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貿易安全標準

貿易安全標準

時間:2023-06-08 10:58: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貿易安全標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貿易安全標準

第1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蔬菜出口;SPS協議

中圖分類號:X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1028903

隨著農產品貿易全球化,食品安全問題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變的越來越重要。世界各國對農產品進口制定了嚴格的檢驗檢疫標準和食品安全標準,尤其是生鮮產品。近年來,我國蔬菜出口,相對于大宗農產品而言,呈現急劇增長勢頭(陳永福,2001)。在蔬菜出口數量迅速增加的背后,也遭遇了進口國食品安全管制的影響,貿易摩擦增多?,F有的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和不斷涌現的新標準對我國蔬菜出口形成了潛在的威脅。加入WTO以后,我國蔬菜產業應根據《衛生及動植物檢疫協定》(SPS協議)和WTO爭端解決機制,適應進口國食品安全標準,并利用自身條件改善和提高蔬菜產品質量,滿足進口國政府和消費者需要,增強蔬菜產業競爭力。

1中國蔬菜出口現狀

近年來,我國蔬菜出口量逐年增加,占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比重也越來越大,2003年我國蔬菜出口達485萬噸,出口產值達21.8億美元,占農產品總出口產值的約20 %。2004年我國蔬菜出口496萬噸,比2003年增長2.3%,出口金額為25.37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6.4%(見表1)??偭可峡矗瑥?000年到2004年我國蔬菜出口數量增幅逐年降低,2004年同2003年相比絕對數量量上雖然有所增加,但增幅遠遠低于其它年份,增長僅2.3%。我國蔬菜出口主要流向亞洲和歐洲,其中日本、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意大利、美國、俄羅斯、荷蘭和德國等國家是我國蔬菜的重要流向地,占到我國蔬菜總出口量的70%以上。

總之,我國蔬菜出口總量近幾年持續增長,出口金額也有較大幅度提高,出口結構同樣發生了變化,加工產品出口有所增加。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出口數量增幅減緩;出口流向地比較單一,主要為日本、東盟和美國等地區,貿易依存度較高,一旦這些國家提高進口標準,將會嚴重阻礙我國蔬菜出口;出口結構仍然是以初級的生鮮和冷凍產品為主,附加值低,保險難度大,受食品安全標準影響深;同時出口數量增長幅度下降,金額增長幅度波動較為明顯;此外我國蔬菜的平均出口單價也呈現下降趨勢。

2食品安全問題對中國蔬菜出口的影響

為保持和提高消費者健康,維護生存環境,各國政府,特別是發達國家,建立嚴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日趨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已成為食品貿易的潛在障礙,而食品安全問題在蔬菜產品貿易中比其它農產品貿易(如大宗農產品貿易)更受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對我國蔬菜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進口國不斷升級的食品安全標準內容限制了我國蔬菜出口。2002年初,日本以我國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為借口,大大提高進口蔬菜的技術標準,將蔬菜安全衛生指標由6項增加到40多項。并且日本蔬菜農藥殘留標準在不斷增加,涉及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這對我國蔬菜對日出口貿易帶來很大影響(見下圖1)。2001年以前我國對日本蔬菜出口數量和金額呈現較快增長速度,2002年我國對日蔬菜出口大幅度下降。美國對蔬菜進口的農藥殘留也作了較為嚴格的規定,并且還時常發生變化。下表2是2005年5月到12月,我國蔬菜及其制品對美出口,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拒絕的情況。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因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被拒絕蔬菜及其蔬菜產品的出口最多。從2005年5月到2005年12月,被美國FDA拒絕的案例記錄有183例,其中因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被拒絕的出口案例為117例,占總數約64%,另外由于產品不干凈(flith)的緣故,被拒絕的出口案例為33例,也超過因其它原因(如不符合標簽規定,無廠家地址等)被拒絕的。因農藥殘留超標和不干凈的原因被拒絕的出口案例總共有150,占總數的82%,而因其它原因被拒絕的僅占18%。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蔬菜生產及加工存在一定的問題,另一方面說明發達國家關于食品安全標準的要求非常嚴格,已成為限制我國蔬菜及其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2)國內蔬菜質量安全檢驗技術和手段以及檢測體系、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無法適應國際貿易的要求,從而限制蔬菜出口產品出口。首先,在蔬菜安全檢測技術方面,安全檢測技術落后。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呈現出快速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精確化特征。如美國多殘留方法可檢測360多中農藥,德國多殘留方法可檢測325種農藥,加拿大多殘留可檢測251種農藥;而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檢測機構擁有一次進行上百種藥物的多殘留檢測分析技術。出口檢驗過程中,落后的檢驗方法和手段,可能無法達到進口國的檢驗要求,而導致出口受阻。其次,國內蔬菜安全控制體系建設盡管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發達國家要求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和管理,HACCP、良好農業規范(GAP)等質量控制體系在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而目前我國蔬菜生產的規?;I化和標準化程度比較低,無法建立有效的安全控制體系,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影響出口。如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等對進口的蔬菜加工品要求經HACCP控制,而我國很多蔬菜企業都沒有獲得HACCP認證。再次,國外發達國家產品溯源體系完善,一旦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很快能查明其來源,識別責任。而我國溯源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加上我國蔬菜生產的分散性和小規模性,溯源的難度較大。

(3)進口國設置的食品安全標準增加了我國出口蔬菜的生產成本,降低了出口蔬菜的競爭力。蔬菜生產和低附加值加工都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的,這恰好可以利用我國農村豐富的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而且我國蔬菜在肥料、農藥、農機、水利、電、熱等方面的成本都較低,從而使我國蔬菜獲得價格上優勢(王立鶴,2002)。以我國大蔥為例,我國大蔥的生產成本在考慮勞動力成本的情況下,比日本低8.6元/公斤;在不考慮勞動力成本的情況下,比日本低3.1元/公斤。而隨著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和增加,農戶和企業不得不增加額外的成本(或產出減少)來保障蔬菜質量安全,以符合進口國的食品安全標準。有時,這種增加的額外成本非常高,有可能導致零出口(吳秀敏,林堅,2004)。根據張濤的計算受到食品安全標準影響后,我國蔬菜的生產成本增加(見表),從預測結果來看,食品安全標準限制增加了我國蔬菜產品的生產成本,西紅柿、黃瓜、馬鈴薯、菜椒、茄子等五種蔬菜的國內資源成本系數都上升了,上升比較大為黃瓜和菜椒,可見我國蔬菜產品的成本優勢下降。

3SPS協議對我國蔬菜出口影響實證分析

WTO框架下動植物衛生檢疫協議(簡稱SPS協議),允許世界各國為對進口產品制定一系列措施以維護國民身體健康、以及保護動植物安全。理論上,SPS標準通過減少交易成本,保證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降低因衡量食品質量而導致的成本而促進貿易發展(Prema-Chandra Athukorala & Sisira Jayasuriya, 2003)。并且接受SPS標準,使得出口商容易獲得進口國的信任,減少貿易摩擦;此外SPS標準能夠增加買賣雙方的信息對稱(Sykes, 1995; Kindleberger, 1983)。實際上,SPS措施在保護公眾健康以及動植物生命安全時,發展成為一種新貿易壁壘,限制貿易發展和貿易自由化。為了明確SPS協議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許多研究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董銀果等(2005)通過BOX-COX函數測算了SPS對我國豬肉出口貿易的影響,結果表明SPS協議正式實施以后,對我國豬肉出口造成了負的影響。此外,許詠梅等(2006)采用回歸分析研究了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的影響,結果表明發達國家利用SPS協議使我國茶葉出口受限。

由于蔬菜品種繁多,各品種之間的價格差異很大,并且出口到各個國家的蔬菜品種也不一樣,因此很難構建一個統一的模型來衡量SPS協議對我國蔬菜出口的影響,但從發達國家提高農產品進口安全標準以來,蔬菜出口數量和金額的變化也能看出SPS協議對我國蔬菜出口的影響。以歐盟為例,SPS協議于1995年正式實施,從下圖蔬菜出口數量和金額的增長曲線來看,波動較大。特別是2001年底我國正式加入WTO,蔬菜出口數量和金額的增長速度下降很快,2003年金額增長為負。

由此可見,SPS措施已成為發達國家限制我國蔬菜出口的主要貿易壁壘。首先我國蔬菜企業為達到進口國設定的SPS標準,而增加蔬菜生產和貯運等相關成本,降低了我國蔬菜出口的競爭力;或者因為根本無法達到設定的SPS標準,而停止出口。其次,當進口國對我國應用SPS措施時,也會因在制度遵守方面的成本差異,從而阻礙我國蔬菜出口。

總之,目前濫用SPS措施達到限制進口限制進口的目的在發達國家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在蔬菜等農產品貿易中。相對于傳統貿易壁壘,SPS標準和協議還存在諸多有歧義地方,實施SPS協議更具靈活性,這就有利于通過SPS協議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SPS協議一方面規定對進口蔬菜的檢疫措施必須以國際標準為基礎,但另一方面又允許在某些條件下實施比國際標準更高的SPS保護水平。

4政府和企業的應對措施

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和消費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有效保障蔬菜產品安全是促進我國蔬菜出口貿易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于蔬菜生產而言和低附加值的蔬菜加工產業而言,對從蔬菜生產到消費整個過程進行控制和監測,代價非常昂貴。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與蔬菜貿易發展應從政府和企業兩方面著手。

4.1政府方面

(1)加強蔬菜等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我國蔬菜等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建設還不完善,存在諸多問題,如標準制訂部門較為分散,分工不明確,難以統一協調;標準的實用性較低,不符合市場需求;標準復審和修訂不及時,時效性差;與國際標準體系和發達國家標準體系存在較大的差距。今后要逐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立多層次的標準化、系統化的標準體系,縮小與國際標準體系的差距,促進我國蔬菜出口,減少因蔬菜質量安全問題導致的貿易摩擦。(2)改進蔬菜農藥殘留檢測檢驗技術和手段。我國蔬菜檢測檢驗技術和手段落后,儀器設備老化,檢測速度慢,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在出口貿易中無法有效、及時地對蔬菜及其產品進行檢驗。政府應聯合企業、科研院所,加強蔬菜檢驗技術和手段的研究,突出高精、快速檢測能力和技術標準研制能力的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檢測人員,加大對蔬菜農藥殘留檢測方法研究和制定力度。(3)加強蔬菜生產和加工技術的研究和推廣。蔬菜生產和加工過程對蔬菜質量安全至關重要。政府應積極加強蔬菜生產和加工技術的研究,積極推廣無公害、綠色以及有機蔬菜的生產和技術規范,引導企業采用標準化的生產、加工技術,以保證產品質量安全。(4)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利用各種國際貿易規則,改善中國蔬菜出口環境,減少貿易摩擦。尤其是要利用SPS協議中有利于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條款,沖破進口國根據SPS協議對我國設置綠色貿易壁壘,并根據SPS第3條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

