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46: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的修辭手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可見,重視語文修辭手法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借助多種活動來進行修辭手法的教學,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修辭手法;比喻;排比
所謂的修辭手法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就是通過詞語的應用和對句子的調整來讓原本枯燥的句子增加一份活力,這也是修辭手法教學的價值所在。所以,為了改變以往簡單的一講到底的模式,也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更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結合文本,從文本句子解讀中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辭手法的應用,并在自主應用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因此,本文就以“比喻”“排比”兩種修辭手法的教學為例進行研討,以確保學生在分析和思考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來打比方,是我們平時常見的、也是常常用到的一種修辭書法。一般情況下,本體和喻體之間會由“像”“似”“好像”“猶如”等連接詞構成的。而這一修辭手法的應用也是朱自清先生在《春》這篇文章中應用最多的一種修辭手法之一。
比喻修辭展示與分析:
比喻:(1)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
這些句子中應用的修辭手法都是比喻,所以,為了貫徹落實課改下所倡導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為了提高學生的修辭手法的應用能力,在《春》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們可以針對一篩隼句進行分析,其他的要求學生以“小老師”的形式進行自主講解。如第(2)句的講解,鼓勵學生自主去分析,自主結合上下文,對這句中的喻體和本體進行區分。即:將“春雨”比作了“牛毛”“花針”“細絲”,目的就是要突出“春雨”的“多、細、密”,形象而貼切。在這一句中,喻體是牛毛、花針、細絲,本體是春雨。之后,組織學生自主對文本中的其他比喻句進行分析和思考,以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二、排比
所謂的排比句就是要借助意義相關或相近的句子來表達,以達到增強氣勢的目的。但是,在以往的排比教學中,教師常常就是簡單地將排比句的特點講述給學生,很少專門進行分析,導致學生對修辭手法的利用率相對較低,根本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實際語文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材文本,引導學生在體驗排比修辭手法的應用作用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還是以講《春》為例,在這篇文章中有幾個句子運用的是排比句,如:
(1)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2)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
為了強化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在分析這幾個句子時,我首先組織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反復閱讀,感受排比用法的作用,體會排比修辭的價值。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如:第(2)句中既運用了擬人,又運用了排比,接著,引導學生自主說一說排比修辭是怎樣增加句子的氣勢的,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解讀,感受作者是怎樣借助排比來給枯燥的句子增加氣勢的。比如,有學生說:這句話借助排比從“山”“水”“春日”三個方面從整體上展示了春的特點。
還有學生說:這句話在描寫上是一致的。
更有學生說:學生將擬人和排比相結合,更直觀地將春的形象展現給了學生。
……
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后,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我組織學生自主對所學的修辭手法進行應用,自主選擇恰當的事物進行描寫,如:
有學生說:愛是一座燈塔,愛是一場春雨,愛是一陣清風,只要有愛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
還有學生說:青春是一首歌,撥動著我們的心弦;青春是一把火,燃燒著我們的熱血;青春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的方向。
……
鼓勵學生自主去應用,自主去表達,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修辭利用能力,而且,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對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加強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綜上可以看出,素質教育下的語文修辭教學要做如下兩點的轉變,一是轉變簡單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就像上文中“比喻”修辭的教學法一樣,我們鼓勵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二是注重學生的應用。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教,還要注重學生的學和用,鼓勵學生在自主應用中掌握,在自主應用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總之,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要做好轉變工作,要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來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古詩詞是中考語文的重要考點,表現手法類題目更是重點和難點。本節課先帶領學生復習課內學過的運用了各種表現手法的古詩句,通過例題引路,引導學生了解這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形成印象;再與最新的相關中考原題鏈接,指導學生學以致用,形成技巧;最后通過拓展訓練,使學生的答題技巧得以鞏固,形成答題能力。
教學目標:
掌握古詩詞賞析中表現手法類題目的答題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表現手法類型的認識。
2.對表現手法表達效果的理解。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溫故知新
一、復習一組古詩詞句子。(說出上句或下句)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比喻)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比喻)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比喻)
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比喻)
5.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擬人)
6.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夸張)
7.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陳子》)(對比)
二、集體朗讀以上詩句。
第二環節,對號入座
三、詳細介紹初中課本中常見的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就是作者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技法。分析古詩詞中句子的表現手法,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從點上看,表現方法通常是指修辭手法,在初中課本中,古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等;從面上看,表現手法通常是指表達技巧,在初中課本中,古詩詞常用的表達技巧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興、烘托、想象、用典等。
四、逐一指出前面20個句子運用的表現手法。(見前面“一”)
第三環節,例題引路
五、指導學生掌握這類題型的答題要點。
表現手法類題目往往不僅考查運用了什么手法,而且要答出其表達效果。
