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39: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綠色建筑可行性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環境保護;污水回用;可行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9-0011-02
0 引言
根據國家的相關資料,對城市污水的定義是,包括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污水、用于工業建造的污水、部分被污染的雨水、及其他污染過的水的總稱。對于污水的最終處理有幾種措施,其一是將其回歸自然,其二是經過化學處理,進行資源的二次利用,其三是運用隔離技術。
1 城市回用水的需求量來分析
處理后的城市污水有多重用途,比如在城市中各種雜用、在工業中有充當冷卻水的作用、在農村可以澆灌莊稼、或者接入地下水等等。以下我們做簡要的分析。
1.1 沖廁用水量
別看沖廁用水量不大,但累積起來,其用量達到日常用水總量的30%~40%。而且沖廁用水對水質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由于廁所用水水質基本無要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用水,對水質要求也不高,如澆花,家庭打掃衛生用水等,所以采用分質用水具有可行性。
1.2洗車用水量
我國的經濟發展蒸蒸日上,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更高了。擁有私家汽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因此,汽車的用水量也在逐漸上升。并且隨著汽車市場的不斷需求,這一部分的用水量還會加大。在洗車用水量中,由于各種車的用途不同、車的污染程度不同等各種情況,用水量也有所差別。所以國家應該從污水回收角度考慮,可以從政策上鼓勵汽車用水回用,為回用水開拓市場。
1.3園林綠化用水量
園林綠化用水對水質也沒有多少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己的居住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城市的綠化面積會越來越大。由于國家開始對環境有高度的重視,各個城市的綠化正在不斷的進行各方面的改善,并準備朝著生態城市的目標發展,因此,城市的園林綠化用水量正在不斷加大。在十五規劃中,上海根據當前的綠化發展。此綠化規劃中,到2015年,計劃綠化覆蓋率達到48%以上。實現十年內我國絕大部分大中城市,實現綠色城市規劃,實現居民出門每500m就有一個公共的綠色帶。
從以上的各種統計中,可以得出園林綠化用水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有必要將這部分用回用水代替,以此來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現狀。
1.4澆灑道路用水量
城市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設施。需要對其進行公路的維護和修理,來保證公路可以正常使用。每個地方的公路不一樣,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比如城市的自然環境、空氣質量、公路的主要用途等等。城市道路用水量極大,并且城市道路用水水質要求不高,通過污水回收加以處理即可用滿足城市道路用水的水質要求,因此,澆灑道路用水,具有很大的回用水市場潛力。
1.5洗車用水量
國家在對用水方面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比如在《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中,規定了汽車用水量的標準用水量。當前汽車市場越來越繁榮,由于人們購買力的增強,很多人都擁有汽車。單從洗車用水水質分析,可以具有不同,根據車輛的通途,城市道路面等,選擇的沖洗方式和水質要求也具有區別。
根據以上的這些分析,在城市各個方面的用水,很多對水質都是沒有要求的。比如沖洗道路用水、洗車用水、園林綠化用水等等。這些對水質沒有要求的用水量占到總的用水量的一半。而城市中往往將水質比較好的用水,用于這些方面,這就對水資源形成了浪費。因為這些水可以用費水來代替,或者對視進行二次循環利用。為了充分節省水資源,可以將城市污水進行處理后進行第二次利用,用于城市景觀用水具有巨大的可行性。城市景觀用水量極大,建立城市污水回收系統,對節約城市用水具有重大的意義。
2城市污水回用系統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2.1從城市規劃方面
在城市的規劃方面,由于規劃的科學性,城市區域的功能能夠很好地體現,進而使城市的功能越來越得到最大效用的發揮。并且,在城市的建筑方面,因為地域的不同,因此,市內的各種建筑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特點。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位于北京市的中心,用地面積達103.76ha,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商業和辦公。其地理位置向西毗鄰二環,向東延伸到太平橋大街。根據城市發展規劃,規劃區的建筑物基本都屬于高層建筑,如寫字樓,酒店等等,這使得這些區域的水資源水質要求相似,因此這些區域用水統一處理水資源具有可行性。
2.2 從經濟發展水平方面
從我國當前的經濟背景中,和污水處理這一方面的專業技術兩者,我們建議在考慮污水的回收利用的同時,還應將城市的各個區域功能因素考慮進去。這樣制定一個新興的污水處理方案。既可以是水資源達到最大程度的使用,不會造成浪費,同時也可以減少城市在水資源方面的投資成本,這樣污水工程才能很好地應用于城市的各種事項。
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污水回收工程一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經濟效益問題,并且存在這明顯的規模效益因素,污水處理設施的單位投資與單位運行成本均是隨著處理水量的增大而降低。
參考文獻
[1]周秋霞.我國污水回用現狀及技術概述[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2).
隨著城市建設速度的加快,大量的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項目需要拆除重建,由此產生大量建筑廢棄物,建筑垃圾也與日俱增,如果直接填埋,不加以利用,不僅嚴重影響及破壞城市環境,今后必將影響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利用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一、再生骨料應用于混凝土的生態環境可行性分析:
1、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及2014年西咸新區正式成為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第四個國家級新區,西安發展進入快車道,城市化規模發展非常快,城區面積迅速擴大,預拌混凝土需求量急劇增加,勢必對砂石等自然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西安地區砂及卵石石主要來自于周邊黑河、渭河、灞河及灃河,碎石主要開采于北部涇陽富平及南部秦嶺,但是開山破石、河道開采砂石受到生態環境影響,資源越來越緊缺,而預拌混凝土所使用的砂石骨料又嚴重依賴城市周邊生產提供,砂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西安城市規模的擴大及舊城拆除勢必帶來大量的建筑垃圾,為生產再生骨料提供了有利條件,再生骨料混凝土是將廢棄混凝土、砌體結構經過清洗、破碎、分級和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得到的再生骨料作為部分或全部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再生骨料既解決了廢棄建筑垃圾的處理問題,避免廢棄建筑垃圾堆放產生的環境污染,又能滿足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減少砂石等資源的開采量,是解決目前資源嚴重缺乏的有效途徑。
因此,再生骨料混凝土是一種資源能源消耗小,對環境破壞小、污染小、循環再生利用率高的綠色砼,是實現建筑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二、再生骨料應用于混凝土的技術可行性分析:
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及技術能力的提高,原來的廢料如粉煤灰,粒化高爐礦渣、煤矸石、硅灰等工業廢渣不但可替代水泥、節約生產能耗、有利于環境保護,而且賦予混凝土許多優良的特性。從社會利用工業廢料的發展階段來看,在利用再生骨料方面,同樣需要解決以下技術問題:
1、一是要研究出一套經濟適用、能耗低、相對環保的加工方法。
為保證再生骨料的產品質量及產量,再生骨料的生產必須采用專門的破碎機械設備,提高再生骨料的工業化生產,現在這種設備已在發達國家和經濟發達地區廣泛使用,并且已在西安地區進行工程拆除現場再生骨料生產試驗,有可靠的生產能力做保障。
2、二是所生產的再生骨料必須具備足夠的強度,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證骨料的粒徑及基本性能滿足再生骨料標準要求,目前破碎混凝土及砌體經過篩分、清洗、分級后顆粒級配、含泥量等主要指標完全滿足標準要求,從材料本身性能上為應用提供了依據。
3、三是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決再生骨料在混凝土應用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保證混凝土質量的穩定,滿足混凝土的使用要求,尤其是預拌混凝土必須解決施工性能波動即坍落度損失帶來的施工性能變差問題。目前隨著混凝土技術的進步,專業的混凝土生產單位試驗手段齊全,技術能力先進,通過不同骨料的復摻、摻合料及外加劑的復合使用,已有能力配制生產出滿足設計要求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尤其在預拌混凝土和易性控制,可泵性方面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使用方法,從根本上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推廣應用打開了最后一道技術大門。
三、再生骨料應用于混凝土的經濟可行性分析:
再生骨料能否推廣應用,除了生態環境及技術方面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即經濟上是否切實降低了混凝土材料成本,這是是用戶最主要的要求,如果成本高于自然開采砂石,應用則不可能大量推廣,從經濟可行性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到再生骨料的應用。
1、必須保證應用再生骨料生產的混凝土比使用自然砂石生產的混凝土材料成本有明顯降低,使用單位才有可能去研發推廣應用,因此對再生骨料的成本應該進行嚴格控制,應該將廢料環保費用考慮其中以降低骨料成本。
2、再生骨料成本比較穩定,不受政府自然資源限制開采,超載運輸等因素影響,因此再生骨料在自然資源緊缺價高的地區可明顯降低骨料的價格,也可以降低砼的綜合材料成本,西安地區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及環保意識的增強,城市周邊開采砂石越來越困難,成本越來越高,為推廣應用再生骨料提供了有利條件。
3、國家及陜西省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都出臺相應的政策對生產原料中摻兌廢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產品給予免征增值稅政策的優惠,同時再生骨料成本應該由當地政府將收取的資源開采、環境保護費用、城市垃圾處理費用對再生骨料生產進行補貼,降低成本,使再生骨料混凝土在效益方面有推廣的空間。
通過以上分析,經濟可行性是一個綜合因素,需要對許多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出臺具體政策去支持,以期達到顯著的經濟效益。
四、實際推廣應用情況總結:
我公司在今年對再生骨料的應用于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主要針對技術可行性及經濟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現將應用情況總結如下:
1. 再生骨料的破碎、篩分后的顆粒級配、微粉含量、泥塊含量、針片狀顆粒含量、壓碎指標、表觀密度及空隙率、均能滿足標準GB/T25176-2010、GB/T25177-2010標準要求,其主要指標如下:
2. 受破碎砼骨料、破碎砌體骨料及破碎不同等級砼骨料影響,再生骨料的某些性能如壓碎指標、表觀密度、吸水率等指標波動較大。
3. 再生骨料破碎后在雜質如廢紙、木屑、草根等分選方面還有待提高,雜物含量較大明顯降低了再生骨料的綜合性能及推廣應用難度。
4. Ⅱ類及以上性能再生粗骨料在預拌混凝土應用方面,力學性能C40及以下等級混凝土采用復摻再生粗骨料可以生產出滿足要求的泵送混凝土,對C30-C40宜采用與自然骨料復摻,摻量控制在30%以內時對強度影響不大,摻量過高時強度有明顯的下降,對較低等級混凝土可增大摻量,但是也必須通過調整膠凝材料及外加劑用量來保證力學及施工性能;再生細骨料因破碎過程影響,骨料的壓碎指標及需水量都較大,高等級混凝土摻加后性能波動較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實際應用中未使用。由于再生骨料摻加后對有耐久性影響很大,因此有耐久性影要求的混凝土不宜摻加再生骨料或降低摻量后使用,對坍落度損失及可泵性能影響方面,主要還是再生骨料吸水率的影響因素,砼破碎生產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坍落度損失明顯大于砌體破碎生產的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面應通過工程試驗掌握和易性變化情況,必須保證足量的外加劑用量并適當的考慮增加出廠坍落度,同時配合比設計時吸水率大的再生骨料含量盡量低一些。
