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7:14: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中醫的途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醫經典;E-learning教學理念;多元化教學法;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4-0198-03
《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是我校中醫經典教學內容,它歸屬于臨床基礎課,既包括中醫基礎理論核心部分,又包括中醫辨證論治和經方運用,架起中醫理論與方藥臨床應用的“橋梁”,是中醫四大經典的重要內容,學好中醫經典對繼承和發揚中醫、發展中醫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其文字深奧難懂、抽象難學,學生學習的熱情不高,教學效果不如人意,常被學生戲稱為“四大名補”之一。另一方面,教學實踐中,我們很容易錯誤認為將《金匱要略》的原文理論及辨證思維等內容“灌輸”給學生聽,學生就能理解、繼承、將來臨床實踐能很好地運用;實際上,這違背了基本的教育規律和原則,很多學生反映:課聽完就忘,印象不深,更別說以后靈活運用經方。此外,隨著學校所設課程的增多,中醫經典的課時亦被縮減,傳統的課堂講授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如何有效解決教學實踐所面臨的這些問題,我們課題組進行了研究與改革實踐。E-Learning是一種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發達國家醫學教育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它以學生為中心、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是它的核心理念,其目的在于通過加強知識傳遞的效率、拓展師生互動交流的途徑和方式來實現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目標。E-learning教學能很方便整合大量師資力量、課程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師生互動提供幫助,是解決目前所面臨問題的可取途徑。我們借鑒目前醫學院的各種方法,揚長補短,靈活運用。除了傳統的基于講座的學習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目前醫學院??山梃b國內外的教學法包括:基于案例的學習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基于問題的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團隊的學習法(Team-based Learning,TBL),基于資源的學習法(Resources-Based Learning,RBL)。這幾種教學法都是分別側重教學的某一方面,只有靈活運用才能揚長補短。而我們中醫經典教學中,《內經》偏重于中醫理論的講授,《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是臨床基礎學科,既有中醫理論部分,又包括臨床辨證和經方運用,教學側重點不同,存在顯著差異,由此,我們認為教學中應該針對章節內容、不同的知識點采用不同教學方法,整合知識信息,靈活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區別于其他醫學課程,中醫經典“難教、難學、難記、難背”,我們引入E-learning教學法理念,整合網絡等課程資源,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網絡平臺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理論教學與臨床教學相結合等多種教學形式,并在具體教學中引入實驗部分教學內容,激活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內容易理解易掌握,達到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此外,課外開展專家講堂活動,開展全校性的中醫經典誦讀大賽和誦讀月活動,開展中醫經典培訓,成立中醫經典學會,彌補了學時受限的不足,多途徑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擴大了中醫經典在學生中的影響力,促進了中醫經典教學改革與發展。
一、多元教學法的構建
1.多元教學法的選擇、實施體會與主要展示。多元教學法的選擇、實施:通過文獻檢索,基于E-1eamiag教學法理念,利用信息資源,系統分析、整理LBL、CBL、PBL、TBL、RBL五種常用的教學方法的特點及其在中醫教育中的優勢。根據課程知識點的不同,針對文獻檢索分析結果,每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權所占比例:PBL完全放手,CBL為教師主導,LBL教師完全主導,RBL教師放手,TBL教師放手。教師可參考不同教學法中教師的主動權所占比例來進行教學設計:①抽象理論教學法選擇與實施:以《金匱要略》為例,《金匱要略》第一章為總論,偏重抽象理論,為各論的總綱,沒有教師的講解和培析,學生很難完全理解,更不知其臨床應用,故采用LBL教學法教學。②臨床應用的教學法選擇與實施:各論的病、方證教學,可靈活使用PBL、CBL、RBL、TBL的教學法,挑選一些臨床常用方證,以病例或問題的形式布置給學生,指導學生整合信息資源,讓其課下或課上組成小組,進行討論,解決臨床問題。方法學支持及教師支持:要向學生講解如何使用正確方法進行知識點或問題的檢索、評價和應用――即對病例或知識點進行循證決策的過程;教師進行多元模式授課所做的充分準備工作和合理課程設計。多元教學法體會:LBL建立在長期教學實踐摸索的基礎上,教材系統、理論體系完備,雖有“灌輸式”、“填鴨式”單向教學的弊病,但學生、教師易于適應,對于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方式;PBL,教師只是整體指導和協調作用,主要依賴學生學習主動性,鍛煉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意識,適用于經方的臨床運用探討和辯證施治分析、爭議條文的討論等;CBL是一種通過模擬或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適用于中醫經典傷寒、溫病、內科雜病醫案分析;RBL是基于資源的學習,教師首先呈現給學生一個問題或疑難情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研究問題本身還要查找回答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將所獲得的信息資源組合融匯起來加以分析和解釋,找出問題的答案,然后比較討論,通過幫助學生充分發掘和利用各種不同的資源,不斷提高學科素養和信息素養,可靈活運用于中醫經典各章節的教學;TBL是小組學習,以團隊為基礎,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以將學生培養成終身學習者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相長”。
2.多元化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上一堂課,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大學生有激情、活力和自主能力,敢于創新。針對這一特點,課題組給出一章節,讓學生隨意選取LBL、CBL、PBL、TBL、RBL五種方法中的一種,獨立備課。制作PPT,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上一堂課,其他同學點評,老師最后總結。實踐中發現:幾乎所有同學都選擇傳統的LBL授課,有個別同學想采取其他方式,但因對知識內容、體系的駕馭不夠而放棄。然而,根據期末考試試卷分析,學生自己所上章節的題目,答題錯誤率只有10%,學生的LBL授課優于老師的LBL“填鴨式”單向灌輸,其原因是給了他們展現自我的平臺,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到其主動性。
3.將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內容引入中醫經典教學多元化教學課堂:為切合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時代所需,開發中醫經方,我們在PBL、TBL、RBL課堂教學中,引入仲景經方作用機理實驗研究、中醫藏象實質性研究等動物、臨床實驗報道,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與時俱進,充實和豐富了本科教材中的內容不足,提升多元化教學質量。
二、多途徑進行多元化教學改革實踐:堂內、堂外學習有機結合
專家講堂彌補課時受限帶來的弊端,提升中醫經典教學的質量。中醫學來源于臨床經驗,中醫經典是臨床基礎課程,服務于人類的健康,致力于治病救人。而學中醫經典出身的專家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不乏精湛的臨床醫術,但專家的時間精力有限,為了讓同學更深入地學習中醫經典,我們課外開展專家講堂:①邀請本領域專家做講座,言傳身受,更具說服力,促進學生學中醫經典的積極性;②年青教師帶領學生代表,跟專家坐門診,實踐體驗中醫的臨床辨證施治和經方的獨特、顯著的療效,增加學生學經典、用經典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的中醫經典誦讀大賽、中醫經典學習討論、中醫經典協會成立等活動的開展,擴大中醫經典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宣傳并彰顯其重要地位,讓學生主動愛上中醫經典學習,校園晨讀不再只聞“Eglish”,經典誦讀聲隨處可聞,有利于中醫經典的課堂教學和知識的溫習、鞏固。
本課題首次基于E-learning理念――整合信息資源、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探討了多元化教學、課堂內外結合對中醫經典教學質量提升的影響及其顯著作用,揚長避短,靈活采用LBL、CBL、PBL、TBL、RBL五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形成“以教材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病例為補充,以信息資源為依據,以學生為依托”的中醫經典多元化教學法;結合課外中醫經典誦讀大賽和誦讀月,成立中醫經典學習討論協會,開展專家講堂活動,以及中醫經典培訓,多途徑、多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情趣,發揮其主動學習,解決了中醫經典教學中存在的難題,使生澀古奧、枯燥無味的中醫經典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學習內容易理解易掌握,從而有效地提高中醫經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克抗.E-1eamiag與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2,(2):8-11.
[2]Ruiz,J,Mintzer,M.J.Leipzig,R.M.The Impact of E-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J].Acad Med.2006,8L(3):207-212.
[3]Rosenberg,M.J.E-learning: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M].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P.O.Box182604,Columbus,OH 43272,USA,2001:6.
