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7:33: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icu優質護理服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加強思想教育, 樹立了優質化服務服務理念
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主要包括:要滿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 保證患者的安全, 保持患者軀體的舒適, 協助平衡患者的心理, 取得患者家庭和社會的協調和支持, 用優質護理的質量來提升患者與社會的滿意度。因此, 作為icu的監護護士, 在沒有患者家屬陪伴的工作環境下, 處處以患者為中心, 將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從思想上轉變認為監護護士是“高級保姆”的觀念, 用實際行動把優質服務落實到位。開展“優質護理”活動的初期, 科室對科護理骨干進行了動員, 組織全科人員進行了創優動員, 進一步統一大家的思想, 轉變服務理念, 全面推進優質護理服務。根據科室的特點, 在原有的基礎上, 通過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 不斷改進科室工作, 努力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 及時對表現好的進行獎勵, 使護士工作積極性大大提高, 優質護理服務的理念也漸入人心。
2 夯實基礎護理, 注重服務質量。
2. 1 針對ICU無陪護、探視時間短, 所有的生活護理及基礎護理均有護士完成這一特點, 提出在臨床工作中, 護理人員注重每個細小的工作, 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滿足及康復的要求, 為患者提供系統化、全方位照顧的基礎和核心。例如操作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 病床之間用床幔隔離, 協助患者更衣等, 護士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溫暖的話語, 一次鼓勵的握手等均給予患者康復的力量。
2. 2 強調對基礎護理的督導檢查, 逐步將基礎護理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 由督促變習慣, 使以前的“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 積極為患者著想, 把患者的需求時刻放在第一位。并將基礎護理和人文關懷貫穿于護理全過程。ICU患者病情重, 生活不能自理。ICU的全體護理人員加強基礎護理, 晨間護理、午間護理、晚間護理都做到一絲不茍。漸漸的, 規定變成了習慣, 基礎護理要做好變成了每一位護士心中的理念。ICU的患者也慢慢的有了新的變化, 床單位整潔了, 患者精神了, 病房干凈了。
2. 3 科室評選出1~2名護理質量督導員, 對護理工作中護士長不能及時發現的問題進行督察, 及時給予指導改進, 及時登記在科室建立的護理質檢本上, 并每月將發現問題及改進的效果在護士長例會上反饋一次, 取得了良好地效果。
2. 4 實行上級護士負責指導, 監督檢查年輕護士工作, 質量考核和科室護理績效考核掛鉤, 護士長和護理質控小組成員每天床頭交班時負責檢查患者的護理質量, 并記錄存在問題, 提出改進措施, 使科室的護理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2. 5 確定每月科室護理例會時間為護理質量學習標準日, 規范和提升了護理質量標準。
3 提高臨床技能, 加強科室護理人員的專科理論培訓及操作培訓。
想要更好地做到優質護理服務, 必須加強臨床技能的培訓, 針對這一點, 本科室利用晨會時間體會提供相關患者的理論知識和護理常規, 護理操作組成員不定時抽查護理操作情況, 并作好相應登記及反饋, 及時提出改進措施;每月組織護理查房一次、業務學習一次、護理理論考試一次及每人護理操作考試兩次;每季度集中床邊操作各種監護及急救儀器一次, 做到人人熟悉儀器的的使用及保養, 隨時做好應急準備。
4 鼓勵科室繼續教育及專科培訓。
全科人員均參加繼續教育學習, 其中2名護理人員完成山東省重癥培訓, 3名護理人員參加碩士在職教育, 2名通過了護理中級執業證書考核, 其余護士均參加本科在職教育, 通過學習不斷提高個人修養, 扎實理論基礎, 豐富個人經歷, 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5 監護室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優質護理舉措
5. 1 粉紅色的溫馨留言卡:讓患者家屬留下聯系方式, 并將患者的喜好、生活習慣等標注在留言卡上。更多的家屬則會寫上鼓勵患者的話語, 由監護護士轉達, 表達家屬及親友的心情, 拉近了患者、護士及患者家屬的距離。
5. 2 術前訪視并發放“致患者的一封信”以及轉出患者的回訪:通過訪視讓患者及家屬減輕了對ICU的恐懼和陌生感。
5. 3 為患者提供一次性紙杯、衛生紙。
5. 4 為探視患者家屬提供鞋套、隔離衣, 噴手消毒劑。
5. 5 進行英漢語結合交接班, 對于敏感詞匯, 使用英語交接, 避免影響患者情緒及治療, 注意保護患者隱私。
5. 6 根據患者病情需要為患者定制營養餐, 滿足患者的合理的飲食需求, 每天有供患者選擇的菜單, 有加熱飯菜和保溫措施。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高度要求醫療健康水平,醫療服務在人們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保證人們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無論是群眾還是政府,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都十分重視;在醫療衛生服務中,基礎護理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對減輕患者痛苦、促進康復、保障生命安全及提高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等,均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優化基礎護理流程,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是當今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近年來,我國各大醫院開始進行基礎護理流程優化工作,將患者的院感發生率有效降低,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的滿意度[1],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ICU病房中的住院患者大多數為危重急癥、各種大手術后的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危重、變化快,并且還不能自理生活,必須臥床休養,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依靠醫療設備維持生命。本文選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ICU中收治的50例患者,臨床護理中,給予患者經過優化的基礎護理,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時期我院收治的ICU住院患者50例,臨床護理中,給予患者未優化的基礎護理;除了護理方法外,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均沒有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將兩組患者用于臨床比較。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院感發生率、家屬滿意度及搶救成功率。
1.2 方法[2]
1.2.1 修訂及完善基礎護理流程
在臨床護理中,基礎護理流程的優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使ICU病房的濕度與溫度保持在規定范圍內,前者控制在50%與60%之間,后者控制在24℃與26℃之間,保證患者的居住環境舒適。②針對醫院ICU病房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編排值班護士,一般來說,ICU基礎護理中,參與人員應該要包括高年資護士、低年資護士、護士、工勤人員,各1名,只要包括上述多位護理人員,才能夠保證基礎護理工作有效安全進行下去。③臨床護理中,要嚴格按照規定程序,給予患者適當的基礎護理,首先為洗頭與擦身,然后進行飲食與口腔護理,最后給予患者會陰護理,通過給予患者上述一系列護理,使患者的生存質量能夠得到保證。
1.2.2 加強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培訓
這個步驟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護理人員一旦入科后,就要采取手把手、一對一的方式對其進行相應的培訓。②在給予護理人員培訓期間,新入科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帶教護理人員必須從旁觀看,避免不恰當操作,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③各科帶頭人每周均對新入科護理人員進行授課,內容主要包括常見病基礎護理及注意事項、急救護理及注意事項,同時,還可以向新入科護理人員講授護理經驗[4],使新入科護理人員的基礎知識能夠得到有效增強。④要求新入科護理人員定期進行工作總結,至少要保證每周一小結,每月進行一大結,并且,要求在工作總結中強調操作錯誤事項;帶教人員針對護理人員的突出成績給予表揚,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對于操作失誤,要給予他們相應的糾正,避免再次發生類似錯誤。
1.2.3 強化護理意識
①給予患者適當的目光接觸與觸摸,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及安全感。與患者家屬多加交流,增強患者家屬的信任感。②護理人員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隱私權及人格尊嚴,使患者感覺親切,緩解他們的恐懼心理。③保證病房布置舒適安靜,及適當的通風采暖,努力為患者營造一個人性化的環境。④在護理服務中,護理人員要時刻以患者為中心,采用現代護理觀念指導護理服務,保證護理質量[5]。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表1 對比兩組搶救成功率
表2 對比兩組的院感發生率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
從表1、2、3中可以看出,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院感發生率及患者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赤峰學院 醫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的:探討更有效的ICU護理模式,以為進一步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達到護患均滿意的效果.方法:對ICU護士的一系列工作模式作出了調整:開展責任制整體護理、調整ICU護士工作崗位、注重人文、運用PDCA質量管理模式、細化分級護理、追求真正做到“以服務患者為中心”.結論:ICU護理模式的轉變不但提高護理質量,在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達到雙贏的滿意度.
