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風險等級評估標準

風險等級評估標準

時間:2023-06-08 11:17: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風險等級評估標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風險等級評估標準

第1篇

關鍵詞:風險等級 化工工藝 等級評估 指標體系

石化企業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的進步和壯大,所生產的化工產品種類越來越多,涉及的危險化工工藝也越來越多,所以對于石化企業危險化工工藝的危險等級進行評估與劃分是確保安全生產的關鍵環節,建立科學的風險等級評估指標體系對于石化企業危險化工工藝勢在必行。目前危險化工工藝風險等級評估指標體系并沒有固定的標準,所以本文結合實際通過采用學的定性、定量方式,將等級評估過程轉換為定量賦值計算過程,如遇到難以賦值和量化的指標可以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將其分類,將石化企業危險化工工藝風險等級評估指標體系建立完善,確保危險化工工藝生產安全。

一、危險化工工藝風險等級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是根據石化企業危險化工工藝的客觀狀況、系統性能、動態特征、穩定狀態、可控制程度等進行科學的導向,建立完善的指標體系結構。

對于評估指標體系等級的劃分要求能夠客觀的反映危險化工工藝的實際情況,等級劃分要科學合理、清晰明確,各個等級都能反映出等級指標中的模式特點,所以指標體系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標準進行設計。

1.評估指標體系等級的劃分要求能夠客觀的反映危險化工工藝的實際情況,等級劃分要科學合理、清晰明確,各個等級都能反映出等級指標中的模式特點,層次分明,突出等級特點。

2.在設計危險化工工藝風險等級指標體系結構中,要突出等級的代表性,避免各等級之間的影響和連帶。

3.指標體系等級劃分運用科學的定性、定量方式,將等級評估過程轉換為定量賦值計算過程,如遇到難以賦值和量化的指標可以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將其分類。

4.等級評估指標體系要建立在實際可行性與可操控的前提下,對于資料的分析與處理盡可能的選擇可定量獲取數據的方式。

二、危險化工工藝風險等級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危險化工工藝風險等級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是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結合相關危險化工工藝標準規范進行從理論分析到體系建立再到體系完善的一個過程。首先,將危險化工工藝的風險程度劃分為兩大類別,固有危險程度和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管理危險程度,其次對固有的危險性中的原料危險性、生產設備危險性、工藝危險性、控制危險性做出評估,再對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物料的隔離、生產環境的安全性、防火安全、管理安全進行評估,最后綜合所有的危險性做出科學的等級評估標準。危險化工工藝指標體系流程圖如圖1所示。

將危險化工工藝的風險程度的固有危險程度和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管理危險程度分別建立表1與表2。

三、風險等級評估指標體系的合理性研究

1.通過建立危險性化工工藝風險等級評估指標體系可以根據化工工藝的工藝參數進行固有危險性劃分,再根據安全生產中容易發生危險事故的管理措施進行危險評定,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2.危險性化工工藝的固有危險性可以通過建立定量賦值計算方程,采用計算的方式進行評估,這樣得到的結果更加科學與準確。生產過程中容易產生突發事故的風險定性的方式進行分類,綜合化工工藝風險進行等級評估建立執行標準,將石化企業化工工藝的危險性降到最低。

四、結束語

依據石化危險化工工藝的特點所涉及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建立風險等級評估指標體系,將其過程所涉及的理論與實際評估中的經驗相結合,運用科學的方法做出正確的危險評估等級評價為實現企業安全生產和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劉茂,吳宗之.應急救援概論—應急救援系統及計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第2篇

關鍵詞:機巡作業;風險評估;風險后果;危害因素

風險是一個矛盾體,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講,管控的是相對風險,所以風險評估技術方法的研究首先要確定應用的對象;機巡作業風險評估技術針對的是機巡作業管控,所以機巡作業風險評估技術方法就應基于機巡作業企業的管理需求即管控目標來進行設計;風險評估技術方法的研究主要基于后果考慮具體因子的設計,形成機巡作業風險評估技術標準。機巡作業風險評估流程設計如下。(1)評估范圍的劃分——根據企業安全生產目標,確定風險管控目標;(2)危害因素的辨識——選取風險后果對管控目標能夠造成影響的危害因素作為風險評估的對象;(3)風險評估——針對線路風險后果及涉及的各種危害因素,對線路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確定危害因素風險等級;(4)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對各危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必要時還要制定新的控制措施。

1持續風險評估標準設計

中心引用可量化風險管理理念,采取現場作業“三維度”科學評價取值法,即根據涉及電網風險、現場風險以及作業環境風險相結合的“三維度”量化風險值,制定機巡作業中心持續作業風險評估技術標準。1.1危害因素辨識對。機巡作業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有交叉跨越方式與數量、作業環境、作業性質、電網等級、電網風險、巡視區域、飛行地域、線路密集程度、巡視機型等九個因素。1.2制定評估標準。(1)交叉跨越方式與數量。跨越1個危險點至4個危險點,所有機型取值分別為1/1.5/2/2.5,穿越一個點危險指數為100。(2)作業環境性質區域特征等指標,如表1所示。(3)電壓電網風險及機型等級指標,如表2所示。(4)線路密集程度指標。線路密集程度分為兩種,相鄰線行≥100m,所有機型取值1,相鄰線行50~100m(山區為100~150m)之間,所有機型取值1.5。1.3風險量化評估。1.3.1量化計算。根據電網風險、現場風險、作業環境風險量化結果對應的取值,使用量化評估公式:量化值(M)=[交叉跨越方式及數量系數]*[作業環境系數]*[作業性質系數]*[電壓等級系數]*[電網風險系數]*[巡視區域系數]*[飛行地域系數]*[線路密集程度系數]*]巡視機型系數]。1.3.2機巡作業風險定級。根據計算出的量化值,將機巡作業分為以下五級:(1)特高的風險:400≤風險值,考慮放棄、停止。(2)高風險機巡作業:200≤風險值<400,需要立即采取糾正措施。(3)中風險機巡作業:70≤風險值<200,需要采取措施進行糾正。(4)低風險機巡作業:20≤風險值<70,需要進行關注。(5)可接受風險機巡作業:風險值<20,容忍。1.4現有控制措施。根據確定的風險和涉及的人員、電網情況,查找目前已有的控制措施,包括:管理人員的現場督察、檢查;改善飛行和控制技術等已經應用的工程技術;防止風險而使用的安全工器具和個人防護用品、安全標識;保證人員意識和技能而開展的常態化人員學習與教育培訓;為降低風險損失而采取的應急措施等。

2應用實例

對500kV嘉上甲線N1-N216的線路進行實際風險評估,通過2.3.1公式進行計算,(油動固定翼/有人機/多旋翼)綜合風險值分別為6.75/6.75/13.5,都在巡線的容忍范圍內。

3結語

本文對機巡作業風險評估技術方法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種指引,文中一些影響因素的選取與賦值參考了廣東電網機巡作業中心的一些數據,但這不是一個絕對的標準,仍不能完全適用于所有的機巡企業,每個企業在應用時,要通過一定范圍的試用,通過試用評估結果對一些因素與賦值進行修訂與完善,這樣才能形成適用于企業的風險評估技術方法。

參考文獻

[1]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2]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審核指南[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3]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管理規定[Z].2014.

第3篇

1.等級保護

1)主要內容

等級保護是指導我國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總體建設的基礎管理原則,是圍繞信息安全保障全過程的一項基礎性管理制度,其核心內容是對信息安全分等級、按標準進行建設、管理和監督。

2)優點

等級保護適用于宏觀層面,是一種大范圍“基線安全”,適用于行業主管部門對信息安全的總體把握與監控。

3)缺點

具體到某個組織的信息安全保護而言,等級保護的粒度劃分較粗,在滿足組織對信息安全的精細控制要求方面還存在不足。因此,在滿足監管部門的等級保護要求之后,組織還可進一步把等級細化到各種層次的安全域,直至對一個個的信息資產進行有效管理。

2.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

1)主要內容

類似于質量之于ISO9000,ISMS是組織為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按照ISO27001的要求,在整體或特定范圍內監理的信息安全方針和目標,以及完成這些目標所用的方法和體系。它是直接管理活動的結果,表示為方針、原則、目標、方法、計劃、活動、程序、過程和資源的集合。

2)優點

ISMS涉及了信息安全的11個領域,133個控制措施,基本涵蓋了信息安全的方方面面,適用于各種類型的組織用來建立一個總體的安全控制框架;ISMS更注重于把“安全管理”當作一種制度來建設,通過建立統一的方針、策略,以及規范化安全規則,使ISMS實施主體能有效地識別風險,持續不斷地采取管控措施,以把風險降低到組織可接受的程度。

3)缺點

它只是描述了建立ISMS的思想、框架,但對如何建立ISMS并沒有一個詳細明確的定義,也沒有描述ISMS的最終形態;沒有確定建立信息安全體系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因此,ISMS對實施者來說留下來很大的可操作空間,不同的組織和不同實施著對ISMS標準的把握可能差別很大,ISMS總體水平也會有高下之分。

3.風險評估

1)主要內容

風險評估是獲知組織當前風險水平的一種手段,在金融、電子商務等許多領域都是有風險及風險評估需求的存在。當風險評估應用于IT安全領域時,就是對信息安全的風險評估。

2)優點

風險評估從早起簡單的漏洞掃描、人工審計、滲透性測試這種類型的純技術操作,逐漸過渡到目前普遍采用ISO17799、OCTAVE、NIST SP800、NIST P800-26、NIST SP800-30、AS/NZS4360、SSE-CMM等方法,充分體現以資產為出發點、以威脅為觸發、以技術/管理/運行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為誘因的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綜合方法及操作模型。

