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風險辨識計劃

風險辨識計劃

時間:2023-06-11 09:33: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風險辨識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風險辨識計劃

第1篇

關鍵詞:建筑工程項目風險、風險識別、風險評價、工作要素法、矩陣法

一工程項目風險的定義

工程項目投資建設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因素、風險叢生的過程。特別是針對一些大型項目,若投資決策失誤和風險預防控制不利將帶來災難性的損失。無論是業主、承包商還是金融機構都在實踐活動中加強了對風險的認識。在學術界,項目風險管理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有關風險辨識和風險控制的方法相繼涌現,對風險加以分析、評價與控制,已經成為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險的基本含義是損失的不確定性,這也是決策理論學者常用的風險定義。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曾定義風險為“項目實施過程中不確定事件的機會對項目目標產生的累積不利影響結果”。

而建設項目是以形成固定資產為目的,在一定的建設時期內,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需要在預定的時間內達到要求的規模和質量的標準的一次性任務,與普通項目相比,具有鮮明的特點。

投資巨大;

建設周期長,工作環節多;

整體性強、涉及面廣、管理上的協調工作量大;

具有固定性、一次性;

自然和人為的制約條件多。

因此,建設項目的風險就是指消極的不確定性因素對建設項目目標實現的影響。建設項目的目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通常指質量、進度、造價、安全等。

建筑工程施工是圍繞生產建筑產品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這種活動具有獨特的過程,由一系列相互協調和受控的活動組成。而作為工程管理分支的建筑項目風險管理的具體特點表現如下。

工程風險管理對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要求較高。

工程風險發生頻率高

工程風險的承擔者具有綜合性

工程風險造成的損失具有關聯性

從上述特點可以看出,建筑工程項目從其籌劃、設計、建造到竣工后投入使用。整個過程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工程建設項目業主,承包商、咨詢商還是建筑設計方,材料設備供應商,都面臨著不可回避的風險。這些風險若得不到準確的預測和合理的處置,項目的預定目標將難以順利實現,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重視風險管理是建筑工程項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建筑工程項目風險辨識

1)風險辨識方法

風險辨識包括確定風險的來源,風險產生的條件,描述其風險特征和確定哪些風險會對本項目產生影響。風險辨識的方法較多,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頭腦風暴法(Brain storming)、情景分析法(Scenarios analysis)、核對表法(Checklists)和面談法(Interviewing)等。

由風險辨識的個別性可知,兩個不同的建筑施工項目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工程風險。因此,在建筑施工項目風險辨識過程中,花費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風險調查是必不可少的,這既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建筑施工項目風險辨識的重要方法。

風險調查應當從分析具體建筑施工項目的特點入手,一方面對通過其他方法已辨識出的風險(如初始風險清單所列出的風險)進行鑒別和確認,另一方面,通過風險調查有可能發現此前尚未辨識出的重要的工程風險。

通常,風險調查可以從組織、技術、責任及環境、經濟、合同等方面分析擬建建筑施工項目的特點以及相應的潛在風險。風險調查并不是一次性的。由于風險管理是一個系統的、完整的循環過程,因而風險調查也應該在建筑施工項目實施全過程中不斷地進行,這樣才能了解不斷變化的條件對工程風險狀態的影響。當然,隨著過程實施的進展,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少,風險調查的內容亦將相應減少,調查的重點也會變化。

對于建筑施工項目來說,僅僅采用一種風險辨識方法是遠遠不夠的,一般都應綜合采取兩種或多種風險辨識方法,才能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

2)風險辨識過程

在實踐工作中對建筑施工項目風險管理上,有各種各樣的風險,其中施工企業的安全生產風險最大。而安全檢查表就是一種非常實用且經濟的安全風險辨識方法,它實際上就是實施安全檢查和診斷項目的明細表,是我們上文所說的核對表法在建筑施工項目管理中的一種具體應用。它是運用已編好的安全檢查表,進行系統的安全檢查,辨識工程項目存在的危險源。檢查表的內容一般包括分類項目、檢查內容及要求、檢查以后處理意見等。可以用“是”、“否”作回答,同時注明檢查日期,并由檢查人員和被檢查單位同時簽字。安全檢查表法的優點是:簡單易懂、容易掌握,可以事先組織專家編制檢查項目,使安全檢查風險辨識做到系統化、完整化。缺點是一般只能做出定性評價。

3)風險辨識結果

風險經過辨識后通常應對風險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類型的風險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處理對策,以便在項目計劃、監控及執行過程中進行管理,綜合上面的兩種分類方法,根據實踐施工管理經驗,結合施工項目管理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將風險主要分為將風險分為環境風險、過程風險和決策目標風險三類:

環境風險(Environment Risk),主要指由于項目所處的外部環境因素對其產生影響的因素。具體的形式有:自然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法律風險等。自然風險較易理解,主要指惡劣的自然條件帶來的風險。政治風險是指在國際工程中,國家間的關系發生變化等。

經濟風險表現為宏觀經濟形勢不利、市場不景氣、投資環境差、原材料價格不正常上漲、通貨膨脹幅度過大、稅收提高過多、投資回報期長、資金籌措困難等。

過程風險(Process Risk),是指項目包括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和后期維護在內整個壽命周期中所面臨的風險。如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的風險、項目規劃設計階段風險、項目實施階段風險、項目完工階段風險、項目后期維護階段風險等,而每一個風險子系統有相關的風險因素:

技術風險:工程項目技術風險是指技術條件的不確定而引起可能的損失或工程項目目標不能實現的可能性。主要表現在工程方案選擇、工程設計、工程施工等過程中,在技術標準的選擇、分析計算模型的采用、安全系數的確定等問題上出現偏差而形成的風險。管理風險:工程項目非技術風險是指在計劃、組織、管理、協調等非技術條件的不確定而引起工程項目目標不能實現的可能性。這些管理風險也包括項目管理和運作模式所帶來的參建方(業主/項目法人、工程承包方和工程咨詢方/設計方/監理方)必須承擔的合同風險、組織實施風險、項目決策風險、締約和履約的風險等。

決策目標風險(Decision Object risk),是指對項目實現目標有影響的風險因素,如項目進度風險、質量風險、費用超預算風險、環境安全風險、信譽風險等。最常見的就是進度風險和質量風險。前者指工程項目進度不能按計劃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根據工程進度計劃的類型,又可分為分部工程工期風險、單位工程工期風險和總工期風險。而質量風險是指工程項目技術性能或質量目標不能實現的可能性。而通常質量事故的出現,則被認為是質量風險的發生。

上述的劃分方法比較全面、分層次地把握了項目的風險類型,從而為風險辨識和評估提供了較好的定位視角和跟蹤方向,也更貼近于建筑工程實際。

三建筑工程項目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是指通過科學分析和定量計算方法來估計和預測某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同時根據行為主體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偏好,對各種風險的綜合效果進行處理。風險評價是把風險數據轉化為風險決策信息的過程,是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之間的橋梁。

風險經過辨識后,對每個已辨識的風險都要確定級別,稱之為風險優先級,優先級可以通過風險強度指標與風險發生可能性確定。而風險強度指標和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主要依靠施工管理人員的經驗和歷史資料來確定,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風險強度:

高――如果沒有采用規避及降低風險的策略,項目目標難以實現。

中――如果采用規避及降低風險的策略,項目處于風險之中。

低――項目現在不處于風險之中,但是值得注意并要主動緩解風險。

風險可能性:

高――如果沒有采用規避及降低風險的策略,在項目完成中會間斷項目的關鍵步驟。

中――如果沒有采用規避及降低風險的策略,在項目完成中會進入項目的關鍵步驟。

低――除非延期超限,項目完成都不處于風險中。

項目優先級可以采用表1的矩陣方式確定:

其中:

A―必須采用規避及降低風險的策略和詳細的應急計劃

B―采用規避及降低風險的策略和簡要的應急計劃

C―合理采用規避及降低風險的策略

D―視為項目假設

對建筑施工項目的風險因素進行優先級排序后,針對一些重大風險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評估,為將來制訂風險應對對策提供依據。

四結論

第2篇

一、安全評價目的和基本原則

1、評價依據:本報告按照公司QHSE管理體系程序文件《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控制程序》(TPCC/CX04)的具體規定及公司文件的要求,做好危險源辯識與風險評價和隱患排查工作,準確查找出各裝置存在的隱患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方便日常查閱及整改。

2、情況說明:根據公司安保部體系貫標的要求,結合裝置實際情況并考慮2014年至2015年新建項目,做好隱患治理 ,車間積極組織車間各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危害識別評價工作,以達到隱患治理、消除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因素,確保安全生產的目的。為全面細致的做好危害識別工作,針對各裝置現狀及實際情況編制了危害識別計劃,并組成由車間領導、各個專業技術人員、在崗工人技師參與的危害識別小組,運用JHA、SCL、HAZOP等方法對裝置進行了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

二、評價依據

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規范,以及各項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三、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范圍。

按照公司QHSE程序文件的要求,今年的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范圍主要包括日常分析及設備檢修分析兩部分組成,車間組織工藝、設備和安全等技術組對各系統開展了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

四、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對象

車間成立了專業人員組成評價小組,對設備設施和日常作業活動進行了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涉及設備、設施、工藝節點、系統單元,以及日常生產操作、檢維修作業、開停工操作項目等工作過程。在辨識評價過程中,堅持以原有的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結果為基礎充分考慮動態變化內容對安全生產的影響,進行了細化和完善,為安全生產管理提供參考依據。共完成406個辨識評價項目。其中:

1、日常生產操作:145項

2、日常檢維修作業:23項

3、停開車及停電等作業:90項

4、惡劣天氣及辦公環境:5項

5、一般設備、設施:113臺(套)

6、工藝過程、系統(單元):30套(個)

五、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采用的方法

在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過程中,車間生產過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辨識與評價方法。對各種日常操作、日常檢維修作業、設備大檢修項目、停開車作業等均采用了工作危害分析(JHA)法;對各種設備、設施等采用了安全檢查表(SCL)分析法;單元采用了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辨識評價方法。

具體情況如下:

1、工作危害分析(JHA):263項(其中Ⅰ級風險22項,Ⅱ級風險213項,Ⅲ級風險25項,Ⅳ級風險4項)

2、安全檢查表(SCL):113項(其中Ⅰ級風險16項,Ⅱ級風險80項,Ⅲ級風險15項,Ⅳ級風險2項)

3、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30項(其中Ⅱ級風險21項,Ⅲ級風險9項)

