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家訓心得體會

家訓心得體會

時間:2022-03-22 14:38: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家訓心得體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家訓心得體會

第1篇

天府好家規學習心得體會一

一句家規家訓,幾代世風余韻。即日起,由市紀委機關、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舉辦的我愛成都天府好家規征集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全市評選經典家訓家規,征集優秀家風故事。一個家庭凝聚一座城市的厚德,一句家訓貫穿幾代人修身齊家的信念。

家風是什么?楊樹桐先生在他的《家風漫談》一書中這樣解釋: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和品德。一個家庭或家族,可以沒有顯赫的家世,殷厚的財富,但不能沒有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也不是一人一時一事就能建立,必須依靠家庭家族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人人建設,世代弘揚。其中,起舉足輕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長輩。

良好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養。在今天很多人都忙于工作、事業而無暇顧及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理當值得我們深思,這不是因為時間與距離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們忽視了家風的力量。良好的家風,能成就孩子一生;而這種熏陶,最好從孩提時代就應開始,你從小給他灌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觀念,他就可能養成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思維,良好的家風伴隨孩子一生成長。

從我自己的成長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良好的家風對下一代成長的重要性,而從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我更加感到,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會更加陽光。

天府好家規學習心得體會

說起家規,現代社會的大多數家庭恐怕都有些陌生了,白紙黑字寫下來傳承的更是寥寥無幾。但家風卻必然存在于每個家庭中,或明顯、或淡然,或嚴厲、或開放。

家風一般受家族遺傳、家庭長輩性格的影響較大,對于樹立下一代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哪種家風,只要是積極向上的,都會給一個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近日,記者從前期報到省紀委的素材中發現,類似講述故事后的經典感悟,比比皆是。

四川省委辦公廳發來的是發生在辦公廳工作人員身邊的家規故事,貼近性、可讀性強,還有頗具感染力的家書。省國安廳則選擇了三篇優秀家規家風故事上報。革命老區巴中、達州、廣安等地,報上的是先輩先烈、當代楷模等十余個家規故事。綿陽、德陽、成都的特色,是帶有地震精神的家規故事。攀枝花、眉山、瀘州、宜賓、自貢等等,則不僅有古代先賢,還有現代的傳承。

阿壩州紀委上報了16個家規家風小故事、20個與精神有關的家規家風故事,以及有家規家風內容的彈唱、南坪曲子等。阿壩、甘孜、涼山三州,故事、精神的傳承故事,多如繁星。例如,黑水縣蘆花鎮中蘆花,有一座四層高的藏式碉樓,這里是中著名的蘆花會議發生地。這座見證了歷史的建筑被這家藏民精心守護著,現在的主人蘇朗彭初已經是第四代守護人了。

家規,顧名思義,就是指家庭成員必須遵守的一種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它規定了家庭成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從而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古人云: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才能長治久安;家有家規,才能教子成才。因此,從古至今,許多賢德之士都非常重視立家規來教育子孫。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著一定的權力,要避免權力濫用,既要管好自己,以良好的作風言傳身教,更要對親屬們嚴格要求,嚴格監督,過好親屬關,這樣才能真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第2篇

女職工幸福大講堂學習心得體會 

根據統一安排,我參加了女職工幸福大講堂,聆聽了我市逯國梅女士關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課堂培訓,感到受益匪淺。

逯女士本是一名下崗職工,她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成長為一家家庭教育培訓咨詢機構的負責人、東營區勞動模范、山東省首批巾幗志愿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她將親子教育理念通過集中授課、義務作報告及參與愛心媽媽、志愿幫扶活動等方式,傳播到了千家萬戶。她注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養成及培育,崇德尚禮,知行合一,并向全社會傳播尊德守禮的積極意義。她多年來一直從事家庭教育事業,將家庭教育理論很好地用于家庭實踐中,是我市家庭教育的“領航者”。她的創業精神、教育理念,都值得我們每一位女職工學習借鑒。良好的家教帶來良好的家風。特別是聽了逯女士的家庭教育培訓后,自己深受啟發、深受鼓舞,更增強了做好家教、培育家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結合課堂培訓和家庭實際,有以下具體感悟:

一是注重培育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要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感。”因此,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意義重大。首先,家長必須轉變觀念,把孩子當做是與自己地位平等的人,而不能老把她當作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小孩子。家里的一些事情,讓孩子積極參與進來。其次,家長在讓孩子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沉得住氣,一定要學會等待,一定要能夠容忍孩子的不完美。第三,家長應當要求孩子勇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論孩子有什么樣的過失,只要她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就要讓她去勇敢地面對,不能讓她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廚代庖。 