關鍵詞 :工作模式;ICU;責任護士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1-0175-02
ICU護理工作特點集中了現代化的監護與急救設備,集中了各種危重病人的搶救與護理任務;護士既是先進儀器的使用者,又處于搶救病人的第一線;護理質量的優劣是ICU救治工作成敗的關鍵之一,響應衛生部2010年在全國系統開展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就ICU優質護理模式轉變提出一些見解與廣大護理人員探討.
1 強化責任制整體護理,分工明確
責任制整體護理是由一種護理工作制度和組織形式,實行由一位責任護士對病人全面連續性護理,使病人得到個體化的整體護理.要求護士為病人提供連續、全程、優質的護理服務.
要求患者入院有人迎接,住院有人管,出院有人送.豐富服務內涵,讓護理工作更加的貼近患者,貼近臨床,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以病人為中心,要求從病人入院到出院均由責任護士對病人實行8小時在崗,24小時負責制,由責任護士評估病人情況,制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才能實現連續化和延續化的護理,才能增強護士的責任感,增強了護士的成就感,密切護患關系.
2 優化護理工作模式
2.1 護理記錄文書簡單化
采用表格化護理記錄單,既大大減少了護士用于書寫的時間,又將與護理相關的重要信息納入模版中;對各類護理記錄表進行了簡化,使護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接觸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與患者加深溝通和交流,為患者提供真正的優質化的護理服務,滿足患者要求的同時,達到了護理的最終目的.
2.2 注重人文關切
2.2.1 人文關切探視制度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發展,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防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孤獨心理是病人常見的心理.本著“以為患者服務為中心”,令患者家屬安心、患者滿意的宗旨,每周一次1小時探視改為每日固定1小時探視,探視時間床旁只允許有一位家屬.進入ICU時,向家屬做健康教育,嚴格控制感染源,探視患者需嚴格按隔離制度遵守:穿隔離衣、帶一次性帽子、口罩、鞋套、搶救回避原則等,讓家屬清楚患者病情發展,真正為患者做到心理、社會因素的支持,向家屬展現ICU護士工作的一角,減少護患矛盾.
2.2.2 護理服務內容公開化
宣傳板或墻上公開標明護理服務內容,(1)分級護理標準和分級護理要求,令患者及其家屬能正確劃分自己的分級,并知道怎樣針對病情護理治療,不僅有利于病情恢復及患者的心理護理,減少護士不必要的宣教,騰出更多時間為患者做病情評估及護理操作;(2)服務內容包括:為患者實施的病情評估結果、存在問題、治療和護理措施、生活護理、康復和健康教育,做到“心到位、說到位、做到位、管理到位”.
2.2.3 音樂療法減少ICU綜合癥
每位ICU患者床頭配置電腦,內存舒緩音樂,在治療持續進行時及患者未睡眠時,運用音樂療法,改善患者的心情,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少誘發病因,加強心理護理,最大限度預防焦慮及ICU綜合癥,并制定ICU告知流程,各級護士履行告知.
2.2.4 以人為中心的護理排班模式
夜班由以往的單人值班調整為雙人值班,排班時對每班護士的自然情況及業務能力等信息作出全面分析和了解,每組采取最佳組合,從而發揮護士自身潛能,激發護士的積極性及創造性,做到以最少的護士提供給患者最好的護理[2].護士長建立ICU護理人員信息庫,根據ICU患者的特點及專業的特殊性和工作量需求,隨時調整和補充護理人員,人員庫中體現不同護士的個人自然情況和業務能力,以方便工作的需要;護理部對空崗長達三個月的人員及時進行補充,休假超過三個月的護理人員提交護理部,再次上崗時需進行考核,合格后安排新崗位.護士長周排班,日調整,兩相結合,體現出責任到人的原則.工作量加大時實現彈性排班,增加護理人力并加強夜班人員配置,較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改變將以往的被動護理變為主動式服務.對護士常用的各種護理用物如治療車等盡可能一物多用,減少護士來回奔波于病房的次數,節約更多的時間服務于患者.細化交接班管理,總交班后進行床頭交班,做到一觀察,二測量量性指標,三翻身察看皮膚狀況有無壓瘡及壓瘡的潛在危險,四主動詢問患者病情變化,五建立床頭提醒板,交待病人護理要點及提醒事件以防遺漏,并針對問題進行分析,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解決.
2.3 調整工作方式,充分發揮護理職能作用
以往的護理人力配置大多為一種經驗式管理,往往導致不足與浪費并存的現象[3].根據護理工時測定,即使在護理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再人力效益和患者滿意服務之間達到雙贏和更好的協調,同時根據對護理人員進行工時測定可以科學的配置護理人力資源.針對工時測量結果,取消治療班,分解責任至床頭,治療班護士不再負責治療室配液,而是送藥至床頭,只進行領藥初次核對,及發藥時與管床護士同時完成再次核對,管床責任護士在配液前第三次核對后雙簽字.各床頭或病房配備電腦,進行電子處理醫囑,將護士還給患者,讓護士始終守護在患者身邊,主動更換輸液、做好生活護理和基礎護理,滿足患者的需求[4],真正做到“以服務患者為中心”.由于多方核對,治療護士明顯感到壓力減輕,有護士表示,終于能睡上安穩覺了.由于ICU病人的病情重,用藥數量大、種類多,改革前后工時測量可明顯看出,在轉移至床頭配藥后,治療班護士配藥時間減少了3小時以上,患者能夠及時用藥,責任護士無縫隙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及時作出反應.護士認為,在床邊配藥增加了用藥的準時性、準確性,增加了護士在床旁的時間,使責任護士有更多時間來進行直接護理.
2.4 改善護理管理方法,提高護理服務水平
2.4.1 使用PDCA質量管理循環保證體系
為加強護理質量,使用PDCA質量管理循環保證體系.建立監督機制,制作表格,工作量(專科護理、基礎護理、病人數、危重程度)每日登記,護士長每日進行確認簽字,工作量計入護士考評體系.通過加強細節管理和流程再造,逐步實現專業規范、細致、周到、慎獨的優質護理服務.每日定時檢查,每周不定時抽查,制定計劃,執行計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映了“認識-實踐-在認識-在實踐”的認識事物客觀規律[5].
