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的特征

時間:2023-06-19 16:14: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域文化的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域文化的特征

第1篇

    九十年

    代以來,學界對沈從文的研究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沈從文作品中體現出的文化特征。其中,既包含其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地域文化特征,又包含其中所滲透出的道家藝術精神。楊義《沈從文的“鳳凰情結”及其小說的文化特質》,楊瑞仁《鳳凰之“仙”與鳳凰之“龍”——談鳳凰縣土家詩人田星六與苗族作家沈從文》和陳國恩《沈從文的湘西小說與道家藝術精神》等文章都闡述了沈從文作品中獨特的文化特征。

    “文化”一詞的外延十分豐富,針對沈從文的文化研究也十分寬泛,包含了沈從文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苗族文化本身的文化特質,又包括苗漢雜居狀況下展現出的文化的豐富性)和作者自身及其作品中人物自覺不自覺的所體現出來的道家藝術精神。

    “鳳凰情結”是沈從文創作的顯著特征,也最能說明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楊義《沈從文的“鳳凰情結”及其小說的文化特質》一文中強調了沈從文的“鳳凰情結”這一文化意蘊。所謂“鳳凰情結”,“一是指地理意義上的鳳凰的放大,放大到湘西的民俗、山川風物,二是精神文化上的鳳凰的放大,放大到楚文化的圖騰崇拜、精神信仰。”[1]文章以《龍朱》為例,闡述了作品中獨特的苗族文化因子以及在長期的苗漢雜居中,漢文化對苗文化的影響與滲透。《龍朱》具有一種神話氛圍,但卻又不完全脫離人間性,作者將白耳族苗人族長的兒子龍朱塑造成了“獸中之獅”,是對唱情歌的圣手。反映了苗族人唱歌求偶的獨特方式,極具地方文化特色。但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在苗族的傳統中,唱歌求偶以“四月八”為最盛,可作品中為我們描述的歡歌盛事卻是中秋節,這無疑滲透了一些漢文化因子。因此,對“鳳凰情結”的理解不易過于狹隘,楊義先生所指的地理意義上的鳳凰情結不僅僅是指純粹的湘西民俗或者苗族文化,更多的應該是指以湘西山川風物、民風民俗為主的苗族風情。“鳳凰情結”更深一層的含義在于其精神文化特征。楚文化源遠流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作品中展現出來的帶著美麗的憂愁、幽思陳郁的特點。因此,楊義先生認為“沈從文的小說比起廢名作品中陶淵明式的閑適沖淡來,多了幾分屈原《九歌》式的凄艷幽渺,其源蓋出自他與楚文化的深刻的精神聯系。”[2]另外,在圖騰崇拜上和精神信仰上,沈從文也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在他看來,龍作為漢人的圖騰,代表的是封建權威,而鳳不然,人們對鳳的應用更自由,它更親近群眾。

    沈從文的創作地域文化特征濃重,他筆下的自然美麗而純凈,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亦如自然般清純、善良。一些研究者便試圖從“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來解讀沈從文的作品。其中,陳國恩《沈從文的湘西小說和道家藝術精神》比較具有代表性。文章認為,《邊城》、《長河》、《三三》等篇什為我們展現了造化所具有的那份素樸的景觀,正所謂鐘靈毓秀,沈從文也極力塑造了具有人間性的、但現實中卻又不太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態,這其中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同時,陳國恩指出,這種“天人合一”永遠只能是一種理想,他看到了在優雅的牧歌下還隱含著一絲悲涼,認為沈從文的作品在抒情的筆調下暗含了悲劇性因素,使悲哀化成了淡淡的哀愁和憂郁。且不論這其中是否與道家精神相吻合,但就其對沈從文作品特點的評價我是非常認同的。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讀出他的確想要極力留住湘西人的純粹、善良等一切美好的天性,這是湘西這片凈土賦予這里人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但他同樣意識到,這里除了翠翠、夭夭、三三,也出現了順順這樣一類人,他清楚地知道湘西最終還是不可能躲避商業化的浸染,不會永遠保存那份純粹。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很少能看到喜劇性的完美結局,作品中的人物也或多或少帶有悲劇因素(比如《豹子·媚金與那羊》的凄慘結局;單純、善良的翠翠也只能與年邁的爺爺相依為伴,最終在無盡的等待中度日)。陳國恩先生認為沈從文筆下的這種陰差陽錯、造化弄人的情境與道家的命運觀有相似性。除此之外,他還從沈從文的藝術觀中三個重要的范疇“童心”、“生命”和“神性”中闡述了沈從文的道家觀點。他認為,沈從文推重童心的純真,珍視生命的價值,認為“神即自然”,他的倫理觀和審美趣味上這種回歸自然、崇尚渾樸的傾向,就是他的創作浸透了道家藝術精神的重要表現。三個范疇分析得出,在沈從文的文學世界里這三個范疇原來都指向“自然”。但是,在論證生命的價值時候,陳國恩認為“生命是美麗的”“是憑生命自身的價值使蕭蕭免于被沉潭”,[1]但我卻認為,蕭蕭不被沉潭并非出于對生命的敬畏而只是因為她生了男孩,這一現象的背后隱含的是文化的陋習。需要指出的是,陳國恩先生并不認為這些道家觀點是沈從文刻意研習所得,而是受大自然熏陶,自然而然形成的獨特的氣質稟賦。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何嘗不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道家藝術精神。

    除了文化地域特征研究外,沈從文研究的角度還有很多,比如平行研究,現代性研究等,尤其是隨著西方文學理論的深入傳播,一些學者試圖用更新的理論、更獨特的視角去解讀作家作品的做法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多角度地解讀是可以的,更是十分必要的,但無論采取何種解讀方式都一定要基于作家創作本身,更要把握其創作的基調,并將創作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時期,力求出新卻不牽強,這樣所得出的結論才是更具價值,也更趨于最本真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M](修訂本).岳麓書社2006年4月第1版.

    [2]沈從文:《沈從文文集》[M],花城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2年版

    [3]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M]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第2篇

【關鍵詞】地域;環境;文化

河南自古則是中國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建筑中河南民居的發展同其他類型建筑的發展一樣,會受到諸如,人文、自然、技術等條件的影響。從地域環境視角探討河南民居的建筑特征,河南傳統民居建筑作為特定區域的歷史文化載體,體現著這一特定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和社會歷史文化,地域性特征對建筑產生著深刻影響。

1 河南民居文化背景分析

河南省位于中原文化區域,華夏文明的核心。因歷代所轄區域大部在黃河以南,淮河以北之廣大地區,故稱之為“河南”。河南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先秦時屬豫州。《周禮?職方》和《爾雅?釋地》中云:“河南日豫州”。它居“九州”之中,又稱中州、中原。 “中原”一詞是一個地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淮河上游地區;狹義的“中原”又稱中州,大約的范圍是今天河南省行政區域范圍。從文化學的角度講,“中原”是指漢族及其前身――古漢族、華夏族的實際分布地區。中原文化使之指中原地區的人們在中原地域環境背景下,隨之次范圍內自然環境與人之間的產生相互關系而形成可特定的文化、禮制及生活方式的總稱。

在上下數千年間,河南長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其一直奉行的就是傳統的漢民族文化。始于秦朝受中原文化中的法家思想的影響,國家大一統形成,促進了地域文化視野下的河南傳統建筑的發展。經歷了夏、商、周時期,逐漸興盛和繁榮的時期則是秦漢經魏晉南北朝到唐宋時期,這期間河南不僅是全國封建政治統治的中心地區,而且經濟文化也占主導地位。唐代時出現了儒、釋、道三家倫理思想合流的趨勢,加快了中原文化“異化”的速度。北宋時期河南的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封建社會后期統治階級選擇了儒家正統思想為其統治服務,從而使以儒家正統思想為中心的中原文化成為指導和支配中國封建社會一切行為的準則,中原文化成為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和象征。

漢民族文化及生活的基本模式是禮,注重秩序化的群體,是漢民族思想體系的基本特征。由“禮”而產生秩序社會,由秩序社會而產生了思想體系、政治體系、家族體系、經濟體系和生活體系。于是,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文化體系便應運而生。 “禮”是尊祖崇古思想體系系統化、規范化、邏輯化和具體化的結晶。“禮”是宗法和等級相結合的產物,中原文化以等級制度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和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的建構,體現了師法自然、尊重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的一種“和諧”。

2 地理環境對河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響

2.1 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河南位于我國中部偏東、黃河中下游,東經110。21’~116。39’,北緯31。23’~36。22’之間。河南與6省毗鄰,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陜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省界范圍東西寬約58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境遇遼闊,土地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差別很大。河南位于我國第二級地貌臺階和第三級地貌臺階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東西差異明顯。西部海拔高而起伏較大,東部地勢低且平坦。河南境內地表形態復雜多樣,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占總面積的55.7%、26.6%、17.7%。其中,山脈集中分布在豫西、豫西北和豫南地區。河南省地跨黃河、淮河、長江、海河四大流域。境域內河流眾多。地表水資源的年內分配高度集中。汛期雨量豐沛、徑流集中。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黃河,貫穿整個河南省,全長700多公里。

2.2 地理環境影響下產生的河南民居建筑特征

河南自然地理環境的特點概括來說是地勢西高東低,降水南多北少,氣溫南暖北寒。根據自然地理形態,將河南省分為豫西山地、豫東平原、豫北山地、豫南山地、南陽盆地等五部分。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將河南省分為四個地區:鄭州以東的開封、商丘和東南部的周口等地稱為豫東;鄭州以西的洛陽、三門峽所轄稱為豫西地區;鄭州以南的許昌、漯河、駐馬店、信仰和西南的平頂山、南陽等地稱為豫南;黃河以北的新鄉、安陽、焦作、鶴壁、濮陽等地稱為豫北。

