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時間:2023-06-16 16:06: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氧化物的化學性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有效掌握酸堿鹽的化學性質

化學性質是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牽涉到物質分子(或晶體)化學組成的改變。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化學性質,這種化學性質是由構成它的分子決定的。

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如:可燃性、穩定性、酸性、堿性、氧化性、還原性等、助燃性、腐蝕性,毒性等。它牽涉到物質分子(或晶體)化學組成的改變。

分子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物質就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或離子)構成但這些結構已經和物質的化學性質根本不同了。

化學性質的特點是測得物質的性質后,原物質消失了。如人們可以利用燃燒的方法測物質是否有可燃性,可以利用加熱看其是否分解的方法,測得物質的穩定性。物質在化學反應中表現出的氧化性、還原性、各類物質的通性等,都屬于化學性質。

化學變化,例如“蠟燭燃燒”。

化學性質,例如"蠟燭能燃燒”,在化學性質的描述中,常常伴隨著“能、可以、會、易、具有”等的字眼。

化學性質與化學變化是任何物質所固有的特性,如氧氣這一物質,具有可燃性為其化學性質;同時氧氣能與氫氣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水,為其化學性質。任何物質就是通過其千差萬別的化學性質與化學變化,才區別與其它物質;化學性質是物質的相對靜止性,化學變化是物質的相對運動性。 碳和碳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滅火、甲烷及乙醇等燃料的燃燒等融合在一起,而且還新增加了一些諸如燃料燃燒過程中能量的問題、燃燒后的物質(如酸雨)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以及新能源開發等知識,使得教材從知識體系上更加系統化,形成了以燃燒作為主線,燃料的利用、燃燒帶來的不良后果、新能源急待開發等作為支線的一條知識帶。

例如,《燃燒和滅火》中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原來是一個由教師做的演示實驗,現在改為由學生參與的探究活動,并且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將實驗進行了改進,即對僅僅驗證白磷在熱水中雖溫度達到著火點,但由于沒有接觸氧氣而無法燃燒的實驗進行了延伸:將氧氣通入燒杯中白磷的上方后,白磷在出乎學生意料的情況下燃燒了,這個現象極大地刺激著學生去探索其中的緣由,探究活動也順理成章地被推到了,學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總結得出燃燒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原有的關于燃燒的體驗在課堂中得到了理論上的提升。同時,該實驗操作簡單易行,很適合學生合作完成,確為教材改革中的成功之筆。

再如,《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中增加了酸雨危害的模擬實驗,有關酸雨的知識學生們在初一環境教育課程中就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但由于酸雨對自然界的危害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夠顯現的,所以,學生無法對酸雨對自然界的危害產生強烈的感受。于是教材在此處安排了一個酸雨危害的模擬實驗,用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到的溶液來代替酸雨,讓學生觀察其對金屬、大理石和蔬菜等物品腐蝕的情況。實驗實際上是將酸雨的效果進行了一些有效放大,實驗中,在學生的視覺關注下鎂帶、大理石被蠶食著,新鮮的蔬菜在溶液中變黃、變黑等現象無一不使在場的學生受到了觸目驚心的震撼,經過這樣一個極為成功的體驗性實驗,學生很容易接受酸雨對我們生存的環境的破壞這一事實,產生對新能源開發的迫切愿望。

除了按照教材的安排進行實驗以外,有些實驗還具有生成的功能,如課題1《燃燒和滅火》中蠟燭燃燒現象不同的實驗,教材只是注重了隔絕空氣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會對燃燒造成什么影響,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前面對燃燒條件的探究結論,將實驗進行再開發,如提供部分器材或直接由學生自己通過嘗試性的實踐采用盡可能多的方法使正在燃燒的蠟燭熄滅,從這一活動的實施中我們看出學生的思維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學生爭先恐后地嘗試著各種方法,除了書上介紹的方法外,還采用了書的扇動、用水噴淋、用剪刀剪去燃燒的燭芯等方法,這種嘗試不是盲目的,是將前面得出的結論應用在他們的具體方法中,理論的精髓在這里得以體現。因此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生成性開發不失為一種值得探討的手段。

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是初中化學中的重點內容,在中考中覆蓋面廣,分值最重。學生必須掌握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我在教學中巧妙利用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對酸,堿,鹽的化學性質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在多年的中考中化學科都取得很好成績。

第2篇

關鍵詞:最外層電子;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

1.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類別

根據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可把元素分為三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小于4時,屬于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大于或等于4時,屬于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等于8(He為2)時,屬于稀有氣體元素。如,鈣元素的最外層電子只有2個,可推斷出鈣是金屬元素;氯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是7個,可推斷出氯是非金屬元素;氬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是8個,可推斷出氬是稀有氣體元素。

2.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得失電子的能力即氧化性與還原性

原子是元素化學性質的體現者,1~18號元素發生化學變化時,通常在原子最外層上發生電子的得失。如果元素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得到電子,表明其具有氧化性;失去電子,表明其具有還原性。因此,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達到穩定結構,其化學性質穩定,金屬和非金屬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沒有達到穩定結構,故它們的化學性質活潑。其中最外層有4個電子以上的具有氧化性,最外層有4個電子以下的具有還原性。

3.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對應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堿性

