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公共體育服務概念

公共體育服務概念

時間:2023-07-12 17:07: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體育服務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公共體育服務概念

第1篇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是當前農村體育發展的迫切任務。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法、比較分析法等方法,從組織管理體系、保障體系、內容形式體系、政策法規體系、信息服務體系等五個方面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現狀進行分析,探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村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路徑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6—0047—03

作者簡介:陳霞(1991~),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產業與管理。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指出,基本公共服務范圍,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計劃生育、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公共服務[1]。由此看出公共體育服務是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構建完善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為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和其他農村體育活動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 才能更好促進農村體育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1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相關概念的認知

1.1 農村的定位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對農村的定位和農村這個概念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農村”成了一個動態、發展、模糊的概念。學者們對其進行了探討,由于出發點和研究角度不同,對“農村”的界定沒有統一標準。本文根據當前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認為農村就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居住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地區。

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不少鄉(鎮)已經具備了城鎮的功能和屬性,不能反映當前農村的特點。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將“農村”這個概念定位在行政村所轄范圍。

1.2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概念的界定離不開對公共服務概念的理解。學術界對公共服務界定,由于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同,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以下幾點被大家普遍接受: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基本內容; 政府是為社會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主體;公共服務的目的是滿足公共需要等。由此,本文認為公共服務是指政府為主的社會組織為滿足公民公共需求而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總稱。

公共體育服務是公共服務概念的下位詞, 目前學界對其命名為“公共體育服務”還是“體育公共服務”還存在爭議,但就公共服務的概念推導以及近幾年國家法規、文件對“公共體育服務”使用頻率較高,因此,本文認為公共體育服務更具合理性。公共體育服務是指政府為主的社會體育組織為滿足公民公共體育需求而提供的公共體育產品和公共體育服務的總稱。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指政府為滿足農村公共體育需求而提供的公共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的總稱。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對于能否實現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促進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2]。

2 當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現狀及問題

根據我國農村體育的基本特征, 本文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分為四個子系統:(1)保障體系(場地保障體系、資金保障體系、人力資源體系);(2)內容形式體系;(3)政策法規體系;(4)信息服務體系。

2.1 從保障體系的視角分析

對農村體育來說, 完善的保障體系是廣大農民得以參加體育活動的基本前提。根據農村體育發展的特點,我們從體育場地設施保障、體育經費保障和體育人力資源保障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我國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有各類體育場地169.46 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46 平方米,分布在鄉村的體育場地67.97 萬個,占41.39%,場地面積6.12 億平方米,鄉村所占比例為31.39%[3]。雖然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得到顯著提升,與城市相比仍有顯著差距。其次,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經費不足的問題是制約農村體育發展的瓶頸問題。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主要靠政府財政支持, 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方面財權和事權并不明確, 公共財政用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資金的支出并沒有以法律的形式確定, 各級政府仍然可以將其挪用他處,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沒有資金保障[4]。最后,農村的體育指導員以義務服務為主、有償服務為輔,只有少量有執業資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多數農村管理者缺乏開展體育活動的理論知識和組織管理經驗, 更缺乏農村體育活動的整體策劃和對農村體育的長期性、戰略性思考,鄉村體育教師尚未在農村體育活動中發揮作用[5]。

2.2 從內容形式體系的視角分析

對城市來說農村村民居住較分散, 且農村地區的主要人口構成是老人和小孩,人們的體育活動方式相對簡單,主要以單一的活動形式為主, 一些地區盡管有體育設施但是由于離住宅較遠利用率不高。原本農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是當地村民熟悉的簡便易行,但由于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村民對于體育的熱情不高, 導致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項目逐漸消失。

2.3 從政策法規體系的視角分析

強而有力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建設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促進體育發展的有力保障。雖然我國先后出臺了《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體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但是缺乏關于農村體育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在政策的實施,特別是財政政策落實上缺少法律的保障, 部分農村地區的體育經費并未落到實處。而隨著我國新農村的建設,農村人員結構和觀念意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國原有的某些法律法規已不能適應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建立完善的法規體系成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迫切需求。

2.4 從信息服務體系的視角分析

農村在體育信息方面先天不足, 村民對體育信息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廣播電視、網絡了解,但由于物質資源的限制,除少數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實現網絡覆蓋和有線電視的覆蓋, 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完全實現有線電視的覆蓋更不用說網絡覆蓋, 更有少數偏遠地區電視都還沒有完全覆蓋。農民享受不到信息化的體育服務,無法獲得科學的體育信息,而鄉鎮文化站及村委會只有通過廣播、標語、會議等形式向農民進行體育宣傳教育,其效果和影響力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國農村體育信息服務能力相對薄弱,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對體育信息的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知識的知之甚少。

3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思路

3.1###轉變政府職能,建設多元化的供給渠道發展農村體育事業, 轉變政府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理念,建立政府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供給中的主體地位,是深化管理體制改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需要[6]。由于基層政府財政收入普遍較低,財力不足,農村稅費改革后進一步削減了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政府的收入來源,導致農村公共產品普遍供給不足[7]。政府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制上,應更多的鼓勵和倡導社會組織、企業乃至個人等非政府力量投入到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中,改變單一的供給體制,打造多元化的供給渠道,為農村體育發展提供資金上的保障。根據國家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要求, 政府體育事業應重點投入在農村體育的發展上,改善農村體育發展的“經費荒”,保證農村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3.2 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

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是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得以良好運行的保障,對農村體育的發展起到規范和引導作用。為保障人們的體育權利和規范政府的體育管理行為, 必須將各種體育行為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目前我國政府已經相繼出臺了《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等一系列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但是實施上還存在難度,真正的實施是各級地方政府,由于各地實際情況的不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無法實施。各地方政府還應因地制宜建立具體的地方法規和實施細則,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保證農村公共體育的快速發展。

3.3 打造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宣傳工作

農村地區信息了解途徑相對較少, 應加強體育信息平臺的建設, 方便農民獲得體育信息, 為農民提供體育情報及咨詢服務。首先建立包括互聯網、電話熱線、人民信箱、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多渠道農村信息溝通網,加強體育服務信息化建設。其次農村可以通過座談、會議等形式使村民加深對體育的了解,打破農村對體育的傳統認識。村民可以通過信息服務平臺查詢體育信息、尋求體育服務、實施健康管理和提出建議意見,使信息服務網絡發展成為與廣大農民平等對話和獲得信息的公共平臺。

3.4 開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每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每一地區都有優勢的體育項目,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歷史文化的影響,他們都有各自獨特的體育項目。應根據地域和民族特色開展村民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 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宣傳和弘揚。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與當地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接近, 更容易使人們形成體育鍛煉的意識和提高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如湖南、湖北地區土家族的擺手舞等體育項目, 是根據人們的農業活動和狩獵行為演變而成, 其中挑水、劈柴等動作都為人們所熟知,接近人們的生活,簡單易學,可以提高人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

3.5 創新發展模式,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系統

根據農村體育發展的實際, 最經濟的方式是將農村體育與學校體育結合起來。在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農村學校將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或者低償開放給大眾, 緩解農村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政府部門則負責對學校體育設施的維護,為其提供財政上的支持。另外就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的問題,可以對學校的體育老師和政府部門的管理者進行相關的培訓,使其成為兼職社會體育指導員帶動農村體育的發展。還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與高校聯合,結成幫扶雙方,高校組建專業的農村體育志愿者隊伍, 利用學校寒暑假和農村空閑時間深入農村進行義務服務,開展“體育三下鄉”等一系列活動。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育總局網站. 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http://sport.gov.cn/.2011-01-05.

[2]游俊,等.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探析———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J].山東體育科技,2013(4)33-37.

[3] 國家體育總局網站.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EB/OL].http://sport.gov.cn/.2014-12-26.

[4]劉蕾,胡慶山,劉安清,傅川.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理論的構建與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2(5):535-537.

[5]齊立斌,等.新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理論體系的架構[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1(2):4-9.

第2篇

關鍵詞:公共體育設施;公私合作;實踐;啟示

中圖分類號:G81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7)02-0038-04

Abstract:It has reviewed the practice of the PPP pattern in the fields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Japan and Taiwan China, and finds that their practice with its design, management, operation has begun to take effect. It has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PPP, defined the concept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using the PPP pattern and introduced the foreign practices, which will mak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and reference values for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to jointly suppl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 words: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practice; implication

自2013年起,政部在全國范圍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被認為是在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巨大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創新公共基礎設施融資與運營管理模式的新舉措。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培育多元主體” “大力吸引社會投資”被寫入主要任務和關鍵措施。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向多部委《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性目錄,目錄包含了公共體育設施運營等10余項公共體育服務。迄今為止,已有若干省級地方政府向社會公布了《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指導目錄》。隨著體育產業與全民健身的快速發展,公共體育設施采用PPP模式將是大勢所趨,梳理該模式的概念以及國內外的相關實踐非常必要。

1 PPP的內涵及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的概念界定

1.1 合作伙伴關系

PPP,指“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簡稱),在國際上還沒有形成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總體看來,PPP是指“公共部門(政府、國有企業)與私人部門(非營利組織、民營企業、志愿機構等),就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各種合作關系[1]。

1.2 政府主導(public)

因為國情、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差異,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的職責也會存在差別,但是,不管出于何種前提,政府主導供給公共體育服務的角色始終不變,依據公眾意志,指導、規范供給行為的職能責無旁貸。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服務應當由政府部門決策、出資并負責有效治理。

1.3 民間部門/社會資本參與(private)

西方學者一般用民間部門指代“私人部門”,包括民營機構及非營利、志愿性組織等。如美國民營化大師薩瓦斯認為,公私合作形式可以用一個從完全公營到完全民營的連續體來顯示,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民營部門、非營利、志愿性組織基于不同的民營化程度在這個連續體上建立公私合作伙伴關系[2]。馬克?霍哲提出,政府改革一條非常重要的路徑,就是積極利用民間部門高效率、低成本的治理方式提供公共服務。

因為我國產權結構、所有制結構以及意識形態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國內研究對private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本研究以“PPP”為題名,檢索中國知網2015年相關碩博士論文,按照隨機排序對53篇論文進行編碼。剔除無法查看全文以及非公私合作供給理論研究的文獻,對其中的34篇有效論文進行了內容分析(見表1)。分析發現,用社會資本指代private的頻率最高,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應用中。

1.4 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的概念界定

結合PPP的內涵以及在國內的研究應用,本研究認為: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是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公共體育設施融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全部或者若干環節,向社會公眾提供滿足多元需要的公共體育服務。

2 PPP模式在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公共體育設施領域的實踐

2.1 清晰的制度框架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已專門就PPP立法。他們將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融資、建設、運營、收費、服務、管理以及監督的全過程納入清晰的制度框架和標準中。

以英國為例,該國財政部負責PPP政策的制定,國家審計署和公共事業管理委員會負責對PPP政策進行研究并提出意見。英國財政部下屬伙伴關系公司Partner-ships UK為政府等所有公共部門提供PPP的專業管理,尤其是政府購買等方面的知識;財政部下屬部門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grammer通過制定工作指南,為地方政府提供項目支持并幫助地方政府制定標準化合同。基于以上的制度設計,“英國政府制定的PPP政策,如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民間主動融資)模式,為本來應該由政府供給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體育建筑物),帶來私人部門巨大的融資,管理技能和專業知識優勢”[3]。

2.2 定量的評估工具

項目論證、項目確定以及項目采購三階段的物有所值(VFM: Value for Money)評估方法,是英國對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采用的可行性評估方法。該評估方法指的是,一個項目采用PPP模式政府付出的代價總和,若小于采用傳統模式政府付出的代價總和,則PPP模式從財務上判斷可行。2007年,英國就頒布了《VFM定量分析電子表格》,通過定量的操作計算為PFI項目的選擇提供可靠的依據[4]。雖然財務量化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會影響VFM評估方法的信度,但是作為一個定量的評估工具,VFM比定性陳述更利于工作的開展。

2.3 合同界定雙方責權利

政府與社會資本雙方重合同、守信用的契約精神,是PPP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契約精神,其主要特征除了表現為政府與社會資本選擇合作對象與項目的自由,還隱含著雙方地位的平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運營一般會有長達數年甚至幾十年的合作,國外很重視對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合同范本的制定,在合作協議中詳盡規定雙方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風險應對、爭議解決及違約處理事項等。

1999年、2002年、2004年和2007年,英國政府分別了《PFI合同規范》的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PFI合同規范-第四版》對PFI項目合同持續時間、項目開始時間、意外事件防護、服務定價機制、服務標準、服務變更、服務監督、移交時的資產估價、爭議解決的方式等均通過合同管理做出了詳盡的規定[4]。2003年開始,日本在公共設施領域推行由政府監管、民間力量供給,公民享受的“指定管理者”模式運作公共體育設施,該模式將以往由地方政府掌握的設施使用許可權、收費設定權、活動企劃權、設施命名權等管理權限下放給社會資本,同時,在管理制度和合作協議中詳細規定社會資本的業務范圍和工作基準,并以此為依據監管社會資本的行為[5]。

2.4 專業管理

“許多實證研究表明,社會資本的經營績效確實勝過公共部門;而民營化的模式可以增加公營事業的營運績效”[6]。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早就引入R檔奶逵場館管理公司對當地的公共體育設施進行運營管理。自1961年以來,美國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中,私人投入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形成了場館設施融資、建設的公私合作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美國著名的四大職業聯盟(NFL、MLB、NBA、NHL)俱樂部所擁有的體育場館31%采用PPP模式運作。Kansas's State Expo Center委托給私營機構后,實現每年贏利超1億美元的業績。The West Palm Beach Auditorium原由美國公共部門管理,常年處于虧損狀態,委托給私營機構后,第一年財政赤字就減少了531 878美元[7]。邁阿密體育館由專業管理公司運營,場館多達16 900個座位,16個包廂,但其固定員工只有30人,活動期間通過雇傭臨時工完成任務,節約了大量成本。自2000年悉尼奧運會主體育場采用PPP模式建設以來,采用公私合作方式投資、建設運營體育施設施,也已成為澳大利亞體育發展的一個趨勢。

從財政角度看,PPP吸引了社會資本投資,緩解了政府財政壓力,但最終能否降低財政支出的負擔,提高社會福利水平,還是取決于社會資本的專業運營能力。比如我國臺灣地區的中山運動中心民營化6個月后,其服務收入將近2 000萬,毛盈利近500萬,比預計毛盈利高出300萬左右。而另外一個同樣以民營化方式運營的中正技擊館,雖同屬體育設施,但二者之間的盈利情況卻相差極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正技擊館內專業管理人員不足,以致經營理念無法有效提升,造成盈利狀況不佳;而中山運動中心,則是委托由較具經驗的救國團進駐管理,不僅增加盈利,館內的經營品質也大幅提升[8]。

2.5 面向國際市場

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體育設施管理公司,除了管理本國和本地區的體育設施,還以其強大的專業運營技能和管理水平為依托,面向國際市場布局全球化的擴張戰略,在全球范圍收購體育場館的運營權。Ogden(奧格登)是澳大利亞一家專業從事體育設施運營管理的公司,該公司除了運營悉尼奧運會主體育場在內的澳洲12個大型場館外,還為亞太地區大型體育場館提供各種管理和咨詢服務,中國國家游泳館就是其中一例[9]。美國的SMG(策略管理集團)公司和Global-Spectrum(全球無線)公司是全球有名的場館設施管理公司,為全球許多國家的大型體育設施提供建設與運營等工作。

2.6 關注民眾多元需求

美國經濟學家伯頓?韋斯伯指出:“民眾對公共服務有不同偏好,政府公共服務追求普遍性,在供給中只傾向中間偏好,不能考慮民眾因收入、教育等差異性產生的多元需求”[10]。當民眾的多元需求無法通過政府的普遍供給得到滿足時,就會尋求“付費消費”的方式,通過市場交易得到滿足。

體育設施能否吸引運動人口取決于它所能提供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設施所必需的物理與地理條件,包括場地、設備與器材。上文所列舉的我國臺灣中正技擊館和中山運動中心,除了經營者的管理技能差距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差別在于中正技擊館以推廣技擊類運動為經營目標,館內是純屬技擊類的運動設施,已不符合現代民眾多元化的需求潮流,反觀中山運動中心,其功能區包含了游泳池、羽毛球場、兒童游戲室,設備更為多元化[8](見表2)。

3 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的經驗和啟示

PPP 作為近十幾年來國外公共體育設施領域興起的新模式,對于解決我國人均體育用地不足和體育設施重復建設、運營效率低下等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結合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經驗和啟示。

3.1 加強政策引導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PPP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入、實際應用也逐漸增多。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促進PPP模式發展及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的政策法規,如國家《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政府采購管理辦法》以及《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法》等,能源局、教育部、住建部等部委相繼出臺了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相關行業的實施意見。國家體育總局應結合我國國情,參考發達國家完善的政策體系,著手研究制定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的指導意見,明確投資領域、項目申報流程、融資模式、運營管理、風險分配、利益保障等,用清晰的制度框架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公共體育設施的積極性,為社會資本提供完善的政策指導。

