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實證研究的具體方法

實證研究的具體方法

時間:2023-06-16 16:06: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實證研究的具體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方法是指導行動的基礎,在農村經濟的研究過程中,實證研究法成為了研究方法的主流,其貫穿于對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研究的整個過程中,從現狀分析,到特征的探討,到期績效的考核等等,都離不開實證研究法的指導。

1實證研究方法是我國農村經濟研究方法論的主要方法

首先,實證研究是我國農村經濟研究的主流方法。在以下方面的研究中,實證研究方法被大多數研究者有意或無意地使用著,成為他們研究的主要方法:①現狀分析。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研究中有相當部分是屬于這種“客觀事實是什么狀態”的研究,如農民收入現狀分析、農業經濟增長現狀分析等。這種研究本身就決定了其研究的實證性質,其所運用的具體方法如靜態研究方法、動態研究方法等也大都屬于實證研究方法的范疇;②特征分析。在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中,原有事物的變化,新事物的出現,都需要理論工作者對這些變化后的事物及其本質特征進行分析和歸納,以使我們對“客觀事物”的特有存在狀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而特征分析自然納入了理論工作者的研究視野,如對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的特征分析、農業產業化特征分析等。特征分析主要運用比較分析、歸納分析等實證方法探詢事物的特有存在狀態,這無疑屬于實證研究的范疇;③模式分析。由于我國地區差別較大,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許多地區在改革與發展中的許多做法,經過不斷完善,形成特有的發展模式。這些模式研究對于“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如對諸城模式、蘇南模式的研究等。這類研究主要運用歸納分析、比較分析等實證方法,側重于對模式的特點、構成要素、形成原因、適用條件等進行客觀分析,因而屬于實證研究的范疇;④關系或原因分析。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中的許多事物之間有著內在的因果關系,分析研究這種因果關系有利于尋求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這自然也成為農村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如對農業產業化與農民增收的關系分析、土地撂荒與土地制度的關系分析、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分析等。這類研究實際上屬于關系或原因“是什么”的實證研究范疇,其所運用的具體方法如因果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方法等也大都屬于實證研究方法的范疇;其次,農村經濟研究中的規范研究是牢牢建立在實證研究基礎之上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實證研究方法的特點。

我國農村經濟研究除了實證研究這一主流方法之外,也大量運用了規范研究方法。規范研究是探討經濟運行“應該是什么”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給出達到這種價值判斷的步驟。由于我國農村經濟正處在體制和結構轉軌階段,對今后的體制、制度及經濟運行與結構“應該是什么樣”的設計自然納入了理論工作者的研究范圍。但絕大多數規范研究是以實證研究為基礎,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實證研究的色彩。研究方法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出實證研究特點,主要取決于其理論假設與客觀現實的距離。

我國農村經濟主體尤其農民的有限理性、農村信息不充分、農村市場體制不健全等已是公認的不爭事實,并成為農村經濟研究的基本假設前提,這就使經濟學分析方法暗含的理論假設,即“經濟人”、“充分信息”、“市場完全競爭”等假設,在我國農村經濟研究的應用中被大大放寬。理論假設的“現實化”為規范研究的實證色彩埋下了“伏筆”。我國農村經濟研究中的規范研究很多,如對農村土地制度的研究、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等等,從總體上看,幾乎所有的規范研究都是對關于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趨勢實證研究成果的進一步理論提煉和相應政策建議,從而使規范研究本身帶有濃厚的實證研究方法論色彩。

2實證研究方法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研究主流方法的原因分析

2.1理論原因:西方經濟學實證研究方法傳統的復歸。以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為標志誕生的西方經濟學古典理論,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明顯的實證研究方法論傳統。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們,以現實世界中大量的經驗事實為根據,采用經驗描述的方法,探尋事實的本質及各種事實之間的聯系,并進而得出也同樣屬于經驗性的結論和規律。盡管古典經濟學家們在研究中也運用抽象演繹的研究方法,試圖探尋錯綜復雜的經濟世界各種事實與現象的具有抽象和一般意義的共性本質,但這種研究方法不僅不能增強經濟學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反而成了經濟學家們建立各自理論體系的根據,最終也未能取得主流地位。以馬歇爾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了舊古典經濟學實證研究的方法論傳統。然而,新古典經濟學之后并一度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新古典綜合理論,并沒有繼承古典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傳統,而是在研究中借用了大量的數學方法,使西方經濟學呈現出明顯的數量化特征,但同時也使經濟學與現實經濟世界相去甚遠。

2.2現實原因: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發展的艱巨性和復雜性。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仍很艱巨。②“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鼓勵并允許對多種改革方式和途徑進行探索,從而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③在改革發展的縱深推進階段,既要避免改革的負面影響,又要把改革化作發展動力,在改革中謀發展“,魚和熊掌兼得”,這本身就是極其艱巨的。④隨著改革發展向縱深推進,所浮現出來的諸如地區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不公平競爭等問題日益嚴重。這些問題的出現及其解決也增加了改革發展的艱巨性與復雜性。

第2篇

按照學界的一般理解,實證研究是指研究者親自觀察收集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說或檢驗理論假說而展開的研究,包括觀察法、談話法、測驗法、個案法等方法。從國外經驗看,民法學也可以采用這些方法開展實證研究。在各種實證方法中,我國民法學界應當重視計量方法的應用。除個案研究外,實證研究中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觀察、實驗和調查會產生大量數據,必須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探尋各個影響變量之間復雜的因果聯系。此即所謂的計量法學方法。

實際上,法律現象的量化和數學在法學領域的運用長期以來備受爭議,一些學者不惜以各種理由來捍衛法學的模糊性,甚至只要一提到“量化”、“科學性”,就認為已經犧牲了法的價值。究其原因,首先在于這些學者往往從法是價值、規范或者事實的某一個方面來認識法律現象,沒有從價值、規范和事實的統一體的角度去認識法,特別是將法僅僅視為主觀的價值或者人定的規范,必然得出不可量化的結論。其次是夸大了包括法律現象在內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區別,未能認識到它們的一致性。雖然包括法律現象在內的社會現象可重復性不強,因果關系過于復雜,但不能因此放棄對法律現象的量化研究。法律現象同時具有“質”和“量”的屬性。法律現象雖然主要以“質”的規定性呈現在人們面前,因而定性分析成為法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可是法律現象同樣具有“量”的規定性,并且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簽約率、股權交易量、交通事故發生率及其原因等。所以,法律現象的可度量性是不能否認的,法學不能放棄對法律現象中“量”的規律的探求而將此領域讓給其他學科。研究法律現象的“量”的規律必須使用定量方法。

民法研究中計量方法的運用大體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民事立法的科學性研究、民事法律實施效果評價、民事法律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研究、民法學的知識圖譜分析。

從法律的制定來看,科學制定法律規則不僅需要借鑒、比較他國的立法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扎根于實際國情。這里的國情既包括當前的生產力發展程度,也包括當前的意識形態,甚至還要預測下一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法規則的科學合理性和相對穩定性,而科學的預測需要引入計量方法才能實現。民事立法的科學性研究就是在民事立法階段對法學現象中各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整理分析,弄清影響民事法律變遷的各個因素,進而運用實證的研究方法對各個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尤其是民事法律中直接體現數量關系的法規則,需要用計量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包括法律規則制定的基礎、具體數量的確定等。又如,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如何權衡取舍,立法機關往往不能給出明確的說明。一個可能的路徑是選用公平和效率為變量,運用統計數據,建立計量模型,找出與變量相關的各個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選用合理的效用函數,進而極大化效用函數轉化為一般的數理問題。這樣才能使解決方案既在理論上科學合理又在實際中切實可行。

法律包括民事法律的效力包括形式效力與實質效力。形式效力固然可以采用傳統法學研究方法進行判斷,法律制度的實質效力則不然。法律制度的實質效力就是對實際運行中的法律的實際效果進行科學評價。法律承擔著特定的社會功能,因而需要研究法律的實際運行效果,評價法律制度的優劣,考察客觀效果與立法意圖之間的吻合程度,立法以及司法所產生的客觀效果是否符合“應然”狀態的價值要求以及民事法律的社會反響和民眾的認可接受程度如何等等。民事法律在影響社會的過程中充滿著雙向互動,有效的民事法律需要根據其運作的實際效果不斷調整自己。任何一部法律的出臺都可能會犧牲部分人的利益,必須放在轉型期的中國這個大環境下來加以考察,必須放在社會現實中來檢驗,只有這樣才能對法律效果有正確的評價。單純地依靠傳統的法學方法(包括規范分析、邏輯分析、價值分析等方法)只會導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只有應用計量方法,結合具體數據,給出科學的實證分析,得出相關結論才能令人信服。

民事法律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研究,是運用計量法學的研究方法,以民事法律為變量,定量分析民事法律對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的影響,揭示民事法律和經濟、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近年來法金融學的興起就是很好的例證。Djankov等人用司法質量和合同執行效率、市場進入管制等來研究法律規則對經濟、社會的影響;Micco和Pages等人發現法律對雇傭的保護降低了勞動力的流動性;特別是以LLSV組合為代表的法金融學者利用各個樣本國家的數據實證分析法律對投資者保護、所有權以及公司治理的影響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此外,民法學的知識圖譜分析亦非常必要。可以對民事法律的變遷進行計量史學分析,通過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對比研究,分析中國民事法學的發展歷程,分析中國法學研究的影響因素,甚至分析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遷。比如,分析中國婚姻法30年來的變遷路徑,分析影響婚姻法學者進行法學研究的主客觀因素,甚至從宏觀維度分析經濟、社會進步與現代婚姻立法的互動等等;或者通過詞頻定量分析中國法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甚至對中國民事法律進行知識圖譜分析。

目前計量方法在法學研究中的運用,大體分為假設檢驗、回歸分析和干預分析三大類,研究者常常根據其所掌握的數據情況結合運用這些具體方法,如R.Grosse、M.M.Frank和UNCTAD等同時使用假設檢驗和回歸分析,C.J.Hardlock等不僅利用假設檢驗和回歸分析,而且在回歸分析中還同時借助線性模型和非線性的Logit模型,J.W.Salacuse和N.P.Sullivan橫截面數據分析和綜列數據分析兩者并舉,P.S.McCarthy和S.Sridharan等人將ARIMA過程引入回歸模型之中,分別用移動平均(MA)過程和自回歸移動平均(ARMA)過程表示回歸殘差,S.Sridharan等人更是回歸分析、干預分析和結構時間序列分析三者兼用(參見張曉斌:《法律實施效果的定量評價方法》,《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運用計量方法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界已經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當前,囿于我國法學界知識結構的集體單一,法學學者缺乏嚴格的自然科學訓練,基本沒有掌握數學研究工具,導致深入的、專業性較強的法學實證研究無法展開,既有的實證研究成果深度不夠、觀察比較簡單,讓法學學者覺得不是法學研究,而經濟學學者和社會學學者覺得膚淺。但是,不能因為當前民法學的實證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不夠成熟就加以全盤否認,應該看到民法實證研究特別是計量研究對中國民法學研究的深遠意義。每一次方法上的轉變都會對社會科學的發展帶來深刻影響,計量方法也將給我國傳統民法學帶來新的沖擊。

第3篇

網: 何謂法律實證研究方法,我國學者觀點雖未見一致,但通常認為法律實證研究的具體方法包括:(1)觀察研究方法,即要求研究者參與甚至進入、融入到研究對象的具體環境中,通過訪問法、觀察法等收集相關資料,并據此進行歸納、分析。(2)調查研究方法,即以書面問詢或口頭問詢的方法來獲得關于調查對象行為和思想的資料。調查研究往往采取問卷調查(書面)或結構式訪談(口頭)或是測試的形式進行,實施步驟一般為:識別調查總體選取樣本設計研究工具(問卷調查表、訪談或者測試)研究實施分析資料。(3)實驗研究方法,指在現有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改良方案,或者從國外、域外移植一種新的法律制度,放在現實生活中加以觀察、比較,然后分析和總結其真實效果的過程,即通過建立控制情景、設置變量方式進行研究。在具體開展實驗時,核心在于對變量的觀察與設計,因此實驗組(按照預設方案來處理案件)和對比組(依原來方式處理案件)的設置是必不可少的。(4)文獻研究方法,包括針對現存的各種類型的文獻進行內容分析,針對他人收集的統計資料進行二次分析,對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歷史分析,其實質是將文獻、文本作為經驗研究的對象獲取信息,進而進行法社會學或法史學的研究。在民法研究中,將針對某一問題的案例進行統計、分析的“類案”研究即屬于此類。

可見,我國學者所說的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其一,都是強調對法律現象作經驗的研究,在方法上更多地借鑒使用了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上的個案觀察、實地與問卷調查、實驗等技術方法。正因為其對象和方法上的特性,其所作的研究往往針對個別現象或問題,而非針對整個法體系。其二,都強調此種研究方法與傳統法學研究方法不同,是改造法學傳統研究模式的一種方式;而作為被改造對象的傳統法學研究方法,除了法哲學、法理學等抽象思辨性方法外,主要是指“規范學”或“法律解釋學和規范法學”,也即通常所說之法教義學。于此,產生一意義重大之問題:上述實證研究方法與法教義學在民法研究中各自的定位與關系如何?

