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區醫療問卷調查

社區醫療問卷調查

時間:2023-06-08 10:58: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區醫療問卷調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社區醫療問卷調查

第1篇

1.1研究對象

選取自2012年6月起,我市進行全科醫學試點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研究對象,按照分層隨機抽樣,共抽取實施全科醫學醫療模式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和鄉鎮衛生所4個作為全科醫學組,同期選取未行全科醫學醫療模式的8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對照組,每組隨機選取30例社區醫生及100名就診居民進行問卷調查

1.2研究方法

1.2.1全科醫生問卷調查

選取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社區醫生為調查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全科醫生問卷進行調查,問卷主要包括:社區醫生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學歷、是否執業醫師等;崗位適應情況,包括工作環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溝通協調能力、診療技術能力、儀器設備使用操作能力4項,每項下設定多個條目,被調查者依據自身情況進行填寫,并將條目定量化轉為得分值,統計同一項下的各個條目得分值,計算各項總評分。

1.2.2就診居民問卷調查

選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居民為調查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就診居民問卷進行調查,主要內容包括:一般情況調查,如就診居民的性別、年齡等;衛生需求度調查,如期望接受健康教育、疫苗接種、疾病咨詢、慢性病防治等等;衛生服務滿意度調查,如服務質量滿意度、服務價格滿意度、服務態度滿意度、工作技能滿意度等等。就診居民根據自身需求及感受認真填寫,后將條目定量化轉為得分值,統計同一項下的各個條目得分值,計算總分。

1.2.3質量控制

調查問卷的發放由經培訓的專業調查人員于實施全科醫學醫療模式6個月后進行,問卷調查過程中,及時解答被調查者的疑問,及時發現問題并修改。兩組全科醫生問卷分別發放30份,回收3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兩組就診居民醫生問卷分別發放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觀察指標

統計并對比分析全科醫學組和對照組社區醫生的臨床技能及能力素質評分及就診居民衛生服務需求及滿意度評分。

1.4統計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社區醫生臨床技能及能力素質評價

通過開展全科醫學醫療模式,全科醫學組社區醫生的臨床技能及能力素質各項得分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具體見表1。

2.1就診居民衛生服務需求及滿意度評價比較

全科醫學組就診居民衛生服務需求及滿意度評價得分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1)。如表2所示。

3討論

全科醫學是以突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學模式,其以個人或者家庭為單位,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長時間的醫療服務,打破了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的醫學模式,不再局限于專科就診,而是進行全方位的醫療管理,不僅減少疾病治療的費用,同時對于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全科醫學醫療模式發現,全科醫生的介入和全科醫學專業知識的培訓,能夠促進社區醫生臨床技能及能力素質的提升,從而更好的處理日常常見病、慢性疾病等的預防和治療,方便社區居民就近就診并進行健康咨詢,也促進了就診居民對于衛生需求的增加,調查結果顯示,全科醫學組的就診居民衛生服務需求及滿意度得分情況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1),表明全科醫學的開展對于社區診療具有促進作用。目前,國內全科醫生的培養體系尚不完善,多數社區全科醫生并非屬于全科醫學專業[5]。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全科醫生培養,是開展全科醫學醫療模式的關鍵[6]。對于全科醫生而言,須具備全面的醫學知識,掌握常見健康問題的檢查方法、預防措施等;同時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如講解糖尿病、高血壓等的防治方法、鼓勵社區居民進行體檢。此外,提供健康咨詢服務,注意傾聽社區居民的真實感受,解答社區居民的疑問,提供科學全面的解釋和指導,緩解就診居民的消極情緒和精神壓力,鏟除威脅健康的潛在隱患[7,8]。

第2篇

【關鍵詞】 社區護理;護理質量;護理需求

社區護理是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集中體現。社區護理也方便社區居民在熟悉的環境就醫,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控制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易于密切護患關系,增進社會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加強護士的榮譽感和自信心,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和素質。社區護理的開展利于醫學科學知識的普及,提高群眾的健康意識和增加健康知識,更利于疾病的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和診斷、早期治療和收獲良好的療效[1]。但我國各地區社區護理發展程度尚不平衡,還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真正使社區護理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節省醫療經費,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目前亟待探索解決的問題。

1 研究資料

選取本社區4個居委會隨機抽取3個,每個居委會隨機抽取60戶,共抽180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居民對社區護理質量的評價、居民對社區護理的需求進行調查。接受問卷調查居民年齡在24~80歲之間,中老年人比例偏高。家庭平均常住人口3人。受訪居民12戶為單身戶家庭,占6.7%,其它為非單身戶家庭,占93.3%;三代同堂的家庭為59戶,占32.8%,與成年子女分居的老年家庭為45戶,占25.0%;單親家庭為7戶,占3.9%;目前無孩子年輕夫婦家庭有8戶,占4.4%。居民受教育程度多為高中、中專和大專及以上,社區居民職業分布廣泛,但以工人為最多,其次是教師、專業技術人員。同時,由于樣本總體年齡偏高,其中離退休人員、普通工人和打散工人員比例非常高。

2 調查方法

調查問卷自制,其中社區護理質量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是否進行常見疾病護理、疾病預防、健康促進以及護理人員知識及技能掌握程度[2,3]。社區護理需求調查問卷包括常見疾病護理、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等。180戶研究對象自愿填寫調查問卷,問卷回收164份。回收調查問卷后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資料,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調查結果

3.1 社區護理質量問卷調查結果 對社區護理質量進行評價,結果見表1,評價超過50%的社區護理中護理人員“經常做”的服務有5項,疾病護理方面的老年慢性護理(56.1% )、上門基礎護理(53.1% )、護理咨詢(59.2% ),疾病預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預防宣教(54.3% ),健康促進方面的環境衛生宣教(51.2%)。對護理人員評價“熟練”的服務有3項,疾病護理方面的上門基礎護理(57.3% )、護理咨詢(53.0% ),健康促進方面的環境衛生宣教(53.7%)。

3.2 社區護理需求問卷調查

對社區護理需求調查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在疾病護理、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三方面所開展的各項服務中,前五位項目為:疾病護理方面的傳染病消毒隔離指導(92.1% )、老年慢性病護理(88.4% )、上門基礎護理(84.8%),疾病預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預防宣教(90.2%)和兒童常見病預防宣教(85.3%)。

3 討論

與國外社區護理相比,我國社區護理發展不平衡,大部分處于摸索和初步發展階段。目前我國社區護理模式單一,規模小,社區護士緊缺,學歷偏低,培訓不足,缺乏全科護理的理念等,這些制約了社區護理的發展。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應以居民的需求為導向。明確居民需求,可以更多便利的社區護理服務。從對社區護理質量和護理需求調查結果來看,社區護理質量尚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社區護士還未擁有足夠的相應護理知識和經驗。可以看到社區衛生服務深受廣大老年患者的歡迎,特別是老年慢性病護理,護理咨詢,上門基礎護理。但也能看到一些社區居民的觀念跟不上,認為社區醫院應提供無償服務,對社區護理缺乏熱情和理解。為了更好的發展社區護理,建議社區護理人員樹立強烈的責任心,社區也盡可能為護理人員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培養全方位、多層次、高起點的復合型護理人員,以適應社區衛生工作的需要。

參 考 文 獻

[1] 趙秋利.社區衛生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125.

[2] 湯哲,方向華,項曼君.北京市老年人衛生服務需求研究.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 (8):464469.

第3篇

【摘要】目的了解社區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有關合理用藥(Rational Use Drug,RUD)認知度的情況,為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藥學服務打下基礎。方法 選取8個社區醫療機構84名醫務人員作為樣本,從合理用藥基本概念、處方知識、合理用藥知識與行為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有74%的醫務人員能夠比較完整的回答出合理用藥的基本概念;有20%的醫務人員表示用藥前沒閱讀藥品說明書;44%醫務人員不清楚ADR的定義;半數人不知道一張處方能開幾種藥品;52%的醫務人員認為可以把乳糖紅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結論 社區醫務人員缺乏合理用藥的相關知識,執行處方能力有待提高,對藥品的不良反應和正確使用方法不熟悉,需加強對合理用藥知識的學習,鞏固相關專業技能。

【關鍵詞】合理用藥 醫務人員 認知度

合理用藥是國家藥物政策的組成部分,是衡量醫療機構用藥水平的重要標志,對提高用藥水平、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社區醫療機構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對合理用藥研究的深入和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完善,很多藥品的不良反應逐漸被發現,醫務人員是否能夠合理使用藥品直接影響醫療質量的高低[ ]。要保障病人用藥安全,提高用藥水平,提高醫療質量和水平,就必須對醫務人員的知識狀況作深入的了解,為此我們進行了調研。

1 資料和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合理用藥基本概念、處方知識、合理用藥知識與行為和文化程度等。對8個社區醫療機構84名醫務人員進行調查。文化程度為本科以上26人(31%)、大專38人(45%)、高中以下20人(24%)。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收回有效調查問卷84份,答卷有效率為100%。

