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新型電力系統概念

新型電力系統概念

時間:2023-06-08 11:18: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電力系統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新型電力系統概念

第1篇

【關鍵詞】發展;電力系統自動化;新技術;探討

1 變電站電力系統自動化概述

變電站電力系統是把一些設備組裝起來,用以切斷或接通、改變或者調整電壓,在電力系統中,變電站是輸電和配電的集結點,變電站主要分為:升壓變電站,主網變電站,二次變電站,配電站。電力系統綜合自動化是基于科技發展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出現而逐步形成的一個概念,是一個綜合發電廠、變電站、輸配網絡和用戶的集成概念,其概念研究和實現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掌控和監視電力從出廠到供應的全過程,使輸配過程更有效和通暢。

2 電力系統自動化總的發展進程

2.1 當今電力系統的自動控制技術正趨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優化、適應化、智能化、協調化、區域化發展。

(2)在設計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對多機系統模型來處理問題。

(3)在理論工具上越來越多地借助于現代控制理論。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機、電力電子器件和遠程通信的應用。

(5)在研究人員的構成上益需要多“兵種”的聯合作戰。

2.2 整個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則趨向于

(1)由開環監測向閉環控制發展,例如從系統功率總加到AGC(自動發電控制)。

(2)由高電壓等級向低電壓擴展,例如從EMS(能量管理系統)到DMS(配電管理系統)。

(3)由單個元件向部分區域及全系統發展,例如SCADA(監測控制與數據采集)的發展和區域穩定控制的發展。

(4)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一體化發展,例如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的發展。

近20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控制技術的發展,現代電力系統已成為一個計算機(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電力裝備及電力電子(Power System Equiqments and Power Electronics)的統一體,簡稱為“CCCP”。其內涵不斷深入,外延不斷擴展。電力系統自動化處理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直接可觀可測的范圍越來越廣,能夠閉環控制的對象越來越豐富。

3 三項新技術對電力系統自動化的影響

3.1智能控制在電力系統自動化中的作用

電力系統的控制研究與應用在過去的40多年中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基于傳遞函數的單輸入、單輸出控制階段;線性最優控制、非線性控制及多機系統協調控制階段;智能控制階段。電力系統控制面臨的主要技術困難有:

(1)電力系統是一個具有強非線性的、變參數(包含多種隨機和不確定因素的、多種運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動態大系統。

(2)具有多目標尋優和在多種運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魯棒性要求。

(3)不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間協調,也需要異地不同控制器間協調控制。

智能控制是當今控制理論發展的新的階段,主要用來解決那些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復雜系統的控制問題;特別適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確定性、具有強非線性、要求高度適應性的復雜系統。

3.2 FACTS和DFACTS技術的實效應用

(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電力系統的發展迫切需要先進的輸配電技術來提高電壓質量和系統穩定性的時候,一種改變傳統輸電能力的新技術___柔流輸電系統(FACTS)技術悄然興起。

所謂“柔流輸電系統”技術又稱“靈活交流輸電系統”技術簡稱FACTS,就是在輸電系統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單獨或綜合功能的電力電子裝置,對輸電系統的主要參數(如電壓、相位差、電抗等)進行調整控制,使輸電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這是一種將電力電子技術、微機處理技術、控制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于高壓輸電系統,以提高系統可靠性、可控性、運行性能和電能質量,并可獲取大量節電效益的新型綜合技術。

(2)FACTS的核心裝置之一___ASVC的研究現狀

各種FACTS裝置的共同特點是:基于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的快速開關作用和所組成逆變器的逆變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裝置的各種核心技術且結構比較簡單的一種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

(3)DFACTS的研究態勢

隨著高科技產業和信息化的發展,電力用戶對供電質量和可靠性越來越敏感,電器設備的正常運行甚至使用壽命也與之越來越息息相關。可以說,信息時代對電能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DFACTS是指應用于配電系統中的靈活交流技術,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針對配電網中供電質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內容是:對供電質量的各種問題采用綜合的解決辦法,在配電網和大量商業用戶的供電端使用新型電力電子控制器。

3.3 基于GPS統一時鐘的新一代EMS和動態安全監控系統

(1)基于GPS統一時鐘的新一代EMS

目前應用的電力系統監測手段主要有側重于記錄電磁暫態過程的各種故障錄波儀和側重于系統穩態運行情況的監視控制與數據采集(SCADA)系統。前者記錄數據冗余,記錄時間較短,不同記錄儀之間缺乏通信,使得對于系統整體動態特性分析困難;后者數據刷新間隔較長,只能用于分析系統的穩態特性。兩者還具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點之間缺乏準確的共同時間標記,記錄數據只是局部有效,難以用于對全系統動態行為的分析。

(2)基于GPS的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控系統

基于GPS的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控系統,是新動態安全監測系統與原有SCADA的結合。

第2篇

[關鍵詞]電力系統自動化 發展 應用

一、電力系統自動化總的發展趨勢

1.當今電力系統的自動控制技術正趨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優化、適應化、智能化、協調化、區域化發展。

(2)在設計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對多機系統模型來處理問題。

(3)在理論工具上越來越多地借助于現代控制理論。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機、電力電子器件和遠程通信的應用。

(5)在研究人員的構成上益需要多“兵種”的聯合作戰。

2.整個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則趨向于:

(1)由開環監測向閉環控制發展,例如從系統功率總加到AGC(自動發電控制)。

(2)由高電壓等級向低電壓擴展,例如從EMS(能量管理系統)到DMS(配電管理系統)。

(3)由單個元件向部分區域及全系統發展,例如SCADA(監測控制與數據采集)的發展和區域穩定控制的發展。

(4)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一體化發展,例如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的發展。

(5)裝置性能向數字化、快速化、靈活化發展,例如繼電保護技術的演變。

(6)追求的目標向最優化、協調化、智能化發展,例如勵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運行的安全、經濟、效率為完成向管理、服務的自動化擴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統)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近20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控制技術的發展,現代電力系統已成為一個計算機(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電力裝備及電力電子(Power System Equiqments and Power Electronics)的統一體,簡稱為“CCCP”。其內涵不斷深入,外延不斷擴展。電力系統自動化處理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直接可觀可測的范圍越來越廣,能夠閉環控制的對象越來越豐富。

二、具有變革性重要影響的三項新技術

1.電力系統的智能控制

電力系統的控制研究與應用在過去的40多年中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基于傳遞函數的單輸入、單輸出控制階段;線性最優控制、非線性控制及多機系統協調控制階段;智能控制階段。電力系統控制面臨的主要技術困難有:

(1)電力系統是一個具有強非線性的、變參數(包含多種隨機和不確定因素的、多種運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動態大系統。

(2)具有多目標尋優和在多種運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魯棒性要求。

(3)不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間協調,也需要異地不同控制器間協調控制。

智能控制是當今控制理論發展的新的階段,主要用來解決那些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復雜系統的控制問題;特別適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確定性、具有強非線性、要求高度適應性的復雜系統。

智能控制在電力系統工程應用方面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其具體應用有快關汽門的人工神經網絡適應控制,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勵磁、電掣動、快關綜合控制系統結構,多機系統中的ASVG(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的自學習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電力系統的發展迫切需要先進的輸配電技術來提高電壓質量和系統穩定性的時候,一種改變傳統輸電能力的新技術――柔流輸電系統(FACTS)技術悄然興起。

所謂“柔流輸電系統”技術又稱“靈活交流輸電系統”技術簡稱FACTS,就是在輸電系統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單獨或綜合功能的電力電子裝置,對輸電系統的主要參數(如電壓、相位差、電抗等)進行調整控制,使輸電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這是一種將電力電子技術、微機處理技術、控制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于高壓輸電系統,以提高系統可靠性、可控性、運行性能和電能質量,并可獲取大量節電效益的新型綜合技術。

(2)FACTS的核心裝置之一――ASVC的研究現狀

各種FACTS裝置的共同特點是:基于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的快速開關作用和所組成逆變器的逆變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裝置的各種核心技術且結構比較簡單的一種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

ASVC由二相逆變器和并聯電容器構成,其輸出的三相交流電壓與所接電網的三相電壓同步。它不僅可校正穩態運行電壓,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復期間穩定電壓,因此對電網電壓的控制能力很強。與旋轉同步調相機相比,ASVC的調節范圍大,反應速度快,不會發生響應遲緩,沒有轉動設備的機械慣性、機械損耗和旋轉噪聲,并且因為ASVC是一種固態裝置,所以能響應網絡中的暫態也能響應穩態變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優于同步調相機。

(3)DFACTS的研究態勢

隨著高科技產業和信息化的發展,電力用戶對供電質量和可靠性越來越敏感,電器設備的正常運行甚至使用壽命也與之越來越息息相關。可以說,信息時代對電能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DFACTS是指應用于配電系統中的靈活交流技術,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針對配電網中供電質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內容是:對供電質量的各種問題采用綜合的解決辦法,在配電網和大量商業用戶的供電端使用新型電力電子控制器。

