、老樹林度假酒店、品園山莊等精品點已經成為該鄉景區創收的增長極,也是人文和諧的中心點。經濟學家納?松巴特提出“生長軸”,認為空間極化不僅只出現在若干點上,也會出現在連接各點的重要交通干線及其沿線的線狀地帶[3]。山川鄉提出“一區兩帶兩組團”的建設模式,其中一區是指山川鄉域大景區,兩帶是指高家堂村和馬家農村沿溪一帶、大里村和船村沿溪一帶,兩組團包括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精品度假項目群。通過點線面結合的戰略布局,借助各個旅游產業精品點的優勢帶動整個鄉村旅游經濟的增長。

2.1.3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 山川鄉景區建設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不以犧牲鄉村原生態為代價發展旅游業,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加強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造。首先,加大資金投入。在道路建設中投資534.5萬元、河道整治中投資1 000萬元、林蔭道路建設中投資315萬元。其次,重視污染治理。關停多家造紙廠和竹拉絲工廠,搬遷公墓和散墳,建成農村垃圾中轉站,引入美國阿科蔓生態處理技術治理水源污染。生態保護型的景區開發模式使生態文明與綠色經濟同步發展,村民通過環境改善提高生活質量,依靠綠水青山發財致富。

2.2 資源整合與品牌塑造 旅游資源的豐富多元是游客產生獨特體驗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視野下全域化景區建設需兼顧效益豐厚與生態良好的統一,圍繞形象品牌的塑造與傳播,整合、優化鄉村景區資源。

2.2.1 鼓勵鄉民參與建設 全鄉域景區建設直接影響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景區開發務必要考慮村民需求,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山川鄉景區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使村民成為旅游環境的改造者、景區業態的參與者、旅游服務的從業者和最終的受益者:村民入股旅游公司,如高家堂村有100多戶村民是景區股東;400多名“50、60”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遍布景區檢票、導引、安保、物業、電修等崗位;工匠藝人重返竹編行業,激活景區手工藝品市場;更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向游客展示手工豆腐、年糕等的現場制作方法。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全鄉域景區經營變成常態,家家戶戶為景區建設貢獻力量。

2.2.2 綠色高端招商選資 適度引入社會資本,有助于最大化開發和整合鄉村旅游資源,依托項目運作實現大景區建設。山川鄉經歷從引資到選資的轉變,按照景區建設需求和生態文明準則有選擇地挑選項目,嚴格落實項目審查制度,保持山川鄉原始風貌。2011年至今,引進項目20個,總投資近10億元,創建既能體現本鄉特色,又能推動山川發展的休閑旅游項目,如仙龍峽、七星谷、落伽山、林清軒、老樹林等。同時,山川鄉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高端民宿建O,以先進的民宿經營理念,將自然生態與時尚家居相結合,借助新媒體加強營銷,滿足都市白領階層需求。

2.2.3 加速文化品牌傳播 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必須與文化融合才能形成品牌,品牌必須經營才能鮮明,必須經歷產品營銷、精品營銷和文化營銷后才能穩定[4]?!袄寺酱ā鄙鷳B文化品牌的經營依賴于豐富的景區實體,如“五坊六藝”民俗區、“清靈佛禪”感悟區、“山水鄉村”生活街區、“安逸隱世”住宿區、“山民生活”體驗區;還有多元的活動載體,如按照12個民俗節日推進美麗鄉村深度經營,使游客于每個月份都能體驗不同節氣的鄉村風情,在親子游戲、農事體驗、團隊協作、體育活動中放松身心。此外,旅游品牌的傳播離不開媒介,“浪漫山川”通過標志設計、網站建設、專題拍攝、新聞報道等綜合形式不斷擴大知名度。

2.3 環境維持與深度經營 全鄉域景區建設意味著鄉村旅游資源的重新整合與均衡發展,這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伴隨著資源的消耗、更新和重組。為此,需依據景區容納能力和旅客需求變化,維護景區環境、優化經營管理策略。

2.3.1 科學調控維持景區環境 全域化景區提供高品質的休閑旅游服務,有效避免了交通堵塞和景區擁擠,但其空間承載力并不是沒有上限的,一旦游客人數超越接待能力,就會降低旅游品質,增加環境負擔。為此,山川鄉特意邀請省內外旅游業專家進行評估測算,綜合生態環境承載力、游客體驗效果等因素核算出最適宜的日接待旅游人次為3 000人,景區嚴格按照這個標準控制接待人數。同時,為了維護全域化景區創建成果,山川鄉制定了《4A級景區精細化管理實施辦法》,由鄉村干部依據精細化標準進行衛生督察,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促進全鄉域大景區長效管理制度化、保潔隊伍職業化、垃圾分類常態化。

2.3.2 著力提升生態文化品味 文化是景觀的靈魂,體現品牌核心價值。鄉村全域化景區的建設離不開內涵的挖掘與品味的升華,在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充分運用傳統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知識、民族文化遺產等傳統“三農”旅游資源,新建成或恢復了江南威風鑼鼓、大里雙龍、竹馬燈、鱉魚燈等一批民間文藝隊伍,并融合了當地竹、茶、孝、民族、書畫等豐富的文化元素,使每一處景觀都能滲入人的主觀意識。同時,山川鄉注重鄉民原創文化的培育,如“愛在山川?禮待自然”生態家庭演出活動展現了鄉村人民的別樣風情,在生動有趣的文化演出中傳遞生態理念。

