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58: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不同地方的茶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9日晚9時,經過連續3場的互動交鋒與討論,全體與會代表一致通過《廬山倡議》,擬組建中華茶館聯盟,以茶為載體,傳達茶葉主張,共同傳承中國傳統清茶主義,實踐清茶生活。
何謂“清茶館”?
中國人對“茶館”并不陌生,它在中國人生活中發揮著品茗休息,娛樂消遣、交際會談等功能,而且名稱也不一而足,如茶樓、茶社、茶室、茶寮、茶坊、茶屋、茶亭等。那么,何謂“清茶館”呢?歷史上對“清”給出的解釋是:只賣清茶、無絲竹說唱的“清靜”及設施簡陋、消費者多為清苦之人的“清貧”。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清茶館之“清”勢必無法拘囿于上述的說法,因而關于“清”之標準的界定便成為本屆論壇討論的焦點。與會代表們各抒己見,暢談了各自對“清茶館”的理解。
知名茶文化學者舒曼認為,清茶館的標準很難定,已進行了十多年也無法定論,還涉及各地的地域文化、民俗、民風、民情。定義寬了,與清茶館概念不符;定義窄了,成都有五萬多家茶館,99%不在此列。然而,組織業界同仁討論、分享清茶館經營管理經驗,而且與會代表中有部分人是清茶館老板。有許多成功經驗可以通過這一平臺進行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但并非是拷貝式照搬。
“清”,要與時俱進
若以“清茶”、“清靜”、“清貧”為清茶館之“清”為準的。顯然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滿足當代社會的消費需求。
茶館的生存問題是論壇上被提及的高頻詞匯之一。許多茶館經營者認為,茶館的經營成本很高,涉及如店租、水電費、員工薪酬等多項費用,如果純粹地賣清茶,生存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因而,他們都試圖通過拓展多樣化經營來增收,如在茶館中增設簡餐就是最常見的手段。另外像南昌泊園老茶館專為愛茶之人設計開發了“茶人服”,沈陽和靜園茶人會館設立“茶修學堂”,分別推出生活茶、生活禪等,也都試圖通過拓展多樣化經營來增收的。
再者,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人,因地域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的差異,飲茶、消費習慣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同地域的茶館在經營方式與風格上很難做到完全的統一,而且有不少除售茶以外的經營項目恰恰是該茶館的最大特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老舍茶館。在這古香古色的環境里,除了喝大碗茶、品嘗來自全國各地的名茶,而且還能欣賞曲藝、說書、京劇等,再點上幾盤點心或老北京的風味小吃,感受十足的“京味兒”;再比如,川、渝一帶的茶館,在茶館里喝茶、搓麻將已經成為巴蜀一道獨特的茶文化風景。
茶葉營銷專家歐陽道坤指出,當代中國茶館必須面臨消費者和經營環境的兩大變化,即與時俱進。“是誰設定了中國茶館必須傳統與古老?茶館可以傳統,也可以時尚。”他說。成都茶樓行業協會副會長陳錦江認為。茶館甚至可以是“性感”的。的確,從當前中國茶館業的現狀來看,走仿古復古路線的遠多于時尚的,消費群體也多集中于中青年或中老年,從而很容易忽略了年輕人這一潛在的群體;大益集團弘益文化中心董事總經理李樂駿認為。茶界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茶。沒有年輕人。中國茶就沒有未來。因此,有一些經營者就根據年輕人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對傳統茶館進行了重新定位和調整,打造傳統與時尚風格相結合的新茶館,如上海的“茶香書香CHASTORY”,它倡導“中國式茶感體驗”,在自由舒暢的空間里,感受“烘茶”、“烤茶”的傳統泡茶藝。讀一本自己喜愛的書。
分析中國茶館業的發展趨勢,歐陽道坤認為未來的茶館或將成為“零售終端”和“培訓教室”。無疑,已經有茶館經營者在嘗試這兩個“平臺”的構建與開發了。以“零售終端”為例,如各產茶區龍頭企業興建的鐵觀音、大紅袍、白茶、普洱茶體驗館等,便是集茶文化展示、產品銷售和品牌展示融為—體的平臺。而以茶館作為開展茶職業技能培訓的平臺也并非是新鮮事,南昌白鷺原茶藝館從創辦至今就是南昌女子職業學校的實訓基地,為茶館輸送了大量茶藝師。
記者手記
關鍵詞:寧德 旅游業 后發優勢思考
近10年來,我國GDP的增長勢頭迅猛,尤其在2010年,我國GDP超過了38萬億元,提升到了世界第2位,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居民的消費將由實物消費轉變為實物與服務消費并重,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旅游消費已進入大眾時代。可以說,旅游業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朝陽產業,是一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11年6月《福建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公布,其中,寧德市被列入海峽西岸東北翼旅游產業集群,同時還入選五大重點旅游增長極、四大精品旅游項目。這些規劃將進一步加快寧德旅游產業的發展。
一、寧德市旅游業發展的獨特后發優勢
(一)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區位、交通優勢
首先,寧德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夏雨熱同期,秋冬光溫互利,光能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是一個適合旅游的圣地。其次,寧德市位于歐亞大陸東南部的陸源地帶,與臺灣隔海相望,西連武夷山脈,南接省會福州直奔閩南金山角,北承浙南直達長三角。又加之寧德市將依托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以及溫福、溫廈等高速鐵路,以海濱度假、都是觀光等為主導功能形成了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旅游區。
