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1:18: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字教育資源及其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網絡教育資源;學習對象;數字版權管理;內容打包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2-0099-05
一 引言
版權問題是數字化教學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是近年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它涉及法律機制、技術保護措施、標準化等相關問題,引起了法律學、信息科學、圖書情報學、教育技術學等學科學者的研究興趣和廣泛關注。版權控制的核心在于合理使用和利益平衡。如何平衡版權人和公眾利益,支持用戶對數字內容的合理使用,是當前版權保護的難點問題。
教育資源的構建缺乏統一的協議和規范,使得資源問的交換缺乏一定的版權保護及權利管理機制。眾多的資源庫擁有者不愿意進行無償地數據共享和交換,造成資源整合和共享嚴重受阻。目前,國內有關資源的權利描述和數字版權管理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外也正在大力開展權利描述語言和數字版權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亞的CLOIS項目。數字版權管理在教育資源的權利描述、內容模型建立、權利執行機制和安全的訪問控制協議和算法等方面的相關研究甚少,而這又是推動網絡教育沿著縱深方向應用并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教育資源的數字版權管理主要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教育資源數字版權管理系統架構的研究。安全體系架構主要體現在對教育資源的訪問控制協議和使用控制協議的研究。但是,我國目前在標準化的學習資源數字版權管理體系方面開展的研究不夠深入。
(2)沒有教育資源權利描述以及對應的應用策略。在一定教育意義上的可重用學習對象技術及教育資源內容權利描述策略很少,缺乏相關學習對象元數據和內容包裝等規范的研究。
(3)缺少教育資源可信任執行環境及執行策略。我們對權利可執行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重要方面:教育資源的許可證模型、控制接口和權利執行策略。
(4)缺少對標準化教育資源的權利保護實際應用案例和方案方面的研究。
目前關于教育資源有兩類保護方法:一類是基于開放共享許可的開放教育資源的版權保護。如: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C)倡導靈活的“部分權利保留”的著作權利用模式。這種模式在保護資源版權的同時,讓開放的教育資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另一類是基于數字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以下簡稱DRM)技術的數字內容的版權保護。該模式主要依靠加解密和數字水印等技術來控制數字化教育資源在授權范圍的合理使用,從而保護教育資源的版權。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學習對象的教育資源的版權管理模型。首先分析學習對象的相關技術,并提出以學習對象為基礎的版權管理模型:然后對具體的實施方案進行了論述;最后通過一個案例來驗證該模型的可用性,以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
二 相關研究
1 國外教育資源的版權保護研究現狀
教育資源的DRM主要涉及資源、權利描述和信息的安全性等問題。目前,DRM系統的使用依然處于早期階段。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較為突出的DRM解決方案。例如:微軟的WMRM(Windows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BM的EMMS(Electronix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nterTrust的Rights System以及Real Networks的RMCS(RealSystems Media Commerce Suite)等。但是,這些解決方案總是與一定的商業模式結合,并主要針對某類媒體資源和具體應用環境。
ARIADNE(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Europe)是歐盟資助的遠程教育編輯和分發網絡協會。在共享和重用的ARIADNE情景中,提供了大量的數字版權存儲信息。學習對象及其元數據被存儲在分布式的知識庫系統中。當需要資源時,可以通過本地服務器或者個人管理獲取資源。
加拿大的EduSource項目設計并執行了分布式數字權利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權利描述語言與學習資源標準相結合,不僅設計了一套軟件應用產品,而且還為其國家學習基礎框架提供了標準化的工具、系統、實踐內容和相關協議。
2 學習對象技術&版權保護
學習對象是一種可重用的教學資源構件,它是指可以在技術支持的學習中使用、重用或引用的數字化或非數字化的實體(LOM,2000)。學習對象不僅包括教學資源,還包括教學資源必要的描述信息、組織信息,它是在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一個概念。
IEEE采用學習對象元數據(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來表示學習對象信息的規范,其目的是提供比查看學習資源本身更多的有用信息。LOM標準采用可擴展的樹形結構定義學習對象屬性的通用概念數據模型,并提供了一種描述學習對象屬性的語義模型,用于支持信息的交換。其基本框架主要有9個類別組成,分別是:通用(General)、生存期(Lifecycle)、元-元數據(Meta-MataData)、技術(Technical)、教育(Educational)、權利(Rights)、關系(Relation)、評注(Annotation)和分類(Classification),這9個類別相互獨立,各自有明確的語義。
數字版權管理是對數字內容在生產、傳播、銷售和使用過程中所涉及的權益進行保護的一系列軟硬件技術。DRM技術融合了數字簽名技術、加解密技術、密鑰管理技術等與信息安全相關的技術。Open DRM根據超級分發模式將一個典型的數字版權保護系統分成三個部分:內容服務器、許可證服務器以及客戶端控制組件。
三 網絡教育資源的數字版權管理模型
1 教育資源DRM系統模型
教育資源版權保護系統功能包括三個方面:權利創建、權利和學習對象的管理、學習對象的使用。其中,信息創建模塊負責管理權利信息,創建數字內容的使用權利,并指定權利的相關使用規則。信息管理模塊分為內容存儲和權利交易,包括將數字內容和內容的元數據信息存入管理系統,處理數字內容的使用權利交易等等。信息使用模塊的功能是對許可證進行管理并控制數字內容的使用?;谝陨戏治?,提出針對教育資源的版權管理模型,如圖1。它由內容服務器、許可證服務器和客戶端三個部分組成。
內容服務器包括存儲學習對象庫、學習對象的標識信息庫以及對學習對象進行安全處理的打包工具。該組件主要實現對學習對象的存儲、加密等功能。我們首先將內容處理結果以及生成的學習對象標識元數據等信息進行打包處理,從而形成可分發的受保護內容,在傳輸中保證了這部分信息的安全性。除了保障傳輸過程的安全性,打包過程還負責為學習對象創建默認使用權限。最后,將加密密鑰信息和權限信息一起發送給許可證服務器組件。
許可證服務器包括四個主要部分:密鑰庫、權限庫、用戶身份標識庫以及DRM許可證產生器。該組件主要對客戶端身份可靠性進行認證,并可以根據客戶端請求生成并發放內容許可證,在有必要時會產生相關的電子交易過程。
客戶端主要由DRM控制器以及內容瀏覽器等工具組成。該部分不僅能夠收集用戶身份標識等信息,組件中的DRM控制器還負責申請許可證并對內容的使用進行控制。它能夠嚴格按照許可證中的權限和條件來控制執行相應的操作,是DRM系統實現授權使用控制的關鍵。
圖1中,學習對象保護和執行的基本流程如下:
(1)使用DRM打包工具對學習對象進行加密,并封裝成安全的文件包。
(2)將打包封裝好的學習對象通過超級分發或其他方式傳給客戶端。
(3)客戶端對收到的加密包進行完整性驗證。
(4)用戶向許可證服務器申請學習對象的使用許可證。
(5)播放程序依據許可證中的信息執行權力,并記錄相關使用信息。
2 DRMS信息架構模型
(1)內容加密和包裝
內容(CP)包裝不限定資源的具體內容和格式,而把重點放在內容結構上,并提出實現這種結構的系統方法。它為不同的學習管理系統和開發工具之間交換數字化學習資源提供了一個規范,在把學習內容包裝成統一的數據格式的基礎上綁定足夠的支持信息,以更好地滿足學習者的需要。
內容包裝是數字版權保護執行的前提,其核心功能是對內容進行加密。采用學習對象技術描述的教育資源能夠在不同的層次上被整合繼承并重復使用,實現不同學習系統之間的資源共享。目前在教育領域比較統一的內容包裝標準是基于LOM和CP的相關規范,本文結合這兩個標準構造出內容包裝模型,如圖2。
(2)權利描述
在DRM系統中,數字內容的使用權利用權力描述語言進行描述。權利描述語言框架模型由資源、主體、權利、義務、約束組成其中,主體指權利的者和權利獲得者;資源指受保護的學習對象;權利指主體對資源所擁有的操作;義務指主體在行使一定權利時需要承擔的責任;約束指主體對資源使用相應權利時應滿足的條件。
目前,發展最完善的是Content Guard公司的XrML和ODRL組織提交的ODRL。這兩種權利描述語言已經被有關標準組織采納使用。本文考慮到ODRL的簡單、開放和易用性,以及它與教育的本質相結合的特性,推薦采用ODRL對學習對象的權利進行描述。研究中,具體的權利描述通過許可證的形式來實現。
(3)許可證結構
許可證結構模型由主體(Principal)、權利(Rights)、資源(Resource)和條件(Condition)四個基本元素和它們的關系構成,如圖3。
許可證文件,即許可證集,由主體(Principal)、權利(Rights)、資源(Resource)和條件(Condition)四個基本元素以及它們的關系構成。四個基本元素的關系定義在“授權”中,它們的關系可以表述為以下過程:權利給特定的主體;權利與資源相關聯,為主體使用相關資源的權限;主體對特定資源執行權利時必須滿足特定的條件。Issure模塊包含了者信息和簽名信息。
本文中的許可證模型是由N(N大于等于1)個許可證組成,在許可證集中,每個許可證都是唯一標識LicenseID。為了保證DRM系統的可靠性,許可證在發放和傳輸過程中必須進行數字簽名以識別身份,必須加密處理以防止數據竊取。同時,客戶端需要建立安全容器來存儲和管理許可證。
(4)客戶端使用控件模型
客戶端的主要功能是負責收集用戶身份標識和用戶機器信息,向許可證服務器申請授權,以及存儲和管理許可證,控制學習資源的使用??蛻舳私M件是執行版權保護的核心模塊,也是實現教育資源數字版權管理功能的關鍵。
3 DRMS與e-Learning系統的結合
網絡教育資源的數字版權管理應該是e-Learning系統的一部分,可以將其與系統的其他現有模塊整合在一起。如圖4展示的是以學習內容管理系統為中心的、包含數字版權管理功能的在線學習系統的多層體系結構模型。
DRM系統與LCMS系統整合的體系結構被劃分為三層:數據層、應用層和用戶層。
數據層主要是標準化的學習對象庫,它用來對可重用學習對象進行標識和存儲。參照LOM模型和CP模型,將網絡上現有的和正在建設中的數字資源對象(Digital Assets)以及可共享內容對象(SCO),通過內容制作工具轉化成標準的學習對象。
應用層包括學習內容管理系統(LCMS)、數字版權管理系統(DRMS)、學習管理系統(LMS)、內容管理系統(CMS)。LCMS負責建設和管理學習對象,通過內容制作工具將各類教育資源組織成學習對象,儲存到內容對象庫。由于學習對象受DRM系統保護,用戶通過LMS訪問學習對象時,需要向DRM系統申請授權,當獲得相應的許可之后才能使用。
LCMS負責建設和管理學習對象,它通過內容制作工具將網上的各類教育資源組織成學習對象,并儲存到內容對象庫。學習對象庫中的內容受到DRM系統的保護,通過資源管理系統的學習對象受到DRM系統的保護。這些可重用的學習對象還可以在不同的LMS之間共享和檢索。由于這些學習對象是受DRM系統保護的,當用戶通過LMS訪問某個學習對象時,需要向DRM系統申請授權,當獲得相應的許可之后才能使用。
用戶層包括瀏覽器以及播放器在內的客戶端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可與DRM系統交互,并將學習對象呈現給用戶。
四 教育資源版權保護應用案例研究
教育資源版權管理模型及其系統已應用到國家發改委下一代互聯網的相關項目中。下面以一個視頻教學資源為例,探討教育資源的版權保護的具體執行方法。
1 視頻教學資源內容安全包裝
打開已安裝好的客戶端打包工具,如圖5所示。
將已創建好的視頻教學資源,通過內容打包工具對資源進行打包封裝。打包工具首先創建關于這個資源的LOM描述信息,手動填寫:資源名稱,關鍵字,資源描述,資源的授權地址,版權屬性以及默認使用權限。然后,選擇開始打包,系統將根據資源打包者填寫的相關信息,生成XML格式的文件頭。然后一起封裝成.drm格式的文件,并將加密信息自動上傳到服務器。打包后的視頻文件不能直接打開,選擇以記事本格式打開,可看到以XML格式描述的文件頭,其他信息是不可讀的密文,如圖6所示。在文件頭中只能看到剛才手動輸入的資源名稱,關鍵字,資源描述,資源的授權地址,版權屬性等信息,其他信息為不能識別的密文。
2 版權保護下資源播放許可及使用
用戶從學習內容管理系統下載到該視頻資源后,不能直接打開播放。在第一次使用時需要連接登錄到DRM服務器請求許可證。圖7為播放器中嵌入的請求許可證界面。
成功獲取許可證之后,才能在指定的機器上觀看該視頻資源。同時,客戶端播放器組件會自動讀取本地許可證,提取出視頻文件的加密密鑰,然后解密并在播放器中呈現給用戶。此時,播放器組件會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及時更新許可證信息。
【關鍵詞】數字教育資源,長期可用性,元數據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6—0024—05
建設數字教育資源、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己成為教育改革、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和不可缺少的要素。經過長期的建設,國內己建設了大量數字教育資源,包括精品課程、學術會議資料、數字圖書資源、數字化學術期刊、視聽資源等。僅以精品課程為例,2003-2010年期間,已經建成各類國家級精品課程3693門,此外還有數量眾多的省級、市級、校級精品課程。“十二五”期間,教育部還將繼續建設1000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保持數字教育資源長期可使用,對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傳承優秀教師的教學思想、理念、經驗、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數字教育資源的長期可用性進行研究。
一 數字教育資源的長期可用性內涵
關于可用性的描述非常多,國際化標準組織在ISO9241-11中給出的可用性描述被廣為接受并被認為是較為通用的可用性定義,即指產品在特定使用環境下為特定用戶用于特定用途時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戶主觀滿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指用戶完成特定任務和達到特定目標所具有的正確和完整程度:效率指用戶完成任務的正確和完整程度與所使用資源(如時間)之比;滿意度指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觀滿意和接受程度。文獻在上述可用性定義的基礎上,分別對移動型學習資源的可用性、網絡課程的可用性、精品課程網絡資源的可用性、網絡信息資源的可用性和網絡教學平臺的可用性進行了專題研究,將可用性的一般定義與網絡環境下數字教育資源的基本特性和使用特性相結合,重點分析了影響數字教育資源有效性、使用效率和用戶主觀滿意度的因素,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增強數字教育資源可用性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均未明確考慮時間因素對數字教育資源可用性的影響。
摩爾定律揭示了計算機硬件發展的“18個月”周期規律,即每18個月,硬件處理能力(如CPU處理能力、總線帶寬等)就會翻一番。軟/硬件互動發展的歷史也揭示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下列規律:硬件技術的發展推動軟件技術的發展,而軟件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產生硬件技術發展的推動力。軟/硬件技術的互動發展不斷推動著文件格式、軟件環境(如括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和軟件開發工具等)、硬件環境(如CPU、存儲系統)等信息環境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信息環境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使用數字資源的信息環境與資源創建時的信息環境不兼容的情況,由此對數字資源的可用性產生影響。以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為例,從DOS1.0到Win 8的幾十年間先后經歷了十幾個不同的版本,顯然在DOS1.0環境下建立的數字資源已基本不可能在Windows 8環境下直接使用。
信息生命周期理論與實踐揭示了信息從產生到被使用、維護、存檔(或被刪除)的全過程,不同信息因其價值不同或法規遵從的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長短的生命周期,短的可能只有幾個月,而部分具有一定價值的信息,其生命周期可持續數年至數百年,極具價值的信息可能還需永久保存和使用。信息生命周期理論揭示出應站在信息生命全周期考慮數字資源的可用性。數字教育資源是特定信息環境下產生的,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內,信息環境將持續發生變化,對于部分生命周期較長的數字資源,將面臨資源后續使用信息環境與資源產生時信息環境的不兼容,由此,影響原有教育資源在新信息環境下的可用性。因此,必須考慮數字教育資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內的可用性,即長期可用性。本文提出的數字教育資源的長期可用性,就是在ISO9241—11可用性定義的基礎上,去掉“特定使用環境”這個約束條件,增加信息生命周期這個時間因素后得到的,即指數字教育資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內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戶主觀滿意度。二長期可用性定量評價指標