從研究對象上看,法教義學是一種針對現行法的理論。此處所謂現行法,就大陸法系國家而言,主要是制定法,但實際上也可能包括甚至更為側重法官法。

法教義學之任務主要在于揭示現行法規范整體之內容與關聯,包括:(1)闡釋對于現行法至關重要的基本價值、基本原理、基本規則與問題解決方案,既包括制定法所規定的、可以通過解釋而獲得的原則或規則等,也包括公認的、司法與法學必須為制定法規則所添補的原則或規則等。對此,法教義學主要是以個案檢驗的方式,依據不同的個案以及個案所提供的經驗來調整概念、建構規則。(2)由于法秩序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逐漸增長,逐漸復雜混亂、不無抵牾矛盾之處,因此必須以理性的說服力并訴諸于公認的基本價值(價值信念)來解釋、協調現行法,力圖使法秩序成為一個無矛盾的統一體。以此而言,法教義學是法秩序的內在體系在學術上的體現。法秩序之體系對于概念之解釋和具體規則之建構又具有指引性的意義。因此法教義學之核心任務,是由法學與司法對現行法作體系化的闡述、加工與續造,在具體的、現實存在的法規范之關聯中去發現其體系,以把握相應領域法律規則之整體,最終以此種方式洞察法秩序之結構,對法作“概念―體系”上的貫穿。因此,法教義學的思維方法被等同于體系方法,體系方法在法教義學中占有核心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成文法系精巧復雜的法典結構必然要求各法條、對各問題的解決方案之間不會發生邏輯和價值上的矛盾,否則會有法律適用上的混亂與困難。

就其與法解釋之關系而言,法教義學是法解釋的任務,也是法解釋的產物。就其與法政策之關系而言,法政策是一種需要通過國家制定、貫徹規范來實現的政治決斷,任何法律規范都屬于以規范形式固化下來的法政策。一方面,法教義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此種固化后的法政策,因此至少間接地構成了法政策的產物;另一方面,法教義學又必然受到法政策所包含的價值的影響,也要對法政策上目標的實現負責,因此構成了社會秩序與國家秩序的內在法律骨架,將此種秩序或法政策保存于其中。

此外,對于法律實務,教義學具有如下功能:(1)整理與體系化之功能。(2)穩定功能:一旦被認可為“有效”,則可保證就同樣案件作同樣之裁判。(3)減負功能:教義學提供公認的解決模式,若無教義學之存在,則每次都必須考慮一切可能的解決模式。(4)禁止否定功能:不能無理由地、未經理性論證地否定。若要在實務中作出不同于教義學之裁判,則必須給出“更優之論證”。(5)法律適用上之拘束與革新功能:一方面限制了法律家處理法律文本之自由,對于法律適用與法之續造具有拘束效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法解釋和續造使法秩序具有彈性。(6)批判與續造功能:重新檢驗舊的解決模式,提出新的方案。

正因為法教義學之體系性,使其具有體系限定性,即僅關注體系內部之論證、體系內部之自我批判,對體系外之因素或考量僅具有有限開放性。易言之,任何超出現行法規范本身的價值、倫理、效率、實施效果等考量,均為體系外之因素或考量,上述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即為其適例。而此種體系外考量只能通過兩種限定的渠道方能進入法體系:(1)通過影響法政策進而影響立法,但對此尤須注重體系之融合、協調。比如在借鑒外來的法律制度(如英美法上的“合同落空”制度等)時,不能徑直決定采用,而是只能以之為立法變動之誘因,只有在經檢驗確保其不會導致體系上之割裂或漏洞后,才能成為實證法所采納的制度。(2)以民法中的一般條款(比如誠實信用、公共秩序等)為媒介,轉化為體系內之考量,進而影響司法。

另一方面,上述法律實證研究方法作為體系外之考量,卻能在體系外檢驗體系之效果,起到發現問題、指出方向、明確價值的作用,從而能夠間接地影響法教義學及其所建構之法體系。此種作用在體系因成熟、固化而日益純粹技術化、僵化之國家或時代尤為重要,耶林、海克之利益法學即為其顯例。

但在體系不成熟、尚未趨于精致細密的法制落后國家,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卻因其針對個別問題的、點對點的零碎研究方式,無法擔負起法律體系建構與融合的任務,相反,其只能為法教義學提供體系建構、融合之素材,進而由法教義學來完成體系化之重任。在此階段,作為使民法學科學化、精密化、走向成熟的主要方法,法教義學往往受到特別之重視。

在我國現階段,雖然在立法布局的角度上宣布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就學術體系而言,我國的民法卻難謂成熟完善:(1)對一些重大問題尚有立法上的盲點(比如債法總論中的債務不履行問題、多數人之債問題,尚未有專門規定)。(2)各個法律之間、同一法律內部的各個條文之間,抵牾矛盾之處過多(比如合同法第51條與物權法第106條之間的沖突)。(3)對于教義學上一些細致、復雜的問題,還根本沒有看到或缺乏深入的研究(比如意思表示理論中的表示意識問題,情誼行為與無因管理的關系問題等)。或許正因如此,立法機關同時指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心是法律的修改完善,包括“在通盤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些法律進行整合”、“明確法律規定的具體含義”、通過立法解釋“賦予法律條文更加準確、更具針對性的內涵”。這實際上對民法教義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合乎我國民事立法與法學研究之現狀實情。因此,當前更應以民法教義學研究的進一步細致與深入為重心。

為此,對于民法教義學本身的研究方法和路徑也應作一定的總結與反思。首先,急需進一步深入推動比較法的研究。正如有學者所言,我國的比較法研究往往只停留在法典文本的比較上,對于其背后的立法理由、背景、司法實踐中的適用狀況等,卻不甚了了,對于文獻的掌握也不夠全面。對此,應有一批能對某國制度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以考證的方法就比較法上的知識求得可靠的結論,了解其立法理由、實踐中的評價(在歐洲私法統一化工作中,歐洲的學者采取設計案例及問卷由各國學者解答的方法進行比較研究,值得借鑒),進而結合我國社會經濟情況斟酌取舍。只有真正徹底的了解,才有平等對話和超越的可能,不求甚解或自以為了解而以國情或文化自尊為由拒絕借鑒,恐非自尊自強之道。其次,應大力推進民法制度史和學說史的深入研究,以對我國目前所使用的法律概念、基本制度有正本清源之梳理(比如我國合同法第133條與第145條、物權法第212條、擔保法第90條這四個條文中均使用“交付”一詞,但其構成要件卻各有不同),為進一步的體系建構打下堅實的基礎。再次,對于司法裁判的研究,除傳統的個案評析研究方法外,還應借鑒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對各方面的司法案例進行統計、匯總、歸類、比較、分析,以為教義學上的研究和體系建構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亦為一般條款經由類型化而具體化之重要方法)。但正如不能因解釋論的強調與深入而放棄對立法的批判和建議,對裁判的研究也應注意勿將實然當作應然,而應多作批判,如此方有利于教義學研究的深入和體系建構。最后,教義學的研究也應更加關注法律實證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及時參考、吸收其研究成果。雖然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在法教義學領域不能直接適用,但對于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及其結論卻必須保持開放性(比如在德國,法社會學所處理之論題往往在一段時間后也會出現在法教義學之中),如此才能保持民法教義學生生不息的強盛生命力。就此而言,亦可稱之為民法學傳統研究方法在某種程度上的“實證化”。

第4篇

【關鍵詞】 VaR; 金融風險; 風險管理

一、引言

金融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利率、匯率、股指、商品價格等市場價格因素的變化而導致金融資產收益的不確定性。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就是金融機構在準確識別、評估和測量市場風險的基礎上,根據其競爭優勢和風險偏好,利用各種技術工具對市場風險進行防范、規避、轉移的過程,風險的評估和計量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和核心。

傳統的風險管理方法通過方差、久期和?茁系數等的管理來對沖和衡量風險。比較而言,由于傳統技術局限于特定的范圍,對風險控制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難以綜合考慮金融市場中眾多的風險因子。因此,不管是投資者還是監管者,都需要一套切實有效的方法來管理金融市場中的風險,VaR的產生就是基于此背景。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證券市場已具備相當的規模。與國外較為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處于逐步走向成熟規范的階段,具有新興市場的共同特征――高投機性和高波動性。市場的劇烈波動和投機行為在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了高風險。隨著我國加入WTO,在金融市場一體化、自由化的驅動下,我國金融業必將和國際接軌,執行國際風險管理的標準。

二、國內研究階段劃分

隨著國際上對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視和國外學者在VaR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1997年以來,國內也開始了對VaR的研究。本文擬通過梳理近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此總結國內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并指出未來發展的趨勢,使基于VaR的金融風險管理研究更適用于轉軌時期中國的國情。當前國內學者研究的主力還是集中于介紹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對VaR在我國具體領域應用的研究逐年深入。總體來說,我國VaR發展過程以2000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

(一)理論引入和介紹階段

2000年以前,國內學者多集中于介紹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

對VaR的介紹性文獻開始于鄭文通(1997),他的《金融風險管理的VaR方法及其應用》一文全面介紹了VaR方法的產生背景、計算方法、VaR方法的用途及引入我國的必要性;姚剛(1998)簡單介紹了組合VaR值的計算方法,并初步探討了參數法處理線性與非線性資產定價模型的區別;黃海(1998)初步探討了VaR對我國投資銀行市場風險管理的借鑒意義,認為VaR在控制交易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劉宇飛(1999)在《VaR模型及其在金融監管中的應用》中,介紹了VaR模型的基本內容,著重論述了其在金融監管中的應用,還提出如何運用國際上通行的“事后檢驗”方法對VaR模型進行檢驗。

(二)實證研究和改進階段

2000年后,國內對VaR的研究有了實質性進展,許多學者將VaR運用于我國股票市場進行實證研究。

三、國內研究的主要文獻

(一)VaR方法在我國的適用性研究

2002年前,學者們主要探討VaR是否適用于我國證券市場。

杜海濤(2000)將VaR運用于我國證券市場,對風險計量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運用VaR計量我國證券市場風險的效果較好;范英(2000)將VaR運用于我國股市,對深證綜指風險計量作了實證研究,用簡單移動平均參數法計算了VaR值,認為VaR可以較好地計量我國股市風險;王美今和王華(2002)通過對滬市的實證分析得出:VaR可以用于我國股市的風險測量,收益率分布的正確假設是正確計算VaR值的前提,對于普遍存在著收益率分布非正態的狀況,一般的GARCH模型可能低估風險,必須選擇能準確描述收益率尾部分布的模型。

可見,研究普遍認為VaR是適用于我國證券市場的。

(二)VaR方法的改進性研究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對VaR方法進行改進性研究。

馬超群(2001)提出了一種計算VaR的新方法――完全參數法。其本質上是參數法和極值理論的結合運用;田時新、劉漢中、李耀(2003)對深滬兩市證券提出了一種基于廣義誤差分布(GED)的VaR算法;郭海燕、李綱(2004)將廣義雙曲線和正態逆高斯分布應用到VaR的分析方法中;邵欣煒(2004)敘述了在不同分布下VaR方法的計算和實證比較,他結合壓力測試法求出基于VaR的最優投資組合;劉曉星、劉慶富(2005)在動態條件下建立了基于VaR的商業銀行資本最優化的模型,他還探討了VaR和CaR(風險資本)間的聯系,并且提出了與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相適應的RAROC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框架和銀行風險資本的相關配置的思想;胡經生、王榮、丁成(2005)總結了國外較為先進的VaR拓展模型對證券組合在風險管理上的應用,并且針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對證券組合建立風險管理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同時文章給出了針對機構投資者的一些風險管理提議。

(三)VaR方法在我國具體領域應用的實證研究

2000年后,學者們一直探討VaR方法在我國可以適用的具體領域。

戴國強、徐龍炳、陸蓉(2000)討論了VaR在我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中可能的應用領域;陽(2001)在綜述VaR方法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它在我國的應用可能遭遇的困難,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武魏巍、韓學意、丁日佳(2006),曹軍(2006)分別對VaR在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中的應用提出建議;劉曉曙、鄭振龍(2007)、彭萬春(2007)對VaR方法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做了驗證。

(四)比較各種VaR方法檢驗效果的實證研究

2007年前后,學者們又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比較各種VaR方法的檢驗效果上。

彭壽康、顧麗亞(2007)用美元指數的市場風險為實證對象,在建立GARCH模型的基礎上對VaR各種模型的預測性進行比較,提高了VaR在銀行交易賬戶資產風險資本要求上的準確性;蘇濤(2007)用同時能夠反映偏度和峰度的SKST分布,通過實證分析得出SKST分布能夠更精確地估計出VaR值,他們還對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進行了馬爾科夫轉換,研究顯示在馬爾科夫轉換過程下的資產組合模型要明顯優于傳統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下度量的VaR;曹建美(2007)分別用GARCH和PARCH等模型,基于正態分布、t-分布和廣義誤差分布對我國證券市場進行實證研究和分析,他認為我國股票市場在基于t-分布下求出的VaR值大大高估了市場風險,而PARCH-GED模型能比較精確地度量出我國股票市場的風險;施照斌(2008)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得到我國有關基金、證券和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具體方法和措施。經過調查發現,我國金融機構用參數法和歷史模擬法來進行度量市場風險占絕大多數;其次是蒙特卡洛模擬法,有個別金融機構采用的是比較主觀的經驗法。

四、國內研究簡評

在我國學者的努力下,大家對VaR方法引入我國金融風險管理的必要性有了一致的認可,并且在風險管理中的運用都給予了肯定。學者們除了借鑒國外的研究方法外,還積極進行新的嘗試,對VaR進行了改良性研究。

但是,國內學者對于VaR的研究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內研究側重于介紹VaR的概念和方法以及在金融監管、投資銀行和證券市場中應用方面的理論研究,多是將國外的理論直接用于我國金融市場,改進VaR方法的研究并不多,在研究方法上創新較少。

第二,從風險的本質方面研究VaR方法的文獻不多,與傳統市場風險度量方法比較不多;另外,普遍缺乏對國外成熟市場和國內新興加轉軌市場的比較研究。目前,國內學者對VaR應用最廣的領域是銀行業,然而數據獲取有限,故研究多集中于股票市場,對我國證券市場現狀與適用性分析不多。

第三,VaR計算方法中,使用較多的是歷史模擬法和參數法,尤其是參數法,蒙特卡羅模擬方法運用不多。對于哪種VaR方法更適合我國金融市場現狀,國內部分學者進行了VaR多種方法對比的實證研究,但不同學者得出的最優VaR方法不盡相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對VaR方法的具體應用更為欠缺,從我國金融機構現行的金融風險管理技術上看,主要采用的是傳統的資產負債管理(ALM)和資產定價模型(CAPM)等,VaR方法的運用還處于探索和應用的初級階段,雖然有跡象表明有些金融機構和機構投資者已經開始運用風險價值VaR方法進行內部風險管理和控制,但還沒有一家對外公布其所持資產的VaR風險值。這說明VaR方法在我國的應用還不很普遍,與國際上金融風險管理技術的主流還存在較大差別。

VaR方法已成為國際衡量金融風險的主流方法。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要求,我國銀行業的《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中,也建議我國的銀行采用VaR方法度量金融風險。但是,我國金融市場同國外金融市場有很多不同,存在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遠不如國外、金融數據的不完全等很多現實問題,加上國內關于VaR的研究大都是國外文獻的綜述或模仿,或者僅對我國的金融數據套用VaR方法進行簡單的實證分析。因此,要使VaR方法在我國金融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仍需結合我國實際,創建出適合我國的風險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 鄭文通.金融風險管理的VaR方法及其應用[J].國際金融研究,1999(9):58-62.

[2] 姚剛.風險值測定法淺析[J].經濟科學,1998(l):55-60.

[3] 黃海,盧祖帝.VaR的主要計算方法述評[J].管理評論,2003(7):3l-36.