2.4.2 加強以績效考核為核心導向的護理質量管理機制
根據護士護理病人的危重程度、數量、工作質量完成情況,建立績效考核制度.開展爭當“優質服務之星”活動,半年綜合評價一次,優秀人員上榜表揚.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 細化一級亞類護理標準和護理重點
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確定并實施不同級別的護理,并根據患者的情況變化進行動態調整.既是護士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護理服務的依據,也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士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6],同時也為護理服務費的收取提供科學有效的標準.為更加明確一級護理患者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配合ICU管理需要,采用亞類管理方式對一級護理的內容進行了細分,規定了相應護理重點.一級A的亞類標準為:①大手術后;②病重;③病情急或不穩定.護理內容主要為:①認真觀察疾病的情況,評估主要的癥狀和體征,詳細的交班;②嚴格無菌操作,認真做好生活護理,如:做好口腔護理、會陰護理、皮膚護理,必要時做頭發的清洗;③加強心理護理:由于此類病人角色依賴性較強,所以心理護理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護理措施.一級B的亞類標準為:①疾病情況不在發生變化,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②日常生活部分內容能自理,但疾病情況不穩定,隨時發生變化.護理內容主要為:①必要時詳細評估病人,并認真記錄,正確的表述存在的問題;②此類患者協助做好各類生活護理;③加強康復的護理.一級C的亞類標準為:病情趨于平穩,有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密切觀察,癱瘓、肢體障礙.護理重點為:①評估病人:每日不少于一次,同時注意對藥物療效的觀察;②鼓勵病人獨立完成日常生活的簡單需求,注意床邊安全的護理,同時加強心理護理注意角色的轉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及主動康復的意識.
4 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的調查一直以來都作為衡量護理工作的標準,ICU護士通常處于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中,面對不同心理反應和需求的病人,有時也會出現情緒波動.因此,為了增強病人的信心,要求ICU護士對自己的情緒和態度有自我調節和控制的能力,無論工作逆順,始終都能保持熱情飽滿、沉著穩定的情緒.改善工作模式的同時,培訓護士保護患者隱私,維護患者尊嚴,在探視時間不避諱家屬做操作,注重儀表,與患者家屬交談時首先要注意護理人員的言談舉止,如待人接物、文明用語、微笑服務及熱情主動的服務意識,主動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介紹患者的病情,如,變換、拍背排痰、夜間睡得是否踏實、大小便是否有特殊情況等,解釋所做操作的目的,滿足家屬對患者的情感需求,其次還要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中也會讓人感到快樂,在4個ICU病房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顯示,效度達到95%.
5 總結
在以患者為中心,以工作人員為本,以績效為原則,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為前提條件下護理模式的轉變,不但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而且大大減輕護士的壓力,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以“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為契機,全面提高ICU的整體水平,令醫院、醫生、護士及患者達到最大滿意.
——————————
參考文獻:
〔1〕胡德英,劉義蘭,代藝,周文娟,喻姣花,魯才紅.外殼優質服務試點病區開展責任制護理初探[J].護理學雜志,2010,25(18).
〔2〕秀云,徐蓉.專科護士激勵需求調查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4,19(19):47—49.
〔3〕吳小桂,鄒瀟湘,方二四.基層醫院病房護理工時測定及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9(6):35.
〔4〕徐美娣,朱凌云,蔣燕.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外科中的實踐與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3).
〔5〕李秋杰.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6〕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7〕劉華平,鞏玉秀,么莉,等.護理工時測量方法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7,7(10):27.
〔8〕張雅麗,蔡玨.中醫醫院直接和間接護理工作時間分配情況調查與分析[J].上海護理,2007,7(5):15.
【關鍵詞】 ICU病人;心理問題;護理干預
我院急救中心重癥監護病房自2006年1月成立封閉式的ICU病房,開展全護理工作六年、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兩年來,通過病例篩選,對急診入院收住ICU病房、意識狀態清醒病人的心理問題進行回顧性分析及護理干預措施的歸納,目的在于通過分析ICU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發生的相關因素,制定護理干預措施,將精細化護理干預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應用于臨床,有效減少和預防ICU患者焦慮、恐懼、抑郁、睡眠障礙、譫妄等心理問題的發生。將觀察的60例ICU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收集ICU患者60例,意識狀態清醒,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40-82歲,平均年齡53歲。其中心肺功能不全病人11例,嚴重創傷、多發傷病人18例,急性中毒病人15例,急性心腦卒中病人12例,其他4例。
2 心理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焦慮、恐懼
2.1.1 原因及表現 ICU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的原因:身體疼痛不適;對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不確定性;對診療環境的不熟悉;經濟負擔過重,疾病造成的對家庭、工作、社會關系的影響等[1]。表現為病人缺乏安全感,孤獨無助,煩躁不安,心率、呼吸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散大等。病人接受信息和溝通的能力下降
2.2 抑郁、懷疑
2.2.1 原因及表現 ICU患者由于不知情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法,對于患病后可能會失去健康、生活工作能力等,缺乏信息傳遞和對治療的信心而感到不安、抑郁,表現為:悲觀、絕望、憂愁、冷漠、情緒低落、與醫護配合程度下降等[2]。
2.3 精神譫妄
2.3.1 原因及表現 封閉式管理的ICU患者,因探視的限制,得不到家人和社會的支持,身體約束和活動受限,頻繁、未經允許的肢體接觸和個人空間的侵犯,持續的照明,持續的高噪音水平等,導致病人發生精神譫妄,感覺失衡和定向障礙。表現為病人出現幻聽、幻視,思維無序,脾氣固執,對治療的耐受性差:存在攻擊、傷害、拔管傾向,無法通過溝通進行安撫。
2.4 睡眠紊亂和晝夜節律失調
2.4.1 原因及表現 睡眠障礙表現為患者晝夜性節律去同步化,睡眠喪失、中斷等,是ICU病人中最常見的心理問題。原因:不能減輕的疼痛、煩躁和焦慮,身體約束和活動限制,高噪音水平及光線刺激,連續不間斷的治療護理等,是睡眠紊亂的主要原因。表現為身體疲憊、疲乏,血壓升高,免疫功能低下,機體能量消耗增加,認知功能障礙[3]。
3 護理干預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 盡量滿足患者要求,減少探訪限制,延長陪伴時間。病室內擺放家庭照片、物品,創造一個較少不適的環境。教會患者使用放松術,播放喜歡的音樂,進行治療性肢體接觸等[4]。
3.2 評估患者誘發心理問題的原因,改善環境中的應激原 通過鎮痛、鎮靜治療、的改變、保溫及降低病室光亮度,保證患者睡眠。集中進行治療和護理,減少對病人的睡眠干擾,保證至少有一段持續90分鐘不被打斷的睡眠。減少不必要的、無意義的噪音:醫護人員工作做到四輕,使機械聲、報警聲、談話、走路等人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解除不必要的肢體約束和活動限制。增加患者對護理及環境如照明、洗澡時間、飲食的控制感。給予重復的、頻繁的有關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定向力指導。確保患者能看到窗外,并沐浴陽光。
3.3 ICU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理念的運用 強調首診護理責任制,病區護士長、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時間主動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進行自我介紹和環境介紹,減少患者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做好床旁護理,鼓勵病人描述并表達恐懼心情。與患者進行對話時語氣應平靜,語速緩慢。護理人員每班交接時要正式向患者打招呼或道別,每次給予治療性的肢體接觸時間不少于5分鐘,每日3-5次。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和自尊心,盡可能減少患者全身暴露的時間、次數。建立“安靜護理時間”段如下午2-4點,在這個時間段將環境中整體的光亮和聲音盡可能降低,同時避免可能增加患者應激的操作(在這段時間內,皮質醇與其他與應激相關的激素的分泌水平最低)。
4 討論
ICU病人的焦慮、恐懼、抑郁、懷疑、睡眠障礙、精神譫妄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并非是單一出現,而是一種相互作用的負反饋效應的結果。這些問題的出現,會嚴重影響疾病的愈合,延長住院時間,增加ICU護理人員的工作難度和護理工作量。通過對收住ICU患者在入院第一時間內進行有效的干預,幫助建立和維持正常的社會關系,早期、充分評估患者誘發心理問題的原因,改善環境因素對心理影響的應激原,將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理念運用到ICU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有效阻斷ICU患者產生不良心理問題的因素等精細化護理干預措施的實施,有效地降低病人生理應激反應水平,減少應激對機體產生的影響,對促進疾病的康復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通過護理干預措施的實施,最大程度地體現優質護理服務給患者帶來的實惠,拉近了護士與患者的距離,不斷提升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從而杜絕了護患糾紛及投訴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兆秀,王宗蘭,等.精神科暴力行為與護理干預[J].護理管理雜志,2005,5(7):45.