為便于分析信息環境變化對數字教育資源長期可用性的影響,引入基于平均無故障時間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和平均修復時間MTTR(Mean Time to Repair)的長期可用性量化評價方法。其中,MTTF指對象自投入使用以來到首次出故障之間時間間隔的期望值,MTTR指故障修復時間的期望值。基于MTTF和MTTR的長期可用性A可表示為:
A即為長期可用性的量化指標,A取值越大(最大值為1),表示對象的長期可用性越高;反之,A的取值越?。ㄗ钚≈禐镺),則表示對象的長期可用性越低。從公式(1)可以看出,增加MTTF或降低MTIR均可提高對象的可用性。
遷移是數字檔案領域廣泛采取的應對信息環境變化對檔案可用性影響的方法,通過遷移將數據從舊的格式轉換成能兼容新信息環境的新格式。數字教育資源與數字檔案具有相同的數字資源屬性,因此,遷移同樣適用于數字教育資源的信息環境適應性保護。對數字教育資源而言,MTTF指資源對信息環境適應時間,即數字教育資源產生至其需要進行遷移的時間間隔;而MTTR則表示對數字教育資源進行格式遷移所消耗的時間。
極端情況下,若某數字教育資源不能被遷移到新的信息環境,即表示原有的數字教育資源在新的信息環境下完全不能被使用,則對應于該數字資源的MTTR=∞,代入公式(11可計算得出A0。根據數字資源的長期可用性定義,可用性A0表明該數字教育資源在新的信息環境下無效、效率為0(因為實現格式遷移需要無限長的時間)、用戶滿意度為0(因為用戶完全無法使用該教育資源)。
正常情況下,如果能對數字教育資源進行及時、有效的遷移,則仍可保持其具有比較高的長期可用性。假定某數字教育資源的MTTF=35040小時(表示該資源能與信息環境兼容四年),則對應于MTTR為24小時和720小時(分別表示遷移時間為1天和30天)的數字資源長期可用性分別為99.9%和97.9%。為進一步說明長期可用性與用戶主觀滿意度之間的關系,表1給出了可用性與一年內不能使用資源的平均時間對應關系。
從表1不難判斷,可用性為99.999%的數字教育資源比可用性僅為97%的數字資源具有更好的用戶主觀滿意度。
三 提高數字教育資源長期可用性的方法
對數字教育資源而言,延長其與信息環境的適應性,可以延長其有效使用時間,減少數據遷移的次數,從而有效延長數字教育資源的平均無故障時間MTTF而完善數字教育資源的元數據信息、采用更為先進的元數據收集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數據遷移的效率、大大縮短遷移時間,從而有效降低數字教育資源的MTTR。
1 選擇適合長久保存的文件格式
為增加數字教育資源與不斷變化的信息環境的適應時間,減少由于信息環境變化帶來的環境適應性遷移,在選擇數字教育資源文件格式時應選擇對軟、硬件系統依賴程度低的文件格式;選擇通用、標準化和被業界廣泛支持的文件格式;選擇具有良好開放性和擴展性的文件格式。ISO-23ISO/TR 18492:2005《基于電子文件信息的長久保存》、ISO-06ISO/NP 26102《信息與文件一電子文件長期保存需求》、ISO19005-1:2005《文件管理一電子文件長久保存文檔格式一第1部分(PDF/A-1)》、GB/T18894-2002等標準對適合長期保存的文件格式進行了研究。表2列出了數字檔案中常見資源類型、目前常用的文件格式類型及推薦的格式類型。
選擇適合長期保存的文件格式,可以減少由于信息環境變化引起的數據遷移次數以及由于遷移不及時或遷移不成功而導致的數據丟失或不可用風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過程中,在根據標準和規范選擇各類數字資源的文件格式時,還需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文件格式的通用與標準是相對的,都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和局限性。按照目前的規范或標準建設的各類數字資源,當規范或標準發生變化時,應及時根據新的規范或標準進行數據遷移,防止在新的信息環境下資源不可用:
(2)不同規范或標準之間可能存在不一致。不同標準組織制定的關于文件格式的標準種類較多,即便是ISO與IEC聯合制定的信息領域標準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甚至相互沖突的地方。因此,在建設數字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組織數字教育資源規范或標準的討論,避免由于標準選擇的差異而影響數字教育資源的長期可用性;
(3)在建設數字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新資源應采用標準推薦的格式,原有的使用非推薦格式建設的資源需按推薦格式及時進行遷移,以保持數字教育資源的整體可用性。
2完善長期保存元數據,規范數字教育資源信息環境的描述
數據遷移過程中,需要文件產生與使用的環境信息、存儲文件的載體信息以及文件屬性等元數據,包括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存儲類型、處理器型號以及文件大小、文件類型等信息,上述信息對遷移的準備、實施和完成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完善數字教育資源的元數據信息,尤其是信息環境描述元數據,對提高遷移決策的準確性、有效性和即時性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外許多組織致力于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元數據標準的研究,并制定和了相關的元數據標準,如ISO 14721:2003《OAIS》(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System)、中國國家擋案局DA/T46-2009:《文書電子文件元數據方案》以及DA/T47-2009;《版式電子文件長期保存格式需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的CELTS-42-2001:《基礎教育教育資源元數據應用規范》等。另外,數字資源的其他元數據標準,如DC(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ublin Core Element Set)、EAD(編碼檔案描述EncodedArchival Description)、IS023081-1信息與文獻一文件管理流程一文件元數據一總則、ISO11179《信息技術——元數據元素的規范與標準化》也涉及部分關于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元數據。上述標準中關于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元數據模型尚未統一,不同標準對同一對象的元數據定義及表述方式上還存在諸多不一致,另外,大多數標準對數字資源信息環境描述的元數據還很不完善。以DA/T46-2009:《文書電子文件元數據方案》為例,盡管該元數據方案是國家檔案局于2010年才實施的檔案行業元數據新標準,但其關于信息環境描述的元數據依然很簡單,只有編號為M5l的元數據項涉及“信息系統描述”和“軟件信息環境相關”兩項與信息環境相關的元數據。再看《基礎教育教育資源元數據應用規范》,該規范共定義了23項用于描述基礎教育資源的元數據(11項為必選,12項為可選),除只有一項包含文件格式的元數據外,再沒有任何其他關于“軟件信息環境”和“硬件信息環境”的元數據。
顯然,僅依靠上述不完備、不具體的元數據方案,既不能對數字教育資源的遷移提供準確的判斷,也難以支持完整、高效的數字教育資源遷移。從保持長期可用性的角度看,有必要對現有數字教育資源的元數據方案進行擴展、完善信息環境描述元數據,建立數字教育資源長期保存的元數據標準。
3 開發基于OAIS模型的數字教育資源存儲管理系統
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已引起國際檔案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經過研究人員經過長期、大量的研究工作,己提出多種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框架模型,如OAIS、InternetArchive等。其中,OAIS是目前國際檔案界首推的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參考模型和基本概念框架,已成為當今數字檔案系統設計與開發普遍遵從的基礎標準。OAIS主要由六大功能模塊組成,其中四個功能模塊與數資源長期保存密切相關,詳細功能如表3所示。
鑒于數字教育資源與數字檔案資源在資源類型、信息環境依賴、長期可用性要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借鑒在數字檔案領域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基于OAIS框架開發數字教育資源管理系統。同時,積極引入內容感知技術和智能存儲技術,提高基于OAIS模型數字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的智能化和效率。
(1)全面引入內容感知技術,實現元數據收集的智能化
OAIS模型中,需要獲取有關數字資源的參考信息、環境信息(包括硬件環境信息和軟件環境信息)等用于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和遷移的保存描述信息。研究表明,數字資源遷移的精確度和遷移的性能要求越高,對元數據的完備性、準確性和粒度的要求也隨之升高。目前,主要的數字資源元數據標準對元數據著錄方式沒有統一的規定,有的元數據項為手工錄入,有的元數據項雖然標注為自動產生,但未指明自動產生的方式。一方面,手工方式錄入元數據不可避免地存在錯誤或遺漏;另一方面,部分元數據可能與操作系統內核或應用系統內部工作狀態關聯(如操作系統內核信息和進程信息等),而這些元數據信息對一般用戶透明,他們無法獲取這些信息。因此,基于手工錄入元數據的方式,既難以滿足遷移對元數據準確性、完備性方面的要求,又難以滿足元數據收集粒度的要求。
內容感知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通過在OAIS模型的信息攝入層采用內容感知技術,可對數字教育資源的文件屬性、產生和處理數字教育資源的軟/硬件環境、語言使用環境等保存描述元數據,進行自動、高效、全面、準確、規范的感知并獲取。通過在OAIS模型的資源存儲層嵌入內容感知技術,一方面感知并獲取存儲系統的軟/硬件環境元數據;另一方面,還能自動處理存儲介質退化與更新及其產生的存儲系統軟/硬件環境元數據的更新。
(2)注重發揮存儲新技術在數字教育資源長期保存中的作用
隨著網絡存儲系統性能與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過去在應用層完成的功能開始下移到存儲系統中實現,如數據校驗、數據備份、數據恢復、數據整合等功能可直接在存儲系統中完成。近幾年來,國外數字保存領域的研究人員、數字檔案及存儲業界己開始注重發揮存儲系統和存儲新技術在數字保存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如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存儲系統研究中心長期致力于歸檔存儲的研究,哈佛大學主持研究了保存感知的存儲系統PASS和來源感知的存儲系統PAS;在IT界,IBM公司也參與到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研究中,開發了數字保存原型系統CASPAR。
文獻采用XAM(eXtensible Access Method)規范,實現了基于OAIS的保存感知存儲系統原型,將數字資源長期保存中計算密集的數字保存以及與存儲相關的功能,如不變性計算、數據遷移等功能從應用系統下移到存儲系統,從而減少數據傳輸量并簡化應用系統,提升了數字保存系統的穩定性和性能。文獻在文獻的基礎上,基于OAIS模型開發了支持內容感知的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原型系統,不僅實現了信息攝入層和資源存儲層的元數據自動收集與獲取,還實現了在資源存儲層的元數據融合。
以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進而加快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是我國教育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協作式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式學習在數字化教育中的應用屢見不鮮;以學生為中心的終身學習體系和非正式學習社區正逐步形成;移動終端的應用已成為教育領域的新寵;互聯網時代開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動也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進行……目前,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需求的多元化、網絡文化理念的侵入、技術的不斷革新等諸多要素共同催生了我國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新動向,分析這些新動向背后的動力機制對推動我國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新動向
(一)高校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項目
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具體舉措,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與精品資源共享課,它是以普及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為目的、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規律、展示教師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服務學習者自主學習、通過網絡傳播的開放課程。“十二五”期間,教育部計劃建成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
精品視頻公開課是以高校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同時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2]。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推出的20門課程通過“愛課程”網和其合作網站中國網絡電視臺、網易同步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正式打響了我國精品視頻公開課的頭炮。短短5天,視頻點擊量已逾10萬,首戰告捷的喜訊迅速成為各大媒體的熱點新聞。有國外成功案例在前,國內視頻公開課的建設一直處于暗潮涌動蓄勢待發之中,教育部政策的如同東風,迅速掀起了視頻公開課的浪潮。盡管公眾對國內視頻課有所爭議,但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公眾對國內視頻課的關注和響應。此外,不少高校也迅速加入這一浪潮中,開始本校網絡公開課的開發。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共享課程[3]。除了保持以往課程建設的精品理念,精品資源共享課特別強調了開放和共享的目標。2011年8月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研討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確提出通過制定課程資源建設標準實現優化課程教學資源的共享共建,實現從網絡有限開放轉變為充分開放。
(二)區域試點的電子課本開發行動
近年來,iPad,Tablets,e-Book閱讀器及其他數字化便攜終端設備日益風行,這一觸角業已伸入教育領域并催生了電子書包與電子課本的應用研究。電子書包和電子課本作為傳統書包和課本的隱喻,除了具備基本的容器功能和內容功能外,能夠在課前、課中、課后對學習活動進行一體化支持。引入“電子書包”后,班級差異化互動學習、數字化探究實驗學習、小組合作項目學習、個性化按需按興趣學習、能力本位評估引導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將成為可能[4]。目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多個省市均加入了電子課本應用試點行動,其主要形式是以區域試驗為先行,分階段有步驟地擴大應用范圍。以上海為例,虹口區第一批試點覆蓋了幼、小、初、高各個階段共計8所學校;第二批試點范圍擴大至18所學校。與此同時,在國家標準化領導機構的支持下,由華東師范大學領頭,企業、出版社、學校等組織機構參與的電子書包與電子課本的標準研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其研究旨在解決電子課本與電子書包的學習內容、學習平臺、學習工具和學習終端(人機交互)的互操作需求[5],通過頂層設計與標準先行保障電子書包和電子課本的應用研究的先進性與實用性。
(三)公共媒體興起的公開課行為
在教育部將視頻公共課的建設納入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際,國內幾大主流媒體如網易、新浪、鳳凰、騰訊等也爭相開設視頻公開課單元,利用網絡傳媒的力量積極參與到公開課的推廣建設中。公共媒體公開課頻道的課程資源主要是國外名校視頻公開課和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由樂于分享知識的個體和組織自愿加入公共課傳播計劃,以公眾投票形式決定課程的優先進度,同時與其他網絡平臺或媒體工具形成信息聯動,同步傳播課程最新信息以擴大其影響力。此外,除了聚合改造現有的課程外,部分傳媒也加入課程的創建,將自建視頻課程也納入了視頻公開課的范圍之內,例如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堂”、網易的“網易大講堂”等,進一步擴大了視頻公開課的領域。
