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0:58: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發展當地經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活動形式變得越來越時興,為農村經濟結構進行優化。不僅能夠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對勞動力進行轉移。這是農村的一個新的機遇,但是,要想發展就要解決文化、經濟、利益分配和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只有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引入文化保護,做到經濟循環,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做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鄉村旅游;問題研究;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游近幾年來是一個新有名詞,在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一種旅游形式出現。是一種高效應、低消耗、生態合理、經濟可行的有益活動。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活動的種類也逐漸豐富起來。鄉村旅游不僅成為農村經濟帶來新的經濟增長,而且被旅游局作為旅游業發展的主題??梢哉f鄉村旅游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本文通過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淺談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1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現如今,鄉村旅游還是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問題多發生在管理方面,因為管理不當會造成宣傳力度不足,限制開發,沒有新意等諸多問題,只利用旅游資源和強調經濟效應,導致旅游資源的消亡,影響可持續發展。要使鄉村旅游實現經濟效應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態系統,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鄉村旅游依賴與傳統文化。所以,當地居民也依賴于傳統文化,主要矛盾還是生態環境和經濟效應之間的沖突。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問題原因,下面進行論述。
1.1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生態環境作為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的重要環節,應該重點保護資源環境。只有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問題為對生態環境不夠重視,部分管理部門認識不足,不知道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經濟效應,從而利用資源過度。還有就是當地的居民對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隨意破壞一些傳統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質問題,一些游客生態意識不足,不負責的旅游,非生態化的旅游行為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1.2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鄉村旅游的特色應該是本土性,鄉村性。因此,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撞。鄉村旅游在物質、精神方面與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異,一些農民因為都市文明的誘惑力和影響力放棄了自己的特色文化,鄉村旅游的特點就會消失。所以,我們應該在如何保護傳統文化,保護鄉村文化的本土性和鄉村性上下功夫,解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難點。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鄉村旅游之所以發展迅速,是因為有當地居民做基礎。當地居民的貢獻不可磨滅。居民不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還為鄉村旅游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從而形成了濃郁的文化氛圍。所以應該保護居民收益成為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又一新的問題。鄉村旅游作為一條產業鏈,涉及了政府、農村集體、經營商、開發商、農民等眾多環節,這使得當地居民成為產業鏈的最底層,可能無法享受成果。如何調節這些環節,達到利益分配最大化,這是目前可持續發展的難題。
1.4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鄉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經濟問題與生態問題不統一就會造成旅游周邊毫無新意,宣傳跟不上等問題,導致無法實現經濟效應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強之路。所以,在開發鄉村旅游時,應該正確預測資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強調旅游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導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獲得的效應。長久以往會使鄉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經濟問題和生態問題協調統一相輔相成,不能一味的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一味的發展經濟不顧生態,這樣才能實現鄉村旅游經濟效應的可持續發展。
2如何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上面對可持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續發展,應該從保護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慮好生態環境的價值,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念,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本保證。從鄉村環境、文化、經濟等方面問題下手,解決在建設鄉村旅游途中遇到的這幾個問題,提出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如何實現。根據以上信息以及鄉村旅游應注意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效應應該是在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經濟目標不斷進行宏觀和微觀的調整,從而更好地發展鄉村旅游。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應避免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要以保護為主,更不能為了眼前利益粗放經營,要走高質量的生態環境。這樣才能進行可持續發展。應該建立一系列管理、規劃等有效舉動,使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缺一不可,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2如何實現人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鄉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保護自己特有的鄉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應該找準自己的特色,大力發展。發展鄉村文化,應該合理開發人文資源,恢復和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找準自己的特色。鄉村文化應該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應該保持特有的民族風情和民俗活動,有自己特色的鄉村風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傳當地的風俗民風、風土人情,使游客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當地的居民應該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統一為原則,使游客了解當地的鄉村民族文化,達到可持續發展。
2.3如何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不能為了急于求成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所以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應該提高當地居民的意識,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生態系統的開發中不能超過自身的恢復閾值,否則就會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帶來環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脅。因此,要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注重環境保護,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態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最大化。我們應該制定一系列措施,減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不斷進行生態系統的調整,達到自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3總結
要發展鄉村經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應該充分保護環境效應和社會效應,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態系統和經濟效應協調發展,在發展中,應該讓居民參與鄉村活動中來,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從而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有不同的類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種差異,但主要總結來說是保護和改善兩大方面,要解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從這兩大方面入手,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當地生活質量,保護當地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特有的風俗民風,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管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姜春志.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3,(16):238.
