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0:59: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調研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博興縣紅十字會秉承“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大力實施“牽手未來”助學項目,探索“牽手0起點、助力高中生、暢想大學夢、就業再援助”的“四級階梯”循環助學模式,分層次、分步驟救助貧困學子,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貧困生資助工作機制和貧困生資助體系,建立愛心助學的長效機制。“牽手未來”助學成功運行9年,完成了從“活動”到“項目”的升華和延伸,救助的貧困青少年從2008年的5名到2016年的237名,9年時間累計救助1736人次,募集助學金116萬余元。今年參與到“牽手未來”助學項目的愛心群體不斷擴大,有縣法院、縣國稅局、縣機關工委、縣煙草公司、縣建委等,還有京博、萬事達、嘉禾全興、鋼鐵行業商會60家會員單位。此項目救助全程的高度透明化,贏得了困難學生家庭、學校、資助方的交口稱贊,已成為我會的品牌項目,一步一個腳印地奠定了紅十字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真正做到了為弱勢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題,成功發揮了紅十字會在人道救助領域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關于我們的具體做法,我重點說一下我們探索創新的“四級階梯”助學模式。
一、第一階梯,入口牽手“0”起點
在遵循傳統的“教委—學校—紅會”救助申報渠道的同時,從2014年起,探索實施了“紅會綁定大病患者—自主接收—逐個落實”的貧困生申報新渠道。對申請大病救助的青壯年大病患者,在對本人進行大病救助的同時,重點做好對其子女的“結對幫扶”。在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屬同意后,尋找愛心人士結對,幫助孩子完成學業,開辟貧困生“隱性”資助新通道,避免了全班推薦貧困生,讓貧困生有尊嚴的接受資助。為真實掌握受助學生的動態情況,形成暢通的“出入口”,縣紅十字會聯合星火義工志愿助學服務隊,每年分頭前去貧困生所在學校、班級及家庭,對貧困生家庭情況、在學校表現等進行詳細調研。這一階段必須是隱秘進行,去學校是單方聯系貧困生所在學校的德育處主任和班級班主任,去家里調研則像串門走親戚一樣悄無聲息地完成。通過調研,在將真正貧困的學生納入進來的同時,對一些家庭情況明顯好轉的,則勸說其退出救助機制。
二、第二階梯,助力起跑高中階段
結束九年義務教育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通過對我縣三所高中的調研,沒生每年學費加生活費約6500元,這樣的負擔對貧困家庭來說更難以承受,而參與助學項目的一些愛心人士迫于經濟壓力,明確表示只資助中小學階段(也就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這就造成很多學生在高中失去資助。鑒于這些情況的存在,縣紅十字會探索開展“多對一”的聯合資助模式,由多名愛心人士聯合資助一名高中生,盡量將其在校的全部花費一并解決。對于初中畢業進入技校或就業的學生,從第二階梯的“出口”出來后,將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個體幫扶,長效跟蹤聯系、建立專門動態檔案。
三、第三階梯,暢想青春大學夢
秉承“以個人帶企業、以老帶新、以小助帶大捐”理念,大學階段采取“個人+企業”模式,為每名愛心個人協調一家企業共同資助一名學生,或者直接由企業獨立承擔學生費用。每年8月份,對擬資助的大學生進行詳細調查摸底,詳細掌握其家庭當年經濟收入狀況、勤工儉學情況、助學貸款申請、其他渠道資助等情況,建立跟蹤檔案,并及時向愛心資助方和企業“推介”,促成第二輪的結對。同時,我會將零星接收的大學生專項救助款建立專用的“資金池”,根據救助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狀況及表現情況酌情加大救助力度,2014年,博興“牽手未來”項目已對18名貧困大學生進行了資助,包括從中小學階段一直資助到大學階段的學生以及新申報的貧困大學生。針對其家庭承擔困難部分,每年給予3000元到5000元的資助。
四、第四階梯,就業援助再循環。
愛心人士的一路“牽手”貧困學子順利畢業,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困難,如何為“牽手未來”的資助成果畫一個圓滿的句號,給這些一路牽手走來的愛心資助方一個成功交代,也成為博興紅十字會考慮的問題。今年博興縣第一批受“牽手未來”項目資助的大學生將進入第四階梯(就業階段)。縣紅會正在探索建立“多部門聯席制度”為他們搭建起就業的”綠色通道”,屆時,我們將聯合縣工會、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鋼鐵行業協會、京博集團、萬事達集團等,為自愿回家鄉就業的貧困生,創造實習機會、提供就業崗位。此階段我們遵循從“公益助學的受益者轉為傳承者”這一理念,引導受助學生從第四階梯上華麗轉身,回歸我們助學的“0”起點-第一階梯(牽手未來),重走他們一路被資助的感恩經歷,只是身份的轉變,從接受資助變為資助別人,相信他們的牽手將會是一種不一樣的心路歷程。這正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古文化理念的秉承。使四級階梯循環起來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我們的項目也算是真正的稱得上一個偉大的戰略性開啟。今年畢業的煙臺大學的孫**,我們已經給她協調一家企業的實習機會。
日前,這份青少年誠信調查問卷公布了最終結果,其中的一些具體數據和情況分析讓人頗感沉重。
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在個人誠信行為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誠信出現負增長:小學生誠信優于初中生,初中生優于高中生。 調查數據顯示,在誠信行為方面,小學生“作業沒完成時”,82%的人會“向老師說明真實的情況”;“考試時遇到了難題,而你前面同學的答案盡收眼底”,84%會“排除干擾,繼續獨立思考”;“如果在圖書館或閱覽室看書,發現好的或認為感興趣的內容”,87%會摘抄,僅有一名學生回答“悄悄撕掉”。
在被調查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群體中,從來沒有“考試作過弊和有過作弊想法”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別僅占33%和15%,超過60%的學生“偶爾”作弊。而當“老師向你了解某些同學課堂紀律的具體情況”時,有14%的初中生竟然選擇“避重就輕,不說真話”,這個比例在高中生中更高,達到22%。
正因如此,在對他人的誠信評價方面,小學生眼中的同學誠信狀況較好,而大部分初中生、近一半的高中生對同學的評價較差,多達20%的高中生認為考試作弊的學生占總人數的“很大一部分”。與此同時,半數的高中生也表現出對學校的不信任。
而對我縣北四區9個大中小企業的16位企業高層管理者的調查結果看,企業對近年來就業和求職的學生畢業生誠信狀況評價不太高,71%的被調查者認為學生就業信息不太真實;多達99%的企業贊成學校建立學生誠信記錄。
我們都知道作弊行為是不對的,但是如果你跟別的同學在關鍵時刻競爭,他以作弊的方式超過你,你會選擇作弊嗎?“當我們提出這個假設性的問題時,好多學生都說“如果是以作弊來超過我,我心里肯定會不服氣,當然我也會選擇作弊。”
回答這個問題的學生大都性格開朗、熱情健談,是一個個典型的陽光少年,他們的回答代表了很多學生的真實心理。他們絕非“壞孩子”,很多學生還非常優秀。是誰讓這個單純的群體放棄誠信呢?學生們告訴我們答案:是社會。
據調查,家庭、社會、同學、學校是對青少年誠信意識和行為影響較大的主要因素。調查中,75%的高中生和85%的初中生將‘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列在負面因素的首位;60%的學生認為商家誠信一般或不誠信。這反映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等趨利性原則使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對他人、對社會不信任。
在采訪和調查中,學生們反映,接觸社會越多,耳濡目染關于詐騙、腐敗、造假等行為越多,對他人、對社會的誠信就越懷疑,一部分人還會因“誠信吃虧”而產生投機取巧的心理,目前存在的較為普遍的還貸問題以及中、高考特長生造假問題就是明顯例證,微山縣某中學在2007年的特長生招考中弄虛作假,在社會上造成很壞的影響,學生入學后重新進行專業測試。另外,利用網絡進行的種種欺詐、網上流行的各種“調侃”文化都在客觀上進行著反誠信的宣傳,使青少年在防范他人欺騙的同時又不知不覺地陷入欺騙他人的怪圈;此外,近幾年嚴峻的就業形勢,用人單位不切實際和不必要的高要求,也動搖了學生的誠信品質,成為畢業生應聘材料出現虛假的直接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學校和招生考試制度對當代青少年誠信品質的深刻影響不容忽視。調查中,超過41%的學生認為學校和教師自身的誠信有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學校違規收費、搞形式主義以及招生工作和日常管理過程中存在著種種不誠信行為等;而高達60%的高中生和34%的初中生認為,在當前的招生考試制度下,最大的“利益”、“吃虧”最大的是分數與升學,這不僅誘導著他們不注重誠信品質的養成甚至被迫造假,也誘導了家長、學校對學生信用品質的漠視。
可見,急功近利的教育要在這個‘誠信吃虧’的社會大環境下培養‘誠實守信’的學子,非常艱難。培養青少年誠信,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
在調研中,課題組教師都認為,培養青少年誠信,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構建全社會的信用體系。
首先,家庭和父母對青少年誠信品質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在社會生活中缺乏誠信、言行不一、當著孩子的面對他人撒謊、輕易許諾卻不履行諾言、過度溺愛縱容等,都將影響青少年誠信品質的養成。在問卷調查中,就有65%的初中生和52%的高中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很大,但有12%的父母在誠信方面做得一般或不好;77%的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行為”是“說話不算數”。其次,對于學校來說,要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教師必須提高自身道德素養,帶頭講誠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則。此外,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教育活動,寓誠信教育于活動之中,對青少年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然而,最關鍵的還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社會沒有一個誠信公平的大環境,失信行為不僅不能受到懲處反而可能牟利,如何能單純要求青少年學生們奮不顧身去講誠信?就是步入社會的你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關鍵詞】 學生;生長和發育;身高;體重;人體質量指數;少數民族,回族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39.3+5 R 195.1 RZ 2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1-0074-03
回族是我國第三大少數民族,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據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我國共有回族居民981.68萬人,其中寧夏回族自治區有回族居民190.23萬人,占全區人口的33.88%。回族有本民族的信仰及生活、飲食特色,兒童體格發育變化與營養水平、經濟發展和衛生條件改善密切相關。為進一步改善回族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狀況,本研究利用1985-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數據,對回族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變化進行了分析,為制定學校衛生工作發展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采用1985-2005年教育部等中央五部委建立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體系資料[1-3]。調查對象為寧夏回族自治區7~18歲回族中小學生,按全國學生體質調研檢測細則抽樣,按性別和城鄉分類,每年齡組60~100人,排除身體殘疾和慢性病患者。1985年調查5089人(男生2591名,女生2498名),1995年4799人(男生2401名,女生2398名),2005年4946人(男生2489名,女生2457名),共計14834人(男生7481名,女生7353名)。指標為身高(cm)、體重(kg),身高精確到0.1cm,體重精確到0.1kg。由專業測量人員用同樣方法和儀器測定,按全國學生體質調研檢測細則進行現場復測,采取數據錄入和邏輯檢錯等質量控制。BMI=體重(kg)/身高2(m2)。采用t檢驗比較數據。
