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時間:2023-07-07 17:23: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第1篇

【關鍵詞】《魔笛》;西方歌劇;角色藝術;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053-01

一、《魔笛》作品分析

《魔笛》作為莫扎特生命最后一年寫就的歌劇作品,深度應用了音樂素材完成了對于人物形象以及審美特征的銜接與轉化,從序曲到終章都以不同的生命內涵完成對于性格的刻畫,保證了人物以及故事之中的沖突性能夠被其結構形式以及音樂體裁突出出來。

總體來說,在《魔笛》這部藝術作品之中,西方歌劇藝術的基本審美特性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被深度地詮釋出來,其豐滿的藝術效果保證了劇情能夠與音樂設定進行結合,人物的情感以及性格沖突能夠在深度的藝術內容中被展現在觀賞者的面前。對《魔笛》的人物角色以及審美特征進行分析,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歌劇藝術的內涵。

二、西方歌劇中的審美特征

西方歌劇藝術的人物角色以及情節藝術的設定都需要符合西方藝術發展的基本審美特征,無論是強烈的音樂情緒還是特殊的演唱技巧,都需要以角色為中心,以審美特征為基本設定,保證其演唱的旋律以及線條都能夠與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契合。本文從《魔笛》這一西方經典歌劇入手,從其不同的創作背景、題材風格以及故事內容簡要分析歌劇審美中所具有的戲劇美、形象美以及情感美,深入探究其不同的審美特點對于不同的歌劇角色來說所具有的藝術性。

(一)戲劇美。在西方歌劇藝術中,所謂的戲劇美,就是指在表演者情感以及心理發生巨大變動的過程中對于其行為引起的戲劇性變化,意志力從內心展現出來而對于外界產生的影響表現了戲劇性的重要特點。在《魔笛》中,戲劇美展現得最為明顯的地方就是第二幕中帕米娜以抒情性的詠嘆調來詮釋故事劇情,在音樂曲調的配合之下,無論是無奈而又傷心的感情還是純真而又執著的自我情感都被進一步釋放出來,歌劇以戲劇性的藝術沖突來完成對于人物的塑造,而最后戲劇性的懸念設置更為這部作品之后的沖突性發展埋下了伏筆。從整體上來說,這樣的戲劇美主要展現在人物塑造的情感沖突之上,戲劇的懸念設置更加能夠增加歌劇藝術的神秘感與藝術感,幫助觀賞者深度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基本特性,從角色藝術的角度展現基本的歌劇藝術審美。

從戲劇美的角度來說,歌劇藝術中所具有的沖突性和敘事性也能夠表現西方歌劇藝術對于審美的需求,無論是在情節鋪墊還是在沖突設置的過程中,戲劇美都能夠保證人物角色的塑造更加豐滿,根據歌劇內容的主要線索來激化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品格,以此保證故事情節的合理性和轉折性。

(二)形象美。從人物角色設定的角度來看,形象美更加能夠符合西方歌劇藝術中對于角色特點的設定要求,保證了能夠根據一定的故事情節設定標準來完成具體的人物特點轉化,以此來保證角色具有更加生動的特點。在歌劇《魔笛》之中,其個人角色的形象美主要是以音樂的方式表現出來,音樂形象能夠以深度的概括性來展現角色的個人情感及其內心思想,保證欣賞者在了解歌劇獨特風格的過程中還能夠在心中深度刻畫出其基本的人物性格以及豐滿的藝術形象,保證形象美這一藝術審美特點被全面性地展現出來。

在《魔笛》中,形象美被演唱者不同的聲音特點完美地詮釋出來,以薩拉斯特羅為例,其所擁有的男低音,將《魔笛》中太陽之神的角色進一步地展現出來,其寬廣渾厚的聲線塑造了光明、正義的藝術形象,保證了人物角色在藝術演唱的過程中與基本的審美特征進行了銜接與轉化,而歌詞對于角色形象的設定能夠將藝術角色與歌詞特點完成基本的統一,角色的基本定位就這樣在音樂形象性中體現出來。

(三)情感性。對于歌劇來說,音樂以及情感是必不可少的藝術元素,音樂作品的不同風格直接決定了歌劇藝術中的不同情感,能夠作為歌劇的基本標志之一對于歌劇作品進行一定的分類。所以,情感性在歌劇藝術中的展現主要從音樂中人物形象設定的角度出發,以不同的題材、種類以及格調設定完成對于情感內容的表達。

在《魔笛》中,其審美特征的抒情性主要可以通過詩、曲、聲這三種基本的要素展現出來,由演唱者以極度抒情的效果來豐富人物形象,以此來完成對于作品主題和形象特征的詮釋。在人物特征以及形象的設定之中,無論是歷史背景、人物地位還是人物關系,都能夠在抒情性的情節中被情感細化出來,保證歌唱性與抒情性的緊密相連,以此來完成對于歌劇藝術的二度創作是演唱者所具有的基本能力。

參考文獻:

[1]徐藝.論莫扎特歌劇音樂的戲劇性――以歌劇《魔笛》為例[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03).

[3]劉雙.抒情性和戲劇性在威爾第與普契尼歌劇中的比較[J].藝術百家,2009(S2).

第2篇

一.演奏藝術的審美特征實際上是被聽覺賦予的審美

人們在欣賞演奏藝術的過程中通常都是“聽”而得到的,主要是因為演奏藝術通過聲響來傳遞主要的情感,樂音是演奏藝術的重要素材,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配合多種音樂要素以及不同的表現手法進行表達。顯然,在整個過程中,“聽”實際上是整個演奏活動傳遞的重要步驟,也是首要因素,因此,如果想要從根本上了解演奏藝術的特性,我們必須要將聽覺帶給人們基本的外顯以及表征盡心理解和把握,從而進一步由淺到深去了解高級的審美體驗。

1.聽覺對于演奏藝術的重要性。藝術與科學等不同于人們的其他實踐活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去得到藝術的享受以及審美的愉悅就要親自參與到活動之中,只有人類自身的實踐才能夠從藝術中體驗到美感。在演奏藝術中,人們參與其中的重要手段就是“聽”,人們通過“聽”這一活動去感受音樂旋律以及音符的跌宕起伏,人們通過“聽”在大腦中產生反應,通過音調、音色等不同的要素進行對藝術的判斷和再次組合,給人們帶來音樂的體驗和感受。因此,對于演奏藝術的審美體驗,聽覺是必要的,聽覺能夠幫助人們對音樂旋律進行判斷體驗,得到審美體驗。

2.聽覺引發的內心的感知。演奏藝術的審美特征對于人們而言,只有在進行審美活動的過程中才會接觸到,實際上對于演奏藝術審美真正的開始是從感知演奏作品開始,當一個人的聽覺開始為人們的大腦帶來演奏的認知和感受之后,人們才能夠從大腦的一系列想象開始進行審美的實踐活動之中。而對于演奏的感知,是需要通過大腦進行記憶、分析的,在演奏藝術在人們的內心進行更為深刻的心理活動時,就變為一種對于演奏藝術更加積極主動的審美的心理活動。演奏藝術的審美體驗是必須要通過人們進行“聽”的活動,然后進行深度的心理感知的活動。

二.演奏節律帶來的的審美知覺

在演奏藝術中給人們帶來審美知覺的重要因素就是演奏作品中的音樂的構成要素,實際上就是音調、音色、響度,人們通過對音高、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階等對演奏進行美的體驗,局部的特征是不能完全把握其中的審美的,只有在對個體了解的基礎上對演奏作品的整體進行把握,才能夠真正體驗完整的音樂印象和總體的知覺。

1.音響。演奏藝術不是簡單的聲響的組合,而是通過特定的規律和創作的手法進行組合排列的,音樂音響的構成具有特殊的組織規律,對演奏中所包含的各種元素有機地組合和安排會直接影響到音樂的表現,同時也會直接作用于我們對演奏藝術的感受。

2.變化的節奏。顯而易見,節奏對于塑造演奏的主題形象來講是重中之重,不斷變化的節奏會直接影響演奏中的不同效果,相同的一首曲,在不同的演奏節奏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演奏者可以通過對音樂進行適時地改變主題形象的性格,增長音樂情趣。例如,廣東漢樂箏曲《昭君怨》,如果利用重復和緩慢的節奏就能夠將昭君的怨以及哀傷的情緒同時表達出來,是人么能夠從中體驗到兩種不同的感受,使得人們心情能夠隨著演奏的激動起伏,感受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鄉之情。也就是說,在演奏藝術中,節奏對于演奏的作用是其他要素不能夠代替的,不同的節奏變化能夠為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和體驗。