2.3.3 廣泛吸納內外合作力量 全域化景區并不是一個僵化封閉的空間,它與外界存在廣泛的資源與信息共享交換。一方面,在鄉村內部需充分發揮當地政府、企業、農民的合力,山川鄉在“政府引導、村級主體、企業帶動、農民參與”四位一體的協調機制作用下建立起“村企合作發展鄉村旅游雙贏模式”[5];另一方面,景區積極開展對外聯絡,不斷豐富旅游品牌營銷策略。山川鄉與浙江旅游學院開展校地合作,依托高校社會服務平臺和專業研究隊伍,共同實施旅游業態人才培養、旅游品牌特色創建、鄉村旅游服務提升等多項工程,探討全鄉域景區規劃建設與經營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問題,不斷推動全鄉域景區的深入經營。

3 美麗鄉村全域化景區建設模式運行需遵循的原則

作為首個鄉域國家級4A景區,山川鄉自2015年至今加強景區項目經營,全長6.1km2的旅游環線即將形成,巴伐利亞風情酒店、宋院南禪精品酒店、零碳度假營等項目相繼落實,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山川鄉創新實踐為其它地區提供了樣板,全域化景區建設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

3.1 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 全域化景區建設走精品化路線,景觀與產品的設計開發需充分符合受眾需求。鄉土特色是全鄉域景區高品質要素之一,景區開發要注意就地取材,發揮當地獨特景觀資源的作用,尤其注重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護與繼承優秀的鄉土文化。山川的百年老宅和古巧棧道等人文景觀,以及威風鑼鼓和竹馬花燈等民俗活動,形成別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在閑時趕往鄉村享受度假生活,景區項目設計還應與時俱進,跟上現代步伐,不斷創新思路邁向精致化。山川鄉輕奢型民宿建筑將鄉村的淳樸和城市的現代相融合,做到既親近山水又彰顯現代生活品質。

3.2 異質性與整體性相統一 美麗鄉村在打造全域化景區時需有一套完整的體系,這與景區的目標定位和品牌塑造息息相關。全域化并不意味著鄉村內每一處都要有景點,而是由幾個精品點、幾條精品線相互銜接而成的若干景區要素的最優化組合,每一種景區要素都有著獨特的功能特性和視覺特征,從不同角度服務于景區形象主題。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這是全域化景區形成的重要原理。山川鄉大景區以“浪漫山川”為目標,推出11條精品旅游線路,設置觀光區、采摘區、展示區、休閑區等多個模塊,各種休閑項目設計均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異質性與整體性的有機統一中實現全鄉域景區的浪漫風情。

3.3 形式與意境的交融統一 隨著城鄉統籌一體化的推進,鄉村景區功能也經歷轉型升級,從單純的身心放松逐步演化為文化滲透、寓教于樂和性情陶冶。游客除了欣賞山川美景、呼吸新鮮空氣之外,更希望返璞歸真、重享兒時樂趣、せ厝松真諦。為此,景區項目的規劃建設應充分考慮現代人的情感需求,通過設計豐富的旅游活動,使游客在景區內享受審美、休憩、體驗學習、情感增進等多項功能。山川鄉大景區依靠自然生態優勢實現空間視覺美學效果,同時更為強調自然生態與鄉土文化的結合,舉辦系列親子活動、情侶活動,做到鄉村景區“形”與“意”的交融統一,提高旅游景觀的文化品質。

3.4 吸引力與承載力相協調 具有吸引力的景觀項目雖然給鄉村帶來了客觀的旅游收入,但是仍會引起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生態平衡的打破。因此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就要充分考慮景觀項目與鄉村原始風貌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以生態保護為重要原則精選投資項目,合理布局景觀要素,將對鄉村環境的破壞和村民生活習慣的影響降到最低。隨著大景區建成之后游客量的增加,勢必考驗景區接待力和環境承載力,這需要當地政府對旅游經濟效益和鄉村生態環境之間進行理性取舍,運用專業力量科學計算景區承載力,制定合理的開放運營計劃并嚴格實行,兼顧鄉村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終謀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宴.美麗鄉村樣板村的興旅之路[N].湖州日報,2014-11-11.

[2]王軍.試論鄉村生態旅游文化品牌的營銷[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1):82.

[3]徐福英.基于城鄉統籌的旅游業發展研究:模式建構與類型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137.

第7篇

關鍵詞 美麗鄉村;規劃;構想;甘肅秦安;郭嘉鎮;槐廟村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348-02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Huaimiao Village in Guojia Town of Qin'an County

ZHANG Xiao-hong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Tianshui Gansu 7410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ural conditions,economic base,customs,culture and other rural areas culture of of Huaimiao Village,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2014A-136) of Tianshui reg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design projects on the Huaimiao Village build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 which established by Gansu Province Education Department,aimed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promote village style and features.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plan;conception;Qin′an Gansu;Guojia Town;Huaimiao Village

1 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廟村現狀

1.1 氣候適宜,自然條件良好,有利于發展經濟林產業

郭嘉鎮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村與村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川道區以果品業為主的農業支柱產業發展較快,淺山區推廣地膜糧食種植,山區村突出花椒產業和冬暖棚建設等農業特色項目?;睆R村位于郭嘉鎮的東南部,地勢起伏不大,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屬于溫帶半濕潤氣候,現有耕地面積156.3 hm2,其中蘋果種植63.3 hm2,桃種植40.0 hm2,花椒種植33.3 hm2,其他農作物種植19.7 hm2。經濟林產業已發展為槐廟村發展的支柱產業,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林果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2 村民居住較為集中,有利于村容整治

槐廟村全村共有410戶,總人口1 892人,其中350戶分布在207省道兩側,其余在河北面集中地段,部分宅基地布局很不合理。為了便于開展村容整治工程,實現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創業增收,開展建設美麗家園。