(四)企業興建的輔學助考資源
巨大的升學壓力和激烈的就業競爭為培優助學機構和職業培訓企業開拓了龐大的市場空間,利益刺激下的企業資源建設呈現出一片蓬勃生機。此類培優助學機構提供服務的方式主要是面授、在線同步授課、課件自學等,學生支付一定的費用來購買資源與服務。以中小學網校為例,它利用學校的優秀師資力量,以面授+在線授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采用遠程課堂直播系統,同時輔之以學習資源、在線測驗等功能模塊,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
(五)網眾自發貢獻的生成性資源
Web2.0工具賦予了每個人創建資源和傳播知識的權利,這種自下而上的資源創建模式將龐大的社會智力資源轉換為隱形的學習資源后盾。以Wiki為例,根據維基百科2011年11月30日統計,已有387210個條目是以中文撰寫的,百科全書的結構內容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有覆蓋所有領域知識的百科全書,如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等,有以專業領域知識為主的百科全書,如中華維客、MBA智庫百科等。各種百科全書網聚著社會力量,逐步豐富著社會學習資源。此外,社群的活躍也激發了資源建設的無窮動力,以“科學松鼠會”為例,它作為一個科學傳播公益團體,由全職編輯和作者在遵守“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協議的基礎上共同參與管理,以集體協作的方式大量科普文章,試圖通過團體的努力使科學傳播并流行開來。
三、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動力機制分析
(一)關于動力機制
動力是指推動工作、事業前進和發展的力量,機制則是指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內在協調方式及其調節原理。系統動力學將系統定義為:“一個由相互作用的諸元素有機地聯結在一起,而具有某種功 能的集合體。”[6]動力機制這一概念正是源于物理學的系統動力原理,系統是其研究的出發點。在社會科學領域,動力機制常被用于進行主體行為動力分析,它是對系統協調運轉的構件及構件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的一種隱喻,強調系統內部要素及其內部機制間的合力。
因此,研究動力機制需要把握三點:(1)系統的要素是什么;(2)系統中的這些要素存在怎樣的關系;(3)這些關系是如何推動系統發展的。其中,“如何推動系統的發展”在不同的應用情境中,其實現機制又不盡相同。
(二)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動力機制研究
將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看作一個系統,則其動力機制是指為了滿足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和發展目的,分析建設系統中各個要素和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以推動系統良性發展。
理解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系統需要以系統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即:系統中的要素——動力主體及動力來源;系統要素間的關系——動力作用模式;系統的推動——實現機制。可以認為,對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體系動力機制的研究就是對其動力主體及來源、動力作用模式及其實現機制的研究。
1.資源建設的動力主體
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主體成員主要包括:政府職能部門、高校及科研機構、企業、個體等。其中政府是以非營利為目的的一種行政組織,把握著教育發展的總體方向,是教育領域主體資源建設的風向標。高??蒲袡C構是響應教育政策,實現應用研究的核心成員,企業是市場經濟下利益追逐的活躍團體,個體成員是信息社會下資源建設的弄潮兒。
主體身份具有多重性,他們是資源建設系統的貢獻者、受益者,有時也是競爭者。他們在為系統提供動力的同時也在吸納系統發展中所產生的有利力量。
2.資源建設的動力來源及動力作用模式
基于建設主體的多重性及各主體的特性,資源建設的動力來源可概括為政策驅動、市場利益、社會文化和價值實現四種類型。其中,政策驅動是指國家職能部門為了指導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提出一系列政策綱領和發展戰略;市場利益是指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個人或團體所獲得的經濟收益或社會效益;社會文化是指人類后天獲得的并為一定社會群體所共有的一切事物,由實物、行為、信仰和態度所組成[7],具有時代性、導向性、繼承性等特征;價值實現是最高層次的力量來源,體現了個人或團體的自我實現需求。
不同的利益主體其動力來源不盡相同,圖1展示了三種類型的動力作用模式:單輪驅動、雙輪并進、三輪協調。其中,社會文化驅動在各種模式中起著助力或者抑制減緩的作用,即,順應社會文化趨勢則動力加強,違背社會文化趨勢發展則動力減弱。同時,不同模式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積極力量又不斷地被社會文化所吸納。
圖1 資源建設的動力來源及作用模式示意
單輪驅動模式是指社會發展趨勢下主體以單一驅動力為主進行資源建設,如完全依靠國家政策經費支持或完全以市場利益為目的等;雙輪并進模式指社會發展趨勢下兩兩組合形成合力以促進發展,如政企合作模式、高校間的合作等;三輪協調模式則指集合所有動力,協調利益主體間的關系以實現互動互補,促進效益最大化形成多贏局面。
3.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實現機制分析
實現機制可看作是動力機制在實踐層面的具體應用。不同的利益主體與不同的動力來源縱橫一體形成關系,主要形成了五種實現機制,即:國家項目引動、產業利益驅動、公眾媒體推動、網眾互動生成、多方合作聯動,這些實現機制共同維持著整個資源建設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下面就這五種動力實現機制展開分析,如圖2所示。
圖2 五種動力實現機制
(1)國家項目引動機制
以政府為主體,以政策驅動為動力,是保障我國教育體系資源建設的基礎。它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自上而下帶動學校、科研機構等非盈利機構共同參與,研究與應用并重,以促進資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環。教育管理部門和各高等學校均從政策引導、組織管理資金支持、技術支持、人員支持等方面給予保障,積極推動項目實施[8]。這種模式具有全局性和長久性,有力促進了資源建設的快速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外部條件。
在這一機制的作用下,自2003年4月我國啟動實施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來,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課程中心已建成近15000門本科課程,近6000門高職高專課程,逾50門新世紀網絡課程,資源中心各類資源的總和更是以百萬計,如此龐大的課程資源充分展示了其力量優勢。目前如火如荼的中國大學公開課建設是該項計劃的延續與深化,國家引動的機制以自頂向下的發展模式帶動各界積極性,是資源共享共建的主力軍。
(2)產業利益驅動機制
指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或機構為了提高其經濟效益或品牌競爭力向社會提供資源和服務,此類機制下的資源緊扣市場需求,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均有所保證,如e-Learning教育培訓機構、數字化學術資源服務運營商、IT設備供應商、通信公司等。
產業驅動的方式包括有償和無償兩種,但以有償方式為主。例如,以培優助學為導向的網校一般由知名教育專家和名校一線教師親身參與制作資源,提供大量的優質課件和素材;數字化學術資源服務運營商以收費方式為目標用戶提供科技信息為主,集經濟、金融、社會、文化、教育等信息于一體的綜合性信息服務,等等。教育信息化資源的建設需要企業的參與,要讓企業積極地投入開發、投入應用推廣、投入用戶服務。要找到一種合理的投入產出方式,使企業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得到自身發展[9]。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到了一定的規模就會思考企業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各種形式來資助教育,承擔社會責任,聚集更多的未來潛在客戶和市場[10]。
(3)公眾媒體推動機制
指大型綜合門戶網站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參與資源建設過程,借助其傳播力量,制造積極的輿論導向,以擴大社會影響力,最終促成文化的滲透,如網易、新浪等。公眾媒體是連接文化形態與社會群體的中介,具有信息傳播快、跨時空、互動性強等特點。
作為文化傳播載體的網絡媒體的廣泛影響力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1]。公眾媒體的作用方式分為三種類型:其一,公眾媒體作為資源的主動創建者,是實踐層面社會價值的體現。其二,公眾媒體作為資源的傳播者,是媒體 基本功能的實現。從傳播學的角度而言,對同一文化理念長時間、多頻次的傳遞與接收,會使受眾無形中對其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最終對其認同,甚至是依賴。這種通過網絡強制性傳遞的文化信息,不可抗拒地影響受眾的相關感受和價值判斷[12]。其三,公眾媒體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將人們的理念沉淀到社會文化中。媒體所主導的輿論方向能以建設性意見來推進人們對社會發展的延伸思考,使相應的社會輿論具有更大的價值潛力,這是大眾傳播媒介的歷史責任㈣。
(4)多方合作聯動機制
指各建設主體秉承多贏理念,聯手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構建數字化資源。從合作的主體來看,可分為政府組織下的聯動和社會力量共識下的聯動。社會力量也可以稱為社會資源。作為一種能動性的社會資源,社會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育系統推進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在技術、資金以及專業服務等方面的不足,可以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14]。
資源的共建共享離不開社會各個層面的積極作用,包括社會各管理層面和社會教育、企業等各個層面[15]。一般而言,政府組織下的聯動帶有整體性和強制性,社會力量共識下的聯動則具有自發性,其合作主體可以是同領域或跨域成員。值得注意的是:多方合作聯動模式并非一個獨立存在的機制,它往往依賴于其他機制而產生,既可以存在于其他機制內部,也可以是其他幾種機制共同作用的概括。
(5)網眾互動生成機制
指社會成員借助Web2.0工具匯聚集體智慧共同創建、傳播、使用、分享資源,是網絡時代草根文化的一種表現。“草根”這一說法產生于19世紀美國尋金熱流行期間,盛傳有些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的地方就蘊藏黃金[16],它隱喻著不起眼的群體所擁有的強大潛力。網絡技術的發展將草根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例如Wiki、微博、微群、優酷、土豆等,其參與的每一個主體都是“微”個體,但是其合力卻構造了一個“一切正在生成”的資源共享空間。草根力量是一股自發的中間力量,采用自底向上的發展模式,它是對政府和市場力量的補充和平衡,為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四、動力機制的案例分析
以上在分析五種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新動向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動力機制,我們對體系內的關鍵要素——動力主體、動力來源、動力作用模式及動力實現機制皆進行了論述,特別提煉出了五種典型的動力實現機制,為了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這些關鍵要素及其內在協調運作方式,有必要將前述的五種新動向作為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案例,在此基礎上對動力機制進行反向分析。由下表可知,這五種資源建設形態在動力主體、動力作用模式、動力實現機制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重疊。
由上表可以看出,單一的教育資源建設的動力運轉機制難以滿足信息環境下人們的多元化需求,只有形成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個體等縱橫一體的多主體資源建設的動力機制,實現多元合作、良性互動發展模式,才能有效促進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體系的均衡穩步發展。例如,高校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中,國家啟動項目,給予政策導向和經費支持,其中精品視頻公開課首批建設的103個課程選題由“985”高校分工合作,各自承擔項目中的子課題,首批建設成果通過愛課程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易等公眾傳媒同步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五、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諧發展的協調機制問題
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探索系統穩定演化的實現機制,為我國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系統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為系統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是保障,解決好系統內部各要素的關系是關鍵,一個穩定的系統必然是各要素間協同并進、持續優化的結果。為了推動系統的良性發展,結合現有資源建設中的問題,筆者總結了以下兩點供思考。
(一)維持系統的動力來源,協調動力主體利益
系統的發展需要動力來推動,如何為一個系統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以維持可持續發展是核心。尤其當動力作用模式為雙輪并進或三輪驅動模式時,協調系統中各動力主體的利益關系,平衡各動力來源的分布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政企合作的項目中,對企業利益的保護以維持企業參與熱情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因素;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的版權問題需要解決,引入開放性質的版權協議和共同創作協議在知識產權與產權保護間尋找平衡也許是一條可供選擇的路徑。
(二)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實現資源的深度共建共享
1.1 教育信息化的定義及內涵。教育信息化,就是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全面應用于教育領域,深化教育改革,不斷調整其信息教育發展方略,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以教學信息化為核心,運用科技信息手段,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優化學習方案,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
1.2 信息化教學中教學設計的特點。與傳統的教學設計相比,信息化教育更為重視學習者的作用,要求通過種種有效手段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合理配置資源,為學習者創造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有效地優化了教學過程和效果,提升了教學質量。
1.3 教育信息化的實現。以云計算、物聯網、新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正在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推動信息產業不斷升級,深化信息化改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各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了信息教育化發展目標: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實現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技術和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提升。
為進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共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我國于2012年提出了“三通兩平臺”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目標,其目的在于創新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提高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