國內這幾年對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的研究進展較快,具體的評估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原國信辦2004年組織完成了《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指南》及《信息安全風險管理指南》標準草案的制定,并在其中規定了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的工作流程、評估內容、評估方法和風險判斷準測,對規范我國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的做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3)缺點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指南》所確定的風險評估方法還只是一個通用的方法論,具體到一個特定的單位,要對其中的風險進行準確地識別與量化仍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評估者的經驗。

第4篇

關鍵詞:安全隱患管理;安全隱患定級;風險管理;風險評估;資產全壽命周期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2-0186-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90

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迅猛發展,一方面繁榮了經濟和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現代化大生產隱藏了眾多的潛在危險。就電力系統而言,電力網絡不斷擴展,網絡構成及網絡控制更加復雜,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高電壓、大電流、長距離輸電使電網穩定問題愈加突出。現代化的工業和人民生活對電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對電力可靠性和電壓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對電力設備的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國內電力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總結,已逐漸擁有完善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方式。但是基層工作人員在進行隱患排查時或是根據主觀經驗判斷或是依照范例進行對比,各種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將隱患的嚴重程度量化。本文主要是借鑒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的風險評估法,對事件發生可能性和影響程度進行量化分析,以定量方法確定安全隱患分級,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安全隱患的嚴重情況。

1 安全隱患概述

1.1 安全隱患定義與分級

安全隱患具體指安全風險程度較高,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作I場所、設備設施、電網運行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

根據可能造成事故后果的影響程度,目前電力企業安全隱患分為Ⅰ級重大事故隱患、Ⅱ級重大事故隱患、一般事故隱患和安全事件隱患四個等級。其中,Ⅰ級重大事故隱患和Ⅱ級重大事故隱患合稱為重大事故隱患。

1.2 安全隱患定級方法

1.2.1 主觀判斷法。主觀判斷法是指工作人員在匯總現場情況后,征詢有關專家(一般是基層骨干)的意見,對意見進行統計、處理、分析和歸納,客觀地綜合多數專家經驗與主觀判斷,做出合理估算,經過反饋和調整后,對安全隱患進行定級的方法。主觀判斷法的優點是方法簡便易行,定級較快。

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隱患標準”,基層工作人員在隱患判斷、認定、分級等具體工作中,往往只能依據自身專業知識進行主觀判斷,寬嚴程度隨人、隨單位而變,造成安全隱患定性不準、分級不當、判定標準不一致、隱患信息不翔實等問題。

1.2.2 范例辨識法。范例辨識法是指工作人員參照安全生產事故隱患范例,依據其中編制在列已確定的安全隱患,對比實例、分類樣本、描述、文字說明等形式的表述,在實際工作中排查認定安全隱患。

這種方法有效提高了相關工作人員,特別是一線員工和管理人員排查發現安全隱患、給隱患分級分類的準確性,切實促進了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開展,范例辨識法本質上仍屬于一種定性方法。

1.3 借鑒資產全壽命風險管理思路輔助定級

上述定性方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電力企業基層人員對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認知程度有限、生產系統已有設備缺陷管理流程和隱患排查治理流程之間存在差別,所以無論是主觀判斷法還是范例辨識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我們可以借鑒資產全壽命周期風險管理的思路,采用一種定量方法來輔助安全隱患定級。安全隱患具有安全風險程度較高的特征,因此就可以采用量化風險的基本思路,用資產全壽命周期的風險評估法為安全隱患定級。風險評估法較上述方法,主要在于合理考慮事件發生可能性,同時擴展事件影響程度的維度。

2 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的風險評估方法

2.1 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風險評估方法

按照風險評估標準,采取既定的評估方法,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與風險影響程度兩個方面進行量化,綜合評定風險值和風險等級:

風險(Risk)=風險發生的可能性(P)×風險影響程度(F)

式中:R為風險值;P為風險發生的可能性;F為風險影響程度。

2.2 定量計算風險

在風險評估過程中,各專業也可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對風險評估標準進行適當調整,選擇不同的維度或者增加風險評估模型進行識別和評估,但不同評估標準對風險等級的劃分應保持一致。本文將以全面風險評價為主要模型工具。

2.2.1 風險發生的可能性P。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分為五個級別,分別是極低、低、中等、高、極高。對應業務發生頻率為:可能每5年以上發生該類風險(概率極低);可能每1~5年發生該類風險(概率低);可能每年發生該類風險(概率中等);可能每半年發生該類風險(概率高);可能每月發生該類風險(概率極高)。以上依次對應1~5分。

2.2.2 風險影響程度F。風險影響程度從電網安全、人員傷亡、社會形象、直接經濟損失四個維度分析確定,選取四個因素的最高值作為損失度。每個維度的風險影響程度分為五個級別,并依次對應1~5分。該五個級別的取值參照《資產全壽命風險評估模型》所定義的取值范圍,結合公司對人身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的承受能力調整后確定。

即:

F=Fmax=Max(F1,F2,F3,F4)

電網和設備安全。將電網安全風險損失度分為五個級別,分別是較小、一般、較大、重大、嚴重。具體內容執行國家相關標準法規所定級別劃分標準,對應影響程度分別為《國家電網公司安全事故調查規程》中定義的七級至一級電網和設備事件;人員傷亡。將人員傷亡風險損失度分為五個級別,分別是較小、一般、較大、重大、嚴重。對應影響程度為人員從輕傷至一至四級人身傷亡事故。

社會影響。將社會形象風險損失度分為五個級別,分別為較小、一般、較大、重大、嚴重。對應影響程度為在縣域至國際范圍不等;直接經濟損失。將直接經濟損失風險損失度分為五個級別,分別為較小、一般、較大、重大、嚴重。對應影響程度為1000萬元至數億元不等。

2.3 確定風險等級

2.3.1 一般風險。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低或風險發生后對公司的綜合損失度較小的風險(1≤風險值≤4)。

2.3.2 中等風險。介于一般風險與重大風險之間的風險(4

2.3.3 重大風險。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高,且發生后對公司的綜合損失度較大的風險(9

Y軸:P(可能性)

X軸:F(影響程度)

圖1 風險評估矩陣

例如:上圖中A點風險值為2,屬于一般風險;B和C點風險值都為12,屬于重大風險。

2.4 安全隱患與風險分級對應

3 基于資產全壽命的風險評估

以下實例選自某電力企業安全隱患管理平臺,將對采用風險評估法定級的結果與傳統定級方法的結果做出比較。

3.1 實例簡介

某電力公司2014年7月15日檢修公司500kV XXXX5322線#45-#47桿塔(15米)100MW光伏項目施工隱患。500kV XXXX5322線#45-#47桿塔(15米)100MW光伏項目施工中,大型作業機具距離帶電導線較近,現場作業人員較多,且該隱患可能一定時期內較長時間存在,易造成安全距離不夠導致線路故障跳閘和人員群體傷亡事故發生。

3.2 傳統評估分級

可能導致后果:依據國家電網公司《安全事故調查規程》2.2.7.1條,35千伏以上輸變電設備異常運行或被迫停運,并造成減供負荷者,構成七級電網事件。如果造成人員傷亡依據不同的人數構成不同等級的人身事故。

采用范例辨識法,查詢“輸電專業”“違章施工”相關條目,條目描述“線路保護區內起重作業,不能保證安全距離:220kV ××線#36~#37,110kV ××線#29~#30塔間通過××鋼材市場,導線最低點離地僅15米,鋼材市場起吊作業頻繁,易造成線路跳閘和人員觸電事故”,屬于“一般隱患”。

3.3 采用基于資產全壽命的風險評估分級

計算風險值:

P取值4――公司可能每半年發生該類風險(概率低)

F1取值1――符合《國家電網公司安全事故調查規程》的七級及以下級電網事件(風險損失度較小)

F2取值4――3人及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及以上50人以下重傷(風險損失度較大)

F3取值2――在地市范圍內受到影響,但該影響需要一定時間、付出一定代價消除(風險損失度一般)

F4取值1――100萬元以下(風險損失度較小)

F=Fmax=Max(F1,F2,F3,F4)=Max(1,4,2,1)=4

R=P*F=4*4=16

確定風險等級和隱患分級:風險值為16,介于(9,25),根據附表的劃分等級屬于重大風險。

3.4 比較和結論

風險評估得出的安全隱患分級和原系統錄入時評估的等級不一致,原因是本次事件評估人員未充分考慮事件發生可能性較高、長期存在且現場人員多等因素。同時,本事件可能引起較嚴重的人身傷亡事故,須引起充分重視,評估人員低估了其影響程度。

4 結語

電力企業安全隱患分級工作,是[患排查治理的基礎。安全隱患分級工作,目前普遍采用的主觀判斷法和范例辨識法,經過不斷改良和完善,已經可以較大滿足實際工作需要。采用基于資產全壽命的風險評估法,對事件發生可能性和影響程度進行量化分析,定性結合定量能更有效核證,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的風險評估法,將能重點應用于需要特別關注的、可能成為工作焦點的一些隱患的管理,可以更加準確、科學地對隱患進行定義和定級。

采用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的風險評估法雖然能通過定量計算的方法對安全隱患輔助定級,但仍需注意其局限性:(1)雖然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的風險評估法適用面較廣,但由于風險評估所采用的取值范圍的局限性和通用性,其評估結果有時不能準確反映出管理者期待的個性化結果,宏觀的變量取值可能難以反映微觀的事件本質,即客觀性和主觀性不能完全統一,有時應根據企業承受風險能力和實際情況對理論取值進行調整;(2)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的風險評估法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工作量較大,無法完全替代現有定級方法,其應用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應篩選出有上述特定隱患或存在爭議的實例加以運用。

相信在今后電力企業安全隱患分級工作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的風險評估法會得到進一步完善,更能確切的指導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面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安全事故調查規程(國家電網安監[2011]2024號)[S].2011.

