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保護歷史文化

保護歷史文化

時間:2023-06-08 11:18: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保護歷史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保護歷史文化

第1篇

    作為非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典型代表——丹陽市,地處南京和蘇錫常兩大都市圈交匯地帶,具有廣闊而美好的發展前景。因境內歷史文化遺存眾多,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的美稱。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影響,丹陽市歷史文化保護所面臨的挑戰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本文通過分析丹陽歷史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探討保護策略,以期對同類城市有所啟迪。

    1.概況

    1.1歷史文化資源概況

    丹陽是一座擁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30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文化古城,在歷史上曾是春秋吳國季子封疆和南朝齊梁帝王故里,古時名勝古跡眾多,境內歷代名人輩出,城市文化積淀十分豐厚。

    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公認為全國文物之瑰寶,孔子所書的延陵季子墓碑和唐中和銅鐘則為江蘇乃至全國所罕見。至于古之丹陽八景、練湖二十四景、七峰山房等則可與其他江南名勝相媲美,眾多的古建筑、古墓葬又代表著丹陽歷史文化之豐富。丹陽境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6處,文物控制單位23處,古文化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等300余處。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項,鎮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3項。

    1.2保護工作概況

    丹陽市政府十分重視文物古跡保護,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1)出臺了《丹陽市文物保護辦法》、《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管理職能》、《城市建設規劃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意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2)加強了對文物古跡的保護,重視地下考古挖掘工作。

    對文物進行普查并分批公布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修復一批重點文物,文物保護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劃定了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點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成功發掘一批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址等。

    (3)對歷史地段進行控制,劃定了西門大街歷史文化街區。

    (4)重視重點文物的規劃控制,完成了《南朝陵墓石刻保護規劃》。

    (5)加強歷史文化保護的宣傳和研究。

    2.存在問題

    2.1保護框架不完善,難以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資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歷史文化保護的關注度、認識和要求在不斷提高。歷史文化保護的對象已不僅僅局限于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格局、城市環境風貌、大量非文保單位歷史文化資源點以及非物質文化遺存的保護已成為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也不局限于單純的保護,而且更注重突出文化主題,促進歷史文化活力的再現。

    然而,非歷史文化名城由于保護框架還很不完善,屢屢出現“漏保”、“欠保”的現象。以丹陽為例,在本次規劃以前,丹陽沒有編制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規劃,僅編制了《南朝陵墓石刻保護規劃》、《九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等。由于缺乏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的系統指導,丹陽歷史文化的保護內容主要停留在對文物古跡、歷史地段等實行保護措施,而對城市格局、傳統風貌等缺乏保護意識,對區內地下文物埋藏區的保護缺乏有力措施。

    2.2保護理念與機制相對落后,無法有效引導城市建設

    由于缺乏科學的理念指導,丹陽歷史文化保護出現了城市建設對城市傳統風貌特色保護不夠、歷史街區保護與周邊發展協調不夠、文物古跡保護與周圍城市環境融合不夠的“三不夠”的問題。目前,由于大規模舊城改造強烈的沖擊,老城區的特色正在逐漸消失;由于對西門大街歷史街區的保護采取的是簡單化保存的措施,造成歷史街區與城市發展進程極不協調;除了南朝陵墓石刻,對其他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主要停留在對文物個體實施保護階段,文物保護缺乏與周邊環境的協調。

    同時,在現階段,由于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機制尚未建立,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與城市建設未能有機結合,作為城市重要資源的歷史文化遺產未能發揮充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歷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2.3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影響城市總體和諧發展

    長期以來,歷史地段一直存在“保護”與“發展”的基本矛盾,這兩者在同一空間內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延續城市文脈需要對歷史地段進行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城市發展需要對舊城進行改造,導致歷史地段不斷遭到“建設性破壞”。

    從丹陽的實際情況來看,老城區保護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隨著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丹陽老城風貌已不復存在;政府雖然劃定了西門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但保護效果卻并不明顯。西門大街雖然仍保存著古運河碼頭、胡家住宅、林家大院、正義坊、城隍廟遺址、警鐘樓、三思橋等豐富的歷史遺跡和建筑,但由于沒有對歷史街區進行系統的保護,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得不到有效監控和保護,居住在古建筑內的部分居民亂搭亂建、出租房屋,破壞了古建筑的原有風格。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西門大街歷史街區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同時也累積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矛盾和弊端,社會結構也趨向于老齡化、貧困化,與城市發展進程極不協調,與現代化的城市形象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3.思路與對策

    3.1科學架構保護框架,全面展現歷史文化內涵

    科學構架保護框架的意義在于將城市歷史傳統空間中那些真正具有穩定性、積極意義的東西組織連接起來,并將歷史要素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結合進來,形成一個以保護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特色文化內涵為目標的城市空間框架。

    3.1.1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

    保護框架由自然環境要素、人工環境要素、人文環境要素三部分構成。

    (1)自然環境要素

    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觀,包括地理條件和氣候,物候條件。

    (2)人工環境要素

    指人們建設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環境。指對丹陽以內城河、護城河為骨架的傳統空間格局和傳統民居、特色街市以及各類文物點所反映的人工環境特征的保護。

    (3)人文環境要素

    人們生活風貌的環境體現,指對居民的社會生活、生活習俗、生活情趣、文化藝術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環境特征的保護。包括歷史人物、宗教信仰、歲時節慶、傳統文化等。

    3.1.2保護框架的構成結構

    保護框架的結構包括節點、軸線、區域三部分以及它們相互關系所共同構成的城市景觀特色。

    節點――人們感覺和識別城市空間的重要參照物,指對山水、寺觀、民居、樓閣、古塔、古墓葬、古井、古木、牌坊等的保護。

    軸線――人們組織生活,體驗歷史的主要通道。主要指歷史街道。

    區域――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地段或各街區,人們在其中活動能得到特殊的感受。主要指西門大街歷史街區。

    3.1.3保護框架主題

    在概括提煉丹陽歷史文化風貌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對城市整體歷史文化環境、重點歷史地段和單個文物保護點的保護,整體地保護丹陽歷史文化名城傳統的物質形態和文化內涵。為突出保護丹陽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確定出保護框架的主題有:

    主題一:“江南文物之邦”——突出丹陽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歷史景觀風貌的保護。

    主題二:“吳文化發祥之城”——突出丹陽作為吳文化發祥地之一,展現吳國早期古城址——葛城遺址、春秋吳國季子封疆的魅力和內涵。

    主題三:“齊梁文脈體驗之城”——突出保護齊梁石刻及古墓葬等,展現丹陽齊梁文化。

    主題四:“紅色革命戰斗之城”——突出保護丹陽的革命遺跡,展現丹陽紅色文化。

    主題五:“文人雅士寄寓之城”——突出保護名人故居、故里等,展現丹陽名人文化。

    3.2創新保護理念,探索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之路。

    一是確立歷史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理念,為經濟建設提供保障。將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領導責任制,在服務發展中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地位和水平。

    二是樹立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變的理念,促進文物管理方式的轉變。按照文物保護工作“保護—利用—再保護”原則,以文物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為載體,大力發展文物旅游業,促進文物再保護,以此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三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探索文物保護工作新機制。通過領導重視、部門配合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歷史文化大保護的新格局。

第2篇

關鍵詞:太湖港;歷史文化

一、港圩區系統的成因及歷史作用

古代時,沿太湖南岸一線是一片沼澤,生活在這里的先民飽受洪澇災害之苦,為防港泄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陸續開挖了太湖港。這些太湖港規劃有序,“如梳齒般繁密”。“南北方向(縱向)的叫“浦”、“”、“港”,東西方向(橫向)的叫“塘”。直到唐朝中葉,隨著人口的增加,古代人民根據井然有序的規劃,完整開挖“塘、浦、、港”,開墾圩田發展農業生產,因此,太湖沿岸才實現美麗“蛻變”,成為全國的大糧倉。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沿太湖地區入湖港共有155條,長興計有36條港,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便于泄洪排澇。從北面與江蘇宜興交界的斯圻港開始,到南端與吳興縣相接的蔡埔港,綿延不斷的36條港,使得經過泗安溪、西苕溪,合溪的上游山水,能通過諸港宣泄進入太湖。

2、提供交通方便。港與星羅棋布的河漾、塘浦、淦浜構筑起密集的水網,舟輯航行便利,將太湖沿岸與周邊城鎮連接在一起。

3、實現農業繁榮。諸港在入湖口設有湖閘,能調蓄旱澇不同時期的需要,確保圩田旱澇保收。同時疏浚河道淤泥,又能不斷鞏固斗堤、肥沃田地,形成了桑基魚塘,塘浦圩田的傳統農業發展格局,得使農、漁、桑良性發展,“蘇湖熟、天下足”,富裕了一方百姓。

4、讓百姓安居樂業。沿湖百姓臨湖而居,形成了一個個聚居村落,成為中國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另外得益于水網的保護,躲過了歷史上諸如等多次戰亂之禍,較好保護了傳統的江南文化。

5、人民創造了罕見的太湖港文化。太湖港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確保造田、種田的經驗之作,被譽為中國第二個“都江堰”。水利泰斗鄭經在其名著《太湖水利技術史》中寫道:太湖南岸的塘浦圩田:“它是古代太湖人民變涂泥為沃土的一項獨特創造,它在我國水利史上的地位可與四川都江堰、關中的鄭園渠媲美”。

二、長興太湖港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

人大代表劉偉星等經走訪考證,長興境內完整保留下來的大約還有近18條港,雖然歷經滄桑,但保存還相對完整,這是延續傳承太湖悠久歷史文化之福。目前沿岸4個鄉鎮(街道、園區)保存完整的港分別是夾浦境內的斯圻港、金村港、四路港、上周港、長興港、夾浦港、雙港、丁家渚港、雞籠港,太湖街道境內的沉瀆港、莫家港、新塘港(長興新港)、徐家港、洪橋境內的楊家浦港、鄒家港、花橋港、蘆圻港和圖影境內的小沉瀆港。近年來,濱湖地區新農村建設無形中保護了港文化,以小沉瀆港、鎖家橋明朝古堤、宅里民居融為一體的小沉瀆村為典型。

現在存的主要問題:一是存港的功能削弱。上世紀70年代長興新開挖了合溪新港、長興新港和楊家浦港,港傳統的泄洪排澇功能被部分取代,交通航運的功能隨著功能的提升,也失去了傳統的作用,因此當地政府、群眾對港作用的認識開始淡化。二是現有港存續狀況堪憂。塘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喂蠶、蠶糞飼魚,塘泥培桑的“桑基魚塘”的傳統農耕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致每年的人工冬修水利被忽略,造成港不斷萎縮、淤塞。三是港文化 現象被忽視。與港聯系在一起的古湖閘消失殆盡,港上的古石橋大多被人為破壞,原有港湖口 淤塞段土地被侵占建房的現象時有發生。諸多問題,都與港保護還未納入規劃有關。

三、保護港文化的現實意義

太湖之水是活水,是充滿靈氣之水。太湖港象一條條靈動的血脈,太湖東南岸的百姓上千年來在這些港邊生息繁衍,是因為這些港把太湖水的靈氣帶給了太湖百姓。無論從歷史延續上還是到現實生活中,保護港文化迫在眉睫。