4.2企業方面

(1)加強蔬菜生產和加工過程控制。蔬菜質量安全保證最終要靠企業來實現。我國蔬菜生產和加工出口企業,應積極應對進口國制定的各種不利于蔬菜出口的標準和技術要求,從產品質量著手,通過生產、加工的過程控制,來改善蔬菜產品質量,保障蔬菜安全。由于我國在質量安全控制過程中,技術和管理手段都比較落后,因此出口企業應加大對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引進和吸收,并且與科研院所開展廣泛合作,尋求有效保障蔬菜質量安全的途徑。(2)建立有效的產業鏈管理模式。目前食品行業中普遍采用食品安全危害控制等手段來保障食品安全。這種控制涉及到從田頭到餐桌的整個過程。產業鏈管理將通過各種組織形式把蔬菜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組織起來,實施有效的協調和控制,有利于保障產品安全。HACCP、TQM等質量管理模式,都強調食品鏈中節點企業的協調與合作,建立統一有效質量保證體系。因此蔬菜出口企業應與上下游企業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與各個節點企業緊密協調,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質量保障體系,提高蔬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實施產業鏈管理能夠有效降低蔬菜質量安全控制的成本,避免因投入過大導致的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3)加強對國際貿易規則和SPS協議的培訓。出口企業要充分了解相關國際貿易規則和SPS協議規則,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育與教育,以便積極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Finger, J.M.(2001), “Implementing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Problem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The World Economy, Special Issue on Global Trade Policy, 24(9), p10971108.

第2篇

[關鍵詞] 茶葉出口 現狀 原因分析

一、我國茶葉出口整體狀況

1.近年來,我國的茶葉生產增長顯著,十幾年間中國茶葉產量增長了95%,2000年中國茶葉產量為70.37萬噸,2010年中國的茶葉產量增長到137萬噸,是科技進步的不斷推動作用,也是我國政府大力扶植的結果。

2.世界茶葉貿易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我國茶葉出口比例呈逐年下滑的態勢。2010年,全球茶葉進口總量為161萬噸,比2009年增加9.77%。 主要是由于俄羅斯、美國、英國等進口大國茶葉進口量均有一定幅度上升。美國、巴基斯坦、埃及和阿富汗的增幅超過10%。2001年我國茶葉出口總量為15萬噸,2010年這一數據增加到了30.24萬噸,出口總量雖然整體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國茶葉生產量的增加并沒有帶動整個茶葉出口的增長,可以明顯看出,出口茶葉總量呈逐年遞減的趨勢,2000年的出口茶葉比例是32.78%,2010年的比例縮減至22.07%。

二、我國茶葉主要出口市場分析

1.世界市場:從中國茶葉出口的世界格局來看,目前的出口形勢并沒有占據最有利的市場地位,除亞洲市場外,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非洲,非洲地區多為經濟最不發達的國家,消費能力不強,因此出口非洲的茶葉單位價值較低,利潤空間不大,市場擴張受限,另外,非洲國家政治動蕩,消費不穩定也是影響之一。

我國茶葉出口主要包括綠茶、紅茶和特種茶三大部分,綠茶出口占世界綠茶貿易量的8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摩洛哥、烏茲別克、日本等亞非地區的一些國家和歐盟是我國綠茶出口的傳統市場,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是我國綠茶出口的新興市場。由于飲食習慣偏好,摩洛哥人長期飲用綠茶且依靠大量進口,其98%的茶葉進口來自中國; 2003年,摩洛哥取代日本成為我國茶葉最大的進口國,已連續8年保持中國最大茶葉進口國地位;美國和俄羅斯作為我國茶葉出口的新興市場,市場份額增長較快,但出口量并不穩定,中國茶葉面臨著來自斯里蘭卡、肯尼亞等國家的激烈競爭。

2.歐洲市場:中國茶葉在歐洲市場有很大的擴張空間,但是我國很多出口茶葉難以達到歐洲質量安全標準為代表的各種茶葉標準要求,使得近年來歐洲市場茶葉出口增長緩慢,甚至出口受損。歐盟市場對茶葉質量安全標準要求較高,我國茶葉出口面臨較大的市場阻力。由于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較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的意識也在不斷提高。他們主張消費者權益,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改革后,歐盟的食品安全法規體系開始逐漸走向完善。確立了保證歐盟具有最高的食品安全標準的基本政策方向,在短短的幾年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即《食品安全法》。重點領域是食品安全、動物健康和福利、飼料、污染物和殘留、添加劑、調料、標簽、新型食品和轉基因食品,在該白皮書正式發表后的幾年內84項具體行動方案要逐步實現。

3.日本市場:中日兩國茶葉貿易淵源甚深,建立了良好的茶葉貿易伙伴關系。由于同屬亞洲,地域相近,生活習慣也有相似,中國茶葉在日本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尤其是綠茶、烏龍茶等品種,2003年之前,日本一直是我國最大的茶葉進口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茶葉也在日本茶葉進口市場占統治地位。2000年~2010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最近十年日本進口茶葉總量中,中國茶葉的平均數量比例為63.88%,遠遠高于斯里蘭卡、印度和肯尼亞的比例。但是日本茶葉進口總量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中國茶葉所占市場份額明顯隨著日本茶葉進口總量的波動而波動;2010年,中國茶葉出口至日本的數量同比2001年減少了40.45%,下降程度遠大于日本茶葉進口總量的減少幅度25.3%;相反,斯里蘭卡茶葉的市場份額在逐年提高,2000年為14.88%,2010年上升至26.74%,上升幅度11.86%,印度和肯尼亞茶葉數量也在小幅波動中逐漸增長,很顯然,中國茶葉在日本茶葉進口市場的競爭力在逐漸下降,而且市場份額也在不斷被其他的世界茶葉出口大國蠶食。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茶葉出口遭到日本以茶葉質量安全標準為代表的貿易壁壘的限制。1969年,日本開始關于茶葉進口的質量檢驗檢測標準,規范其對茶葉的農藥殘留含量等具體指標要求,之后,日本不斷修改以及完善茶葉的質量檢測技術手段及項目,質量標準體系也越來越完善。

三、我國茶葉出口存在的問題分析

1.我國茶葉出口呈現不斷下滑的態勢,茶葉產量不斷增長并沒有拉動茶葉出口數量的增長,茶葉出口規模不斷萎縮,這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本節第二部分作以詳細分析。

2.通過對我國茶葉出口主要市場狀況分析,可以清晰看出,我國茶葉出口集中于非洲地區,經濟水平不發達限制了其消費能力,同時政治因素給雙方貿易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歐洲是世界茶葉消費的主要地區之一,我國出口茶葉并沒有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近幾年由于貿易壁壘的限制,茶葉出口歐盟的比例也在波動中不斷下降,由此看來,茶葉出口過于集中到不發達國家市場,市場風險增加,同時市場擴張受到限制,也是我國茶葉出口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

3.我國茶葉出口在傳統進口國的市場份額有縮減態勢,新興進口國如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其茶葉進口量并不穩定,隨著與肯尼亞、斯里蘭卡等主要茶葉出口國競爭日益激烈,中國茶葉需求在新興市場擴張的阻力也在增加;中國茶葉出口要維持傳統茶葉進口國的市場份額不變,又要積極擴張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才能逐步提高整個茶葉貿易的國際市場地位。

4.我國茶葉在歐盟和日本兩個主要出口市場受到以茶葉質量安全標準為代表的貿易壁壘的限制,不僅給我國茶葉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破壞了我國茶葉的國際聲譽,對與我國茶葉出口造成的無形損失也是重大的。這也客觀上反映出我國出口茶葉確實存在在較大的品質問題,國內茶葉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對于規范出口茶葉的質量。

四、我國茶葉出口量持續下滑的原因分析

1.內銷茶數量在不斷增長。中國人口基數的增加,拉動了國內對茶葉的消費需求,經濟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增強了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使得茶葉的國內市場不斷擴大,客觀上推動了內銷茶葉數量的不斷增加;1949年至1978年間,茶葉一直是短缺產品。為了增加茶葉出口創匯,政府對茶業確定“保證邊銷,適當增加內銷,積極擴大外銷”的方針政策,國內茶葉消費受到抑制。1978年以后,茶葉產量增長較快,內銷市場逐步放開。到1984年茶葉內、外銷市場完全放開,實行議購議銷。茶葉內銷量快速增長,1978年茶葉內銷量為18萬噸,2000年提高到45.6萬噸,2006年達到66萬噸。1978年中國人均茶葉消費量只有0.2千克,2000年增加到0.36千克,2006年達到0.45千克。

2.中國茶葉出口受到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較大。早在 1992 年,歐共體就開始使用統一的茶葉農藥最大殘留量標準,1994 年中國湖南出口到法國的紅茶因甲胺磷超標而遭到索賠;1993 年日本實施茶葉農藥殘留新標準達 24 項,1994 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就有較大跌幅[ 邱海蓉,馮中朝等.中國茶葉出口貿易變動趨勢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M].統計與決策,2009(3).]。入世后,各國降低了傳統的以關稅為主的貿易壁壘,隨著經濟水平和科技的進步,各國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同時各國政府也出于保護本國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和維護本國生產者,不斷提高進口茶葉的質量安全標準要求,以科技為基礎的茶葉檢測檢疫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些都客觀促進了發達國家的茶葉質量安全標準化進程。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為落后,茶葉質量安全標準化起步較晚,相關的檢測檢疫設備和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較大,因此,茶葉出口因為達不到其標準要求而受到限制。

3.歐洲各國是世界茶葉消費的主力,由于飲食習慣和飲用偏好問題,歐洲主要茶葉進口國主要消費紅茶,導致世界茶葉貿易以紅茶為主導,我國主產綠茶的供給格局與之不相符;近年來隨著綠茶保健功能的宣傳和推廣,世界綠茶消費量也在逐漸攀升,這對我國綠茶出口也是一大利好因素,同時,我國主要茶葉出口競爭對手也在積極培育優良綠茶樹種,搶占新的國際消費商機,提高本國茶葉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雖然我國茶葉文化底蘊深厚,綠茶也是優勢產品,但是缺乏國際品牌,加上國內各種綠茶名牌種類繁多混雜,在國際市場上并不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也是我國茶葉出口持續低迷的一大因素。