[2] 國家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安全生產事故隱患范例(一)(國家電網安監[2010]68號)[S].2010.

第5篇

根據普益標準監測的數據,銀行理財產品6月份平均收益率為3.88%,較5月份再度下降0.06個百分點。這對于青睞銀行理財的人來說,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在當前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經濟增速減緩的大環境下,收益率下降也在所難免。有分析師指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仍處于下行通道,但跌幅會逐漸收窄,相較于其他投資渠道,銀行理財產品依舊是穩健投資者的較優選擇。

上期我們講述了銀行理財法則之一――“方向決定收益”,本期我們把視線轉向“風險”,不可忽視的風險等級。

判斷銀行理財風險高低還有一個更簡單、更直接的辦法,那就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產品的風險等級是銀行根據產品性質依據一定標準評出的。由于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沒有統一規定,所以各家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采用了不同的符號。根據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范圍、風險收益特點、流動性等不同因素,總體而言,基本分為五個風險等級,包括: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買銀行理財產品買R1、R2級別就可以了,這類產品風險系數很低,R3級別以上的就要謹慎購買了,此類產品本金和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另外,如果產品投資組合里面有“股票”字樣,那風險級別至少在R3以上。

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預期收益不同、銷售起點金額不同,面向投資者也不同。在2011年頒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規定,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5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三級和四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10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五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20萬元人民幣。總的說來,除非發生大的國際國內軍事事件或者國家對國內銀行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否則現階段PR1-3級別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都是能達到的,尤其是PR1-2級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和在銀行寄售的理財產品不是一個概念,在銀行寄售的理財產品往往是廣義上定義的理財產品,實際背后是保險或者信托,是放在銀行平臺上寄售的,發行人不是銀行,這種產品銀行是不會用自己信譽替他們擔保的。因此,追求較低風險的理財客戶只建議購買銀行自己推出的理財產品。

如果是第一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銀行通常會要求大家做一個風險評估測試,投資者只能購買和自己相應或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比如你的風險評估結果是穩健型,那么你就只能購買PR1和PR2兩類產品。

從銀行方面來說,銀監會也曾正式印發《關于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35號文),提出銀行不得銷售無市場分析預測、無風險評級的理財產品。要求銀行對客戶進行分類,嚴格區分一般個人客戶、高資產凈值客戶和私人銀行客戶,進行理財產品銷售的分類管理,提供適應不同類型客戶投資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嚴格風險自擔。對于一般個人客戶,銀行只能向其提供貨幣市場和固定收益類等低風險、收益穩健的理財產品;銀行在對高資產凈值客戶和私人銀行客戶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后,可以向其提供各類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然而,為了提高銷售業績,有些銀行理財經理會引導客戶,甚至代替客戶填寫風險評估測試,以達到可以購買更高風險級別理財產品的客戶評級,這樣能確保買產品時不受限制。然而對于客戶來說,買到“風險超標”的產品,本金和收益可能面臨著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風險。因此風險評估測試一定要自己認真做,不能走過場。不要輕信理財經理的一面之詞,以免買到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上的產品,從而超出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更不要為了達到購買某款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而輕易修改風險內容。

問卷填寫完畢,客戶經理會幫您核算出您的風險承受能力分值以及對應的風險等級。請根據您的風險等級來選擇相匹配的理財產品。注意在風險等級匹配理財產品時候,要注意看一下產品的披露信息。

銀行理財專家提示,投資者一定要選擇和自己風險偏好相對等的理財產品。無論哪種理財產品,只要有收益,就一定存在風險。有時候投資者看理財產品宣傳單卻只注意到大大的“收益”字樣,很少注意到風險提示內容。因此,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需仔細閱讀其說明書。投資者應該以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產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收益。

第6篇

1 風險管理在電力生產管理中的應用流程

風險管理在電力生產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如果想要保證電力生產管理的高效化,就需要完善風險管理,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如何應用電力生產企業的風險管理是電力企業必須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電力生產管理中的風險管理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流程。

1.1 電力生產管理的目標規劃

目標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方向,只有確定好了目標才能夠保證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以及風險管理具有正確性。電力生產管理中,如果想要完善風險管理,第一步就是規劃企業的目標。電力生產管理的目標規劃需要根據企業所處的環境來確定,企業外部環境的穩定與否與內部環境的協調與否都是規劃目標重要考量標準。在風險管理時期內,需要考慮企業的稅收問題,同時確定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發展過程中的重心、發展方針、企業風險防控措施。這幾個方面決定了企業的生產管理的效率的高低。電力生產管理中目標規劃需要注重企業內外環境的因素同時還要注重目標的可實施性,以及企業建設程度。

1.2 電力生產管理的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電力生產管理中一項中心的環節,需要企業管理者識別不同的風險,從而采取風險管理措施。風險識別一方面是要通過技術支持對相關專業內容進行風險識別,另一方面也需要對企業管理層面的問題進行風險識別,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具有相互配合的作用,在電力生產管理的風險管理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3 電力生產管理的風險等級排序

風險等級排序是指根據對企業未來會面臨的風險做出相應的預判,然后評價風險的等級。風險等級排序所依據的因素包括風險發生的概率、風險產生的不良后果的程度等,根據這些因素我們可以確定風險的等級的高低,然后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風險發生概率高、風險產生不良后果嚴重的劃分為等級高的風險,風險發生概率低、風險產生不良后果較輕的劃分為等級低的風險。風險等級排序需要真實公正的完成評估,減少自己主觀意愿對風險等級評估的影響,這樣才能確保風險等級排序科學合理,具有有效性。

1.4 電力生產管理的風險應對措施

根據風險等級排序我們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來預防風險,對于風險等級高的風險我們要采取更多的人力和物理來減少風險的發生可能性,針對風險等級較低的風險我們可以適當的減小對該風險的預防投入,從而節約成本,風險應對措施時風險管理中根本性的內容,如何合理的應對不同的風險是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的重要舉措。我們無法做到完全的避開風險,但是我們可以盡量的減少風險給我帶來的損失,從而提高電力企業的盈利效率。

1.5 電力生產管理的風險管理評估

風險管理評估是對企業風險做出相應的評價,電力生產管理中的風險評估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既要同時注重風險管理之后產生的后果,也要注重管理風險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價值。風險管理評估是對風險預防手段與帶來經濟效益之比的評價,在完成風險評估過程中,可以及時的了解風險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風險管理的評估應當在風險管理之后及時的進行,對之前發生的風險管理進行公正的判斷,從而總結其中的出現的問題以及較好的舉措,這樣的評估可以提高之后風險管理的效率,同時給以后的風險預防提供豐富的經驗指導。

2 電力生產管理過程中風險管理出現的問題

電力生產管理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項目,關系著國際民生,因而為了提高電力生產管理的效率就需要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從而確保電力生產企業可以達到良好的經營效率。但是現階段我國的電力生產管理中的風險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很多方面還存在著一定問題,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電力生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管理問題。

2.1 電力生產管理中風險管理的預防不夠到位

電力生產管理中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就是風險預防,針對不同的風險,我們都需要打起精神,不可以松懈,但目前我國電力生產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預防不夠到位,例如:我們一直強調電力生產管理要義安全為主,把安全意識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夠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但是很多電力企業并沒有注意這一問題,在安全方面存在僥幸心理,感覺安全問題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種心理想法往往就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造成不可估量的風險損失。

2.2 電力生產管理中風險管理以偏概全

電力生產管理中風險管理最切忌以偏概全,電力企業大多只抓住國家要求的部分風險管理內容,把局部內容拓展到全部內容中,這對企業的風險防控有著不利的影響。電力生產管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管理者從整體出發,全方面的管理企業電力系統的風險預防工作,減少風險出現帶給企業的不良影響。我國電力生產管理中很多企業只是局部完成了風險管理,整個企業難以全面實現風險管理,這就減少了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損害了電力企業的利益。

第7篇

[關鍵詞] 流動資金貸款;到期風險;現金流量

[中圖分類號] F830.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7-0173-03

[作者簡介] 謝德輝,贛南師范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

郭志華,贛南師范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

高淑京,贛南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為經濟數學。(江西 贛州 341000)

目前,商業銀行評估流動資金貸款風險的一般方法是:首先,評定企業信用評級,把評級結果轉換為信用等級風險系數。其次,根據貸款擔保的方式,確定貸款方式風險系數,由其他企業提供保證擔保,根據保證企業的評級,確定貸款方式風險系數。最后,確定貸款風險度。等級系數與方式系數的乘積為貸款風險度,風險度越小越好。

容易看到,貸款風險被分為兩部分:一是以信用等級風險系數衡量的到期風險;二是以貸款方式風險系數衡量的最終風險。這里,到期風險是指貸款到期日能償還貸款的可能性大小。最終風險是指在到期日后采取訴訟或其他手段能最終收回資金的可能性大小。到期風險評估以企業信用等級評定為基礎,最終風險評估在由其他企業提供保證擔保時也是以企業信用等級評定為基礎。所以,企業信用等級評定是評估流動資金貸款風險的核心問題,其合理性和準確性直接決定風險評估的質量。

