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45: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語言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中國,少數民族在學好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漢語,是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一項重要任務。
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中國的民族分布、民族關系的特點以及少數民族繁榮的需要決定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自秦漢起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到現在,全國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人口合計有6700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7%,其中人口在千萬以上的只有一個壯族,人口百萬以上千萬人口以下的民族有14個,其余都在百萬以下,各民族的分布,大致是“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各個地區普遍居住著幾個不同的民族,沒有大面積的單一民族居住區,漢族遍布全國各地,與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或與少數民族相鄰,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在各方面都結成極其密切的關系。歷史上,漢語早已是個少數民族兼用的第二語言,各民族之間共同使用的交流思想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從根本上廢除了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制度,各民族之間出現空前的大團結,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學習語言已成為一種新風尚,少數民族從自身的發展中深深體會到,在我們這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中,少數民族繁榮發展,除了學習使用民族語言文字之外還有必要進一步學習使用漢語,因為漢字記載了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歷史文化和經驗,漢語是全國各民族相互交流共同使用的語言工具,學好漢語已成為各少數民族的共同愿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到現在,各少數民族中的干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大多數已不同程度地學會使用漢語。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級學校中,已根據不用民族的情況,分別設置了漢語言課,大量的教材,培養了一大批漢語師資。
30多年來,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已經取得了不少經驗。這些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必須從不同民族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不同的辦法
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中國少數民族存在各種不同的特點:有的民族(如藏、維吾爾、哈薩克等)人口較多,有大片的聚居區,懂漢語的人較少,而有的民族(如白、納西、阿昌等)人口較少,只有小片聚居區,懂漢語的人口較多;有的民族(如蒙古、藏、維吾爾、朝鮮等)有歷史較長的文字,而有些民族沒有文字(如獨龍、怒、德昂、布朗等)或只有新創文字(如景頗、拉枯、傈僳等);有的民族發展較快,知識分子較多,而有的民族發展較慢,知識分子較少等等。就是在一個民族內部,不同地區往往存在許多差異。這些不同的特點,決定中國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應當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方法,而不能搞“一刀切”。
2.必須針對民族學生語言特點進行教學
中國55個少數民族分別使用80多種語言。這些語言分屬漢藏、阿爾仄、南亞、南島、印歐等5個語系。不同語系的語言,特點相差很大,大同漢族期藏語系的不同語言,各個族同漢語之間也存在許多不同的特點,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常常受到母語的“干擾”,往往把母語的特點帶進漢語學習中來。母語的“干擾”反映在語音、詞匯、語法等各個方面。比如使用阿爾仄語系語言的學生,由于母語里沒有介詞,學生學習漢語時使用介詞是個難點,如能針對學生母語的特點進行教學,就能有效地提高質量教學。
3.善于處理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的關系
漢語中的謂語在維語句尾。因此維族學生在造漢語句子時會把謂語放在句尾。這樣會取得漢語言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過去的教學經驗證明,學生掌握本族語言水平較高,接受漢語言能力就越強。學習漢語言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凡通行少數民族的地區,原則上應在掌握民族語言的增加上再安排漢語學習。至于少數民族語言要學習幾年,哪些課程用少數民族語言授課,漢語言從哪一年開始學習,二者如何銜接等問題,都應根據不同的情況決定,而不能強求一致。只有本族語言而無本族文字的民族,漢語教學只能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這當中必須解決好使用民族語言授課的問題。
4.依靠少數民族語進行漢語教學
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時,其母語既有“干擾”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在初級分階段,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翻譯教學,對比教學,用少數民族語言的輔助作用,可隨學生的漢語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減少,最后轉為全部,用漢語進行教學,實現這個轉變,應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5.必須大力培養熟悉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教師
少數民族的漢語言教學水平主要決定于教師的業務能力、知識水平,大多又決定是否了解學生的語言特點。如果教師熟悉少數民族學習漢語言,就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6.提高少數民族的漢語言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加強理論研究
摘要:新課標要求藏語文教師關注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改進和創新藏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自主投入閱讀活動,提升閱讀教學效果。本文詳細介紹了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藏語文閱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根據藏區小學生的實際特點去設計適合的教學策略,不但要使學生藏語文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要讓參與其中的藏區小學生愛上學習藏語文。
一、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由于地理、語言環境不一樣,藏區小學生對語文中的詞語、語句的用法與其他地區學生有很大差別[1]。藏區小學生自小在藏語環境中生活,周圍的人都用藏語交流,一直受藏語熏陶,在藏語文的學習過程中無法避免語境的影響。藏語在藏區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那些用藏語交流的學生只有依靠不斷努力和練習才能掌握和應用好漢語,但難度很大。藏區小學生藏語和漢語學習的效果與他們的語言環境、漢語基礎有很大關系。在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文字、表述方式、句式等基礎較差的學生很難產生興趣[2]。語境的特殊性嚴重影響了藏區小學生對藏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藏語文閱讀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激發藏區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提升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開闊思路,針對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只要對藏語文閱讀有了興趣,小學生就會把閱讀當成有趣的事情,在閱讀興趣的支配下閱讀書籍,激發閱讀潛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為更好地引起藏區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小學教師要在閱讀的各個階段設計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在教授藏語文人教版教材中《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就可以引導小學生依照自身的認知對這篇文章進行猜想,如“同學們,看到標題,你們能猜測下這篇文章是描述什么內容的嗎?”“你們想要了解哪些內容呢?”這種閱讀教學導入新課的方式可以輕易激起藏區小學生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在這種和諧、融洽、輕松的氛圍中順利推動閱讀教學的進程。在藏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本內容與小學生的想象講解課文,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到快樂。
(二)體會課文中的漢語言美小學藏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很多都是名家著作,語言表現方式有的很細膩,有的很精簡,詞語的使用也很講究。因此,教師在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讓小學生高聲朗誦,體會文中的漢語言之美和詞語使用的準確性。比如,藏語文人教版教材中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盡管是美國文學巨匠馬克吐溫之作,但在被譯成漢語時被增添了濃重的漢語言特點,以漢語言文字將意大利的風土民情表現了出來,可以使小學生體會到中國文化的韻味。根據此文章,小學生不但可以從文字詳細了解意大利的風土民情,而且能充分體會到漢語言的博大精深。文中很多詞語都體現了漢語言的用法,如“左拐右拐”“等于”“一般”等。因此,藏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探究這篇文章中的關鍵詞語,讓學生試著用它們造句或組詞。比如,其中的“等于”可以用漢語中的“差不多”解釋,學生可以造句:老師在上面說你卻沒聽等于這節課白學。探究文中的重點詞語可以使學生對漢語文的閱讀和學習產生非常強烈的興趣。
