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4:44: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抽樣調查的定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學重難點: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一、情境導入
小故事中的數學道理:小強是新入伍的士兵,這天班長對小強說:“小強,我們班剛配備了300枚新式手榴彈,請你檢驗一下這批手榴彈的爆炸半徑是多少?”于是小強打個敬禮說:“是!”接下來……聽到了300聲巨響……小強把300枚手榴彈分別引爆了,測得了這批新式手榴彈的爆炸半徑。
問題1:同學們,你認為小強的做法好嗎?
生:不好!
師:為什么不好?
生:這樣太浪費了。
問題2:聰明的同學們,如果你是小強,你會怎么做?
生:從中抽出幾枚來試驗。
師:你的意思就是用這幾枚的試驗數據來估計這一批手榴彈的爆炸半徑,對嗎?
生:對!
師:同學們同意這個做法嗎?(異口同聲地說同意)這個做法真好!其實這種做法在統計學中叫抽樣調查。(板書:抽樣調查)
二、展開教學
關于抽樣調查還有“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請同學們自學課本??赐旰螅〗M內相互說一說這幾個概念。然后舉手回答這幾個概念,課件接著出示這幾個概念。
要檢驗300枚新式手榴彈的爆炸半徑,從中任意抽取5枚試驗,在這一抽樣調查中,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學生能夠順利地說出,但是學生容易說成300枚新式手榴彈,每一枚新式手榴彈,5枚新式手榴彈,現在要求的不是那么嚴格,但是還是應該要求學生盡量準確地說出是半徑。
鞏固抽樣調查:你認為下面的調查是全面調查還是抽樣調查?(1)媽媽做了一份美味可口的菜品,為了了解菜品的咸淡是否適合,于是媽媽取了一點品嘗。(2)調查一個班級中的全部學生對各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3)了解一批燈泡的使用壽命。
生:第一個是抽樣調查。
師:這種情況不抽樣調查不行嗎?
生:不行,你如果全吃了,別人就不能吃了。(全班笑)
生:第二個要全面調查。
師:這個不全面調查不行嗎?
生:一個班人數不多,全面調查更準確。
生:第三個要抽樣調查。
師:為什么?
生:因為這種具有破壞性,只能抽樣調查。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總結一下什么情況下要用抽樣調查?
生:具有破壞性或被調查數量很大,為了節省人力、物力。
問題:為了解全校學生的平均身高,小明調查了座位在自己旁邊的3名同學,把他們身高的平均值作為全校學生平均身高的估計。(1)小明的調查是抽樣調查嗎?(2)如果是抽樣調查,指出調查的總體、個體、樣本和樣本容量。(3)這個調查結果能較好地反映總體的情況嗎?如果不能,請說明理由。
師:同學們,要想使抽取的樣本能較準確地反映總體的情況,我們要動動腦筋想辦法怎么抽取樣本才是科學的?
師:在這一調查中就抽取3人行嗎?
生:不行,太少了。
師:多少人合適?
經過討論確定為100。
師:可見要有合適的樣本容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除此之外,還要使全校的學生都有被抽到的機會,要做到公平。
看屏幕:出示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
師:隨機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公平,使每一個都有相等的機會被抽到。
師:說得很好,在這里就是這個意思。
下列抽樣調查較科學的是哪個?
①從10000臺電視機中隨機抽取一臺調查電視機的使用壽命。②小才為了了解上海市2011年全年的平均氣溫,上網查詢了2011年7月份31天的氣溫情況進行統計分析。③為了解某市七年級一次期末數學測試情況,從8萬名學生中隨機抽取了1000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
生:第三個科學。
師:第一個為什么不科學?
生:樣本容量太小了,不能較準確反映總體的情況。
師:是,這也太摳門了,你認為抽取幾臺合適呢?
生:10臺。
師:同學們同意嗎?第三個為什么不科學?
生:沒有做到隨機。應該每個月都選幾天的氣溫才行。
師:說得真好!
探究:某中學有2000名學生,要想了解全校學生對新聞、體育、動畫、娛樂、戲曲五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你打算怎樣進行調查?
1.確定調查方式。
2.抽取多少名學生進行調查比較合適?被調查的學生又如何抽取呢?
(小組交流后,教師指導。)
課件出示: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描述數據的流程。
問題:樣本中喜愛娛樂的學生最多,為38%,據此可以估計出,這個學校的學生中,喜愛娛樂的學生最多,約為38%。在全校2000名學生中大約有多少同學喜歡娛樂節目?
(學生獨立計算。)
學以致用:內蒙古草原上的嘎日迪大叔要出售100只羊,現在市場上羊的價格為20元/kg,為了估計這100只羊能賣多少錢,他從中隨機抽取5只羊,每只羊的重量如下(單位:kg):26,31,32,36,37。則估計這100只羊能賣_________元。
(一)失業定義中的“工作時間”定額太低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與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與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口流動數量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如果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流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定。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入失業率的統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人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量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問題。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表1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可見這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與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合理,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去,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去。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人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人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意,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就業不足人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因為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等于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絕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長短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長短也能判斷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問題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人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入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是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是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人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與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人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人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勞動部門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準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與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量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入取得最滿意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雖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與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研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與,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業人口統計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失業情況。在我國戶籍改革并沒有實現“城鄉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的目標前,失業統計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樣調查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失業統計更完整,同時能從宏觀上指導和調控流動人口的就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盲流現象和社會問題。區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標準是在調查小區居住時間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滿半年,但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國進行常住人口登記的調查小區范圍是: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以及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管轄范圍內的地區。以時間期限和地理范圍為標準,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較完善的地區進行流動人口的失業統計,以此來推算全部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在計算出常住人口失業率和流動人口失業率后,通過觀察二者的高低(具體數字的高低各地區會有所不同),能對本地區的就業進行一定的指導。
隨著我國戶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信息聯網(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實施,全國約有250個城市建成“百城聯網工程”,約有6.5億常住人口信息實現了網上查詢。),我國的失業統計抽樣調查體系將會更準確和完整。到那時,如果能實現不重復登記,那么各個城鎮地區的失業率的加權平均數就是全國范圍內的失業率,其權數為該地區的全部失業調查人口占全國失業調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對“隱性失業”做出補充統計。我國城鎮和農村都存在“隱性失業”,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城鎮主要是低效勞動,農村則是邊際產出為零或者負數的勞動,因此,對他們的推算或者估計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鎮隱性失業人口時,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采用實際有效工時推算。例如,2000年城鎮從業人員為21274萬人,如果有效工時是制度工時的80%~85%,那么隱性失業人數大約為對3191.1~4254.8萬人。而有效工時占制度工時的比重,需要通過模型或者函數測算出來。
對于農村的隱性失業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國際對比法,即在農業產值比重相當的國家或者歷史時期下,找出一般農業勞動力比重標準,然后將中國的農業勞動力比重與此標準對照,多出來的部分就是農業隱性失業。二是抽樣調查估算法,即通過對部分農村地區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樣本特征來推斷整個農村的隱性失業率。作為這項調查的單位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權威部門。國家統計局曾用這一方法測算出1994年我國的農村隱性失業人數為1.1億,隱性失業率為25%。三是各種模型推算法。筆者傾向于使用抽樣調查估算法,因為這可以作為以后農村失業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為下一步的失業統計改革打好基礎。
第四,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失業統計應該有所不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完善發達地區的失業統計系統,譬如在調查頻率、調查范圍上首先與國際接軌;對于不同的行業,可以規定不同的就業和失業標準,可以采取不同的統計方法,而且在對失業結構作進一步分析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指標,從而對該行業失業問題的解決起到一種宏觀指導的作用。
第五,加大調查頻率。我國對外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以年計的,這對現實的就業情況沒有很大的實際用途。另外,我國的流動人口失業情況調查的對象是在調查區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更是要求時間上的及時性。但是我國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實現一個月對外報告一次的頻率。因此建議每季度報告一次,這樣能對現實的就業進行比較好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袁志剛.失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楊宜勇.失業沖擊波—中國就業發展報告[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3楊緬昆,章飚.失業統計:一個尚待開發的核算領域[J].統計研究,1997,(5)
4成健梅.我國失業統計的國際比較與改進[J].中國統計,2001,(2).
5葉世芳.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J].統計研究,1998,(3).