一、典型評分評級方法存在的問題

表1摘錄了典型商業銀行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表的部分指標和標準。可以看到,它幾乎涵蓋了企業全部的財務指標,優點是可以從規模、盈利能力、經營效率、增長速度、償債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評定企業的經營狀況。缺點是偏離了商業銀行的主要目的。對流動資金貸款的發放,區別于建設貸款和其他中長期貸款,商業銀行只是企業短期負債的債權人,不必過分關注企業的發展態勢、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生存能力,只需重點評估企業的到期償債能力。

1.虛假報表信息導致的虛假評級。一般說來,銀行沒有時間、能力和條件現場審核企業的財務狀況,所以,企業財務資料的真實性對評定企業的信用狀況極為重要。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提供虛假財務資料的情況并不少見。為此,銀行往往要求企業提供經審計的財務資料,但由于審計機構實踐中很難承擔責任,經審計財務資料的真實性很少得到改觀。在相關的社會信用制度完善之前,銀行想完全避免虛假財務資料導致虛假評級的風險是不現實的。對銀行來說,必須找到某種簡單、實用、有效的方法來審查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否則,越是全面、綜合的評價方法,其可靠性越低。

2.財務指標的局限性。表1的每一項指標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但假如我們只關注企業的到期償債能力,各項指標的局限性就很明顯。

(1)規模指標。總資產、長期資產、所有者權益等規模指標,對債權人而言,只有與債權規模匹配才有意義。從對象上講,到期風險應該只比較到期現金資產的存量規模。從方法上講,應該對資產與貸款的商或差即相對額評分。

(2)盈利指標。盈利能力與還貸能力是正相關的,但不是對應的。總資產報酬率、銷售利潤率、資本回報率等指標很高的企業,其利潤也可能僅僅表現為庫存商品和應收賬款的增加,或關聯交易等特殊事項的結果,對衡量短期貸款的到期風險不是直接的。

(3)流動性指標。用流動比、速動比等指標評分也存在不足。第一,指標反映的是當前時點的狀況,不是貸款到期日時點的狀況。第二,流動比含有存貨、預付款、待攤費用等資產,這些資產不是償債的直接來源。當企業需要通過強制收回應收賬款或賤賣存貨等手段籌措償債資金時,貸款可能已經逾期。也即是,流動性指標衡量當前時點的最終償債能力,而不是未來時點的即時償債能力。

(4)增長、周轉指標。銷售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等增長指標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變動趨勢,應收賬款、存貨周轉率等周轉指標反映企業經營效率。這些指標與企業到期償債能力的關系是間接的,對衡量企業到期償債能力的針對性不強。

3.指標標準、計分標準、分值分配缺乏依據。與其他評分評價體系一樣,表1所示的指標標準、計分標準、分值分配標準的準確性、合理性、敏感性難以得到充分論證,標準變動對到期償債風險測定的影響難以估計,這是評分評價體系的固有缺陷。

4.評級和風險系數的計算與貸款期限、額度無關。向同一家企業發放不同額度或不同期限的流動資金貸款,其到期風險也是不同的。目前的評級方法以及風險系數計算辦法缺乏與貸款申請金額及期限的必要聯系。

5.評級只對過去經營情況評價,未對未來進行預測。還款能力和風險是對未來的預期。財務預測盡管很困難,實際工作中仍然應該堅持貫徹預測的思路和方法。

二、利用流動資產凈現金回收率測評到期風險

現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實現原則為基礎編制的會計報表,利用現金流量表信息衡量貸款到期風險的現實意義是顯著的,很多人對此進行了探討,其見解已越來越受到各商業銀行的重視,并已引入評級方法加以應用,表1印證了這一點。但是,正如表1所反映的,目前的應用,要么并入現有評分評價方法,要么作為參考指標,供審查人員做主觀判斷,信息應用不夠充分,也不夠標準化。本文提出一種使用現金流量表信息測評貸款到期風險的處理方法。

定義R=年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年平均流動資產,為流動資產凈現金回收率,代表流動資產周轉回收現金的效率。由于銀行流動資金貸款增加企業的流動資產,流動資產周轉越快,回收現金的效率越高,企業到期的現金越充裕,等額債務條件下的還款能力相應越強。對此還可以從下式驗證:

公式(1)表明R可以分解為現金利潤比與流動資產利潤率的乘積,前者代表凈利潤產生現金的能力,后者為流動資產的盈利能力。公式(2)表明R可以分解為現金收入比與流動資產周轉率的乘積,前者反映銷售收入產生現金的能力,后者反映流動資產運營效率。

記i=0,1,2,…,n代表期數,每期為1年,Ci為第i期期初現金存量,?i為Ci的預測值,Li為第i期期初流動資產,Di為第i期期初發放的流動資金貸款,Ei為第i期內到期的短期借款,R為未來每期的流動資產凈現金回收率。假定貸款總是在期初發放,期末收回,即1年期貸款在當期期初發放,當期期末收回,n年期貸款,在當期期初發放,在第n-1期期末收回。同時假定,貸款期限內企業不能取得其他新增貸款,也沒有影響企業現金流量的重大投資和收回投資的活動。對于n年期貸款,為了簡化,假定貸款期內企業流動資產數量保持不變,可以得到貸款到期后企業現金資產存量的預測值:

對于當期發放的1年期貸款D0有:

為計算α,假定R服從均值為μ,方差為σ2的正態分布,即R~N(μ,σ2)。以R的5年(含)以上平均數R為μ的估計值,方差S2為σ2的估計值,則有:R~N(R,S2)。由(1)式,得到:

α值是建立在對企業到期日現金資產存量預測基礎上的流動資金貸款到期風險衡量指標,取值在0-1之間。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直接取1-α作為信用等級風險系數,也可以建立如表2企業信用等級與α之間的對照關系,再確定信用等級風險系數。

三、現金回收率法的積極意義

1.方便審查人員對企業報表的查核。前文提到,目前評級體系用到的財務指標很多,而審查人員對指標真實性的查核非常困難。使用現金回收率法,銀行可以要求企業提供包含各年末全部銀行對賬單和各年重大籌資、投資事項清單的財務資料。新增資料可以很簡便地檢查現金流量表信息的真實性。而且,由于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與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各項目具有很強的勾兌關系,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各項目的真實性也較容易檢查。一些不涉及現金收付的項目,即便是虛假信息,由于并不影響信用評級,故而不會對貸款風險評估造成影響。

2.以預測為基礎真正衡量到期風險。從財務角度看,到期還款能力本質上是資產流動性問題,即到期時企業的現金資產存量是否足以支付對應債務。企業的其他資產,從流動性小的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到流動性較大的存貨、應收款、短期投資,也可以用于償還債務,但總是第二位的。即是說,從銀行角度看,企業其他資產的充足率只能衡量貸款的最終風險,只有現金充足率才是準確衡量貸款到期風險的指標。現金回收率法在合理簡化假定后,對象上只分析企業的到期現金資產,方法上比較現金資產與償還額的相對大小,是衡量到期風險的有效手段。

3.可匹配金額和期限。利用目前評級體系評定企業信用等級時并沒有匹配貸款的期限和金額,這一方面影響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另一方面也使商業銀行在審批貸款的金額和期限時更多地依賴主觀判斷。現金回收率法克服了這一困難。首先,風險值α的計算本身就建立在金額大小、期限長短的基礎上,同一時期對同一家企業發放不同金額和期限的貸款,風險指標α的取值也不一樣。其次,可以在先確定α值的情況下,定量求出合適的金額和期限,使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客觀、定量的工具調整企業的申貸要求,既降低了風險,又滿足了客戶需求。

四、存在的不足

任何定量評估的方法都應該與定性判斷相結合,才能得到更有效的結果。現金回收率法也不例外,而且,由于方法上的特殊性,有些缺陷還是特有的。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對新建企業評級。對新建企業或經營期間短的企業評級,由于缺乏足夠的財務資料,難以進行。所有依據財務數據評價信用等級的評級體系都存在這個問題,只是,對現金回收率法顯得尤為嚴重。現金回收率法需要使用的核心財務信息是R和S2,即流動資產凈現金回收率5年(含)以上的平均數和方差,如果只有1年或2年的財務數據,其可靠性可能很低。這種情況下,使用行業內規模相當企業的R和S2替代,也許是一個解決辦法。

2.企業經營劇烈變動帶來的系統誤差。與上個問題一樣,R和S2的可靠性是問題的核心。一般而言,經營作風穩健、主營業務突出、規模大、歷史長、管理規范的企業其R和S2的可靠性也高。而主營業務不突出、多元化經營、集權管理、急劇變革的企業,其R可能存在系統誤差,而S2取值很大。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只有依賴更多的主觀判斷。

3.對負現金回收率企業調整金額、期限受到限制。對R為負數的企業,任何金額和期限都無法使α值達到0.5以上。這本身說明,商業銀行對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長期為負值的企業提出的流動資金貸款要求,應該更為審慎地操作,只有在有足夠信息表明企業能夠按期還款的條件下才能發放。即便如此,也應該加強擔保措施,以降低最終風險。

參考文獻:

[1]易杏花,韓敏.現金流量分析在信貸風險評估中的運用[J].當代經濟,2003,(6).