這類題型的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說明作者是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的;表現了描寫對象什么特點;(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六、從上面的句子中選出8個典型的句子具體說明。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步驟一),詩人以“蓬草”“歸雁”自喻(步驟二),寫飄零失落之感,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失意情結(步驟三)。
2.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運用擬人的手法, “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形象地表現了秋風之猛烈(步驟二),表達了詩人的焦慮之情(步驟三)。
3.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運用對比手法(步驟一), “白發生”與建功立業的追求形成對比(步驟二),突出表現了詞人壯志未酬的的悲憤(步驟三)。
4.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運用比興手法(步驟一),句中以“愛情鳥”――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起興(步驟二),引出一個男子對女子深切的思慕,含蓄而富有韻味(步驟三)。
5.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運用典故(步驟一),詩人借用向秀懷念舊友來表達自己對已死的友人的懷念;借用王質誤入仙境,回到人間已過百年的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步驟二),整句含蓄地表達了對長期貶謫的不滿(步驟三)。
第四環節,中考鏈接
七、呈現2012年江蘇省部分大市中考表現手法類題目。
(一)(江蘇省宿遷市)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①楊花,詩中指柳絮。
請說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辭手法,并簡析其妙處。(3分)
研討:第(1)題要求指出修辭手法,“妙處”應指出描寫的對象,并指出表達效果。解答如下:
“斗”運用了擬人手法,賦予百花以人的動作,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
(二)(江蘇省揚州市)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
【甲】論詩(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
【乙】戲為六絕句(杜甫)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注】①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即“初唐四杰”。②哂:譏笑。 ③爾曹:你們。
甲詩一二句與乙詩三四句都采用了對比手法。兩者是怎樣對比的?分別突出了什么觀點?(4分)
研討:該題明確了表現手法,要求指出其表現內容及表達作用。解答如下:
甲詩將古今對比,古今之人對李杜詩篇的態度對比,突出了唯有創新,才能領時代之的觀點。
乙詩將王楊盧駱與輕薄者對比,突出了王楊盧駱之文會像長江黃河之水那樣萬古流傳的觀點。
(三)(江蘇省泰州市)閱讀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詩,完成題目。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①。
【注】①樓蘭:這里泛指侵擾西北的敵人。
全詩的主題是什么?詩中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這一主題?(3分)
一、關注詩歌創作背景
這些詩歌的寫作背景大多是在國勢衰微,國家動蕩不安等情況下,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陸游的《示兒》、《書憤》等,字里行間對于國仇家恨的描寫細致入微,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尤其是我國的南宋王朝時期,國家長期處于與金人的戰亂之中,百姓困苦不堪,因此涌現出了一大批愛國詩人、將領,其代表人物如陸游、辛棄疾還有岳飛等。若對此類詩歌進行透徹的了解與探析,就必須對詩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運用的創作手法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及了解。
二、感悟詩歌包含情感
首先包含了對祖國錦繡河山的喜愛與贊美,同時又對如此美好河山正被外敵踐踏而感到無比的痛心及悲嘆,充分表達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還有的詩人表達出自己身為書生而無法馳騁沙場的遺憾。如“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一詞中,從美好河山今、往的對比中深刻地表達出了詞人對河山遭踐的的痛惜與感嘆。再如“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一詩中,詩人李賀將向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征戰沙場的情緒利用提問的方式深深地表達了出來,其中又充滿了作為文人不能投筆從戎的遺憾。其次因為國家的戰亂,百姓的顛沛流離,而感到痛心。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所描寫的“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再次是抒發了欲要請纓卻無路,欲要報國卻無門的無奈與痛苦。如辛棄疾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描寫的“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最后是對于當時朝廷軟弱無能的憤慨與無奈。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描寫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熟知常用藝術手法
詩歌寫作使用的表達方法有很多,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及觸景生情,再如借用典故、今往對比、比喻、借代、聯想以及虛實結合、直抒胸臆等等。只有對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與修辭手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才能在鑒賞的過程中達到洞悉詩人思想,引發自身共鳴的目的。2009年的江蘇高考語文試卷考題的詩歌鑒賞題就是一首典型的國仇家恨詩,其提問方式是(1)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在“萬歲山前珠翠繞”的句中,具體運用了哪種修辭的方法?(該題考查表達技巧重在修辭手法的考查上,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和對修辭手法的把握上作答)(2)在這首詞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象是與“風塵惡”相關的?(該題是對詩歌內容的鑒賞,要求學生篩選、提取出相應內容)(3)作者于整首詞的開頭寫道在黃鶴樓之上遙望中原,但是在結尾處又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的句子來,從中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該題是對作者情感思路的分析與評價,可以結合豪放詞的特點進行分析。)
四、精準把握解題思路
國仇家恨型詩歌考查的知識點和能力要求也是相對穩定的。如針對修辭手法的題型,先要將運用的修辭方法進行明確的定位,確定到底是使用了哪種修辭的手法;其次是與詩句相結合,通過詩詞的上下句進而說明詩中為何要運用這種修辭手法;最后,對于運用該修辭方法而產生的效果進行分析,是突出了詩歌主旨,傳達了詩歌情感,還是增強了詩歌的可讀性。若問題是針對環境意境的題型,可以先明確詩詞的意象,然后對詩句進行完整的翻譯,最后用文學術語對意境進行具體的概括,若是遇到不能用術語表示的回答,可以利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畫面之后一定要用形容詞進行相關的修飾。針對思想情感的題型,首先,對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全面的概括,這其中又分兩種,一種是說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表達,另一種是說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情感表達;其次,結合詩句對該情感進行細致的說明;最后,對情感進行再一次的強調。另外,若問題是針對煉字煉句的題型,首先,對詩中的詞進行解釋;其次,對于包含該詞的詩句進行翻譯;最后,分析詞中的藝術手法以及產生的效果。若是沒有運用特殊手法進行修飾的,那么可以直接對效果進行描述,并說明這樣寫的好處。一般情況下,煉的字就是指詩中的形容詞、動詞以及表達色彩的詞。
當然,常用的詞匯主要有顛沛流離、瘡痍滿目、報國無門、民不聊生、收復失地等國仇家恨型術語也是要識記和靈活運用的。
關鍵詞:《駱駝祥子》;修辭;辭格
