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標準審計意見

標準審計意見

時間:2023-06-15 17:26: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標準審計意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標準審計意見

第1篇

審計意見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是否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的規定編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客觀公正評價。審計意見的披露,特別是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披露, 對市場評判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公允性和合法性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審計意見類型的形成不僅僅取決于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本身,還受注冊會計師的能力和職業謹慎度的影響。因此, 探究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意見類型的變化,尤其是非標準審計意見的變化, 有利于客觀地評價注冊會計師總體質量的變化。本文以2005-2010年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中被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為對象,分別從ST與非ST公司、 “十大”與“非十大”事務所、 變更事務所公司與未變更事務所公司角度對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分布作了比較分析。

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1501號》的規定,審計意見分為兩大類:標準無保留意見和非標準審計意見。非標準審計意見,簡稱非標準意見或者非標意見,是指標準無保留意見以外的其他審計意見,包括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和非無保留意見。非無保留意見又包括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

二、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的研究樣本包括2005-2010年度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可以找到數據的所有上市公司,其中2005年的樣本數為1367個,2006年的樣本數為1456個,2007年的樣本數為1570個,2008年的樣本數為1624個,2009年的樣本數為1774個,2010年的樣本數為2129個,總體樣本為9920個。選取的樣本不包括未在法定期限內(次年的4月30日之前)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網站公布的年報審計情況快報;(2)中國證監會指定的信息披露網站――巨潮資訊網;(3)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2005-2010年度財務報告。同時對數據進行了抽樣核對和修正,以保證數據的可靠性。觀察樣本中的審計意見、公司類型、事務所規模等數據均來自于手工收集。

三、2005-2010年度非標準審計意見統計

通過對2005-2010年度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總體和構成統計(見表1),可以看出:近六年來,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持續下降,六年來非標意見占審計意見總數的比例分別為11.86%、10.23%、7.71%、6.77%、6.65%、5.54%,其中2006年到2007年的降幅最大;非標意見構成中,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比重上升,非無保留意見的比重下降。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到2010年保留意見的比例從11.02%上升到21.19%,而無法表示意見的比例卻從16.10%下降到5.93%。同時,在這六年中,沒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見。

四、2005-2010年度非標準審計意見比較分析

(一)非標準審計意見在ST與非ST公司間的比較分析 作為被出具審計意見的對象,上市公司的自身情況會影響注冊會計師對其出具的審計意見。ST公司是指經營連續二年虧損,被特別處理的公司;*ST公司是指經營連續三年虧損,被退市預警的公司,這類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普遍較差。表2是非標準審計意見在ST、*ST類(以下統稱ST類)與非ST、*ST類(以下統稱非ST類)上市公司間的分布情況統計。

根據表中數據顯示,ST類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平均比例達到51.38%,而非ST類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平均比例僅為3.70%。前者是后者的14倍左右。可見,ST類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遠大于非ST類公司。從時間縱向上來看,在非標意見總體比例持續下降的前提下,非ST類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而ST類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能夠基本維持不變,非標意見越來越集中于ST類公司。

(二)非標準審計意見在“十大”與“非十大”事務所間的比較分析 出具審計意見的主體是會計師事務所,衡量事務所實力的方法一般是考察事務所的規模。本文以客戶數目的多少來衡量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理由是:第一,事務所的客戶數目反映了事務所的行業競爭實力。客戶越多表明事務所的競爭能力越強,由此獲得的收入也就越多。第二,許多實證研究也將事務所客戶數目作為衡量事務所規模的一個重要指標。首先將我國具有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按其市場份額(客戶數目)劃分為“十大”(見附錄A)和“非十大”,進而統計出了2005-2010年非標意見在“十大”和“非十大”事務所間的分布情況,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十大出具非標意見的平均比例為7.50%,非十大的這一比例為8.83%。前十家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的百分比低于其他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的百分比。從時間縱向上來看,在非標意見總體比例下降的前提下,十大出具的非標意見的數目變化不大,而其市場份額增加明顯,具體由2005年的429家(比例為31.38%)增加到2010年的1109家(比例為52.09%),這是導致十大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呈下降趨勢的主要原因,其中2006年到2007年的下降幅度最為明顯。

(三)非標準審計意見在變更事務所公司與未變更事務所公司間的比較分析 每年都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事務所變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事務所任期已滿,或者是由于地域(距離遠、溝通不便)、時間(前任事務所繁忙)等限制。上市公司也可能就審計意見與事務所發生分歧,矛盾激化而選擇更換事務所以期得到他們所希望見到的審計意見,這就是備受關注的“炒魷魚、接下家”行為。表4統計了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 和未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在變更事務所年度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情況。

由表4可以看出,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明顯大于未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前者的平均比例是15.97%,后者的平均比例是7.54%,前者大約是后者的兩倍。從時間縱向上來看,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意見的比例在下降,未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意見的比例也在下降,后者的下降幅度大于前者。從兩者的差距來看,各年分別為7.89%、10.02%、11.15%、7.15%、4.71%、9.64%,2006年到2007年間的這一差距最為明顯;另外,從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數目來看,上市公司變更事務所的情況在逐年減少,這與注冊會計師協會加大對事務所變更行為的監管力度有關。

五、研究結論及原因剖析

(一)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在下降,其中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占非標意見的比重上升 相關部門對信息披露監管力度的加大,使得上市公司規范其會計信息披露,財務報表的質量有所提高,這是導致非標意見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2006年到2007年的下降幅度最大,從這點來看,新準則體系的實施對會計信息質量起到了正效應。另一方面,非標意見中,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所占比重上升,這表明注冊會計師提高了執業謹慎度,但也不排除注冊會計師用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代替更嚴重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可能性。

(二)ST類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遠大于非ST類上市公司 ST類上市公司高比例的非標準審計意見彰顯出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與其他上市公司不同,ST公司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不少還面臨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壓力,盈余操縱的動機較強。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面臨的審計風險和外界壓力較大,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執業時更為謹慎。注冊會計師對這類上市公司出具非標意見,有效釋放了潛在風險。注冊會計師對ST類上市公司出具非標意見比例的提高,也顯示了其獨立性與職業謹慎度的不斷提高。

(三)前十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的平均比例低于其他事務所 我國前十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的平均比例低于其他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的平均比例,并且前十大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在逐年下降,這一現象主要與事務所擴大市場份額,吸收優質客戶有關。一些實力較強、聲譽較好的上市公司更傾向于選擇大型、有名的會計師事務所來對其年報進行審計,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狀況良好的信號。從十大事務所出具的非標意見下降來看,上市公司的這種事務所擇優傾向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新準則實施年度該現象最為突出。新準則的頒布體現了我國完善資本市場的政策傾向,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公眾對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越見強烈,使得上市公司對審計活動越來越重視,在完善自身經營的基礎上聘請有聲望的事務所對其報表進行審計。

(四)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大于未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 注冊會計師對本年度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明顯大于未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體現出注冊會計師面對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進行年報審計時能夠保持該有的謹慎度,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購買行為。另外,事務所變更的情況在逐年減少。這些都與注冊會計師協會對變更事務所行為加強監管有關。近年來,注冊會計師協會將事務所變更作為監管重點,要求事務所報備客戶變更情況,將涉嫌“炒魷魚、接下家”,不按時報備變更情況的事務所,列為下一年度執業質量檢查的重點對象,這一系列措施初見成效。

六、思考與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準則體系,加強監管 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加大,還有一個原因是2007年實施的新準則體系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了正效應。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準則體系,并探索更多有效的監管措施,加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以加大和持續這種正效應。

(二)建立事務所評級制度,實行分級管理 從十大事務所和非十大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來看,優質上市公司對事務所有擇優行為。為了引導這種行為,可以建立事務所評級制度,對會計師事務所實行分級管理,實現事務所行業的優勝劣汰。對于級別較高的事務所,給予相關方面的政策傾斜;對于級別較低的事務所,加大對其的檢查力度和檢查頻率。在對事務所進行綜合評級時,適當加大執業質量所占的權數,以引導事務所提高其執業質量,進而提升整個行業的執業質量。

(三)擴大審計關注領域 ST類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基本維持不變,而非ST類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注冊會計師一方面應當繼續將ST類上市公司作為關注重點,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視非ST類上市公司的審計風險。對非ST類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難度大大增加:為了挖掘財務報表“平靜表面”下的“暗流涌動”,注冊會計師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具有更高的敏銳度,不可放松警惕。

(四)關注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的合理性 非標準審計意見中,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所占比重上升而非無保留意見的比重下降,并且,2009年到2010年保留意見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而無法表示意見的比例大幅度下降。這必然與監管力度加大、新準則體系引導等一系列因素導致的會計環境改善和信息質量提高有很大關系,但也不得不防范注冊會計師利用輕緩的審計意見類型來代替更嚴重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可能性,相關部門對此應當予以特別關注,加強對這方面的檢查力度。

參考文獻:

[1]呂先锫、王偉:《注冊會計師非標準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行業經驗證據》,《審計研究》2007年第1期。

第2篇

選取了2012和2013年報財務報表審計意見數據,從理論和部分樣本數據角度,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財務報表年報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影響因素,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作用關系,尤其是探討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弱有效性導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因素研究,并據此提出規范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的措施,進而降低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可能性的對策。

關鍵詞:

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獨立董事;非標準審計意見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3001901

1 引言

為了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為股東等相關利益者以及社會公眾謀求最大的利益,公司必須實現其最佳的經營業績,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公司治理結構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公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委托關系占據主導地位,公司所有者要基于信托責任關系,建立健全一套相互制衡的結構性制度安排或體系。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與財務報表及內部控制年報審計意見有一定的相互作用關系,公司治理情況越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小。

2 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相關性分析

2.1 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上市公司的組織機構主要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狹義公司治理其主要是指“內部治理”,即建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尤其是獨立董事)、監事會及高管層面所構成的公司治理結構。廣義的公司治理,包括的范圍不僅僅是企業內部自身的監控和制衡機制,而是涉及到更寬泛的外部相關者。諸如第一大股東的性質、資本市場、經理市場、產品市場、社會公眾、輿論和國家法律法規等外部力量對企業管理行為的規范與監督。

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向委托人提交的最終產品,具有一定的鑒證、保護、證明作用。而審計意見又是審計報告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是審計工作結果最為集中、凝練的表達。本文所指的非標準審計意見是指除了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之外的其余所有意見類型。即包括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帶其他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

截止2014年4月,253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其中,標準審計報告2450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57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22份,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5份。在2450份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中,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報告84份,占3.31%。非標報告的數量和比例都較2012年(89份,比例為3.60%)有所下降。

截止2013年4月,2471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其中,標準審計報告2382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71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5份,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3份。在2471份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中,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報告89份,占3.60%,非標報告的數量和比例都較2011年(115份,比例為4.87%)有所下降。從近幾年我國上市公司公布的審計報告情況來看,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被出具為非標準審計意見數量上和比例上都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從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探討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

2.2 股權的性質和結構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呈現出明顯的股權集征,股東權利不均衡排在前五位的大股東之間持股比例懸殊。除控股股東以外“一股獨大”幾乎是所有上市公司的詬病,也是我國公司治理的一大頑疾。雖然經歷了股權分置改革,但因為股改企業的前身大多是國有制,所以股改后國有股仍在上市公司股本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較大,這也是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突出特點。這種過于集中的股權結構,必然會導致監督機制的有效性削弱,少數股東的權益可能遭到損害,顯然不利于公司治理,通過對相關樣本的實證研究發現,股權結構的合理性與非標準審計意見呈現負相關關系。即股權結構越合理性,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小。

2.3 董事會特征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

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具有絕對的控制權,進而導致董事會的獨立性較弱。雖然《公司法》近幾年來修訂時弱化了法定代表人模式,允許公司通過章程約定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經理擔任,但對于法定代表人的職權范圍并沒有弱化,實際控制人還可以通過直接擔任董事長的方式控制上市公司。通過對滬深兩市研究樣本的測算,約有35%的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直接擔任董事長,55%的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擔任董事長并兼任總經理,只有不到10%的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完全不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通過對滬深兩市相關樣本的研究發現,董事會的獨立性與非標準審計意見呈現負相關關系。董事會的獨立

性越強,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小。

2.4 監事會特征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

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與董事會并立。是為了保證股東大會的決議能夠在董事會與管理層正確決策和執行,防止其,損害股東與相關者的利益,必須建立一套約束機制。為了保證監事會的獨立性,監事不得兼任董事和經理。其性質構成比較合理。但同時規定了監事可以列席董事會會議,并對董事會會議事項提出質詢或建議,監事會發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從法律規定不難看出監事會對董事會只有建議、質詢的權利,并無一定的決定權,也就意味著其獨立性很弱。監事會的監督職能主要集中在業務層面和財務層面,及時糾正董事會和高管的不合理行為,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然而,要提供有效的監督保障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獨立性,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監事會或監事的獨立性代表著監督的力量和能力,有效的監督可以減少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3 對策與建議

3.1 改善股權結構,構建對實際控制人的監控制衡機制

積極改革國有股一股獨大的不合理股權結構,均衡股東權利,上市公司雖然制定了董事會制定,但是董事會由控股股東一手操縱,制度就成了紙上談兵。可借鑒科華生物的股權結構,其控股股東為三位自然人,分別持上市公司股份的7.47%、7.30%、8.12%,沒有一個股東可以取得優勢控股地位。塔牌集團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三位自然人,合計持有上市公司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59.25%的股權,但三人股權差異微弱,分別為18.375%、22.50%、18.375%。加強股票市場的流通,對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進行分類監管,讓市場成為遏制實際控制人的重要工具。

同時,完善《公司法》和相關行業配套監管規范,建構對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監管制度,另外,賦予監事會獨立的法律地位,使其以超然的立場履行監督權。

3.2 建立健全審計委員會制度

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在上市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這一組織機構十分必要,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制度的發展歷程較短,但是獨立性和專業性是其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的關鍵性指標。審計委員會的獨立地位和其財務專家的數量會對內部控制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進而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就大大地降低了。

3.3 健全董事會機制,加強獨立董事制度

董事會作為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解決上市公司出現的違規問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等重要責任。改革董事會結構,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分設,提高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比例,并加強其對公司決策的參與度,完善董事會的激勵制度,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保護外部投資者利益。健全的董事會機制必然會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和信息披露的質量,從而減少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3.4 推進管理層持股,協調激勵機制

股東與管理層的高度一致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內部人控制問題,解決股東與管理層利益不一致的有效方法就是提高薪酬和股權激勵,后者最為典型。股權激勵的類型有很多,包括管理層持股,股票期權、業績股票等,管理層持股是指讓管理層持有一定比例的本公司股票。其形式可以是公司無償贈與,也可以是補貼購買。通過加強對管理層的控制與激勵,使其利益與所有者利益捆綁在一起,致力于提高企業的真實績效,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和治理結構,對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榮,褚冰茜,夏昱等.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研宄[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2):130163.