部分工程應用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如下:
5. 再生骨料混凝土材料成本方面,目前以購買試生產的再生骨料進行分析,降低成本有限,但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如果自行生產再生骨料,同時降低一定的垃圾清運費用,爭取一定的環保補貼費用可以明顯降低再生骨料的生產成本,將有非常大的經濟效益,并且有明顯的社會效益。
五、結論:
1. 在預拌混凝土推廣應用再生骨料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及一定的經濟效益。
2. 在再生骨料混凝土應用方面還需要有施工方的理解一支持,以便使應用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
3. 目前西安市場生產的再生骨料可以推廣應用在C40及以下等級混凝土之中,可以復摻也可以單摻,復摻效果優于單摻。對大量應用的C30~C40之間泵送砼,摻量宜控制在30%以內,且宜使用以砼破碎的骨料,對使用吸水率大,容重很小的再生骨料,必須考慮混凝土施工性能變化較大的問題,必須有一定的技術措施及實踐經驗做保障。
4. 目前設備技術生產的再生骨料性能可以滿足GB/T25177-2010、GB/T25176-2010要求。
5. 通過增加外加劑摻量,提高優質摻合料摻量可以明顯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可以滿足預拌砼運輸及泵送要求。
1.1設計決策階段
在實際工作中,設計階段往往是不被重視的環節,相關管理人員主要將重心放在建設階段,忽略了設計階段對綠色建筑形成的重要性,影響了建筑項目的按期完成。在設計階段中,相關工作人員主要以技術設計及經濟控制作為重點。技術設計在設計階段中顯得尤其重要,不僅對工程項目的工藝、構造及裝置等多個方面有重要的影響,對工程項目完成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形成也產生了影響。決策階段是根據決策的內容將綠色建筑中所需要的投資項目逐一列舉出來,為建設項目的科學投資提供可靠穩定的技術經濟指標。相關工作人員在決策階段主要負責對綠色建筑進行策劃,從技術及經濟方面對綠色建筑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與研究,進一步確定是否做出投資決策,決策階段的工作重點在于完成對綠色建筑的投資估算。對綠色建筑整個項目工程來說,投資估算環節非常重要,工程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對工程項目造價管理有重要的決定作用,直接影響新建的綠色建筑是否達標。
1.2運營和維護階段與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在構建階段所花費的資金要高得多,但是在項目投入使用的階段其發揮的作用及所體現的效益比傳統建筑的要明顯得多。工作人員應該在保障項目工程質量及安全的前提下,制定較好的運營計劃,從而控制項目運營維護階段的資金投入量,構建良好的環境,實現綠色建筑價值的最大化。
2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評價指標分析
2.1綠色建筑效益指標分析
2.1.1綠色建筑效益指標量化的研究很多專家對綠色建筑的效益指標量化分析局限于在評價指標方面,在采取多種指標度量措施時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各種性質及計量的指標效果不明顯,以致到最后的綠色建筑經濟評價不夠嚴謹。經采用多層次的分析法將指標的權重確認后再采用專家的打分措施對綠色建筑效益指標開展量化,能實現對綠色建筑經濟開展客觀的評價。
2.1.2綠色建筑效益指標設置內容分析綠色建筑與環境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是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重要指標。綠色建筑對環境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從環境效益方面來看,綠色建筑所體現的環境效益比傳統建筑要高得多,項目工程的成本節約主要是指從能源及運營管理方面入手,所以也可以將其納為綠色建筑形成的經濟效益。此外,綠色建筑為人類提供的服務及其所產生的作用主要是為人類提高舒適、良好的環境。綠色建筑主要包括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及個人舒適度等多個效益指標,這些指標對綠色建筑的經濟評價起著決定性作用,每一個效益指標都不可或缺。
2.2綠色建筑費用指標分析
同樣的工程項目,采用傳統建筑方法與綠色建筑方法會取得不一樣的效益,在項目的建設階段,綠色建筑所需要的成本往往會比傳統建筑的成本高處很多,但是在項目運行維護階段,綠色建筑所需成本較低。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費用主要是指從工程項目施工初期的工程造價及施工全壽命周期中運營與維維護所需要花費的資金,因此在建筑全壽命周期所采用的資金費用中較多。一般建筑物都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為了確保建筑生命周期費用計算的準確性,應該采用資金時間價值理論進行科學計算。
2.3綠色建筑評價指標設置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費用進行評價時所需要的參考的指標越來越多,主要包括經濟指標、社會指標、效益指標、技術指標等多方面指標,這些指標綜合形成了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雖然大多數評價指標都是針對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案,從其技術與功能方面進行評價,但也為綠色建筑的科學合理評價奠定了基礎。根據建筑物的能源使用及功能可以將整個評價體系分為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外環境的經濟評價、運營管理等多個方面。由此可見,我國對工程的評價主要以環境保護及資源節約這兩大內容為主,將其作為主要的評價對象。
2.4綠色建筑的經濟評價指標
由于效益費用的內容和性質不盡相同,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故把方案的費用和效益先實施無量綱化處理。利用式(1)進行方案費用的無綱化處理,利用式(2)進行方案效益的無綱化處理,利用式(3)進行方案的效益費用分析。根據式(3)的計算結果,方案效益費用系數比大者也即為最優方案。筆者依據多年的實踐從業經驗,總結出綠色建筑方案的效益費用系數比總是大于普通建筑方案的效益費用系數比,所以在建筑方案選定中,如果費用許可,筆者往往更傾向于推薦綠色建筑方案。
3結語
關鍵詞:220kV變電站工程;施工管理;關鍵要素;電力系統;變電站工程建設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M63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9-011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814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加劇了對電力資源、能源的需求,這就使得220kV變電站的投產建設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已經成為主要的供電基礎設施。220kV變電站工程的施工水平直接影響著其自身功能的發揮,也影響著電力供應的安全、穩定與可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必須加強變電站工程的施工管理,明確影響其施工的關鍵要素和重要方面,依靠先進的施工技術與施工工藝,利用科學的施工管理策略來提高施工管理
水平。
1 220kV變電站工程施工管理的關鍵要素分析
從整體上分析來看,影響變電站工程施工管理的關鍵要素有很多,而且這些要素有多種類型、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始終,例如工程建設的可行性分析、合同管理、安全風險控制、質量監督等,筆者認為其中施工方案可行性分析、施工質量監督、安全管理以及環保管理為最關鍵、最重要的因素。
1.1 方案可行性因素
可行性分析體現在多方面,例如工程施工的進度、工期、成本、質量等,既要立足整體,又要顧及局部,針對工程建設展開全面、全方位的可行性分析,只有確保各方面因素易于操作、切實可行的前提下,才能開展施工,項目可行性分析是整體配合的結果,也是整個工程施工管理最關鍵的因素。
1.2 質量監督因素
質量因素是變電站工程施工管理生死攸關的因素,因為工程質量決定工程的使用和壽命,因此,必須加強質量監督與監管,質量管理的覆蓋面也很多,從施工前設備、材料、技術的管理,到施工現場的監督再到竣工驗收都需要質量監督與控制。變電站工程施工中必須加強質量控制,設定每一階段的質量控制標準,并嚴格執行這些標準,從而全面提升變電站工程的施工質量。
1.3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也是變電站工程施工管理最基本的要素,因為只有做到安全施工,才能使工程建設有意義,才能促進工程施工建設的順利進展,安全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從管理制度到施工設備再到具體的施工作業等,都需要嚴格貫穿安全管理的思想,一個合格的工程建設要確保不出現人員損傷、安全事故,這是變電工程施工管理合格最基本的前提。
1.4 環境因素
工程施工管理并非單純針對工程本身實施管理與管控,同時也要顧及工程周圍的環境,要本著“文明施工”的理念展開施工,確保達到“設備合格、行為規范、施工有序、環境協調”的綠色施工目標,通過設置安全標志,加強安全監督等來預防安全問題發生,同時也要實行隔離施工,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對周邊人們生活的影響,確保變電站工程施工對環境的危害最小。
此外,信息管理因素也是關鍵因素之一,要努力實現整個變電站工程施工各種材料、文件、資料的統一信息化管理,確保信息資料被信息系統儲存和接收,形成一個健全完善的信息數據庫,從而為工程施工管理提供必要的數據、信息支撐和依據。
2 220kV變電站施工管理優化措施
2.1 加強施工進度、技術、資料等的可行性管理
2.1.1 科學規劃施工進度與工期。施工前縱觀全局制定施工進度、工期表,結合以往施工經驗,立足所建工程的實際來科學規劃并安排各個施工環節,預測并關注可能出現變化的施工環節,對應制定相對靈活的施工進度表,為及時完工提供充足時間,電力企業要同施工企業統一協調、積極配合,共同促進工程如期完工。電力企業選派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擔任工程項目經理,項目經理下設組織專員,負責施工管理,同時增設專門的技術監督崗,為工程施工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以此打造高質量的施工工程。
2.1.2 加強施工技術與資料管理。變電站工程施工是一項技術密集型施工項目,必須加強施工技術與圖紙資料的管理。設計圖必須在工程項目部與設計單位的協調配合下同步完成,所形成的設計圖還要交付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進行審核與檢驗,及時排除不可行設計因素,并由設計單位及時更改,同時,要保證各單位都了解并熟知設計圖,正式施工前要進行技術審核、交底工作,只有各方審核通過的技術方案才能真正被用來
實施。
2.1.3 加強施工設備與材料的管理。施工建設開始前,必須做好變電站工程施工所需的設備與材料,需要由技術人員負責,參照設計圖紙、技術等級要求等來合理進行規劃、安排,將所需要的施工設備、材料等按照類型、數量、規格、廠家、單價等列成表格,形成科學的采購計劃,這其中要注重成本與造價的控制,在所獲得的設備與材料計劃表基礎上本著質量最優、兼顧價格的原則優選供貨商,并參照工程施工進度來對應科學調整材料或設備的類型。
基于以上施工前期的準備工作,能夠集中確保工程施工的各項材料、技術、設備等的質量,在此基礎上展開具體的施工管理。
2.2 加強施工現場的質量與安全管理
變電站施工現場必須確保地形平整,本著從上到下、逐步分解、逐層分段的原則挖掘土石方,并形成一定坡度,為有效排水創造條件,根據分層回填的規律來回填開挖后的變電站,要確保回填土料達到科學的規范和水平,在不同的施工時期,回填土有不同的類型、性質與功能,例如:第一次回填需要滿足設計要求標高,第二次回填則為建筑物基礎挖方服務,末次回填則要滿足農業種植的要求。
要做好變電站房屋施工,房屋施工過程中要做好腳手架的安置,提高腳手架質量,確保其剛度、強度、牢固度與穩定性等,集中做好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對于變電站來說還要重點做好構架吊裝施工,一切施工的進行都要以安全為前提,在此基礎上注重施工質量監督,提高施工技術水平。
為了保證施工質量,還要做好施工區域的劃分,例如材料區、施工區、交通區、生活區等,不同區域進行專門的工作,不同區域設置特定的區域負責人,專門負責該區域的安全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工程施工井然、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2.3 加強安檢與環境保護
變電站工程施工管理必須要將環境安全保護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因為只有加強施工周圍地區的環境保護與管理,才能有效控制污染問題,才能體現施工質量,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夜間施工,防止對周圍市民造成噪音污染,要確保土建設備與電氣同步施工,重點安排并規劃交叉作業項目,特別是對于一些需要工序交替、更換的施工項目必須做好科學的規劃與安排,極力控制施工污染問題,例如土方、細沙等要抵御運輸工具裝備箱,加大措施打造出一個綠色施工環境。
3 結語
220kV變電站工程施工是一項相對負責的施工工程,必須要明確施工管理的關鍵要素,在這些關鍵要素的基礎上開展施工管理,使施工管理工作有重點、有針對性,從整體上達到良好的施工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志強,馬駿,王曄.淺談加強電力工程項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6).