在《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中,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完整有序,環境描寫有聲有色。現簡要分析
如下:
一、小說簡介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后,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誰知沒過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夢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后,夢想終于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
心,從上進好強變得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已經變成了末路鬼。
二、反問——加強說話語氣
反問是在描寫人物對話時常用的一種修辭,它是指無疑而問,以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問題,我們通常說的明知故問就屬于這一類。一般情況下,語氣強硬,能夠突出人物性格。小說在開頭,預設祥子的命運時,曾有:“假若老這樣下去,幾時才能買上車呢?為什么這樣呢?難道自己還算個不要強的?”這幾句就寫出了祥子為擁有自己的車而拼搏的情景,突出了祥子堅強吃苦的性格。如,第五章:“咱們出來為的是什么,祥子?還不是為了錢?只要多進錢,什么也得受著。”寫出了社會這個大染缸對祥子生活和思想的影響。
在整部小說中,用了反問的句子大約有42處,大多是描寫人物對話,或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暗示。但是不論怎樣,這種手法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個性,給小說增添新奇色彩。如,第二十一章有:“什么?死了?”體現出人物有點質疑的語氣。把要表達的確定意思包含在問句里,這一句就寫出了語境:劉四爺的女兒死去的信息。這看上去像個簡單的疑問句,但它折射出一種悲劇,這句話出自別人之口,恰好暗示了社會的黑暗現實。
三、排比——提高表達效果
排比手法,在小說中也偶爾出現。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相關聯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來,使內容和語勢增強的修辭手法。在小說第一節,寫祥子的身世時,有這樣的句子:“沒有力氣,沒有經驗,沒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當中也得不到好氣兒。”這個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語勢,提高了表達效果,讓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層人物躍然紙上。使祥子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更加突出,對讀者了解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排比在小說中詳細地說明了主人公的職業地位。“回來,分頭送少爺小姐們上學,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學的,有上幼稚園的;學校不同,年紀不同,長相不同,可是都一樣的討厭。”寫出了祥子日常的工作狀態,很忙也很累的現實。起到了說理的作用,使祥子的社會地位更加明顯,他是服務別人的一名勞動者,而接下來的句子,又用了一個排比句:“以楊先生的海式咒罵的毒辣,以楊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壯,以二太太的蘇州調的流利,他們素來是所向無敵的。”為讀者展示了張媽粗俗的性格,通過排比句,有很強的說服力。
排比有時候可以讓說理更加透徹。在小說結尾:“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這是對祥子個人命運的總結,用排比寫出了祥子走向失敗的原因,祥子是一個追求生活理想,但最終被社會壓垮的人。排比句的使用形象地說明了祥子的結局。
四、夸張——渲染事物性質
夸張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夸飾或鋪張。它是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或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夸張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共鳴,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語言的感染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文學中,夸張是運用想象與變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寫出不尋常之語。
小說中多處描寫自然環境時,用到了夸張的手法。如:“夏初的一陣暴熱像一道神符,使這老城處處帶著魔力。”很顯然,這句用了夸張手法,寫出了天氣的炎熱。進一步渲染了祥子生活環境的惡劣。“七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這一句,就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自然環境的炎酷,突出了祥子堅強的性格,起到了渲染環境的效果。
【關鍵詞】比喻修辭 混淆現象 熟練掌握
比喻就是平常說的“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修辭手法。它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在描繪事物的特征時,運用它,能給人以生動、具體、鮮明的印象;在說明深奧的道理時,運用它,能幫助人深入理解。然而,初中學生在學習時遇到比喻修辭手法往往不能很好地體味其中的表達效果,更談不上在作文中很好地使用了。針對這一情況,課堂上教會學生學會比喻十分有用,現就此問題談談點滴做法。
首先,辨別比喻類型。比喻,簡而言之,也就是用某一種事物或情境來比另一種事物或情境。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
⑴明喻。明喻句的格式是甲像乙,其構成方式是本體和喻體在句子中都出現,中間用“像”“如”“似”“好像”“好比”等比喻詞來聯結,有時也與后面的“一樣”“似的”“一般”等結合成“像……一樣”“像……似的”“如……一般”等格式,有時也可以省略。例如“觀眾像觸了電似的對這位英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句中的本體是“觀眾”,喻體是“觸了電”,構成格式是“像……般”。但形式上帶有“像”“好像”“如同”等一類詞的句子,也不全是比喻句。例如“妹妹像姐姐”“兒子像父親”之類就不是比喻,這是因為句子中的本體和喻體不是性質不同的兩事物,這一點要明確告訴學生,以免產生誤解。
⑵暗喻。暗喻就是直接把甲事物說成是乙事物。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成為”等。例如“一顆新芽簡直是一顆閃亮的珍珠”“她成了我們單位的一面紅旗”。兩句中“是”和“成了”兩個詞便是暗喻的比喻詞。
⑶借喻。借喻就是直接把甲說成乙,不用比喻詞,只說出比喻事物(喻體),本體事物不出現。例如“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這是用“厚障壁”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隔閡,這隔閡通過這樣比喻便形象地突顯在讀者面前。
其次,掌握比喻必備要素的特征。比喻句必備的兩個要素是本體和喻體:一是本體和喻體是不同性質的事物;二是本體和喻體在某一方面有相似點。如《春》一課中的句子:“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這里“春天”與“娃娃”從“新”這個角度是一致的;“春天像小姑娘”,二者從“美”這個角度是一致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二者從“力”這個角度是一致的。掌握了這些特征,學生在運用時才不會產生混淆。
最后,重點掌握比喻的表達效果。修辭方法的運用總是與作者的表現意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比喻也不例外,學習時不能僅滿足于認定修辭格,而應當進一步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以期更好地把握文意,比如上例“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這是魯迅《故鄉》中為人熟悉的一個借喻句,如果僅以認定修辭格為目的,就等于把張開的思維翅膀合上了,這句話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借助于這一手段表現出來的豐富的內涵。當“我”面對少年好友閏土時卻說不出話,總像被什么擋住似的,是什么呢?終于在閏土畢恭畢敬的一聲“老爺”的震驚中明朗化了――那就是“可悲的厚障壁”。作者沒有用語言直陳這一劇烈的心理變化,而是用“厚障壁”來比喻人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隔閡,可見其程度之深,讓讀者透過這一形象看到封建等級觀念對閏土影響的根深蒂固,而“我”對此“壁”的無奈與悲哀又從情感上深深地打動著讀者。一個形象的比喻完成了用許多語言才能說清的道理。可見,只知其為借喻,而不去分析它的表達效果,就不能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學習比喻句掌握其表達效果是重點,為了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教學時我都要通過反復練習,舉一反三,加深理解,使學生對比喻手法產生濃厚的興趣,寫作文時也總能運用自如,生動感人,文采飛揚。
