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7:10: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學哲學基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醫學哲學;醫學哲學思想史;醫學人文精神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盛行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中醫學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以說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與中醫學固有理論和知識相融合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易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有理論準備和積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春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醫”為“六不治”之一,標志巫醫相混的時代結束,不科學的巫術開始從醫學剝離出去。古人還認為疾病產生于人類“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還認為“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才有了中醫中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即只有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許多醫學史書籍也都普遍認為“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難經出,更洋洋”。而《黃帝內經》問世前,醫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當醫生,許多文獻所談都過于粗疏。筆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中國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六經”之一的《易經》,其充當醫生的人也多來自于早期“儒”的社會職業之中。
“六經”之一的《易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哲學內容,如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理論等,而且在思維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這一醫學的行為上則更為重要。例如:在思維模式上,《易經》提出了"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的道器論,在由“器”(物)升華為“道”(意)的過程中,《易經》主張要經過“觀物取像”、“立像盡意”、“以像喻意”的過程,這里的“像”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之處,作為哲學體系,在取譬中,它也成為醫學的思維模式。在方法上,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也是中醫學被廣泛應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國先民的重要思維方式,并被《易經》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吸納了這一重大命題,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的對應關系。古人把物質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醫學的領域,借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最有影響的哲學思想和方法
精氣學說,是古代先哲們探求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精氣學說認為,精氣(氣)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本原,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和調控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此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促使中醫學建立了精為人體生命的產生本原,氣為推動和調控生命活動的動力的精氣理論,并對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藏象經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養生防治理論的構建具有方法學方面的重要意義。
陰陽學說,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石之上的樸素的辨證法思想,是古人認識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陰陽學說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說明相對事物或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存在著相互對立、制約、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長、轉化、自和等運動規律和形式,宇宙萬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世界本身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中醫學將陰陽學說用于解釋人體,認為人體是由各種既對立制約又協調統一的組織結構、生理機能所構成的有機整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學說幫助中醫學構筑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并貫穿于其中的各個方面,指導著歷代醫家的理論思維和臨床實踐。
五行學說,既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辨證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又是一種原始而質樸的系統論。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可在不同層次上分為木、火、土、金、水5類,整個宇宙是由此5類不同層次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生克制化運動所構成的整體。中醫學以五行學說解釋人體,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五志等分歸于五行之中,構筑以五臟為中心的5個生理病理系統,并以五行的生克規律闡釋此5個生理病理系統的相互關系。五行學說幫助中醫學建立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和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整體思想,構筑了人體臟腑經絡的系統模型,并用于解釋疾病的病理傳變和指導對疾病的診斷和防治。
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雖是我國古代富含唯物辨證法的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確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歷史的限制,仍存在著較多的局限性。人體的生命活動是非常復雜的,尚有許多深層次的規律和機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尚不能全面和從深層次來闡釋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規律和機制。因此,我們對精氣、陰陽和五行諸哲學思想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原始樸素的階段,應該結合現代自然辨證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個層次;對人體復雜的生命過程的研究,也不能僅用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來闡釋,而應該在中醫學整體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吸收中國古代人文學科的精華,一方面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進行細微層次的研究,以逐漸揭示人體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
三、天人相應、心身統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
3.1天人相應整體觀人與自然界有著相類相通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陰陽與天之陰陽的相通相應:“生之本,本于陰陽”(《素問》)。自然界陰陽五形之氣的運動,貫通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于天氣”(《素問》)。
3.2心身統一整體觀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體性,人體的各種臟器,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協調、相互聯系地維持著生命活動;生理與心理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統一體,生理狀態決定著心理狀態:“黃帝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歧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素問》)。心理狀態影響著人的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
3.3臨床診治整體觀《內經》在對病因、病機、局部病變和整體狀況的關系、各種治療方法的關系等方面的論述,鮮明地表達了整體思維的特
征。如認為局部病變是臟腑病變的整體反映,因此在診治局部病癥時,要:“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素問》);強調將各種治病方法綜合起來,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使病人得到適宜治療:“古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問》)。:
3.4疾病轉化恒動觀《內經》借用哲學“恒動觀”的概念﹑原理,認識人體生命過程的永恒運動及其伴隨發生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轉換過程。它認為世界是運動的,生命在于運動。事物與現象運動的化與變,以及事物和現象量與質的狀態為基本內容。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篇》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搏,成敗之所由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篇》在論述臟腑功能之后總結謂:“恍惚之數,生之毫厘,毫厘之數,起于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靈樞·天年》篇關于人體生長發育的論述,《素問·熱論篇》關于熱病傳變過程的記載,都是以恒動觀為思想基礎的。
四、傳統醫學哲學思想的現實人文意義
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易經》、《黃帝內經》闡述了醫學人文觀念、醫生思維素質和醫學職業品格等方面寶貴思想。為醫學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體要求。
4.1醫學人文觀念第一,以生命為本的醫學本質觀。《內經》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素問》),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醫家當以病人的生命為本。因此,在為病人診治的時候,如同面臨萬丈深淵,極其謹慎;同時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堅定有力,全神貫注,決無分心:“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素問》)。第二,以人文關懷為本的醫學目的觀。《內經》認為,醫學的目的不僅是療病救傷,更重要的是對人的關愛:“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有終時”(《內經·靈樞》)。《內經》認為,醫者應關愛病人的生命,對病人滿懷同情和仁愛之心,以尊重和珍愛病人的生命為出發點考慮問題:“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靈樞》)
4.2醫者思維素質第一,完善的知識結構。《內經》從整體論的觀點和醫學的復雜性出發,對醫者的知識結構有著獨特的見解:醫者不僅要具有醫學知識,而且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內經·素問》),這樣的醫者,《內經》稱之為“上工”。第二,主觀與客觀相一致。醫者的診斷屬于主觀認識,病人病情屬于客觀事實。《內經》認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為本”,醫者的診斷是第二性的,“工為標”。醫者的主觀與客觀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而主觀背離客觀,治療就將失敗。第三,理論聯系實際。《內經》認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醫者才能掌握醫學的規律而不迷惑;對事物的要領了解極其透徹,才是所謂明事達理的人。
4.3醫生的職業品格第一,接診療病有方。《內經》認為,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需要從業者具有特殊的職業品格。在接診的時候,醫生應該注意起坐有常,舉止得體,思維敏捷,頭腦清醒:“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凈”。《內經》要求醫者診病時要具有高度負責的精神,全面觀察,全面分析:“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素問》),《內經》對“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素問》)的不良職業作風予以了嚴肅的批評。第二,醫患交往有禮。《內經》對醫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禮節作了首創性的闡述,首先提出“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的醫患交往的一般禮節,突出強調了“臨病人問所便”的重要性(《靈樞》)。
【參考文獻】
[1]唐·孔志約.新修本草序[A].唐·蘇敬等撰,尚志鈞輯校.新修本草輯復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2]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97:3.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中寶貴的文化形式,是中國科學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國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的進步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有過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堅實的本體論基礎而持久的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理路,“儒必通醫”就是最好的說明。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歷程,西方的醫學思想和醫療模式也開始輸入中國。由于西方醫學在治療技術上的方便性,使之國人在醫療實踐中能夠接受西醫的治療方式,但是,正是這種實用主義和“全盤西化”的價值承諾形成了對中醫學和中國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現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來的“全盤西化”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數典忘祖、思想淺薄、急功近利成為學術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醫學也成為被否定的內容之一。為了提供否定中國文化的理性基礎,自覺的不自覺的以西方的哲學思想判釋中國文化的方法就成為時代的風氣,以西方的醫學模式判釋中醫學以比較兩者的優劣,成為這個時代中醫學研究的重要特點。如果說以西方醫學技術上的特點做為可接受的標準還帶有實用主義的特點,從而還能在經驗論的層次上證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盤西化”對中國文化及其對中醫學的否定就是對中國文化理性自覺的背叛,而成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時至今日,隨著對西方科學文化產生的一系列誤區的深入認識,中醫學在醫學實踐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療效被肯定,中醫學也日漸受到重視。但是,對中醫學的肯定仍然是在經驗論的層次上,遠沒有在哲學理性上實現自為而自在的統一。尤其對于解決這一已經產生了幾千年的中醫文化的繼續發展的理路問題而言,就更需要哲學的根據和支持。
問題表明,對中醫學的正確認識及其發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醫哲學的研究作為基礎。然而,以我們已經熟悉并習以為常運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學思維進行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不能產生正確的結果的。以西方哲學的模式為坐標系進行中醫學的研究,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正確的方法是,應對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產生中醫學的哲學思想進行發掘,進而研究中醫學的科學性,以對中醫學的發展方向作出推定。這些是研究中醫學發展應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應當成為一切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應投以相當大的精力進行研究的問題。但是,對于中醫學發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對的問題既是中醫哲學帶來的也是以哲學對中醫學提出的本體論承諾出現的。這表現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醫學學科的科學性及其產生的哲學基礎與我們所熟知并運用自如的現代科學和哲學對其進行研究而產生的誤區,另一方面則要求中醫學本身能證明自身的科學性和哲學基礎,即中醫學的學科性在本體論哲學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學形式與哲學方式的統一──中醫學是中國哲學形而中論的自在自為的統一。
就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學原理與中醫學有怎樣的相關性以及中醫學表現出怎樣的規律,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哲學和中醫學的關系,表明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在與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的統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學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義。如果說由于中國文化的哲學基礎生成了中醫學的學科形式,從而表明了中國文化的一以貫之的理論特點,那么,中醫學就在其內容和形式中展現出的基本規律將代表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基本形式。因此,應當說,進行中國哲學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國哲學奧秘、并認為中國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具有獨立的哲學形式,就應在《周易》、《道德經》和《內經》及《論語》等儒家和道學經典的研究上下功夫,這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方法,同樣,這也是研究中醫哲學的基本方法。
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進行的研究,以發現其基本規律,這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問題,這已成為現代以來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全盤西化”、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學推定中國哲學的研究一樣,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進行西化式的推定。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對哲學的承諾及其原理的推定,應當認為這些推定的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學和西醫學對中醫學理論的異化。
如果承認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性,并且承認中國文化的形式具有獨立性──中醫學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醫學的形式,那么,對生成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對中國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學反思──哲學的承諾和推定的統一并進行推定的結果。生成文化的歷史和邏輯只能是歷史和邏輯在文化形式中的統一。所以,對生成文化的哲學基礎進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諾的哲學──哲學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學形式上的統一。哲學在文化母體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諾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來文化所承諾的哲學進行推定。以西方哲學進行的推定,只是一種比較意義上的詮釋,哲學的比較不具有本體論承諾和推定的統一性,本體是自身的邏輯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學在當代的進展產生了分析哲學和解釋學,其理路表明的邏輯和形式對思維的限定,使對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運用產生了嚴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被語言和文字及形式邏輯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內部所進行的歷史文本的解釋──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既然對自在的文化的解釋呈現出重重困難,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原理和學科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用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并自以為是的認為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中國哲學自在的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與這些“基本規律”(例如辯證法)進行比較后,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哲學思維方式的統一。因此,就中國哲學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諾推定法進行哲學的外化。承諾推定法表明的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中國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產生的結果。
所以,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以哲學的承諾和推定法進行的研究。由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只能在中國文化的母體中尋求,所以,這種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一研究還必然包括:中醫學的哲學究竟是什么形式的?與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在這一研究進路中,將同時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以《時空統一論》⑴的哲學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承諾推定法的研究反思,發現在中國文化的知識形式中,《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成熟的科學形式,也可以這樣認為,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用哲學的承諾推定法把《易經》的思維方式外化為哲學的形式。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論⑵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及思維方式表明,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就成為承諾和推定中醫哲學的基本工作。
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統一,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論世間事跡,褒君子,貶小人,以明治亂之所由,原非論陰陽之理者。《易》象表陰陽進退消長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故易為大道之源,醫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辭》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醫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醫經與易經,體同而用異,拙集屢申其義矣。即將先天后天打作兩橛,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圣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假年學易,不聞學醫,蓋以此也。圣人為治世之大道,不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猶先于大道,何故?蓋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醫道也。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故體同而用異也。”(《章虛谷:《醫門棒喝·論易理》)顯然,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于中國哲學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因此,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承諾和推定并以外化的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
筆者以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結果。既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是形而中論的統一,那么,中醫學在形而中論哲學思維中生成的基本規律是怎樣的形式、以及這些基本規律對中醫學發展的基本意義之所在就成為中醫哲學研究的重要的價值論承諾。
《周易》和《道德經》及《內經》的哲學思維對當代的哲學發展及對中醫學的繼續進步將有極重要的意義。這已在近年的中國文化熱中顯見端倪。筆者在對人存在的本質性問題的研究中,結合西方哲學中的問題,以哲學的承諾推定法對《周易》的道器之論之承諾,推定出形而中論的哲學。形而中論的哲學認為,人對存在的認識,是以形作為主體認識、并區分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體地位實際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時空的方式建立起對形的認識,因此,形而中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建立在時空的本體論基礎上,并且與中醫學的時空觀統一。所以,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能很好的解決一系列重大的中醫學哲學問題。
二、醫易相通
隨著世界學術界對《周易》研究的關注,“醫易相通”作為中國古代學術史上重要的哲學命題,在當代尤為引起重視。“醫易相通”的承諾表明,其不朽的意義和學術魅力發生于對人類生命本體的哲學思考和推定。“醫易相通”概括了易學的哲學思維作為中醫學理論基礎的基本特點,其不但表現出易學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說明了中醫學理論基礎一以貫之的哲學內涵。顯然,從內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醫學理論基礎的易學哲學性質。《周易》的形而中論的哲學制式,表明其哲學思維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學思維。就醫學的作用和價值而言,中醫和西醫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特點表明了其起源于兩種不同的哲學思維,從對存在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及其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諾不同的價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對主體存在本質的不同認識,使其對生命形式本體的認同形成不同的醫學觀念,在此基礎上的發展,使我們看到了人類對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歷史形式中和由此產生的現實問題──中醫和西醫展現在歷史中的不同的邏輯理路和學科建構。
然而,對當代人類社會的存在而言,就哲學的層次上推定人類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認為雖然有西方自然科學近三百年來的主導和促進,但是,人類就基本的存在問題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質性問題,還是作為一個亙古常新的課題困擾著人們的理性。近現代表現出所謂的人類進步絕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現在人類生存本質上的進步,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人類是在其自為的異化形式下存在,對人類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為的對自在的超越──自為的達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實現自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顯然,人類的存在現狀表明,人類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目標。