3.基于GPS統一時鐘的新一代EMS和動態安全監控系統

(1)基于GPS統一時鐘的新一代EMS

目前應用的電力系統監測手段主要有側重于記錄電磁暫態過程的各種故障錄波儀和側重于系統穩態運行情況的監視控制與數據采集(SCADA)系統。前者記錄數據冗余,記錄時間較短,不同記錄儀之間缺乏通信,使得對于系統整體動態特性分析困難;后者數據刷新間隔較長,只能用于分析系統的穩態特性。兩者還具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點之間缺乏準確的共同時間標記,記錄數據只是局部有效,難以用于對全系統動態行為的分析。

(2)基于GPS的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控系統

基于GPS的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控系統,是新動態安全監測系統與原有SCADA的結合。電力系統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測系統,主要由同步定時系統,動態相量測量系統、通信系統和中央信號處理機四部分組成。采用GPS實現的同步相量測量技術和光纖通信技術,為相量控制提供了實現的條件。GPS技術與相量測量技術結合的產物――PMU(相量測量單元)設備,正逐步取代RTU設備實現電壓、電流相量測量(相角和幅值)。

第3篇

關鍵詞:高職高專;電力系統;課程;構建

作者簡介:李煥(1971-),男,遼寧海城人,應天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講師,工程師。(江蘇 南京 210023)劉海濤(1972-),女,湖北宜昌人,南京工程學院電力工程學院,副教授。(江蘇 南京 21116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0-0126-02

一、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背景

高等職業院校是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世界范圍看,高等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新型高等教育,是和傳統普通高等教育有著不同質的區別的另一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

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較晚,發展擴張速度過快,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沿襲了普通本科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方案,然而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與強調學科體系的本科院校有明顯的區別。[1-2]高職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兼顧學生職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著重于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適應電力系統生產一線的需要。

“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是應天職業技術學院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為電力系統的組成和技術特點、電力系統接線方式和電壓等級、電力元件的參數計算及系統等值網絡、潮流的分析與計算、線路導線選擇、電壓調整和頻率調整、電力網絡經濟運行等。

現階段,如何結合現有的教學和實驗手段,從而進一步提高“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為電力類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提供可借鑒的思路和改革方向,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二、“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理論性強

“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包括電力系統的穩態分析和暫態分析,是一門理論分析嚴謹、涉及內容廣泛的電氣工程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本課程既是后續專業課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發電廠電氣部分、電力系統自動裝置等相關課程的理論基礎,更是學生基本專業素質形成的關鍵課程。該課程內容理論性強,知識體系嚴謹。在以應用性和技能性為基本要求的高職教學中,對理論知識的要求是以“必須,夠用”為度,因此,該課程在高職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沖突與矛盾。

2.課程對于學生的運算能力、專業基礎能力要求較高

“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涉及的基本學科有電路、電機、電磁理論等。對電氣理論、基本的分析和計算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要求也比較高。

3.“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結構上是以知識內容為主線,強調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

傳統的結構為:電力系統的基本知識元件的參數和等值電路潮流計算有功功率平衡及頻率調整無功功率平衡及電壓調整電力系統的經濟運行。這種結構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往往會造成知識內容無法連貫,無法和實際應用有效結合。

三、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的構建

1.課程內容的重組

“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是以學生的專業基本素質的培養、基本的運算能力、技能的提高為基本目標,結合符合高職培養目標,以項目化教學為基本方法進行重組的。高職教育對理論知識的要求是以“必須、夠用”為度,不強調理論知識的體系性。因此,對理論知識的要求應圍繞著工程實際應用。“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包括電力系統的基本知識、電力元件的參數及等值電路、潮流計算、有功功率平衡及頻率調整、無功功率平衡及電壓調整、電力系統的經濟運行等部分內容。其中,電力系統基本知識方面要求重點掌握電力系統電壓等級的概念。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額定電壓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須不斷強化額定電壓的概念,進行相應的訓練以加深理解;電力元件的參數及等值電路中要求會計算中等長度的架空線路、雙繞組變壓器的參數的計算,對于長線路、三繞組變壓器和自耦變壓器的參數不要求計算。對于參數的歸算,以掌握工程計算中常用的平均額定電壓之比計算為主,強調實用性,忽略知識結構的完整性;潮流計算工程中已實現計算機的計算,但手工計算是基礎,因此通過開式網的潮流計算來訓練潮流的基本計算方法和計算能力。對于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學生拓展介紹計算機算法;頻率調整重點要求學生掌握有功功率和頻率的關系,掌握一、二次調頻的過程,計算訓練強調對基本概念的理解;電壓調整重點掌握通過改變變壓器變比進行調壓的計算,其中重點訓練雙繞組變壓器的調壓計算。

應該指出的是,課程內容的調整、重組與課程教學模式有很強的相關度,如何通過內容的重組與教學模式的創新更好地融合是該課程教學實施中關鍵的問題。

2.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新型教學理念要求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傳統教育中以“課堂為主、教材為主、教師為主”,學生上課認真聽課、仔細做筆記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技能和能力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強化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讓學生針對問題主動學習,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首先,教師給學生下達項目任務,讓學生利用各種方法圍繞目標任務自行分組討論學習。在討論學習過程中,教師參與并引導討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解任務目標,分解知識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其次,由學生根據目標任務結合討論結果進行分析和計算;最終由老師總結知識點,解決疑難概念和計算中的問題,師生共同完成項目任務。

項目化的教學實踐性強,與真實世界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內容和展示形式的決策機會,學生能夠自主、自由地進行學習,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項目化教學可以將長期項目與階段項目相結合,構成實現教育目標的認知過程,并具有學科交叉性和綜合能力運用的特點。

在本課程教學實踐中,采用了長期項目與階段性項目相結合的方法,即以某地區110kV區域電力網的設計為長期項目,分四個階段性項目(如表1所示)。

所有的教學工作都圍繞著總體的項目任務來展開。這種任務化的方法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工作目標始終是明確的。對于概念的掌握、基本計算能力的訓練都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在具體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試既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也是檢查教師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為此,設置一種科學合理的考核方法也是教學改革中十分關鍵的環節之一。本課程傳統的考核方法是閉卷考試。閉卷考試作為考核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有其優點的。但是在高職院校以能力為本位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閉卷考試的不足之處也是非常明顯的。其最主要的缺點是對學生的技能不容易考查。

針對項目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在考核方式的改革實踐中可以加強形成性考核。即在每個階段性項目實施結束后進行階段性考核。考核的內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可以直接采用階段性項目實施結果作為考核依據,也可以在階段性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討論情況進行成績的采集,甚至可以對分組討論中學生分組配合、團隊協作的過程進行考核。因此,這種考核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應用能力、協作能力都能進行比較全面的考查。

四、結論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理論學習要求“必須、夠用”。通過“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程內容的重組和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進實現了以工程應用為主線、技能培養為目標、將理論知識融于實際應用的良好互動。教學實踐證明,該方法使得學生不但較好地掌握了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顯著提升了工程實踐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賢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與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0,(2).77-78.

[2]黃寬,紀靜波.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2):46-47,53.

[3]賀秋麗,黃盼,許梅.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實驗課教改探索[J].廣西大學學報,2003,(S1):139-141.

[4]湯雨.“電力系統自動化”課程教學改革方法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3,(2):57-58.

第4篇

關鍵詞:智能電網;電力系統;規劃;應用

中圖分類號:U665.12文獻標識碼: A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加強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開發成了當前各個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對于電力事業的發展來說,也面臨著資源緊缺的現象,因此做好電力的優化管理和配置就需要革新電力技術,對電力系統進行科學化、專業化的管理。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電力技術也有了新的要求,其中高效、潔凈和智能化的電力技術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而實現智能化的電網規劃就很好的適應了這一發展的趨勢,并成為今后電網技術發展的主流。智能電網作為一種新的電網管理,他在電力輸送和配置上有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對于提高電力資源的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就需要根據其相應的特點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在電網規劃中的有效應用。

1智能電網概念

對于智能電網來說,它是一種智能化、系統化的電力系統管理技術,它通過群體行為對用電設備等進行相互協調和無線的控制。伴隨著智能電網的出現,它極大的改善和優化了以往的電力供應和管理系統,在很大的限度內節約了電力資源。它通過對一些先進的電力技術和電網進行管理和集成,進而組成了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智能化電網,從而具備了安全可靠、高效節能的新特點,其主要運用了傳感量測技術、分析決策技術以及制動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

