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8:56: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實證研究的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目標管理 目標設置 高職院校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MBO)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在其著作《管理實踐》中首次提出。其基本內涵是通過目標的設置來激勵人們的動機,指導人的行為,使個人的需要、期望與目標掛鉤,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目標管理最早應用在企業管理領域,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國家即已將其已引入教育領域。80年代我國一些高校管理者也開始嘗試用目標管理思想指導管理實踐,進入二十一世紀,目標管理理論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得以廣泛應用。本研究就是在此理論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的設置特點進行研究。
1研究對象與方法
筆者在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以班級為單位隨機抽取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287名作為調查對象,其中包括男生44名,女生243名,在目標管理理論建構的基礎上,編制出一份包括26個項目的關于大學生學習目標與職業目標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學習能動性、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三個部分。學習能動性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學習目標考察的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計劃和學業預期目標;職業目標考察學生對畢業后近遠期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對以上三個要素的分析研究,發現高職院校學生的目標設置特點以及影響學生目標設置的因素,從而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目標管理。
2高職學生目標設置特點分析
2.1學習能動性――學生學習能動性低
在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調查中,被調查學生中有46%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有15%的學生有過蹺課的情況,而蹺課的原因主要歸結為對課程沒興趣(51%)和早晨起不來(23%)。此外,57%的學生表示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上課”,只有9%的學生表示主要通過“自學”獲取知識。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依次為上課、和同學討論、自學、主動找老師交流。在調查“在學習上你認為自己缺少什么”時,大多數互學生都認為自己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53%)、鉆研精神(51%)以及意志力(48%)。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非常差,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意志力較為薄弱е濾們習慣于被動學習。另外,學生喜好的學習方式也反映出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普遍不強。
2.2學習目標――有學習目標但目標模糊難以執行
在調查中,有學習目標的學生占90%以上,他們學習的目標主要表現為掌握專業知識、拿獎學金和不掛科,最想在大學中收獲工作能力、專業素質和氣質內涵,但經常做學習計劃的學生只有10%??梢?,大部分學生雖有學習目標但卻目標模糊,這些學習目標因為不夠明確具體,同時只有目標而沒有有效的計劃,往往難以實際操作,所謂的目標最終也只能流于表面。此外,大部分學生意志力不強,難以堅持也導致他們的目標很難達成。
2.3職業目標――大多數學生沒有職業規劃,職業目標不明確
在所有被調查的學生中,“有近期和遠期目標且規劃非常明確”的學生只占到11%,有49%的學生有“近期目標”,另有40%的學生“很茫然,不知如何努力”或“無所追求,隨遇而安”。從近期目標來看,63%的學生表示大學畢業后將參加工作,至于參加什么類型的工作還不十分清楚,調查顯示,這部分學生對工作的薪資要求較高,選擇就業的地區主要為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綜上所述,絕大部分學生沒有職業目標,或者職業目標并不十分明確。沒有清晰的目標,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因此,幫助和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是將是教學管理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2.4影響學生目標設置的因素分析
調查顯示,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性別、專業以及年級對學生目標設置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年級差異對學生目標設置的影響最大。
從學習態度方面來看,一年級學生的蹺課率不足10%,而二年級學生則達到了15%;“有理想,有抱負,抱著樂觀的態度學習”在一年級學生中占33%,而二年級學生只有6%,可見,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態度也更為端正。
從學習目標方面來看,85%的大一新生表示他們的學習目標是掌握專業知識和拿獎學金,而這一指標在二年級學生中占69%,有31%的大二學生只滿足于“60分萬歲”甚至“考多少算多少”,這一比例比一年級新生高出16%,這從側面反映出部分二年級學生學習上有所懈怠,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目標都有下降趨勢。
從就業目標設置方面來看,60%的大一新生表示很茫然,而在大二學生中這一指標只有16%,;進一步調查“是否有大學規劃與目標”時發現,“沒有明確的大學規劃和目標”的一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分別占到31%和7%。。由此可見,一年級學生在目標設置和規劃方面更需要幫助和指導。
3本研究對高職學生教學管理的啟示
3.1實行目標管理,指導學生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
調查顯示,高職學生制定的學習目標較為模糊,大多數學生沒有職業規劃,也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實(下轉第46頁)(上接第43頁)行目標管理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而目標管理需要在學生自主設置目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正確合理的引導,設置的目標既要滿足集體目標的要求,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個人能力;既要避免目標設置過高而無法達到,也要避免目標設置過低太容易達成而缺乏挑戰性。正所謂“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要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目標設置,必須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班主任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填寫《個性調查表》、《家庭情況表》、《目標制定》等系列調查問卷,多方面了解所帶班級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思想動態、家庭經濟、教育背景等各方面信息,以更好地幫助和指導學生制定出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
3.2開展目標管理,要注意學生目標設置的年級差異
大一新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目標方面的指標都高于大二學生,這是由于大一學生本身的特點造成的,大一是學校的新生,他們剛剛入學,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這一時期他們在專業學習、學生工作、社團活動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都非常高,教師應該把握好這一有利時機,在新生入學階段就要開展班級目標管理,重點對學生的目標設置和就業規劃進行指導,這樣做有利于學生盡快轉換角色,有目標有計劃地學習和生活,減少他們的迷茫感。對于大二的學生,他們已經開始明確自己的任務,能夠較好地為自己的人生定位,此時,需要注意目標管理的持續開展和目標管理結果的反饋與跟進,以防部分學生出現學習懈怠、積極性下降甚至混日子等懈怠現象。
3.3 建立目標考評制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其核心是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而實現學生自我管理就必須建立合理的目標考評制度。目標完成后,要及時按照獎懲標準進行兌現,對實現目標的學生進行正激勵,即及時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肯定、承認、贊揚、獎賞和表示信任;對沒有達到目標的學生則實行負激勵,即給予相應的懲罰或批評,同時,要了解他們沒有完成目標的原因,若目標設置過高而導致無法達成則應指導學生及時做出調整。
4結語
目標管理對于學生的教育管理有全面的指導意義,學生的目標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工作實踐中通過不斷的推進與實行才能逐步完善,需要我們進行長期的研究和實踐。
作者簡介:由麗丹(1980-),女,江蘇常州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服裝營銷與管理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靳媛,李娜.大學生目標設置特點及其對高等教育啟示的探析[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6):60-61.
論文關鍵詞 實證學派 實證研究 個案研究
從學科淵源上來看,犯罪學脫胎于刑法學。在刑法學理論研究上,存在新派與舊派之分,犯罪學的興起與新派密不可分。自誕生之日起,新派就以實證研究作為自己的學術特征旗幟鮮明的與舊派相對,其實證研究最大的特色就在對犯罪原因的實證調查研究,代表人物龍勃羅梭、菲利、加羅法洛等無不具有這一鮮明特色。因此,犯罪學的誕生盡管脫胎于以理論思辨見長的刑法學,但其是以犯罪原因的實證研究作為其“出生證明”的,其天生具有“實證研究”的特質。既然犯罪學天生具有實證特性,故在犯罪學研究和教學當中應當貫徹實證研究方法,如此才能將犯罪的研究推向深入。與此同時,如何在《犯罪學》的課堂教學中體現和應用實證研究特征是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應當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樹立實證研究指導思想
因為犯罪學學科具有實證屬性,故在教學中首先應當樹立實證研究方式作為犯罪學基本研究范式的指導思想。實證主義是一種強調觀察和經驗和反對形而上學的哲學方法論,其因反對純理性思辨而成為哲學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犯罪學是研究犯罪現象發生、發展規律以及犯罪控制的學科,犯罪學主要研究對象是犯罪現象。豍我們知道,對具體犯罪現象的認知與把握不可能從純理性思辨中獲得,必須從實際調查中獲取。從犯罪學的學科特點而言,犯罪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實證的方法,這與犯罪學的研究對象、研究目標、學科任務等都密切相關。在具體的教學當中,與其他法學學科不同的是,應當開宗明義犯罪學的實證屬性,確立實證研究方式作為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式并鼓勵學生們開展犯罪學的實證研究。每個具體的學科基于自身學科屬性的不同會有著不同的研究方式,在筆者看來,學科主要研究方式的確立是學科自身完善和發展的必須。值得注意的是,在犯罪學研究中確立實證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方式并不是排斥其他研究方法,因為任何學科的存在和發展并不是唯一的研究方式可以完成的,必須借助多種研究方式和方法進行綜合研究。在當前的犯罪學教學中,純理論講授和論證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而實證調查研究則重視不夠,這與犯罪學的學科性質是不相符合的。理論源于實踐,對于犯罪學而言,理論講授固然重要,但突出犯罪學的學科實證屬性并強調和鼓勵從事犯罪學的實證研究是促進犯罪學長遠發展的最為有效的方式。
二、確立實證研究的具體方式
犯罪學的實證研究方法多樣,包括抽樣研究、歷史與追蹤研究、訪談與個案研究、比較研究、觀察與參與研究等。豎從這一角度而言,實證研究方法不是指一種具體的研究方式,而是一種研究方法論群。公允的來講,實證研究方法的各具體研究方式不存在高下之別與優劣之分,只存在方法運用的是否恰當和具有針對性。在犯罪學的教學當中,對于實證方法的各個具體研究方法都應當有所論及,以使學生對各個具體方式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更應強調的是,實證研究方式是一種綜合的方法論群,亦即是對上述各種具體方式的綜合運用。以犯罪統計研究為例,由于我國目前沒有公布較為權威的官方犯罪數據,因此與國外研究相比,我國犯罪的定量研究由于缺乏較為可靠的犯罪數據而存在不足,故訪談和個案研究式的定性研究是當前犯罪現象研究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存在全國統一的犯罪統計數據,受客觀條件限制,研究者一般會選取某一行業犯罪或者某一具體領域的犯罪現象進行定性研究以獲取犯罪研究的具體材料。但對于數據記載較為詳盡和權威的國度而言,歷史和追蹤研究、定量研究等方式可作為實證研究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見,盡管同樣是以實證方式展開犯罪學的的研究,但其具體方式是可以不同的,“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應當強調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運用不同的實證研究方式。影響方式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學校的教學設施與條件、實證方式開展的氛圍、學生的興趣與動手能力、外在客觀條件的限制等等。相對而言,開展實證研究較早、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較強、校地聯系緊密的法學院更為容易開展犯罪學的實證研究。在具體的實證研究中應當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選擇不用的方式來展開研究,以達到最佳研究目標。
三、實證研究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總的來看,實證研究從方案的制定到實施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包括研究課題的選定、制定研究計劃以及組織研究隊伍等等。研究課題的選定一般來自于兩個方面,即理論研究方面和社會實踐課題。不論是何種方面的課題,應選擇具有可行性、具有代表意義和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選題。研究計劃包括主要是指方案實施的具體計劃和過程,至于研究隊伍是指完成該計劃的團隊組成。第二階段,資料收集階段。這一階段是實證研究最為重要的體現。資料收集的方法主要包括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與文獻法、個案研究法。不同的研究應采用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每一種資料收集方式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選擇和應用。以問卷法為例,這種資料獲取方法具有客觀性,較少受主觀偏見的影響。但這種方式并不能較深層次的了解受訪者的內心真實想法,而且此種方式要求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否則其結論可能出現偏頗。而訪談法在使用過程中,訪談者和被訪者是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涉及被訪談者的一些隱私問題,如遭受侵害的過程時,被訪談者往往會比較反感,不愿對這些問題做正面或真實的回答。這時候就需要訪談人員在進行訪談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通過適當的方法或方式引導被訪談者,以期獲得更加真實的信息。總之,資料的收集應注意保持全面性、客觀性和確定性,這些直接關系到研究結論的準確性。第三階段,資料分析整理階段。這一階段是對已經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整體,并得出相關結論的階段。一般而言,研究結論的作出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在研究開始之前預設了某種結論,然后通過資料的獲取和分析來驗證此種結論;二是研究者并未預設某種結論,而是通過資料的分析整理邏輯上推導出某種結論。在筆者看來,預設結論的情況盡管十分常見,但研究者受預設結論的影響會導致對資料的獲取和分析帶有較強的主觀偏好,進而直接影響結論的客觀性的準確性,因而應當較少采用。第四階段,成果表述階段。此階段是要求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結論撰寫出符合學術規范的研究包括或者論著,以完成自己的研究目標。研究成果表述是實證研究的總結階段,是發揮研究計劃學術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階段,具有重要意義。綜上可知,每一個研究階段相互聯系和作用,共同構成了整體的實證研究過程。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基礎,但每一個階段都具有自身的獨立價值和意義,相互之間不可逾越、不可省略和替代。