第5篇

【關鍵詞】會計學 方法論 哲學

會計學是促進當代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一門實用性學科,它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論則決定著會計學研究的發展方向。現代會計學中主要流派所形成的研究方法論在歷史上都各自有著其自身的作用和局限性。只有用客觀、發展的觀點對會計學研究方法的演化過程進行回顧、比較,才能夠改進目前在會計學的研究中應用的各種方法并且提高研究水平。

一、會計學中哲學問題綜述

任何學科理論的發展與創新都必須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會計學的發展同樣要依賴于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對會計學發展史的研究可以發現,會計學理論的創新與突破,都是源于正確的哲學理論的指導。若錯誤的理解世界觀和方法論,人們變會陷入迷茫,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甚至誤入歧途。會計的研究對象是企業日常經營業務中最根本的特性,最普遍、最基本的關系及規律。會計哲學將哲學的理論和方法融入會計學之中,是研究會計行為與活動本質和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對會計行為與活動本質和規律的最高抽象。

二、指導下的會計理論研究

首先,充分理解理論與認識論,并將其運用于會計理論研究。馬列主義理論與認識論,是反映動態的革命理論,實踐是其理論的基點和出發點。認識與實踐是無法分開的,實踐無法脫離認知而單獨存在,在實踐中認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在研究會計理論的進程中,要充分尊重客觀存在的事實,以事實為根據,按照會計研究對象的本來面貌加以探討,反對主管片面性和盲目性迎合相關利益集團的會計理論研究。會計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科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的變化,甚至還有假象摻雜在其中,但我們不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從這些表象中抽象出事物運行的本質。要將自己的認識從感想不斷過渡到理性,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經濟聯系抽出來,找出會計所遵循的一般規律。會計必須遵循客觀事實的特性令其有了一些自然科學的屬性,同樣也使其有了一定的科學技術性。在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在繁雜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認識會計,研究會計的社會屬性。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會計這門學科的認識,然后根據這種認識對會計進行研究,發展成為會計理論從而反過來指導會計實踐,形成一個循環。其次,加深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運用其加深對會計理論的研究。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是由人們有目的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會計作為一門經濟管理類的科學,要依據歷史經驗,遵循客觀規律才可以穩定的發展下去。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認識會計學,就是要探索會計的發生、發展和消亡過程的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這當中要對大量的歷史資料做出科學的評價與結論。在社會和生產力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生產的材料開始有了剩余,為了將其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會計科學應運而生。對大量的歷史文獻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財務管理這一社會活動產生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為了合理分配勞動時間,減少勞動消耗,生產更多的產品,以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可以這么說,會計這門科學的產生就是為了滿足對剩余產品計量的需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會計核算結果的判定,主要看它是否真實全面地反映了企業資產狀況、經營成果等,同時要看它是否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是否對提高社會經濟效益有利。會計理論的價值主線是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計量和反映,我國的會計研究是在對西方會計理論研究的繼承基礎上的發展,現行主要采用規范性研究以及實證研究,尤其在最近幾年實證研究風靡學術界,成為一大主流。當然,我們仍應當清晰地知曉,會計規范性研究是不可替代,它仍能并將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完美的研究方法應當是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的結合,二者相互補充,從而為我國會計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做出重大貢獻。當然,我國的一系列的會計工作都需要建立在上述四項基本假設之上,由于假設存在一些缺陷,而導致了會計研究方法存在一些瑕疵。

三、新的方法論在會計學研究發展過程中的構建

方法論不僅決定了我們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手段,而且還對會計學家的科學研究工作起著指導性的作用。會計學的研究方法論演化史就提示過我們:會計學的研究方法論在理論上應該是一個趨于完善的,至少分為以下三個部分的體系:會計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哲學方法論以及具體方法和技術。會計學研究不僅需要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一般科學方法論。在經歷了會計學研究的分析性研究之后,已經出現了向綜合研究的趨勢。會計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不僅受信息論影響、系統論影響、控制論影響,還受協同理論和突變理論的指導。雖然這些理論并不是出自會計學,但卻對會計學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當然,盡管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優點多多,但它也并不能夠代替一般方法論。會計學有著其自身的特性,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其特性構建出一套符合會計學自身特點的發展理論和方法論體系。在會計學研究中,應當堅持以問題為中心,力爭做到主觀方法與客觀方法的統一,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完美結合,把社會、自然兩種科學方法包容并蓄。接受一切可用的方法,不斷進行創新,絕不能照搬國外的研究方法,力爭進行多學科與跨學科的研究。

總之,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中國的會計理論研究應當具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在研究的過程中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不能單純延續西方的觀點去研究。當然,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目前正處與向IASB趨同的大潮中,但不能把趨同等同于相同,在這一進程中,應當結合中國國情堅持會計學的規范研究,同時要將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規范研究為實證研究指明方向,反過來利用實證研究方法驗證規范研究成果。總結并歸納在實踐中財務工作的成功經驗,不斷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財務學理論與方法體系。因此,本文認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對于彌補目前我國會計研究方法的缺陷將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以寬.會計哲學[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

第6篇

一、引言

對于金融風險審計研究,重點是進行整體性與個體性的金融風險審計研究,不僅確定行業發展存在的結構特征與風險水平,而且確定個體金融風險的趨勢性水平。此類問題在已有的金融風險審計研究中尚未體現。目前已有的金融風險研究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風險特征與實質研究,杜厚文等[1]在國內較早論證了金融風險的一般規律與特征、特性等。雖然僅具有宏觀意義,但是對于金融風險的深入研究具有指引性作用。二是金融風險規律研究,吳炳輝等[2]就我國利率市場化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從理論角度進行規律性結果分析,為我國抗擊金融風險提供了決策依據。三是金融風險的預警研究,沈悅等[3]不僅提出了一套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而且對該指標閥值設定給出了理論探究。由此從理論角度提出了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四是金融風險的傳播研究,鮑勤等[4]通過仿真分析,確定了金融風險的傳播規律與傳播機制,為我國銀行業系統風險監管提供了重要指導。五是金融風險的監管研究,徐立平[5]針對我國金融風險監管不完善的現狀,提出了從金融網絡進行風險監管的監管思路。通過上述研究,強化了金融風險研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而且對研究發現的問題――“在金融風險審計研究中,不僅確定行業發展存在的結構特征與風?U水平,而且確定個體金融風險的趨勢性水平”給予了再次明確,即尚未有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此次研究將就此問題給予解答。

二、金融風險審計理論分析研究

這里將通過理論分析首先明確金融風險特征,其次對行業整體風險與個體趨勢性風險給予確認。由此,從理論角度不僅提出對金融風險進行審計的具體方法,而且論證該方法的有效性與適用性。

(一)金融風險特征研究

在進行金融風險審計研究之前,首先對金融風險特征進行分析。之所以如此安排,是考慮到只有確定金融風險特征,才能基于其展現的特征進行審計研究,否則在進行審計時無從入手,審計結果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從被審計對象來看,企業內部相對社會而言具有顯著的封閉性。這種封閉性體現在企業內部管理與運轉等不被外界所知。但企業管理與運轉等關鍵信息,通過其與外界溝通的營業網點以及社會報道等被部分披露。基于此,對企業內部進行劃分。將參與社會信息披露(包括主動披露與被動披露,下同)的部門和單位劃分為內部區域,不參與社會信息披露的部門和單位劃分為核心區域。顯而易見,對單個企業而言產生了三個區域。從外至內依次為外部區域、內部區域、核心區域。具體見圖1。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外部區域和內部區域的交界即是企業與社會的邊界;內部區域和核心區域的交界即是企業信息披露的邊界。從圖1結果來看,這種結構為三層嵌套結構。基于此,可以確定企業金融風險具有如下特征。

特征一,金融風險是由內而外的傳導過程,即從核心區域向內部區域傳導,再由內部區域向外部區域傳導。一般而言,金融風險在企業內部核心層最先產生,并且在主動或者被動情形下逐級向外傳導。之所以提到主動與被動向外傳導,是因為企業存在重大事項向社會披露的責任,同時作為上市類公司存在財務報告定期(一般為季報)向社會主動披露的責任。因此,當風險已經發生或者風險正在發生的時候,風險都會同步或者滯后向外部傳導。

特征二,金融風險具有連續性變化特征。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連續變化特征是指具有左連續特征。之所以為左連續變化特征,是考慮到時間序列的連續性與不可逆性,因此右連續變化特征對于現實環境中不具備真實意義。其次需要說明的,連續變化特征無論是對于單個實體而言還是對整個行業而言,都是成立的。以單個企業為例,其在某一時點的金融風險水平是由其之前時間段內的風險水平所直接影響的,不受其后繼時間段內風險水平的任何影響。最后,這里所說的連續變化特征是內在風險水平的變化特征,并非測度風險水平的變化特征。之所以如此說明,具體解釋見特征三的論述過程。

特征三,金融風險測度的不連續性特征。此特征與特征二看似矛盾,實則并不沖突,原因有二。一是在特征二中已經提出了金融風險是由內向外的傳導,在這一傳導過程中受信息披露周期所限,所展示的數據并不具有連續性。因此,金融風險測度就無法實現連續性特征。二是在特征二中還提出了信息披露存在主動披露與被動披露兩種不同特性。因此,即便信息披露不存在時間滯后性,但是由于信息披露的主動選擇性特征,也確定了金融風險測度無法實現連續性測度。基于此,研究提出了金融風險測度的不連續特征。

特征四,不同行業的金融風險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這一點非常清晰,即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對不同行業的風險狀況進行測度。一般而言,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金融風險水平顯著低于非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金融風險水平。上市類企業的金融風險水平顯著低于非上市類企業的金融風險水平。因此,進行行業審計時,必須考慮到行業特征進行與之相對應的風險審計及風險防控處理。

特征五,個體金融風險應控制在行業平均金融風險水平內。如果單個企業的金融風險水平顯著高于其所在行業的平均風險水平,則認為該企業處于較高風險范圍內;反之,當單個企業的金融風險水平顯著低于其所在行業的平均風險水平,則認為該企業處于低風險范圍內。與此同時,當單個企業的金融風險水平與其所在行業的平均風險水平相當,則認為該企業處于風險適度范圍內。這樣,對風險水平劃分了三個層次,較低、適度、較高,并對如何劃分給予明確。

特征六,金融風險具有階段性單調變化特征。這一特征無論是對行業整體而言,還是對單個實體而言都是成立的。在不進行外界干預的前提下,金融風險具有全周期單調上升變化特征,即風險從小到大的變化特征,正是由于加入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等干預性工作,才導致風險變化不再單向變化,而是呈現出階段性從小到大的特征。一旦采取合理有效的風險處理措施,可控范圍內的風險就會逐步降低。因此,加入審計因素后,在審計及審計措施有效執行的這個階段,風險逐步降低;在未審計或者審計措施無效執行的這個階段,風險逐步上升。無論是二者中的哪一種,都是階段性單調變化特征。

特征七,金融風險具有趨勢性變化特征。這一特征無論是對行業整體而言,還是對單個實體而言都是成立的。因為通過行業特征分析與企業發展特征分析,無論是對于前者還是對于后者,其自身都存在一種規律性的特質。這種特質決定了企業發展也呈現出這種規律性。因此,從外部展現來看,與之對應的風險就會呈現出趨勢性的變化特征。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趨勢性特征是從時間趨于無窮或者較長時?g跨度后風險水平體現出的變化特征,并且這種特征是從時間趨于無窮或者較長時間跨度后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特征。

(二)整體金融風險審計研究

在如上分析過程中,已經明確了金融風險具有的幾大特征。接下來,研究將基于上述特征,從整體角度提出進行金融風險審計的框架與方法。

首先,從上述研究中已經明確了金融風險不僅是可測度的,而且其測度具有不連續性。這一點非常重要,以金融風險水平作為企業金融風險的測度依據。在某一個固定時點,每一個企業都對應著唯一的金融風險水平。但是受制于現實條件,金融風險水平只能為非連續性測度值。研究提出采用如下方法將金融風險水平從非連續性測度值轉化為接近連續性測度值(具體見式1),由此實現了金融風險水平的類實時測度。

通過式1的轉化,就將在單個時點測度的金融風險水平幾乎轉化為對應統計區間內的連續型金融風險水平測度值。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式1的轉化中,并不包含區間兩側時間點的金融風險水平測度值。這樣處理是為了體現通過上述變化不能將特征三中體現的非連續特征變為連續性特征。與此同時,在式1的轉化中,對起始時段[0,T1]采用在T1時段的測度值作為整個時間段測度值的替代。

在式2中給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金融風險整體測度水平。左側結果代表的是時間段[t0,tn]內的金融風險水平出現逐步提高的特征;右側結果代表的是時間段[t0,tn]內的金融風險水平出現逐步降低的特征。在前述研究中(主要是特征六的分析中)已經明確了階段性單調變化特征。對于式2中的不等式結果是基于泛函分析中的勒貝格測度以及數學分析中的積分原理等做出的最終結果,在此僅給出最終結果。

基于式2為代表的時間段內金融風險水平分析,可以得到整個調查周期內的企業總體金融風險水平結果。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結果為一個區間性結果,而不是一個固定單點數值結果。對于企業而言,其在整個調查周期內的總體金融風險水平取值只能在[0,T]之內。這是因為金融風險水平F(t)取值在0至1之間(包括0,也包括1)。當企業風險較低時,對應的總體金融風險水平會停留在[0,T]區間的左側;當企業風險適中時,對應的總體金融風險水平會停留在[0,T]區間的中間;當企業風險較高時,對應的總體金融風險水平會停留在[0,T]區間的右側。這也就對特征五中提出的三類金融風險水平(較低、適度、較高)對應數值區間首次給予了明確。這一結果是值得欣慰的,之前此類研究從未提出過這種測度方法并給出與之對應的測度分類結果。

(三)趨勢性金融風險審計研究

在如上分析過程中,已經明確了整體金融風險,并給出了如何測度分類的具體方法。在此,以單個企業為研究對象,就如何進行趨勢性金融風險審計給出解決方案。

通過上一環節的分析,已經將金融風險簡單分類。采用更加細化的方式,可以將金融風險分類更加精細,即從較低、適度、較高三種風險類型向更多風險類型擴展。具體拓展數量可以由研究者自行確定,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拓展中要保證劃分的不相容性與有限全覆蓋性。這里所說的不相容性是指每一個風險類型水平設定的風險區間與其他類型水平的風險區間均獨立存在,沒有交集。另外,提出的有限覆蓋性是指所有風險水平區間進行有限求和后,必須覆蓋整個風險水平,即覆蓋在[0,1]區間。利用這一結果,就可以測度出對象在處于某一風險水平時向其他風險水平轉化的概率。假定Zt代表狀態i事件,Zj代表狀態j事件,前述所說的轉化概率為P(ZjZi)。利用這類統計性分析結果,同時結合單點概率結果等信息,通過馬爾科夫模型(簡稱“MM”)(研究之所以提出這一分析思路,是源于對彭紅楓等[6]、賴岳等[7]、茹正亮等[8]研究成果的分析。彭紅楓等采用MM理論,對期貨套利展開分析,對期貨套利特征與趨勢性特質給予了明確。賴岳等對MM理論進行深入分析,明確了預測方法的適用性。茹正亮等采用MM理論,成功地對降水量進行了趨勢性規律分析。從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采用MM理論對趨勢性分析非常有效。因此,研究提出了采用MM理論進行分析的思路)可以得到最終極限態下的概率結果,即如公式3所展示的結果。

需要說明的是,式3給出的結果是時間趨于無窮時狀態j事件發生的概率,其取值為δj。

該概率依然要滿足全覆蓋的性質,即所有可能狀態的對應概率總和為1必須滿足。對于式3所展示結果論證,由于涉及過多的隨機過程原理,在此不再給出具體分析論證過程,只列出對應結果。需要特殊強調的是,本文多次出現的MM(包括題目中出現的MM)均是指此環節提出的馬爾科夫模型。文中如不特殊聲明,均采用這種簡稱。對于式3所展示的結果稱之為趨勢性金融風險,這種趨勢性正是由于其取值依賴于時間的極限變化所得。

