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7:36: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研究對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統計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長,但是統計學的發展非常迅速,其發展潛力也很大。各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統計學,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統計學,才能促進統計學科的發展。統計學一般分為數理統計學和經濟統計學,本文側重于對經濟統計學的討論,從統計學的相關概念入手,探究了統計學的研究對象相關問題以及研究方法,并對統計學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關鍵詞 :統計學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一、統計學的定義
人們的印象里,統計學就是對數據進行簡單的運算,然后通過圖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這是長久以來人們對統計學的一些片面認識。統計學的定義有很多種,每種定義對統計學闡述的側重點不同。其中維基百科是這樣定義統計學的:“統計學是研究如何測定、收集、整理、歸納和分析反映客觀現象總體數量的數據,以便給出正確認識的方法論科學,被廣泛的應用在各門學科之上,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到人文科學,甚至被用來工商業及政府的情報決策之上”。簡單來說,統計學就是數據的科學,是一門收集、整理、分析、解釋數據并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的科學。
二、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特點
統計學研究必須要求明確統計學研究的客體是什么,即統計學的研究對象。統計學中某種性質相同的個體所組成的集合叫總體。統計學就是研究客觀總體的數量特征、數量關系和變動規律,或者說統計學是研究統計過程的規律和方法以及客觀現象統計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學領域,又涉及到社會科學領域。統計學研究對象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依賴性。依賴性即統計學研究對象的寄生性,依賴性是統計學獨有的特點,統計學研究的數據是來自各領域的,是依靠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而存在和發展的。統計學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媒介科學,它研究的對象是其他學科的邏輯和方法論。
(2)數量性。數量性即統計學研究對象是通過數量特征和數量關系表示的。數量性是統計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因為數字是統計的語言,統計是通過數量方面來認識事物的,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統計規律性,就可以達到統計分析研究的目的。
(3)總體性。總體性即統計學以研究對象總體的數量為研究對象。每一個個體都有自身的隨機性,而這些研究對象的總體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趨勢,所以統計學研究是通過對大量的個體特征進行研究,從而過渡到對總體普遍存在的事實進行觀察和綜合分析,進而得出研究對象總體的數量特征和統計規律。只有掌握研究對象的總水平、總規模、總體特征和共同趨勢才能體現統計學規律的作用。
(4)變異性。變異性即構成統計學研究對象總體中的各個個體,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須是同質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和變異。如果各個個體之間沒有區別和差異,統計研究就是沒有意義的。統計學的這種變異既可以表現為數量上的,也可以表現為非數量上的,但是因為統計學具有數量性,所以表現為數量上的變異才是統計學所要研究的對象。
(5)具體性。具體性即統計學研究對象是具體的數量方面。統計學所研究的數量是具體、現實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統計學研究的數量是有現實意義的。比如,要研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必須確定具體年份的具體范圍內的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數量、收入構成、收入變化以及計算方法,才能對研究對象進行統計分析。
(6)廣泛性。廣泛性即統計學研究數量方面的范圍的很廣泛。其廣泛性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等各類社會現象的數量方面。統計學研究對象的廣泛性是統計學成為媒介學科的必要特征。
三、統計學的研究方法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統計學也不例外,統計學在長期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了一系列專門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大量觀察法、統計分組法、綜合指標法、統計描述法等。
(1)實驗法。統計學的實驗法包括假設檢驗和實驗設計。假設檢驗就是在對在總體參數提出假設的基礎上,利用樣本信息來判斷假設是否成立的統計方法。實驗設計就是設計合理的實驗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數據符合統計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觀的結論,其中最常用的實驗設計是正交設計法。
(2)大量觀察法。大量觀察法就是對全部或者足夠數量的研究現象進行觀察和研究,推理歸納出客觀現象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變化規律。通過對大量的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響,揭示研究對象的統計規律和本質特征。
(3)統計分組法。由于所研究現象具有差異性、復雜性及多樣性,需要我們對研究現象進行分組研究,進而來區別研究現象的類型,研究不同組別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統計分組法包括傳統分組法、聚類分析法和判別分析法等。
(4)綜合指標法。綜合指標法是利用總量指標、平均指標、相對指標、標志變異指標等對研究現象的數量關系和數量特征進行分析,來反映統計學研究現象的數量方面特征。綜合指標法在統計學的經濟應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統計描述指對調查或實驗得到的統計數據進行整理、分類、計算出各種能反映總體數量特征的綜合指標,并加以分析研究,從而得出有價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圖形表示出來。統計推斷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據樣本數據資料來判斷總體數量特征的歸納推理方法。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在統計學研究中應用非常廣泛。
四、統計學的發展趨勢
(1)統計學實際應用的范圍擴大。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統計學開始被各行各業運用起來。統計學逐漸應用到企業管理、保險金融、政府決策、國家經濟安全等方面。統計學在企業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險金融方面可以監控分析金融風險和保險問題來保證金融保險市場的正常運行。在政府決策方面可以幫助政府宏觀調控,從而減少決策失誤。在國家經濟安全方面可以監控經濟安全問題,預防經濟危機。
(2)統計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統計學的性質決定了統計學是一門媒介學科,統計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各類學科的基礎上的,其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因此,統計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更能發揮它的作用,例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進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斷完善統計學體系,創新統計學研究方法。
