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云計算的基本服務

云計算的基本服務

時間:2023-07-14 17:36: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云計算的基本服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云計算的基本服務

第1篇

關鍵詞:云計算;電子商務;數據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3-0258-03

Research on E-commerce Data Management Model i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ZHANG Li-fang

(Linhai Institute Zhejiang Radio &TV University, Linhai 317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mature, further expands the scope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e-commerce, introduces briefly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in detail to create environment of e-commerce business models. Through this research can make people understand great role of cloud computing i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 e-commerce management,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employees,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reform and reform of our country related industry to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cloud computing; e-commerce; data management model

本文⒍雜萍撲愕牡繾由濤窆芾砟J澆行研究,通過本次的研究可以使得人們了解到云計算在電子商務之中的巨大作用。在本文的最后對于云計算數據管理模式開展了相關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意義。

1 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云計算特征

1.1 電子商務

隨著互聯網的產生,企業之前使用的商務管理模式被逐漸剔除,現在應用比較成熟的為電子商務管理。電子商務既能夠對企業的管理生產成本進行降低,還能夠對企業經濟效益給以有效增加,以此來對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給以不斷增強。

1.2 云計算的基本內容

云計算方法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制約,整合全社會上面的計算機硬件資源,將這些資源應用到虛擬的計算機系統,將更為便捷的電子商務信息管理和相關的存儲服務有效提供給企業用戶。云計算含有的基本內容為首先為有效社會上面的閑雜計算機網絡工具,雖然這些設備在具體使用的時候含有的功能十分強大,但是這些表現都是虛擬模式的,其還含有的功能就是將計算機設備開展整合活動。

1.3 云計算的基本特點

云計算能夠進行自我維護管理,利用其提供的虛擬計算資源,能夠有效集中全部計算資源,不用人工進行參與,借助軟件開展相關管理工作,可以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其同時能夠對用戶投入成本給以大幅降低,下面是其具體表現:

第一,云計算體現的是集合性,同時給以計算,網絡計算以及分布式計算具備的優勢,其含有三者的基本特征,并且兼容性非常好。

第二,云計算操作屬于虛擬操作,其將使用數據與互聯網,將用戶看作為中心開展相關的數據處理活動,為使得接入互聯網電子商務用戶進行有效服務的提供,對互聯網內存在的大量信息給以存儲、檢索和管理等給以有效實現,用戶是能夠借助快捷安全的模式實現各種訪問活動,并且進行有效信息服務的獲取,以此來實現數據應用和管理的智能化。

第三,使用客戶端實現其服務的功能,電子商務用戶是以云計算進行的大規模服務器處于互聯網中進行商務活動的展開的,這就使得客戶進行處理的數據的存儲并不是在本地,其借助互聯網數據中心來實現保存的,借助云計算自身的強大計算能力,和其龐大的存儲空間,這能夠極大的簡化客戶終端程度。最后便是云計算進行的快捷安全的服務的提供,借助公開的服務基礎和標出,這成為云計算的主要目標,來對電子商務管理給以有效簡化,降低成本,實現數據兼容。

2 云計算環境下的電子商務數據管理模式分析

2.1 保證企業商務信息數據安全

我國大多數的企業都開始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自身的企業管理中,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其工作更加便利,但是其會威脅到企業信息的穩定。這是因為網絡病毒與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得企業數據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破壞,這個時候企業開展自己的商務活動,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保證其自身數據的安全與穩定。

但是伴隨著云技術的應用,這樣的難題迎刃而解,將信息儲存到云空間之中,可以發揮出其獨有的優勢,可以進一步的避免受到病毒的感染,為數據的信息安全加密,這種信息安全儲存模式大幅度地提升了企業的信息安全,此外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得以極大的減小。

2.2 提供優質的商務服務模式

云計算自身的基本特征就是方便快捷,這是其拓展應用的主要優勢,云計算對于信息進行存儲的時候不會受到空間的限制,避免了傳統的儲存方法會出現的相關問題,也不會出現由于內部的信息量達到飽和之后,用戶自身的軟件不能在開展相關信息的儲存活動。云計算的應用不管是企業內部產生的信息數據信息還是系統的軟件應用等,都是可以在云計算系統框架之內使用,這種模式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處于信息安全而花費的成本,還會極大地方便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活動,提升企業原有的工作效率。

2.3 滿足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個性化管理的需求

云計算存在極大的信息儲存量,這使得其能夠對企業需要的電子商務信息數據管理進行有效提供,云計算的具體應用可以集中不同地域的計算機設備,為需求企業提供功能先進的工作能力。使用云計算的模式可以有機地整合社會上面的閑散資源,促進國內企業電子商務的快速進步。特別是對于那些規模很小的企業,云計算的使用不僅僅可以為企業提供優秀的商務管理技術支撐,之后還可以根據各自企業表現出來的自身獨特需求得到個性化的服務對策,這種模式有利于中小企業在自身系統建設的時候花費較少的資金獲得最大的效益,使得自身的電子商務應用處于領域的平均水平之上,大幅度的擴大企業生產經營效果。

3 云計算環境下的企業電子商務模式創建

在如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將“云計算”應用到電子商務領域,M建成為新的商務模式,其主要的發展思路為基于電子外包服務的相關應用。云服務含有的電子外包模式依據“按需分配”的模式,電子商務企業可以在具有實用需求的時候快速得到相關資源與服務的支撐,使其成為企業應用云計算的基本環境與物理結構。基礎的云服務層:該模塊主要應用的是開發商提供的計算相關服務與公共服務接口,可以為企業提供電子商務服務需求的軟件服務。在企業具體應用層,這一層主要為企業開展全程的電子商務服務,在這一結構中,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模式,開展企業核心業務流程的構建,得到供應鏈的管理系統,同時與已有的云計算平臺有機整合,合理的利用企業內部資源,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合理的利用各種資源,在基于供應鏈元服務的基礎之上實現企業商務活動的最終目的。

3.1 基于“供應鏈云”的全程電子商務模式

各個層的基本功能介紹如下:該模塊首先為基礎云平臺,其主要為平臺的供應商提出的云計算基礎結構與相關的平臺,可以為相關企業使用“云計算”提供基本的物理環境與軟件實體;其次可以提供基礎云服務層,其通過應用軟件的開發者提供云計算的有關服務以及相關的應用接口,同時還可以為對口企業提供相關的服務軟件支撐與技術服務;最后是企業具體應用云服務,該模塊可以為企業開展全程的電子商務服務,在該結構中,企業利用供應鏈的基本模式,進行核心業務流程的搭建,具體構建企業供應鏈的管理模式,之后使用企業自身具有的計算機平臺與相關技術,以此來對企業服務流程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增強,合理的調配企業資源,企業利用分布廣泛的云服務實現全程的電子商務管理目的。

3.2 基于“移動云”的移動電子商務模式

由于企業具有龐大的分布式云系統模式,其存在的信息處理功能、運算的效率都是十分高的,再加上云計算為我們提供的按需分配的模式,同時在4G服務出現之后,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移動云服務模式,會徹底的打破移動服務存在的限制。在云計算出現之后,我們不必在擔心電子商務具有的安全問題,同時還不必擔心信息傳遞等問題,相關的企業用戶只要具有一個移動端,就可以隨時隨地的享受相關云服務。

4 結束語

借助以上分析,在企業電子商務管理中有效應用云計算,能夠極大地提升企業員工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面促進我國相關產業的改革與變革。本文研究存在的創新點為,在詳細的論述云計算應用到電子商務領域產生相關作用的基礎之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與代表性。

參考文獻:

[1] 卜文軍, 李彩紅. 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商務系統應用研究[J]. 硅谷,2011(9):97, 96.

[2] 吳衛華. “云計算”環境下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研究[J]. 情報雜志,2011(5):147-151.

[3] 萍. 云計算背景下電子商務發展的新趨勢[J]. 國外社會科學,2011(5):61-65.

[4] 邢丘丹,蒲建華,嚴康. 淺析B2C電子商務的云計算解決方案[J]. 科技與管理,2011(5):48-51.

[5] 錢素予. 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34):8860-8862.

[6] 劉汝元. 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商務安全問題研究[J]. 中國商貿, 2012(2):114-115.

[7] 楊宇環,楊君岐. 基于云計算的B2C電子商務企業價值鏈優化[J]. 企業經濟,2012(4):117-120.

[8] 崔嘉偉,孟波. 云計算在電子商務領域應用初探[J]. 軟件, 2012(5):58-60.

第2篇

關鍵詞:云計算;發展

1 引言

如今,云計算技術打破了高端技術“獨享”的局面,讓每個普通用戶和中小企業都能以極低的成本享有原先只有大型企業才能享有的高端技術服務。云計算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和商業模式,云計算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

2 云計算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狹義的云計算指的是廠商通過分布式計算和虛擬化技術搭建數據中心或超級計算機,以免費或按需租用方式向技術開發者或者企業客戶提供數據存儲、分析以及科學計算等服務。

廣義的云計算指的是廠商通過建立網絡服務器集群,向各種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在線軟件服務、硬件租借、數據存儲、計算分析等不同類型的服務。廣義的云計算包括了更多的廠商和服務類型。

通俗地講,云計算是一種基于Internet的超級計算模式,在遠程的數據中心里,成千上萬臺電腦和服務器連接成一片電腦云。因此,云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超乎想像的運算能力,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云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更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3 云計算的特點及其關鍵技術

基于云計算概念及原理,云計算應至少具備如下特點:一是以網絡為中心,云計算的整體架構是建立在由多臺計算機或其他硬件設備構成的網絡環境中;二是以服務為提供方式,以按需服務的方式根據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推出多層次的服務;三是高擴展性和高可靠性,基于網絡構建的云計算可以快速靈活地適應用戶不斷變化的需要,同時通過網絡冗余機制實現高可靠性;四是資源透明化,底層資源(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等)對用戶透明,用戶無需了解資源具體實現和地理分布等細節。

為了實現上述特點,云計算采用了如下關鍵技術:一是數據分布存儲技術,通過采用分布式存儲的方式存儲數據,采用冗余存儲的方式保證存儲數據的可靠性,提高軟件可靠性彌補硬件的不可靠,從而提供廉價可靠的系統;二是并行計算編程模型,將任務自動分解成多個子任務,通過Map和Reduce兩個步驟實現任務在大規模計算節點中的調度和分配;三是高效數據管理,通過采用列存儲的數據管理模式實現在規模巨大的數據中高效地找到特定數據;四是分布資源管理,云計算系統在多節點并發執行環境中可以保障關鍵節點出現故障時的自動遷移及其狀態的同步。

4 云計算的服務方式

云計算已在日常網絡中隨處可見,以各種形式提供服務,云計算的主要服務方式有: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三種形式,其中IaaS是把計算、存儲、網絡及搭建應用環境所需的一些工具當成服務提供給用戶,使得用戶能夠按需獲取IT基礎設施。它由計算機硬件、網絡、平臺虛擬化環境、效用計算計費方法、服務級別協議等組成,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按需付費的資源服務,例如虛擬服務器、存儲等;PaaS是把分布式軟件的開發、測試和部署環境當作服務,通過互聯網提供給用戶,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基于可擴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平臺能力與資源服務,例如云應用開發與運行環境、用戶數據、信息資源、公共服務能力;SaaS是一種基于互聯網來提供軟件服務的應用模式,它通過瀏覽器把服務器端的程序軟件傳給千萬用戶,供用戶在線使用,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基于云基礎架構的應用軟件服務,例如CRM、文檔編輯,典型的商用代表是Google公司基于云計算平臺提供的Google辦公套件,只用瀏覽器即可訪問使用。

5 云計算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以及云計算應用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云計算,不僅僅大中小企業廣泛應用云計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會像離不開煤氣、水電那樣,離不開云計算。

云計算已經從前期的起步階段開始進入實質性發展的階段。互聯網公司、基礎運營商、軟硬件IT企業及各地政府等多方力量都在積極推動云計算發展。我國已將云計算列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重點領域,“十二五”將給予大力扶持。與此同時,運營商在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開始大規模部署云計算解決方案來加速云實施。云計算在企業中正變得無處不在,大多數公司正在嘗試云計算。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型企業開始應用私有云及混合云,而針對小型企業的公有云項目也開始啟動。“十二五”期間我國云計算將步入高速發展期。

參考文獻

[1]中國云計算網..