[2]歐陽曉晴,吳婷婷.湖南鄉村生態旅游的環保問題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4.017.
一、張掖市貧困人口基本情況
近年來,張掖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大力推進“雙聯”和精準扶貧、專項扶貧等工作,使貧困發生率下降到了2%以內,在脫貧致富上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大部分貧困人口集中在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的落后地區或山區,這就給扶貧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在張掖市貧困人口中大部分又是農民,由于自身經濟條件差,進而影響到了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沒有好的收入又導致他們的經濟來源更加薄弱,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開展“雙聯”和精準扶貧對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在我國許多貧困地區,大量農戶由于資金缺乏而無法開展農業種植和生產。如果地方政府能出臺好的政策和措施,給予這些貧困農戶一定的幫扶,在使他們脫貧的同時,使他們更有能力開展相關農業生產,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開展“雙聯”和精準扶貧就是對這一部分貧困農戶的有效幫助,不管是從資金上,知識技術支持上,還是開展相關培訓上等,都能有效地幫助貧困農戶早日脫貧致富,推動當地農業發展。
三、張掖市“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中存在的主要困難
近年來,張掖市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工作,先后實現了甘州、肅南、山丹、民樂、高臺五個插花型貧困縣整體脫貧。但在整個扶貧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導致扶貧工作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首先,許多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不強,農業收入不穩定,影響了扶貧工作的效果。由于許多貧困農戶本身文化知識水平偏低,掌握的實用技術較少,因此,他們無法掌握和使用現代化農業的新知識和技術。再加上這些地方由于基礎設施、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跟外界交流較少,更進一步限制了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這些都加大了扶貧工作的難度。其次,如何有效解決貧困農戶資金短缺的問題。由于資金短缺,無法將足夠的資金投放到農業上。長期以來,農村普遍存在“銀行不敢貸、農民貸不起”的“錢難”問題,嚴重制約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和脫貧致富的步伐。如何在扶貧過程中幫助農戶解決資金問題,成為扶貧過程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最后,扶貧的效果如何監管,也是考察扶貧工作的重要環節。如果監管力度不夠,不但扶貧工作流于形式,而且還會滋生許多腐敗貪污現象。如何建立有效的監測機制,強化監管考核也成為扶貧工作中的一個難點。
四、解決貧困農戶現狀發展農業經濟的對策
自從張掖市的“雙聯”和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加快了貧困地區脫貧的步伐。實施到村到戶的個性化幫扶措施,不斷推進了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的深度融合。但就在幫扶貧困農戶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工作方法和政策上還缺少一些創新,為了更好地幫助貧困農戶脫貧,還應該不斷提出和設計出更多具有地方性、針對性和創新性的對策。
(一)發展農村金融服務,強化金融支持
我國的商業銀行網點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大多集中在發達地區或是中小城市,在農村或偏遠地區設立的營業網點相對較少,考慮到風險因素,這些機構能提供的業務也比較單一,最終導致了農村普遍存在的“銀行不敢貸、農民貸不起”的“錢難”問題。當地政府應該出臺優惠政策,激勵各個金融機構多推出一些能夠幫助農戶解決資金融通的業務,為他們今后的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也拓展了這些金融機構本身的業務量和客戶群體。
(二)利用電子商務拓展農產品銷路
由于各個地方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地域性強、季節性強等特點,有時會限制農產品的銷售,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本身就欠發達地區,農產品銷售的情況對農民收入至關重要。電子商務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各地方政府應該將電子商務和農業有效融合的模式介紹給農民,教授他們如何用農業電子商務的概念來發展農業。
(三) 加強對貧困農戶現代化農業技能的培訓
大部分貧困農戶由于本身文化水平程度低,還不會使用現代化農業技術,依舊用一些老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地方在進行“雙聯”和精準扶貧的時候應該多開展一些培訓課程,或是請相關專家給農戶講解和指導,讓他們體會到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性,并逐漸把先進的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
關鍵詞: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1
服務區域發展是高職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服務區域發展能力是高職教育質量的標志所在。[1]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堅持貼近市場辦教育,聚焦產業育人才,針對產業辦專業的宗旨。近年來逐漸在“一鎮一品一專業”的專業建設模式基礎上,結合中山社會經濟需求和產業特色,通過“政校企”高度合作,共建起了四所產業學院。產業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新生力量,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教學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許多個性化的要求,需要通過服務資源條件、服務績效兩方面建立院校服務區域發展能力評價體系。[2]
產業學院是依托“一鎮一品一專業”的專業建設模式,依托重點專業群和特色專業群與相關專業鎮政府在其產業園區合作舉辦的,集學歷教育、社會培訓、技術研發與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教育實體機構。[3]產業學院的產生的前提就是因為區域經濟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那么產業學院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產業學院如何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下面,具體分析一下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職院校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區域經濟的發展為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目標
中山的個別專業鎮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氣。如古鎮的燈飾、沙溪的服裝。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已成立的四個產業學院都與當地區域經濟相關。如古鎮燈飾學院、沙溪服裝學院、南區電梯學院和小欖經濟學院。為保證就業,產業學院培養的學生必須超過或者最起碼要達到能為當地產業服務的水平。中山市地處珠三角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中山各專業鎮的收入水平雖然不見得比周邊的城市高,但中山市作為聯合國“人居獎”獲得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等,對畢業生的吸引力相當之大。據麥可思公司近幾年的跟蹤報告,本地生源一般超過9成留在本地工作,外地畢業也有超過4成留在本市工作。[4]想留下來的畢業必須要達到當地企業的用人標準所以產業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質量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因此,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為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區域經濟的發展助力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產業學院本身就是當地“一鎮一品”的區域經濟特色的產物。因此,產業學院抓住專業鎮“一鎮一品”的產業聚集特色,通過在企業門口辦教育,有效解決了專業與課程建設、學生頂崗實習與就業、兼職老師聘任與管理等實際問題。[5]這些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非常好的現實環境。在實際的生產環境中,在真實的最新技術中學習,畢業生的技能水平跟著提高非常快。同時,由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可以結合生產實踐,在學習理論中激起的創新火花很快可以在實踐中得以嘗試,也最容易產生創新成果。古鎮燈飾學院很多師生的專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區域經濟發展對提升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起到超過預期的效果,隨著日后的不斷發展和探索,應該還有提升發展的空間。
三、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前文提到,產業學院的畢業生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當地工作。這股有知識有文化有持技能的勞動生力軍對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所提供的人才支持是非常有力度的。
首先,產業學院的畢業生掌握了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技能。他們本身就是為了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培養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老師很多就是當地企業的技術能手。
其次,產業學院畢業生在大學三年的學習生活都融身其中,對當地工作生活的認同使得離職率比較低,很多學生畢業前已經在所在企業工作或實習過,這樣的經歷使他們與企業減少了磨合,增強了企業用工效率,對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非常有利。
四、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科研、技術支持