智能電網是在市場變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型電力管理理念,在電力系統的管理中,它具有一定的協調性和兼容性,可以實現電力的高效和優化集成,同時可以對電力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予以糾正,更好的保證供電的質量。智能電網融合了一系列電力供電和監控管理技術,它可以對用戶的用電特點和情況進行跟蹤分析,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供電和電力配置,緩解了電力資源供應緊張的局面,而且通過計算機進行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實現更廣地域內的電力交易和管理。

2.智能電網在電力系統規劃中的應用

2.1 智能電網信息模型的建立

在智能電網管理系統中,不但要對電力系統固有的生產屬性進行信息化管理,而且將各個數據之間的層次分布關系整理清楚。所以說,智能電網管理系統模型既包含了生產屬性信息,同時也包括了空間圖形信息。空間圖形信息可以準確描述電力系統的各個空間位置,這一系列工作在GIS技術通過坐標(X,Y)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示;而電力技術及電力系統屬性信息數據量非常龐大,它采集了大量的地物特征,以及各種各類的電力設備,不僅能夠對生產設備實施信息化操控,還能對電力系統中固定設施進行全程監控,反映在幾何數據模型中,這些生產工作都是由幾何圖形表示,他們都是點、線、面的對象集合,而且通過這些地物可以組合成為電力系統環境下的所有地物,并分別具有各自的屬性特征與幾何特征。因為在網絡處理中電力技術及電力系統生產條件與過程數據的狀態分不開關系, 所以對于過程數據模型,我們也可以通過位置來建模;用托肯建模的方式可以對過程實例狀態進行建模;在確保遵循模型演進規則后,智能信息工作流網模型的完整性才能得以保障。

2.2 數據庫的分成自動化連續更新

基于當前計算機軟件技術環境下,所有的電網數據庫的信息系統都應該實行統一模式管理,其數據庫內容可以下述方法進行分層自動化連續更新:首先,不斷地通過電網元件處的數據自動采集系統對本地數據庫的實時記錄進行自動更新。該數據更新模式,通常可以同時運用于發電廠、變電站、煤礦等單位控制中心的數據庫,并且直接對上一個控制中心的據庫進行相關的修改更新。這樣就能有效的克服了。系統操作顯示速度太慢的弊端。及時建立緩沖區于服務器端,大量存儲常用數據,提升服務器操作效率,進而提升工作流網絡的性能。如此一來,隨著底下數據庫信息資源的改變,“級聯式”自動化連續更新工作也就展開了,區域控制中心、中央控制中心的數據庫自然而然地就自動地實現了更新的目的。

2.3 電力系統的智能化規劃和管理

智能電網實現智能化、優化調度,進行有效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提供符合期望的功能,其中智能電網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利用新型的、潔凈的、可再生的資源進行間歇性發電,實現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損耗,對于當今時代所提倡的“發展低碳經濟、生活”是有積極的作用,符合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望實現智能電網與電信、電視等的統一,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由上述內容可知,在統一模式下的信息系統中,智能電網對電力子系統的控制管理內容,可以通過四個步驟來得以實現,即自動檢查、自動尋的、自動求解和自動執行。這當中的“被控制管理的電網子系統”既能夠是一個系統層子系統,也可以是電網元件或廠/站層子系統。對于一個系統層子系統而言,其功能就是通過利用各級調度控制中心的管理權限,對智能電網在電力系統規劃的安全性、合理性、經濟性進行盡可能全面的分析,并對系統的所有目的狀態實施檢查和監視,實現對智能電網子系統所有狀態的智能化監控。

2.4 系統交互組件

所謂業務交互組件具備維護與信息更新查詢功能,該組件可以根據煤電力系統規劃工作中機器設備和管理設施的起止運行時間、種類等屬性及時預警消息,電力設備信息變化時它可以及時更新維護數據。業務交互組件還擁有設置煤礦管理系統的相關參數、維護系統數據庫、權限管理等維護功能。用來查詢系統屬性、顯示系統的組件是由子系統渲染、交互及屬性查詢組件三方面構成的。渲染組件包含兩個組成部分,這兩部分即為矢量和柵格,這是它運用了矢柵混合技術產生的結果。交互組件可以實現電力系統的漫游、縮小、放大等眾多功能,且能夠以用戶初始位置為依據制定捷徑。操作人員還可以應用屬性查詢組件點選查詢各種設施屬性信息或者利用SQL語言實現更為復雜的查詢功能。

3智能電網新技術在電力系統規劃中作用

3.1電網規劃在電力系統中的意義

由于現在我國電網規劃工作規劃不到位、不全面等原因,甚至有些新電網建設投運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出現超負荷、長期負荷等,還有些施工難度大。總之,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無法保證電網建設工程質量或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等等。

除此之外,我國存在著電源與電網這兩種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這一矛盾在資源銳減的當今社會中越來越激烈,同時由于我國的電力輸送能力較差,我國資源供給不平衡問題仍然嚴峻,還造成交通緊張等,例如我國北部、西部的電力往我國負荷較為密集的地區輸送較為困難。

另外,我國互聯電輸電能力較差,區域之間的電網互濟與跨流域補償等能力也較差,由于上述各種原因,想要大容量、遠距離傳輸電是較難滿足需求的。所以電力系統中的電網規劃很重要。

3.2智能電網具有的優點

智能電網具有實現雙向通信、實時監控與數據整合、及時調度、智能化資源配置、接入新能源實現分布式能源管理等優點,從整體上看,智能電網使供電效率得到提高,供電的質量得到改善,實現電網商業化,同時對環境保護、減少資源消耗有積極作用。

3.3智能電網規化在電力系統規劃中的作用

智能電網實現智能化、優化調度,進行有效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提供符合期望的功能,其中智能電網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利用新型的、潔凈的、可再生的資源進行間歇性發電,實現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損耗,對于當今時代所提倡的“發展低碳經濟、生活”是有積極的作用,符合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望實現智能電網與電信、電視等的統一,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電網具有“自愈”的特點,該功能能提高電網的安全性,對于企業的發展是有利的,同時,企業的發展促進了智能電網的發展。

總結智能電網對電力系統的規劃的作用,共有三點:電網規劃需要更加注重資源戰略計劃的發展,電網規劃需要注重用戶側的特性,電網規劃需要更加注重電網的動態運行特點。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將智能電網應用到電力系統中來,不但可以大幅降低電力企業管理難度,還能很好地控制技術成本,最終求得電力規劃管理的最優化解。 為此,我們務須不斷探索新型智能電網技術在電力系統的應用策略,做到事前規劃,提前排除,預先處理,未雨而綢繆,防患于未然。 全面加強煤電力技術與電力系統規劃水平,使電力系統的規劃作業更加安全穩定地進行,確保實現電力系統規劃零故障目標,以便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參考文獻:

[1]蔡丹君,胡婧.智能電網的三個關鍵詞[J].國家電網,2009.

[2]劉驥,黃圍方,徐石明.智能電網狀態監測的發展[J].電力建設;2009,30(7):1-3.

第5篇

【關鍵詞】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廣域保護

引言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北美及世界范圍內的幾次大停電事故,讓人們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在現有的基于本地量的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正確動作的情況下,仍然不能避免大規模停電事故的發生。在此現狀下,繼電保護系統延伸出了廣域保護這一新的研究課題。廣域保護的概念一經提出,立即受到廣泛關注,而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本文將圍繞廣域保護這一主題,從其提出背景、研究現況和發展趨勢的各個方面進行基本的介紹。

1 廣域保護提出的背景

1.1 廣域保護提出的現實需要

(1)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國家的電力行業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實現了市場化,這導致了控制電網不同部分的各個公司出現了為自身經濟利益而盡可能減少投資,充分利用現有電力設備的傾向。在此情況下,用電負荷的快速增長使得輸電線路所傳送的功率越來越接近其傳送極限,系統的穩定裕度大大減小。

(2)當前,電網規模越來越大,一些大區域電網逐漸互聯。然而,各個區域電網的聯系仍十分脆弱,往往只靠幾條超高壓、遠距離的輸電線路相聯。這樣系統的抗擾動的能力將明顯降低,很容易因為一條聯絡線切除故障后導致其他線路過負荷而發生大規模的連鎖跳閘和系統崩潰現象。

(3)現有繼電保護系統存在的難以有效解決的某些問題,需要探索新的保護原理。如保證后備保護的選擇性要以延長動作時間為代價,在發生惡劣故障的情況下起不到應有的保護作用;一些后備保護的整定值較低,易受過負荷等不正常運行狀態的影響而誤動作,導致不必要的停電;最重要的是繼電保護中基于本地量的裝置之間缺乏相互協調和配合,難以反映區域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況,未能將系統保護作為一個全局問題來考慮。

1.2 廣域保護提出的技術保證

通信技術的發展是實現電力系統廣域保護的前提之一。通信技術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技術之一,以太網正逐步取代工業控制的現場總線。許多地區在高壓變電站間鋪設了SDH光纖環網,并承載ATM業務,可將信號傳輸延時控制在4ms以內。

