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1:17: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超聲在臨床中的應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超聲造影;膽囊癌;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4(b)-0181-02
膽囊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發病初期一般無明顯的特征呈現,容易出現漏診現象,發現時常已進入晚期階段,因臨床治療比較棘手,而導致很多患者失去進行手術的機會,并直接面臨生命風險。超聲造影是當前超聲領域最先進的一種監測技術,無放射性、無創,安全可靠,價格相對較低,且整體監測效果比較理想,在監測膽囊癌中具有同樣滿意的臨床效果,為膽囊癌的及時診斷和及時治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和較好的臨床應用空間[1]。為了探討分析超聲造影在膽囊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為膽囊癌的臨床診斷提供方法參照,該文即選取該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超聲造影診斷為膽囊癌的4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收治的42例超聲造影診斷為膽囊癌的患者。男15例,女27例;年齡在47~78歲之間,平均65.4歲;病灶大小在1.4~6.2 cm之間,平均2.76 cm。因上腹鎮痛以及不適就醫者20例,膽囊結石患有多年并經檢查發現者11例,表現為消瘦和黃疸癥狀的患者分別為4例和7例。所有患者均結合臨床病理學分析,最終確診。
1.2 藥劑與儀器造影劑
選用由意大利生產的SonoVue造影劑,并與生理鹽水按照5:1的比率進行混合,制作成混懸液。儀器:多普勒彩色超聲診斷儀器選用Sequoin512型號,探頭頻率在2~5 MHz之間。造影成像技術的機械指數為0.06。
1.3 診斷方法
患者于監測前均禁食,并先行二維常規超聲監測,診斷病灶的大小、位置、邊界、形態、膽囊壁的厚度以及內部回聲情況。然后采用超聲造影技術進一步診斷。使儀器處于造影狀態,選擇比較清晰的,能同時顯示膽囊病灶、膽囊壁以及肝組織正常部分的切面進行觀察,并經靜脈注射2.5 mL造影劑與生理鹽水的混懸液,同步對病灶部位的造影增強情況持續觀察5 min,包括出現增強的時間、持續時間、消退時間等。造影完成后,由3名超聲專業醫師通過回放錄像予以分析和診斷[1]。
1.4 觀察與評定指標
分別對患者的常規超聲診斷結果與超聲造影診斷結果進行觀察、分析,同時結合臨床依據病理學等作出的最終診斷結果,對超聲造影的診斷效果進行評定。
1.5 統計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超聲整體診斷結果
①常規超聲監測后,根據患者病灶的聲像圖特征等診斷18例為膽囊癌患者,相對于超聲造影后的最終診斷結果符合率為42.9%;另外,臨床結合病理學分析實際確診的膽囊癌患者為39例,符合率為46.2%。②超聲造影最終診斷結果:根據造影出現增強的時間、持續時間以及消退時間等具體情況,確定患有膽囊癌的患者為42例,相對臨床病理診斷結果實際符合率為92.9%。超聲造影診斷正確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超聲造影的具體呈現結果
39例最終確定的膽囊癌患者的超聲造影具體呈現結果:①膽囊壁增厚型。8例患者膽囊壁呈局限性或者彌漫性增強現象,肝動脈相為低增強。②腫塊型。7例患者病灶造影整體呈現比較快速的不均勻強化,或者膽囊內出現結節樣的腫塊。③浸潤型。21例患者膽囊腔整體或者部分呈現不清晰狀,膽囊壁顯示為不規則且為高增強。④混合型。6例患者膽囊壁增厚且呈突起狀,膽囊腔顯示不清,或局部出現突起[2]。
3 討論
超聲造影在膽囊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優勢超聲造影技術是當前超聲領域最前沿的技術,通過靜脈注射方式將造影劑迅速注入患者體內,借助超聲監測中產生的諧波,促使回聲強度增加,可以更準確地對病灶情況作出判斷。超聲造影安全性良好,操作簡便,檢查費用較低,且整體監測準確度較高,較之常規超聲監測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該組資料統計結果即明顯顯示出超聲造影的診斷優勢。另外,在使用第二代由意大利Braccoon生產的SonoVue造影劑后,由于較之第一代造影劑,穩定性更佳,臨床整體適應性更強,使超聲造影的整體診斷準確率出現了更加明顯的提高,產生更為重要的臨床應用和價值,并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空間。
超聲造影在膽囊癌診斷中的臨床具體應用:①肝外膽囊癌。超聲造影可對病灶及周圍組織的情況比較清晰地顯示,膽囊腔的輪廓顯示較好;超聲造影中腫塊造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加強,強化開始時間較之膽囊壁稍晚,且消退時間較之膽囊壁要早,整個過程持續時間相對比較短。②肝內膽囊癌。肝內膽囊癌采用超聲常規方式進行診斷,往往特征不明顯。采用超聲造影技術可借助造影增強情況進行比較準確的判斷。一般動脈期會出現以低增強為主的不均勻性增強特征,與CT診斷顯示結果比較相似;門脈期則呈現比較均勻的持續性低增強特征,與CT診斷顯示的延遲性高增強特點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并往往在延遲期呈現出完全消退的特征,這與超聲造影劑通過靜脈方式注射有關,由于采用此種注射方式可使造影劑的微氣泡進入到全身的血液循環中,因而使增強情況與CT診斷顯示出一定差異。借助超聲造影在延遲期的表現特征,可以對患者的肝臟進行更加全面的掃描,降低轉移灶的掃描遺漏率。③肝門膽囊癌。肝門膽囊癌的惡性一般比較嚴重,是臨床比較棘手的治療難點,常規超聲診斷可為超聲造影提供比較好的輔助作用。常規超聲主要顯示為腫塊形狀不規整,邊界輪廓不清,回聲不均勻,且膽囊壁出現增厚現象。在此基礎上,超聲造影如果在動脈期造影加強開始較早,呈現高增強;門脈期呈現低回聲或等回聲;延遲期呈現為低回聲,則可初步診斷為肝門膽囊癌病癥[3]。
超聲造影在膽囊癌診斷中發生誤漏診的原因:①患者的原因。部分患者由于體型過于肥胖,對探頭準確探測產生了不利作用。另有部分患者情緒不穩,不能很好地配合監測,也會使診斷結果存在一定誤差[4]。②由于結石造影在超聲造影技術下仍存在,容易對正確診斷造成干擾。結石后方因難以顯示,如果不能比較細致地觀察,容易出現誤診。③腫瘤與膽泥鑒別有誤。如果膽泥比較粘稠,且穩固性較好時,灰階圖像的顯示結果與腫瘤極為相似,且膽泥容易發生反射,呈現比較明顯的閃爍狀態,與腫瘤的血流信號比較相似,因此容易出現誤漏診現象[5]。④評估方法不當。采用目測法進行評估時,受視覺分辨能力以及主觀作用的影響,較容易出現惡性與良性腫瘤相混淆的現象。
該文統計資料顯示,在膽囊癌臨床診斷中應用超聲造影方式所檢測結果,相對于最終確診結果符合率為92.9%,診斷準確率較高;本組資料共診斷出膽囊壁增厚型、腫塊型、浸潤型以及混合型幾種類型的膽囊癌,整體診斷結果比較理想,且安全方便,表明超聲造影技術在臨床對膽囊癌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可以為膽囊癌的最終確診提供重要的參照。
[參考文獻]
[1] 謝峰,沈俐,吳平,等.實時超聲造影在膽囊癌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8(12):819-821.
[2] 王凹弟.超聲診斷膽囊癌4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4):928-929.
[3] 楊偉,司芩.超聲造影在膽管癌診斷中的應用及進展[J].人民軍醫,2011(4):340-341.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醫院 云南省普洱市 665000
【摘 要】目的:探究超聲高頻探頭在腹部疾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文章以急性闌尾炎為例做詳細論述。方法:選取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4 年7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共計428 例進行分析,比較超聲低頻探頭檢查與超聲高頻探頭檢查的診斷療效。結果:超聲高頻檢查急性闌尾炎患者人數為396 例,超聲高頻檢查誤診病患為18 例,超聲高頻檢查漏診人數為14 例。結論:使用超聲高頻探頭進行急性闌尾炎檢查診斷,效率較高,具備一定的臨床診斷價值。
關鍵詞 超聲高頻探頭;急性闌尾炎;臨床診斷;應用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急腹癥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在過去的臨床診療中通常參照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體征檢查等方式來確診。近年來,超聲檢查與各種儀器檢查越來越多的應用在腹部疾病診斷中,極大的提高了急性闌尾炎檢查效率,特別是超聲高頻探頭超聲檢查的應用,更提高了疾病診斷的準確性[1]。本研究以超聲高頻探頭檢查為例,配合低頻探頭檢查,獲得了較為顯著的診斷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4 年7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共計428 例進行分析,其中,男性病患人數為287 例,女性病患人數為141 例,年齡在5~68 歲之間,病患平均年齡為37.5 歲,對病患進行超聲檢查,除去52 例闌尾膿腫病患,其它患者均通過病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得到證實。
1.2 方法
用于診斷的超聲檢查設備型號為飛利浦iu22、GE L7、ALOKa F75 超聲檢測儀,腹部凸陣探頭頻率為3.5MHz,高頻線陣探頭頻率為7.5 MHz。在檢查時需告訴病患仰臥,假如病患疼的中心點為右下腹麥氏點,則可做縱切面、橫切面、斜切面進行掃描檢查,必要時檢查人員可適當增加壓力,使得腸管內氣體移開,進而獲得更為清晰直觀的檢測圖像【2】。在檢查時,可先使用低頻探頭進行大致掃面,后使用超聲高頻探頭詳細檢查闌尾的形狀、大小、組織回聲、腹腔情況等。
2 結果
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4 年7 月我院收治的428 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中,利用超聲高頻探頭檢查出急性闌尾炎患者396例,急性闌尾炎誤診患者人數為18 例,其中有5 例十二指腸穿孔患者,3 例盆腔炎患者,4 例闌尾類癌患者,2 例克羅恩病患者,4例腸梗阻患者,漏診患者人數為14 例。對超聲低頻探頭與超聲高頻探頭診斷例數對比情況詳見表1。
3 討論
闌尾位于盲腸后內側壁處,形狀似蚯蚓。在闌尾沒有發生病變的情況下,超聲檢查沒有任何顯示,但當闌尾發炎,漿膜層充血后會出現水腫情況,腔內或多或少的會有壞死物,導致闌尾腫大,內分泌潴留物會形成梗阻,表現為囊性管裝結構,這時采用超聲高頻探頭檢查臆測便出,病情越嚴重,檢查形成的圖像顯示率越清晰,尤其是化膿型腸胃炎、穿孔型腸胃炎等,這些癥狀都具有十分明顯的病理特征。
通過分析428 例病患的超聲圖像可以得知:
(1)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特點是粘膜下層較薄,闌尾變粗,橫斷面表現為“同心圓”特征,縱斷面表現為指狀,超聲回音低無蠕動現象。
(2)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特點是粘膜下層變厚,闌尾腫大,表現為更為顯著的“同心圓”特征,闌尾官腔內徑明顯增加,出現大量的壞死組織,并有炎性液體滲出,腔內出現糞石回聲。
(3)穿孔性闌尾炎特點為圖像顯示雜亂,闌尾無明顯管狀結構,回聲強弱不均多為混合聲,位置固定。闌尾周圍腸管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水腫狀,盆腔、腸道間有積液出現。
(4)闌尾周圍化膿性穿孔特點是圖像上基本顯示不出闌尾形狀,闌尾區域可以看到不規則不均質的光團,有液體,有明顯的邊界。
超聲高頻探頭在急性闌尾炎專斷中準確率較高,但也難免出現漏診、誤診情況,例如:闌尾類癌、克羅恩病等,闌尾類癌基本到晚期后才會有明顯的包塊存在,在本文的研究中便出現了4例闌尾類癌患者,2 例克羅恩病患者。腸梗阻、盆腔炎等也是較為常見的病癥,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出現了4 例腸梗阻患者,5 例十二指腸穿孔患者,這是因只看到患者右下腹中有局限性積液,并未對盆腔做掃描而導致的誤診。腸道內氣體干擾、肥胖等也是造成闌尾炎誤診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通過對比超聲低頻探頭與超聲高頻探頭診斷可以發現后者具備如下優勢:
(1)能夠十分清晰的分辨出淺表細微結構,特別是對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的診斷.
