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基礎理論概要

中醫基礎理論概要

時間:2023-07-06 17:16: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基礎理論概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基礎理論概要

第1篇

【關鍵詞】中醫藥 英語著作

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之一,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直到今天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視,對國際醫藥學產生越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意到中醫藥的療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任中醫藥。這為中醫藥的發展、增強其國際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從2001 年以來,在積極推動英語等外語對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進行教學的思想指導下,全國很多中醫藥院校都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了迎接現今時代所賦予的挑戰,中醫藥專業的雙語教學無疑勢在必行。[1]但有研究顯示由于中醫藥的特殊性,其雙語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關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視。[2]因此本文通過闡述國內相關著作發展情況,從而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縱觀近20 年國內中醫藥英語翻譯著作的發展狀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中醫藥相關英文著作

1.叢書系列

1990 年張恩勤主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其中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上、下冊)、《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各科》(上、下冊)、《中藥學》、《方劑學》、《中醫養生康復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國藥膳》、《中國氣功》、《中國名貴藥材》、《中國名優中成藥》,該套叢書在國內尚屬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編了一套《英漢實用中醫藥大全》,其中包括《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單驗方》、《常用中成藥》、《針灸治療學》、《推拿治療學》、《醫學氣功》、《自我保健》、《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骨傷科學》、《直腸病學》、《皮膚病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急癥學》、《護理》、《臨床會話》等。2002 年左言富任總主編、朱忠寶等總編譯,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該套從書包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醫養生康復學》等14 個分冊。2001~2006 年間劉公望主編,華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圖書《針灸基礎學》、《針灸臨床學》、《方劑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發揮》等,同時劉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編了《針灸學基礎篇》和《中醫臨床基礎速覽(傷寒、金匱、溫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間北京中醫藥大學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編譯了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教材,并由學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中醫本科系列教材”《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等系列叢書。在2007 年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來華留學生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漢英雙語教材編審會指導下,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漢英雙語教材,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養生學》、《醫學基礎知識導讀》。

3.單個著作

(1)英文

1)中醫基礎理論

2003 年劉干中、徐秋萍、王臺主編《中藥基礎知識》(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諸病中醫中藥外治大全》。2007 年李經緯主編的《中國傳統健身養生圖說》(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謝竹藩編著了《英文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針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編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農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中國針灸學》。2002 年金義成、彭堅所著《中國推拿學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編譯《針灸學釋難》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

(2)漢英或英漢

1)中醫基礎理論

1990 年陳慰中著,俞昌正譯《西方的中醫五行學說(英漢對照)》由學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馬偉光、和麗生主編《英漢雙解簡明中醫基礎理論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3)中藥學

2006 年蘇子仁、賴小平主編《漢英·英漢中草藥化學成分詞匯》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4)針灸推拿

4.工具書

二、討 論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醫藥英文著作中,叢書系列大致可分為四套,主要為漢英或者英漢雙解形式編寫。教材主要有兩部,基本包括中醫藥主要科目知識,一部全英文,一部漢英雙解。而個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較少;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三部,針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漢英或者英漢形式出版;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各科及詞匯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針灸推拿學的著作編寫,共有二十八部,中藥學僅一部。工具書包括有十六部,均為漢英形式。

1.目前國內中醫藥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問題

(1)專業英語教材:專門針對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的中醫藥專業英文雙語教材還呈現一個短缺狀況,尚需進一步編輯完善。

(2)專業英語人才培養:還缺乏一支數量充足,既掌握中醫藥專業技術,又精通中醫專業英語的外向型中醫藥人才隊伍在醫療實踐中大力宣傳中醫藥,使中醫藥難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在國外醫療體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際認同。

(3)全英文著作:中醫藥英文著作目前主要還是針對國內相關從事中醫藥人士的學習,因此編寫形式以漢英或英漢雙解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編寫的著作相對較少;中醫藥知識全面傳播還尚存缺限。

(4)中藥學以及其他中醫藥經典醫籍:由于國際社會對于針灸推拿已經比較認同,但對中藥學和一些中醫經典醫籍,如《金匱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編寫較少,相對限制了有關理論的交流和傳播。

2.解決之道

加大對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教材的補充和編寫,培養更多的中醫藥專業外向型人才,擴充全英文中醫藥教材和著作的編寫,尤其注重中藥學等學科的英文著作發展。以規范英語為核心進行創造,改變以往獨立作戰、各行其是,既無方便的途徑相互交流切磋,也無專門機構加以協調的狀態,使中醫專業術語的翻譯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在高等中醫藥院校中積極推廣加強雙語教學的改革,加大既懂中醫藥專業知識,又有較高英文水平的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相互促進,既有利于今后中醫藥的專業英語教學發展,又有利于中醫藥著作的繼承和發展。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已經被世界所矚目,中國作為中醫藥的根源之地,需要培養一些從事中醫藥事業優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斷宣傳中醫藥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醫藥,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而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醫藥英文教材、書籍的編寫去宣傳發揚,既有助于國內學生和對其感興趣的人們學習,對于國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機會認識中醫藥、使用中醫藥,使中醫藥不僅為中國人民服務,同時還可以為其他國家的人們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中醫護理學 教學難點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58-01

中醫護理學是中高等職業衛生學校護理專業中較為重要的一門中醫類專業課,其在國家或者省部頒發的教學大綱中屬于重要考查課的范圍。目前在中醫護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方法較為死板,授課內容落后,學習的目的也不明確等問題,導致學生厭學以及教學質量低下的情況普遍存在,而這嚴重影響了該課程的學習有效性和適用性,對學生的護理培養也造成障礙。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顯得非常重要,本文結合本人多年教學經驗,針對中醫護理學的教學難點進行探討。

1 中醫護理學教學中存在問題

1.1 學生基礎與學習接受能力差

由于中高等職業衛生學校的辦學能力和條件所限制,造成就讀該類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也沒有養成良好的主動自我學習習慣,抽象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差,同時也對理論學習沒有興趣,特別是中醫護理學相關基礎理論,例如,臟腑經絡、陰陽五行、精氣血津等抽象理論知識,所以造成中醫護理學實際效果較差。

1.2 學生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中醫護理學在國家或者省部頒發的教學大綱中屬于重要考查課的范圍,但并不屬于考試課,因此,造成眾多學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對該課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課堂上不注重老師的講述,對老師在課后布置的學習任務也不認真的完成。同時對于期末課程考核,往往抱有一定的僥幸心理,將考試過關寄托于作弊或者補考中,不求高分只求通過。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嚴重影響了授課老師的授課興趣,導致教師不滿和抱怨的現象發生,從而也采取聽之任之的教學態度,進一步影響課程教學效果。

1.3 教學內容不優化

傳統的中醫護理學往往將醫護聯合在一起,并且更加偏重于醫。不同版本的中醫護理教材也大多是《中醫學概要》的縮編和改寫,實際與護理崗位相關的內容顯得非常的少,有些教材甚至缺乏中醫護理基礎理論和護理評估等最基本的知識,對臨床護理的工作指導性也較差,與現時代護理理念不相符[1]。同時由于教材中的學習目標并不明確,進一步導致了與實踐脫節現象的發生。

1.4 教學方法粗略單調

盡管近年以來國家不斷加大了對中職教育的投入和重視程度,學校的辦學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招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中職類院校仍然存在教學設施落后和教學經費不足的難題。雖然大多數學校都配備了現代多媒體教室,但仍然不能滿足每堂課都借助多媒體教學的要求,許多的教師仍在處于“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只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上,教學方法單調,激發不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1.5 考核模式不明確

