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海外轉口貿易

海外轉口貿易

時間:2023-06-07 09:33: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外轉口貿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出口貿易結構問題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去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量超過140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23.2%。其中,出口7620億美元,增長28.4%,實現貿易順差110.1億美元。目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貿易國。平穩而且快速增長的出口貿易,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主要特點

1.從出口商品結構上看,我國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斷上升,但高技術產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開放后,工業制成品在我國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術含量較高的高新技術產品一直是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達7,129.6億美元,同比增長29.0%,占出口總額的93.6%,成為我國出口的主導產品。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182.5億美元,同比增長31.8%,僅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的28.6%。據世貿組織(WTO)統計,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國和地區的產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達40%。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在工業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從貿易方式上看,加工貿易仍然是我國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國出口效益不高,這種低效益是由于我國出口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近年來,加工貿易一直占我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貿易額為4,164.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4.7%。我國出口規模的擴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產品的比重偏低,特別是機電產品出口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3.從出口貿易國別結構來看,出口市場過于集中。2005年,我國前四位出口市場是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地區和日本,其總和達到了出口總值的67.6%。其中,美國占21.4%,歐盟占18.9%,中國香港地區占16.3%,日本占11%。由于香港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其中又以轉口到美國、歐盟和日本為主,因此,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

4.從出口主體類型來看,私營企業上升較快,外資企業仍占主體。2005年,我國私營企業的出口激增,同比增加62.1%,但只占出口總額14.7%;外資企業同比增加31.2%,占出口總額的58.3%。從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來看,外資企業占88%,部分行業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被外資企業所壟斷,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對外資企業的依賴程度相當高。

二、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問題

1.出口商品結構還是比較低級,沒有擺脫依靠低成本競爭的老路。雖然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已占有絕對的優勢,但是高技術產品的比例仍然偏低。我國工業制成品主要依靠大量的資源投入和低廉的價格優勢來擴大市場。這不但會導致能源浪費、環境破壞、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同時隨著我國勞動力等成本的上升,低級的產品結構將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中國-2.加工貿易仍以初級形式為主,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偏低。加工的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加工過程短,加工深度不高,產業關聯性偏低,產品附加值偏低。這表明,我國承擔的只是這種高技術產品增值鏈條中附加價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我國在高技術產業的國際分工體系中還處于較低層次。

3.出口市場過于集中,貿易風險較大。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地區。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將帶來東道國貿易失衡、加大國內就業壓力等問題,是引發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4.外資企業的出口份額占主體,一定程度上擠占了我國民族企業的發展空間。外商直接投資帶來了技術進步,但主要是一般技術進步,而不是先進技術進步。外資企業壟斷核心技術,主導了我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跨國企業到我國投資辦廠,主要是利用我國的成本優勢和巨大的市場,憑借著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擠占了我國民族企業的利潤和生存空間。

三、優化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對策

1.充分發揮我國的勞動力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助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缺乏問題和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增強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吸引跨國公司把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我國,提高管理水平,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加強企業配套,逐步從代加工向設計和自創品牌發展;引導加工企業根多采用國產料件,延伸產業鏈條;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產業指導政策,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加工貿易。

3.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保護和鞏固已有市場,積極開辟新的海外市場。我國與東南亞、非洲、南美、中亞等地的國家經濟互補性較強,具有了技術、資源方面一定的比較優勢,而我國現代化所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式這些國家的優勢所在。因此在這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海外投資帶動戰略,既有利于擴大我國的出口市場,減低外貿風險,實現“邊際產業”的國外轉移,又有利于利用海外資源滿足國內生產需要。

4.合理引進FDI,提高民族企業的技術水平。引導FDI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型、知識含量高和資本密集型領域轉變。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使用的質量,并合理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外商投資在地區結構、行業結構和單位面積投資密度的優化。通過FDI的“溢出”效應,提高行業技術水平,帶動民族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財務司網站:/tongji.shtml

第2篇

關鍵詞:國際收支不平衡;根源;調節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07)09-0004-06

一、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一)國際收支總量快速增長,持續處于較大規模的“雙順差”狀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我國國際收支的狀況發生了很大改變。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國際收支較多表現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順差不同方向組合的態勢。進入90年代中后期,我國國際收支不僅總量規??焖僭鲩L,而且開始出現了以“雙順差”為特征的結構性轉變。從1999年到2006年,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連續八年“雙順差”,經常項目特別是商品貿易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構成部分。同期我國外匯儲備也得到迅速增長,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總規模由1999年的233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2599億美元。年均增幅接近40%。截至2006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10663億美元。

