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審美與藝術素養

審美與藝術素養

時間:2023-06-30 17:22: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審美與藝術素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審美與藝術素養

第1篇

一、引言

在人的抽象情感藝術中,審美素養作為其中的重要表現形式,成了實踐主體對外在美接收與體驗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鋼琴表演藝術的重要信息。鋼琴演奏者在進行演奏的時候,需要將自身的思想認知與文化素養間接呈現出來,形成獨特藝術內涵的演奏內容。而為了更好的實現演奏者審美素養的提升,必須要對鋼琴音樂表演藝術中的美學進行正確把握,對各種音樂理論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實現自身鋼琴審美知識水平的提升。所以說,通過對審美素養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能夠強化鋼琴表演藝術,實現審美素養能力的提升,將鋼琴藝術所具有的特殊感染力展現出來,實現優秀藝術文化的高效傳播。

二、審美素養概述

對于審美素養來說,指的是人的抽象情感藝術展示,它所展現的是實踐主體在面對外在美的時候,所形成的一種接收與體驗狀態,在結合主體文化內涵以后,將其自身的藝術素養體現出來,構建創新、內化與創造的條件。在鋼琴表演中,表演者所具備的審美素養,更多的是通過演奏旋律、情感展現以及樂曲需求所表現的張力進行展示,為了對藝術作品中的美感圓潤、完整的展現出來以后,能夠更好的實現演奏者審美素養感知能力的提升。在文藝作品中,審美素養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首先,文藝作品形式美,主要通過節奏、韻律、結構與文字等外在表現形式展現出來,而文藝作品的形式成了觀眾所接觸的審美因素,實現觀眾想象力的激發,引起觀眾的共鳴,塑造良好的藝術形象。其次,文藝作品中的具體內容。文藝作品在經過作者的編寫與編排以后,需要將一定的歷史內容與形象體系囊括其中,然后采用客觀的生活內容來進行闡釋,這也就使得文藝作品能夠展現出情操美、人格美與理性美。最后,文藝作品的象征性,其所形成的審美因素,需要將意境與意象囊括其中,讓觀眾能夠從歷史內容中進行領悟,對其中的審美因素進行欣賞。

三、鋼琴表演審美藝術特點與成因

在鋼琴表演中的藝術審美,需要借助鋼琴表演中的審美意象來展現,而審美意象的構建,需要以作家的主觀審美感知與體驗為基礎,將客觀世界的物質生活進行篩選,構建主觀思想與情感體系。意象作為一種具有主觀情緒的物質產品,需要借助某種藝術語言與媒介展現出來,從而構建藝術作品的藝術形象,鋼琴表演藝術形式也需要借助感官世界來對審美意象進行展現,形成一種感性認知。

(一)鋼琴表演藝術中的審美意象特點1.意蘊性審美意象作為意蘊的意象,成了情緒化的意象,同時將作曲家與演奏家精心設置的抽象含義蘊藏其中,成了一種濃縮的思想情感載體。在鋼琴表演當中,觀眾所體會到的審美意象,能夠從表演形式、音樂節奏與場景組合來獲得,這些表演形式與音樂節奏等都會產生一些文化意義,成了鋼琴表演藝術當中的重要組成。2.畫面性在審美意象的作用下,能夠形成獨特的審美意義畫面,在開展鋼琴表演中,音符并不是采用簡單的符號相加,而是需要將主觀情感囊括其中,形成一項組合。在聆聽鋼琴演奏的時候,觀眾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畫面感,從而將一些抽象的音樂符號具體化,這也就使得其在鋼琴表演藝術中能夠展現出畫面性的審美意象,讓觀眾能夠從中領悟到樂曲的審美內涵,實現觀眾理解水平的提升。3.同一性與非同一性同一性指的是在同一首樂曲的演奏中,不同演奏者所傳達的音樂內涵具有一致性,這是因為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能夠從自身的體驗中,感受到樂曲所表達的音樂內涵。這種音樂內涵能夠在音樂作品中形成穩定性,并不會隨著外界因素產生變化。而非同一性則是在同一首樂曲的演奏中,不同演奏者所表達的音樂內涵,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個性差異、個人閱歷與心理特點造成的。在進行鋼琴表演的時候,藝術性能夠通過統一性與非同一性展現出來,兩者之間并沒有高下區別。

(二)鋼琴表演藝術中審美意象的成因1.作品與藝術認知在鋼琴表演藝術過程中,審美意象的產生,受到了藝術認知程度的影響。對于藝術認知程度來說,需要將演奏者的作品認知展現出來,通過對作曲家進行分析,了解其自身的創作過程與創作背景,實現演奏藝術水平的提升。演奏者通過對舞臺彈奏效果進行整合,能夠在不斷地思考中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將樂曲中的思想內涵完美的傳達出來。在不同作品與藝術認知下,所形成的審美意象存在一定的差異。2.心理特征在審美過程中,審美標準成了人們對審美對象衡量的一種手段,同時受到審美主體生活經驗與審美趣味的影響,使得其在審美中的最終結果產生了一定的差異。而在審美標準中,心理特征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包括氣質特征、性格特征以及興趣愛好等,在鋼琴表演中,演奏者與觀眾的審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特征的影響,只有把握其心理特征,才能更好的實現審美素養的改善。3.聽覺能力鋼琴表演藝術的實現,聽覺能力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審美意象需要借助人體的聽覺器官來進行傳輸。在聲音的傳達過程中,觀眾能夠借助聲音來識別音符,從而產生聯想,特別是對于鋼琴表演來說,觀眾需要用心感受,體會其中的韻味。除此之外,觀眾能夠借助聽覺能力,進行審美意象的欣賞,演奏者同樣如此。鋼琴演奏者在聽覺能力下,能夠對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與思想情感進行準確的把握,從而借助聽覺來將其中的藝術內涵展現出來。

四、鋼琴表演藝術中審美素養能力的提升

在當前的鋼琴演奏藝術中,通過實現音樂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提升藝術修養的水平,實現審美素養能力的改善。

(一)融入音樂理論知識在鋼琴表演藝術中,通過將音樂理論知識融入其中,能夠對鋼琴表演藝術進行重塑,實現藝術內涵的提升,將鋼琴表演的發展性與創造性發揮出來。在當前的鋼琴藝術表演中,音樂理論知識的融入,能夠為鋼琴藝術表演的開展提供必要前提。這就需要鋼琴演奏者必須要加強理論知識的積累,從而對鋼琴藝術作品進行完美闡釋,實現鋼琴藝術作品審美性、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展現。

(二)積累鋼琴審美知識審美作為一種感性意識,需要在演奏的過程中,將美感認知與自身經歷相結合,積累更為豐富的審美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鋼琴演奏者需要在積累審美知識的過程中,對自身的演繹風格形成正確把握,實現自身音樂審美知識容納量的擴充。演奏者在接觸作品的時候,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對其中所蘊含的時代氣息展現出來,掌握其中不同的民族特征與地域文化,在進行演奏的時候,形成獨特的演奏風格,對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展現出來。因此,在鋼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在整個演奏活動中,需要將自身獨特的審美思想融入其中,實現對鋼琴演奏作品的二次創造,提升鋼琴演奏的創造性與藝術性。

第2篇

論文關鍵詞: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

藝術素養是人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發展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熟的,通過對人的情感與心理的訓練和培養而建立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包括藝術感知力、藝術想象力、藝術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等。

一、成教生藝術素養的現狀

成教生主觀上對藝術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從整體上看藝術素養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審美意識不強。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對藝術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深入,不能從促進入的綜合發展的高度上去認識藝術,造成了主觀審美意識不夠強。