3.2 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管理

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國政府投入資金與公共體育設施的巨大需求之間存在缺口,公共體育設施的供給面臨較大挑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實踐充分說明,公共體育設施PPP模式,增強了社會資本運營的自和問責制,為公共體育設施經濟效益的提升和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提高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我國在運用PPP模式發展公共體育設施的路徑中,同樣要堅持改革的理念,相信市場的力量。首先調整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方向,發起設立專項用于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運營的公共體育服務PPP投資引導基金。其次,按照“公建民營”的思路,將建成的公共體育設施,交由專業化程度更高,管理水平更優的體育場館管理團隊運營,發掘體育設施的無形資產,滿足群眾多元的體育需求。另外,為吸引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參與體育設施的投資,必須豐富盈利模式和盈利渠道。政府應通過財政支持、稅費減免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資本將PPP模式延伸,打造城市體育娛樂綜合體,推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與旅游、休閑以及商業等綜合業態的開發與運營。

3.3 全過程監管

社會資本具有天然的資本逐利性,國家和地方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履行好監管職能,規范招投標程序、明確服務標準以及跟蹤、監測、評價服務內容,營造公開、公平、透明、有序、競爭、規范的監管環境,避免出現因處理不當造成的財政風險和公眾利益受損。

首先,在招投標環節,要建立專門針對公共體育設施的市場準入措施,選擇具備融資能力,又兼具專業水平、運營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其次,在運營監管中,體育部門要引入權威、專業的第三方技術咨詢機構,以項目運營績效作為評價依據,通過合同組織、信息公開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實現動態、長期、持續的全過程監管。最后,項目績效評價時,要綜合考慮公眾需求滿足、風險分擔、關鍵服務指標等綜合要素。

3.4 統籌公益和商業

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既要保證公共性,也要滿足部分公眾需求的超前性。但是,我國公共體育設施運營方需承擔高額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房屋租賃稅,以及花樣繁多的土地使用稅、門前三包費、綠化費等,經營負擔頗重。政府應從國民體質、公眾滿意等維度出發,給予社會資本扶持和優待,既讓公眾獲得良好的公共體育服務,又要保障資本獲得合理、穩定的經濟回報。當然,為了避免社會資本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降低公共服務質量,可以在管理制度和合作協議中詳細規定社會資本的業務范圍和工作基準,并對社會力量的收費設定權進行限定,通過制度設計將獲利與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質量緊密結合在一起,促進參與公共體育設施運營的社會資本專注于提供優質服務。

4 結語

社會資本運用PPP模式投資建設運營公共體育設施,雖前景樂觀,但目前來看,與水電能源、公共交通等其他行業的基礎設施相比,所產生的利潤可能更低,社會資本多持觀望的態度。此外,采用PPP模式會導致體育部門控制力的流失,影響對公眾的責任,或認為 PPP 模式就是公共體育設施私有化等誤讀都可能影響PPP模式在公共體育設施中的正確實施。因此,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還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參考文獻:

[1]ES Savas. Improving Public Sector Productivity through Competition[J].Springer Netherlands, 1981(3):151-162.

[2]E.S._瓦斯.民營化與PPP模式: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 Akintola Akintoye. Risk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rojects Engineering[J].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1998(5):19-21.

[4]黃騰,柯永建,李湛湛,等.中外PPP模式的政府管理比較分析[J].項目管理技術,2009(1):11-12.

[5]京都市政局政部U癰母镎n.京都市公の施Oの指定管理者制度\用基本指[Z].2014-02.

[6]施光訓,林靜雯,歐秋伶.公營事業民營化之績效改革研究[J].全球管理與經濟,2005(1):23-39.

[7]陳元欣,張崇光,王健.大型體育賽事場館設施的民營化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1):25-30.

[8]黃彥鈞,林秉毅,劉田修.公立體育場館民營化之可行性評估:以中正技擊館為例[J].臺灣體育學術專刊,1996:199-204.

第3篇

關鍵詞: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績效評估

中圖分類號:G8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3612(2010)01-0024-04

Evaluation model and Strategi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Service M anagement of Public Stadium and gymnasium

TANG Licheng1,TANG Lihui2,WANG Di3

(1.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China;

3.Tianji n Sport Bureau, Tianjin 300051,China)

Abstract: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ervic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ev aluation of the public sport stadium and gymnasium. It also discusses the modeland strategies of the evaluation to provide consultancy for enhancing the manage ment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in the China’s public sport facilities. This a rticle reveals that the evaluation is a process of defining, observing, measurin g and developing the performance in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sport facilities. Th e procedure of the evaluation includes setting goals, selecting approaches and b uilding the KPI indicator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the evaluation. The strategiesof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include building and improving a sound evaluationsystem, introducing a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stadium and gymnasiu m services, recruiting talents of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port faciliti es and building a sound market competi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public stadium and gymnasium; service management; performanceevaluation

公共體育場館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是開展體育運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近年來, 我國對公共體育場館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與廣大城鄉居民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據全國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結果表明,我國在體育場館建設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 我國城鄉缺少場地設施是制約我國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體育場館數量短 缺,開放利用率低,經營不善的狀況普遍存在[1]。”另外“體育場地質量普遍不 高,體育 場地的人均指標還比較低,體育場地分布也不均衡,違法、違規占用體育場地的現象仍然存 在[2]”,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公共體育場館資源的開發利用。可見,切實加 強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水平已成為一項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目前,我國學界對公共體育場館研究的文獻較為多見,但將“績效評估”這一概念引入 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領域研究的論文尚未見報道。相關研究僅在奧運場館及會展場館出現 (參見“奧運場館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2008年”及“會展場館的績效評估指標――平 衡計分卡在會展場館管理中的應用”,2005年)[3,4],鑒于場館性質不同,亟待 對公共體育會館績效評估研究進行開創性研究。

為此,本文試圖引入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評估的概念,通過探討公共體育場館服 務管理的績效評估流程及對策,以為提高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的績效水平提高參考與 借鑒。

1 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評估概念

績效是一個多維建構,觀察和測量的角度不同,其結果也會不同。目前,對于“績效” 的確切內涵,學界還沒有形成較為一致的看法。從單純語義學的角度看,“績效”表示“成 績;成效”。“成績”指“工作或學習的收獲”,強調對工作或學習結果的主觀評價。“成 效”指“功效或效果”,強調工作或學習所造成的客觀后果及影響。“績效”則是二者的綜 合。目前對績效的界定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績效是結果;另一種觀點認為績效是 行為;還有一種觀點不再認為績效是對歷史的反應,而是強調員工潛能與績效的關系,關注員工素質,關注未來發展[5]。績效 這個概念的復雜性主要在于對績效與效率關系的理解。 嚴格意義上的效率就是指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而績 效是一個與效率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是一個包括效率但又比效率更為廣泛的概念。從管 理學的角度看,績效是組織期望的結果,是組織為實現其目標而展現在不同層面上的有效輸 出,它包括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兩個方面。績效管理是通過對企業戰略的建立、目標分解、 業績評價,并將績效成績用于企業日常管理活動中,以激勵員工持續改進業績從而最終實現 組織戰略及目標的一種管理方法。

在國外,績效評估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工具,已經突破了企業管理的范疇,成功的應用 于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中,并已取得良好效果。績效評估就是對廣義的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 (第三部門)以及公共企業(第四部門)等特定的社會組織在積極履行公共責任的過程中, 在講求內部管理與外部效應、數量與質量、經濟因素與倫理政治因素、剛性規范與柔性機制 相統一的基礎上,獲得的公共產出進行的評審界定。績效評估系統包括確定目標、擬定評估 指標、選擇評估方法、安排適當的評估時間和評估步驟、調配資源、識別管理哲學或管理文 化等內容。我國學者一般認為,績效評估是識別、觀察、測量和開發組織中人的績效的過程 。績效評估既要重視被評估者的結果也要重視被評估者的行為;績效評估是在考察“歷史” 績效而為“未來”績效服務的;企業管理者應當樹立績效評估觀念,不能嫌麻煩;設計績效 評估需要充分考慮企業現有的資源和管理水平是否可以有效支持制度的操作等[6] 。

服務是以物質財富為基礎,為提高消費者效用所進行的創造價值的活動。它具有無形性 、不可儲存性、服務的提供與消費的同一性、與顧客接觸緊密、服務績效難以度量等特點 [ 7]。當前,我國正大力構建服務型社會,公共體育場館屬于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生產部 門, 其服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城市居民進行體育運動的權利,為廣大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根據公共服務理論,提高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水平的核心工作,是搞好公共體育場館的服 務管理工作,而績效是對于公共體育場館的成就與效果的全面、系統的表征。

結上分析,我們認為,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的績效評估是指識別、觀察、測量和開發 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中績效的過程。因此,提高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的績效并推進績效 評估工作,對于充分發揮公共體育場館資源的作用,推動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等都具有極其 重大的現實意義。

2 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實施績效評估的必要性

2.1 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理論研究的需要近年來,群眾體育中的體育服務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公共 體育場館是群眾體育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群眾體育必要的構成要素,是城市居民開 展體育活動必需的物質條件,是體育活動經常化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正大力構建服務型 社會,公共體育場館屬于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生產部門,其服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城市 居民進行體育運動的權利,為居民和社區提供更好的服務。根據公共服務理論,提高城市公 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水平的核心是搞好城市公共體育場館的服務管理工作,而績效是對城市 公共體育場館的成績與效果的全面、系統的表征。績效這一概念最早在工商企業中使用,用 以綜合代表企業的效率、財務指標、市場占有率、內部激勵結構以及企業文化等各種指標, 并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有效途徑整合為可以衡量或評價的企業行為的指標體系。通過這一指標 體系,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個企業的整體表現和狀況。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 早期以來,“績效”以及“績效管理”開始成為企業管理實踐中一個非常流行的詞語,并且 這種來源于企業管理實踐中的管理理念也逐漸被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等公共組織加以借鑒, 用來客觀反映和全面評價公共組織的表現和狀況[8]。

在我國,隨著政府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績效也開始成為各級政府普遍關注的焦點 。但遺憾的是,績效問題目前在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領域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方面, 由于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特征是不以利潤最大化為其行為目標,因此各種非營利組織常以此為 借口忽視其經營績效,很少考慮如何提高自身的效率;另一方面,我國相當多的非營利組織 還仍然與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帶有很強的“官辦”色彩,從而使得人 們因此普遍忽視了非營利組織還是一個經濟組織的事實,也使得學術界比較輕視研究非營利 組織的管理績效,相關文獻鮮有涉及。基于以上原因,學界迫切需要系統引入績效評估相關 理論,并用通過在不同實踐領域的研究得以形成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2.2 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實踐需要 當前,我國公共體育 場館經營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問題[9-11]。

2.2.1 場館功能單一,使用率不高 現有大中型公共體育場館大 多是按照體育比賽的要 求修建的,在設計建造時,主要是從承辦國際、國內比賽的要求考慮,功能單一、規模大、 標準高,附屬建筑面積大,由于對外開放經營成本高,使用率低,如果低價位向群眾開放, 往往入不敷出,而小型公共體育場館大多設施簡陋,缺乏配套服務設施,功能單一,其自我 發展與生存能力較差。

2.2.2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我國的大多數體育場館都是由國家投 資興建的公共體育設施,承擔著國家賦予的任務,具有很強的社會公益性質。這就決定了公 共體育場館不可能成為完全意義上的“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體育經營實體。但同時,由 于體育場館的日常維護費用昂貴,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又必須走“以館養館、以場養場” 之路。因此,可以說體育場館的本質是公益性的,但其管理手段可以也必須多樣化,這就決 定了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是多種多樣的。

2.2.3 體育場館運行機制影響資源效益的發揮,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維修改造資金不足 ,場館發展缺乏后勁 目前,我國體育場館所采用的運行機制少數 采用封閉式管理,多數采用經濟責任制和承包經營責任制。采用封閉式管理的體育場館運行 不能與市場接軌,主要承 擔上級機關分配的體育訓練比賽任務,造成大量國有資產閑置。承包責任制的經濟指標缺乏 科學的依據和客觀標準,不利于健全和完善場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同時,承包經營責任 制也會帶來場館經營的短期行為,使得有些場館的損耗、損壞急劇增加,維修費用迅速上升 。公共體育場館的房屋、場地、大型設備維修多數是由國家財政撥款的,近年來由于財政撥 款逐年減少,有些公共體育場館年久失修、設備老化,維修資金嚴重不足,場館發展后勁缺 乏。

2.2.4 經營管理人才缺乏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中既懂經營管理又懂體育的人才 為數不多。體育場館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體育經營管理的專業人才。各場館的經 營者業務素質普遍不高,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經營者中一部分具有體育專業背景,但由于很 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教育體系中沒有設立培養體育經營人才的院校及專業,也缺少培養體育經 營人才的專業書籍,加之受到高校課程設置的影響,他們缺乏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另 一部分則既不具備體育專業背景,也不具備經濟專業背景,尤其缺乏有關健身娛樂方面的專 業知識,這些都在客觀上限制了體育場所的發展。由于經營管理者業務素質水平的限制,他 們所使用的經營手段普遍比較落后。本研究認為,作為體育市場的經營管理人員,應該是識 體育、懂法律、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

2.2.5 場館利用率不高 盡管不同的項目場地、器材設施的利用 率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目前我國體育場地設施利用率較低,不少場地器材經常處于閑置 狀態,周一至周五的白 天表現更為突出。大部分運動項目場地都不同程度存在利用率低下的問題。眾多體育場館開 發利用的研究都顯示:在我國,體育場館數量相對不足和體育場館閑置浪費現象嚴重的問題 普遍存在。要推動群眾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提高場館利用率,充分發揮場館作用,減少資 源浪費是極其必要的。

2.2.6 收費繳納較多,場館負擔較重 公共體育場館是國家發展 體育事業的物質保障, 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是體育勞務商品的生產、經營單位。1994年我國稅制改革后,公共體育場 館與其他經營單位一樣,是我國納稅義務人,經營活動也要照章納稅,場館對外開放收費要 交的營業稅,其他經營還要交所得稅,房屋出租要交的房產稅和教育附加費。除了稅收之外 ,還有各種各樣的費,如治安費、防疫檢測費、門前三包費、物價管理費、綠化費等等。繁 多的稅費造成公共體育場館額外經營負擔過重、處境困難。

2.2.7 經營手段落后在公共體育場館所采取的營銷手段中,比較原始的一般性手段居 于主導地位,處于比較原始和隨意的水平。具有專業特色的營銷手段和渠道,尚未得到普遍 推廣。盡管許多場館都不同程度地推行專業型的俱樂部會員制,但不少場所只是流于形式, 停于表面,充其量是一種打折優惠的形式,既沒有為會員組織有關的系列活動,也沒有規定 會員的權利和義務,沒有領會到會員制的精髓。

公共體育場館實踐領域的諸多問題給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的發展帶來很大障礙,客觀來看 ,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的實踐管理仍停留在傳統的管理方式上,因此,很有必要借鑒“績效評 估”這一先進工具進行改進與提高。

3 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實施績效評估的流程

3.1 設定績效評估目標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目的就是提供體育服務產品滿足社會對體育的需要。如果從 組織發展戰略層面考慮,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評估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通過評估 活動,提高公共體育場館的服務水平,保證體育服務產品質量,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如果 是在人力資源層面對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進行評估,評估目的主要分為維持或發展公 共體育場館的角度或者對員工個人進行管理的角度兩種。明確了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 評估的目的之后,要在這個目的指導下設立績效目標。設立績效目標是確定組織對員工的績 效期望并得到認可的過程。在設立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目標的過程中,應當有公共體 育場館管理者與被評估者共同參與。這樣可以更好的與公共體育場館實際情況相聯系,防止 制定與實際相脫離的目標。績效計劃清楚說明了場館期望員工達到的結果以及為達到結果所 期望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技能。這樣,績效目標對于公共體育場館來說它是組織目標,對于員 工個人來說它是工作目標,二者之間是一種有機的結合。

3.2 選擇績效評估方法選擇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評估方法,首先要明確場館服務管理績效的特征是什么 。每一個組織都是一個具有目標和職能的雙重結構。以目標為導向的評估方法,雖然可以實 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把員工的努力集中于關鍵職能領域,但是對于不在目標視野內的職能可 能會被忽略。以職能為導向的評估方法,又有可能使目標不能進行有效連接,破壞目標的有 機性。所以,為公共體育場館選擇評估方法的時候,必須能夠滿足目標和職能兩個方面的要 求。對于一個組織來說,目標是變化的,職能是相對固定的,因此當目標與職能發生沖突的 時候,職能服從于目標,如果目標服從職能的話,組織就不能對變化的經營要求做出恰當的 反應。選擇一個適合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評估的方法,首先取決于場館的評估文化和 場館服務管理的特征,然后取決于評估的目的和對象、評估的成本與前提條件和管理者的能 力和態度。

3.3 構建KPI(關鍵績效指標)評估指標體系KPI(關鍵績效指標)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的英文簡寫,是管理中“評價”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反映個體或組織關鍵業績貢獻的評價依據和指標。也就是說,KPI是 用來衡量某一職位工作人員的工作績效表現的具體量化指標,是對工作完成效果的最直接衡 量方式。KPI指標的設立,可以使經營管理者將精力集中在對績效有最大驅動力的經營行動 上,及時診斷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問題并采取提高績效水平的改進措施。KPI并不一定能直接 用于所有崗位的人員評估,但因為KPI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應組織的經營重點和階段性方向, 所以成為績效評估的基礎。