第3篇

關鍵詞:會計事務所變更 審計意見 初次變更 再次變更

一、研究背景

Chow & Rice(1982)、Smith(1986)、Krishnan & Stephens(1995)等學者闡述和研究了會計事務所變更與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Lennox(2000)通過構建審計意見估計模型對公司在變更和未變更審計師的情況下得到的審計意見的差異進行估計,并以此為基礎研究審計師變更對審計意見的影響。還有學者發現,上市公司變更會計事務所行為和變更前上市公司是否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換句話說,上市公司很有可能在下一年度變更會計事務所是為了獲得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耿建新和楊鶴(2001)認為,相比較于當年收到標準審計意見報告的上市公司,當年受到非標準審計意見報告的上市公司更傾向于變更審計師。王春飛(2006)用了修正的Lennox審計意見估計模型,對2001年到2003年有扭虧行為的上市公司的審計師變更和審計意見購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上期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并且本期發生審計師變更的公司,不但沒有實現購買審計意見的目的,反而事與愿違。唐躍軍(2009)認為審計師變更顯著地提高了審計意見改善的可能性,公司管理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功實現審計意見購買的動機。

目前,國內外學者們都近乎一致的認為,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行為與購買審計意見有著一定的相關性,但是也都基本將視角范圍局限在當下的年度報告中,并沒有在時間維度上進行延展性分析研究,也沒有對審計意見這一變量進行細致深層次分析,以對癥下藥。

二、上市公司變更會計事務所與審計意見變化的關系

在我國,審計意見類型具體分為:標準、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無法表示、保留和否定這五種意見類型。對上市公司而言,最希望獲得的就是標準審計意見。李曉慧教授認為,“年報審計前的關鍵時刻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可能跟購買審計意見有關。有的上市公司年報存在問題,但它希望會計師事務所為其出具標準報告,前任會計師事務所如果不愿意,上市公司就可能會換一家‘聽話’的事務所。”

本文對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事務所的情況,所選取的是來自于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年報審計快報中相關數據,已經剔除由于會計事務所合并或者分立引起的會計師事務所變更。

通過觀察表1,我們先看全部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情況,我們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2年上市公司審計報告中非標準審計意見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在2011年至谷底,僅有48加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但在2009年和2012年有反彈上升,特別是2012年上升比例達到85.42%,這說明在一定政策監督和個別案例(如,2012年綠大地)教訓下,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審計意見變化本年度的大趨勢。

接下來,我們觀察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審計意見情況,從絕對數來講,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在這六年間整體上是呈下降趨勢的,而這種情況不能簡單認為非標準審計意見減少是好征兆,它可能存在潛在隱患,比如會不會是由于購買審計意見行為的存在而導致了非標準審計意見逐漸減少呢?在相對數方面,非標準審計意見占比也是大幅度下降,已從2007年17.81%下降至2012年4.2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事務所行為存在與其披露信息不符的意圖,這才是研究上市公司變更會計事務所問題的核心。

三、審計意見初次變更和再次變更

考慮到以往文獻只針對上市公司本年度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所引起的審計意見改變,并沒有考慮到延展性研究。本文在分析審計意見對上市公司變更會計事務所的影響時,將其分為初次變更和再次變更。初次變更就是指本年度變更會計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在本年度審計意見相對于上一年度就發生變化;再次變更是指在考慮上市公司隱藏購買審計意見的意圖基礎上,研究下一年度繼續變更會計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審計意見的變化情況和下一年度維持本年度已變更的會計事務所而審計意見變化的情況。

初次變更和再次變更時充分考慮一個變更會計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在連續三年內的審計意見變化情況,以求從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去研究可能的購買動機。初次變更中審計意見變化界定為,本年度會計事務所提出的審計意見與上一年度前任會計師事務所提出的審計意見進行比較,劃分為減輕和加重。再次變更中審計意見變化界定為:A.上一年度和本年度審計意見同屬一個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在下一年度繼續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后審計意見的減輕和加重;B.上一年度和本年度審計意見同屬一個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在下一年度延用本年度變更的會計事務所后審計意見的減輕和加重。

同時,從表3中可以進一步分析出上市公司通過再次變更來實現審計意見變化。首先,在觀察本年度變更會計事務所但沒有導致審計意見變化的上市公司時,其在下一年度繼續通過變更會計事務所而使審計意見發生變化,從2007年至2011年的數據中發現,在上年度沒有實現審計意見變化的上市公司,通過繼續變更大多數都實現了審計意見變化,并且主要是審計意見減輕,值得注意是竟然沒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加重,這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類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購買審計意見行為。

其次,我們觀察再次變更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在本年度變更會計事務所后審計意見未變化,在下一年度沒有變更會計事務所而審計意見變化的上市公司,從2007年至2011年的數據來看,也基本全部實現審計意見變化,并且此類下一年度未變更上市公司比繼續變更的情況更嚴重,在五年間基本上100%的上市公司實現審計意見減輕,2007年100%,2008年100%,2009年100%,2010年84%,2011年87%。從再次變更的倆方面,我們可以得出這些上年度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而沒有實現審計意見減輕的上市公司,通過下一年度繼續變更會計事務所或者隱匿的未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而使得審計意見減輕,獲得令其滿意的審計意見,實現購買審計意見行為。

四、對策建議

根據本文提出的審計意見初次變更和再次變更,將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在連續三年度的審計意見變化情況進行歸納統計,三年度是以發生變更行為的年度為中心前后增加一年度,得出:

A,本年度審計意見與上一年度審計意見相比減輕的上市公司;

B,本年度審計意見與上一年度審計意見相比同屬于一個非標準,在下一年度不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而下一年度審計意見與本年度相比減輕的上市公司;

C,本年度審計意見與上一年度審計意見相比同屬于一個非標準,在下一年度繼續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而下一年度審計意見與本年度相比減輕的上市公司。

A代表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最有可能是購買審計意見;B代表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很有可能是購買審計意見;C代表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有可能是購買審計意見。其嚴重程度是由高到低,通過ABC評價系統,將有利于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存在的購買審計意見行為進行評價,根據嚴重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止措施,以控制惡意行為。

參考文獻:

[1]黃曉波、楊兵艷 關于審計意見購買的研究綜述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0(4)

[2]王春飛 扭虧、審計師變更與審計意見購買 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9)

[3]唐躍軍 審計收費、審計師變更與意見購買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09(9)

[4]耿建新、楊鶴 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情況的分析 會計研究 2001(4)

[5]王李 上市公司會計事務所變更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會計之友 2010(4)

第4篇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我國規定,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必須經獨立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這表明了審計報告的重要性。

信息含量是指公開披露的信息是否是預期使用者進行投資決策的依據,能否影響投資者的財務決策。審計意見是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所出具的鑒證意見,能夠提高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和依賴程度,從而有利于做出正確的財務決策。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是指上市公司在披露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報告后,外部信息使用者根據意見類型做出投資決策,引起股票價格不同程度的波動。因此,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審計意見是投資市場需要的信息,是投資者決策的有用信息,具有信息含量。

對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研究,國內外學者已經開展了多年,但是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我國學者早期對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的研究發現,審計意見并沒有顯著的信息含量。可能是由于我國早期證券市場發展并不完善,審計制度不健全。隨著近幾年我國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市場準入制度和監督體系不斷完善,上市公司的數量逐年增加,同時披露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逐漸增多,這就為我們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本文以2012―2013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為研究對象, 判斷在審計意見披露的較短時間內,非標準審計意見是否會產生市場反應,股票價格下跌;非標準審計意見與標準審計意見產生的股票價格變化是否顯著不同;以此來探究我國上市公司披露審計報告是否會引起明顯的市場反應,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問題。

2 研究假設

審計報告是指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編制并實現公允反映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審計報告具有鑒證、保護和證明的作用。

審計報告分為標準審計報告和非標準審計報告。標準審計報告,是指不含有強調事項段、其他事項段或其他任何修飾性用語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標準審計報告表明,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是真實公允的,投資者可以信賴財務報告的內容,并依據披露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非標準審計報告,是指帶強調事項段或者其他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和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包括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和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非標準審計報告表明財務報告中的會計信息可能存在虛假的或影響持續經營的情況,投資者在做決策時要注意分辨 。

理論上來說,如果上市公司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標準審計報告,向市場傳遞的是利好的消息,說明該公司的管理層是值得信賴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信任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增強了決策有用性,資本市場和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評價較好。這種情況下,股票的價格可能會保持平穩或略微上漲。而如果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報告,對公司來說是利空的消息,信息使用者會降低對財務信息的信賴度,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產生懷疑,減少或退出對股票的投資,從而使股票價格下跌。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1:審計意見具有信息含量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會引起股票價格的負向變動。

H2: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和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變動顯著不同,產生的市場評價不同。

3 研究設計

以傳統的市場反應模型為基礎,根據假設H1和假設H2設定多元回歸模型如下:

CARi:被解釋變量,第i家上市公司的累計超額收益;

OPi:第i家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設為虛擬變量,用0和1表示,非標準審計意見為1,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為0;

EPS:每股收益變化率作為控制變量,每股收益反映會計的盈利水平,具有信息含量,會對累計超額收益產生顯著影響;

DIVi:股利分配政策,設為虛擬變量,分配股利取1,不分配股利取0。企業分配股利會向市場傳遞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信號,未來發展前景較好,引起股價上升,從而增加企業價值;

InVi:資產規模,作為控制變量,它反映著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獲利能力,但是,資產規模越大,也表明企業的經營風險越大;

OPi×EPS:反映的是審計意見與每股收益變化率聯合作用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

市場反應采用審計報告公布日前后一段時間窗口下的累計超額收益率來表示。本文在選擇審計報告日的時間窗口時,選擇審計報告公布日前后3個交易日、前后4個交易日和前后5個交易日。沒有選擇更短的時窗是由于,在審計報告較短時窗內投資者可能還來不及反應。

在計算累計超額收益率時,普遍采用的有兩種模型:市場模型和市場調整模型。國外學者在運用對比這兩種模型計算累計超額收益率時發現,市場調整模型得到的結果更準確,所以本文采取市場模型來計算累計超額收益率。以下是以市場調整模型為基礎計算超額收益率。

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①計算個股的實際(日)收益率:

Ri,t=(Pt,-Pt-1)/Pt

Ri,t:上市公司i在第t日的實際報酬率;

Pt,Pt-1:分別是上市公司i在第t和t-1交易日的股票收盤價格。

②計算個股期望正常收益率,用市場綜合指數收益率代替:

Rm,t=(Pm,t-Pm,t-1)/Pm,t-1

Rm,t:第t日個股期望收益率,通過上市公司i所在的證券市場股票價格行業指數計算得到;

Pm,t,Pm,t-1:市場行業指數在t,t-1交易日的收盤價。

③計算第i家上市公司在第t日的超額收益:

ARit=Rit-Rmt

ARit:第i家上市公司在第t日的超額收益。

④樣本組平均超額收益率:

AAR=AR

⑤事件期樣本組累計平均超額收益率:

CAR(t1,t2)=AAR

研究以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公布日為第0日。

4 樣本選取

我們以2012年和2013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研究對象,剔除了ST、*ST公司以及金融行業的上市公司,將研究樣本分為兩組上市,一組是在2012年和2013年披露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即研究樣本組;另一組是在這兩年披露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即控制樣本組。本文研究所用財務數據、非財務信息以及審計意見類型和市場收益等數據,都來自國泰安CSMAR數據庫。

4.1 研究樣本的選取

選取2012年和2013年發表非標準審計意見A股上市公司,包括無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段、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

4.2 控制樣本的選取

本文選取發表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A股上市公司作為控制樣本組的樣本公司,同時要滿足以下條件:

①與研究樣本公司審計報告的年度相同。我國的資本市場還處于不斷發展和持續完善的階段,每一年的政策環境可能會有差異,這樣不同的宏觀環境下,很難保證相同的審計報告意見類型會產生類似的市場反應。

②與研究樣本公司所屬行業相同。不同的行業所處的行業生命周期可能不同,選取同一行業可以消除不同行業盈利波動的不一致性,有效控制行業效應對累計超額收益的影響。

③與研究樣本資產規模類似。主要是為了防止公司規模影響累計超額收益。

按照證監會公布的最新行業標準,尋找滿足上述條件且與樣本公司每股收益變化率類似的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公司,然后剔除在審計報告公布日前后5天有重大事件發生,以及數據不全或數據無法獲取的上市公司。最終得到控制樣本公司共112家,其中2012年53家,2013年59家。控制樣本公司是通過手工搜集和整理選取的。最終的樣本選取結果見下表:

5 結果及分析

根據“3研究設計”中的研究模型,本文通過多元回歸法對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進行檢驗。在文中選取較短的時間窗口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原因是較短的時間窗口可以排除因其他重大事項對股價波動產生的影響。擬將事件窗口確定為上市公司審計報告日披露前后3天,4天和5天,即[-3,3],[-4, 4],[-5,5],來重點研究非標準審計意見對股價波動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未選取[-2,2]和[-1,1]時窗是因為太短的時間可能使證券市場和投資者來不及做出決策,不能準確反映非標準審計意見影響股票價格變動的方向和程度。最終得到以下的分析結果: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

如上表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在[-5,5],[-4,4],[-3,3]三個研究窗口中,審計意見(OP)的系數都為負值。與我們的預期一致,表明審計報告是具有信息含量的,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投資者對他們的評價較差,引起了股價的負向波動,假設H1得以驗證。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非標準審計意見為1,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為0。所以OP的系數是證券市場和投資者對非標準審計意見與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反應的差異,三個研究窗口中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負,結果表明市場對非標準審計意見與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反應存在顯著差異,假設H2得以驗證。

