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倫理學研究方向

倫理學研究方向

時間:2023-06-19 16:15: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倫理學研究方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摘要:國內有關翻譯倫理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本文就我國目前的研究成果做了三點總結:首先翻譯倫理的概念界定研究頗多,研究核心問題基本一致;其次翻譯倫理模式分類多樣化,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地翻譯策略;最后譯者倫理的建設也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并出現眾多的譯者倫理建設的研究。翻譯倫理研究使我們對翻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平衡了作者、譯者和讀者三者的關系。

關鍵詞:翻譯倫理;譯者主體性;譯者倫理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068-02

翻譯活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從最初的詩歌翻譯到文學翻譯、科技翻譯等,都在不斷地進步、不斷完善。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翻譯理論研究也隨之建立并受到學者的關注。對于翻譯活動的實質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從人本層面來看,最起碼涉及三者的意向:作者、譯者與讀者,可能還涉及到贊助人、出版商或批評家的意向,所以譯者實際上處于一個錯綜復雜的倫理網中;二是從文本層面來看,譯作與原作之間也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倫理關系。翻譯倫理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指導作者、譯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協調譯作與原作之間因文化差異等因素引起的問題。西方的翻譯倫理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與翻譯倫理相關的研究在西方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內最初開展研究并使翻譯倫理受到關注的學者是呂俊教授,與翻譯倫理相關的研究從2005年開始逐漸豐富起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國翻譯倫理研究成果呈多樣化,有對概念界定、翻譯模式、理論特點等方面的研究,還有許多理論應用研究。本文結合已有的翻譯倫理研究成果,論述我國翻譯倫理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力圖為今后的翻譯倫理研究提供更多的建議。

一、翻譯倫理的概念界定清晰化

自從20世紀80年代安托瓦納?貝爾曼(Antoine Berman)第一個提出“翻譯倫理”的概念到現在大范圍的研究翻譯倫理問題,何為翻譯倫理這一問題得到了學者的高度關注。國內學者也曾對翻譯倫理的概念進行過反復的研究。王大智從“倫理”和“翻譯”這兩個概念來界定“翻譯倫理”的指涉范圍,明確了翻譯倫理研究的研究對象。他提出“翻譯倫理”就是翻譯行為事實該如何規律以及翻譯行為該如何規范,它既面向翻譯行為也面向翻譯行為的主體。方薇則認為西方翻譯倫理還是一個尚無定論的開放性研究,國內卻熱衷于對“翻譯倫理學”、“倫理學研究途徑”的系統進行建構。她分析了“規范”、“價值”、“準則”等之間的關系,從而發現國內翻譯倫理研究的核心內容有明顯的“規范”導向,很少在“價值”、“德性”等方面有所論述。最后認為“翻譯倫理”不等于“倫理規范”,將道德哲學、德性倫理學相關資源引入來探索翻譯中真正的道德價值,以此關照職業規范的制訂才是“倫理學途徑”翻譯研究最具潛力的發展路向也正是這個研究視閾的缺乏導致“倫理學途徑”翻譯研究始終無法“正名”,并且缺乏廣度和深度。這一理論的提出為國內翻譯倫理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思路。楊榮廣等對翻譯倫理進行了批評式的研究,他們認為翻譯倫理研究經過不斷地發展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存在概念界定不清、體系構建方面不夠完善等問題。從以上描述來看,目前國內對翻譯倫理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認識,但他們一致認為國內的翻譯倫理研究已成為翻譯研究的焦點之一,并且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筆者則傾向于認為翻譯倫理既包含了個人倫理,翻譯職業倫理,還包括了譯者的倫理、讀者的倫理、贊助人的倫理等。它的核心問題就是譯者的倫理問題。總之,理清了翻譯倫理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向和類別之后以及這些倫理之間的關系才有利于翻譯倫理研究更好地發展。

二、翻譯倫理的模式多元化

除了翻譯倫理概念的研究,國內有不少學者關注了翻譯倫理的模式研究。不同的翻譯倫理研究模式意味著其代表的倫理思想不同,他們的理論基礎、適用范圍也會有所不同。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曾將翻譯倫理模式分為四類:再現倫理(ehics of representation)、服務倫理(ethics of service)、交際倫理(ehics of communication)和規范倫理(norm-based ethics)。在隨后的研究中,切斯特曼進一步完善了翻譯倫理研究并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五種翻譯倫理模式。由此他提出譯者要保證互為異己的各方達成最大程度上的跨文化合作(Chesterman,2001)。我國的翻譯倫理模式研究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王莉娜針以切斯特曼的四種翻譯倫理模式為基礎,從倫理學理論基礎、適用范圍、局限性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力圖為描述翻譯學派提供理論基礎和發展方向。陳瑛在切斯特曼的四種翻譯倫理模式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翻譯倫理模式,即對等倫理模式(equivalence-based ethics)、功能倫理模式(function-based ethics)、對話倫理模式(ethics of dialogue)、規范倫理模式(norm-based ethics)和差異倫理模式(ethics of difference),旨在為翻譯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陳瑛,2008)。翻譯倫理的不同模式提供了不同的翻譯策略,所以不論是哪種倫理模式,他們都給翻譯理論與實踐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研究理論和基礎。孫致禮教授也在切斯特曼的五種翻譯倫理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五種翻譯職責:再現原作、完成委托人的要求、符合目的語社會文化的規范、滿足目的語讀者的需求以及恪守職業道德。由此可見,翻譯倫理模式的研究也為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相關的研究成果可以為翻譯倫理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空間。

三、譯者主體性日益凸顯

在后現代語境下,譯者的主體性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譯者不再是一個被動的翻譯機器,而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翻譯工作者。駱賢鳳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在后現代語境下,譯者的主體性受到極大的關注,人們開始提倡翻譯過程中的“創造性叛逆”。也就是說譯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仆人”、“隱形人”等。由此可見,譯者的權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么,如何來規范譯者的倫理問題,確保他在翻譯領域形成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則成了當前翻譯倫理研究的重中之重。主體和主體性屬于哲學范疇,強調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因此在翻譯活動中,譯者的主體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譯者的主體性與譯者的倫理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受到了譯者價值觀和道德素養的約束,譯者的倫理觀念決定著譯者主體性發揮的好壞。彭萍在研究中發現有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對原語文本中不符合自己的倫理思想的部分會有意地進行刪減或修改,使之符合自己的倫理思想。為了最大程度地樹立譯者正確的倫理觀,發揮好譯者的主體性,建立譯者的倫理原則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方向。駱賢鳳教授根據現代倫理學的理論結合翻譯實際對譯者應具備的倫理原則進行了研究。他認為譯者應具備誠信、責任、正義和規范的倫理原則。但其他學者對于如何規范譯者倫理所開展的研究并不是特別多,進一步研究的空間還很大。

第2篇

〖HJ1.8mm〗 摘 要: 本文從列維納斯的“臉”,進入他者的倫理學。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是以“他者”的形象塑造的。他者是一條與同一相異的路,“他者”的異域之路是走向生活的。他者之臉,是異域之路上的精神生活。臉言說的是,他者的死。

關鍵詞: 同一 他者 臉

當代法國思想家列維納斯的著名,源于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哲學一直到海德格爾為止,都沒有完全跳出同一性或存在論的圈子。列維納斯正是在超越自我學的基礎上,走向了一條異域之路。這就是“他者”的理論,是其倫理學的核心。同一性或存在論的哲學一直主導著世界,列維納斯就是要打破同一超越存在,走向“他者”的異域之路。

一個倫理學的哲學世界,建立在“他者”的基石上。馬里翁說:“臉言說并現象化為一種倫理學。”[1](p.38)是的,我與他者之臉的相遇,構成了倫理學的形形。列維納斯從“臉”的不可見性,深入到“他者”的倫理學。我與他者之臉的關系,是一個責任與義務的倫理學世界。我與他者在“臉”的世界里,永遠是不對稱的。我帶有比他者更多的罪,我就要比他者負有更大的責任。他者之臉,是我與生俱來不得不相遇的面孔。

我生來就被他者包圍,他者陪伴著我。我是在同他者的相互關系中生存,也是在同他者的關系網絡中,面對著他的世界,與他者共存。沒有他者的存在,我根本就不存在。在列維納斯的倫理學世界里,與其說我來自于他者,不如說我就是一個他者。只有在他者的世界里,我才會對他者更關愛。因為他者是弱者,需要仁慈。

列維納斯說:“所有他人都是獨一無二的。”[1](p.275)他人,是一個絕對的他者。他者是相異性的,他者就是不可剝奪的。獨一無二的他者,都有一個世界。他說:“與他人的相遇一下子成了我對他人的責任。”[1](p.274)我與他者的相遇,無條件的就要對他者負責。我有義務對他者行使保護和關愛。因為列維納斯說:“我不能讓他人獨自死去,正是這個事實,作為對我的召喚。”[1](p.276)這是一種愛,一種正義,倫理的仁慈。我與他者就這么聯系起來了,而且還是不對稱的關系。

生與他者有關,死亦與他者有關。可是,列維納斯講比生還重要的死之現象學。這是一種死亡現象學,他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生是因為有死,是死敞開了生。列維納斯說:“我是他人的負責者,我回應他人。”[1](p.241)回應在哪呢?他者的臉。他如是說:“你對臉的反應就是一種回應。不僅僅是一種回應,而是一種責任。”[2](p.330)這種責任是你不能殺人,他人是弱者。殺人,是有責任的,比罪還要多的罪。他者之臉,帶有生之要求,卻不是死之恐懼。

孫向晨說:“‘臉’不止是‘注視’,更是‘言談’和‘回應’,并進一步引申出‘責任’的問題,引出‘臉’的‘倫理’意義。”[2](p.148)臉與臉的相遇,是一種語言;我與他者的面對面,是一種責任。他進一步說:“‘臉’的倫理性顯示了‘一種存在的斷裂’,并預示著某種更深遠的東西。”[2](p.145)臉,是其可見性背后的“不可見性”,這是一張斷裂的臉。列維納斯講的臉是不可見性的,是臉的意義。可見的是面孔,不可見的意義才最為重要。因為臉是他者之臉,我與他者的面對面是一種意義的源泉。

最終臉的不可見性是什么呢?他者之死,我將永遠無法與他者的臉“言說”。列維納斯說:“臉是一種要求”[2](p.330)這是什么樣的一種要求呢?他說:“臉意味著‘你不可殺人’,你不應該殺害我。……它想說的是‘你要讓我活’。”[1](p.244)是的,他者的要求來自脆弱,是脆弱的心聲呼喚著我。我比他者帶有更多的責任,有更多的義務來保護他者。生與死就在漫長的一瞬間,死更加的令人高貴。列維納斯這樣說:“有成千上萬種殺死他人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用手槍;人們可以通過對他人冷漠而殺死他,可以因溺愛他而殺死他,也可以通過遺棄而殺死他。”[1](p.244)為何要用手槍呢?難道手槍就與死緊緊相連?他者之臉與手槍的面對面,就是我與他者的面對面。手槍是不語的,會言的是我。他者之臉向我請求,死不是這種方法。死應當是一件高貴的事,手槍與高貴相去甚遠。他說:“人們可以殺戮,可以消滅。消滅他人要比占有他人來得容易。”[2](p.331)這是生命的死亡現象學,他者永遠不可占有。列維納斯還認為,女性作為他性,即使失去了貞潔,也不能占有她。無論怎樣,占有他者是一種不可能的事。臉,我只有對他者負責!