2.藝術基礎知識不扎實,藝術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學生能說出藝術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在對藝術作品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上,很多學生的表現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接受過系統的基礎性的藝術學習。

通過對某地的7所高校藝術素養教育情況的問卷調查顯示,高校學生藝術素養不容樂觀。如會五線譜的學生只占調查人數的7.9%;非藝術類學生人學前接受過美術教育的僅占20%;在問及對自己的審美能力有無信心時,只有34.8%的學生認為有信心;21.7%的學生不知道中西方美術的區別,71.9%的學生對中國美術和西方美術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目的

藝術素養教育,可以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實施這種教育的目的,為培養和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知能力、鑒別能力、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幫助人們樹立崇高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藝術情趣,從而使人們獲得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1.積累豐富藝術知識。藝術是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和曲藝等門類的學科,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進步的藝術,從實際生活出發,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質,具有認識社會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積累藝術知識,不完全是一個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質的問題。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某個藝術門類的豐富知識,最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該門類藝術的感受與鑒賞的正確的審美標準;廣泛的閱覽有助于較好地掌握這種標準,但大量的、零散的藝術知識不等于這種標準本身。

2.提高藝術鑒賞力。鑒賞力是指對審美對象的欣賞評判能力,既包括對審美的美丑識別,也包括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性質的深刻理解,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類型、形態的領悟和欣賞程度,并能給予恰當的審美評判。藝術素養教育在內容上包括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兩個方面。二者中一個側重創造實踐,一個側重欣賞活動,途徑雖然不同,但達到培養審美能力的目的卻是一致的。特別是在藝術素養教育中,藝術欣賞比藝術創造運用得更為普遍。藝術欣賞活動是藝術素養教育的主要途徑,藝術欣賞能力的高低也是藝術素養高低的主要標志。

3.培養審美人生態度。審美人生態度指的是人們對生存環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產生的親切和悅的認同,這種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是靈魂的而非肉體的;這種認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質料,因而它是自由而無羈絆的。培養審美人生態度關鍵是要有一個與萬物融為一體又高于萬物的人生境界,這就要求人們對人生、對世界、對人類的歷史與未來的本質有宏觀、恰當的體認與把握,簡言之,就是要把遙遠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遙遠;把歷史看成現實,又把現實當成歷史;把瞬間當成永恒,又把永恒當成瞬間。我們對現實懷抱著一種審美的、藝術的態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艱難、瑣屑、索然就變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具體內容

1.哲學知識普及活動。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對青年成教生進行哲學教育,增強其理論思辨能力,有助于他們高屋建瓴,把握整體,突破各具體學科的局限,超越人文與科學認識的界限。把哲學教育作為“求美”文化藝術活動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引導學生通過哲學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現實功利的人生意義、理想、信仰與終極關懷,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文藝鑒賞教育活動。文學藝術是借助語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它包括語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表演藝術(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和綜合藝術(戲劇、戲曲、曲藝、電影)等。文學藝術作品包含人們對不同時期人的生存狀況的描寫和反映,同時也體現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深刻思考,不僅能引發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夠升華成教生的人文關懷、潤澤成教生的心靈、促進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覺醒和提升。通過引導成教生進行文藝作品鑒賞,能夠讓他們領悟美的真諦,培養成教生欣賞美、體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意識,進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使他們對文學、藝術作品有一定的鑒賞和評論能力,能借助文學、美術、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能將追求完美的意識滲透到生活和學習中去。

3.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標志,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后盾。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明,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強對我國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識教育,不僅有利于成教生認識和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讓學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樹立奮進圖強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高度的民族責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動。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發展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不同民族經濟政治和地理因素等決定了民族文化的差異,沒有民族文化的差異就沒有世界文化繁榮。通過對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對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統、全面的認識,可以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各國人民的歷史,掌握歷史發展的脈搏,讓學生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四、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藝術素養教育已受到人們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培養目標不太明確,缺乏系統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實施途徑,缺乏科學的管理和充足的師資等??梢哉f,高校進行藝術素養教育仍是任重而道遠。

1.堅持整體教育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必須有全面的教育。藝術素養教育通過培養“會審美的人”在整體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須具有對美和善的鮮明的辨別能力。在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對人的個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斷提高,藝術素養教育作為促使個體素質提高、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斷增大。

2.規范教學管理。藝術素養教育要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水平,規范化的教學管理、嚴格的教學要求是其關鍵的環節。藝術教學應和其他教學一樣,列入教學計劃,有一定的考核,并計入學分。國外高校進行藝術素養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鑒和學習。如在美國,不少綜合大學中的藝術院系所開設的部分課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學生可以自由選修,得到學分,而有些大學則將藝術列為必修課。

3.師資隊伍是保障。許多高校藝術方面的師資隊伍基礎相對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在有限的資源里狠挖潛力,建立一支實力較厚實、結構較合理的藝術師資隊伍。

4.開展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每年可請高水平文藝團體來校演出。倡導高雅文化,凈化校園環境,讓嚴肅、高雅的藝術筑起校園文化的殿堂。對網絡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導,加強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傳、介紹,提高廣大成教生的鑒別能力。

第3篇

[關鍵詞]美育;教師素質;審美素養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10)01-0079-03

21世紀是審美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綜觀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無不高度重視美育,把提高國民審美素養作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我國已在20世紀末將美育重新寫入教育方針,美育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本文結合成都市十余年來的美育實踐,就學校美育的關鍵性因素――教師審美素養作一些討論。

一、彌補“短板”。優化教育:教師審美素養的關注

長期以來,美育一直是學校各育中最為薄弱的方面。由于美育效果具有內隱性、遲效性的特點,因此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常常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此外,教師審美素養的欠缺,也成為制約美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據我們對成都市400多名中小學教師的調查統計,僅有12.69%的教師過去較為系統地學習過美育理論,有55.01%的教師不知美育即是指“審美教育”,另有12.47%的教師認為美育就是指藝術教育。對“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是否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意識地實施了美育”的問題,只有47.85%的教師作了肯定性回答。筆者曾經參加過對成都市某區藝術教研員的錄取考核工作,竟有超過半數的人不知美育已經寫入我國教育方針。據筆者進一步觀察和了解,相當一部分教師課堂教學機械、呆板,缺乏生氣、樂趣和美感,這不僅造成了教學效率的低下,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厭學情緒,也使教師缺乏成就感,導致了職業倦怠的滋生。我們常常聽到教師們抱怨自己活得很累,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少有快樂可言。雖然我們不能將這些消極情緒都歸咎于教師,但這種“師源性影響”仍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根據“木桶原理”(又稱“短板效應”),木桶的盛水量受到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限制。受此啟示,教師審美素養的缺失也會帶來教育教學效果的“短板效應”,它不但使教師的工作難以達到較高的境界,而且也使教師自己生活得不開心,從而影響到教師的生活質量和人生幸福。

二、秀外慧中,德藝雙馨:教師審美素養的內涵

審美素養是人在審美(包括感知、欣賞、表現、創造美等)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素養?!敖處煂徝浪仞B”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處于教師素質結構的頂層,這是因為按照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審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種高級需要。 “教師審美素養”除了具有審美素養的―般含義外,還應該具有教師職業的特點。

我們在研究中形成了以下“教師審美素養的培養目標”。

審美與藝術修養:熱愛人類優秀文化,崇尚科學和藝術;具有基本的美學知識,敏銳的審美注意力和較好的審美感知力;對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文學、書法、攝影等藝術形式具有基本的欣賞能力,對其中至少一種有所興趣和具有一定的表現技巧。