2.2 調查內容及各文化程度答題正確率(%),見表1

合理用藥基本概念方面,有20%的醫務人員表示用藥前沒閱讀藥品說明書;44%的醫務人員不知道ADR的含義,混淆了RUD與ADR的概念;仍有23%的醫務人員認為中草藥沒有不良反應。處方知識方面,56%的醫務人員大致了解急診處方的用量;有27%的醫務人員不知道杜冷丁不能使用普通處方開具;半數人不知道一張處方能開幾種藥品。合理用藥方面,55%的醫務人員錯誤地認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壓;約44%的醫務人員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2.3 醫務人員文化程度與合理用藥認知度關系(表2):

由表2可見答題正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本科以上、大專、高中以下。

3 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了解到:約有一半醫務人員不清楚ADR的定義,混淆了RUD與藥物不良反應以及臨床藥學的概念,個別醫務人員對最基本的用藥知識掌握還不是很熟練,表明社區醫務人員對合理用藥的認識還有待提高;有20%的醫務人員用藥前沒有閱讀藥品說明書,23%醫務人員不清楚中草藥也有ADR,24%的醫務人員不清楚新上市的藥品是否ADR較少,說明醫務人員對藥品不良反應和如何合理用藥缺乏足夠的重視,今后,我們應該注意醫務人員這個方面的培養[ ];有半數調查對象不能很好地掌握處方知識,可見不少醫務人員對處方基本知識還有待提高,應加強學習;55%的醫務人員錯誤地認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壓;約44%的醫務人員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52%的醫務人員認為可以把乳糖紅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表明基層醫務人員對藥物不良反應和用藥的合理性以及用藥的正確方法重視不足,對藥源性疾病的了解不深入,影響了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的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知識結構和業務技能關系到基層醫療機構能否滿足群眾的基本衛生需求。而合理用藥基本知識、常用藥品的正確使用方法和處方知識是醫療知識和技能中重要的一環,從以上調查得知基層醫務人員對合理用藥的認知有較大欠缺,對藥品的合理用法不熟悉,對處方規定不熟悉,應加強對RUD知識的學習[ ]。從表2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較高的醫務人員對合理用藥認知較好,文化程度較高的醫務人員對醫療知識和技能掌握較高,提示我們高學歷應成為基層醫務人員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唐鏡波,陳香譜,譚軍 等.合理用藥調研的國際指標[J].中國藥房,1995

[2]廖曉玲,張貞良,于巧梅,范積平.藥學人員合理用藥知識問卷調查[J]. 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4.

第4篇

[關鍵詞]全科醫療;社區衛生服務;雙向轉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66

全科醫療屬基層醫療,是一種高質量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推行全科醫療模式是為社區中的全體居民提供高質量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最佳途徑,也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重要基礎。[1]全科醫療也是我國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支撐體系或基本框架,全科醫療的大力發展,可以增強基層醫療單位的自我生存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發展社區衛生服務。[2]全科醫療的發展有利于防治結合的實現,也是整合社區衛生服務各項內容的重要途徑。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及實證分析法,對哈爾濱市道里區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全科醫療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描述并加以分析,并且對全科醫療在該社區中的落實與發展情況以及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旨在為該社區全科醫療提出發展意見與策略。

1研究對象及調查方法

本文以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居民、醫護人員、社區服務站主任、街道主任為研究對象。運用以下兩種調查方法。

11問卷調查

全體15名醫護人員發放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全科醫生及相關醫護人員的基本狀況(年齡、職稱、學歷等),全科團隊人員崗位技能現狀與培訓需求,全科服務提供內容,全科服務提供量等。

居民問卷調查: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新華社區居民進行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8份,以此為依據收集居民的人口社會學特征、健康狀況、醫療服務需求和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利用和評價等方面的數據。

12實證分析

管理者訪談:從全科團隊的構建運行、六位一體的全科服務功能和對社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等方面,與道里衛生服務站工作人員進行六次累計八小時的個人深入訪談。

個人訪談:根據道里區新華街道居委會負責人對新華社區開展全科醫療服務的了解情況,從居民的角度分析在社區進一步開展全科醫療服務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并提出建議,進行大約40分鐘訪談。

統計數據:對收回的198份有效問卷進行整理分析,找出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存在的問題。

2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發展現狀

21基本狀況

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目前共有3個全科診室,其中1個中醫全科診室,全科醫生3人、護士6人、預防保健人員3人、其他人員5人。基本形成2個全科團隊。其中3名本科學歷、5名大專學歷、其他為中專學歷。其覆蓋轄區總戶數3678戶,其中低保戶32戶,總人口10000人,其中婦女4411人、育齡婦女1787、兒童143人、高血壓等慢病患者共1712人。

該社區開展了六位一體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體系。并且通過走訪等多種方式建立了居民檔案并配有專人進行檔案的管理和維護。

另外在訪談中了解到,社區衛生服務站領導基本上對全科團隊服務模式改革持肯定態度。他認為,實行團隊服務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展動力增強,全科醫生責任增加,服務站員工的創優意識與風險意識也逐漸加強,工作所得的收入較之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有效地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使服務站的服務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多數患者對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服務質量、服務態度等方面一直有良好的印象,尤其在全科團隊服務新模式改革后,他們認為中心更注意在這方面加強改進,開展社區衛生保健、上門服務等工作。

22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利用率

221居民對單項社區衛生服務的利用率

在對社區居民的問卷調查中發現,部分居民的醫療保健意識還沒有跟上,利用率較高的還是醫療服務,他們覺得不得病就好。預防的利用率還不高,多數居民選擇得病后才去衛生站或醫院治療,對全科醫療預防的作用不了解。居民利用較少的是計劃生育,這與需要計劃生育服務的居民被分流以及國家新出臺的“二胎政策”有關。而康復服務利用較少,則主要與個人的實際健康狀況和需求有關。產生了疾病,留下了后遺癥,才有強烈要求康復的需要,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見表1。

222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綜合利用率

在調查的居民中,利用過一項、二項和三項社區服務的居民分別占217%、58%、187%;利用過四項、五項和六項以上社區服務的居民總共占20%,而從未利用過社區服務的居民則占了05%,可見社區居民對全科團隊服務的綜合利用程度還不高,見表2。

231首診情況

根據表3分析,社區居民選擇社區首診的原因主要是離居住地近、醫療費用相對低廉低、醫生熟悉居民健康狀況并且服務態度親切,選擇率分別為616%、52%、479%、57%。表明社區居民和患者仍舊關注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如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能提供質優價廉的醫療服務,大部分患者就醫是會首先考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而社區居民不選擇社區首診的原因主要是對其醫療水平不能完全放心、設備儀器不全、醫療環境簡陋,許多居民還是對社區衛生服務不能完全信賴。而且目前,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確實并未體現出質優價廉的特色,見表3。

表3社區居民選擇社區首診的原因

原因人數選擇率(%)就近方便122616醫療費用低103520醫生熟悉居民健康狀況95479續表原因人數選擇率(%)服務態度好113570病人相對少,等待時間短86434醫保報銷比例合適33167其他9455注:表1、表2、表3數據分析均來自隨機發放的198份有效問卷。

232轉診情況

病人選擇轉診主要是因為社區沒有條件進行相應的檢查和診治,其次是病人的家屬提出轉診要求、擔心在社區診治的醫療風險等。一些社區醫生能掌握病人轉院后的病情信息,信息反饋的來源主要是病人自己,這表明醫院與社區之間的交流和信息傳達并不十分暢通和完善。

全科醫生對雙向轉診的看法:雙向轉診可以說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通過我們的訪談不難發現,雙向轉診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病人走出社區醫院卻不再回來的單向轉診。雙向轉診在社區衛生服務中還在全力執行,但是難度很大,除了個別慢性病患者自身要求下的雙向轉診外,其他大部分我們向上轉,向下轉到社區的病人就很少,基本上就成了單向轉診。

3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發展全科醫療存在的問題31衛生服務站規模小,設備投入不足

在調查中可以看到,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目前共有3個全科醫療診室和1個中醫全科診室,醫務人員及醫療資源有限。藥品種類多數為治療基本疾病的基本藥物,有些居民反映在社區衛生服務站看過病之后還是要到大醫院開藥,除此之外,衛生服務站的醫療設備配備情況也堪憂,配備設備只有常規的消毒、血壓計、心電圖、B超機等簡單診療檢查設備,若居民要進行較復雜較大型的檢查或手術,必須去大醫院。

32部分居民的就醫觀念尚未轉變

據調查與訪談顯示,社會和居民對全科服務的認識和理解不足,認為全科醫生是萬金油醫生,水平不高,群眾不能信任;并且對于自身的健康認識局限,認為自己有病自然會找醫生,沒病的時候不用醫生上門。只注重看病,而忽視日常的保健,導致社區衛生服務的利用率還不高。

33全科醫療團隊素質有待提高

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整體素質還不夠高,由于目前的培訓模式還是專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科教育。新華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學歷包括本科、大專、中專,但整體上素質偏低。社區內醫療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良莠不齊,思維方式、專業知識構架、服務意識和技能等綜合素質難以與社區衛生服務的要求相匹配,缺乏高素質的全科醫務人才,部分全科醫生的培訓時間短,不能完全改變固有的醫療習慣和服務理念,造成社區衛生服務人力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以至于不能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