(3)統計學與網絡、計算機的結合。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以網絡、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科技在統計理論、統計分析方法、統計處理過程等方面都為統計學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持。統計與網絡和計算機的結合,能更好發揮統計的作用,使統計學的應用更加廣泛。
作者簡介:
【關鍵詞】牙周炎;心血管疾病;相關分析
【中圖分類號】R78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732-02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7月1日至8月1日,參加健康體檢人群270人,排除資料記錄不全、全口余牙少于10顆的體檢者40人,剩余的230人被納入本次研究;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中,男性130人,女性100人,年齡集中在36~80歲之間,平均年齡44.8±6.2歲。研究經過詳細論證并征得研究對象知情同意。所有研究對象均具備交通方便、積極配合、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以及文化水平相近的特點。
1.2 基本情況
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BMI、身高、體重、吸煙情況(吸煙指數>200年支視為吸煙;不吸煙和戒煙10年以上者為非吸煙者)、血壓等情況,同時抽取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以檢測血糖值、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白細胞計數以及總膽固醇等情況。
1.3 心電圖檢測
荷蘭飛利浦12導聯心電圖儀檢測每位研究對象,心電圖的異常情況包括:T波改變(以R波為主導聯T波低下雙向或尖銳倒置)、ST段改變(尤其是ST段降低)、QT段異常以及心率失常和心電偏左等[1]。
1.4 牙周檢測
分別計算和檢測6顆RAMFJORD指數牙的牙周探診深度、探診出血指數。探診部位為牙頰側近中及正中2位點,我們取其均值作為牙周檢查結果,為減小誤差,我們安排同一名檢查者來完成檢查前的校驗工作[2]。
1.5 分組情況
根據心電結果將研究對象分為心電異常組(試驗組)和心電正常組(正常組),其中試驗組80例,對照組150例。
1.6 統計方法
本文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實驗數據采用卡方檢驗、t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為雙側 =0.05。
2 結果
2.1 試驗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基本情況的統計分析
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體重、甘油三酯、總膽固醇等指標在心電圖正常與異常組間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牙周炎、血脂、吸煙等對心電圖的影響
試驗組BOP≥0.5且PPD>3mm研究對象45人,對照組BOP≥0.5且PPD>3mm研究對象20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在表1、表2所示的有顯著性差異的指標中,牙周炎癥(OR=2.01,p
3 討論
由于牙周炎癥可以認為是革蘭陰性菌感染所致,相關研究發現,牙周炎癥可引發CRP(c反應蛋白)急性反應導致數量增加,并且牙周主要的致病菌可通過牙周組織上皮屏障缺損進入血液中,從而引發心血管系統健康相關疾病,從這一角度去看,牙周炎癥與心血管系統健康的相關性具有生物學合理性[3]。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證實牙周炎與心血管系統健康的相關性,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慧筠.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口殘留牙拔除的臨床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3, 13(1): 129-130.
方法:以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護理的ICU老年患者128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研究對象64例。一組使用常規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為對照組;一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中醫情志護理,為觀察組。對兩組研究對象的護理效果,護理滿意率等臨床數據進行比較,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觀察組研究對象的護理滿意率高達93.8%較對照組85.9%的患者滿意率存在明顯優勢,經統計學分析,具有顯著差異性(P
結論:中醫情志護理用于ICU老年患者護理具有效果好,患者滿意率高等優勢,在臨床護理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中醫情志護理ICU老年患者護理效果護理滿意率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79-01
中醫情志護理具有深厚的理論根據,在中醫經典《內經》中就有“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悲恐”等有關情志的記錄。中醫認為情志調和是臟腑氣機條達,功能正常的基礎和保障。因此情志護理在中醫的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醫情志護理與新興的ICU技術相結合,借助ICU的先進的設備、尖端技術等優勢,對患者進行24h全方位的監護的同時,發揮中醫情志護理對患者情志及心理的調節作用,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護理效果。有研究證實,對ICU患者使用中醫情志護理可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的心理障礙,使臨床治療和護理的效果得到顯著的提高1。我院對中醫情志護理在ICU老年患者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簡介如下。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共護理ICU老年患者128例,其基本臨床資料如下:男69例,女59例;年齡在60-78歲之間,平均年齡68.9歲;文盲17例,小學文化23例,中學38例,高中文化25例,大專及以上24例。所有研究對象均為ICU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疾病種類等臨床資料進行比較,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對照組研究對象64例均按照ICU常規操作進行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包括:對患者的呼吸、血壓、心律、心率等生命指征進行監測,并常規進行呼吸護理、氣管插管護理、中心靜脈置管護理、除顫護理等操作。
1.2.2觀察組護理。觀察組研究對象64例,在對照組護理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中醫情志護理。具體操作內容及方法如下:①收集患者心理狀態:待患者病情平穩后,通過與患者家屬交談,了解患者的性格、興趣、愛好及對疾病的態度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心理情況的評估,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②說理疏導:護理人員應以真誠,熱情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向患者介紹疾病的治療水平,療效及預后等,針對患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疏導,消除患者的抑郁和焦慮;③順情從欲:在不影響病情,調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心理上的欲望。給予患者足夠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使患者產生歸屬感;④移情相制:a.移情:通過分散注意力達到緩解患者痛苦的目的。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行動、語言、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焦慮;b.相制:是指通過一種情志抑制或改善另一種情志,從而達到緩解或消除不良情志的目的,促使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治療中來2。