[2] 焦光旭.電力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安全管理探討
關鍵詞:地源熱泵;空調節能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地源熱泵技術是一種在經濟性上和技術上都具有較大優勢的解決供熱問題的主要的替代手段,是一種綠色的用能技術。它與鍋爐相比,采用地源熱泵系統的空調它的供暖成本不到鍋爐成本的一半。文章通過以某賓館的空調供熱的節能改造為例,分析了當前應用于建筑空調供熱節能方面的地源熱泵技術,并且對它的經濟性作出了可行性的分析,并且指出了地源熱泵技術在節能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一、地源熱泵技術的工作原理和發展
地源熱泵技術它是一種采用地球表面淺層的地熱能資源進行高效、供熱、環保、制冷、節能的系統。地源熱泵是采用輸入少量的高品位的電能,以此來實現低溫熱能向高溫熱能的轉移.工作原理見圖1。
圖1地源熱泵技術工作原理
由于循環水在完全封閉的地下管路中流動.故對地下環境無任何污染。傳統的空調系統通常需分別設置冷源(制冷機)和熱源(鍋爐)。燃煤鍋爐是最主要的大氣污染源,中小型燃煤鍋爐在城市中已被逐步淘汰;燃油和天然氣的鍋爐雖然減輕了對大氣的污染但排放的CO:仍造成了環境問題.而且運行費用很高。隨著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漸開采能源危機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問題。地源熱泵技術采用的是潔凈的可再生的地熱能.是一項以節能和環保為特征的技術。地表淺層好像一個巨大的太陽能集熱器.每年收集47伙,的太陽能是人類每年利用能量的500多倍.并且地表淺層地熱資源的溫度一年四季相對穩定是熱泵很好的供熱熱源和供冷冷源地源熱泵系統就是利用地下淺層土壤能量通過地下埋管管內的循環介質與土壤進行閉式熱交換達到供冷供熱目的夏季通過熱泵將建筑內的熱量轉移到地下對建筑進行降溫冬季通過熱泵將大地中的低位熱能提高品位對建筑供暖。大地在整個循環中起到了蓄熱器的作用.具體
工作過程.見圖2。
注:夏季吸收房間中的熱量,儲存到土壤中,達到制冷效果。冬季將土壤中的熱量“提取”出來,利用能量轉換對室內供熱。
圖2地源熱泵系統的夏季和冬季
2地源熱泵在空調節能改造項目中的應用
某賓館冬季供熱使用燃煤蒸汽鍋爐,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加上設備老舊、能耗大故決定放棄使用原有的燃煤蒸汽鍋爐而考慮使用節能環保的地源熱泵系統。地源熱泵系統冬季可供給空調用熱水以及生活用熱水夏天將地源熱泵機組并聯在原有的螺桿冷水機組上.增大原有冷水機組機組總制冷量為入住賓館的客人提供一個更舒適的環境又可根據夏季負荷的變化改變冷水機組的開啟數量,有效地達到節能的目的。本次改造主要涉及賓館主樓、裙樓兩幢主要建筑物的空調系統。主樓地下一層地上九層,建筑物總高度33.75m.總建筑面積 28100m2裙樓地下一層、地上五層,總高度23.80m總建筑面積 18832 m2,。空調冷源由設在裙樓地下室的冷凍機房提供。其內共計3臺螺桿式冷水機組.總冷量4176kw.屋頂上設3臺冷卻塔空調熱源由裙樓內鍋爐房供給.經過汽一水換熱器提供55/50oc熱水。
21方案設計
根據賓館提供的原空調系統設計資料.主樓、裙樓的計算總冷負荷為3676kw,總熱負荷為2601kw。其中冬季熱負荷包括空調用熱水以及生活熱水。使用節能環保的地源熱泵系統.冬季供給空調用熱水以及生活熱水.夏天輔助原有的螺桿冷水機組。考慮在賓館周圍綠地上鉆孔埋入土壤換熱器。地源熱泵系統帶熱回收系統,不僅可以在夏天得到免費的生活熱水,并且增加從土壤中的取熱量.有利于土壤的熱平衡。因夏季已有3臺冷水機組提供足夠的冷量,故熱泵機組的選型以及埋孔數量根據冬季熱負荷來選擇。
2.2熱泵機組配置
根據上述的計算負荷結合本工程的實際情況擬選用帶熱回收系統的克萊門特地源熱泵機組2臺(HFCR134a環保冷媒)。具體參數見表l。
表1熱泵機組參數表
2.3土壤換熱器設計
每米井深換熱量和換熱器承擔負荷表2、表3
根據以上計算結果,雙U型土壤換熱器布井數量見表4。
表4布井數量
擬定埋管方式為:雙U型埋管深度120m,間距4m只 4m.設計鉆孔數量267個。計算其埋管場地土壤換熱器需占地面積約4272m,。
2.4太陽能應用
為更好地利用能源,可根據當地條件將其它能源與地源熱泵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根據青島地區的太陽能輻射情況,見圖2,屬于全國太陽能資源分布的第四類地區有一定能源利用價值。
可以利用太陽能集熱板作為輔助能源白天依靠地源熱泵供暖夜間利用太陽能集熱板儲存的熱量由地熱和太陽能共同供暖。這種組合形式比單純使用地源熱泵更為經濟節能。根據賓館的熱水用水定額及入住率,考慮屋頂布置太陽能集熱板的有效面積.布置 200m2的太陽能集熱板。
3地源熱泵在空調節能改造應用中的技術優勢和經濟可行性分析
3.1技術優勢
根據賓館原空調系統情況.本項目結合當今世界先進的再生能源技術采用了地源熱泵系統+熱回收系統+太陽能集熱板的組合方案,充分利用項目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中所蘊含的空調能源.以先進的技術方案實現本項目節能改造目標。分析本項目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技術優勢:
(1)環保潔凈。無燃燒少排放運用地熱資源提高能效比.無冷卻塔,減少冷卻塔水污染,杜絕“軍團病菌”對人體損害。
(2)節水省地。以土壤為源體吸收或放出能量,既不消耗水資源也不會造成污染:省去了鍋爐房、冷卻塔及附屬的油罐、蓄熱水箱等面積,節約機房空間。
(3)節能經濟。能源利潤率為傳統方式的3—4倍.投入 1kw的電能可得到4—5kw的制冷或供熱的能量。運行費用可節省1/2—1/3。減少電增容30%,可節約增電成本。(引靈活安全。真正做到“一機兩用”。利用地源熱泵冬季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向建筑物供冷.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機組可靈活地安置在任何地方.節約空間系統末端亦可作多種選擇:無儲煤、儲油罐等生活及安全隱患。自動化程度高:無需專業人員操控。(引運行可靠。機組的運行工況穩定。由于散熱、取熱均依靠深層土壤不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故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制熱量也不會衰減.更無結霜除霜之慮。
3.2經濟可行性分析
(l)投資估算。根據方案估算.見表5。其中機房部分報價包括閥門配件、管道及人工安裝費用.不包括電氣部分。水泵選配根據主機而定。實際報價需要根據設計圖紙和方案重新計算。
表5投資估算
(2)費用分析比較。根據節能改造前后空調運行的不同情況.比較(冷水機組十地源熱泵系統)與(冷水機組十燃氣鍋爐系統)不同情況下的運行費用.其中,中央空調系統按夏季運行120d,冬季運行 90d.每天運行24h;電價按0.8元/kwh,燃氣按3.8元/m,計算同時使用系數按0.7計算。
(3)減排t分析。對系統改造的目標不能僅僅停留在節能省電上.同時也要考慮到對環境的污染物排放量。在實質上地源熱泵對大氣環境并非零排放.地源熱泵系統對大氣的排放量來源于其所耗電能在火電廠發電時所排放的污染物.故嚴謹的減排t計算=燃煤鍋爐排放l—地源熱泵耗電量的等值發電廠排放量。每年減排量為二氧化碳19科t
4結語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的不斷增強,在空調領域尋找清潔可再生能源正日益成為研究熱點。地源熱泵作為新型可再生能源.很好地滿足了節能的需求.具有供能穩定可靠、不受燃料短缺和價格波動影響等特殊優勢.并且具有非常明顯的清潔環保性能減排效果顯著。經過多年的實踐,地源熱泵在空調領域應用的技術可靠性、經濟節能與環保性能已經在諸多工程中得到了驗證,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趙軍,張春雷,王健,陳濤,李新國,宋德坤.地源熱泵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與研究[J]. 天津建設科技. 2003(05)
[2] 張群力,王晉.地源和地下水源熱泵的研發現狀及應用過程中的問題分析[J]. 流體機械. 2003(05)
[3] 曲云霞,方肇洪,張林華,李安桂.太陽能輔助供暖的地源熱泵經濟性分析[J]. 可再生能源. 2003(01)
[4] 楊大明.21世紀的綠色空洞技術——地源熱泵[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02(09)
關鍵詞: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TL372文獻標識碼: A
一、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內涵及特點
通信工程就是將基于通信原理、信號處理與信息傳輸原理的設備、材料組合成一個能完成通信任務的系統。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主要體現在嚴格按照國家制訂的規范要求,完成一個高質量的工程。