在臉中,我與他者的倫理學關系,永遠不是對稱性的。列維納斯說:“與他人的關系是不對稱的,這一點對我來說相當重要。”[1](p.276)倫理學一定是與自然相悖的,是講人性的。如果我與他者的關系是對稱的,那么就沒有人性的倫理世界。他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相異的有差別的。倫理是他者的倫理,每一個他者在自然中都是弱者,才有倫理的世界。正如列維納斯所說:“不對稱性的概念是設想自我與他者關系的最重要方式,它不把他們置于同一層面。”[2](p.340)沒錯,他的倫理學世界,將“他者”放在至高無上和不可替代的位置,自我是圍繞著他者的,自我是另一個他者。臉中有要求,他人是弱者。

結語

列維納斯的哲學,是講他者的理論。他的哲學是“這種仁慈的智慧,愛的智慧。” 這不僅是圣經中的智慧,更是塔木德經中的智慧。列維納斯帶著猶太人的生活智慧,成為一個法語世界的思想家。塔木德經給他一種取之不盡的智慧,使得“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發揮到極致。列維納斯說:“臉的觀念就是關于無緣無故的愛的觀念,是一種無緣無故的行為的誡命。”[2](p.337)他者之臉的倫理哲學,難道與塔木德經沒有關系?

列維納斯告訴我們,哲學并不只是有同一的哲學,還有他者的哲學。人類的生活世界,把他者放在首位才最為關鍵。如果沒有“他者”的異域之路,那么人類的去留就是不可設想的。即“人類將被抹去,好比畫在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是的,“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的路,是人類生活世界中有愛的智慧之路。它是一條“他者”的異域之路,臉與臉的相遇、我與他者的面對面都在異域中相逢。無疑列維納斯的“他者”理論,是哲學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這一點都不為過,對當今世界影響也會越來越深。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第3篇

徐禮平(1985—),男,江西新建人,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

項目簡介: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編號:C-593)。

摘要:針對我國現代醫學信息技術起步較晚,其倫理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的現況,文章分析現代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倫理研究的意義,厘清現代醫學信息技術的應用情況和發展脈絡,初步提出現代醫學信息技術倫理問題破解方向。

關鍵詞:現代醫學信息技術;發展;倫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R-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7—0147—02

一、現代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倫理研究的意義

(一)對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倫理問題的研究可從信息技術應用的角度,將醫學倫理學理論的研究內容延伸、拓展。醫學倫理學是醫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其目的主要是將倫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運用到醫學領域中,以指導醫療系統的道德建設。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倫理問題的研究將可以促使醫學倫理學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即針對信息技術應用中的醫學道德現象、道德關系、道德問題等進行分析,賦之以時代新氣息,用新的視角來詮釋醫學信息化道德倫理理論體系,并更加廣泛、深刻地剖析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倫理問題,為將來的醫學理論研究提供依據。

(二)醫學信息技術應用中倫理問題的研究在拓展醫學倫理學研究范圍的同時,還可應用醫學倫理學的原則,制定該技術的倫理規范。這對醫療界形成良好的行醫風尚以及醫療工作者正確倫理觀的樹立有著積極規范作用。要使醫療工作者在日常的學習與工作中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除了其人員本身所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外,良好的制度規范是其職業道德形成的先決條件。統一規范的制度與行為準則,可以為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與行為的導向,使其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三)醫學信息技術應用中倫理問題的研究能有效改善不良的醫患關系,強化醫生與病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度,增強社會大眾對醫學界的了解與認可。自古以來,醫務人員就肩負著救死扶傷、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使命。醫德不僅關系著醫務工作者本身的職業操守,更關乎著患者的切身利益。醫德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在新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又被賦予了新的涵義,這需要醫務工作者在不斷學習與完善提升自我醫學倫理知識過程中,加強患者及社會大眾對醫務工作者的認可與信任。

(四)醫學信息技術應用中倫理問題的研究還可以為醫務工作者提供相關的監督管理依據,相關衛生管理部門可據此制定出科學的監督管理政策。任何的倫理道德都需要規章制度的監督和約束,任何的規章制度都需要有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醫學信息技術應用中的倫理問題研究綜合客觀因素及實際情況,通過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制定出針對性的規章制度與行為規范,從而完善鞏固醫療衛生系統中的倫理體系。

二、現代醫學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一)國外醫學信息技術應用發展歷程。2007年,歐盟開發出一整套新型醫療衛生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優越性在于可精確檢測疾病暴況和其他事故的潛在威脅,從而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相比傳統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功能來說,“新系統能夠長期自動搜集和篩選1000多個新聞網站和120個公共健康網站上32種語言的信息,不僅大大拓寬了信息搜集的范圍,其綜合、整理信息的效率也有所提高。”2008年6月,日本政府了《經濟財政改革基本方針2008》,正式提出該年度創立“尖端醫療開發特區”規劃,此法規支持IPS細胞應用、再生醫療、創新型醫療儀器與藥品的開發,標志著日本“尖端醫療開發特區”工程的正式啟動。2009年9月,美國參眾兩院通過7870億美元資金“一攬子”刺激經濟計劃。其中,190億美元投資于醫療信息技術領域,用于使醫院的醫療信息計算機化。以此為發端,美政府開始推出一種新型的以網絡為基礎的放射學信息系統(RIS),以加入各種現有信息為基礎,醫院在隨時隨地獲取病人信息報告的同時,安全性也大幅提高。2010年,英國的國民衛生服務體系搭建N3網絡,解決了醫學資料傳輸的寬帶限制,讓電子病歷可以在不同的醫院之間相互轉移,完成圖像資料的動態傳輸,“并可以通過對全國的網絡收集匯總的群體數據進行理解和數據挖掘,得出很多對公共衛生有幫助的信息。”N3網絡覆蓋英國的整個醫療網絡,為構建全國性區域醫療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逐步加強遠程醫療網絡系統建設,通過采用通訊網絡來交換醫療資訊,為臨床護理提供援助。借移動WiMAX網絡,了解患者信息,使其跨域就醫。醫生也可以通過WiMAX網絡快速獲取患者的病史,危急時還可通過視頻指示他人對患者進行急救,同時,遠程門診掛號對于有效防治病情、提高就醫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醫學信息技術應用發展歷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及系統建設發展歷程不長,主要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當時的計算機信息設備相對落后,通過信息技術進行醫療的方式局限太多。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 我國的醫學信息技術應用開始利用信息技術對藥品采購進行集中招標,此舉大大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自此我國醫學信息技術應用進程開始加快。截至21世紀,我國一些國家級、省級醫院開始將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于醫療領域,但其應用重點多以財務核算為主,真正用到醫療技術方面的信息技術還是跟不上醫療發展的需求。當然,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國醫學發展帶來空前機遇的同時也使我國的醫學發展面臨極大的挑戰。2003年初,隨著我國廣東省首例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發生,非典開始向我國各個省市地區蔓延。在這場災難的面前,中央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將信息技術應用到醫療中,并加大了對醫療的投入與醫療信息技術應用的支持。自抗擊非典取得勝利以來,“各級政府投入加大,公共衛生、農村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發展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2006年4月,我國醫藥信息學會在北京舉辦了“2006環太平洋醫藥衛生信息化峰會”。會議指出,我國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已有了明顯進步,電子病歷、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等信息技術已基本普及到醫學實踐領域中,其技術也在不斷地革新。會議還針對當時的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建設對深化醫療衛生改革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將醫學信息技術應用作為規范醫學界科學管理與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展望我國未來醫學發展的前景。2009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新一輪醫改方案正式出臺。 其總體目標為:“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

三、現代醫學信息化倫理問題的破解方向

第一,醫學院校或醫療機構應不斷加強對醫學生或醫護人員信息技術的使用的培訓工作,積極引導和規范醫療行業有關人員科學地運用現代醫學信息技術,從而不斷培養從業人員正確的道德倫理觀。第二,不斷增強醫護人員的媒介素養,醫學信息技術運用的各個環節需要醫護人員對其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具備分辨、獲取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以避免因誤差和信息分辨不清、技術使用不當而產生相關倫理問題。第三,不斷完善相應的監督機制,確保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在應用前、應用中以及應用之后監督到位,以規避醫學信息技術應用倫理問題的產生。第四,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和規章制度,確保出現倫理問題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進而不斷規范醫護人員對醫學信息技術的應用。

[參考文獻]

[1]俞夢孫.關于我國醫學信息技術的發展[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8(02).

[2]樊浩.倫理精神的價值生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陳苒,馬莉.淺談人類行為的復雜性對醫學倫理行為的影響[J].中國醫院管理,2008(08).

第4篇

[關鍵詞]中國古代游記;環境倫理學思想;旅游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7)03-0026-05

自20世紀末以來,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自然旅游資源得到迅速的開發與利用。1998年中國人和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100個自然保護區調查時,就有82個自然保護區已經開展了旅游經營。當我們從中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旅游資源遭到破壞的消息也接踵而至,旅游發展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為此,我們必須發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經驗與倫理智慧,找到一種保護自然旅游資源、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道德規范。

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西方的環境倫理學正是一門關于人類與自然的道德關系的學說,它認為人類行為道德的最基本準則就是尊重生命、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通過對自然的道德關懷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1994年我國成立了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近年來環境倫理學成為應用倫理學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學科之一,許多學者開始發掘我國古代哲學、宗教作品中的環境倫理學思想[1-5],但對我國古代游記中的環境倫理學思想卻很少有人問津。事實上,昭示人與自然和諧是中國古代游記的基本價值取向,它們之中蘊藏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學思想,以致有人將我國古代游記定義為是“一種揭示和展現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文體”[6],并指出它們“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比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與親和”[7]。本文擬對中國古代游記中的環境倫理學思想的內容、特點和價值做一初步探討。

1、中國古代游記中環境倫理學思想的內容

中國古代游記開始于魏晉,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8],到今天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概括起來,中國古代游記中的環境倫理學思想內容主要包括:

1.1愛護自然,珍惜資源――人類應是自然保護者的思想

環境倫理學關注人對自然的道德態度。工業革命后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掠奪與征服成為現代社會對待自然的主要方式。所以環境倫理學說倡導愛護自然、珍惜資源的道德態度。而我國古人在游歷大好河山時流露出的人類是自然保護者的思想,與之不謀而合。我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歷楚地時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夾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的贊嘆“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9],植樹造林、愛護自然的行為得到了徐霞客的大力贊揚。他在粵西登疊彩山時,發現一洞“高可丈五,而高廣盤曲,亦多垂柱,界竅分岐,而土人以為馬廄,數馬散臥于其中,令人氣阻[9]。自然美景被糟蹋為飼養場,令人扼腕不已!在桂林貓兒山的白巖洞,當徐霞客看到“出洞而東,有庵兩重,庵后又有洞甚爽,僧置牛欄豬笠于中”,不由得發出“此中之點綴名勝者如此!”[9]的憤慨,表現出對破壞自然美景的不滿。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的游記一直備受推崇,在其游記作品《齊云》中,他不但對肆意毀壞自然資源的行為嚴厲譴責,“青山白石,有何罪過,無故黥其面,裂其膚?吁,亦不仁哉”,而且希望立律令來保護自然環境,“俗士毀污山靈,而律不禁,何也[10]一種對生態環境的仁愛之心,對自然美景的珍惜之情油然而生。從贊美、惋惜、不滿、譴責到要求立法,充分表達了人類作為自然保護者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