其實,比喻修辭格如此,其他修辭格也是如此,不僅掌握其基本格式,更要掌握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正確分析理解各種修辭格的表達效果,這樣才能有助于文章的閱讀,正所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關鍵詞:通俗文化;滲透;策略
通俗文化又稱大眾文化,是人民大眾自己創造的、有意迎合大眾口味的文化,通俗文化因其內容多樣、形式豐富為大眾所喜愛,其中許多內容貼近生活易于學生接受,適合引入到語文教學中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就是“努力建造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把通俗文化中的精華化為己用,引導學生接觸通俗文化中有益的、積極向上的文化形式,可以拓寬語文課程的學習領域,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社會實踐能力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通俗文化可以使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飽滿
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是互補的 ,是同一源頭,對立而又共存,甚至可以相互轉化。在現在的初中語文課本中,民風民俗文化相關的內容是十分常見的,比如《安塞腰鼓》、《端午的鴨蛋》等課文都能窺見一些通俗文化的蹤跡。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特別注意通俗文化的滲透,一方面是由于通俗文化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通俗文化傳承的使命;另一方面,通俗文化通過語文教學平臺能夠充分地體現出來,是對生活中直接通俗文化的汲取的一種補充、豐富和發展。客觀地說,通俗文化中不僅包含一些通俗又極具正面意義的東西,也包含一些庸俗的成分,但是本文所講的通俗文化顯然偏向于前者。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滲透通俗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且能夠使語文教學的資源更加豐富飽滿,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通俗文化。
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通俗文化也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總的來說,通俗文化的內容與形式都比較符合大眾口味,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比較活潑好動,他們對通俗文化具有獨特的愛好,能夠主動地學習和汲取通俗文化。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正確地選擇和學習通俗文化,在語文課堂中巧妙地融入和滲透通俗文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通俗文化
語文學習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通俗文化息息相關 ,通俗文化包括文字類、圖畫類、音像類以及綜合類,通俗文化的形式通常表現為詩歌、音樂和影視等等。要想將通俗文化很好地滲透進初中語文教學中,就必須把握好滲透的時機、方式與策略。語文學科具有獨特的通俗文化滲透優勢,下面筆者探討了幾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策略:
(一)在語文詩詞教學中滲透通俗文化
在初中語文的學習中,各種古詩詞、現代詩歌是十分常見的,它們幾乎是每個年級語文的必學內容,通過語文詩詞的教學將通俗文化進行滲透是可行的。一提到詩歌,人們可能就會想到一些十分流行的樂曲,比如王菲的《但愿人長久》(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鄧麗君的《獨上西樓》(出自李煜的相見歡)、梅艷芳的《床前明月光》(出自李白的《靜夜思》)等等,這些詩詞通過樂曲的形式表達出來顯得更加生動,更加活靈活現,更重要的是它將逐步演變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東西。詩詞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歌曲是通俗文化的重要形式,在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詩詞與流行音樂的緊密關系優勢,從音樂的角度出發,分析歌詞的內涵與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然后,通過學生學唱和教師演唱的方式來讓學生體會整首詩詞的韻味,從而加深對詩詞特點的認識以及詩(詞)人寫作情感的揣摩。此時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詩詞與現代歌曲因為來自不同的年代,情感的表達上有含蓄與開放之分,因此在語文詩詞與現代音樂結合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有所區分,這樣有助于學生對通俗文化發展歷程的正確認知,從而使學生從對詩詞的學習上升為對通俗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二)在語文修辭教學中滲透通俗文化
字、詞、句、段、篇是語文教學文章構成的基礎部分,其中句、段、篇中不缺修辭手法的廣泛應用。事實證明,在這些修辭手法中也可以體現出某一種或者某一些通俗文化。比如《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這是一個十分形象的擬人句,放在此文中容易帶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再如廣告詞在語文學習中也十分常見,一個眼鏡廣告的廣告詞寫成“眼睛是心靈之窗,要想保護您的心靈,請為您的眼睛裝上玻璃!”這種看似內斂的修辭表達方式實際上傳達出一種淺顯易懂的“通俗文化”,能夠極大地引起人們的注意力。在進行比喻、排比、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教學時,語文教師應當把它們與通俗文化中的內容銜接起來,通過修辭手法教學的方式間接地將通俗文化滲透其中。
(三)通過課外拓展滲透通俗文化
在今天,語文課堂上通俗文化的滲透是遠遠不夠的。在當今教學科技日益發展的時代,教師還應該利用一些通俗文化相關的影視引導學生直觀地感悟和學習通俗文化。教師可以截取一些典型片段,引導學生在自習時間觀看《紅樓夢》、《西游記》等著名影視作品。另外,在影視作品欣賞完畢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這些文學作品的原著,體會更多影視作品不能表達出來的深層次情感。事實上,通俗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并不局限于某一載體,只是它的表達方式不同罷了。在做完影視欣賞和原著閱讀這兩個步驟之后,教師可以對兩者的不同之處進行點撥,加深他們對語文課文的理解,同時提高對通俗文化的鑒賞能力,從而有助于與他人之間的共同交流。因此,筆者認為,通過通俗文化相關的影視作品或者原著等課外拓展的方式也能夠很好地滲透通俗文化,使學生樂于接受、善于接受。
語文學習,重在閱讀理解和感受力。第一次月考,我們用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混不識,欲別頻啼四五聲)來考查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鑒賞力,我本以為這11分的題學生至少能拿到七八分,然而,事實卻大大出乎我的預料。針對戎昱的這首詩,我們設置了兩個問題:1.作者在詩中描摹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主要采用什么樣的修辭手法來表達?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2.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詩中的“系”和“啼”兩個動詞用得準確傳神,請分別予以簡要分析。
針對第一問,有些學生的答案只有“春日離別的畫面”幾個字,個別學生甚至不懂得這“畫面”其實就是要他們分析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對于“修辭手法”,有些學生直接回答“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估計是把“修辭手法”和藝術手法、寫作手法弄混了,也有些學生根本不懂如何在詩句中篩選、提煉所謂的“手法”信息。對于第二問的“煉字”題,學生的思考很“單純”,只想著把該字放入文本簡單分析,而不能將“系”“啼”二字拆分開來單獨理解,因此也就不能想到“系”是“細”的諧音,更不會想到柳條纖細、柔軟的特點……表面看來,這是學生對“奪分方法”的不熟練,從本質上講,卻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嚴重不足。
