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45: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說課稿,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物理 力作用 相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蘇科版教材物理8年級(下冊)第八章力的第四節內容,是本章最后一節內容。本章教材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展開對彈力、重力及摩擦力的學習,最后在三種力的基礎上歸納出力的一般概念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頓第三定律)。教材一改傳統的教學流程,而是從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關注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過程,使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親切感。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章教材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是本章的部分。學生在了解機械運動和物質的物理屬性;從粒子到宇宙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本章內容,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理解抽象的力的概念――“力是聯系宇宙萬物的紐帶,沒有力的作用,宇宙間的萬物都是孤立的,將會一盤散沙”,并為“壓強和浮力”、“力與運動”、“簡單機械功”等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更重要還在于培養學生觀察、認知自然世界的一種科學思維方法,感悟物理的簡潔之美。它是學生觀察認識世界的思想基礎,是學生科學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鋪墊。
2.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力是個經典的,很哲學的課題。力對于學生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學生似乎耳熟能詳,但學生對力的認識僅停留在經驗之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句話看是很簡單,很樸素,但是卻好精煉,學生會感覺到很抽象、很困惑。初中思維比較感性,往往憑直覺和經驗來處理問題,在進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學時,學生存在思維定勢,認為兩個物體發生了的作用時,一定存在主動方和被動方,那么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就應該有先后之分,大小也不同,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難點的打破: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抓手,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視頻,設置問題串,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矛盾沖突,迸發思維火花。最后讓學生動手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等大與同時性。整個教學過程層層遞進,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過程,當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過程,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觀察圖片、視頻,師生共同分析,初步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背景材料要簡明直觀,貼近學生的情感生活,便于設置問題,以期引發師生的情感共鳴。
2.學生對實例的討論,認識到施力物體也是受力物體,即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實例盡量來源于生活與體育、自然與科技,學生便于模擬。
3.通過“8.7物體在施力的同時是否受力”的教學活動,學生增強互助協作精神,并能提升社交和表述能力。教者準備氣球、滑輪、小車、磁體等器材,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切身體會物理規律,在方面教者要舍得花時間,不要片面追求所謂的課堂容量,而應該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
4.學生能分析物體簡單的受力情況,同時感悟到物理的簡潔之美、對稱之美。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三、課堂設計,教法與學法
課堂設計理念:物理來源與自然,來源于生活;尊重人的自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教學流程:
建立力的概念活動物體在施力的同時是否受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課堂感悟
編者的設計層層遞進,學生從宏觀的宇宙天體到微觀的粒子世界,然后回歸生活與體育、自然與科技,認識到人可以對物體施加力的作用,自然界中任何物體之間都可以發生力的作用,力是聯系萬物的紐帶;師生經歷系列觸手可及的活動,加深對力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物體受力分析能力,糾正原有的對力的片面認識。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逐步建立力的感念
[觀察圖片1](體育漫畫),學生敘述圖片中的運動員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并說出你判斷的依據。
教者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問學生這些力發生在哪兩個物體之間,運動員是受力物體,那么施力物體是哪個物體?
[觀察視頻]――天體的運動
師:地球在不停地運轉,為什么沒有脫離太陽飛往太空呢?
生:太陽對地球有吸引力。
師:對,太陽公公有雙“大手”,學生大笑。緊緊抓住地球。
師:帶電體之間有電力作用;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磁性物體之間有磁力;天體之間存在力的作用。
師:什么叫力?請你給它下個定義。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難點: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學生會認為力有主動方和被動方,有先后之分。
師:你用手拍桌子,手會感到痛嗎?
生:動手,議論。
師:用手拍桌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分別是什么?手感覺到痛,就這句話,施力物體是什么?
設計活動(1):兩位同學穿旱冰鞋,面對面站立,兩人雙手一起發力推對方。
設計活動(2):兩位同學穿旱冰鞋,其中一人推另一人的后背。
現象:兩次活動,現象是兩個同學都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通過兩個實驗的對比,打破了學生對力有主動方和被動方固有思維定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力的作用在兩個物體之間同時發生,沒有先后之分。
3.例題選講
(1)運動員游泳時,使運動員前進的力的施力物體是(選填:水或手),若是水,那為什么手卻用力的劃?
(2)“以卵擊石”,為什么壞的是雞蛋呢?