目前,中醫護理學的考核方式仍然與其他課程一樣,采用傳統的理論考試方式,并不能實際考核學生的護理知識掌握情況,同時成績判定的方法也比較單一,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

以上幾種教學中出現的難題既不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在一定程度了影響了授課教師的授課熱情,嚴重制約著中醫護理教學的質量和成果。根據多年教學經驗,針對于上述難題,提出了以下幾種教學應對策略。

2 中醫護理學教學中應對策略

2.1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中醫理論往往都是枯燥無味的,授課過程中也比較沉悶,無法有效的吸引學生學習動力,而采用理論聯系實際和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則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中醫護理學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互動可以通過有效的提問和團隊合作來體現,首先是提出問題的有用性和實效性,要使設計出的問題能夠真正的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以免出現提出問題后學生沉默應對的尷尬場面。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問題設計,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其次是增強團隊合作的力量,團隊合作是創新的源泉,也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建立相應的學習小組,開展團隊學習工作。

2.2 實訓課程注重技能培養,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中醫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其所闡述的理論知識需要靠實訓和技能操作來實現,因此,在確保實訓課程開課率的同時,還要保證實訓課程中實際技能的培養。在實訓課演示時應該盡量做到簡單而精煉,遵循“夠用、可行”的基本原則,把更多的實訓時間留給學生,讓其充分的進行練習和體驗。如在脈診“寸口診脈法”講授與實踐過程中,教師在簡單講述完相關基本要領后,可以進行模擬臨床演示,安排學生之間相互把脈診斷,同時教師應該巡回指導,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掌握診脈的技巧,實現與臨床護理順利對接。

2.3 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中職生大多存在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目的性不強的特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較為抽象的中醫護理理論知識,可以采取問題教學的方法,利用啟發式的問題帶領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藥物外治法、藥物內服法護理等內容,應當采用情景教學的方法,借助相應的道具設置情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狀態,激發起求知欲;對于外、內、兒、婦科等臨床護理,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方法,選擇典型的案例貫徹中醫防重于治的護理觀念;對于針灸推拿療法的護理講述,可以以實際操作訓練為契機,有效實現與臨床實習的接軌。

2.4 創新考評模式

中醫護理學考核仍采用傳統的考察辦法,不能夠與中職院校培養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技能型的護理人才目標相符合,因此應該創新課程考核模式[2]。可以將課堂表現、出勤情況、作業質量、操作與創新成果等平時成績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部分,納入學生期末總成績,同時加大實際操作技能的測量力度,增加其在課程成績中的比重,使得考核多樣化,培養學生創新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3 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醫護理教學中長期存在的難點及問題,同時針對相關問題,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期能夠有效提高中醫護理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技能操作能力,也為后續教學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第3篇

【摘要】 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的發展有課程分化、機構整合、學科系統三個方面機遇: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的發展從課程整合到機構整合,是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社會形態發展的必然;從中醫醫史文獻學科交叉復合發展到中醫醫史文獻課程分化重組,中醫醫史文獻學科多行業、多領域、多方位協作系統的形成,多學科知識系統的形成,中醫醫史文獻學科與臨床醫學交融系統的形成,是中醫醫史文獻學科實踐活動發展的必然;從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知識更新到形成新的知識系統,是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知識形態發展的必然。

【關鍵詞】 中醫醫史文獻 學科 機遇

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的發展前景日益清晰,主要體現在以中醫各家學說、中國醫學史、醫古文、中醫文獻學為核心的課程分化重組,以中醫醫史文獻教研室與中醫醫史文獻研究所、中醫院校圖書館的機構整合,特別是以中醫醫史文獻學科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智能融合為基礎,融匯自然科學、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人文社科等多學科知識系統、協作系統的形成,將為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的發展開創嶄新的未來。

課程分化

課程分化主要是《中醫各家學說》、《中國醫學史》、《醫古文》、《中醫文獻學》等課程為核心的分化。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學科《中醫文獻學概論》入選山東省省級精品課程,《中醫藥信息工程學》、《醫學信息學》等6種教材入選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暨新世紀高等醫學院校創新教材[1]。河北醫科大學中醫醫史文獻教研室作為副主編單位的《中外醫學史》(全國中西醫結合專業規劃教材),已在全國醫藥院校中西醫結合專業廣泛應用,還參編了全國規劃教材《實用中醫信息學》,創新教材、精編版教材《中醫各家學說》和《中醫醫案學》,并開設了《中醫信息學與中醫科學數據整理》、《中醫信息學與中醫科學臨床數據整理》、《中醫信息學與中醫期刊數據整理》和《中醫信息學與中醫古文獻整理標引》等選修課。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學科根據不同的目標群體對課程進行了整合與分流,改革并豐富了醫古文課程,將單一醫古文課程拓展為以醫古文本體課程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漢語通論》、《中醫古籍訓詁》等拓展型、提高型課程為重點,以面向留學生的《醫古文基礎課》、《中醫漢語》,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詩經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賞析》等外向型、發散性課程為補充,融合古漢語、訓詁、目錄、版本、音韻、中醫文獻等在內的中醫特色系列課程,并編寫、出版了相關講義和教材[2]。

機構整合

機構整合主要是中醫藥院校在中醫醫史文獻相關教研室整合的基礎上,與中醫藥院校相關科研機構、中醫藥院校圖書館、醫史館、博物館的整合。

遼寧中醫藥大學就是以中醫醫史文獻研究所為依托,包括兩個教研室,覆蓋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文獻學和中醫各家學說4個三級學科和中醫文獻數字化研究室,構成了體系完整的中醫醫史文獻學科體系,其“中醫文化研究中心”為遼寧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醫史教育博物館”為遼寧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科普基地[3]。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學科以中國醫學史教研室、各家學說教研室、醫古文教研室(包括中醫文獻信息室)為核心科室,以中醫文獻研究所、中醫藥博物館、校圖書館為依托,并吸收中醫基礎理論、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多個科室以及文獻研究所的教研人員參加,使科研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4]。

河北醫科大學為增強圖書館的活力,發揮中醫文獻研究所和中醫醫史文獻教研室、醫史館的作用,正在醞釀圖書館、中醫文獻研究所、中醫醫史文獻教研室、醫史館的整合。

學科系統

一是中醫藥院校圖書館、中醫醫史文獻教研室與中醫藥科研院所、圖書報刊出版編輯單位的課題協作、教材編寫協作、文獻整理研究及其中醫醫史文獻學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教育的精品課程協作,特別是全國中醫藥學會中醫醫史文獻分會、中醫名醫學術思想研究分會、中醫藥文化分會、全國醫學會醫學史分會、全國科技史分會醫學史專業委員會之間的緊密協作,將形成中醫醫史文獻學科多行業、多領域、多方位協作系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學科成立了學科專業委員會,聘請了全國知名專家為學術顧問,在全國較早運用計算機技術開展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直接參與國家和上海市多項中醫藥數據庫及信息網站的建設[4]。河北醫科大學中醫醫史文獻學科也分別于2002年和2004年參加了全國中醫古文獻知識庫整理標引和國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網中醫藥科學數據庫的建設。今年還作為全國中醫藥學會中醫名醫學術思想研究分會常務理事單位參與全國古今名醫學術思想研究,主編《燕趙名醫》。

二是中醫醫史文獻多學科知識系統的形成[5]。隨著中醫醫史文獻學科課程整合、學科交叉、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給我們提供了跨越發展的機遇,跨越中醫藥學、文史學科、信息學科多個領域的知識系統正在形成。

三是中醫醫史文獻學科與臨床醫學交融系統的形成[6]。中醫醫史文獻學科與臨床醫學交融是時代的需要,學科發展的需要。文獻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交融,古籍文獻與臨床醫學的交融則是文獻交融的最高形式。中醫醫史文獻學科實踐活動發展的必然,就是中醫醫史文獻學科與臨床醫學的交融。現存數以萬計的中醫古籍蘊涵著千百年醫家醫學思想、論治經驗,期待我們去發掘整理,并向臨床提供具有實用和開拓價值的信息。而且,要與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社會文化形成中醫醫史文獻學科與臨床醫學交融的開放系統。

總之,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的發展從課程整合到機構整合、系統整合,是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社會形態發展的必然;從中醫醫史文獻學科交叉復合發展到中醫醫史文獻課程分化重組,中醫醫史文獻學科多行業、多領域、多方位協作系統,多學科知識系統、中醫醫史文獻學科與臨床醫學交融系統的形成,是中醫醫史文獻學科實踐活動發展的必然;從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知識更新到形成新的學科知識系統,是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知識形態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袁 浩.國家重點學科——中醫醫史文獻學科[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封三.