關鍵詞 情境教學法 中醫診斷學 教學心得
《中醫診斷學》是繼《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一門課程,是聯系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的橋梁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四診和辨證兩個部分,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均很強的課程。因學生之前已經學過《中醫基礎理論》,因此,在《中醫診斷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強調學生對中醫理論的理解,更強調對中醫理論的運用,如四診方法的掌握,對臨床資料的分析,臨床辨證思維的培養等。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灌,學生收”為主,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臨床思維也難以得到訓練和培養。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情境教學法能很好地體現這一思想。情境教學法是使學生處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和情感,加強有意識的理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方法[1]。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其關鍵在于情景的創設。
筆者在近年的《中醫診斷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皠撛O情境”是學生能否主動學習、實現目標的關鍵,巧妙的情境誘導能夠輕松而又富有啟發性地敲開新課的大門,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教師的進一步講授創造氣氛,打好基礎。現將本人運用情境教學法中有關情境創設的體會總結如下。
1 生活展現情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中醫學的思維特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從五行屬性的認識到具體的癥狀和藥物功效等,取類比象的方法在中醫學中應用很多。因此,在《中醫診斷學》教學中,在講解癥候病機及辨證思維訓練時,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展現,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例如:在講解面色白主病時,教師可假設樓上自來水停水或水量很少的情境,讓學生考慮可能的原因,根據生活常識,一般學生能夠分析出答案:水源不足、壓力太小、管道堵塞或管徑太小。那么在人體病理過程中相對應的可能就是血液、陽氣不足、瘀血或寒凝。又如在解釋泛酸的機理時,教師可引入食物酸餿的情境,調動學生考慮食物變餿的原因,學生一般能回答出溫度高,或不通風,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溫度高、不通風相對應人體的病理又是什么呢,學生就能很容易地回答出熱和郁,所以熱郁是泛酸的常見病因。這種通過生活情境來闡釋醫理的方法,看起來并不十分嚴謹,但是符合中醫的思維規律,并且通俗而生動。
2 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中醫四診的學習和訓練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教學中可以借助一些簡單的實物演示情境,通過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中醫四診的訓練,可以通過圖象提供望診的資料,通過錄音提供聞診和問診的資料,構設一個臨床就診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更貼近臨床的場景,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又如脈診的教學,在講述診脈方法時,教師可以帶上脈枕,以課桌為診桌,以學生為就診對象,現場演示診脈的方法和過程。而在描述脈的大小時,可以借助不同粗細的繩索和橡皮管,并讓學生反復體會。實物演示情境可以讓學生較直觀地接觸臨床資料,加深對抽象的課堂內容的理解。
3 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例如,中醫問診的教學,由于中醫的
許多術語受到古漢語及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許多術語病人并不理解,如畏寒、心悸、噯氣、里急后重
等,而由于個體的敏感性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差異,病人的癥狀描述與中醫術語存在一定差異。如有患者把小便次數增多理解為“多尿”。因此,作為醫生一是要理解“畏寒”是什么意思,患者可能有什么感覺,有幾種表達方式,要如何詢問;二是當患者描述了一系列癥狀之后,應當能夠判斷是否屬于“畏寒”。故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標準化病人、老師或學生扮演病人或醫生,模擬臨床進行表演。讓學生分別從病人和醫生的角度思考病人可能出現的各種表述,醫生該如何詢問,該如何運用課本的知識對病人的表述進行判斷,其內容和結果肯定是豐富多樣的。通過這樣的表演,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
當然,以上三種創設情境的途徑,在教學中經常是互相配合的。例如,辨證思維的訓練,可以根據情況,在學生中尋找一位患者,其他同學扮演醫生,進行現場就診,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與點評。或者,教師事先準備一些較為典型的臨床病案,最好是能收集到病人真實的四診資料,如對病人的舌象、面色進行拍攝;對病人的語聲進行錄音等,然后在課堂上,可以由教師扮演病人,輔以圖象、錄音以及其他資料的病例記載,組織學生扮演醫生進行四診資料的采集和辨證。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對臨床診病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教學效果十分良好。學生課后反映學習《中醫診斷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課本知識也掌握得較好,不象以前那樣只是死記硬背。
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是反應者、支持者,又是組織者、指導者和推動者。其組織引導作用要貫穿于情境教學的各個環節。因此教師在課前的準備一定要充分,從選題、準備材料到課堂引導、歸納總結,每一個環節都應該事先給予充分的考慮,在以后的教學中,本人還需要不斷的實踐探索和學結。
總之,情境教學法在《中醫診斷學》教學中是一種具有重要運用價值的教學方法。它培養了學生模擬臨床實踐的能力,可以彌補和克服傳統講授法存在的不足。以上是本人在《中醫診斷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一些體會,希望能與同行共勉。
4 參考文獻
1從重教輕學向學為主體轉變
1.1方法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醫內科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學以致用,難以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多種教學法的運用,如PBL教學、自助式教學等。如準備中醫心悸之心血不足證的典型病例,提出問題:心悸、心血不足證的概念是什么?本案例診斷心悸的依據是什么?病機可能會出現哪些變化?會出現哪些證型?如何選方用藥,臨證加減?治療選方用藥依據是什么?歸脾湯還可以治療哪些疾???異病同治的依據是什么?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尋求答案,并記錄學習中遇到的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課堂教學外,還注重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資源,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掌握了學習方法,讓學生“輕松學”“、快樂學”,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快樂”。
1.2考核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一直以來,傳統的中醫內科學課程考核模式采用理論試卷期末考核的終結性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不能有效調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影響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法相比,我們在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中引入了形成性評價方法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習者課程學習目標與成果的階段性考核,是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化素質教育、科學測評學習效果、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等重要作用[1]。在中醫內科學臨床教學中,我們以自學能力、平時課程表現(講課知識反饋、發言、平日考勤)、階段性考試成績、病例討論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等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考核指標。形成性考核實施以來,改變了學生單純依靠課堂獲取知識的狀況,拓寬了獲取知識的途徑,使學生的知識含量大大增加,全面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了學生對中醫內科學的學習自信心和專業自豪感。
2從重知輕行向知行結合轉變
“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中醫內科學基礎理論需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而重知輕行,理論脫離實踐,已成為該課程教學之痼疾。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樹立實踐育人理念,將“坐中學”轉變為“做中學”,達到知行合一。如何在中醫內科學臨床教學過程中強化實踐在認知中的重要作用呢?
2.1課堂教學重視實踐能力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學科的主干課程,也是臨床其它各科的基礎。我們在教學中廣泛開展案例式教學,如在中醫肺系疾病的教學中,選用典型的咳嗽、哮病、肺脹的臨床病案,通過病案分析,加深學生對咳嗽、哮病、肺脹主證的理解,培養學生臨床辨證思維,層層深入,并根據辨證進行施治,掌握咳嗽、哮病、肺脹的理、法、方、藥,通過對具體病例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中醫理論分析、判斷疾病的思維能力,從而活化學生診治疾病的思維,訓練實際能力。
2.2臨床實習培養實踐能力實習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深化理論知識、促進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關鍵環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在臨床帶教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中醫理論分析病情,著重培養實踐能力。如中醫水腫的臨床教學,提供典型的瘀水互結證的陰水患者,讓學生對提取的四診資料進行總結分析,患者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病理改變,其中的病機何在?如何緊扣辨證要點進行診斷治療?通過對辨證施治診療過程的觀察,既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鞏固了理論知識,又鍛煉了實踐能力,促進知行結合。我校中醫內科教研室定期給學生開展專家講座,進行臨床實習床邊帶教活動,讓學生跟隨老師開展診療活動,書寫中醫病例,定期進行考核,并與實習成績掛鉤。早臨床,多實踐,提高了學生對理、法、方、藥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升了臨床的實踐能力。
2.3薪火相傳強化實踐能力中醫之所以薪火相傳,長盛不衰,師徒相傳的師承教育模式功不可沒,得名師指點者,往往少走彎路,早日登堂入室,如李杲師從張元素、張從正師承劉完素。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臨床經驗主要由老師口傳心授,在弟子跟隨老師接診抄方時潛移默化地傳授,這種傳承效果是單純的課堂教育難以達到的。醫學一道,極重師承,師承教育是培養中醫人才的重要途徑,中醫內科學習尤重師承,在跟師參加臨床實踐的過程中,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學生對疾病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對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實踐中培養了中醫的辨證思維。我校中醫臨床專業新安班采用本科生導師制,安排了中醫內科名醫跟師活動,啟動“一幫一”導師培訓制,書寫跟師心得并進行名醫經驗整理總結,加強經典的學習并聯系臨床更好地融會貫通,強化了實踐能力。
總之,中醫內科學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的中醫辨證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傳統的重教輕學、重知輕行的教學理念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是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改革要強調從重教輕學向學為主體,從重知輕行向知行結合的轉變,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樂學、愛學、善學,既能掌握學習的客觀規律,又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享受自主學習的成果,從而做到教學相長,培養出高素質的中醫人才。
作者:陳煒 王前程 張念志 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關鍵詞】中醫基礎 理論教學 研究性教學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12-01
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了解其他相關臨床知識。夯實的基礎知識能夠有效輔助學生實踐技能的提升。傳統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在課堂中處于絕對核心的地位,學生的參與度低、配合度低,嚴重阻礙了學生中醫專業課學習的進程。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究竟如何才能切實推進研究性教學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是任課教師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關于研究性教學的概述
(一)研究性教學的內涵
基于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領域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學的理念。研究性教學是指通過科學研究途徑與情境在課堂中的創設,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提供可能。研究性教學開展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更具主動性。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單純強調探究,而是在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實現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的切入點可以是簡單的中醫知識,也可以是一個獨特的假設,通過引人入勝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滿足與快樂。
(二)研究性教學的優勢
研究性教學的優勢在于立足于科學精神,通過明確的研究目標的設計,實現中醫基礎理論教材知識的創新改革。研究性教學不是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而是將研究的理念與課堂教學融會貫通,并在核心的中醫學科思想與科學方法的指引下,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有助于學生良好品質意志的樹立,為綜合型全面發展醫學人才的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研究性教學的缺陷
不能否認的是研究性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研究性教學與學科教學之間的隔閡、教學體系構建不完善等,這些都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深入探究才能進一步解決。從根本上而言,研究性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所以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中還是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二、研究性教學應用的設計與分析
(一)基本教學資料
為了探究研究性教學方式的實際教學效果,筆者特在2014年9月到12月這四個月期間選取了我校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共30名,其中男同學20名,女同學10名,將這30名同學隨機分為人數相等的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同學的性別、年齡以及其他因素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保障了此次教學試驗的科學性。
(二)方法設計
實驗組與對照組需要保障教學進度的統一,以“五行學說”相關教學內容為示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以教材內容為核心進行講解。實驗組則采用研究式教學,采用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討論、問題的研究以及答案的總結。學生在研究式教學中能夠領略到不一樣的活躍而靈動的教學氛圍,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看法主動地表達出來。教師在研究式教學中處于引導性的輔助地位,對學生看法與認識中的偏差進行及時的糾正,讓學生能夠隨時進步。
(三)結果分析
經過為期四個月的教學試驗,現將結果分析總結如下:研究式教學中學生的中醫基礎知識更加牢固,教學質量與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而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對照組教學成效與之前并無太大差異。
三、推進研究性教學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呈現
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的方法涉及到以下幾方面:首先確立好教學目標,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其次是注重教學中記憶的重要性,中醫基礎理論涉及到龐雜的專業知識,只有做好記憶工作才能應用自如。最后則是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進行有機結合,在完成課堂研究式學習之后,能夠對相關中醫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二)合作研究式教學的應用
中醫基礎理論涉及到中醫學視角下的疾病認識及防治方法、中醫中蘊含的哲學原理以及人體生理等內容,合作研究式學習首先需要劃分好課堂討論小組,同一小組的同學制定出共同的學習目標,探討最佳的學習方法并就中醫基礎理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
(三)完善科學教學評價體系
當前的教學評價單一,以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而在研究式教學中,評價體系應該更加科學、完善,包括課堂氛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以及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探究性教學方法能夠切實提升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水平與質量,教學效果顯著,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轉變以往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深入地理解醫學基礎理論與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筆者相信,隨著探究性教學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應用的推廣和深入,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綜合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嚴燦,潘毅,鄧中炎.《中醫基礎理論》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與研究[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1(4).
