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國外進出口貿易

國外進出口貿易

時間:2023-06-08 10:57: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外進出口貿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 升值 進出口貿易 貿易順差

一、引言

改革開發以來,人民幣匯率逐漸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與內外均衡的經濟變量。國際金融界一直對我國持續已久的貿易順差進行著指責,近年來,鑒于出口導向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歐及中美雙邊貿易都呈現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的現狀,人民幣升值已經成為必然,因此人民幣匯率成為我國進出口貿易前進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隨著世界金融的全球化、一體化發展,我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合程度越來越高,這樣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愈發顯著。所以有必要進行人民幣匯率及我國進出口貿易之間關系的分析與研究。

二、我國進出口貿易特點

從改革開放發展至今,我國進出口貿易迅速壯大發展,大體呈現以下的特點。

(1)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對外開放和外貿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國出口貿易呈現飛速發展的狀態。198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200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萬億美元,居世界第3位。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頂峰的25616億美元。2009年,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2072億美元,依然具有很大的規模。(2)進出口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進出口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對進出口貿易活動的依賴程度,通常用本國對外貿易額占本國GDP的比重來表示,具體可分為進口依存度與出口依存度。1997年至今,我國進出口依存度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盡管2009年金融危機略有下降,但是整體水平仍然較高。(3)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國內企業使用國外廠商提供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并按國外廠商提出的質量技術標準加工出成品獲取效益的貿易方式就叫做加工貿易。一般的商品買賣不同,加工貿易方式涉及的零部件、原材料及加工后出口的成品都是委托方所有,并沒有發生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加工貿易使我國進出口呈現剛性發展:出口增加的同時,進口也在增加。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原因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影響。

(1)我國貿易順差促進人民幣升值。自從加入WTO后,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處于長期平穩的增長趨勢中,這為國際貿易順差創造了先決條件。但是貿易順差在帶來巨大外匯儲備的同時也對形成了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貿易順差的出現將直接導致人民幣匯率的變動。(2)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由于我國對于投資環境的建設以及經濟政策的實施,經濟一直處于顯著增長的階段,促使外匯投資商信賴對人民幣的投資,也加劇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壓力。此外,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經濟增長明顯變緩慢,但是我國經濟卻能持續增長,從而促使外匯逐漸價格下跌,進而誘發人民幣升值。

四、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作用

(1)有利于進口成本的降低。人民幣升值使進口的原材料、能源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價格下降,這將大大減少我國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技術和其他戰略物資的成本。使大筆交易的進口成本將隨著人民幣升值而降低,從而提高了相關部門的盈利能力,并且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2)有利于緩解貿易摩擦。自加入WTO以來,鑒于出口導向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歐及中美雙邊貿易都呈現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的現狀。人民幣升值可增加我國的進口總額,從而有助于減少貿易順差、減少貿易糾紛,從而緩和我國與歐美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促進我國經濟貿易的和諧發展。(3)有利于促進貿易結構優化升級。一直以來,“重出口,輕進口”便是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盡管它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也增加了對出口的依存度。人民幣的升值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進口增加及出口減少,可以緩解當前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均衡的局面。人民幣升值對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激發國內企業自主創新,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1)削減了我國出口貿易。相對比國外收入增長幅度而言,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增長幅度小,其優勢就被抵消了。在這種情況下,經過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調整然后升值,會導致我國貿易順差減少,貿易出口利益將會縮水。(2)打擊外商的投資積極性。外商在國內的貿易額度在我國出口貿易額度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人民幣升值將直接減少外商在我國的投資成本,打擊了外資注入的積極性。(3)影響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的發展,人民幣升值首先會增加出口成本,進而導致價格體系的變化,這不利于當前我國企業商品的價格體系,而且還會造成企業的人員流失及結構調整。另外,人民幣升值還會造成國外商品的盲目進口,從而導致供需關系不平衡,影響國內商品市場的穩定,甚者會造成通貨緊縮現象。(4)不利于國內企業的發展。人民幣升值將降低進口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國內消費者用同樣的貨幣可以購買質量更好、數量更多的進口商品,這將嚴重影響到國內相關企業的生存與發展。(5)加大我國國內就業壓力。人民幣的升值將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致可以容納眾多勞動力的加工型出口企業利潤下降。這些企業轉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后,必然會使許多素質較低的勞動者面臨失業危機。

五、結論

中歐及中美雙邊貿易都呈現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的現狀,人民幣升值已經成為趨勢。人民幣升值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有利有弊,為了更好的規避由人民幣升值帶來的不足,我們需要認真分析人民幣匯率變動與我國進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研究相應的調整優化策略,以保證我國經濟與貿易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婷.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 時代金融, 2010,12.

[2] 劉崇獻, 李彤.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M].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第2篇

現代物流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物流推動論”認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促進社會分工的深化,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1];物流聯盟的出現通過交易費用的降低,促進了經濟的增長[2]。除定性分析外,許多學者從定量視角對物流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得出物流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的類似結論[3-5]。近年來,浙江省開放型經濟發展快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隨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發展迅速。1986—2009年間,浙江省進出口總額從12.93億美元達到增長到1877.35億美元,增長了145倍。浙江省進出口貿易能取得如此成績,與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物流業的發展有利于進出口貿易成本的下降,推動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戎梅(2011)就單位物流成本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單位貨物貿易額與單位貨物周轉費用成反比,單位物流成本的降低對國際貿易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6]。楊長春(2008)[7]、侯方淼(2008)[8]等利用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得出:我國對外貿易與物流之間存在著反饋性的因果關系,而物流對貿易的促進作用比貿易對物流的促進作用要稍大一些。就物流對進出口貿易的促進程度而言,張寶友(2010)運用彈性分析法,分別從物流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檢驗華東地區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結果表明物流需求每變化1%,進出口貿易額相應的變化2.56%;而物流供給每變化1%,進出口貿易額就相應的變化6.08%[9]。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意見,王領(2010)運用協整理論和Granger因果檢驗法,利用上海市1978-2008年貨物運輸量、港口貨物吞吐量與進出口總額相關數據,對上海市對外貿易與現代物流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不同的結論:進出口的增加會在長期內促進港口吞吐量和貨物運輸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對上海市進出口增長起到推動作用,運輸量的變化對外貿增長的作用有很大的時滯效應。綜上所述,有關物流業發展能否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存在不一致看法。而且還可以從以下角度進一步思考:如果物流對進出口貿易具有促進作用,那么其影響程度是多少?本文就以上問題進行分析,以浙江省為例,考察物流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是否具有促進作用,如果有,那么影響程度是多少,影響程度是否隨時間的變化有所差異,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2方法、變量及數據

2.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對物流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進行相關分析,目的是驗證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是否有促進作用,影響是否顯著。然后,運用彈性理論,通過計算“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即物流發展速度與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之間的變動比率,來測算現代物流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影響程度,以及其程度隨時間的變動趨勢。

2.2變量及數據來源

衡量進出口貿易的指標,一般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進出口總額。而衡量現代物流發展水平的指標,由于缺乏統一的統計口徑,不同學者選擇的指標沒有統一的標準,已有研究大多以貨運量、貨物周轉量或港口貨物吞吐量等指標為代表。從進出口貿易涉及的物流系統來看,其物流環節包含運輸、倉儲、檢驗、報關、包裝、裝卸搬運,以及信息處理等作業內容,其中,運輸是必須的環節,故本文選擇了貨物周轉量作為衡量物流發展水平的指標。數據來源于《浙江省統計年鑒》(2010),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選取1986—2009年間的數據。

3實證分析

3.1物流產業發展與進出口貿易增長的相關性

在相關性分析之前,首先對進出口總額和貨物周轉量的逐年變化情況作描述性分析,以掌握其變化的總體趨勢,表1是浙江省1986—2009年進出口總額和貨物周轉量的統計數據。依據表1,繪制出1986—2009年浙江省進出口總額與貨物周轉量變化趨勢圖①,見圖1。由圖1可知,進出口總額與貨物周轉量的變化趨勢大體一致,這初步說明浙江省物流業與進出口貿易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即物流業的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具有促進作用。為了說明物流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顯著影響,下面利用統計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以進出口總額為因變量,設為Y,貨物周轉量為自變量,設為X。根據表1的進出口總額與貨物周轉量相關數據,運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通過比較多種擬和方法得知,二次曲線(Quad-rati)擬和模型較好地反映浙江省物流與進出口貿易之間的變化趨勢?;貧w結果見表2,調整后判定系數為0.9923,接近1,表明方程解釋能力強,變量以5%的顯著性通過t檢驗?;貧w方程顯著性經過檢驗,F=1482.790,P=0.000<0.01,表明回歸方程是顯著有效的。回歸方程如式(1):Y=-121.873+0.3129X+0.0000118X2(1)

3.2物流產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促進程度的彈性分析

(1)測算模型

通過相關性分析,得知浙江省物流業的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為了進一步分析物流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影響程度,本文利用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進行定量測算。彈性分析是計算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變化的敏感性的工具。本文以“區域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一詞作為衡量浙江省進出口貿易對物流業變化的敏感程度。進出口貿易額設為變量Y,貨物周轉量設為變量X,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計算模型如式(2):E=dYdX•XY(2)

(2)物流產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影響程度的測算

根據回歸方程Y=-121.873+0.3129+0.0000118X2可得式(3):dYdX=0.3129+0.0000236X(3)運用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計算模型,求得彈性系數E,見表3,1986—2009年間,浙江省區域物流-進出口貿易平均彈性為2.9,表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貨物周轉量每提高1%,進出口總額約提高2.9%,說明浙江省物流業較大程度上推動了進出口貿易的增長。

