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7:56: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干預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1.情感互動的缺失。情感的互動交流能夠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對兒童的情感成長至關重要。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呵護和關愛,心靈深處愛的種子就不能萌發,所以他們沒有了這個年齡段孩子們應有的天真與活潑,他們渴望得到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愛,以至于出現了內心焦慮、孤獨等問題。
2.外部因素的影響。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兒童基本上由長輩撫養。由于長輩們精力有限或出于對孩子的溺愛,管教不嚴,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約束,孩子往往任性,不服管教。孩子們盲目地接觸社會,過早地與社會上的人員接觸,最終導致一部分孩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最初的教育環境,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環境與兒童的德、智、體及個性能力等密切相關。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父母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父母正確的教育和關愛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條件。
2.學校因素。學校是兒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由于學校教育一般重智育、輕德育,課程偏向以及農村學校無專業的心理老師,任課教師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偏差,也是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
3.社會因素。農村文化環境對留守兒童有重要影響。農村地區文化生活比較單一貧乏,不能滿足孩子們的成長需求。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吧在農村地區逐漸多了起來,現在的農村孩子都喜歡“泡吧”。由于孩子們自制能力不足,容易被網絡上的不健康內容吸引,導致心靈受到污染。
(一)家庭方面的策略
家庭是人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因素比學校及社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就家庭因素而言,父母的外出務工直接對留守兒童生活、心理產生影響,父母對留守兒童的過高或過低期望、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經濟狀況都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所以,父母應當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承擔起維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責任。
1.減少外出務工的次數、時間及人數,能不外出就不外出。父母外出務工的家庭中必然存在著親子分離、家庭教育缺失等問題,最終帶給留守子女負面的心理影響。因此,改變務工造成的親子分離狀況的最根本方法是父母不外出務工,子女們結束留守的狀況,回歸到與其他非留守兒童同樣的家庭結構中。
2.注意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是家庭教育價值導向的具體表現,否定的、懲罰式的消極教育方式是心理問題的重要影響因素,而父母給予的情感溫暖和理解與鼓勵則會促進子女健康成長。無論是由父母一方單獨看護的兒童,還是其他方式看護的兒童,其看護人都應該使用恰當的教育,既不能過于嚴厲、過分干預,甚至是否定、拒絕他們,也不能過度偏愛他們,輕松民主而充滿溫情的教育方式是最合理的教育方式。
3.家長要注意調整和矯正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期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家庭情感教育中的隱性內容,對子女身心發展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因此,父母要充分考慮各種先天、后天因素,根據留守子女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的現狀,來調整和矯正自己的期望。
4.減少家庭經濟問題給留守兒童帶來的不良心理影響。家長要了解并滿足留守子女在物質方面的合理要求,避免讓子女感受到家庭經濟的壓力,減少因家庭貧窮給子女帶來的壓力。
(二)學校方面的策略
學校要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工作,如建立心理檔案、開設親情熱線等。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為留守兒童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堅決杜絕那些對留守兒童心理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培養出身心全面發展的學生。
1.建構和維護良好的師生關系。①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素養、心理素質等。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因材施教,要改掉對學生的粗暴態度,營造輕松融洽的班級氛圍,使學生敢于與老師交流、樂于與老師交流。 ②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內涵豐富,包括學習環境、課余文化生活等方面。校園文化是隱性課程的重要來源,它總是以潛在的、無形的方式對師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留守兒童在輕松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中,必定能夠發揮其多種才能,豐富其精神世界,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 ③為教師和留守兒童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除了要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工作外,最為實際的改善和維護留守兒童與教師關系的辦法就是為他們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學校要建立制度,出臺政策,把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工作納入到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考核評比內容中,使廣大教師能充分提高認識,把此項工作當成大事來抓實抓好。
2.通過師生交友,開展同伴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建立融洽的同學關系。對留守兒童進行交友指導。要教育留守兒童正確認識交往中的角色關系,使他們理解不同的交往關系具有不同的行為準則;教育他們在交往中做到自尊、自重和關心他人,使其人際關系正常協調;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留守兒童的異往問題,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友誼與學業的關系。可以為留守兒童組建“同學小組”進行同伴教育,引導他們在互助中快樂成長。選擇同班級、同年級、同居住地的思想素質和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交朋友。讓他們進行交流互動,在彼此交流中傳播健康向上的思想,喚起共鳴,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社會方面的策略
留守兒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比非留守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社會,各種不良的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影響更為巨大。因此,要除歪風,樹正氣,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學習環境。不在學校附近設立網吧、游戲廳,杜絕各種不良社會事件的發生,避免造成留守兒童的不良社會經歷。要積極發揮鄉村圖書館、文化站、少年宮的作用,引導好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培養留守兒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精神風貌。
2.鼓勵社會上相關組織和有能力的個人,如婦聯組織等,組建專門為留守兒童提供支持的機構,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可能遇到的生活、學習問題,保證留守兒童基本權益。
關鍵詞: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
人際沖突主要指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接觸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雙方出現不同的見解和爭論,造成雙方關系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狀態,而且雙方都能感覺到的一種現象。這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出現的比較頻繁的一種現象,如果大學生的人際沖突處理得不夠恰當,不但會將彼此之間的矛盾激化,還會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不良影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合理的處理人際關系,不但能提高大學生的合作能力、個人處事能力和選擇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盡早讓大學生接觸社會,還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研究
人際沖突解決策略主要指的是彼此雙方在發生意見分歧或者沖突時,為了避免矛盾引起的危害,經過心理方面和行為方面的付出而采取的一種行為方式。在研究過的人際沖突解決策略模型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托馬斯提出的兩維空間五因素模型。托馬斯在劃分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內容時,根據“合作”與“武斷”兩個維度分為以下幾種:
(1)回避方式(avoiding),在既不符合對方的利益又不滿足自己的利益的情況下,盡量不做處理,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關心;(2)強迫方式(competing),以考慮自身利益為主,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可以將他人的利益忽視;(3)遷就方式(accommodating),為了實現對方的利益可以犧牲自身的利益;(4)合作方式(collaborating),通過協商,可以達成一致建議來保證雙方彼此的利益,使得雙方都能達到滿意;(5)折中方式(compromising),沖突雙方都能有所退讓,提出一個都可以滿意的中間意見。在眾多關于人際沖突和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參考和修訂了托馬斯關于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模式,雖然表面上語言有所變動,但是托馬斯模式的本質內涵并沒有真正改變。
研究表明,大學生在面對人際沖突問題時,使用最多的策略為合作協商方法,其次就是遷就方式和回避方式,使用最少的就是競爭攻擊處理方式。只是大學生在面對不同的情景、個體性格的差異、性別的差異、年齡的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所采取的沖突解決策略也不一致。姜美霞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在發生沖突的時候,應對方式主要以容忍退讓或者以理抗爭的形式為主,而沖突發生以后,應對方式以溝通或者反思為主,基本上尋求他人幫助的情況很少。這種現象的發生表明,關于大學生人際沖突問題的研究,可以再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比如沖突可以分為沖突發生時和沖突發生后,沖突發生時和沖突發生后的兩種情況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也是有區別的,而且大多數調查研究主要針對的是大學生個體在發生沖突后的處理方式。沖突發生時的處理方式更多與大學生個體的社會認知能力相關,而沖突發生后的處理策略更多反映大學生個體的社會技能水平。大多數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認同在發生人際沖突時采用合作處理方式效果比較好,競爭攻擊處理方式較差,回避忍耐處理方式和遷就處理方式處于中等。
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在面對人際沖突時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采用什么樣的解決策略主要由大學生個體的性別、年齡、性格特征、沖突雙方關系是否良好、學生生源和家庭子女數等因素的差異來決定。
性別因素是發生沖突行為和影響人際沖突處理策略的重要因素,關于性別因素的研究比較多,不同研究的研究成果也不相同。其中,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說明人際沖突在性別差異方面表現突出,但是也存在某些特殊情況,說明人際沖突在性別差異方面并不突出。Meurling,Ray和LoBello也認為,在影響人際沖突行為和解決策略方面,性別因素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他們在研究中提到,女性與男性在處理問題和認知能力方面存在差異,在處理沖突的過程中,男性比較傾向于負面競爭策略。這個研究結果是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相同的。但是在樊富珉和張翔的研究中,性別因素對于大學生沖突行為和沖突處理策略方面的影響并沒有明顯的差異。筆者認為,這種情況的發生可能是因為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在認知水平、個人特質等因素方面的差異而導致處理策略有所不同。