因此,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一方面可以確保區域內外通信網絡的技術支持,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供了保證,另一方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為社會經濟發展中企業的正常生產與運營提供了基礎的技術性保障。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主要有以下具體特點:
1、專業人才的特殊性
與建筑工程項目不同的是,通信工程項目涉及數字信號處理、信號與系統、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通信電子電路等專業知識,其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通信工程項目的質量管理不僅涉及通信專業方面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也要求人才對項目質量管理如可行性分析、項目的立項審批、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等有著豐富的經驗。
2、工序的連貫性
通信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每個工序與工序之間都有著很強的銜接性與連貫性,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不僅需要管理與監督人員的掌控,還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參與。
3、投入資金額之大,管理風險較高
由于通信工程項目的特殊性,不僅涉及專業性技術人才,還涉及專業性精密設備,這便要求在通信工程項目中硬件與軟件的大額資金投入。此外,通信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易受到天氣、市場機制、社會力量等突況的影響,大額的資金投入與項目施工過程的不確定性導致了較高的管理風險。
4、質量管理的復雜性
顯而易見,通信工程項目基于大額資金投入與項目施工過程中的較大不確定性,其面臨著較高的管理風險。而在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過程中,不僅會遇到通信知識方面的專業性技術問題,如項目可行性分析、項目的立項審批、計劃書的下達等等,還會遇到各種管理事項,如項目的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及進度考核等等。
二、影響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的因素分析
工程項目的具體施工的組織者,指揮者和操作者是由人的因素決定,因此為了發揮人的主導性作用,并提高人的積極性。為此,應從如下幾方面來實現。一是思想、職業素質的教育。對施工人員的思想、紀律、職業道德、素質等教育應加強,要牢固樹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思想,處理好利潤與質量的關系;二是對勞動環境以及條件進行改善,從而激發和提高施工人員的勞動熱情;三是根據實際情況,為保證工程質量,對于難度大、精度高、技術復雜的工序應盡量使用熟練工,并注重施工人員的技術與思想的培養。
選用恰當的工程材料。百年大計,質量第一。而質量的保證,必須通過好的材料,所以必須把好材料的質量關,正確合理地使用。采用高質量的材料或器材,不準使用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產品,特別是不準使用“三無”產品或偽劣產品,從而提高整個通信工程質量以及使用壽命。
正確、合理使用各類機械。在用好人的基礎上,工程項目經理應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好各類機械與設備的使用,加強對各類機械與設備的校正,加強對各類機械與設備的管理與使用,并且制定好各種機械與設備使用、維護制度,使得各類機械設備拿來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
項目工程的施工還有賴于正確的科學方法的使用。作為工程項目的負責人必須了解施工方案的具體制定,施工組織安排,以及并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選用合理的施工技術,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安排進度,降低施工成本,提高通信工程項目的質量。
一個好的環境,對工程質量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確保有一個好的施工環境。能影響工程質量的環境因素有很多,而通信工程項目一般具有施工周期長、點多面廣等特點,所以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采取各種不同的有效措施來減少環境對工程質量產生的影響。切勿“野蠻”施工、違規施工。
三、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的策略分析
1、對工程項目進行整體規劃與管理,加強對重點環節的質量管理
首先,在意識到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重要的基礎上,從思想上與行動上根本上重視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從而實現對通信工程項目風險的有效控制與監督,同時確保通信工程項目的最終建設成果;其次,加強對通信工程項目重點環節的質量管理,抓住通信工程整個施工過程中的重點環節或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項目重點環節的人員控制、材料控制、機械設備控制、施工方法控制與外部環境控制等等。通信工程項目重點環節的質量管理與控制有益于合理分配各種資源,使用戰略性策略實現人才、設備等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
2、明晰管理職責,確保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協調
對通信工程項目進行整體規劃與管理,在全過程管理與控制的基礎之上,明晰工程項目任務的整體管理與責任劃分,如項目可行性分析、項目的立項審批、計劃書的下達、通信項目的具體施工以及管理監督等等,需實現不同階段任務的明確分工,構成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一個項目管理體制。此外,明確各部門的標準化操作程序以及應當承擔的相應職責,做到具體任務出現的問題可以找到明確的責任人或負責人,確保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協調,實現通信技術專業知識與管理監督體系的最優化組合與運用。
3、完善內部監督控制機制,建議全過程的項目質量管理體系
基于大額資金投入與項目施工過程中的較大不確定性,通信工程項目不見面臨著較高的管理風險,其次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會遇到通信知識方面的專業性技術問題與管理監督問題,如項目可行性分析、項目的立項審批、項目的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及進度考核等等。因此,基于通信項目質量管理的復雜性,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與監督機制,建立事前、事中與事后質量控制的全過程的項目質量管理體系,如通信工程項目施工前的準備工作、施工過程中的管理控制工序、項目施工驗收后的后續維護與保養工作。全過程的項目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施工過程中不確定的人為因素、建筑材料因素、機械設備因素、施工方案因素、外部環境因素等等。
4、在項目策劃過程進行控制、管理質量
在現代工程項目中,項目管理專家介入項目的時間也越來越早。在國際工程中,為防止決策失誤,咨詢工程師在項目目標設計階段,甚至是在項目構思階段就已進入。宏觀上不能走偏,一旦走偏,再靠后面的細節來改正就遲了。這樣不僅能保證項目管理的連續性,還能夠保證項目的成功,提高項目的整體效益。
5、施工圖設計階段的質量控制
事前充分做好項目的準備工作。一是前期的資料準備工作;二是施工圖紙的審核;三是工程施工環境的調查分析;四是施工預算的制定;五是施工物質的準備;六是項目組織機構以及施工隊伍的組織;七是施工隊伍的培訓與教育;八是管理制度的制定等等。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施工圖紙以及進度時間表的施工,全面把控施工階段的質量。
事后要準備好各種竣工驗收各種資料,驗收小組完成審核竣工技術資料后,對工程項目的質量進行評定,合格后將項目移交給使用單位,并移交資料。
結束語
總之,在通信工程項目建設中質量管理尤為關鍵,要加強質量控制要求,努力做好質量管理規劃,控制好施工的各個環節中的質量問題,從而促進我國通信工程建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嚴梅.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策略分析[J].科技風,2014,02:245.