34雙向轉診效果不佳,渠道不通暢

“看病難、看病貴”是現階段我國醫療服務中不能忽視的問題,而合理的雙向轉診是解決此種局面的重要途徑。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最主要職能是常見病的診治以及社區預防保健。“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是這兩類衛生服務機構職能分工的基本描述,有效的轉診制度,對于實現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意義重大。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及時轉往上級醫院,而處于康復期和重于保健的病人向下轉入社區,是合理利用衛生資源的重要舉措。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對“雙向轉診”的真正意義認識不夠,“社區首診制”和“雙向轉診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不規范。我們所見的現狀是雙向轉診在運行的過程中,多數是向上轉診,向下轉診的病人并不多。轉診呈現出“被動轉診”和“無序轉診”的特征。

4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全科醫療發展對策

41完善健康檔案,實施信息共享

社區服務站應繼續加強該社區居民的檔案建立和維護工作,掌握更加全面的居民信息,方便開展全科醫療工作。同時,應繼續開展惠民便民舉措多做公益性活動,為社區居民帶去更多實惠,加強居民的信任,形成居民與服務站之間的良性互動。

42強化“人才興站”策略,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

新華社區衛生服務站可以通過市、區政府的政策幫助和資源傾斜建立一個人才培養與管理的長效機制。長期以來,該站全科醫生的人才素質是制約新華衛生站衛生服務和全科團隊發展的瓶頸,在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同時,人力資源的供給和優化也是極其重要的。首先,應加強全科團的培訓,使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增強衛生服務站對外部優秀全科醫療人才的吸引力。政府也應發揮其作用,建立一整套包括全科醫生教育、培訓、實習、晉升在內的人才培養與輸送機制,吸引更多醫學人才加入全科醫療的行業。

43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優勢

開展適宜技術是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指導思想,中醫引入社區是其重要手段。中醫其獨特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在社區居民日常預防、保健、康復階段可發揮重大作用。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可以培養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源頭保障居民身體健康,與此同時保健功能的發揮也間接節省了醫療花費和醫療衛生資源。

44完善“六位一體”功能,提高衛生服務利用率

社區衛生服務的出發點是滿足人民的醫療衛生需求,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是融合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計劃生育六項功能為一體的基本衛生服務。[3]要不斷加強宣傳工作,讓居民了解衛生站的各項服務,使醫療服務的對象從簡單個體轉向整個社區群體,醫療服務的內容擴大化,使預防、保健、康復等功能充分發揮,真正做到防治結合。醫療服務的方式也陸續從之前的接待進院病人過渡到積極主動的進入社區。“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職能應該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互補的、真正有利于社區居民的,這樣才能在源頭提高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衛生資源的無端浪費。

45發揮醫聯體在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中的作用

醫聯體是指區域醫療聯合體,是將同一個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個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村醫院組成的一個醫療聯合體,建立和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診療模式和格局。[4]醫聯體能夠推進建立二、三級醫院帶社區的服務模式,使醫療、康復、護理進行有序的銜接,加強社區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建立起分級醫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診療模式。以醫聯體為紐帶,大醫院應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形成有效的雙向轉診機制,加強信息的溝通與利用,做到機構間合作,以此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郭紅瑛開展社區全科醫療的優勢及問題[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8):393

[2]袁冰上海市長寧區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12-13

[3]楊靜,鮑勇上海市全科醫生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10):1364-1367

[4]張h黑龍江:2015年底前實現醫聯體全覆蓋[EB/OL].(2014-10-28)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28/c_1113008292htm

第5篇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統籌;基層衛生服務利用;社區居民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07

我國現行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是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其中統籌賬戶主要用于支付參保人員的住院費用,而門診費用及藥店藥品費用則由個人賬戶基金支付。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門診費用尤其是慢性病門診費用不斷攀升,而我國現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在門診醫療方面又缺乏“風險共擔,互助共濟”性,個人門診負擔越來越重,因而門診統籌呼之欲出。本研究總結了長沙市城鄉居民醫保社區門診統籌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并通過實證分析,客觀、科學地評價門診統籌的實施成效,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首先在長沙市所轄5個行政區(芙蓉區、無心區、岳麓區、開福匿、雨花區)所有參加醫保門診統籌的5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隨機抽取1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未參加醫保門診統籌的39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隨機抽取9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調查。同時,采用抽簽的方法在所抽取的已開展門診統籌和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各隨機抽取3家,其中已開展了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包括岳麓區1家、雨畫區l家、天心區1家,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包括開福區1家、岳麓區1家、天心區1家。再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在每個社區各抽取100名轄區城鎮居民,其中已開展門診統籌社區和未開展門診統籌社區各300名進行調查,兩組居民的一般資料間具有可比性。

1.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定量問卷調查和定性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時間為2011年7-9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門診統籌就診人次數、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慢性病管理率和兩周患病率等。社區城鎮居民的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基層醫療服務的利用情況、看病首選醫療服務機構、影響首診意向的因素、滿意度等。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91份,有效回收率為98.5%,其中已開展門診統籌社區295份,未開展門診統籌社區296份。

1.3質量控制方法 在調查對象自愿的前提下,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對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匿名問卷調查。對參與調研的人員均統一進行培訓,保證其充分理解調查的目的、掌握問卷調查原則和調查技巧,減少調查偏倚。問卷調查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以提高調查對象的應答率。對問卷進行統一編號,不一致的數據可以查取原始數據,減少了調查人員的錄入錯誤。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X2檢驗,以P

2.結果

2.1門診統籌社區就診人次數 開展門診統籌后,對1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011年1-7月門診中參與門診統籌的人次數進行描述性分析。平均1月門診統籌人次數為12人,2月為19人,3月為42人,4月為60人,5月為68人,6月為74人,7月為71人,呈逐月上升的趨勢。

2.2居民健康檔案的建檔率 已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高于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見圖1。

2.3社區常見慢性病的管理率 以高血壓為例,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慢性病管理率進行描述性分析。3家開展了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高血壓隨訪人數呈逐月上升趨勢,見表1。

2.4 居民兩周患病和就診情況 兩周患病率=調查居民中兩周內患病人次數/調查總人數。已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的兩周患病率為200.0‰(59/295),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的兩周患病率為138.5‰(41/296),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3.548,P>0.05)。

兩周就診率=調查居民中兩周內就診人次數/調查總人數。已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的兩周就診率為213.6‰(63/295),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的兩周就診率為128.4‰(38/296),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367,P

2.5居民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情況 針對“時常去,因常規開藥或定期檢查”、“只有生病才會去”、“從不去社區就診”三項,已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的選擇人數分別為42人(14.2%)、227人(76.9%)、26人(8.9%);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的選擇人數分別為16人(5.4%)、155人(52.4%)、125人(42.2%),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032,P

2.6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滿意度 已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藥品供應狀況、社區醫療設備、藥物價格、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滿意度及總體滿意度與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7已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態度 實施門診統籌以后,81.4%(240/295)的轄區居民感覺門診費用降低了,88.8%(262/295)的轄區居民感覺社區就醫環境改善了,89.2%(263/295)的轄區居民感覺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提高了,88.1%(260/295)的轄區居民感覺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改善了。

3.討論

3.1長沙市門診統籌的主要實施方法和經驗 2010年3月,人社部確定了石家莊市、沈陽市、葫蘆島市、泰州市、蕪湖市、廈門市、淄博市、長沙市、珠海市、東莞市、柳州市、南充市、玉溪市、咸陽市等14個城市為重點聯系城市,開始探索破解難點問題,加強體制機制創新。長沙市門診統籌試點工作確定了“三定方針”,即定點、定人、定額。在城鎮,以街道為單位,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農村,以鄉鎮為單位,選擇鄉鎮衛生院作為試點醫療機構,按照“每人30元、總額包干”的原則開展門診統籌。參保人員每年門診醫療費用限額600元,基金支付50%,個人自付50%。在高校,以學校為單位,選擇校屬醫院或者學校就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門診統籌定點醫療機構,以“每人每年30元”的標準,實行門診醫療費用總額包干,且門診醫療費用報銷比例不低于70%。力求打造“1530”就醫圈,即城市居民步行15min、農村居民步行30min可到達最近的醫療機構就醫,促進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同時,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上級醫院的業務指導聯系制度。按照網格化模式積極推進二級以上的醫院參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規定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必須與3家以上的二級醫療機構建立業務指導聯系制度,形成大醫院與基層醫院緊密協作的網絡體系,借此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技術水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指導醫院在互認各項醫療檢查與化驗結果的基礎上,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對于病情較重、需要轉院治療的患者,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出轉診需求,指導醫院建立轉診綠色通道,免除該參保人員的掛號費和門診費,免去重復檢查,優先予以治療。參保人員在指導醫院手術治療、病情穩定后,再由指導醫院提出轉診需求,將患者轉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康復治療,并享受住院醫療待遇,免除住院起付線,以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醫療服務格局。