第3篇

項目風險管理是人們對潛在的意外損失進行辨識、評估、預防和控制的過程。工程項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為達到項目目標(在規定的時間和預算費用內,達到所要求的質量)而對項目所實施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過程。建筑工程由于其規模大、周期長、生產的單件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施工不確定的因素,比一般產品生產具有更大的風險,進行風險管理尤為重要。風險管理是對項目目標的主動控制。國際上把風險管理看作是工程項目管理的組成部分。

一、項目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近20年才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邊緣科學, 是處理由不確定性產生的各種問題的一整套方法,其理論和實踐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系統科學、管理科學等多種學科。風險管理主要涉及技術風險、設備質量風險、可靠性工程問題、采礦、設備維護與更新、自動儀表可靠性分析、金融和經濟決策等領域,而應用到工程項目管理是近十幾年才興起的。

項目風險管理的體系如圖1所示,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

項目風險管理首先是對項目的風險進行識別,然后將這些風險定量化,以便對風險進行有效控制。

(一)風險辨識。風險辨識是指找出影響項目質量、進度、投資等目標順利實現的主要風險,是項目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進行風險辨識時,風險管理者不僅要辨認所發現或推測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確定性,而且要確認這種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然后,管理者要將辨識出的風險一一列出,建立風險清單并分類。

(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指采取科學方法將辨識出并經分類的風險據其權重大小予以排隊,為有針對性、有重點地管理好風險提供科學依據。風險評估的對象是項目的所有風險,而非單個風險。

(三)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指應用各種風險分析技術,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處理不確定性的過程。風險分析是協助風險管理者管理風險的一種工具,它并不能代替風險管理者的判斷,所以,風險管理者還應辯證地看待風險分析的結果。

(四)風險控制。風險控制是指風險管理者采取各種措施和方法,消滅或減少風險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或者減少風險事件發生時造成的損失。只有做好風險控制工作,才可以說風險管理者成功地管理了風險。

二、風險管理與工程項目管理的關系

風險管理是工程項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的是保證項目總目標的實現。風險管理與項目管理的關系如下:

(一)從項目的成本、時間和質量目標來看,風險管理與項目管理目標一致。只有通過風險管理降低項目的風險成本,項目的總成本才能降低。項目風險管理把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程度正符合各項目有關方在時間和質量方面的要求。

(二)項目范圍管理來看,風險管理向項目范圍管理提出任務。項目范圍管理主要內容之一是審查項目和項目變更的必要性。一個項目之所以必要、被批準并付諸實現,無非是市場和社會對項目的產品和服務有需求。風險管理通過風險分析,對這種需求進行預測,指出市場和社會需求的可能變動范圍,并計算出需求變動時項目的盈虧大小。這就為項目的財務可行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項目在進行過程中,各種各樣的變更不可避免。變更之后,會帶來某項新的不確定性。風險管理正是通過風險來識別、估計和評價這些不確定性,然后向項目范圍管理提出任務的。

(三)從項目管理的計劃職能來看,風險管理為項目計劃的制定提供了依據。項目計劃考慮的是未來,而未來充滿著不確定因素。項目風險管理的職能之一恰恰是減少項目整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這一工作顯然對提高項目計劃的準確性和可能性有極大的幫助。

(四)從項目的成本管理職能來看,項目風險管理通過風險分析,指出有哪些可能的意外費用,并估計出意外費用的多少。對于不能避免但是能夠接受的損失也計算出數量,列為一項成本。這就為在項目預算中列入必要的應急費用提供了重要依據。從而增強了項目成本預算的準確性和現實性,能夠避免因項目超支而造成項目各有關方的不安。有利于堅定人們對項目的信心。因此,風險管理是項目成本管理的一部分。沒有風險管理,項目成本管理則不完整。

(五)從項目的實現過程來看,許多風險都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潛在變成現實。無論是機會還是威脅,都在實施中見分曉。風險管理就是在認真的風險分析基礎上,擬定出各種具體的風險應對措施,以備風險事件發生時采用。項目風險管理的另一內容是對風險實行有效的控制。

三、項目實行風險管理的好處

(一)通過風險識別,可加深對項目和風險的認識和理解,澄清各方案的利弊,了解風險對項目的影響,以便分散風險。

(二)通過檢查和考慮所有到手的信息、數據和資料,明確項目的各項有關前提和假設,推動項目執行組織和管理班子積累有關風險的資料和數據,以便改進將來的項目管理。

(三)通過風險分析不但可以提高項目各種計劃的可信度,還有利于改善項目執行組織內部和外部之間的溝通,同時也為項目施工、運營選擇合同形式和制定應急計劃提供依據。

(四)將處理風險后果的各種方式更靈活地組織起來,能夠在項目管理中減少被動,增加主動,有利于抓住機會,利用機會。

(五)風險管理為以后的規劃和設計工作提供反饋,以便在規劃和設計階段就采取措施防止和避免風險損失; 風險即使無法避免,也能夠明確項目到底應該承受多大損失或損害。

(六)通過深入的研究和情況了解,可以使決策更有把握,更符合項目的方針和目標,從總體上使項目減少風險,保證項目目標的實現。

四、在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運用風險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第4篇

關鍵詞 油氣管道風險管理;管理模式;風險控制;風險監控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4-0190-02

風險管理是一門新興的、發展十分迅速的管理學科,也是一門系統性、綜合性學科。雖然它發展很快,但目前國內外仍然沒有統一的、形成標準的風險管理模式。挪威船級社(DNV)將廣義的風險管理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風險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和風險監控,這是目前國內外風險管理最為流行的模式之一。

油氣管道的風險管理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20世紀90年代,中國國內一些院校和石油企業開始了油氣管道風險管理技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1]。但是,和國外相比,國內油氣管道風險管理還有很多不足,需要借鑒國外經驗和結合自身具體管理模式,使風險管理不斷發展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討挪威船級社風險管理模型在油氣長輸管道的應用。

1 油氣管道風險管理基本知識

風險管理定義為:風險管理是確保識別、排序和有效管理所有重要風險的過程[2]。

通俗的講,風險管理就是如何在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里把風險減至最低、可接受的管理過程。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使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處理、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事情則押后處理[3]。

油氣管道只要在運營,就存在各種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風險,要實現“管道平安暢通,企業和諧穩定”,最重要的是各種資源的合理分配,要優化資源配置,就要對確保管道平安運行的各類風險進行管理,分析各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后果的嚴重程度,采取各種防范措施,確保風險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從而滿足政府、公眾和自身的需要。

油氣管道風險管理的目的從微觀來看,是降低風險,減少損失。從宏觀來看,是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本質安全化。

2 油氣管道風險管理模式探討

DNV風險管理適用于各行各業,通用的模式如下[2]。

DNV風險模式如圖1,它既可以應用到一個企業的風險管理,也可以應用到一條管道、甚至一個輸油氣站(隊)、一個項目的風險管理。它的本質是通過風險辨識、評價、控制、監控,對風險形成閉環管理。

2.1 風險辨識

廣義風險辨識就是指辨識隱患、威脅。包括危險源辨識、辨識的方法、參與人員等。風險辨識本質就是危險源辨識。

一條特定油氣管道的危險源辨識是有標準參考的,以中石油某管道公司下轄的一條埋地油氣管道為例,這條管道面臨的危險源來自9個方面[2]。分別為:①外部腐蝕;②內部腐蝕;③應力腐蝕開裂;④制造缺陷(管焊縫缺陷;管材缺陷);⑤焊接/建造相關缺陷(環焊縫;對接焊縫;褶皺彎曲或翹曲;剝離失效);⑥設備因素(密封O型圈失效;控制和泄放設備故障;泵密封失效;其他);⑦第三方破壞(瞬時失效;延時失效;人為破壞);⑧誤操作;⑨天氣相關及外力因素(天氣過冷;雷電;暴雨或洪水;地殼運動)。

2.2 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是指綜合分析風險發生概率和后果,對風險進行評價,確定各類風險相對高低次序。風險評價方法很多,管道線路風險評價一般采用Kent打分法,Kent法風險評估模型如圖2。

通過搜集一條管道自身屬性和周邊環境信息等一系列數據,參考Kent打分法的評分標準,賦予這條管道第三方破壞、腐蝕、設計、誤操作四大指數一定的分值,四個分值相加得到一個總指數和,同時,分析管道所輸油品的產品危害性、泄漏、擴散、周邊接受體的實際情況,得到一個泄漏影響系數,采用如下公式確定相對風險值:

相對風險值=總指數和/泄漏影響系數

根據相對風險值大小,可以對管道不同管段的風險進行排序,確定風險高低次序。如果能同時結合風險矩陣圖分析,就可以得到哪些風險需要立即治理,哪些延后處理,哪些可以忽略不治理,從而優化資源配置。

2.3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制定和實施風險防范計劃和措施,它是風險管理的重點。風險管理前兩步風險辨識和風險評價都是為制定風險防范措施做準備的。

1)風險控制的內容和手段。風險控制就是指預防和緩和風險。包括事故發生前的預防控制和事故發生后的緩和控制。比如對輸油站隊新入崗員工進行入職安全教育、工藝流程和設備操作規程學習、定期與不定期的培訓與檢查,從而提高員工崗位技能,預防事故發生,這是預防控制;事故發生后,如何快速有效的應急(疏散、救助、恢復),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這是緩和、減緩控制。風險控制的手段有培訓、操作規程、規章制度、檢查、標識、應急計劃等等。風險控制的措施是多樣化的。

2)風險控制的原則。國際上通用的風險控制原則為“4T”原則,即:容忍(Tolerate)、轉移(Transfer)、終止(Terminate)、治理(Treat)。在開展風險管理工作的時候,針對風險評價出來的結果進行分析。根據“4T”原則,目前國內外大型企業處理風險普遍采用的處理方法有避免、預防、自留、轉移等,國內外很多EPC總承包項目處理風險方法也是上述

幾種[4]。

3)油氣管道風險控制。以上一條油氣管道為例,針對各類風險制定相應控制措施。

①第三方破壞:包括增加管道埋深,避免管道穿過高活動區,管道占壓清理,公眾宣傳教育,加強第三方施工監測,加強巡線,確保管道標志完好無缺等措施。②人員誤操作:包括設置就地保護,設置多級安全裝置,編寫工藝運行程序、油品切換程序、閥門維護程序、設備保養程序、流量計標定程序,記錄安全活動,加強應急演練等措施。③腐蝕:包括外涂層檢測修復,管道內檢測與修復,加強陰極保護,套管,完善管-地電位測試,清管,排除(屏蔽)雜散電流等措施。④設計:包括提高安全系數,減少管體疲勞應力次數,控制水擊,進行水壓試驗,進行在線檢測,消除地質應力等措施。⑤管體自身屬性監控:包括分析管體壁厚、管齡、運行壓力、最大運行壓力等數據,流量、溫度監測等措施。⑥后果:包括加強維修隊伍的響應,加大公眾宣傳,做好應急疏散,截斷閥靈活性測試,水源點監測保護,泄漏監測,管道周邊環境敏感區和高后果區監測等措施。