(3)不同時段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影響程度的比較表3顯示,1986—2009年間不同年份的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差異較大,從具體數據來看,彈性系數從1986年的8.4694,下降到2009年的1.3460。為了分析不同時間段物流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以每5年為一個時間段,計算1986—2009年不同時間段的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平均值,結果表明,不同時間段的彈性均值從1986-1990年的6.57,下降到2006—2009年的1.25,彈性均值呈現下降的趨勢,表明浙江省物流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促進作用有所趨緩。為了分析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隨時間的變動趨勢,以1986年作為時間t=1,對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與時間t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通過比較多種擬合模型,決定采用三次曲線(CUBIC)模型。擬合曲線如圖2所示,回歸結果見表4,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0.98915,與1極為接近,表明方程解釋能力強。變量均以1%的顯著性通過t檢驗。回歸方程顯著性經檢驗,F=700.05937,P=0.000<0.01,表明回歸方程顯著有效。擬合方程如式(4):E=9.790957-1.3076t-0.0689t2-0.001232t3

(4)由方程(4)計算2010—2014年的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指標值,見表5,浙江省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呈下降趨勢,表明浙江省物流業應進行產業調整,轉變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以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增長。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本文運用相關性分析和彈性分析等工具,就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影響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得到結論如下:第一,物流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影響是正向的,物流業有力地推動了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以浙江省為例,1986—2009年間,浙江省物流業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相應增長2.9%?,F代物流業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原因有:1)物流業的發展降低了運營成本,推動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在國際貿易中,商品的價格與成本對國際貿易的效益有重要影響。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產品的生產成本下降的空間有限,而物流成本有較大的降低空間。物流業的發展,使得對外貿易中的物流活動運作效率越來越高,降低了物流成本,導致進出口貿易的成本降低,從而刺激進出口貿易的發展。2)現代物流的發展改善了國際貿易的環境,促進國際貿易的便利化。隨著現代物流的發展,第三方物流產業不斷壯大,第三方物流公司則通過貨運等形式,減少了生產企業的物流負擔,使對外貿易中的運輸、報關等物流環節運作效率得到了提高。3)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拓展了消費者的購買空間。由于物流速度的提高,消費者在購買國外商品時,花費在物流運輸上的等待時間大大減少,使得消費者愿意在全球范圍內購買商品,這有利于外貿企業發現新市場,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第二,不同時間段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有所強弱。以浙江為例,1986-1990年間,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值為6.57,而到2006—2009年,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值下降為1.25,表明不同時間段物流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差異較大,且從整體上來看,浙江省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值呈下降趨勢,表明浙江省應進行物流產業轉型升級,以更好地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增長。

第3篇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2(6)-0017-05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日益成為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較大,在2005年曾達到80%的峰值水平。雖然此后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穩定在40%-60%的水平,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需求。同時,國家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半壁江山,且有不斷增長的態勢(見圖1)。因此,在金融危機后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歐美需求下降和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日益緊迫的大背景下,充分考慮我國對外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特殊國情,探究人民幣匯率升值與我國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Cerra & Dayal-Gulati(1999)利用VEC模型估計中國1983-1997年進出口方程的價格彈性,發現出口彈性為負且顯著,進口彈性為正且顯著。Dees(2001)認為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對一般貿易有負影響,而從事加工貿易的廠商從更便宜的進口投入品和中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中獲益頗多。Xu(2000)認為由于中國國內價格的靈活性,匯率變化對貿易條件和貿易流量的影響有限且短暫。Marquez & Schindler(2007)認為人民幣升值10%會使中國出口貿易額下降1%,但對于進口貿易影響并不明顯。Hong, Vos & Yao(2008)認為中國應通過人民幣升值和刺激本國消費來改善目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狀況。Zhang Jianping(2010)認為中國貿易順差源于中國在全球的產業地位,因此,人民幣匯率調整并不能改變中國貿易順差。盧向前、戴國強(2005)認為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存在顯著影響,不僅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而且存在J 曲線效應。辜嵐(2006)認為人民幣升值在長期內會惡化中國和美國及歐元區國家的貿易帳戶。徐明東(2007)利用1997-2006年的月度數據,發現人民幣升值會同時減少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量。金洪飛、周繼忠(2007)認為我國對美進口和出口的實際匯率彈性均不顯著,因此,人民幣升值將無法改善美國對華貿易收支。范愛軍、張雄輝(2009)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人民幣升值和匯率波動不會對出口貿易產生過大的影響。黃飛雪、寇玲(2009)認為人民幣升值無法改變中國貿易順差快速增長的趨勢,主要原因是中國出口商品彈性小和內需不足。

綜上所述,國內外文獻主要涉及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量的影響,而較少考慮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特殊國情,同時,也沒有反映金融危機后我國進出口貿易在國外發達國家經濟下滑、需求萎縮背景下的最新發展狀況。因此,本文以2000-2011年為樣本考察期,在考慮我國對外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基礎上,實證檢驗人民幣匯率升值與我國進出口貿易和經濟增長的數量關系。

三、人民幣升值、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理論假設

如前所述,加工貿易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并隨對外貿易總量擴大而不斷增長,兩頭在外和以外商投資為主是其主要特點。無論是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加工貿易的最終產品一般都銷往國外,在中國形成的增值部分主要為加工費,并構成我國貿易順差。因此,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加工貿易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也越大。根據匯率決定理論,人民幣升值會造成本國商品和勞務相對價格上升,導致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下降,本國出口減少,進口增加。但現實情況是我國勞務價格上漲主要體現在加工貿易,從而導致其用工成本上升。雖然原材料和半成品成本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相對降低,但加工貿易占半壁江山的事實使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影響趨于復雜,因此,仍有待進一步進行實證檢驗。

(二)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出口(X)、進口(M)、名義有效匯率(Neer)、經常賬戶順差(Surplus)、國外總收入(Worldgdp)和國內總收入(Chinagdp)為主要變量,截取2000 年1月-2011年3月的月度數據為研究樣本。其中,收入一般用GDP衡量,但考慮到月度GDP數據的不可獲得性,本文以OECD成員國工業增加值和和以我國月度發電量占當年發電總量的比重乘以我國當年GDP分別作為國外總收入和國內總收入的變量。中國GDP、進出口和經常賬戶順差數據來源于Wind 資訊數據庫,月度發電量數據來源于CCER中國經濟金融數據庫,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數據來源于BIS 網站,OECD成員國工業增加值來源于網站。為了消除變量量綱和計算彈性,本文對所有數據都作了對數化處理,并采用Census X12方法進行了調整以消除季節性影響。另外,所有數據處理、數據檢驗和模型估計均使用Stata 12軟件。

第4篇

近年來,進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發揮了擴大需求規模與優化資源配置的雙重功能, 對工業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進出口貿易與我國經濟增長進出口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基本功能是擴大總需求,通過擴大進出口貿易規模和凈出口,可以促進相關產業的快速增長,并間接增加國內就業與稅收。同時,一國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出口、增加比較劣勢產品的進口,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促進本國經濟增長。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進口與出口結構上的不同,使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又具有資源轉移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功能,即通過初級產品和一般加工產品的出口和投資品的進口,實現國內資源在不同產業之間的間接轉移,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工業化進程,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改革開放之前進出口貿易的需求功能較弱,以資源配置功能為主。2003年至2010年期間,進出口貿易的需求功能逐步增強,但資源配置功能依然占據主導地位。2004年以后進出口貿易的需求功能大幅度增強,資源配置逐步成為次要功能,出口作為重要需求因素,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之一。

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出口總額占GDP比重的演變情況。改革開放之前,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國際環境限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相對較慢,進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需求作用十分微弱。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進出口貿易規模的快速擴張,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出口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分別從2003年的9.8%和4.62%提高到2010年的49.03%和25.72%,進出口貿易作為需求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大幅度增強,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需求因素。

下面就以進口總額為例研究進口總額的的影響因素。

二、理論綜述

根據國際經濟學的知識可知:

一個國家進口和出口量主要是有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決定的,H-O理論表明一鍋出口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一個國家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也是決定一個國家進出口狀況的決定性因素。根據這些理論可以找到影響中國進口總額的影響因素。

一個國家的商品進口量與該國居民的需求有關系,I=Q*P,其中Q為需求的商品數量,P為商品的價格,P、Q均大于0。

GDP是顯示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高低的直接影響因素,GDP會對一個國家的進口量產生影響。

匯率會對一個國家的進出口產生重大的影響,人民幣對外幣匯率上升會導致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加,就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可以導致進口總額增加;相反匯率降低會導致進口總額降低。

城鄉居民儲蓄,儲蓄函數的一般形式為S=S(Yd),儲蓄等于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之差,城鄉居民有足夠的儲蓄才有自資金購買國外產品。

出口額是進口額的對立面,出口額的大小會從多方面影響進口總額,一個國家的進出口總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外貿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和城鄉居民儲蓄一樣,外匯儲備量從購買力水平影響進口量,從理論上來xcvbnm,./說,外匯儲備量越高,進口量就會越高。

所以,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影響因素就形成了進口總額的影響因素的假設模型。

三、模型的設定

1、影響因素的分析

(1)GDP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是影響出口量的一個主要因素,只有GDP到了一定水平,居民才有足夠的資金購買購買國外產品。進口量與GDP呈正相關,即GDP增加,進口量增加;GDP減少,進口量減少。所以選擇GDP作為解釋變量X1.

(2)出口總額

出口額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內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商品進口量和出口量是衡量一個國家貿易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出口額會影響進口額。所以選擇出口總額作為解釋變量X5。

(3)城鄉居民儲蓄

城鄉居民儲蓄是另一個影響進口量的主要因素,一個國家城鄉居民只有有足夠的儲蓄才能夠有資金購買國外產品,所以城鄉居民儲蓄直接影響進口量,且城鄉居民儲蓄與進口量呈正相關,所以選擇城鄉居民儲蓄作為解釋變量X3。

(4)匯率

人民幣匯率升高,即人民幣更值錢,即可用相對來說少量的人民幣就可以買到外國產品。例如,假設以前的匯率是1:8,即一美元可以換8元人民幣,若某商品為20美元,以前要花¥160才可買到,現在匯率上升只要花¥140元就可買到了,因而有利于進口貿易;若某商品為¥160,以前只要花20美元就可以買到現在要花20多美元才可買到,因為由于匯率上升20美元只相當于¥140了,因此不利于出口貿易。所以匯率與進口總額成正相關。且由于美元最具代表性,所以選擇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作為研究對象。所以選擇匯率作為解釋變量X4.

