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1:20: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簡述稅務會計的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稅法,會計準則,差異,協調
根據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全面趨同的要求,我國于2006年頒布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開始實行。鼓勵大中型企業實行,一定程度切實提升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會計信息質量。隨后于2007年修訂的《企業所得稅法》以及《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使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更加復雜。分析二者差異及如何使二者協調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企業具體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
(一)固定資產準則與稅法差異。由于《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中將已出租的建筑物歸入投資性房地產,因此稅法中的固定資產范圍大于準則中的固定資產范圍。
(二)收入準則與稅法差異。《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從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和謹慎性原則出發,側重于收入實質性的實現;而稅法從組織財政收入的角度出發,側重于收入社會價值的實現。
(三)或有事項準則與稅法差異。企業會計準則加強了對或有事項的確認或披露,有利于企業對或有負債風險的控制,要求滿足以下三點來確認預計負債: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實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而稅法關于成本費用扣除的前提是:真實發生、確定性、合法、合理。
(四)無形資產準則與稅法差異。《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對無形資產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引入了殘值的概念,改變了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攤銷范圍和方法、減值和研究開發費用的處理。與稅法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五)存貨準則與稅法差異。存貨準則取消了“后進先出法”,而《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納稅人各項存貨的發出或領用的成本計價方法,可以采用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價法等,如果納稅人正在使用的存貨實際流程與后進先出法相一致,也可采用后進先出法。除了以上簡述,企業具體會計準則與稅法還有諸多的差異,例如存貨準則與稅法差異;政府補助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投資性房地產準則與稅法差異。此外還有債務重組準則與稅法的差異等。
二、企業會業計準則與稅法差異造成的影響
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不同的使命決定了二者在企業的稅務處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二者的差異對國家經濟活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差異過大引起稅收的流失。一方面,一些納稅人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和政策間的不協調,少納稅或者不納稅;另一方面,征稅人員由于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差異的復雜性以及信息的不足,對納稅人的納稅資料很難控制和管理或由于對稅收法規的 把握不到位,或者由于個人利益的驅使,濫用稅收權利,造成稅款少征或不征。
(二)差異過大容易造成財務虛假信息。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財務報告中會計利潤對企業的股票價格、投資人的持股決策影響非常巨大。企業為了讓股東繼續投資,讓潛在投資者購買股票,對企業進行投資,就要想辦法讓企業利潤增加,股價提升。當企業實際業績不如意時,企業就可能采取弄虛作假、舞弊的措施。
(三)差異過大增加社會成本。對企業來說,會計準則與稅法的過度分離,使會計處理變得更加復雜,對會計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會計核算成本和納稅成本。對稅務部門而言,增加了稅收的征管難度,增加稅收的征管成本。
三、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相互協調的措施與方法
(一)稅法應有限度地許可企業對風險的估計。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所面臨的風險無處不在,在會計上充分估計各種風險,采用計提準備金、暫不確認收入等,都是企業抵御風險可能帶來損失的有效手段。稅法如果無視企業風險的存在,而一味強調保證財政收入,其結果只能是進一步降低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最終傷及稅基。因此,稅法必須從增收與涵養稅源的辯證關系出發,客觀地認識企業可能存在的風險,而不是一律加以排斥。為了防止企業利用風險估計有意進行偷漏稅款和延遲納稅,應對計提各種準備的條件和比例做出相應的規范。從而也可以縮小稅法與企業會計準則的差異,減少納稅調整事項。
(二)加強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處理方法的協調。企業會計準則和稅法在具體實務操作上的協調可以根據不同的差異類別采取不同的方法。對會計處理比較規范的業務,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收法規的協作要使稅收在堅持自身原則的基礎上與會計原則作適當的協作。如捐贈的處理、融資租賃的劃分標準、資產減值的處理等問題,稅法應注意與企業會計準則的主動協調,以減少業務差異、降低納稅人的核算成本。
(三)加強互動宣傳。加強會計準則和稅法在會計界和稅務界的交流宣傳,提高會計準則和稅法協作的有效性。而稅務信息的非公開性使會計和稅務關系的相關研究面臨很大的數據障礙,因此,加強兩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機關還應盡量廣泛深入地開展會計準則和稅法的學習,從而帶動企業會計基礎工作和稅務機關執法水平的提高;引導企業分設稅務會計崗位,將會計和稅法的差異進行登賬核算反映。
參考文獻:
[1]聶婷婷,《企業合并所得稅會計差異協調研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年
[2]于宏,《淺析新企業會計準則和稅法的差異》,知識經濟, 2011年10期
[3]陳蘭芳,《新會計準則與稅法的矛盾及協調》,中國集體經濟, 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