2.4 風險監控

1)風險監控的內容、意義和手段。風險監控是指監督風險的控制措施。風險監控是風險管理的最后一步,意義重大。它既能確保風險控制措施合乎法規,又能確保風險措施實施到位,最重要的是審核和改進風險管理系統。風險監控采取的手段有:對設備設施的監控、監測;對員工行為觀察;任務觀察;審核;滿意度調查等。

2)油氣管道的風險監控。油氣管道風險監控是對管道風險控制措施的監督和對管道風險管理的持續改進。既包括技術監控,也包括管理監控,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風險登記表。

以上一條油氣管道為例,風險登記表中,詳細注明風險編號、風險類型、風險評價(概率和后果評價)、成本-效益分析(投入資金,預期效益)、風險控制措施(具體的實施措施)、控制措施的辨識(負責人、時間、地點等)、風險狀態的監控(高、中、低風險)、控制措施狀態的監控(完全控制、部分控制等)等。

總之,風險監控相當于效能評估,是衡量措施落實和風險管理持續改進的依據,風險監控得當,才會對下一輪風險辨識有所幫助,使企業整體風險管理水平在PDCA循環中不斷提高。目前,很多公司的風險管理在風險監控環節比較薄弱,需要加強和提高。

3 結束語

總之,風險管理是著眼于“預防”的安全管理。風險辨識、評價、控制、監控四個環節的循環改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模式。風險管理在管理機制上,是管理機制的全面升級,在管理理念上,是企業由傳統的安全管理向基于風險的安全管理的轉變。

目前,我國油氣管道事業蓬勃發展,建設好并應用好油氣管道的風險管理模型,既是石油管道公司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安全投資決策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的內在要求,又是管道公司走本質安全型道路的外在體現。石油管道公司要建設國際先進水平管道公司,在風險管理上一定要狠下功夫,不斷提升自身的風險管理技術與水平。

參考文獻

[1]馮琦,張明智,等.油氣管道風險管理技術現狀及對策[J].油氣儲運,2004,23(7):63-64.

[2]《風險管理》挪威船級社(DNV).

第5篇

冶金行業由于生產鏈長、工藝復雜而固有高風險性,而設備檢修作業是非常規作業,存在著諸多風險,如果風險控制措施不當,則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據統計,與設備檢修相關的事故占到了事故總數的70%以上[1],因此,分析冶金行業設備檢修作業的風險特點和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探討和完善風險控制對策措施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1設備檢修作業風險特點

冶金企業實現設備大型化、生產連續化、工藝現代化后,為了提高設備綜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產率,設備管理實施全面規范化生產維護(TNPM)管理模式,設備定檢和系統定修是設備維護的重要形式。同時,為了提高TNPM管理績效和降低成本,委托專業設備維保單位對重要生產設備進行維保。新的設備維護檢修作業模式風險具有以下特點。

1.1交叉作業多

交叉作業主要有兩個以上施工單位在同一區域作業和上下同時作業兩種形式。設備大中修和系統定修由于工作量大、時間緊,需要設備維保單位、業主設備維修單位、外部協助單位、設備供方等單位共同參與,涉及到生產工、運行工、設備維護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設備供方技術人員等各個工種。多個設備維保單位和工種在同一生產系統進行設備檢修作業,交叉作業增多,交叉作業風險也隨之增加。

1.2作業人員對現場環境不熟悉

外部協助單位根據設備檢修工作需要隨時變換工作地點,對設備檢修現場環境不熟悉。設備檢修需要斷路、占用通道、拆除安全防護設施、搭設臨時輔助設施、臨時用電等工作,與正常生產狀態相比作業現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本單位設備檢修人員對檢修狀態下的作業環境不熟悉。

1.3安全防護設施失效

根據檢修工作需要,需要拆除設備安全防護設施、安全防護欄桿、安全警示標志、孔洞蓋板、溝渠蓋板、安全監控設施等安全防護設施,這些被臨時拆除的安全防護設施失去了應有的防護功能。

1.4危險作業多

冶金行業固有的高風險性決定了冶金企業設備檢修危險作業多,主要包括高空作業、受限空間作業、易燃易爆區域動火作業、大型設備吊裝作業、煤氣作業、停送電作業、臨時用電作業、爆破作業、設備調試等高風險作業。

1.5溝通協調難度大

冶金企業設備檢修牽涉到多個參檢單位、管理部門和工種,安全信息傳遞渠道比較多,各個參檢單位、管理部門、工種之間溝通協調難度增加。

1.6檢修時間節點要求高

現代化生產條件下的檢修牽涉到眾多單位,為確保檢修工作按照時間節點完成,對每個檢修項目時間節點的要求比較嚴格,容易出現為了趕工期而盲目作業、違章作業、冒險作業等不安全行為。

2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

針對設備檢修作業風險各個冶金企業也采取了多種控制措施,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控制效果,但是最近幾年冶金企業設備檢修期間安全事故仍然多發,說明風險控制還存在一定的缺失。根據事故統計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風險辨識不充分

目前多以單位或車間為單元進行風險辨識,未系統辨識,未辨識到所有作業單元和崗位,未涵蓋檢修作業活動的全過程,未辨識出交叉作業風險。

2.2風險控制措施不具體

由于風險辨識的片面性,風險控制措施大而籠統,未細化到作業單元和崗位,一方面造成職工掌握難度大,另一方面是未涵蓋所有作業活動。

2.3安全信息傳遞不暢

由于設備檢修涉及到多個單位和人員,而且檢修現場環境復雜,及時有效的傳遞安全信息難度增加。在檢修作業過程中,因為安全信息未采集、安全信息流通渠道不暢、安全信息誤傳遞、安全信息執行錯誤等原因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4臨時輔助設施不到位

主要體現在臨時安全防護設施不到位、檢修輔助設施不到位、安全器具不到位、安全警示標志不到位等四個方面。

2.5現場監護不到位

現場監護是確保風險控制措施落實和職工遵章守紀的重要環節,但由于種種原因造成安全管理人員身兼數職,專職安全管理人員不能專心做現場監護,現場監護缺失。另一方面是專業安全管理不到位,未形成全員管安全的機制。

2.6應急處置不當

應急處置是事故發生時降低事故損失和人員傷亡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外來協助單位未掌握業主事故應急處置機制,應急處置不當、盲目施救等原因造成事故擴大。

2.7職工違章操作

根據冶金協會安全分會統計分析,職工違章操作仍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占事故比率為80%。

2.8檢修項目變更不規范

檢修項目變更主要有原定檢修項目計劃變更、增加檢修項目、減少檢修項目三個方面。如果檢修單位隨意變更檢修項目,未及時向檢修組織單位報告,將造成變更檢修項目風險控制缺失。

3風險控制措施探討

針對冶金企業設備檢修風險特點及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應樹立系統科學的風險控制思想,運用現代風險控制理論,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

3.1建立設備檢修綜合管理機構

建立由各個參檢單位和專業管理部門組成的臨時管理指揮機構,統一協調管理設備檢修工作,負責審批各單位風險辨識及控制措施、協調和監督交叉作業管理、辦理危險作業許可、審批檢修項目及檢修計劃變更、現場安全監督管理、應急管理等工作,確保安全信息通過權威渠道可靠傳遞。

3.2系統辨識風險

運用網絡圖—預先危險性分析法對整個檢修工作進行風險辨識。以網絡圖中各個檢修項目為辨識單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班組、工段、車間、參檢單位、指揮部逐級辨識。檢修項目中涉及到交叉作業活動的,由該項檢修項目負責人組織交叉作業涉及單位進行風險辨識。各個檢修項目之間有交叉作業的,由檢修綜合管理機構組織涉及交叉作業的檢修項目負責人進行風險辨識。

3.3細化風險控制措施

根據風險辨識結果,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班組、工段、車間、參檢單位、指揮部逐級制定風險控制措施。檢修項目中涉及到交叉作業活動的,由該項檢修項目負責人根據風險辨識結果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各個檢修項目之間有交叉作業的,檢修綜合管理機構根據風險辨識結果制定風險控制方案。最終形成以班組為單位、以檢修項目為單元、以整個檢修工程為整體的風險控制方案。

3.4抓好檢修作業前準備工作

檢修作業前準備工作是整個檢修工程安全完成的基礎和保障,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組織安全學習。以班組為單位組織職工學習工藝特點、風險特性、風險控制措施、防護器具使用方法、應急處置、安全告知書等內容。

2)按停車方案規定的程序要求進行停車。主要內容包括系統泄壓、降溫、排凈物料、隔絕、吹掃或洗凈殘存物料、置換、檢測等工作。

3)安全交接。生產系統向檢修系統進行安全交接,告知檢修方現場安全狀況,并辦理安全檢修交接手續。

4)檢修現場準備。主要包括安全通道暢通、照明良好、設置警示標志、設置臨時安全防護設施、設置檢修輔助設施等工作。

5)檢修器具檢查確認。主要包括對起重器具、登高器具、安全檢測設備、檢修器具等設備設施的檢查確認。

6)應急準備。個體防護器具、急救設備、消防器材等應急物質的準備。

7)辦理危險作業許可證書。根據危險作業管理制度要求,辦理高空作業、受限空間作業、易燃易爆區域動火作業、大型設備吊裝作業、煤氣作業、停送電作業、臨時用電作業、爆破作業等高風險作業安全許可證書。

3.5建立多級現場安全監控體系

建立“誰檢修、誰負責”的安全責任體系,構建檢修指揮部安全管理人員重點督察、參檢單位安全管理人員巡查、車間安全管理人員區域檢查、班組安全管理人員全時段監控、危險作業專人監控的分級現場安全監控體系,突出重點,全面、全程監管檢修現場,督促落實風險控制措施,及時糾正“三違”行為,確保檢修風險受控。

3.6抓好檢修收尾工作設備檢修工作結束后,設備試車生產和現場恢復時期是風險控制重點時段,也是事故高發時期,因此應抓好以下幾項設備檢修收尾工作。

1)現場清理。主要包括安全防護設施恢復、檢修設備檢查實驗、工器具回收、臨時用電拆除、雜物清理等工作。

2)試車管理。根據試車方案,對設備設施、監控儀表、安全防護設施、人員撤離等情況進行檢查確認,告知相關單位及人員,單機、聯動試車票簽字確認后方可試車。

3)安全交接。檢修系統向生產系統進行安全交接,告知生產方現場安全恢復狀況,并辦理安全交接手續。

第6篇

【關鍵詞】危險源;安全控制;評價指標;層次分析法;南水北調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Yin Jiang Ji han engineering channel 3 standard safety hazar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atus quo, as well as the " hydro pow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jor hazards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guideline "(DL/T 5274-5274) of evaluation content. Using AHP metho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afe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the hazar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threshold, analyzed the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nalysis,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hazards, the control of sensitive indicators, and carries on the appraisal. The conclusion is: the hazard value G= 0.92, safe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 a controllable sta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Hazards;Security control;evaluation index;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1. 概述