(3)甲乙兩輛汽車在公路上相撞,交通警察趕到現場,處理交通事故,經過實地勘察和取證。警察能否判定是哪一輛車先撞上對方?科學道理是什么?
若警察確定交通事故的肇事為甲車,而甲車駕駛員不服氣地說,不錯,我的車是撞了他的,但同時他的車也撞了我的車,對方也應該承擔責任!請你談談甲車駕駛員的觀點及警察是根據什么來判定肇事方的?
(4)馬拉著車在水平路面上前進,根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馬拉車的力等于車拉馬的力,既然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為什么車卻向前而馬去沒有后退呢?
五、課堂頓悟
同學們靜靜地想一想,本節課進行了哪些活動,你學到了什么?力是聯系宇宙萬物的紐帶!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六、布置課后作業(略)
“鋒與天氣”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二節“常見天氣系統”的第一目。本部分內容對應的課標要求為“運用簡易天氣圖,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大氣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分別從全球尺度和地區尺度認識這一要素。本章前兩節介紹大氣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大氣環流與氣候,本節從生活需要出發,講述影響天氣變化的天氣系統。因此,本部分內容在本章不可或缺。教材在呈現這部分內容時,敘事性課文和活動性課文并重,圖文并茂,讓學生對鋒面系統有較直觀的認識。教材中知識的鋪墊也很到位,為學生掃除認知障礙。教材緊扣課標要求,對冷、暖鋒過境的天氣特點分析得很詳細,方便學生預習和復習。
二、說學情
學生對天氣現象雖不陌生,但對各種天氣的成因并不了解,還不能從更加專業、科學的角度加以解釋。但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很想探尋生活中地理現象背后的原理、規律,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向。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立體感較強,加上有初中地理、物理學習和本章節的兩節知識做鋪墊,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比的方法,自己分析、歸納出鋒面系統控制下天氣的特點并不是很難。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夠在鋒面結構圖上指出鋒面、鋒線和鋒;能夠借助簡易天氣圖說出冷鋒和暖鋒在過境前、過境時及過境后的天氣特點,并分析原因;能夠結合示意圖,說出冷鋒和暖鋒在鋒面坡度、降水位置等方面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暖鋒過境的天氣,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更加科學、深刻地認識到不同天氣現象背后的原因,進而體會到地理的實用價值和學習地理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簡易天氣圖上判斷不同類型的鋒,并分析它們在過境前、過境時及過境后的天氣特點。之所以將其確定為教學重點,一方面是課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簡易天氣圖,這就要求首先能從中辨認天氣系統,其次要根據其發展趨勢分析某地區某時段的天氣情況,以便為更舒適的生活或生產需要做好準備。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就是為了達到該目標。
教學難點:用所學鋒面知識分析一些天氣實例。之所以將其確定為教學難點,是因為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可能在知識理解方面還有困難,要求他們立即學以致用、分析天氣實例是難上加難;再加上天氣現象的成因本身是復雜多變的,所以這成為教學難點。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引導學生分析影響我國很典型的天氣實例。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在解釋氣團的特點及冷鋒、暖鋒影響下的天氣實例時主要用講授法。因為“氣團”不是本節重點,不需要學生花大量時間去摸索,但它又是學習“鋒面”的基礎,所以教師要做講解、鋪墊。教師講鋒面控制下的天氣實例,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剛接觸時還不具備學以致用的能力。
啟發式問答法:主要是在學習冷鋒過境的天氣特點時使用。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之一,由學生自主構建,才能理解得更深刻。但在剛剛接觸時,讓學生自己去分析,他們可能會有困難,因此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合作討論法、角色扮演法:主要是在學習暖鋒過境的天氣特點時使用。由于教師已帶領學生學習了冷鋒,學生已掌握分析思路,因此這部分可以讓他們小組討論,然后請一個小組來表演。學生在活動時教師要做好討論指導,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督促全員參與。
六、說教學媒體
