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06: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動物醫學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四個主要因素(動物、儀器設備、信息和試劑)中,實驗動物作為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實驗材料,在某些情況下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1-2]。根據前美國國會技術評估辦公室和美國國家生物醫學協會統計:美國政府資助的所有生物醫學研究項目中,70%以上課題要使用實驗動物;歷年來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從動物實驗中得來的[2-3]。由此可見,熟悉實驗動物學基本理論,掌握動物實驗基本技能在科研創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實驗動物學的發展是生物醫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要進行生物醫學科學研究,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實驗動物。研究生是我國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和生力軍,要進行生物醫學科學研究創新,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實驗動物學知識。在動物實驗研究中,動物的反應(動物實驗的結果)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公式:R=(A+B+C)×(D+E)+F。式中,R是動物的反應,也就是動物實驗處理的結果;A代表動物(非植物)的反應;B代表動物種,不同對實驗結果影響不同,通過基因操作技術可以改造動物種,從而達到影響動物實驗結果的目的;C代表個體的反應,對動物遺傳質量進行控制,可以減少動物個體之間的差異;D表示環境因素和動物種、動物個體相互作用后對實驗結果的影響;E代表應激反應,通過改善動物的福利,減輕動物疼痛或痛苦可以獲得更準確實驗結果;F代表環境誤差。從以上共識我們可以看出,一旦一個實驗計劃確定并開始動物實驗,那么A、B、C、D和F基本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很小,而E,即應激,卻很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比如不恰當甚至粗暴的操作會引起動物嚴重的應激反應,可能會影響到實驗數據的科學性。因此,作為實驗動物學的一線教師,將國際上廣泛接受的減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優化(Refine-ment)加上責任(Responsibility)原則,即4R原則,貫穿實驗動物學教學全程,教會學生通過改善動物的福利,減輕動物疼痛或痛苦來減少動物應激而獲得更為準確的試驗數據。這不僅提升了我校醫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科研素質,這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生物醫學科學人才的需要。
1貫徹4R原則的基礎是轉變學生對實驗動物學的認識
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生物醫學研究者和研究生對實驗動物的重要性理解并不是很透徹,加上由于課程設置時間和內容的不適當,一部分學生對實驗動物及動物實驗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很多情況下,實驗動物是解決和闡明生物醫學科學問題不可替代的實驗材料和闡明生物醫學問題的最主要手段之一[4]。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內許多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很多來自于實驗動物,這一點已被許多事實所證實。美國政府資助的生物醫學研究項目中,70%以上課題要使用實驗動物;歷年來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從動物實驗中得來的。而要保證試驗結果的科學性,就必須在實驗中自覺遵守動物倫理保護制度,減輕動物疼痛或痛苦以減少動物應激。熟悉實驗動物學基本理論,掌握動物實驗基本技能在科研創新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保證踐行4R原則是其重要保證。通過對實驗動物學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作用進行剖析,使學生了解實驗動物學的重要性,轉變學生對實驗動物學的認識,激發其學習該門課程的熱情和動力。只有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念,激發了其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進一步的搞好這門課程的教學,才能從根本上讓學生認識、接受并遵循4R原則,才能提升其自身的科研素質,為其進行高水平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2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提到4R原則
醫學生科研素質的提高不僅僅表現在掌握嫻熟的實驗技術,更為重要的是表現在科研思維能力的提升、對科研項目整體規劃的設計能力和項目實施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物實驗是生物醫學研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大多數醫學研究人員如果沒有基本的動物實驗基本能力是不可想象的。隨著現代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和4R原則被大多數研究人員所接受和普及,在現階段的實驗動物教學中,從始至終貫徹4R原則,使學生在今后的動物實驗中自覺并樂意遵守4R原則已經是一線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同時,遵循4R原則,不僅是保證動物福利的需要,也是提升醫學生自身科研素質的必然要求。因此,一線教師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提到4R原則,使之深入人心。劉恩岐主編的《實驗動物學》教材中將動物實驗定義為“以科學實驗研究為目的,在動物福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對動物進行各種處理,獲得新的、科學的實驗數據。”首次將保障動物福利列為動物實驗的前提,而4R原則是保障動物福利的重要手段和內容之一[2]。這樣在學生上本門課的第一次課堂上就接觸到了而4R原則,在接下來的常用實驗動物介紹、四大控制(遺傳、微生物、環境和營養控制)、動物模型、動物實驗設計和動物福利等章節均通過實例,并結合我們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經歷進行講述和討論。這樣,在理論課教學中使4R原則貫穿教學全過程,并有機整合到各個教學章節,潛移默化的使學生認知并自覺接受4R原則,提升其自身科研素質。
3在實驗教學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4R原則
實驗教學是實驗動物教學最重要的一環,是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再認識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一線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4R原則的好機會。正人必先正己,只有一線教師以身作則,自覺在實驗教學中遵循4R原則,才能做到言傳身教,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每年在做實驗教學計劃時,一般會結合本實驗室的動物需求和了解到的部分研究生需求,將實驗結束后的動物不進行安樂死,而是在其狀態恢復后用于本實驗室或一些研究生的預實驗,以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同時開放實驗室,對于有特別需求的學生,歡迎其參與我們實驗室的科研項目,使之有更大的收獲和對4R原則有更深刻的體會。我們在實驗教學中專門增加了一節標準動物實驗操作及動物中心常規工作參觀,使之了解標準的操作不僅能減少實驗動物數量和減輕實驗動物痛苦,而且更能保證實驗數據的科學性。同時,也要求學生參加每年在我校實驗動物紀念碑前舉行的實驗動物祭奠,加深其對實驗動物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和奉獻生命的可敬性的認識,更加堅定在今后科研工作中踐行4R原則的意志,為其進行高水平和更加科學性的動物實驗提供保障。
4在學生參與的科研項目實施過程中監督其遵守4R原則
我校動物中心每年都要進行幾百項科研項目。在管理中,首先對于要在中心進行的科研項目有一定的了解,管理人員同時肩負起監督學生在實驗中保障動物福利的情況的義務。今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動物倫理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對教師在學生參與的科研項目實施過程中監督其遵守4R原則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這樣,通過學習4R原則、認同4R原則、貫徹4R原則、監督執行情況、自覺改善動物福利,最終達到提高自身科研素質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化 科研平臺 管理效能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醫院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科研水平成為衡量醫院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科研平臺作為醫院科研、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集研究生培養、臨床醫學研究、生物技術交流等功能于一體,在提高臨床科研水平和培養醫學研究人才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管理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醫院。近年來,醫院本著“完善服務平臺,支撐醫學發展”的科研建設原則,根據醫學科研發展的實際需要,在打造和完善科研支撐平臺和管理體系方面做了一系列積極地探索和有益地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應用信息化技術規范科研管理,優化工作流程,是醫院科研支撐平臺和管理平臺建設的一大特色。以下就科研建設方面的一些探索性工作情況進行介紹。
一、科研平臺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一)科研平臺功能定位不明確
功能定位是科研平臺建設、發展的前提與方向。功能定位如果不明確,就會失去發展方向,科研平臺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科研平臺的發展時間不長,很大程度上還處于探索階段,醫院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科研平臺的功能定位不明確,將導致平臺的發展不完善,實驗室沒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將不能發揮醫院的特色開展研究,使研究內容與開展的項目比較單一,并致使實驗室有限財力資源、物資資源、人力資源和學科綜合資源等不能物盡其用,科研項目進展緩慢;科研平臺各實驗室設置分散,實驗室獨立運行,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利用僅限于本科室,各實驗室之間缺乏信息共享及技術溝通等。
(二)科研經費投入不足與資源浪費現象并存
科研平臺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經費。目前科研經費的來源主要有學科建設投入資金、學科帶頭人的課題經費、各類項目獲得經費等,而這些投入真正用到科研平臺建設的僅是其中一部分。因此科研資源捉襟見肘,這極大地制約了科研平臺的發展。科研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對外影響的不斷擴大,對平臺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設備已不能滿足臨床實驗的需求,實驗室缺乏高端儀器設備的支撐。同時,實驗室儀器利用率不高或重復購置,其間缺乏橫向協作,儀器設備分隔在不同實驗室無法產生互補效應[2] ,而內部分割管理,阻礙了設備利用效率的提高。另外,平臺實驗室的設備更新和維修問題也已日漸凸顯,設備維護費用也正在逐漸增加。