1.2回歸自然,與景為友――人類應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

環境倫理學試圖把人之外的自然界納入倫理關懷的范圍,倡導在深刻的倫理關懷和道德情感指導下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以達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這種思想在我國古代游記中也早有涉及,許多游記通過將自然景觀擬人化,以朋友甚至自然之子的身份來關懷自然、回歸自然,以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江水注》中盛贊三峽美景,日“其迭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他與自然山水是知己良朋的關系。唐代詩人獨孤及游虎丘山時“撫云山為我輩”[11],把云山勝景作為我們人類志同道合的知交。徐霞客一生走遍大半個中國,陳菡輝曾如此評價他:“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游山玩水對徐霞客而言就像走訪老朋友一樣。在其作品《徐霞客游記》中也常常流露出他以景為友的思想,當他出發“為人閩登陸道。十五里,出石門街”,結果途中“與江郎為面,如故人再晤[9],與自然景觀的再見恍如老朋友再聚,歡喜之情溢于言表。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甚至因愛美景,而“戀戀不能去”,安居在大自然中,返璞歸真,建成廬山草堂。“三間兩柱,二室四牖”;裝飾也很樸素:墻壁只涂泥土,不刷白堊,砌臺階用石塊,糊窗戶用紙張,一切再普通不過,按今天的說法是簡樸環保的,美國著名的環境倫理思想家梭羅是在一千年后才在瓦爾登湖畔過上這種生活,白公在這種草廬中“仰觀山,俯聽泉,旁睨竹樹云石”,發出“廬山以靈勝待我”,我“又何求焉”的感嘆![12]回歸自然的舉動充分體現和實踐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

1.3融入自然,天人合――人類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思想

環境倫理學的基礎在于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及人在其中地位的認識[13]。古代中國和西方哲學都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但在西方哲學觀念中,人與自然是分開的(apart from nature),“自然界是理性研究和思考的對象,是被科學所操縱和掠奪來最大限度服務于人的工具[14]。中國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是一體的(a part of nature)。我國古代游記是中國哲學土壤中生發的奇葩,也蘊含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15]的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渾然一體的,人不是地球的統治者與征服者,自然也不是孤立和封閉的,人與自然之間是水融的關系。東晉文學家 孫綽在暢游天臺山時,面對自然美景,感到“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于自然[11],人與自然不知不覺的融為了一體。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和四年秋(809年)游覽法華寺時,見到西山美景,盡收眼底,不禁“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12],詩人在美景中心神安定,形體舒適,和萬物的變化暗暗相合,與大自然渾然一體。清代詩人方苞在游雁蕩山時,面對秀麗明媚的山川河流,發出“萬感絕,百慮瞑,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8]的感觸,天人合一之情油然而生。

1.4尊敬自然,關愛生命――人類與自然生而平等的思想

人類是否真的可以站在其他生命之上,對天地萬物為所欲為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的生命來自其他生命,其他生命來自我們的生命,這一生物學上的事實在精神上特別重要”[16]。我們人類并不是掌控地球萬物的霸主,卡爾遜也曾把這種企圖控制自然的野心稱為“妄自尊大的想像產物[17]。環境倫理學將生命關懷的范圍從人擴展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把尊重生態系統和基本生態過程作為一條重要的道德規范,認為天地萬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一樣寶貴,人類與自然是生而平等的。這樣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游記中可以說是俯拾皆是。中國古代游記強調人類不僅要尊敬自然,而且要像關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關愛其他的生命。唐代獨孤及和朋友們在虎丘山聚會游玩時特別注意“不亂行于鷗鳥者”[11],不讓自己的舉動驚擾了鷗鳥們。宋代秦少游和辨才法師觀龍井,盛贊“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之使遷;壯如涮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資陰陽之和,以養其源;推其緒余,以澤于萬物。雖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8]把龍井泉水和人放在一起對比,結果泉水的美德甚至超過古代有道德的人。這樣尊敬自然之情,使人們不再覺得自己是自然的統治者,而是平等視之。《西游記》中,唐僧就是一個“行路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18]的典型的生命關愛者。唐僧的原型是唐玄奘,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對關愛動物的行為都特別加以記述,如西游到達千泉時,看到“中有群鹿,馴狎于人……下令群屬,敢加殺害,有誅無赦,故此鹿群得終其壽[9];到北印度時,當地國君規定:百姓不準吃葷,誰若殺生,格殺勿論。[19]這些均體現出眾生平等、仁愛萬物的思想。在《徐霞客游記》中記載“二十七日霽,乃散步藏經閣,觀丁香花。其花嬌艷,在秋海棠、西府海棠之間,滇中最多,而雞山最盛。折插御風毯。時毯下小截,為駝夫肩負而筍,與上截處稍解。余故垂之墻陰,以遂其性”[9],徐霞客對一株小小的折地丁香花也倍加關注,表現出他對植物生命的人文關懷。

2、中國古代游記中環境倫理學思想的特點

歷經近二千年的歷史,我國古代游記中所蘊含的環境倫理思想,在東方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大背景下,有其自身的內涵特色。

2.1 哲學基礎――整體的自然觀

我國古代游記中蘊含的環境倫理思想強調一種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的思想,即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整體自然觀。游人在自然美景中感到“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11],人和天地萬物不知不覺的、鬼斧神工的合而為一。看到山水風光時人們覺得“和以醇醪,齊以達觀,決然兀矣”[20],超越紛然雜陳的萬物囿別,達到個體與萬物融合為一的生命境界。正是以這種整體自然觀為哲學基礎,我國古代游記中大量的環境倫理思想才能茁壯成長,也正是以這種整體自然觀為哲學基礎,才指導人們在對待自然萬物時,不是站在自然界的對立面,而是追求人與自然的整體協調。《徐霞客游記》中談到旅游景觀規劃的要點――“點綴得宜,不掩其勝”,就是要求人工景點的建設應與自然風光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實際上這就是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即人與自然整體協調理論在風景區的體現[21]。所以整體性的自然觀在我國古代游記環境倫理學思想中起到了了理論支柱的作用,引導人們形成熱愛自然、尊敬自然、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職責。

2.2價值取向――和諧的人地觀

怎樣的人地關系才是最理想的呢?什么才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呢?通過與自然景觀的頻繁接觸,我國古代游記提出了自己的價值取向,即和諧的人地觀,以對自然的道德關懷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達到和諧相處的境界。這既不是人對自然的卑恭臣服,也不是人對自然的狂妄征服,而是推崇一種最和諧的人地關系。在唐代詩人權德輿的《許氏吳興溪亭記》中就描述了這一幕和諧的場景,當他游觀吳興郡溪亭時,看到“鷗飛魚游,不驚不喁”,人在自然風景中愜意徜徉,魚兒鳥兒在人周圍閑適自在,人沒有傷害魚鳥之心,魚鳥也不畏人,當地人置身其中更是心情“陶然,心與境冥”[11],這既是自然之幸,同樣是人類之福,其樂融融的景象盡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以這種和諧的人地觀作為人類的價值取向,將成為提升人們道德人格的內在動力,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更為根本。

2.3實踐途徑――人化的倫理觀

中國古代游記中所體現出來的這些環境倫理思想確確實實在實踐中規范人的行為,提升人的道德修養,其特色在于將自然人倫化。承認自然是我們的母親,人類是自然之子。明代詩人袁宏道游天目山時就稱“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12],是說對天目山來說,我也屬于子孫輩。所以不管人類發展成什么樣,人與自然之間都是母子親情關系,人類對母親的感激與敬愛之情應該是永恒不變的。把自然景觀當成我們人類的知心好友,以朋友的方式對之,徐霞客認為“下至一澗一阿,禽魚草木,亦賢人君子”[9],所以人類應該愛護一草一木,珍惜一景一觀。正是人與自然在冷冰冰的功利關系之外有了一種親情、友情的關系,才能人倫化地相處,游客對待自然時才能有一種道德責任感。在湖南郴縣游乳仙宮時,徐霞客由于“足襪淋漓,恐污宮內”而退避,后至中觀,又因“觀門甚雅,中有書室,花竹悠然,乃王氏者,亦以足污末入”[9]。正是徐霞客有了一顆和自然人倫化相處的心,他才能過風景名勝卻不入,細微的舉動典型表現出他愛景護景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3、中國古代游記中環境倫理學思想的旅游學價值

當旅游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加重,當旅游業“無煙產業”的光環日趨黯淡時,我們從我國古代游記中挖 掘到的環境倫理學思想對今日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

3.1有利于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促進旅游環境問題的解決

現代環境倫理學還在形成與建設中。要我們的普通老百姓盡快接受這種環境倫理思想并體現在人們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規范上,就必須與當地的文化傳統緊密結合。“如果這種倫理觀點與各種文化傳統相容的話,它被接受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而一旦被接受,它也會迅速成為文化的一部分”[22]。而由我國古代游記中提煉出的環境倫理學思想,以其鮮明的東方傳統特色,成為一個橋梁,使環境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找到支持,非常有助于人們盡快接受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的價值觀念,使愛護自然、尊重自然蔚然成風,從而在根本上促進旅游環境問題的解決。

3.2有益于引導和規范當今旅游者的旅游行為,提高審美情趣和道德責任

我國古代游人在旅游中更注重審美感受和道德修養,重視人與自然的交融。在春天“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在夏夜“吾愛其泉ss,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11]大自然不知不覺間給人的熏陶和感染,哪里說得盡呢!游人與自然美景的關系是那樣的親近,是朋友,是母子,而不是對立的敵人。這種道德倫理的關系會很好發揮出力量,正如劉湘溶先生說的:“道德手段在調控人類行為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取代的”[23]。通過這種道德倫理觀念的教化,人們無限膨脹的欲望才會維系上心靈的秩序。只有這樣旅游者的環境倫理意識才會提高,并落實在自覺的行動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規范旅游者的行為,使人們在旅游中自覺地善待自然世界,保護旅游資源。

3.3有助于提升旅游開發商的道義責任,確保自然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對待旅游資源的態度上,人類一直以自己的利益作為惟一的出發點和動力,視自然為自己的對立物,以技術為中介,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得自身旅游享受[24]。正是這種觀念割裂了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使人與自然的天平開始傾斜,出現了很多以破壞自然資源為代價,以滿足人類各種欲望為目的的經營運作與規劃開發。我們不禁捫心自問我們這么做到底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還是為了更合理的保護旅游資源?是一味地滿足眼前的利益,還是應該考慮到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古代游記中的環境倫理思想使我們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最美的風景。事實上,我國古代游記作者中不乏為旅游資源的規劃者、開發者。唐代著名詩人韓愈就提出“宜其與山水……智以謀之,仁以居之”[11],要用智慧來謀劃山山水水,同時也用仁愛來保守自然風光。在白居易的《冷泉亭記》中稱在余杭郡“從山復湖,易為形勝”,前人已建五亭,他認為這“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后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白公充分認識到這里山水與亭閣的特點,聰慧理性的“故吾繼之,述而不作”。獨孤及在慧山“深源因地勢以順水性,始雙墾袤丈之沼,疏為懸流,使瀑布下鐘”[11],依據山水自然的特點來創造自然美,開發資源,也不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嗎!