三.情感帶給演奏藝術的審美想象

演奏藝術具有較大的力量,能夠激發人們的情感、,在演奏藝術的熏陶下,人們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不斷去凈化我們的心靈、陶冶我們的情操。但是這些活動只有在演奏藝術的情感傳達中實現,通過情感的共鳴,人們才能夠從中體會到獨特的美,從而激發人們的情感,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1.演奏藝術的抒情性。音樂的演奏實際上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抒情的過程,演奏藝術就是被人們用來表達和傳遞情感的。相對而言一個人利用文字、繪畫等活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沒有演奏音樂來表達的淋漓盡致,音樂在這個過程中變成了整個思想以及情感的載體,在思想和情感在和他人分享的過程中,聽眾對于音樂的體驗和情感的體驗都是通過音樂來傳達的。換句話說,演奏藝術是一個情感表達的過程,在演奏中如果沒有情感,是不能夠成為高級藝術的。

2.旋律帶來的聯想。演奏藝術中的情感是需要受眾去用心感知的,在對演奏藝術進行感受的過程中,人們實際上也在不斷利用想象和聯想進行感受演奏藝術的美。在演奏藝術中,促進人們進行聯想和想象的過程中,演奏的旋律就是情感變化和表達的載體,通過旋律,我們才能夠從音樂中體驗到美的享受,才能夠有一定的情感的載體。不同的旋律都有著演奏者不同的情感蘊含在中間,根據不同的心理體驗,聽眾才能夠有不一樣的心理感受。

第3篇

一、抒情化

雜技、武術不強調表現人的情感與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而是通過新、難、巧的高難度動作,折射出人的智慧和力量。而舞蹈藝術則強調表現人的某種特定的內在激情,在表現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舞蹈藝術是由舞者內在的心動、情動駕馭外部的“行動”的。舞蹈也有高難度技巧動作,但它們是為表現人的情感服務的,是為表現一定的情緒、一定的思緒,或營造某種情境而存在的。舞蹈的人體,是由心靈駕馭的人體;舞蹈的心靈,是由人體外化的心靈。身心一致,表里透明,身體與心靈一起飛翔,這乃是舞蹈藝術所具有的特殊的沒學品格。舞蹈重在表現人的情感的成功特證,不勝權舉。例如《紅綢舞》的熱烈歡快之情、《荷花舞》的自由舒放之情、《天鵝之死》的拼搏抗爭之情;又如民族舞劇《玉卿嫂》,就通過女主人公玉卿嫂這一典型的中國寡婦的形象塑造,通過她潔如水仙愛如烈火的性格刻畫,通過她愛上一個身體病弱但又敢于迎接朝陽的青年慶生,但由于年齡和感情的寄托不同所釀成的悲劇經歷,重點表現出玉卿嫂心靈深處的痛苦,因為具有強大的情感震撼力。再如民族舞劇《紅樓夢》、也通過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古典舞所特有的造型美以及戲曲舞蹈中的“圓場”、“水袖”、“碎步”、“蹉步”、指法、身段等外部表演動作技巧,表現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她痛苦北非的內心情感。由此可見,情感化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

二、韻律化

舞蹈是富于韻律化的藝術,韻律化也是它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所謂“韻律”,原指“詩歌中的聲韻和格律。是詩歌形式美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音的高低、輕重、長短的組合,因結合停頓的數目集位置,節奏的形式和數目,押韻的方式和位置,以及段落、章節的構造。韻律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不同語種的詩歌,由于語言結構不同,韻律的規則也就不同。如漢語古典詩歌講求平仄交替、對仗聯偶、押尾韻,拉丁———印歐語系的詩歌注重輕重音、長短音、音步、頓數等都是韻律的具體運用。”②舞蹈藝術的韻律,指的是舞蹈藝術的韻味和規律,所謂舞蹈的“律動”或“動律”,也指的是這種有規律的運動。具體而言,舞蹈藝術的韻律,主要包含音樂性和節奏感量大內涵。舞蹈的音樂性眾所周知,自古以來,舞蹈就和音樂結成孿生姐妹,樂舞一體,歌舞聯合,從來就沒有無音樂伴奏(舞曲)的舞蹈,因此有人說:“舞蹈是無聲的音樂,音樂是有聲的舞蹈?!边@話頗有道理。我國唐代的《霓裳羽衣舞》,又名《霓裳羽衣曲》,這便是樂舞一體的及好例證。舞蹈與音樂合二而一,音樂情感與舞蹈情感相同步,形成情感鏈與情感結,從而取得1+1>2的藝術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懂音樂的人,就不能從事舞蹈藝術的創編與表演工作;反過來說,要從事舞蹈藝術的創編與邊沿工作,就必須懂得音樂。也就是說,舞蹈藝術是音畫同步、視聽一體的藝術。舞蹈的節奏性也顯而易見,節奏是舞蹈藝術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和表現手段。舞蹈的節奏,主要表現為人體的律動,即人體動作的力度、速度、幅度的規律性。也就是說,舞蹈節奏常常體現為人體韻律美。我國著名舞蹈家、被譽為“中國現代舞之父”的吳曉邦先生認為,構成舞蹈的三要素就是表情、節奏、構圖。他說:“‘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內在感情所表達出來的各種姿態和動作。而‘舞蹈的節奏’都是表情上‘人體動’的基礎?!瓝Q句話說,‘舞蹈的表情’離開了‘舞蹈的節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節奏如果不通過表情也不可能表現出來。”舞蹈動作節奏的起伏變化,不僅可以表現一定的思想內容,表達一定的情緒情感,而且也可以形成誤導的韻律美。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以舉世文明的敦煌壁畫與絲綢之路為背景,通過唐代畫工神筆張合女兒英娘的經歷,以及他們同波斯商人伊努思的友好往來,表現了“友好交往,通商互助,和睦相處,同泰民安”的主題,歌頌了中外人民源起流長的傳統友誼。其中的藝術亮色,是從壁畫上的舞姿為基礎,創作出新穎的舞蹈語匯,并且運用中國古典舞蹈的節奏和韻律,把舞蹈動作與靜態造型完美結合起來,取得了理想的藝術效果。特別是劇中英娘的一段獨舞,從“反彈琵琶”的造型開始,動作節奏由緩到急,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動作速度由慢到快,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動作力度由弱到強,充分表現了人物的情感變化,塑造出優美動人的舞蹈形象,使觀眾深深領略到舞蹈的韻律美,也使整個舞劇獲得極大成功,被譽為“復活了的敦煌壁畫”。節奏把舞蹈與音樂緊連在一起,舞蹈動作的節奏是以音樂的旋律的節奏為基礎的。“舞蹈節奏的進行是表現音樂內在靈魂的形象,舞蹈動作的延續、重復、變化始終伴隨著節奏?!雹鄹挥许嵚擅赖奈璧竸幼?,建立在節奏基礎之上;而音樂的節奏,又需要通過優美的舞蹈動作來形象地展現。顯然,對于舞蹈與音樂這兩大藝術而言,節奏都是構成二者韻律美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韻律化也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

三、民族化

民族化更是舞蹈藝術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藝術,都以民族化作為藝術之根。對此,古今中外的許多文藝理論家和藝術家,都有十分明確的認識和精辟的論述。俄羅斯作家赫爾岑說“:是任何藝術家在他們的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狈▏骷曳鼱柼┮舱J為:“誰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種藝術,他就可以發現每種藝術都具有某種標志著產生這種藝術的國家的特殊氣質。”所謂“民族化”,是“指作家、藝術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文學藝術成熟的標志之一。文藝作品要達到民族化,作者必須熟悉本民族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愛好,繼承本民族文藝的優良傳統和創造性地吸取其他民族文藝創造的優點,并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創作出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雹芪乃囎髌返拿褡寤且豁椚轿?、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復雜系統工程,它包括民族藝術思維方式、民族藝術形式、民族思想感情、民族藝術手法、民族藝術風格、民族風俗習慣、民族人文景觀、民族自然風貌、民族語言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因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國舞蹈藝術成功的民族化之路,充分地證明了民族化對于舞蹈藝術的重要性。不僅本土的民族舞,如《紅綢舞》、《采茶撲蝶舞》、《千手觀音》、《黃河兒女情》、《雀之靈》、《俺從黃河來》、《紅手絹》、以及民族舞劇《寶蓮燈》、《紅樓夢》、《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化的舞蹈藝術精品;而且引進來的西方舞蹈品種———芭蕾舞,也涌現出民族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經典之作。由此可見,民族化更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綜上所述,可見情感化、韻律化、民族化,是舞蹈藝術的三大重要審美特征,只有遵循這三大重要審美特征,才能創編、表演出舞蹈藝術的精品之作與經典之作。舞蹈和一切藝術一樣,迫切需要總結、繼承、創新、發展。

作者:王夢楠

第4篇

[關鍵詞] 電影音樂;審美;藝術性

電影的導演為了使影片的影視效果達到最優異的程度,最大程度吸引觀眾,他們會借用電影音樂的手段來達到這一效果。作曲家通過對影片情節和主題的把握,根據電影導演的創作意圖并結合自己的理解作曲,來展現電影的獨特性。電影音樂既保持了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又突破了音樂本身的審美。

一、電影音樂的審美特征

作為電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電影音樂,它在電影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被賦予了深刻的使命。這一特征也就決定了電影音樂既具有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又具有電影的審美藝術特征。具體體現在:音樂的抒情性、表達性、表演性等;電影的蒙太奇性、畫面性、交流性等。這種特殊的審美也就奠定了電影和音樂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風格。

