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7:33: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常見的統計學分析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目的:通過醫學文獻調查以及臨床手術術前術后情況分析,有效的探討腹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以及腹腔鏡宮肌瘤剔除術三種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我院登記住院治療的150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將其分為3組,分別為:50例采用腹式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組;50例采用行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組;50例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組,將3種手術治療方法下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自主活動時間、排氣的時間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三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結果:通過統計學分析,三種治療方法下的各項基本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可知陰式組和腹腔鏡組兩組的各項手術指數的統計結果具有顯著優勢(P
關鍵詞:子宮肌瘤剔除術; 腹式、陰式、腹腔鏡; 療效比較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44-02
當前,子宮肌瘤是廣泛存在于女性生殖器官的臨床疾病之一,是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子宮肌瘤是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兩部分組成,發病常見于30-50歲之間的婦女人群。醫療史上對子宮肌瘤的藥物治療并沒有理想的治療效果,最為常見的公認的為手術治療方法,因為其見效快,對患者造成的病痛減少,而且可以做到根除疾病的效果。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現分為腹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本文主要是對3中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進行臨床調查和有效分析 ,探討其手術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1月一2013年11月登記住院治療的150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將其分為3組,分別為:50例采用腹式子宮肌瘤剔除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為腹式組,年齡為23-56歲,平均年齡為37±6.2歲;50例采用行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為陰式組,年齡為24-48歲,平均年齡為36±7.8歲;50例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為腹腔鏡組,年齡為26-55歲,38±4.9歲。
1.2 實驗方法: 分別利用回顧性和統計學分析方法對3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分析,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自主活動時間、排氣的時間的最終數據統計學分析。其中,腹式組患者按照常規的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陰式組根據患者的子宮肌瘤位置、大小進行陰道竅窿切,常規使用“T”管引流;腹腔鏡組可用單極電凝切開子宮肌瘤表面的瘤層及包膜、然后鈍性剝離瘤體,最后其他部位行縫合術。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別對統計數據結果分類分析,變量以均數±標準差的方式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的方式回歸性分析和綜合性分析,檢驗標準差為α=0.05。
2 結果
2.1 3組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結果中手術時間最長的為腹式組,時間最短為陰式組;手術出血量最多的腹式組,出血量最少的是陰式組;自主活動的時間最短的是腹腔鏡組,時間最長的是腹式組;排氣時間最長的是腹式組,時間最短的是陰式組;住院時間相比時間最長的是腹式組,住院時間最短的是陰式組。詳細的統計結果見表1.
3 討論
子宮肌瘤剔除術是旨在保留患者子宮的臨床手術,婦科疾病中是較為普遍的疾病之一。目前的醫療技術手段先進,子宮肌瘤剔除術也逐步由單一的保守治療轉為微創型的手術治療方法。腹式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是當前較為成熟的治療方法,另外經陰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術后創傷、術后復發病率少等優點也逐步被醫療事業所認可和廣泛采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新生兒 患病率 喂養方式
資料與方法
對廣州市海幢街轄區內0~28天的新生兒,上門訪視或電話隨訪。詢問和觀察新生兒體重、體溫、喂養方式、黃疸、臍部情況等,有針對性的對家長進行母乳喂養、新生兒的護理和常見疾病預防指導。將新生兒患病情況、喂養方式回顧性統計分析。
結 果
新生兒患病情況:統計學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2007~2009年新生兒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見表1。
表1 嬰兒患病情況
產婦健康知識知曉率:產褥期衛生、輔食添加,計劃免疫知曉率經統計學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3年來產婦健康知識知曉率(除母乳喂養知曉率外)逐年升高。見表2。
新生兒喂養方式:統計學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3年來純母乳喂養(5.2%、7.4%、9.2%)和混合喂養(84.4%、84.2%、86.8%)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人工喂養方式(10.4%、8.4%、4.1%)逐年降低。見表3。
討 論
新生兒訪視可以促進母嬰健康:新生兒訪視是廣州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單項和服務包的九大項目之一[1],在訪視過程可以及時了解新生兒健康隱患,指導產婦產后保健和母乳喂養,促進母嬰健康。
促進母乳喂養任務仍然艱巨:2007~2009年純母乳喂養(5.2%、7.4%、9.2%)和混合喂養(84.4%、84.2%、86.8%)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人工喂養方式(10.4%、8.4%、4.1%)逐年降低。但母乳喂養與《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提到的85%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母乳喂養是0~6個月嬰兒最佳喂養方式,我國母乳喂養率低的影響因素很復雜[2],促進母乳喂養任務仍然艱巨。
參考文獻
1 廣州市衛生局.廣州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單項和服務包,2010,4.
2 李俊芳.母乳喂養因素綜述.常州實用醫學,2010,26(2):107-109.
