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化學元素的含義

化學元素的含義

時間:2023-06-21 08:55: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元素的含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化學元素的含義

第1篇

北京r間2016年12月1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在美國北卡研究三角園正式宣布,確認新發現的4個化學元素分別被命名為:113號――Nihonium(Nh)、115號――Moscovium(Mc)、117號――Tennessine(Ts)和118號――Oganesson(Og)。

其中113號元素是由日本理化所發現,這也是亞洲發現的第一個新元素。日本科學家因此獲得命名權,將其命名為Nihonium(Nh),取“日本”的日文念法“nihon”發音,而“nium”是大多數元素的英語后綴。

認識一下113元素

113號元素Nh是一種合成元素,所謂合成元素,就是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是可以在實驗室中合成出來。元素Nh是一種超重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第105號元素之后的超重元素,在自然界都很難出現,科學家發現的超重元素都是在實驗室中發現的,它們往往在生成之后極短時間內衰變成原子量較小的其他元素。

元素Nh的原子核巨大,包含113個質子和173個中子。此外Nh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學元素,屬于弱金屬之一,呈銀白色或灰色。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Nh是一種位于p區 的轉鐵蛋白元素,并且是元素周期表中13(IIIA)族最重的成員,位于鉈(Ti)之下。Nh的化學特性是從鉈的特性中推算出來的,可能形成Nh2O、NhF、NhCl、NhBr和NhI等化合物。

新元素發現過程

說了這么多,我們來討論一下,科學家們是通過什么途徑發現這個新元素的。據日本理化研究所的新聞公報稱,相關科學家利用線型加速器,使第30號元素鋅原子加速,轟擊第83號元素鉍原子。他們連續80天以每秒2.5萬次的頻率對鉍原子標靶進行了1.7×1019次撞擊,結果合成出第113號元素,其原子核的質量數是278。

為什么日本科學家會選擇使用這個名字給其發現的第一個元素進行命名呢?我們在前面可以看到,這個詞匯的含義就是“太陽升起的大地”,正如日本的國旗是一輪紅日,所以自然也可以代表日本。此外,通常我們常見的元素都為前兩個字母縮寫,但是為什么選擇了Nh?大家應該不難理解,就是因為如果說選擇Ni,那就是鎳元素了。

新元素的發現有什么意義?

新元素的發現有什么意義呢?新元素的發現可能為尋找元素“穩定島”提供證據。現在的元素周期表只有7行,其中第7行中原子序數在93號及以上的元素都在自然界中不穩定,是人工合成的。然而核物理學家早就預言說,可能存在一個超重“穩定島”,島內元素原子的質子和中子數量超越元素周期表內的元素,但十分穩定。

113號元素的發現,意義非同一般。化學元素至此,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補充。

第2篇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元素周期表上110種元素中的90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正是這90種元素構成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與非生命,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因此,對地殼中所有元素精確含量和分布的探測,對于了解地球演化、生命起源、解決人類所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要實現對地殼物質成分的探測,首先需要解決探測技術問題:高精度地殼化學成分分析技術地殼深部物質成分的地球化學示蹤技術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技術海量地球化學數據庫管理與圖形顯示技術。其次,對地殼化學元素的精確探測,需要一套基準參考數據作為探測數據可靠性的標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按照地球化學基準網格,建立中國各主要大地構造單元不同時代地層、侵入巖和疏松物的76種元素基準值,制作元素含量基準地球化學圖,為全面地殼物質成分精確探測提供基準參考數據和圖件。在上述技術研制和基準參考值建立基礎上,通過選擇穿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和重要成礦區帶的3個走廊帶的試驗與示范,精確探測走廊帶內地殼的元素含量和時空變化,構建走廊帶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地殼地球化學模型,揭示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物質成分演化歷史和大型礦集區的成礦物質背景。最終成果表達需要一套搜索和檢索軟件,能對地球上化學成分信息(海量數據、圖像、空間坐標等)在全球不同尺度的分布進行快速檢索和圖形化顯示。類似于GoogleEarth軟件。我們暫且稱其為“化學地球”(GeochemicalEarth)。

1地殼全元素探測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地殼化學元素組成、豐度、分布和基準值研究現狀

科學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努力,對地殼物質成分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元素周期表上110種元素中的90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存在(其他為人工合成的)盡管地球化學家對地殼元素的豐度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Clarke18891908;Clarke&Washington,1924;Goldschmidt1933;Taylor,1964;黎彤和倪守斌,1990;Taylor&McLennan,1995;Rudnick&Fountain,1995;WedepohL1995;Gaoetal.,1998;鄢明才和遲清華1997)但人類至今對這90種元素在地球的分布知之甚少(王學求等,2006)。這里所說的分布包括在地殼表層的分布和地殼不同層圈的分布。

地球化學家一直在探索使用具有均一化的代表性樣品來研究元素在地殼表層的分布,并用地球化學圖來刻畫元素的空間分布。這種刻畫化學元素在空間上分布的地球化學圖為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解決發揮了巨大作用(謝學錦,2008a2008b;Garretetal.,2008)。全球地球化學基準計劃(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IGCP360)(Darnleyetal.,1995)目的就是為了盡快獲得化學元素在全球尺度的分布,并為研究全球變化提供參考基準。在全球部署5000個基準網格覆蓋整個地球陸地面積,每個格子大小為160kmX160km,落在中國的網格約500個(包括邊界不完整網格)。具有均一化特點的泛濫平原沉積物或河漫灘沉積物被廣泛接受作為全球基準值計劃采樣介質(Bolviken,1986;Darnleyetal.,1995;Xieetal.,1997;Salminen,2005)。這種次生均一化介質可以反映化學元素的空間變化特征,但它的缺陷是無法反映具有時間特性的地質演化特征。因此,要滿足對化學元素在全球時空分布和演化的了解,就需要能反映時間尺度的原生介質一巖石。

從平面上研究化學元素的空間分布在技術層面比較容易實現,而對于垂向上的分布就要構建地殼參考模型才能實現。Staudigel等(1998)提出了地球的地球化學參考模型GERM(GeochemicalEarthReferenceModel)這一模型為我們研究包括大陸地殼在內的地球不同圈層及地球化學儲庫的化學性質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張本仁等(19942003)構筑了東秦嶺地區華北陸塊南緣、北秦嶺、南秦嶺和揚子陸塊北緣4個構造單元的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一地球化學模型,RudnickandGao

    2總結了大陸地殼物質組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地殼化學成分和分布的探測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對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含量的精確測定還存在困難;②對化學元素的含量的了解較多,但對其分布了解非常有限,如中國區域化探掃面計劃,只分析了39種元素,覆蓋的面積也只有6X106km2(Xieetal.,1997);③對元素分布的了解還僅限于使用次生的水系沉積物介質,這種介質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況,還缺少對化學元素在各個時代地層和侵入巖中時空分布的了解,迫切需要能反映時間屬性的原生介質來研究化學成分在中國大陸的演化歷史和成礦的物質背景;④地球化學基準參考值還沒有建立起來,也就缺少衡量元素分布和研究未來變化的標尺;⑤對中下地殼化學成分的認識還缺少有針對性的地殼地球化學模型和實測數據。

1,大規模成礦物質背景一元素的巨量聚集研究現狀

大規模成礦作用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是必須有巨量成礦元素的聚集。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就是巨量兀素聚集的體現。Hawkes和Webb(1962)將地球化學省定義為:較大的地殼單元,其化學組分與平均值有很大差異。地球化學省是進行礦產資源的區域評價的有效方法。人們對地球化學省的認識大多是從礦床分布的密集程度以及有限的巖石和礦物分析數據而提出來的,如Peru和Chile的銅省、加拿大Abitibi帶的金省、東南亞的錫省、東格陵蘭的鍶省等。20世紀7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范圍的大規模的地球化學勘查計劃覆蓋了越來越大的地區,特別是中國區域化探全國掃面的全面開展,覆蓋面積的不斷擴大,從而使許多地球化學省,甚至更大的地球化學模式被發現(Xie&Yin1993)。

Doe(1991)提出地球化學塊體(geochemicalblock)的概念,將其解釋為“具有某種或某些元素高含量的大巖塊,能夠為礦床的形成提供物質源'但他并沒有說明如何圈定這種塊體。謝學錦院士提出利用區域化探掃面數據圈定地球化學塊體,并將地球化學塊體定義為面積大于1000km2以上的地球化學異常(Xie,1995;謝學錦和向運川,1999)。地球化學塊體實際上是大規模立體地球化學異常,即在平面上具有一系列套合的地球化學異常結構,在垂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說具有較大規模立體異常的地殼物質體(王學求和謝學錦,2000)。

