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

時間:2023-06-08 10:57: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

第1篇

【關鍵詞】藥學本科生 科研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146-02

對于四年制藥學本科生而言,半年的畢業前實習尤為重要,是藥學教育培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關鍵階段,也是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但是,通常多數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只會按照導師布置的課題內容來完成實驗,雖有效訓練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卻忽視了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導致:一是本科畢業的學生就業后不能承擔科研任務,只能從事生產、質檢等基礎工作;二是對于想要讀研深造的學生,沒有注意科研能力的培養,面試和讀研期間都會吃力,如導師面試時會更重視學生對實習課題的理解,了解學生的實踐能力,考察學生的科研能力。因此,探索藥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實習階段不僅要培養其實踐操作能力,還要培養其科研創新能力,我認為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提早進行,在學生進入實習點之前就應先培養其科研思維。

一、實習前培養

由學生自主選題,設計具體實驗方案,組織實施并完成設計內容,最后撰寫項目總結報告。注重學生的“研究過程”,在“研究過程” 中以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科研思路、設計及掌握方法,調動學習和科研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調溝通能力。

1.選題:老師框定大的選題,如劑型改革。學生根據此方向查閱了各種相關資料,選擇課題研究內容。選題并非憑空想象,從科學性、創新性、可行性及實用性出發,才能選擇適合、有意義的課題。自主選題的過程使學生們深刻理解了選題的重要依據和意義,也是科研能力培養的第一步,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

2.設計實驗方案:雖然學習了很多專業知識,但在具體內容設計的過程中,會發現了自身知識面比較狹窄,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弱。針對這一情況,老師建議學生增加知識儲備量,根據選題內容多查閱相關資料,并且課后自學更多課題研究所需系統知識,多閱讀此類專業書籍;其次,為了能做好試驗內容的具體設計,多參閱碩士論文,系統地了解劑型各個階段,幫助實驗內容的設計,完善內容設計的思路。最終確定課題中具體實驗內容的設計、需達到的結果和創新方向等。

3.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許多實驗操作技能在實驗課中不能完全的掌握,老師應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實驗技能,通過看、親自操作來培養自身實驗操作技能。

二、實習期間科研創新能力培養

1.學生進入實驗室實施并完成課題內容:學生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研究(如材料的準備、實驗的具體實施及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等),實習期間會遇到很多困難,應引導學生就相關問題查閱文獻資料,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

2.撰寫總結報告:根據實驗結果及數據撰寫項目總結報告

三、培養效果

1.培養學生獨立科研的能力:在選題、設計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科研思路、實驗設計及具體實踐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較完整的科研思路并掌握具體的科研方法。

2.培養學生獨立實施管理的能力:學生首次獨立承擔科研項目,徹底擺脫老師教學生做的學習方法,從課題設計、實施及管理管理全過程由團隊獨立完成,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增強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管理協調能力。

3.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將各分散知識點融會貫通、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過程,是所學知識與實踐的有效銜接,幫助學生形式和學習思維的轉化,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完成此項目需由團隊成員通力協作共同完成,分工明確,共同學習、共同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提高了成員的團隊意識和協調溝通能力。

綜上所述,使學生真正自主地選題、設計、完成實驗課題,但學生的培養過程更加注重“研究過程”,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激發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科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曹永兵,劉毅清等.藥學本科生實習中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初探[J].藥學實踐雜志,2012,30(2):159.

第2篇

關鍵詞:本科教學;創新能力;科研素質;醫學生

國務院于2015年6月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強調這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在一定領域具有專門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要力量之一??蒲谢顒邮翘嵘齽撔履芰Φ闹匾侄?,而科研思維、科研能力等科研素質又是科研活動的必要前提。對于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培養將決定我國未來醫療衛生行業的創新能力水平。所以,如何在新時期培養醫學本科生的科研素質,進而提升其創新能力是醫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日本在生命科學領域成果豐富、成績斐然。這與日本科技界求真務實、認真嚴謹的作風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先進教育理念與有效措施的落實,使得日本科技領域有較高質量的后繼者作為支撐。本文將淺談日本醫學本科生科研素質及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及其啟示。

1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在醫藥衛生實踐中的重要性

醫藥衛生領域的實踐需要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在醫療行業,醫生的診療過程需要一定科研素質,應結合實踐,跟蹤前沿,這是對我國未來醫療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臨床實踐中,實驗室診斷工作者更需要掌握檢測指標的產生和意義及對動態發展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在藥物研發領域,更需要自主創新藥物的研發。如目前人源化抗體等藥物絕大多數都為國外專利,我國需要加強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相關藥品的研發。在研究生培養階段,由于相當比例研究生要求開展實驗研究工作,科研素質也一定程度決定了其對研究目的和內容的把握及研究成果的質量。這就給醫學相關專業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本科階段有針對性地提高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但目前,我國本科生科研素質及創新能力培養處于起步階段,部分學校甚至缺失。一方面,教師忙于科研工作,缺乏對相關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另一方面,某些提前接觸科研等活動流于形式,出現短時間內“跟風”,效果有限。本科學生依然擺脫不了“上課劃書,課后背書”的學習模式,不能有效地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缺乏對“什么是科研”的基本認識。

2我國醫學本科生科研素質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我國多所高校已經開展了針對本科學生科研素質的教改及創新大賽等活動,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2]。在本科生科研實踐環境上,學生以導師制進入教學實驗中心進行科研活動的較多;從參與人數上,多以通過選拔,進行科研實踐活動[3,4]。即便如此,在大力推進創新創業背景下及面臨大眾創新能力普遍亟待提高的形勢,仍顯得杯水車薪。我們需要提升醫學領域人才的整體科研能力,這樣對更高級人才將提供有力的支撐。在國家提倡創新的大環境下,醫學高等學校應該全面跟進,開展本科學生及長學制本科階段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踐。以我校為例,藥學專業有為期半年左右的實習學習,參與科室部分實驗工作,完成萬字左右的畢業論文。但由于實習設置在畢業前的半年,由于考研和就業壓力,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臨床七年制在進入臨床學習前有2-3個月的全時科研訓練活動,以綜述形式進行考核。筆者通常為其講解科研活動的一般流程,并鼓勵其將綜述文章進行投稿。但由于時間短,較難完成完整的工作。臨床醫學等專業本科生雖開設生物技術、機能、形態等實驗系列課程[5],但部分課程限于幾種實驗原理和操作的學習,并不系統;絕大多數學生不進具體教研室或實驗室參與科研工作,故對實驗室工作和科研活動的認知幾乎為零。為了增強以本科生為主的醫學生的科研、人文素養,我校于2012-2014年進行了課余時間選修課的嘗試。但從選課情況來看,同學們更關注就業、考研、人際關系、情感等較為實際的課程,而科研相關講座少有問津,聽者寥寥。此外,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學術會議和講座。本科學生難以聽懂校內講座,這與教學中科研素質培養的缺位有關。而專業的學術會議更是本科生難以企及的。

3日本大學醫學本科生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初探

我們以日本熊本大學為例,介紹日本大學藥學專業(研究型)與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這方面的培養模式情況。熊本大學于1949年5月由熊本地區的熊本醫學校(其前身為1756年建立的“再春館”)、熊本師范學校、熊本藥學院、第五高等中學及第五高等學校工學部合并后建立,1955年設立研究生院醫學研究科。2004年更名為國立大學法人熊本大學。熊本大學獲批2013年日本促進研究型大學建設項目(RU-22),2014年日本文部科學省超級全球大學創建支援項目(批準37所)及地區(知識)據點整備項目(CenterofCommunity)。以獲得科研經費排序,2014至2016年連續三年,熊本大學進入日本大學前20位(研究經費17.44億日元)。目前擁有7個院系,8個研究生院和20個研究中心以及研究院;8100名本科生和2000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來自47個國家的470名外國留學生(2015年5月統計數字)。我們以該校藥學(研究型)與臨床醫學專業的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模式為例進行介紹。熊本大學藥學專業(研究型)近年每年招收40人,學制4年;臨床醫學專業招收60人,學制6年。二者理論教學均采用大班授課模式。都會在第3-4學期開展早期接觸科研的活動。如:由上屆學生進行實驗技術講座及實驗室介紹;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基礎科室輪轉(可能相當于我國的實驗教學,只是地點為各個實驗室,而非實驗教學中心),并完成百頁的實習報告。在5-8學期將進入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教研室及實驗室進行科研活動。熊本大學的科研素質培養模式包括:①醫學相關本科教學活動中,有一半以上的學期,學生都會進入各科室進行實驗活動,由教師或博士生等進行指導,感受科研工作,熟悉科研環境與基本流程。這里的實驗室并非實驗教學中心,而是各個專業的實驗室。②藥學等專業中,已經進入實驗室三年級學生會為二年級學生進行實驗室介紹及基本技術的專題講座。從學生角度傳授經驗,對上屆學生是督促,更是榮譽,使下屆學生更感興趣。③在科室的實習活動中,即使是本科學生仍然有機會參加日本國內學術會議,且本科生及高中生以下參會免會務費;甚至參加國外的專業性學術會議。平均本科生每年度1次,碩士生可達3-5次(熊本大學生命資源與研究援助中心(CARD)為例)。此外,在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PBL等形式的教學并不多,主要還是以大班授課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荚嚪譃槠谥信c期末考試,題型同樣包括選擇、判斷及問答等。不及格率一般在10%-20%,每年度有一門補考不及格將做留級處理。同學們也更關心分數,除此之外較為關注課程與實際應用結合的情況。同學大都從上屆學生及教師授課過程中了解各個實驗室和科室的情況,以選擇進入的實驗室。進入實驗室后學生白天依舊會進行理論課的學習。以在CARD實習的學生為例:早9點至下午4點左右進行理論課學習,晚上及沒有課的時間會在實驗室做實驗或自習,并定期安排實驗進展匯報。學生大都具有較高的自律性,實驗工作也比較敬業。通過在實驗室的學習,可以培養對該專業方向的興趣,也能夠在考研時多一個選擇方向。教學內容方面,以醫學生物化學為例,所講的內容與國內差別不大:生物大分子、物質代謝及其相互聯系等,但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實驗課。這可能與較早進入科室有關。可以看出,該熊本大學對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科研實踐的培養具有“早”和“真”的特點,即:早期進入科室進行科研活動和“真刀真槍”進行科研活動。絕不僅僅是興趣小組的游戲,而是真正承擔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4我國醫學教育中創新能力的思考與啟示

4.1學校和教研室/實驗室適當提供平臺醫學相關專業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本科階段開始進行。目前,我國實際情況是:人口基數大,每年本科生數量較多。我校臨床醫學專業近年保持在400余人,全部本科專業學生800-1000人。而各基礎科室空間有限,盲目實施本科學生進入實驗室不太現實。以“根據興趣,自愿參加”為基礎,適當結合“擇優選拔”可能會是比較好的形式。此外,科室需要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科研工作。目前,盲目追求SCI文章使得高校科研活動越來越“高大上”,很多實驗對于本科生來說,短時間難以掌握,面對出現的問題更是無從分析。如何設置本科生能夠完成的“小”課題也是科室相關教師需思考與創新的。4.2實際參與科研活動對本科科研素質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應以真實的科研活動為基礎。形式上應與研究生一致,在課題深度難度上可適當降低。不宜采取“興趣小組”等模擬活動形式。讓本科生真正參與科室的科研活動中,感受實驗的失敗和收獲的驚喜,作為實驗室的一員,又有利于其建立主人翁意識,并有助于培養其科研精神。考查可以是畢業論文等形式。4.3豐富認知科室的信息渠道一方面,授課教師應注重授課內容與科室科研工作的結合,有意識地提高同學對科室的認知;另一方面,也應加強網站信息,甚至微信等新興工具在科室介紹中的普及。如能建立本科進入科室參加實驗工作1-2輪,再通過高低年級之間的交流將有助于形成科室信息傳播的良性循環。4.4提供更多學術講座與會議的機會最后,基礎教育中應注重對科研素養的培養與引導。在讓學生參加講座前,增加適當的介紹工作或許有助于同學理解講座內容。并適當為有科研興趣、品學兼優的學生提供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與資金支持。經濟水平及人口基數等因素在高等教育等領域會產生一定影響,但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家在堅定不移地推動高教領域的創新實踐,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斷改革探索。通過不斷借鑒與探索,相信我們會在醫學基礎醫學教育工作中再創佳績。

參考文獻:

[1]李冬民,呂社民,孟列素,等.深化分子生物學實踐教學,提高醫學生創新能力[J].基礎醫學教育,2008,10(4):454-456.