(一)電影音樂的審美定位

電影音樂的審美定位是電影音樂審美特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他審美特征的前提。為此要想清楚地了解電音音樂的審美定位就有必要清楚一下內容:首先,電影音樂的審美屬性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電影音樂既具有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又具有電影的審美藝術特征。這個特殊的電影音樂審美屬性也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要重視電影音樂。其次,電影音樂的審美地位。電影是一門綜合型性極強的藝術表現形式,盡展各種藝術的技巧,最終形成完整綜合意義上的審美藝術。電影音樂和電影的結合可以看做是音樂和美術這兩大藝術科目的結合,視聽一體化的形成。電影音樂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電影附屬品,可有可無,而是一種必需品。電影音樂的加入給畫面以渲染,參與電影情節,賦予特殊意境。因此我們說電影音樂無論是在音樂界還是在影視界都有著重要的審美地位,不容忽視。再次電影音樂的審美形態。例如《黃土地》中民族化純嗓音的原生態歌唱手法配合西洋器樂美聲的唱法,正可謂是中西一體化,盡管眾說紛紜,但其中的優劣也是大眾所耳聽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對于電影音樂的審美形態的掌握還是很有必要的。

(二)電影音樂的審美關聯性

純音樂展現的是音樂本身的美好,不存在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而加入電影的電影音樂就不僅僅是傳達某種聽覺上的情趣,它還在引起觀眾的視覺沖擊力,引起觀眾的想象力,進而喚起人們對電影主題的認知和對人生的思考,以實現一種完整意義上的電影藝術審美的表達。音樂和電影在同一界面出現時,電影音樂的烘托和渲染使得電影畫面和情節所表達的更加真實、親切,獲得觀眾的一致認同。人們根據電影畫面和音樂的有機結合,一邊觀看畫面,一邊欣賞音樂,使得觀眾置身于電影氛圍之中,盡情感受電影和音樂帶來的美妙感。當音樂和電影同時出現時,觀眾還會很不自覺,情不自禁地把電影和音樂融合,自然地進行想象,加深對電影情節的理解和感受。例如電影《美麗人生》的音樂的出現把觀眾一次又一次地帶入父愛的偉大之中,同時給人生深重的啟迪。

(三)電影音樂的審美形態具有多樣性

電影音樂的審美形態具有多樣性,不管是聲樂還是器樂,不管是外國的異國情調還是本國的民族音樂,只要被恰當的應用,融合電影人物和情節就會被賦予感彩,有了人的情感,打動觀眾。例如《戀愛通告》中古色古香的中國風——古箏曲,劉亦菲樸素的面容不失清純,一曲古箏配以蝴蝶蹁躚,便使觀眾隨著情節的跳動舞動思緒。再如電影《英雄》的配樂《風》,日本鼓的應用結合中國傳統藝術的打法,使得音樂聽起來動感十足,大有一種殺氣在其間,撼動人的心弦,使人心緒不寧,隨著英雄的心隨之波動。

(四)電影音樂的審美指向性

電影音樂是為電影服務的,有一定的目的性,或烘托渲染氣氛,或深化主題,或展現人物的心理。作為襯托電影的電影音樂很有必要完成電影的情感,或緊張,或欣喜等,也就是因為這種電影音樂的審美指向性,也就必須保持音樂和畫面的一致。例如電影《與狼共舞》中,狼的叫喊打破原生文明的結束,同時也引發了觀眾對現代文明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引人對未來的重新審視。

(五)電影音樂的樂段組合性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電影是畫面和聲音的完美結合,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聽覺和視覺上的享受。在電影中,電影音樂在眾多聲音影像中顯得就極為重要了,電影音樂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它在電影的表現形式中具有時間的不連續性和不連貫性,也就意味著電影音樂的出現形式是間斷的。隨著電影情節和畫面的變更,電影音樂也會隨之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音樂是電影畫面和情節的附屬品或者可以稱之為從屬于電影情節和畫面,受其制約。這也就決定了電影音樂是由諸多音樂的樂段組合而成的,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些樂段組合并不是隨機或者雜亂成章的,而是緊密遵循電影情節和畫面的內容、長短等方面來組合的,可以說這種組合有很大的人為因素和個人情感。

(六)電影音樂的審美效應產生的吸引力巨大

電影音樂和電影是相輔相成的,相互影響和促進。電影帶動音樂的成名,想必大家都熟知《當愛已成往事》這一電影音樂,它就是中國經典影片《霸王別姬》一主題音樂,《人鬼情未了》的電影音樂《奔放的旋律》,那純粹、簡單、充滿深情的電影音樂《友誼地久天長》,也是因成為影片《魂斷藍橋》的插曲而家喻戶曉,還有那絕美的愛情悲劇《泰坦尼克號》的插曲《我心依舊》,更是讓觀眾聽后痛徹心扉,簡直身臨其境,與主人公Rose和Jack一同經歷愛情。

第5篇

關鍵詞:歌唱藝術審美特征

探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體現歌唱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藝術形象,構筑理想的藝術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對于歌唱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對歌唱藝術審美的認識。

在音樂藝術中,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一種感受和體驗。任何人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對美的藝術的欣賞都是一種審美活動。相比較之下,歌唱藝術在展示其審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極其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因為歌唱藝術美的構成法則,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而且還在于它充分體現了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從美學角度來看,無論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還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作為藝術審美對象,歌唱藝術其審美價值都存在于整個審美活動過程——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中。也就是說,聲樂藝術作品不是離開主體獨立存在的,它的價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并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主體審美的自由創造”?!八诒举|上是一個問題,一句向起反應的心弦所說的話,一種向情感所發出的呼吁”。歌唱藝術正是這樣一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藝術以它獨有的魅力,從審美創造到精神愉悅,在廣闊無垠的音響空間里,回蕩著激情昂揚、細膩深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等美妙動聽的聲音。沒有哪一種藝術能像歌唱藝術一樣,擁有如此眾多的熱愛者、參與者和審美從眾者。這就要求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必須滲透著歌唱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時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審美感受和愛憎情感,通過歌唱形式全部呈現給聽眾,才能使聽眾從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藝術作為人聲音響的美,它是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音樂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聲腔美、表演動作的形態美和樂器的伴奏美為基本構成要素。在一般的音樂審美活動中,欣賞者是審美的主體,音樂是審美的客體,而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個優秀的審美者,同時又是美的聲音的創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備高超的審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創造出美的歌唱聲音,為聽眾提供美的審美音響材料,使聽眾獲得美的享受??梢姡璩囆g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一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體)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比如當你聽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聲以后,在未聽清楚歌詞與旋律時,就已經被他那明亮清脆、悅耳動聽的聲音深深地感動了,當你聽到某種不同的聲音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興奮或輕松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憂傷的感覺,有些聲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風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激發我們對歌聲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確立正確的歌唱審美觀,形成正確的歌唱審美感受,對于一個歌唱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應當引起廣大聲樂教師和歌唱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二、歌唱聲音的審美特征。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習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認識歌唱聲音審美的重要性,應當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確的聲音審美感受。歌唱者對聲音的審美感受,實際上是根據自己以往形成的聽覺經驗,依靠長期積累的聲音形象,在內心構想出實際的藝術形象,并產生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實踐證明,“如果單純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覺,歌唱的聲音就會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純技巧性的肌肉聲,是一種沒有任何表現力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毫無價值的,是不會打動人的心靈的,更不會使聽眾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須建立良好的聲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聲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打動聽眾的心弦。

筆者認為,對歌唱聲音的審美,不能僅僅局限于聽覺與情感方面,還要進一步從歌唱者的視覺、味覺、觸覺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為歌唱審美心理要通過想象和聯想,它不僅要讓耳朵聽到美的聲音,似乎還要讓眼睛也能看到美的聲音的色彩,讓味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味道,讓觸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過視覺看到美麗的景色,感覺很好看,進而引發賞心悅目的美感感受和體驗,然后再通過歌聲把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又如當你聽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評價說:“他的歌唱聲音很甜美”等等。這說明人的感知系統的味覺器官對聲音產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過味覺嘗到了蜜糖一樣,感覺很甜蜜,進而引發了愉悅的情感體驗。再如當你聽到“她的聲音很柔和、細膩、富有彈性”等等。這種評價是來自人的觸覺器官對歌聲的一種審美感受。無論那一種感官的審美感受,就其實質來說,都是對聲音的審美評價。聲音美感的構建和培養除了聲樂教師的悉心指導之外,主要應通過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覺去細心體會和領悟,應充分發揮和調動人體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感受和體驗聲音的美感。雖然說人體各種感知覺器官是來自大腦的不同反應,但在歌唱藝術審美中,各種感官卻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產生文學上所說的“通感”現象。所以說,歌唱者的聲音審美應該是“通感”現象的產物。如當你看到白色和聽到明朗的聲音時,會感到一種淡雅、純潔的情緒和情感;看到黃色和聽到明亮的聲音時,使人產生活躍、歡快的情緒和情感;撫摸柔軟的物品和聽到輕柔的聲音時,使人產生柔和、細膩的感覺等等。

