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7:36: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都市生態農業;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馬鞍街道地處南京市六合區北部,生態環境較好,適宜發展生態農業。近年來,該街道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注重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結合,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1 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1.1 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
近年來,馬鞍街道注重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結合,引進綠色環保項目,淘汰區域內污染企業,促使土地、水和動植物物種資源得到保護。該街道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先后引進嘉瑞蜂蜜食品、隆凱餅干、高能飼草飼料等農業產業化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在特色基地建設方面,認真抓好水芹、龍蝦、優質稻米、餅干小麥等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實現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在生態種植方面,積極培育扶植有機水芹、綠色稻米等基地的認證,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呈現出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
1.2 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馬鞍街道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緊抓綠化造林不放松,促進綠色產業大發展。每年綠化造林66.7hm2以上,到2012年全街道森林覆蓋率達24.03%。緊抓農業投入品的安全施用,促進生物種類多樣性。目前,全街道化學肥料、農藥使用量較5a前分別下降20%、30%以上,生物資源達上百種類,其中植物品種300個以上,野生動物100多種,天敵昆蟲10多個種類,昆蟲和野生動物的生態群落貼近自然分布。2013年,該街道順利通過省級生態環境優美鄉鎮驗收。
1.3 特色農業產業形成規模
近年來,馬鞍街道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規模農業,全街已打造以水芹、茶葉和苗木等經濟林果為主的3大特色產業,初步建成金銀花、茉莉花、桃花、蝴蝶蘭4大花卉基地,發展了以河王龍蝦為主的養殖基地。目前,全街道水芹種植達400hm2,茶葉種植233.3hm2(為全區雨花茶最大種植基地),苗木種植333.3hm2;已建成金銀花200hm2、六合野茉莉66.7hm2、蝴蝶蘭年產80萬盆、桃樹200hm2的花卉基地[1]。大力發展以龍蝦、黃顙魚等為主的特色水產養殖基地,其中龍蝦養殖200hm2、黃顙魚66.7hm2。
1.4 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勢頭強勁
為順應市民渴望走向大自然,崇尚休閑旅游的要求,從2012年開始,馬鞍街道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必須與建設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協調發展,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帶動了整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13年,已建農家樂7家,正在建設的泥橋、糍粑墩旅游專業村2家,正在建設的河王湖茉莉花、巴山世外桃源農業旅游企業2家。目前,采摘草莓等體驗形式的農業休閑業在巴山、泥橋等村蓬勃發展,為市民提供休閑旅游的良好場所;規劃建設的河王湖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項目、巴山六朝古都養生養老示范園區正在強力推進。
2 限制因素
2.1 基層干部群眾的認知度不高
目前,不少基層干部群眾,對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認識模糊。一部分人認為,農忙種種田、農閑打打工,投資少風險小,看不到都市型生態農業發展前景,從而顯得思路不清,勁頭不足,認知度不高。
2.2 產業組織的機制不健全
現行的土地流轉制度、金融信貸政策、產業組織協調發展等體制與政策仍不能完全適應都市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全街道農業經營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戶分散為主,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營規模偏小,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缺乏龍頭企業引領,農業產業化化發展整體水平仍然不夠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還比較少。合作社、專業協會等產業化經營發育不充分,現有產業化組織運行機制和利益調節機制不夠完善,農產品加工能力弱,尤其是有品牌高檔品、高質品等精深加工品少;市場信息體系不健全,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都市生態農業亮點不多、整體水平不高。
2.3 勞動力素質偏低不適應
都市生態農業是以資本、信息、技術為主要生產要素的產業,其信息化、知識化、智能化等特點對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管理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前,該街道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素質偏低,農民小農經濟意識較強,耕作觀念落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面臨著大多數年輕的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素質高的人才供給大量減少的問題;也面臨著留守勞動力的知識陳舊、接受能力差、短期文化素質難以提高的問題。
3 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3.1 加強宣傳引導
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是推動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特征,通過多層次宣傳引導,提高基層干部群眾的認識。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引導,讓廣大干群了解認知;加強宣傳工作,讓基層干部群眾了解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通過舉辦觀摩活動,讓大家走出去參觀學習,明確思路,提高認知度[2]。
3.2 依托科技支撐
都市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有機融合,發展都市生態農業需要應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馬鞍街道地處都市近郊,市區高校、科研院所眾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資源十分豐富。該街道要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出臺優惠政策,大力開展招才引智工作,鼓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依托科技支撐,搶占現代農業制高點,促進馬鞍都市生態農業快速發展。另外,加強培訓工作,提高勞動力素質。要充分利用農民培訓項目的實施,打造一批高技能、實用性科技人才。要扶持家庭農場建設,培養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
3.3 營造生態立街
保護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馬鞍街道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多的特色,更是其可持續長期發展的需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特別是要加大對水庫和水域防護林、水源涵養林、生態濕地等水資源環境保護建設工程和丘陵山體綠化與防護林建設工程投入的力度,保護好生態環境;嚴格篩選和限定產業投資項目,做到園區的產業必須是環境友好型產業,園區項目必須是環境友好型項目,園區的產品必須是生態環保型產品;嚴格規范入園企業的環境行為,嚴懲杜絕其對環境不良影響和破壞;大力植樹造林,營造美化環境,發展花卉苗木產業、經濟林果產業和特色有機蔬菜產業,走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道路;實行適度生態經濟發展傾斜政策,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組織吸收社會力量投資環境建設,對落戶園區的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產業和項目,給予稅收、信貸、利益分配等方面優惠政策。
3.4 發展產業興街
通過健全產業化組織發展產業,變生態環境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效益優勢;通過加強資源整合發展產業,以產業興街,為馬鞍的生態農業發展助力。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完善運行機制,促進龍頭企業發展,科學確立水芹、雨花茶、富硒大米等產業,打造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糧油、特色高效種養業的品牌。以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農業為核心,以興辦養生、養老產業為重點,緊緊圍繞生態旅游休閑興辦產業項目,打造生態旅游休閑產業鏈,開發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垂釣、養生養老等經營項目,圍繞游客“游、賞、購、吃、住、行、娛、體驗”等需求,開發旅游消費產品,以旅游接待和旅游消費帶動關聯產業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玲,朱訓永,劉學良,等.南京市六合區水芹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蔬菜,2011(2):1-4.
關鍵詞:藍莓;種植技術;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S6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04
作為一種水果,藍莓的果實還具有非常顯著的保健功能。國外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表明,藍莓中含有大量的化合物,例如,類黃酮、花色素苷、葉酸、糠花單寧、熊果酸、細菌生長抑制劑以及抗氧化劑等,有利于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促使人體衰老實現逆轉,除此之外,長期食用藍莓,還可以提高人體視力、防治人體發生癌變等,因此,藍莓被譽為漿果之王、水果皇后?,F階段,藍莓受到了很多行業領域的熱捧,正在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1 藍莓種植技術
1.1 園地以及品種
藍莓種植園地的坡度應不超過10°,光照充足,土壤疏松,便于排灌且通風良好,而且土壤內部的有機質含量不應少于50g/kg,pH值應介于4.3~5.4。如果pH值過高,極易導致藍莓因缺鐵而出現生產不良的情況,甚至死亡;如果pH值過低,則會致使藍莓中的重金屬含量超標,引發重金屬中毒。pH值過大時,種植人員可以通過硫磺粉進行中和,并適當增加其有機質含量。一般情況下,土壤pH值每降低1單位,所使用的硫磺粉量應為100g/m2。如果土壤內部有機質含量在50g/kg以下,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良土壤。東北地區可以通過草炭土進行改良,南方地區可以通過作物秸稈、樹皮以及鋸末進行改良。
在品種選擇方面,種植人員應擇適宜澄江縣種植的兔眼系列的燦爛、頂峰、巨豐;南高叢系列的夏普蘭、奧尼爾、米斯提等。
1.2 栽培
藍莓有2個定植季節,春秋2季均可定植。以秋季栽培成活率高,春栽則宜早不宜遲,行向以南北向為宜,不規則緩坡地沿等高線栽植。平地:起壟栽植,地下水位高的應挖50cm深溝,高壟栽植;反之則應低壟栽植,定植時不宜栽植過深。株行距:雙行式墑寬3?~4m,單行式墑寬1.5~2.0m,株距0.8~1.5m,具體情況要根據栽培品種來確定,如燦爛屬兔眼系列,植株較大,宜稀栽,每667m2種200~500株即可,夏普蘭、奧尼爾和米斯提屬南高叢系列,植株相對小,可以栽密一點,每667m2種400~600株。
1.3 肥水
藍莓屬于寡營養植物,因此在種植過程中,要對其肥量進行嚴格控制,避免施肥過量導致其生長不良,甚至死亡。藍莓種植期施肥2次即可:早春萌芽前期;漿果轉熟期。常見的施肥方式有撒施、穴施以及溝施。溝施普遍應用于高叢藍莓以及兔眼藍莓,溝的深度值一般為12.5cm左右;撒施多應用于矮叢藍莓成片后。藍莓種植的常用肥料為1:1:1配制的氮磷鉀復合肥料,如果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可以適當減少氮肥的配制比。由于藍莓的根系較淺,對土壤的濕潤度要求較高,因此,在種植過程中,要常常灌水;但是如果降水量較大,要及時采取排水措施,避免其根系腐爛。
1.4 病蟲害
我國藍莓種植過程中常見性病害有莖稈腐爛病、僵果病、霜霉病以及白粉?。怀R娦韵x害有枝梢食心蟲、椿象、天牛、金龜子、大蠶蛾、刺蛾、毒蛾、果蠅、螨類以及蚜蟲等。要想有效防治這些病蟲害,種植人員應在土壤休眠期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清園處理,確保園內不存在枯枝落葉,然后對土壤進行翻新處理,徹底清除土壤中的蟲卵以及病葉等,減少土壤中病蟲的越冬基數。在藍莓生長期時,定時定量的噴灑殺蟲劑以及殺菌劑,以此防控病蟲害。
2 藍莓種植產業發展前景
我國分布大量的酸性土壤,由其是南方地區,例如,磚紅壤、紅壤以及黃壤等,適宜藍莓生長。而且我國人口眾多,相對比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勞動力剩余基數非常大,藍莓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非常大,由此可見,我國種植藍莓具有非常大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發展藍莓產業,必將獲取非常顯著的經濟效益。不僅如此,我國藍莓種植產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大,據相關科研人員表明,縱觀世界藍莓發展規律以及我國藍莓發展實況,我國藍莓種植的實際規模將會超過2萬hm2,由此可見,藍莓種植產業在我國還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加之現階段,人們越來越注重藍莓的保健功能,很多地方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為了充分發掘其潛存的經濟效益,有機結合了藍莓種植產業以及生態農業,以此帶動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為藍莓種植產業創造了非常顯著的發展機遇。
3 結 語
藍莓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以及保健價值,通過不斷完善藍莓種植技術,提高其產量與質量,必將為我國創造良好的市場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促使我國社會實現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麗霞,肖化蘭,李森,劉鳳民,莫愛瓊.廣東省藍莓發展現狀與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15(06).