首先是延續太湖農耕文明需要。分布在太湖沿岸的港塘浦,仍保持著“排、引、蓄、灌、降、分、補、調、檔、運”等基本功能,與桑基圩田一起,是從古至今集水利、經濟、生態、文化于一體的工程,也是目前最能代表“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典型象征和重要載體。其次是保留傳統文化的需要。太湖沿岸的港塘埔、圩田,代表了人類農業文明時期水利、水運工程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港文化既體現在由縱、橫塘、古閘、石橋、木籬、幫岸組成的水工建筑群,及其衍生的桑基、圩田、魚塘和運河、水網系統等外觀特征,又蘊含著農耕、絲綢、漕運、牧漁等為代表的輝煌燦爛吳越文化之極――明代港河堤。再次是弘揚“太湖望縣”的需要。港塘浦、桑基圩田,被全國水利專家公認作“在我國水利史上的地位可與四川都江堰、關中鄭國渠媲美”。更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長興作為“望縣”始自唐朝,其實就以唐代中期發端的開發低洼沼澤成為良田是密不可分的。最后是打造“錦繡長興”的需要。港文化在歷史上形成了“魚米鄉、水成網、兩岸青青萬株桑”的水鄉風情,是濱湖地區鄉村聚落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人文典范。打造“綿鄉長興”正需要這樣的品牌,我們只要稍加重視,更能為目前已經十分靚麗的太湖風景帶“綿上添花”。

四、淺議保護港、傳承太湖文化的幾點認識

“港圩田”是我國和世界治水史上的一項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但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建設、重點工程建設規模擴大,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整理、交通建設的需要,填河圍漾;與水爭田的現象日趨嚴重,也導致地區湖漾吞吐調蓄、“急流緩受”的功能大大萎縮。縣境內僅存的近18條港殘堤斷流,淤塞淀積,不堪目睹。因此必須引起政府和水利、城建、交通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力挽喚醒保護港、傳承文明,恢復港的文化原狀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重要意義。

1、編制太湖港保護規劃。太湖新城正在崛起,濱湖開發如火如荼,當務之急就是編制規劃。建議將港保護規劃與太湖新城開發共同規劃,在建筑濱湖新城的同時保護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充分銜接。

2、港保護迫在眉睫。非但要保護現有18條港的完整性,更要對湖口湮塞的近10條港沿線的橋、閘、堤加以保護,嚴禁建房占用、控制建設,為今后恢復留有余地。

3、保護與開發并舉。建議由水利部門負責,結合“苕溪清水入湖和新農村建設”工程,逐年有計劃地安排資金投入,每年建設兩個類似小沉瀆港這樣的系統工程,給濱湖地帶增加更多的“小橋、流水、人家”風貌。

第3篇

關鍵詞: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咸陽市

Abstract: Based on a new round of the Xiany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planning compilation process, summed up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Xianyang in the new period, initially proposed the spatial level and protective system of protection and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rotection.

Keywords: history and culture protection planning; Xianyang city;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 引言

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古老文明形象化標志[1]。我國開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30年內,有力促進了名城城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然而在區域城市化加速和大規模城鄉建設的背景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前所未有的沖擊”并存的局面。在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推進下,咸陽城市空間格局發生了轉變,城市新區將承載新一輪開發建設,使得咸陽歷史文化保護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何協調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構建合理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推進咸陽歷史文化名城的全面、整體、可持續保護等問題亟待進一步研究。

2 名城概況與總體特色

(1)名城概況

咸陽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腹地,因山水俱陽,故名咸陽,曾是歷史上周、秦、漢、唐等11個朝代的的都城或京畿重地[2]。厚重的歷史為咸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有以漢唐帝陵為代表的古墓葬,以秦咸陽宮遺址為代表的大遺址,另外還有大量古建筑、石刻文物以及革命文物。1994年被批準為第三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秦都、帝陵、明清”城構成了咸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大要素[3]。

(2)名城總體特色

在對咸陽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特點和現狀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將咸陽歷史文化名城的總體形象定位為“秦都?秦城?秦文化”,同時將名城的總體特征總結為:“因塬成勢,因水成形,涇渭橫塬,山水俱陽;因史成名,秦朝古都,漢唐帝陵,明清古城”。

“涇渭橫塬”反映了咸陽獨特的地貌特征,涇河蜿蜒于塬北,渭水奔騰于塬南,兩河交匯于塬東,形成挾雙龍而東向的氣勢和涇渭分明的獨特景觀。“山水俱陽”反映了咸陽古城選址和命名的特點,在中國古代的觀念中,是建城最有利的條件。“秦朝古都”反映了咸陽所承載的秦代文化。咸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國都,歷史地位十分重要。“漢唐帝陵”反映了咸陽所承載的漢唐文化。市域內的西漢帝陵、唐帝陵及其陪葬墓群,已成為咸陽境內最具代表性的區域,對于漢唐文化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明清古城”反映了咸陽所承載的明清文化。明清城區內目前仍保留有部分古建筑和古遺址,街道格局、建筑肌理和尺度均沿襲了明代的傳統風貌,街區整體歷史、藝術價值較高,對于研究明清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3 名城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1)保護規劃編制滯后,整體性和系統性不足

上版名城保護規劃有效地指導了咸陽名城的保護與建設工作,但距今已近20年,客觀上已不能有效指導名城的保護工作;近年雖然編制了《咸陽明清城區保護利用規劃》、《五陵塬保護規劃》、《秦咸陽城遺址保護規劃》等一系列規劃,但都是針對具體歷史地段,各保護規劃各自為政,針對大量遺產資源碎片化分布的情況,缺乏系統性與統籌性的保護體系。

(2)文物保護力度亟待加強

受到坍塌、沉陷等自然因素以及城市建設、工農業生產、非法盜掘等人為因素的影響,遺址本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眾多文化遺產流失。

(3)基本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日益加劇

城市新區將承載新一輪開發建設,使城郊型文物遺存被動轉變為城市區域型,導致現代化建設和歷史保護的矛盾被放大到都市發展區的層面,歷史文化保護的重心和現代化建設的中心進一步交疊,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空前的沖擊。

(4)歷史文化整體彰顯不足

館藏文物利用率偏低,未能發揮作用。乾陵、漢陽陵等知名度高的文化遺產點也多孤立發展,未能利用組群效應,形成富有文化主題特色的遺產旅游線路。眾多古遺址及陵墓管理模式滯后、展示利用手段不足,難以彰顯咸陽的秦漢文化氛圍,與秦漢文化在西咸地區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極不相稱。

(5)歷史城區與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破壞嚴重

明清老城區的尺度和色彩整體上延續了明清古城的風貌,但在城市改造的過程中逐漸被破壞,城區內原先重要節點之間及城市與渭河之間的景觀視廊逐漸被破壞;城區內的歷史街區的肌理和尺度雖延續了傳統風貌,但近年來由于未能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部分歷史建筑遭到破壞或被拆除。

4名城保護的保護主要內容

(1)保護層次與體系

基于咸陽名城特殊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及其在我國歷史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本次規劃借鑒了國內若干重要的古都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初步確立了咸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空間層次與體系。保護范圍分為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中心城區的保護范圍涵蓋咸陽主城區和新城。規劃以明清城區(即歷史城區)、秦咸陽城大遺址保護帶、漢唐帝陵大遺址保護帶為四大重點區域,以咸陽中心城區為主體,同時對咸陽市域的歷史文化遺產做了挖掘和梳理,保護范圍及內容首次涵蓋市域所有無形與有形遺產。保護內容包括物質形態要素和與非物質形態要素兩大部分。規劃初步構建了咸陽市域、中心城區、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古跡四個層次的保護體系,這四個層次形成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另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也納入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體系框架。

(2)保護主要內容

1)市域保護。重點是明確總體保護結構,保護山水格局和自然環境。規劃從自然生態、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空間布局等方面綜合確定市域的歷史文化保護結構為“一心、兩城、三帶、兩軸、多點”,其中“一心”為明清城區,“兩城”為三原、乾縣兩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三帶”為秦咸陽城和漢唐帝陵構成的三個大遺址保護帶、“兩軸”為渭河文化景觀軸和涇河文化景觀軸,“多點”為市域多個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點和優秀歷史建筑、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各景區景點;山水格局與自然環境方面主要保護在河、城、塬的總體空間形態,強調大遺址、歷史城區、歷史街區、歷史建筑與自然山水的相互依托關系。

2)中心城區的保護。中心城區的范圍涵蓋主城區和新城,保護內容主要包括整體格局保護,文物古跡的保護、歷史地段體系的保護、整體環境體系的保護。保護重點為秦咸陽宮遺址、五陵塬遺址、明清老城區及渭河區域。整體格局保護山水格局、地形地貌,城址變遷等。整體環境的保護主要為對歷史城區建筑高度控制和對城市整體景觀風貌與視廊控制,提出相應的保護要求與措施。中心城區的保護在強化了西咸兩市歷史文化遺產空間的聯系,將西咸兩市的歷史文化保護格局進一步對接協調。

3)歷史城區及歷史街區的保護。歷史城區是名城保護三大重點之一,重點是保護整體格局,包括保護斗杓形城市輪廓、傳統街巷格局、視線廊道、控制歷史城區內的整體高度,新建建筑高度、體量、色彩風格必須與歷史城區的傳統風貌相協調。本次規劃歷史城區的總體保護架構為“一區、二軸、二片、三帶、四結點”。“一區”為明清城區保護區,“二軸”為兩條歷史文化街區,“二片”為文廟鳳凰臺片和果子市片區,“三帶”為采用分級保護的方法,按照控制的要求,全區劃分為絕對保護地帶、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四節點”為清渭樓廣場、鳳凰廣場、西門口綠化廣場、古渡遺址博物館;歷史文化街區重點保護中山街―東明街和北大街-果子市街兩片歷史街區,用分級保護的方法,將兩片歷史街區的保護范圍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兩級。除過兩片歷史街區外,還劃定了歷史風貌控制區以及緩沖區,以實現舊區與新區風貌之間的自然過渡。

4)歷史文化區的保護。規劃確定秦咸陽城大遺址保護帶、漢帝陵大遺址保護帶、唐帝陵大遺址保護帶為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未包括歷史文化街區)。主要劃定各個大遺址保護整體保護范圍以及遺址區內帝陵、秦宮的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并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應加快推進大遺址保護帶整體保護的專項規劃。

5結語

隨著西安國家化大都市的建設的推進,歷史文化遺產將在咸陽市域乃至更大的范圍內統籌協調保護與利用,同時也應逐步與重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旅游產業發展網絡、生態環境保護網絡等相整合。歷史文化名城及其文化遺產資源的可持續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協調名城保護與發展,需要政府、專家、公眾以及相關的名城的全力協作,咸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以及歷史文脈的傳承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何國濤. 回顧歷史文化名城發展,加強保護管理當議[J].四川建筑:2003,(8).

