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31: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德育學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就我校目前現狀,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基本完成,學校已實現規模化的發展,新的三年規劃的核心問題是學校在“質”上的提升,尋求解決學校的內涵發展迫在眉睫,特別是市區高中教育格局的變化,我校生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已不復存在,因此,學校如何發展,依靠什么來發展,已經是我們不容回避的核心問題。在此,談幾點自己不成熟的觀點,和大家共同探討。
第一,樹立先進的辦學理念,科學合理的指導學校和諧、健康發展。
一所現代化的學校,如果沒有先進的辦學理念,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辦不出高質量、產生不了良好的效益,因此,我們應結合學校的實際和發展的需求,提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充實、完善、豐富和提升。
1、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
學校管理的關鍵是人的管理,目的是發揮、提高和培養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我校目前實際,70%以上的教師教齡都在15年以上,他們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對教育教學工作獨特的感受,首先,在管理過程中充分信任和依靠他們,指導和幫助他們形成個人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特色,用他們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學識力量吸引學生。其次,為教師搭建供個人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平臺,把創造還給教師,使教師創造性的整合、補充和拓寬課程,讓教師的活動與學科教學銜接起來,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聯系起來。其三,在管理中最大限度保護教師的自尊,激勵情感,彰顯價值。鼓勵教師業務上精益求精,發揮潛能,促進教師不斷成長。其四,把教職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想辦法解決廣大教工的根本利益,關心教師疾苦,營造相對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
學校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是關鍵,也是教師職業賴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學校和教師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發展,大力倡導愛心教育,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去關心、去愛護、去培養。逐步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
2、樹立科研興校的管理理念。
學校尋求內涵發展,提高學校的軟實力,教研和科研是核心,只會教書而不進行教育科研的教師是新時期不合格的教師,因此,增強教研意識,提高教研素養是關鍵。首先,要不斷轉變教師的育人理念,立足校本,對教師進行思想引領,幫助教師明確教育教學發展的新動向。其次,建立健全教學科研工作機制,倡導教師全員行動,積極參加到教學科研中去。第三,建立有效的保障與評價機構,發揮優秀教師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課后輔導及教學反思進行有效的評價和引領,重過程,輕結果;少指責,多指導,有層次、分階段地逐步實施。
第二,加強管理的規范化,逐步實現精細化管理。
科學的管理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管理的規范化。規范化的管理就是要求我們無論是管理工作、還是教學工作都應依制度去辦事,依規律去辦事,減少工作的隨意性,注重工作的實效性。精化化管理是相對粗放式管理而提出來的,“嚴、勤、細、實、精”是精細化管理的核心: 嚴就是制度嚴謹,要求嚴格,措施得力,時時、事事都要體現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方略,切忌隨意化、人情化,考核要以法律為準繩,以制度為依據,體現公開、公平、公正,把工作業績嚴格地與崗位聘任、職稱(職務)晉升,評優選先掛鉤。
勤就是檢查落實及時到位,不拖拉,不扯皮,當天的工作當天干,消除等明天的誤人誤己的消極觀念。工作日清月日結,每天都要對當天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處理。細就是把工作做細,把管理做細,杜絕出現管理空檔和真空。也就要求管理工作做到層層完善、系統健康、權力層層有、任務個個擔、責任人人負。 實就是從學校、部門、年級、班級、學生實際出發,從學校發展的需求出發,把每一件事件做實,把每一項舉措落到實處,想方設法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管理決策信息暢通、反饋準確、切合實際。精就是要求在日常管理和工作中,每一個步驟都要精正,每個環節都要精細,每一項工作都是精品,精是目標,追求最佳、最優、最好。無論是管理還是教學,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的原則,每一個步驟都要精心,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每一項工作都是精品,事關學校發展的每項工作都力求精雕細琢。
第三,立足教學實際,加強校本教研,狠抓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所學校的發展,教師的發展是基礎,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學校要把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過程當作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把學校的發展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結合起來,把學校的目標與教師的愿景結合起來。實現教師與學校的共同發展。
1、以問題為抓手,立足教學實際,尋找教研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教師本身就是教學活動的當事人,教學活動的直接實踐者,并擁有大量的一手教育教學資料的優勢,樹立問題意識,在教學活動中發現問題,以問題為中心,通過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經常化、習慣化,最終達到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使校本教研真正實現解決問題、改進方法、促進教學的宗旨。