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小于4時,屬于金屬元素,其對應氧化物的水化物呈堿性,如鈉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為1,其氧化物為Na2O(堿性氧化物),其水化物為NaOH(強堿)。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大于等于4時,屬于非金屬元素,其對應氧化物的水化物呈酸性,如氮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為5,其氧化物為N2O5(酸性氧化物),其水化物為HNO3(強酸)。

4.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合價

元素化合價的確定依據是:元素的一個原子在化學變化中得失或形成共用電子對的數目。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得失或形成共用電子對的數目通常由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所決定(有的跟次外層電子甚至倒數第三層電子也有關系)。其中,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等于它的最外層電子數,非金屬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和它的負化合價絕對值之和等于8,即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最高正價或最低負價。如硫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6,其最高正價為+6,最低負價為-2;鎂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在化學變化中很容易失去,因此鎂的化合價通常顯+2價;氧原子最外層有6個電子,在化學變化中比較容易獲得兩個電子,或者與其他原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并且使共用電子對偏向自己一方,因此,氧元素通常顯-2價。

5.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離子的類別和所帶的電荷數

簡單的離子一般是由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或在最外層獲得電子后所形成的粒子,所以,最外層電子數與離子所帶電荷數之間存在著決定關系。典型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較少(1~3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這最外層電子,失去多少個電子就帶多少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金屬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離子是陽離子,如Ca2+;典型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較多(4~7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使最外層形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得到多少個電子就帶多少個單位的負電荷,所以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離子是陰離子,如Cl- 。

6.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3篇

燈火試驗就是人在進入前先點一支蠟燭放進去,看蠟燭是否熄滅或者火焰明顯減小,判斷人進入是否安全。一些長期沒有人進入并且通風不好的地方可能二氧化碳含量過高,人貿然進入會缺氧,甚至造成死亡。

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一種碳氧化合物,化學式為CO2,化學式量為44.0095,常溫常壓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或無色無嗅(嗅不出味道)而略有酸味的氣體,也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還是空氣的組分之一(占大氣總體積的0.03%-0.04%)。在物理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沸點為-78.5℃,熔點為-56.6℃,密度比空氣密度大(標準條件下),溶于水。在化學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熱穩定性很高(2000℃時僅有1.8%分解),不能燃燒,通常也不支持燃燒,屬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與水反應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1.知識與技能:知道常見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和用途

2.過程和方法:通過總結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和學習方法,學會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個別的歸納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的過程和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化學實驗,將常見的酸堿鹽的性質進行對比總結,培養學生對類似酸堿鹽的性質進行推測的知識遷移能力。

課型:

采用"問題探究式"和“討論式探究”的復習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魔術實驗:在桌面上擺了四個盛有不同類別溶液的燒杯,將A杯中的液體分別倒入另外三個杯中,看到了下列現象:

(1)B中液體產生大量氣泡,變為“汽水”

(2)C中液體變成紅色的“葡萄酒”

(3)D中的液體變為“牛奶”(產生大量白色沉淀)

試推測原四個高腳杯中所盛的無色溶液中的溶質:

〈過渡〉你能揭秘嗎?這就需要用到酸堿鹽的有關知識

(板書)酸堿鹽的復習

教學情境一: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些物質的化學式,

【練習1】實驗桌上放了以下物質,請分類并填在框內

Na2CO3 H2SO4 HNO3 KOH CuO NaHCO3 NaCl CaCO3 CO2 HCl Ca(OH)2 NaOH

非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酸: ;堿: ;鹽: ;

學生進行分類。 幫助學生復習物質的分類知識。引出酸堿鹽的化學組成。

討論,交流,歸納,投影

〈過渡〉通過分類大家有沒有發現酸堿鹽在組成上的規律呢?酸的組成:H++酸根離子

堿的組成:金屬離子+OH-

鹽的組成:金屬離子+酸根離子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教學情境二:

同學發現桌上有兩瓶沒有標簽的無色溶液,回想起應該是稀硫酸和石灰水,她想給這兩瓶溶液貼上標簽,請你幫助她,取用什么試劑采取什么方法可以把兩瓶溶液區分開呢?【學生討論解決方法】

提供藥品有:PH試紙,酸堿指示劑(石蕊試劑,酚酞試劑),鐵釘(Fe),鋅粒(Zn),Na2 CO3溶液, BaCl2溶液, CO2 氣體,氧化銅、氫氧化鈉溶液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方法六: 等

【過渡】在這次物質鑒別中,你一定應用了酸、堿的多種化學性質,請你歸納一下。

1、酸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其性質有:[各舉一例,(2)――(5)可用化學方程式舉例]

(1) (2)

(3) (4)

(5)

2、堿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其性質有:[各舉一例,(2)――(4)可用化學方程式舉例]

(1) (2)

(3) (4)

3、鹽的化學性質?(可用方程式表示)

(1) (2)

(3) (4)

(歸納)組織學生討論教學情境三: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的內容。

試一試:

判斷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能否發生復分解反應?