第4篇

【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問題;保護對策

引言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決定了我國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出現了來自豐富、燦爛的文化,歷經五千年的歷史遷延,我國文明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了一項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于我們每位炎黃子孫而言,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本研究在分析當前時期下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對策,目的在于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依據。

1.當前時期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分析

1.1 文化創新的需要。人類社會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加強創新。首先,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其次,掌握本國文化中的精髓。歷史文化遺產對文化創新、藝術創新、科學創新具有保障意義。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單單是認識歷史的需求,還是文學、藝術、技術等領域創新的實際需求。

1.2 保證社會秩序的需要。對于任何國家來說,只有增強社會群體的凝聚力,才能更好的生存與發展。而社會群體凝聚力的形成離不開對文化的認同感。現代社會開展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對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完好無損的保護,而且還必須充分掌握了解傳統優良文化在傳承中華道德文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方面具有優勢作用。

1.3 認識歷史的需要。歷史文化遺產和物質類文化遺產相同,都有著巨大的歷史認識價值,兩者不一樣的地方是,物質類文化遺產主要通過一種物化的固態的手段將自身潛在的歷史認識價值全面體現出來,歷史文化遺產則是采用活態傳承的手段突出自身的v史認識價值。由此可見,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傳統文化,均存在顯著的歷史認識價值,對人類都有啟迪意義。

2.當前時期下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

當前時期下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存在很多方面的問題,總結之,主要包括保護意識淡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遺產產生的損壞。具體而言,主要包括:

2.1 保護意識淡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并非為某一個特定的部門或者個人的職責與義務,而是需要全民參與到其中。然而,目前很多人認為,大家均共同擁有著歷史文化遺產,每個人均有責任,也有義務,自己就無需非常積極。此外,還有一種觀念就是,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為過去,如今需要考慮的是現代人的基本需要。有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均存在著此種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等方面的問題,某些歷史文物保護部門也未將自己的職責切切實實地履行下去。

2.2 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和完善。如今,我國主要依據《文物保護法》來保護文化遺產,在21世紀對這部法律進行了完善,完善之后與我國現階段文物工作實際情況更加的符合,在較大程度上明確了文物保護管理要求,操作性得到了強化。同時,遺產保護也在其他方面的專項法律法規中涉及到,如《礦產資源法》《城市規劃法》等。

2.3 城市建設在較大程度上破壞到文化遺產。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在對城市規劃進行編制時,需要對城市生態環境有效的保護和改善,避免對其造成破壞,將城市綠化工作給深入開展下去,促使文化歷史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但是調查研究發現,如今在城市建設規劃中還沒有加入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將城市建設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文化遺產遭到了忽略。

3.歷史文化遺產的創新保護對策

歷史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個性十分鮮明,完全符合現代社會的個性化需求,所以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3.1 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只有政府科學合理地引導,才能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文化產業革命背景下,文化已經不再像過去只是抽象、間接地為社會物質實踐服務,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成為社會生產力。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的科學引導已刻不容緩。任何文化活動要想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就必須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品牌的影響力巨大,所以政府挖掘文化資源過程中,應將重心放在市場需求量大且內涵豐富多彩的品牌文化產品上,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順利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政府應主動參與和規劃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活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通過文化發展帶動經濟水平提升的目的。

3.2 通過建立特色產業園區,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產業集群發展。優化整合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建立特色產業園區,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產業集群發展,成立各類非遺開發項目。推行歷史文化遺產產業集群發展,有助于將各類資源整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以提高市場吸引力。此外,積極研發市場前景廣闊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建立獨具風格的專項開發項目,推動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3.3 加強人才培養。加強人才培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大眾文化這一趨勢的發展,歷史文化遺產因具有地域差異、特色風情等特點頑強的生存下來,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吸引、活力等優勢,所以為了保證歷史文化遺產的良好傳承與保護,必須強化人才培養力度。現階段,已經制定并實施了傳承人制度、歷史文化遺產檔案制度等,實踐效果理想,促進群眾審美情感的形成,激發了其創造思維。我國從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人才數量不足,隨著《歷史文化遺產法》的落實,國家提出了支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政策,從歷史文化遺產的資源信息角度出發,構建了專門的保護檔案室以及傳承人數據庫等,為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要求傳承人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持續性保護與傳承,從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

3.4 在傳承中加強創新。歷史文化遺產的持續性發展與群眾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除了強調其要不斷傳承外,還必須注重創新。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群眾的審美也會隨之有所變化,將時代精神及內容貫穿于歷史文化遺產中,其才能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得到穩定發展。當前,如何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創新,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良好的保護,并為和諧文化的建設提供服務保障。在歷史文化遺產基礎上繼續前進,使我們全面了解過去的歷史,激發創新意識,提高群眾凝聚力。

4.結論

綜上所述,以《歷史文化遺產法》及其關聯法規為基礎構建的傳承人制度、歷史文化遺產檔案制度在保護傳承、作品創新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大力支持歷史文化遺產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讓歷史文化遺產始終活躍于人類活動中,加快我國文化事業發展進程。在時代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雖然要大力開展城市現代化建設,但是文化遺產依然需要科學保護,將我國悠久的文化文明給繼承發揚下去。為了能夠更好地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規范化保護,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實解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譚紅.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理論探討,2008(10).

[2]徐衛.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策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13).

[3]王瑩.當前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4).

[4]但娟.歷史文化遺產開發及其法律規制[D].西南大學,2010年.

[5]李明.山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第5篇

論文摘要:城市遺產保護工作是上海城市規劃與建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近20年的探索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法律與管理制度。文章對這一制度做了全面概述,并對其運作特點和利弊進行了分析。

上海長期以來十分重視歷史建筑和歷史地區的保護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嚴格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制度保護了城市歷史風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揚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進一步凸現了上海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獨特魅力。

上海市現有1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89, 1994, 1999, 2005年先后分四批確定了663處共2154幢.總面積約400萬m=的建筑為優秀歷史建筑(其中6}處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上海確定了中心城區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包括外灘、老城廂、人民廣場衡山路復興路、南京西路.愚園路.新華路、山陰路.提籃橋.江灣、龍華、虹橋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總面積為27km’占上海市老城區的I/3e2。。5年上海又確定了郊區及浦東新區3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總面積約14km’。上海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機制。

.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逐步完獸的歷程…學術研究為先導

早在20世紀5。年代上海就開始著手進行有關城市建筑歷史的三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調查工作對上海建筑歷史特別是近代建筑歷史有了初步的歸納為后來的歷史建筑保護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礎。改革開放后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陳從周.章明編著)和《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王紹周著)即為這一工作的記錄。

自80年代起學術界對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研工作逐步展開并不斷深入。}993年羅小未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伍江完成博士論文《上海百年建筑史(I 840.1949)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1999年鄭時齡教授的專著《上海近代建筑風格》出版。這些成果使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遺產的基礎研究工作走上一個新的臺階。還有阮儀三教授及其領導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以及同濟大學一批教師和研究生對上海外灘.老城廂、提籃橋等歷史風貌地區和大量歷史建筑所做的長期調查與研究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打下了重要的學術基礎。與此同時有關上海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工作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涌現出一大批學術研究成果并在國內外掀起一場上海熱一。上海學儼然成為一門顯學。所有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上海歷史遺產保護工作

1.2率先提出保護名單.頒布保護法規

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真正全面開始是20世紀80年代。1986年上海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a 1989年在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推動下上海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優秀近代建筑保護名單。199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上海市第一批共59處優秀近代建筑(后來又增補至61幢)。由于當時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這6}處保護建筑只能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參照文物保護的有關規定進行保護與管理。199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頒布《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筑保護管理辦法》上海初步形成了由規劃局.房地資源局和文管委共同負責的管理機制。此后按照《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筑保護管理辦法》1993年、1999年和2005年上海又陸續公布了第二批175處.第三批}62處.第四批230處優秀歷史建筑一批近代產業建筑和解放以后建成的建筑也名列其中:并由規劃局負責編制保護建筑的規劃控制要求(技術規定)。

除單體建筑保護工作的有序推進之外上海市還較早地開展了歷史風貌特色區域成片保護工作。1991年上海市規劃局開始著手組織編制上海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外灘等日片區域被列為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1999年上海市規劃局又組織編制了《上海市中心區歷史風貌保護規劃(歷史建筑與街區)))對199}年劃定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明確了保護范圍和要求確定了234個街坊.440處歷史建筑群共計1000余萬平方米的保護保留建筑

1.3進一步健全法制,強化風貌區整體保護

2002年上海又在原保護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通過市人大立法正式頒布了《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進一步提高了歷史建筑保護的法律地位并正式在法律層面上明確了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同時還將保護建筑的劉像由一94,年以前建成的近代建筑擴大到包括產業建筑在內的具有30年以上的歷史建筑。根據這一條例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正式公布了中心城區一2片共27km’歷史文化風貌區。上海市規劃局隨即組織編制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0 2004年《上海市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正式批準為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的編制作了富有開創性的探索0 2005年上海市中心城區一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規劃全部編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的批準同年上海市規劃局又開始著手郊區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劃定工作。32片共141an}的郊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在經過專家反復討論和公共媒體公示后正式劃定。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也隨即開展

2003年一0月上海市召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建立最嚴格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制度將上海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工作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5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成立一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委員會并下設由規劃局房地資源局和文管會組成的辦公室上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又邁入一個新時期。

2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與機制

1992年一月l日起開始施行的《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筑保護管理辦法》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近代建筑保護的地方性政府法令。在其頒布實施后的整整「年時間里一直規范和指導著上海近代建筑的保護工作對于上海歷史建筑的保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保護工作的基本原則(其中最重要者如分類保護原則).制度框架(其中最重要者如規劃、房地.文管三個政府部門共同管理.各司其職的管理模式)自此基本形成

作為一部政府行政法令其法律地位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該管理辦法僅涉及近代建筑的保護對于城市大規模改造中成片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難以約束。經過兩年多的醞釀和和各方面專家的反復討論zooz年初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第36次會議正式開始審議由市規劃局等政府部門和有關專家起草的《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草案)》。2。。2年7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第4一次會議通過該條例并正式公布于2003年一月l日起施行。自此上海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一部真正法律意義上的地方性法規這部條例在法律層面上確立了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法律制度.管理體制與運作機制

2:保護原則

該條例不僅是對原管理辦法法律地位的提升也更加完善了原有的管理內容與管理制度條例明確了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工作中統一規劃.分類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利用服從保護一的原則

2.2保護對象

根據該條例上海的保護工作由單體建筑的保護擴展到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并明確要求規劃管理部門應組織編制風貌區保護規劃在法律層面上明確了區域保護的要求

條例也擴展了保護對象由原先對建于一949年以前的優秀近代建筑的保護擴展到對建成30年以上的一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條例所確定的保護對象為l建筑樣式.施工工藝和工程技術具有建筑藝術特色和科學研究價值2反映上海地域建筑歷史文化特點3著名建筑師的代表作品斗在我國產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鋪.廠房和倉庫5其他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優秀歷史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條例在國內首次提出了產業建筑的保護

2.3分級保護

在歷史建筑保護管理上延續并進一步強調了分類保護原則即根據保護對象的價值及完好程度分為四個保護等級第一類建筑的立面結構體系.平面布局和內部裝飾均不得改變第二類建筑的立面.結構體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內部裝飾不得改變其他部分允許改變第三類建筑的立面和結構體系不得改變建筑內部允許改變第四類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變其他部分允許改變

2.4仍存在的問題

《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為上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設定了基本法律框架為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與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時也留下了一些管理上難以處理的矛盾目前上海市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保護管理是采用由規劃.房地文物三個部門分工.協同管理的體制n文物部門負責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房地部門負責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管理規劃部門負責歷史文化風貌區和上述保護建筑的規劃管理但由于文物管理執行的是文物法文物法中的一些規定難以適用于還處在使用狀態中的歷史建筑而條例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規定又與文物法的個別條款不盡一致這樣對于那些已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建筑就面臨著適用法律上的矛盾。為加強各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的協調上海市政府在原有三部門溝通協調機制的基礎上專門設立了保護委員會辦公室「使三個政府部門能夠有一個常設的協調機制

3上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制度的實施與操作

3.規劃管理

《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為上海的保護工作制定了一個總體框架但在具體管理中還必須有細化了的規定與要求。首先是必須針對歷史文化風貌區編制具有法律地位的保護規劃對各保護建筑制定明確的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對每一幢保護建筑提出明確的保護要求

在規劃管理上上海逐步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總體規劃).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詳細規劃)單體保護建筑規劃與建設管理及風貌區建設項目管理等不同層面規劃管理內容其中控制性詳細規劃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既是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要求的具體體現又是具體建設項目規劃管理的直接依據。

2004年上海市規劃局以《衡山路一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為試點組織開展了歷史文化風貌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為全面開展中心城區的風貌區保護規劃提供了范本目前上海中心城區一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已全部編制完畢并獲得市政府的正式批準