在歌唱聲音的審美中,對歌唱聲音的波音技巧的運用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歌唱聲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線,缺乏波音的歌唱聲音是沒有生命力的聲音。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聆聽了一個沒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總會認為他的聲音生硬、僵直、淺白,喊叫的成分較多,顯得很刺耳、很難聽,其原因是他的歌聲里嚴重缺乏波音。“從歌唱聲音的藝術角度來講,沒有波音的歌唱聲音就不是樂音,其歌聲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確的發聲基礎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學的發聲方法,就能獲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聲音增添異彩,魅力無窮。曾經有人認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訓練”,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波音完全可以經過科學的發聲訓練來獲得。歌唱的波音是通過母音振動表現出來的,波音的產生離不開母音頻率的快速振動,這種振動能夠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識控制的范圍。歌唱聲音的波音振動頻率與歌唱聲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音高頻率則高,(振動次數越高);否則相反。歌唱聲音的波音振動頻率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振動次數過快就會產生尖細、刺耳的聲音,振動次數過慢就會產生一種慢速的、大波浪曲線感的聲音,猶如電壓不穩,忽高忽低,也很難聽。歌唱的波音振動頻率只有適度,才能使歌唱出來的聲音具有美感。

此外,對歌唱聲音音色的審美也是歌唱聲音審美中不可忽視的又一重要因素,應值得每一個歌唱者積極探索和潛心研究。因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維反映,漂亮的音色能為歌唱的聲音帶來金子般的光輝,沒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動地表現聲樂作品的情感內涵,那種失去光澤的歌唱聲音是毫無價值的,絕對不會產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樂感覺的審美特征。

在歌唱藝術的表演中,音樂感覺的美感是歌唱審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藝術的審美愉悅和審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覺而感受的。一個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時,都會有一種獨特而奇妙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對音樂的審美感覺。它不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達聲樂作品,而且更能打動聽眾的心靈,并同時喚起聽眾與歌唱者同樣的審美感受。歌唱者的音樂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資以外,主要應在長期的音樂學習和實踐中逐步養成,不斷提高。對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樂審美感覺的培養,而且要重視音樂的音準、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基礎訓練,還要注意體驗生活,觀察日常生活中人們說話時的情緒、語調和心理狀態,觀察動人的景色和美麗的風光,體驗大自然的美感,觀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藝術表演,傾聽美的音樂,從中領略聲音與語言的美感、韻味與風格的美感、情感與形象的美感等等。還可以通過閱讀小說、朗誦詩歌、觀看電影、電視等途徑,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體驗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情感活動,豐富音樂感覺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審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而情感審美又是歌唱藝術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審美是一種心理反映,包括了聲音技巧和情感表現兩個方面。在歌唱中,聲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審美也不能輕視,二者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歌唱時不但要追求聲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聲音的情感表現,只有做到聲情并茂,才能達到歌唱藝術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藝術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而藝術的魅力就在于表現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華,要想把審美情感正切地表達出來,就必須“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聲樂作品所表現的情境之中,才能賦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聲樂作品能否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讓聽眾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關鍵就在于歌唱者需要準確表達作品的內涵,從心靈深處爆發出一種把自己美的情感表達出來的強烈愿望。

筆者認為,歌唱的情感審美具有三個方面的表現特征。

一是情感審美表現與情感審美價值標準的制約。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豐富多彩的,只是對情感的表現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感都要受到社會環境與歷史條件的規范和制約,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審美標準實際上就是對是非、利害的評價,如大家都喜歡美的情感,討厭丑惡的情感。這說明歌唱藝術美作為生活美的反映,作為一種觀念和形態的美,本身就存在著采取哪種審美態度,反映怎樣的客觀內容,表達什么思想感情的問題。成功的歌唱在體現社會意義、時代精神、聽眾的愿望和理想時,都表達著歌唱者美的心靈感受,傾注著歌唱者的愛憎情感,這是感染聽眾,引起共鳴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優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詞兩句一番,共四句,藝術形象純樸、富有詩意,作品處處都流露出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音樂旋律悠揚、飄逸、婉轉,充滿著濃郁的情感,十分動人,充分展現出草原牧區美麗、壯闊的自然景象。詞曲結合恰當、巧妙,互為一體,準確反映了詞曲作家的藝術情思和情感審美態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時,也同樣要蘊涵著詞曲作家的情感審美感受。聽眾在欣賞這首佳作的演唱時,也同樣要契合心境,感思。

二是情感審美表現要力求真實性。也就是說歌唱要有真情實感,所謂真情實感就是要極力拋棄虛情假意和矯揉造作的東西,使歌唱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輕重、強弱、深淺及準確程度,都要與音樂作品中產生的各種情感刺激物相互對應。例如愛的感情,戀人之間的愛與夫妻的愛不同,朋友之間的愛與情愛不同,父子之間的愛與師生的愛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現分寸,使歌唱充滿真實的情感,保持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喚起廣大聽眾的情感共鳴。歌唱中所強調的真情實感的表現,生活不是簡單的真實再現,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現實生活為情感基礎,進行藝術創造,刻畫和塑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

三是情感審美是心靈的直接語言。歌唱藝術表演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其關鍵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當人們聽到優美的歌聲和動人的旋律時,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精神愉悅的感覺,得到歌唱的審美愉快。例如人們聽到活潑、歡樂的歌聲,就會情不自禁地快樂起來,聽到悲哀、痛苦的歌聲,就會產生悲傷的情緒等等。只有聽眾的精神活動擁有了審美愉快,才是他們所獲得的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感受,只有當歌唱者對于聽眾的審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聽眾的思想。從藝術影響的有效性來講,一個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著極好的歌唱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極高的歌唱審美與欣賞水平,他既是一個歌唱家,又是一個審美家。

五、歌唱藝術形象的審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藝術形象時,主要應以人為表現主體來塑造歌唱藝術形象。因此,必須對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充滿強烈的審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應以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與理智緊密結合起來。因為,歌唱在表現以人為主體的藝術形象時,無論是反映什么主題和什么內容的聲樂作品,實際上都是在表現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筆者認為,在歌唱藝術形象審美方面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個性特征。這是因為,歌唱者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個性特征越突出,其藝術魅力和藝術風格就越具有獨特性,它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就更加強烈,展現給聽眾的藝術形象就越動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感情,但在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內心活動和感情的表現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現則更為深刻、更為豐富、更為生動,對待生活的愛憎情感更加分明、強烈。他們能在歌唱時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藝術形象中去,使表現的藝術形象有血有肉,鮮活逼真,生動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說,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終都燃燒著熾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著藝術形象的內心活動和內在性格,并運用一切技術手段刻畫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形象。因此,聲樂作品的表現,一定要注意表現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要特別注意在對比中突出地刻畫不同形象和不同個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為,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藝術形象。只有當獨特鮮明的個性充分地體現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規律時,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為典型的藝術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藝術形象比一般的藝術形象有著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會生活會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獨創性。別林斯基認為:“在真正的藝術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鮮的、獨創的,每一個形象都憑自己的獨有的生命活著。”歌唱藝術形象也如此。這就要求歌唱者不僅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而且要有內心的獨特感受,感受越獨特,情感的個性就越鮮明、生動。歌唱者對歌唱藝術形象的獨創性和獨特感受,與本人的音樂、文化素養及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歌唱者必須借助對人和事物的感覺和知覺,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勢,在聲樂作品情感的激發下,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從而使自己的歌唱獨放異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藝術形象時,要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表演意識,善于表現歌唱藝術形象的獨特個性,揭示歌唱藝術形象的內在活動特點,克服歌唱藝術形象表現的雷同化現象。

四是要突出藝術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觀念去塑造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按照歌唱藝術美的要求進行性格變化和情緒發展,依照美的法則進行歌唱表演,運用外形美的藝術表現,揭示形象的內在美,使塑造出來的聲樂作品藝術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讓聽眾最終得到美的享受。

總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審美認識,審美觀念,審美感受,以及對歌唱音樂感覺的審美、聲音的審美、情感的審美、藝術形象的審美。這些都是歌唱藝術審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和奇妙的審美感受,只要我們每一個歌唱者積極探尋,潛心研究,才能使我們的歌唱感覺更好,聲音更漂亮,表現的情感更豐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動人。

參考文獻: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華著:《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王次炤主編:《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論聲樂表演的藝術再創造》,《中國音樂》編輯部,2002年7月。

趙梅博著:《歌唱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11月。

第6篇

1.舞蹈是以動作抒情舞蹈是表情藝術,它把握了現實的審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過把現實中熱烈奔放、舒展有度、線條優美的動作與藝術美相結合,反映生活現實,傳達生活情感,達到“長抒于情,拙出于事”的效果,從而傳達和展現情感。這是舞蹈最基本的審美特征。在舞蹈藝術中,情感會自然而然地從舞蹈藝術中傳達出來,并不是用舞蹈來解釋情感。舞蹈是社會生活、人物形象的最好載體,也是人物情感審美展現最好方式之一。