①硝酸鉀和氯化鈉 ②氯化鋇和硫酸鈉 ③碳酸鈉和硝酸鉀

④氯化鐵和氫氧化鈉 ⑤碳酸鈣和鹽酸 ⑥硝酸銀和氯化鈉

請一位同學小結判斷復分解反應的規律:

①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要考慮生成物中有沒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

②除需滿足復分解反應條件外,鹽與堿、鹽與鹽反應,反應物必須可溶。

(魔術揭秘)

(小游戲)四位同學玩4張化學撲克 (如 NaOH CO2 Fe HCl )

課堂練習:

布置作業:課后練卷

附:課堂練習:

1、酸、堿、鹽三種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氫元素的是 、可能含有氫元素的是 ;

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可能含有氧元素是 ;

可能含有兩種元素、 一定不可能含有兩種元素。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堿類物質一定能使酚酞試液變紅

B、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

C、呈酸性的雨水就是酸雨

D、pH=0的溶液即不顯酸性,也不顯堿性,呈中性

3、將下列試劑分別滴入硝酸銅溶液、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鉀溶液中,能觀察到三種不同現象的是( )

A、稀鹽酸B、氯化鈉溶液C、氫氧化鈣溶液 D、氯化鉀溶液

4、下列各組溶液,不另選其他試劑即可鑒別的是( )

第5篇

1.物理性質

天然二氧化硅分為晶體二氧化硅和無定型二氧化硅兩大類。天然的晶體二氧化硅俗名“石英”,或叫“水晶”,是透明的六方柱狀固體;無定型二氧化硅主要有硅藻土等。二氧化硅固體硬度大,熔沸點高,不導電,難溶于水。

2.結構

晶體二氧化硅是硅原子與氧原子以共價鍵形成的空間立體網狀結構,屬于原子晶體。1個硅原子與4個氧原子結合,1個氧原子與2個硅原子結合;因此,硅原子與氧原子的個數比為:Si∶O=1∶2,是化學式,物質中并沒有“SiO2”分子;1mol二氧化硅晶體中含有:4molSi-O鍵、1mol硅原子和2mol氧原子。二氧化硅晶體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如下所示:

但二氧化硅晶體實際并非平面結構,而是一個空間立體網狀結構。二氧化硅晶體中的Si-O鍵能很大,因而二氧化硅的性質十分穩定。

3.化學性質

①二氧化硅是硅酸的酸酐,因此二氧化硅被稱為硅酸酐,屬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二氧化硅不能與水反應生成硅酸)。

A.與強堿反應:SiO2+2NaOHNa2SiO3+H2O。

B.與堿性氧化物反應:CaO+SiO2高溫CaSiO3,Na2O+SiO2高溫Na2SiO3。

C.與鹽反應:CaCO3+SiO2高溫CaSiO3+CO2,Na2CO3+SiO2高溫Na2SiO3+CO2。

(二)硅酸和原硅酸

1.硅酸(H2SiO3)

①物理性質:硅酸為白色、粉末狀固體,難溶于水。

②化學性質:

A.弱酸性。硅酸是酸性比碳酸還弱的弱酸,不能使指示劑變色,但具有酸的部分性質。例如,

a.分步電離:H2SiO3HSiO3+H+,HSiO-3SiO2--3+H+。

注意:硅酸的第一步電離就十分微弱,第二步電離更加微弱,幾乎難以進行。因此,硅酸的酸性極弱。

b.與強堿反應:H2SiO3+2NaOHNa2SiO3+2H2O。

B.不穩定性。硅酸很不穩定,受熱就能分解。

注意:硅酸不能由其酸酐二氧化硅直接與水反應生成,但硅酸受熱分解可以生成二氧化硅;因此,二氧化硅仍然是硅酸的酸酐。硅酸是由可溶性硅酸鹽與酸反應生成,如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2.原硅酸(H4SiO4)

①物理性質:原硅酸為白色、膠狀固體,難溶于水。

②化學性質:

A.弱酸性。原硅酸也是酸性比碳酸還弱的弱酸,不能使指示劑變色,但具有酸的部分性質。

B.不穩定性。原硅酸很不穩定,在空氣中放置較長時間或受熱就能分解生成硅酸,反應為H4SiO4H2SiO3+H2O,如果繼續加熱硅酸也能分解:H2SiO3SiO2+H2O。

注意:硅酸與原硅酸在組成上相差一個水分子,這同磷酸和偏磷酸的關系相似,按照通常的命名方法,“H4SiO4”應叫硅酸,“H2SiO3”應叫偏硅酸,但因“H4SiO4”極不穩定,很難長時間存在,所以,“H4SiO4”就叫原硅酸,“H2SiO3”叫硅酸。

另外,可溶性硅酸鹽與較強的酸反應,最初生成的是原硅酸,如Na2SiO3+2HCl+H2OH4SiO4+2NaCl;生成的原硅酸分解后才生成硅酸。

(三)硅酸鹽

硅酸、原硅酸以及由它們縮水生成的各種酸對應的鹽通稱為硅酸鹽。

硅酸鹽中,除堿金屬對應的硅酸鹽能溶于水之外,其他的硅酸鹽都難溶于水。

硅酸鈉是最常見的可溶性硅酸鹽,其水溶液俗名水玻璃;水玻璃是無色黏稠的液體,是礦物膠,具有很強的黏合性,用作黏合劑、防腐劑和耐火材料。

硅酸鹽是構成地殼巖石的主要成分,自然界中各種天然硅酸鹽礦物約占地殼質量的5%左右。

硅酸鹽種類繁多,結構復雜。習慣上用二氧化硅和金屬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鹽的組成,通式為aMxOy?bSiO2?cH2O(M為金屬元素原子,a、b、c為自然數,當金屬氧化物有多種時,按照K2O、Na2O、CaO、MgO、Al2O3等的順序排列);但是不能認為硅酸鹽就是由金屬氧化物、二氧化硅和水按照一定比例組成的。例如,

