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0:57: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風險調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檔案;安全保障體系;調查
1 調查概述
調查涉及河南省行政轄區內30個國家綜合檔案館(省級2個,省轄地、市級13個及縣、區15個檔案館)。內容包括:進行了檔案館安全保障的環境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情況問卷調查。發出電子調查問卷31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回收率為97%。
2 檔案館安全風險因素調查
影響檔案實體安全和檔案信息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檔案館客觀環境條件好壞,人為管理水平高低,科學技術能力強弱,都直接影響著檔案安全。因此,筆者依據環境、管理、技術三大因素展開調查與分析。
2.1 環境風險因素分析。檔案館的環境調查了5個方面風險因素。縣級檔案館環境問題較多,環境是基礎,調查少、匯報少、投入少是主要原因,統計顯示三級綜合檔案館60%環境存在較多風險因素,見表1:
2.1.1 周邊環境風險因素。隨著城市建設發展,2000年以后建設的新檔案館的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較好,并且城市公用設施比較完備、交通便利;而70%以上的老檔案館在老城區,排水環境、照明、取暖、變配電條件差,檔案館庫區離居民生活區近,不便突發應急事件的應對處理。
2.1.2 庫房環境風險因素。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檔案館,庫房防震烈度指數、消防指數、防雷設施等基本建設達不到建筑標準。2000年后新建設的40%的檔案館門禁、自動報警、監視監控等安防系統設置不完善。同時,為網絡布線、雙路供電還達不到信息化建設標準。珍貴檔案和聲像、光盤等特殊載體檔案保管、保護因建設滯后不能滿足保溫、隔熱、溫濕度控制、防潮、防水、防日光、防紫外線照射、防塵、防污染、防有害生物和防盜等防護要求。
2.1.3 設備環境風險因素。70%以上的檔案館在檔案新裝具、信息資源安全屏蔽、檔案安全防盜、庫房溫濕度監控、自動報警、滅火設施和設備方面不符合國家綜合檔案館有關標準,需要更新、完善,滿足發展需要。
2.1.4 工作環境風險因素。僅30%的檔案館工作環境單獨成區,庫區或庫房入口處設有過渡間、密封門,檔案館庫房內部溫濕度達到相應規定要求,但是,初步調查多數檔案館工作環境存在較多風險因素。
2.1.5 網絡環境風險因素。三級綜合檔案館,網絡環境差異較大,80%的數字檔案館中心機房建設所需檔案信息化硬件系統、軟件系統、海量化存儲設備、輸入輸出設備、網絡通訊設備、電磁屏蔽設備、防靜電設備不足,網絡環境風險隱患較多。
2.2 管理風險因素分析。 檔案館的管理調查了六個方面風險因素,縣級檔案館管理問題集中,主要是傳統紙質檔案管理方法、手段與檔案工作信息化發展中,檔案的載體和檔案的形式特征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不適應。統計顯示,三級綜合檔案館50%管理存在較多風險因素。見表2:
2.2.1 管理機構。大多數檔案館安全管理機構不健全,沒有行之有效專門的檔案安全管理機構和組織網絡,檔案實體庫房、文件中心專兼職檔案安全工作人員配備不全。
2.2.2 管理規范。多數檔案館庫房管理標準和規范執行不力存在潛在風險較大。檔案館檔案鑒定、銷毀、修復、保護標準和規范執行力不足。
2.2.3 規章制度風險因素。檔案館檔案安全責任制、檔案安全緊急事故處理預案落實不到位、難落實、存在潛在風險。
2.2.4 工作流程。多數檔案館在檔案接收、庫房管理、利用接待、數據庫操作人員工作流程執行中不符合安全管理要求。
2.2.5 管理措施。多數安全狀況普查工作欠缺。檔案館檔案出入庫記錄、庫房管理、信息處理、安全管理工作記錄、日常管理考核記錄工作欠缺。
2.2.6 業務技能。多數檔案鑒定、保護、信息加工、開發人員業務技能不強,特別是文件中心、數據庫管理、維護技術力量不足。
2.3 技術風險因素分析
檔案館的技術調查了保護和網絡兩大技術風險因素,計算機軟件、網絡設備投入少,使縣級檔案館技術普遍較低,統計顯示,三級綜合檔案館70%技術存在較多風險,見表3:
類目
單位 檔案安全技術風險因素自評情況(小項:16每項:滿分:32分)
保護技術
8項得分 網絡技術
8項得分 技術風險因素得分
省級B館 9 8 17
市級A館 13 13 26
市級B館 13 14 27
市級C館 3 5 8
縣級A館 5 3 8
縣級B館 4 3 7
縣級C館 1 2 3
2.3.1 保護技術。檔案館檔案除塵、去污、去酸、殺菌、消毒、除霉以及字跡再現加固、修復破損褪變檔案技術不能滿足有關要求;計算機處理錄音錄像、檔案信息數字化轉換技術不能滿足有關要求;防災備災同質、異質、異地備份技術力量弱,檔案保護技術風險較多。
2.3.2 網絡技術。檔案館服務器與網絡設備、重要通訊線路及通訊控制裝置等技術及設備沒有備份;鏡像、防病毒技術、數字檔案館加密、訪問控制技術、系統監控技術力量弱,數字檔案網絡技術風險較多。
3 檔案館安全風險管理措施
國家檔案局提出“建設與文化強國地位相匹配的檔案強國”新戰略目標,檔案工作大力實施“安全第一”戰略,確保檔案安全與保密。在河南省三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安全風險因素調查中發現,檔案館安全保障的環境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普遍存在。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不平衡,發展相對滯后,庫房經費投入少,管理人員缺乏,技術薄弱,存在較多風險。
國家綜合檔案館安全要得到充分保障。包括要有適合檔案安全的保管環境,即檔案館庫;要有保證檔案安全的各方面管理設施;破損的檔案及時得到修復、搶救;有檔案的容災備份,如異地備份、異質備份等技術保障。
綜合檔案館安全要實現前瞻性風險管理,要求檔案館工作列入領導日程、列入發展規劃和計劃、列入工作報告、列入投資概算、列入財政預算、列入立法計劃、列入執法檢查、列入考核體系;檔案館工作各方面條件滿足需要,檔案工作機構、編制、人員、經費、館室面積、設備技術等應有盡有,滿足需要。檔案館安全保障體系應包括法規標準保障體系、管理保障體系、技術保障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產業支撐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安全評估體系等。
4 結語
對各級檔案館安全風險因素調查分析,研究角度和切入點各有不同,觀點紛呈,但還是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思考、探討。
作者:李鳳偉 杜修力 張明聚 單位:北京工業大學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通過對以往事故的分析,總結了明挖車站潛在的風險源,在層次分析法的基礎上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了改進,提出了改進的層次分析法,利用改進的層次分析法來計算風險源的權重。針對風險管理的科學研究在我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關于施工企業風險管理實施情況和施工企業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情況的研究還未見諸文獻。本文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針對位于施工一線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進行了關于對風險管理認識情況的問卷調查。進一步,對事故發生的時間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的結果對施工風險管理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的調查問卷共40份。調查的結果主要從調查對象、風險管理意識、事故時間分布情況三個方面進行說明。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包括施工單位的項目經理,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的技術人員等四個級別,共40人。各個級別的人數。本次問卷調查的調查對象中,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的施工技術人員為調查的主體,為3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87.5%。這部分調查對象處于施工第一線。最能反映現場施工情況。風險管理意識把施工人員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按熟悉程度和重視程度從輕到重分為7個等級。其中第1等級在風險管理熟知情況調查結果(圖略),沒有風險管理意識的施工技術員人數為6位,有風險管理意識的施工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的數目為34位,占參與調查的全部人員的85%。并且,對風險管理重視程度最高的人數為25人,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62.5%。可見,施工企業對在風險管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事故時間分布情況針對事故發生的時間從三個方面進行調查:白天、晚上和工程即將結束時。事故發生的時間方面,40位調查對象認為48%的事故發生在工程即將結束時;40%的事故發生在晚上。并且,通過施工現場與施工人員面對面聊天發現,多數的施工管理者也認為晚上和工程即將結束時為事故多發時期。
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事故原因分析顯示有風險管理意識的施工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占調查的全部人員的85%。可見,施工企業對在風險管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并且,顯示被調查者認為88%的工程事故會發生在‘工程即將結束’和‘晚上’兩個時間段。經過初步的調查,對于事故發生在‘工程即將結束’和‘晚上’這兩個時間段的原因有如下幾個:(1)工程即將結束時,參與建設的各方對工程的關注程度和對施工安全的監察力度會大幅度下降:(2)工程即將結束時,各種收尾工作陸續到來,分散了各建設方對施工安全監察的力度;(3)晚上施工時,由于人的生活習慣原因會導致對施工安全的監察下降;(4)晚上施工時,一些在白天容易處理的風險會在晚上變得復雜;相同的風險源,相對于白天來講,在晚上發生的概率會變大。控制措施針對事故在‘工程即將結束’和‘晚上’這兩個時間段頻發的現象,提出以下的控制措施:(1)參與建設的各方應始終保持對施工安全的監察力度直到工程竣工驗收為止;(2)負責施工安全的監察員必須按時到崗;(3)應保證晚上施工人員有充足的休息;(4)進入晚上施工前,要對一些潛在的風險源進行險情檢查。
結論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風險管理’在施工企業的實施情況和施工人員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40位施工技術人員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沒有風險管理意識的施工技術員人數為6位,有風險管理意識的施工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的數目為34位,占全部人員的85%。并且,對風險管理重視程度最高的人數為25人,占總人數的62.5%。可見,施工企業對在風險管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進一步,對事故可能發生的時間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位于施工現場的40位施工技術人員認為48%的事故發生在工程即將結束時,40%的事故發生在晚上。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這兩個時間段容易發生事故的原因,針對事故原因提出了相應的控制措施。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風險管理在施工企業的實施情況和施工技術人員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
【關鍵詞】 蔬菜物流; 物流成本; 風險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1-0039-03
引 言