1.3 寶貴的文化遺跡建筑、便利的交通、淳樸的民風,有利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村莊內有3處宗教圣地,即伍圣宮、祖神廟、娘娘廟,其中娘娘廟建于村莊的堡子內,與周圍堡子城墻相互映襯,充分體現槐廟村歷史文化與人文變遷,是開展槐廟村鄉村文化旅游的寶貴資源;207省道從南向北貫穿全村,交通便利;槐廟村村民待人熱情大方、好客、村民之間真誠友愛,保持著西北地區淳樸鄉風,為發展鄉村農旅游提供了條件。

1.4 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規模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槐廟村現有有氣調庫8處,占地面積5.03 hm2,可用于存儲蘋果、梨、桃等水果;現有有果品廠1處,對村內生產水果進行果品深加工,占地面積0.12 hm2。可以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擴大規模,將槐廟村建設成為區域林果產品倉儲、交流、加工的中心,不僅一定程度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帶動了槐廟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同時對秦安縣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1.5 槐廟村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實現秦安縣“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

秦安縣2011―2030年產業規劃中(圖1),確定了“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槐廟村處于秦安縣城市產業規劃西翼林果業發展的中心位置,將槐廟村建設成為功能齊全的美麗鄉村,必將帶動西翼林果產業的發展,實現“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

2 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構想

2.1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堅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圍繞槐廟村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創建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經濟林種植、鄉村旅游、小商品服務服務等產業的發展,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同時依托科學規劃、整治村容村貌、發揚民俗民風為目標要求,著力推進農村生態人居體系、農村生態環境體系、農村生態經濟體系和農村生態文化四大體系建設。建設中要盡量避免大拆大建,占用農田地,一戶兩宅等不良現象[1]。

2.2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的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的哲學基點出發,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重,以合理、節約有效用為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導向,注重當前農民增收與保證長遠發展相結合,國家投資與農民自力更生相結合,突出地方特色的建設原則。

2.3 規劃定位

以美麗鄉村為契機,依有利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地域特色和農業產業優勢,發展觀光農業,將槐廟村打造為“都市人的后花園、農事體驗游樂園”型的美麗鄉村。

2.4 功能分區規劃

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在尊重原有村落布局形態、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槐廟村進行重新整治,形成5個功能分區。公共活動區:主要指2處村民文化廣場,作為村民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教育區:擴建的小學和新建的一所幼兒園;產業區:沿著207省道兩側規劃的果產業區,包括氣調中心、果產品生產區;桃花觀光園區:指村莊河壩兩旁新建以桃花觀光為主的休閑農家娛樂場所。結合槐廟村的特點與原則,綜合考慮規劃區與周邊環境關系,對規劃區進行空間整合與合理布局,將本次的規劃結構定位為“兩心、三軸、三區、多節點”。兩心:2個公共活動中心;三軸:2條景觀軸和1條商業服務軸;三區:居住區、景觀區、生產倉儲區;多節點:分布在居住區內的活動節點(圖2)。

3 建設用地布局規劃

3.1 居住用地

規劃保留了規劃區內的全部一類居住用地(部分因道路拓寬需置換的除外),拆除部分建筑質量太差的建筑物或是影響布局的輔助用房。以建設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產業配套的新村莊為目標,大力改善村容村貌[2]。

3.2 公共服務用地

槐廟村規劃區公共服務用地主要包括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和村莊公共場地2個部分(圖3)。為形成層次分明、內容齊全、功能完善的新農村配套服務體系,構建類別齊全、規模適當的村莊中心,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整改與規劃。

教育用地規劃在原小學基地上擴建,使小學面積達0.87 hm2,建設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縮小與城鎮小學之間的教學差距,全面提升槐廟村的文化層次,為培養槐廟村后繼發展儲備優秀人才創造條件。規劃建設一所幼兒園,占地面積0.31 hm2,改變原村莊學前教育為零的現狀,從啟蒙教育抓起實現全村人重視教育的良好氛圍。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槐廟村同樣面臨農村老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同時隨著城鎮建設步伐的需要,農村勞動力飛速向城鎮轉移,農村空巢老人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農村老人養老及晚年生活問題較為突出,在村莊規劃中新建一處占地面積為0.15 hm2的敬老院,為村內老人提供一個養老和安度晚年的生活環境,同時形成村民尊敬老人,全方位為老人服務的良好農村道德風尚。

為增加槐廟村經濟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解決留守兒童數量增大以及勞動力就地解決問題,新建2處以桃花觀賞、采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觀光園,并配備完善的服務設施,以熱情、周到的服務向外界展示槐廟村民風民俗、人文素質,建設美麗家園。

村莊公共場地:為給廣大村民創造農閑或飯后走出家門健身、交流、開展農村文化,自娛自樂的空間環境,在村莊內規劃建設生活廣場2處,并配置健身器材,以滿足村民健身需求,搭建村民溝通交流平臺,為實現和諧的人居文化創造條件。

村莊商業服務設施用地:規劃將建造商業中心,為村莊農副產品、手工業品交易提供了場所,同時以農貿市場為中心帶動村莊農產品商業化的發展。同時新建擴建超市、飯店、通訊服務設施、金融服務設施。

3.3 村莊倉儲生產用地

槐廟村蘋果、桃、花椒種植已具規模,成為支柱產業,村內原有多出小型氣調庫,隨著蘋果產業的不斷發展,已不能滿足村內蘋果的冷藏以及蘋果產業的更有效發展,在確保村民在增產的同時增收,將村內氣調庫整合并且擴建,面積達到8.19 hm2,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解決了村內剩余勞動力。