第3篇

購買推薦

圖書分析師龐敏麗認為該書云計算研發人員和愛好者的學習和參考資料。通過對生意寶旗下比購寶(Boogle.cn)——“網絡購物第一站”收錄的博庫書城、淘寶網、京東商城、卓越亞馬遜、當當網、拍拍網、文軒網、中國互動出版網、99網上書城等眾多含圖書銷售的網站,價格搜索顯示,目前,京東商城該書為最低價,推薦購買。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1 云計算的概念

1.2 云計算發展現狀

1.3 云計算實現機制

1.4 網格計算與云計算

1.5 云計算的發展環境

1.5.1 云計算與3G

1.5.2 云計算與物聯網

1.5.3 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

1.5.4 云計算與三網融合

1.6 云計算壓倒性的成本優勢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Google云計算原理與應用

2.1 Google文件系統GFS

2.1.1 系統架構

2.1.2 容錯機制

2.1.3 系統管理技術

2.2 分布式數據處理MapReduce

2.2.1 產生背景

2.2.2 編程模型

2.2.3 實現機制

2.2.4 案例分析

2.3 分布式鎖服務Chubby

2.3.1 Paxos算法

2.3.2 Chubby系統設計

2.3.3 Chubby中的Paxos

2.3.4 Chubby文件系統

2.3.5 通信協議

2.3.6 正確性與性能

2.4 分布式結構化數據表Bigtable

2.4.1 設計動機與目標

2.4.2 數據模型

2.4.3 系統架構

2.4.4 主服務器

2.4.5 子表服務器

2.4.6 性能優化

2.5 分布式存儲系統Megastore

2.5.1 設計目標及方案選擇

2.5.2 Megastore數據模型

2.5.3 Megastore中的事務及并發控制

2.5.4 Megastore基本架構

2.5.5 核心技術——復制

2.5.6 產品性能及控制措施

2.6 大規模分布式系統的監控基礎架構Dapper

2.6.1 基本設計目標

2.6.2 Dapper監控系統簡介

2.6.3 關鍵性技術

2.6.4 常用Dapper工具

2.6.5 Dapper使用經驗

2.7 Google應用程序引擎

2.7.1 Google App Engine簡介

2.7.2 應用程序環境

2.7.3 Google App Engine服務

2.7.4 Google App Engine編程實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Amazon云計算AWS

3.1 Amazon平臺基礎存儲架構:Dynamo

3.1.1 Dynamo在Amazon服務平臺的地位

3.1.2 Dynamo架構的主要技術

3.2 彈性計算云EC2

3.2.1 EC2的主要特性

3.2.2 EC2基本架構及主要概念

3.2.3 EC2的關鍵技術

3.3.4 EC2安全及容錯機制

3.3 簡單存儲服務S3

3.3.1 基本概念和操作

3.3.2 數據一致性模型

3.3.3 S3安全措施

3.4 簡單隊列服務SQS

3.4.1 SQS基本模型

3.4.2 兩個重要概念

3.4.3 消息

3.4.4 身份認證

3.5 簡單數據庫服務Simple DB

3.5.1 重要概念

3.5.2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5.3 Simple DB和其他AWS的結合使用

3.6 關系數據庫服務RDS

3.6.1 SQL和NoSQL數據庫的對比

3.6.2 RDS數據庫原理

3.6.3 RDS的使用

3.7 內容推送服務CloudFront

3.7.1 內容推送網絡CDN

3.7.2 云內容推送CloudFront

3.8 其他Amazon云計算服務

3.8.1 快速應用部署Elastic Beanstalk和服務模板CloudFormation

3.8.2 云中的DNS服務 Router

3.8.3 虛擬私有云VPC

3.8.4 簡單通知服務SNS和簡單郵件服務SES

3.8.5 彈性MapReduce服務

3.8.6 電子商務服務DevPay、FPS和Simple Pay

3.8.7 Amazon執行網絡服務

3.8.8 土耳其機器人

3.8.9 Alexa Web服務

3.9 AWS應用實例

3.9.1 在線照片存儲共享網站SmugMug

3.9.2 在線視頻制作網站Animoto

3.10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微軟云計算Windows Azure

4.1 微軟云計算平臺

4.2 微軟云操作系統Windows Azure

4.2.1 Windows Azure概述

4.2.2 Windows Azure計算服務

4.2.3 Windows Azure存儲服務

4.2.4 Windows Azure Connect

4.2.5 Windows Azure CDN

4.2.6 Fabric控制器

4.2.7 Windows Azure應用場景

4.3 微軟云關系數據庫SQL Azure

4.3.1 SQL Azure概述

4.3.2 SQL Azure關鍵技術

4.3.3 SQL Azure應用場景

4.3.4 SQL Azure和SQL Server對比

4.4 Windows Azure AppFabric

4.4.1 AppFabric概述

4.4.2 AppFabric關鍵技術

4.5 Windows Azure Marketplace

4.6 微軟云計算編程實踐

4.6.1 利用Visual Studio2010開發簡單的云應用程序

4.6.2 向Windows Azure平臺應用程序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VMware云計算

5.1 VMware云產品簡介

5.1.1 VMware云戰略三層架構

5.1.2 VMware vSphere架構

5.1.3 云操作系統vSphere

5.1.4 底層架構服務vCloud Service Director

5.1.5 虛擬桌面產品VMware View

5.2 云管理平臺 vCenter

5.2.1 虛擬機遷移工具

5.2.2 虛擬機數據備份恢復工具

5.2.3 虛擬機安全工具

5.2.4 可靠性組件FT和HA

5.3 云架構服務提供平臺vCloud Service Director

5.3.1 創建虛擬數據中心和組織

5.3.2 網絡的設計

5.3.3 目錄管理

5.3.4 計費功能

5.4 VMware的網絡和存儲虛擬化

5.4.1 網絡虛擬化

5.4.2 存儲虛擬化

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Hadoop:Google云計算的開源實現

6.1 Hadoop簡介

6.2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HDFS

6.2.1 設計前提與目標

6.2.2 體系結構

6.2.3 保障可靠性的措施

6.2.4 提升性能的措施

6.2.5 訪問接口

6.3 分布式數據處理MapReduce

6.3.1 邏輯模型

6.3.2 實現機制

6.4 分布式結構化數據表HBase

6.4.1 邏輯模型

6.4.2 物理模型

6.4.3 子表服務器

6.4.4 主服務器

6.4.5 元數據表

6.5 Hadoop安裝

6.5.1 在Linux系統中安裝Hadoop

6.5.2 在Windows系統中安裝Hadoop

6.6 HDFS使用

6.6.1 HDFS 常用命令

6.6.2 HDFS 基準測試

6.7 HBase安裝使用

6.7.1 HBase的安裝配置

6.7.2 HBase的執行

6.7.3 Hbase編程實例

6.8 MapReduce編程

6.8.1 矩陣相乘算法設計

6.8.2 編程實現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Eucalyptus:Amazon云計算的開源實現

7.1 Eucalyptus簡介

7.2 Eucalyptus技術實現

7.2.1 體系結構

7.2.2 主要構件

7.2.3 訪問接口

7.2.4 服務等級協議

7.2.5 虛擬組網

7.3 Eucalyptus安裝與使用

7.3.1 在Linux系統中安裝Eucalyptus

7.3.2 Eucalyptus配置和管理

7.3.3 Eucalyptus常用命令的示例和說明

習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其他開源云計算系統

8.1 簡介

8.1.1 Cassandra

8.1.2 Hive

8.1.3 VoltDB

8.1.4 Enomaly ECP

8.1.5 Nimbus

8.1.6 Sector and Sphere

8.1.7 abiquo

8.1.8 MongoDB

8.2 Cassandra

8.2.1 體系結構

8.2.2 數據模型

8.2.3 存儲機制

8.2.4 讀/寫刪過程

8.3 Hive

8.3.1 整體構架

8.3.2 數據模型

8.3.3 HQL語言

8.3.4 環境搭建

8.4 VoltDB

8.4.1 整體架構

8.4.2 自動數據分片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云計算仿真器CloudSim

9.1 CloudSim簡介

9.2 CloudSim體系結構

9.2.1 CloudSim核心模擬引擎

9.2.2 CloudSim層

9.2.3 用戶代碼層

9.3 CloudSim技術實現

9.4 CloudSim的使用方法

9.4.1 環境配置

9.4.2 運行樣例程序

9.5 CloudSim的擴展

9.5.1 調度策略的擴展

9.5.2 仿真核心代碼

9.5.3 平臺重編譯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0章 云計算研究熱點

10.1 云計算體系結構研究

10.1.1 Youseff劃分方法

10.1.2 Lenk劃分方法

10.2 云計算關鍵技術研究

10.2.1 虛擬化技術

10.2.2 數據存儲技術

10.2.3 資源管理技術

10.2.4 能耗管理技術

10.2.5 云監測技術

10.3 編程模型研究

10.3.1 All-Pairs編程模型

10.3.2 GridBatch編程模型

10.3.3 其他編程模型

10.4 支撐平臺研究

10.4.1 Cumulus:數據中心科學云

10.4.2 CARMEN:e-Science云計算

10.4.3 RESERVOIR:云服務融合平臺

10.4.4 TPlatform:Hadoop的變種

10.4.5 P2P環境的MapReduce

10.4.6 Yahoo云計算平臺

10.4.7 微軟的Dryad框架

10.4.8 Neptune框架

10.5 應用研究

10.5.1 語義分析應用

10.5.2 生物學應用

10.5.3 數據庫應用

10.5.4 地理信息應用

10.5.5 商業應用

10.5.6 醫學應用

10.5.7 社會智能應用

10.6 云安全研究

10.6.1 Anti-Spam Grid:反垃圾郵件網格

10.6.2 CloudAV:終端惡意軟件檢測

10.6.3 AMSDS:惡意軟件簽名自動檢測

10.6.4 CloudSEC:協作安全服務體系結構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1章 總結與展望

11.1 主流商業云計算解決方案比較

11.1.1 應用場景

11.1.2 使用流程

11.1.3 體系結構

11.1.4 實現技術

11.1.5 核心業務

11.2 主流開源云計算系統比較

11.2.1 開發目的

11.2.2 體系結構

11.2.3 實現技術

11.2.4 核心服務

11.3 國內代表性云計算平臺比較

11.3.1 中國移動“大云”

11.3.2 阿里巴巴“阿里云”

11.3.3 “大云”與“阿里云”的比較

11.4 云計算的歷史坐標與發展方向

11.4.1 互聯網發展的階段劃分

11.4.2 云格(Gloud)——云計算的未來

第4篇

[關鍵詞]云計算云傳播移動互聯網

1引言

當前網絡傳播模式存在諸多問題:部分用戶難以接觸網絡,“數字鴻溝”問題依然嚴重;海量“語法信息”過載,用戶的閱讀時間、“關注度”和“注意力”嚴重短缺;互聯網不能理解頁面內容的語義,人們通過基于“關鍵詞”的信息搜索模式,較難精確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內容;基于PC計算的信息傳播系統中,人們面臨永無止境的系統升級和軟件更新等問題;各終端的數據不易同步和共享,用戶較難找回丟失手機中的通訊錄、短消息等重要信息,不易恢復“崩潰”或“硬盤損壞”的臺式機中的重要數據;用戶較難在出差的途中等移動狀態下處理急需修改和發送的某個文檔,不便與他人保持實時的信息傳遞與共享。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模式,將變革基于PC計算的傳統網絡傳播模式,基于云計算的信息服務將成為新媒體的主流發展方向,深刻影響網絡用戶的生活娛樂方式和工作方式。