摘要:在林下經濟發展趨勢下,對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分析,為林業生產力發展提供優勢。因此,在本文中,對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與發展趨勢進行了簡要闡述。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趨勢
林下經濟在現代化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對林業發展具有明顯效果。因此,為了促進林下經濟的積極發展,需要將市場因素、科技因素作為支撐,促進生態農業模式的協調進步。
一、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林下經濟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生產形態已經轉變了傳統方式,主要的發展模式主要分為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采集加工與森林景觀利用。對于林下種植來說,是在林木封閉前,對農作物進行間作,保證復種指數與綜合效益的提升。當樹木在休眠時期,由于落葉時期不同,可以種植秋種春收作物,促進林地利用效率的穩定提高。采用既定立體組合,將行距固定的作物進行間接種植,保證林木更加繁盛,作物更豐收,一般情況下,林下種植主要為林菌模式、林糧模式、林菜模式、林草模式、林花模式、林藥模式、林茶模式以及林果模式。對于林下養殖來說,是利用林下空間實現立體化養殖,特別是禽類、畜類等,一般是按照養殖內容對不同模式進行劃分的。對于林下采集加工來說,林下產品的采集與加工是對林下的相關林業產品進行采集,采用加工過程,能夠提高產品的自身價值。例如:愛竹筍、山野菜等,這些產品與傳統的食用產品相比具有加大優勢,在對其加工后,將食品進行包裝,并帶入到市場中進行銷售。對于森林景觀利用,是林下發展良好環境優勢的主要體現,主要對一些休閑景觀的服務產業、森林生態旅游產業進行開發。該模式在林下經濟發展,不僅具有較高價值,經濟增長與社會效益也比較大,特別是產業鏈的不斷延長,具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1]。
二、 林下經濟發展趨勢
在林權改革后,農民對山林進行了自主支配,并獲得經營權,給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在較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和熱情。林下經濟能夠為退耕還林發展提供重要基礎,促進林業的可持續建設,使農民增加更多收入。目前,在發展形式下,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大多數的經營方式為散戶經營、規模小,產業化程度比較低。因此,新形式發展下,需要為其提出有效的實施對策,并對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這樣才能符合林下經濟發展的現代要求。所以說,為林下經濟發展趨勢提供相關的實施對策,具有重要的實施意義。
(一) 創新經營模式
林下經濟模式的形成能夠利用林下自然資源進行種植、養殖,并帶動各個領域的加工與服務,所以,不同的模式與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同。為了促進經營模式的創新性,需要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特點和發展優勢,對其因地制宜,保證能夠利用多種模式發展林下經濟。在農林復合模式下,需要根據市場因素作為導向,對經營模式進行創新與探索,實現運行機制的創新性,這樣不僅能將林下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還能推動林下經濟的積極發展[2]。
(二) 推動產業化發展
實現規模性發展能夠促進產業化的形成。其中,可以將家庭林場、產業作為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要素,推動示范基地的形成,保證產業化發展趨勢的形成,這樣才能在產業化發展趨勢下實現集約化經營與產業化發展。還需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發展特色,促進產品特色的形成,保證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專業化水平。還需要鼓勵規模化基地的形成,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綜合方式,保證品牌效應的充分形成。建立多種專業協會,實現基地與農戶之間的結合性,使經營者與農戶都能積極參與到經營工作中,保證區域經濟的形成[3]。
(三) 提供技術支持
促進科研的積極開發,為其提供技術支撐。林下經濟是一項技術密集性產業,所以,需要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促進新成果的轉變,這樣才能為林下經濟提供更高效率。目前,我林下經濟發展中最為關鍵的為技術,因此,需要各個政府引導企業與一些學校、單位進行合作,促進產學研的一體化發展。不僅如此,可以積極鼓勵一些科技人員參與到林間種植工作中去,促進新技術、新品種的積極引入,在該引導與實踐中,促進了技術使用的先進性,為林下經濟發展也提供了更大的技術支撐[4]。
(四) 提供政策支持
加強政策支持,促進服務工作的形成。各個政府需要加強服務工作,促進林業組織的積極發展,需要保證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形成。還需要加強林權改革配套政策的形成,保證集體林權制度更加完善,這樣才能將林地的發展地位充分體現。在發展初期,需要給予更多的財政支持,促進基礎設施的完善性。同時,需要將社會資本引入到林業發展中去,保證金融配套政策構建的完善性。
總結: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主的,將市場要素、科技要素作為主要依托。發揮林下經濟資源,促進生產經營的復合發展,能夠促進生態農業模式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張連剛,支玲,王見等.林下經濟研究進展及趨勢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3,33(6):562-567.
[2] 魏吳琴,支玲.我國林下經濟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5(5):31-33.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金融;三農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4392(2014)04-0068-04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及現代農業的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劣勢不斷顯現。黨的十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指明了方向。
集約化和專業化屬于分的層次,著眼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組織化和社會化屬于統的層次,著眼于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四化”共同服務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
一、天津農業發展現狀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北部,面積11946平方公里,轄16個區縣,其中涉農區縣達到10個,耕地面積665.56萬畝,林地面積188.21萬畝,宅基地面積30.07萬畝。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13.15萬人,戶籍人口993.2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6.84,總戶數350.32萬戶,其中農戶數125.42萬戶。
近年來,天津農業發展水平快速提升,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基本形成“四區”協調發展的都市農業發展格局:環城發展區,重點發展設施農業、農產品物流和觀光農業;濱海特色產業發展區,重點發展高科技農業、海洋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遠郊綜合發展區,發展傳統種養殖業、立體農業、高效農業:山區生態經濟發展區,重點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
(一)農業設施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目前,天津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60萬畝,累計建成2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155個現代養殖業示范園區,投入建設資金近200億元。全市設施農業生產的蔬菜總量約占全市產量的50%,帶動40多萬農民增收,在設施農業的帶動下,四年間全市農業土地產出率提高了35%,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9%,資源利用率提高了54%。
目前,全市小麥、玉米、水稻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菜、奶、蛋、水產品等主要農副產品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
(二)龍頭企業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
截至2012年末,天津共有農業企業6989家,其中產業化龍頭企業44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03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9家),比2008年增加30家,引領90萬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體系,已形成“龍頭+中介+農戶”、“龍頭+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
(三)合作社增長較快,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
截至2012年末,全市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00家,比2008年增加2121家,出資總額86.7億元.人社成員總數達9萬余人。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種植業和畜牧業,合計2176家,占比達到72.5%。目前,天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從生產領域向流通、品牌經營等領域拓展。
(四)農業信息化服務水平快速發展
一是建設了2800個農業信息服務站點,重點提供農技推廣、科技服務、氣象預警等信息服務。二是建立天津農業信息網、天津農村廣播、12316農業服務熱線等載體,打造電子化農業信息服務平臺。三是加強資源整合,建立各信息服務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保障涉農信息聚合共享。
(五)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初見實效
天津支持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社區開設連鎖菜店;在電商網站開展蔬菜直銷配送服務:通過農超對接、農商對接,推廣訂單農業等方式,推動農產品流通體系初步建立。全市已組建16個農超對接蔬菜基地,農超對接超市網點近800個,24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產銷對接,受益農戶超過2萬戶,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農超對接銷售網絡。
二、天津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現狀
天津的農村信貸市場以大型銀行、政策性銀行、農商銀行為主,以郵政儲蓄銀行、城商行、小額貸款公司為輔,隨著村鎮銀行、貸款公司陸續設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目前,天津已實現鄉鎮一級銀行網點全覆蓋,且農村地區銀行網點的比例達到41%。
(一)差異化競爭格局初步形成
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深入開展“銀政合作”模式,支持天津“三區”聯動建設發展。民生銀行重點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交通銀行探索產業鏈融資模式,積極支持漁業養殖戶。華夏銀行創新聯貸聯保等六項支農產品.業務服務已全部覆蓋涉農區縣。大連銀行推出專利權質押貸款,支持現代農業企業。津南村鎮銀行、靜海新華村鎮銀行借助德國微小貸技術,重點支持小微企業。
(二)涉農貸款持續增長
2007年以來,天津涉農貸款余額保持“六連增”。2012年,全市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1735.12億元,比年初增加394.97億元,增長29.47%。
(三)涉農擔保、保險體系逐步完善
2012年末,天津在涉農區縣共設立擔保公司53家,注冊資本49.73億元,在保余額180億元,占在保貸款總額的39.39%,其中97.43%的信貸資金投向涉農經濟主體。薊縣、靜海、寶坻等傳統農業區縣均成立了由區縣財政出資的新農村建設擔保服務中心,為科技型小微企業和設施農業提供融資擔保,東麗、北辰等經濟活躍地區均設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專司區內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此外天津將小麥、水稻、玉米、溫室大棚、奶牛、生豬列入政策性保險范圍,全市參保農戶達到8萬余戶。2012年,市政府從財政增撥1000萬元支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保費財政補貼比例提高至80%。
三、天津農業發展及金融支農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資源稟賦缺乏
一是天津耕地資源嚴重不足。目前,天津市人均耕地僅為0.6畝,約為全國人均耕地的40%,世界人均耕地的18%。二是水資源嚴重匱乏。全市人均本地水資源占有量僅16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15。三是沿海區域多鹽堿地、灘涂地,綜合利用難度較大,農業用地、地表水污染嚴重。
(二)農業多元化功能未充分發揮
天津觀光旅游農業規模小,產值不足農業總產值的1%,產品雷同,缺乏品牌;循環農業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集約發展模式尚未普遍推廣;農業生態屏障作用減弱;農業園區帶動效應不明顯。
(三)土地流轉率低,集約化經營基礎薄弱
目前全市農村承包土地總面積473萬畝,流轉面積105萬畝,流轉比例僅為22%,略高于21.2%的全國平均水平,遠低于北京(46.2%)、上海(58.2%)等發達地區。未流轉土地多為農戶零散經營,勞動生產效率低、規模不經濟。
(四)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帶動作用有待加強
天津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數量少,規模小,缺少馳名、著名商標,帶動作用不強。目前天津共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9家,全國共有1291家,占比為1.5%。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約占農戶總數50%,其中結成緊密型關系的不足50%;天津共有合作社3000家,平均每家入社農戶33戶,全國合作社共60萬家,平均每家入社農戶77戶。
(五)設施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