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勢必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服務。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對對企業而言是有優勢,與區域經濟發展實踐結合之后產生的科研動力和對先進技術的改良與追求都能夠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
五、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品牌效應
產業學院有師資,有科研氛圍,教師有科研能力。真正與區域經濟融合后產生品牌效應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沙溪服裝學院“第十六屆廣東十佳服裝設計師”王榮老師的“敦榮DUNWIN”品牌,榮獲“2016年度品牌大獎年度最佳女裝設計獎”。王榮老師2014年成立了敦榮工作室,讓學生參與企業的品牌設計,熟悉企業的整個生產流程。[6]
其他學院如燈飾學院等也不斷有新品牌出現。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品牌效應必然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近年來國家對高職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視,如何將發展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聯系起來,切實提高高職教育質量,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產業學院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共同提高的實事或許給出了一個答案。
參考文獻:
[1][2]吳建新,易雪玲.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探究――基于服務區域發展能力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2,31
[3][5]林仕彬.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專業鎮產業學院的實踐為例[J].職業教育,2015,7.
【關鍵詞】公路交通;交通運輸;經濟發展;趨勢
一、引言
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整體國內生產和國民生活對于交通運輸的要求不斷提高。隨著交通事業的發展,當前交通運輸經濟還存在一定的不協調,對于我國交通事業的長效發展造成了一定制約,并且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交通運輸經濟其本身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就現階段公路交通運輸經濟面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是當前的重點問題。
二、現階段公路交通運輸經濟面臨的問題
第一,資金問題。隨著我國整體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相關基礎交通設施的建設出現了資金緊缺、投入不足的問題。很多山區和丘陵地區,其交通設施建設的成本和難度較高,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進而導致了城市交通運輸網絡不夠完善,難以適應快速增長的基礎交通需求。
第二,不平衡問題。在一些經濟水平發展不同的地區之間,其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存在很大的差異。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整體交通網絡設施的建設不夠平衡,特定地區的供需矛盾缺乏及時、有效、全面的解決。
第三,安全問題。近年來,眾多交通事故頻發,這給予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損失,嚴抓、狠抓公路運輸安全,是整治當前交通事故多樣化、頻發化的關鍵舉措。與此同時,相關客運與貨運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安全指標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并且相關營運人員其自身的安全意識不到位,容易出現相關的安全問題。
第四,環境問題。對于道路交通行業來說,在其產生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其會產生一系列的污染問題,并且對于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在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如何對于環境問題進行積極有效地解決,是當前節能減排工作開展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解決當前公路交通運輸經濟面臨問題的對策
第一,加強投入。在開展相關公路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要對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進行保障,加強各項資金的落實,避免由于投資方面的制約對于道路交通事業造成的影響。各級地方要靈活地采取有效的手段,對于資金困境進行解決。在國家投資的基礎上,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高建設過程中的籌資能力,拓展融資渠道,進而更好地推動當地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二,保障平衡。在進行當地交通經濟管理的過程中,要實現平衡化與協調花發展,做好交通運輸與實際經濟發展的協調,進而更好地促進整體經濟的穩健發展。在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對于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進行消除,減少不同城鄉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問題,進而更好地利用公路運輸來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基本需求。在公路網絡的協調谷案例上,要對于不必要的浪費進行控制和減少,提高整體的運輸效率。在進行公路工程項目建設和維護的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土地浪費問題,并且減少由于施工中技術不過關所造成的后續維修保養成本增加。
第三,實現一體化建設。一體化建設是當前城鄉建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趨勢,公路網絡建設也要關注這一方面的問題。在城市沿線地區,要對于公路網絡進行充分的拓展,進而更好地對公路沿線地區的鄉鎮、農村等不同方面的字眼進行充分的利用,實現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接軌。通過開展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鎮化水平的合理提高,并且結合科學的管理規劃,不斷地擴大整體規模,進而實現地方經濟的良性發展。在一些區際和城際地區,要對于空間聯系進行不斷的增加,對整個公路網絡進行完善。在進行道路交通建設的過程中,要做好技術和經驗方面的交流,有效地解決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提高道路的承載能力。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要關注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做好扶持、幫助與相互交流,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對公路經濟的規模效應進行有效的發揮。一體化建設工作的不斷開展,對于城鄉的距離進行了縮小,是推動我國社會全面、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公路交通運輸經濟效益的重要體現之一。
第四,加強產業布局。在公路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布局是其中的重點內容,如何對產業布局進行合理的優化是其重要的發展關鍵。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加強技術含量,關注新技術的投入使用。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公路網絡的建設中,各項新技術和科技信息資源的合理整合與配置,是整體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關鍵。公路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可以有效地帶動其周邊產而已集群的發展,這對于市場方面的各類調節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周邊城鎮來說,其本身的發展要在結合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借助當地道路交通運輸網絡來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和調整,提高產業布局的合理性。在將來的發展中,產業布局的調整依舊是公路交通運輸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內容。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我國經濟來說,交通運輸經濟是其發展的重要關鍵和保障。如何打造一套科學、合理、完善的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是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持續性的關鍵,也是促進我國道路交通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保障。
參考文獻:
[1]段睿.交通運輸經濟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01)
>> 農村經濟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服務農村經濟的職業教育研究 談談如何將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結合 如何將電視媒體與微博有效的結合 論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互促關系 辦好職業教育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職業教育如何為農村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林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探討 基層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發展的有效措施探討 如何提高農村經濟管理的有效措施 淺析如何將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有效的融合 淺談如何將化學教學服務于農村經濟建設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教學有效結合 淺談如何將小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 如何將語文實踐能力與服裝專業技能有效結合 淺談如何將德育與體育教學有效結合 如何將基礎英語與藥學專業有效結合 如何將流行音樂與音樂教學有效結合 如何將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結合 如何將初中體育與多媒體有效結合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探討如何將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有效的結合 探討如何將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有效的結合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平臺,也是當前化解農村教育難題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建立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良性循環機制仍然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并提出了解決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村經濟;建設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社會就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能夠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近幾年我們會發現:一方面是農民對農業科學技術的迫切需求,一方面是農村職業教育生源短缺,學校資源浪費,農業管理部門無所事事。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結合迫在眉睫。
