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33: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前不久,由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承辦的“第一屆全國中青年頸椎病專題論壇暨優秀論文評選”在北京正式召開。會上,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正式發表了我國首個《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為我國廣大醫師規范化治療頸椎病提供了依據,也為廣大醫師在診療過程中的自律和維權提供了可靠依據。
會后,記者就一些頸椎病的常見問題采訪了與會的幾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委員會主任委員婁思權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療副院長劉曉光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主任、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孫宇教授。
婁思權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外科和關節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對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較豐富的經驗,在關節外科方面,對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尤其是在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方面有較高的水平,對骨性關節炎的基礎研究也有一定的成就。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衛生部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骨科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副主任委員等職。
孫宇副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頸椎退行性疾患――頸椎病的病因、診斷與治療,尤其是頸椎病的病因學和外科治療學研究。近年來注重于對以頸性眩暈為主要癥狀的交感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的研究。以及脊髓損傷外科治療的探索和實驗研究。
2005年主持實施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應用微創技術治療頸椎疾病及其相關研究。參與編譯3本骨科專著,30篇。
劉忠軍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創傷、退變、畸形及腫瘤的臨床診治與實驗研究,尤以頸、胸、腰椎疾病的手術治療為專長。主要研究的課題: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髓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等。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頸椎疾病的微創外科治療研究;應用微創手術技術治療頸椎病;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疑難重癥攻關;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柱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衛生部科教專項基金一項。
劉曉光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退行性骨病、腫瘤、外傷、微創外科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CT 檢測下經皮穿刺寰樞椎側塊關節植骨融合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脊柱腫瘤和頸椎椎管內病變穿刺活檢為國內外首創;在國內率先開展椎間盤病的射頻治療、經皮穿刺椎體成型術、頸椎病的經皮內鏡下手術。完成脊柱外科的多類疑難手術,完成脊柱腫瘤穿刺活檢400余例,準確率達95.4%,國內外領先。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承擔科技部重點學科題基金、北京大學“985”脊柱研究重點課題基金“微創外科技術治療頸椎疾患”。
記者:資料顯示,頸椎病目前有年齡不斷年輕化的趨勢,孫教授您怎么看這種情況?您覺得形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是什么?
孫宇:頸椎病是一個常見病和多發病,患病率在逐漸增高,據各種統計發病率最高可以達到17.6,男性為主。其中以40歲以上的人偏多,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不斷進展,人們低頭的工作方式不斷的增加,特別是電腦、空調的廣泛使用,使人們屈頸不斷的增加,造成了頸椎病患病率不斷的提升。
一方面是因為有關頸椎病知識的普及,使得過去未診斷出的患者得到了正確的診斷,更重要的原因是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而又缺乏對頸椎的日常保護和鍛煉,我們的頸椎越來越脆弱,退變加速,到了中老年就易患頸椎病。而且,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呈越來越提前的趨勢。
頸椎病是多病的一種根源,頸椎的蛻變過程是一個長期和緩慢的過程,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就頸椎病來講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使我們的人民有健康的生活,因此也使得我們的頸椎病的發病年齡日益提前的狀況對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提出要求。同時我們也有更高的任務就是積極的宣傳健康普及的知識,來預防頸椎病。
我們這次會議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展現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國家在頸椎病的預防和康復上面的一些進展。
記者:劉忠軍教授,您剛才談到一點說黃種人比國外的人發病率要高,這個是為什么呢?
劉忠軍:首先說我們黃種人得這個病多,從我們研究的情況來看,從我們西醫研究的情況來看,黃種人血管發育和白種人不太一樣,就是我們黃種人普遍頸椎管發育狹窄,造成我們頸椎病本身的病變,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老化性病變,像骨質增生這些都是。如果一個寬大的椎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的話不會有什么影響,而我們黃種人出現這樣的情況的話,就會出現頸椎病,這可能是我們黃種人出現頸椎病的一個主要因素,不排除還有其他因素。
記者:我國頸椎病的治療現狀如何?達到國際水平了嗎?
劉忠軍:我國是頸椎病的高發地區,開展頸椎病的治療工作較早,經過幾代醫務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我國的頸椎病治療水平,特別是所開展的手術治療水平是國際一流的,但是早期預防和康復治療的工作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在未來有很好的前景。
記者:頸椎病多發生于哪些人群?
劉忠軍:一般來說,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以40~60歲多見,我國東北和華北的發病率明顯高于長江以南地區。長期伏案工作人群的發病率是非低頭工作人群的4~6倍,且發病年齡更早,甚至有學生階段發病的病例。頸椎病脊髓型發病原因中,有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因素,所以有家族遺傳傾向。另外早期的頸部外傷會增加日后患頸椎病的機會。
記者: 頸椎病有哪幾種?具體來說, 頸椎病的發病特征是怎樣的?