表2 產婦健康知識知曉率(%)
【關鍵字】中藥熏洗;針灸;痔瘡;術后疼痛
痔瘡屬于臨床中肛腸科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體的直腸末端黏膜與肛管皮膚的靜脈叢出現擴張、屈曲,導致多個柔軟靜脈團出現的慢性疾病,又稱為痔核。該疾病主要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1]。術后易發生疼痛、術后感染、尿潴留、出血等并發癥,其中疼痛是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近年來,通過采用中藥熏洗聯合針灸對痔瘡患者術后疼痛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2]。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痔瘡切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回顧分析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4例,對照組女性20例,男性14例,年齡20-70歲左右,平均年齡(47士2.56)歲,病程1-11年之間;觀察組女性19例,男性15例,年齡21-67歲左右,平均年齡(43士3.56)歲,病程1-10年之間。其中有20例外痔,有25例III度內痔 ,有10例IV度內痔,有13例混合痔。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臨床資料中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基礎治療
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術后疼痛等方面的健康宣教,有利于手術開展,并提高治療效果。兩組患者都進行局部浸潤麻醉,主要由同一醫師來進行手術。手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處理,使用子甲硝吐以及頭抱吐琳鈉進行靜脈滴注,1d/次,持續3d,傷口采用常規的碘伏換藥。
對照組:主要使用鎮痛藥物進行治療,例如:100 mg鹽酸呱替陡進行肌內注射。
治療組:治療組主要采用中藥熏洗聯合針灸進行治療。中藥熏洗坐浴:主要由15g歸巧,15 g地榆、15 g槐花、lOg苦參、lOg蛇床子、10g黃柏,lOg花椒,lOg蒲公英,lOg馬齒覓,10 g白鮮皮、5g白及,lOg甘草,5g冰片、5g芒硝等進行熏洗,一天3次,一次20min,持續3天。隨后采用針刺治療,讓患者保持俯臥位,主要采取雙側次骼穴、束骨穴以及承山穴,對皮膚進行消毒,使用次性毫針0. 30 mm x 40 mm進行針刺,得氣后進行平補平瀉手法,針刺5 min后,留針20 min,隨后拔除,3d為1個療程。
1.3診斷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不良反應等進行比較,并觀察治療的效果,以顯效,有效,無效為判斷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患者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采用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 )表示計量數據,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91.17%,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100%,通過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治療組的效果維持時間比較長,且治療組的療效明顯要比對照組顯著,兩組患者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痔瘡是臨床中肛腸科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疾病,又稱為痔核,發病率高,大部分患者都是接受手術治療[3]。但是,術后會出現各種并發癥,易發生疼痛、術后感染、尿潴留、出血等并發癥,其中疼痛是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的鎮痛藥物治療效果不是很好,無法緩解患者的疼痛[4]。通過不斷的研究,在臨床中開始使用中醫理論來對痔瘡術后疼痛進行治療,通過中藥熏洗聯合針灸法,利用各種中藥的熱力、蒸汽等進行熏洗,在溫熱刺激下,使位置的皮膚溫度的上升,可以有效的促進血液循環和吸收,從而達到化瘀消腫、清熱解毒以及活血止痛等療效。所以,中藥熏洗可以有效的避免傷口感染,促進傷口快速愈合,降低患者的疼痛[5]。
本研究將我院收治的68例痔瘡切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回顧分析法,對痔瘡術后疼痛的患者采用中藥熏洗聯合針灸法進行治療。研究表明,對照組總有效率91.17%,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100%,通過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治療組的效果維持的時間比較長,且治療組的療效明顯要比對照組顯著,兩組患者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宋鵬燕; 蘇學榮; 杜莉; 李寶云; 方蘭嬌; 鈕小倩.中藥熏洗治療痔瘡術后疼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11):121-123.
[2]郭琳; 王燦; 劉佃溫; 苗明三.中藥外用治療痔瘡特點分析 優先出版[J].中醫學報,2015(01):189-191.
[3]王曉燕.痔瘡套扎術聯合術后中藥熏洗治療痔瘡103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04):221-223.