云計算的基本原理可概括為互聯網上某些節點強大的信息資源,以服務的方式,變為動態的、可伸縮的虛擬資源,為廣大用戶共享和使用,其本質是利用互聯網上的計算機和服務器形成一種超強的計算能力,為全球各地的個人和組織服務[1]20-34。云計算具有移動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強大的、智能的、自動化的特征[2]15-20。“云”就是“真正”的互聯網,一臺由計算機網絡級聯而成的無邊無際的計算機[1]12-16。“云計算”的基本應用模式包括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Web服務和utility computing(實用計算或按需計算)等[2]29-31。云計算能把個人用戶的數據和程序從個人電腦移到“云端”,讓用戶像用電一樣通過互聯網獲取各種各樣的資源和服務[3]。如在云計算模式下,科學計算所需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應用軟件資源,都可通過付費的方式按需獲取,當使用完之后就可以釋放所有資源[4]。云計算將改變組織信息化建設的模式,大幅降低政府和企業在數據中心建設方面的重復投資[5]。

云計算是一種新的信息技術變革,將對我們身邊的一切帶來革命性變化。云計算通過提供位置透明性和協議無關性的“云服務”[6]10-12,將顛覆傳統互聯網的服務模式。云計算通過“解放”終端,將改變人們使用互聯網傳播信息的方式,用戶只需根據自身的需求獲取服務,無須關心該服務是由誰提供的[7],移動互聯網應用將成為主流模式[8]。移動互聯網是相對于目前的固定互聯網而言的。從技術角度看,移動互聯網和固定互聯網的主要區別在于終端和接入網絡,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應用和服務的差別。用戶可以用手機、PDA或者其他手持(車載)終端通過移動網接入互聯網,隨時隨地享用公眾互聯網上的服務,移動互聯網所提供的音樂、移動TV、視頻、游戲、即時通信、位置服務、移動廣告等應用增長迅速,并仍在繼續衍生出移動通信與互聯網業務深度融合的其他應用[9]。移動互聯網繼承了互聯網的體系架構,是對互聯網的繼承和發展[10]。因此,云計算能為用戶的信息傳播和管理活動提供先進的計算模式和基礎架構,將革新人類信息傳播的模式。本文將這種云計算環境下的新型信息傳播模式界定為 “云傳播”,將探討其基本內涵、傳播模型及變革性影響。

2云傳播概述

云傳播是云計算環境下人們傳遞和分享信息的一種機制。云計算環境下,人類信息傳播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交織而成的“互聯云”。云傳播的本質是信息在“互聯云”上的流動過程,基本原理可通過其系統模型和層次結構模型進行描述。

2.1 “云傳播”的系統模型

云傳播的系統模型主要從宏觀層面描述云計算環境下人們通過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活動的社會總過程,是對云傳播環境下社會信息系統運行規律的總體描述。云傳播的系統模型的本質是對用戶、云終端、云服務、云計算中心等云傳播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關系的整體描述,如圖1所示:

圖1云傳播模式的系統模型

由圖1可以看出,云傳播系統基于云計算技術構建,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在云傳播系統中相互交織,渾然一體。4種傳播類型均以云終端為工具,以云服務為媒介,以云計算數據中心為平臺。云傳播系統環境下,人類傳播、共享和管理的信息資源全部集成到云計算數據中心,承載于公共云和私有云之上,將有效促進人類信息傳播和共享的效率,整體提高社會信息資源的管理水平。同時,信息在傳播過程中,通過云終端時,會自動產生位置數據,內容數據和位置數據的綁定傳遞機制可為用戶提供各種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務。

2.2 “云傳播”的層次結構模型

云傳播的層次結構模型主要描述單個云傳播系統的結構、環節、要素和內部機制。云傳播系統的基本要素包括云傳播用戶、云傳播終端、云傳播服務、云傳播平臺、云傳播資源、云傳播基礎設施等六大要素,其構成的層次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圖2云傳播的層次結構模型圖

2.2.1云傳播用戶層由云傳播的參與者,也即云傳播系統的節點構成。用戶是整個云傳播系統的核心,如何更好地滿足人的信息傳播需求是整個云傳播系統架構和設計的核心。用戶需要普適的文檔訪問、實時的群組協作,需要通過基于Web的桌面掌控一切,需要基于Web的數據庫,需要在線編輯和共享照片[2]69-199。

2.2.2云傳播終端層由用戶開展云傳播活動的工具構成。用戶只要在云傳播終端上安裝瀏覽器,就可以通過賬號登錄使用Web操作系統,能在線進行用戶管理、網絡存儲、文件管理、安全管理等操作,可訪問和使用各類云服務[11]。現有的智能手機都具有移動導航、移動證券、號碼管家、移動搜索、移動詞典、移動視頻、移動電視等多種信息服務功能,已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工具之一。

2.2.3云傳播服務層由各類支撐用戶云傳播活動的軟件構成。云傳播服務是信息傳播的基本媒介,是云計算環境下媒體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一般來說,用戶的云傳播行為主要包括三類:①用戶自身的信息資源管理行為,主要包括用戶對“云端”私有數據的訪問、添加和修改等維護管理,也即對個人“私有云”的訪問和管理;②用戶與其它傳播節點之間的信息傳遞行為,包括發送和接受各類數據和文件,主要表現在個人“私有云”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分享;③用戶的信息資源共享行為,主要包括用戶搜索、瀏覽各類“公共云”上的可共享數據。云傳播服務軟件主要為上述行為提供運行軟件和存儲服務。按照服務對象和領域,云傳播服務主要包括個人軟件服務、家庭軟件服務、社區軟件服務、媒體軟件服務、企業軟件服務、政府軟件服務。

2.2.4云傳播平臺層主要由支撐云服務提供的各類平臺構成,與云計算體系架構中的PaaS(平臺即服務)相對應。云傳播平臺層是開發和搭建云傳播服務的支撐系統,主要包括云服務開發接口和云服務開發工具。按照服務領域,云傳播平臺主要包括移動門戶平臺、移動游戲平臺、移動電視平臺、移動社區平臺、移動商務平臺、移動政務平臺等。基于云傳播平臺,各信息服務提供商和媒介機構可在“云”中自動搭建其面向用戶的資訊內容門戶、網絡社區系統、移動電視系統、移動商務系統等,可有效降低其技術門戶門檻和運營維護成本。

2.2.5云傳播資源層主要由計算資源池和存儲資源池等虛擬資源構成,與云計算體系架構中的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相對應。云傳播資源主要包括存儲資源、計算資源、寬帶資源和數據資源。其中數據資源按主題可劃分為電視節目資源、新聞資訊資源、多媒體信息資源(視頻音頻),企業信息資源、政府信息資源和社會信息資源。云傳播模式下,各類信息資源能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和最大程度的共享。

2.2.6云傳播基礎設施層包括移動通信網絡、計算機網絡、衛星通信網絡、廣播電視網絡、傳感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各類數據中心、服務器集群、超級計算機以及各類存儲設備、網絡設備在內的所有硬件設施,是云傳播的物理層。

3“云傳播”將重構人類信息傳播的體系結構

云傳播將從信息傳播節點、信息傳播關系、信息傳播網絡、信息傳播媒介等4個層面重構人類信息傳播的體系結構。

3.1信息傳播節點

云傳播環境下,任何有信息傳播需求的用戶都可隨時隨地加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成為其中的一個節點。云傳播中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沒有信息傳遞者和受傳者之分。云傳播模式下,信息傳播節點將呈現如下三個特征:

3.1.1基于云計算信息傳播的計算過程由“終端”轉移到“云端”傳統的PC計算模式下,節點的所有計算任務都在本地完成,用戶一旦離開本地計算機,則較難完成信息傳播活動。云計算模式下,用戶的全部或主要的計算任務在“云端”完成,這將打破用戶對“固定終端”的依賴,有效提高信息傳播活動的便捷性。用戶通過擁有基本計算能力的智能手機和上網本等簡易終端,便可隨時隨地進行信息傳播活動。

3.1.2基于云計算信息傳播節點的信息資源存儲由“終端”轉移到“云端”傳統的PC計算模式下,節點的所有計算數據都存儲在本地電腦,用戶的本地硬盤或機器一旦損壞,便可能導致重要數據丟失。同時,用戶一旦離開本機,則不方便訪問、獲取和維護其中的數據。在云計算模式下,用戶可把全部或部分私人信息存放在“云端”,這樣通過“移動終端”可隨時隨地訪問和傳遞。用戶可通過各種終端維護同一份數據,確保用戶數據的“同步”,避免傳統計算模式下,多終端多版本帶來的“數據沖突”和“數據不一致”。如 “LiveMesh”系統能整合和互聯各類移動終端,讓用戶跨越不同設備完成個人終端和網絡內容的同步化,將數據存儲在“云”中[12]。

3.1.3“云服務”模式將成為節點獲取信息服務的主流方式傳統的網絡傳播環境下,Web站點的分割性和獨立性會導致一個個“信息孤島”,用戶的網上信息資源難以同步和共享。在云傳播模式下,用戶通過“云服務”可整合網上的信息資源,集成不同的信息服務和應用軟件,有效提高信息傳播和管理的效率。如云服務能提供豐富的手機數據備份功能,可自動上傳手機拍攝的照片并與好友分享,也可用手機訪問在PC上存儲的文件內容;能將各類社交網站內容顯示在同一個界面上,用戶可以同時訪問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雙重社交關系網絡[13]。

由此可見,云計算將全方位再造信息傳播節點的信息傳播行為和方式。

3.2信息傳播關系

云傳播模式下的信息傳播連接是一種靈活的、動態的關系。這種傳播關系在需要時可以隨時建立,信息傳播完成后隨即解除:①云傳播模式下,某節點可以根據自身的信息需求,跟任何一個節點建立直接連接或間接連接;②節點間的傳播關系是雙向的、互動的,具有較高的對稱性;③節點間傳播關系在時間上具有良好的持續性,穩定性較高,不會因為節點地理位置等空間變化而受到影響。云傳播模式下的信息傳播關系包括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云服務提供者之間、云服務提供者之間等多種類型。

3.3信息傳播網絡

云傳播模式下,云計算能重構信息傳播網絡的基礎設施,重構信息基礎設施的架構和應用模式。傳統互聯網環境下,節點間能否建立信息傳播連接受限于計算機網絡的連通性,如果兩節點間沒有物理的通信網絡連接,則理論上二者之間將無法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云傳播模式下,無線的移動互聯網可全面普及,理論上擁有手機等無線網絡終端的任何兩個節點可以隨時隨地地建立連接,構造出一個全連通的信息傳播網絡結構。

3.4信息傳播媒介

云傳播模式下,云計算技術可讓大量的計算任務都由“云端”完成,將催生智能手機、上網本、平板電腦、電子書等新型媒體終端,創造出各類全新的信息傳播媒介和商業模式。

3.4.1“云服務”創新將涌現各類新型傳播媒介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包含云計算數據中心(硬件平臺)、云平臺和云服務:云服務是互聯網上使用一種標準接口來訪問一個或多個軟件功能;云平臺提供服務開發工具和基礎軟件,是云服務的運行平臺,能為云服務的開發者提供開發服務[6]10-14。在云傳播模式下,各信息傳播媒介無需構建自己的硬件平臺和云平臺,只需應用云平臺的開發工具和接口,就可快速創建和部署多個信息服務平臺。這種應用服務構建機制,能有效降低新媒體系統搭建的技術門檻,信息服務提供商只需專注于內容創造、應用模式創新和信息傳播,將釋放傳播媒介的創新潛能,各類新型傳播媒介將逐步涌現。整合移動搜索、語音搜索服務、定點搜索、手機地圖[12]等新型媒體平臺已逐步興起:整合移動搜索能實現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信息有機整合;語音搜索服務能搜集不同的口音和詞匯,形成超大規模的虛擬數據,并利用云計算平臺快速地對數據進行大量復雜的運算,提供更為準確的語音搜索結果;定點搜索及手機地圖能識別用戶的位置信息并根據地點的變化提供相應的搜索結果,實現精確定位,可提供駕車路線等服務[12]。

3.4.2“按使用量付費”的收益模式能為新媒體運營商構建可靠的盈利模式新媒體運營商通過“按使用量付費”使用“云平臺”,可節省大量的硬件成本和系統軟件成本。同時,客戶“按使用量付費”享用新媒體運營商提供的信息服務,能為新媒體運營商提供穩定的經濟收入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將結束“免費是硬道理”的傳統互聯網服務時代。云服務能以用戶登錄為基礎進行收費,也可以通過一個基于Web的用戶界面制定詳細規則,按照用戶需要自動組合服務和擴展存儲容量,用戶只需根據使用量進行付費[14]。