[2]孫利軍.現代醫學生科研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復旦教育論壇,2007,15(6):88-90.

[3]陶懷,陳夏.以“助研計劃”為契機,提高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8):680-682.

[4]孫靜,李良.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科研實踐指導的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2):160-162.

第3篇

[關鍵詞] 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科研訓練;杜克大學

[中圖分類號] G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4?0104?03

鼓勵和支持達到一定條件的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也是針對當前大學教育體系注重考試成績、忽視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一種教學改革[1]。通過參與科研活動,本科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擴大知識面,挖掘創新思維,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2]。另一方面,本科生普遍存在專業基礎知識積累不夠、科研創新能力欠缺等問題,因此容易出現創新動力不足,使得參與科研的收效甚微[3]。

從學校的層面上實施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做法最早起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過40多年的發展和改革,目前美國不少著名高校都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成熟的本科生科研支持政策與管理模式。成立于1838年的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是世界頂級的研究型大學,在美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系統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素以對學生的高質量培養而享譽世界。2012年杜克大學被《華爾街日報》評為全美大學第6名,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為全美大學第10名、世界大學第14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杜克大學在我國江蘇省昆山市開工建設具有法人資格和獨立校區的杜克昆山大學,成為中美合作共建綜合性大學的典范。本文試圖通過深入分析杜克大學在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高校培養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我國高校本科生參與科研的現狀分析

1. 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取得的成績

在我國高校中,清華大學率先開展了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通過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加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訓練和接觸企業界、科研部門,了解社會實際,鍛煉實際才干,調動了學生課外學習鉆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提供更多適合自己特點的選擇和培養機會[4]。浙江大學從1998年開始在“以人為本、整合培養、求是創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自主學習、培養能力為核心,加強制度建設和硬件建設,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機制,大力推進以大學生科研訓練和學科競賽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訓練和創新活動,積極構建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參與科研和創新活動的平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學生科研成果[5]。

筆者所在單位中南大學以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為突破口,充分利用學??蒲袃瀯莺团c行業密切結合的特色,優化創新教育運行機制,建立“教學與科研互促、教師與學生互動、課內和課外滲透、自主與引導結合”的創新教育模式,帶動廣大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訓練,營造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的提高,強調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遵循“興趣驅動、自主實驗、重在過程”的原則,參與項目的本科生或創新團隊成員要對科學研究或創造發明有濃厚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進行國內外研究現狀調研、研究方案的設計、具體研究和報告的撰寫等工作。注重實效,鼓勵創新,重點資助選題科學、思路新穎、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可行、具有創新和探索性且實施條件有保障的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幾乎所有“985”“211”高校都出臺了鼓勵和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文件及配套管理辦法,不少非“211”高校也出臺了相關政策。這些探索性工作為本科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進一步規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工作引起了眾多高校的重視,但總體上我國本科生參與科研創新仍處于起步階段。本科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存在一些突出問題[3]:① 缺少學校和教師支持,成果科技含量不高。相當多的高校尚未建立起本科生科研創新管理機制,相關規章制度不到位,本科生的科研活動基本上處于無序進行的混亂狀態,得不到學校政策的保障和有經驗的教師指導,很多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活動還停留在驗證性的水平上,成果缺乏科學價值。② 缺乏資金和實驗條件,科研活動難以為繼。目前對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進行資助的大學還不到全國高校總數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創意的科研設想因得不到實驗條件和資金支持無法開展或半途而廢。③ 缺少市場調研和分析,成果應用前景堪憂。本科生大多只是依靠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科研活動,只注重科研創新過程的刺激性和探險性,缺少市場調研和實際需求分析,忽視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成果一出來就束之高閣,造成資源浪費。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和制約了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向縱深方向發展。

二、杜克大學支持本科生從事科研的主要舉措

1. 協調校內多個部門和機構,創造科研條件

杜克大學由本科生院(Trinity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二級學院、圖書館等部門和機構協調配合,分工負責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活動。本科生院成立了本科生科研支持辦公室(Undergraduate Research Support Office),負責制定和解答本科生科研相關的政策,審批各類學生科研項目和助研經費,校內外面向本科生的研究機會,組織校內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覽會。二級學院負責公布教師的基本科研情況,收集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信息,協助學生聯系指導教師,提供必要的實驗設備條件。圖書館則安排有專人一對一的接洽本科生關于科研方面的咨詢,負責介紹與其研究課題有關的文獻數據庫和其他資源,培訓文獻查找的初步技能及文獻管理軟件的使用。同時,圖書館還為從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與研究生同等的文獻借閱權限,在必要時本科生還可向圖書館申請用于學習和小組討論的單獨研究室。

2. 開展入門培訓和引導示范,激發科研興趣

本科新生入學后,杜克大學即向其宣講學校在科研方面的優勢與突出貢獻,積極鼓勵學生投身科研。對于那些有志于從事科研的本科生,根據中學階段學習的課程情況及其個人興趣,部分學生經申請可進入暑假pSearch項目,切身感受科研過程,培養初步科研技能。pSearch項目的主要實施內容包括四個部分:① 以對杜克校園周圍某一生物種群的染色體分析入手,向學生講授基本的科學實驗規程,手把手的傳授研究過程中涉及到的現代實驗操作技能,最終的研究結果將在項目結束時進行非正式的交流報告。② 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接觸大量的生命科學知識以及科研人員的言傳身教。③ 組織到杜克校園周圍采集生物標本,親近大自然;組織到學校泳池暢游,鍛煉強健體格;組織到藝術館感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修養。④ 組織到附近海灘游玩,觀看磅礴的大海,呼吸自由的空氣,回味科研的樂趣。

3. 實施獨立研究課程和學分,鼓勵科研創新

杜克大學面向本科生專門開設了培養科研創新能力的課程――獨立研究課程(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就某一具體問題開展獨立研究,通過提交包含自己獨特見解的具有實質性內容的研究報告來獲得學分。獨立研究課程的基本要求和管理流程為:① 研究課題審批。獨立研究課程的具體研究課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提出,經指導教師認定可行后,報主管本科教學的系主任審批,研究課題一經批準通過,不得更改。② 選定指導教師。獨立研究課程要求每位學生都應配備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必須為杜克大學的正式教師,若研究課題涉及多學科交叉問題,學生還可跨系申請若干名副導師,但課程成績由正指導教師評定并提交。③ 課程內容要求。研究課題必須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開展的,研究成果應具有相當的學術水平,不得在原有課題的基礎上僅做少量修改,或者抄襲他人的研究成果。④ 例會制度。學生每周必須在研究課題上工作10小時以上,同時至少每兩周與指導教師見面一次,匯報課題研究的最新進展,指導教師則對研究情況進行及時指導。⑤ 最終成果。獨立研究課程的最終成果為學生針對某一具體問題撰寫出包含自己獨特見解的具有實質性內容的研究報告。⑥成績評定。獨立研究課程的成績由指導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研究報告的質量,以及平時的研究投入和表現情況綜合評定。

4. 提供充足研究機會和資助,倡導科研交流

杜克大學積極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為本科生科研提供盡可能充足的研究機會和項目經費資助。根據經費使用目的的不同,杜克大學目前對本科生的科研資助可分為四類:① 獨立研究課程助研金。在征得指導教師同意后,選擇了獨立研究課程的學生可以項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辦公室申請最多400美元的助研金,用于購置與研究相關的材料和設備,也可用于外出調研或收集數據。② 創新基金。所有非畢業班的本科生只要具有創新想法,即可以研究項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辦公室申請400~500美元的創新基金,經評審批準后,該經費可用于學生自主科研經費,但使用時必須嚴格按照項目預算執行。③ 助研津貼。教師可向所在系申請每學期400美元的助研津貼,用于臨時雇用本科生參與其課題組的研究,助研津貼全部作為本科生的科研勞務費,但學生不能再以所從事的研究課題申請學分。④ 旅費補助。參加國內學術會議交流的學生可向本科生科研支持辦公室申請最多400美元的注冊費和差旅費。此外,本科生在申請任何項目經費資助之前,必須首先學習科研誠信的規定,并需要通過相關測試。杜克大學規定凡是獲得學校資助的項目,都要參加本科生科研支持辦公室組織的每年一次的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覽會,加強學術交流與宣傳。

三、杜克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措施對我國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啟示

通過對杜克大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過程的分析,不難看出,“課內與課外結合、學習與科研并重、學生與教師互動”是其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法寶,同時也給我國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以有益的啟示。

1. 營造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

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在高校的科研條件和學術氛圍。高校應積極規劃和組織建設有利于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若干高水平的教學實驗室和實踐基地,逐步實行科研實驗室與教學實驗室面向本科生24小時開放,為本科生自由開展科研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撐。同時,高校還應大力倡導“崇尚科學、勵志創新”的校園科技文化氛圍,主導學生的課余生活,通過各種講座和報告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

2. 加強教師的課堂教學引導

課堂教學是本科生接受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最主要途徑,很多教師本身就是優秀的一線科研人員。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加強引導,將科研觀念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寓教于創新,讓本科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鍛煉科研創新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可通過適時設置科研情景問題,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命題,引導本科生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其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并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某一個細節問題刨根問底,最大限度地激發其科研創新潛能。

3. 設立專門的科研創新學分

在本科教育中設立科研創新學分可以將學生自由無序的創新想法轉變為目的明確的科研活動,是培養本科生創造性思維的有力措施。高校應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科研學分運作機制,適當增加實踐教學時數,加強學生科研創新實驗室和基地建設,為本科生科研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高校還應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本科生科研創新學分管理,對本科生科研活動進行全面的咨詢與指導,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于科研創新,促進本科生科研與學校及社會實際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 吳建林,薛強,高瑋.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C].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10(1):83-87.