3.2開展門診統籌有助于提高居民對基層醫療服務的利用

3.2.1開展門診統籌提高了社區慢性病的管理率 本調查結果顯示,在開展了門診統籌的社區,高血壓患者的隨訪人數每月呈逐漸遞增的趨勢。通過訪談得知:慢性病的管理已經納入醫保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門診統籌的績效考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有助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保證城鄉居民得實惠,極大地提高了居民參保積極性,有力助推分級醫療制度的形成,建設醫保新格局。

3.2.2開展門診統籌提高了健康檔案的建檔率 本調查結果顯示,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檔案建檔率為40%左右,而已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檔案建檔率在80%左右,明顯高于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3.2.3門診統籌能有效促進社區居民到社區進行首診 本調查結果顯示,已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選擇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人次數明顯優于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開展門診統籌社區的轄區居民有91.1%選擇在社區就診;門診統籌人均就診人次數由1月份的12人逐步上升到74人;已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居民兩周就診率為213.6‰,高于未開展門診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128.4‰,表明門診統籌可有效提高轄區居民到社區進行首診的意愿。

第6篇

關鍵詞 家庭病床 撤床 服務需求 服務狀況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24-0047-03

家庭病床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方便老年人、殘疾人等患者獲得連續性醫療服務,緩解看病難、看病貴、降低醫療費用的有效方法。為了解上海市社區家庭病床服務情況并作出評價,我們對287例家庭病床撤床患者進行家庭病床服務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為閘北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家庭病床服務規范》課題研究內容,2008年4-8月上海閘北、虹口、寶山、徐匯、金山、浦東6區家庭病床的撤床患者,隨機抽樣,共選取287名患者。

1.2 調查方法和內容

自制入戶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建床天數、查床次數、轉床次數、醫療分型、主要疾病、共患疾病數、治療結果、醫療費用等。由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調查,問卷最后郵寄到閘北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匯總分析。

2 結果

2.1 撤床患者基本情況

287人中男142人(49.5%),女145人(50.5%);年齡最大99歲,最小42歲,平均(81.40±2.34)歲,70歲及以上269人(93.7%)。

287人中患2種以上疾病的患者260人(90.59%),5種以上16人(5.6%);偏癱或臥床不起占57.5%(表1)。

2.2 建床時間和查床次數

建床時間最長5553天,最短1天,平均(473.29±57.56)天;查床次數(多次轉床)最多835次,最少1次,平均(68.47±81.42)次。

287位患者平均每178天轉床(重新建床)1次,平均轉床(2.66±3.41)次;平均在床總天數15個月,相比老年護理醫院住院期限3個月要多5倍,可見患者和家屬對家庭病床有一定的依賴性,一般不輕易撤床。平均6.9天醫生查床1次,表明家庭病床的醫療服務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3 撤床患者醫療分型和服務項目

治療型患者208人(72.4%),其次為康復型61人(21.3%),臨終關懷型18人(6.3%),慢性疾病治療和康復是家庭病床服務主要內容。

服務項目主要為換藥、補液、肌肉注射,褥瘡護理、康復指導、拆線、導尿、膀胱沖洗、吸氧、抽血、測血糖、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動態血壓、眼底檢查、針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貼等。

2.4 撤床原因

287名家庭病床撤床患者,治愈32人,好轉96人,穩定87人,治療有效率為75.0%,家庭病床提供連續性醫護服務,有良好的效果(表2)。

2.5 醫療費用支付形式

93.7%為醫保患者,這與上海醫療保險廣泛覆蓋的情況相符,只有3.4%的患者是自費,家庭病床的服務在無醫保人群中的可及性還比較低(表3)。

3 討倫

本調查顯示,家庭病床的服務群體大多為70歲以上老年人,93.7%為治療和康復型患者。床位人均178天周轉1次,在床時間1年多,家庭病床提供及時、便捷的服務,部分老年患者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性,一般不肯輕易撤床。287人治療有效率為75.0%,大多數患者能緩解或減輕疾病癥狀,減緩疾病的發展。93.7%為醫保患者,撤床個人結算自費8%,比一級醫院門診自費10%還減少2%,比住院更少。

家庭病床是家庭醫生制的雛形[1-2],其服務功能仍需加強和擴展。全科人才隊伍建設是保證家庭病床服務質量的關鍵[3]。家庭病床實行雙向轉診[4-5],對病情變化或加重的患者,轉對口上級醫院,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看專家難、住院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疾病及時性和銜接性治療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鮑勇, 王敏達. 上海市社區家庭病床經濟效益的動態分析[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1999, 15(4): 207-210.

[2] 劉德安, 吳克明, 孫保和. 社區家庭病床現狀與推行家庭醫生制服務的思考[J]. 社區衛生保健, 2011, 10(4): 238-239.

[3] 周育元. 社區衛生服務中家庭病床存在的問題分析[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6, 20(5): 13-14.

[4] 唐保國. 家庭病床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J]. 中國全科醫學, 2005, 8(11): 943.

第7篇

關鍵詞:孕婦;藥物

孕婦合理用藥對保護母體及胎兒都很重要。但是臨床發現,很多孕婦對如何合理用藥缺乏認識,為掌握本地區孕婦合理用藥患者本身的認識水平,加強對孕婦合理用藥的宣傳教育,筆者對本院部分孕婦就診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1日~3月20日產科門診就診的100例孕婦,進行問卷調查及分析。

1.2入選標準 該時間段內就診的正常妊娠的孕婦。

1.3排除標準 流產或者異常妊娠的孕婦除外。

1.4方法

1.4.1選擇患者 按照該階段患者門診就診的先后順序,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及基本的實驗室檢查,根據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選擇患者。

1.4.2問卷調查 對入選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表分為一般情況和5個問題。一般情況包括年齡、住址、文化程度;5個問題分別是:懷孕后您用過藥嗎?您在什么情況下用藥?您的藥物來源?如需要看病,您會首選哪個專業門診就診?您認為疾病和藥物哪個對胎兒影響大?見表1。

表1 孕婦用藥情況調查問卷

1.5統計學方法 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和構成比表示。

2結果

2.1一般資料 患者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5±2)歲;農村患者32%,城市患者68%。文化程度:文盲:0%;小學12%;初中29%;高中36%;大學23%。

2.2對5個問題的回答分析 問題1:懷孕后您用過藥嗎?用過89%,未用過11%;問題2:您在什么情況下用藥?一患病就用藥13%,忍不下去才用藥87%;問題3:您的藥物來源?藥店自購23%,醫院或診所處方購買77%;問題4:如需要看病,您會首選哪個專業門診就診?產科門診91%,按照不同的疾病到不同的門診就診9%;問題5:您認為疾病和藥物哪個對胎兒影響大?疾病影響大10%,藥物影響大90%。

3討論

該調查是一個小范圍內的現況研究,可以作為大型調查研究的預研究。該調查研究發現孕婦普遍存在以下問題:①農村孕婦對合理用藥較城市孕婦差,沒有安全用藥關鍵;②大多數孕婦用藥能夠到醫院或診所按照醫師的意見用藥,但是仍有23%的患者無安全用藥觀念,自行購買藥物;③大多數患者選擇產科就診,很少患者選擇相關疾病專科就診;④孕婦在妊娠過程中用藥的比率較大,提示孕婦合理用藥非常重要;⑤孕婦普遍認為藥物對胎兒影響大,而對疾病本身對胎兒的影響認識不足。有調查發現藥品說明書"孕婦用藥"項下為尚不明確的有10.67%,另外有 6.13%的藥品說明書缺"孕婦用藥"項,尤其中成藥更是缺乏數據[1]。眾所周知的妊娠期用藥分為5 級:A 級是藥物的臨床數據未顯示對胎兒有危害;B 級是藥物臨床數據不充分;C級是藥物對胎兒有不良影響,應謹慎使用;D 級是藥物對胎兒有風險或懷疑藥物對胎兒有危害,應權衡利弊;X 級是孕婦禁用的藥物[2]。調查顯示,社區服務的主要對象是婦女和兒童,占社區總人數的66.6%,而社區醫療服務的匱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孕婦在社區獲取保健知識的途徑[3]。郭惠娟等[4]調查顯示孕婦用藥比例為48.58%,大專及以上學歷、公務員、公費醫療和家庭收入較佳者用藥比例顯著高,中藥及中成藥應用比例最高(52.38%),在孕早期用藥占50.92%,用藥品種2種以上占79.49%;最需用藥咨詢內容依次為不良反應、禁忌及注意事項、適應證和藥物相互作用。新近研究發現,一些常用的中藥也屬孕婦禁用或慎用藥,如板藍根顆粒、雙黃連口服液、感冒靈片等,其安全性有待進一步評價[5]。孕婦對合理用藥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藥物會引起胎兒發育異常者占多數,而對疾病本身對胎兒的影響缺乏認識。因此,相關醫務人員應該大力宣傳孕婦合理用藥,對孕婦進行相關教育。

參考文獻:

[1]廖竹君,楊成億.對 375份藥品說明書中"孕婦用藥"項的調查分析[J].中國藥房,2009,10(16):1273-1274.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1-25.

[3]黃小林,許志紅.社區婦幼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0,16(7):401-402.