(三)高層次科研人才匱乏
一直以來,國內實驗室建設都存在重設備輕人才、重儀器輕管理的問題,相關部門常常忽略實驗室人才隊伍的培養和管理[3] 。醫務人員的臨床任務重,大量時間花在醫療上,從事科研的時間較少,這導致醫院的科研發展水平跟不上醫學的發展。在各方面的積極努力下,科研平臺通過近幾年的發展,科研人員配置有了較大的發展,科研平臺已初具規模,基本能保證完成日常的臨床科研任務。
(四)科研平臺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
科研平臺管理的核心任務是使科研平臺的公共科研資源得到最佳配置,保證科研效率的最大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設備和成果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因此構建科學有效的創新管理模式對促進科研平臺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科研平臺的建設與探索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理念指引下,把信息化技術運用到科研支撐平臺和管理平臺建設中,依托信息化系統,醫院大大提高了各種科研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了資源共享和信息互補,這極大提升了科研技術的支撐能力,同時也使科研管理工作由被動管理變為主動服務。
(一)科研支撐體系的建設
針對科研所需的數據資料搜集能力、實驗室操作技術、數據統計分析能力、動物實驗技術等,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人力,通過整合各種資源搭建科研平臺。截至目前,醫院已經建成了針對臨床、基礎、服務支撐等幾大平臺,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科研支撐體系,即三聯體系統,見圖1。
1.臨床支持
2012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首創了以醫院臨床信息系統為核心,連接了生物樣本庫系統和隨訪管理系統的新型現代醫學研究三聯體系統,它可以同時為醫療、科研、教學提供服務平臺,使得醫教研工作融為一體。該系統實現了臨床醫學研究資源平臺共享,它為轉化醫學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礎。目前醫院的臨床路徑已與醫囑系統進行了無縫整合,所有住院患者都必須進入臨床路徑系統,其中正式路徑入徑率已達90%左右,其余則進入待建路徑,這實現了所有病人的全覆蓋。
2.實驗支持
實驗室科研技術共享平臺本著為臨床科研服務的宗旨,依托中心實驗室為全院提供優良的服務。作為醫院科研資源共享體系的基礎和核心部分,平臺不僅提供科研場地和儀器設備,還提供分子生物學、實驗病理、細胞分析等方面的技術服務。該系統實現了科研資源共享,其充分利用了各種設備資源,集中了相對專業的技術力量,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臨床科研。實驗動物服務平臺是生物醫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的技術平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于2001年通過了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辦公室專家現場評審,獲得了《北京市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實驗動物中心也于當年投入使用。合理的平面布局,嚴格的環境控制、規范的流程管理、先進的自動化監控和通訊報警系統、各種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保證了實驗動物的質量。
3.數據支持
流行病與醫學統計學服務平臺是為全院提供醫學研究中的流行病與醫學統計學研究設計服務、統計方法咨詢服務以及統計計算服務的科學研究服務平臺。該平臺致力于為醫學臨床研究提供決策、科研設計、實施、數據管理、統計學分析和全方位質量控制,力圖在科研全程為研究者提供從科研設計到調查問卷設計、現場調查、數據管理、統計分析、科研論文等全方位服務。
圖書館服務平臺,館藏有圖書、中文期刊、外文期刊等,至今仍定期更新。2000年起,圖書館即開始實行計算機自動化管理,如今,更是借助強大的互聯網,與北京大學和醫學部實現了文獻資源共享,院內科研人員通過登錄圖書館網站,即可免費檢索眾多國內外數據庫中的各種醫學專業數據。
4.轉化醫學戰略合作平臺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與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建立的轉化醫學中心,發揮了促進轉化醫學攝入研究以及培養轉化醫學人才的積極作用。“轉化醫學聯合研究課題”組完成了三年結題,產出良好。共發表SCI期刊論文6篇,總影響因子27.688,最高影響因子8.5分;發表統計源期刊論文9篇。研究內容后續獲資助國家科研項目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另外,有2種特異性檢測芯片已基本構建完成,正在進行臨床應用效果評價的研究。。
(二)科研管理平臺體系的建設
隨著醫院信息網絡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已經應用到醫院日常管理的各個方面,利用網絡技術實現對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網絡化模式是必然的趨勢。[4]該平臺將科研管理信息系統嵌入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將日常工作與科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它可為醫院科研管理和醫務人員開展科研工作提供更大方便。[5]
1.科研管理信息系統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統于2012年1月起正式在醫院上線使用。科研管理系統主要包括UI和SAP兩部分,其中,UI部分為科研業務管理,SAP部分為動物管理。該系統基于RRP系統實現了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人才、科研論文、成果、專刊、學術會議、實驗動物等業務的全過程、精細化、信息化管理。自運行以來,相關責任人不斷完善與優化RRP系統,完成了與HRP系統、短信平臺、藥物臨床試驗管理系統、倫理審查平臺、醫院檔案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全面對接,實現了科研管理的全面信息化,該系統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服務。
2.藥物臨床試驗和倫理管理系統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藥物臨床試驗和倫理管理系統已試用2年,通過鏈接項目流程各節點、研究各部門的信息,結合流程節點的控制,該系統實現了臨床試驗機構各部門、流程各節點的信息關聯,信息共享,形成了相互支持與相互制約的機制,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流程節點管理與流程節點控制,該系統保證了研究按既定的流程進行,管理與研究人員履行各自職責,消除了研究行為的隨意性。通過網絡,負責人能夠實時掌握各專業科室研究項目的進展,保證質控管理的有效性。而標準化模板保證了臨床試驗的財務、合同、檔案等符合法規要求。
三、結語
科研平臺的建設與管理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使科研平臺成為科研人員發揮水平的大舞臺,從而架起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醫院應重視醫院科研平臺建設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借助信息化平臺促進醫院科研支撐平臺和管理平臺的優化,并通過科研管理變革適應新形勢發展,在工作中總結經驗,提高管理能力與效率,促進醫學科學研究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波龍,李志光,等.大型綜合性醫院科研平臺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醫院,2014,18(5):50- 52.
[2] 姜紅,朱同玉,黃錦培,等.綜合性醫院科研實驗室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6,19(3):149- 150,137.
[3] 鄭曉娟.淺議醫學院校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J].醫學信息,2007,20(6):945- 946.
(一)動物法醫學作用
1.實現對野生動物的有效保護在生態環境方面,人類的亂捕、濫獵和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導致全球的野生動物資源急劇下降,某些珍稀物種處于瀕危或滅絕的境地。重視野生動物的保護已在世界范圍內達成共識,各國已逐步立法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僅有相關立法還是遠遠不夠的,以動物法醫學為理論基礎的野生動物司法鑒定是相關立法得以實現其功能的重要技術支撐,換言之,動物法醫學在實現野生動物的有效保護方面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2.有效解決與動物相關的各類糾紛目前按照動物學者一般的提法對動物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野生動物、經濟動物、寵物動物、實驗動物、其他動物(包括馬戲表演用動物,影視、廣告拍攝用動物,體育競技動物,特殊工作動物)等5大類。寵物又稱為伴侶動物,目前豢養寵物成為一個社會普遍現象,很多寵物價值不菲,因寵物買賣、醫療等行為而導致的糾紛屢見不鮮。因經濟動物及其制品所引起的糾紛也常見報端:農貿市場銷售死因不明的豬肉或者注水豬肉、以質次豬肉冒充價高的牛肉、以鴨肉冒充牛羊肉等行為。在金額和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可能僅為民事糾紛或需工商管理管理部門進行相應處理的行為;金額大、數量多時常常還要涉及刑事責任。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上述這些都是人們需要并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或責任的劃分是離不開動物法醫學的理論和技術的。3.促進立法、有效執法動物學者認為,動物也有感覺和情感,虐待動物就會給動物造成痛苦,具有優勢的人類應該善待處于劣勢的動物。動物福利立法最早起源于英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制定了動物福利方面的法律,在我國動物福利的理念也已逐步為人們所理解,正是在這樣的趨勢下中國的《反虐待動物法》即將出臺,在該部法律(意見稿)中規定了反虐待(殺)動物的各種措施,虐待動物的行為會受到相應的處罰甚至承擔刑事責任。筆者認為,在法制社會為了真正遏制虐待(殺)動物的行為,立法僅是一個方面,一部法律的完善和有效執行絕對離不開相應科學理論及技術的支持,針對《反虐待動物法》,就必須對虐待(殺)動物的行為進行科學的鑒定,這是立法和執法的基礎。由此可見,動物法醫學在促進相關立法和執法的兩個方面均會發揮出其重要的作用。動物法醫學的作用集中體現在(但不限于)以上幾個情況,與動物相關的各種法律關系都有可能牽涉動物法醫學的理論和技術。
(二)動物法醫學的研究范圍