二是努力形成良好家風家訓。家風家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促進家庭和睦、親人相親相愛、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重要精神支撐。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比如,家風體現在孝順上,教導孩子孝敬長輩,不跟長輩頂嘴,長輩們說的話,孩子一定要聽、認真去做,開飯時等長輩來了再一起吃。要形成良好習慣,習慣成自然,家長要以身示范。家訓,比如“以誠為本”,做人最基本的品質就是誠實,引導孩子認識到“做錯事情不要緊,如果說謊為自己開脫,那么這個說謊的嚴重性要比做錯事情的嚴重的多”;再比如,引導孩子做到言出必行,說出的話“擲地有聲”,即說出來的話要能夠做到,一言一行要敢于承擔。還有,學會傾聽對方的話;節約每一分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說“謝謝,請,對不起”;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重智慧,學會思考;學會寬容;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不拖拉,不敷衍等等。家長和孩子共同制定、遵守和維護家訓,這樣的家庭氛圍帶給孩子們的是平等、民主與被尊重的感覺。

三是積極營造好溫暖家庭氛圍。氛圍是指籠罩著某個特定場合下的特殊感覺和情調,當人置身其中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影響。家庭,作為每一位父母和孩子的心靈棲息地,當然也有其獨特的“氛圍”。不同家庭氛圍下的成長起來的孩子,必將具有不同的氣質個性和行為習慣。要給自己和孩子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彼此獲得精神上的愉快和心靈上的歸屬。比如,用心營造交流氛圍,父母與孩子之間平等、坦誠的交流與互動,讓孩子有更多的家庭歸屬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讓孩子從中學習到如何在家庭之外更合理的待人接物,這將深刻影響孩子與他人、與社會的融合程度及應對態度。再比如,用心營造文化氛圍。擁有文化氛圍的前提是尊重、理解并享受文化。我們不能將“文化氛圍”簡單的理解為看書看報,給孩子買書,督促孩子學習。真正的文化與財富無關、與地位無關,它來自人靈魂深處對美、對真知、對學問的尊重和信仰。比如,父母樂意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為孩子閱讀、身體力行地影響著孩子。文化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現在電視里、網絡里、生活中處處有文化,要能夠及時跟孩子分享文化、理解文化,并且把“學習、分享”當做家庭生活中的必修課。

對每個人來講,家的地位永遠無可替代。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未來。我們要向逯女士學習,講究方式方法,正確引導孩子朝著我們預期的目標健康成長。

第3篇

一、課內求拓展,嘗試群文閱讀

簡單地講,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在此,以《一件運動衫》單元教學為例。

(一)教學理念

教學前通過制訂個性的預學單,更準確地了解學情,力求從可能學情到現實學情的轉變,從想象兒童到現實兒童的轉變,實現更有現場感的學情呈現。努力突破語文教學“低效”的困境,實現更高效的教學增量,更主動的教學參與,更有價值的思維活動,更集約的教學實踐,更活化的教學過程,做到真正以生為本的自主閱讀。進行一次由傳統的“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翻轉的課堂教學的嘗試。

(二)教學過程

1.教學目標的確立

閱讀教學的目的說到底就是教會學生理解文本的方法,從而運用方法學會表達,走向更高層次的閱讀。可見,文本中表達方法的學習尤為重要。在教學時,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預學的基礎上通過群文閱讀感受一類故事的基本特點,初步教會學生用“情節梯”的方法來讀故事。以《一件運動衫》為基本,在四十分鐘的時間里,又群組了三篇不同內容的文本(《一塊錢》《父親的日記》《媽媽的銀行存款單》),這樣就通過群文閱讀高效地體會了故事反復的細節描寫和情節發展的意外,并提出了運用“情節梯”這一策略來了解故事情節發展與寫法上的內在聯系。教學目標的確立實現由“教過”向“教會”的轉變。

2.教學方法的選擇

浙江紹興推進“由單篇到多篇”的閱讀教學改革,給予了我們不小的啟示:從精讀群文中《一件運動衫》到自讀《一塊錢》《父親的日記》,到課后讀《媽媽的銀行存款單》,整堂課學生都在精讀、略讀、跳讀、瀏覽。教師采用“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談一談”的方法,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多樣的閱讀方法,學生在有效的訓練中有了深切的體驗,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也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實踐。