2 結果
2.1 身高變化 20 a來,各年齡組男、女生身高都顯著增長,見表1。7~18歲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4.0和2.7cm,其中1985-1995年男、女生分別為3.3和2.3cm,1995-2005年男、女生分別為0.6和0.3cm。20 a間7歲男、女生身高分別增加了3.4和1.8cm。2005年回族成年(18歲)男、女身高分別為170.0和159.1cm,20 a間增幅為1.5和1.1cm,增速為每10a0.7和0.5cm。同時,生長突增的開始年齡提前,持續時間延長。年平均生長超過5cm的年齡組,1985年男、女生分別為13~15歲,11~13歲;2005年分別為11~14歲,9~13歲。
身高的變化在城鄉和性別分布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20 a來男生7~18歲平均增幅高于女生,城市學生平均增幅高于鄉村學生。1995年比1985年各年齡組身高均有顯著增加,但2005年比1995年,各年齡組增加的幅度不如前10 a明顯,特別是城市女生和鄉村男生。而18歲即成年身高則不同,后10 a增幅高于前10 a。
2.2 體重變化 見表3。
20 a來,男女生各年齡組體重顯著增長。7~18歲男、女生體重平均分別增加4.5和3.1kg,其中1985-1995年分別增加2.6和1.8kg,1995-2005年分別增加1.9和1.3kg,男生均高于女生。20 a間7歲男、女生體重分別增加了2.6和1.7kg,18歲即成年男、女體重增幅分別為3.4和2.1kg。與身高不同的是,不僅1995年各組體重顯著高于1985年,2005年各組體重仍比1995年顯著增加。除女生16~18歲組,其余各年齡組城市學生體重增幅均高于鄉村學生。
2.3 BMI的變化 20 a來男、女生各年齡組身體成分比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見表4。7~18歲男、女生BMI平均增加1.1和0.9kg/m2,其中1985-1995年分別增加0.4和0.3 kg/m2,1995-2005年分別增加0.8和0.5kg/m2,男生高于女生,后10 a增幅高于前10 a。18歲男、女BMI增幅分別為0.8和0.5kg/m2。7~18歲城市學生平均增幅高于鄉村學生。
3 討論
1985-200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和BMI均出現全面的增長。7~18歲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4.0和2.7 cm,體重平均增加4.5和3.1kg,BMI平均增加1.1和0.9kg/m2。18歲即成年男、女身高增加了1.5和1.1cm。結果表明回族兒童生長水平提高,青春期提前,成年身高增加,身體成分比例變化,提示我國回族兒童青少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生長長期趨勢。
Tanner[4]報道,1880-1950年歐美國家青春期少年身高、體重增速10 a分別為2.5 cm和2 kg,成年身高增速為1 cm。回族兒童青少年生長增速在青春期略高,但成年身高增速處于較低水平。與我國其他大城市漢族人群比較[5],其男、女成年身高增速分別為每10 a1.3和1.1cm,也高于回族兒童增幅水平。同時1985-1995年和1995-2005年2個階段中,回族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和BMI增幅度不同。各年齡組的身高后10 a低于前10 a,提示兒童生長水平提高的速度在減緩;但同時,成年身高后10 a的增幅高于前10 a,也提示回族兒童生長長期趨勢尚處于早期,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此外,身高、體重和BMI的變化在城鄉和性別分布上存在差異,一般城市學生平均增幅高于鄉村學生,男生增幅高于女生;與我國其他大城市漢族出現鄉村增長高于城市的現象不同[6],提示本身處于較低基線水平的回族鄉村學生生長發育狀況,改善的幅度仍然有限。同時也應注意,與身高不同,體重在各個年齡組出現明顯持續增加的表現,BMI也在后10 a出現顯著地增加。提示在繼續促進回族兒童生長發育的同時,也應該注意特別是城市回族兒童的超重肥胖問題。
生長長期變化作為反映社會經濟水平和公共衛生的指標,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視。回族兒童青少年出現生長長期變化與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營養水平的提高;同時衛生保健條件的改善,減少了兒童期慢性病和傳染病的發生,也促進了其生長發育水平的提高。但回族兒童青少年成年身高增長幅度較低,近10 a來兒童生長水平提高的速度有減緩的趨向,提示應積極分析原因,進一步提高回族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水平;此外,回族鄉村學生的營養和衛生水平改善有限,學校衛生工作者應該采取更多地有效措施。
4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 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550-551.
[2]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 199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6:347-353..
[3]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 198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1 498-1 607.
[4] TANNER JM. Foetus into Man. London: Open Books, 1978.
[5] JI CY, CHEN TJ.Secular changes in stature and body mass index for Chinese youth in sixteen major cities, 1950-2005. Am J Hum Biol, 2008,20(5):530-537.
關鍵詞:肺活量;耐久力;有氧運動;生理生化;生理負荷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7)04-0089-05
Abstract:motive: by investigating and study the constitution of students, we compare the average of the index of vital capacity and stamina of the students in Hebei in 2005 to the ones of Hebeiand
Nation in 2000, obtain the dynamic analysis result, find the gap, and raise the opinion and experimental scheme on improving the physical functional level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ethod: systemically analyzing the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constitution data of national and Hebei student, and calculate the gap between the national ones in 2000 and the ones of Hebei in 2005; calculate the gap between the ones of Hebei in 2000 and in 2005, and plot the curve to dynamically analyze. Result: in 2005 the vital capacity and stamina of the students of Hebei in all range of age are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level in 2000, and the extent of decline is large and the situation of female is worse than the male.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gap, we propose adopting the index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onitor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aerobic experiment to a part of universities in Hebei, and set up the sport mode of scientific exercise and the physiological load mode of sport.
Key words: vital capacity; stamina; aerobics; physiology and biochemics; physiological lo
根據《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和對2005年河北省學生體質與健康監測數據的分析,表明中國學生身體機能、身體素質水平,自1985~2005年以來普遍呈逐年下降趨勢。各年齡段學生肺活量、耐久力指標均值均低于日本同期學生水平。本文通過動態分析,找出差距,提出對策性意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05年河北省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樣本數據平均值;2000年全國與河北數據平均值為基礎數據(摘自《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
1.2 評價指標與方法
評價指標:河北省及全國男、女生肺活量均值、耐久力均值(7-12歲為50m×8往返跑;13-22歲為1000/800米跑)、肺活量指數(肺活量/體重(kg))。
評價方法:采用SPSS11.5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計算2005年河北省各項指標均值,與 2000年全國及河北相應指標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2000~2005年河北省與全國學生肺活量、耐久力指標
2.1.1 2005年河北男、女生肺活量指標均值與2000年全國、本省對比分析 ( 表1、圖1)
2005年河北學生肺活量指標均值與2000年全國比較:男生 7~12歲下降34~81ml,平均每年下降30.0ml,13~18歲下降25~178ml, 平均每年下降67.2ml,19~22歲下降23~122ml ,平均每年下降18.5ml;女生7~12歲下降113~200ml平均每年下降147.8ml,13~18歲下降110~301ml, 平均每年下降224.6ml,19~22歲下降92~105ml,平均每年下降74.5ml。說明2005年河北各年齡段學生肺活量指標均值普遍低于2000年全國平均水平,男生各年齡段略有下降,女生7~20歲下降幅度較大。
2005年河北學生肺活量指標均值與本省2000年比較:男生 7~12歲增長8.0~196ml平均每年增長62.8ml,13~18歲下降143~329ml,平均每年下降209.3ml;女生7~12歲下降68~125ml,平均每年下降101.0ml,13~18歲下降 93~506ml,平均每年下降308.5ml。說明7~12歲男生略有增長,13~18歲男生和7~12歲女生下降幅度較大,13~18歲女生下降幅度更大。
2.1.2 2005年河北男、女生肺活量指數與2000年全國對比分析 ( 表2、圖2)