后來詢問學生才知道,他們在初中并沒有學過如何閱讀鑒賞古代詩歌,通常是老師寫答案他們抄答案,只要背熟了就能應付考試。初聽之下,我很是駭然:這樣的教學,其實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剝奪了學生對文本(歌)的感受力與審美能力啊。由此,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于是在接下來的試卷評講中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閱讀感受能力:通過集體誦讀、示范誦讀、有感情地誦讀等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同時指導學生明確詩的平仄、韻腳和詩眼。《移家別湖上亭》這首詩正好體現了近體詩結構完整、講究押韻、規定平仄的特點,加之古代詩歌大多是詩人感興吟詠而得,本身就有一定的音律性,剛好可以作為學生感受平仄吟詠的范本,于是筆者以此詩為例,對詩歌抑揚頓挫平仄起伏的吟詠進行了如下指導:平聲字吟詠時應聲調長揚,仄聲字(包括入聲字)吟詠時應短促、急收藏,等等。
詩歌鑒賞,大有文章。為了給學生補上詩歌鑒賞這一課,我覺得有必要教給學生如何去把握平、仄聲字的音韻情感。我以岳飛的《滿江紅》一詞為例,該詞中的韻腳是“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幾個字,學生很容易找出來,但是當我讓一個學生示范朗誦時,學生朗誦到“歇”“切”“雪”“缺”“闕”幾個字時聲音平淡,缺乏應有的力度。這幾個字用普通話讀,都是平聲字,語氣、聲調平平,但其實它們是“入聲字”,在語氣上應體現出短促、急收藏的特點,如此方能體現出岳飛將軍“怒發沖冠”“渴飲匈奴血”情懷急切的滿腔豪氣。指導之后,學生的朗誦越來越有味道了。之后,我又引出了詩的“韻腳”問題。《移家別湖上亭》一詩中的韻腳選自《平水韻》下平聲八庚韻部的“亭”“情”“聲”,此韻部聲調語氣平平,情感抒發自然;而李白的《靜夜思》中的“光”“霜”“鄉”三字,其韻母都是“ng”,音韻高亢嘹亮,適宜表現振奮激動的情緒,比如作者深沉的思鄉情緒等。
繞了一個大圈子,我再帶著學生回到《移家別湖上亭》這首詩的鑒賞上,讓學生找出詩眼“別”并結合韻腳、平仄等加以具體地理解、分析。學生做得非常好,順利完成了這個任務。
(責編 白聰敏)
2011版新課程標準中對閱讀作了如下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
筆者就自己對新課程標準中閱讀板塊的解讀,并結合2011年各地中考試卷的典型題型,對記敘文閱讀的常見題型及解題思路作以下簡單介紹。
一、文章標題類
此類題型大致可分兩類:
A、體會文章標題的含義
示例:1.選文標題有哪兩層意思?(4分)(2011撫順市中考卷《母親,我是你兒子》)
2.選文的標題有什么含義?(4分)(2011沈陽市《光明行》
解題思路:
這類題目一般可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是淺層含義,二是深層含義。淺層含義往往是具體可感的事物,而深層含義往往需結合文章主題得出答案。
答案:
1.表明人物之間的關系(或交代兩個主要人物),2分;表達兒子要成為母親依靠的強烈責任感和決心,2分。(若回答:表達母子間的深情,可給1分。)。
2.既指劉天華的二胡曲《光明行》,也指女孩對“我”的幫助讓“我”堅強自信,重新獲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間真情如陽光般光明美好。
B、談文章標題的作用或好處。
示例:本文以“目送”為標題,好在哪里?(2分)(北京市西城區·2011《目送》)
解題思路:
作用通常可以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來考慮,從內容上講往往是借物傳情來表達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等,從結構上說往往是標題起到貫穿全文的線索作用。
答案:
表明敘事線索,表現了母親在兒子成長過程中對兒子的關注和由此生發的對人生的感悟。”
二、內容歸納類
示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2分)(雞西市·2011《拔下鑰匙》)
解題思路:
做這類題型,首先應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然后再來概括,要求語言簡潔,既準又精,存主舍次。答題模式一般可以是“什么人,干什么,結果怎樣”。
答案:
文章記敘了上海公交車司機陳樂平在突發腦溢血、生命垂危的時刻,用盡生命的余力,拔下鑰匙,確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三、品味語言類
品味語言類題型一般有以下幾種:
1.品味修辭之美
示例:閱讀,這個美麗的嗜好,就像種子,在我們四兄弟婦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長,一直長呀長的,迄今,已長成了根深葉茂的巨樹了,絲毫撼動不得。(品味句子的表達效果)(潛江市·2011《追尋書籍的味道》
解題思路:
此類題型應先明確該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再具體分析該修辭手法,效果如何地表現了/表達了/抒發了什么。即共性+個性的答題形式。
答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共性)寫出了閱讀在人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對人終生的積極影響(個性)。
2.品味句式之美
示例:請賞析第⑤段中的畫線句子。(3分)
童話是一條河,點點浪花跳動著智慧與真情;童話是一幅畫,色彩光影調和著繽紛的詩趣與美麗;童話是一首詩,字里行間寄托著人類的未來與希望。(曲靖市·2011《我現在也是童年》)
解題思路:
根據句式特點品味其妙處。如排比句句式整齊,氣勢磅礴,層層深入。
答案: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1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童話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喚起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1分)。句式整齊美觀,節奏鮮明,富有感染力(1分)。
3.品味哲理之美
示例:說說文章(11)段中劃線句子的含義。(4分)(潼南縣·2011《母愛的溫度》)
解題思路:
這些句子往往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給人以啟迪教育作用,所以答題時要聯系文章的主題回答。
答案:含義:(1)愛是兩顆心的相互溫暖,而不是用一顆心去焐熱另一顆心。(2)以心換心才會得到真愛。(3)母愛雖然無私,但也需要愛的溫暖。(答對二點即可)
四、體驗啟示類
示例:陳樂平的事跡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選擇一點,結合本文內容或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50字以內)(6分)(宿遷市·2011《拔下鑰匙》)
解題思路:
解答這類問題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證明。即提出、分析、解決問題。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A.指出本文蘊含著的思想意義以及你從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B.結合文中和生活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做。
答案:
啟示示例一:要有愛心。陳樂平愛家人、愛乘客、愛生活,才能在危急時刻舍己為人。愛,是陳樂平不平凡舉措的源泉。
【關鍵詞】賞讀;韻腳;節奏;修辭手法;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7-0024-03
【作者簡介】曹澎,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江蘇無錫,214177)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一、教材分析
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八年上冊 Module 2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中Unit 7(簡稱M2 U7)的中心話題是季節。圍繞這一話題,教材在第一板塊Comic strip & Welcome中以“Weather and seasons”激活學生對這一話題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討論各自喜歡的季節及原因。在之后的第二板塊Reading中,教材呈現一首詩歌Seasons of the Year,此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本課也是學生在教材中接觸到的第二篇詩歌。Seasons of the Year以四季變換入手,抓住四季特點,描述季節之美。全詩分為四個詩節,它語言凝練、韻律和諧、主題鮮明、意境優美。
二、教學目標
本課將詩歌閱讀教學定位于“賞讀”,引導學生從品味、欣賞的角度進行閱讀。通過學習,學生能說出詩歌韻腳、節奏方面的特點,能賞析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并找出相應詩句,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感受節奏美,體悟語言美。
三、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課前循環播放一段四季變換的視頻,同時教師介紹自己,與學生相識,一起走進師生共同的學習場。
Step 1 導入
T: What’s the video mainly about?