[2] 李亞崗,余遠波,林加論.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探析――以“編譯原理”課堂教學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0):139-140.

[3] 李楊帆,朱曉東.科研訓練計劃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1(4):24-25.

第4篇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Tan Xiangwen; Xu Jinhua;Wang Zongbao; Wu Duansheng

Liu Xin;Yao Feng

(①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②School of Pharmacy and Life Scienc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摘要: 實驗動物學對生命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支撐和促進作用。在實驗動物學教學中,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索,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著力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Abstract: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ffect of support and promotion in life sciences developme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have been performed and explored. The reforms deal with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asures, and examination manners. The basic approach was to excite students' research interest, focus on train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A good effect of teaching reforms has been obtained.

關鍵詞: 實驗動物學 教學 本科生 科研能力

Key words: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teaching;undergraduate student;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6-0202-02

0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高校學生作為國家人才精英的儲備庫,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如何將對國家的整體實力產生重要的影響[1]?!陡叩冉逃ā钒丫哂袕氖卤緦I“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為本科生培養的學業標準重要目標之一[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在校本科學生參加科研活動不僅有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且是使其專業知識得以活化的一個有效的途徑[3]??蒲心芰κ侵笇儆诟鲗W科領域研究者共同具備的一種能力。其狹義是指從事具體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實際操作技能等。隨著社會進步及科學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對科研能力有了更廣義的要求,即除了能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工作外,還包括組織管理能力、團結協調能力、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等要素[4]。實驗動物學(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研究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一門新興學科,是隨著醫學、生物學的發展而興起的一門融生物學、醫學、畜牧獸醫學等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性新興交叉學科,對生命科學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直接影響著許多生物醫學研究課題的確立、實施。人類基因組計劃,基因結構與功能組學的研究等重要研究都離不開高質量實驗動物的廣泛應用。對于生物醫學專業本科生而言,養成科學思維,掌握動物實驗科學研究方法十分重要。作者長期從事實驗動物學理論與實驗課的教學工作,重視教學改革,就如何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理論教學注重培養本科生的科研意識

理論教學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蒲谢顒有枰獎撔滤季S與創新方法,每一門課的教師都應當將創新的思想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在自覺引導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促使其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思想、新觀點。實驗動物學雖然起步較晚,但已形成其獨有的理論體系和學科特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將這眾多的教學內容在有限的時間里傳授給學生,培養科研意識,是每一位實驗動物學教師應該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1.1 編寫合適的教材教材是科學知識的載體,也是培養人才的需要。實驗動物學尚無全國通用統編教材,2001年我們組織了省內10余位實驗動物科技人員,在原來內部教材《醫學實驗動物學》基礎上,編寫了《實驗動物學》(2001年,湖南科技出版社)作為教材。該教材在查閱了國內外大量文獻,博國內同類教材之長的基礎上,根據作者自己多年來從事實驗動物學的教學、科研經驗,盡可能反映實驗動物學最新研究進展,將有關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去,為上好實驗動物學課程、培養學生科研意識提供了良好基礎。此后我們又編寫了《實驗動物學實驗指導》(2004年,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現代實驗動物學技術》(2007年,化學工業出版社)等著作供學生參考使用。2008年,《實驗動物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

1.2 使用多媒體教學我們從2001年開始使用多媒體教學,目的是使教學過程更為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便于學生對該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圖片、精心設計制作的動畫演示,圖文并茂,既反映了課程特點和知識點的要求,又充分的反映了學科的特點和趨勢,使枯燥復雜的實驗動物環境、實驗動物飼養過程、動物科研實驗變得簡單易懂而且非常生動,如克隆綿羊一多莉的誕生,在PPT中插入視頻演示,引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目前實驗動物學理論教學全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每個老師都制作了具有自己特點的教學課件,大家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形成了相互學習、資源共享的良好風氣并在實際使用中不斷更新完善。多媒體教學使實驗動物學理論教學更加生動和直觀,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效果,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1.3 討論法教學,強化本科生科研意識現代生物醫學研究對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實驗動物標準化方面,提出了嚴格要求,以期取得好的實驗結果。教學與科研是高校教師的重要工作職能。我們積極開展了實驗動物學科學研究,形成了以糖尿病與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研究及水生實驗動物育種及應用研究為主要方向的科研特色,同時我們參與實驗動物生產與供應、動物實驗管理、實驗動物質量檢測、環境質量檢測、實驗動物許可證年檢等事宜,對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有著深刻的實踐經驗。在教學中,我們根據本科生科研意識不充分、科研興趣不濃、科研能力不強的特點,結合經典的科研實例或圍繞作者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進展,有意識提出科研問題,開展課堂討論,強化互動性,在解答疑惑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培養學生科研意識。

2實驗教學著力提高本科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科研思維

實驗教學是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對理論教學的驗證、補充和拓展,具有直觀性、實踐性和探索性強的特點,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具有理論課教學所無法替代的作用,能夠培養、訓練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可以為他們將來進入工作崗位或研究生階段的深造奠定良好基礎[5-6] 。實驗動物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近幾年來,我們在實驗課程教學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使實驗動物學實驗的教學水平和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1 改革實驗內容,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有些實驗內容為驗證性實驗,操作過于簡單,如常用實驗動物的抓取與固定、雌雄性別鑒別、編號標記方法以及外科手術方法等,對學生缺乏吸引力,無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我們減少了驗證性實驗,增設了綜合性實驗:如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制備,增設了設計性實驗如紅鯽遺傳學標記方的法檢測等,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驗目的查找資料,選擇相應的材料,確定實驗方法,得到最終實驗結果并作出分析判斷,從而突出了技能訓練,將技能培養貫穿于整個學習中,使學生拓寬了知識面,調動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增加了動手機會,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同時,有些實驗無法用實物或不便于用實物演示,或是場地、儀器的限制,我們增設了錄像、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SPF動物飼養操作,因是屏障環境,受場地限制,我們制作了光盤,通過觀看光盤中教師的實驗演示,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直觀的掌握更多的實驗內容,節省了課堂時間,增加了課時的有效性,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動物實驗涉及動物倫理的問題。在實驗中,我們要求學生善待動物,注重動物福利,在使用實驗動物進行教學、科研、檢定時必須符合“3R”原則,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從而使學生樹立愛護實驗動物的意識。

2.2 改革考核方式,培養實踐能力考核是對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效果的檢驗,通過考核,能科學檢驗學生掌握實驗動物學知識的水平,恰當衡量學生動物實驗的動手能力,真正體現學生環境保護與善待動物的精神[7]。實驗動物學為考查科目,少數學生平時上課不認真,實驗課程不注重動手能力,最后考試的時候搞突擊。為此,我們改一次閉卷考試定成績為閉卷考試與實驗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定成績。實驗成績采用將平時實驗成績和實驗操作考試成績相結合的辦法,各占50%。平時實驗成績可根據學生的實驗態度、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實驗結果、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綜合評定。實驗操作考核方面,以實驗帶教老師為主考,學生每2人一組,考核內容以動物實驗基本操作為主,如常用實驗動物的抓取、固定、麻醉,器械的使用等是否準確、規范化。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獨立開展動物實驗研究的能力,也培養了個人的團隊合作精神。

2.3 加強實驗室建設,以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加強實驗室建設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我們積極爭取學校、上級部門的資金投入,如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動物實驗平臺已獲批準,將極大改善實驗室條件,為大學生實施科研訓練提供保證。為增強實驗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我們還有計劃送實驗教學人員外出培訓進修,以加強實驗教學人員隊伍建設,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此外,加強實驗室的科學管理,也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

3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確定,完全學分制的推行,如何培養大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新,即大學生能夠根據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才市場的需求,構建適應于時代需求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是當前高等教育的核心課題。本科生導師制借鑒了研究生導師制的經驗,是一項幫助本科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督導學生學業,確保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縱向管理體制。每名導師可帶大約3―4名本科生。導師可以結合自己所授學科特點和科研方向,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可以指導所帶學生的畢業論文。

3.1 直接參與科學研究在導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作為主持人申請科研項目,如大學生研究型學習與創新實驗項目、大學生科研項目等。通過申請科研項目或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全程參與科學研究,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推動大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無論哪種模式,學生在選題、查閱資料、設計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經費預算、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等方面較大限度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激發了他們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

3.2 實施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是通過畢業論文這一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來分析和解決本專業某一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綜合訓練。本科生在導師指導下,通過選題、開題、實驗實施、數據分析、文獻綜述、論文寫作等環節來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鞏固、提高了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實驗方法和技能,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4結語

在實驗動物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教學的重點由原來傳統的單一知識傳授型轉移到以素質教育為主的教學上來,以科研促進教學,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今后我們還要繼續深化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面向不同專業,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將科研意識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促進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標準化,促進生命科學研究的進步和發展,使實驗動物學教學真正適應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海燕,涂敏.科研能力的培養應從本科生抓起[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1:168,170.

[2]姜長寶.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52-154.

[3]易曉明,趙琨.加強在校本科學生科研能力培養之淺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31.

[4]周霞,王曉蘭,蔣建軍,王靜梅,馬勛.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18(2):9-10.

[5]王建枝,劉聲遠.在醫學本科生教學中加強創新意識和科研技能培養的探索[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4,20(4):703-704.

第5篇

關鍵詞: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1-0026-02

土木工程專業具有很強的工程背景和實踐性,其學科內容不僅包括人類對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總結,而且包括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論。[1]近年來國家基礎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大型工程項目逐漸增多,各類新的工程技術問題也不斷涌現。這給廣大土建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了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的舞臺,同時也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是我國土建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后備力量,在新的形勢下,一個合格的土木工程師應具備以下能力:能正確判斷和解決土木工程中的各種復雜的實際問題;具備較強的交流溝通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領導能力;能勝任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具有終身學習和保持科學創新思維的能力與習慣;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勝任復雜多變的職業崗位。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不僅要擁有多學科的知識儲備,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當前,社會在不斷地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工程課題復雜多變,科研創新能力既是一個合格的工程師適應不斷進步的社會環境的法寶,也是一個國家立足于世界舞臺的尖兵利器。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及相近專業的本科生為例,旨在通過調查了解當今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現狀,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試圖探索一套有效的教育培養模式,以提高土木工程以及相近工科專業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為我國的土木工程以及相關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注入新的力量。

一、當前我國高校工科專業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整體狀況

自1999年以來,經過13年的擴招,我國高校工科專業在校本科生已經突破700萬大關,在數量上居世界首位,相當于一個小型國家的總人口量。[2]理論上,數目龐大的工程技術人員往往能迅速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就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而言,這龐大的基數并不意味著我國的工程科研創新能力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培養出來的工程師就能很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工程問題,相反,在這繁榮的數字背后卻隱藏著我國高校工程專業教育的培養缺陷,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現今世界絕大多數高新工程技術及創新設計方案仍舊出自于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

與西方發達國家同等層次的學生相比,我國高校培養出來的工程類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還是遠遠落后的,初出茅廬的本科畢業生科研素養不高,甚至工作多年的工程師的科研創新水平仍舊相對較低,面對復雜的工程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