6 結論

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關于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相關研究,發現信息使用者在投資決策時,不僅重視挖掘的財務報告的內含信息,對財務報告的鑒證報告――審計意見報告也開始逐步關注并重視。因此本文以我國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數據為基礎,來實證考察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通過選取2012年和2013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共260個研究樣本,運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歸法進行檢驗,實證結果證明,不同的審計意見會產生不同的市場評價,影響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投資決策,因此審計意見具有信息含量,從而驗證假設;為了提高審計報告信息含量,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6.1 加強證券監管

我國資本市場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建立健全證券市場的準入條件和退出機制,一方面有利于公司上市更加趨于市場化;另一方面,敦促監督上市公司通過合法經營和合法途徑來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建立一系列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堅決制止上市公司提供虛假報告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提高對市場行為的獎勵和懲罰力度,從而促進我國資本市場不斷健全和完善。

6.2 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及法律責任

注冊會計師提供的審計報告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進一步影響投資者的財務決策。因此要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管,嚴懲注冊會計師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通過繼續教育等手段增強專業勝任能力,提高審計報告質量,增強審計報告的可理解性。

建立健全審計的法律責任制度和體系,強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意識。不斷發展和完善檢驗審計意見的手段和措施,加強獎勵和懲罰的力度。

第5篇

1.事務所規模

賀穎、軒春雷(2009)以我國2001-2007年所有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分析方法研究影響上市公司審計意見的因素。研究發現,沒有證據表明事務所規模與審計意見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關系。

劉笑霞、劉明輝(2011)以我國2007-2008年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考察事務所規模與審計意見的關系,運用多種指標來衡量事務所規模,研究表明,不管選用那種指標作為衡量標準,事務所規模與審計意見都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朱敏賢(2012)以我國2005-2000年的上市公司非標準審計意見為研究對象,從事務所規模、公司財務狀況和事務所變更三個角度進行對比研究,研究表明事務所規模審計意見成正方向變動關系、與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成負相關,“十大”事務所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低于“非十大”事務所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即事務所規模越大,越傾向于出具標準審計意見,而不易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

丁紅燕、張士強(2013)通過對2005-2009年滬深兩市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進行對比分析,根據中注協公布的事務所排名,對事務所規模與非標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結論:沒有證據表明,非標準審計意見與事務所規模呈正方向變動關系。

顧 、郭志勇(2013)以我國2011年上市公司的財報為研究對象,選擇影響非標審計意見的關鍵變量建立回歸模型,研究發現,當年出現虧損的上市公司更易于被出具非標意見。

2.公司治理結構

王懷明、項敏(2009)通過實證研究方法,以我國深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與審計意見類型之間的相關關系。研究發現,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程度和重視程度越高,越易于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相反,則易于被出具非標意見。

呂敏蓉(2011)以我國2007-2008年滬深A股的上市公司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結構對非標審計意見產生密切的相關性,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比例低于未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原因在于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內部監督的到有效實施,操縱、粉飾報表的可能性降低,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降低。

涂娟、婁乾坤(2013)通過對我國滬市2005-2012年上市公司的年報為研究對象,對非標審計的成因進行分析,認為公司治理結構可以反映出公司的獨立性狀況,反映出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響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的類型。因此,上市公司應該優化公司治理結構,降低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從而降低其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3.公司經營業績與財務風險

呂先锫、王偉(2007)以我國2005年以50多個不同的行業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影響非標審計意見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公司資產負債率和公司提供的擔保會對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產生影響,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較高時,表明公司長期償債能力較差,償債壓力較大,公司會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以及財務風險,注冊會計師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較高。

郭婷等(2008)以我國2006年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結合2004-2005年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上市公司的業績與事務所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具有密切的相關性,三年來非標審計意見的比例呈平穩下降趨勢,表明我國上市公司整體的公司業績處于穩定增長時期,更易于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而非標審計意見的比例呈不斷下降趨勢。

白憲生(2009)以我國2007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以資產負債率、現金流量比率等財務比率為自變量,以審計意見為因變量,研究其相關關系,研究發現,公司償債能力的指標越差,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不確定性越大,這些公司更易于被出具非標意見。

伍利娜、朱春艷(2010)以我國2000-2008年A股上市公司的年報為研究樣本,選取是否屬于虧損公司以及資產負債率等因素作為自變量,研究其對因變量審計意見類型的影響,通過建立回歸模型,進行顯著性檢驗,表明虧損公司資產和負債率高的公司其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較差,往往面臨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的風險,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更高。

周楊(2011)以我國2008年滬深A股所有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Logit回歸模型對影想注冊會計師出具的非標審計意見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與審計意見有著密切的相關關系,財務指標可以反映公司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較高的公司非標審計意見的比例越高。

程臘梅(2011)通過對2009年被出具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年報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各類非標審計意見的具體影響因素中,持續經營能力是最主要的因素,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疑慮的公司財務業績不佳,大多面臨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的風險,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意見。

二、國外文獻回顧

1.事務所規模

Craswell and Stokes(2002)認為事務性規模是影響審計意見的關鍵變量,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將事務所規模等作為關鍵的自變量考慮并通過進一步的回歸分析,得出結論結論:事務所規模與事務所出具的審計意見呈同方向變動關系,事務所規模越大,其審計獨立性越高,審計質量越高。

Bahram Soltani(2002)認為審計意見是審計質量的一個反應,通過以法國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來分析事務所規模與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發現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正向的相關關系。

Chuntao Li Frank M. Song&Sonia M. L. Wong(2009)認為影響審計意見類型的因素很多,事務所規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通過研究得出結論,規模越大的事務所,能夠保持更高的獨立性,獨立于被審計單位,越不容易與被審計單位合謀,當被審計單位有財務舞弊和財務違規行為時,越容易被出具非標意見。

2.公司治理結構

Carcello和Neal(2000)通過對設有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的審計委員會內部結構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審計委員中獨立董事的人數比例越高的審計客戶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小,原因在于審計委員中獨立董事的人數比例越高,表明公司治理結構越健全,會注冊會計師更易于發表標準無保留意見,而不易于發表非標意見。

Carcello, Neal(2000)將內部設計委員會中的獨立董事作為自變量之一,將非標意見作為因變量,研究表明二者呈正相關關系,即設立內部委員會的上市公司中內部獨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越不容易被出具非標意見。

DeZoort (2001)認為公司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是公司治理結構是否健全的重要標志,研究發現,如果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成員由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專業勝任能力的人員組成,公司財報質量就越高,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越低。Feto(2003)的研究表明,審計委員會中財務專家比例越高,公司出具的財務報告質量就越有保證。

BrianandMayhew(2001)認為,公司治理結構域審計意見的類型有著密切的關系,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使得上市公司董事會更加真實和及時的披露其持續經營能力及其財務狀況,這也會使公司被出具的審計意見更加真實,更加被外界所信賴。

Chtourou(2001)認為公司治理結構和公司治理政策與非標審計意見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對2001年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分組對所選取的樣本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在設立了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樣本中,外部董事人數所占的比例較大時,公司越有可能收到非標意見。

3.公司業績與財務風險

Clive Lennox(2002)認為財務指標是影響公司審計意見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研究財務杠桿與非標審計意見的關系,發現財務杠桿較高的公司,往往面臨著潛在的財務危機,其財務風險較高,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較高。

Mohammad Hudaib(2005)以英國上市公司財報為研究樣本,研究影響非標審計意見的因素,將是否陷入財務困境、控股股東是否發生變更等作為自變量,研究表明,控股股東易發生變更和陷入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可能性更大。

第6篇

【關鍵詞】 高管薪酬; 異常審計費用; 審計意見收買

一、問題的提出

審計意見收買的研究包括收買動機和結果的研究,現行有關審計意見收買的經驗研究主要圍繞審計意見收買行為發生和結果的研究,較少就審計意見收買動機進行實證研究。采用的方法也主要是根據審計師變更前后審計意見的改變來判斷審計意見收買,而較少通過審計費用來檢驗審計意見收買。吳聯生(2005)、陳杰平等(2005)研究發現異常審計收費的提高與不利審計結果的改善正相關。朱小平和郭志英(2006)從審計師不變更的視角出發,研究發現上市公司審計意見收買意圖與審計費用增加顯著正相關。唐躍軍(2007)研究了審計委員會的設立與異常審計費用對審計意見收買的影響,發現審計委員會對管理層的審計意見收買行為缺乏制衡作用,上市公司有可能通過審計費用的異常增加實現審計意見的收買。

上述文獻都沒有就高管報酬是審計意見收買的動機進行研究,審計意見的改善是審計意見收買的目的和出發點,但更深層次的動機是“尋租”。在信息不對稱和高管權力影響下,合約的不完全性使高管激勵報酬安排可能誘發高管“尋租”行為,增加公司成本(Bebchuk et al.,2002;Bebchuk and Fried,2003)。外部審計師的監督有利于監督和約束高管“尋租”行為,然而,審計師并不是超然的獨立自然人,契約經濟人的性質決定了其在高管激勵報酬“尋租”過程中可能被收買,出具有利于高管達到目的的審計意見。本文的貢獻在于:從審計費用角度,檢驗我國上市公司高管激勵報酬安排中是否存在審計意見收買行為;研究發現,高管激勵報酬是我國上市公司審計意見收買的動機,但收買并未成功。與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對審計意見收買的研究,既檢驗了審計意見收買的動機,又檢驗了審計意見收買的結果。

二、研究假設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審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往往意味著上市公司會計盈余質量缺乏公允,有研究表明審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時對公司市場價格有負面效應(李增泉,1999;張奇峰,2007)。上市公司高管一般不愿意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一方面因為直接影響自身基于公司會計盈余或市場業績的報酬;另一方面因為股價的下跌會降低公司市場形象,影響以后公司經營和報酬多少,甚至會引起被解雇的危險,高管報酬越高,這種潛在的風險越大。同時,審計意見收買具有“成本效益原則”(陳杰平等,2005),激勵報酬越高,高管收買審計意見的邊際“效益”越大。因此,當為了獲取高額的報酬,而預期審計師會出具不利審計意見時,高管有可能通過支付異常審計費用,以收買審計意見。

審計師是有限理性經濟人,一方面要為出具不合理審計結果承擔責任和風險;另一方面又希望獲取高額審計收益。正常情況下,審計師出具合理審計意見,并根據所承擔的審計風險、支付的審計成本、合理的審計收益要求被審計客戶支付審計費用。當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并影響高管報酬“尋租”時,高管以超額支付審計費用為由要求審計師出具有利于自身的審計意見,審計師會權衡超額審計費用與出具不合理審計意見所承擔的風險、責任的大小,超額審計費用越多,審計師的審計收益越多,越有可能與高管利益趨于一致。這種收買審計意見的動機是隨高管激勵報酬的增加而增強,收買成功的可能性也增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高管薪酬越高,通過支付高額審計費用進行審計意見收買的動機越大,成功實現審計意見收買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研究設計

為檢驗本文假設,參照Simunic(1980)、陳杰平等(2005)、唐躍軍(2007)等研究,本文構建OLS回歸模型1和Logistic回歸模型2:

模型1為審計費用模型,用以檢驗高管薪酬是否是審計意見收買的動機,解釋變量為LnSit、Qit-1*LnSit。模型中控制變量的設置參考了Simunic(1980)等研究的經典審計費用模型,主要包括控制客戶規模、審計風險、審計復雜程度、審計師類型等變量對審計費用的影響。本文預期,高管激勵報酬越大,特別是在上期審計意見處于不利情況下時,收買審計意見的動機更大,并支付高額的審計費用,此時高管激勵報酬將和審計費用高度相關,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將顯著為正。α0為常數項,α1—α8 為回歸系數,?漬it為殘差項,其余各變量定義參見表1。

模型2為審計意見模型,用來檢驗高管激勵報酬對通過支付異常審計費用實現成功審計意見收買結果的影響,解釋變量為異常審計費用變量ΔFEEit和交叉項LnSit*ΔFEEIt。β0為常數項,β1—β6為回歸系數,ηit為殘差項,其余各變量定義參見表1。與陳杰平等(2005)、唐躍軍(2007)等研究把審計意見按對收買審計意見方的不利程度分成三類或更多類不同的是,本文只把審計意見分成非標準無保留和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兩類。另外,唐躍軍(2007)在計算異常審計費用時沒有考慮審計費用的內生性問題,直接用前后兩期的審計費用之差來衡量。陳杰平等(2005)考慮到了審計費用的內生性問題,利用經典審計費用模型的前后期殘差項之差作為異常審計費用的標準,但審計費用模型的殘差項是根據各年數據回歸得出的,而不同年份的殘差項除包含了用以收買審計意見的異常審計費用外,還有可能包含了各年份特殊的信息,前后期殘差項之差就不能完全衡量用以審計意見收買的異常審計費用。本文結合陳杰平等(2005)的研究方法,考慮審計費用的內生性,利用模型1中的殘差項來計算異常審計費用。首先根據全部樣本數據回歸得出各樣本公司年的殘差項?漬it;然后計算各樣本公司年的異常審計費用ΔFEEit=?漬it-?漬it-1。本文預期高管激勵報酬越高,審計意見收買動機越強,收買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解釋變量回歸系數將顯著為負。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主要選取2002—2005年的深、滬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并剔除了金融類上市公司、當年上市的公司部分數據不全的公司。為避免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流通股權結構變動的影響,同時剔除2005年開始實施股權分置改革的公司。在去除被動變更審計師的公司后,最終確定4 027個樣本公司年觀測值。

表2是變量間相關系數,從表中可以看出,盡管變量間相關性顯著,但自變量間相關系數遠小于0.8,可以認為自變量間均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因變量LnFEEit與自變量LnSIZEit、LEVit、ROAit、AUDITORit、SQSUBSit、LnSit單變量顯著正相關,與自變量Qit-1單變量顯著負相關,從單變量分析看,較高的高管報酬有通過支付較高審計費用收買審計意見的動機;因變量與自變量Qit-1、LEVit、ROAit、ΔFEEit顯著正相關,與LnSit顯著負相關;高管報酬較高的公司通過支付超額審計費用也不能成功收買審計意見。

