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微觀經濟學總收益

微觀經濟學總收益

時間:2023-06-12 14:44: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微觀經濟學總收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導數;邊際分析;需求彈性;logistic模型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數學這門學科與各行各業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作為高等數學基礎內容之一的微分學,它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也是經濟工作者和決策者進行實踐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這里從導數的概念出發介紹了邊際分析和需求彈性分析,然后介紹了logistic模型在微觀經濟應用。

1導數的概念在微觀經濟學中的應用

導數的概念反映了因變量隨自變量變化的快慢,把導數這一概念放到經濟學中,就是邊際函數的概念,在經濟學中涉及到邊際成本,邊際效益,邊際利潤等。y=f(x)在x=x0處可導,該點的導數定義為,當x=1時,即x0改變了一個單位,且x=1相對與x0是一個很小的量時,近似得到f(x0+1)≈f(x0)+f '(x0),可以看到邊際函數反映了一個經濟變量變化一個單位后會引起另一個經濟變量變化f '(x0)個單位。例如,已知總收益函數為r(q),q表示銷售量,邊際收益mr=r'(q),在q=q0時,mr|q=q0=r'(q0)表示當銷售量為q0 時,再銷售一個單位的商品總收益會改變r'(q0)個單位。

函數y=f(x)在x=x0處可導,函數值的相對該變量與自變量的相對該變量之比 ,稱為f(x)從x0到x0+x兩點間的平均相對變化率,也稱為兩點間的弧彈性,當x0時, 的極限稱為f(x)在x=x0處的相對變化率,也稱為x=x0的點彈性,記為 。因為y=f(x)在x=x0處可導,且f '(x0)≠0,有

當自變量變化1%時,因變量近似地變化了,從中可以看到,彈性反映一個變量隨另一個變量變化的靈敏程度,它是微觀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

作為生產者在進行生產時他會考慮商品價格對消費者需求量的影響程度來判斷當價格上漲或下跌時,總收益會增加還是減少來安排下一步的生產。例如商品的需求函數q=q(p),p為價格,q表示消費者的需求量,因為q=q(p)是隨價格p的單調遞減函數,所以q'(p)<0,習慣上需求價格彈性非負,因此定義需求價格彈性為,在這種情況下總收益r(p)=p·q(p)隨價格如何變化。

當價格為p0時,若η|p=p0<1(低彈性),從上面兩式中可以看出r '(p0)>0,價格上漲(下跌)1%時總收益也會隨之增加(減少)(1-η|p=p0)%;若η|p=p0>1(高彈性),則r '(p0)<0,價格上漲(下跌)1%時總收益也會隨之減少(增加)(η|p=p0-1)%;若η|p=p0=1(單位彈性),則r '(p0)=0,價格上漲(下跌)時總收益保持不變。

2logistic模型在經濟上的應用

微分方程在經濟理論研究上經常用到,在這里只討論logistic方程在經濟上的應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一種阻滯增長模型,是荷蘭生物數學家verhulst于19世紀中葉提出的。

方程右端的因子rx體現了變量x隨時間t增長的增長趨勢,而因子 體現其他因素會對x增長的阻滯作用,顯然x越大,前一個因子越大,后一個因子越小,而x的增長是兩個因子共同作用的因子。用分離變量法求解得到

logistic模型不僅能夠大體上描述人口及物種數量的變化規律,而且在社會經濟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例如信息的傳播、耐用消費品的銷量、新產品的推廣等。比如某種品牌的生活耐用品,t時刻總銷售量為q(t),由于該商品的性能很好,每件商品都是一個宣傳品,所以t 時刻銷售量的增長率與總銷售量q(t) 成正比,另外考慮到商品在市場中的容量n限制,銷量的增長與尚未購買該商品的潛在購買量n-q(t)也成正比,于是有

解之得

圖1商品銷售的logistic曲線

從圖1中可以看出,當q(t)

在微觀經濟學的研究中以及一些定量分析中應用到微分學的地方還有很多,它為經濟研究工作者和決策者的具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很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龔德恩,范培華.微積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姜啟源,謝金星,葉俊.數學模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楊光,李傳志.微分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7,14(2):40-42.

第2篇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系統思想;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成新華(1963-),男,江蘇泰興人,揚州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主任,教授。(江蘇?揚州?225003)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6-0085-02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構成的整體。系統方法既是確定目標的方法,又是實現目標的方法。運用系統方法指導“微觀經濟學”教學,必須明確教學系統的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之間的關系、要素與系統的關系、系統與環境的關系等諸方面的問題,并在教學中樹立整體的、聯系的、比較的、發展的觀點。其目的在于,一是認識課程教學系統的特點和規律;二是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創造新系統,使其存在與發展合乎培養目標的需要,即調整系統結構,協調各要素關系,使教學系統達到優化目標。

“微觀經濟學”是我國高等院校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必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程,也是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經濟類和管理類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一階段學習。對于走過高考“獨木橋”的路、長期習慣于教師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學生來說,學習“微觀經濟學”普遍具有較強的恐懼感。對那些抽象的概念感到迷茫,對繁雜的曲線和變化縮手無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支離破碎,難以從總體上把握“微觀經濟學”的體系架構以及各部分內容的來龍去脈,自然降低了學習興趣,也影響著后續課程的學習。[1]綜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狀況,結合筆者多年課程教學體會和課程建設的經驗,將系統思想運用微觀經濟學教學設計上,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課程設計的整體性

“微觀經濟學”是一門從創立到不斷補充完善,再到根據實踐的變化不斷發展的學科。19世紀后期,門格爾、杰文斯、瓦爾拉斯分別提出了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的效用取決于人們對商品效用的主觀評價,并引入了邊際分析法。馬歇爾在綜合上述成果基礎上,以自由放任為最高準則,將研究從生產轉向消費和需求,明確提出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形成了以價格為中心的理論——微觀經濟學創立。20世紀30年代以后,羅賓遜、張伯倫提出的不完全競爭和壟斷競爭理論,希克斯、瓦爾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論、序數效用論、福利經濟學等,補充了馬歇爾的理論。[2]市場失靈理論與微觀經濟政策調節是對傳統理論的反思和總結;博弈論和企業產權理論是微觀經濟研究的最新發展,豐富了馬歇爾的理論,形成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這也是目前國內大多數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的理論體系。這種體系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還大膽評說政府日益加碼的經濟調控。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地剖析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及發揮“看得見的手”在彌補這些缺陷中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遵循整體性原理,要求從總體上把握課程的體系架構以及各部分內容的來龍去脈,并確定理論形成的范式。現代微觀經濟學研究和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就內容體系而言,是在均衡價格理論和彈性分析工具基礎上,通過效用論研究消費者行為;通過生產論、成本論及市場論研究廠商行為;通過自由市場機制下供求兩種力量的形成及相互作用,分析市場均衡狀態的實現;通過分配論研究市場出清條件下的資源最優配置或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理想狀態;通過微觀經濟政策對非均衡狀態和市場失靈進行調節,提高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就研究范式來看,微觀經濟學不同于宏觀經濟學,基本上是采用“問題—假設—推理—結論”的范式,研究方法則以實證分析,輔之以規范分析。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首先要突出這兩個方面,讓學生做到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方法清晰,為學好課程奠定基礎。

二、課程設計中的聯系性

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之間的聯系是客觀存在的,在“微觀經濟學”教學系統設計中,既要重視系統組成,更要關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設計“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教學時,對實證分析形成理論的過程及各個環節要進行詳細地勾劃,實證分析第一步就是概念的界定,即對于研究所涉及的變量要有明確的解釋,這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這個概念,而是要從培養學生以后自主學習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的基本素養上來設計。比如,研究農民收入增長問題,首先界定清楚什么是農民。純粹從戶籍角度來談,農民否包括在校讀書而沒有轉戶口的大學生?純粹從職業角度來界定,農民是否包括農業大學的老師?就這樣從小就知道的概念,其內涵學生并不一定能表述清楚,而未來工作和生活的諸方面都跟概念聯系在一起,在教學中不可忽視。遵循聯系性原理,在微觀經濟學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理論

實證分析中假設是相當重要的,它是一種結論(理論)所適用的條件,學生學習時往往會忽視假設條件,死記結論,從而會出現運用上的錯誤。比如,傳統上將農產品市場看成是近似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由此用完全競爭市場的相關結論來解釋特色農業就存在認識和結論上的錯誤。筆者在評審一在讀經濟學研究生論文時發現,這個學生將目前房地產市場假設為完全競爭的市場,并且借用已有的研究模型,對某地房地產的定價進行研究,看上去模型做得相當漂亮,結論也鼓舞人心,但假設脫離實際,這種論文還有什么意義?

第3篇

關鍵詞:彈性;需求價格彈性;收益

中圖分類號:F014.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008-02

“彈性”是一個物理名詞,指一物體對外部力量的反應程度。在經濟學中,彈性是指經濟變量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化的反應程度。其大小可以用兩個經濟變量變化的百分比之比例來表示。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個數字,它告訴我們,當一個經濟變量發生百分之一的變動時,由它引起的另一個經濟變量變動的百分比。

需求彈性反映需求量變動與價格、收入或其商品價格變動之間的關系,分為需求價格彈性、需求收入彈性、需求交叉彈性三種類型,其中需求價格彈性又被簡稱為需求彈性。本文主要闡述需求價格彈性。

一、需求價格彈性的含義

需求價格彈性是經濟學上衡量價格變動與需求量變動關系的一個指標,用它可以定量地描述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動對于該商品價格的相對變動的反應程度。需求價格彈性可以分為弧彈性和點彈性。

需求的價格弧彈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需求量的變動對于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簡單地說,它表示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彈性。設市場上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價格P的函數,即Q=Q(P),ΔP和ΔQ分別表示需求量和價格的變動量,以Ed表示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則需求的價格弧彈性的公式為:

Ed=/=-• (1)

當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變化量趨于無窮小時,需求的價格彈性要用點彈性來表示。也就是說,它表示需求曲線上某一點上的需求量變動對于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在公式(1)的基礎上,需求的價格點彈性的公式為:

Ed =(-•)=--=-Q'(P)(2)

比較(1)式和(2)式可見,需求的價格弧彈性和點彈性的本質是相同的。它們的區別僅在于:前者表示價格變動量較大時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彈性,而后者表示價格變動量無窮小時的需求曲線上某一點的彈性。

由上面的公式可看出,需求彈性系數的經濟含義為“當價格變化百分之一的時候,需求量平均可有百分之幾的變化”。由此可知,需求彈性系數是一個相對的數字,用它來度量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動的敏感程度,可以避免兩個可能的實際問題:第一,在不同的商品之間,由于Q的計量單位不同,要比較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率就失去了基礎;第二,對同一商品而言,采用的計量單位不同,計算出的變化率數值就不同。在彈性系數這個表達形式中,商品和貨幣的計量單位都在運算中消去了。因此,這個形式是個無名數,它徹底擺脫了商品和貨幣計量單位的困擾。

依據需求規律,在通常情況下,價格提高(ΔP>0),則需求量減少(ΔQ

二、需求價格彈性的類型

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系數的大小,通常將需求價格彈性分為下列5種類型。

1.若0

2.若1

3.若Ed=1,稱為單位彈性,此時需求量的相對變化幅度與價格的相對變化幅度相等。單位彈性是一種特殊情況,完全符合單位彈性的商品很少,接近單位彈性的商品應該有,但是為數不多。

4.若Ed=0,稱為完全無彈性,此時不論價格如何變化,需求量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意即需求量對價格變化毫無反應。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屬于這種類型的商品。可以舉一個有關胰島素的例子,胰島素是糖尿病人用來控制他們血糖的一種藥品,它的價格下降不會促使糖尿病人使用更多的胰島素,而其價格上漲也不會導致糖尿病人更節省地使用胰島素。

5.若Ed=∞,稱為完全彈性,此時價格無變化而需求量有變化,或價格的微小變化就能導致需求量的無限增加或減少,意即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反應非常劇烈。屬于這種類型的商品在現實生活中是罕見的。

三、影響需求價格彈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1.商品的價格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價格越高,需求彈性越大;反之,價格越低,需求彈性越小。

2.商品的替代品的多少。替代商品的種類越多,則需求彈性越大。例如,某商品的價格提高,由于其替代品很多,需求急速轉移到其替代品上去,從而使該種商品的需求量大大減少,即彈性大;反之,若替代品少,當價格提高時,消費者不得不忍受其高價,繼續維持原購買量或作稍許減少,即彈性小。所以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該商品的需求就越富有彈性;反之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少,該商品的需求就越缺乏彈性。

3.商品對消費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即該商品是生活必需品還是奢侈品。像糧食、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在生產生活中是不能缺少的,不管其價格是否上漲,人們為了生存和維持正常的生活都必須購買。于是,這種商品的需求彈性就會很小。同樣道理,奢侈品在人們的生活中可有可無,當奢侈品價格上漲以后,人們不去購買它也不會造成很大的痛苦或損失,所以彈性較大。

4.商品用途的廣泛性。一種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彈性就越大;反之,用途越少,需求彈性就越小。因為,如果一種商品的用途很廣泛,當它的價格很高或價格上漲時,消費者就會只買較少的數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而當價格下降,消費者的購買量就會逐漸增加,將商品越來越多地用于其他用途上。因而,這種用途廣泛的商品的需求就會對價格表現出非常大的彈性。

5.商品的消費支出占消費者收入的比重。一種商品的消費支出在全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則其需求彈性越大。因此,同一種商品對貧苦家庭而言,其需求彈性較大,對富有家庭而言,其需求彈性較小。

6.時間對需求彈性的影響。需求彈性還取決于價格變動之后持續時間的長短。一般來說,持續時間越長,需求彈性越高。其原因與其替代品有關,時間越長,也就能開發出價格上升的物品的更多替代品。這就是說,當價格上漲時,在短期中,消費者未找到其替代品,不得不維持原購買量;在長期中,消費者容易找到替代品,從而減少該商品的購買量。所以,這些商品在短期,往往彈性較小;而在長期,往往彈性較大。

四、需求價格彈性對銷售收益的影響

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經營者關心的提價或降價對總收益的影響,利用需求彈性的概念,可以確定當價格變動時,銷售收益的變動情況。

設Q=Q(P)是需求函數,將總收益R表示為P的函數:R=R(P)=PQ=P•Q(P)

其邊際收益為:MR===[P•Q(P)]=Q(P)+PQ′(P)= Q(P)[1+P]=Q(P)[1-Ed]

上式給出了關于價格的邊際收益與需求價格彈性之間的關系,我們進一步來說明需求價格彈性對總收益的影響。

1.當0

2.當1

3.當Ed=1時,MR==0,這時總收益是常數。它說明總收益不受價格變動的影響,此類產品比較少見。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農村居民點整治;決策;成本收益;長期生產理論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0149-03

1 引言

隨著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需要、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市場化因素的增多,在內在吸力和外在推力的雙重影響下,農村居民點整治在全國廣泛開展。一方面,對農村來說,農村居民點整治可以有效實現耕地保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帶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增加對城市建設用地供給,保障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

目前,國內外學者在土地整理與農村發展關系[1,2]、農村居民點整治潛力[3,4]、整治驅動力[5,6]以及整治模式[7,8]等方面的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但鮮少有學者運用經濟學的思維來研究農村居民點整治。因此,本文將農村居民點整治置于微觀經濟學視角下,利用成本收益分析、長期生產理論等對整治主體的決策行為進行分析,以期把握主體的行為特點,為更順利地推進農村居民點整治奠定理論基礎。