(2)使用超聲高頻探頭可以清楚的分辨出闌尾與周圍腸管。
(3)可以清晰的顯示出闌尾根部、盲腸連接出特征,便于提高回腸局部性水腫與闌尾炎的辨識度。
(4)超聲高頻探頭可以清晰的顯示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系統,提高診斷率。
(5)超聲高頻探頭可以清晰的顯示出闌尾壁的厚度,能夠較為輕易的觀察到闌尾間隙中的積液量。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超聲高頻探頭檢查急性闌尾炎的確診率要明顯高于超聲低頻探頭檢測。
[關鍵詞] 三維超聲;診斷;進展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9-0026-03
超聲醫學已經在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普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人們健康需求的提高,其應用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擴大。傳統的二維超聲成像系統所提供的是人體某一部位的眾多斷面的二維圖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電子技術、新型壓電材料等高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臨床醫療需求不斷增加,三維超聲成像等醫學超聲成像新技術便應運而生。三維超聲成像的優勢在于具有空間關系明確、直觀、立體感強的特點,此外尚能顯示二維超聲無法看到的病變的整體形態,提供了比二維超聲更豐富的診斷信息[2],彌補了二維超聲檢查的不足,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
1 三維超聲成像概念、發展歷程與成像原理、成像過程
三維超聲成像[3]即通稱的立體圖像,二維成像是二度空間成像,三維是三度空間成像,可見真實再現人體解剖結構。三維超聲成像經歷了從靜態三維—動態三維—實時三維的發展歷程。三維超聲成像系統的基本原理是將連續采集到的動態二維切面圖像經過計算機的一系列處理,并按照一定順序排列重新組成組織器官的三維圖像。三維成像過程主要包括:原始圖像的采集與處理;三維圖像的重建與顯示;三維圖像的分割與理解;圖像三維的顯示。原始圖像的采集是三維成像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2 三維超聲成像技術的種類與顯示方法
三維超聲成像(3D)本質上只有兩大類[4],即三維重建成像與實時三維成像。三維重建是靜態成像,也可以三維重建成像后,以高幀頻回放,顯示為動態三維圖像。實時三維成像是直接的三維成像,是超聲技術領域的新突破。實時三維成像不需要通過電腦軟件實現三維重建,是三維成像技術的方向。三維超聲成像的顯示方法分為:①表層顯示方法:只顯示器官的外殼(外形、表面輪廓),不能顯示其內部結構的復雜層次;②容積顯示方法:與表層顯示方法不同,可顯示被檢測器官的內部結構,此法比表層顯示方法更為實用。有的學者把三維超聲成像顯示方式分為表面成像、透明成像、結構成像[5]。理想的表面成像所呈現的視野被稱為“外科視野”,不僅可以顯示胎兒心臟的大體結構,也可以顯示卵圓孔瓣等較精細的結構[6]。
3 三維超聲成像的操作程序
首先是進行常規的二維超聲斷面圖像采集,以心臟超聲三維成像為例,探頭固定在胸壁后,以固定處為軸心,用手動或機械驅動,探頭順時針向旋轉180°,每2°~5°獲取一幀圖像,二維斷面圖采集傳輸至專用的三維成像儀,把所采集的二維斷面圖進行三維圖像重建。采集的二維斷面圖幀頻數越多,三維重建圖像的質量就越好。實時三維成像只需把探頭置于檢查區即可自動成像。
4 三維超聲成像在心臟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①了解心臟各結構的形態、輪廓、位置、解剖徑線大小、立體方位、走向、活動狀態以及各結構的連接關系等。②檢查瓣膜病變性質,尤其是對瓣膜穿孔、瓣膜裂、瓣膜脫垂、腱索斷裂、瓣膜口狹窄及關閉不全的瓣膜及瓣膜口的解剖學細節等,三維超聲的觀察更清晰、詳細、準確。③檢查間隔缺損,可以準確顯示房間隔和室間隔缺損的形狀、輪廓、位置、大小及根據其位置判斷其解剖分型。④檢查心腔內腫瘤、心耳血栓,觀察這些腫物的形狀、輪廓、位置、大小、體積、活動情況等。研究顯示,三維超聲檢查無論在腫塊大小、位置和起因方面較二維超聲檢查更精確[7]。⑤檢查室壁活動,對節段性室壁活動異常可以更準確定性和定位。⑥心功能測量,可以測量心室容積,計算每搏量、心輸出量、射血分數、室壁后徑等,因是立體圖像的測量,比二維圖像的準確性更高。三維超聲成像技術可從心尖觀察整個右室,直接計算右心室容量及搏出量,因此被認為是測量右室容積、評價右室功能的理想方法[8]。⑦模擬外科手術的手術方式,在三維圖像上演示手術應如何進行。
由于動態三維超聲心動圖能顯示心血管結構的立體解剖信息及其在不同心動時相中的活動狀況,能剖切出常規二維超聲受聲窗限制所無法掃描出的切面,能顯示出各結構與病變的毗鄰位置與空間關系,對于病變的定性與定量診斷具有重要價值[6],故可對心臟各結構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形態改變作出客觀、細致、全面的評估。三維經食道超聲心動圖是目前為止最先進的心臟超聲檢查技術[9],在許多情況下能彌補經胸超聲的不足,提供更多更確切的診斷依據。
5 三維超聲成像在胎兒體表畸形和先天性心臟病診斷及婦科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關鍵詞] 喉癌;超聲;CT;分型
[中圖分類號] R739.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7-0081-03
喉癌是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喉癌治愈率的關鍵[1]。而間接喉鏡、纖維電子喉鏡及X線檢查等常規耳鼻喉科檢查均存在一定局限性[2]。研究發現,CT檢查能清晰顯示喉深部結構及周圍頸部軟組織、血管和淋巴結情況,克服了喉鏡無法通過高度狹窄管腔之缺陷[3]。另一方面,隨著超聲儀器及技術的不斷發展及超聲分辨率逐漸提高,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使喉癌的診斷率逐漸提高,病變范圍亦更加明確[4]。本文通過對38例超聲擬診為喉癌的患者行CT檢查,比較超聲與CT診斷喉癌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治療的38例喉癌患者,均經手術或喉鏡取活檢病理證實。其中男28例,女 10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6歲。臨床表現以咽喉疼痛、痰中帶血、喉部異物感或進食受阻等就診。其中15例有吞咽疼痛、喉嚨有異物感,13例患者咳嗽后出現粘液或痰里帶有血絲;5例出現呼吸困難現象。既往無喉部手術、放療或化療史。病理診斷顯示:鱗癌35例,腺癌3例。
1.2儀器與方法
1.2.1 超聲檢查 患者取仰臥位,在頸前橫掃及兩側縱、斜掃查。根據喉癌的分型分別采用的切面為舌骨橫切面掃查,舌骨呈馬蹄形強回聲,自前向后依次為皮膚、舌骨、會厭、喉前庭。甲狀軟骨上切跡下一橫指水平切面,可顯示甲狀軟骨回聲呈倒“V”字形強回聲及聲帶回聲。當發音時可見聲帶振動,聲帶后方為杓狀軟骨,呈橫置的短條形強回聲,其外方為梨狀窩區。環狀軟骨水平橫切面可顯示環狀軟骨回聲及喉腔為聲門下區切面圖像。并常規探查甲狀腺、腮腺、頜下腺及雙側頸部器官及頸部淋巴結。依據腫塊血流信號的大小、數量以目前國內認可的半定量方法評價血流分級,將血流豐富程度分為四個等級[5]:為0~Ⅲ級。0級:腫塊內及周邊無血流信號。Ⅰ級:腫塊內血流信號分布范圍約占腫塊面積1/3以下,周邊血流信號分布約占腫塊周長1/3以下。Ⅱ級: 腫塊內血流信號分布范圍約占腫塊面積1/3以上,周邊血流信號分布約占腫塊周長1/3以上。Ⅲ級:腫塊內幾乎布滿血流信號,周邊血流信號分布幾乎占據全部周長。
1.2.2 CT檢查 采用Histeed-DX/I單排螺旋全身CT機。患者取仰臥位,頸部伸直,避免吞咽動作,平靜呼吸下連續掃描,掃描角度平行于喉室或聲門聲帶。掃描范圍包括舌骨會厭上緣到環狀軟骨下緣或腫瘤下界往下5~10 mm。層厚2~5 mm。其中10例并行增強掃描。
1.3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不同腫塊大小的喉癌患者CDFI血流分級