2 “三通兩平臺”
2.1 “三通兩平臺”的提出。要說三通兩平臺的出身,那就是2012年9月5日,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就在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上首先提出的概念,這也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的一點。其后不久副總理劉延東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把握機遇,加快推進,開創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講話中指出,“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臺”為推手,也就是“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以及建設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這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與標志工程。
2.2 “三通”
2.2.1 加強學校寬帶網絡建設,基本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要進一步加強學校的寬帶網絡建設,完善學校網絡基礎設施,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預警手段和防范措施保障校園網絡安全,優化網絡管理,增進對外交流,學校還要定期進行網絡維護及保養,以保障網絡的正常運行。學校要扎實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根據學校的發展需要制定數字校園建設方案,建設數字化終端和應用平臺,通過教學應用和學生實訓等方式不斷提升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2.2.2 建設優質數字資源,初步實現“教學資源班班通”。要想將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及時輸送到每個班級,就必須加強三個課堂建設,即:專遞課堂(各類新課程資源建設),引導學生利用智能工具在教師組織下進行探究性學習;名師課堂,組織具有一定教育技術能力的特級教師和學科骨干教師,利用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個人空間和相應工具,開設學科重點難點講座,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匯聚若干基礎教育名校和職業教育示范校的優質資源,開設網絡學校,為學校集體組織學生選名校網絡課堂,修高中網絡課程和職業學校新開專業提供服務。
2.2.3 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逐步實現“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學校要積極打造一個實名制網上學習空間,為學校師生開展網絡學習,進行跨區域網絡協作科研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同時,學校還可以將網絡技術融入日常的課堂教學和教學實踐環節當中,不斷提高全校師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按照“教師優先、發達地區優先、職業教育優先”的原則,先試先行,有序推動。全面啟動“基礎教育百校數字化學習試點”工程,加快研發推廣與現行中小學課程標準相配套、適合學校課堂網絡化教學需要的數字互動教材、教輔材料資源和學生自我評價檢測及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基于網絡的教研平臺和城鄉校際結對幫扶平臺,積極開展網絡聽課、遠程協作以及互動聽課等活動,積極推動城鄉學校網絡一體化建設,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積極培養一批有影響的學科網絡教研團隊。通過多種形式強化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培訓,認真落實“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中的“遠程培訓”及其他培訓項目。
2.3 “兩平臺”
2.3.1 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學校要以提升教育質量為核心,不斷提升其教育質量,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著力打造各類教育的優質教育資源系列品牌。大力服務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加快數字化基礎教育網絡資源的開發,在學科資源全覆蓋的基礎上,將優質資源率提高到30%。大力服務職業教育優質資源共享,積極創建師生共享共用的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平臺,緊緊依托全國、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不斷擴大職業教育優質資源的共享范圍、提高共享程度。大力服務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建設,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建設工程,形成一批與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要求相適應、具有學科特色、符合國家建設規范的高質量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繼續完善網上精品課程建設,推動區域數字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2.3.2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建設,努力做到家家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以提升教育水平為目標,積極開發和應用優質教育資源,著力打造各類教育的優質教育資源系列品牌。加快數字化基礎教育網絡資源的開發,在學科資源全覆蓋的基礎上,將優質資源率提高到30%。加快終身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強化終身教育資源規范標準、內容結構、呈現方式的研究,以社會實際需求為推動,逐步建立廣覆蓋、多類型、多層次、開放便捷的終身教育資源體系。
“三通兩平臺”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務。“三通”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校校通”是基礎,“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一個關鍵,而“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實現的目標,是本質的核心點。這一點既然是本質的核心要求,它代表的是方向,代表的是創新。要實現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大力推進“三通兩平臺”,具體要求可概括為:其一是要體現國家和地方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統籌部署;其二要立足現實,加大落實力度,使廣大基層學校與師生能夠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新成效、并努力形成階段亮點;其三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特別是企業)參與教育信息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有序、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
2.4 三大主要任務
2.4.1 硬件升級改造
網絡物理接入云平臺建設(終端、云眼等)
數字化網絡教室建設(投影、白板等)
2.4.2 教育資源建設。創新推廣數字化學習模式,加大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力度。建成學?!皵底只鐓^”,重點做好三個“空間”建設:即教師空間、班級空間、學生空間。
2.4.3 教師應用培訓。教育信息化深入應用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應用能力。
3 “三通兩平臺”的實現
當國家首先提出一個政策方針時,從上到下落實這樣的政策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所以,在這樣的時間段中,政策里面的內容要落實必然會有先后順序。結合“三通兩平臺”的政策,筆者認為,①寬帶網絡校校通的落實,就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在校園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硬件基礎的完善是最基本的工作,因此,讓盡量多的學校完成網絡覆蓋也是推進后兩個通的基礎;②關于優質資源班班通的落實,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劉雍潛研究員曾在多個場合提及,這項工作是國家正在做的,也是需要科研與市場相結合的一項工作,從其口中,我們可以看出幾個層面的意思。
3.1 國家可以從物質和政策兩方面鼓勵企業做班班通,這對企業來說,必然是百益而無一害的,據其介紹,去年國家投入教育的經費有兩萬億,其中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約占到2千億的比例,可見,這樣的政策環境是教育裝備市場前所未有的局面,教育裝備企業若能順勢而上,必然收獲頗豐。
3.2 國家要和企業一起做優質資源的班班通,換句話說,哪一個企業班班通做得好,國家就聯合哪個企業做,也就出現了各大教育裝備企業競相參與到諸如《中國教育技術行業標準》的起草單位中來一樣,筆者認為,在當下,如果國家還未出臺某些項目的建設標準的話,企業在研發產品的另外空隙,參與到國家制定相關標準的過程中,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情,至少不會偏離國家軌道。
3.3 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這一通的實現,是三通工程的核心,也是未來需要大力做的事情,筆者為什么說是未來呢?因為就目前看來,將教與學具體落實到每個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和學習活動之中,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首先,不是說硬件設施具備了,學生和老師的學習生活就通了,而是從意識上引導其這樣的觀念。所以,硬件設施的完善需要靠企業,意識上的引導需要靠國家,因而,企業在生產相關產品時,從學生和老師這些用戶的角度考慮進行研發,就會很好地適應整個趨勢。
3.4 建設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從這兩個平臺的建設過程來看,前者和后者分別交予不同的國家單位去做,而對于教育裝備企業廠商來說,不論是跟隨哪一個國家單位去做生產,都必然掌握“資源”和“管理”兩個關鍵詞,基于此去搞研發,思考如何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最大范圍的實現資源集中效應,如何去方便校方、教師和家長管理,建成簡單實用的管理平臺,哪怕是傻瓜似的操作,依次打開市場,再進一步做產品的升級換代。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如何使教學、培訓能滿足不同地點和不同學習時間人們的需要,傳統的面對面教育方式在這方面已經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現代遠程教育應運而生,它的優點在于使學生在時間和空間并不統一的情況下,能與教師進行交互并完成學習任務。遠程教育資源系統開發是指教育科研機構與學校聯合(也可能獨立開發)在現有課程來源的基礎上,圍繞既定的教育方針和目的,對網上學習者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并利用網絡技術整合學科內容結構、創生出那些蘊涵了特定的知識,能創造出一定教育價值,并能以數字信號形式在互聯網上進行傳輸的、包含各學科內容并有助于學科內容學習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活動。
2遠程教育資源系統設計
2.1系統B/S三層結構
B/S三層結構是一種成熟、簡單并得到普遍應用的應用程序架構,它將應用程序結構劃分三層獨立的包,包括用戶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其中將實現人機界面的所有表單和組件放在表示層,將所有業務規則和邏輯的實現封裝在負責業務邏輯組件中,將所有和數據庫的交互封裝在數據訪問組件中。其結構如圖1所示。三層結構是一種嚴格分層方法,即數據訪問層只能被業務邏輯層訪問,業務邏輯層只能被表示層訪問,用戶通過表示層將請求傳送給業務邏輯層,業務邏輯層完成相關業務規則和邏輯,并通過數據訪問層訪問數據庫獲得數據,然后按照相反的順序依次返回將數據顯示在表示層。依照三層結構的劃分方法,該系統采用三層體系結構將應用程序劃分為3個邏輯層面:
(1)用戶表示服務(PresebtationServices),是用戶與遠程教育資源系統進行交互的端點。通常由Win32或者基于瀏覽器的圖形用戶界面應用構成。在該層用戶可以查看、輸入和處理數據。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用戶服務層就是整個應用。在本系統中,用戶服務層由Webforms構成。
(2)業務邏輯層,它負責封裝事務處理、業務規則、數據訪問及其他的核心應用邏輯。業務邏輯層可以有效地作為前臺用戶服務層和后臺數據服務和數據存儲之間的橋梁。在本系遠程教育資源系統中,業務邏輯層將由在Windows組件服務中執行的事務處理和非事務處理.NET服務組件構成。
(3)數據訪問層,該層負責檢索和操作在一個或者多個數據存儲中存儲的數據。通過將數據訪問和操作分離到獨立的邏輯層中,就可以將業務邏輯層從附屬數據存儲的細節中抽象出去。在本系統中,業務邏輯層將實現為一組封裝了SQL數據訪問邏輯,并向業務組件返回結果集的存儲過程。業務邏輯組件通過這些存儲過程訪問數據庫中的數據。
2.2系統基本功能
遠程教育資源系統最主要的功能是資源的管理。資源包括以下幾個類型:文檔資源、視頻課件資源、音頻課件資源以及學生對于課程的提問和交流、學生在線習題、網上作業、在線答疑輔導等。資源的管理具體是指對上面所提到的課程資源實現。
2.3系統業務流程
遠程教育資源系統資源管理主要包括添加、修改、刪除、檢索資源,以及修改刪除資源以后校驗和更新學生使用的資源。
3功能實現
3.1系統數據庫連接
遠程教育資源系統中數據庫類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類,它主要實現了系統對數據庫的訪問,包括打開數據庫連接、關閉數據庫連接、獲取DataView,執行數據庫命令等。其中,實現的遠程教育資源系統數據庫連接的關鍵代碼如下描述:
publicstaticintOpenDbOracleCon(){oralecon.ConnectionString=System.Configuration.Con-figurationSettings.AppSettings["DBConnectStr"];try{oralecon.Open();return1;}
catch(Exceptione){error=e.Message;}
finally}
return1;}
return-1;}
3.2系統音視頻資源上傳
音視頻課件的上傳并且轉化成FLV格式文件,使遠程教育資源系統音視頻課件管理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在系統實現的過程中,引入了第三方軟件Mencoder。MEncoder是一個簡單的影片編碼器,它可用于影片(AVI/ASF/OGG/DVD/VCD/VOB/MPG/MOV/VIV/FLI/RM/NUV/NET/PVA)編碼之間的相互轉化。音視頻課件上傳的工作原理就是:視頻先上傳,然后使用MEncoder開始轉換。關鍵代碼下所示:
//通過批處理文件調用mencoderSystem.Diagnostics.ProcessStartInfoFilestartInfo=newSystem.Diagnostics.ProcessStartInfo(tool);Style=System.Diagnostics.ProcessWindowStyle.Hidden;
//設置mencoder轉換參數FilestartInfo.Arguments=""+vFileName+"-o"+flv_file+"-oflavf-lavfoptsi_certify_that_my_video_stream_does_not_use_b_frames-oacmp3lame-lameoptsabr:br=56-ovcvcodec=flv:vbitrate=200:mbd=2:mv0:trell:v4mv:cbp:last_pred=1:dia=-1:cmp=0:vb_strategy=1-vflavc-lavcoptsscale="+widthOfFile+":"+heightOfFile+"-ofps12-srate22050"}
//執行轉化try{System.Diagnostics.Process.Start(FilestartInfo);CatchImg(flv_file,imgFile);}
catch{return"";}
關鍵詞:MIT;精品課程;教學資源
MIT開放式課程的發展,源于MIT教務長 RobertA. Brown 于 1999 年要求 MIT 教育科技委員會針對遠距離教學與網絡學習環境提出 MIT自我定位的相關策略與計劃。MIT原本的目的是提出可營利的線上學習資源方式,營利的標準設定為損益平衡 。MIT在進行競爭者與使用者需求調查后,發現利用網絡課程獲利并不容易,進而由收費的網絡課程模式,轉向免費分享教材的開放式課程模式。
一、MIT OCW經驗
(一)精品課程建設