1.動物種屬識別對一個動物的了解,確定其所屬的種屬是很重要的,在涉及野生動物保護方面更是如此。野生動物販賣走私除了少部分完整的動物外,大部分走私品是野生動物的制品,包括皮毛、骨骼、爪子、角和牙齒等的加工品,有時甚至是加工后的一瓶粉末,此時確定走私品的物種就成了關鍵,所屬物種常常決定了案件的性質以及刑事責任的大小。在動物司法鑒定實務中,動物種屬的鑒定占據了絕大部分。由此可見,種屬的識別是動物法醫學研究的一個主要內容。2.動物個體識別在解決某些法律問題時,僅僅查明其所屬種屬還是不夠的,有時還要具體明確不同的組織塊是否屬于一個動物或者幾個同種動物。以走私熊掌為例,假如在一起案件中查獲3只熊掌,該3只熊掌是屬于1只熊?2只熊?還是3只熊?不同的結果對于案值的確定將大相徑庭,對于涉案人員的處罰程度也會有著很大的區別。通過這個事例,使我們認識到動物的個體識別在動物法醫學中也是相當重要的,個體識別也是其研究的內容之一。3.動物死亡原因從動物法醫學萌芽至今,動物(除少數經濟動物外)的相關死因尚未引起動物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動物死亡原因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死亡的機制相對復雜,以及牽涉的學科較多、甚至跨領域等原因,其成了動物法醫學研究的瓶頸,隨著法制建設的深入和完善,新的法律關系的形成,動物死亡原因的研究定會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動物死亡原因亦是動物法醫學的研究內容之一。4.動物損傷程度、傷殘等級評定“動物損傷程度、傷殘等級”是筆者借鑒人類法醫學的相關知識而設定的,關于“動物損傷程度、傷殘等級”在國內外相關文獻中均未見有報道,但其重要性確是不容忽視的。比如,伴隨著《反虐待動物法》即將出臺,以及反虐待動物的措施細則的頒布,如何認定某一種行為系虐待動物的行為,以及該行為導致后果的嚴重程度如何界定,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再比如,在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的案件中,獵捕者導致野生動物的損傷如何認定,這可能關系到對涉案者處罰的輕重。筆者預測,不久的將來,“動物損傷程度、傷殘等級”將是動物法醫學的另一個研究重點。
二、動物法醫學體系的分科
(一)動物法醫病理學
該學科是研究動物涉及法律有關的傷、病、死的變化及發展規律,運用動物學、獸醫學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解決動物暴力死亡和非暴力死亡現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時間,以及致傷物推斷為相關糾紛的解決或案件的審理提供科學證據的一門科學。
(二)動物形態學
《動物形態學》是研究動物體內外的形態結構以及它們在個體發育和系統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動物形態學是動物學的一個分支,該學科又可細分為幾個小學科:動物解剖學、動物比較解剖學、動物細胞學和組織學、古動物學和胚胎學等。我國近期的發展戰略是重點開展動物形態學的研究,特別是我國特有、瀕危物種動物和經濟動物。綜觀動物形態學發展,形態與功能多樣性、應用形態學、發育形態學、生態形態學和神經生物學中的形態學成為較為前沿的課題。
(三)動物分子生物學
《動物分子生物學》是研究動物大分子的結構與性質,DNA的復制、轉錄與翻譯,基因表達的調控,動物的基因組以及相關技術運用的一門科學。該學科包括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技術、DNA序列測定技術、多聚酶鏈式反應(PCR)技術、蛋白質組與蛋白質組學技術、生物芯片技術、轉基因克隆技術,以及分子生物學與生物信息學及信息資源等。該學科在目前及以后的動物法醫學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動物損傷學
因目前尚無關于動物損傷程度和傷殘等級的評定研究,《動物損傷學》也是筆者根據以后的發展需要而設定的,筆者認為,《動物損傷學》是應用獸醫學等基礎學科的理論和技能,研究并解決與法律有關的各種暴力性損傷(包括虐待、機械性暴力、投毒等)對動物生理機能的影響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動物活體。亦如前述,《動物損傷學》將是今后動物法醫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并且該學科和《動物福利學》是相互交叉的,二者在很多方面還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三、展望及結語
四十多年前,我在新聞照片中見過群眾在某地山泉旁排隊接水,據說那水喝了能祛病消災,被當地人譽為“神水”。當時我看了這新聞,覺得這些人似乎愚昧,世界上哪里有神?神是人造的,水哪能治病呢,水若能治病,還要醫生和藥廠干啥?但我一直心存疑問。
二十多年前,國際自然醫學會專家發現各地長壽村的飲用水,水分子簇團小,為天然的小分子水,經核磁共振檢測半幅寬為64、74、75、76、82Hz(赫茲)。我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24萬人,有百歲老人74名,平均10萬人中有30.8位百歲老人,在世界長壽村中位列第一,1981年德國漢堡第12屆國際老年醫學大會認定中國巴馬為世界長壽縣。現巴馬百歲老人已增至81名。我國廣西巴馬長壽水經核磁共振半幅寬66Hz,為優質小分子水。村民們極少患癌癥和心腦血管病,血脂、血壓不高,人們怡享天年,無病而終。巴馬長壽百歲老人聚居在于甲篆鄉平安村巴盤屯和那桃鄉班交村,長壽村中百歲老人平常生飲麗瑯長綠山泉水。該水被當地人譽為“神仙水”、“長壽湯”。村民們常年飲用優質小分子團水,是他們長壽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我國的基礎醫學研究,通過動物試驗證實,飲用優質小分子團水有特異的優良生物效應,血脂、血壓下降,動脈內壁干凈。
1990年時我50歲患高血壓開始服藥,由于害怕像父輩祖輩那樣,雖吃降壓藥,但也會中風而不治,于是我檢索國內基礎醫學研究成果,發現幾家研究機構選用兩組哺乳動物飼喂同樣的高脂餐,一組飲磁處理的優質小分子水的試驗組,一組為飲普通自來水的對照組,經2、4、6月分別血檢和剖殺。發現試驗組動物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較高,血脂、血黏度正常,動脈內壁干凈;而對照組動物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偏低,血脂、血黏度高,動脈粥樣硬化逐漸加重。這使我深受啟發,幾十年前傳說中的“神水”,豈不就如同醫學研究用的優質小分子水,如同現在巴馬長壽村的“神仙水”。于是,我產生了讓人喝優質小分子水,以避免動脈粥樣硬化,獲得健康長壽的愿望,便專心研發產品。當時我只能在廣西分析測試中心,通過對水的紫外光譜透過率等物理數據,以判別研發的產品能否把水處理成優質小分子水。我用手工制作樣品,飲用其處理水治愈了我和十多人的高(低)血壓和動脈硬化。
產品送交3家省級醫院做臨床觀察,給病人試用2~4個月,后經醫學專家鑒定,確認飲用該優質小分子水“降脂、降壓效果好”,對治療心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和高血壓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并認為產品的技術性能和療效達到同類產品的領先水平。產品注冊為準字號醫療器械。該品11年來經過大量患者使用,廣大中老年人飲用幾個月,血壓由210~235/65~130mmHg,包括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或原發性低血壓患者,血壓低至75~80/36~45mmHg;實際效果表明能治愈已患了三四十年的高(低)血壓,包括七八十歲的老人,停藥后血壓也能穩定在110~130/70~80mmHg的正常水平,脈壓差為35~45mmHg的理想值,表明主動脈、大動脈的粥樣硬化已消除,血管恢復了彈性;更為可喜的是,許多人患了多年的冠心病,包括冠脈內放了支架或做了“搭橋術”、“擴囊術”較重的冠心病患者也痊愈了,他們飲用后高密度脂蛋白顯著提高,分別高達1.8~3.8,表明喝該優質小分子水確能改善人體內生物化學作用。許多用戶還反映,患者降血脂降血黏度好,而且前列腺增生、慢性胃炎、腸炎、咽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膽囊炎和濕疹皮炎等病癥也不藥而愈。
NO.1
臨床證據來源和收集的突破
循證醫學,是遵循證據的醫學,非常重視診療證據的來源和收集,和以往醫學模式存在很大差別。以往醫學模式下,往往以動物實驗為主要研究手段,通過研究動物模型的生理病理,解釋疾病的發生機制和各種生化指標的變化,并用這些指標的變化來評價藥物的臨床療效;而且以往醫學模式下的臨床證據一般都來源于教科書和零散的臨床研究,而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這些臨床證據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是錯誤,因此作為臨床證據就不夠系統、不夠全面。循證醫學模式在臨床診療證據的來源和收集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循證醫學的臨床證據完全都是來源于臨床上的人體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并應用特定的統計方法定量地進行系統分析得出最后的研究結果,所以循證醫學研究所獲得的臨床證據非常系統、全面,質量和可信度更高,是疾病診治的重要依據。
NO.2
評價診療結果的指標有突破
循證醫學對于疾病治療結果的評價強調的是終點指標,也就是患者治療疾病的結果、治療后的生存能力、生活質量、工作能力以及最終結局等,更接近患者治療的需求;而以往醫學模式下判斷療效,往往是依據中間指標,比如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所得到的結果,偏重于臨床癥狀的改善,而對患者以后的生存質量考慮較少。
NO.3
臨床治療依據的突破
以往醫學模式下,在治療依據上往往注重基礎研究或動物實驗的推論,還有臨床醫生的專業知識和個人臨床經驗;而循證醫學的治療依據不僅重視醫生的專業知識和個人經驗,而且更強調尋找、收集并利用最佳的臨床研究證據,并且講求專業知識、臨床經驗、最佳證據和患者意愿相結合,旨在得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案,力爭使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結果。
NO.4
治療方案側重點的突破
以往醫學模式下,治療方案的制定往往以疾病和醫生為中心,患者不參與治療方案的選擇;而循證醫學的治療方案則強調以患者為中心,要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患者對疾病的擔心程度、對治療方法的期望程度,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并真誠尊重患者自己的選擇。
NO.5
對臨床醫生要求的突破
以往醫學模式下要求臨床醫生以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臨床經驗積累作為臨床實踐的基礎;而循證醫學對臨床醫生的要求,除了知識、技能和臨床經驗以外,還要求掌握臨床科研方法,強調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學習和掌握醫學證據,能利用科學方法正確評價和使用醫學證據。
NO.6
衛生資源配置利用的突破
【關鍵詞】BALB/c小鼠;KM小鼠;生物學特性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BALB/c mice and KM mice in china
ZHANG Hong,BAO B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23,China
【Abstract】 Mice were widely used in biomedical research. BALB/c mice are common inbred strain mice and KM mice are common closed colony mic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hoice of suitable mice in biomedical research, we review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BALB/c mice and KM mice in china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BALB/c mice; KM mice; biological character
作者單位:524023廣東醫學院
小鼠從17世紀開始用于解剖學研究及動物實驗,經長期人工飼養選擇培育,已育成多達千余個獨立的遠交群和近交系,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由于小鼠繁殖快,飼養管理費用低,所以成為生物醫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實驗動物,尤其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其應用范圍遍及各個領域如生殖生理、腫瘤、毒理、藥理、免疫和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以及藥品、生物制品的制造和檢定工作。本文對我國常用的近交系BALB/c小鼠及封閉群KM小鼠的基本生物學特性作一綜述,以利于研究者在生物醫學研究中選擇適宜的小鼠。
1 BALB/c小鼠生物學特性
1.1 起源 BALB/c小鼠是一個常用的近交系小鼠品系。1913年美國國立腫瘤研究所H.Bagg博士從俄亥俄州商人處獲得白化原種,以群內方法繁殖。1923年由Mac Dowell近交培育而成。1932年第 26 代引到Snell(加/c,小寫字母c是毛色隱性上位recessive epistasis基因, 表示白化 albino) 。1935年引到Andervont處。1951年72代引到NIH。1985年我國從美國NIH引進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為BALB/c第180代[1]。