在計算機領域,機群的出現使得低價格、高性能的并行計算解決方案成為可能,大大提高了對超大規模電網非線性動態過程的仿真能力,使得動態安全分析等以前只能離線計算的應用有了在線運行的能力。

2 廣域保護的基本介紹

2.1 廣域保護的概念定義

相關文獻中對廣域保護較多使用的定義為:依賴電力系統的多點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對故障進行快速、可靠、精確的切除,同時分析切除故障對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提高輸電線可用容量或系統可靠性,這種同時實現繼電保護和自動控制功能的系統稱為廣域保護系統。

2.2 廣域保護的應用

從總體上講,廣域保護有三方面功能:保證大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實時掌握及充分利用電網的輸電能力;提供更準確的電網規劃方案。

第一個功能是首要目標。接下來介紹兩種實現這一功能的實際應用方式:廣域后備保護和廣域差動保護。

2.3 廣域后備保護

廣域后備保護系統可獲得電力系統多點測量信息,快速、可靠、準確地切除故障,根據故障切除前后電網潮流分布和拓撲結構變化的情況,判斷切除故障可能產生的影響,有選擇地預防性措施,使系統從一個運行狀態平穩地過渡到另一個穩定的運行狀態。廣域后備保護是廣域保護在當前典型的應用方式。

文獻介紹了一種新型的廣域網后備保護系統設計方案,該廣域線路后備保護系統分為兩大部分:廣域線路后備保護主站系統和子站系統。主站系統由一個保護主站和一個后臺監控機組成,安裝在省調度中心。子站系統由三個保護子站組成,每個變電站分別安裝一個保護子站。保護主站通過光纖網協調管理三個保護子站,根據三個保護子站上傳的故障信息進行故障定位并做出動作協調機制,保護范圍不局限于某個單一元件,而是保護一個區域,故障發生時能避免故障范圍的擴大,為一定區域內的輸電線路提供選擇性好、可靠性高的保護。

2.4 廣域差動保護

縱聯差動保護是較為理想的快速保護。利用廣域信息構成廣域差動保護,它可以作為兩端差動保護的后備,也可以作為雙重主保護中的“一重”主保護。差動保護對各測點信息的同步性有嚴格要求,因此,如何保證信息的同步采樣和同步傳輸是關鍵問題。基于GPS的同步采樣技術和基于ATM的異步傳輸技術可以應用到廣域差動保護系統中,以保證信號傳輸的同步性和快速性。而在系統構成上,廣域差動保護系統可以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兩種結構。[3]

3 廣域保護的應用前景

廣域保護的可能應用領域如下:系統檢測及事故記錄、狀態估計、各類廣域穩定控制系統和自適應保護等。

廣域測量技術能夠反映系統狀態的變化,同時使用不同地點的實時數據,能夠減少系統出錯的可能性,基于該技術的保護具有自適應性。由于很容易取得廣域信息,在故障條件下實時獲得故障線路的電流,可根據電網的運行方式實時確定分支系數和距離保護的整定值。這樣就可以提高繼電保護的靈敏性和選擇性,實現其自適應功能。

失步保護是傳統保護中最難設計的保護之一。將不能同步運行的部分相互解列運行則是提高大電網可靠性的一項重要措施。功角穩定性是同步運行的前提,使用廣域測量技術可以獲得失步保護功角數據來用于失步解列,這就使大電網失步保護設計迎刃而解。

可見,隨著電網效率的提高和市場化的發展,廣域保護將被廣泛應用,以協調各種保護和自動裝置,保證電力系統協調安全穩定地運行。

4 結束語

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眾多學者和電力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將故障帶來的影響和損失降至最小。廣域保護一提出,便成為當前繼電保護研究的熱門話題。它為解決大規模互聯電網安全穩定問題提供了新方法,為在電網互聯的趨勢下配置合理的保護防線提供了解決方案。本文只對廣域保護的一些方面進行基本介紹,并未詳細探討。廣域保護系統的完善建設還需要較長時間,有待廣大學者和電力工作者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曾祥君,郭自剛.繼電保護的新發展―廣域保護.大眾用電,2004(8).

[2]易俊,周孝信.電力系統廣域保護與控制綜述.電網技術,2006(8).

[3]從偉,潘貞存,丁磊,等.滿足“三道防線”要求的廣域保護系統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電網技術,2004(18).

[4]趙勇軍,劉沛,羅承廉.等.電力系統新型廣域后備保護系統的設計.電力系統,2007(3).

第6篇

關鍵詞:高職 電力系統分析 教材立體化 視頻庫和仿真教學軟件

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是高職高專院校電力類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是從基礎理論課、技術理論課通向專業課學習和工程應用的紐帶。在內容上它有大量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計算,理論性較強,也有與實踐相結合的部分,是應用性較強的一門學科。由于課程內容與電力系統生產運行過程密切相關,理論性和工程性都很強,不少高職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和困難。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新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我們對高職院校“電力系統分析”立體化教材體系進行了探索和建設。所謂教材立體化的建設是指為了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新教學模式的需要,開發出一套理論與實訓結合、書本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的適用于高職院校的立體化教學體系。它不僅僅包括教材、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習題集等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資料,還應該包括多媒體課件、仿真教學軟件、視頻庫等現代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一、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教學的現狀

電力系統分析課程的建設一直是我國各大高校力爭的目標,現已將其建設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的高校有清華大學、東北電力大學等。但高職院校《電力系統分析》教材的建設工作者未全面開展起來,以往專科教學很大程度上以傳授知識為主,強調學科本身的系統性,本科壓縮型的痕跡明顯。而當今高職學院則是培養技能型人才,按照突出“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建立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教學內容突出了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更好地進行電力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突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電力系統分析》教材立體化的建設成為筆者學院努力實現的目標。

二、《電力系統分析》理論教材的改革思路

《電力系統分析》理論教材建設應根據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結合相關的國家職業標準,始終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依據相關專業對學生從業素質、能力的要求,強調職業教育的特色,理論以夠用為度,突出實踐技能的教學,重視素質教育,增強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教材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舍棄繁瑣的理論和公式推導,引入當前電力系統的各種新趨勢(如智能電網、新能源、特高壓等)和新格局(我國五大發電集團和兩大電網公司),為學生樹立電力系統的基本概念和拓寬就業渠道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在教材中加入電力系統面向對象的計算機軟件的介紹,拉近理論和電力系統實際應用的距離,加深學生對電力系統調度和運行工作崗位的操作界面的認識。

圖 電力系統分析課程學習情境設計圖

為了適應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電力系統分析》立體化教材體系以電氣值班員、調度員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從電網基本操作到復雜操作,再到異常和故障處理、系統化的設計課程的學習情境,分別通過電力系統各個工作崗位的初步認識、電力系統正常運行時的監視與分析和用戶電能質量下降的處理、電力系統常見故障分析4個學習情境構成教材內容。通過四個學習情境,每個情景包括若干個典型的工作任務,使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電力系統運行、調度的基本技能。

三、利用《電力系統分析》立體化教材加強理論與實訓的結合

電力行業是高危行業,從供電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考慮,直接在實際的電力系統中進行各種實驗和實踐訓練可能性非常小。由于建立真正的電力系統實驗室對硬件和軟件的要求非常高,許多高職院校都沒有設置專門的電力系統分析實驗室,但電力系統分析又是一門系統性和理論性很強的重要課程,許多學生反應傳統教材學習困難、晦澀難懂。那么如何建立適合高職院校的《電力系統分析》新型教材體系就成為本文研究和探索的主要方向。

針對高職院校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特點,《電力系統分析》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可以利用理論實訓一體化的新型教學手段,將原本抽象和繁瑣的大量理論知識用仿真軟件、多媒體課件、視頻庫等現代化技術展現出來,最大限度地模擬電力生產的真實工作場景。仿真技術是多門課程的組合體,是現場生產環境的情景再現。仿真教學系統集圖像、聲音、動畫、文字于一體,避免了在現場實驗或培訓中可能造成的誤操作引起的危害,又可以實現生產全過程的運行操作,減少了實驗儀器和設備,提高了教學效果。《電力系統分析》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完成后,學生可運用仿真教學軟件在實訓室或仿真機上學習處理較復雜事故的能力,可以用計算機模擬電力系統中各種潮流變化,用各種手段來調整用戶端電壓,并能計算或輸出電力系統的各種參數等。

首先,我們配合教材中的四個學習情境制作了高水平的多媒體課件,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效果。

其次,我們還進行了電力系統圖片庫建設,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各種理論—實訓教學積累的素材,對電氣設備、電力系統新趨勢、實際工作場景、校內外實訓基地等圖片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充實了教學資源。

