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

時間:2023-06-29 17:10: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

第1篇

[關鍵詞] 比較影像學;影像診斷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5(a)-0135-02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醫學教育從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逐漸發展到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云南中醫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提出了“培養實用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目標,為了達到學校的培養目標,我們制訂了影像診斷學的教學目標為:打牢基礎,掌握常見疾病的影像學診斷及鑒別診斷,掌握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選擇,了解影像學在中醫臨床及研究中的應用。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法――典型病例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解決典型病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將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引入教學中。

比較影像學是影像學的一個分支,根據對照比較的指導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種成像技術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為了更準確地診斷和鑒別疾病,二是為了更合理地選擇影像檢查方法[1]。為了提高影像學的教學質量,比較影像學已被部分醫學院校引入到教學中。

1 中醫院校影像診斷學典型病例教學法現狀

典型病例教學法是通過對典型病例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來學習醫學知識的一種方法 ,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2]。典型病例教學法在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學中,除了有以上優點外,也存在一些問題:①課時少,教學內容多。②學生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西醫基礎薄弱。③如何在教學中將影像診斷學的內容與中醫的相關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上情況造成學生對影像學相關內容不理解,對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對檢查方法選擇無從下手,對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的結合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 ,授課過程中放棄按部就班, 進行各種圖像間的比較及各種檢查方法的對比[4-5];為了使學生理解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的相關知識的結合,將影像診斷學中的西醫內容及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相結合的內容與對比的方式進行講解,這對提高中醫院校影像診斷學教學效果及中醫學生的臨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較影像學在典型病例教學中的應用

2.1比較影像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影像診斷學理論的學習

對于學生而言,影像診斷學理論既抽象又難于理解,為了解決學生的困難,我們用比較的方式對相關內容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思考及理解相關內容;例如:各種成像技術的基本原理及應用的內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記憶,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對照比較的方法進行講解,強調每種檢查方法的優點、缺點、成像特點及他們之間的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和相互印證的關系;同時應用典型病例引導學生思考臨床上應如何選擇合理的檢查方式,這樣就既加深了學生對影像學檢查方法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臨床能力。

2.2 有助于學生對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影像診斷學的教學內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學表現,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有“異病同影,同病異影”的特點,這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異常困難,在閱片時不知如何得出診斷結論[6],因此在教學中,應用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將影像學表現有相似之處的不同疾病的圖像進行比較,列出它們的相同點、不同點,同時指出每個疾病的特征性表現,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對相關內容加深印象,同時掌握通過分析圖像得出診斷的方法。例如:在講解中央型肺癌時,將周圍型肺癌、肺錯構瘤、轉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現的疾病的圖像列出,通過比較,找出它們影像學表現的相同點及不同點,同時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中央型肺癌,腫塊靠近肺門;周圍性肺癌;腫塊邊界有毛刺,可出現空洞;肺錯構瘤可出現爆米花的鈣化;轉移性肺癌肺部可見多個病灶。通過比較講解后,學生對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現印象深刻,同時學習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擴寬了知識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現的方法及鑒別診斷的方法。

2.3有助于學生對影像學診斷方法的選擇

現在,在臨床工作中,對影像學診斷方法的選擇,常遵循以下原則: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診斷及指導治療[7]。②盡量避免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8]。③避免重復檢查。④經濟的原則,這就要求學生掌握不同檢查方法的優缺點、同一個疾病在不同檢查法中的表現特點及局限性[4]。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中,強調不同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優點及缺點,同時結合疾病進行講解,培養學生合理選擇相關疾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體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傷史、體征為脊柱的部分節段觸診有壓痛等,脊柱正、側位片上,有時骨折線顯示不清,僅表現出椎體形態不自然,而且不能顯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為了進一步明確脊柱損傷的情況,就需要進行CT檢查,CT能顯示相應的節段的脊柱椎體是否有骨折表現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顯示脊髓損傷的情況,為進一步了解脊髓損傷的程度,需行MRI檢查。這樣講解了以后,學生就會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顯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顯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顯示脊髓損傷的情況,MRI檢查可以很好顯示脊髓損傷的情況。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據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學檢查中的表現的特點,根據臨床需要選擇不同的方法,達到輔助臨床診斷、指導治療的目的。

2.4有助于學生對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相結合部分的理解。

中醫院校的影像診斷學教學中涉及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相結合的內容,包括影像診斷學應用于中醫研究的領域、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以及中醫相關技術在影像診斷學的應用,這些內容是學生較感興趣但又覺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們就將這部分內容用對比的方式與西醫的相關內容一起講解,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氣管炎的影像學表現為肺紋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亂,伴有肺氣腫可出現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氣虛型的患者出現肺紋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紋理多呈條索狀,走向規律,肺氣腫征象少見,寒痰型僅見肺紋理略增粗[5]經過講解后,學生不僅了解慢性支氣管炎的影像學表現,同時還了解了影像學可用于中醫相關癥侯的診斷及了解相關癥候的影像學表現。

3 應用后的教學效果

將比較影像學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級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影像診斷學典型病例教學中,用比較的方式對相關的內容進行講解后,通過一年的教學,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此也有很好的評價。我們對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 96.7%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對理解疾病的影像學表現、對了解各種檢查方式的優缺點、對今后的臨床工作有幫助,100%的學生認為對學習影像診斷學理論有幫助。

4 展望

有學者提出在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和醫療費用日見增長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太高、醫療資源還不太豐富的情況下,發展比較影像學勢在必行[13-14]。為了讓學生適應今后的臨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觀念,掌握基本的臨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醫課程的教學中,尤其強調加強學生對西醫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對學生相關臨床技能的培養, 因此我們在影像學診斷的典型病例教學當中,應用比較影像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進行比較的內容太多,比較的方法不恰當,學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結合教學實際,讓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在教學中發揮其優勢,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孫新海,張現坡.比較影像學簡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5.

[2] 梁杰,李響.典型病例教學法在整形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1,4(10):261-262.

[3] 張洪濤.典型病例教學法在婦產科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9(30):1102-1103.

[4] 呂紅玲,閔曉黎,雷億成.淺談將比較影像學的理念引入影像診斷學教學中的必要性[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0(19):55-56.

[5] 張東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74-75.

[6] 呂佳南,董紅梅,胡洋,等.發展比較影像學的策略[J].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1,10(34):68-69.

[7] 楊超,邢新,薛春雨,等.Seminar教學模式在整形外科碩士研究生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09,3:68-69.

[8] 邵學謙,張文華,魯砷,等.典型病例庫的建立及其在普外科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學報,2009,30(18):2305.

[9] 黃文,鄭健.“典型病例導入式”在臨床醫學八年制醫學生神經內科見習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09,38(6):45.

[10] 婁飛云,熊韻波.多媒體典型病例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35(8):841-842.

[11] 羅章偉,黃江河.比較教學法在核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J].右江醫學,2004,32(4):388-389.

[12] 王敘馥,左書耀,張勤.比較影像在核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2:82-83.

[13] Stolberg HO. Evidence based Radiology:a new approach to the practice of radiology [J]. Radiology,2001,220(3):566-575.

第2篇

【摘要】 中醫臨床診斷是從整體上把握疾病的變化特點及其規律的系統醫學,諸如地理位置、季節氣候、生活環境等外界客觀條件以及其他非直接致病因素都會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演化產生一定影響。嘗試綜合利用系統多屬性評價方法來研究這些非致病因素對中醫臨床疾病的作用,并提出一套適合中醫學臨床研究的評價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 中醫學; 辨證施治; 群組決策; 信息熵; 灰色關聯; 乙型肝炎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1],強調機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是從整體上把握疾病的變化特點及其規律的系統醫學,在把人體的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同時,將患者所處的生活環境、地理位置等外界因素綜合起來進行臨床診治。實踐證明,諸如環境、地理、季節這些外界的客觀因素都會對疾病的發生、演化、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陳國林[2]等曾調查了中醫肝臟證候的分布規律,分析了證候與南北地域和季節的關系,發現肝陰虛證、肝火上炎證以及肝膽濕熱證多見于南方;肝血瘀滯證多見于北方;肝陽上亢證與季節有關。中醫學認為“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的不斷運動變化,決定了一年四季氣候的不同。人體由于某種原因而導致抵抗力下降(正氣虛),不能夠適應季候變化,或者季候的變化異常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時,六氣就成為致病的條件,這時的六氣被稱為“六”。正是因為四時的變化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故《素問·五常政大論》認為,“圣人治病,必知天之陰陽,四時之經紀”。不僅如此,人體自身性格、飲食習慣、年齡大小等因素也對疾病的產生、發展有實際的影響。

既然,諸如這些非直接致病外界因素是確實對疾病的有一定作用和影響;那么,在中醫臨床診斷上就有必要了解這些因素對疾病影響程度的大小,從中尋找一定的規律,建立相應的中醫學輔助診斷數據庫,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和幫助是十分有意義的。因此,如何對這些直接致病因素進行分析、評價和排序是首先需要明確的問題。本研究就此類問題給出研究思路與具體分析方法。

1 評價對象與指標體系研究

中醫診斷學[3]中的“辨證施治”是通過望、聞、問、切的“四診合參”全面地收集患者的臨床信息,對疾病過程中機體某一階段的病因、病位以及病機等整體病理狀態進行綜合分析。例如,乙型肝炎中醫臨床指標中,由“問診”和“望診”可以判斷:頭痛、肢體麻木、肢體困重、關節疼痛等癥狀、體征的變化;由“舌診”可以得到:舌干、邊齒痕、舌下脈絡增粗、苔黃等;由“切診”可以判斷:脈沉、脈數、脈滑等變化。中醫專家通過對這些指標信息的收集,結合中醫“辨證施治”的基本原理進行診斷,即:對病人的癥狀、體癥等進行分析、綜合,并對疾病當前階段的病因病性等做出判斷,并概括為完整證名的診斷過程。例如,在乙型肝炎中的中醫“證候”主要有:濕熱中阻證、肝腎陰虛證、肝郁脾虛證、脾腎陽虛證、瘀血阻絡證五種“證型”。因此,“辨證施治”是中醫學的主要方法,而對“證型”的研究則是中醫學的核心前提。所以,在對影響疾病客觀性因素的評價中,也應該首先以“證型”作為主要研究和評價的對象,即從各種不同的“證型”出發來研究其他客觀性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因此,如何對這些因素進行有效的判斷、評價和排序是關鍵問題,而多屬性評價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條理清晰、可靠性高等優點,無疑是解決此類問題比較理想的方法之一。以下我們將根據中醫學的特點,嘗試綜合利用多屬性評價方法提出解決辦法。

2 基本方法

2.1 評價的基本思路

中醫學多屬性評價基本方法和其他決策問題的評價過程與方法大致相似,不過在中醫學決策評價中應該更注重屬性指標的選取,建立準確的決策矩陣是評價的前提,以下給出決策評價的基本思路:

① 根據所要研究的問題確定評價對象與評價指標。評價對象在中醫學研究中可以是與各個證候、癥狀、體征有發生、演化有密切關聯的諸如環境、地理、季節、氣候這些外界的客觀因素以及其他非直接致病因素等等;評價指標可以是癥狀、體征等臨床表現的量化指標;例如,要研究季節氣候變化與癥狀、體征的關系,可以將不同季節氣候作為評價對象,把癥狀、體征發生的頻率、次數等作為評價指標值,以此來建立評價決策矩陣;

② 對已建立的初始決策矩陣進行規范化等預處理;

③ 根據專家們的評分結果,根據特征法計算群組權重;然后,計算出客觀權重;最后,將主客權重進行組合,得出最終權重;

④ 根據權重,得出各個評價對象的綜合指標值;在計算綜合指標值時,可以直接進行計算;有時,可以假定存在一個“理想指標序列”,而采用“理想關聯度法”處理,最后根據綜合值大小進行排序。

2.2 計算過程

在此我們給出了一個具體計算的評價模型,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其他方法,一般處理步驟如下:

① 確定評價矩陣

假設在某種疾病中醫臨床某一確定證型下,有m 個評價對象,則評價項集合可以表示為記為X={x1,x2,…,xm} ;用Yi={yi1,yi2,…,yim} 表示與該種證型有關的n 個屬性值;確定的方法可以根據中醫學專家的意見或診斷標準為參考。其中,yij 是第 i個評價項的第j 個屬性的值,列成評價矩陣,如表1所示;表1 評價矩陣

y1 … yj … yn

x1 y11

… y1j

… y1n

… … … … … …

xi yi1

… yij

… yin

… … … … … …

xm ym1

… ymj

… ymn

并且選擇采用下式之一進行變換:

zij=yij maxj(yij) (1)

zij=minj(yij) yij (2)

② 權重確定

將指標模糊定量化為相應的評分,分為5個等級,評分結果為:重要(5分)、比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次要(2分)、不重要(1分)。請 m個中醫專家對 n個指標的權重進行評分,得到Fuzzy判斷矩陣:

X=x11 x12 … x1n

x21 x22 … x2n

… … … …

xm1 xm2 … xmn

采用特征根法[4]求出理想(最優)專家S* 的評分向量為:X*=(x*1,x*2,…,x*n) ,然后進行歸一化處理:

λi=x*i n i=1x*i (3)

再采用信息熵權方法[5]計算客觀權重:

hj=-(lnn)-1m i=1zijlnzij (4)

wj=1-hj n j=1(1-hj) (5)