一、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矛盾
(1)農村職業教育缺乏農村特色,與勞動力實際要求相脫節。受各種條件的影響和制約長期以來農村職業教育不適應農民的需求。一方面是農民迫切需要提高現代農業的知識和技能,而另一方面卻是農村大多農民等米下鍋。出現這種落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村職業學校脫離農民實際需求,片面注重學歷教育,辦學模式單一,教育內容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嚴重脫節,沒有根據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要求,調整教育觀念和培養模式,教學內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實驗實習基地的生產管理水平缺乏先進性和示范性,致使許多農家子弟面臨“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尷尬境地。
(2)教育培養目標主體錯位。推動農村發展的主體是農民,農村職業教育的責任就是培養出真正熱心農業、具有專業技術、能夠開發致富、為農業經濟做貢獻的新型農民。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的大多是管理者。這大大降低了他們對農村發展的關心程度。教育內容和形式與農村現實存在較大距離。由于許多農村職業學校都是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基本上來自普通中學,長期以來形成了以專業定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從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方式甚至教學內容都是多年一貫制。這與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對勞動力數量、質量、類型、層次結構的要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二、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有效結合的建議
1.實現農科教真正意義上的結合
第一,進一步加強政府統籌,同時要重視培育市場調節機制。農、科、教是個平行的系統,在制定規劃、確定項目、籌措資金、組織技術力量、安排設備和場地時,必須加強政府的協調和領導。這是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如果離開政府的統籌、決策、組織、管理和協調,農、科、教結合是難以起步和長久的。
第二,項目教育是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開發結合的一個有效結合點。切實可行的項目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聯系紐帶,只有圍繞具體項目的實施,農科教結合才不致被架空。
2.農村職業教育要主動結合農村經濟開發,深化教學改革。中國農村職業教育要想取得當地的認同,在當地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必須在爭取外部環境改善的同時,將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內部改革和建設上來,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一,淡化專業,強化課程。對職業教育來說,原來意義上的專業必須淡化,即淡化專業計劃的界限,淡化專業計劃的約束性。專業淡化之后,強化課程則是必然選擇。強化課程的獨立地位和課程的目標管理,保證各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學校設課和學生選課的自。淡化專業強化課程之后,會給職業教育帶來新的活力,可以先有課程后有專業,可以實行學分制,學制和學籍有一定的靈活性。學歷證書和資格證書分開,畢業生可以擁有一個學歷加若干個資格證書。
第二,人才規格和教學內容的確定要有“讓消費者參與設計”的思想和方法?,F代市場經濟要講產銷對路,有一個普遍采用的思想和方法就是“讓消費者參與設計”。像北美的DA CUM 課程開發那樣,從崗位能力分析入手,讓當地企業界人士,農場主、行業中有經驗的技術管理人員參與。農職學校應設計出適合農戶小規模經營的專業課程,以適應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只有這樣教學內容才能擺脫學科知識中心的束縛,才能解決教學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矛盾。
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處于功利取向弱端的農村職業教育實行扶持和保護在強調農村職業教育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同時,還應看到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對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性,農村職業教育應向許多國家那樣受到必要的保護。
第一,重點建設一批骨干示范學校。由國家提供或通過引進外援,建設高水平的實驗室和基地,通過銀行的低息貸款發展校辦產業。
第二、建設農村職業教育的研究服務體系。新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必須以農業、農村、農民為立足點,把農業技術推廣、科研開發和教育與培訓緊密結合起來,以職業教育為結合點,做好普、職、成三教同籌工作,建立起省市、縣、鄉村三級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的教育體系。在省市一級,建立農學院或農業??茖W校,開展較高層次的農村技術教育,主要為農村培養專業課教師和技術創新與推廣的尖子人才,打通高等教育通向農村之路。在縣一級建立農業職業高中、農民職專或綜合性的職教中心,主要進行中級技術人才的培養??h一級農職院校要作好“上連下帶”,一方面為省市一級農業院校輸送人才,另一方面根據本地特點開展靈活多樣的"綠色證書"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促進當地主導產業的建立和縣域經濟的發展。鄉村一級作為整個農村職業教育的終端,主要進行初級技術教育,可在原來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的基礎上,同農業技術推廣相銜接,注重對農戶的現場、實地指導,并通過導向、示范、輻射作用促進農村先進技術在農戶間的傳播。
參考文獻:
[1]徐麗杰.試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職業教育[J].甘肅農業,2006,11:314
[2]白文周,田桂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誤區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5,12:118
關鍵詞:林業經濟;發展形式;措施
1林業經濟發展形式的含義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經濟發展形式指的是某一時期內的經濟發展計劃及各生產要素如何實現運行、增長的具體策略,經濟發展形式的內容主要有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發展步驟、發展重點、發展總目標等幾方面。本文研究的林業經濟發展形式,主要指的是充分依賴當地的自然資源,綜合考慮當地的自然、氣候、地理條件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林產品具體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工藝,當地的林業職能部門負責擬定林業發展的具體規劃,主要包括林業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目標、發展重點以及具體的實施步驟等內容。在制定黑龍江林業經濟的發展形式以及具體內容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深入考察林業資源的具體數量,了解當地林業的發展狀況;第二,綜合考慮林業資源的具體生長狀況、生長周期,依據這些對林業資源進行分類,在制定發展模式時,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第三,綜合考慮當地的林業發展實情,有針對性地確定林業發展模式的重點。
2黑龍江林業經濟發展適宜形式
2.1產業發展組織形式要積極創新
積極利用農業金融相關政策以及相關的惠農政策,扶持林業企業,工作的重點是進行供銷社改革,積極發揮供銷社在林業生產、經營、服務、銷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發放林業補助、安排貼息項目等形式,主要扶持林業龍頭企業以及合作社,建議使用“公司(合作組織)+基地+林農”的基本模式,大力培育森林、林下經濟等產業,例如仿野生中草藥的種植、加工業,合作社或是龍頭企業負責組織林副產品的加工生產、擬定林副產品的質量標準、創建林副產品的品牌以及做好市場營銷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為林農提供種植和養殖產品種類的參考,如何種養以及銷售林副產品等這些關鍵環節,徹底改變盲目經營的現狀,實現標準化、規?;洜I,切實提升林業實際效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2.2重視林業機械互助組織的創建
黑龍江各地經濟狀況各不相同,在某些地區,機械缺乏現象十分嚴重,在這些區域林業產業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在提高林業機械化水平上。針對這一方面,黑龍江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積極建立林業機械互助組織,這一組織不僅可以為內部成員提供優質服務,還能向社會輸送優質服務。該組織可以優先享受農機補貼、油價補貼等惠民政策,從政策上向林業機械互助組織傾斜。林業機械互助組織建立后可以依托國有林場、種植大戶,切實解決林業機械購入成本高、使用頻率低、易損壞等實際問題,并提高林業機械的使用效能和范圍。此外,還可以成立與林業生產相關的勞務公司,可以解決在林業產業生產中遇到的專業化水平不高、用工難等實際問題,盡可能地降低林業產業的生產總成本,提升林業產業的實際效益,從技術層面推動林業產業新模式的發展。
2.3林業服務方式要持續優化,實現林業發展的多樣化
2.3.1深入改革、勇于創新森林資源的采伐管理制度
進一步簡化采伐許可證辦理、指標安排等流程,切實做好木材運輸監管工作,改變木材運輸證辦理流程,在鄉鎮林業工作站實現“一站式”服務方式,為林農提供種苗咨詢、林業發展規劃、產品價格等信息,為林農代辦與林業相關的各類證件。
2.3.2結合每個林區的森林資源狀況,規劃林副產品加工專業園區
吸引林業龍頭企業入住,并從各個方面扶持企業發展,提升林副產品檔次,增加林副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健全完善林業職能部門的協調聯動制度,將產品運輸儲藏、初加工用地視為林地或林業輔助生產用地,并對其進行規范化監管,提升林副產品的就近加工效率以及產品附加值。