豫東平原是淮河及其眾多支流河道兩側分布著地勢平坦的片帶狀沖積平原,沖積平原上點綴著片塊狀沿河洼地。屬于河南濕潤多雨區,氣候屬于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平原、灘涂地區地下水位淺而豐厚。受當地自然環境的約束,先民們選擇了圩子這種聚落形式,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安排生產與生活。在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傳統建筑的主要表現在圩子聚落澤水而居的建筑形態和建筑布局與構造形式上適應當地氣候條件潮濕多雨的特色。

豫西地區包括滎陽、鞏義、偃師、洛陽、新安、義馬、澠池、靈寶等縣市區域。古代史的豫西地區降水充沛,土地富庶。《禮記?禮運》提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繒巢”。也就是說窯洞就是上古穴居方式的遺存,體現著華夏民族雖古猶新的傳統文化品性。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了該地區民居的典型特征――窯洞以及窯洞與四合院的結合形式。

豫南地區屬于河南省濕潤的多雨區,是建筑熱工分區中的夏熱冬冷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傳統建筑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聚落的選址適應山地形態,依山傍勢,建筑的布局和構造方式為適應夏季通風、冬季保暖和坐北朝南的要求,而產生了南陽荊紫關民居村落這一地區傳統聚落的典型實例。

豫北地區指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新鄉、安陽、焦作、鶴壁、濮陽等地區。豫北山地在河南省內屬于干早少雨區,是建筑熱工分區中的寒冷地區,氣候特征接近河北,冬天寒冷、干燥、多風。自然地理環境對傳統建筑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聚落的選址要適應山地的形態,建筑的布局和構造方式要適應冬季保暖、納陽等方面的要求。冬季為了獲得陽光以補充室內溫度,建筑的朝向以南向為主,東向次之。豫北平原地區院落的南北間距較大,以更好的接納陽光。

3 經濟環境對河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響

3.1 經濟環境特征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從歷史上就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這種經濟結構特點對河南地域文化的形成有著很深的影響。在農業經濟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河南早期適于農業生產而發展迅速,成為了國家的中心。河南的農業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重親情、和諧、中庸,積極地作用在于務實,讓人容易養成一種淡定從容的心態,其負面作用是有保守的一面。經濟結構形式對傳統聚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宏觀的方面,它對聚落的地區分布狀態,聚落的結構形式和傳統建筑型制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

3.2 經濟因素影響下產生的河南民居建筑特征

河地理位置優越,古時即為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云集之所在。是我國人民南來北往、西去東來的必經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頻繁活動和密切交往的場所。河南自古是王朝更替、戰亂頻繁的地區,古語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南省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河南是中國的關鍵交通樞紐。如今所稱的隴海交通線,實際上就是自古以來橫貫中國的東西交通大動脈,也就是后來的“絲綢之路”和當今所稱的“歐亞大陸橋”。中國的二、三階地相交處,為中國古今南北交通大動脈,即今謂之京廣線。兩大交通線在河南交匯,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條件,更加密切了河南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河南在全國經濟活動中的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重要作用。

4 社會環境對河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響

4.1 社會環境特征

社會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社會環境包括國家、民族、社會、文化、人口、語言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組織結構關系,并且涉及各種社會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南北差異是文化區域差異的主旋律”,河南的豫北、豫西、豫東地區屬于中國南北文化分界線的北方文化范圍,地域文化的很多特征融合成為了中原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文化的融合比較充分。中原文化主要指以中原地域為依托的,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與自然之間形成的對象性關系而產生的特定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總稱。

4.2 社會因素影響下產生的河南民居建筑特征

中原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儒家的學說以“禮”為中心,“禮”是宗法和等級相結合的產物。禮是中國文化人倫秩序每人倫原理的集中體現,儒家的倫理規范就是倫理秩序,它注重群體的秩序化,抑制個性的發展,宗族制度以血緣關系確定人與入之間的關系,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就影響了聚落的布局方式。聚落的每個層次,都存在著內外空間的界定及內部的結構轉換。在聚落內外空間轉換上,聚落的邊界作為社區內外空間分離與轉換的節點,承載著豐富的儀式行為,是意識空間之所在。注重與家族利益相關的一切文化現象。傳統建筑中四合院的建筑布局與空間就是對“禮”制的空間形象表述。建筑內部的布局形式是為了體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或者該空間在群體中的地位,反映出在建筑布局形式的決定禮制觀念高于實際生活的特點。體現出尊卑有序的布局,符合禮制約束下的院落制度。與宗法制度契合的,以家長為核心,其他人按照與家長的遠近親疏來構成的關系網絡賦予活動空間相應的內外有別的性質,是與宗法制度中的封建家長制的尊卑關系相契合的使用方式。

5 結論

傳統建筑的地域特征是由地方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經濟地理環境這三種地理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層面對傳統建筑地域特征的形成產生影響,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由于河南所處的中國之中的地理位置,河南的傳統建筑曾被認為沒有強烈的地域特色。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河南傳統建筑從擇地、平面型制、空間形式、構造技術到細部裝飾裝修,都蘊含著深刻的地域文化內涵,有著強烈的地域特征。

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是河南傳統建筑形成的深層結構,決定著傳統建筑風貌特色的形成。地域社會文化對建筑地域特征的決定作用來自上層。特殊的地域生活模式、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對建筑的地域特征的產生構成決定作用。無論是經濟手段還是技術構造手段,都是為了完成在社會文化影響下制定的目標。自然地理環境是建筑地域特征產生的基礎,其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經濟地理環境是傳統建筑發展的基礎,對建筑特征的形成、性質和分布也有深刻的影響。

傳統建筑作為一種文化和傳統的載體,寄托著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追憶和感情。能將含有豐富歷史信息的傳統建筑很好的保護下來,就能使地域文化的風貌較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重新關注地域性,關注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經濟地理環境的特征,尋求傳統建筑與地域氣候、自然資源和文化環境的結合,對于研究傳統建筑,探索一種在地域文化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廣義建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52.

[2]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2.

[3]侯繼堯,王軍.中國窯洞[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

第3篇

關鍵詞:商丘民間舞蹈;風格特征;文化

商丘地處河南省東部,總面積一萬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萬,民族以漢族為主,另外還有回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隴海、京九鐵路橫貫東西南北,交通便利。

商丘歷史悠久,是中原遠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從考古發現,商丘有人類活動居住的時間至少遠推五、六千年前,相傳燧人氏就是在商丘鉆木取火,使人類的生產力發生根本性變化。商代第一個國君成湯建都于亳(史稱南亳),即商丘虞城縣境內……千百年來,商丘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商丘有著歷史悠久的舞蹈文化傳統,尤其是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源遠流長,風采獨具。據一九八五年民間舞蹈普查,商丘普查到民舞節目329個,普遍存在的有16種,民間大型舞隊7種,宗教祭祀與民俗活動舞蹈4種,稀有民間舞蹈“碟子舞”、“火老虎”、“肘歌”、“挑經舞”等等。如今這些民間舞蹈已不僅僅是人們的娛樂形式而更具有“文化活化石”的價值,是中原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商丘民間舞蹈對研究中原舞蹈文化的藝術結構與特性,理解中原舞蹈文化的基本特質和特性,探究中原人民的精神趨向和審美思想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音樂風格特征

從地理位置上看,商丘屬于北方,而北方民間舞蹈的伴奏多采用鼓吹樂來伴奏。商丘民間舞蹈的伴奏大多是根據舞蹈內容而定,突出節奏的快慢、強弱對比,使之激情、歡快、奔放,從而渲染烘托舞蹈的情緒和氣氛。

商丘民間舞蹈的音樂,根據其伴奏樂器和形式,一般分為以下幾類:

(一)以打擊樂伴奏,這一類舞蹈一般情緒高亢,伴奏激情而歡快,樂器主要有鼓、大鑼、二鑼、大鈸、小鈸。節奏隨著節目的變化而變化,時緊時松,沒有固定鼓點。

例如“蹦傘”伴奏主要樂器有大鼓、大鐃、大鑼、小鑼、镲,伴奏時司鼓指揮全部樂器,司鼓必須熟悉掌握該舞的規律和全部過程,每一個曲子由持傘者向司鼓遞簧,與表演者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蹦傘”的風格特色。

舞蹈“老仙頭”只有打擊樂伴奏,樂隊由五人組成,即太平鼓,大鐃、大鑼、大镲、小鑼,每人持樂器一件。打擊樂與舞者配合要緊密、靈活,其節奏隨著舞蹈的動作快慢而變化,音樂的感情熱烈、激昂。

“高蹺”伴奏沒有更多花俏的節奏鼓點,一個“隆冬倉”點子貫穿始終,此鼓點旋律雖然單調,但表現力豐富,強弱分明,緊隨演員的表演或慢或快地變換打擊節奏。“隆冬倉”鼓點由它自己獨特的結構規律,從曲譜上看所有銅打擊樂器在演奏中一直按照自己的點路,沒有變化的打擊。“隆冬倉”開始有個鼓簧,是起頭信號,中間不受時間長短的限制,可根據節目的長短反復擊打。結束時也要看鼓簧收尾。“隆冬倉”作用極大,它配合演員的表演,振奮演員的精神,它如針似線,把整個節目穿織在一起。