S: It’s about seasons.
T:Yes, it’s about seasons,changes of seasons. We know a year is divided into four seasons. What are they?
S: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 Right. Now let’s have a brainstorm. Please use adjectives and nouns to describe different seasons.
S1: Spring is warm.
S2: Ice cream.
T: Oh, you mean summer reminds you of ice creams.
S3: Autumn is yellow.
S4: Winter is cold/cool/rainy/snowy...學生用了很多詞匯來描述四季。
【設計意圖】課前播放的視頻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四季”這個話題。導入環節中用頭腦風暴的形式,讓學生在快速搜索已有知識的過程中,用學過的形容詞和名詞分別描述四個季節,主動思考四季的不同特點,聚焦本課主題“四季”。
Step 2 詩歌賞讀
(1)Feel the tone of the poem by listening.
T:Listen, Millie is reading the poem “Seasons of the year”. Please keep your eyes closed and listen.
T:Maybe poems are always as beautiful as pictures. Now let’s enjoy the video of the poem with our eyes wide open.
【設計意圖】通過先閉眼聆聽,再睜眼觀看的形式,讓學生聽讀感知,走進詩境。閉眼聆聽時,學生就有了強烈的期待,睜眼觀看時,激起了更強的學習欲望。這一設計,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以優美的詩句配以歡快清新的音樂和唯美的畫面,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賞讀的渴望。
(2)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by referencing th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T: After reading the poem, Millie is drawing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Help her write the correct seasons in the blanks and then match each season with the descriptions in the poem.
T: Please read by yourselves and ask me for help if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oem.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先利用課本中的“詩畫匹配”練習,幫助學生結合文本,隨文識字,學習新單詞,再讓學生在自主朗讀中針對自己的理解疑難處,采用主動提問的學習策略,用語境和圖片幫助理解shower,memory,drop,temperature等單詞。詩歌中有很多地道的詞匯和表達法,如April showers,sweet memories,lazy afternoons等,通過詩畫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實現內化。整個詞匯教學的過程沒有打亂本節課詩歌賞讀的完整性,始終建立在“整體賞讀”的設計中。學生跟著視頻一起朗誦,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是語言的音樂”。
(3)Feel the rhyme and rhythm of the poem by repeatedly reading and reciting.
T: Is the poem beautiful?
S: Yes.
T: Why do you think so?
學生思考,但較少回答出來。教師引導。
T:Maybe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poem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What are they?
學生仍然深思,難以回答。教師繼續引А
T:Now here’s a Chinese ancient poem. Maybe we can learn from it.(Show the poem《春曉》)
T:These words “xiao, niao, shao” have similar sounds, and we call them rhyming words. Yes, a poem has its own rhyme. Words that rhyme with each other are often used in poems.
T:And we can stress or emphasize the words which are important. Make the stressed syllables strong, and the unstressed syllables weak and quick. So the poem has its own rhyth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voice in reading with rhythm means “cadence”. The rhythm and cadence of the poem delight our ears.
T: And they are the same as English poems.
(呈現翻譯家許淵沖的譯作:Spring morning/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 Not to 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T:Now can you find the words that rhyme in the poem “Seasons of the year”?
S1: Snow rhymes with grow.
S2: Away rhymes with day.
……
T: A poem has its own rhyme and rhythm, and they make poems beautiful. This time let’s read the whole poem together with music, feeling the rhyming beauty and the rhythmic beauty.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旨在帶領學生走進詩歌深處,理解詩歌特色。學生因對詩歌知識的匱乏而產生了學習障礙,此時教師由引導轉向指導,明確指向學生的學。借助學生極為熟悉的古詩《春曉》,幫助學生了解詩歌的韻腳、節奏。
(4)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 by doing detailed reading.
T:Besides the rhyming beauty and the rhythmic beauty, what other beauty can you find in the poem? Can you find the language beauty?
T:That’s because the poet uses some beautiful words and phrases to make the poem beautiful. Now, let’s find them.
S:In the sentence “When 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 the word “forget” is special.
T:Is it like a person’s action? Here the writer uses personification to make the poem more beautiful. It gives human form of feelings, ideas to animals, or to inanimate objects.
T: Can you find more examples?
很快學生又找到了play,hide。
T: A famous poet says, “If you really want to know the poem, read it. Read it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read it out loud.” Let’s read the poem in roles. I read the first stanza, boys the second, girls the third,and we read the last stanza together.
T: Practise reading the poem in groups of four. Please express your own feelings about each season and then present in class.
【設計意圖】從初讀、誦讀到細讀、品讀,在步步深入的賞讀過程中,學生對本詩的理解也在逐漸加深。這里設計了細讀品鑒、美點尋蹤,學生賞析了擬人手法,感受詩歌的語言美。設計師生分角色朗讀,既讓教師做了詩歌朗讀的示范,又拉近了師生距離,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
(5)Have a discussion.
1) Why does the poem begin with winter and end with winter?
2) What’s your feeling after reading the poem?
【設計意圖】詩歌賞讀最終都應落實在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上,用各種方式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就是為了讓學生走出文本時能帶上新獲取的審美能力、新提升的人文素養和新拓展的審美視界。學生在學會發現美、感受美之后,這首小詩引起了他們心靈的共鳴。
Step 3 讀后運用
(1)Put them into the right order.
T: A poem is how the reader reads.
A poem is how the poet writes.
A poem is real. A poem is fake.
A poem is anything. I make it mine.
(2)Complete the poem with “seen, return, room, sky”.(Spring by Robert McCracken具體內容略)
(3)Try to be a poet. Try to write a poem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
【設計意圖】給詩句排序、填入詩歌所缺單詞,這兩項都需要根據韻腳規律,并理解詩歌內容后完成。這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既檢測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又加深了學生對英文詩歌的了解。這一環節特別設計了詩味十足的語言,一方面使整堂課始終保持濃濃的詩味,另一方面告訴學生詩無達詁,賞讀詩歌沒有標準答案可循,詩歌理解需要主動的個性化的感悟和思考。另外,讓學生在賞讀之余、意猶未盡之時,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季節,當一回詩人,過一把詩癮。
Step 4 課后延伸
Revise your own poem after class and the website may help you. http://.cn/read/poems.