本組38例喉癌患者均行超聲及CT檢查,喉癌的二維聲像圖表現為形態不規則,邊緣不光滑,內部回聲不均勻,低回聲,有壞死時可見無回聲區。腫塊較小者多呈低回聲,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毛糙,欠規則(圖1);腫塊較大者低回聲區內部回聲不均勻,見較多大小不等的強回聲點,內可見小無回聲區,正常的淋巴結門結構消失,多數在同側頸內動脈旁能清晰顯示。頸部有淋巴結轉移者呈現大小不等圓形、橢圓形低回聲。聲門上型癌18例、聲門型癌12例、聲門下型癌8例。聲門上型一般就診較晚,瘤體較大。聲門型一般就診較早,瘤體較小,檢出最小者0.5 cm,位于一側聲帶者7例,超出一側聲帶者5例。聲門下型癌多位于側后方,侵犯喉咽部及食道各3例,侵犯甲狀腺2例。CDFI掃查內部血流較豐富,并可判定淋巴結及腫瘤與血管的關系。 峰值流速21 cm/s,RI=0.64。不同腫塊大小的喉癌患者CDFI血流分級見表1。表1顯示,不同腫塊其血流CDFI血流分級雖然不同,但差異不顯著(P>0.05)。
表1 不同腫塊大小的喉癌患者CDFI血流分級
2.2 超聲與CT 診斷不同分型喉癌的準確率比較
喉癌的CT表現主要為聲門上區、聲門區及聲門下區的軟組織腫塊或彌漫性增厚,喉旁間隙或會厭前間隙變窄、消失,密度增高,聲門裂移位,喉軟骨的破壞及頸部淋巴結轉移,其中聲門型中6例聲帶呈突入氣道的局限性丘狀結節,以其前部多發:6例一側聲帶不均勻或彌漫性增厚,呈波浪狀改變,表面尚光滑,聲門裂偏移。聲門上型均表現為會厭表面黏膜增厚或形成突向喉前庭的腫塊,5例腫瘤內有壞死,8例室帶及喉室受侵,表現為局限性或明顯增厚,部分形成突向喉室的腫塊,3例腫大淋巴結內有不規則密度減低區,增強掃描時周邊有強化CT,與超聲檢查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超聲與CT 診斷不同分型喉癌的準確率比較
圖1 聲門上區橫切面,喉癌為形狀不規則回聲(M),腫塊較小
(0.5 cm×1.0 cm),其后可見氣體反射
3 討論
喉癌為耳鼻喉科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耳鼻喉科腫瘤的11%~12%,臨床診斷多依據發病的病史及喉鏡檢查確診。以往對喉癌主要通過喉鏡、X線片、造影及CT等進行檢查,其中喉鏡可以觀察到癌腫所在的位置、大小、形態等,但無法判斷癌腫的浸潤程度及轉移情況,而彩超卻可以彌補上述喉鏡檢查不能發現病變的不足之處[6-8]。
對喉癌患者進行CT掃描具有速度快,一次屏息可完成全部檢查,減少了運動偽影的優點;且CT具有高分辨率的橫斷面成像密度,可清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對周圍組織的浸潤[9]。當混合型腫瘤較大時,腫塊充滿喉腔時,CT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及平面或曲面重建功能可以清晰地顯示氣道阻塞遠端及聲門下,避免了喉鏡檢查無法觀察其全貌、估計腫瘤的范圍及向周圍浸潤的不足,為喉癌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依據[10]。但CT檢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CT只能觀察靜態圖像,靈活性較差,室帶到聲帶的過渡區不易顯示;對于腫物的原發部位及喉軟骨的未骨化與破壞無法區分,只能查出足以改變組織密度和筋膜層的異常:CT不能對直徑
喉癌侵犯甲狀軟骨時,首先侵犯甲狀軟骨的內表面,使其出現線樣高回聲的連續性中斷,超聲可早期發現喉部腫瘤并清晰顯示腫瘤的結構、周圍組織的浸潤范圍及周圍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情況。研究報道,超聲能發現直徑為1.5 cm 的較小腫瘤,準確率可達 100%。彩色多普勒(CDFI)能顯示腫瘤內部的血流、腫瘤及腫大淋巴結與血管的關系,從而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本組38例喉癌中的超聲聲像圖表現為回聲不均勻,可能與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且生長速度遠高于正常組織、組織密度亦低于正常組織密切相關[12,13]。而CDFI顯示血流豐富程度以Ⅱ~Ⅲ級為主,腫塊周邊血流明顯多于內部血流(表1)。與張繼海等[14]報道的觀點是相符的。
但超聲在喉癌的診斷中還存在不足之處:在診斷喉腔內腫瘤時,因軟骨支架及深部中心氣腔對超聲成像有一定的影響,故對特別小的腫瘤及只表現為潰瘍型的腫瘤,診斷較困難。如因喉腔內有氣體干擾對
喉癌的超聲像圖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其中喉結核的超聲檢查顯示呈不規則無回聲區,透聲較差,部分腫塊型與喉癌不易鑒別;喉狀瘤超聲見多數狀腫物突入喉腔,但不向基底部浸潤;喉淀粉樣變呈塊狀隆起突入喉腔,表面光滑,范圍常超出喉腔,頸部無淋巴結腫大。而喉癌的CT表現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①喉結核的CT表現病變多雙側彌漫且雙側喉旁間隙幾乎均受累而喉結構基本完整。②下咽癌CT表現為單側或雙側梨狀窩變小或消失,局部可見不規則軟組織腫塊,梨狀窩癌易較早發生淋巴結轉移[16]。
綜上,彩超檢查具有無創、簡便易行、能動態多切面掃查、無痛苦、 損傷少等優點,能清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深部組織浸潤程度、范圍及腫塊內部、周邊血流情況,可以為臨床提供一種較新的喉癌的輔助診斷方法。CT掃描可清晰顯示腫塊的形態位置、侵犯范圍以及頸部淋巴結的轉移,它能為喉癌的診斷與治療提供重要信息,超聲與CT對于診斷喉癌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二者各具優缺點,臨床上應結合二者的各自優勢聯合應用,以提高對喉癌的診斷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李銳,郭燕麗,華興,等. 高頻超聲與CT診斷喉癌的臨床研究[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1):48-49.
[2] 侯智文,于秀榮,李文倫,等. 喉癌的彩色多普勒高頻超聲與纖維喉鏡及病理的對比研究[J]. 濰坊醫學院學報,2008,30(2):111-112.
[3] 王天澤. 喉科手術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60.
[4] 楊健,李必強,黃顯龍,等. CT在43例喉癌侵犯范圍和術前分期的價值[J]. 重慶醫學,2009,38(20):2578-2579. [5] 聶中. 螺旋CT檢查在喉癌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6):183-185.
[6] 汪珍元,楊俊凱. CT對喉癌的診斷價值[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6,7(3):153-155.
[7] 周鵬,高雪梅. 喉癌CT診斷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藥導報,2009,6(25):62-63.
[8] 朱尚勇,劉若川,李慶芬,等. 超聲與CT在喉癌診斷中的對比分析[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6,22(3):180.
[9] 朱尚勇,駱峰,劉若川,等. 超聲對喉癌TNM 分期巾的應用價值[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6,22(5):341-343.
[10] 聶中. 螺旋CT檢查在喉癌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6(8):14-15.
[11] 席永強,李丹,袁婷婷,等. 多層螺旋CT掃描在喉癌術前分型、分期的診斷價值[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1,22(11):770-773.
[12] 丁軍,張建剛,鄭艷,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與電子喉鏡在喉癌診斷中的應用[J]. 農墾醫學,2009,31(2):132-133.
[13] 劉艷君,王學梅,周旭. 超聲對喉癌和下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5,21(5):709-710.
[14] 張繼海,石繼紅,金國威,等. 彩超對喉癌的臨床診斷價值[J]. 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6,7(10):757-758.
[15] 李勇,王惠忠. 高頻超聲內窺鏡在喉癌疾病診斷中的成用研究[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3,12(13):737.