[摘要]中醫針灸走向世界,機遇僅提供了條件,方法則是關鍵。上世紀70年代,中醫針灸選擇針刺麻醉、針刺鎮痛治療多種疼痛性疾病作為突破口,獲得相當的成功,掀起了針灸熱,使世界醫學界對古老的針灸學刮目相看。本文從中醫針灸科研方法論、中醫針灸科研價值觀和中醫針灸科研的途徑等3方面,對針灸科研進行思考。
[主題詞]針灸學;研究設計ThinkingaboutScientificResearchofAcupunctureXuJianyang(GeneralHospitalof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s,Beijing100039)
[Abstract]AcupunctureofTCMtendstowardstheworld,opportunityonlyprovidesthecondition.
Methodsofscientificresearcharekey.The70softhelastcentury,acupuncturechoosedanes
thesiaandanalgesiaofacupunctureasabreakthroughpoint,achievingconsiderablesucceess,stirringupacupunc
turehotandmakingmedicalcirclesintheworldlookingtheoldacupmoxibustionsciencewithneweyes.Thisarticlediscussesscienti
ficresearchofacupuncturefromthethreeaspects,methodology,axiologyandapproachofscientifi
cresearchofacupuncture.
[Keywords]AcupunctureMoxibustionScience;ResearchDesign作者簡介:許建陽,男,醫學博士后;武警總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武警總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
中醫針灸學歷經千年不衰,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仍然閃耀著輝煌,世界性“中醫針灸熱”一浪高過一浪,這不能不認為是世界科學史上的奇跡。這種奇跡的產生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不斷地“現代化”的結果,只不過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涵。中醫針灸的現代化首先是其科研方法的現代化。
1中醫針灸科研方法論
上世紀末葉,西醫東漸,中醫針灸學首當其沖,受到劇烈的撞擊,有識之士,為其振興,作了大量的探索。共和國成立以來,由于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一大批著名中醫和西醫學中醫的學者,接受了先進的唯物論、辯證法思想,以之為指導,從傳統的中醫針灸學中總結、概括出“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科學概念,表述了中醫針灸學中最有特色的思維方式。與此同時,在臨床上,總結出中醫治療的優越性特點,例如針刺鎮痛、針刺麻醉。這些主要展現出中醫針灸學的科學性、獨特性和優越性,而獲得廣泛地認同,從而引發出現代科學家對中醫針灸學的研究興趣,逐步形成現代化多學科向中醫針灸學的滲透、結合的新局面。從此,中醫針灸學實際上已跨入現代化的進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科學研究工作者來說,科學活動中方法學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茖W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所謂科學研究就是對新知識的探索。不同的學科需要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些基本原理和思維技巧是大多數類型的科學研究共同使用的??蒲蟹椒ǖ淖饔幂^之其他科學甚至更為重要,中醫針灸學的研究方法也毫不例外。經絡研究是特殊的而非孤立的,它與中醫針灸學體系特征直接相關,凡是具有物質屬性的運動,它的過程中都應該是可以客觀揭示的。從科研方法論角度而言,經驗是沒有錯誤的,經驗也不是萬能的,尤其對經驗的闡釋往往會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而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事物的本質則不然,事物本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規律,事物的規律是可以用客觀手段揭示并重復的,因此,選用正確的方法,真正模擬事物的本質并闡明其機制,就是科學研究領域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相對真理。
2中醫針灸科研價值觀
中醫針灸特色,即傳統中醫針灸理論、方法的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任何科學都一樣,如果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然而,要保持特色,必須要有優勢,沒有優勢的特色是保不住的。所謂“特色”、“優勢”是與相關學科橫向比較、相對而言的概念,其中“優勢”是決定性因素。中醫針灸學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及針灸經絡腧穴等即是中醫針灸的特色,也是中醫針灸的優勢,集中表現在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慢性病、功能障礙性疾病等療效上,以及養生保健、卻病延年等方面,是其它任何傳統醫學、現代醫學不能取代的。這就是中醫針灸存在的價值和根據。因此中醫針灸科研,絕不能理解成拆除自身的根基,這是中醫針灸學固有的特色和優勢,是中醫針灸學科研創新與發展基礎。證實是中醫針灸學科研最具慣性的思維方式和技術路線,它與中醫學尊重經典、重視經驗的傳統一脈相承??萍际侄窝由炝巳祟悓ξ镔|的認識層次,卻沒有改變物質的客觀屬性:一事物之所以存在,在于它自身“質”的特殊規定性。時代為針灸學術及經絡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極好機遇。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證實是必要的,同樣,也是有界限的。中醫針灸學兩千年運用的卓著成效早已證明,并不斷繼續證明中醫經絡理論的巨大理論意義和臨床價值。
3中醫針灸科研的途徑
中西醫結合途徑,即取中西醫在理論上與方法上之所長,優勢互補,融為一體,有機結合,達到源于中西醫又高于中西醫的途徑,中西醫結合是醫學發展的自然趨勢。中醫是思辨醫學,西醫是實驗醫學,兩者一個從宏觀著眼,一個從微觀入手,就像同一個事物的兩端,兩者不可能再向極端無限發展。太宏觀了,過于抽象,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不便掌握;太微觀了,過于龐雜,易各自為政,不利于認識事物的規律和本質,理論上難以達到高度統一。醫學發展具有互補性,發展的階梯越高,越接近事物的中心,其結合的越完美。傳統的中醫針灸學,為何不可理直氣壯地利用現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裝備自己、豐富和發展其學術水平和體系。中醫針灸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勇于探索,吸收和善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茖W技術本身是沒有屬性的。西醫也好,中醫針灸也好,其它民族傳統醫學也好,均可廣為利用。中醫針灸現代化研究,理所應當地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先進技術。中醫針灸科研應當運用現代相對完善的思維和思想方法,對中醫針灸的實踐經驗進行重新思考,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重復以往的理論總結和升華過程,其后能更深入、更科學、更全面地闡明或發展中醫針灸的合理內核,或通過此舉發現和創立更具有時代色彩的新的中醫針灸理論體系。這也許是一條充滿希望之路。針灸學科研應該以穴證關系和針刺效應等為針刺作用機制的重點,對經絡研究這樣重大的課題而言,研究對象的概念內涵應該是明確一致的,研究古典經絡理論及其臨床價值;研究的原則和起點應該是理智清醒的;揭示機制,指導臨床,技術路線是允許多樣化的。
4中醫針灸科研的步驟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針灸科研的步驟,要以中醫針灸為主體。(1)在思維方式上,把傳統的整體觀念轉變為現代系統理論。以高度綜合為特征的現代系統論,既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整體特征性,又能充分反映組成整體的各層次、各部分的特性及其相互聯系和影響,而成為當代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新技術革命的理論支柱,把現代科學由“分析時代”推進到“系統時代”。傳統中醫針灸的整體觀也是綜合性的思維方式,把中醫針灸傳統的整體觀提高到現代系統論的高度,是中醫針灸學取得突破和克服中醫針灸臨床診治諸多不足的根本方法,是建立中醫針灸現代化的學術新體系的必由之路。(2)在實驗研究上,把“分析還原論”轉變為“分析綜合論”。由于多年來摸索出一條成功的技術路線,即是:先臨床驗證肯定療效,再進入實驗研究,最后實驗與臨床相結合觀察。在此正確路線的指導下,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證明了中醫針灸許多發現的客觀存在及其科學性。中醫針灸學理論根本突破,完全取決于科研方法上的創新。一方面,必須引入分析方法,從微觀層次研究,以提示其實質;另一方面,必須建立整體的科學研究實驗方法,從宏觀層次研究,以適應其理論形成的特點。宏觀與微觀的多層次、多指標的綜合,就是“分析綜合論”的方法,符合現代系統論的思路。(3)在臨床上,把傳統的辨證論治轉變為“病證結合”診治,即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4)整個中醫針灸科研,一定要以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科研為先導,以提高臨床療效為原動力,從而帶動中醫針灸的現代化和基礎理論的突破。基礎研究離不開與臨床結合,這是其本身學術特點所決定的,從中醫針灸自身發展的歷史來講,在學術上有創新性進展的時期,都是從臨床上突破的,中醫針灸科研的最終標準,是臨床療效的對比,故療效是中醫針灸學的生命線。也是中醫針灸科研的根本目的。