美育能力:熱愛教育,不斷學習,追求真、善、美;熱愛每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作風民主,鼓勵學生的創造性;了解流行藝術和學生的審美情趣,能夠與學生進行討論并進行指導;能夠參與或指導學生開展至少一種藝術活動;對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具有敏銳的感知力,能夠挖掘其中的審美因素,將美育融人教育教學之中。

教育教學藝術:積極探究和掌握教學藝術;教學方法多樣化、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師生積極互動的教學情境,實現師生教學相長;具有較好的教學基本功,至少在其中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長;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能夠恰當巧妙地運用口頭語言、體態語言,創設生動、形象、引人人勝的教學意境。

審美的生活態度與美化生活的能力:有美化自身儀表的意識、能力和習慣;氣質高雅,儀態端莊,衣著服飾得體,符合教師職業特點和本人的特征;胸懷寬廣,自尊自信,熱愛生活,興趣較廣泛,擁有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美化自己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意識和能力,工作和生活環境整潔、美觀。

具有良好審美素養的教師,體現了“讓完美的美表現在外表的典雅與內心的高尚,儀表的質樸與心靈的優美的一致上”。他會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和楷模,成為一種無聲的教育力量。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示范美育”,它必須緊緊依靠具有審美素養的教師,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美麗的人生。從這一意義上講,教師是學校最重要的美育資源。

三、審美立美。內外兼修:教師審美素養的提升

現代美育的奠基人席勒說:“想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以外,再沒有其它的途徑。”遵循“審美育人”的思路,提升教師審美素養的主要路徑有以下幾種。

(一)營造書香校園,豐厚文化底蘊

讀書是教師最基本的學習方式。我們努力營造書香校園,積極向教師們推薦經典名著和當代大師的名作,既包括美學、美育、教育方面的,也包括文學、藝術及其他方面的。通過閱讀名著,教師可以和大師直接對話,與人類最崇高的精神交流。我們還開展讀書交流活動,通過討論、交流、演講、辯論,讀書征文等多種形式,讓大家分享讀書心得。讀書不僅使教師增長知識,善于思考,富于智慧,遠離浮躁,而且還能涵養氣質,使教師變得儒雅和內秀?!案褂性姇鴼庾匀A”,走進開展美育的校園,給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教師們靚麗的形象外,更感到其氣質中透出的一種難以言傳的風韻:積極進取,從容淡定,談吐文雅,舉止得體,自信而不傲慢,虛心而不謙卑。教師的氣質和風韻,又影響到學生,薪火相傳,鑄就學校厚重的文化底蘊。

(二)實施審美教學,提高教學藝術

美育絕不僅僅是藝術學科和藝術教師的事情,其他學科教學也應該成為學校美育的重要陣地。為了使美育真正落實到各科課堂上,我們開展了“融入式學科美育”的探索。它是指教師緊密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將美育主動、積極地融入到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使師生獲得美感體驗,而學科本身的認知活動則在審美愉悅中高效地完成。它體現了美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有利于新課改“三維目標”的達成。其要義包括:學科目標與美育目標互補,學科內容與美育因素互融,學科學習與審美過程互動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藝術化。教師在實施學科美育的過程中,要學習和應用美學、美育理論,合理設置美育目標,悉心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并藝術地把它呈現出來,要睿智地處理課堂上各種生成性情況。這對教師審美素養的提

升是一種全面的、實戰性的鍛煉,也是我們主要的培養方式。我們開展教學技能大賽,通過說課、同課異構、賽課、評課等方式,使教師實施學科美育的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三)注重形象設計,展現高雅氣質

教師形象是由儀表、風度、氣質、修養等多方面的因素構成的,它應該給學生以賞心悅目的美感。雖然教師無法選擇自己的容貌和身材,但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美化自己的形象,優化自己的氣質與風度。我們提出,讓教師形象成為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此,一些學校為教師設計制作了美觀、得體的四季職業套裝,聘請禮儀教師、美容師給教師開設講座,講授禮儀,指導如何著裝打扮。還有的學校舉辦教師“美”的比賽,教師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女教師美麗優雅,男教師帥氣儒雅,年輕教師朝氣蓬勃,中老年教師風度翩翩,均贏得熱烈的掌聲。比賽促使教師進一步去鉆研美學知識,去研究教師審美形象的內涵,去探索教師形象與教學活動之間的和諧,努力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

(四)增強審美體驗,倡導藝術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們的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們積極倡導的教師審美實踐活動和學習方式。我們鼓勵和組織教師利用假期外出旅游,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放松身心,接受陶冶,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美的瞬間,發表在刊物、校報上,寫進自己的博客中,與更多的人分享。

雖然要求每一位教師(藝術教師除外)都具有藝術特長是不現實的,但是通過影響和幫助,使教師對某一(些)藝術產生興趣,能夠積極參與或關注。成為懂行的觀眾,能夠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是不難做到的,這實際就是在進行美育。我們積極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活動,如唱歌、跳舞、繪畫,練書法、看戲劇等。在與四川省川劇院僅有一墻之隔的一所普通小學,學校利用近水樓臺之便,開展了“川劇進校園”的嘗試,川劇專業工作者(有些就是學生家長)經常義務地來到學校普及川劇知識,輔導師生進行表演,教師們也自得其樂地登臺“過把癮”。在為精美絕倫的川劇藝術吸引、折服的同時,心靈也受到真善美的滋養。

一個審美感受豐富的教師,也必定是一個具有愛心的人――愛自然,愛生活,愛自己,愛學生,愛他人。愛心的充盈帶來了人際關系的和諧,一個充滿愛的校園必然是美的、和諧的校園。

(五)整合美育工作,建設尚美文化

以上論述了教師審美素養培養的幾條基本路徑。需要說明的是,它們并不是相互分離,而是彼此協調和配合的。由此,我們提出了學?!罢鲜矫烙钡母拍睢K侵赋浞掷酶鞣N美育資源,使之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和諧發展,以形成真、善、美相統一的,以美育為特色的學校整體教育,其實質是構建學校的審美文化。盡管文化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概念,但是我們還是能夠描繪出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中,創造、積累、沉淀而成的師生共同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其實質是共同的價值觀。它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是強勁的,又是柔軟的;是當下的,又是久遠的;是穩定的,又是發展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積已成習、移風易俗的力量。

第4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養;審美教育

在當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的教育觀念落后,對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的重視力度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各高職院校應該正確認識培養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提高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從而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

一、高職院校提升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的意義

人文素養是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院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體現。高職院校的人文素養教育有利于豐富院校學生的文化底蘊,幫助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推進院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院校學生通過對人文知識的學習,可以塑造自身良好的文化氣質,陶冶高尚的情操以及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1]。同時,人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院校學生的行為素質。所以,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提升院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讓院校學生在學習專業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他們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高職院校的審美教育就是對院校學生進行藝術教育,通過對學生的藝術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進一步的對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內心情感進行教育。幫助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審美觀念,使院校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去提升審美,融入審美,從而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院校學生還可以在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學習表演、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加強院校學生們的交流互動,提升他們的溝通能力,以及在訓練的過程中增加身體鍛煉,使院校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升華。