第8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e bridge in operation stage, starting from the mechanism of risk, the risk model of the bridg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uzzy mathematics and grey theory, and the risk grade of a bridge in Xinjiang is evaluated. The practicality and usefulness of the method is tested.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灰色理論

Key word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mathematics;grey theory

中圖分類號:U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2-0015-02

0 引言

由于橋梁風險評估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影響因素多,導致對其研究的方向不同。過去,橋梁風險評估的一般定義是:通過一些信息,判斷橋梁是否安全來推動工程的一個進程。這個過程有采集信息、做出評定和得出決策等三方面[1]。

橋梁建設完成和使用的階段,會有許許多多的原因伴隨著它,比如說受到環境和地震等影響,同時,還有超限超載等也會有影響。為了更好地對運營中的橋梁進行風險評估,提出層次分析(AHP)法[2-3],通過該方法,可以很好的讓影響橋梁結構的每一種因素有條理的進行歸類與分層,從而建立層次分明的評估模型。

1 風險評估模型

1.1 評價因素集

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新疆某橋建立評估模型。評價風險的因素集如表1。

1.2 評價因素集權重的計算

對于各個風險評價因素的權重的計算,對于風險評價因素集分別進行分層的比較,計算出每個評價風險因素的權重的大小。

1.3 計算評價因素集權重

用數值標出上述風險因素的重要程度,區間取[0,10],橋梁的影響程度用數值的大小來表示。因此評價樣本矩陣:

1.4 評價等級

參考測度理論,橋梁運營期間風險可分為5個等級。同時,每個等級相對應的評價等級:V=(9,7,5,3,1)(表4)。

1.5 評估特征灰類值

k類白化函數:hk,樣本di在k類白化函數上的白化值:hk(di)。本文中h5表示一共有5類白化函數,yk為hk的值,x為樣本值,則:

1.6 灰類統計數

以專家評價矩陣為基礎,分析評價指標A1,得出每個評價標準灰統計值中的一部分組合成了該指標,

1.7 灰類評估矩陣及權矩陣

計算評價指標A1當中每一個因素的權重:

從而得出最終評價權重矩陣:V。

1.8 評價結果

該結果表明:風險等級屬于二類的比重是最大的,有0.4687,雖然和一類比較接近,但是,我們按照最大隸屬度的規則可以知道,該橋梁運營期間的風險處于“二類”風險狀況。

2 結語

本文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數學灰色模糊理論的方法,以新疆某橋為評價對象,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對此橋梁進行了運營期間的風險評估。評估得出該橋運營期間的風險處于“二類”風險狀況,同時過載和疲勞、蓄意破壞、設計不當對橋梁的影響程度最大,自然風險中的風因素、地震因素和地質因素對于運營中的橋梁也有較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Li Yadong. Research on Reliability-based Assessment of Existing Bridge Structures[M].Research Repor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1995.

第9篇

關鍵詞:建設 安全風險 識別 評估 分級控制

中圖分類號: TS958 文獻標識碼: A

0引言

近年來,國家經濟始終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電力建設力度也不斷加強,電網工程項目數量較多。而電網建設工程因為施工環境復雜、建設周期長、工作和工序繁多,存在多種形式的安全風險。由于風險是抽象的概念,同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易對其嚴重程度進行合理的評估,也就難以科學地進行控制。國網公司2011年提出了“電網工程施工安全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控制辦法”,對風險進行科學地識別和評估,量化描述,按照動態風險的分值確定嚴重程度,并進行分級管理和控制,增強了風險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

1 施工安全風險的識別

根據國網公司對施工安全風險的管理辦法,將電網工程施工安全風險類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固有風險,指在正常情況下,施工作業中存在的安全風險,典型的固有風險有人身觸電、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起重傷害、火災、坍塌、電網事故、交通事故等。

第二類是動態風險,是指在作業時特定情況下,施工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風險,是以固有風險為基礎,結合作業人員、機械設備、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環境、安全管理等實際情況,實施的修正計算。動態風險是確定風險管控措施的最終依據。

2 施工安全風險的評估

2.1 施工安全風險等級的劃分

國網公司將安全風險從小到大劃分為五個等級:

一級風險(稍有風險):指作業過程存在較低的安全風險,不加控制可能發生輕傷及以下事件的施工作業。

二級風險(一般風險):指作業過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不加控制可能發生人身輕傷事故的施工作業。

三級風險(顯著風險):指作業過程存在較高的安全風險,不加控制可能發生人身重傷或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業。

四級風險(高度風險):指作業過程存在高的安全風險,不加控制容易發生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業。

五級風險(極高風險):指作業過程存在很高的安全風險,不加控制可能發生群死群傷事故的施工作業。

2.2 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的流程

2.2.1固有安全風險評估

固有安全風險值受風險發生可能性、風險事件出現的頻率、發生風險事件產生的后果三個因素的影響,國網公司建立了《電網工程固有風險匯總清冊》,并在清冊中明確了各種情況下固有安全風險的數值和等級。

固有安全風險評估流程如下:

1、工程開工前,業主項目部組織設計、施工、監理項目部開展項目交底及風險點初勘工作。

2、施工項目部根據風險交底及初勘結果,從《國家電網公司電網工程風險識別、評估及控制辦法》的《電網工程固有風險匯總清冊》中選擇相應的作業工序及其對應的風險等級,確定本工程各施工工序固有風險等級,編制本工程的《施工安全風險識別、評估、預控清冊》。

3、施工項目部篩選三級及以上固有風險工序,建立《三級及以上施工安全風險識別、評估和預控清冊》,經施工單位相關職能部門審批、監理項目部審查、業主項目部確認后。

2.2.2動態安全風險評估

國網公司在動態安全風險評估中提出了維度和動態調整系數的概念,并建立了《維度實際情況與K值的取值關系表》。

維度即影響動態風險的六方面因素,即作業人員、機械設備、材料、施工方法、環境、安全管理。根據這六方面因素的執行情況確定對應的風險值。

動態調整系數K為六個維度對應風險值的平均值。

動態風險的評估過程如下:

1、在分項工程作業前,施工項目部按照《維度實際情況與K值的取值關系表》,計算出各工序作業風險動態修正系數K,對《三級及以上施工安全風險識別、評估和預控清冊》中固有風險值D1進行修正,得出動態風險值D2,D2=D1/K。

2、依據動態風險值D2,查閱《施工安全風險值D與風險等級關系表》,確認實際作業存在的安全風險等級,建立《三級及以上施工安全風險動態識別、評估及預控措施臺帳》。

3、實際作業時再次確認六個維度影響因素的取值情形與作業實際情形是否一致。當出現情形變化時,重新計算動態風險值及作業存在的安全風險等級。

2.3 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的分級管理

建管、施工、監理單位應建立電網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分級管理制度,按照“年度策劃、月度評估、周預警、日報告”要求,對三級及以上施工安全風險實施分級評估管理,即省公司將重大風險納入年度安全管理策劃、業主項目部組織月度安全風險評估、施工項目部填寫周安全風險預警清單、業主項目部實施重大風險日報告。

3 施工安全風險的控制

3.1 施工安全風險的動態控制

動態風險等級是確定決定風險控制措施的主要依據,要對施工安全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首先應考慮降低風險等級,以減輕事件后果的嚴重程度。由于動態修正系數K受作業人員、機械設備、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環境、安全管理等六個維度實際情況影響,因此對維度進行控制是降低風險級別的有效措施。可以考慮從以下幾種方法加以控制:

1、合理安排有關作業人員

施工單位的企業負責人、項目經理、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均必須持證上崗。對于技術比較復雜或難度較大的工作必須由有多次工作經驗、業務技能水平較高、身體素質及精神狀態較好的人員實施,除了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外,還必須由有經驗的人員帶領和監護,嚴禁臨時用工參與此類工作;對體質不適或精神狀態不佳的人員,適當安排從事比較簡單的工作或暫停其工作。

2、使用合適且合格的機械設備

施工單位應建立現場施工機械安全管理機構,配備施工機械管理人員,落實施工機械安全管理責任,對進入現場的施工機械和工器具的安全狀況進行準入檢查,并對施工過程中起重機械的安裝、拆卸、重要吊裝、關鍵工序進行旁站監督。施工隊(班組)安全工器具應定期試驗、送檢。

3、加強設備材料進場管理

要嚴把工程設備和材料進場關,統一配送的設備材料必須進行到貨驗收,施工單位自購材料必須有合格證,并按要求送檢,業主單位應組織抽檢,確保不讓不合格的設備材料進入施工環節。

4、精心編制施工安全技術方案

施工項目部應認真組織編制《項目管理實施規劃》、《安全文明施工實施細則》、《工程施工強制性條文執行計劃》等安全策劃文件并報審實施;對安全風險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或重要臨時措施、工序、特殊作業等,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或安全技術措施,報上級審批后進行專項交底,部分超過一定規模危險較大的項目還應組織專家進行認證審查。

5、合理選擇施工環境

一是要保證合理的施工工期,不得因為搶進度而降低施工標準;二是要盡量形成開闊的施工作業面,以便于施工,對于復雜環境要保證隔離措施的完善;三是要選擇合適的天氣進行施工,少數惡劣天氣下不進行高風險施工;四是要在施工現場實施安全文明施工和安全設施標準化,創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環境和作業條件。

6、完善施工安全管理體系

業主和監理、施工企業均應建立安全管理、安全保證和監督體系,并保證安全管理人員到位,項目現場均應配置安全員,完善現場安全管理各項制度,認真組織開展班前班后會等各項安全管理活動,認真開展安全監督檢查,發現缺陷及時閉環整改。