在課程建設方面,從項目的啟動背景來看,作為世界開放教育資源的先驅,MIT OCW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其教學資源開放共享的全局觀念,導致全球性的深刻反思。從課程流程來看,MIT的效率是很高的,并不需要多級冗長的評估,以這樣一個高效的流水線操作模式,不僅成本低,而且開發的資源將能夠免費為所有學習者使用不至于浪費。從資源支持平臺看看,MIT OCW充分利用現有的成熟的IT網絡技術,所有的課程可以成功地訪問,這些課程的界面是統一的,對教師的技術要求相對較低,他們可以集中在資源準備,教學設計工作和其他工作。這些為中國正在發展的精品課程建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二)開放式課程
MIT 在開放式課程網站的設計中,盡量使課件制作過程簡化,使教師能將已存在的素材轉化于開放式課程,如此便能使教師節省重新制作的時間及減少不必要的投入 。MIT 開放式課程使用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 SCORM物件后設資料標準,以滿足課程學習物件在技術性、結構性以及描述性上的需求。除此之外,在設立開放式課程的時侯,統一了所有文件的檔案格式和檔名,便于后續歸類整理。在MIT 開始準備開放式課程時,老師們最大的顧慮就是:把自己的教材上傳到網站后,是否還擁有該作品的知識產權,以及會不會侵犯到第三方的知識產權?第一個問題可以做出明確的回答,即使把課程到網站供大家使用,他們依然享有屬于自己知識產權。針對第二個問題,MIT的作法是必須刪除所有可能侵權的部分,并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 或引用資料以幫助學習者自行搜尋與參照 。而MIT自行擁有版權的部分,便一律采用 CC(Creative Commons) 授權,也就是說只要在轉載上標明出處,以及不被作為商業用途,或者遵照相同的方式分享等,都可以自行取用。
(三)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建設
信息技術的發展賦予了網絡時代學習新的特點,同時也呼喚著遠程教育時代的到來。免費公開全部課程的核心資源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和當前世界倡導的知識共享運動的理念不謀而合,致力于降低資源獲取的門檻 。MIT OCW應對問題措施:
1.權威學術的科研支撐和共建共享的研究機制;
2.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原則和精巧靈活的共享體系;
3.開放的技術架構與良好的交互設計;
4.開放的理念與適度的定位。
(四)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
對于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應該以促進交叉學科交流和人才培養、在同領域同學科分享教育資源、為全民終身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務作為指導思想。MIT OCW除了遵循這個指導思想外,在以下三方面的管理措施也是其獲得成功的原因:
1.一定意義上, OCW 的成功源于其人員合作分工的成功;
2.MIT OCW 使用目錄管理系統來管理的全過程,嚴密的程序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完整、連續的評價和反饋策略, 是 MIT OCW 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MIT OCW啟示
(一)我國的精品課程建設
從全世界學習者對 MIT OCW 的認同和贊揚來看,MIT OCW 是非常成功的。其資源建設、共享和評價機制等經驗,對我國的精品課程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1.網絡技術公司分工合作
在課程的更新和完善方面,我們可以嘗試著和國內一些知名的網絡技術公司分工合作,不僅要保障教師的知識產權,真正地把主動權歸還給老師,還要讓課程資源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擴充。
2.以教師主導,組建流線型課程開發團隊
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應該始終以教師為主導,將開放團隊組建成流水型的一體式,節約資源和時間,讓學習者能夠切身享受到高質量的課程資源。
3.形成多元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
在對精品課程進行評價的時候,可以學習 MIT OCW 的一些成功經驗,豐富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保障精品課程的質量。
(二)我國開放式課程發展
1. 建立有效的課程搜尋方式與規范
MIT OCW使用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的 SCORM物件后設資料標準,滿足了課程學習物件在結構性、描述性以及技術性上的需求。 除此之外, 在進行課程開放時,把所有文件的檔名與檔案格式統一,便于后續歸類整理。
2.降低與實體課程的沖突
開放式課程可能從一開始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有反對者人物這會對實體校園的招生產生負面影響,并可能降低學生進入實體學校就讀的意愿。MIT的開放式課程網站也強調,該課程不提供任何相關的學分和證書,且并非 MIT 教學的替代品,所涵蓋內容也并未包含所有校園中授課的內容, 取得開放式課程的素材并不等于取得 MIT 的學位,而且學習經驗也截然不同。 我們在進行開放式課程時也應著力降低與實體課程的沖突。
(三)我國遠程教育課程建設
1. 以學生為中心,融合傳統面授方式
MIT OCW奉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資源設計原則,同樣應該成為我國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的主線。
2. 合理滲透信息技術
對于現代遠程教育來說,信息技術無處不在,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沖擊著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遠程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和要素。以多媒體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出現,讓我們不得不將其合理地滲透到遠程教育中。
3. 提高教師參與水平
遠程教育的課程資源建設較多地依賴于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習支持服務,對整體師資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信息素養、網絡教學、學習支持、虛擬管理、科學評價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學科專業研究之外,遠程教育機構的教師應同時承擔起教學改革和遠程教育等多重科研任務,積極地參與到大發展的潮流中。
(四)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
目前, 我國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正在發展與探索中, 比如各高校的教學資源建設——精品課程建設, “211 工程”重點學科信息資源建設等,MIT OCW的開放式資源共享模式能給我國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一定的啟示。
1. 突出共享與利用
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利用, 將改變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面貌。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實現資源共享已經國際化。從教學角度來看,通過網絡進行資源共享,使我們可以學習和享受最先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教學資源的共享,可以縮短我國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縮短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
2. 確定原則, 統一認識
在教育資源建設當中首先要確定一個原則: 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布實施、重點突破、先易后難、采用成熟軟件。只有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才能加快高校教育資源建設的步伐,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和滿足學校的整體發展。其次,要在全校做好宣傳工作,統一全體師生對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經常性和長期性工作的認識,為豐富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打好基礎,給全校師生和社會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
3.加強數字化教育資源庫的建設
人們正期待著建立數字化教育資源庫以適應我國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技術的發展。在教育資源庫建設中, 只有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 將寶貴的教學資源網絡化、信息化、電子化, 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才能更科學、更高效、更廣泛地為學科建設服務,成為可以共享、可以再生、可以充分利用的優質資源。
4. 開放和交流
在開放中更大地發展教育和科研是MIT OCW的目的之一。因此,更快、更廣泛和更深層的交流是獲得發展根本不能被動搖。這在MIT OCW的及時反饋和迅速更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另外, MIT OCW 在課目的建設上教育提供人員注重結構的開放性,對于同一知識內容, 提供不同角度的描述和解釋,讓學生有交叉思維能力, 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Vest C. Why MIT decided to give away all its coursematerials via the Internet [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4,50(21).
[2]Matkin G. OpenCourseWar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minority students and minority-serving institu-tions [J]. Diverse: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9.26(18).
[3]杜文超,何秋琳,江麗君.開啟世界課程資源共享的先河——MIT OCW項目評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1,(04).
[4]王立.MIT OCW經驗:開放課程與大學教師發展[J].江蘇高教,2011,(05).
[5]孫愛萍.對我國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的若干思考[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05).
[6]羅雙蘭,李文華.國家精品課程與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程的比較與思考[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6,(02)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 教學信息化 認證 共享
中圖分類號:P23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6-0227-01
1、總體架構
應用支撐體系基于SOA面向服務架構體系設計,從不同的業務流程和功能中提煉出基礎服務、通用的教育業務流程服務、管理信息化服務、教育信息化服務及其他通用服務等。為每類用戶提供統一的服務訪問接口,為統一門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數字化校園總體建設為以統一校園門戶、統一認證中心、統一數據中心為基礎,4個基礎數據庫來支撐。提供教學、教務、德育等為教師、學生及行政管理人員提供服務。
應用支撐體系包括門戶層、個性化服務層、服務提供層、服務支撐層、數據層及運行維護中心幾大部分。
1)門戶層:教育系統各類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信息服務入口,并且提供門戶信息的統一及各類應用的統一接入。
2)個性化服務層:根據各類用戶身份提供相應的服務,并且支持個性化內容及頁面風格等服務的定制。
3)服務提供層:提供各類業務系統服務及公共服務(組織機構建模、用戶管理、資源配置、實時協作平臺、短信平臺、工作流引擎、電子表單、通用查詢組件、統計報表組件等)。
4)服務支撐層:是統一認證中心、統一數據中心等形成一個應用支撐體系。
5)數據存儲層:對于基礎數據存儲及各類業務存儲提供關系型數據庫及文件等信息存儲。
6)運行維護中心:為教育系統支撐平臺及各類應用系統正常運行提供保障。包括設備運行維護、網絡維護、應用系統維護、數據備份及恢復等。
2、基礎支撐平臺建設
基礎支撐平臺能夠根據系統建設的需要將各種應用系統有機集成為一個整體,并實現整個系統的統一信息門戶中心、統一認證中心、統一數據管理與交換中心、分布式運行管理與調度中心等。
2.1 統一門戶平臺
建設統一的學校信息門戶,既是數字化校園面向社會信息的需要,也是開放式辦學的需要。借助數字化校園門戶網站的平臺廣泛開展活動社區,通過人員整合(組織機構、用戶管理),使得用戶(教師、學生、職工、校外人員等)自由定制個性化的信息內容。門戶的另一用途就是應用整合,提供各種服務及應用的接入,如Email系統、教務管理、辦公系統、校園虛擬社區、主頁托管系統、信息系統等等。數字化校園的統一門戶既面向桌面終端,也面向移動設備;既是web網站,也是wap網站。
用戶統一管理認證中心是將數字化校園用戶統一管理起來,通過統一認證服務實現用戶跨應用、跨地域平臺的統一認證和單點登錄。從而實現用戶一次登錄數字化校園門戶,不必再輸入驗證密碼,既可使用其他各類系統所提供的服務。
統一認證中心采用實名認證,通過指定相應的集中認證技術規范,提供統一的應用系統用戶管理接口,最終實現所有新建系統用戶認證的統一集中化管理,做到真正意義的集中認證。實現各應用系統的“集中認證”。
2.3 統一數據中心
要建立統一的行業決策分析型數據模型和統一的架構體系,以此為基礎可以實現各個業務部門的業務統一整合和領導決策管理需求。通過該系統的實施,可以將原有IT系統的歷史數據進行分類抽取整合,為領導決策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幫助。
2.4 應用系統構建平臺
在應用系統開發上盡可能采用統一的基礎應用開發平臺技術,能夠對新舊系統的開發、第三方系統的通訊、集成,以及系統的運行起到環境的支撐作用。除此之外,還能夠為構建應用系統提供數據查詢與檢索、數據管理、流程控制、安全控制、報表生成、通訊管理等工具。
3、系統概要
教學信息化應用主要支撐校園整體教學應用,為提高整體學科教學水平、學生實訓水平提供一整套數字化教學系統。包括資源共建共享管理系統、題庫共建共享管理、教師遠程培訓系統、網絡互動教研系統、備課系統、網絡測試訓練系統、網絡考試測評系統、網絡探究學習系統、自主學習系統及虛擬仿真實驗系統等。
4、資源共建共享管理系統
手拉手項目實現了院校之間的優勢資源整合,同時為各校區之間的資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礎。資源共建共享管理系統應具有統一的用戶認證與管理,支持用戶組功能,并可對用戶組授權,對屬于某個組的用戶又可以分別設置對不同內容的管理權限,形成一個完整、安全的權限體系。檢索功能能夠檢索教育網服務器及教育網內其他學校服務器上的所有資源。解決目前職業教育學科資源建設與應用中的孤立現象,避免區域內資源建設的重復開發,實現區域內各職業教育院校之間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的分布式教育資源管理,提高資源的使用率。
平臺各功能實現模塊化管理,各不同的功能模塊要求可分散部署,主要功能模塊包括:
(1)資源的共建共享功能??梢詫崿F全區資源的共建共享,并能輕松兼容其它資源。
(2)教學資源的分類管理功能。本系統可以按照系統提供的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知識結構對教學資源進行分類管理,也可以按照用戶自建的知識結構對教學資源進行分類管理。
(3)強大的統計分析功能。
(4)基于學科脈絡建立檢索知識庫,并提供按關鍵字、條件、語義級別的檢索功能。
5、教育信息化資源內容建設
在綜合教育資源內容建設現狀基礎上,我們認為教育資源內容的建設應該本著應用為主導的原則,在體現智能性、突出實用性的基礎上,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內容:教師培訓資源、教材版本資源、學科工具軟件、專題學習資源、專項輔導資源、題庫、電子圖書館、教學案例和公共素材庫。
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一來可以快速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別是幫助年輕教師提高教學水平、課件設計制作能力;二來可以滿足示范校驗收評審和專業建設的需要。
6、結束語
數字化校園是一項系統的信息化工程,是學校提升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水平,實現現代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的必經之路。構建一個數字化空間,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這是信息化時代追求目標,也是科學進步的標志。
參考文獻
[1] 沈錫臣,蔣東興.高等學校管理信息體系研究與標準制定[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7):4-7.