(三)創新教學形式在舊有教學模式中,藏語文教師一直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藏區學生則是被迫接受藏語文知識。在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中,這種被動式的教學方式很常見。教師若一開始就詳細講解課文中的內容,就不能有效調動藏區學生對漢語文的閱讀興趣。因此,在小學藏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主體的位置交給學生,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特點、性格、理解和認知能力去進行藏語文閱讀教學。采用調動學生自主性的教學形式去進行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融入藏語文閱讀的氛圍中。比如,小學教師在教授藏語文人教版教材中的《草原》一文時,可以為學生播放《蒙古人》《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與草原相關的歌曲,為學生營造情境,使其產生一種來到大草原的感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產生閱讀文章的欲望,自主投入藏語文的閱讀中去。
三、結束語
在藏區進行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必須根據地域文化特征和語言運用方式去設計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基礎,通過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摘 要]科技英語翻譯的重要性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顯現,因此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技翻譯能力的有意識地培養不容忽視。科技英語文體有其獨特的語言特點和翻譯原則,需要在公共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培訓。
[關鍵詞]公共英語教學 科技英語翻譯 語言特點和翻譯原則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交流的增多,科技信息和文獻資料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頻繁使用,科技翻譯工作日益顯示其重要性。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科技文體的文章也呈現出一定的比例,學習和了解科技英語翻譯中的語言特點和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階段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主要強調對學生聽說能力和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對學生翻譯能力,尤其使科技英語的翻譯能力培養明顯不足。這就導致學生在科技文體翻譯時,詞匯量少,望文生義;因不了解英漢兩種語言上的差異而誤譯;不了解科技英語翻譯基本原則,譯文可接受性差。科技英語翻譯專業性強,除了具備扎實深厚的英漢語言功底外,同時還必須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了解和掌握科技英語的語言特點及基本翻譯原則。《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提出,要求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譯的能力上要掌握英譯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借助工具書能將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英語譯成漢語,理解正確,譯文達意,語句基本通順。因此,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初步的科技翻譯能力,對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質具有實際意義。
二、科技英語語言特點
培養學生的科技英語翻譯意識,應使其把握科技英語的語言特點。一般而言,科技文體的語言結構比較嚴密,主題也比較單一,主要是為了保證敘事明白,說理準確,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對科技語體在詞匯、語法方面的特點有所了解。
1.詞匯特點
(1)多名詞化結構
在科技英語中大量使用名詞和名詞短語充當動詞或形容詞充當的語法成分。科技英語重在敘事論斷,文字簡明,而名詞多為表物詞匯,因此,科技英語句式結構中大量出現名詞化現象。如可以由動詞加上-ment,-sion,-xion,-ation,-ance,-ence等后綴構成名詞,表示行為動作、狀態、手段、結果及存在等。另一種名詞化結構是名詞連用。名詞連用是指名詞中心詞前可有許多不變形態的名詞,作為中心詞的前置形容詞修飾語。在此結構中名詞在表層結構上是前置定語,可以有效地簡化敘事層次和語言結構,減少使用句子或從句的頻率,從而達到語言直接、緊湊、簡潔的目的。
(2)多術語
科技文體中術語隨處可見,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引起學生注意。一般而言,術語都有其約定俗成的翻譯,應盡量使用那些已被人們所接受的譯法,避免制造新詞,以免造成混淆。碰到一個術語有好幾種不同譯法的情況時,應選擇被大眾接受的版本。如laser常見的就有“激光”、“雷射”等幾種翻譯結果,其中“激光”這種譯法已被人們普遍接受。當然,隨著信息全球化的發展,還會碰到一些全新的術語,是之前從未有人翻譯過的,這時,就要特別注意選詞,盡量做到通俗易懂,能夠被人們接受。此外,不同的專業和行業也都有其特定的專業術語和行業用語,同樣的單詞應用在不同的專業中含義也不同。因此,應盡可能地使用那些已經被公認的專業術語和行業語言。
2.句子特點
(1)多使用被動語態
據統計,僅在物理、化學、工程類英語語料中全部限定動詞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被動語態。一方面是因為科技文體反映的是客觀事實及據此做出的科學推論,語言運用要求體現客觀性和普遍性,避免使用人稱作主語,以免主觀臆斷;另一方面是因為科技文體描述的是科研的對象、手段、過程,使用被動語態可以突出客觀世界這一科研主體。如Theearthispushedtothesidesoftheroadtoformshoulders.(將土推擠到路的兩邊以形成路肩)。使用被動語態可以客觀陳述事實。
(2)多使用多重復合句
統計資料表明,現代科技英語文體平均句子長度在20-30個詞之間,學術性越強的文獻句子越長,多重復合句也越多。如We assume that there were forces of attraction between molecules which varied rapidly with the distance so that the attraction between molecules that were more than a few ten-millions of millimeter apart was very small but became considerable when the molecules approach more closely.由于科技文體描述的是非常復雜的事物、概念或深奧的原理,必然要拓展句子的修飾、限定和附加成分,使用非謂語動詞短語、平行結構、邏輯性定語、并列句和主從復合句等,從而使句子變得更加復雜,同時又能更有效地表達嚴謹細致復雜的思維活動。
(3)多使用特定句型
科技文體經常使用某些特定的句型,主要有 It...that...結構句型、as 結構句型、分詞短語結構句型、插入語結構句型和 what 結構句型等。如 It is obvious that electrons move from the negative to the positive. (顯然,電子是從負端向正端運動的);This phenomenon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 (這個現象可以解釋如下)等。
三、科技英語翻譯原則
進一步培養學生科技英語翻譯意識,在其對科技語體在詞匯、語法方面的特點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還需使其了解科技英語的翻譯原則。科技英語的翻譯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準確性
與一般翻譯相比,科技英語的翻譯不僅要求忠實于原文,還要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性,科技英語的譯文很少用到“可能”、“也許”等表意模糊的修飾語言。準確性是科技英語翻譯最重要的標準。
2.通順性
通順指的是譯文的表達應該自然連貫、通俗易懂,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規范。要在忠實原文意圖的前提下,結合漢語的表達方式,確保譯文規范、簡潔、流暢。因此,要特別注意科技英語中的語言結構,如名詞化結構、被動語態、多重復合句等,具體翻譯時要靈活處理,合理翻譯。
3.科學性
一般而言,科技語體并不需要華麗的語言和渲染的氣氛。為了突出準確性和科學性等風格特點,科技語體主要運用定義、分類、比較和對比、說明、舉例和結論等修辭過程。因此,翻譯科技文章要體現出其概念準確清楚,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的科學性特點。
四、結語
以上提及的科技英語詞句特點和翻譯原則,是科技英語翻譯的基礎知識,是進一步學習翻譯技巧和翻譯策略的前提,也是公共英語教學中需要對學生加強培養的重要部分。科技英語翻譯除了要求把握兩種語言文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深刻了解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差異,涉及語言、文化、相關專業知識、認知心理等各領域研究,具體詞句翻譯技巧、翻譯策略等一系列專業知識。要真正地培養科技英語翻譯意識、提升科技英語翻譯水平,還需要學生在學習和翻譯實踐中不斷地揣摩、領悟和積累。
參考文獻
[1]王向華.論公共英語教學中學生科技翻譯能力的培養[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 2010,7
[2]王音.對科技英語句法特點及其翻譯方法的初步探討[J].2010, 11
[3]吳叔尉,胡曉.科技英語詞匯特點及其漢譯[J].瓊州學院學報 2010,12
[4]劉亞娜.科技英語中長句的句法結構及翻譯[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 2011,3
摘 要:英漢由于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系,各自具有鮮明的語言特點,尤其是在詞法和句法上存在明顯差異,在翻譯時要尤為重要。因此本文通過英漢詞法句法的對比提出在翻譯時應該注意的問題。用盡量符合英漢語言特點的詞表達原意。
關鍵詞:英漢對比,詞法,句法,翻譯
翻譯需要語言對比。至今,已有許多翻譯理論問世,比如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等,翻譯為用一種語言代替另一種語言的同時傳達同樣信息的活動;語言學家都認同: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語法結構、詞匯的使用習慣及語言的表達形式。英漢各屬不同語系,各自具有自己鮮明的語言特點。
1.詞法對比
1.1名詞可數性對比
漢語中的名詞沒有可數與否的問題,而英語中則分可數與不可數。因此,在區分名詞可數性時,往往受母語的干擾。如漢語中可以說“一件行李”“幾件行李”,“一張紙”“一個面包”。這些都可以被看做可數的,加上量詞。而在英語中“luggage”“paper”“bread”都是不可數名詞。翻譯時,譯者要打破漢語中名詞的這些屬性,建立起新的知識框架,英語翻譯成漢語時可加量詞來表達單復數。而在將漢語翻譯成英語時,要忽略量詞。
1.2動詞及物性對比
英語中實義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它們在用法上是有區別的,及物動詞可以直接跟名詞或代詞做賓語,不及物動詞后要加上介詞后才能跟賓語。而漢語中的動詞都是及物動詞,可以直接跟上賓語。如“我看你”,“看”在漢語中是及物動詞,“你”可以直接放在其后。英語中的對等詞“look”則是不及物動詞,如果想表達同樣的意思,需要在賓語“you”前加上介詞“at”,即“I look at you”。在翻譯時尤其要注意。
1.3英漢形容詞的翻譯
大多數漢語形容詞可以做定語修飾名詞,也可以充當謂語,表達狀態改變。英語的形容詞不能直接充當謂語,須由系動詞或其他詞引出,因此,漢譯英時,要在形容詞前添加系動詞;例如:
他的房間整潔干凈。His room is clean and tidy.
楓葉紅了。The maple leaves have turned crimson.