1.3統計學分析。統計兩組研究對象的護理數據,并用SPSS17.2統計軟件分析,P
2結果
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觀察組研究對象的護理滿意率高達93.8%較對照組85.9%的患者滿意率存在明顯優勢,經統計學分析,具有顯著差異性(P
3討論
中醫情志護理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對患者的心理障礙進行護理,以此緩解患者痛苦確保治療的療效及良好的預后。ICU是新興的護理方法,以設備先進、技術尖端,能夠24h全方位的監護等優勢成為臨床危重患者的常用護理方法,但缺乏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因此容易導致患者出現抑郁、緊張等心理障礙。近年來,臨床上將中醫情志護理與ICU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尤其是在老年患者的護理中更為顯著3。
我院研究數據顯示,中醫情志護理在ICU老年患者護理中的優良率高達90.6%,較對照組有明顯優勢,與臨床研究數據一致。中醫情志護理中有關于對護理人員服務態度的要求,而使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顯著提高,因此我院采取中醫情志護理研究對象的護理滿意率較對照組有顯著優勢。
綜上所述,中醫情志護理用于ICU老年患者護理具有效果好,患者滿意率高等優勢,在臨床護理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祁紅,胡麗君.中醫情志療法與中藥用于心理救援中的策略[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08):224-225
【關鍵詞】 米氮平; 匹維溴銨; 腸易激綜合征; 療效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胃腸綜合征,其主要表現包括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粘液便、腹脹和大便性狀異常等。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的選擇 本研究選擇2009年5月到2010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68例研究,男35例,女33例,病程分布為8~10個月。
1.2 治療方案的選擇 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兩組,分布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療程均為6周,其中研究組為34例患者,其治療方案為口服米氮平30 mg/次,1次/d;匹維溴銨劑量為50 mg/次,3次/d;對照組治療方案為單獨口服使用匹維溴銨劑量為50 mg/次,3次/d,同時治療后注意每周復診,觀察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
1.3 質量控制與統計分析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Epidata3.0軟件進行數據雙錄入,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與描述。其中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統計方法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統計方法為t檢驗。
2 結果
2.1 研究人群一般資料分析
本研究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和病程等,研究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年齡和病程之間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人群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研究人群治療效果HAMD評分分析
研究人群治療前HAMD評分為,研究組為(15.9±2.0),對照組為(16.3±1.8),治療后研究組HAMD評分為(12.1±1.2),對照組HAMD評分為(14.8±1.4)。統計分析表明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2.3 研究兩組人群治療效果分析
研究人群治療效果分析,研究組顯效例數為24例,占70.6%,總有效率為97.1%;對照組顯效例數為16例,總有效率為73.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注: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2.4 研究組和對照組單個臨床癥狀療效分析
研究人群單個臨床癥狀包括腹痛、大便癥狀、排便異常和腹脹,其中腹痛和大便性狀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腸道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礎的、獨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病種,本研究顯示采用米氮平合并匹維溴銨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相對于單獨使用米氮平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與其他結果類似。
參 考 文 獻
[1] 樊字靖,陳淑潔,姚健敏.多塞平與胰酶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比較.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4,23(2):79-82.
四川省宜賓市第三人民醫院肝膽外科,四川宜賓 644000
[摘要] 目的 為了探究臨床有效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的可靠方法,從而為臨床研究和治療實踐提供參考。方法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病例資料均為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共計244例,隨機對患者進行分組,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22例),分別采用烏司他丁聯合奧曲肽治療和單用奧曲肽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前后的IL-6(pg/mL)和CRP(mg/L)以及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①在IL-6和CRP等兩項指標上,實施治療后,組間比較,觀察組研究對象的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組間數據差異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均<0.05);②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的高于對照組,且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χ2=13.9429,P=0.0002)。結論 在臨床針對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實施治療的實踐過程中,采用烏司他丁聯合奧曲肽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是臨床針對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實施治療的理想選擇。
[
關鍵詞 ] 烏司他丁;奧曲肽;急性重癥胰腺炎;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086-02
臨床資料顯示[1]: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往往病情較為兇險,患者病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鑒于此,為了探究臨床有效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的可靠方法,從而為臨床研究和治療實踐提供參考,本文總結了我院臨床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的相關經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病例資料均為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共計244例,全部研究對象中,男性144例,女性100例,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29.34±4.32)歲。隨機對患者進行分組,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22例),觀察組122例研究對象中,男性72例,女性50例,年齡19~58歲,平均年齡(28.33±5.43)歲;對照組122例研究對象中,男性72例,女性50例,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30.33±4.11)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案