2 張亭立,孫文鐘.上海中醫藥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醫古文建設縱橫談[J].中醫教育,2008,27(4):20~23.

3 劉 飛,康 健.傳承中醫文獻培養實用人才——發展中的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研究所[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封底.

4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編輯部.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學(上海市重點學科簡介)[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4):封底.

第4篇

1、中醫學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心力衰竭屬于中醫的“心水”、“心悸”、“喘證”、 “水腫”等范疇。《內經》記載:“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脈痹不已,復感外邪,內舍于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上氣而喘”,“心脹”和“心痹”就其臨床表現而言可歸于心力衰竭。張仲景發展了《內經》水氣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匱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癥狀。中醫學“心衰”病名首見于唐代孫思邀《備急千金要方》。詳述見于宋代《圣濟總錄·心臟門》:“心衰則健忘,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此處“心衰”雖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現,但與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聯系的。

2、中醫學對心力衰竭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心力衰竭則是各種病因導致這一功能受損而發生的病證。心衰的病因主要為心臟自病或他臟之病影響及心,造成氣血陰陽諸虛,或六外邪犯心,從而損傷心臟。

2.1 心氣虛衰為發病基礎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動血液在全身經脈中運行以濡養周身,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心氣”上,即心氣是推動血液在血脈中運行的動力來源。心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證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正如《仁齋直指方》所謂:“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竅壤判……血脈流行者亦氣也……盛則盈,衰則虛”。可見,若心氣虛衰,推動血液運行無力,就會出現周身失養,進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內經》稱“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圣濟總錄》:“虛勞驚悸者,心氣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則明確指出了心氣虛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機。鄧鐵濤[1]認為:“五臟皆致心衰,非獨心也”。肺、脾、肝、腎的功能失調都可影響到心,而發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與肺、脾、腎等臟相互影響。

2.2 正虛為本,瘀血為標

心力衰竭發病機制始則多因心氣虛弱、氣不運血、心陰虧耗,表現為氣陰兩虛、心血不暢,進而氣虛陽衰或陰損及陽,而致“陰陽兩虛,心脈瘀滯”,成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礎。尤以心陽(氣)虧虛,心臟鼓動減弱,營運無力為其病理變化的主要方面。心氣不足貫穿心力衰竭始終,是心力衰竭惡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曰:“元氣既虛,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為瘀”。心血瘀阻則出現心悸,胸悶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點或瘀斑等。

2.3 水氣泛溢為最終結果

《素問·逆調論篇》說:“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之客也”。其認為除血脈不通外,心力衰竭還與水氣內停有關。又如《三因方·水腫》稱:“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心氣虛損衰竭,無力推動血行,血流遲滯,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論出:心氣虛導致血瘀,血瘀又進而引起水停,從而引發了咳喘、水腫、心悸等一系列證候。

關于心衰病機雖有較多論述,但認識是有一致之處的,即心衰的正虛與標實是相互交織共同存在的。其中,陽氣虛衰,水飲與血瘀內停是貫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機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機可以概括為:心氣虛血瘀水停心虛加重,與現代醫學心力衰竭的神經內分泌機制(心功能不全神經內分泌激活心室重構心功能不全加重)雖分屬不同的理論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3、中醫治療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

3.1 辨證治療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中醫對于心力衰竭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辨證論治,心力衰竭的辨證分型主要是依據病因病理的變化進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機制為本虛標實,所以現代大多醫家都以虛實為綱,病變累及臟腑為目,結合臨床實踐辨證分型。

3.2 專法治療

楊積武[9]創制的強心寧煎劑涵蓋了現代醫學治療本病所倡導的強心、利尿、擴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構的治療大法。方由人參、黃芪、附子、丹參、澤瀉、五加皮、川芎、甘草組成。以達益氣溫陽,強心利尿,行氣活血化瘀,安神寧心之功。吳時達[10]等認為心衰的中晚期經中醫辨證多為陽虛水泛,采用溫陽健心靈口服液以溫陽益氣、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療效。李慶海[11]認為本病虛以氣陰兩虛為主,而心腎陽虛則多見于疾病的末期;實以水飲瘀血為主,治以益氣養陰、活血利水為基本治則,創驗方參麥寧心合劑。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葶藶子、云苓、玉竹、車前子、桑白皮、當歸、丹參、枳實、生龍骨、生牡蠣組成。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利水之功。益氣養陰則氣血充足,鼓動有力,活血利水則瘀散水行,郁熱自消,心安神暢。我們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心衰為本虛標實之證,心臟陽氣不足(虛衰)為本,水停瘀血為標。因此,治療需標本兼治,在補虛的基礎上兼以利水消腫、活血化瘀。治宜溫陽益氣,活瘀化飲為基礎。自擬益心湯:黃芪、白術、茯苓、桂枝、炙甘草、澤瀉、澤蘭、枳殼、車前子、當歸、桃仁、南葶藶子、黨參、臨床觀察其對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及血漿腦鈉肽的作用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3.3實驗研究

王振濤等[12]采用左冠脈結扎術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觀察了相同種類活血益氣藥的不同劑量配伍對心衰大鼠心臟系數及功能的影響,發現活血益氣藥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臟系數及功能,且方劑配伍中多量活血藥的應用均能較明顯改善心衰大鼠的組織學指標心臟系數。同時從心臟組織形態學角度證明了活血藥和益氣藥均有逆轉心室重構作用。趙英強等[13]采用腹主動脈縮窄術復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檢測方法及電鏡觀察強心劑組及對照組的心肌細胞凋亡情況,結果顯示,正常對照組無心肌細胞凋亡,模型組凋亡明顯,強心沖劑能明顯改善凋亡,其作用與卡托普利相當。沈雁等[14]研究發現,溫心膠囊能明顯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物mRNA表達水平,加強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阻止膠原降解及基質改建,調控細胞外基質代謝,提高衰竭心臟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認為心復康口服液能通過改善慢性壓力負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線粒體腺苷酸轉位酶1(ANT1)、心肌線粒體腺苷酸轉位酶2

(ANT2)的表達,從而抑制細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謝,治療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損傷。

應用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較大的進展,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臨床應用。眾多醫家對于心衰的認識雖各有一家之言,但總的來看其認識大同小異,基本上傾向于本虛標實,氣陰兩虛,水瘀互阻。在增強療效、改善癥狀、提高生存質量、避免不良反應等方面顯示了獨特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葛鴻慶,趙梁,郝李敏.鄧鐵濤教授從脾論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2,36(4):9-10.