3.4有裨于開闊旅游理論研究人員的思路,為旅游倫理學的形成提供養分

環境倫理學是一門未竟的科學,需要豐富與完善。國外的學者都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環境倫理學創始人之一的施韋茲就認為中國古代哲學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觀念是“奇跡般深刻的直覺思維”,并“倫理的肯定了世界和人生”[25]。我國近兩千年來的古代游記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思想,是中國古代生態智慧中枝繁葉茂的一簇,是現代環境倫理學的有益參照和養分。近十年來,一門新興的學科――旅游倫理學在悄然孕育,其中旅游的環境倫理思想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從理論到實踐這種思想會如一股澄澈的山間清泉,使旅游相關理論的研究者開闊思路、融會貫通。在它融入現代環境倫理學后,將會為環境倫理學的完善做出更大的貢獻,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和保護自然旅游資源上發揮出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06-11-06;[修訂日期]2007-01-10

第5篇

關鍵詞:西方;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哈貝馬斯;奧菲;霍耐特

中圖分類號:B08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2—0133—03

一、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發展歷程

在過去幾十年的歷史風云的演變過程中,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經歷了大概三個時期的發展,首先是第一時期的發展,時間是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爾多諾、馬爾庫塞等人,其理論側重于批判理論構建與工業文明的批判。其次是第二時期的發展,時間是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的中期,研究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以前期哈貝馬斯為代表的規范性研究,側重點是批判理論重建與現代性的批判;另外一條是以弗里德堡為代表的經驗性研究,側重點是對于批判理論個案研究與現實問題解決。最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時間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其中以后期哈貝馬斯、霍耐特、奧菲、維爾默為主要代表人物,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實現了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

二、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研究

(一)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初探

后期“批判理論”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實現了“政治倫理轉向”,而起始者就是哈貝馬斯,他不僅系統地研究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結構功能等相關功能,并將公共領域范疇放置于古典政治哲學的大視野中進行了跨學科的研究。除此之外,他在原有的基礎上分析了古典政治哲學與現代社會哲學的關系、自然法權與政治革命的關系等等。后來,哈貝馬斯又對道德發展和自我認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后期資本主義合法化危機問題有獨特的建樹。但是,這些研究都處于政治倫理向度的邊緣,所以后期哈貝馬斯把側重點轉向了政治倫理問題。開啟了“批判理論”新的研究方向。

(二)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的研究基礎

在哈貝馬斯的研究理論中,話語倫理學以及商談政治理論為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注入了新的血液。

1.話語倫理學

話語倫理學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首先是話語倫理學的基礎,指的是交往理論。哈貝馬斯認為話語倫理學是交往理論在倫理學領域里的拓展。雖然對于社會行為的劃分不是從倫理學角度開始的,但是它卻有倫理意義。哈貝馬斯把交往看做是一種倫理行為,哈貝馬斯提出的交往合理性就是以一定的交往主體的道德為前提的。因此,理解交往行為就成為理解話語倫理學的前提。另外,哈貝馬斯還認為交往行為的有效性要求是真實性、正當性、真誠性,它們是交往合理性得以重建的前提條件。語言行為是交往合理性的基礎,其基本機制是交往過程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協調,其目標是達到交往主體之間的共識。因而交往合理性不僅注重交往行為的可能性與目的性,而且把道德訴求視為人人必須遵守的規范。這樣,交往理論成為話語倫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

再者是話語倫理學的基本原則與核心,即普遍化原則和話語倫理原則。所謂普遍化原則就是“每個有效性規范必須滿足這個條件,即該規范的普遍遵守對于每個具體的人的利益滿足所可能產生的預期結果與附帶效果,能夠為所有參與者非強制的接受”,而這一原則直接得到的結論是:每個論證的參與者原則上都能夠在行為規范的可接受性上達成共識,所以把這一原則作為論證原則引入到倫理學中。所謂的話語倫理原則,指的是對作為實踐話語者的所有參與者來說,每個有效性規范都會或將會得到普遍贊同。這兩個原則使得話語倫理學的論證趨于完備。

2.商談政治理論

在哈貝馬斯的《事實與價值》,這部著作中對“批判理論”以及商談政治理論的研究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哈貝馬斯將交往理論視為法權話語倫理的基礎,并通過方法試圖澄清交往理論的多元主義特征。法權話語倫理就是把自我理解重新架構,從而保護自己的規范內核既能抵制科學主義還原,又能抵制審美主義同化。二是,哈貝馬斯運用話語倫理學闡發法權話語倫理內容,從而闡釋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哈貝馬斯指出,道德與法律都是用來調節人際關系沖突的,而且它們都應該平等的保護所有參與者和相關者的自主性,法律與道德應該協調一致,兩者具有互補性。三是,闡發話語民主理論的商談原則,提出了程序主義法權模型。所謂的商談原則就是指,所有可能的相關者以及作為合理商談之參與者,都可能同意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才是有效的。

再者就是哈貝馬斯的《包容他者》,在這部著作中對“批判理論”以及商談政治理論的研究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進一步闡發對差異十分敏感的道德普遍主義,他認為敏感的普遍主義要求每個人互相尊重,這種尊重就是對他者的包容,其中的每個人包括陌生人和邊緣性群體。二是,突出話語理論更適合把握道德直覺觀念,哈貝馬斯在肯定羅爾斯正義論的基礎上對政治自由主義進行了批評,從而強調了話語理論更適合把握他們共同關注的道德的直覺觀念。三是,更深層次的拓展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觀念,并探討在全球范圍內的人權承認問題。四是,在闡發三種規范的民主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法治國家與民主之間的內在聯系,完善商談政治理論。

商談政治理論是建立在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的基礎上,并將民主程序與規范內涵融合起來。它作為民主與法治國家的基本觀念,有助于揭示人民與人權同源同宗這一事實。但是商談理論也在不斷的解決和協調著兩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它承認現代社會價值多元化的事實;另一方面,它強調公民之間通過非強制的自由商談達成政治共識的可能性。

三、奧菲的“批判理論”研究

(一)奧菲的“批判理論”初探

奧菲的“批判理論”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政治倫理轉向”起到了推動作用。奧菲的“批判理論”研究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經驗性的研究層面,這一層面突出了現實問題的個案研究;二是,規范性研究層面,這一層面側重于福利國家的系統分析。這兩個層面的共同點都涉及社會政治學與社會政策。但是,對“政治倫理轉向”起主要推動作用的是福利國家危機理論。奧菲在分析民主國家保障資本整體的利益時,提出了危機控制與結構選擇的概念。在綜合經濟分析和社會學分析的基礎上,他致力于福利國家的系統分析與批判,提出了福利國家危機理論。

(二)奧菲“批判理論”中的福利國家危機理論

奧菲在分析資本主義國家的結構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福利國家的四個基本原則,即“排斥原則、維持原則、依賴原則、合法性原則”。奧菲認為,福利國家必須在維持和促進資本積累的同時,要很好的保障民主的合法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資本主義系統的正常運轉。但是,福利國家的矛盾使得經濟危機傾向可能在財政危機中達到頂峰,資本主義的危機深深的扎根于國家之中。因此,產生的矛盾是資本主義不能與福利國家共存,資本主義社會又不能完全沒有福利國家。

總的來說,雖然奧菲的國家批判分析理論存在著某種缺陷,比如不能揭示國家、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不能說明國家是否具有相對的自主性,并由此不斷地退向了還原主義等等。但是這一理論的提出把西方國家理論推上了新的“批判理論”的舞臺。

四、維爾默的“批判理論”研究

(一)維爾默“批判理論”初探

維爾默是法蘭克福學派中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他的思想既有傳統批判理論的影子,又有批判理論的創新。因此,在“批判理論”發展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維爾默的“批判理論”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對傳統批判理論的繼承和改造,以及對批判理論的規范性進行重新構建;二是,闡發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辯證法,建構后形而上學現代性理論;三是,對話語倫理學進行修正,闡發政治審美文化觀、民主倫理學的構想等。

(二)維爾默“批判理論”思想解析

首先是維爾默第一方面“批判理論”思想與前期哈貝馬斯的異同。相同點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他們都認為早期批判理論陷入了悲觀主義文化批判,缺乏相對的規范基礎;二是,都認為早期批判理論仍然處在主體意識哲學框架之中,沉溺于工具理性批判,從而不能正確對待現代性;三是,都認為現代哲學話語需要引入新的思維范式,用語言交往哲學代替主體意識哲學;四是,都強調維特斯根坦語言哲學在重建現代性哲學話語中的重要作用。不同點是哈貝馬斯創立交往理論,重建批判理論的規范基礎。而維爾默只是利用交往理論重新解釋美學,提出如何重建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再者是維爾默第二方面“批判理論”思想與前期哈貝馬斯的異同。相同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們都對現代性哲學話語進行反思。不過維爾默一方面堅信現代性的哲學思維;另一方面又是徹底的理性批判思維;二是,都看到了后現代主義的兩面性,維爾默這種兩面性一方面對后現代性寄予了同情,另一面看到了其局限性:社會理論視角的缺乏,并陷入了懷疑主義的理性批判。

最后是維爾默對“批判理論”的創見。維爾默分析了個人主義自由觀與社群主義自由觀的內在分歧,并站在“自由的社群主義”立場上,對黑格爾、馬克思的政治哲學進行了批評,認為他們由于缺乏實際的民主體驗,而沒有看到作為個人自由與公共自由中介的民主倫理生活形式。在他看來,民主倫理生活形式概念,不僅是指個體自由平等與法權的制度化,而且是指民主規范與民主精神的倫理化。

總之,維爾默的政治審美文化觀、民主倫理構想、“自由的社群主義”政治哲學,不僅是對哈貝馬斯話語倫理學的修正,而且是對黑格爾、托克維爾以及自由主義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西方實踐哲學的新方向。

五、霍耐特的“批判理論”研究

(一)霍耐特“批判理論”初探

霍耐特的承認理論以及多元正義構想標志著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的最終完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霍耐特通過從梳理社會哲學的兩條路徑入手,對從霍克海默到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進行了系統的反思與重構,并論證批判理論的“承認理論”的必要性。再者,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就是承認關系結構論,在承認關系結構中他試圖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相互承認關系三分法的經驗依據在哪里?二是相互承認關系的不同形式是否是人類實踐自我關系的不同階段?三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為承認而斗爭”動力的社會體驗是什么?最后,多元正義構想與“政治倫理學”是霍耐特承認理論的進一步拓展。