4“云傳播”將變革人類信息傳播的模式

云傳播具有移動性、實時性、“全信息”內容、個性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顯著特征,將變革人類信息傳播模式。

4.1移動傳播

移動互聯網是云傳播的基礎網絡平臺,能實現任何地點和位置相關的信息傳播。移動互聯網有兩種:一種是寬帶移動互聯網,移動終端通過寬帶無線通信網絡采用Http協議接入公共互聯網;另外一種是采用wap協議的互聯網(窄帶移動互聯網),終端主要是手機――由于可以移動接入,因此具有更強的無處不在的能力,可以演繹出更多的傳統互聯網所不能提供的應用[15]。任何用戶可隨時隨地接入無線網絡,實現無處不在的信息傳遞;通過移動性管理,可獲得相關用戶的精確定位和移動性信息[16]。由此可見,移動性是云傳播模式最基本的特征。

4.2實時傳播

基于PC的傳統網絡傳播模式下,用戶一旦離開臺式機等固定的終端設備,則較難開展大規模的信息傳遞和信息管理活動。云傳播模式下,用戶只要攜帶輕便的移動終端,就可與其他用戶實時分享自己的現場信息。如游客可以通過攝影機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直播途中的所見所聞。

4.3“全信息”傳播

依據信息論,認識論層面的信息是指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外在信息、內在含義和效用價值的“全信息”,同時計及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語法信息是僅僅計及形式因素的信息,語義信息是計及含義因素的信息,語用信息是計及效用因素的信息[17]。傳統網絡傳播的內容主要是語法信息,由于信息傳播系統無法理解網絡媒體頁面上的語法信息內容的含義,用戶較難準確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語義網是能夠根據語義進行判斷的網絡[18],能理解人類語言的含義,可使人與電腦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像人與人之間交流一樣輕松,能實現語義搜素,將逐步替代當前的萬維網。云計算能為語義網提供先進的計算平臺,使信息傳播的內容層面從語法信息擴展至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實現“全信息”內容傳播。

4.4個性化傳播

傳統的網絡傳播可滿足一定程度的個性化需求,云傳播可實現更全面、更徹底的個性化傳播服務。針對不同用戶的云服務需求和傳播需求,云計算模式可為用戶提供“即時按需”的個性化云服務。一方面,可支持用戶對需求進行準確且方便的描述,從而實現根據用戶需求進行服務資源的發現、匹配與推薦;另一方面,通過對云計算中可用資源的狀態、用戶的情境等信息進行感知,提供能夠主動適應這些狀態信息變化的云服務[19]。

4.5自動化傳播

基于PC的傳統網絡傳播模式下,用戶需要執行大量復雜的操作才能完成某信息的傳播過程,需要反復地拷貝才能保持不同終端設備中同一文件的數據同步,需要復雜的版本控制機制才能保持項目組文檔的同步。如某學術會議的會務組要將會議的實況錄像分發給每個參會人員,一般要經過導出文件、拷貝文件、刻錄光盤(或上傳到網上)等多個復雜的步驟,每個步驟都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物力。云傳播模式下,不同的用戶、不同的設備可維護管理同一份數據,可實現信息的自動化傳播和管理。如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流媒體應用系統,利用局域網廣播與多線程處理機制,能實現流媒體在局域網內不同移動終端之間的即時切換;利用其消息管理機制,能實現流媒體的斷點續播功能,實現媒體資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在不同終端之間媒體播放可以一鍵即時切換,實現用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設備間的媒體信息的傳播和共享[20]。這樣,可實現新聞視頻點播管理的自動化,傳統的視頻網站較難實現這一點。

4.6智能化傳播

云計算技術能實現信息傳播的智能化。所謂智能化,就是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數據,以獲得更加新穎、系統和全面的洞察力來解決特殊的問題[21]。也即,信息傳播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獲取大量的信息,而是從海量原始信息中再生出有價值的策略信息,為人類自己的行為提供決策依據。但信息傳播系統只有通過數據挖掘、語義搜索等技術手段,通過復雜的數據分析、匯總和計算,實現智能的數據訪問[2]5-6,才能從海量信息中提煉出有用的決策信息。基于PC的傳統網絡傳播模式下,大量的計算任務都需在本地完成,難以完成海量數據的處理。在云傳播模式中,上述復雜的計算任務由“云端”完成,能實現智能化傳播。

由此可見,云傳播是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機制,將創造新一代人類信息傳播模式,與傳統的網絡傳播具有顯著的不同,如表1所示:

5結語

綜上所述,云傳播具有移動傳播、實時傳播、“全信息”內容傳播、個性化傳播、自動化傳播和智能化傳播等顯著特征,是一種新型的人類信息傳播模式。云傳播將對以下方面產生深刻影響:①新聞媒體內容的生產流程、承載形式和傳播機制;②各類信息資源的存儲方式、維護管理方式、傳播方式和共享方式;③個人獲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總之,云傳播將構建一種全新的人類社會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 Fingar P.云計算:21世紀的商業平臺.王靈俊,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2] Miller M.云計算.姜進磊,孫瑞志,向勇,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 Sheu P,Wang S, Wang Q, et al.Semantic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and semantic search engine. Semantic Computing,2009, 51(9): 654657.

[4] Vecchiola C, Pandey S, Buyya R.High-Performance cloud computing: A view of scientific applications.Pervasive Systems, Algorithms, and Networks (ISP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2009, 151(10):4-6.

[5] Minutoli G, Fazio M, Paone M,et al.Virtual business networks with cloud computing and virtual machines.[2011-01-20].ieeexplore.省略/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5345440

[6] 楊正洪.企業云計算架構和實施指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7] Buyya R.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of delivering computing as the 5th utility.[2011-01-20].省略/portal/web/csdl/doi/10.1109/CCGRID.2009.97.

[8] Liu Q F, Jian X, Hu J C, et al. An optimized solution for mobile environment using mobile cloud computing.[2011-01-20].dl.省略/citation.cfm?id=1738800.

[9] 伍佑明,楊國良,丁圣勇.IPv6技術及其在移動互聯網中的應用.電信科學,2009(6):18-23 .

[10] 何寶宏.移動互聯網是第三代互聯網.中興通訊技術,2009,15(4):35-38.

[11] 任怡,管劍波,尹虎哲,等.面向瘦客戶端的WebOS研究.計算機科學,2010(6):164-167.

[12] 劉越.云計算綜述與移動云計算的應用研究.信息通信技術,2010(2):14-19.

[13] 袁楚.手機云服務開始興起. 互聯網天地,2010(10):72 .

[14] 房秉毅,張云勇,程瑩,等.云計算國內外發展現狀分析. 電信科學,2010(8A):1-5.

[15] 陳德華,席利寶,唐守廉,等.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移動互聯網營銷策略研究.移動通信,2009(10):78-82.

[16] 吳偉,王志勤.移動互聯網技術標準.中興通訊技術,2009,15(4):24-27.

[17] 鐘義信,周延泉,李蕾.信息科學教程,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27.

[18] Pinsonneault A, Kraemer K.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middle managers. MIS Quarterly, 1993, 17(3): 271-292

[19] 熊錦華,虎嵩林,劉暉.云計算中的按需服務.中興通訊技術,2010,16(4):13-17.

[20] 曹彬,程久軍,閆春鋼.基于云計算Live Mesh的流媒體應用研究,計算機科學,2010(11):92-96.

[21] 朱近之.智慧的云計算.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2-13.

第5篇

關鍵詞:云計算;云安全;云服務

1 什么是云計算

據統計,目前云計算的定義超過50種。不同的專家、企業都從自己的角度對云計算的概念進行了定義。其中得到認可的、比較權威的是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的定義。

NIST對云計算的定義:云計算是一個模型,這個模型可以方便地按需訪問一個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如網絡、服務器、存儲設備、應用程序以及服務)的公共集。這些資源可以被迅速提供并,同時最小化管理成本或服務提供商的干涉。云計算模型由五個基本特征、三種服務模型和四種形態組成。

云計算的五個基本特征:按需自助服務、廣泛的網絡訪問、資源共享、快速的可伸縮性、可度量的服務。

云計算的三種服務模型: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架構即服務(IaaS)。

云計算的四種形態:私有云、社區云、公有云、混合云。

2 云計算的安全挑戰

近段時間以來,國內外先后發生數據中心或云主機宕機事件,對企業和用戶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云安全這個問題又一次被擺上了臺面,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2.1 易混淆的云計算安全

云安全的產業鏈條,包括了云安全環境、云安全設計、云安全部署、云安全交付、云安全管理、再到云安全咨詢,是一個閉環。IDC 報告指出,云的安全性至少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制約用戶接受云計算的信用環境問題,這是云計算得以應用的基礎,也是廣泛推廣的門檻,然后才是云計算的應用安全。而其中,良好的信用環境是云計算安全之基礎,也就是說,只有用戶認可并采用了云服務,接下來才談得上云安全的技術問題。對于云安全的推動和實現,市場上的云安全提供商也發出不同的聲音。

同時不容忽視的是云計算安全,它與云安全的區別是Security for the cloud和Security form the cloud。云計算安全指的是如何保護云計算環境本身的安全性,云安全指的是如何利用云計算技術給用戶提供安全服務。

2.2 云計算安全七宗罪

安全專家表示,選擇云計算的企業可能熟悉多重租賃(多個公司將其數據和業務流程托管存放在SaaS服務商的同一服務器組上)和虛擬化等概念,但這并不表示他們完全了解云計算的安全情況。

安全專家Reavis認為,選擇云計算時企業應該采取更加務實的做法,如采用風險評估來了解真正的風險以及如何降低風險,然后再決定是否應該采用云計算技術。

云安全聯盟與惠普公司共同列出了云計算的七宗罪,主要是基于對29家企業、技術供應商和咨詢公司的調查結果而得出的結論。

⑴數據丟失/泄漏:云計算中對數據的安全控制力度并不十分理想,API訪問權限控制以及密鑰生成、存儲和管理方面的不足都可能造成數據泄漏,并且還可能缺乏必要的數據銷毀策略。

⑵共享技術漏洞:在云計算中,錯誤的配置可能會造成嚴重影響,因為云計算環境中的很多虛擬服務器共享著相同的配置。因此必須為網絡和服務器執行服務水平協議(SLA),以確保及時安裝修復程序。

⑶內奸:云計算服務供應商對工作人員背景的調查力度可能與企業數據訪問權限的控制力度有所不同,很多供應商在這方面做得不錯,但還不夠,企業需要對供應商進行評估并提出如何篩選員工的方案。

⑷帳戶、服務和通信劫持:很多數據、應用程序和資源都集中在云計算中,而云計算的身份驗證機制如果很薄弱的話,入侵者就可以輕松獲取用戶帳號并登陸客戶的虛擬機。因此建議主動監控這種威脅,并采用多重身份驗證機制。

⑸不安全的應用程序接口:在開發應用程序方面,企業必須將云計算看作是新的平臺,而不是外包。在應用程序的生命周期中,必須部署嚴格的審核過程,開發者可以運用某些準則來處理身份驗證、訪問權限控制和加密。

⑹沒有正確運用云計算:在運用技術方面,黑客可能比技術人員進步更快,黑客通常能夠迅速采取新的攻擊技術在云計算中自由穿行。

⑺未知的風險:透明度問題一直困擾著云服務供應商,用戶僅使用前端界面,他們無法確切知道供應商使用的是哪種平臺以及將面臨何種風險。

另外,云計算也有有網絡方面的隱憂。由于病毒破壞,網絡環境等因素,一旦網絡出現問題,云計算反而成了桎梏。

3 云計算的發展與未來

云計算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準備階段,主要進行技術儲備和概念推廣,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尚在嘗試中,用戶對云計算認知度仍然較低,成功案例較少;其次是起飛階段,這一時期成功案例逐漸豐富,用戶對云計算的了解和認可程序也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介入,市場上出現大量的應用解決方案;第三是成熟階段,云計算產業鏈、行業生態環境基本穩定,各廠商解決方案更加成熟穩定,用戶云計算應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成為IT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云計算產業實際推進的過程中,2011年無疑是云計算應用的元年,各地云計算數據中心相繼興建和完善,很多軟硬件廠商也推出了云計算發展規劃和相應的云計算產品及解決方案,云計算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勁頭。