通過上述分析,研究已經確定了整體金融風險水平與趨勢性金融風險水平。下面將利用上述理論分析結果,對我國軟件類企業實際金融風險進行測度分析并給出降低風險的具體對策。

三、金融風險審計實證分析研究

如何將理論分析提出的金融風險審計方法在實際應用中落地,研究在此通過一系列分析將最終實現這一目標。由此,不僅對理論分析中提出的金融風險審計方法的有效性和適用性給予再次確認,而且對現實情境中不同行業以及行業內部金融風險水平的整體性特征與趨勢性特征給予明確,為提高行業和企業抗擊金融風險水平與能力提供支撐。

(一)行業整體金融風險水平測度研究

在前述理論分析中不僅提出了金融風險水平及其變化率,而且給出了基于金融風險水平及變化率的整體金融風險水平與個體趨勢性金融風險水平的測度方法。這一方法對于金融風險水平直接顯示的對象可以成功使用,但是對于金融風險水平間接顯示的對象無法直接使用。這里所說的“金融風險水平間接顯示的對象”是指金融風險無法確定,但是可以通過其內部關鍵因素的變化來體現的對象。一般而言,金融風險水平作為外部展示結果,是受到內部因素作用而產生。對于同一行業的不同對象,金融風險水平的內部影響因素具有成分一致性與貢獻系數一致性的特征。基于?@一結果,在同一行業內采取回歸分析法,確定導致金融風險水平的內部因素及其作用系數。因此,研究提出了如下指標表(具體見表1)。

表1第一列(從左向右的第一列,下同)為結果指標,對應為金融風險水平。剩余列主要為影響金融風險水平的各種指標,具體分為四類指標,依次為“金融風險子指標”“管理風險子指標”“銷售風險子指標”“人工風險子指標”。分別從金融角度、管理角度、銷售角度、人工角度等方面對風險構成進行刻畫。表1右側最后一列為輔助指標,作用主要是對于不同對象進行歸一化處理。歸一化處理的思想是利用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無形資本中的一個或者多個去無量綱處理“金融風險子指標”“管理風險子指標”“銷售風險子指標”“人工風險子指標”中的具體指標。實現不同實體對象之間的數據具有可比性與可關聯性。基于這種思想,同一行業內不同對象之間同一年份數據之間就可以形成同批處理的時間序列數據。之所以進行如此處理,這是由于金融風險水平顯示對象的稀缺性所造就。對于明確金融風險水平的對象,在現實環境中非常稀少,所以研究只能通過有限對象向無限對象推廣。

以上市類企業為例,一般分為正常企業、ST企業、*ST企業等。對于正常企業是指非ST類企業和非*ST企業,其金融風險水平顯著低于ST類企業,因此可以將其金融風險水平設定為0.3。對于ST企業,按照我國上市企業分類管理規定,其金融風險水平較高,研究將其金融風險水平設定為0.6。同理,對于*ST企業,其金融風險水平高,研究將其金融風險水平設定為0.8。對于即將退市企業,其金融風險水平極高,研究將其金融風險水平設定為0.9。與此同時,對于正常企業,研究還做了細分,將具有大型銀行金牌授信企業設定為金融風險水平極低企業,其金融風險水平設定為0.1。基于這一分類,研究提出了四類金融風險水平劃分方法,對于不同對象,按照分類法即可完成金融風險水平的確定。在確定金融風險水平構成因素及其作用時,只選擇通過上述四類分解法能確定具體風險水平的對象。即只選擇金牌授信企業、正常企業代表、ST企業、*ST企業作為分析對象。通過對其分析確定風險構成因素及權重。完成此工作之后,對全行業上市對象采用上述分析結果進行風險水平確定。具體量化各自的風險水平,此工作可以完成。這是因為風險構成因素及其所發揮的作用都已經確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防止數據越界,對于后一分析,必須確定風險分析結果仍然控制在0與1之間,這也是可以辦到的。利用如上方法,最終即可確定整個行業內上市公司的金融風險水平及變化率。然后,利用理論分析中提到的分析方法進行金融風險水平實證測度,由此得到下述結果(具體見表2)。

表2中的數值代表對應行業對應風險水平下企業占比。從該表結果來看,之前四類行業的金融風險整體水平無法確定,但是通過此次實證分析后,得到了量化明確。從整體來看,金融業和保險業居于較高風險水平、高風險水平企業比例顯著高于其他行業。以金融業為例,其較高風險水平企業占比為41%,其高風險水平企業占比為23%。與此同時,從上述結果也能看到,軟件業(研究將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統稱為軟件業,下同不再贅述)、制造業的行業平穩性是較好的,這一點可以從行業風險水平結果中看到。高風險水平企業占比顯著低于其他行業,低風險水平企業占比顯著高于其他行業。通過這一分析結果,更進一步明確了前述理論分析中提出的不同行業金融風險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的論斷。下面,基于上述結果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主要是進行個體金融風險水平分析。

(二)行業內個體金融風險水平趨勢性測度研究

個體研究依然采用前述分析中確定的分析思路與分析框架。就軟件行業的金融風險趨勢性水平進行測度分析。通過論證分析,最終得到如下結果(具體見表3)。

表3中一共列出了七家企業分析結果,結果包括金融風險水平以及導致該金融風險水平的主要構成因素。這七家企業是從實證研究個體對象中抽選出來的,也就是說整個實證研究并不是僅對上述七家企業展開。需要強調的是表3中的結果是趨勢性結果,即企業從較長期和長期來看,如果不采取與現有管理方法不同的管控措施,企業風險水平所處的趨勢性狀態。

從表3展現的結果來看,居于高風險水平的企業只有一家,為*ST智慧,其他六家風險水平都在高風險水平以下。與此同時,從該表結果來看,只有科大訊飛一家位于低風險水平。綜合二者來看,七家實證對象中大部分企業的風險水平居于中間狀態。另外,從構成各自風險水平的主要因素來看,表現出規律性特征。從表3結果縱列來看,同一風險水平下,形成風險的主因對于不同企業具有一致性(遠光軟件與神州泰岳,以及東軟集團和博彥科技等)。這說明在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實證歸納演繹法在實證分析結果中得到了驗證,由此確定了實證分析中提出的分析方法具有正確性與可實用性。最后,就表3展現的結果對于個體而言,從審計的角度不僅確定了趨勢性風險水平,而且給出了導致對應風險水平的主要因素。由此為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增強企業健壯性給出了改進的落腳點與改善方向,實現了審計的目標與訴求。

(三)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不僅完成了理論分析,而且實現了實證分析。現在就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進行小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效用。

效用一,研究提出的金融風險審計方法可以實現局部分析向全局分析轉變的目標。

通過理論與實證研究,不僅給出了實施金融風險審計的具體方法,而且該方法具有從局部分析向全局分析轉變的優點。之所以強調這一優點在于傳統的審計方法對審計對象審計結果只有時點審計特性,不具有類連續的連續時間特性。即審計結果只能體現孤立時點的水平,不能體現連續性的變化特性。因此體現的是一種局部特性,而非全局特性。研究提出的金融風險審計方法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實現了全局審計的目標。

效用二,研究提出的金融風險審計方法不僅可以確定行業整體風險水平,而且可以確定行業內部個體風險趨勢性水平。

通過理論與實證研究,不僅給出了行業個體金融風險審計的具體方法,而且給出了行業整體金融風險審計的具體方法,即實現了對個體與全部的雙向審計功能。這一點對于進行不同行業的行業分析,以及行業內部的分析非常重要。只有二者完全實現量化分析,審計提出的管控風險措施才能保證具有行業針對性與個體針對性,防止出現處處適用,處處不適用的無效管控措施。

效用三,研究提出的金融風險審計方法不僅可以確定趨勢性風險水平,而且可以確定導致相應趨勢性風險水平的主因。

通過理論與實證研究,不僅給出了分析對象所處的趨勢性風險水平狀態,而且給出了導致該風險的主要原因。從醫學原理來講,要想徹底祛除病痛,必須找到產生病痛的真實原因。此次研究恰恰是實現了這一目標――不僅確定“疾病”,而且找到了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對于企業而言,具備金融風險與否乃至金融風險的高低水平狀態就是“疾病”與否的標志,二者就有等價性。通過趨勢性風險主因確定,采取與之對應的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勢必會改變企業通過自身無法實現的能力提升。這種能力提升包括企業的健壯性能力提升與企業抗擊風險能力提升。由此為行業的整體向好提供個體支持。

第7篇

關鍵詞:混合型開放式基金;四因素模型;投資績效

一、文獻綜述和問題的提出

自Treynor和Mazuy(1966)的開創性文獻(即T-M模型)以來,對基金時機選擇能力的研究日益成為了研究重點。Chang和Lewellen(1984)基于套利定價理論(APT)建立的二項式模型;Fama和French(1993)的三因素模型模(FF3模型)對有效市場的異常現象進行了解釋;在Fama and French (1993) 三因素模型的基礎之上,CARHART(1995)加入一年期收益動量異常因素(Jegadeesh and Titman(1993)),構造了四因素模型。Ibbotson和Kaplan (2000)進一步揭示了戰略性資產配置和戰術性資產配置對基金績效的不同影響。

隨著中國基金的發展及其在資本市場中的影響日益顯現,國內對基金投資績效的研究文獻開始涌現。吳世農,李培標(2002)利用T-M和H-M模型對10家封閉式基金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封閉式基金沒有顯著的選股能力,但具有一定的擇時能力;王守法(2005)從收益與風險、風險調整收益、基金經理的擇時擇股能力、基金績效持續性四個角度建立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了度量基金績效的綜合指數。

本文通過適當改進CARHART(1995)的四因素模型,對混合型開放式基金投資績效進行研究。

二、研究思路和模型設計

(一)CARHART四因素模型

在與投資基金有關的金融文獻中,有大量的文獻研究是以投資基金績效為研究主題的。CARHART(1995)在Fama and French (1993) 三因素模型的基礎之上,加入一年期收益動量異常因素(Jegadeesh and Titman(1993)),構造了四因素模型,該模型能夠較為準確的衡量基金收益的變動,其表達式如(1)式所示。

(1)

上式中αi,T為基金i收益率的截距項;ri,t為基金i在時期t的收益率,rf,t為時期t的無風險收益率;T為總研究期數;RMRFt為市場因素在時期t的風險溢價;SMBt 為規模因素在時期t的風險溢價;HMLt 為賬面市值比因素在時期t 的風險溢價;PR1YRt為一年期收益動量因素在時期t的風險溢價;ei,t為隨機誤差項,服從正態分布。四因素模型反應了市場在這四種風險因素作用下的一個均衡,當然,它也可以用來解釋基金收益的來源。

各個回歸系數的大小反應了四種基本的投資策略,即投資于高貝塔或低貝塔股票、投資于大盤股或中小盤股、投資于價值型股票還是高成長型公司股票、投資于動量收益股票還是反轉收益股票。

(二)四因素模型中各指標的計算

1.可直接獲取指標的計算

在四因素模型中,ri,t、rf,t、RMRFt均可直接計算。首先考慮到基金分紅、拆分因素,本文運用基金的復權凈值為研究對象,其計算公式如式(2)所示:

(2)

我們使用一年期活期存款月利率來近似替代無風險收益率rf,t。

由于我們所要研究的混合型開放式基金是同時投資上海與深圳兩個市場的,因此我們選擇可以綜合反映上海和深圳兩大股票市場走勢的“中信綜合指數”的漲跌幅Rm,t來反映股票市場的綜合表現,其計算公式如下:

Rm,t=(期末中信綜合指數-期初中信綜合指數)/期初中信綜合指數 (3)

因此我們得到市場因素收益的計算公式,如下:

(4)

2.通過模擬組合進行計算的指標

規模因素風險溢價SMBt,賬面市值比因素風險溢價HMLt,收益動量因素PR1YRt不能直接計算獲得,因此只能通過模擬組合收益來計算。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步,對樣本內的所有股票按其市值(ME)進行排序,對于企業規模ME,我們按照流通股市值計算,即年初流通股股數乘以當天股價;用ME的中位數把樣本內的股票分成兩組,即小的(S)與大的(B)兩組。同樣我們也按BE/ME的大小進行排序,按最小的30% (L)、中間的40% (M)、最大的30% (H)來取分界點, BE/ME按照每股凈資產/每股股價,這里每股凈資產取年初數。這樣我們通過上面的兩類方法可以構造出6個組合(S/L, S/M, S/H, B/L, B/M, B/H),組合收益率等于個股的日收益率按照流通股市值進行加權。

第二步,利用已經構造的6個組合來計算SMB與HML,計算方法如下:

我們使用以下方法計算時期t的動量因素風險溢價PR1YRt:

第一步:對樣本期內所有股票按其在時期t-3內的收益率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將收益率最高的30%股票和收益率最低的30%股票形成兩個組合HIGHRt-3,LOWRt-3,并使用等權平均的方法計算兩個組合的收益率組合HIGHRt-3,LOWRt-3。

第二步,利用構造的兩個組合來計算PR1YRt,計算方法如下:

(7)

(三)模型回歸及進一步分析

在以上研究設計的基礎上使用四種風險因素對混合型開放式基金收益率進行回歸,考察截距項αi,T的大小及其顯著性,并根據四因素回歸系數的大小將基金的投資策略進行分類,具體情況見表1。

并對基金投資策略進行分類統計,進一步分析基金不同投資策略的選擇對其績效的影響。

三、實證研究

根據上文的研究方法和模型設計,我們進入對混合型開放式基金投資績效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時期和研究樣本的選取

研究時期的選取。本文選取2005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作為總考察期,保證了能夠有足夠的數據來全面考察混合型開放式基金的投資績效。

研究樣本的選取遵循以下原則:被選取的混合型開放式基金成立于2004年第三季度前,以保證在進入本文考察期時,這些基金已完成建倉且投資過程連續;被選取的混合型開放式基金規模較大,以保證具有代表性。這樣,共挑選出混合型開放式基金21只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混合型開放式基金樣本概況見表2。

(二)實證檢驗

首先,根據公式(2)計算各期樣本基金的月收益率;根據公式(3)利用中信標普指數計算各期市場組合收益率,根據央行網站公布數據,計算各月無風險收益率并根據公式(4)計算市場風險因素溢價。

其次,根據所有股票的市值大小、賬面市值比大小、月收益率構造組合,并根據式(5)、(6)、(7)來計算規模因素,賬面市值比因素,收益動量因素等因素的風險溢價。

最后,根據公式(1),使用RMRFt、SMBt、HMLt、PR1YRt等變量對ri,t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表略。

此外,我們使用F統計量檢驗了四因素模型整體的顯著性,發現22樣本的回歸模型都能通過顯著性檢驗。

四、實證結果的進一步分析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得到了基于四因素模型,混合型開放式基金收益對市場風險、規模因、賬市比、收益動量等因素收益的回歸系數。我們發現修正后R2均大于0.70,大部分修正后的R2大于0.90,這說明基金收益的90%以上能由市場風險等四因素進行解釋,即四因素模型很好的揭示和分解了基金的收益。

