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全球經濟走勢

全球經濟走勢

時間:2023-06-15 17:26: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全球經濟走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又到年底盤點時。2005年,全球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是增長與風險并存、失衡與調整互動,如下幾大要點尤其值得關注。

全球經濟運行風險增大

全球經濟于2002年步入新一輪回升進程,之后增長勢頭逐步強化,2004年實際GDP增長率達到5.1%,創下近30年的新高。2005年的全球經濟仍然處在回升進程之中,但預計增長勢頭有所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9月份的預測為4.3%;世界銀行11月份的預測為4.4%。

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經濟運行的內外風險及其造成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增大。其中尤需關注的是:

油價持續攀升 2004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已出現急劇攀升的勢頭,2005年這一勢頭又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就WTI(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價格)平均油價看,2003年為32.51美元/桶;2004年為41.51美元/桶;2005年,第一季度升至50.77美元/桶,第二季度再升至53.07美元/桶,第三季度更升至62.92美元/桶。油價持續高攀正通過抬高生產成本、擠壓企業利潤、加劇通脹壓力和加重國際收支困難等途徑,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嚴重威脅。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國際油價每上漲十美元,全球實際GDP增長率將降低0.6個百分點。

自然災害頻發 “2005全球自然災害年”的帷幕是被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嘯拉開的。根據目前的數字,印度洋海嘯已造成近30萬人死亡;8月29日的卡特里娜颶風對全球最富有、科技最發達的美國造成了上千億美元損失及上千人死亡的巨大災害;10月8日南亞次大陸發生7.6級地震,同樣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目前,禽流感正在全球擴散,所造成的損失目前還難以估量。自然災害頻繁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經濟增長對全球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環境問題又反過來對全球經濟平穩增長形成巨大威脅。據美國國會預算局測算,卡特里娜颶風將使2005年下半年的美國經濟增長率降低0.5~1個百分點。

加息產生“直接抑制”作用 新一輪的全球加息浪潮發源于美國。去年6月以來,美聯儲已連續12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目前已升至4%的高位。美國連續加息的主要目的是緩解通脹壓力和抑制房地產泡沫。今年一、二季度,美國房價平均上漲13.0%和13.4%,其中有八個州區的上漲率超過了20%。值得關注的是,由此可能引發的全球性加息浪潮勢必會對全球經濟增長形成直接抑制,歐洲央行已步美聯儲之后開始加息。

中美兩國經濟內部及相互間

失衡嚴重

中美兩大經濟體一直是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高達45.2%、43.8%和41.6%。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5年,美國實際GDP增長率可能由上年的4.2%降至3.5%,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6.8%;中國實際GDP增長率可能達到9.0%,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7.9%。兩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高達44.7%。

然而,中美兩大經濟體都存在著嚴重的宏觀經濟失衡:美國主要是過度依賴高消費,而中國主要是過度依賴高投資,其結果又導致兩國之間的貿易嚴重失衡。按中方統計,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已高達811.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2%,對美出口相當于自美進口的3.24倍。美國經常項目收支的嚴重失衡已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最大威脅,今年上半年美方統計的逆差額(394.3億美元)已超過了2001年全年的水平(389.5億美元)。而對華貿易又是美國經常項目收支赤字第一大來源,據美方統計,2005年1月~8月,對華貿易赤字已占美國全部貿易赤字的26.1%。

東亞過度依賴中美市場

在新一輪全球經濟回升進程中,東亞經濟增長率一直高于世界其他地區。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東亞實際GDP增長率分別達7.0%、7.5%和8.2%,比全球平均水平分別高出4個、3.5個和3.1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高達42.6%、35.7%和31.4%。據世界銀行11月份的數據,2005年一、二季度,東亞實際GDP增長率分別達5.9%和6.2%,全年預測為6.2%,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但增長勢頭同樣比上年有所減緩。目前,東亞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風險是過度依賴對中美兩大市場的出口。2004年,對中美兩大經濟體的出口占“四小龍”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41.6%,其中對華出口對“四小龍”總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4.5%。

歐盟“東擴后遺癥”逐步顯現

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率本來就比較低――2004年的實際GDP增長率分別只有2.5%和2.0%,進入2005年更呈減速之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9月份的預測,將分別降至1.6%和1.2%。世界銀行11月16日的預測也認為,2005年歐元區實際GDP僅增長1.1%,僅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強。目前又有一些新的因素開始困擾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尤其是東擴造成的財政和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已開始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

日本經濟“自律回升”

2004年日本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實際GDP增長率達到2.7%。2005年,日本經濟走出長期蕭條、走向持續回升的勢頭得到進一步鞏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9月預測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為2.0%,世界銀行11月預測為2.3%,日本銀行10月的預測為2.2%~2.5%。作為經濟持續回升的直接反映,日本股市也呈持續繁榮之勢,日經225平均股價一年間上漲了50%,日前已突破了15000日元。

值得關注的是,2005年的日本經濟回升帶有明顯的靠國內需求拉動的“自律回升”的特點,前三季度國內需求對實際GDP增長的貢獻分別達到1.5個、0.7個和0.5個百分點,貢獻率分別高達100%、87.5%和125%,這在此前日本經濟的歷次周期回升中極為鮮見。此外,此前困擾日本經濟的許多嚴重問題都已不同程度地得到緩解。如長期困擾日本金融運行與經濟發展的不良債權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日本主要銀行的不良債權比率已由2002年3月的8.4%降至2005年3月的2.9%,不良債權余額則由26.8萬億日元減少為7.4萬億日元,減少了72.4%。

第2篇

1.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

2008年世界經濟面臨次貸危機、油價高企等因素的影響,最近各研究機構紛紛調低了預期經濟增長指標。2008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從2007年7月時的5.2%下調到4.1%,下調了1.1個百分點;對美國和日本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均下調至1.5%;對歐元區經濟增長率的預測降為1.6%;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測降為10%。美國經濟發生衰退的風險加大,但不會引發全球經濟衰退,主要經濟體之間周期的非同步性決定了全球發生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2.美國次貸危機及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在于,“9.11”以后,為刺激經濟,美聯儲一直實施低利率政策,導致不動產價格攀升,繼而形成房地產市場泡沫。從2004年6月開始,為了遏制通貨膨脹壓力的上升,美聯儲連續17次提高基準利率,至2006年6月聯邦基準利率最終被提高到5.25%,導致房地產需求下降,價格回落。同時,因為債務已經超過了房屋的實際價格,拖延還貸的現象顯著增加,首先被拖欠的貸款就是所謂的次級貸款。美國住房市場的急劇降溫,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激烈動蕩。

關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在學術界有這么幾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看法,認為美國經濟將陷入嚴重衰退。有評論認為,美國這次經濟衰退將比1991年、2001年的衰退歷史更久,全球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第二種看法,認為對美國經濟的估計不必太悲觀。從長期看,美國經濟結構比較穩健,目前所面臨的只是一些短期的不確定因素。第三種看法,認為世界經濟正在步入一個拐點,全球主流經濟政策正在由自由放任轉向政府干預。第四種看法,認為以美國為支柱的國際貨幣體系開始瓦解,需要重新考慮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使命。第五種看法,認為短期內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對中長期經濟走勢會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次貸危機發生后,美國與其他發達國家政府通過利率政策、注入流動性政策、財政政策、行政措施進行市場干預,這些政策會阻止次級貸危機的進一步擴散。但中期內大量注入流動性與降息使通貨膨脹風險加大,長期內將影響金融市場的運行模式。

3.石油價格波動及走勢分析

關于原油價格高企,油價已不單純是石油供需關系的反映,而是世界地緣政治、外交關系的晴雨表,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的衍生物。近期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因素主要有:(1)美國原油庫存的變化;(2)石油產量的變化及產油國政局的影響;(3)石油市場的投機活動;(4)全球通脹與美元貶值;(5)對經濟增長的預期;(6)經濟結構變化與技術進步導致對原油的依賴程度大幅下降,等等。石油價的確定,既受供求關系影響,又受金融投資影響,還受預期影響。研究顯示,石油市場是一個信息無效市場。這意味著,石油價格并非隨機游走的。目前,金融投資是決定石油價格的主導因素。國際上的金融強國(美國、歐洲和日本)在石油價格的制定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關于油價走勢,,持續6年的弱美元局面可能于年內改變,相應地,高油價、高金價狀況也會改變,國際大宗資源和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可能不會延續太久。這是因為盡管弱美元有助于提高其國家資產負債的質量,但從戰略上說,強美元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長期實施弱美元政策,一是降低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和國際儲備資產的地位;二是使俄羅斯獲益;三是激化了美、歐矛盾。投機與歐佩克(OPEC)理念的轉變是此輪油價上升的主要動因,但全球經濟減速短期內將不支持油價大幅攀升。油價走勢在短期內不排除繼續創出新高的可能,但需求面不支持油價上漲;中期看,新興市場經濟對石油需求的穩定增長與OPEC理念的轉變,使油價仍然維持在高位;長期看,油價走勢將取決于替代能源的開發進展。