據統計,我國高校工科專業在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約為10∶1,但我國高??蒲袆撔碌闹黧w人員卻集中在占人數比例相對較低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高校教師中。[3]這樣巨大的反差說明當前我國高校工科專業本科生總體上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較差,但同時也說明,我國高校的科研創新存在巨大的潛力。本科生充滿朝氣,思維活躍,在處理問題時往往能突破傳統思想的約束,從而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因此,高校如能采取有效的教育培養模式,積極調動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充分挖掘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將能為我國的科研事業的發展和工程技術的進步注入強大的推動力。

二、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現狀調查

以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及相近工科專業的四年級本科生為對象展開隨機調查,之所以選擇這一群體,主要考慮到大四本科生已經經過近三年半的專業知識學習和短期的專業實踐實習,他們對個人能力、個人的培養需求、所學專業的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以及所學專業的教育培養模式等方面已經有了較系統的、較深入的認識,針對這一群體的調查更能反映問題,也更有利于提高調查結果的可靠性。

此次隨機調查一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262份,回收率87%。調查采用半結構式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式。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工科專業本科生個人的教育培養定位、個人的志趣方向、個人科研創新能力的自我評估、對現行教育培養模式的認同感以及對培養模式改革方向的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有65.5%的被調查者贊同在學期間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還應重點培養其科研創新能力;有84.9%的被調查者對在學期間參與各類科研創新活動非常感興趣,但只有20.7%的被調查者對于本專業方向的創新科研非常感興趣;有73.6%和和21.8%的被調查者自我評估其科研創新能力水平為一般和不強。調查還發現,90%以上的被調查者強烈不認同目前的教育培養模式和考核機制,認為必須結合時代需求進行變革。

對調查結果簡單分析可知,目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參與科研創新的積極性較高,但該群體總體的科研創新能力還待提高。

該群體對科研創新的積極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個人的興趣愛好,專業方向跨度大,隨意性強。因此,對于本科生群體的科研創新意識必須加強引導和管理,使本科生發散性思維較強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也能保證本科生參與的科研創新活動具有較強的專業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導致本科生群體科研創新能力不強的原因有多種,大體上可以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方面??陀^上,主要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對不足;主觀上,主要是我國的現行高等教育模式存在較大的缺陷,主要采用知識灌輸式的培養模式,使得在校大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求知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研創新意識得不到提高。此外,我國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生的能力考查依然依賴于應試教育的卷面分數,使得學生過多地關注考試得分,而不是自我能力的提高。

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1.師資力量的引進與合理分配

師資是一個專業的靈魂。教師是學生的靈魂規劃師。

在師資的引進中,土木工程專業更應該傾向于吸納富有工程設計、施工、監理以及科研經驗的工作者,因為這些工作者長期站在專業的前沿,他們不僅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而且對于專業的發展方向也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他們在課堂上不僅能完整地傳授教材理論,更能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更多的前沿課題和實際工程問題。這樣的教師不僅能引導和激勵學生向科研創新方向發展,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參與科研探討的興趣和能力水平。

在師資力量的分配上,應當考慮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同時還要考慮不同年齡段教師的工作特點。在具體的教學任務分配上,建議中老年教師多承擔低年級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這是因為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很多專業課程的教學都要求任課教師具備足夠的科研底蘊和工程經驗。因為中老年教師具有長期從事本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經驗積累,已經養成了嚴謹的工作作風,同時他們對學科和專業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由他們擔任低年級本科生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工作,更容易講解透徹,也更有助于本科生打好基礎,同時也能從思想上對本科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本科生端正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風。建議中青年教師多承擔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教學工作,這是因為中青年教師雖然教學經驗不足,但思維活躍,能接觸到土木工程學科最前沿的研究課題,由他們承擔專業課和選修課的教學工作,往往能站在學科的制高點上看待和講解問題,這將有助于開拓本科生的視野,培養其科研創新意識。

2.課堂規模與教學模式

課堂是本科生科研創新的激發器。

考慮到學生規模和教學資源的限制,目前很多地方高校都采用大班授課模式。大班授課的優點是能夠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增加課堂信息容量,從而提高了課堂授課效率。但是大班授課模式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這種授課模式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聽課學生規模較大,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就很難準確掌控講授知識的重點群體和講課深度;其次,由于大班學生規模較大,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很難做到與大多數學生的深度互動,這就導致了課堂氣氛沉悶、單調,學生處于被灌輸,被強化的地位。學生的主動求知欲沒有被調到起來,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得不到引導和開發,知識面得不到拓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前人已經證明了的知識,從而導致學習的積極性下降。因此,實現課堂規模的控制是當前教學模式改革的首要問題。在課堂規??刂粕希瑧s減課堂人數規模,在本科新生入學后即進行學習能力和志趣愛好測評,依據測評結果將能力愛好相近的學生分為適當規模的小班,并以此來編制教學培養計劃并分配合適的教師。

在課堂教學模式方面,盡管多年來一直在倡導改革教學方法,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教師“講”、學生“聽”仍然是絕大多數教師的首選教學模式,缺乏有效的互動,同時由于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嚴重脫節,造成學生畢業后其知識就已經落后于時代。為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多提出與當前生產和工程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并與所講授的專業課程知識相結合,鼓勵學生們參與交流探討,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們的主動求知意識和專業學習興趣。在課堂時間使用上,還應把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考慮進去,使思考時間達到一定的比例。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這個比例在30%左右是比較合理的,這樣既能滿足課堂教學容量的要求,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其對于科研創新的思考。

3.課程考核方式

傳統的考核方式過于依賴課程考試分數,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新形勢要求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基本功,又具備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還應具備跨學科、跨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還應當重視專業理論知識以外的創新能力培養。具體考核時,建議采取“5+3+2”的綜合考核模式,即專業理論知識占總成績的50%,專業實踐能力占總成績的30%,剩下的20%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科研創新的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多目標、多標準的考核方式,也即只要學生在任意一方面表現突出,而其他方面表現平平,也視為考核合格。靈活的考核方式給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留出了較大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空間。

4.導師制與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導師是學生科研創新的助跑者,是學生科研創新的引路人。長期以來,在我國高校,導師制主要是針對研究生而設立的,而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行的是輔導員管理制,這主要是我國大多數高校師資力量相對緊張,師生比例相對偏高造成的。[4]隨著本科生規模的擴大,輔導員管理制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上均已經呈現明顯下滑的趨勢。

本科生群體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為了加強對本科生的引導和管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為了了解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對導師制的看法,筆者也做了隨機調查,在所有的受訪者中,有74.7%的學生期望在學期間得到導師的指導,有83.9%的學生對于導師的期望在于導師能直接指導其進行科研創新工作,而不是導師的名氣(期望導師名氣的僅占5.7%)。這說明本科生對于導師的期望趨于實際,而不是虛無。

可見,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實行導師制既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僅依靠在校的專業教師,師資力量明顯緊張,同時實踐資源相對匱乏。因此,為了解決導師不足的問題,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的特點,高??梢钥紤]向企業和科研院所伸出橄欖枝,大力招攬在設計、施工、監理、監測等方面工作在科研和土木工程一線的工程師作為導師,從而增加導師的基數,以合約的形式聯合培養學生。

這種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使本科生在學期間即能進入工程的前沿,遇到更加實際、具體的問題,并能在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開拓知識視野、提高科研素養、積累工作經驗,有助于學生在畢業后快速轉變角色,適應崗位工作,進而獲得企業的青睞。這種培養模式尤其適合實踐性很強的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培養,也是高校、學生和企業合作共贏,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結語

當前,社會在不斷地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工程課題復雜多變,科研創新能力既是一個合格的工程師適應不斷進步的社會環境的法寶,也是一個國家立足于世界舞臺的尖兵利器。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是我國土建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后備力量,我們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不僅要擁有多學科的知識儲備,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

本文以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及相近專業的本科生為例,通過調查了解了當今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現狀,了解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其原因,并探討了提高土木工程以及相近工科專業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本文的工作為新時期相關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和人才培養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趙軍,張猛,王建強,等.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的研究與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40-144.

[2]朱嫻,吳澗.研究教學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現狀與對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5):108-112.

第6篇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精準定位構建多層次中西醫結合學術型研究生科研實踐保障體系的研究”(編號:XJK016BGD046)和2015年度湖南中醫藥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醫學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編號:2015-JG01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6-0053-02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型應用型的復合人才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源源不斷地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具有蓬勃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方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醫學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賦予高等學校的使命,更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國內外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本科生參與科研技能訓練是醫學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學院的MargaretL.A.MacVicar教授就提出了本科生科研機會計劃(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他相信學習來自于實踐。英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也十分重視本科生的科研工作,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一項重要的人才發展戰略目標。

綜合性大學本科學校注重教學與科研并重,更甚至,科學研究工作走在教學的前面,為教學工作提供基礎性的條件和支持,而且十分重視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我國醫學本科生已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但他們對于本學科的前沿知識認識有限,科研創新意識匱乏,動手能力較弱并且獨立進行科研課題設計和撰寫論文的能力較低。在畢業后除部分學生考取研究生從而獲得良好的科研培訓外,絕大多數學生難以得到規范的科研培訓及科研實踐。因此,國內高校越來越重視醫學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及創新思維的培養,《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強調:“醫學院校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研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

二、我校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建立

我校在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已相應開展了一些學生科研實踐活動,根據自身辦學定位,結合經濟環境及就業實況,探索新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 建立醫學本科生參與科研招募平臺

高校要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要激發學生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在低年級醫學生中開展“本科生知識論壇”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意識及參與科研的興趣,讓學生把專業知識運用和科技創新活動結合起來。依托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的網頁建立醫學本科生參與科研招募平臺,向師生公布開放,科研招募平臺是本科生開展自主性學習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建立將科研項目引入科研招募平臺的良性發展機制,教師可把自己的科研課題掛上網頁,實驗室定期科研項目中的開放研究題目,招聘符合一定條件的本科生,同時提供一定的勞務費,符合條件的本科生都可以去應聘。

2. 本科生參與科研培養模式的構建

本科生參與科研一種培養科研人才的新模式,是科研工作的新鮮血液,為保證的長遠有序發展,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培養模式,使得管理規范化。

(1)構建本科生科研團隊培養體系。本科生科研團隊培養,從本科科研團隊的選拔、招聘、培養、升級、退出機制等方面應建立完整的實施過程。首先在低年級醫學生中開展“本科生知識論壇”,培養低年級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通過指導低年級本科生查閱醫學最新進展的且有較高影響因子的中英文文獻和綜述,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科學前沿和熱點問題,同時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文文獻和綜述還可以讓學生翻譯、制作成演講課件進行匯報等等。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意識及參與科研的興趣。有興趣報名參與科研團隊的學生往往多于實際實驗需要的學生,受限于實驗規模,盲目實施本科學生進入實驗室不太現實,以尊重興趣,自愿參加為基礎,擇優選拔具有良好綜合素養的本科在校生。以下三方面是選拔的主要指標:①曾參加過創新訓練、學術創新與研究、文獻檢索等活動或科研能力培養的課程。這些活動或課程可使學生快速熟悉科研內容和工作方式,從而快速融入科研團隊。②具備良好的專業基礎且空閑時間愿意奉獻給科研工作的本科生??蒲袑嶒炗锌赡馨才旁诤罴?、周末的時段進行,所以需要犧牲大量的空閑時間來完成所設計的實驗。③真正熱愛科研的同學。因科研需要經常與實驗室的儀器設備、重復而又細致的實驗和枯燥無味的實驗數據打交道,有些因一時激情而加入科研團隊的同學,面對如此情形,不禁激情迅速退卻,半途而廢。