四、實證研究的具體展開
筆者以王牧教授所編著的《新犯罪學》教材為例,對實證研究方式具體展開進行論述。在王牧教授的論述里,涉及實證研究方式的主要有三大塊,即犯罪現象發生論、犯罪現象存在論和犯罪現象對策論。筆者認為,這三大部分是犯罪學研究的核心的內容,也是實證研究方法運用的主要領域。如上文所述,實證研究方式是一種研究方法論群,對不同的對象和領域具體采取的實證研究方式并不相同。因此,對于上述犯罪學研究的三大領域應當根據其不同特點而采用不同的實證研究方式。具體如下:第一,犯罪現象發生論。該領域主要研究犯罪發生原因,是犯罪學最為重要的研究領域并一度成為犯罪學研究的全部。犯罪所產生的原因的可謂種多樣:遺傳學、心理學、社會因素、精神因素等錯綜復雜相互交錯都影響著犯罪的產生。筆者認為,對犯罪原因的研究主要采取個案訪談和調查方式。盡管實證研究的起點在于實際調查以獲取第一手資料,但資料獲取的方式仍然多種多樣,個案訪談和調查是其中之一。犯罪原因盡管多種多樣,但不同類型的犯罪原因是可以探究的,尤其是某一具體類型的犯罪。在犯罪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和支持學生根據特定的犯罪現象展開個案調查,了解犯罪具體產生的原因。對具體訪談對象的確定應當因地制宜,具有代表性并具有可行性,有條件的可以對較為典型的案件犯罪人或者嫌疑人進行訪談。第二,犯罪現象存在論。對于犯罪資料獲取的實證方法而言,基本有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與文獻法、個案研究法等方式。獲取資料以后,對資料的分析和整理技術同樣重要。在犯罪現象存在論這一領域,通常是對現有的犯罪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以總結犯罪發生、發展規律,因此應當運用統計分析對資料予以整理并得出結論。對于資料的分析統計而言,一般可以分為兩類,即描述統計和推論統計。前者重視對現有資料的概括和描述,基本屬于“就事論事”,僅對資料本身進行概括歸納;后者則需要根據樣本的特征來推導相互之間的關系,并對相關趨勢進行預測,因此,后者遠比前者復雜。對既有的犯罪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既需要運用描述統計對數據本身進行描述和概括,也需要在此基礎上運用推論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總結和預測犯罪發展的規律。第三,犯罪現象對策論。由于犯罪現象千差萬別,故對犯罪進行控制和預防的方式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具體實證研究方法分為三個方面:(1)確定研究對象;(2)選擇具體研究方法;(3)確定研究工具。以青少年犯罪預防為例,首先,研究對象即為青少年犯罪。其次,對于具體研究方法而言,需要兼顧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故可以選擇問卷調查、社會測量以及實地考察、深度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最后,由于青少年犯罪涉及到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個方面,在研究方法的選擇與研究工具的適用方面就需要更加全面和具體。研究者可以自我制定一定的調查研究工具,也可以采取心理學設計有關心理測試表。
天津南大通用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274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金融發展模式逐漸形成兩大類別,均衡發展模式和非均衡發展模式。金融均衡發展以其獨特的優勢,極大優化了金融結構的調整,為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硬件基礎,因此研究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證研究意義重大。
[
關鍵詞 ]可持續增長;均衡發展;經濟模式;實證研究
金融發展主要是通過金融業務量和金融機構的變化來體現的,金融發展具體包括金融機構、金融服務、金融交易和金融制度的變化與進步。隨著人們對于金融行業關注度的增加,對于金融的發展模式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追求發展速度,因此,越來越多的人看重實現金融均衡模式,以使得金融不同的方面和內容可以齊頭并進,相輔相成。金融均衡發展與進步必然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進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的了解金融均衡發展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所在,本文淺述了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系和現狀,針對現階段對于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實證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效的實證研究策略。
一、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系和現狀
1.1.金融均衡發展保障經濟可持續增長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們加深了對于金融發展的關注程度。一些資本家由金融體制的執行者向金融體制的制造者轉型。金融之所以采取均衡模式發展正是迎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增長需求。因此,我們說金融均衡發展保障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眾多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對金融體制不斷完善,對金融機構不斷優化,并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才會吸引更多的人進行金融交易,進而保障我國的經濟在穩步發展的同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1.2.經濟可持續增長推動金融完善發展
金融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可以不斷提高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增強金融服務市場的競爭力,通過在經濟可持續增長過程的數據記錄與分析,可以找到影響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進而及時發現現有的金融均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說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的認識金融機構與金融發展模式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效果,進而為金融體系的規范化、完整化奠定實證研究的案例基礎。只有金融市場經濟不斷增長,才會有能力結合金融均衡發展模式的現狀,提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1.3.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的現狀
由于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國的金融管理更加規范、安全、嚴謹,進而推動了金融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根據國家統計局對于我國GDP近幾年(自2010-8到2015-13)來的統計分析,我們發現以國有四大銀行為代表的金融基本機構,在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上,都得到了有效的約束與改進。其中,中國銀行的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新增金融交易、服務網點1239個,為促進金融均衡發展、加快中國整體經濟的GDP增長速度,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實證研究存在的問題
2.1.實證研究匹配性較差
我國的金融市場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才有所發展的,起步較晚,對于金融均衡模式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證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實證研究的匹配性較差。目前,主要采用的是ADF穩定性監測實驗和格蘭杰菲相關系數監測來開展實證研究的分析工作。對于匹配性較差具體表現在,其一,實證研究的方法不能很好的滿足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時代需求。由于現有的實證研究方法并沒有有效的結合實證研究任務和指標進行驗證。其二,對于金融均衡發展模式更傾向于現象的考察。其三,表現在對于金融均衡模式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研究深度和廣度不能匹配。
2.2.實證研究理論發展慢
所謂實證研究理論,就是對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對于某一具體命題的理論性研究。目前,針對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證研究,主要定格在金融交易數據和金融機構財力成本與財務狀況的實際性統計研究,對于實證研究理論的發展,人們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實證研究理論嚴重滯后于實證研究技術的發展。然而,完善的實證研究理論體系不但可以提高基于我國金融均衡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方案路線的篩選與制定,進而降低實證研究的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的投入;還可以借助理論的研究,實現理論對于實際研究過程中積極引導和監督作用。
2.3.實證研究實質分析弱
我國金融市場環境較為復雜,對于金融均衡發展的理論研究想對薄弱一些,對于實證研究獲得的數據主要是通過理論模擬和演算計算獲得的,對于某一特定的金融機構的數據抽查任務量較大,難度大。因此,對于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質性分析大大減弱,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于金融均衡模式發展的實證研究意義和實證研究價值。實證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提升金融均衡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率,保證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還可以為其他領域開展實證研究工作提供可參考的信息。
2.4.實證研究周期性較長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對于金融行業和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實證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手段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導致實證研究的周期較長。由于實證研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中間小的環節都會對實證研究的研究結果質量和研究效率產生很大的影響。過長的實證研究周期會使金融均衡研究深度和研究廣度發生重大的變化,使得實證研究分析模型不能及時的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相互匹配,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因此需要及時采取相關解決對策,降低人為操作因素對于研究結果的考察。
三、解決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問題的實證研究策略
3.1.優選實證研究方法
對于上文提到的金融均衡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證研究方法的改進,可以通過優選新型的實證研究方法來替代現有的兩種研究方法。因此,首先需要結合現有的實證研究技術,進行研究方法的創新??梢越柚ヂ摼W平臺,廣泛征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次借鑒發達國家實證研究現用的方法。由于我國現有的金融均衡發展模式和現狀與發達國家在某段特定時期是一樣的,因此可以通過借鑒學習來保障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最后對于現有的實證研究方法進行完善。針對新的時代實證研究需求,及時更新實證研究目標和實現手段。
3.2.加強實證理論研究
國外對于金融均衡發展模式的研究,經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數據整理,將金融均衡發展內容具體劃分為金融均衡廣度發展、金融均衡寬度發展和金融均衡深度發展,形成了具有三維一體的立體式理論結構研究體系。對于經濟可持續增長原理可以分為單調連續增長和間歇增長。所謂單調連續增長就是無論經濟可持續增長速度有多慢,都可以保障金融政策和服務貫徹執行?;诖耍訌妼嵶C研究的理論體系建設,可以為以后的實證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論研究基礎,結合理論模塊功能的劃分,實現理論體系的劃分。
3.3.明確實證研究目的
由于經濟發展在不同的時期其發展環境和增長速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于不同經濟可持續發展增長時期,對于金融均衡發展進行的實證研究分析工作研究的目的和實現的任務是不同的,所以必須明確實證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針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特點,深入探究現有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所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在實證研究之前,制定完善的研究計劃,進而避免因為在實證研究進行中出現的研究目標的模糊性。
3.4.提高實證研究效率
縮短金融均衡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問題實證研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實證研究的效率。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實證研究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技能來提高研究效率。通過直接提高同一個人單位時間內的實證研究和處理分析效率來實現。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大數據和云存儲技術,利用計算機高效的運行速度實現基本實證研究數據的記錄與分析工作,進而將人的大腦解放出來。這樣還可以提高實證研究的質量和效果。
四、結論
總而言之,希望通過對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作用關系、現狀以及二者開展實證研究存在的匹配性差,實質性分析薄弱,理論發展進程緩慢和研究周期過長等實證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策略,提高認證研究效率,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玉婉.金融均衡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證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23)
關鍵詞:營運資本管理 實證研究 綜述
一、引言
營運資本管理是企業短期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其各個組成部分幾乎與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國內外學者采用規范研究、實證研究以及二者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企業營運資本管理進行了系統研究。其中,關于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績效、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價值、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研究多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因此,本文擬對實證研究方法在這三方面應用的基本情況和特點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實證研究方法在我國營運資本管理研究領域的應用提供借鑒。
二、在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方面的應用
張寧在(2010)對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1999-2008年10年間營運資本管理的營運資本投資政策、營運資本融資政策和營運資本管理效率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采用回歸分析法,在相關假設的基礎上分別構建了營運資本政策與公司績效、營運資本管理效率與公司績效的回歸模型。作者采用托賓Q和權益報酬率(ROE)作為公司績效的代表變量,使分析結果更具說服力;在回歸分析模型中加入相關控制變量,剔除相關因素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從而使結論更加客觀。