全部研究對象均采用同樣的常規治療措施和方法(給予禁飲食,胃腸減壓,補充水和電解質,營養支持,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2],同時給予奧曲肽0.6mg溶于生理鹽水,靜脈給藥。觀察組患者加用烏司他丁,用量為10WU烏司他丁與濃度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混合,靜脈滴注。持續用藥l0 d。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前后的IL-6(pg/mL)和CRP(mg/L)以及臨床治療效果。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過程中,針對數據分析過程所采用的軟件以及統計工具均為spss 18.0軟件包,在進行相關計量資料處理時,采用的是t檢驗,在進行相關計數資料處理時,采用的χ2檢驗,并且認為當 P<0.05時,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前后的臨床指標比較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前后的臨床指標比較結果如下:在IL-6和CRP等兩項指標上,組間比較,治療前兩組研究對象的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實施治療后,本組患者的兩項指標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實施治療后,兩項指標上,組間比較,觀察組研究對象的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組間數據差異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均<0.05)。詳見表1。
2.2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結果如下:觀察組122例研究對象實施治療后,總有效患者120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8.36%;對照組122例研究對象實施治療后,總有效患者104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5.25%。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的高于對組組,且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χ2=13.9429,P=0.0002)。詳見表2。
3討論
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重癥急性胰腺炎屬于急性胰腺炎的一種特殊類型,是一種病情險惡、并發癥多、病死率較高的急腹癥。從相關的臨床統計數據資料上分析,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人群規模大致占整個急性胰腺炎患者人群的10%~20%。20世紀80年代,多數病例死于疾病早期,直至近10年來,隨著重癥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療的進展,治愈率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患者人群的總體死亡率仍保持相對較高的水平,超過10%以上。因此,臨床上針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研究價值[3-4]。
相關試驗室研究結果發現[4-5]:當急性重癥胰腺炎發生時,大量的胰酶如糜蛋自酶、胰蛋自酶、前磷脂酶、前彈性蛋自酶、脂肪酶及緩激膚等被激活。被激活的各種酶胰腺除可導致胰腺實質凝固性壞死和出血、脂肪組織壞死、胰腺血管破壞致水腫和血栓形成外,尚會進人體循環內,引起大量炎癥因子的釋放。炎癥因子可引起微血管擴張,造成微循環障礙,導致溶酶體膜、線粒體膜受損,影響到細胞呼吸功能,使之受損。從而影響到心肺肝腎等功能,導致全身炎癥反應和多臟器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因而內科治療旨在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和清除炎癥因子。
相關臨床藥理研究結果表明[5-6]:烏司他丁是從健康成年男性新鮮尿液中分離純化得到的一種廣譜的蛋白酶抑制劑,能抑制胰酶活性,穩定溶酶體膜并抑制粒細胞彈性蛋白酶活性,可阻礙急性重癥胰腺炎的誘發和進一步加重,從而改善胰腺炎癥介質的釋放和炎性病變。奧曲肽在臨床上屬于人工合成的生長抑素的八肽衍生物,其半衰期相對長,因此,藥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時間更久,可模仿天然的內源性生長抑素的生理作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奧曲肽逐漸引進國內,奧曲肽在臨床實踐的治療過程中得到了越來越為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實踐效果,并憑借這一效果得到了廣大醫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認可。二者聯用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從本文研究的比較數據結果上分析:在IL-6和CRP等兩項指標上,采用聯合治療方式患者的指標水平明顯優于單用奧曲肽治療的患者,同時,在臨床總體治療效果上,采用聯合治療方式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亦顯著的高于單用奧曲肽治療的患者(98.36%VS85.25%)。
因此,上述研究數據可證實:在臨床針對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實施治療的實踐過程中,采用烏司他丁聯合奧曲肽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是臨床針對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實施治療的理想選擇。
[
參考文獻]
[1] 孫昀, 耿小平. 早期重癥加強治療在預防急性重癥胰腺炎繼發感染中的意義[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6(3):235-237.
[2] 楊軍, 顧元龍, 姜東林,等.早期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腸黏膜屏障失功能與免疫應答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4,20(4):269-273.
[3] 關玉霞,葉維.應用醋酸奧曲肽注射液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4):4147-4148.
[4] 李歡.過渡期護理在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12):1401-1404.
[5] 區金銳,王慧玲.急性重癥胰腺炎的診斷與外科治療[J].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2014(2):68-70.
[6] 李堃, 張炳印, 湯禮軍,等.膽道鏡在急性重癥胰腺炎殘余膿腫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6):333-335.
[7] 李燕軍,趙浩亮.活菌生態制劑聯合腸內營養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 2013,8(5):512-514.
【關鍵詞】 血液透析;終末期腎病;磷脂酸A2