年齡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選擇。Adams.R發現,年齡的差異性對選擇沖突處理策略影響較大,年紀大點的學生多會采用口語協調和妥協策略,而年齡較小的學生則較多采用肢體應對策略來解決問題。相關的國內研究提到,不同年齡段的大學生在應對人際沖突問題時采取的對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比如大一新生以合作處理策略為主,大二學生以遷就處理策略為主,大三和大四的學生相對比較成熟穩重,多以合作處理方式來解決人際沖突矛盾。不過從大一到大四,學生整體上都認為效果最好的就是合作處理方式。
其他影響人際沖突的因素也比較多,比如社會信念、學生生源地、家庭子女數等。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多會選擇“容忍退讓”的處理策略,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大多會選擇“以理抗爭”的處理策略。另外,研究者推測,非獨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與人和平相處,為此,在處理人際沖突問題時更多應用選擇協作策略。
二、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研究
在理論研究日漸完善的前提下,研究者們對沖突解決策略中的干預訓練越來越關注。L.Stevahn認為,沖突解決策略在能力構成要素方面與團隊合作比較類似,比如,互相合作達成共識的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換位思考能力和傾聽能力等,如果沒有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培養和訓練,將會有不少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對大學生進行干預訓練之后,大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沖突解決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不但幫助大學生在校期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還能讓他們踏上社會后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大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研究者開展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方式主要以團體輔導和課程教學滲透為主。
1.課程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
在課程中滲透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時,由于管理課、經濟課、歷史課和政治課中有不少沖突案例,這樣就不需要教師再耽誤時間去準備教學材料和學習材料,而只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重點強調和分析這些沖突的有效解決策略就可以,這也是課程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優勢所在。然而,在課程教學中開展沖突解決干預訓練也存在一些缺點,主要是:(1)由于課程課時有限,對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覆蓋面不夠大;(2)課程在結束后,不能及時進一步更深入的干預訓練,訓練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在課程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多以理論教學的形式為主,關于校園沖突的現實模擬比較缺乏,實踐與理論不能及時有效地結合;(4)由于每門課程的教師在教學安排上存在差異,所以他們在課程中的沖突解決干預訓練也難以達成一致性。
在課程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過程中有幾點注意事項:(1)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際模擬教學,學生之間必須保持融洽的關系,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營造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非常重要;(2)要界定沖突,幫助大學生更清楚地意識到課程內容中哪些情境歸屬于人際沖突,通過分析能夠清楚地了解到主人公是如何解決這種沖突,避免判斷人際沖突問題時出現模棱兩可的現象;(3)在教授協商合作的沖突解決策略中,主要分為5個過程:我希望什么-我認為什么-我選擇這樣解決問題的理由是什么-我的想法和期望時什么-所以我提出來幾種解決問題的辦法;(4)通過干預訓練理論教學后,要指導學生進行練習;(5)引導學生在與他人實際相處的過程中應用正確的解決策略,進而處理好人際關系問題。
D.W.Johnson等的研究表明,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有效的討論和模擬情景,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激發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掌握建設性的沖突處理方式,就是說,在協商合作的情況下爭取雙方利益都能實現。同時,在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沖突解決策略的干預訓練,使得學生能夠掌握有效的人際關系處理技能和知識,還能在干預訓練中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知識學習的效率,對改善教學有著積極的作用。
2.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團體輔導
除了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開展滲透式的干預訓練,還有一些研究者在開展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中采取團體輔導的形式。分析多種團體輔導式干預訓練的研究成果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1)掌握沖突行為、沖突問題和沖突解決策略的相關知識;(2)掌握協商合作式沖突處理的基本技巧,比如,懂得拒絕別人、“我語言”、同理心等;(3)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期望,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期望,并且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沖突;(4)能夠提供最少3個解決沖突矛盾的方式并達成一致意見。以團體輔導的形式進行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方法有多種,如案例分析、情景演練、拓展活動、討論分析、資源共享等。對學生進行干預訓練前后的測試可以得出,有效的干預訓練對培養大學生的人格尊嚴、自信心、沖突解決技能和情緒控制能力、辨別是非能力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1.增加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內容
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課程教材的內容包含了很多關于培養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案例和理論知識,例如大學生自我為中心、心理脆弱、自卑心理、畏懼心理等問題。實際上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質量的重要因素是人際沖突,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可將大學生人際沖突和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等知識作為一個獨立的重點章節,通過課堂小組討論、網絡交流、校園活動、情境教學等多種途徑讓學生明白人際沖突的定義、識別和解決對策,并能夠準確掌握協商合作解決策略的實施要點,然后引導其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應用。對大學生個體的耐心指導和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對構建和諧校園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2.針對不同特質的學生開發針對性訓練方案
在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影響下,有不少高校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甚至一些走在教學改革前沿的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課程中采取團體輔導的方式。關于沖突處理策略的研究表明,影響沖突處理策略選擇的因素很多,如學生生源地、性格特征、年齡、性別、家庭子女數等,所以,在組織大學生進行團體輔導之前,需要對參與調查的群體進行個體分析,并針對不同個體的差異設計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輔導方案,因材施教。
3.對干預訓練的遷移效果進行跟蹤
很多研究者認為,在人際沖突處理策略干預訓練中,對干預訓練結果的遷移屬于最大的難題,如何將訓練中學到的協商合作的沖突解決方式及時、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研究者普遍關心的重點問題。學校可以對干預訓練的遷移結果進行跟蹤調查,認真探討被試能否遷移訓練效果的背后原因,通過分析總結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對訓練方案進行修改,進而不斷完善對大學生沖突處理策略的干預訓練方案,提高學生人際沖突解決能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涂平暉.人際沖突及其解決方法[J].長江論壇,2004(3):
55-56.
[2]張晨,班蘭美,李彩娜.人際關系困擾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
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2).
[3]Thomas,K.W.,Pondy,L.R. Toward an “intent” model of
conflict Manag- ement among principal parties[J].Human
Relations, 1977,l(30).
[4]樊富珉,張翔.人際沖突與沖突管理研究綜述[J].中國礦業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5]鄧小龍.大學生同學間人際沖突事件及應對方式[D].石家莊:
河北大學,2003.
[6]經素.大學生宿舍中的人際沖突現狀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
大學,2006.
[7]容麗芬.高職學生人際沖突問題的調查研究[D].武漢:華中師
范大學,2006.
[8]姜美霞.大學生同學間人際沖突及應對[D].長沙:湖南師范大
學,2007.
[9]LoBello. The effe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raining oil Turkis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 usai―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1999,10(3):
32-41.
[10] Black, K.A.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Friends[J].Adolescence,
2000,35(139):499-512.
[11]Laursen B.The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of adolescent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friend[J].Journal of Marriage&Family,2001,63
(1):14-97.
[12] GraziaIlo, WiⅡiam G. Percei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Reacting to It:The Case for Agreeablenes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4).
[13] 陳麗娜,張建新.大學生一般社會信念與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雜志,2004(2):151-153.
[14]Laurie Stevahn. Integrat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Into
the Curriculum[J].Theory into Practice,2004,43(1):50-58.
[15] 王海榮.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對改善大學生自我概念的實效
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研究,2010,18(2):194-195.
[16] David. W Johnson.The Impa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1997,137(1).
[17]王延.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活動課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
業,2012(33).
[18]廉歡.基于氣質評定的幼兒同伴沖突解決策略促進研究[D].
吉林:遼寧師范大學,2012.
[19]鄧先麗.大學生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及干預訓練研究綜述[J].
社會心理科學,2014(9).