2005年河北男、女生肺活量指數(肺活量/體重(kg))與2000年全國比較:按每公斤體重計算,男生7~12歲下降7.28~9.84ml, 平均每年下降8.68ml,13~18歲下降2.96~ 6.90ml, 平均每年下降5.41ml,19~22歲下降2.70~3.82ml,平均每年下降3.36ml;女生7~12歲下降9.11~10.83ml, 平均每年下降14.84ml,13~18歲下降3.96~19.22ml, 平均每年下降8.93ml,19~22歲下降2.97~5.17ml。平均每年下降4.37ml。說明河北各年齡段學生肺活量指數普遍低于2000年全國平均水平,女生比男生更為嚴重。
2.1.3 2005年河北男、女生耐久力指標均值(7-12歲50m×8往返跑,13-22歲1000/800m跑)與2000年全國對比分析(表3、圖3、圖4)
2005年河北學生耐久力指標均值與2000年全國比較: 男生7~12歲下降5.02~8.96s, 平均每年下降6.1s,13~18歲下降16.83~18.93s, 平均每年下降16.52s,19~22歲下降10.46~13.47s, 平均每年下降12.23s;女生7~12歲下降3.00~6.67s, 平均每年下降4.03s,13~18歲下降 5.75~21.28s, 平均每年下降13.33s,19~22歲下降12.44~14.76s平均每年下降13.96s。
2005年河北學生耐久力指標均值與2000年本省比較:男生7~12歲下降9.69~18.77s,平均每年下降12.85s,13~18歲下降3.22~23.84s平均每年下降12.02s;女生7~12歲下降2.93~18.97s, 平均每年下降14.98s,13~18歲下降16.80~22.36s平均每年下降12.02s。說明2005年河北各年齡段學生耐久力指標均值普遍低于2000年全國平均水平,且下降幅度較大;與本省比較下降幅度更大,女生比男生更為嚴重,與肺活量指標形成同比下降趨勢。
綜上所述,河北男、女學生心肺耐力水平存在著較大幅度的下降,對他們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潛在著一定的危害性:按照人體生理變化規律,心肺功能水平降低,會造成有氧分解供能水平降低,導致腦力工作者過早出現腦皮層供氧不足,形成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等現象。耐久力水平下降,會降低對環境條件的適能力。長此以往不僅影響工作效率,還會縮短工作年限。為此,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學校和家庭的進一步重視。
2.2 造成青少年肺活量與耐久力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
2.2.1 青少年時期學生面臨中考與高考,缺少戶外體育鍛煉,據河北工程大學新生調查:有9.7~25.2學生高中學段停上體育課。
2.2.2 缺少健身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主觀認識而形成惰性。各級學校有關健康科學的理論課時少,教材不統一,缺少專職理論教師。
2.2.3 缺少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愛好以及形成終身體育觀念的實踐空間。各級學校因場地、設備不足,不能滿足《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的--學生每天堅持一小時體育鍛煉的需要。
2.2.4 多數青少年獨生子女缺少持之以恒,刻苦鍛煉的精神品質。
2.2.5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耐久力監控指標,因運動時間與距離較短,達不到有氧運動的鍛煉效果。
如1000(800)m跑的生理特征:是以糖酵解為主的亞級量運動。由于距離短,運動開始階段,,學生起跑速度容易過快,甚至為保存體力,忽視準備活動。由于人體內臟器官適應運動需要滯后于肌肉,會導致機體pH值下降,必然出現運動中因供氧不足的假疲勞期―出現短時間的呼吸急促、肌肉無力等現象,不能持續維持較快的運動速度。如果起始階段跑速過快,其供氧不足現象甚至會延續到終點,達不到有氧鍛煉的預期效果。體質較弱的學生還會出現頭暈、嘔吐等現象。因此,1000/800m跑不適合做為耐久力監控指標,也是影響學生心肺耐力發展的原因之一。
3 對策與建議
3.1 隨著體質調研工作的深入開展,應將青少年身體發育的客觀規律與常識(包括身體形態、機能、素質各項指標的自然增長期、突增期和穩定期)編入體育教材,提高學生對人體健康科學的認知水平,培養自覺鍛煉的主觀積極性。
3.2 結合學生生理、心理需要,加強科學健身理論指導實踐的教育過程,統一體育理論教材,設置專職理論教師。
3.3 落實教育部“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指示精神,大力開展有氧運動,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各種形式的體育鍛煉。
3.4 拓展體育鍛煉空間,利用節假日積極組織爬山、涉水、郊游等項活動,培養青少年一代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逐步提高自身的身體機能水平。
3.5 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督導作用,完善并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克服學生因主、客觀因素形成的惰性。
3.6 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學校體育投資力度,完善必要的場館、設備、師資等諸方面基礎建設,創建“健康第一”的教育平臺。
4 改革實驗
4.1 重新設定耐久力監控指標
青少年學生心肺機能發展與耐久力鍛煉具有很高的相關性,日本學生耐久力監控指標選用12分鐘跑(大約2000―2500m);美國學生選用1.6英里跑(約1600m)。中國學生選用1000(800)m跑,由于距離短,達不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建議15~22歲男、女學生耐久力監控指標暫定為:2400/1600m跑,并通過人體運動生理、生化實驗研究,針對學生體質強、中、弱的不同群體,逐步改進完善,給定運動處方。
4.2 開展有氧運動實驗研究
遵照教育部加強課外1小時鍛煉的指示精神,針對青少年學生體育興趣多元化特征,我們將對本省普遍開展的球類、體操類、舞蹈類、武術類、健身跑、輪滑等15個體育專項,進行有氧運動生理、生化實驗研究,創建諸專項符合人體科學、具有一定鍛煉價值的運動模式與運動生理負荷模式,用于指導學生課外鍛煉。并對實驗者肺活量和耐久力進行兩年跟蹤調查,評價改善身體機能水平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 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 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 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報告[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3] 田野.運動生理學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張力為.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黃明教.體育試驗設計與科學量化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1995~2005年不同群體學生超重、肥胖的流行趨勢,為制定學生肥胖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方法 使用1995、2000和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資料中北京市的數據,對7~18歲學生利用中國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體質指數(BMI)篩查標準篩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體的檢出率。 結果 北京市7~18歲學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在1995~2005年的10年內增長迅速。2005年7~18歲城市男生、鄉村男生、城市女生、鄉村女生超重檢出率分別為21.8 %、10.8 %、11.3 %和8.6 %,高于1995年的11.3 %、5.1 %、8.2 %和5.8 %,也高于2000年的17.0 %、8.8 %、10.7 %和6.4 %;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3.7 %、8.4 %、7.1 %和4.8 %,高于1995年的6.5 %、1.9 %、3.7 %和1.3 %,也高于2000年的10.0 %、3.5 %、5.2 %和2.4 %。2005年城市男生、鄉村男生、城市女生、鄉村女生10~12歲年齡組肥胖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Ordinal回歸分析發現,在控制了城鄉、性別、年齡的影響后,不同年度7~18歲學生超重、肥胖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學生;超重;肥胖;影響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chang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Han students in Beijing from 1995 to 2005,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obesity. Methods Beijing students aged 7 to 18 participated in the 1995, 2000 and 2005 National Survey on Students' Constitution and Health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 newly established BMI screening criteria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among various population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creased quickly from 1995 to 2005. The overweight prevalence rates in 2005 among urban boys, rural boys, urban girls and rural girls were 21.8 %, 10.8 %, 11.3 % and 8.6 %, respectivcly, and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1995 and 2000. Meanwhile,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obesity for the urban boys, rural boys, urban girls and rural girls were 13.7 %, 8.4 %, 7.1 % and 4.8 % in 2005, 6.5 %, 1.9 %, 3.7 % and 1.3 % in 1995, and 10.0 %, 3.5 %, 5.2 % and 2.4 %, in 2000, re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higher among children aged 10-12 than those among other age groups in 2005. The ordinal regression showed that different years (1995, 2000 or 2005) was the independent influence factors o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Beijing studen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living areas(in urban area or not), age and gender.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creased rapidly and spread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among students in Beijing, therefore, there is no time to delay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besity of youth in Beijing.