南水北{中線一期引江濟漢工程從長江荊江河段引水到漢江興隆河段,工程區域地跨荊州、荊門、潛江等市。渠道全長67.23Km,設計引水流量350m3/s,最大引水流量500m3/s。其中渠道3標段長5.19Km,渠道穿越縱多的河流、湖泊、公路及鐵路等,沿線經濟比較發達,其施工具有建筑物分布較多、線路長、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豐富、施工難度大等特點,因而危險源的安全控制與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2. 危險源的控制與管理

2.1 危險源辨識與風險分析。

(1)危險源辨識。采用系統安全分析及對照有關標準、法規、檢查表等方法對危險源辨識。主要是從設備設施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作業環境和條件、管理上的缺陷等分析識別危險源。

(2)危險源分類。按照我國危險源分類[1],引江濟漢工程渠道3標施工中主要有:坍塌,高空墜落,機械傷害,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的貯罐區(貯罐)等危險源。具有人員傷害、財產損失、火災、爆炸、中毒等風險。

(3)危險源辨識范圍。依據工程建設的實際,危險源辨識范圍主要有:施工區域平面布局總圖、建(構)筑物、生產工藝過程、生產設備與裝置、有害作業現場、勞動保護、應急搶救設施、辦公生活區域、危險物質儲存區域等。

(4)危險源風險分析。對辦公生活區域、施工過程、腳手架、高空作業、臨時用電、機械設備、起重吊裝、建筑物基礎、穿湖泊段施工圍堰等存在的危險源逐一進行統計,分析潛在的危險因素,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死亡、傷害、職業病、財產損失、其他等),風險級別,危險程度以及預防控制措施[2]。

(5)危險源教育培訓。所有進場人員都要接受危險源、安全教育培訓,并經過考試合格后才能上崗作業。

2.2 危險源的控制。

2.2.1 危險源控制體系。在危險源安全控制與管理的專職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與分工、職責落實、制度建設、責任制等方面均有較為詳細的規定,符合規范要求。

2.2.2 危險源控制目標。無重大高處墜落、物體打擊事故;施工現場無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無坍塌事故;無觸電傷亡事故;無重大機械事故;杜絕發生損壞地下管線事故;杜絕損壞機電設備事故等。

2.2.3 危險源控制步驟。(1)已辨識的危險源向有關方面申報。(2)劃分作業活動區域,內容主要包括機械設備、建筑物、人員和施工工序等,并收集有關信息。(3)辨識危險源的主要危害,受傷害的范圍以及受到傷害的程度。(4)在現有控制措施的情況下,對各項危害有關的風險做出主觀評價,同時還要考慮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敗所造成的后果[3]。(5)確定現有預防措施是否足以把危害控制并符合法律的要求。(6)制定風險控制措施計劃,并組織專家對措施計劃進行評審。(7)針對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評價風險,并檢查風險是否可承受[4]。(8)按規范與制度要求做好危險源的控制與管理。

2.2.4 危險源存貯控制。倉庫與生產區貯存的危險源臨界量(見表1)。

2.3 危險源的管理。

(1)管理機構與人員。設置了安全部具體負責危險源的控制與管理,項目負責任人為第一責任人,配備的專職人員安全生產合格證書符合國家規定。

(2)危險源管理制度。編制了專項安全施工組織設計,專項危險源安全控制管理方案,危險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并定期檢查、落實。

(3)制定應急計劃。根據預計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編制事故緊急處理方法和措施。應急計劃由兩部分組成,即現場應急計劃和場外應急計劃[5],并報有關部門審查批準。

(4)危險源安全管理。主要是做好機械設備的管理。嚴格按程序操作,不帶“病”作業,加強維修保養,作業與保養資料齊全;做好施工管理。安全標志醒目,上崗前接受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術交底,班前開展安全活動,防護設施佩戴規范[6];做好材料管理。材料采購、運輸、檢驗、倉儲、保管等按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做好人員管理。施工作業時,其人員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勞動技能、安全意識等始終處于較好的狀態,并持證上崗。做好危險源控制與管理資料的收集、整理、報送、存檔等工作。

(5)施工環境。在危險源附近施工作業時,安全專職人員在場監督;平時施工時,有專人負責周邊施工環境、天氣、地質、安全防護等變化情況,確保作業條件符合安全要求。

(6)危險源選址。危險源與居民區、工作場所、其他危險源和公共設施的距離及存貯條件符合安全要求。

(7)危險源監察。積極配合由政府主管部門派出的技術人員定期對重大危險源的監察、調查、評估和咨詢[7]。對檢查意見立即整改。

(8)危險源管理投入。按投標書承諾,安全生產管理與危險源控制費用到位率100%。從工程開始到結束,沒有出現任何等級的安全事故,也無人員傷亡。

3. 控制與管理效果評價

3.1 評價方法。

依據《水電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險源辨識及評價導則》(DL/T 5274-2012) 規定的評價評價方法, 以及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引江濟漢工程渠道3標段危險源安全控制與管理的實際情況,采用層次分析方法進行評價。

3.2 建立層次結構。

建立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等3個層次[8]。目標層 A為危險源安全控制綜合評價;準則層中 B1為危險源辨識與風險分析、 B2為危險源的控制、 B3為危險源的管理;指標層 Cij (i,j=1,2,…,n)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見圖1。

3.3 指標系數。

指標系數采用《水電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險源辨識及評價導則》(DL/T 5274-2012)的規定,以及招、投標文件,監理質量、危險源安全控制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采用等間距分級法確定,見表2。

3.4 權重分析。

(1)建立矩陣。對列舉的每個評價因素進行比較分析,以得到一個評價矩陣 A

權重一致性檢驗結果為:CRB1-C1i 0.001, CRB2-C2i 0.002,CRB3-C3i 0.0001,總 CRBi-Cji =0,各CR 值均小于0.1,說明權重計算結果符合一致性,判斷矩陣成功。

3.5 評價。

(1)綜合評價模型。

重大危險源安全控制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公式為[9]:

式中: G為危險源安全控制綜合評價指數;Wi 為各項指標權重(見表5); Ki 為各指標相應的評定分值(見表2)。

按式(7)計算:危險源安全控制綜合評價指數 G=0.92,下一層次的評價指數分別為:

危險源辨識與風險分析 G1=0.91、危險源的控制 G2=0.92、危險源的管理 G3=0.92。

(2)評價指標。

將評價指標分為5級,不同級別的閾值見表6。

(3)評價與分析。

危險源安全控制綜合評價指數 G=0.92,處于稍有危險可以接受的狀況。準則層中的危險源辨識與風險分析 G1=0.91、危險源的控制 G2=0.92、危險源的管理 G3=0.92,均處于稍有危險可以接受的狀態。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

4. 結語

對危險源安全的評價,主要是依據目前的控制與管理現狀而評價的,不是對后續工程建設進程中危險源安全控制與管理的評價。因而,不論評價結果再好,也不能掉以輕心。做好危險源安全的控制c管理工作,必須嚴格遵循危險源安全控制與管理程序,加強安全生產過程中的監督,確保危險源安全控制與管理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標準、設計文件及合同規定的要求[10],確保各項安全監控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DL/T 5274-2012.水電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險源辨識及評價導則[S].2012.

[2] 李芬花.水利水電工程系統的風險評估方法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1:95-97.

[3] 李東民.水利水電工程項目風險管理[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3:26-30.

[4] JGJ/T 77-2010.施工企業安全生產評價標準[S].2010.

[5] 肖玲.基于+FAHP+的水電工程施工安全評價研究[D].宜昌:三峽大學,2011:7~10.

[6] 劉偉.火電企業危險源管理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1:95~97.2~4.

[7] 姚愛生.高層建筑施工危險源管理問題的探討[J].浙江建筑,2013,30(8):48~51.

[8] 張笑天,陳崇德.漳河水庫灌區水資源脆弱性評價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31(2):12~15.

第7篇

關鍵詞:財務管理;內控工作;強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8-0323-01

一、構建企業財務管理內控工作的組織模式

合適的財務管理內控工作架構應具備以下元素,也即組織架構與人員職責。

(一)管理的組織架構

財務管理內控工作組織與架構包括如下內容:一是高層管理部門,負責核定財務內控工作政策;二是稽核控制部門,負責定期查核各單位財務內控工作機制的有效性;三是風控部門,負責擬訂財務內控工作政策及目標,設計及導入財務風險評估及管理機制,定期匯總陳報財務管理風險損失情形;四是各業務主管單位,負責辨識財務管理風險,制訂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及作業規范以建立控管機制;五是企業各部門,依據各項控管機制執行各項作業,定期辦理自行查核、財務風險自我評估,陳報損失事件。

(二)人員的職責

管理人員負責日常管理及報告其業務單位特有的操作風險。他們必須確保其業務單位的內部管控及做法與企業管理整個企業的財務管理的整體政策及程序一致。他們應確保就有關業務備有特定政策、程序及人員,以管理所有重要產品、活動及程序的操作風險。每個業務單位推行的財務管理內控工作架構應反映其業務范疇,以及其固有的操作的復雜性及操作風險狀況。業務單位管理人員必須與企業的整體財務內控工作職能保持獨立。為促進各業務單位管理操作風險,業務單位應有專責的財務管理內控工作人員。這些人員通常都有兩條的報告路線。一方面他們在其部門內有直接的報告關系,另一方面他們又與高層財務內控工作職能緊密合作,確保政策與工具保持一致,并報告成效與問題。他們的責任可能包括制定風險指標、厘清觸發需要升級處理風險的事項,以及提供管理報告。另外,財務管理內控工作人員還應當做好內部審核的職責。內部審核應提供對財務內控工作架構的獨立評估,包括中央財務內控工作職能的運作情況。企業的審核所涵蓋的范圍應足以核實在整個企業內,財務內控工作政策及程序都得到有效實施。高層管理者應確保審核計劃的范圍及次數與企業的風險承擔相符。在審核程序中識辨及報告的任何操作事項應按情況而定由高級管理人員及時及有效地予以處理。