關鍵詞:孟魯司特;布地奈德;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呼吸道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常常與氣道高反應性相關,長期發作可發展成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作性咳嗽、喘息、胸悶及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等[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住院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0~65歲,平均(45.1±3.2)歲。入選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中急性中/重度發作期哮喘診斷標準。根據隨機平均分組原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經比較,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抗生素、多索茶堿、0.9%鹽水3 ml+布地奈德2 mg,2次/d、0.9%鹽水3 ml+硫酸特布他林1 ml2次/d霧化吸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孟魯司特(商品名:順爾寧,美國默沙東公司生產)10 mg每日睡前1次口服。療程均為10 d。
1.3觀察指標
1.3.1肺功能檢測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0 d,各進行1次肺功能測定,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第1s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呼氣峰值流速(PEF)。(正常成人參考值:FEV1/FVC%>80%;PEF日變異率>80%)。
1.3.2臨床癥狀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咳嗽、胸悶、喘息緩解的時間。
1.3.3喘息發作 記錄住院期間白天及夜間哮喘發作次數。
1.3.4復況 統計患者出院后再住院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1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檢測指標進行方差齊性和正態分布檢驗后,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肺功能分析 表1顯示,兩組患者FVC/FVC%、PEF經過治療后均明顯上升,治療組較對照組上升更明顯,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分析 表2顯示,治療組咳嗽、喘息、胸悶等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出院1年內再次住院率分析 治療組再住院率為10.00%(3/30),小于對照組26.67%(8/30),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患者哮喘發作次數分析 表3顯示,患者住院期間治療組白天及夜間哮喘發作次數均小于對照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哮喘是呼吸道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是由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布地奈德是一種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第二代糖皮質激素。其抗炎機制主要有兩個[3]:首先是通過增強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的穩定性,抑制免疫反應,從而減少組胺等過敏介質的釋放并且降低其活性;其次,還能減輕抗原和抗體結合產生的酶促反應,通過抑制支氣管收縮物質的合成和釋放,從而減輕平滑肌的收縮反應。孟魯司特鈉是一種強效的具有特異選擇性的白三烯受體拮抗體,能特異地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另外,還能抑制肽素生長因子對嗜酸、嗜堿性粒細胞的促成熟作用,從而減輕氣道炎癥反應。本研究在治療支氣管哮喘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FEV1/FVC%、PEF均明顯上升,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較對照組上升更明顯。治療組咳嗽、喘息、胸悶等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治療組白天及夜間哮喘發作次數均小于對照組,而患者1年內再住院率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故孟魯司特聯合吸入布地奈德可以明顯改善患者愈后,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4]。
綜上,孟魯司特和布地奈德聯合使用可更好地控制哮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耀源,張孔.支氣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35水平變化及意義[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2,33(3):398-401.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層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5):331-336.
【關鍵詞】 利巴韋林;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臨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6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248-02
上呼吸道位于喉部以上,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的常見的多發病,患者常常病發于冬季以及春季,是一種易于傳染的疾病[1]。主要通過患者的飛沫、使用過的用具等途徑進行傳播,而這其中有大約90%的患者受到的都是病毒感染,因而需要使用抗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方能達到很好的療效[2]。利巴韋林作為一種抗病毒藥物,對于治療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好的效果。以我院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用藥方法進行治療,實驗組則使用利巴韋林注射液進行治療,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進行統計學分析。2組療效具有顯著性差異,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收治的124例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6例,年齡在4個月-12歲之間,將患者平均分為2組(均進行隨機分組),每組62例患者,均具有比較明顯的癥狀(主要癥狀:鼻塞、咽痛、發熱、咳嗽、流涕)。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以我院2011年07月01到2013年02月01收治的124例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平均隨機分為2組,每62例患者,分別稱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用藥方法進行治療,實驗組則使用利巴韋林注射液進行治療,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治療效果評價 顯效:患者的鼻塞、咽痛、發熱、咳嗽、流涕等癥狀完全或者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鼻塞、咽痛、發熱、咳嗽、流涕等癥狀緩解比較明顯。無效:患者的鼻塞、咽痛、發熱、咳嗽、流涕等癥狀緩解不明顯,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的方法 患者的治療的結果都使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來進行檢驗;P
2 結果
2.1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1。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56%),普通方法組的總有效率為(70.98%),實驗組比對照組的有效率高,差異顯著(P
3 結論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兒科多發疾病,主要由于患者感染病毒而引起。感染的病毒種類比較多(主要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因而需要一種可以殺滅多種病毒的藥物才可以達到治療多種類型病毒感染的效果[3]。利巴韋林作為一種抗病毒藥物,對于治療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好的效果,其是一種廣譜的抗病毒藥[4]。利巴韋林作用的機理是:細胞內的腺苷激酶可以磷酸化利巴韋林,利巴韋林變為利巴韋林單磷酸以及三磷酸這2種形式,可以抑制患者體內的病毒DNA進行聚合,進而達到抑制病毒增殖的目的。為了探究利巴韋林對于的治療效果,確定利巴韋林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意義。以我院收治的124例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用藥方法進行治療,實驗組則使用利巴韋林注射液進行治療,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顯示: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56%),普通方法組的總有效率為(70.98%),實驗組比對照組的有效率高,差異顯著(P
參考文獻
[1] 王惠英,盛明生,田海燕.利巴韋林滴鼻液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9):42-42.
[2] 趙娟.利巴韋林氣霧劑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觀察[J].齊魯醫學雜志,2010,25(003):268-268.