4.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等客觀上不利于出口,也是我國茶葉出口下滑的重要影響因素。自2005年以來,中國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至目前已經累計升值26%,顯然人民幣匯率升值趨勢沒有停止跡象,持續的匯率上升將降低茶葉的出口競爭力,抑制出口,促進進口。

總之,目前茶葉出口規模與中國茶葉生產大國的地位是不相符的,茶葉出口貿易有相當大的擴張空間。

參考文獻:

[1] 牛曉婧,顧國達等.世界茶葉生產與貿易格局的演變及現狀分析[J].世界農業,2007,(6):28-32

第3篇

一、食品安全規制的發展趨勢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食品安全的規制產生了一些新發展,歸納起來,食品安全規制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食品安全規制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公眾的健康和消費者的權益過去,食品安全機構在食品安全規制方面往往有幾個相關的目的,如保證食品質量,促進食品工業發展,保護動物的健康等,而近年來,食品安全規制的目的更加明確,就是確保公眾的健康和消費者的權益。為此,一些發達國家紛紛成立了專門的食品安全機構。如歐盟在“瘋牛病危機”后于2002年成立了新的食品安全局(EFSA),對食品安全進行嚴格監管,保證歐盟人民的身體健康。

(二)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對食品安全的風險進行評估在食品生產的整個鏈條中,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可能會在食品生產的每個環節出現,因此對食品生產的整個過程都要進行監管,對每個環節可能產生的風險都要進行評估,從而最大可能的減少這些風險,保證食品的安全。如美國早在1997年就推行了“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國家行動計劃,進行危險性評估。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HACCP體系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HACCP是“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英文縮寫,即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主要是用來對食品中微生物、化學和物理危害的安全進行控制。近年來,政府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的普遍關注和食品傳染病的持續發生使得HACCP體系得到廣泛的應用。如歐盟對于食品供應的所有層面都強制實行HACCP,而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國也都在推廣和采納HACCP體系,并分別頒發了相應的法規,針對不同種類的食品分別提出了HACCP模式。

(四)食品安全的標準更加嚴格,涉及的范圍也更加廣泛近些年來,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的標準趨于嚴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嚴格規定致病病菌的限量指標;(2)標準的范圍擴大。如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執行的“肯定列表制度”,對所有農業化學品(個別豁免物質除外)在所有食品中的殘留均制定了嚴格的限量要求:對于日本認為有科學依據的則制定限量要求,對無科學依據的物質則采用0.01mg/kg的一律標準。

(五)各國政府更注重向消費者提供食品安全的信息,以完善市場行為這其中包括政府主動提供食品安全的指南、標準、第三方證明和標簽,以及確立食品安全的合法責任等。這些行為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使消費者能選擇更安全的食品,而對于信息的提供者———食品生產廠商來說也能得到利益,因為消費者更易于選擇他們的產品,從而完善食品市場行為。

二、食品安全規制的發展趨勢對食品貿易的雙重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標準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為安全的食品食品安全標準日益提高,各國食品安全規制趨于嚴格,使得真正安全的食品才能進入國際食品市場,從而使食品貿易為各國的消費者提供真正安全的食品,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得到保護,同時,消費者在食品消費上的安全成本也降低了,使消費者增強了消費愿望和對于食品貿易的信心。

2.促進高新技術在食品工業的應用,有利于國際食品貿易的發展隨著國際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和國際食品安全規制的迅速發展,各國的食品工業為了突破由于食品安全帶來的出口限制,紛紛加強各種高新技術在食品工業上的應用。電子技術、生物技術、超高壓處理、超臨界提取等技術在食品生產和研發創新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些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保證食品的營養和安全,還有利于提高各國食品生產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國際食品貿易的發展。

(二)消極影響

1.對世界食品貿易產生了消極影響國際食品貿易發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出口國的食品只有在符合目標國的法律法規、標準以及食品的衛生、營養等要求的前提下才能進行。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規制的日益嚴格,世界食品貿易受到巨大阻礙,因食品安全問題引起的食品貿易中斷現象越來越多。如2001年以來,由于蔬菜水果存留農藥,海鮮、家禽上的氯霉素和其他抗生素殘留過多等問題,使許多亞洲國家的食品出口遭到巨大困難。

2.容易引起食品貿易的糾紛,引發貿易雙方關系的緊張由于各國的食品生產方式和消費者消費觀念的不同,世界各國對食品安全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從而易引起食品貿易糾紛。如美國和歐盟之間長期的“轉基因食品”之爭,美國認為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而歐盟則懷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對轉基因食品的進口采取了限制和禁止措施,這引起美國的強烈不滿,并在加拿大和阿根廷的支持下于2003年5月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

3.對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出口帶來了巨大的困難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優勢,成為食品安全新規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實施者,而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實力的薄弱,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落后等原因使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安全體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從而在國際食品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只能被動接受發達國家制定的高標準。如日本新頒布的“肯定列表制度”對所有農業化學品在食品中的殘留都做出了規定,其中,15種農藥、獸藥禁止使用;68種豁免物質;對797種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設計了總計53862個殘留限量標準;對沒有設定限量標準的,將執行“一律標準”,即含量不得超過0.01毫克/千克。0.01毫克/千克的限量幾乎為現有儀器的最低檢出限。面對如此苛刻的要求,發展中國家的檢測技術和標準很難達到,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出口面臨巨大的困難。

三、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食品安全規制的發展趨勢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出,食品安全規制日益嚴格和廣泛,對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出口帶來了巨大困難。發展中國家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4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規定,出口,影響,政府監管

 

一、區分善意與惡意的標準,或者合理與不合理的規定

面對各發達國家紛紛出臺的與我國出口產品有關的食品安全規定,有很多人將其看作是發達國家限制中國發展的一種途徑,或者是為了保護本國食品工業而筑建的貿易壁壘。當然,不可否認不少食品安全規定制定的確是以阻礙我國的食品出口為目的的,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大多數食品安全規定必要性,因此,在我們竭力思考各種應對“壁壘”的方法時,應當先正確的認識食品安全規定。我認為,對于食品安全規定應該將其劃分為善意與惡意的標準或合理與不合理的規定。

(一)善意的標準或合理的規定

善意的標準或合理的規定是指對于確實能起到保護進口國人民的健康,以科學評估為基礎的,不對個別出口國帶有歧視性的食品安全標準或規定。目前來說,對于一項標準是否合理的問題可以參考的主要是SPS協議,比如該協議中對于透明度,以科學為基礎的危險管理,公平等問題的規定。從以往的貿易沖突中可以看到我方人員常抱怨發達國家的標準遠遠高于中方標準, 但是應該看到世界動、植物疫情的存在使消費者不僅關心食品的滋味更關心食品的質量及其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

(二)惡意的標準或不合理的規定

惡意的標準或不合理的規定是指那些帶有歧視性的,專門針對某一國家的,未能提高進口國居民健康保護的,沒有科學基礎和依據的標準或規定。在判斷一項標準是否合理時,目前主要仍是以SPS協議為主要依據。通常以科學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公平和非歧視原則,是我們判斷不合理規定的主要標準,也是我們抵制不合理規定的有效工具。

由于SPS協議對以科學為基礎的危險管理,公平原則都不可能完全確定出標準的界限和統一的尺度,因此,我們合理與不合理的規定的界定也很難準確,但是,我要強調是我們對于合理與不合理的規定的劃分是對食品安全規定正確認識的一種方式。食品安全規定不僅僅是一種發達國家我國出口的限制和阻礙,是其他國家阻擋中國崛起的種方法,是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害的,更要看到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只有正確客觀的認識食品安全規定,才能更好解決我國在貿易中遇到的食品安全的問題。

二、食品安全規定對我國食品工業的影響

(一)消極影響

1、對我國食品出口造成障礙。論文格式。

食品安全規定作為一種限制出口的標準,會給我國的食品出口帶來損失是必然的。在食品安全規定不斷發展的今天,伴隨著新的標準逐一實行,我國食品出口必然會面臨新的障礙。自1995年WTO成立以來,WTO成員所做的SPS通報逐年增加,面對食品安全標準的快速增加,而我國的食品行業明顯應對不及,被禁事件屢見不鮮,對我國的食品出口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2、給食品工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從食品安全規定出現,就不可避免的在保護進口國國民健康的同時,給出口國帶來了經濟損失。因為出口商對于食品安全的管理相對于規定的制定往往存在著滯后性,就如同食品安全規定大多是在疾病爆發或食品安全危機出現后,制定的一樣。因此,在出口商將食品安全提高到規定所要求的標準之前,在食品出口的數量和價格上,勢必會有損失。

3、增加了我國產品的出口成本。

目前,我國的食品加工業,主要以低價勞動力為基礎(如蝦仁),才能成為國際出口大戶,但為了體現價格優勢,中國的食品加工利潤已經很低,再加上食品安全檢驗和維護的成本,我國食品工業的利潤空間將被再次壓縮。而各種食品安全標準的實施使得以價格作為主要競爭力的中國食品工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日本于2006 年5 月29 日起開始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關于“暫定限量標準”規定的農藥就有734 種, 涉及50000 余項。對于未制訂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農業化學品, 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過“一律標準”, 即0101mg/ kg。以茶葉為例,“肯定列表”中的茶葉檢測指標達到276 項, 比歐盟還多。由此可見,我國的食品出口日后在食品安全檢驗和維護山投入的成本會更多。

(二)積極影響

1、迫使中國食品出口走出價格競爭陷阱。

目前我國的食品出口的優勢大多體現為價格優勢,這種優勢的建立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勞動力價格低廉,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國食品生產和加工的技術含量低,多以初級產品為主,食品的加工鏈條短,附加值低等。另外,即使是同樣的初級產品,新鮮食品,我國的產品也往往在衛生技術方面較低,這造成了我國食品產品“低價低質”的現狀。而這種出口發展的方式顯然對我國食品行業的長期發展是很不利的,會使我國只能長期以世界食品產品的“初加工車間”身份處身于世界食品市場。論文格式。然而,我們要看到各種食品安全規定在短期抑制我國食品出口的同時,也可以迫使我國食品工業從長期考慮提升行業的生產、加工技術,走出價格優勢陷阱,創造出我國自己的技術優勢,質量優勢,品牌優勢等。

2、提升我國食品行業的生產、衛生技術水平。

由于中國各大貿易伙伴的新食品安全標準層出不窮,也使得我國的食品出口企業為了保證收益,而提升其生產、衛生技術水平,這種技術的提升對于我國整個食品行業的技術進步會產生一定的示范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從而實現我國食品行業生產、衛生技術水平的全面提高。