這次《電力系統分析》教材立體化建設中的一個亮點就是視頻庫的建立。電力系統分析教材中有一些知識點比較抽象、復雜,光憑書本和簡單課件無法使學生掌握學習目標和技能目標。學院與企業和軟件公司合作,結合當前電力系統的實踐和前沿趨勢,制作和拍攝了幾個《電力系統分析》教材中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生對風力發電機之前的認識接近空白,利用實物或現場教學存在很大的困難,我們就制作了教學視頻,對風力發電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進行介紹。再如電力系統中的調壓是教材中的一個重點知識,它對電力系統中的許多工作崗位都尤為重要。利用改變變壓器分接頭調壓是電力系統常用的調壓手段,但學生往往只對變壓器外觀部分有初步了解,調壓機構的內部構造和操作很難掌握。而且變壓器是電力生產和運行的關鍵設備,帶有很高的電壓,且機構龐大,很難在教學場所進行拆解來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們利用“變壓器分接頭調壓機構和操作”視頻進行講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我們還邀請電氣設備制造廠家和電力生產一線的技術能手,為學生進行操作示范,如視頻庫中的“故障錄波器的調試”就是這樣拍攝完成的。

為了提高學生對電力系統分析理論和實踐應用的結合能力,增強就業的競爭力,并拓展對電力企業服務和培訓的空間,2011年底我們完成了針對本教材配套的“電力系統分析仿真教學軟件”建設,開展了對實際電力系統的故障分析仿真和穩態分析仿真的實踐環節,這是我們這次立體化教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仿真教學軟件分為以下四個部分:電力網數學模型、電力系統潮流計算、電力系統有功功率及無功功率的調整和電力系統的調壓、電力系統短路電流計算。“電力系統分析仿真教學軟件”為學生提供了實驗和仿真的平臺,實現了全界面圖形化、設備與設備屬性資源管理化、操作與設計人性化和科學化。它是在基于電力系統原理結構圖基礎上的集圖形化設計、圖形化調試、圖形化資源管理于一體的軟件,該軟件還具有報表形式的輸入輸出、利用滑塊特征型來微調設備參數、運行狀態輸入與輸出的保存等功能。

學生可以利用“電力系統仿真教學軟件”和實訓指導書對教材中許多環節進行計算和分析,不需要經過大量復雜的公式運算,直接在軟件中運行即可得到相應參數和結果,通過顯示和輸出的結果分析出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態,從而得出正確的處理措施。

四、結束語

為了檢驗《電力系統分析》立體化教材的實際使用效果,在制定了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后,我們完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學資料,包括授課計劃、任務書、實施建議、引導文、工作單、教師手冊、學生手冊、習題集、評價表、學生反饋表等。同時我們安排了2011-2012下學期電自專業教學改革試點班,按照新建的《電力系統分析》立體化教材體系進行理論實訓一體化教學,利用工作任務驅動的六步教學法進行實施,并注意充分運用教學仿真軟件、多媒體課件、視頻庫、實訓指導書等各種教學資源。實踐證明,利用立體化的《電力系統分析》教材體系和配套的新型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動手能力。教學實施中,學生對《電力系統分析》立體化教材體系使用情況和意見反饋普遍良好。

參考文獻:

[1]舒輝.高職《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電力職業技術學刊,2009(1).

第7篇

關鍵詞:電力系統 ,自動化, 新技術, 探討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ower and scientific level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through manual stage, simple automatic equipment stage, traditional scheduling center stage, modern scheduling the primary stage, several stag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t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ruly satisfy the production, the life to the electric power quality, reliable and security needs, a single function of automatic device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w tim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ituation, to bring in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which have to be automatic detection, with various kinds of decision-making and control functions of the device and through the signal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power system each element, local system or the system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far away in situ or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e and control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electricity system, stable, healthy oper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echnology of all kinds of modern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ascension of the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contro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 benefit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new technology, to discuss

中圖分類號:TM7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言

電力系統自動化系統一般是指電力二次系統,即電力系統自動化指采用各種具有自動檢測、決策和控制功能的裝置并通過信號系統和數據傳輸系統對電力系統各個元件、局部系統或全系統進行就地或遠方自動監視、協調、調節和控制以保證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健康地運行和具有合格的電能質量。電力系統自動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實現電力在生產環節、供應環節的及時、穩定、安全、迅速、可持續,同時也是實現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實現自動化、一體化、節約化、安全化管理的重要核心。縱觀社會多種行業的工作流程,我們不難發現,自動化系統的建立無不包含著現代化生產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的綜合應用,對于電力系統而言,自動化的生產包含著發電廠、變電站、送電分配系統、計算機監控系統、網絡覆蓋系統等眾多環節的綜合控制與協調。電力系統自動化是電力行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電力行業不斷加強新技術引進與應用的突出成就。

2.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現代電力系統的自動控制技術正逐步朝著以下方向發展:在控制策略上逐漸朝著最優化和智能化發展;在控制手段上逐漸增加了微型機、遠程通信以及電力電子器件的使用;在理論工具的使用上更多借助現代控制理論;在設計分析上越來越多地要求面向多機系統模型去處理問題;在研究人員的組成上也越來越多地需要多工種的聯合。

電力系統自動化的整體發展趨勢則是:由高電壓等級向低電壓等級擴展;由單元件向部分區域和全系統發展;由開環數據傳送向主動閉環控制;從功能單一向多功能方向發展;目標的追求朝著最優化、智能化、協調化的方向發展;裝置的性能由傳統型向數字化、靈活化、速度化等方向發展,具有了更加優越的性能;由以加強運行的經濟、安全、效率作為目標向服務和管理的自動化方向發展。在最近的20 年中,隨著計算機科學、控制技術和通信技術等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電力系統已經成為一個統一體。它的概念內涵不斷地深入,并且其外延也不斷地擴展,所以,電力系統自動化能處理的信息量逐漸增多,直接可以觀測的范圍也逐漸擴展,所需考慮的因素也不斷增多,其能夠主動閉環控制的對象也不斷地增多。

3.電力技術新技術的運用

3.1 智能控制技術

第8篇

要】發展電力系統自動化是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為了有效促進電力系統的可靠、安全、長效、經濟及穩定運行,本文從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現狀著手,探討了各類現代化技術應用發展方向,對提升電力系統的自動化控制水平與綜合服務效益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電力系統;自動化;新方向

引言

電力系統是一個地域分布遼闊,由發電廠、變電站、輸配電網絡和用戶組成的統一調度和運行的復雜大系統。按照電能的生產和分配過程,電力系統自動化包括電網調度自動化、火力發電廠自動化、水力發電站綜合自動化、電力系統信息自動傳輸系統、電力系統反事故自動裝置、供電系統自動化、電力工業管理系統的自動化等7個方面,并形成一個分層分級的自動化系統。

1、電力系統自動化發展趨勢分析

電力系統自動化經歷了手工階段、簡單自動裝備階段,傳統調度中心階段、現代調度的初級階段等幾個組成。

1.1手工階段。在電力工業的起步發展的初期,因為受當時發電、輸變電條件以及落后的技術水平限制,一般都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在發電機、電器設備的開關設備旁就近監測,控制電力設備的運行。

1.2簡單自動化裝備階段。隨著生產、生活和量的不斷增加,伴著相應技術的有效成熟,電力行業逐漸出現繼電保護,斷路器自動操作等自動裝置,并開始廣泛應用。

1.3傳統調度中心階段。這個階段是電力系統自動化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開始設置電網中心一調度電廠,妥善處理電網的異常和事故,保證供電的持續,可知性和經濟性。

1.4現代調度的初級別階段。本階段初步實現了調度的自動化,出現了遠程自動裝置,滿足了快捷,實時的調度要求。

1.5綜合自動化階段。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電力科學技術的逐步成熟,要想要真正滿足生產,生活對電能高質、可知與安全的需要,單一功能的自動化裝置已經難以滿足新時期,新形勢的要求。

1.6自動化技術的遠程化。傳統的RTU在設計上通常采用工業控制計算機作為系統的硬件平臺,并通過擴展測控硬件接口電路。目前隨著微電子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遠動終端也在朝著小型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

1.7自動化技術的分布式。隨著能源的日益枯竭,作為一種集約式發展的電力運行方式,分布式發電系統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1.8自動化技術的圖形化。全國電力系統聯網工程的實施,電力市場運營的啟動,EMS高級分析應用軟件的完善等,都使得電力系統管理、調度和分析計算所需的信息不但數量巨大,傳輸路徑交叉復雜,而且還要求信息刷新速度更快。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電力系統帶來了很多新的技術進步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2、當今整個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趨勢為以下幾方面

(1)由開環監測向閉環控制發展,例如從系統功率總加到AGC(自動發電控制);(2)由高電壓等級向低電壓擴展,例如從EMS( 能量管理系統)到DMS(配電管理系統);(3)由單個元件向部分區域及全系統發展,例如SCADA(監測控制與數據采集) 的發展和區域穩定控制的發展;(4)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一體化發展,例如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的發展;(5)裝置性能向數字化、快速化、靈活化發展,例如繼電保護技術的演變;(6)追求的目標向最優化、協調化、智能化發展,例如勵磁控制、潮流控制;(7)由以提高運行的安全、經濟、效率為目標向管理、服務的自動化擴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統)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3、具有變革性重要影響的三項新技術