蔬菜物流是以農業產出物作為流通對象,通過農產品的產后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和配送等物流相關環節,要求在物流過程保持低溫或恒溫,并做到農產品保值或增值,使其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該物流過程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及信息等方面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系統,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各個環節所支出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物流成本是完成諸種物流活動所需的全部費用。
蔬菜通過物流體系參與市場流通實現其市場價值,蔬菜物流對于當今農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蔬菜物流數量大、品種多及作業要求保持產品鮮活等特點,蔬菜物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蔬菜物流有著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高要求,因為蔬菜跟工業品不同,蔬菜是具有生命的植物性產品,其自身的易腐、易損性決定了蔬菜冷鏈物流的低溫、低耗和高效等特點。因此,蔬菜冷鏈物流過程中,存在各種物流成本風險。
在考慮物流成本的情況下,本文以中長途蔬菜物流為研究對象,并以蔬菜物流及其各環節作為風險評估的要素,對物流系統及物流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進行風險評估,了解物流系統及各物流過程中各環節的風險,并進行相應的防范,以降低蔬菜鏈物流及其各環節安全風險。
一、蔬菜冷鏈物流風險因素的識別和確定
(一)蔬菜冷鏈物流環節劃分和安全風險因素的確定
在研究過程中,根據蔬菜物流的實際情況,借鑒冷鏈物流環節過程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關于冷鏈物流環節劃分的方式,經過理論分析、訪談、風險測量指標編寫與優化等過程,將蔬菜物流環節劃分為產后加工、產品包裝、儲存、裝卸與搬運、運輸、信息6個物流環節,然后在進行實際調研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最終確定蔬菜冷鏈物流系統6個環節及其所屬的16項風險因素測量項(表1),并由此確定蔬菜企業的成本費用科目包括產后加工、產品包裝、儲存、裝卸與搬運、運輸、信息6個方面。
(二)問卷的評分尺度
根據表1蔬菜物流環節風險測量指標的界定及分析,本文設計了蔬菜物流環節過程安全風險的調查問卷,各研究變量的測量問題統一采用Likert 5點量表形式進行設計,請物流相關的人員根據自己的工作或親身感受對問卷各項測量問題的風險程度進行選擇,不同的風險程度對應不同的分值,具體評分尺度為:“低風險為1分,一般為2分,比較高風險為3分,很高風險為4分,特別嚴重高風險5分。”
(三)分析方法
主要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利用層次分析法及模糊數學方法對經過驗證的數據進行安全風險分析與評估。
結 語
在考慮物流成本的前提下,針對蔬菜中長途物流風險問題,進行調查問卷,并對所得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方法。在確保所得數據信度和效度都可接受的前提下,然后采用模糊數學算法對蔬菜物流環節風險問題進行評估,得出如下結論:
1.將蔬菜物流過程分成6個環節,針對各環節所屬的16項安全風險因素,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實證調查。
2.運用SPSS17.0對229份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對數據信度檢驗,得出量表調查數據Cronbacha在0.7以上,通過信度檢驗;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KMO值為0.769,Bartlett X2的球形度檢驗顯著,其概率值為P=0.000
3.考慮物流成本對蔬菜物流進行風險評估。以模糊數學法對蔬菜物流各環節進行風險評估,并使用調查問卷數據應用于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以大樣本數據作為評判權重,使得結果更加符合實際情況。通過對229份有效問卷數據的分析、運算及評判,得出各物流環節及物流過程的風險,該結果有利于對蔬菜物流過程中物流成本的控制。
【參考文獻】
[1] 朱偉生.物流成本管理 [M].3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2.
[2] 李建華,顧穗珊.物流成本及其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1):88-94.
[3] 唐立新.農產品物流風險分析[J].江蘇商論,2011(4):84-86.
[4] 何開倫.重慶市農產品物流運輸系統的技術經濟分析與建議[J].包裝工程,2006(6):130-132.
[5] 葉曉暉,吳超,栗紅玉,等.物流安全評估體系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2):115-122.
[6] 楊改,許茂增.物流安全研究綜述[J].物流技術,2007,29(2):33-35.
[7] 鄭哲方,陳潔余,柳陽.基于納什均衡的物流安全監管策略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9(2):122-125.
【 關鍵詞 】 風險評估;風險分析;項目管理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Risk Assessment
Yu Ying-tao 1 Li Xin 1 Xue Jun 2
(1.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2. 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29)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cluding risk assessment purpose, scope and risk assessment models, risk assessment project specific work processes and methods, tools, and related items necessary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risk assessment projectmanagement requirements. Good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risk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project implementation.
【 Keywords 】 risk assessment; risk analysis; project management
0 引言
政務信息系統關系到國計民生,因此保障電子政務系統的信息安全是我國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先決條件之一,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如何保證政務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風險評估是一項很基礎的工作。通過對政務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可以了解信息與網絡系統目前與未來的風險所在,充分評估這些風險可能帶來的威脅與影響的程度,依據系統的風險和威脅,進行針對性的防范,做到“對癥下藥”,可以有效解決政務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
1 政務系統風險評估概述
1.1 風險評估的概念
政務系統的信息安全關心的是保護政務信息資產免受威脅。風險評估是有效保證信息安全的前提條件,也是建立在網絡入侵防護系統、實施風險管理程序所開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其工作原理是對系統所采用的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進行評審,發現不合理的地方,采用模擬化攻擊的方式對系統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進行逐項檢查,確定存在的安全問題與風險級別。并根據檢查結果向系統管理員提供周密可靠的安全性分析報告,為提高網絡安全整體水平提供重要依據。
風險評估的目的是全面、準確地了解政務信息系統的安全現狀,發現系統的安全問題及其可能的危害,為后期進一步安全防護技術的實施提供了嚴謹的安全理論依據,為決策者制定網絡安全策略、構架安全體系以及確定有效的安全措施、選擇可靠的安全產品、建立全面的安全防護層次提供了一套完整、規范的指導模型。
1.2 風險評估的范圍
政務信息系統風險評估的內容與范圍需要涵蓋整個系統,包括系統安全管理的狀況、網絡及安全防護技術架構、通信鏈路、系統數據及業務系統加密情況、系統訪問控制狀況等。在政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工作中,“人”是關鍵要素,無論系統所采用的安全技術、安全策略和安全手段多么現代化與智能化,都需要“人”去操作、運行和管理。如果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水平落后,人員素質不高,那么政務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就會減弱,安全漏洞就會增加。
1.3 風險評估的原則和依據
1.3.1指導原則
由于政務信息系統風險評估涉及的內容較多,因此在進行評估時就需要本著多角度、多層面的原則,從軟件到硬件,從理論到實際,從技術到管理,從設備到人員,來具體制定詳細的評估計劃和分析步驟,避免遺漏。在評估時一般需遵循的如下幾個原則:標準性、可靠性、可控性、保密性、技術先進和成熟性、全面性、高效性、持續性。
1.3.2相關法規和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國務院令147號);
《商用密碼管理條例》(國務院令 273號);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準則》;
《計算機機房場地安全要求》(GB9361-88);
《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 GB/T 20984—2007)。
2 政務信息風險評估工作流程
2.1 系統調查
開展政務信息系統風險評估的第一步就是進行系統調查。通過調查政務信息系統上運行的所有應用,了解系統主要業務的流程,清楚的掌握支持業務運行的硬件基礎設施的結構及安全系統現狀,收集風險評估所需的系統全部信息。在進行系統調查的同時,還需對系統風險評估的評估范圍進行分析、界定。對系統邊界進行明確定義,有助于防止不必要的工作,并對改進風險評估的質量都是很重要的。
Su Jianxiang
(廣東電網公司佛山供電局,佛山 528100)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oration,Foshan 528100,China)
摘要:培訓需求作為企業開展各種培訓的重要依據,是企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體現。長期以來員工的培訓需求往往與基層班組的實際情況結合不足,不能引起基層員工的共鳴。員工雖然參加了很多培訓,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缺乏引導員工主動學習,也達不到電力企業的發展對人員素質不斷提升的要求。本文重點探討了佛山三水供電局從安全風險體系建設中根據關鍵風險預控措施反向推出員工的培訓需要。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arrying out a variety of training in enterprises, the training need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of enterprises. Staff training needs of employees do not adapt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rass-roots team for a long time, and can not arouse the employees. Although employees have participated in many training, most of them are passive acceptor. They are lack of initiative to encourage their employees to learn, but also can not reach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oshan Sanshui Power Supply Bureau reverse its employees training needs from the security risks system, based on key the risk pre-control measures.