同時上海市規劃局還會同市房地部門和文管部門編制完成了文物保護單位和各優秀歷史建筑的技術管理規定和規劃控制要求為單體保護建筑的保護與規劃管理提供了依據

3.2建筑管理

根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門負責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管理為此市房地資源局組織制定了各保護建筑的具體保護要求并負責將保護要求和保護義務書面告知房屋所有人.使用人和有關物業管理單位「保護建筑若發生轉讓.出租行為轉讓人出租人有義務將保護要求書面告知受讓人.承租人受讓人.承租人應承擔相應的保護義務。若需對保護建筑進行修繕或有任何改擴建等改變保護建筑現狀的行為必須得到有關部門審核批準。若僅涉及建筑內部使用性質和室內布局由市房地部門負責審核批準若涉及改變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核準內容(如改變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主體結構.面積.層數高度等)則必須得到市規劃局的審核批準。對于擅自拆除.遷移或不符合保護要求進行修繕的行為房地管理部門有權責令其限期改正恢復原狀并可對擅自拆除者處以相當于被拆建筑重置價三到五倍的罰款對擅自遷移者處以相當子被遷移建筑重置價一到三倍的罰款對違反保護要求修繕者處以該建筑重置價犯%以下的罰款

由于條例不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因此保護建筑屬文物保護單位的其保護管理由市文物管理部門根據文物法并參照《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負責管理。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程若涉及改變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核準內容的也必須得到市規劃局的審核批準4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

根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組織編制并于2005年完成了各風貌保護區的保護規劃這一規劃的編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的及時批準為上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嚴格.規范并具有很強操作性的依據

4:創新編制模式,強調整體保護,細化控制指標

該規劃屬于控制性詳細規}}l層面但又希望超出一般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深度它不僅要包括一般控詳規劃的內容(如用地性質與建設容量控制.道路交通.市政設施.綠化景觀.公共設施配套等)同時更突出保護的要求(如保護要素的認定.保護對象的分類風貌街道與空間的保護等)建筑尺度適宜且密度適中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一大特點因此規劃明確風貌區內嚴格控制建筑總量核心保護區內堅持原拆原建即嚴格保持現有建筑總量并嚴格控制風貌區內新建建筑的高度

城市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不等于最有保護價值的建筑單體的保護真正意義的城市保護是整體意義的保護。它不僅包括那些重要建筑物的保護也包括那些重要建筑物所在整體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完整歷史街區的保護。除建筑物外道路和街巷格局街道尺度.街廓景觀.城市空間肌理.地塊尺度與形狀、綠化環境.墻面裝飾.地面鋪砌.典型材料和色彩等等都是保護的要素「

在建設控制方面規劃首先將風貌區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范圍。核心保護區內的建設行為受到更為嚴格的控制一般不允許大規模建設且堅持原(面積.高度)拆原建原則。在建設控制范圍內明確只有允許建造的范圍需要整體規劃的范圍和一般歷史建筑.‘其他建筑拆除后的空地內才有可能允許新建.改建和擴建行為在建筑高度控制萬面按沿街建筑高度一非沿街建筑高度.相鄰建筑高度和住宅建筑高度來控制。在建筑密度方面更多考慮地塊原有密度.周邊地區平均密度等因素進行控制且規劃建筑密度不得超過本街坊現狀建筑密度的ioi以確保原有城市肌理得到延續.為保證原有街道尺度和界面得到延續允許在建筑退界.后退紅線.綠化覆蓋率等方面適當突破一般規劃技術規定。

毛2通過規劃控制,保證整體風貌達到.大程度保護

該規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風貌區內所有建筑進行分類用歷史的眼光細致地對規劃區域內的每一座建筑進行分類在認真的甄別與鑒定的基礎上明確每一座建筑的留.改牛fit生質。事實上法定保護建筑只能保護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優秀建筑。而僅有少量保護建筑是不可能真正保護和延續城市的整體歷史文化環境的。因此必須在更大范圍內保留那些有歷史文化特色構成風貌特征的大量背景建筑一并通過規劃審批程序確保其法律地位同時使其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這次規劃除法定的保護建筑外對其他所有建筑是保留還是允許拆除都予以明確。充分考慮規劃及房屋土地管理的操作性將風貌區內所有的建筑劃分為保護建筑.保留歷史建筑.一般歷史建筑.應當拆除的建筑和其他建筑五類。具體地說就是所有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都屬于保護建筑其他具有較高保護價值或風貌特征明顯的歷史建筑在本規劃中被列為“保留歷史建筑規劃要求予以保留.一般不得拆除。其他歷史建筑(主要指建于一949年以前房屋質量較差但卻是整個區域歷史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一般歷史建筑允許拆除重建但重建建筑一般要求原面積原高度且必須與原有風貌相協調第四類建筑為一應當拆除建筑-即那些與歷史文化風貌不協調的各類違章搭建.危棚簡屋。第五類稱之為其他建筑即各類合法建造的多.高層建筑雖與歷史文化風貌不協調但暫時沒有條件拆除或不可能拆除的。這種分類使得風貌區內每一幢建筑留.改拆的整治措施都得到了明確的落實

4.3確立分街坊圖則.確保規劃落地

在規劃文本上的最突出之處是分街坊圖則。風貌區內所有街坊均設單頁。規劃的所有控制要求和控制指標都在每一幅街坊單頁上明確表示每一幢建筑.每一條街巷每一個空間.每一片空地和每一處庭院的規劃控制要求都在圖上清楚標識。尤其是對建筑保護分類(留改.拆性質).可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容量要求具體的建筑高度控制等圖上都應有明確規定這種圖則表達方式非常便于日常規劃管理已在目前的規劃管理中發揮了非常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4.4建立特別論證制度.杜絕抽自改變規劃

第6篇

一、引言

2011 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原則,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健全城鎮建設標準,強化規劃約束力。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隨著大中城市的迅猛發展,使得帶動小城鎮城市的快速發展。在這情況下,如何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使得隆昌石牌坊的歷史珍貴文化遺產以及古驛道、碑刻等等附屬文物得到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所選取的隆昌縣石牌坊,在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內江市首家4A級旅游景區單位。這里的孝子牌坊、德政牌坊、百壽牌坊等個性突出的各樣雕刻牌坊近70座,至今僅剩17座。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這些傳統文物所保留的意義非常重要,如何協調解決珍貴文化遺產保護和人們生活擁有共同的價值,以及文化傳承的需求,這是筆者嘗試探討的重點。

二、隆昌縣城古牌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沿革

隆昌石牌坊分布于四川省東南部,現存石牌坊17座中有13座主要集中分布城西北至東南長約3公里的巴蜀古驛道上,南關7座、北關6座。其余4座分別坐落于縣境內的響石鎮(2座)、石燕橋(1座)和漁箭鎮(1座)。其中,南北關有德政坊5座、節孝坊4座、功德坊2座、百壽坊1座、廟宇山門坊1座。由北到南一字排列,分別:禹王宮山門坊(鋤莠安良碑),郭陳氏節孝坊,郭玉巒功德坊,肅慶德政坊,牛樹梅德政坊,劉光第德政坊,孝子總坊,舒承浞百歲坊,李吉壽德政坊,節孝總坊(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郭王氏功德坊,覺羅國歡德政坊牌坊種類。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隆昌縣志》記載,隆昌石牌坊群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49年問,歷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

三、隆昌縣石牌坊開發現狀

無論是隆昌縣的歷史風貌、山水風光、深厚的文化積淀,還是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和民俗驛道文化都吸引著千萬旅客。為了合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實施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街區、村鎮保護條例》在2002年隆昌縣南關石牌坊古鎮風貌改造,使當地經濟、旅游業等得到快速發展,提高當地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2007年由隆昌縣規劃建設局進行對隆昌北關石牌坊保護改造重建規劃,成就了今天年接待旅客千萬的次的旅游業品牌,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四、隆昌縣石牌坊的價值評價

(一)歷史文化價值

隆昌縣石牌坊記述了明清時期巴蜀地區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保留著比較完整的特色歷史風貌,因此,石牌坊記錄著許多歷史人物和故事。成為城市發展演變中的一個真實的歷史見證。石牌坊及附屬文物中大量文字的可讀性,浮雕圖文,浮雕圖案,形結構所浸透的中國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特有的象征寓意表現手法,使它積淀當時文化內涵更為深刻厚重。成為一部驛道具上的“立體史書”。而且是展現了古代社會的民風民俗,它可以滿足游客對當時歷史文化更多了解。

(二)藝術價值

隆昌縣石牌坊雕刻題材繁多,雕刻手法采用深體浮雕、淺浮雕和鏤空雕刻等多種方式,體現了清代建筑裝飾纖細繁密的特征。從整體到布局,工藝精湛的藝術價值。石牌坊群在它的裝飾符號和模語言上采用以音諧意,造型取意,引典喻鑒等多種手法,內容豐富、深刻。

(三)科學價值

科學的群體組合:牌坊、碑刻、石刻、與驛道同存,輝映相襯。展示了社會各個不同側面人們的生存狀態、社會風貌和道德風尚。石牌坊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歷代人民群眾勞動慧的結晶,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的人們的創造能力、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為研究四川明清時期建筑風格、構造和形式等方面提供了真實物證。

(四)精神價值

古牌坊往往寄托著古人的神圣情感,它作為一種有紀念性的古建筑,是人類思想史的見證,至今仍發揮著精神寄托和教育的功能。牌坊上的部分題字,如: 反腐倡廉、崇尚尊老、樂于助人、講求節孝等,其所弘揚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當今精神文明建設仍有深遠的意義。

因此,隨著人們的審美觀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古牌坊所蘊涵的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它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對游客有很強的旅游吸引力,能引起社會型旅游消費需求,具有旅游功能,在旅游活動中,可以派生出經濟價值,因而將古牌坊作為一種旅游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對于發展當地的旅游業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隆昌縣石牌坊保護和開發利用現狀的分析

作為有5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隆昌石牌坊主要集中在縣城,交通便利,合理開發潛在的價值,但建筑密度太大,開發空間太小,進入游覽地旅游開發難度較高。目前石牌坊街區道路規劃區域不明顯,旅客安全系數低。旅游市場有待開發,開拓市場方向和景區承載率。對于開發區域的吃、住、行、愉、游、購,推進旅游全面配套設施,豐富業態涵蓋不同層次消費需求。提高對當地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

(一)城鎮發展與保護關系處理不夠妥善

隨著城鎮的迅猛發展,對歷史文化遺產更加需要保護,不然失之歷史文化遺產價值所在。對于舊城區的改造或改建過程中,防止破壞生態環境、影響歷史文化遺產及隨附文物,并且一定要根據城市的風格和文化特色進行各級保護規劃,防止破壞或失去遺產所本身的價值。隆昌石牌坊不是孤立的石牌坊,有當時的建筑物,已經拆除,現在修建的仿古建筑風格和文化遺產歷史背景不協調,旅游區的業態混亂,與整個旅游區的形象發生矛盾,形成了反差效果。

(二)整體保護觀念較差

遺留的歷史文化遺產對城鎮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改造過程中對待歷史文化遺產的態度稍膚淺,,對“現代化城鎮”產生簡單的理解,沒有將遺產價值和現代的生活融入。在保護過程中城市的管理設計模式簡單套用,應該認真對待保護的地方,也往往只保護幾個文物建筑點。進入90年代以來,開始認識到“點”的保護、以假亂真的現代時尚改造保持不住游客長久的吸引力,使得游客對遺產的積極保護意識不強。隆昌就是小縣城,雖然比周邊縣城發展得都要好,畢竟本地居民和旅客的素質有限,旅游觀光的游客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重視,隨意踩踏拍照,保護思想覺悟不夠,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三)保護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國的保護立法體系采用國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結合的方式。地方政府及其所屬的部門頒布、制定的“指示”、“規定”、“通知”等文件形式出現,缺乏與之對應的法律、法規。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操作無法達到預期的保護目標,應該讓地方所屬部門制定的規定結合國家保護立法體系得到更進一步的實施。城市中的文物古跡有文物法制約保護,具體到小城鎮里力度不夠,管理困難。