(5)外匯儲備量

外匯儲量是另一個影響進口量的主要因素,一個國家只有有足夠的外匯才能夠有資金購買國外產品,所以外匯儲備量直接影響進口量,且外匯儲備量與進口量呈正相關。所以選擇外匯儲備量作為解釋變量X3。

(6)其他因素

此外還有很多影響進口量的因素,如匯率、反傾銷率、國外的商品價格指數等,由于這些因素有些對進口量的影響不是很顯著,或者是數據收集比較困難,要把它們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模型比較困難,所以歸為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在本文中用隨機擾動項 來表示。

2、模型的設定

Y代表進口總額

X1代表GDP

X2代表出口總額

X3代表城鄉居民儲蓄

X4代表匯率

X5代表外匯儲備量

基于以上數據,初步建立模型

四、數據的收集

五、模型的估計與調整

本文收集了我國1990-2010年進口量的相關數據: 注:以上數據來源各年份中國統計年鑒

用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軟件可得估計結果如下:

報告形式:

統計檢驗:

給定顯著性水平 為0.05

判定系數:R2=0.9967接近于1,表明模型對樣本數據擬合優度高。

F檢驗(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F=909.5042 表明模型線性關系顯著,或解釋變量GDP X1、出口總額X2、城鄉居民儲蓄X3、匯率X4和外匯儲備量X5聯合起來對被解釋變量進口總額Y有顯著影響。

T檢驗(解釋變量顯著性檢驗):GDP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絕對值為1.9676 ,表明GDP對Y無顯著影響;出口總額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絕對值為12.2101 ,表明城鄉居民儲蓄對Y有顯著影響;匯率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絕對值為0.5858 =

2.131,表明匯率對Y無顯著影響;外匯儲備量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絕對值為0.2940 ,表明外匯儲備量對Y無顯著影響。

模型經濟意義:

假設其他解釋變量不變,GDP每增長1億元,被解釋變量進口總額減少0.1661億元;

假設其他解釋變量不變,出口總額每增長1元,被解釋變量進口總額減少0.7867億元;

假設其他解釋變量不變,城鄉居民儲蓄每增長1億美元,被解釋變量進口總額增加0.2175億元;

假設其他解釋變量不變,匯率每增長1元,被解釋變量進口總額增加4.1681億元;

假設其他解釋變量不變,外匯儲備量每增長1億元,被解釋變量進口總額增加0.1473億元。

但由于本題中Std. Error過大,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現對其進行計量經濟檢驗:

計量經濟檢驗:

多重共線性檢驗:由于選擇的影響因素過多,所以估計模型之前,應先分析各個因素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利用COR命令進行相關系數檢驗,得相關系數矩陣為:

通過計算表明,x1與x2、x3、x5高度相關,許多相關系數大于0.9,如果決定用表中全部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很可能會出現嚴重多重共線性問題。先按照逐步回歸原理建立回歸模型。

逐步回歸法:

首先修正理論假設,在高度相關的變量中選擇相關程度最高的變量進行回歸建立模型。我們發現出口總額x2與進口額Y相關程度最高達0.996347,故可先建立這兩者之間的一元回歸模型,結果如下:

以x2為基礎,順次加入其他變量逐步回歸。二元回歸模型估計結果如下表:

經過以上的逐步引入檢驗過程,最終確定j進口額函數

=693.5633+0.6873X2+0.0578X3

(711.4128) (0.0489) (0.0200)

T=(0.9749) (14.0610) (2.8956)

統計檢驗:

判定系數:R2=0.9950接近于1,表明模型對樣本數據擬合優度高。

F檢驗:F=1800.098,大于臨界值3.55,其P值0.000000也明顯小于 =

0.05,說明各個解釋變量對出口總額Y有顯著影響,模型線性關系顯著。

T檢驗:出口總額X2的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絕對值為14.0610大于2,表明出口總額對進口總額Y有顯著影響;城鄉居民儲蓄的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絕對值為2.8956大于2,表明城鄉居民儲蓄對進口總額Y有顯著影響。

計量經濟學檢驗:

1)自相關檢驗:給定顯著性水平0.05,查DW表,當n=21,k=2時,得下限值dL=1.125,上限值dU=1.538,因為DW統計量為0.9578

偏相關系數檢驗:

(1)自相關的補救:在LS命令中直接加上AR(1)項來檢測模型的自相關性,并與前面的檢驗結果進行比較。

輸出結果顯示AR(1)為0.5985,且回歸系數的t檢驗顯著,表明模型確實存在一階自相關;調整后模型DW為1.1409,樣本容量n為21個,解釋變量個數k為2,查5%顯著水平DW統計表可得dL=1.125,dU=1.538,而dL=1.125

異方差的White檢驗如下表所示:檢驗知Obs*R-squared=11.53904,表明不存在異方差性。

nR2=8.1660,其伴隨概率為0.0857,大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 =0.05,接受原假設,認為回歸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所以本文的最終模型估計結果為:

該模型表示,當出口總額增加1億元時,進口總額增加0.6873億元;當城鄉居民儲蓄增加1億元時,進口總額增加0.0578億元。

六、本文的結論與建議

第5篇

關鍵詞:實際有效匯率;進出口貿易;協整分析

福建省是中國距離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重要門戶。改革開放30年以來,福建充分利用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發揮“僑、海、山、特”等省情優勢,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7年福建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744.58億美元,年均增長22.16%,總體規模比1979年擴大了272倍。其中出口額達到499.43億美元,年均增長20.89%,擴大203倍;進口額245.15億美元,年均增長27.45%,擴大891倍;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從1979年的0.9%上升為2007年的3.4%,2007年進出口總值位居全國第七位,其中出口名列第六,在全國對外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出口貿易是福建省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動會對全省經貿產生較大影響。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2007年12月2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7.3046元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達11.03%。在這種形勢下,福建省進出口貿易與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關系如何,人民幣匯率變動特別是人民幣持續升值究竟會對福建省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影響程度如何,這些問題,無論是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長遠發展的需要出發,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一、基本理論綜述和研究現狀

1.基本理論綜述

有關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影響的理論很多,最早起源于重商主義學派的有關論述,后來出現了馬歇爾-勒納-羅賓遜的有關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的彈性分析理論,哈羅德(R.F.Harrod)、勞埃德·梅茨勒(L.Metzler)、弗里茨·馬克魯普(Fritz Machlup)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和乘數理論分析收入變動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的收入分析理論,詹姆士·米德(James.Meade)和西德尼·亞力山大(S.Alexander)以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為基礎提出的吸收分析理論以及20世紀60年代的匯率不完全傳遞理論等等。其中,彈性分析理論是最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彈性分析理論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后經英國女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和美國經濟學家勒納等人發展而成,它主要是通過對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的分析來研究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

一般地說,一國貨幣貶值有利于擴大出口,抑制進口,而貨幣升值有利于擴大進口,抑制出口。彈性分析理論認為,在只考慮匯率變化對進出口商品的影響、貿易商品的供給完全有彈性、充分就業與收入不變、沒有資本移動等假設條件下,只有當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需求彈性的絕對值之和大于1,即滿足著名的馬歇爾-勒納條件,本幣貶值才能通過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進出口數量的變化,改善一國對外貿易從而改善國際收支。因為,如果這兩種彈性的絕對值之和大于1,一國貨幣貶值后,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相對降低,于是出口增加,如果國外的需求彈性越大,則出口數量增加得越多,出口額增加得越大;進口商品以本幣表示的價格相對提高,于是進口減少,如果國內的需求彈性越大,則進口減少得越多,進口額下降得越大,結果是出口額增加,進口額減少,從而國際收支得到改善。

但是,彈性分析理論忽視了時間因素對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效果的影響。大量實踐表示,即使具備了馬歇爾-勒納條件,貨幣貶值也不能馬上改善貿易收支,而是存在一定的“時滯”。即在貨幣貶值初期,以外國貨幣表示的出口商品的價格已經下降,但出口量因本國企業調整生產、增加產量、增加對外銷售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沒有明顯增加,同時,以本國貨幣表示的進口商品的價格已經上升,但進口量因國內消費者在認識、決策甚至找到進口替代品和生產這些進口替代品也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沒有明顯減少,結果,貿易收支非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當以上慣性消失,貿易收支才會得到改善。這個過程用曲線描述出來,就像英文字母“J”,所以稱作“J曲線效應”。 這一變化過程可能會維持數月甚至一兩年,根據各國不同情況而定。

2.研究現狀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影響的研究,一直是國際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近年來,我國學者關于人民幣匯率與進出口貿易關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實證分析方面的成果,但是由于不同學者研究的角度不盡相同,選取的樣本區間有所不同,使用的方法參數也不太一樣,因此,研究的結論大相徑庭,意見分歧也很大。