天津設施農業布局分散,資源利用率不高,規?;?、組織化程度偏低。在從事設施種植業的農戶中.只有26%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其種植面積只占農戶設施面積的33.8%;只有27.4%的農戶與加工、流通等龍頭企業簽訂訂單或服務合同。設施農產品以鮮食蔬菜為主,種植結構單一,設施農業科技水平偏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40%,農業園區發展過分依賴市級補助資金。
(六)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
全市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9年,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高中以上學歷占比僅為17%,全市農村實用人才僅占鄉村勞動力的4%左右。
(七)金融機構支農意識和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金融機構主動介入農村的意愿不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不足,產品創新少,風控手段單一,對抵質押品的依賴性強,農村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八)合作社等農業弱勢主體信貸支持嚴重不足
涉農中小企業、合作社等農業弱勢群體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強。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僅有天津農商銀行等7家銀行機構為4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持,合作社融資覆蓋率僅為1.65%;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的信貸融資需求保守估計為20億元,但實際貸款余額為6125.78萬元,合作社融資滿足率僅為3.06%,信貸支持嚴重不足。
(九)主要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增長緩慢
截至2012年9月末,27家銀行機構對涉農科技、設施農業、農業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等5大農業重點領域投放貸款余額134.51億元。其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園區、設施農業貸款只有22億元、24.33億元、7.14億元,增長緩慢,相比全市1735億的涉農貸款總量,農業主要經營主體貸款規模較小.金融支持作用不足。
(十)農村金融配套服務體系不夠健全
一是農戶及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評級制度不完善。例如,天津目前為34萬戶農戶建立了電子信用檔案,僅覆蓋27.11%的農戶。二是產權交易市場對農村資產抵押、流轉和處置存在障礙,抵質押設定債權難以實現,融資難題尚未破解。三是未建立全市范圍內的普惠式的涉農信貸擔保體系,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合力未充分發揮。
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因地制宜,提升農業功能化水平
結合天津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合理規劃農業發展格局,注重農業多元化開發,發揮都市菜園、都市花園、都市農園、都市樂園功能作用,打造一批有品牌、有實力、有特色的農業功能示范園區,突出產業聚集效應,走沿海都市型農業功能化發展道路。
(二)加快土地流轉,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
一是繼續完善土地流轉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聯網的農村承包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相關糾紛調解仲裁機構,提升平臺服務功能。二是采取轉讓、入股、轉包、租賃等多種土地流轉形式,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集中,優化現代農業發展布局。三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
(三)培育引進職業農民,提高農業經營職業化水平
以種植大戶、合作社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大學生等為重點對象培養職業農民,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的原則,完善教育培訓、政策扶持、市場準入、戶籍管理等配套措施。
(四)發展龍頭企業與合作社,提升專業化、組織化水平
一是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通過訂單農業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方式,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把越來越多的農戶納入農業產業化體系中。二是鼓勵種養殖能手、職業農民興辦合作社,引導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推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規范化管理。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三是建立產業化扶持基金,增加財政補貼和稅費減免,引入社會資本,為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發展營造有利政策導向。
(五)加強農技推廣,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
繼續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提升園區化、設施化、標準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擴大設施農業先進技術裝備的集成應用。借鑒天津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多維立體化農業科技服務平臺的成功經驗,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鏈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造“服務平臺+專家基地+示范園區+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模式。
(六)發展“大農業”、“大服務”,提升綜合服務水平
以設施農業、農業園區為發展載體,搭建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將農業一產種養、二產加工配送、三產旅游觀光、教育培訓等有機結合,實現“大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開展“大服務”,提供農業產業鏈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規劃、科研、設計、施工、運營等“一站式解決服務方案”。
(七)強化監管引領,加大金融支農力度
引導銀行機構深入開拓農村金融市場。通過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競爭、專業化服務找到自身發展與支農服務的結合點、鼓勵設立農貸中心、小貸中心等專營部門,加大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
(八)創新金融產品,提升支農服務能力
針對涉農經營主體普遍缺乏抵押物的特點,金融機構應加大創新力度,將農產品訂單收益、補貼等預期收益和股權、商標權、專利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整合利用,發展各類權益質押貸款。鼓勵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充分運用輕抵押、重現金流的微貸技術,擴大涉農小微企業信貸支持范圍。推動各類信用協會發展,聚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個體信用,發展信用貸款、聯?;ケYJ款。根據農業生產和農業資金需求的季節性特點,發展“產、供、銷”一體化的金融供應鏈信貸產品。
(九)建立健全涉農貸款風險分擔機制
農業的弱質性導致農業貸款風險較高。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等農業風險補償措施,受惠群體較小,并未改變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的困境。目前應在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同時,建立健全涉農貸款風險分擔機制。一是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三級聯創”活動,培育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二是設立針對示范農民合作社、有發展前景的涉農小微企業等農業弱勢群體的農業擔保公司、行業風險補償基金,建立互利互惠、風險共擔的金融支農服務模式。三是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深度和廣度,加大重點行業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參考文獻:
[1]李瑾,鞏前文.新形勢下天津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思路研究[J].農村金融研.2011(2).
[2]趙海.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涵義及其構建[J].農村工作通訊.2013(6).
[3]付俊紅.天津外向型農業的優勢、機遇及發展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11).
[4]王健,王樹恩.關于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對策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中國農機化.2012(1).
[5]尹金丹,羅斌.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及金融支持對策研究―以天津為例[J].華北金融.2013(2).
[6]張占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政策導向[J].中州學刊2013(5).
[關鍵詞]養殖場;建設大型沼氣工程;效益;建議
諸暨市欣興養殖場占地面積約二十多畝,建有標準化豬圈,年存欄豬5000頭,年出欄肉豬8000頭。目前已經在養殖場內建設了一座集中供氣工程,建設沼氣厭氧池800m3,沼氣儲氣柜100m3;安裝80KW發電機組一臺,自行設計安裝配套余熱利用裝置一套;供氣用戶150戶;沼液通過水泵輸送到菜地儲肥池,作為有機肥供菜農使用。
生產工藝技術方案適用性分析
一、欣興養殖場廢棄物排放量和廢水量與水質
按照行業相關規定,通常把常年存欄為500頭以上的豬、3萬只以上的雞和100頭痛以上的牛的養殖場以及達到規定規模標準的其它類型的畜禽養殖界定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依據農業統計的通常分級,按年出欄數(Q)將生豬規?;B殖主要分為小型養殖場(500≤Q≤2999頭)中型養殖場(3000≤Q≤9999頭)和大型養殖場(0≥10000頭幾種類型。
諸暨市欣興牧業有限公司的建設規模為存欄豬5000頭,出欄商品豬8000頭以上。為中型規模的養殖場,參考同類型的養殖場的統計資料,該場的廢棄物排放量下表1:
目前公司產生豬糞便為12.5t/d,污水約為74.5t/d。表中數據是在結合了沼氣工程特點及在滿足飼養工藝的要求上,進行調整后的數據。在飼養工藝方面,要求進行清潔化生產,將夏季用于防暑降溫的清潔水進行分流;同時要求進行雨水和污水分流,防止雨水進入污水處理系統,豬場采用干清糞工藝,豬糞70%清干作有機肥,30%連同廢水進入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考慮到一定設計余地,則該項工程處理的污水量為80t/d。污水水質見下表2:
工程建設日處理糞便污水量為80t的沼氣工程,考慮污水中SS濃度較高,厭氧接觸工藝的反應器采用完全混合式的,是在連續攪拌完全混合式厭氧消化反應器(CSTR)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的一種較高效率的厭氧反應器。反應器排出的混合液首先在沉淀池中進行固、液分離,污水由沉淀池上全部排出,沉淀池下部的污泥被回流到厭氧消化池內。這樣的工藝既保證污泥不會流失,又可提高厭氧消化池內的污泥濃度,從而提高了反應器的有機負荷率和處理效率,與普通厭氧消化池相比,可縮短水力停留時間。日前全混合式的厭氧接觸反應器已被用于廢水中SS濃度較高的好氧污泥處理、酒精廢醪的處理上。豬糞便廢水經污水處理裝置處理后,達到無害化、減量化的目的。沼氣作為一種優質能源可用之于燃料,沼液和沼渣用于蔬菜基地,農田等作有機肥使用,實現了零排放,充分發揮了生態效益。
二、工程整體工藝技術流程(見圖1)
根據養豬場地理位置及其種養結合的特色,工程采取能源生態模式。即經過一個系統化的糞便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后,形成一個生態農業園區。其特點是:一是工藝流程的上段實行雨水與污水分離,配備原料預處理裝置;二是工藝流程的中段建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環節;三是上流程下段,沼氣經過脫硫、脫水等凈化措施,經過管網輸配系統主要用之于沼氣集中供氣和沼氣發電;在冬季發電機的冷卻水經過預設管道在厭氧池中加熱,提高冬季的產氣率,延長產氣時間;沼液沼渣分離后,沼液排灌到家產品基地,沼渣和過濾出的浮渣可生產有機肥,實現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源化利用,并最終達到整個生態園區的糞污“零排放”。
1.廢水的預處理
污水通過溝管由場區自流進入污水處理池,廢水先經過格柵,去除廢水中的稻草和大的懸浮物體,經沉砂井沉砂,去除廢水中的砂礫,這樣有利后道工藝的處理,減少管道等堵塞情況的發生,廢水自流進入集水池。糞便污水污水的工藝流程如圖1
2.廢水的水解酸化
由于畜牧廢水的特殊性,其廢水中纖維含量較高,并含有大量的懸浮顆粒,水解酸化的作用在于降解部分懸浮物質,將復雜的有機物轉化為簡單的有機物質,提高畜牧廢水的可生性能,有利于厭氧消化。
3.廢水的厭氧消化
采用CSTR發酵工藝,常溫發酵。此工藝具有占地面積少、COD去除率高、投資省等特點。根據厭氧出水部分直接進行綜合利用,所以在設計時考慮適當延長水力停留時間,能更大程度上去除COB、BOD,產生更多的沼氣,有利于后續供氣和沼氣發電利用。
4.沼氣的貯存與利用
在穩定的工作常態下,厭氧池每天可產沼氣144m3左右。沼氣作為清潔高效能源,熱值為5500大卡/立方米,不允許向外排放而形成二次污染,沼氣必須加以完全利用,沼氣經汽水分離器、脫硫凈化塔、流量表后進入100m3貯氣柜,沼氣在經過阻止回火器后,用于150戶周邊農戶生活用能和沼氣發電。
5.沼液的綜合利用
厭氧發酵后的沼液為農田、種植基地等做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的主要內容包括沼液輸送管網、田間貯肥池等。
(1)沼液輸送管網:選擇管道溝渠輸送方式,把沼液送到農田、種植基地等綜合利用。
(2)貯肥池:根據需要建造,用肥時只需開閥便可自流,省工省運行費,遠距離需噴灌,需采用污水泵加壓,運用費用也較低。
6.主要技術工藝參數
工程根據養殖場存欄規模,確定建造工程規模為日處理糞便污水80t。
厭氧消化池容積:400×2=800m3
HRT(滯留期):10d
發酵溫度:常溫,冬季用沼氣發電機所產生的余熱裝置加溫
pH:6.8
沼氣產氣量:144m3/天
貯氣柜:容積為100m3鋼板浮水罩
7.沼氣池的冬季增溫
本工程使用的是常州發電機廠生產的80KW的發電機組,發電時需使用冷卻水控制發電機溫度。建造冷卻用水池一座,厭氧池中鋪設安裝304不銹鋼管道,利用水壓差自動循環,提高厭氧池中的溫度,從而提高冬季的產氣節率。
三、沼氣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欣興牧業養殖場的沼氣工程實施完成后,具有較好的環節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1.為解決養殖場普遍存在的糞尿流失、污染河道水源等問題找到了一條科學的途徑,畜牧場周圍的環境衛生也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隨著污水處理工程的實施和運行,每年向周邊環境排放的污水可以減少2.92萬t左右,COD年消減量為234t,BOD年削減量為149t,SS年削減量為135t,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污水處理沼氣工程運行有著很好的環境效益。