毫無疑問,云計算確實給企業帶來了新的契機。《2012年中國云計算安全調查報告》顯示:

⑴2012年,79.6的企業在進行或考慮用云計算來做事(PaaS、IaaS、SaaS、云存儲/備份、私有云、混合云)。

⑵超過22.8%的企業正在使用私有云,50%的企業正在考慮建設私有云。

⑶企業當前使用最多的云服務依次為電子郵件業務管理應用(如谷歌APP、微軟Office)、遠程存儲/備份、網絡監控/管理。

……

然而,過去一年里爆發的云計算安全事件,如亞馬遜云計算中心宕機、微軟云計算交換在線服務故障、谷歌郵箱用戶數據泄露等,使云計算產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瓶頸。

另外,從調查報告中我們也看到:

⑴企業表示對信用卡數據、商業或合作伙伴的財務數據和客戶身份信息等特殊類型的數據永遠不會遷移到云端。

⑵在云計算模型中,企業認為私有云是最安全的,其次為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位居第三。

⑶在云計算模型中,企業認為軟件即服務(SaaS)是最不安全的。

……

不難看出,安全問題仍是橫亙在云計算與企業之間的一扇門。能否破解這道難題,是擺在云服務提供商、信息安全廠商面前的又一道坎,也是云計算未來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濃墨重彩的一筆。

4 總結

有業內人士認為云安全是一個偽命題,這種說法過于激進,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安全永遠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安全存在。就好像飛機是目前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卻還是會出現事故一樣。現在云計算的概念非常火熱,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已經意識到云計算的重要性,開始投資部署云計算。

可以預見,隨著新的安全解決方案和技術的不斷出現,企業的業務、數據管理模式必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但無論如何發展,統一、簡單、自動化、現代化的數據管理模式必將成為主流,也將為企業帶來更多收益。

第6篇

【關鍵詞】云計算 電子商務系統 設計

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生活中各個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所涉及的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廣,受到很多人的支持與歡迎,因此電子商務的業務量在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呈現著上升趨勢,而電子商務企業在數據的處理、計算機的維護以及人員管理等各方面也隨之發生變化。云計算的產生和普及為電子商務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就電子商務在云計算背景下的設計與改善發表自己的見解,期望可以有所幫助。

1 “云計算”技術的概述

1.1 “云計算”技術的概念

云計算是分布式處理、并行處理以及網格計算的共同發展組合,也可以說是將計算科學概念以商業的方式進行實施和呈現。如若對每種不同的定義都進行分析和研究我們就可以發現,云計算對普通人的概念就是:只要你擁有一臺終端,無論是手機、平板電腦或者是筆記本電腦等各種電子設施,只要可以接受云計算的服務,就無需擔憂各種網絡病毒的入侵,比如木馬病毒等,并且還能夠保證電腦的安全使用,不用下載系統的漏洞補丁,不用尋找自己想要安裝的應用而在整個因特網上盲目搜索,“云”能夠滿足所有基本需求。

1.2 “云計算”技術的工作原理

在普遍應用的云計算模式中,用戶可以由終端直接連接到網絡,然后向“云”提出自己的需要;在“云”成功接收到信息后將會把能夠利用的資源以及材料全部總結出來,最后經過網絡為“端”提供良好的服務。用戶需要的應用程序會在互聯網大型服務器的集群中不斷運行,而用戶所需的數據則會存儲在互聯網的數據中心中,防止其泄露和丟失。負責云計算服務提供的企業需要對數據中心以及服務器進行重點維護,保證其順利工作和運行,并且向用戶保證云計算能夠擁有龐大的存儲空間以及高效的計算能力,便于用戶的使用。無論在哪個時間或者地點,用戶只要連接了互聯網就能夠成功的使用。

2 基于云計算平臺的電子商務安全策略設計

2.1 網上支付平臺安全技術設計

2.1.1 安全體系結構模型設計

電子商務支付平臺的系統安全體系可以根據其功能分為三個主要部分:以保密功能為主要的基本加密算法;以基本加密算法為基礎的基本安全技術;以及以基本加密算法、安全技術以及CA體系為前提的多種安全應用協議。這三個部分的設計方式都是以PKI的內部結構為標準進行建立和實施的,其共同目的就是為各個用戶創建出可以保障其信息安全的電子商務網絡環境。

2.1.2 基礎安全協議的選擇

對基本的安全協議進行選擇時要注意將銀行卡作為基礎的在線交易標準,例如SET協議和SSL協議等,因為它們運用的公鑰密碼體制以及X.509等數字證書作為其標準,能夠有效的保證網購資料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不僅如此,還能夠給網絡上的消費者以及商家和銀行之間給出交易的有效證據,以此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真實性。

2.2 安全認證系統設計

2.2.1 電子簽名功能

電子簽名的功能主要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簽名,另一個則是對簽名進行仔細專業的驗證。可以簽名的范圍包括對數據包和頁數的數據結構進行簽名,并且還可以對客戶、商家支付網關以及銀行等多個實體的身份進行檢驗和證明。

2.2.2 雙向加密功能應用

加密功能對于人們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在技術層面,要對雙向加密工作予以充分的保障,而證書則可以運用PKI的模式,其的可以通過平帶證書管理以及分發系統統一操作實行。支付平臺系統與智能卡系統的p向加密工作也包含在其中的重要部分。

2.2.3 CA服務功能體現

當用戶不在本地或者有其他狀況發生時,可以為本地以及遠程證書的申請提供適當的服務內容,能夠得到最新以及最完整的CTL(Certifcate Time List)和CRL(Certificate RevocationList)信息,然后使認證可以由來完成。安全認證體系的結構設計圖以及設計的原理都可以依照以圖1所示的內容進行思考和實施。

2.3 信息安全交換和處理設計

因為電子商務平臺的主體核心是處理各種基本信息,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知:由其所構建平臺的核心一定是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將通信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以及商業服務和消費者聯系在一起,從多個方面、多種角度思考信息交換平臺的統一接入、應用以及管理等各項服務機制,由此制定出電子商務信息應用的統一標準。同時還需要重點掌握兩個方面的信息處理和轉換。一個是要面向接入網關,將眾多種類不一樣的終端、介質以及協議的通信網絡安全設計合理并且有效的連接起來,使其具有統一性,更加便于操作;另一個是要面向服務的對象使信息交換設計的順利實現,其中最重要的需要把不同的終端設備以及不同服務提供商的不同需要和信息進行詳細的了解和研究,然后將其轉化為標準的國際格式進行合理的交換。

3 基于云計算平臺解決電子商務中的四大安全隱患

因為最開始對互聯網進行設計的時候,僅僅保障了便捷性和開放性,而忽略了其的安全性,因此互聯網就很容易被黑客或者不法分子們侵入和攻擊,從而造成網絡信息的泄露、網絡系統被破壞等一系列的不良問題。所以電子商務中的安全隱患大概可以分為四種:

(1)信息被竊取和截獲;

(2)信息被篡改;

(3)信息被冒充;

(4)交易抵賴。

而為了保證云計算平臺中電子商務平臺的安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 運用云計算防止信息被竊取

想要防止信息被竊取,那么在數據的訪問控制方面,就可以利用以身份認證為基礎的權限控制方式,以此實施全面的身份監控、權限認證以及證書檢查等,避免非授權或者非法用戶訪問。舉例來說,可以運用默認的“denyall”的訪問控制方式,只有取得數據訪問需求的時候才能夠開啟某個端口或者訪問相關頁面。在虛擬應用的背景下,可以建立虛擬環境下的邏輯邊界安全訪問控制方式,例如運用虛擬防火墻等方法實現虛擬機間、虛擬機組內部精細化的數據訪問控制策略。

3.2 運用云計算防止信息被篡改

由于云計算的普及,很多數據都會在網絡上傳送,因此避免信息被篡改,保證其安全性也非常關鍵。數據加密傳輸能夠在鏈路層、網絡層以及傳輸層等各個層面進行,運用網絡傳輸加密技術也能夠使數據信息的有效性、安全性、保密性等得以有效保障。對于信息加密傳輸的方法而言也有很多選擇,比如SSH、SSL等方法都可以為云計算系統內部的維護管理建立良好有效的數據加密通道。而對于用戶來說,想要使數據可以加密傳輸,則可以采取IPsecVPN、SSL等VPN技術來適當增強數據傳輸的保密性。

3.3 運用云計算防止信息被冒充

想要防止數據信息被冒充除了加密傳輸以外,在數據進行儲存時運用加密技術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即使數據被別人非法盜取,當他們查看信息時也只能看到一行行亂碼,無法了解正確信息,就更不用說用假的信息來冒充了。在對加密算法進行選擇的時候,應該選擇加密性能相較而言較強的對稱加密算法,例如AES、3DES等國際通用算法,或者例如SCB2等我國國有商密算法等。對云存儲類服務,云計算系統應該大力支持并建立加密技術,對用戶上傳的各項數據都采用加密處理,以方式非法者或者非授權者冒充、篡改信息。

3.4 運用云計算防止交易抵賴

如果出現自然災害導致硬件設施被破壞和損毀的情況,那么云計算的供應商則需要運用更加安全和高效的儲存方式以防止交易抵賴。在主要設備產生故障或者被破壞的時候,能夠以最快速度轉接到另一套備用設備中,以此避免數據的丟失。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企業也應該定期的對數據進行備份,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4 結語

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中,云計算擁有龐大的商業發展潛力,而如果商家想要對其進行贊助和投Y就一定要仔細審核結算、采集預處理平臺,以此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并且使利益最大程度增加。認真研究云計算電子商務系統,不僅可以使買家和賣家的交易更加便捷,還可以使買家以及賣家可以及時的交流溝通,使商品信息雙方共享以此取得更大的收益,但是云計算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無法相互兼容等問題。所以電子商務系統的開發設計以及應用實施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以及測試。

參考文獻

[1]阿娜古麗?阿布拉,陳江.云計算模式下電子商務系統安全策略設計與分析[J].科技信息,2012(33):140+250.

[2]卜文軍,李彩紅.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商務系統應用研究[J].硅谷,2011(09):97+96.

[3]韓秀枝.基于云計算設計平臺的電子商務安全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5):125-127.