反過來,英譯漢時,形容詞前的系動詞可以省略。例如: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下次小心點。
2.句法對比
2.1主謂一致及時態體態
英語動詞受數、時、體的限制,有屈折變化,而漢語動詞沒有屈折變化,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英語動詞有人稱和數的變化。英語謂語動詞要與主語在樹上保持一致,即所謂的“主謂一致”。漢語沒有這一要求,在動詞形式上看不出來。例如:
I am worried whether I will ever find my soul mate.我擔心自己是否能找到知音
He runs to school everyday.他每天跑到學校。
2)英語動詞有時的范疇,包括現在時和過去時。漢語動詞沒有時的范疇,表示時間的手段有兩個:詞匯手段和句法手段。如:“現在”、“曾經”、“將要”等詞,或者用整個句子來敘述、說明。我們在翻譯時有時會根據需要確定時態。如
He was my boyfriend.他是我的前男友。
英語中用的是過去時態描述這一事實。而漢語翻譯時用“前”字便可以將原文。
3)按照語法意義來分,英語動詞的體可分為進行體和完成體,進行體是通過“be+Ving”的形式來表達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漢語動詞的進行體標志有“在”、“正”、“正在”、“著”等,英語進行體并不總是表示動作出于進行之中,翻譯時要靈活處理。如:You are being ridiculous.表達強烈的意思,“這太荒唐了”。
英語動詞的完成體是由“have+過去分詞”形式表達出來的;漢語動詞的完成體有時使用標志詞“了”、“過”。英語完成體有動作完成或某種經歷的意思,翻譯時需要使用合適的詞將這些意義表達出來。
I have read the book.我看過這本書了。
2.2句子成分的位置
2.2.1狀語成分
雖然英漢語中句子的主要結構是一樣的,都是主+謂+賓。但是構成句子的各種詞在英語和漢語中的位置卻是不盡相同的。漢語中一般把時間狀語放在句子最前面,如“昨天,我們去看了電影”,而在英語中則傾向于把時間狀語放在句末,如“Wewent to see the film yesterday”。有些詞的位置是必須注意的,如漢語中我們說“我非常喜歡音樂”。程度副詞“非常”放在被修飾動詞“喜歡”前,而英語句子中,“very much”一般都是放在句末的。
2.2.2定語成分
在英語中,短定語前置,長定語,一般是定語從句,后置。而漢語中,不論定語的長短,一律前置。這會使學習者在使用定語時,不符合漢語習慣的長定語,就會被拆分成短句來表達。
1)形容詞前置
英語的前置定語一般多為單個詞,這和漢語的順序相同。如:civil service,政府部門;fiscal year,財政年度等
2)名詞性修飾成分前置
英語和漢語都能用名詞充當定語,修飾、限定后面的名詞成分。常見的有:council meeting,委員會;opinion poll民意調查;入學率,enrollment rate。
3)英語后置定語通常會給翻譯帶來困難。語法規則強行后置,如anything,nothing,someone等不定代詞的修飾成分必須放在這些代詞之后。
4)英語介詞短語通常附在名詞后面起修飾和限定作用。漢語則不允許限定性的介詞短語后置。因此,翻譯這類介詞短語時,主要辦法是變后置短語前置;而且,前置時刻根據需要改變詞性。如:
A change in the balance of polar and tropical temperatures could significantly disrupt the world’s climate and weather patterns.
極低和熱帶溫度的平衡一旦改變,會嚴重擾亂世界的氣候和天氣變化模式。
因此在英漢翻譯時,一定要注意定語的前后順序,如果需要強調某一屬性,英翻漢時可將修飾那一屬性的詞放在靠近被修飾詞的位置,英語則不一樣,越能體現被修飾詞內在屬性的修飾成分就越靠近該詞。如:
A rich European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legacy
1歐洲豐富的哲學和政治遺產
2豐富的歐洲哲學和政治遺產
第二個譯文突出了“歐洲哲學和政治遺產”直譯整體性。
結語
了解明白英漢之間的不同,可在英漢翻譯更好地按目標語表達,這對譯者至關重要。
文獻參考:
[1] 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2.
[2] 秦洪武、王克非英漢比較與翻譯,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10
1.全面掌握學生情況,正確認識寫作運用在學習實踐中的重要地位
在民族聚居地區,由于受本民族語言環境的影響,學生對漢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相對較差。就我地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雖然已基本具備了對一般漢字的認讀能力,但對漢字的認讀不等同于會寫作。大多數學生只能對一般事件進行簡單描述,文風單調枯燥。鑒于在實際教學中存在這類問題,因此在開學的第一周有必要安排一堂寫作訓練,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日后的提高打好基礎。
寫作與運用不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成績的提高,它貫穿于整個教育領域,提高寫作運用能力,能增強對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實踐證明,語文科成績的優劣,尤其是運用寫作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學生成績的優劣,因此寫作運用在整個中學階段的重要地位更不容忽視。
2.加強閱讀與寫作結合,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及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可使學生感悟和吸收讀物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與閱讀相比,寫作屬于一種方向相反的認識運動,閱讀主要是一種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而寫作則是信息的表達和傾述。即使是閱讀中對信息的加工重組也往往要通過寫作文本加以固化和呈現。寫作是作者主體心靈的展示和坦露,是認識和改造世界觀和主觀世界的一種創造性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是閱讀的目的,是閱讀的發展和升華,是閱讀的創造性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性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讀物,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積累一定量得寫作素材,從而達到提高寫作運用的目的。
3.加強日常教學規范語言的訓練和應用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體,學生從教師的言行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在民族地區從事教學工作,面對施教的主體,就像面對一群呀呀學語的嬰兒,即是你怎樣教,他怎樣學,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采用規范語言進行教學。
教師作為一名知識的傳導者,也并非是十全十美。在課堂教學中和實際生活中,難免會摻雜一些方言。比如在方言中“下兒”通常是低等動物繁殖后代的過程。如此類方言出現在學生的作文中,不僅會出現語言表述不清,還有失文雅。
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規范的語言進行教學,讓學生接受規范的語言訓練,達到應用規范語言進行寫作和交流的目的。
4.認真組織寫作訓練,認真批閱作文
針對民族聚居區學生特點,和經濟發達地區學生相比,要提高學生寫作運用能力,訓練量相對要大一些,教師的工作量也會更大一些。如果盲目的加大訓練強度,會適得其反地使學生失去寫作興趣。不僅如此,當你面對一大堆質量不是太高的作文,你會有何感受。
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在合理加強訓練的同時,采用合理的批閱方法。一般采用教師批閱、學生自閱和學生間相互批閱的方法進行。教師批閱,按寫作要求做到認真批改,指出文中的不足,學生在下次寫作中逐步改進,這是傳統的作文批閱方式。通過教師的批閱,教師對學生的首肯和指正,將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而學生的自閱則會讓學生對自己的成果作一個客觀的鑒定,雖然在自我鑒定中不一定準確,但通過自我鑒定,學生會對自己的文章有新的認識。開展學生間相互批閱,讓學生間增進了解,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長處。通過以上三種形式的寫作訓練和批閱,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5.結合本民族語言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運用能力
關鍵詞 英漢對比 教學 學生
1 英漢對比與語音教學
語言在交流時要通過聲音來傳遞,因此學習一門語言要首先學習它的發音。通常我們在學習英語語音時會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比較:
(1)音位比較。英語的音位比漢語區分的更細,但有些近似的音位,這種差異在元音方面的體現就是都有相同的音素但漢語沒有長短音之分,而在輔音方面,英語有一些漢語不具備的語音,比如/j/。
(2)重音比較。英語中的重音可分為詞重音和句重音兩種。詞重音是重要的語音特征,因為它有兩個作用,即區別詞義和詞性,例如desert重音在不同的地方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分別是名詞沙漠和動詞拋棄的意思,差別很大。而漢語的單個字只有一個音節,無輕重對比。在句重音方面,英漢語中有共性,如很強的音量、很大的聲音來表達強烈的感情,而對比反襯的部分,而把其它部分念得很輕而低。
(3)節奏比較。英語是一種“重音拍子的語言”。每個語句是以重讀音節為為主體的,而語句的節奏也完全是由句子中的重讀音節的多少來決定的。漢語則是把獨立封閉的單音節個體連接成話語,只有節奏上相對的輕重音。
(4)聲調、語調比較。語調是英語語言的靈魂,英語不像漢語那樣對詞語附加固定的聲調,因此只有句的語調。句的語調一般體現在句子后面部分需要重讀的音節上。語調對于表達思想感情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表達句子的語義起著調節的作用,也就是說,同一個句子如果語調不一樣,其語義也就不一樣。而漢語的語調主要是受到字調的限制,字調就是聲調,是英語所不存在的。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學生在英語會話中往往語調比較平淡,就是中國腔。教師在語音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意識到這些區別,改變用母語的習慣表達外語的方式,并通過講解發音方式、部位以及表達習慣的不同讓學生找到自己發音與標準英語發音的差別,這樣才能及時幫助他們找到發音的誤區。
2 英漢對比與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本單位,話語都是由詞來構成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講解詞的發音和意思,學生僅僅限于背單詞和掌握大量得語言規則,沒有把詞放到語境當中,很難消化理解和正確的運用,因此頻頻出現中式英語。英漢詞匯之間有著許多的不同,這其實是英漢傳統文化各自影響的結果。比如大多數學生只知道“peasant”一詞的漢語意思是“農民”,但是不了解它是在英語當中是有貶義的,指的是沒有教養舉止粗魯的鄉下人,外國人眼里的農民應該是“farmer”,由于不了解詞的深層的意義,學生在表達的時候就會犯錯誤。因此,為了讓學生具備較高的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教師在傳授學生英語詞匯知識的同時,不能為了教詞匯而教詞匯,應當注意這類和漢語語言習慣不一樣的地方并加以講解,使學生在記憶的同時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知識和歷史典故,既增強了詞匯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也使詞匯教學更加鮮活,這樣不但加深學生對詞匯的記憶理解程度,還使他們初步了解西方文化,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3 英漢對比與語法教學