3、提高我國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促進我國食品市場的健全與完善。

國外針對我國生產的食品產品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的嚴岢性,從一定程度上也為我國消費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當中國的老百姓在電視、報紙上看到美國、日本、歐盟對各種食品頻繁的制定各種化學成分的限制,以及對轉基因食品的限制,也便開始對這些化學名詞有了認識,更逐步開始關心自己身邊的各種食品的這些標準是否超標,超標多少,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又有多嚴重等食品安全。因為需求決定供給,只有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提高,對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的需求增大,我國的食品安全才能提高,只有消費者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更有意識的保護自己,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管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推動我國食品市場快速發展和完善。

三、對策——加強政府監管在應對食品安全規定上的主導作用

(一)針對我國食品出口的主要產品,由政府建立專門的檢驗機構。

因為單一靠企業存在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阻礙,而由多家企業聯合檢驗,根據目前我國市場的發達程度和行業的協會的發展情況,很難保證各企業不為了追逐個體的利潤最大化而產生私心,使得這種合作進入“囚徒困境”,而最終只能為該行業的發展帶來最壞的結果。因此,政府的參與在目前情況下,是最好的選擇。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食品出口中遭遇國外食品安全規定的主要是食品行業的主要出口產品,因而給我國的食品行業和國民經濟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所以政府動用財政支出幫助這些產品的生產企業進行檢驗是值得的。

由政府出資建立專門的檢驗機構一方面可以針對國外以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為我國相應的食品行業提供檢驗,這種集中檢驗可以避免單個企業自行檢驗所帶來的成本的擴大,降低我國出口企業的成本,避免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削弱;另一方面針對進口國尚未對某指標提出要求的主要出口食品,政府也應特別撥出一部分款項給檢驗機構,用來檢測普通生產廠家在該產品的生產中可能帶入的有害成分,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做的很不夠,亡羊補牢固然重要,但是預先防范能夠將損失降到最低。

(二)對食品生產企業給予幫助和引導。

由于單個企業想要提高其食品安全技術,需要投入很多的資金,中小企業不具有這種能力,而大型企業即使能夠獨立完成技術的改進,也會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企業在短時間內需要大量的科研資金,很多企業為眼前利益著想,只要還能出口就繼續按過去的方式生產,不愿主動提高技術;二是大型企業在獲得技術后,由于企業自身利益的,為了占領最多的市場份額一般不會將其成果與其他企業分享,導致其他企業重復投入,在整個行業中造成資源的浪費。另外如果由多家企業聯合則容易陷入“囚徒困境”,最終導致低效研發,技術提高緩慢;而利用行業協會的話,因為我國的行業協會仍很不成熟,很難真正起到整和、引導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由政府出資或由組織進行新技術的研發是最有效的方法,政府出資可以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政府組織可以避免企業各懷私心,低效研發。政府可以先采取出資的方法,再等該行業有所發展后,采用組織的方法;也可以兩種方法一起使用。而這種幫助和引導對食品行業的長期發展是有利的,通過適當的引導還可以改變我國食品產品低價競爭的模式,有助于我國食品行業復合競爭力的提高。

(三)為食品產業提供相關的食品安全規定信息。

與技術問題一樣,單個企業或多個企業聯合在目前我國市場發展的程度下,都不是最好的選擇,除了上面所說的原因外,信息與技術相比是一種真正的公共物品,因此,政府的介入就更有必要。目前,我國以有專門的機構為企業提供SPS和TBT的通報信息等,但其專門性和細致性還須加強。今后,政府應在提供信息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幫助企業和行業處理善后工作。

對于事后申訴,特別是對于不合理規定的申訴,政府應幫助企業認識這一途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提供為這類申訴提供專門的指導和幫助。因為單個企業在財力、信息和對訴訟的了解上有限,再加上我國企業由于市場不發達,法律意識不強,國內法律建設尚不健全,以及中華民族一貫的傳統認識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對于“打官司”有種畏懼心理,對出國“打官司”就更是以避免為主,喪失了很多我們在國際貿易中應有的權力。論文格式。而另一方面,市場體制的不健全使得我國的行業組織仍然十分稚嫩,讓其獨立擔負起幫助企業申訴的責任,未免有些強人所難。以上原因造成了目前我方產品在受到指控之后,對于即使遞交抗辯報告,提供充分科學證據支持自己論點等方面做得很不夠,因此,政府的幫助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Donna Reberts and Laurian Unnevehr: Trendsin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e Disputes[J],2002(4)

[2]陳東星:歐盟食品安全法及其監控體系——兼評我國對歐盟食品出口的借鑒[J] 新疆社會科學 2003 ,1

[3]梁小萌:對外貿易中的食品安全問題及政府規制[J]探求,2003,6

[4]王兆華 雷家:主要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7

第5篇

【關鍵詞】食品 檢驗 現狀 對策

一、前言

依照國家有關標準和法律法規對食品檢驗進行檢測,進行食品衛生判斷和質量合格與否的主要手段,在食品質量安全評價、產品貿易和市場監管等方面負擔著支撐責任的重要技術,對食品質量安全的保證、提高食品生產水平起很好的效率作用。但現行國家食品檢驗方法和衛生標準中還有一些地方是不完善的, 給開展實際工作帶來了困難。國家食品檢驗檢測體系要統一建立以食品安全為主導,不僅在產品貿易、行政執法和市場監管中有著重要的意x,同時也是發展我國國際貿易和經濟、創建和諧社會、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性。

二、食品檢驗現狀

隨著我國對食品工業的發展, 不斷增多食品檢測的項目, 也不斷地修訂和增加食品理化檢驗方法?!妒称沸l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也奠定了我國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的基礎。對當前食品安全保障進行標準實施, 是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防止通過加工和污染途徑的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對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進行保障,是食品安全的核心,較以往標準更具創新性、綜合性、完善性?,F行食品檢驗項目的規范化。《食品衛生檢驗方法》涉及的分析內容廣、項目多,包含食物成分、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微量元素、維生素、食品包裝材料、食品添加劑、獸藥殘留、農藥殘留、天然毒素、金屬污染物及其它有機污染物各種分析方法?,F行的食品衛生標準所要求的檢驗方法基本上都囊括了, 測定方法體系也健全了,對我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更加滿足,同時也對食品檢驗方法的規范化、科學性和準確性程度得以提高。

三、存在的問題

(1)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不完善。食品安全標準的發展經過多年,我國現已基本建立了以商業、糧食、農業、商務、輕工、衛生、科技、質監、進出口等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具有以國有資產為主、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復雜的成分特點。但是,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也并不完善。首先是落后的標準體系;其次是技術水平不高的食品檢驗檢測。如,檢測方法不完善,較少的多殘留檢測方法,不成熟的檢測技術,對超痕量分析等高技術檢測手段的缺乏,過于傳統的樣品前處理技術等。

(2)食品安全標準的統一化進度緩慢。盡管《食品安全法》已明確要對食品安全標準統一制定,并且對其他的食品強制性標準規定了不得制定,但接近一年的該法頒布、已半年多的實施,統一化的食品安全標準進程卻比較緩慢,導致了因現行標準與《食品安全法》不統一而嚴重的產生執法沖突現象,如一些監管機構對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一些食品依據《食品安全法》進行查處,而經營企業和食品生產卻無所適從。

(3)食品理化檢驗標準體系存在的問題。雖由國家標準委統一了食品理化檢驗標準,但眾多的標準起草部門, 加之不嚴的審查把關,導致我國的食品標準不夠統一,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之間層次不清, 存在著交叉、矛盾和重復等不協調問題。

(4)檢驗方法與食品安全的要求仍有差距。還沒有完善的測定保健食品、獸藥、農藥、天然毒素、食品添加劑功效成分等方法, 特別是摻假、摻偽鑒別方法的測定方法。

(5)現行食品標準采用國際標準的覆蓋率低。①國家標準采用國際標準的覆蓋率偏低。采用國際標準是我國國家標準覆蓋率的44.2%,我國在食品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的覆蓋率較低。②檢驗技術和檢驗設備的落后。對國際標準與我國食品標準相比,不管是整體格局還是具體的技術要求都存在著一定差別。制約標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就是檢驗技術和檢驗設備的落后因素。

四、完善的對策

(1)要注重增加檢測投入。檢測投入適當增加。加大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的投入就是提高檢測能力和水平的關鍵,引進專業人才,完善設施建設,縣一級的基層檢驗檢測機構要特別的加大注重投入,將基層檢測機構的各項軟件和硬件設施進行改善,以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

(2)檢測資源合理整合。將檢測資源合理整合。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有工商、質監、農業、衛生等,應形成工作協調有序、職責分工明確的檢測體制和機制,有效避免檢測資源浪費、重復檢測等現象。同時要對各職能部門互認機制和信息共享進行加強完善。將檢測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作用。

(3)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源頭上保證食品安全的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對自我檢驗檢測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基礎力量,應當高度重視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對企業自身食品安全檢驗室建設進行加強;將企業員工進行培訓,以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確保生產加工、原料采購、儲運等各個環節不出差錯,將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盡量減少。

(4)高度重視檢驗檢測工作。各級相關職能部門要對檢驗檢測工作高度重視。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使食品工業可以迅速發展,不斷出現隨之而來的新問題,檢測人員需要對新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掌握,新的挑戰才能應對。只有對檢測工作真正重視,投入力度加大,將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調動,檢測效率才能提高,將檢驗檢測工作的局面創新,保障順利開展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

(5)提高檢驗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要監管從食品源頭開始實施的全過程,負責行業分段,并采取監管屬地的原則,將地方政府的作用發揮出來,進行實施監管當地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技術能力)。并將國家統一的食品檢驗檢測從業人員注冊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將作崗位資質進行認定制,提高檢驗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就要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實施全面過程。

第6篇

近年來,中國牛肉出口量及其在世界牛肉總出口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呈現下降趨勢,如表1所示。其中,牛肉出口量由1995年的10.6萬t降至2010年的4.7萬t,在世界總出口量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56%降至2010年的0.48%,除2010年外,中國牛肉出口額占世界比重均低于出口量所占的比重,說明我國牛肉出口單價較低。從進口的角度看,中國牛肉進口量呈波動上升趨勢,由1995年的7.59萬t增至2010年的16.71萬t,增幅明顯;與此同時,中國牛肉進口量占世界的比重也呈現較為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牛肉進口額占世界的比重均高于進口量所占的比重,說明我國牛肉進口單價相對較高。從中國牛肉的出口結構來看,冷鮮、凍牛肉和牛肉制品的出口量居多,約占牛肉出口數量的78.9%,其中冷鮮、凍牛肉的出口量及其占牛肉總出口量的比重均呈現波動變化狀態。2010年中國冷鮮、凍牛肉出口量為2.22萬t,占牛肉出口總量的46.69%。20世紀90年代以來,牛肉制品出口量也有所下降,1995年最高峰時期出口牛肉制品的量達到5.87萬t,2010年下降到了1.43萬t,但是近年來牛肉制品的出口量已經大大超過了冷鮮、冷凍肉的出口數量,所占比重也大幅上升(表2)。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質牛肉的進口需求逐漸增加。1995年中國進口冷鮮、凍牛肉為5.83萬t,2010年增至12.84萬t,占牛肉總進口量的76.8%。由表3可以看出,中國進口結構中比重最大的是冷鮮、凍牛肉,其次是牛雜碎。中國大量進口牛雜碎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初期進口的牛雜碎較少,到2008年牛雜碎進口的數量增加幅度較大,占牛肉總進口量的80.73%。