[關鍵詞] 囊帶張力環;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超聲乳化
[中圖分類號] R779.6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4-0117-03
隨著眼科診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白內障的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技術日漸成熟[1]。但對于合并晶狀體半脫位的患者,手術難度較大,操作中稍有不慎,將會導致患者視力嚴重受損。由于囊袋懸韌帶不均勻,人工晶狀體(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后偏位或脫位的幾率也非常高[2,3],嚴重者還會發生IOL脫入玻璃體等并發癥,隨著晶狀體囊袋張力環(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眼科臨床的推廣應用,有效解決了晶狀體半脫位手術IOL植入后脫位的難題。2010年以來,我院眼科在30例晶狀體半脫位超聲乳化手術中應用CTR植入,在原有囊袋內植入IOL,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0例患者為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眼科診治的白內障患者,男19例(19眼),女11例(11眼),年齡26~74歲,平均56.8歲;外傷性白內障23例(23眼),老年性白內障5例(5眼),馬凡綜合征1例(1眼),青光眼術后1例(1眼);30例均伴有晶狀體半脫位,晶狀體脫位90°以下25例,>90° 5例,均不足120°;晶狀體硬度Ⅰ級10只眼、Ⅱ級18只眼、Ⅲ級2只眼。術前眼壓12~40 mmHg。術前眼壓高的患者予降低眼壓,角膜水腫患者予高滲眼水、營養角膜眼水,待眼壓控制、角膜透明后再行手術治療。
1.2 材料
12只眼均采用德國Morcher公司生產的12SR型PMMA材質的開放式CTR,IOL選用美國AMO公司生產的I30型折疊人工晶體。
1.3 手術方法
術前應用奧布卡因滴眼液進行表面麻醉,利多卡因行眼球后麻醉,上方或顳側做隧道切口,前房注入黏彈劑成形,然后用撕囊鑷進行連續環形撕囊,直徑5.5~6.0 mm,水分離,注入足量黏彈劑,撐開囊袋,用顯微無齒鑷將CTR輕輕植入晶狀體囊袋內,超聲乳化晶狀體核,然后將囊袋內皮質完全吸除,并植入后房折疊型IOL,將黏彈劑吸除,恢復前房深度,結束手術。
1.4 觀察指標
術后對所有患者隨訪12個月,記錄30例患者術中、術后并發癥,術前及術后1周對30只眼應用國際標準視力表進行視力測試,術后1個月觀察人工晶體的位置及囊袋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順利植入CTR和IOL,均位于囊袋中間位置,CTR的開口背向懸韌帶斷裂處,術后切口對合良好,無滲漏;術后眼壓均正常,術后1周30只眼視力較術前不同程度恢復,裸眼視力最高0.6,矯正視力最高0.8,經秩和檢驗,術后矯正視力明顯優于術前(Z=13.067,P < 0.05),見表1。術后1個月擴瞳后觀察,30例IOL位置良好,晶狀體囊袋完整,未出現囊膜收縮,囊袋口無撕裂。術后2只眼出現一過性眼壓增高,給予對癥處理后,3 d恢復正常,1只眼術后角膜輕度水腫,1周后消失。30例患者均未出現角膜內皮失代償、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及玻璃體出血等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晶狀體懸韌帶松弛或斷裂,均可使晶狀體偏離正常的位置,但仍位于虹膜后面的晶狀體窩內稱為晶狀體半脫位[4]。對于合并晶狀體半脫位的白內障傳統的手術方法是晶狀體摘除后鞏膜縫線固定人工晶體于睫狀溝,或者植入前房型人工晶體。此類手術不但手術時間較長,且術中出現脈絡膜上腔出血、術后出現繼發性青光眼、人工晶體傾斜、移位及術后角膜內皮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的幾率較高,術后視力改善情況不理想,植入無襻大直徑晶狀體可解決術后偏位、傾斜問題,但該術式切口較大,術后會發生散光和切口延遲愈合等并發癥[5]。
自從1991年封閉性囊袋張力環在眼科手術應用以來,CTR形狀設計和制作材料日益精良,目前在合并晶狀體半脫位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CTR植入囊袋后,其自身的彈性產生向外的支撐力,使半脫位的晶狀體恢復至正常位置,更為重要的是CTR可使囊袋保持正常的形狀,為下一步的手術操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間[6,7],同時,CTR的張力可對未完全斷裂的懸韌帶的牽引力產生對抗,從而減少了囊袋不對稱的張力,使超聲乳化的吸收和后房晶體的植入更加安全。同時,減少了術中玻璃體的流失,有效預防術后晶狀體的偏位、脫位及瞳孔夾持等并發癥,從而有利于患者視力的恢復[8]。另外,CTR的植入使玻璃體的前界更為穩定,減少了手術操作過程中對玻璃體的擾動,避免了術后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的發生。CTR植入還有效防止了晶狀體上皮細胞的增生和移行,使植入的IOL與后囊膜緊密貼附,避免了囊膜渾濁及繼發性白內障的發生[9]。此外,CTR對囊袋赤道部位產生擴張作用,這樣對懸韌帶薄弱部位也起到支撐作用,有利于保持囊袋的穩定性[10]。本研究中30例(30眼)術后視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IOL位置良好,晶狀體囊袋完整,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為了順利完成手術,術中我們應該注意手術切口應盡量選擇遠離晶狀體懸韌帶脫離的區域,避免手術影響進一步擴大脫離的范圍,能否植入CTR是完成手術的關鍵,每個手術醫師對植入CTR的時機都有不同的意見[11],我們的體會是在充分水分離后盡早植入CTR,可以減少晶狀體乳化和皮質抽吸時對懸韌帶的進一步損傷。在超聲乳化過程中采用攔截劈核法操作,盡量做到低流量、低負壓和低灌注,減少對囊袋的壓力,還應注意維持前方適宜的深度,盡量避免“浪涌”現象,前房過深時CTR易脫位,過淺時會增加晶狀體半脫位的程度。如果在植入CTR過程中懸韌帶離斷范圍進一步加大、晶狀體偏位嚴重,植入的CTR無法保證將囊帶撐至正位[12,13],或者植入CTR引起晶狀體囊袋撕裂、后囊破裂時,則應放棄CTR植入,可行晶狀體摘除聯合IOL睫狀溝固定術。
綜上所述,對于晶狀體半脫位患者在超聲乳化手術中,應用CTR植入可提高安全性,可有效維持囊帶的完整性和IOL的正常位置,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利于術后視力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陳冬斌,廖文勇,董萬江. 囊袋張力環聯合虹膜拉鉤在晶狀體不全脫位術中的應用[J]. 國際眼科雜志,2013, 13(6):1172-1174..
[2] 侯芳,王海燕,何雷,等. 囊袋張力環在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手術中的應用[J].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2,22(5):337-339.
[3] 石磊,顧起宏,陳艷,等. 囊袋張力環在晶狀體半脫位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 實用防盲技術,2012,7(2):72-74.
[4] 景曉彬,孫立倩,劉彥才,等. 虹膜拉鉤應用聯合張力環植入治療晶狀體半脫位[J]. 臨床眼科雜志,2013,21:(3):214-215.
[5] 鄒浩東,李娟,黃斯慧. 虹膜拉鉤聯合囊袋張力環在晶狀體脫位中的應用[J]. 國際眼科雜志,2012,12(10):1867-1868.
[6] 王豐剛,陳緒攀,胡紅莉. 囊袋張力環在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超聲乳化術中的應用[J]. 國際眼科學雜志,2012,12(5):1006.
[7] 王其濤. 囊袋張力環在白內障手術中的應用探討[J]. 國際眼科雜志,2011,11(9):1677.
[8] 杜新華,姚克,萬修華. 晶狀體囊袋張力環在晶體懸韌帶斷裂的白內障手術中的應用[J]. 中華眼科雜志,2003,39(1):33-34.
[9] Das P,Ram J,Brar GS. Results of intraocular lens inplantation with capsular tension ring in subluxated crystalline or cataractous lenses in children[J]. Indian J Ophthalmol,2009,57(6):431-436.
[10] 史翔宇,龐秀琴,何雷,等. 晶狀體囊袋張力環脫位的手術治療[J]. 眼科,2012,21(2):82-85.
[11] 黃又莉,鄒文軍,楊廣宇,等. 囊袋張力環在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中的應用[J]. 國際眼科雜志,2009,9(9):1749-1750.
[12] 陳冬斌,廖文勇,董萬江. 囊袋張力環聯合虹膜拉鉤在晶狀體不全脫位術中的應用[J]. 國際眼科雜志,2013, 13(6):1172-1174.
關鍵詞:上消化道潰瘍;診斷;超聲充盈檢查法
一直以來,因為胃腸道中諸多因素如氣體等的干擾,胃腸道疾病的超聲檢查在臨床應用中受到很大局限[1],因此很長時間以來胃腸疾病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于胃鏡檢查與X線檢查。在近年來超聲造影技術不斷改進下,超聲檢查在胃腸道疾病臨床診斷中逐漸得到重視[2]。上消化道潰瘍是指發生在胃與十二指腸中的慢性潰瘍,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不斷升高趨勢[3]。為探討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應用超聲充盈檢查法的應用價值,筆者選取于我院接受超聲充盈檢查法診斷的上消化道潰瘍患者94例,對其臨床資料和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0月診治上消化道潰瘍患者94例,其中男53例,41例,年齡22~53歲,平均(27.5±2.6)歲;十二指腸潰瘍59例,胃潰瘍35例;患者臨床表現為:75例患者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部不適或疼痛,8例有黑便癥狀,4例在空腹狀態下腹部有痛感,7例飯后出現典型脹痛。所有患者均展開超聲造影首診檢查,之后展開胃鏡檢查。
1.2方法 利用百勝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94例患者展開超聲充盈檢查,將探頭頻率為3.5~5.0MHz。患者經8~12h空腹后展開檢查,先將1包速溶胃腸助顯劑加到消毒杯內,將500~600ml 溫度為90℃~100℃的開水加入其中,快速攪拌直至成為均勻的稀糊狀,等冷卻到30℃~50℃時由患者飲服并及時展開檢查。患者取右側臥位或平臥位,以坐位與左側臥位為輔助接受檢查,具體操作方法為:自胃部體表展開投影,按照賁門部、胃底部、胃體大小彎、胃前后壁、胃角切跡、胃竇和十二指腸球部這一次序展開完整、連續的切面掃描并觀察,對檢查結果進行記錄。94例患者在完成超聲充盈檢查后展開胃鏡檢查。
1.3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16.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對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當結果滿足P
2 結果
2.1診斷結果分析 超聲充盈檢查法和胃鏡檢查結果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以胃鏡檢查結果為標準,超聲充盈檢查法檢查結果符合率為93.62%(88/94)。
2.2上消化道潰瘍患者超聲表現分析 經超聲造影診斷的88例患者臨床表現為: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59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經超聲充盈檢查,其中55例確診,所有患者腸壁黏膜表面均可見凹陷,其中2例患者凹陷直徑大于1.0mm,29例直徑為1.0mm~5.0mm,24例直徑在5.0mm以上。有4例患者漏診,經胃鏡檢查發現球大彎側壁潰瘍1例,球小彎側壁潰瘍3例;②胃潰瘍:33例胃潰瘍患者的潰瘍部位分別為:胃竇部12例,胃角部15例,胃體部6例,患者病變處胃壁蠕動均明顯減弱,經超聲檢查,胃潰瘍處凹陷直徑為6~28mm,潰瘍病灶壁厚度為8~19mm。經超聲充盈檢查,2例患者漏診,經胃鏡進一步檢查發現漏診患者為胃體潰瘍1例,胃竇部淺表潰瘍1例。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是在諸多致病因子侵襲下,黏膜出現壞死性病變或炎癥,病變深度直至黏膜基層之中的癥狀,常在與胃酸分泌有關的消化道黏膜中發病。目前消化性潰瘍主要致病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多數學者認為該病主要和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害因素-自身分泌防御-修復因素間失衡密切相關,其中NSAID的普遍應用、H.pylori感染及胃酸分泌異常等均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的常見原因。