地球化學省與成礦省是密不可分的,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在資源評價中能較早的圈定出 來,而成礦省或礦集區直到發現大量礦床才能確定,二者的關系更像是因果關系,地球化學省可以作為確定成礦省的地球化學依據,地球化學塊體可以作為確定礦集區的依據(王學求等,2007)。過去在使用水系沉積物圈定地球化學省,進而發現礦床起了巨大作用,但水系沉積物這種表生均一化介質,無法確定礦源層,也無法給出地球化學塊體的厚度,因此使用原生介質圈定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追蹤礦源層和進行資源量預測將更為科學。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去圈定這種立體的地球化學塊體,更為科學地預測資源量?對全國元素分布的了解還僅限于使用水系沉積物或泛濫平原沉積物做為采樣介質,這種介質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況。盡管對找礦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對深入研究中國大陸元素的時間演化歷史就無能為力。也無法知道地球化學異常源是來自于那個時代,那個地層。對地球化學省、地球化學塊體的圈定用于資源評價都是使用的表生介質,要真正圈定立體的地球化學塊體,追索礦源層還需要利用原生介質,目前利用原生介質圈定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還是空白。1.3千米深度穿透性地球化學研究現狀

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都集中在地表及不超過幾千米深度之內,因此對地殼千米深度的物質組成和時空分布的探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澳大利亞的“玻璃地球計劃(GlassEarth)”主要目的是查明1km以內的金屬礦產資源。對金屬礦而言,中國約占1/2的陸地已被盆地和各種覆蓋層所掩蓋,成為找礦的“處女地”或“甚低工作區”。據統計我國500m深覆蓋區面積約50X104~80X104km2,相當于我國已調查、勘探的陸地面積的1/5,是一片極具潛力的金屬礦產的新區或“找礦新空間”。因此對能探測這一深度的礦產資源直接信息的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找礦界都在致力于研究能探測更大深度的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統稱為‘深穿透地球化學”(王學求,1998;謝學錦和王學求,2003)。這些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包括電地球化學方法(CHIM)(Ryss&Goldberg1973),地氣法(GEOGAS)(Kristiansson&Malmqvist,1982);酶提取法(ENZYMELEACH)(Clark,1993),活動態金屬離子法(MMI)(Mannetal.,1995)金屬元素活動態提取方法(MOMEO)(Wang,1998)和動態地球氣納微金屬測量法(NAMEG)(Wangetal.,

地下水化學測量和活動金屬離子測量列入探測技術研究內容。

目前國內外深穿透地球化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是:①建立覆蓋區元素從深層向表層傳輸和分散的三維地球化學模型,為覆蓋區地球化學勘查提供理論支撐;②將探測技術擴展到盆地地球化學調查和幾百米覆蓋區;③發展專用提取試劑和技術的標準化與可操作化;④建立能適應各種復雜景觀、各種比例尺和各種礦種的技術系列。

2地殼全元素探測的關鍵技術

要實現對地殼物質成分的探測,必須重點突破地殼物質成分探測的4項關鍵技術,包括①地殼全元素精確分析技術;②深部物質成分識別技術;③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技術;④多層次海量地球化學數據管理與圖形顯示技術。

2.1地殼全元素精確分析技術

要實現對地殼成分的精確了解,發展能分析地殼中所有元素(約80個)的分析技術是關鍵。建立81個指標(含78種元素)配套分析方案和難分析樣品的精確分析技術重點是突破含碳質巖石和有機物土壤的貴金屬(金、鉑族)元素精確分析技術。配套分析方案是以現代先進的大型分析儀器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等離子體光學發射光譜儀(ICP-OES)和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為主,配合其他多種專用分析儀器及技術而組成的方法體系(表1),所有元素的檢出限、報出率、準確度、精密度等指標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2中下地殼物質成分識別技術

深部地殼物質組成研究的現有方法主要包括:①根據因構造運動抬升出露到地表的深部物質(如麻粒巖、榴輝巖、角閃巖等)②根據產于火山巖中的深部地殼包體如麻粒巖包體;③根據地球物理測深與深部巖石物理性質的高溫高壓實驗測定結果之間的擬合;④殼源巖漿巖源區地球化學示蹤法。由于以上4種深部地殼物質成分組成研究方法均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對深部地殼研究最好是各種方法相互結合,互為補充。

根據中國大陸地殼特點,不同構造單元出露的巖石類型,初步構建地學斷面的巖石組成模型;不同構造單元內各類巖石的地震波速高溫高壓實驗室測試;將實驗獲得的巖石地震波速數據與實測地震波速數據進行擬合,完善地學斷面的地殼結構一巖石

球化學示蹤研究成果,綜合限定和進一步約束區域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模型;根據獲得的不同巖石單點樣的地球化學數據,計算每類巖石單位的平均成分;在所建立的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模型基礎上,按照有關的每類巖石單位在地殼每個結構層中所占的比例,進行面積加權平均計算地殼每個結構層的元素豐度;按照每個有關結構層在整個地殼中所占體積比例,通過體積加權平均計算出地殼總體的元素豐度;根據其他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檢驗深部地殼物質成分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圖1是Wedepohl所構建的大陸地殼巖石組成模型(Wedepohl,1995),根據其代表性巖石組成,就可以獲得元素的含量,構建地球化學模型。張本仁等(2003)、路風香等(2006)以東秦嶺造山帶各類巖石實驗測定的v,,值與地震測深獲得的秦嶺地殼v,,觀察值的相互擬合為主,配合巖石變質相、深部巖石包體、殼源巖漿源區等研究,構筑了東秦嶺地區華北陸塊南緣、北秦嶺、南秦嶺和揚子陸塊北緣4個構造單元的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一地球化學模型。

1.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技術

盆地及其周邊蘊涵著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如盆地中的地浸型砂巖型鈾礦、石油等,盆地邊緣的大型金屬礦。但盆地及周邊被認為區域化探掃面禁區,覆蓋物的影響、技術條件不具備和獲取指標的單一,難以滿足對盆地及周邊資源潛力的全面了解。發展能探測盆地礦產資源直接信息的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將地表采樣與鉆探取樣相結合,建立立體地球化學分散模式,為盆地及周邊覆蓋區深部礦產資源調查提供有效方法。

對盆地千米深度探測有兩種途徑:一是利用深穿透地球化學技術,在地表快速獲取深部信息;二是利用鉆探手段,直接獲取深部樣品。

深穿透地球化學(Deejrpenetrationgeochemistry)是探測深部隱伏礦或地質體發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方法(王學求,1998)。礦床本身及其圍巖中的成礦元素或伴生元素,可以在某種或某幾種營力作用下(地下水、地球流、離子擴散、蒸發作用、電化學剃度),被遷移至地表,在地下水和地表土壤介質中形成異常含量,使用水化學測量技術、地球氣測量技術、元素活動態提取技術和電化學測量技術可有效發現深部隱伏礦信息。

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有以下幾類:①物理分離提取技術;②電化學測量技術;③活動態提取技術(MOMEO);④氣體和地氣測量技術;⑤水化學測量技術;⑥生物測量技術。澳大利亞的“玻璃地球計劃(GlassEarth)”在地球化學技術上使用地下水化學測

即使少部分地區進行了區域化探掃面工作,但由于量和活動金屬離子測量技術中國的盆地深穿透地

球化學探測擬使用4種技術:①細粒級采樣與分離技術;②金屬活動態測量技術;③ICP-MS地下水化學測量技術等;④空氣動力返循環鉆探粉末取樣技術。圖2是使用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在吐哈盆地對砂巖型鈾礦的探測試驗,可以有效探測300m埋深的砂巖型鈾礦(王學求等,2002;Wangetd.,2007)。

3全國地球化學基準網的建立

對地殼化學元素的精確探測,需要一套基準參考數據作為探測數據可靠性的標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按照地球化學基準網格,建立中國各主要大地構造單元不同時代地層、侵入巖和疏松物沉積物的76種元素基準值,制作元素含量基準地球化學圖,為全面地殼物質成分精確探測提供基準參考數據和圖件。地球化學基準值的建立,對我國基礎地質、理論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礦產資源潛力預測、大地構造劃分、地球動力學、生態與環境、農業、衛生與健康等研究領域提供準確可靠的基礎地球化學數據,對中國大陸化學元素的時學基準值研究體系,對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值的建立和最終建立‘化學地球”具有重要奠基性意義。