表3第1欄是模型1從審計費用角度考察高管報酬是否是審計意見收買動機的回歸結果,第2欄、第3欄、第4欄是穩健性檢驗結果。模型回歸都控制了年度和行業的影響,擬合優度分別為0.33、0.56以上,模型模擬效果較好,均在1%水平上顯著。模型1的D-W值接近2,不存在嚴重自相關性,并通過異方差統計檢驗。表3第1欄數據顯示,模型1各控制變量回歸系數與預期符號一致,其中LnSIZEit、LEVit、INVERCit、SQSUBSit、AUDITORit均與因變量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年度審計費用受客戶規模、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審計師類型等因素影響。解釋變量Sit、Qit-1*Sit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意味著高管報酬較高的公司往往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當上期為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時,高管報酬較高的公司支付審計費用的顯著增大,表明高管報酬高的公司有通過支付異常審計費用收買審計意見的動機,支持本文假設。

表4第1欄是模型2從審計費用角度考察高管報酬對審計意見收買成功可能性影響的回歸結果,第2欄、第3欄是穩健性檢驗結果。表4第1欄數據顯示,控制變量LEVit、ROAit、Qit-1與審計意見類型顯著相關,表明審計師在出具審計意見時要考慮客戶財務風險、盈利能力和上期審計意見。LnSit的回歸系數為負,但不顯著。解釋變量ΔFEEit的回歸系數與預期一致,但不顯著,而Sit*ΔFEEIt的回歸系數與預期不一致,意味著審計意見收買不成功,不支持本文假設。

為進一步檢驗高管激勵報酬對上市公司通過審計師變更進行審計意見收買的影響,以下通過高管激勵報酬變量的不同定義,對各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

(一)模型1的穩健性檢驗

表3中第2欄、第3欄是以高管激勵報酬中位數、上1/4為標準把高管報酬定義二分啞變量,第4欄是以年度前三名高管報酬總額和資產自然對數比值替代年度前三名高管報酬總額的自然對數,對模型1進行穩健性檢驗的回歸結果,數據顯示不改變研究結論,支持本文假設,即高管薪酬是通過支付高額審計費用以收買審計意見的動機之一,高管薪酬越高,越有可能通過支付高額審計費用以收買審計意見。

(二)模型2的穩健性檢驗

以高管激勵報酬中位數為標準把高管報酬定義為二分啞變量、以異常審計費用分別為啞變量和連續變量對模型2進行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見表4中第2欄、第3欄,除異常審計收費ΔFEEit的回歸系數變為正向外,其余結果不改變,仍不支持本文假設。

四、研究結論、政策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高管報酬通常被認為是審計意見收買的動機之一,本文以我國上市公司2002—2005年數據為樣本,從審計費用角度檢驗了高管激勵報酬對上市公司審計意見收買動機和結果的影響。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其他變量后,高管薪酬與審計收費顯著正相關,這種正相關性在上年度審計意見為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時加劇,表明為了獲取高額報酬,上市公司高管有可能通過支付超額審計費用以收買審計意見的動機;不過通過審計意見對異常審計費用的回歸檢驗,沒有發現通過支付異常審計費用實現成功收買審計意見的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認為,金融危機下不能以一紙“限薪令”取代對管理者薪酬契約的監管。審計作為有效公司治理機制,通過加強管理者薪酬的審計,提高管理者薪酬制定信息的透明度,可能是提高高管薪酬激勵效果的有效手段。

當然本文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需在以后研究中加以改進,如高管激勵報酬變量本身是受其他因素影響的,回歸過程中需要控制其內生性;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股權激勵越來越多,考慮高管股權激勵報酬可能會對結果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杰平,蘇錫嘉,吳溪.異常審計收費與不利審計結果的改善[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5,7(4):1-27.

[2] 唐躍軍.審計收費、審計委員會與意見購買——來自2004—2005年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金融研究,2007(4):114-128.

[3] 吳聯生.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特征與監管策略[J].經濟研究,2005(7):66-75.

[4] 張奇峰.政府管制、公司控制權安排與獨立審計需求——來自審計師選擇與審計費用的經驗證據[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5] 朱小平,郭志英.不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條件下審計費用增加的信息含量研究[J].審計研究,2006(2):64-68.

[6] Antle R.,The Auditor as an Economic Ag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2,2(2):503-527.

[7] Bebchuk,L.A.,and Fried J.M.,Executive Compensation as an Agency Problem[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3,17(3):71-92.

[8] Lennox,C. Do companies successfully engage in opinion-shopping? Evidence from UK[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0(29):321-337.

第7篇

[關鍵詞] 大股東資金占用;審計約束;審計意見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12)06—0079—06

一 引 言

隨著關于大股東普遍存在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學者們逐漸發現,在大股東普遍存在的地方,可能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委托問題更為嚴重[1]。我國上市公司也存在著嚴重的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沖突。審計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理機制,在西方成熟的資本市場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各方的沖突[2],那么在我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審計是否能夠發揮同樣的治理作用,有效約束大股東的利益侵占行為呢?

本文擬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理論和實證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上市公司制度背景,采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經驗數據,試圖從大股東資金占用的角度研究審計作為一種公司治理機制是否能夠發揮作用。

二 文獻述評

由于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問題相當突出,控制這種問題成了人們對于審計的一種期望。Fan and Wong[3]運用審計師選擇、審計費用和審計意見類型三個變量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即使在最終所有者擁有較高表決性控制權的東亞地區的公司,審計師在緩解控股股東和外部投資者之間的沖突方面仍具有監督和約束作用。羅黨論、唐清泉[4]認為,在我國能對大股東的利益輸送行為進行投資者保護的力量主要有其他股東力量、機構投資者、獨立董事和外部審計師等。周中勝、陳漢文[5]研究表明,審計師通過出具審計意見能對大股東資金占用行為做出反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東的侵占行為。岳衡[6]發現,審計師對大股東盤剝中小股東的現象進行了監督,對大股東資金占用嚴重的公司出示了更多的非標準意見。陳宋生[7]對岳衡[6]一文進行了述評,指出如能搜集更多的數據資料并將相關控制變量引入模型重新進行檢驗,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更有證明力。高雷、張杰、宋順林[8]發現,審計意見不能反映出上市公司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情況。劉彬彬[9]發現,發生審計意見變通行為的依據主要是通過企業非核心收益的差異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而對通過應收賬款的變化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并不敏感。

綜上所述,少有文獻以大股東資金占用作為一個變量來衡量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沖突。而且對大股東資金占用的認定,一般以關聯交易、其他應收款或者其他應收款凈額來表征,盡管大股東資金占用與關聯交易、其他應收款正相關,但并不完全一致。本文認為應該將大股東資金占用從根本上細化,同時考慮經營性資金占用和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對審計約束有效性的影響是全面的,并且為了消除規模的影響,用凈占用額/總資產作為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衡量指標。審計意見是我國學者在研究度量審計質量時運用較多的方法。本文擬從審計意見角度檢驗審計師對一個特定的大股東侵吞中小股東權益的方式(資金占用)所起的約束作用。

湖 南 大 學 學 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2年第6期周 蘭,黃欣涔等:大股東資金占用與審計約束

三 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大股東資金占用對審計意見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當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越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可能更高,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比較嚴重時,公司與審計師更有可能無法達成一致的審計意見,因而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另一方面,當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很嚴重時,所造成的經濟后果會影響到上市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甚至可能造成上市公司陷入財務困境,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審計師就要承受更大的審計風險,因而也就越有可能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

由于大股東對上市公司資金占用的方式不同,可能導致審計師出具審計意見類型的不同。因此本文提出第一個研究假設(H1)。

H1:大股東占用資金多的公司更容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把它分為兩個小假設:

H1a:大股東占用經營性資金多的公司越容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正相關關系不顯著。

H1b:大股東占用非經營性資金多的公司更容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

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是對審計師是否履行職責的衡量,我們感興趣的還包括這些非標準審計意見是否真正產生了監督作用。這種監督作用可能體現在對今后的公司治理的改進上。Fan and Wong[3]的研究表明,在法律保護還不完善的國家,獨立審計師往往可以起到公司治理作用。在大股東資金占用問題上,如果審計師對公司財務報告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可能會引起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債權人)的關注,引起社會上或者是監管部門的關注,從而對公司的大股東或者管理者造成壓力,促使大股東償還所欠款項,或促使管理者加強公司治理,追繳欠款。因此,本文提出第二個研究假設(H2)。

四 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我們選擇2005~2007年發生大股東資金占用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首先,剔除了金融類上市公司。其次,剔除了同時發行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最后,剔除了部分變量數據值缺失的上市公司樣本,從而保證所選取的樣本所有相關變量都有完整的數據,最后的樣本總量為1 891家,其中2005年625家,2006年611家,2007年655家。本文的財務數據、審計意見數據來源于CSMAR數據庫。本文的數據處理使用的是EXCEL2003,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及回歸分析使用的是SPSS15.0。

(二)主要變量的衡量

1.資金占用的衡量

將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情況劃分為經營性資金占用與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經營性資金往來包括關聯方交易中的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四個會計科目,因為這四個會計科目都是由于經營性活動所引起。非經營性資金往來包括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兩個會計科目,因為這些科目所涉及的資金往來都和經營性活動無關。一些文獻[10-12]的資金占用數據取自上市公司年度報告中“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部分所披露的關聯方應收應付款。但有些文獻[13]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控股股東掏空上市公司都是以隱蔽的方式進行的,不少上市公司并未在關聯方應收應付款中如實披露控股股東的資金占用情況,因此他們直接采用其他應收款除以總資產來代表資金占用規模。本文同時考慮經營性資金占用和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對審計意見的影響,并且為了消除規模的影響,用凈占用額/總資產作為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衡量指標。

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總共1 606家,其中2005年536家,2006年529家,2007年541家。經營性資金占用總共1 466家,其中2005年488家,2006年468家,2007年510家。

2.非標準審計意見

本文的標準審計意見特指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非標準審計意見包括帶有說明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和否定意見。

(三)變量定義與模型設計

關于表1變量的進一步說明:

1.大股東資金占用率

大股東資金占用率又分為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率和經營性資金占用率,其中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率=(其他應收款借方+其他應付款借方)/總資產;經營性資金占用率=(應收賬款借方+應付賬款借方+預付賬款借方+預收賬款借方)/總資產。本文預測其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關系是正相關關系。2.公司規模、財務杠桿及資產收益率

這三個變量是公司特征的控制變量,是為了控制公司的特征因素對審計意見的影響。基本上大多數研究都控制了這幾個變量。預測公司規模與非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財務杠桿與非標準審計意見正相關,資產收益率與非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但是韓東京[14-15]等證明資產收益率與非標準審計意見正相關。

根據中國證監會2001年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我們將樣本公司的行業類型分為21類(制造業由于公司數量多,取兩位代碼分類,其他行業取一位代碼分類),剔除金融保險行業的,并以綜合類上市公司為參照系,設置19個行業控制變量。

3.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重、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扭虧傾向及配股傾向

本文預測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重與非標準審計意見正相關,其余三項與非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

4.股權比例及性質

以往研究中關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審計意見二者的關系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在此不做預測,但預測股權性質為國家股時與非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

5.獨立董事比例

根據目前的制度背景,預測獨立董事比例與審計意見的關系不顯著。

為了驗證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是否會影響審計師的審計意見,分別從非經營性資金占用與經營性資金占用對審計意見的影響進行研究,設立回歸模型一如下:

五 實證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大股東資金占用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1.描述性統計結果

為了檢驗非經營性資金占用以及經營性資金占用對審計意見的影響,采用模型一進行回歸分析,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下:

從表2中我們看到相關變量的平均數、最大值、最小值以及標準差等。可發現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率的平均數為-0.0635,為負數,說明大股東不僅僅是存在掏空上市公司的行為,還存在著在必要的時候支持上市公司的行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從最小值4.62%到最大值84.98%區間不等,均值為41.07%,說明在我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還是很高的,其股權性質均值為0.64,說明第一大股東是國家股所占的比重相當大。獨立董事比例的均值為0.3518,說明獨立董事的人數是符合規定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平均數為0.12,說明我國審計市場的質量相對還是比較穩定的。

根據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占總資產的比例按照占款程度分為十組, 發現隨著大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的增加,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基本上是逐漸增加的,大股東資金占用最多一組的公司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達到42.25%。

從表2中可發現經營性資金占用率的平均數為0.0141,為正數,說明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性資金占用更為多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從最小值4.83%到最大值84.98%區間不等,均值為42.11%,說明在我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還是很高的,其股權性質均值為0.68,說明第一大股東是國家股所占的比重相當大。獨立董事比例的均值為0.3512,說明獨立董事的人數是符合規定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平均數為0.08,說明我國審計市場的質量相對還是比較穩定的。

根據經營性資金占用占總資產的比例按照占款程度分為十組,發現隨著大股東經營性資金占用的增加,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大股東資金占用最多一組的公司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只達到16%左右。

2.多變量回歸分析

為了準確地驗證假說一,進行多變量分析,表3是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和經營性資金占用對審計意見的影響的回歸結果。從表3中可以看出:1)控制變量公司規模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顯著負相關,負債比率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顯著正相關,即公司負債比率越高,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這兩個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都與理論預期一致。2)另外公司的資產收益率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顯著正相關,這與理論的預期剛好相反。3)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重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顯著正相關,而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顯著負相關,可能的原因如前面的分析,在目前的法律環境下,注冊會計師的訴訟風險還不高,審計師的風險意識還比較薄弱,在出具審計報告時并沒有過多地考慮像存貨這類風險因素,但是已經充分地關注了應收賬款方面審計的風險。4)就兩個表示盈余管理的啞變量來說,表示公司配股傾向的啞變量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說明對公司通過盈余管理達到配股資格這種情況,注冊會計師就相對更能容忍。5)獨立董事比例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目前我國的獨立董事對審計意見出具的監督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6)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以及其產權性質都是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顯著負相關。在股權結構變