二、采用基于財務風險管控的內部控制措施

(一)重視財務風險管理

財務風險包括財務活動的障礙、法律的風險、不夠好或不完整的流程、詐欺的活動等,這些都有可能妨礙財務部門達成其目標。財務風險管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事件辨識、風險評估、風險回應、控制活動,分別敘述如下。一是事件辨識為辨識確認會影響企業財務部門達成其財務目標的內外部事件。事實上,企業所有部門對于辨識與管理作業風險均有責任,這些風險包括規章遵循風險、財務報表風險、財務效率效果風險。二是風險評估是計算每一個潛在風險事件的發生可能、預期結果,包括有形及無形的潛在成本。三是風險回應表示要有合適的方法來處理風險,不管是回避、接受、減少或是分攤,包含將風險與企業財務部門的風險忍受度。四是財務控制活動是指建立政策與程序,以幫助企業財務部門有效率且有效果的實施風險回應。總體而言,為了要使企業每一名財務人員對風險管理的績效更負有責任,財務部門必須在每一部門的策略目標下,加入所需達成的風險目標。進而在所設立的每一部門的策略目標中,加上實施控制自我評估的目標,每一名財務人員被要求處理財務業務時,貫徹執行防范潛在風險。至于財務業務監督工作方面,通常是可由兩個部門所負責,也即財務部門管理者與企業內部控制人員。財務部門管理者主要負責監控財務的績效與風險管理;內部控制人員除了監督在財務部門里的風險管理外,也要確認企業財務部門整體策略目標,和風險管理架構在各部門的運作是否有效率且有效果。

(二)風險導向內部控制

財務風險管理的評估及改善,是企業內部控制重要工作項目之一。風險管理三道防線包括:財務業務部門、獨立風險管理小組、獨立風險監督。這種設計能夠強化風險管理,提升內部控制效果。具體來看,內部控制工作應涵蓋如下內容。一是風險大小順序。提升監督活動的效率及效果的方式,可以將監督與風險評估成果作連結,這有助于評估者聚焦監督重點于影響企業財務部門目標達成重要風險的相關控制活動上。排定風險大小順序方面,是內部控制風險評估要素的重要部分,單獨執行個別風險評估,有時能輔助監督功能。二是辨識關鍵控制活動。有關組織辨識關鍵控制活動的方法,包括:了解內部控制制度如何管理及抑制各種風險;判定哪些控制活動對監督功能提供最多貢獻。三是辨識具說服力的信息。關鍵控制活動篩選完竣后,評估者應辨識哪些信息可以作為支持財務風險控制活動是否依據設計目的進行。四是執行監督作業。依據財務風險大小順序篩選關鍵控制活動,辨識具有高度說服力信息后,組織執行監督程序,進而評估內部控制制度在財務管理及抑制影響企業財務部門目標達成相關風險的效果性;監督作業包括運用持續監督程序及個別評估,收集及分析具說服力信息,作為COSO架構下的內部控制有效結論的組成要素。

參考文獻:

第8篇

一、風險管理基本完成

1、風險辨識:4.23重新辨識評價了環境和危害因,更新了重要環境和危害因素控制措施清單;1.16已完成JSA工作前安全分析的方法和步驟的培訓,員工加深掌握的熟練度;已完成車間主要工序安全操作規程的編制并學習。

2、隱患管理:6月以來隨著安全月活動、公司安全生產專項治理整頓活動及雙控體系的建立開展,重新完善了隱患治理制度,建立了兩臺賬一清單。

3、員工參與:利用班前喊話、班組檢查等形式,調動全員參與崗位風險辨識,使員工熟知本崗位的相關風險及控制措施。

二、責任落實基本完成

1、有感領導開展工作已落實,正逐步開展。

2、直線責任:通過車間班組員工層層聯系,將安全管理工作逐級落實,員工全員參與。

3、屬地管理:更新“兩圖一表”并已全員學習。

三、目標指標基本完成

1、參照公司2020年安全目標結合車間情況分解制定了2020年管件車間的安全管理目標指標,并逐月進行落實考核。

四、能力培訓

1、2020年管件車間根據公司要求開展全員履職能力評估,根據相關要求編制了車間評估方案、能力提升培訓計劃,按不同崗位編制了考核評估試題,相關培訓和考核已基本完成。

2、年初制定了車間的HSE培訓計劃,按計劃逐月進行實施完成。

五、溝通協商

1、車間通過安全例會和班前喊話對相關風險進行識別管控,根據各項檢查及員工反映情況進行安全隱患治理并記錄和追蹤。

2、相關方及外來人員作業前會對其進行風險告知和安全培訓,高危作業執行作業許可程序,由屬地負責人進行監督管理。

六、設備管理基本完成

1、設備臺賬已于今年初更新,根據使用情況操作人員填寫運轉記錄及維修保養記錄。

2、第一季度進行了彎管機操作的理論和實操培訓。學習了設備的操作和維護保養規程等。

五、應急管理基本完成

1、編制完善“一案一卡”。

2、2020年應急演練計劃已編制并上報,于3月26日進行桌面模擬燃氣事故應急演練,6月11日進行現場實際天車吊裝事故應急演練。應急演練均進行了演練評估總結。

3、更新了應急物資臺賬,重新申報購置了急救藥品并由專人保管。

六、事故事件

1、公司及上級下發的各類事故通報及時向全體車間員工傳達,并定期進行學習,吸取教訓。

2、截止8月底統計并上報車間發生的安全事件7件。

六、其他標準化建設管理要素正逐漸按計劃開展落實。

第9篇

關鍵詞:太原南站;動車運用所既有線;施工;安全管理;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2-64-3

0 引言

動車既有線施工也就是在運營線上進行大型項目的建設,施工作業過程中與行車組織之間產生干擾,對既有線的設備穩定性和行車安全造成影響,安全隱患十分嚴重。面對我國動車所發生的一些較為嚴重的安全事故,在這種形勢下,動車的管理部門逐漸認識到動車既有線大型項目的施工對動車的運輸秩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帶來了加大的安全威脅,對動車安全管理的水平和風險控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動車運用所既有線施工的過程中引入風險辨識和安全管理的思想,深入分析既有線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進而對實際的工作具有指導的意義。

1 工程概況

太原南站動車運用所是太原鐵路局現階段唯一的動車運用所,現有總規模4線檢查庫,28條存車線,16條客車存放線。隨著增加太原樞紐發動車,既有4線檢查庫的功能接近飽和狀態,為此結合太原樞紐始發動車組開行情況及太焦客專的上馬,評估出動車組檢查庫明顯能力不足。本次動車所±啾涓主要有五項均涉及既有線施工的有四項,包括:

①既有4線檢查庫西側新建2線檢查庫,新建的檢查庫內設檢查地溝、作業平臺、地面電源、客運整合、上水卸污和融冰除雪設備。新增2線檢查庫房屋建筑面積為8700平方米。

②接建洗車庫1座。

③路面診斷庫1座。

④增加人工補洗線。本文將結合動車運用所既有線施工的特點和安全問題進行安全管理。

2 動車既有線項目施工的特點

動車既有線施工主要是在鐵路既有營業線上施工,影響既有線設備的穩定運行和正常使用,而且對行車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動車既有線項目施工的主要特點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運輸的干擾大。動車既有線大型項目的施工通常需要較長的工期,且經常要封鎖施工,涉及的路段需要暫停運營。在施工中除了需要在運行圖中預留天窗外,還需要對列車的時刻進行相應的調整,單次封鎖的時間較長,對運輸的干擾較大。

二是影響范圍廣。鐵路既有線項目的施工影響范圍較為廣泛。從時間上講,施工封鎖的時間存在著相互的干擾,由于施工的準備以及對動車行車安全的考慮,施工前后需要嚴格限制列車通過的速度,慢行地點較多,且時間長。

三是施工組織復雜。施工組織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施工的全過程中。在施工前需要確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和人員組織安排,并且根據不同施工等級的要求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施工的計劃,批復后才能夠進行施工。由于工期的限制,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提高工程的進度和效率,往往需要多個單項工程同時進行施工,工序間的銜接需要緊密相連,勞動和技術人員之間的合理配置以及與施工組織的協調都需要慎重考慮。施工結束后還需要對動車的行車線路和設備的狀態進行再次的審核。等到相關單位的驗收后才能夠使用。

四是協調難度較高。動車既有線施工項目是一個復雜綜合的系統工程,必須協調好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施工合力,才能夠確保施工項目的順利完成。鐵路既有線的施工涉及的部門較多,范圍廣,利益協調難度較大。在施工的過程中各個部門具有嚴密的分工,但基于自身的利益,存在各種矛盾,一旦協調不好,將會造成安全隱患,造成事故的發生。由于鐵路既有線的施工較為復雜,因此在施工的過程中必須確保行車安全,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管理的原則,實現運輸與施工之間的協調。

3 動車運用所既有線施工中的主要風險因素辨識

3.1 風險辨識的基本步驟

風險因素是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造成人員的損害或者財產損失,隱藏的不安全因素。風險辨識就是對系統內部的潛在風險進行分辨、識別和分析,并且將它作為預測系統安全狀態和事故發生的一種主要的途徑。(圖1)

風險辨識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到既有線項目工程施工中的各種風險因素,并且針對性地提出控制的方案和措施,為安全風險控制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3.2 界定風險的范圍

風險因素的存在是導致風險發生的根本原因,通過不同的角度對風險因素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第一類風險因素。依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風險事件的發生時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因此將系統中會發生風險事件的因素稱為第一風險因素。在動車運用所既有線施工中常見的第一類風險因素有:行車中的動車車輛、運行中的施工機械、電網以及電氣設備、使人體具有高能勢的綜裝置、場所等。第二風險因素是在使用中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之后,造成措施的失效,主要為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等。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兩種風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導致事故發生的結果。

3.3 風險辨識方法的選擇

本文運用綜合的方法進行風險辨識,首先運用相關的規章制度和辦法對施工的風險因素進行辨識。在長期的動車既有線項目施工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規章制度,如《鐵路營業線施工安全管理辦法》鐵運[2012]、《太原鐵路局鐵路營業線施工安全管理實施細則》TYG/QT122-

2016、《太原鐵路局安全風險控制“紅線”管理辦法(試行)》等。這些規章制度能夠在動車既有線項目的施工風險辨識中提供正確的實施方法,辨識中按照相關的技術規定逐條分析。其次可以根據動車運用所既有線施工各個工序進行風險辨識。在施工的過程中以各個工序作為基本的單位,并且將各個工序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辨識。