2.結構,從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增加農作物的產量,符合可
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同時農作物的質量也大大提高,口感變好,化學污染少。
3.沼液的施用,形成良性生態循環系統,本工程實施后該場的豬糞污水經過厭氧發酵變成有機液肥生產農作物,可少施或不施農藥和化肥,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模式。
4.由豬糞便浮渣加工成有機肥料,深受周邊種植業農戶的喜愛和歡迎,這樣可以促進當地生態農業的發展,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5.切斷有毒有害病菌的生長周期,畜禽糞便污水經過治理后,殺滅了大量有毒害病菌,切斷其生長周期,阻斷人、畜細菌的交叉感染,有利于人、畜身體健康。
6.畜禽糞便經過治理,變廢為寶,使有害有機糞便變為生產綠色無公害有機農副產品必須肥料,為我市農副產品出口創匯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為農業提供增產增收、提高品質的肥源,豬尿污水經過厭氧發酵后,形成氮、磷、鉀兼備的有機液肥,噴施在水果上,可防蟲,增產提高品質;用在蔬菜上噴施上,可關閉植物生長細胞、抗旱增產增收。
7.沼氣為養殖場及周邊農戶提供優質的清潔能源,在常規能源緊缺時,沼氣作為可再生生物能源的作用逐步體現出來,如20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國際上對沼氣技術的研究方向逐步從環境保護向能源補充方面,像德國、丹麥、瑞典等歐洲沼氣發展先進國家均把發展大型沼氣工程作為可再生能源的戰略措施之一。減少煤炭的使用量,削減二氧化硫、煙塵等大氣污染排放量,因此該工程是變廢為寶、利國利民的實事工程。
8.隨著生態牧業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畜牧場周圍的環境,同時也給附近的養殖業基地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9.沼氣發電機組每天只要工作(1~4~5h,可解決該養殖場的5000頭生豬飼料粉碎加工需求,可以節約常規能源。
諸暨市欣興牧業有限公司的一個農業龍頭企業,生態牧業工程的建成和實施,可以起到一個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帶動一批畜禽專業戶的發展,從而使畜牧業成為引導農民致富,振興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大產業支柱。
該工程實施運行將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收益。有機肥收入、沼氣供用戶使用和沼氣發電等帶來的收益,扣除運行成本,每年可以獲利19.55萬元。
四、結論和建議
通過沼氣工程的實施和運行,為我們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在沼氣工程實施和運行過程中,需要對有關問題進一步加強管理和研究:
1.要進一步培育有機農副產品市場
我國加入WTO以來,由于農副產品有害殘留物的嚴重超標,大多數農副產品無法進入WTO市場,在國內也是人人喊打,這與我國當前培育有機農副產品市場有關。通過市場調查,目前不是缺少有機肥,而是缺少有機農副產品的檢測力度,農戶缺少有機肥料的施用觀點,缺少有機農副產品的專用市場及宣傳力度等等,導致有機無機混淆市場,導致有機肥產品滯銷造成虧損,挫傷了有機肥生產和使用生產者的積極性,糞污的去向受堵,因此在建立健全有機肥加工中心的同時,必須著重培育有機農副產品市場,優質優價,才是治理畜牧業糞污的關鍵中的關鍵。
2.要建立對沼氣利用綜合工程的優惠政策
沼氣綜合利用工程是一種微利的公益性事業,根據國內外的經驗,不論作何種方法來處理畜牧業糞便和污水,其價值主要體現為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如果說將沼氣綜合利用工程按照工業企業同樣對待,企業將難以承受。為此,應探索研究按照“三廢”處理和垃圾處理的情況,給予政策扶持,實行零稅率。同時鼓勵使用有機肥料從而保護了地力的使用者,能否對此減免土地租賃稅等等,給出一系列農田肥力保護管理條例和有機農產品生產的鼓勵措施等。
3.加強畜禽糞便處理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
目前,在畜牧業糞便制作生物有機肥的過程中,迫切需要進一步解決的課題有:畜禽糞便脫水預干燥技術,集糞與運輸技術,畜牧業生物處理技術及微生物制劑的研制,堆肥快速發酵和防臭技術,畜禽糞直接厭氧發酵和沼液濃縮制造有機液肥技術,沼液噴施技術,工廠化快速厭氧發酵成套設備研制及改進工作等。
建議加快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以便沼氣利用綜合工程能應用上述課題和研究成果,進一步提高綜合利用效果,降低成本,降低風險,帶動所有畜牧業養殖場的治理,為我市天藍、水清、草綠、花艷的美麗鄉村做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畜牧業年鑒[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2]王巖.論實現農村沼氣可持續發展[J].貨農業科技,2009
[3]顏麗等.國大中型沼氣工程現狀及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探討[J],中國沼氣1996
[4]閔師界等.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發展趨勢探討[J],中國沼氣,2011
[5]浙江省農村能源辦公室.農村能源生態技術知識問答[H],2003
關鍵詞:食用菌;發展;措施;鄂爾多斯市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6-69-02
目前,食用菌已成為人類3大食物結構的組成部分。食用菌生產多在設施條件下進行,生產周期短、生產方式靈活,其原料全部是農林牧的副產物及其加工下腳料,不僅能夠實現資金、技術、原材料、生產對象的最大集約化,而且還可以吸納較多的農村勞動力,實現了各種農業生物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和轉化增值、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是繁榮農村經濟,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朝陽產業。
1 發展食用菌生產的有利條件
1.1 自然條件好 鄂爾多斯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 100~3 200h,年平均氣溫6.0~6.6℃,氣溫日較差平均在11.4~15℃之間,≥10℃積溫2 800~3 200℃,年太陽輻射5 500~5 900MJ/m2,年降水量150~380mm,溫度適宜,晝夜溫差大,無環境污染,具備發展食用菌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1.2 生物原料充足 食用菌是一類腐生菌,它利用農業、林業、工業的廢料和廢渣作為生產原料。目前,鄂爾多斯市適宜于食用菌生產的生物原料(玉米秸稈、玉米芯、葵花桿)達2 000萬t,生物利用率不足5%,特別是許多作物秸稈往往是堆積腐爛或焚燒,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如能合理利用,發展食用菌這一生態農業乃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同時,全市檸條面積63.84萬hm2,沙柳41.64萬hm2,具有發展食用菌生產所需的充裕的原材料。
1.3 地理位置優越 鄂爾多斯市位于內蒙古西南部,西、北、東三面被黃河環繞,南以長城為界,與山西、陜西接壤,西與寧夏自治區毗鄰,北與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又形成了內蒙古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金三角”。交通四通八達,周邊和境內有京包(北京―包頭)、包蘭(包頭―蘭州)、包西(包頭―西安)三條鐵路干線,109、210兩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市,鄂爾多斯機場與周邊的五大民航機場形成了便捷的區域航空網絡。具有強勁的中心輻射功能和多維接納能力,為食用菌產品的輸出、輸入創造了有利條件。
2 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市場前景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對食用菌營養和保健價值的認知,食用菌產品正成為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2.1 食用菌營養價值高 食用菌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為其干重的30%~40%或鮮重的3%~4%,明顯高于蔬菜和糧食。蛋白質中所含氨基酸種類齊全,包括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像金針菇中賴氨酸、精氨酸含量較高,能促進記憶、開發智力,特別是對兒童智力開發有著特殊功能。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的特點,能降低血脂。
2.2 食用菌是保健功能食品 食用菌不僅作為營養食品被廣泛應用,大多還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我國自東漢未年的《神農本草經》及以后歷代本草學者都有記載。如《本草綱目》記載木耳治痔,性平味甘、補血氣、止血活血;《本草從新》認為羊肚菌有補腎、壯陽、補腦提神的補益功能。近年各國醫學工作者發現了某些食藥用菌的特殊療效,從靈芝、猴頭、銀耳、香菇、平菇、金針菇、松茸菌等菌類中提取到菌多糖和多肽類物質,用于臨床治療食道癌、肺癌、胃癌、肝癌、腸癌,至少150種食用菌被證實具有抗腫瘤等活性物質,所以經常食用食用菌產品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3 效益分析
3.1 經濟效益 食用菌是綠色健康食品,市場前景廣闊。食用菌生產是將人和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的木質素、纖維素轉化為健康食品的過程,其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投入產出比1:(2~3),是調整農業結構、推動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據有關統計分析,種植食用菌的經濟效益是蔬菜的3~4倍,糧食的10~12倍,在農業諸產業中是經濟效益比較高的。
3.2 社會效益 食用菌栽培不僅就地安排農村大批勞動力,促進菇農、商業、交通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而且還將為國內外人民提供大量的菌物性高蛋白低脂肪的菌類保健食品。食用菌栽培也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開辟了新途徑,極大地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實施。
3.3 生態效益 通過無公害食用菌周年生產新技術的推廣,使廣大菇農充分利用檸條粉、玉米芯等農作物副產物、麥麩皮和米糠等加工下腳料,充分利用閑散農村勞動力、農閑時間來提高農林副產品的使用價值,使其變廢為寶;生產食用菌后的菌糠再生產成有機菌肥和菌糠飼料,帶動農業、畜牧業及其他產業的綜合發展,形成了植物―食用菌―菌渣飼料和菌肥的良性循環體系,保護了生態平衡,促進了環保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生態效益好。
4 鄂爾多斯市食用菌生產現狀
鄂爾多斯市食用菌生產種植主要是杭錦旗沙海菌業公司和達拉特旗國山菌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種植的主要品種有:金針菇、平菇、白靈菇和雙孢菇等,總產量為670t,主要銷往東勝、包頭、呼市等地。其它旗(區)為零星少量生產種植。
4.1 沙海菌業公司 近年來,杭錦旗獨貴塔拉鎮以“三大模式”發展沙海食用菌產業,使其成為當地農牧民發家致富的又一突破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基地總占地面積10 000m2,共建生產車間7間,分別為拌料車間、裝瓶車間、接種車間、養菌車間、出菇車間、包裝車間、深加工車間。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解決部分當地農牧民的就業,帶領農牧民學技術、增收入。二是引進人才、更新設備,創新發展模式。車間內全部引進韓國、臺灣先進機械設備,實現食用菌生產、加工全自動化。三是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基地利用當地農作物下腳料玉米心、棉籽皮、玉米粉、麩皮、鋸末等作為原材料生產食用菌,使用過的原料可以做大棚生產雞腿菇、平菇的原材料,或作有機綠肥使用,也可作燃料,實現資源有效循環利用。
4.2 國山菌業種植合作社 主要進行食用菌種植,年產鮮菇150萬kg。主要產品有:姬菇、雙孢菇、平蘑、秀珍菇等。有加工車間、原料庫、保鮮冷庫、實驗室等,面積達
2 000m2。通過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統一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管理、統一收獲,帶動達拉特旗食用菌產業發展。
5 發展措施
5.1 充分利用國家的惠農政策,加快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加大了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的實施力度,應把食用菌列入本地區農業當中的重點產業,大力推動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5.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食用菌產業 充分利用自治區科研部門、高校的技術優勢,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與推廣。開發利用食用菌新的栽培原料,拓寬原料來源,降低成本,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高效農業。
5.3 狠抓安全質量,建立無公害基地 以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契機,大力宣傳食用菌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質量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同時,隨著國內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食品安全,無公害生產問題越來越被關注,因此建立無公害基地,積極申報綠色產品認證是保證產品安全,提高食用菌產品檔次,進一步擴大市場的重要措施。
5.4 培育龍頭企業,提升食用菌產品質量檔次 一是要完善各種標準體系,嚴格投入品管理,強化標準化生產,采取產品檢測、分等定級等措施進行生產、加工、儲運等環節的質量控制,為市場提供優質產品;二是要擴大罐裝、清水、速凍、凍干等精加工產品的生產規模,研究開發飲料、藥品、調味品、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產品,提高食用菌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滿足不同人群、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三是要采取“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產業化聯合體,增強整體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桂巨德,邰日晶,張從慧,等.北方玉米秸生料栽培雞腿菇高產技術[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12):6-7.