最后,由式得到最終權重向量:

ηj=λj wj n j=1λj wj) (6)

轉貼于

③ 關聯度計算

構建一個能充分滿足診斷思想和疾病特征的理想屬性指標序列,采用下式進行關聯[6]計算:

γik(x0(k),xi(k))=

mini mink|b0(k)-bi(k)|+ρmaximaxk|b0(k)-bi(k)| |b0(k)-bi(k)|+ρmaximaxk|b0(k)-bi(k)| (7)

其中,γi=(γi1,γi2,…,γim) ,b0=(b0(1),b0(2),…,b0(k)) 為標準的效果評價向量,bi=(bi(1),bi(2),…,bi(k)) 為第i 個評價向量。

④ 評價排序

設I 為評價項與理想屬性指標屬性的廣義Hamming距離,則有優選模型:

ui=1 1+(1-Ii Ii)2=1 1+(1-n j=1ηj γij n j=1ηj γij)2 (8)

式中,ui 為屬性相對于理想屬性的優屬度;ηj 為綜合權重;根據ui 的大小就可以對評價項進行排序。

3 實例應用

中醫診斷中通常將乙型肝炎分為濕熱中阻證、肝郁脾虛證等5種證型進行治療。根據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7]1992年推出的《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試行)》可知,乙型肝炎中醫“肝郁脾虛證”臨床表現有:脅肋疼痛、太息、胸悶、口淡、腹脹、煩躁易怒、面色萎黃、邊齒痕、苔白、便溏、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12種癥狀、體征。在乙型肝炎患者中如果出現肝郁脾虛證的情況下,是否與該地區的季節氣候有關或在什么季節中出現肝郁脾虛證的可能性較大目前尚不清楚,闡明季節氣候對中醫證候的影響,對中醫學臨床證候的評價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利用本節所提出的綜合評價方法就可以有效地解決該類問題。

我們根據從2004年12月~2005年12月之間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采集的871例確診為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數據為基礎,結合本地區(上海)季節氣候變化特點,并根據《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試行)》的和乙肝患者臨床數據資料所調查記錄的時間進行歸類。按不同的季節氣候分為5組(1月份、3~4月份、8月份、9~10月份、11~12月份)進行評價,分別統計各個癥狀、體征在不同時間段內出現的頻率(百分比)作為屬性值,得到評價矩陣,如表2所示。

請6位中醫學專家對“肝郁脾虛證”各個癥狀、體征的權重進行模糊評價打分,如表3所示。

將初始評價矩陣,根據效益型數據處理,化為列歸一化矩陣;然后,利用式子計算得到客觀權重向量w=(w1,w2,…,w12) ;最后,結合專家主觀權重結果和式得到綜合權重向量η=(η1,η2,…,η12)。如表4所示。 表2 初始評價矩陣表3 專家權重評定表4 專家權重、熵權重以及綜合權重

一般地,可以繼續構建一個能充分滿足診斷思想和疾病特征的理想屬性指標序列b0 ,其基本思路是:如果與“肝郁脾虛證”有關的所有癥狀、體征都發生的情況下,即發生頻率為100%時,基本上就能夠斷定為該種“證型”。所以,在這里我們就將b0=(100,100,…,100) 為作為基準序列,按照式(6)計算各個關聯系數γij ,得到關聯系數矩陣γ :

γ=0.5324 0.6686 0.6534 0.6115 0.5389 0.9074 0.8533 0.8622 0.5492 0.6686 0.5492 0.7183

0.5421 0.6350 0.6323 0.5778 0.5339 0.8652 0.8504 0.7663 0.5401 0.6878 0.5401 0.6499

0.5122 0.5301 0.5444 0.5468 0.5417 0.9713 0.7449 0.7353 0.5591 0.6488 0.5278 0.8986

0.5444 0.6350 0.6212 0.7232 0.5954 1.000 0.8150 0.8389 0.5716 0.6080 0.5497 0.7933

0.5176 0.5513 0.5707 0.5617 0.5738 0.9539 0.7933 0.7993 0.5468 0.6698 0.5468 0.9019

再由關聯系數矩陣γ 并根據式(8)可以得到各個評價對象的優屬度值:表 5 優屬度結果表 由此優屬度值可知:u1>u5>u2>u3>u4 ,即乙型肝炎中醫“肝郁脾虛證”在寒冬入秋季節發生的可能性最大,其次為初冬、春季,而夏季、初秋時則相對比較少見。通過排序我們就可以認為冬季以及氣溫較低的季節對乙型肝炎中醫“肝郁脾虛證”的發生作用影響較為顯著,因此,在中醫學臨床診斷中應該給予重視。

不僅如此,由多屬性評價方法得到的結論還可以進行模糊化處理以方便今后用于中醫專家系統的輔助診斷參考數據。例如,根據上面的評價結果,我們就可以將在乙型肝炎中醫"肝郁脾虛證"中各種季節氣候進行適當的模糊隸屬度確定,并將其放入綜合數據庫。表6 模糊隸屬度

4 小結

本研究提出了利用綜合多屬性評價方法解決中醫學臨床診斷中的非直接致病因素對疾病影響的排序問題。給出具體實際算例子:以中醫診斷學“辨證”方法為基礎,提出利用模糊評價和群組決策特征整合中醫學專家組的意見,避免了傳統層次分析法中兩兩對比構造判斷矩陣易于發生目標先后不一致性;同時,引入熵權來確定各個評價指標的綜合權重,減少評價中認為的主觀因素,為中醫學臨床診斷研究提供一定參考。當然,中醫學以及中醫臨床診斷學[8]都具有復雜性、整體性、非線性、動態性等特點,因此如何更一進挖掘臨床癥候與各種內部、外部因素的關聯性,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致謝:本文完成過程中得到上海中醫藥大學刑陳軍老師、王弈老師以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等中醫專家的幫助,在此深表謝意。)

參考文獻

1 梁珂,舒志軍.關于中醫融入系統醫學的哲學思考.中西醫結合學報,2007,4(2):137~139.

2 陳國林,趙玉秋.中醫肝臟地域分布的臨床研究.湖南中醫藥學院學報,2001,21(1):37.

3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1~4.

4 邱菀華.群組決策特征根法.應用數學和力學, 1997, 18(11): 1027~1031.

5 徐澤水.不確定多屬性決策方法及應用.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26~27.

6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50~84.

第3篇

關鍵詞:SELDI-TOF-MS;蛋白質組學;診斷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0)01-0051-03

Application of SELDI-TOF-MS in Clinical Diagnosis

LIU Chibo,LIANG Yong,CHEN Jinguang,PAN Chunqin,YAN Dongliang,WANG Haibao,ZHOU Kaiyu

(Taizhou Municipal Hospital,Taizhou 318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The technique of 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nion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 provides the most effective platform for research of proteomics. SELDI-TOF-MS, which combine the technologies of proteinchip with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a and integrate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alysis of sample and realize rapid, high performance and high throughput detection,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ool for diagnosis of diseas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Key words:SELDI-TOF-MS; proteomics; diagnosis

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技術是后基因組時代的一重要研究工具,在生命科學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蛋白質組學是通過對不同時間和空間發揮特定功能的蛋白質群體進行研究,闡明生物體全部蛋白質的表達和功能模式,包括鑒定蛋白質表達、存在方式(修飾形式)、結構、功能及相互作用方式等,從機體或細胞的蛋白質整體活動來揭示生命規律。而SELID蛋白質芯片技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的蛋白質組學技術。嚴格來說,SELDI技術是一種“比較”技術,也是在現有蛋白質組學技術中唯一在檢測樣本數量和每個樣本中蛋白質數量兩方面達到高通量的技術。在過去幾年中,隨著儀器性能和相關技術方法的改進和探索,應用SELDI蛋白質芯片技術對腫瘤標志蛋白的研究獲得廣泛和迅猛發展。2004年以來,該技術在美國已被列入人類蛋白質組計劃主要推薦技術之一。我國已有20余個單位開展此項研究。以下對SELDI質譜技術的基本原理、優點及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前景進行綜述。

1 SELDI-TOF-MS原理

SELDI-TOF-MS技術結合了蛋白芯片和生物質譜技術,是繼基因芯片之后出現的新一代生物芯片技術。該芯片設計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用生物或化學方法在載體表面制成點狀芯池,再點入待檢的生物樣品,其中的蛋白分子通過其自身的生物或理化性質(親水性、疏水性、金屬絡合及離子作用等)與芯片相結合,從而實現捕獲、保留和純化與之特異性結合的蛋白分子。接著用緩沖液洗脫未結合或非特異性結合的分子后再用激光脈沖進行轟擊,即釋放出靶點上的特異性蛋白分子。不同質荷比(m/z)的離子在電場中飛行的時間長短不一,分子量越大的離子在電場中飛行的時間越長,反之則越短。最后通過生物質譜(TOF-MS)即可繪制出一張質譜圖。該圖經分析軟件處理后還可形成模擬譜圖,用于更直觀地顯示樣品中各種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含量及磷酸化位點等信息。蛋白質芯片根據表面物質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化學型和生物型兩類。化學型芯片通過化學作用結合樣品中的蛋白質,并根據其作用原理的不同又可進一步細分為疏水性芯片、親水性芯片、陽離子芯片、陰離子芯片和金屬親和芯片等類型;生物型芯片則是把生物活性分子,如抗體、酶、受體、DNA等結合到芯片表面,借助抗原-抗體、酶-底物、受體-配體、蛋白質-DNA等相互作用結合樣品中的蛋白質。生物芯片特異性高,還可以進行蛋白質定量。

2 SELDI-TOF-MS蛋白質芯片技術的優點

相比傳統蛋白質組技術,如二維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2D-PAGE)、電噴霧質譜(ESI-MS)、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離子飛行時間質譜 (MALDI-TOF-MS)技術,SELDI蛋白質芯片技術的優勢在于:①可分析2D-PAGE無法分析的蛋白質,包括疏水性蛋白質,低分子量(

3 SELDI-TOF-MS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3.1 在腫瘤特異性標志物的篩選中的應用

3.1.1乳腺癌 Li等[1]用SELDI-TOF-MS技術及配套蛋白質芯片檢測49例乳腺癌和37例非乳腺癌疾病患者的血清蛋白質指紋圖譜,并運用SPSS 10.0軟件判別分析處理數據和篩選標志物,建立了3個診斷模型。組合構建的診斷模型Ⅰ包括6個蛋白質峰,質荷比分別為8611、16827、25711、28931、25485和2437,鑒別乳腺癌和非乳腺癌疾病的敏感性為81.6%,特異性為78.4%。組合的診斷模型Ⅱ也包括6個蛋白質峰,其質荷比分別為4470、10854、19193、3883、2011和7470,鑒別Ⅰ期乳腺癌與非乳腺癌疾病的敏感性為80.0%,特異性為89.2%。組合的診斷模型Ⅲ包括5個蛋白質峰,其質荷比分別為2726、27014、2247、4477和19333,鑒別Ⅰ期與Ⅱ~Ⅳ期乳腺癌的敏感性為91.2%,特異性為93.3%。Ricolleaun[2]等采用SELDI-TOF-MS技術分析了30例非結節性無再發乳腺癌患者和30例發生轉移性再發患者的病理標本,發現多達72個峰,其中兩個被證明是泛肽和鐵蛋白輕鏈(FLC)。進一步研究表明,細胞溶質的泛肽水平增高和(或)FLC的水平下降可以很好地預示乳腺癌。

3.1.2胃癌 Liang等[3]在胃癌方面檢測了33例胃腺癌患者和31例健康者的血清蛋白質組,建立了質荷比分別為5910、5084、6640和8691的差異蛋白峰的胃癌特征性蛋白質波譜模型,用該模型檢測的靈敏度為90.91%(30/33),特異性為93.55%(29/31),陽性預測值為93.75%(30/32)。Melle等[4]對74份包括胃癌組織、癌旁組織及正常胃上皮的冰凍切片進行分析,發現了一個在癌組織中明顯下調的蛋白,免疫組化鑒定為胃蛋白酶(原)C(pepsinogen c)。高春芳等[5]研究發現胃癌患者與正常人在質荷比為1723~14048間有18種血清蛋白質含量有顯著差異,其中質荷比為2786、2878、3170、13872、5257的5種蛋白質組成的生物標志物可將正常人與胃癌患者準確地分組,其敏感性與特異性均高于用CEA診斷胃癌。Qian等[6]利用 SELDI-TOF-MS技術及生物標記軟件(BPS)發現了血清中16個有統計學意義的蛋白質峰,其中9個峰在胃癌患者中高表達。經過BPS分析,其中兩個峰組成的腫瘤標記物模型在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均高于目前臨床上的血清標記物CEA、CA19-9和 CA72-4,尤其研究中的所有I/II期胃癌患者均被正確識別,但該診斷模型的臨床意義仍需大規模的研究來驗證。劉池波等[7]利用SELDI技術發現胃癌患者中一簇質荷比在11.1~11.9KD的蛋白峰明顯高于健康者,經蛋白質組學技術鑒定該簇蛋白為血清淀粉樣蛋白A,可用于胃癌患者的早期診斷、療效觀察。