3.教學環節的設計

第一步,課前安排了五六分鐘的談話,別具匠心,閱讀教材,了解學情,激發興趣,引導思考。第二步,基于“預學單”,引導學生精讀《一件運動衫》,把文本交給學生自讀,特別要留意文中描寫運動衫的句子,讓學生完成“情節發展圖”:第一次,注意第二次,想買第三次,退還第四次,收到。這里老師讓學生邊讀邊填空,實現了將課文的連續性文本和填空的非連續性文本之間的閱讀的轉換運用,再讓學生根據情節發展點,描出“情節曲線”,讓學生看出故事敘述的一波三折和跌宕起伏。這里更多的是老師的引導,是“扶”。第三步,當學生有了上文的閱讀經驗后,再讓學生自讀《一元錢》。老師引導學生注意文章中的細節描寫。學生很快找到文中“給我一塊錢……”和“接錢的時候手心向下……”等語句,并循著課文脈絡梳理出:第一次,很怪;第二次,不理會……根據“很怪、不理會、厭惡、好奇、震驚、希望”的情節波瀾,繪出課文“情節梯”來。讀出情節的波瀾起伏,也就讀懂了母親的形象。第四步,再讓學生讀《父親的日記》,這次文本的呈現是根據學生的閱讀速度,讓課件自動翻頁,激發學生注意力集中的閱讀,引導學生發現“場景相同”,意味不同,讓學生想象結尾會發生什么。學生在前面幾篇文本的基礎上已經料到故事會有怎樣的結尾,因此學生的回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學到這里,學生會讀了,也會表達了。第五步,教師總結四個故事都有細節的反復、意外的情節發展。我們逐步學會了閱讀這一類故事,課后再閱讀《媽媽的銀行存款單》,并出示明確的要求。大膽舍棄,真正實現“一課一得”。

(三)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實現由“教過”到“教會”的轉變。本堂課呈現的5000字的故事,按每分鐘300字節或者每分鐘500字節計算,也需要將近十來分鐘的閱讀時間,但整堂課井然有序,多而不亂,一步步循著思維的發展娓娓而來,可以說學生在課堂40分鐘中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維是碰撞的,收獲是很大的。學生在大量閱讀中通過比較閱讀體會故事反復的細節描寫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策略引領了解故事的情節發展與寫法上的內在聯系,從而增強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語言的分析與綜合能力。默讀是課堂主要閱讀方式,也是閱讀文章最佳的做法,不管看紙質還是屏幕換頁,不管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要求,注意量化、細化的訓練,真正提升了閱讀能力。“情節梯”的引入在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有效地溝通了課內外閱讀,真正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二、課外求發展,拓寬閱讀渠道

課內,主要從書本上學習語文的規律及其運用的方法;課外,是可能學習的延伸和拓展,是學生運用課內所得在課外活動中的實踐。

(一)書香溢滿校園

1.營造書香氛圍

以“生態環境”為主題,統領全校墻面的更新布置。教室、走廊、墻壁等地方布置了有利于激勵學生讀書的優美詩詞、名人名言,努力使每一堵墻、每一塊櫥窗、每一棵樹木、每一朵花草、每一個角落都會“說話”,營造出濃郁的校園書香氛圍。

2.布置書香班級

學校要求各班對教室環境進行重薪布置。走進每一間教室,你都會被設計精美、色彩亮麗、富有個性的布置所吸引,“班主任心語”“閱讀之星”“與經典同行”“讀后感”等墻面布置,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濃厚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留下了孩子們成長的足跡。

3.成立書香團隊

在校園網上建立“讀書論壇”,建立隨筆主題帖,通過教育日記、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師生的日常教育、學習生活,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自主成長,建立“學習+實踐+反思+寫作”的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

4.構建書香家庭

學校不應僅僅是學生成長、教師成長的樂園,更應成為父母培訓的基地、成長的搖籃、學習的樂園。我們鼓勵父母一起參與到營造書香校園的行動中來,經常向家長推薦優秀的共讀書目,讓家長加入我們的讀書活動,逐步建設學生家庭的圖書箱。

(二)豐富課外實踐

1.古詩文誦讀活動

為使學生讀書成為習慣,讓閱讀伴隨學生成長,學校倡導師生讀《古詩誦讀70首》《兒童階梯閱讀叢書》,讀《三字經》《朱子家訓》等,讓它們成為我校師生每天讀書的內容,并進行“每周一詩”誦讀,要求每個同學每周背誦一首經典詩詞。

2.創作交流活動

學校建立了校廣播站――開設專欄,播放、發表學生讀書學習心得體會,給學生以創作的體驗,感受創作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的讀書、寫作興趣。

3.校園讀書節活動

在全校范圍內舉行“校園讀書節”活動,進行“讀書大王評比”“尋找最幸福的人”“讀書超市”“圖書跳蚤市場”“讀書小報評比展示”“征集名言,制作書簽”“愛國古詩詞誦讀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讀書的快樂,獲得人生的感悟,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4.開展“四個一”活動

“四個一”,即“與家長同逛一次書店,同買一本書,同讀一本書,同出一份手抄報”。讓家長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交流,創設良好的學習型家庭氛圍。