教學媒體以板書、板圖為主,計算機多媒體為輔。計算機多媒體主要展示冷鋒、暖鋒形成的動畫,一方面很生動,另一方面也方便表示鋒面的移動過程。其它內容的教學主要采用板圖和板書,一方面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也能學畫簡單的示意圖,板書是為了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
七、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提問武漢的氣候類型,學生根據上節課的學習回答。引導學生認識氣候是長時間內比較穩定的大氣狀況,而天氣則是易變的,所以經常要關注天氣預報。請一名學生模擬天氣播報員播報此時的天氣情況。學生將會從氣溫、陰晴、空氣污染情況等方面播報,這時板書“氣溫”、“氣壓”、“風”、“陰晴”幾個關鍵氣象要素。然后教師說明天氣現象與天氣系統有著緊密的聯系,引出本節課主題:常見天氣系統之鋒面。這樣導課一方面實現前后內容的平穩過渡,另一方面從學生熟悉的天氣預報入手,提高學習興趣。
2.教授新課
新課教學共有“認識氣團”、“熟悉鋒面結構”、“引導學習冷鋒”、“合作學習暖鋒”、“了解準靜止鋒”、“區別冷、暖鋒”幾個活動。
(1)認識氣團?!皻鈭F”是學習“鋒”的基礎,所以要做鋪墊。先讓學生在教材P41第二段中勾出氣團概念,然后教師解釋其中兩個關鍵詞。“物理性質均一”指氣團內部的溫度、濕度差不多,因此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比較單調,一般是晴朗的?!按蠓秶庇卸啻??讓學生看教材P37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壓”,它們都屬于氣團?;谶@兩點解釋,一是讓學生認識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是單一的,與后面的鋒作比較;二是讓學生直觀認識氣團的大小。借助剛才圖像,順便認識氣團的性質。引導學生回憶影響我國的氣團,冬季主要是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大陸氣團,夏季主要是來自太平洋的海洋氣團,詢問學生兩個氣團的溫度、濕度是否一樣,學生很快能總結出大陸氣團冷而干、海洋氣團暖而濕,順利引入冷、暖氣團,但教師要強調冷、暖氣團是相對的。
(2)熟悉鋒面結構。為了自然過渡,教師指出“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是‘平和’的,但當冷、暖兩個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時就會發生‘交鋒’,形成鋒”,形象地將二者聯系起來。先請學生閱讀教材P41,找出“鋒面”、“鋒線”、“鋒”的概念,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板圖“鋒的結構”,然后請一名學生在圖中將“鋒面”、“鋒線”、“鋒”標出來;緊接著提問學生鋒面結構有什么特點,提示從鋒面傾斜方向、鋒面附近天氣情況等方面回答。
(3)引導學習冷鋒。過渡:由于氣團勢力不同,鋒可以分為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教師播放冷鋒的動畫,讓學生注意觀察冷鋒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認識鋒前、鋒后,這是進一步學習冷鋒過境天氣特點的前提,也直接影響到暖鋒的學習,因此這個基礎要打扎實。待學生有明確、清晰的認識后,讓學生從氣溫、氣壓、風、陰晴方面分別分析冷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的天氣特點。提問時要有提示,以免學生初次接觸,不知如何下手;也可以先請地理基礎較好的學生回答,以做示范。學生在回答時教師做表格式板書。最后教師列舉受冷鋒影響最典型的天氣實例。
(4)合作學習暖鋒。有了冷鋒學習過程的鋪墊,暖鋒可由學生合作學習。學習的思路可參照冷鋒的學習。待學生討論完成后,請一個小組學生上臺分別扮演冷氣團、暖氣團、城市并播報暖鋒過境的天氣情況,最后一名學生板書天氣播報情況。形象的表演不僅可以輔助理解,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
(5)了解準靜止鋒。過渡:當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時就形成準靜止鋒。這里著重向學生解釋“梅雨”的成因。由于學生生活的武漢是受“江淮準靜止鋒”影響的典型地區,所以要做比較詳細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6)區別冷、暖鋒。過渡:既然鋒面系統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如何從圖中判斷是哪種類型的鋒,進而預測天氣?請學生看地圖冊P37“冷、暖鋒比較圖”,讓學生從中總結冷、暖鋒的不同。教師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剔除非實質性的區別,引導學生主要從氣團勢力、鋒面坡度、降水位置、雨區寬窄方面比較。這部分雖然不是本節重點,但它是判斷天氣的基礎,所以要讓學生學會認識天氣圖并識別冷、暖鋒。
3.課堂練習
本部分內容學完可能所剩時間不多,可讓學生完成教材P42“活動”。該活動的情境中蘊含著地理知識,通過此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提取信息、交流表達等能力。
4.課堂小結
根據板書,指出本節學習的內容,并強調重點要掌握冷、暖鋒過境的天氣特點。本節內容比較充實,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同等重要的知識塊,所以小結時要指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指出重點。
5.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