上消化道潰瘍是成年人常見胃腸道病癥,可在任何年齡人群中發病,其發病率為5%~10%,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主要包括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兩種類型,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比胃潰瘍更為多見[4]。在本次研究中,94例患者十二指腸腸潰瘍為59例,占比為62.77%,胃潰瘍患者35例,占比為37.23%,十二指腸腸潰瘍發病率高于胃潰瘍,這與上述觀點一致。雖然目前人們生活水平及醫療保健水平不斷提高,但在現代社會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及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下,上消化道潰瘍疾病發病率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呈現出不斷上升趨勢。最近10年來,上消化道潰瘍臨床癥狀逐漸發展為不典型性表現,初期多為胃部不規律痛,常難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很多患者都是在發生黑便或嘔血時才去醫院就診,導致最佳治療時機延誤,因此,上消化道潰瘍仍是臨床治療的重點,在臨床中對其進行盡早診斷,及時展開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上消化道潰瘍主要發患者群為青壯年,農村中發病率比城市高。在本次研究中所選病例為22~53歲,其中25~45歲患者共75例,占比為79.79%。目前胃鏡檢查是上消化道潰瘍臨床診斷的"金標準",該方法臨床診斷準確率較高,可達100%,可確保上消化道潰瘍的及時確診,在對潰瘍愈合過程進行監測時具有有效、直觀的特點。然而同時,胃鏡檢查和X線檢查均屬于有創操作,通常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與創傷,因此在上消化道潰瘍患者中接受度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基層醫院中應用十分有限。因此,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選取一種無痛苦、安全、無創、簡單的檢查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近年來超聲診斷儀器分辨率不斷提高和胃腸造影劑不斷改進,上消化道潰瘍中超聲診斷的符合率逐漸提高,已有臨床實踐證實其符合率大89.2%。我院在為該類患者展開檢查時,患者服用速溶腸胃助顯劑后,對十二指腸和胃部展開超聲充盈檢查,可促使胃中構成回聲均勻、相等的透聲窗,而胃腔前后無明顯聲衰減或增強表現,可將黏液及其他的回聲排除在外,對胃壁層和腔內結構予以清楚顯示,并實現對胃、十二指腸運動狀況的動態觀察。利用超聲對上消化道潰瘍癥狀展開檢查,不僅可實現對潰瘍部位、形態及深度的準確測量,確保臨床醫師可對潰瘍大小、胃壁范圍及厚度等內容有準確把握,同時超聲充盈檢查在胃底部潰瘍、高位胃體后壁潰瘍及賁門下潰瘍診斷中,具有比胃鏡與X線鋇餐造影這兩種檢查方法更高的敏感性,可對比胃鏡與X線鋇餐造影在上消化道潰瘍檢查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彌補,故而可作為臨床常用篩選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94例上消化道性潰瘍患者展開超聲充盈檢查與胃鏡檢查,發現超聲充盈檢查法檢查結果符合率為93.62%。上消化道潰瘍的超聲表現如下: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多發生在胃小彎側壁和十二指腸球部前壁中,臨床表現主要為:病灶處腸壁有低回聲局限性隆起與增厚,中央黏膜中有破潰、中斷,表現出大小不均的凹陷,且表面附著有強回聲斑;十二指腸球部面積明顯縮小且有明顯變形,造影劑未充分、均勻充盈,存在激惹表現;②胃潰瘍:發生部位主要為胃竇部、胃角和胃小彎處,超聲表現主要是病變位置胃壁有低回聲局限性隆起與增厚,中央胃黏膜存在破潰、中斷現象,有大小不均勻的凹陷,黏膜表面附著有強回聲斑點,四周胃壁具有清楚的層次,病變位置胃壁蠕動基本消失或有明顯減弱。
在超聲充盈檢查中,有4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漏診,經胃鏡檢查確認為球大彎側壁潰瘍1例,球小彎側壁潰瘍3例,這一漏診現象和檢查者手法有關;同時有2例胃潰瘍患者漏診,經胃鏡進一步檢查發現漏診患者為胃體潰瘍1例,胃竇部淺表潰瘍1例,其凹陷直徑為3mm左右,由此可見超聲診斷在凹陷深度不足5mm糜爛性胃炎、淺表性胃潰瘍中鑒別難度較大,相較于胃鏡檢查而言,超聲造影檢查有一定局限性。通過對漏診患者進行分析,可知在為上消化道潰瘍患者行超聲充盈檢查時,超聲造影檢查對技術有較高要求,在對是否存在出血及活動性出血的檢查上存在困難。然而,超聲造影檢查較強的重復性與無創性可為上消化道潰瘍患者的隨訪及診斷提供更多信息,易于被患者接受。同時,超聲檢查可對各層結構、胃蠕動、胃壁厚度進行觀察,還可對病灶大小、位置及其和周圍臟器間的關系予以觀察,尤其是在外壓性疾病鑒別中應用價值更高。因此,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可先選用超聲造影檢查,當遇到巨大潰瘍或關于檢查結果有疑問時,再展開胃鏡檢查。本次研究在為上消化道潰瘍患者行超聲充盈檢查時,除部分患者由于過于肥胖導致超聲檢查結果不理想外,其他受檢者在超聲掃查時均沒有發生不良反應,這證實超聲充盈檢查法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應用時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超聲充盈檢查法是在胃鏡檢查與鋇餐試驗之后客觀、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彌補胃鏡與X線檢查中的一部分不足,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曉林,陳永霞,趙長艷,等.超聲在消化性潰瘍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8):826-827.
[2]徐柏興.無痛性上消化道潰瘍并出血124例診治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5(3C):93-94.
【摘要】 目的,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異位妊娠診斷中的應用。 方法, 對臨床確診的異位妊娠患者應用經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和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技術的診斷符合率 .結果,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的診斷符合率(75.6%)明顯高于應用經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24.4%)。結論,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高分辨率特征,使異位妊娠的診斷率得以提高,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異位妊娠
當正常妊娠時,受精卵著床于子宮體腔內膜。當受精卵于子宮體腔以外的部位著床時,稱異位妊娠,習稱宮外孕。異位妊娠與宮外孕的含義稍有差別,宮外孕僅指子宮以外的妊娠,不能包括發生在宮頸或宮體的異位妊娠。異位妊娠的發生率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在過去20年中美國異位妊娠的發生率增加了6倍,英國增加了4倍。我國異位妊娠與正常妊娠的比例由1970年1:167~322上升至1989年1:56~93。我院由2008年1月~2011年1月應用經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TACDS)和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TVCDS)對異位妊娠進行術前診斷,并與手術、病理及血HCG進行對照,比較診斷符合率,發現TVCDS技術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前者,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86例均為臨床診斷異位妊娠的住站患者,年齡19~36歲,平均年齡26.8歲。停經時間43~68天,血HCG陽性。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77例,占90%(77/86),不規則陰道流血71例,占82%(71/86)。所有病例均經TACDS及TVCDS檢查。
1.2 檢查儀器 使用儀器為美國Siemens Sonoline G50彩色超聲診斷儀,腹部探頭頻率3.5MHz,陰道? 探頭頻率5.0~7.0MHz。
1.3檢查方法 患者適當膀胱充盈,先經腹部常規測量子宮大小,宮內是否存在孕囊;附件有無包塊,包塊的位置、性質;盆腔有無積液。經腹檢查后,在清楚盆腔情況后,排空膀胱,再行TVCDS檢查。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探頭頂端涂以耦合劑并套上,探查盆腔。 2結果
2.1 診斷結果 異位妊娠80例,經術后病理證實,為輸卵管妊娠;異位妊娠3例,清宮后,病理證實為絨毛組織,為子宮角部妊娠;余3例陰道超聲未發現異常,臨床診斷為流產型異位妊娠,口服米非司酮后復查,血HCG持續下降,直至正常。
2.2 異位妊娠的經腹部彩色多普勒聲像圖表現(如下圖) 86例患者經TACDS技術診斷為EP者21例,符合率24.4%。其中62例子宮增大,內膜增厚,厚度1.2~1.6cm。24例宮腔內見由于蛻膜反應所形成的圓環狀結構。13? 例患者輸卵管環內見胚芽及心管搏動。5例患者在一側附件區見不規則混合性包塊,包塊最小的約2.6cm,最大的約4.9cm。3例子宮角部見妊娠囊,囊內見卵黃囊結構、胚芽及心管搏動。53例患者子宮直腸陷凹內見積液,65例因顯示欠佳而診斷不確定。
2.3異位妊娠的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聲像圖表現86例患者經TVCDS技術診斷為EP者65例,符合率75.6%。42例患者輸卵管環內見胚芽及心管搏動。20例患者在一側附件區見不規則混合性包塊,包塊最小的約2.1cm,最大的約5.2cm。3例子宮角部見妊娠囊,囊內見卵黃囊結構、胚芽及心管搏動。53例患者子宮直腸陷凹內見積液,18例因顯示欠佳而診斷不確定。
3討論
3.1 慢性盆腔炎、輸卵管炎者慢性盆腔炎是最常見的干擾受精卵正常運行的因素,是宮外孕的常見和主要原因。引起輸卵管炎的病因主要是引起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常見有淋球菌和沙眼衣原體。炎癥使輸卵管粘膜粘連、狹窄、不規則,這些病理改變導致輸卵管壁肌肉蠕動減弱,從而影響孕卵的運送。孕卵在輸卵管中被阻滯,即可能就地著床發育,發生輸卵管妊娠。
3.2 闌尾炎穿孔是宮外孕的另一高危因素,闌尾穿孔形成闌尾周圍膿腫,累及輸卵管損害,阻塞了輸卵管,使宮外孕的危險性增加2倍。
3.3 有過宮外孕病史者,再次發生宮外孕的概率就較高。宮外孕治療時保留輸卵管者,再發生宮外孕的比例較高,但重復宮外孕也常發生在對側輸卵管,提示可能兩側輸卵管都存在同一種潛在的功能障礙。
3.4 人工流產與宮外孕肯定有關,其危害性增加1倍。人流次數越多,宮外孕的危險越大。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也可能是宮外孕的危險因素。
此外,吸煙還增加盆腔炎的危險性,導致輸卵管的解剖結構異常,從而使吸煙者增加了發生宮外孕的危險性.異位妊娠是婦產科常見的急腹癥,典型的異位妊娠常具有特征性的超聲圖像,子宮腔正常位置內無妊娠囊存在,于附件區可見包塊存在,聲像圖上發現附件區囊狀結構,其內見胎心搏動者異位妊娠的診斷可確立,屬典型異位妊娠。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非特異性圖像較為多見,給超聲診斷造成困難,若附件區見混合性包塊并伴有盆腔積液時應進一步檢查,如聲像圖上發現子宮增大,子宮內膜增厚,盆腹腔積液,附件有包塊,尿HCG陽性等? 則高度提示異位妊娠。而早期準確地做出診斷,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采用彩色多普勒對異位妊娠檢測引起關注。