關鍵詞:培訓需求 安全風險管理
Key words: training needs;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32-0118-02
0引言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電力企業作為這一理論的實踐者對培訓工作更是倍加重視,不斷加大對培訓的投入,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會聽到的一些質疑,如:培訓滿足不了需求,培訓針對性不強,培訓效果不明顯等。
本文介紹了廣東電網公司佛山三水供電局在致力于解決上述問題摸索實踐的方法,也就是從安全風險體系建設中尋找培訓需求上的一些經驗,目的在于和南方電網公司各基層供電局加強交流,促進培訓效果的提高。
1一般的培訓需求來源方法
1.1 崗位要求、崗位說明書為廣大員工的技術技能能夠滿足電力工作的日常需要,上級公司對全體員工開展了管理、專業技術技能培訓,以學習帶提高,培育學習型組織。在以往的培訓工作中為形成全員學習的良好范圍,鞏固培訓效果,公司對重點培訓編制了工作流程設計,崗位說明書。通過“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培訓方法提取重點培訓需求。通過此方法在培訓實施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難點:①培訓種類復雜繁多,難以提取培訓重點,實施難度較大;②培訓項目眾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事倍功半,而且容易激化學工矛盾;③影響培訓學員積極性,不利于培訓效果。
1.2 員工個人需求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調查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進行了解或征詢意見的方法在培訓過程中也是經常使用到的方法。單位在開展培訓工作前向全體員工發放個人培訓需求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培訓需求進行統計。然后根據需要問卷調查可選取隨機樣本、分層樣本(如按不同級別或不同部門)或總樣本進行,以確定最終的培訓需求并且制定相應的年度計劃。
通過此方法在培訓實施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難點:①部分員工在問卷中填寫個人愛好,與工作無關;②員工個體差異性大,培訓需求項目分散,難以作為制定培訓計劃的有效依據;③培訓需求調查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1.3 領導需求在尋找培訓需求時往往也會根據上級領導的意見進行來提取培訓需求。此方法簡單,易于操作,并且具有一定的針對性。通過此方法在培訓實施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難點:①培訓需求具有主觀性,部分內容不符合實際工作需要;②培訓需求具有片面性,培訓內容不適合全體員工。
2從安全風險管理中梳理培訓需求的概述
電網企業的安全風險包含了工作環境、設備運行狀態、工作所需工器具、工作所需物資、工作所需人員及人員資質和工作習慣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是跨部門、跨專業、全面化、一體化、全員參與的預防和控制體系。我們在生產整個過程中識別出人為風險,并有應對風險的措施和方法,才能使電網的安全有了保證。
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由9個單元、51個要素、161個管理節點和488條管理子標準組成。2010年佛山供電局進行安風內審,審核以南方電網公司《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為依據,盡管受范圍和背景的限制,評估仍涵蓋了職能部門、生產單位、班組安全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審核以審查《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所要求的管理內容為主,評估的內容包括:①安全管理;②風險評估與控制管理;③應急與事故管理;④作業環境;⑤生產用具;⑥生產管理;⑦職業健康系統;⑧能力要求與培訓;⑨檢查與審核。
評估的過程包括審核組對中層干部、管理人員、部分一線員工進行隨機的考問。審核邀請了匯安恒達咨詢公司作指導。
在審核中,安風工作九大單元中存在的培訓方面的問題如下:
①第二單元風險評估與控制,存在:基準作業風險評估的方法需加強培訓,回顧、修編質量有待提高。②第三單元應急與事故管理,存在:對員工開展應急預案的培訓不足,演練工作實效性待提高。③第五單元生產用具,存在:加強新型測試設備使用培訓。④第六單元生產管理,存在:加強任務觀察培訓,提升任務觀察質量及效果。⑤第八單元能力要求與培訓,存在:增加培訓后的評估方式,改變單一的問卷調查的評估方式;將風險評估(特別是中高風險)結果與變化管理結果納入培訓需求分析。
2.1 從安全風險管理中梳理培訓需求的方法佛山三水局在工作中將風險識別出來,根據作業部門和工作崗位進行分類,如配網風險、營銷風險、基建風險,并形成有效的應對措施之后,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與安全計劃。通過尋找出的人身風險提取相應員工的培訓需求往往簡單有效,工作量小、成效大,不但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具有操作簡單的特點。下面以配網作業風險及預控措施的培訓需要為例子,對如何從安全風險管理中的危險點分析中梳理培訓需求的方法進行說明:
2.1.1 培訓需求之配網作業風險及預控措施梳理為加強配網風險的管理,尤其是強化配網作業風險的管控,根據南方電網對風險的分類方法,結合84個配網現場作業,佛山三水局梳理出了配網作業風險的三大類型(見圖1),合計220余條造成配網作業風險的原因及其預控措施。
2.1.2 培訓需求之配網作業風險預控培訓評估從配網作業風險梳理結果來看,配網作業風險多達幾百條,存在數量多、涉及面廣的特點,這既不便于班組人員學習,短時間內掌握,又難以分清主次輕重,不利于培訓工作的開展。考慮到實際情況,首先對配網作業風險預控措施進行評估,篩選出針對重大風險的關鍵培訓項目,經過多方討論研究,最終選定三個指標作為測評的依據:分別為風險等級、培訓有效性、培訓實施難易,來對配網作業風險預控培訓進行評估(具體評估維度見圖2)。
其中,風險等級是指配網作業發生風險后危害的嚴重程度,根據行業標準及網公司有關規定,配網作業風險按“特高、高、中、低、可接受”5個等級進行分級。有效性是指配網作業風險預控培訓的有效性,以100%為基準,每調整25%為一個等級,配網作業風險預控培訓按“消除危害、風險降低75%、風險降低50%、風險降低25%”4個等級劃分。實施難易是指配網作業風險預控培訓實施的難易程度,主要根據實施需要投入的成本、人員來判斷,劃分為“容易、一般、難”3級。
同時,為了確保配網作業風險預控培訓評估的全面性,我們調取了2004~2008年安全事故的相關案例,從中吸取相關的經驗教訓,作為配網作業風險預控培訓評估的輔助。
2.1.3 從培訓需求開展配網作業風險管理
2.1.3.1 嚴抓關鍵預控措施將36條關鍵風險預控措施納入安規考試,進行重點督察、重點培訓,作為基本的上崗條件。
2.1.3.2 完善常規預控培訓①設備風險管理培訓。配電設備數量多、分布廣,容易受環境、氣候和外力破壞等因素影響,會存在一些危及人身安全隱患。作業前需準確掌握作業區域設備風險。防范設備風險主要培訓:一是開展設備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改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二是完善設備安健環標志的培訓,三是加強日常消缺的技能培訓。②運行管理風險培訓。抓好“三種人”、電氣操作人員資格考試,把好人員資質關,實現人員資質100%符合的培訓要求。③環境風險管理培訓。配網作業環境復雜,特別是在山區和河網地區,地形多變,現場環境存在一定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危險。要開展應用作業表單評估作業環境存在的風險的培訓,并落實風險控制措施。④人員風險管理培訓。加強員工崗位技能培訓,重點開展工作負責人崗位技能考核,提高作業現場安全管控能力,防止人為責任事故的發生。
2.1.3.3 強化培訓工作①風險評估要納入作業表單,對表單進行回顧,將梳理出來的220余條配網作業風險落實到84個現場作業培訓課件中,加強對配網安全管理風險的培訓,并對相關人員進行普考、調考。②細化管理標準執行要求。組織各專業組按照風險管理體系和規范化建設的要求,梳理管理標準,編寫業務手冊和工作執行表單等,將管理標準的工作內容、要求和時間節點細化到具體崗位,融入日常工作中實施,確保各項管理標準在生產業務中有效執行。③全方位開展標準宣貫。以“照片+表單”的模式編制配網作業培訓教材,明晰各崗位的工作任務和主要存在的風險,對重點配網風險控制措施,以廣告牌的形式擺放在辦公室、樓梯間等的地方進行宣傳。組織開展了“配網重點風險控制措施”討論活動,局領導深入基層與一線員工進行零距離接觸,暢談配網安全管理風險控制的重要性,使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和方法逐步深入人心。
3從安全風險體系需求培訓的不足
在從安全風險中開展培訓的工作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急待解決: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培訓內容不能完全滿足日常工作的實際需要,要與專業技術技能培訓共同開展;②培訓形式較為單一,不容易引起員工的響應與積極性;③培訓前期準備與后期考核落實等工作較為繁重,加大了培訓實施者的工作時間。
4小結
通過工作中將風險分級識別出來,在安全風險中尋找培訓方法來開展培訓,制定和執行應對風險的培訓計劃,將會起到巨大的作用。通過大力開展安全風險控制培訓項目,員工的安全技能和知識得到大大提高,電網安全有了保證,人身安全有了保證。同時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也將得到大力推行,佛山三水局安全管理的質量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左蕾.企業崗位技能培訓統計分析與應用[J].現代企業教育,2010:97-98.
[2]郭曉明.淺談電力企業年度培訓計劃的制定與思考.中國電力教育,2010,(4):235-236.
[3]佛山供電局2010年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第一次內部審核報告.
[4]廣東電網公司加強配網作業風險管理議案.
使用未經授權或盜版軟件,將使公司面臨重大的安全風險,這些潛在的安全風險以及所導致的損失遠遠大于購買廉價盜版軟件所節省下來的成本。這一結論來自于商業軟件聯盟贊助,全球領先的信息技術市場研究與預測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在中國獨立完成的白皮書《中國企業推進軟件正版化進程,消除盜版軟件安全風險》,它評估了中國企業用戶對使用未經授權或盜版軟件的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安全風險。
商業軟件聯盟中國區總監兼首席代表姚欣表示:“軟件作為信息化的核心,對于提升企業競爭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了解到盜版軟件所導致的風險,企業應該通過嚴格的IT系統管理,增加正版軟件的投入,實施風險分析和審計,來支持正版軟件的使用,消除盜版軟件風險。此外,‘軟件即服務’(SaaS)模式也為企業用戶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使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和預算來使用正版軟件,沒有任何使用盜版軟件的借口。”
這項題為《中國企業推進軟件正版化進程,消除盜版軟件安全風險》的白皮書,是IDC在一項對中國600多家企業的在線和面訪調查的基礎上完成的。該調查涵蓋了金融服務、政府、制造業和公共事業等主要行業。調查受訪對象均為公司參與軟件采購、安裝和維護工作的IT經理或高級管理人員。調查圍繞盜版軟件的使用、風險,對業務運營的影響,以及企業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減少盜版軟件的使用等方面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的觀點。
調查表明,84%的受訪企業表示盜版軟件可能缺少正版軟件的某些關鍵功能;76%的受訪企業表示盜版軟件中植入的病毒或木馬,可致使企業數據或信息泄露;當系統出現漏洞導致數據丟失或系統崩潰時,數名IT員工需要至少1到2天的工作才能還原數據,由此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65萬;企業會經常低估因違反版權法所導致的官司和法律風險,這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造成客戶流失、公司蒙羞,以及對公司的品牌和聲譽造成損害。這些潛在的安全風險以及成本損失,遠遠大于購買盜版軟件所節省的費用。