硅酸鈉:Na2SiO3,寫作Na2O?SiO2。

鎂橄欖石:Mg2SiO4,寫作2MgO?SiO2。

第6篇

1、二氧化硅與燒堿反應的化學方程式:SiO2+2NaOH=Na2SiO3+H2O。

2、二氧化硅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不跟水反應。是酸性氧化物,不跟一般酸反應。氣態氟化氫跟二氧化硅反應生成氣態四氟化硅。跟熱的濃強堿溶液或熔化的堿反應生成硅酸鹽和水。

3、跟多種金屬氧化物在高溫下反應生成硅酸鹽。用于制造石英玻璃、光學儀器、化學器皿、普通玻璃、耐火材料、光導纖維,陶瓷等。二氧化硅的性質不活潑,它不與除氟、氟化氫以外的鹵素、鹵化氫以及硫酸、硝酸、高氯酸作用(熱濃磷酸除外)。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酸的化學性質(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2.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協作能力。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比較、歸納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來看,初三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要通過各種情境資料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要增強直觀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活躍思維,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形成較全面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酸和堿的化學性質及用途。

難點:酸、堿化學性質的掌握。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我在整理實驗室藥品時,有兩瓶無色液體的標簽模糊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是蒸餾水和稀鹽酸溶液,你能幫助老師通過實驗的方法確定它們的身份嗎?同桌之間相互討論,有哪些方法?

【學生活動】

思考分析,匯報交流:稀鹽酸的性質,根據它們的性質,交流鑒別方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生之趣,學生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區分蒸餾水和稀鹽酸。

【教師活動】

組織、引導學生利用桌面上的藥品和儀器完成探究方案的設計。

藥品:紫色石蕊試液、鋅、鐵、鎂等金屬、大理石、生銹的鐵釘。

【學生活動】

分析交流:學生鑒別酸溶液和蒸餾水方案很多,如:①可以用紫色石蕊試液(學生知道石蕊試液遇酸變紅);②鋅、鐵、鎂等金屬(鋅、鐵、鎂金屬與酸反應產生氣泡);③可以用大理石(學生知道大理石中碳酸鈣與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④可以用生銹的鐵釘(有學生進行了課前預習);還有學生想到用聞氣味的方法……

設計意圖:設計“引導型”問題,理清知識脈絡,引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教師活動】

教師將學生提出的鑒別方案一一寫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學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方案,并對各種方案進行評議,得出可行的方案。

【教師活動】

活動與探究:我已經將這兩瓶溶液分別標上A,B的字樣。接下來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你可以選擇一種或者是幾種方法進行實驗驗證哪一瓶溶液是稀鹽酸。

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取少量待測液體,放在試管和小燒杯中鑒別;

2.注意記錄實驗現象、結論;

3.注意塊狀和顆粒狀藥品的取用方法,避免打破試管;

4.注意藥品的用量,避免浪費;

5.實驗后試管和小燒杯中液體倒入廢液缸中。

【學生活動】

自主探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合作學習、分析歸{,交流討論,提出不同的鑒別方法,最后確定方案。

確定實驗的方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驗證哪一瓶溶液是稀鹽酸。

【教師活動】

教師對學生實驗時的錯誤操作進行評點,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結論作評析。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完成知識的整合過程。

【教師活動】

提出問題:經過實驗驗證,哪一個是稀鹽酸?

同學們通過實驗都能鑒別出酸溶液和蒸餾水,通過這些實驗,同學們知道了酸都能跟哪些物質發生反應?

【學生活動】學生總結能與酸反應的物質

1.酸堿指示劑;2.活潑金屬;3.金屬氧化物;4.堿;5.某些鹽。

【教師活動】

提出問題:我給你準備的金屬分別是鋅、鐵、鎂,為什么沒給你準備銅呢?說明酸和什么樣的金屬能反應?(下轉第106頁)

我們剛才實驗里所用的酸是稀鹽酸,如果換成稀硫酸的話,現象完全一樣嗎?

根據剛才實驗的內容,完成54頁的表格。

【學生活動】

讓學生完成課本上活動與探究,并填寫實驗報告。(最后用幻燈片顯示正確的答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酸的化學性質。

【教師活動】

提出問題:分別分析上面反應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處?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幻燈片顯示)根據以上探究的內容,我們得出酸的化學性質共有4點。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根據上面的實驗和討論,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歸納出鹽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學性質。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中和反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突破難點,溫故新知識。

【教師活動】

提出問題:為什么稀鹽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呢?(根據酸的定義分析)

【學生活動】

思考后回答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

【教師活動】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酸的化學性質,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常見的酸的用途。把書翻到52頁仔細閱讀。

【學生活動】

1.鹽酸的用途:重要化工產品。用于金屬表面除銹、制藥等;人體胃液中含有鹽酸,可幫助消化。

2.硫酸的用途: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產化肥、農藥、火藥、染料以及冶煉金屬、冶煉石油和金屬除銹等。

濃硫酸有吸水性,在實驗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劑。

【教師活動】

本節課我們總共學習了哪些內容?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談論后,由代表發言,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

五、板書設計

一、酸的化學性質

二、酸的用途

1.酸與指示劑反應

2.酸+活潑金屬=鹽+氫氣

第8篇

一、小班化與小班化教學

2012年9月南京開始在七所普通高中開展小班化教育改革實驗,并要求每個班不超過40人,在制度上確定高中進入小班化時代,那么何為小班化呢?小班化教育的優勢是什么呢?