盧向前、戴國強(2005)運用協整向量自回歸(cointegrating VAR)的分析方法,對1994-2003年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與我國進出口之間的長期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存在著顯著的影響,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進出口的影響存在J曲線效應;李亞瓊、黃立宏(2006)采用1978—2000年的數據,通過實證研究,計算出我國的進出口需求彈性絕對值之和為1.643,認為我國滿足匯率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的必要條件。而任兆璋、寧忠忠(2004)使用1978-2002年的數據對中國對外貿易收支差額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二者間不僅判定系數低(Adj-R2=0.2160),且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關系分析均顯示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沈國兵、楊毅(2005)對1990—2004年月度數據進行Johansen檢驗,結果表明,中國進出口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之間沒有穩定的協整關系,也沒有系統性相互影響和決定關系;陳晨子(2007)使用協整理論分析1986年1月至2007年1月的數據,得出了人民幣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額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的結論;徐煒、孫俊(2008)通過對1994年1月至2005年7月、2005年8月至2006年11月這兩個階段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我國進口總額、出口總額的月度數據進行相關處理,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研究表明,隨著2005年7月21日匯率制度改革的實施,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正在減小。

當人們在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的同時,也有一部分人把目光轉向區域領域,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與區域進出口貿易的關系,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的來說,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劉傳哲、陳寒凝、賈彥利(2004)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江蘇省出口貿易額的增長與匯率變動明顯正相關;戴世宏(2006)采用對數形式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貶值有力地促進了上海市出口貿易的增長;王春平、劉傳哲(2007)通過協整檢驗發現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山東出口貿易額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康慧、盧方元(2007)采用協整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人民幣實際匯率與河南省進出口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且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系數的絕對值之和大于1;馬麟艷、肖留春(2007)通過實證分析,認為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對云南進出口影響不大;韓萍、任梅春(2006)通過計量分析的結果表明福建省對外貿易出口額、進口額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存在的彈性關系不大,相關性較弱,而GDP對福建省的進出口貿易影響顯著。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福建省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

1.模型的設立

根據一般經濟理論,影響一國進出口貿易最主要因素是進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而影響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的關鍵因素就是匯率,除此之外,實際國民收入水平也是影響一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但根據彈性分析理論的假設條件,我們假定國內外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不變,只考慮匯率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同時為了使各個序列趨勢線性化,以消除異方差性,對各個序列取自然對數,建立模型:

其中,t為時間,Xt為出口額,Mt為進口額,REERt為人民幣匯率。

2.數據來源及說明

(1)采用的數據是年度數據,樣本期為1980-2005年,選擇從1980年開始主要是考慮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外貿體制、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人民幣匯率作為價格杠桿對進出口貿易的調節作用才日益凸顯。

(2)按匯率是否經過價格調整,人們通常把匯率分為名義匯率(Nominal Exchange Rate)和有效匯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名義匯率即現實外匯市場交易中的匯率。有效匯率是一種貨幣相對于其他多種貨幣雙邊匯率的加權平均數1。在實證過程中,人們通常把有效匯率分為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

名義有效匯率(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簡稱為NEER)是以貿易比重為權數的有效匯率,它所反映的是一國貨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總體競爭力和總體波動程度。將名義有效匯率剔除該國當年的相對物價指數,就得到實際有效匯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簡稱為REER)。與名義匯率、名義有效匯率相比,實際有效匯率不僅考慮了一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貨幣的變動,而且剔除了通貨膨脹因素,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本文采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來研究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3)福建省進口額、出口額數據均來自歷年《福建統計年鑒》,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國際金融統計。實際有效匯率上升表示本幣升值,下降表示本幣貶值。

第6篇

[關鍵詞]FDI;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

[中圖分類號]F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7-0103-04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國外體育用品制造業產業轉移和本土發展環境優化等因素影響,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發展迅猛,并逐漸成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全國體育用品制造業行業總產值以每年493億元的規模增長,全球65%的體育用品在中國生產制造,我國已成為世界體育用品制造大國。近年來,我國體育用品出口保持著較高的增長幅度,根據國家信息中心中經專網(http://ibe.cei.gov.en/)和國家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894家規模以上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實現出貨值509.94億元,同比增長10.58%;從出口性質來看,體育用品出口以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為主,合計出口占全部出口總額的98.5%,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六成以上,這表明外商投資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貿易產生重要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都取得了較快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額和對外直接投資額分別從2002年的527.43億美元、27億美元躍升至2012年的1117.2億美元、850億美元,年均增幅分別為7.79%和41.19%;而與此同期,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FDI和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幅為9.22%和31.4%。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FDI和本國對外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產生重要影響,但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是否也受到FDI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影響是否顯著,是怎么樣影響的?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這些問題是值得深思的。因此,本文通過建立外商直接投資(FDI)和我國對外國直接投資對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回歸模型,以實證的定量分析來研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以期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一、相關文獻回顧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海默的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提出了壟斷優勢理論,標志著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興起;這一時期,以商品貿易為主的國際經濟交往格局被打破,國際分工深入到生產領域,進而滲透到產業內部,這使得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之間的互動關系加強,融合程度加深。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理論主要有兩大體系,一是宏觀角度下以國際貿易理論為基礎,如郝克歇爾一俄林的要素稟賦論(靜態比較優勢),小島清邊邊際產業擴張論(動態比較優勢)和錢鈉里的“兩缺口”理論等;二是微觀角度下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如壟斷優勢論、內部化理論和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論等。從實證角度來看,國外學者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以Mundell為代表的“替代性關系”,如Blonigen(2005)指出為逃避貿易壁壘,FDI對貿易具有替代性關系;二是以小島清(1973)為代表的“互補性關系”,如Lipsey和Weiss(1984)指出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帶動與其相關或配套的技術品和服務的母國供應商對東道國的直接投資和出口,在長期中,FDI和母國出口趨于互補;Marchant(2002)、Rose和Spiegel(2004)也通過實證檢驗證明了FDI與國際貿易存在正相關關系。我國學者對FDI和對外直接投資對本國外貿影響的研究面較廣,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出口總量、結構升級和技術外溢出等方面,如李春頂(2009)以新一新貿易理論為基礎,研究了我國不同行業企業應選擇不同的國際化路徑(繼續擴大出還是轉向對外直接投資);孫少勤,邱斌(2010)從市場體制、外資政策、金融市場效率和市場分割等四個制度入手,分析了上述四個制度因素對我國制造業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

通過文獻回顧,可以發現國內外對此研究在宏觀經濟領域、中觀產業層面、微觀企業角度都有較寬、較深的研究,但關于FDI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影響研究方面則較少,只有張宏偉(2010)和王自清(2010)等少數學者對此有相關研究;張宏偉通過測算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來分析FDI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技術溢出效應,王自清研究了三資企業資產與我國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之間的關系,而關于FDI對進出口貿易影響的研究則鮮有?;谏鲜霰尘昂拖嚓P研究成果,本文選取2003-2012年體育用品制造業對外貿易數據作為研究樣本,運用單位根檢驗(ADF)、協整關系檢驗和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等方法對FDI與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效果進行了分析,同時也把我國對外國直接投資作為變量因素考察其是否對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進而為改善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對外貿易提供相關建議。

二、數據來源與模型構建

(一)數據來源

1.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數據

本文照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體育及相關產業分類(試行)》選取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相關數據,數據來源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該平臺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辦、北京國研網信息有限公司承辦的)、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國家信息中心主辦)和國家海關公布的分行業月度數據,本文將各年的月度數據匯總得出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額。

2.FDI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

本文研究所需的我國全部行業FDI和對外直接投資額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編撰的歷年《國家統計年鑒》,體育用品制造業的FDI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由于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額沒有直接數據,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額(其中包括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和商務部編撰的歷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其中對文化服務業有做概述)對體育用品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額進行估算,由于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明顯小于體育用品制造業FDI額,所以在做回歸模型分析時,估算的體育用品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額數據對本文的研究結論影響很小。

(二)模型構建

根據上述FDI和國際貿易相關理論,假定出口需求EX和進口需求IM是該行業對外直接投資(CDI)和受到外商直接投資(FDI)等變量的函數,由此得到的進出口需求函數為:

EX=EX(CDI,FDI) (1)

IM=IM(CDI,FDI) (2)

由于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該年的CDI和FDI,往年流入和流出的FDI和CDI對該行業的對外貿易也會產生影響(于薇薇,2007),本文將考察往年的FDI和CDI是否也對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故把FDI和CDI的累計額也作為變量因素來分析,兩者的累計額分別采用截止到該年的累計額;由于本文不僅研究長期靜態效應,也關注短期動態效應,故選擇“滯后一期”帶來的短期影響,進而研究數據以2002年為初始年,2003年的累計額是2002年和2003年的總和,2004年則是2002、2003和2004年的總和,以此類推。故上述(1)和(2)式可以完善為:

EX=EX(CDI,FDI,AFDI,ACDI) (3)

IM=IM(CDI,FDI,AFDI,ACDI) (4)

(3)和(4)式中AFDI和ACDI分別表示FDI和CDI的累計值。

為減少估值誤差可以將上述數據轉換為對數形式,通過最小二乘法(OLS)回歸,則有計量模型:

lnEX=αex+βexlnCDI+γexlnFDI+λexlnAFDI+πexlnACDI+ρex (5)

lnIM=αim+βimlnCDI+γimlnFDI+λimlnAVDI+πimlnACDI+ρim (6)

上述(5)和(6)式是本文實證分析的基準模型,其中α為常數項,β、γ、λ、π為各自變量的系數,ρ表示隨機擾動項。

三、實證分析

(一)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和FDI現狀分析

自2002年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2003至2012年出口和進口貿易增長速度年均增幅分別超過21%和20%,2012年我國在全球貨物貿易額排名中位列第二,而與此同期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增速放緩,圖1和圖2分別顯示的是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和FDI增速、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和FDI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和FDI總額的比例。

圖1顯示除2010年外,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貿易增幅呈現下降態勢,并且2012年出口額出現首次下降,這表明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面臨嚴峻形勢,出口產品結構競爭優勢降低和國際競爭加劇是主要原因;進口增速則呈現“降一升一降”的來回波動趨勢,這與國內居民收入狀況和體育消費環境有很大關系,如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受惠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當年進口增幅達到9.8%,而2009年則受到金融危機滯后效應影響,下降幅度超過11%;外商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直接投資也呈現來回波動趨勢,北京奧運會前的2007年增幅達87%,而最近幾年,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發展受到諸如產品科技含量低、惡性競爭嚴重、支持力度需要加強等因素影響,2012年FDI增速只有10%左右,投資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