由于語言習慣的不同在英漢語言中很難找到絕對相同的語法,中國的學生在學外語時,母語的干擾是避免不了的,學生習慣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學外語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將其與漢語進行對照。其實,對比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只有看清楚兩種語言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才能更好的掌握英語的規律,避免中式英語,并能加深記憶。從英漢的語法對比來看,我們發現相對漢語,英語有詞尾的變化、冠詞的使用、虛詞的使用和被動式和倒裝的廣泛使用。定語從句就是英語區別于漢語的一種典型的語法現象,而漢語句(下轉第184頁)(上接第155頁)子里沒有定語從句這一語言現象,表達習慣是定語不宜過長,且大多置于名詞中心詞之前。英語定語從句的語法功能除作定語外,還具有結果、原因等狀語從句的意義,而漢語則沒有這種功能。因此,考慮到漢語的語言特點,不管是限制性定語從句還是非限制性定語從句,都不宜譯成過長的漢語定語。例如"Two men who recently spent five days on a big island wished they had stayed there longer."用一個很長的句子做定語來修飾先行詞“men”,但是我們在用中文表達這句話的時候不會把這個長的定語全部放在被修飾詞前面,而是適當的拆分成不同的成分才能清楚的表達,翻譯成“最近,有兩個人在一個大島上度過了五天,他們希望在那里能多住幾天。”反之,當看到上面這個中文句子的時候,我們想用英文來表達,為了避免重復,就要先找到主語和修飾它的成分,用定語從句表達出來。 由此可見,在語法課的教學中,我們很有必要將英漢語法作一下對比,以減少漢語語法給學習英語語法時帶來的負遷移,這有助于學生對英語語法的理解和掌握。根據教師詳細的對比分析,學生在講英語時就能自覺地運用符合語言表達規范的語言,避免在語言運用時出現常見的錯誤,防患于未然,即使犯了錯誤,教師也能通過英漢語言的比較,一語道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英漢對比與寫作教學
寫作是語言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一樣是語言的輸出,也是很好的檢驗語言學習效果的一種方式。在寫作的教學中,筆者常常發現影響學生書面表達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和學生均缺乏對英漢對比的意識培養,從學生所寫的文章來看,所犯的錯誤大多是句法和詞匯方面的錯誤,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語法和詞匯的對比意識。學生受漢語的影響,在用詞方面往往只看詞面意思,不從文化和習慣的角度考慮詞語的準確性,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們上面提到的詞匯教學。在句子方面,學生受中文的影響,總喜歡寫流水句,比如:‘Lily and Mary,they are good friends.’這句話從表面來看沒有任何的語法錯誤,似乎很符合語言邏輯,“李莉和瑪麗,她們是好朋友。”作為漢語的表達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根據英語的語言習慣我們通常應該簡單的表達為:‘Lily and Mary are friends.’英語語言表達的理念是簡單明確,而很多同學根據母語的習慣有了前面的表達。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不斷的強調、分析、對比并加以大量的練習啟發學生,才能使他們了解中英文各自的特點和用法。因此,英漢差異的對比在寫作教學中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英語語言;介詞;靜態與動態
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寫作文和翻譯時,較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寫出來的句子句式比較單一,很地道的聽和讀的大量輸入并沒有在說和寫的輸出時有明顯體現。在我看來其中的關鍵在于對比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區別。語言學家稱“英語是介詞的語言”,由此可見介詞在英語學習中占重要地位,因此通過英漢介詞的對比與翻譯可以很好地對比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進而加深對英語學習的理解。
就我個人體會而言,雖然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但是兩種語言均有介詞類,所以有共通的地方可供我們進行英漢對比研究分析。據美國著名語言學家Curmen統計,英語介詞有280個之多,介詞既可以用來引導名詞或名詞性詞語,又可以替代名詞和形容詞的形態變化,在句中充當各種狀語、定語和表語,表達出動詞或動詞短語的很多含義,因此使用起來非常靈活方便。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英漢語言對比和翻譯的方面分析介詞的靜態與動態轉換。
一、介詞的靜態與動態劃分
介詞可以按照多種類型分類。例如,可以根據介詞形態將介詞分為單元介詞、雙元介詞和多元介詞,可以根據介詞在句中的位置分為前置介詞、后置介詞以及框式介詞,也可以按照介詞的意義將介詞分為表示空間位置、原因、結果、方法等意義的介詞。還可以從介詞所表達的事物或狀態間的動靜關系將介詞分為靜態介詞、動態介詞和動靜態介詞。
靜態介詞即表示事物處于靜止狀態的介詞,其中有表示時空位置的靜態介詞,如inside,above,below等,也有表示抽象關系的靜態介詞,如becauseof,but,except等。動態介詞是指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介詞,例如表示空間動態的介詞,如into,onto,out of等。
二、介詞的靜態與動態轉換
英語常常用介詞取代動詞,即以“靜”代“動”。所謂“靜態介詞”和“動態介詞”并非由介詞本身的特點進行劃分,更多的是通過介詞的使用對兩種語言所產生的總體語言特點進行劃分。
英語介詞的使用也豐富了英語文學,使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作品成為經典。例如,英國小說家威廉?梅克比斯?薩克萊的諷刺小說《名利場》第一章第一段的第一句話:
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我的譯文:當時我們這世紀剛開始了十幾年。在一個六月里晴朗的早上,威克大街上的平克頓女子學校的大鐵門前來了一輛寬敞的私人馬車。拉車的兩匹肥馬套著雪亮的馬具,肥胖的車夫戴著假發和三角帽,馬車的速度在四里一小時。
在這句話的翻譯中,我將“in its teens”譯作“開始了十幾年”,即將“in”譯作了“開始”,這是將英語中的時間介詞譯為漢語動詞。作者不用“start”或是“begin”這類含有“開始”意義的實義動詞而選用介詞,可以看出介詞的使用非常廣泛且靈活,也體現了靜態向動態的轉換。其次,我將“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中的介詞短語譯為動作作謂語“套著雪亮的馬具”,“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同樣譯作“戴著假發和三角帽”,這兩處都是由英語介詞短語轉換成漢語的動詞短語。再次,在我的譯文中我將介詞短語“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譯作“馬車的速度在四里一小時。”句中雖然沒有出現動詞,但是主謂結構已經呈現出動態的趨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英語和漢語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性,例如介詞。英漢介詞雖然在句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卻對句意的表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介詞分為靜態介詞、動態介詞和靜動態介詞,且每個介詞的特性并不固定,需放入具體情境中考慮。在日常閱讀與翻譯過程中,英語介詞轉換為漢語動詞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也體現了英語的名詞優勢和漢語的動詞優勢。通過對比英漢兩種介詞在表意時詞性的不同,讓我們對這兩種介詞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有利于轉化思維,進而加深對英語這門語言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劉宓慶.英漢翻譯技能訓練手冊[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2]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關鍵詞:外來詞 翻譯 語義規約 羨余
一種語言與異質文化交往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語言的借用現象(Nida,Eugene,1982)。因自身發展的需要,更由于漢族不同時期與其他民族交往所引發的交際要求,漢語不斷從其他民族語言中汲取養分,在漢語中形成了一個不斷更新、不斷發展的外來詞體系,又稱借詞(loan words)。目前還無法對漢語外來詞的數量作出準確估計,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漢語從英語中借用詞語的數量必將不斷增加。本文將從現代漢語的語言特點,即語音、語義和構詞等方面,探討現代漢語對英源外來詞漢化翻譯的規約。
一、外來詞的內部形式特點
詞語是音、義結合的語言符號,由能指和所指組成,所謂詞的內部形式,就是合成詞語符號的語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的總和,是表現詞內聲音和意義聯系的信號特征,簡言之,就是“詞義自身的表現形式”(李昌抱,2000),詞的內部形式在本質上是語義現象,但同時又依托于詞的語音形式,語言學家往往通過詞的內部形式來探究詞源,查找外來詞的認知理據。外來詞獨特的來源,決定了它必然在同一程度上帶有“源語言”的因素,具有不同于漢語固有詞語的特殊性;同時,又因其當前所處的語言環境,無論在詞義上還是在詞形上,都受到漢語詞匯系統的制約,這又決定了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目標語”的詞語特性。漢語是一種具有較強理據性的語言,內部形式意義在詞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張美景,2004)
不同語言系統規約的差異以及詞語內部形式與其語音形式之間的依賴關系,直接制約著漢語對外來詞的吸收和借用。如果參照語音形式,將英語“源詞”吸收進漢語,其內部形式就會因語音形式的轉換而喪失;如果參照內部形式,使用漢語語素表達“源詞”的內部形式,其語音形式又會因漢語語素的借用而消失(潘先軍,2007)。因此,外來詞在進入目標語的過程中,始終面臨著種種沖突和選擇,需要從兩種語言系統的不同規約出發,對漢語外來詞的吸收和演變進行觀察和研究。
二、語音規約:外來詞內部形式的消失與附會
翻譯人名、地名、商品名以及科技術語時最常采用的方法便是音譯法,這種譯借方法使用范圍最廣,引入的外來詞數量也最多。人名、地名數不勝數,商品名層出不窮,科技術語日新月異,從度量單位“磅”(pound)、“打”(dozen)、“噸”(ton)到“沙發”(sofa)、“雷達”(radar)、“克隆”(clone)等都已進入現代生活的各個層面,其中相當數量的外來詞已進入漢語核心詞語,如“迪斯科”(disco)、“咖啡”(coffee)、“比基尼”(bikini)、“厄爾尼諾”(El Nino)、“尼古丁”(nicotine)、“荷爾蒙”(hormone)、“納斯達克”(NASDAQ)、“沙龍”(salon)等。音譯法以“拿來主義”的氣魄,大量、迅速地將新科技、新產品引進中國。