[2]李憲和. 雞腿菇發酵料栽培[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9(12):39-40.
[3]李民躍,李小平.合成料栽培雙孢蘑菇[J].河南農業科學,1992(7):25-27.
關鍵詞:有機-無機復混肥;油桐餅粕;生產工藝
中圖分類號:S14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5-3164-03
Study on the Producing Technology of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Using Tung Oil Cake
ZHENG Wei1,LIU Jin-long2,LUO Xing-wu2,DIAN Guo-dang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China;
2.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Hube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Enshi 445000,Hubei,China)
Abstract: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was produced from tung oil cake. The granulation 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test based on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And the nutrition compounds in the fertilizer and raw material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fertilizer formula was tobacco stem 64%+tung oil cake 11%+ NH4H2PO4 25%, the optimum granulation parameters were, fineness of raw material 300 holes, dosage of adhesive 20 g/kg, dosage of water 300 g/kg. The content of N, P, K in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reached 16.90%. This product had high effectiveness, could improve soil quality and control pests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tung oil cake; producing technology
無毒、無害、無污染的生物有機肥不僅能給作物供給充足的營養,還能改良土壤,防止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酸化,改善農產品品質,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1]。我國每年油桐餅粕和煙莖產量巨大,是傳統的有機肥,但有效氮、磷、鉀含量低,不能滿足作物高產需要,以其為原料生產成有機-無機復混肥,不僅肥效高,還能殺滅土壤蟲害,改良土壤,滿足生產需要,形成高附加值的商品肥[2-7]。為此,進行了油桐餅粕有機-無機復混肥的生產工藝研究,以期為該有機-無機復混肥的工業化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油桐餅粕(來鳳四海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煙莖(產自來鳳縣)、磷酸一銨(什邡市長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黏合劑(成分為市售印花糊料DFPP-104、硫酸鈉、氯化鈉、水,按一定比例調制而成)
1.2試驗方法
1.2.1油桐餅粕有機-無機復混肥的生產按發酵煙莖、發酵油桐餅粕、磷酸一銨質量比為64∶11∶25的配方生產油桐餅粕有機-無機復混肥,工藝流程見圖1。
1.2.2單因素試驗①油桐餅粕和煙莖的粒度:將油桐餅粕和煙莖粉碎成粒度分別為50、80、100、150、200、250和300目的粉末,并按配方混合進行造粒試驗;②造粒黏合劑用量:將油桐餅粕、煙莖和磷酸一銨混合,并按1 kg原料加入黏合劑5、10、15、20、25、30 g,混合充分后進行造粒試驗;③加水量:將油桐餅粕、煙莖和磷酸一銨混合,并按1 kg原料加100、150、200、250、300 g水,混合后進行造粒試驗。
1.2.3正交試驗設計按表1進行造粒試驗正交設計。按表2對產品造粒成型指標進行評分。
2結果與分析
2.1油桐餅粕和煙莖的粒度對造粒效果的影響
隨著油桐餅粕、煙莖的粉碎粒度增加,形成完整顆粒的比例增加(圖2),當原料粒度為200目時,80%的原料細粉可以形成完整顆粒;當原料粒度為300目時,所有的原料細粉均可形成完整顆粒。但粉碎粒度越大,粉碎成本越高。
2.2黏合劑用量對造粒效果的影響
隨著黏合劑用量增加,產品結實度增強,添加黏合劑量為5或10 g/kg時,產品易破碎;當添加黏合劑量高于20 g/kg時,產品結實不破碎。
2.3加水量對造粒效果的影響
加水量過低,造粒機不能將原料壓成達到商品要求的結實度,加水量為100或150 g/kg時,造粒不能成型;為200 g/kg時造??梢猿尚?,但是顆粒松散;當加水量為300 g/kg時成型顆粒結實不破碎。
2.4正交試驗結果
由表3可知,各因素對油桐餅粕有機-無機復混肥造粒效果的影響大小為B>A>C,即黏合劑用量>油桐餅粕粒度>加水量,正交試驗最佳組合為A3B3C3,即黏合劑用量為20 g/kg;油桐餅粕、煙莖粒度為300目,加水量為300 g/kg時,造粒效果最好。
2.5營養成分測定結果
經檢測,煙莖水分51.0 g/kg,全氮19.0 g/kg,全磷2.7 g/kg,全鉀48.0 g/kg,有機質355.0 g/kg;油桐餅粕水分72.0 g/kg,全氮25.0 g/kg,全磷4.0 g/kg,全鉀17.0 g/kg,有機質524.0 g/kg。煙莖鉀含量較高,油桐餅粕氮含量較高,二者配方能提高有機-無機復混肥的肥力,減少化肥用量。用發酵煙莖、發酵油桐餅粕、磷酸一銨質量比為64∶11∶25的配方生產的油桐餅粕有機-無機復混肥中含全氮108.0 g/kg,全磷6.0 g/kg,全鉀55.0 g/kg,有機質275.9 g/kg,氮、磷、鉀總含量達16.90%,高于國家有機-無機復混肥標準[8],經中試可以工廠化生產。
3結論與討論
1)油桐餅粕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產最佳造粒參數為:原料粒度為300目,黏合劑用量為20 g/kg,加水量為300 g/kg,此條件下生產的肥料造粒量高、成型顆粒結實,不易破碎。研制出的油桐餅粕有機-無機復混肥的氮、磷、鉀總含量為16.90%,符合國家標準。
2)生產100 kg油桐餅粕有機-無機復混肥,其
原料成本為煙莖19.20元(0.30元/kg×64 kg),油桐餅粕11.00元(1.00元/kg×11 kg),磷酸一銨55.00元(2.20元/kg×25 kg),合計85.20元,按2 500.00元/t的市場價出售,則毛利潤率為65.92%。目前,全國每年產桐油13萬t[9],油桐餅粕產量26萬t以上;2008年國家下達發展生物能源基地的任務,僅湖北省就有66.7萬hm2,可以預測今后油桐餅粕的產量將十分巨大。全國每年種煙面積達104.8萬hm2[10],每公頃煙田按種植15 000株煙苗,收獲后剩煙莖0.1 kg/株,則每年有157.2萬t的煙莖可用于生產油桐餅粕有機-無機復混肥??梢娚a該產品的原料十分豐富,可以考慮工業化生產,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該肥料中含的煙堿和桐油酸是天然殺蟲、滅菌劑,使用該肥料可減少農作物病蟲害。
參考文獻:
[1] 禹宙. 生物有機肥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 農業科技通訊,2007(10):26-28.
[2] 孔露曦,趙敬坤,黎娟. 有機肥料對土壤及作物作用的研究進展[J]. 南方農業,2010(2): 83-86.
[3] 王立剛,李維炯,邱建軍,等. 生物有機肥對作物生長、土壤肥力及產量的效應研究[J]. 土壤肥料,2004(5):12-16.
[4] 沈德龍,李俊,姜昕. 我國生物有機肥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 中國農技推廣,2007,23(9):35-37.
[5] 張輝,李維炯,倪永珍. 生物有機無機復合肥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響[J]. 農村生態環境, 2004,20(1):37-40.
[6] 胡誠,曹志平,羅艷蕊,等. 長期施用生物有機肥對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
15(3):48-51.
[7] CADAVID L F, EL-SHARKAWY M A, ACOSTA A,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mulch, fertilization and tillage on cassava grown in sandy soils in northern Colombia[J]. Field Crops Research,1998,57(1):45-56.
[8] GB 18877-2009,有機-無機復混肥料[S].