作者簡介

張煥明(1986-),男,廣東省汕頭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廣東省高級技工學校網絡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云計算、網絡工程、網絡安全、軟件工程。

第7篇

【關鍵詞】 天津濱海新區 云計算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

1 引言

1.1 天津濱海新區簡介

1994年,天津市政府為了放大開發區發展迅速的積極效應,決定設立濱海新區。濱海新區是由天津港、天津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塘沽、漢沽、大港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組成。濱海新區位于華北平原北部,坐落于海河的下游地區、天津市中心區的東面。占有依托北京、天津的巨大優勢,擁有中國較大的港口—天津港,以及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設施。

濱海新區的戰略定位為: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濱海新區的戰略定位為天津經濟的快速、穩定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為協調天津口岸的海運、空運、陸運, 使其發揮集約和聚斂效應, 繼而努力成為世界一流的航運物流中心,構建中國北方最大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是伴隨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天津濱海新區在國家政策支持、自身發展良好的環境下,為了最大程度上整合及優化資源信息,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云計算搭建起來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就成為了持續提高天津口岸綜合競爭力, 促進濱海新區發揮龍頭作用的必要因素。

1.2 建立基于云計算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必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對于使用信息化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的意識不斷增強,因此,企業中建立信息化平臺及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需求越來越高。

天津濱海新區中的企業在物流信息化方面,逐步提升了對物流信息化的要求,在倉儲、配送、運輸、流通加工、裝卸搬運、包裝等方面使用物流信息技術及裝備尤為突出。但是,在使用信息技術以及建立信息平臺方面,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中小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購置設備,甚至還要負擔較高的系統維護、升級等的費用,是比較困難的。

在一個區域內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能夠使該區域內的很多行業、企業以及企業客戶之間的信息交流更加順暢。基于云計算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是一個快速、準確的網絡系統,在濱海新區搭建這樣的公共信息平臺能夠實現供應鏈的優化,提升整體物流服務水平,大大提高物流效率。行業之間、企業之間可以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在統一的數據標準平臺上進行信息的以及查詢等工作,從而能夠縮短物流信息流轉環節和時間,實現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避免了重復性的勞動,有效的整合及優化了資源。政府相關部門利用物流信息公共平臺,在宏觀決策上,可以進行科學的預測分析、規劃,進而制定相關政策;在行業管理上,可通過平臺獲得企業信息、需求總量、供給能力、運輸方式的運營狀況等,及時進行行業調控。

2 云計算概述

2.1 云計算的基本概念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利用互聯網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資源及服務的使用、交付模式,這些資源和服務通常是動態的、易擴展的和虛擬化的,并且都是通過互聯網提供的。要了解云計算的概念,我們還要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看,廣義的講,云計算是通過互聯網為有需求的用戶提供的、動態的、易擴展的服務和相關資源。狹義的講,云計算是基于IT設施設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的相關服務。云計算所提供的服務可以是IT方面、軟件方面、互聯網相關方面以及其他服務方面的。這種服務可以在互聯網上以類似于商品流通的方式進行服務和資源的流通。

2.2 云計算的主要特點

如果我們把大量的資源看作是一個大的資源池的話,云計算能夠將更多的公共信息資源匯集到資源池中,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實現計算資源的共享;云計算中的分布式數據中心能夠備份用戶信息到地理上相隔的數據庫主機中,這樣可以為大量數據的恢復提供依據,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抗病毒能力、系統的安全性和容災能力;云平臺中可以將應用層上的應用軟件和物理層上的基礎設備進行隔離。云計算平臺還能動態調整資源的數量,根據資源的訪問及需求狀況增加或者減少資源。在云計算環境中,既可以對規律性需求通過事先預測進行事先分配,也可以根據事先設定好的規則進行實時調整。對于云計算的用戶來說,不需要自己購置設備和構建系統網絡,而是在利用云計算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以及對于功能服務的需求,來擴展訂購的服務,選擇適合企業的服務,從而避免了資金在搭建信息平臺上的大量投入,提高了資金的利用率。

3 云計算在天津濱海新區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中的應用模式

為了能夠滿足天津濱海新區從區政府到普通企業等的各類型企業對物流信息化的需求,基于云計算的天津濱海新區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應該能夠滿足從最初的生產領域到最終的消費領域,對于物流信息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需求,通過物流信息技術和平臺,能夠處理在企業中來自于生產、倉儲、運輸、配送、裝卸搬運、包裝及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中所產生的各種類型的信息,并且通過信息平臺及時、準確、無誤的將信息傳遞到需求企業中。這個平臺的特點是信息共享度高、投入成本較低、系統可靠性高、系統擴展性較強。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立,能夠加快天津濱海新區中小型企業的物流信息化平臺的開發效率,并且能夠使企業和合作伙伴之間將應用系統建立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上,同時將企業日常數據能夠安全的存放在公共信息平臺的云存儲中心。

3.1 云計算在天津濱海新區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上的主要應用模式

(1)基于云計算的業務處理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瀏覽器登錄該平臺,并經過對大量信息數據的分析和處理,來為用戶提供所需的應用資源和服務資源,例如:智能檢索服務、監控服務、查詢服務,控制服務和掃描服務等。(2)基于云計算的數據存儲中心。用戶可以將大量需存儲的數據存放在云計算存儲中心,并能夠通過存儲中心獲得數據的查詢分析結果及進行數據挖掘。存儲中心主要以業務處理平臺為基礎,能夠實現數據資源的高度共享,資源的優化配置。(3)基于云計算的IaaS模式。對于各種互聯網應用,基于云計算的Iaas模式能夠提供其所需要的相應的服務器、相關的存儲功能,以及所需要的網絡資源,并且能夠進行網絡應用資源的配置優化,為用戶提供所需應用資源響應、按需求量進行收費及較為高質量的基礎設施的服務。

3.2 基本框架

目前,現有的政府以及各類型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讓政府和企業轉變觀念,將自有資源、功能及其應用系統轉移在云計算的服務模式下,需要循序漸近的進行。因此,根據政府及企業現有系統的運行情況,并結合云計算、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在線服務)以及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等技術,提出了天津濱海新區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基本框架,見(圖1)。

(1)基礎設施服務。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和企業自建的云計算中心都可以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服務,可以同時建立一個甚至是多個云服務中心,通過這些來自于云計算中心的基礎設施服務,從而來搭建企業自有的基礎設施平臺;與此同時,也可以適當的利用第三方服務商所提供的部分服務。(2)平臺服務。平臺服務主要是用戶能夠通過平臺所獲得的相關服務,例如:基本的開發環境、主要的服務器平臺、中間件及硬件資源、統一的認證服務、計費服務和相應的數據存儲等服務。用戶可以直接通過平臺來獲得服務,也可以通過開放的API 來獲得服務。(3)云聯邦服務平臺。云聯邦服務平臺是將私有云和公有云實現互操作并形成云的關鍵要素,主要是用于實現跨云的服務集成。該平臺主要是以開放的 API來對外提供比較抽象的應用服務。該平臺可用于將不同的本地系統、云計算所提供的服務以及第三方提供的相關服務進行集成。這樣就形成了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用戶可以通過集成后的平臺,使用相同的界面和相同的操作方法,對平臺進行操作以獲得所需要的資源和服務。(4)SaaS(Software

-as-a-service)服務平臺。SaaS(Software-as-a-service)服務平臺能夠直接面向終端用戶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服務。能夠滿足政府部門間的數據實時交換、物流運輸過程中的貨物跟蹤、倉儲管理中的庫存管理、配送環節中的智能配送、以及相關物流需求信息的等服務。

4 結語

基于云計算的天津濱海新區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是個跨平臺、端到端的業務協同平臺,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可以做到各企業之間的資源優化整合,能夠實現濱海新區物流的資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優化配置社會物流資源,提升物流全過程的整體運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天津濱海新區官方主頁http:///.

[2]俞華鋒.基于云計算的物流信息平臺的構建.科學信息,2010.1.

[3]王喜富等.區域性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系統框架研究.物流技術,2006.1.

[4]張斐斐等.天津濱海新區物流信息平臺系統框架研究.網絡與信息化.

第8篇

【關鍵詞】 云平臺 計算機 實驗 教學中心

前言:伴隨時代的不斷發展,科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關注社會體系的完善和教學質量的提升需求。重視我國的教育工作體系完善和教學質量發展,就是為我國社會未來的進步奠定良好的科學技術基礎,重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有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穩定提升。本次研究針對我國高等院校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正視當下我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工作問題,提出科學的建議對策,完善教學體系。

一、當下我國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現狀

1.1傳統計算機體系應用增加工作量

當下,我國高等院校的計算甲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對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實際的工作成績很難得到提升。傳統的計算機教學工作體系對于相關操作軟件和體系的應用存在單機問題,導致實際的安全和應用出現了延誤工作效率的情況,甚至導致工作量不斷增加。這種工作體系對于高等院校的課程安排造成了阻礙,影響了教學實驗體系的常規運作,影響教學質量問題,危害計算機使用的效率。

1.2重啟操作方式自動還原保護體系

傳統的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存在操作方式上的缺失,由于傳統的理念導致教師和計算機實驗維護體系對于保護工作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一味的關注硬盤的保護,需要在實際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設備的重新啟動,這種方式才能夠實現每次操作后的系統自動保護。然而,這種還原方式對于計算機實際的工作體系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造成課程正常運作出現問題。而且,每次重復的開啟和關閉計算機系統,也會造成師生課堂的時間浪費情況。

1.3計算機實驗成本投入大適用性低

我國高等院校在計算機教學方面的投入成本過高,而實際的應用效果卻不盡人意。因為計算機技術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存在不斷的技術升級問題,更新過快的現象導致實際的操作出現了利用程度降低的情況,這種情況屬于嚴重的經濟資本浪費。高等院校重視對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理念非常先進,但是實際的技術升級和配套工作認知不清,導致具體的資源使用和技術開展出現問題,也就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費情況。

二、云平臺技術概述

2.1服務是軟件工作基本體系

通過云平臺建立的信息技術網絡可以支持人們希望獲得信息的各種途徑運行,能夠在網絡的服務器中獲取軟件的相關服務,也就是軟件的基本工作體系可以支持用戶長久使用和多元化使用的需求。在軟件支持的環境背景下,使用者能夠通過網聯網的形式獲得支持和幫助,軟件就相當于中介支持兩端的服務交易。與傳統的信息工作平臺存在差異,互聯網的瀏覽平臺能夠完成自身的軟件更新,并自動組裝支持教學工作開展。

2.2服務是平臺工作基本體系

通過云平臺的模式能夠構建一個基礎的信息交流平臺,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提供信息化服務。重視對高等院校的實驗教學中心建設,需要通過軟件廠家提供的平臺進行教學課程的安排和設計,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進行軟件服務的選擇,針對相關教學工作的設計進行軟件的開發,以自主的模式提升軟件應用的便利性,保證高等院校具體工作開展的效果。通過云平臺的構建,能夠滿足軟件自主升級,降低了成本的投入,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價值。

2.3服務是基礎框架工作體系

云平臺的基礎框架和工作體系也是一種服務,在工作原理基礎的支持下可以滿足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實驗室構建需求,能夠從基礎的資源選擇方面進行資源的充分利用,并且根據實際的教學課程安排進行適當的調節和改良,保證功能實施的便利性和工程運作的自由運作。雖然系統工作的服務不是免費的,但是對于平臺運作的成本投入對于整體的教學實驗體系構建來說還是具有便利性的,因此屬于對成本的節約。

2.4云平臺的三種形式

云平臺的服務模式體系具有不同的類型,多元化的服務基礎支持對共有平臺和協助作用,同時又能夠滿足私有平臺的信息資源收集需要,最重要的技術支持就是混合平臺的技術構建模式和實際的工作性質。云平臺對于高等院校的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在實際的服務過程當中可以進行相關工作的設計輔助,在具體工作的執行過程當中,既滿足服務的屬性要求,有滿足自身對信息的保密保障,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發現。

三、云平臺基礎下的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提升對策

3.1重視采購完善硬件基礎建設

云平臺支持下的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構建工作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還需要專業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支持。其中,最為重要的技術支持就是采購工作的運營,重視對硬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認識到采購的重要性,保證對資源的合理應用,才能夠提升云平臺的工作效率,進而提升高等院校的計算機課程設計、安排和教學效率。采購工作的執行人員需要接受嚴格的考核,良好評價體系有助于工作的具體展開。

3.2挖掘云平臺建設未來方向

挖掘云平臺建設的未來潛力,在實際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進行相關技術的拓展,保證豐富云平臺實際工作的內容,依靠服務器的技術升級實現對相關技術的運營,保證技術開展的基本運作情況符合高等院校教學體系的構建需求。盡可能的應用云平臺進行計算機教學工作,挖掘其潛力是促進教學工作進步的重要途徑。

3.3重視信息化體系構建內容

重視對信息化工作體系的構建,主要需求認識到信息化技術的重要性,在實際發展的過程當中不斷的豐富其內涵,實現對高等院校計算機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進一步升級。理性的認識計算機實驗課程的開展,才能夠科學的管理高等院校的云平臺體系,才能夠在具體課程安排方面提供有效的科技扶持,進而滿足實際的教學工作需求,也為高等院校提供一下服務上的便利條件。

四、云平臺基礎下的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優勢總結

云平臺的建設對于當下我國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其發展的優勢非常顯而易見。針對云平臺環境背景下的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進行科學的建設,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云平臺下建設計算機教學中心更加符合時展的需求,能夠促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提升了資源應用的便利性,降低了體系構建的成本,為教育工作發展節約了基本的資源使用量。學生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都能感受到真正的科學技術力量,為我國培養專業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結論