1.電力系統的智能控制。電力系統的控制研究與應用在過去的40多年中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基于傳遞函數的單輸入、單輸出控制階段;線性最優控制、非線性控制及多機系統協調控制階段;智能控制階段。而智能控制是當今控制理論發展的新階段,主要用來解決那些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復雜系統的控制問題。特別適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確定性、具有強非線性、要求高度適應性的復雜系統。智能控制在電力系統工程應用方面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其具體應用于快關汽門的人工神經網絡適應控制,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勵磁、電掣動、快關綜合控制系統結構,多機系統中的ASVG(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的自學習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1)FACTS概念的提出。電力系統的發展迫切需要先進的輸配電技術來提高電壓質量和系統穩定性,一種改變傳統輸電能力的新技術——柔流輸電系統(FACTS)技術悄然興起。所謂“柔流輸電系統技術”又稱“靈活交流輸電系統技術”,簡稱FACTS,就是在輸電系統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單獨或綜合功能的電力電子裝置,對輸電系統的主要參數(如電壓、相位差、電抗等)進行調整控制,使輸電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2)FACTS的核心裝置ASVC的研究現狀。ASVC由二相逆變器和并聯電容器構成,其輸出的三相交流電壓與所接電網的三相電壓同步。它不僅可校正穩態運行電壓,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復期間穩定電壓,因此對電網電壓的控制能力很強。與旋轉同步調相機相比,ASVC的調節范圍大,反應速度快,不會響應遲緩,沒有轉動設備的機械慣性、機械損耗和旋轉噪聲。并且因為ASVC是一種固態裝置,所以能響應網絡中的暫態,也能響應穩態變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優于同步調相機;(3)DFACTS的研究態勢。DFACTS是指應用于配電系統中的靈活交流技術,其主要內容是對供電質量的各種問題采用綜合的解決辦法,在配電網和大量商業用戶的供電端使用新型電力電子控制器。

3.基于GPS統一時鐘的新一代EMS和動態安全監控系統。(1)基于GPS統一時鐘的新一代EMS。目前應用的電力系統監測手段,主要有側重于記錄電磁暫態過程的各種故障錄波儀和側重于系統穩態運行情況的監視控制與數據采集(SCADA)系統。前者記錄數據冗余,記錄時間較短,不同記錄儀之間缺乏通信,使得對于系統整體動態特性分析困難;而后者數據刷新間隔較長,只能用于分析系統的穩態特性。兩者還具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點之間缺乏準確地共同時間標記,記錄數據只是局部有效,難以用于對全系統動態行為的分析;(2)基于GPS的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控系統。基于GPS的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控系統,是新動態安全監測系統與原有SCADA的結合。電力系統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測系統,主要由同步定時系統,動態相量測量系統、通信系統和中央信號處理機四部分組成。采用GPS實現的同步相量測量技術和光纖通信技術,為相量控制提供了實現的條件。

第9篇

關鍵詞 電力系統;發展歷程;自動化;發展趨勢;配電網;變電站

中圖分類號TM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1-0040-02

1電力系統自動化的概念和組成

電力系統是變壓器、分配、各種用電設備、生產、消費電能的發電機、輸送和電力線路構成的一個統一整體。電力系統自動化是指為了保證電力系統經濟,可靠和安全的運行,并且向電力用戶提供合格的電源,從而使用各種具有控制功能,決策和自動檢測裝置的系統,通過數據傳輸系統與信號系統就地或遠方的控制、調節并自動監視電力系統的全系統,局部系統或各個元件。電力系統的電能質量和運行的可靠性和電力系統的自動化水平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電力系統各環節的調度自動化與自動化水平的高低和現代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密切相關。

電力系統自動化根據電能的分配與生產過程主要包括電力工業管理系統的自動化,火力發電廠自動化,水力發電站綜合自動化,電網調度自動化,供電系統自動化,電力系統信息自動傳輸系統和電力系統反事故自動裝置等七個方面的內容。電力系統自動化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管理效能與經濟效益,保障系統安全運行,保證供電的電壓和頻率滿足要求。

2 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歷程

2.1自動調節的單項自動裝置

20世紀上半期,單機容量不足10萬kW,電力系統的容量在500萬kW左右。那時的電力系統自動化主要是過程自動調節與安全保護的單項自動裝置。當時以汽輪機的危急保安器,電網調度自動調節,發電機電壓的自動調節,發電機的各種繼電保護,并網的自動同期裝置,汽輪機轉速和鍋爐的安全閥等裝置為主。

2.2運用遠動通信技術的新型自動裝置

50年代到60年代,電力系統的規模由幾百萬千瓦上升到上千萬千瓦,單機容量由不足10萬kW漲到了20多萬kW,并且以區域聯網的形式在經濟調度,綜合自動化和系統穩定等方面有了新的規定。廠內自動化方面開始采用爐,電和機單元式集中控制。以離線計算為基礎的經濟功率分配裝置與模擬式調頻裝置開始在系統中裝設,遠動通信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電氣液壓式調速器,可控硅勵磁調節器和晶體管保護裝置等各種新型自動裝置得到廣泛運用。

2.3電網實時監控系統

70年代到80年代,整套軟硬件功能齊全的以計算機為主體的電網實時監控系統開始出現。采用閉環自動起停全過程控制和實時安全監控的20萬kW以上的大型火力發電機組開始出現。大壩監測、水力發電站的水庫調度以及電廠綜合自動化的計算機監控等監控系統開始應用。微型計算機廣泛應用與各種繼電保護裝置和自動調節裝置當中。

2.4自動化電力系統的全面化

隨著控制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代電力系統已成為一個通信、電力電子、控制、電力裝備和計算機的統一體(CCCP)。主要表現在配電網自動化、變電站自動化和電網自動化3個方面。

科技的迅猛發展推動配電網自動化的進步,配電網的網格化程度隨著電網建設的發展越來越高。在我國,光纖通信作為主干網的通信方式得到共識,由饋線終端,子站和配電主站構成的三層結構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在光纖通信的基礎上完全可以實現饋線自動化,標志著智能配電系統的出現;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是利用多種先進的技術對變電站二次設備進行優化重組,它可以收集比較齊全的數據信息,并且做出相關的分析判斷。

現代電網自動化調度系統的核心是計算機。首先,它可以在判斷失誤或是處理不當的情況下進行自動檢測和調度,有效的避免了國民經濟損失,同時也對人身安全與設備安全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其次,通過調度自動化的手段實現電網的經濟調度,具有發電多,節省能源,供電多和損耗少的優點。最后,可以實現監控電網的運行是否在正常范圍之內,從而滿足用戶計劃用電要求,保證電能質量。

3 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3.1監測控制與數據采集并用的SCADA

變電站自動化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監控集成與保護系統的發展,實現數據共享。而實現數據共享的主要手段就是SCADA,它把監控與保護功能整合在同一個裝置中,把分布式的變電站SCADA 集成到微機保護中,使繼電保護所處理的數據與其它一些數據一樣,使監控與保護共用一個硬件平臺,從而獲得明顯的經濟性。

3.2數字化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

各種類型的新型互感器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歡迎。根據調查發現,這種受歡迎的新型互感器就是包括二次變換器的一個或多個電流或電壓傳感器與基本的連接傳輸系統的電子式互感器。簡稱為EVT的電子式電壓互感器與簡稱為ECT的電子式電流互感器相互組合就構成了一個電子式互感器裝置。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不斷完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結構和提高技術性能,從而全面促進數字化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實現

3.3 DMS-全面建立配電管理系統

全面建立配電管理系統不僅是適應現代電力系統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而且對提高電氣綜合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幫助;通過全面建立配電管理系統,管理人員能夠清楚的掌握電量,功率,電壓和電流等不同的運行參數,隨時監控整個電力系統的運行情況,這樣不僅大大減少了用電量,而且有利于電力平衡負荷監控的精確計量。

再者,DMS系統通過改變現行的變電值班和運行操作模式,真正實現了無人值守變電站的管理方式,從而大大的減少了人員的占用。大大優化了電氣設備保護控制,大大減少了大面積停電故障的發生,同時也有利于供電系統可靠性的提高。

最后,通過DMS系統,可以建立快速電氣事故處理機制,使故障停電的時間大大減小,從而減少了對生產裝置的影響。

4結論

雖然人工智能,通信和計算機等領域的新思想與新技術為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障。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電能供應的安全,優質,經濟和可靠等多個指標的要求越來越高,還有電力系統向自動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不斷地由向高端和整體的方向發展。區域化、適應化、智能化、最優化和協調化是當今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趨勢。未來的電力系統自動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張霄,李大偉.電力系統配電網自動化的應用現狀及展望[J].職業技術,2008(7).