[20]經素.大學生宿舍中的人際沖突現狀研究[D].南京:南京師
【關鍵詞】 創傷和損傷;干預性研究;評價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 0-9817(2007)10-0917-02
傷害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威脅兒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問題[1]。 學生傷害事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已日益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有關統計表明,我國5 ~14歲人群中城市和農村地區傷害死亡分別占該年齡組死亡總數的46.3%和51.7%[2] 。為了客觀評價健康教育干預對傷害預防的效果,筆者進行了為期1 a的干預研究,結果 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2005年調查的8所基線小學作為本次干預和調查對象。干預結 束后共發出問卷1 000份,考慮到資料的可比性,剔除不完整問卷,經審核、復查后,有效 調查問卷958份,問卷有效率為95.8%。
1.2 方法 基線調查結束后采用以健康教育課為主、宣傳為輔的干預策略, 根據在校小學生的特點,通過實施有利于增加學生傷害知識、提高學生防止傷害技能的學校 健康促進策略,于2006年4-7月對在校小學生開展集體干預活動。干預結束后于2006年12月 隨機選取2所小學一~六年級的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均有填表說明和注意事項, 由兒童和家長或其撫養人共同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調查項目主要包括一般情況、傷害發生 情況和傷害認知情況。
1.3 傷害的判定 有下列3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即作為傷害的統計對象 [3-4]:(1)到醫療單位診治,診斷為某一種損傷 ;(2)由家長、教師、同學或同 伴對受傷者進行緊急處置和陪護;(3)因傷請假0.5 d以上(包括0.5 d)。
1.4 統計學分析 將所有合格的調查問卷利用Epi Data進行數據錄入,采用 SPSS 11.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1.5 質量控制 (1)預調查:由本中心學校衛生工作人員使用調查問卷進 行預調查,發現問題經討論修正后正式使用。(2)培訓:調查正式實施前,對各學校校醫 及保健教師、班主任進行培訓并進行模擬調查,以便于他們在調查中更好地回答和解釋相關 問題。(3)現場的質量控制由各班主任進行問卷的審核驗收,對不合格問卷及時返回重填 。(4)由專門人員不定期訪問各個學校,督促各類干預宣傳材料的使用和發放。(5)調查 問卷錄入時采用即時邏輯審核。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傷害的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后傷害發生人數為508人,傷害發 生總人次為768人次,傷害人數發生率為53.0%,與干預前傷害發生率(62.2%)比較明顯 下降,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按傷害發生率的高低,常見的傷害種類依次 為跌落傷或墜落傷、碰傷或砸傷、扭傷、昆蟲或動物咬傷、刀割傷或銳器傷、交通事故等。 與干預前比較,常見的傷害種類相同,傷害發生率明顯下降。見表1。
2.2 干預前后昌平區小學生傷害知識了解情況比較 在玩耍中想到可能會發 生傷害、能正確識別交通標志和知道雷雨天不應該在高樓金屬門窗或樹下避雨的比例與干預 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傷害知識的了解情況較干預前有所改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表2。
2.3 干預前后傷害危險行為的發生情況 吃飯、喝水時經常與同學打鬧、經 常玩刀具、剪刀類東西的發生情況與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危險行為的發生情況均 有所減少,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經常騎車帶人上路、去野外的池塘游泳 、經常與貓狗等小動物玩耍下降的比例較大。見表3。
2.4 兒童傷害相關因素分析 在傷害的影響因素中,母親的文化程度是其保 護因素(OR=0.47),但性別、家庭人均月收入、父親文化程度、家庭類型、父母親職 業與傷害的發生無顯著統計學關系。這可能與本次調查樣本量較小,并且調查對象均是經過 干預后的對象有關。
3 討論
3.1 開展學生傷害干預的必要性 在我國傷害對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不僅表 現在常見、多發,死亡率、致殘率高,更主要的是危及兒童青少年的生命,造成早死而使潛 在壽命減少,傷害已經成為1~14歲兒童的首位死因[5-6]。因此及時有效地探討學 生傷害干預的方法勢在必行。
3.2 學生傷害集體干預的效果與特色 目前利用健康教育手段進行學生傷害 預防是基本的方法[7]。與成人不同,兒童健康教育方式應該是多樣的、易于接受 的[8]。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干預措施實施后學生傷害發生率明顯下降(下降了9.2 個百分點),學生關于傷害知識的知曉率也有所提高,學生傷害危險行為的發生率有所下降 ,且干預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利用學校環境進行學生傷害集體干預的優勢與可行性 本次活動的特點 是不脫離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所,充分利用健康促進策略,尤其強調學校創造有利于控制學生 傷害的人文環境和物質環境,通過適合學生的健康教育活動,激發學生自覺預防傷害的積極 性,增強對傷害的認識,使其在自然條件下逐漸養成避免危險行為發生的習慣,進而從根本 上達到控制傷害發生、促進健康的目的。本項目的干預結果也充分證明了進行學生傷害集體 干預的可行性。
3.4 利用學校環境進行學生傷害集體干預的啟示 干預前和干預后調查結果 顯示,健康教育干預措施能夠減少傷害結局,降低干預對象的傷害發生率;但是學生傷害的 預防不應僅局限于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應做到醫務人員、家長、學校三結合[9], 強化兒童的安全衛生教育,提高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9-10]。同時,加大社會宣傳 力度,提高家長、教師以及全社會的安全衛生知識,普及全民安全衛生教育。
4 參考文獻
[1] 葉廣俊,主編.現代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28.
[2] 殷大奎.傷害: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疾病控制雜志,2000,4(1):1-3.
[3] 李安樂,鄭琳,馬彥,等.小學生傷害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 3,24(6):470.
[4] 李麗萍,黃革.傷害兒童的相關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疾病控制雜志,1999,3(4) :256-257.
[5] 林漢生,王聲氵勇.小學生常見傷害類型及其 原因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21(5):375-377.
[6] 邱厚興,蔣邵倫.滕州市小學生家長意外傷害公共衛生知識調查.中華流行病學 雜志,2000,21(1):40.
[7] 盧關平,周春洪,吳靄玲,等.江門市中小學生傷害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流行 病學雜志,1999,20(3):170-173.
[8] 韋湘.兒童意外傷害現狀及預防對策.疾病控制雜志,1999,3(4):67-70.
[9] 成艷珍,陳素云.低年級小學生突發事故有關知識調查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0, 21(2):155.
[10]LARAQUE D,BARLOW B,DURKIN M.Prevention of youth injuries.Natl MedAssoc,1999,91(10):557-571.
1.1社會營銷理念的提出與應用20世紀70年代,Kotler和Zalman首次提出社會營銷的理念,他們試圖將成功的商業營銷策略用于推廣對社會和公眾有益的觀點、態度和行為,并將這種理念稱為“社會營銷(socialmarket-ing)”。社會營銷通過使用市場營銷的原理與技術影響目標受眾,讓他們自愿地接受、拒絕、改變或放棄某種行為,從而促進個人、集體或社會整體利益。社會營銷將健康行為、健康服務理念看做“產品”,要想讓目標受眾接受這些產品,就必須以消費者為中心,圍繞他們的需要和想法開展營銷策略。社會營銷通過行為改變策略、營銷組合的運用等,影響受眾群體的觀念和行為,并通過受眾細分等方法,按照不同受眾群體對資源的需求合理配置資源,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最需要的群體。近幾十年來,社會營銷被社會學和心理學工作者成功地運用于一系列社會運動和公共健康活動,如促進母乳喂養,減少高脂肪食品的消費,控制吸煙,減少酒后駕車,預防艾滋病等。這些成功案例說明社會營銷是一種改變目標受眾行為的有效工具,也促使我們思考社會營銷理念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可能性。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也可以看作學校為學生提供的一種心理健康服務。這里我們將心理健康工作看作一個大的范疇,其中不僅包括個體和團體心理咨詢,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朋輩輔導、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等活動,以及其他可能開展的心理健康促進形式。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服務條件為學生提供最有幫助的服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問題。
1.2社會營銷理念和心理健康服務的共通性社會營銷與傳統的市場營銷的本質區別在于,社會營銷的價值導向是目標受眾的利益,而非營銷者的利益。所有社會營銷策略都是為了讓受眾最大限度地接受某種有益的觀念或行為。它和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原則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天然的聯系為社會營銷理念應用于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契機。首先,前者的立足點是目標受眾的利益,而后者以學生的利益作為核心價值和工作導向,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擾,獲得個人成長,達到心理健康。其次,兩者都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心理健康服務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為他們提供服務,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滿足每個個體獨特的需要。同樣,社會營銷要求服務提供者根據不同受眾對象的需要、價值觀、能力、興趣、文化背景等,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這樣才能激發受眾接受和保持期望行為的興趣,最終改變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態度和行為。最后,兩者都遵循自愿原則。一般而言,學生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務、接受何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務完全出于自愿。對于有必要接受咨詢但本身不愿求助的學生,不適于采用強制手段(除按照《精神衛生法》需實施非自愿住院醫療的精神疾病患者外)。社會營銷利用行為改變的原理和技術,通過轉變觀念,提升動機,最終改變行為,相比于法律、政策等強制手段,是一種更為溫和、更為人性化的行為改變方式。社會營銷理念與心理健康服務之間的上述共通性,為將其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礎。
2社會營銷的工作原則
社會營銷是傳統的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在一個新領域里的運用。在商業領域里所采用的市場營銷的原理和技巧,大多都可以運用于社會營銷。概括地說,社會營銷的工作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行為目標(behavioralgoals):社會營銷關注的基本問題是行為改變。為了使營銷計劃切實有效,營銷者要始終關注自己的策略能否影響目標受眾,以及怎樣影響。對受眾知識和態度的改變是通往切實的行為改變的手段之一,因此社會營銷可以和教育、宣傳工作相結合,以便發揮長期作用,使某種觀念、態度深入人心,但社會營銷更關注如何將觀念、態度轉化成行為。為了達到行為改變的目標,營銷者可以將最終目標劃分成一些易于實現的行為步驟,并根據不同的行為目標發展出相應的營銷策略。受眾細分(audiencesegmentation):社會營銷不提倡“為所有人做所有事”。根據受眾細分原則實施目標行動,來達到營銷目的,讓社會營銷者能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受眾細分的過程是將龐大的異質性群體劃分成同質性相對較強的亞群體,劃分依據就是那些會影響他們對營銷策略的反應的特質,如年齡、性別等人口統計學變量,而更常用的劃分標準是受眾目前的行為、未來的計劃、改變的意愿、產品忠誠度,以及心理統計學特征,如生活方式、價值觀、人格特征等。這種將服務對象細分的方式,有利于根據不同亞群體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將資源有效地分配給最需要的群體。競爭分析(competitoranalysis):任何妨礙受眾群體產生目標行為的因素都可以看做競爭,具體通常指能滿足受眾群體需求的其他行為選擇或產品。社會營銷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產品面臨哪些競爭,使自己的產品具有吸引力,比其他產品更能滿足受眾的需要。心理健康服務面臨的競爭通常是其他解決心理障礙的途徑,比如就心理咨詢而言,其面臨的競爭有求助于親友、自我心理調節等,每種途徑都能滿足大學生特定的心理需求,對解決問題也有一定幫助,營銷的關鍵是揭示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心理咨詢的特有優勢。雖然在直接提供行為指導方面,心理咨詢不如求助親友,在降低污名和求助風險上,心理咨詢不如自我調節,但心理咨詢的優勢在于讓求助者獲得人格的成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這些作用是其他方法難以企及的。營銷組合(themarketingmix)的運用:營銷組合是指營銷策略實施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主要包括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地點(place)和推廣(promotion),因而又被稱為4P營銷理論。從心理健康服務代價與獲益的角度理解4P理論,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提升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的獲益(產品策略),降低代價(價格策略),確保服務可以方便的獲得(地點策略),并以有說服力的方式向學生呈現以上信息(推廣策略)。