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雖然初步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但是實施這些法律法規卻存在著很大困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仍然相當普遍。在很多情況下,只要沒有直接傷害自身利益,人們對于發生在身邊的破壞文化遺產的違法行為和違法案件往往熟視無睹,表現得麻木不仁。這些現象反映了現階段中國保護文化遺產的國民素質和社會意識還不能適應時代要求,與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去甚遠。要把百多年前遺留到今天的文物遺產得到保護,需要更完善的保護管理制度,讓全民來參與的管理制度。

(四)景觀系統規劃不合理

規劃人員沒有根據城市的情況規劃,因為缺乏專業規劃理論指導,在隆昌縣石牌坊南北關規劃區域的自然景觀綠化方面缺少,從而達不到旅游所滿足的綠化景觀。仿古建筑過度模式化,沒有新穎,使得建筑與景觀脫節;同時,讓景區的牌坊矗立在孤立的狀態,不能融為一體。使得游客觀光空間狹窄,反之開放了居民生活文化娛樂場所規劃用地比較高,規劃重點不突出。缺少具有地方文化和當地特色的景觀,周圍的環境也無法融入一體。

六、隆昌石牌坊保護和利用的策略

(一)整體保護,保持石牌坊的原真性

尊重歷史文化,保留石牌坊的歷史環境的真實性。首先對石牌坊保護區的名人故居、傳統民居進行保護修繕、歷史建筑都應保留其文化價值,對環境的保護也應該保留真實性,與街區保持協調統一性,形成整體的歷史文化氛圍。對于影響整體街區的不協調、違規建筑必須拆除,拆除有困難的應改造其外觀和色彩,以達到環境統一的效果。使游客能夠感受到歷史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二)重點保護石牌坊的街區和歷史建筑

石牌坊的街區保護得不當,現保留的街區現有南關和北關共13座石牌坊,其它有風化受損的,對于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生活的反映,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是不可再生和不可循環的,一旦消失,永遠不能再現,因此,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及其重大,不能有風化和受損現象存在。那么為了防止石材風化,采用隔水、隔氧、防曬、保溫可減緩風化過程。可以采用表面上透明油層可以有效地阻隔空氣,這樣就能防止石頭繼續風化,還能使石頭變得光潤美麗,保持石牌坊能夠風化受損。

石牌坊的保護,主要提高游客和當地居民的綜合素質和保護思想覺悟,讓全民來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采取一定的措施,達到保護的目地。保護立法體系采用國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結合的方式,應該讓地方所屬部門制定的規定結合國家保護立法體系得到實施。制約保護管理力度加大。

(三)充分利用城鎮資源以石牌坊街區最優化方式呈現

在整體保護的同時,重點保護、恢復和更新主要的特色街區,強調合理利用傳統民居、客家文化和自然資源發展旅游,打造特色的民族小商品街、美食街、歷史傳統文化體驗區等,最終使新城區和古城區和諧共存和協調發展。

把整個縣城的旅游景區協調起來,比如古宇湖4A景區、南關和北關景區資源整合,體現文化、景觀、生態等城市內涵和特色,提高城鎮的綜合實力。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展示城市歷史風貌、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城市十分重視城市文化的發展,致力于打造歷史文化旅游名鎮,來提高當地的財政效益和當地居民的旅游產業所帶來的收入,充分體現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

七、結語

第7篇

主題詞: 梅州歷史文化名鎮 保護規劃 技術路線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ame town protection planning as protective special planning, with a conventional urban planning of the different technical route. The hou town since 2008 after the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tection pl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to step on to a new stage, in 2010, was named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ame town, we in the tow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ame town hou protection planning process, summarizes the planning of the technical route.

Keywords: meizhou historical culture name town protection planning technical route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百侯,舊稱“白侯”,位于廣東省大埔縣東部,距離縣城11公里。全鎮以一個約7平方公里的盆地為中心,包括周圍丘陵山地共有94.2平方公里。

大埔縣百侯鎮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鎮,各姓祖先在宋朝末年隨客家民系第三次大遷徙,輾轉到此,繁衍至今,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人才之鄉”三鄉美譽。百侯鎮民風淳樸、風景優美。古往今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詩書世家”、“一腹三翰林、一同懷四魁”的典故流傳九州。“侯山十二景”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肇慶堂、海源樓、通議大夫第”等風格各異的名人故居、文物古建筑星羅棋布。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一直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更好地建設百侯鎮,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百侯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受百侯鎮人民政府委托,我們于2008年11月編制了《百侯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

一、百侯古鎮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現狀

百侯古鎮具有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古鎮的歷史文化保護得到了百侯人民和歷屆政府的重視。1985年4月,蔡仙人古圳被認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4月通議大夫第和肇慶樓又先后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后,百侯鎮政府更加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工作,作了大量的文物普查工作,先后公布了27個鎮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申報的工作推動著百侯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進一步落實,同時也推動著百侯文化事業的發展,調動了政府和人民群眾對古鎮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熱情。

另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文保的資金難以落實,同時由于某些地區較為偏遠的條件限制,使百侯的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

二、研究的技術背景

歷史文化保護規劃作為保護性的專項規劃,具有與常規城市規劃不同的技術路線。我國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仍在不斷建設和完善中,如近年新頒布的《城市紫線管理辦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均提出了新的規劃技術路線,需要在實踐中根據國家的政策性文件加以科學把握。

三、技術路線和標準化管理措施

本次規劃從宏觀到微觀建立了四個保護層次,并確立了一個保護重點。四個保護層次為:鎮域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歷史鎮區的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文物古跡的保護。一個保護重點為:百侯歷史鎮區的保護。同時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歷史文化資源的展示、旅游開發利用納入規劃體系之中。

為了強化項目質量管理,本規劃通過技術標準的制訂和實施,規范對象的技術指標,形成技術路線。建立了以下技術標準,以統一的調查表格規范對象的技術指標。

1、 文物古跡的分類調查

根據對象的屬性,本規劃把文物古跡分為以下5類:A遺址、B墓葬、C古建筑、D構筑物與石刻、H歷史建筑群。

2、文物古跡評價等級

根據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的價值、保存狀況、影響力以及現有的法定級別進行評價,把對象分為五個級別。具體的評價依據和等級劃分如下表所示。

百侯鎮各類型文物古跡匯總表

3、 文物古跡以及環境的分級預警

根據對象的保存狀況、環境條件對于各文物古跡所面臨的有害影響進行評估,提出分級預警(紅色預警:在結構、存在環境等方面受到重大威脅,其存在處于瀕危狀態的文物。黃色預警:在結構、存在環境等方面受到明顯威脅,其存在處于警戒狀態的文物。),為分類保護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依據。具體的評估依據和等級劃分參見下表。

百侯鎮文物保護單位預警評級匯總表

四、技術路線與保護規劃的動態性、開放性

通過建立標準化的技術框架實現保護規劃的完整性和開放性,允許內容的逐步補充,一旦發現新的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存,可以經過價值判斷和分類之后迅速補充到保護規劃之中,從而實現動態保護,使保護規劃具有長期的可延續性。

規劃對各級文物古跡進行跟蹤評價,并通過預警體系的建立來幫助規劃和文化管理部門作出相應的決策。

五、術語定義和說明

1、歷史鎮區

參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中對“歷史城區”的定義:“城鎮中能體現其歷史發展過程或某一發展時期風貌的地區。涵蓋一般通稱的古城區和舊城區…特指歷史城區中歷史范圍清楚、格局和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需要保護控制的地區。”本次規劃針對百侯的情況提出“歷史鎮區”的術語。

本次規劃中,“歷史鎮區”指的是百侯古鎮歷史上的舊城區,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保存文物或歷史建筑比較豐富,集中體現著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根據歷史文化資源的分布和整體的歷史格局,規劃確立了歷史鎮區在百侯古鎮歷史文化保護中的重點地位。

2、歷史文化保護區

參照《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 50280 98)中“歷史地段”的定義:“城市中文物古跡比較集中連片,或能完整地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或地段。”

本次規劃所稱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是指由歷史建筑物、構筑物和其風貌環境所組成的地段,以及為確保該地段的風貌、特色和完整性而必須進行建設控制的地區,其特點是歷史文化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集中和完整性,以及規劃保護措施的強制性。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含義也相當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中的“歷史文化街區”。

3、文物古跡

第8篇

關鍵詞:歷史文化景觀孤島;分類;保護;上海; 風景園林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1-02-0046-03

Study on the Way of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sland Protection Planning

WEI Zhen(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in urban construc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in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protection has encountered many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need to be addressed. For this purpose, the author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sland, and refer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levant data,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sland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protection target, the protection principle,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and the protection method of the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sland are comprehensively proposed, thu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in Shanghai has expanded the innovative perspectiv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way.

Key words :historical-cultural landscape isolated island; classification; protection; shanghai;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net :.cn

一、背景

上海是一個近展起來的城市,近20多年來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性大都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迅速。當上海灘在進行著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一條條通衢大道縱橫交織,一座座摩天大樓鱗次節比時,上海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逐漸被侵蝕,淹沒。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號和語言,其已經處于城市化發展的肌理之中,互補相連,孤立而立,成孤島狀態。

上海歷史景觀孤島,特指保留了原來歷史文化物質實體和或非物質信息的場所,其周邊為現代化的城市或鄉村的環境。歷史景觀孤島特指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大量現代化建設把原有完整的歷史文化場所割裂開來,并且不斷蠶食它,將其從現代化的城市環境中切割,分裂,從而形成了一個個歷史文化景觀的孤立場所。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的形成一般受到五個方面的影響: 1. 文保單位本體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會導致文保單位被周邊的環境同化、腐蝕,出現半消失狀態,形成歷史景觀孤島。2. 內部元素的不協調也是形成歷史景觀孤島的考慮因素之一。如在古遺址上,古塔寺廟等文保單位的保護中,多采用修繕,擴建的手法,而在進程中,有時忽略了文保單位內部元素的協調性,造成本體內部各自孤立,形成孤島狀況。3. 另外,文保單位交通的不可達性或周邊交通網的錯綜縱橫,也造成其在城市肌理中的分割狀況,形成歷史景觀孤島。4. 文保單位與周邊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協調,造成歷史保護單位的孤立,形成孤島狀態。5. 文保單位處于高樓林立的現代化環境之中,會導致文保單位被孤立,同時弱化了其歷史景觀價值,在城市天界線上形成不協調的景觀視覺效果。

二、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分布及分類

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從密度來講,大部分孤島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區,特別黃浦區,靜安區尤為集中,浦西較為集中。在老城區的分布呈T形結構。老城區是中心,四周成眾星拱月之勢。最東頭為崇明區,浦東新區,金山區,奉賢區。最西頭為寶山區,嘉定區,青浦區,松江區。上海歷史景觀孤島在中心城區主要形成“帶和點”組合的分布結構。由黃浦區為中心,向虹口區,閘北區,靜安區,浦東新區,承放射性帶狀分布,形成三支樹杈型,周邊以點狀分散布局。從黃浦區東起外灘,歷史景觀孤島承帶狀向靜安區擴散。同時,以黃浦區由吳淞路開始承線狀向虹口區分布。

三、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現狀情況

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現有的保護狀態,有的保護良好,有的保護欠佳,有的幾乎被忽略。有的為場地內部保護良好,整體保護較為完整,但周邊環境和交通可達性比較差,而有的是場地內文物本體保護力度不足且周邊環境保護的也比較差。

歷史景觀孤島本體保護較好,已經被建成博物館,公共參觀基地等公共建筑,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具有極大的歷史教育意義。歷史景觀孤島本體保護較好,但基本屬于私人所有,不對外開放,歷史記憶和意義體現不為明顯,其歷史價值有所淡化。歷史景觀孤島本體保護不當,使用功能基本荒廢,歷史記憶符號基本消失,歷史價值處于半消失狀態,極大地喪失了歷史價值和意義。