2 農戶整治決策分析

農戶是農村居民點整治中的重要主體之一。在農村居民點整治中,農戶可獲得收益由三部分構成:整治補償費、承包權紅利和轉移勞動收入。其中承包權紅利是指農戶以宅基地作為資本進行投資以獲得未來收益,包括養老金和其他形式的補貼[9]。農戶參與整治的成本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由于整治需重新搬遷產生的費用;二是農戶在整治前經營土地的機會成本,即農戶原來的農地經營收益。假定農戶的純收益為R,受農戶自身素質、生活環境的影響,農戶的經濟行為往往具有短期性[10],他們較少考慮長遠的經濟利益或者是潛在收益,更加重視眼前的既得利益。因此,對于農戶可獲得的預期收益及付出的預期成本都折算成現值進行計算。

T=a+∑ni=1b(1+r)i+c(1+r)i (

C=f+∑ni=1d(1+r)i

R=T-C

=a+

∑ni=1b(1+r)i+c(1+r)i

-f+∑ni=1d(1+r)i

=a-f+∑ni=1b(1+r)i+c(1+r)i-d(1+r)i,

式(1)中,T為農戶的整治總收益,a為可獲取整治補償費,b為承包權紅利,c為轉移勞動收入。式(2)中,C為農戶的整治總成本,f為整治搬遷的費用,d為農戶原來的農地經營收益,n 為時間,t為還原率

從理性經濟人的假設看,農戶是否進行農村居民點整治取決于總收益同總成本的比較,即純收益R的大小。當R>0時,表示通過整治收益增加,農戶會作出進行整治的決策,反之,則不會進行整治。而整治給農戶帶來的預期收益及付出的預期成本又受到農戶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情況、鄰里關系、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共同影響。

3 土地整治企業決策分析

3.1 生產產品產量不變,兩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分析

將需要整治的農村居民點面積看作生a產品產量,假定在整治過程中,只有資本(K)和勞動(L)兩種要素,并且,在整治過程中有足夠的時間調整投入要素的組合。隨著工業化發展,勞動相對資本變得越來越昂貴,促使生產由勞動力投入為主的初級階段向以資本投入為主的高級階段轉型,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量變化受到相應的影響。如圖,Qi代表等產量線,Ci代表等成本線。在一定時期內,土地整治企業要完成一定面積的農村居民點整治(Q0),則面臨的選擇是加大資本投入或增加勞動力投入。C1是生產轉型要求的等成本曲線,假定農村居民點整治面積不變,Q0=Q1,則要素配置的均衡點從E0移動到E1,此時資本投入量增加,從K0上升至K1,勞動投入量則從L0減少到L1,最佳投入要素的組合為

MPK/MPL=PK/PL

式(4)中,MPK、MPL分別為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產出,PK、PL分別為資本和勞動的價格。這時,以資本投入要素的增加代替了勞動投入要素的減少,使得土地整治企業加大了機械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工期,為企業節約了時間成本,以獲取更大的利潤。

3.2 生產產量提高,兩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分析

當土地整治企業需要整治的農村居民點面積增加,則要投入更多的生產要素。由于生產方式的轉型以及現階段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土地整治企業在需求各整治面積下對應的最低成本時對于投入要素的組合,是增加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而不是擴大用人規模,并要設法提高現有勞動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

假定土地整治企業在一段時間內,在維持現有勞動人數不變的情況下,為了完成Q2的整治工作量,則需增加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如圖1[11],資本投入量從K0上升到K2,要素配置均衡點也從E0移動到E2,農村居民點整治面積則從Q0增加到Q2。這種情形下,勞動力投入雖然沒有增加,但是隨著整治面積的增加,受資本投入加大的影響,單個勞動力獲得的勞動工具將更加先進,技能培訓也更全面,工作水平及工作效率將得到極大提高。不僅發揮了勞動力的最大效用,還促進整治的集約轉型,有利于增加土地整治公司的利潤。

4 地方政府決策分析

在農村居民點整治中,整治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可進行增減掛鉤,這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假設某農村居民點整治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面積為A,土地單價為P,以單位土地面積計的稅收為T,付給農戶單位面積土地的補償為C,則地方政府最終的收益I可表示為:

I=A(P+T-C),

受耕地保護的現實需求,為了保證18億畝耕地不動搖,按照相關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定區域的增減掛鉤指標在一定時間內是有限制的。因此,式中A的增長是一定的,I的增加則更多依賴于地租地價的上漲、企業稅收的增加以及對農戶補償的減少。

一方面,由于中國人多地少,耕地數量急劇減少,國家提出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為此,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總量。雖然土地供應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土地使用者充分利用土地,但是受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市場上仍然存在著土地供不應求的局面,這也導致了地價的上漲。即P的增加可以彌補A不增或增幅小于P帶來的收益損失。

另一方面,作為一屆地方政府,受經濟發展、本地區資源約束、地方政績及個人私欲等因素的驅使,在中央政府監督不嚴的情況下,有冒著被懲罰的風險突破規定指標的沖動,整治更多的農村居民點以獲取建設用地指標。這時,在農村居民點整治中就會損害農民的利益,出現農民“被上樓”、“被集中”等現象。同時,對待整治中的弱勢群體―農戶,地方政府可能會減少對農戶的補償,以降低整治成本,提高整治收益。

5 研究結論及展望

5.1 結論

(1)從成本收益分析來看,農戶在純收益大于零的情況下,會做出參與農村居民點整治的決策。為提高農戶參與農村居民點整治的熱情和積極性,應當完善整治過程中的制度保障,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并對農戶進行再就業培訓,確保農戶進行農村居民點整治后有一定的非農就業生存能力。

(2)從市場均衡來看,土地整治企業隨著勞動相對價格的上升,會促使其增加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并挖掘現有勞動力的生產潛力,提高其單位生產效率,從而促進效益的增長。

(3)從政府的決策分析來看,地方政府受地方經濟發展、政績等因素影響,有突破規定指標,增加農村居民點整治數量的沖動,有可能會對農戶的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為此,有必要完善相關的法律、監督等制度,規范地方政府的決策行為。

5.2 研究展望

研究借助微觀經濟學相關理論對農村居民點整治決策主體:農戶、土地整治企業、政府的整治決策行為進行理論推演分析,研究結果有助于把握決策主體的行為特點,但還需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予以驗證和深入探討有關問題。如:影響農戶決策的具體因素有哪些、整治主體間如何博弈等。

參考文獻:

[1]Minghong Tan. The changing settlements in rural areas under urban pressure in China: Patterns, driving forc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3(120): 170~177.

[2]Williams Kathry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hange and its impacts: The experience of rural land use change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2(28): 538~548.

[3]李憲文,張軍連, 鄭偉元,等, 中國城鎮化過程中村莊土地整理潛力估算[J]. 農業工程學報, 2004(4): 276~279.

[4]劉筱非,楊慶媛,廖和平,等, 西南丘陵山區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測算方法探討――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4): 11~14.

[5]龍花樓,李裕瑞,劉彥隨.中國空心化村莊演化特征及其動力機制[J]. 地理學報, 2009(10): 1203~1213.

[6]姜廣輝,張鳳榮,陳軍偉,等. 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北京山區農村居民點變化的驅動力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 2007(5): 81~87.

[7]劉建生,鄖文聚,趙小敏,等. 農村居民點重構典型模式對比研究――基于浙江省吳興區的案例[J]. 中國土地科學, 2013(2): 46~53.

[8]楊 立,郝晉珉,王紹磊,等. 基于空間相互作用的農村居民點用地空間結構優化[J]. 農業工程學報, 2011(10): 308~315.

[9]納可君, 浩. 我國農村改革實驗土地流轉制度的經濟學分析[J]. 商業時代, 2009(29): 56~57.

[10]林 海. 農民經濟行為的特點及決策機制分析[J]. 理論導刊, 2003(4): 28~30.

[11]孟祥旭. 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與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Decision-mak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Li Peien, Kuang Yaoyao, Zhang Ruiwei, Bi Guohua, Li Gen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第5篇

關鍵詞:隱性市場顯性化;隱性市場顯性化機制;序貫博弈

一、 引言

杰弗瑞?威廉姆斯提出顯性市場和隱性市場理論之后,在最近二十余年,國內外沒有太多的學者對其進行過太多深入的研究,直到最近幾年,朱國華、李雪靜(2008)在《隱性市場顯性化理論研究――以衍生品市場為例》一文中,對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理論做了更加深入、細致、全面的研究。首先是清楚的界定了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的概念,然后對隱性市場顯性化機制進行了理論論證,最后得出以下兩個結論:第一,在金融市場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顯性市場只有在收益、風險和流動性這三者都滿足一定條件的前提下,才可能衍生出一個新的隱性市場;第二,是否允許隱性市場顯性化,取決于政府的規制成本和獲得比較利益的主體所獲得的價值。

由于衍生品是產品創新的一種,所以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從產品創新的角度,對隱性市場顯性化外在機制做進一步的研究。

二、 隱性市場顯性化的要素分析

1. 隱性市場產品的供給。

(1)隱性市場產品的生產者行為分析。在隱性市場顯性化的過程中,正是隱性市場的產品供給主體,即隱性產品的生產者,簡稱生產者,將隱性的產品需求轉化為顯性的產品供給,由此可知,任何一種隱性市場顯性化的過程,無一不是隱性市場的產品供給主體行為的產物。由此可知,本在對隱性市場顯性化外在機制的研究中,必須深入研究生產者的行為及其特征。

①以利潤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為目標。生產者就是一個以利潤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為目標的經濟組織。隱性市場產品的生產者從事隱性市場產品的生產,也是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利益驅動下進行的,當利潤空間越大,那么生產者提供隱性市場產品的積極性就越高,提供出隱性市場產品的過程就可能越快。

但是,生產者的這種逐利行為又與產權制度緊密相連。只有當市場經濟條件比較成熟,并且私有制的產權制度比較健全時,生產者才會積極的采取相應的行動,來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生產者的產權關系明晰,而且生產者的產權可以得到制度的保障,因此,當隱性市場產品具有豐厚的利潤時,生產者會積極的提供隱性市場產品來滿足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而當產權制度不健全時,生產者的產權關系不明晰,而且生產者的產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那么即使隱性市場產品具有豐厚的利潤,生產者也會對于是否生產提供這方面的產品保持謹慎態度。這樣一方面壓抑了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家喪失了一次市場創新的機會,進而不利于市場的發展。

②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與生產者的自我價值實現行為。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企業就是一種制度安排,它是一個由企業決策者理性選擇之后的結果。那么由此來看,企業的存在、企業的運行、企業的生產發展等問題就與企業決策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對于企業決策者而言,他首先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也就是說,他的任何決策和行為都是以實現自己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個人效用最大化為目標。那么對于提供隱性市場產品的企業而言,它的決策者也是以實現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為目標的,只不過按照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觀點,他的效用函數中會包含多個變量,例如追求高尚的道德、受到意識形態的約束、展示個人才華、追求自己的理想等。

隱性市場產品的企業決策者行為可以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角度來加以佐證。其中,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Maslow A.H.)于1943年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了《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文提出的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該理論將人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分為五類,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這五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但是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高低劃分,當有特例發生時,層次的等級位置也會有所變化。這就是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

當隱性市場產品具有豐厚的利潤時,生產者積極從事該產品的生產是為了獲取利潤,進而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當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他就會考慮自己所生產的產品的安全性問題,而當安全性問題得以解決時,通過對隱性市場產品的生產來滿足自己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就成為了首要問題。直到最后,自我實現需要成為了他的最重要的需要,即追求卓越、取得挑戰性成就。

那么從效用理論來對這個過程進行分析可知,個人的需要包括兩部分,即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而個人的效用就相應的會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即物質利益和非物質利益,而且這兩個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替代關系。那么當物質利益得到滿足時,物質需要的邊際效用就會下降,而精神需要的邊際效用就會明顯上升,此時,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就會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自我實現需要。正如熊彼特所說,個人致富只是企業家創新目的的一部分,此外企業家還有顯示“個人成功”的心理特征,即要通過實標的創新行動證明自己是出類拔萃的人物。

以作為隱性市場之一的金融創新市場為例可知,從西方國家金融創新的發展過程看,謀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是創新決策者創新的常規和持久動力,但強烈的白我實現行為也是創新決策者創新的一種重要的內在驅動力。盡管在眾多的金融創新措施中很難明確區分哪些是創新決策者自我實現行為的產物,但這種行為對金融創新的重要作用無論如何,都不應懷疑和低估。

③制度供給行為。在經濟學中所講的制度,主要是指經濟制度。那么制定經濟制度的主體主要有兩個,分別是由眾多經濟機構自發聯合成立的組織和政府。相對于前者而言,政府要更具有優勢,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其行政力量將新的經濟制度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在社會中推廣開來,從而提高了制度供給的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在設定經濟制度時,基本上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從而可以節省協商成本。所以相比之下,政府是一個更好的制度供給者。

那么,作為制度的供給者,政府應該為社會提供一個合適的經濟制度,以便于生產者能夠在公平的環境下進行競爭,并且保證生產者的產權關系明晰而且生產者的產權能夠得到制度保障,從而使得生產者能夠安心的從事產品生產、參與市場競爭,來實現自己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要想讓企業能夠積極的參與到隱性市場產品的生產中來,并且積極推動隱性市場顯性化,政府應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經濟制度,理清市場各方的產權關系,維護好公正、公平、公開的市場秩序,以矯正制度缺陷和彌補制度供給不足為己任。只有這樣,生產者才會積極的參與到隱性市場顯性化的過程中來。

(2)隱性市場產品顯性化的成本與收益。隱性市場產品顯性化是一種“生產行為”,因此,此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會跟任何經濟活動一樣,有一個投入產出的對比關系,這種投入就是它的成本,產出就是它的收益,只有當它的預期收益高于預期成本時,隱性市場產品顯性化才會發生。否則,生產者將難以參與到隱性市場顯性化過程中來。

(3)影響隱性市場產品供給的其他因素。由微觀經濟學的生產者理論可知,導致一般商品供給量變動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收益、生產成本、生產的技術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等。

此外,因為隱性市場顯性化之后,作為一個新的市場,自然會受到政府的態度以及法律制度的約束。

2. 隱性市場產品的需求。

(1)隱性市場產品的消費者行為分析。產品創新通常分為兩種,即技術推動型和需求拉動型,但往往市場需求或顧客需求是產品創新的起點,而技術則是抓住機會,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手段與途徑。

在隱性市場顯性化的過程中,首先要有產品的消費者,由此可知,任何一種隱性市場顯性化的過程,無一不是起步于消費者的需求。由此可知,本文應該在對隱性市場顯性化外在機制的研究中,既要研究隱性市場產品的生產者的行為及其特征,還應該研究消費者的行為及其特征。

消費者,包括消費個體和企業,它們作為產品的主要接受者,具有大量的、多樣化的、持久的產品需求,其中包括對隱性市場產品的需求,從而構成了隱性市場產品需求的重要內容。

消費者對隱性市場產品需求的產生,是因為環境的變化,例如對“浮動利率抵押貸款”的需求就是在通脹率頻繁異常波動,而且利率波動也難以保持穩定的情況下產生的。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一方面是通脹率頻繁異常波動,讓人難以預期,從而產生了通脹風險;另一方面,利率的巨幅波動也使得借款者在一般的信貸市場中,時刻面臨著利率風險,從而使得企業難以得到一個穩定的生產經營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借款者就產生了對低利率風險貸款產品的需求,而美國加利禍尼亞的儲蓄貸款協會于1975年開始發放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即它的利率會隨國庫券利率的變動相應調整,從而滿足了借款者的需求。