“小班”是相對于大班而言,班級學生數的縮小,是一種個別化、個性化教育理念追求的教育活動的空間形式。通常高中每班學生約50人,而“小班”的高中每班不到40人。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進青少年學生既全面又有個性的發展為目的,在縮減班級學生規模的基礎上,通過對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實施過程、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種班級教學活動形式。小班化教育過程的重心由教師主體轉向學生主體。

二、高一學生身心特點與認知水平

1. 身心特點

由于經過了初三的復習應考,到高中后,學生心理上會有所放松,學習缺乏緊迫感;堅持已有的學習習慣,過多地依賴老師,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有待提高;同時學生進入青春期后,逐漸開始形成個人社會定位,大多數在課堂上表現得較靦腆,不像小學、初中那樣踴躍參與,如何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教師不斷地嘗試與學生逐步地適應。

2. 認知水平

首先,初中化學學習的特點。學習時間短,學生往往主要接受的是知識的灌輸,自身能力的培養不足;而化學常識性介紹不夠,造成知識缺陷;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礎知識,理論性不強,抽象程度不高。其次,高中教材在深廣度上明顯加深,由描述向推理發展的特點日趨明顯,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綜合程度有所提高,更加要求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推進。

三、教材的編排特點

按照《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2003年)(下簡稱“課程標準” ),高中化學課程由若干課程模塊構成,分為必修、選修兩類。其中,必修包括2個模塊,化學1與化學2,分別在高一上下學期完成教學任務,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制的教材(下簡稱“人教版” )化學1為例進行論述。

化學1中對于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編排是:將鈉、鋁、鐵等金屬的單質性質放在第一節,鈉、鋁、鐵等金屬的氧化物的性質、氫氧化物的性質和鹽的性質放在第二節,金屬材料放在第三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材編排的立意是對不同金屬的單質與化合物的性質進行橫向的呈現與比較,從而讓學生自我總結出金屬單質與化合物的共性。

四、具體教學策略

筆者按照教材的立意進行橫向的比較復習,針對小班化教學的特點,設計了“分組討論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例題講解變式練習”的教學過程,在其中前兩個環節比較能夠體現小班化的特色。

1. 分組討論

結合教材,筆者將本專題分為“金屬單質的比較”、 “金屬氧化物的比較”、“ 金屬氫氧化物的比較”三個主題組織同學們討論,將同學們按照討論主題分成三大組,每大組按3~4人為一組分成3個小組,同時分發了本節課的學案。

筆者布置好各組的任務后,同學們就開始忙開了,先在課本和上課筆記等資料中搜尋各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化學原理,然后進行分工合作,填寫表格,張同學負責金屬鈉、李同學負責金屬鋁……記錄歸類后,各個小組就展開激烈的討論,總結本主題物質性質的特點與規律。

2. 學生互評

①知識梳理

待各組充分討論后,各大組選派代表利用教室中的多個小黑板,分別將附錄表中的化學性質與原理展示給其他同學;然后筆者請不同組的同學對展示的內容進行點評,通過展示與互評,同學們中一些化學用語與性質描述的細節錯誤得到了及時的糾正,同學們對于相應化學原理的掌握得到了加強。

②規律總結

各大組選派兩位代表將本組總結的金屬單質、金屬氧化物、金屬氫氧化物的性質規律與特點告訴同學們,師生充分交流與討論后,總結出規律:

主題一:金屬單質

(1)金屬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有金屬光澤;

(2)金屬的還原性:R - ne-Rn+;

(3)變價金屬與氯氣反應生成高價氯化物;

(4)鋁既能與強酸也能與強堿反應置換出氫氣(鋁的還原性);

(5)很活潑金屬不能從鹽溶液中置換出其它金屬。

主題二:金屬氧化物的比較

(1)大多數金屬氧化物是堿性氧化物;

(2)Na2O2不是堿性氧化物;

(3)Al2O3 是兩性氧化物。

主題三:金屬氫氧化物的比較

(1)難溶性金屬氫氧化物受熱分解為相應的氧化物和水;

(2)Al(OH)3是兩性氫氧化物;

(3)可溶性鹽與堿反應可制備難溶性氫氧化物。

在此過程中對于同學中的不準確的地方,筆者進行了及時的說明,比如:有同學提出鋁單質的“兩性”的結論,筆者立即引導同學們分析鋁與鹽酸或氫氧化鈉的反應的氧化還原過程,同學們很快認識到,兩個反應的實質都是鋁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與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兩性”是不同的。