(三)開發校本課程

1.《書里書外》,開辟閱讀途徑

《書里書外》是我校正式供學生使用的語文校本教材,它是學生語文課程學習的一個補充,旨在開辟途徑,培養學生積極探索、自主閱讀的習慣,同時為學生白小打下優秀文化的底色。教材以年級為單位,內容分六個單元,分別為“美德在心中”“秋天在我眼睛里”“我與童話”“學習諺語”“探索昆蟲之旅”“開卷有益”六個主題,涉及“三字經”“諺語”“成語”等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內容淺顯,易懂,積極,有趣。一年級所選內容來自于《弟子規》,分為“誠信篇”“孝順篇”“習慣篇”三個篇章,重在對剛入學的孩子進行美德教育、習慣教育。二年級的內容是語文書本的延伸,積累關于秋葉、秋花、秋果、秋實的詩詞句,感受美麗的秋色,并用畫畫、吟詩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秋的喜愛。三年級通過“知童話、說童話、演童話、寫童話”四個板塊.不斷提高孩子們的審美情趣,開啟他們的想象空間,讓他們體驗人間的真善美。四年級的諺語內容豐富,有關于勵志的、學習的、社會的,讓學生不僅誦讀積累諺語,了解這些諺語的意思,還要能聯系生活使用。五年級的“探索昆蟲之旅”緊扣“親近與探索自然”這一維度。六年級的“開卷有益”對成語按字數和類型(風光、愛國、名人)進行了歸類,便于學生識記。

2.《我的綠色氧吧》,徜徉生態之路

第4篇

【關鍵詞】北宋 經書典籍 刊刻 宋學

【中圖分類號】G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853(2012)03-0099-06

談到北宋經史子籍刊刻,就不能避談中國學術一以貫之的傳統。什么是中國學術的傳統呢?答案無疑是“經學”和“子學”。然而中國學術的此種傳承,依靠的卻是經書子籍的歷史累積和注疏支撐。由此就隱含著一層深意:即中國學術講究的是典籍的連貫性,而非“主義”的連續性。或者說,中國學術自古貫穿的是以“典籍”為中心,而非以“問題”為中心的主義。一方面,中央集權制度認可的典籍支撐了中國學術的歷史主流。另一方面,以典籍為中心,紙張、書寫、印刷等技術更新又推動著學術的發展進步。

1 典籍中心:經子學問的歷史迷失

魯迅說:“尊孔,崇儒,專經,復古,由來已經很久了”(《十四年的“讀經”》)。而由來已久的,更表現為古代典籍的累積傳承。

在抄寫時代,“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說的是子游、子夏掌握典籍文獻最多,而孟子出于說理需要,也多引述《尚書》《詩》《論語》等典籍。自從某些儒家書籍在漢代成為官方經典,歷代儒經注疏的工作就一直在進行。這在客觀上造成典籍及其疏證受政教的需要,不斷累積增厚。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儒學十三經。前人統計“十三經”字數為147560個字。到清代阮元主持校刻時,其收錄漢至宋代經學家對“十三經”的注疏,總字數已有一千萬字,成為卷帙浩繁的巨著。而《老子》《莊子》等子籍經過歷代學者如王弼、郭象等人的研讀闡釋,也出現了多家注本。歷代解經、注經的持續,中國學術才形成以典籍為中心的“經書子學”。對此,黑格爾也說:“中國人存有若干古代的典籍……中國人把這些文書都稱為‘經’,做他們一切學術研究的基礎。”因為中國傳統思維是主體以自身為對象的意向型思維,而不是以自然為對象的認知型思維。人們遵循“述而不作”的傳統,而非根植于現實恒常問題的自我生發和創造。加之,社會文明初始階段,兼有文字載體簡陋、書寫困難、詞匯有限等客觀條件限制,也導致人們思想即便有發明,亦不能詳盡闡述。故先秦以來,諸子百家撰述的著作相比于今天并不長篇浩繁。然這些著作歷經“焚書坑儒”,口耳相傳,孔宅壞壁,其傳承之艱難,使后世學者對于殘存的古籍累增崇敬。闡釋起來尚嫌不足,更遑論修正與發明。于是,歷代學者所關注的不再是現實人類所面臨的問題,而是固化在典籍中的疑惑,他們所做的工作僅是對流傳的“經典”予以注釋或闡發大義微言。具體到某個朝代的學者,其注解與前人不同的只是文字多寡及程度上的差異,彼此沒有本質性的區別。這就導致春秋爭鳴以后,中國就少有自我生發的“主義”,缺少原創性的學術及思想。因此,關于“經書子學”,與其說是關于“經書子籍內容”的學問,毋寧說是一種“研究經書子學的歷史”。由此,章學誠才提出“六經皆史”的觀點。