3.4 實施績效評估在制定了績效計劃、績效標準的基礎上實施績效評估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指標數據的收集。本部分工作由人事部門組織,有關部門或單位予以配合。負責人員可 以通過工作表現的記錄或與被評估者有來往的其他人獲取“關鍵事件”。對于工作目標的評 估,評估者與被評估者應該同時進行準備。評估者要收集有關人員的績效具體執行情況,傾 聽各相關方面的反饋以及有關的文檔、數據信息,回想一下平時的觀察,以便對被評估者的 實際績效、個人行為方式及能力表現有較清晰的了解,并初步評估被評估者的績效、分數級 別和能力表現情況。同時,要安排好與被評估者進行績效面談的時間。被評估者也必須在面 談之前知道面談的內容。評估者最好在兩周前通知被評估者并讓其了解面談的目的,讓被評 估者準備已完成績效的資料并事先進行自我評估。

設定評估的間隔時間。績效評估的間隔時間因評估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設定績效評 估的間隔時間對評估操作過程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若評估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溝通上下 級的意圖,提高工作效率,則間隔時間應適當短一些。若評估目的是為了人事調動或晉升, 則應觀察一個相對較長時期內員工的工作績效。

全方位評估。對員工進行評估要從各個角度進行,力圖讓評估結果客觀、全面。各個角 度可以包括員工的上級、下屬、服務對象以及被評估人自己等。

計算個人績效分值。為使員工的工作績效相互之間具有可比性,以便有效地實施獎懲, 通常采用績效分值計算法,評估員工個人工作績效的完成情況。個人績效分值計算公式為: 個人績效分值=∑( KPIi 績效分值×KPIi 權重)×KPI總權重+∑(工作目標完成分值×權 重)×工作目標總權重[12]。

個人績效反饋。評估結束后,應該將績效評估結果反饋給被評估人,在沒評估人沒有異 議的情況下進行獎懲。也應該設立申訴制度,對有意義的被評估人提出的問題進行核準。

績效評估討論。這是評估者與被評估者充分溝通的一個環節。在討論中要明確評估的目 的,對被評估人的評估分數級別達成共識,進行績效診斷,在商討績效改進計劃。

4 推進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評估的對策建議

4.1 建立健全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績效評估的制度 公共體育場館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是開展體育運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對公共 體育場館進行的績效評估是復雜多樣的,無論是評估過程的具體部署和實施,還是評估結果 的有效落實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制度規范。我國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還沒 有實現績效評估的制度化。但是隨著績效評估的不斷推廣,必然要用不同的制度規定和規范 績效評估。對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進行績效評估,首先應該做到績效評估本身、評估標準 、評估程序和評估方法制度化。其次,要結合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管理的特點,在各主要環節 加強制度約束,形成制度合力。最后,建設績效評估申訴制度。申訴是一種糾正或防治不當 或錯誤行為的特定監督形式,其重要作用是促進公平、公正。這是為了績效評估中評估者的 主觀因素對被評估者造成了不公平影響。

4.2 引入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的標準化管理機制體育服務業消費對象是人,人在消費時最關注的是服務質量。如運動員訓練需要良好適 宜的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群眾體育活動需要高質量的體育場地、體育技能培訓和指導服務 ;觀眾觀賞體育比賽需要精彩、真實的體育表演服務。顯然,體育服務質量就是體育服務滿 足消費者需要的可靠程度,它包括體育執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場地、設施設備和器材的質量 和種類、衛生和環境、安全和救護救生,以及服務過程的規章制度等,這些內容構成體育服 務內在的質,用技術參數來表示體育服務內在的質,就是體育服務質量。體育服務的質與量 用標準形式來表示,就是體育服務標準[13]。體育服務標準化管理的內涵就是使其 提供的產 品或服務質量符合相應的標準和技術規范。為了滿足組織自身、消費者和社會的需要,體育 服務提供者對服務質量實行標準化管理是一條有效途徑。

4.3 引進優秀體育場館經營管理人才在過去進行的多項研究表明,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人 才缺乏。公共體育場館進人渠道多為體育系統內部流動,致使人員結構失衡,場館工作人員 的來源主要是體委的干部、退役的運動員以及少量的場地、設備維護的專業技術人員。有些 場館的個別職工甚至連小學學歷都沒有,管理于專業技術人員明顯不足,而從事簡單勞動的 人員過剩。公共體育場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場館要想生存和發展,引進、培養既懂體育 運動發展規律又了解市場運作機制的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緊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在 公共體育場館中應當建立起對員工進行定期培訓的制度,下大力氣做好公共體育場館人才建 設。與此同時,公共體育場館調整人員結構,打破長期以來場館進人渠道單一化模式,多渠 道引進人才,吸引非體育系統的經營管理人才到體育場館工作,盡快改善場館人員結構,超 編人員轉到適合崗位工作,盡快提高場館整體效益,才能對未來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4 建立良性的市場競爭機制公共體育場館屬于事業單位,但是在其運營過程中又帶有經營性。在提供服務產品的過 程中,可以將場館視為企業進行經營。經營就要建立市場競爭機制,在各個方面參加市場競 爭。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公共體育場館應當對本行業市場做充分的調研,找到自身在同類場 館中所處位置,綜合考慮各方因素進行價格以及服務等方面的調整。加強對設備、設施的維 護與保養,指導鍛煉者科學、合理的對設施、設備進行使用,對有損壞的設備、設施及時進 行修理或更換。與公共體育場館配套設施的經營者進行良好溝通,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伙 伴關系,使得場館配套設施得到更好的利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2001)[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5.

[2] 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辦公室.《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簡報》,第25期,20 04.

[3] 張以瓊.會展場館的績效評估指標――平衡計分卡在會展場館管理中的應用[J].廣 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4(10):78-81.

[4] 王兆紅,詹偉.奧運場館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08,(5):80-82.

[5] 付亞和,許玉林.績效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6] 蔡永紅,林崇德.績效評估的現狀及其反思[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1(4):119-126.

[7] 柴小青.服務管理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 [英]理查德.威廉姆,斯藍天星翻譯公司譯.組織績效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 版社,2002:1.

[9] 葉加寶,徐本力.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體 育學院學報,2001,1:42-43.

[10] 錢偉良,陳斌.浙江省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現狀與對策[J].安徽體育科技,20 04,25(3):77-79.

[11] 肖林鵬,袁玉濤,唐立慧.我國群眾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 育學院學報,2005,21(2):18-20.

第4篇

關鍵詞: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7)01-0041-05

公共體育服務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不僅是政府職能,更是一種常規社會制度。20世紀70年代之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臨著“滯脹”局面,社會福利制度也陷入了重重困境。自此,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社會福利制度改革,通過對公共產品效益的重新認識,應用政府購買、配置公共產品的方式開始出現。近四十年的實踐證明,政府購買服務有利于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在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對于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017年1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體育局等部門《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2015]37號),其中公益性文化體育購買目錄有38項,其中包含了公益性文化體育產品的創作與傳播、活動的組織與承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的保護、傳承與展示,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運營和管理及民辦文化體育機構提供的免費或低收費服務。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全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是中國內陸向西開放的橋頭堡,通過網絡的互聯互通,與阿拉伯國家合作,建設造福中阿人民的網上絲綢之路,打造網上絲路寧夏樞紐工程,是中阿博覽會的永久會址,是“一帶一路”沿線阿拉伯國家“向東看”和中國“向西走”的新窗口與新平臺。寧夏深居西北內陸高原,不沿海,不靠邊,經濟欠發達,交通較落后。城鄉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供不應求。寧夏在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率先進行了探索、實施,2013年12月,全國體育局長會議首次對全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安排部署,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彭陽縣被列為創建國家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縣,寧夏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從一開始就肩負著“闖出經驗、趟出路子”的歷史重任。目前,“彭陽經驗”“寧夏路徑”已叫響全國。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基本情況、取得的成效、存在不足及改進策略,能夠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資源配置,改善體育消費結構,并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1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概念界定及國內外購買現狀

1.1概念界定

關于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這一概念,W者對其定義、概念做了研究、闡釋,目前學術界基本不存在分歧。李震,陳元欣等認為: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是“政府出資、定向購買、契約管理、評估兌現”的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方式。趙蕊,程華等將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定義為:“打破政府對公共體育服務的直接供給的方式,把屬于政府的部分公共體育服務職能通過契約化的方式移交給體育協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體育服務組織,政府財政根據其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和數量支付相應費用,從而實現對于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一種新型模式”。朱毅然等認為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即是政府運用不同的市場手段向市場組織、社會組織、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內部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行為,政府主要的責任是提供資金、業務監督以及績效考核。本文將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定義為:政府承擔、定項委托、合同管理、評估兌現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模式。

1.2國內外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現狀

1.2.1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在公共體育服務購買方面,根據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購買計劃。美國全民健身活動的發展可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休閑運動”。1932-1937年,美國政府在經濟于大蕭條階段撥出15億美元專款和建立相關基金方式投資社區體育中心建設。美國“健康公民2000年”又把增加社區體育中心數量作為重要指標。20世紀90年代諸多發達國家頒布了公共體育服務政策,諸如意大利“面向2000年的體育藍圖”、美國“健康公民2010”,加拿大“積極生活”“體育推進計劃”,英國“國家體育振興計劃”,德國“前東德地區黃金計劃”,澳大利亞“有活力的澳大利亞”,日本“體育振興計劃”等。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起步較早,目前已經具備了較完善的購買體系,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國需要緊密結合實際國情,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以促進我國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效率的提高。

1.2.2國內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現狀 2014年常州市出臺了《常州市關于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實施辦法(試行)》,公布了其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群體類)項目,共有業務培訓、群體賽事、健身活動、管理服務和設施建設等五大類二十二項。自常州完成全國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第一單”后,蘇州、上海、佛山、武漢長沙、廣州等省市紛紛“下單”,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蘇州陸續出臺了《蘇州市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實施意見》《蘇州市體育局蘇州市財政局市本級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并于2016年印發了《關于公布2016年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項目的通知》確定對47個項目進行購買,總金額達到518.32萬元。亞運會后,廣州市體育局出臺了《廣州亞運場館賽后利用總體方案》《廣州市體育惠民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政策,2013年全年市屬體育場館優惠和免費開放時間達18萬多小時,占總開放時間41.5%;優惠和免費進場人數達到250多萬人次,占總進場人數58.92%,當年體育場館公共服務政府補貼經費達750多萬元等。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實踐證明,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不僅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而且推動了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了政府投入的資金利用率及公共體育服務效率,是一種可取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服務方式。

2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現狀

2.1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建設

2014年1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專門將政府購買服務的文件政策做了匯編,出版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政策文件匯編》一書,該書匯編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2013]96號,財政部《關于推進和完善服務項目政府采購有關問題的通知》財庫[2014]37號等文件,文件匯編從政府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內部工作機制、預算管理問題、暫行辦法、實施方案、指導目錄等方面為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確定了制度框架,對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起到指導作用。2014年5月23日,自治區財政廳《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指導目錄》包括6類,56款,243項具體事項,涵蓋公共服務、社會管理服務、行業管理與協調、技術服務、政府履行所需輔事項六個大方面;2017年1月9日印發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體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和體育消費需求的總目標,以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根本任務,深化體育重點領域改革,促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各領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體育發展邁上新臺階。

2.2建設體育場館,合理設施布局

經過多年持續建設,寧夏現有公共體育場18個,公共體育館24個,覆蓋率分別達到66.7%和88.9%。全區縣級以上城區15min健身圈已形成,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7.65個,公共體育場館設施的開放率100%,市、縣(區)體育場地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總人數11 402人,各類全民健身活動站點937個,在民政部門注冊的縣級以上體育社團264個。截止2015年底成立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10所,自治區級40所。此外,2015年自治區體育局根據健身人群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對體育場館和體育場地設施進行改造和提檔升級,建設了58個社區多功能運動場,22個鄉鎮農民體育工程,23個體育公園項目,改擴建40個農村體育健身工程,對200個農村體育健身工程進行了提檔升級。據國家體育總局評估報告顯示,目前我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068m2,排名全國第二,遠高于1.46m2的全國平均水平。

2.3出臺指導文件。實施政府購買

寧夏回族自治區于2016年4月1日印發的《全區中小型體育場館和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指導意見》嚴格規定了全區中小型體育場館和學校體育設施的開放范圍:凡是國家投資建設、體育部門管理經營并符合相應條件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含小運動場、田徑場和綜合健身房),公辦且自主經營的中小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及課外體育活動室內所有體育設施、室外200m以上標準跑道田徑場或面積達到3600m2以上的專項體育場地均要求向社會開放。開放時間明文規定:體育場館和區域內的公共體育設施年開放天數一般不少于330天,周開放時間一般不少于35個小時,國家法定節假日每天開放時間不少于8個小時。所屬戶外公共區域及戶外健身器材每天開放時間一般不少于12個小時。因維修、保養、安全、訓練、賽事等原因,不能向社會開放或調整開放時間,應提前向社會公告。校體育設施開放一般為寒暑假、雙休日及法定節假日等非教學時間,每天不少于8個小時。有條件的學校可在放學后開放,開放時段及時長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開放具體項目和時間應提前向社會公告。各級體育場館對所有健身人群開放。學校體育設施優先向青少年學生開放,同時考慮周邊居民健身需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開放。青少年學生和居民需持學生證、身份證等有效證件進入學校,其他單位、社會團體使用學校體育設施的,應提前與學校進行溝通協商,經同意后方可在約定時間內開放。

2.4加大資金投入,滿足群眾需求

十二五規劃期間全區各級體育部門投入場地設施建設資金8.9億元,新建場館14個,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實現村級體育場全覆蓋。目前,全區7個大型體育場館、42個中小型體育場館已全部向社會免費、低收費開放,政府部門給予設備安全維護、消耗性器材更新保養、衛生維護、管理人員勞務報酬等方面的補貼累計達到670萬元。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統計,全區中小學校體育設施場館向社會開放660個,面積4 637201.11m2,補貼費用4 422萬元。目前,全區已初步形成了區、市、縣、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五級體育設施網絡,基本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截止“十二五”末全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總人口的29%,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87.8%以上,群眾體質明顯提高。

2.5“評星定補”。促進政社分開

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了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系,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釋放政策空間,逐步形成依法自治、職能明晰、行業自律的組織結構,引入了社會評價機制,提出并推行“評星定補”策略,即按照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評估后,支付服務費用,即:“政府承擔、定項委托、合同管理、評估兌現。”民政部結合實際,制定頒布了《社會組織評估管理辦法》(民政部令第39號),《寧夏回族自治區體育類社會組織評估實施細則(試行)》《寧夏回族自治區體育類社會組織量化評估評分標準》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體育類社會組織量化自評報告格式》等文件,寧夏體育總會設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體育類社會組織評估委員會”和“自治區體育類社會組織評估辦公室”。評估委員會負責對評估對象進行實際指標的初審工作。評估內容主要包括體育類社會組織的基本l件、組織建設、工作業績、社會評價4個部分,共計900分,其中加分項200分。體育類社會團體評估得分850分以上為5星級;得分751-849分為4星級;得分651v750分為3星級;得分551-650分為2星級;得分550分以下為1星級。5星級可獲10萬元經費支持;4星級可獲8萬元經費支持;3星級可獲5萬元經費支持;3星級以下給予3千元經費補助。

3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中存在的不足

3.1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指導性文件有待于補充完善

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政府購買服務方面頒布了一系列的相關文件,并于2014年12月,由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匯編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政策問價匯編》一書,該書收錄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內部工作機制、預算管理問題、暫行辦法、實施方案等方面的文件,明確購買領域的文件有《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做好政府購買殘疾人服務試點工作的意見》,沒有明確的關于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指導文件。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措施,急需要專門的法規文件支持。

3.2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模式有待于進一步創新豐富

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活動推行“評星定補”的策略,具有先進性。但是,由于體育社會組織長期受到體制束縛,很多組織原來是政府的附屬單位,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把他們當做下屬機構,活動經費幾乎全部來自政府,自身融資能力受到限制,使得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過程不具備競爭性,從而無法保證體育社會組織是否具有提供公共體育服務、保證服務質量的能力。寧夏各市、縣(區)體育部門通過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加強與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從而實現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新時期,體育社會組織這種完全依賴政府撥款實現自身發展是不科學的,不利于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模式的創新、豐富、可持續性發展。

3.3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過程中社會組織力量有待于加強

寧夏回族自治區擁有民政部門注冊的縣級以上體育社團264個,數量較少,整體規模偏小,無法適應當前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需要。政府推行“評星定補”策略,有利于體育社會組織在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活又械鬧鞫性,促進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實施。但是,體育社會組織面臨著:制度限制其發展、缺乏理論實踐兩方面的人才、缺少資金、設施不齊全不先進等困境,無法從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滿足政府購買需求,距離讓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過程中充滿競爭性有很大的距離。作為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主要承接者,體育社會組織應具備相關要求,應從政府扶持、體育社會組織自身謀求發展兩個方面加強體育社會組織力量。