2肉牛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測定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radeCompetitiveIndex)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TC=(Xit-Mit)(/Xit+Mit)。在公式中,X、M分別表示出口額和進口額,i表示某一國家或某一產業、某一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是行業國際競爭力分析的一種有力工具,能夠反映本國生產的一種產品相對世界市場上供應的他國同種產品來說是否具有競爭優勢,該指數綜合考慮了進口與出口2個因素,能夠反映一國某一產業部門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如果TC>0,表示該國該種產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具有貿易競爭優勢,數值越大,優勢越大。反之,如果TC<0,則表示該國是該產品的凈進口國,該種產品的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處于競爭劣勢。從中國牛肉產品的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來看(表4),中國牛肉、冷鮮凍牛肉及牛雜碎的貿易競爭優勢指數都小于0,說明中國是牛肉、冷鮮凍牛肉及牛雜碎的凈進口國,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處于競爭劣勢,且牛雜碎競爭力劣勢最大。1995—2010年,牛肉制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全部大于0,說明中國牛肉制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具有貿易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在這16年間表現得比較穩定。從2000年開始,中國干、熏、鹽漬牛肉已經能夠完全滿足國內市場,貿易競爭優勢趨于穩定。

3牛肉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3.1生產成本和價格成本決定價格,也決定了產品的獲利能力和競爭力,本文選擇了生產者價格指數這一指標從生產者角度分析了中國和世界主要肉牛生產國的牛肉生產成本。該指數的上漲反映了生產者價格的提高,相應地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增加。生產者價格指數越低,說明越有成本優勢。如圖1所示,以2004年為基期,中國牛肉的生產者價格指數與世界主要牛肉出國相比較高,說明2004年以來,中國牛肉在生產成本上相對于其他主要生產國,已經不具有比較優勢。若假設出口產品在質量安全和營銷策略方面相差不大,比較出口價格能夠反映出產品在價格方面的競爭差距。由圖2可知,英、美2國牛肉出口價格較高,而2008年以前,中國的牛肉出口價格相對其他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要低得多,表明在2008年以前中國牛肉在出口上也具有很強的價格優勢,但2008年以后,中國牛肉出口價格逐年上升,甚至在2010年已經超過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說明中國牛肉出口價格優勢逐漸喪失。

3.2牛肉質量和安全質量和衛生安全是影響中國畜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中國牛肉產品質量水平不高,衛生安全隱患的存在已嚴重削弱了中國牛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中國加入WTO后,國際市場對中國牛肉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牛肉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將受到WTO《實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協定)的嚴格約束,要求中國出口的活畜禽及其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質量安全標準協調一致,而中國作為WTO新成員要盡快熟悉和運用這些國際規則尚需時日,因此,近年來中國出口多次遭到設限、查封等,貿易摩擦、爭端日益增多,這些固然與技術性貿易壁壘有關,但也與中國牛肉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質量安全標準不完全符合有關。出口畜禽的疫病、產品的藥殘以及滿足進口市場牛肉產品質量標準的水平已成為影響中國牛肉產品出口的三大關鍵因素。從長遠發展著想,中國牛肉產品必須提高自身的質量安全水平,嚴格按照牛肉產品的國際標準進行生產,才能最終提高中國牛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3.3肉牛產業化組織程度與企業組織化程度組織化程度的高低是反映一個產業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肉牛產業也不例外。目前,中國肉牛產業的產業組織化程度較低,既缺乏按照行業來劃分的生產者組織、加工者組織、營銷者組織和貿易者組織,又缺乏按照區域來劃分的微觀組織、中觀組織和宏觀組織。中國肉牛養殖主要以農戶家庭平均10頭以下的養殖規模為主,規?;潭群艿?。不僅如此,大多數小規模分散飼養農戶沒有屬于自己的產銷一體化組織,只能獨自分別進入市場,市場競爭力弱,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這是由于政府很難直接對小規模分散經營飼養農戶的經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和指導。與中國的情況相對應的是,世界牛肉主要出口國養殖規模相對較大,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除此之外,牛肉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和市場高度集中還表現在屠宰和加工企業的規模都較大,市場集中度也較高,這不僅可以克服飼養規模較小的缺陷,也大大提高了國際競爭力。

3.4綠色貿易壁壘綠色壁壘是非關稅壁壘即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由《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和《衛生和動物檢疫措施》引發的,其形式多樣,如:最終產品標準;生產過程和加工方法;檢驗、檢測、出證和批準程序;有關風險評估方法的規定;與食品安全直接相關的包裝和標簽要求。近年來,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的牛肉質量、安全、衛生等要求越來越高,主要體現在檢驗檢測項目日益增多、環保標準要求越來越高、衛生檢疫制度越來越嚴格。而綠色壁壘又是以各國國內的環保標準來設置的,這勢必造成發達國家的牛肉產品很容易進入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牛肉產品因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而被拒之門外,導致了發展中國家貿易額大幅度下降。

3.5政府的作用牛肉產品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工業品的特征,但肉牛養殖業在與非農產業競爭中仍然具有弱質性。一方面,由于其比較收益相對低于非農產業,容易造成資金和高素質勞動力的短缺,發展后勁不足;另一方面,肉牛養殖業的科研周期較長,技術進步相對緩慢,加之疫病時有發生以及活牛運輸困難等特點,使得牛肉產品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牛肉產品的上述特點要求政府通過宏觀調控來克服市場機制的失靈,以改善貿易條件和降低市場價格的周期波動幅度。從牛肉產品主要出口國的情況來看,多數國家都是多方面努力來改善肉牛養殖業相對于非農產業的不利貿易條件,也通過本國肉牛養殖業貿易條件的改善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但是,從國家層面上,我國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肉牛養殖的扶持政策,肉牛養殖者的生產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加之比較效益低、資金投入大、生產周期長等原因,導致了牛源短缺的現象日益加劇。

4提升牛肉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第7篇

>> 我國肉與肉制品標準現狀分析與發展建議 我國傳統腌臘肉制品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我國甘蔗及制品質量與技術標準的研究 加拿大肉與肉制品法規和標準體系分析 我國肉制品產業發展的三大趨勢 國外發酵肉制品微生物限量標準研究 我國鑄造機械標準體系現狀分析 我國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 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現狀與展望 我國汽車售后市場標準體系現狀與發展趨勢 基于工作過程的“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標準的研究與實踐 我國蛋制品衛生標準 上海頒布發酵肉制品地方標準 我國黑木耳標準現狀研究 我國綠茶標準管理現狀研究 我國銀杏制品市場的現狀和未來 我國硝酸鉀標準現狀與展望 從“僵尸肉”事件談肉制品安全風險管理 今后該如何吃紅肉和加工肉制品 我國旅游學研究現狀與學科體系建構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9] NAPEL S, OLDEHAVER G. A dynamic perspective on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under control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011, 39(1): 29-49. DOI:10.1007/s11149-010-9140-1.

[20] MAXWELL J W.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as a barrier to innovation[J]. Economics Letters, 1998, 58(3): 355-360. DOI:10.1016/S0165-1765(97)00293-0.

[21] 熊立文, 李江華, 李丹. 我國肉與肉制品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現狀[J]. 肉類研究, 2011, 25(5): 46-53.

[22] 李春田. 標準化概論[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13-18.

[23] 劉冰晶, 王夢娟, 李江華. 對美國肉與肉制品法規和標準體系的探討[J]. 肉類研究, 2012, 26(12): 16-19.

[24] 趙琳娜. 食品安全法體系下流通環節食品安全標準的思考[J]. 中國工商管理研究, 2009(11): 25-27. DOI:10.3969/j.issn.1004-7645.2009.11.008.

[25] , 楊君娜, 喬曉玲. 我國肉與肉制品標準現狀分析與發展建議[J]. 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 2010(9): 27-32. DOI:10.3969/j.issn.1673-5404.2010.09.007.

[26] 董寅初. 21世紀初的我國肉類制品加工業[J].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0(1): 29-30.

[27] 耿天霖. 我國畜禽產品藥物殘留量采用國際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分析研究[J]. 農業質量標準, 2004(3): 15-17.

[28] LOUREIRO M L. Liability and food safety provis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8, 28(3): 204-211. DOI:10.1016/j.irle.2008.06.004.

[29] JINJI N, TOSHIMITSU T.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under asymmetric duopoly with endogenous quality ordering: a note[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004, 26(2): 189-199.

[30] 彭珍. 肉品污染及其控制措施[J]. 肉研究, 2010, 24(11): 37-40.

[31] 王竹天, 樊永祥. 清理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研究[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4, 5(10): 6-10.

[32] 朱衛平, 張寶友, 黃祖慶, 等. IS09000認證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 上海經濟研究, 2012(6): 98-107.