(2)隱性市場產品需求顯性化的條件――效用與收入。由微觀經濟學的消費者理論可知,消費者要對產品產生需求,一是要有購買欲望,二是要有購買能力。如果消費者有購買欲望但購買能力一時受限,則購買行為無法形成;如果市場上現有商品并不符合消費者需要,則消費者仍會處于待購狀態,直至適銷商品出現,購買行為隨之發生。而在經濟學中,往往用效用來衡量購買欲望的強度,用收入來衡量購買能力的大小。

(3)影響隱性市場產品需求的決定因素。從需求理論來看,一般商品需求量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分別是商品價格、消費者收入、消費者偏好、替代品的價格、互補品的價格等。

3. 市場的監管者――政府。任何一個市場的健康合理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調控和管理。政府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組織協調市場中的各種資源,利用經濟、行政、法律等各種手段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政府在市場中的基本職責是設定目標、監管與激勵、組織與輔助。

三、 隱性市場顯性化外在機制理論研究

由上述分析可知,隱性市場能否形成,主要取決于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三方博弈的最終結果。因此,本文用博弈論的理論來對涉及到隱性市場顯性化的這三方進行分析,這三者存在典型的博弈行為,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產品,生產者決定是否生產產品,政府決定發展該市場或關閉該市場。

從消費者角度分析,其目標是在收入允許的條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從生產者角度分析,其目標是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從政府角度分析,其目標是在社會總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決定是否發展該市場。

因此,消費者、生產者和政府他們各自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隱性市場能否顯性化。本文通過序貫博弈來對隱性市場顯性化進行分析。

1. 博弈要素。

(1)參與者。

消費者、生產者、政府。

(2)策略或行為。

消費者行為:{買,不買},記為{B,NB};

生產者行為:{生產,不生產},記為{S,NS};

政府行為:{發展,關閉},記為{D,ND}。

(3)支付向量。消費者、生產者、政府在不同策略下,具有各自不同的支付向量,具體內容見下文。

(4)信息。

該博弈是在完全信息下的博弈。

(5)順序。

在隱性市場顯性化過程中,參與者行為是有先后順序的。首先,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然后是生產者決定是否生產;最后是政府是否發展該市場。

2. 前提條件與模型建立。根據上述分析可知,這三者是在完全信息下的動態博弈,是典型的序貫策略模型,為構建博弈樹,特做如下假設。

(1)消費者的收入為I,購買一單位隱性產品所支付的成本為P,購買產品為消費者帶來的價值為V,V=I-R;

(2)生產者生產一單位隱性產品的成本為C1,相應的收益為R,而R=P,所以銷售一單位隱性產品的利潤?仔=R-C1=P;

(3)政府對市場的發展或關閉主要是通過出臺政策的方式來進行,出臺和貫徹政策的成本為C2,當允許發展市場時,社會總收益為TR1,社會總福利為W1=TR1-C1-C2;當不允許發展市場時,社會總收益為TR2,社會總福利為W2=TR2-C1-C2。

根據假設,可以建立一個隱性市場顯性化的序貫博弈模型(圖3)。

該序貫博弈模型共有4種組合策略,分別用節點1~節點4來表示,其中節點1代表的策略是{消費者購買,生產者生產,政府發展},而在節點1,各個參與者的支付向量可表示為:

消費者支付向量=收入-支付成本=1-P;

生產者支付向量=收益-成本=P-C1;

政府支付向量=社會總福利-社會總成本=TR1-C1-C2;

所以節點1{消費者、生產者,政府}支付向量來表示{I-P,P-C1,I-C1-C2},其他節點也可依次表示為:

節點1:{I-P,P-C1,TR1-C1-C2}

節點2:{0,-C1,TR2-C1-C2}

節點3:{0,0,0}

節點4:{0,0,0}

3. 模型求解。本文用逆向歸納法對模型求解。

當I?叟P?叟C1>0,且TR1>TR2時,市場均衡為節點1,即{I-P,P-C1,TR1-C1-C2};

當I?叟C1>P>0或者TR1

當0

四、 結果分析

從模型求解可知,只有當I?叟P?叟C1>0,且TR1>TR2時,即當消費者、生產者量入為出且允許隱性市場顯性化的社會總收益大于不允許隱性市場顯性化的社會總收益時,隱性市場顯性化才得以成立;當00,或者TR1

參考文獻:

1. 李健.金融創新與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2. 斯韋托扎爾?平喬維奇.產權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 徐進前.金融創新.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

4.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馬斯洛的智慧.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5. 朱國華.期貨市場學(第二版).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6. 朱國華,李雪靜.隱性市場顯性化理論研究――以衍生品市場為例.財貿經濟,2008,(2).

7.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消費結構促進產業結構作用機理研究”(項目號:2012MS1006);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消費結構變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機制與政策措施研究”(項目號:CXJJ-2011-369)。

第6篇

【關鍵字】需求價格彈性;《特別關注》;文摘類期刊

文摘類期刊,尤其是所謂“大眾文摘類期刊”市場在我國長期保持繁榮。其暢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比原創期刊,文摘類期刊運作成本要低很多。同時,由于文摘類期刊博采眾長、薈萃精華,所以較容易占領市場并取得較好的收益。當然,由于成本較低,大眾文摘類期刊與原創期刊相比,定價一直不高。

但大眾文摘類期刊定價不高也僅僅是相對而言的,以《讀者》雜志為例,其定價于1981年創刊時的0.3元,到2011年的4元,漲幅達12倍以上。然而,以《讀者》、《青年文摘》為代表的優秀的大眾文摘類期刊的發行量,并沒有受到印制成本提高、定價上漲的影響,反而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量價齊增的現象。這與我們認為的“價格上漲導致需求下降”的常識有所相悖。究其原因,是優秀的大眾文摘類期刊具有較低價格彈性的緣故。

一、需求價格彈性理論

需求價格彈性,簡稱為價格彈性或需求彈性。需求價格彈性,是指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量隨著價格的變動而變化,變動的方向相反。在價格上升或者下降后,需求量減少或者增加的幅度會因為商品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不同商品對于價格變化的反應敏感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講,價格輕微變化,就引起需求量有較大變化的商品,被視為是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的商品;反之,需求量對價格變化反應不是特別敏感的商品,其需求價格彈性較小。

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它的需求彈性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動情況是密切相關的。價格彈性大的商品,需求變動的幅度大于價格變動的幅度,一味的漲價會導致需求大減,總收益的減少。所以對于此類商品,經營者提價要謹慎,而制定“薄利多銷”的策略往往能增加利潤。而價格彈性小的商品,需求變動的幅度小于價格變動的幅度,提價反而會導致總收益的增加。對于這類商品,盲目降價促銷不會起到好的效果,為了提高總收益,經營者可以考慮適當漲價。

總而言之,商品經營者在制定或者變動自己產品的價格時,必須充分的考慮到價格彈性的因素,制定銷售策略,從而利用價格優勢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二、大眾文摘類期刊市場繁榮的原因

一般而言,書刊大多是價格彈性較小的商品。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列茨的推算,美國圖書市場的需求彈性僅為0.34。①而大眾文摘類期刊,較一般書刊而言,其價格彈性更小。因為它具備一般低價格彈性商品的幾個因素,即非生活必需品、可代替品少、用途單一、購買雜志的支出在人們收入所占比重小等因素之外。而且,它還具備如下經濟屬性,這些屬性解釋了多年來量價齊增,市場繁榮的原因,并與具有較低價格彈性這一特質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首先,大眾文摘類期刊是高收入彈性商品。所謂商品需求的收入彈性,是指商品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變動收入百分之一時,該商品變動量百分比。當比值大于1時,說此類商品有較高的收入彈性,當比值小于1時,說該商品收入彈性較低。據美國學者推算,書刊類商品的收入彈性為1.44;②國內也可在1以上。③尤其,就大眾文摘類雜志期刊而言,一直以明確的定位吸引著更多的讀者,使其成為不同階層消費者眼中的超必需品。例如創刊于2003年的《意林》,一直致力于服務于最具成長潛力的年輕人及最具消費力的社會中堅力量,全力打造《意林》為中國勵志第一品牌。訂閱《意林》由此也成為這類人群身份的象征。

其次,大眾文摘類期刊是一種信息產品。任何期刊都是信息產品,其提供消費的本質是知識和信息內容,也就是所謂“內容為王”的產品。優秀的大眾文摘類期刊,滿足了讀者的心理需求。

最后,大眾文摘類期刊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當個人或廠商的一種行為直接影響到他人或者社會,卻沒有支付相應成本或得到相應補償時,就出現了外部性。④如果外部性為負,意味著他人或者社會的福利受到了損失,但行為人或者廠商卻沒有支付相應成本,比如很多產品的生產會造成環境污染;所謂正外部性與之相反,是指對他人或者社會的福利有所增加,但行為人或者廠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一般來講,對于有外部性的產品而言,有時候甚至需要政府作為一種特殊力量注入,以“矯正”外部性產品與產量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

作為文化和知識的載體,一本優秀的大眾文摘類期刊,讀它的人越多,對于社會而言,整體的收益也變越大。也就是說,銷售一本類似《讀者》這樣的文摘類期刊,雜志社的收益與社會收益是不對等的,社會收益遠大于雜志社的收益。從這個角度看,文摘類期刊的漲價行為,是應該很容易得到社會認可的。

綜上所述,大眾文摘類期刊市場繁榮絕非偶然,大眾文摘類期刊的較低的需求價格彈性直接影響了其定價決策,其較高的收入彈性反映出消費者的非必需性需求,而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有著一般信息產品的特性和較強的正外部性。

三、《特別關注》維持5元定價的經營策略

《特別關注》雜志是湖北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的一本文摘類雜志,創刊于2000年11月16日,定價5元,至今未變。而5元的定價,與同類期刊相比,已經很高了。在當時,《讀者》、《青年文摘》兩本雜志的定價都是3元,《特別關注》的定價高出這兩者66%。眾所周知,一本期刊占比重最大的是其印制成本,以《讀者》為例,其創刊的以來1989年和1996年的兩次定價大漲,均是因為1988年和1995年兩次紙張價格上漲的原因所致;而1996年以后其雜志的印制成本趨于穩定,雜志的定價也一直維持在3元的位置上。而2000年才創刊的《特別關注》,躲過了紙張價格不穩定的時期,而創刊伊始定價就在5元高位,這與我們“薄利多銷”的銷售常識相悖。而事實上,該雜志的發行量逐年遞增,2005年5月,《特別關注》雜志期發量超過100萬份。2009年6月9日,已有302萬的月發行量,僅次于《讀者》,位居全國第二。

無疑,與同類型眾多雜志相比,《特別關注》是成功的,這成功與其經營者實行的5元定價的銷售決策密不可分。而之所以如此定價,正是因為其經營者在制定銷售決策的過程中,結合市場實際情況,妥善運用了“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以下,就是筆者對此進行的簡要分析。

一方面,《特別關注》雜志的定位是“成熟男士的讀者文摘”。

前文已經論證過,大眾文摘類期刊屬于價格彈性較低的產品,同時具有高收入彈性,較強的正外部性等特點,《特別關注》也是如此。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理論,商品支出在消費者收入比例小、可代替程度差,該產品價格彈性應該相對較低。《特別關注》自創刊起,就把其自身定位在“成熟男士的讀者文摘”上,顯然,對于“成功男士”這一收入較高的社會階層,5元的定價也就不貴了;而作為為“成熟男士”量身打造的期刊,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只有類似替代性,而沒有絕對替代性。這種特性導致該雜志對于一部分人,信息很有價值,消費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價格;對于其他人,無論價格再便宜也無法激起其購買欲望。而這樣一本雜志,代替性顯然是低于一般大眾文摘類期刊的,價格彈性自然較低。

另一方面,《特別關注》雜志一直堅持以郵政作為發行主渠道。

傳統期刊都是先開拓零售市場,再發力訂閱發行。而《特別關注》雜志,反其道而行之,以訂閱開路,堅持通過全國最大的報刊發行主渠道——郵政進行發行。

在創刊早期,經營者為了有效與外省郵政報刊發行局開展合作,迅速擴大雜志的知名度;對訂購《特別關注》的郵局實行利益激勵的政策,即郵局每訂閱一本雜志,就獎勵郵局1元。這也就是說,雜志社給郵局的價格是6折也就是3元,再獎勵給郵局1元,一本雜志的印制成本的1.3元,這樣算,《特別關注》每本雜志獲利0.7元左右。

顯然在這個過程中,5元的定價是很合適與各省郵政報刊發行局合作的,在利益激勵的政策下,郵局也更樂意幫助《特別關注》進行全方面地宣傳與推廣。同時,郵發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零售市場的競爭,這也就保證了期刊的需求量,使得價格彈性可以維持在一個相對更低的比例。

在郵局系統先打開訂閱的局面之后,再通過訂閱帶動當地的零售。在2006年6月,《特別關注》開啟的“擁抱終端”大型活動,是這一驚人數字的強大助推器。在這項活動中,精干的零售隊伍走訪一個個報亭攤點,慰問一位位零售書商,收集了大量一手市場信息。而這樣大型活動的進行,與之前的盈利和雜志知名度的提高密不可分,而這兩點又直接得益于堅持郵政作為發行主渠道的銷售形式。

可以說,《特別關注》銷量逐年提升的原因之一,就是雜志經營者利用該雜志價格彈性低的這一特質,適當提高定價,并將以此獲得的利潤再投入到雜志的編輯、推廣與發行的各個環節,使整個雜志社可以良性運營。

結語

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作為經濟學中的一項重要原理,運用在期刊銷售的過程中,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大眾文摘類期刊,具有較低的價格彈性,通過合理提價,可以給雜志社帶來不錯的經濟利潤。《特別關注》雜志的成功,就在于有效利用了該類雜志低價格彈性這一特點,維持高定價的同時,也打造著一本本高品質的期刊。當然,作為期刊,只有好的經營手段是不夠的,“內容為王”是期刊界的一個共識,只有真正做好內容,才能贏得市場。

參考文獻

①④斯蒂格列茨:《經濟學》(上),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91、138

②E·愛斯菲爾德:《微觀經濟學:理論與應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8:156

③王廣照,《向更高的境界邁進——用產業組織理論分析中國出版業》,《出版廣角》,2003(5)

第7篇

關鍵詞: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溢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F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5)10-0021-04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學者對技術溢出因素、機制和途徑等進行大量分析,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大多仍是較為零散的研究,沒有形成關于技術溢出的統一完整的理論分析框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多種,主要是關于技術溢出概念界定不盡相同,即理論分析的起點(概念界定和前提假設)不一致。本文明確提出理論分析基本前提假設,嘗試建立一個關于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溢出效應的經濟學分析框架。

一、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溢出效應:模型假設

在展開具體分析前,基于微觀經濟學基本假設,我們構建了一個關于技術轉移溢出效應的經濟學模型,為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技術轉移溢出效應分析提供理論分析框架。

1.研究的初始假設:“經濟人”概念及其引申

最早提出“經濟人”假設的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而“經濟人”概念則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最先引進經濟學的。所謂“經濟人”,作為一種簡化了的個人模型,用卡爾?布魯內的話來說就是“會計算、有創造性并能獲得最大利益的人”,門格爾在其偉大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清楚地表述為“理性經濟人”,它是一切經濟分析的基礎。