五、經驗總結

對于學生而言,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提高了復習效率與效益,逐步養成自我總結知識的學習習慣;同時,通過小組的討論與交流,學生的合作與表達能力得到培養,化學學習的興趣得到增強,自身的科學素質得到提高。

對于教師而言,復習課進行“小班化”教學。在教學前,教師需要對學生有長期的合作學習的引導,養成學生合作討論的學習習慣;同時根據復習內容,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分配,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組織,授課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學生討論與性質描述需要足夠的時間,教師的點評要及時充分,否則容易造成學生知識的混亂,因此對于教師時間的控制與教學應變能力有較高要求,教師的語言需要精煉,例題和變式練習需要精選。教學后,教師還需要與各組學生進行溝通,及時反饋,及時總結。通過這三個環節的有效結合,才能真正達到“小班化”的復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潘慧芳. 直面中小學小班化教育實驗的“瓶頸”[J]. 思想理論教育,2009,(22)

第9篇

[關鍵詞]提問 學案 中考復習 提高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a)-0055-01

經過長期試驗,在學案教學法的基礎上,設計有價值的、針對性強的、利于學生思考的提問,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大幅度地提高了所授班級的成績,達到比較好的復習效果,并且2012年5月應用此復習方法講授的《專題復習堿》一課,獲所在市骨干教師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提問式學案復習設計實例及優勢

在完成《專題復習堿》時,改變了以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網絡總結堿的化學性質,或是將堿的化學性質以填空的方式由學生填寫復習,而是將常見的堿的化學性質用設計情景問題的方式提出。比如將堿的通性設計成四個層次的問題:1、你能用一種試劑,一次性把NaOH、NaCl、HCl三種溶液區別開嗎?這種試劑是什么?2、如何檢驗二氧化碳氣體?請寫出化學方程式。除去多量的二氧化碳,用什么試劑吸收好?寫出其反應的原理方程式3、請用化學方程式描述如圖的實驗原理。4、你還記得在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老師指導大家完成的有藍色沉淀生成的實驗嗎?你還能例舉一個同特點的化學反應嗎?等等。四個問題逐一提出,在實際問題的引領下,調動記憶,回顧有關堿的通性的認識,熟知堿與酸堿指示劑、酸性氧化物、酸和鹽之間的反應原理及應用,從而使復習不是對于新授知識的簡單再重復,“使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學習有趣的化學”,充分體會“學”與“用”的關系。再如在復習《碳和碳的氧化物》時,將有關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識設計融入1、請利用物理性質鑒別金剛石和石墨。2、如何證明金剛石和石墨是都由碳原子構成的單質?為什么同種原子構成的單質不同?3、設計實驗鑒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4、設計實驗鑒別一氧化碳和氫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中,引導學生在回答具體的問題的同時將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識進行整合再現,達到強化記憶,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的復習目的。在這樣的情景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在理解、掌握應用的層面上進行知識系統、總結、歸納地復習,之后再精選相應習題,對復習內容進行補充、拓展,使學生能將所學內容融會貫通,以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擺脫出來,游離“浩瀚的題海”而“上岸”。

研究過程學生信息反饋及試驗統計

1、對實施試驗的同一班級在不同知識內容復習時采取不同的復習方法后,就不同復習方法對學生的自我感覺幫助程度、喜歡程度問卷調查以及檢測的反饋、統計如下表:(試驗班級人數:65人)(如表1)

2、選擇兩個學生整體水平相當、人數相同的班級,分別選定為試驗班級和非試驗班級,經過兩輪的綜合復習后進行考試檢測,兩個班級的成績統計對比表如下:(如表2)

從表中直觀地顯示試驗班級成績總體高于非試驗班級。

關于提問式復習學案設計的思考和體會

第10篇

運用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識,掌握碳族元素的特點和一些重要性質的遞變規律。

二。教學重點

碳族元素的性質及其遞變規律。

[教學過程]

名稱:碳C硅Si鍺Ge錫Sn鉛Pb

位于易失電子和易得電子的主族元素中間,容易生成共價化合物。

最外層電子層電子數4個,據此可以推測化合價最高正價+4,有時也顯正二價。

最高正價氧化物為RO2,水化物分子式為H2RO3或R(OH)2,氣態氧化物分子式為RH4,其穩定性隨原子的增加而減小,第四主族元素的非金屬性比氮、氧、鹵素的弱,鍺的金屬性比非金屬性強,錫、鉛為金屬。

在本族中,C、Si、Ge、Sn以+4價為主,Pb以+2為主,除H2CO3和H2SiO3顯酸性外,Ge、Sn、Pb的二價和四價氫氧化物都顯二性。

R(OH)2以堿性為主,R(OH)2以酸性為主。

第二節硅及其重要化合價

一、教學的目的要求

1·認識硅和SiO2的結構性質用途。

2·了解原硅酸、硅酸的組成和性質。

初步了解幾種硅酸鹽的組成和用途。

二、教學重點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體結構和性質。

三、教學過程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體結構和性質。)

指導學生看書P100~104

提問:

1·為什么硅和金剛石的硬度較大?熔沸點較高?

2·為什么晶體硅在硬度、熔沸點方面都不如金剛石?

3·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質上、結構上有什么不同?