二、世界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1)出口減少,經濟增長下降。有關分析認為,外部環境“趨冷”,使中國內部經濟自動“降溫”。如果宏觀調控過度緊縮,容易形成“超調”。(2)貨幣政策加息空間很小。中美貨幣政策具有不同取向。在美聯儲不斷降息的情況下,中美利差的擴大將會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流入中國,加劇中國的流動性過剩。中國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加息空間被一再壓縮。

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程度將取決于美國經濟減速的程度。根據測算,中國出口增長率與美國GDP增長率之間存在著較強的正相關關系,美國GDP增長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增長率平均將下降5.2個百分點。因此,2008年要警惕出口增速下滑,但一些行業的生產性投資依然過快增長而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

世界上一些國家對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求資源的緊張甚至限制,主要是出于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其中不排除某些國家有壓制中國的戰略思維。在獲取世界重要資源方面,中國今后還會面臨新的矛盾和沖突。此外,出于長期的戰略考慮,中國也應審時度勢,更加理性地分析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克服急功近利的情緒與做法,避免當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收購美國石油公司不成反而形成被動局面的事情再次發生。實際上,中國不必過分沉重地背上資源的包袱,畢竟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時代,經濟合作與互利共贏是當前國際經濟關系的基調。同時,作為長期的發展戰略,尋求海外資源應當更加理性化、策略化,多采用民間資本包括海外華商資本的形式,實現資源主體的多元化。

國際經濟形勢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有:全球經濟減速對出口的負面影響;在美元有序調整與美國經濟減速的環境下,外部世界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依然強大;發達國家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加強;高油價、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產生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國際金融市場激烈動蕩對資本市場的心理沖擊加大;國際社會炒作中印充當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有可能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發達國家對基金的投資限制有可能放松,為“走出去”戰略提供相對寬松的環境。

第3篇

最近兩年來,美元不斷上漲,黃金及原油等大宗商品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在這一過程中,不少投資者加入了黃金和原油交易的行列。美元與黃金、原油的價格是否有聯系?OPEC是怎樣一個組織,其決策將如何影響油價的漲跌?中東地區的戰亂對油價有何影響?投資者如何利用這些聯系和區別制訂適合的理財計劃?

1 美元指數和大宗商品的價格蹺蹺板

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除了各個市場之間具有一定運行規律外,黃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等都與美元存在一定聯系,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可適當運用這些規律進行相應的資產配置。

黃金、原油及大宗商品均以美元指數計價,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產品與美元指數成負相關。美元指數與黃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如“蹺蹺板”般此消彼長,出現這一波動的根本原因與美國的經濟狀況有很大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美國逐步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美元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201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通過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的決策,但短時間內人民幣與美元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黃金和原油仍將主要以美元計價。

2 美國經濟地位無法撼動

美國經濟走強,全球其他國家經濟好轉,在這種情況下,資金將流向收益更高的領域。企業投資的增加將帶動大宗商品的需求,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同步攀升。同時,受經濟過熱及通脹因素的影響,黃金的表現更為搶眼。

如果美國經濟疲軟,歐元區等全球其他國家的經濟增幅必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新興市場作為全球經濟鏈條的末端,其抗風險能力更差,全球資金必然將回流美元。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在初期也有一定抗風險能力,美元和黃金同步運行,其他貨幣對包括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受風險厭惡情緒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全面下跌。這是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后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下滑的最直接原因。

從當前全球經濟來看,美國經濟穩步攀升,美聯儲在2015年年底結束了長達10年的低利率。包括歐元區國家和日本在內的其他主要國家備受通縮的困擾,歐洲央行、瑞士和日本央行等推出了負利率及與美聯儲的QE有一定差別的“放水”計劃。當前的市場并不缺資金,主要缺乏的是信心。

一旦市場信心恢復,無論美元走強還是疲軟, 都會有大量的資金流向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美元指數及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關系更多是受全球尤其是美國經濟周期因素的影響,投資者在進行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投資或者投機交易時,要參考整體市場環境的變化。

3 如何利用基本面進行決策

投資者通過定期關注各大財經網(博客,微博)站的頭條新聞,對當前的熱點數據和事件、全球主要央行等經濟環境進行了解后,就可以開始制定相應的決策。由于期貨、外匯等保證金性質的交易可以先買進再賣出,也可以先賣出再買入,因此,無論處于經濟周期的哪一個階段,都可以找到適當的入場時機。

4 OPEC決策與國際油價關系

在國際油價不斷下跌的過程中,OPEC成員國及非成員國對召開限產會議的呼聲高漲。在本輪價格下跌的過程中,委內瑞拉等國一直希望能通過限制產能來應對國際油價的不斷下滑,但由于產油國內部的分歧,該會議的日程被一拖再拖。本輪原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經濟衰退導致的需求降低。原油供應的減少的確會對價格形成影響,但如果全球經濟衰退狀況得不到根本解決,未來國際油價的表現仍將以弱勢為主。

從長遠來看,雖然所有產品的價格都會最終回歸其本身價格。但在期貨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過程中,涉及實物交割的部分占比很小,市場參與者的預期變化才是影響價格因素的關鍵。2016年年初以來,國際油價的反彈幅度已達到50%,除了受限產言論的影響,更多是來自投資者信心的變化。由于全球的宏觀環境沒有顯著改善,當前國際油價的走勢仍被定義為反彈而不是反轉,未來將出現更多的反復震蕩,經過連續調整后最終恢復弱勢,這將是國際油價未來1~2年的運行基調。

5 中東亂局加劇油價動蕩

除OPEC決策外,中東地區政局不穩加劇了國際油價的動蕩。在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先后發動了對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的戰爭,雖然了當時的政權,但也給中東地區包括全球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此外,2015年發生在巴黎、2016年發生在比利時的恐怖襲擊,加劇了歐洲乃至全球的恐慌,中東地區的恐怖襲擊及戰亂也會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原油市場帶來不穩定因素。

6 國際油價和商品貨幣的關系

在沒有貨幣的時代,人們主要通過交換來獲得所需物品,在交換的基礎上出現了交易的媒介,先后有貝殼、牛、羊、銅器、玉璧、金、銀等。隨著貿易的發展,最終金、銀的角色被穩定下來。黃金和白銀除了用作交易,也可以被制作成其他物品,甚至被轉賣。商品貨幣的定義就是有實物支持的貨幣,黃金、白銀及布林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這些貨幣除了由政府做擔保,還有自身的基本價值。本文提到的商品貨幣主要是澳元、加元及新西蘭元,由于這3個國家都是原油、農產品(000061,股吧)等大宗商品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這幾個國家貨幣的匯率與原油的走勢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被稱為商品貨幣。這其中反映最為靈敏的是加元,作為全球第五大原油生產國,加元與國際油價的聯系更為緊密。

在國際油價下跌的過程中,除了加元,澳元和紐元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受近期油價反彈的支撐,這些貨幣也出現了一定反彈。但在2016年國際油價不斷下跌的過程中,中東及加拿大等產油國都在積極尋求經濟轉型,緩解對原油的過度依賴,預計未來國際油價和這些商品貨幣的相關性將越來越弱。只有在較長的周期中,才能看到油價與這些貨幣同向波動的影子。因此,在分析和交易的過程中,不要單純以原油價格的漲跌來判斷商品貨幣的走勢,更要根據這些商品貨幣當時的運行特征決定接下來的交易方向。

7 油價下滑背景下的投資者決策分析

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國家發改委適時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設置調控上下限,其下限為40美元/桶,上限為130美元/桶,油價基本上在此幅度內進行調整。

第4篇

光環褪色

去年底以來,諾安黃金基金的發行開啟了國內以貴金屬作為投資標的的風向標。據統計,目前市場上共有4只明確將黃金作為投資主體的QDII基金,分別為諾安全球黃金、易方達黃金、嘉實黃金和匯添富黃金及貴金屬,在市場震蕩向下的行情下,黃金基金表現搶眼,但是此輪隨商品市場的暴跌,一直是作為避險天堂的黃金也未能幸免。分析人士稱,此跌僅僅一周不到的時間就將黃金7月以來的漲幅全部吞沒,凸顯黃金主題投資短期風險上升。