1.2 生長發育特性 BALB/c小鼠一般無相互侵襲習性,比較容易群養。而Brodkin等的研究顯示:在不同發育階段,包括雌性與雌性相互作用、雄性與雄性相互作用、雌性與雄性的相互作用及生育階段,表現為與其他小鼠接觸少的BALB/c小鼠,會出現自閉癥;這些BALB/c小鼠的其他一些表型可能與自閉癥有關,包括相對高的焦慮與攻擊行為、大腦容量較大、胼胝體發育不足及低水平的5-羥色胺[2]。Moy等用T-迷宮實驗強化BALB/c小鼠的焦慮,可以形成自閉癥的動物模型[3]。提示可以利用BALB/c小鼠較好的復制人類的一些心身疾病模型。平均壽命:有資料顯示為雄鼠509 d,雌鼠561 d;也有資料顯示為雄鼠648 d,雌鼠816 d。Viveros等的研究顯示BALB/c小鼠對應激的行為和神經內分泌強度與BALB/c小鼠壽命有關。那些探究T-迷宮慢的BALB/c小鼠表現為受損的神經肌肉活力和協調性、減少的自發活動、高水平的焦慮、低水平的腦生物胺和較短的壽命[4]。清潔級BALB/c小鼠平均體重252日齡雄鼠為30 g,雌鼠為28 g。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重平穩增加,雄鼠體重增長趨勢比雌鼠快;雌鼠頜下腺系數、心臟系數、腎臟系數、肝臟系數、大腸系數、小腸系數均為增長趨勢;臟器系數中大部分數值雌性偏高于雄性。不同月齡、不同性別的動物其臟器系數各不相同。富于網狀內皮細胞的器官(如肝、脾)與體重相比,所占比值很大[5]。SPF級BALB/c小鼠6周齡達到性成熟,雌雄間心、肝、脾、肺、腎、胸腺、腦臟器系數有顯著差異;至9周齡雌雄小鼠間脾、腦、腎臟器系數有顯著差異,其余臟器系數沒有差異;72周齡小鼠雌雄間臟器系數有差異[6]。提示實驗研究中要根據靶器官選擇合適年齡的BALB/c小鼠進行。
1.3 繁育特性 清潔級BALB/c小鼠受孕率76.67%,平均窩產仔7.56只,離乳率93.68%;在飼養中增加動物玩具,受孕率、窩產仔數及離乳率均有所提高, BALB/c小鼠運動量增加了,相互撕打的行為明顯減少,生長速度明顯提高[7]。在BALB/c小鼠的繁育中,小鼠性周期動情期的鑒定是確保小鼠按計劃時間受孕的關鍵。光照、溫度、濕度、噪音、營養等因素對小鼠性周期影響很大[8]。在小鼠的飼料中加入蚯蚓活性蛋白,對清潔級BALB/c小鼠的繁殖、生長、以及抗疲勞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促進作用[9]。飼料中碘缺乏及碘過量均可降低小鼠的生殖力[10]。因此,我們在實驗中需要保證飼料的質量,保持光照、溫度、濕度、噪音、營養等因素一致,以免影響實驗結果。
1.4 生理生化特性 清潔級BALB/c小鼠的血常規中LY、MO、GR雌性比雄性明顯增加,且雌性雄性有明顯差異。其中LY%隨著年齡的增長雌性動物有下降的趨勢;GR%隨著年齡的增加有增長趨勢;且雌雄動物有明顯差異[5]。普通級BALB/c小鼠血液血小板的正常參考值范圍,據報道雄性正常值范圍綜合估計為158.67×109~459.62×109/L;雌性為128.36×109~426.65×109/L[11]。
小鼠的年齡、性別及飼養環境都會對小鼠的血生化產生影響。清潔級BALB/c小鼠血生化中,ALP隨著年齡的增加,雌鼠有下降的趨勢,且雌雄鼠之間有明顯差異。HDL-CHOL雌鼠、雄鼠之間有明顯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糖有增加的趨勢。AST、A/G雌鼠隨著年齡的增加,呈下降趨勢。CA、Mg、PHOS隨著年齡的增加無明顯變化。BALB/c近交系小鼠的TG、ALP、LDH、CK、Mg的值雌雄差異極顯著,TP、BUN的值雌雄差異顯著[5]。
崔小岱等描記312只清潔級BALB/c小鼠心電圖,總結出了正常清潔級BALB/c小鼠心電圖規律,結果顯示出生35 d以后小鼠心電圖各鼠齡組間差異無顯著性。其均值心率為(354.22±49.86)次/min;心電軸71.64°±10.3°;P-R間期(0.036±0.005)s,Ⅱ導P波波幅平均為(0.079±0.025)mV、時間為(0.017±0.003)s、波形及QRS時間平均為(0.021±0.005)s[12]。對SPF級BALB/c小鼠用超聲心動圖及高分辨力超聲檢查,可以對BALB/c小鼠心臟功能進行評價[13,14]。提示可以用BALB/c小鼠形成心功能受損模型,用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及高分辨力超聲觀察心功能受損情況。
何偉等對不同年齡SPF級BALB/c小鼠乳糖酶活性進行測定,結果提示斷乳前小鼠乳糖酶活性有較高水平,斷乳后乳糖酶活性顯著降低。可以用BALB/c小鼠形成乳糖不耐受動物模型,用BALB/c小鼠乳糖酶cDNA探針對乳糖不耐受生物作用及機制進行研究[15,16]。賈后軍等測定了BALB/c小鼠小腸慢波活動,結果BALB/c小鼠小腸慢波頻率為(7.8±2)次/min,振幅為(0.4±0.07)mV;腸肌間叢Cajal間質細胞分布在小腸環肌層縱肌層間,呈網狀分布特征[17]。
1.5 免疫學特性 隨著BALB/c小鼠增齡,小鼠胸腺皮、髓質比例減小,界限消失,有分泌液泡形成;脾臟白髓結構不規則。T細胞增殖能力、自然殺傷(NK)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LAK)細胞活性及脾細胞誘生IL-2的能力下降。BALB/c小鼠對于DTH和血清溶血素中抗體產生敏感于KM小鼠[18,19]。
1.6 遺傳學特性 陳振文等對國內BALB/c小鼠遺傳質量狀況進行了研究,發現11個群體中,北京的4個群體、上海、哈爾濱及廣州的3個群體在14個微衛星基因座上,無論是群體內還是群體間均表現為單態性,沒有發生遺傳變異;另外4個BALB/c群體或多或少地存在遺傳質量問題[20]。劉雙環等報道在制備單克隆抗體實驗中所購進的兩批BALB/c小鼠均發生了遺傳污染[21]。反映了我國目前實驗動物種子管理(保種和引種)存在一定問題,各地的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水平也不平衡,需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
2 KM小鼠
2.1 起源 KM小鼠即昆明小鼠,一直是我國生產量、使用量最大的遠交群小鼠。1926年美國Rockfeller研究所從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Swiss小鼠。1944年3月17日衛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湯飛凡從印度Hoffkine研究所引進Swiss小鼠,飼養在中國昆明中央防疫處。1952年由昆明引入北京生物制品所,1954年推廣到全國各地。
2.2 生長發育特性 有學者對來自我國南方6個科研機構飼養的普通級KM小鼠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各群體間在體全長、尾長和頭體長3個主要外形指標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體重及心、肝、脾、腎、肺、腎上腺、胸腺、腦、卵巢、等10種臟器重量均有差異[22,23]。對長春生研所普通級KM小鼠測定,發現從出生到252日齡體重增長始終呈上升趨勢,而且隨著日齡的增長,雌雄鼠體重的差異增大[24]。對武漢所普通級昆明小鼠體重增長情況統計,分析結果平均日增重:0~42日齡,雄鼠0.80 g,雌鼠0.60 g;42~112日齡,雄鼠0.15 g,雌鼠0.13 g[25]。蘇小茹對兩種不同等級KM小鼠的研究,證實環境因素對小鼠臟器重量及臟器系數影響較大[26]。遠交系KM小鼠是我國特有而且應用較為廣泛的品系,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封閉群環境條件不同,文獻報道各群體生長發育結果差異大。因此,對KM小鼠應采取遺傳學監測和生物學特性監測相結合,從各群體中篩選出各自有用的性狀,進行近交固定,再進行多元雜交以形成新的生物學特性一致的KM小鼠封閉群已顯得尤為重要。
2.3 繁殖特性 繁殖特性各地報道結果不一,相差較大。長春生研所普通級KM小鼠資料,30 d初配產仔率94%,1~6胎平均產仔數為13.6只,從6胎以后平均胎間距加長,離乳成活率降低,6胎以后種鼠的疾病和自然死亡呈上升趨勢[24]。武漢所普通級昆明小鼠繁殖性能研究示初配產仔率100%,平均窩產仔數9.69只,胎間隔29.18 d,離乳成活率91.05%[25]。而對蘭州所普通級昆明小鼠的研究結果:初配后30 d產仔率81.6%。1~5胎平均產仔數10只以上,6~10胎平均產仔數約7只,平均離乳率84%[27]。粵西清潔級KM小鼠初配懷孕率100%,平均每只母鼠懷孕(4.93±2.43)胎,平均產仔數為(10.99±2.24)只,平均離乳數(9.95±2.63)只,其繁殖性能以第2胎最好,第3胎次之,從第3胎開始,逐胎下降,第6胎最差,已不適用在屏障系統內大規模生產繁殖[28]。造成各地差異原因可能與各地環境、管理水平、飼料等方面差異有關,提示進行實驗動物的標準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2.4 生理生化特性 王冬平等檢測不同日齡SPF級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發現SPF級KM小鼠血液的WBC、MCH、MCHC、PLT在不同日齡間差異顯著,RBC、HGB、HCT、Glu、ALT、CHOL、TP、Alb、Glb、A/G、BUN、PO4、Na、K、CI、Ca、AG在日齡、性別間均差異極顯著[29]。練有文等對清潔級KM小鼠的微量元素進行檢測,結果表明KM小鼠血清中5種微量元素的含量順序大小是Ca>Mg>Fe>Zn>Cu,雌雄KM小鼠之間血清中微量元素Zn、Fe、Mg含量比較,差異有顯著性[30]。謝仰民等對普通級KM小鼠研究顯示KM小鼠正常動脈血pH值為7.3605±0.067,PaO2為(12.47±1.3413)kPa,PaCO2(5.26±0.4949)kPa;肺系數為(0.6662±0.082)%[31]。
2.5 免疫學特性 盧笑叢等對同一封閉群的KM小鼠在凈化前后分別進行免疫功能的測定,結果表明,凈化后的KM小鼠的巨噬細胞活力、B淋巴細胞活性、抗體水平均小于凈化前,有極顯著的差異;二硝基氟苯誘導小鼠遲發型變態反應(DHT)大于凈化前,有極顯著的差異;ConA誘導小鼠脾淋巴細胞轉化能力沒有變化[32]。盧笑叢等對KM小鼠與BALB/c小鼠五項免疫學指標進行觀察,結果表明BALB/c小鼠對于DTH和血清溶血素中抗體產生敏感于KM小鼠,表示脾淋巴細胞轉化,血液中吞噬細胞及功能、腹腔巨噬細胞及功能的三項實驗中,KM小鼠與BALB/c小鼠無顯著性差異。而KM小鼠繁殖力、抗病力對環境的適應性均強,提示進行用實驗小鼠為材料,以上述三項免疫學指標來評定藥效和保健食品的功能時可首選KM小鼠[19]。
2.6 遺傳學特性 趙國標等采用同工酶電泳法、微量細胞毒法及形態分析法,對KM小鼠遺傳特性形成過程進行探討,認為KM小鼠起源于西歐M.m.domesticus,其原種被引入云南后,與M.m.castaneus發生過父源性遺傳污染,有少量遺傳物質侵入該群體[33]。章根木等對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昆明小鼠引進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國內學者所作實驗分析,認為KM小鼠、瑞士小鼠和歐洲小家鼠M.m.domesticus屬同一起源。中國各地KM小鼠群體也正發生不同程度遺傳差異[34]。
綜上所述,我國BALB/c小鼠及KM小鼠生物學特性不同,甚至各地群體特性也不同,尤其早期資料分級不嚴格,導致相應級別動物質量、標準不統一,且各相關指標還受喂養飼料等條件影響。同時各地管理水平不同,質量監控不平衡,導致一些群體出現遺傳污染。因此需進一步嚴格分級管理,做好實驗動物的標準化研究,加強遺傳檢測,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及可重復性。同時,在醫學科學研究中,也要依據研究課題確立目的、研究對象、所希望得出的研究結果和實驗動物的特性選擇合適的實驗動物。
參 考 文 獻
[1] 施新猷.現代醫學實驗動物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
[2] Brodkin ES . BALB/c mice: low sociability and other phenotypes that may be relevant to autism. Behav Brain Res, 2007,176(1):53-65.
[3] Moy SS,Nadler JJ,Young NB,et al. Mouse behavioral tasks relevant to autism: phenotypes of 10 inbred strains. Behav Brain Res, 2007,176(1):4-20.
[4] Viveros MP, Arranz L, Hernanz A,et al. A model of premature aging in mice based on altered stress-related behavioral response and immunosenescence. Neuroimmunomodulation, 2007,14(3-4):157-162.
[5] 黃瀾,尹紅星,高虹,等.清潔級BALB/c小鼠生物學指標的建立.醫學動物防制,2005,21(7):474-478.