3社會營銷理念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具體措施
3.1現狀和需求調查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首先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心理服務需求進行調查。社會營銷者認為,“不要急于向受眾強調意識、接受程度和知識,而是應該先搞清楚人們需要什么服務,想從服務中獲得什么益處,以及我們面對什么樣的障礙[16]。”細致全面的調查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宣傳和干預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礙的狀況如何?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狀況如何?是什么因素阻礙或促進了學生利用心理健康服務?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幫助我們了解心理服務的潛在需求和資源配置的側重點,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便于針對學生的需要制定相應的干預形式和措施,對第三個問題則能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提供依據。現階段國內心理健康工作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了解主要是憑主觀經驗,實證數據大部分來自已經接受咨詢的學生,樣本缺乏代表性,難以了解學生總體情況。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應盡量使調查對象能夠代表某范圍內的學生總體。如果大范圍的調查難以實施,則可以通過嚴格控制抽樣方法的小范圍調查結果推測總體。對心理服務的需求所包括的內容有: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接納和認可程度;希望從心理健康服務中獲得的益處,需要的心理服務方式,如個別咨詢,心理健康課程,朋輩心理輔導,團體咨詢等。以上調查內容需要結合學生的人口學特征、心理障礙的特點等展開。綜合以上各因素,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將工作范圍內的學生總體拆分成同質性較高的亞群體,然后針對每個群體的特點進行宣傳和干預。
3.2有針對性的宣傳有時候,心理服務的潛在使用者并不清楚他們需要什么服務,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幫助,還可能拒絕幫助,這使得心理健康服務的宣傳工作至關重要。社會營銷理念下的宣傳不僅包括告知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存在以及獲得途徑,更應該告訴學生如何明智地利用有限的服務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基于現狀和需求調查結果,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根據亞群體的特點制定宣傳策略。例如,就心理咨詢服務的宣傳而言,有些學生并不了解咨詢如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識別心理障礙,這時要重點宣傳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如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狀況的判別,心理咨詢的工作范圍、工作方式、有何作用等。有些學生對咨詢有基本了解,但因為對咨詢工作的水平缺乏信任而選擇不求助,這時強調咨詢的專業性和咨詢效果是宣傳的重點。有些學生本身已經有較高求助意愿,研究表明,對這樣的學生可以通過建構積極的求助網絡,強調平等人文的咨詢關系,嘗試提高他們作為咨詢當事人的自我效能,降低他們對咨詢風險的預期,來促進專業求助行為。
3.3層次化的心理健康干預心理健康狀況和服務需求的調查將學生細分為不同的亞群體后,層次化干預即針對這些亞群體的特點,給予不同強度、不同形式的干預。國外一些高校以心理障礙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為劃分標準實施分級干預,其工作模式值得借鑒。例如,美國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分級制度,將學生的心理障礙劃分為不同級別,并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日本大學的心理輔導由三級不同的心理援助構成,一級心理援助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學生,援助的特征是預防性的,其目的是促進發展和適應環境;二級心理援助的服務對象是在學習、心理、社會和升學就業等方面出現問題的學生,援助的特征是預防和早期發現;三級援助服務的對象是有特別援助需求的學生,如那些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由于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并非每個學校都要開展相同的活動。鑒于國內高校普遍人手不足、資源有限,可以用面向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總體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講座和知識普及解決學生的發展性問題;用團體輔導、朋輩輔導解決一般心理問題;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提供個體心理咨詢和治療。要適時開展我國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循證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規范性,克服當前普遍存在的干預實務工作的隨意性。循證心理咨詢會使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學生獲得有關咨詢目標、咨詢過程、咨詢時長等方面更多、更確切的信息,這將促使他們變得更加主動,從而有效增強來訪者的自我改變動機,同時降低阻抗發生的概率。循證心理咨詢也能幫助初級心理咨詢師更清晰咨詢目標與干預策略間的關系,即使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咨詢師,也能通過循證心理咨詢提供跨流派的、更為靈活的專業技術支持。
3.4層次化的分工和專業技能訓練針對大學生心理障礙性質和特點的層次化干預,需要心理健康工作者具備相應水平的專業技能。心理健康工作涉及的范圍和內容比較廣泛,為了保證服務的質量和專業性,不同的工作內容之間應該形成層次明確的分工體系。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很多高校,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注重多學科整合,形成了專職心理咨詢師、輔導員、專業輔助人員、教師、學生朋輩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相結合的心理輔導網絡。現階段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咨詢師兼任心理健康課程教師、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兼任心理輔導老師的現象。工作內容的雜糅,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者很難發展精深的專業技能,因此服務質量也難以保證。為了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專業素質,首先有必要厘清各個崗位主要針對哪個層次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后針對該層次心理健康問題所需的專業技能,對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提供不同的培訓。例如,專職和兼職的心理咨詢師應該具備識別各種心理障礙的能力,心理咨詢,包括危機干預的知識和技術;根據服務對象和形式的不同,團體咨詢師和個體咨詢師,發展性咨詢和障礙性咨詢的技能培訓也各有側重;心理健康教師主要的工作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心理素質;而對于輔導員兼職心理咨詢工作,本身即存在專業能力薄弱、針對性減弱、角色定位模糊和管理模式限制等弊端,并不適于開展專業的心理咨詢,因此對輔導員的培訓重點可以放在有能力識別心理障礙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并及時轉介。
【關鍵詞】中老年人高血壓;護理;干預策略;干預效果
高血壓是中老年群體中的常見病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表明,高血壓患者除了要積極的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更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1-2]。本文旨在分析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護理干預策略和干預效果,特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診治的80例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診治的80例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名,試驗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9歲-75歲,平均年齡(50.25±10.16)歲,病程1年-9年,平均(4.28±0.37)年;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37歲-76歲,平均年齡(50.33±10.43)歲,病程1年-10年,平均(4.45±0.41)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常規口頭健康教育、遵醫用藥等等;試驗組患者采用實際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積極通過集中講座、健康手冊等方式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病情發展、危害、影響因素等方面知識的認識,從而提高患者對病情防治的重視;(1)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建立合理的飲食方案,叮囑患者多進食清淡、低鹽、易消化、低脂類的食物,日常飲食盡量多選擇新鮮蔬菜、水果等等,患者應戒煙戒酒;(3),運動護理,根據患者的居住環境、體質狀況等方面為患者建立合理的運動計劃,叮囑患者持之以恒,每天進行運動,運動類型可選擇慢跑、散步、打拳等有氧運動,應確保每天活動至少半個小時;(4)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悲觀、焦慮等不良心理,詳細為患者講解飲食控制、運動鍛煉的意義的作用,幫助患者樹立治療和生活的勇氣。
1.3效果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病情控制情況及滿意度情況[3]進行分析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實驗的計量資料,并應用配對t檢驗;使用χ2檢驗統計計數資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為97.5%,血壓控制率為92.5%,護理滿意度為97.5%,對照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為77.5%,血壓控制率為80.0%,護理滿意度為82.5%,試驗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血壓控制率和護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臨床表明,由于近年來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變化,高血壓患者不斷增多,并逐漸傾向于年輕化。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則可能引發腦卒中等嚴重后果,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乃至生命安全。而高血壓的發病與日常飲食、運動、心理因素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疾病的控制上需要積極做好患者的飲食指導和運動干預,加強患者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同時要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對病情的認識和重視,并掌握正確的自我護理方法[4]。本文主要對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診治的80例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加強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的護理干預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參考文獻:
[1]陶曉葆.循癥護理在腦梗死伴發高血壓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26:552-553.