因此,當西方科學模式對人們所期望解決的終極關懷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而且又由此產生了嚴重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時,人們已經顯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學產生的負面價值引起人們的反思時,后現代主義的哲學和文化思潮應運而生。可以說,后現代主義思潮表明的對理性否定的堅決性已經成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學理性的重大問題。一些思想家把力圖走出誤區的方法寄托于中國文化時,中國的《周易》就不失時機的又一次成為顯學。對中醫哲學的研究而言,面對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當企圖再以西方哲學的制式推定中國文化時,無疑是當頭棒喝。在這種形勢下,對于中醫哲學研究而言,許多學者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醫易相通”的古老命題。所以“易學熱”也把中醫哲學帶入其中。但是,就其以“醫易相通”為命題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卻令人倍感失望,因為其產生的結論,無不帶有西方哲學的“前見”。問題表明,因為《周易》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與中醫學的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統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學的制式不可能正確的推定中醫哲學。中醫哲學由《周易》的哲學制式所推定,這是應當首先明確的問題。
顯然,后現代主義表現出的西方哲學的多元性及其帶來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對理性的異化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在當代中國,也隨處可見西方文化的哲學、科學和宗教以各自的價值承諾帶給人們存在方式的異化。以《周易》為基礎的中國哲學的一以貫之,不但使“醫易相通”,而且使《周易》與中國古代科學相通、《周易》與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為中國文化的基石。可以說,綜觀人類文明的幾大形式,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像中國文明那樣能夠錦延不絕,持續發展并表現出文化的穩定性。西方哲學表明,就哲學問題及其表現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學家們在近代和當代由于他們內在哲學傳統思維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顯得無能為力,最終以據斥形而上學作為西方哲學的終結。然而,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伴隨著其造類存在的異化在當代使人們終于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優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學思維巨大的差異性,所以盡管《周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學及科學和宗教是對存在形式化的結果,所以,不能將《周易》與西方文化及哲學作簡單的類比,例如我們看到的把《周易》比附為科學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認定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樣。形而中論表明,《周易》的重要貢獻是其哲學的本體論思想,在這方面,同樣不能與西方哲學的本體論作簡單的比附。對西方哲學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學是內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學作為明確的形式外化出來,是一項歷史性的任務,《周易》哲學的外化將帶來人類哲學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醫學的學科形式表明,其屬于不同的知識形式和結構,之所以稱為“醫易相通”,是指其作為共同的哲學本體而言的,具體講,《周易》的哲學思維是中醫學的基礎,易道廣大使中醫學與《周易》在“道”的層次上相通。因此,對道的理解問題成為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這屬于哲學層次的問題,在中國的學術史中被歷代學者所重視,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經之首的學術地位,但是,在西學倡興的當代,則帶來了更重要的問題,這就是,以《周易》為首的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關系和相互的哲學承諾,成為人類文化交融中的問題,尤其是人類發現其自身歷史的和社會的、群體的和個體的行為方式所引起的價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質作為反思的對象時,以《周易》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就又一次為人類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類存在的問題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發出其他所有問題的都應歸結為一個基本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終極關懷問題,“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表明了其與西方醫學和哲學的截然不同的本體觀──而西方哲學對終極關懷的無能為力在后現代主義哲學中已經充分的暴露無遺。中醫學家、道家及道教學者在對“醫易相通”的基礎上和以自身的醫療及修煉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生命科學關于人的本質和應達到的存在方式,解決了終極關懷問題。中國的生命科學表明,“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和推定與《周易》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傳》)終極關懷的價值論承諾的統一,是“醫易相通”的重要表現形式。
關于“醫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方面,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張介賓的論述簡要而精到的指出了“醫易相通”的基本意義。他說:“賓償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為易之為書,在開務成務,知來常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醫有內經,何借于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學到知羞,方克漸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人身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駭。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又說:“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醫,欲賅醫易,理之陰陽。故天下之萬聲,出于一闔一辟;天下之萬數,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萬理,出于一動一靜;天下之萬象,出于一方一圓也。方圓也,動靜也,奇偶也,闔辟也,總不出乎一與二也”、“予故曰: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學醫不知易,必謂醫學無難,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終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醫,必謂易理深玄,渺茫難用也,又何異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饑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錯過了此生。然則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設能簡而有之,則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
上論表明,張介賓非常精練的總結了“醫易相通”的基本意義。把醫學和易學在天地萬物存在的基本層次上統一起來,使之形成易體醫用、體用不二的一元論哲學思維,是中國哲學和醫學上的重要思想。
總結前人在“醫易相通”方面的研究,應當認為《周易》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影響是重大的。《周易》是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其具體影響了中醫學的臟腑理論、經絡理論、陰陽氣血理論、病理病機理論、診斷理論、治療理論、方劑學和本草理論。而在當代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其在生命科學領域內的具體運用──“氣功”理論成功的運用易理,可以作為“醫易相通”最好說明。
以當代的哲學觀推定“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必然要求從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層次分析《周易》對中醫學的影響。《周易》的陰陽之論表明,陰陽之道是時間和空間產生的并由主體承諾和推定的形式,其表明本體是時空的陰陽變化生成的存在。陰陽之道的推定是主體所能發現本體存在之為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本體而言,《易傳》認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所以,陰陽能對人體的存在發生生命的本質性作用是因為時空的本體性,而這種本體性作用與主體性方式的正確統一,是在主體的形而中的方式性中產生的正確推定。形而中的方式性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傳》)的命題承諾和推定。人作為一種存在,本身是屬于《周易》哲學推定的哪一種形式呢?人是什么呢?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方式成為哲學所關心的也必須給預回答的主體論哲學承諾和形式推定的重要問題。但在《周易》哲學中,是不作為問題的,因為結論已經內化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承諾之中。所以。對應于西方哲學的主體論承諾而言,《周易》對這一問題沒有作出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因此,在研究關于人的主體性的中醫學中推定這一與《周易》相關的哲學問題,對今天的人類哲學而言是重要的。我認為,《周易》的哲學模式表明,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承諾的主體論作出的形式推定,說明了人的主體形式既不屬于形上之道,也不屬于形下之器,而是屬于形而中,即形而中者謂之人。所以,主體被形而中所承諾──人是形而中者也。所謂的形而中者,以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而言,是指人的存在的時空層次和主體意識時空能力的對應和中,通過主體時空方式所能把握主體自身存在和客體存在的形而中的方式,即通過主體的形而中實現對存在──主在和客在的正確認識。
“醫易相通”是中國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命題。“醫易相通”的形而中論哲學推定,使主體的生命存在形式成為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內容。形而中者謂之人的主體論形式推定,使人的存在是形而中的方式,主體將通過對時空的形而中的方式性實現主體的價值。主體能夠適應時空層次,并通過時空陰陽的形而中的自作而把握存在,從而超越生命的時空形式。這是形而中論哲學承諾的生命科學原理。形而中者謂之卦──形而中者謂之人的統一,從而解決了認識論的主體性問題。形而中論哲學表明的認識論本質是:人沒有獨立的主體性,客觀實在也沒有獨立的客體性,自為是自在的自為,而自在也是自為的自在,世界的時空統一性要求人類把握的世界要成為人在其中的世界,因此,對客觀的存在而言,絕沒有獨立性可言,人的主觀存在也絕沒有獨立性,因此,在方法論上的建構,《周易》之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統一,形而中論推定的人的存在形式,是形而中的方式性的──-而不是西方哲學的形而下的形式性的存在。因此,以形而中的方式性把握世界,是《周易》對人類哲學發展作出的重要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方法論方面的貢獻,其由形而中的主體方式承諾和推定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生命科學將成為人類科學的終極形式。
在“醫易相通”中,以陰陽的概念范疇承諾了哲學認識論。《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的推定成為中國哲學中的基本概念范疇。在中國文化中,陰陽范疇的具體應用,可謂一以貫之。在中醫哲學中,陰陽承諾了哲學本體論的邏輯推定和主體論的形式推定。例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中有陰,陽中有陽”(《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等等。張介賓認為:“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類經附翼·求正錄·真陰論》);石壽棠認為:“陽不能自立,必得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而陰為陽之母,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統,而陽為陰為父”(《醫源·陰陽互根論》);吳謙等認為:“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和者,動靜之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二·六味地黃丸集注);鄭壽全認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陽氣若傷,群陰即起”(《醫理真傳》卷二·陽虛證問答目錄)柯琴認為:“陰陽互為其根,陽中無陰,謂之孤陽;陰中無陽,便是死陰”(《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一·傷寒總論》)等等。從上面眾多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陰陽概念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是相當廣泛而重要,并且在邏輯上是自恰的。如果陰陽的推定方式對人的生命形式的作用是自律的,那么,形而中論哲學的對應和中的推定方式,將使這一自律由主體的自為而實現。這是“醫易相通”承諾的中國生命科學自在性的表現。
三、形而中論與中醫學
如果把《周易》作為群經之首,那么,中國的哲學原理就應當被《周易》所包容。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的形式化,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周易》之“卦”的研究而推定為哲學形式的──形而中論是對“卦”的時空本質性研究并以“形而中者謂之卦”的命題產生的哲學原理。關于“形而中者謂之卦”,我已多次進行論證⑴,在這里再簡單的作一介紹。“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思維以時空方式生成對存在的認識,中國哲學是以“卦”作為方式的,其中所表明的認識論原理是形而中的方式。這就是說,“卦”是存在與思維的統一方式──存在與思維的對應和中,“卦”是“道”、“器”的對應和中者也。因此,筆者認為“形而中者謂之卦”,這是中國哲學的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重要表現形式。就人存在的本質性而言,因“卦”承諾了主體論及其形式推定,所以,以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統一,就有形而中者謂之人的推定。形而中者謂之人的哲學推定表明,主體的對應和中是外化并推定出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是由形而中論哲學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與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及價值論承諾和范疇推定的統一而實現的。
筆者在關于《周易》的研究方面,從認識論的角度把“卦”的哲學內涵歸結為“形而中者謂之卦”,“卦”的形式為陰陽爻表示的“時”和“空”,由此使“卦”無所不包,“卦”作為萬物即形而上的方式和形而下的形式的中和性,推定出“卦”之上的形而上,即“道”,已是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存在,由此理解《易》的“太極”,才能推定“太極”承諾的本體。把“太極”以“太極圖”和“八卦圖”統一的推定,都出于形而中論的哲學推定。具體講,在“卦”之下,即“器”,是“形式”化所把握的與主體對應的存在,“卦”之上的“太極”或“無”是不能與主體的形式對應的因此是用“方式”所能把握的存在,“卦”是“形式”和“方式”的“中”,“卦”是以“中”的方式推定出“形上”和“形下”的主體形式,因此,方式性的把握本體,即本體不能作為形式推定的存在,本體只能以時空進行方式性的即和中的推定,即以“中”的方式推定形上之道。下面簡單的討論形而中論的幾個基本問題。超級秘書網
一、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即哲學基礎問題,是近代以來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所以,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因此,應當認為這些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學反思的結果,因為任何文化形式的歷史和邏輯的過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體的自在性,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來文化所可能進行的解釋。西方當代的分析哲學和解釋學表明,因為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所限定,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困難重重,并且認為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所以,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既然如此,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和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以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并自以為是的認為是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其中國哲學自在的形式與這些“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后,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絕然不同的形式,而且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思維方式的統一⑴。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中國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的結果。而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體中尋求。那么,中醫У惱苧Ь烤故鞘裁蔥問降?于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在這一研究進路中,將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以時空的認識論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反思,發現在中國的知識形式中,《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最成熟的知識形式,也可以這樣認為,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的形式,而這也是研究中國哲學的首要的工作。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⑵,形而中論的哲學思維方式表明,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對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是哲學反思的重要工作。
因此,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的統一,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例如,有清一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論世間事跡,褒君子,貶小人,以明治亂之所由,原非論陰陽之理者。《易》象表陰陽進退消長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故易為大道之源,醫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辭》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醫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醫經與易經,體同而用異,拙集屢申其義矣。即將先天后天打作兩橛,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圣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假年學易,不聞學醫,蓋以此也。圣人為治世之大道,不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猶先于大道,何故?蓋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醫道也。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故體同而用異也。”(《章虛谷:《醫門棒喝·論易理》)顯然,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于哲學形式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因此,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外化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
我們已經把中國哲學暨《易經》中的哲學模式以形而中論的原理進行概括和反思,由于在中醫學中主要體現出醫學的目的和方法論的統一──“保性命者,醫道也”,所以,對應和中是中醫學中主要的思維方式和哲學方法論。以對應和中的規律進行對中醫學的反思,其表明,在這一方法論的作用下產生的中醫學哲學的主要規律是: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下面對這三大規律進行具體的論述。
二、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
就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而言,對應和中者,人對應天地而和于中者也。因此,于道、器論之,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體中之中者,以藏象論之,脾胃也,以五行論之,中土也。以三焦論之,中焦也。而和于中者,人體健康之象也,而離偏于中者,疾病之所出矣!辨證施治者何以謂之?辨證者,由癥對應于陰陽、五行、三焦者也;施治者,和于中者也;和者,由治而達者;中者,陰陽、五行、三焦之中者也;和也者,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歲十二節,皆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于主體性而言,陰陽對應和于中者也,陰陽對應者,時空對應之機也,人的形而中者也。所以,于人而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和者,動靜之機。”(吳謙:《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二·六味地黃丸集注》)“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以上的論述在基本的意義上闡明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所以,如果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張元素《醫學啟源·卷之中·
十、內經主治備要》)從而使之陰陽對應成為哲學本體論的依據,那么,我認為“陰陽和中之謂醫”。陰陽和中者,醫之大用也。“氣血之根皆在下,培養在中,發用在上。”(鄭壽全:《醫理真傳·卷三·問病人干咳周身癢者何故》)。“培養在中”者,“黃中通理”者是也。“人之元氣,根基于腎,萌牙于肝,培養于脾,積貯于胸中為大氣,以斡旋全身。”(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卷·治氣學郁滯肢體疼痛方·培脾舒肝湯》)“培養在中”“培養于脾”,中之用也。所以,“凡人中氣充足,則署邪不能相犯;署氣入侵,皆氣虛招之也。”(陳士鐸《辨證錄·卷八·內傷門》)。所以,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陰陽、五行與三焦辯證而使之和于中者也。和于中者,后天而言,和于脾胃者也,先天而言,和于腎者也,和于脾胃者,血之用也,和于腎者也,氣之用也。所以,后天而言,“人以胃氣為本。”(李杲《脾胃論·卷中·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對中土的認識,歷代醫家都有深刻的認識:“脾為土臟,主乎運水,全身水道,賴脾為通調。”(吳克潛:《大眾醫藥·第二十四章·衛生門·健康要覽》),“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經·玉版第六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沈金鰲《婦科玉尺·卷五·崩漏》),“胃者十二經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李杲《脾胃論·卷下·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胃受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矣。”(王綸:《明醫雜著·卷一·枳術丸論》)。以哲學思維論中土者,以章虛谷為要,他說:“土本先天太極之廓,為后天萬物之母,故通貫四氣而主于中也……夫太極為。五行之廓者,生物之道也;土為太極之廓者,成物之道也。以五行該有形,則太極為五行之廓矣。以有形該無形,則土為太極之廓矣。理氣有回環,故生成有順逆耳。……良以陰陽雖判而太極之體即具陰陽之中,四象雖分而太極之體即具四象之內。所以加土稱五行者,以表土中即太極之體所在也。是故五行相生循環無間者,以太極渾然之氣流行乎中也。渾然之氣無形而土居四象之中, 通貫四氣以顯太極之用,故其成物則土為太極之廓而渾然之氣即寓于中矣。”(章虛谷:《醫門棒喝·太極五行發揮》)。
關于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以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的概括,使之辨證施治成之所為也,是為中醫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規律也。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是以《周易》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因此,醫易相通者,哲學思維的統一性也。
三、中醫學的發展方向
由上可知,醫易相通是在哲學思維中的統一,因此,作為中醫學的文化形式而言,其本質性與中國文化的形式及本質性是統一的。所以,中醫學在當展方向的問題,宏觀而言,其與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是統一的,微觀而言,是由中醫學的自在的規律所決定的,而且與當代的哲學思維密切相關。
在西醫學已經于當代越來越顯現出其固有的不足和缺欠的同時,伴隨著中國文化熱的出現,中國醫學的優異之處同時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對其進行的哲學反思表明,從問題的發生的根本原因而言,其所要解決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醫學問題。因為從目前西方文化的模式所暴露出的問題,不僅僅表現在醫學方面,其更主要的問題是在西方文化的哲學方面。應當認為,兩種醫學模式的優劣是在其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形成的,這些優劣還要在以后的醫學和文化的進步中更加明顯的表現出來。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顯然已注意到中醫學的優勢,但是,除了中醫學的醫療實踐上的優勢以外,筆者認為,中醫學的優勢表現在哲學思維上,中醫學的成就是中國哲學思維所造成的。因此,正是在中國文化及哲學的統一下所生成的中醫學本體論,使中醫學的醫學理論和實踐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將成為人類醫學繼續發展的相當重要的參照系。但是,由于近代中國引進西方文化和哲學以來所造成的思維定勢和對中國哲學的判定的失誤,以至于造成對中醫學的研究和發展形成思維方式上的誤導,影響了中醫學的正確發展。因此,從哲學的高度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及其在實踐中的作用,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的重要的工作,也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由于中國的哲學思維與西方的哲學思維的不同,以至于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從固有的中國文化形式中重視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即中國哲學是以怎樣的本體和本體論進行哲學思辯的。盡管西方的形式化的哲學思維造就了西方文化,但是,由于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例如,對“道”范疇的研究,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觀點,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實際上這并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損;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于“道”的學問,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但由于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并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因此,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非達到群書博覽,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舉凡歷史上的名醫,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就中醫學界而言,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這將是中醫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因此,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歷史和邏輯均表明,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于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應當認為,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后的發展進路并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釋