(二)打擊樂和其他樂器相配合。商丘民間舞蹈在伴奏時,除了純粹運用打擊樂外,有時候還結合一些其他樂器,配合伴奏,使伴奏更加豐富,以增強舞蹈演員的表現力。

例如:“獨桿轎”和“戲連會”,音樂伴奏時,要以打擊樂和嗩吶吹奏來烘托氣氛,嗩吶二個,鼓、大鑼、二鑼、大镲、小镲各一,舞中步伐不受樂器指揮,隨意而為,打擊樂貫穿始終,除嗩吶吹奏曲牌時按曲子需要固定點子敲打外,其余場按《慢大鑼》打奏,音樂的速度根據舞蹈感情的需要而變換節奏。嗩吶曲牌一般用《花轎曲》、《上繡軸》、《鞭梢》等,此舞的音樂連綿不斷,氣氛熱烈歡快,敲打,吹奏配合整理緊密,技巧變化繁多,風格獨到。

(三)民歌小調。商丘民間舞蹈的伴奏有時候巧妙運用民間音樂或者是保留民間小調原有曲調,根據舞蹈內容將唱詞改掉,使其伴奏更切近舞蹈表現內容。

例如:“霸王鞭”沒有固定的伴奏音樂和演唱曲調更不用打擊樂器。(打擊樂的聲音太強,會把霸王鞭的聲響淹沒)演唱用的曲調可由表演者任選。在它的早期,演唱用的多是些民間小調。如“賣花生調”、“窮人難調”等。和建國初期(1948——1950)多是演唱當時流行的革命歌曲直至現在也還是這樣。“霸王鞭”所選用的曲調盡管不固定,但總的來說,曲調流暢、順口,不太復雜,節奏明快;曲調感情歡快、活潑,并且小節數最好成復數,這樣,表演起來才和動作相吻合。轉貼于

《挑經挑》音樂為佛教音樂,有木魚、缽樂相伴奏,速度穩而慢,樂曲簡單。其特點屬經歌之類,有聲有韻,有時類似白話數板,作舞時曲調反復,每曲均有唱詞。《伏義經》為曲一,唱此曲作為引子,三人同舞時的即興表演,曲調可無限反復,經歌可任意選擇。

(四)套曲。商丘民間舞蹈伴奏帶曲譜,有時一曲專用,有時一曲多用,還有多曲連用等形式。

例如“婆媳進香”,伴奏曲牌有三種行路點組成,其中曲一,節奏中快,一小節兩鑼,或者說是“一镲一鑼”;曲二,節奏中途加入一小節一鑼,或者說是“二镲一鑼”;曲三,伴奏時還要隨著演員動作的幅度、腳步的快慢,不斷便換點路或調整節奏快慢,以防伴奏脫節,影響演出的效果。

二、表演風格特征

(一)中國民間舞是中華民族藝術中最豐富多采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的真情實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為它表現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才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從中國舞蹈史料記載,我們不難發現民間舞的發展過程一直是以一種“舞、戲”合一的藝術形態為其成熟標志的。所謂“民俗”,它的內容包括一個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信仰、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等。正因為如此,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民間舞蹈便具有了很強的“故事性”和“戲劇性”的特征,是一種“劇情”化的舞蹈藝術結構形態。?

例如: “姜公背婆” ,此舞從開始到結束,只走了一個過場,其動作也比較簡單,姜公以一步兩拍“老生衰步”上場,用“提身”、“搧扇”、“拽漢”、“跪倒”、“過河”等動作姿態,表現姜公年邁背婆行路艱難的特征,土地爺以一步一拍的“老生步”上場,用手扶“攙”等動作,反映土地熱心助人的思想感情。其特點是:由于無唱白實具啞劇形式,它完全通過動作和姿態表現人物特點性格和感情,以“老生步”和“老生衰步”貫穿全舞始終,以戲劇動作為主,富有濃厚的戲劇表演色彩。

(二)民間舞蹈的藝術形象總是浸泡在感情之中的,在民間舞的人體動作中,沉積了所從屬民族的性格氣質和情感生活。民間舞的語匯是以“表情”為主的舞蹈語匯。特別是民間舞“劇情”化的舞蹈結構要求對其藝術形象的塑造上追求一種“詩情畫意”的意境之美。在民間舞當中,情感啟發動作,動作傳達情感。“民間舞蹈的表演無論是一舉手,一投足,以至每一個細小部位,細小動作都飽含著一個民族的“情”。“情”是民間舞生命的標志。民間舞一旦失去生命的真實,就感染不了觀眾,就沒有了價值。所以,民間舞一定不能忽視“情”,“情”是民間舞生存的根基。”

例如:“鬼會”因岳飛被害,秦檜當道,才促使正義愛國的人民群眾發揮其聰明才智,創造出“鬼會”這一以鬼喻人揚善抑惡的大型民間舞蹈節目。“鬼會”不論從內容到形式,都獨具風格。它演技粗獷,滑稽而又充滿著幽默情趣。表達了人們歌頌忠良,貶罵奸相的情感。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真情實感,通過他們的想象和創造、加工才來表現的。民間舞蹈更是如此。因為民間舞蹈是群眾自己的創造和表演的,是創造者的情感發展到極至時身體的一種表現。所以,民間舞也和其它姊妹藝術一樣,是人們為了發泄“情”而產生的。民間舞蹈是最富有生活氣息,最有血有肉的舞蹈藝術。

商丘民間舞蹈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商丘民間舞蹈對研究中原舞蹈文化的藝術結構與特性,理解中原舞蹈文化的基本特質和特性,探究中原人民的精神趨向和審美思想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當代世界的一種普遍呼聲,而且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通過商丘民間舞蹈的研究、發掘和整理,來喚醒人們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意識。

第4篇

在城市景觀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從歷史文化還是風俗習慣,世界各地景觀都會呈現地域性的特點,不同地域的景觀各具特色。地域性景觀涵蓋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內容,相互影響并不斷發展。只有充分體現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景觀才會更具有競爭力和說服力。

1.地域性文化景觀特點的分析

(1)自然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環境等。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跨度很大,在不同區域形成代表當地的地域性文化景觀特征,北方景觀的雄偉、壯觀,南方景觀的別致、淡雅,這都和當地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2)人文歷史因素。由于人文歷史、民俗習慣、價值觀等文化方面的不同,也會影響不同地域景觀的發展歷程。地域文化是一個繼承、積累、發展、創新的過程,不同歷史發展過程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燕趙文化等,是全國各地歷史文化的精髓。

2.地域性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文化是任何一處景觀設計靈魂,尊重當地文化,考慮當地民俗風格,設計師要充分理解并加以合理利用,以當地的文化為設計背景融入現代景觀設計中。

(1)為景觀設計提供素材。地域性文化可以為景觀設計提供素材。在景觀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當地自然環境及人文歷史等因素,了解其地域特征,以此作為設計依據,賦予現代景觀活的靈魂和創新思想,使景觀在符合現代時展的同時結合地域文化特征,更好的服務于當地居民和獨具特色的地域性景觀。例如紫禁城的紅墻、江南園林的粉墻白瓦等極具地域特征的元素。

(2)弘揚當地文化,使其得以傳承與發展。地域文化不僅是景觀設計的出發點和基礎,而且是其靈魂和精神所在。在景觀設計作品中,能讓歷史文化以景觀的形式記錄下來,在人們欣賞景觀的同時體驗當地文化 ,充分體會當地民俗文化特色。一個有文化內涵的景觀不是景觀元素簡單拼湊,而是一個有其文化內涵的有機整體。

(3)幫助人們緬懷歷史。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卻不禁發現我們正在遠離和遺忘歷史。地域文化代表了一種場所精神,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地域文化作為了追憶過去的精神寄托。蘊含地域文化的景觀不僅讓市民緬懷歷史,引起市民感情的共鳴,更能引發游客的理性思考,如歌頌地域文化中的杰出人物的豐功偉績、道德精神、、地域的典故和名言等,使景觀不僅是城市的一片公共綠地,更是市民對地域文化的追尋和懷念。

地域性文化景觀的規劃設計內容

(1)地形。在景觀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尊重當地的地形地貌,無論是跌宕起伏的山地還是寬廣遼闊的平原,都應盡量保持當地特色的地形地貌,這是地域性景觀存在的基礎,滿足使用功能和審美需求,盡量用最少的土方量達到最佳效果,最大可能的保留其多樣性,最終詮釋其地域特征。例如法國丘陵景觀和意大利的臺地園林景觀特色。

(2)道路。園林道路在景觀中起著至關只要的作用,是各景觀節點之間的連接手段。既滿足功能需求,又能彰顯出地域特色。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規劃設計應考慮當地文化,采用地方材料進行鋪裝,不僅節約成本,而且滿足地域性特征,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和美學效果。例如深圳古窯遺韻景點的園路鋪裝采用古窯出產的瓦片、瓷片,彰顯獨特質樸的地域個性。

(3)水體。水體是地域性景觀中最具靈性的要素,被人給予豐富的情感。自古以來,景觀中水體的作用都很重要,是最有親切感的要素。不同地域尤其不同地域特征,“一方水養一方人”,當地人民賦予水的感情更多,規劃設計應充分利用當地水源作為凸顯地域景觀的重要標志。