調查還顯示了受訪企業對于正版軟件和盜版軟件的不同看法。在被問到正版和盜版軟件對于業界公司的表現如何時,除了價格因素以外,受訪企業對于正版軟件在售后服務、故障技術處理、技術支持、軟件升級、IT培訓、安裝便捷性和功能豐富性的評分都遠遠高于盜版軟件。
IDC大中華區總裁郭昕表示,“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電腦軟件市場往往與硬件市場保持同步的增長態勢。預計到2015年,中國軟件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15億元,2011到201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GAGR)將超過13.6%,而中國硬件市場2011至2015年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8.1%,軟件市場的增幅遠遠低于硬件市場,主要是由于軟件價格低、軟件更新速度慢。此外,盜版軟件是阻礙正版軟件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中國軟件市場的增長速度。”
“我們建議企業建立和執行正版軟件使用方針,在公司守則中加入只購買和使用正版軟件的條款,建立軟件資產管理和風險評估機制,并探索其它的軟件使用支付模式。”郭昕補充道。
除此之外,IDC還針對來自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大連、武漢和重慶的20多個中國城市的400名電腦用戶進行了在線調查。其中85%的受訪者承認盜版軟件的確會帶來重大風險;多達73%的受訪者表示認識到盜版軟件損害了正版廠商的知識產權;還有近7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太可能會因為使用盜版軟件而遭到任何或懲罰。姚欣強調說:“這份白皮書表明,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幫助消費者更好地意識到盜版軟件的潛在危害和風險,政府也需要持續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出臺強有力的法律法規,促進消費者選擇正版軟件。”
關鍵詞:地鐵施工;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U2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目前,在安全風險管理上我國地鐵建設工程的系統性不夠完善,特別在安全風險指標和標準、資料整理的信息化和監測工作的規范化等方面與地鐵建設工程的規范有一定的距離。
1、地鐵建設的主要特點
1.1工程環境條件復雜
車站一般采用淺埋暗挖法、蓋挖法或明挖法來建筑,很多都處于十字路口,工程施工對交通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地下管網密集,緊靠建筑物,工程環境十分復雜;其間隧道采用淺埋暗挖法或盾構法修建,在城市干道下穿、側穿建筑物來修建,同時穿過河流、還有地鐵、鐵路及各種各樣的地下管道,施工中具有很大安全風險。
1.2施工風險大
地鐵建設多為城市中心地下線,工程結構十分復雜,施工風險大,施工難度大,施工方法多,不可預見因素多。據報道,北京地鐵近幾年總共發生了42起事故,其中地下線就占了96%,而高架線、地面線只占了4%,如北京地鐵10號線二期工程的蓮花池站位于三環路之下,因為地下管線改移難度大以及交通導改等因素,不得不由蓋挖法改為淺埋暗挖法來修建,其增加了不少施工難度。
1.3工程前期工作量大、工作難度高
拆遷占地范圍大,新建線路涉及面廣,地下線路的加固、改修和交通導改等協調工作量大,以及工期的限制增加了地鐵建設的難度。
1.4工程規模大、技術要求高
為緩解大城市交通擁擠的問題,現在全國22座大城市正在修建地鐵,工期要求短,工程規模大,質量要求高,工程投資多,建設設計、管理、勘察、監測、施工等方面的人才嚴重不足而且缺乏經驗,使地鐵工程建設的安全風險變大了。
2、地鐵施工的風險因素
2.1缺乏規范的安全風險管理體系
目前,安全風險管理在國內并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沒有法律的約束,各個城市有自我管理的一套體系,風險管理缺乏參與方的相互義務和責任,這些都導致了地鐵建設的風險。
2.2設計與施工不能很好地動態結合
現在,地鐵招標工期短,設計任務多,現場突況多,施工過程中經常有當初設計的邊界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產生,而施工現場仍按原設計進行;設計對周邊條件的風險因素估計不夠,現場安全保證措施技術不夠完善;變更程序十分復雜,周邊的環境出現變化后不能迅速更新設計方案;或者在通過現場實踐后原設計的技術措施不能滿足需要等現象。
2.3建筑市場惡性競爭
建筑行業的從業人員比較多,市場惡性競爭十分嚴重,有的企業為了擠人市場,進行低價中標。投標人為了提高利潤,不惜搞豆腐渣工程來節約成本,這影響了工程質量,還造成了其他的風險。在低價中標之后,合同雙方在進行實施過程時,因為承包商對承擔風險估算不夠全面,很難全面履行合約,以致于造成了爛尾工程。一些投標人得到工程后,想盡辦法利用合同中一些不確定性條款為其工程項目牟取利潤。降低安全系數,冒著風險施工,拖欠工程款。低價中標會增加工程管理的難度,施工潛在的風險因素變多,易出現安全問題。
2.4建設施工時的危險因素
地鐵建設施工過程中,安全防護措施及現場施工管理中存在著安全隱患因素,這些也將對地鐵施工產生不良影響,更有甚者還會導致安全事故。如:在基坑頂部堆放棄土、未妥善處理開挖出的棄土,可能引發坍塌事故;電氣設備過載、機械設備失檢、施工機具違章操作等會帶來調件墜落、起火觸電、塔架倒塌、設備損害、機具控制失靈等的風險;施工機械產生的噪聲、振動激烈,會影響對話,影響信號聯絡,從而影響作業安全,還會導致作業人員感到不舒服;施工人員私自攜帶火種等可引發火災的物品進人施工現場,可能會導致火災、爆炸等事故江作人員長時間吸人作業產生的煙霧、廢氣和粉塵,會引發許多疾病。
2.5地鐵施工還會受到地質與水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由于安全防范措施沒有做好,地鐵施工過程中還有可能會引起:透水、坍塌、涌砂、冒頂、涌水等事故。施工過程容易產生:污水管道、排水管道斷裂造成的停水或低洼積水狀況;電信線、電力線破殘造成停電,甚至導致觸電事故;煤氣管道的破裂產生的爆炸和火災;地表面隆起或坍塌,造成周邊建筑群產生坍塌和裂縫等事故,有可能會給城市區域性帶來損失,導致人為災難。
3、地鐵工程管理措施與風險控制
3.1做好設計階段的環境調查
地鐵工程建設前期重要的階段就是環境調查,根據各階段設計的不同程度要求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查。在設計時期要充分考慮風險,對于風險系數較大的管道采用遷改或拆除的方法來避免風險,針對需要保護的建筑文物,要在設計圖紙上提出建議針對性的保護方案。
3.2做好開工前的工程環境調查
設計施工方案前,要進行建筑物和管線的調查。以設計調查為基礎,進行詳細的施工調查,對于設計圖紙上標出的各種管線和周邊建筑物等進行調查核實,并采取探測的方法進一步詳細探明周邊的管線。在探測完成后繪出與施工工程相對位置關系圖。在施工調查過程中,調查的重點就是水管線,要搞清楚管線以及相關結構物的材質,結構形式,使用和埋深年代及現狀。以提供的詳實技術參數為基礎,對施工有可能導致的變形和影響進行預測和分析,為設計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依據。在地鐵施工過程中,施工控制的重點和難點就是管線及周周建筑物的安全,通常地鐵隧道、基坑出現涌水、坍塌等事故,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管線滲漏導致的,一旦解決不好就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因此,地鐵工程開工之前要通過認真分析、研究,針對不同風險的特點對地鐵工程的施工方案進行充分論證,對于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分級和評析,研究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3.3加強排除施工風險的力度
對于重大風險點的內容,工程施工前要對地下管線埋藏情況必須進行探測,準確弄清楚地下管線的完好程度、性質、埋默釜者焉、規格、容量、標高等。應提前做好相關產權單位和市政、交通部門的協調和聯系,爭取得到相關單位的支持和理解,充分做好必要的準備和配合工作。應定期檢查管道線路的狀況,一旦發現沉降量達到最大值時,及時采取措施,如對管線下面的地基進行注漿,防止管線繼續沉降,以免導致不必要的風險。若發現受施工影響很大的管線,應依據具體的情況進行改移或加固。在施工過程中對可能導致意外情況產生的地下管線,事先應制訂應急方案,配備好搶修器材,以便在管線出現危險時及時搶救,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施工過程中若發現管線現狀與上交內容、樣洞資料不符合或出現直接影響管線安全等不正常情況時,應馬上通知建設單位和有關管線單位到場商議,研究補救措施,在未提出統一明確結論前,不得私自處理或繼續施工。
3.4 實行風險分級管理、預警預報制度
地鐵工程與其他大型工程主要的區別在于周邊環境復雜,社會影響較大等,因此,風險評價的方法較多,國內外通常采用的可概括為定性、定性定量和定量分析三類方法,地鐵施工大多采用定性分析中的風險綜合評價法,即根據專家意見進行統計分析,獲得風險因素的發生概率和風險后果,進而獲得該風險因素的風險等級。在實施過程中,結合設計及施工規范要求,根據風險等級要求,實行分級管理。對于風險等級較高,風險較大的工程,根據監測數值,實行3級管理制度,當監測結果在允許極限值的70%范圍內,可以進行正常施工;當監測值在允許極限值70%~80%時,施工中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加強監測的頻率,每日上報監理、業主,現場可自行采取措施處理;當監測值超過85%時,現場立即停止施工,上報監理、業主,承包商組織專家進行論證,論證完成后根據專家意見采取加固和支護措施。
四、總結
在當今這個地鐵建設工程難度大、工期緊、數目多的情況下,期待地鐵建設相關單位進行風險評估研究,建立有作用的安全風險管理機構,制定完善的安全評估準則,從而起到用有效、科學的方法管理地鐵建設中的安全風險的目的。
1.1基于風險評估原則設計實施監測項目
監測項目的設計實施應基于風險評估的原則和方法。如美國食品安全檢驗局(FSIS)在進行國家殘留監控計劃(NRP)設計時,采用了風險評估的思路和分級評分方法,在納入任何一項監測項目時都需進行科學評估,從安全性、健康關注程度、政府管理需要、檢測分析技術、實驗室檢測能力等諸多方面綜合考慮,確保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1.2選擇監測的食品和污染物應基于國家或地區的特點
監測的內容國與國之間應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國家的各地區之間也不應一樣,并且隨著時間的遷移,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加工方式、飲食習慣也在發生變化。有些污染源得到控制又可能出現其他污染問題或有新的污染源被檢測到。因此,選擇監測的內容也在改變。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優先監測的內容選擇應重點考慮以下因素:
(1)污染物構成的潛在性健康風險。在評估這類風險問題時,必須考慮可能產生不利后果(如神經毒素、致畸、致誘變、致癌)的嚴重性。也要考慮關于目前人群接觸污染物情況及危險人群的資料;
(2)含有污染物的食品引起人群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率;
(3)肉用動物中某些疾病的流行;
(4)在充足數量的樣品中,用可靠的方式測量污染物水平的可行性;
(5)食品在全部飲食中的重要性,對主要的食品應加以特別注意;
(6)有關食品的經濟重要性及進、出口國家對污染物檢測的法規;
(7)污染物在環境中的持續性、普通性以及存在的量。其對降解的抵抗力以及轉換成更具毒性的物質及其在食物鏈中蓄積的可能性;
(8)通過工業產生和來自居住區的空氣、河水、近海水域等的污染物數量。以及除食物之外的,在其他環境成分中的污染物水平;
(9)在農業、園藝、林業中應用的農藥及其他化學制品的性質及用量,動物飼養所用藥物;
(10)在食品生產、包裝、運輸、銷售、貯存及制備中的衛生狀況。
1.3采用多樣性方式監控食源性疾病
對于食源性疾病監測方面,應當不斷收集和分析食品生產鏈所有環節和人類疾病發病方面的有關數據,以便評價食源性疾病的趨勢和來源。監測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有關食源性疾病的更可靠的信息資料,主要內容應當有:
(1)了解在人類、動物、食品和環境定病原體的存在及其危險性;
(2)對食源性疾病爆發和散發病例的調查;
(3)核對和解釋所獲得的資料,取得有效的證據;