3.4 村莊內基礎設施用地

規劃村路面全部進行硬化,同時為改變村內交通條件,對村莊內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巷道進行規劃,并配置照明、排水渠等輔助設施。在村內建立停車場3處,占地面積為0.52 hm2,解決村內停車問題。在村內新建污水處理站2處,占地面積0.32 hm2,垃圾中轉站2處,占地面積0.27 hm2,解決村內垃圾亂堆亂放的問題,改善環境質量[3-4]。

通過產業的整合、文化的挖掘、村莊整治、合理規劃,生態保護等綜合實施,使槐廟村建設特色的風情韻味,使之成為農村居民創業就業的基地和展示新農村建設成就的窗口?!懊利愢l村”建設是以安居樂業、村民增收為特征,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生態文化傳承為目標的新型農村?;睆R村可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通過規劃使槐廟村經濟發展從以農業為主逐步向以農果業為主,鄉村旅游為輔的經濟模式轉變,建設成天水特色的美麗鄉村。

4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秦安縣2011―2030城市總體規劃[A].甘肅秦安,2011.

[2] 曹春華.鄉村規劃發展與機制建設探討: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西部部分地區鄉村規劃建設考察報告[J].規劃師,2010,26(1):10-15.

第8篇

摘要:本文通過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城郊鄉村旅游的現狀,得到的結論是:它有充足的客源和豐富的資源,但是在產品開

>> 休閑旅游視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園旅游產品開發研究 城郊型鄉村旅游環境倫理構建 石家莊城郊鄉村體驗旅游產品開發研究 試論湖南衡陽市城郊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發展 北京城郊某鎮集體資產產業結構轉型研究 城郊型有機農產品基地發展研究 景觀生態學視野下的城郊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研究 城郊型生態休閑旅游SWOT分析及策略 北京城鎮化型村莊舊村改造建設的開發和管理模式研究 城郊型新農村建設規劃研究 冷暖北京城 關于城郊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的探討 圍繞北京城郊經濟特點履行好農村市場監管職能 北京城郊商業保險的發展趨勢與經營對策 談談城郊型小城鎮地塊劃分與開發模式的關系 休閑旅游型美麗鄉村開發研究 濟南市城郊鄉村旅游開發SWOT分析與產品創新開發策略 廣告與北京城 文人落腳北京城 北京城的高度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安金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實現北京鄉村旅游產業升級發展[EB/OL]. [2008-12-03]. /zxhd/xxkxfzg/fzgdybg/182498.htm.

[4]北京市旅游局.鄉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M].2010.

[5]北京市旅游局.鄉村旅游的“北京模式”實踐與應用[M].2010.

[6]何景明.成都市“農家樂”演變的案例研究――兼論我國城市郊區鄉村旅游發展[J].旅游學刊,2005,20(6),71-73.

[7]張有義.交通擁擠費 治堵“妙藥”還是“懶漢行政”[J].2007.

[8]Hall,Derek.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ern Europe:transition and the search for sustain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65-176.

[9]Liu, Abby. Tourism in rural areas: Kedah, Malaysia. Management,2006,27(5),878-889.

[10]張冉.京郊鄉村旅游新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9.

第9篇

[關鍵詞]鄉村旅游;有機農業;柵格分析;戰略構建

我國約70%的旅游資源分布在鄉村,但是各鄉村的旅游資源均衡不一,鄉村旅游業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局限。有機農業旅游近年受到游客的喜愛,其可以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重要一極或加分項,在鄉村開展有機農業旅游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發展越來越受重視。

一、研究綜述

(一)概念界定有機農業是指運用現代技術改進傳統種植與養殖方法[1],摒棄運用化學合成的化肥、農藥、各種添加劑等物質,規避生產中使用基因工程得出的生物和衍生品。鄉村旅游業的主要客源市場為城鎮居民,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等成為游客共同的追求,有機農業能為游客提供更純凈、更天然的有機綠色食品,極大地滿足游客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因此,鄉村有機農業旅游可以界定為在生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某一種或幾種有機農業產業形式,具備吸引游客欣賞、游玩、體驗和購買的業態旅游產品。鄉村有機農業旅游內涵包含三個要素:一是有機農業產業形式具備生態旅游特質;二是這種產業形式是建立在有機農業基礎之上,具備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特征;三是具備旅游吸引物特點,能激發人們旅游的興趣,提供旅游條件。三要素之間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形成一個環狀有機良性持續發展循環體(見圖1)。

(二)研究現狀鄉村旅游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振興,它與有機農業旅游息息相關,如郭微微提出生態農業旅游作為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業相互交叉融合的產物,是實現農業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之一[2]。李存霞等提到生態農業旅游,是集鄉村體驗、農業生態觀光、生態農業建設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旅游形式[3]。另外,方培娟通過實地調研提出有機農業與鄉村旅游都是依托良好的生態條件而發展的產業模式,生態條件是其發展壯大的“生命線”[4],滿慧對無錫市有機農業的體驗式旅游發展現狀及規劃作了闡述[5]。綜上所述,前人學者對于鄉村旅游、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已有涉及,但缺乏進一步的專項研究與具體發展戰略。