二、高職院校在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對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工作重視力度低下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對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工作重視力度低下,導致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在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方面存在失衡現象。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術方面的教育,忽視了人文素質和審美教育對院校學生發展的作用。大部分高職院校都認為較高的就業率才是學校發展的重要目標,只要著重培養院校學生的專業技能就行了,而思想上的東西看不見、抓不到,對學生未來發展的作用不大,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二)應試教育模式限制了人文素質和審美教育的提升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和審美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入高職生活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仍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們為了考試而學習,對于人文素養和審美方面的知識學習效果有限,很難將所學到的人文知識轉化成自身的文化素養。而在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減弱了人文素質和審美教育方面的課程,導致院校學生在人文素養和審美方面的知識相對匱乏,缺乏對人文精神和審美觀念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2]。

三、提高高職院校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高職院校對人文素質和審美教育工作的重視力度當前,高職院校想要提高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首先就是要提高高職院校領導對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工作的重視力度,更新院校領導的教學理念。只有高職院校領導的重視力度提高了,才會針對院校在人文素質和審美教育方面的工作提出相應的措施,開展各種活動來提高院校學生對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的認知。同時,高職院校要將人文素質和審美教育工作擺在院校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同等重要位置,促進院校學生職業技能和人文素質以及審美教育協調發展。(二)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高職院校教師在提升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方面,起到一個帶頭引領的作用。老師的行為舉止、性格修養等方面都對院校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提升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提高院校老師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這樣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將人文精神和審美藝術融入到專業知識中去,讓院校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提升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三)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氛圍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審美的校園氛圍,對于培養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很重要[3]。首先,高職學校可以開設人文素養和審美方面的課程,例如,文學、史學、審美藝術等方面的選修課程,增加院校學生的知識面。其次,要做好班級環境和校園環境在人文和審美方面的建設,例如,在班級的墻上掛一些關于人文和審美的圖畫,在校園建立文化長廊和人文景點,粘貼宣傳海報等等。最后,高職院校要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來進一步提升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讓院校學生在參與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將所學的人文知識和審美藝術很好的轉化成自身的文化底蘊,從而實現院校學生自身的個性化發展。這樣不僅可以讓院校學生提升自身的文化氣質、陶冶情操、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還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實現院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傊?,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高職院校應該提高對人文素養和審美教育工作的重視,充分認識到人文素養和審美觀念對學生發展的作用,讓院校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觀念。同時,高職院校要為院校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審美藝術氛圍,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使院校學生可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文化氣質、陶冶情操,從而實現自身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冷和平.高職醫學院校人文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2]秦力紅.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及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07:157-158+165.

第5篇

【關鍵詞】書法教育;審美素養;文化素養;創造素養

【Abstract】The Chinese characters is a China 5,000 year carry of culture body, have a very strong society, is also a dissemination the tool of civilization information.And the calligraphy art be the heritage cultural of our country, contain big race culture and deep ethos, infection generation again generation person.The passion motherland writing develop good of write habit, have well-trained of write technical ability, also first step of the calligraphy appreciate ability;BE citizen in modern China should have of basic cultivated manners.

【Key words】Calligraphy education;Appreciate beauty cultivated manners;Cultural cultivated manners;Create cultivated manners

漢字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載體,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也是傳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書法藝術是我國的國粹,蘊含著豐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熱愛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并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是現代中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

1990年國家教育公布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寫字的通知》,指出書法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訓練之

一,搞好書法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都有著主要作用。

1.書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隨著電腦的普及,有些人誤認為書法不重要了。因而沒有必要花功夫去練字,不少青少年的字書寫的亂七八糟沒法閱讀。其實書法除了實用性之外,還有藝術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學與藝術的一種完美結合。書法的過程是培養和提高審美意識的過程,審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華,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審美的心理動因,在審美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推敲和探索是鑒賞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現。中國漢字是逅形文字,每個不同的字都有獨特的“形”,要把字寫得美觀,除了了解漢字的一些基本構字規律外,觀察能力至關重要、如筆畫的長短、細塊的大小、結構的疏密、形體的斜正和體勢的收放等、書寫前必須靜觀細察、把握機理、妥善安置、這個處置過程就是審美能力的提高過程、字寫得端正、整潔美觀,就會產生賞心悅目的效果。韓盼山教授在《書法基本教育》書中說:“書法藝術教育重要在教育,書法藝術本質則是一種媒介或手段,意在通過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審美享受,提高審美境界,陶冶性惰,凈化心靈”。

2.書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書法是語文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之一。書法教育在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中、識字、寫字學國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書寫不但有利于扎實地學好漢字,也有助于傳播文化知識。

3.書法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素養

第6篇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美術課成為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渠道,這要求學生在提高美術素養的過程中不斷地增強自己對美術的探索能力。同時還應該準確地把握藝術的本真,認識到美術與我們當今社會相輔相成相促進的關系,用心生活,細心觀察,協調好“美”與“術”的關系,去發現“美”,輔以“術”,同時運用情感作畫,達到提升美術素養的目的。

一、深入認知,準確把握“美”與“術”

“美”,作為一個無時無刻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元素,常常是以一種獨特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視覺當中。從哲學來講,美學是人類審視現實,對藝術進行研究,包括美與丑的審美范疇,人類的審美意識、美術素養,以及美的發展過程和其中內在規律的科學,同時也是以對美的內涵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科學。

“術”,是藝術的簡稱,藝術家借此來表達思想觀念和感情,當然其內涵中也包括了我們所說的“方法方式以及技巧技能”,即在美術領域中,運用的表達方式、方法,操作的各種工具、媒材。藝術的表現,本身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運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觀念和感情。

“美術”,則是指在某一特定平面或空間、視覺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也叫造型藝術、視覺藝術。

美術素養是指學生學習美術課堂的知識后,在美術方面形成的,對事物的各項認知,這當中包括:對美的感知、抽象化、思維、表達、創造再發揮、理解和參與人際溝通等多個方面的認知,以及在這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思想觀念、態度、情感等個人品質。當中還包括我們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認識理解、審美能力、對美的評鑒能力、對各種工具的使用能力、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二、協調“美”與“術”關系,助推學生美術素養

“美術”并不是一門單調的課程,它是“美”與“術”的結合,是我們視覺上的享受,也包含我們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這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在教學過程當中,協調“美”與“術”的關系會大幅度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但是有“美”無“術”,沒有任何實際作畫的技巧技能,只有單調的視覺反應,無異于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旦遇到真正的檢驗,便相形見絀;有“術”無“美”,沒有對美的認識,沒有審美能力,那么作出的畫就完全沒有情感,單調的畫作顯得毫無意義。

三、“美”、“術”協調,專攻于“術”,掌握方法,全面提升

1.轉變教學觀念,規避傳統弊端,主動加強溝通交流

有鑒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當下美術教育的觀念轉變是當務之急。身為教師,應當摒棄傳統方式中的固定于課本和對學生“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主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對“美”的具體認知、對“術”的掌握程度、美術素養的高低,從而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這樣既可以發掘學生的潛力,也能將落后學生的水平盡快提升,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的提升。

2.引領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實踐,探索新知,提升能力

學生以往對“美術”的認知往往來自被動接受,而非主動實踐,這樣的認知來源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美術素養,缺乏主動性的認知只是一個對事物的單調反映,無法提升審美能力。只有主動實踐,去探索發掘,才會有對美術素養的獨到體會,這才會有助于我們審美能力的提升。正如大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從來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需要引領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美,感知生活之美,并能欣賞它,在此基礎上自行創造出嶄新的美,以這樣的方式獲得的認知和能力,才是學生的綜合美術素養提高之本。