⑴關于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乖詰囊孕問交吶Σ⒁源誦問繳系墓槔嗟姆椒?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購捅咎迓勱姓苧急緄摹>芪鞣降男問交惱苧嘉煬土宋鞣轎幕?但是,由于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例如,對“道”范疇的研究,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觀點,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實際上這并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損;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于“道”的學問,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但由于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并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因此,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非達到群書博覽,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舉凡歷史上的名醫,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就中醫學界而言,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這將是中醫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因此,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歷史和邏輯均表明,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于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應當認為,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后的發展進路并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釋
⑴關于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不但ケ沉誦問鉸嘸墓媛桑ㄐ問郊安問降穆嘸肼嘸安嘸男問絞峭騁壞模?而且不可能從形式到邏輯進行不同文化形式的整合,正如英語和漢語不可能實現在形式到邏輯的統一一樣。人類文化的統一首先要求哲學的統一。筆者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文化形式和哲學思維只有在完成時空的形式和方式的還原以后,才有可能完成,這是筆者的“時空統一論”哲學體系所力圖完成的工作。
定范圍內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同時也增添了不少迷茫。許多現代生物科學的最新進展與《易經》64卦有著驚人的對應關系。可以預言《易經》的獨特思維方法和西方科學試驗相結合,是揭示生命奧秘的金鑰匙。其意義是不可估量的。本文謹就《易經》與中醫學發展的相關性做一初步探討。
一、對中醫陰陽學說的影響
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貫穿《黃帝內經》一書始終的陰陽學說,直接來自先成書的《易經》。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易經》八卦中的陰(--)爻和陽(—)爻,最早出現在我國夏朝的占書《連山》之中。古人以陰陽二氣為中心,從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種基本物質形態,并以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命名,從而創造了八卦。[2]八卦和64卦中幾乎都由陰爻和陽爻組成,體現了每一卦中陰陽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純陽乾卦也有純陰坤卦相配。《易經·系辭傳》從哲學高度概括為“一陰一陽之謂道”。[3]陽爻與陰爻乃矛盾對立之兩種符號,陽性與陰性乃矛盾對立之兩種事物。[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
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見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源自《易經》無疑。《易經·系辭》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為父,坤為母,生震、艮、坎、巽、離、兌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萬物,這便是劃分事物和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5]事物和現象中對立著的陰陽兩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正反映了《黃帝內經》對《易經》陰陽學說的發揮和應用。事物或現象中對立的陰陽兩方面是運動變化的,其運動的方式是彼此消長并在一定條件下向自己的反面轉化。《易經》在三組卦《泰》與《否》、《損》與《益》、《既濟》與《未濟》中體現的對立統一、互相轉化的觀點,被《黃帝內經》在解釋健康與疾病的關系和疾病轉歸時廣泛應用。可以說,正是在借鑒《易經》陰陽觀念的基礎上,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才得以進一步形成。中醫陰陽學說的形成和發展,逐漸導致了經絡學說、臟腑學說、氣血津液等一系列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針灸子午流注即是根據《易經》與《黃帝內經》陰陽盛衰消長原理,認為經氣在人體中盛衰流注與晝夜日月運行相應,從而掌握經氣的周期性盛衰開合進行取穴,這也是《黃帝內經》生物鐘原理及干支紀時的發揮。中醫的藏象學說也源于《易經》,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結合中,進行發展。尤其在接受易理取類比象的基礎上,使法象有了新的突破,創立了頗具特色的中醫藏象學說。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正是把天象、地象、人象合三為一。雖然《易經》64卦中,在表
面上呈現陽占優勢或陰占優勢,但總還是由陰與陽共同組成的,這種看法,非常接近現代科學的見解,因為這種思維方法,正是所謂“場”的思維方法。其實中醫的“氣”,以廣義的氣本身就包括了“實體”和“場”兩方面。盡管陰陽學說不具備嚴格科學的表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帶有猜測和神秘的色彩,但作為中醫的指導思想,至今仍有深遠影響和指導意義。
二、對中醫人體科學的影響
《易經》中醫術方面的記載,除散在64卦的一些卦爻辭中外,主要集中在《剝》、《豫》、《萃》、《艮》、《咸》五卦之中。《易經》義理的本質特征是天人合一,它對中醫學所倡導的“氣一元論”的理論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易經·系辭》曰:“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明確指出一切事物均由精氣構成。中醫的“氣一元論”認為,精氣的運動引起五臟六腑的活動,人體內的氣是一種活力很強的精微物質,輸布全身無處
不到,機體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說,就是氣的升降、出入活動,氣活動一旦停止,生命活動就停止了。醫易相通,《易經》中常用人體器官描述卦象,如乾為首、離為目、坎為耳、兌為口、坤為腹、艮為手、震為足、巽為股。其中《咸卦》是關于針石術的萌芽。咸,馬王堆帛書作欽。《歸藏》有欽卦,朱彝尊《經義考》云:“欽在恒之前,則咸也”欽與針皆在十二侵韻,同聲相轉,欽借為針、或箴。……針與箴通,皆為古針字,咸為省文。是最早的針灸記載。
從象數學的觀點看64卦的遞次變化,很象人一生的生長衰老過程。《黃帝內經》說:“年四十,陰氣自半。”表明中年保腎精十分重要。現代研究,64卦卦象嚴格對應著遺傳密碼中64個DNA密碼子。東方神秘的《易經》存在有幾千年的歷史,如《易經》中64卦之間存在著的這種陰陽互補與生克關系,這是西方科學全然不知的。這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對基因調控和癌癥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黃帝內經》“取類比象”的思維格局對中醫藏象學說的形成影響很大,藏象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這種以“象”“論”“藏”啟導于《易經》的爻象概念。《易經·系辭》謂:“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醫家又據爻象之理,效法于人體,于是有藏象之稱謂。《易經》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對中醫人體科學的影響很大。生命是復雜的有序結構,軀體內外部的總體穩定即陰陽平衡的維持,是非常重要的。從機體的整體水平探討、研究人體科學的方法,正是中醫學的根本特點之一。現代醫學中流行的觀點認為,
揭示生命奧妙的關鍵,在于對遺傳基因和它的構造單位,以及受它們控制的化學反應的深入研究,科學哲學理論已經指出了這種看法的片面性和機械性。認真探討人體內部與外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已越來越受到生命科學家的重視。《易經》獨特的思維方式對現代人體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啟迪作用。
三、對中醫防治學的影響
《易經》對中醫防治學的影響很大,如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強調杜漸防微,和《黃帝內經》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相一致。《易經·否卦》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人在面臨否卦的嚴重時刻,倘能經常保持“我將滅亡!我將滅亡!”的警惕,加強鍛煉身體,這樣不但不會滅亡,還會像根深蒂固的桑樹一樣長生。
《易經》十分重視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系。《易經·萃卦》曰:“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即謂因病而唉聲嘆氣,沒有絲毫好處,不如扶病走動走動,雖有小吝,終究對病無大妨礙。也就是說,“即憂慮,又嘆息,這樣是沒有什么吉利的”。[6]《易經·無妄》說:“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得病之后不要胡思亂想,只要心情舒暢,不吃藥也會好的”。《易經·乾卦》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過度緊張卻使我們長期而反復地處于超
生理的緊張狀態,如果不加警惕,將會危害身體健康”。中醫心理學的觀點與《易經》的看法相一致。情緒失調常常是疾病的先兆。忿怒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易經》在養生方面的許多重要的富有哲理的見解,告訴我們必須注意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注意身體所發出的各種信號。多數嚴重的疾病往往是經過多年緩慢發展的結果。這對中醫養生學也有直接的重要影響。
《易經》對中醫治則的影響很大。機體陰陽失衡即為病態,調整陰陽為中醫的根本治則。易道尚中,中醫的理、法、方、藥,都離不開“中”字,選方遺藥,掌握藥味、藥性和藥力,都以“中”病為宜,過與不及都不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既濟》與《未濟》二卦相對,相互對立轉化。臨床上心火與腎水未濟,可致心神不寧,腰痛頭暈等證。如水不涵木而致風火上竄,頭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療,可使水火既濟,保持陰陽平衡。中醫學維持機體穩態的治則,與易象卦理息息相通。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比類和陰陽觀念,總結前人用藥經驗提出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明確了中醫用藥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辯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秦國名醫醫和即曾自覺運用當時卦象成說解說、分析晉侯的病情(《左傳·昭公元年》)。《易經》提出“八卦氣驗”,論及節氣與疾病的聯系,是中醫氣象醫學之發源。如每年春分驚蜇前后,天氣突變日數最多,人為禍事、空中或地面意外傷亡也是全年之冠。無明患病的頻率,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后最為顯著。由此,我們領悟到一個道理,宇宙是大周天,人體是小周天,人還是脫離不了潛在自然率周而復始的擺布和干擾。[7]《易
經》的這種思想促進了中醫氣象醫學和時間醫學的發展。所以,中醫理論的發展才是振興中醫之根本。
總之,《易經》一言以蔽之,曰:變易而已矣。曰變易,曰不易,曰漸變,曰突變,括此數義,醫道可盡矣。作為中醫學的源頭活水,《易經》的天人合一整體觀,陰陽對立統一觀以及取類比象等義理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得到了詳盡的發揮和成功的運用。甚至當今世界上許多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也多受《易經》思維方式的影響。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F.卡普拉吸收了中國古代《易經》和道家著作中關于陰和陽的互補、平衡、循環的概念,以及道家的自然無為的思想,構造新的世界文化模式。[8]在中國三千年的文化中,幾乎所有最偉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這本書的啟發,或者對它的論題的解釋產生影響。[9]特別是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只有用古老《易經》的思維方法和現代
西方的科學方法,來重新審視和研究中醫學才能取得本質性進展。這種中西文化的融合,正是中醫振興的契機。
注釋:
[1]馬伯英:《醫學文化人類學引論》,《醫學與哲學》,1990,8:16。
[2]黃承才:《從{周易)看中醫直覺思維特征》,《醫學與哲學》,1990,9:30。
[3]英·李約瑟著,陳立夫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一版);366。
[4]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83(一版);31。
[5]王琦等:《素問今釋》,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一版);27。
[6]劉正等:《推卦易知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一版);119。
[7]陳子斌:《文明的生命力——河洛八卦開創時代的新智慧》,科學普grill版社,1990(一版);223--224。
關鍵詞:中醫現代化;傳統思維方式;中醫意象思維;基本特征
中圖分類號:R222.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10-03
1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
中醫現代化進程中,深刻理解中醫思維方式是關鍵,而中醫意象思維是最為獨特的中醫思維方式。中醫意象思維有其深刻的哲學根源,從中國傳統思維入手,厘清中醫意象思維發生發展的脈絡,對于中醫現代化具有十分深遠的學術價值與迫切的現實意義。對于中醫思維方式的研究,從來都不應僅僅局限在醫學的范疇之內,而應將社會環境的變遷和思維方式的演變共同納入研究范圍[1]。
中國哲學往往使用形象性的符號與概念及直覺類比的方式來認識和表達對象世界的意義,形成了最具代表意義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整體思維、直覺思維,變易思維,借此基礎,中醫發展出意象思維,它包含著醫家基于傳統思維方式對人體生理、病理、病因和病機等認識[2]。
1.1 傳統思維方式中的整體思維 “天人合一”是整體思維的根本特點。所謂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相類似、相通并且統一。《易傳》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也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整體思維的初期表現。
儒家在確立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上,充分體現了思維結構整體性的傾向,孔子把“仁”當作一個整體的道德目標與原則,并長期堅持不懈的追求與實踐。比如,“予欲無言”,“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孔子這里就是以天象告誡人們的行為要依循天道。再比如,“茍志于仁,無惡也”(《論語•里仁》),體現出儒家的思維是以“仁”為本的整體性的統一。
道家在確立宇宙的本源與自然運動變化規律上更清晰現出“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傾向,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代表作《老子》中就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家另一代表人物莊子講“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也是認為天地人本身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局部與細節無不體現著整體,比如莊子認為“道”無所不在,甚至在“螻蟻”、“秭稗”等。
1.2 傳統思維方式中的直覺思維 中國古代人在認識事物時,既不執著于語言概念與判斷,更不完全依賴于西方人崇尚的邏輯推理,而是采用“心悟”“頓悟”的直覺思維。
儒家哲學主要探討的領域為人的道德及其境界,儒家提出了一種認知方式:反觀。思孟學派就提出了“反身而誠”的思維方式。想要認知“誠”這個“天之道”,不能從外在世界入手,必須從認識外在世界的主體――自我入手去體認“誠”;再有,荀子也提出了“虛壹而靜”的靜觀認知方式,靜觀就是保持內心的清靜虛明的認識方法,這是獲得靈感直覺的保障,即在認識過程中去除雜念,保持專心致志的心理狀態,這樣就能使心靈處于清明狀態,從而映出天道。
道家主張體認大道,那么,老子認為應如何去認識“道”呢?他認為,人們須經過“滌除玄覽”(《老子》第10章)的方法,即只有清除雜念,反觀內照,讓心靈虛空,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觀察大千世界,而如何“滌除玄覽”呢?就要“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第12章》)。
莊子認為,只要保持虛靜空明狀態,就能反映萬物,而這種靜明的直覺叫做“心齋”。莊子還提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認為頭腦的意識范圍是有限的,要認知大道、與道合一需“心齋”“坐忘”,通過此直覺思維方式而臻于大道。
1.3 傳統思維方式中的變易思維 中國古人觀察世界的習慣從一開始就采用了動態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傳統的變易思維方式。所謂變易思維是從運動變化的觀點考察一切事物的思維方式。
中國古代各個學派的哲學家們都把宇宙看成變動不止的過程,孔子就曾說過:“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他把自然界的變化看成是一個如江河之水流動的連續過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論語•子罕》)。而《易傳》更是明確的把宇宙規定為一個運動變化的大過程。《周易•系辭傳》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認為變性是宇宙的本質,天地萬物都隨時處于運動變化的狀態。
道家的創始者老子也認為,“道”作為宇宙的本源,其內部總是包含著陰陽對立的兩種勢力,正是這兩種對立力量的推動,產生了萬事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老子還提出“反者道之動”的觀點,說明了事物向對立面轉化是其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BT(3+1]2 中醫意象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在生命上的推演[BT)]
在古代,東西方的哲學家,都傾向于借助形象的比喻來闡述深奧的哲學道理,用“象征”的方法表達人生宇宙的根本原理,比如老子以“嬰兒”來比喻道的境界,《易•系辭》也說道:“圣人有以見天下之頤,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立象以盡意”“托象以明義”,不僅把“陰陽”看成是宇宙萬物的本體,而且把陰陽當成描述、解釋宇宙生命一切現象的模型方法[3]。
那么,為什么古老的類比、象征的方法,在中國演變成了中醫意象思維,完好地保留了古老的形象思維?是因為傳統哲學中的思維方式滲透到中醫里去觀察生命現象與疾病現象,其認知結果自然產生,使中醫意象思維成為中醫學思維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其核心概念“氣”、“陰陽”只能用“心悟”來把握,而無法用邏輯分析來推理證明,其相關的重要概念例如:五行、氣血、臟腑、經絡、三焦等概念等都是意象概念。在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下,中醫學形成了一整套與西醫學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一獨特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為象思維,包括意象思維、應象思維、法象思維和表象思維[4]。
整體觀是中醫的一種思想方法,它貫穿于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和治療等所有的領域中。其中,《內經》正是以天地人三才為經,五行為緯,論述天、地、人諸事物的類屬及其相互關系,從而建立了藏象、脈象、舌象、神之象等理論學說并長期有效地指導著醫療實踐,以“象思維”為核心,利用圖像,構建理論框架,展現治法精妙[5]。
取象比類的中醫意象思維體現了直覺體悟的認知方法。由取象比類所建立的臟象、經絡學說主要是通過直覺體悟感知的。臟腑的生理結構與人體實際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說明不是由實證方法得出的,其中,望聞問切四診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診斷方法,通過對臟器經絡的功能性變化之“象”的感知,把握疾病發生病因、病變機理。
中醫用于類比之“象”是動態、變易之象,中醫用變易思維說明人體生命運動變化過程。比如,《素問•玉版論要》說:“道之至數……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中醫在研究人體生理、病理和疾病診治過程中,大量運用了變易思維的原則,使主觀認識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變易過程。
隨著世界整體醫學觀和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世界新技術成就、醫學社會學、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等會在未來的醫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中醫要現代化,必須時刻注意把相關域外學科納入到自己的體系之中,并能做到較好的融合[6]。中醫學的發展不在拋棄其中國哲學的內核以及建立在此內核之上的取象比類而走向現代自然科學,而在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更加精致化[7]。中醫意象思維正是以根源于統一整體的、直覺感悟的及動態變易的傳統思維方式,以類比、象征的方法為中介,同時以“意”為靈機,把握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其往往傾向于對生命現象、疾病現象、診治、養生進行整體、動態的思考,重視心智的悟解,忽略邏輯的推理,是中醫最為獨特也是最具學術探討價值的思維方式之一;而開展中醫思維方法的研究,以繼承、移植、創新為指導,建構具有時代特征的新的方法論體系,是中醫學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的關鍵[8]。
參考文獻:
[1]王樂,謝晴宇,孟慶剛.中國古代哲學影響下的中醫思維方式[C].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中醫內科臨床科學研究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2009:46~49.
[2]曹美瑩,王 東.略論“醫者,意也”[J].光明中醫,2001,16(4):13~15.
[3]張其成.中醫哲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16.
[4]呂愛平.論應象思維在構建中醫理論體系中的作用[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8):1573~1574.
[5]聶偉.小議取類比象思維方法在認識重要功效中的應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3):28.
[6]劉亮.“現代中醫”――中醫現代化的實現者[J].醫學與哲學,2007,28(10):61.
[7]王鵬偉.中醫學與取象比類[J].吉林中醫藥,2009,29(7):573~575.
【關鍵詞】歸化法;異化法;中醫術語
中醫術語,紛繁復雜,對中醫術語的英譯的標準化造成了很大難度。翻譯手法的運用也不盡相同。除了直譯、意譯法外,歸化、異化的方法也是爭論的熱點。
所謂歸化,就是表達時向目標語靠攏,譯者采用流暢的風格,盡可能減弱譯語讀者對外語語篇的生疏感;所謂異化,就是表達時向原語靠攏,譯者故意打破目的語的行文規范,刻意保留原文的異域特色。
母語為英語的Wiseman堅持要用異化的方法。Wiseman認為,中醫英文詞匯的選擇要立足于中醫的整體觀念系統,在譯文中將中醫概念忠實地反映出來。他從中醫特有的人文精神出發,擺脫了一味遷就現代醫學專業詞匯及譯法規則所建立的翻譯體系,大量使用日常用語,從而使他的譯文在某種程度上更符合中醫詞匯源于生活感受的事實及取類比象的構建原則。而王朝輝等則認為,西醫語林是中醫名詞術語翻譯的寶庫,可以靈活運用三種翻譯法翻譯中醫名詞術語:直接借用西醫現成的術語、比照西醫、仿照西醫構詞,主要使用現代醫學語言進行中醫翻譯。
而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看似矛盾,事實上各有不同的特點,而其運用,也需根據不同的情況,正如中醫的辯證施治,關鍵在于對證。
以下為對2008年至2010年間在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學習的長期及短期留學生共計300人,對于各標準中常用爭議英譯詞匯認可率的調查,試各舉一例,以說明筆者對于這兩種不同翻譯方法在不同場合運用的體會。
一、歸化法
前陰,后陰
存在有爭議英譯:
WHO anterior yin, posterior yin
WFCMS external genitalia, anus
主題詞表 external genitalia(2007),anterior pudendal orifices(1987-2006),anus(1987)
中國針灸學 external genitalia,anus
結果:
認可率:external genitalia>anterior yin, anterior pudendal orifices Anus>posterior yin
前陰指外生殖器(包括尿道),后陰指。
“anterior yin,posterior yin”,“anterior pudendal orifices”采用了異化法進行翻譯。古人用“前陰”,“后陰”這樣的詞,是因為古人很傳統,這樣的說法比較隱諱和文雅。用異化法保持了原語的特色,但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已沒有必要用這樣隱諱的說法,因而沒有必要保持這樣的原語行色。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都是比較直接的,這樣的譯法反而會讓讀者看了不知所云,什么是前面的“陰”,后面的“陰”?而中國語言又有一詞多義的特點,到底這里的“陰”是什么意思呢?這樣的翻譯不能讓讀者準確理解原語的原意,也比較容易引起讀者的誤解。
而“external genitalia,anus”是運用了歸化法進行翻譯的。因為前陰和后陰古人就是指的外生殖器和。目標語和原語的意思是等同的。這樣不僅準確表達了原語的意思,而且言簡易賅,一目了然。讀者一看便迅速而準確的捕獲其意。顯然更易為留學生所接受。
如上例,歸化法的運用,把難以理解的中醫術語轉化成了外國留學生所熟悉的語言,因而用歸化法進行翻譯的詞匯,往往更容易被外國留學生接受。但是“信”是運用歸化法翻譯的基本條件。因此,筆者認為,在“信”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當目標語和原語的意思能基本等同的情況下,應盡量采取歸化法進行翻譯。
二、異化法
臟,腑
存在有爭議英譯:
WHO viscus,bowel
WFCMS zang-organ,fu-organ
主題詞表 zang-organ,fu-organ
中國針灸學zang organs,fu organs
學生建議: solid viscera,hollow viscera
結果:
認可率:Zang-organ,fu-organ>Solid viscera,hollow viscera>Viscus, bowel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內臟的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兩大類。五臟共同的功能特點是“藏精氣”,六腑共同的功能特點是“傳化物”。五臟是一個綜合性的功能單位,不但包含著西醫學同一臟器的部分功能,而且還概括了其它某些器官的一些功能在內。
“Viscus,bowel”,“Solid viscera,hollow viscera”采用歸化法。這樣翻譯學生比較容易對臟腑的概念有個大致的印象。但是,仔細推敲,這并不符合中醫學中臟腑的定義。
關于“Viscera”和“Bowel”的釋義,韋氏字典解釋如下“Viscera”指“an internal organ of the body;especially:one(as the heart,liver,or intestine)located in the great cavity of the trunk proper”;“Bowel”是指:“intestine,gut;also:one of the divisions of the intestines ―usually used in plural except in medical use”,可知“Viscera”指內臟,如心、肝、腸等;而“Bowel”是指腸;可見這在更大意義上還是指具體的臟器,讓初學者認為“臟”與“腑”對應于解剖中的內臟和腸道,而中醫學中的臟腑的概念,更是一個功能單位,注重于各臟的生理功能,而不是單純解剖學上的意義。因而這樣的翻譯并不能正確表達中醫學臟腑的概念。認可率為0。
“Solid”意為“實心的”,“Hollow”為“空心的”。“Solid viscera,hollow viscera”也存在上述弊端。這樣翻譯意在表達“臟”和“腑”不同的生理功能。“Solid”是指“臟”“藏而不瀉”,“Hollow”是指“腑”“傳化物而不藏”。《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這里的“滿”,指精氣充滿;“實”,指水谷充實。可見“solid”是和臟精氣充滿的狀態不一致的,而“hollow”也是和腑水谷充實的狀態不一致的,這樣翻譯并不準確。
“Zang Organ” 和“Fu Organ”是用異化法,音譯的方法翻譯,由于“臟”和“腑”的內涵深刻,多元復雜,且為中醫基本術語,采取異化音譯反而更能體現中醫特色,更能表現其深刻的哲學內涵,而“Organ”則表明其為體內器官,體現了其物質性的一面,故該翻譯包括了“臟腑”的哲學概念和物質性,更符合中醫學中臟腑的概念,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和中醫師的認可。
如上例,中醫術語紛繁復雜,很多中醫術語有其特定的含義,它們概念獨特、含義豐富,具有特殊文化含義。對于這類詞匯用歸化法翻譯往往不能忠實地反映原語的意思,而用異化法翻譯卻能保留原中醫術語的原汁原味,不僅能忠于原意,還能反映出中醫詞匯源于生活感受的事實及取類比象的構建原則。
而“語言國情學”也告訴我們,在任何一種語言中總有一些反映該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觀念的詞匯。這些詞匯在別國的語言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異化音譯的翻譯手段。而事實上,采用異化音譯所翻譯的中醫詞匯,如“氣”、“陰”、“陽”、“氣功”、“命門”等,事實上,已被國際中醫界廣泛地接受。
因此,筆者認為,如果可以用歸化法譯成目的語讀者所熟悉的語言,更易于被認可。用歸化法進行翻譯,更利于中醫術語的被接受度和廣泛流傳度。然而“信”、“達”、“雅”三個翻譯原則中,“信”的原則是最為基本的。所以,當運用歸化法進行翻譯時,必須在目標語和原語的意思能基本等同的情況下。
中醫在古代,是和哲學、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發展到現在,外國留學生來學中醫,首先是視之為醫學,因此它的科學性是第一位的。這就決定了中醫術語的翻譯,準確性是第一位的。很多中醫術語有其特定的含義,用歸化法不可以確切的表達它,表達出來有歧義,甚至沒有英語單詞或詞匯與之相對應的。這時用異化法或音譯法進行翻譯,不僅忠于原意,也可以保留中醫的特色。對于初學者,接受這樣的詞有一定難度,但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慢慢對中醫有更深的了解以后,便也能很好地理解這些術語了。而事實上,目前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很多目的語讀者已處于高級階段,在對中醫理論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能很好地接受這樣的譯法,而這也有利于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中醫的有關概念和理論。
參考文獻:
[1]李運興.英漢語篇翻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22-228.