二、發展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必要性

有機農業生產的綠色有機產品,不僅滿足了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它也能實實在在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一)旅游吸引力價值大發展鄉村有機農業旅游,前期的投入多、成本高、產量低,但長期性、循環性的有機生產體系一旦建立,其最終的生產效益往往高于常規的生產,后繼的發展潛力也較足。有機農產品的營養價值較高,口感較好,產品對于游客更具有吸引力,其價格往往是常規農業的2-3倍,綜合效益明顯高于常規農業。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很大一部分為城鎮居民,發展鄉村特有的有機農業,并融入觀賞、種植、采摘、技術講解等旅游要素,為開展鄉村旅游業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

(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動植物生長的添加劑和調節劑等,雖然農作物的產量有所提高了,但是長期的化學種植方式導致土壤有機物減少、土壤結塊化、貧瘠化等現象突出,害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農藥的使用量越來越大,最后農作物的生長也將越來越困難,產量必將減少。發展有機農業旅游將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使生產和銷售實現一體,有機農產品所依賴的生產環境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復和改善,通過建立和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保護和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最好辦法。

三、發展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瓶頸

有機農業雖然已提出多年,但是有機農業與旅游產業的結合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多地有機農業旅游更只是零星存在,尚無大規模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相應配套政策有機農業旅游的實施需要前期的高成本與低回報,每個生產環節和過程都可能存在反復的投入,沒有技術支持與政策扶持,農民在經濟上承受能力有限,現實的生活使他們缺乏勇氣開展有機農業旅游生產。另外,有機農業旅游發展好的農戶,因其投入的資金較多,沒有相應的獎勵與典型經驗分享,也使得有機農業旅游發展舉步維艱。

(二)缺乏相應的布局與規劃有機農業旅游是一個系統,單個別農戶建立的有機農業小循環系統,也會由于周邊的環境影響,使該小循環系統存在成本成倍提高,產品質量和數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須進行統一、合理、有序地布局和規劃,實現功能的集中化,布局的合理化,措施的力度化,同時規避有機農業產品的時間壽命,發展初級加工有機產品,讓游客摘得開心、吃得放心、帶得順心。

(三)缺乏技術支持與科研投入有機農業旅游是一個對技術要求比較高的新興旅游形式,農民的知識文化程度有限,專業技術缺乏,無相應的技術員點對點進行支持與跟蹤,及時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很難形成一個系統,而系統的缺失導致有機農業旅游將不能持續發展。另外,有機農業旅游體系尚不完善,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進行技術的更新與系統的優化。(四)缺乏廣闊的銷售路徑產品銷售首先為鄉村游客,實現現摘、現售、游售一體化,由于有機農業的采摘環節,大部分缺乏基礎配套,使游客的可進入性較低;其次,有機農業生產的產品缺乏系統展示,游客難以在現場辨別,造成銷售市場比較狹窄的問題出現;最后,有機農業初期加工產品缺乏品牌,建立口碑與品牌效應尚需時日。

四、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發展建議———以漳州為視角

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發展應摒棄以前無序、無規劃、無支持的發展路徑,依靠柵格分析法實現點、線、面系統性結合,即“明確戰略定位,發展一個示范點、帶動一條線、形成一個面”的指導思想,帶動和發展有機農業旅游產業(見附表1)。通過運用柵格進行分析,找到各要素之間的匹配關系,我們用“+”表示要素之間有匹配關系,用“-”表示要素之前無法找到契合點。各要素之間的匹配如下表所示(見表1、2)。本文接下來以漳州為視角,結合漳州的良好的鄉村旅游資源運用柵格分析法,提出漳州有機農業旅游發展若干戰略措施。

(一)SO戰略1.明確戰略定位。漳州位于九龍江入海口沖積平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宜人,適合農作物生長。漳州之所以被稱為“花果之鄉”,是由于良好的地理環境,是福建省五大平原中最大的平原,氣候溫和濕潤,物產豐富[6]。在進行產品開發時,應結合鄉村實際情況開發各類產品,目前較受歡迎的有機產品旅游形式為參與體驗型,主要有:(1)娛樂體驗,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民俗風情、節慶活動、歷史文化,在有機農場可以打造多元主題活動,游客可以通過觀看各類演出或參與各種娛樂活動使自己在工作中形成的緊張神經得以松弛,讓會心的微笑撫慰心靈的種種不快,從而達到愉悅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2)教育體驗,游客在旅游中見識到的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景點,總會以其獨特的自然知識或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傳統、高超的技藝等令人耳目一新,學習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過程當中。有機農場面向核心家庭開展了形形的親子活動;(3)逃避體驗,工作的壓力、日常生活的煩惱、人際交往的復雜、生活空間的擁擠與喧鬧使人們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養性,忘卻工作和生活帶來的雙重壓力,尋找生活中擺脫束縛的真實自我,遠離都市,與田野、清風為鄰,凈化心靈;(4)審美體驗,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暢、精神愉悅,游客在感受姿態各異的名山大川、人文建筑的高超藝術之美的同時,就是獲得從身體到精神的放松、通暢、忘我感覺的過程。2.樹立品牌,多渠道推廣。漳州農業曾經是該地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支柱產業,通過明確定位進一步鞏固“世界柚鄉的平和溪蜜柚”“中國青梅之鄉”的詔安縣、世界四大名柚———坪山柚、文旦柚故鄉的華安縣、“中國蘆筍之鄉”的東山縣等有機農產品品牌。同時,漳州又有“東南花都”的美譽,盛產享譽海內外的水仙花、“花中君子”蘭花,馬口花卉生產基地是“閩南花卉市場”主要舉辦地,成為福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楷模。另外,集中打造林下荔枝、云霄枇杷、五寨百香果、長泰柑桔、程溪菠蘿等有機農產品品牌。在廣泛利用網絡、雜志、報紙、電視等傳播渠道,打響“美麗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品牌知名度,農民在學好有機農業種植的同時,也應當積極學習網絡銷售手段,如淘寶、微信營銷等方式,形成全員一體的營銷網絡,從而使有機農產品產有所賣,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二)WO戰略發展一個示范點、帶動一條線、形成一個面。漳州市“美麗鄉村”為數較多,僅2017-2019年三年時間,正在建立和已經建立的項目,就高達381個,并且漳州市作為全國有名的花果生產和加工大市,在發展有機農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技術支持和政策配套的推動下,借鑒國內外有機農業旅游的成功案例經驗,引領有條件的“美麗鄉村”開展有機農業旅游,不僅開發有機農業旅游產品,同時也建設完成完善的經營組織、游客接待和采摘體系。在實施過程中要以鎮或鄉級別的工程進行扶持建設,依據漳州“美麗鄉村”各自的特點,選定具有該村特色的農產品開展有機農業循環產出,技術上的扶持與跟進,保障產品質量,旅游主管部門與專家的設計讓有機農業旅游實現觀光性、趣味性、體驗性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參與性旅游產品,使有機農業旅游成為該村的精品旅游項目。在實現有機農業旅游生產與產出同步性的同時,將剩余的有機農產品進行初加工,利用生產地免物流費的優勢,使游客與售賣方實現共贏,在實現產品銷售的同時也打開了市場的口碑效應,使示范點的建設可以起到很好的樣板作用。