2、下移教研重心,讓教研工作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研究教材和教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研究學法指導,讓課堂由原來的“講堂”變為“學堂”, 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把所學知識真正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問題的習慣,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機結合。
3、教學常規常抓不懈。
從備課、上課、課后輔導、作業、教學評價與反思入手,真正讓我們的教學常規常起來,保證各項教學任務落到實處。
(1)加強集體備課的實效性檢查和指導,要求備課組備課的過程要關注重點,關注關鍵,充分整合個人的思想和集體的智慧,形成對教學環節和教學細節深層次的研究,最終形成既體現個人特色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
(2)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課堂是老師實現高效課堂活動的主陣地,也是關鍵環節。針對我校生源狀況和大班額現象,堅持問題教學和分層教學至關重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問題意識,讓課堂成為學生思考的“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良好習慣。
(3)課后輔導與作業。課后輔導重點突出一個“勤”字,帶著問題進教室,針對性的解決突出問題,幫助學生把具體知識提煉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對于作業,既強化課內當堂訓練,又注重課后作業的質量,要讓學生在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老師也要做到:有練老師必先做,有練必選,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
4、加大培訓學習力度,逐步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教育教學質量的最終結果體現在學生的發展上,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和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對學生的培養結果,因此教育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始終應把學生放在主置,想學生所想,做學生最需要的人。(1)教師應由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設計者。(2)教師應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和學生學習困難的幫助者。(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熱情的調動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5、倡導教師不斷加強業務學習,認真反思教學實踐,在繼承中創新,在借鑒中完善自己,努力打造一支學習型教師團隊。
第四,關注、關心學生校園生活,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我們的學校,70%的學生來自農村,遠離父母,50%以上的學生住宿,學生的校園生活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1、將德育教育融入生活。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大課堂,日常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中德育無處不在,我們應依據《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一些校本制度,對學生的飲食起居、言行禮儀、人際交往、衛生保健、公眾意識加以要求,讓學生生活中有規可循、有章可遵,諸如:整理宿舍內務,不亂吃零食,不亂扔垃圾,在教室里活動,做到說話輕,走路輕等。
2、讓習慣在學習與生活中形成,充分發揮生活的育人功能。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習和生活強有力的保障,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不斷反復的過程,是不斷培養的過程,不能奢望通過一兩次活動、一兩次驕正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經歷實踐、認識、強化,再實踐、再認識、再強化的過程,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所以習慣的培養要從大處著眼,細微處著手,長遠考慮。同時要利用學校的各種活動來訓練習慣的養成,在實踐中抓細、抓實行為習慣的歷練。
3、住宿生和校園留守生的管理是學生校園生活管理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三年的時間都要在這里渡過,為他們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學習生活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校內住宿學生主要通過班主任指導、幫助、監督、檢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校園留守生,學校要盡可能的利用校園設施和不同形式的活動,豐富學生生活,讓他們在校的每一天,都能健康、快樂的生活。
第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逐步形成辦學特色。
校園文化是師生以校園為背景,圍繞教育活動和校園生活而創造的并共享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包括校園建筑、文化設施和環境布置等有形環境;精神文化包括師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人際關系、文化生活、集體輿論、心理氣氛以及校風、教風、學風等無形環境。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深層次結構和核心內容,對整個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校園文化的無形資產,是實現學校內涵發展重要因素之一。
1、逐步改善辦學條件,建設綠色校園,以環境文化建設為保障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加強文化建設,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構建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增強學校凝聚力,注重環境文化建設,增強學校親和力,豐富精神文化建設,增強學校感染力。打造學校特色文化,增強學校影響力。
3、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校園文化管理,拓寬校園文化渠道,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加強校園文化積淀,提升校園文化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