[關鍵詞]調查失業率 登記失業率
失業率數字一般被視為能夠反映整體經濟狀況的指標,在社會統計比較發達的國家,失業率往往是每個月最先發表的經濟數據,所以他是市場上最為敏感的月度社會經濟指標。很多國家都是根據失業率來調整利率、工資價格等。失業率同樣也是重要的社會指標,是社會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所以,現在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每月都要公布失業率,每季度要公布調整后的數據。
一、登記失業率與調查失業率的本質區別
登記失業率是根據政府就業服務機構或社會保險機構的行政記錄而獲得登記失業人數,在此基礎上計算得出的。其中的就業人數與登記失業人數不是來源于同一次調查,而是根據有關資料加工得出的。調查失業率是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通過向調查對象(抽中的家庭成員)詢問一系列問題,從而綜合判斷某個家庭成員目前是否處于失業狀態,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得出的。其中就業、失業數據來源于同一次調查。
登記失業率指標不能客觀反映我國城鎮失業狀況,不能真正起到監測宏觀經濟運行和進行宏觀調控的作用,也不利于國家間比較。而調查失業率則是通過定期抽樣調查和入戶抽樣調查取得的失業率指標。該調查所使用的失業定義符合國際標準,可以用來進行國際比較,它相對于行政管理系統之外,可以用來研究勞動力市場的其他情況,構造人力資源變化情況和構造其他指標。相對于登記失業率而言,調查失業率更能反映宏觀經濟狀況,反映整個國家的失業狀況,所以調查失業率更適合作為國家對外正式公布的失業率指標。
兩者的本質區別是:
1. 組織方式不同
登記失業率的基礎是各級失業機構的行政記錄,通過將各級的行政記錄進行匯總而得到登記的失業人數。這種組織方式的優點是不需要組織專門的調查,可以較快地取得記錄上所有的匯總數據,但其關鍵是要有健全、完備、高效、便捷的機構體系和數據傳遞體系。
調查失業率的基礎是對住戶進行的調查記錄,通過將一家一戶的調查記錄進行匯總而得到有關勞動力就業與失業的數據,并據此推算出勞動力數據、就業數據、失業數據以及勞動參與率、失業率等一系列數據。這種組織方式的優點是通過一次調查可以取得全部有關勞動力的一整套數據,便于數據的銜接使用,但其關鍵是要有完整的抽樣框和業務熟練、責任心強的調查員隊伍。
2. 使用的失業定義不同
登記失業率使用的失業定義是具有當地非農業戶口,男在16歲至59歲,女在16歲至49歲,具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已在就業登記機構進行了失業登記的人。而調查失業率失業的定義基本上是國際普遍采用的定義,即:在一定年齡以上,在參考期內沒有工作,當前可以工作,并在特定的時期內采取具體尋找有薪就業或自主就業的所有人。
比較這兩個定義我們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失業登記對人員有嚴格的限制,只有對具有本地非農業戶口的人才進行登記,也就是說只有具有本地非農業戶口的人才有可能被統計為失業人口;而失業調查沒有任何限制,只要符合失業的三個判定條件,都會被統計為失業人口。二是登記注重的是登記本身,只有進行了失業登記的人才被認為是失業;而失業調查只看狀態而不論是否進行了登記。三是登記記錄的是過去的狀態而不是當前的狀態,也就是說登記之后又就業的仍可能被統計為失業者;而失業調查記錄的是當前狀態,只要在調查時點前的一周內符合失業的判定條件就會被統計為失業而不論其經常的狀態。
3. 數據的作用不同
登記失業數據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據此對失業保險金的發放進行管理。二是通過對個人情況的詳細記錄可以準確掌握那些勞動力市場上的弱者,以便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就業援助。鑒于登記失業數據的這種作用,對其所使用的失業定義只能進行種種限制。
調查失業率數據主要用來反映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變化。它強調的是失業率的變動趨勢而不是失業人數的增加或減少。因為失業人數的增加不一定帶來失業率的上升,失業人數的減少也不一定帶來失業率的下降。失業人數只能單方面的反映勞動力的供給情況,只有失業率才能從兩個方面反映勞動力的供需關系。也正是失業調查數據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這一職能,決定了它所使用的失業定義必須反映勞動力市場供需的一切因素,而不能像登記失業數據那樣對調查對象進行種種限制。
通過對兩種失業統計系統的比較,不難得出如下的結論:調查失業率注重從市場的角度反映失業問題,它關心的實際上是經濟意義上的失業問題。而登記失業率注重從社會保障的角度反映失業問題,它關心的實際上是社會意義上的失業問題。
二、調查失業率的產生過程以及它的優勢體現
1. 調查失業率的產生依據以下計算公式: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失業人數÷(城鎮就業人數+城鎮失業人數)]×100%
這個定義有幾點需要做一些解釋:
(1)調查范圍確定為城鎮常住人口。國家統計局采用了目前人口調查的城鎮范圍,即:設區城市的區、不設區城市的街道以及鎮的委員會。
(2)沒規定年齡上限。做出這種規定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條:首先,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定義中沒有年齡上限,絕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也沒有規定年齡上限,這有助于了解全部勞動力的情況。其次,中國目前只規定了職工強制退休的年齡,沒有規定也不可能規定勞動年齡的上限。第三,勞動力抽樣調查中雖不規定失業人員的年齡上限,但在進行失業登記時,還應當明確規定年齡上限,這與失業的統計定義并不矛盾。
(3)有勞動能力。這是指在體力上和智力上可以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員,其中包括有部分勞動能力的殘疾人。
(4)在調查周內未從事有收入勞動。即調查周內從事有收入勞動的時間不到一小時或為零小時。
(5)當前有就業的可能。具體是指在調查時點以后兩周內能應聘上班。
(6)正在以某種方式尋找工作。主要包括:調查時點前三個月內,曾經去職業介紹所登記;去各種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進行應聘洽談;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和網絡尋找工作;自登求職廣告;托親友找工作;自籌資金準備從事經營活動等。顯然,登記只是尋找工作的一種行動而不是全部。
2. 調查失業率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這種調查所使用的定義最接近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建議書所推薦的標準定義,便于用來進行國際比較;由于它是通過使用來自同一調查的失業人員估計數和總的勞動力估計數(就業加失業)計算出來的,其失業人員比例數據更加可靠;可以用來研究勞動力市場的其他情況;可以構造人力資源變化情況;它相對獨立于行政管理系統之外。
調查失業率對于失業主要是從勞動力市場供需的角度來定義的,即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無論是非農業戶口還是農業戶口,無論是在就業服務機構進行了求職登記的還是未進行求職登記的,只要符合失業的定義,就作為失業人員進行統計。國家統計局進行的城鎮勞動力調查,由于采用的是國際通行的指標定義和調查方法,已經考慮了下崗職工、外來人口甚至退休人員中的求職者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應該說其結果基本反映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應能作為我們判斷當前中國就業形勢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所以它能真實反映社會失業人群所占的比例。
三、國家要在十二五期間實行調查失業率的原因分析
1. 因為調查失業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調查失業率嘗試了城鄉統籌失業率統計方法。以前沒有把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看作失業人口的原因,是把土地作為承載農民就業和生計的基本保障。而事實上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有足夠的土地來供養自己和家人,而且全國有約4000萬失地農民。而由于農村過剩人口涌入城市使一部分城市勞動力被替代,也在影響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準確性。所以實行城鄉統籌的失業率統計方法勢在必行。
(2)調查失業率更據真實性。在現行的體制下,出于各方面的考慮,一些地方政府不會夸大本地的登記失業率,只會千方百計地縮小本地的登記失業率。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就業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到勞動保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登記求職的失業人員數量不夠全面,因此,登記失業率也就是一個數據而已。
調查失業率的調查對象包括城鎮、農村人口。而對于城鎮人口的確定并不以戶籍為依據,這無疑打破了以往登記失業率中的戶籍限制,以及沒有涵蓋農村失業者的弊端。也是當今最接近真實數字的失業率統計方法。
(3)與國際接軌。鑒于失業率正在成為度量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中國迫切需要一個和國際接軌的調查失業率。城鄉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將全部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完成。這與國際上失業率統計的常規方法相一致。另外,城鄉勞動力調查每年兩次,分別于5月和11月進行。這項統計與國際通行的調查失業率統計標準和方法完全一樣。
2. 現行的登記失業率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城鎮登記失業率僅以本地的城鎮戶籍人口為統計對象,不能全面反映失業率的真實情況。主要理由包括:一是不能反映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人口的失業狀況,二是不能反映事實上已進入城市務工經商的大量進城農民工的失業狀況,三是不能反映那些在城市間遷徙流動而并未轉移戶籍的那部分城鎮戶籍人口的失業狀況。把這樣多的勞動力排斥在我國的失業統計范圍之外,顯然是不合理的。
(2)對統計對象的年齡限制過窄。1995年以前我國城鎮失業登記是以男16―49歲,女16―44歲為申請登記的年齡界限;1995年以后將年齡界限放寬至退休年齡,即男16―59,女16―49歲。國際通行的慣例是就業和失業統計都不設年齡上限。也有學者堅持認為失業統計應以退休年齡為年齡上限。
(3)將登記作為失業統計的前提,缺少科學性。以失業登記為基礎數據來源,使該失業率指標的失業定義局限于行政登記行為,即登記了才統計為失業,未登記就不統計為失業,從而使登記失業不能反映實際失業規模。有學者指出:“登記作為政府幫助就業和發放失業救濟金的前提條件是有作用的,但反映宏觀失業狀況是不可能的?!?/p>
(4)城鎮登記失業率不能反映隱性失業狀況。現行失業率指標只反映勞動力市場的顯形失業(即公開失業),而不包括我國實際大量存在的隱性失業,所以不能反映我國真實的失業率水平。
分析表明,我國失業率統計的改革已是勢在必行,以調查失業率替代登記失業率也是大勢所趨。
四、如何讓調查失業率更加真實反映社會失業狀況
1. 把社會調查失業率作為政府公開的失業率指標,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我國勞動力供求基本形勢,可以宏觀上判斷各地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規劃指標、控制指標和考核指標的執行情況。
2. 進一步完善抽樣方法,增強樣本的代表性。各地可在國家抽樣基礎上,適當增加樣本或統計指標,達到調查結果本地化的目的。根據抽樣調查“樣本越隨機分散,代表性越強”的特點,改進目前按小區抽取樣本的方法,擴大抽取的小區個數,壓縮同一小區的樣本抽取規模。
3. 重視開展特殊群體和重點行業的失業率專項統計。有針對性地設計指標,采用最適合統計對象的方法進行專項抽查,并根據特殊群體或重點行業的特點對失業結構、時間和地區分布等進行分析,調整和把握其失業節奏,避免過于集中而影響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宮春子 秦 悅:關于失業統計調查若干問題的探索[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當對數據要求非常準確的時候可以采取普查的方式,如為了制作校服,要了解學生的身高、胸圍、褲長等數據,而取得這些數據的方式應逐人調查,這就是普查方式. 但是當要調查的總體比較多時普查又比較費時、費力,并且有時也是無法做到的,如要了解一批燈泡的使用壽命,不可能將這批燈泡逐個使用到用壞為止。因此抽樣調查是收集數據的又一種方式. 抽樣調查就是在被調查的數據中隨機地抽取一些數據組成一個樣本,通過對樣本中數據的分析去估計全體數據的情況. 抽樣調查是統計工作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是切實可行的. 做好抽樣調查的關鍵是“隨機抽樣”,也就是不要有目的地挑選樣本,而是用某一規律在全體被調查的數據中取得樣本. 一般抽取樣本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統計數據也不同;但是只要做到隨機抽樣,所得數據就具有代表性.
在統計中,我們常把全體要調查的對象稱為總體(這里所指的對象不是人,而是數據),每一個被調查的對象稱為個體,在抽樣調查中抽取的數據稱為一個樣本.
1. 認識個體、樣本和總體
例1 某省有7萬學生參加初中畢業會考,要想了解這7萬名學生的數學成績,從中抽取了1000名考生的數學成績進行統計,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這1000名考生是總體的一個樣本
B. 每位考生的數學成績是個體
C. 7萬名考生是總體
D. 1000名考生的數學成績是總體
解析:解這道題應該以總體、個體、樣本的定義為依據,逐個衡量每個備選答案是否正確,直到找出正確的一個為止. 題目要考察的對象是“……的數學成績”,成績是數據的屬性,所以無論是把考生們看做是樣本,還是看做是總體都是錯誤的. 每位考生的數學成績才是一個考察對象,是一個個體.
答案:B
點撥:題目中的A、C容易被誤認為是正確的. 避免錯誤關鍵在于看準要調查的是總體的哪個具體屬性.
2. 認識普查
例2 要想調查一萬張面值為100的人民幣中有無假幣,適于進行普查,還是適于進行抽樣調查呢?
解析:一萬張人民幣,數量雖大,但不應允許有一張假幣給人民群眾造成經濟損失,也不應允許任何制造假幣者逃脫法網,況且,用目前的技術手段檢查一萬張人民幣中是否有假幣混入,并非難事,也不需太多時間.
答案:應以普查方式進行.
點撥:采用哪種調查方式,既要看個體數量的多少,還要考慮調查結果的社會價值,個體的分布狀況,能夠為調查付出多少代價等.
3. 認識抽樣調查
例3 為了解某市在校學生的身體營養狀況,可通過抽取學生的血樣進行血色素檢測,現隨機抽取該市七年級8000名學生進行血色素檢測,以此來估計該市在校學生的營養狀況,你認為這種調查是否可行?請說明理由. 如果要準確反映該市學生的身體營養狀況,你認為應該怎樣調查更合理一些?
解:從該市隨機抽取七年級8000名學生進行血色素檢測,只能反映該市七年級學生的營養狀況,不足以反映全市學生的身體狀況.原因是各年齡層次的學生、城區與農村的學生生活狀況是不同的.為了準確反映該市所有學生的身體營養狀況,應從各個年級、不同地區隨機抽取部分學生進行調查.
點撥:本例說明抽樣調查時應注意樣本的代表性和廣泛性,不能以偏概全而出現抽樣的不合理性.
4. 設計調查方案
例4 有下列為完成具體調查而設計的方案:
(1)到省城一所重點中學進行調查,以便了解全省中學生零花錢的情況.
(2)在省內選取一所城市中學,一所農村中學,向每個學生發一張卡片,上面印有秦始皇、、、保爾、比爾?蓋茨、鄧亞萍、劉德華等一些名人的名字,要求每個學生都只在一個名字下面畫“√”,以了解全省中學生最崇拜的人物是誰.
(3)在每個省隨意確定兩名房地產開發商,讓他們每人填寫一張內容比較詳盡的調查表,包括他們負責的工程質量,所蓋樓房中使用的門窗、地磚、涂料等是不是合格產品,以及建房的利潤情況等,以了解全國各地的房地產開發商的工作情況.