地球化學基準值(GeochemicalBaselines)的概念來源于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值計劃(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ProjectIGCP360)它的原意是用系統的全球網格化采樣,獲得全球地球化學基線圖,作為未來衡量全球化學元素含量變化的參照標尺。從它的原創性含義不難看出:地球化學基準值不僅以數據的形式表述含量特征(abundance),而且還以圖件的形式表述空間分布特征(distribution),它是用一組數據來刻畫元素含量的總體變化水平。這種刻畫比采用單一的豐度值能更為客觀地反映地質體或某一區域元素的含量值分布。可以是系統采集均一化介質的土壤、水系沉積物、泛濫平原沉積物等來刻畫元素的總體分布,也可以是采集不同時代的典型巖石來刻畫元素在某一特定地質體中的分布值。基準值既可以作為“點”上某種物質成分含量的基準參考值,又可以作為“面”上元素含量變化的基準地球化學圖,用于衡量元素在空分布和演化歷史的研宄’對創建全新的中國地球化自然界含量和分布的標尺。克拉克值和元素豐度不

考慮空間分布,只用數值來表達,而地球化學基準值要考慮空間分布,可以制作出基準地球化學圖,因此它既可以以數值來表達,也可以以圖件的形式來表達。克拉克值和元素豐度表述的是含量特征,而地球化學基準值不僅表述含量特征,而且還表述空間樣品地質年代表述時間屬性,因此地球化學基準值具有時空分布特征。

根據上述特點,筆者將地球化學基準值定義為:按照統一的基準網系統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在嚴格標準監控下實測元素含量,以一組數據和圖件形尺,即它不僅表示元素含量,還表示元素分布。

“全球地球化學基準計劃”(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部署5000個基準網格覆蓋整個地球陸地面積(Darnleyetal.,1995)。全球基準參考網網格(GlobalReferenceNetworkGrid,GRN)大小為160kmX160km,全球共有約5000個網格。落在中國的網格約500個,完整格子300個左右(圖3)。此次全國地球化學基準值的建立將遵循國家基準值數據密度應高于全球數據密度的原則,將每個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格劃分成4個子網格作為中國基準網格,每個網格大小相當于1個1:20萬圖幅,因此根據中國的實際和便于巖石樣品的采集以及地質解釋需要,將采用1:20萬圖幅作為中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格。中國大約有1500個1:20萬圖幅,也就是布設1500個基準網格。在每個1:20萬基準網格內系統采集有代表性的不同時代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和疏松沉積物組合樣品,總樣品量約18000件,精確分析元素的含量,建立中國大陸地球化學基準值,制作化學元素時空分布基準地球化學圖。為下一步地殼物質探測提供基礎參考數據,并為研究元素在中國大陸的時空分布奠定基礎。

4地球化學走廊帶試驗與示范

地球化學走廊帶是指沿著穿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和重要成礦區帶的地質剖面,并跨越一定的寬度,構建一條化學元素的含量和時空變化走廊。國內外尚無可借鑒的現成技術和經驗。將“地殼全元素探測技術與實驗示范”項目的其他3個課題所發展的技術(全元素分析技術、深穿透地球化學技術、地殼地球化學模型構建技術和圖形顯示技術)進行地球化學走廊帶探測試驗,為下一步地殼探測奠定技術基礎,并起到示范作用。

選擇穿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和重要成礦區帶的3條地球化學走廊帶進行試驗與示范(圖4)。3條

走廊帶總長度3300km,每條走廊帶寬度100km,

預計樣品數約14000件。通過常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精確探測走廊帶內沉積蓋層與結晶基底,不同時代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76種元素的含量和變化,構建地球化學模型,揭示大型礦集區形成的物質背景和地球化學標志。編制3條走廊帶元素時空分布地球化學圖,提供給社會使用。

4.1華北陸塊一興冡造山帶走廊帶

華北陸塊一興蒙造山帶地球化學走廊帶(約1500km)精確探測地球化學走廊帶內76種元素含量和變化,構建走廊帶地殼地球化學模型,研究華北陸塊北緣和大興安嶺大型礦集區地球化學特征和找礦標志。東海縣大陸科學鉆為起點,穿過郯廬斷裂、勝利油田、燕山造山帶、興蒙造山帶。該走廊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找礦意義。如跨越兩大地質單家16個油田中金含量最高的油田,石油中金含量可達0.132~1.06g/1(林清等,1993)。Wang(1998)發現沿郯廬斷裂存在巨大金異常帶,同時在勝利油田上方和膠東金礦上方出現Au高含量濃集中心。勝利油田金來源與膠東金礦金來源有什么關系?是因為膠東隆起剝蝕的物源沉積到渤海灣盆地帶來的高含量金,還是金是來自于深部(油金同源)?

4.2華南造山帶一揚子陸塊東南緣走廊帶

華南造山帶一揚子陸塊東南緣(武夷山一南嶺一揚子陸塊東南緣)走廊帶(約1000km)穿過武夷山成礦帶和南嶺成礦帶,精確探測地球化學走廊帶內76種元素含量和變化,構建走廊帶地殼地球化學模型,提供大型礦集區成礦的地球化學背景和找礦標志。

4.3西秦嶺一阿拉善走廊帶

第3篇

摘要 : 氧化還原反應在高中階段的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知識的教育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學化學學科知識中的化合物知識及許多重要化學元素、凡涉及元素化合價變化的反應都是與氧化還原反應相聯系在一起的。師生熟練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內容,是充分認識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基礎。

關鍵詞:化學 ;教學 ;探究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教學從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導入

初中中學生已經從物質得氧、失氧的角度學習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基礎知識,懂得了物質得到氧就是氧化反應,物質失去氧就是還原反應的固定思維模式,還能寫出一些典型的氧化還原反應:如氧化銅被木炭還原的反應,CuO +C=====Cu+CO 2 ,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反應,CuO失去氧變成Cu單質,發生了還原反應;與此同時,C結合了O生成CO 2 ,發生了氧化反應,也就是說CuO變成Cu的同時,C變成CO 2 。進而總結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同時產生和存在、是不能分開,又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那么對于這一類型的反應,我們到底是稱它為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呢?綜合本節課的主題,我們把這樣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為在在教學中又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明白到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同一化學反應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對立統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廣義定義要采用類比思想,運用已有知識

學生在初三已經學過元素化合價的的相關基礎知識,讓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升降、發生的反應、以及反應物的作用及其性質、生成的產物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如:CCO 2 和CuOCu兩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分組討論,給以適當的提示,請數位同學講出討論的結果,并結合此前查閱的資料總結出一些相關的概念的含義和概念間的關系,對學生的回答評價,回歸教材,精講概念。在氧化還原反應的新概念教學中,物質沒有得氧卻也可以稱為氧化,這是使之成為教學難點的原因之一,為突破難點可利用比較的方法突出其簡單化。

2Mg+O 2 =2MgOMg+Cl 2 =MgCl 2

Mg+H 2 SO 4 (稀)=MgSO 4 +H 2

讓學生通過比較上述三個反應,從電子得失的角度分析,Mg發生了怎樣的變化?Mg-2e=Mg 2+ ,既然Mg與氧結合叫做氧化,那么與氯結合、與硫酸根結合也叫氧化是合理的、可行的,反之不同化合物中的Mg 2+ 重新轉變成Mg,也都可以稱為還原。這樣從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討論、分析、類比,發概括出氧化還原反應的廣義定義。

三、突出氧化還原反應教學重點的科學方法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什么?――是“電子的轉移”。這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如何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掌握重點,這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建構主義認為,為了支持學習者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中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料。

對于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可以以金屬鈉與氯氣反應為例,首先引導學生分析鈉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結構特點,由于電子都有達到穩定結構的趨勢,引出鈉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層的一個電子達到穩定結構,相同的道理,氯原子容易得到一個電子也達到穩定結構,兩個離子由于靜電作用結合在一起成了氯化鈉,于是就是發生了反應。接著讓學生討論:金屬鈉與氯氣反應后,鈉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升高到+1價、氯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降低到-1價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很快可以得出結論: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原因是因為失去電子,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原因是因為得到電子。

當兩種元素的原子獲得電子的難易程度相差不大,如氫氣和氯氣反應生成氯化氫,電子的轉移情況會怎樣,怎樣才能使氯原子達到8電子的穩定結構和氫原子達到2電子的穩定結構,經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指導,最后學生明白到,由于這兩種元素的原子獲得電子的難易程度相差不大,于是雙方共用一對電子,這個電子對同時受到兩個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雙方都達到穩定結構,由于氯原子對共用電子對的吸引力比氫原子稍強一些,共用電子對偏向于氯原子而偏離氫原子。因此,從表觀上來說,氫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升高到+1價,氯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降到-1價,實質上是這個共用電子對發生了偏移。通過以上的分析,學生認識到元素化合價的升降的實質是發生了電子的得失或共用電子對的偏移。