3.4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績效評估體系有待于建立推廣

提高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和服務效率,是政府在購買服務之前應考慮到的問題。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是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績效評估體系主要分為體育社會組織量化自評、評估辦公室評估兩方面內容。體育社會組織在自評基礎上,填報《寧夏回族自治區體育類社會組織評估申請書》,向評估辦公室提出申請,評估辦公室收到評估申請后,對申報單位的參評資格進行審查,對符合評估條件的列入評估范圍,對不符合評估條件的發出不予受理通知書,評估辦公室派出評估人員對符合評估條件的體育類社會組織實施評估,主要方法包括:聽取匯報、實地調查、查看資料、提問解答、個別訪談、量化打分。評估辦公室將評估初審意見和初評結論報評估委員會,評估委員會根據評估辦公室的初審意見,進行最終審定,并公示5日,對公示無異議的體育類社會組織,由寧夏體育總會公告并確認,授予評估等級,并向獲得3星以上評估等級的體育類社會組織頒發證書和牌匾。不足之處是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未引進第三方評估,無法對體育社會組織和政府兩方面的工作進行監督。

4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對策

4.1加強頂層建設,完善制度創建

在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立法顯得尤為重要。寧夏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制度缺失的問題,加快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職能轉變,就要成立專門的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立法機構,針對目前我區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存在的問題進行相關法律的制定。使得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有法可依、相關監督部門執法必嚴、購買過程違法必究。切實保證政府以最低的投入,達到最好的服務效果。

4.2加大政府投入,壯大體育社會組織

體育社會組織在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過程中扮演著承接者的重要角色,是購買過程與服務過程能否順利、高效實施的重要環節。所以,要解決寧夏目前社會力量薄弱、運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加大政府財力、人力資源的投入勢在必行,寧夏政府應從體育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抓起,成立培訓機構,對業務從業人員進行相關技能、知識、道德等方面的培訓,通過考核的辦法確定從業人員是否具有資格;繼而,對體育社會組織的硬件設施經行評估,包括設施是否符合標準、環境是否適合體育活動、地理位置是否便民等。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壯大體育社會組織。

4.3重視績效評估,建立評估體系

針對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缺乏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這一問題,提出建立績效評估法制化體系,從購買設計、投標競標、合同簽訂、服務實施、群眾滿意度、服務效率等幾個方面,全程監督,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要從嚴追究相關部門、組織、人員的法律責任。從立法、執法兩個角度從全從嚴進行績效監督與評估,這對目前績效評估體系構建有積極作用。另外,引進第三方評估,對體育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兩方面進行評估監督,確保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活動公平、公正、公開,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

第5篇

【關鍵詞】滿意度 體育場館 服務質量

1.前言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公共服務和普及效率的均衡提高,體育公共服務也不斷受到群眾的廣泛關注。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觀念不斷改變,人們的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更多的人喜歡并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參加體育鍛煉。隨著體育場地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提供服務主體方式多元化,參與活動主體多元化,參與活動者年齡結構呈現多元化,活動多樣化,使其成為體育場館所的主要場地和消費群體。體育場館是必要的體育運動開展的物質基礎,必要的硬件設施是群眾體育的基本保證,是開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身惠民政策和促進健康助推器。

2.體育場館

體育場館就是為各種體育活動提供地場所或空間,其本質就是為體育運動地開展并按照一定標準建設的戶外或室內專用場地。由此可以看出,體育場館是運動設施中重要的一個成分。體育場館應當是指人們為了滿足運動訓練、運動競賽和群眾健身娛樂的需要而專門修建的體育場、館及其設備的總稱。體育場館是體育事業發展的載體,是開展學校體育活動,普及群眾性體育活動,提高體育競技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具有美化城市和豐富城市功能的作用,是現代城市不可缺少的內容。

3.滿意度

滿意度的概念產生于上世紀60年代,由于顧客滿意度研究的影響,多數學者直接借用顧客滿意的概念對滿意含義進行界定。本研究的滿意度定義為作為體育場館服務的顧客,群眾在將自己接受體育場館服務的結果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即接受體育場館服務的實際感受與期望值相比較的程度。

4.常州市體育場館設施服務質量滿意度

4.1職業因素。在不同職業這一因素中,農民、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對體育公共服務滿意度最低,這類人群有一個共同特點是經濟收入不固定或者是收入較低,接觸體育場館服務感受的時間較少,這些因素可能是是阻礙參與體育活動和享受服務的重要原因。然而,工人、個體商戶、私營企業、大型企業中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政府單位科級及以下行政人員滿意度均值在2.0以上均未達到3.0,對體育場館服務質量均不滿意,其原意可能是對體育場館服務質量滿意度要求較高或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較少等。

4.2體育場館地理位置。居民小區周邊的體育場館設施是推進大眾體育發展的重要陣地,保證居民小區15分鐘內的健身需要是惠民、愛民、便民的重要舉措,搞好身邊的體育鍛煉場所,就能真正實現城市居民的生活休閑化,休閑運動化,運動社區化,社區宜居住化的重要目標。在這一方面,武進區的居民感受最好,其次是天寧區和金壇市,武進區居民認為有比較多和非常多的體育活動場地的比例接近小區周邊。圍繞“居民小區周邊的體育活動場地”這一問題,常州市多數群眾都認為室外體育鍛煉活動場所比較簡單,但是對于那些對場地要求不是很高的居民來說已經足夠了。因素分析:第一,小區附近體育活動場所的確很少;第二,小區附近體育活動場所不算少,但居民個人主觀要求比較高,總覺得設施不夠滿意,很難滿足自己的體育鍛煉需求,這也是居民感到設施比較簡陋的原因。

4.3收入因素。在收入這一因素中,體育設施服務質量滿意度、體育指導服務滿意、體育組織服務滿意度、體育信息服務滿意度,這四個維度中收入越高滿意度越高,說明收入的多少體育場館服務質量滿意度中起到一定的決定性作用。

4.4服務水平。服務態度良好。積極的溝通,是人與人建立信任的橋梁。一個好的服務態度和服務品質,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顧客前往這個場館進行運動鍛煉。35.01%的被訪者表示對目前場館的服務態度非常滿意;44.90%表示較滿意目前的服務質量0.15%的客人表示非常不滿意2.28%的人表示較不滿意。服務效率高意識好。被訪者對于目前場館的服務效率比較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分別占52.66%和26.94% ),沒有人對于目前的服務效率非常不滿意。職業操作規范及技能強。沒有表示“非常不滿意”的被訪者。占比最高的還是“比較滿意”的人群,達39.57%。這就表明職業操作規范及技能方面還有可以提高的空間。服務禮儀優雅及溝通順暢。28.01%的被訪者非常滿意場館的服務禮儀,不太滿意的占5.63%,也沒有受訪者對服務禮儀非常不滿意。

處理投訴及時有效。場館平時需要接受各種客人的反饋和意見,才可以更加了解客人的需求和改進自己的服務。如果,一味的對投訴避而遠之,那就只會增加大眾的反感。有0.91%和3.96%的被訪者表示場館處理投訴需更加及時,但同時大部分人認為目前的處理效率還是不錯的,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分別占42.01%和21.16%

5.提高常州市體育場館設施服務質量策略

5.1加強體育場館建設。建議常州市加強居民小區體育活動場地的經濟投入,加強城市公共娛樂設施的建設,進一步開放已有的體育場地,如當地學校中閑置的體育場館;要加強對常州市大型公共服務場館和各類學校場館的管理,完善現行的管理理念,完善場館的管理制度,綜合利用現有的體育設施;要加強從事相關工作人的整體素質,改善服務態度,端正工作態度,積極加入服務中;體育場館應適宜的舉行各類的體育項目,豐富體育內容,讓市民充分的參與進來。場館的內部管理和外部服務相結合才能進一步發揮大型公共服務場館對社會體育的作用。

第6篇

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是居民體育活動的主要載體和物質基礎,是政府體育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全民健身條例》中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保障公民參與健身活動的權利。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而首當其沖的應是規劃建設供人民大眾使用的公共體育空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如果再不對城市公共體育空間進行合理布局與規劃,將阻礙“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減緩邁進體育強國之路,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滿足居民的體育需求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一定數量和結構的公共體育空間。然而,當前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現狀模式如何,存在什么問題等少有研究。本研究以空間-行為互動理論為基礎,以城市化程度較高的上海市中心城區為典型調查區域,探討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現狀模式及其存在的問題,為今后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布局提供借鑒和依據。

2研究方法

為揭示上海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空間與居住空間之間的匹配關系,公共體育空間的服務半徑、可達性及居住空間結構,公共體育空間選址與布局等,主要采用ArcGIS分析法,利用相應模塊進行矢量數據分析及圖層處理等,并形成專題地圖進行空間可視化表達,用以輔助決策。另外,研究還采用實地考察、專家及居民訪談等作為輔助調查方法。

2.1地圖數據的來源與準備

2.1.1數字測繪地形圖通過上海市測繪管理辦公室購得上海市中心城區(S20以內區域)1∶10000數字測繪地形圖(數據庫格式,基礎全要素矢量數據集),共涉及上海城市分幅地圖49幅,采用上海坐標系,高程系統采用吳淞高程基準,更新時間為2009年底,更新周期為2年,截止到購買日期(2011年12月31日),所購地形圖為最新。

2.1.2上海城區詳圖該地圖由上海市測繪院編制,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尺寸約為220cm×156cm,更新日期為2010年7月,主要反映上海城區行政區劃、道路、居民地、學校、旅游紀念地、門牌號等。

2.1.3電子地圖主要包括天地圖•上海(上海地圖網)、谷歌地圖及上海市全民健身電子地圖,其中,天地圖•上海由上海市測繪院、上海市測繪管理辦公室監制,包括矢量和影像地圖。

2.2空間數據的獲取與整理所需數據主要涉及居住小區及各級公共體育空間。首先,從地形圖中提取數據;其次,將提取數據分別與上海城區詳圖、上海分區地圖、天地圖•上海、谷歌地圖進行核對、更新,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即時性;再次,對于不同來源數據不一致的情況,采用實地考察法予以證實。

2.2.1邊界及環線以數字地形圖為底圖,利用ArcGIS9.3軟件包,按照《上海城區詳圖》及各區、縣行政區劃勾畫中心城區各區邊界以及外、中、內3條環線。

2.2.2居住小區通過ArcMap應用程序,沿居住小區邊線(GRESLN)勾畫成多邊形,計算各居住小區的面積。將上述勾畫的居住小區多邊形轉化為點要素,居住小區點位位于多邊形幾何中心。通過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官方公布數據獲得上海市中心城區大部分居住小區住房總戶數(套數),對于官方未有數據,通過各區房管局、街道房管所、小區物業管理部門調查以及實地考察予以補齊。

2.2.3各級公共體育空間通過《上海體育年鑒》編輯部、上海市體育局社會體育管理中心及上海市體育信息中心獲得上海市中心城區13個區的公共運動場及健身苑、點名單及地址(更新日期為2011年3月30日),通過地圖查詢功能剔除寶山區、浦東新區、閔行區、徐匯區、嘉定區及普陀區外環線以外的公共運動場及健身苑、點,通過上海市體育局獲得已拆除的公共運動場及健身苑、點名單,并予以剔除。通過上海市體育局獲得市級、區縣級體育場/館/中心/公園等名單,并與上述地圖進行比對、更新。利用ArcGIS9.3將已獲各級公共體育空間按照詳細地址標注點位,對于地址不詳的公共體育空間,通過上海市全民健身電子地圖進行查詢后標注。

2.3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2.3.1居住空間結構利用ArcGIS空間統計工具分別計算上海市中心城區居住小區的平均最鄰近距離、高低聚類、空間自相關、定向分布(標準差橢圓)、居住熱點,描述上海市中心城區居住空間分布。各研究區域平均居住密度計算公式為:居住密度=區域內居住小區總戶數/區域總面積。

2.3.2公共體育空間結構主要利用分析工具中的疊加分析(相交、擦除、查看)、鄰近性分析(創建泰森多邊形、多環緩沖區分析等)描述上海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空間結構。

2.3.3服務區域的面積及戶數各級公共體育空間的服務(輻射)區域面積及戶數,通過ArcGIS分析工具進行疊加分析計算獲得。

3調查區域的典型性及公共體育空間等級體系與服務半徑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區為典型調查區域,共涉及13個區,包括黃浦區、盧灣區、靜安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的全部,普陀區、徐匯區、長寧區的大部分,以及寶山區、浦東新區、閔行區、嘉定區的少部分,面積約為667.80km2[7]。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超過2300萬人。其中,僅占全市土地面積約1/10的中心城區,承載了全市約半數的人口,人口密度約為24137人/km2,早已超過了東京、巴黎、倫敦等一些國際大都市[8,14]。上海市目前正在建設由1個中心城、9個新城、60個左右新市鎮、600個左右中心村構成的“1966”城鄉規劃體系。其中,中心城區是上海市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以中心城區為主要范圍,研究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據上海市(直轄市)的行政區劃和城鎮體系,將中心城區公共體育空間劃分為城市級、區縣級、鄉鎮街道級、居住區級和居住小區級5個等級。截止到2011年3月,調查范圍內共有體育活動場(館)2553處,其中,城市級12處、區縣級42處、鄉鎮街道級128處、居住區級70處、居住小區級2301處。根據上海市中心城區居民訪問調查結果,結合專家意見及前人研究,將5級體育空間(由低級到高級)的服務半徑分別確定為500m、1000m、1500m、2500m、5000m左右。

4上海市中心城區居住空間結構

4.1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與居住空間結構的吻合依據空間與行為互動理論,以構建對居民體育活動行為具有引導和激發作用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為指導思想,基于體育活動日常生活化的目標,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布局應根據居住空間結構進行。關于此類研究,一般常利用人口普查或統計數據中的實際居住人口分布狀況進行分析,不僅研究尺度太大(常停留在街道及以上層面),而且由于未能與居住空間規劃緊密聯系而缺乏前瞻性,僅僅做到了在居住密度高的地方多布置,在居住密度低的地方少布置,在無人居住的地方暫時不布置。根據城市居住空間結構規劃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是將日常生活化的居民體育活動空間當作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公平高效。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屬于定點服務設施,即城市居民只有到達體育空間才能享受到相應的服務,也正因如此,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吸引力具有隨距離的增加而衰減的特點,若不按照城市居住空間結構進行選址與布局,容易導致服務效益的空間不平等和社會不公平。由此看來,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是否合理也是激發各社會群體沖突、隔離以及居住分異的重要因素。上海市中心城區現有的居住小區中,不乏房屋空置的情況,但一方面已建成的住房在短期內不可能推倒重建,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及住房政策的不斷完善,此種現象可能會逐步緩解;另一方面,雖然有些新建住房空置率較高,但若不將居民日常體育活動空間同時進行規劃建設,則將被其他設施占據空間,錯失良機而只能在漫長的城市更新過程中逐步置換。因此,本研究并沒有依據調查區域內的實際人口分布進行分析,而是將研究尺度定位于居住小區層面,以小區內住房總戶數來表示居住密度及其分布。另外,中心城區范圍內,特別是外圈層與浦東新區交叉區域,仍存在一些私房,正面臨或將要面臨拆遷,區域內人口密度較低,本研究未將其計算在內。

4.2上海市中心城區居住空間分布利用ArcGIS9.3空間統計工具中的平均最鄰近距離、高/低聚類、空間自相關3種模式進行分析,結果均顯示中心城區居住空間呈聚類分布狀態。其中,平均最鄰近距離分析計算結果ZScore值為-24.38,說明上海市中心城區居住空間分布趨向于聚類分布;高/低聚類分析結果顯示,GeneralG系數值為0,ZScore值為14.28,說明中心城區居住人口呈高聚類分布;空間自相關分析結果顯示,Mo-ran’sI系數值為0.07,ZScore值為9.82(大于1.96),說明統計結果為可信值,且為聚集分布。

4.3上海市中心城區居住熱點及方向性分析利用ArcGIS9.3對居住熱點分析(HotSpotAnalysis)發現,上海市中心城區居住熱點主要分布在黃浦區、盧灣區的大部分,徐匯區與長寧區的交界處,虹口區和閘北區交界處近黃浦區部分區域,楊浦區近楊浦大橋部分區域,以及浦東新區近南浦大橋的小部分區域(圖1)。

5上海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空間結構現狀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5.1上海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空間服務負荷泰森多邊形(ThiessenPolygon,也稱為Voronoi圖或Dirichlet圖)是測度設施(場所)空間可達性的方法之一。居住在多邊形內小區里的居民,到多邊形內的城市級公共體育空間的出行距離最短。利用ArcGIS鄰近性分析功能創建泰森多邊形,將其與外環線以內重合區域進行裁切,獲得各公共體育空間服務區域,區域內各點到該公共體育空間的距離最近。為了更好地評價各公共體育空間的績效,在此提出服務負荷的概念。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負荷與其服務面積和服務人口(戶數)有關,即服務面積越大,負荷越重;服務戶數越多,負荷越重。本研究嘗試用各體育空間的服務面積與服務戶數的乘積評價其負荷,其公式可表達為:負荷L=系數R(服務面積A×服務戶數H),本研究中系數R取值為1‰。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各級公共體育空間的服務負荷均呈現出由內向外逐漸增大的趨勢(圖2)。城市級公共體育空間中,江灣體育場負荷最重,上海市游泳館負荷最輕,上海東亞體育文化中心(由上海體育場、上海體育館和上海游泳館形成的組團)及周邊城市級公共體育空間負荷相對較低。區縣級公共體育空間中,浦東康貝棒壘球場、古美體育公園、普陀體育中心、源深體育中心4個區縣級公共體育空間分布在居住較為密集的區域,服務面積較大,整體負荷較重;而靜安體育館、魯班游泳館、靜安區體育場、黃浦區輪滑館、靜安體育中心等9個區縣級公共體育空間位于中央核心區,由于它們的選址比較集中,各自承擔的服務范圍和戶數較少,因此負荷較輕。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中,濟陽公園公共運動場、北蔡鎮公共運動場、南浦大橋公共運動場、花木公園公共運動場負荷較大;而虬江碼頭路公共運動場、廟行社區公共運動場、殷行路社區公共運動場服務范圍內居住小區分布稀疏,可達性差,易造成閑置浪費;從整體來看,各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呈現出浦西較為均等,而浦東負荷較大的趨勢。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中,浦興街道健身苑負荷最重,輻射面積超過了98km2,潛在服務戶數超過24萬戶,遠遠超過其他健身苑,說明該區域范圍內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可達性極差,根本不可能吸引住所較遠的居民來健身;相反,六北居委健身苑、臨沂八村健身苑、臨沂三村健身苑、臨沂二村健身苑等處于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密集區域,幾乎沒有承擔負荷。