3.1.3 前列腺癌 Pant等[8]使用SELDI-TOF-MS技術。對83例前列腺癌 (PCA)患者和95例健康人血清標本進行了檢測比較。在PCA患者血清中有4種蛋白表達水平升高,8種蛋白表達水平降低,出現了18個潛在的生物標記。選擇其中8個蛋白標記通過建立的五層決策樹分類系統鑒別診斷PCA和健康人,特異性為92.6%,敏感性為96.4%。Adamt等[9]為了尋找PCA特異蛋白標記物,設定了3組研究對象(PCA患者16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77例,年齡匹配健康男性82例),使用SELDI-TOF-MS進行血清檢測,在PCA患者中發現9個蛋白質峰與正常人及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同。以檢測到的9個蛋白質峰為分析依據,結果腫瘤組檢測敏感性為83%,對照組特異性為97%,對試驗組的陽性預測值為96%,合并試驗組分析(PCA和非癌組)的陽性預測值為9l%。研究者認為,SELDI-TOF-MS和五層決策樹分類系統對于PCA的早期診斷是一種高準確性和創新性的方法。

3.1.4肝癌 Wang[10]等將106份血清樣本(包括52例肝細胞癌患者、22例肝硬化患者和32例健康志愿受試者血清)隨機分成兩組。訓練組包括35例肝細胞癌患者、14例肝硬化患者和。21例健康受試者血清,用以建立人工神經網絡(ANN)模型;試驗組包括17例肝細胞癌患者、8例肝硬化患者和11例健康受試者血清。采用SELDI-TOF-MS技術對訓練組56例樣本(35例肝細胞癌患者、21例健康受試者血清)分析后獲得241個蛋白質峰,其中21個峰用于肝細胞癌和正常對照比較(P

3.2在男性不育相關領域疾病研究方面的應用

楊歡等[11]利用H4、SAX2等芯片鑒定出幾個在少精癥患者異的生物標志物,如在H4芯片上,少精癥患者精漿與生育男性精漿蛋白質圖譜比較,有1處蛋白質峰明顯增高,其相對分子質量為11507.4,有1處蛋白質峰明顯降低,其相對分子質量為11022.9,在SAX2蛋白質芯片上,少精癥患者精漿與生育男性精漿蛋白質圖譜相比有1處蛋白質峰明顯增高,其相對分子質量為16751.6。由此,可根據患者精漿中的差異蛋白含量可來幫助鑒定是否患有少癥。白潔等[12]利用CM10芯片通過無癥組與正常組比較有28種蛋白質表達存在差異,差異的蛋白質中有24種含量低于正常組,其中4個M/Z在7 196.058、7 630.573、7 547.610和7 709.833的蛋白質差異極顯著(P

3.3在膝骨性關節炎不同中醫證型領域研究中的應用

王海寶[13]應用CM10蛋白芯片分析了30例肝腎虧虛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35例氣滯血瘀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血清和40例健康著血清的蛋白指紋圖譜,獲得的蛋白質譜采用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軟件分析。結果發現肝腎虧虛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與健康者血清蛋白質譜相比有18個顯著差異蛋白質(P

4展 望

蛋白質芯片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的一種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新方法,以質譜分析替代傳統的免疫診斷也是一種新出現的疾病診斷模式,以SELDI質譜蛋白質芯片技術為尋找疾病標志物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技術平臺,其快速、高通量、準確的特點已經被廣泛的認同。隨著這項技術逐漸推向臨床,也發現這項技術尚待完善,如差異蛋白的在線鑒定問題;如圖譜中的峰高和蛋白質濃度之間的關系并非都是線性的;不同的研究者,由于檢測過程中諸多因素的控制不一,對同種疾病得到的具有區分作用的峰是有差異的。所以 SELDI-TOF-MS要全面應用于臨床研究,還需要在標準化、定性等問題上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實踐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SELDI-TOF-MS技術必將成為快速診斷、發現并鑒定腫瘤標志物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Li J N,Zhang Z,Rosenzweig J,et al.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Approach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erum biomarkers to detect breast cancer[J]. Clinical Chemistry,2002,48:1296-1304.

[2] Ricolleau G,Charbonnel C,Lodel,et al.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protein profiling identifies ubiquitin and ferritin light chain as 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umor[J].Proteomics, 2006,6(6):1963.

[3] Liang Y,Fang M R,Li J C,et al. Serum proteomic patterns for gastric lesions as revealed by SELDI mass spectrometry[J].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y,2006,81(2): 176-180.

[4] Melle C,Ernst G,Schimmel B,et a1.Characterization of pepsinogen C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gastric cancer using a his-to-proteomic approach[J].J Proteome Res,2005,4:1799-1804.

[5] 高春芳,李冬暉,趙光,等.胃癌患者血清比較蛋白質組學研究[J].醫學雜志,2005,30:457-459.

[6] Qian HG,Shen J,Ma H,et a1. Preliminary study on proteomics of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J].World J Gastroentero1,2005,20(15):6249-6253.

[7] 劉池波,梁勇,王海寶,等.胃癌患者中血清淀粉樣蛋白A的測定及臨床意義[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9,12(3):314-315.

[8] Pan YZ,Xiao XY,Zhao D,et al.Proteomic analysis of prostate cancer using 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Chin Med,2005,85(45):3172-3178.

[9] Adam BL,Qu Y,Davis JW,et al.serum protein fingerprinting coupled with a pattern-matching algorithm distinguishes prostate cancer from benigh prostate hyperplasia and healthy men[J].Cancer Res,2002, 62(13):3609-3614.

[10] Wang JX,Zhang B,Yu JK,et al.Application of serum protein fingerprinting coupled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in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hin Med, 2005,11(15): 1278- 1284.

[11] 楊歡,張杰,張煒,等.利用H4和SAX2蛋白質芯片技術篩查少精癥患者精漿標志物[J].中華男科學雜志,2006,12(1):39-42.

第4篇

    1中醫學治療口齒疾病的思想理論

    1.1牙齒與腎的關系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曰:“牙齒屬腎,為骨之余,腎之標,骨之所終,髓之所養,固隨天葵(是一種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物質)的來去而盛衰”。《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中醫學認為:正常人的牙齒潔白、潤澤且堅固,是腎氣旺盛、津液充足的表現。因為腎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實際上是腎之精氣,具有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認為:腎藏精,腎精能夠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而髓養骨促進生長發育,因為腎精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骼能得到充分滋養而堅固有力。若腎精虛少則骨髓化源不足,不能營養骨髓,則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因此,腎-精-髓-骨組成一個系統,有著其內在聯系。

因為牙齒屬骨的一部分故有“齒為骨之余”之說,即然牙齒與骨同出一源,儼以牙齒也依賴于腎中精氣所養,腎精充足,則牙齒堅固齊全。若精髓不足,則牙齒松動,或脫落。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中說:“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葉天士在《溫熱論》中也明確指出:“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

所以不論是在口腔的保健上還是人體生理的治療上,都應重視養腎。如果腎精不足,骨髓空虛,骨骼失養,在小兒就會發育遲緩,骨軟無力,出現五遲,五軟。其中五遲便包括齒遲,即生牙過晚。在成人可因骨質疏松痿軟,而見腰膝酸軟甚至足痿不能行走,以及牙齒松動、容易脫落的情況。老年人因髓減骨枯還易發生牙齒骨折。

古語云:“百物養生,莫先固齒。”人的天生稟賦不同,牙齒亦然。因為與先天之精——腎精的充足與否密切相關。若先天不足者,即使很注重口腔衛生,各種牙齒疾病也可以發生,因為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均和腎中精氣的盛衰存在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系,所以中醫認為養腎精是護齒所必需的。因為牙齒是依賴于腎中精氣所充養,若腎精充盛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髓充足則骨骼得養,牙齒則堅固有力不易脫落,所以牙齒與腎以及骨骼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

1.2陰陽平衡與口腔疾病

中醫認為,口齒病因除與腎精的盛、衰有著密切關系外,還提出了人體陰陽平衡的理論。用中醫學的陰陽學說來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貫穿于中醫陰陽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來說明人機體上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這種陰陽平衡協調關系一旦受到破壞而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所以陰陽平衡學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健康的標志,平衡的破壞意味著疾病的發生,因此,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礎。

口腔疾病的發生同樣是由于口腔環境陰陽系統平衡受到破壞而失去平衡所導致的,在陰陽的屬性中又分為正氣與邪氣。正氣是指人體自身存在的東西,也可以說是人體對外環境的適應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復能力;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的總稱。正常健康的人其正氣與邪氣是對稱平衡的。

疾病的發生就是正邪斗爭的過程。邪正斗爭導致陰陽的失調,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使疾病發生。比如,在口腔的生態環境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細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這些微生物之間同樣也存在著正與邪之間的斗爭。在致病菌(邪氣)迅速生長、繁殖,有益菌(正氣)明顯減少的情況下,就出現“邪”盛、“正”弱的局面,使得口腔陰陽平衡系統失調,促使口腔各種疾病的發生。這與現代口腔醫學的口腔生態學平衡理論是相吻合的。

從現代口腔醫學的口腔生態學的理解與解釋,就是口腔組織器官與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和病理的失調之間關系,從口腔生態系統來說是微生物和宿主(口腔)之間存在著復雜食物共生和拮抗關系。當口腔生態處于平衡狀態時,宿主(口腔)表現為健康無病的狀態,當平衡失調時,宿主就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疾病。所以維護口腔陰陽生態系平衡是預防口腔疾病有效方法。

①牙本質過敏

牙本質過敏,中醫學上也稱齒滕,引起牙本質過敏癥是由于口腔牙體的陰陽平衡系統受到各種條件因素影響,破壞了陰陽系統中的生態平衡導致牙本質過敏。現代醫學認為牙本質發病原因是由于:工作環境(酸作業等)影響使牙釉磨損,使牙神經暴露等原因,使一個完整、健康的牙體某些部位受到破壞,使牙本質神經暴露,當受到溫度、化學、機械等刺激,引起難以忍受的疼痛。中醫學說解釋認為口腔“陰陽”環境這種“邪”、“正”相搏中由于“正氣”不足(牙齒磨損而神經暴露),受到強盛的“邪氣”(溫度、化學、機械等)侵犯。在這種“正”與“邪”的斗爭中,由于“正”不敵“邪”,則引起牙齒疼痛(牙齒過敏)。

    ②齲病

現代醫學認為齲病、牙周病的產生是因為環境因素的改變,牙菌斑生態平衡失調所致。也就是說在口腔生態環境中主要致齲菌——變形鏈球菌、乳桿菌等占優勢,是導致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齲齒,歷代醫學名稱繁多,如蟲蝕牙齒、蟲齒、齒齲、蛀牙、爛牙等,都是齲齒的別名。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認為齲病是蟲食于牙,牙根有孔,蟲居其間,亦令齒痛,食一牙盡,又度食余齒。所謂的“蟲”是因限于當時條件,把齲蝕牙體的細菌稱為牙蟲。

從中醫陰陽學說的平衡系統來說就是在口腔陰陽系統的環境里,在“正”與“邪”的相博中,致齲菌(邪氣)——變鏈菌等,戰勝有益菌(正氣),在這“邪”與“正”的斗爭中由于“邪氣”戰勝“正氣”致使齲病的發生。《黃帝內經》理論認為,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病主要取決于人體“正氣”的強弱和外界致病因素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要看“正”與“邪”雙方力量的對比。如果正氣旺盛邪氣就不會侵入,即使侵入人體也不會使人致病;而在口腔環境中當“正氣”相對虛弱,不足以抵抗“邪氣”,邪氣就會乘虛而入,便發生各種口腔疾病。

2中醫學預防口齒疾病的理論

中醫學口腔保健和預防口齒疾病的理論強調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因為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

由于中西醫學形成的理論體系不同,對疾病的認識也各有不同的理論。但他們也有共同之處,即邪、正之間的斗爭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根源,即所謂“致病之謂邪”。比如,現代各種預防疾病疫苗的發明和使用就是通過人體免疫機制而起作用的,也就是加強這種“正氣”就增加了人體的抗病能力。

2.1治未病不治已病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巳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所謂“未病”、“末亂”,就是指疾病前狀態或某種疾病的征兆,是從質變為疾病的量變積累過程,也就是說,是處于亞健康狀態(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狀態,也可以說是第二狀態或灰色狀態)。亞健康狀態的特點是不斷的動態變化發展,既可向健康狀態轉變也可向疾病狀態轉化,向哪方面轉化取決于我們的保健措施。

“治未病”的核心意義就是要求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在“未病”、在疾病發生前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保健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可以說“治未病”是中醫臨床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治療亞健康狀態的理念,兩者相當契合。健康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及社會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而亞健康和疾病則是人體的陰陽失衡的結果。

2.2整體觀念

中醫學說的整體觀念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①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如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動中是相互協調為用的,在病理變化中是相互影響的。

②人與自然之間也是一個整體,自然間的變化(如四時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等)對于人體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中醫治病時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2.3辯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但其指導思想是陰陽平衡觀念。明確指出人體本身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活動過程,就是人體陰陽對立雙方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取得平衡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兩方面是相對平衡的。一旦人體的陰陽關系失調,正常的平衡狀態被破壞,人體就會發生疾病。

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而致機體陰陽偏盛偏衰、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的結果。因而,藥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協調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糾正機體陰陽偏盛偏衰,使其恢復陰平陽秘。藥物之所以能夠針對病情發揮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種藥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稱之為藥物的偏性,意思是說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所表現的陰陽偏盛或偏衰。但古人未能對藥物作用的物質基礎進行深人的探究,以藥物的偏性來解釋藥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只能對藥物作用進行高度概括。