(4)植物。植物包括喬木、灌木、花卉及地被植物,種類繁多,有季相變化。植物景觀不僅可以滿足造景功能,還可以引導人們的視線、形成開敞或閉合空間,植物景觀是地域景觀殊的要素,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適宜生長的植物種類有所不同。注重植物與人類協調發展的生態平衡景觀,同時盡可能多的使用鄉土樹種,合理搭配植物種類,在色彩、季相、層次等各方面相得益彰,體現地域特色。

(5)建筑。景觀建筑作為地域性景觀的表達要素之一,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特色,滿足審美需求,是景觀中的重要節點,同時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同都直接影響地域性景觀的表達。在建筑的外形、材質、色彩等方面都應結合當地文化,體現當地的地域特征。

結語

第5篇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長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同時由于地域的差異,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差異,這就是地域特征,而環境藝術設計則是通過一定的組織以及圍合手段,對空間界面進行藝術處理,再結合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以及飾物的布置和造型等設計語言,以及植物花卉,水體,小品以及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內外空間環境體現出特定的氛圍和風格,以達到滿足人們對使用功能以及視覺審美上的要求和需要。

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主要指的是在某個地域內由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組合從而形成的一種特征,一般情況下,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氣候環境和水文等,而人文因素主要是指歷史沉淀以及文化內容等,在這其中自然因素的水文對地域特征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響,地域特征包羅萬象,同時又有非常鮮明的特點,第一個就是具有區域性,研究地域特征必須在一定特定的區域范圍內,第二個就是人文性,通過人類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活動,與自然和諧共處,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第三個就是具有綜合性,也就是說分析地域特征不僅包括經濟,人文以及科技等方面,還包含其他方面的事務,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共同形成地域特征的各種條件,以此造就了地域特征。

環境藝術設計的地域特征分析

中國傳統環境藝術下的地域自然觀。環境藝術設計涉及的面很廣,主要包括城市,景觀,園林,建筑以及室內裝飾裝修等方面,包含人居環境的系統規劃和不同場所的設計建造,在這方面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我國的傳統建筑,尤其是園林建筑最講究與自然協調和諧,講究環境藝術,從而達到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我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下來所形成的文化對環境藝術的影響非常大,其中漢代的園,圃,囿等字體都是由象形文演變而來的,從外表就可以看出,字體的外框表示范圍,形容地域界限,而且以園林文化來比較,我國的就與國外的有所不同,都有各自的民族地域特點,我國的園林建筑多以山水,花木,屏聯,題刻以及雕塑等裝飾共同組成一種美倫美煥的藝術品,除了具有實用居住性之外,還具有觀賞游覽性,而且我國的園林建筑講究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性,既要有自然意境,還要有人文特色,以詩情畫意為最終追求,而國外的園林建筑就沒有這些山水,花草等藝術表現形式,它多是通過人與自然相對的形式來表現,通過人來對自然進行人為加工,比如歐洲皇家園林,多是把樹精心修剪成規矩整齊的各種造型,把花草排列成各種看上去整齊的圖案花紋,然后再配置相應的雕塑作品,整個園林雖然看上去也具有特色,也給人一種眼眼一亮的感覺,但要說到人與自然的融入感以及園林結構的設計精巧程度,與我國的園林藝術建筑還是要差上一個檔次。

另外我國的園林建筑在環境藝術設計上還講究自然之感,多是按照山石的脈絡走向,以及水源流向來進行風景布局,在講解自然美的基礎上再表現園林的觀賞美,同時還利用了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讓園林建筑充滿詩情畫意,在寄情山水的過程中,讓人獲得與眾不同的藝術感覺。

從傳統環境藝術看待其與地域特征之間的關系。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是一種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在我國的文化傳承史上占劇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各地民居而論,各地民居在建造過程中,由于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各地人民的生活習慣不盡相同,生產工作也有所差異,因此建造出來的民居也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地區的吊腳樓,陜北的窯洞,傣族的竹樓以及大理麗江的四合五天井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筑,這些都是我國歷史韻味濃厚的文化遺傳,同時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人們在建造民居時所用的材料,建筑方法等也有明顯的差異,另外一些地方還受到當地宗教的影響,體現出濃濃的宗教文化氣息。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環境,所體現出來的環境藝術設計也不盡相同,無論從歷史傳統,生活習俗,還是從人文條件與審美觀點等方面來看,各地的地域特征也是各具特色,但總結起來我們可以發現,無論這些各地的民居建筑建造得多么有地方特色,功能多么齊全合理,但都是與自然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現出了對當代的生態學觀念,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到了最小,這與我國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境界不謀而合,更體現出我國古人對環境藝術的追求與自然和諧的一致性,因此地域特征與環境藝術設計之間存關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地域特征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通過上文的分析得出,環境藝術設計離不開地域特征的影響,在這個大背景下,地域特征所帶來的地域氛圍與文化特色勢必將影響到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但通過對地域特征的結合,使得環境藝術設計更具有創新性,使藝術效果更能達到升華,在與地域特征融為一體之后,創造出更為渾然一體的藝術性建筑,總的來說,地域特征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通過結合地域特征可增加其不同的地域特色,第二個方面就是通過結合地域特征,可改變環境藝術設計時的表現手法,從而創造出更多喜聞樂見并且富有創造力的藝術作品,第三個方面就是通過結合地域特征可以豐富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內容,讓內容更加飽滿,讓結構更富有層次化,讓環境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多種多樣。

第6篇

地域性特色是指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相結合,不僅包含地質條件、氣候條件,還包含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生活形態。它既承載了地域的自然特征,也傳承了地域的人文特征。而校園景觀的地域性特征也正是當地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有效結合,與地域的經濟、文化、環境及社會結構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歷史進程的演變,地域景觀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但卻留下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同樣校園的地域景觀也隨著地域的發展和改變而發生一定的變化。所以,在校園地域景觀設計中要保證歷史文化的傳承,同時也要滿足學生的生活需求。

2校園景觀設計的地域性特征呈現

2.1校園景觀設計要體現地域自然特征

江南一帶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比較濕潤,植被種類豐富,水系較多,水鄉景象頗為出名,自然風光也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江南學校的景觀設計一定要有特有的地域特色。校園的自然景觀既包含植物景觀,也包含山水地形景觀。植物景觀一直是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校園的地域性景觀占有關鍵的地位。植物景觀的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校園整體景觀的設計工作的進度,不同地域的植物景觀具有不同的特色,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一定要結合當地的氣候來開展工作。對于校園中的其他環境要素而言,植物是校園空間中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它以豐富的姿態使枯燥的建筑群富有了生機和活力。合理的植物景觀不僅可以弘揚校園文化,凸顯特色,還可以有利于校園品牌的創造。

例如,浙江林學院東湖校區的植物景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東湖小區位于杭州西郊臨安,它三面環山,處于北高南低的緩坡地,富有良好的植被群,自然環境比較優美。東湖校區的植物造景以生態園林為主要的設計指導思想,充分利用校園現有的地貌條件,進行植物景觀的布局,校園入口區、中心湖區、教學區、生活區、科研實驗區等區域都進行了植物造景規劃,廣闊的綠地、中心湖與周圍的低矮山坡和池塘溪流交相呼應,著重突出了江南地區典型的山丘地型特征。(本文來自于《現代園藝》雜志。《現代園藝》雜志簡介詳見。)

2.2校園景觀設計要體現地域人文特征

江南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不僅自然風光美不勝收,由于歷史的沉淀,及人文薈萃,造就了江南地區特有的人文特征,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特征包括了一定環境下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觀念習俗等,在景觀設計中呈現出來的就是景觀的風格、空間的環境等,如校園中的建筑風格、道路規劃風格,以及校園的雕塑等等。校園的景觀應該結合地域的人文特征,創造具有個性化的景觀。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地域文化的發展對校園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關系。

校園景觀設計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地域人文特征,還要體現校園文化。例如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校園環境設計就利用了江南水系的特點貫穿于整個校園中,同時也融入江南園林的設計理念,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比如,在西區中就有“夏園”“、秋園”“、冬園”三個主題園區的設計理念就是結合古代園林的設計原理,秋園的格局就取意于江南水鄉,平面錯開,步移景異的特點。再有在校園中很多的建筑群,都是利用不同的材料、屋頂形式、色彩和文化符號,并結合不同的設計元素呈現出不同的建筑風格,既滿足了師生的現代化需求,也富有一定的地域人文特色。

3結語

第7篇

【關鍵詞】:地域特征;榆林;森林公園;景觀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全球文化發展呈現出同化趨勢,大量的照搬照抄以及對西方景觀的模仿,造成了城市中出現大量趨同化的景觀設計作品,導致城市缺乏地域特色,自我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缺失現象比比皆是。因此,景觀設計師應因地制宜的對一個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特征等進行分析與綜合,從場地自身的景觀特征出發,結合有效的景觀設計手法,將這些地域元素融入到景觀作品中,營造出適宜的景觀類型和景觀空間。

1、地域特征及地域性景觀設計的概念

1.1地域特征

地域通常指一定范圍內的區域,具有空間和時間的雙重性。地域特征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特定區域土地上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1]。

1.2地域性景觀設計的概念

地域性景觀是指在某一地域范圍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人類所有的活動所表出來的一個綜合體,具有一個總體的地域特征。[2]

地域性景觀包括了一個地方的自然景觀特性和該區域內人們在此長久生活所留下來的生活印跡和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歷史文脈。因此設計中該基于場地原有特征,對該區域內的自然與人文特征進行提煉、挖掘從而應用在景觀設計作品中,是對該地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手段。