第8篇

1.主動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務模式創新。

為了實現主動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務,我們整合高等院校體育部和計算機專業教師、專科醫院醫生、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和心理咨詢師等人力資源,利用軟件系統(包括基于體域網的社區居家養老健康云系統、老年人健康素養問卷調查系統、老年人健康教育問答咨詢服務平臺)和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擁有體域網傳感器設備可以實時采集老年人體征數據并上傳到社區居家養老健康云系統。醫生可以通過健康管理系統查看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的發展態勢)的平臺作用,根據體域網傳感器測量到的老年人實時體征數據和健康素養問卷調查的統計數據,識別出老年人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和存在較高健康風險的老年人個體,再由醫生、心理咨詢師、健康管理師、體育教育講師主動對老人及其關愛員(老人關愛員包括老人監護人、家屬、保姆等)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即建立面向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的主動式健康教育服務模式。

(1)在社區服務中心的統籌安排下,開發并應用基于移動計算技術的老年人健康素養調查問卷系統,不定期對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問卷結果,實時把握老年人健康知識、健康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的發展態勢;開發老年人健康教育問答咨詢服務平臺,把老年健康教育延伸到老人日常生活,還可以利用老年人健康教育問答咨詢服務平臺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個性化的健康信息推送給老人,形成健康咨詢和健康信息推送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服務模式。

(2)在健康咨詢師、體育教育工作者、綜合醫院醫生的配合下,軟件開發人員對老年人調查問卷結果、老年人實時體征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識別出轄區內老年人全體中普遍存在的身體素質、心理素養、健康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問題,為老年人健康教育的教育對象選擇、健康教育內容及教育方式的科學設計提供支持。

(3)根據健康素養數據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的結果,針對性設計健康教育講座、健康教育系列活動的主題和內容,對轄區內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進行健康教育干預、體育干預和保健診療活動干預;針對具有較高健康風險的老年人個體,通過社區居家養老健康云系統把老人健康風險推送給老人及老人關愛員;利用健康教育問答咨詢平臺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個性化、針對性的健康信息推送給老人。還可以通過軟件技能培訓,讓老年人熟悉社區居家養老健康管理系統的功能,掌握體域網傳感器的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助老系統的效能,形成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務之間的良性互動,逐步形成老年人健康素養提升的合力。

(4)社區工作人員還可以根據季節變更、疾病疫情暴發等情況,主動組織并施行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動。還應關注老人關愛員(包括老人家屬、監護人、與老人結對的自愿者、社區工作人員)的健康教育,通過開發食材搭配禁忌隨手查、藥物搭配禁忌隨手查、肛腸健康衛士等手機應用為老人關愛員提供易于獲取的健康知識,通過潛移默化的健康宣教使之能夠給予老人更高質量的健康關愛。

2.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動的實施。

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醫療保健知識與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健康管理系統軟件技能培訓四個方面,分別由綜合醫院醫生、心理健康咨詢師、軟件開發人員進行。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對象是老年人本人、老人關愛員、社區工作人員、自愿者等。老年人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專題講座、社區義診、電話咨詢、網上咨詢服務、上門宣教和健康教育手機應用等方式。

3.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務質量的持續改進。

每次健康教育活動之后,都進行健康教育效果問卷調查,再依據健康教育效果的評估量表評價宣教的效果,識別出老年人在健康知識或技能方面的不足,適時安排后續的健康教育活動,以期達到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務質量的持續提升。

二、結語

第9篇

摘 要 目的:回顧居家臨終關懷的服務實踐,初步探索居家臨終關懷服務的意義。方法:臨終關懷患者36例進行3個月的居家臨終關懷干預,采用臨終關懷問卷分別調查干預前后患者及其家屬87人對死亡的認識和對臨終關懷服務的知曉度。結果:與干預前相比,經過3個月的臨終關懷,患者及其家屬對死亡的恐懼害怕降低(65.52%比27.78%,P

關鍵詞 臨終關懷 問卷調查 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R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8-0035-03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ospice care at home in Yanj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CHEN Rui, YU Yan, JIANG Shiyi

(Yanj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liminarily explore the service practice of the hospice care at home and its significance.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ere provided with three months of the hospice care at home. The awarenesses of death and degree of the hospice care for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of the hospice care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three months of the hospice care service, the fear of death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reduced (65.52% vs 27.78% P

KEY WORDS hospice care; questionnaire survey; service mode

臨終關懷是有完整照顧方案的一種特殊服務,為臨終患者及家屬提供緩解性及支持性的照顧。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臨終關懷的6條標準:①肯定生命、認同死亡是一種自然的歷程;②不加速和延長死亡;③盡可能減輕痛苦及其他身體不適癥狀;④支持患者,使他在死亡前能有很好的生活質量;⑤給予心理、社會及靈性照顧;⑥支持患者家屬,使他們在親人的疾病期及去世悲傷期中作出適當的調整。

2013年,本中心組建臨終關懷(舒緩療護)服務團隊,包括醫生1名,護士2名,預防保健人員2名,進行居家臨終關懷。服務對象是貧困的晚期癌癥患者及其家屬。主要服務內容為鎮痛治療、護理照顧、心理輔導、家屬教育、哀傷輔導、寧養知識宣教等。居家臨終關懷不同于醫院病房臨終關懷,易被患者接受。受觀念的影響,患者和家屬更能接受臨終階段在家中,在熟悉的環境,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能更好的面對死亡。本中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對36例患者進行居家臨終關懷,本文探討臨終關懷患者及家屬對死亡觀的看法,對臨終關懷的了解度,以及患者和家屬所希望得到的服務。

對象與方法

對象

研究對象分為居家臨終關懷患者的家屬(家屬組)87人和患者組36例。患者組中乳腺癌16例,肺癌10例,結直腸癌7例(2例分別伴肝轉移和肺轉移),肝癌3例,男11例,女25例,平均年齡(75.3±7.1)歲,經兩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診斷,卡式評分(Kay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50分。

方法

患者家屬的臨終關懷干預及對死亡認識的測評

臨終關懷服務團隊對家屬組進行心理輔導教育、哀傷輔導、寧養知識宣教。在知情同意下,于干預前調查家屬組對死亡的看法,分為:①恐懼害怕;②拒絕回避;③接受。干預3個月后,再次調查對死亡的看法。

問卷調查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兩組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對臨終關懷(8項內容)的知曉度(分值范圍0~10分,0分為不知曉,10分為完全知曉)、知曉途徑和最需解決的問題。

臨終關懷所涉及的問題

在居家臨終關懷時,開展鎮痛治療,護理照顧,心理輔導,家屬教育,哀傷輔導,寧養知識宣教等。在團隊服務過程中,患者和家屬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結果

干預對死亡認識的影響

干預3個月后,患者組死亡10例。在知情同意情況下測評家屬組干預前(87人)和干預3個月后(54人)對死亡的認識。結果顯示,家屬組對死亡恐懼的認識從干預前的65.52%下降到干預后的2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問卷調查

共發放123份問卷調查(家屬組87份,患者組36份),所有被調查者對臨終關懷8項內容的知曉度均值為(7.47±2.11)分。知曉途徑來自街道或醫院、醫療衛生服務站宣傳(櫥窗和宣傳,健康教育等)占39.00%,媒體占23.00%,網絡占19.00%,綜合醫院占11.00%,親友間傳遞的信息占8.00%。臨終關懷最需解決的問題中,需求鎮痛占67.62%,醫學支持占24.00%,心理支持占7.40%,創傷性過度治療及化療占0.98%。

居家臨終關懷所涉及的問題

在居家臨終關懷團隊服務中,患者組與家屬提出需要隨時隨地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占58.00%,患者有些未了心愿、希望臨終關懷工作團隊來解決的占47.00%,患者對于能有宗教協會參與居家臨終關懷的需求占33.00%,家屬對臨終患者在臨終階段營養問題的需求占65.00%。

討論

臨床判斷疾病末期,或意外傷害導致進入不可逆性生命末期,至臨床死亡的這段時間視為臨終期。患者要求鎮痛治療,患者本人和(或)家屬常主動接受居家式臨終關懷服務,社區居家臨終關懷受到患者的歡迎[1]。患者在熟悉的環境中更能享受到家人、朋友溫馨的親情和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居家環境中,患者更能感受到家屬的愛,同時更能接受臨終關懷團隊給予的心理疏導。臨終關懷是現今老年社會重視的問題,需要社會參與和國家政策扶持,使整個社會提升尊老、敬老的氛圍[2]。同時,作為在社區工作并深入居家參與臨終關懷的工作人員認識到人員培訓不是臨時性,而需要從教學開始規范培訓,從最基本的理論開始,使之成為一門學科,這樣才會使臨終患者有扎實的依托[3]。

本調查顯示,居家臨終關懷可為家屬提供心理支持,幫助家屬減輕精神壓力,將精神心理和靈性的關懷融為一體,幫助家屬正確對待患者的死亡過程,提供哀傷輔導,重建新的生活模式,對患者家庭提供全方位照顧。經過3個月的團隊式服務,家屬的死亡觀得到正面疏導,說明居家臨終關懷對家庭成員有利。同時顯示,社區居民通過街道和社區醫院及醫療站點獲得信息是最便捷、迅速的途徑。居家臨終關懷有其薄弱之處,患者和家屬對于能提供24 h服務給予希望,這是機構服務難以完成、也是居家臨終關懷不能達到的目標。本調查顯示本市居民30%以上有,參與社會團體和宗教協會,使患者獲得身心平安,有利于患者;47%的患者有未了心愿,這需要社會、社區的大力協助。因此,需要深入社區,開展宣教活動,推動寧養理念,合作推動對晚期癌癥患者的積極照顧。

居家臨終關懷的團隊模式能更貼近癌癥患者身心,充分體現對晚期癌癥患者的“五全”(全人、全隊、全家、全程、全社區)照顧[4],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命全程的介入照顧。該服務模式得到貧困家庭及大多數老年患者的強烈需求,同時能減輕患者家屬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也可解決晚期癌癥患者對機構的臨終需求壓力,即可整合醫療資源,減少費用支出,利國利民,是現今比較理想的臨終關懷模式。實踐證明,居家臨終關懷是臨終關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一種新型的關懷模式,已得到患者和家屬的好評,贏得了社會的支持。

參考文獻

唐躍中, 陳雯. 康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服務回顧[J]. 上海醫藥, 2013, 34(18): 49-51.