[2]李照國.Nigel Wiseman的中醫翻譯思想評價[J].中國科技翻譯,1998,11(2):41-43.
[3]王朝輝等.西醫語林是中醫名詞術語翻譯的寶庫[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10):785.
[4]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中醫基礎理論[M].南京中醫藥大學編印,1986:74,31.
中醫藥文化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 中醫藥人才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醫藥人才培養重點與難點分析
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的需要,決定了不能滿足這種需要的小生產式的傳統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而西方醫學生院校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效,則加快了我國移植西方培養模式和方法的進程。但更加側重人文修養,感受體悟,長期臨床,大器晚成的中醫藥學,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模式要求較之西醫學又有著更為復雜的內在訴求。筆者認為,理想信念教育實為人才教育的根本,加之現行社會體制下,院校教育將會長期成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流教育,這必將進一步凸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思想占領高地,行動才會勢如破竹,也更會為培養模式的創新創造條件。
王小云等認為,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具有以下規律:“早期培養、大器晚成的規律;師承為本、博采眾長的規律;文化底蘊、通曉人文的規律;熟讀經典,指導臨床的規律;長期臨床,堅持不懈的規律。筆者贊同此觀點,并認為其每一種規律的背后,都有堅定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作為精神支持,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堅定中醫學子理想信念,磨練中醫學子意志品質,進而培養優秀中醫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中醫藥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劉彥晶認為,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就要從培養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創新教育的培養和深化教學改革三方面入手,其認為思想道德素質具有導向、動力作用,是人的靈魂,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首要條件。作為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文化,其不僅具有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專業特點,亦具有“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育人功效。概括而言,中醫藥文化建設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隱性內化需要,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則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顯性外在表達,而二者的有機結合則為滿足現階段社會需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一)中醫藥文化建設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隱性內化需要
筆者認為,中醫藥文化通過以下幾方面對中醫學子產生隱性內化的影響:第一,中醫藥文化所包含的天文地理,醫案掌故,人情風土等知識不僅能夠引起學者的興趣,進而激發其研究的欲望,而且更容易使學者產生聯想和頓悟,更有利于中醫的創新。第二,中醫藥文化中所蘊藏的德育、勵志的內容,如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等,對于形成中醫學子高尚的醫德,堅定其持之以恒學醫的信念具有鼓勵和促進作用。第三,中醫藥文化中的一些修身養生的觀念,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能夠引導中醫學子對簡約生活的追求,從而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專研學術,學究天人。
所以,進行循序漸進的中醫藥文化建設,不僅對學子能否堅定信仰、堅持勤奮產生影響,而且還深刻影響著中醫學子的精神內涵和中醫素養。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顯性外在表達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哲學教授加塞特在《大學的使命》一書中提出,大學應走出“象牙之塔”,主動關注社會、服務社會、改良社會。作為救死扶傷的中醫學子,社會實踐能力、需求判斷能力、統籌兼顧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服務奉獻能力等等,都會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醫療效果,所以,中醫學子在注重身心修養,獨善其身的同時,還要以馬列主義的光輝思想武裝自己,主動走進社會,深入社會,弘揚道義,懲治歪風。思想政治教育則通過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總結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人類活動的分析,有利于引導廣大中醫學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醫學子把握學好中醫藥學的本質規律,拓寬其發展創新中醫藥事業的視野和渠道。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醫學子將中醫藥技能順利正確輸出的思想保證,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顯性外在表達。
(三)中醫藥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多數大學生并未對其引起足夠的興趣和重視。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張耀燦、鄭永廷等教授對其定義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發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的接受活動,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接受主體出于自身需要,在環境作用影響下通過某些中介對接受客體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外化等多環節構成的、連接的、完整的活動過程,通過有效的接受,社會和社會群體的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就可以被內化為接受主體品德思想并外化為品德行為。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與接受主體的自身需要、接受環境以及內在價值取向等有關,而中醫藥文化建設通過其隱性內化作用,形成學者救死扶傷的內在需要,兼容并蓄的學術環境,天人合一的終極目標,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創造條件。而單純的中醫藥文化建設,雖然加強了中醫學子個人修養,但其服務輸出形式若無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外在表達,其服務的范圍和被理解程度將大打折扣。
總之,將中醫藥文化建設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能夠彌補二者單純實施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不足,二者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其實效又大于二者單純實施效果總和。
三、中醫藥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應用舉例
筆者對自己所管理的學生進行以下改進措施:
1.黨員幫扶活動,以成績優異,思想先進的學生黨員為基礎,與成績較差學生形成幫扶小組。
2.將各班級中的2~4名優秀同學組合到一起,形成一個近30人的精英團隊。該團隊在相關同學的帶領下,開展晨讀中醫經典、國學經典、中醫藥文化知識的活動,以此來形成良好的中醫文化氛圍,并進行學習經驗的交流以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3.組織大家抄寫論文摘要,學習綜述、論文撰寫技巧,借此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4.策劃組織了寢室、班級、學院等不同層次的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學生各個活動層面的健康向上的和諧氛圍等。
經過半年上述嘗試,整個本碩結合系平均成績上升,學生掛科率同期相比下降13.6%;半年的時間,晨讀團隊也由30人發展到過100人。這個團隊的成員占了我系國家、省、市、校、院、系等各層次榮譽獎勵的全部名額。
總之,將中醫藥文化建設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二者結合途徑和方法的探索以及如何建立二者結合的長效機制的研究,成為所有中醫教育者應承擔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小云,許英,秦莉花.師承教育――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J].中醫藥導報,2010,16(4):126-127.
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一組以無力、疲勞、睡眠質量差、認知功能下降及一些軀體癥狀,如反復咽癢、肌肉痛、頭痛、關節痛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1]。疲勞是健康的人在長期的高壓力、緊張、快節奏工作后,時常出現周身疲軟、困乏與精疲力竭之感,被醫學專家們稱為“健康的隱性殺手”。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明確了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定義及診斷標準,使該病病因、病理及治療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更精確、更深入的階段。
近年來,常被提到的一個新名詞“亞健康”,按照醫學界的認識,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狀態,與我們常說的“慢性疲勞綜合征”相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已明確地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把“陰平陽秘”的“陰陽和平之人”作為心身和諧的健康標準。中醫學對醫學目的的認識、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健康標準的認識等方面,都涉及亞健康的內容。
1 診斷標準
1994年,美國提出仍用慢性疲勞綜合征名稱并明確其診斷標準[2]:病史不少于6個月,且目前患者職業能力、接受教育能力、個人生活及社會活動能力較患病前明顯下降,休息后不能緩解,同時至少具備下列8項中的4項:①記憶力或注意力下降;②咽痛;③頸部僵硬或腋窩淋巴結腫大;④肌肉疼痛;⑤多發性關節痛;⑥反復頭痛;⑦睡眠質量不佳,醒后不輕松;⑧勞累后肌肉疼痛。
要明確診斷除具備以上主訴外,還需作一些實驗室檢查,如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電解質、血糖、促甲狀腺素,這些結果必須未提示異常。如患者具備如下情況之一,也不能診斷為慢性疲勞綜合征:①具有可解釋慢性疲勞的活動期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睡眠無呼吸綜合征、發作性睡病;②具有已經確診且目前還未治愈的疾病,如惡性腫瘤、乙型或丙型肝炎;③既往或目前有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妄想、癡呆、神經性厭食;④發生慢性疲勞綜合征之前有酗酒或其它藥物依賴史。
2 發病機制
隨著工業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空氣的污染、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使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醫學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也就是說,致病因素已由單一的生物因素增加到三個:生物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人類由于參加社會的群體交往,產生心理活動,因而是具有生物與社會雙重屬性的有機體。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必然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有時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對于疾病和健康的認識必然是形神統一的整體觀。形神統一是中醫心身醫學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中醫心理與生理、精神與軀體關系的最準確、最完整、最精辟的學說。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各種競爭日趨激烈,現代人必須全力以赴地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人們希望長時間精力充沛地工作和生活,然而,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人達不到這種境界。相反,許多人都有過情緒低落、容易疲勞、不愿意運動、失眠、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的經歷,有人甚至長期或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可到醫院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出了醫院依舊難受。醫學上將這種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稱之為“亞健康”狀態,或“第三狀態”和“灰色狀態”。亞健康狀態常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診斷,卻表現出活力降低、適應性減退,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類生理功能低下狀態。是由于心理、社會、生物三者因素導致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整體協調失衡,功能紊亂而致。主要表現:精力下降、食欲不振、疲勞無力、心慌、氣短、失眠、多夢、抑郁、驚恐、身體虛弱等。這些癥狀往往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3]。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處于動態平衡的有機的整體,表現在臟腑之間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約的,表現在陰陽方面是互根互化、消長平衡的。而慢性疲勞綜合征則屬于人體氣血陰陽、臟腑功能的失調,其病因有內傷七情、勞倦、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睡眠不足、缺乏鍛煉等。此外,外感六、邪毒也是病因之一。
人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過程中,保持著機體內部及其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協調,保持著正常的生理及心理活動過程,機體就呈現健康狀態,即“陰平陽秘”。但如果由于外感、情志、飲食、勞逸及其它致病因素作用下而破壞了這種平衡,臨床表現為臟腑功能失調,此時病人可以表現為頭暈、頭重、胸悶、乏力、四肢倦怠、精神欠佳、食欲不振、少寐多夢或多眠、心悸、汗多、小便清長、腰酸等癥狀,但臨床并未見有陽性體征及理化檢查異常。
現代醫學認為:疲勞可使機體內在循環和各個代謝系統一時紊亂,以至它的代謝物如乳酸等物質在血液中積累,使肌肉,以致神經活動不正常。俗話說“積勞成疾”。換句話說,疲勞源自人們在從事長時間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后,大腦皮層異常興奮,消耗過多的能量,包括各類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內的營養物質,造成體內能量供應短缺,營養環境失衡和代謝產物堆積。如果疲勞得不到恢復,就會使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一直處于低效工作狀態。從而直接影響到人體對氧氣和養料的利用,導致體內環境失衡的持續和加重,妨礙體內各種器官的正常工作,長此以往就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病邪乘虛而入。《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事實上,各類疾病都有可能產生于長期疲勞之后。而心臟病、肝病、腎病、胃病等,及致衰老的主要誘因之一就是疲勞。合理的休息是消除疲勞的好辦法,但當工作和學習十分緊張,即使感到疲勞,但又不能丟下工作或學習去休息時,必須及時地補充營養,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給大腦提供充分的養分。要避免疲勞的產生,勞逸結合才是緊張和有節奏的工作前提。
迄今,現代醫學對CFS進行了廣泛的醫學研究,但其確切的病因仍不清楚,可能系多種致病因素引起。其發病前常經歷長時間的應激狀態(極度緊張、精神負擔過重)等情況,部分患者病初有類似流感樣癥狀。多數人認為,其發生可能是病毒感染、應激等多種因素引起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紊亂的結果。病毒感染或應激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有一種較合理但未被證實的假說,即一種慢性的免疫系統的激活狀態造成細胞因子的產生,這能夠破壞神經遞質,從而產生慢性疲勞的癥狀。應激狀態下引起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改變。另外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為人體重要的神經內分泌器官,簡稱HPA軸,正常情況下此軸處于負反饋循環中。而在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HPA軸被活化,導致皮質醇和其他多種激素的分泌異常,進而影響免疫、中樞神經、運動、消化等多個系統,從而引發CFS[4]。
3 辨證論治
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造成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原因包括社會、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因素。使得現代醫學不能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案。相反,中醫的醫學模式建立在傳統的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上,以人為本,注重改善個體臟腑功能及癥狀,通過四診合參,司外揣內等方法探詢求診者整體的陰陽偏頗,以確定治則治法,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狀態。
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治療的基本法則,自始至終貫穿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判斷和治療。具體而言,用四診八綱辨證和理論來描述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機制,診斷中借助望聞問切、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等傳統方法,可以說,陰陽是中醫辨證之靈魂,也是慢性疲勞綜合征診治的總原則。辨證論治的核心是“證”,中醫關于證的研究表明,同一種證往往存在多個器官的功能異常,證與全身性的調節網絡有關。有人認為“證”是一種狀態,反映的是人體的總體特征,現代醫學認為機體的整體調節功能是由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執行的。從中、西醫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理解的敘述中可看出,兩者雖屬不同體系的醫學哲學思想,但在對待慢性疲勞綜合征問題上有極大的相似性;而中醫的辨證論治也是建立在對整個機體狀態偏離程度判定基礎上的整體性治療,用“陰陽五行”解釋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觀點相合。
中醫學認為:先天稟賦不足,長期過度疲勞或精神緊張,長期貪飲生冷,飲食失調或不慎等都可導致陰陽失衡,出現氣陰兩虛,經絡不通,肝氣疏泄失常,繼而引起脾胃功能異常。脾主肌肉四肢,主升清降濁,為胃行其津液。人之功能,皆懶于氣,四肢肌肉亦必得氣之充養方可行動如常,脾虛則精氣不得輸布周身,則倦怠欲臥。《素問?太陽陽明論》說:“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虛則胃腸的攝納及傳化功能失常,飲食之水谷精微不得胃之腐熟,脾的運化亦不能正常,機體失養,也可出現疲勞倦怠之征[5]。肝主筋,乃“罷極之本”,而筋是引起肢體運動的重要結構,肝臟功能失調是產生疲倦乏力、運動減少等疲勞癥狀的重要原因。肺主營衛之氣,“惟肺也,外統皮毛,為一身之護衛”,屬機體的屏障、“藩籬”,與現代醫學所謂人體非特異抵抗力有著密切的關系,肺氣虛則衛外不固,易出現身體疼痛,微熱,咽痛等。心主血、司神,心氣虛則神明不用,易出現睡眠異常等。腎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腎陰為一身陰津之根本,腎陽對全身的功能起著溫煦、推動作用。總之CFS多由積勞內傷或久病不復,或氣郁日久,陰陽失衡,損及氣陰,致氣陰兩虛,經絡不通而成。故五臟尤其是肝、脾、腎與本病有著密切的關系。
4 健康教育
在多大數情況下,慢性疲勞綜合征表現為非特異性疾病前狀態,從輕度心身失調狀態到淺臨床狀態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連續的過程。因此,開展健康教育則是防治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有效措施之一。開展健康教育,不僅符合醫學科學實踐中正確價值取向(即病者不貴于求醫心切,而貴于未病先知,防患于未然;醫者不貴于愈病,而貴于預知先防,測變于未萌)。同時,也符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觀點。中醫學認為健康的生活行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質量、預防亞健康和疾病的根本方法,所主張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情志條暢、勞逸適度等養生之術是其思想的高度概括。《素問?上古天真論》中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告誡人們應注意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心態,則可以防病保健。通過健康教育,讓人們重視人體自身調控,激發潛能,增強自身的免疫功能,達到祛病修身、保健康復、延年益壽的目的。
5 研究前景
對于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認識與治療,中醫學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首先中醫對情志致病有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強調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臨床診斷中,借助望聞問切、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等傳統方法,仔仔細細地尋找求診者所表現的偏離健康的蛛絲馬跡(陰陽偏頗),從《黃帝內經》時代起積累了大量的治療心身疾病的方法,如方劑、針灸、食療、推拿等自然療法,因此應當從中醫心理療法的規范化研究、軀體治療方法的研究(藥物、針灸、食療、推拿等)、中醫自控療法的研究(包括氣功)等方面入手,在CFS臨床診治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在CFS的治療方面有很大優勢。首先是能調節整體內在機制,本病的關鍵在于臟腑生理功能不協調,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和氣化機制遭到破壞,而中醫治療恰恰注重整體,可以實現調節整體內在機制,調整激素水平,激發神經、體液諸系統自主配合互用的因素,從而使人體生命活動過程協調發展。其次是辨證論治,療效可靠。由于現代醫學對CFS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認識比較模糊,故采用的治療方法也比較被動、刻板,主要是對癥治標;中醫學則不然,根據CFS各個階段的不同表現,隨證施治,遣方用藥靈活,且能標本兼顧,突出了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特色。當然,中醫藥對CFS的治療也需要進一步深入提高。近來關于中醫藥治療CFS的報道漸多,但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取得的療效也缺乏客觀化的評價;臨床辨證分型較凌亂,缺乏規范性;治療方法相對較少,缺乏臨床上公認的治療CFS的特效方藥。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結合CFS的臨床特點,建立起中西醫結合的規范的CFS診察指標及療效判定體系,掌握發病規律,研究防治措施是目前的重要任務。
6 參考文獻
[1]FukudaK,Straus SE,HickieJ,et al.Thechronicfatiguesyndrome:acomprehensi veapproachtoit sdefinitionandstudy[J].AnnInterMed,1994,121(12):953.