事實上,從周公、孔子直至秦漢,中國人的學問中就沒有“史學”這一類別概念。《漢書·藝文志》將天下圖書分為“六藝”“諸子”“詩賦”等七略(類),并無“史略”。《春秋》這類史書由此被歸屬到“六藝略”中。由于班固是根據劉歆《七略》撰寫《藝文志》,將官方的“王官學”和民間的“百家言”嚴格區分,故天下學術也就此分為“經學”和“子學”兩類。自此以后,中國學術主體就是關于“經學”“子學”兩類典籍的歷史性研究。隨著典籍注疏的歷代累積,這就逐漸形成中國學術的顯著特點——即典籍歷史化。對于這樣的學術,黑格爾建議西方學者“用不著深入考究,因為這種歷史本身既然沒表現出有任何進展,只會阻礙我們歷史的進步”。

當然,僅是說明典籍注疏的歷史累積還不夠,我們還要看到此種“專經”學術的內趨動力所在。究竟是什么導致“崇儒、專經”的學術傳統呢?自西漢以來,由于官方集權政治的需要,漢武帝發現儒家學說對于皇權獨尊的肯定。于是,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幌子下,漢武帝故意迫使士人進行“皓首窮經”的閱讀,抑制異端思想的產生,強化自己的集權統治。一旦研讀儒家典籍成為士人仕宦當官、實現社會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學術研究的動機就更加遠離“解決問題”的初衷。讀書人對于社會、人生,沒有懷疑,沒有分析,也自然談不上批評與反叛。如此一來,漢朝皇帝就擺脫了秦人當初“焚百家言,以愚黔首”的簡單草率,更具有一種思想輿論導向的智慧。因為長期研讀某一類典籍,對于思想所產生的抑制作用更甚于禁止讀書地“愚民”。北齊顏之推曾舉鄴下諺語,說“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顏氏家訓》卷3),借以嘲笑儒生的迂腐。以此為例,很能說明中國學術本源性的迷失。

自漢以來,儒家經典對于學術起著絕對標準的作用。人們惟有通過對古代經典的學習,向古人求教如何解決今世的問題。面對如此“崇儒、專經”的結果,顏之推總結說:“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顏氏家訓》卷3)這句話的意思是,學問的興廢,不同時代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漢代學者只要掌握某一種世人認可的所謂“圣人”經典,就可升官發財。此情況沿續到宋代,名利誘惑之下,蘇軾認為惟有人君才能做到“不在求名與求知,不為章句科舉計也”。而世俗之人多是由習學“典籍”直接聯想到“卿相”,反而跨越“圣人之道”,失卻了學術的純粹。故宋人陳鵠也說:“學問當以《孝經》《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為主。此數書既深曉,然后專治一經,以為一生受用。”人們視“經典”高于一切,其流俗泛濫的后果必然是對名祿的追求。

面對此種問題,就要反思中國學問出發的本源。無疑,談到本源,任何學術最初都是因人而存在,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而存在的。假若沒有關注社會生活中人的問題,學問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從“圣人”身份的確認,我們或可窺見中國學問的初衷。《周易》解釋道“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意謂圣人制作(創造)為萬民所仰望。《風俗通》有言:“圣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故日圣。”《洪范》說,“思日睿”“睿作圣”。《說文》解釋,“圣,通也。”孔子也認為,所謂圣人者,其“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孔子家語·五儀解》)。緣此,馮友蘭認為,“中國的圣人,不是高高在上,不問世務底圣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圣外王底人格。內圣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底功用說。”這些記載,一則說“圣人”通達事理,具有較高智慧及

思維能力,二則說圣人還能順應自然法則,掌握自然規律,和順地影響其所處的世界且惠及他人。按古人的認識,要想成為圣人,除了天賦異稟之外,更重要是學結前人留下的經驗教訓,并用之以實踐。故孔子說:“夫不讀《詩》《書》《易》《春秋》,則不知圣人之心,又無以別堯舜之禪、湯武之伐也。”(《孔叢子·論書》),自稱從《尚書》中的《堯典》《舜典》,看到了堯、舜的圣道。然而,畢竟普通民眾多目不識丁,更不能知曉古代文獻的奧義。如此,掌握文獻的圣人逐漸被賦予神的色彩。是故,“圣人之道”本應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聯系在一起的,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產生的。只是在沒有實證思想方法的古代,圣人之言作為過去經驗的總結,自然被視作“真理(神喻)”,成為推證的前提、證明的論據或作為思維活動的結論。于是,學術步入權威崇拜和信仰的歧途,“唯圣”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開始左右或壓抑著人們的創見。