[6] 黃小紅,趙偉健,黃小瓊,等. SPF級近交系BALB/c小鼠的體重、體長、尾長和臟器系數的測定.中國獸醫雜志,2007,43(7):33-34
[7] 顧衛忠,王曉東,鮑世民,等. 玩具對小鼠生長繁育性能影響初探.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2008,28(2):131-132.
[8] 張儉,黃星群,劉建軍. BALB/c小鼠繁殖性能的觀察及分析.四川動物,2006,25(1):179-181.
[9] 郭建,陳旺,高福云. “蚯蚓活性蛋白”對BALB/c小鼠生殖生理功能的影響. 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2005,22(2):16-17.
[10] 宋翠榮,劉皓,杜娥,等. 不同劑量碘對Balb/c小鼠生殖力影響的實驗觀察.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07,22(6):417-419.
[11] 袁忠海,李艷,姚敏捷,等.BALB/c小鼠血小板抽樣測試與統計分析.動物學雜志,2001,36(6):47-49.
[12] 崔小岱,許崢,馬連華,等.312例正常小鼠心電圖分析.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2002,12(2):99-101.
[13] 馬繼政,唐曉霞,朱舒舒,等.超聲心動圖評定雄性Balb/c小鼠形態和功能.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07,23(4):390-393.
[14] 唐曉霞,許迪,陸鳳翔,等.高分辨力超聲對Balb/c小鼠心臟舒張功能的評價.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7):546
[15] 何偉,呂斌,黃承鈺,等.不同年齡BALB/c小鼠乳糖酶及基因調控水平研究.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36(4):516-518.
[16] He W, Ji ZY, Huang CY. Molecular cloning of a novel cDNA from Mus muscular BALB/c mice encoding glycosyl hydrolase family 1: a homolog of human lactase-phlorizin hydrolase.Biomed Environ Sci,2006,19(5):340-345.
[17] 賈后軍,劉寶華,童衛東,等.BALB/c小鼠小腸慢波活力及腸肌間叢Cajal間質細胞的觀察.重慶醫學,2004,33(11):1654-1656.
[18] 馮仁田,潘宏志,何維,等.BALB/c小鼠免疫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增齡性變化.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0,19(3):174-178.
[19] 盧笑叢,孫凡中,田輝,等.KM小鼠與BALB/c小鼠五項免疫學指標的初步觀察.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1999,16(2):11-13.
[20] 陳振文,歐陽兆和,董罡,等.用微衛星標記技術對國內BALB/c小鼠遺傳質量的分析.2004,26(6)845-848.
[21]劉雙環,馬麗穎,王秀清,等. BALB/c小鼠遺傳污染對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影響. 2006,23(3):9-11.
[22] 趙國際,陳國強,朱冬琴,等.中國6個KM小鼠群體外形形態特征調查上海實驗動物科學,2001,21(4):239-240,243.
[23] 施美蓮,朱冬琴,顧堅忠,等.中國六個群體KM小鼠臟器重量測定.上海實驗動物科學,2001,21(3):143-146.
[24] 劉殿峰,劉淑霞,劉秀霞,等.昆明小鼠生物學特性標準化研究.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01,14(1)56-59.
[25] 胡秀蘭,胡柏林,韓世亮,等.武漢所昆明小鼠生產性能試驗研究.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2002,12(1):11-13.
[26] 蘇小茹,陳嘉,張薇,等.兩種不同等級KM小鼠臟器重量測定.中國醫學研究與臨床,2004,2(6):5-7.
[27] 左謙益,寧磊.昆明小鼠生長發育指標及繁殖性能測定.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2001,11(4):199-202.
[28] 練有文.清潔級KM小鼠不同胎次繁殖性能觀察分析.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4,21(2):28-29.
[29] 王冬平,李慕,尚世臣,等.不同日齡SPF級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正常指標的探討.實驗動物科學,2008,25(4):5-8.
[30] 練有文,徐美奕.清潔級KM小鼠血清中5種微量元素的測定.四川畜牧獸醫,2004,31(4):28-29.
[31] 謝仰民,陳韓秋,李玫,等.昆明小鼠正常PaO2、PaCO2、pH值、肺系數和PQLD50的測定.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2001,11(4):218-220.
[32] 盧笑叢,林喬,王玉娥,等.封閉群KM小鼠生物凈化前后免疫功能指標觀察.上海實驗動物科學,2004,24(1):23-25,29.
1.1微創外科技術認知方面的培養
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微創外科是臨床外科的一個基本觀念,如同無菌觀念一樣,是對外科醫師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一名外科醫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微創”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術的各種領域,如婦科、腦外、泌尿外科、骨科等。應當理解什么是微創外科技術,即具備對機體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美容、且對機體內環境干擾小的醫學技術,包括腹腔鏡技術、內鏡技術、腔鏡技術以及自然通道手術等。而工作經歷也影響對微創外科技術的認知,有工作經歷的研究生,其或多或少地接觸過微創外科技術,也有更多的機會對微創外科技術進行實踐。而對于應屆本科畢業的研究生,對微創外科技術則知之甚少,因此首先應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微創外科技術。
1.2臨床實踐中培養微創外科技術的意識
目前微創外科技術發展迅猛,各種新的技術不斷出現并應用于臨床。而醫學研究生由于對微創外科技術的理解上存在誤區,認為微創外科技術作為新技術,必須有豐富的傳統開放手術的經驗或臨床經驗才能開展,其操作難度大,作為學生難以掌握。因此,失去對微創外科技術的學習熱情,或者僅是被動地接受,導致他們更熱衷于參加傳統的手術方法,而對微創外科技術敬而遠之。因此應當消除研究生對微創外科技術的錯誤認識,提高學習積極性。首先,在臨床實習工作中,讓他們對比開放手術及微創手術病人的術后恢復情況,如創傷小、恢復快、疼痛輕、美容等,體會微創技術應用的巨大優勢;其次,定期進行微創外科技術講座,培養學生的微創外科技術,并有意識地安排他們參觀或作為助手參與微創外科手術,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微創外科技術難度及手術操作過程,切身體會微創外科技術優勢。腹腔鏡對手術視野有放大作用,可以更清晰地展示難以辨認的解剖結構。讓學生認識到其實微創外科技術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對初學者來說甚至比開放手術還容易掌握。最后,可以定期播放常見手術錄像,講解手術步驟及相關手術涉及的組織器官解剖結構和手術層次,反復地強化微創技術的優勢及其操作的技巧,達到在意識上主動接受微創外科技術的作用。
1.3研究生課題中微創外科技術的興趣培養
醫學研究生的培養主要有兩方面:臨床實踐和科研方法,而科研需要選題、綜述、實驗、論文書寫等。因此導師在研究生選題時,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其對微創外科技術的興趣和認識,讓學生知道微創外科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選題先讓學生查閱微創外科技術方面的最新進展,通過查閱文獻,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微創外科技術方面的視野,而且進一步強化了其微創外科技術的意識。確定微創方面的研究課題后,應發揮學生的網絡文獻檢索的技術特長,要求其寫出與研究課題相關的文獻綜述,了解學生對微創外科技術的了解程度,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或讓其查閱文獻。通過反復的文獻查閱,醫學研究生對微創外科技術的理解和認知方面就會大大強化。
2微創外科技術的技能培訓
通過培養學生在意識上能動的認識微創外科技術的內涵以后,緊接著就是如何培養醫學研究生的微創外科技術。微創外科技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微創外科技術多借助內鏡、器械以及特殊的工具進行,因此必須熟練掌握這些器械的應用;其次,微創外科技術操作是通過內鏡攝像系統在監視器上形成平面圖像進行操作,圖像缺乏層次感和立體感,視線與手術操作不在同一方向上,而且器械多,需要很精準的手眼、手腳協調配合;最后,微創外科技術往往使術者失去“手感”。各個器官組織的質地、組織特點不同,需要不斷地訓練培養手感。因此,針對這些特點,需要在以下方面對醫學研究生進行微創外科技術培訓。
2.1微創外科技術基礎知識的學習
在醫學研究生培養階段,輪轉的科室應根據本科室微創外科技術的特點,結合本科室的臨床工作,通過各種方式,使學生了解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與現狀;通過授課或現場演示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微創外科技術的原理及技術操作要點,以及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掌握手術器械的正確使用;讓學生掌握微創外科技術治療各種疾病的適應證、禁忌證、術前準備、麻醉方式的選擇;掌握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原則,以及圍手術期處理等相關知識。通過對學生開展微創外科、腹腔鏡技術等方面知識的普及和教育,使他們了解到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外科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許多現有的有創手術都將被無創手術或更先進的治療手段所取代,過去許多的手術或高風險、高技術、難度大的手術將變得簡便、安全和精確。這些基本知識應在工作中反復強化,使學生有較強的意識進行微創外科技術的學習和實踐,從而在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順利開展微創外科技術。
2.2微創外科技術基本技能的訓練
微創外科技能的訓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首先可以通過模擬訓練進行一些基本的操作訓練,如分離、切割、縫合、打結等;其次可以通過一些模擬訓練系統進行和臨床實際相近的訓練,如微創技術模擬訓練系統進行基本的操作訓練,通過撿豆訓練基本的器械操作,通過應用豬肉模擬進行鏡下的縫合打結分離技術等。應用計算機仿真模擬訓練考試系統可進一步訓練掌握內鏡微創技術,使微創技術進一步得到提高。而高清腹腔鏡手術系統則能讓醫生進行實戰操作,其訓練更接近臨床真正的手術環境,還可以通過動物試驗手術室進行真正的微創技術訓練,通過反復的技術訓練,使學生掌握手眼協調、手腳協調等基本技術,達到熟練掌握微創技術的目的。
2.2.1通過手術及視頻演示進行訓練
通過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后,醫學研究生對微創外科技術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可以安排經驗豐富、技術嫻熟的醫師進行微創技術手術演示或視頻演示,進行現場講解,并講解手術的及手術者、助手的站位,講解確定手術方案的依據、具體手術方案、詳細的手術步驟,以及手術中如何辨認手術解剖、手術的注意事項等。使醫學研究生詳細地觀察手術的全過程,進一步在實踐中培養及感受微創技術,解決培訓或臨床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2.2.2在臨床實踐中進行訓練
經過上面系列學習及培訓后,學生掌握了微創外科技術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但臨床實踐的感受是無法通過培訓獲得的。應對醫學研究生進行臨床實踐技能的培訓,讓學生懂得微創技術強調整體治療觀念,盡量減少損傷程度的手術操作是微創外科技術的前提,組織損傷對手術來說是絕對的,而程度是相對的。要在臨床實踐中實現總體上的微創或少創,而不應為盲目追求切口小,而致顯露不充分造成副損傷;也不應片面追求速度快而造成醫源性損傷或病變探查處理不徹底;更不應頑固堅持保留器官而遺留重大隱患。追求相似或更佳療效下的整體微創為微創觀念的根本。而具體到操作方面,先從助手開始進行臨床實踐培訓,然后逐漸過渡到一助,進而向術者逐步過渡,由微創技術熟練的老師負責帶教,從手術器械的準備、機器導線的連接,到具體的手術步驟,例如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等。該階段的培訓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微創外科技術,對其獨立從事微創外科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3結語