(二)獨特的品牌優勢為旅游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2007年寧德市推出了“閩東北親水游”的旅游品牌,隨后2010年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又申報成功,這將為寧德市旅游業的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和領域。 “十二五”時期,寧德市將依托世界地質公園,“閩東北親水游”等品牌優勢,整合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鯉魚溪、三都澳等旅游景區,加快旅游開發步伐,提升旅游產品檔次,完善旅游基礎和旅游接待設施,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擴大閩東北親水游知名度,培育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旅游品牌。這些都為寧德市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三)旅游市場潛力巨大,后發優勢逐漸突顯
隨著寧德進入“高鐵時代”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消費水平的提高,又加上國慶、春節、五一長假游、雙休日等假期游的增加,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旅游的時間和機會。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十一五”時期,我國旅游業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2010年,我國已躍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費國,旅游消費對社會消費的貢獻超過10%。與此同時,從《2010年寧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來看:2010年寧德市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為681.08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18.7%;旅游總收入50.52億元,增長19.9%。接待國內旅游人數680.74萬人次,增長18.7%;國內旅游收入50.39億元,增長19.8%;接待入境旅游人數0.34萬人次,增長8.7%;旅游外匯收入0.02億美元,增長51.7%。可見,寧德市旅游業的市場潛力巨大,后發優勢逐漸突顯,因此,我們寧德更應乘勢而上,抓住大好時機,充分發揮我們的后發優勢,加大旅游開發建設的力度。
二、寧德市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宣傳力度不大,投入不足
旅游宣傳促銷工作力度不大,在旅游宣傳方面的投入不足,外界對寧德市的旅游產品形象和旅游品質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有許多潛在的客源市場還未打開,當前來寧德旅游的游客,多是以商務旅游的散客為主,團隊業務的較少,對于不同的客源客體,不同的市場群體沒有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沒有注重將當地的文化特色與景區融合于宣傳當中。
(二)交通設施滯后,不配套
其一,雖然寧德市已進入“高鐵時代”,但是有些旅游景點到市區到火車站的旅游巴士專線還尚未開通,現代高速鐵路運輸給旅游業的帶動還未能充分體現。其二,寧德市所轄的有些縣(市、區)的一些旅游景區的公路還是由民間籌集資金投入建設,這種民間資金的聚集量是有限的,籌多少只能算多少,對整個景區的旅游設施的建設改善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這種依賴單純的民間資金,對于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來說,想要取得突破性的實質進展是有一定難度的,這使旅游設施建設的周期拉長,阻礙了加快景區建設的前進步伐。
(三)行業水平不高且不平衡
寧德的旅游業從總體上看起步較晚,近年來,發展比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且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大的旅游格局還未形成,各縣(市、區)的旅游獨立自成一體,如福鼎搞自己的太姥山,屏南搞自己的白水洋,相互之間缺少了必要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對接。有些開發的旅游點(區)規模不大,檔次不是很高,基本上處于粗放型的經營,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的旅游配套設施相對滯后,有的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交通存在“瓶頸”問題,接待能力較差。
(四)周邊旅游市場競爭激烈
寧德市已在2010年10月3日獲得世界地質公園的稱號,但在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成功之前,我國已經擁有20多個世界級地質公園。其次,由于寧德的旅游業起步較晚,不管是在省內還是省外的旅游景區無論是從歷史文化底蘊基礎設施,還是行業發展水平上來說都比我們發展得好,經驗比我們豐富。這對于我們發展旅游業來說,既是潛在的危機又是挑戰,對我市的旅游資源都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
三、寧德市旅游業發展的思考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信息快速傳播、旅游業蓬勃發展、地區間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運用各種形式的宣傳來擴大旅游景區的知名度是至關重要的。這主要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導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旅游宣傳促銷。如:向游客發放旅游宣傳手冊、導游圖,利用報刊、雜志、電視等相關媒體進行廣告宣傳。建立客源地旅游營銷網絡,制作相關的旅游景區(點)的官方網站,設置網頁的虛擬景區瀏覽、電子旅游線路簡介等。發揮影視作品、音樂作品如《神秘的白水洋》、《鴛鴦溪,我的溫柔之鄉》、《海上仙都太姥山》以及電影《愛在廊橋》、《為你而來》等的推介作用來提升寧德旅游的知名度。還可根據不同的客戶群體制定不同的旅游門票價格,如進行分類: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男生與女生;文靜與活潑等,也可有團購票價、月票、季票、周票等,形式可以不同多樣,以供選擇,對老年人或困難群體的票價可適當低些。價格的高低定位也是吸引客源的因素之一。