(2)完善本科生科研團隊的招募機制。選拔出適合的人才,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招募流程,從源頭上對科研團隊成員整體素質把關。結合學生的自薦書及每學期的各科學業成績給出綜合評分,如有參與過科研活動并有相應成果者可相應加分。并結合后續的面試環節給出綜合評分,決定是否合格,從而為本科科研團隊提供良好的綜合素養及智力支撐,同時要特別注重團隊成員的新老銜接。

(3)完善本科生科研團隊培養機制。為保證科研隊伍的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培養、考核、退出機制。選拔合格的學生,結合學生綜合能力,進行必要理論和制度培訓后,將參與實際的科研活動,參與者科研素質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均以真實的科研活動為基礎,形式上參照研究生管理,在課題深度、難度上將適當降低,讓本科生真正參與科研活動中。本科生科研團隊精神和文化將激勵和敦促團隊成員,促使學生在參與基地活動的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培養過程一定要結合規范的考核機制,對參與者的科研能力進行評估,對其課題完成情況,通過墻報、論文摘要、論文等形式進行評比,從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起到激勵、鞭策的作用,優勝劣汰。

三、提供足夠的科研實踐場所

通過建立醫學本科生參與科研招募平臺,依托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重點實驗室,設立科研項目開放性課題的形式,結合本科科研團隊的管理機制,由點及面,廣泛地促進我校本科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探索本科學生參與科研的優勢能力發展及教學與科研結合的新途徑。

四、本科生科研團隊的導師遴選

本科生導師制起源于英國,之后其他大學等紛紛仿效。2002年,北京大學開始在本科生中設立導師制,而后其他大學相繼推行并取得相應成效。這種基于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創新人才,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通過聘請相關專業并有經驗的教師,主張師生雙向選擇確定師生搭配,構建了一種基于師生心靈互動的新型“導學”關系,明確導師的工作目標和職責,規范導師的聘任與管理,通過實行導師制可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科研活動中一系列的問題,如文獻查閱、課題的設計思路、試驗流程及結果分析、新課題的申報等等問題可及時咨詢導師。但科研導師制的運轉不能完全依賴教師本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應落實導師的考核和工作量等制度,保證教師持久的高質量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因此,要建立明確的制度,構建對導師和學生的有效激勵機制,以確保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良好發展態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經濟發展強調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創新驅動根本要靠人才。隨著對本科生的科學研究越來越重視,本科學生科學而高效地開展本科生的科研,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重點。而作為醫學本科生更應重視科研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本科生教育中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正確認識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關系。建立本科生科技創新的培養模式,規范科研團隊管理,為本科生科研活動創設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 丑天舒,楊彤,盛海峰等.“寓教于研”——培養拔尖創新的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實踐與探索[J].醫學信息,2014,(23):15.

[2] 陳靜芳,周光紀.如何加強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4):48-49.

[3] 馬寧,等.日本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啟示[J],基礎醫學教育,2017,(3):234-236.

第7篇

【關鍵詞】民辦高校 本科生 科學研究

本科生科研活動開端于196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設的“本科生研究機會項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簡稱DROP),以1998年發表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簡稱博耶報告)及2001年發表的》重建本科教育—博耶報告三年回顧》為美國大學本科生科研發展的標志性文件。核心是強調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與自由?!疤剿?、調查、發現是大學的核心。大學里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是發現者、學習者。”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被認為是一種有效地創新人才培養途徑。許多院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民辦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由于種種原因,在本科階段難以獲得同等的訓練機會。除部分考取研究生有機會獲得比較好的科研訓練外,絕大多數學生很難得到規范的科研訓練,從而影響了今后綜合素質的提高。

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一方面可使學生對所學教材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自發的查閱相關文獻、自學相關知識,以掌握整個學科的研究狀況和最新的進展。與此同時,自身的思考質疑能力、資料搜索能力、信息篩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耐心細心堅持等品質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些對他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良好的積極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民辦本科高校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和科研能力,培養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民辦本科高等教育人才質量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正確認識本科生科研的性質

本科生科研實質上是一種初級科研,美國本科生科研理事會(CUR)的定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科生科研是指由本科生進行的探究或調查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可以對學科的發展做出原創性的、理智的或創造性的貢獻?!泵绹又堇砉W院莫科爾教授理解為:“本科生科研泛指學生和教師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課程的教學活動,也包括學生在一個項目中做教師的研究助理,或者學生自行設計項目和公開科研成果”。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認為本科生科研主要是指在高校各個學科領域中,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創造性的活動。如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參與教育和科研單位舉辦的各類科研活動或競賽。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在查閱資料,質疑,思考的環境中成長,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也會在質疑、解惑中得到培養和提高[2],自信心以及戰勝困難的毅力也會明顯增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本科生科研在人才培養中的意義

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是大學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學生如果不接觸科研,就無法獲得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也無法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中指出:學習即探索,它是以導師指導下的“發現”為基礎的,而非信息的簡單傳遞。因此,要轉變把學生作為接受者的傳統觀念,把學生作為探索者,在所學課程上,學生要和教師共同進行探索和發現成功的路徑。

目前,在民辦本科教學中,人們很難尋覓到洪堡在柏林大學所倡導的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原則。民辦本科院校科研能力較為薄弱,特別是在人才的創造性日益受到人們關注的今天,亟待提高。隨著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民辦本科高校也越來越意識到,科研在培養人才創新性和創造性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首先,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增強對課題學習的理解。在科研訓練過程中,參與者需要利用學校的各種有利條件對研究的課題進行綜合分析,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感受知識的重要性。在實踐的過程中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活躍思維,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為本科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一個親身了解、體會創新、原創性工作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第三,掌握科研方法,提升了學生資料檢索能力、信息綜合提煉加工能力、社會調查能力、實驗操作能力、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創新成果的表現力(論文撰寫)等諸多能力。美國波杜大學教授萬科特和奧雷維克孜(Philip Wankat and Frank Oreovicz)指出:“本科生從事科研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計算機技能、時間管理技能,特別是項目設計和按時完成任務的技能。每周一次的與導師見面,可以培養學生非正式的口頭表達能力,撰寫科研報告是練習寫作能力的好機會,參加會議正式宣讀論文則有助于提高交流技巧?!?/p>

第四,通過本科生科研,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競爭力。從就業來說:初步的科研能力,能夠增加就業的籌碼。從繼續學習來說,初步的科研能力使他們更快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做出新成果。

三、國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一)學生科研氛圍不夠,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實施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熱情或時間往往不足。大一學生熱情有加,卻往往不知如何做起;大二的學生除了課業,學生組織和活動占去許多時間,還需要考四六級。高年級的學生出國、考研、就業的壓力往往使他們無心科研。

部分學生在認知上存在偏差。認為科研就是研究科學上的重大問題,起碼到博士階段才有可能,距離自己太遙遠;有的只是一時沖動申請參加了科研創新項目,做了幾天就打退堂鼓;部分學生得到資助后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做下去或時間緊張,就申請退出;還有部分學生投入時間較少,忙于課業和其他事項,結果項目被延期甚至無法結題,最終沒有起到很好的實踐鍛煉作用。

第8篇

關鍵詞:科研素養;內涵;基于項目;材料專業

中圖分類號:G4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9-0183-03

一、本科生科研素養的內涵

我國《高等教育法》中明確規定:“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要培養本科生的科研素養,應弄清科研素養的構成要素,但目前對本科生科研素養的構成要素尚未達成一致的看法。國內學界對科研素養構成要素的分類主要有三種:因素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和動態結構分析法[1][2]。筆者比較認同的是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將科研素養分成四個要素: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科研精神。科研意識是指從事科學研究的動力、對科學問題的探求欲,通俗講就是“想不想做研究”。科研知識是指學科專業知識、一般科學知識和科研方法知識??蒲心芰κ切畔@取能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和分析的能力、實驗和實踐能力、發明創造的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等的綜合體現??蒲芯袷强蒲兴仞B培養的保障,同時也是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意志品質。由以上科研素養構成要素的解析可知,科研素養對于本科生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本科生經過大學階段后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科研素養內涵的明晰為本科生科研素養的培養指明了方向。

二、科研素養培養的思路

重慶科技學院是一所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普通本科院校。高級應用型人才是指具備較強動手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特色的本科生。其中創新能力是學生能長期持續并較好發展的原動力,科研素養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目前有無機非金屬材料、功能材料、金屬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四個材料類專業,材料類專業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工藝性、實踐性和研發性較強,學生畢業后不論是繼續深造還是進入材料企業工作都將會面臨著材料生產工藝優化、新材料產品研發等任務,因此,科研素養的培養對材料專業本科生尤為重要。本科生科研素養的培養在課堂內、外皆可進行。我們對照前面所述科研素養的內涵,提出材料專業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的思路:首先在新生專業教育、材料專業導論課及專業課程講授時引入案例使學生認識到所學專業知識的實用性,激發其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其次,引入“基于項目的科研素養培養模式”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或對學生自行組織團隊申報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進行指導,在項目的開展過程中對學生的科研知識、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進行全方位的培養。下面將以我們提出的“基于項目的科研素養培養模式”在我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中的實踐為例進行詳細介紹。

三、基于項目的科研素養培養模式實踐

(一)項目的選擇

既然是基于項目的科研素養培養模式,首先應弄清什么項目才能成為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的載體。考慮到我校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生源的質量相對于重點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項目選擇尤為重要,過難過深的項目對我校學生而言可能是不合適的,項目難度過大,學生無法完成,將有可能因此失去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谝陨峡紤],我們將具體的科研項目的任務進行分解,挑選出一些本科生經努力可完成的研究內容形成子項目,然后對有意愿參與項目的學生的自學和基本素質進行初步評估,同時兼顧學生自身的興趣和意愿,將學生與項目進行合理的匹配。此外,我們也鼓勵學生思考,自己提出項目,一方面積極申報學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爭取經費,我們在學生項目申報時予以指導,對項目的研究內容和難度提出合理建議;另一方面我們對學生提出的項目進行評估,從科研項目經費中支出對有價值的、未申請到學校經費的項目進行資助,這些由學生自己提出的項目,他們的興趣是非常高的,這對后期項目的開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本科生的遴選

這種基于項目的本科生科研素養的培養模式,由于項目的有限和地方性院??蒲匈Y源的相對不足,目前參與的只能是一部分本科生,因此,參與項目的本科生的遴選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2005級開始對學生進行遴選:當學生進入大學二年級時,我們選擇一些對材料科學研究有興趣、有熱情,且學有余力的學生進入實驗室擔任科研助理。學生對科學研究有興趣、有熱情,換言之,就是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識,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通過參加科學研究提高自身能力的意愿就成功了一半。當然學生對材料科學研究的濃厚的興趣應通過新生專業教育,大一開設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導論》等課程的學習建立起來。其次,學生學有余力也很重要,畢竟大學生在校期間最基本的任務是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正常的教學任務是首先應完成的,本科生科研素養的培養是大學生能力培養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三)具體的培養過程