2、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景觀設計

地域特征是景觀設計創作的源泉,而景觀作品作為傳承、發展、創新地域文化的載體,承擔著反映該區域景觀特征的責任。

2.1掌握領土景觀

“風景園林設計是以展示地域整體景觀特征為宗旨的領土整治行為。”[3]景觀設計師應該站在專業的角度去認識場地、理解場地,掌握這個場地所獨有的景觀要素和自然演替的規律,將領土的特征要素融入景觀作品,因地制宜,建設適地宜人的景觀空間。

2.2尊重場地環境

法國著名景觀設計大師高哈汝認為:“景觀設計要遵循的三原則,是場地、場地、還是場地.”[4]。地域特征是場地固有的存在,而這些特有的因素是景觀設計的基礎,場地是自然物和人工活動相互穿插的環境,必須尊重場地的條件,結合人的活動需求進行設計。

2.3傳承地域文化

由于不同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形成了明顯的地域差異,經過長時期歷史選擇遺留下來的傳統民俗、、園林樣式、建筑風格等承載著人們的記憶,使變化中的城市景觀有根可循,讓人們能看清個體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情有依、感能歸。城市景觀設計應該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充分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氣候條件、鄉土材料等)和歷史印跡(民間工藝、建筑布局模式、生產生活方式等)來建造多樣化且富有場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觀。

2.4選擇地方材料

材料是景觀藝術的載體。每個地區都有其盛產的地方材料和使用方法。塑造地域性景觀地方材料所起的作用尤為突出。在原生環境中,對木材、竹子、藤、草、土、石等原生材料的運用較為常見,這些被賦予了文化內涵的地方材料,是真正意義上具備民族氣質和文化精神的材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城市景觀的地域特色。

3、大墩梁森林公園地域性景觀設計實例分析

榆林大墩梁森林公園是本人參與的一個實際項目,以其為例來分析如何營造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觀。

3.1項目位置

大墩梁森林公園規劃區域距離榆林市空港生態園9.2公里,距離榆林市老城區7.5公里,緊鄰榆林市高新開發區,地處榆林市三個板塊的核心位置。項目所在地包含尤家峁水庫,水利、園林資源豐富,是建設生態水庫森林公園的理想場所。

3.2項目建設條件

2.2.1項目用地現狀

本項目場地內現狀為林場、水庫、沙漠、村莊用地。場地中水庫擁有最高景觀值,因是水源地卻擁有最低開發價值。其他場地資源的景觀和開發價值也類似水庫的情況,基本呈互補狀態進行等級分布。

2.2.2交通條件

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北臨規劃路及迎賓大道,東臨西包鐵路客運線,西臨規劃鐵西六街,南臨規劃鐵西六路,三面環路,一面臨市區客運鐵路線及車站廣場。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位置毗鄰榆林市中心,交通方便。

3.3景觀規劃成果

3.3.1景觀規劃設計理念

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力求在平面布局中貫徹“共生、融合”的思想,通過“分區、分級”實現共生,通過“公園與城市在景觀軸線上的串接”實現融合。

3.3.2項目定位

以環境生態位基礎,兵戈文化為主線,滿足市民及游客需求的森林公園。

3.3.3總體結構

本項目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森林公園為基礎,以民俗文化為主體、突出多元文化特征,打造生態優先、娛樂游憩、森林體驗、展示教育于一體的“森林休閑體驗區”。根據上述規劃、用地性質及現狀資源分布等情況,將地塊共分為四園十六區。其中一期共建設三園十二區。

3.3.4規劃內容

(1)功能分區:森林互動游憩園、游憩觀光體驗園、生態水源涵養園。

(2)道路交通組織:交通路線分為外部與內部交通。外部交通可分為干線與支線。干線是森林公園與國家或地方公路之間的連接道路。支線是森林公園通往經營區、各功能分區、景區的道路。內部依照現有路網規劃電瓶車路,并與路網銜接。

(3)出入口規劃:榆林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為一開放性公園,根據園區以及周邊市政交通道路條件和園區內的布局要求,全園設主入口三處,位于公園南,西、東三個方向,由于園區較大,還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設置四個小型出入口。

(4)植物配置設計:總體種植按照規劃分區,森林公園各區域的種植方式和植物品種也會由于側重點不同而有所區分,保護場地原有植物,補植以鄉土植物為主。

(5)建筑設計:森林互動游憩區建筑面積有1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文殊廟、鎮北閣、森林驛站、觀景臺、景亭等景觀建筑。文殊廟與鎮北閣采用傳統的古建筑風格,風情小鎮以現有農村為基礎,建筑采用自然、樸實同時又不失簡潔現代的風格,與公園整體景觀相協調。

4、總結

地域特征是一個地方的基底和精神文化底蘊的體現,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環境產生了多樣的民俗風情文化,這些有差異性的景觀文化正是我們用來打造一座具“唯一性”城市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林 箐,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 2005(6): 16-24.

第8篇

關鍵詞:地域文化;歷史名城;景觀設計;南昌市舊城區

1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歷史名城區景觀設計的相關概念

由于景觀設計的存在,地域文化發展才具備了強大的載體,地域文化也只有在景觀設計中才能夠將其創新性的一方面展示出來.此外,地域文化也是景觀設計的靈感所在,景觀的內涵和價值都在地域文化中表現出來.通過地域文化以及景觀設計的相互作用,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增強對歷史文化的傳承.

1.1地域文化

所謂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圍內,人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以體力、腦力等勞動創造出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漸沉淀、積累以及升華的物質以及精神的所有成果.其范疇非常廣泛,除了包含地域內部的自然資源,還包含歷史發展中積淀下來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思維方式、以及建筑風格等等.在漫長的歷史歲月發展過程中,眾多具備明顯地域特征事件、人物和地址等都只在古文獻或者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中才能夠知道,在現實的世界中無法找到這些印記[1].所以,在地域文化的發掘過程中,選擇性地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使其在景觀設計中得以再現,成為展示地域文化特征的必要形式之一.在具備地域文化特征的素材選取時,有時需要以本地民間傳說、以及風土人情為根本,從中進行探究、發掘,經過反復推理分析,將這些無形的素材轉變為現實的景觀,成為現代景觀設計的一大亮點.

1.2歷史名城區

所謂歷史名城區指的是在一定規模以上的、能夠對社會生活及文化進行真實反映的城市空間,不僅包括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還包括人文環境等多個方面,能夠集中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歷史風貌、以及景觀意象等,見證了本城市發展的歷程.

1.3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指的是把視覺上能夠呈現的事物或者抽象化的事件以特定的形式進行整合,然后表達出來,全方位展現景觀的意象、形式以及意義等各方面.從形式的角度來看,景觀設計必須賦予目標可量化的形態,包含形狀、尺寸、顏色、材質等等,從而展現景觀的表面屬性;從意象的角度來看,需要對目標進行必要的符號化處理,賦予目標景觀一定的內涵;從意義的角度來看,在景觀設計中融入了當地歷史、文化以及生活等一系列象征性因素,使得目標景觀設計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2].

1.4地域文化和景觀設計的關系

地域文化與景觀設計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二者關系緊密.一是在對地域文化充分研究的基礎之上,能夠激發出設計者與景觀設計創作有關的靈感.必須在對地域文化的起源、發展等方面了解充分、對人類文化及自然互動之間的關系掌握全面,才有可能創作出更有價值的景觀設計;二是由于景觀設計的存在,地域文化在傳承中才有了有力載體,而且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的創作過程中得以延續.本文所研究的地域文化下的景觀設計,便是要求設計人員從目標場地的自然與人文特征出發,發揮出現有景觀要素的作用,營造出和整體景觀相融合的空間.采用哪種形式把文化融入到景觀設計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城市景觀設計造成影響.所以,必須對土地、水、建筑以及雕塑等各方面因素進行分析,注重他們之間的協調性,在表達方式中注重“四位一體”.只有在對地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人文和自然的關系具備深入了解的情況下,才能夠在景觀設計中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地域文化.

1.4.1水、土資源利用

在城市的景觀設計中,水資源由于引導著地域文化景觀的形成與發展而發揮著重要作用.俗話提及“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充分表明了水資源和土地在地域文化景觀中的重要作用[3].

1.4.2建筑的影響

建筑是在人類智慧與能力的基礎上,在歷史長久的發展歲月中逐漸演變而來,屬于人們長期生存的安全據點.在一個城市的建筑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性,將其引入城市景觀設計,必將發展成為文化的結晶.

1.4.3雕塑傳承

作為城市藝術構成的重要元素,雕塑也能夠反映出該城市的精神氣質,同時也是這個城市文化品位以及傳統的體現.雕塑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著這個城市的文化水平,盡管城市文化具備多種藝術形式,但是城市雕塑的作用是不能被其他形式所替代的.

1.4.4鄉土植物種植

在城市發展中,鄉土植物種植具備特殊的含義,它的本質在于通過能夠識別的植物景觀來反映本地區的景觀.不同的地域鄉土植物種植也各不相同,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適當引入鄉土植物,尤其是本地可食性景觀的引入,能夠將本地的地域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且生態經濟效益也大大提升.