既往對異位妊娠的診斷通常以經腹超聲為主,但因受腸脹氣、膀胱充盈等因素的干擾,往往難以確診,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進步,TVCDS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妊娠早期的診斷,對經腹超聲顯示不清晰的異位孕囊,陰道超聲具有高分辨率的特征,使異位妊娠的診斷率得以提高[1]。本資料應用TVCDS技術對異位妊娠的診斷符合率(75.6%)明顯高于TACDS(24.4%),具有以下優點:(1)應用TVCDS技術,可以清晰地顯示孕囊的位置(異位或宮內)、大小、形態及囊內是否有胚芽組織、胎心管搏動,對臨床醫師選擇治療方式很有幫助;(2)應用TVCDS技術,對異位妊娠可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因宮外孕破裂造成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的生命;(3)應用TVCDS技術,可以提高對宮內妊娠的確診率,尤其在早早孕的時候,可以避免臨床醫師盲目手術。
總之,TVCDS技術不受體型肥胖、腸腔脹氣、膀胱多重反射等因素的干擾,對異位妊娠的診斷較經腹部檢查清晰、直觀,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診斷率,減少了誤診及漏診的發生。
參考文獻
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造瘺術特點分析[4]:①手術在超聲引導下操作,既保證手術實施部位的準確性,又能夠減少對患者造成的手術損傷;②患者實施此項手術切口較小,因此治療痛苦較輕;③并發癥較少,且引流充分,操作方法簡單。
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造瘺術注意事項[5]:①患者手術完成后,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后續治療,若患者患腎可保留,且其臨床各項表現均消失,引流液變為澄清透明狀態,則可實施二期手術治療,若患者患腎無腎功能,且對側健腎功能良好,可實施患腎切除手術治療,若患側腎功能發生損害,而對側也出現一定程度的腎功能損害,則應適當將患者引流時間延長,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二期手術治療時間;②患者引流管不宜過長,以免進入人體輸尿管中,應盡量選用腎造瘺引流管,即單豬尾多側孔導管,目的在于此類導管不易發生阻塞引流管情況;③進行引流管固定時,應將局部皮膚縫線代入患者真皮內,目的在于防止患者發生局部組織壞死而導致縫線脫落,最終造成引流管脫落現象。
綜上所述,使用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造瘺術治療腎積水可達到較為理想的治療目的,且并發癥少、痛苦小,利于患者術后盡快恢復健康,但患者經治療后需長期佩戴引流管生活,嚴重后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尚需臨床醫學不斷進步從而取得最終解決辦法[6]。
參考文獻
[1] 王彬,陳路增,陳斐,等.超聲引導下治療性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1,22(1):55-56
[2] 郭乃秋.169例梗阻性腎積水的超聲診斷分析[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10,1(2):70-71
[3] 經翔,丁建民,王克明,等.超聲引導經皮穿刺腎造瘺術治療腎積水的臨床分析[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2,24(5):354-356
[4] 常洪生.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腎造瘺術的臨床應用(附16例報告)[J].中國醫師雜志,2011,3(12):256-259
[5] 田建華,李銘,盧東,等.B超引導下經皮穿刺腎造瘺術治療腎后性腎衰(附32例報告)[J].臨床急診雜志,2010,5(4):127-128
[6] 鄭紅雨,康利克,劉剛,等.彩色超聲多普勒對中重度腎積水經皮穿刺造瘺治療后腎功能的評價[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32(4):98-101
關鍵詞: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模型;B型超聲;實驗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4-0072-02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B型超聲實驗教學模式僵化,實驗教學的基本原則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我國高校大部分實驗內容都屬于驗證性實驗,而驗證性實驗過多,使學生受到“重理論,輕實驗”的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實驗中學生們較被動,沒有自我發揮的機會,很容易造成學生對實驗的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教師在上實驗課時,按著實驗教材給學生講解;學生則根據老師的要求及實驗步驟照著葫蘆畫瓢,就完成了實驗項目,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處于被動狀態。從效果上看,學生雖然完成了實驗,但并沒有完全掌握實驗方法,甚至不會正確使用儀器、無法處理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等,諸如此類現象無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嚴重束縛了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達不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因此,要使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提出新的教學模式和應用新的教學方法。
在醫學物理學實驗中增加與醫學聯系密切的內容是醫學物理學實驗改革的重要環節,可以密切聯系學生所學的醫學理論知識,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B型超聲實驗是醫學院校影像物理學實驗中涉及物理學與醫學密切聯系的實驗之一,但現行的實驗內容較單一、局限,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開拓學生的思維。目前有許多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方法,模擬教學法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就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在B型超聲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談談自己的看法。
二、基于模擬臨床病理的教學法
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是目前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是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制作臨床病理模型、采集圖像、圖像輸出及圖像處理等過程來實現教學目的的方法,其特點是具有啟發性、實踐性。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及動手能力,拓展學生思維,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將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操作相結合起來。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在組織形式上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結合,即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能動性,改變現行的注入式教學現狀,探討如何培養學生在掌握超聲理論的基礎上,與臨床實踐操作相結合,并能對臨床疾病深刻認知。
三、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在B型超聲實驗教學中的實施
1.預習與查閱相關資料。教師應該首先安排即將做實驗的學生做好預習以及查閱相關資料的工作,內容包括認真熟悉講義,熟練掌握解剖知識,要求學生通讀教材,同時指定必讀參考書,強調自學,并知道常見臨床病理,遇到問題立即查閱相關的資料,使學生掌握應知、應會的系統知識。
2.臨床病理的提出。臨床病理的提出需由同學們平時學習的積累及查閱資料得出,要求臨床病理典型、常見,例如結石、膿腫等。這時要求同學們掌握B超成像的特點,并引導其思考怎樣構建模型,為下一步制作模型做好鋪墊。
3.臨床病理模型的設計。以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思考能力為目標,以從易漸難、從簡單到復雜為原則,以切實可行為標準制作實驗需要的模型。①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過去的實例加以適當的修改,也可以制作較為簡單可行的其他臨床病理模型,如常用的熟雞蛋代替人體做受檢體:在去皮去黃的熟雞蛋里注入適量水,模擬囊腫;上述雞蛋里放入青豆或石子,模擬結石;將注射針頭插入雞蛋內,模擬穿刺。②選用其他材料制作臨床病理模型進行B超觀察,如去皮前與后的魚、豬肉、火腿腸和粉腸等。臨床病理模型的制作也可以來源于本校其他學科實驗室廢棄的動物臟器,摘取實驗需要的器官,模擬制作成臨床病理模型,如兔子的正常和人為破壞的肝臟、腎臟或其他動物的器官,但這需要同學們在課前做好實驗器材的準備。值得注意的是模型的制作是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不斷實踐來完成的。
4.采集圖像、圖像處理。①將制作好的臨床病理模型用于B超實驗中,進行圖像采集,并記錄數據用于實驗報告的書寫。培養學生的超聲診斷思維,將圖像采集中遇到的困難記錄下來用于下一步的共同討論,使教學生動、真實,使學生扎實理論、增強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面素質。②將采集的圖像輸入計算機,通過電腦軟件進行圖像處理,使圖像更清晰,學生大多已具備這種能力。將計算機程序處理技術融入到實驗內容當中,這樣就擺脫了以往單調的實驗內容,不僅豐富了實驗內容,也能更好地開拓學生思維,學以致用,增加了學習樂趣,緊密了與臨床的結合。
5.實驗的討論。基于學生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和引導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和發表不同的意見,要求學生分別記錄討論結果,最后由教師審閱并給出正確答案,同時指出學生某些錯誤問題及給出相應的分析,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能夠提高同學們自主創新的能力,通過教師講授,同學們查閱資料,主動動手參與制作臨床病理模型,進行超聲實驗,得出結論來完成實驗。這樣不僅可以扎實超聲理論知識,而且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得了探索科學的體驗,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能力,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調配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能夠綜合多學科內容,不僅涉及課本內容,更能使同學們接觸一些臨床專業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密切地聯系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尤其是與臨床實際的聯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夠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同學們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有很大的幫助。模擬臨床病理教學法以學生自學、主動制作模型、采集圖像及處理圖像等為主,教師引導為輔,改變了普通的教學模式,同時改變了學生過分依賴教師講授的學習模式,這也是大學教學改革的趨勢。學生通過從感性認識到付諸實踐操作、通過討論與總結獲得在認識和實踐方面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單立軍,沈業彤.案例模擬教學法在超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8,Vol.29,No.15.
[2]汪恩強,馬玉忠,褚素敏,劉小寶.家兔腹部病理模型的B超影像學觀察[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05).