[關鍵詞]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激勵機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進一步明確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笨梢妵覍Ω叩冉逃Y源共建共享的高度重視,并在實踐中也通過多種應用項目大力推動優質資源的建設與共建共享,比如典型的實踐應用項目“國家精品課程共享工程”“數字化學習港與終身學習社會的建設與示范”“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建設工程”“普通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聯盟工程”及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間開展的“視頻公開課”和“資源共享課”建設工程?,F代遠程教育是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行動已成為當前現代遠程教育改革和發展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實踐熱點。因此,要使現代遠程教育持續健康地發展,資源共建共享的創新和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在研究分析現代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的現狀以及資源共建共享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企業激勵手段的價值和作用,提出促進資源共建共享的激勵機制和手段。
一、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影響因素及現狀分析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也日趨成熟,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環境下的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較大發展。我國各高校以及區域范圍內在資源共建共享方面也已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難,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觀念認知:開放教育意識薄弱,缺少共建共享動力
遠程教育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方可涉及到教育職能部門、高校以及行業企業等,他們是否具有開放的教育觀念,對資源共建共享的整體認知以及對共建共享未來發展愿景的共識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資源共建共享的發展。我國在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之初就非常重視教學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并投入了大量經費用于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開發和應用研宄。各試點高校及其他辦學機構根據自身學科優勢和教學特點,也開發了一大批基于網絡的教學資源庫、素材庫、教學課件和教學支撐平臺等,并引進了種類繁多的網絡教育資源。但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機構協調和管理,各試點高校及辦學機構各自為政、自我封閉,沒有開放共享意識,不同教育資源建設主體之間缺乏溝通和融合,進行低水平的重復開發,從而導致許多資源水平不高,適用范圍狹窄。
(二)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缺失,失去共建共享保障
政策制度,特別是宏觀性的政策制度往往都具有戰略性的導向作用,會產生“自上而下”的變革導向。國外有關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案例無不說明政策制度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制定政策制度是促進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國有關現代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政策制度還不成熟,不利于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與推廣。從政策制度方面來看,現代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比較成熟發達的國家,在相關的立法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方面也比較具體和完善。我國雖在《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條中提到:國家支持采用廣播、電視、函授及其他遠程教育方式實施高等教育。這從國家立法的高度確定了遠程高等教育的地位,但實際工作中卻一直是由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行政法規和文件決定,遠程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還沒有約束性條件。
(三)標準規范:資源建設標準規范不統一,資源通用性較差
雖然,目前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為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借鑒,但是遠程教育資源建設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和統一性,同時一些資源研發者在建設資源時也沒有依據教育資源建設的相關標準,使得資源的通用性較差。資源分類不合理、不規范、雜亂無序、組織性較差。元數據處理不規范,缺乏分布存儲和統一管理理念,部分資源只適用于特定的平臺和技術接口,從而導致不同辦學機構的資源庫互不兼容,難以進行相互操作與利用,無法實現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使不同的資源庫成為信息孤島。其原因一方面是資源研發者采用的技術不同,另一方面則是資源研發者出于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的考慮,限制資源開放,影響了資源整合與共享。
(四)組織管理:組織機構的空缺,缺乏管理與協調
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一個組織體系加以調控,實現宏觀的領導與管理。通過深入研究不難發現目前我國現代遠程教育在資源建設中,缺少一種統一的管理和協調機制,也就是說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與管理方面,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教育企業之間、教育企業與教育企業之間各自為政,缺乏一個權威機構的協調作用,而這種組織體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
(五)管理運行:資源共建共享缺乏成熟的管理運行機制
資源共建共享涉及資源的整合、平臺的運行與管理、多元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等多個方面。一整套系統化、可操作性的管理運行機制是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恰恰缺少一整套可以使資源共建共享得到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運行機制。
(六)經費投入:資金投入不足,缺乏持續的經濟支持
遠程教育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但是從資源的研發、人才的培訓、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以及運行模式與機制的推廣都需要相關的資金作保障。目前,不論是國家還是各個遠程教育試點高校、技術服務公司以及資源研發商等,用于資源建設的資金在不斷增加,已達到相當規模,但是投入到資源共建共享的資金比例卻不高,持續的資金注入更是缺乏。
(七)科學規劃:缺乏系統長遠的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規劃
現代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規劃對資源整合與共享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及調控意義。縱觀近幾年的相關文件和規劃,除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的關于啟動“普通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開放服務模式的研究及應用”項目通知中對項目的總體目標及主要建設內容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外,其他一些民間組織,如高校間、高校與行業間的資源共建共享的規劃尚不到位,這無疑將制約資源的共建共享。
二、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的激勵機制
所謂激勵,就是組織通過設計適當的外部獎酬形式和工作環境,以一定的行為規范和懲罰性措施,借助信息溝通,來激發、引導、保持和歸化組織成員的行為,以有效地實現組織及其成員個人目標的系統活動。資源共建共享的發展現狀讓我們認識到要想把這項造福人類的事業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發揮從業者的潛力和智慧是至關重要的,而良好合理的激勵措施的實施能夠契合人們的心理需求,激發從業者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發自愿自主的工作意愿,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競爭的氛圍,這是最終實現科學持續發展的關鍵。通過對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影響要素與推進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制約因素分析,根據總結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的特點和發展現狀,提出了在資源共建共享方面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
(一)政策激勵
政策激勵是以宏觀導向為核心、以激勵為動力來激發行為取向的活動過程,其對共建共享聯盟的建立和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指引作用。遠程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離不開政府職能部門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導向,應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門、高等院校、校內院系組成的三級管理協調機構,合理規劃遠程教育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的政策和措施,通過組織機構的協調與調控,制定有關教育資源共享的政策,加強高校與高校之間和校內各院系的資源共享、合作與交流,建立由學科、教學設計、網絡資源開發和各高校教育專家以及部分學生組成的網絡教育資源共建團隊,共同完成以共享為目的的網絡教育資源合作開發,推進優質資源共建與共享進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營造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開放的環境和氛圍,提高執行者對共建共享的感知程度和認知水平,促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
(二)目標激勵
目標激勵就是通過目標的設置來激發人的動機、引導人的行為,使被管理者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激勵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目標激勵是從中長期發展目標長遠的角度出發的激勵,有利于保持長久積極性的發揮。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是一個涉及面廣、周期長、投資大的系統工程,要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相關的建設項目進行系統的規劃、引導和推進,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資源共建共享的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這就要在資源共建共享的科學規劃中要設立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設置科學合理的運行周期和方向,避免盲目建設、盲目推進。
(三)物質激勵
也就是利益激勵,遠程教育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但是從資源的研發、人才的培訓、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以及運行模式與機制的推廣都需要相關的資金作保障。通過前文的論述,不難發現國家政府部門、遠程教育試點高校、技術服務公司以及資源研發商在資源建設方面投入的資金在不斷增加,但是用于資源共建共享的資金比例卻不高,持續的資金注入更是缺乏。因此在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應遵循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以市場為導向,建立成本分擔和利益分配機制,考慮分配均衡,實行有償共享,從而切實保障資源建設者的合法權益,提高資源建設者共建共享的積極性。
(四)標桿激勵
也就是榜樣激勵,是一種通過不斷地將自身與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內外同行業比較、分析,以改善發展目標和工作績效的激勵手段。通過樹立標桿,學習標桿,重新思考和改進工作實踐,創造自身最佳的實踐模式,是一個學習、改進、再學習,再改進的一個持續創新的發展過程。在資源共建共享的推進過程中,國內外很多成功的實踐經驗和先進性的案例值得我們去發現,去學習,去借鑒,根據自身實際,去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從而不斷優化資源的共建共享,以達到持續改進和提高的目的,提高參與國內外競爭的砝碼和實力。
(五)考評激勵
在資源的共建共享過程中,要保障資源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質量監控和考核評價機制,建議各級政府或者相關教育主管部門成立由骨干教師、專業研發人員、學習者、高校遠程教育專家等組成質量監控委員會,制定可操作的資源評價指標標準和評價體系,定期對資源建設的質量進行評估、檢測。同時建立網絡資源評價反饋管理機制,廣泛地聽取學習者的意見和建議,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并且建立獎懲機制,對優秀資源建設單位與個人給予獎勵,對資源建設不力或不達標者給予必要的警示、督促和糾正,從而促進資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黃瓊珍,黃穎.高校網絡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探究[J].高教探索,2010,(3).
[2]孫姚同等.高校現代遠程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22).
首先,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在巴林的發展情況。談到開放教育資源,我們就必須考慮到學習內容以及信息通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使用,它們是不可分割的兩個環節。
早在30年前,巴林教育系統就引入了信息通信技術。當時,我們把它作為一門課程來教授,并在學校里開設了實驗室,在中學進行普及信息通信技術基礎知識的教育,如計算機操作等。隨著英特網的普及,1997年,巴林教育部決定把英特網作為教育的媒介來促進教學。當時,我們在學校里專門開設了可以連接互聯網的教室,雖然網速很慢,但授課效果非常好。2001年,巴林教育部正式制定一系列計劃和愿景,旨在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促進教育發展。
2002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我們召開了一個國際性會議,討論如何在科技發展和創新領域、教育領域使用信息通信技術。該會議的重要意義在于引導人們去思考信息通訊技術到底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去運用它。2005年,我們創建了旨在利用信息通信技術進行教學的哈馬德①未來學校項目。該項目至今已實施了10年。起初,我們對11所學校進行試點,到2010年,巴林的所有學校都在實施這個項目。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該項目使我們的下一代獲得應對未來挑戰所需具備的各種能力,將巴林轉變為一個以知識經濟為發展導向的國家。
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兩個不同階段
巴林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從2005年進行到2010年,第二個階段將在后年完成。那么,這兩個階段有什么區別呢?簡而言之,第一個階段是進行平行示范,第二個階段是進行縱向擴展,具體分析如下。
(一)第一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的目標是將教育信息化系統覆蓋全國所有學校,受眾是所有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我們為學校配備了包括硬件和軟件在內的相關基礎設施,提供了計算機設備、英特網,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支持,鼓勵所有人參與,以此奠定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我們還針對利益相關者、教師、校長等開展培訓,介紹信息通信技術的知識及其應用方法。
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們建立了一個數據中心,還配備了集成的教育學習中心和管理系統。全國所有學校的每一間教室都配備了計算機并連上了互聯網。我們鼓勵教師們通過互聯網進行聯系和互動。在管理系統方面,我們把紙質課本轉變為數字課本,同時鼓勵教師使用這些數字課本,并學會通過互聯網獲取教學資源。我們還建立了一支遠程學習團隊,把每所學校的校長和副校長都培養成為遠程學習團隊的骨干,并邀請信息通信技術專家參與到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當中,整個過程需要得到專家的支持和評估,這些專家的參與能夠充分地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第一階段獲得了哪些成果呢?第一,每所學校都配備了信息通信技術的基礎設施,在管理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第二,我們在鼓勵創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每年都開展針對教師和學生的信息通信技術競賽。我現在可以非常驕傲地告訴大家,巴林的所有教師均已掌握了使用信息通訊技術的基礎技能。第三,我們鼓勵教師交流信息、互通有無,并鼓勵學生、教師和家長進行良好互動。第四,我們還開發了其他關于信息通信技術的項目,盡力創造推動教育信息化的良好環境,提升全民教育信息化意識。
(二)第二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我們的目標是提供更加開放,且聯系更加緊密的學習環境,讓所有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信息通信技術的教學項目。我們意識到,每個人的積極參與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信息通信技術相關知識的傳播,以確保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可以從中獲益。
在技術的安全使用方面,我們發現,在第一階段,教授學生信息通信技術的基礎知識,包括如何使用設備等并不存在太多障礙,但是如何安全使用則是一個挑戰。技術若使用不當,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專門在第二階段開設了確保信息通信技術使用安全性的項目。
三、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一)在線教學內容的開發
關于如何開發在線教育內容,我們知道,教學內容是多元化的,巴林教育部有專門負責教學內容開發的機構,能夠進行定制化的內容開發。我們積極邀請教師參與教學內容的開發。教師更了解學生的情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開發方面往往比專家更具優勢。
(二)在線教學內容的所有權
關于在線教學內容的所有權,教師或學生作為在線教學內容的開發者對其開發的內容具有所有權,我們應該相信他們不會將這些內容進行營利性的銷售,同時鼓勵他們互通有無,積極分享。
(三)在線教學內容的展示和分享
我們為學校配備了電子展示板,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板向人們展示自己開發的教學內容。我們在教室里配備了攝像機,課堂上的所有活動都能夠被記錄下來并進行分享。我們還為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展示和分享教學內容。此外,教育部為巴林的每一位教師都配置了專門的個人軟件系統,以幫助他們開發用于教學的內容。
(四)多種方式支持教育信息化
我們設立了專門的獎項,以鼓勵那些有效使用信息通信技術進行教學和學習的人,并成立專門的教育信息技術中心對教師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從事信息通信技術方面的事業。另外,我們成立了國家數字圖書館及地方數字圖書館。
四、開放教育資源在巴林的發展情況
我還想跟大家分享巴林在開放教育資源方面的一些經驗。我們有不同的開放教育資源平臺,比如遠程學習平臺、自助學習平臺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訪問這些平臺,獲得更多信息。那么,如何促進開放教育資源的發展呢?我們要提升教育信息化的社會意識,進行能力建設,配備基礎設施,制定和相關政策,并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
第一,巴林教育部和其他機構合作建立了一支開放教育資源團隊,開發了一個開放教育資源系統,并制定了相應的計劃,在計劃實施過程中還進行監督和評估,以確保開放教育資源系統是可持續性的,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訪問該系統。
第二,普及開放教育資源的相關知識,確保人們都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我們通過與學校管理者召開會議等方式與學校進行溝通,還針對教師、家長和學生,在學校分發相關的出版物,在校園里開展各種活動,并利用社交媒體宣傳開放教育資源,從而逐漸傳播和普及開放教育資源的相關知識。
第三,加強能力建設。對此,我們首先需要知道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能力,哪些人需要進行培訓,并對能力培訓項目進行評估,制定相應的計劃。為此,我們召集了負責開放教育資源的專家、教育部門代表、課程專家等人士,召開多次會議。我們還為學校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教授和傳播開放教育資源的知識,為學校提供培訓,并征集教師、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第四,系統開發。巴林教育部計劃開發一種能優化工作流程的管理系統,與此同時,我們也使用開源系統。該系統不僅供教師使用,同時為所有教職人員提供分享知識的平臺和進行在線培訓。我們通過該系統供應教育內容,并通過有效的工具搜集教育資源。
五、巴林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方向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巴林起步較早,希望在未來能夠獲得更多發展。那么,巴林教育信息化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我們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建成一個高質量的、平等的、包容的、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那就是通過教育信息化。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駕馭信息通信技術,它將為我們帶來創新性的、可持續性的教育新發展。同時,我們需要有非常明確的政策來支持教育信息化項目。我認為,巴林的國家整體教育戰略應該和教育信息化發展相協同。現在,不管是在政府層面,還是在學校層面,我們都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此外,我們還有全球領先的電子政務系統,巴林公民可以享受其提供的便捷服務。
我希望學生們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能夠為未來的數字生活做更好的準備。希望所有公民都能夠積極參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帶來的機會,獲得更高質量的幸福生活。
注釋:
記者: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在此階段取得了哪些成績?還存在哪些挑戰?