量中,就第一大股東性質(CN)來說,當第一大股東為國家股時,由于人的缺位,缺乏對審計獨立性的需求,而且管理當局是內部人,顯然內部人是不希望外部的獨立審計對他加以監督和約束,同時當SHR1超過50%即當控股股東絕對控股時,更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的局面,更不容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7)大股東資金占用率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顯著正相關,顯著性水平為1%,從而驗證了大股東占用非經營性資金多的公司更容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

從表3中還可以看出:1)關于公司規模、負債比率、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重、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與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關系與非經營資金占用對審計意見的影響的回歸結果中所分析的一樣,不同的是公司的資產收益率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顯著負相關,這與理論的預期一致。2)就兩個表示盈余管理的啞變量來說,表示公司配股傾向的啞變量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說明對公司通過盈余管理達到配股資格這種情況,注冊會計師就相對更能容忍。3)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以及其產權性質都是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但統計上不顯著,不能通過檢驗。4)大股東資金占用率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正相關,但統計上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從而驗證了大股東占用經營性資金多的公司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正相關關系不顯著。

3.穩健性測試

為了檢驗假說一的穩健性,文章還把經營性資金占用與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加起來,以合起來的資金占用凈額/總資產這個變量作為資金占用的衡量指標,再按照上面的步驟進行回歸,并分別考慮了控制行業和不控制行業的情況。得到的回歸結果(略),其中合起來的資金占用與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對于審計意見的影響的回歸結果基本是一致的,所以說能夠得出大股東占用資金多的公司更容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這個結論,主要是因為大股東占用經營性資金多的公司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正相關關系不顯著,同時大股東占用非經營性資金多的公司更容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二者合起來的結果就表現為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對審計意見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特征。這證明本文的研究結論是穩健的。

(二)審計意見對公司未來資金占用程度的影響

第二個假設是非標準審計意見會對公司及其大股東造成壓力,從而促使占用資金更快地歸還。從上面的結果發現,公司占用資金程度對審計師出示非標準意見有很顯著的影響。審計師在出具審計意見時,可能針對占用資金問題提出警告,這說明審計師對大股東資金占用問題是有一定認識的。另外,即使審計師沒有明確指出大股東資金占用問題,也不能排除占用資金是其根本原因,而審計師避重就輕,以達到迎合管理層的目的。

為了檢驗審計意見對公司的影響,把t+1期的大股東資金占用比例對t期的大股東資金占用比例,以及t期的大股東資金占用比例和非標準審計意見啞變量的交叉項進行回歸,如果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確實受到壓力而減少占用資金,那么交叉項的參數將表現為負值。我們還控制了公司規模、資產負債率以及年度啞變量。公司規模以公司資產的自然對數來衡量。規模大的公司可能更為大股東占用資金提供便利條件,從而未來的大股東資金占用會比較多。資產負債率用負債除以總資產表示,負債率越大,公司越有可能加大收款的力度。表4匯報了檢驗結果。

模型二中,未放入交叉項,以此作為檢驗的基礎。大股東資金占用率的參數估計高達-3.386,并且顯著為負,這說明大股東占用資金有所減少。在模型三中對交叉項的檢驗結果顯示,交叉項的參數估計顯著為負,和預期一致。這個結果說明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相對其他公司來說,大股東資金占用現象得到改善,大股東對公司未來的資金占用有所減少。

六 研究結論及啟示

本文研究了大股東資金占用對審計意見的影響,通過對我國2005-2007年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得出的研究結論如下:1)審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時會考慮大股東的資金占用,大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越嚴重,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大股東經營性資金占用越嚴重與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正相關關系不顯著。2)被審計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其大股東占用資金在未來年度將會減少。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在樣本選擇上,選擇的樣本時間為2005-2007年,沒有考慮2006年的政策文件對本文研究結論的影響。

[參 考 文 獻]

[1]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W. 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737-783.

[2] Watts R and J. L. Zimmerman.Agency Problems、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 Evide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3):613-633.

[3] Fan, J. P. H. and T.J. Wong.Do external auditors perform a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East Asia[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43):35-72.

[4] 羅黨論,唐清泉.大股東利益輸送與投資者保護——一個分析框架.管理科學,2005,(5):75-79.

[5] 周中勝,陳漢文.大股東資金占用與外部審計監督[J].審計研究,2006,(3):73-81.

[6] 岳衡.大股東資金占用與審計師的監督[J].中國會計評論,2006,(1):59-68.

[7] 陳宋生.“掏空”影響會計師的審計意見了嗎?——《大股東資金占用與審計師的監督》一文述評[J].中國會計評論,2006,(1):133-138.

[8] 高雷,張杰,宋順林.關聯交易與審計意見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118-124.

[9] 劉彬彬.審計意見變通行為模型的研究——來自滬市2005年-2007年的證據[J].財會通訊,2009,(8):139-140.

[10]李增泉,孫錚,王志偉.“掏空”與所有權安排——來自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資金占用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4,(12):3-13.

[11]唐清泉,羅黨論,王莉.大股東的隧道挖掘與制衡力量——來自中國股票市場的經驗證據[J].現代會計與審計,2005,(1):43-77.

[12]謝慶安.從證監會處罰公告數據看我國獨立審計信用監管問題[J].湖湘論壇,2011,(2):103-106.

[13]馬曙光,黃志忠,薛云奎.股權分置、資金侵占與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J].會計研究,2005,(9):44-50.

第8篇

【關鍵詞】 ST公司; 審計師選擇; 大所; 審計意見; 審計費用

一、前言

按照我國證券交易所的規定,ST股是指境內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被進行特別處理的股票,*ST股是指境內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的股票,ST制度是我國證券市場管制的重要手段,是一種旨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警示投資者的一種制度安排。作為一種重要的外部治理機制,獨立審計制度在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降低證券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保護投資者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學者們專門針對ST公司進行外部治理機制研究的文章較少,那么我國的ST上市公司在外部審計師選擇上具有怎樣的特點?其更傾向于選擇哪類會計師事務所,收到何種審計意見,外部審計師有沒有針對ST公司的高風險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外部獨立審計監督機制的有效性取決于審計質量,而審計質量卻具有抽象性,難以直接量化,故人們通過一系列替代指標進行重新表述。認為大所的審計質量顯著高于非大所(DeAngelo,1981;Lennox,1999;王詠梅和王鵬,2006),故會計師事務所規模是外部審計制度的一種表征,本文設置是否大所①為一個因變量。ST公司由于財務狀況較差且更加不穩定,故其對高質量的審計需求較低,公司不愿意被外部審計師發現并報告更多的財務舞弊與差錯,而是傾向于掩飾其經營不佳的狀態,故其更愿意聘請規模更小的會計師事務所來得到其較為滿意的審計服務,故本文提出假設1:ST公司更傾向于選擇規模更小的會計師事務所。

審計意見是審計師履行監督職責的最終結果,集中反映了審計師對被審計單位財務信息狀況的綜合評價與判斷。筆者將審計意見劃分為兩大類:標準審計意見與非標準審計意見②。標準審計意見反映了被審計公司的會計信息狀況值得信賴;非標準審計意見提醒投資者關注公司的特定事項,以減少投資損失,故審計意見具有重要信息含量,是外部審計制度的一種表征,蔡春等(2005)的研究證明,上市公司是否被ST影響公司審計的意見類型。本文設置審計意見為一個因變量;ST公司由于連續兩年虧損,其財務狀況較差,審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較大,使得在出具審計意見時不得不考慮出具更多的非標準審計意見來指出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問題,以降低自身的法律責任,故本文提出假設2:ST公司更容易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

審計費用指的是外部審計師對其所提供的審計服務收取的報酬。目前我國執行風險導向審計,將按照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分配審計資源,客戶風險高則審計費用增高。筆者認為審計費用也是外部審計制度的一種表征,設置審計費用為一種因變量。關于公司財務風險與審計費用間的關系,焦瑩芳(2007)用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和對外擔保額作為公司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的指標,采用截至2005年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發現,資產負債率和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說明中國審計市場收費在一定程度上對審計風險進行了考慮。本文認為ST公司由于財務狀況較差,財務風險較大,審計師面臨的重大錯報風險也較大,一方面為降低審計風險,審計師不得不實施更為廣泛和詳細的審計測試,這無疑加大了審計成本;另一方面假如審計師最終沒能夠發現客戶的重大錯報風險,其面臨的訴訟風險加大,增加的審計成本與訴訟風險使得審計師不得不通過收取更高水平的審計收費來進行補償,故本文提出假設3:ST公司的審計費用更高。

三、實證設計

(一)變量設計

本文變量設置如表1所示。

(二)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檢驗ST公司對事務所規模選擇的模型(1):

BIG=β0+β1ST+β2LnTA+β3LEV

+β4REC+β5STO+εi (1)

檢驗ST公司對審計意見影響的模型(2):

OPN=β0+β1ST+β2LnTA+β3LEV

+β4REC+β5STO+εi (2)

檢驗ST公司對審計費用影響的模型(3):

LNFEE=β0+β1ST+β2LnTA+

β3LEV+β4REC+β5STO+εi (3)

其中β0為截距,β1,β2……β5為系數,εi為殘差。

(三)樣本選擇

文章以2009年我國滬深兩市A股1 809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數據來源,剔除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30家(由于其經營業務的特殊性),剔除變量缺失的222家公司,最終得到1 547個樣本數據。全部樣本數據來自CSMAR國泰安數據庫。

四、實證結果

文章采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對樣本進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與多元回歸分析,所得結果與分析如下:

(一)變量描述性統計

從表2可以看出,2009年我國共有8.27%的上市公司為ST公司,有52.75%的上市公司被大所審計,從客戶數量來看,大所在我國證券市場上的市場占有率是相當高的,有6.33%的上市公司被審計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另外,2009年我國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值為72.12%,應收賬款、存貨占總資產比重均值分別為8.38%、16.64%。

(二)單變量相關分析

從表3變量間Pearson相關系數來看,是否ST與是否大所負相關,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我國ST公司傾向于選擇小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財務狀況越好的上市公司越會選擇大所,通過信息傳遞功能表達經營業績良好的信號假設1得到初步驗證;ST與審計意見正相關,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在出具審計意見的時候考慮到了被審計客戶的財務狀況,連續兩年虧損自然是審計師需要關注的重大風險事項,對財務狀況越差的上市公司,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就越大,假設2得到初步驗證;ST與審計費用負相關,這需要結合ST公司的規模來解釋,是否ST與公司規模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我國ST公司一般是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尚不完善的公司,而審計費用與客戶資產規模在1%的水平上高度正相關(Pearson相關系數達到了0.717),從而是否ST與審計費用也呈現出負相關性,即由于ST公司規模較小,故而審計費用較低,這與假設3相反,需要借助多元回歸分析進行進一步驗證;另外,是否ST與資產負債率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負債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其財務風險越高,財務狀況越差,從而越容易被ST;是否ST與應收賬款比重在5%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應收賬款比重越高,公司資產流動性較好,出現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較小;是否ST與存貨比重呈負相關但并不顯著。

從是否大所這一變量來看,ST公司與是否大所在1%的水平上負相關,審計費用與是否大所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大所收取了較高的審計費用,存在著聲譽溢價現象;公司資產規模與是否大所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規模越大的上市公司越傾向于選擇規模大的會計師事務所,這是信號傳遞功能的一種體現,由于大所代表了較好的職業形象,大公司聘用大所向外部信息使用者表達了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的信號;另外,是否大所與審計意見、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比重、存貨比重均不具有顯著相關性。

從審計意見來看,ST公司更容易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且在1%水平上顯著;審計費用與審計意見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的審計費用較低,這可能是由于公司規模影響的結果,由于公司規模與審計意見在1%的水平上負相關,而公司規模與審計費用高度正相關,故非標準審計意見與審計費用負相關;資產負債率與審計意見在1%的水平上正相關,表明資產負債率越高的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越高,財務狀況越差,審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越高,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高;應收賬款比重、存貨比重與審計意見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應收賬款、存貨越多的上市公司,其資產流動性越強,面臨的財務風險越低,收到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另外,審計意見與是否大所不具有顯著相關性。

從審計費用來看,總資產對數與審計費用在1%的水平上高度正相關,表明資產規模是影響審計費用的最重要因素,這與我國目前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公司資產規模的一定比例計提審計費用的做法有關;應收賬款比重與審計費用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應收賬款越多,資產流動性越強,財務風險越低,相應的審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越低,故審計費用較少。另外,審計費用與資產負債率、存貨比重不存在顯著相關性。

(三)多元回歸分析

采用Stepwise變量進入策略,按照模型(1)、(2)、(3)進行多變量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到,三個模型的調整R方值分別為0.193、0.332、0.557,模型擬合程度較好;F值分別為47.43、154.32、278.73,Sig.值均為0.000,表明各模型線性關系顯著;三個模型的D.W.值分別為1.972、2.071、1.669,認為各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序列相關性;最后從各變量的VIF值來看,VIF均小于3,表明各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從表5中模型(1)的回歸系數來看,與相關分析結果不同,是否ST對是否選擇大所不具有顯著解釋力,影響事務所選擇的因素只有審計費用與應收賬款比重,且兩者與是否大所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大所的審計收費較高,且大所審計的上市公司應收賬款比重較高,資產流動性更好。從回歸分析與前述相關分析結論認為,ST公司更傾向于聘請規模更小的會計師事務所。

從表6可以看出,與Pearson相關分析一致,是否ST與審計意見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ST公司更容易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審計師在出具審計意見的時候考慮到了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對于財務狀況越差的上市公司更為謹慎,通過出具更多的非標準審計意見來應對增加的審計風險;審計意見與總資產對數、應收賬款比重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資產規模越大、應收賬款比重越高的公司越容易收到標準審計意見;審計意見與資產負債率、審計費用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資產負債率越高的公司越容易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而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其審計費用也越高,這是由于資產負債率越高的上市公司,其財務風險越大,審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越高,必須通過實施更為詳細的審計程序進行更縝密的檢查以降低審計風險,加大的審計成本必然通過收取較高的審計費用來補償,在審計意見的出具上也更為謹慎。

從表7可以看出,是否ST與審計費用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是影響審計費用的重要因素,當公司財務狀況較差,財務風險較高時,審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相應增加,必須通過實施更廣范圍更為詳細的審計測試來降低審計風險,在審計成本加大的同時,必然要求以更高的審計收費來補償,是否ST與審計費用正相關,假設3得到驗證;另外與前述相關性分析一致,審計費用與總資產規模、資產負債率、是否大所、審計意見、應收賬款比重成正相關,與存貨比重負相關,且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

五、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收集我國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經驗數據,研究ST公司在外部審計師選擇上的特點,實證研究發現:我國ST公司大部分是資產負債率比較高的小規模上市公司,其更傾向于聘用規模較小的會計師事務所,且更容易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審計費用也更高,上述聯系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會影響到外部審計師的選擇,對于財務狀況較差、風險較大的上市公司,我國審計師也體現出更為謹慎的執業態度,通過執行更多的檢查來降低審計風險,收取更高的費用來補償損失,出具更多的非標準審計意見來規避未來可能的風險。筆者認為我國上市公司應通過提高和改善自身財務狀況來獲取高質量的審計鑒證,而會計師事務所亦應重視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通過識別、評價、分析、控制被審計單位的財務風險來降低最終的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1] DeAngelo,L.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3):183-199.