(4)在全市(地區)范圍內隨意選擇十所幼兒園,對其中每個孩子的情況進行調查,以了解該市(地區)幼兒的營養與身體發育等情況.
其中,樣本的代表性好的有( ).
A. 3個 B. 2個 C. 1個 D. 0個
解析:(1) 一般來說,省城中學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和農村中學學生的差距是比較大的,不論是抽取一所省城中學,還是一所農村中學,所得調查數據都不足以反映全省中學生的普遍情況.
(2)農村中學與城市中學的規模往往不同,學生們最崇拜的人物也未必在所開列的名單之中,這些都會影響數據的代表性.
(3)目前,以次充好,面積不足,以及欺騙性宣傳等問題在房地產開發商中存在較多. 選用偽劣產品的開發商能在表格中如實填寫嗎?值得懷疑. 選若干開發商作為調查對象,做法不當.
(4)任何一個地區的幼兒也未必都入幼兒園,況且,入幼兒園的孩子的家庭的生活水平往往相對好些。
關鍵詞:學齡兒童睡眠衛生習慣睡眠時間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2-0131-02
為了探討學齡兒童睡眠衛生習慣與睡眠時間及質量的相關性,本研究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取法對我縣的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分析睡眠衛生習慣對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取法對我縣的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均獲得家長同意,共計發出調查問卷2560份,回收有效問卷2019份,有效應答率78.87%。
1.2研究方法。兒童填寫《青少年睡眠衛生習慣量表(Adolescent Sleep Hygiene Scale,ASHS)》,家長填寫《兒童個人及家庭社會環境問卷》和評價兒童睡眠狀況的《兒童睡眠習慣問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1]。
1.3統計學處理。所有統計均在Windows SPSS17.0中完成,數值變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分類變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兩均數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兩樣本率或構成比的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平α=0.05。
2結果
睡眠衛生習慣對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的影響。平均睡眠時間10h/d者的ASHS評分比較有明顯差異,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12.35,P41分(即睡眠質量不良者)的ASHS總分,這表明睡眠質量不良的兒童睡眠衛生習慣差于睡眠質量良好的兒童,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3.02,P
討論
睡眠衛生習慣在國際睡眠障礙分類中被定義為一系列有助于連續、有效睡眠的行為習慣。高質量的睡眠對于兒童來說非常重要,對兒童有著促進生長發育的特殊意義,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兒童身體、智力的發育[2]。相關文獻報道[3],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有利于改善睡眠質量,減少睡眠問題發生。相關國外研究結果顯示兒童睡眠障礙的發生率大約為20-25%;兒童在進入青春期時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睡眠規律,而學齡兒童大腦正在處于一個快速的可塑階段,養成和保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必須得到保障[4]。為了探討學齡兒童睡眠衛生習慣與睡眠時間及質量的相關性,本研究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取法對我縣的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分析睡眠衛生習慣對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平均睡眠時間10h/d者的ASHS評分比較有明顯差異,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12.35,P41分(即睡眠質量不良者)的ASHS總分,這表明睡眠質量不良的兒童睡眠衛生習慣差于睡眠質量良好的兒童,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3.02,P
[1]雷曉梅,楊玉鳳.西安城區6-13歲兒童睡眠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8):738-791
[2]孫莞綺,陳文娟,姜艷蕊,等.學齡兒童睡眠衛生習慣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8):713-717
[3]吳葆寧.南寧市0~5歲兒童睡眠狀況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2):215-217
【關鍵詞】公共關系;模式;社會調查;間接調查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3-042-02
一、公共關系的涵義與起源
公共關系的起源“公共關系”一詞的首次出現是在1807年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的國會演說。根據愛德華·伯尼斯(EdwardBernays)定義,公共關系是一項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來獲得公眾的諒解和接納。
而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P.R.,簡稱“公關”)一詞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譯而來的,中文可譯為“公共關系”或“公眾關系”,不論是其字面意思還是其實際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組織機構與公眾環境之間的溝通與傳播關系。公共關系學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新興專業,開設大專、本科至最高碩士的課程。關于公共關系的各種定義有很多,一般指一個社會組織用傳播手段使自己與相關公眾之間形成雙向交流,使雙方達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適應的管理活動。這個定義反映了公共關系是一種傳播活動,也是一種管理職能。
自從公共關系誕生以來,人們給其下一個準確定義的努力就沒有停止過。由于每個人的認識角度不同,對公共關系內涵的理解也各異,于是就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公共關系定義。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著名的公共關系學者萊克斯·哈洛(RexHarlow)博士就搜集到47個公共關系的定義;還有人說,公共關系的定義已有上千條之多。于是有人不無幽默地說有多少公共關系學者,便有多少種公共關系的定義。
公共關系主要從事組織機構信息傳播,關系協調與形象管理事務的咨詢、策劃、實施和服務的管理職能。包括選創組織的成功,降低組織失敗的影響,宣布變更等等。和中國傳統個人關系的中的面子類似。
在市場營銷學體系中,公關關系是企業機構唯一一項用來建立公眾信任度的工具。
由于社會上的分工越來越細,公關人員的重要性愈顯增加,許多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公共關系學系,為社會培養不同領域的公關人才。
公關行業的性質使其不可避免地與媒體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目前,中國大陸公關行業的企業要接近顧客群(對公關服務有需求的組織)及媒體,所以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而成都、武漢等城市也有分布。
二、新時代下的公共關系模式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新時代下的公共關系模式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模式,現羅列如下:
網絡公關。公關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社會公眾對網絡的使用越來越頻繁,網絡對社會的輿論導向,對公共事件的評價都有巨大的影響力。網絡已經成為消費者對某一品牌或商品影響、評價的第一來源,而且網絡上信息傳播迅速,短時間內就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網絡日益成為企業日常公關活動的主陣地。擴大對外宣傳,樹立企業品牌。網絡宣傳成本相對較低,且針對性強效率高,網絡宣傳作用日益擴大,對于企業口碑的形成也有重要推動作用。
新聞公關。新聞公關也稱新聞行銷,即是以新聞報道的形式行產品或企業宣傳之目的,此乃屬形而上層次的高明行銷手段??梢哉f,新聞公關是公共關系與營銷策略之間的一種巧妙組合。新聞公關的核心在于傳播。傳播目的在于張揚企業良性信息、提高企業知名度,最后達到促進產品銷售或塑造企業品牌的目的。出色的新聞公關有三個層面的應用:思維創新、品牌傳播與事件營銷。不同層面的新聞公關應用會有不同的效果。
傳播說。這一類定義強調公共關系是組織一種特定的傳播管理行為和職能,認為公共關系離不開傳播溝通,我國公共關系學者廖為建就持此種觀點。其定義是:公共關系是一個組織與其相關公眾之間的傳播管理。英國人弗蘭克·杰夫金斯(FrankJefkins)也認為:公共關系是由為達到相互理解有關特定目標而進行的各種有計劃的溝通聯絡所組成的,這種溝通聯絡處于組織與公眾之間,既是內向的,也是外向的。國外一些大型的百科全書或綜合詞典也從傳播或溝通的角度來定義公共關系?!俄f伯斯特新國際詞典》認為:公共關系是通過傳播大量有說服力的材料,發展鄰里的相互交往和估價公眾的反應,從而促進個人、公司或機構同他人、各種公眾以及社區之間的親善友好關系。
管理職能說?!肮芾砺毮苷f”這類定義把公共關系看做和計劃、財務一樣的管理職能,其中美國人萊克斯·哈洛博士的定義便是典型代表。際公共關系協會同樣認為公共關系是一種管理職能,其定義是:公共關系是一種管理功能,它具有連續性和計劃性。通過公共關系,公立的和私人的組織機構試圖贏得與它們有關的人們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借助對輿論的估價,以盡可能協調它們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依靠有計劃的、廣泛的信息傳播,贏得更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實現它們的共同利益。
特定關系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關系”體現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公共關系是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正確認識公眾關系、處理公眾關系是開展公共關系的出發點和歸宿。英國公共關系學會的定義是:公共關系是在組織和它的公眾之間建立和維持相互了解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持續過程。
特征綜合說。有的公關學者認為,前面幾類定義都只反映了公共關系某一方面的含義或特征,未免失之偏頗,因此他們試圖通過一個定義把公共關系的所有內涵或特征都包括進去。美國《公共關系季刊》曾詳細羅列了公共關系的十四個特征。1982年11月,美國公共關系學會(PRSA)在其一流成員組成的專家小組的努力下,正式采用了一個“關于公共關系的官方陳述”。這一定義除了概念方面的內容外,還將各種活動、結果和對公共關系實踐的知識要求包括在內。
經營藝術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公共關系還只是一門不精確的學科,許多公共關系問題不存在惟一正確的答案,公共關系在實際運作中要講究創造性,講求形象思維,需要從整體上來把握公共關系及其工作。因此,公共關系是一種藝術。
搜索引擎優化。公共關系搜索引擎優化(簡稱PRSEO,其中PR為公關的英文簡稱,SEO為搜索引擎優化的英文簡稱),主要表現以互聯網為平臺,根據企業現狀、產品特點和行業特征,綜合利用各種網絡媒體資源平臺對企業新聞稿進行合理優化,使軟文獲得搜索引擎穩定的較前排位,從而達到有效宣傳推廣且帶來意向客戶的行為!對于優化軟文新聞稿主要從標題關鍵詞設置、內容關鍵詞密度、渠道、超鏈設置等方面入手。
三、公共關系的調查法則
公共關系的調查方法分為直接調查法和間接調查法。間接調查法從手段上說具有客觀性,能準確反映出公共關系的區域特征。
間接調查法:是指公共關系人員不直接和公眾接觸,而是通過某些中間環節進行調查的方法。間接調查法分為以下幾個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
這是指公共關系人員通過觀察和記錄被觀察者在調查現場的表現,來了解所要調查的情況的一種方法。觀察法應該是在被觀察對象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進行的,調查結果比較客觀、真實。
(二)文獻分析法
這是通過搜集與調查對象有關的各方面文獻資料并進行全面深入分析的方法。文獻資料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新聞稿、新聞圖片、研究報告、會議文獻、政府出版物、科技文獻、檔案資料等。搜集、保存和分析文獻資料,是組織的公關部門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之一。
(三)抽樣調查法
這是依據概率原理從調查對象總體中抽取一部分作為樣本進行調查,以樣本調查結果推斷總體情況的方法,它的優點是省時、省力、時效性強。抽樣調查方法需要注意抽樣的科學性。抽樣調查是運用概率原理從公眾中選取一定數目的代表來做調查的。
(四)網絡調查法
這是以互聯網為手段,了解組織需要的內外部信息的方法。該調查方法與傳統的調查方法相比,具有更廣泛的傳播范圍和更快捷的傳播速度,調查所得信息及時、廣泛、深入,它是目前許多大型組織采用的新型調查方法。
(五)問卷法
問卷法是訪問法中的一種,就是公共關系人員根據某一調查任務,設計調查問卷,將調查問卷郵寄或直接發給調查對象,請他們填好后寄回或收回,以此分析所要調查的問題的方法。(上接第41頁)
(三)發揮信息資料的導向作用,讓網絡成為職工析事明理的“一扇窗”