關鍵詞:超聲醫學;臨床實驗;研究;應用。
超聲醫學是指聲學、醫學、光學和電子學相結合的一個學科,包括超聲診斷學、超聲治療學和生物醫學超聲工程,它具有醫、理、工相結合的特點。超聲波在密度均勻的介質中勻速傳播,當通過不同密度的介質時,就會出現反射、折射、散射、衍射以及多普勒效應。多普勒效應是指在描述光源和接收器之間的相對運動時光波頻率出現升高或者降低變化的一種現象。超聲波頻率越高,介入的介質吸收的越多。臨床醫生就是通過人體組織形態和結構的不同,利用其反射和折射程度的差異形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圖像、波形和曲線來進行鑒別診斷,結合所學專業的醫學知識進行準確的臨床診斷,并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進行合理治療,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超聲醫學涉及范圍廣、直觀、安全、無痛等優點,成為現在臨床診斷疾病重要的一種技術。我院1年間應用超聲進行臨床診斷和治療,能夠準確的鑒別診斷疾病,降低了臨床誤診率,在疾病治療中,位置直觀,患者手術時間縮短,安全而且無痛,醫療費用降低,痛苦減輕,恢復較快,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顯著。現將2014年6月~2015年6月間來我院應用超聲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間來我院應用超聲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整個就診過程中使用超聲的設備和基本原理以及整理后的完整就診資料。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間來我院應用超聲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超聲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
1.2.1設備和基本原理:超聲波就是一種頻率大于20KHZ的聲波,人耳感覺不到,它屬于縱波,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進行傳播,它不但具有和聲波相同的物理性質,同時還具有自身特性,包括束射性、反射、折射、散射、衍射以及超聲波的衰減[[]]。超聲波檢查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超聲波發射進入人體發生反射、折射后在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上表現出來的差異進行分析和鑒別。醫生結合超聲結果以及生理和病理的基礎臨床醫學知識進行判斷,得出臨床結論,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最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2.2超聲診斷儀分類:超聲診斷儀種類多,根據空間和回波方式的不同分為6種類型,分別為A型超聲、B型超聲、M型超聲、D型超聲、三維超聲和超聲顯微鏡[[]]。A型超聲是以波形來顯示不同組織的特征,用于測量器官徑線,判定大小。B型超聲使用平面圖形顯示,具有重復性強,直觀性好的特點,復查時可以對比。M型超聲適合用來檢查心臟功能,觀察心臟結構以及活動狀態,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D型超聲主要用于檢測器官活動狀態和血液循環流動情況。
1.2.3超聲診斷與臨床應用:超聲診斷主要是應用超聲的指向性和反射、散射以及超聲波的衰減和多普勒效應,使用不同的檢查方法將超聲順利的發射進入人體組織內進行傳播,當患者患有疾病時,正常組織或者病變組織的聲阻抗就會出現差異,組成界面上出現反射和散射,接收回波信號和檢波處理后,顯示出相應的波形、曲線或者圖形。專業的醫生結合生理和病理解剖知識,對其進行觀察、分析,可以對患病的部位、性質以及嚴重程度做出相應的判斷。超聲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例如超聲診療、超聲霧化吸入以及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等,為臨床醫生的正確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手段。超聲在臨床使用治療疾病的原理是機械效應,即超聲進入人體中前進時產生的正常反應。超聲通過振動的方式引起細胞內物質發生運動產生細胞的按摩作用,以此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加速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細胞缺血、缺氧狀態得到改善,提高了機體的再生能力達到治療的目的。
2結果
我院1年間應用超聲進行臨床診斷,降低了臨床誤診率,在疾病治療中,患者手術時間縮短,醫療費用降低,痛苦減輕,恢復較快,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顯著。
3討論
近年來,超聲醫學診斷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飛躍,在臨床醫學領域所占地位越來越重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因此發展我國的超聲醫學是必然的趨勢。目前已經成為臨床疾病診斷的首選手段。超聲應用不僅擴大了臨床疾病診斷的范圍,也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率,隨著超聲應用的逐漸普及,它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多中國參數的系列診斷技術。它可以用來測速、測距、焊接、碎石和殺菌等等,在軍事、工業和醫學領域均有應用。醫學超聲應用的工作原理和聲波傳播相同,超聲醫學在臨床中主要應用在婦產科、外科、眼科等科室,快速對患者的疾病做出臨床診斷,節省了時間,為醫生更好的開展臨床工作提供了幫助。超聲醫學技術在醫學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大的提高了臨床疾病診斷的準確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技術也會不斷完善,造福于全人類。我院1年間應用超聲進行臨床診斷,降低了臨床誤診率,在疾病治療中,患者手術時間縮短,醫療費用降低,痛苦減輕,恢復較快,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醫生和實驗人員借鑒和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商|,李少梅,林紅,申紅,超聲醫學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綜述[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0):145~147;
[2]張萬蕾,李建國,周慶環,陳麗君,超聲醫學的發展趨勢及超聲醫學教學的探討[J],中國醫學裝備,2008,5(3):13~15;
[3]徐金鋒,劉慧玉,臨床超聲醫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重慶醫學,2008,37(9):998~999;
[4]伊立雪,超聲醫學高新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0,29(5):4~8;
[關鍵詞]超聲;診斷;急腹癥;婦產科
[中圖分類號] R65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5(c)-006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nic image examination technology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abdomen in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en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ultrasonography and its results was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The clinical diagnosis rate was counted.Results The diagnostic results of ultrasound for 80 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en showed that there were 5 cases of rupture and bleeding of ovarian cyst,5 cases of torsion of the pedicle of ovarian cyst,3 cases of corpus luteum rupture,11 cases of abortion,2 cases of perforation of uterus,18 cases of placenta previa,and 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disease were 100.0%.Among 6 cases of acute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1 case (acute appendicitis) was misdiagnosed.and among 30 cases of ectopic pregnancy,1 case (adnexal tumor) was misdiagnosed.The accuracy of ultrasound diagnosing 80 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en was 97.5%(78/80).Conclusion Ultrasonography technology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diagnosis of diseases.It is convenient and fast,noninvasive,having high diagnostic rat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especially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abdomen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Key words]Ultrasound;Diagnosis;Acute abdomen;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急劇的病理變化在腹腔、盆腔以及腹膜后組織中發生時,常起病急、發展快、病情復雜多變、病情重,是急腹癥的一種綜合表現,樂厥被嵋起全身反應[1],能否及時正確診斷,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甚或生命安危。在內、外、婦、兒等科室,急腹癥都是常見疾病,但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本次主要針對婦產科急腹癥進行研究。異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腫蒂扭轉、急性附件炎、黃體破裂等都是婦產科常見急腹癥類型,婦產科急腹癥主要以腹痛為主要臨床癥狀,有時可伴陰道出血[2-3]。一旦發生急腹癥時要及時診斷發病原因,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避免因為不明原因而造成延誤治療,以免造成嚴重后果。本文探討超聲在診斷婦產科急腹癥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來我院婦產科收治的80例急腹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病理學診斷,確診為婦產科急腹癥。所有患者排除肝、腎、心等衰竭等嚴重合并疾病,并書面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年齡在20~30歲的有12例,31~40歲 21例,41~50歲 25例,51歲以上 12例。所有患者平均年齡在(38.3±7.6)歲,患者腹痛到就診時間為25 min~56 h。臨床表現為下腹部墜脹、劇痛或持續性脹痛,并伴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及惡心嘔吐。
1.2 診斷方法
采用MEDISON SONOACE X6、GE LOGIQ e及GE VOLUSON E6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測,經腹部檢查時探頭頻率為2~4.5 MHz,經陰道檢查時探頭頻率為5~8 MHz[3]。患者在充盈膀胱后取平臥位,在探頭上涂抹少許耦合劑后,對患者下腹部做縱切、橫切和扇形檢查,認真觀察患者子宮、宮腔以及兩側附件的情況,觀察患者有孕囊或者異常包括以及其盆腔內有無液性暗區[4]。經腹部超聲檢查結束后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檢查前在探頭上涂抹少量耦合劑,然后套上后再少量涂抹耦合劑后對患者實施經陰道超聲檢查。檢查范圍包括子宮、盆腔以及附件等,多切面、多角度的對患者生殖系統進行掃描。檢查項目包括觀察子宮形態的大小、子宮腔體內有無積液或者孕囊;腹腔部是否有積液,如有積液則需對積液的深度進行測量;使用彩色多普勒對患者盆腔內病灶部位的血流情況進行檢查[4];觀察附件^域是否存在包塊,如有包塊則需對包塊的位置、大小、形態等指標進行檢測,并對其內部回聲情況以及其與附近組織器官的關系進行檢查。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均聯合應用經腹部超聲和陰道超聲進行檢查,并將其診斷結果與臨床病理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3觀察指標