[2] Clive S. Lennox.,1999.Audit Qu-

ality and Auditor Size:An Evaluation of Reputation and Deep Pockets Hypothese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6(7)&(8):779-804.

[3] 王詠梅,王鵬.“四大”與“非四大”審計質量市場認同度的差異性研究[J]. 審計研究,2006(5):49-56.

[4] 蔡春,楊麟,陳曉媛.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滬深股市2003年A股年報資料的研究[J].財經科學,2005(1):95-102.

[5] 焦瑩芳.不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條件下審計費用變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我國深市A股市場的實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7.

[6] 朱,夏立軍,陳信元.轉型經濟中審計市場的需求特征研究[J].審計研究,2004(5):53-62.

[7] Palmrose.An analysis of auditor litigation and audit service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1988,63:55-73.

[8] 漆江娜,陳慧霖,張陽.事務所規模、品牌、價格與審計質量――國際“四大”在中國審計市場收費與質量研究[J].審計研究,2004(3):59-65.

第9篇

【關鍵詞】 高管薪酬; 審計意見類型; 相關性

一、引言

本文研究公司高管薪酬與審計意見類型相關關系,公司高管薪酬和獨立審計同屬于公司治理的范疇。公司治理是一個人造的組織系統,其功能是通過權力配置來平衡大股東和中小股東、公司外部人與內部人之間的利益沖突(2006,陳漢文,劉啟亮等),降低由兩權分離所帶來的成本。而高管薪酬激勵是降低成本的有效解決方案之一,即將高管薪酬與公司績效掛鉤,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和經營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的有機結合,使成本最小化。

獨立審計作為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可降低信息供給者與信息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也降低了成本(2003,李爽,吳溪)。由獨立審計所產生的審計意見,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是否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客觀公正評價。因此,審計意見會對上市公司本身和資本市場上的廣大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現有的文獻已經證明,影響高管薪酬最主要的因素是公司經營業績,而公司經營業績是通過公司對外的財務報表中的盈利指標所體現的。根據財務報表供給鏈理論,投資者所獲取的財務報表是經過兩道程序完成的。其一是公司管理層編制財務報表;其二是審計師對管理層所編制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2007,余宇瑩,劉啟亮)。所以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產生的完整過程來看,如果高管薪酬與財務報表的盈利指標相關聯,那么可以推斷高管薪酬也會與審計報告所提供的審計意見相關聯。

本文旨在揭示公司高管薪酬與審計意見類型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為審計這一治理機制的經濟效應提供新的證據。

二、文獻回顧

國內關于高管薪酬影響因素的研究最早始于2000年,李增泉、魏剛考察了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激勵與公司業績之間的相關關系,發現經理報酬與公司業績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與企業規模顯著正相關。陳志廣(2002)則發現滬市上市公司可能已經將企業績效作為決定高層管理當局報酬的主要因素,企業規模、行業差別、地區差異均會對高層管理當局報酬產生影響。張俊瑞、趙進文和張建(2003)指出,高級管理人員薪酬的對數與每股收益、國有股控股比例、高級管理層持股比例等因素的回歸呈多元線性關系。杜興強(2007)發現,高層管理當局薪酬與公司以及股東財富前后兩期的變化均成正相關關系,而與本期Tobinpq的變化呈負相關關系,與上期Tobinpq的變化呈正相關關系。公司的董事會或薪酬委員會在決定高層管理當局薪酬時青睞于會計盈余指標的變化更甚于信任股東財富指標。從現有的文獻來看,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有效性的逐步加強,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與公司業績的正相關關系越來越明顯,從而證明了薪酬激勵在我國已成為一種有效解決問題的治理機制。

國內學者對審計意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一是關注哪些因素影響審計意見類型,如呂先锫和王偉(2007)等都對我國審計市場上審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分析;二是關注審計意見的經濟后果,比如陳關亭(2004)等研究了公司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類型之間的關系,劉勤和顏志元(2006)等則研究了公司財務重述以及會計估計與審計意見類型之間的關系,岳衡(2006)等研究了大股東資金占用與審計意見類型之間的關系,張曉嵐和宋敏(2007)等研究了股票市場對審計意見的反映。

從筆者所涉獵的文獻看,很少有涉及外部審計是否影響以及如何影響高管層薪酬水平的問題。本文著眼于研究獨立審計與薪酬激勵兩種不同的公司治理機制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

本文選取我國上市公司1998―2008年公布的高管薪酬(此處的薪酬指報表公布的現金薪酬,不含各種非現金薪酬)數據為主要分析區間,其他變量的數值選取也以此為選擇區間,對原始數據樣本進行了以下處理。

(1)考慮到極端值對統計結果的不利影響,剔除了業績過差的ST公司樣本數據;(2)考慮到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剔除了金融行業的樣本數據;(3)對異常值進行了處理:剔除了薪酬小于等于0的樣本;公司總資產小于0的樣本;剔除了資產負債率大于1的樣本;剔除了營業收入凈額為負的樣本,剔除了總資產、高管薪酬、審計意見缺失的樣本。最終得到的有效樣本數據量為8 344個。

(二)研究假設

現代企業制度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產生了問題,因而誕生了對高管實行激勵的薪酬制度。然而,同樣是由于兩權分離所引致的問題,又產生了對獨立審計制度的需要。所以高管薪酬激勵和獨立審計兩者同屬于公司治理機制,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因此,筆者推斷在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和良好的監管制度環境下:標準的審計意見實際上是向投資者發出信號以表明公司存在更少的問題和具有更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表明公司愿意減少問題和提供高質量的公司治理結構。一個公司的治理結構質量越高,則該公司高管獲得高報酬的可能性越大。

將審計意見作為虛擬變量,標準無保留意見取值為0,無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無保留意見加說明段取值為1;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加事項段、保留意見加說明段取值為2;否定意見、否定意見加說明段取值為3;拒絕發表意見、無法發表意見取值為4,在上述情況下,提出:

假設1:對于同一公司,審計意見會對高管薪酬產生縱向影響,即在不同會計年度間,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審計意見類型的取值越低,高管薪酬的數額越大。

假設2:審計意見會對高管薪酬產生橫向影響,即在同一行業內,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某一公司與同行業其他公司相比,若審計意見類型取值越低,高管薪酬的數額越大。

由于本年度的審計意見是對公司上年度財務報表的審計,所以審計意見對高管薪酬的影響在時間維度上應滯后一年。

(三)變量與模型

為檢驗假設1,本文的模型設定為:

lnpayt-1=β0+β1auditypet+β2控制變量+ε

各變量具體描述如下:lnpay:董事、監事及高管薪酬總額(取對數);auditype:審計意見類型,此變量為虛擬變量,若公司當年的審計意見類型為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則取值為0,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按其類型,如上所述,分別取值為1、2、3、4。

本文的控制變量主要有:公司業績指標為,資產利潤率(roa)、托賓Q值(Tobinpq);公司規模為,資產對數值(lnasset);財務風險指標為,資產負債率(lev)。

在此基礎上,文章還考慮了不同的公司治理因素對審計意見與高管薪酬的關系是否會發生影響,將總樣本分別按國有與民營、董事長與總經理是否兼任分別進行分樣本回歸。

為驗證假設2,將上述模型進行分行業樣本回歸。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從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各公司高管薪酬的差距較大,審計意見類型中標準審計意見類型占多數,各公司的資產報酬率、資產規模、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指標之間的差異較大。

(二)對假設1的檢驗

1、總樣本回歸

lnpayt-1=β0+β1auditypet+β2roat-1+β3Tobinpqt-1

+β4lnassett-1+β5levt-1+ε

回歸結果如表2。

從表2的結果來看,高管薪酬與資產利潤率(roa)、公司規模(lnasse)、資產負債率(lev)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本文所定義的審計意見類型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顯著性水平均很高,而高管薪酬與市場價值(Tobinpq)相關關系的顯著性水平低。

2.分樣本回歸(由于篇幅有限,結果未在文中列示)

(1)按企業最終控制人為國有和民營分樣本對模型進行回歸,其結果表明,國有上市公司樣本與總樣本的結論完全一致,而在民營上市公司樣本中,除資產負債率這一變量變得不顯著外,其他的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保持不變。因此,可以認為,高管薪酬與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不受企業最終控制人因素的影響。(2)將總樣本按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二職是否合一為標準進行分樣本回歸,在二職合一的樣本中,審計意見與高管年薪的相關性不顯著。而在董事長與總經理非二職合一的樣本中,審計意見與高管年薪的相關性顯著。筆者認為,這一結果合乎情理,因為在非二職合一的情況下,公司的內部治理可能會好于二職合一的情況,因此,在非二職合一的情況下,審計意見與高管薪酬的相關性要強于二職合一的情況。

(三)對假設2的檢驗

將上述模型按行業分樣本進行回歸。

行業劃分以2001年中國證監會頒布的CSRC行業標準為基礎,將上市公司分為13類,即A農林牧副漁、B采掘業、C 制造業、D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E建筑業、F交通運輸和倉儲、G信息技術業、H批發零售業、I金融保險業、J房地產、K社會服務業、L傳播與文化產業以及M綜合類。本文剔除了金融保險業,分行業回歸的樣本數如表3。

回歸結果表明:只有行業C,即制造業分樣本中,與總樣本的回歸結果相同,即高管薪酬與資產利潤率(roa)、市場價值(Tobinpq)、公司規模(lnasse)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本文所定義的審計意見類型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顯著性水平均很高,而高管薪酬與資產負債率(lev)相關關系的顯著性水平低。

具體回歸結果如表4。

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是除行業C,即制造業外,其他行業的樣本量相對于總樣本而言均較少,所以結果未能驗證假設2。但是行業三的結果顯示:在大樣本的情況下,假設2成立,即與同行業其他公司相比,公司審計意見會顯著影響高管薪酬。

五、結論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審計意見類型與高管薪酬之間具有相關關系,當審計意見類型為標準無保留意見時,高管獲得較高報酬的可能性增大;當審計意見為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時,高管獲得較高報酬的可能性降低。

本文的結果從審計意見類型與高管薪酬相關關系視角論證獨立審計作為一種治理機制,對公司治理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提醒人們在研究如何提高公司治理結構質量時,不僅要關注某一治理機制本身的治理效果,更要關注不同的治理機制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各種治理機制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司治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杜興強,王麗華.高層管理當局薪酬與上市公司業績的相關性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7(1).

[2] 張俊瑞,趙進文,張建.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關性的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3(9).

[3] 劉斌,劉星,李世新,何順文.CEO薪酬與企業業績互動效應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03(3).

[4] 陳志廣.高級管理人員報酬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2(5).

[5] 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J].經濟研究,2000(3).

[6] 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一項基于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0(1).

[7] 吳聯生,劉慧龍.中國審計實證研究:1999-2007[J].審計研究,2008(2).

[9] 呂先锫,王偉.注冊會計師非標準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07(1).

[9] 岳衡,大股東資金占用與審計師的監督[J].中國會計評論,2006(1).

第10篇

摘要:信息繁雜時代,經受財務舞弊風雨洗禮之后,理性的市場參與者對信息的質量要求提高,對承擔財務信息需求者與提供者之間的溝通紐帶角色的會計師事務所就其承接的審計業務形成最終審計報告中的審計意見關注度攀升。伴隨著一系列內部控制監管政策的出臺,內部控制審計已從自愿階段發展到強制階段,現代審計跨入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并重的新時代。文章探析內部控制審計的執行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影響。發現不管是自愿披露階段還是強制披露階段,內部控制審計使得企業獲取標準的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多,不管是之前為有別于劣質公司還是后來內部控制審計強制執行政策的推動,均達到了政策出臺所希望企業改進其內部控制建設體系,提高其財務信息質量,共同完善整個資本市場的目的。

關鍵詞:內部控制審計 審計意見 財務報表審計

一、引言

隨著國際上內部控制審計的廣泛實施,我國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也在不斷積極探索著,《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的,標志著適應我國企業實際情況、融合國際先進經驗的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基本建成。這為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改善財務信息質量,逐漸提供了廣闊的內部控制審計空間和良好的執行環境。

2011年以及之前年度進行了內部控制審計的境內上市公司可視為自愿進行內部控制審計。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公司的根本踴是否有別于其他未披露的公司?2012年起強制執行的主板上市公司到2015年可觀察到4年進行了內部控制審計公司是否給資本市場傳遞了些許新鮮的有用信息?現代審計全面進入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并重的新時代之時,對內部控制審計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由于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內容目標等方面的相互交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或多或少受內部控制審計執行的影響。楊德明、王春麗和王兵(2009)剖析審計意見的影響因素時選取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發現公司會因年報中有審計鑒證意見而更容易收到標準審計意見,原因在于有審計鑒證意見的公司內部控制不存在缺陷。潘芹(2011)基于委托理論以2009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對內部控制審計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內部控制審計對審計意見影響顯著。朱彩婕、韓小偉(2013)基于我國2011年A股數據,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了自愿進行內部控制審計對財務報告審計意見的影響,結果表明二者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