蘇春海: “十二五”期間,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設以“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學的生機比超過6:1,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校均計算機擁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遞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學建成了數字校園,義務教育學校全面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 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蓋部分校園的無線網絡。江蘇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覆蓋全省所有高校、13個省轄市、102個縣(市、區)和所有鄉鎮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縣(市、區)教育城域網實現高速互聯。
2.管理平臺、資源平臺和網絡空間建設成效顯著
目前,已實現全省所有教育機構、學生和教師數據的全面入庫及與教育部相關數據庫的有序對接,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職教育學生信息已全部入庫,學生資助系統、高考巡考系統運行正常。教育卡項目試點地區不斷擴大,將于2015年底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全部中小學生教育卡的注冊工作。全省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已覆蓋所有階段和全部主干學科, 截至目前,平臺教育資源數量380萬節課、資源訪問量2.2億人次、下載達4767萬次,平臺總訪問量3.8億人次。平臺的特色應用書香江蘇讀書網站提供的電子圖書達3184多萬冊,訪問人次達1.59億。網絡空間建設有序開展,全省職業學校已依托江蘇職教公共服務平臺創建學??臻g147個,領軍人才空間139個,教師空間5091個,學生空間17184個。
3.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大幅提升
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開展網絡管理員培訓,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網上培訓,每年通過網絡注冊培訓教師超過10萬人次。網絡備課、授課、教研、學生和學校管理已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常態。我省教師在全國多媒體大賽、信息技術創新大賽等競賽中表現優異,中職組在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中實現五連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 點亮未來”為主題參加了全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展覽,展示江蘇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聯合國教科文總干事博科娃的好評,并獲得展會四項大獎中的三項,兩項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統籌推進力度持續加大
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和《關于推進智慧教育的實施意見》,統籌推進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廳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例會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蘇教育信息化產教聯盟和江蘇教育信息化專家指導委員會,指導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設。各級財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優質資源建設。
與此同時,我們還面臨一些挑戰。隨著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必然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對傳統教育的重生而非顛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領域哪些工作是互聯網的專長,哪些工作是傳統教育要承載的,明確工作認知,才能讓傳統教育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迎來新的騰飛。其次頂層設計仍需完善,雖然我省已印發了《關于推進智慧教育的實施意見》,但具體實施路線圖和時間表不明朗,省市縣三級職責不明晰,工作任務不具體,經費保障、體制機制等相關政策有待進一步明確。
記者:為積極推進智慧教育建設,江蘇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國以省政府名義頒布《關于推進智慧教育的實施意見》,請您就此解讀下智慧教育內涵以及其重點建設內容。
蘇春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是信息時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抉擇和必由路徑。智慧教育以“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數字資源班班通、學習空間人人通和教學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革教學模式、創新學習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智慧校園建設,整合優化教育管理應用系統,集成推送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和文化建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著力構建社會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廣泛開展城鄉社區遠程教育,推動構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
我省智慧教育重點任務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建設工程:
1.實施智慧教育環境提升工程
(1)建設智慧校園。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慧校園中的創新應用,建設覆蓋學校日常運行各個環節的高速有線、無線網絡及各種智能信息終端,建立電子身份及統一認證系統,構建課堂教學、教師教研、學生學習、管理評價、家校溝通、學校安全管理等一體化智能化的校園環境。全面使用或對接國家核心系統、省級通用系統,建成符合國家標準規范的各類特色系統,實現對學校師生、教育教學、科研、資產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寬帶網絡校校通”水平。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省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的服務性能,省、市、縣、校四級教育網絡實現高速互聯。
(3)打造省級智慧教育云計算服務平臺。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務便捷的資源服務和信息服務基礎平臺及網絡運行環境。省、市、縣、校平臺分級管理、互聯互通,保證運行安全、服務及時、應用有效。
2.實施智慧教育資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蘇派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計算服務平臺,通過多種方式推送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采取匯聚、自建、共建、引進、購買等形式,建設覆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教師教育的課程資源和自主學習資源,建成一批能夠體現江蘇特色的精品數字化課程資源。制定完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標準、規范和質量評價辦法。
3.實施智慧教育應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學新模式。開展智能化信息生態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試點,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中小學“e學習”試點基礎上建立智慧課堂示范點,開展慕課、微課、翻轉課堂、電子書包等新型教學模式和新型載體的試點示范應用。基于教育大數據,積極開展數據挖掘與學習分析,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
(2)推進智慧管理和智慧決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和應用規劃,鼓勵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依托省級教育數據中心開展數據挖掘,實施標準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學決策。加快建設學生管理類信息系統、教師管理類信息系統、學校資產及辦學條件管理類信息系統、教育規劃與決策支持類信息系統及其他業務管理類信息系統。
4.實施智慧教育人才培養工程
(1)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推進基于網絡的城鄉、學校之間結對幫扶,引導教師利用網絡進行學科教研、遠程研修和學術交流合作等。
(2)培養智慧型學習人才。創建智能化學習生態,使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每一名學習者的學習生活,讓每一名學習者都能夠便捷獲取最適切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努力培養適應“互聯網+”和智能化信息生態環境、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記者:為何將江蘇省智慧教育云服務平臺作為推進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設成果?
蘇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務平臺是在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優化、演進、迭代進一步建設的平臺,通過中小學教育卡實現用戶身份認證統一管理,注重資源整合、數據共享、應用融合及服務推送,打造“統一、開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臺,實現教育條件網絡化、教育內容數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夠實施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協作學習、泛在學習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學和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智慧管理。
江蘇省智慧教育云服務平臺的主要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建設省級云計算數據中心”為依托,構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礎設施環境;二是以“建立省級公共軟件統一數據服務平臺”為重點,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數據服務;三是以“建成云+端應用服務體系”為突破口,滿足用戶“隨需而變”的各類應用服務,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管理、教學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進展:
一是量化幼兒園評估與建設規劃:通過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掌握全省各地各級別(省優、市優、普通)幼兒園的學生就讀、辦學力量、師資情況、收費情況,各類統計數據直接作為幼兒園評估的參考。同時根據系統中采集到的幼兒園地理位置信息,通過地圖可視化方式直觀展示幼兒園的分布,為新建或改擴建幼兒園提供決策依據。
二是促進中小學規范辦學:通過中小學生學籍管理系統落實教育部關于中小學學生“一人一生一號”和省教育廳“一人一籍、籍隨人走、終身不變”管理要求,從而控制學生的無序流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
三是規范化中小學招生考試:義務教育階段提供學生基本信息導出功能,各市可以導出和本地中招系統結合對中考報名進行有效性驗證,高中學籍系統直接和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報名以及高考報名系統進行實時對接,以學籍系統數據作為判斷學生是否有學籍的依據,保證了招生考試報名數據的準確性。
四是優化師資隊伍建設與規劃:通過全省教師管理信息系統,掌握各級學校的教師的基本信息、學歷信息、工資信息等各類信息,進行數據分析和挖掘,已為師范畢業生就業情況、音體美教師配備情況、鄉村教師情況等重大師資決策或行動計劃提供關鍵性的數據支撐。
五是精確化事業統計:在每年進行教育事業統計年報工作的時候,各業務處室參考各個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數據對相關統計報表進行審校,并可通過數據庫間聯合交叉查詢,生成特定需求的數據分析報表。
記者: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建設一直走在國內前沿,您認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關鍵要素有哪些?
蘇春海: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我認為其關鍵要素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加強基礎設施環境建設。統籌建設教育專網和省級教育網群,繼續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為建設智慧教育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加強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統籌建設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優質資源省級云平臺、大數據中心。三是加強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強應用驅動、融合創新。創新“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師生教學、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記者: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對此,江蘇省教育信息化是如何進行整體布局的?有哪些重點建設任務?
關鍵詞 數字校園;教育信息化;統一身份認證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3-0002-03
1 前言
數字校園是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基礎上,依托數字化信息,充分優化利用教學資源的虛擬教育環境。近十年北京市在_展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工作上投入巨大,與此同時,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穩步推進,延慶各學校的網站、教育信息化平臺也隨之完善,基于這些平臺的應用越來越豐富。
延慶區自2010年已有6所學校先后分三批投入數字校園建設中,投入資金達1200萬。各校已經建設了校園網站、校務系統、資源平臺等應用系統。數字校園現階段已有5300多用戶注冊。延慶區域范圍內供全區中小學師生使用的各業務系統如延慶教育網、視頻教研系統、教師研修網、新課程資源中心、社會大課堂等系統也已初具規模。
數字校園期間對區域內網絡進行升級,外網帶寬由原來的100 M升為370 M,內網為1000 M,所有中小學基本實現無線網絡延伸覆蓋。數字校園工程為全區建立了統一的用戶數據管理中心,為各參與學校健全了校內應用系統,在數字校園一期中已經建成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數據庫等系統;一中的教師備課系統、網絡閱卷及成績統計分析,十一學校的教學資源庫、課例分析系統已初具規模;四中和二小的數字辦公平臺、教務管理平臺、學生成長平臺、教師發展平臺、互動教學平臺和管理服務平臺、考務管理系統、文印管理系統、學生心理測評系統、資產管理系統、協同備課系統、數字辦公平臺的移動端等系統都在積極推進建設中。
2 統一身份認證的必要性
統一認證是指,將眾多應用系統納入統一用戶管理平臺之中,實現單點登錄,在眾多系統中一個用戶使用一個口令進行身份認證的系統。統一認證是數字校園的數據基礎,在數字校園建設中必不可少。
隨著延慶區教育系統內應用平臺越來越多,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各應用系統之間的身份認證和權限管理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這些問題給系統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帶來了諸多不便。
給使用者帶來的不便 延慶教育網內各應用系統用戶基本統一,但是由于開發時間的不同,應用推廣使用程度不同,使用者對系統登錄地址,甚至個人信息都有遺忘現象,如社會大課堂系統是為各校每年一至兩次的社會實踐活動建成的,使用頻率較低,每次使用時均有部分學校管理員忘記用戶名密碼,需要重置。
各應用系統獨立運行,用戶登錄系統使用的認證機制也不同,用戶登錄不同平臺時,要多次輸入用戶名、密碼,操作煩瑣,也不便于記憶;各應用系統缺乏統一的授權管
理,權限控制上比較隨意,極易造成注冊用戶個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隱患。
給管理者帶來的不便 各系統的授權并未嚴格分級,如互動教研系統,各管理者均使用一個管理用戶登錄,導致出現問題時責任不明,不便于問題的解決。
延慶數字校園建設的每一個新系統都需要針對用戶和權限管理進行開發,不僅增加了開發成本,還增加了日常維護的工作量;各系統之間賬號不統一,形成信息孤島現
象,導致管理工作重復,如延慶教育網和辦公郵箱用戶采用AD域的認證和管理方式,研修網、新課程資源中心等網站則自帶用戶管理中心,社會大課堂使用的是自主開發的用戶管理中心,用戶數據是一套但各系統各管各的,管理者不得不在用戶管理方面進行大量的重復勞動;延慶家?;拥柔槍熒南到y,由于用戶信息不能統一管理,導致畢業學生、離退休教職工不能及時在系統中清除,造成數據冗余。
統一認證系統對延慶數字化校園實現用戶基礎數據統一管理、用戶身份統一認證和針對用戶角色的統一授權有重要意義,因此作為延慶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首要工作被提上日程。
3 延慶統一認證平臺在數字化校園過程中的作用