過去的一個月,金價從每盎司1900美元上方跌至1600美元一帶。以最先發行的諾安全球黃金為例,今年以來,該基金的累計最高收益一度超過了30%,但是上周該基金就下跌了6.7%,僅一周的跌幅就將7月以來的漲幅全部吞沒掉。截至到9月26日,該基金的累計凈值為1.124元。有評論認為,已經連續上漲了11年的黃金,突然出現近似崩盤般的跌勢,后市值得探討,金價在這一輪最后的井噴上漲行情源于國際形勢的不穩定,但是歐債造成了美元的走強使得金價大幅下降。

對于黃金基金的投資,眾祿基金研究中心研究認為,國際黃金價格的未來走勢取決于一系列不可預測因素,一個是全球經濟的運行狀況,一個是金融市場和投資者對于經濟發展情況的解讀,三是投資者在解讀經濟發展情況基礎之上對于金價走勢的判斷,這三個因素將會左右后市的黃金價格走向。從近期來看,黃金避險需求有所降低,即使面臨著對經濟增長的擔憂,投資者對于黃金投資可能陷入了兩難境地。

商品市場頹勢顯現

除了黃金之外,稀有金屬的白銀、白金在這輪下跌中也很厲害。白銀在9月22日大跌2.89美元,23日繼續大跌6.48美元,跌幅達到17.7%,創下了1979年以來的最大跌幅,26日,白銀也已經跌破了年線。通常來說,這么大的跌幅,意味著其多頭走勢已經結束。

其他貴金屬,如鎳、鉛、銅都出現了價格的大幅回落。對于這些具有工業用途的貴金屬價格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全球經濟的降溫,全球制造業出現了回落走勢。長期以來,銅作為全球經濟及股市的一個很好的領先指標,投資者稱其為“銅博士”。但是在9月份銅暴跌23%,跌幅遠遠超過了股市跌幅。有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出現放緩跡象等顯而易見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削弱了使用銅的產品的巨大需求來源。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在世界精煉銅消費總量中占了40%,但是今年上半年銅的進口量較上年下跌了26%。制造業萎縮,需求減緩,可能是貴金屬出現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作為觀察物價指標的CRB指數作為分析對象,該指數在9月26日創下了今年的新低,同時美元指數則逐漸走強。

投資資源類基金需謹慎

第5篇

作為“距離全球金融‘心臟’最近的核心人物”,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對此做出解答:2017年全球經濟總體低位運行,這點毋庸置疑。由于特朗普上臺以及美國經濟政策的變化共同造成了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當下中國要密切關注2017年美國經濟金融的政策與走勢;但以上波動究竟將如何發生、何時發生以及由此帶來的影響程度,卻存在不確定性。

當下全球經濟仍在低位運行

《檢察風云》:2008年的金融危機把全球經濟移到低增長軌道,尤其過去三年中全球投資急劇回落,貿易增長速度罕見低于經濟增速,全球資本流動速度放慢。如何看待近年來全球經濟持續的低水平增長態勢?

朱民:2007年以來,全球GDP增長持續下滑,全球投資急劇下跌,全球貿易增長速度放緩,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下降。總體看來,全球經濟格局可概括為“低經濟增長、低投資、低貿易增長、低國際資本流動、低通貨膨脹、低油價、低利率”,盡管不是“危機”,確也是如今全球經濟的真實寫照。預計以上低位運行,將在未來幾年內長期存在,這點毋庸置疑。

《檢察風云》:此輪經濟下行之勢呈現出何種特點?2017年經濟還會繼續下滑嗎?

朱民:通常情況下,危機在反彈后有一個下跌過程,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但此輪“危機”與以往大大不同,即全球經濟增長過后并未完全反彈,而是緩慢下跌。這是我觀察到的一個非常奇特的經濟危機特征――先往上再逐漸往下,這意味著,既未發生新的危機,也未產生強烈反彈。

預計2017年經濟增長還將維持在3.1%的水平,按美元計就是2.5,仍處于一個低水平,且整個經濟仍有下行壓力。而當整個經濟處于低水平時,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全球投資水平處于低迷狀態,畢竟與2007年軌跡比,全球投資低了20個百分點,比如美國就跌了25個百分點。

由此判斷,低位運行仍是2017年我們面臨的全球經濟的基本格局,具體表現在:危機后全球GDP增長持續下滑,全球投資急劇下滑,全球貿易增長速度下跌,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下降。并最終帶來油價下跌和供給結構發生變化,通貨膨脹(CPI)不斷下跌,全球真實利率為負且持續下降。

特朗普政策是全球經濟的最大不確定

《檢察風云》:如何評價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其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

朱民:本屆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中,做出了無數關于經濟增長的承諾、提出了很多新的政策。但這些政策本身帶有很大不確定性,對如何影響全球經濟同樣不確定。關于特朗普經濟政策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我認為美國退出TPP是極有可能的,但退出北美自貿協定不太可能。具體而言,特朗普經濟政策可概括為以下三項:一是減稅。特朗普要把美國居民所得稅減到10%~25%;同時要對比稅的上限從1.2萬美元提高到3萬多美元,所以他是“既給富人減稅,也給窮人減稅”,對富人、窮人都是利好。此外,由于他還計劃將公司稅從當下35%降到15%,所以認為美國有空間、也有動力進行公司稅改革。二是貿易保護政策。美國第一要把工作留在美國,理由是美國出口太少,進口太多,所以特朗普希望將出口增長降低,把工作留在美國。由此斷定美國退出TPP完全可能。加之美國貿易政策從來都是白宮做出,所以特朗普上臺后必定實行其貿易政策。三是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預計美國將對基礎設施投資5500億~10000億美元。該投資幅度可能性極大,因為20年前美國對基礎設施公共投資可占GDP2.8個百分比,當下只有1.4個百分比,巨跌50%。且道路、鐵路、碼頭以及橋梁等基A設施質量的下跌,還會帶來危險。

預計特朗普上臺后將積極推動以上三大政策,但具體如何實施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到目前為止,尚未看到任何具體方案、數字以及相關團隊去推動以上方案。此外,特朗普上臺后,美聯儲加息預期是繼續向市場預期走,還是市場預期往回走?也是不確定的。風險預期的變化,必將引起全球金融資產的再配置和再定位。

《檢察風云》:在特朗普政策預期下,為何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出現背離?

朱民:因為特朗普準備推行緊貨幣政策,全球貨幣政策隨之改變,最終導致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出現背離。1935年美國利率幾乎為零,之后不斷上行,最高達到18.5%,之后利率不斷下降,最終為0,現在利率又開始上升。很多人都問我2017年美聯儲會加息幾次?這并不重要!問題不是美聯儲的利率上升幾次,而是其從下降通道進入上升通道,這就改變了利率預期,改變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偏好。總體看,現在利率只會往上走,不會往下走,這點特別重要。但主導經濟的將會是財政政策,因為進行財政政策刺激受到政治約束,不確定性最大,而貨幣政策相對透明度高,這又是政策變化的拐點。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全球收入分配處于惡化階段。我對發達國家數據進行統計后發現,今天收入分配的惡化和二戰前幾乎不相上下――二戰前發達國家收入水平最高的一成人群的稅前收入占比約為42%左右,目前這個數字約為40%左右。從全球整體看,收入分配差距呈現擴大趨勢,這也會改變此前的諸多經濟政策預期。

《檢察風云》:除了以上諸多“不確定性”,特朗普當政對中國經濟就沒有利好嗎?

朱民: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對中國經濟是最大利好。畢竟美國進口的設備是從中國來,公司稅如果從35%減到15%,那么意味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DI)第一次超過了FDI,中國資本就可以到美國去建廠了(公司稅稅率水平降到15%已是全世界最低水平)。此外,在貿易上,如果TPP止步不前,如果北美貿易重開談判,那么,這也將是一個新打開的巨大貿易領域,中國屆時可以發揮作用;與此同時中國也會借機推動WTO,重新推起全球的多邊貿易協議,對中國而言同樣是好的預兆。

美經濟走勢對中企發展至關重要

《檢察風云》:在特朗普當政對中國經濟存在諸多利好的背景下,對中國企業將帶來何種影響?