第10篇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日在京閉幕,會議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農村農業工作的主線,總結“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三農”工作,分析前農業農村形勢,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與消費市場需求錯配、農民實際增收緩慢、農村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等問題依然突出。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到全體國民的糧食安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勢在必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調動起最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民直接經營農業、建設農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揮棒要深入到田間地頭,讓廣大農民參與到直接關系他們立身之本的改革中來。當前我國農業主要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其中部分原因在于農民生產意識尚存慣性、滯后、市場預見性不足。要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必須在農村加大培養職業農民的力度,幫助他們樹立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土地生產、經營理念,去不需要的產能、降可削減的成本,提高市場風險意識,實現供給從量到質的飛越,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環境直接影響農業發展水平。隨著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不斷完善、建設“美麗中國”的推進,我國鄉村建設發展勢頭總體向好,但一些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環境臟、亂、差,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嚴重,發展機會少,年輕、知識型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業發展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快“美麗鄉村”建設腳步,財政支出要適當向中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心中有鄉愁”的青壯勞動力就地轉化,集體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綠水青山”孕育“金山銀山”,帶動鄉村生態文明旅游業的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因地制宜、有效引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差別較大,在推進改革時要因地制宜,從實際情況出發,對不同農業區域探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予有效引導。如在高度市場化、土地資源相對較少的東部沿海地區,走集約化、產業化的現代綠色農業之路;在西部缺水、自然災害頻繁地區,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加大科技投入,使農業發展更加可控,變劣勢為后發優勢。

一言以蔽之,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7年是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農業這塊基礎性的短板,更需要集中精力補起來。

第11篇

關鍵詞:沈陽;鄉村旅游;品牌定位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262-02

品牌定位是從企業的角度來選擇消費者,目標市場的細分與選擇是從消費者的角度讓消費者對企業及產品有一個清晰的認同與選擇,從而使其對企業及產品有一個深刻的記憶。每一個鄉村旅游地都吸引著核心價值觀與其相同的游客,確保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主張[1]。鄉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是根據鄉村旅游的競爭狀況和產品優勢,確定其在旅游業中的競爭優勢,根據鄉村旅游者的需要和動機進行品牌定位,并通過其品牌形象設計,使消費者能選擇其旅游產品[2]。沈陽市鄉村旅游品牌定位既要迎合并引領市場需求,又要基于沈陽市的資源基礎和文化內涵,彰顯沈陽市鄉村特色。

一、沈陽市鄉村旅游目標市場需求分析

研究通過實地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借助SPSS軟件,確定主要目標市場,并對不同目標市場的需求特征分析。調查結果顯示,沈陽市發展鄉村旅游應以“年齡是中老年”、“收入為中低等”、“職業為公司職員和工人”的市場群體為主,以無收入的學生群體為輔。兩市場群體的需求特征如下:對于“公司職員和工人”市場群體,他們的出游動機要為“健身休閑、放松心情”和“品嘗美食”,喜歡“田園風光型”和“民俗風情型”鄉村旅游產品,出游時多選擇“家庭游”和“伙伴游”,日人均消費在“200元左右”,停留時間在兩天以內。因此,在沈陽鄉村旅游品牌建設中,要滿足游客對鄉村美好的自然景觀向往的需求,使游客的思想從平時繁重的工作和城市的喧囂中解脫出來,讓他們在貼近大自然的同時感到輕松愜意。同時,由于家庭市場與伙伴市場是鄉村旅游市場的重心,多數游客把鄉村游作為聯絡親情、增進友情的一個手段,在品牌建設中要注重營造親情和友情氛圍。對于“學生”市場群體,他們的旅游動機為“擴大知識視野”和“品嘗鄉村美食”,最喜歡的景點類型是民俗風情型,其次為特色餐飲型、農事體驗型,這主要是因為生活經歷影響,城市學生由于從小在城市內長大,缺少對農村的認知,因此該群體對鄉村各種事物和各種農事活動充滿好奇,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參與農事活動的愿望強烈[3]。停留時間為三天、一天,日人均旅游消費為100元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群體可分為兩類,一是中小學生群體,一類是高中生和大學生群體。中小學生一般是由教師、家長帶領,停留時間為一天。高中生、大學生一般是與同學、朋友結伴自由行,停留時間傾向為三天。同時,由于學生群體在經濟上存在依賴性,所以旅游花費偏低。