用戶統一認證系統為數字化校園提供基礎數據,并在用戶登錄各系統前進行用戶合法性的確認,登錄后分別授權,系統為由延慶教育委員會及下屬幾十個學校、直屬單位組成的教育系統,提供用戶合法性認證和多個應用系統授權服務。不僅可以對現有延慶教育網、資源網、新課程中心、社會大課堂等應用系統進行認證接口的升級改造,將其接入新的認證系統內,還可以滿足如互動反饋平臺、家?;悠脚_、視頻會議系統等正在開發的新應用系統對身份認證接口提出的要求,并為新應用系統對接到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提供無縫的服務,如圖1所示。
統一身份認證無論對用戶本身,還是對管理者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用戶的作用 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有良好的通用性,為延慶各應用系統提供認證途徑,讓用戶在全網內一次登錄后,即可訪問被授權的所有系統。雖然各個應用系統開發時間使用技術不同,并分別運行在不同的平臺上,但統一認證平臺可以做到統一登錄和授權。系統將根據用戶性質,對權限進行分級,能夠做到對用戶個人信息、資源信息的有效保護。統一認證系統為學校已經建設、正在建設和將要建設的軟硬件平臺提供用戶數據,學校日后信息化建設中不僅可以省去管理模塊,而且降低了系統維護成本。
對系統維護人員的作用 延慶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是延慶數字化校園正常運轉的基礎數據平臺,開發過程中會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該系統的安全防護功能,確保整個數字校園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使認證系統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它能保障系統管理員對用戶認證以及授權的正常開展。
延慶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將用戶數據、用戶角色和用戶權限分別管理,并在它們之間建立對應關系,既能保證用戶數據獨立,又能對用戶的網絡訪問權限進行靈活配置,為延慶教育系統提供完善而細致的權限管理。
對教委的作用 延慶教育委員會全面部署和決策教育信息化工作。統一認證平臺為全區教育信息化提供便利,建成后可以為新系統提供用戶認證功能,減低經濟、人力投入。統一認證平臺還提高了全區的教師學生用戶個人數據安全,降低了因為用戶數據泄露帶來的安全風險,為教委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有序開展提供保障。各自運行、獨立認證的各學校、各業務領域的信息系統有了統一的數據、角色訪問控制,使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對教育信息中心的作用 教育信息中心全面負責延慶區的信息化建設,落實教育委員會關于教育信息化的規劃、政策,保證教育系統信息安全。延慶統一身份認證對全區教育系統內的教師和學生數據進行收集、存儲,保障了數據安全,對降低因數據泄露和認證系統遭受攻擊的風險有重要作用。用戶登錄后所有行為都將被全程跟蹤記錄,出現問題時可根據記錄的內容進行排查,非法操作也將會較容易被發現,這也確保了信息訪問的安全性。
4 延慶統一認證平臺的建設
多平臺統一規劃需解決的問題 延慶現有的平臺有延慶教育網、延慶社會大課堂、延慶教育資源云、教師研修網、延慶教委郵箱等多個網絡平臺。這些網絡平臺系統是在不同的時間伴隨著不同的技術背景建立起來的,運行平臺和體系結構各不相同。
1)現有應用平臺的用戶認證中,教委網站和郵件系統是基于微軟的域用戶認證;研修網、視頻教研系統、新課程資源中心系統等平臺使用自主開發的用戶認證系統;延慶教育資源云是統一認證系統提上日程后開發的第一個應用系統,還沒有自己的用戶認證系統。因此,要將復雜的多個系統集成到一起是新的統一認證系統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2)各平臺開發的語言不同,如教委網站和郵件是使用C#開發的,研修網是使用JSP開發的,社會大課堂是用開發的。有平臺多年沒有更新和進行版本的升級,運維也出現了問題,若要與統一認證對接,存在一定難度。
3)本市范圍內,教育系統并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使用什么技術,能否保證各平臺的穩定運行,沒有先例。
4)權限控制和用戶信息如何管理,是統一管理,還是進行分布式授喙芾恚這也是開發前需要考慮和認真解決的問題。
因為各系統現有的認證方式不同,給統一認證系統的開發帶來了問題。究竟是將其他系統用戶都導入域中使用域用戶認證,還是使用統一接口新的認證系統方式。這是最關鍵也是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解決策略 針對現有平臺的復雜度和運行狀況,對以上提到的問題分成四個步驟來解決。
1)對延慶數字校園一、二、三期項目涉及的十一學校、一中、三中、四中、五中、二小和信息中心現有軟硬件系統進行調查研究,對其使用的用戶認證方式進行歸類。由于這些單位幾乎包括了區域內所有類型學校,軟件平臺也具代表性。
2)分析現有系統使用的語言、技術、認證方式,對統一認證平臺制作總體規劃篩選有實力、有經驗的開發制作公司,并與公司一起對現有諸多軟件平臺進行評估、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統一認證系統開發方式進行論證。
3)確認系統使用何種開發技術。根據教育及其他行業的成功實現案例,可以選擇諸如LDAP目錄服務數據庫與Web Services 集成服務方式、Windows域與802.1x統一認證等多種方式。
4)功能模塊確認后,對用戶數據中心、權限管理中心、角色用戶組管理系統等分別進行建設,并將現有平臺分別接入統一認證系統。如對信息中心現有平臺,首先,將延慶教育資源云和新課程資源中心等沒有用戶認證系統和自主開發的平臺納入其中;其次,將延慶教育網和政務郵箱等還在服務期內,維護起來較容易的平臺接入;最后,將延慶教師研修網等接入難度大的平臺納入。
【關鍵詞】 圖書館建設;數字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必然性
在網絡環境下,人類傳遞信息、獲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圖書館是社會的產物,進入信息化的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的全面普及,圖書館逐步從傳統紙質模式向數字模式轉變,成為21世紀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圖書館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水平的重要標志。
數字圖書館,就是以數據存儲檢索文獻的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是因特網上的圖書館,是虛擬的沒有圍墻的圖書館,是基于網絡環境下不受區域時空限制、共建共享的實現跨庫無縫鏈接與智能檢索的知識網絡系統。數字圖書館具有信息查閱檢索方便、遠程迅速傳遞信息和同一信息可多人同時使用等突出優勢。我國于1998年將建設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列入“863”計劃和國家“十五”重點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經開通了幾百家數字圖書館,影響比較大的包括國家數字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網等。
一、數字圖書館的功能和特征
1、整體性與開放性
長期以來,傳統圖書館各自為政,各館之間缺乏橫向聯系和整體協調,資源共享難以實現。數字圖書館打破行業系統的隔閡和地域的局限,制定統一的政策和發展目標,開發統一數據庫,提供開放的信息環境,形成網上信息資源共享系統。數字圖書館的最大優勢是打破了部門彼此封閉、條塊分割的格局,加強了各行業合作,實現了統一管理,呈現出整體性和開放性。
2、標準化與共享化
由于數字資源的生產速度遠遠快于紙質資源,讀者獲取數字文獻的速度快于傳統資源,所以數字圖書館呈現標準化、規范化、共享化,即軟件系統標準、資源建設標準、數據文獻標準、服務系統標準、管理標準,通過統一標準、規范,實現了信息資源標準化共享化。
3、新技術、新數據
數字圖書館應用最新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篩選、組織、鏈接和管理,進行多向的、交互的信息交流,即用數字技術處理和存儲知識信息。數字圖書館不僅為讀者組織數字信息資源庫的多方面查詢檢索,還可根據讀者的需求將檢索結果用微信、微博、QQ、E-mail 等方式傳送給讀者。
二、數字圖書館的應用領域
1、教育領域
(1)教學空間開放性?,F代遠程教育借助互聯網絡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在時間距離上的開放使遠程學生所接受的遠程學習計劃能夠突破和超越傳統課堂的限制,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讀大學課程,實現了師生異地同步教學。
(2)教學對象多樣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應運而生,是最新型的教育形式,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遠程教育使學習者不受職業、地區、年齡限制,實現了教育對象、教育過程和教育資源在時間和空間的全開放。自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準首批遠程教育試點院校以來,已經相繼批準了近百所高校進行遠程教育,使“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學習”的愿望夢想成真。
(3)教學方式多樣化?,F代遠程教育的特征是將傳統的紙質教材用現代數字技術制作成集文字、表格、數據、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的多媒體教材,讓抽象、復雜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教學內容生動活潑、豐富有趣。而且多媒體教學平臺的交互性,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好。
(4)學習主動自主化?,F代遠程教育將傳統的以“教”為主的學習模式變成以“學”為主的模式,改變了傳統課堂被動的“灌輸式”學習方式,受教育者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增強了學習者的自主性。這也是遠程教育受到學員空前歡迎、迅速發展、在線學員迅速增長的根本原因。
(5)資源共享大眾化。現代遠程教育體現出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界資源共享的便捷性,網絡技術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和共享,節約了教育成本,以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讓更多的人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資源使用效率,資源共享性、教育大眾化優勢突出。
現代遠程教育發展,使高校圖書館的內涵和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數字圖書館加入遠程教育,將圖書館和教育功能銜接起來,把信息資源整合到教學資源中,將課件開發人員整合到教學課程中,為遠程教育提供網絡信息資源,為遠程學習者搭建網絡平臺,加速了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極大地促進了遠程教育的發展。
2、醫學領域
(1)遠程醫療系統。在“互聯網+醫療”時代,連通優質醫療資源,造福千家萬戶,大力發展遠程醫療線上服務,實施具有自身特色的遠程醫療模式是目前解決我國優質醫療資源有限、而患者對健康需求急劇增加的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徑。醫院建立基于數據交互平臺的遠程醫學服務系統,可以實現遠程醫療造福千家萬戶。
在擁有1億人口的河南省,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了遠程會診的平臺化運行,它采用業界最領先的端到端的智真系統,打造了集通訊、應急指揮、遠程會診、影像數據傳輸、視頻會議、預約掛號、雙向轉診、健康管理、遠程教育培訓、數字化圖書館資源共享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區域協同醫療綜合服務平臺,開發了包括協同醫療管理平臺、遠程綜合會診等15個子系統。該中心的遠程會診、遠程教育、遠程圖書資源共享等業務均為免費,基層醫務人員都可以免費接受遠程教育培訓、免費使用該院的數字化圖書館。去年通過該中心平臺,遠程圖書館資源下載達30余萬次,遠程教育基層醫生30多萬人次。對區域協同醫院推出無償提供寬帶、遠程會診設備、信息共享、雙向轉診等,實現了醫院之間的無縫數據集成和交換及遠程會診、教育、手術指導、數字資源共享,成為全國遠程醫療的示范區域。
(2) 注重網絡新技術應用。國內各大醫院充分運用網絡新技術,移動醫療――支付寶完成預約掛號、查詢就診記錄、檢查結果、支付就診費用;徽章大的“掌上心電”連接手機就可以進行心電監測。建立全院各病房與輔助診斷科室之間傳輸系統的智能化中央運送系統,使血樣、病理標本、化驗單等通過智能傳輸系統完成,省時、省力,準確。利用醫院網站論壇、微信、QQ、E-mail、博客、移動手機飛信等新媒體通信互動技術運用到患者的醫療服務、咨詢指南、互動交流,實時解答患者問題,隨時更新醫院的醫療動態、新技術、新業務、醫學科普知識,接受患者的需求與建議,開展網上滿意度調查,形成互動平臺,多途徑、多元化為患者服務。信息化網絡化引領未來“數字醫院”。
3、電子商務
數字圖書館和電子商務在營銷理念和技術上有互通之處,以網絡為支撐平臺,借助計算機打破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壁壘,使生產企業達到全球化、網絡化、一體化,是一種全新的商業運作模式。
(1)全新時空服務。傳統圖書館是以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為用戶被動地服務,而數字圖書館沒有任何地理、時間上的障礙。電子商務提供以信息庫為特征的網上信息服務, 數字圖書館是一個無限的信息空間,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圍滿足了讀者查找信息的需求,改變了傳統圖書館服務方式的分割性和不協作性。
(2)密切用戶關系。電子商務實時互動式溝通,提供即時主動式溝通,使用戶擁有更加豐富的交互手段,表達對信息提供和服務質量的評價,有利于工作人員更深入地了解用戶的需求,提升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創造快捷、高效、便捷的電子網絡共享平臺,滿足個性化要求,實現對口服務、精細服務、精深服務,密切用戶關系。
(3)信息增值服務。數字圖書館是以開發信息、使信息增值為主要功能的服務模式。數字圖書館通過開發信息資源,將大量分散無序的信息進行篩選、整理、貫通、開發,組合,整合為二次文獻或通過深度開發,將原有信息增值,實現智能優化管理,提供傳統圖書館無法實現的信息增值服務。
(4)實現互補互贏。在互聯網環境下,美國的部分圖書館已開始為數字圖書館用戶開通網絡訂購、銷售等業務,為電子商務實施和信息服務提供交易平臺,讓進入圖書館網站的機構和用戶獲得更方便的服務。用戶坐在家里輕點鼠標,便可很快獲得所需信息。真正做到了“價廉物美”,實現了互補互贏。用戶不僅成為信息資源的消費者,而且成為信息的提供和創造者。
三、數字圖書館――從自助到智慧
徹底改變傳統服務模式,讓服務無所不在,讓讀者更方便快捷。山東省在全國率先建成面向視障人群的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應用平臺――盲人數字圖書館,青島、濟南、濰坊等多地推出24小時自助圖書館。青海省圖書館在西寧社區投放10臺電子圖書借閱機,每臺借閱機中有3000余冊圖書,每本書都編有二維碼,透過玻璃門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本書,想閱讀哪本書,只要用手機掃描該書的二維碼,即可將書的內容下載到手機中進行閱讀。工作人員每月定期更新200余種圖書,讓讀者及時閱讀到最新圖書。
上海圖書館推出全天候自助圖書館,讓讀者自助完成借書證辦理、圖書借還、續借、書目查詢等多項服務,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提供數字閱讀器,是信息時代的又一種服務方式。數字閱讀器存儲量大、體積纖薄、方便攜帶,讀者猶如隨身攜帶了一個小型的數字圖書館,可以隨時隨地閱讀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上海圖書館的360臺數字閱讀器外借服務供不應求,極大地提高了數字文獻的利用率。
此外,上海圖書館購置制圖設備安裝相關設計軟件,引進Pad+數字圖書館互動服務終端,融入移動技術,配置會議用投影儀、音響設備,開展學術講座、沙龍、多媒體教學、作品展現,將圖書館的平面化信息立體化、感性化、多元化。
下一步上海圖書館將推出最新版手機APP。APP是Application的簡稱,是指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統稱“移動應用”,也稱“手機客戶端”。讀者走進圖書館,APP自動彈出,顯示所在樓層、閱覽室相關信息,最新讀者活動,快速定位外借圖書所在的書架位置。
從專注圖書管理到專注數據管理,從聚集書到聚集知識,拋棄傳統的線型思維,保障普遍均等的知識信息服務,開展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激發每一個人的潛能,有效解決信息素養的不均衡發展,由讀者主導式采購的藏書模式變為讓讀者真正體驗到圖書館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目前已被許多歐美大學圖書館采用,將成為傳統圖書館轉型升級的趨勢。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圖書館逐步從傳統模式向紙質與數字并重的復合型模式轉變。數字圖書館,一門全新的科學技術,一項全新的社會事業。它讓每一位讀者消除空間、地理、語種、文化的限制,通過互聯網迅速高效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人類的所有知識信息,實現了全社會對文獻信息資源的共享。
在未來的發展中,圖書館將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把圖書館拓展成為海量的數字文化綜合體,使圖書館從靜態向動態轉變、從單向向互動轉變、從平面向立體轉變,營造一個學習、信息共享、跨界合作的復合型新空間。目前已有民營閱讀推廣機構“青番茄”與咖啡館跨界合作,將零散的公共空間變為一個個小型圖書館,讀者通過APP,就可以快速查詢身邊的咖啡圖書館及其藏書信息??梢灶A言,未來的圖書館不僅是信息中心、學習中心,還將是休閑中心、交流中心。從數字到自助到智慧,圖書館迎來了一場翻天覆地全新的變化,這是當今數字化、信息化時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屈芳等.讓遠程醫療造福千家萬戶[N].河南日報,2015.5.14.1.
[2] 上海圖書館運用新數據新技術―讓圖書館變聰明[N].光明日報,2015.3.8.
[3] 康明.電子商務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0).
[4] 尹愛藍.電子商務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模式研究[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4(2).
[5] 歐穗東.試論國內外數字圖書館的發展[J].圖書情報,2003(3).
[6] 趙秋麗,李志臣.山東:24小時自助圖書館讓知識不打烊[N].光明日報,2015.11.14.
[7] 孫薇.高校圖書館為現代遠程教育服務的探討[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06(3).
[8] 范鳳卿.試論電子商務在數字圖書館中應用的必要性[J].學理論,2011.05.20.
[9] 韓業庭.“網”聚資源讓圖書館“動”起來[N].光明日報,2015.12.26.
[10] 靳艷華.數字閱讀時代的圖書館服務[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