第8篇

美的主導修訂IEC電壓力鍋安全標準

電壓力鍋是順德家電企業自2005年開始研發的新產品。經過美的等企業的不斷研發,電壓力烹飪器具的壓力控制和壓力安全防護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發明。該標準的電壓力鍋具有壓力控制敏感性高,壓力安全防護可靠性好,改變了傳統的剛性結構電壓力鍋通過溫度間接控壓、需要高強度材料承壓的技術路線,既能節省材料又簡化了結構,既可壓控烹飪,又不易堵塞。彈性結構電壓力鍋的無沸騰烹飪(不排氣)原理,大大節省了能耗,提高了烹飪效率,是符合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行業發展趨勢的現行產品,是電壓力烹飪器具誕生百年以來在壓力控制和壓力安全防護方面的重大突破、是對傳統電壓力鍋烹飪器具在壓力控制和壓力安全防護技術路線的成功顛覆。

從技術到專利,從專利到標準,從聯盟標準到國際標準。美的集團主導修訂的IEC(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壓力鍋安全標準2012年底。這是美的主導制定的第一個國際標準。至此,美的壓力鍋走向國際市場取得了通行證,也標志著世界各國的消費者能夠更多地使用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壓力鍋。

此次標準為IEC60335-2-15,即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安全的第二部分標準:液體加熱器的特殊要求。在此標準前,IEC相關標準是基于“剛性結構”的,但以美的為代表的國內主流電壓力鍋技術是基于“彈性結構”的,國際標準的不適用性,嚴重限制了電壓力鍋出口。

2010年,美的聯合行業在美國西雅圖會議上提出并通過電壓力鍋IEC標準修訂提案。2011年,在印尼舉行的83屆IEC/TC61委員會會議上,美的電壓力鍋公司代表中國共提出了四項(彈性結構電壓力鍋、合蓋安全性、泄壓安全性和防堵安全性)標準提案。2012年,在德國柏林IEC/TC61的第85屆會議上,美的集團代表中國,再次提出標準完善意見,將彈性結構壓力鍋與剛性結構壓力鍋完全分開,在標準相關條款中單獨要求,實現電壓力鍋國際標準的最終修訂。2012年年11月29日,國際電工委員會瑞士日內瓦總部正式IEC60335-2-15(Ed6.0)標準。

近年來美的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制修訂,這不僅可以克服技術貿易壁壘,降低出口成本,提升出口的份額,同時對于行業技術發展,掌握國際前沿技術具有戰略性意義。

目前,美的已獲得了IEC秘書處認可,負責主導修訂電壓力鍋、吊扇IEC相關標準,同時參與壓縮機、吸油煙機、豆漿機、微波爐、洗碗機等多項國際標準的修訂。以后美的可以制定更多的國際標準,美的在國際標準舞臺能夠有更多的話語權。

美的“鼎釜”

―源自中國 問鼎世界

“鼎”、“釜”都是古代煮物的器物,鼎三足兩耳,國之重器,政權象征,寓意高貴,顯赫,如大名鼎鼎;釜圓底而無足,必須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煮物,釜口圓形,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可視為現代所使用鍋的前身。

2015年4月13日,趕在櫻花花瓣還未飄落之際,美的攜代表了國內最高技術水平的電飯煲新品,登陸“家電王國”日本,開展了一場有關中日米飯文化和電飯煲技術的研討交流會。期間,美的榮耀了在電飯煲內膽領域的集大成之作――鼎釜,首款使用鼎釜內膽的突破性單品――美的燜香IH全智能電飯煲,也隆重亮相日本東京,

第9篇

[關鍵字]ebXML;SOAP;Web服務

Sun公司的Dan Malks和Marina Sun解釋了基本的Web服務和協作的Web服務之間的差別,并認為問題不在于選擇ebXML還是選擇SOAP,而在于是否擴展SOAP以支持ebXML消息可靠性。

1 Web服務介紹

Web服務(Web Services)是目前程序設計領域中的一項新技術,是一個嶄新的分布式計算模式,指的是模塊化的獨立于平臺和與語言無關的系統功能,這個功能是基于開放標準并且它是根據所支持的交易方案需求來使用的。然而,術語“Web服務”有點讓人覺得模糊,因為它描述了相關但卻是不同領域的解決方案,包括貿易商到貿易商的集成(B2B),企業應用程序集成(EAI),以及基于遠程過程調用(RPC)的基本服務。另外,Web服務如今存在著大量的標準——這些標準將很可能會因為它們發展和成熟而融合。為了更好地理解術語“Web服務”,我們使用了限定詞——“協作的和基本的”來描述當前Web服務的發展。

1.1對比基本的Web服務和協作的Web服務

1.1.1基本的Web服務和協作的Web服務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粗糙的——典型的,Web服務扮演在基于對象或組件的服務內詳細描述的門面;松耦合——服務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不知道關于彼此的內在實現。因而,Web服務是獨立于平臺和語言的;自描述——存在著對這些服務的標準描述。那些通知其他系統有關服務細節的描述包括了鏈接它們的方式和它們可靠特征以及安全參數。

1.1.2那么,什么東西是基本Web服務中缺少而卻是協作的Web服務的一部分呢?三個關鍵特征:可靠性——可靠的通信意味著它確保一條消息至少被發送——并且至多一次只送到一個接收者,這個接收者可以過慮掉重復的消息。這兩大功能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可確保的、一次僅一次的傳送。因為發送者和接收者都必須比較進來的消息和先前的消息以決定它們是否是重復的,這一項保證就暗含著消息的持續性;安全性——考慮到在互連網上,而不是在有防火墻控制的企業內部網出現最多的交互,可以說這是一個關鍵的組件,特別是對于基于B2B集成的Web服務。安全性關注存在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從消息完整性和機密性到端點的網絡級的保護。在兩個消息端點之間的網絡保護是有效的,但消息已被接收和從網絡中移除的情況是一次也不會發生的;交易處理——協作的Web服務典型地包括有多個交易活動,它們是作為協作的一部分的。因而,我們必須在那些活動中定義事務和次序——處理指的是交易過程的編序。

1.2小結基本的Web服務和協作的Web服務的差別如下

基本的Web服務 協作的Web服務

為帶有單一請求和響應的交互提供了簡單的模式 為帶有多個消息交換的交互提供了精練的模式

具有有限的安全需求 具有強烈的安全需求

不支持交易協作 支持交易協作

同步的且不可靠 異步的并且可靠

只讀的 可讀并可更新

2可應用的組件平臺及技術

下面概述一下滿足Web要求的兩個組件平臺和兩種技術風險:Java2平臺,企業版(J2EE平臺),ebXML和SOAP。

2.1 J2EE平臺

基于Java2平臺,標準版本(J2EE平臺),J2EE平臺提供了健壯的建立、部署和管理分布式的多層的企業應用程序的基礎。既然J2EE標準微你的基于服務體系中的應用程序提供了核心功能,那么那些成為創建Web服務磚瓦的組件根據那些標準創建。

另外,我們能夠在J2EE平臺下包裝和改編我們的組件,因而提供了一個標準的訪問既新又合法代碼的途徑。特別地,我們包裝合法的組件,這些組件沒有暴露依從于J2EE的接口,例如,J2EE連接器體系和改編已經存在的J2EE組件以適應我們需求。

建立基于J2EE平臺的系統僅僅是一個開始。下面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使系統模塊化且可擴展,可重用,可伸縮,可維護等等。除了學習如何使用相關的API外,也必須要獲取健壯的設計和軟件體系原則的穩固理解。

在Sun專家服務(sun.com/service/sunps/architect/)中,在我們著手處理J2EE平臺和基于Web服務的項目中,我們會基于大家熟悉的模式分類,用它們來幫助我們理解在特定環境中解決出現的問題。合理使用模式會提高我們進度的效率:我們為與給定的熟悉的解決方案相呼應的軟件開發項目作圖表,用共同的詞匯與我們的團隊人員進行交流。

2.2 ebXML

今天的電子商務世界正經歷著對可靠和安全的消息以及自動化能力,特別使交易協作的緊迫需要。當前ebXML是唯一為基于B2B的Web服務協作而定案的、業界標準的聲明集。

ebXML是聯合國貿易促進和電子商務中心(UN/CEFACT)和結構化信息標準發展組織(OASIS)共同倡導、全球參與開發和使用的規范,其中UN/CEFACT提供相關的商務技術,OASIS則提供XML及相關技術的支持。ebXML作為電子商務全球化標準,它是一組支持模塊化電子商務框架的規范,支持全球化的電子市場,它使得任意規模的企業能夠通過交換基于XML的信息,不受地域限制地接洽和處理生意。

2.2.1 ebXML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一些IT人士使用術語“ebXML”來指定ebXML一系列聲明中的其中之一。例如,一些人可能會說,“讓我們在咱們項目中使用ebXML進行可靠通信?!痹谶@種情況下,話語實際所指的是ebXML消息服務聲明,它只是ebXML體系中的一個組件。必須承認的是,以為聲明支持可靠的通信,它經常會被一些交易商首先考慮到。同時,牢記ebXML是作為一個由多個聲明所組成的整體出現的,那些聲明可以被遞增地或者每一個獨立地采用。

ebXML體系具有的主要聲明如下:可靠通信:ebXML消息服務聲明(ebMS)——它提供了可靠的、一次僅一次的傳送,成層在SOAP消息之上;交易過程聲明:ebXML交易過程聲明模式(ebXML BPSS)——它定義了交易活動、協作和事務,并且描述了它們的關系。它也提供了機器可讀的聲明實例;貿易伙伴配置和協定:ebXML協作協議配置和協作協議協定(ebXML CPP/A)——它持有伙伴運行時系統的配置信息并存儲了服務質量信息;注冊中心和存儲中心:ebXML注冊中心/存儲中心(ebXML Reg/Rep)——它為構件提供了強大的分類和存儲機制,包括有BPSS和CPP/A。

那么,面臨的選擇就不是使用“ebXML還是SOAP”的問題了,而是是否擴展SOAP以支持ebXML消息的可靠性。

2.2.2 ebXML的好處

ebXML的首要目標是促進基于XML和文檔交換的全球電子市場建立。由UN/CEFACT和OASIS國際性地發起的聲明為建立支持協作的Web服務(包括可靠的通信)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業界標準。

認識到ebXML的好處是為組織擴展它們的電子交易事務、發展它們伙伴和操作多個傳送通道而提供的低成本的可替代方案。

2.2.3 ebXML的認可

已經有多個業界標準組織宣稱它們對ebXML標準的認可,其中有:開放傳播聯盟Open Travel Alliance (OTA),一個國際化的傳播協會;開放應用程序組 Open Applications Group (OAG),一個進行電子交易和應用集成的協會;全球商業主動者Global Commerce Initiative (GCI),一個引領制造商和消費者商品的零售商的自愿組織;自動化和零售行業技術標準組織 The Standards for Technology in Automotive Retail (STAR) organization,支持零售自動化操作的公司聯盟;RosettaNet ,一個電子交易的開放標準組織;Health Level Seven ,一個開發關注健康標準的組織。

2.3 SOAP

當使用術語“SOAP”時,我們特定指的是聲明的套件,包括有Web服務定義語言(WSDL)和統一描述、發現和集成(UDDI),也被稱之為WUS(即WSDL、UDDI、SOAP的首寫字母合成)。這個標準棧沒有ebX.ML聲明那么強大,也沒有那么多的豐富特征,但是要較之使用簡單并更適合滿足變換的需求。

例如,在應用程序層,位于HTTP之上的SOAP協議不足以提供可靠的消息傳遞。與能夠被SOAP和WSDL實現的服務質量相比,比帶有CPP/A的ebXML捕獲的服務質量要為詳盡、精道。