朱民:未來10年,全球經濟將發生根本性結構變化,比如人口經濟結構、需求偏好、勞動生產率等等。與此同時,全球也面臨一系列拐點,包括貨幣政策、流動性、財政政策等。政治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會成為世界經濟最主要的風險。經過經濟的繁榮增長和危機后的低迷,現在全球經濟金融將面臨再次調整,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也一定會加強。

具體而言,預計2017年美國很有可能出現“美元先走強后走弱”,美國經濟也會呈現“先走強后走弱”態勢。而一旦美元走強,美元資本將趨于流回美國,這對全球金融市場都將是一項重要風險指標,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影響同樣巨大。畢竟對中國經濟和企業而言,由于美國在需求端,當美國需求端起來時,中國將處于供給端,供給端才剛剛跟上,未來會有一個擴大效應。但由于特朗普政策的不持續性,所以美國很可能會經歷一個“美元強,增長強;美元跌,增長跌”時期。此時中國供給端若仍舊向前,那么將處于非常低位運行的態勢。建議中國企業密切關注2017年美國經濟金融政策與走勢。

《檢察風云》:“美元走強趨勢”對中企具體影響是什么?有無“美元走強趨勢”的時間點預測?

第6篇

在過去的幾年里,挪威克朗曾經是與澳元相媲美的貨幣,一度也是套利交易者追逐的主要目標。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挪威克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跌。自2008年7月下旬開始,僅僅3個月的時間,挪威克朗對美元匯價下挫多達46%,匯價從7月下旬的5.04挪威克朗兌1美元下挫到10月下旬的7.30兌1美元。

在經歷了俯沖式的貶值之后,挪威克朗于去年11月開始回穩反彈。隨后4個月的時間里,美元兌挪威克朗主體在6.78到7.30之間橫盤震蕩運行。今年3月中旬美元兌挪威克朗出現連續下挫,跌破前期整理區間平臺,3月24日曾觸及近期低點6.25附近。隨后美元兌挪威克朗又出現反彈,目前在6.60附近整理運行。

眾所周知,挪威克朗也被稱為商品貨幣。自20世紀60年代末挪威大陸架發現石油后,石油業的崛起成為挪威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且挪威還是世界上主要金屬如鋁、鎂和鐵合金的供應國,因此挪威克朗向來對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較為敏感。而2008年7月份以來,國際石油價格重挫帶動了整個商品市場的下跌,這一因素不斷拖累挪威克朗的走勢。但自2008年12月原油價格觸底企穩后,挪威克朗也受到了相應的支撐。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在經濟前景依然不樂觀的大背景下,油價連續上行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只有庫存得到消化,需求開始復蘇,經濟不再變得更糟糕,油價才有可能結束這種中期偏弱的格局。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油價再次形成大幅度下挫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這必然會對作為商品貨幣的挪威克朗形成支撐。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挪威經濟也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沖擊,但是在發達經濟體中,它仍算是較為健康的。該國良好的經濟政策及具有適應能力的商業,使得其較好地抵御了當前的全球經濟放緩。挪威較其它大多數國家更幸運:政府財政狀況良好,盈余顯著,貿易實現順差;與其它許多國家不一樣的是,挪威的銀行沒有過度擴張;挪威的經濟政策具有較強的可信度。此外,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的高額財政赤字而言,挪威財政狀況良好的現狀,也給挪威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帶來了更大的空間。這使得市場對挪威的經濟前景抱有樂觀的態度,也給挪威克朗未來的走勢帶來了一定的支撐。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挪威經濟是高度發達的開放型市場經濟,對外貿易額在CDP總值中所占比重高達70%多。由于對國際貿易的嚴重依賴,挪威經濟極易受到西方經濟波動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不穩定性。

相對于其他主要國家的央行而言,挪威央行顯然未考慮使用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通脹。挪威央行行長表示,在應對全球經濟下滑問題時,沒有必要讓所有央行將利率降至零。他認為,考慮到當前形勢,充分利用一國擁有的工具應對本國具體問題十分重要。不過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也有區別,沒有必要要求所有國家都實行零利率政策。這樣的貨幣政策也為將來挪威克朗的走勢帶來支持。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我們很容易看到目前支持挪威克朗走強的因素很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就能夠一路上揚,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挪威經濟最大的問題在于流動性相對較差。國內資本市場無持續吸引力,無法長期吸引外國資金流入,這抑制了挪威克朗匯價的升值空間、另一方面,由于同處歐洲大陸,所以挪威克朗的走勢還是較容易受歐系貨幣特訓是歐元走勢的影響,這也是挪威克朗與其他商品貨幣,如澳元的不同點。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歐系貨幣仍將相對疲弱,這必將會對挪威克朗有所拖累。

美元兌挪威克朗經過前期的下挫之后,目前處于反彈,但受阻于前一輪下跌7.2831-6.2575的50%回檔位后有所回落,目前受到布林線下軌的有效支撐。從RSI指標來看,目前呈現出中性態勢,美元兌挪威克朗上方阻力較多,但下方的支撐也較為明顯。預計短期美元兌挪威克朗將呈現出區間震蕩的走勢。上方阻力位6.6483、6.8914以及7.0411,而下方支撐位則在6.5460、6.3670以及6.2575。

第7篇

編者按: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直接影響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乃至整個宏觀經濟運行,國內相關行業的業績表現和投資機會亦與其后續走勢密切相關。對于目前的商品牛市是泡沫還是機遇的判斷,直接影響到對未來幾年國內投資環境的判斷。

進入2006年,隨著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市場對商品價格后續走勢的分歧開始加大,悲觀者擔心產能增加帶來的供求缺口逐漸縮小,將導致大部分商品價格調整的壓力越來越大,中期走勢難以樂觀。相反的,樂觀者則看好全球經濟良好的中期增長趨勢――尤其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會繼續保持對大宗商品的強勁需求,因此大部分商品市場仍然有很大的投資機遇。

在這組專題中,我們將把主要大宗商品作為一個整體,從長期的歷史角度來看待其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本輪牛市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并在此基礎上判斷全球商品市場運行環境的變化及價格走勢,我們希望通過這組文章,為投資者看待本輪商品牛市提供一些長期的、新的視角。

商品牛市“夜未央”

在今年和未來1~2年內,商品牛市的基礎依然存在,商品市場作為一個整體,本輪牛市還沒有到結束的時候,尤其是對于目前供求缺口依然明顯的商品,如鋅、鋁、黃金等,其價格走勢值得繼續看好。

2000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迎來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見圖1),從2000年1月到2006年1月,高盛商品價格綜合指數(GSCI)和路透-CRB綜合指數(Reuters-CRB Index)漲幅分別達到144.7%和77.1%,部分大宗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屬、糖等上漲勢頭尤為明顯(見表1),一時間,商品市場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投資亮點。

長期走勢看商品價格:目前處在哪里?

圖2到圖6給出了各類有色金屬、黃金、原油以及糖的以現價和不變價美元衡量的長期價格走勢,表2給出了這些大宗商品2005年末的價格與歷史高點的比較。上述這些圖表顯示,從過去40~50年的長期視角來看,在本輪商品牛市中,以現價美元衡量的金屬銅、金屬鋅和原油價格創出了歷史新高,其他商品與歷史最高價相比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如果以1995年為基準的不變價美元來衡量,則所考察的商品沒有一種價格創出歷史新高,而且與歷史高點的差距甚遠。

也就是說,目前主要商品價格之“高”只是相對的,站在幾十年的長期視角來看,我們很難得出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已經明顯偏高、投資泡沫已經非常嚴重的結論。

因此,我們嘗試通過探究決定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基本影響因素的變化,去判斷全球商品市場價格走勢。我們將重點分析三個影響大宗商品長期價格的基本因素:第一,世界經濟的長期增長歷史對大宗商品的影響;第二,全球流動性的變化對商品市場的影響;第三,美元匯率走勢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長期視角下的世界經濟增長和商品價格

世界經濟增長對大宗商品供求,進而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渠道:

第一個渠道是總量方面。世界經濟的周期波動會直接影響商品供求,并導致商品價格波動。從現實情況來看,圖7清楚地顯示,在過去的40多年中,大宗商品價格走勢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即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的上漲,而當世界經濟進入衰退和蕭條階段時,大宗商品價格也趨于下跌。在1960~2005年期間,全球GDP增長率與CRB商品價格指數漲跌幅之間的相關系數達到0.45。

第二個渠道是在經濟增長的階段方面。一般來講,原油、有色金屬等商品作為重要的生產性原材料投入,跟各國的工業化進程有密切聯系。在世界經濟處于一些國家集中工業化的時期,對這些商品的需要會出現爆發式增長,從而對其價格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