中醫五官科學教學方法臨床思維臨床思維是醫生在診治疾病過程中,利用基礎和臨床知識對臨床資料加以綜合分析、邏輯推理等,對疾病的本質進行理性的判斷,根據診斷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的一種思維活動。正確的臨床思維對于醫學理論的實踐應用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因而被看作是連結理論與實踐的紐帶。為此,探索一種適合中醫五官科教學的臨床思維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意義重大。
一、在理論教學中融入臨床思維觀念
五官科學是以形態學為主的臨床學科,許多臨床體征必須經過現代儀器設備仔細檢查才能得到陽性體征。在理論教學中,應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多媒體技術是將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等融為一體,利用計算機將各種信息進行編輯加工,形成圖文聲并茂的多種素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精心設計教學思路,根據思路組織教學內容,設計非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在各科總論的授課中,教師應使用具體的事物,形象的語言,充分利用教學模型和標本,將知識點形象化、具體化,講解時由淺入深,使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如在講授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的解剖結構時,借助實體標本和模型詳細講解,給學生直觀的印象,再結合復習相應的解剖學知識,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各科各論的授課中,講解疾病的臨床表現時,可拍攝疾病的相關圖片,制作教學短片,建立以臨床為基礎的教學資源數據庫。將各種病變圖片做成幻燈展示給學生,教師準確生動的講授與文字及影像資料結合起來,使所講疾病的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過程等直觀有序地展現出來,化抽象為形象。如講暴盲時,學生對眼底改變不易理解,通過疾病圖片展示,則一目了然;講綠風內障時,可將房水的流經途徑做成Flash動畫,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房水流經的途徑,同時可在此設計提出問題,以便學生理解其生理和病理變化。不僅學習章節本身的內容,同時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使學生的認識更加形象,理解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進入臨床后,見到類似疾病的表現,聯想到課堂講授的圖片、動畫等,很快便做出診斷。最后,利用多媒體在相關知識點上做了大量鏈接,補充現代醫學知識和疾病,使學生了解疾病的最新研究進展。
二、運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了解臨床診療過程
病例教學法,是指以病例為媒介,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師生之間的教學對話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此法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啟發,使學生在主動有趣的學習中對內容消化理解,研究表明采用病案教學明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病例分為古代名家經典醫案和現代臨床典型病例。古代醫案是中醫臨證實錄,無論成功與否,都真實完整地記錄了醫療全過程,最直接地反映醫生的臨床思維,這些內容是經驗性或理論性,針對不同的病人,如何靈活和恰當運用這些原則,醫案之中能得到真實和生動的解答及示范,因此,熟讀名家醫案是學習中醫的重要途徑。教學中運用病例討論法是以理論指導實踐,對臨床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提出解決方法,促使學生加深對疾病病因、臨床表現以及治療的認識,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病例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使學生初步了解病人的診療過程,有益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在病案教學中,講述疾病內容之前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個病案,然后由病案按臨床診治過程引出一系列問題,接下來由問題作為切入點對疾病進行講述,最后回歸到病案,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病案進行分析。病案分析主要分以下幾步驟:(1)概括主訴。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引用病例的癥狀進行全面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概括出病例的主訴。(2)抓住相關臨床資料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某一主訴所涉及的多種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分析其可能主訴的病理機制,然后參照器官和系統的常見疾病,列舉可能涉及的相關疾病,綜合病史、其他兼癥及輔助檢查結果,逐步排除不成立診斷,最后做出診斷。在此過程中,要特別強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鑒別點,如鼓膜穿孔的特征、聽力測試的結果等。(3)分析病案。在詳細分析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治療方案,解釋醫家為何選用這些藥材,藥物的功效是什么,配伍的意義何在。例如,選用代赭石時,同時需配伍半夏等。最后,教師加以總結,使學生從經典病案中學習醫家的用藥精髓,便于對經典方劑的理解。
三、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
臨床操作也是五官科教學中的一種教學形式,是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操作經驗的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徑。首先,先由教師講解示范,可以結合錄像等形式,使學生對正常人體的解剖結構及五官科常用的檢查器械有著確切的理解,讓學生熟悉使用五官科的基本器材,掌握五官科常見診療技術的應用指征、操作要領,如外耳道、鼻腔、口咽等檢查。要求學生在檢查后能講述出檢查所見,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熟練和提高。其次,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因此在實訓中應熟練掌握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如穴位的針刺方法等,針灸治療青盲效果極佳,常用的穴位有睛明、球后等,針刺時需注意進針角度;耳尖點刺放血療法,學生需注意進針應輕、穩、準。實訓過程中,教師給予指導糾正,并鼓勵學生多動手,為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組織與實施模擬教學
在理論與實訓講授后,教師組織學生實施模擬教學。模擬教學是指在規范的技術路線和參數的控制下模仿真實情景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此種方法是把課堂作為模擬醫院,采用CAI模擬教學課件進行臨床病例的辨證施治模擬演練。其特點是教學雙方均直接介入實時情景之中,通過聲音、形態、動作進行模擬,學生如同被置身于一個特定的醫療環境中,直接面對病人,極大激發了他們的責任感及學習的積極性。例如,針對上胞下垂疾病,將病人的癥狀展示給學生,然后啟發學生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分析病人,從中篩選出一個好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演練接診的情景,使學生主動思考,將患者陳述的癥狀進行整理,利用中醫四診結合現代儀器進行檢查,進一步概括整理書寫病案,得出正確診斷,提出適當的診療方案,包括方藥、針灸療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講評總結,幫助分析其優點與不足,特別提醒針對不同患病個體所應顧及的主要方面。通過這種教與學的互動,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練習看病的機會,并可對某一疾病從接診到診療有全面的認識,使基礎與臨床有效結合。
總之,醫學生教育的過程,理論與臨床有效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從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為出發點,引入多種教學方法,改變以往教學簡單單一的傳統教學局面,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還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具有社會需要和時代特色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成惠.臨床的思維過程及其特征[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04):169-171.
[2]徐艷秋.如何建立中醫臨床思維[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5,(02):52-53.
[3]楊治國,張謙.情境模擬在五官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管理學家,2013,(08):477.
[4]張作能.病案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8,(10):57-58.