【設計意圖】在課后延伸即作業布置環節,讓學生修改課堂習作,繼續創作小詩,并提供了英文詩歌網站,幫助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四、教后反思
初中學生英語詩歌閱讀可以讀些什么?可以讀語言,讀文采,讀感情,讀思想,讀文化承載,等等。我想,詩歌閱讀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美,欣p詩歌的美,享受詩歌帶來的愉悅和美感。
一、分層次探究
我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C層次(基礎略差的部分學生)探究的是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 ,B層次(基礎中等的學生)探究的是閱讀與欣賞,A層次(基礎較好)的學生探究的是寫作。
二、分模塊探究
這個環節,我提出來的要求是,每一個層次的同學要分模塊來進行探究。
C層次探究的是第一模塊——知識積累與運用
(一)漢語拼音
復習建議:①讓學生熟練掌握《漢語拼音方案》。②讓學生強記重點難點字音。
(二)詞語
復習建議:①讓學生掌握詞語的有關基礎知識。如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等。②訓練學生在一定語境中理解運用詞語的能力。
(三)句子
復習建議:①讓學生掌握造成病句的八種原因,具備識別病句的能力。教給學生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訓練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教給學生仿寫的方法。
(四)修辭
復習建議:①要引導學生領悟各種修辭手法的作用,這是難點,要突破。②要訓練學生在仿寫、說話、寫作中恰到好處的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這是重點,要抓住。
(五)名句的識記
復習建議:①要強調在理解名句的意境和深刻含義的基礎上記憶課本上的古詩名句。這是避免出錯,提高效率的前提。②加強默寫訓練,做到一個字不能錯,對于易錯的字要強調。③老師要教給學生一些積累名句的方法。如對比法、聯想法、歌訣法、歸類法等。
(六)文學常識、文化常識和名著閱讀
復習建議:①注意歸納積累初中課本中的著名作家的有關知識。②引導學生留心基本的文化常識。③指點學生閱讀課本附錄中的名著介紹。④平時教學中擠時間開展讀書報告會,指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七)歸納要點與提取信息
復習建議:抓住閱讀提取信息和語言表達這兩個環節,找準學生的難點,有步驟、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注意教給方法,化解難點,切實有效的提高閱讀與表達能力。
B層次探究的是第二模塊閱讀部分的內容
(一)文學作品閱讀
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是文學作品閱讀中常考的文體,其中小說的考查角度有:能感知小說的內容,把握小說情節脈絡;結合具體內容分析人物性格,評價人物特點;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標題含義;理解作品主題, 評價作者的情感態度。散文的考查角度有:篩選信息,總結文章主旨;找到線索,把握行文思路和寫作順序;品評關鍵詞語作用,賞析精彩語句;結合語境進行仿寫或續寫,對文中內容或情感態度的感受與體驗。說明文的考查角度有:歸納內容,篩選、整合重要信息;指明說明對象,分析其特點;辨別整體說明順序或局部說明順序;正確判斷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辨析限制性詞語作用,體味語言特點。議論文的考查角度有:概括內容、歸納提取中心論點或分論點;辨析論據的類型和作用,概括事實論據和補充論據;判斷論證方法,分析其作用;理清論證思路,弄清觀點與材料的關系;賞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
(二)古詩文閱讀
古詩文閱讀分為詩詞鑒賞和文言文閱讀兩大塊,其中詩詞鑒賞在中考試卷中常見的題型有:填空題、選擇題和簡答題三類。考查的角度有: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闡述詩歌所蘊含的觀點和態度;品味用詞的妙處,賞析佳句的特點;把握詩詞包含的意象感悟詩句、詞句創設的情景;對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典故運用、巧妙構思進行評價。
文言文閱讀常見的題型有:填空題、選擇題及簡答題,它考查的角度有:解釋和辨析文言實詞,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將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給文言語句斷句,劃分朗誦節奏;理解、概括或比較文章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思想內涵;對文章內容或思想的感悟、啟發、對選文所反映的某一觀點進行評價。
A層次探究的是第三模塊寫作部分內容
關鍵詞:合作學習;初中語文;學習興趣;評價機制
初中語文學困生是指對語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并不是由于智力的因素,而是由于學習方法不當,思維習慣不同,學習興趣不高等產生的學習困難。在初中語文課中運用合作學習理論就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共同學習,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交流,不斷促進自身的進步。
一、初中語文學困生的成因
1.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高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或是在語文學習中遭受挫折或失敗,老師、家長也沒有進行及時的溝通,導致學生對語文失去學習興趣,缺乏自信心,產生挫敗感。
2.語文學習方法不當
初中語文的學習既包括課文誦讀,也包括文言文理解、背誦和語段解析等的學習,所以學生的學習方法很重要,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反之如果學習方法不當就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上付出更多的精力,而不能收獲更多的語文知識,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作學習理論在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中的運用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合作學習理論的運用首先要堅持主體性原則,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給予學困生更多的肯定和表揚,不斷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2.科學性原則
在運用合作學習理論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的實踐中堅持科學性原則,要求教師進行科學的分組,并組織學生進行科學的討論,共同學習。首先是要根據班級總量進行科學的分組,同時小組人數要適宜,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其次是要組織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小組共同合作學習要明確學習目標,在發散思維的同時進行有目的的討論,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合作學習理論在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的實踐探索
1.轉變觀念,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
在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的實踐中運用合作學習理論首先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明確教師角色,營造一種合作學習的氛圍。首先,教學觀念的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困生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其次,師生觀念的轉變,教師要明確自己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師生之間相互交流與溝通,有效進行互動,教師給予適時的指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輕松的合作學習氛圍。
2.選好主題,合理分組
初中語文的學習運用合作學習理論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進行共同學習,教師在選擇主題時要仔細研讀教材,根據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行選擇,然后根據合作學習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并進行動態管理,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擔任小組組長,這樣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例如,在學習語文修辭手法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分析修辭手法的運用,并讓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舉一個例子,這樣不僅有利于掌握修辭手法,還能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
基礎。
3.豐富合作學習的形式