3討論與思考

祖國醫學是我們祖先的發明和創造,不僅是中華傳統遺產,也是代表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后代巨大無形的寶庫。我國口腔醫學的發展與中醫學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中醫口腔科是祖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由于受歷史條件限制,一些理論尚不清晰其科學內涵,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我們都是從事牙膏生產和應用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肩負著生產、科研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重任,所以我們必須對中藥牙膏所采用的中藥應有所了解。盡管目前中藥牙膏的品質在不斷提高,但還存在諸多不足,很多工作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地去研究。

3.1改進落后的傳統提取工藝

改變黑、大、粗的煎煮提取工藝。因為這種中藥煎煮法,質量低,粗糙,均一性和療效差。在提取過程中可能因溫度及溶液中復雜的化學成分環境使溶液發生物質間的絡合、水解、氧化、還原等反應,也可能生成溶液中原來沒有的某些新物質,從而影響藥物的藥效,另一方面嚴重影響牙膏的口味、香氣、色澤和穩定性。

3.2標準化中藥提取

對所選擇的中藥應研究確定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再進行提取,達到“去其槽粕,取其精華”,使其化學性能、藥理作用都有明確表達。避免過去中藥牙膏的藥物用量采取“一鍋端”,如散彈打鳥,其藥物作用成分、機制等細節無法言明。

3.3實現中藥現代化

第5篇

關鍵詞:中醫;四診;中職;體育課堂

我國古代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綜合運用了我國診病的“四診”理論――望、聞、問、切,他認為:“越人之為方,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之法,辨“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八綱之癥,通過望其形色、聞其氣味、問其感覺、切其脈搏,找準病因,對癥下藥。基于中醫“四診”原理,能否將中醫“望、聞、問、切”的精髓應用到中職體育教學中,以便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鍛煉的情況,及時調控體育教學過程,打造高效的體育課堂呢?實踐證明,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中醫“四診”理論,有利于教學過程更趨合理化、科學化、安全化,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中醫“四診”理論

四診是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古稱“診法”。《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診法何如?……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可見診法就是對人體進行全面診察的方法,借以判斷人的健康與疾病狀態。《內經》奠定了四診方法的基礎,《難經》則明確指出了四診的基本概念。四診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特點,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直接地獲取信息,醫生即刻進行分析綜合,及時作出判斷。四診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體觀念和恒動觀念的基礎上的,是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的具體運用。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和普遍聯系,就是四診原理的理論基礎。四診是搜集臨床資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臨床資料則要求客觀、準確、系統、全面、突出重點,這就必須“四診并用”“四診并重”“四診合參”。《難經》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論,并非將四診的意義分成等級,而是強調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這些技巧的難易程度。早在《內經》就明確提出了切勿強調切診的觀點,《素問?征四失論》說:“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世,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只有將四診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參伍,才能全面、系統、真實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中職學生的特點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是在初中畢業后被分流出來的特殊群體,他們這一特殊群體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學習基礎普遍偏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認知能力還停留于小學或初中水平,他們幾乎沒有在學習中獲得什么樂趣,更談不上成功感和成就感了,自卑心理嚴重;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意志薄弱,不能圍繞一個目標作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有的淺嘗輒止,有的半途而廢;有些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情緒波動大,心理更是頻繁變化。在學習的外部環境方面,學校為其配置的教材偏深偏難,脫離中職學生的學習實際,不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再加上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集中到一塊兒,他們因志趣愛好一致,情趣氣味相投,很容易粘在一起。這些學生人數眾多,又加上幾乎沒有學習的壓力,有足夠的時間去“串門”,聯絡感情,互相感染,互相“熏陶”。所以,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若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不暢、了解不深、預判不準、措施不當,將導致教師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脫節,從而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中職體育教學的特點

體育教學系統的基本要素有三個,即認識和發展的主體――學生,被認識的客體――課程教材,促進主體認識和發展的媒體――教學方法和手段、環境條件等。這三個基本要素又構成了體育教學系統的三個基本矛盾,主體與客體的矛盾,質體與媒體的矛盾。以上各種矛盾的運動是體育教學的內在機制,決定著體育教學的功能。體育教學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任務是培育人才,促進人的身心發展,并且通過“活動”(或者“身體練習”)得以實現。教師和學生互為教學的兩個主體,使得教師與學生達到辯證統一,相互依托,相互轉化,互為矛盾。

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屬同一層次,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體育認知能力比普通高中差異明顯,這與部分學生初中時學習習慣不好,甚至厭學、逃學關系密切。在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中,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取動機差,情緒自控能力弱,對班集體活動缺乏熱情,缺乏動力,社會情感表現冷漠,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在很多場合或活動中,表現出意志品質薄弱,如,在體育教學組織的中長跑考核測試中,大部分學生缺乏那種咬牙堅持跑完全程的毅力,而是明顯表現出一種怕苦怕累的厭煩心理。所以,在中職體育教學時教師充分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深入了解和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其克服困難、重塑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中醫“四診”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1.望診,洞察學生情緒的窗口

人的精神、表情、言語及動作等是其內心、思想活動的外在表現。在中職體育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臉色、表情、動作、行態等方面的變化,就能及時了解其思想變化,從而及時疏導、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行為。如,在教授校園集體舞的雙人互換位置的動作時,一開始男女生配合比較順利,可練習幾次之后,就發現大部分的女生雖然熱情很高,但不如前幾次認真,動作不到位,躲躲閃閃,甚至有的干脆不做。注意到這一現象,再仔細觀察學生的練習,很快就發現問題所在:問題出在男女雙方的動作規范性上。這個動作要求雙方在上步拉手時,左手胸前平屈,右臂側平舉。部分學生在上步時都邁到了對方的身體后面,雙方左手胸前平屈動作不規范,從而導致男生的右臂觸及女生的上體。發現這個問題,教師立刻引正,并強調兩點:一是雙方在上步時一定不要邁到對方的身后,最佳位置是雙方右腳的前腳掌左右重疊;二是雙方左手胸前平屈時手一定要超出身體平面,上體保持正直,頭稍向右轉。通過這一及時引正,不但規范了動作技術,而且還解決了部分女生的難言之隱。如此可見,中職體育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望診”對學生的“錯誤”動作與思想的及時糾正很有幫助。

2.聞診,捕捉學生內心的軌跡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傾聽。言為心聲,說話的內容、方式和流露的情緒色彩及學生間的相互討論、交流的言語、方式等都會給我們提供反饋信息。在中職體育教學當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師不能很好地傾聽學生的意見,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首先要敢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中職學生之間相互都有性格和身體差異,教師要擺正對待學生的態度,也要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有耐心地解決所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策略,隨時準備改變自己教學的態度和方法,要尊重學生、善待學生、體貼學生。孔子說:多聞厥疑,慎言其余,則寡尤。不知言,無以知人。如,球類教學比賽時,可以根據學生相互配合中的言語、行動,來判斷小組中的強者與弱者、自以為是者與信心不足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分組(由同質分組變成異質分組,或由異質分組變成同質分組),或改變比賽規則(如籃球比賽中的弱者四分球的出現)等。

3.問診,探索學生心靈的密碼

中醫上的問,是向患者提出各種問題,以確定患者病情。中職體育教學中的“問”有四層含義:首先是“提問”,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有效方式,更是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其次是“側面問”,個別學生的一些難言之隱,或是部分學生的“錯誤”認識及不當行為,教師可以通過側面的問,了解事實,從而對癥下藥,或正確引導,或小心呵護,或旁敲側擊。在中職體育課堂中,我們要通過問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到教學的核心當中去,我們必須要理清頭緒,準確地判斷情況,問學生相關課堂問題,如果沒有問這個環節,在有些問題上我們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認不清事實的本質所在,摸不清真實的情況。例如,有些學生活潑好動,練習時力爭使每一個動作做到最好,表現出來的情緒也很高漲,但事實上他的運動量已經超越了自身的承受水平,這樣大強度的練習會對學生生理機能的良好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進而導致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上課脫軌,達不到教學的真正目的。所以體育教師要主動出擊,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4.切診,透析學生內在的潛能

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善于根據學生的具體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善于運用教學評價,運用學生的自評、互評及教師的參與性、指導性、激勵性評價。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來自于學生對教學過程的“自省”與相互“提醒”。如,在前滾翻的教學過程中,原安排是學生兩人一組,一塊小墊子,均勻分布在12分為的圓周上,每人原地做6次后,然后再每人做兩次并且每做一次向老師方向移動一個小墊子的位置。由于學生的情緒高漲,有幾組女生提前集合到了老師的近處。看著這幾組女生,這時老師靈機一動,大聲地對其他幾組的學生喊到:“同學們,你們看,這幾組女同學,她們為了盡快學到新的技術,向老師提出了學習的要求,下面你們也模仿這幾組女同學,每人做兩次并且每做一次向老師方向移動,看那組做得最好。”同時要求已靠近老師的幾組女同學再原地做兩次,老師的這一評價不但激勵學生向榜樣學習,還有效地糾正了提前到老師面前的幾組的作法,巧妙地處理了突發事件,有效地調整了課堂教學節奏,更是教師教學機智的一種體現。

“四診”通過局部的病變從而看到整個身體的病情,進而又通過觀察全身診斷出局部的病情,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是統一的,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托、相互協作,只有合理科學地運用中醫“四診”的診斷方法,才能客觀、準確、系統地了解疾病,從而對癥下藥地開出正確處方。如果只強調一種診法的重要而忽視其他,就會影響對疾病的判斷。借鑒中醫“望、聞、問、切”理論,我們對于中職學生體育教學工作,就要深入中職學生群體中去,深入了解教學實際,認真觀察教學過程,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及建議,通過科學合理的整合,做出正確的結論,應用科學的方法,用實際行動解決中職學生體育課堂的實際問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升,讓我們的中職體育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張志勇,曹莉.體育教學論[M].科學出版社,2005-01.

[2]劉寶軍,高智.思想工作“望聞問切”[J].黨政論壇,2006(5).

[3]陳博.“望聞問切”話民生[J].新聞傳播,2009(7).

第6篇

小波變換近年來發展迅速,作為傳統Fourier變換的繼承和發展,小波變換解決了Fourier變換所不能解決的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如突變信號與非平穩信號)。中醫診斷的主要方法為望、聞、問、切,其中望診和切診至關重要。本文對小波變換在望診和切診中新的應用,即對中醫診斷圖像的處理(包括圖像增強、去噪、融合、壓縮)和對中醫脈象信號處理進行了簡要的綜述。

【關鍵詞】 小波變換 中醫診斷 中醫圖像處理 中醫脈象特征分析

【Abstract】 Wavelet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any years,as the inheritor and the offspring of traditional Fourier transformation, it resolves several problems which Fourier transformation cannot solve(such as mutative signal and unquiet signal).The main methods of the Chinese medical diagnosis are observing, smelling, consulting and pulse-taking,especially the observing and pulse-taking. This article give a summarize about the new application of wavelet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medical observing and pulse-taking, that diagnostic image processing of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image enhancement ,noise elimination ,fusion ,coding compression) and pulse signal of Chinese medicine .

【Key words】 wavelet transform; Chinese medical diagnosis; Chinese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Chinese medical pulse signal

小波的概念最初是由法國地球物理學家J.Morlet提出,最初是為了更好地分析地震波的特性。經過20余年的發展,目前小波理論在圖像處理、醫學信號處理、信號分析、語音合成、計算機視覺、數據壓縮、大氣與海洋波分析、地震信號處理、分形及數字電視等許多領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在中醫診斷方面,小波變換主要具體應用在對中醫診斷圖像的處理和中醫脈象信號處理上,使望診和切診更準確,從而大大提高了中醫師診斷的準確率,使古老傳統的中醫通過計算機科學技術這一新的途徑發揚光大。

1 基本原理

小波變換是時間(空間)和頻率的局部化分析,通過伸縮和平移運算對信號或函數逐步進行多尺度細化的分析,最終達到高頻處時間細分,低頻處頻率細分,能自動適應時頻信號分析的要求,從而可聚焦到信號的任意一個細節,所以說小波變換有兩個特點,即自適應性和數學顯微鏡性質,能根據對象調整各項參數和調焦。

2 小波變換對中醫診斷圖像的處理

小波變換對中醫診斷圖像中的處理和對西醫診斷圖像中的處理大體相同,都是利用小波變換的特點使得醫學診斷圖像更有利于識別病征[1],具體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中醫診斷圖像增強 在中醫診斷圖像中,圖像會難免有對比度差或者圖像邊緣模糊一系列不利于診斷的因素,對于中醫師的準確診斷有不少的障礙。傳統的圖像增強的方法往往基于像素灰度變換的空間域增強和基于濾波操作的頻率域增強來達到圖像增強的目的,這樣會或多或少產生圖像的局部失真和噪聲增強。小波變換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點,即在不改變圖像的精確度的情況下,對圖像的輪廓進行一種補償式的增強,使得中醫師在對診斷圖像進行分析診斷時,更好的把握病人的病情,基于小波變換的醫學圖像增強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李清順等[2]分析了采用分形增強的方法,在分形增強后又采用了小波增強圖像的方法,使圖像邊緣輪廓增強,達到了更好的視覺效果,并且避免了單純采用小波增強方法會使圖像噪聲也增強的不足。侯艷芹等[3]分析了將尺度系數和小波系數進行不同的處理,分別利用兩步提升增強法對小波變換后的圖像低頻信息進行增強和軟域值算法對小波變換后的圖像高頻信息先進行去噪, 然后再增強,最后把這兩部分綜合起來進行小波反變換得到圖像的一種新的方法。王修信等[4]提出將超聲醫學圖像投影到小波變換域,然后利用軟閾值技術方法進行降噪處理最后使用非線性增強技術提高圖像對比度。處理結果有效地去除原圖像的斑點噪聲,使圖像中較模糊、對比度差的細節得到增強,優于傳統的直方圖均衡增強方法。武杰等[5]在基于小波變換的醫學圖像增強方法中,分析比較了3種基于小波變換的醫學圖像增強方法,得出小波變換避免了窗口濾波運算,在變換域中更加靈活,更加有效,得到的處理圖像層次感更分明,增強效果更明顯,更有利于醫師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綜上所述,通過小波變換能夠使中醫診斷圖像更為準確的反映病人的身體各項機能,使中醫師根據中醫診斷圖像做出更精確的判斷。