[講]一、硅

(一)硅和金剛石都屬于原子晶體,但是它們的硬度和熔沸點又不同。

投影:鍵能熔點沸點硬度

金剛石C-C83千卡/摩爾3350℃4828℃10

晶體硅Si-Si43千卡/摩爾1410℃2355℃7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金剛石比晶體硅的鍵能大,因此金剛石的熔沸點比晶體硅的熔沸點高,金剛石的硬度比晶體硅的硬度大。

(二)化學性質

1。碳、硅能和氧氣反應

C+O2=CO2

Si+O2=SiO2

2。硅和強堿反應

Si+2NaOH+H2O=Na2SiO3+2H2

3。碳和硅反應生成碳化硅SiC

SiC是原子晶體,硬度大。

(三)純硅的制取

SiO2+2C=Si+2CO2

粗硅

Si+2Cl2=SiCl4四氯化硅

SiCl4+2H2=Si+4HCl

二、二氧化硅

(一)打出下列投影,得到結論:

(二)化學性質:

1。和堿性氧化物反應

SiO2+CaO=CaSiO3

2。和堿反應

SiO2+2NaOH=NaSiO3+H2O

3。和HF反應

SiO2+4HF=SiF4+2H2O玻璃繪圖

提問:如何用實驗證明石灰石中混有石英?

如何除去石灰石中的石英?

三、硅酸、硅酸鹽

1。硅酸不能直接制取

Na2SiO3+2HCl=H4SiO4+2NaCl

H4SiO4=H2SiO3+H2O

弱酸,酸性小于碳酸

2。硅酸鹽

Na2SiO3水玻璃無色粘稠的液體

介紹用氧化物形式表示硅酸鹽的方法

硅酸鈉:Na2SiO3(Na2O·SiO2)

鎂橄欖石:Mg2SiO4(2MgO·SiO2)

高嶺石:Al2(SiO5)·(OH)4

(Al2O3·2SiO2·2H2O)

第三節、硅酸鹽工業簡述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了解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生產水泥、玻璃的簡單原理。

教學重點:

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制造普通玻璃的化學反應原理。

教學過程:

指導學生看書,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1。水泥

1〉普通水泥的主要原料

石灰石CaCO3

粘土Al2O3·2SiO2·2H2O

2〉生產過程:

先磨,后燒,再磨(二磨一燒)

發生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

3〉主要成分:

硅酸三鈣、硅酸二鈣、鋁酸三鈣

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

2。玻璃

1〉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

純堿(Na2CO3)石灰石(CaCO3)

硅石(SiO2)

2〉主要反應

Na2CO3+SiO2=Na2SiO3+CO2

CaCO3+SiO2=CaSiO3+CO2

3〉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

Na2SiO3CaSiO3SiO2

幾種常見玻璃的組成、用途和有色玻璃的形成。

加金屬氧化物Ca2O3呈藍白色

Ca2O呈紅色

二氧化碳二氧化硅

結構分子晶體190千卡/mol原子晶體88千卡/mol

色態無色白色

物理熔點-57℃1723℃

性質沸點-79℃升華2230℃

第11篇

1 從關鍵字、詞入手剖析概念

1.1 講清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

化學概念中的字和詞都是很嚴密的,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

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電離時生產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都”二字便是這個概念的關鍵了。因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氫鈉它在水溶液中電離是既有陽離子氫離子產生,但也有另一種陽離子鈉離子產生,陽離子并非“全部”都是氫離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講解酸的定義時,要突出“全部”二字。

1.2 剖析詞語含義

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粒子”。字數不多,但含義深刻。起碼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決定物質的化學性質,即同種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不同。二是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多種,分子是其中一種。三是分子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微觀粒子。不講情這三層意思,就顯得抽象、不透徹。

又如溶解度的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比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是在一定溫度下;其二是指在100克溶劑中;其三是指達到飽和狀態時;其四指在上述情況下溶解溶質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這樣對概念進行剖析講解,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記憶。

2 從內涵和外延入手揭示概念

化學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說都具有特定的含義和適用范圍。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全部對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從內涵和外延這兩個方面給學生交代清楚,并且從這兩個方面檢查學生是否真正明確概念。所謂化學概念明確,就是既明確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本質屬性,又明確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元素的概念:把“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這個定義僅僅局限于原子,但鈉原子和鈉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就不同,可它們是同一元素,所以我們在教學中緊緊把握“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和“一類原子”兩個關鍵要素,實質上“質子數”才是劃分元素種類的唯一標準。然后必須明確兩點:1、元素是宏觀概念,只論種類,不論個數;2、一類原子指的是質子數相同的中性原子和帶電原子(離子),這就掌握了元素的含義和適用范圍。

3 從概念與概念間的關系入手理解概念

3.1 弄清概念間的關系

化學變化不是孤立的,化學概念也不是孤立的,總是處于與其它概念的相互聯系之中。在教學中,不但要了解每一個概念,而且也要弄清概念間的關系。例如同一關系、并列關系、主從關系。

同一關系:即兩個概念從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事物。如乙醇和酒精是兩個概念,但表示的是同一物質。

并列關系:即在同一屬概念下的幾個種概念之間的關系。如鹽酸、硫酸和硝酸,它們都是酸這個屬概念下的三個種概念,它們有屬概念的共性,也有各物種不同的個性。

主從關系:即一個外延大的概念包含一個外延小的概念及其它全部外延。如酸類和硫酸,前者為主后者為從。

研究概念間的關系,還要從外延間的各種不同關系弄清概念,防止把外延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如元素與原子,從外延分辨,元素的外延大是宏觀概念,原子的外延小,是微觀概念,這樣就不會混淆了。