[2]孔德娟,楊學輝,安勝軍,等.李恩學術論文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23.
[3]王艷君,胡朝陽.從亞健康看中醫診療現代化發展趨向[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4):1-4.
[4]王天芳,王琳,張翠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02,18(8):1006-1008.
關鍵詞:高等院校;科研績效;學科建設;績效評價;中醫外科學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9
Study on the Disciplinary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s an Example
Yang Qin, Li Wenlin*, Fang Yuling, Xu Chenche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ibrary, Jiangsu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disciplinary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disciplinar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laborates its purposes, content and methods. Then, tak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s of disciplinary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discipline build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學科建設作為推動高校發展的重頭戲,是高校各項建設的核心,其中科研能力則是考察學科實力的一項重要的標準。高校科研績效評價作為高校績效管理的核心構成,是衡量科研人員是否勝任的基礎及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有效措施,同時它也能夠為高校的學科建設提出培訓計劃和發展方向,為高校的人才流動與儲備、激勵制度、薪酬福利等方案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1]。如何客觀、準確、高效地認定學科的科研業績是學科科研績效評價的關鍵,本文從學科建設與發展的角度,結合學科特色,以中醫外科學為例,對單一學科的科研績效評價問題進行了探討。
1 學科科研績效評價的概念
1.1 績效與評價
“績效”是從管理學中引出的概念,指的是組織為實現其目標而展現在不同層面上的有效輸出。績效
基金項目:南京中醫藥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基金(11XSK12)
第一作者:楊秦,助理館員,研究方向:中醫藥文獻分析,中醫藥學科評價。E-mail:
*通訊作者:李文林,副研究員,研究方向:中醫藥信息分析與利用。E-mail:
被視為成績與成效的綜合,是一定時期內工作行為、方式、結果及其產生的客觀影響。“評價”是指評定的事物或人物的作用或價值,是一定價值關系主體對這一價值關系的現實結果或可能后果的反映。“績效評價”是指考評主體對照工作目標或績效標準,采用科學的定性和定量的考評方法,評定組織成員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工作職責履行程度和成員的發展情況,并將評定結果反饋的過程[2]。
1.2 學科績效評價與科研績效評價
學科是分化的科學領域,是知識的分類形式。在高等教育領域,學科是高校教學、科研的功能單位,是學術活動的平臺。學科績效評價是指某一研究主體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對一定的學科對象,從投入和產出的角度出發,科學合理地衡量和考核該學科建設的業績和成效[3]。科研績效評價是在一定科研目標的基礎上,采用科學的方法對科研活動及其投入產出情況進行(價值)判斷,以對科研活動進行管理、監督、預測和調控,并為決策提供依據的一種認知活動[4]。
同是績效評價,學科績效評價與科研績效評價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對領域內的投入產出情況進行評價。但是“學科績效評價”,重點在于框定了績效評價的對象是“學科”,但凡與學科相關的投入產出情況都可以被計入其中。跟“學科”這個名詞框定的范疇不同,“科研”是一種活動,是一個過程。“科研績效評價”考量的是一個動態的評價主體,需要更多地從動態發展的視角來進行評價。
1.3 學科科研績效評價
跟學科績效以及科研績效相比,“學科科研績效”是一個內涵較小的概念,它把研究對象集中在學科專屬的科研活動上面,強調的是學科科研的個體化特征,而非科研在眾多學科之中的普遍特征。“學科科研績效評價”,主要是根據高校自身的學科定位與發展,選取跟學科相匹配的評價方法對某一學科特定時間內的科研活動及其投入產出情況進行綜合評判。其目的更多地是對某一學科的科研情況進行時間序列上的縱向對比。學科科研績效評價兼具“學科”與“科研”雙重屬性,究其本質還是對科研活動的績效評價。只不過在圈定了學科范疇以后,這一活動變得更加具體化。當績效評價的對象被界定在某學科內部時,因為范疇較小,所以學科內部科研活動的特點與規律比較容易把握,績效評價的實施亦可以根據學科自身情況進行靈活的調整。
2 學科科研績效評價的要義
2.1 評價目的的導向性
實施學科科研績效評價,其目的主要是優化學科的科研產出,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通過學科科研的帶動,來發展整個學科,提高學校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何謂評價目的的導向性呢?即根據學科在學校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學科自身發展的狀況,針對單學科的特點,從學科特性出發,有側重有選擇地實施科研績效評價。具體來說,目的的導向性就是結合國家當前的科技政策和學校發展目標,有目的地引導教師緊緊圍繞國家和學校的發展目標進行科研活動,通過一些指標量化過程中的權重變化,引導科技工作向縱深發展。導向性原則是選定考核指標、確定有關權重大小的依據[5]。
從目的的導向來看,學科科研評價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學科科研水平的評價,針對被評價時間內的科研實力強弱以及所達到的程度,通過歷史既往水平對現期做出認知上的定位;二是學科科研發展的評價,根據現有的學科科研基礎、發展狀況和態勢,預測將來發展可能達到的程度,其著眼點定位在未來,以提高未來某一時間段內的學科科研水平為目的。相應地,學科科研績效評價的目的也不外乎上述這兩個層面。
2.2 評價內容的學科性
學科是通過持續地對某一科學領域或某一問題的研究形成相對穩定的學術研究領域,經科學分類而形成完整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每一具體學科都有其明確、長遠的學術發展方向、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學科特性的不同,主要表現為學科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結果的差異性。再兼顧到學科科研績效的導向不同等因素,這一系列的差異注定了科研績效評價內容的不同。諸多由學科特性導致的差異,被稱之為“評價內容的學科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 13745-2009)規定了學科的分類與代碼,分為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等5個門類,包括62個一級學科或學科群,676個二級學科或學科群,2 382個三級學科。學科分類是學科科研績效評價的基礎。不同的學科類別之間用以評價其科研績效情況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基礎性學科主要研究社會基本發展規律,探索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知識,其研究產出除了量化成果外,較少考慮成果轉化的問題。而醫、工、經、管等應用性學科應用性強,其科研產出還需要借助成果轉化的情況來進行衡量。“評價內容的學科性”揭示的是學科科研績效評價在針對不同學科之間績效評價的復雜程度以及同一學科內部科研績效評價的獨特性。
2.3 評價方法的匹配性
評價方法的科學與否不僅直接關系到科研激勵政策的公正性,而且還會影響到整個學校科研導向的正確與否。目前應用在評價領域的方法很多,如同行評議法、德爾菲(Delphi)法、360度考核法、文獻計量法、層次分析法、投入產出法、灰色關聯度法、模糊綜合評價法、集對分析法、平衡計分卡法、數據包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法、條件價值評價法等等。每一種評價方法都有其針對性及適用范疇。評價指標與評價體系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科特性以及評價的導向具體確定。換言之,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具有學科適應性。評價方法的匹配性,指的是進行學科科研績效評價中,能夠根據學科績效的特點,以及學科績效實施的目的與導向,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一種或者幾種評價方法。
3 中醫外科學科研績效評價思路
3.1 中醫外科學及其科研現狀
從學科領域來講外科學可以被劃分為中醫外科學和西醫外科學。中醫外科學是一門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研究以人體體表癥狀為主的外科疾病證治規律及預防保健的臨床主干學科。中醫外科學是中醫學下屬的重要的臨床分支學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療效。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疾病譜的不斷變化,再加上現代外科學的崛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已相對滯后,其現狀堪憂。就當今外科學的發展趨勢和模式來說,其專業分化日益細致,依據現代醫療科學技術,基本上形成了龐大而又系統化的現代外科手術體系。而且,外科學基本上被西醫外科學的概念所同化,形成了西醫外科統領外科技術的局面。加上中醫學方法論本身存在缺陷,過分強調繼承而導致理論發展停滯,因而不能及時吸收并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導致對疾病的定義命名、病因病理、診斷方法、辨證分型仍帶有明顯的模糊性和局限性,難以深入了解疾病本質。由于收治疾病的范圍和危重程度的局限,加之缺乏或未能突出專業特長,中醫外科臨床診療的覆蓋面越來越窄。中醫外科研究已經從廣泛的外科領域逐漸縮小到了皮膚、乳腺、肛腸、周圍血管、骨傷等幾個比較有特色的傳統領域。
科研工作是中醫外科建設的基礎工程,直接影響著中醫外科的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是中醫外科學建設中一項根本性的任務。目前,整個中醫學方面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拋開中醫藥理論,用西醫生物化學方法研究中藥、用西醫理化統計指標衡量中醫臨床效果的現象。中醫外科的現論研究薄弱,學術水平不高。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研究,闡明中醫外科學理、法、方、藥的內涵,揭示其科學、合理、規律性的東西,是中醫外科學科研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3.2 中醫外科學科研績效評價目的
外科學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其科研要與臨床醫療實踐掛鉤,從而能夠以科研為重點、拉動中醫外科發展,大力開展中醫外科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科研創新,是中醫外科專業發展的動力。在西醫外科占主導的今天,要能夠利用自身的優勢研究和解決西醫目前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科研創造新理論、新方法,運用新理論和新方法解決中醫外科臨床醫療中關鍵性問題,促進中醫外科臨床醫療形成專業特色和技術優勢[6]。
在目前學科整體實力不強的情況下,實施中醫外科學科研績效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以科研帶動學科發展,提高學科整體水平。中醫外科學的實際情況以及科研水平現狀,表明其無法與西醫外科抗衡。其科研實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科研績效不僅是為了對現有科研實力進行評價,更是為了對學科科研潛力進行挖掘。
中醫外科學科研績效評價旨在優化學科科研環境,加強學科科研意識,帶動學科科研人員課題申報的積極性,培養學科科研后備實力,提高學科研究潛力,保持并發展學科在以往研究方向上的優勢,深化研究內容,完善科研制度。科研產出的由量到質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中醫外科學自身的特點,其科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其進行績效評價應更主要的著眼于學科科研的中長期發展,而非片面地追求課題與論文的數量。
3.3 中醫外科學科研績效評價方法
鑒于中醫外科學科范疇不大,學科的復雜性較低,學科績效的評價在兼顧準確性的同時,需要能夠方便地使用,故本文以層次分析法為主,德爾菲法為輔,二者結合起來運用。
層次分析法又稱為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的T.L.Saaty教授等人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的、層次化的分析方法。該方法將與決策有關的因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體現了求解復雜問題的分解-判斷-綜合的整個過程,使人們對復雜問題的判斷、決策過程得以系統化、數量化[7]。具有簡潔、適用的特點。
德爾菲法又叫專家評定方法,是將指標體系提供給專家,依據若干專家的知識、智慧、經驗、信息和價值觀,對已擬出的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判斷、權衡,賦予相應權值并經過多輪匿名調查的一種調查法。德爾菲法是一種簡單易行較為成熟的咨詢法,在專家意見比較一致的基礎上,經組織者對專家意見的集中程度、離散程度和協調程度達到要求之后,得出各評價指標的初始權重向量,再對向量作歸一化處理,獲得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向量。
3.4 中醫外科學科研績效評價指標
基于對影響中醫外科學的科研績效評價因素的分析,運用層次分析法去構建績效評價指標的框架。確定“中醫外科學學科科研績效評價”目標,將一級評價指標分為科研項目、科研隊伍、科研成果、科研交流、科研制度等幾個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初步擬定了二級及三級指標,搭建了一個關于中醫外科學學科科研績效評價指標的框架。在實際的績效評價過程中,其重點在于根據學校、學科的導向以及專家意見來對三級指標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并對各指標權重進行評定。與相對容易量化、客觀性較強的顯性指標相比,諸如“研究內容深度”“執行力度”“團隊凝聚力”等一些包含主觀因素的指標不太容易進行有效的評定與處理。如何準確地評價這些主觀因素是構建學科科研績效指標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見表1)。
4 小結
科研作為學科創新與學科發展的先決條件,其績效評價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科科研實力的提升。隨著學科體系的日漸龐大,學科分支的延伸,學科間的相互交融,科研績效評價的難度以及復雜程度大大增加。本文嘗試著對高校學科科研績效評價這一領域進行初步的探究,并以中醫外科學為例,闡述了中醫外科學科研績效評價的大體思路。鑒于學科的專業特性,如何在技術層面構建相對完備的學科科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需要各學科的科研人才以及科研管理
者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林依.高校科研績效評價新方法之綜述[J].學理論, 2011(4):261-262.
[2]李維安.非營利組織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26.
[3]牛艷梅,吳文清,賈鎖堂.新學科目錄下學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28(1):52-56.
[4]楊麗霞,簡毓峰.國內外高校科研績效評價研究綜述[J].甘肅高師學報,2007,12(5):122-124.
[5]盧秉福,霍麗華,陳長喜.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0,12(4):133-136.
[6]裴曉華,李曰慶.建設科研型中醫外科的思路[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4):86-88.
關鍵詞:海南生源;醫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對策
醫學生人文素質研究多年來一直是我國醫學教育界研究的焦點之一。由于歷史和地理因素,海南本土文化一直具有強烈的地域性、歷史傳承性和時代特色,它既是中華民族悠久豐富多元歷史文化在海南這個大環境中發生發展、傳承傳播的具體體現,又是海南各民族、各地區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應對不同自然環境的群體智慧結晶;它不僅包含各種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必將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地生源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海南本地生源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
1.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2016年11月,我們對海南醫學院大一至大五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采用在微信平臺通過問卷網的在線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制約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和發展的因素等內容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共計523名同學完成了全部調查問題,其中男生209名占39.96%,女生314名占60.04%;海南本地生源198名占37.86%,外省生源325名占62.14%;在專業構成方面,臨床醫學361名占69.02%,康復醫學84名占16.06%,醫學影像學50名占9.56%,應用心理學26名占4.97%,中醫學2名占0.38%。2.問卷調查分析。在調查中發現,本地生源醫學生對自我人文素質的認可度相對較高。在問題“你覺得你的人文素質如何”、“你對當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做何感想”、“您認為醫學教育和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存在聯系嗎”等涉及調查醫學生道德情操與職業品格、創新精神與和諧個性、人道主義精神等方面人文素質狀況的問卷結果來看,描述正面或肯定的回答比例大幅高于描述負面或否定的回答比例。但是從與同學交流和對臨床帶教老師的訪談調查中,教師反映學生與病人及家屬的交流能力欠佳,海南本地生源在人際溝通與團隊協作方面存在著不足。調查結果分析來看,本地生源醫學生與病人及家屬的交流能力不佳;實習生向帶教老師匯報病情時,講話抓不住要害,條理性不夠;學生文字撰寫能力的不足尤為突出。這與調查問卷結果中的數據發生了較大的背離。在問題“你覺得你的人文素質如何?”中,本省生源同學中認為自己人文素質不錯和很好的占63.64%,認為一般的占33.84%,認為不太理想的僅占2.53%;在“您認為是否有必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中,99.5%的受訪學生認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認為沒有必要的僅1個人。在“你對當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認識”中,有75.25%的受訪學生認為當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為一般和很差。
二、海南本地生源醫學生人文素質影響因素
分析我省醫學生人文基礎知識缺乏的主要原因:1.個性因素方面,首先是歷史和地理原因。海南省建省時間短,地理位置又“孤懸海外”,歷史上對海南的教育關注少,投入不足,相對來說教育發展落后于內地省份。其中小學人文基礎教育,尤其農村生源的先天不足,包括辦學基礎條件不夠完善,教師整體素質有待提高。2.共性因素方面,首先是高考文理科分科教育的影響。由于我國中等教育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著重專業教育的影響,多數大學生,尤其是理學、工學、醫學、農學等以中學的理科學生為基礎的大學生在社會文化、哲學、社會制度、政黨制度、中外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缺失。另外迫于高考的競爭壓力,不論教師還是學生更注重數理化科目,忽視人文教育,導致人文素質的不足。3.是高校人文素質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和缺失。當前的大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歷來就是一個薄弱環節。多數課程為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課程內容在有關哲學、法學、倫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素質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另外,由于這些公共課程在授課上多為照本宣科式的教條式、灌輸式方式,導致大學生們普遍興趣不大,只求不掛科即可。4.醫學生本身的教育教學特點使然。由于醫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高度結合的科學體系,這就決定了醫學課程體系龐大,課程分科精細,導致醫科學生相比其他專業學生的學習內容多,學習任務重。學生考取醫學院校后,由于課程繁重,在整體的教學模式上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造成學生對人文素質課堂教學的忽視,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有待提高。醫學臨床專業課程的特點有三多,即學習的科目多、每個科目的內容多、需要理解記憶的東西多。而相關數據顯示,多數學生將學習成績排在首位,學習成績是在校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各種類型的考試在他們心目中占據重要地位;另外還有兩成多的學生仍存在“六十分萬歲”的心態。
三、提升海南本地生源醫學生人文素質對策建議
1.高校應充分將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教育并重,注重培養人文精神。將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將醫學科學與人文精神并重,二者有機融合的教育理念是現代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只有真正將人文素質教育和醫學教育并重起來,才有可能培養出合格的醫生,培育出和諧的醫患關系。同時,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只是形式上增加幾門醫學人文課程或增加人文課程課時量,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人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人文精神。2.結合海南生源特點,優化醫學人文課程設置。首先從醫學人文課程設置整體出發,在已有的“兩課”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人文課程設置,加大人文課程比例。可以參考臺灣醫學院校做法,將人文和醫學交叉緊密的邊緣學科確定為人文素質核心的必修課程,如將《醫學倫理學》、《醫學哲學》、《醫患溝通》等課程,與醫學生發展緊密結合,應設置為核心必修課程。另外,也可以借鑒當今歐美一些高校的做法,把與醫學教育相關的通識類學科設置為人文素質綜合課程,通過專題討論、交談、臨床觀察、文學等多種形式,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展開教學,教學的內容涉及了整個醫學人文知識。考慮到我國大部分醫學專業五年學制的特點,醫學人文綜合課程將人文與醫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醫學學習中理解生命和疾病,在人文學習中明白生命的可貴、醫生的價值所在,真正達到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的目的。其次,針對海南生源普遍在語言、溝通、人際交往、計算機等方面較為弱勢的情況,相關高校可開設相應的針對性選修課程,積極為學生“補課”。3.更加重視人文素質課程的實踐。近幾年,一些高校在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有些設置了實踐性很強的人文素質綜合課程。例如筆者所在的海南醫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就改變以往類似高中期末考試的考核形式,而改成學生們通過自編自導自演的形式,把一些經典作品以話劇的形式表演出來。這一實踐性很強的考核形式不僅可以考核平時課堂講授的內容,更能考核學生對語文知識和作家作品的理解,還可以考核他們的文字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表演能力等。這種教學,把人文知識貫穿于案例討論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體,是很符合人文學科教育規律的。4.加強在臨床實習期間人文精神的培養。醫學生在臨床實習期間是強化人文素質的最好途徑,應著重培養醫學生在實習真亮的全過程中體現人文精神。臨床實習期間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如果能在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滲入人文教育和人文關懷,展示良好的醫德醫風,則將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相關高校、醫院應該重視臨床師資隊伍的建設,遴選德藝雙磬的醫生為帶教教師,通過言傳身教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從接診病人始,教師就應教導學生換位思考,耐心傾聽和釆集病史,在檢查中充分尊重病人,主動告訴病人和家屬疾病的嚴重程度,積極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釆取科學合理實惠的治療方法等。總而言之,使醫學生在與病人相處的全過程中,觀察、學習、實踐人文關懷精神,通過努力營造溫馨和諧的醫療氛圍,提升自身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王茜,嚴永祥,昝啟均,李宗霖.醫學人文學科課程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18):30-32.