(二)霍耐特 “批判理論”思想解析

首先是第一方面的解析,先是霍耐特對早期批判理論進行了批判性反思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自然支配批判的歷史哲學模型在早期的批判理論中一直未變,他們直接借助于青年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的模型,從而陷入到歷史哲學概念還原主義之中。第二,早期批判理論陷入了傳統功能主義還原論。第三,早期批判理論的最大困境是社會性缺失。然后是對早期批判理論的重構。較比福柯權力理論和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他指出這些理論對解決早期批判理論困境是不成功的。霍耐特重構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目的就是要為了闡發“承認理論轉向”的必要性。

再者是第二方面的解析,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霍耐特承認,社會生活劃分為三個互動領域,而這三個互動領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靠性,并認為社會整合形式是根據情感紐帶、法律授權。第二,霍耐特把承認關系分為三個層面,承認領域,承認原則,承認形式,這三個層面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第三,霍耐特指出蔑視就是拒絕承認,即承認的否定與剝奪。

最后是第三方面的解析,霍耐特提出的多元正義構想不僅能夠在關涉道德進步的法律承認那里接受批判的任務,而且總是需要對不同承認領域之間的固定界限進行反思性檢驗。所以,在觀察社會發展時人們至少應該談到道德進步,還應該使政治倫理學以承認原則為取向。這樣,由愛,法權,成就三個基本公共領域共同確定的東西,就應該被置于社會正義觀念下理解。

[參考文獻]

[1]龔群.道德烏托邦的重構——哈貝馬斯交往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

[3]王鳳才.霍耐特承認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第6篇

關鍵詞:麥克尤恩 后現代倫理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30

1 引言

麥克尤恩小說關注庸常人因生活突變所產生的各種極端狀態,挖掘人性在張力下的變異和隱藏在實然世界之后人的不可言說的行為動機,為生活實踐提供倫理和道德行為的校準和調節。小說中的夫妻、代際、朋友等人倫關系呈現出弱決定性、易變性和軟弱性,隨著現代性倫理危機以及后現代非理性主義和多元主義的盛行,麥克尤恩小說由他律倫理返魅個體道德良知,具有明顯的后現代倫理向度。因此,從后現代倫理視角分析麥克尤恩小說中“技術占有的破碎”的倫理環境、“流浪者+觀光客”的倫理身份,“理性的他者”的倫理選擇,“道德身份共同體”的倫理重構,能夠直面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困境,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

近年,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麥克尤恩小說中的倫理價值和道德力量。Jack Slay (1996) 探討了麥氏作品是以暴力和混亂為表征的人際關系的陰謀,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認為麥克尤恩的作品是典型的“道德寓言”,強調從早期的“驚悚文學”發展為更具社會責任感的文學作品。Kiernan Ryan在Ian McEwan (1994) 一書中反對將麥克尤恩的創作生涯簡單的歸結為從“文壇的壞小子”成長為“負有責任感的成年小說家”,認為麥克尤恩早期作品中的反常,背叛和同樣具有道德和政治寓義,其每一部作品都具有“道德必然性,打擊瞬間判斷力”的力量。Lynn Well 的Ian McEwan (2010) 主要運用列維納斯倫理學思想中的“他者哲學”,求證麥克尤恩筆下的人物總是選擇自我利益高于他者,從而遭遇一系列消極的結果。Andrew J. Taggart 在其博士論文The Moral Life of Modernity: Three Antinomies (2009) 中以《星期六》中的故事為支撐,分析了現代性中的道德問題,說明現代人類處于自身欲望與強制道德規則的鴻溝之間,無法克服這一困境。

國內學者則用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法,或通過解構倫理環境、倫理選擇、倫理身份、倫理意識等若干倫理結,剖析麥氏作品的倫理圖旨 (尚必武,2012),或從性倫理、生態倫理和科技倫理三個角度解讀麥克尤恩作品 (周藝,2011),或從自由的悖論,倫理反烏托邦,以及倫理兩難之境三個方面分析麥克尤恩主要小說中的倫理困境 (沈曉紅,2010),反映出麥克尤恩通過書寫極端的邪惡來承載對至善的向往。

雖然有論者談及麥克尤恩小說中的倫理價值,但多數是從敘事倫理和文學創作技巧方面挖掘其倫理思想,未能深入分析作品所觸及的社會語境和政治背景,而且多數只是對單部作品的研究,沒有形成對其不同時期的倫理指向的體系性建設。

2 本文將宏觀的倫理批評與微觀的文本細讀相結合,把麥克尤恩的文學文本放置于倫理學視域下進行討論

2.1 “技術占有的破碎”的倫理環境

在《水泥花園》和《日光》中,現代世界是一個被技術全部占有的沒有自身意義的、由需求所繪制的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不僅生活被打成碎片,道德自我也成為最突出的犧牲品,被不斷地分割和重新組裝。《水泥花園》中失去雙親的孩子們在由水泥搭建的空間內一步步走向有悖倫常的隔絕生活;《日光》中比爾德在“解決世界能源危機”的工作中暴露出社會精英們的功利主義價值觀。

2.2 “流浪者+觀光客”的倫理身份

《無辜者》中的英國青年倫納德來到德國柏林完成一項任務;《只愛陌生人》中的科林和瑪麗夫婦來到一個新城市旅行。他們自他者居住地穿梭而過,像后現代社會中的流浪者一樣,只是暫時的在一個地方停留;又像后現代社會中的觀光客一樣,把怪異生活看作一種特權,看作自由的權利,自由的選擇,看作重構世界的通行證。身體上的親近,精神上的疏遠是二者的共同公式。

2.3 “理性的他者”的倫理選擇

《愛無可忍》中理性至上的喬有個注重情感和直覺的妻子,并被患有情愛幻想癥的派瑞追求,體現了理性的有限性。《星期六》中神經外科醫生貝羅安所代表的科學和理性與詩人大女兒黛西和音樂人小兒子西奧代表的藝術和信仰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都表明后現代倫理重新恢復道德能力的權利和尊嚴,實現道德的最大自由。

2.4 “道德身份共同體”的倫理構建

在傳統倫理規約失效,道德個體自治不穩定的情況下,麥克尤恩小說反倫理烏托邦,主張通過實踐和人際交往,形成身份認同和道德共同體,面對共同客體,有效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和發展難題。麥克尤恩在《黑犬》和《星期六》中,通過人物境遇,開出的良方是挖掘人際關系的救贖力量,相信真愛不能被意識形態摧毀,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可以面對世界的流變性,直面人生的脆弱性。

3 結論

在麥克尤恩不同時期的小說創作中,始終堅持著對倫理問題的探索。不論是早期恐怖驚悚的作品還是后期題材更為廣泛的作品始終體現了麥克尤恩對理性與本能、道德與私利、科學與藝術的動態理解。麥克尤恩小說中的人倫關系總是呈現出弱決定性、易變性和軟弱性,他律倫理對人們生活失去效用,具有后現代倫理的特征。

參考文獻:

[1]Andrew J. Taggart. The Moral Life of Modernity: Three Antinomies [M]. 2009.

[2]鮑曼?齊格蒙特著,張成崗譯.后現代倫理學[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3]尚必武.“讓人不安的藝術”:麥克尤恩《蝴蝶》的文學倫理學解讀[J].外語教學,2012,(3).

[4]沈曉紅.伊恩?麥克尤恩主要小說中的倫理困境[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第7篇

Abstract: The official gives public notice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the country selects the outstanding talent to enter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mportant means. This occupation itself has the stability, the status, attracted numerous social each kind of public figures to take an examination, graduating university graduate quantity was huge.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the non-graduating class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alsely report the official takes a test phenomenon, under revelation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 new time moral question.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公務員考試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Good faith Official test

作者簡介:吳鑫(1986-),男,漢族,福建漳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0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

最近,從網絡上經常可以瀏覽到類似的報道:全國各地高校的在讀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基本都參與報考國家公務員和省市級公務員考試。被稱為“資深試考族”的考生坦言:“只要在報考過程中,針對自己所報考的職位的要求填寫相關個人信息等,例如在讀研究生可以用本科的專業或者研究生專業并謊稱“已畢業”報考,目前都能通過考試資格審查并順利參加筆試。”

從上述的新聞報道與調查中,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當前大學生的道德問題出現了新的苗頭,即非誠信的理由比以前更有現實性,更具說服力。這就為研究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專家和學者以及政府官員,提出了新的思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將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倫理學與誠信問題的相關知識對此問題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倫理學與誠信

倫理學是關于人倫關系及其調解的學問,“誠信”作為一個道德范疇,是個體道德的基石。但是,從倫理學的角度審視,誠信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絕對善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非誠信”并不一定會對社會造成巨大危害,在讀大學生“謊報”參加公務員考試問題就是個典型。

長期以來,誠信始終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傳統道德要求,并對人際交往產生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要想深入理解把握誠信的內涵,還需從倫理學中找到解答。而理解誠信的內涵則有利于我們更準確把握當前社會道德領域中出現的種種失信現象的本質。

二、當前大學生出現新型誠信問題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這是公務員考試受到熱捧的根源,同時也是新型誠信危機的直接原因。在粥少分粥人多的情形下,為了減少競爭,借用他人的身份證進行注冊報名,造成某崗位人多的假象,以此嚇退部分競爭對手,或者通過謊報條件,通過資格審查等方式來為自己今后的“實戰練兵”等等都是“非誠信”行為。因此,在這種客觀條件下,大學生失掉誠信的防線可謂是“情有可原”。

其次,公務員招考過程中信用管理機制欠缺,讓所謂的“聰明”考生有機可乘。雖然謊報經歷通過審核,沒有非常明顯的社會危害,但是通過這些“非誠信”行為,使一些優秀的考生因人數假象而放棄,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這不僅嚴重破壞了公務員選拔考試的誠信與公平的基本原則,更可怕的是對公務員的錄用質量也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連鎖反應。從中暴露出當前各級公務員招考制度的不足,不得不引起人事部門的反思。

三、解決當前大學生新型誠信危機的兩點探索

(一)及時彌補當代大學生的新型誠信漏洞

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學生把誠信轉化為內在的修養,扭轉誠信誤區,這就需要各高學重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教育,將德育放在跟專業學習成績同等的地位上來,兩手都要抓,兩手到要硬 [1]。同時還應結合社會現實,通過社會實踐、案例分析等活動,幫助大學生透過社會現實樹立正確誠信觀念,防止再次出現這種損人利己的違背道德的行為。

(二)進一步完善公務員招考程序,實行誠信報考制度

現在更省市的公務員招考越來越科學化,其中2010年江西省公務員招考中的誠信報考制度備受矚目。所謂的誠信報考制度是指考生在報考時要填寫誠信報考承諾書。一是報考人員在網上報名時不進行資格審查,面試前再對入闈面試人員進行資格審查,如因不符合條件被取消考試或錄用資格,后果由報考人員自己承擔。二是報考人員應提供真實、準確的個人信息、證明、證件等相關資料,如因弄虛作假被取消考試或錄用資格。

結語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和起碼的道德標準。作為高知識群體的大學生,更應當誠信于事、誠信于人。然而,當代大學生非誠信的錯誤意識卻悄然轉移到公務員的報考過程中,這不僅嚴重損害了當代大學生的形象,同時也對社會導向產生錯誤性引導。作為一個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切忌因就業心切,而忽略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最起碼的道德和誠信品質。因此我們應認真分析大學生非誠信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對策,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