(二)規劃先行,整合資源,引導旅游健康持續發展
針對旅游景區(點)的特色,《福建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提煉出了11個旅游品牌,突出“海峽旅游”主題,寧德市的“地質奇觀,親水閩東”這一旅游品牌列入其中。為了更好地豐富和完善福建旅游產品體系,促進旅游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和旅游發展方式轉變。寧德是主要景點也將優化升級,完善四大旅游精品。重點推進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世界地質公園旅游精品;以三都澳等地的濱海旅游開發,打造濱海旅游精品;挖掘畬文化茶文化等開發文化旅游精品;以柏柱洋、棠口等豐富的閩東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紅色旅游精品。
(三)提高行業水平,發展壯大旅游格局
提高旅游行業的發展水平,發展大旅游格局,旅游的配套服務的整合和提升是關鍵。餐飲業方面:要向游客推出我們地方寧德特色小吃,類型要多樣。住宿業方面:要提高旅游接待硬件檔次,加快建設星級酒店的步伐,對中、小型賓館進行資源整合,統一服務標準,統一經營理念以提高旅游的接待能力與檔次。交通方面: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加快旅游專用公路建設。人才建設方面:針對目前寧德旅游現狀,要重點引進具有旅游景區管理、項目開發經驗的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強化旅游隊伍建設,提高旅游服務水平。此外,還要求做到景區(點)與景區(點)之間的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建立旅游共同市場,把各景區(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大旅游圈。
(四)突出主題,發揮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和“閩東北親水游”的品牌效應
發揮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和“閩東北親水游”的品牌效應,可推出休閑游、假日游、商務游、會展游等,主動融入“海峽旅游”,打造世界地質公園知名旅游品牌。以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成功為契機,組建市旅游開發公司,整合和保護旅游資源,推進環三都澳海島旅游資源開發、大型城市主題公園等項目建設,抓好向白水洋、太姥山5A級景區和鯉魚溪、九龍
、白云山4A級景區創建工作,加強與周邊城市和臺港澳的旅游協作和線路對接,打造旅游線路。把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實現我市從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經濟強市的跨越。爭取到2015年,全市境內外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倍以上。
(五)加快旅游產品的開發,不斷拓展旅游市場
寧德市物產豐富,如:畬族銀飾、剪紙、竹編、貝雕和軟木畫葉臘石加工精制而成印章和工藝品等,這些都是上好的旅游紀念品。地方小吃也是寧德的一大特色,如穆陽烤肉、蘇堤線面、太子參、銀耳、各類特色蔬果等。但由于景區(點)內的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多樣性,因此寧德市應立足特色,開發、改造和提升傳統產品,實行本土化戰略把物產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把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可以把閩東的歷史名人、傳說故事融合到旅游產品中,打造以各種故事為主題的系列產品來提升現有旅游產品的質量,拓展市場。
(六)把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
環境保護是全民族的大事,在旅游業蒸蒸日上的今天,要如何保護好旅游資源與環境已成為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相輔相成,對立統一,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要使二者在發展中相互促進必須做到,建立強有力的旅游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監督和管理旅游開發和發展中的旅游問題。采取科學的管理辦法,根據旅游環境承載力狀況和旅游者數量及分布狀況進行科學調度,建立預防、預警機制。還要通過系統的信息接收、處理網絡,及時監測各景區(點)的旅游接待能力、環境生態變化等各方面的情況變化,準確及時地放映出環境承載力的現狀,為保護好生態環境提供決策依據。
總之,旅游產業的發展作為環三跨越崛起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應該要充分利用資源和區位優勢來彌補不足之處。要從加大旅游宣傳力度、提高行業水平,發展壯大旅游格局、發揮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和“閩東北親水游”的品牌效應等方面入手,做大、做強、做活旅游產業。實現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為環三跨越崛起注入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鄭巧星.寧德市納入東北翼旅游業集群[N]. 閩東日報,2011-7-7.
[2]2010年寧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 閩東日報,2011-3-17.
[3]崔鵬.2010年我國躍居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國[N]. 人民日報,20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