陳曉霞(2011)采用實證分析法對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經營績效進行了定量分析。在實證研究模型檢驗中,分別采用了描述統計、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并給出了經驗公式。作者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和計量經濟學分析軟件Eviews較好地完成了營運資本管理與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
張紅娟(2009)通過多元線性回歸表明,現金周轉周期與企業資本回報率存在著顯著相關關系,而企業增長率與營運資本管理各方面都不存在相關關系,現金流量也只與現金周轉期即營運資本管理效率相關。
柯寶紅(2009)以2007年滬、深兩市所有制造業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法分析了制造業上市公司營運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結論是:公司營運資本對企業績效有影響但不顯著,并就此提出了改善制造業上市公司企業績效的對策及建議。
張梅玉(2010)以零售業滬、深兩市A股2001年前上市的62家公司為樣本,選取2001-2005年的數據,通過實證研究表明:零售業企業的營運資本管理效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總資產主營業務利潤率。
可見,實證研究方法在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了相關性分析、多元回歸分析、描述性統計、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等方法,能夠較客觀、真實地反映二者間的關系。
三、在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方面的應用
王幀(2011)利用2005-2009年連續五年上市的房地產公司營運資本管理財務數據,對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價值的關系進行了描述性統計與多元回歸分析。通過對理論假設的檢驗和實證結果詮釋得出結論: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營運資本管理存在流動資產占總收入水平較高、易變現率較低、營運資本總體管理水平上升。
汪平等(2007)以截至2004年末在滬、深兩市上市的A股制造業公司為樣本,運用多元回歸分析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營運資本政策與企業價值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結論是:企業價值與營運資本周轉期負相關,而與流動資產比例和流動負債比例無關。
韓慶蘭等(2008)結合2003-2006年滬、深兩市房地產公司數據,利用固定效應模型對營運資本管理與公司價值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房地產上市公司價值受一年以上應收賬款占應收賬款總額的比例、預收賬款與營業收入之比、預付賬款與營業成本之比以及金融流動資產負債率等因素的影響。
王治安等(2007)從管理資產負債表的角度,對2003-2006年上市的1 050家A股公司進行了研究。通過Pearson檢驗分析,并利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GLS估計。研究認為,我國上市公司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為:營運資本需求與企業價值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董海婷(2010)對2003-2007年394家A股上市公司年度報表中數據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了回歸分析,并進行經濟意義檢驗、統計推斷檢驗和計量經濟學檢驗。通過描述性統計結果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營運資本管理越有效率,企業價值越大。
由上分析可見,實證研究方法在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統計、多元回歸分析、固定效應模型等方法,從而較好地反映了營運資本管理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四、在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盈利能力關系研究方面的應用
營運資本管理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可歸結為兩個方面:營運資本結構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和營運資本政策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
(一)營運資本結構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
萬玉晶(2011)運用散點圖和描述性統計分析了我國零售業上市公司營運資本結構和盈利能力現狀;運用因子分析、相關性分析、逐步回歸分析等實證分析法研究營運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并進行盈利分組研究。研究得出:盈利好和盈利差組盈利能力受不同的營運資本結構指標影響。
李治國(2008)對滬、深兩市2006年上市的注冊地為山東的企業2006年年報數據采用二步模型法進行了研究。第一步,用簡單因子分析模型確定綜合盈利指標;第二步,首先用多變量回歸模型分析確定第一步確定的因子與資本結構變量的相關關系,提出回歸模型假設;然后對樣本公司盈利能力指標分析因子得分對其影響,并同時進行顯著性檢驗。實證分析結論是:山東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同資產債率負相關,同長期權益負債比正相關。
張淑英等(2008)對安徽46家上市公司2003-2005年財務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研究,對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的關系進行了回歸分析。研究表明:資產負債率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負相關關系,而長期負債資產比率與盈利能力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宋晨曦(2009)將深市中小企業板塊的268家企業劃分為九個行業,以2003-2008年的數據為樣本,分別對這九個行業的營運資本結構指標和盈利能力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將營運資本結構指標作為自變量,盈利能力指標作為因變量,構建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實證表明:合理確定營運資本結構,選擇營運資本政策對盈利能力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
不難看出,實證研究方法在營運資本結構與企業盈利能力關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統計、因子分析、相關性分析、逐步回歸分析和二步模型等方法,從而較好地分析了二者間的關系,結果更具說服力。
(二)營運資本政策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
王麗娜(2009)對1998-2007年工業上市公司年度報表中的有關數據運用聚類分析法和極值分布模型,分析我國工業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的營運資本政策盈利性現狀;運用聚類分析方法得出我國企業主要采用的營運資本政策類型;使用極大似然法求得概率模型參數,運用極值分布模型求出不同重現期對應的各指標預測值。
王麗娜等(2000)以滬、深兩市1998-2004年90家樣本A股工業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運用聚類分析與極值分布模型方法對其管理實踐進行實證分析。結論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營運資本政策以中庸型和穩健型為主,且中庸型多于穩健型,中庸型政策的盈利能力高于穩健型政策,大多數企業選擇的是盈利性較好的中庸型政策。
辜玉璞(2006)首先對滬、深兩市1995-2004年的146家制造業上市公司年度報表中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然后,建立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占用水平與資產報酬率和資本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模型,運用相關性分析法分析了營運資本政策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另外,建立流動資產持有水平與銷售規模的相關性研究模型、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匹配模型、營運資本水平與現金流量相關性模型等。研究表明:流動資產比例與企業盈利能力無顯著相關性;流動負債比例與企業盈利能力呈負相關;現金周轉周期與企業盈利能力呈負相關。
高飛(2008)對1998-2007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年報數據,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對提出的假設加以驗證,得出結論:我國上市公司營運資本投資政策越穩健,其盈利能力越強;營運資本融資政策越激進,盈利能力越低。
可見,實證研究方法在營運資本政策與企業盈利能力關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多元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和極值分布模型等方法,從而更準確地分析了營運資本政策與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
五、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實證研究方法在營運資本管理研究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績效、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價值、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盈利能力的關系。從研究現狀看,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是相關性分析、描述性統計、回歸分析和聚類分析等方法。就應用的主要情況看,較為科學規范的實證研究方法在營運資本管理研究中的應用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此外,在現代財務管理理論的研究中,我國學者比較關注長期財務決策,而對企業短期財務管理的核心和上市公司重要財務政策之一的營運資本管理,目前在我國的實證研究方面基本上還是空白。因此,加強實證研究方法在營運資本管理理論研究中應用的同時,還應積極探索在營運資本管理實踐研究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寧.上市公司營運資本管理與公司績效分析[D].山東大學,2010.
2.陳曉霞.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績效相關性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1.
3.張紅娟.零售行業上市公司營運資本管理與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
4.柯寶紅.制造業上市公司營運資本與企業績效研究[J].財會通訊,2009,(8).
5.張梅玉.零售業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南開大學商學院,2010,(11).
6.王幀.基于企業價值的營運資本管理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1.
7.汪平,閆甜.營運資本、營運資本政策與企業價值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3).
8.韓慶蘭,顏敏.房地產上市公司營業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08,(10).
9.王治安,吳娜.管理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J].財會月刊,2007,(11).
10.董海婷.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價值計量分析[J].財會通訊,2010,(1).
11.萬玉晶. 我國零售業上市公司營運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1.
12.李治國.公司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相關性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8,(5).
13.張淑英,張菊,蔣蕊.公司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8,(22).
14.宋晨曦.我國中小上市公司營運資本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9.
15.王麗娜.我國工業企業營運資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實證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9.
16王麗娜,龐亮,高緒亮.營運資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實證分析[J].財會通訊,2008,(4).
[論文關鍵詞]農村經濟研究方法實證研究
研究方法論規定著研究的出發點、路徑及結論,因而在研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我國農村經濟研究方法論進行考察,對于廓清當前農村經濟研究指導思想、技術路線、成效并思考今后農村經濟研究的方法論方向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村經濟研究方法考察
綜觀我國農村經濟研究方法,不難發現實證研究是主流方法。所謂實證研究是指從大量的經驗事實中通過科學歸納,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或規律,然后通過科學的邏輯演繹方法推導出某些結論或規律,再將這些結論或規律拿回到現實中進行檢驗的方法論思想。體現這種方法論思想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經濟問題“是什么”,側重于廓清經濟活動的過程和后果以及經濟運行的發展方向和趨勢,而不使用任何價值標準去衡量“是什么”是否可取。
首先,實證研究是我國農村經濟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我國農村經濟研究中,理論工作者主要運用實證方法進行研究,研究領域主要涉及現狀分析、特征分析、模式分析、關系或原因分析、制度變遷分析、行為分析、績效分析等。另外,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是我國農村經濟理論工作者的一貫傳統,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調查分析、調研報告占有相當比重。同時,近些年來,在原來模式分析的基礎上,借用其它學科較為成熟的分析框架,在農村經濟研究中逐步引入了案例研究方法,雖然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多,但卻昭示了實證研究傾向進一步強化的趨勢。
其次,農村經濟研究中的規范研究大都建立在實證研究基礎上。我國農村經濟研究除了實證研究這一主流方法外,也運用了規范研究方法。規范研究是探討經濟運行“應該是什么”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給出達到這種價值判斷的步驟。由于我國農村經濟正處在體制和結構轉軌時期,對今后的體制、制度及經濟運行與結構“應該是什么樣”的設計自然納入了理論工作者的研究范圍。但絕大多數規范研究是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幾乎所有的規范研究都是對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趨勢實證研究成果的進一步理論提煉,從而使規范研究本身帶有濃厚的實證研究方法論色彩。
二、實證研究方法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研究主流方法的原因分析
(一)理論原因:西方經濟學實證研究方法傳統的復歸
以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為標志誕生的西方經濟學古典理論,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明顯的實證研究方法論傳統。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們,以現實世界中大量的經驗事實為根據,采用經驗描述的方法,探尋事實的本質及各種事實之間的聯系,并進而得出也同樣屬于經驗性的結論和規律。盡管古典經濟學家們在研究中也運用抽象演繹的研究方法,試圖探尋錯綜復雜的經濟世界各種事實與現象的具有抽象和一般意義的共性本質,但這種研究方法不僅不能增強經濟學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反而成了經濟學家們建立各自理論體系的根據,最終也未能取得主流地位。以馬歇爾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了舊古典經濟學實證研究的方法論傳統。然而,新古典經濟學之后并一度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新古典綜合理論,并沒有繼承古典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傳統,而是在研究中借用了大量的數學方法,使西方經濟學呈現出明顯的數量化特征,但同時也使經濟學與現實經濟世界相去甚遠。隨著實踐的發展以及因新古典綜合理論與現實的脫節而導致的理論“貧乏”,諸多所謂非主流經濟學,如比較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供給學派等,紛紛涌現出來。這些經濟學分支或學派,雖然理論內容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理論都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對以前經濟理論脫離現實的理論假設、研究范式進行了修正,使經濟學研究又回到現實世界中來,復歸了實證研究的傳統。我國農村經濟研究也越來越受到西方經濟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影響,其實證研究方法傳統及其復歸,對我國農村經濟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研究的方法論基礎。