5.2上海市中心城區各級公共體育空間的整體特征利用ArcGIS9.3進行多環緩沖區分析,獲得各公共體育空間輻射范圍,發現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輻射率最高,其他各級公共體育空間并不理想,特別是居住區級,出現了嚴重的數量“倒掛”現象。雖然上海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空間密度分布與居住熱點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但整體上仍與居住空間結構不相吻合。城市級公共體育空間呈整體分散、局部集中態勢。區縣級公共體育空間呈整體集中分布,浦西中央核心區密集分布(服務范圍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交叉、重疊現象),浦東呈串珠狀分布。浦西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雖然局部過度集中分布,但總體建設情況較好,布局也較為合理;浦東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呈串珠狀及零星分布,花木副中心以南的大型居住社區基本上未受到輻射。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建設情況較差,中心城區近8成區域和超過6成的住戶不在其服務范圍內,且大量的居住熱點未被覆蓋。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作為最基本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形態,情況不容樂觀,除與居住熱點并非完全一致外,其建設力度仍顯不足,仍存在大量居住小區內未布置的情況(圖3)。

5.3上海市中心城區各級公共體育空間的圈層特征以內、中、外3條環線為界,由內向外將上海市中心城區劃分為內、中、外3個圈層,它們是上海市中心城區“同心圓式”擴張的重要表征。利用ArcGIS將各級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服務面積和戶數與上述3個圈層相交,獲得各圈層的輻射情況。經分析發現,上海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空間總體呈現“核心—邊緣”的結構特征,由內向外,各級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服務效率均呈逐漸降低趨勢。這主要是由中心城區單中心空間結構及“攤大餅式”向外擴張造成的。從城市空間結構動態發展的角度,適當加大中、外圈層的公共體育空間建設力度,對于加快中央核心區居住人口向外圈層疏散具有一定的作用(圖4)。

5.4上海市中心城區各級公共體育空間的分區特征上海市中心城區各級公共體育空間均存在服務范圍不均衡,區際之間聚集程度差異大的情況。徐匯區、黃浦區、靜安區、盧灣區、長寧區、普陀區、楊浦區7個區的受城市級公共體育空間輻射服務情況較好,浦東新區的大部分、寶山區外環線以內區域大部分以及閘北區的大部分卻均未受到輻射。黃浦、靜安、盧灣、虹口4個區全部區域均受到區縣級公共體育空間的輻射;閘北、楊浦2個區9成以上區域受到區縣級公共體育空間的輻射;嘉定區外環線以內區域沒有地區級公共體育空間,也未受到輻射;其余各區相比之下受輻射程度較低。寶山、閔行、浦東3個區外環線以內區域受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輻射程度遠不及其他區。虹口區受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輻射程度最高,閔行區情況最差,其他區也并不理想。靜安、虹口、黃浦、盧灣4個區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服務情況最好,接近全覆蓋;浦東新區、寶山區、閔行區外環線以內區域情況較差。

5.5上海市中心城區各級體育空間綜合分析

5.5.1總體上呈現出“核心—邊緣”結構特征比對發現,上海市中心城區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密度分布與居住熱點分布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且由內向外兩者均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圖5、圖6)。上海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空間分布雖然具有區域差異性,但總體上呈現出“核心—邊緣”的結構特征。城市核心區也是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布局的核心區域,體育空間供給具有數量多、密度高、規模大的特點,邊緣地帶的情況則恰恰相反,甚至出現大量的空白區域(本研究將研究區域現定于外環線以內,對于外環線以外的體育空間對外環線以內區域的輻射未考慮,但經分析,總體上對結果的影響不大)。疊加分析發現,僅占上海市中心城區總面積3.95%的黃浦、盧灣和靜安3個區,卻擁有整個中心城區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20.02%,平均密度19.38處/km2,構成了中心城區體育空間核心區。另外,虹口區也呈現出較高的密度分布,浦東新區外環線以內區域總體密度最低,僅為1.60處/km2。這主要是因為城市核心區發展較早,城市公共體育空間配套建設較為健全;隨著城市“攤大餅式”的向外擴張,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配套建設卻未跟上中心城區快速城市化的步伐。由城市空間結構理論可知,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城市中心區承受不了高密度人口的壓力將減弱其居住功能,增強其商業及服務功能,居住功能將逐步向外圈層遷移,中心區的體育空間總量將逐漸減少,而體育空間將逐漸增多。相關研究者對美國一些城市(如Boulder、Colorado、Marin、California等)的調查表明,居民偏向于選擇靠近城市服務設施較好的郊區作為居住地,愿意往返于城市中心與住地之間[11]。適當加大外圈層體育空間的配套建設,對于吸引中央核心區內的人口向外圈層疏散具有良好的影響。5.5.2區際之間聚集程度差異較大,與居住空間結構不協調從居住密度與體育空間密度的對比情況來看,虹口區居住密度最高(9.97千戶/km2),但體育空間密度的萬戶指標卻僅在中等略偏上水平(10.40處/萬戶),靜安區居住密度在13個區中僅排第5位,但體育空間密度的萬戶指標卻高達29.38處/萬戶,位處第一(圖7)。與上海市中心城區單中心結構相似,體育空間的布局與該結構有較高的吻合程度。在空間上形成了以黃浦區、盧灣區、靜安區、徐匯區為核心的單中心圈層結構,不同圈上海市中心城區體育空間結構的發展和演變是由自然地理因素、歷史因素、城市規劃(發展)因素、需求與供給因素、經濟發展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規劃列入城市總體規劃,以居住配套的形式進行規劃建設,是解決現有問題的關鍵。

5.5.3基層公共體育空間建設不足,總體服務水平不高按照各級體育空間各自的服務半徑進行緩沖區分析,計算各自的輻射區域面積,將其輻射區域與中心城區各居住小區點位進行疊加,計算獲得各級體育空間的總體服務水平。結果發現(表1):1)從服務區域面積來看,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服務區域面積最大,已超過中心城區總面積的6成;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服務區域面積最少,僅略高于2成。2)從服務戶數來看,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服務戶數最多,略低于9成;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服務戶數最少,還不到4成;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服務戶數百分比次最高,接近8成。3)綜合來看,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整體服務水平最低,鄉鎮街道級綜合服務水平最高。《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行規定》和《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02年版)中均對居住區級和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的規模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兩個層次的體育空間的建設仍有很大的欠缺。由于不同級別的體育空間,其服務人群有較大的差異,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基層體育空間建設的欠缺導致了整個中心城區的總體服務水平不高。

5.5.3.1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小區級體育空間是最基層的體育空間,居民可以不出小區即可享受到基本的健身服務設施。上海體育發展“十二五”規劃將“為增強市民體質服務”放在6個服務目標之首,近年來正在努力打造的“500m健身圈”,正是彰顯政府體育公共服務政策的手段之一。居民出行500m就能到達公益性體育設施、健身點的建設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也是上海市政府實事工程的重要舉措之一。加大體育公共服務投入,充分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等建設具有一定覆蓋面的基本體育空間。然而,將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點位)與居住熱點(點位)進行對比發現,上海市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的建設并非與居住熱點完全一致,位于市中心的黃浦區和盧灣區吻合情況良好。徐匯、長寧及閔行3個區交界處部分區域是比較明顯的居住熱點,而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的建設則明顯不足。另外,浦東新區內環高架以北近南浦大橋區域也是居住熱點,而此區域內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建設明顯滯后(圖8)。以各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為圓心,以500m直線距離為半徑,建立緩沖區,將其與居住小區點位進行疊加分析,發現在500m緩沖區外,仍有11.12%的人口未受該級別體育空間覆蓋。未覆蓋區域主要分布在浦東新區羅山路以東靠近黃浦江的部分區域。此外,浦東新區高橋鎮以東至外環線之間部分區域、東方路張家浜橋周邊區域以及閔行區與長寧區交界處部分區域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仍有待進一步建設。從各區情況來看,靜安、虹口、黃浦、盧灣4個區情況最好,接近全覆蓋;浦東新區、寶山區、閔行區外環線以內區域情況較差。從密度來看,各區受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輻射區域平均居住密度均高于區內平均密度,說明小區級體育空間的布局與居住密度的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主要是由于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均建設于居住小區內的緣故。由于該級別的公共體育空間全部布置在居住小區內,因此,單從數字上看其輻射戶數最高,但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是最基本的體育空間,仍沒有做到100%全覆蓋,說明上海市“500m健身圈”的公共體育服務目標仍未完成。

5.5.3.2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與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相比,整個中心城區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的數量反而有所減少,出現了嚴重的數量“倒掛”現象。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建設的不足嚴重影響了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整體功能的發揮,是制約居民走出家門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該級別的體育空間對其上、下兩個級別的體育空間具有重要的銜接作用,它對于引導城市居民走出小區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居住區作為城市區劃與管理的基本單元,滿足了城市居民絕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作為我國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其規劃建設水平對居民體育活動的質和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從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建設的實踐來看,上海市中心城區居住區級體育設施的配套建設令人失望,不但造成了與其上、下兩級體育空間的銜接不良,還對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整體結構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部分居民不肯走出家門(小區)參加體育鍛煉并不是因為鄉鎮街道及以上級別的體育空間建設不力,而是沒有受到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良好的引導。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均把居住區級體育設施建設列入其中。但人們常把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與社區級體育空間兩者的概念混為一談。首先,社區在其本質意義上并不是一個地域概念,不便將其與體育空間的級別掛鉤;其次,社區的概念范圍可大可小,有時與街道平級,有時又與居委會聯系在一起;再次,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體育俱樂部大部分是以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為載體[6],其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該級別的體育空間不可缺失。當前,居住區級體育設施的主要形式是健身苑,大部分健身苑的建設與居住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的主要形態———健身點的主要區別僅在于器件數量的不同,其選址仍然以居住小區為主要依托和載體。當前我國居住小區大都為“門禁社區”,若仍將居住區級公共體育空間建設在居住小區內,則不便于居住小區以外的人員使用。

第7篇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體育系,陜西 西安 710055;2.長安大學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064)

【摘要】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和體育場館建設數量的增加,各類場館在運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困境和制約因素也日漸展現,如何利用生態學的觀點解決場館社會開放的管理問題、優化體育場館的產品服務屬性和功能目標定位,在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同時進行科學的、生態化的管理,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將針對可持續發展中體育場館生態管理的困境、演進與優化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 體育場館;生態管理;困境;優化策略

The Dilemma,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Stadiums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Feng1LV Yong-an1CHEN M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wide Fitness Programs, the strengthen of fitness awareness and increase of stadiums number,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ll types stadiums are increasingly trend, how to use the ecological view to solve the stadiums management problems about open to the public, optimizing the services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targeting of stadiums. the important thing is scientific, ecological management when the stadiums open to the public.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plight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adiums.

【Key words】Sports stadiums; Ecological management; Predicame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體育場館作為訓練、體育教學、競賽和開展其它體育活動的必要物質條件和重要載體,逐漸成為社區居民體育活動和賽事活動的舉辦場所B。因此,如何綜合利用體育場館,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持久開展,充分發揮體育場館的社會功能,已成為目前研究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重要課題。每年各級各部門都會投入建設一定的體育場館,但是場館的區域性、實用性、面對群體的差異性,以及管理觀念的差別、體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各場館的管理運營機構在諸多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而利用生態學的理論重新審視這些困境,可以摸索出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式,為地方政府及場館運營機構提出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為將體育場館做齊做好提供決策依據。

1體育場館與生態管理的相關概念

體育場館是進行運動訓練、運動競賽、身體鍛煉和各種文體活動的專業性場所,它是為了滿足運動訓練、運動競賽及大眾體育消費需要而專門修建的各類運動場所的總稱。體育場館是由一系列互相聯系的因素所組成的整體,包括體育場館的數量、種類、規模、裝備、布局和形態等,搞清楚這些環節對認識體育場館的管理有重要作用[1]。在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體育管理學》一書中指出“管理指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運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程序,對管理客體通過實施計劃、組織和控制等職能,協調他人的活動,發揮各種資源的作用,共同實現既定的目標的活動過程[2]。從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知道,管理的實施者是人,管理的本質是控制、協調、和組織。

在美國查爾斯·布徹爾,馬奇·克洛迪編寫的《體育運動管理》一書中認為場館管理不僅包括有效的安排、運行、維護設施、而且有時也包括更新的運營機制以滿足人們參與體育運動的需求。體育設施包含體育場館,那么對于體育場館管理的概念,我們也未嘗不可借鑒體育設施設備管理的概念[3]。張保華編著的《現代體育管理學》一書中這樣寫到:場館管理是計劃、管理協調、評價場館設備每日的使用過程。這些任務包括了很多方面的責任,有場館的市場推廣、提高比賽水平、設備維修保養以及員工的雇傭與解聘。這個概念包含了場館管理的職能和任務,能夠較好的概括出我國現在的場館管理模式,但其側重點放在了經營上,沒有從場館的多種類,度職能進行分析[4]。徐本力所寫的文章《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將體育場館的管理劃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規劃建設管理,主要指場館建設規劃指標的量化標準;二是保護管理,主要是檢查和管理公共體育設施的侵占和破環現象;三是場館利用管理,主要指場館向社會開發利用的問題[5]。

而場館生態管理(Stadium Ecological Management)是運用生態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等跨學科的原理,按生態學的整體、協同、循環、自生原理去系統規范和調節管理者對體育場館的投資、管理和運營等相關的方面進行各種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使場館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格局得以高效、和諧、持續運行的系統方法。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在傳統場館管理的基礎上引入場館生態管理的理念,意味著一種管理范式的轉變,即從傳統的“線性、理解性”管理(似乎對被管理的系統有全面、定量和連續的了解)轉向一種“循環的漸進式”管理(又叫適應性管理)。其次,生態管理非常強調整體性和系統性,要求認知到所有生命之間的相互依存,以及生態系統內各組成部分彼此問的復雜影響,只有用整體論和系統的思想來指導場館管理的所有內容,謀求場館管理、經營、運行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才能促進體育場館管理實體的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2國內外研究現狀

生態管理(Ecological Management,也有學者稱之為Eco-management),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美國,90年代成為研究和實踐的熱門。但由于自身的復雜性,生態管理無論是作為理論還是實踐至今仍處于發展中。生態管理的理論基礎非常廣泛,它跨越了生態學、生物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和系統論等學科領域。伯尼.帕克豪斯(BonnieL.Parkhouse)在體育管理學一書中指出,場館運用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團隊,不僅能夠成功舉辦體育賽事并為觀眾提供組織完善的服務,還可以使顧客感到快樂。大型體育場館擁有好的管理水平就能夠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戶[6]。日本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各級體育行政主觀部門管理和委托經營管理兩種形式。民營體育場地設施都是私有的,他的經營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場館設施的所有者或管理者直接實施。在歐美許多國家,大多數的體育場館的經營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場館能夠順利運行和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體育場館的管理方式繁雜,而且很不規范。在管理方式的分類上,有的將管理方式分為:體育部門集體管理、學校統一管理、單位間協作管理和個人責任制管理等。有的則分成本部門直接經營、個人承包經營、集體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和聯營等[7]。

3體育場館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普遍的體育場館管理模式主要有事業單位管理模式,事業單位內部企業管理模式和企業管理模式[8]。但是在場館管理的過程中出現政府對體育場館開放的政策不清晰責、任認識不明確、監管體系不健全、風險認知不到位、評價意識薄弱等障礙,各體育場館在管理理念、背景、主體、運作機制、管理模式及適用范圍等要素方面存在差異,缺乏安全管理意識與措施,呈現多樣性、動態性、混合性的特點。由于知識結構和社會經歷單一,缺乏體育經營管理的系統理論知識和市場運作,市場開發的實踐經驗,因此總體改革進度較為緩慢。對體育場館的投資、管理和運營等方面的研究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對體育場館的建設、管理和運營進來說,很多知識大都是來源于經濟理論,現在很多對于體育場館管理的研究都是針對不同類別的場館特點該采用什么樣的管理模式進行研究。

(1)公共體育場館最主要的問題是所有權與經營權沒有分離,管理體制的改革不徹底,這些都從根本上影響了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直接影響到經營效益問題。