(二)國際收支尚未體現出向平衡狀態收斂的趨勢

運行態勢是判斷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依據。從我國國際收支運行態勢看,不僅國際收支順差的絕對規模逐年攀升,而且由于國際收支順差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國際收支順差占同期GDP的比重也越來越高,到2006年這一比重已達到9.9%。國際收支不僅連年體現為單向順差,而且與平衡狀態偏離的程度逐步擴大。因此,無論從絕對規模看,還是從運行趨勢看,我國國際收支都已處于需要非常關注的不平衡狀態。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截至2007年6月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比匯改前已累計升值超過8%,但匯率升值并未有效緩解國際收支順差的局面。由于相對穩定的經常項目順差在國際收支順差中占有較大比重,從我國對外經濟和國際收支運行態勢看,目前國際收支順差的格局仍將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延續。

(三)國際收支不平衡與國內經濟均衡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國際收支從本質上是國內經濟狀況的對外反映,同時又反作用于國內經濟的運行。目前我國國際收支大額順差也體現了國內經濟不均衡、經濟結構不合理。如果持續大額的順差規模和以貨物貿易、直接投資為主的順差結構繼續存在,將進一步加劇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就我國貿易結構而言,貨物貿易以發展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為主。但片面追求出口也造成了資源消耗浪費、產業結構落后、生態環境破壞等諸多問題,不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長期可持續的發展。由于國際收支大幅順差帶來的資金流入缺乏有效的流出渠道,形成對國內資本品和一般商品的需求,順差的資產價格效應和通貨膨脹效應逐步顯現,如推升證券市場價格和房產市場價格,對宏觀經濟穩定形成潛在風險。國際收支持續大額順差導致的資金流動性過高,進一步壓縮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空間,也成為貨幣政策操作的一大難題。

二、我國國際收支現狀形成的根源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產品內分工的興起,促進了國際產業梯度轉移以及產業鏈條跨境延伸,使得發展中國家能夠參與其中并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大規模流入我國,形成我國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在優惠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外資的流入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這在國內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壓力,從而造成了我國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因此,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大額“雙順差”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現象。

(一)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1、全球低利率時代的到來以及產品內分工的興起為我國成為“世界工廠”提供了可能。

1985年9月“廣場會議”后,西方主要工業國家貨幣對美元的匯率開始上升,由此造成除美國以外各國凈出口的下降或增長勢頭減弱。為了抵消凈出口減少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廣場會議”后各國紛紛降低利率以刺激國內需求。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低利率以及美元資產的貶值使得逐利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尋找高回報的投資。

從國際分工形態演變角度看,當代經濟全球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產品內分工的迅速興起并在國際分工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產品內分工生產方式的興起,對經濟落后國家選擇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為探索外向型發展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顯示,早期通過參與承接組裝等相對簡單的工序切入全球分工體系,隨后通過在產品內分工系統內部學習和提升能力,有可能向較高增加值工序和環節攀升,進而構成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推動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我國才有可能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承接來自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低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和資源消耗型的產業,從而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工廠”。

2、經濟結構和分工的不同加劇了全球貿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逐利資本的全球流動。

伴隨著全球產業分工的日益深入,全球貿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凸現,其中表現為美國巨額貿易和預算赤字、石油生產國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的巨額貿易盈余。按商品結構劃分,美國總體貿易逆差可大體歸為三類:一是石油類資源性產品;二是與美國產業結構形成互補性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輕工和低技術含量的機電產品等;三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主要是汽車及零部件、半導體、計算機等。其中,沙特等石油生產國對美國貿易構成順差的產品主要是第一類,我國主要是第二和第三類產品。

美國巨額貿易逆差原因來自多方面。其中就經濟結構而言,在全球興起的產品內分工中,美國國內大部分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其中也包括向我國轉移。而同時,由于美國長期以來實行限制高新技術出口的貿易政策,這使得美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領域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因而也就無法承接由傳統產業轉移帶來的就業和資本,使得逐利資本流出美國本土。

在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我國把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經過加工或組裝后銷往歐洲和北美,于是形成了對亞洲主要貿易伙伴的大額貿易赤字,對北美和歐洲的大額貿易順差。在這過程中,我國也吸引了大量的逐利資本的流入,并通過生產具有價格競爭優勢的產品導致國內持續大額的貿易項目順差。

(二)國內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

理論上,戰后流行的發展經濟學標準模型通常假

定發展中國家面臨兩重缺口約束:一是實現目標經濟增長率所需投資與國內儲蓄之間差距構成儲蓄缺口;二是經濟增長所需進口與出口能力之間差距形成貿易缺口,兩重缺口是經濟發展必要條件(chenery andstvout,1966)。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資本流入利用外部儲蓄以彌補國內儲蓄不足,并為貿易缺口提供融資,故而國際收支結構應具有經常項目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的“逆順差組合”特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地火力發展以“三來一補”為主要形式的加工貿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并舉的外向型經濟。長期被低估的各類經濟生產要素形成了我國的比較優勢,激發了我國的經濟活力。但隨著我國國際收支形勢的轉變,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開始顯現出來。