2.舞蹈審美以虛擬象征為主一般來說,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會被編制成舞蹈,以一種藝術化的高度概括處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觀記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動作的編排和表演中就會常常采用到虛擬象征的手法。這種表現手法使得舞蹈的形體和靈魂之間實現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對話,這也是舞蹈深受人們喜愛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審美藝術特征,或者初接觸舞蹈的人往往會有“看不懂”的感覺,在舞蹈劇中,通常是用情感統率動作和舞姿,用簡潔明了、屈指可數的直觀紀事來輔助舞情的發展過程。

二、舞蹈藝術審美藝術的本質

1.舞蹈藝術的形象美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規范下,創作者匠心獨運,充分發揮大腦的創造性聯想以及結合對生活的理解和感觸整合、營構出的一種意象整體。它體現著人們生活的情意趨向,充蘊著審美意義,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現在人體姿態上。舞蹈形象往往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而是一種集聽覺形象和想象的審美意象的多層次卻相互融合的綜合形象。我們知道,視覺形象具有空間性,能最直接地帶給觀眾富有審美情趣和生動活潑的沖擊力。相比而言,聽覺形象是時間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離不開音樂的伴奏,音樂形象又離不開人們的聽覺和情感的直覺體驗。音樂的節奏是多變的,旋律多具有義性,情感表達更是具有朦朧性,它與舞蹈的視覺形象結合打開了欣賞者廣闊的自由享受空間。最后,想象的審美意象是指欣賞者在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的誘導下,透過表演的虛擬性、情節演繹的蘊藉性,想象出實境之外的虛境、有限之外的無限。它們與視、聽覺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為一個舞蹈藝術形象的有機整體。

2.舞蹈審美藝術的韻律美舞蹈動作的創作靈感也可以是來源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娛樂活動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習慣動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學者的親睞。通過將人們對生產生活的熱愛融入到以人體的手勢、造型、表情來表現的舞姿中,這是藝術的最好表現形式之一。人們在欣賞舞蹈的同時將身臨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藝術的洗禮。一方面,舞蹈的韻律美實際是舞蹈的身韻和氣息的結合,它是使人們在欣賞舞蹈藝術得到靈魂凈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氣息則是決定舞姿韻律優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雖然主要是動作的表現,但是決定和引導動作的則是舞蹈想表達的情感,而情感的傳遞往往離不開舞者對自身情緒的控制和氣息的控制。

3.舞蹈藝術的內涵美內涵美是高層次的審美藝術,它是藝術靈魂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內在審美特征。最動人的舞蹈作品必將蘊含了創作者深遠的思想和情感,創作者將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獨具個性的魅力。誠然,表現舞蹈作品的內涵美也是舞蹈動作的表現力的高層次要求,舞蹈演員要想將創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達,就應該在舞蹈的學習過程中認真揣摩舞蹈作品并體會每一個動作表達的感情和動作之間的韻律,再結合自身的舞蹈技術和對動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繹舞蹈的藝術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脫生活”的藝術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它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并被注入了生活情感,這些都是舞蹈的靈魂,也同時構成了舞蹈藝術的內涵美。

三、舞蹈藝術的審美功能

1.滿足審美需求,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舞蹈既是一項藝術更是一項運動,除了能帶給人視覺、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獲得審美需求的同時使肢體得到鍛煉。所以這種審美需求是精神和身體的共同體驗和享受,還能促進人們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體驗過程中,人們本能地透過肢體、眼睛和神經中樞等多個方面來感悟舞蹈帶給我們的享受,這種審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經過后天的訓練和培養就有的,這是我們生活的社會審美經驗的環境所賜予我們的。在學習和體驗舞蹈藝術的過程中,我們潛在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就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這樣的結果是使得學習者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能隨時捕捉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審美心理過程審美心理是一種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兩大特征的極難預測的心理活動過程。一方面,人們通過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來認識審美活動,通過學習和欣賞等教育活動了解舞蹈的審美過程,這樣使人們的心靈和靈魂得到凈化,想象力也隨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藝術審美教育可以喚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實現平衡。最后,對舞蹈藝術的正確審美,可以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從而使人在道德上產生慎獨的自覺意識,進而影響個人的自覺行為。所以說,舞蹈的藝術審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審美心理,利于人們良好道德的養成。

第7篇

關鍵詞:敦煌舞蹈;造型藝術;審美特征;《聞法飛天》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0-0123-01

一、敦煌舞的起源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古代舞蹈姿態,就是敦煌舞蹈的源頭。敦煌舞蹈屬于對整個敦煌莫高窟內壁畫舞姿進行提煉和發展的結果。以“敦煌”進行舞蹈命名,表明了舞蹈是根據敦煌莫高窟內大量的舞蹈姿態進行研究并與現代舞蹈藝術相結合的方式產生的。我國舞蹈工作者,對敦煌壁畫藝術進行了研究分析,創造性的獲得了敦煌壁舞蹈中“騰踏旋轉”、“彈指移項”、“揚眉動”、“扭胯蹶臂”等動人舞姿,并通過與現代舞蹈的融合,創造出敦煌舞這一種新的舞種。

二、敦煌舞的重要性

敦煌舞在探尋并重現中國古典舞蹈的時候,不一定非要選擇從戲曲、武術、民間舞蹈等方面進行探尋,還可以利用莫高窟內十分豐富的壁畫、雕塑,文物、文獻等。敦煌舞的出現,綜合了壁畫中存在的各種舞姿,提煉出具有創新意義的動作并形成體系,推動敦煌舞蹈的進步。

三、敦煌舞的發展

戴愛蓮先生《飛天》《絲路花雨》作為我國首部直接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畫內容的民族舞蹈,一經上演,便獲得巨大成功,開啟了敦煌舞借鑒敦煌壁畫與創新結合的時代。

四、敦煌藝術特征的分析

(一)敦煌藝術的豐富象征性內涵

在敦煌藝術中,豐富的象征性內涵可謂是最為突出的審美特征。在敦煌藝術圖案設計中,出現了單純整一卻又復雜規整的現象,包含著豐富的內涵,特別是宗教的內涵十分的鮮明。在研究敦煌藝術的時候,需要將敦煌藝術的內涵作為出發點去分析敦煌藝術的魅力。

(二)敦煌藝術中結合了簡約美與繁復美

無論是敦煌壁畫,還是敦煌塑像,都可以發現眾多的敦煌藝術品的原型是提取于生活之中,通過簡約與抽象的藝術手法,依靠一定的形式美方式,勾勒出繁復裝飾圖案。這點在敦煌壁畫中人物的造型上可以很鮮明的體現出來。如在北朝壁畫中出現的紋飾忍冬紋,其造型設計自由活潑,變化多姿,簡潔樸實,并通過忍冬紋組成單葉波狀、四葉邊瑣樣式等,葉狀上結構脈絡完整而清晰,做到了簡約美與繁復美的結合。

(三)敦煌藝術中蘊含音樂美

敦煌雕塑或壁畫中,都可以看出一些關于韻律的音樂美之處。表達著藝術家的豐富精神世界。其中壁畫中的圖案裝飾最可以體現音樂美,如忍冬紋修長舒展的枝葉,隨風飄動的云紋,仿佛燃燒跳動的火紋,還有長袖飄然,舞動長天的飛天,自由的狀態,舒展的情懷,灑脫的張揚,讓整個的藝術具有著深深的音樂美的存在,讓人感覺到了律動。

(四)敦煌藝術融合了人間美與天國美

敦煌藝術,是包含著濃重宗教色彩的藝術。在敦煌藝術進行創造神或佛世界的同時,還將人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做到了人間美與天國美的融合,營造了人神共存的意境。由于敦煌藝術受佛教文化影響很大,其壁畫或雕塑美術藝術方面,都可以看出世俗觀念與佛教觀念的融合,如蓮荷紋在佛教之中代表著凈土,蘊含了清凈的意義。

五、敦煌舞蹈《聞法飛天》審美趨向分析

(一)敦煌舞蹈《聞法飛天》中存在的內在美

在敦煌舞蹈《聞法飛天》表現形式中,選擇由三人化為一體,表現出一種神仙的意境,隱隱中透出大道無形,若隱若現,讓觀眾在虛實之中,感受《聞法飛天》獨特的內涵魅力。

(二)敦煌舞蹈《聞法飛天》中存在的形式美

在敦煌舞蹈《聞法飛天》中,選擇長綢作為藝術表達的道具,可謂是《聞法飛天》中最具靈魂感的道具,與舞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這種方式取材于敦煌壁畫中的長袖善舞,通過這種拋收動作,將觀眾引入虛幻而飄渺的意境之中。