2.3.3進一步健全林業法治建設工作
森林公安要嚴厲打擊放火燒林、霸占領地等惡性犯罪現象,在林業資源的防火、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上,要在基層成立相關的管護組織,積極創新管護制度,夯實工作基礎。同時,要積極落實森林保險工作,協助解決護林、造林資金不足等問題。
近幾十年來,臺灣的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加速臺灣生態退化,美麗寶島的實況受到相當大的衝擊。特別是經濟與環保之間兩難問題,該是孰輕孰重,經常令全民與政府官員難以取舍和做出決定,特別是在攸關民生的石化產業問題上。目前臺灣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居全球第22位,每人每年約排放量10.31噸,其中工業與能源部門的排放量占整體的八成以上(徐佳莉,2006)。以云林縣麥寮鄉臺塑六輕石化廠所衍生的公害問題,民眾反應激烈。
同樣大陸地區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育間,也經歷過“都市改革環境問題浮現階段”(1978-1984)、“輕工業發展各種環境問題出現階段”(1985-1992)、“初期重工業嚴重環境問題增加階段”(1993-1999)、“重化學工業密集環境問題暴增階段”(2000-迄今) (Xia, Pei & Yang, 2008)。這些發展階段,如同全球許多地區一樣,在拼高度經濟發展之際,連帶出現許多極為嚴重的環境問題。
本文從探討2011年臺灣地區發生的國光石化事件及其所引發各界關注焦點出發,再闡述如何由“生態、經濟、社會”三者間關系的思維轉變,以追求這三者能共同永續發展,接著談論培養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仍須引導其具備生態智能(ecological intelligences),知道潛藏在我們購物背后的各個事情,是如何去影響改變所有的事物(Goleman, 2009),最后說明藉由科學教育探討“社會科學議題”(social science issue,簡稱SSI)或“社會科學環境議題”(social science environment issue,簡稱SSI(E)),推廣“以科學為基礎的爭論”(science-based controversy)而不是“科學的爭論”(scientific controversy)的教育理念,使公民能對其任何決定負起責任,期盼能兼顧生態永續與經濟發展雙贏,共創社會繁榮愿景,培育出21世紀具科學素養的公民。
1國光石化事件與各界關注焦點
2005年,國光石化公司提出一個號稱亞洲最大的石化投資開發案(俗稱八輕),原本這個開發案預計在云林縣的離島工業區興建石化工業區;后來因為臺西鄉居民反對、環評沒有通過、購地不易、彰化縣積極爭取等因素下,于2008年轉往彰化縣大城鄉和芳苑鄉的濁水溪北岸河口濕地,以填海造地方式興建;2011年因環評考量被終止。這一事件在2011年的4月、5月,引爆臺灣地區環保與經濟兩者間沖突的引線,兩者孰輕孰重的爭論達到歷史高峰。2011年4月與5月期間,臺灣地區最熱的新聞之一是國光石化建廠事件。當時一份八百余人的電話訪問發現,58% 的受訪者無法回答國光石化廠究竟要生產什么東西;知道石化廠是生產與石油化學相關產品并和生活關係密切者,占42%(中國時報,2011),顯示約有一半的民眾無法認知國光石化這個社會環境議題是什么。這樣的結果顯示國光石化事件是教育臺灣地區民眾的重要社會科學(環境)議題之一。
如今回顧整個事件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各界人士的兩個主要的訴求,一個是“環保面”,另一個是“經濟面”。筆者綜合整理“媒體”、 “國光石化”、 “大學生”以及“成年民眾”的結果發現:“媒體”所關注的焦點,主要是擔心超抽地下水、中華白海豚的保育、當地區民的健康、空氣污染(如懸浮微粒等)、濕地保育等部分;“國光石化”強調的焦點,則是能提供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不會超抽地下水、會保育中華白海豚、會關心當地居民、會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方面;一份調查臺灣“大學生”對國光石化建廠意見的結果發現,20%贊成國光石化建廠,理由依序是經濟發展、提供工作機會、生活需要、金錢回饋等;73%反對國光石化建廠,理由依序是傷害生態(環境)、空氣污染(懸浮微粒)、重污染工業、水污染、影響居民健康、超抽地下水、濕地保育、生活品質、中華白海豚保育、有毒物質釋放、二氧化碳釋放、土壤污染等;7%沒有意見(Lin, 2011)。電話民調”成年民眾”的結果顯示,不支持國光石化興建者占37%,理由為石化產業會對生態造成永久傷害,臺灣不再適合發展石化產業的生態面考量,希望不要建廠;支持興建者占30%,理由是基于經濟發展、就業機會與產能需求等經濟面考量,希望推動建廠;無意見者占33% (中國時報,2011)。綜合上述各界所關注的項目,均相當一致地可歸納為對“生態面”的考量,以及對“經濟面”的考量,以反對國光石化興建者居多。
為何在生態面上,會考量影響中華白海豚的族群生態,當地濕地保育、高用水量造成地層下陷、高污染影響居民健康等問題呢?2004年在臺灣西部發現中華白海豚,因為牠們在媽祖生日附近出現在臺灣海峽東岸,故俗稱“臺灣媽祖魚”;200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目前其野生種群約剩80余只,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相當高。雖然政府積極決定興建一條寬800米、水深5~10米的生態廊道,提供白海豚遷徙用??墒?,這些可能狀況備受各界質疑,亦遭到環保人士的極力反對。況且,國光石化案造成大城和芳苑地區的濕地破壞,對當地漁農業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甚至,臺大土木系李鴻源教授指出,彰化縣、云林縣、嘉義縣,一年要抽60億噸地下水,超抽20億噸,造成地層嚴重下陷12厘米。如今云林縣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問題已經浮現且日趨嚴重,甚至危及臺灣高鐵運行安全。國光石化一天用水量超過整個彰化縣,國光石化用水從哪里來,更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為了解決國光石化的用水問題,臺灣水利部門預計在大肚溪設置“大肚攔河堰”,同樣遭到當地居民反對。再加上國光石化案會產生高碳排放,污染問題勢必是相當嚴重,罹患肺癌機率高,且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不易,當地居民的健康風險激增。
在經濟面上,一般認為石化產業對臺灣非常重要,許多日常生活用品都與石化扯上關係,國光石化還可以增加就業機會與臺灣經濟發展,救救當前高失業人口的問題。還有人認為臺灣目前石化產業上下游的產業體系龐大,的確是一個應該要投入的產業,甚至認為臺灣若不蓋國光石化,將來經濟一定會很慘,甚至提到若不贊成蓋國光石化,臺灣是沒有什么產業可以扎根存活下來,未來臺灣要依靠什么東西與其他地區競爭呢!但是有人提出相反看法,認為臺灣還有很多產業可以發展,為什么一定要發展石化業!可以找其他替代的產業來做….
經濟與環保,本質上有兼顧上困難,歷年來只要投資項目涉及污染,民眾的反彈與抗爭便隨之而來,關于經濟發展與環保,其先后次序的辯證始終沒有個定論,但石化投資建廠的環境評估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透過環評工程,在政府、業者、專業環評委員與民間取得共識之后,仍期望由國光石化推升石化產業榮景,再造經濟顛峰(徐佳莉,2006)。這樣的訴求無非是希望能同時兼顧經濟與生態,打造兩者雙贏局面;乃至到繁榮社會的多贏情況。近年來大陸地區積極追求高度經濟開發,許多環保問題逐漸浮現,同樣應該意識且認知日益暴增且惡化的環境問題,積極反省經濟發展、生態永續、社會影響的交互關系。綜觀21世紀,無論是海峽兩岸或是全球各地,無不費心深思如何讓生態永續與經濟發展從原本是互斥或沖突的兩大張力,趨向共存共榮的能階上以締造兩方雙贏,進而共同發展促進社會繁榮,人類永續生存在地球上。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或許能經由理解“生態、經濟與社會”三者間概念發展演變的思維,再透過強調SSI或SSI(E)的科學教育訓練,推動生態永續、經濟永續、社會永續,三者共同永續發展的愿景。
2“生態、經濟、社會”共同永續發展理念
國光石化究竟是要繼續在臺灣存在,還是到其他地區設廠?這個議題使偏好環境保護和偏好經濟發展看似有沖突,但其本質上都是希望臺灣環境永續、民生富裕、社會繁榮;該先給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或持續經濟發展,或給予等同考慮?臺灣下一步永續該何去何從?
就學科發展而言,經濟學是比生態學發展早;就兩者在地球上存在的歷史而言,生態學則是先于經濟學。如今,經濟發展模式有著基礎性地轉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逐漸從互相沖突(conflict)轉為互相協調(coordination),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生態利益要整合起來(unification),從傳統發展模式轉型為一個永續發展模式。
在從“綠色經濟”邁入“藍色經濟”的思維下,以及在Rees(2003)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該朝一個生態經濟世界觀的動態觀點發展的理念,相當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生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概念是否有其他可能的發展路徑?以及“生態、經濟、社會”三者間存在如何的關係呢?筆者認為最早期是“生態、經濟、社會”三者獨立發展,強調無法避免沖突,不可共量性;接著是“生態、經濟、社會”三者部分互相影響,有其不重疊永續發展的部分,強調部分不可共量,部分互相影響。近年來,“生態、經濟、社會”三者共同演化,強調經濟和社會是生態系統的一環,共同演化和彼此共量,以及動態的改變。
3以重視SSI或SSI(E)的科學教育完成使命
Carter (2008)提到全球化和科學教育,科學在新經濟裡的含意,特別強調探討“SSI”的重要性。所謂的“SSI”的面向,包含有①公眾有興趣解決這個沖突,因為會影響公眾如何地生活;②這個爭議事件需要形成一個理性判斷的訊息是復雜的;③判斷這些爭議事件需要平衡一些不同價值觀和不同感受的人以達到大家所關心的生活品質;④這些爭議事件是特定忍受一段時間和空間,急速地通過不統一;⑤這樣的爭論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而且有各自擁護的群體;⑥這樣的爭議事件通常包含復雜的各種證據網路(complicated networks of evidence)和各種反面主張(counter claims) (Brante, Fuller & Lynch, 1993)。當今的許多的SSI議題,就涉及到SSI(E)面向。
若說經濟是五分之三的生態,則在各追求經濟發展的社會里培育公民具備生態智能,可說是相當重要的教育。Goleman (2009)闡述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生態智能”世紀,公民應該對“經濟發展優先環境保育稍后”的這種訴求說“不”,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一起并進”的訴求說“好”。這意味著倘若當代公民能理解,且由“環境經濟觀點”的世界觀遷移到“生態經濟觀”的世界觀,同時藉由科學教育推動探討SSI或SSI(E)以增強“生態經濟觀”,不僅是培育公民具備關心某一政黨所宣稱知識之“科學的爭論”而已,更需要從強調由內部教育與外部教育提供各界各種的社會科學論述之“以科學為基礎爭論”,培育其具備多元、多面向思考,21世紀公民發展的“生態智能”,其作所為行為將可能發生改變,促使生態永續與經濟永續共同并進發展。
4結論
本文從國光石化事件所引發各界關注焦點,探討如何由“生態、經濟、社會”三者間關係之思維轉變,以追求這三者能共同永續發展,進而談論培養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仍須引導其具備生態智能,最后說明藉由科學教育探討SSI或SSI(E)的議題,推廣“以科學為基礎的爭論”之多元觀點,并非”科學的爭論”單一觀點的教育理念,使公民能對其決定負責且改變行為,以兼顧生態永續與經濟永續發展能雙贏,締造共創社會繁榮與人類永續的愿景。
參考文獻:
[1] 中國時報(2011). 國光石化興廢“國人”意見兩極. 2011.04.10.