1、非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下廉價人力資源的利用

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是我國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中最大的比較優勢。從人口結構上來看,我國的人口中56%2居住于農村。在這些地方社會保障體系缺乏,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薄弱。也就是說,我國占主導地位的人力資源是缺乏社會保障的非熟練工。這形成了我國出口產品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也是我國目前大部分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之所在。這也造成了我國出口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此外,缺乏社會保障體系的低廉的人力資源也會造成貧富懸殊、社會兩級分化,從而帶來社會不安定,根據索洛增長模型,人口的增長能夠解釋總產出的增長,但人均產出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則最終取決于技術進步。因此,來源于低廉勞動力成本的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具有小可持續性。

2、伴隨著內需不足的高儲蓄率導致資金的低效率使用。

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投入等政府支出的不足,增加了政府儲蓄(即政府稅收收入減政府支出)。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上使得微觀主體未來醫療、教育成本預期的上升,進而減少即期消費,增加了私人儲蓄。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儲蓄率偏高,2006年我國的儲蓄率近乎50%。高儲蓄率增加了可貸資金,壓低了資金成本。另一方面,為了確保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我國剔除通脹后的實際貸款利率偏低。在國家的產業政策的引導下,低成本的資金被用于生產低附加值的出口產品,表現為資金的低效率使用、此外,由于國內高儲蓄率是由內需不足引起的,商儲蓄率并沒有像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描述的那樣促進產出的高效增長。

3,高社會成本下定價偏低的自然資源(包括礦產、土地)的過度開發。

當微觀主體的生產經營行為影響到其他主體行為時,經濟學中所稱的外部性便產生了。當產權沒有很好的界定的情況下,外部性無法通過產品價格反映出來。也就是說,當這一影響為負面時,社會成本高于私人成本。此時,部分產品按照私人成本收益計算還在繼續生產,而按照社會成本收益計算則應該被停產。在我國,這表現為生產活動所引起的污染、工人生產環境的惡化以及資源的枯竭對后代的影響。這些也都沒有被市場化地反映在產品價格中。

經常項目國際收支狀況體現了一國勞動力生產效率以及產品出口競爭力等比較優勢。我國來源于低估的勞動力成本、自然資源以及資金成本的順差,也帶來社會的不穩定、污染以及資金使用的低效率,從而具有不可維持性。

(三)國內有關政策導向

1、長期以來的國家產業政策引導。

國際收支小平衡的經濟根源與國家長期以來發展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導向型的產業政策不無關系這一政策出臺初期有效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所需的外部資金,充分利用了我國的比較優勢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經濟的活力。加工貿易所具有“兩頭在外”的特性,決定了該模式下在國內增加值的部分必然是正的,也就是最終產生貿易盈余。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出現轉變,此時正好也是我國加工貿易出現累計順差的時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工貿易累計順差約8550億美元,非加工貿易累計逆差約3200多億美元,可見加工貿易順差在我國經常項目累計順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資累計總額為6870億美元,電是支持資本項目順差的最重要因素。“雙順差”的這兩方面的推動力也主要發生在近十余年。

此外,外商直接投資與加工貿易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全國約80%加工貿易由外資企業承擔或參與,說明我國現階段在全球加工生產體系中的比較優勢是吸引外商來華投資的關鍵動因之一,外資企業對推動加工貿易增長和“雙順差”結構發展也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2、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政績評估體制下的地方政府投資主導作用。

長期以來,各地政府為了追求當地的經濟效益,往往把GDP的增長作為評估其政績的主要指標。出口創匯、招商引資成為重要的手段,最終以“雙順差”反映于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地方政府在各地的投資活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通過建立各類特殊經濟區域,包括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資。

3、政府的優惠稅收政策的導向作用。

作為產業政策的配套政策,優惠的稅收政策也同樣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優惠的稅收政策包括:出口退稅政策、針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兩免三減半”的所得稅政策以及技術進口稅收減免政策。其中,前兩項稅收減讓程度最為直接。大型跨國公司將我國作為其全球的利潤中心,以充分享受優惠的所得稅政策。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的形成近年來,出口退稅政策歷經多次調整,內外資所得稅政策也將統一。

外資帶來資金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我國借助于技術進口稅收減讓希望能夠加快國內生產技術的更新。但技術進口稅收減讓政策的實施效果與政策出臺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離,甚至成為跨國公司的又一避稅點。