3.4 風險辨識的結果分析

3.4.1 施工與運輸間矛盾突出

動車運用所既有線項目施工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就是施工作業和運輸組織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施工的過程中行車的組織部門經常出于自身的工作需要人為的擠壓施工的時間點,再加上一些特運任務的影響,使得項目工程工期十分緊張,封鎖的時間段,為了追趕工期需要多開作業面,作業面的增多會造成影響面增多。例如二線庫存在高風險的吊裝作業,指揮混亂,需要有完善的吊裝方案,劃定警戒線,設置安全標志,禁止非施工人員入內。吊裝過程中如需阻斷道路交通,應辦理《斷路作業證》,涉及其他危險作業須辦理相關作業證;起吊過程中,吊臂下嚴禁站人,吊車司機、扶桿人員落實等。踏面庫高風險點是基礎部分樁基施工,鄰近既有線。踏面庫位于動車所北咽喉區,對行車干擾大。確保施工全過程安全管理不失控,保證施工項目安全目標的實現,把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到實處。

3.4.2 協調機制不健全

動車運用所施工項目涉及的部門較多,各部門間存在著嚴密的分工,同樣也存在著一定的分工分配關系。基于自身分工的考慮,各部門單位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矛盾關系。對于施工方來說,首先考慮的是進度和房屋的質量,同時需要考慮到行車安全和行車的秩序。從全局的角度綜合考慮各個部門的利益是很難辦到的。因此通過一定的協調機制,協調好各個部門之間的矛盾。

4 動車運用所既有線施工安全風險控制

4.1 完善既有線施工安全的管理制度

按照營業線施工的鐵道部和鐵路局各項的相關技術規章,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施工中各項生產的安全運行,保障既有線運用所的安全施工。各個施工單位在日常的施工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加強工作指導,總結經驗,完善各項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勞動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分工合理,做到定崗定責,明確人的人工和責任,完善保障的措施,確保在施工的過程中各項管理不失控,保障項目目標的安全實施。施工的安全管理要將生產責任落到實處,讓施工的人員和監管的人員能夠有章可循,確保在制度的約束下順利安全地完工。

4.2 編制專項安全施工方案

專項安全施工方案是控制整個工程的質量依據,編制專項的安全施工方案能夠確保各個施工按照相關的方案進行現場情況的調查,確保設備和動車運行安全情況下有組織地施工。組織機構人員需要為對營業線施工的人員進行相關的培訓,現場的安全管理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合格證,確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機械設備的編制必須明確機械設備的使用要求、型號和數量等,確定具體詳細的方案,并且根據機械設備的編制方案設置應急預案,對于越過防護網的機械要編制一定的安全風險控制措施。跨越既有線的施工必須設置安全防護措施,可以搭設防護棚架,臨近既有線鐵路線路搭設防護排架。相關的管理部門需要對工程的質量制定質量保護措施,既有線施工的質量關系到動車以后的安全運行。因此質量安全問題不可忽視。在施工的過程中要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安全文明施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強化安全措施,制定安全管理的目標,切實做好各項工作中的安全保障措施。在本次動車運用所的建設中要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設置應急預案小組,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利用一切可調動的資源進行先預防后處理的原則設置營業線的防護,同時應急小組對設備的管理情況進行事故報告處理,保障事故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搶修,保障動車的安全運行。

4.3 加強施工中信息聯動管理

動車運用所既有線的施工中各個部門的信息交互運行,只有保障這些信息的有序傳遞才能夠確保施工的順利有序展開,進而保障施工的安全。如果施工中各個部門的信息不暢通,容易造成信息的錯誤傳遞,給施工安全造成較大的隱患。在施工的過程中嚴格執行下達的命令和標準流程,特殊情況下施工時首先需要提出相應的申請,并簽訂安全協議,進行統一安排。在施工計劃中應當明確施工的主要內容、時間等,提出相應的調整措施,同時嚴禁沒有經過審批的項目私自施工。施工的調令需要統一協調,并且規范調令的用語,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地進行調整和更改,確保調度命令的嚴肅性和完整性。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確認崗位的制度,對人員的調令需要審核行車憑證。

4.4 加強工程自身的巡視

明確開挖項目的巡視內容。巡視開挖地面的地質狀況、上層性質的穩定性和地下水的控制效果。降水工程中巡視降水的效果以及降水量的排放和水位的情況。支護結構體系中對樁體的施工質量進行巡視,防止出現斷樁等情況,確保支護結構的安全性能。支護施工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規范,確保支護的工程質量。施工工藝的巡視要查看基坑超挖和其他的情況。工序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按照施工的組織進行設計,對開挖的深度,施工等情況進行嚴格的巡視。強化安全監督的科學性和效果。施工前需要對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的辨識,涵蓋施工過程、運輸組織、設備工藝應用等方面,對辨識出的危險因素制定相關的保障措施,逐級傳達,確保在施工過程中安全監督人員能夠根據風險辨識有的放矢。監督巡視過程中需要按照相關的規章辦事,并且強調靈活性,達到以人為本。動車運用所既有線的新建和改造項目需要驗收合格后投入使用。驗收中對施工的質量嚴格把關,交付前需要按照設計文件進行檢查,并且交由上級部門驗收。參照《鐵路建設項目竣工驗收交接辦法》等規章制度進行驗收后的交付使用。

5 結語

當前我國正處于鐵路建設的繁榮時期,在既有線上的建設工程項目涉及的部門較多,對動車的運輸和行車安全帶來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基于當前背景,本文結合太原南站動車運用所既有線的施工引入施工安全管理的思想,對既有線項目施工的特點進行分析,通過風險辨識發現施工過程中存在著的安全隱患,進而采取安全管理的辦法,針對性地解決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進一步保障項目施工的安全順利進行。

參 考 文 獻

[1] 趙衍發.淺埋暗挖法下穿既有地鐵車站的風險控制[D].北京交通大學,2013.

[2] 胡恩榮.鐵路電務站段安全風險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

第10篇

關鍵詞:特種設備 重大危險源 風險控制 應急處理

1 前言

特種設備是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設備和設施的總稱。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者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場所和設施,以及其他存在危險能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場所和設施。辨識、評價、控制特種設備重大危險源是做好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工作,防止事故發生的關鍵。

2 危險源的分類

根據危險源在事故發生中的作用,結合事故致因理論,危險源可分為第一類危險源和第二類危險源。第一類危險源是指生產過程中,實體存在的危險物品或能量超過臨界量的物質。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和環境因素。

物的故障是指機械設備、裝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實現預定的功能的現象。從安全功能的角度,物的不安全狀態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設計、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維修、使用不當,或磨損、腐蝕、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人的失誤是指人的行為結果偏離了被要求的標準,即沒有完成規定功能的現象。人的不安全行為也屬于人的失誤。人的失誤會造成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系統故障,使屏蔽破壞或失效,從而導致事故發生。

一起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兩類危險源互相關聯、互相依存。第一類危險源是事故的內因,決定事故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是第一類危險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3 特種設備重大危險源的辨識

參照(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結合特種設備的重要程度,可將以下特種設備確定為第一類重大危險源:

(1)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鍋爐:①額定蒸汽壓力大于2.5MPa,且額定蒸發量大于等于10t/h的蒸汽鍋爐;②額定出水溫度大于等于120℃,且額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的熱水鍋爐。

(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壓力容器:①介質毒性為極度、高度或中毒危害的三類壓力容器;②易燃介質,最高工作壓力大于等于0.1 MPa,且PV大于等于100MPa.m3的壓力容器。

(3)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壓力管道:①輸送有毒、可燃、易燃氣體,且設計壓力大于1.6 MPa的長輸管道;②輸送有毒、可燃、易燃液體介質,輸送距離大于等于200km且管道公稱直徑大于等于300mm的長輸管道;③中壓和高壓燃氣管道,且公稱直徑大于等于200mm的公用管道;④輸送GB5044中,毒性為極度、高度危害氣體、液化氣體介質,且公稱直徑大于等于100mm的工業管道;⑤輸送GB5044中,毒性為極度、高度危害液體介質、GB50160及GBJl6中規定的火災危險性為甲、乙類可燃氣體,或甲類可燃液體介質,且公稱直徑大于等于160mm,設計壓力大于等于4MPa的工業管道。

(4) 醫用氧艙。

(5) 大型游樂設施。

(6) 客運索道。

按照特種設備嚴重事故隱患的界定,可將以下情況確定為第二類重大危險源:

(1) 使用非法生產的特種設備的;

(2)超過特種設備規定的參數范圍使用的;

(3)缺少安全附件、安全裝置'或者安全附件、安全裝置失靈而繼續使用的;

(4)已經報廢或者經檢驗檢測結論為不允許使用而繼續使用特種設備的;

(5)使用有明顯故障、異常情況或者責令改正而未予以改正的特種設備的;

(6)使用未定期檢驗的特種設備的;

(7)操作人員未持證上崗的;

(8)不符合安全技術規范和安全標準規定、在人口密集區設立的特種設備。

4 特種設備重大危險源的分析評價

危險源的分析評價是控制事故的關鍵措施之一。一般來說,重大危險源的分析評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數及其原因與機制;

(2)依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評價危險事件發生概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5 特種設備重大危險源的風險控制、管理與事故應急

風險控制主要是通過探討失效發生的原因,從而采取相應措施,降低失效的概率,減少事故損失。風險管理是控制風險、減少損失所采用的各類檢驗、監控方法與過程的統稱。風險管理,一般從降低失效的概率和減少事故損失兩個方面考慮。

根據管理學關于控制關鍵的少數和控制變化趨勢的理論,當前特種設備安全監控的重點是:

(1)對重大危險源實行重點監控,逐臺登記建檔,定期現場巡查,動態掌握安全狀況。

(2)規范特種設備操作、管理人員(尤其是鍋爐操作、氣瓶充裝、起重機械操作人員)的培訓考核,提高作業人員的素質。嚴格管理,杜絕無證操作、違章操作,防止人為事故的發生。

(3)加強特種設備生產質量的監督(尤其是起重機械的安裝質量的監督檢驗),繼續打擊非法生產特種設備的行為。

(4)強力推動壓力管道的檢驗工作,加強壓力容器、起重機械安全附件的檢查。

減少事故損失以降低損失幅度為主。緊急隔離,緊急減壓,帶壓堵漏,設置截斷閥、消防設施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應急計劃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盡量減少事故的危害。一個完整的應急計劃由兩部分組成:現場應急計劃(由企業負責制定)和場外應急計劃(由政府主管部門制定)。應急計劃應提出詳盡、實用、明確和有效的技術和組織措施。企業應對每一個重大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安全管理制度,進行嚴格的管理控制。企業應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計劃和程序的有效程度,并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計劃應包括:應急機構的組織、通訊系統的建立、專項設備的信息、專家信息源、應急救援專業隊伍、事故預防、預測、預警、應急響應、后期處置、保障措施等。