3.營造輕松活躍的氛圍,尊重學生,鼓勵創新

輕松活躍的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這兩個因素往往會使教學過程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師應當在這兩個方面著力下工夫?;顫姾脛邮菍W生的普遍特點,那么就要尊重他們,提供輕松的氛圍,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分享體會,主動要求去作畫。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是他們的閃光點,應鼓勵他們去創新,敢想敢畫敢表達,尊重他們內心的感觸和領悟,在價值觀選擇上引領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這兩點才是學生美術素養的具體表現,也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顯著提升。

第7篇

【關鍵詞】改進;美育教學;審美素養;人文素養

一、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界對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已經形成共識;美育研究、美育理論、美育實踐都有了較大發展;教師對于美育的自覺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也不斷得到提升?!案倪M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一要求把美育明確定位為素養教育、通識教育,而非職業教育、專業教育;定位為以人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術為本位的單純的知識教育。這無疑對改進美育教學,讓藝術教育類通識課程回歸美育,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這一要求還指明了改進美育教學的目標。審美素養是脫俗的、純潔的,人文素養是入世的、為民的,因此,“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意味著改進美育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育以俗的態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純潔、高尚、先進的價值目標和情感態度,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利人和為民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從而為社會進步發展做出貢獻的人。

二、改進美育教學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改進美育教學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以動人的課堂教學,讓學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純潔化和高尚化。美育主要是一種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靈的教育。在我們的美育教學中,美育發生作用的機制或效果是“感動”,是“動之以情”。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當好這個角色,美育的實施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是教師走進學生情感世界或心靈世界的捷徑。所以,美術課的色彩、音樂課的音符、語文課的文字、歷史課的記憶,都應是富有動人的情感的,而非單純的技巧和知識。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動人性,就是能感動人、打動人;不能動人,就沒有美,也不會有美育。

三、如何更好的運用音樂課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有其獨特的魅力,而音樂教育,尤其是小學音樂教育,更是一門教育的藝術,她對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個性的張揚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音樂課中歌唱是音樂課教學的最重要的手段,大多數音樂課都是教唱歌曲,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有的老師就很少講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時一學期學完了,學生都會唱了,但是幾乎沒人知道這些書本上的歌都是表達什么樣的意思,有什么樣的創作思想等等,沒人知道,就好像古代的一個成語“人云亦云”。照此下去,音樂課的作用也就少之又少,而國家早就提出的素質教育更是無法真正的實施。尤其是對于孩子們,當他以后每聽到一首自己認為好聽的歌曲想學的時候,也不管歌里到底唱了什么,就只管學了,這還不算,更有甚者,接觸不健康的歌曲,從而模仿歌詞的內容,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那才真是后悔莫及了!而追根到底就是缺少基本的音樂審美能力,不能正確的分辨好的音樂,我覺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引導:

(一)引導學生主動愉快地歌唱

在提倡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歌唱教學要面向全體,并引導孩子們能用心、用情,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到歌唱活動中,自然而然就會唱出動聽的歌聲,也給每個孩子帶來歡樂和愉快。

(二)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歌唱

我們教師首先要引導孩子大膽地創新,獨立地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現在提供給孩子學習的歌曲一般都是開放性的,都留有給孩子探索創編的余地,例仿編歌詞、根據歌曲創編動會唱這些歌也就作、用不同的形式、感情、速度演唱歌曲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孩子創造性的發展。對于孩子的創造行為,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教師應當結合教材講音樂故事,將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在學生細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寓德育于教師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師不愛自己的事業,對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民族缺乏親情,對追求真善美沒有熱忱,他就不可能從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內涵,也不可能按《大綱》的要求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

一個獻身于音樂教育事業的教師應當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知識,認真的態度,這將會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教師整潔大方的衣著,自然端莊的教態、形象生動的語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優美動聽的琴聲,準確嫻熟的指揮、工整認真的板書都會時刻影響著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別是教師的師愛品質,道德行為對學生一生都可能發生著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從自我做起,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抓好個人師德修養,為人師表。

四、改進美育教學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改進美育教學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深入的課堂教學,培育學生關懷人、關心人的情感與情懷,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會化。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就是關懷人,關懷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學要著重培育學生關懷人、關心人的情感傾向,養成他們以人為本的價值情懷。

五、小學生音樂素質培養研究與實踐

美育是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而藝術教育是與美育聯系最為緊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要加強音樂、美術課堂教學,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我們認為,小學藝術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而且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修養的基本素質,而不是針對少數學生,提高他們的藝術技能技巧的培訓教育。但是,小學藝術教育要培養學生哪些藝術素質?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是小學藝術教育必須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很明顯,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有得于我們對小學藝術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面有較為清醒的認識,促進小學美育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且有利于通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總之,光有思路不行,重在執行,重在實效,重在發展,重在評價。要有一盤棋的思維,在摸索中前進,不斷創新,合理配置我校藝術教育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這樣一定能開創具有國光特色的藝術教育新風貌。

【參考文獻】

[1]《音樂學習與教育心理》

第8篇

挖掘民間美術資源在藝術教育領域中已經成為新的趨勢,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基礎。根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要求:“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睆亩簿蛯τ變簩徝澜逃退囆g素養的培養提出了新的問題。新《綱要》第一部分也提出:“把當地社區的文化歷史與社會生活作為教育資源,能讓幼兒從人們的生活中體驗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感受到祖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從而使幼兒產生對社區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國文化的自豪感”。[1]然而目前很多幼兒園美術教學仍然采用教師示范,更多的是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手工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很單調,思維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這就勢必阻礙幼兒藝術素養的養成,在幼兒美術教學實踐中并沒有真正貫徹《綱要》提出的核心精神。

一、民間美術教學在幼兒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民間美術資源在西安地區幼兒園的美術教學狀況調查:第一,幼兒美術教學體系建設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幼兒園缺乏必要師資力量,美術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對于自身工作認識不清,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勝任幼兒美術教學工作,缺乏美術理論的學習,尤其對于民間民族文化的學習薄弱,無法做到與時俱進;第二,對民間美術教育缺乏正確的理解,認為民間美術就是做手工或者簡單的畫畫,美術教育不在于形式本身,而是通過教育使幼兒獲得豐富的審美情感體驗,大多數忽略了民間美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所蘊涵的價值,對保護和傳承陜西傳統文化的意識不強;第三,園本教材發開力度不大,尤其對于民間美術的部分,教學內容規定死板,對于地域性強的民間美術內容形式挖掘不夠,導致教師對陜西民間藝術的熟悉程度并不高,即使了解,個別教師有較為擅長的民間藝術才能,在教授過程中也遇到了如何簡化為適宜幼兒的形式的問題。

二、利用民間美術資源,培養幼兒藝術素養的價值

(一)有利于幼兒感官認知力的提高。3-6歲是幼兒感官功能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幼兒的感官進行充分的刺激可以有效促進幼兒感知覺和認知力的發展,有助于幼兒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和感受真實生活的美。陜西民間藝術所包含的美術形式以其造型和色彩的張揚、夸張,刺激著幼兒的視覺;以其獨特的工藝的多樣,刺激著幼兒的知覺,再配合動感豐富的風俗活動和歡快的民間音樂,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在城市中從未有感受過的美感,會引起幼兒所有感官的共同參與,對手、眼、腦的配合發展有極大的幫助。民間美術創作過程具有隨意性、自娛性和創造性,與兒童純真和自然的品格十分吻合。由于大多都是言傳身教,民間美術的創造個性都很強,這不僅有利于幼兒協調能力的發展,同時也促進幼兒的觀察能力、聯想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發展,提高自信心和感官認知力。