2.2 中醫診斷圖像去噪 在中醫師進行診斷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圖像難免會混入噪聲,使圖像的信噪比下降,提高了中醫師對中醫診斷圖像分析的難度,對中醫師的正確診斷有諸多不利的影響,降低中醫師診斷的準確率。對于醫學圖像處理的傳統去噪方法主要有:鄰域平均法、多幅圖像平均法、中值濾波等。小波變換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高了圖像的信噪比,張昌林等[6]概括提出了一種改進的基于小波變換尺度間相關性的去噪方法,小波變換對整個圖像變換從時域變換到頻域,然后再量化、編碼、輸出,這樣就保留圖像的精細信息,滿足中醫疾病診斷圖像的要求。對診斷圖像進行去噪處理和方法二維小波變換大大提高了中醫師對圖像的準確率,可以檢測出患者病患的輪廓線,從而有助于提高中醫師對各種疾病的診斷準確率。陶玲等[7]分析了醫學圖像的噪聲主要分布在圖像的高頻成分上,對小波分解的高頻系數作處理來達到去噪的目的。二維小波變換在當高頻噪聲含量較高時,可以采取低頻濾波法;當高頻噪聲含量不高時,可采用小波閾值化去噪法對小波變換域的系數進行篩選。郭敏等[8]分析提出了一種基于小波分析理論的醫學超聲圖像噪聲的綜合抑制方法,首先對醫學超聲圖像進行對數變換,將乘性噪聲變成加性噪聲;然后進行多尺度小波變換,將圖像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尺度上的小波系數,對變換后不同尺度的高頻子圖像進行非線性小波軟閾值處理,閾值處理后的高頻子圖像進行增強;最后,經小波逆變換和指數變換恢復去噪后圖像。結果證明該方法可有效保留細節信號,極大限度地去除斑紋噪聲。這些文獻均證明了基于小波變換不僅可以去除殘留的噪聲,而且去噪后獲得的圖像更加清晰,這樣一種方法運用在中醫診斷圖像上,使中醫疾病診斷圖像有很好的視覺效果,消除噪聲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中醫師診斷的準確率。

2.3 中醫診斷圖像融合 圖像融合在醫學方面的應用是通過對多幅圖像的冗余信息和互補信息進行處理, 將不同模態圖像的信息綜合起來,集中到一幅圖像中表達, 為醫生提供更加有效的診斷信息。這種方法在西醫診斷中應用廣泛 (如CT、MRI、PET等),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不同模態的圖像。同樣我們也可以將此方法運用到中醫的中醫診斷圖像中。唐晶磊等[9]提出了一種基于小波變換的醫學圖像融合方法,而且證明基于小波變換的圖像融合效果非常好。對圖像進行小波分解后, 形成了不同頻率分辨率的細節信息, 針對不同頻帶子圖像的小波系數進行組合, 形成融合圖像的小波系數。融合后的圖像保留了原始圖像的紋理和邊緣特征, 消除了圖像的塊狀偽影, 有效地將圖像所提供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圖像的主觀視覺質量有明顯的提高。陶觀群等[10]分析了基于小波變換的醫學圖像融合方法不僅可用于 CT圖像上觀察到的骨組織結構和MR圖像上對照軟組織信息的融合,而且還用于來源于CT或MR圖像的解剖信息與來源于PET或SPECT圖像的功能信息融合。在外科手術導航系統中,將手術前所得的 CT和MR的病灶三維圖像與手術中所得到的實時X熒光圖像或超聲圖像進行融合,有利于實時地指導和觀察,確保手術順利準確地進行。

2.4 中醫診斷圖像數據壓縮 中醫診斷圖像經過小波變換后生成的小波圖像的數據總量與原圖像的數據量相等,即小波變換本身并不具有壓縮功能。之所以將它用于中醫診斷圖像壓縮,是因為生成的小波圖像具有與原圖像不同的特性,表現在圖像的能量主要集中于低頻部分,而水平、垂直和對角線部分的能量則較少。湯樂民等[11]證明了小波變換非常適合于醫學圖像壓縮編碼等醫學圖像的處理。樊華等[12]也提出建立在小波分析基礎上的心電信號準無損壓縮算法是可行的。小波分析的優點是重建后的信號同原始信號相比幾乎沒有損耗;而且由于小波只需分解一層還具有算法簡單和運算速度快的特點。該方法不僅可用于心電信號壓縮方面,而且當所采集的信號其數據變化范圍較大時,也可應用基于小波分析的準無損壓縮算法來進行壓縮。

3 小波變換在中醫脈象信號特征分析中的應用

脈診是中醫診察疾病的重要手段,脈象反映的是人體的生理與病理信息,脈象信號具有隨機性和非線性等特點。由于小波變換有“數學顯微鏡”這一特性和良好的時-頻局域化性質,我們可以通過小波變換這一方法對脈象信號進行處理。謝家宇等[13]應用連續小波變換分析了15例海洛因吸毒者和15例正常人的脈象信號,提取了吸毒者脈象信號中的異常信息,為戒毒治療的評估與改進提供客觀依據。研究結果表明,連續小波變換是處理脈象信號的有效方法。岳沛平等[14]分析了小波變換對脈象信號處理的另一種具體方法,即先將脈象信號消噪,利用小波變換具有良好的時-頻局部化的能力和對非平穩信號突變點的檢測能力,對脈象信號同時進行時域、頻域特征值的提取和分析,然后對脈象信號的特征值采用不同尺度的分析,在信號的不同部位得到最佳時域分辨率和頻域分辨率,此外再提取脈象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能量這一表征脈象的新的特征值。結果表明小波變換有助于提高系統對不同脈象的識別能力,尤其是對相兼脈的辨識。

4 總結

小波變換這一技術在近幾年發展迅速,在各行各業都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在中醫診斷這一領域內不斷有所突破,然而中醫古老悠遠且博大精深,相信這一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小波變換在中醫診斷中的應用發展可以借鑒小波變換在西醫診斷運用中的成功經驗,這樣有利用將小波變換這一現代化技術更好的輔助中醫診斷,推動中醫的積極發展,小波變換也必將對于未來中醫的遠程醫療、中醫醫院信息化(HIS、PACS)、中醫電子健康工程項目(E-HEALTH)等中醫診斷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的診療方案的開發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瑩.小波變換在醫學圖像處理上的應用.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6,27(7):1279-1280.

2 李清順,楊定楚,秦前清.基于分形小波變換的醫學圖像增強.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5,26(3):807-809.

3 侯艷芹,李均利,魏平,等.一種基于二維離散小波變換的醫學圖像增強算法.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6,7:227-228.

4 王修信,胡維平,梁冬冬,等.基于小波分析的超聲醫學圖像非線性增強.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5,18(8):197-199.

5 武杰,聶生東,黃勇,等.基于小波變換的醫學圖像增強方法的比較分析.生物醫學工程研究,2005,24(2):67-69.

6 張昌林,高紅艷,侯玉,等.小波變換在中醫診斷圖像中去噪處理的應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0(4):70-72.

7 陶玲,王惠南,顏廷勇.二維小波變換及其在醫學圖像處理中的應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4,36(3):373-377.

8 郭敏,馬遠良,朱霆.基于小波變換的醫學超聲圖像去噪及增強方法.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6,22(9):1435-1437.

9 唐晶磊,何東健,趙文文,等.小波變換在醫學圖像融合中的應用.醫學信息,2007,20(1):1-3.

10 陶觀群,李大鵬,陸光華.小波分析方法在醫學圖像融合中的應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31(1):82-86.

11 湯樂民,李敏.醫學圖像壓縮中的小波變換技術.南通醫學院學報,2003,23(4):503-505.

12 樊華,鄭小林.基于小波變換的醫學圖像壓縮.山東生物醫學工程,2003,22(2):14-17.

第7篇

20世紀中葉,科學家們發現一種比太陽表面亮度高出100億倍的光,這就是激光。

神奇的激光

激光被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激光器也被稱為是20世紀的四大發明(計算機、半導體、原子能、激光器)之一。

激光又叫鐳射,是受激輻射光放大的意思。要弄清激光,首先得從物質的原子結構談起。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電子繞原子核作高速運動,猶如九大行星繞著太陽運轉一樣。電子排列是分層的,內層電子能量低,外層電子能量高,如果施加外力,使內層的電子跳到外層,而外層的電子再跳回內層,就會發出燈光般的光束。激光發光的基本原理就是電子跳躍而發射的光。當人們通過強大的外力激發,使某一物質中內層電子悄悄地跳到外層,使外層的電子越聚越多,而后,來一個反跳,使眾多的高能電子一下子跳到低能的內層。這樣,就會發出強大的光束,而這種強大的光束就叫做激光。

人們之所以給激光冠以神奇的稱謂,是因為它有獨特的本領:方向性強、顏色純、能量大等。它的用途十分廣泛。用激光來加工機械可謂削鐵如泥,任何金屬在激光面前都可以任意切割;將激光用于通訊,攜帶信息量驚人,可使上億部電話同時通話;用于軍事,激光武器可輕易擊毀敵方坦克、飛機、導彈,甚至衛星……如今,激光器已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科技、國防等領域,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更是前景廣闊。

激光的醫學應用

回顧醫學科學的每一步進展,無不是各個時期新興技術介入的結果。當代最重大的科技新成就之一就是激光技術,它不僅為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開辟了新的研究途徑,而且為臨床診治疾病提供了嶄新的手段,現在已經形成了又一門新興的醫學科學――激光醫學。

現在,國內外都有激光醫學方面的學術組織機構及相應的學術刊物,各種學術會議也已國際化、專業化、定期化。世界上已有40多種醫用激光器械銷售,且其銷售額每年超過10億美元。有不少醫科院校都開設了“激光醫學”課程。

利用激光的特性,以及它與生物組織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特異規律,可以用于研究、診斷和治療疾病。比如,自20世紀70年代起,醫生就已經利用激光干涉術、激光透照術和激光偏振技術等,來測量血液、尿液和人體其他組織的成分、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識別和分辨細胞是否病變或癌變;用強激光束,可對病灶施行凝固、汽化和切割等手術,與傳統的解剖刀比,激光刀多不出血或少出血;用弱激光照射人體組織,可達到理療照射治療或光針灸治療的作用,與傳統理療中的光療比,激光的療效顯著提高,且適應證更加廣泛。

近年來,激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又取得了長足進步,為心血管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

“激光照進血管”

隨著城市中“三高”人群越來越多,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持續飆升。由于這類疾病多屬慢性病,很多都需要終身服藥,不少“三高”患者成了外加 “高經濟負擔”、“高藥物不良反應”傷害的“五高”人群。于是,重視非藥物療法成了很多專家學者的共識。

在這種情況下,激光對人體微循環和血液流變性的改善作用讓科學家們眼前一亮。他們發現,利用低強度弱激光進行體外照射,對心腦血管疾病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這無疑又讓人們對激光的神奇作用有點好奇:激光是如何改善人體的循環系統的呢?