為了對采用血液透析方法對患有終末期腎病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磷脂酶A2的影響效果進行研究分析,使臨床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的病情特點有更加細致的了解,為臨床提供對終末期腎病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有效方案,使該類患者在透析過程中機體微炎癥現象得到有效控制,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來我院就診的患有末期腎病的臨床確診患者和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人病例資料各52例,對兩組研究對象的CRP濃度、磷脂酸A2水平進行測定,并對測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這三年時間內,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來我院就診的患有末期腎病的臨床確診患者和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人病例資料各52例。A組患者中包括31例男性患者和2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齡最大者76歲,年齡最小者25歲,平均年齡46.3歲;患者中病程最長者11年,病程最短者2年,平均病程5.2年;B組研究對象中包括28例男性和24例女性;年齡最大者78歲,年齡最小者26歲,平均年齡47.2歲。抽樣患者所有自然資料,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 將抽樣中的兩組共104例研究對象分別定義為A、B兩組,采用血液透析方法對A組患者進行治療,對兩組研究對象的CRP濃度、磷脂酸A2水平進行測定,并對測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1.3 數據處理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當P<0.05時,我們認為數據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B組研究對象的CRP水平明顯低于A組研究對象,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
表1 兩組研究對象CRP水平和磷脂酸A2水平比較
表2 A組患者治療前后磷脂酸A2水平比較(U/L)
3 討論
LpPLA2為新型炎癥標記物的一種,同時還會給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帶來影響。在本次試驗研究中,LpPLA2的活性在正常對照組與ESRD患者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統計學差異。這一結果與一些其他相關學者所獲得的結果基本一致。但是LpPLA2的活性在進行透析的過程中以及透析結束后都要比較透析之前顯著提高[1]。LpPLA2為磷脂酶A2家族GⅦ成員,能夠結合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sn-2位乙酰基,而致使PAF失去活性,所以LpPLA2還被稱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乙酰水解酶(AH)。在血漿中,大概有82%的LpPLA2同一些低名畜度脂蛋白進行結合,大概有18%同一些高密度脂蛋白進行結合。相關研究證實就LpPLA2對內皮細胞產生破壞作用這方面來說溶血磷脂酰膽堿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在ERSD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中脂質代謝紊亂的現象普遍的存在,LpPLA2能夠利用對LDL產生作用進而引起內皮細胞受到損害,致使炎癥反應的發生。該過程也許就是LpPLA2參加ESRD患者微炎癥狀態其中的一種機制。對于終末期腎病患者來說血液透析可以造成微炎癥狀態。所有能夠對LpPLA2活性產生抑制或者是其信號轉導通路的物質均會使此類炎癥反應的程度減輕,也許會給透析患者帶來一定的治療好處。
總而言之,采用血液透析方法對患有終末期腎病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機體會出現一種微炎癥狀態,進而導致機體內的磷脂酸A2水平會顯著提高,在對該類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應有針對性的對該類現象進行控制。
關鍵詞:鼻息肉;上頜竇后鼻孔息肉;變態反應
鼻息肉與上頜竇后鼻孔息肉屬人體鼻部臨床常見疾病。近年相關研究發現,鼻息肉的發病率大約在1%~4%,慢性感染和變態反應是導致鼻息肉的致病因之一[1]。上頜竇后鼻孔息肉約占鼻息肉疾病的4%~6%,鼻塞、流涕是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目前該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變態反應是否是該病主要致病因存在較大爭議[2,3]。本文將我院診治的48例鼻息肉患者和22例上頜竇后鼻孔息肉患者納為本次研究對象,探討兩種疾病在變態反應方面的差異,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8例鼻息肉患者和22例上頜竇后鼻孔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70例對象均經我院診斷符合納入標準。納入標準:全70例對象均經我院纖維鼻咽鏡檢查、鼻竇CT診斷符合納入標準,并經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認。有本研究相關治療藥物過敏患者、因皮膚疾病無法進行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患者、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在外。鼻息肉48例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15~78歲,平均年齡(48.5±3.5)歲,病程1~32年,平均病程(6.5±2.5)年。上頜竇后鼻孔息肉22例患者中:男8例,女14例;年齡8~46歲,平均年齡(28.5±3.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1.5)年。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①我院采用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方法對兩種疾病患者的變態反應進行測試,變應原測試液為德國默克集團生產的阿羅格系列產品,共計44中變應原測試液,包括:白色念珠菌、動物皮毛、植物、屋塵螨等22中吸入性變應原測試液;水果、肉類、牛奶、小麥粉等22種食入性變應原測試液;②選取患者雙前臂掌側為試驗部位皮膚做運先標記,清潔、消毒,待測試區皮膚干燥后,將44種變應原試液分開滴在標記區域皮膚,刺針垂直輕刺使測試液體進入患者皮膚表面;③用以上方法進行生理鹽水點刺作為陰性對照,利用組胺液再進行點刺作陽性對照。
1.3療效判定 測試實驗結束15min后觀察結果,點刺區出現淡黃色皮丘,周圍出現紅斑判為陽性反應,皮丘占組胺皮丘(陽性對照)30%左右大小相近定(+),70%左右定位(++),相近定為(+++),較大定為(++++);與生理鹽水(陰性對照)與皮丘紅斑相似為陰性,以≥(+)變應原陽性反應,≥1種變應原皮試結果陽性為皮膚點刺試驗陽性。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變應原梯度為等級分類資料,采用兩個獨立樣本比較的Wilcoxon秩和檢驗,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
2 結果
2.1鼻息肉患者變應原中出現≥1次病變原陽性的共計21例,占研究對象數的43.75%(21/48);上頜竇后鼻孔息肉患者變應原中出現≥1次病變原陽性的共計7例,占研究對象數的31.82%(7/22)。
2.2全70例研究對象對包括煙曲霉菌、交鏈孢霉菌、水果、雞蛋等在內的15種變應原檢測中無過敏現象發生,而在動物皮毛、屋塵螨、粉塵螨、刺槐、小麥粉等在內的29種變應原檢測中皆存在≥1次過敏現象發生。
2.3對兩種疾病的研究對象進行29種變應原的秩和檢驗發現:上頜竇后鼻孔息肉患者的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陰性率要高于鼻息肉患者,兩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Z=-5.0376,P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48例鼻息肉患者變應原中出現≥1次病變原陽性的共計21例,占研究對象數的43.75%,故判斷變態反應是引起鼻息肉的重要因素之一,這與尤樂都斯?克尤木[4]等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基本一致;而22例上頜竇后鼻孔息肉患者變應原中出現≥1次病變原陽性的共計7例,占研究對象數的31.82%,故判斷變態反應可能是引起上頜竇后鼻孔息肉的因素之一,但作用并不明顯,但當前醫學對上頜竇后鼻孔息肉發病機制尚未明了,需要進一步嚴密探索。此外,本研究發現,上頜竇后鼻孔息肉患者的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陰性率要高于鼻息肉患者,可見鼻息肉疾病更傾向于變矮反應,但因研究條件、病例選取等原因,并不能明確兩種疾病之間的變態反應關系,尚需進一步臨床探索。
參考文獻:
[1]維古爾穆拉提?艾合坦木.鼻息肉與上頜竇后鼻孔息肉變態反應差異的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2013.
[2]李長青,金春順,文蓮姬.上頜竇后鼻孔息肉病理學及臨床特征的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3,03:48-50.