【Key words】 Students; Overweight; Obesity; Influence factor
兒童肥胖作為一種疾病,其危害性不容低估。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兒童超重肥胖與許多成年期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有非常密切的關系[1~4],在兒童青少年時期進行超重和肥胖的預防,對預防成年期肥胖及其相關疾病具有重要意義[5,6]。2003年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WGOC),以目前國際上基本認可的年齡-性別-BMI,制定了我國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BMI篩查界點,統一了篩查標準,使不同年度的資料具有可比性[7,8]。本研究將該標準用于分析北京市1995~2005年7~18歲漢族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資料,探討北京市不同學生人群1995~2005年期間超重、肥胖檢出率的動態變化趨勢,為制定適宜的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采用1995、2000和2005年由教育部、衛生部等國家5部委統一組織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中北京市7~18歲學生的資料,分為城市和鄉村男生、城市和鄉村女生4群體,均等抽樣自上、中、下不同社會經濟片,按年齡分為12個組,各年齡組至少100人,樣本分布均勻,絕大部分年齡組為150人。經體檢剔除慢性疾患和發育障礙者,合計1995年7 473人(男3 740人,女3 733人),2000年7 302人(男3 654人,女3 648人),2005年7 588人(男3 773人,女3 815人)。
二、方法
1.指標測量:身高、體重等指標的測量經由教育部統一協調、部署,由各省監測站組織測試隊伍嚴格按照《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工作手冊》規范完成測試,現場質量控制符合要求[9~11]。
2.質量控制:各監測站數據上傳至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心統一處理。再次邏輯校驗后,使用中國學生超重肥胖BMI篩查標準[8],分別對1995、2000和2005年資料的群體進行超重、肥胖篩查。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計算,BMI=體重(kg)/身高(m)2。
3.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1.5軟件進行數據描述和分析,用Ordinal回歸分析比較超重、肥胖在不同年度的差異[12]。以“正常體重”為1,超重為“2”,肥胖為“3”作為因變量,將城鄉、性別、年度作為自變量,年齡作為協變量,選擇負log-log連接函數進行Ordinal回歸分析。
結 果
一、不同群體超重、肥胖檢出率比較
1.男女生超重和肥胖總檢出率:北京市7~18歲學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在1995~2005年的10年內增長迅速。7~18歲整體男生超重率從1995年的8.2 %增加到2000年的13.0 %, 2005年上升到16.4 %;肥胖率從1995年的4.2 %增加到2000年的6.8 %,2005年上升到11.1 %。7~18歲整體女生超重率從1995年的7.0 %增加到2000年的8.6 %, 2005年上升到10.0 %;肥胖率從1995年的2.5 %增加到2000年的3.8 %,2005年上升到6.0 %,見表1。
2.城鄉男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城市男生肥胖率在1995~2005年10年間從6.5 %增加到13.7 %,鄉村男生肥胖率的增加速度更快,10年間從1.9 %增加到8.4 %,見表2。
3.城鄉女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城市女生肥胖率10年間從3.7%增加到7.1%,鄉村女生肥胖率10年間從1.3 %增加到4.8 %。在2005年,城、鄉、男、女10~12歲年齡組肥胖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見表3。
二、超重和肥胖檢出率的多元分析
年齡、城鄉、性別和年度均有統計學意義,即男性、城市地區、年齡越大的學生,在2005年發生超重、肥胖的概率越高。說明在控制了年齡、城鄉、性別的影響后,2005年7~18歲學生的超重、肥胖率高于1995年學生的超重、肥胖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1985年、1991年、1995年和2000年進行的4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逐年增長,近年有加速上升的趨勢[8]。大城市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檢出率呈現迅猛上升趨勢。1985年大城市男女超重檢出率均略高于1 %,肥胖率0.1 %~0.2 %;其后,超重、肥胖率都成倍上升,7~18歲男女超重率分別從1991年的0.6 %和0.9 %增至2000年的11.7 %和6.8 %;1995~2000年期間各年齡段增幅均在50 %左右[7~11]。既往研究認為,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流行歷經了3個時期:(1)低流行期。在1985年,超重和肥胖的學生即使在大城市中也很低,即兒童肥胖在此時期尚未形成公共衛生問題;(2)發展期。在1985~1995年期間,城市地區超重、肥胖開始流行,而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超重的開始流行;(3)增長期。1995~2005年期間,城市地區(尤其男生)出現超重、肥胖的全面快速流行,其中7~12歲年齡段學生已成為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的高流行群體;農村地區盡管尚未形成真正的肥胖流行,但無論超重或肥胖均在原先很低的基礎上,都表現出成倍的增長[10,12]。
本研究顯示,北京市城鄉學生超重、肥胖的流行均已進入增長期,在2000年,北京市城、鄉、男、女四群體的超重、肥胖檢出率均高于同期生長發育高水平地區(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和山東5省市),而2005年數據顯示,城市學生超重、肥胖的檢出率比2000年進一步增加,農村地區學生的肥胖率更是成倍增加,農村地區超重、肥胖的流行不再是低水平的,它已經接近了2000年生長發育高水平地區(5省市)城市學生的超重、肥胖檢出率[7]。Ordinal回歸分析發現,去除城鄉、性別、年齡的因素外,從1995年到2005年,北京市7~18歲學生超重、肥胖的流行程度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北京市兒童超重、肥胖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流行階段,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為北京市學生面臨的主要營養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本研究發現,2000年和2005年與1995年相比,男女生的超重均出現較明顯的高峰期,并一直在較高水平維持,直到18歲;與1995年和2000年相比,2005年男女生出現了較明顯的肥胖高峰,高峰期有提前的趨勢,提示超重出現的高峰期不僅有往低年齡段兒童下移的趨勢,而且這種高水平持續的年齡段還在延長,這將導致成人超重和肥胖率的增加和發生時間的提前,并最終造成沉重的醫療衛生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男女學生發生超重和肥胖的高峰在10歲以后,但7~9歲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并不低,并且10年來一直在增加,因此,小學,尤其是低年級階段應當是預防學生肥胖的關鍵時期,預防的重點包括:合理膳食、加強鍛煉、營養健康教育和科學生活制度安排等,都應該放在這一階段[10]。學校衛生政策和規劃也應支持健康的飲食和身體活動,因為學校是兒童活動的最主要的場所之一,它能夠影響大多數兒童的生活。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健康飲食,以及限制提供高鹽、高糖和高脂產品[13]。總之,北京市兒童肥胖的預防工作已刻不容緩,對象應涵蓋城鄉所有地區,而以學校為核心,進行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營養干預可能是最好的肥胖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Burke V .Obesity in childhood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 Physiology, 2006,33 (9) :831-837.
2Li Y,Yang X, Zhai F, et al. Childhood obesity and its health consequence in China[J]. Obesity Reviews, 2008, 9 (1): 82-86.
3Jolliffe C J, Janssen I. Vascular risks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Vascular Health And Risk Management,2006,2 (2):171-187.
4Rosenbloom A L, Joe J R, Young R S, et al. Emerging epidemic of type 2 diabetes in youth[J]. Diabetes Care, 1999,22 (2): 345-354.
5Lob-Corzilius 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hood——a special challenge for public heal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7,210 (5):585-589.
6陳春明.對兒童肥胖問題的防治不可坐失良機[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5-96.
7季成葉,孫軍玲.中國學生超重、肥胖流行現狀與15年流行趨勢 [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36(2):194-197.
8季成葉.中國學生超重肥胖BMI篩查標準的應用[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1):125-128.
9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 199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6-27.
10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 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149.
11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 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95.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de an in-depth and meticulous research on rural adolescents' physiqu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conclusion i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the physique of rural youth has also been improved, bu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dolescents. However, rural adolescents have advantages in some index. Regional economy,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the launching of the rural school sport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rural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關鍵詞: 農村;青少年;體育
Key words: rural area;adolescents;sports
中圖分類號:Q9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7-0009-03
0 引言
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國力的基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農村人口在我國仍占50.32%以上。因此農村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青少年高素質教育的發展。對我國農村青少年的體育開展現狀以及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找出制約農村青少年體育發展的瓶頸所在,針砭時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對農村青少年體育發展目標的制定與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反映我國農村青少年的體質狀況指標及其影響因素指標。
2 研究內容
2.1 當前農村青少年體質現狀與特點
2.1.1 農村青少年與城市青少年在身體機能和素質方面的差異
孟歡歡(2011)對城鄉青少年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方面的研究中顯示,我國城市男生的身高、體重、胸圍普遍“高、重、寬”于農村學生,部分農村女生在1985-1995年的平均體重和胸圍的數值高于城市女生,但到了2000年,城市女生的體重、胸圍數值超越了農村女生。城鄉學生身高差距逐漸縮小,而體重、胸圍的城鄉差異有加大趨勢。1985-2005年城市學生的身體機能優于農村學生,且大部分年齡段學生的身體機能差異呈縮小趨勢。由表1可以看出,城市每個年齡段學生的肺活量都要優于農村學生,體能方面農村學生只有在耐力和男生上肢爆發力及女生腰腹肌力上優于城市學生。
2.1.2 2005與2010兩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城鄉學生對比分析
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對城鄉學生身體素質的對比研究中發現:第一,農村學生的耐力素質(男生7~12歲為50m×8往返跑,13~18歲為1000m跑;女生7~12歲為50m×8往返跑,13~18歲為800m跑)均高于城市學生,并且13~18歲城鄉學生的耐力素質差值在整體上呈逐漸加大趨勢,男生之間的最高差值達到9.21s,女生之間的最高差值達到11.79s;第二,城鄉學生的速度素質(50m跑)在7~11歲基本上相差不大,而12~18歲的城市男、女生的速度素質明顯要優于農村學生;第三,在爆發力素質方面,2005年只有部分年齡段農村男生立定跳遠成績優于城市學生,其他年齡段均為城市男生的立定跳遠成績優于農村學生,而且城市男生的立定跳遠成績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優于農村男生,城鄉差距在逐漸縮小,大部分年齡段農村女生的立定跳遠成績優于城市女生,城鄉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但是城市男生的上肢爆發力(7~12歲為斜身引體,13~18歲為引體向上)和女生的腰腹肌力量(1min仰臥起坐)均差于農村學生。
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2010)表明:①形態發育水平繼續提高,我國城鄉學生的身高、體重和胸圍等生長發育水平繼續呈增長趨勢。城市學生的身高、體重和胸圍仍然“高、重、寬”于農村學生,但農村學生各項指標的增長值要大于城市學生,差距逐漸在縮小。②肺活量水平出現上升拐點,在城鄉學生肺活量提高程度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城市學生的水平仍然優于農村學生。③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開始得到遏制。1)與2005年相比,反映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成績有所提高,城市學生爆發力的增長值明顯高于農村學生,部分年齡段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相比,優勢將不復存在,甚至被超越。2)耐力素質的測試指標調研結果顯示,與2005年相比,7~12歲小學城鄉男生50米×8往返跑成績基本持平,城市女生、農村女生50米×8往返跑成績分別平均提高了0.05、0.20秒,該年齡段農村學生耐力素質與城市學生相比仍具有優勢。13~15歲初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耐力跑成績分別平均提高了3.03、3.58秒,農村男女生耐力跑成績與2005年基本持平,該年齡段的農村男生已經沒有優勢,而農村女生的優勢也逐漸在降低。16~18歲高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農村男生、農村女生耐力跑成績分別平均提高了0.48、0.46、0.34、0.91秒,該年齡段的農村學生仍具有一定的優勢。
2.1.3 發達與欠發達地區13~18歲農村學生的體質狀況比較分析
劉健(2005)對發達與欠發達地區13~18歲農村學生的體質狀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分別對經濟發達沿海城市——寧波市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內陸城市——陜西漢中市的廣大農村學生的體質進行了測試調查,目的是為改善廣大農村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提供決策依據。調查顯示:①經濟發達的寧波市農村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普遍“高、重、寬”于漢中市農村學生。②肺活量指標,經檢驗,男生14歲、15歲、16歲年齡組差異不顯著(P>0.05),男生13歲和女生18歲年齡組差異顯著(P
2.2 影響農村青少年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的研究
農村青少年體育的發展直接影響著農村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農村家庭狀況和農村學校體育的開展狀況是影響農村青少年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以下文獻具體地說明了影響農村青少年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曲宗湖(1999)調查表明,制約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因素,第一位是師資缺乏,第二位是器材缺乏,第三位是場地缺乏,第四位是觀念和管理不到位。
樊臨虎(2001)調查結果表明,在影響農村中學正常進行體育教學的因素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體育教師地位待遇低”和“領導不重視”(表2)。當前,農村學校部分領導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體育教育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對農村學校體育功能缺乏全面的認識,導致對體育教學重視不夠,體育教師的待遇普遍低于主課教師。《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對體育教師的職務聘任、工資待遇應當與其他任課教師同等對
待……”一方面,在農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體育課程可有可無,可開可不開,使得體育教師的政治地位與經濟收入與《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要求差距很大,這是造成體育師資隊伍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體育課程中器材的消耗和場地的要求是學校支出中重要的一部分,決策者的觀念起著決定性作用。嚴格執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擺正學校體育工作的位置,是提高農村中學辦學育人整體效益,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目前,全國留守兒童的人數約為5800萬,其中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超過4000萬。留守兒童占全部農村兒童總數的28.29%,占全國少年兒童總數的21%,平均每5個少年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張敏(2011)對皖北農村留守青少年學生體質的成因進行了分析。①地域和家庭原因。艱苦的生活條件和物質匱乏限制了農村留守孩子的生長發育水平。另外家庭消費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將產生正面影響,如果家庭收入不高,對孩子日常生活的投入就會減少,僅僅是吃飽就好,不會考慮營養全面的問題。農村中學生對奶及奶制品的攝入量嚴重低于全國標準,奶及奶制品攝入不足或嚴重不足,將直接導致青少年鈣缺乏,影響骨骼的發育,使青少年兒童身高發育不完全,從而導致了身高偏低。在父母缺位的情況下,留守青少年的營養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②學校教育和體育參與性。農村中學受到經濟條件限制,普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差、學校硬件設備不達標等問題。體育鍛煉常用器材十分匱乏,好多學校連一塊標準的田徑場都沒有,平時學校很少開展和組織大型的體育活動。③社會關注和監管。各地政府對文體衛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對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的認識不足,間接影響了農村青少年體質的健康發展。青少年體質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齊抓共管,共同促進。
3 結論
3.1 近些年農村青少年的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等指標各年齡段學生都呈現出上升趨勢;農村學生在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指標方面明顯低于城市青少年,但這種差距逐年在縮小;農村青少年的耐力素質、上肢爆發力、女生腰腹肌力量優于城市青少年,而速度素質和下肢爆發力處于劣勢;沿海發達地區農村青少年在身體形態、機能、身體素質等方面要優于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農村青少年,而不發達地區青少年只有在耐力素質上存在著優勢。
3.2 地域經濟和家庭狀況的差異,包括家庭中父母的收入、文化程度、營養知識和衛生條件等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生長發育和體育運動的開展;經濟條件的限制,包括師資力量薄弱,器材、場地缺乏,領導者的觀念和管理不到位,是農村學校體育開展的最大阻力,也是影響農村青少年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
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1-178.