[2] 徐佳莉(2006). 石化產業再興波瀾─國光石化. 產經資訊,41,21-26.
[3] 剛特·鮑利(Gunter Pauli) (2010). 藍色革命:愛地球的一百個商業創新.洪慧芳譯. 天下雜志出版.
[4] Brante,T., Fuller, S. & Lynch, W. (1993). Controversial Science: From Content to Contention. Sunny Press.
[5] Carter, L. (2008). Golbaliz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science in the new econom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5(5), 617-633.
[6] Goleman, D. (2009)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How Knowing the Hidden Impacts of What We Buy Can Change Everything. St. Marins Press.
[7] Lin, S.Y. (2011). Controversy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graduates’ option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4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June 29 to July 2nd ,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關鍵詞: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轉型;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6-0168-02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依托瀕臨港澳的地緣優勢以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珠三角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一向處于領先地位,為拉動廣東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珠三角地區的外向型經濟也越來越受到發達國家同類產業的沖擊,再加上全球范圍內經濟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都面臨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珠三角地區也不例外。這些都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能否應對這些挑戰成了攸關該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怎樣做好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轉型,使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當前形勢下,珠三角地區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因此首先應該對當地產業結構的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和探討,找出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和存在的問題,然后有的放矢的加以解決。我們可以從不同渠道看出當前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產業鏈價值較低,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方面,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1.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
在整個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以來都占有絕對優勢,它不僅解決了當地乃至全國其它地區大量勞動者的就業問題,也為當地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趨勢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早期是符合積經濟學規律的,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競爭壓力的增大,這種經濟發展戰略的負面影響也在逐漸凸顯,加之當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多數是依靠資源和勞動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隨著“用工荒”問題的深入,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變得不能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因此珠三角地區在產業結構轉型方面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做好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問題。
2.制造業占優勢。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珠三角地區始終堅持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實現了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騰飛的目標,而且成為了全球主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也為我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制造業的發達不僅提高了第二產業在當地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為我國賺取了大量的外匯,成為推動當地乃至東南沿海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當地制造業發達的前提是建立在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以及發達國家的來件加工產業的基礎上,因此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發達國家將相關產業向其他地區的轉移,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的發展也面臨很大的瓶頸,以往的優勢產業逐步為東南亞和其它地區所取代。這些問題是當前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時必須考慮的。
3.產品附加價值較低。
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中占優勢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制造業,而這兩個產業生產的產品與發達國家相關產業的產品相比,劣勢極為明顯,主要體現在產品附加值低,國際競爭力差方面。生產同樣的產品或者將當地生產的產品貼上品牌所有國的標簽,珠三角地區的企業所獲取的利潤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相關企業。因此當地的加工制造業雖然已經進入全球價值鏈當中,但是尚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產品的附加值非常低,這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產品附加值低主要原因不僅在于當地的一些企業滿足于來件加工,缺乏品牌意識,而且也與當地地區自主創新能力不夠,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這也是制約珠三角地區制造業乃至國民經濟增長的瓶頸,因此社會各界都必須對此問題給予足夠重視,著力加以解決。
通過對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現狀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地的產業結構的確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了今后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敗地位,社會各界必須集思廣益解決這些問題,筆者也有一些建議:
二、如何做好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轉型,
1.圍繞《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進行產業結構轉型。
關于珠三角地區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國家發改委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文件指出了一些解決措施。該文件不僅指出了加快珠三角地區改革和發展的意義,而且也指出了今后發展的目標和總體要求,文件在分析當前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現狀的同時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法,對珠三角今后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綱要》對當前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細致分析,而且還從全國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分析了珠三角地區全國范圍內的經濟定位問題,指出廣東地區應該在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面尋求突破,文件尤其指出應該深化粵港澳合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極。而文件對當前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方面存在的諸如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都給出了解決措施,著力要求當地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正是因為文件對當前珠三角地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細致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以《綱要》的精神為指導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問題。
2.引進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的資本技術構成。
關鍵詞:生物學教學;農村經濟;發展;聯系