3.2 施工安全風險的分級控制

3.2.1 二級及以下施工安全風險等級工序作業

施工項目部組織開展二級及以下施工安全風險控制,監理項目部實施巡視檢查。

1、二級及以下固有風險工序作業前,施工項目部應復核各工序動態因素風險值,仍屬二級風險的,按照常態安全風險管理組織施工。

2、二級及以下固有風險動態升級為三級及以上風險的,應采取措施盡可能降低至二級及以下風險。否則,按照三級及以上等級風險控制辦法組織實施。

3、特殊條件(暴雨、雷雨、大霧、冰雪等惡劣天氣時的戶外作業)下,經動態因素調整后,對風險等級低于二級的,考慮到作業條件的特殊性,應將風險等級按照三級及以上風險進行控制,極端情況下,應停止施工。

3.2.2三級及以上施工安全風險控制管理

1、三級及以上固有風險工序作業前,施工項目部應組織進行實地復測,計算動態風險等級,并報施工單位相關職能部門審批、監理項目部審查、業主項目部確認。

2、優先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三級及以上施工工序風險等級。采取措施后仍然在三級及以上風險的,應嚴格執行《電網工程安全施工作業票B》,制定“電網工程施工作業風險控制卡”,報施工單位相關職能部門審批后,在作業前遞交監理項目部審查、業主項目部確認。同時,根據分級管控要求,各級管控人員必須親臨現場監督檢查、會簽作業票。

3、四級及以下固有風險經過動態修正后出現五級風險的,應通過改善作業人員、機械設備、材料、施工方法、環境、安全管理等六個維度中某些維度的條件,把風險等級減低為四級及以下之后,再行施工。

4、采取措施后仍然出現五級風險作業工序時,施工項目部必須重新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含安全技術措施),由業主項目部組織專家進行方案論證,并報省公司基建部備案。作業時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務必到崗到位,安全措施落實到位,條件不能滿足時必須停止施工。

4 結束語

對電網工程施工作業安全風險進行分級管控是降低基建安全風險、確保電網工程施工安全可控、在控、能控的重要舉措,具備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建設管理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企業均應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嚴格按照國網公司關于電網工程安全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的工作流程開展相關工作,落實控制措施,切實提升工程現場的安全水平。

參考文獻:

[1] 國家電網基建(2011)1753號 國家電網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規定[Z]. 北京: 國家電網公司, 2011.

第10篇

關鍵詞:電子政務信息安全

0引言

隨著電子政務不斷推進,社會各階層對電子政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電子政務的信息安全管理問題中,基于現實特點的電子政務信息安全體系設計和風險評估[1]模型是突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本文試圖就這兩個問題給出分析和建議。

1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的總體要求

隨著電子政務應用的不斷深入,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為了高效安全的進行電子政務,迫切需要搞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電子政務系統采取的網絡安全措施[2][3]不僅要保證業務與辦公系統和網絡的穩定運行,另一方面要保護運行在內部網上的敏感數據與信息的安全,因此應充分保證以下幾點:

1.1基礎設施的可用性:運行于內部專網的各主機、數據庫、應用服務器系統的安全運行十分關鍵,網絡安全體系必須保證這些系統不會遭受來自網絡的非法訪問、惡意入侵和破壞。

1.2數據機密性:對于內部網絡,保密數據的泄密將直接帶來政府機構以及國家利益的損失。網絡安全系統應保證內網機密信息在存儲與傳輸時的保密性。

1.3網絡域的可控性:電子政務的網絡應該處于嚴格的控制之下,只有經過認證的設備可以訪問網絡,并且能明確地限定其訪問范圍,這對于電子政務的網絡安全十分重要。

1.4數據備份與容災:任何的安全措施都無法保證數據萬無一失,硬件故障、自然災害以及未知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導致政府重要數據的丟失。因此,在電子政務安全體系中必須包括數據的容災與備份,并且最好是異地備份。

2電子政務信息安全體系模型設計

完整的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必須建立在一個強大的技術支撐平臺之上,同時具有完備的安全管理機制,并針對物理安全,數據存儲安全,數據傳輸安全和應用安全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

在技術支撐平臺方面,核心是要解決好權限控制問題。為了解決授權訪問的問題,通常是將基于公鑰證書(PKC)的PKI(PublicKeyInfrastructure)與基于屬性證書(AC)的PMI(PrivilegeManagementInfrastructure)結合起來進行安全性設計,然而由于一個終端用戶可以有許多權限,許多用戶也可能有相同的權限集,這些權限都必須寫入屬性證書的屬性中,這樣就增加了屬性證書的復雜性和存儲空間,從而也增加了屬性證書的頒發和驗證的復雜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建議根據X.509標準建立基于角色PMI的電子政務安全模型。該模型由客戶端、驗證服務器、應用服務器、資源數據庫和LDAP目錄服務器等實體組成,在該模型中:

2.1終端用戶:向驗證服務器發送請求和證書,并與服務器雙向驗證。

2.2驗證服務器:由身份認證模塊和授權驗證模塊組成提供身份認證和訪問控制,是安全模型的關鍵部分。

2.3應用服務器:與資源數據庫連接,根據驗證通過的用戶請求,對資源數據庫的數據進行處理,并把處理結果通過驗證服務器返回給用戶以響應用戶請求。

2.4LDAP目錄服務器:該模型中采用兩個LDAP目錄服務器,一個存放公鑰證書(PKC)和公鑰證書吊銷列表(CRL),另一個LDAP目錄服務器存放角色指派和角色規范屬性證書以及屬性吊銷列表ACRL。

安全管理策略也是電子政務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的核心實際上是管理,安全技術實際上只是實現管理的一種手段,再好的技術手段都必須配合合理的制度才能發揮作用。需要制訂的制度包括安全行政管理和安全技術管理。安全行政管理應包括組織機構和責任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實;安全技術管理的內容包括對硬件實體和軟件系統、密鑰的管理。

3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管理體系中的風險評估

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是根據電子政務系統在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和保護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重要程度。等級保護工作的要點是對電子政務系統進行風險分析,構建電子政務系統的風險因素集。

3.1信息系統的安全定級信息系統的安全等級從低到高依次包括自主保護級、指導保護級、監督保護級、強制保護級、專控保護級五個安全等級。對電子政務的五個安全等級定義,結合系統面臨的風險、系統特定安全保護要求和成本開銷等因素,采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以保障信息和信息系統的安全。

3.2采用全面的風險評估辦法風險評估具有不同的方法。在ISO/IECTR13335-3《信息技術IT安全管理指南:IT安全管理技術》中描述了風險評估方法的例子,其他文獻,例如NISTSP800-30、AS/NZS4360等也介紹了風險評估的步驟及方法,另外,一些組織還提出了自己的風險評估工具,例如OCTAVE、CRAMM等。

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建設中采用的風險評估方法可以參考ISO17799、OCTAVE、CSE、《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指南》等標準和指南,從資產評估、威脅評估、脆弱性評估、安全措施有效性評估四個方面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其中,資產的評估主要是對資產進行相對估價,其估價準則依賴于對其影響的分析,主要從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進行影響分析;威脅評估是對資產所受威脅發生可能性的評估,主要從威脅的能力和動機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脆弱性評估是對資產脆弱程度的評估,主要從脆弱性被利用的難易程度、被成功利用后的嚴重性兩方面進行分析;安全措施有效性評估是對保障措施的有效性進行的評估活動,主要對安全措施防范威脅、減少脆弱性的有效狀況進行分析;安全風險評估就是通過綜合分析評估后的資產信息、威脅信息、脆弱性信息、安全措施信息,最終生成風險信息。

在確定風險評估方法后,還應確定接受風險的準則,識別可接受的風險級別。

4結語

電子政務與傳統政務相比有顯著區別,包括:辦公手段不同,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交換的網絡化是電子政務與傳統政務的最顯著區別;行政業務流程不同,實現行政業務流程的集約化、標準化和高效化是電子政務的核心;與公眾溝通方式不同,直接與公眾溝通是實施電子政務的目的之一,也是與傳統政務的重要區別。在電子政務的信息安全管理中,要抓住其特點,從技術、管理、策略角度設計完整的信息安全模型并通過科學量化的風險評估方法識別風險和制定風險應急預案,這樣才能達到全方位實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范紅,馮國登,吳亞非.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方法與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第11篇

關鍵詞:銀行;評級模型;多準則決策支持;靈敏度分析

1、引言

銀行在金融和商業環境中的作用日益突顯。銀行所面臨風險的增加,使得新巴塞爾協議框架不斷修訂并改進,而這一框架,被定義為銀行類金融機構致力于風險管理的核心原則。其中有關銀行監管的過程,即監管當局負責對各銀行的風險進行管理并對化解狀況、不同風險間相互關系的處理情況、所處市場的性質、收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因素進行監督檢查,以評估銀行的穩健性。Sahajwala和Van den Bergh[1]強調的是考慮了銀行的財務表現及其內在風險狀況和風險管理能力的結構化與量化評估,這種評估的支持監測機構能盡早發現銀行環境的變化。

由于缺乏足夠的有關銀行違約的歷史數據,銀行評級系統通常基于實證評估。Sahajwala和Van den Bergh[1]提供了幾個目前正在實踐中使用的系統綜述,包括使用最廣泛的駱駝(CAMELS)框架,其中涉及的六個主要因素:資本,資產,管理,盈利,流動性和市場風險的敏感性。其他的多準則技術也已用于銀行績效評價。Kosmidou和Zopounidis[2]采用PROMETHEE方法,Raveh[3]采用了聯合情景法, 而Ho[4]采用了灰色關聯分析, Garcia et al[5]使用了目標規劃。Fethi和Pasiouras[6]則提供了一個側重于數據包絡分析和來源于運籌學和人工智能領域中最新銀行業的效率分析和績效評估,此系統被廣泛地用于銀行業務活動當中,包括貸款評估和信貸發放、財務計劃、業務流程再造及資產/負債管理。