[2] 李鳳玲,高誠,李秀玲.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心理問題及生存質量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5,5(12):4.
1臨床資料
2011年1—6月入住ICU患者,排除意識不清的患者情況,共對636例清醒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年齡在1~94歲,其中男性患者356例,女性患者280例;手術患者530例,內科患者106例;死亡0例。
2方法
2.1心理護理評估
入住ICU的清醒患者,在護理服務中由管床護士對其進行心理狀態評估,判斷其心理狀態,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措施落實后進行效果評價,護士長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患者轉科后由護理部進行患者滿意度調查。
2.2進入ICU后患者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2.2.1對ICU環境陌生和不適應。在ICU內,患者身心的痛苦容易造成睡眠障礙,加上患者整天看到的是密集的監護和儀器設備,各種監測信號,晝夜不滅的燈光及忙碌的醫務人員的身影,這些緊張的氛圍可造成患者視覺負荷加重[;各種噪音,如呼吸機、監護儀、微量泵等的報警聲,醫務人員走路聲、關門聲、說話聲均引起患者聽覺負荷。正常的生物規律被擾亂。
2.2.2疾病本身帶來的威脅感。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隨時面臨生命危險,其心理反應極其復雜。如各種大手術后難以忍受的疼痛,高熱伴寒戰,缺氧而致的呼吸困難等,給患者帶來嚴重的不適及痛苦,尤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持續劇痛而產生的瀕死感,更會使患者感到恐懼不安;看到其他患者被搶救的場面,聯想到自身的病情,從而產生對預后的悲哀及死亡的恐懼感。
2.2.3有創治療及監測引起的焦慮感。在ICU由于病情及治療的需要,有創治療及監測是常用的措施,如氣管內插管或氣管切開內置套管機械通氣、氣管內吸痰、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動、靜脈置管測壓,腹腔、胸腔或腦室引流等,這些措施直接介入患者的生命器官,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引起了患者的焦慮與恐懼。
2.2.4抑郁的心境。ICU患者抑郁的心境主要來于:患者病情危重,隨時有生命危險,家屬不能陪在身邊而產生的孤獨與苦悶;因氣管內插管或氣管切開造成語言交流障礙,無法表達需求;因病情或治療監測而使患者活動受限,處于絕對臥床狀態;ICU住院費用高,患者擔心造成家庭負擔。這些因素影響患者主動與醫務人員溝通,使之失去了治療的信心。
2.3針對基層ICU患者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相應護理
2.3.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首先要取得其好感和信任。因此,管床護士從患者進入ICU起,就要以主動熱情、和藹可親的態度去迎接他,用嫻熟的技術、豐富的臨床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職業素質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從而讓其產生安全感、信任感。當患者發病突然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時,易產生孤獨和恐懼心理。管床護士應主動、熱情的介紹住院環境、探視制度、主管醫生等。一句“您好!我是您的管床護士,您覺得哪里不舒服請隨時告訴我,我會盡量幫您解決”,緩解了患者孤獨和恐懼的心理。“您覺得氣不夠是嗎?不要緊張,我們將用機器來幫助您呼吸,請放心,只要您配合好,您就不會覺得氣不夠了”,患者對醫務人員有了好感和信任,才能配合進行治療與護理。
2.3.2加強護患溝通。護患關系是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心理護理是重要的保證。護士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文化層次、社會背景的不同,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及時解決患者表達的意圖,減輕患者恐懼的心理。護士要理解患者的手勢、眼神、表情及語言的表達,切忌只注意監護儀器而忽視了患者的體驗。對于語言障礙患者,護士更應顯示愛心和耐心,教會患者用手勢、眼神、書面或形體語言來表達信息。對神志清醒,但講不出話來的患者,如氣管內插管或氣管切開,要握住患者的手,告訴他讓他放心,醫務人員會關心他、重視他、搶救他,使他早日康復,或用紙筆書寫的方式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精神負擔。我院多數全身麻醉手術后患者進入ICU復蘇,在患者即將蘇醒的一瞬間,由于氣管插管帶來鼻腔或口腔異物感,加上導管對咽喉黏膜的刺激和局部壓迫,患者的第一反應就是拔掉氣管插管。為了防止意外拔管而增加患者的痛苦,護士除了對患者進行肢體約束外,更重要的是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患者出現咳嗽反射時,及時給予解釋和安慰,告訴他:“阿姨,您好!您醒了嗎?您的手術很成功,現在停機拔管觀察,您感覺呼吸順暢嗎?請您用力捏住我的手,好,很好,請放松,一會兒醫生來看您,如果您的情況可以停機拔管,我們會給您停機拔管的,希望您理解并配合,千萬不能自行拔管,好嗎?”通過溝通,患者會理解并配合。
2.3.3人性化護理。在ICU的患者病情危重,軀體活動受各種導線及管道的限制,生活不能自理,產生自卑心理。要尊重患者,在進行任何治療和護理操作,如:為患者進行會陰抹洗、床上擦浴、處理大小便、行肌肉注射、導尿術、體格檢查等,均應用床簾遮擋,減少暴露部位。以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還可以為患者準備報紙、書籍、雜志,允許患者聽收音機,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減少精神心理壓力[2]。情緒激動的患者要求見家屬時,不要受探視制度的限制,應想辦法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以控制患者的情緒。因為IC耵封閉的環境,以及光線的作用,入住ICU的患者通常難分日夜[3],白天一聲“早上好”,讓患者知道新的一天開始了,夜晚,在不影響治療的情況下把燈關少了,一句“好好睡吧”讓患者明白黑夜已經到了。
2.3.4注重患者的權益,做好解釋工作。為患者進行各種處置前,均向患者解釋,以取得患者的支持與配合。如:為患者翻身、叩背排痰前,如果不做解釋,患者會誤認為護士打他。進行有創治療時,管床護士守護在患者身邊,握住他的手,安撫他,給他力量,以穩定患者的情緒。
【關鍵詞】 護理風險;對策
護理風險(Risk management,RM)是指醫院內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重癥監護病房(ICU)是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場所,病情危重患者較多,復雜多變,需要工作人員廣泛的急救知識,是一個高風險科室。ICU護士處于臨床第一線,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下,臨床風險事件更易發生在護理工作中。本文旨在分析ICU護理存在的風險因素,尋求其防范對策,降低護理風險系數,有效規避護理風險的發生。
1 ICU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
1.1 護理技術因素 ICU急救儀器復雜,護理技術操作多,基礎護理繁重,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尤其目前ICU存在護理人力資源安排不合理,護士缺編嚴重,超負荷工作;護理人員臨床應急能力降低,低年資護士增多,護理業務和專業知識相對缺乏、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等,易導致護理缺陷的發生。
1.2 規章制度執行不嚴 ICU作為封閉式管理病區,沒有家屬或陪護的監督,若護士在工作中責任心不強,注意力不集中,執行醫囑及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未能認真執行三查七對,將給患者帶來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
1.3 護理記錄存在的風險 ICU護理記錄單是護士根據醫囑和病情對危重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過程的客觀記錄,記載了患者接受治療和護理的全過程,是醫療事故和糾紛處理中重要的法律依據[2]。在實施搶救措施時沒有時間書寫有關記錄,同時記錄單常常存在錯、漏記或記錄前后矛盾的現象,護士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自身保護意識。