二、沈陽市鄉村旅游資源條件分析

沈陽市現存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截至2013年,沈陽市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兩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創建企業兩家,農家樂400余家。從旅游項目和活動類型看,沈陽市鄉村旅游呈三種發展模式:一是觀光型,它主要是以觀賞農村自然田園風光、現代“三高”農業園區、傳統民居和民俗節慶活動為主題,如沈陽三農博覽園;二是參與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購物旅游和務農旅游,如蘇家屯楊城寨采摘;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觀光農園或農家“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休閑度假娛樂旅游,如蘇家屯區馬耳山旅游區。有差異才有競爭力,所以沈陽鄉村旅游地在樹立自己的品牌時,首先就要搞清楚自己的差異,只有將特色、文化、歷史等相互融合統一才能找到該旅游地的獨特差異,進行差異化的定位。沈陽市鄉村旅游資源既有傳統的農耕文化鮮明的特色又兼有歷史的沉淀和新農民的新風尚。鄉野風光、滿族文化、關東民俗、二人轉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個性。通過提煉沈陽鄉村旅游鮮明的旅游形象,增加文化含量,提高鄉村旅游品牌的文化價值,豐富現代農業文化。淡化與周邊省市地理文化環境雷同的共性特征,加深人們對沈陽鄉村旅游的識別度、新鮮感和形象感,成為可識別和可能選擇的旅游地,增強品牌的吸引力。

三、沈陽市鄉村旅游競爭者的條件分析

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多為近程旅游,故省內城市居民是沈陽市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場。沈陽市地處沈陽經濟區中心,沈陽到經濟區其他城市交通便捷,這對于沈陽市發展鄉村旅游來講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它方便省內其他城市居民來沈陽旅游;另一方面也方便沈陽市內居民到省內其他鄉村旅游地旅游。截至2013年,遼寧省擁有全國旅游強縣1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4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6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創建企業13家,縣、涉農區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40家。遼寧省內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好的是丹東、大連、本溪(見表1),他們有著眾多的知名鄉村旅游地,吸引著眾多的游客,這些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加劇了區域市場競爭,有可能分散沈陽市鄉村旅游客源??紤]到距離遠近對游客的影響,本溪、丹東是沈陽市發展鄉村旅游的最大競爭對手,大連次之。沈陽市鄉村旅游資源與這三個地區相比沒有太大的特色差異。基于此,沈陽市要贏得競爭優勢吸引游客,必須靠產品的“質量”取勝,抓住游客的需求中心,從產品設計到旅游服務,時刻注意游客需求。

四、沈陽市鄉村旅游品牌形象定位

基于對沈陽市鄉村旅游資源和客源市場的調查分析,沈陽市鄉村旅游從大品牌的角度定位為“休閑天籟樂,美麗沈陽村”,該定位凸顯其沈陽鄉野風光的自然、美麗,讓游客覺得這是一個“遠離城市喧囂、遠離工作煩擾、回歸自然”的好去處。在鄉村旅游品牌形象宣傳上,將東北民俗、滿族風情、二人轉和大秧歌等地方文脈作為宣傳要素,提升沈陽鄉村旅游競爭力,對外宣傳口號為“觀滿族風情,賞田園風光,嘗農家美食,唱東北二人轉,舞東北大秧歌,輕松悠閑樂逍遙”。宣傳口號中“觀滿族風情,賞田園風光,嘗農家美食,唱東北二人轉,舞東北大秧歌”體現了沈陽的地方文脈特征,強調了文化內涵;宣傳口號中“輕松悠閑樂逍遙”,抓住了目標市場的心理需求特征,適應了人們回歸自然的生理需求。該宣傳口號的提出對沈陽市鄉村旅游的宣傳推廣能起到有效的助推,讓游客更深切地感知沈陽市鄉村旅游形象,提升沈陽市鄉村旅游品牌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甘振中.鄉村旅游企業目標市場定位[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8.

第12篇

由于媒介特性,從事攝影的技術門檻不高,具有“靈性”光影與構圖的佳作“偶得之”的幾率也大于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形式,從而總會有人覺得攝影的成功來得容易,自己和名家的差距只是沒有遇見震撼人心的拍攝機會、沒有去到遠方感受遼闊的世界。

于是,很多攝影發燒友裝備好器材后就開始籌劃長途旅行,尋找拍攝圣地,去南北極獵取美景,到、印度洲感受人文。固然,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容易“出大片”的攝影圣地,拍攝環境對照片質量的影響確實非常大。但對于攝影師的成功,源于勇氣和智慧,更源于勤奮與毅力。拍出“好照片”與成為“優秀攝影家”的差距并不完全取決于照片的視覺美感,作品中所包含的攝影師對社會與生活的洞見,也反映了攝影師的功力。

當攝影人能夠抱有對生活的熱愛而長期堅持拍攝,哪怕是記錄身邊人、身邊事,也可以成就自己的攝影理想。因而,《攝影世界》2月刊專題便以“記錄身邊的感動”為題。

就在準備2期專題時,我看到了四川攝影人游光輝拍攝的父老鄉親。他的這些照片顯得質樸真摯。雖然其中沒有花哨的技法,也大多沒有炫酷的視覺構成,但游光輝從生活日常中,找到了讓自己最有感觸的主題,且一拍就是30多年。當我們把這些照片平鋪開來,躍然于影像之上的,不僅是他對父老鄉親的情感,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從而,他的記錄,在表達情感之外,成為了對社會歷史的記錄。