第4篇

摘 要:高中化學高效課堂需要師生合力,共同打造。從學與教兩方面談了打造高效化學課堂的方法。

關鍵詞:化學;主動學習;全面準備

在高中化學的教學實際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課時少,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這就要求我們一線化學教師必須打造高效的化學課堂。只有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所謂高效課堂,就是教師教得高效,學生學得高效。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化學課堂呢?我認為,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形成師生的合力,師生合作打造高效課堂。

一、全面準備,做高效的老師

要想打造高效的化學課堂,教師必須首先做好高效的教學指導,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化學課堂,高效吸收知識。教師必須在上課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對所學教材的準備和對學生的準備。比如,在教學魯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節《研究物質的方法和程序》一課時,針對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教材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方法:(1)先讓學生交流研討自己已知的物質并說出研究這些物質性質的方法,進而讓學生討論,應該用什么方法研究不同物質的性質。(2)引導學生觀察金屬鈉,學會通過觀察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總結歸納物質的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觀察法的含義及內容。(3)帶領學生做實驗,研究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引領學生掌握實驗法的含義及內容。接下來依次嘗試用不同的活動和學生一起學習分類法和比較法在研究物質性質方面的不同用處。最后和學生一起歸納出四種基本的化學研究方法以及何時應用哪種研究方法。

二、主動學習,做高效的學生

學生要想進行高效率的學習,需要許多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課前自覺主動進行預習、課堂上專心聽課、認真思考、大膽提問、善于表達等習慣,還有課后及時進行復習鞏固的習慣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進行指導,當然學生的自覺行為更重要。在學習魯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章《元素與物質世界》中第三節《氧化劑和還原劑》時,學生做了以下準備:(1)對初中所學的常用的化學元素的化合價進行復習,想一想初中學過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不同含義。(2)預習課本中的氧化還原反應以及氧化劑與還原劑等。學生通過對初中所學化學內容的復習并預習了新的學習內容,師生在進行新課的時候就輕車熟路,比較容易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可以進行高效的學習,將自己的思路與老師的思路融會貫通,這樣就能實現教師高效的教,學生也能進行高效的學習,進而構建成高效課堂。

什么是高效的化學課堂,我們無法確定一種具體的模式,但是高效課堂必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師生進行最大化的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都處于最佳狀態,課堂效率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不斷的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第四中學)

第5篇

服裝除了御寒、遮羞、保護、異性吸引等作用之外,還作為一種人群區分的符號而存在。例如先秦時期冕服中的十二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人群區分的標志,那時服裝是作為區分地位等級而存在的。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服裝同樣作為人群區分的符號而存在。特殊職業的服裝如警服、消防服以及工人的工作服等,分別在色彩、款式、面料以及圖案上做特殊的設計以區別于日常生活著裝。一套服裝給人視覺沖擊力的第一要素是圖案、它直接影響著購買者對這套服裝的第一印象。即:服裝好不好,主要看圖案。圖案是情侶裝設計的核心部分。本文主要根據法國當代著名文學思想家和理論家——羅蘭•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來講術情侶裝的圖案設計方法。

語言結構的多樣性

語言結構就等于語言(Language)減去言語。即語言結構是一種系統性的大范圍的一種類型,而語言是其中的一個具體形式。沒有言語就沒有語言結構,沒有語言結構也就沒有言語。在書寫的服裝中,即在時裝雜志用發音語言所描述的服裝中,可以說并不含有“言語”;“被描述的”服裝絕對不相當于時裝規則的一次個別的實現,而是相當于記號和規則的一個系統,即在其純粹狀態中的一種語言結構。符號學原理中語言和言語主要研究的是語言和言語之間的關系。在情侶裝圖案設計中,圖案的語言主要是指造型、色彩、工藝以及構成等方面。一件服裝的圖案造型語言不僅僅要考慮到圖案中的點、線、面這種最基本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這些元素如何關聯成新的語言結構。目前的情侶裝設計中,沒有考慮到語言結構的多樣性,僅僅是在追求情侶裝圖案的對稱性以及一致性。對于設計師來講,每一種風格的圖案都有其不同的語言構成形式,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在情侶裝圖案設計中的語言結構中是以如下方式被構成的:1.按照圖案諸部分之間的、如造型或“細節”之間的一種對立關系,它們的變化將引起一種意義上的改變。如化學元素中苯環這個符號(如圖3.1-1),它本身的含義是代表一種化學元素。但是在經過了圖案的修改與重組(加入其他圖形以及顏色與之搭配)之后便產生了新的含義——在情侶裝中以一個卡通人物的形象代表情侶彼此。圖3.1-2中圖案背面的文字則代表彼此之間的稱呼。2.按照主導情侶裝圖案各個細節部分的結合規則,如面積、大小、位置、比例(主要講究的是它們之間的對比關系)。在平面自由構成中,一般把最精彩的內容放置于最顯眼和最重要的位置,其形象也會根據需要占據畫面的大片面積,或者比例調節擴大到足夠大的程度,以便吸引人的眼球,達到形成視覺中心的目的。當主體關系確定以后,有關于渲染陪襯畫面氛圍的形狀答小一定要與主體形成主次對比,不能喧賓奪主,要懂得取舍。這樣才能突出圖案整體要傳達的意思,從而為情侶裝的設計增加設計感。

情侶裝圖案設計中的所指和能指

所指和能指是語言學上的一對概念,是記號的組成部分。能指意為語言問題的聲音、形象;所指則是語言的本身。按照語言學家或者哲學家們的劃分,人們試圖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東西叫所指,而語言實際傳達出來的東西叫能指。在情侶裝的圖案設計中,圖案本身表達的含義是符號學理論中的能指。而設計者借用圖案表達的含義則是圖案的所指。在情侶裝圖案設計中圖案的所指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在情侶裝圖案的設計之前需要對情侶裝的主題有一個準確的定位(穿著人群、穿著動機、穿著需求等),圖案應該具有故事性,能夠傳達一定的寓意在里邊。在情侶裝圖案設計中準確的把握好圖案的能指意義并合理的運用好圖案的所指意義是圖案設計的關鍵。情侶們更重視他們之間情感的傳遞與表達,圖案的所指意義則恰好滿足了這一點。

語言結構的系統性(組合段與系統)

任何一種事物都有一個自己的系統。服裝設計是一個大系統,包含了情侶裝設計。情侶裝設計中的圖案設計也是一個小系統,其中色彩、造型、材質是組合段。情侶裝中,從年齡段看情侶裝系統,如:青年情侶裝、中年情侶裝、老年情侶裝。情侶裝圖案設計中的系統性體現在男、女服裝圖案主題的一致性,情侶裝圖案設計中男裝和女裝圖案在設計主題中保持一致,在設計細節中體現差異,即:圖案設計的縱向系統中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橫向系統中是并列關系。以卡通圖案情侶裝(如圖1)設計為例:圖案總體為卡通風格,而男裝與女裝的圖案屬于卡通風格,男裝圖案與女裝圖案在細節上有所差異。

直指和涵指

直指和涵指是符號學上的一個概念,在情侶裝圖案設計中這種方式同樣適用(圖3.4-1)。如圖3.4-1中的圖案屬于文字與圖案結合類,圖形的選擇了條形碼這樣一種特殊的具有標志性作用的圖形,情侶雙方共同擁有的圖案,是這套情侶裝的核心屬于表達平面(E),這套服裝中的文字部分則屬于內容平面,其意指系統則是文字所傳達出來的信息。也就是說,在情侶裝的圖案設計中應該包含表達平面和內容平面。

總結

第6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B-0022-01

一、引言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被動地學習,鮮有主動的學習行為,學習效率不高。概念圖作為一種綜合、系統的學習輔助方法,既能幫助學生整合各章節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興趣。這里介紹概念圖的一些基本知識和教學意義,并舉例說明如何運用概念圖的方法對高三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復習。

二、概念圖的基本知識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Novak和Gowin就提出了概念圖的概念。概念圖是一種以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為基礎,并能很形象地表達知識概念結構的關系圖解,也被稱作概念地圖或者概念構圖。它通常由一系列的連線、圓圈和方框構成,圖上標有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概念圖主要有四個特征:概念、命題、交叉連接和層級結構。它一般分為三類:限定型概念圖、引導型概念圖、創造型概念圖。

在制作概念圖時,一般先要確定相關的概念及核心概念,然后排列各個概念的順序,進行各級連接,在后期復習中往往還需要進行修改和完善。在確定所選的概念時,可以先明確一個核心概念,然后再找與之相關的其他概念,必要時可以列出一張記錄表格。排列概念順序時,可以根據表格中的數據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將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放在頂層,其他概念按其概括性的大小從上到下依次排列。連接概念時,先要將它們按照知識領域進行分類,把每一對相關的概念依次連上,并在連線上標注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在節點旁還可標明具體事例,這樣即使概念之間的關系很復雜也能有所明示。交叉連接是判斷概念圖好壞的一個標準,它能表示不同知識領域各概念之間的關系,能鍛煉學習者的橫向思維及創造性思維。通過以上步驟可以基本確定一個概念圖的雛形,以后隨著學習的深入還要對它進行修改和完善。因為學習者在不同的時段對知識會有不同的理解,好的概念圖需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比較完善。