從基金收益率的截距項αi,T看大部分基金的超額收益率的顯著性較低,22只基金中有銀河收益、長城久恒、廣發聚富等三只基金的超額收益率在1%的水平下顯著;華夏回報、嘉實增長等四只基金的超額收益率在5%的水平下顯著;國泰金龍行業精選、華寶興業寶康靈活兩只基金的超額收益率在10%的水平下顯著;其余的基金超額收益率不顯著。即樣本基金中有不到一半的基金顯著的獲得了超額收益率。從超額收益率α的數值大小上來看,大部分混合型開放式基金的超額收益率小于0.01,其中華夏回報的超額收益率最高為0.01125,寶盈鴻利收益的超額收益率最低為-0.0015。

市場因素收益的回歸系數bi,T,均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從bi,T的大小上來看,樣本內幾乎所有的基金的bi,T都大于1.0,即這些基金采取了高貝塔的策略。只有銀河收益一只基金采取了低貝塔策略。從市場風險因素上看這些混合型開放式基金大多承擔的風險要大于市場風險因素,這與我們設立混合型開放式基金,增加機構投資者多樣性的初衷相悖。

從規模因素收益的回歸系數si,T上來看,樣本內所有基金的si,T系數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說明規模因素收益對我國基金的收益有顯著的影響。si,T的回歸系數值大部分大于200,這說明這些混合型開放式基金在比較偏愛小規模的股票,即采取了低市值的策略。

賬面市值比因素收益的回歸系數hi,T顯著程度較低,但大部分hi,T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從hi,T的大小上來看,所有的hi,T為負值,且絕對值小于1,這說明我國的混合型開放式基金在價值型和成長型的選擇上,選擇了價值型策略,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基金承擔的風險,但同時也失去了公司高速成長過程中帶來的收益機會。

從收益動量因素回歸系數ρi,T上看,大部分混合型開放式基金在投資于動量收益股票還是反轉收益股票策略選擇上并不明顯。

五、結論及啟示

本文以我國證券市場上的混合型開放式基金為研究對象,通過四因素模型對樣本基金的收益進行了分解。

通過實證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結論。首先,這些混合型開放式基金并沒有獲得較大的(大于1%)顯著的超額收益率。其次,在這些基金幾乎一致的顯著了選擇了高貝塔、中小盤股、和價值型股票策略,而在投資于動量收益股票還是反轉收益股票策略選擇上不明顯。

本文的研究啟示我們:一,我國混合型開放式基金投資策略的趨同現象較為嚴重,有關的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應該鼓勵和促進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多樣化;二,我們發現收益動量因素對混合型開放式基金的收益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有必要對比CARHART 四因素模型與Fama and French三因素模型在我國市場上的適用性。最后,本文并沒有涉及到混合型開放式基金在不同的市場形態下的投資策略是否存在差別,動態的考察混合型開放式基金的投資策略成為了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Henriksson,R.D.and Merton,R.C.On Market Timing and Investment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Business,1981,(54),513-533.

[2]Chang ,E.C.and Lewellen,W.C.Market timing and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Business,1984,(57),57-72.

[3]MM Carhart .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57-82

[4]吳世農,李培標.中國投資基金證券選擇和時機選擇能力的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02,(4).

[5]肖奎喜,劉建和,楊義群.我國開放式基金投資績效的實證評價.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1).

[6]王守法.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績效的研究與評價.經濟研究,2005(3).

第8篇

一、作者簡況及本文獻的誕生背景

瓦茨是著名的會計學家、會計教育家,是羅切斯特大學威廉?E?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教授。1966年,瓦茨畢業于澳大利亞的紐卡斯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獲得學士學位,并分別于1968年1971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瓦茨曾在《會計評論》、《會計與經濟學雜志》、《亞太會計雜志》、《會計研究雜志》、《英國會計評論》和《金融經濟學》等許多著名雜志上撰寫及與人合著了多篇論文,其中最著名的是與齊默爾曼合著的《實證會計理論》一書。1978年與1979年的9月,瓦茨與齊默爾曼合著的文章連續兩次獲美國注冊會計師會計文獻杰出貢獻獎;1986年,他與齊默爾曼合著的《實證會計理論》一書獲會計領域杰出貢獻獎;1996年羅切斯特大學授予其研究生杰出教育獎。齊默爾曼是羅切斯特大學威廉?E?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教授,美國會計學會的重要成員,國際會計理論著名的會計學家,曾擔任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訪問學者。齊默爾曼的研究和教學領域主要集中于財務和管理會計等方面,因其獨到的見解與高質量的理論價值而多次獲獎。

20世紀60年代,受經濟學和理財學對有效市場假說(EMH)和資本資產計價模型(CAPM)進行大量經驗性檢驗的影響與啟發,美國一些年輕會計學者在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徑,開始嘗試實證會計理論的研究。早期從事實證會計研究的年輕學者,多數來自實證經濟學和財務學研究較強的芝加哥大學,包括鮑爾、簡森、瓦茨等人。自1968年以來,實證會計研究方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以瓦茨和齊默爾曼為代表所創立并逐漸形成的實證會計學派,更是為現代會計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70年代運用實證研究的會計文獻大量涌現,瓦茨和齊默爾曼合著的《關于決定會計準則的實證理論》和《解釋》是其中最具代表力的文獻。該文原載于1979年4月《會計評論》(AccountingReview)第54卷第2期。

二、《解釋》的基本結構

《解釋》_文共分五個部分論證和闡述了作者的學術觀點,其基本框架如圖1。

瓦茨和齊默爾曼在該文中首先提出了絕大多數會計理論都是規范性的原因和為什么沒有單一的可廣泛接受的會計理論。該文將會計理論視為一種特殊的經濟商品進行分析,認為會計理論的產生是為了適應需求。論文首先驗證了自由經濟條件下對會計理論需求的本質,接著驗證了管制經濟條件下對會計理論需求的本質。通過研究,作者指出政府管制刺激了個人對會計程序的院外游說活動,在院外游說活動中會計理論是一個有用的辯解手段。而且,政府的干涉產生了對會計理論多樣性的需求。因為每一個被會計程序變更影響的利益集團需要一個會計理論來支撐它的觀點。不同的觀點阻止了會計理論的一致性。會計理論之所以規范,是因為其被用來作為政治行的借口。

三、《解釋》的主要學術觀點

(一)會計理論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商品在引言段,作者依據以往的觀察提出問題:會計理論在決定會計實務方面起什么作用,同時說明研究的目標是構建一個決定會計理論的理論。該理論傾向于是一個實證理論,即一個理論能夠解釋決定現存的會計文獻因素,預測隨著因素的變化會計理論研究應如何變化,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中,解釋該理論的作用。作者的假設是會計準則的制定更多的是一個政治行為的結果而不是一個完美的邏輯或經驗的結論。其研究的初步結論與Zeff和Horngrett的觀察結論是一致的。他們預測會計理論將被用來支持事先形成的概念,并進而解釋其原因。作者進一步指出相對Zeff和Horngren的觀點,其貢獻在于給予更多的框架以致能對會計理論作進一步的預測。這個框架來源于經濟學,將會計理論作為一個經濟產品,并且驗證這種產品的需求與供給的本質。

(二)不同經濟條件下的會計理論的需求差別一方面是自由經濟條件下對會計理論的需求。在自由經濟條件下,政府僅有的作用是加強契約。在政府強制要求審計之前,公司財務報告已經開始自愿進行審計。瓦茨對關系的分析認為,在自由經濟條件下,被審計過的財務報表的功能是減少成本。該理論預測會計實務在不同的公司出現取決于成本的性質和數量。在所有其他要素中,成本是公司債券數額和經理持有權益相對份額的函數。這些數量影響了經理采取行動從而解除與股東和債權人利益沖突的積極性。成本隨著監督經理成本的變化而變化,同時,監督成本取決于公司的規模、股權的分散程度和復雜性。此外,規范財務會計報告的會計實務將在不同公司之間不斷變化,因為會計實務能最小化一個行業的成本,但并不一定也能最小化其他行業的成本。為了減少權益和債務的成本,幾項契約策略被用來減少經理和股東降低資本股票價值的可能性:(1)股利被限制在一個固定的利潤百分比,該條款被當作一項阻隔器;(2)如果要支付股利,必須保留固定金額的儲備金;(3)股利分配之前,固定資產被作為一個價值變化與利潤密切相關的存貨賬戶。自由經濟條件下會計理論的作用表現為:一是教學需要。會計程序的設置是為了降低契約成本。由于不同企業的契約成本各不相同,會計程序也將迥然不同。然而,會計程序的多樣化增加了會計實務教學的難度。如果缺乏實證會計理論,教師只能自己建立教學法(經驗法則)來分析實務中的差異。為了滿足這一教學需要,研究人員考察了現存的會計程序,并總結了不同程序之間的異同點。對會計實務的描述著重指出,具有某些特定屬性的企業傾向于遵循特定的會計程序。二是信息需要。經理、審計師、債權人和財務分析專家需要會計理論來了解和預測會計政策選擇對其財富的影響。同時審計師還需要了解管理當局所選擇的會計程序對契約成本的影響狀況。三是辯解需要。早期,經理曾就人們指責其改變折舊方法以增加“利潤”和其自身的報酬是以犧牲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為代價的觀點進行辯解。會計教科書和文章不僅為審計師反對經理的論點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經理進行辯護提供了理論依據。

另一方面是管制經濟條件下對會計理論的需求。由于財務會計報表在財富轉移過程中起一個主要的作用,因此,財務會計報表直接或間接受到政治過程的影響。Moonitz(1974a,1974b)和Homgren(1973,1977)的文獻也證明了被管制的公司將尋求或反

對那些通過直接或間接財富轉移影響公司價值的會計程序。政府對會計理論需求干涉的結果表現為:一是政府對企業管制而形成的各種規章制度增加了對會計理論的教學和信息需求,也增加了對會計理論的辯護需求;二是政治家和官僚不但需要實證研究來幫助其權衡各種決策,還需要向新聞界和選民表白他們的活動是合理的;三是政府管制增加了對以公共利益為理由的規范會計理論的需求,也就是說,之所以要采納那些會計程序是因為它們會優化投資者的決策。可見,理論可以成為政治活動的有效辯護這一命題與實證信息和結盟成本是相一致的。

(三)會計理論供給的本質 會計處理方法需求是多樣化,作者期望發現各種各樣的規范性理論。會計理論學家認為會計理論應當用于決定會計實務或標準,大部分會計理論學家認為,研究的目的和提供理論的原因在于最終促進會計實務的發展,而不是提供所謂的“解釋”。瓦茨和齊默爾曼則認為對于會計理論最顯著的需求(在管制經濟中會計的需求)是對理由――“解釋”的需求。那么,會計研究的供給是如何對所需求的經濟物品的性質和數量變化進行反應的,Stigler(1976)的觀察簡要的總結了只要存在大量的個人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提供理論,供給就能夠回應需求。 在政治過程和市場活動中都存在辯解需要,消費者(既得利益者)通過對會計規范的需求決定著會計理論的供給。一個會計研究者的聲望和表達力越強,實務工作者、管制者和其他學者就越有可能了解他的作品,就有更多的學生和資金流向其所在的大學。研究者受到的激勵是非物質的,其回報是較高的工資和大量的研究資金。如果會計研究者的成果與現時利益相關,那么實務工作者、管制者和教學者就越有可能知曉其研究成果。因此,受到物質和非物質利益驅動的研究者會傾向于關注會計中的現時問題。當既得利益者對會計標準有分歧時,會計爭論就產生了。

會計研究者經常將政策建議作為其研究項目的一部分。這些基于研究者的研究對象的建議不可能成為那些處于自身利益而傾向于推薦程序的公司經理、實務工作者或政治家們的“解釋”。不過,研究結論會被那些既得利益者所引用。研究越容易理解,被引用的越多,研究者的聲譽則越高。同樣,對備選會計實務的批評將被既得利益者引用,也將提高研究者的聲望。會計務所的合伙人、政府機構的官僚和公司經理會尋找有說服力的提倡某種符合這些實務工作者、官僚和經理自身利益的特別實務的研究者,并且委派其作為咨詢專家,或授權其從事有關會計問題的研究。研究工作的一致性使得授權一方可以更加準確的預測最終的研究結論。這樣,研究和顧問資金將會流向最具有說服力和一致性的會計實務方向,而這一方向的既得利益者將會從這些會計實務的采納或摒棄中獲益。

由于會計標準是政治行為的結果,各會計標準之間的理論基礎并不相同。結果取決于參與其中的各方的相對成本。這些成本隨著預期收益的不同而不同。某一標準的理論基礎是勝利方的理論基礎;如果是妥協的結果,如公司合并的APB16號,其理論基礎即是折中的產物。同一團體并不是每次都獲勝;有許多也并不是每一次都參與。而且,既得利益者在不同的問題上也較少給予相同的理論基礎。因此,可以看到在某一場合支持歷史成本的一方在另一個場合可能會支持市場價值。如果政治交易成本很高,那么就有對解釋的需求,因為其在政治領域是一個有力的武器。如果對會計理論的需求取決于對解釋的需求,且如果需求決定了生產,則會計理論將會由政治爭論所產生。可以觀察到會計理論的性質隨著政治問題的變動而變動。會計理論同步或滯后于政治問題。無法觀察到會計理論引導政治行為。

作者指出與其在備選會計理論下所期望的相反,唯一能夠部分明確的備選理論是在會計文獻中有助于“公眾利益觀”的理論。如果文獻中理論的出現引導或滯后于管制時,就可以辨別作者所提出的理論和備選的公眾利益理論之間的不同。如果是引導,公眾利益假設就得到了支持。如果是滯后,作者的理論就得到了支持。另一方面,如果文獻和管制是同步的,那么就無法辨別兩者之間的區別。事實上,“公眾利益觀”,推動了理論和管制的產生,但是理論的出版卻滯后于法律。在這種情況下,公眾利益觀和作者的理論都無法解釋。因此,也有人認為這樣會產生對會計文獻的另一個解釋或會計理論。

(四)政府對現存會計理論干涉的影響具體研究了會計實務和理論如何受到鐵路法、所得稅法和證券法三種主要法律的影響。

(1)鐵路立法對會計理論的影響。許多會計人員認為鐵路的發展在會計理論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亨得里克森將之作為1800年至1930年間影響會計理論發展的主要因素。利特爾頓也描述了折舊會計的發展和19世紀有關折舊文獻與鐵路發展之間的關聯。毫無疑問美國和英國的鐵路發展影響了關于折舊本質文獻的發展,包括將折舊作為費用處理的問題。20世紀之前,折舊一般并不作為一項費用,而是被視為利潤的分配。隨著政府對鐵路的收費標準進行廣泛管制,這些標準又與利潤聯系在一起。早期美國鐵路包含了鐵路部門有權根據利潤調整其收費標準的條款。英國國會早期有關鐵路問題的私法也明確限定了鐵路的最高收費標準,如果沒有管制,企業確定凈利潤時就不必每年系統計算折舊費用。由于管制是為了限制壟斷企業的經濟利潤或消除“破壞性”競爭,這也迫使企業解釋折舊為何當作利潤扣除的一項年度費用。