關鍵詞:課間見習;中醫臨床教學;教學質量
在中醫臨床教學中,課間見習是學生對中醫基本知識進行系統運用,對中醫基本技能進行強化訓練的臨床實訓模式。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中醫辯證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為適應以后的臨床工作做準備。不過,當前這一教學模式還存在不少問題:①臨床教學的資源相對短缺,課間見習的臨床環境十分擁擠;②相關法規的完善、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既客觀上減少了學生的臨床實踐機會,又導致了臨床病源的不足,病種少,難以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③課間見習教學方法陳舊,年輕教師綜合業務能力有待提高;④中醫臨床專業的學生對課間見習學習的目的不明確、積極性不強,等等。中醫臨床的課間見習教學艱巨而復雜,筆者通過近年來的課間見習教學實踐,認為加強下面幾個方面的建設,是提升課間見習質量、貼合中醫臨床教學管理實際的有效抓手。
1.提高教師綜合業務能力,重視師生的雙向溝通
教師作為課間見習組織者、教學者,是優化課間見習教學的主要方面。因此,帶教老師必須要有高超的中醫技術與豐富的臨床經驗,還要有高尚的醫德素養,同時還必須要有敬業、愛業、愛學生的良好品質。此外,課間見習的帶教老師還必須具備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不斷學習中醫課間見習臨床教學的新方法,并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只對學生的“學”進行評價,還應該重視“教”的評價,“教”與“學”是統一的。將“教”與“學”擺到雙重重要的位置,既能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又能及時將“教”與“學”的信息進行互動。因而實現“教”與“學”之間的互動,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溝通也是中醫專業課間見習教學的努力方向,也是課間見習帶教必須具備的重要業務能力。
2.優化課間見習教學管理,上好導言課,重視病例討論,做好教學考核
①在課間見習前上好導言課,既要告訴學生課間見習的學習方法、學習要求與考核方法,又要講明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及其與理論課之間的關系,使中醫專業的學生在課間見習前就能全面地了解課程,從而對學習過程有充分的認識。②整個課間見習最好是在病床邊進行,由帶教老師示范性地向見習學生介紹患者的病史,并行進行問診、體檢,運用臨床思維方法分析病情、輔助檢查結果,適當提問、討論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做到教師、學生與患者之間的暢通交流。也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再將課間見習的病例進行講解與討論,最后做好歸納總結工作。在整個課間見習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辨能力。③要確立中醫臨床各專業課間見習考核指標。各專業在課間見習中要制定考核內容及方案,通過考核能夠促進學習的時效性,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專業知識的學習深化,使學生初步掌握臨床思維方法,提升其臨床操作能力。
3.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確立完善的課間見習教學制度
課間見習是中醫臨床專業教學必需的實踐教學環節。它是將中醫理論知識變為臨床實踐經驗的重要途徑,同時對提升中醫專業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因此,各個部門都應該充分認識其重要性。首先是課程的主講教師、臨床帶教老師不能走形式主義的路子,而應該將課間見習做好、做實;其次是中醫專業所在教研室、系、院教研機構都要積極配合帶教老師的工作,為學生的課間見習提供好的環境與合適的資源;最后,對于合作醫院的各職能部門也要做好協調工作,讓他們站在長遠的角度去看待課間見習的重要性,爭取讓醫院也樂于接受課間見習。在層層聯系與落實,課程主講教師與臨床帶教老師加強交流、研討中,以進一步做到臨床見習帶教規范化、管理制度化。
4.加強配套軟硬件的建設與運用
如建立并完善臨床模擬教學實驗室,可以解決部分診斷學、中醫急診學課間見習教學問題。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自制或購買的部分制作優良的教學光盤,在課間見習中給學生播放,以彌補在臨床中見不到的體征、病例、病種。
參考文獻:
中西藥學結合,共同構成中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結合,將會產主統一、新型的醫藥學理論體系。僅有中西醫學結合,沒有中西藥學結合,則中西醫學的結合是不可能真正達到的;若無中西醫學結合,中西藥學的結合亦難徹底。這兩類結合,互相促進,不斷深化,最后達中西醫藥學結合。 中西藥學所提供的藥物及使用規律,都是為防治人體的疾患,此為二者結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稱內在的科學性,決定了結合的基礎與核心將是中藥學。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藥學,還不能體現互相結合的直接聯系,必須在其現代科學化之后。結合的途徑,可從中藥及中藥學現代科學化達到;亦可從西藥中藥化進而西藥學得以中藥學化而達到。此重任的實現,不僅需中西醫藥學工作者的團結協作,還應吸收多學科工作者參加。迄今,對中西藥學結合諸多方面,看法非一,為加速中西藥學結合,實應加以分析討論.相關問題,簡述如下。
一、中西藥學結合的方向應當堅持
中西藥、中西藥學,是分屬于中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概念,各有相應醫藥學理論體系術語所表述的特定內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如中藥有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則用中醫藥學術語如理氣、壯陽、舒肝等表述。不論單獨還是配合使用,均要遵從中醫藥學理論,突出的是與中醫藥學的機體總狀況“證”相對應。尤其配合使用時,各藥按君臣佐使關系共同構成一個功效整體——復方與機體的“證”相對應而發揮治療作用。西藥的性能則以其物理、化學性質表述,如酸堿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規律則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西醫藥學術語表述,包括生理指標如血壓升高、病理指標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標如轉氨酶下降等,單獨或配合使用時,對機體的這些專項指標變化的針對性很強。尤配合使用時,各藥物間的關聯整體性則不如中藥復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別的存在,才需要探討其結合的問題。 中西藥學能否結合?這取決于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共同基礎。事實上,共同基礎是存在的。
第一,從物質基礎看,藥物來源均有天然產物和人工合成產物;均有單體和混合物。即本質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組成,也就是說,藥物作用于機體而發揮治療作用的最小物質單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單一種類或多種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從生物活性基礎看,藥物作用對象都是人體,通過影響機體的主化代謝過程進而影響生理和病理等狀況的改變,而呈現治療作用。基于此,中西藥學可用共同的術語或指標來表述藥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最終會達結合與統一。 現實臨床用藥情況已提出要求,中西藥學應當結合與統一。盡管存在這兩種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藥物和用藥規律,然而一個現實早已擺在面前,即中西藥同時應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觀存在。有些是以兩類藥組成的成藥供給患者;有些則是分別由中醫和西醫處獲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斷用藥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醫藥學理論為依據,難能取得一致結論,因為標準不一。而對此種情況,為對患者負責,為提高治療水平,應當有個統一標準。統一標準的確定,只能是中西醫藥學結合與統一以后才能做到。
從醫學的發展規律看,中西藥學的結合與統一,亦屬必然。任何醫藥學的發展,均需吸收其它學科的研究結果。作為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吸收其它學科的研究結果工作,最相接近和應優先吸收的內容,則應是彼此吸收對方之憂而豐富和發展自己學科。這兩種醫藥學的藥物學互相吸收的頂點,則是彼此結合與統一,從兩種藥物學的具體情況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屬優缺各半,勢必有在結合與統一后的新藥物學中,何者為基礎與核心的問題,這將在下邊論及。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中西藥學在吸收彼此優點而豐富和發展過程中,將會達到結合與統一。
二、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是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基本內容
中醫藥學理論體系是把人體的平衡狀況和藥物對這種平衡狀況的影響,放到整個宇宙中來考慮的,不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會因素;不僅包括外在因素,更強調內在因素,總之,考慮人體、藥物及二者關系時,所涉及的可變因素,其多樣性和綜合觀,是其它醫藥學理論體系所不能比擬的,故能容納其它醫藥學的內容,起碼是比其它醫藥學理論體系容納中醫藥學的內容要多,這在中藥學藥物運用中能充分反映出來。突出表現在中藥對人體平衡的影響,并不是簡單地針對所見現象或某一病癥,而是針對機體的功能系統或稱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腎、氣血、三焦、六腑等,而這些功能系統或部位又互相關聯和影響,故又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正是這種綜合考慮而采用相應藥物,使得藥物的總體針對性更強,不良反應更少,故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后的新藥物學,應以中醫藥學理論為基礎,具體內容則以中藥學相關內容為核心。此為根據之一。
根據之二,從近代對中藥學尤其對中藥的研究情況看,站在西醫藥學理論體系對中藥進行了大量的現代科學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結果。如弄清了中藥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結構;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表述了中藥的不少活性方面;更從中藥中吸收不少物質而成為新西藥(包括單體如麻黃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總生物堿、整個中藥乃至復方中藥等)。然而這些研究結果由于沒能及時納入中醫藥學理論體系,而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就拿從中藥中所得到的新西藥而言,盡管按西醫藥學理論能治療不少西醫藥概念的疾病。但因沒能考慮到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的相關用藥規律,卻難于完全準確地使用而取得應有的療效,反而出現了不少不良反應,近年對人參、甘草等中藥的不良反應報道,屢見不鮮,即為明證。例如人參,西醫藥學研究認為其有強壯作用。故用作強壯藥。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強壯作用,甚至引起對機體的損害。因為人參從中醫藥學角度講,具有大補元氣的功效,大補元氣與強壯并不能等同。大補元氣是針對虛證才有效;而對實證,不僅無效,反倒有害。
總之,把中藥納入西藥學,是難于完全容納的,然而,若將西藥按中醫藥學理論進行研究,使之具備中藥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使西藥變成中藥,成為中藥學中的藥物。對這種中藥化了的西藥,按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相關用藥規律使用時,則不僅能使其原來的內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療水平,即治療功效的針對性更強,不良反應減少。就拿四環素來看,其對急性細菌感染疾患效佳,而這類疾患,從中醫藥學分析,屬實熱證,有時夾濕,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則表明其具中藥相關內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所以適于實熱且夾濕證。此藥在西藥學中,雖對慢性細菌感染疾患并沒規定為禁忌,但療效不佳卻是事實。這從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用藥規律較易理解。因為此時的細菌感染疾患往往屬虛證,有的又偏寒證,對虛寒證是不宜使用苦寒藥的,起碼不宜單獨使用。使用于慢性細菌感染之疾患,是違背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用藥規律,當然不會取得良好功效。可見,把西藥納入中藥學,是能夠容納的。
依據之三,對西藥學近年發展狀況簡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賴以發展的基礎理論知識枯竭,需要新的理論知識。原來是以新的天然產物結構類型和機體生化反應過程的了解作為合成新藥的依據,而今這兩方面均未達指導藥物研究設計的新境地,而中醫藥學則對西藥學講,卻是新的理論知識。第二,研制一種新西藥現需資金幾千萬乃至上億美元,時間幾年乃至十年;篩選樣品5千到1萬種等,所得新藥,療效卻不突出。而從中藥研制,則耗費人力物力較少。第三,西藥研制正從天然產物。尤其民族藥尋求出路,而中藥正具備,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醫熱”,在很大程度上講,乃為“中藥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藥為民族藥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復方發展。第五,老藥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只能以中醫藥學理論為基礎:中藥學相關內容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難處正多,再擔重任,豈不強人所難。