四、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保護原則

對孤島的保護利用的中,應提倡保護和利用并重的原則。如何促進性地進行保護利用則是保護利用的總原則。因此,把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作為系統來研究,在遵循大力保護,合理利用的基礎上,借鑒國外類似的比較成功的寶貴經驗,結合上海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國際國內標準的孤島系統保護利用原則。

1. 堅持原真性原則。對孤島的保護規劃中應保持孤島本體及周邊環境的原真性。修舊如舊,保護原貌是原真性原則的一個體現。簡言之,就是將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的遺址本體原貌真實地,完整地保護修復,保護其遺留的全部歷史信息。2. 遵循整體性,完整性原則。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的“孤”字,使得遺址本體與所在環境相對孤立存在,破壞了共生,和諧的概念。形成孤島的歷史文化景觀遺址,與周邊環境割裂,遺址的歷史價值會喪失或削弱,有的已經淪為廢墟。整體性,完整性客觀真實的反映歷史的發展過程。不僅僅體現在對遺址本體,周邊環境的協調。3. 區域連片,整體統籌的保護原則。對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的保護規劃中,應注重研究孤島體系,以區域連片,整體統籌保護為原則。目前,孤島的狀態處于各自為營,歷史文化價值已經逐漸被周邊林立的高樓現代化建筑弱化,有些孤島已經逐漸荒廢。因此,解決孤島問題,在其保護利用的規劃中,必須遵循把眼下的歷史文化景觀孤島在保護利用規劃中,區域內連成片區,對片區內的孤島群整體統籌的保護原則。4. 堅持歷史文化可讀性原則。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代表著一個個歷史故事,傳奇,人們可以從歷史的印跡中直接讀出它們的“歷史年輪”和演變的規律。這些孤島代表著當時的藝術技術,精湛的文化,它們具有極其珍貴的可讀性價值。當然,在城市進程中,用現代化的建筑和環境去侵蝕歷史文化景觀孤島都是違反了可讀性原則。5. 堅持協調統一原則。在孤島的保護規劃中,應堅持協調統一的原則。對孤島與周邊環境間,或可以連片的孤島群間互相協調各個部分的關聯與默契。通過對空間結構,建筑材料,立面色彩,體量尺度,建造技術等達到一種關聯,來實現協調統一原則。這樣不論是現代化建筑,還是孤島遺址本體改,擴建的部分,都可以和孤島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達到必然的聯系。

五、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保護策略

在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的保護策略上,應該采用室內保護方式加強小體量孤島的歷史文化價值的方法。室內保護法是目前保護遺產中一種常見的手法。日本宮城縣平泉金堂,建于公元1124年,經過全面整修復原后列為室內保護建筑,最新設計的庇護建筑帶有空調器并有抗震和防火設施,參觀者可隔著玻璃觀看。

同時,可采用將半殘留的孤島本體局部保留,將其融入新建建筑或環境中。有些歷史文化景觀孤島遺址本體已經被破壞,只存在一部分的遺址或者片段,把殘斷局部砌筑在新的建筑或融入性的環境中,經過藝術處理構成新的環境,新建筑的一部分,可以獲得令人震驚的動人效果。在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中有一些孤島遺址本體已經處于半毀壞狀況,很難進行修繕復原,只殘留遺址的部分構成部分,也可以采用這種模式來處理。并且,將孤島遺產本體和周邊環境進行分類化劃分保護規劃。在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的保護規劃中可以采用將本體和周邊環境進行分類化劃分的方式進行保護。可以根據孤島的空間結構形態特征進行分類化劃分。 根據孤島的物質幾何空間形態的差異,可劃分為點狀孤島遺產本體及周邊環境,線性遺產本體及周邊環境,面域遺產遺址和周邊環境。也可以采用建立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環境保護區域的策略。對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的保護,還應對周邊環境的空間做出界定,在界定的周邊范圍內建立環境保護區域,改變“孤島”狀態。孤島周邊環境應具有孤島遺址本體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價值,是孤島遺址本體的一種衍生。可以粗略分為“絕對保護區,利用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三部分。絕對保護區指的是孤島遺址本體建筑和環境必須的用地范圍,必須按照原真性恢復原貌及環境,做到“修舊如舊”。禁止在絕對保護區內建設影響到孤島歷史文化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利用控制地帶是指為了保護孤島遺址本體的完整和安全必須所控制的周邊地段,是孤島的第二個保護地帶。這個區域環境中建筑的高度,體量,材料,顏色等和孤島遺址本體要協調統一。環境協調區指的是在第二保護地帶的環境再劃分一道界線。是孤島和現代化城市建筑空間實現景觀過渡的地帶和空間。

六、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保護規劃方法

(一)做出詳細的利用規劃設計

第9篇

[ 關鍵詞 ] 歷史文化旅游名城 原住居民 保護

從1982年至今,國務院已先后公布了5批共102座國家級歷史文化旅游名城。20多年來,隨著對人們對歷史環境的保護意識不斷深化,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也呈現出方興未艾的發展態勢,但主要集中在保護文物建筑、歷史街區、生態環境、城市特色等方面的研究,而對于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保護研究目前卻很少被關注。

一、原住居民保護是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家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提出和評定,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這些城市的歷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發展歷程、城市文化的時空連續、確保城市建設的有序發展。而原住居民的保護對于名城的保護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原住居民是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保護的主體

“原住居民”是指原來住在本地的人,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當一個民族(族裔)遷徙到某一新地方,最初為“外來者”,世代相傳,也變成了“原住居民”,這是相對于再遲來的“外來者”而言。因此在本文中,是指長時期甚至祖祖輩輩居住在一個地方(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當地居民”。他們生存繁衍在這塊土地上,對當地的情況最為了解,感情深厚,只有當他們有了保護名城的意識和行動,名城保護才有效果。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離開了當地居民便沒有了基礎和底氣,原住居民是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保護的主體。

2.原住居民是歷史文化旅游名城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

在歷史文化旅游名城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原住居民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習俗,并逐漸積淀下來,成為一筆寶貴的文化資產,而原住居民就是這文化資產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是保持名城真實性和完整性的重要載體,他們所體現的民俗特征和人文環境是名城生命力的根本保證。

3.原住居民是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保障

原住居民才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主人,在綜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外來游客的大量增加和游客密度的提高,將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擾和妨礙。特別是當這種情況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原住居民對旅游者的態度就有可能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因此歷史文化旅游名城要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關注原住居民的利益,取得原住居民的支持。美國學者西奧多•斯坦杰曾撰文說:法國首都巴黎,每到旅游旺季總是大軍壓境,人山人海,造成交通堵塞,市民外出困難,對此市民苦不堪言,個個怨聲載道,他們抱怨眾多的游客使他們寧靜安逸的生活遭到破壞,于是在不少景點,當地居民自發組織起來,阻止滿載游客的大客車進入市區。

二、我國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護現狀堪憂

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原住居民在過去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積淀了強烈的地方特色和獨特文化,這是歷史文化旅游名城既獨特又珍貴的資源。然而隨著旅游開發和城市發展的迅猛進程,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原住居民保護的現狀實在堪憂。

1.原住居民邊緣化趨勢

目前我國各歷史文化名城發展狀態不一,在許多經濟較發達城市的舊城改造過程中,原住居民被迫遷出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而經濟欠發達城市由于內部經濟的滯后使得許多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經濟意識的原住居民主動搬遷出去,依然留守的居民大多屬于弱勢群體,他們寧愿把自己世代居住的房屋出租或出售給外來商人,許多歷史文化旅游名城面臨原住居民邊緣化趨勢,如麗江古城,原本居住著6000多戶納西族居民,自旅游業蓬勃發展起來,主要街道上1600多家戶主紛紛開起了店鋪和客棧,而其中70%以上都是外來人口在經營。

2.原住居民傳統文化漸趨凋零

旅游者的旅游活動相對于其日常生活而言僅僅是一個很短暫的階段,因此他對于目的地文化的體會就不啻蜻蜓點水,也很難使當地文化對其日后的生活方式真正產生影響。在整個旅游文化交往過程中,原住居民傳統文化往往成了弱勢文化,他們向游客所采借的多,而向游客所傳輸的少。由此出現了文化的不對等交流。受來自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富有游客所帶來的異地強勢文化以及隨這些游客進來的外來經濟勢力的直接沖擊,許多原住居民對自身固有的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不認同感,尤其年輕一代更容易受到影響,許多年輕人甚至都已經記不清楚自己家鄉究竟還有哪些傳統,歷史文化名城原住居民傳統文化漸趨凋零。

3.原住居民經濟和社會結構失衡

在我國許多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留守老城的原住居民已經越來越少。年輕居民尤其是年輕女性紛紛外出打工,原住居民的男女結構、年齡結構逐漸失衡,有條件的就在外買了新的住房,把老房租出去,而留在舊城里沒搬走的,多是些沒有經濟能力的、上了年紀的貧困人口。這一現象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尤為明顯,根據麗江有關部門的統計,目前麗江古城內納西族男女比例是2.7:1,一直生活在古城的納西族年輕人只占到總人口數的18%。麗江古城的納西族幾千年來能保有自己的文化,能夠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納西族有一個健全而強大的母系階層,現在隨著大量年輕姑娘外出打工,古城男女比例失去平衡,這一母系社會結構遭到破壞,對古城文化的傷害尤為嚴重。

三、我國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1.原住居民的價值沒有得到社會的充分認識

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原住居民是當地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的旅游文化,是最具潛力的旅游吸引物,他們了解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歷史和現狀,他們是古城歷史故事的保有者和權威展現者。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如果原住居民少了,傳統的生活氣息減弱,獨特的文化也會隨之消亡。麗江之所以能在我國眾多的歷史文化旅游名城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其獨特的原住居民文化――納西人的生活狀態。然而,原住居民的這一重要價值卻并未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很多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保護工作主要是涉及生態環境、歷史遺存、文物古跡等方面,對原住居民的保護意識還沒有形成。

2.對原住居民保護的措施缺乏相關依據

目前我國針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和規定,但多停留在宏觀指導層面,具體針對各個歷史文化名城原住居民的保護問題還缺乏依據。地方對原住居民的保護問題認識不一,缺乏科學規劃和法律依據,往往自行其是,甚至在操作時對原住居民產生嚴重傷害。例如很多原住居民世代居住的老宅子被列為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時,往往不對此遺產的價值進行科學的論證和公示,即使經濟補償的方式和數額不盡如人意,居民也只能被迫搬出。

3.原住居民保護與舊城改造存在一定沖突

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開發是為了在使城市得到保護和開發的同時,使原住居民更好的在城內生活。一個真實的歷史名城是原住居民生活在此的名城。然而,目前在我國許多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核心區域,通常也是原住居民的住宅和生活區,為了生活的方便和需要當地居民在核心區里面搭建了很多與古城風格不相稱的民房,生活設施也相當的落后,為了古城整體保護和美觀的需要,往往需要把這一部分民房拆除,將原住居民遷出。由于一些居民特別是老年人不愿意搬離多年的居住環境等原因,在搬遷的過程中部分居民與相關部門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例如北京大柵欄地區,初步估計舊城改造后原住居民只占現有人口的1/4,但改造后的房價自然要比目前高出許多,這些人將來還有沒有能力搬回來?以什么方式回來?交不起錢的怎么辦?原住居民保護與舊城改造之間的存在沖突。

4.原住居民參與自身傳統文化保護的積極性不高

盡管許多歷史文化名城都逐漸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采取了系統的保護、挖掘和利用措施,一些原先幾乎被人們遺忘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體育活動又得到開發和恢復,如盛行于我國唐代時期的“馬球”在古城西安重現;山東濰坊市的木版年畫和風箏制作;一批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等受到重視和發掘,然而,所有這些原先幾乎被拋棄的傳統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確實如法國研究旅游社會學的朗卡爾所說,是因為旅游業所能帶來的“實惠”,而不是因為它們對當地居民所代表的價值。因此,許多原住居民對古城開發項目活動態度淡漠,缺少參與的熱情,卻更為關注自身短期利益的得失,導致傳統文化原真性喪失,正如有的學者所言:“要保存傳統文化的活標本并不是件難事,但如果沒有當地社會的配合,這樣保存下來的傳統文化活標本,就會蛻變成真戲假做的危險。”