[2]侯曉音.地區變電站自動化系統設計[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5).

[3]張柏雄.淺談電力自動化系統模式與智能保護測控設備功能分析[J].裝備制造,2009(11).

[4]屈志鵬,李礦.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現狀和發展趨勢理性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4).

[5]鄭晶晶,劉峻,楊勇,何世恩.甘肅電網無功優化的現狀分析和治理意見[A].第八屆全國電技術節能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

第10篇

關鍵詞:新形勢;電力系統自動化;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F40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電力系統自動化的概念

電力系統自動化的領域包括生產過程的自動檢測、調節和控制,系統和元件的自動安全保護,網絡信息的自動傳輸,系統生產的自動調度,以及企業的自動化經濟管理等。電力系統自動化的主要目標是保證供電的電能質量(頻率和電壓)、系統運行的安全可靠,提高經濟效益和管理效能。

2 主要分類

2.1 電網調度自動化

現代的電網自動化調度系統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控制系統,包括實時信息收集和顯示系統,以及供實時計算、分析、控制用的軟件系統。信息收集和顯示系統具有數據采集、屏幕顯示、安全檢測、運行工況計算分析和實時控制的功能。在發電廠和變電站的收集信息部分稱為遠動端,位于調度中心的部分稱為調度端。軟件系統由靜態狀態估計、自動發電控制、最優潮流、自動電壓與無功控制、負荷預測、最優機組開停計劃、安全監視與安全分析、緊急控制和電路恢復等程序組成。

2.2 火力發電廠自動化

火力發電廠的自動化項目包括:①廠內機、爐、電運行設備的安全檢測,包括數據采集、狀態監視、屏幕顯示、越限報警、故障檢出等。②計算機實時控制,實現由點火至并網的全部自動啟動過程。③有功負荷的經濟分配和自動增減。④母線電壓控制和無功功率的自動增減。⑤穩定監視和控制。采用的控制方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計算機輸出通過設備去調整常規模擬式調節器的設定值而實現監督控制;另一種是用計算機輸出設備直接控制生產過程而實現直接數字控制。

2.3 水力發電站綜合自動化

需要實施自動化的項目包括大壩監護、水庫調度和電站運行三個方面。①大壩計算機自動監控系統:包括數據采集、計算分析、越限報警和提供維護方案等。②水庫水文信息的自動監控系統:包括雨量和水文信息的自動收集、水庫調度計劃的制訂,以及攔洪和蓄洪控制方案的選擇等。③廠內計算機自動監控系統:包括全廠機電運行設備的安全監測、發電機組的自動控制、優化運行和經濟負荷分配、穩定監視和控制等。

2.4 電力系統信息自動傳輸系統

電力系統信息自動傳輸系統簡稱遠動系統,其功能是實現調度中心和發電廠變電站間的實時信息傳輸。自動傳輸系統由遠動裝置和遠動通道組成。遠動通道有微波、載波、高頻、聲頻和光導通信等多種形式。遠動裝置按功能分為遙測、遙信、遙控三類。

2.5 電力系統反事故自動裝置

反事故自動裝置的功能是防止電力系統的事故危及系統和電氣設備的運行。在電力系統中裝設的反事故自動裝置有兩種基本類型。①繼電保護裝置:其功能是防止系統故障對電氣設備的損壞,常用來保護線路、母線、發電機、變壓器、電動機等電氣設備。②系統安全保護裝置:用以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防止出現系統振蕩、失步解列、全網性頻率崩潰和電壓崩潰等災害性事故。

3 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研究方向

3.1 智能保護與變電站綜合自動化

對電力系統電保護的新原理進行了研究,將國內外最新的人工智能、模糊理論、綜合自動控制理論、自適應理論、網絡通信、微機新技術等應用于新型繼電保護裝置中,使得新型繼電保護裝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點,大大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水平。對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進行了多年研究,研制的分層分布式變電站綜合自動化裝置能夠適用于35~500 kV 各種電壓等級變電站。微機保護領域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變電站綜合自動化領域的研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2 電力市場理論與技術

基于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電力市場發展的需要和電力工業技術經濟的具體情況,認真研究了電力市場的運營模式,深入探討并明確了運營流程中各步驟的具體規則;提出了適合我國現階段電力市場運營模式的期貨交易(年、月、日發電計劃)、轉運服務等模塊的具體數學模型和算法,緊緊圍繞當前我國模擬電力市場運營中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

3.3 電力系統實時仿真系統

對電力負荷動態特性監測、電力系統實時仿真建模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引進了加拿大Teqsim 公司生產的電力系統數字模擬實時仿真系統,建成了全國高校第一家具備混合實時仿真環境的實驗室。該仿真系統不僅可進行多種電力系統的穩態及暫態實驗,提供大量實驗數據,并可與多種控制裝置構成閉環系統,協助科研人員進行新裝置的測試,從而為研究智能保護及靈活輸電系統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一流的實驗條件。

3.4 電力系統運行人員培訓仿真系統

電力系統運行人員培訓仿真系統是針對我國電力企業職工崗位培訓的迫切要求,將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最新成果和傳統的電力系統分析理論相結合,利用專家系統、智能cai(計算機輔助教學)理論,是進行電力系統知識教學、培訓的一種強有力手段。本系統設計新穎,并合理配置軟件資源分布,教、學員臺在軟件系統結構上耦合性很少,且系統硬件擴充簡單方便,因此學員臺理論可無限擴充。

3.5 配電網自動化

在中低壓網絡數字電子載波ndlc、配網的模型及高級應用軟件pas、地理信息與配網scada 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其中,ndlc 采用了dsp 數字信號處理技術,提高了載波接收靈敏度,解決了載波正在配電網上應用的衰耗、干擾、路由等技術難題;高級應用軟件pas 將輸電網ems 的理論算法與配網實際結合起來,采用了最新國際標準IEC61850、IEC61970CIM公共信息模型;采用配網遞歸虛擬流算法進行潮流計算;應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經元算法進行負荷預測。

3.6 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

對在線測量技術、實時相角測量、電力系統穩定控制理論與技術、小電流接地選線方法、電力系統振蕩機理及抑制方法、發電機跟蹤同期技術、非線性勵磁和調速控制、潮流計算的收斂性、電網調度自動化仿真、電力負荷預測方法、基于柔性數據收集與監控的電網故障診斷和恢復控制策略、電網故障診斷理論與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在非線性理論、軟計算理論和小波理論在電力系統應用方面,以及在電力市場條件下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的新理論、新模型、新算法和新的實現手段進行了研究。

3.7 人工智能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結合電力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展了將專家系統、人工神經網絡、模糊邏輯以及進化理論應用到電力系統及其元件的運行分析、警報處理、故障診斷、規劃設計等方面的實用研究。在上述實用軟件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電力系統智能控制理論與應用的研究,以提高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3.8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開展了電力電子裝置控制理論和控制算法、各種電力電子裝置在電力系統中的行為和作用、靈活交流輸電系統、直流輸電的微機控制技術、動態無功補償技術、有源電力濾波技術、大容量交流電機變頻調速技術和新型儲能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第11篇

關鍵詞: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自動化

電力系統的運行正常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人們生活質量的高低,因此,要注重保障電力系統可以正常的運行。而保護電力系統的主要裝置就是繼電保護裝置,該裝置對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態能夠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在電力系統出現運行故障的時候,其可以及時有效的對出現問題的區域做出判斷,并對故障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以保障電力系統可以正常的運行。而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力系統的繼電保護也逐漸向著自動化的方向發展,使得繼電保護裝置的保護性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1 繼電保護自動化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為了保護電力系統能夠正常運行,或者在發生問題時能夠及時的發現和解決,技術人員對電網系統設置了繼電保護裝置,維護了電網的正常運行。而最新技術下產生的繼電保護自動化則更加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會在電網系統發生問題時,立即予以發現,然后自動采取相應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報警信號、跳閘等。如果有必要,這種裝置會把故障部分進行隔斷,避免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對一些比較簡單的故障繼電自動保護化裝置也可以直接予以解決。

繼電保護裝置通常由引腳,線圈,銜鐵,觸點等構成。在自動化的電網實際運行中,它對于發電、配電、輸電等電氣設備的監控,都是由傳感器來完成的,并且結合網絡系統來采集和整合監控數據,然后把獲得的數據通過網絡系統進行收集、整合,最后對數據進行分析。在新型的自動化繼電保護系統中,主要通過監控系統,講被保護對象所有的電氣量信息以及與其關聯節點的其他節點的運行狀況信息進行分析和決策,實時對相應繼電保護裝置的保護功能和保護定值進行修正、調整,確保保護裝置能夠適應靈活變化的情況。