[關鍵詞] 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老年下肢骨折;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4(a)-0087-03
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屬于特殊患病群體,較之年輕人其身體機能與免疫能力都處于下降趨勢,因此骨折手術通常會對其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各項代償機制產生直接破壞,以至于發生失代償等情況。小劑量輕比重腰麻一硬膜外聯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中的合理應用,可以使藥物上浮于機體腦脊液內,因此麻醉范圍可以更加明確化和精準性,確保老年下肢骨折病人的各項代償機制免受損害,以防發生失代償等情況。小劑量輕比重腰麻一硬膜外聯合麻醉在優勢方面更加突出,集合了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的所有優點,同時其藥物使用量相對較小,潛伏期普遍偏短,而且術后還能進行硬膜外相關鎮痛方案,因此在老年病人中受到高度青睞。鑒于此,該研究把該院于2012年3月一2014年9月收治的以有86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均分為兩個小組,對照組研究對象接受連續硬膜外麻醉,而實驗組研究對象則接受小劑量輕比重腰麻一硬膜外聯合麻醉,旨在總結小劑量輕比重腰麻一硬膜外聯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的有效性,并尋找適合老年下肢骨折病人的最佳麻醉模式,現將具體研究程序作詳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資料選取2012年3月-2014年9月期間在該院接受診治的86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以隨機法將其劃分成兩個小組。實驗組43例病人中有男性病例27例,女性病例16例;病人年紀在62~80歲之間,其平均年紀約(69±3.56)歲;病人體重在61~75 kg之間,其平均體重約(66±0.42)kg。對照組43例病人中有男性病例25例,女性病例18例;病人年紀在64~79歲之間,其平均年紀約(71±2.11)歲;病人體重在60~73 kg之間,其平均體重約(64±0.67)kg。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體重以及性別等相關資料中的比較均未表現出明顯性區別(P>0.05),值得比較。
1.2 納入標準以及排除指標
所有研究對象都符合老年下肢骨折的診斷標準,而且已經排除脊柱畸形、腎功能缺失、肺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藥物過敏等病例。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和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同意配合本次試驗。且與患者和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對照組研究對象接受連續硬膜外麻醉,而實驗組研究對象則接受小劑量輕比重腰麻一硬膜外聯合麻醉,其具體實踐程序如下所示。
①術前30 mim給予病人O.l mg苯巴比妥與0.3~0.5 mg阿托品,給藥方式為肌肉注射。由護理人員把病人送人手術室之后,予以常規監測其血氧飽和度、血壓以及心電圖等,并以面罩進行吸氧,將氧流量控制為2 L/min。
②給予病人開放靜脈,以1:1的比例予以膠、晶補液。麻醉時患者取側臥位,以患側為上。
③對照組研究對象選取Ll-2椎間隙或者是L2-3椎間隙,予以硬膜外穿刺,當其穿刺成功之后,將硬膜外導管放入其中,約3 cm左右,并緩慢注入物,直至藥物劑量達到手術要求后止。如果病人注射物之后出現血壓異常下降等情況,可以給予麻黃堿10 mg,以靜脈注射為主要給藥方式;如果病人的心率值未超過50次/d,給予0.3~0.5 mg阿托品,同樣以靜脈注射為主要給藥方式。
④實驗組研究對象選取L2-3椎間隙或者是L3-4椎間隙,予以硬膜外穿刺,當其穿刺成功之后,置人腰穿針并觀察腦脊液的回流情況,如果腦脊液回流通暢,注入輕比重0.25%布比卡因5 mg,再將腰穿針取出,并將硬膜外導管放人其中,約3 cm左右。給予病人持續行側臥位,并對麻醉平面進行合理調整,使之不得超過Tl0,約5~10 min麻醉平面同定后改為手術。再結合病人麻醉效果,予以硬膜外加用物。
1.4 觀察對象
對比并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麻醉阻滯具體起效時間、麻醉阻滯具體完善時間以及物整體使用劑量等臨床信息。
1.5 統計方法
通過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及處理該組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
2 結果
該次研究發現,兩組研究對象在麻醉阻滯具體起效時間、麻醉阻滯具體完善時間以及物整體使用劑量等方面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老年人群體在全身性的生理功能方面均呈現出逐漸降低趨勢,其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等都在逐漸老化,加之極易并發各種嚴重性并發癥,因此對于手術以及麻醉的整體承受能力相對偏低,在麻醉實踐環節極易出現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失代償等情況,以至于病人出現休克癥狀,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對病人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脅。李圣君等認為,對于這類型病人,予以手術操作時,必須嚴格把握麻醉方案。而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麻醉手段為持續硬膜外麻醉或重比重腰麻,但該麻醉方案在具體麻醉環節,藥物劑量、麻醉平面卻難以直接掌控,以至于出現麻醉平面偏廣或阻滯不全等情況,致使機體血壓的整個波動范圍異常擴大,可能會對病人安全性造成直接影響。不但如此,該麻醉方案起效相對偏慢,因此可能會直接增加病人痛苦,不利于提升其生存質量,因此老年下肢骨折病人的最佳麻醉模式成為臨床上重點關注的課題。在此背景之下,小劑量輕比重腰麻一硬膜外聯合麻醉手段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比較影響學是將不同影像設備用于臨床應用對比,進而采取最具有診斷價值的影像檢查方法對患者進行診斷。以此為醫學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從多角度了解一種疾病的本質。選取某高校2014級醫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作為本次探討比較影像學在核醫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的研究對象,取得了滿意的結果,其詳情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選取某高校2014級醫臨床醫學專業學生328人,作為本次探討比較影像學在核醫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的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個大班,傳統教學組有學生160人,比較影像學組有學生168人,兩組學生的年齡、入學成績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傳統教學組學生采用傳統的教授式教學方法;比較影像教學組,需要教師在進行疾病特點講解時,配合核醫學影像特點進行說明,采用多種儀器(X線、螺旋CT、MRI以及超聲儀等)掃描出來的影像,介紹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有各種角度對學生進行疾病表現和發病機制分析,并讓學生了解該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方式、療效評價方式、預后處理等。兩組學生所使用的教材,所學習的內容,課堂時間以及任課教師均相同,且學生期末所面對的考題內容和評分標準均相同。
3.效果評價。給比較影像教學組的學生發放教學效果評價表,待其填好后上交。統計兩組學生在期末考試中的成績,滿分為100,10090優秀、8980為良好、7970為中等,6960為及格,60x為不及格。
4.統計學方法。對以上收集到的兩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示,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比較影像教學組學生的評價: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相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喜歡比較影像教學方式,認為其能夠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將課堂理論和臨床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理解,鍛煉了自身的診斷思維模式,提高了對課堂講授疾病的認知程度.