眾所皆知,如果學術不關心現實問題,僅作為書籍本身而存在,加上書籍數量稀少,知識階層局限在少數特殊人群,那么學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為學術典籍固化流傳千年,沒有突破、質疑的結果,必然失去原生活力。雖然學術以“問題”為中心,問題盡管有其恒常性,但是人們對于問題的關注,更應體現為人類在不同的歷史生存語境下的深化、發展或變形。然而,中國學術奉行的“典籍中心主義”,恰使得學術本身缺乏這樣的變化和關注。德國學者韋伯認為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是因為“一個處于絕對的權力地位,同時又壟斷官方祭司功能的世襲官僚階級,除了保持一種注重典籍的傳統主義的心態之外,別無其他選擇。只有典籍的神圣性本身可保證支撐官僚系統之地位的秩序的合法性”。于是,“官僚體系就必須限制它(典籍)本身的理性主義”,他們僅是希望天下士人對典籍奉若神明,沒有絲毫理性的質疑。此種情形發展到宋代,由于印本傳播的繁盛發展,閱讀(質疑)人群的擴大,壟斷被打破,學術才恢復些許原生的活力。

宋代作為經學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得益于雕印技術的普及。這一時期,中央及地方印書機構對于經子書籍印刷尤其熱衷。宋代科舉雖屢經改革,但推崇經義和詩賦的格局并沒有變。這在客觀上也導致整個社會對于經書文獻有著廣泛的需求。所以,在印本誕生之初,這類書籍的印刷自然成為優先重點。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經學的師徒相承雖然在形式上依然存在,但是印本經典的廣泛傳播,使得這樣的師徒關系遭到了嚴峻挑戰。師傅所說的并非絕對正確,因為印本書籍的流傳,學生有更多的渠道獲取標準的典籍來驗證師傅解讀的對錯。陸游記載,北宋實行三合法時,有教官以《易義》出題,問為什么“乾為金,坤亦為金”?有學生懷揣國子監版本的《易經》到老師面前,忐忑請教:“先生恐怕是看了福建的麻沙印本。如是監本,這句應是‘坤為釜’。”教授對照監本后,惶恐愧謝學生(《老學庵筆記》卷7)。這個事例說明,普通學生有經書印本在手,就可較為容易地發現教師的錯誤。由此,表面上似乎維護了典籍尊嚴,實則上打破了典籍的權威,提升了質疑的勇氣。因為典籍在流傳過程中,從寫本傳抄到多種印本的印刷,這樣的錯誤事實上是無法避免的。假若有這類舛誤產生,人們又該如何對待這類經典呢?如此一來,最終啟發的是宋人“問古疑經”的精神。故錢謙益說:“十三經之有傳注、箋解、義疏也,肇于漢、晉,粹于唐,而是正于宋。”。錢謙益“正于宋”的說法,一是指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朱熹等人對十三經的懷疑和修正:另一個即是暗示十三經在北宋均得以定本、版印成書,天下學人得以是正。

2 北宋經子印本與“碘籍中心”思想修正

我們知道,自有印刷技術后,經書子籍的傳播情形出現了重大變革。首先,只要刊刻無誤,印本載體保證典籍的正確流傳。在印本出現之前,經書傳播依靠人們的背誦、手抄。這樣的傳播方式,很難保證經書準確無誤。東漢熹平年間,為了維護儒家經典的正確流傳,蔡邕曾“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特地在太學門外立下石經。然而,這樣的典籍傳播仍需學子現場背誦摹寫,結果是“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后漢書·蔡邕傳》)。

信息多元、文化多元終會導致思想多元,這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晚唐五代有了雕版印刷之后,時空限制被打破,傳統學問以師徒口耳相傳的界限也被打破。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印本典籍,從而達到更為有效的知識傳播。北宋延續了五代以來的儒家經典刊刻和傳播工作,并且更加卓有成效。

北宋國子監作為中央機構,因負有更多社會文化傳承的責任,其印刷主要以經、史、醫三方面書籍為主,而地方機構印書則是經、史、子、集多有涉獵,尤與中央機構所印書籍加以區別。由于官方的書籍刊刻主要以經史書籍為主,從《周易》《周易正義》《尚書》《尚書正義》《左傳》《論語》《孟子》等經傳注疏,以及輔助閱讀的《九經字樣》《禮部韻略》《經典釋文》等宋版的經類書籍中,我們可以察覺到經書刊刻對于支撐宋代經學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據《五代兩宋監本考》《讀書敏求記》《皕宋樓藏書志》《經籍訪古志》《日本訪書志》等書記載的宋版書籍,我們可以看到北宋官方幾乎出齊《詩》《書》《禮》《易》《春秋》在內的歷代所有經書子籍及其注疏刊本。據說,宋人刻印書籍約有數萬部,雖然歷經千年,頻遇戰火,十亡七八。據統計,幸存至今,僅署名宋人的著作就有4855種,這還不包括那些從先秦流傳下來、歷朝歷代不斷增添的典籍。就目前所看的北宋經部印本書籍,也僅僅是北宋當年大量經籍印刷的九牛之一毛。