(二)現實原因: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發展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改革以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及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改革仍表現出很大的不徹底性,許多方面的改革還有待深化。與此同時,農村經濟發展也因改革的滯后及原有制約因素遲遲得不到化解而進展緩慢。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正處在向縱深推進階段,并具有很大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主要體現在:(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仍很艱巨。土地制度改革還不深入,尤其是土地市場流轉機制和制度還有待于探索和建立;農業經營組織制度還有待于創新和完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投資體制、科技體制等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革;農村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待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尤其隨著改革的向縱深推進,各種問題和矛盾交織在一起,強化了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2)“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鼓勵并允許對多種改革方式和途徑進行探索,從而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這一方面激發了改革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會因對這些新生事物進行不斷甄別而增加了改革的復雜性。(3)在改革發展的縱深推進階段,既要避免改革的負面影響,又要把改革化作發展動力,在改革中謀發展,“魚和熊掌兼得“,這本身就是極其艱巨的。(4)隨著改革發展向縱深推進,所浮現出來的諸如地區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不公平競爭等問題日益嚴重。這些問題的出現及其解決也增加了改革發展的艱巨性與復雜性。我國廣大農村經濟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對這種艱巨性、復雜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因而把探尋改革發展中的“經驗事實”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規律作為研究重點,在此背景下,其研究方法必然表現出向實證研究方法的傾斜。
三、幾點思考
第一,實證研究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研究的主流方法以及規范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實證研究的特點,不是由理論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偏好決定的,而是有其客觀的理論和現實原因。
關鍵詞:產出能力;語言輸出;課程設計
一、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三個大部分,共十六章。第一大部分為第二至四章,主要介紹語言輸出和二語產出心理語言學機制的一些理論基礎以及有關研究的發展以現狀第二部分為第五至八章,主要介紹語言輸出視角下的外語課程。其中第五章闡明了課程計劃、教學、評價這幾個概念并分析了它們與語言輸出的關系,這章也簡略提出了以語言輸出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模式--“輸出----輸入----輸出”(OIO)綜合技能教學模式。并結合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對該模式進行分析。第三部分為九至十二章,主要通過幾種不同的研究分析方法研究普通高校學生英語口語和書面語發展規律與特點。第四部分為十三至十六章,介紹了兩個實驗以及圍繞著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的分析和建議以及全書的總結。
二、主要特色
第一,定位準確,重點突出,合理聯系實際。本書作者找準造成英語學習的困境的原因是在于語言輸出的匱乏,意在通過實證研究改變中國傳統語言教學以輸入為主的模式。本書一直圍繞著語言產出能力進行各種分析闡述以及實證研究,我們知道,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對語言產出能力的培養有重大影響,作者在書較前的篇幅中介紹了有關輸出假設的理論,這樣對于后面篇幅的實驗給予了強大的理支撐以及正確的導向。作者也從另一個學術角度----心理語言學,找出了相關語言輸出的的學術理論并進行分析和解釋,為后面的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作者合理的聯系實際,也就是將語言輸出合理的滲透到課程設計中,正好符合當下課程改革的熱點,也對課程設計的諸多概念進行了解釋,也提出了創新的課堂教學設計,提倡基于“OIO教學技能模式”的新型課堂教學改革實驗。
第二,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并且包括理論創新。本書用合理的篇幅闡述清楚了與語言產出能力相關的理論,讓讀者了解了語言輸出假設理論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給了清楚的研究方向----語言輸出是語言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過程,語言輸出不僅使學習者在使用語言中學習語言,而且對學習者的認知發展和社會身份的構建起著積極的作用。本書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實證研究,實驗以教學實驗為主,系統地收集各種數據,并結合相關理論以及教學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如在書中第十章中對口語自主學習能錄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中,通過數據收集得出了結論,作者也根據結果進行合理的推測,并對英語口語教學提出了建議。本書中還有著許多作者的理論創新,在第七章出現的基于輸出的OIO的教學過程設計是圍繞著提升我國英語學習者語言輸出能力而提出的另一個理論創新。全書有著穩固的理論支撐,并設計了眾多實證研究,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良好的結合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第三,研究方法豐富多樣。本書中提出了許多研究問題,也介紹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用以驗證問題。最大的一個特色是運用了多樣的研究方法。教學實驗的方法存在局限性,所以作者和其研究團隊采用了調查問卷、訪談和教師周記等其他的研究方法來進行補充,以系統全面的考察驗證。在對書面語發展的研究中,采用了個案研究的研究方法,靈活的視角轉換會使我們能看到的研究視角更廣泛,使我們不僅從研究者的視角去看,也讓我們從學習者的視角看到課程、語言輸出和二語發展之間的關系。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中的定量研究都采用了先進的分析技術和手段,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性。
三、不足之處
本書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實驗研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在研究口語流利性、準確性和復雜性的實驗中由于轉寫的工作量大并沒有選取大樣本,會對研究結果會有影響。在準實驗一中,因為教學實驗這種研究方法存在著一些局限性,所以要采取其他的研究方法來配合研究,會影響一些研究結果,在測出來的成績的對比中,實驗班和對照班并無差異。再加之實驗班的教師因工作調動后期沒能擔任教師,對實驗的連續性造成影響。
第二,本書中的基于輸出的教學設計優化改革只在綜合英語課程中實施了,覆蓋面較窄。在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課程設置對人才培養是有很大影響的,本書沒有對課程設置進行相關實證研究并提出改革建議,課程設置這一方面研究的缺失或許會對整個研究的完整性有些許影響。
第三,本書的研究結論的可遷移性有待完善,本書中所涉及的實驗的被試者僅限于江西省某些大學的英語專業學生,樣本容量選取覆蓋面較小,會對研究結果的有些許影響;另外,在書面語發展個案研究中的主人公只是在港校范圍內的內地生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對于個案研究結果是否能遷移適用于其他類似個案存在著一些局限性。
從科學的角度、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其任務在于考察實現教育目的的必要條件,分析和解釋教育活動中各種參與因素的相互關系,探尋教育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總結出若干帶有一定普遍性、規律性的教育原理。教育科學作為社會科學中的一員,它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都在運用的方法,即經驗研究的方法。“所謂經驗研究,是指基于經驗材料建構關于事物發展機理的理論解釋,并將理論訴諸實踐檢驗的研究活動?!保?]經驗研究與“純思辨”研究相比,其特征是,它建構的理論解釋是基于經驗的并可以接受經驗的檢驗。
一、科學假說與實證研究社會科學中一種重要的經驗研究方法,是從自然科學中移植過來的實證研究方法。
恩格斯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一個新的事實被觀察到了,它使得過去用來說明它和同類的事實的方式不中用了。從這一瞬間起,就需要新的說明方式了──它最初僅僅以有限數量的事實和觀察為基礎。進一步的觀察材料會使這些假說純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純粹地構成定律。”[2]這段話概括了科學假說的形成機理和實證研究的基本程序??茖W假說就是以事實和觀察為基礎提出的關于事物發展運動機理的假定性解釋,回答“是怎樣的”和“為什么”的問題。自然科學的發展過程,就是一系列假說被不斷地提出、檢驗、修正和更替的過程。經過檢驗(包括邏輯檢驗和實踐檢驗)證明的假說,被接受為一種具有解釋和預測功能的科學理論。從科學的角度看,解釋力越強、預測越準的理論,其價值越大。在自然科學中,用觀察或實驗獲得的經驗材料來檢驗(證明或者)理論假說的研究活動,被稱為實證研究。實證研究作為一種科學方法有嚴格的規范:第一,提出一個理論假說;第二,從這一理論假說邏輯地推出可觀測的具體結論;第三,將收集到的經驗材料與邏輯推論相比較,證明或理論假說。呈現在公眾面前的實證研究文本,是一個邏輯結構嚴謹的分析—論證性文本,而有關的理論假說是怎樣形成的歷史過程,通常都不會提及。這也使得實證研究似乎只是一種“檢驗的方法”而不是一種“發現的方法”。其實,開展實證研究的目的,正是為了發現“新的說明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實證研究所依循的邏輯法則是“通過肯定后件來肯定前件”,這種證明邏輯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這是因為,第一,被證實的這個結果也可能是別的原因造成的;第二,所能搜集到的經驗材料總是有限的,只要有一個新的反證,結論就會受到質疑。正是針對實證邏輯的“或然性”,波普爾提出了“科學理論不可能被證實而只能被證偽”的觀點。從根本上說,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人在一定條件下認識活動的產物,都有可能在新的認識條件下被或被拓展?!拔覀冎荒茉谖覀儠r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3]運用實證方法證明了的理論假說,在被新的經驗材料“證偽”之前,人們仍將其視為可以接受的“科學”理論。因此,實證方法迄今依然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不僅用在自然科學領域也用在社會科學中。
二、實證方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問題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人們希望教育理論也循著科學的思維形式發展。
德國的布列欽卡說:“只有成功地發現那些導致精神和社會文化現實中個體現象的規律性,才有可能解決教育科學所面臨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一種科學的教育理論也就是一系列邏輯上相互聯系,并且或多或少被證實的法則性假設所構成的體系。它是說明、預言和解決技術性問題的前提。”[4]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2002年的一份《教育的科學研究》報告指出:“教育研究面對著理論與實證的檢驗。一個教育假設或猜測必須接受一系列最好的定性和定量數據的檢驗。如果一個假設逃避這樣的檢驗,那么,它就不具備科學性。”[5]因此,提出“教育假設”并用經驗材料進行檢驗的實證研究,就成為推進教育科學理論建設的一種重要方法。針對我國的教育研究中存在著大量的“從理論到理論”、“從思辨到思辨”的研究文本,有不少學者提倡在研究中運用實證的方法,這是一個好的建議。但在現實的研究中,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將實證研究視為“定量”的研究,即把凡是采用了數學模型或量化數據的經驗研究都當成“實證”,而不論這些研究是否提出了理論假設并對其進行了檢驗。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將“實證”混同于“定量”,是認識上的誤區。從學術規范的角度而言,它所導致的偏差是不能被忽視的:一是有些研究者在力圖運用實證研究方法時,更多地關注了對材料如何量化處理的方法技巧,而忽視了對理論的建構和審視;二是混淆了經驗研究中實證研究與事后解釋的差別,而后者正是大量存在于教育研究領域中,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的一種研究方式和文本類型。在我國教育研究中實證研究“少之又少”的情況下,提倡多一點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的嘗試,將這種方法用在它能夠用的地方,對于學術研究是有益的。美國的《教育的科學研究》報告說:“科學哲學家們很久以來都在辯論‘實證’這個詞的意義。正如我們在這里所說的,科學的實證本質指的是對這個世界做出的解釋必須被明確的實際觀察所驗證,或至少是受到這種觀察的限制。”[6]因此,實證研究首先是提出理論解釋,然后才是檢驗。實證研究常常要采用數學模型或統計量化方式處理材料,但“從邏輯上說,一個統計關系式,不管多強或多么有啟發性,本身不可能意味著任何因果關系。要談因果關系,必須來自統計學之外,訴諸先驗的或者理論上的思考”[7]。而且,實證研究提出的理論解釋只有是“新的”、未經(自己和他人)證明過或是存有爭議的,它才能被視為有研究價值的“理論假設”。在經濟學領域中,有學者將那種“對人所共知的理論假設進行精確的、復雜的檢驗”稱為“自娛自樂”的實證研究。[8]
三、事后解釋:教育研究中常見的研究方式和文本類型與實證研究相對應,有一類經驗研究的方式