[2]教育部: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EB/
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方網站:http://.
[3]孟歡歡,成聰聰.我國城市與農村學生體質狀況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12):1525-1527.
[4]劉健,蔣賢俊,何少鈞.發達與欠發達地區13~18歲農村學生體質狀況比較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2):1654-1656.
[5]黃鐸.甘肅農村學校體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98-100.
[6]徐葉彤,張巧蘭,朱杰.甘肅省農村學生2000年與2002年體質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7):62-64.
[7]樊臨虎.山西省農村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體育科學,2004,24(5):58-59.
[8]樊臨虎.山西省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9):32-33.
[9]曲宗湖,尚大光.2000年中國學校體育和衛生發展戰略研究[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7(3):17-21.
[10]曲宗湖等.中國農村學校體育基本現狀和發展戰略研究[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8,10(4):1-12.
[11]張敏,何啟安.皖北農村留守青少年體質現狀與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27(1):97-99.
[12]蔣建強,柴國榮.我國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研究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95-98.
[13]董靜梅,陳佩杰.1985~2008年甘肅省東鄉族7~18歲青少年體質狀況分析比較[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28(6):682-685.
[14]許良.全國農村青少兒生長發育趨勢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9):38-40.
關鍵詞:關工委工作;五老;青工;教育;奉獻
關工委工作,我們始終圍繞企業的中心工作開展活動,積極發揮“五老”隊伍作用,促進青少年成長成才和創新創效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青年職工中廣泛深入開展形勢任務教育,教育引導青工牢固樹立主人翁意識,敬業愛崗,開拓進取,扎實工作,立足崗位奉獻。
萊鋼集團公司機關現有22個部(處)室,有在職職工1657人,其中,團員、青年416人,占全體職工總數的25%。近年來,機關關工委在集團公司關工委和機關黨委領導下,把“關愛青工成長,助推企業發展”作為工作主旋律,秉承“關心下一代,升華老一代”的理念,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用心工作,講求實效”的總體要求,遵循及黨政所急、想青工所需、盡關工委所能的方針,積極牽頭并協同相關部門在關愛青年職工、營造家庭氛圍、促進青工成才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黨委重視,健全組織,完善自身隊伍建設
萊鋼機關黨委十分重視、關心并大力支持關工委工作,提出了把關工委工作與黨建工作一起抓的思路,關工委工作要融入到黨建一體化工作之中。每年兩次定期聽取關工委工作匯報,對于關工委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要求都及時給予答復和解決,同時注重加強關工委隊伍建設,多次調整、充實關工委班子成員,及時將剛剛退出現職崗位、精力充沛、有經驗的的管理干部配備到關工委班子之中,使關工委隊伍形成了一個既有奉獻精神又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戰斗集體。
為了方便關工委接近青工、貼近青工、了解青工,機關將關工委辦公室設在了機關團委。機關關工委自2008年始逐步建立健全了工作責任制和例會、學習等相關制度,成立了由組織部、宣傳、紀委、離退、財務等部門的6名同志組成機關關工委成員班子。由剛退出現職崗位的領導干部、包括高級工程師、高級政工師11人組成“五老”骨干隊伍。加強了關工委班子的力量,充分體現了黨委的重視和關懷。
二、立足企業,服務大局,著力提高青工隊伍素質
作為企業關工委,我們始終圍繞企業的中心工作開展活動,把促進青少年成長成才和創新創效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關工委在青年職工中廣泛深入開展形勢任務教育,教育引導青工牢固樹立主人翁意識,無論在企業快速發展時期還是在企業遇到困難時期,都要敬業愛崗,開拓進取,扎實工作,降本增效,立足崗位奉獻。關工委把握企業發展和青工成長實際,把幫助青工職工提高技術業務素質,作為融入中心、服務大局的切入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傳幫帶活動。特別是針對青工實際工作遇到的難點問題,通過開展“技能傳幫帶”活動,動員和組織老專家、老同志參與技術攻關活動,激發了青工學技術鉆業務的熱情,營造了老少攜手共同為企業發展做貢獻的良好氛圍。
三、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當好黨政領導參謀助手
每年關工委都結合企業青工教育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調研工作,并形成調研報告,向機關黨委和有關部門提出工作建議,受到公司領導及職能部門的重視,也得到青年職工的歡迎。近幾年,多次組織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狀況調查、家庭教育以及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現象等專項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系統全面分析,提出相應的素質教育建議和創建學習型青工組織、學習型家庭的建議,進一步增強了關工委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四、兩大教育、三項活動,各項活動富有成效
根據形勢和任務的需要,機關關工委在青工中深入進行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教育和科普教育活動,開展了感恩教育、中華詩文誦讀和青少年才藝展示活動,“老少同樂”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取得明顯成效。
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學雷鋒,我行動”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更加具體生動。多年來,關工委與有關部門配合,充分利用“學雷鋒活動月”、重要節慶日,利用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組織“五老”走進青少年中間,積極宣講黨史、宣講理想信念、宣講社會美德、弘揚新時期的雷鋒精神,用英模任務和身邊的典型人物去教育青少年,推動了學雷鋒活動常態化。“老干部講師團”以黨史廠史、革命傳統、艱苦奮斗等主題,先后舉行了(下轉第19頁)(上接第15頁)數場報告會,受到大家的好評。
在機關黨委的重視和支持下,在全機關開展了青年科普教育活動。多次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認真選題立項,研究確定了圍繞安全自救、低碳環保、創新創效、鋼鐵冶金工藝流程和衛生健康等五個專題開展科普活動,取得了積極成效。
四、導師帶徒,因材施教,精心培育助青工成才
機關關工委以“導師帶徒”為主導,結合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精心組織,因材施教,促進青工提升綜合素質,幫助其早日實現崗位成才。
【關鍵詞】 身體素質;健康狀況;學生保健服務;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39.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12-1089-03
Physical Fitness and its Dynamic Changes Among Students During 1985- 2005 in Hubei Province/ KE Fang,YU Yi-zhen.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and Maternal Care,School of Public Health,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physical status and its changes in students in the last 20 years,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in promoting students' health. MethodsAccording to “Regulation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Criterion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rial Version)”,7 165 students aged 7 to 22were surveyed and measured in speed,endurance,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The changing trend of physical fitness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in 1985 and in 2005. Results In 2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in general physical fitness(P
【Key words】 Physical fitness;Health status;Student health services;Comparative study
身體素質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通過肌肉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活動能力。身體素質的好壞雖與遺傳關系密切,但與后天的營養與體育鍛煉有重要關系[1]。筆者對2005年湖北省學生體質調研報告進行研究,分析目前學生身體素質狀況,比較近20 a來學生各項素質指標的變化趨勢。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根據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要求,采用整體隨機分層抽樣方法,選取5個調研點市(武漢、黃石、仙桃、孝感、鄖縣)的監測點校全體學生,剔除不合格樣本,有效錄入體檢人數7 165人,其中男生3 753名,女生3 412名。
1.2 方法 檢測指標嚴格按照《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手冊》[2]的要求進行測量。測試指標包括50 m跑、立定跳遠、斜身引體、引體向上(女仰臥起坐)、50 m×8往返跑、1 000 m跑(女800 m跑)、坐位體前屈。
1.3 資料整理和統計分析 數據采用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統一下發的錄入盤進行錄入。各年齡組間50 m跑,立定跳遠,50 m×8/800 m/1 000 m跑,斜身引體、引體向上和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5項成績的性別差異和城鄉差異采用t檢驗。數據分析由SAS 9.0軟件完成。
2 結果
2.1 男女學生素質指標比較 見表1,2。
2.1.1 50 m跑成績 城、鄉各年齡組男生50 m跑成績均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1.2 立定跳遠成績 男女各年齡組成績隨年齡明顯增長,城、鄉男生跳遠成績均高于女生,其性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1.3 斜身引體、引體向上和仰臥起坐成績 在7~12歲年齡組,農村男生斜身引體成績高于城市男生;除19~22歲外,城市男生引體向上成績高于農村男生,而且16~18歲年齡組增長幅度較大。7~15歲女生仰臥起坐成績為農村女生高于城市女生,而16~22歲為城市女生高于農村女生。各年齡組的性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1.4 50 m×8/800 m/1 000 m跑成績 7~12歲城、鄉男生成績好于女生,而13~22歲城、鄉女生成績高于男生。除16~22歲外,其他年齡組性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1.5 坐位體前屈成績比較 城市各年齡組女生成績高于男生,各年齡組的性別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 城鄉學生素質指標比較
2.2.1 50 m跑成績 男生除7~9歲組外,其他組城市男生成績均好于農村;女生除13~18歲外,其他組農村學生成績均好于城市。男生中,7~9歲,13~15歲和16~18歲組城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98,-11.23,-10.84,P值均
2.2.2 立定跳遠成績 除7~12歲組外,城市男、女學生成績高于農村,各年齡組成績隨年齡而增長。只有男生7~9歲和13~18歲年齡組城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4.29,2.42,4.29,P值均