維生素B12保護耳神經
在神經健康問題上,維生素B12扮演著十分特殊的角色。人體需要這種營養素以制造髓磷脂。髓磷脂是一層包裹在神經纖維外面的脂肪鞘,使神經纖維與外部隔離,正常執行傳遞神經脈沖的功能。缺乏維生素B12會使血液中高半胱氨酸的含量升高,而且會引起多種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包括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觸覺或痛覺能力下降,當然還包括耳鳴和噪聲引起的聽力下降。
大多數人能從日常膳食中獲取足量的維生素B12,但吸收不良仍會使一部分人出現缺乏現象,這種情況尤其在老年人中更普遍。
維生素B12的日需求量:6微克。
最佳食物來源:蛤、火腿、牡蠣、鱟、鯡魚、鮭魚、金槍魚。
抗氧化劑保護耳朵不受損傷
耳鳴有時是由于耳朵供血能力下降引起的,無論是進入內耳的微動脈血管被堵塞,還是巨大的噪聲使動脈血管發生痙攣而減少向內耳的血液供應,供血的中斷都會導致聽力問題。而這也正是抗氧化類營養素(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卜素及其他營養素)的作用所在。抗氧化劑有助于動脈血管舒張,防止血管斑塊的形成。
醫學專家建議每天混合服用各種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營養素,其中可以包括:400國際單位維生素E、250毫克維生素C(每天2次)、50~200微克硒和大約50000國際單位β-胡蘿卜素(每天2次)。
鎂能保護嬌嫩的耳朵
動物實驗表明,體內缺乏鎂的實驗動物受到噪聲后影響耳蝸內神經細胞所受的損傷比用鎂含量豐富的食物飼養的動物更嚴重。鎂含量偏低,再加上受到噪聲污染,會耗盡細胞內儲存的能量,導致內耳細胞的衰竭、受損和最終的死亡。
醫學專家認為,即使是健康而聽力正常的年輕人,補充鎂也會對耳朵有所益處。如果處于充滿噪聲的環境中,就應該保證鎂每天的攝入量達到日需求量(400毫克)的要求。青菜、整粒谷物、堅果和豆類都是富含鎂的食物。
如果伴隨耳鳴還出現耳朵里有擁塞感及平衡問題,專家建議還必須保證鈣和鉀的攝入量充足。這些伴隨癥狀可能表明同時還患有美尼爾氏癥。
鎂的日需求量:400毫克。
最佳食物來源:糙米、鱷梨、菠菜、鱈魚、燕麥片、烤土豆、菜豆、利馬豆、椰菜、酸奶、香蕉。
鋅維持耳蝸正常功能
人體的某些部位中,某些維生素或礦物質的濃度要比其他部位高,內耳就是這樣。內耳中鋅的濃度非常高,這一發現使一些醫生推測,缺乏鋅也許是導致包括耳鳴在內的內耳疾病的起因之一。醫學專家指出,要維持耳蝸的正常功能,鋅是不能缺少的。用鋅含量較低的食物飼養的動物,聽力下降很大。
國外醫學研究發現,耳鳴嚴重的患者中有25%是由缺鋅引起的。有些人還出現了食欲不振、脫發、味覺和嗅覺敏銳性下降和皮膚疾病等癥狀,而所有這些癥狀都與缺乏鋅有關。他建議這些患者補充鋅,同時再服用強效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補充藥物,以增加其他營養素的攝入量。
注意:鋅還會干擾人體對銅的吸收,如果大量攝入鋅,就需要服用一些補充銅的藥物。
鋅的日需求量:15毫克。
最佳食物來源:牡蠣、牛肉、羔羊肉、雞蛋、整粒谷物、堅果、酸奶。
維生素A有助于提高聽力
像鋅一樣,維生素A在耳蝸中的濃度也很高。所有特殊的感受器細胞,包括眼睛里的視網膜和內耳中的毛細胞在內,都需要維生素A和鋅來維持其正常功能。醫學研究發現,血液中維生素A含量偏低會引起聽力下降,在一些研究中,24%~74%的耳鳴患者服用了維生素A補充藥物后反映耳鳴癥狀至少有部分緩解。醫學專家建議患者服用β-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每天兩次各服用30毫克(約等于50000國際單位)β-胡蘿卜素。
[關鍵詞] 中藥;有效成分;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2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0(a)-0197-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飲食中,經常食用高熱量、高糖分、高脂肪的食物,并且經常食用宵夜,以及在老齡化的影響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逐年攀升。醫學研究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年初,我國糖尿病患者超過2 000萬,并且由于治療不及時或者患者不控制個人的飲食和調整個人的生活方式,引發多種并發癥,進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分泌相對或者絕對的不足,導致患者對體內的糖分代謝能力較差,主要癥狀表現為多尿、多飲和多食,是一種慢性疾病。從病理的角度上來看,糖尿病主要分為1型和2型,1型主要是指胰島素依賴型,2型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當前,常見的糖尿病為2型,并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
1 糖尿病的發病現狀
從世界范圍的角度來看,糖尿病已經成為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后的又一個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同時,有超過90%以上的患者屬于2型糖尿病。此外,從WHO中的數據顯示,糖尿病的發病群體逐漸向青年擴展,預計到2025年,糖尿病的高發人群中主要以30~50歲為主,只有26%的患者是超過65歲的老年人群[1]。雖然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較低,僅為1.54%,但是由于我國有13億人口,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糖尿病的患者居于世界首位,并且絕大多數的患者為2型。WHO預測,中國的糖尿病的發病率將從1995―2025年的30年間,呈現飛速發展的趨勢,屆時增長幅度達到68%,高速的增長率將達到世界各個國家的首位,同時,到2025年,我國的糖尿病患者將超過5 000萬,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困擾和不便,同時也給家庭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
2 治療糖尿病活性成分和降糖機制
2.1 修復胰島素β細胞,促進胰島素分泌
印度醫學研究人員最早來提取苦瓜、吉納等植物中的降糖成分,從而有效刺激了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并且該類植物中具有促進β細胞再生和增多的功能。我國的醫學研究人員也在醫學會議和報告中指出,苦瓜中的苦瓜素具有較好的降糖作用,雖然緩慢但是持久,建議糖尿病患者經常食用苦瓜,通過食療的方式來促進β細胞的再生。同時,醫學研究中證明大蒜中的大蒜素具有促使β細胞增多和胰島細胞增殖的功能,從而改善患者胰島分泌不足的現象。還有的醫學研究機構和醫學報告中指出,羅漢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三萜類羅漢果皂苷,可以減弱四氧嘧啶對胰島β細胞的損傷,同時,該成分還能夠修復受損的細胞,提升細胞的再生功能。
2.2 胰島素樣作用
苦瓜多肽類中的成分、結構、生理活性與動物的胰島素相近,所以被醫學研究領域稱為“植物胰島素”。在1991年以前,著名中醫藥學研究人員權建新教授等研究人員就從新鮮的苦瓜中提取一種白色的被稱為“植物胰島素”的物質,并從皮下注射和灌入實驗鼠胃里的方式來獲取實驗結果。實驗表明,此種提取物具有持久而強烈的降糖活性。隨著醫學研究人員對苦瓜的認識程度不斷提高,紛紛從苦瓜中提取促進胰島素分泌的物質,進而提升胰島素的釋放能力。在東南亞等國的民間藥方中,指出了當地特有的大花紫薇具有較強的抗糖成分,并將其制成飲料,用來預防和治療糖尿病[2]。醫學人員在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驗之后,并將其實驗到動物的身上,發現大花紫薇中的胰島素樣具有較強的降血糖的作用。此外,在巴西白粉藤植物也被譽為“植物胰島素”,經過醫學實驗,患有糖尿病的小白鼠在食用和注射白粉藤中的提取物之后,能夠有效降低食物和液體的攝取量,同時也能夠有效降低血糖、尿糖、尿素的指標,并且逐漸向正常的指標邁進。
2.3 增加胰島素受體數量,提高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
從搜尋的大量文獻資料來看,外國研究學者從中藥茯苓中提取的ehydrotramet enolicacid,并且將此種成分認作是最有效的新類型的胰島素曾敏劑。同時,從植物中提取的金氏降糖片能夠有效改善糖尿病對胰島素的天然抵抗能力,進而恢復身體機能對胰島素應有的敏感度,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此外,石榴和玉竹中含有大量的黃酮苷,黃酮苷可以促進胰島素與受體之間進行有效的結合,進而提高了細胞組織對體內葡萄糖成分的分解消耗作用。值得高興的是從石榴中提取的黃酮苷成分已經被用于臨床醫學實驗中,并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給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
2.4 抑制糖類原異生,或者促進糖原合成
國外的醫學研究人員指出苦瓜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有效減少肝糖的糖原異生,同時還有效增加體內肝糖原的合成,最重要的是增加體能的紅細胞與脂肪細胞外葡萄糖氧化的作用。醫學人員經過反復的實驗,在人參的莖葉中的多糖成分,將其應用到實驗白鼠的身上,可以明顯的減輕了四氧嘧啶模型的小白鼠所患有的高血糖癥狀[3]。在用藥超過一個星期之后,小白鼠的肝糖原的數量明顯增多。從醫學實驗來看,制作的芪蓉降糖沖劑中含有大量的中草藥成分,例如黃芪、地黃、丹參等,將其應用到實驗小白鼠的身上,正常的小白鼠血糖成分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但是其可以有效的促進小白鼠糖原的合成。對于患有糖尿病的小白鼠,喂食芪蓉降糖沖劑之后,一個星期之后小白鼠體內的血糖明顯降低,同時其肝糖原的成分得到了明顯提升。隨著延長給藥時間,降糖和促肝糖原合成的作用也得到了明顯的加強。
2.5 抑制蛋白質非酶糖基化
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血糖成分過高,就會促進蛋白質的非酶糖基化,一旦出現非酶糖基化的現象,就會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失明、心腎功能衰竭等多種并發癥[4]。醫學人員通過抑制糖尿病患者體內蛋白質的非酶糖基化反應,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體內尿蛋白的排泄量,從而對糖尿病起到了控制的作用,抑制糖尿病的發展,并且對糖尿病腎病起到了防治的作用。通過將五味子、山楂等中草藥合并在一起,長期使用對患者體內蛋白質糖化終產物的生成有著較強的抑制作用。醫學研究和實驗證明,中藥活性成分槲皮素和水飛薊素具有較強的蛋白質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
2.6 治療糖尿病的并發癥
采用中藥成分來治療糖尿病的并發癥,主要可以通過抑制蛋白質非酶糖基化,以及在轉化過程中形成的其他產物的方式來提高胰島素增敏、降血脂和改善血管的舒張功能,進而對糖尿病所引起的并發癥起到控制和防治的作用。中藥成分黃芩苷可以有效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進而緩解糖尿病患者在臨床醫學上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從而提高患者病變神經的傳導速度,進而通過此種藥物來防治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和發展速度[5]。醫學人員從蒼術的根莖中提取出一種被叫做倍半萜類化合物β-桉葉油醇的物質,它能有效改變糖尿病患者出現神經肌肉阻斷的現象。
3 展望
采用中藥成分來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主要是通過滋陰清熱、益氣養陰的方式,調整患者體內各項機能的,進而降低患者的血糖,改善患者出現糖耐量異常的現象。通過多靶點、多途徑的方式來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有效預防患者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出現病變的現象,進而降低了失明、風濕、腎病、心臟病等多種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同時,從臨床醫學研究角度來看,糖尿病的病機并不僅僅是單純的血糖濃度過高,而是其所產生的多種并發癥,對人體和生命造成了較大的威脅。采用中藥治療的方式,不僅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同時還調節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避免并發癥的產生,此種治療方式相比于服用降血糖的藥物和注射胰島素的西藥治療方式,具有獨特且明顯的優勢。所以,在未來的糖尿病治療領域,中藥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文,王暉,楊元生,等.中藥有效成分治療糖尿病的研究進展[J]. 廣東藥學院學報,2013(2):219-222.