可稱為“事后解釋”。默頓指出,“在經驗主義社會研究中常有這種情況:資料收集后才能得到解釋性的評論。這種程序——先有觀察然后才把解釋應用于所觀察到的資料——有著臨床研究的邏輯結構。這樣的觀察可能有個案歷史或統計的特性。這種程序的確定性特征是在做出觀察之后得出解釋,而不是對預先設定的假說進行經驗檢驗。”[9]在我們的教育研究中,大量的研究文本(包括學位論文和發表在刊物上的文章、報告等)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列出了具體案例、調查資料、統計數據等,以這些經驗材料和相關理論為依據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這種類型的研究文本就是事后解釋性文本。“事后解釋”與實證研究都“可能有個案歷史或統計的特性”,而其差別在于:前者是“把解釋應用于所觀察到的資料”,后者是“對預先設定的假說進行經驗檢驗”。如果按此分類,那些自稱為“實證的”但沒有提出理論假說并對假說進行檢驗的文本,因為擁有經驗材料和對材料的解釋,也屬于這種事后解釋性文本。默頓對這種“事后解釋”作如下剖析:“這種程序有一個使人消除懷疑的特點就是解釋確實與一組已有的觀察相一致。正是那些與這些觀察相一致的事后假說才被選出來,這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如果事后解釋確實運用了充分證明了的理論,那么,這種解釋就確實‘把筆直的光亮照射到材料的黑暗混亂中’?!保?0]但另一方面,“事后解釋中的邏輯謬誤就在于存在著各種各樣粗糙的假說可用,而且每一種假說都能得到某種程度的證明,卻被用于解釋種種非常矛盾的事物。這種事后解釋的方法之所以不會失效,是因為它是如此徹底地靈活……無論觀察到的是什么,一種新的解釋都能被找出來‘適應事實’”[11]。為什么在教育的經驗研究中會有大量的“事后解釋”?從認識論的角度而言,“先有觀察然后才把解釋應用于所觀察到的資料”,是人的認識活動一種最基本的方式,即“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經驗上升到思辨”,就像中國人常說的“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的末尾”。因此,“事后解釋”是反映人的認識路徑(當然只是完整認識路徑中的一段)極為常見的一種話語方式和文本類型。人類關于教育的知識積累到今天,我們已經有許多理論可以用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經驗資料,有許多模型可以用來處理收集到的數據?!皼]有一種理論是終極的理論,同時每一種理論都在幫助我們選擇和安排事實?!保?2]顯然,從事科學研究,總要利用人類已有的思想資源,這就是認識上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尤其是當我們大力提倡“在教育研究中應用多學科方法”時,把其他學科中“充分證明了的理論”拿來解釋教育領域中的現象和問題,就成為“拓展認識視野”的有效途徑。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在教育領域中開展經驗研究僅有實證方法是不夠的。教育研究所面對的“不是一個‘預先給定的’(pre-given)客體世界,而是一個由主體的積極行為所構成或創造的世界”[13],其中既有教育實踐中反復出現的相對穩定的“因果聯系”,也充滿了教育實踐的創造性和“未預期后果”。這種創造性和不確定性是實證研究難以涉足的領域。而且,“在這個世界中,由能動的主體發展的意義實際上參與了這個世界的構成或生成”[14],“這些主體通過維持其‘有意義’,從而將其構成為一個被研究的世界”[15]。因此,教育領域的“經驗”不僅涉及“事實”而且關乎“意義”。這些“意義”(布列欽卡所說的“精神和社會文化”價值)是教育主體在互動中通過理解和解釋而賦予這個世界的。對教育世界中“意義”本身的解釋和評價屬于教育哲學的范疇,但探究和解釋“教育主體如何發展意義”、“意義如何參與教育世界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的機理,則是教育科學的重要課題。而用實證的邏輯來研究復雜的精神和社會文化現象,迄今也建樹甚微。這就是為什么“事后解釋”會成為教育經驗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的根本原因。在社會科學中,除了實證研究之外,質的研究、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等方法也屬于經驗研究的方法。與實證研究大體“對稱”的質的研究(諸如田野考察、敘事研究、民族志研究等)所依循的正是“事后解釋”。因為在質的研究中,“扎根理論是跟從于數據,而不是先于數據(如同傳統研究)的理論”[16],“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概念和命題,然后上升到理論”[17]。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都是“在做出觀察之后得出解釋”,而不是事先“假定”現實和歷史是怎樣的。無論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使用的都是分類和歸納邏輯,它是對事物靜態的分析,注重的是在事物間比較異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歷史研究則注重對發展動態過程的梳理,形成關于事物發展演化機理的解釋。運用這些經驗研究方法所形成的文本都是事后解釋性文本。它們同實證研究一樣,也在運用“定性和定量數據”,也在試圖回答“是怎樣的”和“為什么”的問題,只不過是以“觀察—解釋”而不是“假說—檢驗”的方式來回答。
四、經驗研究與教育科學的理論建設開展經驗研究是推進教育科學理論建設的重要手段,其中既包括理論創新,也包括拓展理論的應用范圍。
基于經驗材料建構的理論解釋是超越于經驗(有學者稱為“實踐經驗”或“生活經驗”)之上的思辨產物。愛因斯坦指出,“任何一種經驗方法都有其思辨概念和思維體系”,“只有最大膽的思辨才有可能把經驗材料之間的空隙彌補起來”。[18]即使是最審慎地強調“理論扎根于經驗”的質的研究方法,其所建構的“扎根理論一定要有經驗證據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點不在其經驗性,而在于它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19]。可以說,對經驗的抽象水平或曰思辨的深刻性,決定了經驗研究所能達到的理論水平。所有基于經驗材料建構的理論解釋都必須訴諸經驗的檢驗,檢驗方式既包括邏輯的也包括實踐的。邏輯檢驗,它是清除理論解釋邏輯謬誤的手段。實證的方法之所以受人“青睞”,是因為它設置了檢驗程序,用經驗材料“證明”了理論假說,憑借邏輯的力量顯示出“理性的說服力”,盡管這種證明邏輯具有“或然性”。誠如默頓所言,各種“事后解釋”既有可能是“把筆直的光亮照射到材料的黑暗混亂中”,也有可能存在著邏輯謬誤,甚至是杜撰出“適應事實”的虛假解釋。因此,人們有理由對“事后解釋”提出質疑。從認識論的角度接著說,對“事后解釋”中的解釋真假進行檢驗,是“完整認識路徑中不可缺少的下一段里程”。質的研究方法背后是“建構主義”的研究范式,因此,質的研究很注意與實證研究在方法上的“對稱”。它針對實證研究檢驗理論假說所采用的“內部效度、外部效度、信度、客觀性”等標準,提出用“可信性、可轉移性、可靠性、確定性”[20]作為檢驗扎根理論“真實性”的標準,并設計了“參與者檢驗”和“外部審計”等具體的檢驗方法。這里撇開“范式之爭”(因為不同的范式有不同的邏輯),僅從對理論解釋進行檢驗的角度來衡量,如果一項質的研究能嚴格地遵循這套方法規范,它所做出的理論解釋的“真實性”在邏輯上是有依據的。比較研究法和歷史研究法是我們用得最多的經驗研究方法,而且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的。“要理解并解釋現在呈于眼前的比較性事實,你必須了解各個歷史階段,以及造成發展及發展速度和方向不同的各種歷史階段和歷史原因。”[21]卡爾?亨普爾提出了一條在歷史研究中檢驗解釋的方法準則:“要鑒定一個給出的解釋的可靠性,首先必須試著盡可能完整地重構說明這個解釋或解釋框架的論據。尤為重要的是,了解潛在的解釋的假設是什么和鑒定它們的范圍和經驗基礎?;謴吐駴]在‘因此’、‘所以’、‘因為’等墓碑下的假設,經常會揭示所提出的解釋是站不住腳的或完全不能接受的。”[22]享普爾之所以說“試著盡可能完整地重構”,是因為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充分精確清晰地闡述基本假設并且使那些假設符合所有可獲得的有關經驗證據,這通常總是很困難的”,在許多情況下,“只能非常近似地被重建”。[23]而享普爾所提出的“了解潛在的解釋的假設是什么和鑒定它們的范圍和經驗基礎”,則是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的。因為在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中,任何解釋都有它潛在的“基本假設”和“經驗基礎”。重視對理論解釋的真實性、可靠性進行邏輯檢驗,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它有助于我們辨別和淘汰那些為“適應事實”而提出來的“各種各樣粗糙的假說”。但這也只是第一步,因為“任何理論都不是真理本身,而且,對于一個現象經常會有好幾個似乎都可以解釋這個現象、但可能相互矛盾的理論存在”[24]。科學研究就是要鼓勵各種不同理論的競爭,而不采取輕易否定的態度。盡管有些理論解釋限于當時的認識條件或許還處在“前科學”的水平上,但它為尋找新的更好的解釋來取代自己提供了“理論沼澤中的鋪路石”。只有圍繞重大問題開展持續的經驗研究,才能不斷地修訂、豐富和發展教育科學的理論。我們承認,最終只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關鍵詞] 內部控制 會計信息質量
一、內部控制評價相關研究
2000年吳水澎等從控制論原理出發,對內部控制做了多層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內部控制理論的最新進展之后,提出該報告對構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綜合框架的啟發和借鑒意義;同時建議有關部門和團體制定企業內部控制準則或指南,為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提供一個框架和參考依據。2001年中國證監會頒布的《關于做好證券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通知》為推動內部控制評價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朱榮恩等人介紹了美國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的發展歷程以及對我國的借鑒作用,提出建立一套完整的、公認的內部控制標準的必要性。2004年王利勇等運用可靠性理論和數理統計知識構建內部控制系統評價的數學分析模型,利用該模型可計算程序的可靠度和系統可靠度,判斷內部控制的效果。2007年林鐘高等人通過構建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指數ICI,基本涵蓋了COSO的五大要素,對內部控制的評價提出了新的思路??傊?,對于內部控制的評價目前已由定性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轉變,為以后內部控制的相關實證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會計信息質量評價相關研究
2002年王正飛應用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模糊綜合評價法和改進功效系數法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評價,并通過指標數據進行了實證,得到了比較滿意的評價結果。2006年余愛琴應用模糊評價法、功效系數法以及綜合評價法,運用現代數學、統計學工具和方法,將定性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對會計信息質量評價方法進行了探討。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衡量國外則較多采用量化指標,許多學者側重研究會計信息質量的某一方面,如及時性、復雜性和透明度等,或將盈余這種關鍵會計信息的質量作為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替代衡量。 從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國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多是定性分析,而國外則側重于通過對會計信息質量因素的分析,尋找替代變量來量化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優劣。
三、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關系研究
2003年唐予華從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內部會計控制入手,研究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措施。強培東,呂紅梅就內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內在關系作了剖析。鄭樹旺從二者之間的關系入手,首先澄清了內部控制中幾個模糊認識,進而闡述了加強內部控制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加強內部控制,特別是加強內部會計控制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2003年劉立國、杜瑩選取了因財務報告舞弊而被證監會處罰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 從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兩方面, 對公司治理與財務報告舞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也就是對內部控制環境中的公司治理水平與會計信息質量的替代變量――財務舞弊之間進行了實證分析。2004年楊義元提出會計信息的質量依靠內部會計控制,同時會計信息的質量又是內部會計控制結果的表現。本文指出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缺陷、內部會計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分析了內部會計控制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加強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和方法。2005年裘宗舜、柯東昌提出內部控制對會計信息質量起著關鍵的作用,就二者的共同理論基礎(委托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和二者一致性的具體表現這兩個層次來闡述完善內部控制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起著關鍵作用。
從上可以看出,對于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研究,國內基本都停留在規范研究階段,學者們從二者之間的理論基礎以及相互關系出發,闡述了內部控制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作用。但是對于這方面實證研究幾乎很少,僅有少數幾篇文章是從研究公司治理結構對會計信息質量角度進行的實證分析。存在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實證研究雖然近些年來在我國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但相對于國內來說,還是處于起步階段。涉及到的實證領域大部分還是借鑒國外經典模型進行改進。
其次,對于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如要進行實證研究,首先要解決內部控制和會計信息質量的計量問題。目前來說國內還沒有一種權威的、統一認可的方法來衡量內部控制水平,會計信息質量的量化也沒有特定的指標。這也給實證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啟示
前面已經對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關系的研究做了相關的綜述,也談到了對于這一問題目前研究的成果并對進行實證研究所面臨的困難進行了分析。只要解決了兩者的計量問題,找準關鍵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問題便可迎刃而解。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隨著這一規范的出臺以及我國社會各界對內部控制的重視,這對于內部控制的水平的評估和量化也能得到較好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對我們研究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關系的實證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總之,我們應該在已有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實證研究的經驗,結合我國的特點和新法規的出臺,開拓思路,更新方法,深化對我國的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為企業更好的實現戰略目標,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找到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田翠香:會計信息質量實證研究:評述與借鑒[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6
[2]裘宗舜柯東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所在[J].會計之友,2005
【關鍵詞】電子商務;產品創新;市場特征
電子商務價值理論認為,電子商務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夠為客戶增加和創造價值,但在筆者的實際調查中發現,電子商務的市場特征往往會對其產品創新造成直接影響,而為了能夠較為準確的把握這一影響,正是本文展開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影響實證研究的原因所在。
1 研究假設
在本文進行的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影響實證研究中,我們首先需要完成本文研究的假設,而這一假設的提出需要得到理論基礎的支持。在具體的研究假設中,筆者做出了產品創新傾向對電子商務企業績效具有正向作用、電子商務市場信息對電子商務企業的產品創新傾向有正向作用、考慮競爭強度增大時電子商務市場信息對電子商務產品創新傾向的正向作用降低三方面假設。
之所以本出了剛剛提到的三方面研究假設,主要是由于電子商務企業新產品推出頻率較高時銷售績效主要源于新產品、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產品的仿照與替代品出現速度較快、競爭激烈的電子商務市場中電子商務市場信息無法進行有效處理所致,在這些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現狀下,提出上述幾方面用于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影響實證研究的假設也就不足為奇。
2 研究方法
2.1樣本和數據收集
在本文進行的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影響實證研究中,為了保證這一實證研究具備著較高的代表性,本文選擇了我國最大的B2C開放平臺天貓商城作為電子商務企業的研究樣本。在具體的研究數據收集中,筆者選擇了2017年1月艾瑞咨詢的《2016年中國電商生命力報告》作為數據來源,而結合這一報告我們不難發現,天貓商城在我國B2C電子商務交易中占據的壓倒性優勢。結合《2016年中國電商生命力報告》不難發現,天貓商城中每個企業面對的市場信息均擁有很好的深度和廣度,這就說明天貓商城本身能夠較好代表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特點,這就使得本文研究所選擇的數據具備著較高的代表性。
為了能夠更好完成用于本文研究的數據收集,我們還需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更為全面的收集數據,這一用于問卷調查的問卷綜合了業界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改,問卷中的主要變量為受訪者性別、企業職務、經營年數、年銷售額、員工數量、產品類目等信息,而在通過騰訊問卷的方式進行網絡發放后,截止2016年3月1日,這一問卷共發放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30.900%。
2.2變量測量