2.2.3 斜身引體、引體向上和仰臥起坐成績 男生7~9歲、10~12歲、19~22歲組中,農村男生成績高于城市,除13~15歲年齡組外,其他年齡組城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4 50 m×8/800 m/1 000 m跑成績 男生除13~18歲,各年齡組農村學生成績均好于城市,女生除16~18歲,其他年齡組農村好于城市。男女生只有7~12歲和16~18歲年齡組的城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5 坐位體前屈成績 男生除13~15歲年齡組,其余組農村成績好于城市,且除16~18歲組外,其他各年齡組男生的城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同年代學生素質指標比較 表3顯示,2005年男生斜身引體、女生仰臥起坐成績較1985年有所提高;男女生立定跳遠除7~9歲年齡組外,其余各年齡組均較1985年有所提高;男生引體向上,男女50 m×8往返跑、男1 000 m、女800 m及男女坐位體前屈10~18歲年齡組比1985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男生坐位體前屈的成績下降幅度比女生大;而男女生50 m跑與1985年水平基本持平。
3 討論
身體素質與人體形態、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人體形態、機能發育水平的提高,必須促進身體素質的自然增長。換言之,身體素質的潛在能力的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后天的體育鍛煉[2]。伴隨著體格的增長變化,機體部分生理機能和運動素質呈同步增長。
分析結果顯示:湖北省男女學生身體素質指標的差異顯著。除坐位體前屈成績外,城、鄉男生成績均高于女生,城鄉7~22歲相同性別學生的成績總體變化趨勢一致,而不同性別學生成績隨年齡增長差異顯著。其原因是由于青春期素質發育有明顯的階段性,12歲前男孩各項指標略高于女孩,13~18歲期間性別差別才迅速擴大[3]。青春期的素質發育與體育鍛煉程度密切相關,男女之間在素質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男孩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超過女孩,這可能是由于男生在青春發育期肌肉系統的發育突增,導致力量素質的快速增長;女孩則以柔韌、協調及平衡性能力見長。但隨著年齡增長,其發展速度將會減慢[4]。
結果還顯示,城鄉學生身體素質指標的差異不顯著。隨年齡增長,男女城、鄉學生身體素質指標差異不大,與湖北省2004年中小學生體質現狀調研情況[5]基本一致。可能是由于20 a間,農村經濟改革和新農村的建立,使其生活水平極大改善,從而促進農村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的提高。低年齡組城鄉差異,可能原因是農村學生的生長發育水平較城市低,這與其他省調查情況基本一致[6-7]。飲食結構、營養狀況和環境因素等原因,可能引起城市學生進入青春期較農村早,反映下肢爆發力素質指標城市學生成績高于農村學生[8]。此外,農村學生活動量較城市大,高體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鍛煉,速度素質、力量素質及耐力素質指標均好于城市學生。這與武漢市2003年調查情況[9]基本一致。
與1985年比較,湖北省男女學生下肢爆發力素質、力量素質(除男引體向上)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外,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性素質均呈下降趨勢,這與全國的學生體質狀況[10]基本一致。速度素質是人體快速運動的能力,對于提高大腦皮層的反應能力和身體快速指揮和協調能力,使身體更加靈活,動作更加迅速具有重要作用[11]。20 a間,與體格發育迅猛發展相比,學生的速度素質呈現下降趨勢。耐力素質指標是反映個體運動素質水平的最關鍵指標,不僅是循環、呼吸和肌肉功能的綜合反映,而且預示著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對其成年后的生活質量也有重要影響[11]。
此次調查表明,湖北省學生機體耐力指標呈負增長,應及時采取措施,縮小青少年身上的內在耐力素質倒退現象。柔韌性素質盡管在各階段有不同表現,但總體呈下降,這與其他省份情況[7]基本一致。這不僅反映各群體的柔韌性素質在下降,而且對青少年的平衡性、協調性等素質發展以及成年后的生活質量都將造成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小學生課業繁重,學校片面追求分數,提高升學率,而忽視學生體育工作;學生又缺乏吃苦耐勞和刻苦鍛煉精神,體育意識淡薄,對體育鍛煉認識不夠,這些應引起人們警覺。應以學校為主渠道,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結合素質教育,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提高體育教學工作質量,保證每天充足的課外活動時間。與此同時,學校健康教育應增強對體育鍛煉重要性和意識的引導[12-13]。
4 參考文獻
[1] 季成葉.中國青少兒生長長期變化和干預建議.中國公共衛生,2002,18(6):641-642.
[2] 陳明達,于道中.實用體質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193.
[3] 季成葉,主編.兒童少年衛生學.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21.
[4] 張瑛秋.青春發育突增期高峰年齡不同發育類型學生身體素質特征.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14(5):85.
[5] 萬瓊,張先松.湖北省中小學生形態機能現況調查.中國校醫,2005,19(4):387-388.
[6] 陳柱之.江蘇兒童少年身體素質與形態、機能發育關系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0,21(2):140-141.
[7] 朱保成,陳曉榮.安徽省大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狀態分析.安徽體育科技,2006,27(6):69-71.
[8] 馬冠生.我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6,27(7):554-555.
[9] 萬瓊.武漢市2003年體育考試指標的差別分析.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1):92-93.
[10]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4-141.
[11]季成葉.中國青少年生長與營養狀況變化和改善策略.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34(5):525-529.
[12]國家體委群體司.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手冊.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10-15.
[13]南仲喜,王林.身體素質訓練指導全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20-22.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精神生活;特點
精神相對于物質而言,是心理或意識以主觀存在的方式深藏于頭腦之中,不具有客觀的可測性,從而使精神問題顯得格外復雜和神秘。《現代思想政治工作詞典》中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是“物質生活”的對稱,是人們的精神活動。包括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和改造,理想的選擇,思想道德修養,知識的追求和探索,文藝欣賞和娛樂,以及信念、志趣、情操、愛情、友誼、社交等等。
文章所思考的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是指在新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具有新特征的大學生,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為滿足各種精神需求而進行的精神活動。當代大學生這個備受矚目的青年群體在社會市場化、信息網絡化、競爭白熱化、使他們逐漸走向成熟。他們的精神生活包括積極、健康、文明的精神活動和失衡、矛盾、消極的精神活動。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中央學校部課題組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研報告中顯示大學生總體上具有較好的素質,發展較為全面,是值得養育他們的人民信任的,盡管他們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經濟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家庭的供給,物質生活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但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更能促進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因為精神生活是其全部生活中最活躍最具有能動性的方面,更能反映大學生生活的特點和本質。對于處于開放、競爭、信息膨脹的前沿陣地的群體來說,其精神生活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大特點:
一、精神生活的多樣化傾向突出,總體健康向上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曾在2003年12月對我國最著名的二十所大學的學生和青年教師做了《經濟全球化中國和平發展的新道路》的民意調查。結果表明青年大學生對我國走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整體上是認可和充滿信心的。對政治、社會問題的分析更加理性,他們以豐厚的書本知識為底蘊,以開放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為背景,以現代化信息傳媒為手段去了解世界,對社會的認識逐步冷靜、成熟。這些方面都反映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政治傾向是積極向上的。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他們的精神世界不再安于現狀、不甘于平凡,選擇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傳統的“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別無選擇的愛國激情”受到新的挑戰。在他們現在看來,國家、集體、個人都是平等的存在,他們推崇的是既要顧全大家、也要快樂自己;既要國家安定,又要個體幸福。在學習上,他們在專業上不再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吸收,“彈性學分制”和“選修課程”都可以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求;“雙向選擇”的靈活就業模式將以往的職業終身制的概念逐步淡化;“注重自身個性的張揚”成為當代大學生普遍的心態;積極參加學校各類型的學生社團,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廣交朋友、廣結知己也是大學生生活狀況的具體體現。認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社會關系、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即環境的變化影響人們思想的變化,也促成了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多元化傾向的各種表現,但這也無疑是社會向前發展、學生自主選擇的必然趨勢。
二、精神生活的層次性明顯,個性化鮮明
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層出不窮的現代技術,使當代大學生在物質生活上更加充裕,為他們追求高層次、個性化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新的途徑,也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精神生活的內容。根據潘玉駒、廖傳景做的關于《大學生需要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調查,可以發現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后,獨立學習與成才、真誠互動的人際交往,學會選擇、學會判斷、成為在校大學生強烈呼聲和需求。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出的呼喚。因此在這種復雜、各種因素交織的社會中,位于校園中的大學生們自覺地將“專業前途”與“自身發展”聯系在一起。實用性技能知識成為當代大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各種英語、計算機、駕駛培訓班的火爆程度讓人乍舌。考研大潮來勢兇猛,莘莘學子趨之若騖;特殊群落──寄托一族(GRE、TOEFL)夢寐以求的是圓自己的留學夢。不少大學生在校期間就開始走出“象牙塔”,開始自發進行獨立性較強的經商、家教、兼職、營銷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或是有組織地參與由學校或社會組織的具有一定規模、持續一段時間的集體性社會實踐活動,如青年志愿者行動(包括社區志愿服務、山區扶貧計劃、一助一結對子活動等)、“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考察訪問、專題立項調研等。通過這些活動既可以開闊眼界、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在社會中認識自我,又可以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因此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成為校園中的又一大時尚。
三、精神生活的功利與情感并重、低俗與高雅共存