油田企業內部信息網絡的普遍運用,為開展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它能夠及時將電視、報刊、書籍上的信息采集并充實到信息資料庫中,并通過開設時政類信息、理論類文章、法律法規資料乃至寓教于樂性信息等職工喜聞樂見的欄目,使職工鼠標一點便知天下事,鍵盤一敲便曉是與非。通過網上學習,可以改變教育方式單調、方法單一的現狀;通過運用政工軟件,可以把理性的內容感性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觀化,增強教育的吸引力。
(四)發揮信息文化的娛樂作用,讓網絡成為職工陶冶情操的“新天地”
通過開設“網上影院”、“新歌試唱”、“精彩瞬間”等欄目,將傳統影片、革命歌曲、攝影照片等內容采集上網,既可以豐富職工的文化生活,又能陶冶職工的高尚情操。我們必須下功夫經營好這片天地,使之成為廣大干部職工文化生活的“新樂園”。
三、抓住關鍵環節,切實增強政工干部的信息素質和能力
政工干部的信息素質和能力,是實現政治工作信息化的關鍵所在。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政工干部,還存在著信息意識不強、接受和處理信息能力偏弱、學習信息知識不夠等問題因此,通過在職培訓、送學培養和實踐鍛煉等形式,造就一批既有理論功底、又有網絡知識,既懂政工業務、又懂高新技術的“行家里手”,是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的當務之急。當前,政工干部急需要提高以下三種能力:
(一)網上組織指揮的能力
網絡不僅是政工工作的新手段,也是未來作戰的“制高點”。發揮政治工作的保證功能,就必須立足平時,著眼戰時,努力提高運用網絡實施政治指揮的能力。因此,必須緊貼保障“打得贏”的歷史使命,組織政工干部運用網絡手段練謀劃、練指揮、練協同,確保政治工作在“運中通”、“動中聯”和“聯中做”,不斷提升反應能力。
(二)網上調研的能力
運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綜合集成快捷等優勢搞調研,可及時獲取第一手資料,為油田企業領導傳遞精確可靠的信息,為指導油田企業提供科學管用的依據。只要我們善于把傳統調研方法與現代網絡手段結合起來,運用系統論、統計學等相關知識,掌握量化分析的方法,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就能使調查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學可靠的基礎之上。運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只有邊實踐、邊探索,才能做到與時展同步合拍、與油田企業建設準備同頻共振,才能開創信息化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總和生育率; 累計生育率;數據質量
【作者簡介】王謙,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1 引言
用以刻劃、描述生育水平時期狀況的指標――總和生育率近些年來的調查數據持續偏低,因而在判斷、討論我國婦女的實際生育水平時,累計生育率的調查結果屢屢被采用。郭志剛教授近年來連續著文,在估計我國1990年代以來的低生育水平、分析其變化規律的同時,多次指出“隊列平均子女數(累計生育率)不能作為當前TFR的估計”(郭志剛,2008)。受郭志剛教授觀點的啟發,本文試圖探討隊列累計生育率在分析我國生育水平下降趨勢中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并通過隊列累計生育率的變化推斷近年來我國總和生育率的變化趨勢和水平。
2 兩個用來計算生育率的指標
按照人口統計學對統計指標的定義,總和生育率是某一年度婦女各年齡別生育率之和,隊列累計生育率則是某個年齡(組)婦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數,超過49歲的婦女完全度過了育齡期,其累計生育率就是終身生育率。隊列累計生育率是該隊列婦女的實際生育率。最近二、三十年我國的各種有關生育率的調查表明,我國婦女35歲以后生育的孩子數量極少,所以,我們常常用35歲(或35~39歲組)婦女的累計生育率當作這個年齡(組)的最終完成的生育率,這樣把婦女育齡期“縮短”一些,即將年齡上限由49歲降低到35歲(35~39歲),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既然沒有到49歲,就不是“終身”,所以本文使用“隊列累計生育率”)。不少人口統計專業書把總和生育率比作汽車在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而隊列累計生育率則是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是兩個相互聯系的概念。如果在一段時間(比如一個小時)內瞬時速度保持不變,則瞬時速度所表現的數據就是平均速度。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瞬時速度不斷變化,那就要根據不同的瞬時速度累計距離后再根據
時間跨度計算平均速度。總和生育率是假設一代人的生育率,是婦女年度的生育狀況,當某一個年份的總和生育率保持若干年(以婦女的生育旺盛年齡從20歲到34歲為參照,至少要15年)不變,這個總和生育率就可以解釋為,從這個年份開始,經歷了相應年度和相應年齡段后婦女的實際生育水平。隊列累計生育率是生育結果,某一年某一個隊列的累計生育率是這個隊列的婦女在這一年以前的各個年份經歷相應年齡生育率的綜合反映。如同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樣,總和生育率和隊列累計生育率是兩個不同的用來計算生育率的統計指標,自然不應混為一談。
3 兩個指標孰優孰劣
既然是兩個不同的人口統計指標,用來反映婦女生育水平的不同狀態,直接比較二者的優劣似乎沒有必要、沒有意義,這里筆者僅僅把這兩個指標在統計調查時獲取的方便程度和調查結果的準確程度做一比較。
根據指標定義,要得到某年的總和生育率,必須調查到該年份處于育齡期每個年齡組的婦女人數和每個年齡組的婦女在該年份生育孩子的數量,如果計算生育旺盛期(20~34歲)婦女的年齡別生育率,就要調查15個年齡組的婦女人數和相應年齡組婦女生育的孩子數。即使按5歲組計算,也要獲得20~24歲、25~29歲、30~34歲3個年齡組的婦女和她們生育的孩子一共6個數據。而要計算某個年齡組婦女的累計生育率,只需要獲得這個年齡組的婦女人數和她們生育的孩子數,一共2個數據。顯然,調查和計算隊列累計生育率比調查和計算總和生育率要簡單和容易。
注:① 前5列數據引自郭志剛教授的文章(《人口研究》2004;2),其中第1列數據引自《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或根據年齡別生育率計算,第2列是于景元、袁建華(1996),第3、4列是郭志剛(2000,2004),第5列是丁峻峰(2003)根據相關的調查計算的。
② 第6列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年度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公布的數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計算。
③ 第7列數據引自國家人口計生委《2006年全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抽樣調查數據集》。
再比較一下兩個指標的數據質量。進入1990年代,無論是由國家統計局還是由國家(人口)計生委組織的調查,無論是普查還是抽樣調查,歷次調查所獲得的總和生育率數據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到人口學者、計劃生育實際工作者、乃至可能不知總和生育率真正含義的關心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各方人士的質疑,而且是一致質疑――數據偏低!嚴重偏低?。≡斐善偷脑蚴置黠@,道理也不難解釋:由于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那些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的婦女不會坦白地說出自己實際的生育子女數,她們為了躲避處罰,一定要千方百計地隱瞞自己“多”生育(尤其是調查的當年或前一年生育)的孩子,所以,調查得到的孩子數量必定低于實際出生的孩子數量,由此計算的年齡別生育率必定偏低,總和生育率也必定偏低!不僅“偏低”遭質疑,“偏高”也遭質疑。2006年國家人口計生委的調查公布2005年全國總和生育率為1.74,比近些年調查公布的(和未公布的)總和生育率數據都“高”一些。有的人口學家分析了調查的原始數據,發現20~29歲年齡組未婚婦女缺失較多,估計是人口流動外出打工所致。有的專家通過典型調查發現,流動在外的人口中相當一部分是回到戶籍地生孩子并且養育孩子一段時間。于是,一方面人口流動造成戶籍地未婚婦女缺失、“分母”減少;另一方面,流動人口“回家生育”使得“分子”并未相應降低,由此造成生育旺盛年齡組的生育率 “提高”了,影響到總和生育率也相應“提高”了!國家人口計生委的公報則指出總和生育率升高的一個原因:由初婚堆積造成的生育一孩堆積――總和初婚率2004年和2005年分別為 1.23和1.16,一孩總和生育率在這兩個年份分別為 1.07和1.23。偏低不對,“偏高”也不對,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才能被認可呢?也難怪,近20年來不同調查所計算的總和生育率總是不“一致”(見表1)。在對調查數據“偏低”的質疑下,不同機構和各方專家利用各種調查的資料對近年來的總和生育率進行了各種修正、估算、推斷,從1.3、1.4到1.8、1.9,可謂五花八門、林林總總,于是近年來的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更令人感覺撲朔迷離了!官方的口徑則多年未變――“保持在1.8(左右)”。
注:表中括號內的數據根據2006年國家人口計生委組織進行的全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抽樣調查結果計算,其余的分別出自國家統計局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200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資料集。
與對總和生育率的普遍質疑相比,近些年幾乎沒有看到、聽到對于隊列累計生育率質疑。把近些年來各種調查有關隊列累計生育率的數據列在一張表中,我們發現,這些來自不同調查的數據竟然驚人地一致(見表2)!不僅是不同部門(國家統計局、人口計生委)組織的不同調查(普查、抽樣調查)數據一致,而且不同調查相關的年齡組,數據也都是一致的! 比如,1995年35~39歲組的累計生育率為2.028,2000年40~44歲組的累計生育率為2.05,2005年45~49歲組的累計生育率為2.09。數據一致就能確定數據準確嗎?為了“證實”,我們不妨先“去偽”:第一,造成總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對調查、計算隊列累計生育率影響不大。因為計算35~39歲組隊列累計生育率所涉及的生育行為90%以上發生在調查前5年(即被調查對象30~34歲以前),甚至更“久遠”。在調查的時候,這些生育行為所涉及的孩子已經超過了5歲,很難再隱瞞下去;如果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可能已經接受了處罰,也就沒有必要隱瞞了。所以,被調查對象可以如實地報告自己已經生育的孩子數。而且,因為計算累計生育率所需的只是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與生育孩子的年齡無關,與生育行為發生的時間無關,也就是說,即使生育行為發生在距離調查時點比較近的年份,被調查對象也可以任意改變生育的時間,卻并不影響生育總量的調查結果。如果是計劃外生育,那么生育發生的時間越早,罰款的標準越低。因此,那些近年來有計劃外生育行為的被調查對象可能在有意把生育的時間向前推的條件下,如實回答生育的數量。這樣不會影響隊列累計生育率的計算結果,但會造成近幾年的總和生育率“偏低”。第二,可能造成總和生育率“偏高”的因素之一――“未婚人口外出”則幾乎不會影響35~39歲組的人數,因為35歲以上的婦女未婚比例極低。即使35歲以上的婦女中有一部分因為外出沒有接受調查,然而她們生育的孩子同時也沒有計算在內,因此,并不影響計算該隊列的累計生育率。去“偽”存“真”?,F在,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近些年調查得到的隊列累計生育率是相當準確的。
4 隊列累計生育率的變動說明了什么
既然隊列累計生育率是反映生育水平的一個指標,而且多年來多次調查的數據質量都比較好,那么在總和生育率調查數據的準確性普遍遭到質疑的情況下,我們不妨通過隊列累計生育率觀察、分析一下我國近年來的生育率變化。
4.1 確實反映了實際生育水平
在國家人口計生委2001年、2002年的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形勢分析報告中,根據2001年35~39歲組婦女的隊列累計生育率(1.88),結合對于總和生育率的估算,認為“育齡婦女的實際生育水平基本保持在1.8左右”。郭志剛教授對此提出批評,認為“在生育轉變中用這類隊列平均子女數(即隊列累計生育率)作為當前真實生育水平的估計在方法上是錯誤的,并將誤導我們對當前生育形勢的認識”。對于郭教授根據人口統計學原理明確指出的“隊列平均子女數不能作為當前TFR的估計”,筆者完全同意,本文第一節所談就表明了這一點。其實,國家人口計生委2001年、2002年的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形勢分析報告中并沒有將“隊列累計生育率”與“總和生育率”混為一談,而是根據調查得到的35~39歲這一批已經基本完成了終身生育的婦女隊列累計生育率強調實際生育水平是1.8。筆者是國家人口計生委分析報告的撰稿人之一,報告中這樣解釋實際生育水平既符合隊列累計生育率原本的含義,也是為了回避總和生育率“偏低”的尷尬。
但經郭教授批評,筆者現在感到,報告中表述確實不夠嚴謹,容易造成誤解和誤導。
4.2 主要反映了“過去”而不是“當前”的實際生育水平
35~39歲隊列婦女的累計生育率所包含的是這個隊列的婦女直到調查時的全部生育子女數,是她們在進入育齡期后各個年齡的生育率之和,與她們在30~34歲組的累計生育率相比,最近5年累計生育率的增加(即30~34歲組以后的增加)不到10%。實際上,無論是總和生育率還是隊列累計生育率都表明,婦女的生育高峰年齡在20~29歲,因此,某一個隊列的婦女的累計生育率主要反映的是這個隊列的婦女在度過20~29歲時相應年份的生育狀況。按照時間推算,2000年35~39歲婦女的累計生育率主要反映的是這批婦女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的生育狀況,2005年35~39歲婦女的累計生育率主要反映的是這批婦女在1990年代的生育狀況。
4.3 生育率是“持續下降”而不是“保持穩定”
根據表2,1995年、2000年、2005年3個年份35~39歲年齡組的累計生育率從2.03降到1.88、再降到1.67,實際生育水平的下降毋庸置疑。現在看來,在2000年,婦女的實際生育水平應該是處于下降的過程中,而不是當時的形勢分析報告中所說的“基本保持在1.8左右”。在2001年時做出“下降”判斷把握還不很大,根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和國家人口計生委2006年的抽樣調查(兩個調查抽選不同人群),現在的結論應該是明確無誤的了。
累計生育率持續下降,總和生育率怎樣變化呢?