本科生參與材料科學研究項目的整個過程,主要涉及研究準備、實驗方案的擬訂、實驗實施、實驗數據處理及結果分析、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撰寫等步驟。我們在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采用多種措施對學生的科研素養進行培養。

第9篇

【關鍵詞】本科生科研;本科生導師制

一、西北政法大學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問題

本次調查問卷以西北政法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其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76份,有效率達71.7%。

通過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結合從西北政法大學教務處等網站搜集到的相關資料,了解到西北政法大學本科生目前在參與科研方面的現狀與問題:

(一)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參與率不高。本次調查發現,學生認為本科期間最該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比例達73.4%,僅有18.7%的學生認為應該培養科研能力。由此反映同學們對待科研在意識上不夠重視,更多地想鍛煉實務能力。雖然在調查問卷后面,84%的人認為科研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但從實際參與來看,59.7%沒參加過任何級別的科研項目,有25.7%僅參加過 校級科研項目,結合本次調研對象多為大三、大四高年級同學,可見我校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積極性不高,參與率較低。

(二)學校關于科研的宣傳力度不夠,渠道單一,相關培訓缺乏。調查表明,在撰寫學術論文過程中遇到最大困難是資料匱乏,占42.2%比例,可我校作為法學院校,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法學資料豐富而詳實。另外,當同學遇到感興趣問題時,63.6%是自己查閱資料解決。同學一方面覺得資料匱乏,另一方面遇到問題又首先想查資料,可見學生對文獻資料搜集與整理方法欠缺,撰寫文獻綜述能力培養較少,可見學生科研的相關培訓應加強。

(三)師生互動頻率不高,本科導師制作用發揮不大。調查顯示,本科生與導師見面次數較少,一學期見面一次比例有37%,33.3%同學選擇見面2到3次,另外,本科生導師指導方式也是多為召集其他同學一起開會。然而有51.7%同學在參與科研的必要條件里選擇有專門老師指導,60.5%同學選擇需要導師在學習上多指導,可見同學們對老師的指導主觀愿望強烈,但由于種種原因導師制發揮作用有限。

(四)科研項目參與少,級別低,缺乏整體層面培養體系設計。

二、我校本科生參與科研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客觀條件方面

1、本科生教育大眾化趨勢同科研精細化要求間的沖突。從2002年開始的擴招,使我國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員總數已達到世界第二,本科生總量不再稀缺。因此在就業壓力面前,不繼續深造的同學越來越傾向于花費較少的時間用在科研項目上,去提高畢業論文的專業性。本科生畢業論文也存在著數量增多而質量下降的趨勢。

2、對本科生導師要求過高與實際不符。本科生教師自己本身的教學科研任務繁重而無暇顧及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同學生交流相對較少,學生也面臨就業、升學、出國等多方面壓力,也無法獲得更多的指導。因此合理創新激勵機制,考慮到老師的實際情況安排合適的老師參與進來,將教學任務適當減輕或與之結合等改進措施很有必要。

(二)主觀條件方面

1、學生對科研認識不清,重視程度不夠。本科生相對于研究生更多的側重在鍛煉實踐能力,對科研研究有著很強的神秘感和距離感,認為那是本科生所不能及的事情??墒窃诒究破陂g除了有限的實習機會外,科研活動也是鍛煉學習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2、科研過程中過于依賴老師,主動性和團隊合作未充分體現。調查中顯示學生在科研的條件里更多的側重在依賴老師的指導,選題對很多人來說便是申請課題的第一道關卡。自己有大型研究項目老師,通常會把子課題某個研究點分給學生作為申報項目,導致學生申報項目變成學生分擔導師的科研課題工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往往組長一人負擔起全部的職責,其他成員難于調動起來,有些成員只是掛名而已,失去探究小組組建的意義。

三、推動本科生參與科研的改進措施

(一)加大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宣傳教育與培訓力度

高等學校有必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運用各種媒介渠道進行全校性的宣傳推廣,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參與科研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使師生共同參與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營造創新文化。學校和學院可以通過學術講座、座談會、經驗交流會等形式教授學生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并提前了解參與科研的注意事項。

(二)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

科研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本科生入學開始進行系統的培養,大一多進行文獻搜集與整理的素質培養,并撰寫文獻綜述的能力鍛煉;大二是發現并提出問題和設計研究方案素質的培養階段,循序漸進,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礎;大三開展專業領域課題研究,需要各種研究方法的學習和實施,運用之前積累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大四便是以完成畢業論文為契機,表達研究成果的階段。

(三)加強系統設計,完善符合本科生科研活動特點的評價機制

第10篇

關鍵詞:科研實踐 創新人才 本科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9-0088-02

一、研究的意義

據最新數據統計,我國2012年普通高校畢業生680萬人,與2009年相比增加了69萬人。在國際金融危機給經濟帶來的創傷久久不愈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本科生涌入社會,但由于他們中的大多數在本科階段所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與社會實際應用存在很大的差距,難以適應工作的需要。本科畢業生就業舉步維艱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又存在大量的崗位缺口,急需具有一定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大學生盡快承擔起相應的工作的責任。

因此,如何在大學期間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創新型專門人才為發展目標,使學生既能夠學習專業領域內相關科學知識和理論,又能以科研實踐為推動力促進學生們將所學習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理論研究聯系工程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迫在眉睫。

綜觀美、英、德國的大學教育體系,與我國高等院校現階段的培養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美國和英國的學位(包括學士、碩士、博士)教育均分類很細,目的性強,根據不同的教育類別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在美國,其宗旨有三:教學、研究和服務。這里提到的教學和研究很容易理解,而服務這一宗旨則是美國高層次學位教育所獨有的。即要求學生畢業后能夠從事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工作,為企業、公司和社會服務。英國在學位教育分類細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教育的專門化程度,即將大力培養專業的研究人員作為其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求學位的獲得者成為某一科學領域的權威,有能力去開辟新的研究論題,并運用所掌握的技術得出新的研究成果。

德國大學對學生的培養強調獨立的工作能力和開創精神,一些大學明確規定學生必須能在學士論文中證明自己具有獨立進行科學技術工作的才能和清晰準確描述自己的科研成果的能力,能提供新的、獨立的貢獻。其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一是科學探索,培養大學和研究機構工作的教學科研人員,提高高等教育學術水平;二是為社會提供智力服務,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梢钥闯瞿繕思婢呃碚撔曰蚧A性與應用性或功利性,旨在著重培養能夠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工作者。

同時,我們已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我國大學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不足與缺憾,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研究并調整本科教育的價值目標取向,逐步向培養具有開拓精神、創新意識的技術型和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目標轉變,隨著大學本科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要形成著力培養以應用創新型為主體的新興學科人才的新格局。

因此,持續發展和不斷完善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和培養模式,是學校建設研究型大學、培養應用創新型復合人才的內在需求,也是增強我國大學人才培養和提高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的迫切需要。

一些國外知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伯克利大學、劍橋大學等,其大學理念和使命中都滲透了加強實踐教育的思想,并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能力的培養[1],學生參加科研實踐被納入教學計劃之中。本科生科研實踐以工作內容分為兩種:一是學生參與以教師為主的研究小組,擔任研究助理;二是學生自己提出項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項目、創造性設計工作及公眾服務性項目等。

例如,美國本科生可以通過參與科研取得1/6以上的學分,本科生科研計劃始于1969年,有接近80%的學生在學習期間至各大學均設立專項資金對本科生科研進行資助, 許多教師也把指導本科生科研當作自己最重要的責任。

德國最著名的工科高校亞琛工大與德國企業界有著聯系密切,進行課題研究時,常采取“博士+碩士+工程師”的團隊工作方式;從事科研開發時, 強調“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研究方式。本科生的教育也同樣注重科研實踐,教授將生產實踐中遇到的部分問題與解決方案有針對性的編入專業課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亞琛工大加強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2]。大學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被教學與工業創新的相結合,特別是與企業界合作的理念徹底打破。

顯然,讓本科生提早、更多的參與到科研實踐當中無疑成為改變培養模式和完善教育體制的不二法門。偉大的思想家,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兼革命導師馬克思也曾指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可見實踐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墒窍啾戎拢案叻值湍堋笔抢_我國本科生教育的一大難題,學生知識結構書本化, 畢業后適應社會的周期長,實際工作能力差。為了打破這一現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加強本科生尤其是工科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 我國也多方面進行著努力。

從1998 年開始,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相繼實行大學生科研訓練教育。在全國高校范圍內開展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機械設計競賽、結構設計競賽、大學生挑戰杯賽等, 目的是以競賽為載體, 把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動手能力、針對實際問題進行設計制作的能力的培養作為具體目標。這些學科競賽在全國高校大學生中已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較大影響, 對于培養我國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3]。

雖然我們通過努力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我國高校在培養本科生科研實踐和創新能力方面與國外仍存在較大差距,科研創新活動很多時候是研究人員的自發。處在自發狀態 ,一方面缺乏足夠的鼓勵性政策和足夠的科研硬件支持,學科重點實驗室很少向學生開放; 另一方面缺乏管理體制上的保障, 缺乏專門的組織機構制定管理措施對大學生科研活動的引導扶持, 很少向大學生提供科研活動的經費、場所和必要條件, 沒有把大學生科研活動列入教育發展計劃。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與市場接軌進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也存在很多困難與障礙。

二、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根據傳統的、以往的培養模式,針對其不足和帶來的弊端,如何使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意識由自發狀態轉變為有意識的、有步驟的、有目標的創新行為,是我們制定和完成項目研究工作的主要指導思想,我們試圖將課余的學科競賽轉化成長期的、持久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實踐。在政策和規定允許的情況下,盡量為本科生提供科研硬件支持,并幫助學生盡快的把創新研究轉化成創新成果。

本研究旨在圍繞大學生本科培養階段的里程碑節點,在不同的培養階段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施行不同的培養方法,并以此開展不同層次的科研實踐活動,循序漸進的進行培養,形成有效的實踐框架和經驗。

我們把研究的主要內容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1.結合學生培養里程碑節點,建立本科生應用創新科研實踐體系與指導方案;

2.深入指導學生創新實踐活動,樹立本科生科學嚴謹的科研態度;

3.深化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目標,形成以培養學生勤思、善學、創新為主導思想的有效的科研實踐框架。

學生培養的里程碑節點是本研究根據不同年級本科生接受程度、理解能力不同而大膽提出的采用不同培養方案的構想。即,針對本科入學新生而言,大學一年級是他們在大學時期嶄新生活的開始,通過發現并引導學生以興趣出發參與“輕量級”科研實踐活動,首先樹立并形成學生的科研實踐的興趣源動力;增強其創新意識,啟發其創新思維。

大學二、三年級學生的基礎理論日漸深厚,急需我們幫助他們把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科技實踐生產力以加深其對科研的興趣及自身科研能力的肯定,即培訓學生參與科研實踐“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培養過程中,除了對基礎理論的講解,我們也積極引導本科生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 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一階段擬通過基礎理論課程實驗環節選拔具有一定創新潛力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到科研項目的實踐活動中,促進其提高科研實踐動手開發能力;