游光輝1978年參軍入伍,到了,在部隊學會攝影,這讓艱辛單調的軍營生活充滿色彩和歡樂。不過對他來說,雖身在高原,魂牽夢繞的卻是故鄉,老鄉的面孔讓他難舍難忘。

1993年,游光輝轉業回到

家鄉四川德陽。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看到了另一座“喜馬拉雅”:“村莊里,女人們瘦小羸弱的身子站在風中瑟瑟發抖,她們卻頑強地扛起家庭重負;太陽下,男人的肩背曬成古銅色,掄起鐵錘揮汗如雨,抬起石料吼著山歌,脊梁被壓成弓形;學校里,小孩子赤著腳流著鼻涕,吃著糙米飯,大聲朗讀課本上的文章;小鎮茶園里,老人們滿臉滄桑,津津有味地喝著廉價烈酒,爽朗談笑。”

當兵時回家省親,游光輝就開始記錄鄉村鄉親。轉業后從事新聞工作,讓他有了拍攝父老鄉親的便利。他喜歡揣著相機游逛在鄉村或集鎮,像一個局外人冷靜地目睹和分析中國農村的發展和變化,又像一個局內人分享農村農民的快樂和悲傷。

游光輝30多年拍攝德陽鄉村,從社會紀實的角度看,更具價值。他把自己的拍攝歷程總結成三個階段。

以下是游光輝自述,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階段的照片都能反映一個時期的社會特點,而這也是他通過攝影,表達鄉情之外的畫外音。

1987~1997年間的影像中,既有貧瘠鄉村、困頓生活的記錄,更有人們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對鄉親們來說,吃飽穿暖就是滿足和幸福。通過拍攝,我看到:牛是家里的勞動力,用于耕田犁地;雞是家里的銀行,賣雞蛋就像取利息;村民羨慕參軍入伍、招工外出、讀書轉干,希望脫下“農裝”、穿上“正裝”,拿上國家工資;隨時展,鄉村通路、通電讓人們歡呼雀躍,電為山鄉夜晚帶來光明,路為山村致富帶來希望。

通了電,山鄉熱鬧起來。每天清晨,山梁上廣播喇叭六點半準時響起,在熟悉的旋律中播報新聞、預報天氣。中午十二點、晚上六點,廣播會再次響起,鄉親們通過廣播了解世界。有了電,各種電器逐漸多起來。手電筒不再是家里唯一的電器,黑白電視機逐漸普及,先富起來的人買回了彩色電視機。

一條條鄉村公路通車,冒著黑煙轟轟隆隆的拖拉機成為鄉村靚麗風景。鄉上干部、村里致富能手,有的買了自行車,騎車下鄉,清脆的鈴鐺聲撥動無數人的心弦。場鎮個體商店也多起來,村落也有小賣鋪,商品琳瑯滿目,可謂應有盡有。腦筋靈活的人先富起來,敢拼敢闖的走上致富路。

可以說,在這段時期,發家致富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1997~2007年間的影像中,我更多捕捉到農村人對城市的向往。這個時期,鄉村與城市差距增大,城市在鄉下人眼中成了天堂。城市與鄉村相比,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多的機會。進城生活成為年輕人的夢想。

那些考上大學的,走出山鄉就很難返鄉。在城里站穩腳,奮斗幾年買房結婚,然后把父母也接進城里享福。那些沒有考上中專、大學的青年,三五相約組成務工大軍,進了工廠、到了工地。城里樓房瘋漲,鄉下莊稼凋零。農村的村里院落,只有白發蒼蒼的老人和乳臭未干的孩童,鄉間戲稱這是留守農村的七零六一部隊。老人們既要侍候莊稼,又要照顧小孩,日子過得辛苦,孩子們遠離父母,像脫韁的野馬整天瘋玩,誰也牽扯不住。

2007~2017年間的影像中,我看到人們對美麗鄉村的回歸。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美麗鄉村計劃在川西實施。國家扶持“三農”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川西農村迎來發展的好時機。山清水秀成為最寶貴的資源。土地集約經營,產業規模發展,花圃苗木、經濟林木、經濟作物等各種產業園連成一片?;剜l創業的大學生逐漸多了,運用科學技術,鄉村種植養殖也可致富。有的圈養山雞銷售“野雞蛋”,有的用有機肥種出“綠色菜”,有的把藤蘿編制成精美手工品。運用網絡技術,本地的農產品、特色工藝品銷往全國。還有大學生在自家庭院開起鄉村咖啡屋、鄉村西餐廳,居然顧客爆滿,假期需要預約訂座。

美麗鄉村成為旅游地、休閑地。交通網密織,鄉村路升級,便捷交通也助推汽車產業發展,農村掀起一波波購置家用轎車的熱潮。春節期間,街上汽車擁堵、鄉村汽車連成線,各國品牌汽車云集,猶如鄉間汽車博覽會。這里成為車輪上的中國的縮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西市| 水富县| 德惠市| 浦北县| 天峻县| 和龙市| 许昌县| 湖南省| 兴仁县| 井陉县| 阿巴嘎旗| 龙口市| 顺平县| 上高县| 保靖县| 宜州市| 团风县| 黄梅县| 新巴尔虎右旗| 株洲县| 通河县| 娄烦县| 基隆市| 申扎县| 澄迈县| 马鞍山市| 克东县| 习水县| 韶山市| 黄骅市| 太和县| 大港区| 白水县| 宝丰县| 乌拉特中旗| 吴旗县| 河源市| 舒兰市| 平乐县| 凉城县|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