四、我國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護對策探討

歷史文化旅游名城過于濃厚的商業氣息、原住居民被迫外遷等現象嚴重破壞了名城的歷史文化氛圍,違背了和諧發展的原則,降低了旅游吸引力。經濟受損還可以彌補,而歷史文化的缺失卻無法替代,傳統文化一旦消亡將是整個民族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對于我國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傳統文化的承載主體――原住居民,保護勢在必行。

1.加大重視力度、提高社會保護意識

原住居民是一個歷史文化旅游名城文化的創造者、真正擁有者和傳承者,是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特色構成要素中最為重要和鮮活的組成部分,是獨特的旅游資源。對其重要性和地位應該有一個正確地認識和定位,這是做好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護工作的首要條件。只有正確認識了原住居民的價值,才能在開發中增強保護意識、明確保護重點、完善保護措施,將對原住居民的保護納入歷史文化旅游名城保護和發展的范疇,實施政府主導、多方支持的戰略,加大政府、媒介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力度,推動原住居民保護的宣傳、科研、教育、培訓、涉外交流等原住居民保護事業的發展,從而提高整個社會對原住居民的保護意識。

2.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做到保護有法可依

目前對于原住居民的保護問題單純依靠群眾力量的自覺維護,僅僅出臺一些以道德底線為基準的保護措施是不足夠的,必須依據我國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生存現狀、發展需求,結合旅游扶貧的目標,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并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護規劃》,對原住居民實施保護的主體、目標、具體措施、補償標準以及參與經濟和教育援助的對象等方面內容進行科學的論證和規定。從而在實際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劃可行,切實加強原住居民的保護。

3.建立科學的利益協調機制、實現人與城市和諧發展

要緩解原住居民保護與舊城改造存在的沖突問題,建立一個科學的利益相關者協調機制是不可或缺的。應遵循原住居民利益優先的原則,在對歷史文化旅游名城進行改建和維護時,不能單圖方便就把原住居民遷出。對核心區域實行商業行為準入制,限制缺乏歷史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經營項目,支持原住居民參與經營和開發,并給予優惠政策。例如實施政府主導、公司化運作的發展模式,政府投資負責基礎設施和環境改造、外來商戶以資金入股負責物資流通和財務管理、原住居民以文化入股負責店面經營和形象維護,明確各個利益相關主體在開發過程中的責、權、利,以有利于后續開發活動的進行,以避免將真實鮮活、原汁原味的老城改造成空洞、無味的大型景觀城。

4.改善原住居民經濟條件、促進良好文化心理生成

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相對落后的社會往往會采借發達社會中的先進文化元素,這是文化發展的普遍現象。一般是物質文化的采借先于精神文化的采借,但是,伴隨著物質文化的被采借,精神文化的傳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有所差異、時間或早或晚、影響有強有弱而己。因此,要增強原住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形成保護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經濟改善是根本的前提條件。通過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改善原住居民生活條件和社會結構,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播環境,有利于幫助當地原住居民樹立正確的心態迎接外來文化的沖擊,客觀對待文化間的差異,認識到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趨勢,促進原住居民良好文化心理的生成,從而增強保護自身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西奧多•斯坦杰:旅游帶來的負面效應 [J]編譯參考.1995(11)

第10篇

一、歷史文化村鎮傳統特色風貌保護的迫切性

(一)傳統村落大量減少傳統村落分布廣泛,歷史積淀深厚、文化個性鮮明。中國村莊現有約60萬個,傳統村落僅占1%,約5000個左右。這些村落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就在于傳統村落具有濃郁的歷史風貌、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科學布局的人文景觀、姿彩紛呈的民族特色,豐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在城市化、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我國傳統村落不斷遭受“建設性、開發性、旅游性”的破壞。尤其近年來傳統村落大量消失。2000年時,我國擁有360萬個自然村,但到2010年變成了270萬,10年間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令人觸目驚心。2009年至2010年,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個課題組267人集中對我國長江、黃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個省113個縣的902個鄉鎮傳統村落文化遺存進行綜合性復查。據“遺存實情”記錄統計數據顯示:頗具歷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藝術研究價值的傳統村落,2004年總數為9707個,至2010年僅存5709個,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傳統村落。

(二)特色危機成為共性問題歷史文化村鎮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態景觀資源,是我國鄉村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活化石”和“博物館”,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我國不可移動文物約有40多萬處,其中近7萬多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有半數以上分布在農村鄉鎮;還有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和7000多項省市縣級“非遺”,絕大多數都在傳統村落里;少數民族的“非遺”更是全部在傳統村落中。伴隨著“農業現代化、鄉村城鎮化、郊區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開發、城鄉統籌發展”的多重挑戰和沖擊,傳統村落不斷遭受“建設性、開發性、旅游性”的破壞。目前,“千村一面、萬村一貌”的“特色危機”正成為共性問題。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從200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特色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鎮,分期分批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2月19日公布第六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數量達到528個,其中名鎮252個,名村276個,分布范圍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三)民族傳統文化淡化消失歷史文化村鎮傳統特色風貌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一旦被破壞很難進行恢復。歷史文化村鎮建設中對傳統特色風貌的保護,能夠有效地保護鄉村文化,使得當地居民對村鎮有親切感、歸屬感,使整個村鎮的居民具有凝聚力,為家鄉的發展、歷史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但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傳統特色風貌保護沒有形成規模的管理模式,以傳統村落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

二、歷史文化村鎮傳統特色風貌保護內容

(一)歷史文化村鎮傳統風貌的地域特色一些歷史文化村鎮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傳統風貌和形態,主要指物質要素在空間上的布置形態,村鎮地形的形成、布局以及交通組織功能的分區等。村鎮獨特的形態的形成主要由兩個方面,首先是村鎮地域的影響,其次就是受到社會傳統格局和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在村鎮傳統特色風貌中,建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村鎮的街區、道路以及古跡點等都與建筑的形態息息相關,不僅可以反映村鎮歷史信息的文物點,同時還是描繪歷史發展過程的一個補充。

(二)村鎮獨有的民族傳統和人文精神特征村鎮獨有的民族特性以及村鎮物質環境所呈現出來的民族傳統和人文精神特征,通過直觀的表象對人的精神造成影響,從而形成一定的社會價值。傳統特色風貌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個方面,村鎮特有的地方方言和文字、傳統觀念、生活習俗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在歷史文化村鎮建設中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對其進行保護。

三、歷史文化村鎮傳統特色風貌保護策略

(一)傳統風貌保護的整合性歷史文化村鎮的建設中,從外部上看,村鎮傳統特色風貌的保護應該保持整體性。村鎮傳統特色風貌保護受到村鎮建筑物、空間布局,自然環境和人等的綜合影響,要注重與周圍村鎮風貌很好地銜接在一起,避免斷層現象的發生。村鎮傳統特色風貌整體保護過程中,既要對歷史文化村鎮的空間布局進行保護,也應該和建筑物的保護相結合,要注重村鎮整體性的傳統特色風貌保護,對其風貌的整體格局進行綜合考量。

(二)整體與部分相結合的原則歷史文化村鎮的傳統特色風貌保護應從傳統特色風貌的各個元素出發進行保護,對不同的元素采取不一樣的措施和方法,要對傳統特色風貌需要保護的內容進行分門類別。因此,在傳統特色風貌的保護時應該注重保護整體與部分的相互結合,同時實施普通與特殊相滲透的方式,不僅要從空間結構上保護,還應該要有層次,分重次點、分階段進行傳統特色風貌的保護。總之,在保護村鎮有形實體遺產的時候也要保護無形的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其旅游價值,在進行村鎮建設的時候要有目的進行保護。如:周莊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遵照“保護古鎮,另建新區,發展旅游,振興經濟”方針。后來,發展成為“中國江南第一水鄉”的周莊,從此名揚天下。

(三)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歷史文化村鎮的傳統特色風貌涉及到非常廣的內容,其多樣性也決定了對傳統特色風貌的保護不能以偏概全,要根據傳統特色風貌構成因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更要有針對性的進行保護,保證傳統特色風貌的真實性,將其承載的歷史信息充分表現出來。例如,古村的價值體現就是古村的整體,所以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應該進行保護,保護的對象就不能僅僅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環境下的古村完整的傳統特色風貌。而對于村鎮內的建筑形式或者空間形態又要根據性質和內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盡量保證建筑及其周圍環境的配套原貌。另外,村落的傳統特色風貌保護要和村鎮的現代化發展相協調,因為現代化是生活質量提高的途徑,而村民有享受現代生活的權利,所以,在進行傳統特色風貌保護的同時應該盡量避免對村鎮的經濟文化發展造成負面影響,要將保護與發展共同推進。

(四)確保人地協調與和諧人居的全面落實當前,歷史文化村鎮建設中傳統特色風貌的保護已經從傳統注重保護單體建筑發展到保護周邊自然環境的程度,對歷史文化村鎮建設中傳統特色風貌保護已經不再局限于文物古跡、歷史建筑本身,而是已經輻射到與歷史文化村鎮建設中傳統特色風貌保護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環境、居民群眾居住的村鎮、村落。傳統風貌保護不僅僅考慮到有形文化的保護,還考慮到地區環境、傳統文化等無形文化的保護,即“傳統建筑群及周圍環境明顯地體現著地方特色”。傳統特色風貌保護要從促進人地協調與構建和諧人居環境的深度出發,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歷史文化村鎮建設中傳統特色風貌保護工作,既要充分保護內涵和附著歷史文化信息的實體建筑設施,更要保護蘊含和承載這些建筑設施的周邊環境。

(五)村鎮經濟的發展與歷史保護的有機結合當前國外對于歷史文化村鎮建設中傳統特色風貌的保護已經從注重古建筑的修復轉向綜合性的保護和發展經濟方向。也即是說,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認識到,古建筑的修復和保護只是歷史文化村鎮建設中傳統特色風貌保護的一小部分,要實現長期的歷史文化村鎮建設中傳統特色風貌保護,就必須從保護村鎮原住居民利益開始,從發展村鎮經濟開始,保持村鎮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四、結語

第11篇

城市文化景觀是世界遺產委員會在1992提出的一個概念,并被正式列入到世界遺產當中。城市景觀主要的側重點是:地域、歷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改造和再現。隨著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城市無論是內在的精神文化還是外在的街道建筑,也都在悄然發生變化,然而在我國擁有深遠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歷史的文化遺跡卻在某些時候成為了城市設計的最大阻礙,因此,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和城市的改建成為了我國城市設計研究課題當中的城市建造和改建主要問題。這自然也是歷史古都西安所在面臨的問題,這座獨具特色的自身發展歷史,城市的設計是主要部分,但是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將如何在城市設計當中維護歷史文化遺跡,又如何在文化歷史遺跡當中發展城市設計等問題作為主要探究對象。

2對西安歷史文化景觀和遺跡的探究

文化是一個城市區別與另一個城市的獨有的特色文明,其一般包括:藝術作品,風俗傳統,學術思想,工藝技術,文學著作等人類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是一個城市對于文明的記憶,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城市景觀的表現,是城市景觀以建筑的形式對歷史的傳承,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中許多的歷史文化已經慢慢消逝了,許多歷史遺跡需要修復還原,例如:西安的城墻是我國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墻,在明代具有軍事防御性質,經過西安改造和開發,成為了西安城市官的代表性建筑,還有小雁塔,寒窯遺址公園,大明宮等一些經過原地遺跡修建的休閑娛樂場所和主題公園都成為了西安城的獨特歷史文化景觀,可以看出在西安的城市設計和改造中,不僅需要繼承更需要被保護,只有通過修復城市的歷史文化遺跡,運用現代的景觀建筑觀念來設計,以景觀講述歷史表示場景,才能夠讓前來參觀的人對城市的文化傳承有很深入的了解,了解不一樣的歷史故事和文化。