三、概念圖的教學意義

概念圖能把化學知識進行高度的濃縮,以層級結構的形式清晰地表現出概念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體現意義建構學習的真諦。它還是一種檢查、修正和完善化學知識學習的工具。

對于教師備課來說,概念圖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它能簡潔明了地將教學內容直觀地顯現出來。化學知識比較零碎,學習起來感到比較枯燥,學生常常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記憶,效率較低。教師制作一個簡明扼要的概念圖,就能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易于理解的知識網絡,不但能使他們容易記憶,更有助于他們理解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區別,同時還能實現化學概念的“移植”,使他們在以后的知識學習中能自己構建概念圖。研究表明,通過概念圖的輔助學習,學生更容易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主要表現為:能對已學過的概念進行概括,能辨出反例,能找出某概念的上位和下位概念及其之間的組合關系;能找出與某一知識的概念對應的其他相關概念,并能解決實際問題。所以說,與歸納要點法和知識圖框法相比,概念圖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Hemh認為,認知方式是個體對外部環境穩定平衡的知覺形式和概念歸類模式,是人們對于所感知的各種事情的處理策略。在用概念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主要采用的是規則式的學習認知方式,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則是依靠記憶來學習,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系統地思考概念之間的關系,學習缺乏聯系性,方法機械而低效。概念圖如今在國外已被認為是一種幫助學生認知的有效工具,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

四、概念圖在元素化合物復習中的應用實例

第7篇

關鍵詞: 博雅教育 化學學科 獨特美

南京市第九中學的校訓之一是博雅尚美,在我校學生課內課外吸收大量知識的基礎上,會欣賞各個學科的獨特之美,對學生獲得知識、鞏固和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推進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泛泛地告訴學生學科的美,不如教會學生如何欣賞各個學科的獨特的美,從心里喜愛學科的美,產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的動力,獲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南京市第九中學“新博雅教育”,旨在培養“廣見識、雅氣質、會思想的人”,是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對“博雅教育”的繼承與發展。本文以高中化學學科為例,從三個方面探討屬于化學學科的獨特美,引導讀者學會欣賞化學的美妙之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門捷列夫提出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大大促進了化學發展。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科學,在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化學是創造新物質的科學。

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化學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化學的獨特的“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化學用語的簡便之美;(2)化學實驗的操作規范性和實驗現象多樣性之美;(3)化學學科中守恒思想的嚴謹之美。學習化學知識,不僅能培養學生不斷進取、發現、探索、好奇的心理,而且能激發人類對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化學是一門是實用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等學科共同成為自然科學迅猛發展的基礎。化學的核心知識已經應用于自然科學的各個區域,化學是改造自然的強大力量的重要支柱。化學家們運用化學的觀點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問題、糧食問題、環境問題、健康問題、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等。

生活中的四要素: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普及化學知識就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化學學科的美有很多,筆者認為主要從三個以下方面學會欣賞化學之美。

一、化學用語的簡便之美

化學用語是化學學科用來表示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化學變化的專用符號,也是學習化學學科的重要工具。化學用語語言簡練,含義豐富,表達準確,全球通用,便于溝通。

常用的化學用語有:元素符號、核素、化學式、分子式、離子符號、原子結構示意圖、核素表達式、電子式、結構式、核外電子排布式、化學反應方程式、離子反應方程式、電離方程式、電極反應方程式、熱化學反應方程式等。

1.欣賞方法

“”表示原子核,圈內“+”號,表示質子所帶電荷的是正電性;圈內數字“12”,表示核內12個質子;圈外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所夾的數字為該電子層容納的電子的數目。鎂原子有3條弧線,表示它共有3個電子層。

原子結構示意圖不僅可以表示中性原子,還可以表示帶電的原子――離子(包括陽離子和陰離子)核外電子排布的情況。構成原子的結構粒子之間的數量關系

①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②質子數=核電荷數=原子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注意:質子數、中子數決定原子種類(同位素),質量數決定原子的近似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核電荷數)決定元素種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決定整個原子顯不顯電性,也決定著鎂元素的化學性質。

化學思維的一個最重要思想是: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結合鎂原子結構示意圖,就可以推測鎂原子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元素的主要化合價、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堿性、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等。

化學用語在化學學習、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的作用與價值是獨一無二的。

2.表示物質之間化學變化和物質的化學性質

用化學式表示鈉及其化合物之間轉換關系,簡潔明了,一目了然。如圖所示:

二、化學實驗的操作規范性和實驗現象多樣性之美

1.化學實驗操作的規范性

儀器的選用和組裝,試劑的狀態和用量,操作的順序和時間,實驗現象的觀察,尾氣的處理,儀器的清洗方法、試劑的儲存等都有嚴格要求和規則。化學實驗規范性操作,是化學實驗安全的有力保障,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實驗儀器和實驗步驟,是完成實驗的基礎。

2.化學實驗現象的多樣性

化學反應時,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在反應前后都可能發生變化,有時還有火焰及其顏色變化,有的實驗還伴有聲響、煙霧等現象。美妙的化學實驗現象不僅能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反應的現象中色、態、味的變化,與參加反應物質的量和反應條件密切聯系。正確觀察實驗現象是得到實驗結論的有效手段,實驗各個環節的有機組合才能確保實驗的完美。

三、化學學科的嚴謹之美

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除了遵循一定性質變化規律進行質的轉變之外,在數量上也有緊密聯系,主要遵循三大守恒規律。簡單地歸納為:(1)化學反應中得失電子守恒;(2)化學反應前后原子守恒即質量守恒,也稱為物料守恒;(3)在電解質溶液或離子化合物中陰、陽離子的電荷守恒。示例如下:

1.電荷守恒

在電解質溶液或離子化合物中,無論存在多少種離子,陰離子所帶負電荷數的總和一定等于陽離子所帶正電荷數的總和,即電解質溶液是呈電中性的。

2.質量守恒

質量守恒定律是指,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1],微觀上是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不變。

3.電子守恒

化學學科的美妙之處有很多,本文僅介紹其中的三個方面。化學學科發展前景誘人,它在保證人類的生存并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利用化學生產化肥和農藥,以增加糧食的產量;利用化學合成藥物,以抑制細菌和病毒,保障人體健康;利用化學開發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利用化學綜合應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以使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2]。

目前,化學知識的應用廣泛,日益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系,它是一門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為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會欣賞化學知識,我們沒有理由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學知識。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初中,化學用語,教學策略

語言是思維的直接表現。化學工作者們常常會利用化學符號語言來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因此掌握化學符號語言是化學工作者們的基本技能。而對中學化學教學而言,化學用語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基礎組成部分,是學習好化學的重要工具,也是初中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分化點,是學好化學的關鍵。而對初中化學教師來說,研究化學用語教學是教學實踐的需要。對于剛接觸化學的初中學生而言,在還沒找到學習化學知識的科學方法時,就要學習很多化學用語,確實有點困難。再加上化學用語本身很抽象枯燥,就成為初中化學學習的難點內容,導致大部分學生因此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

一、“化學用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這幾年的化學教學,我發現目前中學生對化學用語的學習運用存在很大的問題,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對化學用語掌握的不夠準確。化學用語是一套簡明、嚴密、通用的化學符號系統,是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學生要準確地掌握化學用語,并且會寫、會讀、會用化學用語。然而,學生往往是模棱兩可地完成化學用語的學習,化學用語掌握準確程度降低導致成績出現分化。

第二,對化學概念形成的缺乏制約了化學用語的規范化使用。學生只有充分理解化學用語的概念,才能認識化學用語的規范化使用。化學元素符號、化學式與化學方程式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含義和用途。但是,能夠真正理解和運用元素符號、化學式與化學方程式的學生也占少數,最終導致成績分化。

