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7:08: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花卉市場營銷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農產品營銷渠道 問題 制度
一、我國建設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現實基礎
縱觀我國目前的農產品市場結構及行為,可以發現如下的一些特征:第一,農產品的同質性很強,而且,由于農戶超小規模的分散經營格局,使得農業的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型擴大再生產受到規模效益的直接制約,因而農戶沒有提高科技投入和品牌投資的動力,更進一步強化了農產品的同質性特征。總體上講,我國農產品市場除了區域差異外,基本呈同質狀況。第二,初級農產品的價值與加工農產品的價值相比有下降的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加工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初級農產品無法滿足現代消費需求。由初級農產品到最終消費品之間的價差不斷加大,而農戶只是提供最初級的農產品,是整個產業鏈條中初始的一段。由于大多數初級農產品越來越無法直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收益份額亦趨于減少。第三,相比加工環節和流通環節,農戶沒有平等的交易地位。農產品加工環節由工業部門控制,流通環節主要由商業部門控制,產前、產中、產后部門各環節不存在總體利益最大化的交換關系,農戶在市場上總是處于弱勢地位,在企業面前談判地位低下。因此,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整個農業的利益都無法得到有效的維護,自身的發展機制越來越弱化。第四,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激烈。農戶的行為受市場結構的特點所約束,同時又反作用于市場結構。技術和信息的缺乏使農戶只能憑經驗和直覺做出決策,沿襲傳統的耕作方式,從事熟悉的常規品種的生產。在近似于完全競爭的初級農產品市場結構這種情況下所引致的市場行為只能表現在價格競爭上。同時,由于農產品需求價格彈性很低,進一步強化了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性。第五,農戶是市場價格的絕對接受者。經營者獲取經濟利潤的措施有以下幾條:定價策略、規模經濟、兼并擴張、技術創新和廣告及品牌戰略等。由于制度條件的制約,農戶無法通過兼并擴張來實現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技術投入和廣告宣傳不是一般農戶所能承受的。農產品的市場結構帶來了市場主體行為及價格形成機制的扭曲,使得政府及其壟斷部門成為實際的定價者。在流通領域的壟斷經營中,農民實質上已被排除在外。
二、當前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
1、農業市場集中度低下
我國農戶的家庭經營盡管在生產經營上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主體能動性,但由于規模狹小、分散化程度高,使得農業產業組織資源在超小規模農戶經營層次上的配置,存在內外部規模不經濟、排斥資本密集型生產技術、競爭行為多于合作行為。
市場集中度是量度市場結構的主要指標,反映了市場賣者或買者對產品的壟斷程度。衡量市場集中度的指標,通常用在規模上處于前幾位企業的生產、銷售、資產或職工的累計數量占整個市場或行業該類指標總量的比重來表示。由于我國農村的基本制度是家庭承包經營,因此每一個農業生產單位所能獲得的土地極其有限,農產品產出能力有限,農產品商品化率較低。所以,無論是用土地經營規模,還是用市場占有率來計算,我國農業的市場集中度都非常低。
2、農產品差別化小
農產品差別化是形成農產品市場壟斷因素、克服過度競爭的重要因素。農產品差別化的形成,有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這兩個原因。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和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交織,作為農業生產對象的生物體通過自身的生長、發育、繁殖的過程,就是農業的自然再生產過程。自然再生產過程要有一個相宜的自然環境,農業生產與外界環境密切的相關性,導致了不同地區的農產品差別的不可控,不同地區農產品具有天然的品質差異是難以人為控制的。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有所減弱。但是,通過高新技術來制造產品差異可能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劣質。在經濟再生產方面,農產品的物理特性的差異,如農產品的外觀、外包裝、商品化處理等均可形成農產品的差別。消費者的主觀性效用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廠商的市場營銷策略、對消費的引導、對產品的宣傳、附帶差異等。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結構性過剩表明,正是因為農產品差異化程度低,使得農產品的市場供求表現為低質農產品大量過剩,而優質農產品供不應求,甚至大量進口的結構性矛盾。
3、市場價格波動較大
進行同類產品生產的農戶之間的市場競爭行為只能表現在價格競爭上,當供大于求時降價成了唯一的競爭手段。由于農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較低,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一旦農產品供應量發生變動,價格只能波動更大的幅度才能消除供需缺口。因此,我國的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比較劇烈,谷賤傷農,“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無序、過度競爭局面時有發生,加上“蛛網效應”的作用,再者由于政策壟斷性尋租現象的存在,各種政策性業務與經營性業務難以分離,加劇了市場價格的波動,農戶的收入更是得不到保障。
4、農產品營銷主體不成熟
我國從事農產品市場營銷活動的主體主要是農產品生產者-農戶和進行農產品批發與零售的個體戶,而農業產業化的程度較低,這種小規模的農戶,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營銷中,無法成為具有實力的營銷主體。我國農業企業發育也不成熟,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全國有3萬多個農業產業經營組織,帶動農戶3900萬多戶,約占農戶總數的15%,其中從事農產品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約2萬戶,全國重點龍頭企業386個。從全國來看,農業企業在農產品營銷中的主導地位尚未形成。