關鍵詞:綠色建筑; BIM技術; 生態環境; 資源與環境; 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Focused on green building design is to strive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human lif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green building are analyzed from the design perspective in this paper. In the field of green building, BIM shows its advantage of strong assistance design, which provides a powerful digital support for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designof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BIM technolog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X171.1當今社會,全球人口的迅速增加,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碳能源使用總量也急劇增加,自然資源消耗巨大,不可再生能源、淡水、天然材料,耕地等正走向枯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大幅增加,導致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全人類的賴以生存生態環境受到威脅。建筑活動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環境影響最大的活動之一。據有關統計數字表明,建筑活動使用了人類所使用的自然資源總量的40%,能源總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總量的40%。在中國,城市碳排放的60%來源于建筑,房地產行業更是傳統能耗大戶。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全國建筑總面積已經超過400億平方米,我國單位面積建筑的能耗相對比較高,而且今后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將達到16-20億平方米,到2020年將新增建筑面積近200億平方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國建筑能耗還將持續增加,并將成為未來20年能源消費的主要增長點。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于2007年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發展綠色建筑不但可以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以節省有關能源的投資、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保障能源安全、減少貧困、改善當地和建筑環境質量、提高居住者工作效率和健康水平、創造新的商業機會、帶動就業等等,因此,推進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而且對于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建筑作為一個兼顧環境關注與舒適健康的研究體系,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成為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重要方向.世界上已有26個國家或地區推出了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的概念(國家標準)。中國也于2006年6月1日頒布實施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 50378-2006).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把“綠色創新、低碳發展”作為中國未來五年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成為重要的政策導向。推進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發展,不但對中國2020年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也有重要的影響。
綠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實現建筑的“綠色“,要體現在建設的全過程,而不僅僅是中間某個環節。一個項目從立項開始,先是規劃設計、建筑設計,有了設計才開始建造,施工,接下來是使用管理,而當建筑到了一定使用年限,或者某些設備到了一定壽命周期,就要回收利用或再循環利用。這個過程中設計是精髓。要實現綠色建筑,從根本上實現節能減排,必須要抓住建筑規劃設計這個基本環節。建筑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在新形勢下,對建筑師和規劃師提出挑戰。建筑師和規劃師在設計中要更加全面系統的考慮綠色建筑、可持續設計的問題。
只有建筑師從設計初期就有可持續的設計觀,才可能真正設計出可持續性的綠色建筑。但是當今建筑的復雜程度已經大大超過了僅憑建筑師主觀判斷或者經驗就可以把握的程度。這就需要憑借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進行復雜的數據計算和實時的動態模擬,來進行建筑物理環境性能分析,實現綠色建筑設計。此時,整合了大量建筑信息的模型技術-BIM應運而生, 給設計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輔助設計工具。通過相應的BIM應用軟件,創建簡單的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師隨時可以方便地對設計方案進行建筑物理環境性能分析,得到的分析結果可以幫助建筑師對方案作出合理的調整。憑借在建筑設計領域的出色表現,BIM已被明確寫入建筑發展“十二五”規劃,政府、行業協會以及各設計企業都非常支持與響應BIM在行業內的普及與應用。
目前,比較成熟的主流BIM軟件主要有Autodesk建筑設計軟件Revit Architecture、結構設計軟件Revit Structure、水暖電設備設計軟件Revit MEP等Revit系列軟件、土木與基礎設施軟件civil3D、施工項目管理軟件NavisWorks,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Bentley Microstation TriFoma等等。
綠色建筑強調“四節二環保”。所謂“四節”,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所謂“二環保”,第一是對外部的生態環境保護,對大自然最低的干擾,第二是對室內環境保護,增進居住人的健康。我國目前所實行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分為住宅建筑與公共建筑,住宅建筑評價標準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節地與室外環境。2、節能與能源利用。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5、室內環境質量。6、運營管理。這六個方面涉及到綠色建筑設計的條文有五條。這幾年條,實際也是實現綠色建筑設計應考慮問題。
下邊我按這五個方面,談一談,bim在這方面的應用
節地與室外環境
引言
2013年初,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為了提高資料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并且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充分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必須大量發展綠色建筑切實轉變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筑業的發展方式[1]。由此可見,發展綠色建筑行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研究價值工程在綠色住宅投資決策中的應用,對改變人們的思維本文由收集整理觀念和推動綠色住宅的開發與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綠色建筑能夠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并且減少污染,與傳統住宅最大的區別就是能夠為人類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是可持續發展并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2]。在其投資決策中應用價值工程的可行性體現在:
1.1 綠色住宅和價值工程的內涵一致 綠色住宅的開發是“發現節能減排的部位,分析節能減排的部位,解決節能減排的部位”的過程,與價值工程活動中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相一致。提高研究對象的價值是價值工程活動的目的,價值工程能夠促進投資者的費用發揮最大的效用,這不僅是消費者的需求,更是投資者和經營者追尋的目標。而綠色住宅兼顧了企業、消費者、社會以及環境的效益,符合發展低碳經濟時代對建筑的要求,能夠節約資源并且能夠活動最大的社會以及經濟效益,這與價值工程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1.2 綠色住宅建設的關鍵時刻和價值工程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機是投資決策階段 在生活中往往存在很多建筑物“買得起,用不起”的現象,這主要是人們往往重視建筑物的建造費用而忽視了使用過程中的維護、運行管理費用等。我們知識,建筑物的建造費用是短時間內集中支出的,并且這些費用往往以售價或租金的形成體現,因此,人們容易重建造費用;而使用維護費用是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的,并且都是分散的支出,并不是一次性大量支出的,往往會被人們忽略,但是維護、運行管理費用等往往是建造費用的數倍,因此就造成了這種現象。下圖[3]形象的借助冰山效應說明了這個問題:可研、勘察、設計、施工等建造費用是顯而易見的,其余部分潛藏著。如果“管理的航船”不明白冰山的實際情況,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綠色住宅雖然投入較高,但卻換來了運行費用的大幅度降低。
目前阻礙我國綠色住宅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綠色住宅的建造成本較高,人們在選擇建造方案時由于傳統的住宅建造成本較低而追求眼前利益,往往不會選擇綠色住宅方案。而價值工程側重于應用到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方案選擇的階段,應用價值工程的階段越早經濟效益也就越明顯。因此,在綠色住宅投資階段應用價值工程可以實現價值工程的“最大價值”。
1.3 將價值工程應用到綠色住宅中有利于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 綠色住宅的目的就是通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引領工程建設,它是建筑行業應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形成的建設理念。隨著群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提倡綠色住宅能夠有效的填補現代建筑對環境造成的缺失,可以有利的扭轉現代建筑與環境之間不和諧的關系。綠色住宅倡導在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以及適用的生活空間的同時盡量減少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同時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目前雖然有很多投資決策的方法,但是由于價值工程重點側重于建筑產品的功能以及成本的分析同時投入最少的資源而獲得必要的功能,因此,價值工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的方法。提高研究對象的價值是價值工程追求的目標,而以適量的資源消耗獲得必要的經濟效果是價值工程的實質。價值工程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增加來實現綠色住宅的必要功能來提高綠色住宅的價值,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
2 應用的基本流程
2.1 確定綠色住宅的設計方案 為了實現綠色建筑物從前期規劃、設計、施工以及使用直到報廢為止的全壽命周期的低碳化,綠色住宅的設計方案應當采用節能技術、新型低碳材料、良好的規劃設計以及合理的開發強度等措施。