(三)敦煌舞蹈《聞法飛天》存在的風格美

在敦煌舞蹈《聞法飛天》也充分的利用S型體態來完善整體舞蹈的風格。S型曲線的營造,需要舞者將自身的氣、力連貫于一體,使之看起來十分的嬌媚動人且不失流暢感,有些S型曲線更是表達出了西域之中飛天的活躍之感,豪放而干脆,讓人感覺剛柔并濟、緊慢相宜的風格之美。

(四)敦煌舞蹈《聞法飛天》存在的手勢美

在敦煌舞蹈《聞法飛天》中,手勢的運用,讓眾多的觀眾驚訝不已?!堵劮w天》中手勢是根據佛的手印演化而來,寓意與佛祖想通,不同的手勢,表達著不同的含義及內涵。如六壁風動的目的是拯救世人,消災并祈福的含義。

六、結語

本文對敦煌舞蹈《聞法飛天》的造型藝術審美特征進行了探討,希望敦煌舞蹈可以在敦煌藝術的基礎上,可以獲得更巨大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經典作品并流傳于世。

第8篇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鋼琴組曲;《四季》;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4-0061-01

柴可夫斯基以俄羅斯的民間舞蹈和民歌作為自己音樂作品的基礎,展現了強烈的生活氣息,并且在創作音樂作品時始終將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貫穿其中。正是這種創作理念使其作品具有優美旋律和通俗易懂的特點,同時又具有深刻性。19世紀60年代以后,俄羅斯藝術家開始大量的運用西歐古典主義鋼琴演奏中的手法,為俄羅斯的鋼琴音樂開辟了新天地。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就是在此背景下創作的,《四季》以春夏秋冬作為背景進行創作,通過對大自然的描述,來反映當時沙皇專制下的俄國人民的生活境況,特別是對知識分子的精神層面描寫。

一、對《四季》的簡單分析

《四季》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一部具有鮮明標題特色的音樂作品,由十二首獨具特色的性格小品構成,其中每一幅樂曲都是獨特的風俗畫,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日常生活。筆者將簡單的介紹《四季》的內容,第一首是《壁爐旁》代表的是一月,取材于普希金的詩,采用民族風的旋律,展現俄羅斯人民夜間室內取暖的安詳氛圍。第二首《狂歡節》代表二月,采用舞曲的節奏,表現人民對春天到來的期待和狂歡節的愉悅之情。第三首《云雀之歌》代表三月,取材麥可夫的詩,展現草原上云雀的美妙叫聲。第四首《松雪草》代表四月,也取材麥可夫的詩,采用類似于無言歌的旋律,表達出大地復蘇的訊息。第五首《白夜》代表五月,取材費特的詩,運用舒曼風格進行插入,展現夏至北國白夜的優美景象和初夏的美好情景。第六首《船歌》代表六月,取材普雷西杰耶夫的詩,是《四季》最著名的曲調之一,通過對美麗的光景描寫和獨特的搖擺節奏,讓人突然感覺到身處俄羅斯清涼的湖邊旁。第七首《割草人之歌》代表七月,取材柯里杰夫的詩,采用特雷帕克舞曲展現美麗的田園風景。第八首《收獲》代表八月,取材柯里杰夫的詩,表達人民喜迎收獲的愉悅心情。第九首《打獵》代表九月,取材普希金的詩,展現獵手在打獵時的英勇表現。第十首《秋之歌》代表十月,取材托爾斯泰的詩,用獨特的感傷旋律,表達柴可夫斯基對秋天逝去的傷感。第十一首《雪橇》代表十一月,采用自然音階旋律,展現俄羅斯獨特民族風情,是《四季》中最著名的一首。第十二首《圣誕節》代表十二月,取材朱可夫斯基的詩,運用圓舞曲的手法,展現俄羅斯人民在圣誕節時的歡快。

二、鋼琴組曲《四季》的審美特征分析

(一)創作風格的審美特征

由于柴科夫斯基自身獨特的個人氣質和魅力,使他音樂的和聲十分的豐滿和濃重,并且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十分鮮明的旋律。通過起伏的音流、悅耳的音調和寬廣的音域展現自身音樂作品的獨特魅力。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展現《四季》的審美特征:其一,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一方面,柴科夫斯基主要采用標題性方式將自己的音樂作品詩化,通過音樂形象的直觀化和給器樂賦予文學說明性,來達到用音樂語言解釋文學的目的。另一方面,將個人的情感作為中心,將移情作為目的,展現音樂作品獨特的浪漫主義氣息,從而促進了音樂藝術的創新和革新。其二,展現民族自身獨特的民族性。俄羅斯音樂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增加了自身民族的浪漫主義情懷,促進了俄羅斯音樂的發展,這在《四季》中得到了很好地體現。柴科夫斯基使《四季》的每一首樂曲都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征,其中不僅有他個人的生活經歷還有文學詩集,這都在不同的層面展現了柴科夫斯基獨特的創作風格審美。

(二)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結合

音樂的內容美是指音樂通過自身的內容進行表達,不是通過感情也不是通過符號語言。形式美是指音樂作品的和諧美。《四季》的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結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風格上審美特征,《四季》不僅融入了民歌和民間舞蹈,還體現了俄羅斯民間的生活氣息。此外,柴科夫斯基采用獨特的音樂形象展現了心理的變化,進而對社會生活進行真實的反映,實現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融合;其二,旋律上的審美特征,《四季》的旋律在表現上通過對旋律線、音色、節奏和調試關系的相互作用實現了旋律上的獨特審美。比如,《狂歡節》中的C段,柴可夫斯基采用抒情式的旋律,將人們內心的甜美回憶給充分的表達了出來。

三、結語

作為一名具有創造力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使自己的音樂風格顯得別具一格。正是因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融入了太多歐洲主流音樂,導致他的作品最能代表俄羅斯的特征。其中他的《四季》就充分展現了柴可夫斯基的內心世界,通過對《四季》的研究,可以發現《四季》的審美特征。

第9篇

攝影的用途很廣,新聞、體育、人像、民俗、廣告和科研等,它們有的是藝術作品,有的只是具有美感的圖像信息,并不是任何攝影照片都是藝術品。那么,什么樣的攝影照片才能成為攝影藝術呢?我個人認為只有符合以下雙重審美特性的攝影作品,才算踏進了藝術殿堂:一是要具有藝術的共性;二是要具有攝影特有的美。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構成攝影藝術的審美特征。

一、藝術的共性

1、人文性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藝術同樣是人學,聚焦于人的社會活動,表現人的本質力量,著力描寫人的命運和精神世界。攝影作品要想成為藝術,也應以表現人的性格命運、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為重心。拍攝一個人,單純地記錄表面就只是一張平常的證件照,毫無藝術性。若挖掘、塑造其獨有的精神面貌,顯示出人物青春的活力和憧憬美的內心,藝術美的魅力便很鮮明。證件照和藝術人像,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說藝術是“人學”,并不是說風光、靜物等自然客觀靜物就不是藝術。當藝術家在它們身上寄托著人的審美理想,間接表現出人的精神力量時,這些純自然的景物可同樣成為藝術的載體和表現內容。如《清香流溢》(見圖1),作者通過荷花之美,贊頌“荷花的品格和精神”,就是一幅很好的藝術品。

2、形象性

藝術是通過具體生動的感性形象來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的,無論是大幅巨作還是方寸小照,藝術的成敗往往取決于作品有沒有塑造生動感人、富有深刻內涵的形象。

攝影作品天生以圖像說話,但圖像符號并不等于藝術形象,圖像只是被攝景像的簡單記錄、表層模寫。藝術形象一定要具有典型特征,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表現出深厚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如《爸爸送我上學去》(見圖2)拍的是新疆牧民生活,與一般的旅游留影絕然是兩種性質的圖像?!栋职炙臀疑蠈W去》是藝術,這幅作品的攝影藝術語言非常突出,畫面上主體清晰,背景虛化,快速奔跑的馬背上人物在秋色黃葉的逆光照射下顯出十分快樂與幸福,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該作品是我國西部新疆牧民生活的象征,并表現出作者歌頌祖國,熱愛家鄉,贊美和諧社會的情懷;而旅游圖片盡管也有一定美感,但只是介紹人文地理的記錄品。

3、情感性

藝術作品應情理交融,以情動人。藝術創作需要理性和觀念的指導,它是作品的內在思想,但它們不應直白,地出場,而應寓理于情,情理融合,以濃厚地感情來打動讀者。此外,攝影藝術作品雖然可分為記實和創意兩類,但其創作源頭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生活中情和事的體驗,拍誰?拍什么神情?如何去拍?這里面都有感情的引導,同樣都需要情感的渲染、傾注和描繪。

4、形式美

藝術之所以能激動人心,讓觀眾流連忘返,令讀者愛不釋手,思想內容的深刻固然重要,與優美的表現形式也緊密相關。藝術形式是內容在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包括內部的結構安排和可見的外觀形態。要使藝術作品呈現優美的形式,必須做到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根據內容的需要采用生動、鮮明、合適的表達方式。各類藝術特點不同,表現形式也具有自己的面貌,并帶給人不同的美感,這是不能抹殺的,并需要不斷更新發展的。除此之外,還要研究自身工具材料等技術要素,表現出獨有的形式美感。