綜合上述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當下我國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繁重的計算機實驗工作壓力,以及高投資低回報的相關問題,都嚴重的影響了未來我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學質量提升,也降低了實際的教學工作效率。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新的發展方向,重視對硬件的采購和實驗教學中心的體系建設,在信息化體系構建的過程當中不斷的豐富其內涵,對云平臺下的計算機實驗教學優勢進行整合,促進我國社會未來的教學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工作基礎。

參 考 文 獻

[1]吳軍強,許小東,樂光學.省級重點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規劃的制定[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03:171

第9篇

關鍵詞:云計劃;行業化;滿意度;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TP393

1 用計劃的簡介與市場發展前景

最近幾年云計算如一陣颶風席卷整個IT界,伴之而來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云計算由一系列可以動態升級和被虛擬化的資源組成,這些資源被所有云計算的用戶共享并且可以方便地通過網絡訪問,用戶無需掌握云計算的技術,只需要按照個人或者團體的需要租賃云計算的資源。直接通過瀏覽器獲得在線軟件的使用與數據的傳輸、存儲、共享等服務,而省去了傳統模式下軟件開發與實施的復雜、冗長的過程。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由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發展來的,是一種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云計算的主要服務形式有:SaaS(Softwareasa Service),PaaS(Platformasa Service),IaaS(Infrastructureasa Service)。2012年更是云計算快速發展的一年,各種云技術、云方案將陸續出臺,無論是早期亞馬遜的Cloud Drive,還是2011年蘋果公司推出的iCloud,抑或是2012年4月微軟將要推出的System Center系統等。根據有過數據分析,中國云計算產業分為市場準備期、起飛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當前,中國云計算產業尚處于起飛階段。準備階段:主要是技術儲備和概念推廣階段,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尚在嘗試中。用戶對云計算認知度仍然較低,成功案例較少。初期以政府公共云建設為主。起飛階段:產業高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商業模式構建成為這一時期的關鍵詞,進入云計算產業的“黃金機遇期”。此時期,成功案例逐漸豐富,用戶了解和認可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介入,出現大量的應用解決方案,用戶主動考慮將自身業務融入云。

2 客戶需求(滿意度)

我們通過經典狩野模式(KANO Model)來分析客戶的需。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顧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這三種需求根據績效指標分類就是基本因素、績效因素和激勵因素。如圖:

KANO模型在實際的操作中,企業首先耍全力以赴地滿足顧客的基本型需求,保證顧客提出的問題得到認真的解決,重視顧客認為企業有義務做到的事情,盡量為顧客提供方便。以實現顧客最基本的需求滿足。然后,企業應盡力去滿足顧客的期望型需求,這是質量的競爭性因素。提供顧客喜愛的額外服務或產品功能,使其產品和服務優于競爭對手并有所不同,引導顧客加強對本企業的良好印象,使顧客達到滿意。最后爭取實現顧客的興奮型需求,為企業建立最忠實地客戶群。

(1)基本需求(品質):如果此類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表現欠佳,客戶的不滿情緒會急劇增加,并且此類需求得到滿足后,可以消除客戶的不滿,但并不能帶來客戶滿意度的增加。也就是KANO博士必備質量(Must-bequality):必備質量特性充分時產品才能合格,不充分時會引起不滿。例如,食品安全是餐飲業服務質量的底線,環境再優美、價格再優惠也無法平息食物不潔引起的憤怒。

(2)期望需求(品質):此類需求得到滿足或表現良好的話,客戶滿意度會顯著增加,當此類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表現不好的話,客戶的不滿也會顯著增加,B線即代(One-dimensionalquality):一維質量特性充分時會導致滿意,不充分時會引起不滿,它們是被公司宣傳或用于公司間競爭的質量特性。例如: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旅行社為游客提供新景點、新線路服務,但是當游客發現所謂的新景點不過是旅游產品加工廠時,會感到上當受騙。

(3)魅力需求(品質):此類需求一經滿足,即使表現并不完善,也能到來客戶滿意度的急劇提高,同時此類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往往不會帶來客戶的不滿。對于ERP

軟件供應商,無論是在產品規劃、銷售、實施各方面,如果能清楚知道客戶需求,并正確的將客戶需求放在A、B、C線上,對于A線上的需求必須滿足,B線上的需求要與競爭對手分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C線上的需求往往代表客戶的潛在需求,需要發掘這樣的需求,拉大與競爭對手的距離。對于制造型企業、服務行業,KANO模型同樣適用,從顧客的角度分析產品、服務、質量,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將KANO模型的橫軸與縱軸代表的含義改變,則可以對其他事物進行分析,例如:橫軸代表知識技能,縱軸代表崗位工作表現,可以分析出某崗位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期望的知識技能,魅力的知識技能,根據知識技能分布情況,在培訓方面分階段展開。

魅力質量(Attractivequality):魅力質量特性可以被描述為驚奇或驚喜的特性,充分時,能夠提供顧客滿意,不充分時也不會引起不滿。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戴明曾說過:“消費者從來都沒有向愛迪生要求過電燈泡!”。顯然,在其他相同的情況下,具有魅力質量的產品或服務更加吸引顧客,更易培養顧客忠誠,從而形成競爭優勢。魅力質量原理預見到產品特性是動態的,也就是說,過一段時間,一種質量特性會演變成無差異質量特性、魅力質特性、一維質量特性或必備質量特性。通過狩野紀昭1983年、1989年和1998年的問卷調查表明,消費者對電視機遙控器的接受

3 信息安全度

在云計算模式下,用戶的數據存儲在云計算服務提供商的數據中心,對于用戶來說,數據的安全不再取決于自己。同時,隨著云計算應用的不斷普及,云系統必然會吸引攻擊者的更多注意,特別是云中存儲的海量用戶數據,對攻擊者來說具有更大的誘惑力;

另一方面,云計算服務的開放性在給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安全威脅。因此,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成為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3.1 良好的管理模式

由于,當用戶將自己的數據存儲在云上時,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就獲得了該數據的優先訪問權,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必須建立一整套的規章制度來確保用戶的數據不被非法使用。

例如,現在物流公司中的客戶信息大量泄漏,這樣如果我們的客戶在使用我們的服務過程中發生類似的問題,那么我們的信譽度,就在客戶的影響中一落千丈,那么我們的基本滿意度都無法實現,那么我的客戶就會越來越少。現在如果沒有好的管理模式,就是在高的技術也沒法長久高效的發展。

3.2 強硬的技術背景

因為,云模式的數據都統一都存儲在我們這里,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來管理維護這些數據。云計算服務提供商要采取可靠的技術手段和適當的安全策略來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必須看到由于云計算的大規模性和虛擬性,云計算的安全防護與傳統的安全防護有很大的區別。在傳統理論中,通過物理上和邏輯上的安全域定義,可以清楚地定義邊界和保護設備用戶,但是在云計算中無法實現。在云計算環境下,安全設備的部署邊界已經消失,也就意味著安全設備的部署方式將不再類似于傳統的安全建設模型,云計算環境下的安全部署需要尋找新的模式。

4 行業專一化

現有的信息化建設模式基本是:企業購買基礎設施、軟件授權和實施服務,組建IT團隊,確保系統支持業務運營。局限在于產品+項目的模式使得IT反應明顯呆板,無法對變化的業務需求做出快速的響應,反而成為業務變革的阻礙。

與此同時,未來的信息化建設有個不容忽視的趨勢就是:行業化程度不斷加深。這代表著不同行業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會提出更為個性化的服務需求。從而對IT的響應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高的需求代表著更大的市場,云計算技術的成熟,突破了現有信息化建設的局限,使云計算成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最佳平臺,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從產品+項目階段過渡到全面服務階段,當云計算提供出“每天可變”的菜單時,行業信息化的盤子也變得巨大起來。

這一趨勢當然已被國內一些企業悄然捕獲,在這些企業的內部劃分上,企業軟件于年初將原來的按產品分類等劃分事業部管理形式,悄然改為以行業劃分事業部形式,并將“在產品、組織、架構乃至整個運營機制上進行徹底的行業化轉型”。而在這些企業官方網站上,我們看到,企業即已列出了制造(流程制造、裝備制造、離散制造)、流通與服務、建筑房地產、綜合性集團/行業、工商企業等諸多行業板塊。這也代表著這些企業從產品經營轉化為客戶經營。

參考文獻:

[1]李培維.基于云計算的信息服務研究[D].湘潭大學,2011.

[2]江曉慶,楊磊,何斌斌.未來新型計算模式—云計算[J].計算機與數字工程,2009,10.

[3]B.H.BoomsandM.J.Bitner.“Marketing Strategies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for ServiceFirms,”in Marketing of Service,ed.J.H.DonnellandW.R.George(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91),pp:47-51.

[4]王春雁.云計算首獲安全防護,“安全云”橫空出世——趨勢科技正式3.0[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15).

[5]宋彥軍.TQMISO9000與服務質量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216-224.

第10篇

關鍵詞:云計算;物聯網;虛擬化;實現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2)011011202

作者簡介:李燕(1978-),女,新疆兵團廣播電視大學計算機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技術、手機系統開發。

0 引言

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將得到國家戰略性支持和發展。軟件開發云平臺的建立需要分別考慮現有物理集中的IT資源,更需要考慮如何利用云計算的平臺建立一個面向將來需求,可以使物流信息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從而構成物流信息聯通的網絡。因此,考慮到實際情況下的公共服務體系,信息產業和信息化應用都將起到關鍵性的主導作用。物聯網從應用角度來看是通信終端與互聯網終端的進一步融合及其在網絡層面的延伸,并通過可觀測的通信網絡來進行互相聯系。通過自動化和標準化流程,整個資源的部署時間很有效,并可對不同物理資源同時部署,大大減少了資源變更所需的人力物力,來完成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信息傳遞,從而達到對物流的全過程控制、精細化管理,實現結構優化。并且,智慧型物聯網的采用將帶動識別傳感、電子儀器等產業的進一步深化,打造出成本合理的應用基礎設施服務、物流與網絡虛擬等應用服務的新市場,從應用環境來看,也將帶動軟件與配套的網絡集成與通信設備等的巨大發展空間,可以為形成優化的智慧物聯網服務部門、滿足物流發展過程中具有較高國際水平的科技主導型企業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交互的平臺。

1 云計算虛擬化平臺模型

1.1 云計算網絡整合架構

云計算是一種基于網絡的計算形式,并可通過網絡上的個性化、自主化服務為用戶提供可需的自動化計算。考慮到各種信息資源都存在于網絡節點上,且一般都通過云狀圖來代表網絡的基本結構,故而采用此種圖案來對網絡底層基礎設施進行一種抽象化描述。云計算的資源是虛擬化的,個人與企事業均可以通過網絡來提取資源,終端用戶并不需要熟悉相關的底層設備,也可以不具備云計算的知識,而只了解個人或企業之間需要的資源以及如何通過網絡來進行相關的應用即可。云計算虛擬化平臺結構如圖1所示,主要由云計算資源池、基礎架構管理服務器及應用軟件組成。公認的3個云計算服務層次是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分別對應硬件資源、平臺資源和應用資源。

基于網絡的云計算資源一般是可以在需要的情況下進行擴展的,通過網絡互聯,個人與企事業之間可以不用相關的云計算設備信息,且只需關注終端用戶真正需要什么樣的網絡資源及如何通過網絡來獲得相應的服務。有了虛擬化平臺后,利用云服務管理能力就可以實現從服務申請到虛擬化部署、從系統標準化安裝到軟件部署等。為充分利用云計算的優勢,建議硬件資源全部采用X86架構的服務器作為服務器的資源地。