2 繼電保護自動化的特征

繼電保護在實現自動化后,依據其適用的范圍以及工作的原理,可以有效的得出其所具有的特征,包括靈敏性、可靠性、快速性以及選擇性,下面就對繼電保護自動化所具有的這四種特征進行詳細的分析。

2.1 靈敏性

繼電保護有其保障的范圍,在這一范圍內,電力系統如果出現任何的故障問題,繼電保護裝置都可以根據靈敏系數來對所發生的故障問題進行分析,及時的找出故障問題出現的區域,從而使得電力系統可以第一時間得到有效的維護,進而保障其運行的安全性。

2.2 可靠性

繼電保護都有其實際的應用監督和控制范圍,在該范圍內,如果電力系統出現的運行故障,那么繼電保護裝置就會對該故障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而不在該區域范圍之內,電力系統出現了故障問題,則繼電保護裝置就不應該進行誤動,這樣可以有效的保障繼電保護自動化應用的可靠性。

2.3 快速性

所謂的繼電保護自動化快速性,就是指其能夠及時的發現電力系統運行時出現的故障,能夠盡快的對所出現的故障問題進行解決,從而降低故障問題對電力系統的損害程度,進而保障電力系統可以正常的運行,以延長電力系統的應用壽命。

2.4 選擇性

電力系統中通常都會設置繼電保護裝置,該裝置能夠對電力系統中出現的故障問題危害程度進行有效的判別,從而確定故障點,并及時的將故障點進行切斷,這樣可以使得原電路還可以正常的運行,從而就可以降低故障點對電力系統線路造成的損害,進而保障了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使得電力網絡能夠在正常的狀態下保持健康的運行。

3 新時期電力系統對繼電保護自動化的影響和挑戰

在我國,繼電保護裝置的應用水平并不高,原有的繼電保護裝置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不利于先進的繼電保護裝置的推廣和應用,不利于我國電力企業的長遠發展。要想使得我國的繼電保護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相關的研究人員能夠極大的研究的力度,對原有的繼電保護裝置進行改進,大力的引進先進的智能化以及信息化技術,從而實現繼電保護自動化。繼電保護自動化的實現,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電力網絡的運行質量,而且還能夠有效保障電力網絡的運行質量,推動電力系統的高速發展。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我國的電力系統也在逐步的邁入到智能化和自動化的行列,我國的電力企業開始將各種新型的設備應用到電力系統中,雖然這樣能夠有效的提升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和質量,但是也使得電力系統出現故障的幾率在某種程度上相應的增加,這就對繼電保護的要求相應的提升。為了保障電力系統可以正常的運行,就需要對繼電保護裝置的相關技術水平進行合理的提升,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主流趨勢,適應電網系統的發展要求,從而保障電網系統可以正常而高效的運行。

4 繼電保護的未來發展趨勢

繼電保護的技術發展道路已經越來越明確,就是智能、數字、網絡,并通過信息處理技術將數據整個在一起。

目前繼電保護技術正在朝著智能化、數字化以及網絡化發展,適應了智能電網的技術水平要求。在以往的繼電器使用中往往有一些問題,表現最明顯的問題是系統的定值計算與管理系統定值分離,這種分類導致了數據的不準確,給操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同時比較容易產生較大的失誤。因此技術人員加入了智能化概念,就是通過模糊邏輯、神經網絡等控制手段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控制,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因此,數字化的繼電保護裝置在人工智能的控制下建立了繼電保護網絡,從而最大程度的實現了對于繼電保護裝置的控制,也加強了對于電網系統的監測與故障處理,是未來繼電保護裝置未來的發展趨勢。

結束語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電力網絡系統也逐漸實現了智能化,智能電網由此誕生。而在智能電網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傳統的電力系統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為了保障電力系統可以正常而安全的運行,相關的工作人員開始將繼電保護技術應用在電力系統中。但是,我國對繼電保護技術的應用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該技術的應用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使得該技術可以得到有效的應用,就需要相關的人員能夠不斷的加大對其的研究力度,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頻率的更新,從而實現繼電保護的自動化,以推動電力企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勇軍,趙玉梅.智能電網中的繼電保護技術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2(23).

[2]李強.繼電保護及自動化設備行業統計分析[J].電器工業,2009,2.

第12篇

【關鍵詞】電能整體計量 配電網 10KV電壓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電能整體計量工作中采取信息化的技術方法已成為時展的一大趨勢,新技術的運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國電能計量的工作質量。由此可見,在信息化的時代下,采用新型的整體計量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電能整體計量效果。其中,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方法,其在實際生活中已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展,從而也為電力系統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下面首先對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的概念進行了一定的分析,進而探討了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及其具體的設計,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人們對此技術設備的認識與了解。

1 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的概念

在社會科技的發展過程中,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是一種新型的技術設備,其是煙臺東方威思頓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而取得的一項良好的作業成果,如今該技術成果已在多項高壓電能計量領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技術性突破,并且在發明專利的基礎上推出了新型電子式互感器計量器具,從而為電能整體計量作業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對于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來說,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特點,如測量準確、耐候性強、可靠性高、質量輕、體積小、安裝簡捷等優點,其都在一定程度上為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的應用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條件。此外,在實際生活中,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也是常規的電磁式電壓互感器的替代品,其也是一種常規的用電壓互感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其經常與普通的電流互感器和電能表配套,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現有環網柜各分支線路供電狀態監測及供電電量計量的作用。其中,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主要由電纜附件接頭、電阻分壓器、電源模塊組成、電子轉換電路、輸出接口、接地端子等部分組成,其結構如圖1所示。

2 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的特點

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成果,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在運用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特點。下面主要對該產品的特點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2.1 準確度高

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電能整體計量的準確性,該設備一體化的設計與無二次環節的技術要點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式高壓計量裝置整體計量存在的誤差問題,從而也為該項計量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條件,通過采用創新技術可以使高壓電能表有效地實現了寬量程和寬溫度范圍的準確計量。

2.2 使用方便

現代化的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與傳統的電壓互感器相比較的話,其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等優勢,而這樣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該裝置的使用效果。在實際作業過程中,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實現了裝置的小型化特點,因此在使用與管理維護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優勢。

2.3 安全性高

在整個電力系統的運行過程中,有效保障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促進電力系統發展的核心內容。對于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來說,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較高,該設備在設計過程中采用電容分壓取電、電阻分壓采樣的模式,從而從源頭上避免了傳統式的電磁式互感器所存在的故障隱患。此外,該設備的內部設計了熔斷器,因此即使在實際過程中發生故障,其也可以及時地將設備與電網隔離,從而有效地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

3 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

3.1 絕緣設施的設置

對于10KV的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來說,為了有效地滿足設備的絕緣需求,則需要在設計過程中利用環氧樹脂、絕緣油等物質,以有效地將絕緣物質填充于互感器中電氣一次與電氣二次線路之間,從而滿足兩者之間的絕緣要求。對于傳統式的電能計量裝置來說,其在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點,致使設施體積與重量過大,從而給設備的正常使用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而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則是一種原理不相同的絕緣技術,其使用了智能電路的設計,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設備的總體積與總重量,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設備的使用帶來了較大的便利。

3.2 傳感器設施的設置

在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中,為了有效地獲取電壓及電流信息,則需要設計相應的電壓及電流傳感器。其中,電壓傳感器在電能整體計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電壓信號是由其在相間傳感器中的分壓器路獲得的。通常情況下,為了有效地保障高壓電路的安全,人們會將各個電容使用串聯法連接起來,從而保證電壓在每一個電容中進行均勻地分布,以防止產生一定的安全事故。同時,對于電流傳感器來說,在進行電流計量作業時,人們可以用體積較小的精密電流傳感器,該種傳感器不僅可以準確地進行計量作業,且還能實現設備的長時間運行,從而有效地提升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的穩定性與精確性。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的電力系統發展過程中,WEVT系列電子式電壓互感器對于有效地進行電能整體計量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人員應對此給予一定的重視與關注,并在實際作業過程中加強對此問題的研究與分析,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信息化技術的認識與了解,從而充分發揮新型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建偉.電能整體計量思路在10kV配網中的體現[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05):97-98.

[2]侯鳳山.10kV配電網的電能整體計量技術分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4(09):96-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镇康县| 利辛县| 融水| 松溪县| 铜梁县| 皮山县| 新丰县| 垣曲县| 永定县| 中方县| 自治县| 蒲江县| 陇川县| 安西县| 敦煌市| 什邡市| 齐河县| 林州市| 霞浦县| 海城市| 邢台县| 卓资县| 香港 | 郧西县| 黄平县| 高台县| 蓝田县| 宜宾市| 开江县| 老河口市| 太康县| 茌平县| 定州市| 贵南县| 祥云县| 利川市| 商城县| 抚松县| 岚皋县|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