經過上述階段培養,在大學四年級即本科畢業實踐環節中培養學生參與到實際科研項目的研發過程中,全面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升華,同時,使本科生更加深刻領會到精誠合作對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三、 采取的方法與具體措施

根據預定的研究目標,在本科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做了相應的工作。

1.基礎性培養

在基礎性培養方面我們要求大學生具備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 并要不斷拓寬知識面。不能局限于對現有書本知識的學習, 或只滿足于記憶和重復。旨通過這一過程能夠對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培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是基礎,是傳授知識;科研是創造知識,是教學的延伸和發展[4]。我們需要親自參加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實際和社會的需求,掌握社會對所教學科的需要,從而使教學更緊密地聯系生產實際與社會實踐,把課本內容與科研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及時給本科生以引導。將自己在科研活動中獲得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隨時引入到教學中以不斷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專業前沿動態和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給學生以啟迪。

我們的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以探究為基礎,而不是以傳遞信息為基礎的教學,把學生作為知識的探究者”[5],于是,我們將在科研中培養的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精神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應用于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提高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同時,項目負責人更著手于通過科研訓練幫助本科生樹立遠大理想, 強化廣泛的創新興趣, 克服從眾、倦怠等心理障礙, 使學生形成健全的創新性格。

2.提升性培養

畢業設計是本科生教學過程中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謹的科研作風和勇于探索的開拓精神。

項目負責人將科研項目和本領域的研究熱點問題設計了相應的畢業設計的研究內容,讓學生真正參與科研。在自己擅長研究的領域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深入指導,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水平,而且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走向社會后獨立創造或應用科研成果的能力。

然而,在指導過程中,我們并不急于盡快地得到某一些技術成果, 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使本科生熟悉科學研究過程, 從而真正形成科研創新的思維框架。多給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時間, 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對各種難題應對自如。

科研實踐當中,我們因材施教、鼓勵個性發揮,同時更著重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

例如結合學校承擔的某科研項目,選拔一定數量的學生結合所學習過的自控原理、微機原理、單片機技術等專業知識,參加到儀表信號模擬、基于單片機的信號采集與處理、數字信號濾波等實踐工作中,提高其科學思考、理論創新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相信上述相應的經驗,不僅是我們研究目標是否能夠順利實現的基本要求,也必將成為我們研究理念得以推廣的利器。

四、結論

在項目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將科研成果及時、不斷的融入課堂,將學科相關領域最前沿的學術成果不斷地充實到自己的課程體系當中,使教學內容更加新穎,事例更加具體,豐富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在不斷創造性地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促進本科教學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對科學實踐的興趣,教學效果好,學生反饋好。

把科研創新工作作為畢業實踐與畢業論文的基礎,使得學生對畢業設計理解更加深入、具體。項目負責人指導的參與課題研究的本科生撰寫學術論文并投稿國內核心期刊,現已發表;并撰寫國家技術發明專利。

項目負責人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使得在本科階段參與科研實踐的學生不僅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樹立了明確的創新理念,更培養了其優秀的科研品質。多名學生直接參與到學校的科研任務中,承擔軟件模塊開發與調試工作,這些學生不僅在學習期間多次獲獎,由于其較強的動手能力和不斷鉆研的科學精神在就業中顯得更加“搶手”,有的學生一人收到多家知名研究所、國企的offer。

從項目的整個過程我們看到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給出的不同的培養方案和在培養過程中我們使用的培養方法均是可行有效的,也是具有推廣價值的。當然,這個培養過程需要一個相對長的時期,在把握目標不變的前提下,也要不斷調整方法,遇到瓶頸時更要多鼓勵學生堅持,培養其堅韌的科研精神。

參考文獻

[1] 陳超, 趙可. 國外大學實踐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J] . 外國教育研究, 2005, 32(11):33-38.

[2] 尹喜云, 南. 科研訓練: 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J] .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2007, 24(6):99-100.

[3] 任成龍. 論科研實踐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J]. 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48-51.

第11篇

關鍵詞 本科生 科技創新 導師制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31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Tak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MA Xiaodong, LI Min, LI Jin, LIU Bin, LV Haiy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iming at Xinjiang University how to carry out undergradu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the practice of tutorial system this problem,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seize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system, excitation potential and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master through the core research content.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has become the effective carrier in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Science College of lower grad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a higher interest, enough self-confidence, on tutorial system restraint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recognizes the high degree of; segmented teacher training mode,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in the growth syste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 system, undergraduate advisor special training and graduation thesis cohesion system, in accord with the basic law of talent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l of auxiliary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optimization, m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realize through the master, improve graduate matriculate quality and quantity are very favorable. But the mode of operation, the need for system security and steady progres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tuat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and perfect.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utorial dystem

科技創新是指導教師高效引導學生進行科研思維訓練和科研實踐鍛煉,是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也是價值體現。國內知名高校的生命科學學院歷來對本科生導師制十分重視,通過吸引和鼓勵本科生在平時實驗操作技能熟練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導師課題小組,并在導師的引導下將個人的創新思想不斷融入到課題研究中,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創新。①但是,各個高校發展定位不同,科技創新活動作為本科生培養的一劑強心針,如何通過導師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這個創新主體的潛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范式。因此,本文通過研究新疆師范大學本科生科技創新相關問題,具體探討新疆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在學生科技創新中的有效運行模式。

1 現存主要問題

(1)目前,包括新疆師范大學在內疆內高校,對如何通過導師制規范教師對本科生科研實踐的系統化訓練和指導,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潛力和參加此類活動的熱情,尚缺乏深入思考和成熟的操作體系。(2)校內本科實驗教學培養力度與內地知名高校還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把本科生科技創新(長期)導師制納入到本科實驗教學體系優化的范疇,實現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接軌,是我們教學改革需直面的重要問題。②

2 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導師制的現狀分析

2.1 本科生對科技創新具有較高的積極性

通過調查發現,低年級的本科生剛步入大學不久,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和高層次學科實踐技能的鍛煉具有較大的新鮮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和科研當中去體驗,因此對導師指導的科技創新活動表現出很高的關注度和熱情。當然,導師制的實施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教師一定的了解和喜愛的基礎上,教師利用教學過程挖掘學生好奇心和科研創新潛力是必要途徑。

2.2 導師制下科研訓練系統化具有堅實基礎

科技創新活動中的導師制也必須服務于系統化的科研訓練,這是科技創新活動的目標主體,即要努力提升大學本科生的科研素養和水平。③調查發現,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具有較好的思想和技能基礎,本科生的平時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基礎與科技創新訓練是相輔相成、一脈相承的。要加強這套體系,就必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的能力、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主動參與和團隊成長的意識,以及刻苦鉆研的精神。

2.3 導師制對科技創新中個體差異影響較大

有相當一部分低年級本科生對自己的科研潛質不確定,處在自我認知的徘徊期,這更需要導師指導制度化,從而讓那些震蕩中的“潛力股”學生們能打開“上揚飄紅”的大好局面。此外,學生認為性別、家境、性格學習成績對科研傾向有影響,其中性格影響最大,其次是學習成績,這表明學生也很清楚性格是否與科研能合拍,是決定自己能否大膽地投身于科研訓練并堅持下去的原動力,其次才是自己目前的學業成績。但超過半數的調查學生認為在老師指導系統下進行科技創新訓練,對自身培養和未來發展有利。因此,科技創新活動中學生的初始差異并不起決定作用,只要通過導師制,對學生產生有效的引導,那么會有一大批學生加入到科技創新的隊伍中,從而在基數保證的基礎上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學子。

2.4 本科生科技創新導師制對本碩貫通具有正效應

本碩貫通是內地很多知名高校本科教學體制中重要的一環,主要涉及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的貫通。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導師制實施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但同時也是選拔、挖掘優秀生源提早進入碩士研究的重要渠道和方法。④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認為在專門的老師指導下進行長期的科技創新訓練會產生考研的想法,這是導師制產生的巨大聯動力,是本碩貫通的重要補充。當然,無論學生是否有考研動機,在導師系統指導下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或從事科研訓練,對學生具有足夠的吸引力,這在某些方面對本碩貫通具有正效應。

2.5 導師制對挖掘雙語班級學生的科技創新潛力更有利

新疆師范大學本科生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超過半數,雙語班級和漢語言班級的學生對待本科生科技創新導師制問題的態度有一定差異。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雙語班級有更多的學生愿意參加導師的科研活動,給自己一個接受科技創新訓練、提升科研素養的機會;他們多數選擇從一年級就開始由導師指導進行科技創新活動,這一指標顯著高于漢語言班級的學生;他們對實驗課更加重視或感興趣,因此實驗操作能力和信心相對較足;但他們很多家境不佳,經濟上存在一定困難,因此認為家境對科研傾向影響較大,從班級調查來看這是基本事實,不容回避;但他們中大多數仍然堅持認為,導師制下的科技創新訓練對所有學生的未來發展都有利,而不僅僅是對考研意愿的學生;有相關一部分雙語班級的學生認為導師可以不考慮給學生科研經費,相信學到知識和技能是他們最大的收獲。調查分析表明,雙語班級的少數民族學生與漢語班的學生相比,他們對導師指導下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具有更高的積極性,同時他們對自己的實驗操作技能也更有自信,更看重導師的指導下的自我能力的提升。因此,導師制下的科技創新活動更能挖掘他們的潛力。

3 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導師制的規范化實施模式

通過前期調查分析,我們得出基本結論是:本科生對科研訓練和科技創新具有較高的積極性,學生實驗基礎較扎實,具備從事科研工作的潛質,同時導師制具有促進本碩貫通的廣闊前景。但具體的實施需要一個規范化的、有效的運行模式。

3.1 導師制實施的基本原則

3.1.1 面向所有本科生,并重視從低年級做起

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校本科生,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對于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以及導師專業指導都十分認可,從參與的熱情和對自身潛力的自信度都較高。以往學校科技創新活動獲獎者多是大三大四的學生,但科技創新最難得的是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只要有導師的悉心指導,加上適當的激勵機制,低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勤奮的自學和實踐鍛煉挖掘出自身的科研潛質。

3.1.2 以學校的教師研究團隊為基礎

本科生的科技創新離不開導師的指導,導師怎么讓學生確定創新題目,這要基于導師自己團隊的研究基礎,只要給定范圍,學生在其中可以自主選題,這體現在調查中學生更愿意和導師協商確定選題。因此,導師制基礎上,依靠科研教學團隊,學生的科技創新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時在實踐中也能得到整個團隊的指導,而不僅僅限于某個導師個人。⑤

3.1.3 基于學生自愿,同時加大導師宣傳和引導力度

本科生加入導師的課題組進行科技創新訓練多為自愿,學生對參與導師課題和創新活動具有很強的主動性,這是學生自我提升意愿的重要體現。因此,我們的老師可以通過課內外的主動對接,建立密切的互動關系,從而憑借科學或者個人人格的魅力達到引導學生的目的,而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在科技創新的活動中,會帶給導師和學生雙贏的局面。