這里有一個問題,應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藥學的科學性對比,即到底哪種藥學的科學性更強。為說明此問題,首先要有共同的標準,否則難于衡量。所謂科學性,在現代概念中,一種精密科學必須具備三條:①以正面經驗為依據。因為只有正面經驗,才能在必要時予以重復和驗證,②陳述的單一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精密性。③經驗資料的嚴格、合理的綜合即系統化。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成為一門科學。對此三點、若僅符合第①點,只能稱之為原始科學;若僅符合第②,③點,則稱偽科學了。據此,我們再與中西藥學對比,決定其科學性如何。從中藥學可見,三條均符合。
總之,從理論上,實踐中及未來發展方向上來看,中西藥學的結合與統一,應以中醫藥學理論為基礎,中藥學相關內容為核心。
三、中西藥學結合的前提是中藥學的現代科學化
1.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后的新型藥物學的總體輪廓 為了堅持中西藥學結合方向和實現中西藥學的結合,應當對結合和統一后的新型藥物學有個大體設想,即應有個總體輪廓,這樣才能使此項工作目標明確,而不致搖擺:進而能選擇相應途徑和制定相應步驟及施實方案,就迄今情況而言,新型藥物學應具備如下幾點:第一,應能體現和包括中藥學之優點;第二,應能體現和包括西藥學之優;第三,應能體現不斷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就具體藥物使用而言,結合和統一后的藥物。還應具備中藥的基本內容,亦具西藥的基本內容,從而能按現在的兩種醫藥學理論和用藥規律來使用。 對如上三點進行分析,不難發現,三點內容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為共同內容,也就是說,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是中西藥學兩者的結合點。故關鍵問題在于中藥及中藥學的現代科學化,現代科學化了的中藥學就能體現如上三點,實現中西藥學的結合與統一。
2.中藥學現代科學化的標志 中藥學的現代科學化,包括多方面內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劑生產、質量控制、中藥基本內容等的現代科學化。而其中最突出則是中藥基本內容的現代科學化,因為這方面內容的現代科學化,是其它方面現代科學化的基礎,更是中藥學現代科學化的核心。 中藥基本內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表述內容。這些內容的現代科學化,其標志就是在物質基礎和主物活性兩大方面給與現代科學的闡述。例如中藥藥性的寒與寒性作用,從物質基礎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結構類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會影響機體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的改變;理氣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結構類型作用于機體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變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藥物的配伍,會有哪些化合物間的化學、物理化學變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協同影響了機體的生化反應過程,進而發生生理、病理等變化。其它方面,亦然,中藥若能達到如上程度的現代科學闡述,則中藥學其它方面的現代科學化就易實現了,如根據物質基礎和生物活性兩大方面,便于選擇合適劑型和給藥途徑,從而更好地適應臨床用藥的要求。質量控制則更可根據化合物的組成與含量為依據,亦可以相應生物活性為依據。 按如上現代科學化后的中藥學,再與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后的新藥學所應具備的幾點,進行對比,顯然,均具備了。若按迄今中藥學基本內容的表達形式,那是難于實現中西藥學的結合與統一的,總之,中西藥學結會與統一的第一條途徑,就是中藥學的現代科學上,重點又在于中藥的現代科學化。 至于如何實現中藥及中藥學的現代科學化,首先要對中藥給與現代科學的化學、藥理學、臨床學研究,或單獨或配合進行;第二,這種研究,是在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內,圍繞中藥基本內容來進行。兩點缺一不可,如缺第一點,則仍是傳統中藥;若缺第二點,則研究結果會脫離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均無從談起中藥學現代科學化。例如,止痛藥研究,首先明確此藥是止何種證之痛,如寒、熱、虛、實等之痛的何種證。據此選擇相應模型和現代指標,如止寒證痛之藥,選用熱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適,因此乃為熱致痛,顯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將會更相宜,據此,再進行化學研究,可能獲得止痛作用的物質,并做相應生化、生理、病現指標的測定。這樣,就有可能從物質和生物活性兩方面給與現代科學闡述。
3,中西藥學結合的另一途徑是西藥的中藥化西藥學的內容,亦包括多方面,如原料藥的生產、制劑的制備、質量控制、藥物本身的基本內容等,其中藥物本身的基本內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表述,構成西藥學的核心內容,而這些內容均是以現代科學知識相關術語和指標來表述的。即物質方面以化合物的分子組成和性質來表述,尤其單體西藥更明確;生物活性則以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相關指標和術語表述,將現代西藥與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后的藥物及現代科學化的中藥進行對比,不難發現,現代西藥所缺的是中藥基本內容。如果使其具備中藥的基本內容,那么就成了現代科學化了的中藥,即成了中西藥學結合后的新型藥物。在此基礎上,可使中西藥學達結合與統一。 問題的關鍵是西藥能不能變成中藥和怎樣變成中藥。關于能不能變成中藥的問題,這從前邊關于中西藥學具有物質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即均由化合物分子組成藥物,且作用對象都是人體,也就是從道理上已闡述清楚。再從實踐上看,中藥基本內容就是根據藥物作用于機體后所呈現的作用(包括治療和毒性作用),按中醫藥學來總結歸納出來和確定的。據此,中醫藥學早已吸收了很多中醫藥學體系外的物質而成了中藥,如乳香等。更從現代臨床實踐中,有人已注意到某些現代西藥的中藥基本內容。如有人認為考的松,具陽性,能資助肺脾腎氣化功能,對陽虛證效佳等,因此,對現代西藥,放到中醫藥學體系中進行研究。根據其臨床作用,而總結它們的中藥基本內容而成中藥。如前邊提到的四環素為苦寒之品,再如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這些為熱性的表現。至于具體作法,均可通過臨床進行。即按中西兩種醫藥學診斷,僅給西藥,再接中醫藥學總結用藥前后機體變化情況,據此而確定西藥的中藥基本內容,使之成為中藥。 值得指出的是,這條途徑,很可能是中西藥學結合的較快途徑,因為中藥的現代科學化本身較難,就從物質基礎的研究看,若將每味中藥的化合物組成、比例、性質、變化等均研究清楚,實非易事。例如人參已經多人、幾十年研究,已知有十余大類約百種化合物,然而還沒能完全研究清楚。故有的提出200或400種常用中藥的系統研究,希冀實現中藥現代科學化,僅物質方面的研究就不是在較短時期能完成的,更不要說生物活性方面了。當然,終應研究,也是能夠研究的。此條途徑卻不如西藥中藥化來得快,因西藥已具現代科學內容,僅缺中藥內容,而這方面內容的確定,從中醫藥學講,還是有很多方便之處的。 現在的問題是,應認識這條途徑,重視它,作出規劃,組織施實,中西藥學乃至中西醫學結合將會出現一個新局面,也是中醫藥學對世界醫藥學在當代的新貢獻。
四、中西藥學結合是中西醫藥學工作者和相關多學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務和努力目標
循證醫學是遵循科學證據的臨床醫學模式,是研究如何合理、正確地利用最新的相關信息(證據)進行臨床決策的一門科學[1]。簡單地說就是“遵循證據的醫學”,也有學者稱之為“證據醫學”、“求證醫學”或“實證醫學”等,我國大多習慣稱之為“循證醫學”。著名臨床流行病學專家、EBM的創始人之一SackettDL教授將EBM定義為“謹慎、準確、明智地應用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來確定患者的治療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如:醫生開處方,制定治療方案或醫療指南,政府機構制訂醫療衛生政策等)都應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證據,根據現有的、最可靠的研究結果(如: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和對RCT進行的系統評價(SystematicReview,SR))進行,證據及其質量是循證醫學的核心。循證醫學強調臨床研究證據、醫師臨床經驗和患者選擇三者的有機結合,要求每個臨床醫師隨時追蹤最新的、可靠的、有效的證據,并用于實踐。EBM在不排斥基礎研究證據的同時,更強調以人為主的臨床研究證據,特別是以患者為中心的診斷、預后、治療、預防及康復等方面的高質量的臨床研究證據,并較好地提供了快速獲取所需科學證據的途徑。同時,注重醫師長期積累的、有效的臨床診療經驗。此外,循證醫學還注重大樣本隨機對照“金標準”對干預效果的評價以及終點判定、生活質量、重大事件評價,其采用薈萃分析處理臨床研究資料、通過系統評價方法得到客觀的數據,提供科學證據等[3],為解決多因素的醫學問題進行積極地嘗試并提供有效的措施。
2中醫藥標準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標準化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所謂“得標準者得天下”,誰擁有了標準誰就掌握了行業發展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中醫藥是我國的傳統特色優勢領域,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幾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產業之一。建立中醫藥技術標準體系,使技術標準成為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的堅實技術基礎,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2.1中醫藥標準化研究的現狀
中醫藥標準化是提高中醫藥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其在加速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提高中醫藥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內外紛紛開始了對中醫藥標準主導權的爭奪戰,都加強了對中醫藥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力度,相繼制定了一批與中醫藥臨床、科研或管理相關的指南或標準。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醫藥標準化工作不斷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績。目前,我國已把中醫藥標準化、規范化工作列入了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并將此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戰略任務。設立研究專項對中醫技術方法進行創新性研究,如“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醫藥標準規范技術體系研究”項目中“中醫標準制定方法與共性技術的示范研究”,為開發適宜中醫藥標準的共性技術做出創新性嘗試。在中醫藥標準制定方面,國家標準管理部門、國家行業管理部門、全國有關學術組織、地方有關部門頒布的中醫藥相關標準規范已達200余項,其內容涉及病證分類、診斷標準、診療指南、療效標準及針灸穴位等多個方面,如:《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醫證候名稱與分類代碼》、《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證候規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等,這對我國掌握中醫藥以及傳統醫藥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2.2中醫藥標準化研究面臨的問題
我國中醫藥標準化研究取得的成績固然令人欣慰,但形勢仍十分逼人。一方面,近年來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優勢,在國際上大造輿論,大肆去“中國化”。如將針灸穴位命名采用簡單的“數字編號”,將其以中醫藥為母體的傳統醫學體系命名為“東方醫學”等,采取各種形式和途徑與我國爭奪針灸、中藥、中醫基礎術語等國際標準制訂的主導權。另一方面,我國中醫藥標準化研究起步較晚,尚存在組織管理不統一、標準制定不規范、多種標準并存、科研設計質量不高、缺乏符合中醫特點的方法學工具等問題。在中醫藥標準制定和評審的技術方法上,多是模仿借鑒國外經驗和國際成熟的技術方法,缺乏自主創新。因此,積極探索建立適合中醫藥特點的創新性方法學技術,開展中醫藥標準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對促進病名證候標準化、診療規范標準化、療效評定標準化和中藥質控標準化,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和價值。
3中醫藥標準化如何實踐循證醫學