[2]張學思,鄭恒,周立,崔清.臺灣中山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教育特色與反思[J].醫學與哲學.2013(34):34-36.
[3]孫強.貴州省屬醫學院校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D].遵義.遵義醫學院.2012:35-41.
[4]張喆.張占武.《對醫學生“人文素養”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3):404-405.
1.1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對傳統風水地理學的認知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既不要用傳統風水地理學科學的一面來掩蓋其偽科學的一面,也不要用其偽科學的一面否定其科學的一面,要通過深入研究劃清其科學性與偽科學性的界限,弘揚其科學的一面,擯棄其偽科學的一面。科學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其具有邏輯推理與預言的能力。雖然現代科學是建立在嚴謹的定性、定量實驗基礎之上,并有嚴密的邏輯歸納推理,而現代堪輿學與之相比顯得原始落后,但二者竟有類似的追求“預言”的邏輯思維。因此,應該用科學哲學觀認知傳統風水地理學,其正確的成分要研究,發揚光大,做到古為今用;而其迷信的成分也要研究,揭示其實質,做到去偽存真,這才是對待傳統風水地理學的科學態度。
1.2中國風水地理哲學批判
無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哲學,在其萌芽產生發展過程中,均含有迷信成分[1]。即使歐洲近現代科學的形成與發展,其源頭也含有神學思想,甚至一度神學起了主導作用。因此,產生于兩千多年前脫胎于易學的風水地理學,含有迷信成分,自然在情理之中。傳統風水地理學存在某些迷信和偽科學的思想,有其認識和社會歷史方面的局限[4-6],因此,不應苛求古人,而應對傳統風水地理學中的迷信和偽科學思想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批判,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中國哲學是綜合思維和辯證思維[7-9],而西方哲學是邏輯思維和分析思維[10]。以西方哲學思維考察傳統風水地理學,就會認知到其科學和偽科學的雙面性。而其中的偽科學成分,正是中國哲學以綜合思維和辯證思維考察傳統風水地理中的人-空間關系,既確立了不乏經驗科學的理念,同時又給傳統風水地理學蒙上朦朧、詭異、神秘的面紗,并為大量的迷信活動提供了空間場所,故李約瑟(JosephNeedham)稱之為準科學[11]。準科學的概念包含科學的實質,又摻雜了偽科學的內容。傳統風水地理中的迷信產生的原因很多:社會發展的局限性、科技認知的淺薄性、經濟生產的落后性、封建統治者及江湖術士的需要性、哲學科學思維方法的局限性等。事實上,對傳統風水地理中迷信的哲學批判古已有之,王充、呂才、朱熹等有識之士就是典型代表[12-14],由于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局限性,批判不徹底,未能區分傳統風水地理中的科學與偽科學成分。中國傳統哲學局限于類比方法認識世界,在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下,對表征萬物序列關系的宇宙圖式賦以象、數、理的意義而無限制地推演,附會以諸多牽強無稽的成分,這正是傳統風水地理學中迷信的源頭。必須進行剔除和現代哲學批判,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風水地理學。
1.3從傳統風水地理走向現代風水地理
傳統的堪輿學即風水學(廣義概念),其胎生于易學。堪輿學也稱風水地理學(狹義概念),實際上傳統的堪輿學(風水學)包括兩大部分,即傳統風水地理學和傳統玄學[15]。這2個傳統領域均含有迷信成分和偽科學思想。現代風水地理學是狹義的堪輿學,其主要研究聚落、民居、陵園等的選址、設計與規劃,是通過對傳統風水地理學的科學哲學過濾,剔除迷信成分和偽科學思想,以狹義堪輿學的科學哲學原理為基礎,結合現代地理學、建筑學、人類生態學、環境景觀學、環境倫理學、行為心理學等學科(不包括玄學),建立起來的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學科(圖1)。
2中國風水地理哲學基礎——《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觀
2.1《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觀奠定了傳統風水地理的哲學基礎
2.1.1“天人合一”釋義
“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學思想的核心,其思想本質上是關于天人關系問題[9,16-17]。何謂“天人合一”?自“天人合一”思想萌芽至今,可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觀點紛雜,見解不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黃帝內經》“天人相應”學說認為有2個基石:一是大的生態環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二是生命(小宇宙)的本質與現象[18-19]。站在第一個基石上,中國古天文學給出了系統的闡釋,即:(1)天地對應;(2)天地氣交;(3)天地同律。站在第二個基石上,中國古中醫學給出了系統的釋義,即:(1)人天同構;(2)人天同類;(3)人天同象;(4)人天同數。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劉笑敢教授[20]對古代“天人合一”觀進行了梳理,提出8種“天人合一”觀:(1)天道人事相貫通的天人合一;(2)以人事為重心的天人合一;(3)以天道為重心的天人合一;(4)天人感通式的天人合一;(5)道家式天人合一說;(6)禪宗式天人合一說;(7)唯器說的天人合一;(8)作為贊頌語的天人合一。這些都是當代學者“天人合一”思辨研究有的不同傾向。還有學者把“天人合一”思想歸納為4種涵義:(1)“天人合一”思想是政治管理之策;(2)“天人合一”是理想的生存狀態;(3)“天人合一”是超拔的道德境界;(4)“天人合一”是高遠的審美境界[21]。關于“天人合一”的內涵,用《矛盾論》的觀點分析[22],其根本表述是:“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天”代表宇宙環境、自然環境、物質環境的物質客體,“人”代表認識宇宙環境、適應自然環境、調適物質資源環境的思想主體,“合”是“天”與“人”矛盾間的形式轉化,“一”是“天”與“人”這對矛盾相生相依、相互作用的根本屬性。“天人合一”構成了人類社會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矛盾對立統一體系,這一體系又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存在著四大子矛盾系統(本我與超我、自我與外物、規律與原理、思想與現實世界),而人類一切活動的起點、發展趨向與終結,均在“天人合一”的四大子矛盾系統運動之中。“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可概括為5個命題:(1)人類生于天地之間,既是天地之精華,又是天地組成部分;(2)天地運行的普遍規律人類必須遵循;(3)天地運行規律與人類精神和心理活動具有統一性;(4)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和天地運行規律是一致的;(5)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是天地人諧調和諧[23]。2.1.2“天人合一”的辯證思維奠定了傳統風水地理的哲學基礎無論對“天人合一”思想有多少種解讀,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24-26]。之所以如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以下3個功能足以證明:(1)揭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2)映射了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3)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辯證思維模式。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系上,實際上體現的就是“天人合一”的辯證思維。其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天”與“人”合而分,分而合的“合―分―合”關系,亦即“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對立統一關系[27-30]。“天人合一”的這種思維模式蘊含了整體性、矛盾性、系統性、聯系性和動態性五大特性,這五大特性為傳統風水地理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哲學支撐,奠定了傳統風水地理的哲學基礎。
2.2現代風水地理的哲學基礎——新“天人合一”觀
2.2.1現代風水地理實踐賦予了“天人合一”新內涵
“天人合一”是傳統風水地理學的核心思想,現代風水地理學仍然是在風水這一特殊領域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地關系),離開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基礎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地關系),就會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其哲學基礎依然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但是,這里有一點必須明確,現代風水地理內涵與傳統風水地理含義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以現代科學為基礎,擯棄了封建迷信和偽科學思想。因此,其哲學基礎“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也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對“天”和“人”的認識上[31-32]。通過現代風水地理實踐,通過對傳統“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梳理,將會逐漸認識到傳統“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科學性和非科學性,弘揚其科學的一面,擯棄其非科學的一面,使傳統風水地理學走向現代風水地理學。現代風水地理學認為,科學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對其“天”的解釋與以往不同,剔除了迷信成分。所謂的“天”,就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的“自然”。自然(Nature),即天然,非人為的。自然是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與宇宙、物質、存在、客觀實在等范疇同義[33-34]。自然,最廣義而言指的就是自然界、物理學宇宙、物質世界以及物質宇宙,從這個意義上講,還應包括人類社會(隨著人類的發展自然而然形成的)。自然通常分為非生命系統和生命系統,被人類活動改變了的自然界,通常稱為“第二自然界”,或“人化自然界”[35-36]。在此基礎上,從現代風水地理學角度出發,現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對“自然”的解讀又賦予了新內涵。筆者認為這一新內涵就是把“天”看成是自然(環境)系統,這一自然系統可分為若干層次,但最基本的層次有3層:第1層次是宇宙自然(環境)系統;第2層次是地球自然(環境)系統;第3層次是與人類活動相一致的局域自然(環境)系統。各層次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緊密關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不停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傳遞,形成一個巨型、復雜、開放的自然(環境)系統。現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人”的解釋也賦予了新內涵,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既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上從事生產活動、社會活動、各種生活的社會化了的人,又是具有豐富內涵、系統結構、組織功能的系統化了的人。這種對“天”和“人”內涵的新解讀,也給“天人合一”賦予了新內涵,其要義簡言之,即“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人地關系和諧),持續發展”。筆者稱之為新“天人合一”觀。
2.2.2新“天人合一”觀是現代風水地理的哲學基礎
新“天人合一”觀是現代風水地理的哲學基礎,主要是由其思想的要義和現代風水地理研究與實踐探索所決定的。1)以人為本是現代風水地理研究與實踐的最高宗旨現代風水地理研究的核心是新“天人合一”觀視野下的人地關系問題,其目的是探尋人地關系的規律,為科學調控人地關系提供科學依據,促進人地關系和諧發展,最終促進人的健康發展。現代風水地理的城、鄉及民居選址、規劃、布局,其目的就是創建人類和諧美好的生存環境,有利于人類與自然和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心理需求,有利于人類身心健康。因此,人地關系和諧、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現代風水地理研究與實踐的最高宗旨。2)人與自然和諧是現代風水地理研究與實踐的終極目標人生在天地間,和諧相處是終極目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含義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這種和諧是解決各種生態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實現人地關系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現代風水地理研究與實踐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協調人地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3)持續發展是現代風水地理研究與實踐的不懈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和一成不變的,總是處在由和諧到不和諧再到和諧這樣的周期變化過程中。每一個變化周期都推動人地關系向更加復雜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周期中,如果不能及時掌控人地關系發展演化的新動向,及時調控人地關系,就可能使人與自然關系惡化并走向極化,最終導致人地關系崩潰,人類走向滅亡。現代風水地理研究與實踐就是以風水地理環境這一特殊領域為基礎,結合現代地理學、氣象氣候學、水文學、生態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環境科學等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為科學調控人地關系,實現人與風水環境持續發展,人地關系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23]。因此,人與自然(人與風水環境、人地關系)的持續發展是現代風水地理研究與實踐的不懈追求。
2.3新“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對現代風水地理研究的意義新“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是現代風水地理學的哲學基礎,其核心內涵主要有3點:(1)以人為本;(2)人與自然和諧;(3)持續發展。以此為出發點,即可清晰地看出新“天人合一”觀對風水地理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3個確立上:(1)確立了現代風水地理研究的基本原則——“以人為本”;(2)確立了現代風水地理研究的核心軸線——“人與自然和諧”;(3)確立了現代風水地理研究的戰略命題——“持續發展”。
3中國風水地理哲學基礎——“天人合一”觀與“人地關系”
3.1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觀對風水地理中“人地關系”的闡釋
“人地關系”不僅是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題與核心,而且也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風水地理學研究的源頭與核心。風水地理學自萌芽之日起,就把“人地關系”確定為永恒的研究課題。《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風水地理學的基本哲學思想。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對“人地關系”的闡釋,是支撐風水地理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前已述及,關于《周易》“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五花八門,種類紛呈。為了清晰認識和把握“天人合一”觀對風水地理中“人地關系”的闡釋,以開展深入地風水地理研究,以諸多古代學者的相關研究為基礎[37-41],歸納梳理傳統經典的“天人合一”觀對風水地理中“人地關系”的解讀,基本上都可以折射統一到5種理論模式中(表1)。
3.2傳統風水地理選址規劃布局中構建的“人地關系”模式
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特別是漢族分布區,在傳統的聚落選址規劃布局中幾乎都打上了傳統風水地理的“烙印”,典型的案例不勝枚舉,這里僅以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為例,簡析傳統風水地理選址規劃布局中構建的“人地關系”模式。諸葛八卦村于元代中后期開始營建,至今有600余年歷史。就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植被、朝向、景觀等而言,堪稱人居理想環境之典范[42]。該村地形中間低平,四周漸高,外有八座山,形成外八卦,內以鐘池為中心形成內八卦。鐘池是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九宮八陣圖”的基點。“鐘池”乃設計的“太極”,在傳統風水地理布局中,往往把“太極”看作與宇宙相連。不僅如此,該村整體格局左有石嶺溪,右有高隆市,前有不漏塘,后有高隆岡,其地形、地貌正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守中”的風水格局,形勢契合了堪輿家的理想模式。綜觀諸葛八卦村的風水地理大勢,映射出山環水繞,負陰抱陽,藏風聚水的一種意境景觀格局(圖2)。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傳統風水地理選址規劃布局中構建的“人地關系”模式是:以人為本,人適應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具有重要影響甚至有決定性作用,人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有一種超自然的東西相關聯,具有神秘性。簡言之,這種“人地關系”模式是傳統的人地適應論、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地感應論的復合體,既是長期生活經驗的科學總結,又具有一定的神秘主義色彩。
3.3中國新“天人合一”觀和科學觀視野下的“人地關系”理論模式
在現代新“天人合一”觀的框架內,人地關系有了全新釋義,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8個方面:(1)人類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自然界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根基;(3)自然的精華——人類創造了社會(人類是主體,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性);(4)人類自然社會構成一個復雜開放的人類生態系統;(5)人類社會必須遵循自然運行規律;(6)人類的物質、精神、心理活動以及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與自然運行規律具有統一性;(7)人類的理想是人類、自然、社會的統一和諧持續發展;(8)人類的追求是生活越來越美好。然而現代人對人與自然關系(人地關系)的解讀也是多種多樣,方創琳于2004年對此作了系統總結[43]。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古代或者傳統的“人與天”“人與自然”,和現代的“人與天”“人與自然”或者“人與地(地理環境)”,既有著本質意義上的不同,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對人地關系中涉及到的“人與天”的問題,不要人為地賦予其神秘色彩,要把物質與精神統一起來以辯證的思維解讀“人與天”“人與自然”,辯證地解讀人地關系。以地理科學哲學發展的歷史軸線為基礎,按照不同的歷史階段,把中國“天人合一”觀和科學觀視野下的“人地關系”的理論模式和西方哲學科學視野下的“人地關系”的理論,作一歸納總結(表2)[43-47],以便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現代風水地理學在城鄉規劃、民居規劃中做到人地關系協調和諧,從哲學和科學上提供人地關系理論的支撐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更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3.4現代風水地理選址規劃布局中構建的“人地關系”模式
現代風水地理選址規劃布局中構建的“人地關系”模式,與傳統風水地理選址規劃布局中構建的“人地關系”模式有著明顯的不同,主要是吸收了傳統風水地理選址規劃布局中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模式,剔除了偽科學和迷信的成分。現以青海黃河果嶺國際旅游度假區風水地理選址規劃為例進行分析。青海黃河果嶺國際旅游度假區位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的貴德縣境內[1,48],其周邊群山環繞,是相對封閉的盆地,同時,緊鄰黃河河谷,形成山環水繞的格局態勢。基地規劃面積約為47.7km2,水域面積18.8km2,內含侵蝕性構造高山、堆積侵蝕中低山、堆積階地、準平原和黃河現代河床等地形地貌,疊加著濕地、河流和草地等自然資源,構成極為壯觀的自然環境景觀。以基地內、外的自然環境景觀要素為基礎,結合其氣候、水文、風向等,實現青海黃河果嶺國際旅游度假區的軸線定位和主要功能定位。在風水地理經典理論“陰陽論”“五行論”“精氣論”“形勢說”等指導下,遵循現代風水地理選址規劃布局的整體系統、因地制宜、山水選擇、負陰抱陽、順乘生氣、陰陽調和辯證、合時有情、科學審美、改造風水(趨利避害)等原則,對基地及其周圍的自然環境景觀進行科學分析,在“預測論”“方位論”“四象模式”的指導下,確定青海黃河果嶺國際旅游度假區的中心定位和坐向;借助堪輿(風水)羅盤,確定其軸心線的走向,使基地各功能區的布局系統、協調、和諧,呈現出“天人合一”之美(圖3)。這一選址規劃布局體現出以人為本、天人感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負陰抱陽,藏風聚水;順乘生氣,萬物感應;山環水繞,環境幽美。人、建筑、自然環境有機配合,趨利避害;協調統一,渾然一體;生機勃發,相得益彰,人與自然和諧順暢,做到了游人美、建筑美、自然美“三美”珠聯璧合,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現代風水地理選址規劃布局中構建的“人地關系”模式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即人地關系和諧可持續發展論。
4結論
1)《周易》是中國古代一部最偉大的哲學和預測學著作,其“天人合一”觀是風水地理學的哲學基礎。由于《周易》自古至今被人為地誤認為是算命之術,故也被人為地涂上了“迷信色彩”,并滲透到傳統風水地理學中。絕不能因為傳統風水地理含有迷信色彩和偽科學思想,對傳統風水地理所闡釋的而現代科學又無法解釋清楚的先人經驗和事象進行一概否定,因為即使現代科學對人-自然系統的認識也只是微乎其微,無法解釋的事象浩如煙海,數不勝數。傳統風水地理學含有迷信色彩和偽科學思想,必須進行哲學科學批判,必須進行革新,引入相關的現代科學理論、方法、技術,從定性研究走向實證研究,從傳統風水地理學走向現代風水地理學。
2)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李政道曾經對科學巨匠錢學森說:“我國的《周易》是純之又純的科研成果”。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在治理山水,建造城鄉、宮殿、園林、民居等工程中,都是以“天人合一”哲學觀為主線,以風水地理學(堪輿學)為指導,風水地理學的實踐,充分體現了《周易》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科學性。
3)傳統風水地理學的哲學基礎是《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而現代風水地理學的哲學基礎仍然是如此。但是,在現代風水地理研究中,對“天人合一”思想在擯棄“迷信”思想的前提下,賦予了現代科學的新內涵,真正反映出其科學精髓,也可稱為新“天人合一”觀。現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要義有3點:(1)以人為本;(2)人與自然和諧;(3)持續發展。此3點看上去極為簡單,但其哲學、科學內涵極為豐富深刻,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光輝哲學思想的結晶,是指導人類持續發展的最高準則。這些思想必須貫穿于現代風水地理研究的始終。
4)“人地關系”不僅是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題與核心,而且也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風水地理學研究的源頭與核心。風水地理學自萌芽之日起,就把“人地關系”確定為永恒的研究課題。《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風水地理學的基本哲學思想。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對“人地關系”的闡釋,是支撐風水地理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
關鍵詞:科學分類 歷史沿革 分類標準
Abstract:The implications, meanings and histor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minutely are discussed.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at ancient and modern an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re enumerated. On the basis of synthesizing advantages of various classifications, the new view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are brought up.