(四)國內大金融市場發展滯后

國內金融市場欠發達、融資渠道單一也是造成日前國際收支狀況的原因之一。從金融市場發展來看,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仍不發達,融資渠道以銀行體系為主,證券市場、外匯市場等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和資金融通中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一方面,這種融資結構造成融資渠道不夠暢通,國內儲蓄難以有效轉化為投資。雖然銀行累積了大量存款,但我國銀行貸存比僅為60%左右,由于國內儲蓄高于國內投資,國內的剩余儲蓄就要通過經常賬日順差的方式,把商品與勞務輸出去。因此,過高的儲蓄率不僅造成國內流動性過高的問題,也導致了經常項目下大規模順差。另一方面,這種融資結構也導致部分有資金需求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只能轉向境外融資。由于股票上市需要嚴格審批、資本市場容量有限、外匯市場交易不夠活躍,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難以通過國內證券市場和外匯市場獲取資金,只好通過境外上市或借款的方式融資。據《2006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2006年,我國境內機構以境外股本證券方式凈融資42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一倍;外資金融機構、外商投資企業和中資金融機構外債的增加額分別較上年增長21.63%、20.45%和15.21%??梢钥吹?,盡管國內積累了大量資金,但由于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不暢通,形成了國內資金流動性、外匯儲備、境外融資規?!叭摺辈⒋娴木置?。

三、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

針對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形成根源,根本上必須從調整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內外部均衡發展的角度出發制定相關政策。而解決政策性和體制性問題不僅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必要途徑,也能夠產生較好的政策效果。因此,我們認為解決政策性和體制性問題應成為近期調節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政策著力點。

(一)經濟結構層面的調節措施

1、進一步落實科學的地方政府政績評估體系,適時調整相關稅收政策。

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改變地方政府過于追求當期經濟效益的短視行為。進一步優化地方政府政績評估體系,大力貫徹落實以綠色GDP以及節能降耗等多項指標在內的綜合評估體系。更為科學的標準還應用于符地對吸收外資以及加工貿易政策方面,以提高外資流入的質量并優化。

適時調整相關稅收政策,進一步降低、取消“兩高一資”出口退稅,必要時對部分稀缺性資源征收出口關稅。此外,進一步發揮技術進口稅收減免政策在引進核心技術方面的作用,鼓勵國內企業進行在增加自主研發投入的同時盡可能引進國際現成的先進技術。

2、增加戰略性、資源性商品儲備,換匯為物。

我國于2004年正式規劃建設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基地。2006年8月開始向浙江鎮海戰略石油儲備庫注油。根據相關信息,目前國內的戰略石油儲備主要是石油企業的商業儲備,數量較為有限。建議增加戰略性、資源性商品的儲備,一方面有利于緩解國內能源緊張問題,另一方向也有利于各地更為科學地開采各類礦產。

日本、德國儲備石油主要通過發行長期國債、財政撥款、建立儲備金以及設計新稅種等方法解決。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考慮由國家外匯投資公司通過直接購買成品油或是收購境外礦產股權投資等形式增加戰略性、資源性儲備,換匯為物。

3、進一步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征收資源費、排污費,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成本。

通過征收資源費(稅)、排污費(稅),將廠商生產的負的外部效應成本化,也就是將社會成本反映在廠商的產品生產成本中。當前我國價格體系尤其是資源類價格體系未能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這一方面使得企業喪失了技術創新、設備更新或強化管理以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也使得一些企業在執行現有標準和政策時弄虛作假、頂風違規。

4、進一步增加財政的轉移支付,提高勞動力最低工資標準。

現階段,需要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擴大財政的轉移支付,增加對科教文衛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尤其是向農村地區的覆蓋面。通過提高教育、醫療以及就業培訓等領域的各項投入,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增加熟練工。進一步提高勞動力最低工資,重估我國勞動力成本并提高勞動力、工資的市場化程度。在短期內,這一措施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有可能削弱我國的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但在中長期內可以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和國際收支順差的可維持性。

(二)金融市場層面的調節措施

1、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滿足境內外機構的資金需求。

目前我國企業融資結構仍存在過于單一的問題,企業融資依然倚重銀行貸款,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在我國壓縮信貸規模的宏觀調控背景下,一些國內企業只能轉向境外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劇了國際收支不平衡。因此,需要繼續優化金融市場結構,推動債券、股票等市場的平衡協調發展,并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完成各市場間的無縫對接。近期可采取以下措施:允許更多的企業包括外資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在境內融資,減少境內企業的外債規模;控制境內企業海外上市節奏,鼓勵已在境外上市的境內企業回歸A股市場;允許部分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通過國內A股上市融資,并可將募股資金購匯匯出。

2、大力發展銀行間外匯市場,減少境內銀行對境外資金的依賴。

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應該成為境內金融機構外匯融資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境內外資銀行外債規模壓縮后,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發展的重要性更為突出。針對制約銀行間外匯市場發展的市場流動性不足和銀行間授信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建議:取消金融企業境外融資與境內融資的稅收差異,金融企業境外融資與境內融資的稅收差異不僅與縮減外債余額的管理發展方向有矛盾,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境內外匯市場的發展,取消這一差異將極大促進境內外資銀行的資金需求轉向境內市場;中央銀行可更多地與外匯做市商直接進行人民幣對外幣的掉期交易,在釋放外幣流動性的同時,回收銀行體系中過剩的人民幣流動性;參考已有的國際專業評級機構對境內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及其評估制度,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信用評估制度,完善金融機構間的授信制度;可考慮建立境內外幣中央清算所,以降低市場交易成員間的清算風險,為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三)外匯管理政策層面的調節措施