2南昌市舊城區概況

南昌市簡稱昌,也稱英雄城,全市總面積7402.36平方千米,總人口424萬,城區人口達135萬,屬于全國三十五個特大城市之一.南昌市地理位置處于長江以南,無論是水上還是陸上,交通都十分便利,自古流傳下來的“襟三江而帶五湖”便是指南昌市.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南昌曾經有豫章、洪都等多個稱謂,歷朝歷代的縣治、郡府之地都設在南昌,帶動了南昌的發展,并且一直呈現繁榮之勢.南昌歷史悠久,向來以文化古城而著稱,南昌境內的安義曾經出圖國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充分印證了南昌的歷史[4].截至2016年,南昌的文化遺址有六百多處,人文景觀十八處,自然景觀二十六處,現在南昌市正在打出建設旅游城市的口號.國務院于1986年首次將南昌市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行列.據統計,南昌市現包含國家級、升級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十多處.多年來,南昌市以其特有的“紅色、綠色、古色”景點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來此游玩,同時也有眾多客商來此投資.南昌市的東城區包含京東、瑤湖水上娛樂區,西城區包含梅嶺、宗教旅游區等,都屬于南昌市舊城區的范圍.

3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歷史名城區景觀設計原則

3.1文化保護性原則

作為一個城市的靈魂,文化在景觀設計中是不容忽視的,必須注重當地的特色文化,可以發揮植物的植物文化特性,用來展示城市文化,對于城市的重要特色文化景觀進行保留,并促進其與周圍環境建筑的融合,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2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指的是景觀設計應該在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設計出來的功能區不僅要有利于游客的欣賞,而且要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將城市打造成一個以人為本的生態城市.

4南昌市舊城區在景觀設計中現存的問題

作為江西省的政治、文化以及經濟中心,南昌市舊城區的歷史非常悠久,例如滕王閣、濱水綠地沿江大道等,都是南昌市舊城區的特色.然而受到現代經濟利益的驅使,環境利益被人們所忽略,在南昌市舊城區的景觀設計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4.1道路景觀缺乏系統設計

南昌市舊城區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道路景觀整體上缺乏統一的規劃,目前的道路景觀設計中主要是以部分改造為主,采用見縫插綠的形式.各街道單位入口處的綠化由于面積、建設經費以及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同一條街道的單位入口處綠化的風格、形式及質量各異,街道景觀缺乏美觀.此外,在植物配置中,舊城區往往采用建設道路在先,綠化補充在后的策略,在道路設計時并沒有從長遠的角度出發,也沒有結合本市市花文化等因素,導致植物的選擇與配置目光短淺.老城區的行道樹種類不多,沒有考慮生物多樣性的要求,行道樹多以樟樹、欒樹種植為主,而灌木中的紅花檵木占據了大部分.多數街道的綠化在生態及景觀藝術性方面的創新不大,道路景觀比較單調,沒有突出自身特色,也沒有展示出南昌市舊城區的地域文化,同時,街道景觀的管理與養護水平還有待加強.

4.2綠化的隨意性較強

南昌市舊城區的景觀設計中,有的建設單位或企業為了達到自身的設計目的,而不以大局為重,也不注重整體景觀效果,舊城區街道中的景觀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隨意性.

4.3景觀設計缺乏人性化

現代景觀設計中,人性化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城區景觀的人性化設計也是必不可少的[5].對于南昌市舊城區而言,景觀設計除了能夠美化環境,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組織交通,有利于人們的出行.例如,在舊城區普遍缺乏公共休息設施,公交站臺綠化缺失,一些分車帶的植物種植不合理,綠化隔音效果較差,有的卻十分密集,植物選擇也是比較高大,駕駛員視線被遮擋,人行道寬度設計不夠等等,這些都是缺乏人性化理念的表現.

5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歷史名城區景觀設計策略

5.1豐富植物種類

注意到要想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必須在植物種類的選取上注重多樣性.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盡管南昌市新城區及舊城區的綠化中植物種類豐富,但是并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這是由于很多植物只是起到點綴作用,多數綠地仍然被種類有限的幾個樹種占據,例如櫻花、紫葉李、樟樹、欒樹等樹種的種植率較高.此外,無論是舊城區,還是在新城區,樟樹的種植率都過高,容易出現單優勢現象,不僅無法提升人們的欣賞景觀水平,而且還容易導致病蟲害的出現.為此,必須均衡種植多種植物,科學搭配,注重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維護.

5.2植物配置形式多樣化

在南昌市舊城區,植物配置形式也是比較單一,為此,可以在種植時引入群植、對植等多種方式,使得舊城區景觀呈現多樣性,還可以引入垂直綠化和綠籬相搭配的形式.注意到南昌市舊城區的道路比較擁擠,綠化面積不大,可以在綠化時引入攀爬植物.例如,在立交橋等地區,種植一些爬山虎.可以充分借鑒參考新城區鳳凰中大道、新府路等地區的綠化方式,將觀賞類植物和傳統木本類植物有機結合,設計出具備城市特色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的主體道路景觀.

6結語

在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區景觀設計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得到了人們的重視,然而,舊城區以往的優美景觀質量卻呈現下降之勢,舊城區的景觀設計中地區文化特征缺失,因此,必須對其進行系統規劃,在保護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豐富植物的種類,改善生態環境,這一舉措對于提升南昌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都有重要意義.

作者:張蓓 單位:江西服裝學院

參考文獻:

〔1〕林鵬,彭蓉,田國行,等.湖南東安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景觀建筑地域文化特征探析[J].林產工業,2015,42(4):57-59.

〔2〕張仕棋,宇.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園林景觀設計探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5(2):77-78.

〔3〕辛藝峰,王鋒,傅方煜等.嶺南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特征的塑造———以廣東省東莞市霄邊花園公寓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實踐為例[C].//北京大學第四屆景觀設計學教育大會暨2006中國景觀設計師大會論文集,2006.258-263.

第9篇

關鍵詞:傳統民居;文化導向;新民居;設計原則

民居,民之居所也。作為一種多學科結合的物化形態,民居充分體現了所在地當時的思想觀念、社會意識以及風俗習慣,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又深藏實用和藝術價值。在“千村一面”的今天,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民居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探析傳統民居繼承發展基礎上的新民居建設至關重要。

1 傳統民居的文化導向

1.1 “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

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作為中國古代基本的思想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民居是文化的物化,中國傳統民居建設充分詮釋了這一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把人與自然看作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主張天地萬物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民居在自然選址上注重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傍水而依,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在材料選擇上,就地取材,使環境與人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設計的核心,空間布局、陳設裝飾等始終以滿足人的需求為原則,處處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1.2 “嚴格恪守”的宗法觀念

宗法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庭觀念為基礎,講究等級關系、禮儀制度、宗族觀念和倫理道德。中國傳統民居受宗法制度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被稱為中國宗法制度的活化石。中國傳統宗法觀念對傳統民居的空間布局、空間功能、室內陳設、裝飾影響重大。例如,傳統民居中的合院式民居,廳房、廂房、門房等巧妙合理對稱有序的空間布局,嚴格的功能劃分無不體現著“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祠堂等特殊功能性民居更是中國傳統宗法觀念的代名詞。

1.3 “不可忽視”的地域特征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環境氣候、民族文化等眾多差異直接反映在該地區的傳統民居中,導致了民居的形態各異,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地域特征的存在,良好地避免了傳統民居的單一化和趨同化。老北京四合院、上海里弄民居、徽派民居、福建土樓、陜西窯洞等等,它們都經過時間、歷史、環境等多重考驗和選擇得以發展保留,充分反映了該區域的自然條件、歷史淵源、生活習俗、、審美觀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

2 困惑中發展的現代民居建設

2.1 民居趨同化嚴重

現今,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城鎮化社會進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高速城鎮化進程在極大的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品質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對農村居民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產生影響。傳統的居住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新民居建設規則尚未建立,導致現代民居建設中問題叢生。現代民居建設需要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去保護其獨特性。現代民居建設中由于缺乏系統指導,受外來文化、城市建筑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日益加重,導致現代民居建設中傳統民居文化逐漸消失。現代民居建設模仿城市建設,盲目照搬外來建筑現象嚴重,逐步導致現代民居形式單一化,城鄉趨同化,“千村一面”現象隨處可見,嚴重影響著傳統民居的繼承與發展和新型民居建設。

2.2 地域特征的逐漸消亡

一個地區的傳統民居,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選擇以及人們長期生活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習俗文化所形成的民居地域特征是唯一的。這個特征經過長期歷史選擇,成為區別于其他民居最鮮明的標志,傳統民居的地域特征是民居使用過程中人與自然選擇的結果,這種地域特征對于避免現代民居建設的趨同化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新技術下,現代科學技術、新型材料和現代文化思想廣泛應用于現代民居建設中,現代民居建設在建造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地理面貌、材料選擇的依賴性已不再突出,傳統民居長期形成的地域特征逐漸消失。現代民居建設中忽視傳統地域特征、尋求高新技術和現代化的民居設計現象嚴重,盲目追求高科技、新材料和新思潮,導致現代民居建設地域性特征簡化。如何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尋求民居地域特征與現代化的完美融合已成為新民居建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3 新民居建設設計原則

3.1 地域傳承與科技創新相結合

作為自然選擇與歷史繼承、發展、延續的產物,傳統民居中所體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內涵不容忽視。面對現代民居建設中“千村一面”的現象,地域特色的傳承對新民居建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新民居建設應立足于傳統民居的繼承與發展,以傳統民居中所包含的地域特色為切入點,遵循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對周圍地理特征、環境氣候、自然條件進行充分考慮,力求新民居與當地環境相融合,保持生態系統穩定。對傳統民居中的地域特征進行批判性繼承與發展,取其精華,去除傳統民居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使之既繼承傳統民居的優良部分,又滿足現代社會的居住需求,而不是對傳統民居的完全復制。科技改變生活,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產生空前影響,單純地繼承傳統民居中的地域特征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新材料、新技術、新文化的產生也影響著新民居建設。新型民居建設應該堅持走地域特色傳承的基礎上,與現代科技創新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傳統民居的繼承和發展,合理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達到傳統與科技的完美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新型民居模式。