本文提出了一個目前在希臘銀行使用的基于PROMETHEE II的多準則銀行評級方法,并將此方法用在綜合決策支持系統里進行案例研究,所選擇的銀行評估標準與來自希臘銀行的專家分析相一致。所選的標準符合駱駝(CAMELS)框架,包括定性、定量的手段,特別強調了有關評價標準、評價過程參數、輸入數據相對重要性結果的靈敏性,并用靈敏度分析技術和蒙特卡羅仿真來達到上述目的。

本文安排如下:第1節描述問題的背景和多準則方法的細節。第2節說明了多準則決策支持系統的實施。最后,第3節總結全文,并對了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2、問題背景和多準則方法

銀行評級模型的主要輸出是把銀行的分類變成有序風險等級(組)。風險等級通常設置為5個等級,等級1表示低風險/高業績的銀行;等級5表明高風險/低業績銀行。整體的業績又分解成不同的分數(即每一個評價標準)。

根據目前在希臘銀行使用的駱駝(CAMELS)模型,這個基于PROMETHEE II 的多準則方法不僅可以使所需要的風險等級變得可行,而且可形成銀行整體的性能指標。流程圖如圖1。

圖1 方法模型

PROMETHEE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對一系列兩兩比較的替代方案進行排名,同時也被用來比較一個預先設定參考點的絕對評價。下面小節將詳細描述PROMETHEE方法在文中的應用。第3節將給出詳細的評價標準和如何將方法應用于決策支持系統。

2.1相對評價

在文中提及的PROMETHEE的銀行評價方法是基于兩兩比較的。對于每對銀行(i,j),以及整體業績指標,其是描述在n個評價準則中銀行i的向量。全局偏好指數被定義為局部偏好指數的加權總和,即:

5.5(最差業績)。最終的評價模型表達如下:

這種模式可用于銀行的相關業績排名。除銀行的評級,相關排名也要求作為評級/評價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鑒于以這種方式定義整體得分,評級指所定義的時間間隔,[0.5,1.5]的風險等級為1,(1.5,2.5]的風險等級為2,(2.5,3.5]風險等級為3,(3.5,4.5]風險等級為4,(4.5,5.5]風險等級為5。

2.2絕對評價

如上所述的基于PROMETHEE II方法的評估提供了一個銀行的相對評價,這有助于識別一家銀行與其競爭對手相比的優勢和弱點。然而,銀行的評級模型也應該提供一個不依賴于一系列正在被評估銀行的絕對評價。

絕對評價也使用PROMETHEE方法的框架,但在這種情況下的結果,僅以銀行預先指定的參考點為基礎。在希臘銀行分析師的實踐當中,有兩個選項被定義為參考點的規范。第一個選項是從樂觀的角度,是銀行在比較理想點(理想銀行)的情況下。這種評價提供了評估銀行的能力,并能被更好地執行。第二個選項使用非理想點,并提供了一個相對在“最壞的情況”下的銀行評估。有希臘銀行分析師定義的非理想點和理想點,包含每個準則的最壞和最好業績值,即銀行在相對于理想點的情況下,局部評價函數做如下調整:

另一方面,在非理想情況下,局部評價函數如下:

2.3靈敏度分析

當然,上面定義的多準則評價引入一些不確定性和主觀性,主要是PROMETHEE方法的參數,其中包括準則權重和部分偏好函數中的參數σ和P。

此外,由于銀行在動態環境中運作,識別輸入數據的變化也很重要,故可能導致的評級結果變化而引入的靈敏度分析既適合一系列完整的銀行,又適合單獨的每一個銀行。

第一階段,分析靈敏度程序解決這些問題。對于準則權重,分析的目的是定義評級不變銀行,每個準則k權重值的范圍。這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加強的條件,即每家銀行i全局得分V(xi)保持其預先指定的權重評分范圍內。應該指出的是,這是“單因素”敏感性分析的類型(即,每個標準被認為是獨立于其他的)。在與希臘銀行的分析師合作中,被認為提供了足夠的信息,并且很容易被理解。沃爾特斯和Mareschal[14]已經提出了考慮準則全局變化的敏感性分析的例子。

一個類似的過程也采用標準的偏好函數參數。然而,基于PROMETHEE方法的兩兩相關評價方案里,部分偏好函數一般對應參數σ和P非單調,非凸函數,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定義為評級不變銀行特定參數范圍。因此,可以明確定義為絕對評價過程的邊界。

假設銀行i的等級為

2.4 蒙特卡羅仿真

如上節所述,分析的流程提供了評級結果敏感性分析的局部信息。而通過蒙特卡羅仿真將會獲得進一步的信息。通過該方法,仿真分析了在準則權重變化下評級結果的敏感性,并在這一過程當中,可以很容易地進一步考慮偏好函數的參數。

仿真涉及到在多個情境下準則權重的生成。一是,由隨機單元簡單生成。二是,決策者依重要性進行排序,然后按照準則的順序生成隨機權重。

在仿真結果當中,通過全局表現評估均值和中位數,并對其標準差和置信區間進行分析。從而對于每一個銀行,可以得出不同加權情況下評級分布的有用結論。

3. 決策支持系統的實施

綜合決策支持系統(DSS)使多個用戶在一個共享數據庫下工作。銀行高級分析師負責評估過程中主要參數的設定,即準則權重、相應偏好函數類型等主要參數,以及通過添加或刪除標準來修改評價標準集合。而較低級別的分析家們可以充分接觸多準則評估過程中的所有功能,但不允許他們使評價參數發生永久性改變。除數據庫管理和多準則工具的使用,DSS還提供包括一個用戶界面友好,方便圖形和表格格式編制的幾種預備報告功能。

以下小節將說明DSS提供的功能和基于多準則方法的實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出于保密原因,在此圖中的所有結果都只是指示性的,它們與任何銀行實際數據沒有關聯。

3.1評價數據、準則、偏好參數

考慮系統中涉及希臘銀行歷史信息的一些數據。該系統可以使用不同的數據庫,這取決于分析銀行的類型。最初,系統中引入了31個評價準則集合[1]。一個評價標準的范例清單(見表1),這些準則是在與負責監測和評估銀行業績的專家分析師密切合作下選定的。按照駱駝(CAMELS)框架, 該標準被組織成6類(資金,資產,管理,盈利,流動性,對市場風險的敏感性)。總體而言,17個定量標準和14定性標準已初步選定。由希臘銀行分析師定義的所有定性標準設定為 [0.5,5.5] 區間范圍,較低值表示較好的業績。

每類準則的權重和每一準則水平都已由希臘銀行分析師確定。該系統還包括一些額外的模塊,這些模塊是支持規范的準則權重分析,即采用rank-order centroid (ROC) 和 rank-rum (RS)方法。圖2說明了準則權重系統的截圖。近似的ROC和RS根據分析師所指定的準則排名順序計算。如圖2,RS的估計值非常接近于用戶自定義每個標準組的相對重要度。同樣也觀察到了每一準則水平。總體而言,定量的準則分配了70%的權重,其余30%屬于定性準則,這是一個基于“硬性數據”,給予重要度高于涉及主觀評價的定性準則重要度的政策規范。

所有量化標準的評估都采用了PROMETHEE方法的高斯偏好函數,而定性標準采用線性偏好函數。圖3描述了資本充足率的局部偏好函數。這個函數值隨準則值而降低,從而表明,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值與更高的業績和更低的風險相關。圖的右側部分,用戶-分析師可以指定最少和最喜歡值(理想,非理想)函數的類型以及相關參數。圖左側是對用戶所做改變的自動更新。

3.2多準則評價

第2節中,系統提供了多種選擇,涉及:(1)銀行、評價標準、分析的時間周期(2)評價類型(絕/相對)(3)準則權重的規范(4)情景分析,蒙特卡羅仿真情景分析使用(如圖4)

通過該系統可知基于PROMETHEE II方法的整體評價結果。為每一年每家銀行報告總體評價得分、相互敏感性分析。用戶可修改權重或偏好函數參數以自動更新準則和評價結果,從而說明在“實時”狀態下,銀行業績和評級變化的影響。

靈敏度分析結果,與有關的標準和相應的偏好函數參數的權重也可在單獨的表內,如圖5。

每一標準的銀行評級不會改變,且其權重范圍(上限和下限)可以顯示。“穩定指數”,在表的最后一列所示,表示每個準則權重變化的最小百分比(不同的顏色來區分減少和增加)。

3.3情景分析

在情景分析下,通過蒙特卡羅仿真可以獲得針對準則權重靈敏度排名的進一步結果。用戶-銀行分析師可以在此指定不同的權重方案。結果涉及銀行全局業績得分(平均值,中位數、95%置信區間)統計數據以及每家銀行的評級分布。此外,通過情景分析報告可以獲得準則權重和仿真運行的所有評級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每一標準的相關系數表明了在銀行評級和準則相對重要性之間的連接強度。準則負相關可被視為銀行的強勢。在這個意義上,準則的權重越高,銀行的評價得分就越低(越好)。

作為額外的信息,對于每個準則,它的平均權重可以通過被評定為特定等級銀行的全情境計算獲得。特別是,假設權重的向量W1,W2,…….,針對每次仿真運行和引用Sik,即在銀行i被設定為等級K的情況下進行仿真運行的仿真集(|Sik|代表運行的次數),

是在Sik下所有情景的平均權重向量,此式提供了一種關于已選銀行評價結果的逆向分析信息。例如,在選定銀行2010年分配到風險等級2的情況下,準則權重為CAP1和CAP2,高于可以根據這些標準的權重在分配給該銀行風險等級3的情況下的準則權重。

4、結論

銀行業績的監測和評價在最近金融危機背景下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提出了一種多準則方法旨在提供全面的專家支持分析,特別強調了把結果的敏感性分析應用到主要評價參數中,從而推導出有關銀行優劣勢的有用結論。

該方法已在綜合決策支持系統(DSS)中實施,目前使用于希臘銀行。DSS為用戶及分析師提供了一種增強性的數據庫管理功能,包括一些分析選項和報告工具。

專業銀行分析師將多準則方法和DSS作為他們日常監測和評估銀行業績的支持工具。更進一步來說,其目的是發展能夠盡快識別銀行所可能面臨問題的早期預警系統,并且對宏觀經濟因素的考慮也能進行加強分析,以及在外部因素對銀行業績和多樣化的沖擊下,實施執行壓力測試。數據同樣考慮了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其他銀行部門,從而為增強其他市場風險及一個國家整體銀行業風險相關性的背景下,提供有用的分析信息。

參考文獻:

[1]R. Sahajwala, P. Van den Bergh, Supervisory Risk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 Technical Report 4,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asel, Switzerland, 2000.