隊列累計生育率不同于總和生育率(前面已經講明了),因此不能“用隊列累計生育率作為總和生育率的估計或替代”,郭志剛教授多次批評這種錯誤做法,筆者也認為這樣做是不妥的。不過,筆者以為,盡管隊列累計生育率不能直接用來替代總和生育率,但在總和生育率調查數據“不可靠”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考慮如何發揮隊列累計生育率的“特長”分析時期生育水平的變化趨勢,并進而根據隊列累計生育率的下降,間接判斷總和生育率的下降水平。前面說過,總和生育率相當于“瞬時速度”,隊列累計生育率相當于“平均速度”。從“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出現的時間順序看,“瞬時速度”即總和生育率發生在“前”,是過程;而“平均速度”即隊列累計生育率形成于“后”,是結果。根據一輛車的“瞬時速度”,我們可以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它將行駛的“距離”,即使是“速度”不斷變化,我們也可以不斷地相應調整、計算“距離”,也可以相應地計算“平均速度”。然而,已知一輛汽車在過去一段時間行駛的“距離”,我們可以計算經過這段的“平均速度”,卻無法確定這輛汽車在駛過這段距離的路程時每一時刻的“瞬時速度”。比如一輛車從天安門廣場開到首都機場航站樓,我們知道了汽車行駛的距離和所花費的時間,但我們并不能判斷這輛汽車在開往機場的路途中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是多少(我們只能根據常識推測:這輛車在市內道路上行駛速度較慢,開上機場高速路后速度較快,經過高速路收費站時速度極慢,以后又加快速度開到機場航站樓)。
盡管我們不能確定這輛汽車在駛過這段距離的路程時每一時刻的“瞬時速度”,但根據“平均速度”,我們還是可以大致判斷“瞬時速度”的快慢。如果研究對象是甲、乙、丙三輛車,已知它們在相同的時間行駛了不同的距離,每輛車的 “平均速度”已經不同了,我們可以根據“平均速度”的快慢,相應地判斷:行駛距離較長(比如從北京南郊開到首都機場)的甲車“平均速度”較快,其在這段時間內的“瞬時速度”也應當較快,而同樣時間行駛距離較短(比如從東直門開到首都機場)的丙車“平均速度”就要慢一些,其“瞬時速度”也應該較慢(即使它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當然,不排除在某個時刻丙車的“瞬時速度”可能比甲車快。至于乙車,其行駛距離介于甲車和丙車的行駛距離之間(比如從天安門廣場開到首都機場),其“平均速度”肯定介于甲車和丙車的“平均速度”之間,其“瞬時速度”應該大致介于甲車和丙車的“瞬時速度”之間。
把上述分析“移植”到總和生育率和隊列累計生育率,可以得到相似的結論,只是敘述要稍微復雜一點:已知三個隊列(分別出生于1955~1959年、1960~1964年、1965~1969年)的婦女,先后在1995年、2000年、2005年處于35~39年齡組,她們經歷了相同的生育年齡段(從15~34歲,可視為“時間”),這三個隊列婦女的35~39歲累計生育率(可視為“平均速度”)分別是2.011、1.878、1.672。因此,第一個隊列的婦女經歷的生育年齡所對應年份的總和生育率(“瞬時速度”)應該比較高,第三個隊列的婦女經歷的生育年齡所對應年份的總和生育率應該比較低,而第二個隊列的婦女經歷的生育年齡所對應年份的總和生育率應該介于中間。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計算任何一個年份的總和生育率要涉及35個單歲組年齡的生育率或7個5歲組年齡的生育率,所謂“某個隊列的婦女經歷的生育年齡所對應年份的總和生育率”絕不是由這個隊列的婦女的生育率計算的,筆者只是考慮到處于生育旺盛年齡的婦女5歲組的生育率對于年度的總和生育率影響較大,同時為了較為方便地闡釋隊列累計生育率的下降反映了“前些年”總和生育率的下降,才把總和生育率與隊列累計生育率“錯誤地”對應起來。
于是,根據這三個隊列累計生育率的持續下降,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過去的一、二十年間,總和生育率也是持續下降的(當然,不排除個別年份的總和生育率可能“升高”或“反彈”一點)。
4.4 近幾年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1.6以下
既然總和生育率在“前”,而隊列累計生育率在“后”,因此,同樣是顯示生育水平長時間持續下降,兩個指標所表示的生育率在數值上要呈現出“時間差”,即隊列累計生育率的數值比總和生育率的相應數值要遲幾年才出現。郭志剛教授利用多個調查的數據,研究了二者變化的時差,發現越是生育率下降急速,二者的時間差就越大(比如在上個世紀70年代、80年代),而最近十幾年,二者大約相差7年。由此筆者推斷,2005年隊列累計生育率降到1.67表明,在2000年以前,總和生育率就已經降到了1.67左右。
根據表3,進一步分析2005年35~39歲組隊列(即1965~1969年出生隊列)的婦女過去5年的累計生育率(即計算2005年35~39歲組累計生育率1.672與其在2000年30~34歲組的累計生育率1.562之差,即,1.672-1.562=0.11),假設下一個隊列(即1970~1974年出生隊列)未來5年增加的累計生育率保持同樣的水平,即再增加0.11,那么,這個隊列在2010年達到35~39歲時,其累計生育率應該是1.51(1.4+0.11=1.51)左右。以這個未來的累計生育率水平為參照,我國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在2005年前就已經下降到了1.6以下。
5 小結
總和生育率與隊列累計生育率是反映婦女生育水平的兩個不同的指標,不應混為一談,也不能互相替代??偤蜕实恼{查和計算出現誤差的可能性較大,而隊列累計生育率的數據質量比較高。利用比較準確、一致性很好的隊列累計生育率的數據,既可以直接認定1990年代以來我國婦女的實際生育水平持續下降的結果,也可以判斷這個時期的總和生育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并且基本可以推斷總和生育率在近幾年已經下降到1.6以下。
鳴謝: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郭志剛教授、張二力先生、翟振武教授、段成榮教授給予指導,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齊嘉楠、韓楓協助匯總數據,在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郭志剛. 對中國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與討論. 人口研究, 2004;2
2 郭志剛. 關于中國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討論. 人口研究, 2004;4
3 郭志剛. 再論隊列平均子女數不能作為當前TFR的估計.中國人口科學,2008;5
4 王謙,郭震威.2001年人口與計劃生育形勢分析報告.《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 No.3(200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 王謙,郭震威.2002年人口與計劃生育形勢分析報告,《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4(200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 國家人口計生委.人口和計劃生育統計公報――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2007年第2號).
7 潘貴玉. 2001年全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抽樣調查數據集. 中國人口出版社,2003
8 張維慶. 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數據集. 中國人口出版社,2008
9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就業和社會科技司. 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10 國務院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就業和社會科技司.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Analyzing China’s Fertility Trends Using Cohort Cumulative Fertility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compares total fertility rate and cohort cumulative fertility, and discusses the utility of cohort cumulative fertility in analyzing the declining fertility trend in China. The relatively accurate and consistent cohort cumulative fertility data show sustained declining fertility in China in the 1990s, on which estimates are made that China’s total fertility rates in the recent years have dropped to below 1.6 births per woman.