二、攝影藝術特有的個性

1、記實性

這是攝影藝術的基本特性,指通過攝影獨有的技術手段,逼真地再現鏡頭前的景物,形成畫面影像外觀和細節的真實,使攝影藝術獨特的美感展現出來。

攝影藝術之所以有別于文學、音樂和繪畫等藝術,記實性起著最基本的作用。它以無與倫比的真實影像使人產生高度的可信性和親近感。攝影形象運用高清晰度、豐富的影調層次和自然的色彩,惟妙惟肖地表現被攝景物光線氣氛的微妙變化,以及景物的形體結構、體積和外表紋理質感等。攝影的寫實本領遠遠超過繪畫,是當今視覺真實感最強的藝術。

2、瞬間性

攝影藝術與繪畫雖然都是瞬間藝術,但它們的創作方法不同。繪畫是事后關門作畫,它的畫面瞬間是組合出來的,是想象的瞬間;而攝影必須在生活的時空現場進行取舍,這種取舍的瞬間是與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剎那。

任何事物運動都有開始、發展、、終止等變化過程,而最富有藝術美感的時刻不是隨時都有的,這就需要攝影藝術家去抓取最動人、最精彩的一剎那。精彩瞬間是造型藝術共同追求的效果,但對攝影來說,它比繪畫、雕塑更不容易。一般來說,它不能擺布和制造,需要攝影家心明眼亮,在現場掠取。可以說,任何一幅攝影佳作都是精彩瞬間的表現,“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恰當地說明了瞬間機遇的重要性。

3、科技性

攝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這是建立在光學、化學、機械學、電子學,包括當下被廣泛應用的數碼科技等許多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綜合科技手段,這種高度的科技能力不僅把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真實影像固定為可視畫面,而且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視野。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感光到數碼影像,影像更豐富真實;從宏觀到微觀,題材更新穎全面??萍蓟陌l展使攝影藝術的題材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和創新。

第10篇

那么,舞蹈表演究竟應該把握哪些要點呢?根據筆者個人多年來舞蹈表演的藝術實踐與理性思辨,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以下三點――

一、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藝術的首要審美特征,因此也自然成為舞蹈表演的首要之點。

我國漢代的《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就說明,人類在表達情感時,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過程,即:語言一感嘆一歌唱一舞蹈,可見,舞蹈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最高形式與最后手段。別看舞蹈是“無聲的藝術”。但是它“此時無聲勝有聲”,具有其他任何藝術都無法取代的重要的表達情感的作用。

舞蹈是人類產生的最早藝術形式之一,被譽為“藝術之母”。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在打獵獲勝之后,情不自禁地全身舞動起來,于是就產生了舞蹈藝術。我國古代典籍《呂氏春秋》(相傳為戰國時秦相呂不韋所編)的《古樂》篇說:“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币馑际钦f,在葛天氏的氏族中,許多人(“三”為復數,即“多”的意思)手持牛尾巴,一邊手舞足蹈,一邊歌唱。之所以“操牛尾”,乃狩獵獲勝的象征。

綜觀古今中外所有的舞蹈,無論是古典舞還是現代舞,無論是民族舞還是芭蕾舞,無論是情節舞還是情緒舞,無一不以情感為其精髓和支撐。因此,舞蹈表演就必須“以情而舞,以舞傳情,情舞一體,以情動情”。

二、動作性

作為人體藝術之一種,舞蹈是“人體動”的藝術。舞蹈的完整定義,應當是:“以情感為動力,以人體為工具,以藝術化的人體動作為物質材料,在一定的空間之內合著一定的時間(節奏)連續不斷的運動,以鮮明的表現性特,最外化人的思想感情,表現社會生活的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揚辛、謝孟主編:《藝術賞析概要》)

舞蹈的藝術語言,主要是動作語言,又稱作“舞蹈語匯”,是由各種舞蹈動作所構成的。因此可說,“舞蹈是以經過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性的舞蹈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

舞蹈動作是經過舞蹈家創造性思維,經過改造、發展、重組之后,使之成為傳情達意、引起情感共鳴作用與意念外射作用的藝術語言形式。因而,舞蹈動作語言既不是啞劇手勢的解釋,也不是文字語言的圖解,而是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形體動作。也就是說,舞蹈藝術是由內部動作(心理動作)駕馭的人體;舞蹈的心靈,是由人體外化的心靈。

由此可見,動作是舞蹈藝術的核心,離開了藝術化、內心化的人體動作這一物質前提,舞蹈藝術便成為無所依托的“空中飛云”或“天外來客”,也就失去了獨立存在的價值與可能。

三、韻律性

韻律性也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因而也是舞蹈表演的要素之一。

“韻律”一詞,原指詩歌的轍韻和規律,后來引申開采,成為各種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乃指韻致與規律。

舞蹈藝術的韻律,又稱作“動律”,即指動作的韻味與規律。這一舞蹈的韻律,又集中體現在舞蹈的節奏上。

節奏是事物進行的一種規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節奏。例如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每天的早、午、晚,開車的快、慢、停……如此等等。

第11篇

【關鍵詞】中華文化;中和審美;審美特征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中無處不體現著自己的獨特審美思想,“和”字多數人會認為有和平、平和、和氣、和善、友愛之意。除了這些層次的意思之外,它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寓意就是它也是中華文化審美最凝練的表達。

一、中華藝術中“和”與“美”的溯源

追根溯源,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和”字具體是指聯和在一起的吹管。隨著歷史進步和文化演變,“和”的詞義不斷擴展,既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又可指人自身的和諧或藝術的和諧。先秦時代到漢初年,儒家弟子編集《尚書》中的《舜典記》,舜委派樂官“夔”掌管音樂,教育年輕貴族子弟們要直率溫和、寬容謹慎、剛強而不肆虐、謙簡而不驕傲的人格,封建統治者們希望通過詩歌和音樂,使社會和諧,綱常有序,達到“神人以和”理想境界??赏茢嘣缭诖呵飸饑鴷r期,中華文化與詩歌音樂的中“和”是從社會安定和倫理綱常有序出發的。

然而《樂記》編于戰國時期,是中國最早的關于藝術的理論性典籍?!皹氛撸斓刂鸵病?、“大樂與天地同和”等反映出中華民族對“和”和“美”的向往。也反映出中華民族傳統哲學觀點,即天人合一。漢初年間,儒家弟子們編輯《國語》,講到音樂和政治一樣都講究一個“和”字,都使社會和平安定,老百姓安居樂業,和諧的音樂正是出自安穩的社會,也是出于中正和平心態??傊闹攸c就是突出運用藝術的途徑達到社會和平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二、儒家審美最高境界境界——中庸

中華的審美文化和儒家文化、文人是息息相關的。換句話說,藝術家與他所處的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有對藝術家本人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他們的審美思想與他們做人、治家、治國的思想相互滲透交織著。

孔子在《論語》中講到說,“禮之用,和為貴”,“禮”的運用貴在一個“和”字,“和”是儒家最根本的宗旨。“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他對待別人溫和又不乏嚴明,很有威望又不自大蠻橫,恭敬處世又很平靜,這也無不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審美思想。所以“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才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最高的審美境界。孔子的孫子子思,是后繼并且生發他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集中在《中庸》,被后人概括為“執兩用中”,就是“中庸”、“中和”的實際運用,是每一個人調和矛盾的高明藝術。朱熹編《四書》成為歷朝歷代士子人仕必考書目。理學在倡導寧靜淡泊道德境界的同時,也倡導一種寧靜淡泊的藝術審美,使宋代藝術走向了深邃,具有前代不能及、后代也不能比的高雅品位,形成文人藝術寧靜淡泊、精致內省的審美特征。

中庸境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一種寬容、平和、以理節情的文化性格。儒家的“中和”是從政治目的出發、以道德境界為指歸的,并不是針對藝術發論的,但是,“文質彬彬”、“和而不同”成為中華傳統藝術的審美追求一樣,溫柔敦厚是詩教,也是禮教,是做人的風范,也是中華傳統藝術追求的審美特質。

三、道家論的最高審美境界——中虛

如果說儒家審美貴在中庸,道家則貴在中虛。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贊揚水的性格,認為水滋潤萬物又不與萬物爭較,處于低地而能心甘情愿,容納污垢而能自潔,順應了自然規律也就是“道”。老子贊揚水性,其實是贊揚以柔克剛的人性。所以,老子之道又被稱為“中虛之道”。虛與柔不是無能和弱小,而是待機而動,是“不爭之爭”。老子還叫人挫去銳氣,和光明的人、卑微的人都要能夠和諧相處這也處處體現在道家的繪畫當中。如唐代畫家吳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圖》、《地獄變相》等。吳道子所畫人物衣褶飄逸、線條遒勁、人稱莼菜條描,具有天翼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被稱為畫圣吳道子。莊子用一系列寓言來闡釋人要以天性合于自然,無不體現出道家的中虛之道。莊子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莊子·秋水》),不要用人為的力量來扼殺天性,不要因人為的緣故毀滅性命。還假托孔子之口說,“德者,成和之修”,也就是說,修成“和”這樣一種品性,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四、佛家的最高審美境界——隨緣