施永興, 王光榮. 緩和醫學理論與生命關懷實踐[M]. 上海: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9: 196-198.

施永興, 王光榮. 中國城市臨終關懷服務現狀與政策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 30.

第10篇

[摘要] 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基于勝任力的社區護士繼續教育需求,為科學合理地制定社區護士繼續教育計劃提供參考。 方法 本研究來源于江蘇省高等學校護理學優勢學科開放課題,利用自制調查問卷在南京地區的社區護士中開展需求調查,分析結果。 結果 自制問卷Cronbach's alpha為0.988,條目CVI達到0.966編制合理,社區護士有40個條目得分超過4.5分繼續教育需求旺盛,影響繼續教育需求最關鍵的因素是“性別”、“城鄉”。 結論 社區護士繼續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訓內容需要進一步規范。

[關鍵詞] 勝任力;社區護士;繼續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3(b)-0150-05

The stud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requirements based on competency in community nurses

XU Yu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rmulating community nurses' continuing education program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competency-based understanding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of community nurses. Methods The needs were survey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rough the use of homemade questionnaire in the community nurses of Nanjing area, which from the open issues of advantages disciplinary of Jiangsu Province nursing colleges. Results The Cronbach's alpha was 0.988, entry CVI reached 0.966 preparation reasonable of homemade questionnaire, community nurses had 40 entries scoring over exuberant 4.5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of impact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demands were "gender", "urban and rural". Conclusion Community nurses'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further strengthening, training needs further specification.

[Key words] Competency; Community nurses; Continuing education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社區衛生服務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保障百姓生命健康的重要部分。社區護士必須具備普通的護理知識,還要具備包括心理輔導、疾病篩查、預防保健等一系列醫學綜合知識才能適應“走出醫院、走進家庭”的模式,成為健康教育和家庭訪視的主要力量。本研究旨在以勝任力為基準制定社區護士培訓需求問卷,通過個體調查分析不同層次社區護理人員針對勝任力五個維度的教育愿望,為制訂科學合理的教育計劃提供參考。

1 問卷編制

1.1 編制依據

1.1.1 勝任力相關理論 勝任力(Competency)[1]是David McClelland教授在1973年首先提出。長期以來很多學者都對這個概念給出過自己的定義,雖然他們對具體概念有各自的理解,但其觀點中對勝任力包含的主要內容還是比較一致的,包括動機、特質、自我概念、社會角色、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的認知、可識別的行為技能、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個體特征,其基本內容主要是“動機”、“態度”、“知識”、“技能”和“個體特征”[2-5]。

1.1.2 政策依據 本問卷編制的依據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原衛生部2002年頒布的《社區護理管理指導意見(試行)》[6]、2008年頒布的《關于加強繼續醫學教育的若干意見》[7]、原衛生部科教司2001年頒布的《社區護士崗位培訓大綱(試行)》[8]、《社區護士崗位培訓教材(試行)》[9]。

1.1.3 其他依據 除了國家衛生主管部門相關政策外,本問卷的編制還依據“整體護理理論”、“護士崗位職責”及“護理程序”等。

1.2 編制過程

1.2.1 初稿編制 通過檢索醫學文獻元數據網(MML)、維普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及使用Google、soso、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國內外相關文獻,通過文獻回顧法和專家訪談法,確定相關指標條目,編制“基于勝任力的社區護士繼續教育需求調查問卷(初稿)”。調查問卷初稿包括2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一般資料包括8個條目,第二部分為繼續教育需要調查,包含81個條目,分布在以勝任力為基準劃定“動機”、“態度”、“知識”、“技能”和“個體特征”五個緯度里。

1.2.2 德爾菲咨詢 根據研究內容,聘請5名在“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及“社區護理”領域具有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護理專家對初稿進行評判。通過電子郵件向專家發出第一輪咨詢問卷,請專家對問卷中的結構緯度與設計的指標一致性程度進行逐條評估,此外,各緯度最后提出了開放性問題“需要增加的條目”。在第一輪咨詢表格回收后,根據專家評價對問卷進行修改。

將修改后的問卷連同第一輪統計結果統計再次通過電子郵件向專家發放第二輪咨詢表,請專家根據個人經驗并參考第一輪專家咨詢統計結果,再次對問卷條目的一致性再次進行評估。收回第二輪專家咨詢表后,對數據進行再一次的統計分析形成問卷試用版。

1.2.3 預實驗 在指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選擇10名在職的社區護士使用《基于勝任力的社區護士繼續教育需求調查問卷(試用版)》進行預實驗,要求他們找出問卷中表達不清楚、存在理解歧義或者有其他疑問的條目,并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預實驗得出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預實驗問卷回收有效率為100%,利用SPSS軟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計算Cronbach's alpha,完成問卷的信度檢測。此外還對參加預實驗的對象進行了訪談,對問卷指標、“條目順序是否流暢?”、“表述是否清楚?”、“理解上是否會存在歧義?”等進行了解,針對試用人員意見,在試用版問卷基礎上增加了填寫說明,形成了問卷終稿。

1.2.4 信效度檢測 對問卷的信度檢查是通過利用SPSS軟件統計預實驗結果,以克隆巴赫系數來檢查問卷的內在一致性,本次問卷的各緯度的克隆巴赫系數:動機0.866、態度0.872、知識0.876、技能0.874、個體特征0.864,總體0.886,該問卷符合信度要求。

對問卷的效度調查是利用專家評判檢查問卷的內容效度,將問卷發放給7位專家,請專家就每一條目與相應內容緯度的關聯性做出評判,結果問卷的第一部分CVI值0.986,第二部分各緯度CVI值分別是“動機”0.952、“態度”0.911、“知識”0.971、“技能”0.974、“個體特征”0.952,問卷總體0.966,且單個條目最低為0.857,問卷的內容效度符合要求。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19.0版本進行數據統計,了解社區護士個人基本情況及繼續教育需求情況。

2 問卷調查

2.1 調查對象

根據南京市衛生局相關數據,結合對社區衛生機構的調查,南京市現有在職在崗社區護士約2600名,通過對照量表[10-13],本次需要調查的樣本量為335份,考慮到問卷回收等因素,發放問卷400份。針對南京市社區衛生機構分布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12個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8個鄉鎮社區衛生院的在職在崗社區護士中發放問卷。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69份,問卷回收率為92.25%,其中有效問卷339份,問卷有效率為91.87%。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如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

2.2 調查結果

利用Likert 5分法[12-14]將教育需求進行計分統計,“完全不需要”、“不需要”、“一般需要”、“較需要”、“非常需要”分別對應1、2、3、4、5分,通過計算各條目的得分來判斷需求程度,并使用SPSS軟件分析,通過SPSS軟件計算出本次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為0.988。問卷有較高信度。統計的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社區護士對于這個基于勝任力設計的繼續教育培訓課程體系擁有高度的需求性,所有題目的平均得分均高于4分,設計的條目體系符合社區護士的培訓需要。“動機”、“態度”、“知識”、“技能”、“個體特征”五個緯度的平均得分分別是4.48、4.56、4.54、4.45、4.30分。所有條目中有40個條目超過了4.5分。這次問卷調查中得分最高的緯度是態度緯度,總平均分為4.56分,總共有8個條目有7個超過了4.5分,尤其是該緯度得分最高的是“患者目標安全”(4.61)這與護理人員白衣天使的形象是極為相符的。護理人員由于職業的特殊性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需要用極其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病患、尊重生命,所以在繼續教育中引入“護理工作標準”、“護理質量標準”、“護理法規”、“護患人際溝通”、“社區護士禮儀”、“患者安全目標”、“護士道德與行為準則”、“社區衛生服務相關法規”等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對社區護士自身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問卷調查中得分較低的是個體特征緯度,這體現了社區護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希望在繼續教育中更多地吸收專業知識,能直接運用于工作實踐,該緯度得分最低的也是本次問卷得分最低的條目是領導力(4.17分),可能一線的社區護士會認為與自身工作意義不大,實際上“學歷”、“評判性思維”、“領導力”、“壓力管理”、“創新教育”、“人文素養”從長遠上看,會對改善這一群體整體素質和社區護士未來的職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對于這方面培訓還需要加以引導,改變觀念。