現階段外匯管理工作需要進一步強化資金流出入均衡管理的理念,采取疏堵并舉的政策,完善管理法規,創新管理手段。面對當前順差規模過大的情況,對流出資金采取疏導政策的同時,也要注重非法資金的流出入管理。若是一味地放松流出管理,會減少非法資金的“后顧之憂”,反而不利于流入管理。

1、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政策措施。

一是簡化審核手續,改進監管系統,進一步促進貿易便利化。具體包括:進一步簡化貨到匯款項下的付匯管理;改進進口付匯核報系統功能,實行進口付匯名錄的全國集中管理;改進電子口岸系統功能,實現外匯局對所轄企業進口貨物報關單電子數據的總量管理;取消特殊經濟區企業的購匯限制,對其購匯額實行年度總量控制。

二是加強對出口收匯和轉口貿易收匯的管理,加大對異常交易的打擊力度。首先,完善對出口收匯數據的真實性監管機制,改進出口核報系統功能,將出口收匯未核銷納入外匯局的日常監管,嚴格杜絕企業不法資金假借貿易出口形式流入境內;加強對預收貨款的管理,對一些預收貨款比例較高或者金額較大的企業,加大現場核查力度,發現異常情況如收匯情況與報關情況差異較大、預收貨款大額頻繁結匯后滯留賬戶,沒有明確的資金用途等采取強制措施,適當限制預收貨款結匯。其次,加強對轉口貿易的收匯管理,將提單作為轉口貿易核銷的必備材料,以確認轉口貿易的真實性,將轉口貿易收付匯納入日常監測。

三是建立服務貿易項下的資金流出入均衡管理機制。服務貿易監管的總體思路是在進一步便利資金流出的同時,加大對資金流人的規范化管理。近期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簡化或取消服務貿易購付匯審核憑證或審核手續,取消逐筆審核機制,建立主體總量監測機制;建立服務貿易收支狀況的電子化監測體系,對一些大額收匯或頻繁收匯等異常情況加強現場核查力度。

2、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政策措施。

一是構建完整的“走出去”外匯管理支持體系。完整的“走出去”外匯管理促進體系主要包括:放寬境外貸款的資格條件,對國家鼓勵的重點項目,只要其境外子公司確有資金需求的,即可允許母公司境外放款;允許跨國公司以人民幣購匯從事境外放款,并進行該境外放款項下的遠期結售匯和人民幣與外匯掉期交易;簡化非重點項目境外放款的審批權限,提高審批效率,待條件具備后取消審批制;改革對外擔保管理方式,改審批制為登記備案制,對符合條件的中資跨國公司采取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方式,在外匯局登記備案后,企業即可自行為其境外投資企業提供擔保;取消內資企業對外擔保的比例限制,允許中資企業為其境外控股企業提供全額擔保;在大型的海外并購活動中,允許境內銀行為境外虧損企業提供擔保。進一步強化金融市場的避險功能,為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加強短期外債的管理,將隱性外債納入外債管理體系。隱性外債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進出口貿易項下的延期付款和預收貨款,非貿易項下的應付款和預收款;滯留在境內的外商投資收益,包括外資企業“應付股利”和“未分配利潤”。對于貿易項下的延期付款和預收貨款,建議將一定期限、一定金額的預收貨款也納入外債登記管理,并根據年度出口收匯額核定相應的額度。對于“未分配利潤”,可作為企業的或有負債進行登記,明確規定其不分配的最長期限,超過期限的,中介機構在審計報告中必須如實披露,并及時調整賬目,重新登記。

3、金融機構外匯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議。

第3篇

【關鍵詞】海岱地區 桑蠶絲綢起源 海陸絲綢之路 交匯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海岱地區是陸上絲綢之路東漸的重要地區

海岱地區是以泰沂山系為中心,主要包括黃河和淮河下游部分地區及山東半島。它東臨黃渤海,西接中原,南北分別與太湖、燕遼兩大文化區相鄰,地處中國的東方。30萬年前的沂源猿人生活在這一地區,一直到新石器時代中期,泰沂山脈北側山前地帶出現了若干群落。一部分南下成為馬家浜文化的淵源之一;另一部分北上,繁衍生息于泰沂山北側東段山前地帶,留下后李、彭家莊、前埠下等3處遺址;北上的一部分進入山東半島地區,形成典型海洋特征的白石文化,在6000年前就與遼東半島進行過文化交流,對今天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也有影響①。到北辛文化、貝丘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珍珠門文化的時候,海岱地區的文化區系問題已相當清晰、環環相扣了。由此發現的大量考古遺址基本沿泰沂山脈邊緣的南北兩側向四周呈放射狀擴展,覆蓋山東全境(除黃泛區)。