[9] 孫穎,盧彰顯,李建安. 中國油桐栽培利用與應用基礎研究進展[J]. 經濟林研究,2007,25(2):84-87
關鍵詞:褚橙柳桃;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未來前景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農業作為一個古老的產業,其長期以來一直是資源消耗最多、生產效率最低的產業,導致與之相關的勞動者和生產要素所有者的處境都居于劣勢,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近些年來,伴隨社會水平的發展,農業部門正經歷著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而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由于農業規模擴大、供應鏈延長、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增加、分工日趨細致而市場并不完善等原因也引起了很多問題,如資源環境壓力、食品不安全、市場不穩定、流通環節多和流通成本高、營養和健康等。針對這些問題,新型農業模式應運而生。源于對這種新型農業模式的巨大前景預期,在市場發育不足,因長期為工業化、城市化輸血而資源短缺、發展滯后的中國農業,也得到了民間資本的青睞和重視。
褚橙、柳桃、潘蘋果――隨著一批名人參加和資本的投入,農業一時間仿佛頓成營銷推廣的秀場和資本運作的戲院。然而,從市場經濟的邏輯出發,正視資本逐利的本性及其靈敏的市場嗅覺,就不難明白,這是市場自發促成的結果。一方面,基于食品安全環境的現狀,人們對食品健康、安全和品質的需求巨大;再一方面,農業自身的資源及發展潛力,可以為資本投入提供明確的盈利預期和長遠、持續而穩定的利潤來源。另外,各級政府針對農業投資的優惠政策,在競爭激烈、增長乏力的行業市場尋找出路的沉淀資金,無疑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褚橙柳桃”新型農業模式
(一)事件介紹
褚橙、柳桃、潘蘋果,這些網絡中炙手可熱的新詞吸引著廣大網友的注意力,一是名人效應,二則一種新的模式。以名人的個人魅力和勵志概念吸引消費者,將褚時健種的橙叫“褚橙”,柳傳志種的桃叫“柳桃”,潘石屹利用自己的個人形象資源無償代言,為家鄉推銷蘋果,為“潘蘋果”。褚橙亦為“勵志橙”,從褚橙到勵志橙,講了切合時代脈搏的勵志故事,一個85歲老人在跌倒之后二次創業的勵志故事,這種講故事的背后,是農產品營銷的一種創新。聯想控股斥資數十億元投資農業,并從水果入手,以柳桃打造品牌,由于凝聚著柳傳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期許,“金艷果”以標準化的生產與先進科技的運用,保障了食品安全,“良心果”的說法由此而來。在食品質量安全屢屢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在現代人對文化及精神需求日益高漲的當下,消費者很看重這種對質量細節、食品安全及勵志精神的追求。聯想繼而推出獼猴桃與昔日“煙草大王”褚時健種植的“勵志橙”一起的“褚橙柳桃”組合裝,內含2.5公斤頂級“褚橙”和2.5公斤頂級佳沃金艷果,售價在300元左右,售價雖高,市場反應卻很好。這是農業作為一個長期存在卻一直發展有限的產業的一次華麗亮相,以農業為題材,借助故事或者事件加以炒作,進而達到營銷推廣的效果,是褚橙、柳桃、潘蘋果等熱點事例的共同點,也是現代農業新之所在。
(二)“褚橙柳桃”區別于傳統農業的新思路
同樣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必需的農產品,“褚橙柳桃”卻可以引人注目,受消費者格外追捧,為投資者帶來豐厚利潤,探其究竟,源于以下幾點。
1.產品品質控制好,值得信任
名人涉農,農產品的產品質量與個人與公司的名譽、信用緊緊捆綁在一起,為此他們格外在意質量細節。“褚橙”是冰糖臍橙的一種,云南特產橙類,以味甜著稱。不同于其他冰糖臍橙,“褚橙”每棵果樹只留240~260朵花,既控制產量又保證果實能夠吸收足夠的陽光和養分;種植過程中沒有使用任何化肥,都是用特制的有機肥。“柳桃”即“金艷果”果長且成圓柱形,美觀整齊,肉質細嫩,風味香甜可口,營養豐富,特耐貯藏,遠優于國內其它獼猴桃主栽品種,“不賺快錢,注重好品質”是柳傳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許諾,以標準化的生產與先進科技的運用,保障了食品安全。
2.會講故事。以“褚橙柳桃”為例,他們背后都有段受人關注的故事
褚時健和柳傳志,一個是寶刀未老的80多歲創業者,一個是中國企業元老級的人物。他們曾經或者依然成功,在人生的谷底或高峰開始“務農”。不論從哪個角度講,他們的經歷本身都是一個好故事?,F代消費者需要這樣的故事,他們在購買這些產品的同時,體現著對褚時健和柳傳志勵志故事的認同。故事主角的個人魅力是其成功傳播的核心價值所在。
3.新穎的營銷方式
利用了互聯網這一當前最熱門的推廣銷售渠道。同時,以名人的個人魅力和勵志概念吸引消費者,將褚時健種的橙叫“褚橙”,柳傳志種的桃叫“柳桃”,就是創意。去年“褚橙”剛開始銷售時,因為王石在微博上對褚時健的評論,一下子讓“褚橙”成為“勵志”的代名詞,很快賣斷貨;其次,“打包銷售”也是一種叫好叫座的方式,實現了名人“1+1>2”的效應。2013年,為了拉近褚橙與年輕人的距離,做了一系列的策劃,在微博上征集當下的流行用語,印在褚橙包裝盒上;邀請蔣方舟、韓寒等人參與拍攝“中國青年勵志榜樣”系列視頻,同時,向微博達人贈送褚橙做體驗式營銷等。
4.產品的銷售渠道控制
據了解,目前,佳沃(聯想控股旗下的農業板塊)產品銷售的主渠道是通過電商、中高端的商超、水果的連鎖專賣店以及團購和大客戶四個主流渠道供貨,包括麥德龍、沃爾瑪、BHG等中高端超市。高品質的產品面向高端客戶,從而可以把銷售渠道定位于海外和大中型超市,這是準確定位并實施市場控制的關鍵。
(三)新模式的優勢總結
“品質+故事+渠道+互聯網營銷”是“褚橙柳桃”不愁賣的關鍵。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時代,市場不缺產品,缺的是能打動消費者的產品和營銷模式?!榜页攘摇闭菨M足了這兩點。
1.對于現在的中產階級來說,價格低廉已經不再是他們購物的主要推動力,同時,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將褚橙打造成勵志橙,則是抓住了消費者在購買食物時最高的文化及精神需求,隨有網友調侃到“您吃的不是橙子,是勵志的人生”。褚橙和柳桃背后都有一個名人,消費者在購買這些產品的同時,其實也在體現著對褚時健和柳傳志的人生故事的認同。因此盡管名人農產品的價格普遍偏高,但至少他們給消費者一個“不惜代價,也要做好質量”的印象,因此消費者愿意埋單。
2.2012年褚橙進京的事件營銷成功后,今年則是通過“80后致敬80后”以及“褚橙柳桃”兩個主題持續的制造媒體的熱點,利用網絡等營銷手段持續的傳播和擴大。這樣做的實質就是將原有的市場價格曲線往擴大市場的方向位移。如下圖所示,實線為理性的市場價格曲線,褚橙的市場定價是10-14元一斤,比普通的橙子貴3-5倍,這種高品質橙子的市場規模自然比普通橙子小,但是通過營銷的手段,擴大消費者在購買橙子時的文化需求,理性的市場需求曲線就變成非理性的市場需求曲線(圖中虛線),也就擴大了市場需求。
3.不同于傳統農業,名人跨界打造的現代農業有濃厚的互聯網基因,除了借互聯網進行宣傳擴大影響,通過電商直接網絡銷售也是其一大看點。隨著電子商務在各個行業的快速滲透,用戶購買習慣在改變,傳統農產品紛紛觸網是順應大勢。農產品搭上電商順風車后,一來可以直接了解消費者需求,二來能砍掉中間無數個流通環節,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損耗和流通成本。
(四)“褚橙柳桃”對新型農業發展的啟示
“褚橙柳桃潘蘋果”的事例告訴大家,“農產品現在進入了一個營銷的時代?!鞭r業是基礎產業,農產品一直存在,如今要改的是它的生產模式和營銷思維。這些利用名人的故事營銷最大的成功,也可能是對農業最大的助益,是顛覆了傳統農業的銷售模式,給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價值體現提供了升級換代的支點。但同時,事件營銷這種常見的市場推廣手段在農業題材上取得轟動效應,也凸顯了農業在市場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滯后狀況。而這種落后面貌的改觀,僅僅靠名人的背書和資本的介入顯然不夠,而需要數量龐大的中小農戶的成功轉型為基礎。
“褚橙柳桃”的走紅固然堪稱亮點,但在考慮到中國農業巨大的體量以及存在的問題時,也不乏啟示,細究其竟,必須看到它們中的多數僅僅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在單純的投資層面以及經驗觀念的引進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目前的成就也多集中在營銷推廣上,往往難以為資源短缺者效仿,未必能夠切實普惠廣大中小農戶,實際意義有限,甚至可能淪為曇花一現的營銷炒作。以勵志故事獲得市場成功的褚橙為例,褚時健高齡創業成功令人贊嘆敬佩。但也應該看到,他在創業之前已經是傳奇人物,所擁有豐厚人脈和資本資源,非他人可以具備;他將自己多年從事煙草業的經驗和模式,克隆到橙子的種植上,這種個人風格鮮明的成功路徑,在精神激勵上效果強烈,但在現實層面難以復制,也就不可能依葫蘆畫瓢似地加以推而廣之。
三、現代新農業發展趨勢
對農業發展現狀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未來新農業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
(一)規?;?、機械化、專業化、規范化。總的來說是科學種田,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食品追溯體系,能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問題,防止產品質量問題的出現。
(二)產品差異化,創立獨特的品牌。現代農業的產品需要具有較高的市場辨識度。與過去不同,當前農產品消費市場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現代農業所生產的產品應該定位清晰,差異化戰略在各方面都要能有所體現:產品差異化,渠道差異化等。
(三)全球化視野、全產業鏈控制。這是現代農業投資特征之一,綜合利用國內外好的農業技術、品種、管理等,實現投資者與當地農場優勢互補,龍頭企業和農民、農場主相互合作,實現品種、農業技術、產品標準、農資農具、品質監督、銷售渠道的統一,做出具有高品質、安全的食品,打造出品牌。如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農業項目的風險,并獲取各產業鏈的贏利點,提高項目的盈利能力。
(四)商業模式創新。近些年來現代農業不斷涌現了一些新的商業模式,農產品示范生產+會員制及配送模式;農產品連鎖銷售模式;“褚橙柳桃”的品質+故事+渠道+互聯網營銷模式等新興商業模式都取得了成功。不難看出,新農業的一大特質是B2C,直接對消費者進行營銷,壓縮渠道,直達消費者。未來的新農業,其模式玩法也必定是互聯網似的,“專注、極致、口碑、快”即新農業的網絡化,物流智能化。
四、中國現代新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面臨的問題
基于前述分析,未來新型農業在許多領域存在潛在投資機會,“投資農業就是投資未來”已經成為行業人士的一致看法,現代農業也顯現出“前景無限”的魅力。不過,真正的農業投資現狀卻不容樂觀,依然有許多值得關注和警惕的問題。
1.農業自身基礎薄弱,資金匱乏。人均農業資源的匱乏,農業耕作技術的落后,分散而高能耗的小農經濟業態,依然是未來農業增長的一大瓶頸;城鄉差距的鴻溝、農民收入不足,而且農民難以從農業生產中獲益,以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取向,限制了農業自我發展能力;土地確權不到位,不能使得農民從土地獲益。
2.缺乏現代市場化營銷理念。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受到自給自足到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固有思維的影響,長期以來市場化的發展對農業生產銷售方式并未帶來太大的質的改變,農業模式的發展與現代經濟的發展已經有了明顯的滯后。
3.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市場并不缺少農產品,只是讓消費者放心的產品越來越少。優質產品的缺乏是整個農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二)解決辦法
1.沒有什么行業比農業更需要高科技,從育種、種植、檢測、灌溉、除蟲一系列都需要運用物聯網、信息化等高科技。借鑒“褚橙柳桃”的生產模式以解決農業自身基礎薄弱的問題,將高科技有效的運用于農業,則需由傳統小農戶模式向現代規模化經營模式轉變,變成能夠科學養殖并且有規模的家庭農場形式。這將會是一個良性循環,讓投資者看到良好的發展前景,投入資金,進而借助充裕的資金對生產技術及營銷模式等進一步發展創新。
2013年11月召開的“三中全會”對中國農業發展提出兩個鼓勵:一方面,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另一方面,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同時提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對承包地流轉、抵押等權能。這是政府對農業發展的一個新的態度,也給了有意投資于農業的大企業一個明確的信號。
2.為消費者打造獨一無二的質量保障和信譽體系,是現代農業很大的盈利空間,在業內人士看來,農業的確是一件耗時耗力且投資回報慢的行業,保證產品質量、還可有追溯是農業長期獲利的保障。聯想的“不賺快錢,注重好品質”,褚時健十年磨一劍的“褚橙”都是這一關鍵的體現。規模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互聯網農業結合的高效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線上線下結合形成互補,走出特色,走出創意。同時克服信息基礎設施、物流交通、大規模培訓以及農產品安全認證等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障礙。
五、結論
總體而言,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在新型現代農業,我國現代農業在面臨巨大轉型壓力的同時也具有很大的潛在投資價值,從市場到政府,新型農業都成為了新時期的熱點聚焦,農業發展的大時代已經到來?,F代資本應該有效運用高科技,抓住時代機會,投身于農業,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可獲得高的利潤。
參考文獻:
[1]李曼.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分析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論文,2012.