本文分析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技術轉移溢出效應的過程中所使用“經濟人”概念,是廣義“經濟人”概念,包括以下兩點:其一,人總是追求自身多維的利益(包括物質的、精神的、感情的、道德的)的最大化;其二,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時總是一以貫之地進行理性選擇,但是理性是有限的,因此,人總是在有限理性之下去追求利益最大化。

從“經濟人”假設出發,我們引申出以下四個基本假定,從而構成本文分析演繹的最根本前提。

第一,利益最大化假定。新古典理論繼承斯密傳統,以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作為經濟哲學的基礎,把人解釋為利己主義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但是,人的行為目標并不是一維的,他們經常把社會地位、個人榮譽、個人精神感受以及經濟收益納入自己的目標函數集中去。當多樣化目標之間發生沖突時,人們會進行權衡從而尋找目標之間的替代均衡,以實現目標整合而達到總效用的最大化,這個過程可以理解為以這些目標為自變量的總效用函數的構造和最大化求解。關于利益最大化假定,我們贊同這樣定義:人們總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環境約束、資源約束、理性約束、機會約束)下追求利益(多目標整合后的總收益或總效用)的最大化。實際上,利益最大化是對于行為目標而言的,理性和有限理性則關注逼近目標過程中的選擇行為屬性。

第二,需求偏好多樣性假定。人類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人的需求又是具有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一個人在一定時期有多種偏好(或需要),如果約束條件使其不能同時得到滿足時,他將根據偏好進行優先排序。個人偏好不僅因人而異,而且也因環境不同而改變。正是因為個人偏好不同,所以才會出現不同的組織集團。同樣,不同的組織制度安排即意味著不同的偏好和目標函數。人們對于具體需求的偏好有多樣性,但對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卻是一致的。一個人在資源(環境、能力)的約束條件下通過不同偏好整合而達到個人效用的最大化。“經濟人”的本性決定其始終不會放棄對個人效用偏好最大化的追逐。

第三,有限理性假定。理性是“經濟人”主體在特定環境條件和約束條件下具有明顯行為目標的行為方式,既包括認識能力、行為能力,又包括行為本身。有限理性不僅反映客觀現實,而且也反映人的經濟特性。一個人不會為了信息完全而不顧成本地去收集,也不會不顧及計算成本而去處理所有的信息,人的腦力作為一種稀缺資源,為了有效地利用它必須重視節約和合理使用。正是因為理性有限,人們才需要集團、制度和組織,需要分工和協作,需要法律與契約,以應對個人在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面前的理性之不足。同樣,各種類型的企業行為,都是人們在有限理性前提下的理性選擇。

第四,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假定。威廉姆森認為,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是指“經濟人”會以狡黠方式追求自身利益,他會隨機應變、投機取巧,他會有目的地、有策略地利用信息(包括有時說謊、隱瞞、欺騙等)。當然,這并不是說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會以這種方式來行動。但問題是,有些時候有些人總會以這種方式來行動,而如果要把誰是這樣的人、誰不是這樣的人區分開來則是困難的事情。在賣者相對于買者具有更完全信息條件下,賣者就具有采取欺騙手段獲利的機會主義傾向(在一次性博弈條件下更甚);在買者或賣者數量很少而無法展開有效競爭的“小數目”交易條件下,一方可利用其占據的某種有利地位敲詐對方;在專用性資產交易中,由于這類資產一旦形成就很難再重新配置另做他用,因而談判的另一方可能就會因資產鎖定在交易中而處于不利地位;在監督費用高昂條件下,團隊生產中的成員明顯存在偷懶的機會主義傾向,從而產生“搭便車”行為。機會主義行為傾向與有限理性是緊密關聯的。顯然,若理性是完全的,機會主義行為就無法實施。

綜上所述,本文把人的行為假設作這樣的表述:人在有限理性前提下會根據自己所面對的約束和偏好,采取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研究的基本假設

由于目前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發展與完善,還不滿足完全競爭市場條件,我們假設本文的行為主體所處的市場環境為不完全競爭市場。

關于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技術轉移擴散效應的研究,將涉及到兩個主要的行為主體:跨國公司(包括其母公司和子公司)和東道國當地企業。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最終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目標。當地企業在所面臨的約束內實現自己的最大收益。因此,跨國公司和當地企業就是本文所描述的“經濟人”,其行為則是在有限理性前提下根據自己所面對的約束和偏好,采取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除了以上兩者外,東道國政府在市場經濟中亦占有特殊地位,其行為對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選擇具有強大的影響。東道國政府是整個社會秩序的守護者,其作用主要體現在提供和維護經濟、法律等社會制度,其對市場主體行為影響的發揮也主要通過相關制度的提供和實施來實現。

基于以上分析,對于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技術轉移

擴散效應的研究,我們提出的基本假設前提可以表述為:在一定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跨國公司和當地企業最大化各自的利益目標。在這樣的前提下,技術轉移溢出效應是跨國公司和當地企業的最大化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跨國公司技術轉移:一個基于最優化的溢出效應模型

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溢出效應,是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當地企業在一定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最大化各自經濟利益的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樣的假設,我們建立一個關于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溢出效應的一般化解釋模型。

1.模型的描述

模型的假設:第一,假設市場環境變量,具體包括市場制度及市場形態(不完全競爭),為外生變量。第二,根據溢出效應的定義,假設技術溢出效應對應于跨國公司的某個成本函數C(X),其中自變量X是一個向量,用以刻畫溢出效應成本的影響因素,包括市場環境變量、關于轉移的技術變量、當地企業的相關變量,等等。同時,這個成本函數也是當地企業從溢出中得到的無成本的收入函數。顯然,溢出效應的強度與技術轉移的規模成同向變動,因此аC/аTt>0,其中Tt表示技術轉移的數量(可用技術轉移的資金數量衡量)。第三,假設跨國企業和當地企業都是產品市場上的價格接受者,這樣,他們的產品價格在短期內就是給定的常數。第四,關于利潤函數的假設。利潤函數表示為總收益與總成本之差。其中,總收益設為總產量與產品價格的乘積,由于產品價格在短期內為常數,不妨設為單位貨幣價格,則生產函數就是總收益函數;總成本則由生產成本和溢出效應成本兩項相加,生產成本函數設為沒有溢出效應時的成本函數,發生溢出時,總成本簡單處理為在原生產成本上線性附加一個溢出成本項。對于跨國企業來說,技術溢出帶來成本支出,這個成本支出在無溢出發生時并不對產量產生更為積極的作用;當溢出發生時,產生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當地企業從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中收益,而在保持不變投入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產量或增強產品競爭力從而導致產品價格下跌。對于當地企業來說,溢出效應的產生主要是通過技術溢出作用于生產要素等導致生產函數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有效的生產要素的規模擴張或生產函數形式的變化,而更多的是兩者同時發生,具體情況并不是本文的內容,我們在此僅僅從溢出效應的最終效果加以考量――作為原生產規模和形式上的一個線性附加項。因此,我們在溢出發生時對總成本作這樣的簡單處理是符合事實的。跨國公司的利潤函數與當地企業的利潤函數分別為V1=TR1(Tt,?)-C1(?)-C,V2=TR2(?)-C2(?)+C。其中,TR1,TR2表示企業生產函數,TR1的自變量Tt為跨國公司對華技術轉移的規模變量;C1,C2為企業的生產成本函數;C即為溢出效應的成本(收入)函數。

于是,模型就可以表述為以下兩個相互聯結的規劃問題:

問題1:跨國公司行為(規劃1.)

Max V1=TR1(Tt,?)-C1(?)-C

S.t.C=C(X),C1

問題2:當地企業行為(規劃2.)

Max V2=TR2(?)-C2(?)+C

S.t.C=C(X),C2

模型中,溢出效應的成本(收入)函數C(X)將跨國公司的行為模型和當地企業的行為模型聯結組成一個統一的模型。

2.模型的求解和分析

在這個模型中,溢出效應的成本(收入)函數是將跨國公司行為與當地企業行為聯系起來納入同一模型的唯一紐帶,溢出效應的成本(收入)函數包含了跨國公司和當地企業相互作用的所有信息。⑧因此,在這個框架下,關于溢出效應成本函數的分析與討論,以及溢出成本均衡值影響因素等,就成為解讀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技術轉移溢出效應的核心。

關于模型的求解,顯然需要對模型涉及的幾個函數具體形式的確定,這有賴于更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暫止于建立初步的經濟學分析框架。

實際上,跨國公司無疑是技術轉移的溢出效應的供給者,當地企業是溢出效應的需求者。按照市場機制,溢出效應的成本(收入)的價格應該由供給和需求兩種力量相互作用來決定。回到我們的模型,可以發現,假設模型中的函數形式現在都已知,我們分別求解規劃1和規劃2,則在兩個規劃中求得的C值可能不同,這實際上就說明了供給和需求的不一致。如果我們首先給定規劃1和規劃2中的C值相等的條件,則我們就能求得對于溢出效應的供需均衡時的技術轉移變量值一如果保持其他變量不變。本項研究中,我們要求規劃1和規劃2中的C值相等(如圖)。

企業行為與溢出成本均衡值的形成

由假設,C與Tt同向變化(аC/аTt>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跨國公司的利潤V1與Tt成同向變化(可表示為0V1/аTt>0),而與c成反向變化(DV1/аC

至此,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關于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溢出效應的經濟學分析框架。

三、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模型:進一步思考

本文建立了一個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溢出效應的模型,給出了作為跨國公司與當地企業行為結果之一的技術溢出效應的分析框架,力圖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但仍無法避免研究中的不足。

首先,我們雖然建立了關于技術溢出效應的一般分析框架,但這個分析框架仍然是初步的。模型中關于溢出效應的成本(收入)函數的假設及其具體形式一主要指其因變量向量的確定一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模型中關于政府的假定,存在過于簡單化的不足,這樣的抽象與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實際情況的吻合程度似乎不夠高。

再次,市場環境是技術溢出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我們雖然已將市場環境納入模型中,但討論僅停留于一般的描述,沒有深入探討制度的作用機理。顯然,這與對政府作用的討論是有緊密關聯的。這樣就不能對市場制度在溢出效應中的作用和影響作出更深入的分析,亦無法作進一步的量化和更準確的估計。

第8篇

在公共汽車停靠站的時候,“前門上車,后門下車,票價一元,不設找零”的聲音不絕于耳。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類似存錢罐的大鐵皮箱或大木頭箱。在公交公司,這種錢箱驅逐售票員下車,使售票員丟了車上的飯碗,看似不人道,卻符合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從廠商的角度看,公交公司作為經濟人,本質是利己的,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要使利潤最大化,就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達到最大化,即在既定的運輸服務之下實現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之下達到運輸服務的最大。在公交運行已基本市場化的大環境中,公交公司的任何一項改革的實行,都要考慮到成本與收益的問題。又因為是理性的,會自覺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在市區,按單一票制,普通公交車的票價是1元,價格不高,但路線不會太長,符合市民的心理價位和公交企業的利潤要求,實現了客流量與票款收入的同步增長。

裁掉售票員,換成與售票員的工資、養老金、醫療保險金等一攬子支出相比幾乎不用花錢的不求美觀只求實惠的錢箱,同時也省去了車票的紙張、印刷的花銷。“無人售票,不設找零”,一方面節省了公交公司的運營成本,使運輸流程簡單高效,車輛周轉加快,大大增加了公交車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方便了人們出行,減少了乘客排隊上車的時間,“時間就是金錢”,乘客的時間機會成本也隨之降低。

售票員提供售票勞動,獲得工資,應屬普通勞動者工人一類,根據供求定理,商品價格由供給和需求的情況決定。在生產要素市場上,也不例外,生產要素的價格如何,要看這種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供給和需求的情況。售票員的活,很多人都能干,也就是說,售票勞動生產要素的資源十分豐富,供給充分,在未推行“一票制”之前,也是供給遠大于需求,這就決定了售票員的工資收入極其有限。但公交公司對售票勞動的需求取決于多種因素,例如,售票勞動在公交車運行中的重要性,運輸市場對售票服務的需求,相關生產要素的價格,售票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等等,其中主要取決于售票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售票員提供的勞動生產要素的價格不高,但錢箱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與之相比幾乎為零。在兩種生產要素之間的替代性很大的條件下,公交公司用價格低的錢箱代替價格高的售票員,是作為經濟人的理性選擇。如果有人售票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大于無人售票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即在其他運營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單位有人售票勞動所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一單位無人售票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則售票員也不會被錢箱輕易替代。舉例來說,為了簡便,假設一個售票員一天的工資是30元,所帶來的收益是230元;一個投幣機一天的花費是0元,所帶來的收益是100元,則即使售票員的價格高于投幣機30元,公交公司也不會讓售票員下車,因為售票員比投幣機多帶來200元的利潤。再假設一個售票員一天的工資是30元,所帶來的收益是100元;一個投幣機一天的花費是0元,所帶來的收益是100元,則售票員比投幣機少帶來70元的利潤。現實的情況是,乘車人要想乘車,售票員或是投幣機都不大可能對乘車人產生巨大的吸引或者排斥,也就是現實趨于后者,售票員下車在所難免。

市場經濟中的我們一面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另一面是力求把自己賣個好價格的生產要素的提供者。我們都不想淪落為被一個錢箱就可以替代的人。所以,我們讀書、讀書、再讀書,竭盡所能蛻變成生產要素市場上的稀缺資源。魯迅不管學沒學過經濟學,都深諳經濟學之供求定理。他說,隆冬時節,山東的大白菜運到北京,倒掛在水果店頭,價格居然奇高,因物以稀為貴之緣故吧。現在,大學生比不上大白菜,蔫了一茬又一茬,天之驕子成了失業的代名詞;研究生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命運樂觀不到哪里去;博士生也不再是搶手的香餑餑;“海龜”也可能變成“海帶”。當然,其中的原因是很復雜的,但人太多毋庸置疑是個很大的原因。

公共汽車上沒有了售票員,只好讓司機承擔售票員的部分職責,監督每個乘客向錢箱里投一元錢。錢箱和售票員的替代性很大,但畢竟不是完全可以替代的。錢箱沒有思維,也沒有人工智能到可以識別出“不付費,搭便車”的人。司機的勞動量增大,以前停車時的閑暇,現在不得不勝其煩地對“錢入箱,人上車”進行監管。有司機這樣調侃地說:“每到一站都要歪著脖子查看乘客是否投幣,一天下來,扭得脖子疼。”由聚精會神地駕駛轉變為一心開車一心查客,勞動量的增大帶給司機心理上的負效用增大,司機需要謹慎開車的程度增大,也就是說,司機開車的邊際成本增大。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司機要比較謹慎開車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開車的邊際成本雖然增大,但還是遠小于安全行車的收益,所以司機依然會小心駕駛,保證自己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司機一個人掌控實施運客的服務過程,頗有點兒“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味道。公交公司與司機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兩者之間,司機處于信息有利的一方,對乘車人的付費情況知道很多,公交公司處于信息不利的一方,對乘車人的付費情況知道知之甚少,所以司機在很大成度上掌握收費的權利,容易與乘車人之間達成有利于司機與乘車人而不利于公交公司的交易。為避免這種交易的達成,公交公司規定司機不允許以任何理由觸碰乘車人的車費。通過這種簡單易操作執行的規定,使司機與乘車人之間形成互相監督的機制,公交公司把自己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成本降低。而司機與乘車人之間同樣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乘車人處于信息有利的一方,完全清楚自己的乘車付費情況,司機處于信息不利的一方。因為司機要完全了解乘車人的付費情況,需要付出的監督成本是巨大的。當乘車人投入整一元紙幣或整一元硬幣時,司機在駕駛坐上瞟一眼即可確認;對兩張五毛紙幣的一元組合,兩枚五毛硬幣的一元組合,一張五毛紙幣與一枚五毛硬幣的一元組合,也無需費力;但是對一張五毛、兩張兩毛、一張一毛的一元組合,一張五毛、一張兩毛、三張一毛的一元組合,一張五毛、五張一毛的一元組合,一張兩毛、八張一毛的一元組合,兩張兩毛、六張一毛的一元組合等等,聽起來都繞騰的讓人頭暈,讓肩具安全行車之重要使命的司機怎么對一個個這樣的一元組合保持清醒?即使司機遇此而不亂,也需持有這樣一元組合的乘車人一張一張地投進去,或者向司機一張一張地展示完畢之后才可投進去。司機會比較這么做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顯然,這樣做的結果是極大地增加了自己的勞動邊際成本,而自己的工資收入不會同步增長。所以,現實的情況是司機只好睜大右眼,閉小左眼。于是幾張幾毛的紙幣折疊成的細長小卷或者幾毛紙幣包裹著硬幣攢成的小團有時被一起投入錢箱。更有甚者,電游幣、破損殘幣、5元假幣、10元假幣也蒙混過關。但也正因為司機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公汽的運行效率才得以保證,公交公司搬起“一元票制”的西瓜,才沒有砸了自己的腳,沒有砸了被動承擔起自備零錢成本的廣大乘車人的腳。