服務器的整合在保留原有服務器平臺硬件和軟件的前提下,在服務器裸設備上安裝虛擬化管理軟件,再虛擬化出來若干系統環境,相當于多個云主機。

1.2 云服務虛擬化管理平臺

這些管理平臺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2.1 網絡中的用戶管理

云端系統中有兩大類用戶:云計算服務平臺管理員、云計算服務平臺使用者。

1.2.2 云計算的軟件管理

網絡中云計算的軟件操作系統和相關應用軟件一般要通過云計算服務平臺管理員來進行操作管理,并且云計算中的特殊應用軟件或具有版權關系的商業軟件都需要專門化的定制服務。

1.2.3 云計算的存儲維護

主要用于云計算過程中內部或外部存儲服務器或相應存儲資源地的實時維護。

1.2.4 云計算的部署規化管理

部署規化管理主要是對網絡上用戶請求的一種自主化部署。此種規化部署需要按照一定的時間,根據實際情況下網絡中的用戶使用者來申請達到實際的規化部署要求。

1.2.5 云計算的安全運行管理

根據網絡運行的特點,云計算虛擬網絡平臺在有限的條件下提供了可信賴的保護方式來確保項目中的運行安全性和隔離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信息傳遞的安全。網絡云計算系統的對外接口上由一個VPN設備對用戶進行認證。

虛擬機的隔離性由虛擬化引擎本身保證。

2 物聯網網絡架構

物聯網是指依托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術和設備,按約定的通信協議與互聯網相結合,使物品信息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實現物品信息互聯而形成的網絡。

2.1 物聯網結構的關鍵結構

物聯網在發展之初就奠定了基本的層次結構,主要由感知、互聯網絡及在網絡運行過程中的應用層所組成的網絡基本結構。對于物聯網運行技術和相關標準,甚至與物聯網緊密相聯的服務與制造等行業的物聯網相關產業、資源體系及安全促進和規范了物聯網的發展,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政策和實際運行體系。

3 基于云計算實現智慧型物聯網的技術分析

物聯網通過信息系統進行互聯后構成智慧型物聯網。通過大范圍的信息搜集預測分析,結合云計算的通用性,及其在網絡環境下的虛擬特性,物聯網可以朝著成本低廉、超大規模等特點發展,基于云計算的智能化發展是智慧型物流網所必需的實現技術。在超大規模的計算機集群和傳輸能力日漸發展的今天,基于云計算的物聯網底層傳感數據的共享技術及應運而生的高科技技術為物聯網提供了可發展的潛在空間,以云計算為代表的網絡運行系統可以為智慧型物聯網進行可控化、自主化的信息傳輸及優化信息處理能力。面向服務的軟件在執行中需要的核心中間件有Web服務容器和組合服務執行引擎,為了方便管理和調度,軟件設備層把虛擬機操作系統(或物理機操作系統)加上Web服務容器或組合服務執行引擎的整體作為一類軟件設施。

物聯網主要以傳感器等電子感知設備來采集信息,大體可以分為傳感器系統、RFID產業系統和智能化的處理器件系統。傳感器感知端設備的智能性與網絡中計算機的處理系統關系密切,且信息采集的準確性要由相關的基礎型產業來達到其效果。對于物聯網的設備制造過程,主要由計算機設備、網絡通信設備來組成。在實際的物聯網網絡服務中要考慮到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協議、人與物之間的信息傳遞過程、行業與行業在網絡中的通信服務,以及相關應用軟件的整合過程。每一項物聯網的基本應用是構成大型智能物聯網的關鍵,眾多單一應用的互聯和集成也是云計算和物聯網協作的重要技術前提。基于云計算的虛擬化網絡平臺的物聯網的各種業務與應用,要選擇合適的業務模式,優化其應用過程,才能讓物聯網和云計算虛擬平臺形成一個有效、良性的價值鏈體系,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發展智慧型物聯網。

4 結語

綜上所述,物聯網聯系著個人與企業,其范疇甚至已擴大到社會的各個行業。在基本網絡條件的支持下,云計算是物聯網應用基礎設施服務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云計算的智慧型物聯網的應用會極大地擴展云計算服務。現代網絡技術應用也在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考慮到互聯網快速發展和網絡信息進程的不斷深化及優化,要實現智慧型的物聯網,基于云計算的各項應用和物聯網應緊密結合,必須認真分析基于云計算的智慧物聯網出現的原因和條件,安全有效地發展智慧型物聯網也必須審視它將給個人和企業所帶來的各項沖擊,因此需要科學合理地在物聯網中滲透云計算,高效、安全地實現智慧型物聯網。

參考文獻:

[1]陳濤.云計算理論及技術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9(4).

[2]M P PAPAZOGLOU,P TRAVERSO,S DUSTDAR,et al.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 state of the art and research challenges[J]. IEEE Computer,2007.

[3]孫劍華.未來計算在“云端”——淺談云計算和移動學習[J].現代 教育技術,2009(8).

[4]陳康,鄭緯民.云計算:系統實例與研究現狀[J].軟件學報,2009(5).

第11篇

《信息安全技術云計算服務安全能力要求》作為云服務安全審查標準對政府部門和重要行業使用的云計算服務提出了基本的安全能力要求,對云服務商提出了一般要求和增強要求,標志著云計算國家標準化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近日,曙光公司推出了全新一代云計算操作系統――Cloudview1.8,作為積極參與并協助制定國家云計算最高標準的曙光公司,此產品直指云計算領域的全自主可控。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在會上表示,我國網絡安全面臨風險隱患,原因之一就是受制于人,產品和服務都是別人的,信息系統安全的基礎是產品和服務的安全。同時,他建議曙光加快Cloudview1.8及AppFoundry1.0的深入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打造自主可控云計算平臺。

云計算領域的核心是操作系統,過去幾年,曙光云計算操作系統Cloudview歷經多個版本演進,從最初全國首個100%自主研發的云計算操作系統Cloudview1.0發展成為目前國產云計算操作系統領軍型產品。

據介紹此次亮相的新一代Cloudview云計算操作系統繼續秉承100%自主可控理念,基于Cloudview1.5版本在計算、存儲、網絡等方面進行了技術升級,更好的滿足云計算基礎設施管理的需求,同時優化升級多租戶管理、項目資源管理、服務流程管理等功能,實現了IT基礎設施管理與企業業務流程的戰略性結合。基于Cloudview產品構建全新國產云平臺,打造國家自主可控云計算新標準,未來或將成為云操作系統的國產化核心力量。

據悉,自2013年起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就已開始組織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四川大學等眾多機構,共同參與制定《信息安全技術云計算服務安全能力要求》,并于今年5月份啟動了“云計算服務網絡安全審查”。曙光成都云計算中心、無錫云計算中心作為首批標準試執行的審查單位,Cloudview的安全性更是作為虛擬化方面審查的重點,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審查過程中不僅為標準的制定及實施提出了大量合理建議,更成為了該類產品標準設定的重要參考之一。曙光首席運營官王正福表示,曙光作為云計算標準工作組成員單位之一,積極參與我國云計算最高標準的制定。經過實踐驗證,曙光率先完成云平臺全面國產化替代,國產云計算操作系統領軍產品更成為國家云安全標準制定的依據之一。

第12篇

關鍵詞:云計算;數字校園;云存儲;應用

數字化校園的構建得益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是各大院校積極響應現代化、信息化社會建設的具體行動。如今,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已然成為衡量一個學校現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因而可見人們對數字信息化校園建設的高度重視。當前,各大院校的信息系統涉及廣泛而繁多,如教學系統、管理系統、辦公系統等,這些都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也正因為院校信息系統之間的相對獨立性,進而造成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不合理性,易產生資源與資金等各個方面的浪費現象。為此,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數字校園建設中,這是構建數字化校園的一個有效突破方向。

1 云計算

云計算,及云計算技術,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這一技術是根據各種已有計算模式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新型計算模式。云計算相當于一個大量數據的集合體,擁有很大的虛擬空間,具有較強的云存儲功能,其在協同聯合網絡技術、集群應用、網絡計算、分布式文件系統等計算機技術通過計算機向用戶提供數據服務,采用分布式的計算機儲存方式來提高服務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借助相應的應用軟件或應用接口對用戶提供某一類型的存儲、訪問服務。云計算技術的優勢有三大點:一是虛擬空間較大,在向用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會因用戶量增大、計算數據增多而造成服務的癱瘓;二是低性能的用戶設備要求,低價格的服務器,高速度、高運算功能,且提供專業的數據維護人員;三是操作簡單快捷,即使不熟悉計算機操作的用戶也能獲取網絡服務。

2 數字校園中應用云計算的需求分析

在傳統的校園網建設中,往往在內部構建局域網,以中心機房的服務器與個人PC機為校園網數據存儲位置,借助各應用系統的支持以及個人日常工作文檔的形式來實現數據的存儲。其中,存儲在服務器中的數據物理安全性有一定保障,可通過磁帶脫機來進行數據備份;而存儲在個人計算機中的數據也可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數據備份,一種是手動的移動介質備份,具有不定期性、操作繁瑣、安全性不高,另一種是采用服務器備份,其成本較高,若存在較多備份點與備份數量時,會加劇數據備份的難度而不利于實現數據備份。如此可見,數據安全、存儲能力是數字校園網建設亟待解決的主要難題,而云計算技術與云存儲功能可以有效解決這兩大困擾。具有高性能、大虛擬空間優勢的云計算能夠最佳滿足校園網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而具有自動同步指定目錄數據、滿足資源共享與協同工作需求、支持移動辦公優勢的云存儲功能不僅有效確保了用戶對數據安全、存儲能力的要求,而且還利于用戶對數據的管理與使用,因而在數字校園建設中應用云計算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 數字校園中云計算平臺的構建

構建云計算管理平臺是實現數字校園建設的有力保障,因該平臺的構建能夠提供多樣化的管理功能,利于提高數字校園的網絡系統管理。其中,校園網中的所有用戶、所有硬件資源、資源使用情況的查詢、功能服務器模版管理、IP地址的分配與劃分、資源使用收費統計等,這些都是云計算平臺所具有的基本管理功能。而云計算平臺管理RHEV-M、用戶管理接口工具C3M則是云計算管理平臺中的必要管理功能,結合云計算基本管理功能共同服務于數字校園的建設。除此之外,RetHat Network Satellite Server(云計算運行系統軟件的管理)、JBossON(應用服務器監控管理)屬于云計算平臺的高級管理功能,協同基本管理與高級管理共同作用于數字校園。

此外,數據存儲也是構建數字校園云計算平臺的重要項目,網絡信息存儲與共享是校園網信息化發展的主要目的,這也是確保整個校園網數據中心信息安全的關鍵所在。由于校園網中的相關數據每天都在不斷更新,所以傳統使用移動介質、ftp存儲來進行數據存儲的方式存在極大隱患,一旦遇到斷電、斷網、硬件損壞等突發狀況時就會干擾數據存儲,從而不利于確保數據存儲的完整性,甚至會因此而造成極大的損失。而云存儲同步數據的功能就不存在這種隱患,因而新型數字校園網全面應用云存儲十分必要。為了便于用戶在網絡上進行文件分享,需要充分發揮云存儲功能以及構建服務器云、存儲云、虛擬化的業務應用集群,根據不同用戶需求劃分若干功能區,從而解決普通通訊工具(QQ、E-mail)在傳送過程中存在文件大小限制、提取不方便、傳送速度無保證等的問題。后期云存儲采用F5硬件設備、磁帶機、VPN、IPS、防火墻來進行業務操作,以實現速度、安全、備份的充分保障。

總之,將云計算應用于數字校園的建設中會逐漸成為必然趨勢,在云計算這一新技術的支持下傳統校園網服務的運行模式得到了革新與完善,從而為廣大師生帶來了諸多便利。當然,各大學校在應用云計算建設數字化校園時,需要注意對教學、管理、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與規劃,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與需求來進行合理應用,從而有效實現校園網資源的共享,提高校園網的管理與維護,以便最大程度發揮云計算的應用效果,最大程度實現建設數字校園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宁都县| 广州市| 祁连县| 会同县| 沽源县| 南充市| 团风县| 亚东县| 汤原县| 那坡县| 英吉沙县| 高密市| 香格里拉县| 错那县| 太原市| 南平市| 洪湖市| 达孜县| 丰都县| 敦煌市| 印江| 大渡口区| 谢通门县| 枣强县| 嘉定区| 巢湖市| 全南县| 阿拉善盟| 随州市| 靖江市| 辽宁省| 鄂托克旗| 崇明县| 吉木萨尔县| 调兵山市| 金山区| 岳普湖县| 共和县| 邵阳市| 泗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