圖2顯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額占全國出口額比重持續下跌,但2009-2011年出口比重明顯高于2009年之前,這和國家建設體育強國和國務院出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相關政策有較大關系;進口比重則保持平穩態勢;雖然2012年體育用品制造業FDI增速只有10%,但全國FDI增速為負增長,體育用品制造業FDI比重則保持穩中有升態勢,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我國的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競爭加劇。

(二)FDI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在做時間序列回歸分析中,一般假定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否則在做回歸分析時可能出現“偽回歸”現象,在實踐中較多宏觀經濟數據的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為避免“偽回歸”現象,本文將采用Engle-Granger(1987)提出的兩步法,首先根據基準方程(5)和(6)對相關變量做ADF單位根檢驗,然后衡量各變量與進出口貿易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因為當且僅當各非平穩變量同階單整且具有協整關系時,建立的回歸模型才有意義,最后進一步在此基礎上運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分析變量間的短期效應。

1.ADF根檢驗

運用Eviews軟件對基準方程中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只有原始數據lnEX和lnAFDI單整,而在二階差分后,則都是平穩的時間序列。注:如果ADF檢驗值小于T值,則表明數據平整通過檢驗;表示二階差分

2.協整關系檢驗和VEC模型

利用Eviews軟件,將相關變量帶入上述基準方程(5)和(6)中,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進行測算,出口和進口方程分別為:

lnEX=5.57+0.12lnFDI+0.71lnAFDI+0.04CDI+0.01lnACDI+ρex (7)

其中R2=0.991983,D-W=2.18503。

lnIM=1.63+0.13lnFDI+0.84lnAFDI+0.01CDI+0.003lnACDI+ρim (8)

其中R2=0.965257,D-W=2.656159。

上述(7)和(8)式的擬合優度均超過0.95,說明方程整體線性情況較優;根據回歸結果顯示,雖然整體方程線性較優,但只有AFDI變量對進出口貿易額的影響較為顯著,其余三個變量均不顯著(見表2)。

為契合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額(AFDI)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額影響顯著的結果,本文把AFDI單獨拿出來與出口和進口做回歸分析,測算的出口方程和進口方程分別為:

lnEX=3.193309+0.832585lnAFDI+ρex (9)

其中R2=0.979767,D-W=1.451246,AFDI檢驗值為0.0000,效果顯著。

lnIM=0.491375+0.817216lnAFDI+ρim (10)

其中R2=0.960327,D-W=2.63312,AFDI檢驗值為0.0000,效果顯著。

上述(9)和(10)式為長期靜態進出口回歸方程。為避免直接回歸造成的偽回歸,需要對出口和進口回歸方程中的殘差序列p進行單整分析,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測得ADF值分別為-2.771129和-3.761541,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2.309527和-3.259808,拒絕殘差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因此,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將殘差項resid加入VEC模型,采用OLS得出短期出口和進口動態方程分別為:

lnEX=2.275895+0.906402lnAFDI-0.038154ρ(-1) (11)

其中R2=0.979825,D-W=1.190602,AFDI檢驗值為0.0000,效果顯著。

lnIM=0.026562+0.854723lnAFDI-0.341169ρ(-1) (12)

其中R2=0.942080,D-W=1.514908,AFDI檢驗值為0.0000,效果顯著。

由于本文在計算AFDI累計值是從2002年開始,故(11)和(12)式中表示了滯后一期的回歸模型,ρ(-1)表示滯后一期。

3.分析與討論

(1)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資及其累計值和對外直接投資及其累計值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從(7)和(8)式可以看出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額與上述四個因素均呈正比;從影響系數來看,外商直接投資及其累計值對進出口貿易額產生較大影響。歷年流人的外商直接投資累計值是影響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因素,這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其有滯后效應。

(2)(9)、(10)和(11)、(12)式中方程擬合度均超過0.9,說明方程整體線性情況較優;且ADFI的檢驗值為0.0000

(3)FDI流入帶來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的增長是和我國出口導向政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更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密切相關的;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提出了FDI與國際貿易互補效應的模型,他認為FDI是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經營等的綜合轉移,根據其理論可以推測FDI促進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貿易很可能是FDI流入改善了資本質量,同時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并且對體育用品制造業部門產生了競爭效應,有力地提高了供給能力和出口競爭力。從理論上而言,進口替代政策和FDI的替代效應會使FDI與進口規模呈現反比例關系,但從實踐的角度看,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還處于追趕階段,在技術、管理、品牌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FDI流入則會大量進口先進的設備和原材料等,因此,實證分析才會出現FDI導致了進口的增加。

(4)從短期誤差修正模型來看((11)、(12)式),FDI累計值與出口的關系,每年對上一年的偏離糾正速度為3.8%(p(-1)的系數),即當年FDI變動不會導致出口的迅速反應,因為FDI從實際使用到產品出口需要一定周期,這也佐證了FDI的累計值是影響出口貿易的主要因素;FDI累計值與進口的關系,每年對上一年的偏離糾正速度明顯高于出口,達到34.1%,即當年FDI變動對進口影響較大,這主要由于外商投資初期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設備和原材料;由于p的系數為負,表明當年FDI變動與進出口呈負相關,這也佐證了在長期內FDI累計值對進出口影響大致相同,而短期內對出口的促進作用高于進口。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1.最近幾年,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貿易增幅及占全國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呈現下滑態勢;體育用品制造業FDI增速表現來回波動趨勢,其占全國FDI比重則穩中有升。

2.本文利用ADF單位根檢驗、協整關系檢驗和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分析了FDI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結果表明體育用品制造業FDI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均促進了進出口貿易,但FDI累計值是影響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原因;體育用品制造業FDI累計值對出口影響略大于進口影響,短期影響大于長期影響;當年FDI變動對進口影響高于出口。

3.FDI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出口貿易起到了促進作用。一方面,外資進入體育用品制造行業,有效地延伸了體育用品產業鏈,有助于發揮關聯投資效應、技術示范和擴散效應、管理示范效應,進而導致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外向型經濟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出口貿易;另一方面,我國體育用品消費市場雖然龐大,但仍存在較大的貿易壁壘,國外資金為了獲得市場占有率,提升出口貿易,進而轉向以FDI的形式替代直接出口,FDI的大量流入則會帶動先進設備、原材料等的進口。

(二)對策建議

1.鑒于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FDI對進出口貿易影響有滯后效應,且對出口影響大于進口影響,短期內可以加大引入FDI,但從長期來看,還需體育用品制造業行業自身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強內部管理,轉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金、知識密集型轉變,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競爭優勢;

2.進一步加大體育用品制造業開放力度,處理好合理開放與適度保護的關系。加大開放有助于進一步吸引FDI的流入,進而可以擴大出口貿易;由于現階段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發展效益不高,仍處于追趕階段,競爭力不強,因此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可以充分利用WTO中的一般和特殊條款,如《GATS》中“例外條款”和“逐步自由化原則”等,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進行適度保護;

第7篇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以及全球經濟化的進一步推進,電子商務交易額突飛猛進地增長。據我國商務部統計,2015年我國電子交易的規模達到了20.8萬億元,預計2016年其規模達到22萬億元,然而2015年來我國對外貿易持續走低,2015年其增長率為-7.1%,2016年其增長率為-0.89%。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分析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的具體關聯程度,對充分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顯得尤為重要。

2文獻綜述

隨著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聯系的日益緊密,關于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之間關系的研究也逐漸成為一個熱門的課題,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在國外,TerziN.(2011)通過調查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影響發現電子商務基本上能夠給所有國家帶來經濟效益。但是短期內這些收益可能集中在發達國家,但從長遠來看,對發展中國家將更有利。電子商務增加國際貿易的總額。[1]WarfB認為不同媒體的數字融合開啟的互聯網視頻使得電子商務將為大多數中小型企業提供接觸國家和全球市場的機會成為可能,使得國際貿易的主體更加多元化。[2]DaCostaE.(2016)認為互聯網對于美國小型企業發展國際業務發揮著日益強大的作用。他把電子商務戰略描述成為全世界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機會。[3]SandvigJ.C.通過對527個全球頂級購物網站的登錄頁面以及移動技術如何影響Google移動搜索結果進行技術分析。發現動員技術對于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4]在國內,喬陽(2012)把跨境電子商務看成一把“雙刃劍”,認為其對國際貿易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它通過簡化貿易流程,變革企業的經營模式積極推動了后者的發展,但同時也拉大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惡化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環境,并且由于電子商務的“虛擬性”,造成了大量稅款的流失。[5]張淮亮(2016)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分析了跨境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認為跨境電子商務通過改變經營主體,縮短交易流程以及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6]趙旭明(2016)認為跨境電子商務通過帶動對外貿易增長以及改善外貿企業的管理進一步推進我國外貿的轉型。[7]張愛琴(2016)和鄭紅明(2016)基于產業鏈的視角,對跨境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與國際貿易總額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正向相關關系,并且二者的波動呈同向變化。[8][9]李伯杏(2016)和李子(2014)基于國家的層面,通過理論模型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二者關系進行研究,得出二者存在長期的正向影響關系的結論。[10][11]總體來看,國內外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國家的角度,只有少數幾個學者研究了具體省份的電子商務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但是基于湖南省的研究幾乎沒有。當前,湖南省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省份,其進出口貿易的總額相對較低,研究兩者的關系,對實現湖南省的崛起具有重大的意義?;诖耍疚膶⒗脜f整分析的方法,對湖南省電子商務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