2.2 計算方案功能系數fii 為了明確評價指標應當首先分析研究對象的功能,然后借助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然后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得到各方案的功能評價值,對其量化處理后,根據公式fii=■計算出各方案的功能系數fii。由于綠色住宅主要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以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為基礎的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的建筑,因此,從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和室內環境質量幾個評價指標來分析綠色住宅的功能。
2.2.1 低能耗 ①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尊重當地自然、人文以及氣候條件因地制宜為原則建設綠色住宅。為了降低資源的能耗應當根據環境條件和建筑的使用特點選擇合理的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以及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用。例如:城市高層建筑和郊區風力資源比較豐富時可以利用風力發電;更加日照時間以及強度考慮利用太陽能等。有關資料表明建筑光伏發電一體化及太陽能光熱利用節能潛力都在5%以上[4]。②設計外圍結構。門窗、外墻以及屋頂是建筑的主要維護結構,由于窗戶的傳熱系數大于同朝向、等面積的外墻的傳熱系數,因此,在采光和通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嚴格控制窗墻比并且增加玻璃的保溫隔熱效果。在整個建筑的外圍結構中占據的比例最大的就是外墻,因此,外墻對建筑能夠的影響也是最大的。50%的建筑節能中大約有25%是通過建筑維護結構的外墻的保溫隔熱性能來實現的。屋頂所占的外圍護結構面積雖較小,但能耗約占總能耗的8%~10%,所以加強屋頂保溫對總造價影響不大,但節能效果很明顯。③運用節水措施。為了實現節水目的,應當合理設置熱水循環系統、控制超壓出流、采用新型節水給水配件和衛生器具、減少使用中的無效冷水、有效利用雜排水和雨水、減少隱形水量流失、發展建筑中水系統、采用優質管材以減少管道流失量和加強管理等措施。
2.2.2 低污染 ①降低光污染:國際上將光污染分為白亮污染、人工白晝和采光污染三類,它是一種新型的環境污染,主要危害人類的視覺環境、生存環境以及影響天文觀察等,因此控制光污染必須從源頭進行控制。目前都是通過降低光污染的措施有以下幾種:第一,控制玻璃幕墻的使用,如果必須使用時一定要在使用前論證使用玻璃幕墻的必要性,并且盡量減少使用面積;第二,加強綠化,以高大闊葉喬木為主,以起到阻擋作用;第三,采用新型反射小的玻璃或不反射的材料;第四,控制夜間照明,選用合適的照明燈具,通過合理的設計盡量減少光線直接進入天空,及在夜間關閉不必要的燈;第五,制定相關規范對城市室外照明亮度進行約束等。②建筑垃圾的處理: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建筑物使用時產生的生活垃圾、施工建造時產生的垃圾以及拆除建筑物時產生的廢棄垃圾。施工中要控制建筑垃圾的產生,使用中應建立垃圾收集處理鏈,從單戶收集到垃圾收集站保證垃圾分類回收率達到90%,若自設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率應達到100%。最大量地將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2.2.3 低排放 ①監控二氧化碳的排放情況。安裝二氧化碳監控器設備,并且做到分戶計量和智能化。②綜合利用并管理雨污水。建筑物排放的污水主要有冷卻、沐浴、廚房、洗衣以及廚房等廢水。為了有效利用這些廢水應當建立雨水收集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對這些廢水通過處理系統就地處理后作為中水回用,如用來沖廁所、沖洗車輛以及澆灑道路等。③消除暖通空調設備使用氟利昂。
2.2.4 室內環境質量 ①熱舒適性。熱舒適性主要包括氣流速度、周圍表面穩定、熱輻射、空氣溫度以及空氣相對濕度五方面指標,熱舒適在美國供暖制冷空調工程師學會的標準中是對熱環境表示滿意的意識狀態。②提高通風效率。新風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即新風量和新風清潔度。為了保證室內空氣的品質應當綜合考慮新風量和新風清潔度來進行通風設計。③根據國家強制標準jc518-93,建材a類產品為首選,因此應當使用環保材料進行裝修,選用無污染的家具以及裝飾品。為了減少電磁輻射的傷害應當選用節能型低輻射靜音的家用電器。為了防止有害氣體進入居室應當加強室內空氣凈化處理的措施,如廚房的抽油煙機以及燃氣熱水器等應當具備良好的排煙能力。
2.3 估算項目全壽命周期成本,計算各設計方案的成本系數cii 對提出的綠色住宅項目設計方案,可以根據近年來工程特征相似的綠色住宅項目資料,運用一定的數學工具,對擬建項目的全壽命周期成本進行估算,然后根據公式cii=■計算出各建設方案的成本系數cii。式中ci表示各個方案的全壽命周期成本。
2.4 計算價值系數vii 根據上面計算出的fii和ci,按照公式vi=■計算出各方案的價值系數。
2.5 決策分析。根據以上的計算可以得出傳統住宅與綠色住宅的價值系數,然后根據價值系數的大小進行決策分析。優選方案是價值系數較大的那個方案,然后根據優選方案進行工程建設。
關鍵詞:暖通空調;設計;優化
中圖分類號:TB65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建筑領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人們對建筑生活條件、舒適度具有更高要求。然而現實生活中,采暖通風空調設計通常存在諸多不足,嚴重影響了人們生活、起居。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從業經驗,分析采暖通風空調設計中的常見問題,提出一些優化設計對策。
1、我國暖通空調的發展現狀
雖然近幾年來我國暖通空調發展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著幾個問題。我國暖通空調的發展東西部發展很不平衡,無論是暖通空調使用的數量還是技術、理論以及暖通空調生產的廠家數量東西部發展都是不平衡的。雖然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這種現狀有了一定的緩解,但是仍然很嚴重,因此暖通空調的節能設計研究仍然是迫在眉睫的。暖通空調的使用水平還有待提高。雖然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暖通空調技術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我國的暖通空調的節能技術較之國外先進的技術仍然還很落后,尤其是我國近幾年房地產行業的過熱,一些房地產商為了節省成本并不選用最節能的暖通空調,使得我國的建筑能耗還是相當大的。我國暖通空調的節能設計開發不足。我國的暖通空調的節能設計只會一味的模仿國外,并沒有自己的科研成果,這無疑很是讓人悲哀。如今我國的暖通空調在潔凈技術方面還是很落后,另外也沒有國家的標準,因此我國暖通空調在節能設計方面的科學研究應該加大力度。
2、可靠性及可行性
可行性方案需要考慮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方案是否可以滿足所需要求。方案需要和國家及地方政府的相關法規和監管要求相符,其中還包括了對于環保的具體要求;方案需要與有關要求(例如電力,燃氣等基本生活條件)相符,而且也要特別地考慮這些要求的一個長期的變化動態。如在使用水源熱泵的方案中,需要將當地的地質條件、地下的水資源狀況以及其發展趨勢考慮進去,以及由寒冬的熱負荷和炎夏的熱負荷之間的不平衡而導致的冷(熱)累積效應問題。對于一些生活中的參數(如溫度和濕度)要求高以及工藝性特殊的暖通空調項目,需要根據一年四季的實際狀況對方案進行詳細的分析,這樣是為了方案可以適應全年不斷變換天氣條件。針對不能使用標準設備的某些特殊情況下,需要對非標設備進行詳細的分析,并提交詳細的參數,且這些要求的參數應該是合理和可行的。是否有足夠的房間面積同樣也是判定方案的設計可行性分析的問題,特別是對于一些需要改造的工程以及建筑面積相對小的情況。另外對那些不僅對一年四季的空氣質量有很高的要求,而且當暖通空調如果不慎停止則會對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的特殊場所,比如航天的發射現場,需要根據空調的可靠性及其備份條件,對空調系統進行相應的可靠性的分析,特別地,也要對室外的空氣條件及相應的安全系數予以分析。
表1暖通空調設計方案比對
3、暖通空調工程設計優化措施
3.1、對暖通空調的設計采用動態管理
我們知道由于開發商、建筑商、能源管理公司為了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往往忽略了環境效益,使得建筑能耗嚴重超標。因此,政府應當制定一定的規則,進行暖通空調的節能的市場管理。制定合理的能耗評測標準,由于現實情況的不斷地發生變化,所以我們應該采用動態的能源評測管理方法,以便達到,無論是設計人員、開放商還是建筑商、能源管理公司都能夠上下一心,使我國的暖通空調的建筑能耗降低。
3.2、推廣應用使用可再生能源
我們知道空調的能耗很大,而目前我國主要使用的主要是不可再生能源,這些能源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將會給空氣帶來污染,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設計人員應該積極的進行綠色能源技術的開發,不斷地使用先進的技術,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目前我國最常用的可再生的綠色可再生清潔能源就是----太陽能。推廣綠色清潔能源的技術是設計人員不可推卸的責任。
3.3、采暖通風空調進行經濟性分析
在暖通空調設計中,設計方案必須滿足經濟型原則,制定較為規范標準,方可對比方案經濟性。采暖通風設計方案存在市場價格、設備檔次與能源價格,這些個因素均屬于經濟對比指標。同時,要確保結構科學性、合理性,確保同一周期內對比方案,暖通設計必須考慮設備運行費用。所以,根據采暖通風設備報價對比極為不科學,必須將設備維修、使用壽命納入經濟對比范疇。空調設備使用情況,也是重要對比因素,因使用情況、季節差異,需綜合考慮,對比經濟性因素。
3.4、設計調節性、可操作性
為滿足全年變化情況,采暖通風空調必須具備調節性能,科學、合理的調節性方案,具有VAV、VRV的空調系統,兩種設計空調方案具有較小能耗,一次性費用相對較高,部分辦公建筑不屬于全天使用狀態。所以,選擇設計方案時,必須考慮夜間不工作因素。因空調系統逐漸提升自動化水平,所以需適度降低勞動數量、勞動強度,增加適當投資費用,還要加強技術經濟性對比,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素質。在季節轉換時,閥門需設置為手動控制,調節控制、設備數量、規模較大的系統工程,需選擇自動控制,為降低管理人員工作量,為確保系統穩定性、可靠性,盡可能簡化自動控制系統。
3.5、強化知識培訓,提高設計人員專業能力與素質
定期對采暖通風設計人員實施專業知識培訓,通過多樣化知識競賽、技能操作比賽等形式,提高設計人員的專業素質。邀請暖通設計專家開展知識座談會、知識講座,鼓勵全體人員參加,進而提高暖通設計人員的專業水平。
3.6、選擇最優的設計方案
暖通空調設計方案的評比及選擇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因而,在多種方案進行選擇時,設計人員除了要具有必要的專業技術素養之外,還要全面了解每一份設計方案,結合暖通系統的實際應用環境,對其經濟性、合理性、科學性等方面進行評比,選擇最適合的方案。并且,在方案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暖通系統的設計越簡單越好。
3.7、對冷熱回收進行利用
冷熱回收利用的研究運用,實現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對于暖通空調的節能方面來說,最理想的便是技術的進步,加強對冷熱回收的利用。空調的冷熱回收利用就像是我們熟知的廢水的循環使用一般,只有將使用過的冷熱能量再重新使用,才能減少暖通空調的使用的功率,那么暖通空調的建筑耗也就降低了。目前我們可以利用自然環境和低溫熱源來節約大量采暖供熱的燃料。我們知道如果熱泵與直接接觸式熱回收設備聯合使用,其熱回收效率比單一設備要高得多,因此也就實現了能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4、結語
暖通空調項目工程的設計方案優劣對工程項目成敗以及經濟效益有一定的影響。設計方案比對及選擇是一項范圍廣、因素多、復雜度高的技術工作。因此一項合理的設計方案,需要對各個因素進行詳細的分析和判斷。
參考文獻
[1]連辛泉.暖通空調工程設計技術的優化分析與評價[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02:191-192.
[2]劉錄音.暖通空調工程設計技術的優化[J].中國住宅設施,2011,11:51-52.
關鍵詞:建筑節能;新型建材;墻體;屋面;門窗;
一、我國建筑節能發展情況及特點