2.兩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對比如表2。比較影像教學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傳統教學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參看表1)
三、討論隨著我國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三維軟件處理技術也不斷增加,醫學影像設備也隨之不斷更新。各種組合型一體化影像檢查設備也逐漸在醫療臨床診斷中被推廣開來。由本研究可以看出,在核醫學教學中運用比較影像學,比較受學生喜歡,且其考試成績成績優于傳統教學(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在核醫學教學中運用比較影像學,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疾病整體認知,為學生以后的醫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急性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結果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簡稱乙肝病毒,是一種DNA病毒,屬于嗜肝DNA病毒科,人感染乙肝病毒以后引發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1]。 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在急性期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效果欠佳,就會轉化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發展為慢性重癥乙型肝炎。據統計我國無癥狀的乙肝病毒攜帶者約1.3億,數量巨大,尤其是可通過母嬰傳播而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從而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身心的嚴重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在早期對乙肝患者進行正規的治療,同時監測治療效果[2,3]。本次研究主要對急性乙肝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了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診的70例急性乙肝感染者作為實驗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感染者41例,女性感染者29例,年齡18~65歲,平均(38.3±1.58)歲;以同期在我院體檢的7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43.6±2.42)。所有研究對象都沒有心臟病、腎臟病、其他肝病及最近均未使用任何免疫調節劑。
1.2 診斷標準 實驗組研究對象均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WS299-2008)。
1.3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3~5mL,分離血清后進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檢測,對兩組研究對象的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以后,采集實驗組患者的血清再次進行檢測,對比分析病情好轉組及病情惡化組的檢測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WPS-2013EXCEL進行數據錄入,SPSS19.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P
2 結果
2.1 從檢測結果分析,實驗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從檢測結果分析,好轉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顯低于惡化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結論
乙型肝炎具有潛伏性、傳播性、且慢性化,因而我國對乙肝的研究十分重視[3]。大量研究證實[4,5],乙型肝炎病毒對肝臟的損傷并不完全是因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的大量繁殖復制,更為主要的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入侵機體以后,引發了一系列免疫反應所致,免疫反應也是乙型肝炎感染者病情發展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病毒進入肝臟以后,B細胞被迅速活化,同時產生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本研究發現,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顯高于進行體檢的健康人群,好轉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顯低于惡化組患者,說明IgG、IgA、IgM含量的升高與肝細胞受損程度呈正相關,隨著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進一步加重,其體內的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也會進一步升高,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乙型肝炎患者肝細胞的受損程度。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肝臟免疫機制出現障礙,不能及時有效的清除異物抗原,這些異物抗原會消耗大量的補體,從而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并引發感染[5];死亡的肝細胞直接導致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升高;患者長期在病毒的刺激作用下淋巴細胞大量活化,也會導致球蛋白水平的增高。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IgG、IgA、lgM是急性乙肝感染患者較為敏感的生化指標,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越高,說明患者的病情越嚴重或者治療的效果欠佳,預后效果不理想,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可以作為反映肝功能損害程度的指標,可以作為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免疫球蛋白的增多提示患者肝臟細胞的受損加重,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輔助判定患者肝臟損傷的程度和病情的進展階段,指導臨床更好的治療本疾病[6]。
參考文獻:
[1]姚碧蓮,張欣欣.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規范進展[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07,34(2):108-111.
[2]吳在榮.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 定量檢測及CRP檢測的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8,21(5):97-99.
[3] 朱麗坤.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的檢測意義[J].河北醫藥,2012,34(2):284-285
[4]涂德幸,江濤源,高濤,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并發單株峰免疫球蛋白增多癥(IgG型)的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0,14(6):368-369.
方法:以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分娩的具有產后出血指征的產婦98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9例。一組在分娩后肌肉注射縮宮素,為對照組;一組在分娩后通過直腸給予米索前列醇,為觀察組。對兩組研究對象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第三產程時間及產后出血量進行比較,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觀察組研究對象產后出血發生率為2.04%,第三產程平均時間為7.35min,產后2h平均出血量183.6ml,均較對照組有明顯優勢,且具有顯著差異性(P
結論:米索前列醇直腸給藥在常后出血的預防中具有降低發病率,縮短第三產程,減少出血量等優勢,應用于臨床較其它方法具有顯著的優勢。
關鍵詞:產后出血米索前列醇直腸給藥預防效果出血量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74-02