(2)公共體育場館存在著管理體制改革緩慢,機構設置不合理,經營項目開發不均衡,經營管理人才缺乏。

(3)管理模式傳統:事業單位管理模式下對體育場館的財政支出已不能滿足場館發展的需要,這種單純依靠政府撥款的管理模式急需改革。

4體育場館管理的生態思維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其研究的“生態”是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的良性互動、和諧共處關系[9]。體育場館要實現生態管理的根本途徑在于變革傳統管理方式為生態思維管理方式。

4.1利用生態學觀點,轉變管理思維和模式

我國現有體育場館的主要收入來源依然是場地出租和房屋出租,場館的經營仍是簡單地依靠場館的地理位置、場館的可利用場地等固有資源,體育場館運營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在體育市場蓬勃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現有經營管理模式顯然不能適應為來的競爭。積極探索體育場館建設和經營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實現體育場館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已成為體育場館建設者和管理者必須面對的問題。體育場館生態管理應從賴以存在的經濟需求向社會需求的轉變;既要體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軌,又要體現科學的管理模式和生態管理思維。

4.2構建完善的場館生態管理體系

為了適應后期的經營管理,在前期規劃設計中,還要避免今后條塊分割、相互封閉、各項目獨立經營的局面,使場館與項目、場館與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密切結合,各種功能綜合配套。場館應與周圍的附設項目配套建設,主場館要與附屬設施共同組成一個相輔相成的完整系統,這樣,其所附加的邊際成本才會被這一系統工程對外開放所增加的經濟效益抵消或減少。從體育場館管理模式趨勢看,要在保障體育設施基本功能的基礎上,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取向,實行企業化管理模式,以扭轉單純由國家投資建設和提供后期設備更新、維修費用的局面。假如由政府的體育行政部門代行投資人權益,組成專業的體育設施和標準化管理公司,專門負責整個場館的前期論證、規劃、設計、招標、施工,乃至竣工后的經營管理,則是較理想的管理模式。因為這樣的專業化公司可以憑借其熟悉體育領域業務,掌握體育設施標準的優勢,較好地避免政府或社會其它企業不熟悉體育行業而管理體育場館所帶來的問題。因此,從生態哲學出發建立起生態思維,即養成從環境、結構、功能的系統角度考慮體育場館的生態管理和場館的生態發展,構建“環境—結構——功能”的生態管理體系,從而讓現服務理念與服務方式的統一,促進體育場館管理實體的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5場館生態管理的優化策略

5.1體育場館管理主體的生態化

生態管理要求應對所有場館管理人員進行生態管理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各級管理者具備的知識結構中應當具備基本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觀念[10];同時在場館管理過程中不應以場館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應把場館運行的可持續性納入長遠的發展戰略和決策中,注意場館管理過程中介質生態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維護場館管理所依賴的生態理論的有序性。

5.2體育場館管理效益的生態化

傳統管理理論認為,管理者的主要責任是按利益獲取的最大化經營場館,而忽視了軟性的生態化觀念,但隨著生態時代的到來,我們認為管理者除了獲取收益之外,更需要建立和維護他們的社會贈與責任,不僅讓本單位員工從場館中獲益,更重要地要使場館面向社會感。因而我們認為管理的效益不僅是指場館經營的直接收益,同時也指這些收益對整個社會利益、對社會發展有著長遠影響。脫離了基本的生態價值觀,其管理的成果也只能是短暫的,甚至會產生“負效益”。

5.3體育場館管理的觀念生態化

很多場館經營管理者觀念滯后,主要表現在體育場館經營管理者等、要、靠的思想根深蒂固[11]。由于體育場館屬于事業單位,長期以來由財政差額撥款,面對轉制后的新環境,普遍感覺壓力大、困難多、信心不足。從中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場館經營管理者心理上有畏懼感,觀念上還不能適應體育場館轉制新形勢的需要。在當前的形勢下,必須革新觀念、拓寬視野,認清傳統管理模式與生態化管理模式的區別,利用生態化的觀念進行管理,將對體育場館的可持續性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5.4體育場館管理形式的生態化

利用生態管理的理念,實行大型公共體育場館的企業化管理,實行產權、管理權、經營權分離,將體育場館產權劃歸各級政府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管理權劃歸各級政府的體育行政部門,經營權以政府委托經營的方式,交給體育場館運營公司(如體育場館管理集團,包括體育產業經營公司、場館物業管理公司、體育場館運營企業等)。強化體育行政部門在公共體育場館改革過程中的指導和管理,完善市場機制的作用。

6小結

可持續發展中體育場館的生態管理與管理者的生態學思維有很大的關聯,因此在面對諸多的場館管理問題時,必須發掘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針對場館本身的軟硬設施配備,充分發揮適應性管理的功能,從生態學的角度系統規范和調節管理者對體育場館的投資、管理和運營等,針對場館管理的過程中出現的管理偏差,及時運用整體論和系統的思想來指導場館管理的所有內容,謀求場館管理、經營、運行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才能促進體育場館管理實體的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建湘,周良君,陳華.國內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13,20(5):43-48.

[2]付明萍,樓方芳.試論新形勢下的社區體育管理[J].體育文化導刊,2003,1:25-27.

[3]茹秀英,宋玉芳,王軍,等,譯.體育運動管理[M].1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35.

[4]張寶華.現代體育管理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93.

[5]葉加寶,徐本力.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1):42-43.

[6]張宏.我國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9,26(4):413-415,460.

[7]吳碧紅,施文忠,劉寶亮.普通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實證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2):108-115.

[8]雷厲,肖淑紅,付群,等.我國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模式選擇與路徑安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0):11-15.

[9]賀祖斌.論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0:1-4.

[10]王藝蘭,蔡路路.安徽省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利用與經營管理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4,35(2):53-59.

第8篇

論文關鍵詞: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

 

1.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界定

公共產品是與私人產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區分他們的標準主要是產品或服務在消費上是否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農村體育公共產品較之于一般公共產品,其特殊之處在于供給區域主要限定在農村,其產品類型主要是體育設施和服務等。因此,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應是指以農村為服務區域的,在消費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體育設施和服務。由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在既定的產出水平下,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這就意味著,若按邊際成本定價,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必須免費供給。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無法排除打便車者畢業論文提綱,私人部門供給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成本無法通過市場獲得補償,市場無法有效提供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但由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可以改善億萬農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應主要由政府承擔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責任,并輔之以其他供給方式。

2.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現狀分析

2.1城鄉二元發展戰略所形成的城鄉分割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以農補工”、“重城輕鄉”的二元發展戰略,以二元社會制度下城鄉一國兩策的“體制內、體制外”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重點或優先把財力、社會資源用于城市公共產品的供給,在“以農養工、以農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鄉”、“重工輕農”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順、大行其道。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渠道則是主要由農民自行解決,國家僅給適當補助。而且在特有的經濟運行機制和差別政策的作用下,國家通過工農價格的“剪刀差”等非經濟手段提取農業剩余提供工業資本積累及城市建設,逐漸形成了城鄉分隔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公共產品供給體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職能加強的同時卻弱化了公共服務職能,嚴重阻礙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完善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正是由于城鄉二元發展戰略的影響,使得我國農村資金流出多、補償少,在公共產品的供給存在投資的“城市偏向”情況下,農村已形成了“城鄉收入分配存在差距,農村公共產品投資不足、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經濟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資金來源、城鄉收人差距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更加滯后”的惡性循環現狀。因此,我國傳統二元社會制度下農村公共政策的偏頗性和不公正性是導致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總量上供給嚴重失衡以及城鄉極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時也反映了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社會發展的初級性和城鄉之間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性。

2.2“舉國體制”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體制形式的弱化

我國體育“舉國體制”產生于20 世紀50 年代初。在半個多世紀中,這一體制對我國競技體育的迅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畢業論文提綱,是我國制定和實施奧運戰略不可動搖的基石。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雖然經歷了人民公社時期、時期以及現在的農村稅費改革后時期二個階段的變遷,但本質上都是一種以政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單中心”供給體制。在政府內部,各級政府之間的公共責任劃分不清,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錯位。在以政府為供給主體的單一供給體制下,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是由各級政府聯合供給的。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全國性的農村公共產品應由中央政府供給,地方政府只負責地方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劃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縣鄉財政目前困難重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便失去了必要的財政支撐。由此,處于邊緣狀態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更是首當其中成為“弱化”的對象。

2.3責任主體角色“缺位”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擠兌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基礎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決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產品的責任供給主體。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職責來看,全國性的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負責提供,地區性的公共產品應由地方政府負責提供。但農村基層政府、權力部門在各項達標考核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及目前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監督制度、激勵制度、評價制度的還不夠完善,體育公共產品資源配必然成了他們擠兌首選的對象。其次,農村實行分稅制后,因制度變更改變了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沒有相應的財權作基礎狀態下下級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承擔過多的責任,本已捉襟現肘的基層政府,勢必再次陷入與上級政府在稅收激勵和自籌邊界確定問題的矛盾之中。雖然稅費改革后農村的“一事一議”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供一定制度空間,但廣大農民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認識上的誤區,導致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根本得不到多數人的統一和有效的供給。可見,在這一不公正公共財政制度和財事權不對應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結果是各級政府在農村體育公共產品責任角色的長期“缺位”。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包辦”單中心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在我國地廣人多農業社會環境下畢業論文提綱,以及人們多樣化與多層次的體育需求與服務面前,不僅顯得杯水車薪,而且“缺位”現象越來越嚴峻。當然,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觀念和體育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影響中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

3.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

3.1改變傳統觀念,建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政策體制

歷史地看,中國舉國體制既反映了中國國情特定的發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們在特定時期對于優先與兼顧、效率與公正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綱領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會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公正成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取向,以及協調社會利益機制的立足點,從以往注重競技體育走向兩者之間的“同步化”或“相對平等度”,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平衡點和最好結合點,建立合理配置體育公共資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體系。基于社會公正基本理念和規則,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應改變長期以來重城市輕農村的體育觀念,以政府再分配職能的正當性,通過專門性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公共政策的出臺,制定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權威性、強制性和持續性,來確保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建設資金具有穩定的來源,以制度和法規的手段保障農村這“邊緣群體”享有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權益。

3.2完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會的公共利益,有責任也有義務提供那些市場調控失靈的體育公共產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負責提供那些與本地區的農業、農村和農民自身發展有關的體育公共產品,政府作為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多元主體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屬性和本質決定的。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應該成為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優先的供給者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另一方面畢業論文提綱,私人及企業可以提供一些產權歸屬明確、能夠市場化運作和排他性收費的體育公共產品,私人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村非盈利組織在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導、扶持和監管。還有各種非政府合作性的農村、社會服務機構和組織也是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提供主體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費的體育公共產品,主要是某一領域或生產環節所需的重要的技術和生產信息。優化供給結構,實現由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私人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村非盈利組織多元主體的轉變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給主體的資金、知識、技術等優勢,較好地使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相互協調,發揮開放系統的整體功效。

3.3實現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創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達機制

加快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真正實現農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實行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多中心決策體制,必須堅持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政府決策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關系地區農村村體育發展大局的,如農民體育活動組織規定、農村體育場地建設方案等體育公共產品的決策中,要不斷整合其決策程序,從而真正體現和維護農民的利益。其次,要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建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深入基層了解農民需要什么,進行市場調研,科學論證,增強對農民需求的反饋,做出反映農民真實需求的決策。建立關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重大決策的聽證制度。這樣可以保證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資金的合理流向,真正體現廣大農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監督、評估與反饋機制

首先,要改革現行的農村干部考核制度畢業論文提綱,將農村基層干部的晉升與本地區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狀況直接掛鉤;其次,政府要加強對私人企業、非盈利組織供給體育公共產品的監管力度,保證農村公共產品有效性供給。完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績效評估制度,制定科學的組織方法、操作規則、評估標準及指標體系,建立相對獨立的評估機構,配備多學科和具備政策科學知識的評估領導隊伍,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評估。此外,要加大對偏遠農村和貧困地區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培養,采用“走下去”和“走出來”兩種方式來進行培訓;對投資西部偏遠和貧困地區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企業,除上述政策上給與優惠外,國家可對其企業的發展和運行給與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農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吸引企業投資,采用共用、共管模式進行有效管理。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各團體以及農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來共同完成,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閔健,李萬來,卿平,等.社會公共體育產品的界定與轉變政府職能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5,11.

[2]趙艷芹,等.論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農業經濟,2006,5.

[3]閔健,李萬來,卿平,等.社會公共體育產品的界定與轉變政府職能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與消費水平相關性分析[J]. 農業經濟,2004,7.

[5]姚軼蓉.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政府創新[J]. 理論導刊,2005,7.

第9篇

關鍵詞: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非均等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3)03-0043-05

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是我國體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目標,是解決城鄉體育差距的重要舉措,對于加快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均衡分配體育資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十二五”期間,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和社會體育資源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指出為促進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標準體系,加強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加快公共體育服務建設工程,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創新,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和程度的重要時期。近年來,黑龍江省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科學制定《黑龍江省體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不斷建設和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積極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逐步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力度,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不斷滿足,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提高,體育事業發展成績顯著。但黑龍江省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公共體育服務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城鄉、區域間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還存在差距,體育事業發展不均衡,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研究以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現狀為基礎,分析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對策,以加快實現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1、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內涵

公共體育服務是公共服務的下位概念,也是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屬于公共行政學范疇,是政府公共行政和職能變革的核心理念。基本公共服務是以公共服務理論為基礎,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提出的可操作的、實踐性強的能夠滿足人們全面發展所必須的最低公共資源的基本社會條件。公共體育服務是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公共組織為滿足公眾的公共體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種體育服務和活動的總稱,包括公共體育設施服務等公共體育服務有形產品和體育教育服務等公共體育服務無形產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則是指公共組織為滿足公眾的公共體育需求而提供大致均等的各種體育服務和活動,使人們能夠機會均等地在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領域享有同樣的權利。

黨的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首先提出了“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12年7月國務院正式印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其核心是機會均等,而不是簡單的平均化和無差異化。從而明確了“十二五”時期公共服務的建設重心是基本公共服務。同時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標準和任務等做出了重點專項規劃,為加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實踐操作指導。本研究所指公共體育服務即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包含于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由于黑龍江省城鄉、區域間存在環境、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等差異,公共體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按照經濟學帕累托改進和邊際效益原理,在不減少原有利益的條件下,將富余體育資源投向體育資源不足地區,充分提高體育資源的配置效率,減少資源閑置,使現有體育資源能夠有效利用,發揮最大效率。從而為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尋求在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有效措施,縮小非均等化差距,逐步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推進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的貫徹落實,促進地區間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進程。

2、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非均等化的發展現狀

2.1 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總量逐步上升,但與群眾體育需求相比還存在不足

近些年,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總量逐步上升,體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黑龍江省體育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指出“十五”期間黑龍江省積極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體育場地設施數量不斷增加,新建全民健身路徑936個、全民健身標準工程72個、健身苑工程47個、競技園工程6個、青少年俱樂部43個,并新培養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200多人;《黑龍江省體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繼續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民健身基礎設施數量大幅度增長,在社區、農村新建49個全民健身苑工程、2577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12個雪炭工程、1180個農民健身工程等,并新培養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7126人,使公共體育服務得到加強。進入“十二五”時期,黑龍江省進一步加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力度。2011年全年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共投入4000萬元,黑龍江省共建設各類全民健身工程2030個,全年共培訓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257人;2012年黑龍江省積極爭取國家資金4810萬元,省本級投入體育彩票公益金5500多萬元,新增各類群眾身邊健身場地設施2000余處,評選了100個優秀全民健身站點,培訓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000名。

盡管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總量逐步上升,但與群眾體育需求相比還存在不足。2012年國家體育總局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十五年白皮書》中指出,截至2010年,全國各地建立的體育指導站、體育健身活動站(點)有25萬多個;至2010年,全國獲得各級技術等級稱號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有69萬多人。據不完全統計,至2010年年底,全國累計投入資金225.7億元,建成“全民健身路徑”16.4萬條,建成各類“全民健身活動中心”3400多個,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3萬多個。與之相比,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城鄉、區域間公共體育服務發展不均衡,與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相比,公共體育服務總體水平不高,公共體育設施投入總量不足、功能不全,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人均占有數量相對偏低,尤其是農村地區情況尤為突出,基層公共體育服務能力還比較薄弱,難以滿足群眾的體育需求,距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2.2 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能定位不準確,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低效率低

政府的公共體育服務職能,主要表現在它是公共體育服務和產品的提供者、管理者、服務者,以及公共體育各項規則的制定者。公共體育由于具備公共物品的屬性和特征,決定了該類服務和產品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部門。而所謂的服務和產品,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從廣義的角度講,都只是產品,只是存在的形態有差異。所以公共體育產品與私人產品不同,不能自發地由市場生產出來,也不能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定價和配置。因此,公共體育產品只能由政府部門進行提供并分配,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公共體育的需求,從而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方面重要的職能作用。公共體育事業作為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要認真貫徹落實十精神,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改革和發展,加強公共體育服務能力,特別是基層政府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能力,繼續推動群眾體育事業發展,逐步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目標。但是,政府部門在提供公共物品時由于缺乏市場競爭,會造成公共體育資源浪費,致使公共支出規模過大或效率過低,從而導致公共體育物品供給低效率。一方面,政府雖然作為公共體育產品的供給者,但政府并不是企業,不能直接提供所需的各種體育實物產品,所以就需要先購買。當政府這個特殊身份的購買者出現在市場,就會很快成為市場中各企業的追逐對象,無形中造就了其壟斷的市場地位和市場價格,缺乏競爭機制,產生尋租活動,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衡量公共體育產品的社會價值非常困難,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缺乏準確的標準和有效的評估方法。另外,政府部門對公共體育產品的供給往往是追求規模最大化,忽略了成本降低的問題,也會致使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低效率。所以,在切實推進政府履行公共體育服務職能的同時,要避免供給低效率,健全監督機制,使有限的公共體育資源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