(二)有利于幼兒審美創造力的激發。幼兒的思維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對具體的事物比較敏感,民間美術教學可以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民間美術在內容和形式上風格質樸,具有獨特的審美藝術魅力,從造型美上,很多圖案和工藝都是作者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的成果,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某個細節,表現的藝術手法都很完整。幼兒從簡單的造型和構圖形式中獲得視覺刺激,可以引導幼兒把將現實和想象聯系并進行創作。從色彩美上,民間美術作品追求色彩的高純度飽和,形成比較強烈的對比效果,用強烈的色彩搭配表達更為濃重的象征意義,可以有效培養兒童色彩的視覺審美觀。

(三)有利于幼兒民族自豪感的建立。民間美術作品蘊含抽象的精神文化,可以幫助兒童初步的了解其中涵義,更好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環境中,大部分作為社會所需和生活所需的民間手工藝品,它們不僅是謀生的手段,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淳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的人文情懷,以其選材獨特、構思奇妙、工藝精湛形成獨具特色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教學能通過模仿美術作品來完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增強兒童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

三、開發優秀民間美術資源,有效培養幼兒藝術素養的策略

(一)重視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藝術素養與技能。首先,幼兒教師應該具有教育學、心理學、教育論、課程論等扎實的基本理論功底,尤其應當具有廣博的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幼兒園應當對本園教師就地方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開展一系列專業系統的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地方特色文化素養,以激發教師將陜西民間藝術真正運用到幼兒藝術教育當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技能,包括對民間藝術資源選擇和整合能力,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反思的能力,建構陜西民間藝術應用與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能力等。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生活各個環節的教育,遵循幼兒健康和諧發展的原則,時刻關注民間美術文化視角,重視幼兒對民間美術藝術的感知和認同能力,科學合理地幫助幼兒理解民間美術的藝術魅力。

(二)開發教學內容,促進幼兒的身心成長與審美。中國民間美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同地區的民間藝術具有不同的特點,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體現的教育價值也會有所不同。選用積極向上、通俗易懂的教學內容,不能照本宣科,并能夠有效地正面反映現實,幫助兒童能夠直接接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作品。比如,可以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小中大班選擇不同主題的內容,采用夸張鮮艷的圖形和簡單易操作的工藝進行創作,要適當夸大事物原本的特征,追求藝術的審美效果。在進行剪紙、粘貼和編制等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提高手眼腦協調發展,增強活動的操控性和靈活性,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優秀民俗文化的滲透,積極引導幼兒成為有文化根基和內涵的人。

第9篇

關鍵詞 審美 音樂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經歷了從“音樂美育”到“音樂審美教育”,再到2011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確立的"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轉變,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與形式在人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中國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發展的主線。

1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實質及其確立

從《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到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十年課改始終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樂教育理念和課程宗旨,音樂審美作為新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將應用于新階段的學校音樂教育中。新《課標》將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為:(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2)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作;(3)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5)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耙砸魳穼徝罏楹诵摹弊鳛轭^條理念得到凸顯,同時強調了音樂教育的實踐性品格和創造,這是對傳統音樂教育極端功能化的深刻反思,是音樂教育科學本體價值的回歸。

《課標》將“音樂審美”的內涵明確定義為:音樂審美指的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這個界定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也和現代美育思想的發展戚戚相關。

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產生之初確立的音樂美育思想,其誕生就和德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認為他們相互區別又相輔相成,音樂美育是輔助德育的重要手段,這種美育觀深深受到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樂以修身養性、以樂教完成德育”文化傳統的影響。“禮為德育、樂為美育”,的西方美育思想中國化的嘗試,將中國古代的禮樂思想與西方美育思想融合,賦予了中國古代樂教以新的時代內涵,推進了中國美育的普及。

音樂美育的思想也隨著現代美育理論的深入研究而不斷拓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美育觀念與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產生初期的美育有鮮明的不同,從著眼于現代教育的完整性而提出的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輔助,發展到現今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而強調的美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種轉變豐富和拓展了人們對美育本質和作用的認識,也確立了我國學校音樂教育“音樂審美教育”的思想。20世紀末的素質教育改革,明確了音樂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理念的提出,突出了音樂課程的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不僅凸顯了音樂課程“以美育人”的獨特價值,它作為一種具有陶冶情操、促進德育功能和文化理解的綜合教育理念,成為國家教育方針中促進國民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 如何實施“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

2.1 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樂教育理念和課程宗旨,實現音樂基礎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文化認知的有機融合

音樂課程的審美性以及審美作用的凸顯不是指要在音樂課程教學中丟棄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相反,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提高還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依賴于音樂實踐中獲得的審美體驗和對多元文化的認知。

音樂的創作表演有其藝術特性,決定了音樂的欣賞、表演和教學都有特定的實質與技能要求,這是由音樂學科特性所決定的。而只有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認識多元的音樂文化,正確理解各種藝術表達形式,而這也正是音樂審美體驗和認知文化的過程,也是學生音樂素養的組成部分。音樂音響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組織的音響能激起人的不同的情緒情感反應,對人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它精細人的感知,深化人的思維,豐富人的情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知識與技能,才能感受與理解音樂,才能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

2.2 重視在“音樂情感體驗”中增進“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可以理解為音樂能力的總和,包含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表現能力、音樂創造能力以及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修養。學校實施音樂教育的過程,即是學生音樂素養形成的過程。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應在掌握一定程度的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基礎上,在音樂本體的藝術實踐中,在對多元文化和不同藝術門類的探究與感知中,在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和創造能力中形成。

音樂素養與音樂審美密不可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課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樂審美”不是空洞、虛幻的目標或口號,其內涵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其中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樂聽覺能力之上的對音樂藝術的有效理解。溝通和交流離不開以音樂欣賞和演唱、演奏為主要形式的音樂表演活動?!皩Σ煌魳肺幕Z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則需要有“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修養”。簡言之,音樂素養是形成音樂審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樂素養”對培育和發展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視。

2.3 重視“音樂本體”,倡導有效的音樂教育

“音樂本體”即音樂自身,它可以泛指音樂作品、音樂作品文本(樂譜)或音樂作品的音響,可以是指音色、旋律、節奏、節拍、調式、和聲等音樂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可以指構成音樂作品、形成某種音樂風格或表現特點的內在規律。

在課程改革之初,在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過程中,音樂教育對于“知識與技能”要求矯枉過正,過于忽視音樂學習的技能要求,盲目追求課堂教學的熱鬧效果,滿足于學生課堂層面上的廣泛參與,把音樂課上成了一堂“綜合課”,或者使得音樂課堂成了一堂娛樂活動課。在音樂教學中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音樂文化認知等各面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局限于淺層次的場景描繪,將對學生的音樂要素把握要求降低到只要學生參與其中。這是忽視音樂本體的表現,致使音樂課堂游離在音樂之外,音樂本體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校音樂課程教學效率不高,導致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提不上去,因此,要科學認識音樂教學規律,正視音樂本體的重要性,倡導有效的、使學生真正受益的音樂教育。

2.4 重視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

《課標》要求系統學習母語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特別需要學習的,便是本民族世代相傳的、最具民族音樂特征、自幼耳聞目睹受到習染的民族傳統音樂。這就要求音樂教育者從我國五大傳統音樂精粹中,發掘和建立適宜學生學習的本土民間傳統音樂資源庫,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美術教育 藝術素養