許多學者對低強度弱激光的治療作用及其作用機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綜合目前的研究成果,概括起來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的作用:

讓血液流動更加順暢

血液循環是維持內環境平衡與穩定的關鍵,只有血液在體內不斷地循環流動,才能保障臟器組織得到正常的血液灌注,及時供給氧和營養物質,維持正常代謝和排泄代謝產物。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血液和血管,你就會發現,其實最細的毛細血管直徑只有紅細胞的1/3,正常紅細胞在微循環中只有變形才能通過。

而紅細胞變形需要能量,若能量不足或脆性增大,則會使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并使其因通過微循環困難而淤滯于毛細血管前的微小動脈內,導致組織缺血缺氧和代謝功能障礙,發生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而弱激光血液輻射則可以增強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和減低血黏度,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和衰老的預防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對“三高”的積極作用

有研究發現,采用橈動脈體外激光照射7~3O天,可明顯降低患者的有害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血壓患者經低強度激光照射,可改善血流狀態;通過弱激光的光熱效應和光化效應,可影響細胞膜的通透性,使酶的活性增強,進而可調節或增強糖代謝,對降低血糖和防治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

增加攜氧能力

激光照射治療可使機體的血氧飽和度與氧分壓升高,紅細胞吸收激光能量后,其表面脂質層溶脫變薄,使紅細胞變形能力、攜氧能力增強。據報道,肺換氣不足、缺氧性心肌收縮不全和心律失常患者,接受激光治療后癥狀可以顯著減輕。

大量研究表明,弱激光療法可以降低紅細胞的聚集性,增強紅細胞的變形能力,使血液處于低凝狀態,改善血流動力學和組織微循環,有效地防止微小血栓的形成。用中醫的觀點來看,激光血療所起到的作用可歸納為活血化淤、清熱解毒、扶正固本、益智補腦、醒神開竅。

激光治療儀獲醫學專家首肯

第8篇

【關鍵詞】肝膽管細胞癌;MRI;診斷;分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744-02

肝膽管細胞癌屬于一種臨床上較少見的原發性肝癌,它起病隱匿、生長速度快、發生轉移的幾率大、患者生存率不高;可于任何年齡段發病,一般以40-49歲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磁共振(MRI)是一種新的高科技診斷技術,對肝臟內多種疾病均可良好顯示和檢測,在肝膽管細胞癌的診斷準確率方面MRI要優于CT檢查。我科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間,對臨床懷疑為肝膽管細胞癌的26例患者進行了MRI診斷,現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6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間收治的疑似肝膽管細胞癌病例,年齡范圍為44-67歲,平均年齡為51.6歲;其中,17例男性病人,9例女性病人;26例病人均先后進行了MRI及術后病理檢查。

1.2 方法 26例研究對象均使用西門子Avanto 1.5T超導型磁共振系統,相控陣體部線圈;在研究對象一次性屏氣下,對肝臟實施全方位掃描,時間一般為15-22s,掃描層厚度為6-8mm。應用二維快速小角度擾相梯度回波軸位和冠狀位T1WI及呼吸門控T2W I快速恢復快速自旋回波,同時加用脂肪抑制技術;冠狀面掃描時應用TR3.5-3.9ms,TE1.0ms;需行動態增強掃描者,先按照0.1mmol/kg配置釓噴替酸葡甲胺,注射12-18s后進行掃查。

3 討論

MRI診斷肝膽管細胞癌的基本原理為:機體器官組織中氫原子核,經強大均勻磁場作用及特定射頻脈沖激發時,發出信息信號,這些信號被MRI接收設備處理后成像。基于氫原子核在機體水分中存有,而肌體任何的病理過程均可有水分的改變,從而引發氫原子核的變化,進而產生了磁共振影像的改變【1】。

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為肝膽管細胞癌的主要起源部位,多數為導管狀腺癌,少數為狀腺癌及黏液腺癌;它主要有三種生長方式,即為膽管周圍浸潤、腫塊和膽管腔內生長。鏡下可見癌組織為實性團塊,主要成分為癌細胞、纖維組織、壞死組織及粘蛋白;癌細胞排列為索狀或巢狀,于癌巢間我們可發現有豐富血竇【2】;以上各組成成分所占比例、分布情況在腫瘤不同位置上均有所不同:腫瘤主要為大量癌細胞、少部分纖維組織,而多量的纖維組織和少量癌細胞構成了腫瘤中央部分,粘液腺癌中可見粘蛋白成分,通常會在癌細胞網內存有大量的粘蛋白成分。肝膽管細胞癌的MRI早期強化的病理學成像基礎為未有死亡的、存活著的惡性腫瘤細胞,肝膽管細胞癌癌腫的MRI延遲強化的病理基礎為纖維組織成分。

肝膽管細胞癌MRI診斷圖像1例

MRI圖像顯示有肝門部位或者肝裂被壓迫變窄、閉塞或位置偏移,肝內血管如下腔靜脈壓迫變形及走向發生偏移,以及肝臟表面有局限性突起等肝膽管細胞癌占位跡象;腫塊邊緣欠清晰且不規則;在肝門及腹膜后可探及轉移性癌腫;在T1加權圖像上,肝膽管細胞癌信號強度高低不等,可呈低信號、高信號和等信號;在自旋回波長、多回波圖像上,大部分肝細胞膽管癌呈不均勻的高信號區【3】,并隨著回波時間延長信號強度的衰減,信號也變得更不均勻。

不可單純的依據MRI圖像進行本病的診斷,需結合其他各方面資料進行綜合判斷,才可降低MRI的誤診率。本次的26例研究對象,其中有1例肝臟良性腫瘤同時合并有感染的病人,由于周圍形成炎癥過程而發生炎性滲出,結果導致腫塊邊界模糊不規則,而誤導診斷醫師做出了癌腫浸潤形成的錯誤診斷;此例病人經術后病理確診為肝臟巨大良性腫瘤合并感染。

MRI檢查診斷技術是近年來新的有效診斷肝膽管細胞癌方法之一【4】,動態對比增強序列手段的開展和應用,使得肝膽管細胞癌的MRI檢出率和顯示率進一步提高,我們本次研究的結果也證實了MRI診斷肝膽管細胞癌具有高準確性,診斷準確率高達92.4%,誤診率僅為7.6%;既往核磁共振檢查技術的診斷效果遠較CT檢查差,現如今,隨著MRI掃描時間不斷的短縮,其成像分辨率也逐步的提高,從而極大程度的提高了肝膽管細胞癌術前MRI診斷的準確率;由此可見,MRI診斷肝膽管細胞癌確實具有極多優勢。但其同時也是存在有缺點的,并不是適宜所有的群體采用,有其應用的禁忌癥和適應癥;故要求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當依據病人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宜的、恰當的檢查方法,應盡量的使用MRI聯合多種診斷方法對病人實施檢查和診斷,以便及時的、精準的給臨床醫師提供術前評估參考資料,使醫師能選擇出正確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范兵,劉善德,王霄英.膽管癌的影像診斷及進展[J].當代醫學,2009,12(26):697-698.

[2] 潘晶晶,鐘燕,王海屹,蔡幼銓,葉慧義.膽管細胞癌的CT、MRI表現[J].當代醫學,2009,8(26):396.

第9篇

【關鍵詞】 血液流變學; 血液的流動性; 血液的粘滯性; 血液循環; 牛頓流體; 非牛頓流體

血液流變學是一門研究構成血液循環的血液和血管流動和形變的科學。它不僅對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有積極意義,而且為診斷、預防與治療提供了關鍵性的手段。中醫的血瘀和血液流變學的血液流動性和粘滯性異常、血瘀證和血液流動性的粘滯性異常綜合證,特別是其中的高血粘綜合證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本研究將血液流變學的理論結果與中醫活血化瘀療法相比較,指出現代科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可以來解釋和指導傳統療法。

1 血液流動特征

法國醫生泊肅葉通過研究心臟和血流關系,得出了牛頓流體在剛性管中的流動規律。經過積分計算出流速υ、流量 Q為:υ=R2-r24ηL(P1-P2)(1)Q=πR48ηL(P1-P2)(2)其中r是離中心軸距離,R 是管半徑, L是管的長度, P是流體壓強, η是流體的粘滯系數又稱粘度。公式(2)即稱為泊肅葉公式,適用范圍是牛頓流體作穩定流動(即層流)。心臟在收縮期,主動脈處有湍流出現。血液是非牛頓流體,一般不適用此定律,要進行適當的修正。血液流動時的測量結果是當切變率低時,其粘度很大;而當切變率高時,粘度變小,流動狀態近似于牛頓流體。因此血液的粘度不是常數,而是隨著切變率的增大而減小,其粘度稱為表觀粘度ηa 。另外紅細胞壓積H與血液表觀粘度有關。在同樣切變率下,H越高粘度也越高,非牛頓流體的行為越顯著。因此,我們可知牛頓流體的表觀粘度就是它的粘度,與切變率無關,非牛頓流體的表觀粘度是隨切變率變化的變量。

血液在高切變率的條件下,其流變性從非牛頓區過渡到牛頓區。流動狀態與Casson 經驗公式非常符合,即:=1ηc(τ-τc) τ>τ00 τ=τc其中 為切變率, τ為切應力, τc為Casson屈服應力,ηc 為Casson粘度。可見血液是具有屈服應力的塑性流體,要使血液流動,必須>0 ,即 。將Casson經驗公式代入泊肅葉公式(2),得到Casson流體的流量公式Q=πR48ηc dPdx·F(ξ)(3)ξ=2τcR(dPdx)-1上述流量公式與泊肅葉公式十分相似,多了一項修正因子F(ξ) 。當τc=0時,ξ=0 ,F(ξ)=1 ,流量公式即成為泊肅葉公式了。由于流阻隨管徑的減小而顯著增大,當流量Q為零時,此時的壓強稱為臨界封閉壓強,它與血管的緊張度和血液的屈服應力 的存在有關。當壓強差小于或等于封閉壓強時,小動脈封閉。dP和τc 取決于心臟的動力。

2 血液流變學與活血化瘀療法原理

2.1 血瘀證與血液流變學

血液是一種由水、無機化合物、各種大小的有機分子以及蛋白質、糖等高分子組成的流體,具有流動性和粘滯性。中醫認為血瘀證是由于“血行失度”或“血脈不通”所致,表現為“血凝而不流”、“瘀滯而不行”等,這與血液流變學關于血液的流動性和粘滯性在病理情況下發生異常,造成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栓形成,引起血液流速緩慢或阻滯等表述基本相同。

中醫認為“痛有定處”是“瘀血阻滯”的表現,有“不通則痛”之說。經測定發現這些人群的血液粘度比健康人高,而疼痛程度與血液粘度的變化有密切關系。在出血性中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血液粘度比健康人低。

由泊肅葉定律可以推知,血流量的大小取決于心臟、血管和血液3個因素。血液是非牛頓流體,其主要特征是粘度隨管徑的大小、長度、壓力差的變化而改變。血液和血管兩個因素中,血液起主導作用。就血管而言,其幾何形狀、管徑大小、彈性、管壁的平滑度、收縮性以及壓力差對血液流動的影響是通過對血液的流變性和粘滯性的影響表現出來。比如,血管的擴張可導致血液粘度降低等。因此,不論血液或血管的病理變化最終都表現為血液流動性和粘度的變化。血瘀證和血液的流變性異常和粘滯性異常綜合性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

至于心臟因素,由修正后的泊肅葉定律可知,壓強差dP (即P1-P2 )產生于心臟的動力。對于血瘀證,若心臟動力不足,dP 降低,造成切應力 減少,血液粘度必然增加,甚至會出現聚集態,從而進一步加大心臟的負擔。

2.2 活血化瘀療效原理與血液流變學

拔火罐是五千年前延續至今的中醫傳統療法,具有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等特點。治療時由于罐內產生負壓,使皮膚拱起即體積增大。而增大的體積是由皮膚、血管、肌肉等軟組織即粘彈性物質和血液組成。粘彈性物質在壓強變化時,體積變化甚微,而真正增大的是血管(即管徑)。由泊肅葉定律可知流量與管徑的4次方成正比,即管徑增加一倍,流量將增大16倍,流速亦增大4倍,活血作用顯著。

針灸治療時,針刺某些特定穴位,比如人中等,通過動作電位傳導至神經中樞,促使心臟跳動,增加了壓強差dP 。當切應力τ 超過τc 時,可使血液流動恢復。

丹參、紅花等中藥對治療冠心病、缺血性中風等有良好療效,其作用是增加血流量,減小外周血管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尤其是改善微循環。復方“達營湯”、芎龍湯、單味或復方丹參等都有增強血液的流動和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血液流變學指出了各種影響血流的因素可通過不同的途徑產生同一效應(即血液的流動性質和粘滯性)的現象。可看出各種活血化瘀藥物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粘度、解除痙攣、改善通透性、對血小板的解聚、避免聚集態的形成、降低脂質等作用。實際上最終均可達到改善血液的流變性和粘滯性的目的。

對活血化瘀療效原理的研究,從目前的血液流變學擴展到對血液的生物化學,內分泌免疫學等更廣的領域,期望將來有進一步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談正卿,顧啟秀. 中醫工程學概論. 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 97~106.

2 陳亞珠,黃耀熊. 醫學物理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8~55.