3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影響的作用機制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國際貿易從各個方面都發生改變。第一,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速度顯著提高,同時,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與境外的合作公司“面對面”交流,大幅度地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第二,電子商務降低了行業的進入門檻,使得更多的中小企業開始從事國際貿易,極大地拓寬了國際貿易交易主體的范圍;第三,電子商務獨特的優勢弱化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各生產要素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進一步擴大了國際貿易的市場規模;第四,國家可以通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電子商務打破傳統的以關稅為主的貿易壁壘和部分發達國家的新貿易壁壘,有效地促進跨國企業的發展,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第五,電子商務平臺的搭建可以實現外貿企業與相關部門之間的網上對接,減少傳統國際貿易中的大多數環節,進一步提高企業的交易效率以及優化國際貿易的流程。電子商務通過以上五個方面很大程度地提高了進出口貿易的總量,其傳導機制如下圖所示。

4實證分析過程

4.1指標的選取以及數據的來源。文章基于研究的需要,從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最終選取湖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Y)作為被解釋變量,用湖南省電子商務交易額(X1)、網民規模(X2)來衡量湖南省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作為模型的解釋變量。網民規模代表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另外,電子商務交易額能更加直觀地反映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所以基本可以用這兩個指標來衡量其發展水平。同時電子商務的應用起步較晚,所以本文只截取了湖南省2010年到2016年的數據作為樣本。本文所選取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10—2015年湖南省統計局的《湖南省統計年鑒》與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湖南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數據真實可靠,能夠用來做模型分析。4.2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為了消除時間序列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現象,本研究將對變量取自然對數,分別用LNY,LNX1,LNX2表示,同時用DLNY,DLNX1,DLNX2來表示變量之間的一階差分,并且鑒于文章所使用的數據為時間序列,為了有效地減少模型的虛假回歸現象,因此在做協整檢驗之間,筆者將運用ADF單位根檢驗方法對各變量的自然對數和差分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根據表1,可以看到變量LNY,LNX1,LNX2都是不平穩的,但是其一階差分DLNY,DLNX1,DLNX2都是平穩的,這說明湖南省電子商務水平和進出口貿易之間可能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因此,本文接下來將使用OLS來確定三者之間的協整關系,文章接下來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4.3Johansen協整檢驗。筆者通過反復對模型的變量數據進行實驗,發現其滯后階數為2時,AR根均落于位圓內,所以此時的模型是最優的,其被估參數也是最有效的。因此,為了確保檢驗結果的盡可能合理有效,故選擇滯后二階。同時,文章根據有特征根跡檢驗方法對三個變量LNX1,LNX2,LNY之間協整關系進行檢驗,其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X1,LNX2,LNY三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這說明,有95%的可靠性表明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與進出口貿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同時接下來,文章用最小二乘法來確定這三個變量具體的協整關系,其數學公式如下:LNY=0.2786LNX1+0.7214LNX2+6.229(1)AdjustR-square:0.97Durbin-watsonStat:1.93通過Eviews檢驗模型,得到R2為0.97,表明這三個變量之間有很好擬合度,回歸可靠性為97%,即電子商務總額、網民規模能夠對進出口貿易總額的97%做出解釋,D.W的檢驗值為1.93,很接近2,表明這三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同時變量的回歸系數都在1%的顯著性在水平下顯著。以上參數表明,模型中的變量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具有較好的關系表征。通過公式(1),我們可以看出電子商務交易額和網民規模對進出口貿易總額有著正面的影響。電子商務交易額每提高1%,進出口貿易總額將提升0.2786%;網民規模每提高1%,會促進進出口貿易總額提升0.7214%,從長期來看,電子商務交易額對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正向作用大于網民規模對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影響。這與湖南省現階段的實際情況相符。從2010年開始,電子商務總額的提高與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一直保持著同一增長趨勢。

5結論

第一,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與進出口貿易之間存在長期平穩的協整關系,同時實證結果還表明電子商務的總額和網民規模的擴大是湖南省進出口貿易增加的格蘭杰原因,說明電子商務的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存在正向的影響,我們可以利用電子商務這一新時代的產物來提高進出口貿易總額。第二,網民規模對湖南省進出口貿易的正向影響要大于電子商務對其的影響。這說明湖南省電子商務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有限,對于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領域的應用還有待提高,這與湖南省的省情也是相符合的,湖南省電子商務的發展落后于浙江、江蘇、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在其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基礎設施不完善,法制不健全,電子商務人才短缺等。

6政策建議

第8篇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進出口貿易

“匯率”,是一個國家貨幣單位變換成另一個國家貨幣單位的比率。它對經濟有一定影響力,在國內外的經濟平衡和穩定發展乃至世界經濟的運行起著重要的作用。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是經濟全球化。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行時,各個國的經濟彼此融通,彼此互補,各國的經濟增長作用被進出口貿易深深的影響著,而要想外部均衡和經濟增長變為現實,主力后盾恰恰是保持連續平穩的進出口貿易。因而,進出口貿易中匯率的影響是不能夠小看的。

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的過程分析

自2005年來,我國人民幣開始升值。從7月21日開始一美元可兌換人民幣8.27~8.28之后到達了8.0,2005年升值幅度達到3%。而2006年更加急劇,2006年1月份中間價從8.0702開始,人民幣出現了由緩慢到加劇的過程。12月末就中間價已經到了7.8087。從2006年第一個月份起,詢價交易進入到中國,體現了人民幣匯率形成制度的重大改變和外匯的交易方式,匯率兌換中間價變的更為市場化。2006年5月破低于8元人民幣。7月份上下略有波動,20日再次低于8元急劇下降,直至12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創新的低點7.8240。12月14日中美經濟戰略對話,中間價依舊有下降,第二天降到7.8185.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后人民幣升值已累積超過3.72%.12月29日中間價已達到7.8014。而2006年第二個季節,美國經濟有所好轉,市場對美聯儲推測降息會加劇,使國匯美元全面走軟,進而使得人民幣匯率保持不斷上升。2007年預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5%左右。但事實上已比預期高。由2007年一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7.8073,至六月份最末那個交易日中間價7.68,2007年以上的時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共升值2.46%。本年末11日到13日受到再次中美經濟戰略對話的推動,人民幣進一步升值,達到了7.36的位置。人民幣升值如此迅速原因是貿易順差不斷增大。2008年人民幣升值速度情況再次加大。4月份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6.9920元。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再次創新高。而到了12月份中間價已達到了6.8424元。但從那之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相對來變化較平穩了,截止2012年最末的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才下降到6.2855。與前些年相比,我國已經到達了均衡的水平,雖然長期看來仍是升值走向,但預計未來匯率浮動也不會太大,并且2013年的人民幣調整提前估計為1.9%。仔細考慮下我國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點從自身經濟發展來看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去使用人民幣,并講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貯備貨幣,投資貨幣等等,隨著人民幣的需求變多,因此導致人民幣升值。另一點從國際環境來看的,發達國家施加了一定的壓力,日本提出中國有通貨緊縮,因此要求中國作為大國應帶頭改變,并且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人民幣升值。另外就是來自于美國的,由于美國金融危機,它也對人民幣的升值進行了施加了壓力。

二、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一)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它適當的升高國內進口總額更對減少貿易順差數額有好處。提升出口貿易的商品的外國貨幣價格,使外國對我國商品的低價傾銷的爭議變少。低價竟銷和出口遭到控制,增加進口,減少了外國對我國以保護貿易的名義進行的打擊。因此。人民幣的升高降低了我國與其他貿易國家的貿易關系沖突。

雖然我國這些年發展經濟很快,基本上產品都是技術含量比較少的,而且耗能比較大,對我國的污染也比較大。我國以價格優勢贏的了大部分進出口的機會,也獲得了不少的外匯。然而,從這種產品中我們所獲得的利潤相對比較低,致使企業資產和生產的擴大受到了阻礙。人民幣升值以后,我國各方面都有所提高。這對我國技術產品生產及產業的升級都有大量的提高,進一步使我國由生產型大國向創新型大國發展,也可以使新技術開發的原材料代替舊的原材料,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及資源的消耗。因此,人民幣的升值對我國產業的升級及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好處。

人民幣價值升高以后,出口產品的價格相比較來說變得更高,則可以拿更少的出口產品換回多種進口產品。然而,貿易條件的概念是出口價格指數除以進口價格指數,相等數量商品出口可以換得較多進口商品代表著貿易條件的改良。所以,從上面所說來看人民升高價值以后,我國的貿易條件會變的較為完善。人民幣升值之后,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本錢比之前變少,利用低本錢從事跨國模式營銷。根據地域的優點充分采用全球資源,實現規范的經濟模式,減少生產本錢和交易本錢,最后成立全世界的產銷網絡。因此,人民幣升值會使國內企業走向世界,并使國內企業全球化。

人民幣升值之后,進口價格要素也就降低了,這樣對于進口高技術設備的企業是有好處的。簡單來說,就是對那些依賴價格廉價技術含量較低的出口商品起到了阻礙的作用,而對那些需要大量外資,先進設備,引進高端技術的國家也是一種價格優勢。提高了技術含量較高商品的競爭優勢,優化了我國產業結構。因此,進一步來說,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優化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

人民幣的升值或許會致使中國大多數出口技術含量少勞動力較多的產品出口減少,并且某部分加工量較多型出口企業利潤下滑。因此,一些企業就會轉變成技術或資本密集型。從而導致一些素質相對低的就業者就面臨著失業的危機,而且當前我國進出口企業供給社會了大部分崗位,所以,人民幣的升值對我國國內找工作方面添加了壓力。要想改變這種劣勢,逐漸提高產業水平和加工難度,發展加工貿易,而且憑借我國勞動力多的優點來發展經濟仍是長遠之計。