1.4 護患溝通不良 由于ICU患者的病情特殊,患者與家屬希望詳細了解患者的治療、用藥、護理措施等,醫護忙于工作語言簡單,解釋不到位,易引發護理糾紛。
2 ICU護理工作風險管理與對策
2.1 全方位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 護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與護理風險的發生率呈反比。開展崗位練兵,靈活運用系統教學和隨機教學,結合臨床業務的開展情況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加系統的業務學習,如講課、查房等;以晨會為“園地”開展隨機教學提問,并定期給予理論考核,把考核結果與獎金掛鉤。
2.2 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實行彈性排班制,減少護理人員超負荷工作狀態,注重人員搭配,由高年資主管護師輪流帶班負責處理突發事件,組織搶救工作,調配人力,協調醫護人員、護患之間的關系;實行兩班制,減少交接班環節,降低由于交接班環節過多所致的護理風險。
2.3 完善各種風險管理制度 通過幾年的摸索實踐,我們先后建立了危重患者護理查房制度、儀器檢查登記制度、毒麻藥物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護理人員培訓制度、危重患者轉運制度等等。同時規范各種操作流程。設置《患者轉入、出交接班記錄本》,我們規定了轉出患者前必須再次評估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并及時做好記錄,提前通知所到科室及家屬做好接受患者準備。由于對這些細小環節稍微加以重視,我們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紛。
2.4 規范各種護理文書 針對ICU內重患者多,需要記錄的護理表格多,筆者所在醫院也重新制定了各種護理表格的書寫標準。強調護士在書寫護理記錄時要客觀、真實、準確,對病情變化做到隨時記錄、即刻記錄。這樣才能反映出護理行為的安全性、準確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加強法律知識學習,提高風險意識,加強對護士的風險意識教育,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為患者操作時,明確告知各種操作的目的意義,對創傷性操作執行簽字制度,正確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和維護醫院正當權利。
3 小結
通過ICU常見風險事件原因分析,制定防范措施,不斷地完善各項制度,健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建立各種緊急預案等,最大限度地避免各項風險事件的發生。因此, 有效的風險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風險的發生,維護患者的安全,為患者提供優質安全的護理服務。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ICU;護士工作壓力;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R1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589-01
ICU為了給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效果,把醫院中的重癥病人都集中起來,給病人一個最佳的物力、人力以及技術上的支持,采用統一的監控中心,對病人每張病床采用之間監護的模式。ICU重癥加強護理病房的患者一般都是病情嚴重,患者的病情及其不穩定,會突發很多的意外事故,所以需要對患者加強看護照料,給護士的護理工作增加難度,造成ICU護士很大的工作壓力。通過對ICU護士工作壓力的來源進行分析探討,并對其尋找相關的應對措施,能夠有效地緩解護士的工作壓力,進而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質量,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1.ICU護士工作壓力的來源
1.1工作性質特殊
ICU照料的患者不同于醫院日常住院的普通患者,護理系數難度會更加大。它采用的是一種新型的醫療管理組織形式,集合許多現代化的治療儀器和監測儀器,主要收治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且這些患者的病情變化莫測,給護士瑣碎和繁重的護理工作增添了難度。此外,ICU護士還需要與病人的家屬進行溝通,與每個探視人員交流,需要耗費很大的腦力與精力,給護士工作帶來很大負荷的壓力[1]。
1.2沉重的工作環境和護士的專業素養
ICU護理病房中的患者病癥嚴重,病情多變,患者的死亡率比較高,生死給護理人員造成巨大的心理影響。重癥室的多種儀器混雜的聲音以及患者病痛的聲音都會給護士的心理造成干擾。病人用藥換藥次數頻繁,病情多變,使得護士要時刻保持注意力集中,能夠準確地使用各種儀器設備,通過對醫療儀器發出的聲音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辨別,還要具備能夠分析設備上的參數的能力,及時地對有危及生命體征的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斷,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臨床資料。
1.3人際關系復雜,護理工作負荷大
ICU護士在進行護理工作時,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復雜的人際關系,如與醫生、護士、醫療技術人員、后勤人員等相關人員打交道,并要學會妥善地處理與這些人員的關系,避免人際關系困境的產生給護理工作帶來影響,給護士的工作心情造成影響,導致護士在高壓的工作壓力下,身心更加疲憊不堪。ICU護士需要承擔很大的體力活動,因為ICU病房急救事件多,任務繁重,非護理性工作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加之不正常的工作規律,使得護士正常的生活節奏被打亂。
1.4價值觀與現實的沖突
ICU護士都希望成為人人贊賞的“白衣天使”,但是實則上卻是擔任著高級保姆的工作。ICU護士需要承擔很大的工作壓力,但其工作收入卻普遍不高,所付出的勞動與現實的收入不成正比,導致護士難免會造成心理落差。ICU需要護士為其提供一個高質的,精準的護理質量,病人的病情變化比較大,會造成很大的護理風險,護士需要很大的責任心。患者家屬對護士工作的不理解,容易造成給護士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護士工作強度大、時間長,她們不僅是醫院的護理人員,也承擔著家庭責任。眾多壓力給護士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容易造成護士的身心疾病[2]。
2.ICU護士工作壓力的應對措施
2.1加強護士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ICU護士工作壓力比較大,這個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了能夠給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質量,要緩解護士的心理壓力,就要加強護士自我心理調節能力[3]。護士管理部門應定期組織護士心理健康培訓,增強護士的工作責任意識,提供護士對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護士本人應該合理調整工作與生活的關系,面對各種突發狀況要沉著應對,不急不燥。在生活中也要快樂生活,合理休息,多與朋友溝通交流,養成豁達的心態。護士還要養成總結壓力的習慣,并針對積極的壓力,找到釋放的方法,多學習,多實踐,逐步習慣重癥監護室的工作。
2.2構建良好護士工作環境
重癥監護室的環境比較復雜,醫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為護士構建更好的工作環境。醫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減輕工作環境給護士造成壓力影響:一方面創造團結、有愛、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醫院的調班制度應該要體現出人性化,要結合護士的休息需要,為護理人員提供較為舒適的休息地方,讓調班的護士能夠獲得一定的休息時間和良好的休息環境,為護士獲取一個高效的休息質量。最后,加強重癥監護室的隔音效果,減少工作噪音。在工作時間上,制定較為彈性的上班制度,要體現出管理者的人文關懷,并對護士的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在和諧的工作氛圍中,也能夠減少和護士的心理壓力[4]。
2.3加強護士專業技能培訓