“黃金增長”+“金磚四國”:世界經濟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支撐作用依然存在

在本輪商品牛市中,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撐作用。

一方面,在美國經濟復蘇的帶動下,2002年以來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全球經濟增長率從2002年的3%上升至2004年的5.1%;另一方面,進入21世紀,以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為代表的“金磚四國”經濟進入了持續高增長階段,其中,中國和印度正在逐漸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國內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俄羅斯經濟2000年開始全面復蘇,并逐漸進入穩定的高增長階段,而以巴西為代表的拉美經濟同樣在2002年逐步走出低谷,并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勢。

以上兩方面因素大大帶動了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需求,部分大宗商品先后出現供不應求的缺口(見表3),由此為本輪商品牛市提供了良好的基本面支持。

我們認為,目前世界經濟正處于近幾十年來又一個“黃金增長”時期:一方面,在美國和金磚四國的帶動下,2002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增長異常強勁,2004年全球5.1%的經濟增長率更是創下了197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另一方面,在全球技術進步加快、全球商品和勞動力資源流動性提高以及各國能源戰略進一步完善的作用下,即便近年來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但依然沒有引起全球范圍內嚴重的通貨膨脹,2002年以來全球CPI漲幅始終維持在3.4%~3.6%的水平,這種高增長、低通脹的全球經濟運行格局是過去幾十年來所沒有的(見圖11)。

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們認為在今年和未來1~2年內,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因素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目前,美國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依然旺盛,而日本、歐元區經濟2006年以來都顯示出進一步復蘇的跡象,因此,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趨勢仍然趨于樂觀,與此同時,中國、印度目前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俄羅斯和巴西在經歷了多年的轉型和調整之后,目前經濟也正處于全面發展的起步階段,“金磚四國”經濟增長的基礎依然強勁,因此,未來1~2年內世界經濟出現急劇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再進一步從全球經濟周期的角度分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共經歷了三次10年左右的中周期,六次五年左右的短周期(見圖12)。2001年是第三個中周期和第六個短周期的低點,從2002年開始觸底回升,2003年復蘇增長,2004年快速增長。盡管2005年世界經濟有所回落,但依然處于本輪中期上升周期之中。

因此,我們認為,在今年和未來1~2年內,世界經濟仍將維持高增長和低通脹的黃金增長格局。因此,其對大宗商品價格高位的基本支撐作用依然存在。

全球超額流動性:商品價格上漲的助推劑

在本文中,我們把全球的超額流動性理解為全球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實際GDP的增長速度,宏觀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通貨膨脹從長期來看是一種貨幣現象,換句話講,持續的超過實體經濟增長的貨幣供應所帶來的超額流動性是推動價格上漲的必要條件。如果超額流動性作用在實物市場,就表現為通貨膨脹,而如果作用在資產市場,那么就表現為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放在全球范圍內看,這一邏輯同樣是成立的。考慮到全球商品市場的投資兼具一般商品投資和金融資產投資的雙重特征,所以不難想像,全球的貨幣供應及超額流動性變化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將會非常巨大。

美國經常項目赤字是全球流動性的輸出源頭。

從全球流動性的角度來看商品價格,首先必須明確的一個問題是,全球的流動性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依賴于兩個條件:第一,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第二,金融機構的貨幣創造。由于美元仍是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貨幣,所以,全球流動性的供應機制可以簡單地以如下形式反映出來:作為中心國家的美國通過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逆差向全球輸出美元,導致全球外匯儲備增加,進而使得各國央行的基礎貨幣投放增加(因為各國央行在獲得美元儲備的時候要投放基礎貨幣),基礎貨幣的增加通過各國國內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信貸創造,形成全球的貨幣供應。

超額流動性與商品價格走勢非常密切,對本輪商品牛市的推動作用尤為明顯。

超額流動性只有通過兩個途徑被消化:要么是通貨膨脹,要么是資產價格上漲。考慮到大宗商品市場兼具一般商品和金融產品的雙重特點,所以,無論是超額流動性帶來的通貨膨脹還是資產價格上漲,都會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明顯的推動作用。

我們計算了1976年以來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等國家的超額流動性與此CRB指數走勢的關系,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見(見圖16)。

全球超額流動性會面臨萎縮嗎?

在2006年和未來幾年內,全球流動性會面臨大幅萎縮嗎?在目前看來,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 美國向全球輸出外匯儲備的“發動機”作用不會明顯減弱。

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主要根源于兩個方面:私人部門過低的儲蓄率與公共部門巨額的財政赤字。隨著2003年以來美國經濟的復蘇和房地產市場的上漲,美國私人部門的支出增加使得凈儲蓄開始持續下降,尤其是2005年下降的速度明顯加快(見圖15),考慮目前美國經濟的增長依然相對強勁,失業率也處于較低水平,因此美國國內的消費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同時,再加上美聯儲持續升息導致了美國家庭在房地產方面的利息支出上升,所以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美國的私人部門儲蓄不會出現明顯改善。再從財政赤字來看,2005財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為3190億美元,占GDP比重的2.6%,比2004財年有所改善,但仍為美國歷史上第三大年度赤字。考慮到布什政府在未來幾年將繼續大力推動減稅政策,同時美國的軍費開支也將繼續保持相當高的水平,所以,2006年和未來幾年美國財政赤字出現明顯改善的可能性同樣很小。以上兩方面因素將會使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繼續保持在高位運行,因此,美國將繼續通過逆差向全球輸出大量外匯儲備。

第二, 各主要國家金融機構信貸創造能力依然強勁。

在全球外匯儲備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情況下,全球流動性的供應還取決于另外一個重要環節――各國金融機構的信貸創造能力。從目前來看,美國國內的信貸增長依然保持平穩上升,但從后續變化趨勢判斷,隨著美聯儲升息的緊縮作用逐漸顯現,我們相信美國國內金融機構的信貸增長增速將會有所回落。相比之下,歐元區和日本兩大經濟體的信貸變化趨勢更加值得關注。日本經濟從2004年開始走出谷底,2005年在內需回暖和出口回升的刺激下,經濟進入明顯復蘇階段,而歐元區經濟進入2006年以來同樣出現了加快復蘇的勢頭,在此背景下我們注意到,2005年以來日本和歐元區信貸增長速度均開始明顯加快(見圖19),只要這兩大經濟體繼續保持復蘇勢頭,其金融機構的信貸創造能力將依然強勁,從而保證工業國家的流動性供應。

綜合以上兩方面因素,我們相信在目前的世界經濟形式下,全球超額流動性供應不會面臨嚴重萎縮,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寬裕局面將繼續維持,并將繼續為大宗商品價格提供支撐。

美元重回貶值通道:標尺效應助長商品價格

由于目前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標價,所以美元匯率的變化也是影響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從過去30多年美元和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的關系來看,兩者的負相關性是相當緊密的(見圖20)。盡管在2005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同時,美元匯率出現了強勁升值走勢,但我們認為,這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基本面供求和超額流動性等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強勁推動作用使得美元匯率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因素出現了階段性弱化,但從未來幾年來看,美元匯率走勢仍將是影響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

2005年美元匯率之所以大幅反彈,主要是得益于美聯儲升息、《本土投資法》生效所帶來的大量資本回流美元資產,但從2006年來看,美元很難繼續維持強勢上漲的趨勢,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去年美元升值使得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進一步惡化,而且根據上文分析,未來幾年美國“雙赤字”問題不會明顯改善,這使得美元未來的貶值壓力在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2005年推動美元升值的主要驅動因素在2006年會逐漸減弱,具體表現在:一是美元升息周期已經接近尾聲,目前的主流預期至多還有1~2次升息,2006年上半年升息周期將結束,相比之下,由于歐洲央行去年12月份以來已經連續兩次升息,今年年內利率有望進一步上調,而日本央行今年結束零利率政策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所以,2006年利率因素方面將會逐漸出現不利于美元的變化趨勢;二是《本土投資方案》的時效為一年,今年該法案對國際資本回流美國的促進作用將會消失。因此,綜合判斷,我們認為美元的相對強勢至多維持到2006年上半年,進入下半年以后將重歸貶值趨勢,在此背景下,我們相信美元貶值的標尺效應將會對商品價格產生支撐作用。