一次行程中,一輛公共汽車上配有一個司機,通常“一元票制”的公汽司機在一次行程中不會換做他人,大家對此都司空見慣。沒有司機不行,車開不走;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司機,不是長途,用不著。用經濟學語言來說就是,車、加足了油的車、加足了油的性能良好的車這種不變的生產要素,在沒有司機的駕駛勞動這種可變的生產要素的投入時,利用價值極低,不能跑在路上的公汽,只能讓人坐著歇會兒或者避避風雨什么的,增加了司機的駕駛勞動這種可變的生產要素,發揮了公汽強大的運輸載客服務功能,使車這種不變的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從而總收益遞增。增加的司機不能超過限度,否則就進入總收益減少的階段了,兩個司機就會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因為車這種不變的生產要素已經得到充分利用,再增加的司機不但沒什么貢獻,還使車的營運效率降低。這就是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如果是長途,一個司機會因為過度疲勞,不能使車得到充分利用,就會配有兩個司機,這種情況就另當別論了,不在我們的主題范圍內。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推行“一元票制”不同的消費者會有不同的反應。假設你是消費者A,你經常的坐騎――公汽,忽然從一塊五毛錢一車次,降到了一塊錢一車次,作為理性人,典型的反應如下,反應一:太好了!公汽便宜了!這相當于我兜里的鈔票更值錢了,我成為了更富裕的人,我可以更多的坐公汽和出租車!反應二:公汽便宜了,我為什么還要“打的”?少坐一次出租車能坐更多次公汽,現在相對于公汽,“打的”更貴了,我要少坐出租車多坐公汽。這是經濟學上分別被叫做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情況之一。兩者對公汽的乘坐都有促進的作用。再假設你是消費者B,你經常的坐騎――公汽,忽然從五毛錢一車次,漲到了一塊錢一車次,作為理性人,典型的反應如下,反應一:真糟糕!公汽更貴了!這相當于我兜里的鈔票更不值錢了,我成為了更窮的人,我只能少坐公汽和出租車!反應二:公汽更貴了,我為什么不能“打的”?多坐一次出租車也不能多坐幾次公汽,現在相對于公汽,“打的”便宜了,我要多坐出租車少坐公汽。這是經濟學上分別被叫做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情況之二。兩者對公汽的乘坐都有抑制的作用。最終結果如何,取決于你自己―― 你的偏好。理性的消費者對一塊錢的作用是心中有數的,他會看花在坐車上的每一塊錢是不是比平時他感覺到的一塊錢的作用更值。如果他覺得花一塊錢坐車比平時他感覺到的一塊錢所獲得的效用大,就會去坐車;如果他覺得花一塊錢坐車比平時他感覺到的一塊錢所獲得的效用小,就會去消費更值得的商品或服務。例如,在道路有冰雪時乘車的人往往比道路干凈時多,在風沙肆虐時乘車的人也常常比天氣好時多,這是由于效用的有無與大小是一種心理感覺,因天、因地、因時而不同,冰雪風沙天時,通常人坐公汽感覺比騎自行車舒服,獲得的效用大,即使車廂被擠成沙丁魚罐頭。既然效用是一種心理感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來自人的內省。一個理性人坐上車,開始時隨著路程的增加,他會感到距離他要到達的目的地越來越近,這時坐車的邊際效用為正數;當到達目的地時,坐車的邊際效用達到最大,他會下車;當車繼續開時,如果他坐過站,坐車的邊際效用就為負數,隨著路程的增加,他的感覺是距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也有人對“一元票制,不設找零”產生質疑,甚至稱其為“霸王條款”。坐短短的一站地與坐從始發站到終點站全程的價錢相同,對于中途需要倒車轉乘的乘客,即使總行程比直達的全程近很多,車費也會多支付幾倍。而且,按照國內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茅以升的說法“一般人口袋里如果既有整錢,又有零錢,多半先用零錢。除非零錢不夠,一般不會先動用整錢。有的人口袋里愿意準備一些零錢,以備萬一買東西找不開時發生麻煩。如果不是怕對方找不開零錢,沒有人愿意口袋里裝許多零錢。這些心理足以證明,人們喜歡整錢,不喜歡零錢。為對方準備找零,是一種服務,這種服務是有成本的,盡管為數甚微。它的成本表現為要準備自己并不喜歡的零鈔,要將零錢點清,交給對方。按我國的法律和習俗,并沒有規定找零這種服務必須由買方提供還是賣方提供。”公交公司為了省事(節約自己的成本),讓乘客自備零錢,少了不行,多了不退,把找零的成本都推給乘客來負擔,這公平嗎?公平與效率是一對永恒的矛盾。怕累托最優只能在理論中找到,現實中卻難以實現。在無法追求到十全十美之前,只能尋找兩者的最佳結合點。有人售票,得到了公平,卻失去了效率。但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效率優先已成為社會的主題,如果為了追求絕對的公平,而失去了效率,則難以避免因噎廢食的嫌疑。“一元票制,不設找零”,在乘客以自備零錢的微薄之力,承擔“概不找零”的輕微風險,失去了一小部分的公平的同時,換取公交人力投入的節省和效率的提高,降低公交運行的成本,最終讓廣大乘客以較低的價格享受到較好的運輸服務,實現雙贏。試想,若回到老路,搞有人售票,或新瓶裝舊酒,讓司機承擔找零的工作,不僅影響司機安全駕駛,而且影響行車速度,乘坐公交車不像在商場買東西,司機必須負責行車安全。如此一來,勢必造成公交成本的居高不下和運輸質量的下降,最終受損的將是廣大乘客。由此可見,“一元票制,不設找零”雖然不是最優解,也是次優解了。

第9篇

關鍵詞:道德產權 道德觀 制度 經濟學

產權的三個層次―自然產權、道德產權和法律產權

美國經濟學家R•H•科斯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交易費用概念為產權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根據科斯的解釋:“產權是指一種權利”。很多產權理論研究者因此把產權局限于法律意義上的產權,而忽視了其他幾個層面的產權,如道德意義上的產權。

從產權產生的目的來看,產權是基于對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追求,是為實現外部性內在化而作的制度安排。英國福利經濟學創始人庇古認為,外部性是由于市場失靈造成的,必須靠政府干預機制來解決,主張通過征稅和補貼等政府干預手段來加以解決,力圖建立一種“誰使用,誰付費”的辦法來消除外部性。美國經濟學家科斯不贊成這種傳統做法,而主張從社會的角度去衡量外部性帶來的社會收益是否大于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根據科斯定理的“反定理”,現實中交易費用始終大于零,所以權利的界定將影響交易費用,從而它總是決定效率的重要因素。

對權利的界定存在三種力量,分別體現為原始自然力量確認和保護的習慣權利、道德力量確認和保護的道德權利以及法律力量確認和保護的法律權利。

馬克思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對習慣權利作了精辟的論述,“這是從古至今就為占有者們所許可的,因此就產生了孩童的習慣權利”。諸如撿枯枝、采野果、拾麥穗等都是人的習慣權利。追溯這種習慣權利得以確認和保護的力量源泉,表層上可以理解為人們的公認許可而形成的習慣,實質在于“人的自然依賴關系”決定的原始自然力量。以習慣權利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構成了一種以原始自然力量為基礎的產權關系,這種產權姑且界定為“自然產權”。

道德權利表示一種觀念和意識的存在,它依賴于這種觀念和意識的支配力量得以確認和保護。以道德權利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是一種以道德力量為基礎的產權關系,這種產權可以界定為“道德產權”。

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法律作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得以產生。法律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證力量,通過對權利進行確認和保護形成法律關系。這種體現法律意志和力量的社會關系構成了以法律權利為內容的產權關系,也就產生了現代法律意義上的“法律產權”。

道德權利可以表現為法律權利,習慣權利也可以提升為法律權利,但它們本身是可以不依賴法律力量而存在的。因此自然產權和道德產權均可以表現為法律產權,但客觀上又存在獨立于法律產權之外的自然產權和道德產權。如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基于道德力量產生的無因管理行為而形成的道德產權關系同時表現為法律產權關系;而基于道德力量產生的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道德產權關系就未表現為明確的法律產權關系。

道德關系的產權分析

道德的價值判斷問題

道德表現為人們心靈深處的觀念和意識,是一種價值觀,通常是指那些用來明辨善惡的規則和原則。根據這些規則和原則,人們可以判斷某種行為是正確的或錯誤的,決定著人們是接受還是反對某行為。不同社會區域不同時期的不同組織或個人的道德標準是不一定相同的。現實中有四種道德觀:功利觀、權利觀、公平理論觀和綜合社會契約理論觀。大量研究表明,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功利道德觀占據主要地位。但隨著個人權利、社會公平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日益被重視,道德標準有待重新塑造。

在道德觀的指導下,人們就能夠區分道德和不道德的行為。道德行為在我國倫理學界有不同的定義。羅國杰先生認為,人們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所表現出來的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統稱為道德行為。魏英敏先生等認為,出于明確的目的和本人的主觀意志的自知、自主、自擇的并有利于他人和社會集體的行為是道德行為,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這些觀點實質上都是從道德行為的外部收益角度來進行價值判斷的。這種只考慮道德行為的外部收益,不考慮道德行為的外部成本、內部成本和收益的道德觀必然造成道德產品的過度供給和過度消費,扭曲了社會資源的配置,從而不利于社會整體的進步和發展,因而是片面的局部的道德觀。道德行為產生的動機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純自利性或純他利性動機,也可能是二者均在。但這不應該成為道德與否的判斷標準,筆者認為,社會支持的道德觀應該是有利于整體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的道德觀,標準在于道德行為的社會收益是否大于社會成本。

道德行為與道德關系

道德行為是一種意志和觀念的表現,是合乎道德觀的行為。道德行為的直接后果是引起權利的再配置。如企業的捐助行為引起財產權利的再配置、舍命救人行為引起生命權的再配置等。從理論上講,道德關系是在道德觀(或道德規范)的指引下因為道德行為而產生的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的道德權利義務關系。根據這一定義可以看出,道德觀是道德關系產生的前提,沒有道德觀就不可能產生道德關系;道德行為是道德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直接原因;道德關系的內容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道德權利義務安排。

道德關系的主體是指與道德行為相關的利益主體。其中道德行為人是最主要的核心利益主體,是道德行為是否實施的直接決策者。與道德行為相關的利益主體還有作為公共部門的政府、道德行為的直接受益主體和道德行為的間接受損主體等。如張三舍命救落水者李四的道德行為產生的道德關系中,張三為道德行為人,李四為直接受益主體,政府部門因這種高尚道德行為對社會整體的良性導向而間接受益,而張三的父母、子女等直系親屬可能因此無人贍養成為間接受損主體。道德關系的客體是指道德關系的內容即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主要包括物質、精神、人身及行為等客體。

道德的產權制度分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發揮道德的規范和引導功效,其前提是有一個利于合理道德發展的產權制度環境。道德行為必然引起權利的再配置,客觀體現為權利的讓渡與交換。如果這種讓渡與交換不存在外部影響,那么道德關系就成為道德直接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社會缺乏對之干預的權利和權力的來源;如果這種讓渡與交換不需要成本或成本最小,那么道德行為對社會的資源配置就不會產生負面影響,社會也就沒有對之干預的必要。但現實情況卻是道德行為具有明顯的外部性、也可能存在著巨大的成本,因此政府對之進行正確的引導干預是必要的,而正確的引導干預需要有一個科學的道德產權制度。

道德行為的成本根據承擔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道德行為人實施道德行為造成的權利讓出或給自己帶來的損失;間接成本主指道德行為對道德行為人以外的主體造成的損失。道德行為的成本根據其產生的原因可以分為行為成本和風險成本,如見義勇為的道德行為,其行為成本只是體力和時間的付出,而見義勇為還可能造成勞動能力甚至生命權的付出,所以存在風險成本。道德行為的收益也可以分為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直接收益是指道德行為人因為道德行為而帶來的自有效用。間接收益是指道德行為給道德行為人以外的主體帶來的效用。

社會追求的是社會福利最大化,因此道德行為引起的產權交易只有在道德行為的總收益(社會收益)大于總成本(社會成本)時才符合社會目標。而道德行為的決策權屬于道德行為人,道德行為人在決策中不可能站在社會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礎上,客觀上就容易造成道德行為與社會目標的偏離,因此只有通過建立合理的道德產權制度才能夠實現道德行為人目標與社會目標的一致。

道德行為的決策過程實質上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利博弈過程。如果這種博弈是零和博弈或雙贏的博弈,則“不存在解的選擇問題,因為在這樣的博弈中所有的納什均衡都同樣令人滿意”,但絕大多數情況是非零和博弈,最后的均衡狀況就不一定令人滿意。因此道德產權制度的重心在于解決非零和博弈問題。

構建合理的道德產權制度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德觀有利于社會總體福利的優化

出現“囚犯的困境”的原因 社會中眾多的博弈都屬于微觀經濟學中經典的“囚犯的困境”的博弈類型,也即(合作、合作)策略組合可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但受到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影響,(合作、合作)策略組合又要劣于(合作、不合作)或(不合作、合作)策略組合,博弈均衡結果必然是(不合作、不合作)策略組合,而這個均衡結局無論對社會整體還是對單個個體都不是理性最優結果。這種情況表明,個人理性與社會理性之間存在著沖突,這種沖突造成社會整體福利的損失。

個人理性與社會理性存在沖突的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的沖突,而策略選擇又是受個人目標驅使,造成社會福利損失;二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缺乏高度的誠信溝通機制,造成個人只能選擇次優結果。對于前者,建立道德產權制度的目標就是解決個人道德目標與社會道德目標的一致性問題。而對于后者,只有增強社會的誠信責任才能夠解決,而這種責任感的來源主要在于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其中道德約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德觀是“囚犯的困境”的解 假設社會廣泛存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德觀,即人們愿意通過犧牲個人相對較小利益而使他人或社會獲得更大利益,也即人們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則“囚犯的困境”問題迎刃而解。持有此道德觀的甲或乙在決策時寧可自己所得減少2單位(8-6),使他人多獲取4單位收益(12-8),博弈的均衡就不是(不合作、不合作)策略組合,而是(合作、合作)的最優策略組合,在社會福利最大化(20>18>16)得以實現的同時個人也取得最優結果(10>8)。因此“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德觀是“囚犯的困境”的解。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德觀的動力機制