組成WUS標準棧的三個主要聲明:SOAP聲明——沒有提供消息可靠性和安全性;WSDL 聲明——提供了服務描述,因而服務消費者能夠調用服務;UDDI聲明——為定位業務和它們的Web服務提供注冊。

通過如下步驟看一下Web服務的工作機制:

圖3Web服務的工作機制圖

2.3.1 SOAP的好處

SOAP作為為遠程過程調用RPC和企業應用集成EAI提供傳輸和集成機制是有價值的,特別是在與B2B場合相比可靠的消息傳遞和安全需求均受限制的情況下。

2.3.2 SOAP的安全問題

在一些為Web服務開放的安全標準中,主要有兩個提案:安全聲明標記語言(SAML)——這是一個類似于XML,用來為授權和認證進行編碼和交換機制的安全標準。SAML關注于支持單個廣播信號single sign-on (SSO)的安全信用。SAML是在OASIS安全服務技術委員會(WSSTC)指導下開放,并用作基于XML的安全標準。Web服務安全WS-Security(WSS)——這是一個關注消息完整性,機密性和簽訂的安全標準。WSS并沒有強調SSO,但是它詳細地包括了消息加密。WSS繼續在OASIS Web服務安全技術委員會(WSSTC)指導下進行開發。

SAML要比WSS更為成熟。即使這樣SAML和WSS也有重復,它們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并且可以融合到將來的一個單一標準。

要想利用SAML或者WSS取得成功,你必須建立一個分層的系統,這個系統要支持當前和未來的安全實現。服務提供者接口(SPI)僅僅提供了削減連合的類別,這種連合對于能夠有多個插槽實現是必需的。

從Sun領頭、基于廣泛使用的ebXML 和SAML工程來看,圖3顯示了建立基于SPI(服務提供者接口)的安全服務途徑的基本體系結構,在這個體系結構中每一個被指派的權威組件包含一個提供者接口,它能夠提升任何數量的具體實現。例如,簽訂權威authentication authority既可以使用一個基于Sun ONE的標識服務器Identity Server提供者也可以使用一個基于另一個與Sun ONE兼容的服務器的提供者。因為每一個供應商實現都暴露了相同的SPI,你能夠如期望地那樣交換或者替換另一個供應商的實現。這種方式不僅減少了鎖定供應商的問題,它也利用了現存的體系結構。

也請關注Liberty Alliance ,它是建立在SAML之上用來提供健壯的標識管理方案。最近一項重要事件是Sun公司的Sun ONE Identity Server 6.0,它是基于Java技術、Liberty Alliance 和SAML聲明的。產品者通過單一廣播信號SSO來訪問應用程序和服務的,并承諾在企業管理花費方面會有顯著的削減。

3 Sun ONE如何幫助我們

Sun開放網絡環境(Sun ONE)是Sun公司基于標準的建立和部署Web服務和所需要服務的軟件平臺該平臺使得你能夠連接并集成你們企業信息資產,還使得服務在線可用。簡單描述如下:

應用程序開放和內容 Sun ONE Application Server7提供了一個與1.3標準兼容的J2EE平臺環境,用于開發并發表企業解決方案和Java Web服務。它集成了Sun ONE Studio 4應用開發環境。Sun ONE Web Server能夠在高可信和服務層將內容到終端用戶。從如Java Servlet和JSP技術生成的Web內容受緊湊的安全標準和鑒定及訪問控制選項所保護。

安全和網絡鑒定 Sun ONE Identity Server 管理安全訪問基于Web的資源,并提供一個鑒定系統,它包括有訪問管理,標識管理和目錄服務。Sun ONE Directory Server 存儲并管理了標識描述,訪問優先權及應用程序和網絡資源數據。

ebXML消息處理系統(MHS) Sun ONE Integration Server,安全貿易使得交易能夠集成處理多個應用程序的交易,而這些應用程序是跨操作系統和通信協議的。

4小 結

第10篇

【關鍵詞】技術貿易壁壘 技術標準 話語權 新能源汽車

一、技術性壁壘簡介

WTO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將技術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界定為《TBT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但是這只是狹義的TBT。廣義的TBT是指“以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防止欺詐為理由,出于貿易保護的目的,憑借技術法規、標準、包裝、標簽、檢驗、檢疫等規定程序,制定和實施某些特殊的技術要求和條件,為其他國家產品自由進入本國市場設置障礙。”這也是本文所探討的TBT。

技術壁壘具有政府管制性特征和產業進入壁壘的經濟性。因為,容易借助進口產品不符合進口國的技術法規、標準的理由起到阻止進口的作用。各國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科技發展水平和自然環境之間的水平差異來也導致了各國技術貿易壁壘的差異性、復雜性、地域性、不統一性。由于發達國家的企業通常具有較強的技術積累和研究開發能力,創新開發實力雄厚,擁有標準的制定權。

二、我國汽車出口受到的影響

由于忌憚發展中國家在制造業上的成本優勢,同時為了提振本國就業。發達國家正在利用TBT制定嚴格的汽車油耗和排放標準以及安全標準。

我們可以透過全球三大經濟體具體分析:

(一)美國

目前,美國機動車安全和環保法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法規體系之一。依據“車輛安全法”,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組織制定了美國聯邦機動車安全法規;依據“環境保護法”,美國環境保護署組織制定了機動車環境保護法規。美國還利用推行國內生產加工方法及其他標準設置技術壁壘,制定了十分苛刻的技術標準,使得排氣量過大的汽車被擋在美國市場之外。

(二)歐盟

歐盟最慣用其進行貿易保護。要進入歐盟市場的產品要求要符合歐洲標準(EN),取得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認證標志、與人身安全有關的產品要取得歐共體安全認證標志CE。在尾氣排放法規方面,歐盟從1992年至今將尾氣排放標準從“歐1”提高到了“歐5”,限定的范圍也從有害氣體擴大到了二氧化碳,汽車尾氣排放顆粒物。標準還要求增加特殊的過濾裝置。由此可見,我國汽車出口到歐盟的難度非常之大。

(三)日本

日本很多技術標準不同于國際標準,當外國產品進入日本市場時,不僅要求符合國際標準,還要求與日本標準相吻合,否則日本就以質量不達標為由將其拒之門外。汽車工業方面的規范有《廢氣排放檢驗法》、《大氣污染控制法》、《限制噪音法》等法規。日本實施的《節能修正法》規定,到2010年,在日本市場上銷售的不同質量和用途的汽車,必須達到相應的節能標準,以減少汽車的廢氣排放。對于燃油汽車的廢氣排放標準更加嚴格。日本成熟的汽車行業保護措施嚴重阻礙了中國汽車的進入。

三、我國汽車行業對策

(一)企業自身

強化科技研發能力,摒棄短期逐利心態。研發投入本身具有回報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加之我國汽車業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幾十年的差距需要追趕的情況,我國汽車企業進行自主研發的匯報周期將會更長、風險更大,因此很多企業干脆摒棄自主研發創新,為了短期的逐利改為買技術專利生產,結果使得自身處處受制于外國同行,嚴重削弱了自身競爭力。只有自身通過研發、創新有了深厚的技術專利積累之后才能制定或者引導行業標準徹底改變目前受制于發達國家的被動局面。同時也應當將注意力更多的轉向國內市場,在今年因事件引發的抵制日系車的浪潮中,雖然日系車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國產汽車卻并沒有借此增加多少市場份額,反倒是德國與韓國的汽車制造商市場份額大增,就其根源還是自身研發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熟悉競爭對手的游戲規則,更加重視并理解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規則。以此指導并積極實施國際標準化生產企業要設立標準化部門,根據進口國技術標準和技術規定。與此同時,企業應該充分考慮國際標準化,提高產品的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環保標準。

(二)政府

由于我國汽車行業本身先天發育不良,研發能力上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同時其自身研發的回報期過長、風險過大,企業缺乏自主研發創新的動力。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自主品牌汽車自主創新研發的資金、政策扶持力度,以其與科研實力雄厚的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項目為平臺,以投資為動力、以人才為支撐、以市場前沿為導向,著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強自主品牌的競爭力。同時,在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應對機制。積極采納國際標準,提高國內標準水平,構建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服務系統,消除發展中國家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不通暢問題。

緊抓新能源汽車戰略機遇期:新能源技術毫無疑問會帶來一場行業大洗牌,就像iphone在手機行業引發的一樣,在這片新的領域我國的自主品牌制造商與國際汽車巨頭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企業與政府需要高度聯動密切配合,政府政策引導、資金支持企業貼合市場積極創新研發,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機遇,奪取行業技術的制高點,贏回標準制定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第11篇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safe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roduction safety, the safety problem in China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In the security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day,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machinery is not only a party responsibility, must be made by the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 technical strength and other parties to take measures, make our country mechanical safety has a good development.

關鍵詞: 機械安全;標準;認證;機械安全設計;安全管理

Key words: mechanical safety;standards;certification;safety of machinery design;safety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U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6-0053-02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機械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廣泛存在,是現代化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裝備。機械行業是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命脈,它涉及眾多,包括金屬加工機械、起重機械、木工機械、鍛壓機械、食品機械等等。廣義來講,凡是涉及到機械的行業都可以列為此范疇。機械分布的廣泛性使其安全問題也變得廣泛起來,雖然機械行業很少出現煤礦、交通這樣的群死群傷的重大事故,但由于機械行業具有覆蓋范圍廣,行業門類眾多,各行業千差萬別等特點,在全國各地每年由于機械安全隱患導致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損害的事故卻頻頻發生,這些事故輕者造成工人喪失部分勞動能力,重者造成工人致殘,甚至危及其生命。

1 機械安全、機械安全性的概念

安全是指免受不可接受的風險的傷害。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安全即為人不受機械對其造成傷害和財產免受損失的狀態。但其實機械安全還應包含另外一個層次的意思——機械安全性[3]。區分安全性與安全的概念有助于明確安全性研究的范圍和方法。機械安全性,是指機器在按使用說明書規定的預定使用條件下或時間內執行其功能,并在運輸、安裝、調整、維修、拆卸和處理時不產生損傷或危害健康的能力。機械安全性正好與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安全互補,本文針對這機械安全的兩方面應采取的措施均進行了闡述。

2 機械安全措施

機械安全是安全生產的重要方面,機械傷害具有“量大、面廣,重則死亡、輕則傷殘”的特點。安全問題具有系統性,機械安全也不例外。運用系統的觀點去解決問題,能夠全面、有效的實現機械安全。機械生產涉及到人、機器及所處的環境,其中人包括員工、管理人員等,而機器則包括正在運行的各種設備及生產出來的機器產品,環境不但包括所處的生產場所環境的光、噪聲、空氣等,還包括外在的社會環境,如企業的管理,機構制定的標準,社會的重視,政府制定的政策等。本文認為對于機械安全的實現,需要以下四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和技術力量。