【關鍵詞】 呼吸道感染;間接免疫熒光;免疫球蛋白M抗體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15
呼吸道感染為醫院最常見的疾病, 為探討本地區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學分布情況,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本院及本市其他三級甲等醫院就診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計1450例, 檢測其血清中9種病原體相應的IgM抗體, 從而大致了解本地區呼吸道感染的概況, 為本地區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幫助,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本院就診的870例及本市其他三級甲等醫院就診的580例臨床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來源為兒科)作為研究對象。
1. 2 儀器與試劑 德國ZISS熒光顯微鏡、溫箱、濕盒、安圖生物提供的西班牙VIRCELL呼吸道九聯檢抗原片, 所有試劑均在有效期內使用。
1. 3 試驗方法 抽取3 ml靜脈血送檢, 嚴格按照試劑盒中的操作說明進行試驗, 試驗結束后將已封好的抗原片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
1. 4 判定標準 第10孔陰性對照孔出現橘紅色細胞表示試驗成功, 其他各孔出現果綠色熒光判為陽性, 仍為橘紅色判為陰性(1、3、4孔黑色判為陰性)。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單種病原體感染情況 所有患者血清利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總的陽性率為63.6%(922/1450), 其中LP陽性率7.2%(105/1450), MP陽性率53.1%(770/1450), Q熱立克次體陽性率0(無一例), CP陽性率1.4%(20/1450), ADV陽性率6.2%(90/1450), RSV陽性率6.2%(90/1450), FluA陽性率2.4%(35/1450), FluB陽性率46.2%(670/1450), HPIV陽性率26.2%(380/1450)。
2. 2 兩種病原體合并感染情況 兩種病原體合并感染的主要感染模式為MP+FluB、MP+HPIV、FluB+HPIV 3種, 感染率分別為34.1%(495/1450)、16.6%(240/1450)、15.0%(218/1450)。
2. 3 3種及3種以上病原體合并感染情況 3種及3種以上病原體合并感染率為15.5%(225/1450), 其主要感染模式為MP+FluB+HPIV, 共88例, 占9種病原體感染者的9.5%, 占3種及以上合并感染者的39.1%。
2. 4 感染與性別的關系 所有研究對象中, 男830例, 女620例, 男性陽性率為61.7%(512/830), 女性為66.1%(410/620), 經χ2檢驗,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感染在總感染者中占55.5%(512/922), 女性占44.5%(410/922), 不同性別感染患者在總感染者中比例相近。
3 討論
呼吸道感染是各醫院最常見的疾病, 尤其高發于兒童, 為兒科的常見疾病。因此病原體的查明對呼吸道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很大價值。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種類繁多, 而最常見的為本文所討論的9種。
本文數據顯示, 上述9種病原體IgM抗體總的陽性率為63.6%, 以MP單獨或合并感染最為常見, MP 感染總的感染率為53.1%, 較周文華等[1]報道的12.8%和包瑛等[2]報道的37.1%均高, 考慮主要為感染的季節性以及采血時機等因素的影響。而合并感染中, 兩種病原體合并感染以MP+FluB最為常見(34.1%), 與黃小琴[3]報道的20%及洪俊等[4]報道的18.35%的檢測數據相比, 本地區合并感染率較之要高, 考慮主要原因為取樣多來源于兒科病房, 可能病情較門診患者較重、混合感染較多所致。3種及其以上合并感染主要感染模式為 MP+FluB+HPIV。
MP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體之一, MP感染以呼吸道感染為主要癥狀, 但感染期間易合并其他細菌、病毒等而致使病情加劇、遷延不愈。嚴重者可引發肺炎甚至其他臟器損害[5]。MP的檢測方法有很多, 目前常用的有金標法、口腔咽拭子直接檢測法以及間接免疫熒光法。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對呼吸道常見9種病原體IgM抗體的檢測, 操作簡便快速且靈敏度高, 并且可實現多種病原體同時檢測, 對呼吸道感染的早期診斷及臨床用藥指導有很大意義, 另外也可進行病原學調查, 對該地區病原體的流行判斷有一定價值[6]。
總之, 通過本數據不難看出本地區混合感染中多是以MP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為主, 故認為洛陽地區2015年3月~ 2016年3月呼吸道感染主要以MP感染為主。
參考文獻
[1] 周文華, 姜勝玲, 楊俊文.小兒呼吸道感染病原學分析.河南預防醫學雜志, 2003, 14(1):26-28.
[2] 包瑛, 雷春蓮.小兒呼吸道感染202例MP-IgM抗體檢測.陜西醫學雜志, 2003, 32(4):342-344.
[3] 黃小琴.小兒呼吸道感染多病原的檢測及分析.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3, 34(22):3078-3079.
[4] 洪俊, 黎丹.湖北地區兒童呼吸道病原體的流行病學分析.職業與健康, 2015, 31(19):2683-2686.
[5] 張蓓, 余曉剛, 沈立崧.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血清學檢測及臨床應用.上海醫學檢驗雜志, 2001, 16(3):35-36.