商品牛市的基礎依然存在

從目前來看,世界經濟正處于又一個低通脹、高增長的黃金時期,主要國家消化價格沖擊的能力增強以及“金磚四國”的快速增長使得全球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明顯增強,因而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會明顯下降;同時,在美國雙赤字繼續高企和歐元區、日本經濟復蘇使得其金融機構信貸創造能力增強的背景下,全球超額流動性充裕的格局不會發生明顯變化,流動性因素對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全球資產價格的推動作用仍然強勁;此外,隨著去年促進美元升值的積極因素逐漸弱化,美元匯率將重回貶值通道,美元貶值帶來的標尺效應同樣將助長商品價格。

因此,我們認為在今年和未來1~2年內,商品牛市的基礎依然存在,商品市場作為一個整體,本輪商品牛市還沒有到結束的時候,尤其是對于目前供求缺口依然明顯的商品,如鋅、鋁、黃金等,其價格走勢值得繼續看好,其中的投資機會也值得繼續關注。

資料來源: IMF 、Bloomberg 、CEIC 、申銀萬國研究所

收藏本文,請發0415到958868306(移動)/92190906(聯通)。

二戰結束以后,世界經濟經歷過兩次以高投資增長為代表的、較為集中的工業化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除美國外的工業大國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其經濟都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因此,戰爭結束后,這些國家均經歷了一個經濟恢復時期,直到1950年前后,它們的經濟才陸續恢復到戰前水平。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后,伴隨著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不斷推進,主要西方國家都經歷了一個歷史上罕見的經濟增長“黃金”時期,由圖8可以看到,這個時期工業國家投資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第二個時期是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這個時期是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紛紛崛起的階段,這些國家的產業先后經歷了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過渡,因此其投資增速明顯加快。圖8清楚地顯示,這個時期亞洲四小龍的投資率同樣經歷了一個明顯上升的過程。

第8篇

一、年全球鋼鐵市場承受重創,價格指數大幅下跌。

1、從CRUspi的變化情況看,國際市場鋼材價格大幅下跌

年北美地區綜合指數下跌了38.5%,歐洲地區下跌了36.1%,亞洲地區下跌了39.4%。亞洲地區跌幅最劇,源于其自年以來的迅速上升。年綜合價格指數同年相比,亞洲地區市場鋼材價格指數累計上升了91%,比北美和歐洲市場升幅分別高32個百分點和47個百分點。年三大地區的價格指數平均水平處于近5年來的最低水平。

2、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和歐洲經濟的緩慢爬行形成鮮明的對比。

從幣值變化情況看,美國、日本經濟好轉程度以及年增長預期均好于歐元區和英國,日元、歐元和英鎊兌美元在-年也出現扭轉的趨勢。

3、國際原油價格出現回調。

截止年12月31日,WTI原油價格升至79.34美元,桶,再度逼近80美元,桶大關,布倫特和歐佩克原油價格也分別升至77.67美元,桶和76.19美元,桶。同年初相比,價格分別上升了33美元,桶、38美元,桶和35美元,桶,升幅分別為71.2%、94.0%和81.6%。全年平均價格分別為62美元,桶、62美元,桶和56美元,桶,分別同比下跌了37-38%。

4、海運費價格呈現“駝峰”走勢。

同20年“單峰”走勢相區別,年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呈現為明顯的“駝峰”軌跡,6月和11月均表現為大幅上升的態勢,海岬型運價指數的“駝峰”走勢更為明顯,剛好與同期的全球鋼材價格走勢、美元漲跌以及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變化趨勢相吻合。

二、全球經濟逐步走出低谷,鋼鐵產品需求恢復增長,粗鋼生產呈明顯的放大趨勢。

1、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經濟形勢回暖。

(1)美國經濟。經美國商務部修正的3季度美國GDP增長2.2%,是連續4個季度萎縮以來的首次增長。20年美國經濟收縮了2.3%,GDP增長在年第1季度、第2季度分別下降6.4%和0.7%,第3季度GDP增速終于由負轉正,預計今年4季度和明年至少上半年美國經濟增長還將持續好轉。美國經濟形勢的好轉得益于政府龐大的貨幣與財政刺激方案,預計對年GDP增長貢獻1.3個百分點,對年的貢獻為1.4個百分點。

11月份美國制造業PMI綜合指數升至53.6點,其中工業生產指數達59.9點,新訂單指數60.3點,分別比年12月份的最低點上升了20.7點、33.6點和37.6點。盡管同10月份相比略有回落,但是藍鯨鋼工作室認為高位震蕩顯示出制造業增長的強大動力。美國成屋簽約指數持續攀升,至年的11月份已升至114.1點,環比連續9個月上升。同最低點年的1月份80.4點相比,累計上升了33.7點。

(2)歐元區及歐盟。相對于美國經濟的樂觀期待,歐元區經濟形勢仍沒有達到樂觀的程度。IMF預計年歐元區經濟仍處于負增長之中,但降幅在緩慢收窄。從今年的情況來看,10月份歐元區和歐盟27國的工業生產指數(不含建筑業)分別升至97.9點和98.5點,上達到了自年12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盡管出現較為明顯的回升,但是同去年同期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從近期歐洲工業生產情況看,在年8-9月份大幅回升后,10月份工業生產均是收縮態勢。其中歐元區16國下降了0.6%,歐盟27國則下降了0.7%。但從同比的角度看,歐元區和歐盟的工業生產均呈現出恢復的跡象,降幅明顯收窄。對比5月份。歐元區16國和歐盟27國工業生產降幅分別收窄了6.6個百分點。

(3)日本。日本經濟增長出現持續向好的趨勢。12月份的PMI指數達到53.8點,連續6個月在50點以上。其中新訂單指數達到57.7點,是近兩年來的次高水平。

2、需求恢復增長,粗鋼生產快速恢復。

遭受金融危機打擊后的全球鋼鐵行業正在逐漸恢復生產能力,粗鋼產量呈現為前低后高的增長態勢。據WSA的預測,年全球鋼材表觀消費量將達到12.06億噸,將比年增長9.2%,恢復到20年水平。根據WSA公布的統計數字,1-11月份全球累計生產粗鋼10.9億噸,同比下降10.8%。其中11月份日產粗鋼358.3萬噸,比20年平均日產增長7.3%,相當于年產粗鋼13.億噸水平。

從-年全球粗鋼產量增減情況看,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粗鋼生產在年降幅最大,年6月全球粗鋼日均397萬噸,峰值產量達到近年來的最高點,但至年的12月份,迅速衰減為265萬噸,產量大幅降低了33.4%。而同期中國大陸粗鋼日均產量降低了25.0%,扣除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粗鋼產量大幅減少了40.7%,粗鋼生產的收縮幅度超過中國15.7個百分點。

與20年下半年粗鋼產量劇烈衰減形成對照的是,自年1月以來,全球粗鋼產量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這當然與全球經濟回暖帶來的需求增長有直接的關系。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不再扮演全球粗鋼產量增長的領軍角色,因為扣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粗鋼產量增長速度已明顯超過了中國。對比年12月份粗鋼日均產量水平,全球11月份累計增長了31.0%,同期中國大陸粗鋼日均產量增長了25.1%,扣除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粗鋼產量大幅增長36.0%,粗鋼生產的擴張幅度超過中國10.9個百分點。

第9篇

一、世界煤價趨勢分析

根據Argus Coal Daily International的數據,2008年1月29日我國秦皇島(6,700Kcal/kg)煤炭的離岸價格達95.75美元/公噸,澳洲Newcastle(6,700Kcal/kg)離岸煤價為93.50美元/公噸,南非理查德灣(6,000Kcal/kg)離岸煤價為98.89美元/公噸,印度尼西亞(6,500Kcal/kg)離岸煤價為89.50美元/公噸。目前亞太地區燃煤市場,因澳洲Dawson礦區生產出問題而于2007年10月24日宣告不可抗力、印度尼西亞的雨季即將來臨和現有庫存量較低,以及我國冬季已屆用煤增加等因素,燃煤供應呈現緊張狀況,煤價持續上揚;2008年1月10日澳洲Barlow Jonker澳煤現貨價格已達90.50美元/公噸。

二、世界海上運費趨勢分析

世界散裝海運市場,以歐、美市場為主要。散裝運輸主要以運送谷物、鋼材、煤炭、礦砂、原油等體積龐大、包裝不易的大宗物資為主,其特性為無固定航線與定期班次,隨著各出口國貨物的定額、季節及價格變化,隨時會隨承租人要求而更換航線及目的地。由于其運送貨物多為民生物資與工業基本原料,所以其景氣好壞完全由全球經濟狀況、散裝船舶供給、貨物行情、戰爭與天災等因素而決定。