政府通過制定正確的及時的政策、法規及標準等,對企業的安全生產及生產的機械產品安全性進行指導或強制實施;企業則在遵守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基礎上,重視安全生產,采取必要措施,進行安全宣貫,加大培訓力度,得以實現安全生產,并生產出符合安全規定的機械產品,促進生產順利進行及企業產品競爭力。社會機構,包括政府下屬的認證、評價、檢測機構及相關第三方機構,以及更廣泛的包括新聞媒體等在內的各種與企業相關的機構,在機械產品安全的認證,生產設備的安全檢測,及對企業安全生產的輿論監督都起到重要作用。技術力量,包括高校學者,一些企業研究機構,甚至是在一線的操作人員,他們能夠創新方法,更新技術,提高機械產品的安全性,研究出合理方法減少安全事故,推動企業的安全技術升級。

2.1 標準 全國機械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從1997年成立至今,已制定了30余項機械安全基礎標準及通用標準[2]。但目前我國的機械安全標準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機械安全標準中,其A類及B類標準大都是等效采用的ISO標準或EN標準,我國標準的制定很多沒有結合我國國情或相應產品進行試驗、研究、跟蹤、比較及評估等工作,甚至出現一些標準超前現象,這些問題導致企業對有些標準的適用性產生較大的疑問并難以實施。其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在標準之前進行標準的預研工作。因此,標準制定部門應及時開展標準預研工作,及時修正制定的安全標準,使我國的機械安全標準能夠不但與國際接軌,還要因地制宜,適合我國企業情況,使得企業能夠具有可操作性。

2.2 認證 我國的機械安全認證起步很晚。1989年歐共體《機械指令》,指令要求自1995年開始,凡是指令中列出的17種危險機械和安全裝置如果要進入歐共體市場,必須通過指定的第三方機構的檢查,并加貼CE標志。而我國機械產品缺少第三方評價機構對危險機械產品的評價,鑒于上述情況我國需建立與歐共體和其他國家推行的市場準入制度相對應的認證制度,以達到貿易限制措施上的對等。1995年機械科學研究院開始籌建中國機械安全認證中心,并于1997年11月24日正式成立。中國機械安全認證中心對企業質量體系審核結果及產品安全性能檢驗結果進行審查,對符合認證要求的產品,經中國機械安全認證中心主任批準,由中國機械安全認證中心依據有關規定向獲準認證企業頒發認證證書并準許使用認證標志(認證標志如圖2)。

我國機械安全認證采用的是ISO推薦的第五種認證模式,即工廠質量體系檢查+產品安全性能檢驗+認證后監督。

2.3 機械安全設計 機械安全設計的思想是在設計時盡量采用當代最先進的機械安全技術,事先對機械系統內部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及危險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然后再根據其評價結果來進行具體結構的設計。這種設計是力圖保證所設計的機械能安全地度過整個生命周期。

2.4 安全管理 管理在安全生產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們也常常把安全管理掛在嘴邊,但目前來講,我國企業安全管理投入仍然不足,這與企業領導者的經營理念有很大關系。

企業的安全管理不僅僅指在對工人在實際生產中進行監督及安全指導,還應包括企業安全文化的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使工人的安全行為變成一種自覺,能夠有效的減少工人的誤操作和安全應變能力。還有安全培訓,這是我國企業在安全管理中普遍缺乏的,隨著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以及專業安全人員的增多,企業的安全管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距真正實現機械安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 結論

機械的安全性不僅與企業工人的安全健康密切相關,也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我們相信,通過政府、社會機構、企業、技術力量等共同努力,在采取標準制定及執行、機械產品安全性認證、機械安全設計、企業安全管理四種措施共同作用下,對促進我國機械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羅一新.我國機械安全的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5):96-98.

第12篇

關鍵詞:中國韓國農產品出口

中韓建交以來,兩國的貿易量在不斷增加,尤其農產品方面,由于兩國的生活、生產方式相似,因此,農產品的品種和數量基本一致,但是我國的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韓國農產品生產成本要低很多,在韓國農產品貿易中占據很多優勢,但由于韓國地方保護政策的存在,使得兩國貿易的出現一定程度的影響,貿易摩擦與爭端不斷增加,因此,本文通過對中韓農產品貿易現狀以及中韓農產品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辦法。

1中韓貿易現狀

韓國是我國大米、小麥、豆粕、雞肉制品、水竹筍、對蝦等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場,韓國在我以上商品出口市場中均居于前3位。2008年,我對韓國出口農產品31.7億美元,同比減少12%,占我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9%。其中,我對韓國蔬菜出口數量為48萬噸,同比下降1.5%,出口額為2.8億美元,與2007年持平;對韓國水果出口1.9萬噸,同比下降17.5%,出口額為1806.5萬美元,同比下降6.9%; 2009年1-12月,我對韓國農產品出口額為28.3億美元,同比減少21.3%。其中,對韓國出口凍魚及凍魚片16.2萬噸,同比減少1.6%;出口大豆16.9萬噸,同比減少32.4%;出口大米17萬噸,同比增長5.4%;出口冷凍蔬菜21.5萬噸,同比增長13.7%;出口羊毛1.1萬噸,同比增長10%;出口鮮蔬菜14.1萬噸,同比減少20.5%。

韓國農產品價格屬全世界最高水平檔次,因此韓國一直注重對農業的保護,市場開放程度低。中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低,價格只有韓國的20%~30%,農產品的種類和質量與韓國差距不大,在中韓農產品貿易上中國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是,中國大部分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被韓國納入關稅配額及調節關稅制度管理,較高的配額外關稅和調節關稅嚴重阻礙了中國相關農產品對韓出口。韓國對農業實施高額補貼,農民收入63%來自政府支持,這使中國農產品與韓國農產品在競爭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

2中國農產品對韓國出口存在的問題

2.1我國農產品自身質量與安全標準較低

我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分散,并且沒有相關的管理體系對于農產品質量進行把關,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經常導致整批產品的退貨或索賠,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不高,這也是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增長的原因,生產者們缺乏質量安全意識,盲目追求產量,而大量使用化學藥劑,導致出口農產品中藥劑含量超標,雖然近年來我國的農產品的質量提升不少,但是韓國的綠色壁壘也在不斷提高,仍高于我國的質量標準,我國諸多農產品的技術標準仍不達標。

2.2韓國農業貿易政策壁壘

在亞洲韓國是的農產品進口量位居第二,僅次于日本,但為了保護本國內的農業生產,避免進口農產品的沖擊,韓國經過了30多年的努力,支持和維護本國的農業生產力,盡量降低外國農產品對本國農產品的影響,維持國內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并在進口量增加時,采用產業保護政策,給予農業生產者高額的補貼政策。按照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標準計算,韓國對主要農作物的國內生產者補貼(PSE)始終高于50 %,這一政策也導致了國內農產品產業的競爭力匱乏現象出現。

2.3 高額關稅壁壘阻礙了中韓農產品貿易發展

韓國是農業的進口大國,因此,農業經濟一直是韓國的一項常抓目標,并長期制定了高額的關稅或關稅配額政策,就目前來看,韓國對農產品及輕工業品等27中產品實行了高額關稅限制,其中17種來自中國,如大蒜、食用糖等,但是關稅仍是兩國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2.4 非關稅壁壘的影響

為了維護國內的農業市場平衡,韓國除了高額的關稅外,還頻頻啟用了一些非關稅措施,諸如技術壁壘(TBT)、檢驗檢疫標準(SPS),以及綠色壁壘等手段,限制弄過對韓的農產品輸出量,并且這些非關稅制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嚴重阻礙兩國之間的正常發展。

3我國對韓農產品貿易對策

雖然韓國制定了一些列相關的政策限制中國農產品的輸入,維持國內農業的平衡發展,但兩國的農業發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互補性,這成為了農產品業務開展的一個必然條件,因此雙方應該不斷推動雙邊合作,創造更多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機會。

3.1熟悉并善用WTO規則和爭端解決問題

同樣作為WTO成員國,那就應該遵循WTO的貿易規則,我們應該熟悉期規則,并合理利用,例如:非歧視原則。非歧視原則是WTO規則中最基本的原則,主要體現在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上。韓國政府在進口檢疫和檢驗上就對中國農產品采取了歧視性政策,對我國農產品按照6 %的比率進行抽檢,而對來自美國等國家的同類產品抽檢率僅為3 %。因此,我們應該利用WTO的非歧視性原則,對韓國的歧視予以抗議,并通過WTO貿易組需求解決的辦法。

3.2農產品生產建立國際化技術標準,提高自身質量

韓國對我國制定了嚴格的農產品技術認定標準,經常因為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及檢疫不過關而遭遇退貨,面對這種形式,首先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將自身產品的質量提高作為首要的一個發展目標,提高自身農產品的質量,并建立國際化的認定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的標準相接軌,主動提升自身農產品的價值。

3.3及時關注韓國的農產品進口政策

對于韓國的農產品進口政策,我們應該實時關注,做到能夠應變自如,近兩年韓國提高了農產品及食品的進口標準,增加了中國企業對韓出口農產品的難度。例如,韓國食品醫藥安全廳提高對茶葉的農藥殘留成分和含量的規定,加強了對進口家禽肉類產品的檢驗檢疫以及提高中藥的二氧化硫殘留標準等。

3.4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韓國市場農產品的吸收容量有限,而且壁壘較多,因此,我們應該多關注韓國消費者的一些飲食習慣,改進農產品的出口形式,并加大我國自身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力度,提高農產品的自身價值,實現農產品的多形式多渠道的發展,破除技術貿易壁壘,拓寬進口國群體,進一步促進我國農產品的健康、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不斷完善我國的農產品產業結構,擴大農產品服務體系,加大對農產品業的支持力度,加強中韓兩國的市場信息交流,盡可能避免貿易沖突和貿易摩擦,建立農產品國際化的技術標準要求,提高自身農產品的價值,積極推動中韓農產品貿易。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泽县| 耒阳市| 临湘市| 厦门市| 连江县| 德令哈市| 岳普湖县| 柳江县| 大城县| 体育| 共和县| 万全县| 花莲县| 乡城县| 涟源市| 乌兰县| 罗平县| 三台县| 大田县| 商洛市| 西昌市| 抚松县| 九寨沟县| 襄樊市| 牙克石市| 鹤庆县| 上栗县| 西乡县| 黄浦区| 朔州市| 嘉黎县| 大化| 新乡市| 洛阳市| 古丈县| 昭平县| 盐城市| 兴国县| 洛南县| 大宁县|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