海岱地區發現的史前城址約15座,其中13座分布在山東境內泰、沂山北麓的山前沖積平原到黃泛區之間的狹長地段、沿古濟水走向呈東西一線分布、一直到達今天山東半島的黃渤海邊,如果把這些史前遺址用一根紅線串起來,會看到一條蜿蜒曲折的長廊―“海岱廊道”把海岱地區和中原地區連接起來,使海岱文化與河洛文化及其他文化區在史前的交流成為可能并保持文化上的大致同步性②。這說明,一方面當時中華文明各系之間的交通相對通暢、區域疊加比較明顯;另一方面中華文明各系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也較為密切。這就為后期絲綢之路的繁榮和暢通奠定基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女執懿筐”、“爰求柔桑”。關于絲綢的始祖―嫘祖還是嫫母?學術界雖有爭議,但她們都是黃帝的妻子,或來自海岱地區的東夷族或來自中原的華夏族,這里都是野蠶最初發育的黃河中下游地區。③荀況的《蠶賦》和晉代的《搜神記》都將桑蠶故事定位在東方的海岱地區,考古中發現的山東青州蘇埠屯商代墓葬和濟陽劉臺西周墓葬中大量精美玉蠶也是最好力證。齊濤先生在《絲綢之路探源》一書中多次提到“黃河流域是中國蠶桑的最早發祥地”,“古代山東(古青州)是蠶桑業的重要起源地這一點已成定論,法國學者布爾努瓦、日本學者吉成武美、布目順朗以及中國的相當一部分學者都持這一觀點”。臺灣學者鄒景衡先生也認為中國蠶業的發源地是山東省。還有多元論的代表蔣猷龍先生把山東這一源頭放在重要的地位,都說明海岱地區是古代絲綢的起源地。

大量文獻表明: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已是我國桑蠶絲綢生產和服裝時尚的中心。“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帶之間斂袂而往朝焉?!保ā妒酚?貨殖列傳》)到秦漢時期,齊地的絲織業繼續輝煌。其中漢朝在山東臨淄設立的“三服官”,每年花費數億錢(《漢書?惠帝紀》),遠超其他兩地三服官花費之和。山東生產的綺繡、羅紈、素綈、冰錦等絲綢品種,沿“海岱廊道”一路西行運往京城長安,除漢皇室自己消費一部分外,其余作為高貴禮品分賜功臣和各地來華使者、或西出長安走上絲綢之路遠銷西亞和歐洲。如漢武帝在山東河北等地出巡一次,“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史記?平準書》)。按就地取材原則,這些絲綢應出自黃河下游的山東河北一帶,出巡一次賞賜帛百余萬匹,相當于當時全國人均要生產絲織品約0.4平方米④。“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賞錦繡綺b雜帛8000匹,絮6000斤”;“前50年,呼韓邪再次入朝,賞衣110襲,錦帛9000匹,絮8000斤”;“前25年,匈奴伊莫邪單于來朝,賞錦、繡、繒、帛20000匹,絮20000斤”;公元前1年,單于來朝“加賜衣三百七十襲,錦繡帛三萬匹,絮三萬斤”。(《漢書?匈奴傳》)這些對匈奴的賞賜并非特例,對其他來朝的國家亦是如此。如“公元前65年,龜茲使團來朝,賞綺、繡、雜繒數千萬匹”。到西漢末年,海岱地區的濟陰、川、東平、高密、魯國、北海、齊郡等地人口密度居全國前十位⑤,絲綢的生產規模和產量更是大得驚人且質量上乘。齊地的絲綢、鹽糧、鐵器等沿“海岱廊道”運到長安,在這里集散并西出陽關走上絲綢之路。上世紀初在敦煌出土的西漢時期“任國亢父V”,就是山東地區漢代絲織品的重要代表,說明海岱地區已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物質供應地。

“陸、海絲綢之路”在海岱地區交匯和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北線的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北線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開辟的、主要面向朝鮮半島和日本群島的循海岸水行的海上貿易通道。

齊國強盛時疆土包括整個山東半島(海)和泰山(岱)以東的泰沂丘陵地區,是海岱地區的主要代表。齊國充分利用丘陵和海洋優勢,“勸女工”“通魚鹽”,不僅絲綢生產質高量大,而且航海能力和造船技術在當時也遙遙領先。公元前485年的齊吳大海戰時,吳水軍已有了三翼,“大翼廣(寬)一丈五尺,長十丈(可載士卒90多人)”、“大翼者當陵軍之重車,小翼者當陵軍之輕車”(《越絕書?逸文》)。這些狹而長的多帆戰船,如遇順風順水,可以船行如風的⑥。《史記》載:吳“乃從海上攻齊,齊人敗吳”。如果沒有巨型而堅韌的戰船、嫻熟的航海技術,自然是做不到在海上航行并進行大海戰的。雖然種種原因現在還找不到齊的造船廠遺址,但能敗吳的齊國造船水平至少不會低于吳。所以,齊被冠以“海王之國”一定是有其航海技術支撐的。