重癥監護室對護士專業素養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護理人員有著更加嫻熟的護理技能,從而能夠勝任更復雜的工作需求,以此來獲取患者家屬的信任,這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責任心和信心[3]。護理管理者可以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從而提高護理水平。護士自己也要不斷加強護理專業技能,掌握各種儀器的操作方法,從而更沉著面對突發狀況。在護理工作時,向有經驗的人學習,與其他護士探討護士操作方法,全面提高自己的護理知識[5]。
2.4社會支持
用心做好護士的工作,用自己的職業道德及高超的護理水平贏得患者家屬的滿意。在面對醫療糾紛時,也要善于保護自己,加強法律意識,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社會需要對護理人員多加關注,為他們提供比較強大的社會支持。患者家屬應該要理解護理人員工作的難處,及時地與護理人員溝通,積極地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并在工作上給予護理人員支持,減少護患之間的沖突,進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質量。護士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調整心理上的不良情緒,對自己的作息規律做出調節,以最好的精力來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要正確地認識到價值實現與現實之間存在矛盾沖突,適時地消除自己的心理落差。家庭成員在工作上也要給予護士強有力的支持,以此來確保護士能夠身心愉悅地工作[6]。
3 結語
ICU護士的工作時間長,因為患者比較特殊,在護理工作中需要時刻集中注意力,加之社會上、工作環境以及工作性質等多方面的因素,給護士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護士心理壓力大,對護理質量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要從多方面下手,緩解護士的工作壓力,使得護士能夠更好地投入到護理工作中去,提高護理質量,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張海達.龔曉琪.鄧育芬.護士壓力源與應對方式的調查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25(25):169-170
[2] 戴琴.馮正直.謝剛敏.重癥監護病房護士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2,37(7):488-490.
[3] 逄冰潔.張曼玲.江志君.護理工作應激與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3,33(8):435-436.
[4] 曹嵐.唐春炫.蔣冬梅.重癥監護病房護士的壓力源分析及應對方式[J].護理雜志,2013,25(03):33-34.
這一年來,在繼續深入開展創群眾滿意醫院和打擊商業賄賂的思想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本職工作,現將一年來的工作做如下幾方面總結:
一:完善病房設施,加強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進行搶救和嚴密監測的場所,要求病房環境合理、簡潔、方便,利于觀察和搶救,病房的搶救設施齊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簡陋條件和設施下,在院領導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項設施和儀器,一年當中,增設了3臺呼吸機,6臺注射泵,2臺輸液泵,以及各種醫療用品。
并安裝了熱水器,室內開水供應設施,以及各種生活設施,以優質的病房條件服務于患者,方便的工作條件利于醫護人員,使得ICU的病房條件在本市以及周邊地區處于領先水平。
完善的設施離不開有效的管理,這一年中制定了:ICU貴重儀器管理制度,貴重藥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措施。做到物品定點定位放置,固定了儀器管理人員,藥品管理人員和物資管理人員。
一年來,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證了ICU(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ICU在本院屬新興的一門學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機構龐雜,醫療護理任務繁重,而我科的護理人員均年齡較輕,資歷淺,工作責任心不夠強,且ICU護士人員流動較大,因此制訂一套嚴格周密,切實可行的制度常規,以保證ICU的護理工作正常運轉,本年度在原有20xx年ICU護理工作試行草案中。
不斷完善和修改草案,增加了各項護理操作常規,急救藥品毒麻藥品每日每班清點制,無菌物品管理制度,護士培訓計劃,消毒隔離制度等,制定的同時督促,檢查執行情況,各項制度常規保證了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從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亂,其工作效能得以充分發揮。
三:提高護理人員業務素質,加強自身建設:
歲末年初回顧icu病房起步的這一年當中,我在擔任icu護士長這一年期間,在院領導的關心下,在科主任和護理部主任的幫助和支持下,使icu的護理工作得以正常運行,這一年來,在繼續深入開展創群眾滿意醫院和打擊商業賄賂的思想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本職工作,現將一年來的工作做如下幾方面總結:
一、完善病房設施,加強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進行搶救和嚴密監測的場所,要求病房環境合理、簡潔、方便,利于觀察和搶救,病房的搶救設施齊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簡陋條件和設施下,在院領導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項設施和儀器,一年當中,增設了3臺呼吸機,6臺注射泵,2臺輸液泵,以及各種醫療用品。并安裝了熱水器,室內開水供應設施,以及各種生活設施,以優質的病房條件服務于患者,方便的工作條件利于醫護人員,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使得icu的病房條件在本市以及周邊地區處于領先水平。完善的設施離不開有效的管理,這一年中制定了:icu貴重儀器管理制度,貴重藥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措施。做到物品定點定位放置,固定了儀器管理人員,藥品管理人員和物資管理人員。一年來,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證了icu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icu在本院屬新興的一門學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機構龐雜,醫療護理任務繁重,而我科的護理人員均年齡較輕,資歷淺,工作責任心不夠強,且icu護士人員流動較大,因此制訂一套嚴格周密,切實可行的制度常規,以保證icu的護理工作正常運轉,本年度在原有XX年icu護理工作試行草案中,不斷完善和修改草案,增加了各項護理操作常規,急救藥品毒麻藥品每日每班清點制,無菌物品管理制度,護士培訓計劃,消毒隔離制度等,制定的同時督促,檢查執行情況,各項制度常規保證了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從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亂,其工作效能得以充分發揮,
三、提高護理人員業務素質,加強自身建設
由于icu的工作性質及嚴格要求,護士始終處于病人治療及觀察的第一線。因此,護理人員的素質如何,將直接關系到icu的工作效率。這一年來,icu護士的培訓工作是我工作之重點,在icu護士的后續教育中,我采取了在職培訓,外出進修,自學與考核相結合等辦法,并結合醫療定期舉辦科內業務講座及參加護理查房,嚴格按照xx年icu護士培訓計劃進行培訓并考核,XX年度先后輸送兩名護理人員到上海北京進修,全科護理人員均參加了護理專科或本科的在職教育,一年的培訓使得icu護士能勝任日常工作,大多數護士成為icu熟練人才。
要做好icu護士姐妹的領頭雁,不加強自身學習是不行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并在媒體和網絡上查閱icu相關資料,學習和探索,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業務水平,之外,本年度還參加了護理本科的在職教育,并取得良好成績。與此同時,協助院長順利完成了課題的研究(這一課題,并通過了市科委鑒定,除此之外,還參與了我科)。