自從20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開始展開建筑節能工作以來,我國的建筑節能工作無論是從領域方面還是在范圍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雖然進展略顯緩慢,但節能建筑正在逐年增加,并呈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消耗不斷增加,節能技術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也是當前國內外節能領域的一個熱點研究課題。根據我國建筑節能的發展情況及出臺的各項節能條例、標準,并結合各地區的建筑節能情況統計,當前建筑節能工作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新建建筑執行節能標準比例明顯提高;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的初步建立;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正在啟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規模化應用進展較快和推廣綠色建筑工作取得新進展。
二、決定建筑節能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存在問題
加強建筑節能措施,首先要了解決定節能效果的因素,影響建筑節能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墻體節能、屋面節能、門窗節能等幾個主要方面。這幾個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為:
1 墻體
就墻體節能而言,傳統的用重質單一材料增加墻體厚度來達到保溫的作法已不能適應節能和環保的要求,而復合墻體越來越成為墻體的主流。墻體保溫分為墻體內保溫和墻體外保溫兩種。目前,外保溫存在的主要問題:抗裂技術水平不足,容易出現保溫層與保護層裂開的現象,不能起到保溫的作用;在溫差變化較大地區,外墻保溫材料的保溫層及保護層容易損壞,耐久性差;傳統的保溫節能墻體不能滿足新的節能標準的要求,需要新的節能墻體體系。
2 屋面
建筑工程的屋面形式主要有坡屋面和平屋面兩種。坡屋面多應用于低層建筑,平屋面多應用于高層建筑。平屋面應用較多的是保溫材料隔層、架空隔層以及使用很少的蓄水形式。這些保溫隔熱節能措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熱小、傳熱快、外觀質量差等不足,因此,研究新的屋面節能形式是當前至關重要的。
3 門窗
三、建筑節能的改進措施
建筑物的節能主要是從建筑設計規劃、維護結構、遮陽設施等方面考慮。
1 節能建筑規劃設計
根據建筑功能要求和當地的氣候參數,在總體規劃和單體設計中,科學合理地確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狀、空間布局、外觀體型、間距、層高、選用節能型建筑材料、保證建筑外維護結構的保溫隔熱等熱工特性及對建筑周圍環境進行綠化設計,設計要有利于施工和維護,全面應用節能技術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建筑物能耗量,獲得理想的節能效果。
2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狀
相同形狀的建筑物,南北朝向比東西朝向的冷負荷小,因此建筑物應盡量采用南北向。空調建筑的平面形狀,應在體積一定的情況下,采用外維護結構表面積小的建筑。因為外表面積越小,冷負荷越小,能耗越小。
3建筑墻體節能改進措施以及保溫材料在墻體及維護結構中的應用
根據建筑節能新標準,墻體材料發展要適應節材、節能、環保和墻體隔熱的要求。為提高墻體節能體系的抗裂抵制能力和耐久性,應研制新的墻體節能材料體系。在采用新型墻體材料與復合墻體維護結構,應該進行經濟性、可行性分析。
(1) 復合燒結新型墻體
新型的復合燒結墻體節能體系,可以生產出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高強度、多功能的墻體材料。
(2) 新型粉煤灰磚
高摻量的高性能粉煤灰制品具有高強度、低收縮、高熱工性能等優良特性,并且減少對大氣的污染,又可以大量的利用粉煤灰,是墻體材料創新和節能的新思路。
(3) 新型混凝土砌塊
(4)在建筑的圍護結構中,采用輕質高效的玻璃棉、巖棉、泡沫塑料等保溫材料。墻體的保溫基本上有三種形式;保溫、外保溫和夾心保溫。
4屋面節能改進措施
屋面節能方式雖然多種多樣,可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重點介紹一種新型屋面節能形式――綠色屋面節能形式。
綠色屋面節能的主要優勢在于:
(1)對于室內溫度,可以起到冬暖夏涼的控制作用,有效的發揮保溫隔熱作用。從而有效控制了能源的消耗,達到節能的目的。
(2)綠色屋頂不僅可以吸收熱量,降低溫度,增加濕度,還能形成一層“空氣過濾網”。
(3)綠色屋頂還能起到吸收噪音、隔音的作用。
(4)儲存雨水:在建筑承重量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土壤層和排水層儲存更多雨水,滿足灌溉需求。
(5)除了環保和節能等功能,綠色屋頂還具有審美價值,可望成為都市新景色。
綠化對氣候條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調節改善氣溫,調節碳氧平衡,減弱溫室效應,減輕城市的大氣污染,減低噪聲,遮陽隔熱,是改善建筑室內環境,節約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3 門窗節能改進措施
根據門窗節能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應通過如下幾個方面改進:
(1)新產品在國家和行業標準未頒布前,各相關復合型材的生產企業,可借鑒同類產品標準,并及時進行逐一相應的檢測,推薦指標一定要因地制宜,作到科學、適用,并合理調整復合工藝,確保型材的復合強度。
(2)合理設計鋁塑復合型材的截面構造,要具有起碼三個以上的保溫隔熱腔,一個排水兼導流、氣壓平衡腔。
(3)可參照相應的國際標準進行設計生產,主管部門和監督部門應對其通用性、技術性把關審查,確保各企業生產的配件都具有使用功能和統一互換性。
(4)盡量減少門窗的面積,設置遮陽設施,提高門窗的氣密性,盡量使用新型保溫節能門窗。
四、結語
中國房地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時,中國建筑業也進入了鼎盛時期,目前中國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積已超過所有發達國家一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因此,為緩解能源緊張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推進建筑節能。除了上述分析的幾點以外,筆者認為還應該重視如下兩個方面:
(1)加強設計節能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設計階段,設計人員應掌握足夠的建筑節能設計原則和最新的相關條例,規范節能設計。應對節能設計負責,高標準嚴要求,要在技術標準上滿足設計深度的需要。
(2)加強治理管理措施
2.地下柴油電站通風方式優化及模擬王婧,王晉生,袁麗,王起偉,WangJing,WangJinsheng,YuanLi,WangQiwei
3.不同環境溫度和火災強度對自然通風豎井型隧道火災煙氣濃度場的影響分析茅靳豐,馬曉光,周俊,宋威,MaoJinfeng,MaXiaoguang,ZhouJun,SongWei
4.地下空間空氣質量檢測儀的現場標定與校準方法研究程濤,韓旭,周森林,劉永華,ChengTao,HanXu,ZhouSenlin,LiuYonghua
5.信息動態
6.制冷與空調(四川) 空調客車空氣凈化技術周文生,耿世彬,亓偉,高虎杉,ZhouWensheng,GengShibin,QiWei,GaoHushan
7.活性炭纖維對低濃度污染物吸附性能的實驗研究王瑞海,耿世彬,韓旭,WangRuihai,GengShibin,HanXu
8.室內空氣中氡的防護王起偉,董嫻,袁麗,王婧,WangQiwei,DongXian,YuanLi,WangJing
9.用穩態平板法測定儲熱材料導熱系數的實驗研究茅靳豐,黃玉榮,李金田,刁孝發,李偉華,馬曉光,MaoJinfeng,HuangYurong,LiJintian,DiaoXiaofa,LiWeihua,MaXiaoguang
10.人防工程地源除濕空調系統的應用分析張華,茅靳豐,李永,ZhangHua,MaoJinfeng,LiYong
11.北方地區人防工程空氣處理特點研究連慧亮,劉文杰,李宏,彭福勝,LianHuiliang,LiuWenjie,LiHong,PengFusheng
12.風量影響除濕機SMER的原理分析與模擬袁麗,范良凱,耿世彬,王起偉,董嫻,YuanLi,FanLiangkai,GengShibin,WangQiwei,DongXian
13.冷凍除濕機變風量優化運行的試驗研究范良凱,袁麗,繆小平,王婧,王瑞海,FanLiangkai,YuanLi,MiaoXiaoping,WangJing,WangRuihai
14.VWV系統的控制策略及能耗分析王婧,袁麗,王瑞海,董嫻,WangJing,YuanLi,WangRuihai,DongXian
15.有限單元法在地下工程圍護結構傳熱中的應用彭關中,繆小平,彭福勝,范良凱,何明來,PengGuanzhong,MiaoXiaoping,PengFusheng,FanLiangkai,HeMinglai
16.夏季工況下防護工程室內熱環境特點的模擬分析隋魯彥,繆小平,吳興平,李偉華,SuiLuyan,MiaoXiaoping,WuXingping,WangLijun
17.國內換熱器的研究現狀與展望汪波,茅靳豐,耿世彬,韓旭,魏鵬,WangBo,MaoJinfeng,GengShibin,HanXu,WeiPeng
18.基于COP與改進PNN的除濕機故障診斷研究黃志剛,劉浩,劉順波,楊治國,HuangZhigang,LiuHao,LiuShunbo,YangZhiguo
19.實現設備自動化,提高工程維護水平繆小平,MiaoXiaoping
20.人防工程節能標準的研究馬吉民,繆小平,彭福勝,王瑞海,王起偉,MaJimin,MiaoXiaoping,PengFusheng,WangRuihai,WangQiwei
21.地鐵環控節能策略研究朱培根,張宏,何志康,蔡亮亮,ZhuPeigen,ZhangHong,HeZhikang,CaiLiangliang
22.地下工程載波式視頻安保監控系統研究賈代勇,范良凱,JiaDaiyong,FanLiangkai
23.防護工程內部設備監控系統可靠性分析周森林,董嫻,繆小平,ZhouSenlin,DongXian,MiaoXiaoping
24.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實訓臺設計彭福勝,繆小平,李靖,連慧亮,莊克鵬,PengFusheng,MiaoXiaoping,LiJing,LianHuiliang,ZhuangKepeng
25.建筑圍護結構節能分析董嫻,王起偉,DongXian,WangQiwei
26.熱回收系統的經濟性及應用李宏,連慧亮,李靖,LiHong,LianHuiliang,LiJing
27.綠色建材與綠色建筑李偉華,將國政,茅靳豐,梁大偉,LiWeihua,JiangGuozheng,MaoJinfeng,LiangDawei
1.單效溴化鋰吸收式制冷循環吸收特性與工況關系的研究陳昀,解國珍,劉蕾,ChenYun,XieGuozhen,LiuLei
2.水平管排低壓降膜蒸發傳熱特性實驗研究劉紅,馬虎根,鄒靜,羅忠,LiuHong,MaHugen,ZouJing,Luozhong
3.噴水室內水滴的受力與運動狀態研究李春林,劉何清,魯孟群,張杰,LiChunlin,LiuHeqing,LuMengqun,ZhangJie
4.通風空調管道中聚積物燃燒時溫度場分布的實驗研究劉倩,LiuQian
5.濟南地區太陽能風能發電潛力分析與實施方案舒海靜,李永安,李紹濟,周曉軍,ShuHaijing,LiYongan,LiShaoji,ZhouXiaojun
6.燃氣輻射采暖系統傳熱過程分析宮克勤,劉紅升,李曉慶,施微,GongKeqin,LiuHongsheng,LiXiaoqing,ShiWei
7.塑料換熱器的污垢生長特性研究李成龍,王成端,蔡世濤,LiChenglong,WangChengduan,CaiShitao
8.城鎮住宅用能終端約束因素研究制冷與空調(四川) 李濤,彭先見,劉剛,LiTao,PengXianjian,LiuGang
9.利用計算機控制太陽能采暖系統王默晗,霍煥廣,饒亮,WangMohan,HuoHuanguang,RaoLiang
10.冷卻塔供冷系統應用及節能設計分析楊光,祁影霞,蔣慧,YangGuang,QiYingxia,JiangHui
11.建筑節能設計的敏感性分析方法閆利,YanLi
12.利用軟件模擬審計某辦公建筑運行能耗及節能潛力林森,龍恩深,LinSen,LongEnshen
13.CO2熱泵干燥機的性能分析黃秀芝,呂靜,何哲彬,楊大章,HuangXiuzhi,LvJing,HeZhebin,YangDazhangHtTp://
14.重慶市污水源熱泵系統的工程應用與分析劉義坤,康侍民,冷先凱,周雙,LiuYikun,KangShimin,LengXiankai,ZhouShuang
15.地埋管地源熱泵復合蓄能系統方案可行性分析肖紅海,XiaoHonghai
16.毛細管輻射式空調末端系統的應用分析程斌,馬宏雷,ChengBin,MaHonglei
17.翅片管式蒸發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徐法堯,馬虎根,羅述慧,張希忠,XuFayao,MaHugen,LuoShuhui,ZhangXizhong
18.檔案館母片庫低溫低濕環境的實現范俊寧,FanJunning
19.西安大型酒店建筑空調能耗調查與節能分析潘文彥,楊柳,王鵬,PanWenyan,YangLiu,WangPeng
20.雅安市體育館中央空調改造設計倪先茂,李權,NiXianmao,LiQuan
21.溶液除濕熱泵在西南地區應用的工況設計與探討唐易達,TangYida
22.某寒冷地區博物館空調設計實例路越,LuYue
23.超市室內冷熱不均問題的研究程瀟瀟,ChengXiaoxiao
24.外保溫對商場類建筑能耗的影響研究付剛,龍恩深,FuGang,LongEnshen