[2]王金泉.基于PubMed數據庫的高血壓護理研究熱點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刊),2013,06:713-71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enter to higher institute. At present, the "90s after"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thought change,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affects the "90s after" students' psych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has become the ke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because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causes a series of events, it drew th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mbined own work practic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hoping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建構策略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risis;intervention mechanism;construc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4-0263-02
0 引言
高校大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的成長階段,在這樣的一個階段當中,對于學生而言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學生產生心理的疾病。由于高校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來自多個方面的原因的影響,比如生活的壓力、學習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經濟的壓力等等,這些都容易使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問題。面對這樣的一種現狀,了解和認識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及時有效地進行干預這樣就能夠引導處于大學生心里危機之下的大學生走出這樣的一種陰影。不斷地提升大學生面對生活壓力的能力,對于今后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能夠積極健康的成長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1 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現狀分析
就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現狀來看,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充分的重視,這種狀況最開始是來原于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出臺以后,全國各個高校都加強了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以及教育工作。一項調查顯示出,全國高校的大學生因為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導致的休學、退學的人數,占據到了休學和退學人數的30%左右。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來自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危機的影響。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出現的人數遠遠高于這些數字。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來自于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以及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所接收的教育的影響。其次就是來自于高校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壓力,這些壓力主要表現在了以下幾個方面;有來自于家庭的經濟因素、有來自于學習的學習壓力、有來自于自身的就業壓力等等。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來自于自身的人格不夠健全,心理的承受壓力的能力相對較差。眾所周知,在應試及教育的大環境下面,我國的大多數的家長和老師對待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教育的時間相對比較少,加上有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都是引起大學生人格不夠健全、心理素質相對較差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所在。當前的大學生由于自身的家庭生活條件較好,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面受到家長的寵愛,因此在面對生活的壓力的過程中,難免就不能夠有效的承受這樣的壓力,導致了學生的心理危機的產生。
2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構策略
面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存在的現象可以看到,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所產生的危害越來越大,不僅僅是對于自身的傷害,更多的時候是對于家庭和其他人的傷害,因此在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就應該搭建起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構。鑒于這樣的一種現狀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立應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出現的預防機制,幫助大學生能夠將這種心理危機的傷害降低到最低點。減少心理危機對大學生的身心的損傷。
首先,就是要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一切都是新的。面對這樣的一個新的環境,高校的心理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老師,都應該給大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的教育,這個教育的過程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或者是課外進行教育指導的模式進行。高校應該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的渠道和基本的環節進行教育。使其能夠形成一種有效的機制,不斷的去解答和完善高校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以及在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及時的給予解答這樣的話就能夠有效的提升和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素養。
其次,就是需要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這種預警機制的建立能夠盡可能早的發現學生中出現心理危機的情況,做到早有準備、早發現、早解決。心理危機預警機制致力于心理危機的形成、爆發前的預測和干預,是一種超前的干預機制,是通過預警系統對預警對象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和研究,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或現實的危機因素,進行系統評估,采取防范措施,減少心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將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的一種系統和機制。這樣的話就能夠在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出現之前,就將其解決掉。
最后,就是要加強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所有的心理危機還沒有能夠出現就能夠解決好,做到未雨綢繆的進行高效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晶.災后大學生心理危機現狀調查[D].西南大學,2010年.
[2]唐繼紅.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關鍵詞: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策略
一、 心理危機
1. 心理危機實質
心理危機的實質包含三個基本部分:一是發生的危機事件;二是當事人感知危機事件后出現主觀上的痛苦;三是對當事人而言,由于習以為常的應對方式不能成功,與突發事件l生前相比,其行為、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功能會下降。這一定義較全面、準確地概括了心理危機的過程和實質,得到了許多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的認同。
2.高職貧困生常見心理危機
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主要是指高職貧困生由于無法克服心理沖突或者外部的刺激,而按照平時的應對方式又不能處理好,由此對所遇到的內外部應激事件所產生的一種反應。從心理社會轉變模式來看,高職貧困生的心理危機同樣源自個體內部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高職貧困生常見的心理危機主要源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格缺陷,這在高職貧困生中最為常見,表現為環境適應不良,自我認識出現偏差;二是人際關系沖突;三是戀愛受挫;四是學業、就業壓力;五是經濟困難;六是家庭重大事件。
二、 心理危機的積極干預
1.心理危機積極干預的理論基礎
加拿大病理生理學家Hans Selye認為,應激是機體對內部或外界各種刺激產生的非特異性應答反應的總和。面對同樣強度、同樣性質的應激源,每個人的反應會不同,有些人能從危機情境中自我解救出來;而有些人難以自拔,陷于心理危機。
積極心理學發起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認為,心理學要將人固有的美德作為出發點,他提倡用積極的眼光解讀人的心理現象,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力 。這是與現代教育精神一脈相承的心理教育理論,能夠很好地詮釋和解決當前高職貧困生的心理危機、矛盾、沖突和困惑,同時為干預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認識視野。
2.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的積極干預方法
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在高職校園中不具有普遍性,但一旦高職貧困生出現心理危機,若得不到及時干預,危害性極大。當外界提供支持、心理治療性干預或注入新的力量時,能更好地幫助危機狀態的當事人渡過危機,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并不只是短期的應急處理,而是一個長效、系統工程,高職院校應該關注危機發生前、中、后各個階段的處理,多層次、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三、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策略
1.完善體系
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制訂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實施方案或辦法,編印《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指導手冊》,完善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體系,包括發現、監控、轉介、緊急干預和善后處理五大體系,從制度、人員、機制建設等方面不斷完善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工作。