中國的教育正在進行一次偉大的變革,它不僅是一次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變革,而且是一次勇于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歷史性革新。而初中學生畢業后有一部分去打工后回到農村創業,而初中生物學教學一是為高考打好基礎,二是為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輸送有一定基礎的人才。近年來,由于高考對生物學科的重視,這無形給中學生物教學帶來一定的希望。鑒于這種情況,中學生物學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農村中學生物學教學改革,應在重視高考的前提下并立足當地經濟的振興,把社會需求這一目標作為改革的方向(即切入點)。因為農村中學的辦學方向之一就是為本地區培養發展經濟的實用型人才,而作為與農村經濟發展聯系密切的生物學科,由于不中考,初中學生不重視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為自身教學尋找到一片適于施展其才能的靚麗天空。中學生物學教學如何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振興當地經濟服務?這一直是困擾農村中學生物教學質量的癥結。近幾年來,筆者針對地處黔西北,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素有“天然大棚”之美譽,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特別是針對我縣農業產生結構調整的具體實際,注重知識的傳授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緊密聯系,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實用技術的傳授和應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農村地區多數以農業為主,依靠種植業、養殖業來發展區域經濟。所以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當地經濟的興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而傳統的、落后的種植和養殖技術,使多年勞作的農民至今經濟收入偏低,無法擺脫貧窮的困境。如何讓當地農民從貧困走向富裕,如何振興當地經濟,是每個農村中學生物學教師應認真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初中生物學的諸多內容與農業生產有密切聯系,如發芽率的測定、合理施肥、光合作用、開花和傳粉、營養繁殖等。筆者在傳授這些知識時,特別注意補充一些與當地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強調動手實踐,將所學的知識用于生產實踐中。例如教“種子的萌發”一節,除講明種子的萌發需要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外,主要讓學生掌握在農業生產上應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證這些條件,教會學生測定種子發芽率的方法。在烤煙、蔬菜、玉米的播種季節,要求學生回家對生產用種,一定要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為家長精良播種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又如在“光合作用”一節教學中,不僅講述光合作用的定義、公式、還著重向學生講明了了種莊稼太密、太稀都會減產的道理,再組織學生到實驗基地動手實踐。并把合適于當地種植的一些名、特、優、新品種的選種、栽培、管理技術編印成資料發給學生,讓他們回家指導家長種植。有些學生按資料的要求,回家指導家長種植玉米,將過去的第666.67m2(每畝)2000~2500株(2),改為現在的3000~3500株,結果在同樣的肥水條件下,每666.67m2平均增產果穗225千克,增收約合人名幣270元左右,合理密植的增產效果相當明顯。通過這些事實,許多學生家長都說:“生物課教得活,學得到、用得上、值得學。
2.開辟實驗園地,提供實習場所,理論聯系實際,學有所成。
筆者曾經對當地的種植業、養殖業進行了統計調查,結果發現,現在許多居民還停留于一般的傳統勞作上,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人數比例是極低的。即使少數人從事了種植業和養殖業,但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獲利很低,經濟效益很差。這與當地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技術的落后有關。因此,中學生物學教學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應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調整教學結構,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和掌握實用性較強的、對振興當地經濟有利的生物學知識。要達到上述目的,具體應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操作:
首先,教師應利用生物學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在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不斷拓寬教學的知識領域。盡量將課本知識滲透到農作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飼養等實用技術中去,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銜接,以縮短課堂和社會的距離。如在講“光合作用”時,可介紹大棚蔬菜通光面積和光照時間,對大棚進行通風,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等;講“植物的礦質營養”時,可介紹小麥、玉米、各種蔬菜等所必需的礦質元素,進而講怎樣施肥、施何種肥,以及給植物適時松土的道理和介紹無土栽培技術等等;講“物質代謝”時,可結合動物育肥、食物加糖及適時的內容進行講解。
實踐表明,將這些知識在課堂上適時滲透,不僅充實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樂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其次,教師應利用活動課,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自到田野、菜棚、豬場和雞舍等進行實踐學習,將學到的課本知識應用到種植和養殖的實際操作中去,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延伸了他們與社會相聯系的知識觸角。如活動課中所學到的小麥銹病防治、雞的育雛與免疫及食用菌栽培技術等,為學生走向社會、振興當地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次,教師應依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調整課程內容設置,自編鄉土教材。如編寫《小麥的田間管理》《果樹的整形與防病》《西瓜的嫁接與管理》《養豬、養雞綜合技術》及《生態養殖設計與操作》等等,讓每位學生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學習掌握幾門實用技術,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素質。
為了使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現場和實踐場地,筆者結合校園綠化和經濟開發,加強了教學實驗園地的建設。還設立了花卉引種繁殖和新技術應用區,極大方便了教學。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把學生帶到相關的實驗基地進行現場講授,當場實踐,學生很感興趣,學習積極性極高。如進行“營養繁殖”一節教學時,把學生帶到苗圃,邊講、邊學、邊練,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扦插、壓條、嫁接等苗木繁殖技術,還扦插了紅杏、茉莉、月季等苗木多珠。學習了植物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后,就指導學生進行烤煙“去花抹蓀”增產實驗和調節果園生產中的“大小年現象”,取得了預期的實驗效果。為校園美化、綠化和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上述內容,不僅是農村生物教學改革的探索,也是農村生物教學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的最佳形式和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和探索,以使生物教學更好地為振興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
3.與科技示范戶、重點戶建立密切的聯系,向社會推廣實用新技術
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與縣原種場良種繁殖基地、果林專業戶、養雞場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經常組織學生帶那里參觀學習,進行社會調查,并將學到的新技術進行推廣。如學習“開花和傳粉”一節時,帶領學生到玉米雜交制種實驗田里,學習人工傳粉雜交制種技術,弄清了玉米禿頂的原因和避免玉米禿頂的措施。學生回家后給玉米進行了人工授粉,收到了明顯的增產效果。又一次我帶學生到一果農家實習,發現有許多沙田柚果樹不結實或結實率很低,鄉親們戲稱“種的全是公樹,只見開花,不見結果”。經過實地考察分析發現,其主要原因是種樹單調、缺乏授粉樹造成的。翌年果樹開花時節,可帶領學生采集酸柚樹的花粉,幫助果農進行人工授粉,使當年的沙田柚產量大幅提高。同時,還積極向果農推廣“老樹高接換種”、“灌溉”、“吊瓶滴注治蟲”等新技術,不僅使多年的老樹煥發了生機,而且還降低了灌溉和防病、治蟲的成本,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
生物教學與當地經濟建設相聯系,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直接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收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利益。有的年青人打工回鄉后,承包了村里的大水庫,利用學到的生物技術進行“家魚混合放養”和科學管理,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特別是近兩年來,根據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實際,積極引種適合我縣自然條件的一些“名、特、優、新”品種,采取“豬沼果”、“豬沼菜(烤煙)”和“豬沼菇”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生產,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4.開展課外科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有所用
近幾年來,初一新生一進校門,筆者就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先后成立生物興趣小組。以學習農作物科學實驗為主的作物栽培小組、以學習食用菌人工栽培小組、以學習花卉引種繁殖小組、以學習動物飼養小組等。如學習作物栽培小組實施大的“玉米薄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實驗及“適合當地特點的玉米新品引種”實驗,讓學生觀摩。 實踐證明,生物技術在農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生物教學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劉恩山主編.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 潘瑞熾主編.植物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C=CBNweekly
G=Joseph Glauber
C: 農業發展出現了哪些新趨勢?你眼中的“現在農業”和“未來農業”是怎樣的?
G: 現代農業已經成為一個科學領域。今天,農民關心的重點在于食品安全和可持續性,因此為現代農業引入了許多可持續解決方案,比如生物技術。生物技術是推動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的發展,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產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減少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比如水和燃料,這使得我們的食品供應更加安全。