[2]霍根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病理實質[J].河南中醫,2009,29(2):114-117.

[3]周亞男,張軍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氣下陷說及從氣、血、水論治[J].新中醫,2009,41(4):7-8.

[4]連林芳.辨證分型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4,8(4):301-302.

[5]楊培君,楊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治療概要[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2,25(1):2.

[6]李立志.陳可冀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經驗[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2):136-138.

[7]王勝林.董耀榮治療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11):1633-1634.

[8]韓偉鋒.邱保國論治心力衰竭經驗擷要[J].四川中醫,2006,24(10):2-4.

[9]許抗抗,楊積武,楊積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經驗[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1):84-86.

[10]吳時達,吳桐,吳昌碧.溫陽健心靈口服液治療收縮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1,8(2):88-91.

[11]范立華,李慶海.李慶海教授治療慢性心衰經驗[J].光明中醫,2009,24(5):819-820.

[12]王振濤,王碩仁,趙明鏡等.活血和益氣方藥對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構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5):376-378.

[13]趙英強,孫蘭軍,李慧臻等.強心沖劑對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溫心膠囊對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物mRNA表達的干預效應[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3):85-87.

第5篇

關鍵詞:科學分類歷史沿革分類標準

Abstract:Theimplications,meaningsandhistory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minutelyarediscussed.Representativeexamples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atancientandmodernandinChineseandforeignareenumerated.Onthebasisofsynthesizingadvantagesofvariousclassifications,thenewviewsto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arebroughtup.

KeyWord: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history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Standards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

科學分類就是依據某些帶有客觀性的根據和主觀性的原則,劃分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確定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內容和轄域,明確它們在科學中的位置和地位,揭示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從而達到宏觀把握科學的總體結構、微觀領悟學科的前后關聯之目的。科學分類作為科學王國的地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不容忽視和不可小視的意義。在理論上,它對于認識科學的總體畫面、洞悉科學的構成框架、明晰科學內在關聯、把握科學的研究范圍、預測科學發展的趨勢,估價技術的原創基點,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在實踐上,它對于科學部門的設立、科學規劃的編制、科學政策的制訂、科學資源的配置、科學研究的管理、科學信息的收集、科學教育的實施、科學傳播的開展,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分類無論對于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還是對于想要學習和熟悉科學的非科學家,都是大有裨益的。任鴻雋在談到科學分類時說:科學知識的進化,是把知識來做縱的解剖;科學知識的分類,是把知識來做橫的解剖。科學分類“不但使科學的地位愈加明了,并且科學的范圍,也可以大概呈露了。”

要恰當地進行科學分類,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皮爾遜揭示出一個原因是,任何個別科學家都不可能真正地衡量每一個孤立的科學分支的重要性,也無法洞察它與整個人類知識的關系。可是,只有對彼此的領域具有鑒賞力、對他自己的學問分支具有透徹知識的科學家群體,才能達到恰當的分類。在現時代,這種知識日益分化和個體科學家無力把握整個科學概貌的狀況,變得更加嚴峻了。薛定諤對此洞若觀火:

一百多年來,知識的各種分支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擴展使我們陷入了一種奇異的兩難境地。我們清楚地感到,一方面我們現在還只是剛剛開始在獲得某些可靠的資料,試圖把所有已知的知識綜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可是,另一方面,一個人想要駕御一個狹小的專門領域再多一點的知識,也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

另一個原因是,科學分類必須在科學發展得比較發達之時才能方便地進行,這時各個知識領域已經相對成熟,各個知識部門已經開始自然分化,并形成群科林立的態勢,于是觀察和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就顯得比較容易一些。在此之前,在科學的孕育時期和童年時期,知識的數量和類別嚴重匱乏,要進行恰當的科學分類,的確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盡管如此,人類的智力好奇心和實際的需要,還是誘使或催促人們對科學分類樂此不疲,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敘述科學分類的歷史沿革時,人們大都按照歷史紀年的大框架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來劃分;也有按分類特征來劃分歷史階段的:第一階段是圓心式的神學之知識分類(亞里士多德、圣維克托隱修院的于格),第二階段是樹枝式的哲學之知識分類(培根、笛卡兒、沃爾夫),第三階段是階梯式的科學之知識分類(柯爾律治、邊沁、惠威爾、孔德、斯賓塞、皮爾遜、湯姆森、克羅伯),第四階段是文化學之知識分類(馮特、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克羅齊)。當然,也有以有代表性人物的科學分類思想和圖式來鋪陳的。在我們下面的鋪敘中,各種因素可能兼而有之。

早在古希臘時代,柏拉圖的認識論就表明有三種知識,即感官知覺、意見和真正的知識或廣義的科學。感官知覺不能揭示事物的真像,只能顯露現象。意見有真偽,僅僅是意見,毫無價值。它不是知識,而是建立在信念和感情之上的。它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找不出為自己辯解的理由。真正的知識以理性為基礎,這種知識知道自己是知識,即能確證自己為真的知識。我們必須從感官知覺和意見前進,達到真正的知識。柏拉圖創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雖然他沒有明顯地把哲學分成邏輯學、形而上學(物理學)和倫理學(實用哲學,包括政治學),但是在著作中運用了這種劃分法。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知識不在于僅僅熟悉事實,而且在于認識它們的理由、原因或根據,認識它們必然如此的情況。哲學或廣義的科學,包括一切經過理性思考的知識,其中有數學和各專門科學。研究事物根本的或初始的原因的科學或哲學,他稱之為第一哲學,我們叫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研究本然的存在,各種科學研究存在的某些部分或方面。例如物理學研究存在中的物質和運動。其他部分的科學和哲學取名為第二哲學。他還進而區分理論科學(數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應用科學(倫理學和政治學)以及創制的科學或技藝(有關機械生產和藝術創作的知識)。他又把這些科學分成物理學(物理學、天文學和生物學等)、形而上學和應用哲學,如果加上邏輯學,那就是柏拉圖的一般分類:邏輯學、形而上學和倫理學。

自亞里士多德之后,特別是在中世紀的千余年間,宗教一統天下,其間科學分類標準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把知識分為自然知識和啟示知識兩種,哲學屬于自然知識,神學屬于啟示知識,與亞里士多德沒有什么兩樣。在1141年,法國圣維克托隱修院的于格(HugoofSt.Victor)的分類才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諸多細節的增加。例如在應用的一項之下列舉了工藝和邏輯:工藝包括紡織、縫紉、建造、航運、農業、漁獵、醫藥、游藝等,邏輯包括演說、文法、方言、修辭。不過,于格仍然擺脫不了亞里士多德的主張,依舊以神學為歸宿。羅吉爾•培根雖然沒有系統地發表過科學分類的見解,但是他在《大著作》中列舉了五種重要的學問:語言學、數學、透視學或光學、實驗科學、道德哲學。這位身處中世紀后期的思想先行者所列舉的學問,已經超出當時的學術范圍了。