第8篇

關鍵詞:人類基因組計劃 基因 倫理

一、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概述

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被譽為人類生命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工程,它可與人類登月計劃和曼哈頓原子彈計劃相媲美。隨著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的飛速發展,相關倫理問題的不斷凸現已引起了生命倫理學界乃至全世界的關注。

1990年10月1日,美國正式啟動HGP項目,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國際合作,構建詳細的人類基因組遺傳連鎖圖、物理圖、序列和轉錄圖,闡明人類基因組全部DNA序列,識別基因,建立存儲這些信息的數據庫,開發數據分析工具,研究HGP實施所帶來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在HGP實施過程中,先后有來自德、日、法、英、中等5國16個實驗室及1100名生物學家、計算機專家和技術人員正式加入該計劃研究。

二、中國HGP的現狀

1999年9月,我國獲準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成為參與這一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承擔人類整個基因組的l%的測序任務,故簡稱“1%項目”。我國測序的人類3號染色體短臂大約30Mb區域,這里估計有750-1000個基因,蘊藏著極大的開發資源。2001年2月,由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組織的專家驗收確認,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完成圖”的重大成果已提前兩年由我國科學家繪制完成。所有數據已遞交國際基因數據庫中,可被全球科學家直接免費享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的完成,表明中國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科學家對人類基因組的實際貢獻率已達到1.1%。

三、人類基因組計劃所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目標不僅從整體上闡明人類遺傳信息的組成,還要識別人類基因的結構,包括所有與生殖有關的遺傳疾病及其若干有遺傳背景多因素疾病的相關基因,破譯生命之書在人類掌握自身密碼之時,也涉及到倫理、法律和其他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就成為社會各界都極為關心的事情。

1 人類基因信息隱私的倫理問題

眾所周知,隱私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隱私被公布于眾,可能給本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和損失,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也不利。因此,人們都很重視隱私,隱私也在各國法律的保護范圍之內。有關基因隱私問題往往成為基困組研究中倫理爭論的焦點。例如,一些公司在雇用員工時會使用基因信息對存在基因缺陷的人另眼看待;因基因缺陷極易患上某些疾病的人群被保險公司打入另冊。因此,在進行基因研究時必須考慮到倫理、法律和社會等問題;要尊重提供試樣者及其家屬的尊嚴和人權;研究計劃必須事先接受有關行政單位的審查,必須對遺傳信息進行嚴格的保密,對任何泄露個人遺傳信息的個人或單位給予嚴懲;提供遺傳信息者有權知道基因利用結果。

2 基因歧視帶來的倫理問題

基因歧視與基因隱私密切相關。基因隱私權的喪失自然會導致新的社會歧視——基因歧視的產生。一旦人們認識到性狀與基因有關,就會產生基于基因的歧視。可能產生所謂“好”基因歧視“壞”基因、“聰明”基因歧視“愚笨”基因等情況。通過基因研究我們可以得出:基因缺陷也有兩面性。其實,人類所有的基因以及等位基因,沒有“好基因”與“壞基因”的差別。導致某種疾病的等位基因,在一定的情況下確實是病因;同時也要看到,人類基因線在進化過程中一定會發生突變,就整個人類基因研究而言也是有意義的。

1997年11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宣言中指出,人類基因組意味著人類所有成員在根本上是統一的,也意味著對固有的尊嚴和多樣性的承認。象征性地說:“它是人類的遺產”。該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不應因其遺傳特征而受到歧視,并致力于解決歧視問題

3 轉基因生物帶來的倫理問題

將外緣目的的基因轉入生物體內,使其得到表達,這種移植了外緣基因的生物被稱為 “轉基因生物”。這將是一次人類求索生命奧秘的革命。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人類社會全面發展的同時,也難免給人類帶來某些始料不及的后果。倫理學追求真善美,時刻提醒人們無論什么研究都不要違背人類的初衷,倫理學不阻礙科學技術的進步,但它能不斷呼喚和矯正科學的“跑偏”和人類的良知,只有建立起正確地倫理道德觀念,才能使科學走向美好的未來。

回顧科技發展的歷史,任何一項科學的重大發現都伴隨著對于倫理道德的沖擊和影響。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以及基因技術的臨床直接與每個人、每個家庭、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相關聯,必然引起倫理學家、法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普遍關注,成為了當代科學領域的焦點,基因組學的發展對傳統的倫理道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迫使人們進行探刻的思索,在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張力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1]胡文耕.生物學哲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李海峰.科學是一把雙刃劍[M].長春出版社,1998.

[3]陳希敏.基因技術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福音[J].決策探索2001,(5):38.

第9篇

關鍵詞:價值 道德沖突 價值選擇 倫理機制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必然伴隨著道德沖突與價值選擇面臨的一系列的問題與困境。現代世界體系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互動時代,這種新的全球化體系的構成基礎正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同時與它形成對照的價值多元化在人們的生活領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在面對多元化價值的世界,利益與道德面臨著的價值沖突,如何進行合理的道德選擇以保證世界經濟的良性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經濟學家、倫理學家、政治家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之一。問題總是與解決問題的辦法共生的,因此,關于道德沖突、社會失序,道德選擇的矛盾,必然要求有合理、妥善的應對方法來處理從而促進經濟、文化、道德的平衡機制的建立。

有關價值的概念有多種定義。社會學中,克萊德?克魯克赫恩建議把“價值”定義為關于愿望評價的觀點,它明確或含蓄地體現出個人或集團的特性,影響著其對行為的可能方式、手段或目的的選擇。由此,價值成為文化和社會系統的基本要素,溝通著文化的意義和闡述內容,控制和引導著人們的舉止和行為(審美或道德價值)。在19世紀后半葉,價值這一概念被引入了倫理學的討論。馬克斯?舍勒建構了實質的價值論:直覺性的本質直觀把握理念性的價值。尼古拉?哈特曼從“自在價值”出發,價值領域類似于柏拉圖的理念領域,但是,這種純粹思辨的客觀價值論失敗了,因為作為其基礎的認識論已被證明不可靠。按功能主義的闡釋;:價值是調控社會發展構想,它闡發定向標準和規定目標。此外,價值作為被追求的目標應該和德性(基本行為)和財富(如生命、健康和合法財產等)區別開來。因此,人們把“價值”概念和其他社會學的行為決定要素聯系起來,如需要、動機和態度,并且把它同規范和角色期待、利益和統治聯系起來。[i]沒有存在于社會現實之外的抽象價值,沒有“自在價值”。 由于價值的多樣性,必然會導致持續不斷的價值沖突和義務抵觸,同時面臨的價值選擇在道德領域也就更為明顯,因為只有偏好一定價值并以此為基礎才能做出決定。

道德沖突意指作為行為主體的個人或者群體在面臨道德的決定與抉擇時體現的矛盾狀況。在道德領域中的社會矛盾大體表現為:一方面是不同的體系在道德要求間產生的矛盾與沖突;另一方面是同一道德群體或道德體系下不同的道德要求之間產生的矛盾與沖突。面對第一種道德沖突,主體要依據某一種道德觀念與價值觀念進行抉擇,后一種道德沖突,則要求按照群體內部的價值等級合理性進行相應的選擇。與之相應的道德抉擇,則是對于行為善惡與好壞的自覺選擇,通過一定道德方式進行體現。而道德行為的前提是道德的意識活動,通過相應的道德行為進行合理表達,但是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人作為主體其道德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關于道德沖突與價值選擇問題,托馬斯?納吉在其《道德問題》一書中指出最劇烈的道德沖突事件是真正意義上的二律背反。……當每種選擇皆是正確的,同樣顯示出決定性的和充足性的理由時,任意性意味著在需要理由的地方缺乏理由。他的主要觀點是面對道德沖突的選擇要堅持“理性的理論”同時支持“一切合理化考慮”。這種二難困境的發生不需要十分明確的完全的正確與錯誤的判斷,對于文化、道德價值,尤其是當今價值多元化背景下面臨的道德沖突,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實現雙方的機制平衡,目的是促進共同發展,進而道德的選擇需要的是原則,而不是具體的固定的方法。下面的這個案例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討論上述問題。[ii]1982年9月30日,美國芝加哥街區有3人死于氰化物中毒,毒素來源于他們所服用的超濃縮的特蘭諾爾(Tylenol)膠囊。人們迅速把這起中毒死亡事件與該產品聯系起來,官方正式通知了該產品的制造商約翰遜與約翰遜公司。隨著死亡人數的不斷增加(最終死亡人數為7人),這家公司面臨一場嚴重的危機,甚至隨時會發生滅頂之災。特蘭諾爾膠囊作為一種最新型止痛藥品,是約翰與約翰公司最大的獨立品牌。這種產品的銷售額占到公司銷售收入的7.4%,所占公司利潤比例則高達17%―18%。……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已經公告,禁止服用特蘭諾爾膠囊,但市政府尚未要求該公司采用任何針對性措施。或許當局不會要求公司回收所有該種藥品,又或者只需在原因查明前采取暫時停止銷售的措施足以實現確保公眾不會受到進一步傷害的目的。與這不可預見的情況相比,有一些事實倒是相當肯定:一旦需要回收所有藥品,公司所承擔的損失將超過一億美元;而這些損失不在保險公司責任范圍之內。而藥品回收的消息報道將大大損害這一產品品牌,公司管理者不敢保證特蘭諾爾膠囊還能夠重新獲得公眾的信任,并保住目前所占據的37%的市場份額。

在這種情況下,一家公司應當在何種前提之下制定危機應對措施呢?是否應將公司的存在發展以及股東利益作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呢?是否物質利益與財務狀況應當成為高級管理者各項決策制定的唯一依據呢?面對已經死亡七人,甚至可能會導致更多人中毒致死的情況,約翰遜與約翰遜公司毅然采取了回收所有藥品的措施,公司將公眾安全放在首位,正如其公司宗旨中所宣示的那樣。隨之而來的巨大損失,盡管是悲劇性的、難以接受的,也必須置于次要地位。

這一事件最終成了一個傳奇。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決策從倫理道德角度來講是恰當的,而且該公司在對這一災難性后果的處理方式上也體現了很強的技巧性。在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伯克深知,在這種情況下并非每個公司都能采取類似的措施,即使這種行為從倫理角度講是完全正確而必要的。

約翰遜與約翰遜公司立即回收全部特蘭諾爾膠囊的行為是面對道德價值與利益矛盾的沖突是所作的價值選擇的最終結果。在這里,我們暫且不考慮他們的行為動機是否是出于道德的驅使問題,只單就這一事件發生本身而言,可以肯定地說,事件本身的處理是合乎社會責任與倫理要求的。也就是說,在這種矛盾沖突中,沒有固定的硬性規定可以制約該企業或者供該企業遵循,而選擇的權利又是企業自身,這樣,就更加體現了自覺價值選擇下企業的責任性與道德性。