(4)快速而有效的信息傳遞。WHO認為,在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都應當建立專門的跨學科監測小組,由所有相關部門的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專家參與,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及反饋。由于主動監測的信息范圍不一定涵蓋所有與食源性疾病相關的內容,不同實驗室數據監測的范圍有所不同,因而實施帶有管理性質的調查很有必要。要完成以上內容的監測活動,還應當包括與食源性疾病有關的各個部門的協作,如農業、畜牧業、食品加工業、食品進出口管理、衛生和醫療機構等的分工與合作。美國的食源性疾病監控體系以“地方-州-聯邦”三級公共衛生部門為基本框架,通過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網絡(FoodNet)對食源性疾病進行常規的主動監測,通過國家抗生素耐菌性監測網系統(NARMS)進行食源性病原體的耐藥性監測,通過食源性疾病暴發專家網(OutbreakNet)和脈沖場實驗室網絡(PulseNet)及時獲得食源性疾病的暴發信息并參與爆發的調查和控制。一旦確認有食源性疾病爆發,州或地方的衛生部門則通過食源性疾病爆發報告電子系統(eFORS)上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電子網絡體系的建立對提高食源性疾病的應急和處理效率提供了保障。美國通過FoodNet實行了主動監測和相關研究,包括基礎實驗室監測、臨床實驗室的調查、內科醫生調查、人群調查和配對流行病學研究。
1.4多部門參與和協作
經濟有效地開展風險監測需要采取跨學科協調的辦法,由“從農場到餐桌”整個環節所有部門參加,還應當包括公共衛生部門的相關專家。為了促進溝通聯絡和協調,建立一個由相關方參與的協調機構是必要的。1976年,WHO、糧農組織(FAO)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努力設立了全球環境監測系統項目(GEMS/Food),旨在掌握各成員國食品污染狀況,了解食品污染物的攝入量,保護人體健康,促進貿易發展。有超過70個國家和組織參與該體系。GEMS/Food體系要求每個成員依據本國國情進行食品污染物的監測工作,收集相關的污染水平數據,通過電子網頁或者電子文檔的形式上報給GEMS/Food,并根據各個國家的實驗室能力水平制定了一套不同監測水平的參考目錄(核心名單、中等名單和全面名單),供各成員國進行選擇。在美國,全國性的監測項目幾乎全部是由主管部門牽頭,多部門共同協作,全社會廣泛參與完成的,數據信息可以達到相關部門的完全共享。丹麥通過公共部門和私營行業之間的密切合作,使一系列食品安全監測和控制計劃能夠得以成功實施。丹麥政府主管部門指定由行業、政府機構和科學界的代表參加的委員會負責監測計劃的技術協調,傳染病學、微生物學和遺傳病學專家積極參加了計劃的制定和執行。1994年1月丹麥成立了人畜共患病中心,承擔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該中心收集國內所有人畜共患病調查和控制計劃的數據,對于“從農場到餐桌”的人畜共患病情況進行不間斷分析,包括查明疾病的發生、評估人類食源性疾病來源,并進行基本流行病學研究,每年出版丹麥人畜共患病趨勢和源頭報告。近年來,其他一些國家或組織,如芬蘭、德國、愛爾蘭、挪威、瑞典、聯合國等也建立了類似機構,以改進調查及促進交流和協調。然而,就當前世界各國監測狀況的總體而言,國家和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往往十分脆弱。
1.5有效共享和應用風險監測結果
國際食品安全網絡(INFOSAN)和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是將監測數據用于預警和應急管理的成功范例。INFOSAN是WHO與FAO合作建立的,旨在促進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及國家和國際層面的食品安全當局之間的合作,INFOSAN系統成功運行的關鍵在于多部門和各個成員國之間的協調統一配合。RASFF是一個覆蓋面廣、運轉良好、反應迅速的食品安全信息預警系統,它通過系統的信息的收集、提供、傳遞、評估、、跟蹤和反饋等,實現提前發現潛在的風險并采取適當的措施避免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為保護消費者生命和健康提供了信息保障和依據,增強了歐盟消費者的信任。數據共享是發揮監測數據作用的基礎性工作。如美國農業部(USDA)將每年的農藥殘留監測數據均公布于USDA的官方網站,可被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和各聯邦州相關機構免費利用,所有的利益相關集團均可共享。EPA將該結果用于農藥殘留在膳食攝入情況下的暴露評估,也依據食品質量保護法(FQPA)的需求用于農藥重新登記等工作,還為該國參與食品法典委員會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
2我國風險監測的進展情況
2.1風險監測制度的總體要求
我國風險監測制度建設和實施的目標是主動收集、分析食品中已知和未知污染物以及其他有害因素的檢測、檢驗和流行病學信息,對食源性疾病有害因素做到早發現、早評估、早預防、早控制,減少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危害。為了提高監測水平和效率,需要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綜合利用不同專業和技術能力的檢驗機構,搭建起與國際接軌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和風險評估技術平臺、信息共享和分析系統,建立覆蓋到各省、延伸到市縣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提高對食品中污染物、非食用物質和新發現物質的食品安全風險識別、評估和預警能力。在監測工作機制方面,應當建立起能夠“先發制人”的監測機制,在食品生產、流通和消費各環節對食品原料、配料、添加劑等開展主動監測。通過醫療機構、疾病控制機構和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互動關系,及時捕獲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
2.2風險監測仍然面臨復雜和高風險形勢
我國食品工業長期以來高速發展,近10年來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成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同時我國也成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場。雖然近年來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也必須看到,由于食品生產經營秩序尚不規范,食品生產經營中的摻假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傳統的食品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又不斷產生。種種情況表明,目前我國仍處于食品安全事故風險高發期和矛盾凸顯期,食品安全監管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在控制食品安全風險方面,我們既要面對傳統的常規風險,不斷加強對傳統食品污染物的監測和控制,又要注重防控在食品中摻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違法犯罪行為,有效應對非常規和非傳統的食品安全風險,工作任務重、責任大、要求高。
2.3現行風險監測制度難以滿足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需要
根據現行《食品安全法》有關國家建立風險監測制度的規定,原衛生部于2010年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合印發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試行)》(衛監督發〔2010〕17號),該規定是目前開展風險監測的具體制度規則。在此基礎上,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制定、實施年度國家風險監測計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家風險監測計劃,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組織制定、實施本行政區域的風險監測方案。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逐步構建起相關工作機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承擔具體的技術工作,初步形成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為核心,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療機構為主體,其他部門技術機構為補充的全國風險監測評估體系。雖然上述體制和機制已在全國成功運行,但與國際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風險監測計劃的系統性設計不足,監測的內容和信息收集尚不夠全面,風險監測結果的作用發揮方面尚不夠理想等問題。
3對完善我國風險監測的對策建議
結合國內現行做法和國際經驗,本課題組認為,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應加快實施。
3.1制定國家層面風險監測工作總體規劃,逐步完善風險監測制度
風險監測是一項需要較大經費和技術投入的活動,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地區發展不平衡,如何利用合理的投入取得理想的風險監測結果,是牽頭部門的一項重大課題。從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需求來看,需要通過風險監測提供高質量的危害特征描述數據和高質量的暴露數據,前者如人群健康危害數據、劑量-反應數據,后者如食物消費數據、食物成分數據、食物分類、職業暴露數據等。從指導政府監管方面,需要了解與風險控制相關的不良行為及對危害程度的影響等數據。從指導食品企業和消費者正確經營和消費方面,需要監測不同食品類別、不同食品鏈階段的食品污染狀況以及不良加工方法所導致的食品危害等。而從目前風險監測計劃和方案的實施情況看,還難以滿足上述需要。與此同時,監測的一些內容又存在重復浪費的問題,如全國污染物監測計劃中的農藥殘留監測與農業部門的農藥殘留監測的工作重復。因此有必要根據監測工作的需要,研究制定國家層面風險監測的總體規劃,同時,制定每一項監測活動的針對性目標和效率評價標準,合理分配和設計相關參與部門的監測任務,盡量減少部門間的重復勞動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成本,增加效益。為進一步完善風險監測制度,應從以下方面考慮加強風險監測的總體規劃:
(1)根據風險監測的目的和作用,進一步規劃國家風險監測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及實現方式;
(2)細化監測項目的分類規則、技術要求、數據格式、匯總和溝通方式;
(3)明確國家層面、地方層面以及部門之間的分工合作機制,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測設計;
(4)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驗室網絡,充分利用部門、大專院校和有關科研技術單位的現有資源;
(5)提高實驗室數據、監督管理信息以及食品行業發展信息的收集效率和匯總分析能力。
3.2完善多部門參與和信息溝通機制,進一步豐富風險監測內容
現行監測計劃只包括部分對人體健康直接相關的環境中化學性危害物、生物性危害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而對農產品種植和養殖過程的農業投入品、人畜共患病危害、食品生產加工過程污染物等尚沒有在現行監測計劃中體現,缺乏食品源頭污染方面和產地環境的長期、系統的監測資料,勢必影響風險監測制度的完整性,難以滿足風險評估所需要的科學系統的數據要求。擴大風險監測內容勢必要求相關主管部門的積極參與。為完善風險監測的部門協調和參與機制,建議進一步完善多部門參與風險監測的工作機制,重點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1)在國家層面成立風險監測專家委員會,負責建立國家數據標準化框架,并分別設立消費數據專家組、環境和化學污染物專家委員會、農業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等,負責指導數據的收集、分析等技術工作,為科學設計和利用風險監測數據提供技術平臺;
(2)將風險監測擴展到食品鏈各個階段,收集食品鏈各階段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危害因素。根據現行部門分工,食品監管、環境保護、水利、農業、林業和畜牧業、進出口食品監督檢驗等部門的相關監測內容都應當納入到國家風險監測計劃中來,相關監測內容可由專家委員會向主管部門提出技術建議;