2.3 相關體育政策法規較健全,但缺乏宣傳力度

黑龍江省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于2011年3月25日印發了《黑龍江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為積極建立具有龍江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提供政策制定依據和指導。在圍繞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計劃活動中,在原有體育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又先后頒布了一系列體育政策法規。《黑龍江省體育工作綜合評價體系》提供了系統的體育工作綜合評價體系和具體方法,做到體育事業發展數據量化,為我省體育事業科學、全面、健康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黑龍江省體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今后要建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使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量明顯增加,并進一步強化政府公共體育服務基本職能。但是,對于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城鄉標準、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能評價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明確。而且已經頒布印發的體育政策法規,要加強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力,不能僅限于政府體育行政部門。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推行,不僅是在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領域,還應當包括公共體育服務的法制建設部分,使公共體育服務建設實現法制化、社會化,規范體育事業發展秩序,有利于加強公共體育事業的監督和管理。

2.4 群眾體育的組織建設發展較快,但城鄉公共體育發展仍不均衡

為進一步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滿足廣大群眾的健身需求,逐步實現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黑龍江省政府不斷加強群眾體育組織建設工作,積極建設群眾體育基層組織。群眾體育組織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政府部門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指導作用,能夠協助政府部門引導、組織、鼓勵和帶動群眾參加全民健身活動;有利于積極推動群眾性健身活動持久地的開展,保持健身活動的連續性、活躍性和綜合性;有利于擴大體育人口總數,服務于基層,服務于人民,充分展現全民健身活動的魅力,切實有效地推動實現全民健身計劃。2011年黑龍江省全民健身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截止到本年度末,省級體育協會已達到58個,體育民辦非企業單位達到57個,全省城市街道體育組織達到1454個,全省農村鄉鎮體育組織達到828個,全省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達到302個,全省健身站點達到3344個。但由于經濟條件、政府政策等各方面原因,體育組織主要集中在城市,造成了城鄉體育發展的不均衡。而且鄉村間體育發展也存在不均衡現象。截止2011年末,黑龍江省城鎮人口總數占常住總人口的56.5%,鄉村人口總數占常住總人口的43.5%。今后,為加快提高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水平和進程,統籌城鄉全民健身事業發展,要進一步加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群眾體育組織建設,尤其是鄉村基層體育組織的建設工作,拓寬思路,挖掘體育資源。積極增加基層群眾體育組織數量,擴大群眾體育組織覆蓋面,充分發揮基層群眾體育組織的體育功能和在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推行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中的重要作用和職責。

3、黑龍江省推進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對策措施

3.1 加強黑龍江省各級體育部門公共體育服務職能

在現代社會中,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動態的、發展的、變化的。為配合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需要加強全省各級體育部門的公共體育服務職能,不斷建立和完善基層公共體育服務組織。政府作為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主體,在推進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全省各級體育部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尤其是強調建設服務型政府,突出政府的服務職能,強化公共體育服務理念,加快改善公共體育服務狀況,為公眾提供良好的健身設施和服務,建設一個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公共體育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

3.2 建立和完善黑龍江省基層公共體育服務組織

進一步加大力度建設黑龍江省基層公共體育服務組織,逐步形成省、市、縣(區)、鄉鎮群體組織網絡,增強基層公共體育服務能力,發揮基層組織廣大的聯系作用,整合城鄉體育資源,積極開展城鄉體育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而提高公共體育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公共體育服務均衡配置,統籌區域和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

3.3 完善與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相適宜的財政政策

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作為一項公共事業,其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撥款。體育經費是否充足,直接關系到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而地方財政能力上的差異使得公共體育服務的投入存在差距。為實現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制定專項財政政策,進一步加大公共體育服務的投入,確保政府部門能夠有效地推進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主要包括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科學合理地分配公共體育經費,并實現經費投入穩步增長;完善與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相適應的政府財政分配機制,建立健全各項財政制度等。進一步加大對群眾體育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的公共體育資金的投入力度,積極縮小地區間公共體育服務差距;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在《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中提出的“三納入”的要求,把全民健身經費納入當地財政預算;充分發揮省級財政對市縣財政的均衡作用,完善轉移支付形式,提高財力性轉移支付比例,重點解決財政困難地區經費不足的現象,逐步縮小因財力差異導致的公共體育服務不均衡。

3.4 建立黑龍江省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

政府提供一定數量的公共體育服務是其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但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不能只依靠政府這種單一的供給模式,要想實現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城鄉均等、區域均等,就要建立黑龍江省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概括地說,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主要是指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需求為基礎,以政府為主體,整合和優化配置社會體育資源,發揮各類體育組織活力,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聯合并舉的多元供給模式共存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滿足人們對公共體育服務需求的多樣化,充分行使體育權利享受體育利益,分享改革成果;有利于避免政府體育資源供給低效率,打破政府的壟斷地位,引入競爭機制,兼顧公平與效率;有利于發揮在公共體育服務中的作用,鼓勵各類體育組織參與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及時有效地提供便捷普惠的公共體育服務,努力形成覆蓋城鄉、區域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的新格局。

3.5 建立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體系

加強政府績效管理,是衡量政府公共體育服務是否滿足公共需求,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能力是否提高,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能是否履行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政府行使公共職能,是以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為職責,積極促進全社會公共利益實現過程中的表現。為適應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需要,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績效管理,提升政府執行力,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制定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將績效管理與公共支出結合起來,基本形成比較規范、實用有效的政府績效管理模式,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建立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門在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方面的效率。而且有效的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體系能夠對公共體育服務的實施效果進行客觀的、全面的、綜合的、公平公正的評價,形成公共服務部門的長效治理機制,保證公共體育服務的普遍、均等,促進政府和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

3.6 加快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法制建設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是我國第一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總體性規劃,首次明確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國家基本標準。隨著《規劃》的實施,一些省份率先印發省內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如《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為加快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全民健身,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要結合全省城鄉體育發展實際狀況和地方體育特色,制定黑龍江省公共體育服務基本標準,并配套出臺一系列公共體育服務相關實施細則,為我省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據,逐步分階段、分層次實現基本覆蓋城鄉的公共體育服務。

3.7 擴大黑龍江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2013年1月23日黑龍江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成立,標志著黑龍江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進入新的發展時期,2013年各地市將完成分會的建設。目前,黑龍江注冊社會體育指導員達25 339人。今后要繼續加快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特別是要注重增加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繼續擴大培訓范圍,拓寬培訓途徑和形式,廣泛吸收社會各界體育愛好者,參與群眾健身志愿服務活動,逐步形成省、市、縣三級科學健身指導隊伍,積極為農村鄉鎮和城市社區的群眾健身提供科學健身指導和服務。

第10篇

本文作者:謝正陽湯際瀾工作單位:蘇州大學

公民體育權利的基本涵義

按照體育權利的表現形式不同,于善旭教授[6]將體育權利劃分為明示的體育權利和推定的體育權利;按照體育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同,也有學者將體育權利劃分為公民的體育權利、法人的體育權利和國家的體育權利三大類型[7]。多數學者對體育權利概念界定還停留在抽象的對體育需求的表述上,而不是從制度的角度對體育權利與體育制度的內在關系進行揭示。從二者的內在聯系看,首先表現為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需要具體體育制度保障。其次,二者還具有內在的嵌合關系,體育制度中嵌合了體育權利的理念,體育權利是體育制度的價值基礎。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體育權利作為一種經濟權利與經濟基礎的相互聯系。體育權利不是抽象地要求增進身心健康狀態的權利,而是對體育資源重新配置的主張[4]。體育權利作為公民依據法律規定在社會體育活動中應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國家法律認定和保護公民實現某個體育行為的可能性。“它由體育利益要素、體育資格要素、體育要求要素、體育技能要素以及體育自由要素等構成。”[8]當然,權利的實施應該有相應的權利體系,因此,公民的體育權利也應當有較為完整的公民體育權利體系,使公民的體育權利明確化、具體化和可操作化。對于體育權利體系在內容的邏輯構成,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4]。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目的是通過提供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使城鄉居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體育服務,使國民健康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因此,本文以這個目標為主要出發點,認為公民基本的、主要的體育權利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層面的內容。公民的健康權健康權既是一種基本人權,又是公民體育權利的核心。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健康權就不因其社會身份、地位、民族、財產和實際能力等不同而受到歧視或侵害。從英國思想家洛克的天賦權利到美國啟蒙思想家杰弗遜在《獨立宣言》中系統地闡釋了天賦人權的主張[9],以及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向我們演繹了從生命權自然引申出健康權的發展歷程。可見,生命權和健康權是隨著社會物質文化而發展變化著的權利,它不僅是指在這個世界上有不被殺戮的消極意思上的權利,而且包括人可以爭取更好的生存、生活這樣一種積極意義上的權利。而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改善,人們對生命權的理解也就增添了提高生命質量,保證身心愉快和健康長壽的內涵[10]。健康權問題之所以廣受關注,其哲學基礎在于生命面前人人平等這一事實,無論貧貴富賤,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同等重要。體育活動參與權體育活動參與權是指公民有權根據自己喜好和需求來參加健身活動、觀看體育競賽等活動。這是公民最基本的體育權利,任何個人、任何組織和單位都不得非法干涉和剝奪這種權利。公民有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身體狀況、職業特點、地理環境、氣候變化等自愿選擇參加與否和選擇項目、方法、時間、次數、強度等。如今,我國社會體育設施遍布城鄉,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全民健身組織化、制度化、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充分說明了目前參與全民健身活動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要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活動參與權,勢必最大限度地創造適合各種人群參與的體育活動的條件和環境,使全體國民能共同分享體育發展的成果。參與體育活動的平等權參與體育活動的平等權,主要指公民享有平等機會和平等待遇參與各項體育活動,既不因肌膚、民族、性別、年齡、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的待遇[11];又不因是婦女、兒童、老年人或殘疾人等弱勢群體而受到排斥或歧視;這也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體現。參與體育活動帶來的利益對于每個人不可或缺,任何公民都有平等的參與資格或者參與機會。我們從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史及有關于體育權利的文獻中,可以處處感受到“體育面前人人平等”。“權利中的資格要素與人的生存權利中的資格要素一樣普遍。體育是大眾的,作用于人的一生,體育權利伴隨每個人的全部生命過程”[12]。因此,在提供足夠的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還要通過開展體育活動,使公民能夠充分得到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權利。這就要求將更多公共體育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基層尤其是農村基層傾斜,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差距和體育健身公共服務差距,充分關注弱勢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體育教育權接受體育教育權是指公民有根據需要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也就是說,公民既可以通過學校或者其它形式獲得體育技術能力、體育知識和信息;又可以為了提高自身的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和體育知識而有權接受技術訓練、體育教育或專門指導。《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就明確指出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青少年和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昌盛,要發動全社會關心他們的體質和健康。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而且《體育法》第5條和23條分別規定:國家對青少年、兒童的體育活動給予特別保障,增進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學校應當建立學生體格健康檢查制度。這些法律條文充分說明了,公民有根據需要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同時國家和社會也有義務向公民提供這種保障和條件。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體育權關于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體育權主要包括獲得體育社會保障權、體育信息權、體育對外交往權和從事體育職業權等。獲得體育社會保障權是指政府、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有義務向公民提供規定的體育場地、設施、經費、時間等必要的條件;倘若這些必要的條件不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公民有提出批評、建議的權利。體育信息權,又稱為體育知情權,是指國家和政府有義務創造條件使得公民獲得本國乃至世界的體育發展狀況、管理狀況以及自身的體質現狀等有關的信息的權利;它既是公民監督政府行使職能和參與國家體育管理的重要路徑,又是保護公民體育權利的必要民主程序。體育對外交往權是指公民有權按規定參加國際表演、競賽、觀摩考察、經營、學術研討、報道等體育活動。而從事體育職業權是指公民有權選擇從事體育表演、競賽、經營、教學、科研等職業,并取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從有組織體育活動、興辦體育事業中獲取利益的權利。為了保障公民的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文化體育權利,國務院于2003年通過了《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立法的主旨就是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公共文化體育活動的基本要求,不斷加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促進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管理和保護,發揮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功能,有力推動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

公民體育權利提出的意義

實現公民體育權利是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的一個基本觀點。它是指人的自我意志獲得自由體現,人的各種需要、潛能素質、個性獲得最充分的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獲得高度豐富等[13]。體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可以增強人的體質、增進人的健康、增強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而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協調發展。可見,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對人的觀念、道德、行為、習慣等均產生全面、深刻的影響,而且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實現人類社會全面、和諧發展。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方針,努力實現公民體育權利,重視體育的自身價值和功能,才能發揮體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實現公民體育權利有利于提高公民個人健康素質和民族整體健康素質當今世界競爭歸根到底是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要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處于有利形勢,保持國家社會、經濟又好又快地可持續發展,勢必要全面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個體的健康素質的高低構成了一個國家、民族的健康素質的高低。而且,公民的健康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社會生產力,從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對于社會個體來說,健康的體魄是工作生活的基礎,健康的心理是幸福快樂的保證;對于整個國家而言,全民族健康素質的明顯提高,是綜合國力增強的具體體現。而公民個人的健康素質的提高主要途徑是通過有效的體育活動。推行全民健身計劃是實現公民體育權利的有效方式和重要保障。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過程,也是不斷滿足個體增強體質需求、促進全面發展、提高生活質量的過程。實現公民體育權利有利于提升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從社會的結構上來說,物質文明屬于經濟基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屬于上層建筑。政治文明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三者存在交織、滲透和轉化的情形[14]。因此,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以一定的活動內容與方式滿足社會成員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進步過程,是反映著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進步過程”[15]。體育是人類在長期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文化財富。“從廣義上講,體育屬于精神文明的范圍,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著良好的氛圍,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16]。并且,體育事業與文化、科技、教育等事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共同反映了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發展狀況。當政府和社會提供的體育產品、服務越豐富,就越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質需求和健康需求;同時也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精神需求和民主政治訴求。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的“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精辟論述,充分說明了精神文明和體魄健康之間的密切聯系。公民體育權的明確有利于推動我國體育法制建設進程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加快,公民權利的范圍日益擴大,內容愈來愈豐富;體育權利逐漸成為公民參與體育活動的一項特定的權利,也成為公民基本權利的一項具體內容。公民個人權利的張揚,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和滿足。就如同為實現公民的政治、經濟和受教育權一樣,政府在其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公民的體育權利的滿足,并非依靠其他公民和一般組織履行相應的義務就可完全實現,而是依賴于政府主體地位的發揮,它對公民體育的明確有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可見,公民體育權利的明確有利于推動我國體育法制建設進程。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應運而生就是政府對公民體育權利訴求的應答[17]。以及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的頒布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既是北京奧運會后加快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首次對全民健身工作進行的專門規范;既反映了國家對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和增進人民體質健康的高度重視與關懷,又表現出國家推進以全民健身為代表的公共體育服務所進行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18]。從《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到《全民健身條例》,不但獲得立法形式的延續和提升,而且在制度安排的內容結構上既包含總結繼承又體現了發展創新,為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在既有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進步注入前進的動力和保障[17]。毋庸置疑,公民體育權利從明確提出,到納入法制運行的實踐過程中,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體育法制建設進程,這既是時代與發展的產物,更是人權體系豐富發展的歷程。倡導公民體育權利有利于現代政府公共行政理念的貫徹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政府管理的理念主要是一種管制理念、權利本位理念、數量理念和人治理念,這些理念已成為政府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發展要求的障礙性因素[19]。這種社會的治理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形成了“重管理、輕服務,重經濟、輕社會”的管理理念與格局,使得即便是“全能政府”在這種新形勢下也顯得無能為力,導致在諸多方面“政府失靈”。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初步確立和社會實現轉型的關鍵時期,現實需要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可以將由社會可以處理的社會公共事務讓社會力量來解決,而把主要精力用在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之中,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從辦體育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弱化體育微觀管理,將自己的行為嚴格地限制在制訂規則和實施監督上,為體育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為社會提供穩定而有保障的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可見,實現公民體育權利是政府貫徹現代公共行政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回答的是政府的管理活動“到底為了誰”的問題,關系到政府管理的終極目標和根本價值選擇。

第11篇

【關鍵詞】高校體育 社區 體育服務

模式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C-

0161-02

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緊張,公共體育場館設施與體育專業人才比較缺乏,體育組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是,我國高校體育資源相對充裕。據第5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顯示,全國擁有850080個體育場地,其中學校系統有558044個,占總數的65.6%,而敞開校門面向社會開放的室內場館只有6%,室外場地只有7%,以盈利為主要目的開放只占1%,高校的體育設施及教師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發揮與利用。由此形成一種矛盾,一方面城市居民對體育與健康的存在大量需求、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短缺,另一方面高校體育資源充裕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這種矛盾影響了體育事業的發展。因此,高校體育為社區提供體育服務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文獻回顧