3.2 傳統文化和與時俱進并重

民居是凝固的文化藝術,中國傳統民居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倫理文化、科學藝術與居住者生活習俗完美結合和協調統一的產物。中國傳統民居在整體規劃、空間布局以及內部陳設裝飾上,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講究空間與時間的變化,人與景的融合以及虛化與實景的交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磚一物、一草一木,具有濃濃的文化情感。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大力發展,民居建設更新速度加快,傳統民居文化在現代民居建設中逐漸消失,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失去文化支撐的民居只是一座冰冷的房子,新型民居建設要求建設者對傳統民居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思考,把傳統文化注入新型民居建設中,為新型民居注入靈魂。新型民居建設應與現代社會發展相協調,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應與時展相協調。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發生重要的變化,單純地把傳統文化注入民居建設中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與時俱進,對傳統文化進行發展性繼承,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使之本土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建設具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的新型民居已成為新民居建設的重要內容。

4 結語

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以深度挖掘傳統民居中所蘊含的文化導向為切入點,根據現代民居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以傳承發展傳統民居文化內涵為基礎,堅持發展因地制宜,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與時俱進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民居模式,對于傳統民居的繼承發展和新民居建設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治保.論東北傳統民居對現代居住設計理念的啟示[D].沈陽理工大學,2010.

第10篇

關鍵詞:航站樓;地域性;創作

中圖分類號:F560 文獻標識碼: A

一、地域性建筑的含義及地域主義的流派

(一)地域性建筑的含義

地域性又可稱為地區性、地方性。地域性建筑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建筑因其與所在地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特定關聯而表現出來的共同特性建筑。地域特征是建筑的本體屬性之一,它在一定的時間跨度中具有相對穩定性,同時它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地域性強調把建筑放在特殊的地域環境中去研究,提倡在具體的環境中用具體的方法研究具體問題,不能采用固定的程式和僵化的教條。地域性關注的是一定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建筑共同的特性,所有建筑環境從地理位置上講都屬于一定地域。

(二)地域主義的流派

地域主義也可稱為地區主義,它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是一種強調地方特點的思想體系。在建筑領域研究的是建筑與其所在地區的自然生態、文化傳統、經濟形態和技術之間的特定聯系,其核心思想是尊重當地的自然文化、氣候條件和經濟技術等。從地域主義思想流派大致分為狹義的地域主義、廣義的地域主義、批判的地域主義、當代的地域主義。

1.狹義的地域主義

狹義地域主義也稱為鄉土地域主義,它試圖從當地的鄉土建筑中找到創作的依據。一個地區的鄉土建筑從傳統意義上講是當地居民集體長期創造的結果,所以以前并不為大多數建筑師所重視。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魯道夫斯基的一本著作《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在建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一些被忽略了很久的鄉土建筑創作方法被重新發掘出來,并且逐漸成熟。

2.廣義的地域主義

義的地域主義是指利用現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匯當代建筑設計原則,針對某種氣候條件而進行設計的思想,這類建筑帶有某些地域文化的特色。廣義的地域性建筑創作的實現手段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是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模式,結合在狹義的地理環境概念的基礎上,向廣義的地域文化觀念拓展,它打破了封閉與單一的生活模式、等地域特征的共同性,向成為開放的社會文化系統轉化。

第二,是在地域要素與現代要素之間建立對立與共生的關系。例如,在設計中體現傳統與現代文化、外來與本土文化互融,以及國際性與地域性文化相互轉化的觀念,將鄉土技術與現代技術嫁接,高技與傳統手工藝并置,以及運用現代生態技術與傳統節能技術的相互結合等設計手法。

第三,是進行多維探索的創作。從關心建筑的地理特征,到表達建筑的文化環境特性從具象形態模擬,到場所精神反映,從景色和空間的巧于因借,到氣候和環境的靈活適應從被動應對自然環境,向主動維護生態環境和創造綠色建筑的方向發展。

二、地域性航站樓的影響因素及表現特征

(一)地域性航站樓的影響因素

從地域性建筑概念中,可以看出影響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地域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及地方材料等構成的自然因素或其二是地域的社會組織結構、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所構成的人文因素其三是當時當地的經濟條件、結構形式、構筑技術及裝飾工藝等構成的技術因素。這三個因素要與其它因素互為補充,共同影響與促進地域性建筑的發生及其發展。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方材料等自然條件。氣候與地域建筑的形式有著天然的聯系,不同的氣候條件就有了不同的庇護方式。一個地區的植被、水體、地形等自然形態特征共同構成了地域的自然特征,順應不同自然的地形特征的建筑,可形成獨特的建筑模式和文化。建筑是材料的詩意表達,材料是構成建筑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方材料也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千姿百態的勃勃生機。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包括社會組織結構、、地方習俗、地方建筑文化等方面。建筑總是與當地的文化聯系在一起的,建筑空間在滿足人們遮風避雨的物質需要的同時也提供了供其和諧生活的框架以滿足人們的心理意向,寄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不同地區的建筑,表達了不同的情感和記憶,承載著不同的心靈歸屬和寄托。

3.技術因素

建筑的技術因素是由經濟條件決定的,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經濟狀況,也決定了不同的營建技術及不同的裝飾工藝。技術一旦與傳統文化割裂,盲目地構筑建筑,會使地域性建筑失去文化特異性和連續性。因此,地域性建筑只有將技術的發展納入到合乎社會及人的需求,符合文化特征的體系中去,達到與地域經濟條件、文化條件及自然條件的整合,才能充分發揮技術的本質,才能創造出理想的生活家園。

(二)地域性航站樓的表現特征

任何建筑總是以一定的表現特征反映其深刻內涵,就地域性航站樓建筑而言,其表現特征就體現在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技術環境協調統一的關系中。

1.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建筑的意義是人為自己在自然中的存在尋找和建構一個立足點。航站樓建筑與自然融合主要包括地域自然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和地方材料等方面。遮風避雨,尋求宜人的內部氣候環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意義與動機之一,是否適應地域氣候環境是衡量航站樓形式存在合理與否的第一把標尺。航站樓建筑的形態結構與自然地形的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塑造了地域性航站樓豐富的地域特質。建筑作為物質的存在,離不開物質構成。在建筑的發展史中,地方材料為地域性建筑提供了條件和限制。

圖1.

如西雙版納嘎灑機場航站樓設計(圖1.)根據當地氣候潮濕炎熱的特點,通過合理的建筑布局,造型設計和細部處理使建筑不但具有自身的氣候調解功能,還體現地方建筑特點。

(1)航站樓候機廳局部外伸挑檐板,并懸掛坡屋面,以遮擋午后強烈的西曬,確保候機廳處于陰影之中,所有辦公用房朝北,利用南側走廊作遮陽,其外側懸掛遮掩簾子。

(2)加強空間通透性,通過取消窗間墻以及降低窗臺高度,來增加外墻的開窗面積,大面積的開窗有助與濕熱地區室內散熱去濕。

(3)屋頂中部突起的兩坡頂頂部開窗,利用煙囪效應增大通風量。

(4)采用雙層屋面,利用中間的空氣間層來通風隔熱。

(5)開辟遮陽庭院,上部設花架,種植爬藤植物,遮擋太陽輻射。

但是實際建成的航站樓只是在形態上保持這種地方風格,坡屋頂天窗和雙層屋面取消,使得通風效果比原設計相差很多

2.航站樓與人文環境的融合

文化,廣義而言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總和。建筑不僅是一種物化的表現,同時也具有精神的體驗,是人類文化的體現。不同的文化賦于建筑不同的內涵,不同的建筑形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這里所討論的“文化”特指地域的社會結構、、傳統建筑和傳統民俗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人們的意識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的總和。它們構成了影響和決定地域性航站樓建筑發生、發展的文化因素。

圖2.

如1959年雅馬薩奇設計沙特阿拉伯達蘭機場候機樓(圖2.)采用柱、頂合一基本模式,在機場每一個柱的頂部都頂著一個倒方錐形屋頂,兩個這樣的柱頂單體合成一個伊斯蘭風格的拱券,每個屋面板對角線長度為12米,形成連續不斷的倒方錐組合。在墻板上又制作出阿拉伯式的圖案。這些拱和墻板組合設計帶來了濃郁的阿拉伯文化的聯想。這些處理使這個航站樓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同時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傳統風格。

2.航站樓與經濟技術的融合

地域性航站樓建筑技術強調與地域的自然條件、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狀態的協調,提倡技術運用的“適宜性”。

“適宜技術”是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的地域適應性相結合的產物。它是將當代的先進技術有選擇地與地區條件的特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地方智慧結合起來,根據地區的實際需求和現實條件,尋求一條適宜、有效的技術路線。同時,適宜技術也提倡改進和完善現有技術,充分發掘傳統技術的潛力,以實現建筑技術的本質。

如奧斯陸加德莫恩機場航站樓(圖3.)屋頂結構,利用現代技術結合木材設計了一種雙格構梁系統,格構梁間距3米。每根梁的總長度為136米,主干梁由樹狀混泥土支柱支撐,每根支柱上呈對角狀向外分出四根鋼枝叉支撐梁架,使跨度降為米。副梁是膠粘層壓軟木結構。木材也具有很高的防火等級,并且可以做到“自我裝飾”。

圖3.