北宋科舉與印本典籍的平民化普及,也客觀上導致“治學”若沒有經學書籍征引,文章引文沒有出處,在當時宋人看來,成為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石林燕語》(卷8)記載蘇軾當年參加省試時,“梅圣俞作考官,得其《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為似《孟子》”。然蘇軾文章中,“引皋陶日‘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事不見所據”。等到放榜,蘇軾中了第二名。梅堯臣終以所疑問之。蘇軾卻回答:“想當然耳,何必須要有出處?”梅堯臣大駭,然人已無不服其雄俊。梅堯臣“大駭”的原因,當然是蘇軾引述的內容居然沒有出處,全憑自己“想當然”。這則事例,一則說明當時由于北宋科舉與印本書籍的普及較廣,以致梅、歐等人見到蘇軾文章所引內容時,首先考慮到典籍中必定有。如果沒有,除了所看版本不同外,還有可能是自家看書時不夠仔細。所以待到考試結束后,歐、梅等考官馬上去問蘇軾“典出何處?”再則,科舉與典籍平民化也透露出以蘇軾為代表的創新派人物對于典籍的態度開始有所轉變。這種轉變即是典籍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不是拘泥于典籍,而是它在具體實踐中的“經世致用”。如此轉變,也驗證了北宋涌現出二程、張載、邵雍、周敦頤等儒學大師也并非偶然。

據記載,當年“蘇季明嘗以治經為傳道居業之實,居常講習,只是空言無益,質之兩先生(二程)”。

正叔先生(程頤)日:“治經,實學也。‘譬諸草木,區以別矣。’道之在經,大小遠近,高下精粗,森列于其中。譬諸日月在上,有人不見者,一人指之,不如眾人指之自見也。如《中庸》一卷書,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國家有九經,及歷代圣人之跡,莫非實學也。如登九層之臺,自下而上者為是。人患居常講習空言無實者,蓋不自得也。為學,治經最好。茍不自得,則盡治《五經》,亦是空言。今有人心得識達,所得多矣。有雖好讀書,卻患在空虛者,未免此弊。”

程頤與弟子蘇季明的答問,一是說北宋治經被稱為實學,為當時學術之首要,二是蘇季明發現每天講習經書,未切要實際問題,只是空言無益。而程頤的回答卻是“茍不自得,則盡治《五經》,亦是空言”。此語何意?按程頤的看法,“治經”的確是實學,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治經”要方法得當。所謂方法得當,即是“自至理便推于事”。意思是要從經書中發現其理(道理)而推及于事(實際問題)。因為“道”,本來就在經書之中,只是有人可見,有人看不見而已。重要的是自己要極力窮究,自見其理。這個說法后來被朱熹推衍為“格物致知”。蘇、程二人的對話恰可說明,經籍在北宋的傳播甚廣,使得相關學問在當時得到很大的提升。二程等人正是基于這樣的典籍普及程度,才能跳出“典籍中心主義”的窠臼,從經籍中見他人所未見,得他人所未得,脫穎而出,成為北宋一代儒學大師。總之,北宋由于印本的普及,科舉平民化的追求,使得北宋士人多有機會和條件得以廣泛研習經籍。

《石林燕語》(卷8)載:“熙寧以前,以詩賦取士,學者無不先遍讀《五經》。余見前輩,雖無科名人,亦多能雜舉《五經》,蓋自幼學時習之爾,故終老不忘。”北宋典籍“閱讀門檻”和“科考門檻”的降低,導致北宋官方擁有如邢昺、歐陽修、司馬光等飽學之臣,民間則出現二程、張載、邵雍等鴻儒大師。

承上所說,我認為印本經籍的廣泛傳播最大的益處是,它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挑戰傳統私塾式口耳相傳的師徒傳承制度。由此,自有印本傳播以來,學生除社會生活、私塾業師之外,得到額外獲取真知的渠道。由于媒介和傳播方式的改變,導致信息由過去單一的口耳相傳變為眼睛、文字、書面的傳播。信息多元導致接受者必須對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并做出自己符合理性的判斷。這也成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最好注解。如此一來,也逐步開啟北宋學術發明或改善發明的源頭。