目前涉及到內部控制審計與審計意見關系的文獻還很少,不過國外實踐經驗和我國已有的少許文獻也都明確表明了內部控制審計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有顯著的影響作用。通過更多的文獻整理分析可以得到的啟示有:學者們對審計意見的影響因素研究觀點集中體現在審計主體和審計對象雙方各要素,不過不同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時期的數據得出的結論存在著差異。財務狀況好的公司和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不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這是基本一致的,而對盈余管理、上一期審計意見、審計收費等因素則因衡量標準和基于的理論而異。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規模這個影響因素,在國外資本市場研究中得到的結論也幾乎是一致的,大規模事務所更謹慎。在我國,由于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主要是政策的推動合并擴張而并非完全由于市場導向,特殊的背景決定了在我國不同的發展階段應當具體環境具體分析。總而言之,前期已經對審計意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不過截止到現在很少涉及內部控制審計這個因素。

三、內部控制審計的披露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影響分析

(一)自愿披露階段,內部控制審計的披露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影響。根據羅斯的委托理論,委托人和人都是自利的經濟人,雙方都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股東追求的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經營者則追求更多的薪酬及閑暇時間。股東約束經營者的自利行為以獲得更高的經營效率,經營者因參與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將其擁有信息的絕對優勢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兩者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及利益沖突,產生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委托人為減少成本獲取更高的利益會聘請除委托人、人之外的注冊會計師對管理者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審查及評判,使得反映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財務信息更加可靠公允,減弱信息不對稱程度。受托責任理論認為管理者為保證其受托責任的履行和接受監督獲得高額的報酬,會建立更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通過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使公司展現出良好的經營績效,并向企業所有者傳遞盡職盡責地為企業服務的信息。正由于當代信息社會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內部控制體系在探索和完善階段核心對象是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為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和信息的有效傳遞,內部控制審計是強有力措施。

競爭愈演愈烈的資本市場上,業績良好和公司治理完善、內部控制健全有效的優質公司必須通過信號傳遞向市場展示其優勢方面。依據信號傳遞理論,基于成本效益原則,這種信號是指只有高素質的企業采用才會是收益大于成本的某種可行性行動(陳漢文,2009)。審計就被認為是這樣一個可以將高素質企業與低素質企業區分開來的信號顯示機制。在自愿執行內部控制審計階段,自愿審計本身就是一種信號。上市公司通過內部控制審計向市場傳遞其內控資源充裕、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真實可信的信號。這類公司的審計風險較小,注冊會計師傾向于對其出具標準審計意見。

綜上分析,自愿進行內部控制審計可以傳遞公司內部控制健全有效的信號,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這些上市公司具有有效的內部控制、健康的財務狀況、完善的公司治理、良好的持續經營能力等特征(林斌、饒靜,2009),這類公司可以有效防范財務報表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傾向于對其財務報表出具標準審計意見。

(二)強制執行階段,內部控制審計的執行和披露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影響。在信息繁雜的當今社會,審計意見被視作來自獨立、客觀、公正渠道的一個公共信息,用作企業評價的一個依據,利益相關者們信賴之、運用之,使審計成為節約社會成本、增進社會信任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機制。因此,審計意見關系著利益相關者們的利益,在資本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審計意見是對公司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凝練表述,通過市場反應來進一步影響公司的運行,這也是審計意見的預警作用。基于此,在強制要求上市公司進行內部控制審計環境下,迫于被公示的壓力,上市公司為獲得有利于公司發展的標準審計意見,必須花費人力物力財力來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努力完善內部控制以有效提高財務報告信息質量。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告生產過程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評估風險相應下降,出具的標準審計意見比例相應增加。因此,強制執行內部控制審計,可以促進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保證財務信息的可靠性,上市公司處于良性循環系統中健康發展。

在強制執行內部控制審計的初級階段,雖然企業對其內部控制完善的時間并不長久,其相應的改進措施尚未完全奏效,或者有些公司是基于強制執行政策的壓力為披露而披露,沒有做足夠多實質性的工作對內部控制進行特別的改進。之前自愿披露的公司因各方面狀況良好更有意愿進行內部控制審計凸顯其優勢,當處于這種情況下,信號傳遞可能會受到干擾,信息使用者或者市場將對其一視同仁,不再偏好于自愿披露的公司,使得自愿披露的企業難以獲得信號傳遞的優勢,不再有更多的動力來進一步完善其內部控制。或者說在受政策壓力下披露的公司與自愿披露階段進行了內部控制審計的企業相比更加注重內部控制審計的建設,在近期的財務報表審計意見中得到顯現。

四、結論

第一,我國在信息披露環境不完善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對外部信息使用者保護不周全的情況下,基于信號傳遞理論,優質公司為了與劣質公司區分開來,自愿主動進行內部控制審計,向市場有效地傳遞公司內部控制高水平及財務信息高質量的信號,實現其獲得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并從中獲益的目標。同時,為了避免外部獨立審計師出具消極否定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給公司帶來不利影響,上市公司會更加努力加強和完善自身的內部控制建設,這將有效抑制管理層對信息披露的操縱,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因此在未強制披露內部控制審計信息之時,內部控制審計的披露可以讓信息使用者更有理由相信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的企業財務狀況良好,從而顯現在財務報表審計意見中為標準審計意見。

第二,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逐漸完善,對資本市場信息要求的提高,內部控制審計被強制執行,并要求企業向市場和信息使用者公示其內部控制審計信息。在強制執行內部控制審計的初級階段,雖然企業對其內部控制完善的時間并不長久,或者有些大規模相應的改進措施尚未完全奏效。但在強制執行的環境下,或者說在受政策壓力下披露的公司與自愿披露階段進行了內部控制審計的企業相比更加注重內部控制審計的建設,在近期的財務報表審計意見中得到了部分顯現。即如結果顯示,強制執行內部控制審計或自愿執行內部控制計可以傳遞出其更高可靠性的財務信息。這種由于政策的推行給各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推動其進一步改進內部控制,提高財務信息質量的良性循環,對于我國剛踏入內部控制審計強制階段來說無疑是個利好消息,將這種良性循環持續下去是我們所期待的。J

參考文獻:

[1]劉霄侖,郝臣,褚玉萍.公司治理對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的研究――基于2007―2011年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J].審計研究,2012,(05):51-57.

[2]潘芹.內部控制審計對審計意見的影響研究――基于2009年我國A股公司數據[J].財會月刊,2011,(09):80-82.

[3]陳漢文,李榮.財務呈報內部控制審計準則的國際發展[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03):5-11.

[4]肖成民,李茸.內部控制會影響審計意見嗎?[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2,(02):34-41.

[5]楊德明,胡婷.內部控制、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J].審計研究,2010,(05):90-97.

第11篇

關鍵詞:盈余管理 審計意見 審計質量 相關關系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國內外學者對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存在著諸多不同的意見,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國外對盈余管理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盈余管理不僅包括對損益表中盈余數字的控制,還包括對資產負債表以及財務報告中其他如附注等輔助信息的管理。其主要代表觀點有:美國會計學家 Kathehne SchipPer(1989) 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的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Healy and Wahlen(1999)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分為披露管理和實際的盈余管理。前者是通過會計途徑(主要是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估計選擇)而實現的,而后者則是通過有意安排真實交易而實現的。狹義的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人員對會計盈余或者利潤的控制。主要代表觀點有:美國會計學家 William. K. Scott(1997)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 GAAP 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Levitt and Duncan (2001)、Goel and Thakor (2003)認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關盈余的報告反映管理層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業真實業績表現的做法,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動都是欺詐。

我國會計學者魏明海(2000)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出發,認為以信息觀來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義。顧兆峰(2000)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選擇會計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寧亞平(2004)認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盈余操縱;或通過重組經營活動或交易達到盈余操縱的目的,但這些經營活動和交易的重組增加或至少不損害公司價值。中國學者基本在盈余管理的主體、對象、目的上與國外學者達成共識。

綜上所述,本文更傾向于國內綜合觀點,即盈余管理是利用會計準則中存在著一定的政策選擇空間, 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 通過選用美化公司財務形象的會計方法來披露公司的財務報表, 使報表信息使用者對公司財務狀況的理解能夠滿足企業管理當局日前所要達到的目的。

二、盈余管理對審計意見的影響研究綜述

(一)國外文獻回顧

關于盈余管理對審計意見的影響,國外學者早已進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盈余管理與注冊會計師及其審計意見的關系。Francis和Krishnan(1999)認為,具有較高應計利潤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他們分別采用總體應計利潤、分項目應計利潤和集體項目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會計應計利潤的替代變量,對大樣本美國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會計應計利潤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注冊會計師為了規避審計風險,則越有可能對其出示非標準審計意見,從而體現了審計報告的穩健性,并且這種穩健性只存在于“國際六大”。 Bartov et al. (2000)首先檢驗了不同盈余管理檢測模型的效率,并將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類型聯系起來,他們認為盈余操縱扭曲了會計信息,增加了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在有效的審計市場上,注冊會計師應能審計出企業的盈余操縱情況。Jenkins 等(2006)研究表明,隨著可控的應計利潤和盈余管理反應系數的降低,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降低,同時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有效性受到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Laura,Fer-min和Santiago(2008)發現,可操控應計額與持續經營不確定性非標準意見成負相關關系,而可操控應計額與其他非標準意見成正相關關系,表明進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更可能被審計師出具非標準意見。同時,他們也發現 BIG N 審計的公司可操控應計額更低,更傾向于發表持續經營非標準意見。Wuchun Chi、Ling Lei Lisic等(2011)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審計師對盈余管理起到了抑制作用,同時發現較長任期的注冊會計師使公司的盈余質量管理有所下降,建議應實行審計輪換制度。

從以上研究文獻可以看出,他們主要以應計利潤方面作為測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標,研究表明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審計師的任期會對盈余管理有影響。

2.盈余管理與會計師事務所之間關系。Vander Banwhede等(2003)對比利時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進行了研究,發現在存在調低利潤的盈余管理行為的審計中,“六大”(現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高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說明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但是該結論在對調高利潤行為的審計中卻沒有得到驗證。Brenda Van Tendel和 Ann Van Straelen(2008)研究在歐洲國家,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私人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關系發現,“四大”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較之非“四大”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更高。

上述國外研究文獻可以看出,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與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及其變更上。研究表明,大事務所較為容易發現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且能有效地限制其客戶披露的可控性應計利潤,審計質量較高。

(二)國內文獻回顧

1.從注冊會計師水平發展角度研究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及質量的關系。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獨立審計在證券市場的地位日益突出,審計質量和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引起我國學者的興趣。

李東平等(2001)發現審計意見和盈余管理之間并不具備顯著相關關系,但是其盈余管理的替代變量主要是應收賬款變化率、存貨變化率和非核心收益率,對可能影響審計意見的因素僅控制了公司的資產規模。最后得出了注冊會計師沒有針對盈余管理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的風險考慮不足的結論。

Chen,Chen和Su(2001)通過檢驗注冊會計師對監管政策誘致的盈余管理的反應角度考察審計質量,他們發現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與具有邊際ROE(ROE落在[l0%-11%]或[0%-1%]中)的公司在統計上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注冊會計師揭示出了針對監管政策的盈余管理。因此,他們的研究結論不能反映監管環境變化后的情況。

夏立軍和楊海斌(2002)考察了 2000 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是否在中國證監會規定的“保配”和“保牌”區間,即是否存在所謂的“監管誘導性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關系。研究結論顯示,財務狀況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但是具有邊際凈資產收益率的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公司大,因此在總體上中國注冊會計師并沒有揭示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令人擔憂。

章永奎和劉峰(2002)在研究中對修正的橫截面Jones模型進行了再修正后對盈余管理程度進行考察,研究結果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審計出盈余管理。

徐浩萍(2004)利用審計意見類型和盈余管理方向對樣本進行分組對比,以發現不同方向盈余管理對審計意見類型造成的差異。其結論是中國的會計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鑒別會計盈余管理的程度,但相對可控的經營性應計利潤而言,會計師對以可控非經營性應計利潤為手段的盈余管理行為的審計中表現了較高的審計質量。

李維安、王新漢等(2005)集中關注中國上市公司通過非經營性項目來管理盈余的行為。研究結果顯示盈余管理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同時,通過進一步對非標意見進行分類研究發現只有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與盈余管理相關。研究揭示了上市公司利用非經營性收益來管理盈余的可能性,審計師對于盈余管理還是具有抑制作用的。

李仙和聶麗潔(2006)對我國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中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表明,高質量的審計人員約束了上市公司IPO過程中盈余管理的產生,“十大”會計師事務所更能抑制上市公司IPO過程中盈余管理產生的動機,同時提供更準確可靠的信息。

伍利娜和朱春燕(2010)選取了2000-2008年A股所有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從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比例的角度檢驗了股權分置改革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另外,根據公司規模將樣本分為兩組,分析股權分置改革對審計師就不同規模的上市公司發表審計意見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股改后,對于相同盈余管理水平,規模較小上市公司的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顯著下降;對于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未發現有顯著不同,但股改后公司向上的盈余管理程度似乎加大了。這表明,股改后審計師一定程度上配合上市公司實現了向上的盈余管理及審計意見購買。

陳小林和林昕(2011)把盈余管理按屬性劃分為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和機會主義盈余管理,研究了審計師能否對不同屬性的盈余管理做出差別反應,并表現在審計意見決策上。研究結果發現,在同樣進行了盈余管理的樣本中,審計師能夠區分不同屬性的盈余管理,對高風險的機會主義盈余管理應計額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大于低風險的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的應計額。

從國內對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實證研究可以看出,我國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出具審計意見從無到有,審計質量也逐步提高。并且審計師對盈余管理的敏感度也逐步提高,盈余管理較高的公司被出具非標準意見的可能較大。

2.從其他角度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劉繼紅(2009)將所有權性質和盈余管理方向不同的上市公司樣本進一步細分,并將二者聯合起來考察審計師在不同所有權性質和不同盈余管理方向的上市公司中因盈余管理不同而造成出具的審計意見差異,從整體上研究了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關系。結果表明,審計師能夠鑒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并對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發表非標意見,投資者可以依賴審計師的審計意見來識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進行投資決策。

路軍(2010)針對金融危機爆發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與審計意見的相關性問題研究結果表明,相比金融危機之前,危機期間有更多的公司進行了盈余管理,而且整體盈余管理幅度更大。但注冊會計師沒有保持金融危機之前那種對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警惕,而是縱容了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沒有通過審計意見表達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的態度,而且注冊會計師在危機中更傾向于對大客戶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研究揭示了相比金融危機前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的審計質量有所下降。