(2)所得稅法對會計理論的影響。直到19世紀80年代將折舊作為費用核算的做法仍只存在于鐵路會計文獻中。作者觀察到在一二十年間英國大量涌現出討論折舊問題的期刊論文和教材。但沒有觀察到同一時期的美國有同樣的現象。作者認為折舊問題在英國出現于19世紀80年代的原因在于1870年之前,英國的稅收法并沒有折舊免稅額。“1878年修改稅收法允許扣減合理數量的產生于損耗的機器設備價值的減少。法案中沒有提及折舊。”瓦茨和齊默爾曼認為他們找到了對年折舊概念爭論的另一個原因,即稅收。第一個有效的美國所得稅法是1909年的國產稅收法案。因而,1880年不存在驅動折舊爭論的聯邦法案。美國1880年討論的問題是如何核算“用于支付股利的利潤”。所得稅法不但影響折舊爭論的時間,而且還影響了各種折舊和會計盈利概念。在核算“來自利潤的股利”的過程中,折舊被視為估價程序。如果期間價值以歷史成本的固定比例取代的話,執行稅收法的成本較低。早期的文獻確認了這一成本節約,而這也很可能是美國和英國的折舊所得稅免稅額基于歷史成本的原因所在。尋找這一程序和其他應計制的理論基礎的需求最終導致了基于配比原則和實現原則的收入概念。

(3)證券法對會理論的影響。1933~1934年的美國證券法案對會計文獻至少有兩方面的影響:促使會計研究的目標轉向“信息觀”;推動了會計原則的研究。兩者均由于證券法案的頒布而開始。證券法案頒布之前,理論學家傾向于基于會計的多重目標進行描述和設定,并列示了多個使用者。人們通常強調管控

和經管責任。Daines將傳統和主要的會計目標描述為“反映合法的支付股利的利潤”。Sweeney認為“會計的根本目標應是試圖區分資本與收益的不同”。證券法案后,為有助于投資者和貸款者作出合理的投資決策而向其提供信息成為會計的主要目標。作者稱之為信息觀。最早解釋強調投資者決策的文件是AAA在1936年的“會計原則的暫行公告”。討論了許多“不令人滿意”的會計程序,包括資產的重估增值。作者認為信息觀的主導地位源于與證券法案相一致并支持之的公眾利益觀的提出。證券交易委員會是為了維持資本市場的有序發展。尤其是證券交易委員會為了保護公眾避免再次的股票市場崩潰。市場崩潰被認為部分是由于企業的不充分披露,盡管幾乎沒有證據證明這一觀點。

關于信息觀的盛行源于SEC的假設不僅從現代學者引用公眾利益觀作為伴隨信息觀的一個目標的趨勢中得到了支持,而且從認為滿足信息目標對于“公眾利益”是必要的這一趨勢中也得到了印證。后者的例證來自FASB:財務會計和報告是作出投資、借貸和相關決策所需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財務信息不僅在確保資本公平分配的個人決策中很重要,而且在確保對自由市場體制持續的公眾支持中很重要。近來在文獻中出現的關于會計報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公共物品和可能出現生產不足的觀點例證了信息觀與“公眾利益”之間的緊密聯系。如果出現市場失靈,“公眾利益”可能要求頒布披露法案以向投資者提供信息。

此部分的討論表明很多會計理論是追隨政府干預的。作者指出證據與他們的假設相符,即很多會計理論是政府干預的結果,且會計理論滿足了對解釋的需求。證據與他們所謂的“公眾利益”假設并不相符。毫無疑問應存在有另外的備選理論能夠解釋會計文獻出現時間的不同。對于那些支持備選理論的理論學家而言,其挑戰在于應明確這些理論,并顯示這些理論與作者所提出的相比與證據更加相符。

(五)研究結論作者認為,會計理論在決定財務報表內容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盡管這種作用可能沒有被理論學家所看到。會計理論不是為“恰當的”的財務報告實務提供“基本框架”,而是有助于“從方法上支撐一個人預先設想的觀點”。會計理論除了具有信息角色和教學角色以外,還一直扮演著辯護的角色,政府干預拓展了會計理論的這種辯護功能。會計理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滿足需求的解釋,這種需求由政治進程引起;結果會計理論不斷變得規范起來。論文指出作者討論的是在現有的經濟、政治組織,政治家、經理、投資者等開始參與會計標準制定過程的情況下,提供與觀察到的現象相符之規定的唯一的會計理論是基于自利思想的。現有會計文獻中不存在其他理論或規范理論能夠解釋或被用于解釋所有的會計標準,因為:一是運用受益于會計標準的既得利益者的理論證明會計標準是正當的;二是既得利益者運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不同的問題;三是不同的既得利益者在不同的問題上獲勝。即使自利理論能夠解釋會計標準,此理論也不會被用于證明會計標準的正當性,因為自利理論從政治的角度而言是不適宜的。因此,能夠證實會計標準的公認會計理論不存在。

四、《解釋》的學術貢獻及評價

《解釋》一文是運用實證研究的會計文獻的代表之一。瓦茨和齊默爾曼運用經濟學的市場供給理論,對會計理論的供給和需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最主要的是兩人通過對政府干預和會計理論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拓寬了會計理論的研究領域。一直以來,會計理論都以規范性研究為主,試圖從會計活動的規則來概括會計的理論概念,并試圖導致“良好的”會計實務,這種理論著重于說明會計“應當是什么”,而實證會計理論回答的則是“實際是什么”。該文即是一個典型的例證。瓦茨和齊默爾曼分別研究了英美兩國的鐵路立法、所得稅法和證券法對會計的影響,通過對兩國出現的不同的現象進行分析,來驗證其提出的假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實證研究方法在會計學科的運用和發展。

美國實證會計研究大體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此階段是EMH和CAPM為基礎研究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關系、調查會計數據與經濟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但未對會計實務做出解釋和預測。第二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是以經濟學中企業理論為基礎,試圖解釋企業為什么選擇某一會計政策而沒有選擇其他會計政策:試圖解釋由于成本效益原因而選擇某一會計處理,以減少成本。《解釋》一文正式發表于1979年,正是美國實證研究兩個階段的轉承之時。此文運用經濟學原理,對英美兩國會計問題(折舊)爭論出現時間的不同做出了解釋(雖然沒有對其他會計實務作出預測)。由此可見,該文標志著美國實證研究第二階段的出現,對其后會計學科的實證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重要的意義。

五、《解釋》對我國會計科學理論研究的啟示

會計科學理論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所謂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把握會計的途徑、手段、工具和方法的總稱,其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正確的認識會計”。方法是指導學習和研究的有效工具,只有掌握了進行理論研究的科學的方法,才能做好學術研究。在會計科學的發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會計科學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會計科學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在我國會計科學得到迅速發展的20世紀,在會計研究方法上重演繹、重抽象、重定性、重邏輯思維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由于會計理論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對滯后,因而會計理論工作者基本上是處于一種個體性勞動和個體操作的狀態;加上研究信息傳遞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與運用,由此而導致研究內容上重復性勞動也造成了一種研究資源上的不應有浪費,從而對會計科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21世紀我國會計科學發展的基本方式就是應當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認識規范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的利弊,處理好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9篇

【關鍵詞】 實證; 生均培養成本; 高校

實證研究法是認知客觀事物,為認知主體提供實在的、有用的、確定的、精確的知識的研究方法。由于高等學校收入、支出形式的多元化,以及收支情況一般不向社會公開,所以在國家不斷增加對教育投入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生均培養成本的問題引起了更多的關注。本文在對華北地區十所高校近三年來的支出情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高校生均培養成本的模型。

一、高等教育的支出情況實證

高等學校生均培養成本一般由以下公式計算得出:C=K0/M

其中C:生均培養成本,K:高校教育培養總成本,M:標準學生總人數(見表1、表2、表3)。

二、高等教育的培養費用測算模型的建立

根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05年的《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高校教育培養成本由人員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和固定資產折舊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一)人員支出(K)的具體測算方法

1.教職工總人數(M1)的計算

M1=M/α/λ,式中:α為生師比,λ為專任教師在教職工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一般為60%左右)。

2.工資性支出(K1)

K1=M1*S=M/α/λ*S,式中:S為工資標準。

3.社會保障支出(K2)

指高等學校為職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包括: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

K2=K1*R1+K1*R2+K1*R3+K1*R4=K1(R1+R2+R3+R4),式中:R1、R2、R3、R4為高等學校屬地上述四種社會保險費的費率。

4.人員支出(K)

K=K1+K2=M1*S+M1*S(R1+R2+R3+R4)=M/α/λ*S*

(1+R1+R2+R3+R4),其他符號與前面相同。

(二)對個人和家庭的補支出(A)的具體測算方法

高校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主要包括三部分:對離退休人員經費支出、撫恤和生活補助、醫療費、住房補貼(A1)(不包括住房公積金),可以參照人員支出中社會保障費項目的計算方法;住房公積金(A2),可以參照人員支出中的社會保障項目的計算方法;助學金(A3),按現行的高校助學金制度,高等學校必須按照總學費的一定比例成立助學基金。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A1的計算

在沒有實行社會統籌之前,為各高校的平均數O1;在實行社會統籌之后,A1=K1*R1,R1為高校所屬地區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

2.A2的計算

A2=K1*R5=M/α/λ*S*R5,R5為高校所屬地區的住房公積金費率,其他符號與前面相同。

3.A3的計算

A3=T*R6,T為學費,R6為助學金占總學費的比率(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的規定,標準比率為10%)。

4.對個人和家庭的補支出(A)

A=A1+A2+A3=K1*R1+M/α/λ*S*R5+T*R6

(三)固定資產折舊(G)的具體測算方法

高校對其所有的固定資產進行折舊,必須以統一的標準進行高校固定資產金額計算,才能較為準確的計算出生均培養成本,使各高校之間的生均培養成本具有可比性。《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合格標準》(教育部教發2004年2號文件)提供了固定資產金額的計算標準。如下(節錄):

固定資產折舊測算具體方法如下:

1.房屋建筑物折舊的測算

(1)計算房屋建筑金額(F)

F=S*O1*X+J*O2*X

式中:S:生均教學行政用房(單位:平方米/生)

O1:教學行政用房造價(單位:元/平方米)

J:生均宿舍面積(單位:平方米/生)

O2:宿舍造價(單位:元/平方米)

X:標準學生人數

(2)房屋建筑物的折舊(Gf)

Gf=F*Lf

式中:Lf代表房屋建筑物的折舊率,房屋建筑的折舊年限一般為50年,即Lf為2%。

2.土地折舊的測算

(1)土地的價值(T)

T=D*O3*X

式中:D:生均占地面積(單位:平方米/生)

O3:土地價格(單位:元/平方米)

(2)土地折舊(Gt)

Gt=T*Lt

式中:Lt代表土地的折舊率,土地的折舊年限和房屋的折舊年限相同為50年,即Lt為2%。

3.設備折舊的測算

(1)設備值(C)

C=O4*X

式中:O4:生均設備值(單位:元/生)

(2)設備折舊(Gc)

Gc=C*Lc

式中:Lc代表設備的折舊率,專用設備的折舊年限為8年,折舊率為12.5%;一般設備折舊年限為5年,折舊率為20%;其它設備的折舊年限為10年,折舊率為10%。

4.固定資產折舊的測算(G)

G=Gf+Gt+Gc=F*Lf+T*Lt+C*Lc=(S*O1*X+J*O2*X)

*Lf+(D*O3*X)*Lt+(O4*X)*Lc

(四)高校生均培養成本計算模型

通過以上測算,已構建了高等教育生均培養成本各影響因子的測算模型,因此高等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模型為:

生均培養成本C=(K+A+G)/M

=[M/α/λ*S*(1+R1+R2+R3+R4)+K1*R1+M/α/λ*S*R5

+T*R6+(S*O1*X+J*O2*X)*Lf+(D*O3*X)*Lt+(O4*X)*Lc]/M

三、結論

本文研究的高校生均培養成本是源于實證的計量方法,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雖然各高校生均培養成本的具體構成略有不同,但是從較長時間跨度的角度衡量,高校生均培養成本的構成中人員支出(K)和對個人和家庭的補支出(A)所占比重較大。因此各高校降低培養成本有以下兩個途徑:

一是對高校教職工實行聘用制,實現人員支出和補支出的社會統籌。

二是根據招生規模,合理的擴大高校固定資產支出。

【參考文獻】

[1] 林鋼,武雷.論高等教育成本的確認與計量[J].教育財會研究,2006(2).

[2] 李永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影響因素透視[J].教育財會研究,2006(2).

[3] 崔邦焱.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計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10篇

關鍵詞:管理會計體系;價值創造;內核;保護帶

一、引言

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大致是20世紀初的產物。早在20世紀早期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奧地利等國家,人們就開始對作為成本會計和經濟控制理論發展組成部分的管理會計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倫敦經濟學院的成本核算學派對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美國,管理會計學者以經濟學理論研究成本會計和控制制度的本質[1]。時至今日,管理會計正充分吸收其他社會科學的營養,開始進入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創造性研究階段。正因為管理會計本是一系列相互關聯不緊密的學科,并隨時間和空間因素不斷變化,所以對于管理會計學者來說,管理會計體系研究是一項挑戰性與趣味性并存的努力和探索。2014年,財政部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4〕27號),這是我國第一次正式提出全面推進中國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工作。該指導意見突出了:(1)以管理會計基本理論、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特色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建設;(2)以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為統領、應用指引為具體指導與案例示范為補充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2016年6月,財政部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對管理會計的目標、單位應用管理會計的內在要素進行了明確界定;同年10月,財政部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了“全面加強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指導、推動管理會計有效應用”,并將“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作為“十三五”期間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可以看到,近幾年中國政府已經開始關注并明確了構建符合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特征的管理會計體系的目標。與財務會計理論與應用體系的成熟性相比,管理會計體系的研究仍處于萌芽階段,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環境,無論是國有企業改革,還是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突破,都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合作,創造性地建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會計體系,有效應用于企業內部管理,這也是本文的出發點。本文其余部分主要包括:(1)中國管理會計研究進展述評;(2)基于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與指引體系建設的思考;(3)結論。