在完成樣本的選擇與數據的收集后,我們就可以進行具體的研究用變量測量,這一標量測量中我們需要結合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進行產品創新傾向、市場信息、電子商務企業績效等指標的測量,而為了實現這一系列變量的較為準確測量,筆者選擇了李克特量表及常用的簡單算術平均法,這樣就能夠較好滿足本文的研究需要。
3 數據分析
在完成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影響實證研究的樣本確定、數據收集以及變量測量后,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展開這一研究的數據分析,結合問卷調查獲得的166份有效樣本,我們就可以展開具體的電子商務企業經營年數、企業所處行業、企業員工數量等信息的分析,而通過這一分析筆者得出了中小企業位于天貓商城行業底端的結論;而在繼續展開的量表的信度、效度進行檢驗的分析中,我們首先需要結合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進行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強度、市場信息、產品創新傾向、企業績效等數據的求得,并通過具體分析確定球的數的準確可靠以及效度良好。
在完成上述兩方面數據的分析后,我們就可以開展上文中提到的研究假設檢驗,這一檢驗中筆者需要結合企業績效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商業企業產品創新傾向于企業績效的回歸系數等數據,這樣就能夠展開極為深入的分析。在這一系列分析的展開中,筆者發現企業創信產品傾向于企業績效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正向發展趨勢、競爭強度與產品創新傾向的交互項對企業績效的回歸系數呈負向發展但發展傾向并不明顯、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強度與市場信息交互項的標準系數明顯負向發展,由此我們就能夠判明本研究在開頭處做出假設正確與否。
4 結果討論
對于電子商務的市場特征來說,電子商務企業間的競爭強度、電子商務信息變化特征都屬于電子商務的市場特征范疇,而通過本文進行的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我們能夠清楚發現,客戶的需求往往會直接提高電子商務企業的創新動力,而在市場競爭的影響下具備較高創新動力的電子商務企業也會不斷調整自身的創新傾向,這就使得電子商務領域中企業間的競爭強度越高往往會使得電子商務產品創新的傾向更強。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電子商務企業的產品創新來說,電子商務的市場信息也會在其中發揮較為積極的效用,而這一效用的出現也是電子商務企業往往較為積極收集競爭對手、市場中相關產品信息的原因所在。
5 結論
在本文就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影響的實證展開的研究中,筆者詳細論述了研究假設、研究方法、數據分析、結果討論等內容,而結合這一系列研究內容我們就能夠較為直觀的了解到電子商務企業競爭中市場信息特征對產品創新帶來的較為直接影響,希望這一影響的明確能夠為相關電子商務企業的更好發展帶來一定啟發。
參考文獻:
[1]鄭稱德,王倩,劉痄歟倪亮亮,吳宜真.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14,06:90-102
[2]袁一寧,周南.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5,22:73-74
[3]梁曉音.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對產品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J].全國商情,2016,30:6-7
2.著名CBD現代服務業人才聚集借鑒蔣三庚,JiangSan-geng
3.冷鏈物流發展問題研究胡天石,HuTian-shi
4.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徐立平,趙靜怡,XuLi-ping,ZhaoJing-yi
5.后金融危機時期對我國現行出口退稅政策的思考李悅,LiYue
6.流通創新對產業效率提升的影響張宏,劉林清,ZhangHong,LiuLin-qing
7.基于區域差異的房地產價格波動成因分析龍瑩,張世銀,LongYing,ZhangShi-yin
8.中國汽車銷售市場現存問題及治理對策陳曉梅,ChenXiao-mei
9.中國地方政府最優財政規模:理論與實證檢驗蔡蕓,楊冠瓊,CaiYun,YangGuan-qiong
10.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約束與創新基點王洋,黃東石,秦艷梅,WangYang,HuangDong-shi,QinYan-mei
11.管理控制偏好的內部一致性和外部差異性研究——以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和回族為例鄭石橋,王建軍,ZhengShi-qiao,WangJian-jun
12.互補性資產、客戶資產與企業自主創新的本質邏輯張建宇,蔡雙立,ZhangJian-yu,CaiShuang-li
13.品牌延伸回溯效應的探索性研究于萍,包磊,YuPing,BaoLei
14."中國鈞瓷之都"區域品牌建設機制與路徑研究鄭永彪,羅晗旖,唐大立,ZhengYong-biao,LuoHan-yi,TangDa-li
15.北京高??萍紕撔鹿芾砉ぷ餮芯口w清,ZhaoQing
16.分布式環境下的國有企業智能監管系統研究毋賢祥,WuXian-xiang
17.試論商品差異化成本及其構成許崴,XuWei
18.超市農產品陳列策略探討——基于AIDA模型的思考張蓓,ZhangBei
19.注冊會計師鑒證業務與管理咨詢服務均衡分析趙保卿,王彥超,ZhaoBao-qing,WangYan-chao
20.股份回購信息及其披露現狀研究——基于滬市上市公司股份回購數據分析趙麗萍,高文娟,ZhaoLi-ping,GaoWen-juan
21.消費者資源節約行為的影響因素——基于購買、消費過程的考察王建明,鄭冉冉,WangJian-ming,ZhengRan-ran
22.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狀況的探析嚴春燕,YanChun-yan
1.論流通發展方式的轉變黃國雄,HuangGuo-xiong
2.產業內貿易理論與臺海兩岸產業內貿易現狀分析廖玫,高莎莎,LiaoMei,GaoSha-sha
3.城市配送服務質量、供應商—顧客關系與顧客滿意度關系模型——基于北京市的實證研究崔麗,張浩,CuiLi,ZhangHao
4.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農民消費的影響——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研究郝愛民,HaoAi-min
5.論批發商主導型農產品供應鏈聯盟韓耀,楊俊濤,HanYao,YangJun-tao
6.北京大型批發市場輻射力研究郭崇義,龐毅,GuoChong-yi,PangYi
7.工業消費品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以會展業助推義烏小商品市場功能升級為例路紅艷,LuHong-yan
8.貨幣政策無效的實證分析——基于2003~2008年的數據馮科,FengKe
9.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公司業績影響的實證分析李寶仁,張院,LiBao-ren,ZhangYuan
10.中國稅收對居民收入差距分類分層調節效應研究——基于城鎮居民視角的分析趙桂芝,ZhaoGui-zhi
11.房地產市場的供給需求與稅收政策調節作用分析吳榮勝,于子洋,WuRong-sheng,YuZi-yang
12.中國商業企業顧客滿意度模型的構建梁燕,LiangYan
13.顧客消費涉入的形成機理與涉入營銷劉建新,劉建徽,LiuJian-xin,LiuJian-hui
14.零售企業酒類品庫存控制策略王翀,張京敏,杜航,WangChong,ZhangJing-min,DuHang
15.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系研究——以服裝企業知識型員工為例白玉苓,BaiYu-ling
16.遠離基本利益戰略研究曹小春,CaoXiao-chun
17.基金重倉持股與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的相關性研究柯劍,王紀平,KeJian,WangJi-ping
18.公允價值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分析馬建威,姜荷,MaJian-wei,JiangHe
19.廣告代言人應負法律責任探討楊洪豐,YangHong-feng
20.實質合并規則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比較研究彭插三,PengCha-san
21.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北京會展業競爭優勢研究劉敏,LiuMin
22.基于政府管制視角的企業價值問題研究丁增穩,DingZeng-wen
1.中國糧食市場60年發展歷程與變遷特點劉曉雪,李書友,LiuXiao-xue,LiShu-you
2.在華跨國零售商與我國供應商交易沖突新動向及關系協調王瑞豐,WangRui-feng
3.主動型供應商視角的流通渠道優化宗穎,ZongYing
4.在華跨國零售企業店鋪形象維度與顧客忠誠關系的實證研究——異業態的比較分析汪旭暉,徐健,WangXu-hui,XuJian
5.基于物流管理的零售環節商品安全保障潘文軍,鄭輝容,PanWen-jun,ZhengHui-rong
6.大型購物中心聚客力影響因素研究——一個理論模型王先慶,王曉春,WangXian-qing,WangXiao-chun
7.商業集聚內店鋪的目標顧客與實際顧客差異比較王曉彥,吳小丁,蘇立勛,WangXiao-yan,WuXiao-ding,SuLi-xun
8.網上商店購物體驗對顧客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賀愛忠,龔婉琛,HeAi-zhong,GongWan-chen
9.論公益信托的稅收激勵郝琳琳,HaoLin-lin
10.機構投資者持股對內部人控制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分析高群,黃謙,GaoQun,HuangQian
11.中韓貨幣互換對雙邊貿易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作用陳宏,ChenHong
12.企業社會責任、創新和財務績效黃蘇萍,HuangSu-ping
13.戰略管理視角下的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劉超,LiuChao
14.高層管理團隊勝任特征對并購整合效能影響的實證研究王是平,WangShi-ping
15.論廣告的說服效果徐小娟,XuXiao-juan
16.論CAC及其法典編纂對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借鑒汪江連,苗奇龍,WangJiang-lian,MiaoQi-long
17.區域亞文化對消費者體驗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消費者體驗行為的對比分析汪秀英,WangXiu-ying
18.商務服務業空間分布特點及重點集聚區建設——基于北京的研究趙弘,牛艷華,ZhaoHong,NiuYan-hua
19.產業互動視角下的北京市生產業發展研究李耀光,吳雁軍,LiYao-guang,WuYan-jun
20.金屬價格傳導影響研究許亞萍,李永梅,XuYa-ping,LiYong-mei
21.電信市場差別定價中的反壟斷問題何霞,劉闖,曹珅珅,HeXia,LiuChuang,CaoShen-shen
22.交通樞紐對周邊商品住宅價格影響研究——以北京市東直門交通樞紐為例張秀智,張彩鳳,ZhangXiu-zhi,ZhangCai-feng
23.基尼系數理論在我國的適用性張君施,ZhangJun-shi
1.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調控劉偉
2.我國零售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劉文綱,梁征偉,唐立軍
3.零售業創新研究述評曹鴻星
4.零售店鋪形象的量表設計——從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和購物中心的角度楊宜苗
5.零售商買方勢力的成因、經濟效應與政府規制程貴孫
6.少數民族聚居區商貿流通發展的問題與對策——基于湖南江永縣少數民族聚居區的調查黃福華,李堅飛
7.基于外資流通業快速擴張的政府規制龔曉菊
8.內部資本市場與多元化的關系研究王峰娟,謝志華
9.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分析——基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研究方燕,高靜
10.居民預期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實驗研究胡瑩,仲偉周
11.事件營銷的作用機制及消費者特征的調節作用研究——以百貨商店為對象于苗,李敬強
12.國內移動運營商營銷移動閱讀業務的思考王立鷗
13.情緒與消費者行為關系研究述評郭新華,夏瑞潔
14.北京生產業輻射力研究張耘,馮中越,郭崇義
15.北京物流服務業貿易逆差成因與對策分析崔瑋,王玲
16.我國承接服務外包的實證研究付靜,陳建
17.對旅游艾斯特定義的質疑王敬武
18.從"場"理論分析我國旅行社的擴張機制翟向坤
19.淺析美國反補貼調查中的"不利可得事實"制度王寰,楊朝軍
20.清末民初上海零售業態變遷原因簡析蘇威
21.基于制度變遷和技術進步視角的近代中國工業化研究左峰
22.新農村建設中北京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問題張宏艷
1.首都流通產業組織創新的幾點思考李明義,杜樹雷,LiMing-yi,DuShu-lei
2.北京購物中心區位選擇的實證分析——以八城區代表性的購物中心為例郭馨梅,金克琴,GuoXin-mei,JinKe-qin
3.商業創新的空間基礎:以北京商業發展為例徐振宇,鄧艷,XuZhen-yu,DengYan
4.地區商品房價格的計量分析邱雅,QiuYa
5.社區商業設施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實證研究——以北京市為例陶曉波,TaoXiao-bo
6.我國城市社區商業的空間布局模式探討張曉娜,施明華,ZhangXiao-na,ShiMing-hua
7.中國租賃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潘忠,朱哲人,PanZhong,ZhuZhe-ren
8.中國期貨市場的合理性與差異性分析丁楠,DingNan
9.扭曲條件下資本流動對經濟增長路徑影響的理論分析劉英,LiuYing
10.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徐立平,時萌,XuLi-ping,ShiMeng
11.我國上市公司定向增發長期股價效應的實證研究何麗梅,蔡寧,HeLi-mei,CaiNing
12.我國A股發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陳祥有,ChenXiang-you
13.北京流通企業文化創新現狀研究魏中龍,WeiZhong-long
14.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中的文化沖突與整合研究張玉柯,鄧沛然,ZhangYu-ke,DengPei-ran
15.多民族地區商貿流通企業人力資源從業人員勝任力研究劉嫦娥,易華,LiuChang-e,YiHua
16.我國物流產業生產力成長與技術效率變動探析劉軍,楊明,LiuJun,YangMing
17.論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胡燕,曉芳,HuYan,XiaoFang
18.考慮協同效應的并購目標企業價值評估探討梁美健,吳慧香,LiangMei-jian,WuHui-xiang
19.北京服務貿易研究:現狀、難點與突破趙亞平,梁瑞,ZhaoYa-ping,LiangRui
20.北京CBD內廣告業發展研究劉建一,LiuJian-yi
關鍵詞:過度自信理論;并購;中國;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0.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090-04
公司并購活動由于其復雜性一直是理論界的研究重點。國內外學者長期以來對這項投資活動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國外學者從并購特征、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做出努力,而中國學者則更多關注體制因素對并購活動的影響。
近年來,社會學家向經濟領域的滲透為經濟學的研究輸入了新鮮血液。社會學家從行為的角度觀察經濟現象,在研究公司并購活動時,他們從公司管理者行為的角度研究公司并購這項投資活動,形成了過度自信理論。
過度自信理論認為公司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并表現為過度自信的特征,其行為對公司的并購活動產生影響。運用過度自信理論對公司并購進行研究,拓寬了傳統研究的基本假設,為研究公司并購活動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解釋思路與研究視角。
一、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特點與成因
過度自信的概念來源于心理學領域,之后被經濟學家引至經濟學領域用于解釋公司管理者的行為。行為公司金融學家們逐漸將該理論進行總結與拓展,最終發展成為了一套完整的過度自信理論體系。在研究公司管理者行為對公司投資決策的影響時,需要把握過度自信理論從心理學到經濟學的發展過程。
首先,心理學家們肯定了過度自信這種心理特征的普遍存在性(Larwood and Whittaker,1977[1];Svenson,1981;Alicke et al.1995[2];Weinstein and Klein,2002)。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學者們則著重關注公司管理者的過度自信心理特征,并且得出這種心理特征對公司并購決策的制定有顯著的影響(Camerer、Lovallo,1999[3];Ulrike Malmendier和Geoffrey Tate,2004)。
其次,學者們開始深入分析公司管理者過度自信心理的特點。公司管理者的報酬、榮譽及工作依賴于公司,也就是說,管理者的成功和公司業績的提升密切相關。因此,相比于普通民眾,公司管理者不僅對自己能力存在著高估,而且公司績效提升或公司并購取得成功也將使他們更為自信。學者們運用了大量的實驗、調查研究手段,驗證了公司管理者的這種行為特點(Langer,1975 [4];March、Shapira,1987)。