合作學習理論在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的實踐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合作學習形式,可以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可以是小組討論,也可以是集體講授。通過多樣化的合作學習形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困生的語文興趣,豐富他們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語文新課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小組代表發言講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見解和思路,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補充,這樣相互之間共同學習。
4.建立科學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
科學的評價機制具有激勵作用,是合作學習理論轉化語文學困生的保證。所以建立科學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首先是評價主體多元化,既要有教師的評價,又要有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這樣學生才能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發現并彌補自己的不足。其次是評價內容全面化,既要評價學習結果,又要評價合作學習的過程,對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生及時給予肯定,對進步較大的學生進行表揚,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運用合作學習理論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還會使每一位學生都樂于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拓展思維,共同分享,不斷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促進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語文;習題講評;教學相長
引言
習題講評課,是教師上課實踐中可變性、隨意性較強的課堂,亦是預估性、針對性要求較高的實踐。教師往往重視其鞏固性、拓展延伸性,忽略了細節問題。如果教師能從細節入手,側重方法,規范過程,亦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和選拔等多種功能,其目的是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1]”無疑,習題測試是最常用、最普通、最有效的評價方法,教師借用習題講評課來進行反饋、激勵、甄別等實踐,從而改善之前的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有效講評
在習題講評課中,教師要明確目標,進行有效講評。首先,查漏補缺,完善認知。對于學生而言,知和行總有其無法彌補的過程,在參與、學習之后,需要習題檢測的形式對所學進行查漏補缺,再次完善。對于教師而言,通過學生的問題及反饋可以明確講授過程中的優缺點,更能激發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其次,分析錯因,鞏固所獲。對于學生而言,在講評課中分析自己的錯因,認真改正會使記憶效果更佳;對于教師而言,在講評課中,可以更有效關注到學生的易錯點。再次,拓展題型,舉一反三。課堂時間有限,講評課可以補充課堂當中的不足,拓展題型,舉一反三。最后,歸納總結,概括提煉。對方法的歸納總結有利于后期學生的自我學習,也能啟迪教師后期的教學過程。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掌握一定的原則,如及時性、針對性、示范性、拓展性、方法性等。
二、未雨綢繆,課前準備
第一,分析學生和課堂氛圍。教師首先要分析出錯較多的原因是否在學生方面,如知識的掌握,課堂的參與,做作業的認真與粗心等。其次要分析課堂本身,如學生個人上課時是否認真對待課堂,全班同學的上課氛圍如何等。第二,分析題目。如出錯題目的難易點、知識點歸納、舉一反三的題目、方法歸納等。第三,分析教師。首先分析教學過程是否需改進,意在教師本身要進行教學反思。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可以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其次分析教學方法是否欠妥。教學方法一直都是百花滿園的熱鬧景象,這是因為大家都懂得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因材施教之外還需要因時施教,即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教學方法。第四,確定講評目標,講評的重、難點。習題講評課沒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應針對學生在答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考試中要求學生掌握的重點知識和技能進行講評。第五,分析正確率,確定講評主體。余映潮老師說:“課文研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而且更是一種藝術。[2]”對于習題研讀也是如此。教師要進行充分的統計和了解,統計題目的出錯率,了解學生的出錯情況,對所收集的情況做出分析等。如正確率百分之十以下:教師以分析講解為主;正確率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九十以下,學生以“講”為主,教師側重“評”;正確率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師以“評”為主。
三、教學相長:課堂流程
首先,分發習題,分析問題。教師先分層分發作業,讓學生合理定位自己的作業;學生出現的問題一般為審題不清、粗心馬虎、概念不清、就題論題、不夠規范、自我放棄等。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而要給學生一個“上臺階”的過程,讓學生懂得二次做題,自我改進。其次,討論過關。此環節是針對較難的題目。(1)先讓學生找同伴討論交流,把不確定的、有爭執答案的問題留下來,并做重點標示;(2)教師進行板書,主要寫有爭議的題目、不會的題目、教師認為應重點講的題目、應重點對待的知識點等;(3)教師板書結束后,可以在教室里隨機解決問題;(4)即時板書,掌握預想之外的情況。再次,學生分析講解。所謂的講評課,其實是學生“講”為主,教師“評”為主。例如,《媽嫂》這篇閱讀文章的習題:“我們弟妹幾個和積勞成疾的爸媽是一張沉重的鐵犁,只哥哥一個人拖著”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學生基本都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可是在答題時卻缺少完整的步驟,通常寫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家生活負擔之重”,忽視了在比喻的修辭手法之后加上“把‘我們弟妹幾個和積勞成疾的爸媽’比作‘一張沉重的鐵犁’”。在學生對知識點明確,但不夠完整的情況下,就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提醒對方,這樣糾正容易且可以留下深刻印象。最后,教師點評指導。教師點評指導要進行適度的拓展外延,講評時,要透過具體問題拓展題目。可以在原有題目的基礎上借題發揮,也可以豐富答案要點,還可以將考點擴展、深化、增加難度,讓學生在講評中能有所發現,有所提高。例如,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一文中有“文章中有不少精妙語句,請尋出一句作簡要賞析”的問題,學生一般會從語句賞析的角度來回答和講解,這時教師可以就此舉一反三,將記敘文賞析句子的考點貫穿其中,總結賞析句子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角度。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歸納總結方法。在分析一類題目,并對其舉一反三后,教師還應對題型、知識點分布、解題思路和技巧進行歸納小結,從中獲得規律性。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題目如下。“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就是私塾,舊時家庭、宗族或教師自己設立的教學處所)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這段話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基本能從各個方面來回答,但是教師可以總結出某一句話或某一段話在文中作用的答題方法,即一是從結構上來總結,二是從內容上來歸納。
四、細致入微,課后鞏固
(一)自我肯定
習題講評課結束后第一項活動是讓全班學生去“道謝”,無論是幫助了自己的同學,還是在為大家講解的同學,都會去道聲謝。微不足道的一句“謝謝”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感恩意識,更重要的激發學生對自我的認可和肯定,對課堂的重視,對自我努力的自豪。
(二)有效改錯
細節決定成敗,有效的課堂更需要細致的課后鞏固。習題改錯格式是先在原題上用紅筆改一遍,再附紙抄題改一遍,黑色筆抄題目,紅色筆抄答案。抄題一遍的必要性在于讓學生鞏固出錯題目的題型,同時鍛煉其認真讀題的能力。尤其要注意需當天改錯,因為這樣更有效。
(三)鞏固把關
教師需要查改錯,不要讓學生出現錯上加錯的現象。我們在相信學生的同時,也要把一切情況預估,同時思考到各個層面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偏差和不同步,這是在實踐中得出來的經驗和步驟。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