3.1.4 與導師課題研究和畢業論文設計有效銜接

本科生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充分發揮導師制的作用,必然離不開它與導師課題研究和學生畢業論文的有效銜接,學生通過對導師的課題產生巨大的興趣,從不斷積累的科研能力中獲得科技創新活動的好成績,進而總結升華使之成為自己畢業的完美收官之作,這種有機銜接也是本碩貫通的基礎。⑥

3.1.5 加大對雙語班級本科生的培養力度

新疆高校中有眾多雙語班級的本科生,調查發現他們有幾個共通特點,即對導師十分信任,對科技創新訓練很感興趣,對自身的實驗技能更有自信。不難看出,這幾項恰恰是導師制與科技創新活動完美結合的核心支撐力。因此,面對新疆高校本科生中的大多數,通過導師制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運用提升他們的培養質量,一舉多得。

3.2 導師制的運行模式(見圖1)

圖1 本科生科技創新導師制運行模式圖

3.2.1 科研助手成長制

從大學一年級起,就讓本科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培養創新精神十分重要的。在一年級新生中實施以成為導師課題組的“小助手”為主,從勤學勤練、實驗室的浸潤和導師的耐心引導中,在實驗技能和科研思維方面迅速成長。⑦導師需要讓小助手加入研究小組的“組會研討”和“子課題研究”,以之為載體成就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采取形式多樣的學習交流活動,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

3.2.2 科技創新立項制

通常導師課題經費相對充足,有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科技創新活動經費。同時,大學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小助手”成才期,已經與導師建立比較熟悉的關系,相互之間比較了解,學生已經能相對獨立地承擔一些研究實驗工作。在此基礎上,要求課題組導師按照學院規定設置大二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鼓勵學生資助申請,并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導師把自己在科研和教學中獲得的理論知識、實驗技術、研究方法融入其中,讓學生通過創新項目在綜合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等方面有本質提升,學會抓住主要矛盾,從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創新思維和批判思維。⑧

3.2.3 本科生導師特培制

從一二年級的培養過程中,導師自然能發現一些真正具有科研潛質,并立志于今后走上科研道路的優秀本科生。因此,大學三年級我們采取因材施教,推行“導師特培制”,通過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的深度重點部分優秀學生的創新技能和科研素質,由面到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創新實驗隊伍的后備力量。⑨這既能深化導師制在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意義,同時也為學院招收到好的研究生打下一定基礎,從而為本碩貫通或者學研銜接鋪平道路。我們采取導師指導,學生跟進,以“準研究生”的身份自主組建創新項目小組的方式,充分給予優秀生最大的發展空間。

3.2.4 畢業論文銜接制

在四年級強化畢業論文研究,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嚴謹科學的研究態度等都具有重要意義。⑩本科生從大一開始,就在導師系統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和創新任務,那么幾年的工作積累將成為影響畢業論文工作成績的關鍵因素。

3.3 本科生導師制在學生科技創新中實施的預期成效

3.3.1 全面提升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

通過“導師制”運行模式在本科生科技創新中的實施,促使本科生積極投入科研工作,實現自我提升最大化,更好地掌握學科專業知識及其應用,充分鍛煉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意識,從而為學校培養出新疆“一帶一路”發展機遇下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3.3.2 推動本科生科研創新成果的產出

實行本科生科技創新導師制,使學生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跟隨合適的導師及早開展系統的科研創新訓練,在導師指導下通過長期積淀,取得滿意的科技創新成果,以核心論文或者競賽獲獎的形式為其后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學校本科生培養質量提升提供支持。此外,本科生的這些成果在當今全社會就業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會極大地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3.3.3 促進本碩貫通的實現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更加重視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對招生規模進行了有力控制,加之碩士研究生培養收費“雙軌制”的取消和多志愿填報的影響,本學科碩士招生受到較大沖擊,本學院的優秀本科生流失嚴重。 面對這樣的局面,從大一開始實施科技創新導師制,對學院“本碩貫通”,以實現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4 結語

本科生導師制已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理科學院低年級本科生對科技創新具有較高的興趣、足夠的自信,對導師制的約束機制、獎勵機制的認可度都較高。分段式導師培養模式,即科研助手成長制、科技創新立項制、本科導師特培制和畢業論文銜接制,符合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同時,該模式對輔助本科實驗體系優化、挖掘學生創新才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意識,以及實現本碩貫通,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和數量十分有利。但該模式的運行,需要制度保障和穩步推進,并結合實際實施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唯此,才能在學校層面讓“導師制”成為本科生、導師、管理者三位一體聯動,實現本科生培養質量提升以及教學相長的新生驅動力。

注釋

① 胡文斌.基于項目導師制的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5(6).

② 趙曉華,楊孝寬,翁劍成.導師制下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9(15).

③ 單士剛,包永芬,馬萍,陳賢均.地方高校本科生導師制下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若干思考[J].價值工程,2012(29).

④ 董卓寧,宋曉東,賈國柱.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探索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5)..

⑤ 李雨健,朱大明.基于科研導師制本科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8).

⑥ 虞佳,唐正午,楊曉燕,梁微,單云麗.淺議我校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導師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6).

⑦ 高鳳山,李清,劉莉,逄越,王仁軍.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及成效――以生物類專業為例[J]. 中國高??萍迹?013(7).

⑧ 陳彥,楊智堅,馬文娟,朱笑,鄒君惠,于博.本科導師制下科研團隊的創新文化建設[J].西北醫學教育,2015(5).

⑨ 鄭旭.通過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推動創新人才培養[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

第12篇

優化中藥專業教學效果,在實驗內容的設計上,適當安排一些提高型的實驗內容。充分利用校內藥用植物園的資源,部分實驗讓學生自己取材,對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進行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實踐環節中,有1周的野外實習,從浙江中藥資源的實際出發,列出一些實習專題,讓學生在野外認識植物的基礎上,采集標本,進行實驗室工作,并查閱科技文獻,寫出綜述報告。這一作法模擬了科研過程,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了學生查閱文獻能力,為學生科研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加強學生課外科研實踐教學

培養學生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1)本科生實行科研導師制。由學生自愿組成科研小組,聘請有科研經驗的專業教師指導。自行選題,確定研究內容,設計技術路線、撰寫正式格式的標書,聘請專家論證其可行性。按照正式科研工作程序,進行實驗工作,并要求將其實驗結果進行總結匯報,寫出論文,力爭公開發表。每年選報本科生科研導師,平均錄取率達到71.12%,有80%以上的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了課外科研活動。

(2)中藥學專業的畢業論文是對本科階段理論和實驗教學的一次綜合考察,也是個性化、系統化實驗教學的延續。我校制定了一套從選題—申報—定題—實習—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的完整規定。

(3)利用開放和多元的學科科技競賽為學生提升課外綜合設計創新能力提供平臺。相關科技競賽有“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結構設計競賽、“新苗”計劃等。

(4)學校每年設立學生科研基金項目,資助具有一定創新點的學生課題。學生通過課題設計、答辯等環節,獲得院級或校級科研課題經費。

3開設前沿課程

開設了前沿理論課程,內容新穎,反映學科動態及最新成果。比如開設的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新產品開發概論、大學生就業指導等。另外,還定期請不同學科領域專家做專題講座,進一步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及創新設計能力。在本科中后期階段開設科研方法、科研設計或中藥科研性實驗等課程,加強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科研思維的培養。由科研能力強、創新意識敏銳的教師授課,重點講述中醫藥科研思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4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建設

4.1建立現代化學生實驗室

改進落后的實驗手段,購置先進儀器設備,不斷引進現代技術,使學生能夠接受現代實驗技能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科科研水平。

4.2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

利用學校教師的科研設備與學術隊伍的人才優勢,將學校內部、省級科研實驗室及教師科研實驗室作為校內教學實習基地,使優秀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能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使其創新性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充分利用學校在新藥研究和校友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與國內一些知名的科研院所、醫藥企業和三甲醫院共建26所校外實踐基地,如浙江省藥品檢驗所、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這些實習基地指導力量較強,項目豐富,能較好地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近幾年,還陸續和省內較大藥市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中藥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

4.3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

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驗平臺開放實驗室既為學生進行實驗技能操作訓練及科研活動提供了實驗場所,同時也為學員進行自主實驗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5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完善

通過聘用校外科研導師,聘用科研導師助理,擴大師資隊伍。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學生選報導師熱情日益高漲,導師的資源非常緊張。導師不得不指導更多本科生,最多的一位指導了48個本科生,指導質量不佳的狀況提醒我們必須解決這個瓶頸問題。對此,我院開展了科研導師制又一新的嘗試,即“校外科研導師”聘請試點工作。充分利用行業資源,聘請了省、市藥檢所、研究所、科研單位和在杭知名醫藥企業的藥學類專家,擔任我院本科生校外科研導師。為充分發揮研究生“助學、助教、助管”的“三助”功能,同時加強本科生與導師的橋梁建設,我院又推出了一項全新的嘗試,即研究生充任“科研導師助理制度”。該制度的實施使導師和本科生之間建立起了一座橋梁,充分發揮了導師制整體優勢。此外,研究生可以通過自身的科研精神來感染本科生,從而激發起本科生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培養出更多專業過硬、思想先進的科研后備人才。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本科生參與科研導師制工作的過程與目標管理,特制訂了“浙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本科生參與科研導師制的考核辦法”。

6加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

創業是一個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創新能力是創業主體在從事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加強中藥學本科生創新創業能力,我們重新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增加了KAB(大學生創業教育)、SYB(創辦你的企業)和大學生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選配富有創新實踐經驗和創業能力的各類人才,包括專業教師、專利發明者、知名企業產品研發人員、成功企業家、社會各界創業成功人士等,擔任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教師。并在校內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提供了較好的鍛煉平臺。

7營造良好的校園學術氛圍

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學校開設了“遠志大講堂”,邀請兩院院士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前來講座。同時,每年都由科研處牽頭舉辦“科技學術講座月”等。為鼓勵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參加學術活動,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學校青年教師協會、研究生會等團體,定期舉辦學術沙龍及研究生seminar(專題討論會)等活動,以及“百草課堂”之科研系列講座、“百草杯”中草藥識別大賽和實驗技能大賽、時珍文化節暨重點資助項目推廣答辯會、優秀結題論文答辯會等一系列相輔相成的校園文化活動,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8討論

雖然,我院中藥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升,但仍然有較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創新教育缺乏全體性,還有不少學生只重視書本專業知識的記憶,缺少探索精神,缺少獨立自主能力,凡事都要在指導老師耳提面命下按部就般地完成,很少會利用已有的知識提出自我看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阳市| 嵊州市| 巴彦淖尔市| 扎鲁特旗| 元阳县| 昆山市| 仲巴县| 玉田县| 安达市| 阜宁县| 兴海县| 馆陶县| 子长县| 文化| 教育| 苗栗县| 大名县| 陇川县| 凤冈县| 加查县| 梁平县| 广汉市| 宁远县| 邮箱| 全州县| 桂阳县| 双鸭山市| 石家庄市| 仁怀市| 安达市| 洱源县| 禹州市| 武义县| 班玛县| 乐安县| 涿鹿县| 定日县| 赣榆县| 台南市| 惠东县|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