2. 預防教育
做好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工作應立足教育,要在預防體系上加強探索。建立心理危機預防系統,加強學生自我調控體系的建構,做到提前發現,及時報告,跟蹤評估,及早治療,將心理危機學生狀況控制在萌芽狀態。
第一,開學后,可以通過向每位新生發放心語卡,制作宣傳橫幅,利用網站、微信等方式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活動,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
第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列為必修課,并保證足夠的學時,普及和宣傳心理知識,引導學生樹立心理健康觀念,增強心理健康意識。
第三,利用講座、班會、團課等專題活動,進行危機預防與應對教育,提高貧困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
第四,對需危機干預學生進行危機評估和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教師在工作時間內正常接待貧困學生的咨詢(特殊情況例外),處理來訪貧困生的心理危機問題。
3.預警機制
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主要針對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出現前的預測和干預,是一種超前的干預機制,通過預警系統對預警對象有關信息進行研究和分析,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危機因素,進行系統評估,進而使用相關措施,以減少心理危機的發生概率,將危害和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
4.應急處置
遵循“預防為主、迅速反應、重點突出、長期監控”的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方針,堅持以下原則進行應急處置。
一是生命第一,出現貧困生校園危機時,應立即采取保護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貧困生的人身安全;二是親屬參與,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學生家長或親屬;三是全程監護,實施危機干預過程中,安排專人(由領導小組指定人員)對干預對象全程監護;四是事件第一, 出現危機時,校園干預組相關人員應立即全力投入危機事件工作中;五是分工協作,相關部門在實施危機干預過程中,要協調配合,履行職責,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六是事后干預,危機干預后期,班主任、輔導員、心理教師等必須做好班級、宿舍相關同學的安撫疏導教育工作。
5.制度建設
做好貧困高職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以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為保障來開展工作。
第一,學習制度。學校應該定期組織心理教育管理者、貧困生工作人員、學生骨干進行定期培訓,提高全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能力。
第二,備案制度。全面了解貧困生信息,一旦學生因心理問題等出現明顯癥狀時,該學生所在系部必須將其個人所有信息材料上報心理中心存檔備查。貧困生自殺(含已遂和未遂)等危機事件出現并處理后,學生所在系部更要及時將危機貧困生的所有信息和資料上報心理中心備案,包括日記本、書信、遺書等紙質復印件和QQ聊天記錄、手機信息、郵件等電子信息材料。
第三,鑒定制度。如果貧困生因復學、轉學、退學或休學而引起心理問題,應由精神科醫生作出評估與診斷。
第四,保密制度。從事危機干預的所有工作人員必須對危機處理和工作中涉及的所有資料如危機對象的各種信息等嚴守保密。
高職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工作必須從全局、系統角度,做到工作制度化、經常化、專業化。學校各部門要通力合作,協調配合,深入貧困學生中間,提升貧困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工作水平,最大限度減少突發事件的危害,維護學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集束化護理策略; ICU; 壓瘡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8-0119-02
doi:10.14033/ki.cfmr.2016.28.066
ICU患者由于疾病較為嚴重,住院時間較長,易出現壓瘡情況,而壓瘡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對于疾病治療及預后有一定的阻礙。為有效預防、改善ICU患者術后壓瘡情況,采取集束化護理策略有較好的臨床意義[1]。本文通過比較常規護理干預與集束化護理干預對于ICU患者壓瘡發生情況的影響,就該問題探討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患者壓瘡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ICU患者200例,排除患者出現下肢動脈病變,且所選取的200例ICU患者其壓瘡風險評分均低于16分。根據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中男63例,占63.00%,女37例,占37.00%,年齡13~82歲,平均(56.23±5.24)歲;觀察組中男66例,占66.00%,女34例,占34.00%,年齡13~81歲,平均(56.35±5.45)歲。兩組ICU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比例、平均年齡、疾病類型、疾病程度及身體狀況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ICU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措施為加強對患者的營養支持,根據患者的需要適當使用翻身靠背、海綿氣圈及氣墊床,定期幫助患者更換衣物,保持患者床單被褥干凈整潔等。而觀察組中ICU患者則采取集束化護理干預,主要策略為評估(根據患者每日具體情況進行疾病記錄以及評估)、分析(可根據患者的壓瘡發生原因,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處理(給予患者相應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配合(醫生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配合)、評價(定期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總結)等。
1.3 觀察指標
護理結束后觀察比較兩組ICU患者的壓瘡發生率、壓瘡程度及壓瘡時間等。壓瘡分期標準:(1)Ⅰ期:患者的完整皮膚出現局部不可變白的紅色,且多為骨隆突處,患者深色的皮膚可能無變白的情況,但膚色會與周圍皮膚不同;(2)Ⅱ期:患者的部分真皮以及表皮組織出現缺失情況,表現為無腐肉、紅色或粉紅色基底的開放性淺層潰瘍,也可表現為皮膚完整或已破潰的含血清的水泡;(3)Ⅲ期:患者出現全皮層缺失,且患者的傷口可及皮下脂肪組織,但未達肌腱、骨或肌肉;可存在腐肉,但不遮蔽組織破損的深度,存在坑道或潛行;(4)Ⅳ期:患者的全皮層缺失,可見暴露的肌肉或骨頭肌腱,焦痂或腐肉出現于某些潰瘍部位,常有竇道和潛行;(5)懷疑深層組織損傷期:患者的皮下組織受壓或出現剪切力損傷情況,局部皮膚變為褐紅色或紫色,患者的皮膚完整或呈現為充血的水泡,且該部分組織于前期可能會出現堅硬、疼痛、柔軟潮濕或與相鄰組織比較為較冷或較暖;(6)無法分期:患者全皮層缺失,但其潰瘍基底被棕褐色、黃色、綠色、灰色或棕色的腐肉所掩蓋,或有褐色、棕褐色或黑色的焦痂于傷口基底。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取SPSS 21.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中100例ICU患者,術后有10例患者出現壓瘡情況,占10.00%,壓瘡發生時間為(5.03±2.04)d;而對照組中術后有23例患者出現壓瘡情況,占23.00%,壓瘡發生時間為(8.98±2.13)d。觀察組壓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壓瘡發生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ICU患者多為疾病情況嚴重,需長期臥床休養治療,因而易導致出現壓瘡情況。在對ICU患者進行臨床疾病護理時,需有意識針對壓瘡情況進行相應的臨床護理干預,而相比較于常規的護理干預策略,采取集束化護理策略能有效降低ICU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率,縮短患者的壓瘡發生時間,有較好的臨床價值。
集束化護理干預是指一組護理干預策略,包括3~6個元素,經證實各個元素對于患者的結局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在對ICU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干預時,第一,為患者建立跟蹤記錄表,對患者的疾病改善情況以及日常情況進行記錄,便于采取ICU護理時能根據患者每日具體情況進行疾病記錄以及評估,便于對壓瘡情況進行評估和記錄[3]。第二,對每個ICU患者的壓瘡高發原因進行分析,可根據患者的壓瘡發生原因,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4],從而有效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第三,給予患者相應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即對患者進行定期正確的翻身處理,輔助翻身時,護理人員應注意動作輕柔,不能過于粗暴。同時,對患者的皮膚進行護理干預,應避免患者的皮膚處于潮濕的狀態,保證患者皮膚潔凈[5]。對于患者的大小便進行及時處理,需要時可通過合理使用保護具或適當采用藥物對患者的肛周皮膚進行保護,從而有效避免壓瘡的發生。另一方面,需加強對患者的營養支持,可通過控制患者的日常飲食對患者的營養進行加強,從而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情況。并且,應有意識的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壓瘡的原因及預防疾病的注意事項,同時告知患者術后出現壓瘡于臨床較為常見,需以平常心面對,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避免出現不良情緒。告知患者疾病相關注意事項,以避免不必要的并發癥發生,并幫助患者掌握減輕或避免壓瘡的方式,使患者能夠更好的配合疾病治療以及護理。第四,加強護理人員之間、醫生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配合,從而有效提升臨床護理質量。第五,定期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總結,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治療、護理計劃進行適當調整,從而保證臨床治療及護理的有效性。
本次試驗結果數據亦顯示,對ICU患者采取集束化護理干預措施術后壓瘡發生率為10.00%,顯著低于常規護理干預的23.00%,壓瘡發生時間(5.03±2.04)d,顯著短于常規護理干預的(8.98±2.13)d,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對ICU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時,為有效預防、改善患者的壓瘡情況,相較于常規臨床護理干預,采取集束化護理干預有較好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潔瓊,郭成,王學良,等.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患者壓瘡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5):36-37.
[2]李蘭香,李綺慈,李杏崧,等.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患者壓瘡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9):4542-4543.
[3]周玉華,宋娟娟,王九娟,等.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患者壓瘡管理中應用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2):234-235.
[4]趙秀翠,紀閩霞.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患者壓瘡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7):4000-4001.
[5]李大一.ICU患者壓瘡管理中集束化護理策略的應用探析[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2):931-932.