2.3 影響不同緯度繼續教育需求的關鍵性因素

在SPSS軟件中使用線性回歸對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進一步分析,分析影響不同緯度繼續教育需求的關鍵性因素。在回歸變量的選擇上,由于對各項因素的主次順序并不明確,所以采用逐步的方法對回歸方程進行優化。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得出了影響各緯度繼續教育需求的關鍵性因素及其權重如表3。

通過SPSS軟件對樣本進行回歸分析,可以看出影響各緯度繼續教育需求的關鍵性因素,其中影響“動機”緯度的有6個,“態度”緯度的有5個,“知識”緯度有3個,“技能”緯度有7個,“個體特征”緯度的有6個。

對所有緯度繼續教育需求影響最大的因素都是“性別”,這與樣本中男女比例差異巨大有直接關系,由于339份問卷中男性僅有5份僅占總數的1.5%,所以因素的高權重并不具有指示意義;除了性別外,在“動機”、“態度”、“知識”、“技能”四個緯度中權重最高的影響因素為“所屬單位類別”,即城、鄉社區護士,在這四個緯度中明顯超出除性別以外的其他因素;“是否開展家庭訪視”也是對所有緯度繼續教育需求均具有影響的關鍵性因素,這與深入家庭開展訪視這一社區護士未來工作的發展方向是吻合的。

影響“動機”、“態度”、“技能”和“個體特征”四個緯度繼續教育需求的關鍵因素還有“年齡”、“社區護理從業年限”,“動機”緯度的還有“來源”,“技能”緯度的還有“人員編制類型”和“職稱”,“個體特征”緯度的還有“人員編制類型”和“學歷”。

3 討論

《基于勝任力的社區護士繼續教育需求問卷》編制合理,通過專家評判檢查問卷的內容效度,問卷第一部分CVI值0.986,第二部分的“動機”緯度CVI值為0.952,“態度”緯度CVI值為0.911,“知識”緯度CVI值為0.971,“技能”CVI值為0.974,“個體特征”緯度CVI值0.952,問卷所有條目總的CVI值0.966,且所有條目CVI最低為0.857高于0.78有很高效度,問卷總的Cronbach's alpha為0.988,各緯度的Cronbach's alpha:動機0.957、態度0.977、知識0.977、技能0.988、個體特征0.964,有很高信度,問卷可以用于開展繼續教育需求調查。

南京市社區護士人力資源結構總體合理,年齡結構、整體學歷、從業年限、來源情況良好。當前社區護士中“25~

基于勝任力設計的社區護士繼續教育課程體系有很強的針對性,社區護士繼續教育需求旺盛,有40個條目得分超過4.5分達到非常需求,“態度”和“知識”兩個緯度平均得分均超過4.5分達到非常需求;社區護士最需要的條目排名前十的分別是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識、社區護理相關知識、社區緊急救治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相關知識、養生康復相關知識、老年保健相關知識、常見慢性疾病護理與康復知識、社區傳染病防護、社區護理新進展及社區護理保健,這些均屬于社區的專項知識,這些條目的需求度高與醫學院校沒有開展專門的社區護里專業,社區護士主要來源于臨床護士轉崗和有一定的關系,社區護士需要補充學習這些專項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一般通用的護理操作雖然也有較高的需求,但與這些社區護理專科知識相比較,需求度還是較低。

影響各緯度教育教育需求差異關鍵性因素為“性別”和“是否開展家庭訪視”,“所屬單位類別”在除“個體特征”外的其他緯度也有很高的影響系數。

[參考文獻]

[1] McClelland David. 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 胡艷曦,官志華.國內外關于勝任力模型的研究綜述[J].商場現代化,2008,11(556):248-250.

[3] 唐玉鳳,繆翼,何尚英.國內外關于“勝任力”研究綜述[J].管理科學,2009,6(27):63-65.

[4] Spencer LM. Commence at Work [M].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3:256-258.

[5] 胡蓓,張文輝.職業勝任力測評[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261-270.

[6] 衛生部.社區護理管理指導意見(試行)[J].中國護理管理,2002,2(1):1-2.

[7] 衛生部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繼續護理學教育試行辦法[J].繼續教育,1998,3:57-58.

[8] 衛生部科教司.社區護士崗位培訓大綱(試行)[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1,(2):10-11.

[9] 衛生部科教司.社區護士崗位培訓教材[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35-44.

[10] Nunnally. Psychometric Theory [M]. New York:McGraw Hill,1978:245.

[11] Lynn MR. Determin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content validity [J]. Nursing Res,1992,5(4):382-385.

[12] 楊小平.統計分析方法與SPSS應用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88.

[13] Krejcie RV.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70,30:607-610.

第11篇

患者對急診就醫認知度的調查

陳庭佳廖曉星胡春林黃燕梅劉向群

THE SURVEY OF PATIENTS´ AWARENESS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CHEN Tingjia, LIAO Xiaoxing, HU Chunlin, et al

【摘要】目的

了解患者對急診就診標準和急診分診的認知度,以及對改進分診制度的意見,為進一步完善分診系統提供依據。方法自制調查問卷,在某綜合性三甲醫院急診室內對急診患者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問卷。結果

共發放23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1%。被調查者只有64.3%是因為突發急癥來看急診,53.4%對調查當日候診時間表示滿意,有49.3%認為分診的主要依據是病情詢問憑經驗,39.8%表示同意給病情緊急的病人插隊先看,有92.3%的被調查者贊成應該根據病情緊急程度不同分不同診室不同次序就診,而只有49.7%的被調查者認為分診時開簡單的化驗檢查可以提高就診效率。結論相當一部分患者不了解急診就診的標準,對急診分診的認知度較低。

【關鍵詞】急診患者分診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63

目前國內不斷增加的急診醫療需求已經超越了眾多大型綜合性醫院急診室有限的空間與資源,患者在急診室內經常出現長時間等候的擁堵現象[1]。然而,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并未達到急診就診標準,急診室只是被當作就醫的快速通道[2]。急診預檢分診就是對急診患者進行快速分類以確定治療或進一步處理優先次序的過程。分診工作直接關系到患者救治效果、急診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3]。但現階段我國急診分診的管理相對滯后,尚沒有正式形成統一的預檢系統和具體的操作程序。很多綜合性大醫院目前仍基本采用傳統的“分科分診”的急診分診模式。為了解患者對急診就診標準和急診分診的認知度,以及對改進分診制度的意見,特進行此項問卷調查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本研究在一家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的急診室進行。預檢分診主要將患者分為急危重和一般急診患者。前者立即被送入急救區進行救治,后者通過簡單問診和測量生命體征后判斷其所屬專科,登記掛號后按順序在候診大廳等候相關專科診治。本研究調查的對象就是在候診室等候相應專科就診的一般急診患者。

1.2方法本次問卷是在參考了國內多項大型同專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設計的[4-5]。自2013年6月~12月由工作人員隨機向230例分診后等待就診的急診患者派發問卷,當場回收。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一般情況,對急診就診標準、急診分診制度、分診現狀的認知情況,以及對進一步改善分診工作的意見等。

1.3統計方法所有數據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本研究在急診室隨機對230例等待就診的急診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21份,有效回收率為96.1%。受調查患者一般情況如表1所示。

2.2問卷調查結果被調查者來看急診有64.3%是因為突發急癥,15.8%是白天沒有時間,14.5%為急診檢查快,14.5%為急診等候時間短。至于選擇到該院就診而不在社區醫院的原因,有71.9%認為大醫院放心,只有6.8%認為若知道是小病會選擇小醫院。

被調查者認為急診的就診流程中等待時間過長主要在表現在等待看病時間(占65.6%)、等待檢查結果時間(占38.5%)、等待注射治療時間(占27.1%)。對調查當日候診時間表示滿意的只有53.4%,對急診就診秩序表示滿意也只有48.4%。

對于分診制度的認識,被調查者中49.3%認為分診的主要依據是病情詢問憑經驗,34.9%選擇是醫院分診標準。如果在急診候診過程中正輪到就診時有人由于病情緊急要求插隊先看,只有39.8%的患者表示同意。有65.2%的被調查者贊成在有門診的時間段通過預檢護士的評估建議改往門診就診。

對于進一步改進分診制度的做法,92.3%的被調查者贊成應該根據病情緊急程度不同分不同診室不同次序就診。對分診護士評估生命體征有81%表示贊成。52.5%贊成分診時進行簡單的化驗檢查(如心電圖、血尿常規、血糖等),有49.7%認為分診時開簡單的化驗檢查可以提高就診效率,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贊成比例明顯比大專以下的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由于人們工作時間和門診時間的沖突,以及國內醫院采取的“開放式”急診醫療模式,對于前來就診的患者一般都是“來者不拒”,加上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使得國內大醫院的急診患者數量大幅增加。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有近四成的患者不是由于突發急癥前來就診,只有6.8%的人會選擇小病在小醫院看,這些和國內外許多調查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表明患者對急診標準的認知度仍較缺乏,還有對社區小醫院的不信任。