圖4.

日本大阪關西國際機場的主候機樓(圖4.)采用玻璃和金屬的高技派風格,蔚為壯觀。尤其是皮亞諾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主候機樓采用了流線形的曲面屋頂,減少飛機在起降時產生的氣流對樓內微型氣候的影響。這個非常漂亮的呈彎曲狀的金屬屋頂,閃閃爍光,象征著飛機制造技術,長長的兩翼從主航站樓向兩側延伸,動感的流線和簡潔的造型充分體現了航站樓“高技術”結合氣候、場地設計的特征。

結束語

地域性航站樓建筑就是與地域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技術條件有特定邏輯關系的建筑。當代地域主義認為,地域性建筑創作應以開放態度吸收現代設計思想和科技成果新結構、新設備、新建造技術、新材料,整合地域的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地貌、地方材料、文化環境社會結構、、地方習俗、傳統建筑、經濟技術經濟狀況、適宜技術等條件,創造屬于該地域的航站樓建筑。

參考文獻:

[1]文琳琪.西北地區中小型航站樓的地域性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2]王鑫.結合城市CI對城市景觀家具的地域性創作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第11篇

引言

縱觀國內外的風景園林建筑,其規劃和建筑都是遵循了建設地的地域特征之后而建造的,將選址的自然環境、歷史古跡、文化特色等地域特征進行了完美的融合,深刻的展現了當地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我國歷史悠久,每個城市都被賦予了特有的人文色彩,如果一個城市沒有歷史,那就是沒有根基的城市,缺乏親和力。地域特征涵蓋領域廣闊,由于受到自然規律的影響,所以每個地域均呈現了不同的地理特征。地域特征包括氣候條件、水文環境、植被覆蓋率等自然要素,是自然界和動物界的有機結合體。文章主要研究了地域特征,分別從氣候、場所、背景、社會以及文化五方面分析,闡述了地域特征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一、氣候因素

自然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極為活躍的因素是位于地球外圈層的大氣,它為地球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動提供了客觀環境。特有的氣候氣象特征是因為受到周年變化的影響。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造成了地域特征的異樣,對于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生物種類、地形風貌,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到了風景園林的建造風格。現代風景園林在設計過程中,會考慮到光影的投射、氣流方向和規律、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幾方面對于園林空間、地形、水系、色彩等設計元素的處理有著重要的影響。現代園林的設計更加注重各方面為人或物營造的環境氛圍,空間舒適度的要求更加顯著。風景園林中的主要造景要素就是植物,不同的植物會受到相應氣候的制約,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植物的品種和風格各有千秋,它們憑借色彩的豐富、迥然不同的形態成為了園林景觀的主體,使每個園林景觀別具一格,深深的印刻了文化歷史的烙印,展示了獨特的地域風貌。細心優秀的園林師善于發現地域之美,將其與園林設計理念進行融合,這就使得特定區域的園林景觀變得獨一無二。

二、場所因素

由于巖石種類的不同,再加上表層被風華的影響,形成了人類和其它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土壤。不同地域的地質土壤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域的自然景觀。地貌是指因為地球內外力的相互碰撞和擠壓而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地理外貌和形態特征。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到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自然運動的內動力影響,另外,就是受到氣候的風化、冰川運動和流水沖刷運動等外動力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喀什特地貌、丹霞地貌等不同類型的地貌類型。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和工程師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善于利用基地的固有特征,得景隨行,營造出各具特色的園林景觀。在現代的風景園林設計中,很多設計師因為受到現代藝術思想的熏陶,不只是依據堆山理水、筑亭建臺,而是地域蘊含的自然美,巧妙的運用大地肌理進行設計,讓園林景觀蘊藏更加鮮明的藝術特色。

三、背景因素

城市的人文環境是在特有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特色,歷史背景承載地域的發展脈絡,具有獨特的歷史研究價值,是研究地域文化發展和更新創作的基礎。地球已經擁有上億年的生命,每一塊土地都保存著演變的歷史,充分的挖掘蘊藏的歷史信息,提煉地域歷史文化的精華,這是風景園林設計工作的基礎。通過設計地域歷史背景的結合,可以使園林設計景觀更加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整體的框架和設計理念易于理解,既保持了歷史的延續性,又賦予了景觀強大獨特的生命力。如果風景園林的地域設計沒有歷史背景的融合,就會失去鮮活的生命力,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歷史演變的信息,為園林景觀的設計理念提供了較好的參考依據,所以,要在尊重地域背景的情況下對園林景觀進行設計。

四、文化因素

文化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觀念意識,是始于過去、結合現在、直達未來的一種意識趨勢和存在。我國文化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孕育除了具有東方特色的園林學建造,并且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進行了發展和延伸,深刻的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在我國的文化發展中,儒道禪和風水學理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古典園林的造園觀念和意識的表達。儒家思想主張天、地、人三才,人是宇宙的組成部分,要“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是我國古典園林建筑和創作的準則。因為受到這個思想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將物質性構件進行了有機的融合,通過有限空間的自然條件的利用,模擬大自然,將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機統一,使得自然環境和人類發展協調統一,創造出天人合一的綜合體。例如我國現存的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就是古典園林藝術的瑰寶,南方園林的秀麗之美和北方園林的雄健渾厚融于一體,創造出了特有的藝術風格。

作者:馬微 李占英 單位:河北建工集團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第12篇

關鍵詞:邯鄲;地域性文化;景觀

1景觀的全球化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動了建筑、景觀各領域的全球化發展。面對席卷而來的全球化,如果城市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沒有明確的自強和發展意識,就可能喪失與其他城市的競爭力。世界不同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區域,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為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

2地域性文化景觀的內涵

地域性文化景觀,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由于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景觀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共同作用而顯示出有一定地域特性的景觀。

2.1地域性文化景觀外部之間相互聯系

地域性文化景觀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它與周圍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環境、生態保護環境等相互依存、相互依賴。地域性文化景觀的變化或更改會引起周邊環境的變化,這不僅帶來視覺感官等生理上的改變,還帶來生態環境和周邊區域環境的改變。地域性文化景觀外部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發展,是一個動態和諧的發展過程。

2.2地域性文化景觀內部特征有明顯優勢

在同一地域范圍內的景觀內部有明顯的同一性和關聯性。這種內部優勢是通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實現的。所以,如果人類行為不當,會影響自然及生態環境,進而破壞了地域性文化景觀的和諧,甚至周邊景觀也受到威脅。

3邯鄲市的地域文化景觀

3.1磁山遺址

最早發現于邯鄲武安縣內的磁山遺址,以粟作為農業和生活為主要特色的磁山文化,作為原始農耕文明時代的標志。磁山先民的生活用具以鳥頭型支腳、陶質平底盂為主,組成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化。

3.2宏偉的王城遺址

現存的趙王城遺址,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戰國時期的古城遺址。趙邯鄲古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其地理位置未變,名稱未改,遺址保存完整,這在中外城市史上極為罕見。

3.3兼容并蓄的“趙文化”

趙文化不僅涵蓋內地文化、華夏文化等中原文化,而且結合邊地文化、胡族文化等邊塞文化。趙苑公園有其獨特的區域特色,體現了典型的時代特征,使景觀具有繼承性和可閱讀性。

3.4成語典故之鄉

邯鄲現已整理挖掘出來的成語典故達上千條,遠至春秋,近至明清,各個歷史階段均無空白,其文脈完整,意蘊深刻。邯鄲成語典故苑位于插箭嶺公園內,占地6.8萬m2,具有豐富文化底蘊和園林特色。

3.5其他地域文化

鄴都文化、北朝佛教文化、廣府太極文化、磁州窯文化、晉冀魯豫邊區革命文化等構筑了邯鄲多元化的文化層次,其歷史跨度長,內容豐富,脈絡完整。

4邯鄲城市空間布局與建筑景觀

4.1城市空間布局

城市平面布局中軸對稱,是我國傳統的城市空間特征,例如北京、古長安。邯鄲從古至今,主城區城市布局始終保持以中軸線為特征。隨著主城區道路建設,中華大街作為城市中軸線得以延伸、拓寬,使中軸線的特色得以傳承。

4.2建筑景觀

4.2.1標志性建筑景觀。叢臺始建于公元前325年,為趙武靈王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臺基為戰國遺存,臺上“據勝亭”為明朝時期的建筑。現存古臺為原叢臺的部分建筑,是老城區中的一個制高點。叢臺現已擴展為占地24hm2的叢臺公園。公園內護城河環繞,水面綠地融為一體,更加突出了其人文靈氣和古建風格。

4.2.2傳統民居景觀特色。邯鄲的四合院建筑具有3個特點:一是盛行正房兩甩袖,在正房兩側空間各突出一間或半間偏房,但其結構仍為一整體,形似甩出的2條袖子;二是正房建在高臺上;三是將四合院按前后順序連接貫通,組成“九門相照”式院落組合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县| 万盛区| 马尔康县| 临潭县| 叙永县| 东城区| 蒙城县| 同德县| 曲周县| 高州市| 兴安盟| 济宁市| 华宁县| 客服| 高邮市| 老河口市| 普兰县| 庄浪县| 宁晋县| 通化县| 磐石市| 郎溪县| 康保县| 屏边| 涿鹿县| 库车县| 沾益县| 宣汉县| 什邡市| 连云港市| 齐齐哈尔市| 微山县| 香河县| 方城县| 靖安县| 邳州市| 绥江县| 双峰县| 莲花县| 壶关县|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