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7:10: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勞動教育成果匯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工學結合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
1.工學結合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元素,帶來了強大的活力
(1)生動的社會實踐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社會實踐是一個鍛煉人的大熔爐。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直接參與生產性的物質勞動,為培養勞動觀念、勤勞自立的思想、吃苦耐勞的精神等方面的意志品質和勞動的基本素質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學生還不同程度地參與企業的組織管理、科技應用開發等活動,為提高管理和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極為寶貴的條件。在社會實踐的大學校里,學生可以盡情地汲取實踐的養分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有利于盡早適應社會,獲得發展的動力。
(2)豐富的教育資源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工學結合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而企業則是最富活力的開放細胞,在技術更新、產品升級、文化發展、需求變化、要素流轉、市場參與等諸多方面,企業都會極為敏感地以相應的方式作出應對。在這開放的體系中,學生可以沐浴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社會文化的熏陶,可以直接把握實踐發展的脈搏,可以吸納經濟前沿的信息……豐富的社會資源為學生個性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多元的文化生態和實踐舞臺。
(3)多樣的教育載體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學校教育理性色彩比較濃,教育的現實針對性、實效性和感召力差強人意。步入工學結合的軌道,原來抽象的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生根開花,企業生動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形成的現實的教育平臺、豐富的教育題材、生動的教育素材為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工學結合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
(1)利益沖突的增加。企業的基本法則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學生的基本法則是追求學習權益的最大化。在工學結合模式下,企業增加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學生萌生了追逐經濟權益的沖動。兩個主體在根本利益上完全可以趨同,但也存在矛盾,如果對工學結合過程中雙方基本權益的認識不正確,利益調節方式不妥當,必然引起相互之間的沖突,甚至影響工學結合的成敗。因此,科學地理順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著力處理好主體之間的利益糾紛,及時化解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是深入推進工學結合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2)教育難度的增加。工學結合模式下由于受教育者主體分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交錯、地點分散,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差異大大增強,這對原有集中統一的教育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如果我們不能迅速有效地構建集中教育與分散教育、直接教育與間接教育、一般教育與個別指導有機結合的新機制,就容易產生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
(3)誘導因素的增加。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與外界社會接觸增多,接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增多,復雜多樣的社會思潮、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人際關系對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產生正面或負面的牽引作用。在這種動態情景中,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的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及時幫助學生排除各種錯誤思想和行為的誘導,加強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二、與時俱進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適應工學結合新變化,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明確身份,加強利益協調。恩格斯指出:“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工學結合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以學生在企業經濟體中的最現實的、最關心的、最直接的利益訴求作為出發點。學校在依法妥善地維護學生合法權利的基礎上,要著力引導學生調節好與企業在利益關系上的矛盾,正確處理學習利益與經濟利益、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等方面的關系,把實現學習權益放在經濟權益之上,以主人翁的姿態在更高的利益發展起點上置身于企業活動之中,在促進企業發展中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和“雙贏”的局面,從利益關系上消除損害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癥結。
2.完善管理機制,加強全過程教育。把教育管理重心前移,建立跟進式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是做好工學結合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之舉。學校要與企業達成共識,當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學結合的十分重要地位,雙方建立緊密合作的聯合管理機制,明確管理責任,設立共管機構,共同搞好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對于整班建制赴企業實習的,可以將班級管理機制移植到企業中,由校企雙方派人聯合管理。個別分散實習的,則委托企業管理,學校可派巡視員加強巡回管理,協助企業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對于相對集中的實習情形,可以成立實習小組,建立小組長管理責任制和黨團組織活動制度,加強小組管理。學校可以加強目標管理,通過建立目標責任制,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增強學生實習的自律性。
鑒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時段、分散化、差異性等特點,學校、企業和學生之間應當建立健全緊密的、不間斷的信息溝通機制,通過工作交流平臺、網絡通訊工具、任務匯報制度等手段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和全覆蓋,以利于全面、及時地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感動向,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引導,最大程度地消除教育盲點。
3.利用實習資源,加強社會實踐教育。社會實踐是最好的老師,是大學生社會化的根本途徑。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社會實踐的意義,使其真正懂得在為企業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就是鍛煉自身并且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過程,使其樂于實踐、勤于實踐。要引導學生善于把握實踐教育的著力點,企業勞動的艱辛、制度的制約、經營的成敗、合作與競爭、技術的應用與創新、企業的利益與責任、實踐對認知的檢驗與推動等都是極好的教育素材和教育切入點。要讓學生學會利用生產勞動,積極開展自我教育,檢驗已有知識,不斷修正已往的錯誤,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要讓學生學會利用企業的文化環境,積極開展生產勞動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誠信教育、法紀教育、安全教育、節約教育、環保教育、自主創新教育、創造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責任教育、市場經濟理念教育、競爭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動,使學生自覺地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起實現理想和人生價值的現實平臺。
4.物質手段與精神手段并用,加強激勵教育。必要的物質手段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學校應當與企業協商研究,科學設置物質激勵機制。例如利用獎學金、勞動津貼等手段,建立實訓的獎懲制度,通過合理的物質刺激,加強對學生的約束、引導和教育。也可以利用崗位分工和技術含量的差異,建立擇優聘用機制,通過崗位的流動,鼓勵學生積極進取。同時,校企雙方可以利用先進事跡報道、成功典型示范、成果展覽、領導慰問、勞模報告、座談會、慰問信等方式進行精神鼓勵教育,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工學結合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