Keywords: Total fertility rate; Cohort cumulative fertility; Data quality
關鍵詞:非概率抽樣 社會網絡 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F6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3-030-02
一、研究意義
傳統的社會網絡主要存在于人群中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宗教關系以及其他社會性的聯系,這些或強或弱的人際關系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網絡。有些社會網絡是開放的,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進行調查研究,比如對于親緣關系和同伴關系的研究,這些研究甚至可以通過直接的問卷調查進行;但有些網絡是封閉的,從外部很難進入,對這些網絡的調查研究和深入分析比較困難,比如一些特殊人群的圈子、宗教網絡或者政治性群體。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社交型網絡帶來了社會網絡的極度膨脹和蔓延,大量虛擬的社會網絡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個被稱為“網友”的社會群體逐漸成為新的社會網絡研究對象。人們的群體認知和社會交往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社會群體的規模、結構、關聯和復雜性都大大加強。
同時,2012年以來,人們對于大數據時代的探討和研究越來越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大數據時代是否還需要抽樣。有學者建議使用行政記錄或相關的基礎數據的完全統計分析來取代抽樣調查。就社會群體而言,群體大數據的記錄和分析同樣具有很大的困難,這是由于社會網絡的邊界屬性和區隔特征所決定的,大多數社會網絡的成員之間有著相似的群體特征,而與外部個體有著顯著的區隔。比如宗教團體成員之間的互信關系、艾滋病患者之間的“同病相憐”關系等,都無法通過簡單的大數據關系實現統計分析和推斷。因此,抽樣調查就顯得比較重要。
由于社會網絡的現實性及其成員之間的特殊關聯,利用現有的隨機抽樣的方法幾乎無法完成調查和統計分析,一是因為無法得到一個社會網絡成員的抽樣框,其成員的花名冊通常是保密的或者不可知的;二是因為即使有抽樣框,對這些特殊群體的訪問也是無法實現的;三是一些社會網絡人群對面向社會現實的抽樣調查有著天然的抗拒和排斥心理。
然而由于研究或實踐的需要,有時需要對網絡人群的相關情況進行估計,通過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發現,一些非概率抽樣方法可以應用于上述情況中。
本文回顧了可應用于網絡人群抽樣的非概率抽樣方法。
二、利用非概率抽樣方法對社會網絡人群抽樣的研究現狀
目前來看,國內學者對非概率抽樣方法對隱藏人群抽樣的研究還比較少,無論研究的程度和寬度均與國外學者有較大差距。
國外學者對社交網絡人群的的抽樣研究做了許多細致而有效的工作,其成果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對抽樣方法的理論研究。Goodman(1961){1}詳細地介紹了S階段K推薦滾雪球抽樣的定義,并討論了如何通過抽樣樣本對總體的一些特征做出推斷,例如以S=K=1的情形為例,對如何表示總體中相互推薦的關系數目進行了詳細論證,他指出,在對隱藏人群進行抽樣時,滾雪球抽樣比簡單隨機抽樣更具效率。Salganik(2006){2}對同伴驅動抽樣的設計效應和抽樣規模進行了深入討論,并發現在使用同伴驅動抽樣時,所需要的樣本容量是簡單隨機抽樣下的2倍。Heckathorn(2007){3}提出在假設合理的情況下,同伴驅動抽樣能夠對總體作出漸進無偏估計。
2.結合具體案例,對抽樣方法理論進行驗證性研究。Malekinejad等人(2008){4}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如果設計合理,同伴驅動抽樣在被應用到高危人群抽樣時,是一種有效的方法。Wejnert(2009){5}論證了在使用真實數據的情況下,利用同伴驅動抽樣是能夠給出有效的估計的。Sadler等(2010){6}討論了滾雪球抽樣在招募隱藏人群時的優缺點,認為在使用滾雪球抽樣時,應當十分慎重。Johnston等(2010){7}討論了在實際應用同伴驅動抽樣時所面對的優缺點。Perez等(2011){8}利用實際數據證明了,在恰當的使用滾雪球抽樣方法后,對少數人群的抽樣節省而高效。Korf(2012){9}利用數據再次驗證了同伴驅動抽樣比隨機抽樣在面對隱藏人群時更為有效。
3.對不同抽樣方法的比較研究。Heckathorn(1997){10}比較了滾雪球抽樣和同伴推動抽樣的不同點,他指出,同伴推動抽樣利用二次激勵提高了抽樣者推動和控制的效率并減少了花費。Salganik和Heckathorn(2004){11}在比較了目標抽樣和時間空間抽樣在對隱藏人群的估計偏差方面的不足后,提出了同伴驅動抽樣通過充分利用社會網絡結構的信息,能夠更好的對總體作出相應估計,并給出了相應數學推導。Magnani等(2005){12}在研究如何對隱藏人群抽樣時,比較了滾雪球抽樣、目標抽樣、時間空間抽樣以及同伴驅動抽樣等抽樣方法的優劣。Semaan(2010){13}從目的、應用、調查過程以及優缺點等方面對時間空間抽樣和同伴推動抽樣做了對比。Kral等(2010){14}以招募美國舊金山的吸毒者為例,比較了同伴驅動抽樣和目標抽樣的效果。他發現,兩種方法各具優勢,綜合兩種方法也許是更好的抽樣方法。
4.將抽樣方法應用于各種領域中的橫向研究。Baltar等(2011){15}在利用臉譜來研究移民時,借助了滾雪球抽樣。Illenberger(2013){16}利用滾雪球抽樣設計來從已有數據中估計拓普網絡的特性。
三、應用到社交網絡平臺的思考
從已有的研究看,由于隱藏人群的比例較小且常常難以接觸,常規的抽樣方法難以有效實施,學者們普遍認為滾雪球抽樣以及同伴驅動抽樣是較好的抽樣方法,這是因為上述方法借助了人際網絡,提高了調查效率。
對網絡人群的抽樣方法研究集中在滾雪球抽樣和同伴驅動抽樣上,二者的區別在于同伴驅動抽樣加入了二次激勵機制。已有學者借助滾雪球抽樣在虛擬網絡中實現對目標群體的抽樣。結合上述兩種抽樣方法的特點,當需要在線上發起一項調查時,同伴驅動抽樣可能將是一種較好的調查方式,而如果想要對社交網絡中某一群體的特征做研究,考慮到網友之間的推薦關系可由已存在的“好友”關系所替代,借助網絡技術就能達到搜集數據的目的,滾雪球抽樣和同伴驅動抽樣的效果是基本相同的。
四、小結
處于大數據時代,大數據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體量巨大。在這個時代,人們能夠從幾乎任何數據中獲得可轉換為推動人們生活方式變化的有價值的知識。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會展現出其前所未有的能量,因此,獲取信息尤其是有價值的信息是很重要的。對于處于社會網絡結構的人們(尤其是特殊群體)而言,他們身上也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如何有效的從他們身上獲取信息至關重要。
對于處于社會網絡中的人們而言,由于無法獲取抽樣框等原因,在利用傳統的概率抽樣方法時,很難有效地獲取所需信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就是利用滾雪球抽樣、同伴驅動抽樣等非概率抽樣方法,即在充分利用社會網絡結構的特點之上,完成對目標群體的抽樣,特別的,在面對社交網絡時,應當注意利用其已存在并可被識別的“網友”關系。
本文詳細介紹了利用非概率抽樣方法對社會網絡人群抽樣的研究現狀,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了今后應用的思考,當然,就如何使用非概率抽樣方法在社會網絡上實現目標群體的抽樣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課題支持:1.2013年山西省普通高校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山西綜改實驗區建設統計調查與評價方法設計和應用》;2.2015年山西省研究生創新項目《轉型期社會網絡非概率抽樣研究》編號2015SY47]
注釋:
{1}Goodman Leo A. Snowball Sampling. 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1961;32:148 170.
{2}Salganik Matthew J. Variance Estimation, Design Effects, and Sample Size Calculations for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2006;83:i98 i112.
{3}Heckathorn Douglas D. Extensions of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Analyzing Continuous Variables and Controlling for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 In: Xie Yu., editor.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vol. 37. Bosto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pp. 151 207.
{4}Malekinejad M, Johnston LG, Kendall C, Kerr LR, Rifkin MR, Rutherford GW. Using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Methodology for HIV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urveillance in International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AIDS and Behavior. 2008;12:105 130.
{5}Wejnert Cyprian. An Empirical Test of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Point Estimates, Variance, Degree Measures, and Out-of-Equilibrium Data. In: Xie Yu., editor.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vol. 39. Hoboken, NJ: Wiley-Blackwell; 2009. pp. 73 116.
{6}Sadler, Hau-Chen Lee, Lim, Fullerton. Recruitment of hard-to-rearch population subgroups via adaptations of the snowball sampling strategy.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10:12:369-374.
{7}Lisa G. Johnston and Keith Sabin. Sampling hard-to-reach populations with respondent driven sampling.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Oline. 2010.pp.38-48.
{8}Daniel F.Perez, Jason X.Nie, Cheis I.Ardern, Natasha Radhu, Paul Ritvo. Impact of Participant Incentives and Direct and Snowball Sampling on Survey Response Rate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Community: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J Immigrant Minority Health. 2011.
{9}Korf. Differential Profiles of Crack Users in Respondent-Driven and Institutional Samples:A Three-Site Comparison. European Addicition Research,2012:18,192.
{10}Heckathorn Douglas D.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Hidden Populations. Social Problems. 1997;44:174 0199.
{11}Salganik Matthew J, Heckathorn Douglas D. Sampling and Estimation in Hidden Populations Using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In: Stolzenberg Ross M., editor.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vol 34. Bosto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pp. 193 239.
{12}Magnani Robert, Sabin Keith, Saidel Tobi, Heckathorn Douglas D. Review of Sampling Hard-to-Reach and Hidden Populations for HIV Surveillance. AIDS 2005. 2005;19 Suppl2:S67 S72.
{13}Salaam Semaan. Time-Space Samping and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with Hard-To-Reach Populations.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Online. 2010:5:60-75.
{14}Kral, Malekinejad, Vaudrey, Martinez, Lorvick, McFarland, Raymond. Comparing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and Targeted Sampling Methods of Recruiting Injection Drug Users in San Francisco.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2010.
{15}Fabiola Baltar, Ignasi Brunet. Social research 2.0:virtual snowball samling method using Facebook. Internet Research. 2012:pp.57-74.
{16}Johannes Illenberger, Gunnar Fl?tter?d. Estimating network properties from snowball sampled data Working Paper 11-01. Preprint submitted to Social Networks. 2013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中圖分類號:F24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在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上,戶籍身份的差異對潛在的勞動力市場參與狀態具有顯著的影響。而在我國當前的城市勞動力市場上有存在著許多種不同不同戶籍特征的勞動群體,當前的這種戶籍身份差異也體現了我國城市勞動力市場及其他公共服務領域還存在著制度分割。