大學生雖然是較高文化層次的社會特殊群體,但由于仍處于個人發展過渡期,許多方面沒有達到真正成熟,精神生活容易在自身發展不平衡的狀態下出現功利與情感并重、低俗與高雅共存的新特點。
在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上,給“理想工作”的定位是最好能夠名利雙收,個人本位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職業流動被大學生視為平常事。浪漫的愛情也是大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青年正常的身心需要”成為許多大學生對大學期間談戀愛持肯定態度的原因。很多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對戀愛生活方式的選擇總體上是嚴肅認真的,對戀愛生活方式的追求總體上也是趨向于擇優、審美、進取的態度。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寂寞期戀愛”、“痛苦期戀愛”,體現出從眾、攀比心理、浪漫幻想。
在當代大學生精神生活的許多方面表現出追求功利和實用的同時,他們并沒有完全放棄精神生活中對理想的追求,在審美情趣上總體表現出對具有豐富的內涵、深刻的社會意義、美好人格力量的審美對象強烈的興趣。大學生活多姿多彩,富有特色的專業課的學習和豐富的課外娛樂活動,使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得到豐富和完善,從而也構成了校園文化的最基本內容。“大學生藝術節”、“大學生文化月”、“大學生體育周”等活動都受到大學生們的熱情參與。但在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時地從暗藏黃流的“言情小說”、雜志中尋求慰藉,大學生情侶同居的“日租房”滲透許多高校周圍。周六、周日的麻將、撲克戰場隨處可見,通宵的網絡游戲、聊天、看影碟讓許多學子寧愿舍棄正常的休息時間。晚上不能正常休息,早上睡懶覺、曠課遲到現象屢禁不止。這些功利、低俗的活動與大學生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極其不和諧。
四、精神生活的自主性增強,日趨理性與務實
人的現實生活處境之一就是他的精神狀態如何,這反映著精神生活的質量。大學階段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最具有青春活力和創造性的時期,也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最佳時期。很多資料表明,今天的大學生們的精神生活自主性明顯增強,日趨理性與務實。他們進入大學后躊躇滿志,渴望成才,開始對自己的學業有了整體的規劃,學習上獨立思考,生活上自主管理,而且能很快地在新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大學的學習內容雖然比中學多,但一周課時相對中學卻少了,自己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了,更多的時間可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相對較寬松的交往環境,直接管理少了,給青年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性發展余地較大的優越的成長平臺。隨著市場經濟激活的自我意識的增強,學子們在道德與責任的天平上,先憂天下;自我評價高于他人評價;個體意識在社會天平上強化。有些學生的追求目標也從政治取向轉向經濟取向,從理想轉向現實,從精英意識轉向注重個人利益與自我價值,追求現實中即時可以得到的東西,他們在理想與金錢、精神追求與物質享受方面,開始拋棄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方式,力圖二者兼顧。
五、精神生活的新話語方式的出現
歷史直觀地告訴我們,每當人類發現、發明某一種具有重大影響作用的事物時,人類的發展命運就面臨一次全新的抉擇,舊有的存在會在慣性中漸漸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事物造就的新的存在方式。這些嶄新的事物一再改變和改善人們的精神生活的話語方式──傳達信息的一個新的空間和舞臺。2007年1月23日,我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在北京《第1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37億,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0.5%。其中,男性、未婚、18~24歲、居住在城鎮的網民是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主體。學歷越高,網民普及率越高,大專及以上的網民普及率高達84.8%。
大學生思想活躍開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影響,跟隨時尚潮流的步伐前進。客觀上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平臺的構筑也為大學生接受網絡文化洗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各種商業性、非商業性網站上的信息資源庫打破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他們可以隨時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大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自由地選擇、創造和信息。每天例行的上網收發電子郵件、看看熱點新聞、登陸BBS上看帖發帖,打開QQ或MSN找“好友”胡侃一番都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網絡游戲也一直是許多學子樂此不疲的消磨時間娛樂方式。網絡這種新的話語方式消除了人在物理特質上的個體差異,消除了話語與生俱來的工具性和奴役性。它沒有政治上的強者、經濟上的富者、文化上的巨人,每一個學子都可以任意揮灑來自內心深處率性質樸的原始萌動。這種具有隨意性和、隱匿性的時尚話語方式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一方面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拓寬了信息交流的途徑,幫助他們在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中學習和積累知識,另一方面也成為部分大學生沉溺其中,遠離社會和片面發展的誘導因素。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新學子──當代大學生研究報告[M].北京:文心出版社,2002.
[2]敬永和主編.現代思想政治工作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3]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中央學校部課題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調研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5,(7).
[4]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青年看世界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5,(5).
一、健全活動組織領導機構,制定各個階段的實施方案
縣委召開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后,本單位于2008年10月12日接著召開本單位成員會議,認真討論和研究這次學習實踐活動的有關事宜。10月15日召開單位全體黨員干部會議,傳達縣委動員大會精神,全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縣委關于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總結方案,成立縣科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張思耿主席擔任,副組長由周旭才副主席擔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抽調足夠人員專門負責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各項工作。根據博委發〔2008〕19號文件,我們制定了《XX縣科協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實施意見》,結合每個階段的活動內容和要求,我們還制定出《XX縣科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學習調研階段的實施意見》、《XX縣科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階段的實施意見》、《XX縣科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整改方案》,我們按照已定方案有序地開展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學習實踐活動的各項工作任務。
二、學習調研活動有效開展
1、領導帶頭學習,親自輔導,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縣科協積極組織,周密安排,單位雖然黨員人數不多,但領導帶頭學習,親自輔導報告,大家學習熱情高漲,每次學習,領導必須親自主持,每周單位都要組織一次集中學習,并規定自學內容,這一階段,縣科協組織本單位黨員干部學習達10次足有5天時間。重點學習《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有關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及其根本方法等,同時還認真學習有關領導關于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講活精神。通過這階段的學習,單位全體黨員認真做好筆記,完成學習心得體會文章6篇,各位黨員學習認真,精神煥發,工作熱情高,機關作風有了明顯的轉變,學習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積極開展調研活動,著力解決科普惠農問題。
學習調研階段,縣科協根據收集到的征求意見,認真開展調研活動,單位領導班子成員親自帶隊到鄉鎮農村進行科普調研,深入到農戶和專業戶家庭了解農民對農村實用技術的掌握程度,撰寫了《XX縣科普工作的現狀和發展方向》的調研報告。在科普工作中,一方面我們積極開展農村實用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工作,去年我們分別在龍溪鎮、湖鎮鎮舉辦了五期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有效地提高了農民技術水平,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我們主動爭取市科協的大力支持,積極開展科普惠農方面的活動,極力推薦科普惠農項目,將柏塘鎮光華食品有限公司科普惠農項目申報到市科協,并送省科協參加評審,得到科普惠農項目的資金幫助,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同時,縣科協還積極配合縣人事局認真做好惠州市農村實用技術職稱評定工作,我們深入各鄉鎮農村挖掘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認真做好相關材料組織和報送工作,經過市級評審,縣科協送評的23名農村技術員有22人評上了農村技術高級職稱。
3、主題實踐活動和“四民”活動并舉
XX縣科協組織黨員干部認真開展學習主題實踐活動和“四民”活動,做到兩個活動同時開展。2008年11月,縣科協在張思耿主席的帶領下,組織6名黨員到掛鉤聯系點——柏塘鎮古調村開展主題實踐和“四民”活動,在活動中,了解到古調村遇到冬種啟動資金不足問題,縣科協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決定支持該3000元冬種資金種值6畝豌豆,目的帶動全村農戶掀起各種,同時,縣科協6名黨員與該村支部6名困難黨員結隊,進行一對一幫扶,為解決該困難的實際困難,我們分別組給他們6名黨每人200元慰問金,并送去有關農村實用技術科普資料100多份,鼓勵困難黨員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理論,立志勤勞致富,依靠科技發展生產,科學種田,安心搞好生活和生產,不斷改善生活條件,提高家庭經濟收入。
三、分析檢查階段準確查找問題,深刻分析問題,注重發展思路
根據博學組發〔2008〕14號《關于印發〈XX縣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分析檢查階段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精神,縣科協認真按照“重要總結經驗教訓,重在完善發展思路”的要求,進一步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積極開展檢查分析階段的各項工作。
1、查找問題分析問題
縣科協積極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但對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還是理解得不夠透切,尤其是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機制創新上沒有徹底解放出來。為了進一步提高本單位工作效率,我們努力追求工作創新、制度創新。一是開展科普新工作,科普工作不只局限于傳統的科技宣傳和科技咨詢,工作要與時俱進,要以人為本,科技要創新,離不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注重培養一批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要深入農村,利用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再培訓和指導農村專業戶用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要利用現有的科普示范基地的輻射作用,影響和帶動一批農民依靠科技發展生產。三是重點做好廠會協作工作,邀請國內科技單位專家與農民企業建立廠會協作關系,切實解決農民企業技術難題,提高企業利潤,增強企業的生存力和競爭力。