在散裝船舶類型方面,依照承載貨物不同,散裝船舶可分為:輕便型(Handsize)、巴拿馬極限型(Panamax)及海岬型(Capesize)。輕便型的載重噸數為5萬噸以下,以承載近洋貨物為大宗,如谷物、鋼材、紙漿、水泥等。巴拿馬極限型的載重噸數介于5噸~8萬噸之間,以承載遠洋 貨物為主,如谷物、煤炭、礦砂等。海岬型的載重噸數為8萬噸以上,以載運鐵礦砂、煤炭 等工業基本原料為主,由于船體過大,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航行須繞道南美洲麥哲倫海峽。

影響散裝航運景氣好壞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經濟增長率、全球鐵礦及煤礦運輸需求量、全球谷物運輸需求量、全球散裝船供給量、油價、戰爭及天然災害等。近幾年我國及新興國家經濟發展迅速,無論經濟增長、鐵礦砂與煤礦及谷物的需求對全球散裝航運業景氣狀況都起著關鍵作用。

在散裝航運運價指數方面,由于散裝航線眾多,報價混亂,所以由英、挪、意、日、美5個國家11家大型中介商組成小組,每天參考各散裝航線成交運價及租金編制成輕便型指數(Baltic Handy Index, BHI)、巴拿馬極限型指數(Baltic Panamax Index, BPI)與海岬型指數(Baltic Capesize Index, BCI)供貨主、船東及投資者作為參考。此外,為反映整個散裝船運市場好壞的波羅的海指數(Baltic Dry Index,BDI)是由BCI、BPI和BHI各占三分之一的權值來計算,BDI指數代表整體散裝航運業景氣狀況的好壞,目前已成為全球散裝航運運價的重要報價指標。

三、運價仍然起伏波動

受到國際初級產品貿易量激增的影響,國際海運業自2002年起逐漸擺脫多年低迷,其主要因素為國際景氣復蘇及我國產業經濟急速發展帶動巨額的原料需求,亦即運貨需求增加,而船噸運力不足。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波羅的海指數(BDI)受到我國經濟降溫的影響開始下降,但是仍然在高位調整。但我國為防止經濟過熱,于2004年5月提出實行宏觀調控措施,限制鋼鐵進口及燃煤出口,導致市場運價自2004年4月起面臨持續下跌,但自2004年7月起海運市場價 格又開始上揚,原因在于我國宏觀調控短期內成效尚不夠顯著,以及船噸的供給還不能滿足需求,供不應求的現象仍然存在。然而自2005年開始,市場價呈現持續下滑走勢,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運價起伏波動,2006年下半年則一路飆升至今。

散裝船運市場的波羅的海指數(BDI),自2007年11月13日的11.039點開始下挫,跌幅已接近5成,2007年11月與12月BDI指數月平均值分別為10,210與9,143,2008年1月29日指數達到5.615點。但因我國南方大風雪造成嚴重缺煤,已宣布3月以前暫停煤炭出口,澳洲昆士蘭大雨亦影響煤炭出貨量,加上新一年度礦砂貨價還在談判,賣方要以現貨價售貨,買方不愿意接受,以致市場貨載量不足,散裝船運價下跌。

四、結論

亞太地區為全球煤炭產銷分布的主要地區,隨著亞太地區近年來經濟的持續發展,煤炭來源需求迫切,以及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高位運行,帶動了對煤炭的強勁需求,而且主要由我國與印度等兩大經濟體帶動這一增長。其中,尤其以我國從煤炭出口大國轉變成為凈進口國,這一轉變將會影響整個亞太煤炭市場的競爭。近些時間由于南非因斷電而減少煤炭出口,以及澳洲因水災也減少煤炭出口,預測未來亞太地區的煤炭價格將會持續上揚。

參考文獻:

[1]晨然:11月份國際干散貨運輸市場述評.《中遠洋航務》,2007.12

[2]陳靈廣:2006年主要能源價格情況及2007年走勢分析.《中國經貿導刊》,2007.6

[3]溫麗惠:“國貨國運”步履沉重的運輸話題.《中外物流》,2007.05

[4]朱成章:從國際能源價格走勢看我國電力價格存在的問題.《煤炭經濟研究》,2006.11

第10篇

在后期,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暖,市場信心進一步穩定,再加上通脹預期的存在,滬銅作為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的期貨品種之一,繼續維持震蕩上揚走勢的可能性會繼續增加,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國家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的惡化,已經開始減弱了政策對經濟的刺激力度,個別國家甚至開始逐步加息,以抑制通脹的進一步惡化,這對倫銅、滬銅價格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再考慮到銅庫存數量不斷增加的因素,我們有理由認為銅的下游消費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銅價大幅上漲的基礎仍不穩固,因此近期滬銅價格會維持一個寬幅震蕩的走勢,等待進一步明確的市場變化對價格形成新的引導。近期在參與銅交易時,我們應當關注以下幾個因素:

全球經濟危機的緩解仍是近期支撐價格的主要因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將呈現微弱擴張,由2009年收縮3.4%轉為增長1.3%,增長率低于其增長潛力。美國經濟復蘇步伐可能快于歐洲和日本,2010年GDP增速達到1.5%。另據聯合國2009年12月2日公布的預測,美國經濟將在2009年負增長2.5%以后,2010年恢復增長2.1%;歐盟和日本的經濟分別增長0.6%和0.9%。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將成為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中國和印度經濟將分別增長8.8%和6.5%。

從全球主要經濟區GDP數據看,在全球攜手應對經濟危機政策的推動下,2009年之后全球經濟危機開始好轉或緩解。數據顯示,美國、韓國于2008年末率先見底,之后是中國、印度、日本于2009年一季度見底,歐盟最晚,于2009年二季度見底。從全球主要經濟區GDP恢復速度看,中國、印度、美國恢復較快,截至2009年三季度,三國的GDP數據分別為8.9%、6.8%、2.8%,上述三國的經濟已進入復蘇狀態;但韓國、歐盟、日本的經濟復蘇進程相對遲緩,截至2009年三季度,三經濟區的GDP數據分別為0.4%、-4.1%、-4.5%,其中,韓國有望在2009年四季度進入復蘇狀態,而歐盟、日本的完全復蘇要等到2010年。根據現階段全球主要經濟區的經濟運行狀況,預計2010年全球主要經濟區經濟復蘇概率較大。

同時,作為全球最具實力的經濟實體,美國經濟狀況對全球經濟有很大影響。由于多年來,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對于美國經濟的貢獻率在45%~70%,所以,個人支出對美國經濟復蘇有很大影響。截至2009年9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對于美國經濟的貢獻率已回升到50%以上,這一數據標志著美國個人消費重回主導地位,美國經濟繼續趨好有了重要的消費支持。

中國因素仍然是支撐價格主要因素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2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6.6%,表明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進一步鞏固。2009年12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6.6%,比上月上升14個百分點。12月份中國制造業PMI指數呈普遍上升趨勢。從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只有新出口訂單指數下降,降幅為1個百分點;原材料庫存指數持平;其余各項指數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和購進價格指數升勢明顯,升幅均在2個百分點以上。從指數水平來看,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和購進價格指數較高,均達到60%以上,尤其以購進價格指數為最高,達到66.7%。

在20個行業中,只有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纖制造及橡膠塑料制品業、煙草制品業三個行業低于50%,其余17個行業均高于50%,尤其以金屬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業為最高,達到60%以上。從產品類型看,原材料與能源、中間品、生活消費品和生產用制成品類企業均高于50%,其中生產用制成品類企業最高,接近60%。

對此,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12月份中國PMI指數繼續保持在50%上,表明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進一步鞏固。12月份PMI指數較上月提高,可能是季節性波動的表現。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需要關注,表明對國際市場轉好的變化不宜過早樂觀。購進價格指數上升表現了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在市場轉好和成本提高背景下,企業發展環境正在發生變化,應該著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對成本增大的承受能力。

同時,為了能夠刺激經濟增長,應對國際經濟危機對國內經濟造成的危害,從2008年開始,國內財政政策由“穩健”轉向“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適度寬松”。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對克服金融危機的沖擊產生了積極作用。而天量信貸的投放也緩解了市場流動性匱乏的困境。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2010年的貨幣將會繼續保持目前的充裕水準,國內通脹水平接近于2004年的水平(CPI3.2%),總體呈溫和通脹。

全球通脹成為雙刃劍

早在西方政府高舉“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應對金融危機之時,通脹預期的種子就被埋下。據悉,美聯儲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資產負債表出現了急劇的擴張。從2008年9月的1.9萬億美元經過短短的9個月時間就擴張至4.5萬億美元。同時,基礎貨幣的投放量也擴張15倍,相當于2001年的25倍。天量的貨幣投放使得市場對未來的通脹充滿想象。