通過宣傳教育使社會公眾的整體道德素質提高,是社會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德觀的重要措施。但更為根本的是必須建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內在動力機制,否則這種道德觀就不可能普遍形成,也不具有穩定性。道德觀是人們判斷善惡的標準,這種標準表現為人們對事物的價值判斷。道德行為人在實施道德行為之前,必然存在對該行為的價值分析判斷。這種價值判斷是否符合社會價值判斷是道德行為對社會是否有益的決定性環節。不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觀,主要表現為社會成本大于社會收益的道德行為,出現的直接原因在于外部經濟不明顯;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觀,主要表現為社會收益大于社會成本的道德行為,原因在于外部收益大于外部成本。無論與社會標準符合與否,道德行為產生就表明內部收益肯定大于內部成本。不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行為由于外部不經濟明顯,造成過度供給,形成資源浪費;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行為由于外部經濟明顯,又形成供給不足。

社會需要鼓勵和塑造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觀,道德產權制度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功效。這需要在合理的界定道德產權的基礎上,通過成本合理負擔制度的建立及實施,促進合理道德觀的形成,減少不合理道德行為。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構建道德產權制度至少應該注意以下方面:第一,要樹立社會收益大于社會成本的社會道德觀,這是道德產權制度的合理性基礎;第二,應該適度承認道德行為的補償權,建立道德行為的成本合理負擔制度;第三,認可道德產權,提升合理道德產權為法律產權,充分發揮各種產權的互補功效;第四,注重長期宣傳教育的作用,推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德觀的形成;第五,注重道德的正確輿論導向,促進“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德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盧觀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

2.(美)H•德姆塞茨.關于產權的理論[M].上海三聯書店,1994

3.夏勇.人權概念起源[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4.張文顯.法學基本范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第10篇

[關鍵詞]誠信;價值;重復博弈;利益相關;合作交易近年來,政府審計部門出于審計工作及社會外部審計監督的客觀需要,經常外聘和委托來自注會、審計、評估、注稅、律師、環評等各個領域的執業中介專家參與各級政府的會計審計工作。參與國家政府部門的會計審計,主要是為了防范審計風險和提高審計質量,提高審計工作的開放水平,這是當前政府審計開放透明的一個新理念和新舉措。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審計工作進入了許多未知的新領域,許多審計工作對于各級審計部門而言不是很熟悉和精通,涉及的是完全陌生的領域。例如經濟安全、環境評估、項目管理、績效評價等領域,這些新領域、新情況、新問題給國家審計提出了諸多的挑戰,而目前各級審計機關還遠遠不能適應和勝任新形勢下的審計需要,因此,通過審計機關聘請各類各種中介執業組織和執業專家參與國家及政府的審計工作,有助于迅速彌補各級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專業性不強和結構性缺陷,有助于審計機關完善審計政府監督的工作。

那么,這些來自各個領域的各類中介事務所以及審計專家,他們在為政府審計部門外部會計審計中的執業誠信表現就值得關注。眾所周知,誠信是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行業之規、立業之本和執業之基,然而,誠信危機正嚴重阻礙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20多年來,行政因素導致注冊會計師行業缺乏完整的獨立性,由于市場本身的缺陷,特殊的經濟環境致使會計師事務所無序競爭,導致了社會誠信缺失,加劇了注冊會計師的非誠信行為的產生。因此要促使市場健康、有序運行,就必須通過治理誠信缺失來提高行業的誠信價值,進而提高社會和中介組織中個體的誠信道德水平與價值觀。因此,加強注冊會計師的會計審計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會計監督力度的外部基礎之一,而注冊會計師行業作為社會中介組織,其執業誠信已經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其現實中普遍缺乏獨立性。

在會計審計執業過程中,社會會計審計監督是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并根據有關規定以獨立第三者的身份對委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對依法公開披露的委托單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根據審計委托人(審計機關)的授權對被審計人(企業、單位)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進行鑒證時,如果所擔負的維護國家、社會公眾利益的責任意識不強、誠信道德水平低下、誠信價值觀喪失等會嚴重影響注冊會計師的公信力,勢必造成執業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受到質疑。

一、會計審計中的誠信價值

注冊會計師執業誠信是開展獨立會計審計業務,確保會計審計質量,并使注冊會計師行業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誠信是立業之本,沒有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誠信,獨立的會計審計也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特別是在我國目前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組織人員為攬取業務,肆意迎合被審計人或評估方的要求,故意高估或低估、或出具虛假的驗資證明文件和會計審計報告,其目的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為獲得眼前利益而損失國家、社會和自身的長遠利益。

注冊會計師執業誠信的缺失又往往得到了大多數被審計人的鼓勵和認可,這是因為注冊會計師提供的虛假會計信息是有利于被審計人的。要知道,任何一個企業和單位組織的發展都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會計信息失真,實質上源于各方利益相關者為了各自利益而進行的重復博弈,在這種博弈中,一部份利益相關者會因為會計信息失真而受益,而另外一些利益相關者則可能因會計信息失真而利益受損。由此可見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企業或單位的所有利益相關主體利益都最大化,因為各利益相關主體的利益是相互矛盾的。

從經濟學角度講,誠信是社會需求的產物,是社會生活中主客體雙方不斷選擇、磨合、認同和檢驗的結果。一方面,誠信生成的價值基礎是交易主體雙方擁有共同一致的利益,獲取大于投入成本的利益是人們交易的根本動機,并且雙方之間的交易總是在利益一致或相似的基礎上進行的,利益愈趨于一致,交易愈容易達成? 。因為只有交易主體雙方擁有共同的利益才有機會和動力去信任對方,并相信對方能夠為自身帶來長期的和最大的收益。可見,利益的一致或相似促使了交易的形成和誠信的發生,這樣其誠信價值也得到了確認和提升。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D.帕特南所述:“信任水平越高,誠信價值就越大,交易主體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2 J'’另一方面,誠實守信的人容易獲得與其他人更多的經濟交往機會,其個人財富會隨著個人誠信的提高而增加。在會計審計關系中,誠信既可以增加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業務收入,同樣也可以減少其交易成本和費用。由此可見,一個注冊會計師如果能在委托審計市場中保持良好的誠信,則其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財務利益上增加收益與減少費用的“雙贏”局面。從微觀經濟學中的收益一成本曲線分析可知,高誠信的交易成本總是低于正常或非正常的成本,而其總收益總是高于正常或非正常的總收入。這充分說明了誠信可以提高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收益水平,其誠信價值也隨之相應提高。

二、會計審計中的博弈分析

在一個講究誠信價值的環境里,對誠實的注冊會計師或審計人所承擔的執業風險和責任是很低的或者說是有限的 。注冊會計師或審計人的誠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被審計人不誠實所帶來的風險,從而相對降低了交易費用。在會計審計關系中,當誠信價值為正時,行為主體才能承受實施道德行為的物質成本;當誠信價值無窮大時,行為主體所能承受的行為成本也越大,其所實施的誠信行為也越廣泛越經常。反之,行為主體實施欺騙或非誠信,將為其自身帶來精神和經濟上的負效用,即受到他人的批評和指責,自身良心的譴責以及行為成本的巨額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幅減少。因此,一個社會或組織中每個個體的誠信水平和誠信價值越高,在重復博弈中得到的帕累托效

應就越優,范圍也就越廣,該社會或組織的運行效率也就越高 J。從以上分析可知,誠信價值的形成是交易雙方主體在會計審計中不斷重復博弈的過程。 (一)模型假設假設在會計審計關系中,市場主體之間隨機進行搭配以形成可能的交易合作,搭配會出現兩種類型:一是陌生的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第一次博弈;二是交易主體間的重復博弈。前者在博弈次數很少情況下,失信將成為博弈參與人雙方的納什均衡;后者在博弈次數很多的情況下,守信將成為博弈參與人雙方的納什均衡。下面探討市場交易主體雙方之問的誠信價值博弈,圖1為在會計審計中,審計人(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人(企業、公司或個人)之間的誠信博弈情況。已知E為當博弈對手采取誠信合作策略時,參與人采取誠信合作的成本,也可以理解為參與人放棄失信可能給對方帶來的收益;H為當參與對手采取失信策略時,參與人采取合作的成本。當給定A采取誠信合作策略時,B若采取誠信合作的策略將獲得R;若采取失信策略將獲得R+E,兩者之差E表示A采取誠信合作策略時,B也采取誠信合作的凈損失或成本;H也可以做同樣的解釋。

(二)審計人與被審計人博弈的誠信價值分析由于博弈結構的對稱性,在會計審計關系中,在審計人與被審計人的交易合作中,由圖1分析可知,審計人與被審計人在博弈中的誠信價值有三種情況:

1.當審計人A采取守信合作,被審計人B采取失信合作的情況,則A獲得的效用為(A+E)。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審計人要求被審計人提供給審計人的會計資料信息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及會計準則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的規定,并且不存在“重大的錯誤和遺漏”。如果被審計人B不誠信,其會計報表信息中存在重大錯誤與遺漏,這將使誠實的審計人受騙,則將使另一個受害者—— 審計委托人(審計機關)也遭受欺騙,審計人A會將此信息告知審計委托人,自己遵守了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中誠實守信原則,不必承擔自身守信而帶來的執業風險。可見,對于誠實的審計人——注冊會計師,其所承擔的責任是有限的。

審計人A的誠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被審計人B由于不誠信所帶來的風險,從而相對降低了其交易費用或交易合作成本。

2.當被審計人B采取守信合作,審計人A采取失信合作的情況,則B獲得的最大效用為H。

在實際會計審計操作過程中,當被審計人B誠信時,審計人A的失信一般是不易被發現的。這是因為被審計人B的誠信需要由審計人A來審計監督。如果要發現審計人A的不誠信,只有社會環境給注冊會計師行業以外部壓力,將其外部監督內部化,通過會計師行業或審計師行業內部的同業互查和行業協會監督來解決審計人A的不誠信問題。由此可知,審計人的失信不易被社會公眾和被審計人所察覺,但給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帶來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是巨大的,損害了會計審計的職業道德,增加了交易主體的交易成本和交易費用。

3.當審計人A與被審計人B均不采取誠信合作,則交易雙方獲得最大效用為0,這樣的納什均衡是不會產生誠信的,雙方利益的獲取路徑也隨之停止。即雙方零個誠信收益的納什均衡,而不是雙方誠信價值的帕雷托最優狀態,這樣的后果是一個社會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實際會計審計操作過程中,審計人對自己的失信負審計責任,被審計人對自己的失信行為負管理責任;受損害或欺騙的審計委托人(審計機關)以及社會公眾都可能向審計人(注冊會計師)要求賠償,則審計人將承擔巨大的交易費用。包括會計師事務所支付的違約賠償、應訴費用、客戶流失、聲譽和損失的價值,甚至解散或注銷注冊會計師執業證書等退出行業的無法估量的損失。

三、結語

在會計審計博弈中,誠實守信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它與許多經濟因素緊密相關。在博弈分析中需要審計人與被審計人交易雙方主體不斷進行多重博弈,才能保證整個市場有效進行和互惠互利,交易雙方誠信的充足供給足夠使人們消除相互的戒心,用誠信接納誠信,使誠信惠顧到各方,從而使交易在誠信的博弈中,其滿意度維系在一個較為恒定的位置上趨向利益均衡 J。如果審計人與被審計人的交易行為非誠信,其結果會損失第三方的利益,增加失信的成本、費用,減少守信的收益,其所帶來的外部性是誠信交易的負外部性,這是各方交易主體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第11篇

關鍵詞:股權分置改革;公司治理;委托

委托—理論是目前描述公司治理結構最成熟的理論之一,委托的概念最早是由羅斯提出的:“如果當事人雙方,其中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決策權,則關系就隨之產生了。”委托理論從不同于傳統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企業內部、企業之間的委托關系,它在解釋一些組織現象時,優于一般的微觀經濟學。在Mirrlees[2-3],Holmstrom以及Grossman和Hart的共同努力之下,該理論得到迅速的發展。其基本假設是公司的股東和管理者之間是一種委托—關系,股東通過工資合同來委托管理者經營公司,同時,在不對稱信息下的委托—模型中,由于委托人不能使用“強制合同”(forcingcontract)來迫使人選擇委托人希望的行動,而只能通過激勵相容合同來達到預期的效果。于是委托人的問題是選擇滿足人參與約束和激勵兼容約束的激勵合同以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委托—問題最終也就成為了一個風險分攤的問題。

基本的委托—理論只是假設公司中存在一個股東和一個管理者,雖然能夠很好地解釋部分公司治理的問題,但由于基本模型假設的簡單化,其仍然存在現實的局限性,理論界對此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擴展,其中最重要的擴展之一是Holmstrom和Milgrom提出多委托人模型(MultiplePrinciples),這一模型也可以稱為公共人模型(CommonAgency),模型假設博弈雙方為一個經理人對應多個股東,相比于基本模型,其更加符合股份公司的實際特征。Dixit在分析多個股東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時發現:多個股東在激勵公司CEO工作的時候,存在搭便車效應(Freerider),小股東可以安心放權給大股東來制定激勵條款,最終可以達到社會成本最小的最優公司治理效果。

多委托人模型的一個重要假設是股東之間是同質的,即股東之間只有持股比例的差別,而不存在目標和效率等其他方面的差別。這一假設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可能適用,但卻不一定適合中國的特殊情況。《公司法》規定,公司的最高權利機構是股東大會,而國家通常作為上市公司的發起人股,是絕對的非流通股大股東,處于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在股東大會中有絕對的表決權優勢,于是控股股東完全可以憑著自己的意愿修改公司章程、改變分紅方案、甚至任命經理管理層。而廣大中小股東處于股份的絕對劣勢,很難從真正意義上達到“同股同權”的情況。這樣,處于控股地位的國有股東利用自身的控股權干涉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熱衷于配股、增發等方案,使得控股股東盡快增加每股資產價值,憑借巨大的發行短期收益,達到回收投資成本的目的,而相應的增發、配股方案以及具體的籌資規模卻疏于分析,不利于公司的長期穩定發展。可見,在股權分置改革前,中國上市公司股本結構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類股東的目標相悖,非流通股東一股獨大,不能很好地體現市場的公平性原則,從而影響資本市場定價功能的正常發揮,不能有效地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中國股權結構的這一特征也決定了公司治理結構的復雜和多樣性,經濟模型的建立也不能完全套用經典的委托—模型。而由于股權分置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初期的特殊規定,因此國際上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研究對此類委托—問題鮮有涉及,因此,本文正是在Dixit的多委托人框架下,通過引入委托人和其目標的異質性來首次建立股權分置下的二階委托—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型。

一、模型的構建

為分析簡單起見,我們并不將公司根據股本比例分為多類股東,這里只是假設公司存在兩個委托人:流通股股東p1和非流通股股東p2,存在一個CEO經理人。兩個股東分別為經理人指派一個任務,然后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來支付工資。同基本的委托—模型的假設一樣,這里的委托人是風險中性的,經理人是風險規避的,兩者信息是不對稱的,經理人有道德風險的問題(MoralHazard),委托人通過制定工資來激勵經理人高努力的工作,而工資支付采用線性工資的形式。對于兩個任務,經理人投入的努力程度分別為e1,e2,努力程度屬于經理人的私人信息,委托人無法直接觀測,而努力程度實際達到的效果是y1,y2,其中:y1=F(e1,ε1),y2=F(e2,ε2),這里的ε1~N(0,σ21),ε2~N(0,σ22)為正態分布,即經理人努力的效果存在不定性,而正是因為不定性的存在才導致經理人努力程度的不可觀察性,因此才存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激勵契約。