不論是社會、企業、還是個人,置身于社會交往,面對社會發展,必然面臨各種沖突,而利益的沖突進而引起的道德價值沖突也不可回避的。從分析道德沖突產生的原因入手,有利于進一步把握如何進行合理的道德選擇。作為人的基本訴求,在需要與利益的多元性背景下,道德沖突的產生存在必然性,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利益與需要普遍存在于人的社會生存和發展中。多元化狀態下的社會各個利益群體體現出了多層次的需要以及價值追求。

中國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人們面臨著更多的價值沖突,同時又不得不進行必要的價值選擇。這之中,經濟中的利益驅動與中國傳統人文利益觀的相互撞擊在整個中國社會掀起了巨大波動,如何面對矛盾?如何進行價值的選擇?這些倫理之問促使我們思考過去,面對當今。同時在社會之中出現了一種情懷,對于過往的眷戀之情。當人們對于當今的道德現象與價值沖突產生懷疑的時候,一種過往的眷戀之情在社會之中蔓延,人們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對于過去的懷念,這些人群包括80后、70后與60后,甚至50后的人群也加入其中,這種現象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矛盾心態與對于現實道德狀況的種種隱憂。

那么,在道德沖突中如何進行道德的有效選擇,或者說,如何更好的提供一種非硬性化但可以達成矛盾雙方機制平衡的方法?本文將試圖作如下探討。

當今社會之所以會出現各種與倫理道德價值向抵觸的行為,按樊浩老師的觀點,關鍵是倫理機制的缺乏。樊老師認為“倫理機制的缺乏,是社會失序、行為失范的重要內在原因。這種倫理機制,就是主體的倫理行為與其后果之間相互關聯的機制,也是個體自我道德責任的機制。倫理的機制,有兩個方面,一是文化信念的機制,一是現實社會的機制。”[iii]分析道德選擇的具體問題,我們需要從道德化機制入手進行相應考慮,單純就具體的道德選擇而言,道德行為具有不確定性、自發性以及分散性的特征;但是制度道德化是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前提保證,尤其是制度保證層面的強大支撐力量。由此可見,將道德原則貫穿于制度層面有助于人們對于個人的道德要求,更是體制機制對于個體道德約束力的客觀體現。市場經濟下的中國社會,面臨著不僅是本國社會經濟、倫理、利益、價值相互撞擊形成的各種矛盾與選擇的困惑,而且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挑戰與二難困境更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倫理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唯有此,在面對多元化價值的世界,利益與道德的價值沖突中,才能進行合理的道德選擇以保證經濟的良性發展與社會倫理價值的平衡。

注 釋

[i]喬治?恩德勒(德)主編 李兆雄 陳澤環翻譯《經濟倫理學大辭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4-5頁。

[ii]本案例選自:理查德?T?德?喬治(美)著 李布譯《經濟倫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第10篇

    1期刊文獻情況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SCI科學引文索引(檢索日期為2010年1月20日)。以期刊名“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Practice”為對象進行檢索,時間為2005—2009年。該雜志共收錄36期雜志,篇目總計633篇,提供關鍵詞的文獻447篇。期刊中的文獻類型有9種,其中以“Article(學術)”類型最多,共355篇,占全部文獻的56.08%,其次是“Editorial(編輯)”類型和“Miscellaneous(雜項)”類型,分別占25.75%和12.16%。可見《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期刊》是以刊載學術論文為主的專業雜志。由不同類型的文獻所占比例不難看出其重要程度或含金量的差異,“Article”類型最具價值,其次是“Editorial”類型和“Miscellaneous”類型。

    2目前國外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研究的主題分析

    關鍵詞是文獻的一個重要特征項,是對研究內容的概括與提煉,通過關鍵詞的分析可以發現研究的主要內容[1]。本研究利用關鍵詞的詞頻與共現關系分析近期國外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研究的主題分布。2005—2009年共36期《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期刊中篇目共計633篇,提供關鍵詞的文獻共447篇。考慮到文獻的關鍵詞往往出現在文獻的題目當中,結合文獻標題和關鍵詞統計,出現2次及以上的關鍵詞共有141個。

    選取keyword項出現20次及以上的關鍵詞,同一關鍵詞在keyword項出現次數與其在keyword及title項出現次數基本呈正比(表1)。可以看出,公共衛生、社區、環境、人才培養等是國外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研究的重點主題;政策研究、評估和監督是該領域討論的重要內容,相關的倫理學討論也是研究的重點。從國外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的研究對象來看,人才培養、社區、預防和政策是重點。在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的應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預防疾病、地區衛生政策和社區衛生方面,特別是對衛生政策實施與評估、對社區居民的健康保健教育研究等領域。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訪談和案例分析。

    2.1公共衛生研究角度分析由于《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是國外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術陣地,“public health(公共衛生)”和“public health practice(公共衛生實踐)”無疑會成為其刊載文獻所共有的主題。公共衛生作為關鍵詞出現在2005—2009年中該期刊108篇文獻中,由表2統計的與之有關的關鍵詞出現次數看來,公共衛生實踐、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公共衛生倫理學和公共衛生追蹤系統是公共衛生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衛生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公共衛生服務質量,對公眾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定義、范圍、數量、結構和能力應該與所面臨的工作任務和公共衛生發展趨勢相匹配[3]。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多體現出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的缺陷,目前國外多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培養公共衛生管理的領導者,不少研究者認為應當將這種教育提前至本科教育以適應當前日益增長的公共衛生服務需求;同時應當加強循證公共衛生課程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的作用;公共衛生訓練中心(Public Health Training Center,PHTC)對于公共衛生教育有著重要意義,應起到模范作用。在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方面,研究人員通過實地調研發現不少地區表示建設不足,這對于進一步改進公共衛生管理實踐工作有較大啟示。公共衛生倫理學問題體現在由政治環境產生的倫理問題,如公共衛生議程的設置,政治壓力,政治沖突的處理以及公共衛生實踐的范圍,說明政治和公共衛生倫理本質相交,但是政治壓力和優先事項往往會對醫生的倫理提出挑戰。當前,在美國,環境公共衛生跟蹤(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 Tracking,EPHT)網絡的作用日益凸顯,關于環境對公共衛生危害的信息會通過國家數據庫得到共享,同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與EPHT計劃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來幫助發展中國家。

    結合《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中的相關文獻分析,當前國外有關衛生部門開展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是通過了解衛生部門某一方面工作的效果或者對特定地區的特定公共衛生問題進行調研,提出意見與建議。目前衛生信息(知識)在公共衛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不論是衛生部門通過培訓衛生工作人員進而對特定人群開展健康教育以達到控制和減少疾病的效果,還是提升衛生網站的公信度來更好地宣傳衛生知識,都說明了這一點。

    2.2社區公共衛生研究本研究統計了與“community(社區)”相關的關鍵詞,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社區衛生,其次是社區健康評估和社區衛生中心。社區衛生服務(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是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經濟方便、綜合性的基本衛生服務,是世界衛生保健服務發展的大趨勢[4]。在國外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的研究中,社區衛生研究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內容突出表現在采取措施預防和控制以社區為單位的人群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2.3環境公共衛生研究本研究統計了與“environment(環境)”相關的關鍵詞,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環境公共衛生,其次是環境衛生和環境公共衛生跟蹤。這部分內容主要集中在環境公共衛生檢測指標的研究,會結合當前政府的相關衛生政策進行評價。

    環境公共衛生檢測指標的評價中,有三個評估階段:(1)科學性和相關性;(2)分析有效性;(3)用于公用事業的可行性。然后確定重要的標準和框架,從而提供了一個系統、有效的方案,成為環境公共衛生工作的科學決策的有效工具,以更有效地確保公眾健康。

    對于國家環境公共衛生跟蹤網絡計劃的研究中得出,該計劃的實施需要國家之間的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機構的正式合作,目前國家和機構間的伙伴合作關系已使得環境公共衛生和監測公眾健康的工作取得成效。在未來,應該大力開發和利用各國的跟蹤網絡,增強協作和信息共享。

    3小結

    通過對2005—2009年《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期刊》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到當前國外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的重點在于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社區衛生管理的完善以及環境公共衛生檢測系統的鞏固和擴大,這樣不難歸納出當前國外公共衛生管理與實踐的前進方向:信息網絡化、管理規范化以及服務人性化。

第11篇

[關鍵詞]荀子;裕民;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2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6-0038-05

李建華(1959-),男,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倫理學;

金妍妍(1980-),女,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倫理學。(湖南長沙 410083)

荀子是先秦諸子學派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對于中國思想史與儒學史影響深遠。荀子的學說體系涉獵廣泛,其中一個核心的目的就是努力實現富民強國,這也是先秦以來儒家學說的重要傳統。“從孔子肇始,歷代儒家都把富民視為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通過富民、實現民眾治理、國家安寧,天下太平。”荀子“裕民”思想獨具特色,不僅強調個體的倫理德性,而且注重整體和諧的價值導向與利益實現,睿智地洞見“裕民”倫理思想的嶄新內涵。

一、“裕民”的管理模式

荀子理想的“裕民”管理模式包含“禮義治利”與“明分”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禮義治利”的管理模式。第一,“禮者,養也。”治理國家、國富民強必須以禮治始。“禮義者,治之始也。”荀子認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充滿貪欲。當社會有限的物質財富難以滿足人的無限貪欲,將出現“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的社會混亂現象。圣王為控制這種局面,制定“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認為制定禮義是為了等級差別,滿足人的欲望且不能耗盡社會物質。“故禮者,養也。”荀子認為禮是用來調養滿足人的欲望追求的。

第二,禮者,別也。在荀子看來,禮的功能:“一是‘養’,二是‘別’。所謂‘養’,就是使社會所能生產的物質財富,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所謂‘別’,就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分配,要按照尊卑的不同等級而有所不同。”禮是創立國家,治理國家,養育天下之根本。

第三,禮者,教也。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認為修身與治學的最高境界是“禮”。他認為個體道德修養關系到個人自身的安危,國家的生死存亡。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至關重要。針對“血氣剛強”、“知慮漸深”、“勇膽猛戾”、“齊給便利”、“狹隘褊小”、“卑濕重遲貪利”、“庸眾駑散”、“怠慢傈棄”、“愚款端愨”者施以不同的道德教化。他特別強調修身、養性的最好辦法是在良師指導下嚴于律己,以禮之標準來踐行。“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荀子認為尊“禮”,尊重師長,嚴于律己,“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道德個體,積善成德,堅持不懈,圣人之德備矣。

第四,貴禮義輕欲利。“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對義與利的追求,是每一個體所固有的欲望,即使是堯舜也不能例外,但他們對利的追求并未超越對義的堅守。荀子根據德性的差異,闡釋君子與小人之別。君子“求利也略”,“能以公義勝私欲也”。而小人是“為利所生。無所不及”,無限制。因此,荀子提倡先義而后利,貴義輕利。義與利的辯證統一關系,適用于百姓與君臣,表現在兩個層面:其一,對于百姓,“涂之人百姓”可以通過“積善成德,圣心備焉”。其二,對于君臣,“譎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君主應以德為先,尚賢使能,為實現善政提供政治道德保障。荀子敏銳洞見:“義立而王”,強調“論法先王,則知所貴矣;以義制利而之所利矣”,實現富國裕民。反之,將導致禍國殃民,政權傾覆。