大型成套設備制造周期比較長,一般當很多零件生產完都需要數十年。如果加上付款的那段時間,這時間更長了。一旦人民幣升值,企業對以后匯率變動不能夠準確估計,而現在金融機構等等只能提供一年左右的外匯對沖工具,而企業以后承擔的風險就更大了,這不利于大型成套設備的出口。因此,人民幣的升值對我國大型設備出口有著一定的影響。

人民升值之后,如果保證利潤,需要升高商品的售賣價格,進而就會減弱我國擁有的價格優點。最重要的是我國出口大部分以勞動力較多產品為主,科學技術含量低,一旦提高價格,競爭優勢就沒了,容易被一些其他國家取代。同時如果出口商品的價格不變,利潤就變少,就會削弱出口企業的積極程度,進而致使出口量的下滑。因此,人民幣的升值還會減少本國競爭優勢,對中國外貿出口有不好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以后,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下滑,而本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和世界高水準的產品無論從技術、品牌、質量都有一定的比較距離,嚴重者有可能在競爭的市場中被拋棄。所以,人民幣升值國外產品進口量上揚,增加競爭力,對國內企業發展有一定不利影響。

自從我國對外開放以來,我國對外企實行很多優惠政策,進而大部分企業在我國辦分公司,所以外資企業也對我國經濟有著一定的影響。這些外資企業不僅僅銷售給我國產品,也同樣有部分加工廠在我國。當人民幣升值,他們的成本也增高,他們的投資資金也就變大,就會導致一些廠子轉移陣地。因此,人民幣升值使外商對我國投資積極性減弱。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我國進出口貿易采取的應對措施

(一)增加本國市場量,減少對進出口貿易的依靠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匯率的變動,造成出口增加。進而一步,致使大部分企業做對外貿易,這樣就導致我國內需求不充足而格外依賴外貿出口。但是一旦國外市場有變動就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很不好。然而,要想我國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應當適當減少對外貿的依賴,通過擴大內需,減少外需來減少人民幣匯率變化對貿易進出口的不好影響。

(二)變動出口貿易的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值

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以技術含量低、資金少、勞動力較多的產品出口占大部分。然而,出口企業讓工人們長期做些重復的,技術含量低,盈利少的工作,對出口不利。隨著匯率變動人民幣升值,我國占有的優勢已經不再是優勢。所以,我們國家為了經濟更穩健的發展,應加強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使本國出口貿易結構的改良。

(三)對于進出口貿易變換更多的模式

國家鼓勵企業走向世界,成立些保障機制,增加些資源、能源導向型的外貿投資。這樣不僅僅有利于我國企業的發展,還減少貿易順差,增加了出口。而且還滿足了我國對某部分能源、原材料的缺少。

(四)國家可出臺一些政策,對我國進出口企業有一定的協助作用

人民幣升值后,為了變換本國貿易順差的走向,改良國家對外的貿易體制,國家應實施一些政策為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好處。例如,在WTO規則允許的范圍內采鈉一些的出口補貼政策;優化出口信用保險制度等等。另外應該合理的調整適量的外匯儲備,從某方面來看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是來自于外匯儲備。我們可以利用大量的外匯儲備進口些我國所需要的物品和技術,這不僅緩解我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還幫助了外國產品的出口,進而發揮了我國人民幣升值對進出口貿易的有利作用。

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中國貿易進出口的影響是雙向的,只要我們“對癥下藥”就會趨利避害,使的中國經濟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敏霞.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魅力中國,2009(13):55-63.

第9篇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匯率變動;進出口貿易;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匯率作為一種經濟杠桿,是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和匯率變化對我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實證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時間段是1995~2008年。這段時間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了重大的改變,主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因為在這一階段,人民幣匯率變動和中國對美國進出口貿易額都主要是受市場影響。同時也是在近幾年國內GDP增速開始放緩。本文采用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來解釋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1)在選取的兩個變量中,將1995~2008年的年均匯率設定為自變量X,將進出口總額設定為因變量Y。運用spss軟件得到相關結果如下:

進出口總額和年均匯率的簡單相關系數為-0.827,說明兩者之間存在負的強相關關系。其中p值都近似為零,拒絕原假設,從而認為兩個總體不是零相關。而且簡單相關系數值為

-0.827,非常接近于1,即兩者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通過對進出口總額與年均匯率的分析,得出兩點結論:第一,人民幣的匯率變動確實對中國的進出口產生了較為顯著的影響。這表現在,當人民幣對美元明顯升值時,進口增速明顯上升。第二,綜合看來,我國的出口總額并沒有因為人民幣升值而減少,進口總額增速繼續上升。(2)由于以上分析所得出的結論為兩者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所以應該選擇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建立線性回歸模型。然后,用SPSS選擇強制進入策略模型,處理數據。數據處理結果如下:

二、分析結論

通過用相關軟件處理并分析數據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發現匯率變化對進出口貿易在我國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國的匯率變動對對外貿易的影響卻與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符,1995年以來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出口進口持續增長,順差并沒有因為人民幣的升值而減少。這是因為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是國際產業轉移形成的“遷移效應”,人民幣小幅升值難以阻礙貿易順差擴大的態勢。

在面對人民幣可能將進一步升值的情況下,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通過整理和分析我國的貿易狀況之后,采取政策控制外匯儲備過度增長,還可以調整我國的貿易戰略,優化我國產業結構等一系列方法來控制人民幣的進一步升值,避免匯率的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另外,擴大我國企業對外直的接投資,鼓勵資本的輸出;加快人民幣衍生產品市場建設等等都對我國有相當大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朱孟楠.國際金融學[M].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第10篇

摘 要 論文首先就匯率變動對于貿易商品價格、支出變化及收入變化等幾個途徑分析匯率變動對于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這是對匯率變動影響進出口貿易的方式和機制的梳理;其次針對目前人民幣升值的進出口貿易的大環境,就改善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型需求來源及完善政策性出口支持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幾點切實可行的對策,來應對匯率變動給進出口貿易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 匯率 貿易 進出口 對策

1.引言

自1994年我國開始人民幣浮動匯率機制以來,匯率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匯率機制的不斷完善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匯率變動對貿易發展的調節范圍和調節強度也在不斷的發展和深化。

2.匯率變動影響貿易收支的幾個途徑

2.1匯率變動引起的貿易商品價格變化對貿易收支影響

匯率的變動可以通過影響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商品的相對價格來影響進出口貿易的收支,在滿足馬歇爾-勒那條件時,本幣貶值即意味著國外產品價格的提高和本國產品相對價格的降低,此時進口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而出口商品的價格則會降低,即造成擴大出口量限制進口量的局面,一定條件下是有利于改善貿易收支的。貿易收支對匯率變動引起的商品價格變化有著促進競爭和價格傳遞兩個效果,但這種效果受到兩個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進出口商品在受到匯率變動時是否存在時滯,時滯的長短又如何,本幣貶值可能存在使本國貿易收支先降后揚的現象,當中有著J曲線效應的影子;另一方面是匯率變動引起的商品價格的變化程度的制約。

2.2匯率變動引起的支出變化對貿易收支影響

匯率變動帶來的支出變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代表數量變動的支出改變,另一種是代表結構表動的支出轉移,匯率變動對于貿易收支的影響正是通過這兩種形式共同完成的。如前文所言,匯率變動會引起兩國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本幣貶值則本國出口商品外幣價格下降,本國商品相對于外國商品更便宜,這樣貶值帶來的支出影響是使得國內外支出從外國商品轉移到本國商品,這就是結構變動的支出轉移;但盡管支出轉移完成了,其能否起效果且效果是否顯著則取決于國內外商品的供求彈性關系,彈性大時則支出轉移就能改變貿易收支,若考慮回傳效應,本幣貶值帶來的國民收入的提升,則本國支出規模擴大,即涉及到數量變動的支出改變對貿易收支的影響,但因其更具有復雜性此處不展闡述。

2.3匯率變動引起的收入變化對貿易收支影響

匯率變動可以從兩個方面影響國民收入,進而影響貿易收支:一是貶值通常會造成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揚,若國民收入中支出于進口的比重很大,則貿易條件對支出的影響很大,即當國內貨幣貶值后,同樣名義收入下,國民只能購買更少的商品,這可以理解為實際收入的降低;二是若貶值國存在沒有利用充分的資源,則貶值可以間接刺激國內外居民對于該種資源的大量需求,貶值的這種效應會改善自主性貿易余額,而通過凱恩斯乘數的作用,這種自主性貿易余額的改善就能提高國民收入。此外,如果貶值引起的自主性貿易余額改善滿足貿易余額的改善,即這種改善超過因國民收入增加而帶來的進口增幅,則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的主要影響仍然是正面的。

3.應對匯率變動的對策研究

3.1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匯率固然對于進出口貿易有著重要的影響,但絕不是唯一重要影響因素。我國產品的出口仍然是以初級產品為主,加工產品為輔,這就是的出口商品的附加價值不高,回饋的利潤自然就低。因此,要應對匯率變動帶來的進出口貿易影響最根本的對策是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即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產品加工行業的正面發展,優化出口結構,將數量型出口轉變為質量型出口,這樣不僅僅能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的對外貿易中獲得良好的口碑,更能有效的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3.2轉變我國發展戰略,由外向型向內需型

作為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國家,尤其是正當我國處于初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單純依靠出口的發展戰略的很危險的,對于國際市場的過分依賴的結果就是必然受制于國外市場,進而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一點從近幾年我國如華碩等移動通訊企業在美國、歐盟等相繼收到掣肘,需要我國動用外交關系來進行磋商就可見一斑。如果將我國轉變為內需型發展戰略,擴大內需的政策可以有效的低檔人民幣升值后可能下降的外需,從而改善我國進出口貿易關系。

3.3完善針對我國產品出口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

世貿組織多次重申禁止成員采取傾銷或補貼等不公平貿易手段擾亂正常貿易的行為,并允許采取反傾銷和反補貼的貿易補救措施,保證國際貿易在公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公平競爭原則。對于這一點我國出口補貼固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與此禁令確實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并且隨著世貿組織對出口補貼的限制規定逐漸完善,舊有的補貼措施實行起來有著越來越多的限制,但世貿組織對于不以出口實績為基礎的支持手段至今無明確紀律約束,這就使得我國對產品出口可以采取更完善的政策性支持體系,逐步采取以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等措施為主體來支持農產品的出口。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信貸并不等同于出口補貼,并不直接作用于出口價格,信貸數額的大小也并不標志著市場扭曲的程度,也正是因為出口信貸公平的特性,使得這些措施逐漸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就這一點來講,這種政策性金融支持措施是值得我們再三思考的,如何舉一反三的完善針對我國產品出口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業內人士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琦.匯率調整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新西部(下半月).2008(3).