弗蘭西斯•培根是名副其實的近代科學思想的先驅,他在《論學術的尊嚴和進展》、《智力球描述》中,對科學進行了分類。按照培根的觀點,人的學術起源于理解力的三種官能——記憶、想像和理性。他以此為基礎開始了他對知識的分析和分類。記憶對應歷史,而歷史包括公民史和自然史,二者之下進而各有細分。想像對應詩,詩分為敘事的或史詩的、戲劇的、比喻的。理性對應哲學或科學,其下一分為二:自然哲學和神性(啟示)。在自然哲學名目之下有人、自然和上帝三項。第一項人之下又細分為公民哲學(權利的標準)、人性哲學(人類學)。第二項自然之下又細分為思辨的自然和操作的自然,前者包括物理學(質料和第二因)和形而上學(形式和第一因),后者包括力學和純化的魔法。第三項上帝包括自然神學、天使和精靈的本性。培根的分類沒有在知識的素材和知識本身之間、實在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之間、或在現象的世界和非實在的形而上學思維的產物之間劃出明確的區分,而且學科用語中有中世紀神學的殘跡和經院哲學的弊病,因而從近代科學的立場來看是有缺陷的。但是,培根指出:“知識的劃分不像以一個角度相交的幾條線,而更像在一個樹干上交叉的樹枝。”這個觀念對培根和斯賓塞來說是共同的,即科學源于一個根,它與孔德的觀點針鋒相對,孔德是按系列或階梯排列科學的。

在17世紀的近代科學革命以及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牛頓力學已經牢固確立,并衍生出剛體力學、流體力學、解析力學、天體力學等力學分支,熱、電、磁、光等現象的研究也初露端倪,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的發展方興未艾。在這種情勢下,

一些科學分類的方案陸續出臺:神學君臨一切學科的格局已被打破,神學色彩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哲學包容全部學科的傳統觀念也日漸式微乃至悄悄退隱;經驗性的和應用性的學科紛紛出現在科學分類表中。

例如,笛卡兒把一切精密的知識都包括在他的哲學體系之中。在他看來,哲學有三大部門:一是無形世界的形而上學,二是有形世界的物理學,三是知識應用的應用學。伽桑狄把科學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霍布斯試圖把主觀原理和客觀原理結合起來進行分類。他認為數學方法是普遍應用的方法,把幾何學擺在演繹科學的首位,把物理學擺在歸納科學的首位。他擬訂了科學的配置原理:從抽象到具體,從事物的量的確定性到它的質的確定性,又引向量的確定性。洛克把科學分為物理學、實踐和邏輯學。拉美特利做了形而上學的劃分,他把自然界分為三界(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并有與之對應的科學。法國百科全書派(狄德羅、達朗伯)接受了弗蘭西斯•培根的記憶、想像和理性三分原則,但是在細節上有所豐富。比如,理性部分冠以哲學,哲學之下分為一般形而上學(本體論)、神的知識、人的知識、自然的知識四個門類。其中,自然的知識下轄物體的形而上學、數學和物理學(自然哲學)。數學下轄純粹數學、應用數學和物理數學:純粹數學下轄算術學、幾何學;應用數學下轄力學、幾何天文學;物理數學下轄光學、聲學、氣體力學。物理學下轄廣義物理學和狹義物理學,其下又各有所轄。沃爾夫(C.Wolff)將知識分為歷史的(經驗科學)、哲學的(理性科學)和數學的(形式的)三種:歷史敘述正確的事實,哲學研究事物的原因,數學規定事物的數量關系。其中,哲學又細分為狹義哲學(自然神學、心理學、物理學),規范科學(倫理學、心理應用哲學、物理應用哲學)、本體論(決定各物共同性質的科學)。

在19世紀這個科學世紀,超越經典力學的熱學、電磁學、光學等經典物理學分支已經成熟,并且出現了數學化和形式化的熱力學、統計物理學和電動力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心理學等學科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弗蘭西斯•培根等人的分類越來越不適應科學的現狀,于是新的真正的科學分類紛紛登臺亮相。英國詩人和思想家柯爾律治(S.T.Coleridge)把科學分為純粹科學、混合科學、應用科學、復雜科學四大部門:純粹科學屬于形式的有文法學、邏輯學、修辭學、數學,屬于實在的有形而上學、倫理學、神學;混合科學包括機械學、水力學、氣壓學、天文學;應用科學包括實驗哲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化學、音樂學、氣象學、測量學、美術學;復雜科學包括歷史、地理、辭典學等。這個分類雖然忽視了科學的客觀標準,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但是它卻給后來的分類開辟了一條門徑。英國哲學家邊沁和法國科學家安培把科學分為物質科學和精神科學兩大類。在他們的物質科學里,列入了天文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在精神科學里,列入了歷史學、語言學、法律學、經濟學等。這種分類法,有兩個值得注意之點:一是把科學研究的對象作為分類的標準,二是把科學的范圍推廣到歷史、語言等學問上去了。惠威爾汲取了培根的心理官能標準和笛卡兒的數學乃科學之基礎的思想營養,將科學分為七種,從前一種進至后一種,必須在前者再加上物質的或心理的能力,才能成為新的科學。例如,數學是研究時間和空間數量的,數學加上勢力、運動則有機械學,機械學加上化合力則有化學,化學加上生命則有生物學,生物學加上感情、意志則有心理學,心理學加上歷史的原因則有歷史學,歷史學加上時間、空間則有神學。這種分類的特點是,注意到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富有獨創性,盡管條理還不甚明晰。

也許從孔德開始,科學分類已經開始具有某種現代氣息。孔德認為,一切科學的基礎是經驗,所有的神學和形而上學假設對科學毫無貢獻,必須予以拋棄,而通向真理的惟一道路是科學。在他看來,有六種基礎科學,即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在第七種或最后的道德科學中達到頂點。在這個科學“等級制度”或階梯中,后一門科學依次從屬于前一門。這些科學實際存在相互依賴性,以致要清楚地理解一門科學,就必然需要先前的其他幾門科學的研究。孔德的等級制度分類明顯地和他的實證主義的政治體系相符,僅有純粹空洞的圖式。

斯賓塞拒絕實證論的等級制度的階梯排列,而重返培根從共同的根展開的樹枝狀的科學概念。他把知識分為兩個主枝:處理現象在其下為我們所知的形式的科學和處理現象的題材的科學,即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抽象科學囊括邏輯和數學,或處理我們知覺事物的模式的科學。具體科學處理我們在這些模式下知覺的感覺印象群和存儲的感官印記。他進而把處理現象本身的具體科學又細分為抽象具體科學和具體科學:前者“在其要素上”處理現象,后者“在其全體上”處理現象。這導致他把天文學與生物學和社會學結合起來,而不是與它的親族力學和物理學相關聯。這樣的分類可能適合形式邏輯的詞語區分,但是并不適合于指導讀者閱讀或使專家受到啟發。他的第三群具體科學再次按照所謂的“力的重新分配”原理加以細分。可是,這個原理在物理學中沒有真實的基礎,因此不能形成分類具體科學的起點。對于斯賓塞的分類,皮爾遜的總評價是:

該結果充其量將是有啟發性的,但是作為一個完備的和一致的體系,它必定或多或少是一個失敗。但是,從斯賓塞的分類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因為他把培根的“樹”系統與孔德從知識領域排除神學和形而上學的做法結合起來。尤其是在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的原始劃分中,它給我們提供了出色的起點。

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馮特把科學分為形式科學和實在科學,數學屬于前者,其他科學屬于后者。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實在科學又被分為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自然科學是把經驗現象的內容從認識主體中分離出來,作為間接性現象來研究的科學;精神科學則把認識主體的經驗作為直接的研究對象。這兩大類科學又根據各自學問的性質分為現象性、發生性、系統性:所謂現象性是研究并說明自然以及精神現象的作用,所謂系統性是將全部顯現的自然現象和人為諸現象加以系統性記載整理,所謂發生性介于現象和系統之間,是研究自然以及精神性成果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現象性中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發生性中包括地質學、生物發生學,系統性中包括記錄天文學、地理學、礦物學、系統動物學。精神科學的現象性中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發生性中包括歷史學,系統性中包括法律學、經濟學。李凱爾特不同意精神科學的提法,而用文化科學取而代之:“根據文化對象的特殊意義把科學劃分為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這可以使專門研究者由此分為兩個集團的那種興趣的對立得以最明顯地標示出來。因此,在我看來,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的區分適合于代替通常的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的劃分。”