音譯外來詞時絕大多數是純粹的擬音處理,作為非表音語言的漢語,在引進或接受外來詞時總表現出相當強的自主性,首先表現為對源語語音的處理。英漢語言的語音系統差別,不僅反映在兩種語言的音位上,還反映在音位的組合模式——音節上(王卉,2007)。英語有46個音位,而漢語只有34個音位,因此在漢化翻譯時只能以相似音位對譯。典型的情況是/v/漢化為/u/或/f/,/θ/漢化為/s/,如“Victoria”譯為“維多利亞”,“Vaseline”譯為“凡士林”,“marathon”譯為“馬拉松”;其次,漢語沒有復輔音,不以輔音結尾(除鼻音外),像詞尾輕音/t/、/d/等,一般略去不譯,如“Hollywood”譯為“好萊塢”,“chocolate”譯為“巧克力”,“sandwich”譯為“三明治”;第三,在漢化音譯時,通常在結尾濁輔音后面添加/è/或/o/,在清輔音后添加元音/l/或/u/(張美景,2004),如“golf”譯為“高爾夫”,“Arab”譯為“阿拉伯”。
由于這類純音譯詞只取其音,不取其義,所以原詞的內部形式意義在其從源語到目標語的語音轉換過程中喪失殆盡,使這類詞成為一種無內部形式詞,各音節為純粹的記音符號,詞內各音節間未能形成進一步的語義關聯,就使我們無法對其作出語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的描寫。也就是說,我們已無法從形式上看到被譯為“色拉”(salad)、“坦克”(tank)、“加侖”(gallon)等詞的概念構成和其內部的言語組合規律,故被稱為零內部形式詞。零內部形式意義的外來詞要想在漢語詞匯中立足,舉步維艱。所以,外來詞要在漢語詞匯中生存下來就是要獲得新的內部形式意義。(放夢之,2006)
另一類純擬音的翻譯方法是利用漢字表意的特點,選用語音近似的漢字巧妙構思而成,產生一種“似是而非”的新的內部形式意義,即所謂“音到意隨”。如:“Simmons”本是一家制床公司的名稱,用作床的商標,被譯成了“席夢思”,飄蕩出一種浪漫氣息;“偉哥”(Viagra),一種治療男性病的特效藥,其內部形式被附會為“使男人偉岸”;再如“可口可樂”(Coca cola),給人以“可口美味、飲而生樂”的印象;“humour”譯為“幽默”,產生“意味幽長、默然會心”的聯想。同類譯例有:“休克”(shock)、“托福”(TOEFL)、“佳能”(Cannon)、“奔馳”(Benz)、“雪碧”(Sprite)、“粉絲”(fans)、“蹦極”(bungee)等,都是利用漢字聯想妙合音義,附會新的內部形式意義,極富創造性和表現力,同時還照顧到詞的褒貶色彩,滿足人們“求新、求異”的語用心理。(吳丹萍,2006)
通過“音到意隨”的聯想翻譯進入漢語的外來詞,其原內部形式意義隨共時系統的轉換而消失,往往借源詞與目標語某些音節的相似處,摻合目標語使用者對所指事物的認識、評價和審美情趣,盡可能地選取那些與源詞有點瓜葛的字眼,有意拼湊,從而附會出一種內部形式意義,這種附會的內部形式就是此類音譯詞的構詞理據,其目的是為了便于理解和識記,充分發揮了漢字的表意特性,使之成為穩定的漢語詞匯。
三、語義規約:外來詞內部形式的殘存與羨余
漢字是表意文字,“依形辨義”“望文生義”,一個字的意義總是與字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往往可以通過字形去揣測其蘊含的意義。再從造字方式分析,漢字多由形旁和聲旁組成,這類形聲字兼顧表意與表音。因此外來詞漢化翻譯成功與否,字的選擇相當重要,選字不當會直接影響使用者對外來詞的接受和使用。在漢化翻譯過程中,人們往往選取與意義相關的字眼,盡量音意兼顧,或者半音半意,或者給音譯加注,做不到的也要留下一些意義線索,如給音譯詞添加義符,力爭在英語源詞的語音形式框架下,給漢語外來詞重新賦予內部形式意義。
(一)意譯
意譯又稱仿譯,是一種歸化譯法。漢語在引進外來詞時更樂于接受以意譯為主的動機性方式,抗拒音譯轉寫的任意性方式(李昌標,2007)。它通過移植源語的內部形式,再用漢語的語素和結構方式進行語義合成,創造出復合新詞,多為偏正結構,其構詞理據一般從字面意思就可以推得。這類外來詞的內部形式意義是完整的,表現為詞中每個語素在表示對象特點上都有明確的作用,在翻譯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消磨了外來色彩,是漢化最為徹底的外來詞。譬如:“cold war”(冷戰),源語的內部形式是“cold”(冷的)加上“war”(戰爭),仿譯成漢語“冷戰”后,使人聯想到“沒有硝煙的”的“爭斗”,對應了“隱爭暗斗”的源詞意義;再如“honeymoon”(蜜月)的內部形式是“honey”(蜜)加上“moon”(月),仿譯為“蜜月”,用“蜜”的味覺特性和表示時光周期的“月”,暗喻新郎、新娘甜蜜共度的“新婚第一個月”。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擴大,明顯帶有異域情趣的意譯詞逐漸增多,如“軟著陸”(soft landing)、“收視率”(audience rating)、“千年蟲”(Millennium Bug)、“綠卡”(green card)、“白領”(white collar)、“黑馬”(dark horse)、“傳銷”(pyramid selling)、“洗錢”(money laudering)等。時間一久,像“代溝”(generation gap)、“航天器”(space craft)、“生態危機”(ecological crisis)、“空客”(air bus)、“第一夫人”(first lady)、“重金屬”(heavy metal)、“智囊團”(think tank)、“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熱線”(hot line)等,完全符合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已很難看出其外來蹤跡。
(二)半音半譯
半音半譯,則是通過音譯部分留取源語獨特的音素,但內部形式意義隨著語音轉換而消失,意譯部分則截取了源詞內部形式的另一結構元,采用中外皆有的事物,將源詞的內部形式意義移植于目標詞之中得到“保留”,并使之成為中心語素,音譯部分殘存下來的內部形式往往對該詞詞義起提示作用。如“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華爾街”(Wall Street)、“冰淇淋”(ice cream)、“呼啦圈”(hula hoop)“蘋果派”(apple pie)、“多米諾效應”(Domino effect)、“劍橋”(Cambridge)、“因特網”(Internet)、“迷你裙”(miniskirt)、“霓虹燈”(Neon lamp)、“道林紙”(Dowling paper)等。
(三)音意兼顧
外來詞還可以在原有語音框架下,通過“循音賦意”的方式重新獲得內部形式意義。這類新建立起來的外來詞的內部形式意義雖然與源詞的詞義相關程度不一,但從整體上看,內部形式各結構項間銜接自然,其內部形式與詞義的聯系較為密切,并對詞義的理解有明顯的提示作用(李弘、王寅,2005)。這種“音意兼顧”的翻譯模式,被認為是漢化翻譯中的最高境界,要求對英漢語言和文化有深入了解。這類外來詞有兩個特點:一是多用偏正結構,二是通常為前音后意。以“媒體”(media)一詞為例,該詞的漢化翻譯保留了“media”的語音特征,在選詞上,用“媒”這一漢字表達出類似“中介”的含義,此譯例充分利用了“媒”的語義特征,具有提示功能,方便使用者融會貫通。此外,還有“繃帶”(bandage)、“香波”(shampoo)、“邏輯”(logic)、“基因”(gene)、“維他命”(Vitamin)、“派對”(party)、“烏托邦”(Utopia)、“引擎”(engine)、“嬉皮士”(hippies)等例子,均將漢語的表意化優勢運用得頗為巧妙。
(四)音譯加注
譯借外來詞另一種常見的方式是音譯加注,以近年來的新語“博客”(blogger)為例。“博客”指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文章的網站。在譯借過程中,“博”為音譯,又表示廣博,同時借用“客”字,即表類屬,又傳遞其含義為“從事某種活動的人”,類似于漢語中的“劍客”或“俠客”。這一詞語的翻譯,既音近于“blogger”,又形象地表達了這一媒體在文字、圖像、鏈接等形式與內容上的豐富性,同時帶有中國傳統武俠文化的浪漫色彩,因此廣為人們接受和流傳,同樣的譯例還有“脫口秀”(talk show)。此外,還有一種較特殊的加注譯法——添加義符,即偏旁,也稱為字形異化,即在音譯外來詞時給表音的字形加上形旁,以表明該外來詞的意義類屬,從而達到“望形生義”的效果。如“檸檬”(lemon)、“鎂”(magnesium)、“氟”(fluorine)等。
(五)音譯加義標
對于外來事物,如果源詞沒有表示其性質、類別的詞或詞素,漢譯時往往先音譯其詞,對其進行語音形式的完全轉換,源詞的內部形式意義因此而喪失。這時應附加一個表示該詞性質或類別的限定詞(又稱義標),構成偏正詞語,借用義標的內部形式意義,限定了整個詞義的類屬和范圍,使其重新獲得內部形式意義。如漢語“芭蕾舞”譯自英語“ballet”,“芭蕾舞”的第一個結構元“芭蕾”是英語源詞“ballet”的音譯,第二個結構元“舞”則是另加的漢語語素,相對于“ballet”的語音形式而言,構成了羨余成分。
羨余現象指語言的表達形式多于表達內容而不被認為是語言錯誤。添加羨余成分,即將漢語已有的義標作為羨余成分附加在音譯成分上,它相對源詞的內部形式意義來說完全是多余的,但卻是外來詞取得“合法”地位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看成漢語對外來詞漢化的結果。如“jeep”(吉普車)、“beer”(啤酒)、“撲克牌”(poker)、“AIDS”(艾滋病)、“champagne”(香檳酒)、“flannel”(法蘭絨)、“sardine”(沙丁魚)、“beret”(貝雷帽)、“bar”(酒吧)、“tire”(車胎)、“保齡球”(bowling)、“拉力賽”(rally)、“沙丁魚”(sardine)、“卡丁車”(karting)等一大批具有異域風采的詞就是用這種創造性的手法引入漢語的。音譯保存了外來事物的獨特性,意譯所附加的義標看上去似乎是多余的,但它是接收者理解新事物的切入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作為羨余成分的義標可以說就是外來詞“漢化”的形式標記,這類詞更容易融入漢語詞匯系統。
四、構詞規約:外來詞內部形式的移植與消失
漢語更多是從分解、分析的角度去認知詞語,在現代漢語構詞中,合成詞占優勢,特別是兩個含“概念意義”的語素結合在一起的構詞方式,詞語內的各結構項容易形成組合關系,因此它們大多具有內部形式。漢語是音節語言,構詞有一定的節律要求,占大多數的是雙音節模式,其次是三音節詞,至于四音節及以上的詞極少。在漢化譯借過程中,為符合漢語構詞的各項特征,英語中大量的多音節詞被壓縮,這也是“五四”時期大量多音節音譯詞在歷時演變中最終被漢語自創的雙音節意譯詞所取代的根本原因(蕭立明,2005)。例如,“philosophy——菲洛蘇菲(哲學)、science——塞因斯(科學)、democracy——德謨克拉西(民主)、violin——梵阿鈴(小提琴)、telephone——德律風(電話)、combine——康拜因(聯合收割機)、inspiration——煙士披里純(靈感)、parliament——巴力門(議會)”等。這類外來詞由于不具有內部形式,詞內各成分間失去了語義鏈維系,無法反映出“源語”的概念或內涵,且音節多、冗長拗口,使得這種語音的線性序列極易受到破壞,其內部結構容易被分離,甚至會造成歧義。這些因素會使漢語詞匯系統對零內部形式外來詞產生隱性的、緩慢的抗拒作用(俞佳樂,2006)。但同一時期有些音譯詞仍沿用至今,如“白蘭地”(brandy)、“浪漫”(roman)、“蘇打”(soda)、“圖騰”(totem)等,主要是因為這類詞詞長較短,以雙音節和三音節為主,符合現代漢語的構詞特點,因此被移植進了漢語詞匯系統。
五、結語
在外來詞的譯借過程中,人們總是設法讓其最大程度地符合本民族的認知能力和聯想模式。外來詞的譯借只有依據漢民族的思維特性,通過適當的方法進行轉換,消解外語中所體現的異民族思維,并符合現代漢語在語音、語義和構詞等方面的規約,才能使其真正融入到漢語詞匯系統中。
(本文系杭州市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英源外來詞譯借的文化學審視”[課題號:C11YY15]研究成果及浙江省語工委2011年度課題“外來詞的譯借及認知語義研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黎昌抱.外來詞的翻譯與內部形式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
(4).
[3]張美景.外來詞語言二重性的內部形式維度[J].語言文字應用,
2004,(1).