第10篇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因此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而科學是可重復的客觀規律,因此哲學包括科學。在主觀哲學中,一種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驗證的主觀真理(如果論述所處角度,就成為科學);另一種是從未驗證,卻認為是對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醫是一種哲學,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模式基礎之上具有其獨特的中醫藥理論思維方式的醫學體系。中醫學作為一種以中國古代哲學為基礎的建構醫學體系,其形式必然表現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原理,即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主旨,其核心是陰陽和五行,其中尤以陰陽為所有理論體系構建的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精氣學說

精氣學說是一種古代哲學關于宇宙生成及發展變化的認知體系,其自身認為:宇宙的本源是精氣,以精氣為介導的宇宙是一個萬物相通的有機整體;作為宇宙萬物之一的人類,其構成亦離不開精氣;精氣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運動不息的精微物質,其自身的運動形式是推動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與變化的原動力。《周易·系辭上》說:“精氣為物。”認為精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精,又稱精氣,在中國古代哲學認知體系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精微物質,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髓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源。現代唯物主義哲學中物質是世界的根本觀點與精氣學說的物質觀頗為相似。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中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疇是氣,其普遍的范疇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兩漢時期興起的“元氣一元論(又稱“元氣論”)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認識論。

古代哲學精氣學說奠基于先秦、兩漢時期,這一時期正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因此古代哲學精氣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尤其是中醫學精氣生命論和整體觀的雛形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中醫學的精氣學說是闡釋人體內精與氣的本質、來源、分布、功能、相互關系,以及與臟腑經絡關系的系統理論。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關于精或氣是宇宙萬物本源的認識,影響到中醫學中便形成精是構成人體生命的本原,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皆由精化成形,人體的各種機能皆由氣機推動和調控產生運動變化的理論。中醫學的精氣學說融入了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精髓,將其作為一種思維范式構建其中,與其固有的理論和實踐相融洽,興起了中醫學獨特的精氣生命認知理論。但是古代哲學精氣學說認為,精氣的概念涵蓋了自然、社會、人類的各個層面,自然、社會、人類及其道德精神獲得統一的物質基礎是精氣;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精氣,精氣充塞宇宙中各個萬物形體之間,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間產生感應。這些深邃的哲學思想滲透到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拔升了中醫學的同源性思維和相互聯系的認知觀,形成了闡述人體自身完整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2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闡釋陰陽的定義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以此闡述宇宙形體物理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體系,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辨證觀念,屬于中國土生土長的唯物論和辨證法的范疇。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陰陽學說認為世界的整體是物質性的,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的結果推動了世界本身形體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通過中醫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的發展研宄及思維模式和方法論的初探,以此來解釋宇宙自然和生命本體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學說對中醫理論的指導,促使中醫學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思維范式,普遍用來解釋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及病態生命的原因和變化過程,從而更好地診斷和防治疾病,使之成為了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學說在疾病防治的認識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法于陰陽”,根據四時陰陽的變化情況養生防病;根據病癥的陰陽偏盛、偏衰情況確定治療原則:陰陽偏盛者,損其有余;陰陽偏衰者,補其不足。然后再根據藥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立法方藥,調整疾病過程中的陰陽失調,使之陰平陽秘,從而達到驅除病邪、恢復正氣的目的。

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系統論,和陰陽學說一樣,注重于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形式,從事物的結構元素關系及其運動變化形式,探索和闡釋宇宙物質形體間的運動及動態平衡。五行一詞,首見于《尚書》。《尚書·周書·洪范》曰:“穌埂洪水。淚陳其五行。”文辭對五行的特質從哲學角度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墻。”其中的五行,不單單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具體物質元素,而是從中抽象上升為哲學的理性范疇。五行學說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義、特質、生克制化乘侮規律,以此來闡釋宇宙界萬物形體間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作用關系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屬于中國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論和辨證法范疇。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構成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推動了自然界萬物形體現象的發展變化。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來闡釋人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和精神情志等諸多功能活動,形成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達成與自然環境相聯系,營造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憑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運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來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最終達到診斷和防治疾病的指導作用。因此,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主要的思維范式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對中醫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中國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上,中醫學繼承和創新的運用醫學理論來闡明人類生命活動和外界環境的關系,解釋了疾病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從多方面措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和提高生產勞動能力等,形成了中醫學獨樹一幟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中醫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思想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都具有注重宏觀觀察、整體研究、擅長思維哲學、強調功能聯系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點。

總之,中醫學是興起于中國古代的一門比較系統的醫學學科,在探索人體生命運動規律時,把中國古代較為先進的哲學理論和醫學理論有機地熔鑄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并拔升至哲學形態。中醫學以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運用綜合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醫學理論和醫療實踐,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學密切交融的特點。

4中醫學古代哲學基礎的幾點反思

中醫哲學基礎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核心,從《內經》時代以來沒有大的變化。古代較為深邃的哲學思想指導使中醫理論大放異彩,也使中醫滯澀不前。如何在新時代里與時俱進,勤奮、嚴謹地繼承和創新,進一步完善中醫理論是一個刻不容緩的醫學時代命題。

4.1中醫五行學說要實事求是,不應吹毛求疵  為了反擊廢除五行論,近代學者對五行哲學思想進行了新的研究,如從數理思想、非線性動力學、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等方面論證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須看到,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論的意義,它在構建五臟關系的研究上功不可沒,對指導臨床用藥亦有積極作用,但其畢竟只是一種研究五臟關系的方法模式,實際上五臟關系遠比五行生克論復雜得多。按數學規律,五臟可發生的兩兩關系有10種,二臟相關關系有10種,四臟相關關系有5種,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理論不利于拓展臟腑病機學的理論發展。近人有提出“五臟系統相關”說者,值得參考。

4.2系統論之下亟待完善中醫五行學說  系統論是當代最時髦的哲學話題,五行學說有系統論的雛形,但還不是完整的系統論,只能說是整體論。中醫具有系統整體性思維特點,這一點對比西方還原論有很大的優勢,但也有局限。中醫有徹底的整體論,但在局部和細節問題上常陷入僵局,這是“司外揣內”思維的結果,也是過于偏重整體論的結果。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郎非認為:為了理解一個整體或系統,不僅需要了解其各個部分,而且同樣要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生命是穩態的開放系統。不了解局部,就無法構建完整意義上的系統聯系,因此中醫理論還需在人體內部細節上多作完善,發現新的聯系方式。

4.3中醫學理論要在古代哲學基礎上進行繼承為前提、創新為契機的思想突破  首先,說到中醫理論的突破,必須正視中醫理論體系的傳承誤區。中醫具有注重整體聯系、模糊思維的特點,摒棄煩瑣的求證過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是習醫者感悟具體病機、治療原理的解釋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醫重功能不重實體,在認識人體內部細節上要借鑒解剖學的成果。在認識人體方面中醫有必要進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醫理論體系。其次,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模式是一種亟待完善的象數思維體系。因此應適當借鑒實證研宄、實驗研究,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核心,建立以藏象為基礎的象數醫學模式,充分運用中醫的意象思維來構建數理之上的直覺品質,使中醫學在古代哲學高屋建瓴的指導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日日為新。再次,拓寬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廣泛的認識論、方法論,加以系統論為借鑒指導,適當借鑒西方還原論的某些方法。但是中醫在以分析思維為模式的五臟整體論方向走的道路與西醫以結構思維模式的還原論是南轅北轍,完全等價勢必水火難容,最終也會殆盡中醫的特色和優勢。

總之,中醫理論的產生、發展是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的,其中儒、釋、道三教的哲學理論對于中醫理論的影響深遠,并伴隨著三家哲學思想內涵的不斷發展而齊頭并進。中醫思維哲學和為醫之道的知識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如浩瀚星河,可能與人類認知的絕大部分不可割裂,它們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研究挖掘。運用現有的理論和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顯性化,從多學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嘗試表現醫家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維軌跡,相信隨著后續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技術的更新成熟,在中醫學古代哲學基礎的研宄領域會得到更豐碩的成果。

第11篇

【關鍵詞】 中醫藥周期療法 盆腔淤血綜合征 臨床觀察

Cycle Therap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reatment of Gore Pelvic Cavity Syndrome (36 Cases)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ore pelvic cavity syndrome treated by cycle therap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ethods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Treatment group (36 cases) took medicine by cycle. During the post-menstrua time, the kidney and spleen were reinforced by Qi-supplementing and Blood-activating. During the pre-menstrua time, the kidney was tonified and the liver was smoothed, and the blood circulation was activated. On the 5d of menstruation cycle, used the postmenstrua medicine continuously for 10d and then changed to use pre-menstrua medicine. This was repeated by the next menstruation cycle. Two menstruation cycles were a therapy program. The control group (22 cases) took Guizhifuling capsule, three times 1d, and three capsules once time. Also two menstruation cycles was a therapy program.ResultsTh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Cycle therap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bserv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Treatment of gore pelvic cavity syndrome

盆腔淤血綜合征(又稱盆腔淤血癥)是婦科多發病、疑難病之一。主要表現為范圍廣泛的慢性疼痛,極度疲勞感和某些神經衰弱癥狀,病情頑固,難于速愈,易于復發,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運用中藥周期療法的基本原理,參考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給予周期性用藥,并設桂枝茯苓膠囊組進行對比觀察,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盆腔淤血綜合征診斷標準” [1~3]的患者;②年齡在26~47歲育齡女性;③1個月內未接受任何治療,且知情同意加入本試驗者。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②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下腹部疼痛;③經前期乳房疼痛者排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纖維瘤等器質性病變;④神經衰弱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則排除有關器質性病變;⑤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⑥未按規定用藥、資料不全及失訪者。

1.2 一般資料

本研究收集病例時間從200204~200404,均為我院中醫婦科門診病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6例,對照組22例;治療組年齡26~46歲,平均(31.0±6.1)歲;病程為2~9年,平均(3.3±2.8);孕產次≥2次的27例,結扎術后22例,上環14例。對照組年齡27~47歲,平均 (32.2±5.01)歲;病程為2~8年,平均(3.1±3.0);其中孕產次≥2次13例,結扎術后11例,上環11例。兩組在年齡、病程、癥狀方面比較無差異(P>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周期給藥,經后期益腎健脾,補氣活血,藥物組成:山萸肉 10 g,女貞子10 g,補骨脂10 g,黃芪30 g,黨參20 g,炒白術10 g,當歸 10 g,柴胡6 g,炙升麻10 g,陳皮6 g,炙甘草10 g,川芎10 g,赤芍 10 g,白芍10 g,丹參30 g。經前期補腎疏肝,活血化淤,藥物組成:女貞子10 g,川斷10 g,菟絲子 10 g,當歸10 g,炒柴胡10 g,玄胡 10 g,茯苓10 g,炒白術10 g,枳殼 10 g,青皮10 g,桂枝10 g,丹皮10 g,蒲黃10 g,五靈脂 10 g。服用方法:月經周期第5天,服用經后方,連服10 d后轉服經前方,下個月經周期重復使用,2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1.3.2 對照組服用桂枝茯苓膠囊,(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3次/d,3粒/次,2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1.4 療效觀察疼痛消失,工作生活、精神正常為痊愈;疼痛基本消失,其他癥狀緩解,經期可堅持工作為顯效;疼痛明顯減輕,但勞累或經期時仍有疼痛為有效;疼痛未見改善為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用Ridit分析進行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痊愈15例,顯效11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對照組痊愈4例,顯效5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72.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療程比較治療組經1個療程治療后有效20例,2個療程有效10例,3個療程有效4例,對照組經1個療程治療后有效4例,2個療程有效8例,3個療程有效4例。

3 討論

盆腔淤血綜合征是一種慢性盆腔靜脈淤血所引起的特殊病證,以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淤血性痛經,經前乳房疼痛,性感不快,極度疲勞感等為主癥(以下簡稱盆淤證),多有久病、長期站立、長期坐位、子宮后位、孕產頻繁、便秘、過勞等病史。傳統醫學中雖然沒有盆腔淤血綜合征的相應病名,但在 “腹痛、痛經、郁證、帶下”等病的有關章節中可找到類似盆淤證的散在記載,與《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所云“婦人腹中諸痛”“婦人腹中病”《證治要訣·婦人門》所述“經事來而腹痛,不來腹亦痛,皆血不調故也。”有相似之處。中藥周期療法是以祖國醫學的臟腑學說為依據,以腎-天癸-沖任-胞宮之間的平衡為理論基礎,以補腎為基本治療法則,借鑒現代醫學對生殖內分泌周期性調節及卵泡和子宮內膜等的形態和機能在神經內分泌調控下周期性變化的了解,病癥結合,根據月經的不同階段分期論治的一種調節月經的方法。中藥周期療法特點是既考慮月經周期中卵巢的周期性變化、順應體內的陰陽消長分期用藥,又保持了中醫固有的辨證論治及整體調節的特色,體現了現代醫學和祖國醫學理論的相互滲透。《實用中醫婦科學》[2]提出:盆腔淤血綜合征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淤血阻滯,脈絡不通所致,其致病因素或由脾虛氣弱,血運無力;或因肝郁氣滯,血運不暢,淤血阻滯;或因感受邪熱,濕毒內侵,流注下焦,血運被遏,淤血阻滯而發病。本人在臨床觀察中發現盆淤證除了表現為“淤血”證之外,往往還兼有疲倦懶動,嗜臥乏力,腰酸下墜、尤以勞累后癥狀加重,并隨月經周期的變化而癥狀有加減等脾腎氣虛,中氣不足的表現。腎為先天之本、生殖之本,生殖器官為腎所主;脾為后天之本,氣血之源;肝主疏泄、藏血,關系到沖任及全身氣血的調暢;肝腎又同司沖任,胞宮定期藏泄,故本病的臟腑病變多與腎、肝、脾有密切的關系。肝腎不足,脾虛氣陷為病之本,肝郁氣滯,氣虛血淤為病之標,屬于本虛標實證。臨床發現盆淤證患者在月經期的不同階段,隨著沖任胞宮陰陽盛衰的變化,癥候屬性也有差異,經后期陰衰氣血不足,陰血尚在積累之中,肝腎陰不足,脾虛氣陷,表現了腰骶酸痛,朝輕暮重、久立或勞后尤甚,神疲乏力,帶多清稀,小腹隱痛喜用溫按。治療當扶助脾腎先后天之本,顧護精血,扶助生機[4],養正以除積聚。正如清代醫家王清任所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力必停留而淤”。因此經后期治則為益腎健脾,補氣活血。方中山萸肉、女貞子、補骨脂補肝腎顧護精血;黃芪、黨參、炒白術、柴胡、炙升麻、陳皮、炙甘草補中益氣助脾升提;當歸、川芎、赤芍、白芍、丹參補血活血化淤益腎補氣為主兼顧補血活血化淤。經前期陰陽兩旺,肝失疏泄,淤血又蓄,邪正搏結,淤阻盆腔,表現為少腹、肛周墜脹疼痛,腰骶酸痛,后尤甚,乳房脹痛,情志郁悶,煩躁易怒,月經量多色紫夾塊,治宜補腎疏肝,理氣化淤。女貞子、川斷、菟絲子補腎調理沖任,強調腎陽對疏發肝氣的作用;炒柴胡、玄胡、茯苓、炒白術、枳殼、青皮疏肝理氣;桂枝、丹皮、蒲黃、五靈脂溫經活血化淤。通過中醫藥周期療法的治療,補益脾腎,調理肝氣,活血化淤,可有效的緩解盆腔淤血狀態,增強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和氧供應以達到治療效果。與單純服用桂枝茯苓膠囊組比較,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第一療程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藥周期療法治療盆腔淤血綜合征是一個新的方法,其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杜麗蓉.醫學綜合征大全 [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2.