【關鍵詞】心理干預;圍術期;初產婦;自尊;應對方式
初產婦面臨剖宮產手術,心理會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容易產生心理障礙[1],不敢面對后續的治療,嚴重影響初產婦的心理健康。因此,我科通過對初產婦圍術期采用心理干預,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80例擇期在椎管內麻醉下行剖宮產初產婦,年齡21~33歲,孕28w~42w,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初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所有初產婦無其他嚴重的軀體疾病和妊娠并發癥,學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精神、心理健康。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圍術期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心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①建立和諧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術前一天到病房訪視初產婦,了解病情特點、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耐心回答初產婦的疑問,初步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②心理健康教育:對初產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其了解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如心理健康、心理素質、心理品質等,增加患者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建立積極而穩定的情緒、高尚的情感、頑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積極而樂觀的心態等;③心理護理:針對初產婦剖宮產的心理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措施,疏導不良心理,關心、同情、體貼、愛護初產婦,協助樹立進行剖宮產的信心和勇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初產婦圍術期護理前(術前1天)、后(術后1周)自尊水平和應對方式變化。自尊水平采用rosenberg量表進行評分,自尊感與分數呈正比;應對方式采用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量表進行評分,問卷包含面對、回避、屈服三種應對策略,分數越高,越傾向于這種應對策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自尊水平
初產婦因對妊娠的認識水平不高和對胎兒健康的擔心,心理容易失衡,產生不健康心理,自尊心不高,護理前兩組患者的rosenberg量表評分不高,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rosenberg量表評分明顯比對照組升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尊水平rosenberg量表評分變化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應對方式
護理前,兩組初產婦不敢積極面對手術,mcmq量表中面對評分較低,而回避、屈服評分較高,但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面對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上升,而回避、屈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初產婦妊娠、分娩是一次強烈的生理、心理應激過程,初產婦精神、心理障礙導致妊娠壓力增加,產后發生抑郁和焦慮,影響產婦的心理健康[2]。隨著醫學發展和社會進步,醫療工作不僅要治療患者的軀體疾病,而且更要關懷患者的心理健康[3]。因此,圍術期加強初產婦軀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護理對初產婦的全面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rosenberg量表是評價自尊水平的常用指標,而良好的應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機體的應激水平,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4]。初產婦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利于緩解妊娠壓力,改善不良心理情緒,降低應激反應的不良后果。觀察組針對初產婦的心理特點采取心理干預后,初產婦的rosenberg量表評分明顯較對照組上升,而且mcmq量表中面對評分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回避、屈服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說明心理干預能有效消弱不良情緒,改善心理狀態,提高了rosenberg量表評分,同時,心理干預提高初產婦的積極應對方式,降低消極應對方式,從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能夠有效增強剖宮產初產婦的自尊感,強化積極應對方式,消弱消極應對方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腫瘤;癌因性疲乏;護理
癌因性疲乏(CRF)現如今有很高的發生率,而且嚴重地影響到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所以正確評估癌因性疲乏,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對促進癌癥患者的康復,改善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筆者對40例癌因性疲乏放化療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癌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統計方法: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干預措施
2.1 個體化健康教育: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在癌因性疲乏患者中是必不可少的。①首先對護士進行定期的癌因性疲乏知識的專職培訓,是保障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只有在掌握癌因性疲乏系統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幫助患者評估并給予干預;②通過傾聽患者的主訴,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和顧慮并記錄下來,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文化程度、個人素質、對疾病的認知、需求的不同及生活方式等采取個體化健康教育;③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包括以下內容: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疲乏的一般情況及歷時長短;讓患者了解疲乏發生的原因再進行針對性的預防;注意保持心理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和巨大的情緒波動;讓患者認識到適量、適時運動的重要性。
2.2 加強心理疏導和社會支持:疲乏是一種主觀感受,我們鼓勵患者主動地講述自己的真實感受,分析引起癌因性疲乏的心理因素;不定期與患者交流,進行個體化的關心、支持和疏導;介紹成功病例,鼓勵病友間互相交流、理解、關愛,鼓勵參加醫院生命之光聯誼會;鼓勵家屬陪護,用親情溫暖患者的心;取得最廣泛的社會支持,了解患者醫療費用的來源,幫助其制定家庭內資源的利用方案及提供社保的有關信息以減輕因經濟帶來的壓力,而對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加強與親屬的溝通,以尋求其親屬的經濟支持。
2.3 鼓勵適當活動鍛煉:活動鍛煉是目前為止經Ⅰ級證據證明的有效干預措施,特別是有氧運動[1]。具體方式因人而異,注意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以患者耐受能力為度,并根據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運動的強度和時間。我們主要是指導患者每天散步30 min,可安排在清晨、飯后及睡前,或上下樓梯,2~3次/d,20~30 min/次,具體活動量可根據患者的病情相應調整。
2.4 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對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教育,轉變患者被照顧的思想觀念,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積極性,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自我護理技能的訓練,并逐步掌握自我護理技能。
2.4.1 飲食指導:癌癥及其治療都會影響食物的攝入和吸收,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有助于減輕疲乏。飲食方面以新鮮、高蛋白、易消化為原則,烹調食物多采用蒸、煮、燉的方法,忌食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注意色、香、味、形及多樣化。每天煲有營養的骨湯或魚湯1~2次。必要時請中醫師協助調理,以促進食欲。
2.4.2 對癥護理:疼痛是腫瘤患者常見的軀體癥狀,研究發現癌因性疲乏的發生與疼痛有關,而且疲乏程度與疼痛呈正相關[2]。
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有關癌性疼痛知識,常見止痛藥的反應及疼痛的可控制性,對放化療引起的其他反應,則對患者和家屬作相應的指導,教會患者掌握可能出現反應的應對策略和護理方法。
3 討論
疲乏是癌癥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癌因性疲乏是指由腫瘤和相關的放化療使得患者的精神高度緊張,心情極為痛苦,在此后出現的如虛弱、活動無耐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主觀感受。本文中的癌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都出現了程度不一的感覺疲乏、情緒低落等癥狀。癌因性疲乏對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極為明顯的負性影響,有學者認為,疲乏的痛苦會降低癌癥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最終會失去與疾病抗爭的信心。由引可見癌因性疲乏對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護理人員在癌因性疲乏開始前,要積極為患者和家屬講解癌因性疲乏的一些知識,并提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鼓勵患者積極進行自我管理,這可以緩解他們的部分主觀感受。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疲乏狀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疲乏程度減輕,生活質量明顯提高(P<0.05)。
運動可減輕疲乏,散步是適應范圍最廣的一種活動方式。傳統的護理方法過分強調患者多休息,事實上鍛煉可以增加功能儲備,從而可以有效地緩解疲乏[3]。
總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有助于減輕患者疲乏的程度,這對于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實際意義。
4 參考文獻
[1] 王 婷,趙 江,張 淼,等.癌癥患者癌因性疲乏干預策略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護理學報,2011,18(4A):20.