[4]潘先軍.漢語外來詞構成羨余現象說略[J].漢字文化,2007,
(3).
[5]王卉.漢語外來詞的音譯特點及發展趨勢[J].云南財貿學院學
報,2007,(4).
[6]方夢之.譯學的“一體三環”[J].上海翻譯,2006,(1).
[7]吳丹萍.試論英語外來詞的漢化翻譯[J].長沙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6,(3).
[8]李昌標.英語新詞的漢譯理據與語用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
文科學版),2007,(3).
[9]李弘,王寅.語義理論與翻譯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
(10).
[10]蕭立明.認知語言學與翻譯[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5).
關鍵詞:中亞;留學生;漢語;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5-0254-02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走進中國正成為漢語學習者的熱門話題。亞歐大陸腹地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俄羅斯等鄰國因地緣優勢與中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中亞地區升溫的“漢語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熟悉該地區學習者的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漢語教學,逐漸由通用型漢語教學向國別化漢語教學轉變。
本文以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留學生為例進行調查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訪談的方法,了解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因素與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來華留學生以中亞地區生源為主,主要來自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其中以哈薩克斯坦人數最多。經過語言水平測試(前測),我們選取了31名水平相當的中亞留學生(其中男生16名,女生15名,人數相當)作為被試參與調查。被試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從半年至一年半不等,語言測試結果表明他們的漢語處于初級水平,這些學生以俄語為母語或官方語言。被試學生均為初級漢語班學生,我院為其開設漢語綜合、口語、聽力、漢字課程,每周18課時,我院初級漢語教學旨在培養留學生能夠用漢語正確、較連貫地表達思想,具備初步的漢語理解能力。我們的研究采取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方法展開調查,采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對問卷進行分析。問卷發放時間為2011年10月,共發出問卷31份,回收31份,有效率100%。問卷針對中亞學生漢語學習的動機、性格情感因素、學習習慣以及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設置了20個題目。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性格、情感因素對漢語學習的影響
二語習得研究表明,外向型、情緒型學習風格的學習者傾向于通過模仿及實踐掌握語言,參加語言交際特別是口語交際,并樂意在競爭的環境中進行學習,這是影響他們漢語學習的積極因素。中亞留學生的自我評價中,大多數中亞留學生認為自己屬于外向型性格,對自己比較自信,勇于表現,課外也喜歡用漢語表達自己(83%)。漢語教學帶來了積極影響,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選擇適合中亞留學生學習風格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通過自然創設的情境習得語言,發揮他們的優勢促進其漢語學習。但是,中亞留學生的外向型和情緒型的個性特征也給其漢語學習帶來了負面影響。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中亞學生課堂紀律和考勤較差,學生自制力不夠,多數學生每天用于漢語學習的時間較短(66%少于一小時),缺乏計劃性。針對中亞學生漢語學習中的隨意性及懶散性強的缺點,對外漢語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其漢語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漢語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此外,中亞留學生外向型的性格特征使他們交流欲望強、敢說,但往往會忽視語言的正確性,多數學生認為“只要中國人明白就行,不必要求語法全部正確”(61%),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重視糾錯,引導學生注意使用正確的語言形式,幫助他們學習正確的漢語表達。
(二)母語負遷移對中亞學生語音學習的影響
語音教學是語言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會直接影響口語的流利程度及聽力水平的提高,從而影響交際的有效進行。中亞學生的交際語言主要是俄語,這給他們的漢語語音學習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調查問卷中與訪談錄音中,我們記錄下了一些比較典型的問題:
首先,受俄語負遷移的作用,中亞留學生常用已知的語音規律來代替目的語的語音規律,他們把漢語普通話中的送氣音往往讀成不送氣音,如把“他們tamen”讀成“damen”;前、后鼻音分不清,如:in-ing、an-ang、en-eng不分,把“信”(xin)讀成“xing”;u與j、q、x相拼時讀成齊齒呼“iu",如把“局”ju讀成jiu。
在語音教學實踐中,漢語教師除了對漢語語音特點的研究之外,還必須根據學習對象已知的語言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通過漢語和俄語對比找出漢語聲母、韻母、聲調及音節的特點,進行對比訓練,引導學生把漢語普通話和俄語進行對比,使其注意發音上的細微差別,才能避免由于母語干擾造成的學習偏差。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漢語的聲調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而俄語是無聲調語言。在語音教學實踐中,除了對漢語語音特點的研究之外,還必須根據學習對象已知的語言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學生把握漢語偏差。對于中亞留學生來說,掌握漢語的四個聲調非常困難,可以適當地簡化四聲,形成對四個聲調的聽辨能力。
策略技巧,鼓勵學生采取積極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進行漢字學習。部件教學為基礎,再由部件過渡到結構訓練,把漢字結構的基本理論寓于形象直觀的教學實踐之中。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加強學生對漢字的書寫訓練。調查顯示,利用多媒體教學把漢字的形、音、義更好地結合起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漢語閱讀中存在的困難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在漢語閱讀中,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大量的漢字與生詞,83%的學生認為“生詞太多讓我覺得害怕閱讀這篇文章,對生字詞的畏懼感使很多留學生在開始閱讀時就無從下手,遇到生詞時有一些學生(34%)會積極向老師或其他同學求教,較少的學生(35%)會查字典,但只有少部分學生(19%)會跳躍障礙從整體上來把握文章的內容,這也是他們閱讀效率較低的原因之一。除了漢字、生詞之外,影響閱讀的另一大困難是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大部分中亞留學生(75%)主要依賴于課堂上、書本上所學的漢語言知識,這對于他們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其實閱讀理解不是簡單的詞匯、句子、篇章的結合,掌握相關的背景知識是提高閱讀效果的內在因素。研究表明,閱讀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他們在閱讀能力上的缺陷。
中亞留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問題給我們的漢語教學實踐也帶來一些啟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根據語境猜測生詞的能力,引導留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生字詞時先根據上下文語境去猜,或者幫助其分析詞的構成方式,使其逐漸掌握漢語詞匯的構詞規律,這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其快速擴大詞匯量有很大的幫助。還要充分利用教材循序漸進地滲透文化因素。在初級階段主要是結合口語會話材料,揭示語用規則。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步增加國情文化知識的介紹,如中國的地理、節日等。還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拓展知識面,從而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
(四)在漢字認讀與書寫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意見
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中亞學生對漢字的基本結構與特征沒有感性認識,幾乎沒有任何漢字結構方面的心理圖式。“一字多音”和“見字不知音”是中亞學生學習漢字的難點,學生中利用母語給漢字記音的情況嚴重,部分學生認為不知道讀音會影響查閱字典。中亞學生習慣于將語音作為聯系詞語和文字的紐帶,而漢字的表音方式使他們困惑不已。我們認為這是由于中亞學生的母語文字都屬斯拉夫字母,音義通達,而漢字的學習則是“形-音-義”的通達,在漢字書寫方面,絕大多數(89%)中亞學生認為下筆太難,無從下手,此外筆順問題尤顯突出,雖然教師在課堂上一筆一畫地教授了漢字的書寫筆順,但效果尚不明顯。
作為漢語教師,我們應引導、幫助學生更多地運用漢字學習的策略技巧,鼓勵學生采取積極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進行漢字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歸納漢字類別的能力,以部件教學為基礎,再由部件過渡到結構訓練,把漢字結構的基本理論寓于形象直觀的教學實踐之中。此外,在教授漢字的同時,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對漢字的書寫訓練。書寫練習從端正姿勢起,漢字的筆劃、運筆方式、間架結構和結構比例都不能馬虎。調查數據顯示,多媒體環境下的漢字教學對學生理解記憶漢字、減少偏誤有很大的幫助,因而受到大多數(85%)學生的歡迎。利用多媒體技術動畫或網絡上漢字動畫flash資源,對漢字進行字形刺激和語意強化,把漢字的形、音、義更好地結合起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以便更好地記憶漢字。
[關鍵詞]商務英語特點翻譯
一、專業性強:精確原則