【關鍵詞】先天性耳前瘺管 感染 膿腫切開 微波理療
中圖分類號:R473.7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090-01
先天性耳前瘺管是一種最常見的先天耳畸形,為胚胎時期形成耳廓的第1、2鰓弓的6個小丘樣結節融合不良或第1鰓溝封閉不全所致[1],是耳科常見疾病之一。瘺管以單側多見,也可為雙側。耳前瘺管管口多位于耳輪腳前,另一端為盲管。平時無癥狀,擠壓時有少量白色粘稠性或干酪樣分泌物從管口溢出。繼發感染時,則局部疼痛劇烈,皮膚發紅、腫脹、發熱,最后形成膿腫。若反復感染,局部可形成膿瘺或瘢痕[2]。現將感染期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以大連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耳鼻喉科門診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耳前瘺管病人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從10個月-68歲不等,均為單側瘺管,按就診的單雙月,將病人隨機分為試驗組40里和對照組40例。
2 方法
2.1 試驗組采取膿腫切開引流,常規隔日換藥,并在換藥后局部微波理療,成人功率10W/15M,兒童5W/15M。
2.2 對照組采取膿腫切開引流,常規隔日換藥。
2.3 觀察兩組切口愈合的情況:疼痛腫脹和愈合時間。分別統計切口愈合時間。
表1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天數比較
3 結果及統計學分析方法
傷口愈合時間分別為:試驗組14.80±1.83,對照組21.03±2.11日,采用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a=0.05,應用SPSS1 0.0軟件包進行分析,對比分析t值為14.12,p
4 討論
先天性耳前瘺并不都是單一的導管,故多呈“掌行狀”分支的多導管。深淺不一,而且多數由于感染后膿腫切開引流破壞了瘺管的完整性,導致感染反復發作[3]。微波的治療作用主要取決于內生熱和熱外效應。內生熱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增強受照組織的代謝,改善營養狀態,加速組織修復與再生過程,提高組織的免疫反映能力[4]。臨床上常見部分患者感染幾率很高,兩次感染的間歇期很短[5]。在先天性耳前瘺管感染期進行有效的切開和換藥增加微波理療可以縮短病程、減輕疼痛。
參考文獻
[1]田勇泉主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335.
[2]任重主編眼耳鼻咽喉口腔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114.
[3]張丹等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5 22 1 65.
關鍵詞 來氟米特聯合激素;Igh腎病;臨床療效
IgA腎病為臨床常見的腎小球疾病,有研究報道,臨床治療IgA腎病給予來氟米特用藥,具有可靠有效的免疫抑制效果。本次研究隨機選取我院接收診治的40例IgA腎病患者,通過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旨在為臨床治療IgA腎病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IgA腎病患者40例,所有受檢人員在接受檢測前,均得到相關的臨床檢測后確診,并得到患者本人或其家屬于知情書上簽字同意,根據不同治療方法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研究組男13例,女7例;年齡21~57歲,平均(36.7±8.9)歲。對照組男14例,女6例;年齡22~59歲,平均(37.1±9.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研究對比價值。
方法:對照組接受單純激素用藥,潑尼松口服,初始用量1.0mg/(kg?d),用藥6周后降低劑量,至12周降低劑量為50.0%。研究組接受來氟米特聯合激素用藥,潑尼松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氟米特口服,起始劑量50mg/d,3d后調整為20mg/d,結合患者蛋白尿改善情況,待其穩定后調整用藥劑量10mg/d。兩組患者均用藥6個月后,觀察臨床療效。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經不同用藥治療后,采用回顧性分析法,根據醫院IgA腎病相關規范準則設計調查表,將各項觀察指標詳細記錄于調查表中,通過計算機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兩組臨床療效、24h尿蛋白、肌酐、血清清蛋白(ALB)及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觀察對比。
療效判定標準:①完全緩解:用藥治療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50.0%,肌酐恢復常規值;③有效:患者24h尿蛋白定量降低30.0%~50.0%,肌酐無變化;④無效:上述指標無變化或惡化。
統計學分析:將所有數據經SPSS17.0統計軟件錄入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的統計描述采用(x±s),分析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定量資料的描述采用百分率,分析采用x2檢驗;P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60.0%相比于對照組55.0%,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24h尿蛋白及治療前后肌酐、ALB對比,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24h尿蛋白(1.53±0.69)相比對照組(2.11±0.77)明顯更低,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白細胞下降1例,血糖升高1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糖耐量異常2例;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相比對照組1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IgA腎病是造成總末期腎病的重要病因,IgA腎病的臨床變化過程與其預后存在顯著性的差別。現階段,臨床關于IgA腎病的發病機制研究尚不十分明確,因此臨床針對IgA腎病治療還沒有有效的針對性療法,多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手段,療效各異。