第三,學生自覺學習化學用語的積極性差,只有很少的學生能做到課前預習,課后總結,學生自主學習化學用語的能力普遍較低。

二、“化學用語”的教學策略

中學教材中化學用語的主要包括: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等。

1、元素符號是化學用語組成的基本單位,也是初三學生首次接觸的化學用語,準確無誤的記住27種元素的名稱和元素符號是學好化學的關鍵。所以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既能夠讓學生記準元素名稱和符號,又不會讓其失去對化學的興趣。在元素符號學習階段,應采取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提前感知,分散式記憶。一兩節課就讓學生記住27種元素名稱和符號確實困難,教師應當提前讓學生感知元素名稱和符號,分散記憶降低難度,輕松的學習,提高對化學的興趣。如在每節課結束后給學生留一到兩個元素名稱和符號,在下一節上課前檢查記憶情況。其次,完善元素相關知識,整合記憶。在正式學元素這一節內容時,學生基本上熟記了27種元素名稱和符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元素的知識,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通過這樣記憶,就可以使學生原本零散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學生津津有味的讀著這些順口溜,既激發了學生的興奮點,又掌握了化學知識,一舉兩得。最后,及時糾錯,區別相似的元素名稱和符號。教師在課上設計一些學生容易寫錯的元素名稱和符號進行小組檢測,提高學生的準確率。

2、化學式是由元素符號和數字組成,對初中生來說,記憶化學式要比元素符號困難,而且容易忘記。在化學式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化學式特點和學生的接收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測略,完善學生化學式的知識體系。在化學式的學習階段采取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逐節滲透,循序漸進。從學生的第一節化學課開始,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出教材中出現的熟悉物質的化學式,并要求學生記憶,教師隨時涉及隨時考查,學生隨時記憶書寫。這樣循序漸進的積累,當進行化學式教學時,學生基本記住常見物質的化學式,自然輕輕松松地掌握化學式,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完善化學式相關知識,整合記憶。為了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化學式是物質組成的真實反映,教師要從宏觀和微觀方面講解化學式的意義。化學式所表示的意義可編制成順口溜:“化學式有意義,宏觀可表物質,也可表物質組成;微觀可表分子,也可表分子構成;數字放前面,只表分子個數”。

第三,強化組合規律,注重化學式的讀、寫。對學生來說準確書寫化學式比讀難,往往讀與寫脫節。

最后,及時強化刺激,加深記憶。剛開始學生書寫化學式有點慢,會有意識別不同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但經過反復多次書寫,學生書寫速度和準確度會大幅度提升。

3、化學方程式是初中化學用語中最難掌握的知識點。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內容是環環緊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教材的編排順序,為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打下堅實的基礎。化學方程式是以實驗為基礎,將客觀化學反應抽象為具體的符號表達式。通過實驗“激發學生興奮點”,讓學生變得樂學。在化學方程式學習階段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以實驗為基礎,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和抽象概括能力。 化學反應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那么在實驗中,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能夠概括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再依據質量守恒定律,采用多種配平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具體方程式來講解方程式的配平。配平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最小公倍數法、奇數配偶法、觀察法、定1求系數法、歸一法等。教師可以將方程式書寫過程可概括為:“一寫、二配、三標注”。

其次,注重化學方程式書寫訓練,規范要求,形成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和條件,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逐漸形成熟練的技能。

第9篇

1.1語言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語言智能指用語言表達、欣賞語言內涵以及發散語言思維的能力,化學教學中語言智能的開發目的在于明確化學相關術語含義、掌握以及恰當地應用,從而為其他智能的發展作鋪墊。在化學教學中語言智能的運用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對化學原理、概念、術語、符號、實驗儀器的名稱以及化學現象過程運用口語或書面語進行正確表述,例如化學式、元素符號、化學反應方程式、酯化與水解、氧化和還原、燒杯、蒸餾、過濾等;另一方面,將自身對化學現象的分析與推測通過與他人之間的交流表達出來。中專化學教師可以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切入,例如,將與化學有關的科學發明小故事與學生分享,組織課堂讓學生討論對當代化學成就的感想,引導學生閱讀化學科普讀物以及布置科技論文的作業等,將聽說讀寫有機地滲透到化學教學環節之中。

1.2空間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化學教學中的空間智能的開發主要包括:試劑的鑒別、實驗儀器的組裝、混合物的分離等實驗操作;分子結構、原子結構、有機分子結構等化學物質結構。空間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主要通過能夠顯示微小或者復雜事物與過程的模型來表現,建立模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抽象事物,如圖表、圖畫、多媒體圖像甚至綠豆、鐵絲、棋子、牙簽、橡皮泥及火柴等材料。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概念中的相關結構來制作CH4、C2H4以及H2O等分子模型,還有計算機輔助教學展現動畫等多種各具特色的表現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還能夠以直觀生動的形象幫助學生活躍思維、開發空間想象力,進一步地讓其了解化學物質的結構特點,從而有效地對知識進行二次鞏固復習。

1.3邏輯數理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邏輯數理智能指對邏輯結構理解、發散思維的能力,其核心是運用邏輯推理來發現與解決問題,主要表現為人對事物關系的對比、因果、運算及推理等。在中專化學教學中,邏輯數理智能的開發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題意及掌握問題的實質。化學教師可以適時采用蛛網圖來進行知識的匯總、用矩陣圖來進行相關知識的比較、用概念圖構建知識間的關系,進而學生能夠利用相關圖表進行歸納、比較以及總結,整理所學知識。除此之外,在化學實驗中,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對比與分析也能拓展其邏輯數理智能,例如,在HCl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實驗中,主要探討H離子、Cl離子以及H2O分子之間是何種粒子使得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問題,運用排除法可以通過在紫色石蕊試液中相繼加入蒸餾水、NaCl以及HCl方法先后排除H2O分子以及Cl離子的可能性,進而得到是H離子將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結論,這一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多次觀察實驗情況的變化能夠得到最終結果,并能夠推理出在氫氧化鈉溶液中,Na離子、OH離子以及H2O分子之間是什么粒子能夠使得無色酚酞試液變紅的結論。因此,化學教師在教學之中通過將學生從被動向主動進行轉化并引導其進行科學的觀察與推理,能夠有效地開發學生的邏輯數理智能及提升化學知識水平。

1.4觀察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中專化學教學中重視學生觀察化學現象,發現問題以及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觀察能力不僅僅指觀察實驗以及記錄現象的能力,還包含了化學變化的感受以及對抽象物質空間結構的觀察與認識。中專化學教學注重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因此,觀察智能的開發要求學生將化學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觀察智能來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加以解釋。例如,在緩沖溶液的課堂教授中,可以聯系到人類生理方面,人體血液的pH值介于7.35~7.45之間,當pH大于正常范圍時肌體發生堿中毒,當pH小于正常范圍時肌體則發生酸中毒,血液是一種特殊的緩沖溶液,它能夠有效地避免人類體內營養物質代謝所產生的以及人體從食物中攝取的堿性、酸性物質進入血液之中后引發中毒,源于血液能夠對抗外來的少量堿性與酸性物質,再配合腎與肺的調節作用,從而保持血液正常的pH值。通過這一緩沖溶液的講述,學生在學會了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了解醫學常識,進而加深化學實用性與重要性的認識。除此之外,化學實驗中觀察智能的運用也十分重要,科學合理的觀察方式是完成實驗的有力保證,也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有效手段。

1.5音樂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在中專化學教學之中音樂智能主要表現為藝術與美的教育,音樂智能的核心是對韻律與聲音的敏感度。化學課程中有許多與美息息相關的素材,如實驗之中的反應之聲,點燃氯氣與氫氣的混合氣體所發出的劇烈聲響、金屬鈉與水反應時產生的絲絲聲響等。與此同時,化學元素歌訣記憶法也是音樂智能開發的表現方式,其音韻節律可以使學生朗朗上口進而容易記憶,如元素的化合價記憶口訣:化合價實質應認清,金正非負單質零;化合物里有正負,正負總價和為零;許多元素有變價,條件不同價不同;一價氟氯溴碘氫,還有金屬鉀鈉銀,二價氧鋇鈣鎂鋅,鋁三硅四都固定,抓氮變價要注意,一二銅汞又三金,二四碳鉛二三鐵,二四六硫三五磷。傾聽反應聲音及化學元素歌訣記憶法等音樂智能輔助化學教學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音律變化,不僅能夠準確地反映化學物質的科學的音韻規律,還能夠使學科產生直觀的美感,進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音樂智能的開發還可表現為在化學課堂中運用適當的音樂配合教學相關內容來渲染學習的氣氛,從而有效地緩解學生的用腦緊張及提升其學習效果。