[2]丁長琴.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保障體系研究[D].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論文,2012.
[3]檀學文.新型農業模式如何體現未來方向[J].綠葉,2012.
[4]阮宇娥,余自敢.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投資價值及潛在機會分析[J].產業研究,2012.
[5]邱凌云.市場控制能力:現代農業面臨的難題與探索―以中新農業獼猴桃項目為例的調查研究[J].農村經濟,2011.
[6]金蓮,王永平,劉希磊.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
[7]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農業經濟發展構想[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4.
作者簡介:
一、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市共有9個縣,縣域土地面積為1.91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5.7%。*年末總人口為469.6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81.3%。近年來,全市上下圍繞經濟工作不放松,狠抓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縣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總量逐年增加,發展速度普遍加快,財政增收步伐加快,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工業化進程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投資快速增長,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但由于自然的、歷史的原因,縣域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從縣域生產總值看,*年,9縣完成GDP290.87億元,僅占全市GDP總量的七成。從發展規???,*縣域經濟平均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年,*市縣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2.32億元,相當于長沙縣域經濟地區生產總值平均水平的1.79%,相當于郴州縣域經濟地區生產總值平均水平的71.7%;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億元的3個,祁陽縣72.84億元,東安縣、道縣是*年才躋身40億行列的,分別為43.98億元和41.46億元,地區生產總值最少的縣為15.04億元;縣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0.92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2億元的縣沒有1個,最少的縣為0.44億元。
經濟發展不平衡。近年來,*縣域經濟總體趨好,但受經濟發展基礎、區位、資源、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各縣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比較突出。*年末統計數據顯示,縣域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相差幅度較大,如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速最高為57.1%,最低為4.4%,高低相差52.7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最高為23.62%,最低為9.17%,高低相差14.4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最高為14.01%,最低為10.03%,高低相差3.98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速最高為9.45%,最低為負增長2.83%,高低相差12.28個百分點。
縣域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總體看,縣域經濟結構仍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仍占據主導地位;工業規模小,高新技術產業數量少,科技含量較低,工業基礎薄弱,是產業結構中的薄弱環節。第三產業發展前景也不樂觀,后續乏力。*年*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為:32.3:24.7:43.0,與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相比,一產業高3.6百分點,二產業低3.2個百分點,三產業低0.5個百分點;與在*年7月結束的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評比中排名第45的長沙縣相比,一產業高19.8個百分點,二產業低37.5個百分點,三產業高17.7個百分點。
投資規模偏小,活力彰顯不足。在“工業興市”的推動下,*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但這種增長主要體現在城市增長上,縣域投資規模較小。*年,*市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109.18億元,零陵、冷水灘兩個中心城區完成全社會投資40.36億元,占37%,9縣平均完成投資僅7.6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偏小,縣域經濟活力顯現不足。*年度,全省評出10強縣,長沙4個,郴州3個,婁底1個,株洲1個,湘潭1個,*無一入圍,時間過去了三年,按當時的評選標準不變,入圍仍有差距。
資金、人才和技術短缺。受各種條件制約,經濟落后地區很難形成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洼地”。*縣域經濟實力薄弱,財政緊張,資金緊缺,加上國家宏觀調控影響,縣域經濟發展飽受資金約束之痛,縣域中小企業發展舉步維艱。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有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作為后盾。在待遇和事業方面,缺乏強久的吸引力,*人才流失嚴重。*、*兩年*籍應屆高校畢業生25012人,*接收1915人,僅占7.7%。人才缺乏導致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創新難,縣域經濟騰飛任重而道遠。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眽汛罂h域經濟是個復雜工程、系統工程,需要積極借鑒,不斷探索,推陳出新。
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在你追我趕的競爭經濟時代,區域經濟發展不進則退,縣域經濟更是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其實,任何一個地區都有其優勢和劣勢,關鍵是如何發掘優勢,揚長避短。發展沒有特色、經濟結構大同小異是經濟落后地區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學會為自己“把脈”,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找準本地區的特色。二是抓規模經營。各縣要依據自身區位、自然和資源條件,因地制宜,確定主導產業,重點出擊,亮出自己的優勢,打造自己的名牌,大打“特色牌”。提倡一縣一業、一鎮一品,培育和壯大特色經濟優勢,做大做強縣域經濟。
千方百計增加縣域城鄉居民收入?!靶】?”的實現關鍵在縣域,難點在縣域,增加縣域城鄉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的必然要求。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一是抓好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按照新一輪就業再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擴大就業渠道,改善就業環境,鼓勵創業;要按時、足額發放干部、職工和教師工資;加大分配調節力度,關心弱勢群體,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及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保障問題。二是抓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抓“三農”政策的落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走高效農業之路;探索農業產業化的新路子,集中抓好農產品深加工和服務,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把勞務經濟作為戰略任務來抓,走產業化、市場化、特色化的發展之路,轉移城鄉剩余勞動力,實現勞務經濟的新突破。
扎實推進城鎮化建設。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城鎮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載體,反過來,縣域經濟強大又可以帶動城鎮擴容提質。加快推進城鎮化,一是要強化城鎮意識,重視科學規劃。要用經營城市的理念來發展城鎮,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城鎮品位。二是充分發揮產業興城效應。完善城鎮功能,促成產業落戶,使小城鎮成為二、三產業的集中地,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渠道,釋放出較強的經濟輻射帶動能力。三是消除城鎮發展的體制障礙。沒有好環境,難得大發展,要逐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從實質上轉變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
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推進工業化,一是要緩解資金壓力。縣域工業要發展,資金是“瓶頸”,可以通過聚集民間資金辦工業;通過利用閑置資產,盤活存量資產,花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招商引資領域,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巧借外力發展本土工業;充分、科學地利用金融資源做大做強縣域工業。二是發展非公有經濟。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環境,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領導,加大政策扶持,結合*實際,制定可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達到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創新體制和技術、緩解企業融資難等一系列問題,力促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三是發展園區經濟。突出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優惠政策、服務環境等優勢,增強園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吸引企業入駐落戶園區,形成布局集中、產業集群的工業體系,有效解決企業布局散亂和社會成本增高的問題,實現“園區興工”,促進“工業強市”。四是堅持走“項目帶動”戰略。有好項目才有大發展,要圍繞縣域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主導型支柱產業。眼下,可以在承接產業轉移上作作文章。環境也是生產力,要積極優化縣域投資的軟硬環境,為資金、人才、項目進入縣域投資創造良好的保障機制,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關鍵詞:回流農民工創業;創業服務;創業培訓;創業貸款
作者簡介:孫富安(1965- ),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經濟學碩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與勞動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0)05-0067-05 收稿日期:2010-05-21
一、問題的提出
農民工回流這一特有的社會現象,是我國城鄉社會轉型期所固有的,并將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農民工回流,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是基于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的綜合考慮,是符合自身或家庭效用最大化的選擇(劉錚,2006)。
然而,由于農民工長期身處社會底層,其創業受人地資源、二元體制、創業環境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嚴文清等,1996);缺乏政策支持、創業環境、創業資本、創業經驗和膽識及創業合力(趙西華等,2006);財政支農不夠,導致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使農民工創業有后顧之憂(厲以寧,2008);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農民工創業的幾率,自身受教育程度與創業的可能性正相關(朱明芬,2010)?,F有研究對回流農民工創業相關因素分類清晰,但應對策略不足。筆者以徐州市為例,實證分析回流農民工創業的主要影響因素,立足公共服務視角提出多維度對策與建議。
二、政府在回流農民工創業中的角色定位
(一)理論基礎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以美國學者羅伯特?B?登哈特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學者在反思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該理論系統地闡述了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內涵:服務,而不是掌舵;追求公共利益等。這一理論充分肯定政府的作用與責任,對政府角色(行政人員角色)進行了全新闡釋――政府機構應該在法律和責任的約束范圍內努力地提供盡可能高質量的服務。
(二)政府角色定位
中國學者邵曉光教授(1998)在其《轉型經濟與政府干預》一書中指出政府角色研究要基于具體歷史環境和具體問題特征,轉型經濟宜適用“政府主導型”價值取向。政府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在市場機制存在缺陷的部分,即克服市場經濟的外部性。在市場調節存在缺陷的領域,政府應該進行適時的調控和規制,以達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
(三)發達國家經驗啟示
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政策引導型”,主要體現在用計劃和產業政策引導企業發展,其重心放在企業的戰略問題上;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政策規制型”,主要是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引導和規范企業,創造出適宜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以日本和新加坡為代表的“政策主導型”,一方面用計劃和產業政策引導企業,另一方面還要指導產業進行結構調整、企業經營的戰略性和銀行貸款融資等。通過上述系列措施和扶持方式,政府可以有效緩解創業企業的環境因素制約,促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三、回流農民工創業的實證分析――以徐州市為例