3西安歷史文化背景及現狀

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風貌的形象,是一個城市提搞精神品質的最佳輔助,西安是一個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遺跡頗多的城市,身為十三朝古都,歷經周、秦、漢、唐兩千年歲月歷史的沖刷和演變,依然能夠看見留存的建筑風格和風俗文化。因此在西安城市景觀的設計上,要以其特有豐富歷史文化、自然天賦、大氣的人文精神以及目前城市基本情況和客觀的發展規律為前基礎,將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眾環境,提高民眾生活質量為目的,在創造、保護、展示的基礎上將西安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城市風貌和建筑風格。在國際旅游特色與歷史特色的大文化背景下,西安定制了統一計劃改建設計,即在發展現代建的筑理念當中堅守文化傳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修復古城墻,改建護城河,將漢唐格調的園林景觀設計進行構建,在地面上改造鼓樓廣場,將商業空間置于負層,這是西安風貌設計的基礎定位與重點保護。并在其遺跡保護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改造南大街商業街,西大街商業街,保護和開發大雁塔曲江橋的旅游區等工程,將修復和改造設計貫穿于整個西安城市,設計出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現代建筑,例如對漢城湖,大雁塔南北廣場,大唐芙蓉圓,唐城墻遺址公園的開發設計,充分展現了秦漢古韻的城市文化景觀,收到社會的一致贊賞。

4探究歷史文化遺跡在當今城市景觀運用

因受現今環境的不佳以及城市的快速變化與改建等影響,人們開始著重保護自身生活的城市,面對城市中歷史遺跡的修復和改建。不管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是文化傳承的問題都是設計者多多考慮的方向,因為這不只是一個簡單歷史修復與保護,而是一個城市文化繼承與發展的問題層面,是城市風貌、物質空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一個城市內在特色的物質表現,在時代的不斷更替當中,西安城市景觀一直在努力探索城市景觀與歷史文化遺跡的問題,例如西大街城隍廟改造項目,具有六百多年滄桑的城隍廟,一直都是道教的勝地,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隨著時代歷史的遷移,逐漸被各種商店百貨占據,于是在2003年3月份,西安市政府出巨資把廟中的商業區遷移出去,將廟回歸歷史,交由道教協會。跟隨對西大街改造工程將城隍廟做了全方位位的重修規劃,修復了城隍廟當年的英姿,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觀,設計的元素在總體上是按照改造、恢復的新穎思路來實行,將道家文化元素和古建筑的抖拱結構作為主要表現文化景區,西大街的大牌坊與山門便是新景觀表現。截止日前,其項目工程已經竣工,西大街標志性建筑除了改造設計的大牌樓和山門作為“點“單體之外,還恢復了周邊歷史環境基調,從風格色彩、街坊形式以及高度體量等方面和鐘鼓樓的廣場相互呼應,完成了城市景觀對歷史遺跡維護的要求,成為了西安古城一道靚麗的景點。除了西大街城隍廟改造外,在西安還有天郎大興綜合設計的項目。此項目以公寓、商業、住宅等多種業態的融合開發,繼承了漢文化的精華,將文化建筑的風格作為城市區域建造開發的助推器,其設計旨在建立休閑娛樂、商業居住等特色主題,在園林的山、水、屋、樹等元素中巧妙將漢代元素融入其中,深刻體現了設計師對歷史文化的探究。

總而言之,歷史文化遺跡的恢復與改造是城市景觀設計主題的主線,通過繼承設計將歷史文化景觀激活,體現出城市深沉而久遠的歷史文化內涵,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豐富的歷史文化,也有因時代變遷而發展的城市景觀,要學會將二者靈巧運用創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就像西安一樣設計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用城市景觀表達歷史文化遺跡,讓歷史文化遺跡與城市景觀一起進步,一起成長。

作者:張繼紅 單位: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詹秦川,王婕弘.大尺度空間下大明宮遺址公園景觀設計的體驗性探究[J].藝術評論,2016,14(9):172~174.

第12篇

一、無錫城區的古橋資源概況

無錫市總面積4787.6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502平方公里,總面積的31.4%。全市有3100多條河道,總長2480公里,市區內河道總長150公里。過去,城區水網密布,橋梁與水道縱橫交織。據文獻記載,無錫最早的橋為西門橋和大市橋。清光緒七年《無錫金匱縣志》記載,無錫城區有橋64座。南門運河上依次排著清名橋、大公橋、跨塘橋。光緒末年,工商業日漸發達,交通繁忙,無錫城區的橋梁日漸增多。解放后,河浜大量廢棄,為解決小橋成為堵塞交通“咽喉”的情況,橋梁拆除逐漸增多,原城中直河上的大市橋、中市橋、南市橋已隨河道的填塞而拆除,而小橋如溜龍橋,大橋如光復橋、吉祥橋則變為通途。古橋梁不僅表現地域特色、民俗特征、民族心理,還展示了歷史韻味與記憶,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口口相傳的古橋傳說,也給人強烈的歷史文化認同感。此外,與古橋有關的地名、橋聯、橋詩、橋碑、橋亭、石雕、石刻等也獨具內涵,是城市文化的“古名片”。古橋是歷史的年鑒和文化的結晶,理應是研究無錫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一環。此外,保護古橋還可以滿通需求,增加旅游創收。這些形式可以實現古橋的經濟價值。如以清名橋為核心的“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由泗堡橋異地重建而得的“帆影橋”,現均成為景區的重要景點。據江蘇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資料顯示,無錫古橋數量居江蘇省第二,城區被列為文保單位的有17座,其中宋代2座,明代1座,清代13座,民國時期1座。從古橋梁分布情況看,主要集中在北塘區、南長區、濱湖區、錫山區和惠山區。

二、無錫古橋保護的思考

(一)石橋的保護修繕

1.根據不同情況做出移地重建、修繕、擴建等相應的措施。處于交通要道的古橋不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則予以重建,但為了保護古橋歷史,可以在橋上立石碑,簡述其歷史,如亭子橋、西門橋、蓮蓉橋等。

2.移地重建失去交通功能的古橋,保護古橋的原樣。從荷葉村移到黿頭渚的泗堡橋,就獲得了新生命。而對于已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古橋,則采用異地濃縮的方式,集中于某一處,按原有風貌重建,如吳都路景觀帶的城市記憶段。

3.對仍有一定功能的古橋進行保護、修繕,讓其承擔交通功能與旅游功能,如清名橋、巡塘橋等。

(二)保護修繕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妥善的修繕保養

無錫現存古橋分布廣泛。城區的部分古橋仍在使用,一些被開發為旅游景點,但多數散落在鄉村的古橋逐漸失去交通功能,常年缺乏修繕保護,加之風沙侵蝕、河水沖刷、河道淤塞,逐漸開始走向消亡。如東鎮西北緣的明代古橋揚名大橋,雖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但已廢棄不用,橋面雜草叢生。

2.不得當的維修

古橋梁維修是一門技術,不當的維修會造成橋體造型特色、藝術特點等不同程度的破壞。如北塘區棉花巷外環河上的明代古橋興隆橋,加上“新外套”,嚴重破壞了其原有的歷史風貌。再如梁塘橋整修時所用的金山石料,橋面的古石風水輪回圖案不知去向,各種新的加工痕跡以及不當維修都使古橋風韻受到破壞。

3.不合理的使用

古橋合理使用可充分保護古橋梁的價值。但是為車馬、行人、小船等設計的古橋,難以承載機動車和貨船的要求。南長區棚下街南端外環河上的清代古橋迎龍橋,處于擁擠的居民區,為了應對較大的人、車流量,原有橋面上被鋪設了一層水泥外皮。一些已被發展為旅游景點的古橋,在被保護的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客流量,一些古橋處于超負荷狀態,壽命大為縮短。

三、對無錫古橋保護和利用的思考

1.建立古橋資源信息庫

政府部門曾對古橋基本情況有資料記載,但多限著名的古橋,對其他古橋涉及較少甚至沒有提及,留存的資料較簡單。進一步完善古橋數字資源信息庫,勢在必行。建議政府出資成立專業的古橋調研小組,一方面對古橋進行調研、測繪;另一方面進行相關資料的分析統計。用文字和圖片進行對比記錄,轉換成電子文檔留存,確保古橋資料的完整保存,為古橋研究和修繕工作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

2.綜合開發古橋資源

旅游功能的開發是古橋資源的一種動態利用,也是古橋保護的一種有效措施,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無錫可以把古橋打造成特色品牌,展現古橋的韻味與內涵,營造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式的意境。在古橋旅游資源開發時應該注意:遵循保護性開發原則;堅持適度性開發原則;提倡多樣性開發原則。

3.加強古橋文化的研究

古橋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古橋的造型與石作藝術承載著無錫人的精湛技藝和精神信仰,人們的傳統意識之中的動物、吉祥紋樣被雕刻在橋梁上,起到降妖伏魔、教化向善、祈求福運的作用。金蓮橋石欄外側雕刻著宋代典型的“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童子)”圖案,表達了人們祈求富貴生子的愿望;而古橋梁楹聯上包括的宗教勸善、記功頌德、地理狀況、結構特征、民風習俗等內容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如今對古橋文化內涵的研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大量石作藝術品隨古橋損害而消失殆盡,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也隨古橋的離去而逐漸淡化。與古橋密切相聯的倫理、民俗文化,在缺乏有效保護的情況下,流失于歲月長河。文化的流失是不可復得的,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4.重視古橋環境的保護

一是要處理好古橋周邊城鎮現代化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被圍堵在工業廢墟之中的揚名大橋,缺乏配套的環境,也失去了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而蕩口古鎮就通過保護整體環境實現了古鎮內橋梁的保護,橋梁和古鎮相融,在保護古橋的同時也為古鎮打造品牌。二是要根據古橋梁現狀,提出特定的修繕方案。每座古橋的破損狀況不同,在修繕古橋時,須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橋梁上的蔓藤植物,如果不進行合理處理,會對橋體結構產生影響。另外,直接在橋梁上覆蓋水泥,在橋梁周邊肆意安置管道等,不僅破壞古橋原貌,也降低文物保護的價值,所以,應堅持“修舊如舊”原則。

5.籌措古橋保護的資金

古橋的保護需要大量資金,應動員社會力量,全方位開辟籌資渠道。無錫歷來有民間修路造橋造福鄉里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吳梓敬捐建吳橋、榮氏兄弟籌“千橋會”善款,都顯示了民間強大的物資力量和從事公益的風俗。因此,可以吸引民間資金,成立古橋保護基金,還可設計古橋旅游開發項目,吸引民資投入。

6.強化古橋保護的立法

為了規范有序地保護古橋,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可擬定古橋保護管理條例。通過管理的規范化,做到有法可依,在未來的城市發展規劃中按條例保護古橋,為此項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

7.加強古橋保護的宣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赣州市| 柳江县| 安达市| 吉首市| 江安县| 舟山市| 清远市| 神农架林区| 漳州市| 吐鲁番市| 玉林市| 石嘴山市| 新竹市| 延吉市| 自贡市| 那坡县| 绥德县| 乐亭县| 隆德县| 巴马| 杭州市| 施秉县| 仁寿县| 曲水县| 霍州市| 松原市| 青海省| 合水县| 吴川市| 武夷山市| 万全县| 吕梁市| 广安市| 丰都县| 连云港市| 临安市| 印江| 凌云县| 邵阳市|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