1.6運動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運動智能主要是指人身體的平衡、協調能力以及運動中的速度、力量與靈活性等,表現為用身體來表達情感、思想的能力。運動智能的開發主要通過活動課來讓學生積極融入于活動之中,學生再以運動的方式將獲得的相關信息進行內化處理,從而使左右大腦同時進行工作以促進其身心健康與運動智能的協調發展。運動智能在中專化學課程中則主要表現為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其目的是將蘊含于化學實驗設計中的理論思考通過實在的操作方式表現于具體的感性實踐活動之中。例如,在金屬與酸的反應中,化學教師可讓學生先自己動手做實驗,觀察Zn、Mg、Al、Cu、Fe等五種金屬與酸反應的不一樣現象:Zn與Al反應較快,Mg反應最為迅速并且伴有明顯的放熱現象,Fe反應速率較慢且表面有氣泡產生,Cu則沒有反應,然后結合金屬的價格提問若要制取氫氣應該選擇哪種金屬最合適,通過綜合的分析,學生能夠得出結論即用Zn制取氫氣最為合適。通過親自操作化學實驗,學生的動手智能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1.7自知自省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自知自省智能是人們準確地構建自我感知以及運用知識來指導與規劃自己行為的能力。中專化學教學之中許多方式能夠開發學生的自知自省智能,以化學實驗教學為例:首先,學生在掌握基礎實驗技能的前提下準備好實驗所需儀器與試劑;其次,學生進行自定合理的實驗方案,有意識地認識到自身智能活動的過程;再者,教師在旁對學生實驗進行相關指導工作,并針對學生所提問題做出相應的解答及糾正操作之中的錯誤之處,學生再通過反省來對自身的智能活動進行調整;最后,在實驗結束之后,教師應組織全體學生對此次認知活動發表見解以檢查及評估自知自省活動的效果。人類認知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而自知自省則是促進這一循環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有計劃地加強學生自知自省智能的開發。

2結語

第10篇

關鍵詞:雙語教學;探究性學習;概念教學

在我國很多的城市學校都實行了雙語教學模式,尤其是對一些國際學校,他們要培養的人才是直接就讀國外學校的學生。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掌握和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更要注意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這是為學生未來的學業做打算,在為學生的國外學習打基礎,所以在教學中采用雙語教學制。在這樣的背景下,怎樣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怎樣將國內外的教學有效銜接。下面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正確領會雙語教學的深刻含義

所謂雙語教學就是在某個國家和某個地區因為兩個民族的同時存在,需要在兩種文化背景下進行學習。一種是基本的語言也就是母語,一種是后天習得的另一種語言。在我們學校里,雙語就是指漢語和英語。用雙語進行化學教學,是我們這種特殊學校的特點。將英語直接應用于化學學科的教學中,將英語的學習與化學教學一同進行,使學生既獲得了外語知識,也獲得了化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我校的辦學特點。我校學生畢業之后的學習路徑是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歐美國家,所以,對于學生的化學學習,知識的獲得是目標,但是語言能力的提高也是教學的主要目的。

二、高中化學雙語教學的創新

在世界大同的理念中,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官方語言被國際社會廣泛應用,成為一門重要的官方語言。在我國,很多大城市都把雙語教學作為自己學校的辦學特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實施英語教學,預計學生高中畢業后就可以直接用英語交流。在實施雙語教學中,重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聽說讀寫能力培養方面下大工夫,讓學生擁有用英語思考和學習化學的能力。雙語教學在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中,其積極的意義是非常大的。首先是教師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英語學習的實際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可以迅速提高英語學習的能力,交流能力和寫作能力乃至于思考能力,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學生整日沉浸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他們的英語交流能力會很快發展到一個新水平。

三、高中化學雙語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雙語模式的化學教學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思維方式,不能期望學生一蹴而就,要具有一定的漸次性。對于馬上就要出國讀書的學生,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直接影響他們在國外求學的效果。所以這部分學生的雙語學習更為重要。比如,在化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資料的搜集,從而實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模式是和國外有效銜接的模式,使學生出國后能盡快融入國外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設疑問難的機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學習化學元素周期表,我給學生介紹常見的元素名稱和符號,先用母語后用英語介紹。學生有人提出疑問,鐵的英語是iron,為什么要用Fe來表示呢?我把這個富有思考的機會留給了學生,讓學生尋找所有和鐵一樣的、符號與英文名稱不吻合的例子。學生在尋找中發現銅、金、鉛、汞等,學生感到很好奇,我提示學生,他們可以從這些元素發現的歷史看出結果。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生的思考和研究性學習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雙語教學中化學概念的探究性學習

高中化學的概念性教學是化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構成,在雙語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具有更高的教學視角,高屋建瓴地指導學生的學習。比如在綠色化學的教學中,我設法引導學生關注世界、關注科技的發展,將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成果介紹給學生,并且能夠結合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化學概念的探究性學習。

如結合酸雨、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環境問題的探究,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從而形成綠色化學的概念,即是一門從源頭上阻止污染的化學。綠色化學要用科學技術減少那些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產生損害的化學產品,比如那些化工原料、清潔劑、試劑、催化劑等。使學生明確國外所說的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綠色化學。學生了解這些內容后,進一步延伸教材內容,綠色化學應用的原則中原子經濟性的概念。這樣實施教學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意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雙語教學模式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高效性的措施必須要體現創新和研究,探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更是必須的。這是學生未來學習環境的需要,所以注重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學習,是雙語教學的目標之一。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和認真對待。

參考文獻:

[1]楊宇嬰.有機化學雙語教學的實踐和探索[J].廣州化工,2011(13).

第11篇

關鍵詞:油液診斷 光譜分析 鐵譜分析 理化性能 故障診斷

中圖分類號:F2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5-292-02

設備故障診斷是設備管理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是一種了解和掌握設備在運行過程的狀態,確定其整體或局部正常或異常,早期發現故障及其原因,并能預報故障發展趨勢的有效方式,其主要分為油液監測、振動監測、噪聲監測、性能趨勢分析和無損探傷等診斷技術方式。在設備故障診斷中,如果單純從振動、升溫、噪音等方面進行監測分析時,故障往往都已發生,對判斷故障原因及部位不夠準確,有時需停機檢查才能找出故障原因,但是油液診斷技術便可做以預知性的維修,及早發生現故障隱患,及時排除或早作準備,減少損失。

許多人對油并不了解,僅把油認知為只是針對齒輪軸承等部件的作用,出現問題只需更換新油便可解決,往往把可通過油診斷分析就能確立解決的事情從機械的角度去考慮,結果徒勞無功,延誤設備修整時間。實際上油從設備內部流過并流經各個運動著的中心部位,它本身不斷降解老化,同時也夾帶各部位的磨損顆粒、碎屑、泄漏物質等。因而完全可以從油使用狀態或品質中得到關于油本身及設備機械狀態的更及時更準確的信息,只要設備出現重大異常情況,都會在油品的各項指標變化中得到反映。因此以油液診斷技術作為設備故障診斷的主體,是設備故障診斷技術的首選。

一、油液診斷技術

那什么才是油液診斷技術呢?所謂油液診斷技術是指根據油在使用中的變化預測設備故障及尋找故障原因,以油作為設備故障診斷技術的主體,同時與其他幾種監測方法相結合對設備故障進行診斷的一種技術手段。從油著手的診斷技術內容包括:油物理化學指標變化;油在機體內生成沉積物;油顆粒污染度檢測(磨損顆粒,泄漏介質)等。其中油顆粒污染度檢測是油液診斷技術最主要的方面,主要采用的是發射光譜技術,是對污染油液的化學成分及性能的準確測定,目前中原油田采用的是理化性能監測與M型發射光譜及鐵譜技術相結合,針對油田用往復機械(發動機、壓縮機)、齒輪箱故障進行監測診斷。

二、光譜分析技術

通過對油中所含顆粒物作精確的實驗室分析,可以從中獲得關鍵性的信息,從而設計并制定出預防性維護和整修措施。而M型發射光譜滿足了這一方面的需求,它可以針對溶于油中的最小顆粒進行鑒別,大多數為8μm或更微小的金屬。我們采用的光譜儀是美國SPECTROIL公司生產的原子發射光譜儀,它能在30秒鐘同時分析出19種元素(鐵、鉻、鉛、銅、錫、鋁、鎳、銀、硅、硼、鈉、鎂、鈣、磷、鋅等)的成分和濃度值,通過分析油液中的金屬磨粒、化學元素成分,對比不同時期在用油品中金屬含量的增加程度,了解設備的磨損情況。油中關鍵元素變化產生原因見表1。

三、鐵譜分析技術

單純地使用光譜分析也有所不足,微小顆粒的含量是隨著設備運行時間的延長而連續增加,一旦更換了油品,整個過程又需要重新開始。但鐵譜技術又彌補了此項缺陷,鐵譜分析主要是研究10μm以上的較大顆粒。通過鐵譜分析,可以按照大小、數量、顏色、形狀和化學成分,對油品中的磨損顆粒和雜質進行分析。只要設備處于正常的磨耗,則顆粒的數量會保持在相對恒定的狀態;而一旦進入磨損狀態,顆粒的數量和體積則會急劇增加,排除磨損開始的時間點被發現過晚的情況。