皮爾遜對科學分類素有思考和研究,并在其經典科學哲學名著《科學的規范》最后一章“科學的分類”中專門做了論述。他考察了歷史上三位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孔德和斯賓塞的分類并附帶加以評論,同時闡述了自己的分類圖式。皮爾遜汲取了培根的樹枝狀圖式、孔德的科學相互依存的長處,采納了斯賓塞的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的區分,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科學分類體系。在皮爾遜看來,科學不僅僅是事實的范疇,而且是用來簡潔概述我們對于那些事實的經驗的概念模式。因此,要求進入實際分類的科學分支,實際上僅僅是處于形成中的科學,他們與其說符合完備的概念模型,還不如說符合分類范疇。于是,它們的終極范疇不能是絕對固定的。在或多或少還原為完備的概念模型的那些物理科學和依然處在分類范疇狀態的那些物理科學之間的區分,可用所謂的精密科學(前者)和描述科學(后者)來表達。由此可見,無論何時我們開始細分科學的主要分支,邊界僅僅是實際的而非邏輯的。在細分中被分類的細目與這些邊界交叉和再交叉;雖然在下面的分類中大多數科學僅進入一個位置,但是它們往往同時屬于兩個或更多的部門。所有分類圖式都具有經驗的和嘗試的特征,因為科學是連續成長的。

皮爾遜這位以感覺印象為基石的感覺論者,按照知覺(感覺印象)在科學中區分了兩個群。前一個群處理知覺官能在其下辨別客體的模式的概念等價物,這是抽象科學。后一個群處理我們用來描述知覺內容的概念,這是具體科學。具體科學依據處理無機現象還是有機現象,又分為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于是,他把整個科學劃分為三大塊:研究知覺模式的抽象科學,研究無機現象的知覺內容的物理科學,研究有機現象的知覺內容的生物科學。

在抽象科學中,皮爾遜又按照分辨的一般關系與空間和時間獨有的關系一分為二。分辨的一般關系有定性的和定量的關系之分:定性的關系包括邏輯學、拼字學(orthology即發明術語),定量的關系包括分立的量即算術、代數、測量、誤差、概率、統計理論等和量的變化即函數理論、微分學、積分學等。空間和時間獨有的關系又分為空間用定域分辨和時間用序列分辨:前者又包括定性的(位置)即描述幾何學,定量的(大小)即度量幾何學、三角學、測量法等;后者亦包括定性的即觀察和描述理論(與邏輯無關),定量的即脅變理論(大小和形狀的變化)和運動學(位置的變化)。不難看出,

抽象科學囊括了通常歸類為邏輯和純粹數學的一切。在這些分支中,我們處理分辨的概念模式;由于所形成的概念一般而言是嚴格定義的,并且擺脫了知覺內容的無限復雜性,因此我們能夠以極大的精確性推理,以致這些科學的結果對于所有落在它們的定義和公理之下的東西都是絕對有效的。為此緣故,抽象科學的分支往往被說成是精密科學。

物理科學二分為已還原為理想運動的精密的物理科學和還未還原為理想運動的概要的物理科學。精密的物理科學下列四大部門:團塊物理學包括力學、行星理論、月球理論等;分子物理學包括彈性、塑性、內聚性、聲音、晶體學、地球外形、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潮汐理論、氣體運動論等;原子物理學包括理論化學、光譜分析、太陽物理學和恒星物理學等;以太物理學包括與分子無關的輻射理論(光、熱、電磁波)和與分子有關的光、熱、電磁(與分子結構有關)——例如彌散、吸收、傳輸、傳導等。概要的物理科學有星云理論、行星體系演化、地球的無機演化、地質學、地理學(有時稱物理地理學)、氣象學、礦物學、化學等。

生物科學是概要的而非精密的,它按照空間(定域)和時間(成長或變化)一分為二。在空間方面,有生命形式的地理分布(生物分布學)、習性與地點和氣候的關系(生態學)、自然史(在古老的意義上)。在時間方面,亦一分為二:非再發生狀態的歷史學、發生狀態的生物學有植物的生物學即植物學和動物的生物學即動物學。在歷史學中,再分為一般的物種進化和特殊的物種進化;前者包括生命起源(種系發生、古生物學等),物種起源,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理論等;后者包括體格(頭蓋學、人類學等),心理官能(語言史、語言學、哲學史、科學史、文學史、藝術史等),社會建制(考古學、民俗學、習慣史、婚姻史、所有權史、宗教史、國家史、法律史等)。在生物學中,一有描述各類生命的形式和結構的形態學、組織構造學、解剖學等;二有專門處理成長和繁殖的胚胎學、性理論、遺傳理論等;三有涉及生命的功能和行為的學科:從物理學的角度處理功能和行為的生理學,從心理的角度處理功能和行為的心理學。在心理學中,廣義心理學包括本能理論、意識的起源等,狹義的人的心理學包括屬于個體的心靈研究、思維心理學等,屬于群體的社會學即道德、政治、政治經濟學、法理學等。

頗有新意的是,皮爾遜還指出,他的科學三大塊分類并非彼此互不溝通。正如應用數學把抽象科學與具體科學聯系起來一樣,生物物理學——處理無機現象的定律或物理學對于有機形式發展的應用——也把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聯系起來。談到自己的分類圖式,皮爾遜“自稱沒有邏輯的精密性,而僅僅是嘗試表明各種科學分支如何與基本的科學概念關聯起來的粗略輪廓”,并表明他“在培根、孔德和斯賓塞失敗的地方必然不可能成功”。然而,由于皮爾遜是位學識淵博的百科全書式的的哲人科學家,最有能力從事科學分類工作,因此他的工作在當時科學發展的狀況下還是有現實意義的,至今仍有恒久的學術價值和一定的啟發意義。

皮爾遜的科學分類是于1891年在倫敦格雷欣學院所做的講演中和盤托出的,次年在《科學的規范》一書中發表。這是19世紀末的事。進入20世紀不久,湯姆森(J.A.Thomson)和奧斯特瓦爾德也就科學分類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湯姆森的科學分類大體沿用了皮爾遜的分類思想,但是卻凸顯了各學科的地位和關系。他的抽象科學包括形而上學、邏輯學、統計學、數學。他的具體科學則包括普通科學、特殊科學、聯合科學和應用科學。在普通科學中,又細分為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在特殊科學中,對應于社會學的有人類學、各種社會組織之研究等;對應于心理學的有美學、語言學、心理-物理學等;對應于生物學的有動物學、植物學、原生學等;對應于物理學的有天文學、測地學、氣象學等;對應于化學的有光譜學、立體化學、礦物學等。在聯合科學中,有人類的歷史、人種學、生物通史、地球通史、地質學、地理學、海洋學、太陽系通史等。在應用科學中,對應于社會學的有政治學、公民學、經濟學等;對應于心理學的有邏輯學、教育學等;對應于生物學的有優生學、醫學、林學等;對應于物理學的有航海學、工程學、建筑學等;對應于化學的有農學、冶金學、采礦學等。奧斯特瓦爾德汲取了孔德的等級制度的分類思想,以最普遍的概念創建科學的分類體系——形式科學、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形式科學論及屬于所有經驗的特征,它的主要概念是序,它包括邏輯或流形的科學、數學或量的科學、幾何學或空間的科學、運動學或運動的科學。物理科學的主要概念是能(energy),它包括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的主要概念是生命,它包括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這里的生理學應該理解為處理非心理現象的整個科學,涵蓋植物學、動物學以及植物、動物和人的生理學;心理學是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不限于人,盡管有許多理由要求它的占優勢的部分針對人。奧斯特瓦爾德表明,在他的分類中是就純粹科學而言的,沒有把應用科學計算在內。