[關鍵詞] 直腸癌;臨床特點;預后;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735.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2(c)-0042-0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rectal cancer
LIU Jianxiong CHEN Deming FAN Haiying LIANG Jianxiong
One Zone of 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eshan 529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features cancer and prognosis. Methods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cancer clinical data of 60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8 to July 2010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Results To the follow-up deadline, the survival was 40 cases, death was 20 cases, the mortality was 33.3%.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umor gross type, histological type, Dukes stage and preoperative CEA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cancer prognosis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rectal cancer, the tumor gross type, histological type, Dukes stage and preoperative CEA level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Key words] Cancer; Clinical features; Prognosis; Correlation
眾所周知,直腸癌發病率居惡性腫瘤前4位,是我國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預后也比較差[1-2]。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直腸癌的預后越來越好,死亡率也不斷下降[3-4]。本文為此對我院2007年2月~2009年7月間收治的60例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主要探討了臨床特點與預后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08年2月~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經病理確診為直腸癌患者60例進行隨訪,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85歲,中位年齡63.5歲;病理分型:腺癌40例,黏液腺癌15例,未分化癌5例;Dukes分期:B期18例,C期40例,D期2 例。
1.2 治療方法
本文60例直腸癌患者均采用根治性手術治療,其中,45例保守保肛,15例非保肛根治手術。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預后情況
隨訪時間為6~24個月,平均12個月。存活40例,死亡20例,死亡率為33.3%。
2.2 臨床特點與預后的相關性
通過統計學分析,腫瘤術前CEA水平、腫瘤大體類型、腫瘤Dukes分期、腫瘤組織學分型與其預后明顯相關。見表1。
表1 直腸癌患者預后影響的臨床特點單因素分析(例)
3 討論
直腸癌在我國男女患者腫瘤發生率占第3位[1], 文獻中報道直腸癌梗阻以結腸區為最多,占53.5%[5]。在過去的20多年間,直腸癌的手術治療在技術上發生了兩次重大革命性進展[6]。上個世紀提出直腸全系膜切除,主張在整體切除腫塊的基礎上,盡可能完全切除直腸及其周圍系膜和系膜間組織,確保無癌組織殘留,并盡可能保留盆腔自主神經,提高術后生命質量。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呈現明顯的增高態勢。直腸癌的治療實際上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治療的最終目的不僅在于治好腫瘤,還要努力保證患者長遠的生活質量。比如直腸癌手術失敗的患者中,50%~75%有局部復發;術后5年內復發轉移死亡的患者中,49%左右死于局部復發,因此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率是延長生存時間的關鍵。直腸癌80%發生在腹膜返折以下,術后局部復發主要在小骨盆和會陰區,此處手術清除范圍受限制。術前放療能縮小腫瘤,利用手術切除,同時能使原來不能保留患者放療后變為保留手術,提高生活質量。而姑息性手術用于止痛、止血、縮小腫瘤、減輕癥狀[7]。本文結果顯示,60例直腸癌患者均采用根治性手術治療,其中45例保守保肛,15例非保肛根治手術。隨訪中,存活40例,死亡20例,死亡率33.3%。
在臨床特點上,一般認為,隆起型因生長緩慢,預后最好,浸潤型直腸癌因分化程度低,預后差,本組研究也證實了這點。多數研究證實,腫瘤的組織學類型是影響直腸癌預后的重要因素[8]。本研究同樣顯示,Dukes分期在單因素分析中均有著顯著的差異。還有研究直腸癌術前后CEA水平的高低對患者術后的復發及生存率有著很好的預見作用[7]。因此,有研究建議將CEA指標添加到現在的分期系統中。
總之,腫瘤術前CEA水平、腫瘤大體類型、腫瘤Dukes分期、腫瘤組織學分型與直腸癌預后明顯相關,需在診斷與治療上注意。
[參考文獻]
[1] 王棟亭,王學祥,吳曉波,等.直腸癌致急性腸梗阻外科治療(附18例報告)[J].結直腸外科,2009,15(3):167-168.
[2] 吳文輝,湯友珍,楊世斌.VEGF-C與血VEGFR-3在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7):22-24.
[3] 梁寒,郝希山,王仆,等,影響直腸癌患者術后生存的多因素的Cox回歸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8,26(11):688-691.
[4] 韋彪.直腸癌手術治療進展[J].廣西醫學,2008,30(6):867-869.
[5] 汪建平,王磊.青年結直腸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0,5(4):256-258.
[6] 王曉娜,梁寒.1829例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9,7(6):439-442.
[7] Compton CC,Greene FL. The staging of colorectal cancer-2009 and beyond [J]. CA Cancer J Clin,2010,54:295-308.