循證醫學及其信息資源已成為醫學研究的重要依據,在中醫臨床和科研中運用循證醫學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然選擇。為加快推進循證中醫藥學的發展,建立起既符合現代生命科學要求,又突出中醫藥特色,能夠被現代醫學接受和認同的中醫藥標準化體系,個人認為目前需要認真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堅持病證結合,中西醫結合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獨特途徑和方法,是中醫學的靈魂所在。在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中有著循證醫學的雛形,如中醫的證候,其中“證”是“證據”,“候”是外觀表現,其診療過程就是從四診獲取信息、證據,并根據這些證據進行辨證施治,但終未能形成以證據為前提去處理臨床問題、指導臨床決策。辨證論治的核心環節是對“證”的認識和把握水平。傳統意義上,“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本質的綜合反映,在宏觀上表現為特定的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的有機組合,是從整體觀出發對疾病內在變化的概括。同一“證”可以出現在多種疾病當中,而同一疾病也可表現多種“證”,如冠心病心絞痛,按中醫辨證屬氣虛血瘀,但“心力衰竭”、“胃食管反流病”、“骨質疏松癥”、“干燥綜合征”、“腦梗死”、“腦出血”等亦可辨證屬氣虛血瘀,這使得非諳于中醫之道者無所適從。因此,證候標準化的重要途徑是堅持病證結合、中西醫結合,選擇中醫治療相對有優勢的現代病種作為證候規范化、標準化的切入點,按照“以病轄證”原則,將中醫的“證”限定在西醫的“病”的范疇,以使疾病的中醫藥治療和研究在可控的條件下進行,這不僅為中醫藥科研和國際交流帶來諸多的便利,而且可為循證醫學客觀證據的獲取創造前提條件。
3.2堅持主、客觀指標相結合
中醫學與循證醫學都遵循證據,注重實踐,具有整體觀念。中醫學的辨證以癥狀、舌象、脈象等一系列主觀指標或軟指標為依據,注重證候療效和患者主觀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個人經驗?,F代醫學強調的是生物學指標,即所謂客觀指標或硬指標,主要包括實驗室檢查結果和體征發現,諸如三大常規、肝腎功能指標、X線、轉氨酶、血糖、血壓等。循證醫學則強調主、客觀指標相結合,重視與患者密切相關的臨床指標,如病死率、致殘率、生存期、生活自理能力等以及心腦血管系統的重要臨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猝死等作為主要的結局指標,并十分重視對患者主觀感受、功能狀態、生存質量和衛生經濟分析的評價,而不是單純的實驗室或影像學等中間指標的改變。中間指標只有在被證實與真正重要的臨床結局具有相關性、并確定是由于治療所帶來的結果時才具有意義。因此,主、客觀指標的結合,促使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從宏觀到微觀,從機能到形態更加廣泛、深入,同時對循證醫學證據的收集也更加全面、系統,有利于實現中醫診療的客觀化、標準化。
3.3建立臨床療效客觀評估體系
中醫藥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療效,而療效的確切性是療效評估的關鍵。中醫藥專家寶貴的臨床經驗只有依靠RCT的嚴格驗證,才能轉化為最佳的客觀依據。目前,中醫臨床療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缺乏規范統一的、大家較認可的療效評定標準,證候或療效判斷指標難以規范化和測量,療效指標多為臨床癥狀描述,缺乏長期隨訪的客觀終點指標。如有些疾病可以自愈或自然緩解(如胃炎、潰瘍性結腸炎等),有些是心理暗示作用的心理療效,更有一些所謂的“人情療效”、“面子療效”。因此,必須引入循證醫學方法,應用循證醫學的方法評估中醫藥療效,臨床觀察中必須嚴格遵循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雙盲試驗,注意采用客觀療效觀察指標,實事求是,嚴格地進行觀察,以排除各種干擾和誤差,形成高質量的臨床研究證據,只有這樣才能使中醫臨床療效的評價建立在牢固的科學證據之上,以保證醫療技術標準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3.4放棄偏見,注重聯合
循證醫學中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實驗(RCT)方法,是評價一種治療措施的最佳方法,也是該療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據。利用RCT方法,可以進行薈萃分析或作系統評估,即系統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發表的臨床研究文獻,篩選符合質量標準的RCT進行定量分析,從而得出最可靠的結論,大大縮短該領域的研究周期,促進學術進展。長期以來,中醫學的臨床研究論文大多為個案報道、經驗總結和病例總結,研究設計質量不高,隨機對照試驗較少,療程不規范,樣本數量少,可重復性低,檢測指標不明確,對不良反應觀察很少,發表偏倚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可信性,阻礙了中醫藥標準化和現代化進程。因此,我們應該克服學派之爭和門戶之見的傳統陋習,組織國內外多方力量,聯合攻關,對重大疾病的中醫藥綜合治療方案的有效性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RCT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加速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進程。
多媒體技術中醫護理學教學應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通過對計算機的利用,將圖、文、聲、像的內容編制成計算機軟件而呈現給用戶。中醫護理學是一門技術性與理論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學科的內容在基礎理論與現實臨床實踐中存在一定差異,同時由于課程內容較為抽象,在教學時如果只是通過課堂教師講授學生是很難理解的,但是,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素材編制成課件來形象展示,從而可以更加形象的傳遞信息,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直觀具體的讓學生理解專業內容,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中醫護理學教學方法的不足,從而結合實際探討了通過多媒體技術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來凸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以此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中醫護理學傳統教學方法
1.灌輸式講授過多
中醫護理學是中醫學的分支,雖然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其也需要基本理論來支撐,因此,想要學好這門課就必須以理論為基礎,熟記理論知識。對于剛剛入門的學生來說,中醫護理學內容枯燥而抽象,主要講述的是與陰陽、五行等相關的哲學內容,學生提不起興趣,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以傳統的講授方法來傳授書本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被動學習,不利于記憶,教學中過多的使用灌輸法,更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從而無法達到教學目標,適得其反。
2.理論與實際聯系不夠
中醫護理學是一門臨床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即使掌握了理論知識,如果不能動腦、動手去實踐,掌握不了臨床實踐問題也等于沒有達到學習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看來,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設施不完善,學生很難找到理論聯系實際學習的途徑,其所學的知識無法運用到實際中,所學理論知識得不到鞏固,很難達到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與應用。
二、多媒體技術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的優勢
隨著我國當前新課程教育改革在我國的不斷深化,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技術――多媒體,逐漸取代了之前的傳統教學媒體。它將聲、形融為一體,將靜態的事物轉化為動態,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地將課程內容展示在學生的面前。中醫護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該學科內容抽象且難以理解,對于??茖哟巫o理學專業學生來說,如果只通過傳統面授教學方法對于所學內容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掌握的。為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感官調動起來,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加深了他們對課本知識的記憶、理解與實踐積累能力,同時又彌補了傳統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教、學生只聽的非互動模式的缺陷,從而有助于加大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制定出符合學生學習中醫護理的教學計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在中醫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中醫護理學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平時上課情況,來制作一款適合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軟件,通過多媒體豐富多彩的圖、文、聲、像等各種信息來優化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置于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對陰陽、五行理論進行講解時,可以通過制作形象化的PPT幻燈片,來直觀的表現陰陽、五行理論,讓學生可以從圖片資料中真正認識、理解。此外,還可以通過幻燈片或錄像展示中藥的煎熬方法,讓學生可以了解中藥煎熬的全過程,這樣讓他們學起來更加直觀,更加有效,可以對于煎藥的正確方法了如指掌。
2.理論聯系實際
多媒體教學中通過充滿美感的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信息,可以很自然地將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調動起來,學生會在圖片或影像的引導下嘗試主動去了解中醫護理知識及臨床實踐想象,從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呈現出真正自我臨床實踐的畫面。中醫護理學是理論與實踐并進的應用學科,由于針灸、推拿、拔罐等護理技術受到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因此在教學效果上并不理想。而通過引進多媒體技術,理論與實踐教學會得到很好的融合,老師可以一邊講解理論知識,一邊利用多媒體將護理技術示范步驟直觀的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能準確掌握實踐技能,并更好的使所學內容歸納、吸收,更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強化學生技能,對于學生日后臨床實際操作及解決臨床中醫護理問題具有很好的幫助。
3.幫助學生記憶深刻
中醫護理學有很多知識和問題是通過灌輸式教學難以解決的,特別是課程重難點:如脈診、經絡、五行、臨床各種常見病理等方面的知識,如果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很難理解,根本無法深刻記憶,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制作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課件來教授學生,讓學生在動感的學習環境中領會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并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闊學生認知領域。
4.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調控
在中醫護理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引進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控制教學節奏,解決學時問題。由于中醫護理學所涉及的中醫臨床學科知識較多,老師在講解中很難取舍,很多內容不能全部講到,因此,老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作一些形象、逼真的課件,將所要教學的內容化繁為簡,將重點、難點內容通過多媒體素材呈現,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形象感受,化難為易,不僅讓學生更好的吸收知識,同時還是加快了他們學習進度,提高了老師的教學速度,解決學時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師的勞動,節省了課時,提高教學效率。
綜合上述,傳統的中醫護理學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現代教育的步伐,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也可以將理論聯系實際,更能凸顯出中醫護理學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充分的掌握和理解課程內容,同時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控制教學節奏,從而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符合現代教育的普遍趨勢。總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已經成為促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現代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封銀曼,王玉華,張曉紅.中醫護理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2):47-48.