齊曾一度是我國海上航行的霸主,控制了環山東半島及渤海航線,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北航線;向南控制了遠達東海和錢塘江的航線⑦,與海絲南航線接通,使南方的貨物、甚至南亞、西亞、地中海地區的奇石異物也能轉運北上來到中國腹地。如山東青州戰國西辛齊王墓和臨淄西漢齊王墓內都發現了近東風格的列瓣紋銀豆,與伊朗考古發現的前9~前6世紀的埃蘭銀器,藝術造型如出一轍,這說明海岱地區與前6~前3世紀的西亞已經有了一定的聯系。參考廣州漢代南越王墓中發現的13件香薰爐、波斯銀盒以及非洲象牙等物品,說明先秦時期吳越貴族和齊國貴族是通過南北航海貿易獲得南亞、西亞甚至非洲和地中海地區貨物的可能性較大⑧。而分布全國各地戰國墓中的蜻蜓眼玻璃珠(前6~前3世紀地中海東岸產品),也應該是以同樣海運方式來到齊國,再沿“海岱廊道”往西流往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因為連接南海與西南地區的“靈渠”一直到秦始皇時期才開鑿,之前南洋來的貨物不太可能從陸地經西南來到中原。

“海上絲綢之路”北線到秦漢時期,因秦始皇兩次派徐福東渡尋仙藥、漢武帝七次從山東半島出海巡游、并于前109年“從齊浮渤海,兵五萬”北擊朝鮮說明: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北航線已被官方作為與朝日交流的干線了。

海岱廊道連接陸?!敖z綢之路”在唐宋時期達到。與南北朝大致相同時間的是公元四世紀西方拜占庭帝國的興起,“公元301年,運到亞歷山大的絲綢,幾乎與黃金等價。國王下詔把每磅生絲的價格定位274個金法郎。到查士丁尼(527年~565年)時代,……每盎司普通絲綢的價格提高到340.56克黃金,絲綢的價格要比黃金高出十幾倍。所以有許多人爭相逐利,包括平民與國王”⑨。這時期的波斯使節與商人一直源源不斷地與統治黃河中下游的朝廷進行溝通,來做絲綢貿易。因此,雖然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朝代更替頻繁,但每個朝廷都十分重視絲綢業的發展。

山東青州出土的9塊北齊線刻畫像石,形象地再現了古青州與高鼻卷發的西方人進行絲綢貿易的場景;青州博物館一件南北朝時期的佛像,其腳上穿的一雙鎏金方口履鞋,與新疆民豐出土的織錦履鞋,形制上也極為相似,被專家認定是山東與新疆和西亞密切商貿的力證。

東晉高僧法顯于公元399年從西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印度取經,413年從海上絲綢之路東歸青島嶗山,第一次將陸海絲綢之路交匯于海岱地區。當然,法顯大師沿海岱廊道“來青州一冬一夏”,又西行到徐州,卻因戰亂而沒能最終到達長安而遺憾終身。這說明連接陸海絲綢之路的海岱廊道順暢與否,與國家的和平安定休戚相關。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對峙分裂的局面,并派人遠征西域,東征高麗和流球,將絲綢之路向西跨越咸海,伸延到里海沿岸;向東將絲綢之路經海岱廊道與通往朝日的海上絲綢之路緊密連接。

到盛唐時期,陸、海絲綢之路的交匯出現了北線、南線等多條線路,中外交流達到歷史高峰,中朝、中日之間的交往是最大亮點。據史料記載,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日本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北線向唐朝正式派出十九次每次約400人的遣唐使團來華學習、交流;新羅國作為唐朝的近鄰,關系更為密切,新羅國以“各種名義向唐派出使節126次”,唐“向新羅國派使節34次,雙方共160次”⑩。他們大多借助成熟的海上絲綢之路北航線經膠東半島的萊州、板橋鎮到達中國,然后再轉陸路“經青州―兗州―曹州―汴州(開封)―洛陽,最后到達長安”。當然,這一時期南方的揚州、寧波等港口也開辟了穿越東海直達日本的航線,但由于造船技術和對季風規律認識的局限,從南方各港口穿越東海直達日本還是經常發生船毀人亡的事件。如《鑒真東渡日本》載“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所以,南方大批去高麗和日本的商船更多還是北上取道成熟的“海上絲綢之路”北線,循海岸水行經遼寧半島到朝鮮和日本。