關鍵詞:戶籍;城市地區;勞動力市場
適齡勞動人口在勞動市場上具有三種狀態:就業、失業和退出勞動力市場。對于勞動力市場的整體運行狀況進行考察就需要對勞動參與率、失業率和就業率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可以得出一個科學合理的結論。對這三個重要的指標,存在以下關系:就業率=勞動參與率×(1-失業率)。而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上,不同戶籍的勞動力群體在市場上的狀態也具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農業戶籍勞動力的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相對非農業戶籍勞動力就比較高,失業率也比較低;外地戶籍勞動力的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又比本地戶籍的要高,失業率也較低。本文主要結合的調查數據是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這項調查數據不僅調查的覆蓋面廣,而且樣本容量很大,極具代表性。
一、勞動力市場戶籍構成情況
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對失業和就業相關問題基本上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原則進行相關設計,成為了迄今為止對我國城市地區勞動力市場狀態調查的極佳的數據。根據調查,對勞動力的人口戶籍性質進行定義,戶口登記在本地市潛在勞動力為本地戶籍勞動力,否則就是外地戶籍勞動力;戶籍是在農村的則是指農業戶籍勞動力,否則就是非農業戶籍勞動力。在2005年全國1%人口調查的數據顯示:潛在勞動力樣本包含了968794,其中本地非農業戶籍者499623人,外地非農業戶籍者46619個,本地農業戶籍者是309807個,外地農業戶籍者112745個,其所占據的比例是51.57%,4.81%,31.98%,11.64%,通過加權計算后,所占比例分別為50.24%,4.41%,35.07%,10.28%。
二、勞動力市場各戶籍群體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狀態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在一定年齡范圍內的人口可以被歸為經濟活動人口和非經濟活動人口。其中,經濟活動人口包括市場的參與者,例如就業者和失業者;非經濟活動人口則是指已經退出了勞動力市場的非參與者。本文將潛在的勞動力或勞動力適齡人口定位16周歲及以上的人口。并對勞動力的人口戶籍性質進行定義,戶口登記在本地市潛在勞動力為本地戶籍勞動力,否則就是外地戶籍勞動力;戶籍是在農村的則是指農業戶籍勞動力,否則就是非農業戶籍勞動力。因此結合調查,將就業人口定義為了調查日以上一周為取得收入而從事了一個小時以上的勞動或者是由于在職休假、臨時停工、學習和季節性歇業而沒有工作的適齡勞動人口;失業人口則被定義為調查日上一周沒有做任何工作,或者是在三個月內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工作或者是為了自主經營需要而作準備,并且在提供工作機會的前提下能夠在兩周內進行工作的勞動適齡人口。對于勞動力市場上的參與者則被定義為就業者和失業者之和。對于勞動力市場非參與者和退出勞動力市場者則是指不滿足失業人口和就業人口的定義標準的勞動適齡人口。根據200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968794個勞動適齡人口的調查樣本中,失業人口的樣本為35313,就業人口的樣本為603944,退出勞動力市場的為320537,所占比重分別為3.65%,62.34%和34.02%,通過對數據的加權計算之后,比例分別是3.44%,63.31%和33.24%。通過對不同戶籍狀態的勞動力人口考察,又可以發現:外地戶籍勞動力的勞動參與率要高于本地的戶籍勞動力,農業戶籍勞動力的勞動參與率又要高于非農業戶籍勞動力;本地戶籍的勞動力失業率要高于外地戶籍勞動力,非農業戶籍勞動率失業率又要高于農業戶籍勞動率。在勞動參與率方面,外地農業戶籍達到了85.33%,本地農業戶籍達到了73.68%,都遠遠高于全國66.76%的勞動參與率水平。而對于非農業戶籍的勞動參與率,本地的是58.01%,遠遠低于全國水平,外地的是68.04%,略高于全國水平。在失業率方面,農業戶籍的失業率水平都遠遠低于全國的5.15失業率水平,其中,本地農業戶籍的失業率水平是2.61%,外地農業戶籍失業率水平是2.67%;而非農業戶籍失業率水平則都高于全國水平,其中外地的非農業戶籍失業率水平是5.28%,本地的非農業戶籍失業率水平則更是高達8.15%。在就業率方面,農業戶籍都很高,其中外地農業戶籍高達83.05%,本地的農業戶籍也有71.77%,都遠遠高于全國63.31%的水平;但是非農業戶籍勞動力就業率就很不樂觀了,外地的非農業戶籍勞動力就業率還好一點,達到了64.44%,略高于全國水平,但是本地非農業戶籍勞動力就業率卻非常的不容樂觀,就業率僅僅只有53.27%,遠遠低于全國的水平。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農業戶籍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都普遍較高,失業率很低,另外外地的農業戶籍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又要高于本地農業戶籍勞動力的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子啊失業率方面又要低于本地農業戶籍勞動力;非農業戶籍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普遍不高,其中外地非農業戶籍勞動力的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又相對高于本地農業戶籍勞動力,但是非農業戶籍勞動力的失業率卻是非常之高,而本地的非農業勞動力又要高于外地的非農業勞動力;另外,本地非農業勞動力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最低,失業率最高,而外地農業勞動力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都最高,失業率也最低。不過這種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動態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對我國社會公平的一種損害,對社會造成了效率的損失。因為不同戶籍的群體對工作的需求程度不一樣,對工作的要求可能也存在諸多差異。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必須要持續加快和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以促進社會真正意義上的公平。
[1]杜鑫 戶籍特征對城市勞動力市場狀態的影響[J] 經濟評論 2011(5)
[2]李駿、顧燕峰 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戶籍分層[J] 社會學研究 2011(2)
關鍵詞:高鐵;出行成本;臨界距離
中圖分類號:U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204-03
一、引言
旅客無論選擇普通火車、汽車,還是其他出行方式,其最終目的都是實現自身空間位移。隨著我國高鐵事業的發展,高速鐵路網逐漸成形,這將為旅客出行帶來新的出行方式選擇[1]。然而,針對不同的出行距離,如何科學地選擇出行方式,并從經濟角度給出合理解釋,需基于旅客出行成本進行數量化研究,通過求解不同出行方式的臨界距離,進一步得出高鐵的最優出行距離。目前,針對上述問題,我國還沒有科學的量化方法和模型,缺乏系統的研究。
二、旅客出行成本的量化模型
1.旅客出行總成本的內涵。在經濟學中,成本被簡單的認為是對某一特定商品或服務的經濟支持,但在交通經濟學中,由于把“服務”定義為在特定兩點之間以特定出行方式和特定出行目的進行的移動,所以交通經濟學中的成本就相應地被擴展到了貨幣支出和非貨幣支出[2]。旅客出行總成本指的是旅客出行所消耗的全部貨幣之和,它主要由貨幣成本和時間成本組成。由旅客承擔的貨幣成本主要包括車票票面價格成本、保險費和附加費等;出行所消耗的時間成本主要包括交通工具的行駛時間成本、候車時間成本和沿途站點停車時間成本等。
2.旅客出行總成本的模型。由旅客交通出行總成本C(Cost)的定義可以建立旅客交通出行的總成本模型為:出行總成本=貨幣成本+時間成本。①貨幣成本模型。旅客交通出行的貨幣成本Fi(Fares)指的是旅客出行貨幣支出的總和,主要包括票價成本、保險費和附加費等。下面為不同出行方式的貨幣成本模型:Fi=SKi+Ai+Ii=S■FijKij+Ai+Ii。式中:Fi為i種出行方式的貨幣成本,元/人;S為旅客出行距離,km;Ki為i種出行方式的平均運價,元/km;Fij為i種出行方式的j類車票價格,元/人;Kij為i種出行方式的j類運價,元/km;Ai為i種出行方式的附加費,元;Ii為i種出行方式的保險費,元。②時間成本模型。旅客出行的時間成本Ti(Time)指的是旅客出行所消耗時間換算成貨幣后成本的總和,出行所消耗的時間成本主要包括交通工具的行駛時間成本、候車時間成本和沿途站點停車時間成本等。旅客出行的時間成本是出行成本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因而在交通出行的預測中,出行時間價值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通過采用單位時間價值法,使定量分析更為精確,構建出行時間成本的模型:Ti=(Wi+Pi×■+■)×■。式中:Ti為i種出行方式的時間成本,元/人;Wi為i種出行方式的平均候車時間,h;Pi為i種出行方式的站點平均??繒r間,h;S為旅客出行距離,km;Ri為i種出行方式的平均靠站距離,km;Vi為i種出行方式的行車速度,km;GDP為城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元;365為全年按365天計算;8為每天按8h工作時間計算。目前,在中國及其他多數國家都尚未明確各出行方式的平均候車時間,站點平均??繒r間和平均靠站距離。本文在確定各出行方式的相關指標時,通過對京廣鐵路、京廣高鐵及重合航空線路的每日運行列車及航班情況進行數據調查、測算。結果表明:京廣鐵路的普通火車旅客平均候車時間為1.5h,列車站點平均??繒r間為7.7min,約為0.13h,平均靠站距離為75km;京廣高鐵的高鐵旅客平均候車時間為0.5h,列車站點平均??繒r間為2.2min,約為0.04h,平均靠站距離為165km;黃花機場的航空旅客平均候機時間為1h,另由于航空的多數航班為點對點對飛,其站點平均??繒r間和平均靠站距離忽略不計。
三、長沙市的抽樣數據分析
長沙市地處我國中部地區,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之一,2009年之前,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是普通火車和航空,隨著2009年12月26日武廣高鐵長沙站的正式運營,長沙2011年的旅客運輸量達到了35525萬人,較2008年的13488萬人增長了163.39%,同時2011年的旅客周轉量較2008年增長了96.42%[3]。在這些增長的背后,高鐵無疑是有力的增長極之一。同時,隨著高鐵的正式運營,豐富了旅客的出行選擇方式,旅客在不同出行方式下出行距離分布比例是否存在一定的差異。調查組于2012年10月至11月期間,對長沙市火車站、長沙市火車南站及黃花機場分別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長沙火車站發放問卷150份,收回問卷147份,其中有效問卷14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67%;長沙市火車南站發放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5份,其中有效問卷9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2%;黃花機場發放問卷100份,收回問卷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根據對長沙市普通火車、高鐵和航空三種不同旅客出行方式的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如表一所示:
從表一中可以看出:普通火車旅客出行距離主要分布在300km以內,比例達到了40%;高鐵旅客出行距離主要分布在301km-600km之間,比例達到了50.67%;航空旅客出行距離主要分布在600km以上,比例達到了63.33%,城市不同交通方式在不同的出行距離分布比例上呈現差異。
四、旅客出行成本的臨界距離確定
通過對貨幣成本和時間成本兩方面的調研,分別得出三種交通方式下長沙市旅客的出行成本模型:
Ci=S■FijKij+Ai+I+(Wi+Pi×■+■)×■)
注:相關數據基于對長沙市普通火車、高鐵和航空的實地調查所得(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數)。
令C火=C高,即:0.48S+40.86=0.54S+13.62 計算得:S=454km。因此,454km是高鐵與普通火車在旅客出行成本的臨界距離,即在454km以下距離旅客其出行成本高鐵優勢明顯。另一方面,航空其出行成本大大高于其他兩種出行方式,高鐵與其相比,優勢明顯。而根據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市場預測年報,高鐵在低于800km的航線上對民航影響程度最大,而在800-1200km的航線上對民航的影響程度中等,對于1200km以上的長距離航線則影響不大。故高鐵與航空的臨界距離為1200km上下[4]。在實際應用中,不能簡單的把454km作為一個固定的結果,因為在本文的分析中,數據來源于抽樣調查,無法代表所有旅客,而且僅僅以對出行距離影響最大的旅客出行成本定量作為判斷的標準,忽略了影響出行的舒適、便利、準點、安全以及旅客乘坐群體等因素的差異性,而從實際的調查研究中也可以看出,旅客出行成本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隨著調查的深入以及調查水平的提高,在各方面綜合因素的作用下,目前所計算出來的臨界距離應該會隨之發生改變,鑒于此,此處計算出的454km在應用的時候應結合實際情況予以調整,依照它的參考價值,它既可以是一個距離點,也可能是一個距離范圍,同時,隨著條件的變化,臨界距離可能會低于454km,也可能會高于454km。
普通火車、高鐵與航空的臨界距離受到技術、管理和消費者行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以旅客出行總成本的定量分析為切入點對普通火車、高鐵與航空的臨界距離做了深入研究,通過對三種出行方式下旅客出行的總成本建立量化模型從而分析得出高鐵出行的最優距離,其研究成果僅反映旅客在考慮出行總成本時,對高鐵出行的經濟性最優距離的選擇?;诔杀玖炕治龅母哞F最優出行距離研究,從旅客出行總成本的貨幣成本和時間成本計算所得的臨界距離既可以是一個距離點,也可能是一個距離范圍。旅客在選擇高鐵出行時通過對出行總成本的比較,在獲得最優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滿足自身的出行需求,是旅客值得思考的問題,通過成本量化分析確定高鐵最優出行距離有助于旅客實現這一雙重目標;同時也有助于為制定合理高鐵運營策略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J].綜合運輸,2008,(12):7-9.
[2]周雪梅,楊曉光,史春華.一種先進的公共交通系統評價方法研究[J].交通與計算機,2005,23(4):7-10.
[3]長沙市統計年鑒[Z].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4]2010-2029中國商飛公司市場預測年報[R].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編,2010.