稍后的邏輯經驗論在關注科學統一的同時,也涉及到科學分類問題。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卡爾納普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使用“科學”一詞,包括所有的理論知識,不管它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在社會科學或所謂的人文學科領域,不管它是借助特殊的科學程序發現的知識,還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識的知識。我們首先必須在形式科學和經驗科學之間做出區分。

形式科學由邏輯和數學確立的分析陳述構成,經驗科學是由在事實知識的不同領域確立的綜合陳述構成。

這種分類的特色在于,首次明確地從科學語言和語言哲學的角度出發區分科學。

在其后的整個20世紀,科學分類一直受到各國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蘇聯的凱德洛夫等人依據自然界的客體層次無機界-有機界-人,認為其對應的科學學科是物理學、化學及其他,生物學,心理學;人的社會和思維對應的是社會科學和哲學科學。數學是單列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都各有自己對應的技術應用科學或技術科學。中國的于光遠把現代科學分為兩大類,即分別研究自然界和社會的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二者之間還有邊緣學科領域。數學是研究整個世界的量的關系的科學,哲學則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錢學森認為,客觀世界除了自然、社會之外,還有第三個領域即思維領域,因此他把現代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同時,從這三個領域向上,通過自然辯證法、歷史唯物論和辯證認識論的橋梁,和哲學相聯系;向下則與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相聯系;數學則貫穿各個學科部門。日本的綱島定治提出,自然科學可以按照研究對象分為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心理科學。這三者又可以細分為三個范疇:個性記述為主的階段、一般性的升級階段、適用第二階段的發生理論;比如,實驗物理學(力學、聲學、熱力學、光學、電磁學),理論物理學,分子、原子、電子理論這三者分別與之對應;其他學科也是如此劃分的。美國的科恩按照一般約定,指出自然科學包括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化學、地球科學、氣象學,有時還有數學。社會科學一般地被理解為包括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歷史、政治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傳統上存在第三群人文學科,它包括像哲學、文學研究、語言研究,有時還有歷史這樣的學科。科學或自然科學的范疇常常被推廣到包括一些常規認為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一部分的某些學科,除(體質)人類學和(實驗)心理學以外,還可以包括像語言學、考古學和經濟學這樣可以變化的領域。有時,地理學被認為是社會科學,有時被認為是自然科學。最近,一些(并非一切)傳統的社會科學被放在“行為”科學的大傘之下。

在現時代,科學的指數式發展引起知識的極度膨脹,造成學科的極度分化,同時也催生了一大批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的誕生。據說,在德國大學的科研目錄中列有四千多個研究領域。中國教育部學科分類(國標-92)也列舉了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部類的57個一級學科和三千多個專業的分類目錄。1989年出版的一本《英漢學科詞典》,收集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學科名稱更多達三萬有余。學科的這種通過分化和交叉而增生的趨勢方興未艾。在這種情勢下,學者競相推出自己的分類方案,從二元分類到五元分類一應俱全——當然也有超過五元的。

邦格持二元分類的觀點。他說,在各種科學之間,第一個最顯著的差異是形式科學和事實科學之間的差異,即處理觀念的科學和事實的科學。邏輯和數學是形式科學:它們不涉及實在的事物,因此不能用來使我們處理實在(即經驗),為的是使我們的公式確鑿有效。物理學和心理學處于事實科學之中:它們涉及設想在世界中發生的事實,因此必須訴諸經驗,以便檢驗它們的公式。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個人心理學等。此外,還有文化科學,其中有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科學、物質史、思想史等。

三元分類也許是比較多的一種分類法。例如凱伯格堅持,從學術上可以區分出形式學科、經驗學科和詮釋學科。數學是形式學科,生物學和心理學是經驗學科,文學是詮釋學科。顯而易見,每一個實際的學科都體現出所有三個類型的方面:數學中的許多東西最終與關于世界的事實有聯系;生物學偶爾涉及形式結構,心理學包含詮釋;文學批評處理詩的形式結構和有關產生它的社會事實。在這個框架中,哲學本質上是像數學一樣的形式學科,詮釋的進路更多地屬于歷史。我們原來涉及的科學像生物學和物理學一樣,主要是經驗學科。我們的形式關注與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的結構有關。我們也能夠注意到科學和哲學的詮釋方面,科學理論是在某些環境中并針對某種哲學思想背景出現的。理解科學史中的一個惟一事件,與分析在新近出現的理論和被說成用以支持它的實驗資料之間得到的形式關系,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四元分類除了前面介紹過的柯爾律治等人的區分以外,也有把科學分為形式的-運算的科學、自然科學、人類科學-文化科學。

N.麥克斯韋的五元分類(或六元分類)是這樣的:數學、統計學和邏輯關注改善形式的、先驗的或分析的知識。物理科學關注關于物理宇宙各個方面的知識。生物科學關注改善關于生命的知識。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關注改善關于人的生活的各種社會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的知識。技術科學關注改善關于為實現各種有價值的、實際的社會目標所需要的知識。按照知識哲學的普遍一致的意見,經驗科學能夠被安排為粗糙的等級制類型。在底部,在一切的最基本的層次上,我們有理論物理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宇宙學。向上,我們有理論上不很基本的物理學部分,例如固體物理學和物理化學;再高一點,我們有無機化學的整體,并排化學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和地球科學(物理學和化學的特殊化的應用)。再向上,我們有生物科學以及有機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做基底,中途有諸如動物學、植物學、解剖學、神經病學、遺傳學這樣的科學,頂端是生態學和動物行為研究。更高一些,我們有社會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經濟學、政治科學和歷史學。按照一種觀點即還原論,我們應該把所有這些科學還原——至少在原則上——為理論物理學。按照競爭的觀點即反還原論,這或者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或者是不需要的目標。但是,二者都同意,經驗科學能夠依照等級制組織。更一般地,某種類似的等級制能夠在邏輯和數學的學科中察覺到。在基礎是邏輯,稍向上有集合論。其余的幾乎整個數學分支都能夠被詮釋為或多或少特殊的集合論的應用。