在未來,農產品如肉類的生產方式將是高效、可持續、盈利的。畜牧業的現代化生產也就意味著產業鏈上游的很多供應國將采用很多新的生物技術成果。這些未來的生物技術創新將進一步提高土地的產量、農作物的耐干旱能力以及土壤的肥力。
C: 如何看待如“18億畝耕地紅線”這樣的耕地保護政策?您認為應該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城市化和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
G: 就耕地保護而言,這一政策沒有什么問題。耕地問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一個挑戰,為了保證糧食安全應該加強對耕地的保護。另一個挑戰在于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這就需要在保證耕地面積的同時提高現有耕地的生產能力,從而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這一點上,我認為各個國家都應該加大在農業研發方面的投入,來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益。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耕地變成城市的一部分。在美國歷史上也發生過同樣的問題,所以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保護耕地以及提高現有耕地的產能。
C: 提高單產意味著增加研發投入、提高技術水平,那么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G: 第一個問題在于技術是否適合當地的氣候、土壤和環境,這個挑戰相對簡單。第二個問題集中在技術培訓方面,如何幫助當地農民正確使用這些技術是實際操作中最常見的問題。技術推廣有很多環節,教育、培訓使用者是重要的,這需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推動。此外,一些普及性技術是公開的,轉移過程比較容易。但有些專門性技術是私營企業研發的。他們需要獲得市場上的回報,才能繼續投入資金進行研發,這就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關鍵詞:農村;生物教學;發展經濟
農村職業高中大多經濟條件比較落后,沒有大量資金用于生物學教學,一般相對缺乏教學材料和用具;加之教師業務水平較低、惰性較大等原因導致職高生物學教學處于一個相對落后等水平。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各種能力等培養,影響學生學習生物學等興趣,制約學生生物學素質的發展和提高。農村職高的生物教師應利用本校的現有條件,結合當地實際搞好職高生物的教學,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生物資源,開展有聲有色的農村生物學教育;具體應在傳授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設計好適合當地農村實際的教學方案;注重觀察實際和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找出生物課堂與農村實用技術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加強實用技術的教育;注重生物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的情感態度和人生觀,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一、圍繞生物學基本理論,注重生物實驗
農職校絕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對于學習生物學他們比城鎮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優勢。
第一,農村學生的生產實踐的生活實踐多因而其從實踐中得到知識就多,而生物學知識本身就是來自實踐,掌握后又可以知道實踐的理論。
第二,農村學生對于動、植物知識的直觀感很強。由于生活在農村,直接與許多動植物接觸,所以農村學生具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如生物學中有植物識別,只要把教師的實物在課堂上展示一下,農村學生就掌握得很好,在學習有關的植物概念中,如:直根系與須根系的概念與區別的內容時,只要一講概念,農村學生就馬上領會并能舉例找出二者的區別。
第三,農村學生進行生物實驗的動手能力較強,他們從父母那兒學到許多動手的本領,比如:蔬菜培植、動物的養殖等在家務活中都可有得到鍛煉。
因此,我們生物教師就因該因勢利導,注重生物實驗教學,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努力達到教學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總目的。
1.面對農村實際,調查本地動植物資源,把許多課放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分類一課就可有安排在春夏季。在野外給植物掛牌,讓學生采集并制作標本與辨認標本結合,使這部分知識和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再把實踐于實驗結合的時候,教師要注意的是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也就是說要有普及性。
2.開展豐富的多彩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調動學生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積極性,農村學生的感性認識很強,教師只要善于往這方面引導,學生的感性認識利于上升為理性認識,經常性的開展有趣的課外活動,對廣大學生又是一個良性刺激。
總之,在農村生物實驗與農業實踐有益的結合,融實踐知識與教學于實踐中,使生物學教學的天地更加廣闊。
二、立足服務于農村經濟,滲透實用知識
近年來,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努力結合地農業經濟實際傳授課本理論知識,既注重教學的系統性,又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從而直接服務于農村經濟。
如在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一節,教材只講了生長素等激素具有的幾種生理作用,沒有說明具體的使用濃度和操作要領,這樣很難在實踐中應用。而這一接對農村農業生產的作用非常明顯,同學們也很感興趣。為此,我們在教學中作了具體補充,并做了有關實驗。如:在大棚蔬菜在栽培中為雌花發育,用100―200PPM乙烯利水溶液在黃瓜1-4葉期噴灑。促進黃瓜雌花著生節位低,數量增多。在這些實驗中學生了激素的有關作用,也學到了激素水溶的配制方法和PPM的含義。學生興致很高,學習興趣更濃,并且把學到的知識紛紛傳授給當地農民或回家指導農業生產,當起了小農
技師。
三、圍繞本地農業特色、搞好課外考察研究服務于當地特色經濟
橋區是一個全國著名的農業大區,要發展我區經濟,必須充分發揮本地的突出優勢。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我們緊緊圍繞我區的特色農業,組織學生進行課外考察與研究,深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造福當地百姓。如:我校生物教師將利用棉籽殼種植蘑菇的技術在橋區呂寺村,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橋區呂寺村人多地少,靠傳統農業肯定不行,只有發展副業才能發家致富。但種蘑菇到底如何,當地農民心里沒底,沒干過的事不能讓群眾去試。我校教師自籌資金建起了400平方米的蘑菇大棚,當年收入40000多元,在全村引起轟動。教師們在村里連續多次舉辦蘑菇種植培訓班,閑暇時間走村串戶、手把手地傳播蘑菇種植技術。在老師們的帶動下,呂寺村的蘑菇種植逐步發展起來,全村蘑菇種植戶占一半以上,戶均增收50000元,全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全國綠色小康村”夏劉寨,在10年前卻窮得出了名?!霸礁F越砍,越砍越窮,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山光頭,水斷流,路斷頭,人發愁”,1999年,新的村黨支部成立。在吃盡砍光燒凈、亂砍濫伐的苦頭之后,他們開始慢慢認識到,建設好這塊老祖宗留下的山場才是唯一的出路。那年冬天,村支部硬是帶領全村的留守婦弱勞力在亂石堆、茅草荒里一錘一團火,一炮一堆渣,整地打穴1000多畝,栽植了2萬多株石榴、桃、杏等干鮮果樹木。2002年,夏劉寨村獲得了國家退耕還林項目支持,村民們以更高的熱情開始在滿山遍野植樹造林,不留一點空白。全村僅用3年時間就綠化荒山1.2萬畝。
近幾年來,夏劉寨村還精心打造綠色庭院建設,在房前屋后及村莊周圍,新植各類樹木2萬多棵,開發了觀花、觀果、摘果、品果等不同的林業旅游項目。雖是10月上旬,那壓滿枝頭紅得發紫的“蒙陽紅”,那綠得發青的懷遠名品“大青皮”,那甜如蜜的冬棗,吸引著從周邊來的游客。夏劉寨村的生態環境變好了,村莊變靚了,名聲變響了,有效提升了該村的旅游休閑功能和品位。
通過學生大量的參與、考察與研究,學生得到了啟發,能自覺運用生物學原理來分析思考當地特色生態農業應如何達到高產高效優質。他們也明白今后應該如何去更加努力地完善它充分認識到發展“雙高一優”農業離不開生物科學知識,從而普遍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對這些特色農業的考察研究和參與是生物學教學為當地農業經濟服務的重要環節。
四、開辟教學實踐場所,做到學以致用,幫助家庭走勤勞致富之路
無論是在早前1993年3月羅馬召開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第11屆林業委員會,還是今年5月由世界眾多著名科學家聯合撰寫《森林、林業及糧食安全和營養的概貌――全球評估報告》,林業對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正在受到專家學者以及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的重視。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研究《資本論》的專家張薰華曾提出,“林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原因是林業解決人類生存問題,農業解決人類吃飯問題,農業搞不好會餓死一些人,林業搞壞了會使整個人類難以生存。”
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和農業問題專家石山也對媒體表示:“近年來,山東省齊河縣發展林業的成功經驗,特別是菏澤經驗出現后,‘林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觀點更引起人們的重視。畢竟林業直接關系到人類生存和農業興衰,所以保障糧食安全,林業大有可為?!?/p>
他還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即“從2008年到2030年,在山區逐步建設并經營好板栗、棗、柿子等木本糧食基地4億畝-5億畝;油茶、核桃、山杏、油橄欖等木本食用油料基地2億畝-3億畝,比現在多幾倍的桑園,既補充農區生產的不足,又減輕農區的壓力。就木本糧食來講,以畝產250公斤計,4億畝-5億畝基地建成后,可生產板栗、柿子、棗等木本糧食1億噸-1.25億噸,這樣,可以解決這期間人口增長所需要增產糧食總量的一半以上?!?/p>
在國際上,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部副部長華都尼(Hua Duc Nhi)2006年對外宣稱,該部于2005年就提出讓更多的森林向當地社區開放?!斑^去,政府不允許當地居民參與森林保護,今年以來,政府開始認識到森林在減貧中所起的作用,并把森林分配給當地社區管理,這對當地居民的生活、收入和就業起到很大作用。同時,政府為當地居民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
資料顯示泰國和贊比亞的林業政策制定者們,也積極討論過如何將本國的林業與營養聯系起來,如何實施林業政策以及如何強化營養和糧食安全方面的政策;玻利維亞、坦桑尼亞、越南、泰國、瑞典以及國際開發署和糧農組織曾在瑞典召開會議,探討出一套為了糧食和營養安全而搜集有關人們如何以及在何時依賴森林和樹木之信息的方法,并積極展開對運用此套方法的調查研究活動,以確定人們在保證營養和糧食安全方面對森林的依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