(3)建立風險監測績效考核機制,將風險監測工作納入相關考核和經費審計范圍,將信息收集和資源共享、協調配合成效作為食品安全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4)建立國家風險監測統一數據庫框架結構,建立一個有多部門共享的食品安全監測數據平臺,為信息報告、交流和共享提供技術條件;
(5)最大限度公開風險監測信息。風險評估和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都要求其工作內容的公正、公開和透明,這就要求其采用的數據也應當是科學、公開、可追溯的,同時也為風險交流提供數據支撐。風險監測信息公開,也有利于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對高風險危害實施針對性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3.3加快完善食源性疾病監測的相關工作機制,增強系統性風險防范能力
食品安全性與食品鏈各個階段是彼此密切關聯的,為保證食品的安全和更有效地預防食源性疾病發生,就必須充分理解與食品鏈各階段相關的危害因素及其發生的風險,這也是國際上積極開展的危險性分析的原則。食源性疾病的監測應當由疾病報告系統、實驗室主動監測系統和暴發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3部分組成。按照現行分工,食源性疾病的監測、報告、分析等工作分布在傳染病管理、食物中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監測等內容中,并且分別由不同機構按照不同機制進行管理,尚未建立符合食源性疾病監測所需要的工作機制,存在數據整合和分析利用困難,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數據庫難以完整建立,一些重要食源性疾病尚缺乏基本發病數據等問題,難以掌握目前食源性疾病整體情況及對社會經濟造成的損失,也沒有很好發揮食源性疾病對食品安全監管和交流的指導作用,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亟需進一步完善。針對目前問題,應當開展或改進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強全國性食源性疾病的監測規劃和管理,明確與食源性疾病相關的機構和部門信息管理和匯總機制。按照不同危害的性質,配套建設實驗室網絡,提高與食源性疾病有關的致病因素監測和信息收集能力。會同農業、畜牧業等部門,收集與人類食源性疾病有關的動物和植物疾病或污染數據;
(2)改進食源性疾病報告和核實調查機制,提高對食源性疾病的調查水平,尤其是加強對食源性疾病散發病例的調查。建立醫療機構、疾病控制機構和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互動關系,及時捕獲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機制,實施更加快速有效的食源性疾病地調查、信息處理和傳遞系統;
(3)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實驗室檢測能力,尤其是提高對新致病因素的檢測能力。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針對性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的檢測能力,尤其是提高對新致病因素的檢測能力,針對性加強技術研究和儲備,加強檢測手段的研究和更新;
(4)將食品消費數據、食品成分和分類、職業暴露數據、食源性疾病監測與食品污染物數據同步規劃,提高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和利用能力,更好地發揮風險監測對食品安全系統風險的預測預警作用。
3.4以改革和探索的精神不斷改進風險監測管理的方法,提高監測資源的利用效率
(1)改革風險監測計劃的制定方式,實施固定項目與臨時項目相結合的監測計劃。將國家層面需要的持續性監測內容,結合國家規劃的實施,每5年印發并修訂一次。在規劃基礎上,根據國內外食品安全情況的變化,以年度為期限制定補充監測計劃,同時根據應急工作需要制定臨時應急監測計劃。這樣有利于監測技術機構做好技術準備,穩定工作安排,又減少國家層面的工作量,提高科學水平;
(2)進一步擴大不同部門和地方監測內容的靈活性。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別大,食品生產、加工、消費的方式和重點品種有很強的地域性差別,以往發生的“阜陽劣質奶粉事件”“生鮮乳三聚氰胺摻假事件”以及諸如“大米鎘污染”“皮革水解蛋白鎘污染”“多寶魚含硝基呋喃藥物”等事件,反映出食品污染問題很難通過事先設計的計劃來發現。應當樹立只有各地方及時發現問題,才能實現全國的食品安全的理念,在監測計劃中為不同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留出一定的可利用資源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柑橘;農藥殘留;安全指數;風險系數
中圖分類號:S48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11203
1引言
慈溪市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成片種植蜜柑,是柑橘種植的北緣地區[1]。現在種植的柑橘品種以“宮川”為主,且多集中在龍山鎮。柑橘因其產量高、易管理而受種植戶歡迎。柑橘在其果實成熟過程中,會受到病蟲害的侵害,需要把施用農藥作為防治病蟲害,提高柑橘產量的重要手段[2]。當地的柑橘多以剝皮鮮食為主,很少利用柑橘皮。部分種植戶認為,施用農藥后農藥殘留在柑橘皮上,不會對果肉有影響。但在柑橘中發現農藥殘留時有報道[3~5],基于此,利用氣相色譜儀和液相色譜儀對慈溪市散戶種植的柑橘進行了29種農藥殘留定量檢測分析,并利用相關評價指標進行了質量安全風險評價。擬通過了解柑橘農藥污染現狀和質量安全風險特點,為科學食用柑橘、柑橘農藥殘留監管和科學指導種植戶進行果樹病蟲害防治提供參考。
2材料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慈溪市本地散戶種植的柑橘作為調查分析對象。于2014年10月對慈溪市龍山鎮21家種植戶上市前柑橘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抽取樣品21批次,每批次各10個柑橘。種植戶均為散戶,種植面積在1-5畝不等。
2.2儀器設備
Agilent公司氣相色譜儀(6890N)配火焰光度檢測器(FPD)和氣相色譜儀(7890A)配微電子捕獲檢測器(μ-ECD)、Waters公司液相色譜儀(2695)配熒光檢測器(2475),高速勻漿機(IKA T18基本型),離心機(TD5A-WS),氮吹儀(DSY-III)。
2.3樣品前處理過程與方法
樣品到實驗室后,對柑橘剝皮,僅對果肉進行檢測。每個柑橘取對角線的2瓣,放入勻漿機中打碎。用電子天平準確稱取25.0 g樣品放入125 mL的磨口試劑瓶中,加入提取劑乙腈50.0 mL,用勻漿機高速勻漿2 min,靜止提取30 min,倒入加有4 g氯化鈉的100 mL離心管中,充分振蕩1 min;然后離心管以4000 r/ min離心5 min,吸取上層液體10.00 mL到10 mL帶塞玻璃刻度試管中,用水浴80 ℃,氮吹儀吹至近干,待凈化。每20批次樣品做1個添標樣品作為質控樣。
2.4樣品分析與測定
按照NY/T 761-2008[6]方法凈化測定29種農藥。29種農藥詳見表1。采用外標法峰面積定量,保留時間定性,雙柱確認。檢出限和定量限均采用了NY/T 761-2008的相關數值。測定結果按照GB 2763-2014[7]進行判定。
2.5安全指數
用安全指數來評價某種農藥殘留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8],其計算公式為:
IFS=EDIc×fsIC×mb,
式中C、EDIC分別為某種農藥、農藥實際攝入量估算值:
EDIC=R?F?E?P
式中E、f、mb、F分別為水果可食用部分因子、安全攝入量校正因子、人體平均質量、水果估計攝入量;sIC為安全攝入量,采用每日允許攝入量(ADI);P、R分別為水果加工處理因子、水果中農藥殘留水平。
柑橘估計攝入量采用2002年浙江省居民水果最大消費量149.3 g/人?d[9],mb為60kg[10,11],E、P、f均取為1[8,10],F為149.3 g/人?d,R取為該農藥在該次檢測的最大檢出值。29種農藥的ADI值[7,12]詳見表1。
IFS=∑ni=1IFSCin
式中IFS為柑橘中各種農藥對消費者健康的整體危害程度[8]。
2.6風險系數
風險系數計算公式為:
R=aP+bF+S。
具體計算方法同柴勇等(2010)[13]。
3結果與分析
3.1抽樣過程中發現的農藥
在柑橘樣品抽樣的同時,通過查看農資倉庫、田間使用過的農藥瓶(袋)和詢問種植戶等方式對種植戶在柑橘上的農藥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被調查的21個種植戶不同程度地使用了7種農藥中的1種或幾種。通過歸類發現有2大類農藥,一類是用來防治霉病等的殺菌類農藥,有4種;另一類是用于紅蜘蛛、蚜蟲等,主要在柑橘成熟期使用的殺蟲類農藥,有3種。具體詳見表2。本次調查發現在柑橘成熟階段殺菌類農藥使用頻率相對較高。
3.2柑橘中農藥污染情況
通過對29種農藥殘留定量檢測發現,2批次柑橘樣品有氧樂果農藥殘留檢出,殘留檢出量分別為0.092 mg/kg和0.107 mg/kg,其余樣品中均沒有發現農藥殘留。這次調查中柑橘農藥檢出率為9.52 %,樣品農藥檢出率為3.45 %。
3.3柑橘農藥殘留安全指數評價
除氧樂果外,其余28種農藥均沒有殘留檢出,因此只計算氧樂果的IFSC值和值。經計算可知,IFS值和值分別為0.888和0.031,都小于1,說明這29種農藥在該時間段對柑橘質量安全沒有明顯影響,其安全狀態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以內。
3.4柑橘農藥殘留風險系數評價
采用短期風險系數進行分析,設定b=0.1,a=100 [8,10],由于本次檢測的數據來源于正常施檢,因此S值設為1,只計算有殘留檢出的氧樂果的風險系數。由于氧樂果農藥的樣本超標率為9.52 %,經過計算可知風險系數R值為10.62。當R值大于2.5,該危害物高度風險;R值在1.5~2.5之間時,該危害物中度風險;R值小于1.5時,該危害物低度風險 [8]。由于10.62遠大于2.5,因此為高度風險。
3.5常用標準對柑橘農藥殘留的限量要求
目前,適用于柑橘農藥殘留限量判定的常用標準有GB 2763-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4]和NY/T 426-2012綠色食品 柑橘類水果[14]等標準,對照標準,發現此次抽樣檢出的2批次柑橘樣品氧樂果殘留量均超出了GB 2763-2014規定的限量要求,為不合格樣品,而在NY/T 426-2012中對柑橘氧樂果的限量要求未做明確規定。29種農藥限量標準詳見表3。從表3可見,GB 2763-2014對26種農藥做了限量要求,而NY/T 426-2012僅對9種農藥做了限量規定,出現了優質農產品綠色食品標準限量要求落后于國家強制標準的現象。
4結語
從此次調查結果來看,在柑橘中沒有氨基甲酸酯類、殺菌類和擬除蟲菊酯類等農藥殘留檢出,只有1種有機磷農藥氧樂果有檢出。氧樂果為高毒殺蟲劑,其具有內吸、觸殺和一定胃毒作用,擊倒力快、高效、廣譜等特點,是較理想的根、莖內吸傳導性殺螨、殺蟲劑 [15]。氧樂果在花木種植中有較大范圍地使用,但在水果中為限用農藥。內吸性農藥常常會在柑橘等水果果肉中有殘留,而非內吸性農藥往往只在表皮有殘留,而在果肉中沒有殘留[16],因此在水果種植過程中應禁止使用內吸性農藥。我們調查發現氧樂果殘留檢出為柑橘種植戶誤用了在花木中使用的氧樂果。
從柑橘農藥殘留安全指數評價結果來看,29種農藥在該時間段對柑橘安全沒有明顯影響,其安全狀態均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可見這29種農藥都不是影響慈溪市柑橘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從風險系數分析結果來看,氧樂果在柑橘農藥殘留方面是高風險的,其余28種農藥在柑橘農藥殘留方面都是低風險的。雖然安全指數法評價質量安全已有廣泛應用[10,17,18],但目前利用安全指數來進行特定產品風險評估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如缺少一些基礎的權威的調查數據,特別是單一柑橘品種的單人日均消費量缺失和柑橘作為季節性水果都給風險評估的結果有效性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
調查發現有2大類農藥在柑橘種植過程中使用,主要為殺菌類農藥。但只有1種農藥在我們29種檢測的農藥當中,而這種農藥在柑橘中有檢出。可見,提高檢測能力,對種植戶使用的農藥進行全面檢測,切實實現對柑橘質量安全的全面監控已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慈溪市農林局.慈溪農業志[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95.