基金項目:2011年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453)
20__年已經進入第四季度,這是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做好第四季度的各項工作,對于全面完成今年和整個“十五”期間統計工作任務,謀求“十一五”全省統計工作新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切實貫徹落實省局的各項要求,配合省局工作,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統計工作面臨的形勢,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強化責任,確保高質量的完成全年工作。下面我將20__年年報和明年定報工作的有關情況講幾點意見。
一.年報工作的主要任務
從省局對20__年統計年報和20__年定期統計報表工作所做的分析研究和調整變動來看,今年年報工作主要受到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工作任務仍然比較繁重。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報表制度有較大變動。主要有:由于統計機構改革而調整專業間制度的分工;增加反映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控制力的標識;將去年進行的信息化統計調查內容落實在有關專業的制度中等多項調整和變動。今年省局對統計報表制度的修訂和完善是統計制度方法改革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我們要根據省里的調整變動情況,結合我市實際,吃透精神、找準定位、明確分工、扎實工作,認認真真地把省里修訂的報表制度貫徹好、落實好。
第二.修訂制度與經濟普查相銜接。今年統計報表制度的修訂工作是在第一次經濟普查之后進行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規定,省局在報表制度的修訂過程中,在統計內容、指標體系、統計口徑和指標定義等方面與經濟普查保持了高度一致。我們的任務就是認認真真地貫徹落實省里修訂的這一套銜接緊密的統計報表制度,確保統計數據能夠與經濟普查數據、歷史數據和未來數據得到很好的銜接。
第三.國家加大對GDP及相關指標的聯審力度。今年9月國家統計局為了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實現專業統計數據與總量數據之間的銜接、地區數據與國家數據之間的銜接,以及完成歷史數據的修訂,制定了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工作方案,國家對總量數據質量控制的著力點轉移到重要的專業統計數據上來。今年,我省又開展了以規范地區生產總值核算為主要內容的統計業務規范年活動,我們的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河北省統計局關于進一步改進和規范地區GDP核算工作的暫行規定》,結合本地工作實際,制定具體的工作措施,確保GDP核算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權威性。
第四.今明兩年是重要時期的基期年和開局年。今年是“十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在這個過渡時期,把握數據質量尤為重要,國家統計局對地方主要統計數據質量的控制力度也在逐漸加大。目前,市委、市政府各級領導對統計數據非常重視,我們的任務是從制度方法和指標體系上積極適應新的要求,搞準搞實月度和年快報統計數據,為黨政決策提供科學的基礎數據。
二.報表制度的主要調整與變動
根據省局對各專業制度所做的修訂,我現將主要變化做一介紹。
共性的變化:一是要求有關專業制度保持與經濟普查內容基本一致。為了使非普查年度的統計制度與經濟普查內容相銜接,今年各專業原則上采用與經濟普查一致的表式,包括基本單位統計,工業的生產、財務、能源、科技統計,建筑業、房地產業的生產、財務統計,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的經營、財務統計,交通運輸業業務量和財務指標,服務業財務統計等表式都按照經濟普查內容進行了調整。二是增加了反映非公有經濟控制力的標識。為反映非公有經濟控制力的情況,在基本單位情況表“控股情況”項下增加“集體絕對控股”、“集體相對控股”兩項分組。對于工業、建筑業、房地產開發業、批發零售貿易、住宿餐飲業企業可以得到公有經濟和非公有經濟的分組。勞動工資報表暫不增加這一分組。
各專業制度的主要變化:
1.國民經濟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報表制度執行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年報GDP分為94個大類,季度數據分19個門類;取消有關居民消費的三張表式;增加報送投入產出表。
2.農業統計。農業產值統計中取消了計算1990年不變價產值的內容;農業中間消耗和增加值統計中增加可比價統計內容;增加鄉村從業人員情況半年報;取消了“村基本狀況”。
3.工業統計。對新產品產值的定義進行修改;對產品產量、銷售與庫存和生產能力三個目錄進行調整;增加企業變動原因一覽表;取消“主要工業產品銷售量與庫存量”和“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兩張綜合表;“規模以下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免報省局。
4.能源統計。增加“工業企業水消費”半年報,調查范圍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對于工業企業能源購進、消費與庫存基層表,要求上報分企業數據,取消相應的三張綜合表;增加“工業企業產值綜合能耗”半年報,由各市報綜合數據。
5.建筑業統計。增加季度財務指標,以滿足季度核算的需要。
6.房地產開發統計。將《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報表制度》中的房地產開發統計內容單列,新建《房地產開發統計報表制度》。
7.投資統計。(1)將非農戶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情況移交投資處負責,并正式列入《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報表制度》,同時在農調隊的《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抽樣調查方案》中取消農村非農戶固定資產投資情況的綜合表和基層表。(2)對基層報表進行了調整,精簡了部分指標;增加規劃、征用土地面積等指標;(3)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構成”調查,調查范圍為全部城鎮工業項目
計劃總投資1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8.社會統計。對社會綜合統計報表制度和婦女兒童狀況綜合統計報表制度進行了調整;開展資源統計調查(試行)。
9.科技統計。(1)新建《企業(單位)科技活動統計報表制度》,增加“重點企業科技活動情況年快報(試行表)”將科技行業滾動調查內容納入該制度,今年開展建筑業企業科技活動情況調查,增加“建筑業企業科技項目一覽表”和“建筑業企業科技活動情況”。(2)增加重點企業科技年快報。
10.城鎮勞動力調查制度。20__年第4季度的勞動力調查隨1人口抽樣調查進行;對20__年季度“勞動力調查表”進行了調整;增加“城鎮就業人員變動數據測算表”。
11.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統計。從行業上增加了星級以下及個體住宿業統計;“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成交情況”由季報改為年報;取消“限額以上連鎖店(公司)商品銷售情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行業分組中增加住宿和餐飲業分組;在普查的基礎上,推廣限額以下及個體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月度抽樣調查,按照國家方案所有縣都開展抽樣調查工作,國家正在修訂方案,要求20__年1月份正式開展抽樣調查,待國家方案確定后,對我省的抽樣工作再具體布置。
12.服務業統計。(1)《運輸郵電業統計報表制度》由服務業處負責具體工作的組織實施,工業處積極配合,兩個處共同對數據質量負責。(2)將原《服務業統計報表制度》調整為4個新制度,即:《交通運輸、郵電及電信報表制度》、《服務業報表制度》、《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報表制度》、《服務業個體經營戶報表制度》。在制度中增加了年報表和部分業務量指標;進行服務業個體戶抽樣調查;在《交通運輸、郵電及電信業報表制度》中,對民用車輛擁有量的統計指標進行調整。
13.民營經濟統計。增加《分縣(市)通報主要指標》一張表,由各市統計局報送,報送期別為半年報和年報。
14.基本單位統計。(1)單位基本情況報表列入專業統計?!胺ㄈ藛挝换厩闆r表”和“產業活動單位基本情況表”的填表范圍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以內建筑業企業、房地產開發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和住宿餐飲業企業。上述各類企業的基本情況表隨各有關專業的統計制度下發,由有關專業負責調查并將調查結果向名錄庫管理機構提供?;締挝粓蟊韴笏托问降母淖?,將有利于對單位名錄庫的管理和更新,避免名錄庫資料與專業數據的脫節?;締挝磺闆r表在經濟普查表式的基礎上作了調整。(2)國家統計局、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民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共同建立的全國基本單位名錄更新制度,要求縣及縣以上統計、機構編制、民政、稅務和工商部門共同實施。本制度包括半年報和年報。表式分為統計系統填報表式和各有關部門提供資料表式。資料來源是各部門的單位審批登記資料和經常性統計調查中查到的新增、變動和消亡單位情況。
三.加強組織領導,高質量完成年報工作。年、定報工作是統計工作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是做好統計工作的基礎,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年報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強組織領導,高質量完成好各個環節的工作。
第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重視年、定報工作就是要重視數據質量,在年報的編報匯總過程中遇到問題要及時向領導和有關負責人反映,確保年報協調工作的合理、順暢。各縣市區統計局應對年報工作引起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年報的組織領導,近期要把今年年報工作當作統計業務的頭等大事抓好抓實,切實幫助各專業及基層企業解決年報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針對今年年報工作實行新報表制度的特點,盡快研究和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案及實施辦法;要精心組織,科學安排好年報工作,避免出現專業之間、部門之間互不協調、數據互不銜接的情況;要建立嚴格的工作責任制,各項責任到人,并進行嚴格檢查,嚴格考核,做到人員、任務、時間三落實,確保年報工作的順利完成。
第二.認真做好統計年報布置及培訓工作。市局各專業科室要加強對縣、區統計部門的統計業務培訓、協調與指導,確保各縣、區盡快提高統計業務水平,真正適應高效、高質完成統計年報任務的形勢。各縣、區統計局要認真組織好本區域的年報布置會議,以保證統計報表方法制度能不走樣地布置到基層企業。各級統計人員要嚴格落實好今年省統計年報工作會議精神,認真學習新制度,熟悉統計技術,掌握組織開展統計調查的方法,準確無誤地填報好統計報表。
第三.加強專業之間、市縣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統計工作要牢固樹立系統觀念、增強全局意識,各級統計部門之間要加強協調與配合,上下聯動。年報工作涉及宏觀經濟的方方面面,區域上包括了全市所屬經濟區域,行業上涵蓋了所有的行業類型,是一項全局性的工作,各方面需要銜接好、協調好。反映各行各業的專業報表之間要做到不重、不漏,要科學合理,堅持原則,不折不扣地按照國家和省統計報表制度做好年報工作;市、縣、區之間的報表也要協調好、溝通好,尤其今年處在“十五”與“十一五”的過渡時期,市局要做好對縣、區統計局年報的指導和培訓工作,對年報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要及時反映,共同討論解決。
第四.認真做好基本單位清查工作。首先,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基本單位清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其次,加強基本單位清查工作的力量。各縣市區統計局要結合實際,明確一個科室(或部門)負責這次的清查工作,并配備專人從事單位清查和數據處理工作。再次,各縣市區統計部門要利用行政登記資料,結合本部門現有資料,對各類單位進行清查、核對和認定。并在此基礎上,按照國家基本單位劃
一、通過高中數學內容,著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及能力
“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边@句話道出了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及作用。新形勢下,發展高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及能力既是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需求,同時更是促進學生自身完善自我、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必然途徑。這就要求我們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必須徹底摒棄以往“教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落后教學模式,而應積極創造條件組織豐富多彩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等數學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在充分體驗到數學發現與創造的過程之后,著重發展自身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對于這一點,我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例如,在學習“等差數列”這部分知識時,我沒有上來就將等差數列的相關數學概念及定義一一告知學生,而是在黑板上為他們列舉了以下幾組數列:1+2+3+…+1001,3,5,7,971,51,31,11,x并要求他們認真分析和研究這幾組數列中的特點與規律。這幾組數比較簡單,探究其中的規律對高中生來說,易如反掌。趁勢,我想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將這一規律以嚴謹而周密的數學語言描述出來?”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分析、自主探索、自主總結的討論活動之中。這樣一來,既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同時又沒有將其思路過早地固定在教材所羅列的專業術語之中,而這就為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等能力切實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通過高中數學內容,大力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邏輯推理能力是指主體依據正確的思維規律及形式對某一現象進行綜合分析、高度概括,并能進行推理論證的水平及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是高中學生數學基礎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核心體現,更是保障學生自身日后能獲得長遠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之一。而數學是一門以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為主的科學,它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嚴謹性與嚴密性特征,這就使得它在培養與發展學生數學邏輯思維、提高科學推理能力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學科資源優勢。如,高中數學教材中的諸多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都只是單純的羅列,根本就沒有將其推導過程詳細而完整地闡述出來。這時,教師就可以改變以往那種直接灌輸的教學模式,改為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引導他們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在克服以往被動思維學習方式的同時,大力發展自身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這樣做,一來學生既能通過自身的創造體驗切實加深對于相關抽象數學概念、數學定理等的深刻認識;二來又著實促進了自身數學思維推理能力的升華與發展,真正起到了一舉兩得的良好教學效果。
三、通過高中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任何學科知識的學習都是為了現實生活中更好應用提供了一定的服務保障,高中數學同樣也不例外?!镀胀ǜ咧袛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應用的巨大發展是數學發展的顯著特征之一,因此,高中數學在數學應用和聯系實際方面需要大力加強?!庇纱?,我們不難看出,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其對所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既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擴寬其視野范圍的必然措施,更是充分適應現代社會以及數學學科發展的需要。我們高中數學教師必須對此給予高度的重視。以自身為例,我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就格外注重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如,在學習完“從普查到抽樣”這節內容的相關知識點之后,我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針對某一事物或者現象分別進行普查和抽樣調查這兩種不同形式的社會調查活動,并以學習報告或者論文的形式將普查和抽樣調查這兩種調查方式在取得結果方面的相同點以及差異所在。如此,既幫助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復習與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又促使他們以理論知識點為指導更好地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為其實踐運用意識及能力的增強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傊?,新課程改革不應僅僅停留在教師的理論構思上,而應真正深入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這樣才能真正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過程落實到實處,進而推動素質教育理念更好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潘嵩工作單位:安徽五河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