3.2 從正反兩方,講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后,再從反面來講,可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講“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著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為什么?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復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對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 從練習與復習入手鞏固運用概念

概念形成以后,還必須使學生通過復習和反復運用來掌握它,運用概念是檢驗學生對所學概念是否掌握的方法,又是促使學生對概念深化理解的必須途徑。

4.1 組織練習,鞏固概念

學生運用概念的主要形式是做習題,在學過有關概念后,在復習課中布置練習題,讓他們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鞏固所學概念,教師在布置習題時要有目的,適量精選,由淺顯的簡單題入手最后到復雜的綜合練習,特別是對概念的綜合運用,老師要幫助學生總結帶規律性的東西,達到對概念深刻理解和融會貫通的目的。在解題中引導學生對習題涉及的功能進行回憶、復習、辨別和相互比較,這樣不僅可以鞏固概念,而且可以強化對概念的辨析能力,把一些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辨別得更加清楚。

4.2 分析錯誤,反復糾錯

學生理解了概念并不等于真正掌握,老師應從正反兩個方面反復提出問題,分析講解,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糾正,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運用。

4.3 經常復習,經常應用

第12篇

本文是將建構理論和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用于人教版高一化學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中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1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鐵的氧化物及氫氧化物的化學性質及制法

(2)掌握三價鐵離子的檢驗方法

(3)掌握三價鐵離子與二價鐵離子的一些轉化條件和反應

1.2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已有的關于三氧化二鋁、氫氧化鋁與強酸反應的知識, 通過對比掌握作為堿性氧化物的三氧化二鐵及弱堿氫氧化鐵與強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兩者十分相似), 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主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利用已有的氫氧化鋁分解的知識明白, 沉淀性堿氫氧化鋁、氫氧化鐵的分解規律相同。從而推導出氫氧化鐵分解的反應方程式。(與氫氧化鋁分解相似)進一步分析出三氧化二鋁、氫氧化鋁、三氧化二鐵、氫氧化鐵與強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彼此十分相似的特點。

(3)利用“挫折”教育―制氫氧化亞鐵的實驗及對實驗的改進的操作, 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思維。

(4)通過科學探究的實驗操作, 引導分析得出三價鐵離子與二價鐵離子在適當條件下可相互轉化及一些相關反應式,培養綜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 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熱愛實驗,勤于動手動腦的習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比,在原有知識體系上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能牢固、主動、“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 從而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對學習的興趣。

(3)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對化學學習的情感。

2教學重難點

重點:鐵的氧化物及氫氧化物的化學性質及制法、三價鐵離子的檢驗方法、三價鐵離子與二價鐵離子的一些轉化條件

難點:氫氧化亞鐵的制法、三價鐵離子與二價鐵離子的一些轉化條件和反應

3 教學用具

實驗3-9 、3-10及科學探究相關用品。以及試管夾、酒精燈、開水、火柴、長滴管、濾紙、色拉油少許。

4 教學用時

一課時(40分鐘)

5 教學方法

實驗、分析、閱讀及對比法。以建構理論和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法為指導思想設計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教學。

6 教學程序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建構理論和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法為指導思想設計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效率。師生實驗、分析、閱讀及對比法的安排增加了互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的經驗基礎上才能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并獲得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把握,才能增強知識與經驗的聯系,體驗知識的真實價值,才能進一步增強對知識的情感和對學習生活的興趣。所以,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主要是在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的前提下(如三氧化二鋁、氫氧化鋁)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思考交流、實驗、探究活動獲得新知,(三氧化二鐵,氫氧化鐵的相互關系,與酸反應的情況。堿性氧化物及相應的堿與酸反應的通式,沉淀性堿分解的一般通式)強調突出了學生的經驗是教學的基礎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教學,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了挫折教育(常規方法制造氫氧化亞鐵效果不好),培養環境意識,提醒做事不能墨守陳規, 特事特辦(如在制氫氧化亞鐵時使用滴管的實驗操作), 培養應變能力。培養分析能力,和嚴謹細心的科學態度(如氫氧化亞鐵的分解產物的分析)。

參考文獻:

[1]馬春生.氧化還原反應一課的教學設計[J].化學教學.2009(5):43~44.

[2]孔穎.海水曬鹽第一課時教學設計[J].化學教.2009(5):45~46.

[3]宋心琦,王晶,李文鼎等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教材1[M].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9~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寨县| 莱西市| 和田市| 南宁市| 柘城县| 东丽区| 巴东县| 时尚| 漾濞| 上思县| 阿克苏市| 阿拉善左旗| 东城区| 阳春市| 库车县| 长春市| 屏南县| 九江县| 宜阳县| 苍溪县| 巨鹿县| 常熟市| 青阳县| 甘南县| 铜陵市| 抚州市| 德州市| 彭山县| 壤塘县| 云安县| 托克逊县| 洛扎县| 师宗县| 马龙县| 新密市| 横峰县| 金山区| 滦平县| 谢通门县| 美姑县|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