二、中國管理會計研究進展述評

近幾年,已經有數位會計學者對管理會計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梳理,其中杜榮瑞等[3]對1997—2005年間在中國18種主要學術期刊上發表的283篇管理會計研究方面的文章進行了述評,在該述評文獻中,作者將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分為1997—2001年和2002—2005年兩個階段進行分析。研究主題涉及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會計與管理、決策方法、管理會計的一般性問題、外部導向型管理會計、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其他有關研究。這一時間段的管理會計研究以規范分析/概念性研究為主體,致力于介紹和解釋管理會計新方法和系統,但相當一部分文章缺乏理論依據和經驗證明。此外,研究的理論基礎薄弱是中國管理會計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管理會計研究依賴于其他領域的理論,如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4-5],由此管理會計需要拓展自身的研究視野。在樣本的獲取方法上,管理會計的實證研究以案例研究和調查研究為主,需要在具有統計意義的大樣本上克服研究方法的不足。孟焰等[6]在杜榮瑞等學者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研究,并且在整個中國管理會計研究進展上保持了與之前研究者時間的接續,從一個較為完整的視角為管理會計研究展現了不斷演進的畫面。他們收集了2006—2013年間國內21種學術期刊共計327篇管理會計研究文獻,研究主題廣泛,涉及各類管理會計工具以及信息系統。研究發現管理會計控制系統、外部導向型管理會計的研究數量和比例較2006年之前有顯著上升,而成本管理和決策方法兩類研究主題顯著下降;業績導向薪酬體系和績效評價系統成為管理控制系統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主題。同時,管理控制系統本身也成為研究對象,但仍然缺乏理論的強有力解釋和支撐。成本粘性問題進入國內研究者視野,已有的實證研究開始關注我國資本市場的成本粘性問題[7]。外部導向型管理會計主要聚焦于價值鏈分析、戰略管理會計以及供應鏈管理等主題,研究邊界有了拓展。研究方法以數據庫為基礎的實證研究以及調查研究的比重顯著上升。2006—2013年間,管理會計研究采用了理論、權變理論、錦標賽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契約理論、前景理論、認知理論與社會比較理論等多元化的理論,其中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薪酬體系研究中。

值得關注的是實證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及中國未來的研究方向,潘飛、文東華[8]以Ittner和Larcker(2001)的分析框架為基礎,對實證管理會計研究現狀進行了精煉分析。他們基于價值管理的視角,對西方會計領域價值管理的經驗文獻進行了回顧和評論,指出組織目標的選擇、制定戰略和組織設計選擇、價值動因的確認、制定行動計劃、選擇計量指標和設定針對性目標以及業績評價和組織目標與計劃的重估是國外基于VBM框架的實證研究主題,這對于中國實證管理會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同時完整地分析了實證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以及對中國管理會計研究的啟示,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此外,潘飛等[9]對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的國內外應用方法進行了比較,并基于數據獲取途徑的比較、理論基礎的比較、經驗研究具體方法的比較、管理控制系統經驗研究的比較以及問卷調查方法的進一步分析五個方面給予了分析,對中國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提出了方法論上的建議。2013年以后,國內管理會計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從《會計研究》期刊2013—2014年發表的管理會計相關文章中可以發現一些突破點。管理會計具有與生俱來的天然屬性,它是一種權變性的組織管理現象,自從有了組織,尤其是現代企業組織,也就有了管理者責任及管理職能,從而也就有了內嵌于組織之中的管理會計。基于現代企業組織演進過程觀察,管理會計就是一種權變的組織管理活動。王斌等[10]基于上述關于管理會計的本質認識,從組織活動和管理目標、組織環境和變革兩個維度對管理會計邊界和會計信息特征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對中國管理會計體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基于中國文化制度特征研究中國管理會計問題是非常富有理論與實踐意義的。楊玉龍等[11]從教授的差序格局概念中獲得靈感,深入到組織內部的微觀人際交往,探討了中國企業的業績評價系統,為何中國企業在權力設置中普遍存在任人唯親的現象,負責人為何根據員工的親疏遠近而采取不同的績效考核標準,在中國企業的業績評價和薪酬制定中關系治理是否有效?他們以問題導向的方式,為中國管理會計尤其是認識中國特色的企業業績評價模式提供了先導性思考,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有趣的問題延伸。另外一個維度的研究來自管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會計信息具有兩大功能,即評價功能和契約監管功能,其中的信息決策有用性來自會計評價功能。毛洪濤等[12]通過實驗研究的方法討論了具有不同能力水平的決策者在使用不同呈報格式的管理會計報告時決策績效的差異,對不同能力水平的決策者而言,需要設計與之相適配的信息呈報格式,從而提高管理會計的信息價值是該文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該文實驗方法下的實證管理會計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方法啟示。鄧博夫等[13]同樣對管理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進行了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法,研究了在政府干預下的會計權力配置模式對國有企業管理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的影響,指出國有企業不同的會計權力配置會導致管理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上的差異。綜合上述文獻,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近二十年的發展,無論在研究主題還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未來如何更好地結合中國企業組織內外部環境,從多視角探索中國管理會計問題,并與財務會計領域相互支持,融合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構建中國管理會計體系是中國會計學領域的重要任務。

三、基于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與指引體系建設的思考

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包括基本原則、基本框架以及核心內容在內的富有邏輯一致的知識體系。因此,構建中國管理會計體系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堅持立足國情,借鑒國際。既系統總結自主創新和有益實踐,又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做法,形成中國特色管理會計體系。(2)堅持人才帶動,整體推進。(3)堅持創新機制,協調發展。(4)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考慮各單位不同性質、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等因素,從實際出發,推動管理會計工作。財政部將中國管理會計體系的核心內容概括為“4+1”,即力爭通過5—10年左右的努力,使得中國特色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基本形成,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基本建成,管理會計人才隊伍顯著加強,管理會計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管理會計咨詢服務市場顯著繁榮。構建中國管理會計體系最迫切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方面就是理論體系建設和指引體系建設。目前《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已,但真正進入實質性階段的應用指引構建是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課題組將進一步對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和指引體系的困惑和思考進行必要的闡述和分析,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思路。

(一)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管理會計在經濟與管理中的服務功能已經得到國內外理論與實務界的首肯,作為會計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管理會計絕不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現象,管理會計權威學者安東尼?霍普伍德認為會計是在特定環境變化之間持續地選擇與抉擇的結果[14]。會計模式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然的。在構建中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時,需要直面兩大理論性問題:第一,管理會計是否存在穩定的內在規律及其潛在的流動性框架。穩定的內在規律意味著在外在現象多變的背后存在客觀必然性。如果將管理會計內置于組織和社會中,就會發現管理會計不是單純地局限于財務資源管理,它已經與特定組織模式的形成[15]、組織的具體架構和管理結構設置[16],以及組織內部生成或強化某些權力及影響力的特定方式[17]構成了緊密的聯系。正如思拉恩?埃格特森[18]對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內核”與“保護帶”理論構建所表述的,需要尋找到管理會計的理論內核,并對其保護帶進行有效界定。內核即為管理會計的功能假設、理性選擇模型以及均衡分析方法,而保護帶就是需要考慮的第二個理論性問題。第二,管理會計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的特定現象背后是否存在特定的可持續性。管理會計內嵌于組織之中,組織面臨特定環境約束、組織擁有特定的關于環境的信息以及研究特定的相互作用方式正是管理會計所要面對的“保護帶”。由此課題組進一步要探究的是:社會實踐為什么需要管理會計(Why),管理會計在社會實踐中扮演什么角色(What),管理會計在社會實踐中是如何扮演自己角色的(How)?在相關的應用理論支撐上,新制度經濟學下的理論、交易成本理論是管理會計汲取的領域;在企業理論中,戰略管理理論對于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構建具有指導意義。這些基礎理論將為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構建提供基本面的支持:合約問題、信息不對稱問題、業績計量、企業的邊界設計(企業行為與市場的關系)以及企業戰略的設計與執行等。在構建中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中,課題組堅定認為中國制度環境特色與人際交往特色的新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是中國管理會計的最終落腳點。如果說之前的理論內容屬于一般意義下的構建,那么結合中國企業管理實踐,尤其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宗教、人情、面子等非正式制度以及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交互的視角,探討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環境對管理會計實務以及理論的影響將是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中的靈魂。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元素與現有的西方理論框架相結合,構建以管理會計制度化建設與管理會計知識體系內在聯系為主體框架的中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是中國管理會計研究的目標。

(二)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包括三個主要內容:(1)管理會計基本指引;(2)管理會計應用指引;(3)管理會計案例庫。目前,《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已經,這基本解決了用一個統一的口徑指導企業開展管理會計實踐的標準化問題。但在定位導向問題和可操作性上,不同的行業差異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典型案例的方法將是可取并適宜的;將理論、標準流程以及經典案例結合形成豐富的應用指引將是未來可行的方案。由此,學者們提供了管理會計應用指引體系不同的研究思路:一是按照傳統觀念,分模塊(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經營管理、績效管理、投融資管理)進行研究設計;二是按照管理會計工具方法進行設計。其中,兵裝集團已經提出了60多個管理會計工具,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在管理會計案例體系的研究方面,涉及案例格式的設計問題以及案例開發的運作方式。學者們認為案例的格式內容將涉及管理會計工具的理論依據以及現實意義、案例中相關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應用背景、案例分析的總體設計、總結相關管理會計工具應用的發現和結論,提出了進一步改進和發展的建議等系統的管理會計案例結構。案例的開發需要產、學、研三大群體合作。“產”是指各類組織中的各級管理人員。使用案例庫的目的在于學習案例公司中的管理經驗并加以借鑒,企業各層級的管理人員將從案例庫中汲取管理經驗并內化為自身的管理能力。“學”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MBA以及管理會計教授。使用案例庫的目的在于能夠為書本中的相關知識找到現實中的案例,提升教學或學習的效率。“研”是指對管理會計理論或實務進行研究的人員。使用本案例庫主要是為了找尋潛在研究問題,在理論的指引下進行深入挖掘,進而幫助推進管理會計實務的發展。

四、結論

在貫穿管理會計研究的探討中,近年來的研究逐步聚焦于中國本土管理會計問題。研究的主題仍然是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上實證管理會計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是目前的主要方法。管理會計借用其他社會學科的理論以充實自身學科的理論厚度是目前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缺乏的客觀現實,這也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構建中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和指引體系是未來中國管理會計體系的核心內容。其中的主要挑戰與迫切的研究任務在于:(1)充分吸收和研究國內外管理會計既有研究成果,總結近二十年中國管理會計理論研究與實務經驗,構建中國管理會計理論的“內核”與“保護帶”,形成管理會計理論的新工具和概念,創建中國管理會計理論分析框架。(2)研究設計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其中的應用指引和案例體系建設是極具實踐價值的挑戰和課題。

參考文獻:

[1]CHRISTOPHERS,CHAPMAN,ANTHONYG,etal.Handbook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Vol-ume1)[M].王立彥,呂長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潘飛,陳世敏,文東華,等.中國企業管理會計研究框架[J].會計研究,2010(10):47-54.

[3]杜榮瑞,肖澤忠,周齊武.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述評[J].會計研究,2009(9):72-80.

[4]SHELDSMD.Researchinmanagementaccountingbynorthamericaninthe1990s[J].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1997(9):3-62.

[5]HOPPERT,OTLEYD,SCAPENSB.British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whenceandwhither:opin-ionsandrecollections[J].BritishAccountingReview,2001,33(3):263-291.

[6]孟焰,孫健,盧闖,等.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述評與展望[J].會計研究,2014(9):3-12.

[7]陳磊,宋樂,施丹.企業的成本粘性被高估了嗎?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中國會計評論,2012(1):3-16.

[8]潘飛,文東華.實證管理會計研究現狀及中國未來的研究方向:基于價值管理視角[J].會計研究,2006(2):81-86.

[9]潘飛,王悅,沈紅波.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7,9(2):112-136.

[10]王斌,顧輝忠.內嵌于組織管理活動的管理會計邊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來[J].會計研究,2014(1):13-19.

[11]楊玉龍,潘飛,張川.差序格局視角下的中國企業業績評價[J].會計研究,2014(10):66-73.

[12]毛洪濤,何熙瓊,蘇朦.呈報格式、個人能力與管理會計信息決策價值:一項定價決策的實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4(7):67-74.

[13]鄧博夫,李子揚,毛洪濤.政府干預下的會計權力配置與管理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J].會計研究,2016(5):63-70.

[14]湯谷良,岡野浩,李蘋莉.置于社會與組織環境中的會計研究:安東尼?霍普伍德論文精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5]BECKERSW,NEUHEUSERD.Theefficientorga-nization(North-Holland)[M].1975.

[16]CHANDLERA,DAEMSH.Administrativeco-ordina-tion,allocationandmonitoring: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emergenceofaccountingandorganizationintheUSAandEurop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1979,4(1):3-20.

[17]BARIFFML,GALBRAITHJ.Intraorganizationalpowerconsiderationsfordesigninginformationsystem[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1978,3(1):15-27.

第11篇

關鍵詞:成本法 公共支出 支出歸宿 收入分配

當前,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公共支出規模都在持續增長,由此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公共支出利益。那么,這些公共支出利益被哪些人獲取,將事關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和公共政策目標的實現。為此,在公共經濟學領域展開了公共支出歸宿研究,旨在通過分析公共支出在人際問的利益分配狀況,探究公共支出對人際間收入分配的影響,進而評價公共支出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公共支出歸宿的具體方法有多種,如效用評價法、支付意愿估計法等。其中,以Gillespie(1965)和Bishop(1966)首先用于公共支出歸宿分析的成本法歷史最為悠久、運用最為廣泛,至今仍有很強的生命力。本文擬在簡要敘述成本法及其研究進展的基礎上,評述我國學者運用成本法進行公共支出歸宿研究的現狀,并展望成本法在我的運用用前景。 一、成本法分析框架及研究進展 (一)成本法及其特點 公支出歸宿研究需要解決三個主要問題:一是確定公共支出利益的受益人;二是測算受益人獲得多少公共支出利益,或者說如何在人際問進行公共支出利益的分配;三是評價利益歸宿結果。成本法圍繞上述三個問題進行公共支出歸宿情況分析:

首先,成本法將受益者確定為公共支出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直接接受者。比如從政府轉移支付中獲得食品補貼的個體、享受免費公共教育的孩子及家庭等。這種界定從公共支出利益直接享用者角度出發,簡單明了,符合人們的直觀感受。這完全不同于一種基于一般均衡觀點的考慮,即公共支出會對相關要素和產品價格產生影響,除直接接受者之外的其他人群也會受益。這種考慮雖然有一定道理,卻給分析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其次,成本法將受益者獲得的利益直接以公共支出的成本來衡量,即將支出成本直接視為接受者獲得的私人收入。這也正是成本法名稱的由來。由于公共支出所形成的大部分產品和服務缺乏市場定價,無法準確衡量這些產品和服務利益的真正價值,用什么指標來測算受益人獲得多少公共支出利益一直是公共支出歸宿研究中的關鍵問題,也是最具爭議性的難點問題。有通過“效用”轉化為等價收入的方法(Aaron and McGuire,1970),有通過消費者剩余轉化為收入的做法(De Wulf,1981),而成本法直接將支出成本轉化為受益者的收入。在具體進行歸宿分析時,因不同支出類型形成的公共支出利益表現形式不同,成本分配(測定)方法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將公共支出分為轉移性支出和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形成的利益多為貨幣或其等價形式,購買性支出則形成各類具體的產品和服務利益。在購買性支出中又區分為特定利益支出和一般利益支出。前者為特定目標服務,具有準公共品或私人品的性質,如教育、醫療等。后者向公眾普遍提供,具有純公共品的性質,如國防、外交和行政管理等。在成本法的分析中,轉移性支出和特定利益支出的利益歸宿分配相對容易確定,前者為接受者實際接受的貨幣等值成本,后者一般根據產品或服務單位成本分配,而一般利益支出的利益分配卻存在頗具爭議的多種處理方式,可以按個體收入(受益前)比例分配,也可以按個體平均分配,甚或上述兩種方法的結合,但以在受益者中平均分配較為多見。