薄仙慧和吳聯生(2011)研究發現,公司當期盈余管理程度對審計師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不存在顯著影響,而公司的信息風險與審計師出具非標意見概率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審計師認識到公司信息風險更能反映出公司的盈余質量,并且投資者定價時會考慮公司的信息風險,因此審計師出具審計意見時主要考慮信息風險。

以上這些研究,由于受研究樣本選擇的不同,財務數據的可靠性,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的差異,盈余管理度量指標不同等各種局限性,尚未得到一致結論。從目前的情況看,盈余管理行為的存在將有可能增加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為了降低自身的風險,會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專業審計師能夠有效抑制IPO中盈余管理動機,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對于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關系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理解為隨著注冊會計師水平的日益提高,審計師對信息風險等相關信息的關注也逐漸增強,盈余管理水平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

三、總結

在目前盈余管理普遍盛行于我國上市公司的情況下,審計師能否有效鑒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對保護投資者利益以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注冊會計師為了降低自身的風險,應該會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出示非標準審計意見,起到他們應有的審計監督作用。公司內部審計應加強對盈余管理的控制,使內部控制與獨立的外部審計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綜合起來可以得出:審計意見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之間具有正相關性。

會計學術界對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關系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有關盈余管理研究的結果還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主要原因有:對盈余管理的理解較狹義;對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研究中采用了不夠嚴密的方法將盈利劃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的部分;委托人自愿讓人隱瞞信息;對盈余管理的大多數實證研究都只限于某一時期或某一項目;人隱瞞其操縱盈利手法,不利于收集盈余管理實證研究所需的數據;盈余管理很可能是由兩個或多個因素導致的,目前大多數的實證研究只著重于一個因素,致使研究結果不夠理想。另外,在進行盈余管理與審計質量相關性研究時,對盈余管理計量的準確性,也會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及適用性。與國外市場相比,中國股票市場有著不同的監管環境和市場效率,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動機、手段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進行度量時,就要考慮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的適用性。

綜上所述,未來的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關系的研究不僅要進一步解決以上問題,而且還要特別注意研究盈余管理對股價和資源配置的影響,以及如何制定適當的盈余管理審計策略,有效防止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進行利潤操縱的現象。由于操控經營性應計利潤的隱蔽性,被越來越多的企業作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而鑒別操控的經營性應計利潤的依據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企業內部,注冊會計師除了需要掌握企業內部大量財務信息外,還需要相關的技術知識和環境信息,提高審計質量,使盈余管理現象減少。J

參考文獻:

1.顧兆峰.論盈余管理[J].財經研究,2000,(3):33-38.

2.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不清潔”審計意見、盈余管理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J].會計研究,2001,(6):51-57.

3.章永奎,劉峰.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相關性實證研究[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2,(1):1-14.

4.夏立軍,楊海斌.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應[J].審計研究,2002,(4):24-28.

5.徐浩平.會計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質量[J].會計研究,2004,(1).

6.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會計研究,2004,(9).

7.李維安,王新漢,王威.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非經營性收益的分析[J].財經研究,2004,(11).

8.李仙,聶麗潔.我國上市公司IPO中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06,(6).

9.劉繼紅.國有股權、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J].審計研究,2009,(2).

10.路軍.金融危機前后盈余管理與審計質量的比較研究[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0,(5).

11.伍利娜,朱春燕.股權分置改革的審計治理效應[J].審計研究,2010,(5).

12.薄仙慧,吳聯生.盈余管理、信息風險與審計意見[J].審計研究,2011,(1).

13.陳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屬性與審計意見――基于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1,(6).

14.Healy P,Wahlen J.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4): 365-383.

第12篇

關鍵詞:大股東控制 審計質量 兩權分離

一、引言

在傳統審計理論研究中,學者們認為影響審計質量的因素主要有審計對象的財務情況、企業業績,審計主體的事務所規模、審計師特征、審計費用、非審計服務、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更換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不再局限于以上的影響因素分析,開始考慮結合公司治理的相關理論,研究公司治理情況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研究者通常認為,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在減少盈余操縱和改進財務報表質量方面是重要的,有助于減少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而在我國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中,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大股東一股獨大、股東大會“一言堂”、內部人控制、關聯交易等現象十分嚴重。股權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導致大股東對小股東利益的侵害,企業上市之后為獲得配股資格或避免被特別處理(ST)等進行盈余管理和利潤操縱也廣泛存在。由上所述,在研究審計質量的同時,考慮我國證券市場特殊的環境以及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研究大股東控制對上市公司審計質量的影響與作用。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研究者通常認為,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越高,越有可能形成內部人控制,大股東越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控股能力和與中小股東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操縱利潤,粉飾財務報表。同時,大股東可能在審計過程中向審計方施加壓力,干預審計意見的出局,公司更容易獲得標準無保留意見,影響審計質量。Francis and Krishnan(1999)認為,具有較高應計利潤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Chen et a1.(2007)等發現,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了完成中國證監會(CSRC)在規定中所要求的凈資產收益率目標,存在著操縱會計利潤以提高凈資產收益率的行為。為了符合這些規定所要求的盈利水平,上市公司操作利潤的行為增加了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唐躍軍等(2006)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同等條件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低,同時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我國上市公司主要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國有上市公司所有者的“缺位”使國家作為股東的監督和約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造成管理者的內部控制和道德風險,進而降低審計質量。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1:上市公司大股東為國有性質將降低審計質量

我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較為集中,投資者法律保護不健全,信息極度不對稱,兩權分離程度較高,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的沖突表現得尤為嚴重。大股東控制的問題是由于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現金流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產生的。現金流權與控制權的分離程度越高,表明控股股東以較少的現金投入取得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相對于激勵效應取得的利益,大股東更傾向于侵占中小股東利益,粉飾報表,影響審計質量。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2:現金流權與控制權的分離程度與審計質量負相關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相關資料分別來自CSMAR數據庫,中注協的百家事務所排名信息及WIND數據庫。本研究所選取的樣本范圍為在2004年至2009年間滬市與深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剔除以下樣本:特殊行業,如金融保險類公司數據;在2004年至2009年度被ST或PT的上市公司;剔除各變量指標中違反常理的樣本及數據缺失的樣本,這些指標可能是數據收集時所產生的誤差。經處理得到7699個樣本。

(三)變量選取和模型建立 在變量選取中,國內外很多研究都通過借助非標準審計意見,來衡量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非標準審計意見從一定層面上說是審計委托方與注冊會計師之間博弈的結果,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本文在研究中也采用該審計實證研究領域通用的標準,將審計意見類型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假定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質量較高。為了檢驗研究假設,建立回歸模型。模型中,因變量為0,1變量,是一個二項選擇模型,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對其模型和參數進行估計:

三、實證檢驗

(一)描述性統計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和表(3)。(1)全樣本描述性統計。通過對全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從結果可以看出:第一,opinion的均值為0.95,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符合我國目前事務所為我國上市公司出具審計意見的實際情況:即絕大部分上市公司都為標準審計意見。第二,ctrolxz的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均值為0.65,符合國家股權構成的實際情況,上市公司國有持股比例較高。第三,兩權分離度最大值為44.47,最小的為0,均值為6.19,符合我國的兩權分離的實際情形,控制權偏離現金流權。第四,資產負債率的均值為0.49,凈資產收益率的均值為0.03,流動比例為1.74,所涉及的財務變量符合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之后按審計意見是否為標準意見,把所涉樣本分為兩組,即當opinion=0和opinion=1的情形,得到非標準意見的上市公司樣本又321個,標準意見上市公司樣本7378個,得出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2)分樣本描述性統計。按審計意見類型,對變量進行了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第一,當opinion=1時,ctrolxz的均值為0.66,明顯高于當opinion=0時候的均值,這表明,大股東為國有性質,企業更容易被出具標準意見。第二,從兩權分離度來看,獲得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均值略大于獲得標準意見的上市公司。第三,從資產負債率來看,獲得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遠遠高于獲得標準意見的上市公司,從而也可以說,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增大是其獲得非標意見的原因之一,側面反映了事務所出具的非標意見是審計質量高的體現。第四,從凈資產收益率看,獲得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為負值,遠遠小于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這也同樣反映了事務所出具的非標意見可以反映高的審計質量。第五,公司的流動比例,現金流量也很好地反映了這一問題。第六,公司的規模在兩組樣本中的值較相似。

(二)回歸分析 首先對全樣本進行回歸,如表(4)所示。其中模型一是大股東性質把樣本分為國有控股公司和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對其進行分樣本回歸。其中模型二是控股股東為國有的情形,模型三為控股股東為非國有股東的情形。從樣本的回歸結果可知:第一,大股東性質與意見類型呈正相關關系,并且回歸結果顯著。即當大股東為國有性質時,事務所更容易為企業出具標準的審計意見,而導致較低的審計質量,驗證了本文的假設1和假設2。第二,在全樣本回歸模型中,兩權分離度與審計意見呈微弱正相關關系,但結果不是太顯著。進而看按大股東分組的樣本,兩權分離都在國有控股股東組表現不顯著,但在非國有控股樣本組中呈正相關關系,且其結果顯著。說明兩權分離度越高會導致事務所出具質量較低的審計意見,而且這種表現在非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表現更為明顯。第三,資產負債率,無論在全樣本回歸中還是在分組樣本回歸中,都與審計意見類型呈負相關關系,且回歸結果顯著。即資產負債率越高越容易獲得非標的審計意見。這說明企業財務風險越大,被出具非標意見的可能性越大,事務所出具了非標意見,說明了審計意見的高質量。第四,企業規模與意見類型正相關,規模越大,越容易被出具標準意見。第五,現金流量與意見類型正相關,現金流越充裕,越容易獲得標準意見。但在分組回歸中,非國有控股股東樣本表現并不顯著。第六,審計收費與審計意見類型負相關,即審計收費越高,越容易被出具非標意見,審計的質量越高。第七,當年利潤是否為負值,與審計意見程負相關關系,即當年虧損更容易導致事務所對企業出具非標意見,反映審計意見的高質量。這一結果與我國上市公司特別交易處理管理制度有關。第八,研究表明,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質量無明顯關系。

(三)穩健性檢驗 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O’Sullivan(2000)指出用審計費用作為審計質量變量的理由:第一,審計質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審計師的調查范圍,假設更多的調查將要求更多的審計時間和使用更多專門化的審計人員,導致更高的審計費用是合乎情理的。第二,現存的審計定價研究通過包括一個代表“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二項變量承認了審計質量和審計定價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表明高質量會計師事務所將為其專門技能索取溢價(Palmrose,1986;Chan,Ezzamel and Gwilliam,1993)。第三,Cadbury(1992)報告到審計質量低而被警告的公司多數是審計費用低的公司,進一步提升了審計質量和審計費用之間的關系。本研究中,用審計費用度量審計質量,作為實證研究的穩健性檢驗。本文用審計收費替代審計意見類型,作為穩健性檢驗模型的因變量,對本文上述研究結果進行驗證。同時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進行模型擬合。Sfee1=a0+a1*ctrolxz+a2*dpart1+a3*zcfzl+a4*roe+a5*csize+a6*cash+a7*frate+a8*orprofit+ ei。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到,股權性質、兩權分離度等變量與審計收費程負相關關系,且回歸結果顯著,審計費用與審計質量呈正相關關系。其余變量顯示結果與上前面模型研究的結論也基本一致。說明本文所得研究結論具有穩健性。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大股東控制程度與審計質量的相關性檢驗,得到以下結論: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控制現象普遍,其中大股東性質為國有性質的比例較高。當大股東為國有性質時,事務所更容易為企業出具標準的審計意見,而導致較低的審計質量。在非國有控股公司中,控制權與現金流權的分離導致較低的審計質量,容易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降低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控制權與現金流權的分離程度。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程度,一方面有利于控股股東利用絕對控制權更多地參與到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之中,減少成本。但另一方面,控股股東更有可能利用投票權掏空上市公司資源,關聯交易、盈余管理和擔保等行為的比例增大,嚴重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造成控制權與現金流權分離的主要手段是交叉持股和金字塔股權結構,可以通過對這些控股手段的控制來降低上市公司兩權分離的程度。第二,在深化股權分置改革時,降低國有股持股比例。在研究中發現,大股東性質為國有性質時,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更大。所以我國在進行股權分置改革時,應當降低國有持股比例。第三,加強對中小股東的法律保護。我國法律規定了股東大會在作出重大決議時,必須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雖然我國上市公司的中小股東有法律保護權益可以參加股東大會,但是出于成本的考慮,中小股東基本不會參加,所以大多數的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被幾個大股東把持。應該在立法中加強對中小股東的法律保護,增加中小股東發揮表決權的可操作性,如將通過決議的標準改為決議通過必須由所有有權投票的股票數的一定比例通過。

參考文獻:

[1]唐躍軍、李維安、謝仍明:《大股東制衡、信息不對稱與外部審計約束》,《審計研究》2006年第5期。

[2]陳信元、夏立軍:《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6年第1期。

[3]王躍堂、趙子夜:《股權結構影響審計意見嗎?——來自滬深股市經驗證據》,《中國財務與會計》2003年第5期。

[4]王玉蓉、黃巧歡:《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5]Claessens,Stijin,Simeon Djankov,Larry H.P.Lang.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mw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 cial Economics,2000.

[6]Johnson, S.R.P.Boone,A.,Breach,E.,Friedma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

[7]La Porta,Rafael,Florencio,Andrew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htical Economy, 1998.

[8]La porta,R.,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A.,Vishny,Rw.,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天津市| 永靖县| 湟源县| 弋阳县| 甘孜县| 柘荣县| 巴中市| 云龙县| 连山| 霸州市| 盖州市| 双辽市| 望奎县| 万安县| 商丘市| 巩留县| 青海省| 监利县| 麟游县| 郎溪县| 丹江口市| 云林县| 大姚县| 沿河| 肇源县| 泽库县| 宜章县| 鄂托克前旗| 云霄县| 襄汾县| 沐川县| 南昌县| 买车| 儋州市| 松江区| 平安县| 勃利县| 昌都县| 厦门市|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