幾種分析技術的結合,就可以有效推斷出是屬于齒輪磨損還是軸承磨損;還可以區分出因不同外界影響(如竄氣,進污水)而造成的污染顆粒和化學成分的突變,而更準確地預測故障的原因和部位,更全面地監測設備運行情況,及早發現并排除故障隱患,減少損失,大幅提高設備故障診斷的預知性、準確性和及時性。

表2是通過分析對設備故障診斷簡單提示:

四、事故實例

在進行油液診斷技術的研究工作的同時,我們也做了許多油的質量跟蹤工作,根據設備的動態監測進行油液分析及時發現設備存在隱患。針對不同的監測對象,有選擇性的聯合運用幾種油液監測手段,例如壓縮機這種具有多種磨損形式的動力機械,就需聯合應用光分析技術、鐵譜分析和理化指標進行監測,比單一使用一種方面有效。以下便是使用油理化指標分析、M型發射光譜儀、分析式鐵譜儀進行故障診斷的實例。

事例一:從2008年3月到2009年9月,我們采用油液分析技術對36套天然氣壓縮機組共63臺設備,進行與磨損狀態研究,共監測天然氣壓縮機組油樣390份,出具監測報告390份。其中發現壓縮機組存在異常隱患30臺次,需要停機檢修12臺,實際停機10臺。

2009年2月,在對中原油田某廠送檢的2#天然氣壓縮機油進行監測過程中,發現2#天然氣壓縮機在用油中銅和鉛元素含量異常變化,濃度和梯度都超過了界限值,落入異常磨損區域。經過詳細分析,確定2#壓縮機含銅和含鉛部件發生了嚴重異常磨損,應立即停機檢修。天然氣壓機主要磨損無素來源見表3。

2009年2月13日,現場設備管理人員對2#天然氣壓縮機進行了停機檢修。檢修發現,2#天然氣壓縮機主機油泵的兩個銅墊片脫落,兩付連桿瓦中,一付已經嚴重磨損,止推瓦和甩油環已破碎,而且在曲軸箱油中可以見到明顯的銅屑。由于預報準確、及時,現場設備管理人員采取措施有效,避免了事故的進一步發展,消除了曲軸斷裂、壓縮機爆炸等惡性事故隱患,保障了壓縮機和人員的安全。

在監測中我們發現,冷卻液泄露的情況在天然氣發動機上發生的較多,而對于天然氣壓縮機,冷卻液的污染程度不太明顯,發生的也很少。對于天然氣壓縮機的污染,主要是由雜質和燃氣所引起的,特征元素為硅元素,硅元素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元素,它既包含著雜質污染信息和燃氣系統故障信息,同時,在某些天然氣油中,還具有添加劑元素的身份。

我們把這些信息及時反饋到現場,現場設備管理人員根據我們的建議,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了壓縮機組事故的發生和發展。

事例二:中原油田某廠輸氣區的3#天然氣發動機,光譜分析發現銅元素濃度值偏高,采用鐵譜技術,制作了譜圖。這是一個銅切削磨損顆粒,因為受到高溫的影響,邊緣已經出現回火藍色,顯示摩擦副工作溫度過高,已發生異常磨損。

事例三:在某廠送檢的7#壓縮機油樣中,發現鉛元素、鋁元素的濃度值和梯度值超過了異常界限值,說明壓縮機含鋁、鉛的運動部件存在異常磨損,我們給現場設備管理人員發出了預警維修建議,在該壓縮機中,十字頭瓦、襯套材料中含有鋁、鉛成分,因此,重點檢修部位應為十字頭瓦、軸承瓦。

經過現場設備管理人員檢修發現,十字頭瓦嚴重磨損,更換了十字頭瓦、隔離室。檢修后,鋁元素濃度值、鉛元素濃度值恢復正常,為生產單位預防了一起安全事故。

從以上幾個事例可以看出,在對天然氣壓縮機組在用油進行監控中,我們為使用單位提出了安全措施意見,意見采納率達到80%以上。被監測的36套天然氣壓縮機組沒有發生一起特、重大安全事故,消除了多次事故隱患,故障發生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保障了天然氣壓縮機組安全、可靠運轉,有效地支持了油氣生產,社會效益顯著。

總的說來,在設備故障診斷中,通過油液診斷分析可得到更多更及時和更深層的信息,若再加上間接有關及雖無關但從油的變化覺察到的則幾乎可覆蓋全部,尤其對事前和事后設備故障原因分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機械設備的故障診斷過程中,油液診斷技術起到了主導作用,對確保設備安全運行,節省維修費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

第12篇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前導入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大力改革,在新課標的影響下,高中化學課開始注重于課堂教學中的課前導入環節[1

].

一、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課前導入

高中化學教學課堂的課前導入是指在教師進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內容之前,引入一系列能使學生適應課堂并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的課前活動,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引導來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前導入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成功的課前導入能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

].

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進行課前導入的必要性

在課堂教學中,開始和結束時的教學能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3

].因而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課前導入,使教師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對課堂教學內容提起興趣,從而能與教師進行有效地配合,實現最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一個成功的課前導入,能激起學生對化學課堂所要講解的內容產生好奇心,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做好聽課的準備[4

].

三、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導入原則

1.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導入要遵循趣味性原則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導入是為了增加學生對化學課堂的熱情,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積極性,因而課前導入的內容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課前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很多教師都會在課前引入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名人事跡或是故事,還有的則是引用一個含有化學原理的小實驗或是魔術,這種課前導入趣味性高,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

2.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導入要遵循整體性原則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進行課堂導入時,要注意將所學知識與即將學習的內容相結合,不僅要勾起學生對新內容的興趣,還要帶領學生回顧過去所學的內容,從而更好地進行新內容的學習.在課前導入中應偏重于導入本節課堂的教學重點和中心內容,以便于學生把握課堂的教學節奏和整體內容.

3.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導入要遵循簡潔性原則

課前導入,只是一個將學生帶入課堂中的過程,它固然重要,但不能喧賓奪主,占據教學內容的教學時間.因而在進行課前導入時要注意把握時間,最好控制在3~5分鐘之間,用最短的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4.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導入要遵循適度性原則

教師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進行課前導入,要把握好導入的深度,難度不要太高,否則會讓學生產生畏難心理.課前導入是為了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個簡單了解,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和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因而把握好課前導入的難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課前導入的方法

1.采用講故事的方法進行課前導入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課前導入法便是引用故事.這種方法是教師根據故事內容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思考和探究.例如,在講解化學元素周期規律時,教師便可以引用法國化學家德布瓦紹德朗發現鎵元素的故事.故事中門捷列夫認為鎵的密度值應在5.9~6.0之間而不是德布瓦紹德朗最初測算的4.7,后經再次實驗發現鎵的密度為5.94,與門捷列夫的預估相當符合.教師便可以用門捷列夫預測準確的原因來設計問題,引起學生探尋的興趣.

2.直接導入課堂將要學習的內容

直接導入法是課堂上最簡單的課前導入法.它將課堂所學內容的關鍵詞直接引出,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素材,貼近學生生活,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化學課堂中講解金屬的化學性質時,教師便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金屬為例,提出課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3.用趣味實驗進行課前導入

在化學課堂中有一種十分有效的課前導入法,那就是實驗導入法.這種方法是在教學之前用一個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簡短的小實驗,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原電池”時,可以進行一個簡短的小實驗:把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起來插入稀硫酸中.接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提出“銅片上產生的氣體是何氣體”的問題,從而引入“原電池”的內容.

4.關注熱點新聞,利用新聞中所含的相關內容進行課前導入

由于現在教學課改,要求學生關注熱點時事,因而在進行課前導入時,教師可以結合最近的熱點新聞來進行導入.例如,在講解蛋白質性質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奶粉導致“大頭娃娃”夭折的這一熱點新聞引出有關蛋白質的內容,并提出問題進行課前導入.

參考文獻:

[1] 蔡向梅.淺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導入環節[J].教師,2011(26).

[2] 洪賽君.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導入技巧淺談[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2(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加查县| 邯郸县| 山东省| 裕民县| 福鼎市| 思茅市| 永胜县| 山丹县| 台湾省| 虞城县| 德令哈市| 达拉特旗| 葫芦岛市| 宝清县| 石台县| 赣榆县| 铁力市| 满洲里市| 霸州市| 万全县| 宕昌县| 永德县| 绩溪县| 阿拉尔市| 罗田县| 乐平市| 道孚县| 新安县| 鸡东县| 锦屏县| 招远市| 镇沅| 广元市| 武平县| 长顺县| 池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丘北县| 泰州市| 银川市|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