兩類努力效果y1,y2可以達到的產出分別為:

αi(i=1,2)度量了經理人在該任務下的生產效率,αi越高,說明該經理人在同等努力程度下的產出越高,即經理人的能力越強;βi(i=1,2)度量了兩類努力間的外部性(externality)效果,若βi為正,說明委托人分別指派的兩類任務在目標上是替代性的,反之則為互補性的。

同時,經理人在兩個任務下的努力程度e1,e2對其帶來的成本為:

這里的γ>0,δ>0,2γ>δ,根據γ和δ的大小關系,可以將成本函數分為3類:

第一類:若γ>δ,則2Ce1e2>0,任務2對于任務1的邊際成本為正,兩種任務帶來的效果同向變化,經理人是“厭惡工作型”。

第二類:若γ=δ,C(e1,e2)=12γ(e21e22),兩種任務帶來的成本效果是獨立的。

經理人的收益來源是兩委托人的工資支付,w=w1w2,其中:

w1=a1x1b1w2=a2x2b2(3)

委托人采用線性支付的方法,而這里的ai和bi(i=1,2)即是所需要求解的最優激勵工資系數,在現實中,這種工資形式即是固定工資加獎金的模式。

二、模型求解

為了得到顯示結構解,進一步的,我們假定經理人的絕對風險厭惡系數為R,且經理人的努力效果函數形式為:根據Holmstrom和Milgrom的方法,我們這里同樣采用“兩步法”來求解委托—問題。

步驟一

經理人選擇最優的努力程度,由于經理人的絕對風險厭惡系數為R,故經理人的期望效用函數可以表示為:

EU(x)=-E(e-Rx)

當x為正態分布時,期望效用函數可以進一步地表示為:

EU(x)=-e-E(Rx)12R2var(x)

因此,極大化期望效用函數EU(x)的等價命題為:

MaxE(x)-R2Var(x)

具體到本文的二階委托模型其確定性等價命題(CE)函數形式如下:

上式第一部分代表經理人的總收益,第二部分為直接成本,第三部分為風險成本。根據(1)(2)(3)式,可以將w1,w2表示成ai,ei,αi,βi的函數,求解一階條件:

命題1經理在某一任務的努力程度與該任務的工作效率正相關,與另一任務的效率的關系取決于經理人類型。證明:

直觀上理解,經理人在某一任務上效率越高,獲得工資越高,其更愿意在該任務上付出努力;而當且僅當經理人是“喜歡工作型”,即其在某一任務的工作會促使另外任務的完成時,另外一份工作的高效率才會對努力程度有正的影響,否則會因為努力程度的“擠出效應”造成負的影響。

命題2股東目標不一致時,提高工資并不一定能激勵經理人努力工作。

證明:盡管直接符號不確定,但是可以注意到,γ>δ是e1a1>0和e1a2

步驟二股東在經理人選定最優的努力程度的基礎上,制定最優的激勵合同來鼓勵經理人努力。在這里,激勵合同即意味著相應的工資水平,因此,兩個股東的優化問題分別為:

這里的e*1,e*2即為(5),(6)式求解出來的函數式,代入求解最優化問題,我們可以得到最優的工資合同。為了使得求解過程更為簡潔,這里假定經理人在兩個任務的生產效率相同,且兩個任務的互相影響程度相同,即α1=α2=α,β1=β2=β,σ1=σ2=σ,這一假設并不會影響模型的主要結論,在系數不相等的情況下,也可以得到與此特殊情況類似的結論。

求導得F.O.C條件:

求解關于a1,a2線性方程組:

命題3由于股權分置改革使得各股東(尤其是流通股股東)在同股同權的機制下有動機尋求更充分信息,則經理的努力程度就更容易被觀測(σ下降),則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可以帶來激勵工資(即a1,a2)整體水平的上升,從而提升激勵的效率。

命題4股權分置改革前,經理效率和激勵工資間關系不確定

證明:要證明命題4的結論,我們只需要考慮一個例子即可。若在特殊情況下,經理工作效率和工資間的不確定性存在,那么一般情況下,不確定性將更大。這里取γ=δ,經理人的成本函數變為C(e1,e2)=12γ(e21e22),即此時兩類任務的成本效果是獨立的。

考查經理的工資與生產效率的關系:

即:當α0

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經理人成本效果獨立的情況下,當且僅當α=β時,經理人的激勵工資達到最大值,這即是說,經理人的效率與激勵工資間并不是單調關系,股東無法根據經理人的工作效率制定出相應的工資水平,同樣的激勵工資有可能招到兩類不同效率類型的工人,股東目標的外部性帶來了工資與效率的不定性,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公司治理結構。

正如前面的分析,股權分置改革在一定程度可以使得股東利益目標的趨同,即β趨向于零,在邊界情況β=0時,通過簡單的計算可以發現,激勵工資收入與工作效率呈現單調負相關關系,即高效率的工人不需要高的激勵工資,可以通過固定工資達到成本補償的效果,另一方面,這也從制度層面上緩解了公司治理問題中的經理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

事實上,在股權改革后,隨著市場監督能力的加強,市場收益的逐步明確,大股東將越來越注重公司的市值,這一點與廣大小股東的目標是一致的,即股權分置改革將使得大小股東目標趨同。在模型中,我們便可以將大小股東兩個委托人簡化為單一委托人的情形。因此,股權分置改革后,模型將簡化為單一委托人和單一人的基本結構,根據Holmstrom和Milgrom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委托人可以建立完備的契約來激勵經理人努力工作,激勵的不確定性也可以消除。

因此,股權分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司股東之間、以及股東與經理人之間的矛盾,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

三、股權分置改革對公司治理的改良效應

就微觀層面來講,股權分置改革實際上是產權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脫離了產權改革的目標,股權分置改革也就失去了其最終的重要性,亦即,股權分置改革為產權改革在資本市場上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路徑。高尚全認為:產權界定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8]而產權界定對于公司治理方面,尤其是經理人激勵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事實上,大量經濟學理論與實證檢驗表明,股權的集中可以保證大股東的監督積極性,更有利于解決公司治理的委托—問題。然而,在股權分置改革的過程中,無論具體采用哪種支付方式,其在一定程度上都“稀釋”了股份,降低了股權的集中度,對于緩解上市公司委托—矛盾似乎是向著相反的方向前進。同時,被“稀釋”的股份通常是國有法人股,因此,市場上也存在對改革后國有資產流失的擔心,以及對股權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環境改善的懷疑。而本節正是通過建立二階委托—模型來比較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前后的公司治理結構從而指出在股權分置的情況下公司激勵存在的最大弊病,即激勵合同的不確定性。

管理層激勵問題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問題,因此,所構建的二階委托—模型重點解決的也正是如何制定管理層激勵工資的問題。公司股東制定的激勵工資有兩個目的:第一是通過工資來甄別經理人的類型,選擇適合自己公司的管理者,希望解決經理人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問題(Adverseselection);第二則是通過工資來激勵經理人努力工作,希望解決在位經理人的道德風險問題(Moralhazard)。

模型的主要結論是股權分置造成了上市公司經理人激勵的不確定性,在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股東無法找到惟一確定的最優激勵合同,因而經理人的怠工、大股東的疏于監督可能會造成公司經營的進一步惡化。出現這一現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非流通股大股東與流通股小股東之間存在目標差異,小股東關心公司價值,以股份權益最大化為根本目標;而國家作為公司大股東存在較高的成本,且國家并不完全是一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紀人”。在公司權益分配中,人獲得的是規定權益,而委托人獲得的是剩余權益,因而“經紀人”對剩余索取權的追求是股東監督的源動力,也是保障大股東控制型公司治理效率的前提條件。在西方的大股東控制型公司中,經理人以犧牲股東利益而謀取私利的行為會受到股東的極力抵制。而我國國有企業的情況是,企業的絕大部分剩余索取權歸國家所有,國家的直接監督成本太大,往往存在監督不足的情況,因此,經理人并沒有維護股東利益的積極性,同時由于大股東自身目標的不明確,小股東“集體沉默”,經理人侵害股東利益的現象則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國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改善的關鍵在于股權結構的合理化,一味地加強激勵程度和監管水平并不能從根本上帶來治理結構的改善,但是借助這次股權分置改革的契機,通過股東目標一致化、股權的分散化和未來的股權全流通來解決困擾已久的國有股獨大的問題,并糾正其公司目標,進而由市場來判斷什么樣的股權結構是合理的,上市公司的治理難題最終也會得到部分解決。

而在股權結構合理化之后必將從制度層面上保護了中小股東的利益,給投資者帶來信心。在如今中小投資者缺乏專業投資技巧的市場上,小股東可以安心放權給大股東或機構投資者,從而達到股權結構從改革前的相對分散到改革時的分散,最后達到集中。從而以退為進地達到股權集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目的。這時候,機構投資者將成為資本市場的主角,其話語權將顯著增強,不再需要靠類別股東表決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通過機構投資者這一中介,投資者和上市公司的委托—問題將會得到較好地解決。另外,相比于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在了解上市公司管理層信息方面更有優勢,決策更加準確,這樣可以避免資本市場上的盲目投機行為,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將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化表示成下面的圖形,見圖2所示。

股權分置改革之后,股東與經理人的選擇機制由以往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變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這勢必帶來公司治理結構乃至資本市場的巨大改善。

1.統一了股東目標

一直以來,股權分置導致大股東與流通股股東之間利益取向存在嚴重的分歧。控股股東“一股獨大”,其所持股份不能上市,他們為了自身所占有資產價值的快速增加,不考慮股價的下跌而實行股權融資,利用股權分置來侵害其他股東的利益。但是,在股權分置改革后,大股東所持股份可以上市流通,其利益取向就因而轉為股權價值的最大化,通過整個公司的實體經營來提升股權價值。盡管股權分置改革不能立即實現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完全一致,且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非流通股股東仍占主體地位,但解決了股權分置問題,控股股東與現有流通股股東的共同利益基礎會逐步擴大,會極大地限制了控股股東利用自身強勢地位來侵蝕中小股東利益,抑制了其通過證券市場單純靠融資活動來牟利的企圖,促使其加強對上市公司生產經營過程的管理,增強了流通股股東對證券市場發展的信心,從而反過來也促進了雙方信任機制的建立。

2.建立管理層激勵制度

內部人控制和所有者缺位一直是困擾著上市公司的兩大難題,在控制道德風險和信息披露透明度方面,公司治理一直未能提出較好的措施。而股權分置改革后,由于全體股東與企業經營管理者利益趨向一致,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相配套的管理層激勵機制,很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抑制管理層“內部人控制”等現象,通過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充分發揮內在機制的作用,促進企業自身經營業績的提高,從而促成整個證券市場的繁榮,達到一個良性循環。應該來講,配合股權激勵措施的股權分置改革將會是一場徹底的、立體化的公司治理革命。這將會給上市公司股東和公司高管帶來雙贏的局面。事實也證明,在剛剛進行股權分置的試點企業當中,多家公司的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也與管理層激勵問題相捆綁,各家公司分別在其改革方案中引入股權激勵計劃、管理層期權激勵計劃等配套措施。應該說,這種捆綁式的改革舉措對深化股權分置改革,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有著促進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關機構將會出臺相應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指導意見,這必將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3.加強了公司市場化的監督

眾所周知,一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未來成長能力是其股東價值的基本源泉,并對股價的高低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股權分置改革后,由于所有股東的利益趨向一致,股權流動性將顯著加強,股東所持股份價值將主要體現在股票市值上,原先的非流通股股東同樣能夠從股價的漲跌中獲益或受損。這樣,在證券市場運行規范的情況下,當某一個上市公司股價低于實際價值,或者經營業績不佳時,就有可能退市或引發并購,公司原有的董事會與經理管理層將會面臨較大的市場壓力,甚至有可能被置換,從而達到強化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監督和制衡,促使上市公司改善和健全運行機制,形成市場化的監督。而股權分置改革后,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上市公司之間的競爭,使上市公司提供的信息更加透明化,資本的流動性也得到提升,必將極大地加強了市場的定價功能,促使在二級市場上實現大規模并購變得更有可能。而這些變化又進一步促進了各上市公司不斷改善公司治理效率,提高公司的業績水平。

參考文獻:

[1]Ross.S.TheEconomicTheoryofAgency:ThePrincipalsProblem[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3,(63):134-139.

[2]Mirrlees,James.NotesonWelfareEconomics,InformationandUncertainty[M].EssaysonEconomicBehaviorunderUncertainty.editedbyMichaelBalch,DanielMcFaddenandShifyenWu,Amsterdam,1974.

[3]Mirrlees,James.TheOptimalStructureofAuthorityandIncentivewithinanOrganization[J].BellJoinnalofEconomics,1976,(7):105-31.

[4]HolmstromB.Moralhazardandobservability[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79,(10):74-91.

[5]Grossman,Hart.AnAnalysisofthePrincipal-AgentProblems[J].Econometrica,1983,(51):7-45.

[6]Dixit,A.,Grossman,G.M.&Helpman,E.CommonAgencyandCoordination:GeneralTheoryandApplicationtoTaxPolicy,1996.

[7]常修澤.論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產權制度[J].宏觀經濟研究,2004,(1).