(一)回流農民工創業現狀
根據徐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底,該市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人數為26549人,興辦的企業總數為15742家,實現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創業者的轉變。這些企業所屬行業分布為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建材、建筑、輕工業、餐飲服務業、個體商業、運輸業等,總投資金額為53,42億元,實現增加值19.21億元,就業人數達355393人。形成了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格局,為農民提供了容量大、門坎低、易接受的就業渠道(如表1所示)。
(二)主要影響因素
經對徐州市周邊三縣十二個鄉鎮近100家農民工返鄉創業者抽樣調查(發放96分樣卷,有效樣卷85份),歸納如下主要影響因素。
1、粗放型產業結構明顯,組織化制度不完善
徐州市實地調研的數據顯示,大部分返鄉創業的打工者文化程度中等偏下。小學文化程度占5.5%、初中文化程度占24.5%、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占45.7%、大專文化程度占22.0%、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2.3%。鑒于創業活動需要更多的智力和能力等方面支撐,故而需要創業者的素質比普通員工的素質更加苛刻,創業者本身人力資本價值普遍性較低勢必造就企業集約化發展的“瓶頸”和企業拓展路徑的狹窄視角?;亓鲃摌I的組織化制度不完善,在運行機制方面表現為一種非市場化的制度狀態?;亓鲃摌I者主要是以分散的非組織化的方式進入市場,并且大多是各自為戰的小本營生經濟,這種現狀本質上非常松散脆弱,缺乏柔性的、集體行動的協調制度。
2、啟動資金有限,創業融資困難
實地調查發現,鄉鎮所在地除擁有農村信用社外,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幾乎全部棄農進城,回流農民工創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融資困難。出現這一問題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創辦企業資金投入多、產出少。創業者依靠自身積累把企業建成后,生產流動資金難解決。二是民間融資量小?;亓鲃摌I人員通過向親戚、朋友借款等形式向民間籌資,這些方式面窄、量小,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三是銀行借貸困難。大銀行與小企業“銀企雙方選擇交易”不對等,適合回流創業者借貸的項目少、資金量小,而且手續繁雜、時間長,相當一部分回流創業者租用廠房生產,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難以找到有效的擔保人。問卷調查顯示,85%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資金籌集困難是制約回流農民工創業的首要難題,比當地購買力低、交通不便、人才不足、配套產業不銜接等問題更加突出。在被問及“現在是否有貸款”時,只有24.5%的被調查者回答有貸款。調查結果表明,半數企業貸款在2萬元以下,73.5%的企業貸款在5萬元以下,8.3%的企業貸款在10萬元以下(見表2)。
3、政策扶持措施較為宏觀,具體操作性欠缺
實地問卷調查表明,85位返鄉創業者對制約創業的環境因素排在首位的是政府支持(見圖1)。他們認為在創業過程中缺乏具體有效的扶持政策,利益訴求渠道不暢,創業項目具體的審批過程中尚存在效率不高等現象。(1)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作用缺乏長遠目光。部分鄉鎮領導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規模小、交稅少、發展慢,帶動就業效用有限,對當地經濟發展、財政增收作用不大。(2)不能同外商投資企業和市駐企業享有同等的優惠待遇。政府給予招商引資企業優惠政策或配套服務,農民工返
鄉創業相對于此往往要打些折扣甚至享受不到,造成投資環境的不公平、不和諧。根據對85位返鄉創業者的調查統計,認為“優惠政策缺乏或不落實”的占68%。(3)扶持政策寬泛或滯后。據調查,返鄉創業得到政府實際扶持偏小,多是按中央和省、市有關政策給予宏觀扶持,忽視因地制宜,缺乏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或認為他們創辦的企業屬于競爭性行業,不需要政府參與,從而使扶持政策嚴重缺乏或滯后。
4、創業面臨用地制約
調查數據表明,近38%的返鄉創業者面臨“用地指標少、規定的出讓價格高”等問題。徐州市下屬部分縣、鄉(鎮)政府在執行用地指標嚴格控制政策時,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不夠,沒有把農牧業生產設施和非農建設用地區別對待,把發展畜牧、水產養殖、蔬菜大棚等的生產設施用地當作非農建設用地進行控制,影響了回流農民工從事農業開發經營的積極性。另外,政府相關部門在有限的土地指標使用上,對農民工創辦的小企業實行歧視政策。用地指標較多地劃撥給市駐企業和招商引資企業,用于農民工創辦的企業較少。
5、創業者素質有待提高
根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提供的調查數據,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0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0%,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0%。國家統計局調查總隊的調研也得出相似結論,農民工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創新意識薄弱,通常選擇照搬照抄他人的現成做法,短期行為較重,缺乏長遠眼光。
四、促進回流農民工創業的對策與建議
(一)提高政府創業服務的水平
1、創業扶持“多維度”創新
第一,規范政府行為。凡是法規沒有禁止、有利于農民工創業的,政府一律不得設定限制條件,制約農民工創業。凡是國有企業可以加入的行業,除有特殊規定均應向民營經濟開放,尤其是向農民工創業開放。
第二,保護創業者利益。凡是政府能夠做到、有利于農民工創業的,政府一律做到,促進農民工創業。政府監察部門需廣布利益訴求的綠色通道,及時處置和糾正干涉企業正常經營及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司法部門依法保證回流農民工創業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嚴厲打擊破壞創業環境的違法行為。法律不但保護公有財產,而且保護私有財產,當前,尤其是保護弱勢的農民工創業期間的財產。
第三,精簡機構、提高創業服務的效率。政府職能部門要最大限度地簡化審批和經辦程序,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而且要探索簡化行政管理層次的改革行為,如深圳市、北京市正在進行的撤銷區級政府、合并區級政府的行為,就是能夠提高辦事效率,有利于區域發展和農民工創業。
第四,創業服務最多,稅費最少。凡是針對農民工創業的企業行政性收費等一律降到最低限度,減收各種工本費、登記費,免收管理費,直至免去其任何費用,使其創業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農民工創業越多,就業就越多,這不僅緩解社會保障的壓力,而且為增加政府將來的稅源提供保證。
2、建立公益性、全方位的創業信息平臺
政府可設置專門的信息管理網站搜集市場信息,中央、省、市的各項創業優惠政策、公布各項行政審批、核準、備案事項和辦事指南;提供各個行業的最新動態和行情預告;通過網絡、電視、簡報及市場信息專欄等形式,及時將最新的商機信息告知創業農民工。
3、優化創業環境,擴大社會資本
積極推動區域傳統產業轉移和新產業接納,為回流農民工創業營造良好的產業集聚環境、消費需求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積累農民工創業所需的社會資本,如先進的體制、有序的市場,健全的法制,針對農民工創業的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成立農民工創業者指導(服務)中心、農民工創業協會等社團組織,讓回流農民工在更廣闊的社會網絡中擴大創業的社會資本。
4、拓寬農村新型創業領域
利用廣袤鄉村千差萬別的資源稟賦,融合自然資源、自然景觀所彰顯的人文主題,以古村落觀覽型、農事體驗型、度假休閑型、傳統教育型、科普教育型、民俗風貌展示型等為藍本,開發旅游觀光農業、莊園經濟、農家樂、田園居等。農民可以參與其中,提供飲食、住宿、觀光介紹、示范農活等服務。同時拉動交通運輸、建筑建材、工藝品制作、商品貿易等其他產業。旅游、衛生、環保、國土資源、公安等相關職能部門應合力謀劃,積極引導,注重前瞻性,追求時效性,在突出和保持原汁原味鄉村風情基礎上,不斷開發新型創業領域。
5、延伸創業產業鏈
挖掘當地資源和區位優勢,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專業化特色經濟,培育農業產業化的經濟增長點。進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建立特色產業,圍繞特色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大力提倡以生態農業為基礎,開發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食品為目的的漸進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有機農業建設為基礎、開發有機食品,發展有機農業為手段的跨越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培育加工型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在項目、資金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促使其與生產基地、農戶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特色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園區集中,推進產業鏈條不斷升級,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增值,使產業優勢轉化成競爭極化優勢,以產業優勢作為回流農民工創業服務的增長點。
6、因地制宜,“差異化”培植創業
鑒于復雜的環境因素,回流農民工創辦企業,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就業謀生型、成長謀利型、經營集約型。謀生型系解決家庭生計的微利企業,投資少、規模小、力量單薄、運作簡易,宜側重于“充實”,積聚資本、經驗與實力,在稅收減免、社保補貼方面應大力扶持。謀利型一般處在發展空間和利潤空間較大的產業群組,人力資源、財務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均具備一定規模和水平,宜側重于“提升”,引導此類企業主動接受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帶動,使之在管理、技術、經營、研發等方面不斷優化與創新。集約型系管理精細、科技領先、頗具規模、運行穩定的大中型企業,宜側重于“壯大”,政府職能部門應合理調度、穿針引線,依托周邊城市智力寶庫,嫁接產學研互動橋梁,與高校、科研機構聯手共建技術指導、自主創新,技術入股、利益共享的民營高科技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二)培訓體制創新,提高創業培訓服務質量
1、設立回流農民工創業培訓專項經費
當地政府可以考慮從土地出讓金、農村科技開發經費、技術推廣和扶貧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其教育培訓,用于支持回流農民工創業教育培訓計劃的開展實施,并加強對培訓專項經費使用的監督管理。為提高農民工培訓經費的使用效益,應該推廣培訓券,建立培訓市場,提高培訓質量,而且能夠調動社會資源舉辦農民工創業培訓教育。這尤其是適合市場經濟發達的江浙一帶。在農民工創業培訓市場化的條件下,政府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大有作
為。主要是建立《創業服務培訓法》,依據法規,確保培訓經費足額,確保培訓市場公正公平有序。依法查處那些騙取農民工培訓經費的培訓機構,確保培訓經費效益提高。
2、整合和調配教育資源,構筑創業培訓體系
第一,崗前培訓。對有創業意愿的回流農民工進行創業前的知識培訓,如基本管理知識、創業技巧、風險防范、財務知識、稅務知識、市場金融知識、信息收集與整理等。這一過程主要偏重于總體籌劃、創業流程等方面的解讀與深化。
第二,崗位培訓??捎杏媱?、有步驟地招標綜合性高校、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科研單位、政策研究機構專業人士對在崗創業人員就諸如物資采購、生產流程、技術創新、市場預測、營銷渠道開拓、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結構整合等進行實訓,提高創業者自身“造血”功能,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依托創業培訓基地、專業實驗室等硬件設施,在實戰性、可操作性層面狠下功夫。
第三,優化回流農民工創業教育培訓評估體系
定期對培訓機構的培訓過程和結果進行評估檢查,獎優罰劣、優勝劣汰。加強指導監督,把培訓實效作為屬地主要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通過檢查評估提升回流農民工創業教育培訓效能。
(三)金融體制創新,拓寬融資渠道
1、加大對回流農民工創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突出服務“三農”意識,扭轉中國農業銀行出現的離農趨向;探尋民間融資新途徑,盡快發展鄉村、集鎮等社區銀行,扶植民間融資,科學引導地下信貸的合法、規范經營;明確規定各商業銀行從縣域吸納的存款“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支農比例;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工作。
2、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建設
建立和完善貸款風險管理制度、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小企業聯保制度,政府小額擔保貸款制度和貸款貼息制度。拓寬農戶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覆蓋面,放寬小額擔保貸款條件,對回流農民工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合同期內由政府財政按規定予以貼息。
3、創新貸款的抵押、擔保方式。
由政府牽頭,設立以財政基金為主的小企業擔保公司,依托行業協會,建立貸款擔保公司,會員企業按自身實現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費用組成協會基金,對符合要求、有發展前景的新進入企業,以及進行規模擴張暫遇資金缺口的企業提供銀行貸款擔保。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設置貸款抵押標準應更加實用,回流創業農民工的房屋產權、廠房設備、大件農用設備以及注冊商標、發明專利等均可作為抵押品。此外,應積極探索用土地流轉經營權、商品林權、農業生產用房等作為抵押擔保方式為回流農民工創業提供貸款。
(四)妥善解決創業用地問題
1、征收閑置稅,充分利用閑置房地產
第一,盤活存量非農建設用地,包括閑置土地,調整合并的機構、學校用地,村鎮邊角地;各地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可直接劃歸回流農民工創業用地。第二,興辦符合無污染、安全、不擾鄰條件的小型加工項目,經鎮、村同意,允許在宅基地范圍內搭建簡易生產用房,供電、供水、通信等部門要優先保證企業生產需要,并在企業新、改、擴建時按最低標準收取費用。第三,挖掘閑置廠房應有功能,通過征收物業稅,尤其是廠房閑置稅的辦法,促使閑置房地產資源投入到農民工創業方面。
2、穩步推動土地資本化進程
明確農民對土地使用權的獨立性、利益性和轉移性,逐步實現土地使用權市場化,能夠自由抵押或流轉。在尊重物權的基礎上,讓中國農民將土地使用權資本化,成為創業或投資的資本。土地資本化為回流農民工注入新的生機:一則增添了創業的“本錢”,便于籌資融資;二則擴大了創業用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