[2]袁吉澤,張O,余建偉.降低桔子皮中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技術[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2,31(3): 283-288.
[3]羅江,劉小文,齊瓊,等.永州市水果中有機磷農藥殘留抽樣調查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34(4):59- 61.
[4]張耀海,焦必寧,趙其陽,等.我國主產地柑橘的農藥殘留現狀研究[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1,37(4):189-19.
[5]唐淑軍,梁幸,賴 勇,等. 水果農藥殘留研究分析[J]. 廣東農業科學,2010(8):253-255.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NY/T 761-2008, 蔬菜和水果中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多殘留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7]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GB 2763-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8]金征宇,胥傳來,謝正軍.食品安全導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75-82, 255-257.
[9]金水高.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十: 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數據集 [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10]柴勇,楊俊英,李燕,等.基于食品安全指數法評估重慶市蔬菜中農藥殘留的風險[J].西南農業學報,2010, 23(1):98~102.
[11]聶繼云,李志霞,劉傳德,等.蘋果農藥殘留風險評估[J]. 中國農業科學, 2014,47(18):3655~3667.
[12]李厚品,劉路,呂磊,等.貴州畢節市售蔬菜水果農藥殘留檢測分析[J].北京農業,2013(18).
[13]柴勇,楊俊英,李燕,等.基于食品安全指數法評估重慶市蔬菜中農藥殘留的風險[J].西南農業學報,2010,23(1):98~102.
[1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NY/T 426-2012, 綠色食品 柑橘類水果[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15]姚建國,周卯星,馮瑜.蔬菜水果中的農藥殘留分析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03(2).
[16]王冬群.翠冠梨不同組織中農藥殘留分布規律[J]. 浙江農業科學,2013(1): 63~66.
【關鍵詞】
護士;靜脈輸液;風險意識;培訓需求;管理對策
靜脈輸液技術的運用自1832年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因其方法直接、見效快而成為當今臨床最常用的技術操作。2003年,對我國156所醫院靜脈輸液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住院患者的平均輸液率達73.35%[1];也有資料顯示,80%以上的護士的75%以上的工作時間是用在靜脈治療上[2]。由于靜脈輸液治療是將各種藥物包括血液注入血液循環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創傷性,故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同時,隨著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斷出現,靜脈輸液護士在工作內容、手段、方式、范圍等不斷得到擴展和深化,靜脈輸液實踐的風險性也在增加[3]。為了更好地加強對臨床護士在靜脈輸液操作中的安全管理,規避不良事件的發生,我院靜脈輸液小組對臨床護士進行了風險意識程度問卷調查,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廣東珠海某大學附屬醫院臨床護士,納入標準為從事臨床護理工作1年以上,已取得護士資格證書。
1.2 調查工具
根據本次調查的目的,參照《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學》[4]相關內容,自行擬定“靜脈輸液風險意識和培訓需求調查表”,調查表包括一般情況(學歷、職稱、所在科室),靜脈輸液風險程度、對靜脈輸液治療技術的掌握程度、對這門技術相關知識的學習、培訓需求等多個項目。
1.3 方法
采用方便抽樣法對臨床護士進行問卷調查。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95份,回收93份,回收率為97.89%,回收的93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將原始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中,職稱為護士的有55人,占59.14%;護師28人,占30.11%;主管護師10人,占10.75%。學歷為本科的有11人,占11.83%;大專69人,占74.19%;中專13人,占13.98%。外科護士38人,占40.86%;內科護士55人,占59.14%。
2.2 不同學歷、不同職稱護理人員靜脈輸液治療風險程度及知識培訓需求情況
2.2.1 不同學歷、不同職稱護理人員靜脈輸液風險程度(表1)。
風險程度從低至高分別是“有風險”、“風險較大”、“風險大”、“風險很大”。表1顯示,在“有風險”的程度上,中專學歷和護士職稱的護理人員占的比例較多,分別為53.85%和45.46%,屬于風險意識較低的一級;在“風險較大”的程度上,本科學歷和主管護師職稱的護理人員占的比例較多,風險意識屬較高的一級。而在“風險大”和“風險很大”的程度上,不同學歷、不同職稱的護理人員的差異性并不明顯。
2.2.2 不同學歷、不同職稱護理人員對靜脈輸液相關知識培訓的需求調查(表2)。
表2顯示,不同學歷、不同職稱的護理人員在培訓的“需要”程度上均占60%以上,有接受培訓的欲望;在“很需要”和“可能需要”的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護理人員靜脈輸液風險意識程度
本調查結果顯示,職稱低、學歷低的護理人員在“有風險”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較大,屬風險意識最低的一級,而大專、本科學歷的護理人員在“風險大”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較大,屬風險意識較強的一級,這可能與個人接受專業教育的程度和資歷有關。中專學歷的護理人員對相關知識學習的深度、廣度較大專、本科學歷的護理人員差,掌握新知識、新理論、新進展的能力也不如大專和本科人員,致使專業知識膚淺,對這項技術的危險性預見不足,最終導致風險意識不強;而資歷較短的護士,臨床經驗不足,看不到潛在的安全隱患,意識不到可能發生的問題,簡單的地認為靜脈輸液技術只是護士需要掌握的基礎護理項目之一,沒有什么復雜之處,還沒有意識到這門專業技術在近年來已迅猛發展,新材料、新方法、新用具、新設備層出不窮,護理人員在臨床操作中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等,也是導致這部分人員風險意識不強的原因。
3.2 相關知識培訓需求程度
表2顯示,臨床護士無論何種學歷和資歷,超過60%以上人員均表示在這門專業技
術領域里“需要”接受更多的再教育,意識到憑借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識為臨床患者服務是不足夠的,要求對相關知識,如藥品知識、輸液用具、如何選擇輸液材料等方面給予更多的培訓。
4 管理對策及小結
鑒于護理人員風險意識程度的不同,在開展相關知識培訓時,應兼顧學歷與資歷;對低學歷、低資歷的人員需結合這項專業技術的發展歷史、新進展,加強基礎知識、法律知識的培訓,結合臨床帶教和督導,不斷加強安全防范意識,提升職業保護意識,確保患者的安全與自身的保護;對大專、本科及護師以上人員,應加強對急救知識、藥理知識、新設備、新用具、新方法的培訓,從不同角度幫助護士掌握更深、更全面的知識,提升專業技能水平,更好地滿足臨床護理需求。
參考文獻
[1]吳安華,任南,文細毛,等.156家醫院住院患者靜脈輸液的流行病學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10):916-917.
[2]唐蕾,郭錫華,陳均茂,等.我院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實踐靜脈用藥集中混合調配的探索.中國藥物與臨床,2007,5(7):397.
[3]鐘華蓀.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53.