產后出血是分娩常見的并發癥,直接影響分娩的結局,甚至導致產婦死亡。因此臨床需對產后出血進行預防處理,以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病及出血量,從而改善分娩的結局。近年來,臨床對產后出血的發病機制及預防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1]。研究證實,產后出血與子宮收縮乏力有關。臨床上常使用縮宮素和米索前列醇進行預防性治療。我院對米索前列醇直腸給藥的方法及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及結論簡介如下。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分娩的具有產后出血指征的產婦98例為研究對象,其基本臨床資料如下:①觀察組:觀察組研究對象49例,年齡在20-38歲之間,平均年齡32.4歲;研究對象伴發妊娠高血壓15例,前置胎盤8例,胎盤早剝8例,巨大兒6例,多胎妊娠7例,正常妊娠5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0例,助產6例,剖宮產23例;②對照組:對照組研究對象49例,年齡在22-40歲之間,平均年齡32.8歲;研究對象伴發妊娠高血壓16例,前置胎盤9例,胎盤早剝7例,巨大兒7例,多胎妊娠6例,正常妊娠4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2例,助產5例,剖宮產22例。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并發癥及分娩方式等進行比較,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預防方法。
1.2.1觀察組操作。觀察組研究對象使用米索前列醇直腸給藥進行預防,具體操作方法如下:①藥物:研究使用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國藥準字為H20000668,規格為0.2mg/片的米索前列醇片;②給藥方式及劑量:胎兒分娩后,取2片予米索前列醇肛塞,通過直腸給藥;24h后給予3片索前列醇,口服給藥。
1.2.2對照組操作。對照組研究對象使用縮宮素進行預防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藥物:研究使用由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H10930233,規格為10U/支的縮宮素注射液;②給藥方式及劑量:分娩前給予研究對象一定量的催產素,胎兒分娩后,予以2支縮宮素注射液,肌注給藥,24h后按上述劑量及給藥方式重復給藥一次。
1.3統計學方法。按研究需求統計兩組研究對象的臨床數據,并用SPSS15.1統計軟件分析,P
2結果
產后2h使用容積法測定研究對象的總出血量[2],并對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第三產程時間及產后出血量等臨床數據進行比較,觀察組研究對象產后出血發生率為2.04%,第三產程平均時間為7.35min,產后2h平均出血量183.6ml,均較對照組有明顯優勢,且具有顯著差異性(P
3討論
產后出血是臨床分娩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對產婦有嚴重的影響。數據顯示,在我國,產后出血導致產婦死亡居各種原因的第一位。因此對產后出血的預防對改善分娩不良結局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3]。現階段臨床常用的預防方法有肌肉注射縮宮素和直腸給予米索前列醇等方法。研究證實直腸給予米索前列醇具有顯著的優勢,是預防產后出血較為理想方法。
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能夠增加子宮的收縮頻率和幅度。在終止妊娠和流產中得到廣發使用,其對子宮的收縮作用已受到臨床醫患的認可[4]。但臨床使用該藥多通過口服給藥,影響了藥物的依從性和使用范圍。現階段臨床開始使用米索前列醇直腸給藥預防產后出血,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研究證實,直腸給藥不僅保留了米索前列醇收縮子宮作用,有效地降低了產后出血的發病率,縮短第三產程,減少產后2h的出血量,而且具有起效快,持續時間長,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等優勢,擴大了藥物的應用范圍[5]。我院研究數據證實米索前列醇直腸給藥較傳統的肌注縮宮素具有顯著的優勢,在產后出血預防的應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綜上所述,米索前列醇直腸給藥在常后出血的預防中具有降低發病率,縮短第三產程,減少出血量等優勢,應用于臨床較其它方法具有顯著的優勢,適于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吳文雅.米索前列醇直腸給藥預防產后出血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18(31):136-137
[2]毛魯英,鄭冰心,欒香梅.米索前列醇直腸給藥預防早期產后出血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08,24(05):235-236
[3]毛月蘭,馬鳳蓮.米索前列醇聯合縮宮素預防產后出血130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22(13):322-323
醫學論文正文的編寫,一般分為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四個部分。
1.前言
前言主要是概括本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等。前言要切題,起到給讀者一些預備知識的作用,并能引人人勝。
2.方法
方法中主要交代3部分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統計學方法。
(1)研究對象:①研究對象的入選方法:包括隨機抽取、志愿者、轉診樣本、連續樣本等。介紹研究對象的來源,不但有利于估計抽樣誤差,還能幫助讀者了解論文結論的適用范圍;②研究對象的樣本數、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③診斷標準和納入/排除標準:盡量使用“金標準”,并標明診斷標準的出處;④研究對象的分組方法:是否隨機分配,采用何種隨機分配方法:簡單隨機化、區組隨機化或分層隨機化,切不可簡單地寫成“隨機分組”。
(2)研究方法:①所使用的儀器(例如CT、MRI、造影機、超聲儀等),需注明其名稱、型號、生產單位、具體的掃描參數及操作步驟;②所使用的藥物,應寫明化學名、商品名、生產廠名,中藥還應注明產地,并詳細說明每日劑量、次數、用藥途徑和療程等;③試劑應寫明生產廠家名;④試驗方法如是作者新建立的要詳細介紹,老的方法應注明出處;⑤測量指標及判斷結果的標準,并標明標準的出處。
(3)統計學方法:醫學論文中通常會產生一些實驗數據,數據的比較需使用統計學軟件,因此在方法中應當介紹所選用的統計學軟件、統計方法、選擇的依據,以及差異顯著性檢驗水準。
3.結果
結果是論文的核心,它反映了論文水平的高低及其價值,是結論的依據。結果主要是以數據、表格或圖片的形式展現,并對其進行系統的闡述。結果表達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表達要準確、完整:報告結果的例數與入選研究對象的例數應吻合,剔除例數與剔除理由應交待,失訪例數及因其他原因死亡例數也應寫清楚,如有數據不全應作解釋。各個數據的計算要保證準確、無誤。
(2)統計學處理:診斷試驗的研究應報告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等。進行t檢驗或χ2檢驗時,需注明具體的t值、χ2值及P值等。
(3)對圖表中的數據加以必要的綜合提煉,強調主要結果。
4.討論
討論是對試驗結果的分析和論證,是對結果的必然性、偶然性、可靠性和重要性進行的全面、系統的論述,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討論是論文的重點部分,也是最難寫的部分,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討論部分是從理論上對實驗和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和綜合,為文章的結論提供理論依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本研究結果與其他有關的研究報道比較,有哪些不同或相同之處,哪些文獻支持本文發現,哪些文獻報道與本文結論不同。
(2)說明本研究的創新之處與局限性、不足之處,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3)具體解析研究成果。對新的發現、文獻尚未報道的內容進行深入討論,包括可能的機制、臨床應用范圍以及從研究結果對總體的推論。
(4)這些成果可為同行提供哪些借鑒。
(5)提出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展望、建議和設想。
5.結論
結論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可用一兩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內容,采用的方法以及獲得的結論,同時可以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研究任務。
6.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