[2]羅元愷 .實用中醫婦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275.

第12篇

【摘要】 目的:探討急性兔腦缺血的磁共振波譜改變.方法:建立兔急性腦缺血模型并行MRS檢查,在缺血中心區和周圍區分別檢測N-乙酰天冬氨酸(NAA)、膽堿Cho、肌酸Cr、乳酸Lac。結果:缺血區的1H-磁共振波譜顯示NAA明顯下降或消失,Cho、Cr亦見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如NAA,且缺血中心區下降幅度較缺血周圍區下降幅度大;出現Lac峰,且缺血中心區Lac峰值最高,缺血周圍區較低。結論:本實驗通過研究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的MRS特點,為研究腦缺血性疾病的提供了可靠的動物模型和實驗理論依據。

【關鍵詞】 腦缺血;磁共振成像;波譜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t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the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Methods:The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Model of 10 rabbits were performed on MRS. The level of NAA、Cho、Cr、Lac in the center and peripheral of the ischemic area were measured on MRS. Results:The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the ischemic area showed: the level of NAA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level of Cho、Cr were also decreased, and the down extent in the center of the ischemic area was bigger than that in the peripheral of the ischemic area. The peak of Lac was showed, and it was higher in the center of the ischemic area. Conclusion: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an reflect injured degree of brain tissue, and biochemical event、 developing regularity of cerebral ischemia tissu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Model of the rabbits 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an provide reliable animal model and theoric evidence for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 Cerebral Ischemia,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種非創傷性檢測體內化學成分的方法,能夠活體測量腦組織的代謝情況,能早期、敏感地放映缺氧缺血后腦損傷,提供細胞能量代謝、細胞膜崩解、神經元功能及神經遞質活動等信息。本研究建立兔急性腦缺血模型,利用磁共振波譜成像(MRS),觀察兔急性腦梗塞模型的1H-MRS特點,探討磁共振波譜成像顯示和評價急性腦梗塞的價值,從而為腦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實驗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動物來源

選擇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的新西蘭大白兔10只,雌雄各半,體重2.0~2.5kg,由中心實驗室統一飼養。

1.2 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的制作

兔急性腦缺血組模型制作方法:3%戊巴比妥鈉按1.0ml/kg耳緣靜脈注射麻醉兔子,仰臥背位固定,剪去頸部體毛,75%消毒酒精被皮后,從距右下頜骨隅突離心端1cm處向近心端正中偏右剪開頸部皮膚約3-4cm,依次分離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頜外動脈,結扎頜外動脈遠心端,并留置線備用,以規格為0.7×32RW LB的穿刺針由頜外動脈切口行頸外動脈穿刺到頸內動脈,固定穿刺管,接著注射以2ml N.S混懸0.4-0.5mg微球栓塞劑,注射栓塞劑后,再注射2ml的N.S。最后拔出穿刺管,結扎頜外動脈,其他血管恢復血供。傷口以注射用青霉素鈉(16萬單位/ml)清洗后分層縫合,自然蘇醒。

1.3 MR掃描前動物準備

實驗兔經3%戊巴比妥鈉按1.0ml/kg的劑量耳緣靜脈注射麻醉平穩后,俯臥背位固定于專制的兔固定板上,準備進行MR掃描。

1.4 MR波譜掃描方法和參數

采用GE公司SIGNA1.5T Twin speed with EXCITE超導MR掃描儀,體線圈。

1H-MRS參數:采用Probe 2000單體素MRS軟件包,掃描前自動勻場,CHESS水抑制,STEAM定域,PRESS序列,TR/TE=1500/135ms,層厚=3mm,無間距,FOV:160x160mm,矩陣128x128,采樣體素容積7 mm3×7 mm3×7mm3,采集時間8min。

1.5 MR圖像后處理及各項指標的測量

將所有掃描圖像傳輸至工作站,采用GE公司的FunctoolⅡ軟件,MRS由機器自動完成平均、基線矯正、相位循環、代謝物識別及定量測定,獲得兔腦的波譜曲線圖,在缺血中心區和缺血周圍區進行測定。

1H-MRS檢測的主要代謝物有:① N-乙酰天冬氨酸(NAA);

② 膽堿Cho;

③ 肌酸Cr;④ 乳酸Lac。

1.6 病理學檢查

MR掃描完畢后,立即使用過量的戊巴比妥鈉將動物處死,斷頭取兔腦,用10%等滲福爾馬林固定48小時,沿標本冠斷面且與MR掃描圖像的基線相對應,將標本冠狀以2mm厚度切片,選擇與MR掃描相對應的層面行TTC染色,制作病理切片,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

2 結果

2.1 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的MRS表現

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缺血區的1H-磁共振波譜顯示NAA明顯下降或消失,Cho、Cr亦見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如NAA,且缺血中心區下降幅度較缺血周圍區下降幅度大;出現Lac峰,且缺血中心區Lac峰值最高,缺血周圍區較低(見圖)。

2.2 病理學檢查結果

光鏡下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區部分病例呈完全液化區,夾雜少量壞死細胞,部分呈大量壞死的神經細胞、膠質細胞及膠質纖維的壞死細胞碎片聚集,而缺血周圍區內見神經細胞間隙增寬,疏松,水腫及壞死膠質細胞較多。

3 討論

3.1 MRS的成像原理[1]

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利用核磁共振現象和化學位移作用進行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即利用體內含奇數質子的原子核自身的磁性及外加磁場的作用使其磁化及振動(即共振),產生磁共振信號,經傅立葉公式轉換成頻率(波譜)。與磁共振成像不同的是磁共振波譜主要檢測的是組織內的一些化合物和代謝物的含量以及它們的濃度,這些化學信息代表組織或體液中相應代謝物的濃度,反映組織細胞的代謝狀況。MRS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學位移和自旋耦合兩大部分。

目前用于磁共振波譜測定的原子核有氫、氮、碳、磷、氟、鈉和鉀等原子核,但應用于臨床研究腦部的最主要為氫。氫磁共振波譜(1H-磁共振波譜)可觀察組織代謝產物中的氫質子,其檢測的內容主要有:① N-乙酰天冬氨酸(NAA):含量最多,波譜位置在2.0ppm。主要在神經元和軸突內,由神經元的線粒體產生,是神經元密度與活力的標志。是評價腦病變最重要的波峰。當腦梗死時,可以表現有NAA波降低及NAA/Cr比值降低。

② 膽堿Cho:波譜位置在3.20ppm。包括磷酸膽堿、磷脂酰膽堿及磷酸甘油膽堿。膽堿是細胞膜磷脂代謝的成分之一,參與細胞膜的合成和降解。Cho波增高說明細胞膜更新加快、細胞密度大。

③ 肌酸Cr:波譜位置在3.03ppm。包括肌酸、磷酸肌酸。在正常代謝情況下,總肌酸濃度基本保持穩定,因此經常被作為計算比值的標準,如NAA/Cr、Cho/Cr等。④ 乳酸Lac:人腦正常組織檢測不到Lac,Lac信號的出現代表糖酵解增大或者其他代謝產物累集。Lac的波峰位于1.3ppm,當TE由短變長時,Lac峰會發生翻轉。當腦缺氧、缺血、癲癇、腫瘤等情況下會出現Lac峰。因此,可以根據這些代謝物含量的多少,分析組織代謝的變化。當它們濃度發生一定的變化時,根據這些生化改變以1H-磁共振波譜曲線中產生不同的峰值及比率,來確定組織細胞結構或代謝的異常。

3.2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的建立及MRS表現

目前,建立局灶性腦缺血模型的常用方法有兩種[2]:開顱方法阻斷供血動脈與導管法引入栓子栓塞供血動脈。本研究采用的經導管法引入不可撤除栓子栓塞供血動脈,即注射明膠微球至頸內動脈引起腦內栓塞的方法制備急性腦缺血模型。該方法操作簡單,能較好的模擬人腦梗死的自然病理過程,不需開顱創傷小,且微球性質較穩定,不易自溶。但是此法栓子部位不定,引起雙側大腦半球多處小梗死灶,無法預測腦梗死部位及范圍。

本研究中,所有模型兔均出現不同程度偏癱體征。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區的1H-磁共振波譜顯示NAA明顯下降,幾乎完全消失;Cho、Cr亦見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如NAA;出現Lac峰。這與人腦急性腦缺血的1H-磁共振波譜表現基本一致。

病理學檢查,光鏡下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區部分病例呈完全液化區,夾雜少量壞死細胞,部分呈大量壞死的神經細胞、膠質細胞及膠質纖維的壞死細胞碎片聚集。因此,從實驗兔的臨床體征、MRS表現、以及病理檢查結果來觀察,均證實本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造模成功。

3.3 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的MRS研究

腦梗死時,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軟化,血腦屏障破壞,代謝物濃度發生變化。1H-磁共振波譜能描述缺血和腦梗塞區不同的損傷程度,有助于對缺血半暗帶、分水嶺腦梗塞、TIA等諸多缺血性病變的認識及對預后的評價和療效觀察等[3]。

本組10例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1H-磁共振波譜發現缺血中心區的N-乙酰天冬氨酸明顯減少或消失,臨床上最早出現在發病24h,提示缺血中心區形成并可作為細胞不可逆性損傷的標記物,NAA減少的程度反映了神經元尚失的多少[4]。Cho、Cr亦見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如NAA;缺血區邊緣仍有一定的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膽堿,但其峰值降低。缺血區內外均出現乳酸波,缺血中心區Lac濃度最高,缺血周圍較低。乳酸波于腦梗死后0.5~1h達到最高峰,它的出現是早期腦缺血極為敏感的指標。Lac升高的原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是因腦血管閉塞后腦組織缺血缺氧,無氧糖酵解增加所致[5]。

有報道[6]可以利用磁共振波譜成像,通過對超急性腦梗死的Lac和NAA的綜合分析來識別可逆性損傷區(缺血性半暗帶)與不可逆損傷區(梗死區)。本實驗中,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區和周圍區NAA、Cho、Cr均見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缺血中心區下降幅度較缺血周圍區下降幅度大;缺血中心區和周圍區均見Lac峰,但缺血中心區Lac峰值最高,周圍區較低。說明缺血中心區為不可逆損傷區,而周圍區腦組織缺血低灌注尚未造成梗塞(神經元死亡),可以隨時間延長梗塞灶擴大,是可逆的持續性低灌注的缺血組織。但至于NAA下降多少才能使缺血向梗死轉變,目前尚無定論。病理學檢查,光鏡下實驗兔急性腦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區部分病例呈完全液化區,夾雜少量壞死細胞,部分呈大量壞死的神經細胞、膠質細胞及膠質纖維的壞死細胞碎片聚集,而缺血周圍區內見神經細胞間隙增寬,疏松,水腫及壞死膠質細胞較多。由此也證實了缺血半暗帶的存在。

總之,MRS作為唯一在活體狀態下無創地檢測組織代謝變化的方法,能反映腦缺血損傷程度,能敏感地監測活體腦缺血動態變化,定量地反映腦缺血組織的生化改變及其發生、發展規律,開辟了研究腦梗塞病理生理變化及演變規律的新途徑,能對腦梗塞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后療效評價,及對指導臨床治療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建立兔急性腦缺血模型,通過研究兔急性腦梗塞模型的磁共振波譜成像(MRS)特點,從而為腦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動物模型和實驗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彭洪娟,趙斌.1HMRS基本原理及成像技術.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12):1033-1035.

2.胡頂高,吳宣富,馬伯揚. 兔局灶性腦缺血模型研究.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8,15(4):251-253.

3.Sarah JN,Edward G,Andrea P,et al. In vivo molecular imaging for palnning radiation therapy of gliomas:an application of 1HMRSI. Joumal of Magnetic Resnance Imaging,2006(16):464.

4.Igarashi H,Kwee IL,Okubo S,et al. Predicting the pathological fate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using 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ic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3,1252:341-3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结县| 洪雅县| 新绛县| 呼和浩特市| 汤原县| 铅山县| 萨嘎县| 柞水县| 松桃| 惠安县| 团风县| 宣威市| 乌鲁木齐市| 安塞县| 恭城| 鹿泉市| 汽车| 图木舒克市| 敦化市| 郴州市| 廉江市| 襄樊市| 上杭县| 武平县| 梨树县| 侯马市| 临夏县| 吴旗县| 商丘市| 射阳县| 安吉县| 隆化县| 长武县| 凤山县| 丽水市| 延安市| 高唐县| 静乐县| 蓬安县| 溧水县| 荃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