第11篇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涨皵U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科技發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于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于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就是貿易量。然后,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五、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

貿易條件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計算的公式為: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務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是指:“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服務部門包括如下內容: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

七、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一)直接貿易(direct trade)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行為。

(二)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即使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者之間并未直接發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生的交易關系,仍然屬于轉口貿易范疇。

八、總貿易與專門貿易

(一)總貿易(general trade)

總貿易是“專門貿易”的對稱,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進口;凡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出口。

在總出口中又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和未經加工的進口商品的出口??傔M口額加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貿易額。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原蘇聯、東歐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二)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

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只有從外國進入關境的商品以及從保稅倉庫存提出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為專門進口。當外國商品進入國境后,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未進入關境,不列為專門進口。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以及進口后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口,則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稱為專門貿易額。德國、意大利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九、有形貨物貿易

這10類貨物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

飲料及煙類(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3);

動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5);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

機械及運輸設備(7);

雜項制品(8);

沒有分類的其他貨物(9)。

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0到4類貨物稱為初級產品,把5到8類貨物稱為制成品。

十、復出口與復進口

(一)、復出口(re-export)

復出口是指外國商口進口以后未經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稱再出口。復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經營轉口貿易有關。

(二)、復進口(re-import)

復進口是指本國商品輸往國外,未經加工又輸入國內,也稱再進口。復進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貨)所造成。

十一、知識產權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土回合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知識產權包括如下內容:版權、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工業設計、集成電路、外觀設計(分布圖)等,是一種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重要的無形財產。

十二、當代世界市場發展的特點

(一)世界市場上國際類型的多樣化

戰后,在世界市場上,出現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即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或 地區和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約占70%左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約占20%,而社會主義國家和原蘇聯、東歐國家約占10%左右。

(二)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出現了一些新貿易形式,主要有:補償貿易、對外加工裝配貿易、租賃貿易等。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世界市場上的壟斷與競爭更為劇烈

戰后,世界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強,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奪市場,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1、組織經濟貿易集團控制市場。

2、通過跨國公司打進他國市場。

3、國家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

4、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性能、改進產品設計、做好售前售后服務等。

5、開拓新市場,使市場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場的概念

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領域。它包括由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總和。可見,世界市場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構成的。世界市場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圍。世界市場的內涵指的是與交換過程有關的全部條件和交換的結果,包括商品、技術轉讓、貨幣、運輸、保險等業務,其中商品是主體,其他業務是為商品和勞務交換服務的。

十四、世界市場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單純的進出口貿易方式

買賣雙方自由選擇交易對象,通過函電往來或當面談判,達成協議簽訂合同,進行交易活動,這是國際貿易最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

(二)展覽交易方式

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長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點或無固定地點的各種類型的展覽會、博覽會、貿易中心、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場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場上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種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種有組織的商品市場。其經營活動是根據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規定的條例進行的。

(四)國際拍賣

國際拍賣是經過專門組織,在一定地點定期舉行的一種公開競爭的交易方式。

(五)補償貿易

補償貿易是與信貸相結合的一種商品購銷方式。買方用進口設備開發和生產的產品或用其他產品或勞務去償還進口設備的貸款。

(六)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把加工與擴大出口或收取勞務報酬相結合的一種購銷方式。

(七)租賃貿易

租賃貿易是把商品購銷與一定時間內出讓使用權相聯系的一種購銷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給承租人在一定時期內專用。承租人根據租賃時間長短付出一定的資金。

十五、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第12篇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匯率制度

對于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學術界的意見并不是統一的, 最開始的爭論集中在浮動匯率與固定匯率哪個更具優勢的討論。布雷登森林體系崩潰后, 固定匯率制被許多發達國家舍棄了,管理浮動制成了他們的選擇, 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些小國,則選擇釘住某一個國家的貨幣,而通常該國家的貨幣政策通常比較穩健,而且通脹率也比較低,盯住國的貨幣也因此被稱為硬通貨,此外,選擇這種貨幣政策有個前提:該國與盯住國的經濟關系比較密切。

理論上匯率變動使貨幣的價值發生變動,比如說貨幣貶值,實際上進出口商品自身的價值并不發生變化,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更重要的是相對價格,當它發生變化時,將意味它在商品市場上的競爭力發生變化。也就是說當一國商品的出口規模得以擴大,很可能是在貨幣貶值之后,這是因為出口品的外幣價格因為貨幣貶值而降低,國外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進口的需求會上升,因此該國進口品的本幣價格提的高,將使得國內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進口的需求下降,由此進口規模也將相應降低了。當然,如果出現在貨幣貶值之后,該國產品作為出口品且外幣的價格并沒有下降的狀況下,在出口同樣數量的商品時,可以獲得更多的數量的本國貨幣,由此產生的外匯收入相應也就增多,綜合來看,做出口貿易的廠商的利潤由此增加,進而對其擴大出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也不排除以下情況的出現,其他國家對進口商品需求并沒有因為貶值而減少,但值得注意的是提高的還有作為進口的商品本幣價格的,國內同類工業或者替代工業也極有可能因此活存并發展壯大,這些都可能減少進口??偠灾?,匯率升高導致貨幣貶值,對于一國的出口貿易是促進的,對進口起著抑制的作用,因而改善整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的整體情況。

然而,決定匯率變化的影響,在進出口貿易方面也需要考慮“時滯”和“彈性”。這兩個方面是由瓊·羅賓遜和Lerner在微觀經濟理論和馬歇爾的局部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理論主要分為馬歇爾勒納條件和j曲線效應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馬歇爾勒納條件,此理論對出口品的需求彈性顯得更加的關注,因為貨幣貶值對貿易平衡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而對于幾乎無限供給彈性的商品交易來說, 進口品和出口品的需求的價格彈性往往決定了這個國家的進口和出口規模以及進出口貿易的平衡。對于貨幣貶值的國家,進出口貿易的平衡的取得其實取決于以下四個彈性:出口品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進口品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在假設匯率升降引起幣值變動的效應取決于需求彈性,只有在進出口產品的需求彈性的絕對值之和大于1,貶值才能有利于一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否則它將惡化進出口貿易的狀況。這就是著名的馬歇爾——勒納條件。

第二部分是j曲線效應,即使在馬歇爾勒納條件可以滿足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引起幣值變動,最終是否有利于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其最終的結果仍然取決于進口和出口的調整數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壁紙的變動會不會導致貿易平衡的改善,這是一個過程,還是需要時間來進行一定的緩沖,因而導致幣值變動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存在一個時間差,,所以人們將這種時滯性稱為“j曲線效應”。此外,貶值使一個國家出口的商品,即它的外幣價格的下降,從而使出口具有一定的優勢,但這并不等同于著可以立即增加出口,這樣也意味著國家的出口商品的數量將不會迅速增加。

同時,該貨物進口到該國的數量不會改變,貶值的進口價格增加立即還原,貶值的作用在于擴大出口,抑制進口超過一段時間就不再起作用。在早期的時間段里,一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狀況會更糟糕,只有在稍后的時間會得到改善。所以要貶值改善一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還取決于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對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

此外還有其他理論,值得一提的是吸收分析理論,這是詹姆斯·米德和西德尼亞歷山大提出的,他們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之上得出的理論。這個理論主張國際收支的失衡可以通過改變一個國家總的收入和總的支出來解決。

一方面,一國的進出口貿易的狀況變好可以使實際的國民的收入的增加,一方面,通過減少國內的吸收,當增加的收入大于增加的吸收,整體狀況就可以變好,由于收入和支出是相互依賴,兩方的變化將導致其他貿易條件的改變,所以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同時,還應使用支出轉換政策,消除某些不利影響的政策。當然在經常賬戶出現盈余時,則應采取相反的相關政策措施,以使該賬戶出現均衡。

最后是貨幣理論,該貨幣理論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的中后期,是一個關于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理論,提出該理論的代表是蒙代爾,約翰遜和弗蘭克爾。這一理論認為,自然的不平衡的國際收支屬于一種貨幣現象,并指出國際收支的貨幣供應和貨幣需求的調控作用。

參考文獻:

[1]崔丹,2010,“人民幣升值與中國國際貿易順差的相關性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第16期 ,70-72頁

[2]韓青,2010,“匯率波動與國際貿易量的不確定性關系---基于中國的經驗證據”,《經濟學》(季刊)第9卷第2期,447—46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衡东县| 成都市| 乌苏市| 西乌珠穆沁旗| 仁化县| 兴海县| 宁海县| 荆州市| 新丰县| 绥棱县| 镶黄旗| 吕梁市| 大化| 顺平县| 商都县| 黄骅市| 阳原县| 凤凰县| 梅州市| 页游| 略阳县| 新兴县| 南开区| 广宁县| 贺州市| 竹北市| 巴中市| 丽水市| 孟连| 西充县| 宁化县| 新宾| 桃源县| 浦江县| 彭阳县| 商水县| 临城县| 苍溪县| 阿荣旗| 太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