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按培根的觀點,如果學術的傳承仍是傳統“師徒的傳承,而不是發明者與進一步改善發明者的繼承”,那么,由此“流行的知識必然大多是只供爭辯和文飾之用的、停滯的、僵化的,如同偶像,只受人崇拜的知識,不能幫助人們尋求真理、征服自然”。經學發展到宋代,其學術發展的確呈現出與前代異樣的特點。過去,漢儒講“章句之學”,特重“師法”,學生要遵守老師的傳授。宋儒則講“義理之學”,主張依個人的心得體會來解釋古代經典,力求從“圣經賢傳”中尋找立說的根據。清代經學大師皮錫瑞曾說:“宋人不信注疏,訓至疑經:疑經不已,遂至改經、刪經、移易經文以就己說,此不可為訓者也。”又說:“且宋以后,非獨科舉文字蹈空而已,說經之書,亦多空衍義理,橫發議論,與漢、唐注疏全異。”因而,雖然宋代與漢唐相比,版圖和氣勢都遜色許多,但作為傳統的注解經書的工作卻是更為出色。由于印本書籍在北宋大量存在,造成北宋文人相比于唐代文人,一方面擁有更多的書本獲取途徑,宋人書籍閱讀的范圍也更為廣博。由此,客觀上也造成北宋擁有比唐代更為普及的文人閱讀和創作群體。另一方面,因為北宋科舉錄取及文人創作的數量要超過唐代,識字文化階層的擴大直接導致他們的作品擁有更多的、更大范圍的讀者層次與數量。

隨著讀者水平和數量的提高,追求原創、追求超越的北宋學人開始普遍質疑某些儒家經典的正確性及其章句的真正含義,其出色之處正如劉子健所說:

同前代相比,宋儒將經作為闡發自己理論的基礎,更加孜孜不倦地為這些權威書籍講解作注。從總體上看,大部分北宋經學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挑戰性和原創性。而到了南宋解經著作的質量開始下降,變得喜歡爭辯,過于關注細節,研究的范圍趨向狹窄,文字冗長啰嗦,缺乏學術的多元性和創造性。

劉子健認為,宋代經學盡管仍將經學作為自己闡發的基礎,但是經學有了挑戰性和原創性。“原創性”,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評價。事實上,經學發展到宋代,由于經學典籍的廣泛印刷和傳播,才從過去的“我注六經”發展成為“六經注我”。這或許是信息傳播快捷多元催生思想多元的一次成功范例,其原因當然并非僅是印刷術那么簡單,但是印刷術的出現,所導致的印本典籍的廣泛傳播,無疑對宋代經學的影響是巨大的。皮錫瑞考查了《唐書經籍志》,認為“唐人自為之書二萬八千余卷,《五經》義說著于錄者凡數十種,則亦未為匙矣。而今所傳不及什一,由于其時刊本未出,傳鈔不易,一遇兵燹,蕩為煨燼”,而“宋則刊刻已行,流傳甚易,宜其存多佚少。今所傳宋人文集說部皆十倍于唐人,非止經說”。因此,皮錫瑞總結說:“宋人說經之書傳于今者,比唐不止多出十倍,乃不以為盛而以為衰者,唐人猶守古義而宋人多矜新義也。唐人經說傳世絕少,此亦有故……逮兩宋而刻本多。此宋以后之書所以多傳于今日也。”

自然,歷史上對于典籍的理解,還有一點需要了解。這就是“作為儒家編著書籍通稱的‘經’這一名詞的出現,應在戰國以后。而‘經’的正式被中國封建專制政府‘法定’為‘經典’,則應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那些沒有得到官方認可的書籍盡管也可以自稱為“經”,但它只能在狹小的范圍內發揮一點作用,不可能對社會人生發生重大影響。故所謂“經學”概念中的“典籍”,只有在它具有法定地位,被官方認可后,才擁有其法定性、權威性和適用性。“經”固然是具有法律涵義的文化表征,但是“經”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經”的地位和權威性會隨著時代需要而不斷變遷。原先不是“經”的可以成為經。比如《論語》《孟子》在宋代以前一直位列“諸子”之中,只是到了宋代才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經典。而原來位列經典的“五經”及其義疏,在宋以后則被長期束之高閣,雖然名義上仍然是“經”,但實際上已經無人問津,實際上失去了經典的現世權威性。此種情形與中國社會的文化慣性需求密切相關。由于中國社會自漢朝開始就奠定了思想上“儒家獨尊,諸子輔佐拱衛”的集權格局,這就導致中國的經史子集書籍貫穿千年,流傳綿延不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沽区| 元谋县| 遂宁市| 许昌县| 江孜县| 洛川县| 门源| 新沂市| 监利县| 泸水县| 甘肃省| 凤山市| 延庆县| 安庆市| 嘉兴市| 墨江| 镇宁| 镇巴县| 娄底市| 泰安市| 福州市| 奉贤区| 榆社县| 克拉玛依市| 通化县| 探索| 类乌齐县| 那曲县| 秭归县| 霍州市| 陕西省| 铜山县| 武定县| 洮南市| 喀什市| 遂宁市| 右玉县| 石阡县| 通河县| 拉萨市|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