商務英語在詞匯使用上的最大特點是對專業性詞匯的精確運用,其中包含大量專業術語,縮略詞等。如: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到岸價),Value-addedtax(增值稅),e-business(電子商務),slumpflation(蕭條膨脹,指經濟蕭條與通貨膨脹的時期或狀態)。再如memory一詞在日常英語中指“記憶”,而在計算機技術中指“存儲器”、“內存”。我們在翻譯專業性較強的經貿文章時,往往感到影響理解的不是句子本身,而是其中所蘊涵的專業知識和術語,即使是外語專業高年級的優秀學生在試譯經貿類文獻時也常常覺得難度很大,可以看出,掌握專業詞匯和相關的商務運作知識對于經貿文獻的翻譯是極為必要的。
二、大量套語:固定性原則
國際商貿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商務英語中存在有大量套語,國際商貿活動非常講究效率,信息傳遞被認為是第一位的,貿易各方使用程式化的套語會便于讓對方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從而加快了信息在國際商貿活動中的傳輸速度。最為常見的是一些表達一定感彩的交際性套語。例如:對您的大力協助,我謹代表大連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謝。.又如:女士們先生們,歡迎各位光臨!會議很快就要開始了,請盡快就坐。Ladiesandgentlemen,welcometoourhotel!Theconferencewouldstartsoon.Pleasegetyourselfseated.Thankyou.在長期的國際商務交流活動中,形成了一系列說法固定的、非常實用的套語,它們已經被商界廣泛接受,只要譯者平時多留心,多注意歸納積累,就可以得心應手地去運用和翻譯。
三、句法規范:嚴謹性原則
1.商務英語句子中存在大量非限定性動詞,祈使句及情態動詞。非限定性動詞有三種:動詞不定式、動名詞和分詞(含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例.2.被動語態在商務英語中的使用也十分廣泛,值得我們重視。在商務文書的抱怨信、索賠函等傳遞“壞消息”的信函寫作中,為了保全對方的面子和體現商務英語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Principle),使用被動語態使語氣更委婉、禮貌;商務活動中的一方向另一方發出命令、請求,或者向對方施加壓力時,通過使用被動語態把要求和指令變成間接指令;在商務合同、條約、商議函的撰寫中,使用被動語態使語氣更客觀、公正。例deliveryasourconstructionworkisbeingseriouslydelayed?該段落是一個成功地照顧到商務英語禮貌原則的例子。作者通過使用了多處被動語態,明明是質問對方因何沒有按時發貨,以致造成我方施工工作延誤,但讀者在字里行間卻體會不到有任何抱怨、責怪的意思和負面的情緒,這樣處理,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又顧及到了對方的面子。因此,翻譯中通常要采用語態變換法,把英語被動語態變成漢語主動語態,同時運用一些詞匯手段或句法結構,來實現上述提到的英語原文中被動語態的各種語用目的。
四、文化因素:靈活性原則
文化深深根植于語言,語言蘊涵豐富的文化因素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語言文化、社會風俗習慣,在英漢語言文化中,某些商務英語詞語與漢語所指表面上一致,而涵義卻不相同。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人員必須學習、了解本國和別國的文化差異,把握好兩種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國際商務活動中語言的交流和溝通作用。如前幾年常說的“亞洲四小龍”,用英語表達是“theAsianFourTigers”或“FourTigersinAsia”,由于“龍”這個詞在英語國家是一種邪惡的化身、罪惡的象征,與我們漢語中的吉祥物“龍”在感彩上有較大的差異,故不譯為“theAsianFourDragons”;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可以看到,特別是在進行商標翻譯、產品廣告翻譯、和有關進出口產品的翻譯時,譯者更要了解異域人民審美心理,熟悉文化差異,具有敏銳的文化嗅覺,才能更好地把我們國家的產品推廣到國際市場中去。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人類在不斷的進步,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寫作已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中,可以這樣說,誰具備了寫作本領,誰就搶得發展先機,所以寫作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更顯重要。如何提高當代學生的寫作能力,成為了中學教師共同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特別是民族聚居區,由于受社會環境,語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寫作更成為了老師和學生“頭痛”的大難題。本人在民族聚居區從事語文教學教研數十年,積累了一定經驗,就如何提高民族聚居區學生寫作能力淺談己見。
1.全面掌握學生情況,正確認識寫作運用在學習實踐中的重要地位
在民族聚居地區,由于受本民族語言環境的影響,學生對漢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相對較差。就我地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雖然已基本具備了對一般漢字的認讀能力,但對漢字的認讀不等同于會寫作。大多數學生只能對一般事件進行簡單描述,文風單調枯燥。鑒于在實際教學中存在這類問題,因此在開學的第一周有必要安排一堂寫作訓練,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日后的提高打好基礎。
寫作與運用不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成績的提高,它貫穿于整個教育領域,提高寫作運用能力,能增強對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實踐證明,語文科成績的優劣,尤其是運用寫作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學生成績的優劣,因此寫作運用在整個中學階段的重要地位更不容忽視。
2.加強閱讀與寫作結合,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及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可使學生感悟和吸收讀物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與閱讀相比,寫作屬于一種方向相反的認識運動,閱讀主要是一種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而寫作則是信息的表達和傾述。即使是閱讀中對信息的加工重組也往往要通過寫作文本加以固化和呈現。寫作是作者主體心靈的展示和坦露,是認識和改造世界觀和主觀世界的一種創造性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是閱讀的目的,是閱讀的發展和升華,是閱讀的創造性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性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讀物,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積累一定量得寫作素材,從而達到提高寫作運用的目的。
3.加強日常教學規范語言的訓練和應用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體,學生從教師的言行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在民族地區從事教學工作,面對施教的主體,就像面對一群呀呀學語的嬰兒,即是你怎樣教,他怎樣學,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采用規范語言進行教學。
教師作為一名知識的傳導者,也并非是十全十美。在課堂教學中和實際生活中,難免會摻雜一些方言。比如在方言中“下兒”通常是低等動物繁殖后代的過程。如此類方言出現在學生的作文中,不僅會出現語言表述不清,還有失文雅。
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規范的語言進行教學,讓學生接受規范的語言訓練,達到應用規范語言進行寫作和交流的目的。
4.認真組織寫作訓練,認真批閱作文
針對民族聚居區學生特點,和經濟發達地區學生相比,要提高學生寫作運用能力,訓練量相對要大一些,教師的工作量也會更大一些。如果盲目的加大訓練強度,會適得其反地使學生失去寫作興趣。不僅如此,當你面對一大堆質量不是太高的作文,你會有何感受。
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在合理加強訓練的同時,采用合理的批閱方法。一般采用教師批閱、學生自閱和學生間相互批閱的方法進行。教師批閱,按寫作要求做到認真批改,指出文中的不足,學生在下次寫作中逐步改進,這是傳統的作文批閱方式。通過教師的批閱,教師對學生的首肯和指正,將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而學生的自閱則會讓學生對自己的成果作一個客觀的鑒定,雖然在自我鑒定中不一定準確,但通過自我鑒定,學生會對自己的文章有新的認識。開展學生間相互批閱,讓學生間增進了解,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長處。通過以上三種形式的寫作訓練和批閱,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5.結合本民族語言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運用能力
關鍵詞:英語諺語;漢語諺語;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1-0250-02
1幣言
諺語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義的固定句式。它不僅是語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各個民族在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差異,通過諺語所反映出來的文化也顯示出了差異。因為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所以它們的諺語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漢交往中我們注重較多的是對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而對文化差異卻不夠重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漢之間的交往將成為全球化的主流趨勢之一。因此,中西文化差異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諺語作為語言的組成部分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對英漢諺語進行比較和分析,我們能夠歸納出中西文化的差異。探討漢語諺語和英語諺語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可為英漢語言教學和跨文化交際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這篇文章從自然環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思維方式與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時間取向等方面說明和討論了英漢諺語所體現的中西文化差異,并且能從中得到一些英漢教學和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啟示。