之后,一些國外心理學家還詳細地分析了導致過度自信的原因。他們考慮了公司管理者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性質,采用實驗手段研究過度自信心理對管理者做出投資決策的影響。例如,Weinstein(1980)[5] 認為,控制幻覺、向往高收益、不同公司業績之間的不可比都可能引起公司管理者的過度自信;Dennis Dittrich 和Werner Guth(2001)的實驗結果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特征隨著最優投資決策實際偏差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公司管理者工作的復雜性也會導致過度自信特征的變化。
綜之,學術界肯定了公司管理者過度自信心理特征的存在,并且運用經濟學的知識、配合心理學的研究手段分析了過度自信心理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從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特點與成因角度認識過度自信理論有助于理解其科學本質,同時提醒中國學者在應用該理論時需要正確把握過度自信的概念。
二、管理者過度自信影響公司并購決策的國內外研究
(一)國外研究
國外對過度自信理論的研究相對成熟,并且大量的規范與實證研究結論都支持過度自信理論。學者們拓寬了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著重研究管理者的非理性對其并購決策的影響。
Roll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狂妄自大假說(Hubris Hypothesis)[6],并且該理論得到了大量學者的認可。狂妄自大假說認為并購活動不會給公司帶來任何收益,其動機只是源于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管理者的過度自信將可能會導致過多的并購活動。
外國學者Heaton(2002)和Ulrike Malmendier & Geoffrey Tate(2005)的并購模型證明了公司管理者在制定投資決策時確實受到了過度自信這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并且過度自信管理者容易實行一些價值毀滅性并購。
之后,國外學者開始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大樣本的檢驗驗證了上述推斷。Ulrike Malmendier和Geoffrey Ttate(2004)、Hayward 和Hambrick(1977)、Yueh-hsiang Lin、Shing-yang Hu 和Ming-shen Chen(2005)、Rayna Brown 和Neal Sarma(2007)、Jie Cai 和Anand M.Vijh (2007)選取了美國市場、奧地利市場、臺灣市場①等的并購數據,通過實證檢驗肯定了過度自信的公司管理者對公司并購決策的影響。Lys 和Vincent(1995)還運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證實了這個結論。
綜之,國外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證實了過度自信理論對公司并購活動的解釋效果。國外學者的文獻也充分說明了從公司管理者行為的角度解釋并購活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是傳統并購研究的擴展與補充。
(二)國內研究
近年來,隨著行為公司金融理論在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運用過度自信理論對中國公司投資活動進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郝穎、劉星、林朝南(2005)[7]研究了公司管理者過度自信程度與公司績效的關系,并且得出兩者不存在正相關關系;王周偉(2006)[8] 認為,公司管理者過度自信與投資決策具有“U”形曲線關系;謝海東(2006)[9]、汪德華、周曉艷(2007)[10] 建立模型分析了過度自信管理者對公司投資決策、并購決策的作用機理;葉蓓、袁建國(2007)[11] 比較分析了大量有關過度自信的文獻著作,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公司的投資決策過程;賴步連(2007)[12] 從行為觀與契約觀比較的視角研究了影響并購績效的因素,但是他的實證結果并不支持其假設。
通過以上文獻的總結,可以發現中國學者對中國公司并購活動的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大量文獻集中于研究過度自信管理者對中國公司投資決策的影響,而不是專門研究公司并購活動。其次,中國學者在選取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的指標時,基本借用了國外學者使用的指標。最后,雖然過度自信理論得到國內學者的認可,但是很多實證研究的結論并不一致。
綜之,中國公司管理者過度自信心理特征的存在性已經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認可,但是其對并購決策影響的研究還遠遠落后于國外學術界,現階段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仍然只是各學者的理論片段(陳紅,2005)[13]。理論研究的不完善,特別是實證研究的空白,為將來學者的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同時,現階段的研究成果也為未來深層次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三、應用過度自信理論研究中國公司并購的必要性
公司的發展體現了其管理者的思想,公司管理者的決策決定了公司的投資戰略的變化與選擇。從人的心理、行為角度對經濟活動重新進行審視是對傳統經濟學的一個有效補充,它更貼近于實際情況。過度自信理論正是在心理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是當今經濟學與社會學的一個交叉學科。
筆者認為,對過度自信理論的研究有其必要性。運用過度自信理論來解釋公司并購活動可以綜合經濟學和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通過多種研究手段對這一公司投資活動進行分析,其結論能夠得到多個學科領域的檢驗,更具有說服力。西方發達國家對該理論的成功運用也鞭策我們要加快研究的步伐,試圖尋找新的理論來解釋公司并購活動。
值得說明的是,運用過度自信理論解釋公司并購活動不是對傳統并購理論的摒棄或顛覆,而是在尊重傳統并購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的改進與補充。因此,筆者認為,很多現有的文獻之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找到傳統并購理論與過度自信理論的連接點,沒有找到合適的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方法不具有代表性,最終影響了研究的結論。
四、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與路線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文獻的整理與分析,可以梳理出過度自信理論在公司并購中應用的邏輯脈絡:公司管理者存在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并且這一特征對公司并購活動產生了影響,即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易引起過多的公司并購事件,并且容易引起價值毀滅性并購,表現為并購后公司業績的下滑。
筆者認為,運用過度自信理論解釋公司并購活動適于應用以上研究路線對中國的公司并購活動進行實證檢驗與規范分析。但是,需要我們適時把握經濟環境的變化。也就是說,如果并購后公司績效下滑是公司并購活動出現的普遍現象,則可以按照上述思路進行模型的構建與檢驗,以找出并購失敗的原因。如果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則需要對上述研究路線做出改動。
(二)研究的方法
筆者認為,由于過度自信理論在中國的應用還屬于初級階段,因此應該從中國并購市場上尋找更多的實踐證據,對過度自信理論的研究應以實證研究為主。大樣本的實證檢驗可以檢測出過度自信理論的普遍適用性,但是在現階段沒有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的指標體系的情況下,也可以對具有代表性的并購案例進行個案分析。深入分析個別企業的并購活動及其管理者心理特征會更加準確,其研究結論也更具代表性。
綜之,選擇實證研究方法是為了更準確的描述中國公司并購活動的非理性特點,無論是大樣本的檢驗還是個案的分析,都將為過度自信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提供經驗證據,也為中國學者進一步的規范分析、建立適用于中國國情的理論模型奠定基礎。
五、實證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分析總結,可以發現中國學者應用過度自信理論解釋公司并購活動的結論并不一致。筆者認為,應該注意從指標的選擇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角度尋找原因,并做出改進。
(一)過度自信的衡量指標
1.衡量指標的總結
國外學者Carpenter Jennifer(1998)以行權期內管理者持有本公司的股票或股票期權的數量在行權期內是否凈增長作為衡量管理者是否過度自信的指標。Ulrike Malmendier和Tate(2004)以管理者是否持有股票期權到期作為過度自信衡量指標,并同時用媒體對管理者性格特點的描述加以驗證。Lin,Hu 和Chen(2005)用預測的公司年度盈利水平超過實際的公司年度盈利水平的方式衡量過度自信。此外,國外學者還用消費者情緒指數(Oliver,2005)、并購頻率(Doukas &Petmezas,2006)等來度量管理者過度自信。
而國內文獻中,郝穎、劉星、林朝南(2005)采用高管人員在任期內持股數量的變化作為衡量是否過度自信的指標。同時,ROA、ROE和CAR (Bin xian Liu,2006)、企業景氣指數(余明桂和夏新平、鄒振松,2006)、并購溢價(賴步連,2007)等都曾用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并且,陳鵬(2005)還從個案出發,用公司可動用內部資金、獲得的擔保借款等作為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的方法。
從上文的總結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不同的文獻選取的指標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環境中公司管理者行為受到的影響因素不盡相同,因此需要用不同的手段對過度自信心理特征進行衡量。此外,由于研究重點的不同、選取樣本的不同,也需要選取不同的過度自信衡量指標。
2.中國學者選取指標的特點
筆者認為,與國外文獻相比,中國學者對指標的選取突顯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中國學者通常借鑒國外指標的選取方法。國外文獻中,把管理者持有本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權作為衡量過度自信的指標。但是,由于中國股票期權制度的不完善,因此,中國學者郝穎、劉星、林朝南(2005)等選用了管理者持股變化這一指標。第二,國外學者從經濟指標和心理學指標兩方面衡量過度自信,而中國學者沒有此方面的研究。例如,Ulrike Malmendier和Tate(2004)不僅選取了持股情況這一經濟指標,還用媒體對管理者行為特征描述作為衡量標準。通過統計分析,在兩個指標得到高度一致性時,才運用經濟指標進一步研究。而中國學者還沒有進行指標的心理學和經濟學雙重認證,缺乏指標可行性的探討。第三,一些國內學者選取的指標具有中國特色。與國外公司并購活動相比,中國公司并購發展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因此,對中國并購活動的研究必須分析中國公司并購的特點,指標的選取也需要具有中國特色。例如,中國學者陳鵬(2005)認為,對過度自信理論在中國的驗證應采用個案分析的方法而不是大樣本的檢驗方法。并且,他根據案例的實際情況,選擇可獲得擔保、貸款等作為衡量過度自信的指標。由于中國公司并購政策色彩濃厚,一些公司管理者之所以選擇并購策略,是為了迎合國家政策,或者是因為得到了國家的貸款支持等,因此,可獲得的貸款或擔保、公司內部可動用的資金都可能提升管理者的自信心,導致發生過多的并購事件。
綜之,中國學者對衡量過度自信的指標還處于探索階段,基本上是參照那些得到國外實踐檢驗的衡量指標。郝穎等(2005)將增持股票作為衡量過度自信的標準、賴步連(2007)用并購溢價來衡量公司管理者過度自信,等等。筆者認為,這些指標的選擇并不能很好地反應中國公司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因此,對于指標的選取首先應該從心理學、社會學領域剖析中國公司管理者形成的獨特心理特征,然后在結合經濟學知識進行指標選擇或改進。
3.建立衡量指標應注意的問題
筆者認為,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公司并購體現了很強的政府意愿、政策色彩。因此,對不同企業管理者要用不同的指標衡量過度自信心理特征,而現階段只有少量文獻選取的指標反應了中國管理者的特殊行為特點。例如,中國國有企業實施公司并購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家的扶持,國家為了樹立自己民族核心的經濟產業,往往支持把握國家經濟命脈的國有企業進行并購,逐步做大做強。在這些公司實施并購時,政府會出臺一些便利政策,比如可以取得大量的銀行貸款、可以通過抵押擔保獲取資金等等。針對這類公司并購,可以選擇銀行貸款額的變化數、抵押擔保資金額的變化數等作為過度自信的衡量指標,公司管理者正是因為能夠較容易的籌集到資金才做出并購的投資決策,這時就容易出現價值毀滅性并購。
隨著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進行,中國經濟進一步市場化,公司治理水平、法制建設等也不斷的完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適時的運用市場化的方法來選擇指標,在實證檢驗的結論中尋找并建立適用中國的衡量過度自信的指標體系。
綜之,在選擇指標時,要充分借鑒中國學者對中國特殊國情下公司并購的研究結論,深層次探究中國公司并購的制度因素,以此為線索尋找中國公司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并最終選擇能夠充分反映管理者意圖的衡量指標。
(二)其他學科的滲透
在應用過度自信理論時,還需要對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全面掌握。過度自信理論根源于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學者在應用該理論時不能盲目的照搬國外的理論,而應該結合中國人的心理特征,做出適用于中國人心理的過度自信特征描述,找到導致中國公司管理者過度自信的原因,然后再研究管理者對公司并購決策的影響。
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的知識,還可以從人的認知角度理解過度自信心理,以便于更好地選擇過度自信的衡量指標。借鑒Ulrike Malmendier和Geoffrey Tate(2004)的研究,中國學者在選擇過度自信指標時,也可以將經濟學的指標與心理學對管理者性格特點的描述進行對比,并通過統計分析驗證二者的一致性,以提高指標選擇的準確性。
同時,其他學科的滲透也為經濟學研究帶來新的研究手法。社會學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包括調查、建模、實驗等都為經濟學的研究輸入了新鮮血液,這些方法與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結合使過度自信理論在中國并購市場適用性的驗證更加嚴謹,研究結果也更具說服力。
六、應用過度自信理論研究中國公司并購的難點
運用過度自信理論解釋中國公司并購活動的研究之路還很漫長,論證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難點。
首先,過度自信理論傾向于研究人的心理特征對公司并購活動的影響。然而,并購活動本身很復雜,除了人的主觀因素之外,客觀因素仍然對并購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公司并購的影響時,如何排除諸如治理結構、并購模式等因素的影響仍是未來研究的難點。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注意過度自信對并購活動影響的程度,或者通過對過度自信概念的重新定義來拓寬其研究思路與范圍。第二,過度自信理論傾向于對并購失敗案例的研究。然而,并購后業績下滑雖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不能否定公司并購的價值。對于并購成功的案例,如何運用過度自信理論進行解釋成為今后需要思考的問題。第三,過度自信理論是否有進一步的應用價值。研究這一心理特征對公司并購活動的影響絕對不僅僅是為了證明該理論的合理性。在實證研究之后,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這一心理特征來避免并購的失敗或者提高并購的成功率。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研究人的行為是為了得出人的決策模式,從而更好地為經濟活動服務。因此,如何利用過度自信理論來指導人的行為仍是今后需要探討的課題。
七、結論
本文梳理了應用過度自信理論研究中國并購活動的國內外文獻,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法與難點。
首先,筆者借鑒過度自信的理論成因與特點,肯定了管理者過度自信心理現象確實存在,并影響公司并購活動。其次,筆者認為,研究過度自信理論在中國市場上的適用性有其必要性,并認為中國現階段對該理論的研究應以實證研究與個案分析為主。第三,筆者在分析國內外文獻中指標選取特點的基礎上,提出研究中應選擇適用于中國市場環境、中國人心理特征的衡量指標。同時,需要通過運用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來驗證過度自信理論在中國并購活動中的適用性。最后,筆者進一步思考了應用過度自信理論解釋中國并購活動的難點,提出了未來研究可能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Larwood,Laurie and Whittaker,William. Managerial myopia: self-serving biaes quisition of NCR[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7,(62):194-198.