第12篇

1、財產所有權與企業所有權

崔之元博士在《啟發》一文中,把“股東是所有者,經理必須、并且僅僅為股東的利潤最大化服務”理解為“私有制邏輯”,并由此推論,80年代以來美國二十九州對公司法的修改,“突破了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私有制邏輯”,因為新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經理為公司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服務,而不僅僅為股東(stock-holders)服務。這種論點不僅缺乏邏輯推理,而且也反映了作者未能吸收企業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

由科斯開創的企業理論被稱為“企業的契約理論”(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firm) (Coase 1937),這一理論的要義可以用如下三句話來概括:

(1) 企業的契約性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2) 契約的不完備性(或不完全性)(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contracts);

(3) 以及由此導致的所有權的重要性 (relevance of ownership)。

在解釋上述三個要點之前,讓我們先來作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區分:財產所有權與企業所有權。在經濟學文獻中,“所有權”(ownership)既指對某種財產(asset)的所有權,也指對企業 (the firm)的所有權,但把財產所有權 (ownership of the asset)與企業所有權 (ownership of the firm)區別開來對理解企業制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財產所有權與“產權”(property rights)是等價概念,指的是對給定財產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而企業所有權指的是對企業的剩余索取權 (residual claimancy) 和剩余控制權 (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企業本身作為“法人”又可以作為財產的所有者)。剩余索取權是相對于合同收益權而言的,指的是對企業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資、利息等)的余額(“利潤”)的要求權。企業的剩余索取者也即企業的風險承擔者,因為剩余是不確定的、沒有保證的,在固定合同索取被支付之前,剩余索取者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剩余控制權指的是在契約中沒有特別規定的活動的決策權(詳細討論見下文)。在企業理論的早期文獻中,經濟學家是以剩余索取權定義企業所有權的,但格羅斯曼和哈特在其已成為經典的論文中(Grossman和Hart 1986),將企業所有權定義為“剩余控制權”。 哈特在其1995年著作中認為剩余索取權是一個沒有很好定義的概念,而剩余控制權的定義更為明確。不過,這樣的分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至少從奈特(Knight 1921)開始,經濟學家就認識到,效率最大化要求企業剩余索取權的安排和控制權的安排應該對應(matching) (Milgorm 和Roberts 1994第191-3頁)。 可以說,這種對應是理解全部企業制度(包括治理結構)的一把鑰匙。這一點我們將在下兩節中說明。

財產所有權與企業所有權的區別可以用現實中的企業制度來說明。同樣的私有財產所有權制度可以形成不同的企業所有權安排。比如說,企業工人是自己人力資本(一種特殊的財產)的所有者,但不一定是企業的所有者;私有產權制度上的企業所有權可以是“合伙制”-所有企業成員共同分享剩余收益權和控制權,也可以是資本所有者享有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的“資本雇傭勞動”私有制,甚至可以是勞動者索取剩余和享有控制權的“勞動雇傭資本”私有制。當然,企業所有權本身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嚴格地講,對企業的所有權實際上是一種“狀態依存所有權”(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什么狀態下誰擁有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我們將在第3節討論這一點。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討論現代企業理論的三個要點。現代企業理論的一個基本命題是,企業是一系列契約(合同)的組合(nexus of contracts),是個人之間交易產權的一種方式。將企業解釋為契約至少有兩個重要含義。第一,作為簽約人的企業參與者必須對自己投入企業的要素擁有明確的產權(財產所有權)。沒有產權的人是無權簽約的。 這一點意味著,明確的產權是企業存在的前提;沒有個人對財產(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第二,企業是由不同財產所有者組成的,企業所有權顯然不等于財產所有權。財產所有權是交易的前提,企業所有權是交易的方式和結果。嚴格地講,企業作為一種契約,其本身是沒有“所有者”的。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在《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一書中,使用了“委托權”(principalship)代替“所有權”(ownership)一詞。但給定“企業所有權”的說法在經濟學界如此根深蒂固,要徹底取消這個概念可能是徒勞的。尊重科學的傳統,我們只能將企業所有權區別于財產所有權,將其理解為“企業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的一個簡化說法。至于哪一個或哪一類財產所有者應該作為企業所有者,是一個需要解釋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經濟學家近年來已有不少富有成效的探索。

說企業是“契約”只是揭示了企業與市場的共性,但并沒有給出企業的特性。那么,企業的特性是什么,或者說,企業與市場的區別何在?張五常(1983)說“企業是要素交易的契約,市場是產品交易的契約”(這里引用的并非張五常的原話),因而“企業替代市場實際上是要素市場替代產品市場”,強調的是契約的內容。就契約本身而言,企業與市場的區別主要在于契約的完備性程度 (completeness)不同。盡管絕對完備的企業幾乎沒有,但相對而言,市場可以說是一種完備的契約,而企業則是一種不完備的契約(an incomplete contract)。

一個完備的契約指的是這樣一種契約,這種契約準確地描述了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the states of the world),以及每種狀況下契約各方的權力和責任。比如說,煤礦企業與發電廠之間的長期供貨合同要規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供貨,煤炭的質量標準,價格,當生產成本變化時價格如何調整,貨款支付方式,以及不能履約時的賠償辦法 (Joskow 1985)。對比之下,如果一個契約不能準確地描述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每種狀態下契約各方的權力和責任,這個契約就是不完備契約。簡單地說,不完備契約就是一個留有“漏洞”的契約。 由于有“漏洞”,不完備契約常常不具法律上的可執行性 (enforceability)。

不完備契約的存在可以用不定性及由此導致的交易成本來解釋。在一個不確定性的世界里,要在簽約時預測到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預測到,要準確地描述每種狀態也是很困難的(甚至可能找不到描述某種狀態的語言);即使描述了,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對稱,當實際狀態出現時,當事人也可能為什么是實際狀態爭論不休;即使當事人之間是信息對稱的,法庭也可能不能證實;即使法庭能證實,執行起來也可能成本太高。

企業是一個不完備契約意味著,當不同類型的財產所有者作為參與人組成企業時,每個參與人在什么情況下干什么、得到什么,并沒有完全明確說明。比如說,勞動合同規定了工人上下班的時間,每月的工資,但并沒有說明工人每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具體的工作;勞動法規定工人加班時企業應該支付加班工資,但并沒有規定什么時候可以加班,什么時候不能加班;如此等等。為什么勞動合同不能完備?因為企業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性的世界,企業要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就得隨機應變,一個完備的合同無異于否定企業的存在。

因為進入企業的契約是不完備的,未來世界是不確定的,要使所有企業成員都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是不可能的( 個常數之和不可能等于一個變數)。這就是剩余索取權(residual claim)的由來。契約可以規定所有企業成員都是剩余索取者(即剩余分享制),但不可能規定所有企業成員都是固定收入索取者。因為進入企業的契約是不完備的,未來世界是不確定的,當實際狀態出現時,必須有人決定如何填補契約中存在的“漏洞”(包括解除對某些參與人的合同)。這就是剩余控制權 (residual control right,簡稱控制權)的由來(格羅斯曼和哈特1986)。 契約可以規定所有企業成員都有控制權(即控制權分享制),但不可能規定沒有人有控制權。 經濟學家將企業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的分配稱為企業所有權安排。問題是:什么樣的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分配是最優的?

應該指出的是,如果契約是完備的,就不存在所謂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從而也就不存在所謂的“企業所有權”問題。這是因為,一個完備的契約意味著所有的“收益權”和“控制權”都合同化了,沒有“剩余”存在。比如說,假定只有 種可能的狀態出現,一個完備的合同將規定每種狀態下每個參與人選擇的行動,得到的什么收入。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人對企業擁有所有權,因為每個人的行動和收入都是合同規定好的。

正因為企業的契約是不完備的,才出現了“企業所有權”問題。進一步,契約的不完備性不僅意味著“所有權”問題的存在,而且意味著誰擁有所有權是重要的(參閱格羅斯曼和哈特1986,阿根亞和博爾滕1992,楊小凱和黃有光1995,張維迎1995等)。關于這一點,我將在以下兩節討論,這里我只想指出的是,企業所有權安排是所有參與人之間討價還價(顯性的或隱性的)的結果;進一步,如同財產所有權一樣,企業所有權的安排只決定每個企業參與人事后討價還價的既得利益狀態 (status quo), 而并不消除事后討價還價本身。這一點是格羅斯曼和哈特 (1986)的一個重要貢獻,對理解企業所有權安排非常重要。在他們的理論中,所有權的重要性正是來自它對事后討價還價的既得利益狀態的影響。

由于沒有在財產所有權與企業所有權之間作出區別,崔之元從公司法“要求公司經理為公司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服務,而不僅僅為股東(stock-holders)服務”的事實,一下子就得出公司法改革“突破了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私有制邏輯”的結論。如果他理解的私有制是財產私有制,他的推理顯然是沒有邏輯的,因為治理結構(企業所有權的表現形式)的變化并不等于財產所有制的變化; 如果他理解的私有制是企業私有制,那他需要對企業所有制的形成本身作出解釋,否則,只能引起學術上的混亂。

2、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

接下來我們討論什么是最優的企業所有權安排。 這里,“最優的所有權安排”是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所有權安排(value-maximum principle)。“企業價值”包括可供所有企業參與人分配的總收益,“最大化”是相對于預期值而言的。 “企業價值最大化”當然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標準,因為它沒有考慮收入分配問題(帕累托最優也沒有考慮收入分配問題),但它確實是一個最具操作性的標準。如果企業收入可以分解為固定的合同收入和不固定的剩余收入,如果固定收入能百分之百的兌現(沒有風險),最大化剩余收入也就等價于最大化總價值。 但是,如果固定收入不能百分之百的兌現,最大化剩余收入也就不等價于最大化總價值。這一點對理解企業治理結構是非常重要的。

從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我們知道,如果一個人的選擇只影響自己的利益(沒有外部性),個人的最優選擇也就是社會的最優選擇。這是帕累托最優的一個基本涵義。在企業里,由于契約是不完備的,每個人的行動都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從而,個人最優的選擇一般不等于從企業總價值角度考慮的最優選擇。但從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邏輯推理,這就是:一個最大化企業總價值的所有權安排一定是使每個參與人的行動的外部效應最小化的所有權安排。在企業理論里,這個原則表現為“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對應”,或者說“風險承擔者(risk-taker)和風險制造者 (risk-maker)的對應”。如果說有什么私有制的邏輯的話,這種對應就是私有制的邏輯。如果擁有控制權的人沒有剩余索取權,或無法真正承擔風險,他就不可能有積極性作出好的決策。當然,契約的不完備性本身意味著完全的對應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完全對應的,每個人將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沒有所謂的問題,也就無所謂企業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至少在企業這個層次上,私有制的邏輯從來沒有完全實現。

企業所有權安排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實現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最好對應的一種手段。如果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在所有企業成員之間平均分配可以達到二者最好的對應,這樣的“合伙制”無疑是最優的。 盡管現實中,在某些行業,這樣的合伙制確實是最優的,但企業的分工性質和生產要素的特點決定了在絕大部分行業中,這樣的合伙制不可能是最優的。你可以讓一個一無所有的人索取剩余并擁有對企業的控制權,從而實現形式上的對應,但因為這個人不可能真正承擔風險(只能負盈不能負虧從而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剩余索取者),不可能有正確的積極性實施控制權,這樣的安排不可能是最優的。

企業是由許多個獨立的要素所有者組成的。所有這些要素所有者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提供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另一類是提供物質資本(非人力資本)的所有者(有些參與人即提供人力資本又提供非人力資本)。 不同資本的產權特征對理解最優的企業所有權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周其仁在《市場里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契約》(《經濟研究》1996年第6期)一文中強調了“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可以說抓住了一個重要問題。事實上,“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不可分離性”是整個現代企業理論的基本假設前提,甚至可以說是弗朗克。奈特 (Frank Knight 1921)企業家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如果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是可以分離的,就不存在所謂的激勵問題、問題,也不存在奈特所講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 企業與“生產函數”就沒有什么區別。

但是,周其仁從“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得出的推論是不全面的(或者說,他的推論沒有到位)。特別地,從“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不可分離性”提出對“資本雇傭勞動”的質疑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事實上,在我的《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一書中,“資本雇傭勞動”可以理解為“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不可分離”的一個邏輯結果,而不是一個假設,更不是“企業屬于(財務)資本家所有”命題的翻版。

讓我們先來看看企業中不同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的關系。如周其仁所指出的,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不可分離性意味著激勵問題是一個永恒的主體。但因為企業由多個人力資本所有者組成,當契約不可能完備時,要讓每個人選擇帕累托最優努力水平是不可能的,企業所有權安排必須在不同成員的積極性之間作出取舍。企業中的人力資本所有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負責經營決策的人力資本所有者,簡稱為“經營者”;另一類是負責執行決策的人力資本所有者,簡稱為“生產者”。撇開物質資本的所有者不講,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應該如何在經營者與生產者之間分配呢?可以設想三種安排:一是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歸生產者所有;二是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歸經營者所有;三是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由生產者和經營者共同擁有。我的理論證明,最優安排決定于每類成員在企業中的相對重要性和對其監督的相對難易程度。如果生產者更重要、更難監督,第一種安排是最優的;如果經營者更為重要、更難監督,第二種安排是最優的;如果生產者和經營者同等重要、同樣難以監督,第三種安排是最優的;如果兩類成員同等重要、同樣容易監督,第一種安排和第二種安排是等價的。 這一結論背后邏輯是,給定契約不可能完備(從而不可能讓每個成員對自己的行為完全負責),讓最重要、最難監督的成員擁有所有權可以使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達到最大程度的對應,從而帶來的“外部性”最小,企業總價值最大。

盡管在諸如律師、會計、科學研究等這樣有些領域,確實存在所有成員同等重要、同樣難以監督,從而“合伙制”(第三種安排)是最優的, 觀察表明,在現實中的絕大多數產業中,確實有經營者和生產者之分,并且,經營者確實比生產者更重要、更難以監督。經營者更重要、更難易監督的事實來自經營者工作本身的特點。企業面臨的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經營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對不確定性作出反應,決定做什么,如何做,他的積極性對企業的生存具有關鍵的作用。因為經營者主要是用腦袋進行非程序化的工作,他的行為自然也是最難易監督的。由于上述原因,經營者就變成了“企業家”(索取剩余并監督生產者),生產者就變成了“工人”(得到合同工資并接受企業家的監督)。

現在我們來討論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關系。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不可分離性意味著即使奴隸主也不能無視奴隸的積極性問題(參閱周其仁1996)。但就理解企業制度而言,與非人力資本相比,人力資本的“弱勢”也正來自這個“不可分離性”。正是這個“不可分離性”為“資本雇傭勞動”提供了解釋。

首先,非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可分離性意味著非人力資本具有抵押功能,可能被其他成員作為“人質”(hostage),而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不可分離性意味著人力資本不具有抵押功能,不能被其他成員當“人質”。這一點進一步意味著,第一,非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具有在一定程度對其他成員提供保險的能力,而人力資本的所有者不具有這種能力。第二,非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承諾比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承諾更值得信賴 (more credible),原因在于,如果非人力資本所有者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其他人可以將他的資本拿走,甚至以毀滅相威脅,對比之下,如果人力資本所有者違約,其他人對他實在沒有什么好辦法。常言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廟”。一個只有人力資本沒有非人力資本的人就類似一個沒有廟的和尚,怎么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呢?第三,非人力資本一旦進入企業,將成為“天生的”風險承擔者,其所有者有更好的積極性作出最優的風險決策。對比之下,非人力資本所有者更可能成為一個孤注一擲的賭徒 (plunger),因為對一個沒有非人力資本的人來說,他的風險是不對稱的,失敗的成本由別人承擔,而成功的收益自己占有。

其次,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不可分離性意味著人力資本所有者容易“偷懶”(shirk),而非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可分離性意味著非人力資本容易受到“虐待”(abused);換言之,人力資本所有者不僅可以通過“偷懶”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可以通過“虐待”非人力資本使自己受益。如果說人力資本所有者需要激勵或監督的話,非人力資本需要一個監護人(custodian)。

上述分析表明,如果負責經營決策的企業家是沒有非人力資本的,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剩余索取者(風險承擔者),而經營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他總是握有相當的“自然控制權”。 因此,保證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盡可能對應的最理想狀態是,企業家自己又是一個資本家。這就是古典企業中企業家與資本家合二為一的原因所在。特別地,我在《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一書中證明,在企業家能力難易觀察的情況下,因為當企業家的實際成本是個人財富的增函數,越是富有的人越沒有積極性謊報自己的能力(或者說,越是貧窮的人越有積極性謊報自己的能力),因此,讓資本所有者擁有當企業家的優先權是保證真正具有企業家才能的人占據企業家崗位的重要機制,否則的話,企業家市場就會被大量的“南國先生”所充斥。當然,資本所有者的這種優先權并不是某個人或政府授予的,而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設想你正想當一名工人,當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和一個腰纏萬貫的人同時要雇傭你時,你應該跟走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深水埗区| 涡阳县| 黑龙江省| 青阳县| 阿拉善左旗| 大邑县| 托克逊县| 宁河县| 石景山区| 武清区| 通海县| 孝昌县| 沙坪坝区| 会同县| 漳州市| 饶阳县| 秀山| 广南县| 内乡县| 宁武县| 洛浦县| 璧山县| 阿拉善右旗| 沁水县| 青海省| 象州县| 湖州市| 甘肃省| 湖北省| 石景山区| 镇安县| 自贡市| 泊头市| 九江县| 罗平县| 启东市| 陆良县| 新宾| 胶南市| 定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