第12篇

[關鍵詞] 《猩球崛起》;動物權利;私欲和貪婪;生態倫理道德觀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 13CWW014);2011年度內蒙古科技大學創新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 2011NCW008)。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20世紀中葉至今,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日益嚴重,保護生態環境,加強人與自然關系中的道德建設,深入反思人類和共同生存于地球之上的其他物種的關系顯得十分必要。改編自法國作家皮埃爾·布勒的《人猿星球》(1963),《猩球崛起》(2011)是一部反映人類和猩猩之間的倫理道德問題的優秀影視作品。迄今為止,國內外有關《猩球崛起》的影評不勝枚舉,然而從生態倫理學視角書寫的文獻尚不多見。本文從生態倫理學的視角,通過質疑人類對動物權利的褻瀆,否定人類的私欲與貪婪,旨在弘揚一種非人類中心的生態倫理道德觀。

一、動物權利的褻瀆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對應該給予動物以平等權的呼聲有增無減,20世紀末期,一場維護動物權利不容任意踐踏的運動作為生態環境運動的一部分如火如荼地在西方展開。這一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亞哲學家彼特·辛格(P. Singer)。辛格在代表作《動物解放:我們對待動物的一種新倫理學》(1975)中宣稱,生存以及避免痛苦對所有動物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利益,但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卻剝奪其他動物的生命。[1]影片初始,一幅和諧優美的熱帶叢林畫面呈現在觀眾眼前:大猩猩井然有序地排著列隊在郁郁蔥蔥的植被環繞中向叢林深處走去。這份祥和寧靜不久便被闖入叢林、手持利器、大聲呼喊的狩獵者所打破。人類、汽車、工具、陷阱、鐵籠和手無寸鐵的大猩猩形成鮮明的對比。猩猩已無反擊之力,唯有逃跑或被捕入籠。此場景在人類的歡呼聲和猩猩的哀鳴聲中落下帷幕。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平衡關系被打破,當地居民利用先進的武器和狡詐的捕獵伎倆捕捉猿類,賣給試驗機構以謀取經濟利益。無論是愚昧無知的土著人、實驗機構的負責人還是躊躇滿志的科學家都未能給予靈長類動物的生存和免受痛苦的利益以同等的重視。

影片中的黑猩猩在強大的人類面前失去了生存權及繁育后代的權利。其中一只母猩猩被實驗室工作人員取名為“美瞳”(Bright Eyes)。正如名字所預示的那樣,靈長類動物原本應該生活在大自然中,享有明媚的陽光(bright light),鮮艷的花朵(bright flowers),晴朗的天空(bright sky),閃亮的群星(bright star)……但在這里卻淪為科學實驗對象,永遠離開大自然。受到藥物ALZ-112的影響,美瞳及其他猩猩的智商得到驚人的提高,原本清澈的眼中卻摻雜了許多綠色的斑點,自然進化法則由此被人類任意改變。一次為了保護自己腹中的胎兒不受到傷害,“美瞳”本能地攻擊了欲接近她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不幸被亂槍擊斃。靈長類動物同人類一樣有生命,有情感,有渴望自由、畏懼死亡和保護幼小生命的本能,可是這一切都被“至高無上”的人類無情地剝奪而去。

繼《動物解放:我們對待動物的一種新倫理學》之后,辛格再次撰寫了《關于大猩猩的宣言》(1993),宣告猩猩不僅“有生存權利”,呼吁人類要“保護它們的自由”,而且猩猩和人類一樣具有體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而具有道德權利。人類和猩猩在道德上是平等的,應當得到“同樣的關心”,即“關心的平等”[2]。美瞳事件之后,遺腹子“凱撒”被威爾帶回家中撫養。從某種意義上說,凱撒的高智商和二次生命來自威爾,可是身為“父親”的威爾如同《弗蘭肯斯坦》中的科學家維克多一樣,并未給予他的“創造物”應有的道德關懷和呵護。在小猩猩凱撒的成長過程中,威爾最熱衷的事情莫過于凱撒的智力測試記錄,墻壁四周所貼滿的一組組實驗數據帶給威爾的歡愉遠遠超過凱撒本身帶給威爾的快樂。威爾平時只關注凱撒的智力水平而忽略其生理需求和心理變化,凱撒每天只能從閣樓的幾何形窗戶向外張望,渴望在戶外自由地玩耍、渴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渴望在人類的世界中找到平等和尊嚴,渴望得到同類的認同和歸屬感。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幾何圖形窗戶象征著凱撒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雙重桎梏:由于長期被人類“圈養”,缺乏和同類的交流,凱撒日后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同類的嘲笑和挑釁;同樣,在人類眼中,凱撒被定義成為一只具有攻擊性的危險動物,即便在威爾看來,它也不過是一只外出時需要坐在后備箱里,系著項圈的寵物。缺少人類的關愛和同類的認同,凱撒不止一次地陷入困惑,我是誰?我來自哪里?綠色斑點的眼睛更多了些憂郁和不解。直至影片結尾,科學家威爾也未能給予凱撒以道德的關心和真正意義上的人道幫助。凱撒率領眾猩猩突破人類重重封鎖,抵達自由彼岸紅木林,可是威爾卻為了能夠繼續他的“偉大”實驗,“懇請”凱撒同他一起回到人類社會。令威爾始料不及的是凱撒緩步上前并在威爾耳畔堅定地說“Caesar is home”(這才是凱撒的家)。一句簡單的話語揭示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對猩猩和所有野生動物而言,它們來自大自然,因此回歸大自然才是它們最好的歸宿,只有在大自然中它們才能找到自由、尊嚴和歸屬感。凱撒的一句話同樣對人類起到警示作用:人類不應當剝奪動物應有的權利,否則動物會以驚人的方式反擊人類。影片結尾的紅木林(Redwoods)中的紅色即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人猿革命:人類將不得不為自大、傲慢付出昂貴的代價。

二、人類的私欲和貪婪

當今有許多對動物有影響的人類行為,包括利用動物進行科學實驗、利用動物進行餐飲娛樂等。這些行為否認了動物所擁有的內在倫理價值的存在,侵犯了動物的權利。從原則上來講,這些人類行為無不與人類的種種欲望聯系在一起。“欲望,古往今來,有多少哲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曾滿懷熱情地贊美你!有人說你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有人利用你讓世界發生了滄桑之變。然而,在生態文學家眼里,你就像被從瓶子里放出來的魔鬼,一旦放出就難以有效控制……”[3]男主人公威爾·羅德曼(Will Rodman)的名字由Will Rod Man三個英文單詞組成,意為“欲望懲罰人類”。科學家威爾有著浮士德博士般狂熱的科學抱負,長期以來憑借對黑猩猩進行活體基因實驗研發延緩衰老、增強智力的特效藥。然而威爾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卻有悖于生態倫理。威爾不僅視凱撒為實驗品,甚至連自己的父親也不例外。ALZ-112在黑猩猩身上還未得到安全驗證,威爾便迫不及待地將自己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父親查爾斯(Charles)作為首例人體實驗對象。由于人類與黑猩猩兩者基因組中的堿基序列的差別致使威爾研制的藥物雖然能夠明顯提高黑猩猩的智商,卻因受到人體免疫系統的排異而產生極大的副作用。威爾正是在深知各種風險的前提下,相繼為查爾斯注射了ALZ-112和113,此舉不料加劇了查爾斯的早逝。威爾以自己父親的生命為代價追求自己的科學夢想,最終親人的逝去和凱撒的離棄無疑是對威爾狂熱欲望的嚴厲鞭撻。

如果說威爾·羅德曼的欲望是對科學或夢想的無止境追求,那么史蒂芬·雅各布斯則利用動物實驗進行商業行為,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影片初始,史蒂芬對威爾說道:“You make history,and I make money”(你創造歷史,我創造利潤)。不同于威爾,史蒂芬更加看重藥品背后所蘊藏著的巨大商業價值。史蒂芬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而變得自私冷漠,唯利是圖。在巨大的經濟誘惑面前,史蒂芬只顧當前利益,無視實驗室動物的個性與本能;在“美瞳”事件后,斯蒂芬還未查清事情原委,便要求終止研究項目,下令“find cost effective way to put these apes down.”(找一個最省錢的方式,將這些猿類安樂死。)在影片部分,史蒂芬執意要趕盡殺絕所有出逃的猩猩。坐在直升機里的史蒂芬自認為是比動物和其他生物更高貴的存在物,堅定地認為動物的存在就是為人所用。史蒂芬的觀點類似于稟賦論,認為人比其他生命形式更優越,認為人擁有其他生命形式所不具有的道德能力。影片結尾無疑是對稟賦論的強烈嘲諷,眾猩猩在金門大橋所表現出的非凡勇氣、協作精神和手足之情與史蒂芬人性中的懦弱膽小、自私自利和冷漠無情形成鮮明的對照。自高自大的人類在靈長類動物面前也自嘆不如,慚愧不已。斯蒂芬最終被一只大猩猩推下大橋,墜入深淵。人類凌駕于動物之上的優越感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三、結 語

綜上所述,人類對動物權利的褻瀆及人類的私欲和貪婪均來自人類中心主義。在人類的過往歷史中,人類中心主義一直在指導人類實踐的社會價值倫理觀中占據著統治地位。一直以來,人類都以世界主宰者和統治者的身份自居,甚至狂妄地認為可以讓萬物以人類為中心,聽任人類的擺布:捕獵者為了牟取經濟利益掠奪動物的生存權,科學家威爾不惜顛覆道德良知和自然進化法則實現“自我價值”,藥劑公司法人史蒂芬為了追求巨額利潤狂妄地無視其他物種的權利和尊嚴。《猩球崛起》以其獨特的視角解構了人類中心主義,倡導人類把道德關懷的范圍從人類擴展到動物,如同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關心它們的命運,在危難中救助它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避免傷害它們。唯有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倡導一種非人類中心的生態倫理觀,才能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共建地球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 辛格.動物解放[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2] 雷毅.生態倫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諾.歐美生態批評:生態學研究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4] Tom Regan.Animal Rights,Human Wrongs[J].Environmental Ethics,1980(02).

[5] Taylor,Paul.The Ethics of Respect for Nature[J].Environmental Ethics,1981(03).

[6] J Hughes,James.Review of Limitless.105 mins.Relativity Media,USA,2011 and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105 min,20th Century Fox,USA,2011[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2011(09).

[7] 傅華.生態倫理學探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8] 施韋策.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9] 章海榮.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0] 趙青.《猩球崛起》——生態警鐘再次響起 [J].安徽文學,2012(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宁市| 梅河口市| 遂川县| 靖州| 泰顺县| 新安县| 五家渠市| 长海县| 独山县| 本溪市| 墨玉县| 南木林县| 福贡县| 陇川县| 周宁县| 三明市| 张家口市| 永济市| 淳化县| 平果县| 恩施市| 泰来县| 延庆县| 九寨沟县| 灌阳县| 杭州市| 嘉义市| 临湘市| 盱眙县| 墨玉县| 都昌县| 太原市| 南昌县| 萨嘎县| 金乡县| 彰武县| 榕江县| 闸北区| 龙里县| 汉沽区|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