為更好管理貨物和對外貿易,宋元v三年(公元1088年)在膠州板橋鎮設置市舶司(海關)。這是北方唯一設置過的市舶司,其進出口貨物量“必倍于杭、明二州”(《宋史?食貨志下?互市舶法》)。2014年版的《膠州古板橋鎮遺址出土文物圖集》再現了古板橋坊的繁榮,來板橋鎮港的不僅有韓日商人、也有東南亞、西亞的商人,他們從海外帶來貨物在這里銷售或中轉,然后再裝上他們需要的中國絲綢、陶瓷等產品回國。直至南宋末年,板橋鎮還保持著海上物資集散中心和海外轉口貿易兩大傳統優勢。而海、陸絲綢之路在海岱地區的交匯發展也達到鼎盛。

元明清時期海岱地區的絲路交匯發展開始衰退

蒙元時代疆域遼闊,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人等往來于陸、?!敖z綢之路”。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被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三次西征“摧毀了橫亙于東西方傳統貿易之路上的種種障礙,為蒙元時期絲路貿易提供了比較有利的社會環境”。在東方,元順帝通過“立膠東行中書省及行樞密院,總制東方事”(《元史?卷四十六?本紀第四十六》),加強對東北亞朝日的貿易、軍事管理。

元之后中國已形成南方是經濟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的格局。南方的絲綢生產也超過黃河中下游地區,山東地區的絲綢業開始走向衰退成為絲綢生產的二類地區。但是,隨著元朝海運漕糧逐漸取代傳統運河漕運成為南糧北運的主要方式,山東半島因海運而地位上升。

連接山東半島和中原的海岱廊道被元明清繼承,并隨時局的變化而略做調整:一是隨著京城從開封轉移到燕京(今北京),徐州―濟南―德州―燕京的南北干道取代了宋代以前東西主干道的位置;二是隨著海運漕糧重要性的提升,三條海路航線都必須經過山東半島轉到燕京,或者從膠州板橋鎮(或萊州)轉陸路―青州(或諸城)―濟南―德州―燕京,或者直接從山東半島到天津港再轉陸路直達燕京。所以,無論是南北交通大動脈還是東西交通大通道,它們都要經過海岱地區,并在此進行交匯、融合,展現出與其他時期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海岱地區沿途也因此形成一系列著名的商貿核心城市,對全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如淄博的“周村”,晉代還只是個鑄錢的小鎮,到元明清時成為北方絲綢產品的重要轉運城市,居山東四大商業重鎮之首。唐宋時期的板橋鎮市舶司,到元明時期因膠萊運河從這里通過,使海河陸貿易交匯于此,膠州因此而繁榮富足,被稱為“金膠州”。這些海岱廊道上的重點城市,都是“陸海絲綢之路”上閃亮的珍珠,一直到今天依然發揮著“一帶一路”雙向橋頭堡的重要作用。

結語

當然,由于清王朝整體奉行的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所以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處于歷史低潮。的炮火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彌漫著腥風血雨,千年古航道輝煌不再。海岱地區絲綢之路的交匯發展也遭到空前破壞。

總之,從史前開始萌芽的海岱廊道到秦漢時期完全成熟,它與絲綢之路西部的天山廊道東西呼應,成為山東絲綢生產重地向西安匯聚的重要東方廊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向東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廣泛傳播至日韓、最終形成亞洲儒家文化圈的重要通道。梳理海岱廊道的形成與發展可以為我們今天“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歷史上的借鑒,因為認識歷史也就是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我們的未來。

(作者分別為青島理工大學副教授,青島理工大學教授;本文系2015年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絲綢之路在山東的交匯衍生與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ZZ-SH-01)

【注釋】

①煙臺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山東煙臺白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2年第7期。

②戚松安:“試論河洛與海岱地區史前文明交流的格局、途徑與歷史背景”,《中州學刊》,2010年第3期。

③王云鵬,莊明軍:“青州西辛戰國墓出土金銀器對草原絲綢之路的佐證”,《濰坊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④姜穎:《山東絲綢史》,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第81頁,第243~244頁。

⑤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1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333~340頁。

⑥⑦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8~89頁,第133頁。

⑧程愛勤:《古代中印交往與東南亞文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234頁。

⑨孫玉琴:《中國對外貿易史》(第1冊),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⑩楊昭全:“唐與新羅之關系”,《中朝關系史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第11頁。

[日]中村新太郎:《日中兩千年》,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江源县| 长汀县| 贡觉县| 玉溪市| 伽师县| 姚安县| 莫力| 海口市| 西昌市| 县级市| 清水县| 临高县| 铜陵市| 吉安市| 舞阳县| 黄骅市| 南投市| 余干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天祝| 罗山县| 社会| 枞阳县| 兖州市| 六安市| 天柱县| 江华| 宜君县| 和顺县| 屯昌县| 石渠县| 东丽区| 海城市| 安阳县| 新津县| 托克托县| 博湖县| 咸阳市| 彝良县|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