25.高速列車車廂內空氣品質及評價的探討盛思思,齊朝暉,ShengSisi,QiZhaohui
26.高職制冷與空調專業實踐教學基地評估體系探討魏龍,涂中強,WeiLong,TuZhongqiang
27.旋葉濺水風冷散熱器介紹駱金山,LuoJinshan
28.夏季與冬季變頻空調房間溫度場對比研究陳小慧,南曉紅,楊妹,ChenXiaohui,NanXiaohong,YangMei
29.地鐵車站公共區防排煙淺析曾琪翔,ZengQixiang
30.液體除濕空調系統溶液再生性能的理論研究與實驗分析王強,王剛,WangQiang,WangGang
31.熔斷式軸溫傳感器安裝方式的數值仿真與分析周偉軍,王懋琪,鄧杰,ZhouWeijun,WangMaoqi,DengJie
32.基于視覺的機器人在管道檢測中的遠程控制研究陳應松,周瑜,ChenYingsong,Zhouyu
1.對自由射流壓力場的分析與探討劉朝賢,LiuZhaoxian
2.軌道交通高架車站自然排煙效果模擬分析曾臻,唐新邵,ZengZhen,TangXinshao
3.與冰蓄冷相結合的大溫差風機盤管系統性能研究周尤濤,王瑾,王素英,ZhouYoutao,WangJin,WangSuying
4.除霜風道內部流場的CFD模擬分析及優化改進肖鑫,王天英,潘樂燕,XiaoXin,WangTianying,PanLeyan
5.制冷與空調(四川) 熱泵蒸發技術對廢水處理的研究黃理浩,陶樂仁,鄭志皋,王金鋒,HuangLihao,TaoLeren,ZhengZhigao,WangJinfeng
6.基于CLIPS的除濕機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研究梁建輝,李慶會,王旭東,樊青云,LiangJianhui,LiQinghui,WangXudong,FanQingyun
7.離心式制冷壓縮機喘振點的分析及解決措施邊德海,BianDehai
8.動物飼養室潔凈空調設計初探袁靜,YuanJing
9.冷卻干燥通風過程中糧倉內熱濕耦合傳遞的數值模擬段海峰,王遠成,丁德強,王雙鳳,DuanHaifeng,WangYuancheng,DingDeqiang,WangShuangfeng
10.夏熱冬冷地區建筑節能門窗技術分析胡偉,楊培志,HuWei,YangPeizhi
11.基于PLC的地下工程通風空調監控系統的研究劉浩,劉順波,黃志剛,楊志國,LiuHao,LiuShunbo,HuangZhigang,YangZhiguo
12.地熱水熱泵空調系統的理論優化研究薛永明,唐保金,李彬,薛俊星,XueYongming,TangBaojin,LiBin,XueJunxing
13.空調系統冷卻水水質處理分析與研究蔣濤,Jiangtao
14.濟寧某樁埋管項目工程分析石磊,高鵬,耿宴,張兆清,劉玉旺,ShiLei,GaoPeng,GengYan,ZhangZhaoqing,LiuYuwang
15.小型燃料電池堆動態特性的模擬張金琳,馬金華,和發憲,公維磊,ZhangJinlin,MaJinhua,HeFaxian,GongWeilei
16.淺談聚乙烯管在燃氣工程中的施工要求王春華,WangChunhua
17.煙廠空調系統節能潛力分析曾寧,ZengNing
18.蘇州物流中心保稅大廈暖通空調設計薛伊玲,沈錫騫,XueYiLing,ShenXiQian
19.PLC在制冷與空調測試系統中的應用胡洪,燕欣波,宋倩倩,黃虎,張忠斌,陳澤民,HuHong,YanXinbo,SongQianqian,HuangHu,ZhangZhongbin,ChenZemin
20.模糊自適應PID控制在空調系統中的應用唐賢健,郭平生,曾坤,劉海力,TangXianjian,GuoPingsheng,ZengKun,LiuHaili
21.高職制冷空調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張國東,魏龍,ZhangGuodong,WeiLong
22.列車空調替代工質的探討許遠平,XuYuanping
23.貴陽地區居住建筑室內熱環境調查研究陽琴,YangQin
24.垂直地埋管換熱器傳熱模型及實用分析付作勇,王子彪,張坤,FuZuoyong,WangZibiao,ZhangKun
25.溫室氣體與能源消費結構分析孫永才,謝如鶴,劉廣海,SunYongcai,XieRuhe,LiuGuanghai
26.冰蓄冷系統制冰工況下蒸發器的仿真模擬郭曉強,楚廣明,GuoXiaoqiang,ChuGuangming
27.太陽能供熱采暖系統的應用與設計祖文超,戎衛國,左庭榮,李顯英,孟繁晉,李玉海,ZuWenchao,RongWeiguo,ZuoTingrong,LiXianying,MengFanjing,LiYuhai
28.地源熱泵+毛細管網空調系統的熱力學分析張亮,ZhangLiang
29.地下汽車庫通風與排煙設計探討左振海,顏鵬程,ZuoZhenhai,YanPengcheng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新技術
1、推行綠色建筑設計的必要性分析
1.1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基于現代建筑功能的多樣性,人們在不斷地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而綠色建筑則是滿足人們高品質要求的產物,綠色建筑工程以系統的、完善的功能為人們提供了各種舒適的生活環境,其主要表現在:一是建筑物的環保性質,為人們的生態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綠色建筑以環保、安全的優勢區別于傳統的建筑設計,實現了從建筑設計到施工到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綠色環保的標準,避免了建筑施工產生的各種對人體健康所產生的危害;二是綠色建筑的外部環境得以大大改善,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綠色建筑設計強度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有效的設計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建筑物周期的植被、采光、通風等都以綠色設計的理念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構成建筑物的一部分,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舒適的生存環境。
1.2拓展了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圍綠色建筑設計對建筑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加快對建筑材料的研究力度,促使建筑材料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并且加速落后建筑材料的淘汰周期。綠色建筑設計要求建筑材料具有環保性質,因此傳統的以高能耗為特點的建筑材料必然要遭到淘汰,這就為新建筑材料的應用提供了發展機遇,比如保溫材料在剛推出之前,幾乎沒有市場,但是隨著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發展,推動了現代新型建筑材料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合建筑行業的發展。
1.3提高了資源的使用率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實施對于資源使用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綠色建筑設計提高了資源的使用率、無論是建筑施工材料還是建筑物的相關設備等都應用了具有可回收的建筑材料,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其次綠色建筑設計實現了建筑功能的重復使用,以太陽能取暖設備為例,通過太陽能實現了資源的重復利用,避免了因為傳統的高能耗而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從而我國的環境治理做出應有的貢獻。
2、推動工業建筑綠色設計的路徑分析
工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產業,需要建筑設計工作者一定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將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融入到工業廠房建設過程中,通過綠色設計可以促使工廠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工廠職工工作環境,降低工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
2.1工廠的整體環境設計工廠的整體設計是將工廠的發展規劃與工廠建筑的功能進行整合,并且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變化、人文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風情等因素,對綠色建筑設計的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①要將綠色設計理念融入到工廠建筑設計中,在工廠廠房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突破傳統的以重視生產等因素的落后設計理念,而是應該將綠色設計理念引入其中,實現工廠資源與當地資源、環境、人文等多方面的融合,比如在鋼廠廠房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鋼廠企業生產的污染性,因此鋼廠廠房的設計要選擇偏離城市、處于下風口的地帶,并且要遠離具有豐富植被和林區的自然環境;②工廠廠房構建要具有集中性和開放性。工廠廠房的構建設計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如何降低建設成本、提高工廠的使用率,二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工廠設備資源的共享。為滿足上述兩個要求,需要設計者要改變傳統的以線性空間布局的特點,采取動態的、空間式的設計理念,實現在有效的區域內實現工廠使用面積的最大化,并且通過空間的布局,對生產設備進行合理安排,從而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③注重廠房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在現在企業管理模式下,企業員工對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要求企業要不斷優化職工工作的環境,因此工廠設計者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工廠與周期環境的融合,采取借景、組景、填景的方式實現工廠廠房環境的優化,給職工營造溫馨的工作環境。
2.2單體設計單體設計主要是針對廠房的層數而言的,一般來說單體廠房的數量比較多,也是企業中所普遍采取的建筑形式。對于單體廠房需要設計者重視對內部結構布局的設計,以此保證生產活動的順利實施:①對室內空間進行彈性設計。廠房不同于其它建筑物,因此在設計時一定要保證廠房空間具有彈性變化,也就是說廠房的空間大小可以根據工廠生產的要求而隨時變化,比如在辦公區域內,要根據辦公人員的多少而對辦公區域內的空間進行“大小”調整,對生產車間,則要考慮樓板的承重問題,同時也要在生產車間內預留出足夠的通道以便貨物的流通。②工廠外墻的節能設計。對于工廠單體建筑而言,其外墻的能源消耗要占到整個工廠廠房消耗的一半以上,因此在工廠廠房設計中要對外墻進行綠色環保設計:首先要使用具有綠色環保性能的空心磚砌筑工廠廠房外墻,同時在空心磚的外側使用保溫材料增強墻體的導熱性,以此提高廠房的保溫能力;二是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等因素,加大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比如工廠廠房建設要使用自然資源實現對工廠廠房的溫度、濕度等控制,降低使用高能耗的資源;三是積極采用先進的復合型墻體,這種墻體可以起到保溫與防暑的作用。③對工廠廠房建筑智能設計。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實現廠房設備的自動化是工廠廠房綠色設計的主要發展趨勢,也是互聯網與生產相結合的產物,實現工廠廠房的智能設計是降低人工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措施。
2.3多層廠房設計為節約用地、降低企業的建設成本、滿足工業生產需要,多層廠房是現代企業發展中所普遍采取的一種建筑模式,根據多層廠房面積廣、結構多、高度大等特點,在綠色設計時應合理調配空間面積,充分利用廠房內的各個生產區域,以減少廠房面積的浪費。同時,必須設計相對應的空調系統,且準確地布置在廠房內部,以保持良好的通風、排氣效果。比如可設置適量的低窗,使之與高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突出進出口位置的高度差。此時熱空氣會上升,經高窗有效地排出室內,而涼爽、新鮮的空氣則由低洞口進入,即煙囪效應。
2.4建筑構造無論是哪一種建筑結構,其核心構造均是混凝土結構,現代工業建筑設計多數以混凝土結構為主,這也是綠色防腐設計方案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隨著混凝土配制技術的改進,綠色工業建筑可采用的防腐結構形式越來越多。鋼筋混凝土是比較常用的廠用建筑結構,設計人員需根據生產的要求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