中華民族的“中和”內涵極其豐富。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神人以和”的祖先崇拜、和睦上下的宗法觀念到塑造理想人格,到天人相參,到藝術,廣涉政治、哲學和藝術各個層面。老子所說的“和”指和柔,相調;莊子所說的“和”指“以天合天”;孔子所說的“和”經過宋儒整理闡釋,直指溫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儒道二家的“中和”理論,深深影響了中華藝術的發展。儒家所說的“中和”,從政治目的出發、以道德境界為指歸,用于指導藝術的時候,直指藝術作品的內容而不是藝術作品的形式;道家所說的“中和”,從天人關系出發,比較接近藝術創造的本質。

五、對“中和審美”的多面審視

“中和”,無論是指向道德境界,還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藝術作品的和諧,都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為貴,和為美“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視的倫理道德、中國藝術最為重要的審美法貝。中華民族的“中和”與西方的“和諧”比較,西方藝術理論強調的“和諧”,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早在古希臘時期,畢得哥拉斯學派就提出“美是比例與和諧”。由于重視數理的比例與和諧,希臘建筑與雕像才創造出“一種高貴的單純和一種靜穆的偉大”。希臘藝術的風格與成就,與希臘數學的成就有直接關系。西方藝術的“和諧”作為“有意味的形式”,西方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有以和諧為主調,更多的是以對比為主調;中華傳統藝術則以“中和”為主凋,不以對比沖突為主調。中西方藝術都以“和諧”為美,西方形式法則追求的是物理和諧,中華民族追求的是心理和諧;西方藝術的和諧直指形式法則,中華藝術的和諧是社會學的和哲學的。

“中和”使中華傳統藝術理性,高雅,含蓄,自然,很少有粗野、狂熱的情感宣泄,人們在中和氛圍的熏陶之下,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和藝術所傳遞的價值觀,同時,用這種價值觀規范自身的行為品行,匯成整體和諧的社會氛圍??粗腥A傳統的古琴、昆曲、評彈、園林、國畫傳統的休閑方式是那么高雅,那么地能夠陶冶性情,中華傳統藝術給予人們的,常常是心靈深處的感動。我提倡中華民族守住“中和”的主旋律,人人重視修身,人人提升人文精神,人人都是有教養的公民,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擴而大之,“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自身和諧,已經是人類生存的必需。但是,“中和”不是唯一,“中和”必須有變。國家的藝術只講中和,這個國家永遠成不了全球藝術的中心。我提倡人人誠敬從容而不虛偽做作,人人有教養而本性自然流露;藝術以中和為主,多元發展。這就是我對民族性格的中和與中華藝術的中和所作的反思與關照。

【參考文獻】

[1]藝術美學導讀.李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

[2]徐岱.藝術新概念.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第12篇

中國首屆秦腔藝術節期間,甘肅省蘭州市秦劇團以投資150多萬元的大型古代歷史傳說秦腔戲《龍源》在古城西安演出,一時間成為文藝界人們議論的中心話題。而且首場演出的戲票也一時難買。11月10日晚,我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進了劇場,懷著極高的期待值觀看了《龍源》劇組在五四劇院的首場演出。隨著劇情的推進,我的觀賞熱情也在不斷地下降,直到全劇的結束,我的看戲興趣也跌落到了“冰點”。走出劇場,有人問我怎么樣,我脫口而出:“這是一出不成功的戲”。

《龍源》的不成功,首先是劇本創作的不成熟。全劇沒有中心事件,沒有故事情節對應于人物性格發展的、扭結全劇的矛盾沖突,沒有典型的戲劇情感分蘗出的莖枝,進而不斷推進又自然形成的中心唱段。編劇未能站在綜合概括、藝術典型化、戲劇情景規定性的制高點上,對民間傳說、歷史材料、神話演義等素材進行粉碎后再精加工的藝術處理。而是簡單地、平面化地、機械地照搬和移植民間傳說。自然,他就被諸多種傳說故事糾纏在交待人物與敘述事件之中,未能用戲曲化、藝術化、概括化、典型化、情景化、虛擬化、程式化的藝術手段和形式去以事喻理,提煉故事,言情詠志,組織沖突,比興象征,設置情節,立象盡意,塑造人物??吹贸?,編劇的心靈世界被世俗的生活情感填塞得飽滿而又沉重,他無法獲得藝術的“輕功”,躍上“以虛寫實”、“以意傳情”、“以少勝多”、“以做喻景”、“以靈顯動”的峰巒。所以整出戲實而又實,散而又亂、平而又庸,缺乏戲曲藝術寫意性、象征性、概括性的基本特征,缺乏戲曲藝術應有的虛靜之氣,抒情之韻,清新之美,靈動之格。編劇在整出戲中,沒有提煉出戲“眼”、戲“膽”、戲“魂”來。舞臺上人物多,事件多,過場多,閑筆多,形成一盤散沙。人物和事件沒有聚焦在藝術哲學、美學追求的一個“點”上,“形”“神”俱散。戲劇中的情感是一種沒有發展推進的情感;戲劇中的人物是一種沒有個性特征的平面化的人物;戲劇中的觀念是一種非藝術化而直呼出來的觀念。成功的劇作中的事件,應該在發展過程中與人物性格的邏輯發展層次形成一種藝術美學上的對位、照應、回環、撞擊、叩響的情感關系。這一點,《龍源》的作者是不清楚的,或者說他心中清楚,但藝術功力是表達不出來的。

伏羲與女媧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他們在華夏民族初始階段起了開天辟地的作用。他們倆中的任何一個入戲,都足以構成一出感天地、泣鬼神、氣勢恢宏的大戲,更何況民族的兩個巨祖呢。這種歷史的巨人、重大的題材、重大的主題,要求作家要有巨大的氣度和胸懷,要以高超的藝術功力去表現,否則,是難以駕馭的。實踐證明,《龍源》的作者無法駕馭這樣的題材。

其次,是導演二度創作的不成功。由于劇本創作存在先天的不足,按理應該請高水平的導演去彌補它。現在看來,《龍源》的導演依然是一個“實在”的導演。他缺乏藝術創造力,缺乏藝術上整體綜合把握全劇的能力,缺乏“聚神”性的藝術處理,缺乏整體性的精神貫穿,缺乏主題情節性的程式提煉,缺乏超越實在的藝術手法。導演未能對非常“寫實”,非?!吧Ⅻc”,非常“敘事”,非?!案》骸钡膭”具M行“點石成金式”的藝術再創造。由于其藝術修養的限制,他在把話劇、舞劇、歌劇的某些形式引進戲曲的過程中,只追求表面形式的“紅火”和“熱鬧”,未能用戲曲的審美特征去融化、消解、稀釋其它姊妹藝術的審美特征,使其變成戲曲表演藝術中的一種“新質”和“新血”。

再其次,舞美過于寫實。戲曲舞美是一種寫意象征的簡約樣式,它是戲曲審美特征的一個組成部分。正是在簡約、空靈、意象之中才表現繁復、實在和具象。就是對其它藝術門類的借鑒,也是在此前提下進行的?!洱堅础返奈杳栏嗟氖怯迷拕 ⑽鑴 ⒏鑴〉拿缹W觀在處理舞臺。這樣,就使戲曲藝術的審美特征受到了一種人為的肢解、撕裂和削弱。特別對于古裝戲、傳統戲和歷史戲,舞美要格外強調這一點。由于舞美的過于“實”,所以舞臺被填充得非常的飽滿,給演員表演的空間留得非常小。而且,這種凹凸的盆式舞美一旦堆上舞臺,一時又難以搬動,劇情的散點敘說,環境不斷改變,情節不斷推進,又不能環環回扣在這一恒久性的舞美環境之中,這些都使戲曲表演性的美學特怔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另外,音樂創作的歌舞性未能非常和諧、有機地融入戲曲音樂之中,有些地方顯得生硬。戲曲音樂創作是在堅持走“程式化”的路子的前提下,“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板式,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母題。節律、旋律、基調的變化必須在保持“母題”質的規定性的前提下,才能相對自由地伸張舒展。《龍源》的音樂創作有大膽的探索,也有成功的章節,但整體上看是不理想的。“混雜”是其主要的缺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城| 广水市| 新宾| 应城市| 穆棱市| 定安县| 东莞市| 凉城县| 阜阳市| 香港 | 阳泉市| 诏安县| 余干县| 洛扎县| 左贡县| 兴和县| 崇仁县| 绥芬河市| 许昌市| 金昌市| 策勒县| 肃宁县| 昭觉县| 桐柏县| 嘉兴市| 卢氏县| 怀化市| 克东县| 临夏市| 涪陵区| 西城区| 柳林县| 泌阳县| 娄烦县| 永善县| 若羌县| 乌鲁木齐县| 太康县| 河曲县| 怀柔区|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