最后,運用一系列指標進行結果評價。公共支出利益按照成本分配之后,對人際問的受益情況結合諸如基尼系數、收益率等一些指標進行評價,以獲得公共支出對人際間收入分配狀況的影響。

結合上述分析思路,成本法的具體分析框架可用下圖表示:

成本法的主要優點是操作簡便、結果直觀明了,容易為公眾及決策者接受。雖然有人質疑成本法對支出成本等于接受者獲益數量的假設,提出需要考慮受益者主觀評價(Aaron and McGuire,1970)。 但在缺乏真實的偏好表露機制下,要估測受益者對公共品的主觀評價十分困難。目前,不管是對公共品的個人效用函數還是需求函數的估計都無法避免研究者的主觀武斷性。這使得考慮主觀評價的方法至今仍限于學術圈的探討,而成本法卻已被廣泛運用于實證研究,其中包括被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官方機構所采用(Chamberlain and Prante,2007)。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來估量公共支出的價值之前,由于能被普遍認可,通過客觀途徑獲取,并且能用貨幣數量較為精確表示的,唯有公共服務的成本數據。所以,盡管存在爭議,但成本法仍不失為當前估測誰從公共支出中獲益多少的良好工具。

(二)成本法的新進展

近些年來,在世界銀行的相關學者如Castro-Leal el al.(1999)、Deva rajan and Hossain(1998)、LanjOUW el al.(2001)等推動下,成本法在公共支出受益歸宿分析(稱為Benefits Incidence Analysis)中得以廣泛運用。這些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特點是并不關注廣義的稅收負擔分配和公共支出利益分配,而是集中于評價一些重大減貧項目的收入分配影響,尤其關注發展中國家諸如教育、醫療保健和轉移支付等項目的公共支出。如Gafar(2006)運用成本法對加勒比海地區各國的教育、保健、基礎設施等公共支出歸宿進行分析,結論是初等教育和食品計劃支出具有針對性和累進性,而高等教育卻具有累退結果,貧困人口在獲取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方面明顯不利,基礎設施在改善貧困階層的利益分配方面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同時,成本法也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力求改進,以更切合分析的現實情況。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一般支出的歸宿方面,通過對一般利益支出進行最大可能的分解,使得受益人的界定更具體和分配程序更適合實際情況。比如對轉移支付項目的管理成本可以分配給接受這些項目的家庭而不是分配給所有的人群,立法和行政成本比較適合按個體平均分配,而對人身和財產權的保護成本則更適合以保險原則為基礎的收入概念進行分配(沙,2009)。二是在公共項目的邊際支出歸宿研究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如Younger(2003)分析了三種用于公共政策變化的邊際受益分析方法;LaniOUW and Ravallion(1999)使用1993-1994年印度農村的調查數據來估計就學和反貧困項目參與率的邊際差異,結論是非貧困人口先獲得這些項目的大部分利益,但隨著他們在邊際獲益上的基本飽和,窮人將獲得項目擴張所帶來的邊際利益的較大份額,傳統的歸宿分析方法低估了貧困人口從更多的公共支出中獲得的利益,同樣低估了削減支出時他們的利益損失,提出為了使富人愿意納稅支持這些項目,讓非貧困人口“先得”是政治可行的選擇;而Aiwad and Wodon(2007)指出當公共服務擴張時,邊際利益歸宿配置是與地方政府最大化平均使用率的目標相一致的,并利用玻利維亞的數據驗證了該假設。 二、國內的研究現狀 (一)主要成果

1.對國外研究的引介成果較為豐富

這些成果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對國外文獻的直接譯介,如世界銀行專家桑賈伊·普拉丹(2000)所著的《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安瓦·沙(2009)主編的《公共支出分析》一書,其中都涉及相關公共支出歸宿及成本法分析的內容;二是對國外研究成果的整理歸納,如郭慶旺等(1999)較為詳細地歸納了公共支出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多種分析理論和方法,劉宇飛(2003)總結了四種支出歸宿分析方法,郭振友等(2006)介紹了在衛生領域實施受益歸宿分析的原理、步驟、評價方法和指標以及受益分析研究的進展,王志濤(2007)對國外公共支出歸宿研究方法方面的新進展進行了介紹。

2.實證研究剛剛起步且集中于公共教育支出歸宿

據文獻資料看,國內在公共支出歸宿問題上的實證研究開始于本世紀初,其中又以運用成本法對公共教育支出進行受益歸宿分析的成果中占多數。國內學者數量不多的初步研究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對于推動我國的公共支出與收入分配關系的研究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成果主要包括:

趙海利、趙海龍(2007)采用成本法,按2002年各省人均GDP大小將全國地區劃分為五等份,采用補貼額作為受益指標,對初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利益歸宿進行分析,結論是我國初等教育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為高收入地區,而中低收入地區都是利益受損者,其中次低和中間收入地區是主要受損者,最低收入地區受損較小。

李祥云(2008)也按人均GDP指標將全國30個省級單位進行五等份排列,引入“EPI”指數和“ESI”指數,運用成本法對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前后(1999年與2005年)義務教育公共支出的地區、城鄉和地域分布變化進行分析,結論是,改革前后,義務教育公共支出的最大受益者均是人均GDP最高的1/5地區,其余地區仍是受損者,只是在各等份地區內部的分布上呈現一些積極變化,改革后公平性稍有提高;在城鄉間分布上,盡管農村仍是受損者,但改革后農村的受益程度有明顯提高,城鄉差距縮小也較為明顯;在地域分布上,東部仍是受益者,中西部仍是受損者,但小學階段的公共支出利益歸宿在分布上更趨合理,而初中的地域差距卻有擴大傾向。

曲創、許真臻(2009)在分析中選取學校數量、在校學生數量、專職教師數量三個指標來反映公共教育支出受益歸宿,并設置一個稱為“受益比”的指標來衡量地區受益公平情況,分析的結論是我國公共教育支出的地區歸宿因教育階段的不同而不同,中、西部地區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受益較多,東部地區在高等教育階段受益相對較多。該研究雖然沒有采用嚴格意義上的成本法,但分析采用的學校數量、在校學生數量和專職教師數量等指標間接反映了公共支出的成本投入。

蔣洪等(2002)的研究不同于上述研究,進行了不同收入階層家庭問的公共教育支出受益情況分析,這種真正的人際間或者說不同收入層次的家庭之間的教育支出歸宿研究在我國相當少見。該研究通過對2001年10,000余名大學在校生的家庭情況調查,分別從大學生的家庭收入分布、城鄉分布和地區分布三個角度對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利益歸宿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享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來自高收入階層的比例遠大于低收入階層的學生比例;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仍主要是收入水平較高的非農村家庭;東部地區學生占總人口30%左右卻享受了40%~60%左右的高等教育機會,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中部地區,而不是西部地區,占總人口的53%左右只享受了30%~40%左右的高等教育機會,享受公共高等教育機會的程度最低。

在其他實證研究方面,郭振友等(2008)利用浙江省2003年家庭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運用受益歸宿分析方法評價了浙江省政府醫療機構補助分布的公平性和目標效率;劉窮志(2007,2008)運用模型對我國的公共支出對于貧富人口的歸宿進行分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研究成果偏少,重視程度不夠

由以上成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學界在公共支出歸宿及運用成本法研究方面,對國外研究成果的譯介已形成一定的積累,但實證研究成果的數量目前仍未突破個位數。偏少的實證研究成果難以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這說明運用成本法進行支出歸宿研究可能仍屬于研究的新興領域,還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關注。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政府尚未在政策層面考慮如何去評估相關支出項目對人際間收入分配狀況的改變。因為一旦政府有實踐的需求,將極大推動學界開展相關的研究。

2.家計調查數據的缺乏導致研究主題有所偏離

我國的研究成果反映在研究主題上已有所偏離。在實證成果介紹中我們發現,現有教育公共支出歸宿研究大都集中在對我國地區間的歸宿差異展開分析,僅有蔣洪等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收入人群間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歸宿。誠然,地區間的教育投入差異在我國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但研究人際間的公共支出獲益情況并分析公共支出對不同收入人群的收入分配影響是公共支出利益歸宿研究的主要內容,其中應該特別注重評價公共支出項目對改善低收入階層福利狀況的效果。我們認為,從這些研究文獻的數據來源分析看,無法進行人際間公共支出受益歸宿分析的主要原因極有可能在于大規模的家庭調查數據的缺失,從而難以進行規范的成本法分析。因為,國外學者進行的成本法支出歸宿研究絕大部分是在建立在官方大規模的家庭調查數據的基礎上。而在我國,全國范圍或較大規模的相關家庭收入和獲得公共支出項目情況的調查數據基本缺失。雖然公開出版的《統計年鑒》中有“按收入等級分城鎮居民家庭基本情況”及“農村居民按純收入分組的戶數占調查戶比重”兩組數據,遺憾的是這些數據無法與公共支出項目相對應,也就無法運用于成本法的歸宿分析。而一般研究者或研究機構在人力和財力上都很難承擔起大規模的家計調查。這嚴重制約著我國公共支出歸宿研究的深入和研究結論準確程度的提升。 三、我國的應用前景 雖然運用成本法對公共支出利益進行歸宿分析在我國還剛剛起步,但隨著我國公共支出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支出政策目標新取向的確立,可以預見成本法的運用有其廣闊的前景。

(一)公共支出歸宿研究將引起學界更多的關注

在歷史上,公共支出歸宿研究肇始于20世紀40年代,當時一些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經濟危機的消極影響而實施了大量國家福利、失業保險、社會保障等公共支出項目,在社會公共事業和國民福利方面不斷增加的公共支出規模,由此引發了經濟學家對其收入分配效應方面的研究興趣,促成了成本法的形成(Chamberlain andPrante,2007)。同樣情況也將發生在我國學界。目前,我國學界對公共支出的關注,雖然還停留在支出的總量規模、投入的方向、支出的結構等方面,但隨著公共支出重點的轉向,大量涉及“民生”的養老、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和公民福利項目的投入,必然會引起我國公共經濟學領域研究方向的調整,運用成本法進行分析,去關注這些支出對公民福利的改善結果及其收入再分配效應。上述國內公共支出歸宿研究成果的集中出現正是這種趨勢興起的端倪。

(二)成本法在公共支出政策評估中將有廣泛的運用

第12篇

盧梭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一生致力于為社會學爭取獨立學科地位而努力, 他特別強調使社會學獨立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他在青年時代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 走上了實證主義的道路, 他認為不能將人類行為作為單獨的個體探討, 而應當將人類行為置入社會范疇進行研究。

國外一些科學家明確地將社會學定義為研究“社會事實”的科學, 將社會事實作為“物”來研究, 以使社會學獲得獨立學科的地位。例如,在盧梭的社會學理論中, 他強調社會事實具有客觀性、強制性和普遍性, 研究社會的具體方法是通過觀察、統計和比較, 從各類社會事實的相互作用中, 揭示決定某一社會事實的主要原因。

法律和社會雖然是兩門獨立的學科,但是卻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特別是一些經典著作,有很多內容是互相串聯并且相輔相成的。以本文要討論的著名學者盧梭為例,其作品是世界經典名著,他也是三大古典社會學學者之一, 是社會學和法律集大成者。

雖然沒有在其著作中對法律進行單獨論述, 但在他機械團結社會向有機團結社會演化的理論中關于法律形式演化的討論卻對法社會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其社會演化理論中, 社會在演化的不同階段對法律有著不同的要求, 壓制性法律會隨著機械團結社會向有機團結社會的演化轉變為恢復性法律。正確理解盧梭的法律演化理論對我們認識法律與社會基礎間的聯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5]他將社會學從哲學和心理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推動社會學走向實證研究的道路, 因此盧梭的理論被稱為“社會學主義”。

盧梭的社會學是基于機械團結社會向有機團結社會演化的理論為基礎的。在盧梭看來, 團結是社會的一種表現形式, 體現為社會的組織結構與價值觀念。社會中, 每個個體都存在個體意識與社會意識, 個體意識代表著社會個體本身不同的特性, 而社會意識則是由社會個體在社會群體中形成的相同的價值體系, 又有學者稱之為“道德”。[1]在機械團結的簡單社會中沒有明顯的社會分工, 社會個體以群體勞動的形式活動, 因此社會群體在相同的日常生活中擁有一致的價值觀, 個體意識被社會意識所吸收, 社會意識壓制個體意識。因此, 社會意識所排斥的行為將會受到價值體系的譴責, 進而有法律的規制。而在有機團結社會, 生產水平提升, 社會分工加強, 個體活動之間基于分工區別開來, 個體之間的差異增大, 個體意識也逐漸從社會意識中分化出來, 占據上風。法律也會為個體利益留下更多空間。

在盧梭的著作里并沒有關于法律的專門論述, 但在他關于勞動分工、社會團結以及職業倫理等各方面的分析中, 法律的影子卻幾乎無處不在。[3]這是因為在盧梭的理論中, 法律是社會價值體系或“道德”的體現, 是社會團結的外在表征。盧梭的社會學研究是以機械團結的社會向有機團結的社會演化為基礎的, 也可以認為盧梭將兩種社會形態進行了比較研究。因此他沒有按照法學的方式來定義法律而是以機械團結社會向有機團結社會的演變為基礎討論社會模式對法律的影響。

在盧梭的研究中, 法律的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即壓制性法律隨著機械團結社會向有機團結社會的演化會轉變為恢復性法律。機械團結的社會是由社會中相同的組成部分:家庭、部落、氏族的簡單相加, 在這種簡單的社會結構之下, 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依賴性極強, 整個社會有著極強的同質性。同質性代表著社會意識壓制個體意識占據主導性地位, 使得機械團結的社會不重視個體利益, 而是形成了一種統一的道德意志。壓制性法律就是為了維護這一意志而產生的。

我國當前社會和法律都處于深化改革階段,更需要將本文研究的內容進行重新梳理創作,對于無論在校學生還是從事社會學、法學研究人員都有較好的參考意義,有助于社會上依法治國的全面展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阳县| 乌恰县| 德惠市| 克东县| 佛教| 城口县| 资阳市| 和龙市| 南昌县| 洪雅县| 乐至县| 寿光市| 同仁县| 金秀| 张家川| 林西县| 平陆县| 巴彦淖尔市| 富源县| 鄯善县| 二手房| 宽甸| 沙雅县| 桃源县| 屯昌县| 河源市| 鄂州市| 南靖县| 鞍山市| 河北区| 清镇市| 五莲县| 温州市| 定兴县| 兴海县| 图们市| 东港市| 太康县| 阿拉善右旗| 安泽县|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