一、幼兒美術教育概述

繪畫、手工和美術欣賞共同構成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內容?!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藝術領域的目標指出:“幼兒能初步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的美;喜歡藝術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現?!逼渲苯犹岢鲆囵B幼兒的藝術素養,同時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更要落實這一要求?!?-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建議:“和幼兒一起用圖畫、手工制品等裝飾和美化環境;有條件的情況下,帶幼兒去劇院、美術館、博物館等欣賞文藝表演和藝術作品。”由此可見,在幼兒園藝術領域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在美術教育中,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尤其重要,所以筆者從美術教育三個活動分析該從哪些方面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

1.繪畫:幼兒園繪畫活動是教師引導幼兒用各種筆、紙等工具材料,運用色彩、線條、造型、構圖等藝術語言創造出視覺形象,從而表達幼兒的思想、情感。在繪畫活動中,幼兒要大膽創作,而教師不打擾、不批判幼兒的作品。幼兒在創作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是幼兒藝術素養的實踐培養期,在不斷的藝術活動創作中培養藝術素養是繪畫活動的最終目的。

2.手工:幼兒運用手或借助工具,利用各種材料形成有具體形象的造型是幼兒手工活動的內容。而幼兒園的手工制作在幼兒繪畫教學中的合理利用使幼兒的興趣提高,小手更靈活,想象力和觀察力得到提高,藝術素養得到提升。

3.欣賞: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培養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欣賞能力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幼兒了解對稱、均衡等一些形式美的概念,感受內容美和形式美,豐富幼兒的美感經驗,培養幼兒的審美情感和審美價值。這個活動側重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在以后藝術素養培養階段中,欣賞是包含在藝術素養中的重要內容。

從上可以看出,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活動從多方面培養了幼兒的藝術特質,為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并種下了藝術的種子,給幼兒打開了通向藝術殿堂的興趣大門。

二、幼兒美術教育對幼兒藝術素養發展的意義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大部分活動旨在培養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和感受能力。繪畫和美工對幼兒有極強的吸引力,他們會全身心投入,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在幼兒美術教育中不僅有審美情趣和價值培養,活動延伸中如教室環境布置能培養幼兒藝術素養。美術教育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影響很深遠,是對幼兒藝術能力的啟蒙性開導和指引,是引導幼兒藝術能力發展的重要標桿,起著導向性作用。

三、如何更好地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藝術素養

幼兒美術教育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呢?

1.教師自身的藝術修養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師給幼兒藝術素養發展的啟蒙性指導,所以教師的藝術素養如何對幼兒藝術素養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帶領幼兒萌發藝術新芽。

2.教師要給幼兒藝術創作提供一個輕松自由的環境。幼兒藝術素養的萌發需要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如大膽進行藝術創作,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師不能壓抑和扼制幼兒藝術素養的發展,更不能妄加批評幼兒的藝術作品。因為從另一方面說幼兒有可能是教師的藝術指導老師,因為幼兒的創造力是充滿童真的。

3.運用多種感官活動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教師不能局限于從一個方面挖掘幼兒的藝術特質,更要從多方面發展幼兒的藝術特質,如從多種感官活動入手,充分調動幼兒的藝術特質,發揮幼兒的創造力,為幼兒藝術萌芽發展做必要的準備。

4.教師要及時鼓勵幼兒,給予幼兒藝術創作的信心。幼兒對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但是會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藝術素養培養過程中,教師要給幼兒充足信心,讓幼兒自信地創作各種藝術作品。對藝術作品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褒獎,如此幼兒藝術素養才能多方面提高。

5.開展綜合活動,多方面培養幼兒藝術素養。綜合活動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繪畫活動的結合,欣賞活動和舞蹈的結合,美工同繪畫相結合,這些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都有重要影響。在實際美術教育中,教師要多方位考慮幼兒藝術素養的形成和提高,為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在幼兒美術教育中,教師要給幼兒營造充滿藝術氣息的氛圍,為幼兒樹立一個藝術修養的標牌,善于觀察幼兒行為,知道幼兒各種行為的原因,挖掘幼兒的藝術潛能,洞察每個孩子的發展軌跡,提供充分的操作和實踐機會,為幼兒藝術素養的發展進行啟蒙性引導。

參考文獻:

[1]凌巧清.幼兒繪畫在藝術創造中的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1(16).

第11篇

摘 要:為秉承現代教育的新理念,人們逐漸將人文素養融合到科技教育中。因此,設置美術欣賞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程通過讓學生了解多姿多彩的文化背景、學習精湛的美術創作構思和技法等方式來培養、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

關鍵詞:美術欣賞;提升;內涵;人文素養

作者簡介:苗芳,女(1982-),山東省濰坊市,助教,文學學士學位,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當今社會,人們已經開始認真的反思對過于重視科技教育而忽略人文素養培養所產生的不良現象,并逐漸將人文素養融合到科技教育中。為秉承現代教育的新理念,各高校開設美術欣賞課程以培養、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通過深厚的文化背景來多層次理解美術作品。美術欣賞的課程涵蓋面非常廣,隨著時代變遷,每段發展歷程都展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采。從遠古時代美術演變到當代美術,都滲透著人類社會中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科技的演變與發展,從而體現人類精神文明、文化底蘊的發展歷程。學生在學習之后,可以迅速提升藝術感知、藝術構思、設計理念、審美內涵等多種藝術品位。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身心感受藝術的熏陶、感染,對于促進大學生多元化的個性發展,激發大學生的藝術創意興趣,構建大學生獨特的審美內涵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優秀的美術作品都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又大都蘊含在各類藝術家所創意的作品中,因此,美術欣賞課程就擔負著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通常,大多數人總是把“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的內涵混淆。其實不然,人文精神應該為人文素養的根本特征;提升人文素養是體現人文精神的關鍵。

美術的教育本質應該是理性與情感相結合的,它應以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為內涵,以培養高品行人格,完善藝術審美能力,身心和諧發展為最終目標,所以課程將重難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及審美內涵上。

下面就結合美術欣賞的實踐教育模式,淺析在美術欣賞課程中如何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在多姿多彩的文化背景中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發掘內涵,提升學生的藝術情操和人文素養。

任何美術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創作出來,因此,創作的過程都會受各種環境的影響。

(1)、規劃情景,了解內涵,使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

美術教育的原則是其藝術感染力可以通過欣賞作品瞬時讓人融入到作品中,領悟到其富有深意的內涵。藝術家在創作時,難免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同時美術作品也與風俗文化、社會風貌等各個層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任何美術作品都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進行創意,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底蘊所產生的美術形態是各異的,因此美術又具有多元性。欣賞美術作品時結合其創作的文化背景可以使大學生對其有更本質的了解,同時對多元化的美術作品的特點也有了更系統、全面的認知。在現今科技、文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迫切需要發揮各區域、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獨立性,促進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美術欣賞可以用情感溝通的方式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及審美感。

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結合創作背景對美術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講解,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美術欣賞的教學需要有初步了解、創意思索、整體審美、分析特點四個重要步驟。但是任何作品的內涵和欣賞者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特別是現當代各個具有爭議的流派,由于他們的藝術表達方式及獨特的美術語言超出了常人所能接受的欣賞習慣,所以使絕大多數大學生難以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實際意義。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可以采用各種相關的影視資料來營造欣賞作品的氣氛,便于欣賞者研究其內涵大意。在引導大學生讀懂藝術家創意的本意時需先大體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再利用課件將作品展示出來以供欣賞學習。這樣可以拉近大學生與現實作品的距離,提高審美情趣。