在這里,有必要專門介紹一下技術科學。這不僅由于我們先前很少涉及,更因為技術科學在當今社會所起的作用實在太大了——它可以迅速地變成生產力,在改造世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伊利英和卡林金指明,技術科學是改變實在取向的研究和活動,任務之間的差別產生不同的技術和技術知識。前科學時代的技術知識是實踐活動的經驗知識,技術知識的科學形式的進化與向機器生產的轉化有關。物質生產和技能的發展要求生產任務基于科學的工程來解決,要求技術設備的數學計算,技術不再能夠僅僅在常識、才智敏銳、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這就是為什么技術科學的誕生和形成是由兩個相反指向的過程決定的:一方面使用自然科學的定律、理論和發生在它們之中的技術對象和過程的研究的獨立資料決定,也由科學認知方法的積極應用決定;另一方面由獨立的觀察和技術與生產的事實的概括決定。自然科學應用于生產的技術問題,產生了不能還原為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常識的知識。軍事科學的開端近似地落入15世紀中期和1870年代之間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用科學知識解決工業生產任務,而不是一般的實際問題。在這個時期的第一階段(15世紀后半葉到18世紀初期),技術知識還沒有獲得理論水平,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充分形成的理論還不存在。這個階段以在實驗方法的基礎上應用科學的形成為標志。在18世紀初和19世紀末的時期,對于與物理學、化學和力學相關的技術科學的形成來說,是決定性的時期。基本的自然科學理論的出現和充分發展的技術實踐,為把技術知識提高到理論水平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是,新技術科學的進化的機制和形式在技術知識發展的“經典”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已經開始有意義的變化。在這個階段,技術科學還是通過從基礎自然科學導出而出現的模式繼續存在。導出是工程技術實踐和自然科學理論的綜合,電氣工程和無線電工程就是從電動力學導出的。在這個時期,技術科學的開端的新形式已經出現——通過從已經現存的作為基本科學起作用的技術科學導出,比如無線電定位就是從無線電工程導出的。應該注意,此時的技術科學已經在它自己的題材、理論原理和特殊的理想對象方面是科學知識的充分形成的領域。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技術知識的數學化穩定地得以發展。在1960年代,技術知識變成認識論認真分析的對象。因此,20世紀中期能夠被視為技術科學發展的非經典階段的開端。經典的技術知識與非經典的技術知識之間的差異除了理論的結構、出現和形成的機制不同外,還在于后者是交叉學科的。技術科學的理論具有建設性的功能,卻不包含新的邏輯關聯,這樣的理論不說明和預言,只是產生工程對象。

從以上的形形的科學分類不難看出,學者進行分類的依據或基準各有千秋。有人認為,科學分類所依據的原則有客觀原則(物質運動形式的客觀區別)、發展原則(物質運動形式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序列)、層次原則(從一般到特殊的科學知識層次結構序列)、實踐原則(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出現會造成新學科的誕生)。有人指出,科學分類研究進入到結構分析和動態分析的階段。學者設計了各種模式模擬科學體系的結構,如塔模式、樹模式、網模式等。同時,科學分類的動力學研究也方興未艾,學者用液體沉淀模型、氣體流動模型、球體膨脹模型來模擬科學體系的運動和變化。其實,馬赫早就強調,在科學研究中,不同的透視都是可能的。從這些不同的觀點得到的結果能夠產生不同的學科,它們具有相對的自主性。不過,一般而言,科學分類的基準不外乎三種:客觀的基準、主觀的基準、綜合的基準。客觀的基準包括研究的對象、種類和范圍,事物的本質,物質的層次,自然的秩序,探索的方法等;主觀的基準包括心智官能、精神能力、哲學理念、描述語言、抽象的形式等;綜合的基準在奧斯特瓦爾德的以序、能、生命的概念作為分類的依據中最具有代表性。

不用說,這三種基準的劃分是僅就主要傾向而言的,只具有相對的意義。誠如奧斯特瓦爾德所言:這些分類不是依照所謂的事物的“本質”,而僅僅從屬于為了比較容易和比較成功地把握科學問題而做出的純粹實際的安排。這是因為,“缺乏完備的和精確的邊界是所有自然事物的普遍特征,而科學是自然事物。例如,如果我們力圖在物理學和化學之間進行鮮明的區分,那么我們便會遇到相同的困難。在生物學中情況也是這樣,倘若我們超出懷疑的陰影力圖在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之間建立分界線的話。”在本文結束時,我們不怕貽笑大方,愿意綜合各家之長,主要依據科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托出自己的簡略的分類方案:

廣義的科學可以分為形式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形式科學以符號概念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分析、推理、論證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構造形式的、先驗的思想體系或理論結構。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實證、理性、臻美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奧秘,獲取自然的真知。技術科學以人工實在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設計、試錯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創制出新的流程、工藝或制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科學在技術上的實際應用或應用科學的技術化而形成的系統的知識。社會科學以社會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調查、統計、歸納等方法,其目的在于把握社會規律,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人文學科以人作為研究對象,多用實地考察、詮釋、內省、移情、啟示等方法,其目的在于認識人、人的本性和人生的意義,提升人的精神素質和思想境界。

參考文獻

©李醒民(1945~),男,陜西西安人。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主編,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科學文化。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3頁。

薛定諤:《生命是什么》,羅來鷗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第1版,序言。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2頁。

梯利:《西方哲學史》,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1版,第70、63、82~83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3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341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4~356頁。

凱德洛夫、斯皮爾金:科學,丁由譯;金吾倫選編:《自然觀與科學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頁。

卡里爾等:科學的統一,魯旭東等譯,北京:《哲學譯叢》,1993年第4期,第60~67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5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6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2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7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6~358、358~361頁。

綱島定治:科學分類的體系,北京:《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頁。

李凱爾特:《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涂紀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版,第17頁。

李醒民:卡爾.皮爾遜:著名科學家和自由思想家,北京:《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2卷(1990),第2期,第65~78頁。李醒民:皮爾遜——百科全書式的哲人科學家和自由思想家,《科學巨星》叢書9,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70~260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61~379頁。

J.A.Thomson:科學之分類,唐鉞譯,中國科學社編:《科學通論》,中國科學社出版,1934年第2版,第135頁。

奧斯特瓦爾德:《自然哲學概論》,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7~39頁。

R.Carnap,LogicalFoundationsoftheUnityofScience.R.Boydet.ed.,ThePhilosophyofScience,ABradfordBook,TheMITPress,1991,pp.393~404.

凱德洛夫、斯皮爾金:科學,丁由譯;金吾倫選編:《自然觀與科學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頁。

孫慕天:科學分類;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頁。錢的分類思想似乎有點經院哲學的味道。

綱島定治:科學分類的體系,北京:《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頁。

I.B.Cohen,AnAnalysisofInteractionsbetweentheNaturalScienceandtheSocialScience.I.B.Cohened.,TheNaturalScienceandtheSocialScience,SomeCriticalandHistoricalPerspectives,Dordrecht/Boston/Lond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4,pp.1~99.

這57個一級學科的名稱是數學,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農學,林學,畜牧、獸醫科學,水產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測繪科學技術,材料科學,礦山工程技術,冶金工程技術,機械工程,動力與電氣工程,能源科學技術,核科學技術,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化學工程,紡織科學技術,食品科學技術,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環境科學技術,安全科學技術,管理學,,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軍事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教育學,統計學。

李詩英主編:《英漢學科詞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第1版。

M.Bunge,PhilosophyofScience,FromProblemtoTheory,RevisedEdition,Vol.I,NewBrunswickandLondon:TransationPublishers,1998,pp.24,27.

H.E.Kyburg,Jr.,ScienceandReas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p.16.

卡里爾等:科學的統一,魯旭東等譯,北京:《哲學譯叢》,1993年第4期,第60~67頁。

N.Maxwell,FromKnowledgetoWisdom,ARevolutionintheAimsandMethodsofScience,England,NewYork:BasilBlackwell,1984,pp.15,23~24.

V.IlyinandA.Kalinkin,TheNatureofScience,AnEpistemologicalAnalysis,Moscow:ProgressPublishers,1988,pp.166~184.

孫慕天:科學分類;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大宁县| 杭州市| 桐柏县| 盐亭县| 文成县| 达孜县| 平湖市| 天柱县| 凌海市| 吉水县| 明水县| 阿拉善盟| 南安市| 南丹县| 盐城市| 建平县| 奎屯市| 盐池县| 博白县| 丹江口市| 沙坪坝区| 会理县| 政和县| 北辰区| 屯门区| 桦川县| 辉县市| 黄龙县| 马鞍山市| 什邡市| 镇远县| 重庆市| 德化县| 同仁县| 边坝县| 建瓯市| 会东县| 许昌县| 普格县|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