Key Word: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histor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Standard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科學分類就是依據某些帶有客觀性的根據和主觀性的原則,劃分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確定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內容和轄域,明確它們在科學中的位置和地位,揭示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從而達到宏觀把握科學的總體結構、微觀領悟學科的前后關聯之目的。科學分類作為科學王國的地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不容忽視和不可小視的意義。在理論上,它對于認識科學的總體畫面、洞悉科學的構成框架、明晰科學內在關聯、把握科學的研究范圍、預測科學發展的趨勢,估價技術的原創基點,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在實踐上,它對于科學部門的設立、科學規劃的編制、科學政策的制訂、科學資源的配置、科學研究的管理、科學信息的收集、科學教育的實施、科學傳播的開展,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分類無論對于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還是對于想要學習和熟悉科學的非科學家,都是大有裨益的。任鴻雋在談到科學分類時說:科學知識的進化,是把知識來做縱的解剖;科學知識的分類,是把知識來做橫的解剖。科學分類“不但使科學的地位愈加明了,并且科學的范圍,也可以大概呈露了。”
要恰當地進行科學分類,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皮爾遜揭示出一個原因是,任何個別科學家都不可能真正地衡量每一個孤立的科學分支的重要性,也無法洞察它與整個人類知識的關系。可是,只有對彼此的領域具有鑒賞力、對他自己的學問分支具有透徹知識的科學家群體,才能達到恰當的分類。 在現時代,這種知識日益分化和個體科學家無力把握整個科學概貌的狀況,變得更加嚴峻了。薛定諤對此洞若觀火:
一百多年來,知識的各種分支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擴展使我們陷入了一種奇異的兩難境地。我們清楚地感到,一方面我們現在還只是剛剛開始在獲得某些可靠的資料,試圖把所有已知的知識綜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可是,另一方面,一個人想要駕御一個狹小的專門領域再多一點的知識,也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
另一個原因是,科學分類必須在科學發展得比較發達之時才能方便地進行,這時各個知識領域已經相對成熟,各個知識部門已經開始自然分化,并形成群科林立的態勢,于是觀察和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就顯得比較容易一些。在此之前,在科學的孕育時期和童年時期,知識的數量和類別嚴重匱乏,要進行恰當的科學分類,的確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盡管如此,人類的智力好奇心和實際的需要,還是誘使或催促人們對科學分類樂此不疲,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敘述科學分類的歷史沿革時,人們大都按照歷史紀年的大框架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來劃分;也有按分類特征來劃分歷史階段的:第一階段是圓心式的神學之知識分類(亞里士多德、圣維克托隱修院的于格),第二階段是樹枝式的哲學之知識分類(培根、笛卡兒、沃爾夫),第三階段是階梯式的科學之知識分類(柯爾律治、邊沁、惠威爾、孔德、斯賓塞、皮爾遜、湯姆森、克羅伯),第四階段是文化學之知識分類(馮特、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克羅齊)。 當然,也有以有代表性人物的科學分類思想和圖式來鋪陳的。在我們下面的鋪敘中,各種因素可能兼而有之。
早在古希臘時代,柏拉圖的認識論就表明有三種知識,即感官知覺、意見和真正的知識或廣義的科學。感官知覺不能揭示事物的真像,只能顯露現象。意見有真偽,僅僅是意見,毫無價值。它不是知識,而是建立在信念和感情之上的。它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找不出為自己辯解的理由。真正的知識以理性為基礎,這種知識知道自己是知識,即能確證自己為真的知識。我們必須從感官知覺和意見前進,達到真正的知識。柏拉圖創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雖然他沒有明顯地把哲學分成邏輯學、形而上學(物理學)和倫理學(實用哲學,包括政治學),但是在著作中運用了這種劃分法。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知識不在于僅僅熟悉事實,而且在于認識它們的理由、原因或根據,認識它們必然如此的情況。哲學或廣義的科學,包括一切經過理性思考的知識,其中有數學和各專門科學。研究事物根本的或初始的原因的科學或哲學,他稱之為第一哲學,我們叫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研究本然的存在,各種科學研究存在的某些部分或方面。例如物理學研究存在中的物質和運動。其他部分的科學和哲學取名為第二哲學。他還進而區分理論科學(數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應用科學(倫理學和政治學)以及創制的科學或技藝(有關機械生產和藝術創作的知識)。他又把這些科學分成物理學(物理學、天文學和生物學等)、形而上學和應用哲學,如果加上邏輯學,那就是柏拉圖的一般分類:邏輯學、形而上學和倫理學。
自亞里士多德之后,特別是在中世紀的千余年間,宗教一統天下,其間科學分類標準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把知識分為自然知識和啟示知識兩種,哲學屬于自然知識,神學屬于啟示知識,與亞里士多德沒有什么兩樣。在1141年,法國圣維克托隱修院的于格(Hugo of St. Victor)的分類才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諸多細節的增加。例如在應用的一項之下列舉了工藝和邏輯:工藝包括紡織、縫紉、建造、航運、農業、漁獵、醫藥、游藝等,邏輯包括演說、文法、方言、修辭。不過,于格仍然擺脫不了亞里士多德的主張,依舊以神學為歸宿。 羅吉爾培根雖然沒有系統地發表過科學分類的見解,但是他在《大著作》中列舉了五種重要的學問:語言學、數學、透視學或光學、實驗科學、道德哲學。這位身處中世紀后期的思想先行者所列舉的學問,已經超出當時的學術范圍了。
弗蘭西斯培根是名副其實的近代科學思想的先驅,他在《論學術的尊嚴和進展》、《智力球描述》中,對科學進行了分類。按照培根的觀點,人的學術起源于理解力的三種官能——記憶、想像和理性。他以此為基礎開始了他對知識的分析和分類。記憶對應歷史,而歷史包括公民史和自然史,二者之下進而各有細分。想像對應詩,詩分為敘事的或史詩的、戲劇的、比喻的。理性對應哲學或科學,其下一分為二:自然哲學和神性(啟示)。在自然哲學名目之下有人、自然和上帝三項。第一項人之下又細分為公民哲學(權利的標準)、人性哲學(人類學)。第二項自然之下又細分為思辨的自然和操作的自然,前者包括物理學(質料和第二因)和形而上學(形式和第一因),后者包括力學和純化的魔法。第三項上帝包括自然神學、天使和精靈的本性。培根的分類沒有在知識的素材和知識本身之間、實在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之間、或在現象的世界和非實在的形而上學思維的產物之間劃出明確的區分,而且學科用語中有中世紀神學的殘跡和經院哲學的弊病,因而從近代科學的立場來看是有缺陷的。但是,培根指出:“知識的劃分不像以一個角度相交的幾條線,而更像在一個樹干上交叉的樹枝。”這個觀念對培根和斯賓塞來說是共同的,即科學源于一個根,它與孔德的觀點針鋒相對,孔德是按系列或階梯排列科學的。
在17世紀的近代科學革命以及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牛頓力學已經牢固確立,并衍生出剛體力學、流體力學、解析力學、天體力學等力學分支,熱、電、磁、光等現象的研究也初露端倪,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的發展方興未艾。在這種情勢下,
一些科學分類的方案陸續出臺:神學君臨一切學科的格局已被打破,神學色彩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哲學包容全部學科的傳統觀念也日漸式微乃至悄悄退隱;經驗性的和應用性的學科紛紛出現在科學分類表中。
例如,笛卡兒把一切精密的知識都包括在他的哲學體系之中。在他看來,哲學有三大部門:一是無形世界的形而上學,二是有形世界的物理學,三是知識應用的應用學。伽桑狄把科學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霍布斯試圖把主觀原理和客觀原理結合起來進行分類。他認為數學方法是普遍應用的方法,把幾何學擺在演繹科學的首位,把物理學擺在歸納科學的首位。他擬訂了科學的配置原理:從抽象到具體,從事物的量的確定性到它的質的確定性,又引向量的確定性。洛克把科學分為物理學、實踐和邏輯學。拉美特利做了形而上學的劃分,他把自然界分為三界(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并有與之對應的科學。 法國百科全書派(狄德羅、達朗伯)接受了弗蘭西斯培根的記憶、想像和理性三分原則,但是在細節上有所豐富。比如,理性部分冠以哲學,哲學之下分為一般形而上學(本體論)、神的知識、人的知識、自然的知識四個門類。其中,自然的知識下轄物體的形而上學、數學和物理學(自然哲學)。數學下轄純粹數學、應用數學和物理數學:純粹數學下轄算術學、幾何學;應用數學下轄力學、幾何天文學;物理數學下轄光學、聲學、氣體力學。物理學下轄廣義物理學和狹義物理學,其下又各有所轄。 沃爾夫(C. Wolff)將知識分為歷史的(經驗科學)、哲學的(理性科學)和數學的(形式的)三種:歷史敘述正確的事實,哲學研究事物的原因,數學規定事物的數量關系。其中,哲學又細分為狹義哲學(自然神學、心理學、物理學),規范科學(倫理學、心理應用哲學、物理應用哲學)、本體論(決定各物共同性質的科學)。
在19世紀這個科學世紀,超越經典力學的熱學、電磁學、光學等經典物理學分支已經成熟,并且出現了數學化和形式化的熱力學、統計物理學和電動力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心理學等學科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弗蘭西斯培根等人的分類越來越不適應科學的現狀,于是新的真正的科學分類紛紛登臺亮相。英國詩人和思想家柯爾律治(S. T. Coleridge)把科學分為純粹科學、混合科學、應用科學、復雜科學四大部門:純粹科學屬于形式的有文法學、邏輯學、修辭學、數學,屬于實在的有形而上學、倫理學、神學;混合科學包括機械學、水力學、氣壓學、天文學;應用科學包括實驗哲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化學、音樂學、氣象學、測量學、美術學;復雜科學包括歷史、地理、辭典學等。這個分類雖然忽視了科學的客觀標準,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但是它卻給后來的分類開辟了一條門徑。 英國哲學家邊沁和法國科學家安培把科學分為物質科學和精神科學兩大類。在他們的物質科學里,列入了天文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在精神科學里,列入了歷史學、語言學、法律學、經濟學等。這種分類法,有兩個值得注意之點:一是把科學研究的對象作為分類的標準,二是把科學的范圍推廣到歷史、語言等學問上去了。 惠威爾汲取了培根的心理官能標準和笛卡兒的數學乃科學之基礎的思想營養,將科學分為七種,從前一種進至后一種,必須在前者再加上物質的或心理的能力,才能成為新的科學。例如,數學是研究時間和空間數量的,數學加上勢力、運動則有機械學,機械學加上化合力則有化學,化學加上生命則有生物學,生物學加上感情、意志則有心理學,心理學加上歷史的原因則有歷史學,歷史學加上時間、空間則有神學。這種分類的特點是,注意到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富有獨創性,盡管條理還不甚明晰。
也許從孔德開始,科學分類已經開始具有某種現代氣息。孔德認為,一切科學的基礎是經驗,所有的神學和形而上學假設對科學毫無貢獻,必須予以拋棄,而通向真理的惟一道路是科學。在他看來,有六種基礎科學,即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在第七種或最后的道德科學中達到頂點。在這個科學“等級制度”或階梯中,后一門科學依次從屬于前一門。這些科學實際存在相互依賴性,以致要清楚地理解一門科學,就必然需要先前的其他幾門科學的研究。孔德的等級制度分類明顯地和他的實證主義的政治體系相符,僅有純粹空洞的圖式。
斯賓塞拒絕實證論的等級制度的階梯排列,而重返培根從共同的根展開的樹枝狀的科學概念。他把知識分為兩個主枝:處理現象在其下為我們所知的形式的科學和處理現象的題材的科學,即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抽象科學囊括邏輯和數學,或處理我們知覺事物的模式的科學。具體科學處理我們在這些模式下知覺的感覺印象群和存儲的感官印記。他進而把處理現象本身的具體科學又細分為抽象具體科學和具體科學:前者“在其要素上”處理現象,后者 “在其全體上”處理現象。這導致他把天文學與生物學和社會學結合起來,而不是與它的親族力學和物理學相關聯。這樣的分類可能適合形式邏輯的詞語區分,但是并不適合于指導讀者閱讀或使專家受到啟發。他的第三群具體科學再次按照所謂的“力的重新分配”原理加以細分。可是,這個原理在物理學中沒有真實的基礎,因此不能形成分類具體科學的起點。對于斯賓塞的分類,皮爾遜的總評價是:
該結果充其量將是有啟發性的,但是作為一個完備的和一致的體系,它必定或多或少是一個失敗。但是,從斯賓塞的分類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因為他把培根的“樹”系統與孔德從知識領域排除神學和形而上學的做法結合起來。尤其是在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的原始劃分中,它給我們提供了出色的起點。
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馮特把科學分為形式科學和實在科學,數學屬于前者,其他科學屬于后者。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實在科學又被分為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自然科學是把經驗現象的內容從認識主體中分離出來,作為間接性現象來研究的科學;精神科學則把認識主體的經驗作為直接的研究對象。這兩大類科學又根據各自學問的性質分為現象性、發生性、系統性:所謂現象性是研究并說明自然以及精神現象的作用,所謂系統性是將全部顯現的自然現象和人為諸現象加以系統性記載整理,所謂發生性介于現象和系統之間,是研究自然以及精神性成果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現象性中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發生性中包括地質學、生物發生學,系統性中包括記錄天文學、地理學、礦物學、系統動物學。精神科學的現象性中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發生性中包括歷史學,系統性中包括法律學、經濟學。 李凱爾特不同意精神科學的提法,而用文化科學取而代之:“根據文化對象的特殊意義把科學劃分為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這可以使專門研究者由此分為兩個集團的那種興趣的對立得以最明顯地標示出來。因此,在我看來,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的區分適合于代替通常的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的劃分。”
皮爾遜對科學分類素有思考和研究,并在其經典科學哲學名著《科學的規范》最后一章“科學的分類”中專門做了論述。他考察了歷史上三位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孔德和斯賓塞的分類并附帶加以評論,同時闡述了自己的分類圖式。皮爾遜汲取了培根的樹枝狀圖式、孔德的科學相互依存的長處,采納了斯賓塞的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的區分,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科學分類體系。在皮爾遜看來,科學不僅僅是事實的范疇,而且是用來簡潔概述我們對于那些事實的經驗的概念模式。因此,要求進入實際分類的科學分支,實際上僅僅是處于形成中的科學,他們與其說符合完備的概念模型,還不如說符合分類范疇。于是,它們的終極范疇不能是絕對固定的。在或多或少還原為完備的概念模型的那些物理科學和依然處在分類范疇狀態的那些物理科學之間的區分,可用所謂的精密科學(前者)和描述科學(后者)來表達。由此可見,無論何時我們開始細分科學的主要分支,邊界僅僅是實際的而非邏輯的。在細分中被分類的細目與這些邊界交叉和再交叉;雖然在下面的分類中大多數科學僅進入一個位置,但是它們往往同時屬于兩個或更多的部門。所有分類圖式都具有經驗的和嘗試的特征,因為科學是連續成長的。
皮爾遜這位以感覺印象為基石的感覺論者,按照知覺(感覺印象)在科學中區分了兩個群。前一個群處理知覺官能在其下辨別客體的模式的概念等價物,這是抽象科學。后一個群處理我們用來描述知覺內容的概念,這是具體科學。具體科學依據處理無機現象還是有機現象,又分為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于是,他把整個科學劃分為三大塊:研究知覺模式的抽象科學,研究無機現象的知覺內容的物理科學,研究有機現象的知覺內容的生物科學。
在抽象科學中,皮爾遜又按照分辨的一般關系與空間和時間獨有的關系一分為二。分辨的一般關系有定性的和定量的關系之分:定性的關系包括邏輯學、拼字學(orthology即發明術語),定量的關系包括分立的量即算術、代數、測量、誤差、概率、統計理論等和量的變化即函數理論、微分學、積分學等。空間和時間獨有的關系又分為空間用定域分辨和時間用序列分辨:前者又包括定性的(位置)即描述幾何學,定量的(大小)即度量幾何學、三角學、測量法等;后者亦包括定性的即觀察和描述理論(與邏輯無關),定量的即脅變理論(大小和形狀的變化)和運動學(位置的變化)。不難看出,
抽象科學囊括了通常歸類為邏輯和純粹數學的一切。在這些分支中,我們處理分辨的概念模式;由于所形成的概念一般而言是嚴格定義的,并且擺脫了知覺內容的無限復雜性,因此我們能夠以極大的精確性推理,以致這些科學的結果對于所有落在它們的定義和公理之下的東西都是絕對有效的。為此緣故,抽象科學的分支往往被說成是精密科學。
物理科學二分為已還原為理想運動的精密的物理科學和還未還原為理想運動的概要的物理科學。精密的物理科學下列四大部門:團塊物理學包括力學、行星理論、月球理論等;分子物理學包括彈性、塑性、內聚性、聲音、晶體學、地球外形、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潮汐理論、氣體運動論等;原子物理學包括理論化學、光譜分析、太陽物理學和恒星物理學等;以太物理學包括與分子無關的輻射理論(光、熱、電磁波)和與分子有關的光、熱、電磁(與分子結構有關)——例如彌散、吸收、傳輸、傳導等。概要的物理科學有星云理論、行星體系演化、地球的無機演化、地質學、地理學(有時稱物理地理學)、氣象學、礦物學、化學等。
生物科學是概要的而非精密的,它按照空間(定域)和時間(成長或變化)一分為二。在空間方面,有生命形式的地理分布(生物分布學)、習性與地點和氣候的關系(生態學)、自然史(在古老的意義上)。在時間方面,亦一分為二:非再發生狀態的歷史學、發生狀態的生物學有植物的生物學即植物學和動物的生物學即動物學。在歷史學中,再分為一般的物種進化和特殊的物種進化;前者包括生命起源(種系發生、古生物學等),物種起源,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理論等;后者包括體格(頭蓋學、人類學等),心理官能(語言史、語言學、哲學史、科學史、文學史、藝術史等),社會建制(考古學、民俗學、習慣史、婚姻史、所有權史、宗教史、國家史、法律史等)。在生物學中,一有描述各類生命的形式和結構的形態學、組織構造學、解剖學等;二有專門處理成長和繁殖的胚胎學、性理論、遺傳理論等;三有涉及生命的功能和行為的學科:從物理學的角度處理功能和行為的生理學,從心理的角度處理功能和行為的心理學。在心理學中,廣義心理學包括本能理論、意識的起源等,狹義的人的心理學包括屬于個體的心靈研究、思維心理學等,屬于群體的社會學即道德、政治、政治經濟學、法理學等。
頗有新意的是,皮爾遜還指出,他的科學三大塊分類并非彼此互不溝通。正如應用數學把抽象科學與具體科學聯系起來一樣,生物物理學——處理無機現象的定律或物理學對于有機形式發展的應用——也把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聯系起來。談到自己的分類圖式,皮爾遜“自稱沒有邏輯的精密性,而僅僅是嘗試表明各種科學分支如何與基本的科學概念關聯起來的粗略輪廓”,并表明他“在培根、孔德和斯賓塞失敗的地方必然不可能成功”。然而,由于皮爾遜是位學識淵博的百科全書式的的哲人科學家 ,最有能力從事科學分類工作,因此他的工作在當時科學發展的狀況下還是有現實意義的,至今仍有恒久的學術價值和一定的啟發意義。
皮爾遜的科學分類是于1891年在倫敦格雷欣學院所做的講演中和盤托出的,次年在《科學的規范》一書中發表。這是19世紀末的事。進入20世紀不久,湯姆森(J. A. Thomson)和奧斯特瓦爾德也就科學分類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湯姆森的科學分類大體沿用了皮爾遜的分類思想,但是卻凸顯了各學科的地位和關系。他的抽象科學包括形而上學、邏輯學、統計學、數學。他的具體科學則包括普通科學、特殊科學、聯合科學和應用科學。在普通科學中,又細分為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在特殊科學中,對應于社會學的有人類學、各種社會組織之研究等;對應于心理學的有美學、語言學、心理-物理學等;對應于生物學的有動物學、植物學、原生學等;對應于物理學的有天文學、測地學、氣象學等;對應于化學的有光譜學、立體化學、礦物學等。在聯合科學中,有人類的歷史、人種學、生物通史、地球通史、地質學、地理學、海洋學、太陽系通史等。在應用科學中,對應于社會學的有政治學、公民學、經濟學等;對應于心理學的有邏輯學、教育學等;對應于生物學的有優生學、醫學、林學等;對應于物理學的有航海學、工程學、建筑學等;對應于化學的有農學、冶金學、采礦學等。 奧斯特瓦爾德汲取了孔德的等級制度的分類思想,以最普遍的概念創建科學的分類體系——形式科學、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形式科學論及屬于所有經驗的特征,它的主要概念是序,它包括邏輯或流形的科學、數學或量的科學、幾何學或空間的科學、運動學或運動的科學。物理科學的主要概念是能(energy),它包括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的主要概念是生命,它包括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這里的生理學應該理解為處理非心理現象的整個科學,涵蓋植物學、動物學以及植物、動物和人的生理學;心理學是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不限于人,盡管有許多理由要求它的占優勢的部分針對人。奧斯特瓦爾德表明,在他的分類中是就純粹科學而言的,沒有把應用科學計算在內。