根據最新數據,美國經濟2009年三季度GDP環比增長2.8%,表明美國經濟已經走出了衰退。從目前看,新增非農就業損失在逐月下降,已經從高峰時期的每月超過70萬人下降到10月的19萬人。如果經濟復蘇勢頭較強,2010年年中實現正增長并帶動失業率開始下降的可能性較大。

第11篇

全球面臨金融海嘯侵襲下,經濟前景令人堪憂,全球最重要產業之一的半導體,其未來發展亦受嚴重沖擊。根據拓產業研究所預測指出,2009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年增長率恐將為0%,年產值同2008年為2669億美元;李永健研究員表示,根據北美半導體設備B/B值、IC產業庫存水位以及產能利用率等半導體三大領先指標分析,在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停滯性發展下,預計至少需要一年時間,半導體產業方有機會回春。整體而言,2010年半導體產業將展開漫長復蘇之路,其中值得關注的是,2010和2011年的半導體產業年增長率雖為個位數,但產值逐漸放大,走出經濟衰退陰霾后,2011年產值可望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2012年半導體產業年增長率將回到兩位數的高增長榮景。

北美半導體設備B/B值為產業回春指標

2008年以來北美半導體設備B/B值走勢持續疲軟,主因不外乎內存產業嚴重供過于求、晶圓代工廠調降資本支出、IDM廠商持續轉型減少IC設備采購,以及全球經濟情勢惡化,導致半導體廠商保守以對。由于廠商在2007年初即看壞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且早在金融風暴來臨前進行產業調整。換言之,半導體產業調整期已長達一年半,未來在歷經2-3個季度產業調整下,2009下半年半導體設備訂單量才可望率先由谷底爬升,屆時B/B值將開始反轉向上,爾后才由半導體產業接棒復蘇,在全球經濟發展以半導體產業回春與否為指標下,北美半導體設備B/B值自然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先行征兆。

IC庫存待去化 2009下半年回歸安全水位

以2007和2008年IC庫存水位相比較,拓璞產業研究所表示,2008年IC庫存問題并沒有特別嚴重,只是去化速度相對慢。可見這次的半導體產業衰退廠商早已預作調整,而這亦可由北美半導體設備B/B值趨勢和廠商2008年資本支出看出端倪;不過,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程度和市場需求急速冷凍卻是廠商所應變不及,廠商需較過去更長的時間去化庫存。李永健研究員指出,2007年業者約花費一年時間進行庫存去化,而2008年這波IC庫存則需兩年時間去化,也就是說,半導體產業將在2009年第三季或第四季回到安全庫存水位,2010年之后產業才可能步向良性循環發展。

產能利用率急速下滑 盼2009下半年返回85%

半導體產能利用率在2008年第二季之前仍維持90%,但在下半年開始明顯下滑,第三季下滑至85%,第四季更下滑為70%,根據拓璞產業研究所預估,2009年第一季可能僅剩60%的產能利用率。這種瞬間發生的產業行為,主因為全球經濟情勢不明,加上金融危機如滾雪球般而來,全球資金流動發生停滯現象,在此急凍氣氛下,產業當然受到波及,所有市場行為都受抑制,不僅當下市場需求降到谷底,連對未來市場需求也小心謹慎,甚至視而不見,才會造成2008年第四季和2009年第一季產能利用率瞬間下滑。

而對于2009年的半導體產業表現,李永健研究員也提出“上冷下熱”的看法。所謂“上冷”是指2009上半年將承繼2008年的走勢,半導體發展將至谷底;而當時序進入下半年,隨著產業調節逐漸告一段落,加上2010年半導體產業可望回春的帶動下,產業將較為活絡,也就是所謂“下熱”,拓璞產業研究所也提出預測,2009下半年產能利用率將恢復至85%,也就是2008年第三季前的水平。整體而言,2009下半年是產業回春的關鍵時刻,尤其第三季表現更將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醞釀復蘇的前哨站,至于2009年第四季則在201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復蘇帶動下,將有不錯表現。

第12篇

近年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程度越來越緊密。全球產業轉移趨勢、金融危機程度、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匯率變化、油價升跌等都時刻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國際因素成為中國經濟越來越重要的變量,作為中國經濟晴雨表的股市受國際經濟影響的程度也日益加深。

有次,在跟一位基金經理聊天時,他告訴記者,很多基金經理在投資時很看重國外大投行的研究報告,有的甚至把這些報告作為他們的直接投資依據。他說,國外投行的研究報告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參考價值,主要是源于報告的國際化視野和先進的投資思路。

那么,在經歷了上半年國際經濟形勢風云變幻之后,基金經理是如何看待下半年國際經濟走勢的呢,在他們眼中,國際經濟走勢又將會對A股市場造成怎樣影響。

二次探底風險很小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國際經濟的后續發展,基金的判斷并不一致。

“海外市場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上海國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陳海峰認為,首先是歐元區債務危機的陰云仍然揮之不去。

據了解,2008年的金融海嘯讓歐洲各國一方面為了應對金融危機而出臺巨額經濟刺激方案,另一方面又因為經濟衰退導致稅收縮水和失業保險等既有的“內在穩定器”支出攀升,歐元區各國預算赤字都上升到歷史罕見的水平。

“盡管近段時間以來歐洲銀行業的融資壓力已經有所緩解,但一些國家國債收益率仍在繼續走高,尤其是其中西班牙和法國CDS(信用違約互換)的走勢。只要這些國債收益率仍然繼續拉大,市場的擔憂就很難真正緩解。”陳海峰稱,不僅如此,目前全球工業生產的周期繼續加速回落的跡象明顯,以及美國非農就業和房地產銷售可能會出現進一步惡化等情況,可能將導致全球經濟二次回調。

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觀點顯得較為中性。就2010年三季度而言,他們認為歐美經濟面臨財政緊縮的壓力,境外市場將延續震蕩調整的走勢。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則較為樂觀,其在2010年下半年策略報告中認為,美國經濟經歷了從谷底開始的快速復蘇后,擴張步伐將會緩慢,但經濟復蘇的趨勢并沒有發生改變。

該報告特別指出,目前歐盟已經聯合推出的救援計劃穩定了市場信心,并且隨著救援資金的到位,債務危機將逐漸平息。除非有重大意外發生,不至于導致第二波金融危機。

“歐洲債務危機不至于對全球經濟復蘇造成非常大的擾動。”匯添富亞澳優勢精選基金經理王致人亦表示,債務問題最為嚴重的葡萄牙、愛爾蘭、希臘這三個經濟體實際上占到整個歐元區GDP的比重只有5%,整個歐元區占全球GDP比重大概是20%,在小概率事件之下,這三個經濟體全部倒下了,對全球GDP的影響只有1%。

全球通脹或難避免

相比于經濟走勢,基金對于全球通脹的預期判斷卻較為一致。

王致人表示,在年初的時候,我們預期美聯儲、歐洲央行在今年三季度要慢慢開始加息了。但是由于發生了歐洲債務危機,有可能會導致加息推遲,也這也就意味著對海外市場來講,因為加息推遲,下半年海外流動h生還是比較寬裕的。

“未來全球將面臨一次大的通脹。”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有關人士亦認為,為應對次貸危機,全球央行在過去的兩年里注入了龐大的流動性,其后遺癥是全球性通脹。目前許多國家的巨額債務也只有通脹才能化解,因為希臘這樣的政府不可能破產。

那么,在全球通脹預期下,投資者該如何應對呢?

上述大成基金人士認為,由于各類商品已輪番被熱炒,同時房地產市場仍籠罩在調控陰霾之下,經過連番調整的A股市場成為估值洼地,顯現了較佳的投資價值。“可以預期,未來資金可能會繼續從其他估值較高的資產流向A股市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间市| 西充县| 柳林县| 龙江县| 无极县| 塔河县| 德清县| 平江县| 祁连县| 阿拉尔市| 惠州市| 普格县| 绥阳县| 阜康市| 乌兰浩特市| 屏山县| 花垣县| 株洲市| 常德市| 吉林市| 正蓝旗| 沽源县| 五家渠市| 靖州| 陆川县| 和平县| 樟树市| 晋城| 连山| 邵阳县| 虹口区| 龙胜| 新乡县| 柳河县| 修文县| 驻马店市| 黎城县| 宁远县| 石楼县| 海丰县|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