關鍵詞:舒適護理;糖尿病足;焦慮
糖尿病足屬于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足患者治療上較為困難,由于患者長期受到疾病的折磨以及失去了肢體的困擾,患者在心理上產生焦慮、抑郁、悲觀及孤獨等負性情緒,既會影響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又會影響患者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近一半的糖尿病足患者伴有心理障礙[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糖尿病足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9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本資料采取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患者糖尿病常規護理,包括藥物治療及飲食等健康教育指導。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及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舒適護理,具體包括以下措施:首先對患者進行心理舒適護理,護士要向患者介紹病區、醫師、護士的情況,消除患者陌生感,主動和患者進行交流,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滿足患者歸屬感。其次加強患者基礎護理,保證病房溫濕度適宜,被褥盡量輕柔,減少對皮膚摩擦,病房要擺放綠植和鮮花,讓患者有溫馨感。第三對患者實施足部護理,每天要進行溫水足浴,用軟毛巾將趾縫皮膚擦干,護士每天定時對患者足部的皮膚檢查,記錄是否有水泡、潰破及足背動脈搏動,出現干燥時要用凡士林潤膚,叮囑患者不要用力搔抓皮膚表面;每天對患者進行足部按摩,從足趾尖直到膝關節,此外要加強足三里、三陰交和陽陵泉按摩,動作輕柔,2次/d。
1.3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對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進行評價,觀察實施舒適護理后改善情況。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從醫療技術水平和護理服務水平評價臨床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和不滿意2種。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采取 SPSS22.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改善情況,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和住院時間情況,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足屬于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中有近15%左右的患者會出現足部的潰瘍,近20%左右的患者最終需要截肢治療[2-3]。糖尿病足治療時間長,而且一旦發生感染就會久治不愈,對患者的精神和經濟上帶來嚴重的壓力,因此患者常表現出焦慮和抑郁的負性情緒,因此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減輕患者焦慮情緒和避免截肢發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我院對患者實施了舒適護理干預,舒適護理是強調以患者為中心。我院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加強基礎護理以及足部按摩等護理方法,有效的疏導了患者的不穩定情緒,通過有效的護理保護足部的皮膚清潔,促進血液供應,有助于疾病恢復。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降低幅度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提高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江,劉閣玲.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護理[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0):163.
[關鍵詞] 小兒腹股溝斜疝;腹腔鏡;同期常規手術;手術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56.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139-02
小兒腹股溝斜疝是兒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其治療至今為止仍以手術治療為主[1]。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費用低等優點,已經得到廣泛地推廣和應用。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療效,并與同期常規手術作比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0年1月~2009年1月,我院采用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150例作為腹腔鏡組,同期常規手術20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患兒在年齡、病程和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1.2手術方法
腹腔鏡組:全麻下建立氣腹,以5mm腔鏡經臍部進入腹腔并巡視檢查,可發現未閉合內環口,臍左旁3cm處導入3mm操作鉗輔助,以特制帶線器及鉤針作內環口(疝囊頸)荷包合結扎,線結埋于皮下,皮膚切口以敷料加壓包扎不需縫合[2]。對照組:同期常規手術,按傳統腹股溝疝疝囊高位結扎術進行操作。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相對數表示,率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腹腔鏡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
2.2兩組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率比較
見表3。
由表3顯示,腹腔鏡組的術后并發癥、術后復發率和術后鎮痛用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是微創外科發展的趨勢,隨著醫學的進步,腹腔鏡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多發病、常見病,大多發生于男性。同期常規手術須解剖腹股溝管,有損傷輸精管的風險[3]。而腹腔鏡下手術是在直視下縫合疝內環口,可避免損傷血管和神經,同時能夠檢查對側的情況,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傳統的手術方式是在腹股溝內上方做橫或斜切口,找到未閉合之腹膜鞘突,予以縫合結扎。而腹腔鏡手術是經腹部做2個小切口,放入直徑3~5mm的腹腔鏡和操作器械,從腹腔內將未閉合之腹膜鞘突縫扎。
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如下優點:①傷口小、美觀。雖然有2個傷口,但每個傷口不到1cm,其中一個還在肚臍內,愈合后幾乎看不出。②創傷小。手術不經過腹股溝管,不影響其正常解剖結構[4,5]。腹腔鏡有放大作用,一般為直視手術的3~8倍,操作中對組織辨認更清楚。做一側手術的同時可以探查對側腹膜鞘突,若其未閉合可以同時予以縫扎,避免以后再次手術。與傳統手術一樣,腹腔鏡手術也會有一定的風險和并發癥。但經有經驗的醫生操作其安全性不比傳統手術差,許多醫院已經把腹腔鏡手術作為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標準術式[6]。
本研究觀察顯示,腹腔鏡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
[參考文獻]
[1] 李龍,李索林. 小兒腹腔鏡手術圖解[M].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44-46.
[2] 涂永久,林大富,陳戰. 微型腹腔鏡下自制縫合針行小兒腹股溝斜疝高位結扎術[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05,14(3):215.
[3] 趙英敏,李龍,馬繼東,等. 二孔法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比較[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6,6(8):595-596.