【關鍵詞】 內瘺; 血液透析; 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4-0092-02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終末期腎病(end stage renal diseae, ESRD)患者主要的替代療法,并隨著透析技術的廣泛應用,ESRD患者長期生存率明顯提高。而血管通路是進行血液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是HD患者的生命線[1]。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建立動靜脈內瘺以來,動靜脈內瘺已成為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血管通路,而血管通路失功常是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文獻[2-3]認為患者對內瘺保護意識淡薄,保護能力不夠,這些是引起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強血透患者保護血管通路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在近年來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護理的研究中,有學者引入了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模式,筆者所在醫院以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指導,對血液透析患者內瘺自我護理能力進行健康教育,以探討其在HD患者中對內瘺血管自我護理方面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透析室中的門診HD患者40例,包括男24例,女16例;年齡33~72歲;其中原發性慢性腎炎24例,糖尿病腎病6例,痛風腎3例,高血壓腎病6例,多囊腎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指征,需進行HD治療,透析時間≥3個月,每周2~3次,每次4~5 h。排除意識障礙、有嚴重合并癥或并發癥、有精神障礙或精神病史者,患者均自愿參加本項研究。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以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指導,依據HD患者所處內瘺自我護理行為的具體階段,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具體內容,形成分階段的健康干預指導,實施時間6個月。干預形式及時間:個別指導每周1 次,30 min/次;群體干預、每周1 次,60~90 min/次。腎友會每月一次,30~60 min/次。具體健康教育策略如下:(1)前意向階段 本期特點為HD患者目前沒有進行內瘺自我護理的意愿。此該階段需提醒患者不進行內瘺自我護理所產生的問題和內瘺自我護理帶來的好處, 并使用成功事例來鼓勵患者進行權衡利弊,激發其產生內瘺自我護理的動機。此階段干預次數一般為5次。(2)意向階段。處于本階段的HD患者有進行內瘺自我護理的意愿,打算在未來6個月內進行內瘺自我護理,但無明確的計劃和承諾。此期干預著重于解釋內瘺自我護理對透析的影響,來堅定HD患者進行內瘺自我護理的決心,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顧慮,幫助分析顧慮產生的原因, 加強患者的信心,同時對其家庭成員宣傳進行內瘺自我護理的益處。必要時介紹內瘺自我護理較好的患者,堅定其行為的決心。干預次數為4次。(3)準備階段。該階段HD患者打算在近期內進行內瘺自我護理,或者已經有意識地進行內瘺自我護理,例如買了握力器及護腕等。此期強調與患者的合作關系,發放內瘺自我護理相關資料,介紹內瘺自我護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時通過與家屬的訪談爭取家庭成員的合作。干預次數為3次。(4)行動階段。處于該期的患者已經開始進行內瘺自我護理,并已達到內瘺自我護理的相關目標行為,但該行為尚未超過6個月。處于該時期的患者需要強調鼓勵其持之以恒。干預次數為2次。(5)維持階段。此期患者堅持進行內瘺自我護理已經超過6個月,已經相對穩定。但仍然需要強化管理及避免退回。每個月對患者的行為改變進行量化評分,將行為改變后的控制指標與開始行為改變時的指標評比,肯定患者作出的努力,給予正確的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行為改變速度會減慢,特別要與患者及家人討論故態復萌的危險,幫助患者尋求家人的支持。
1.2.2 評價方法 在干預前及干預后6個月采用客觀和主觀的指標測評HD患者內瘺自我護理行為所處的階段、內瘺自我護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內瘺并發癥。(1)行為改變分階段測評表[4]。共4個條目,把個體的行為改變過程進行分期,分為5個階段,主要用于測評HD患者內瘺自我護理行為所處的階段。內瘺自我護理行為改變階段評估問卷包括1個問題,即“你有沒有認真地想過進行內瘺自我護理?”,患者自行選擇答案。選擇回答“沒有想過進行內瘺自我護理”,則為前意向階段;如回答“是的,我準備在下6個月進行內瘺自我護理”,則為意向階段;如患者回答“是的,我準備在下個月進行內瘺自我護理”,則處于準備階段。 如患者為已進行內瘺自我護理,但時間未超過6個月則為行動階段,如果時間超過6個月則為維持階段。(2)效果評價指標。以內瘺并發癥為評價效果的客觀指標。以內瘺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教育效果兩個自評式問卷作為干預效果的主觀指標。采用科室制定的自我護理能力調查表,包括遵醫囑用藥、功能鍛煉、避免壓迫、避免損傷、預防感染、自我監測、生活習慣及內瘺異常的處理,采用5點記分法。健康滿意度調查表,分A、B、C、D4個等級,相對應的分值為3、2、1、0分,滿分為30分,共10個問題。
1.3 統計學處理
將搜集的資料檢查、核對后,用Epidata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患者滿意度、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干預后患者滿意度、自我護理能力高于干預前(P
3 討論
以行為改變為目的的健康教育已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5]。健康教育措施需要與行為改變階段匹配[6]。在干預過程中,若不考慮行為改變的階段性,其干預的效果甚微[7]。行為分階段干預是依據干預對象所處不同的行為階段及相應的心理需求設計干預方案而進行的干預。該理論把行為改變分為五個階段,其意義在于為行為的過程提供了一個量化的評價指標以評定患者行為改變的具體進程。醫務人員應仔細評估透析患者,確定他得處理哪一個階段,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在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的指導下,任何一個患者都可能從前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避免了過去武斷地把患者分為“配合”、“不配合”,而使部分患者失去了指導的機會。根據個體所處不同的行為變化階段和需求確定健康教育方法的必要性,是該理論最突出的特點[8]。
順利進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障是建立動靜脈內瘺[9-10],保護好內瘺除了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外,更主要是靠患者自己對維護內瘺的知識的掌握和實施。特別是門診透析患者,間歇期在家度過,工作人員應傳授有關保護知識。因此對患者進行內瘺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護理能力至關重要。本研究以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指導,將健康教育融入到患者行為不同階段,使其充分掌握內瘺自我護理的相關知識,強化自我護理行為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干預6個月后HD患者內瘺自我護理能力提高,內瘺自我護理行為所處階段顯著提高,內瘺并發癥的發生率下降,患者對健康教育效果的滿意度提高。由此可見,基于HD患者內瘺自我護理行為所處階段,以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指導進行干預,確實取得了行為改變上的成功。
綜上所述,以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教育可提高HD患者內瘺自我護理能力、內瘺自我護理行為所處階段、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并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吳麗萍,李亞潔,謝翠華,等.行為轉變理論在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我護理行為中的作用研究[J].護理學報,2008,15(1):16-19.
[2]杜春玲.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失功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0):1832-1834.
[3]寧志芳,符霞.延長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使用壽命的護理方法[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4):364-365.
[4]Ha B T T,Jayasuriya R,Owen N.Male involvement in family planning in rural Vietnam: an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3,18(2):171-180.
[5]孔浩南,胡俊峰.健康行為改變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進展[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0,5(3):219-222.
[6]Aveyard P,Massey L,Parsons A,et al.The effect of Transtheoretical Model based interventions on smoking cessation[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9,68(3):397-403.
[7]Frenn M,Malin S.Diet and exercise in low-income culturally diver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J].Public Health Nurs,2003,20(5):361-336.
[8]傅華,李楓.現代健康促進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74-84.
[9]張維娜,姜亞芳.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照顧者負荷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1016-1019.
【關鍵詞】 生殖道感染; 育齡婦女; 健康教育
生殖道感染(RTI)是受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霉菌、滴蟲等多種病原體的侵襲,主要引起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的一大類傳染病的總稱[1]。生殖道感染在我國具有患病率高、無癥狀比例高和合理治療比例低這樣一個“三高一低”的特點[2],其并發癥可導致不孕、異位妊娠、早產、死產和流產等不良結局。已婚期是婦女工作、生活和性活動最積極、活躍的階段,對婦女健康的意義重大,必須引起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08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以單位為主體婦女病普查中,隨機抽取120例育齡婦女,年齡在21~55歲,平均年齡36.4歲。
1.2 方法
1.2.1 抽樣 隨機抽取120例育齡婦女,以自編調查問卷的形式,采取1年的綜合干預,并于2009年6月再次普查中以相同形式對上述120例育齡婦女進行終點調查。
1.2.2 干預方法 組織專業醫務人員定期到相關單位進行免費健康講座,采取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宣傳畫冊、開展計劃生育宣傳、咨詢服務、避孕節育措施指導等健康教育方法。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RTI知識變化 采取綜合干預后,育齡婦女對RTI癥狀和傳播途徑的正確知曉率達85%以上,對RTI感染引發的不良后果知曉率有很大提高,其他相關知識的知曉率也有不同程度提高,特別是對艾滋病等問題的知曉率提高較顯著。見表1。
2.2 RTI患者相關行為變化 干預后,自我感覺近年內有RTI癥狀者增多,且及時就診比例較干預前明顯提高。見表2。
3 討論
本次研究發現,利用健康教育的模式,與各單位工會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并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采取綜合干預策略,普及率高且快而方便,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干預前后比較,育齡婦女對生殖道感染的癥狀、傳播途徑、危害、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識均有顯著提高,主動就醫,按醫囑進行規范治療的比例均有增加。國內有研究報道,對生殖道感染的婦女進行講課、看錄像、發放宣傳手冊后,其就醫率提高了近39個百分點,如丈夫接受過培訓,則提高更為顯著[3]。
生殖道感染具有“三高一低”的特點,導致很多育齡期婦女不去就診,直到病情發展嚴重時才去就診,從而導致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干預后,求醫行為得到改善,主動就醫比干預前明顯提高,能按醫囑進行規范治療,減少了疾病的反復發作。
生殖道感染是一個嚴重危害女性身體健康的衛生問題,其影響遠遠超出了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痛苦,它的防治也是一個長期性和經常性的工作。在我國,婦科普查已開展了數十年,為防治婦女常見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生殖道感染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開展的更好。
參 考 文 獻
[1] 范文燕,袁兆康.已婚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現狀及干預研究.實用臨床醫學,2006,7(6):154-156.
[2] 馮琪,王倩,游麗琴,等.深圳市南山區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知識及求醫行為干預效果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07,2(2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