2.英漢諺語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對語言特點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環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思維方式與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時間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漢諺語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2.1 自然環境
有些諺語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自然風景有緊密的聯系,因此英漢諺語在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中國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諺語:
有眼不識泰山。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但是,西方的許多國家都臨近海洋,人們的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例如:
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無風難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靜的大海練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諺語反映了不同國家的不同自然環境,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與其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2.2
宗教在每個民族的發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語中的很多諺語都受到宗教觀念的影響。歐美國家的人們信仰基督教,他們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這種觀念在英語諺語中隨處可見。
Heaven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無處不在。
嚴格地說,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屬于無神論,因而沒有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上帝”,于是中國的諺語中多會出現“佛”、“天”等字眼。
不看僧面看佛面。
人算不如天算。
除此之外,在基督教的教義中,人可以贖罪并被上帝饒恕,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例如:
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 懺悔受難,得升天堂。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
要不是上帝的恩賜,不幸的事一定會降臨到我頭上。
與基督教不同的是,佛教更注重因果報應,它勸說人們要及時行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根據上面所列舉的諺語可以看出,漢語諺語所反映出來的宗教思想與基督教是不同的,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
2.3 生活方式
一個國家的智慧和精神能從諺語中反映出來。英漢諺語根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它們可以反映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
勞動創造世界,語言也是如此。通常,諺語可以反映人們的勞作。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大部分人們生活在農村,因此很多諺語都與農業活動有關,例如: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農為百計之本,田為農民之根。
而英語諺語多于打漁和水上作業相關。例如:
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要捕魚,到大海。
Alittle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縫隙,沉大船。
以上的三個諺語都是關于航海的。英國是一個具有悠久航海史的島國,因此,很多諺語都與海有關。人們住在海邊,如果沒有航海和打漁,他們無法生活。
2.4 文化傳統
眾所周知,古希臘曾有著輝煌燦爛的文明,這對英美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很多英語諺語出自《希臘神話》、《伊索寓言》、《荷馬史詩》以及其它的經典著作。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出自《伊索寓言》)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馬有時也會出錯。(出自《荷馬史詩》)
相比之下,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一向尊重傳統文化,所以許多漢語諺語由典故和神話演變而來,而且它們都具有中國特色。例如: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出自《淮南子》)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出自《水滸傳》)
從英漢諺語的來源來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因此,諺語的表達形式在文化上也有差別。
2.5 思維方式與文化心理
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不同的國家建立自己的文化系統,從而形成獨有的心理文化特征。中西方人們對動物的態度就反映了他們的文化心理。以“狗”為例,中國文化輕視狗,經常用它描述壞人或者不好的事。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然而,在西方國家,與多人都養狗當寵物。他們把狗看當做他們的家庭成員、朋友等。在他們的眼里,狗具有忠誠、可靠、聰明等優點。
a lucky dog幸運兒
Love me, love my dog.愛我,愛我的狗。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人們常常用不同的字眼和句式描述相同的事物或表達相同的意思。例如: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鳥。(與“一箭雙雕”同義)
The fox change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s.狐皮能褪換,狐性改不了。(與“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同義)
2.6 人文思想
人文主義重點強調人類,宣示了人類的智慧。但是,因為人們對人持有不同的見解,人類問題具有很大的范圍,所以人文主義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歷史也是不同的。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在西方重生。它強調人的價值、人存在的意義和人的自由。一些英語諺語表達了人作為宇宙靈魂的位置。例如: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即,人是宇宙的靈魂。
在西方國家,人文主義強調自我。在英語中有很多關于自我的諺語,甚至鼓吹個人主義。例如:Every one fastens where there is a gain,即,每個人都盯住利己之所在。
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崇尚儒家思想。個人必須服從集體,必要時為了集體的利益要犧牲個人利益。許多漢語諺語反映了把別人的利益放于個人利益之上、善待他人的思想。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還有一些強調集體的重要性的諺語。例如:
一人技短,百人技長。
眾人拾柴火焰高。
2.7 時間取向
兩千年以前,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說:“時間是好心的上帝。”這句話表明了各國文化在它們自己的時間觀念里變化。這體現在人們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重視以及這三者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的。
過去取向重視過去的事件,認為歷史和傳統對文化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從而,在作出決策和認識事實的時候應該借鑒歷史。中國就是一個尊重過去的國家,因此,有很多關于過去和勸告人們要以史為鑒的諺語。
吃一塹,長一智。
前車之鑒,后車之覆。
相反,西方國家重視未來取向,美國就是其中之一。未來取向強調未來,期望未來比現狀美好。對大部分美國人來說,目前做的事情遠遠沒有將要做的事情好,因此,最能吸引他們的是將要發生的事情。未來的事情可以在一分鐘之后、一星期之后、一個月之后或一年之后,但是,未來確實幸福所在。而過去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
The properer man, the worse luck.
Experience is the mistress of fools.
美國人總是為未來做準備并不意味著美國人不管過去或者忽視現在,而是說明了他們不管是在思想還是在行動上都不想落后。美國人還對未來抱有積極的態度,這可以從下面一句諺語中體現出來:If at first you do not succeed, try,try,and try again.
3.結語
根據上述所知,不同的語言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國家的諺語與它們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思維方式與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時間取向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以上關于諺語和文化差異的討論說明了諺語是一種特別的語言方式,它們能夠給人們提供理解文化背景的方法。而且,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可為英漢語言教學和跨文化交際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當我們在學習諺語的時候,我們必須知道它的文化內涵,了解它的民族特征和獨特性。否則,就很難理解一句諺語的正確意思,不容易正確地掌握一門語言。
參考文獻: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al and Translation[M].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10.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0.8.
[3]陳文伯.英文諺語習語詞典[M].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5.1.
[4]陳敏.通過英漢諺語看中西文化的差異[J].中國科技信息,2008(3).
[5]鄧炎昌.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3.
[6]董愛智,宋鐵琛.從英漢語言的簡單對比看中西文化差異[J].商場現代化―理論探索,2005.(15).
[7]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社,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