稍后的邏輯經驗論在關注科學統一的同時,也涉及到科學分類問題。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卡爾納普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使用“科學”一詞,包括所有的理論知識,不管它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在社會科學或所謂的人文學科領域,不管它是借助特殊的科學程序發現的知識,還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識的知識。我們首先必須在形式科學和經驗科學之間做出區分。
形式科學由邏輯和數學確立的分析陳述構成,經驗科學是由在事實知識的不同領域確立的綜合陳述構成。
這種分類的特色在于,首次明確地從科學語言和語言哲學的角度出發區分科學。
在其后的整個20世紀,科學分類一直受到各國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蘇聯的凱德洛夫等人依據自然界的客體層次無機界-有機界-人,認為其對應的科學學科是物理學、化學及其他,生物學,心理學;人的社會和思維對應的是社會科學和哲學科學。數學是單列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都各有自己對應的技術應用科學或技術科學。 中國的于光遠把現代科學分為兩大類,即分別研究自然界和社會的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二者之間還有邊緣學科領域。數學是研究整個世界的量的關系的科學,哲學則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錢學森認為,客觀世界除了自然、社會之外,還有第三個領域即思維領域,因此他把現代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同時,從這三個領域向上,通過自然辯證法、歷史唯物論和辯證認識論的橋梁,和哲學相聯系;向下則與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相聯系;數學則貫穿各個學科部門。 日本的綱島定治提出,自然科學可以按照研究對象分為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心理科學。這三者又可以細分為三個范疇:個性記述為主的階段、一般性的升級階段、適用第二階段的發生理論;比如,實驗物理學(力學、聲學、熱力學、光學、電磁學),理論物理學,分子、原子、電子理論這三者分別與之對應;其他學科也是如此劃分的。 美國的科恩按照一般約定,指出自然科學包括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化學、地球科學、氣象學,有時還有數學。社會科學一般地被理解為包括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歷史、政治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傳統上存在第三群人文學科,它包括像哲學、文學研究、語言研究,有時還有歷史這樣的學科。科學或自然科學的范疇常常被推廣到包括一些常規認為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一部分的某些學科,除(體質)人類學和(實驗)心理學以外,還可以包括像語言學、考古學和經濟學這樣可以變化的領域。有時,地理學被認為是社會科學,有時被認為是自然科學。最近,一些(并非一切)傳統的社會科學被放在“行為”科學的大傘之下。
在現時代,科學的指數式發展引起知識的極度膨脹,造成學科的極度分化,同時也催生了一大批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的誕生。據說,在德國大學的科研目錄中列有四千多個研究領域。中國教育部學科分類(國標-92)也列舉了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部類的57個一級學科 和三千多個專業的分類目錄。1989年出版的一本《英漢學科詞典》 ,收集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學科名稱更多達三萬有余。學科的這種通過分化和交叉而增生的趨勢方興未艾。在這種情勢下,學者競相推出自己的分類方案,從二元分類到五元分類一應俱全——當然也有超過五元的。
邦格持二元分類的觀點。他說,在各種科學之間,第一個最顯著的差異是形式科學和事實科學之間的差異,即處理觀念的科學和事實的科學。邏輯和數學是形式科學:它們不涉及實在的事物,因此不能用來使我們處理實在(即經驗),為的是使我們的公式確鑿有效。物理學和心理學處于事實科學之中:它們涉及設想在世界中發生的事實,因此必須訴諸經驗,以便檢驗它們的公式。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個人心理學等。此外,還有文化科學,其中有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科學、物質史、思想史等。
三元分類也許是比較多的一種分類法。例如凱伯格堅持,從學術上可以區分出形式學科、經驗學科和詮釋學科。數學是形式學科,生物學和心理學是經驗學科,文學是詮釋學科。顯而易見,每一個實際的學科都體現出所有三個類型的方面:數學中的許多東西最終與關于世界的事實有聯系;生物學偶爾涉及形式結構,心理學包含詮釋;文學批評處理詩的形式結構和有關產生它的社會事實。在這個框架中,哲學本質上是像數學一樣的形式學科,詮釋的進路更多地屬于歷史。我們原來涉及的科學像生物學和物理學一樣,主要是經驗學科。我們的形式關注與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的結構有關。我們也能夠注意到科學和哲學的詮釋方面,科學理論是在某些環境中并針對某種哲學思想背景出現的。理解科學史中的一個惟一事件,與分析在新近出現的理論和被說成用以支持它的實驗資料之間得到的形式關系,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四元分類除了前面介紹過的柯爾律治等人的區分以外,也有把科學分為形式的-運算的科學、自然科學、人類科學-文化科學。
N.麥克斯韋的五元分類(或六元分類)是這樣的:數學、統計學和邏輯關注改善形式的、先驗的或分析的知識。物理科學關注關于物理宇宙各個方面的知識。生物科學關注改善關于生命的知識。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關注改善關于人的生活的各種社會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的知識。技術科學關注改善關于為實現各種有價值的、實際的社會目標所需要的知識。按照知識哲學的普遍一致的意見,經驗科學能夠被安排為粗糙的等級制類型。在底部,在一切的最基本的層次上,我們有理論物理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宇宙學。向上,我們有理論上不很基本的物理學部分,例如固體物理學和物理化學;再高一點,我們有無機化學的整體,并排化學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和地球科學(物理學和化學的特殊化的應用)。再向上,我們有生物科學以及有機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做基底,中途有諸如動物學、植物學、解剖學、神經病學、遺傳學這樣的科學,頂端是生態學和動物行為研究。更高一些,我們有社會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經濟學、政治科學和歷史學。按照一種觀點即還原論,我們應該把所有這些科學還原——至少在原則上——為理論物理學。按照競爭的觀點即反還原論,這或者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或者是不需要的目標。但是,二者都同意,經驗科學能夠依照等級制組織。更一般地,某種類似的等級制能夠在邏輯和數學的學科中察覺到。在基礎是邏輯,稍向上有集合論。其余的幾乎整個數學分支都能夠被詮釋為或多或少特殊的集合論的應用。
在這里,有必要專門介紹一下技術科學。這不僅由于我們先前很少涉及,更因為技術科學在當今社會所起的作用實在太大了——它可以迅速地變成生產力,在改造世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伊利英和卡林金指明,技術科學是改變實在取向的研究和活動,任務之間的差別產生不同的技術和技術知識。前科學時代的技術知識是實踐活動的經驗知識,技術知識的科學形式的進化與向機器生產的轉化有關。物質生產和技能的發展要求生產任務基于科學的工程來解決,要求技術設備的數學計算,技術不再能夠僅僅在常識、才智敏銳、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這就是為什么技術科學的誕生和形成是由兩個相反指向的過程決定的:一方面使用自然科學的定律、理論和發生在它們之中的技術對象和過程的研究的獨立資料決定,也由科學認知方法的積極應用決定;另一方面由獨立的觀察和技術與生產的事實的概括決定。自然科學應用于生產的技術問題,產生了不能還原為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常識的知識。軍事科學的開端近似地落入15世紀中期和1870年代之間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用科學知識解決工業生產任務,而不是一般的實際問題。在這個時期的第一階段(15世紀后半葉到18世紀初期),技術知識還沒有獲得理論水平,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充分形成的理論還不存在。這個階段以在實驗方法的基礎上應用科學的形成為標志。在18世紀初和19世紀末的時期,對于與物理學、化學和力學相關的技術科學的形成來說,是決定性的時期。基本的自然科學理論的出現和充分發展的技術實踐,為把技術知識提高到理論水平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是,新技術科學的進化的機制和形式在技術知識發展的“經典”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已經開始有意義的變化。在這個階段,技術科學還是通過從基礎自然科學導出而出現的模式繼續存在。導出是工程技術實踐和自然科學理論的綜合,電氣工程和無線電工程就是從電動力學導出的。在這個時期,技術科學的開端的新形式已經出現——通過從已經現存的作為基本科學起作用的技術科學導出,比如無線電定位就是從無線電工程導出的。應該注意,此時的技術科學已經在它自己的題材、理論原理和特殊的理想對象方面是科學知識的充分形成的領域。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技術知識的數學化穩定地得以發展。在1960年代,技術知識變成認識論認真分析的對象。因此,20世紀中期能夠被視為技術科學發展的非經典階段的開端。經典的技術知識與非經典的技術知識之間的差異除了理論的結構、出現和形成的機制不同外,還在于后者是交叉學科的。技術科學的理論具有建設性的功能,卻不包含新的邏輯關聯,這樣的理論不說明和預言,只是產生工程對象。
從以上的形形的科學分類不難看出,學者進行分類的依據或基準各有千秋。有人認為,科學分類所依據的原則有客觀原則(物質運動形式的客觀區別)、發展原則(物質運動形式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序列)、層次原則(從一般到特殊的科學知識層次結構序列)、實踐原則(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出現會造成新學科的誕生)。有人指出,科學分類研究進入到結構分析和動態分析的階段。學者設計了各種模式模擬科學體系的結構,如塔模式、樹模式、網模式等。同時,科學分類的動力學研究也方興未艾,學者用液體沉淀模型、氣體流動模型、球體膨脹模型來模擬科學體系的運動和變化。 其實,馬赫早就強調,在科學研究中,不同的透視都是可能的。從這些不同的觀點得到的結果能夠產生不同的學科,它們具有相對的自主性。 不過,一般而言,科學分類的基準不外乎三種:客觀的基準、主觀的基準、綜合的基準。客觀的基準包括研究的對象、種類和范圍,事物的本質,物質的層次,自然的秩序,探索的方法等;主觀的基準包括心智官能、精神能力、哲學理念、描述語言、抽象的形式等;綜合的基準在奧斯特瓦爾德的以序、能、生命的概念作為分類的依據中最具有代表性。
不用說,這三種基準的劃分是僅就主要傾向而言的,只具有相對的意義。誠如奧斯特瓦爾德所言:這些分類不是依照所謂的事物的“本質”,而僅僅從屬于為了比較容易和比較成功地把握科學問題而做出的純粹實際的安排。這是因為,“缺乏完備的和精確的邊界是所有自然事物的普遍特征,而科學是自然事物。例如,如果我們力圖在物理學和化學之間進行鮮明的區分,那么我們便會遇到相同的困難。在生物學中情況也是這樣,倘若我們超出懷疑的陰影力圖在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之間建立分界線的話。” 在本文結束時,我們不怕貽笑大方,愿意綜合各家之長,主要依據科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托出自己的簡略的分類方案:
廣義的科學可以分為形式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形式科學以符號概念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分析、推理、論證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構造形式的、先驗的思想體系或理論結構。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實證、理性、臻美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奧秘,獲取自然的真知。技術科學以人工實在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設計、試錯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創制出新的流程、工藝或制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科學在技術上的實際應用或應用科學的技術化而形成的系統的知識。社會科學以社會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調查、統計、歸納等方法,其目的在于把握社會規律,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人文學科以人作為研究對象,多用實地考察、詮釋、內省、移情、啟示等方法,其目的在于認識人、人的本性和人生的意義,提升人的精神素質和思想境界。
參考文獻
?李醒民(1945~ ),男,陜西西安人。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主編,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科學文化。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3頁。
薛定諤:《生命是什么》,羅來鷗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第1版,序言。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2頁。
梯利:《西方哲學史》,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1版,第70、63、82~83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3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341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4~356頁。
凱德洛夫、斯皮爾金:科學,丁由譯;金吾倫選編:《自然觀與科學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頁。
卡里爾等:科學的統一,魯旭東等譯,北京:《哲學譯叢》,1993年第4期,第60~67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5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6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2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7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6~358、358~361頁。
綱島定治:科學分類的體系,北京:《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頁。
李凱爾特:《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涂紀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版,第17頁。
李醒民:卡爾.皮爾遜:著名科學家和自由思想家,北京:《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2卷(1990),第2期,第65~78頁。李醒民:皮爾遜——百科全書式的哲人科學家和自由思想家,《科學巨星》叢書9,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70~260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61~379頁。
J. A. Thomson:科學之分類,唐鉞譯,中國科學社編:《科學通論》,中國科學社出版,1934年第2版,第135頁。
奧斯特瓦爾德:《自然哲學概論》,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7~39頁。
R. Carnap, 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Unity of Science. R. Boyd et. e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Bradford Book, The MIT Press,1991, pp. 393~404.
凱德洛夫、斯皮爾金:科學,丁由譯;金吾倫選編:《自然觀與科學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頁。
孫慕天:科學分類;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頁。錢的分類思想似乎有點經院哲學的味道。
綱島定治:科學分類的體系,北京:《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頁。
I. B. Cohen, An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Social Science. I. B. Cohen ed.,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Social Science, Some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Dordrecht/ Boston/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pp. 1~99.
這57個一級學科的名稱是數學,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農學, 林學,畜牧、獸醫科學,水產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測繪科學技術,材料科學,礦山工程技術,冶金工程技術,機械工程,動力與電氣工程,能源科學技術,核科學技術,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化學工程,紡織科學技術,食品科學技術,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環境科學技術,安全科學技術,管理學,,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軍事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教育學,統計學。
李詩英主編:《英漢學科詞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第1版。
M. Bunge,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roblem to Theory, Revised Edition, Vol. I,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tion Publishers, 1998, pp. 24, 27.
H. E. Kyburg, Jr., Science and Rea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6.
卡里爾等:科學的統一,魯旭東等譯,北京:《哲學譯叢》,1993年第4期,第60~67頁。
N. Maxwell, From Knowledge to Wisdom, A Revolution in the Aims and Methods of Science, Englan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4, pp. 15, 23~24.
V. Ilyin and A. Kalinkin,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88, pp. 166~184.
孫慕天:科學分類;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