xx年度我科收治病人×××余例,成功搶救了急重癥胰腺炎,特重度顱腦外傷,心肺復蘇后,多發傷等危重癥患者,還配合心胸外科順利完成了多例心外手術后的監護任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年來的護理工作由于院領導和科主任的重視,支持和幫助,內強管理,外塑形象,在護理質量,職業道德建設上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許多的缺點,有待進一步改善。
【關鍵詞】3H護理模式;ICU;文化休克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215-01
文化休克又稱文化震驚,是指生活在某一種文化環境中的人初次進入到另一種文化環境時所產生的思想混亂與心理上的精神緊張綜合征。主要表現在生物學、心理、情緒三方面的反應。由于ICU的特殊性,患者面對其不熟悉的生活環境,受到陌生的感官刺激的威懾,會引起他們的應激反應,導致ICU患者文化休克的程度增高,嚴重地影響疾病的治療和患者的身心康復。為減輕患者的文化休克,提高護理質量,筆者針對ICU患者出現的文化休克提出相應特殊護理對策,取得較好的效果。
1 文化休克原因分析
1.1 外在因素
是指患者自身以外的因素,主要是指醫院的物質環境。ICU是救治急危重病人的特殊護理單元,有特殊的醫療環境。此環境對進入ICU的患者來說都是陌生的,每天面對的是各種維持生命的治療設備和監護儀器以及醫護人員緊張忙碌的工作氛圍,這些都會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產生一定的影響。生活環境與治療環境的改變,使患者表現出明顯的文化休克。
1.2 內在因素
是指患者的自身因素。由于每個患者的個性、生活環境、教養、文化經歷不同,對同一種文化環境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
1.2.1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對ICU的各種設備和監護儀器,對自身疾病康復的促進作用的認識較差,因此沒有文化程度高的人適應能力強。
1.2.2 態度和信仰 如有的患者及家屬,即使身患重病也不相信科學治療方法,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療,使得適應ICU文化環境的時間延長。
2 文化休克表現
由于個體文化程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文化休克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在心理上多表現為焦慮、恐懼、沮喪、絕望等,在生理上表現為出汗、失眠、手擅抖、血壓升高、尿頻、食欲減退等,在情感上表現為易激動、憂愁、哭泣、心神不安等。
3 3H護理模式的實施
由于病情需要,各種檢查、治療、護理操作及對ICU環境的陌生感、對疾病的恐懼感且家人不能陪伴身邊等諸多因素,會使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此時,我們應對患者進行適度的健康教育,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調動患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積極配合治療。護士可以通過觀察、溝通,從不同角度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及背景,結合自己的知識,采取易于接受的方式來幫助患者克服文化休克。“3H”(Hotel賓館、Hospital醫院、Home家庭,簡稱“3H”)護理模式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不但滿足病人低層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高層次的需要,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三個方面得到全面的護理。
3.1 Hotel式護理服務―――舒適的護理
3.1.1 硬件要求 視覺上,保持病室清潔整齊,在病室內擺放少量花草,環境舒適;聽覺上,①安寧怡靜,適當的播放輕音樂。音樂這種非常語言的刺激經耳蝸管,由聽覺細胞將信息通過神經沖動作用于大腦邊緣系統及腦干網狀結構,調節情緒反應及植物神經功能,引起生命體征的變化[1]。②將心電監護、呼吸機及微量泵等儀器的報警音量調到較低水平,醫護人員間減少不必要的對話,控制ICU噪音水平。因為很多研究已經證明,噪音可引發和加劇焦慮[2]。③在搶救急危重病人時,盡量避免其他患者在場,條件不允許時以床簾相隔,做到忙而有序,并將不必要的儀器移至患者視野外,減輕知覺過度負荷,減少環境對他們的惡性刺激。④減少睡眠剝奪,保障睡眠質量。失眠是ICU患者感受的主要心理壓力,持續的睡眠紊亂可以抑制細胞免疫,且覺醒的增加也會導致12%的自然殺傷細胞活性的變化[3]。因此我們要將醫療護理操作安排緊湊,使患者至少有70~90min的持續睡眠時間,考慮ICU特殊的環境及持續的檢測監護或呼吸機輔助通氣使患者沒有完整的睡眠周期,我們鼓勵患者白天少睡,并配合白天、夜晚時段予以調整燈光強度。夜間減暗燈光,關上門,放下窗簾,調低儀器聲及報警聲,巡視時步態輕盈,盡量減少語言干擾,控制噪音水平至45dB以下,幫助患者入睡。
3.1.2 軟件要求 護理人員不僅業務過硬,而且儀表素雅、舉止端莊、親切和藹、坦誠可信,特別是在禮儀、信仰、生活習慣等方面尊重病人,避免不理解而造成對病人的傷害。
3.2 Hospital式護理服務―――個性化護理
評估 科室制定患者入院評估量表,用于評估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和生活依賴程度。了解:每個床頭為患者配備記事本,用于記錄患者最關心的事,最喜歡的事,最擔心的事,視病人生理、心理、社會為一個整體。制定:根據對病人的評估和了解,因人而異制定個性化護理標準,使病人感到護士的關愛和尊重,從而解除其孤獨、焦慮、憂慮和抑郁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供:提供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及健康信息,使病人有選擇地接受最合適的診治和護理,讓病人以最佳的心態接受治療和護理,促進身心健康。
3.3 Home式護理服務―――溫馨護理
盡量營造具有家庭氣氛的ICU環境,與家屬多溝通、勤交流,獲得家屬配合,完善心理護理。新病人入院后,護士長親自到病人床邊進行訪談,從訪談中獲取與病人有關的各種信息,用于指導和安排護理工作,讓護士服務于病人開口之前,使病人有安全感。病人住院期間,如果正逢節日或紀念日,醫護人員為病人進行多種形式的祝福,為病人提供更多有形的物質支持和無形的情感心理支持,讓病人有居家的感覺。病人出院后一周內,護士對病人進行電話回訪,內容包括生活、飲食、服藥、健康狀況及護士的問候,將溫馨服務延伸到家庭。
4 3H護理模式的實施效果
4.1 研究對象
2010年9月后收治的患者采用3H護理模式作為實驗組,至2011年8月共395例患者,其中男性215例,女性180例,年齡為58.3±15.6。前一年同期收治的387例患者作為常規組,其中男性226例,女性161例,年齡為54.5±15.9。兩組病人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經統計學檢查,差異均無顯著意義(均P>0.05),有可比性。
4.2 結果
常規組與實驗組患者適應ICU所需的天數和患者的滿意度對比結果見表2。
5 討論
5.1 本實驗組的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提高,適應ICU的天數明顯減少,這是由于3H護理模式不但滿足病人低層次的基本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患者高層次的需求,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三個方面得到全面的護理。
5.2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隨著經濟發展,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們將更多的來到中國;疾病本身、陌生的環境、溝通障礙等因素必定會造成文化休克,在健康服務體系中,護士是能幫助患者減輕或解除文化休克的最重要成員[4]。ICU護士的作用是通過實施包括文化護理在內的整體護理,使患者盡快渡過文化休克期,因此要求我們護士尊重每一位患者的生活習慣、及文化背景等,根據不同的社會角色因人施護,加強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協調各種關系,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及對戰勝病痛的信心,并充分發揮家庭支持系統的作用,同時不斷全面提高文化知識,掌握溝通技巧,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向患者及時提供多層次、全方位、有意義、有效果的文化關懷,這對挽救生命,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Ikonomidou E, Rehnstrom A, Naesh O. Effect of music on the patients’ pain and vital signs after operation. AORN Journal, 2008,80(2): 269.