審美感是根據美的標準和理解,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情感交流所造成的影響。即審美體驗。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領會內涵,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熟知藝術家,了解其所處年代及創作特點,讓學生借鑒學習。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所以生活中的真實情感是創作的源泉,可以凸顯作品的生命力。任何藝術創意都源于藝術家內心真情實感的流露。如果不能領會作者的真正思想,就不能說真正讀懂了作品。正所謂:一部世界名著、一幅世界名畫,很少有人能夠領悟到其內涵,因此,在美術欣賞的教學中,我們首先充分解讀大師的創作意圖,然后要關注作品的精神內涵,這樣可以使大學生增強積極追求真理的進取心,從而豐富學生審美情感。例如:在欣賞20世紀蔣兆和的國畫《流民圖》時,首先需要了解此作品的創作背景?!读髅駡D》是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創作的巨幅長卷。當時日本侵略者對我國的領土進行大肆侵略,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這也是作者創作《流民圖》重要背景。1942年,蔣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創作了許多素描作品,但在定稿繪制時,為更形象的體現畫面的現實感,還邀請了許多模特作為畫中人物的原始形象。只有詳細地了解到故事發展的背景,才可以將作品的創作意圖理清,才可以發掘出作品內涵,才可以引導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

二、鼓勵學生賞析各種美術作品,學習精湛的美術創作構思和技法,可以提升藝術欣賞水平,并逐漸形素養。

在美術欣賞中,精湛的美術構思和技法自然不容錯過,能夠對這些不同門類的作品的創作手法進行分析、秉承,對于學生來講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美術欣賞通常是讓學生接觸較多常見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中常用的技法為后人所傳承、發揚、創新,學生可以從學習構思、技法產生創作的欲望,從而掌握美術的精髓。在美術欣賞中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評價是多元化的:有的歌頌人的品格,有的高揚人的價值,有的追求完美的理想,有的弘揚傳統美德,也有的強調人文主義等等。這眾多的評價中最重要的是人性與自然關系的體現。比如賞析《最后的晚餐》這幅作品,人文主義是其思想內涵:作者并沒有在耶穌和他十二個門徒的頭上繪制神圣的光環,而是將他們當做平常人來描繪。同時作者用一個戲劇性的場面來處理,清晰地刻畫出十二個門徒聽了耶穌的話后所表現的不同的表情和心理。這樣的處理既有利于表現耶穌由于發現背叛而感受的心理的創傷,同時還鮮明的揭示了十二個門徒復雜的心理變化,畫面中除猶大以外的十一個弟子在聽到耶穌的話后,議論紛紛。而耶穌的表情較安詳,與猶大驚慌失措的表情形成鮮明對比。這幅作品的人文內涵極易激發學生的賞析興趣。通過賞析,可以發掘學生的人文意識,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使他們不斷完善人文思想。再比如說北宋初期山水畫的代表人物范寬,他的用筆遒勁渾厚,善用黑沉沉的濃厚墨韻,厚實而滋潤。徐悲鴻在世時曾對此圖高度評價:“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三、經典的美術作品可以展現人類美術的精華。

每一個作品的選取都必須能夠展示人類美術的精華,這些經典之作不僅僅代表人類美術文化的最高成就,也包含了關于人類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相融合的結晶。在欣賞過程中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永恒的道德問題是需要經過歷史考驗才可以得出的。學生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可以間接的鍛煉理性思維能力。如唐代人物畫名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的場景是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迎接文成公主赴藏時真實的歷史事件。在畫面中,唐太宗面目俊朗,神態祥和,表情莊重,充分展現出盛唐明君的威儀和風范。為了更凸顯出皇帝的至尊地位,巧妙地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來進行畫面處理。首先宮女的身姿較矮小,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等體態來對比、映襯唐太宗的壯碩、睿智;其次以祿東贊的嚴肅禮儀來襯托唐太宗的莊嚴至尊之態。作品整體結構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節奏鮮明,氣氛融洽祥和。從選取故事到完成作品,都體現了其中心思想是漢藏通婚的政治意義,也是漢藏友好關系的真實寫照。當學生在欣賞作品時,會被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所打動,既可以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也可以使他們增強歷史使命感,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通過美術欣賞的課程可以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只要不斷的鉆研探索,就一定可以設計出更多更科學的教學方法,使美術欣賞這門課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最終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M] 杜時忠《人文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12篇

【關鍵詞】美術教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格素養積極影響

前言

隨著教育領域的逐漸發展,藝術教育與人格教育組合在當前教育活動中被廣泛應用。在當前社會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能夠對幼兒起到知識引導作用,同時也要能夠對幼兒人格素養起到教育作用,這就需要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身能夠具有良好的人格素養。高校為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格素養,其利用美術教育陶冶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趣與理想,在寓教于樂中通過欣賞藝術作用提高藝術認知,進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養。

一、美術教育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格素養的積極影響

(一)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懷

從古至今,大部分優秀的美術作品都有著具有典型道德修養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在近代繪畫作品中,徐悲鴻先生的《田橫五百士》、《奔馬》等都表現了濃烈的愛國意義,徐悲鴻先生以其深厚的繪畫技巧抒發愛國情懷,《田橫五百士》表現了氣壯山河的宣言,《奔馬》以馬為意向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自由解放的心理,與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相符合,學生在接受美術教育的時候能夠接受美術作品的愛國教育。

(二)提高學生的思想情操

美術教育不僅能夠陶冶思想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同時也能夠樹立健全的思想道德情趣與崇高理想。但是,學生要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才能夠使美術作品發揮積極的作用。良好的道德標準有利于人格素養的塑造,在美術教育中,例如在欣賞《父親》畫作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達基本的美術知識,同時也要結合畫家背景使學生領會作品情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教導學生學會感恩,愛父母,樹立良好的道德觀。

二、美術教育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格素養培養方法

首先,利用美術知識引導學生發現他人的美,欣賞別人的同時也能夠獲得別人的欣賞,這是一種人格素養也是一種氣質提升的方式,有利于自我的逐漸完善,自己的成長也會比他人要強,自己的進步也會給他人帶來快樂,這對于一個人的合作與生存能力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真正做到能夠欣賞他人才能夠真誠的為他人取得成就感到高興,為他人的欣賞作出喝彩,開拓自己的心胸,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影響學生的道德素質,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觀念。學校通過美術教育闡述作者當時的人物背景、所處環境以及抒發的情懷,學生通過這種情景化的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素養。其次,利用美術教學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欣賞人的心靈的同時也能夠開拓人的視野,滿足人的心靈,積極樂觀的引導他人正確看待生活,這對學生的人格素養的培養有著極大地好處,引導學生利用美術中發現美的教學來發現生活中的美,用欣賞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各種事物,為學生帶來娛樂的同時也能夠為學生的藝術鑒賞力、高尚審美修養以及情操有著積極的培育作用,進而學會用藝術的眼光看待問題。對于學前教育時期的學生而言,其正處于人格素養構建時期,早期的美術教育能夠培養幼兒的藝術審美情趣,通過訓練幼兒對事物結構、布局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間能力,不僅能夠促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以激發,學生在鑒賞藝術的同時才能夠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與人格素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原县| 大洼县| 常宁市| 怀化市| 神池县| 开原市| 淳安县| 徐州市| 东至县| 镇平县| 闽清县| 上饶县| 绍兴市| 普陀区| 长兴县| 库车县| 玉树县| 昌宁县| 临澧县| 崇明县| 南皮县| 白水县| 永丰县| 凤城市| 平利县| 公安县| 昔阳县| 宜川县| 通城县| 锦州市| 临颍县| 通河县| 天柱县| 双鸭山市| 裕民县| 都江堰市| 毕节市| 木兰县| 五莲县| 米泉市| 长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