1.社會網絡及其對風險行為的影響社會網絡是一種研究社會結構的理論和方法視角,它將個人或組織視為“節點”,將這些人或組織之間的聯系視為“線”,這些點和線形成了一個個網絡狀的結構,人類社會即由這一個個網絡結構構成,甚至整個社會都可視為一個大網絡[17]。社會網絡視角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研究之中,其中社會網絡與健康的研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早期研究社會網絡與健康關系的學者主要采取一種“功能性”視角,關注社會網絡可能提供的“社會支持”對健康產生的直接積極作用或間接“緩沖”作用;其后有一部分研究者開始采取“結構論”視角,重點關注個人所處社會網絡結構對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已有研究主要認為社會網絡從兩個方面影響人的態度和行為。一是通過提供知識/信息。有關網絡與信息傳遞的研究表明,網絡的規模和結構均對信息傳遞有影響,規模較大、異質性較高的網絡更有利于信息傳遞。二是通過提供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包括經濟、情感、社會關系支持等方面。個人除了從社會網絡中獲取信息以外,還能從網絡成員那里獲得各種物質70《科學與社會》(S&S)和精神上的實質性幫助和支持。社會支持對精神和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社會支持可以促進心理方面的適應性、減少壓力和焦慮等心理問題,即社會支持的“緩沖效應”。緩沖效應的存在是因為社會支持促進“適應性評價(AdaptiveAppraisal)”和“應對(Coping)”。從生理學途徑來看,社會網絡有助于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健康。以往研究表明,強關系和同質性關系多的網絡在提供社會支持方面更為有效,親屬是最主要的強關系。網絡密度描述網絡的連接性,網絡密度與更多的合作、信息分享和責任有關,可以預測個體能夠獲得的物質支持的程度。網絡密度也影響個體獲得關系資源的能力[29],高的社會網絡密度意味著非常親密的關系,有助于成員之間形成歸屬感。已有不少研究者關注了社會網絡對風險行為影響的問題。Berten研究了青少年在同伴網絡中的位置對個體風險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學生的濫用和風險等不僅受到關系最好的同伴影響,還受到網絡中位置相似的同伴的影響;相比較中學3年級的學生,5年級的學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網絡凝聚力的影響大于網絡中同等結構位置的影響[2]。一項針對走失和無家可歸年輕人的研究表明,沒有社會網絡支持的個體,更有可能非法使用、有更多的性伴和生存性;對于有社會網絡支持的個體而言,當社會網絡的規模較小、但情感支持特征明顯(社會網絡主要有朋友構成,通常包括酒精和非法使用者)時,社會網絡將不是他們風險行為壓力的來源。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在線社會網絡開始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發現在線上青少年對風險健康行為有更加正向的態度,更多地使用(網絡)社會網絡媒介會增加個體的風險行為,比如吸煙、濫用酒精、吸毒等[30]。有關社會網絡與融資決策這種風險行為關系的研究也表明,社會網絡可以給決策者提供信息,幫助過濾掉復雜的信息,借款的社會關系會直接影響他的借款行為。總之,已有研究表明社會網絡可以從提供信息、社會支持兩個方面對風險行為產生影響,而且不同的社會網絡特征提供的信息和社會支持不同。比如網絡的規模、異質性、弱關系等更多地促進網絡成員之間的信息傳遞;而網絡密度、網絡同質性、親屬關系的比例、強關系等與網絡可以提供的社會支持相關。
2.社會網絡對有機食品選擇的影響盡管社會網絡對風險行為影響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具體研究社會網絡對有關食品安全風險行為影響的研究尚不多見。有研究表明公眾的主觀知識(信息)是他們感知的轉基因食品風險的風險因素[26,29],也有研究表明給公眾提供生物技術相關的信息可以增加他們感知的生物技術帶來的利益,但是沒有減少他們感知的生物技術風險[6]。還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的緩沖作用是個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風險的積極影響因素[23]。那么,社會網絡的不同特征是否影響公眾對有機食品的購買意愿?如果存在影響,網絡是通過什么機制來影響公眾對有機食品的購買意愿的?已有研究并沒有關注這些內容。本文以調研的數據為基礎,分析社會網絡的不同的結構特征是否以及如何影響個體對有機食品的購買意愿。
二、數據與方法
1.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兩項調查,一是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于2007年在北京市和湘潭市進行的公眾食品安全風險感知問卷調查;二是吉林大學社會學系課題組于2008年在長春市進行的公眾食品安全風險感知問卷調查。兩項調查均使用了基本相同的調查問卷和方法,考察了三城市居民關于食品風險的感知、行為傾向、信任和政策需求,三地數據分別代表中國大城市、大中型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公眾風險感知情況。三城市調查均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的入戶調查方法,先在城市社區名冊中隨機抽取若干社區,再在每個社區中隨機抽取若干家庭,最后在被抽中家庭中用Kish表隨機抽取1人作為調查對象,被訪者是現居家中的18周歲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北京、長春和湘潭三市共獲得有效問卷2153份,三個城市的有效問卷數分別為987份、506份和660份。
2.變量與測量方法(1)因變量。我們在調查中詢問被調查者:假如市場上的一般黃瓜賣1塊錢1斤,您愿意花多少錢買沒有噴撒農藥的黃瓜?以此測量被調查者對有機蔬菜的購買意愿。(2)自變量。本研究中的主要自變量是個人討論重要社會問題的討論網絡,具體測量方法采用提名生成法(Name-generator)。提名生成法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根據研究的要求,讓每個被訪者提供自己的社會網絡成員的姓名、個人特征以及這些成員的關系等信息[32]。然后根據這些信息描述社會網絡的情況。我們要求被訪者回憶跟自己討論問題最多的5個人,以及這些人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類型、討論的問題、關系親密程度等。然后計算社會網絡的密度、管理人員的比例、高等教育人員的比例等指標。以此為基礎,我們建立了研究的自變量,包括:網絡規模、平均熟悉程度、網絡密度,網絡中親屬的比例、討論食品安全人數的比例、管理人員的比例、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3)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健康狀況、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滿意程度、自己或者家人的經歷、自己最近七天的健康狀況、已有的食品風險知識等。具體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3.分析方法由于因變量是一個連續變量,我們在對其做對數處理后,使用普通最小二乘(OLS)法構建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三、數據分析結果
本文使用SPSS軟件分析社會網絡特征對有機蔬菜購買意愿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表2的模型一中分析的社會網是討論網,即與被調查者討論任何重要問題的成員構成的網絡。統計結果表明,個人討論網絡的密度和網絡中管理人員的比例顯著地降低了公眾對有機蔬菜的購買意愿;網絡中討論食品安全人數的比例和受過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則顯著地增加了公眾對有機食品的購買意愿。研究結論也表明,相比較基準模型(僅僅包括控制變量的模型),在模型中增加網絡特征變量,顯著地增加了模型的解釋能力。就控制變量而言,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和相關知識都顯著地影響有機蔬菜的購買意愿。女性的購買意愿顯著地高于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加,公眾對有機蔬菜的購買意愿顯著地降低;文化程度和相關知識顯著地增加了公眾對有機蔬菜的購買意愿(在只有控制變量的情況下成立)。在前面的文獻綜述中我們提出網絡影響風險行為可能存在兩種機制,即傳遞知識(信息)和提供支持。根據以往研究的結論,一般認為密度較高的網絡更可能提供社會支持,同時網絡中的管理人員因擁有較多的權力資源而更可能提供支持,而網絡中討論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員和受高等教育的成員則更可能提供知識和信息。為進一步驗證這一點,我們又單獨分析了食品安全討論網的情況,這時的網絡成員僅包括那些與被調查者討論食品安全的成員。我們的假設是:由于食品安全討論網的成員都會討論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在這種網絡中知識和信息傳遞是必然存在的,而社會支持的傳遞則不一定存在。從表2模型二的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討論網中,只有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顯著地影響公眾對有機蔬菜的購買意愿,而其他網絡特征的影響不顯著。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們的推測,既網絡密度和管理人員的比例更可能是通過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而降低了公眾對有機蔬菜的購買意愿,而網絡中討論食品安全人數的比例和網絡中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通過提供信息而增加了公眾對有機蔬菜的購買意愿。
四、結論與討論
關鍵詞:婦產科;護士;醫療護理風險意識
隨著大量的化學藥物及新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加之新型醫患關系的形成,使得護士職業的風險系數逐漸增高,特別是婦產科護士面臨著多種職業暴露[1]。醫療護理風險,一方面指難以避免的護理技術缺陷導致的患者安全損害,另一方面則表現在服務質量差或法律意識淡薄等因素造成的醫院在機遇、信譽及病源上的損失[2]。醫療護理風險意識是指]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對醫療風險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態度[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對我院婦產科護士進行調查,共發放發放問卷90份,回收問卷88份,剔除不合格問卷,合格問卷共80份。年齡22~52歲,平均32.6歲;學歷:中專4人,占5%,大專26人,占32.5%,本科49人,占61.3%;職稱:初級57人,占71.3%,中級13人,占16.3%,高級5人,占6.3%。
1.2調查內容 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婦產科護士一般情況調查問卷,第二部分為婦產科護士醫療護理風險意識調查問卷。
1.3調查方法 采用鄧璐璐[4]等研制的《學生醫療護理風險意識現狀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由于本次調查對象為婦產科護士,遂對問卷進行修改,具有較好的表面效度。
1.3.1問卷的發放、回收及統計 利用婦產科護士業務學習時間,在正式調查前,使用統一的指導語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要求護士以匿名的方式在15min內填寫完成問卷。統一回收問卷,剔除不合格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90份,回收88份,有效回收率97.8%。全部有效問卷回收后用SPSS13.0軟件進行錄入、統計。用構成比、均數、標準差和頻數對人口學資料進行描述;用頻數和構成比對婦產科護士的風險意識進行分析。
2 結果
2.1調查對象一般資料(表1)可知,婦產科護士構成已年輕化,學歷層次以本科為主。
2.2護士醫療護理風險意識現狀(表2)
3 討論
3.1醫療護理風險教育欠缺 本次調查的婦產科護士雖然對醫療風險知識有所了解,但對特殊護理操作告知制度(30%)、醫療護理風險管理的含義(34%)、風險事件的高發區(38%)這三項定義不清。在業務學習中應加強這三方面的教育。
3.2法律知識掌握程度較高 本次研究發現,婦產科護士法律知識掌握較全面,與鄧璐璐等[4]對學生風險意識的現狀調查不同,說明醫院再教育工作頗見成效。
3.3和患者有關內容及臨床操作要求知曉度高 患者的權利、患者的隱私權和知情權、護士義務、護理規章制度的意義、三查七對制度的內容、三級護理制度的內容、常用的職業暴露防護措施、正確的洗手法、何種操作時需要戴手套、皮膚意外接觸到血液、體液、羊水的處理及被血液、體液、羊水污染的針頭的處理這些項目沒有人不知道,說明醫院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宣傳到位、落實到位。
4 對策
4.1通過多種途徑宣傳護理法律和醫療護理風險知識 重視護理風險的再教育,將護理法律和醫療護理風險知識納入到業務學習的范疇中,聘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提高參與性,用感性形式促成臨床護士理性的提升。
4.2將職業防護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從護生的院前培訓開始,醫院有必要將醫學職業的神圣感與職業風險危機并重,早期樹立良好的職業定位[5]。加強對護士的教育培訓是減少職業性損傷的有效措施之一[6]對護士進行的相關培訓教育必須是永久性教育,并制定相應制度監督落實。
改進對護士醫療護理風險知識的培訓方式,使護士被動意識轉變為主動意識,切實提高培訓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建芳.婦產科護士職業暴露和自我防護現狀調查與分析[J].上海護理,2010,10(3):36-37.
[2]楊雪冬.奉獻社會與秩序重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
[3]蔡學聯.護理實物風險管理[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3:2.
[4]鄧璐璐,周衛.護理專業學生醫療護理風險意識現狀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1,8(7):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