對于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眾多學者提出了很多觀點與看法。鄭芳、叢湖平認為,“采用多種形式促進居民體育服務需求觀念的建立,激發居民的消費興趣,拉動體育服務需求市場”。李興昌認為“高校體育設施對社會開放,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是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需要”,“高校體育優勢向社區體育延伸,利用高等院校人才、場地、教育的優勢積極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組織、培訓輔導”。袁藝紅、宋健華認為“高校體育資源為社區服務,創建高校一社區體育服務模式,向多元化發展”。胡兆蕊認為“搞好高校體育服務社會,需要健全高校體育設施社會化管理機制;重視公民健身權利,確立高校體育設施社會化服務理念;加大對外開放的宣傳力度,增強高校周邊群眾的體育意識”。

縱觀眾多學者關于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相關文獻,在關于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的意義、措施、組織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觀點,但經分析發現,對于創建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的模式及運行機制等方面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這是引發本文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二、概念與模型、研究方法

(一)概念。與本文相關的主要概念有:一是高校體育服務。這是指高校利用體育資源為社會提供的各種體育服務。二是體育服務產品(項目)。這是指體育服務組織依托體育場館、設施、環境等條件向顧客所提供的服務產品及個人或組織向顧客提供的服務產品。三是體育服務模式。這是指體育服務的內容、表現形式、流程及運行機制。

(二)模型。本文的研究涉及以下問題:通過調查,了解高校體育服務社會情況,分析高校體育服務社會的可行性;建立相應的服務性組織;制定服務章程,確定服務項目內容、形式及流程;高校體育為社區提供服務;服務跟蹤,服務模式修改與完善。本文亦以此為邏輯構建高校體育為社區提供體育服務模式。

(三)研究方法。本文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構建高校體育服務社區流程模式并得出相應的研究結論。

三、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的調查與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體育服務的現狀調查。據調查,我國高校體育為社區體育服務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率低。二是服務缺乏經濟動因。許多高校為社區提供的服務屬于免費服務,由于是免費服務,有關場地設施難以得到維護與擴展,對參與人也缺乏激勵,盡管部分高校采取的是有償服務,但收費遠不足以抵償服務的價值。三是參與服務的人員單一。主要是高校體育教師在運作與管理有關體育服務,學校領導層面及社區管理人員未參與其中,這嚴重影響高校體育的服務發展。四是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與運行機制和模式。五是體育專業人員個人零星地為社會提供的服務缺乏組織的依托。因此,必須建立高校體育服務社區模式,規范服務管理與運行機制。

(二)高校體育服務社區可行性分析

高校體育服務社區可行性,主要緣于兩方面因素:一是社區存在對體育服務的需求,二是高校擁有體育服務資源。城市社區居民對體育存在大量的需求,但據調查,我國多數城市的體育場館設施匱乏,社區體育基礎建設落后,遠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健身的需要。并且,我國城市社區缺乏體育人才,現階段,我國城市社區中還沒有配備專職社區體育指導員,體育指導員都是兼職的,他們在體育專業及能力方面尚有欠缺。社區體育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社區體育的實際需要,嚴重制約著社區體育科學化、規范化發展。再者,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但從高校來看,高校作為城市社區的組成部分,具有人才、場地、教育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聚集了大量的體育人才,不論在數量、專業種類、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等綜合素質方面都是社區無法比擬的。因此,高校體育服務社區既是應該的,同時又是可行的。

四、高校體育為社區提供體育服務的模式建構

根據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的現狀與可行性分析的情況來看,可從以下方面構建高校體育為社區提供體育服務的模式。

(一)建立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組織。高校體育服務社區應該建立組織,這種組織是常設機構而非臨時性的,組織機構可以與體育教研室并行,亦即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由教研室主任負總責,成員主要由體育教研室老師組成,同時,吸收街道辦事處熱心體育事業的人士參加,考慮安排學校有體育特長及一定的組織活動能力的學生參加,聘請學校副職領導、主管教學的教務部門領導及街道辦事處主任擔任顧問。組織內部可分為調研部、策劃部、文案部、教練部等,各部由相應的人員構成,各負其責。調研部主要是對服務的單位進行調研,收集相關信息,洽談體育服務項目,有時甚至需要開展談判;策劃部主要根據體育服務項目內容寫出策劃報告;文案部主要是制作文案,由擅長計算機的人員承擔;教練部主要由有體育專長的體育老師及學生擔任(教練部人同時兼任其他職務);總負責人主要起協調和指導作用。建立服務機構需要得到學校的支持,學校領導應有服務社會的觀念與意識,并且在資源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建立相應的辦公條件,有相應的場地、設施與設備。這種組織應該為盈利性組織,學校與服務組織提供的運動場地、器械及指導、培訓、訓練,均應設立一定的服務收費標準,但服務收費標準應低于社會純盈利性的體育服務組織單位。

(二)制定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章程。章程內容主要包括宗旨、目標、工作制度、服務內容與形式、服務流程等。服務組織機構的宗旨可以這樣定位:全民健身、服務社區。目標為:提高社區居民身體素質,營造和諧運動氛圍,創造生機盎然的社區。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服務組織機構內部人員的崗位分工與職責、業績考評、獎懲制度等。服務內容與形式及服務流程見下文。

(三)高校體育服務社區項目與管理。高校體育服務社區項目可分為兩大模塊:一是利用學校的場地、設施和器械為社區單位與居民提供滿足比賽、健身方面的需求,二是體育服務組織為社區企事業單位與機關單位提供體育培訓、指導、訓練等方面的服務。無論是何種性質的服務,都需要服務組織做好宣傳、策劃、洽談、組織與管理工作,以保證每種服務的規范性、可信性、實效性。難度最大的是組織管理的運行機制問題,尤其是服務收費的敏感性問題。如果是利用學校的運動場地與器械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收費一般有三種情況或策略可供采用:一是政府購買服務策略。由街道或鎮政府出資,與學校簽訂體育場地租用時段協議,在正常教學時間外,向社區居民提供免費的體育場地設施,并通過政府出資等方式購買意外保險和開放管理服務。二是單位購買。對于企事業單位租用學校場地開展比賽或者平時的一般體育運動健身,由單位出資為本單位競賽或職工個人健身提供資助。三是個人購買。由學校體育服務組織向社區居民發放體育會員卡,社區居民憑會員卡參加運動健身活動。之所以提倡收費服務,是因為:一是保證資產所有者及提供服務者的權益;二是凈化學校環境,防止無謂的干擾;三是保證服務質量。所收的費用也不能完全歸為體育服務組織,服務組織人員的收益應該主要是體現其服務價值部分,學校資產收益部分應歸為學校所有。收費標準需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居民經濟承受力。同時,應將服務質量放在第一位,體育服務質量包括場地、設備設施質量及勞務質量。體育服務組織為社區企事業單位與機關單位提供體育培訓、指導、訓練等方面的服務,其服務的項目及收費標準依據雙方洽談確定。如果體育服務組織發展到一定階段,可成立體育服務性公司,采用公司化的運作方式,到這個階段,不但可以提供體育服務產品,還可以提供體育實體產品,如培訓、賽事、表演、假期學生托管、體育用品銷售、體育營銷、體育人才中介、體育場館開發等全方位綜合。

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管理需重點抓好高校體育設施管理工作。第一,創造場地設施條件。資料顯示,我國人均體育場館面積為0.5 m2,而發達國家如美國,人均場館面積高達16 m2。因此,不但要做好現有場地設施的維護管理工作,而且應根據學校教育及社區需要新建及新購場地設施。第二,轉變觀念。絕大多數高校的體育設施屬于國有資產,高校體育設施管理也具有公共服務的屬性。因而,高校場(館)和設施要承擔人民群眾鍛煉健身的責任,把向社區群眾提供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作為高校的工作任務和基本職責。第三,組建高校體育設施社會化服務機構。第四,提倡高校與社區的合作運營。高校與社區合作運營的目標,是以高校與社區互動,實現“雙贏”為出發點,在確保高校正常教學秩序和高校社區安全為原則前提下,做到開放制度化、管理規范化。第五,制定政策和保障措施。積極引導大眾體育健身作為基點,呼吁協調有關部門及時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財政投入政策、產業項目基本建設投資政策、社會集資政策、稅收政策、體育基金等在內的比較完整、系統的體育設施社會化服務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體系,為高校體育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四)服務流程、服務跟蹤、服務模式完善。服務流程方面,第一,做好廣告宣傳工作,通過當地媒體及傳單等方式或渠道將服務組織有關服務項目內容、服務方式等信息傳遞給社區公眾。第二,與意向單位溝通、洽談乃至簽訂相關協議,如果是為個人提供服務需辦理相關手續(有專人管理)。第三,根據雙方達成的條件或協議,組織開展相應的服務活動,組織人員提供相應的服務。服務跟蹤方面,如果服務組織為社區提供的服務,時間長,內容多,如培訓、訓練等項目,還需要做好跟蹤回訪工作,保證指導、培訓效果,贏得信賴,樹立誠信。模式完善方面,應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回訪、面談及日常交流,不斷地總結經驗,評價服務效果(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斷地完善服務模式,探索新的服務項目與服務形式。

【參考文獻】

[1]鄭芳,叢湖平.我國東部城市居民體育服務需求的因素分析[J].體育科學,2005(6)

[2]李興昌.整合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區體育的可行性探討[J].安徽體育科技,2010(6)

[3]袁藝紅,宋健華.對江西省高校體育資源為社區服務的研究與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9(12)

[4]胡兆蕊.高校體育設施社會化服務的理性思考[J].民營科技,2010(6)

[5]從群,呂偉.構建學校與社區體育俱樂部新模式[J].體育文化導刊,2007(8)

[6]郭惠平.公共體育場館經營承包責任制的局限與突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5)

第12篇

論文摘要:在清晰界定體育產業的“營銷者”以及體育產品范圍的基礎上,歸納出體育產品的特點,并且與旅游產品和一般消費品形成比較。并且通過供應鏈分析,提出如何加強渠道成員之間的合作。?

?

1 問題的提出?

“體育營銷”與其看作嚴格的學科意義的術語,毋寧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提法。它是營銷學原理、方法運用于體育產品經營,或借助于體育事件進行體育或非體育產品的推廣和品牌傳播等的通俗表達。 ?

從字面上看,體育營銷是“與體育有關的營銷活動”。與體育有關的營銷活動大體分為兩種,以體育本身作為產品的“體育營銷”和以體育活動為載體的“體育營銷”。對于前者,我們稱之為“體育產業營銷”。?

2 體育產業的營銷者及其產品?

2.1 體育產業的“營銷者”?

菲利普·科特勒認為,營銷學的核心概念是“交換”。 所謂“營銷者”則是在交換過程中比另一方,即潛在顧客更加積極、主動尋求交換的一方。另外體育健身娛樂中心,體育用品的制造商、經銷商,體育彩票經銷商,體育信息咨詢機構也都是體育產業的營銷者,不同的是他們經營的體育產品在具體內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比較而言,旅游產業營銷的主體也很廣,包括所有旅游產業上的所有組織和環節。?

2.2 體育產業營銷的“產品”及其特點?

從大體育觀的角度講,體育產品基本上包括社會上所有與體育有關的產品。 從一支球隊和它的運動員、一個高爾夫球場、一個足球俱樂部,到一場賽事、一次運動會,都可視為營銷學意義上的產品。體育產業提供的產品有實體物品也有無形的服務,或者兩者的結合。?

旅游產品的界定跟體育產品非常相似。旅游是一個吃、住、行、游、購、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無形的服務。所以說,無論是體育產品還是旅游產品,都是一個包含核心產品、有形產品和附加產品的整體概念,其中核心產品就是指無形的服務。體育服務產品與旅游產品和一般消費品進行比較,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體育服務產品的無形性、瞬息性,消費者感受的經驗性和主觀性。?

(2)體育產品既屬于消費者產品,又屬于產業產品,換句話說,就是既屬于生活資料又屬于生產資料。?

(3)體育產品具有計劃的超前性和結果的不可預知性。天氣的變化、運動員的競技狀態、賽場的地點和環境、參與的社會群體等,使得沒有任何一個體育比賽的過程和結果是可以提前預測的。?

3 體育產業的消費者與營銷學意義的解讀?

現在理論界討論的主流觀點集中在體育消費屬性的界定,體育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以及如何吸引體育消費者,并且大都把體育產業的消費者界定為終端的個人消費者。在體育競技表演市場一條完整的供應鏈上,包括高水平的職業運動員,他們通過經紀人簽約到某職業俱樂部參加比賽,談判簽約的過程也就是他們營銷自己的過程,這時候俱樂部就是他們的直接消費者。俱樂部組織自己的球隊參加比賽,這時候面對的營銷對象就更多,以一個中超足球俱樂部為例。首要的消費者就是贊助商,俱樂部要將自己球隊的冠名權以及球衣廣告,賽場廣告銷售出去,這時候有贊助意向的企業就是潛在消費者。其次俱樂部還要設法將每個賽季的比賽電視轉播權賣出去,這就涉及到跟傳媒的交易,這時候營銷的主要對象就是傳媒機構、電視臺等。當然俱樂部也可以將這部分工作給中介公司,讓他們負責贊助商的選擇、票務銷售以及電視轉播權的銷售等工作。于是體育中介公司又成了俱樂部的直接消費者,也就是供應鏈上的直接下游成員。此外,俱樂部還要與體育場館簽訂租用合同,甚至要同公安部門達成協議,確定每場中超聯賽出勤民警的數量,保證安檢工作及現場秩序的維持。?

而處于價值鏈上的體育中介公司,也需要明確自己的消費者,對他們來說,消費者要隨上層供應商供應的產品變化而變化。如果的是票務銷售,那么到現場看球的觀眾就是他們的消費者,要想辦法把票賣出去增加比賽的上座率。如果的是電視轉播權,那么電視臺和各大傳媒公司就是直接的消費者,這時候營銷的主要任務就是簽訂一份滿意的電視轉播合同。同樣如果的是俱樂部的廣告及贊助權,那么那些有意向贊助的企業就是他們的主要營銷對象。?

4 體育產業營銷的渠道管理和促銷方式?

4.1 體育產業價值鏈分析及營銷渠道管理?

從事體育產業營銷同樣必須運用營銷學原理,進行市場細分,從中選擇合適的顧客作為目標市場,需要定位戰略。分銷渠道策略是指如何選擇產品從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的渠道,并加以管理。渠道可分為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當然,渠道的劃分標準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一成不變的模式,要跟據具體的情況來決定。 在進行渠道設計和計劃時,體育經營組織者必須考慮來自消費者、體育產品本身的性質、企業自身的條件、中間商、競爭對手等因素。一般來說, 設計一個比較好的渠道需要面臨以下幾個決策:確定渠道的長度、確定渠道的寬度、選擇渠道成員、激勵渠道成員、評價渠道成員。 在供應鏈傳遞過程中,產品形態的變化過程是其價值不斷增加和服務增值的過程,所以供應鏈也被稱為價值鏈。在體育產業中,應該將供應鏈看成是涵蓋不同過程和活動的上下游企業鏈接而成的組織化網絡。從價值的角度來管理供應鏈,將供應鏈上的功能轉移到供應鏈中最有效率的成員,以使整個供應鏈協調有效地運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價值、提高效益,將整個體育產業做大的同時,價值鏈成員的利益自然會得到保障。?

4.2 體育產業營銷中的促銷方式?

體育產業在對外宣傳促銷方面必須堅持整體聯合。具體的促銷方式有以下三點:?

(1)整體營銷。?

體育產業整體營銷是指聯合所有的營銷資源,如銷售、廣告、公共關系以及促銷活動等,統一服務于體育產業,高度重視總體策劃和形象傳播,塑造體育產業的整體品牌。?

(2)聯合促銷。?

堅持以市場目標和體育產品為中心,以價值鏈中的各組織成員為主體,以共同利益為紐帶,組織體育產業各要素、各環節形成體育促銷聯合體,聯合開發體育客源市場,走品牌化聯合促銷發展道路。在促銷手段上,應該采用促銷組合手段。 傳統的促銷組合主要由廣告、人員推銷、公共關系和營業推廣構成。?

(3)網絡推銷。?

創新體育品牌營銷,必須將公共媒體和電腦網絡作為宣傳促銷的重要手段加以利用,主動占領體育產業促銷的制高點。當務之急,要大力發展體育電子商務。?

參考文獻?

[1]?鐘育贛.體育營銷:我們怎樣才能吃好這個“大餐”[J].新營銷,2004,(9):9-12.?

[2]?[美]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譯.營銷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莆田市| 慈利县| 康马县| 白水县| 巴青县| 抚松县| 东阳市| 蒙自县| 安平县| 梅州市| 达日县| 上杭县| 天等县| 淳化县| 星座| 开封市| 大厂| 潢川县| 班玛县| 西和县| 石楼县| 延寿县| 滁州市| 宜丰县| 广州市| 南部县| 茂名市| 台山市| 含山县| 嘉善县| 绥棱县| 光泽县| 尉氏县| 敖汉旗| 奎屯市| 武威市| 思茅市| 马尔康县| 武山县| 张家川| 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