[2]Alicke,Mark D; Klotz,M. L,etal. Personal contact,individuation,and the better-than-average effec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5,68(5):804-825.
[3]Camerer,Collini and Lovallo,Dan. Overconfidence and excess entry: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99,89(1):306-318.
[4]Langer. Ellen J.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5,(32):311-328.
[5]Weinstein.Neil D.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806-
820.
[6]Roll,Richard.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J].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197-216.
[7]郝穎,劉星,林朝南.中國上市公司高管人員過度自信與投資決策的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5,(5):142-148.
[8]王周偉.經理人自信和公司投資――基于中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實證研究[J].現代會計與審計,2006,(3):35-43.
[9]謝海東.基于過度自信理論的公司并購行為分析[J].現代財經,2006,(10):37-40.
[10]汪德華,周曉艷.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投資扭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4):56-62.
[11]葉蓓,袁建國.企業投資的行為公司財務研究綜述[J].會計研究,2007,(12):76-82.
[12]賴步連.中國上市公司并購績效的經驗研究:契約觀與行為觀的分析視角[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
[13]陳紅.行為金融學研究綜述――行為金融學對傳統金融學的揚棄[J].經濟經緯,2005,(4):129-131.
The application of overconfidence theory in Chines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tivity
YUE Liang,SU Ning,LIU Ming-d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China)
一、目前國內外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現狀
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初始目標是借助學科知識的學習,營造語言學習的自然狀態,將教學重點放在社會語言學和學科知識的習得方面,而非純粹對語言本身的語法和語篇功能的講授模式,強調將語言知識的學習建構在內容學習的基礎上,通過真實背景下的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科知識學習來促進學習者語言聽、說、讀、寫技能的語言發展。如蔡堅從理論實踐策略方面探討了CBI模式對二語習得的影響[1],CBI理論前提是當學習者把語言作為獲得信息的手段而非學習目的時,二語學習會更成功。具體而言,CBI模式有三個特點:以學科內容為核心;運用真實的語料;滿足學生語言、認知和情感等方面的需要。
CBI主題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教學結合的實證研究在國外開展更多,國際上已廣泛開展的CBI教學模式在中國起步較晚,只有部分先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大連外國語學院等。雖國內學者已開展大量相關工作,但目前還沒有針對不同先驗英語學習者的實證研究,并且仍存在其他不足如:(1) 研究內容同質化,即以理論研究和專業英語教學研究為主,缺乏實證研究和針對不同類型學習者的研究;(2) 研究方法簡單,過分注重橫向對比研究,鮮少涉及縱向對比發展研究;(3)研究層面單一,對學習者在基于CBI教學模式學習過程中的觀念、行為變化關注不夠。鑒于上述問題,本研究擬對大學英語CBI主題教學模式進行實證研究,考察CBI主題教學模式在我國公共大學英語教學環境中的教學有效性,為該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和推廣提供實證研究依據。公共大學英語教學普及性強,涉及人數眾多,決定了本方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此,筆者在所在院校進行了探索性嘗試。
二、本CBI主題教學模式對不同先驗英語學習者的效用性實證研究
(一)實證研究的前期準備
1.確定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在課題實施之初,筆者親自參加了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外語教育研究出版社主辦的“有效課堂的教學與研究研修班(一):Content-bas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認真聆聽了美國猶他大學CBI方面專家MaryAnn Christison教授和北京外國語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教授的講座,其系統講述了基于內容語言教學(CBI)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評估模式,通過專家的理論講解以及實際范例演示,筆者掌握了CBI教學方法、模式,為開展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進行了充分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方法方面的準備。
2.確定了本實證研究擬實施的教學方法為:針對實驗班設計CBI教學內容,如在傳統教材內容的正常設置基礎上增加文化方面的教學內容,授課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按照文化內容來劃分教材主題。教學過程中更多使用目的語為課堂用語,調動學習者使用目的語參與討論待習得的原汁原味目的語國家文化內容,使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進行不同文化內容習得的過程中間接完成聽說讀寫語言技能提高的終極目的,而不像對照班所采用的的傳統課堂那樣單純集中于語言知識本身的講授。
(二)實驗步驟
1.選擇不同先驗英語學習者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同一水平學習者內部又進行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劃分,即設定大一學生為低水平先驗者,內部又劃分成實驗組A班和對照組B班,大二學生為高水平先驗者,內部又劃分成實驗組C班和對照組D班。低水平和高水平先驗者分別為所在院校本科一、二年級公外學生,兩組實驗對象在先期英語學習的累積時間上相差一年,大學階段教學內容相差教材兩冊,學習者在學習情感、技能方面被預設為差異正態。
2.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同時實行CBI模式,采用Stoller等(1997)提出的“6-T”教學法[2],即以Theme(主題)為基點,Text(課文)為內容,Topic(話題)為手段,Thread(線索)為聯接,Task (任務)為驅動,通過Transition (過渡)實現自然轉換,“6-T”方法中六個因素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自然語境。教師將講授教材按照不同主題進行分類,繼續將每篇text分成若干Topic,通過內在的Thread 為聯接,設置不同Tasks,通過Transition實現自然轉換,完成CBI模式教學并排除變量以保證實驗精準度。
3.借鑒文秋芳老師的《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問卷設計了《英語學習情感問卷》和《英語學習技能問卷》,前者從英語學習的動機,興趣和態度、情感焦慮和抑制、英語學習自尊自信心、課堂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中的移情方面出發,考察學生的動機、興趣及參與度;后者從學習策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出發考察其學習技能。問卷皆由10個Likert量表題目組成。實驗之初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發放這兩個問卷進行前測。
4.實驗結束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以柯克帕特里克效果評估四層即模型為依據的后測,從四個層面進行。第一層面是反應層(reaction),通過《情感問卷》結果考察學生對CBI模式的滿意程度以及學生參與度,第二為學習層(learning),通過英語水平測試來測量學生經過CBI模式學習后知識水平的提高程度,第三為行為層(behavior),通過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來測量學生在知識運用及學習行為改變方面的變化,此項調查以深度訪談和質化分析為主,第四為結果層(result),通過《技能問卷》來考察學生在學習測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面的改變。
5.使用社會科學分析軟件SPSS對最終數據統計分析,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差異性比較,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組內差異性比較,然后綜合定量和定性數據,通過統計實驗結果比對來考察CBI對不同先驗者的效用差別。
(三)實驗結果
1.關于同水平先驗者。成員將調查問卷中A、 B、C、D四個班學生每道題的平均分輸入SPSS 16.0統計學軟件,并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其結果表明:在前測中,A班和B班學生在英語學習情感和英語學習技能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英語學習情感Sig.375>.05,英語學習技能Sig.177 >.05),C班和D班學生在英語學習情感和英語學習技能方面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英語學習情感Sig.213>.05,英語學習技能Sig.326 >.05),由此確定兩個層次學生的初始狀況和同層次組別之間具有同質性。在后測中,A班和B班學生在英語學習情感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英語學習情感Sig.068>.05),C班和D班學生在英語學習情感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英語學習情感Sig.042
2.關于不同水平先驗者,針對學習情感問卷的前測結果發現:兩個班的平均得分為低先驗者3.21,高者3.70。后測發現:兩個班的平均得分為低者3.18,高者為3.08;針對學習技能問卷的前測結果發現:兩個班的平均得分為低者3. 36,高者3.16。后測發現:兩個班的平均得分為低者3.52,高者為3.67。進行兩組對比:第一組針對學習情感問卷,低者和高者前測差別為0.51,高先驗者高于低者,后測差別為0.10,高者低于低者。第二組對比針對學習技能問卷,低者和高者前測差別為0.20,高者低于低者,非正態;后測差別為0.15,正態。
三、本實證研究數據結果分析所得出的結論
(一)關于同水平先驗者兩個問卷中顯示出的變化比較明顯
對前測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不難發現在同水平先驗者內部,無論是在學習情感還是在學習技能方面都沒有表現出明顯差別。而在后測中,學生的學習技能問卷結果顯示兩種不同水平先驗者都發生了變化,在學習情感方面也發生了一定變化。說明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實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學生對自我學習行為習慣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定位的變化。由于A、B兩班的學生均為大一新生,他們對于大學英語的學習正處于逐漸熟悉和適應的階段,對于CBI主題教學模式仍比較陌生,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的教學方法,因而兩個班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等方面差距并不明顯。相比之下,C、D兩班的學生很多問題的平均分存在較大差距,對于問卷中傾向于CBI課程實施正面效果的問題實驗班的平均分明顯高于對照班。說明在同水平先驗者的學習中,使用CBI模式教學的班級能夠基本適應CBI主題教學模式。實驗班C班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明顯增強,很多學生逐漸喜歡上學習英語,而且愿意付出努力把英語學好,并逐漸樹立起學好英語的信心。說明在高水平學習者更能通過CBI模式的實施進行自我學習習慣的反思。
(二)關于不同水平先驗者以上實驗進行的兩組對比數據顯示
第一組情感問卷結果說明,實行CBI主題教學模式之前,高先驗者與低者的學習情感區別較大,高先驗者的學習情感指數高于低者,即學習者的學習情感指數與學習者的先驗水平呈正態分布。實行一個學年的CBI模式后,低先驗者呈接近高者態勢,不同先驗者的情感指數差別由先測中的較大差別趨向接近,低先驗者縮小了與高者的差距。表明CBI模式在一學期內對提高低水平先驗者的學習情感起到了更明顯效用。然而,將學習者前測和后測的得分進行同水平內的縱向比較后發現,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實施并沒能提高學習者的整體學習情感指數。因此可暫得出實驗結論:在一定時間內,至少在一個學年的實驗時間內,CBI主題教學模式并不能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感起到明顯正面影響。推斷其原因為兩點,一是學習者在CBI模式實施之初不能充分適應,所以需要教師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繼續挖掘總結其不適應之處并針對性調整;二是CBI需要教師授課過程更多使用目標語,對已習慣用漢語聽學英語課的學生出現適應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自信心;然而,實驗也發現,在學習者的學習情感方面,CBI模式對低先驗者確實產生了相對于高者更明顯的正面影響??梢猿醪降贸鼋Y論,從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情感而言,CBI模式適于更早期開展,因為本實驗表明,低年級學習者相比于高年級學習者更易于接受、適應CBI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