如何從眾多的急診患者中分診出真正需要緊急診療的患者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統一的預檢分診系統,缺乏客觀性和標準化,同時宣傳也不到位,公眾對其了解不夠。有49.3%的被調查者認為分診的主要依據是病情詢問憑經驗。每位急診患者都認為自己的病是最重的,是最應該優先得到治療的。如果在急診候診過程中正輪到就診時有人由于病情緊急要求插隊先看,只有39.8%的患者表示同意。國內現行的分診模式可以保證急危重病人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及時積極的治療,但對于其他所有患者卻不加區別地按掛號順序就診,這樣就無法更準確的判斷出這些病人潛在的危險因素,某些高危病人容易被疏忽,不僅浪費了有限的急診資源,而且耽誤患者的治療,影響醫療服務質量[7]。本次問卷中就有65.6%的被調查者認為等待時間過長體現在候診過程中,只有53.4%對調查當日候診時間表示滿意,對急診就診秩序表示滿意也只有48.4%。因此,合理利用急診室有限的空間和醫療資源,使真正的急診患者得到及時診治,卻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分診制度。

Partovi等[8]發現,應用專業分診系統的急診患者和不用該系統的患者相比,平均醫院停留時間(length of stay,LOS)縮短了82s。一個好的分診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急診的工作效率,避免在會診、檢查過程中出現病情變化而導致治療的延誤。對于改進分診制度的做法,調查發現絕大多數患者(92.3%)均贊成急診根據患者病情緊急程度不同按次序就診,說明大家對于急診分診制度總的來說還是認可的。對于目前已經開展的分診時評估生命體征大家也是大體上接受(81%),但對于分診時進行簡單的化驗檢查,表示贊同的比例大概只有一半,同時學歷低的贊同比例低于學歷高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說明分診制度的宣教工作需進一步做好,特別是學歷低的群體。

因此,改善綜合性大醫院急診室的擁堵現象,首先有必要宣傳急診就診的標準,讓患者進一步了解急診的意義,明白急診并非快診。政府也必須加大對社區小醫院的投入,提高社區醫務人員急診技術水平,增強患者到小醫院就診的信心,實現“小病在社區小醫院,大病進大醫院”的分流目的[9-10]。同時我們需要建立全國統一分診標準,通過定期規范分診培訓考核制度提高專業人員素質,不僅評估生命體征,而且可以將簡單化驗檢查納入分診工作內容,并通過社會普及宣傳提高患者對分診的認識及配合度,最終通過分診環節改善急診擁堵現狀及醫療資源合理分配。

參考文獻

[1]MOSKOP JC,SKLAR DP,GEIDERMAN JM,et al.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part1-concept,causes,and moral consequences[J].Ann Emerg Med,2009,53(5) :605-611.

[2]LAMBE S,WASHINGTON D L,FINK A,et al. Waiting times in California,s emergency departments[J]. Ann Emerg Med,2003,41(1):35- 44.

[3]申艷芳.急診科分診護士的角色與功能[J].中華護理雜志,2005(4):294-295.

[4]孫紅,周文華,王厚力,等.急診患者對分診標準的認知程度調查[J]. 現代護理,2007,13(27):2589-2590.

[5]趙潔,王紅萍,潘曙明,等.上海急診醫患分診認知調查[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7):763-767.

[6]GROSSMANN FF,NICKEL CH,CHRIST M,et al.Transporting clinical tools to new settings: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in german[J].Ann Emerg Med,2011,57(3):257-264.

[7]KENNEDY J,RHODES K,WALLS CA,et al. Access to emergency care: Restricted by long waiting times and cost and coverage concerns[J]. Ann Emerg Med,2004,43(5):567-573.

[8]張杰.中法急診預檢分診制度對比與借鑒[J].護理學報,2009,16,(9A):20-22.

[9]杜碧霞,馮冰.開展家庭病床服務 解決群眾就醫難題[J].現代醫院,2012,12(4).

[10]任天成,毛榮,王一鏜,等.實用急救技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訓推廣的效果分析[J].現代醫院,2014,14(2):145-147.

Journal of Hepatology:常喝含糖飲料會引起脂肪肝?!

第12篇

關鍵詞家庭醫生服務知信行

中圖分類號:R1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533(2012)08-0021-0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居民對健康也越來越關注,對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新一輪醫改將家庭醫生制服務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家庭醫生與社區居民實行簽約服務,家庭醫生承擔著對人群開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的任務[1],是社區衛生服務的新模式。為了擴大簽約率,避免簽約后居民與家庭醫生簽而不約的狀況,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服務的認識至關重要。為了解本社區的居民對家庭醫生以及家庭醫生服務的認知情況,本研究對居民進行家庭醫生服務知信行調查,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四川北路街道永美居委居民,年齡18歲以上,有獨立行為能力,自愿參加調查,符合條件的居民共有162人。其中男67人,占41.36%,女95人,占58.64%;年齡30~39歲4人,占2.47%,40~49歲3人,占1.85%,50~59歲29人,占17.90%,60歲以上126人,占77.78%;小學及以下學歷17人,占10.49%,初中學歷53人,占32.72%,高中學歷54人,占33.33%,大專及以上學歷38人,占23.46%。

1.2方法

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情況和對家庭醫生的認識、態度、行為3方面。由經過專門培訓的社區全科醫師擔任調查員,上門面對面地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62份,回收162份,回收率100.00%。

2結果

2.1對家庭醫生職責任務的認識

被調查的162位居民中,84人認為家庭醫生主要是對簽約服務對象及其家庭的健康負責,提供連續、綜合、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務,占51.80%;75人認為家庭醫生就是提供上門服務,占46.30%,3人對家庭醫生指責任務不清楚,占1.85%。

2.2對家庭醫生服務內容的了解

大多數社區居民認為家庭醫生的服務內容主要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包括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定期體檢、心理咨詢、建立健康檔案等,而對家庭醫生有能力解決基本醫療問題、幫助預約專家門診,提供術后跟蹤隨訪、開展圍產期保健服務等了解甚少,具體見表1。

2.3對家庭醫生職業資格的態度

117人認為家庭醫生必須經過全科醫學規范化培養,并通過嚴格考試,且應由具有十年以上臨床經驗的醫生擔任,占調查人數的72.20%;32人認為家庭醫生需要經過全科崗位專門培訓,占19.80%;7人認為家庭醫生只要經過臨床醫生即可,占4.30%;5人認為家庭醫生必須是高等醫學院校全科本科畢業的學生,占3.10%,1人不清楚,占0.60%。

2.4與家庭醫生簽約意向

有與家庭醫生簽約意向,或已經簽約并建立相對固定醫患關系的患者有162人,占100.00%。

2.5常見健康問題首選家庭醫生

與家庭醫生簽約后,常見健康問題首選家庭醫生有125人,占77.20%;根據情況選擇家庭醫生有37人,占22.80%。

3討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疾病譜的變化,基層醫療服務更加強調對患者持續性、綜合性、個體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家庭醫生的主體是全科醫生,全科醫學是臨床的二級學科。全科醫生對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優質、方便、價廉和一體化的基層醫療保健服務,進行生命、健康與疾病全過程、全方位、負責任的管理[2]。同時,家庭醫生還承擔部分預防保健、聯系疑難雜癥的會診和轉診、患者康復和慢性病篩查、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3]。

從本次的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對家庭醫生有著一些錯誤的理解,認為家庭醫生主要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且家庭醫生就是“上門醫生”。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的水平也心存疑慮,希望家庭醫生由高學歷、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擔任,這樣他們才能放心的把自己的健康交給家庭醫生負責,否則只能視病情選擇家庭醫生,即在三級醫院看病,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藥。由此可見,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的認知匱乏是制約家庭醫生式服務簽約的一個主要障礙。

因此,在推進家庭醫生制服務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積極向社區居民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讓社區居民了解家庭醫生及其服務給健康帶來的益處;另一方面還要創造條件讓社區醫生走出去學習更多新的知識,讓大醫院的專家走進社區開展技術的傳幫帶,只有這樣就可以不斷提升家庭醫生的服務水平。同時要加強家庭醫生制服務的管理,建立家庭醫生制服務的操作流程和質量控制標準,認真履行家庭醫生服務合同中承諾的各項服務,讓居民親身感受到家庭醫生制服務帶來的便利、實惠和健康獲益,避免簽而不約或者流于形式,從而真正把家庭醫生制服務做深做實。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 [EB/OL]. (2011-5-31)[2012-02-14]. .

[2] 上海市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 全科醫學基礎[M]. 上海: 交通大學醫學院, 2004: 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水县| 昭通市| 老河口市| 乐平市| 曲阜市| 河池市| 高平市| 余干县| 三亚市| 开原市| 丽水市| 平邑县| 苍山县| 漳平市| 东平县| 漳州市| 三明市| 德清县| 赣州市| 林西县| 巢湖市| 安国市| 陈巴尔虎旗| 茶陵县| 从江县| 全州县| 儋州市| 贵定县| 荔浦县| 衡水市| 武安市| 房产| 民勤县| 都安| 榕江县| 萝北县| 泊头市| 东平县| 太白县| 利川市|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