[2] 王嘉惠. 中藥有效成分治療糖尿病的研究進展[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3):24-26.
[3] 王梅芳,竺葉青. 中藥及其復方制劑治療Ⅱ型糖尿病的研究概況[J]. 中成藥,2001(4):49-53.
[4] 陳麗,林衛澤. 治療糖尿病中藥及其活性成分研究[J]. 現代醫藥衛生,2015(6):859-862.
醫療水平的進步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臨床研究中新藥的研發依賴于醫學工作者對就醫患者和研究志愿者的個人醫療信息和數據的搜集,正是這種醫療研究找到了疾病的病因,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以治愈的頑疾,挽救了越來越多人的生命。《歐盟數據保護指令》第8條雖然規定了允許為醫療衛生目的處理敏感的個人信息,卻沒有充分考慮到臨床醫學研究領域的特殊狀況,對患者和研究志愿者個人信息的過度保護,增加了醫學研究的成本,并將最終阻礙醫學的進步。
一、個人信息保護法對醫學研究的影響
個人醫療信息的搜集對于醫學研究十分重要。根據英國醫學院2006年初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對個人健康信息的不合理限制正在阻礙醫療研究領域的進步。造成限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復雜的官僚程序、混亂的立法狀態和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過度強調。在這種保守的氛圍和立法態度下,醫學研究的合法性遭到質疑,醫療研究機構的研究難度大大增加,研究人員的攻克頑疾的積極性被遏制,對于改善公眾健康狀況是十分不利。
因此,對于類似中國這樣正在準備進行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國家,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和影響,慎重對待個人健康和醫療這類敏感信息的保護程度,以期促進本國醫學研究的進步。
二、個人信息法律保護與醫學研究
醫學研究對于普通民眾是比較陌生的領域,簡單知曉臨床醫學研究中新藥的研發過程對于理解個人信息與醫學研究二者的關系會有一定幫助。實際上,從一種科學假設到新藥獲得批準是一個十分艱辛和漫長的過程。
(一)醫學研究主要步驟
1.發現某種化合物分子。醫生在診治患者或科學家在試驗過程中對某種疾病的特點有了新發現(如某種化合物分子),根據該發現確定一個有前景、具體的研究目標。
2.臨床前試驗階段。各種藥理學、生物學、化學專家組進行探討、試驗和論證,再現之前發現的成果、確定候選藥物并考慮大規模生產的可能性。然后評估安全性并在動物身上進行三至六年的試驗。
3.臨床試驗階段。向本國醫藥管理局提交人體試驗申請,由道德審查委員會(Ethics Review Boards,即ERBs)審查批準。該階段主要包括四步驟:第一步是研究證明合成物是否能被人體新陳代謝,了解安全劑量范圍和副作用。第二步是評估對目標病人是否取得期望效果。在這個步驟會有部分病人被隨機抽取服用“安慰劑”,一般要求研究志愿者和調查員都不能知曉病人正在服用試驗藥物還是安慰劑(被稱為“雙向不知”方式)。第三步更多地進行這種雙向不知式的試驗以確定研究功效和安全性。如果成功,可向管理局提交生產銷售該藥的申請。第四步是對進入市場的新藥進行跟蹤評估[1]。
(二)現階段個人信息保護與醫學研究的沖突
1.研究志愿者的姓名首字母與出生日期結合的記錄是否為個人信息。歐盟成員國十分嚴格的實施了《歐盟數據保護指令》,這使得臨產醫學實驗數據流通變得困難,成本高昂,同時也使得一些國家的醫療志愿者認為這種姓名首字母與出生日期結合的記錄方式已經構成了他們的“個人信息”。而事實上,很多國家認為這種最少量信息的記錄方式對于臨床研究并不是必須采用的,因此這種記錄方式對于志愿者的隱私風險不高。
2.對“使用”臨床醫學研究個人信息和數據做出不適當的限制。臨床研究信息的用途之一就在于根據病人的病情進展和藥品的最新信息做出持續的審查和評估,它會涉及不同藥品的研究,有時也需要進行縱向交叉研究并全面審核比較所有研究數據。然而歐盟的隱私規章就要求贊助企業對其后使用數據進行的研究做出具體的描述,盡管這些數據都是去人性化的。這種過于嚴格的描述要求使得對研究目標的縱向交叉研究幾乎成為不可能。
3.對臨床醫學研究個人信息和數據的跨境轉移做出了不必要的限制。《歐盟數據保護指令》禁止個人信息跨境移動到歐盟以外去,研究贊助企業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成本實施冗雜的程序以確保符合這些要求。美國實行了安全港協議對此加以規避,研究贊助企業也通過和研究志愿者簽署知情同意書通知其個人研究數據將轉入不同國家這也是變通方式來保護臨床試驗研究數據,這使得《歐盟數據保護指令》這種封閉式的規定變得沒有意義。
三、個人信息保護原則在醫學研究領域的實踐
在醫學研究與藥品研發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護的是病人或研究自愿者的人身安全,其次才是臨床研究數據的可靠性與有效性。相關法規的制定也是以病人安全作為優先利益加以考慮的,在個人信息保護的大環境下,人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與個人信息自由流動的辯證關系。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隱私指南》(OECD)在較大程度上糾正了《歐盟數據保護指令》“一刀切”的方式,制定了較為靈活的個人信息的處理原則。
(一)個人信息的限制利用原則(Use Limitation Principle)和信息內容原則(Data Quality Principle)
是指處理個人信息應受明確目的的約束,不得超出明確目的而處理個人信息[2]。個人數據應與他們使用的目的相關,必要的目的范圍應被準確、完整、及時地限定。臨床研究員一般是在操作臨床研究的階段收集研究志愿者的信息,收集到信息被記錄到“病歷表”(CRF)上,CRF上所記錄的信息有限制的,是以實現臨床試驗方案預設的目標來說是必要的數據要素。這些數據要素大多被限定在研究自愿者的出生日期,性別,種族,城市,國家,管理病人的臨床研究員的姓名,以及研究方案一部分相關治療信息。通過這種限制,研究的贊助企業實際上得到試驗志愿者的個人信息是非常少的。在這個環節上,道德審查委員會(ERBs)是主要的監督者,它和研究贊助企業的專家負責審查收集的信息范圍和類型,整個數據收集和維護政府管理當局也參與其中,進行嚴格的監察。
(二)個人信息的目的明確化原則(purpose Specification Principle)
該原則要求個人信息被收集目的應當在收集之時就應加以明確,之后的信息的利用不得與該收集目的相矛盾,而且需要通知主體本人并征得其同意。研究志愿者的隱私告知程序被作為研究數據錄入的前提,知情同意程序一直被謹慎地執行,在醫學研究期間該程序很少被質疑和挑戰。較為特殊的一點是,研究志愿者可以明確的選擇結束他們所參與的臨床試驗,但這種結束并不是必然的導致要消除他們之前參與該實驗的記錄的數據和信息,而是意味著從此以后不能再為了試驗目的收集他們的數據。畢竟,消除之前的數據有可能導致破壞臨床試驗數據的完整性,甚至破壞研究的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導致研究結果的不準確。當然,這一點會知情同意文件中作出明確的規定,并會保證對研究志愿者明示說明。
(三)個人信息的個人參與原則(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Principle)
根據該原則,個人信息的主體有權要求個人信息持有者告知是否持有其個人信息并向其公開,要求對有關個人信息采取刪除、訂正等措施[3]。當研究志愿者個人要求研究員向其公開其本人的個人臨床試驗數據時,研究志愿者也許不能馬上獲得。因為按照試驗程序規則,如果研究正處于第二或第三階段,此時研究員也被要求不能知曉研究志愿者是被分配在藥物研究組還是安慰劑研究組,這種機制被稱為“雙向不知”(double-blind)式試驗研究,其目的就是保證所有研究志愿者參與實驗的機會的是平等的和公平的,并保證了試驗藥物效果的客觀準確。
(四)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原則(Security Safeguards Principle)
根據該原則,信息持有者應該對個人信息采取合理的安全保護措施,以使個人信息免受丟失、不當獲取、破壞等危險[4]。大部分國家的政府醫療管理部門都對臨床研究的信息和數據安全制定了嚴格的規章。比如美國的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就對收集、處理和維護患者和研究志愿者的臨床研究數據做了嚴苛的要求,尤其涉及到電子數據和計算機系統自動處理數據的領域,規定更為詳盡。他們采取了一些列措施,首先,贊助企業都有自己的信息技術專家團隊,他們和公司內部的管理專家合作使自己系統和數據安全與世界標準一致。其次,設置了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除了常用互聯網安全措施如防火墻等,研究贊助企業在獲得或改進臨床數據時要求進行嚴格的審核試驗,同時涉及商業決定的電子批準時必須使用可追溯的和嚴格的確認程序。最后,為了保證臨床試驗數據完整的監察鏈,研究贊助企業會和臨床研究員簽訂合同(“研究場地協議”或“協議信件”),確定彼此的權利義務,并規定臨床信息和數據處理的安全和保密規則,合同中還會附有志愿者的數據隱私聲明[1]。
關鍵詞:中醫藥科研;科研倫理;醫德
中圖分類號:R-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065-02
引言
當今社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伴隨著人類社會物質精神生活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結構性變異,人類受到現代綜合征、癌癥、心身疾病等困擾。而中藥在難治疾病和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且最近幾年傳統藥物和營養食品市場在美國、歐洲發展很快,這都為具有治未病和藥食同源特點的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面對如此良好的機遇,中藥產業在倫理道德層面上是否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來迎接這難得的發展契機呢?隨著現代化學工業和制藥工業的快速發展,藥學科研的不斷深入和臨床新藥的大量使用,促使人們更加關注藥學倫理道德的問題。而本文主要針對科研工作者在中醫藥科研活動中的倫理問題進行探討。
一、科研倫理的相關理論
那么何謂科研倫理?它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具體包括從研究方案預設到研究完成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存在著的倫理問題,如在研究開始前研究的意義、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和實施的規范性等倫理問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研究風險與具體的研究環境,研究的協議和溝通,受試者的招募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對受試者的治療和保護、對受試者隱私的保護、利益沖突、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知情同意的過程、研究數據的采集、對研究人員的保護等;結題過程中及其后的數據和成果發表的真實性等問題[1]。而醫學科研倫理是指在醫學科研的實踐中調節科研人員與受試者、科研人員之間、科研人員與社會之間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2]。它貫穿于醫學科研活動的全過程,對于醫學科研人員起著價值導向和行為約束作用,對于保證醫學科研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關于討論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的倫理問題是否有意義、有必要的問題,有學者把存在于其中的兩種對立看法分別稱為“價值中立論”和“價值關聯論”[3]。“價值中立論”認為,科研人員在進行科學技術研究之前或在研究過程中,不必考慮它是否會帶來好的影響或壞的影響,不必考慮它是否有用或應不應當做等問題。盡管對科學技術成果的運用很可能會導致好的或壞的結果,但這只與運用的人有關,僅此而已,這些結果不應影響科研人員的研究活動。科研人員做的是純粹的科學技術研究,研究本身獨立于任何價值考慮。如果在科學技術研究過程中涉及倫理道德問題的話,也只不過是科研人員的職業道德問題。而“價值關聯論”則相反,它相信在進行科學技術研究之前以及在研究過程中,科研人員應當對研究本身做評價,對“研究將會引起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研究應不應當做”等問題,科研人員要在研究之前預先考慮,要對其研究行為負責,如果判斷科研的結果會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那么科研人員應當盡快收手不干。只有科研人員嚴肅地對待其科研活動中的倫理問題,樹立良好的倫理觀念,才能保證科研活動符合人類發展的需要,從而最終給我們及子孫后代一個美好的未來[3]。本文主要傾向于以“價值關聯論”來探討科研人員的科研倫理。