患者經過超聲診斷之后,對超聲診斷的結果進行病理核對,對比診斷的確診率、漏診率、誤診率。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超聲診斷與病理證實結果的分析
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高于超聲診斷結果,但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說明超聲影像檢查在婦產科急腹癥診斷中具有一定優勢。
2.2不同種類急腹癥的超聲診斷分析
80例患者超聲診斷結果顯示,卵巢囊腫破裂出血5例、卵巢腫瘤蒂扭轉5例、黃體破裂3例、流產11例、子宮穿孔2例、前置胎盤18例等病癥診斷準確率均為100.0%,而6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中1例誤診(急性闌尾炎),30例異位妊娠患者中1例誤診(附件腫瘤)。超聲診斷80例婦產科急腹癥患者的準確率為97.5%(78/80)(表2)。
3討論
婦產科急腹癥是一種常見的急癥,危險性較大,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死亡率高的特點,對婦女的生命安全問題造成了隱患,應該在發現病癥時,及時對其進行診斷與治療。有效治療疾病的前提是準確診斷,快速且準確的診斷對治療具有很好的作用,而超聲檢查具有這種優點,給患者不會帶來創傷、診斷也是非常迅速的。超聲波診斷是指利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與人體器官、組織的聲學特性相互作用后得到對疾病的診斷,具有操作簡便、安全、迅速、無痛苦和無放射性的優點,在臨床上的運用十分廣泛。婦產科急腹癥是以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系列婦產科疾病,其中之“急”包括發病急驟、疼痛劇烈、病勢兇險。婦科超聲檢查技術包括經腹壁檢查、經陰道檢查和經直腸檢查,能夠較準確地查出病因。
超聲檢查是一種常見的輔的診斷方法,具有快捷、簡便、創傷小以及費用低的優點,能夠準確有效地探查患者的子宮腔的大小、形態附件等情況,為治療提供了基礎性的參考,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5]。經陰道超聲檢查前不需要患者膀胱充盈、使用探頭的頻率較高、腔臟器的直接觸碰將大大減少了對人體腸道氣體以及腹壁脂肪的干擾,從而檢查病變顯示非常清晰。但是經陰道超聲檢查也存在一些弊端:視野狹小,不能顯示較大范圍內的病變的全貌,而將經陰道超聲檢查聯合腹部超聲檢查可以彌補這個方法的不足,從而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本研究80例急腹癥患者的具體結果與正確結果(手術后病理結果)進行比較,手術病理診斷中急性盆腔炎6例、卵巢囊腫破裂出血5例、卵巢腫瘤蒂扭轉5例、異位妊娠30例、黃體破裂3例、流產11例、子宮穿孔2例、前置胎盤18例,超聲診斷急腹癥準確率為97.5%(78/80),表明經陰道超聲檢查聯合腹部超聲檢查對于婦產科急腹癥診斷的準確率具有很大的提高作用,為準確判斷病情提供了依據。異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宮體腔外的器官或組織著床發育,是婦產科最常見的急腹癥,也是孕婦前三個月死亡常見原因。
臨床普遍認為異位妊娠的陰道超聲檢查較腹部超聲檢查準確性高。陰道超聲不受肥胖、膀胱充盈以及灌腸等因素的影響,探頭緊貼宮頸和陰道穹隆,圖像更為清晰,利于分辨真假孕囊[6-8]。異位妊娠超聲表現為:子宮少增大,宮內無真妊娠囊,內膜增厚;附件區見妊娠囊樣結構,囊內可見胚芽和胎心搏動。臨床上,異位妊娠破裂的超聲表現極易與黃體囊腫破裂、附件腫瘤蒂扭轉破裂等超聲表現相混淆,超聲科醫生在診斷此類疾病時,需結合患者的月經史、既往史以及血、尿 hCG 等實驗室檢查進行分析判斷,以免誤診漏診[9]。子宮內膜異位發生在卵巢時,異位內膜反復周期性出血,久而久之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小不一、內含陳舊性血液性液體的囊腫,稱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囊腫內積血隨內膜周期性脫落不斷增多,囊內壓力過大時破裂,內容物流出造成盆腔粘連。此病臨床癥狀以下腹痛、不孕為主,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因此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十分重要。B 超檢查是診斷卵巢異位囊腫的重要方法,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在96%以上[10]。經陰道彩超較腹部超聲分辨率高,能更好地顯示病灶及其與周圍組織關系,并能觀察血流情況[11-12]。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超聲表現為:盆腔內圓形或橢圓形囊腫,與周圍組織粘連,囊壁增厚且粗糙,囊內有細小絮狀光點。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囊腫型、混合型、實性包塊型,三者表現稍有差異。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超聲表現需與畸胎瘤、黃體血腫、卵巢腫瘤等疾病相鑒別,可根據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聲像隨月經周期改變的特性,進行復查,結合鑒別診斷,提高診斷率[13-15]。卵巢腫瘤蒂扭轉是婦科常見急腹癥,多發于瘤蒂過長、中等大、活動都良好、重心偏于一側的腫瘤。腫瘤發生急性扭轉后,因血流受阻致瘤內出血或破裂,患者突感一側下腹劇痛,伴惡心嘔吐甚至休克,一旦確診需立即手術。因此快速有效的診斷非常重要。臨床研究表明:經陰道超聲較經腹部超聲診斷卵巢腫瘤地扭轉更為精確。陰道超聲探頭可直接觸及病灶疼痛區且能夠顯示扭轉的血管蒂圖像[16]。卵巢腫瘤蒂扭轉臨床表現需與子宮內膜異位癥、腸系膜囊腫以及異位妊娠等疾病相鑒別[17]。臨床上,當此病很難與其他疾病鑒別時,除觀察瘤是判斷的重點[18]。
超聲檢查婦產科急腹癥簡便、迅速、準確率高,是現代醫學診斷婦產科急腹癥不可或缺的技術方法。臨床上,經陰道彩超不受肥胖、充盈膀胱以及灌腸因素的影響,探頭更貼近子宮及附件區,故圖像呈現的精確度普遍高于經腹部超聲。在利用超聲診斷婦產科急腹癥時,除了觀察子宮及周圍組織器官情況,臨床醫生還要結合患者的月經史、既往史以及有關實驗室檢查,降低誤診率。
[參考文獻]
[1]黃小芳.經陰道及經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16,17(4):54-57.
[2]趙瑞,楊志強.經腹部與陰道彩色超聲在婦產科急腹癥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5):20.
[3]費新華,蘇夏偉,蔣偉榮,等.64層CT在急腹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12):2212-2214.
[4]Hoffmann B,Nürnberg D,Westergaard MC.Focus on abnormal air:diagnostic ultrasonography for the acute abdomen[J].Eur J Emerg Med,2012,19(5):284-291.
[5]張丹,黃蕾,杜菲,等.腹部超聲在婦a科急腹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河北醫藥,2015,12(24):3785-3786.
[6]李瑞.超聲檢查在婦科急腹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5,2(6):16-17.
[7]趙君萍.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4,23(85):88-89.
[8]楊亞宇.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8(24):94-96.
[9]王維.經腹部及陰道超聲聯合應用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診斷價值[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14,35(1):54-55.
[10]林秋蘭.超聲診斷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2,2(22):109-110.
[11]鄭宏武.經腹部聯合經陰道超聲在診斷婦產科急腹癥中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療,2012,31(17):177.
[12]王春華,祿琴梅,黃葉,等.經腹部及陰道超聲聯合應用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4, 29(22):3685-3687.
[13]王惠香.經腹部及陰道超聲聯合應用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診斷價值[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255-256.
[14]趙文君,尹衛紅,肖美華.孕18~28周彩超篩查診斷胎兒畸形[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9,29(2):203-204,207.
[15]Valenzano MM,Lijoi D,Mistrangelo E,et al.The value of sonohysterography in detecting intracavitary benign abnormalities[J].Arch Gynecol Obstet,2005,272(4):265-268.
[16]施冬梅,靳元.妊娠合并急腹癥的超聲診斷-附686例臨床病例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3):564-567.
[17]黃平,張筱鳳,張嘯,等.腹部超聲引導下兩階段內鏡治療妊娠期膽胰急腹癥的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2, 29(2):81-84.
關鍵詞急診婦產科超聲檢查臨床
超聲診斷學主要是研究人體對超聲的反作用規律,以了解人體內部情況,它以強度低、頻率高、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顯示方法多樣而廣泛應用于臨床[1,2]。在婦產科急診中,超聲檢查不僅可以觀察到患者盆腔臟器形態及其組織結構的變化,而且能判斷出疾病的部位與性質,采用B超可對子宮內部回聲、腹、盆腔有無游離液體、子宮大小及宮旁有無異回聲團做直接觀察,為臨床急癥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3]。就76例婦科急診患者的超聲檢查應用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急腹癥患者76例,年齡18~49歲,平均43歲。其中不規則陰道出血32例,HCG陽性20例,有明確停經史17例,陰道出血因疾病類型不同而異,時間2小時~2個月,就診時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或下腹痛癥狀。
超聲儀器:美國邁瑞DP-9000型超聲診斷儀,超聲探頭為凸陣探頭,經腹探查。
方法:①采用經腹探查,屬患者取仰臥位,適當充盈膀胱,若患者腹痛嚴重,不能滿足要求時由護士給患者插導尿管并向膀胱內注入無菌生理鹽水500ml,使膀胱適度充盈。然后子宮、盆腔包塊、附件可清晰顯示回聲,腹腔內液性暗區也清晰可見。在恥骨聯合至臍下橫切,左右弧形或正中縱切掃查,并采集圖像。超聲應用中對患者進行多切面快速檢查,觀察子宮、卵巢及宮旁有無異常包塊,包塊的大小、形態、邊界、內部回聲及周圍回聲情況,與子宮附件的關系,腹盆腔有無積液。②對急診婦產科患者,手術治療者將其超聲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照;保守治療對其進行隨訪觀察、評價治療效果。
結果
76例婦產科急診患者超聲檢查效果:誤診3例,其中2例輸卵管妊娠誤診為黃體破裂,1例陳舊性宮外孕誤診為炎性包塊,76例婦產科急癥患者中,手術證實53例,非手術證實23例。
討論
婦產科急診因其發病急、進展快、變化多及病情重的特點,一旦延誤診斷或治療不當,后果嚴重[4]。B超在宮外孕表現為附件區的非特異性包塊、囊性結構、卵巢異常增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積液。黃體破裂表現為一側附件可探及凝血塊所形成的低回聲包塊,盆腔中可見游離液體。
實踐中體會到,異位妊娠是婦產科急腹癥中最主要發病病種。由于發生部位、時間不同,出血量不等,超聲表現也不同。本組誤診3例,其中2例輸卵管妊娠誤診為黃體破裂,其原因主要是宮外孕破裂與黃體破裂聲像圖及臨床癥狀相似,而患者發病急,病情危重,相關的尿妊娠試驗、血HCG分析等輔助檢查未及時檢測。1例陳舊性宮外孕誤診為炎性包塊,分析是由于聲像缺乏特異性,存在異病同圖、同病異圖表現,可見,詢問病史及重視HCG結果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對于臨床上不明原因的右下腹疼痛,應與泌尿系結石、膀胱結石和輸尿管結石等內科疾病相鑒別,婦產科急診應充分利用超聲檢查定位明確,圖像清晰的特點,及時確診,為臨床下一步治療提供輔助依據。
參考文獻
1謝紅寧.三維超聲技術在產科領域中的應用.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3):139-140.
2劉雯,馬玉香,史浩.超聲新技術在婦產科的應用.醫學影像學雜志,2005,15(3):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