[2]K. Kosmidou, C. Zopounidis, Measurement of bank performance in Greece, South-Eastern Europe Journal of Economics 6 (2008) 79–95.

[3]A. Raveh, The Greek banking system: reanalysis of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20 (2000) 525–534.

[4]C.T. Ho, Measuring bank operations performance: an approach based on grey rel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57 (2006) 337–349.

[5]F. García, F. Guijarro, I. Moya, Ranking Spanish savings banks: A multicriteria approach,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52 (2010) 1058–1065.

[6]D. Fethi, F. Pasiouras, Assessing bank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with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chniques: a survey,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4 (2010) 189–198.

[7]J. Butler, J. Jia, J. Dyer, S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odel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03 (1997) 531–546.

[8]A. Derviz, J. Podpiera, Predicting bank CAMELS and S&P ratings: the case of the Czech Republic,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44 (2008) 117–130.

[9]C. Spathis, K. Kosmidou, M. Doumpos, Assessing profitability factors in the Greek banking system: a multicriteria approach,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in Operational Research 9 (2002) 517–530.

[10]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外部信用評級與內部信用評級體系[M].羅平,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451.

[11]趙向飛.上市公司信用能力的綜合評價)—AHP與模糊評價的整合[ J].統計與決策, 2005( 4) :116- 117.

[12]趙利亞, 孫樹華.層次分析法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 J].財會通訊, 2009( 3) :96- 97.

第12篇

關鍵詞:城市區域;火災風險;評估

一、火災風險評估的概念

過去,人們往往依靠經驗和直觀推斷來做出決策。隨著計算機容量不斷擴大和模塊技術的發展,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和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技術作為復雜或重大事項決策的必要輔助手段,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在決策分析、管理科學、運營研究和系統安全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認知和應用 。

從系統分析的角度來看,風險具有系統特性和動態特性。風險實際上并非某一單一實體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屬于一個系統的特性。若系統發生變化,很容易就會使事先對風險所做的估算隨之發生變化。火災風險評估模式包括:系統認定,即明確所要評估的具體系統并定義出風險抵御措施的過程;風險估算,即設定關于火災的發生幾率和嚴重后果及其伴隨的不確定性的衡量標準或尺度,計算和量化系統中的指標的過程;風險評估,對該標準或尺度進行分析和估算,確定某一特定風險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風險發生變化的權重。

二、城市區域火災風險評估的意義及發展概況

在消防方面,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和建筑設計性能化的發展,對建筑工程的安全評估日益受到重視,比如美國消防協會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規”是一部關注火災中的人員安全的消防法規,與之同源的“NFPA101A確保生命安全的選擇性方法指南”,分別針對醫護場所、監禁場所、辦公場所等,給出了一系列安全評估方法,多應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評估方面 。

目前,我國在火災風險評價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業,或某一特定建筑物為對象的小系統。例如,由武警學院承擔的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石化企業消防安全評價方法及軟件開發研究”,以“石油化工企業防火設計規范”等消防規范和德爾菲專家調查法為基礎,設計了石化企業消防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數法確定了各指標的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模型得出煉油廠的消防安全評價結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為對象的火災風險評價也比較多,如中國礦業大學周心權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災發生原因的基礎上,建立了建筑火災風險評估因素集,并運用模糊評價法對我國的高層民用建筑進行了消防安全評價 。

與上述的安全評估不同,城市區域的火災風險評估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火災風險級別,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導城市消防系統改造,指導城市消防規劃。對已建成的城市區域的火災風險評估必須考慮許多因素,即城市火災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區域內所存在的對生命安全造成危險的情況、火災頻率、氣候條件、人口統計等因素,進而評價社區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風險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評估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情況是要關注社區從財政及其他方面為消防規劃中所要求的總體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隨著城市規模擴大、綜合功能增強,在居住區商貿中心、醫院、學校、和護理場所增多,評估方法還會相應的改變。現有的城市區域火災風險評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兩個目的:

(一)用于保險目的

在火災保險方面的應用的典型事例為美國保險管理處ISO(Insurance Services Office, ISO)的城市火災分級法,在美國已經被視為指導社區政府部門對其火災抵御能力和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和自我評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區消防狀況分為10個等級,10級最差,1級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統一的指標來對每個社區的客觀存在的滅火能力進行評估,確定該社區的公共消防級別,這套指標來自于由美國消防協會和美國自來水公司協會所制定的各種國家規范。ISO對城市消防的分級方法主要體現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級表(Commercial Fire Rating Schedule, CFRS)”上。CFRS把建筑結構、用途、防火間距與公共消防情況(用公共消防分級數目表達)相關聯,再以統計數據加以調節后,來確定相應的火險費用。ISO級別僅被保險公司用作確定火險費用的一個成分。ISO分級系統雖然無法反映出消防組織的其他應急救援能力,但實際上也常用于各個區域的公共滅火力量的確定。

市政消防分級表從1974年開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區域的7個指標情況:供水、消防隊、火災報警、建筑法規、電氣法規、消防法規、氣候條件。隨著技術進步,該表也不斷改進。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對公共消防分級的方法,給出了修訂后的滅火力量等級表,指標只包括前3項。被刪除的指標或者確少區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圍內進行評估時太過于主觀,而且74表格中包含許多評估標準是具體的規定,如果某一社區的情況沒有滿足這些規定,則歸屬為差額分,規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彈性范圍,無法正確評估情況和技術的變化。故而ISO分級表被視為越來越“性能化”。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當今的消防組織和地方政府要擔負日益加重的安全責任,面對來自公眾的對抵御各種風險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調整消防機構人員、設備及其他預算方面的壓力,迫切需要確認某一給定轄區內的具體風險和危險的等級。

具體地說,城市區域風險評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眾和消防員的生命、財產的預期風險水平與消防安全設施以及火災和其他應急救援力量的種類和部署達到最佳平衡。

關于火災風險對于滅火救援力量的影響,美國消防界對此的關注可以說幾經反復,其間美國消防學院、NFPA等都做了許多工作。直至20世紀90年代,國際消防局長協會成立了由150名專業人士組成的國際消防組織資質認定委員會(the Commission of Fire Accreditation International, CFAI),經過9年的廣泛工作,制定了“消防應急救援自我評估方法”,和制定標準的社區消防安全系統。另外,NFPA最終還制定了NFPA1710和1720兩個指導消防力量部署的標準,分別幫助職業消防隊和志愿消防隊和改進為社區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據NFPA最近的調查,NFPA1710將在全美30500個消防機構中的3300~3600個得到正式的應用,也推廣到加拿大有些地區。

英國對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標準是依據內政部批準的“風險指標”,把消防隊的轄區劃分為“A”、“B”、“C”、“D”四類區域,名為“風險分級”系統。其目的是對消防隊的轄區進行風險評估,確定轄區內的各種風險區域,進而確定該風險區域發生火災后應出動的消防車數量和消防響應時間。1995年,英國的審計委員會了一份題為“消防方針”的考察報告,認為這種方法沒有充分考慮建筑設施的占用情況、社區的人口統計情況和社會經濟因素,也沒有把建筑物內的消防安全設施納入考核范圍。故而由審計委員會報告聯合工作組與內政部的消防研究發展辦公室一起,設立了一個研究項目。該項目的目的是開發一套供消防機構劃分區域的風險等級,對包括滅火在內的所有應急救援力量進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設施的規劃并能解決上述問題的風險評估方法,再對開發出的方法進行測試。最后Entec公司開發出了計算軟件,并于1999年4月以內政部的名義出臺了“風險評估工具箱”測試版。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山县| 修文县| 梁平县| 苍山县| 黔西县| 天镇县| 浦城县| 田阳县| 隆子县| 阜康市| 阿尔山市| 吉水县| 宁阳县| 罗江县| 犍为县| 合山市| 资兴市| 邮箱| 桃园县| 霍城县| 孟连| 博客| 杂多县| 留坝县| 浪卡子县| 罗甸县| 依安县| 承德市| 米林县| 金华市| 山西省| 深圳市| 东乡县| 集贤县| 郁南县| 进贤县| 朝阳市| 广河县| 邵阳市| 通化县| 泾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