[4] Schier F.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ia repair-aprospective personal series of 542 children[J]. J Pediatr Surg,2006,4l(6):1081-1084.
[5] 呂新生. 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45.
[6] 李宇洲. 我國腹腔鏡治療小兒斜疝的現狀和發展前景[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4,4(5):368-369.
【關鍵詞】針刺;中藥;子宮肌瘤;臨床效果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婦女常見的一種生殖系統良性腫瘤,主要癥狀為月經不調,過多過大的子宮肌瘤能導致不孕,且有惡變的可能,嚴重威脅婦女的生命與健康[1]。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為研究探討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現選取來我院治療的56例子宮肌瘤患者,分析并探討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結果滿意,現將本次調查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樣本資料
選取2013年01月-2014年01月期間,來我院接受治療子宮肌瘤患者56例,年齡22-46歲,平均年齡為(38.3±1.3)歲。其中,黏膜下肌瘤的患者數為6例,漿膜下肌瘤的患者數為10例,肌壁間肌瘤的患者數為31例,混合型肌瘤的患者數為9例。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子宮肌瘤。排除標準:(1)不符合子宮肌瘤診斷;(2)年齡超過60歲;(3)合并嚴重其它系統疾病者;(4)藥物過敏者;(5)不同意、不配合實驗者。將56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單一中醫的治療方法:丹參30g,桃仁20g,紅花20g,川芎20g,生麥芽30g,白芍15g,郁金15g,黨參15g,香附15g,生牡蠣20g,鱉甲20g,夏枯草20g,田三七10g,莪術15g,三棱15g,廣皮15g,法夏15g,桂枝15g,土茯苓30g,白術15g。以上中藥水煎內服,在非經期早晚各服一次,堅持服用2個月。
觀察組接受針刺配合中藥治療方法:在同樣接受對照組上述治療的同時,還行針刺治療,選穴:子宮、關元、水道、氣海、天樞、足三里進行針灸,每次留針30分鐘,每日1次。若患者月經量過多,可加血海穴、三陰交穴進行針灸。若患者有心煩氣躁等癥狀,可加陽陵泉穴、太沖穴進行針灸。若患者失眠,可加神門穴、內關穴進行針灸。
1.3觀察指標
子宮肌瘤體積的變化,患者月經失調改善情況,白帶增多等癥狀的變化,子宮體大小變化情況。
1.4 療效判定
顯效:B型超聲顯示子宮肌瘤消失,癥狀體征恢復正常,子宮恢復正常大小;
有效:B型超聲顯示子宮肌瘤明顯縮小,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子宮接近正常大小;
無效:B型超聲顯示子宮肌瘤未減小或增大,癥狀體征未恢復或加重,子宮未恢復正常大小或進一步增大;
總有效數=顯效人數+有效人數;
總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
1.5統計學檢驗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表明本次實驗具有統計學意義。
2、子宮肌瘤治療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6.43%,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1.43%,觀察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3.17,P<0.05)。具體數值請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組別
觀察組
對照組
χ2
P值
總數(例)
28
28
---
---
顯效(例)
17
15
---
---
有效(例)
10
5
---
---
無效(例)
1
8
---
---
總有效數(例)
27
20
---
---
總有效率(%)
96.43
71.43
23.17
<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后肌瘤體積縮小情況
觀察組肌瘤縮小的體積為(3.24±1.41)cm3,對照組肌瘤縮小的體積為(1.83±1.58)cm3,觀察組縮小的體積明顯大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52,P<0.05)。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肌瘤體積縮小情況對比
組別
觀察組
對照組
t
P
縮小的體積(cm3)
3.24±1.41
1.83±1.58
3.52
<0.05
3、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結合晚婚晚育現象,這均有可能是造成子宮肌瘤發生率越來越高的原因。子宮肌瘤是常見的生殖系統中的良性腫瘤,主要發病年齡段為生育期婦女,其主要病理生理改變為子宮中層平滑肌廣泛增生。子宮肌瘤的主要癥狀為月經不調,不同程度的腹部包塊,部分患者會因此造成不孕,白帶性狀發生改變以及月經量的增多、經期延長,嚴重者甚至發生貧血,甚至有些患者需進行手術治療摘除子宮肌瘤。
手術治療雖能達到治療的目的,但往往給子宮造成巨大的創傷:一方面容易引起子宮或盆腔粘連,致使不孕的發生;另一方面手術后為瘢痕子宮,特別是妊娠后期增加子宮破裂的風險[2]。針刺配合中藥治療不僅能讓子宮肌瘤縮小或消失,還能緩解和改善相關癥狀,尤其是對有生育要求的婦女來說更為重要,子宮免受手術的創傷,能夠保證妊娠更加安全。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子宮肌瘤,具有療效好、肌瘤體積縮小快、創傷小等特點,值得大家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