筆者從事風濕科臨床工作多年,本方應用得當,收效頗著,此方若無黃柏、蒼術、川芎三藥,療效會明顯降低,使用時應加注意。在臨床實習課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由于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和經驗不同,導致學習具有個性化的特征,因此中醫藥特色的風濕科臨床教學創新探究不僅要考慮到班級的專業特點,比如: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運動康復專業、針灸推拿專業等,而且更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特點,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個體的差異來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老師應該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教師在學生學習中充當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教師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是創設真是情境,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目前的臨床實習課教學中,較以往傳統老師的講授與學生的接受而言,形式和內容上已有很大改觀,但如何使學生更有興趣的接受知識,理解、掌握并靈活運用知識,是臨床實習課教學老師更為關注的問題。
在教科書中關于川烏這味中藥的描述如下:藥性:辛、苦,熱。歸心、肝、腎、脾經。功效:祛風濕,溫經止痛。應用:1.風寒濕痹;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3.跌打損傷,麻醉止痛。這些中藥書上的知識點對于考試來說,甚是重要,但在臨床實習課教學中,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川烏是一味中醫風濕科常用藥,筆者在臨床實習課教學中,通常給實習醫生講醫案的同時,喻方于理,講授清楚用藥的宜忌,讓同學們生動地理解并掌握風濕科藥物的應用,共同探究中醫藥特色風濕科臨床帶教的方法。為了檢試烏頭的毒性,近代名醫張山雷曾以身試之。張氏云:“予曾以天生之烏頭附子等分為末,試服二厘,至一小時,力輕浮微茫,如分劑再加,即至眩暈,因知此藥先至腦部?!睆埵洗伺e,頗有獻身精神,深受醫界贊譽。古稱烏頭為“大辛、大熱、大毒”之品,烏頭的塊根中含有烏頭堿,有很強的鎮痛、鎮靜作用,但具有強烈的毒性,2~4mL的烏頭堿結晶體或2~4mL的烏頭酊就可以使人中毒而亡。
烏頭堿中毒,病人很快會感到頭昏眼花,口舌及四肢發麻發脹,由于烏頭堿對迷走神經的強烈興奮作用,出現口角流涎,惡心嘔吐,腹瀉,出冷汗,心跳減慢。又由于烏頭堿對心臟的直接毒害作用,而表現出各種心律紊亂,甚至出現心室肌肉顫動或心臟停搏。烏頭堿對神經系統,特別是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出現呼吸困難,手足抽搐,神志不清,二便失禁,血壓下降,以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烏頭的有毒成分為烏頭堿,而有效成分也是烏頭堿。據日本矢數道明博士研究,發現烏頭含有六種生物堿,其中四種是有毒成分,另兩種是無毒烏頭堿,前四種在高溫下,可以被破壞,后兩種則不能被破壞。日本研究烏頭,是有血的教訓的。《頭注本草綱目》的作者白井光太郎博士,就是因為烏頭堿中毒而獻身的。這種用生命換取的教訓,在日本國研究中藥史上,還是很少的?,F在,日本加工無毒烏頭的方法很簡單,用高壓鍋加溫120度,經過2h就可把有毒成分全部破壞掉[4]。
從上面的兩個醫案我們不難看出,臨床用藥是很靈活的。我本人從事臨床教學工作多年的經驗之一是:學生很喜歡這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記憶深刻,學生更愿意主動學習知識,使學生正真意義上成為教學雙邊關系、臨床實踐的主動方。中醫是一門實踐醫學,中醫風濕科的臨床病癥更是注重實踐。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在中醫風濕科的臨床病癥實踐中更顯現出尤為重要的作用。注重實踐論是從辨證論治,還是遣方用藥都能深刻的反映出之一道理。
所以,單單是川烏這一味風濕科最常用的中藥來說,都有這么多的知識要理解、掌握、靈活運用,我們臨床帶教老師的責任還是很重的。醫學研究的對象是生命機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不同醫學始終存在著各自的局限性,如何取長補短、結合創新變成了又一重要途徑。隨著中醫藥特色風濕科臨床教學創新的深化,中西醫有機結合與互補的臨床教學已成為醫學生重要的教學環節,它將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重視。只要我們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并結合其自身特點,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就能更好更多的解決學生重書本輕能力、依賴性強,缺乏創造性、靈活性與主動性的問題,能夠切實地解決學生在臨床學習、實踐過程中存在的誤區,提高風濕科中西醫結合實踐教學質量。
作者:古結乃特 巴燕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風濕科
1 明確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思路
未來臨床醫學需要兩類人才,第一類是具備現代醫學高精尖技能為主的人才;第二類是具備全科型和公共衛生以及預防、康復、養生等綜合性知識人才[2]。筆者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基層醫院進行調研,結果發現:中醫療法在慢性病的康復治療中具有很大的潛力。也有資料顯示:西醫院各科室 80%以上醫師在臨床過程中使用中醫藥,其使用中醫藥的原因是臨床需要[3]。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就是面向基層培養適合臨床需求的應用型醫療衛生人才,臨床需求就是我們的培養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摒棄以前中醫難學不易掌握、老師教學蜻蜓點水、學生學習走馬觀花的現象。改革教學思路,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突出中醫特色的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結合臨床慢性疾病引入中醫康復醫學技術,拓寬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2 根據臨床實際,調整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突出了中醫特色優勢及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筆者重新制定了《中醫學》教學大綱,在總學時(54學時)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實訓學時,將理論學時減少為36學時,實訓學時增加到18學時,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為2∶1,把實用性不強而又艱澀難懂的中醫知識變為自學,減少理論知識講授,增加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訓練。在實施過程中,除加強學生中醫基本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訓外,并根據臨床實際需求組織臨床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老師編寫教材,增加了專病專治的教學內容,培養臨床急需的實用性人才,以發揮中醫治療技術的特長及優勢。 轉貼于
3 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技能訓練
臨床醫學專業主要學習的是現代醫學,中醫學習時間很有限,要在短時間內把中醫的理法、方、藥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針對這些實際情況,筆者在教學方法上也進行了改革。根據中醫特點對教材進行取舍,突出重點講授,減少面面俱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增加自學內容。在理論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如中醫《診斷》講授中,適當地增加多媒體的應用,以圖片、聲像等效果加深學生從望、聞、問、切方面對疾病的認識;《辨證》教學過程中則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應用前面所學知識對常見病證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及創新能力;《中藥》一章涉及的內容多而瑣碎,則采用啟發指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繁多的中藥進行歸類比較,學生自己整理、比較記憶,這樣可以事半功倍,記憶深刻;像《中醫發展史》實用性不強的內容、《常見病證》學生通過前面知識能夠自己學習理解的內容等,都引導學生自學;《常用腧穴》則引導學生互動,穿插扮演。在實訓教學中,我們擯棄了全班學生一起看電教、老師單獨示范的教學方法,鼓勵中醫教研室老師參與實訓教學,一班分解成7~8個實訓組,采用小班上課,老師逐個指導學生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既保證了每位學生都有充足動手訓練的時間,又能及時得到老師的矯正指導,以確保掌握正確的實際操作。在整個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示范、指導、及時矯正與學生的操作訓練緊密結合,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教學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對《中醫學》的質量評價體系也進行了改革。我們把《中醫學》成績分為四個模塊,即:理論考試成績、實訓考試成績、理論課堂成績、實訓課成績,其比例為:總成績(100%)=理論考試成績(40%)+實訓考試成績(40%)+理論課成績(10%)+實訓課成績(10%)。操作方法為:理論考試成績是通過優化試題,常規試卷筆試來評定;實訓考試采用“模擬實踐”的模式,學生隨機抽題簽,每張題簽有4道題,每題10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操作,全部正確得40分;理論課成績包括理論課出勤情況及理論課平時成績;實訓課成績包括實訓課出勤情況及實訓課平時動手訓練情況。并增加了學生評教內容,完善了評教細則,除了以前對理論老師評教中的儀表教態、教學方法、教書育人等內容外,對實訓老師的評教增加了實訓方法是否得當、實訓環節是否完善、教師的示教及指導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
5 效果
第一,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增進了師生關系,提高了教學效果。在改革教學中,筆者隨機對進行改革教學模式班級的學生與傳統教學模式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改革后的實訓教學模式深受絕大多數學生歡迎,進而激發了學生對中醫學習興趣,提高了《中醫學》的教學質量,增加了學生對老師的滿意程度,增進了現代大學的師生關系。
第二,促進了專業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有全面的中醫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并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從而促使教師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刻苦鉆研,通過各種途徑來充實、完善自己,提高業務素質,也就提高了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