[2] 郭鳳琳,張家駒.ICU綜合征及音樂療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7,16(3):103-104.
[3] Frada DK. Psychoneuroimmunology in Critically Ⅲ Patients. AACN Clinical Issues, 2009,14(1):25-32
1、20xx年護理工作安排、部署。
2、春節前主管院長帶隊、護理部、醫務科等聯合查房,節前、節后保證醫療安全。
3、雙節期間排班,緊急狀態下人力調配及時上報。
4、護士長會議,春節聯誼會
二、優質護理服務:階段工作安排
1、河南省“三級醫院優質護理服務檢查”和“十大指標、三好一滿意”檢查問題匯總、整改、落實。
2、20xx年優質護理服務階段工作安排、分步進行。
3、重點科室“優質護理服務”目標責任書簽訂:
1月上旬:手術室、產房、供應室,血透
1月下旬:急診科、門診注射室、社區病房。
4、重點科室專科護理規范。
三、質量、安全管理工作
1、專項質量檢查:急救物品規范管理。
2.持續深化落實:護理安全:12345護理質量:精準細嚴.
3.護士長“五常”工作。
4、20xx年四季度壓瘡和不良事件匯總、分析及全員講座.
四、“三基三嚴”
1、各科室“三基三嚴”計劃的制定,工作的安排
2、護理業務查房:甲乳心胸外科
3、護理業務學習:ICU王憲慧《重癥醫學科護理新進展》
【關鍵詞】 護理干預; ICU; 焦慮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4-0083-02
The Effect Observ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the Anxiety of ICU Patients’ Family Members/GUO Yan,ZHU Yin-zhen,WANG Li-yu,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4):83-8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the anxiety of ICU patients’ family members.Method:80 cases of ICU hospitalized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in author’s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3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s,4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implemente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visiting-answer” intervention measures,40 cas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the anxiety SAS scores of famili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rehensive compared.Result:The SAS scores of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hinese norm(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ICU; Anxiety
First-author’s address:Fog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Fogang 511600,China
ICU患者具有特殊性、復雜性、多變性的臨床特點,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疾病不僅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將患者家屬也帶入一種危機狀態,特別是對患者家屬心理、精神方面產生的壓力應引起ICU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1-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2012-2013年實施綜合干預的40名ICU病房住院患者家屬臨床資料,并與同期實施常規干預措施的40名家屬進行對照研究,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家屬在焦慮情緒方面的改善狀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ICU病房80例住院患者家屬作為研究對象,1例患者選擇1名家屬,家屬納入標準:(1)患者直系親屬(配偶、子女、父母);(2)年齡18~70歲;(3)連續探視在3 d以上。80名家屬按給予不同干預措施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0名,兩組患者家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40名家屬用傳統干預方法,即每日16∶00-16∶30探視患者30 min,若家屬有問題及需要時應隨時進行解答;對干預組40名家屬則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具體干預內容:設立家屬接待時間,30~40 min/次,2次/d:第一次為早上查房后,向家屬匯報夜間患者情況及為達到治療目標醫護患家屬應做的努力及配合,患者可通過電話或視頻與家屬交流;責任護士每天主動向家屬交代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情況,包括患者神志、情緒等;采取解釋、鼓勵、安慰、暗示等方法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干預;指導患者家屬進行身心放松訓練,緩解不良心理對身體的影響。
1.3 調查方法
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家屬焦慮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該量表共含2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4級評分,可適用于有焦慮癥狀成年人,SAS評分>50分提示患者焦慮[3]。由專科醫師與2名ICU資深護士分別在患者入院24 h內及72 h后(干預后)對兩組家屬進行SAS問卷自評,統計每例家屬SAS評分,計算出組內平均分。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SAS的中國常模標準分值為(36.8±0.5)分,兩組家屬干預前的SAS分值均明顯高于中國常模分值(P
表1 兩組家屬干預前后的SAS評分比較 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
干預組(n=40) 53.6±4.0 41.3±2.1 17.2192
對照組(n=40) 53.1±4.3 45.2±2.4 10.1461
t值 0.5385 7.7345
P值 >0.05
3 討論
ICU作為醫院危重癥患者的加強醫護病房,為封閉式管理病房,通過家屬與患者隔離而防止了一些非醫療因素對醫護人員造成干擾,在減少院內感染的同時也提高了救治成功率[4];但是由于ICU醫護人員救治工作繁忙,肩上責任重大,因此不能隨時解答及滿足患者家屬提出的一些問題及要求,再加之家屬與患者沒有過多交流,最終使得患者家屬精神壓力較大,產生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5]。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職能也開始朝多元化方向發展[6-7],家屬護理也成為護理工作的一部分,而對ICU患者家屬實施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也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衡量ICU綜合護理水平的關鍵因素[8-10]。在醫院ICU環境中,能夠與患者家屬有較多接觸的是ICU護士,因此ICU護理人員則是患者家屬獲得患者信息的橋梁[11-12],是最能滿足患者家屬需求的ICU工作人員,這也使得ICU護士擔負了幫助、疏導、安慰患者家屬的重要職責。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ICU患者家屬在剛入院時的SAS評分均高于中國常模分值,提示ICU患者家屬是焦慮高發人群;兩組家屬在干預后的SAS分值明顯降低,這一結果也說明ICU醫護工作者對家屬施行心理護理干預的重要性;而施行綜合護理干預組家屬的SAS分值更低于施行傳統干預的對照組患者,筆者分析其原因,本研究中的綜合護理干預模式與以往傳統的被動干預不同,綜合護理干預采用主動干預的方法,通過有效的針對性心理干預和加強與家屬的交流、溝通來減輕患者家屬焦慮情緒。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綜合護理干預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護理觀念,通過對ICU患者家屬進行積極主動的心理干預,減輕家屬焦慮情緒,減少醫療護理糾紛,同時也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1]林衛紅,胡金枝,洪靜芳.優質護理理念在ICU靜脈留置針留置重癥患者中應用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4):100-101.
[2]張浩明,郭秀平,方敏,等.預約式探視結合限制性探視制度在綜合 ICU 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3,24(19):2963-2964.
[3]楊燕.綜合性護理干預對神經外科ICU患者家屬心理問題的改善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2):32-34.
[4]張兵,李軍,張娜.需要層次理論在ICU患者家屬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4):8531-8532.
[5]丁磊,丁敏,朱建華.ICU 患者家屬需求評估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0):953-955.
[6]楊倩,孫洋洋,張桂,等.呼吸科重癥監護室患者家屬需求調查分析與干預措施[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10):1071-1074.
[7]陸柳雪,陸青梅,陸小妮,等.心理護理對危重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態影響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9):101-102.
[8]楊艷蕾,余炳方,李躍,等.完善ICU家屬按需探視制度提升優質護理服務[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3):2153-2154.
[9]王紅玉.護理干預在預防ICU綜合征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9):110-111.
[10]陳俊.ICU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90-91.
[11]劉莉,肖適崎.ICU聯絡護士對患者家屬焦慮情緒行護理干預臨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上旬刊,2011,17(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