特種設備應急處理一般包括緊急疏散、現場急救、險情排除、火災撲救等。

(1)緊急疏散。發生危害介質泄漏時,應立即組織警戒區及污染區與事故應急處理無關的人員撤離。對發生易燃易爆和液態氧介質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爆炸或泄漏的,應組織群眾向上風向,迎風轉移;對發生有毒介質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爆炸或泄漏的,應組織群眾佩戴個體防護用品或用濕毛巾捂住鼻嘴向上風向,迎風轉移。

(2)現場急救。針對事故傷害特征,組織醫療機構實施救治。

(3)險情排除。根據發生事故的特種設備的技術、結構和工藝特點以及發生事故的類別,制定搶險救援技術方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擴大。對發生易燃易爆和有毒介質壓力容器、壓力管道泄漏的,應立即采取措施處置泄漏。處置泄漏包括泄漏源控制及泄漏物處理。修補和堵塞泄漏口,制止介質進一步泄漏,對整個應急處理是非常關鍵的。

(4)火災撲救。針對介質特性,選擇正確的滅火對策。對液化氣體類火災,切忌盲目撲滅火勢,在沒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況下,必須保持穩定燃燒。否則。大量可燃氣體泄漏出來與空氣混合,遇著火源就會發生爆炸.后果不堪設想。

第11篇

安全與不安全是相對的概念。如果把安全描述為平靜、正常、沒有事故,那么,發生了事故一定是不安全的。因此,事故與安全生產也就是相對的事件了。這里所說的事故指發生在生產過程中,違背人們意愿且又失去控制的事件。具體到生產活動中,事故總是要構成人體傷害或造成財產損失的。雖然,人們并不希望發生任何事故,但是,事故卻總是在人們對危險源控制不力,危險趨勢不可遏制后而突然發生。

從事施工生產活動,隨時隨地都會遇到、接觸、克服多方面的危險源。一旦對危險源失控,必將導致事故。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環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從對人和管理兩方面去探討事故,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都是釀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而這些都是構成危險源的重要因素。

如果對施工企業及現場建立和保持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的實施程序,包括涉及生產活動的所有場所以及生產設施。識別和確定危險源的存在、性質及評價危險源的風險程度,并確定是否可容許。從而采取與危險源風險適應的有效控制措施,就一定能夠預防、降低或消除風險,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什么是危險源呢?GB/T2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中是這么定義的:危險源是指可能導致人員傷害或疾病、物質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通俗的來說,危險源就是過去、現在和將來在管理過程及作業區域內存在的安全隱患。

下面就危險源控制程序的編制及實際運用暢述如下:

一、建立文件化的《危險源控制程序》,該程序的基本內容如下:

1目的

建立和保持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的實施程序,包括涉及生產活動的所有場所以及生產設施。識別和確定危險源的存在、性質及評價危險源的風險程度,并確定是否可容許。從而采取與危險源風險適應的有效控制措施,以預防、降低或消除風險。

2范圍

本程序規定了公司的業務活動范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方法和管理要求。適用于公司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工作。

3職責

3.1各部門及項目部進行本部門、本項目部生產、活動及場所的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

3.2安全部門負責監督各部門及項目部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并進行審核。3.3管理者代表負責重大危險源的批準。

4工作程序

4.1危險源辨識方法

4.1.1詢問、交談:與生產現場的管理、施工人員和技術人員交流討論、獲取危險源資料。

4.1.2現場觀察:到施工現場觀察各類設施、場地,分析操作行為、安全管理狀況等,獲取危險源資料。

4.1.3事故樹分析法:可針對各類事故進行分析,并按事故樹分析要求展開和繪圖,獲取危險源資料。

4.1.4安全檢查表法:采用預先設計好的安全檢查表或制度與規程,到現場進行檢查,發現安全隱患問題及時記錄和分析,并據此獲取危險源資料。

4.1.5針對不同目的和應用范圍,還可以采取施工流程分析法、查詢分析事故法等方法辨識危險源。

4.2危險源類別及其作用

4.2.1危險源類別

危險源就是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職業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一般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危險源指可能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

第二類危險源指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各種因素。

4.2.2一起事故發生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類危險源的存在是發生事故的前提,第二類危險源的出現是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的必要條件,它們分別決定事故的嚴重程度和可能性大小,兩類危險源共同決定危險源的危險程度。

4.2.3根據建筑施工企業的特點,重點從項目施工全過程、輔助業務部門以及施工作業環境等方面進行危險源的辨識。

4.3危險源辨識的步驟及方法

4.3.1業務活動分類

各部門及項目部按照本部門、本項目部的工作職責確定本部門、本項目部的業務活動類別與范圍,填寫《業務活動分類表》,在進行業務活動分類時,重點考慮以下方面:

a)部門管轄的地理范圍;

b)計劃性的工作,主要為部門職責范圍內的工作;

c)被動性的工作,領導臨時交辦的工作;

d)生產作業的過程;

e)特殊工種的作業;

f)臨時的工作,如消防演習、防臺防汛等。

4.3.2危險源的分類

按照GB/13861-199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代碼》的要求,將危險源分為以下類別:

物理性危害、危險因素:

a)設備設施的缺陷

b)防護缺陷

c)電危害

d)噪音危害

e)振動危害

f)電磁輻射

g)運動物危害

h)明火

i)造成灼傷的高溫物質

j)造成凍傷的底溫物質

k)粉塵與氣溶膠

l)作業環境不良

m)信號缺陷

n)標志缺陷

o)其他

B、化學性危害、危險因素

a)易燃易爆性物質

b)自然性物質

c)有毒物質

d)腐蝕性物質

e)其他

C、生物性危害、危險因素

a)治病微生物

b)傳染病媒介

c)致害性動物

d)致害性植物

D、心理性、生理性危害、危險因素

a)負荷超限,包括:體力、聽力、視力等

b)健康狀況異常

c)心理異常,包括情緒異常、冒險心理、過度緊張

d)辨識功能缺陷:感覺延遲、辨識缺陷

e)其他

E、行為性危害、危險因素

a)指揮失誤,包括違章指揮、指揮失誤

b)操作失誤,包括誤動作、違章作業

c)監護失誤

F、其他

4.3.3危險源識別時需要考慮的方面:

a)正常、異常和緊急三種狀態;

b)過去、現在和將來三種時態;

c)風險的多種類型;

d)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

e)相關方的觀點;

f)過去管理體系審核的不符合項;

g)出現的虛驚、緊急或災難事件。

4.險評價的方法

4.4.1評價員工在某種具有潛在的危險的環境中作業的危險性的方法,采取“打分”的辦法指定各主要因素的分數,然后根據總的危險分數來評價其危險性。危險性即用下式表示:

危險性=LEC

L-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可能性

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率

C-危險嚴重度

三個主要因素的評分方法如下表:

表一: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可能性分數(L)

分數值事故或危險情況

10完全可能,會被預料到

6相當可能

3不經常,但可能

1完全意外,極少可能

0.5可以設想,但高度不可能

0.2極不可能

0.1實際上不可能

表二:暴露于危險環境頻率的分數值(E)

分數

事故或危險情況發生可能性

10

連續暴露于潛在危險環境

6

逐日在工作時間內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幾次出現在潛在危險環境

0.5

非常罕見地暴露

表三:可能結果的分數值(C)

分數值

可能結果

100*

災難許多人死亡

40

非常嚴重數人死亡

15

嚴重重殘或死亡,嚴重職業病或死亡

7

重大暫時性重傷或輕殘或造成一般職業病

3一般輕微的可恢復的傷害或輕微疾病癥狀

1

引人注目不利基本的衛生健康

4.4.2將收集的信息按上述標準進行評分,將所得分數填入職業安全衛生風險評價表中,并計算三個指標的連乘積,得出危險性。并按表四所列的分值確定風險程度。

表四:危險分數值

分數值

危險程度

>320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

高度危險,需要立即整改(此段可以設置為重大危險源控制等級)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

可能危險,需要注意

<20稍有危險,可被接受

4.4.3由管理者代表及相關部門人員,根據風險程度分級確定出重大安全衛生風險,制定出重大風險匯總表,并以此作為確定職業安全衛生目標和指標的主要依據。

4.5危險源的初始辨識和風險評價

4.5.1各部門及項目部依據4.1~4.3的要求對本部門的人員活動、常規或非常規的工作、作業場所內的各類設施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源進行全面識別和風險評價,填寫“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交安全部門審核。

4.5.2安全部門審核匯總各部門及項目部的“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列出“重大危險源清單”報管理者代表審批。

4.5.3審批后的“重大危險源清單”作為制定職業安全衛生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的依據。

4.6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執行

4.6.1項目部在項目開工前應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工作(特別對大中型設備的拆安裝,起重吊裝,外架的搭拆,施工用電,大型模板的拆安裝,卸料平臺拆安裝,四口、五臨邊防護設施拆安裝),填寫“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

4.6.2每年10月各職能部門對本部門涉及的危險源進行識別和評價,填寫“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

4.6.3安全部門根據各部門、各項目部填寫的“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進行整理,編制公司年度的“重大危險源清單”。

4.6.4各部門及項目部對重大危險源應制定管理措施、填寫“風險控制計劃表”,報安全部門審核。

4.6.5“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重大危險源清單”必須報管理者代表批準。

5相關/支持性文件(略)

6記錄表單

6.1《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

部門管轄或覆蓋的地理位置:

計劃性的工作:

被動性的工作:

生產或作業過程:

特殊的工種或作業:

不經常的任務:

6.2職業安全衛生風險辨識及評價表

項目活動、產品或服務中的危險源

L

E

C

D

控制措施

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設備設施缺陷

防護缺陷

電危害

噪音危害

振動危害

電磁輻射

運動物危害

明火

造成灼傷的高溫物質

造成凍傷的低溫物質

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粉塵與氣溶膠

作業環境不良

信號缺陷

標志缺陷

其他

易燃易爆性物質

自燃性物質

有毒物質

腐蝕性物質

其他

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

傳染病媒介物

致害動物

致害植物

心里生理性危害因素負荷極限:體力、聽力、視力超過極限

健康狀況異常

心理異常

辨識功能異常

其他

行為性危害因素指揮失誤

操作失誤

監護失誤

其他

其他

6.2重大危險源清單

序號

危險源

危險等級

涉及部門

現有控制措施

備注

6.3風險控制計劃表

1.管理方案名稱:

2.涉及部門:

3.活動內容:

項目負責部門

11

4.實施進度11

5.驗證情況

項目完成情況驗證人

二、危險源識別、評價、控制實例

建筑施工企業的危險源識別一般從依據建筑施工企業涉及的作業過程(業務活動分類)來進行分類識別,建筑施工企業主要作業過程一般分為:鋼筋工程、防雷接地安裝工程、腳手架工程、建筑電器、給排水工程、混凝土工程、砌體、門窗工程、摸灰工程、模板工程、施工電梯、塔吊、土方工程、裝飾工程、后勤管理、設備管理、倉庫管理、機關單位作業。下面就鋼筋作業過程中涉及的危險源的識別、評價和控制方法舉例如下:

活動、產品或服務中的危險源

L

E

C

D

控制措施

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設備設施缺陷鋼筋拉伸設備維修保養不到位,卷揚機鋼絲繩斷絲或磨損超過標準未更換

1

1

3

3

由機電人員對該機械傳動部位進行打油保養,鋼絲繩斷絲達到報費標準及時更換,符合安全后方可使用

鋼筋切斷機外殼脫落,松動

1

2

7

14

由機電人員進行維修加固

鋼筋切斷機刀口有兩處破損

3

1

7

21

由機電人員更換,更換后經檢查符合安全要求方可投入使用

對焊機作業時,沒有配備滅火器材

3

6

3

54

將對焊機周圍的易燃物品遠離,按照公司或項目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配備干粉或泡沫滅火器

鋼筋機具沒有重復接地

1

1

15

15

由機電人員按照JGJ46-88標準要求增加

防護缺陷對焊機作業人員作業時未設防火擋板,火星亂濺,作業人員沒有佩帶防護面罩

3

6

3

54

由項目安全員監督對焊作業人員加設防火擋板并給作業人員配發防護用品

對焊機作業人員作業時未穿戴絕緣手套、絕緣鞋

1

2

15

30

按公司或項目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中有關防護用品規定進行發放,并監督作業人員正確使用

鋼筋拉直機周圍沒有防護欄桿,沒有警告標識

1

3

3

9

在作業場所搭設1-1.2的防護欄桿并懸掛醒目的安全標志牌

電危害設備外殼沒有保護接零(接地)

0.5

6

15

45

由機電人員按照JGJ46-88標準增設重復接地,其電阻值不大于4Ω

對焊機沒有設置漏電保護器

0.5

6

15

45

按照JGJ46-88標準增設漏電保護器,安裝完后經檢查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機具開關箱沒有拉閘上鎖,作業或維修中他人可能進行操作

0.5

6

15

45

依據公司或項目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有關條款對相關人員處罰并組織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力度

電渣壓力焊機無專用開關箱,工人操作地點與電源開關處較遠,有問題時難于及時切斷電源

1

3

15

45

由器材部采購符合JGJ46-88標準要求的電箱。由機電人員安裝經檢查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使用。

平板車轉運鋼筋裝車不不合理時,鋼筋散落容易砸傷工人

1

2

7

14

對工人加強安全教育增加自我防范意識,運輸鋼筋時捆綁牢固后,方可運輸。

塔吊運鋼筋時,鋼筋不分類混合吊裝,容易散落傷人

0.

51

15

7.5

將鋼筋分類吊運,較短的鋼筋吊運時采用筐吊運。

無塔吊時,垂直傳遞鋼筋,容易墜落傷人

3

2

7

42

人工傳運鋼筋時由專人統一指揮并給作業人員配備防護用品

明火鋼筋焊接時無動火申請,私自焊接,且無人監護

1

3

3

9

按公司或項目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辦理動火申批手續

焊接中焊條頭隨意亂扔,容易引發火災

1

3

3

9

對操作人員加強安全教育,焊接前應將周圍易燃物清理。

對焊機距離木工房、宿舍過近,容易引發火災

0.5

1

15

7.5

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對可燃的場所增設消防設備或將對焊機位置遷移。

造成灼傷的高溫物質電焊、氣焊作業過程的高溫材料容易傷人

1

6

3

18

按有關標準配發防護用品,并加強安全教育

粉塵與氣溶膠焊接過程產生的煙氣對人體的傷害

6

3

1

18

給操作人員配發口罩并按有關規定進行定期體檢

作業環境不良鋼筋機臺周邊鋼筋頭沒有清理干凈,容易扎傷人

0.2

6

3

3.6

按照公司或項目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的規定,將鋼筋頭及時清理搬運

機具安置不合理,操作空間狹小,加工長件時容易受到傷害

1

3

3

9

按照公司或項目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有關規定及現場的實際情況,擴大鋼筋制作的場地

綁扎4M以上的柱筋時,沒有設置平臺,攀登鋼筋骨架進行作業,發生墜落事故

3

3

3

27

綁扎2M以上的柱梁鋼筋時,必須增設操作平臺。

對焊機棚搭設沒有使用防火材料

0.5

6

3

9

使用防火材料,并加強操作人員的安全教育

電渣壓力焊焊接柱筋時,樓板養護水較多,易發生觸電事故

1

3

15

45

在積水多的地方增設干燥的木板,操作人員應穿戴絕緣防護用品

標志缺陷鋼筋機具處沒有設置安全標志

0.5

6

3

9

項目部安全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設

安全操作規程牌掛設位置不當,難以看到

0.5

6

3

9

項目部安全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掛設

對焊機棚沒有防火標志牌

0.5

6

3

9

項目部安全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掛設“”版權所有

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質對焊機作業現場10M范圍內違章存放有氧氣、乙炔瓶

1

0.5

40

20

項目部按照規定增設氧氣、乙炔瓶的存放場所

[結束語]

第12篇

對于地鐵隧道工程施工風險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內外許多專家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提出了各自的解釋。角度不同,對風險管理內涵的定義也就不相同。綜合各種含義之后,可以得出以下定義:地鐵隧道工程施工風險管理主要是指在對潛在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和分析之后,從中發掘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隱患,同時建立相應的風險評估模型,對存在的風險進行專業的估測,尋找對工程施工帶來的潛在安全隱患,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并從中選擇出最佳設計方案,來應對潛在的風險,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給工程帶來的損失。另外,風險管理的本質是事先對工程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預測,并作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2.地鐵隧道工程施工風險管理流程

要加強對地鐵隧道修筑過程中潛在風險的預防,必須要建立一套內容充實、分工明確、體系完備的風險管控流程,依據建立好的流程就能夠對風險進行有效的管控了。地鐵隧道工程施工流程如下:首先,明確地鐵隧道工程的特點,依據本身的特點簽署工程保險;其次,對工程風險分析的方法進行明確,然后對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識別時要與業主以及施工單位進行詳細的探討,之后建立明確的風險因素清單;第三,依據清單對風險進行量化,然后建立起風險評估模型;第四,建立模型之后,要對風險進行初步的評估,如果潛在的風險不利于工程的施工,或者在施工過程中可能會發生難以預料的事故,首先應該減緩風險,如果風險不足以造成施工過程中的事故發生,那么就可以對剩余的風險進行評估了;最后,經過評估之后,將能夠預測的潛在風險尋找出來,然后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

3.地鐵隧道工程施工風險管理措施分析

前面分析了隧道工程施工中風險管理的內涵以及管理的流程,明確了以上相關知識后,就可以對工程施工中的風險進行管理了。下面結合某地地鐵一號線的建設實際,來探討進行隧道施工風險管理的措施。

3.1隧道施工風險管理門得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和上海鐵路局聯合聯合組成課題組,在對一線技術和管理人員進行詳細調查后,提出了“風險管理門”的概念(RiskManagementGate)。根據對一線施工管理人員進行調查問卷的結果,可以將隧道建設中潛在的風險分成3類:技術、管理、地質情況。其中,技術方面又可以分成施工準備情況、洞口部分的施工、開挖情況以及監控測量幾個部分;管理方面只有施工管理一項;地質情況則包括膨脹性圍巖地段的施工、涌泥突水地段的施工以及巖爆情況和瓦斯層的施工幾個部分的內容。通過對這幾個方面的風險進行分析,可以將施工的過程分成7道風險管理門,這7道風險管理門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施工準備階段、操作階段以及完工階段。

3.2隧道施工風險管理研究

建立了風險管理門之后,就明確了施工的各個步驟,同時就可以依據相它對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了。某市地鐵一號線是連接老城區與新城區的主要地下交通線之一,全場25千米。根據地質勘查結果,地鐵一號線的施工條件比較復雜,施工中不僅會穿過粉土、粉砂、粉質粘土等底層,同時還穿過幾座重要的文物保護建筑,這樣就加大了施工的難度,如果不能對潛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很容易會造成文物建筑損壞等后果。

3.2.1潛在風險辨識

進行風險辨識是進行風險管理的首要工作,應該由相關的專家和施工單位共同組成風險辨識小組,結合搜集到的資料,并仔細的分析當地的地質特點以及地下環境,對風險進行辨識。根據本市地鐵一號線的具體情況,將風險分為基坑施工潛在風險、盾構施工潛在風險以及管網施工潛在風險等三個方面。其中,基坑施工潛在風險主要有基坑開挖土體是否具有穩定性、基坑開挖對周圍文物建筑的是否具有破壞性以及雨季防汛風險;盾構施工風險主要有盾構進洞階段的風險和出洞階段的風險;管網施工潛在風險主要有施工對天然氣管、污水管和雨水管等帶來的風險、管線改移、懸吊的安全風險以及地下水對地鐵站帶來的風險等。

3.2.2潛在風險評估

辨識完潛在的風險之后,要對這些風險進行評估,進而制定應對措施。通過對某市地鐵一號線進行風險評估,地鐵某段的潛在風險依據對不同風險因素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是不同的。通過對這些不同點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進而制定風險應對措施。

3.2.3潛在風險應對

在對風險辨識以及評估完成之后,就可以依據得出的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根據某市地鐵一號線實際存在的風險因素,可以制定以下應對措施:(1)本車站的基坑比較寬,開挖的也比較深,因此可以使用長大內支撐體系來進行支撐,等到結構混凝土的強度應該達到80%以上后才可以將支撐拆除。(2)本地區的地質條件比較差,地下水位比較高,很容易出現地下水噴涌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將地下水降低到坑以下30m,在降水的同時,務必確保收到良好的降水效果,另外還不能損壞周圍的建筑物。(3)強化施工監測力度,在施工中要及的通過監測獲取工程進度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從中預測出施工的下一過程可能要出現的風險因素,以便及時的制定計劃,盡可能的減少風險因素給施工帶來的不良后果。

4.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州县| 南安市| 安多县| 洛隆县| 乌苏市| 兴城市| 惠安县| 阿拉善盟| 长汀县| 固始县| 沙雅县| 女性| 朝阳县| 囊谦县| 昭苏县| 夹江县| 油尖旺区| 岳普湖县| 贡觉县| 泗水县| 和龙市| 昌乐县| 宝应县| 满洲里市| 安庆市| 吉林省| 永昌县| 乐昌市| 呼玛县| 阜平县| 旺苍县| 嘉善县| 银川市| 长垣县| 辛集市| 苗栗市| 陇西县| 莲花县| 泽普县| 朔州市| 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