5、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小檔次低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快,數量龐大,但是單個市場的平均交易規模卻比較小。深圳布吉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全國惟一年成交額達100億元的農產品市場,2000年和2001年分別實現交易額123億元和150億元,卻不及荷蘭阿斯梅爾花卉市場成交額的一半。市場在價格發現、輻射能力、信息服務、物流服務、檢驗檢測等功能方面非常薄弱和欠缺,尤其是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
三、完善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的制度探討
1、轉變交易方式,積極推行拍賣制
農產品的交易方式除傳統的對手交易方式外還有拍賣交易、委托交易、招標交易、期貨交易、協約定單交易等多種交易方式。其中拍賣交易方式普遍存在于歐美等發達國家,這種交易方式相對現貨現款的對手交易方式來講具有很大的優勢,可以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普遍推行新的交易方式的轉變,來促進批發市場的建設,從而促進流通體系的發展。拍賣制是國際上規范批發市場價格機制的較為普遍的方式。拍賣通過買方的競價購買,使價格的形成過程公開透明,能明顯提高信息的集散傳播效率,有利于理性的交易決策。另外,拍賣能使同一批產品賣出最高價格。買方投標競價在公開場合短時間決策,依據的是經營效率和預期利潤的約束,這既符合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又有利于利潤分割的公平、公開。因此,要催育大型的批發商組織以擴大交易規模,并促進委托批發貿易的發展,以提高交易的組織化、專業化程度,從而為拍賣制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2、加快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法規體系建設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管理規范化程度都比較低,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批發市場法規建設嚴重滯后。由于缺乏市場法規,許多實際問題難以解決。從批發市場究竟應該由誰來開辦的爭論到批發市場上欺行霸市、哄抬物價、強買強賣、缺斤短秤、治安秩序混亂等大量違法現象的發生,都需要通過制定《批發市場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加以解決。因此,借鑒日本等國家建立批發市場法規體系的經驗,根據我國國情,制定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法的工作應盡快著手進行,以便確定批發市場的性質,規范行為,達到公開、公正、效率的目的,使批發市場在搞活農產品流通上起到中心環節的作用。
3、加快發展農業龍頭企業
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織形式,培育和扶持其發展,有利于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聯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因此要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以互助互利的辦法組織帶動農戶,以合同規范企業和農民的關系,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力爭把農業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做優;要盡快完善農用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民以轉讓、轉包、入股、租賃等形式參與龍頭企業、農業企業或大戶的經營,以提高農業規模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4、積極推進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
長期以來,農貿市場一直是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中最為重要的銷售終端。這種傳統的零售終端存在諸多無法規避的問題,如質量保證問題、經營不規范問題等。生鮮超市是農貿市場與現代超市相結合的產物,它能取二者之長,補二者之短,充分發揮獨特優勢。經營生鮮農產品的超市可以有三種形式:一是以經營食品為主的超級市場;二是設有較大食品經營區的大型綜合超市;三是農產品專賣店和連鎖店。要通過大力宣傳、示范帶動乃至政策扶持等措施推進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
5、進一步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參與經營管理和市場流通的具體事務,主要的工作應放在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素質,及規范各種市場主體、中介組織和市場交易行為等方面,為市場的公平競爭提供制度,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經驗證明,實現現代農業,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隊伍作保證。政府要通過農業科研、教育系統,強化對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其素質,成為不僅具有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而且還是善于經營管理的農業企業家,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要加強整頓規范市場秩序,盡快制定農產品貿易管理條例,努力從體制上解決目前市場分割、區域分割、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等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狀況,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為經營者排憂解難。
【參考文獻】
[1] 周發明、曾福生:大力推進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建設[J].中國流通經濟,2005(11):45-48。
[2] 劉婷婷:對促進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2004(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