二、中藥新藥研發中的倫理現狀及對策探討
近年來,中醫藥科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中醫藥研發成果不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無疑也促進了我國的醫療水平和中醫藥的發展。但是,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一些科研人員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發生了扭曲,具體表現在以下一系列的倫理矛盾中:(1)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之間的矛盾中醫藥新藥研離不開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進行臨床實驗時,研究未能遵循倫理程序,未能取得知情同意,對患者保密和忽視實驗動物的福利這兩個方面。(2)研究群體內部之間的矛盾在課題開題之前,研究人員之間可能會出現分工的矛盾;研究過程中也會出現信息如何共享、先行完成的課題可否先行一步獨立公開發表等矛盾;研究結束后,成果如何分享,包括署名、榮譽和獎金分配等矛盾。(3)研究過程中的不正當行為,這主要表現在:科研設計缺乏全面、充分的論證,尤其缺少人文理念的參與;弄虛作假,騙取倫理審查;重結果、輕過程,實驗的完整性、可信度大打折扣;編造、篡改、隱瞞實驗數據;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中侵權、違規行為等。諸如此類種種的不道德行為不僅會損害科學事業、敗壞科學道德,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生態問題甚至人體受試者被傷害等問題。針對以上在科研過程中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應對:
第一,保持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科學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醫藥科研人員要揭示人體生命現象的本質,探尋增進人類健康、戰勝疾病的途徑和方法,就必須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事實的規律。因此,中醫藥科研人員應做到:研究以事實和科學理論為依據;實驗設計要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在實驗中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重復性;觀察實驗要認真,如實記錄實驗數據,客觀地記錄實驗反應,不得隱瞞編造實驗結果;科研工作總結、撰寫科研論文要尊重客觀事實,對于實驗中獲得的各種數據、原始材料,經過歸納、科學統計處理,通過科學思維進行抽象和概況,做出符合實際的總結和科學結論;報道科研成果要實事求是。
第二,時刻保持醫德敏感性。醫德是社會一般道德在醫學領域中的具體表達,是醫學工作者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調節醫學工作者與患者、他人、集體及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規范的總和。從本質上說,醫德是人們在醫療實踐活動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現象。其特殊徑表現在:實踐性、繼承性、時代性、全人類性、人道性。現代醫學科學認為,無論是基礎醫學研究,還是臨床醫學研究,最終都離不開人體實驗。藥物或新的診療技術,只有在一定范圍的人體實驗基礎上最終驗證其療效和毒副作用的強弱,才能確定是否推廣于臨床。因此,人體實驗已經成為醫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合乎規范的人體實驗,不僅是必然、必要的,而且也應該得到倫理的論證和支持。這就要求科研人員在進行人體實驗時,要時刻保持醫德敏感性,充分尊重和考慮受試者的權益。
第三,嚴格遵守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條例規定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人員應愛護實驗動物,不得戲弄、虐待或傷害實驗動物。在符合科學原則的前提下,鼓勵開展動物實驗替代方法的研究與應用。諸如在準備利用動物進行研究時,主要的研究員應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遵從“3R原則”(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減少,Refinement改進)。即利用不需要使用動物的研究方法來代替使用動物的研究方法——數學模型、計算機仿真、試管生物系統和盡可能地用感覺不敏銳的物種代替脊椎動物;發展可減少每次研究方案中使用動物數量的研究和統計模型;改進實驗技術以減低參與研究動物的疼痛、緊張、不適和苦楚,確保它們不會超過這些動物在日常生活中所受的程度。
第四,切實保障知情同意權。1946年問世的《紐倫堡法典》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重要原則,并為后代的《赫爾辛基宣言》等醫德文獻所堅持和完善,這就是知情同意原則。受試者知情同意權是指受試者對人體實驗研究的目的、方法、經費來源、任何可能的利益沖突、科研工作者與其他單位之間的從屬關系、課題設計的好處以及潛在的風險和可能造成的痛苦等信息,有充分知悉并在此基礎上自主、理性地表達同意或拒絕參加人體實驗的意愿的權利。保障知情同意的原則有利于保護受試者的權益,能減少或避免研究人員及單位與受試者之間的各種糾紛。
第五,成立科研倫理委員會。科研倫理委員會應當按照適當的法律和條例、專業行為和實踐的標準及當地社會的價值去決定研究計劃的可接受性。研究倫理委員會的組成具有廣泛性,因此需要見識廣博和熱心的衛生專家和非科學家,例如生命倫理學家、保健律師以及當社區的非專業人士參與。
第六,心懷古人的仁愛之心。仁愛是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仁愛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要求,是可以長期培養而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孟子提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之心”的“人性善”的觀點,強調關心、愛護人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君主也應當實行“仁政”,每個人都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這也為中醫藥工作者樹立良好的醫德提供了思想指導。特別是宋代的程顥對仁愛思想的理解更適用于科研倫理要求,他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4]宣稱一種以仁心與萬物同感疾痛的直接感通思想。中醫藥科研人員在做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前及過程中都應該有“仁心感通”思想。
三、結語
中醫藥科研倫理討論的意義在于:它使得人們對中醫藥科研過程所產生的各種倫理爭論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有了自己比較清晰的倫理判斷。再者,它也為中醫藥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倫理指導,即讓其充分認識到中醫藥科研活動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它是要求科研人員必須遵守行業中的倫理規范,諸如人體實驗中的知情同意權,實驗動物的3R原則,同時也不能用善的目的為自己惡的行為辯護。
參考文獻:
[1]方玉東,張莉莉,陳越.國外科研倫理管理理論與實踐綜述[J].文·史·哲,2011,(2).
[2]高桂云,郭琦.醫學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01.
一 科研設計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項研究總要包括受試對象,處理因素,觀察指標或效應指標三個基本要素。下面對受試對象,處理因素,效應指標的要領及要求作一簡要介紹。
1 受試對象
受試對象是指接受實驗的動物或人,亦稱實驗對象,研究對象或觀察對象。受試對象的選擇非常重要,它對實驗結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受試對象的選擇合適與否,對實驗成敗是很關鍵的。如果進行動物實驗,對實驗動物的基本要求是對擬施加的處理因素反應敏感,反應穩定,盡可能近似與人,并且經濟可行,容易獲得。特殊要求是健康合格,種屬一致,品系相同,年齡,窩別,體重差別不大,性別要求雌雄各半。
2 處理因素
就是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加給研究對象以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各種條件被稱為處理因素。在科學研究中,任何實驗效應都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我們要抓住主要的,帶有關鍵性的幾個因素。
3 實驗效應指標
處理因素作用于受試對象所顯示出的結果被稱為效應。為了具體的,準確的反映出實驗效應,就必然需要使用效應指標,指標不僅可以用來揭示實驗觀察對象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用來判斷某些特定現象或事實的依據與標準。在醫學研究中,不論那種類型的研究,要探索的因素必須通過具體的指標反映出來。
二 研究設計的基本原則
1 對照的原則
就是確定實驗中相互比較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各組給予不同的處理,然后觀察其效應。
對照的意義在于通過它消除和減少實驗誤差。在醫學研究中,除了正常解剖生理數據的調查以外,都要有對照。對照基本要求是除了實驗因素作有計劃的變化外,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其他條件應盡量保持一致。
2 重復的原則
重復是保證科研成果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重復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驗過程是多次重復進行的,要做到這一點與實驗的樣本大小有關,樣本大重復的機會多,樣本小重復的機會少。二是設計中提出的方法,別人也能重復進行。
3 隨機化的原則
就是被研究的對象樣本是從總體中任意抽取的,抽取時每個觀察單位都有相等機會被抽取。常用的隨機化法有抽簽法,抓鬮法,扔硬幣法,隨機數字表等。具體使用那種方法,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