2、積極開展機關作風“三評議”活動,認真開好民主生活會。
根據科協工作實際,我們在開展“三評議”活動中,深入基層農村專業戶和一些農民企業中進行調查研究,虛心在求農民意見和建議,正確對待所反映的問題。例如,科技工作者提出要不斷改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等問題,我們通過不同形式向縣委和縣政府反映,盡力為科技工作者服務,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要為“科技興縣,人才強縣”的戰略努力工作。關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和民主生活會上,單位班子成員作好了首先發言的充分準備,班子成員各自較為深刻地擺出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同時也虛心地接受同志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各位黨員要抒已見,客觀地查擺問題,深刻地分析問題,力求在工作上達成共識,推動本單位工作向前發展。
3、認真落實工作創新。
縣科協在開展經常性科普工作的同時,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協工作與時俱進,力求創新,經過單位領導的認真研究,大膽地創新工作方法。根據科協工作實際,不斷開展科技創新活動。2009年1月,縣科協首次召開XX縣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總結表彰大會,通報表彰了一批在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取得優異成績的青少年學生和科技指導老師,為我縣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開了先例。
四、確定整改項目,落實整改措施
縣科協在學習調研和分析檢查階段梳理出來的突出問題,召開全體黨員會議,統一思想,明確目標,對本單位的工作思路重新審視,用實際行動加以整改和落實。
1、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黨員頭腦,統攬科協工作全局,鞏固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成果。首先正確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系,制定學習制度,領導帶頭學習理論和業務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工作能力,樹立縣科協的良好形象,提高縣科協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其次是要及時調整工作心態,積極應對當前金融危機,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創新工作機制,結合我縣新農村建設大學的要求,適時開展科技活動,服務大局、服務基層,把我縣的科普工作落實到農村,積極培養農民實用技術人才,為我縣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2009~2011年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部分班級共110個新生班,共計5415名新生,其中男生491名,女生4924名,年齡18~22歲。
1.2視力篩查方法
檢查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分別檢查左、右眼裸眼視力;視力低下以人計,兩眼視力不等者,以最低一眼計。凡裸眼視力在5.0或5.0以上者為視力正常,
3統計學方法
2.結果
2.1三年新生視力狀況
2.2新生視力狀況的性別差異
2.3新生視力狀況的城鄉差異
3.討論
視力低下是我國和世界許多國家及地區青少年學生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本次調查對象共計5415人,三年間所有新生視力低下率為87.5%,明顯高于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中高中生(71.29%)和大學生(73.01%)的視力低下率[4]。而且經χ2檢驗新生視力低下率近兩年(20010年和2011年)有明顯的增加(P
女生視力低下率(88.0%)顯著高于男生(82.5%)。視力低下的明顯性別差異,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5-7]。這可能與男生比女生參與戶外運動的時間多,從而降低了視力低下的發生風險[8]。
城市新生視力低下率為86.3%,農村新生為88.1%。新生視力低下率無明顯的城鄉差異。這與國內相關報道[9-10]中城市學生視力低下率明顯高于農村學生不一致。主要原因可能與生源有關。我校生源98%以上是江蘇省學生,江蘇省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經濟發達程度均高于其它大部分省市,城市和農村的環境差異較小,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接觸電視、計算機、手機和電子游戲機會幾乎均等。而文化、經濟、城鄉差異與視力低下的形成有關[10-11]。
視力低下的成因有遺傳和環境等因素,環境因素[12]包括用眼距離過近、用眼時間過長、照明光線過強或過弱、行車或走路時看書、不良姿勢用眼、睡眠不足、空間射線和營養搭配不當等[4]。環境因素中營養搭配不當是最容易忽視的因素之一。視力低下與飲食有關[13],營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視力低下的發生和發展,尤其在沒有明顯遺傳因素的情況下,可能成為視力低下發生的誘因[14]。維生素、鋅和鈣的攝取對近視的發生發展尤為重要。缺鈣時眼球壁彈力減低,眼軸增長,形成近視的趨勢。人眼中鋅含量可超過21.86pg/g,眼中又以視網膜、脈絡膜含鋅量最高,其相對缺乏將不能保證視覺部位的足夠供給,引起視力減退,發生近視[13]。
一些研究表明,視力不良學生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之后,更容易發生疲勞、頭痛、眼花和神經官能癥,影響學習,影響他們發揮自己的體能和運動潛力[15]。視力低下檢出率居高不下應引起學校等有關部門的重視,應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學生自我保健意識,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對視力低下學生定期進行視力檢測、強化視力保護,有眼疾的給予積極治療,控制視力低下的發生和發展。在營養方面應大力提倡學生平衡膳食、粗細搭配、糾正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積極宣傳營養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和保護學生視力。
參考文獻:
[1]周月芳.上海市中小學生視力狀況動態觀察[J].中國學校衛生,2000,5(21):350-351.
[2]李艷萍.青少年視力低下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校醫,2002,16(6):578-579.
[3]江燕文.2008年梅州市中小學生視力低下現狀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3(7):58.
[4]馬愛玲,李獻東.中學生近視眼的形成及預防[J].山東醫藥,2009,49(47):36.
[5]徐亞林,羅愛香.六盤水市城區中學生視力低下狀況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8,9(2):133—135.
[6]饒小燕,吳詠紅.梅州市城區中學生視力低下現狀調查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05,31(3):43-44.
[7]姚遠航,許建武,高素虹,等.汕頭市中學生視力狀況調查[J].華南預防醫學,2006,32(4):61-62.
[8]Rose KA,Morgan IG. Myopia, Life style,and Schooling in students of Chinese Ethnicity in Singapore and Sydney [J].Reprinting by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中華眼科雜志(轉載)2008,126(4):527-529.
[9]IP JM,ROSE KA, MORGAN IG, et al Myopia and the urban environm ent findings in a sample of 12-year-o ld Australian school children.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8,49(9):3858-3863.
[10]楊貴.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結果[J].中國學校衛生,2002,23(1):2.
[11]裝穎,張海.大學生視力低下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5,16(2):58.
[12]叢龍海.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和平醫院,黑龍江齊齊哈爾,中外醫療,2009,28(14):174.
[13]潘斌,吳夢奎.寧波市區初中學生近視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3,19(2):162.
關鍵詞 學校周邊;青少年;成長
一、課堂的單調與周邊繁雜的引誘力
一是校園周邊往往被商店和無照小販“三無”產品所包圍,影響學生們的身心健康;二是在校園周邊或是距離學校不太遠的地方開辦黑網吧,開放不良視頻,有的學生玩起來廢寢忘食樂而忘返,影響學業以致受到錯誤有害觀念的毒害;三是來往車輛過多,威脅學生出入甚而危及人身安全;四是某些不法分子以學校為目標作案,進行偷盜,以致發生毆打、搶劫甚而傷害學生的事件。還有,在學生中發生的互毆致傷事件。例如,前幾年在江蘇泰興市泰興鎮發生的惡性傷人事件等;在貴州省黔西南州民族中學、福建省廈門華天涉外學院、安徽省宿州市俑橋區苗安鄉李圩中學發生的學生之間因矛盾激化發生互毆被打傷甚或致死事件等。上述案件的發生,反映出少數學生法治觀念淡薄,部分地方學校學生有隨身攜帶刀具現象,同時也暴露出少數地方學校治安管理和內部安全防范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同時,目前在我國的大部分學校里還沒有設立應急預案,缺少防暴、防恐怖的應急預案,還未進行防爆防恐怖演練活動。
二、孤獨感溝通少是青少年成長的煩惱
據中國人口宣教中心所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調研報告顯示,初中生與父母的爭吵增多,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也害怕父母的批評和嘮叨,75%的高中生感覺與父母交流有問題。對此,中國青年研究中心專家認為,這樣的結論基本符合現實情況,而且初高中生與父母存在交流困難是每個時代都會面臨的問題。尤其是高中生正處于青春的逆反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的過程中,開始擁有自己對生活、對社會的看法,他們不愿意再接受家長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一些觀點,這就勢必會造成孩子與家長之間溝通困難。
三、要考慮青少年在成長中的自主空間
現實生活里發生的無數事實說明:對于青少年在成長中的煩惱,我們只能疏導不可橫加斥責,否則會適得其反。那么,我們國家應該從制度層面、學校和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應該去做一些什么事情呢?筆者認為:
一是認真組織學習,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學習公安部們“關于開展校園及周邊治安秩序專項整治”的通知。做到防范在先、教育在先、采取措施在先。要采用廣播、板報、校會、班會、活動引導、思想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宣傳教育,同時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要加強安全防范知識教育,切實提高學生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進行“五五”普法、“法制進校園”方面的教育。
二是在中小學校要建立健全負責校園安全保衛工作的專門機構或專業責任人,增加安全保衛人員,明確職責、任務,落實考核、獎懲措施。繼續加強對校園及周邊安全管理。要針對影響校園安全因素不斷變化的特點,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對暴露的安全隱患及時整治,把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時解決。為了保證學校安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學校要進行封閉式管理,
三是觀念轉變不能遏制他們,要敢于放手讓青少年在學校周邊環境里成長。學校周圍環境提供了青少年們接觸和了解真實社會的機會,也是青少年與同伴交流、與社會交流的重要場所。我們要給青少年自主空間和時間,滿足他們成長的需求。
四是規劃設計校園周邊環境和校園內環境,以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開展校園周邊安全整治工作是加強學校安全工作,創造良好育人環境的需要,對于保障學校及其學生和教職工的人身、財產安全,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推動教育事業持續快速發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要進一步完善交通設施,不斷改善學校周邊的通行條件。要不定期對學校周邊的道路通行情況進行排查,確保學校周邊的道路交通安全。在學生上學、放學的高峰時段,合理調配警力,加大學校周邊道路交通的疏導和巡查力度。對校車運行時間和行駛路線等進行摸底調查,認真檢查駕駛人的交通違法記錄和發生交通事故情況,嚴把車輛安全技術關和駕駛人資質關,確保萬無一失。學校周邊的商店“三無”小食品對學生有一定的安全隱患,要清理掉。教室里和教學樓上要裝備消防設備,并且指定專門人員對消防設施進行定期檢查,以備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