劉曉光: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頸型(又稱軟組織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壓迫型)。如果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至于頸椎病的具體發病特征,我們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這一本書上都有詳細的介紹。像頸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不能做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呈斜頸姿勢。需要轉頸時,軀干必須同時轉動,也可出現頭暈的癥狀。
2.少數患者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脹麻,咳嗽或打噴嚏時癥狀加重。
3.臨床檢查:急性期頸椎活動絕對受限,頸椎各方向活動范圍近于零度。頸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鎖肌有壓痛,岡上肌、岡下肌也可有壓痛。如有繼發性前斜角肌痙攣,可在胸鎖肌內側,相當于頸3~頸6橫突水平,捫到痙攣的肌肉,稍用力壓迫,即可出現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記者:頸椎病能根治嗎?目前國內有哪些治療頸椎病的好的方法?做手術安全嗎?手術的療效怎樣?做完手術還會復發嗎?
婁思權:只要合理治療,多數頸椎病患者可以根治。首先要做好診斷和分型,然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治療都是很安全的。但是,頸椎病手術目前在我國還是相對復雜的手術,需要手術醫生和相應科室的良好配合,手術患者的總體優良率超過85%,復發率不超過5%。
頸椎病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之分。大部分頸椎病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效果優良,僅一小部分患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而需要手術治療。目前報道90%~95%的頸椎病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獲得痊愈或緩解。非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采用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以及康復治療等綜合療法,中醫藥治療手段結合西藥消炎鎮痛、擴張血管、利尿脫水、營養神經等類藥物。
手術治療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或韌帶鈣化所致的對脊髓或血管的嚴重壓迫,以及重建頸椎的穩定性。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確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應當積極手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現了肌肉運動障礙者;保守治療無效或療效不鞏固、反復發作的其他各型頸椎病,應考慮行手術治療。
必須嚴格掌握微創治療(髓核溶解、經皮切吸、PLDD、射頻消融等)的適應證。
記者:頸椎病的微創治療有哪些常見的方法?微創治療的適應癥是哪些?微創治療會成為頸椎病手術治療的發展方向嗎?
劉曉光:微創治療是近年所有學科共同的一個研究方向,頸椎病也不例外,但是頸部的神經血管結構復雜,開展微創治療的難度很大,雖然有了一些前期的探索,包括前路椎間盤的激光氣化、射頻消融、椎間盤髓核摘除等,但是總的看適應癥較窄,不適合大多數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但是微創治療肯定是頸椎病手術治療的一個發展方向。
記者:那么另一種新術式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呢?您能給介紹一下嗎?
劉曉光: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的歷史只有7年,我國開展這一術式只有3年多,它為我們在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后提供了另一種手段,即采用非融合技術,保留病變節段頸椎的運動,在理論上能夠減輕因融合而給鄰近節段增加的負荷,從而減少相鄰階段再出現病變的可能性。目前此術式神經減壓效果與以往的融合術相同,在短期內能夠保持椎間的大部分運動,但是要評價一種關節置換手術的優劣必須依據長時間觀察結果。國內外的臨床隨訪結果已經顯示出該項新技術的良好應用前景,但是目前假體材料昂貴,操作技術相對復雜,僅在國內部分地區和醫院應用,隨著材料普及和技術的不斷改進,材料和技術成本下降,這項技術將在國內逐漸普及。
記者:如何進行頸椎病的康復治療?何時開始進行?康復治療需要住院嗎?
孫宇:頸椎病的康復治療應貫穿于整個的治療過程,康復治療應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康復治療關系到頸椎病患者最后的治療效果。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不僅普通患者不清楚康復治療的內容,就連骨科的很多手術醫生也缺乏對康復治療的基本認識。目前還沒有條件提供足夠的床位讓頸椎病患者住院治療,但可喜的是已經有很多康復醫師和骨科醫師共同合作,在患者的圍手術期開展康復治療,并給這些患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復方案,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防患于未然”,中國的《黃帝內經》幾千年前就挑明了“上醫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怎樣才能做到頸椎病的一級預防以阻止其發生、發展呢?
婁思權:大家都知道預防醫學的投入產出比是最高的,頸椎病的治療也是一樣。頸椎病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它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級預防的關鍵是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強工作中的勞動保護。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進椎間盤退行性變的一些因素,則有助于防止頸椎退行性變的發生與發展。
【關鍵詞】 頸椎病;健康教育;自我保健;預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0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905-02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白領、辦公室及電腦工作人員常常覺得脖子發僵、肩背部沉重,甚至頭痛、視物模糊、視力減退等頸椎病癥狀,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通過頸椎病的發病因素可知:注意生活和勞動保護,避免頸部受傷和疲勞,強化頸部和肩背肌肉的功能鍛煉,是預防頸椎病的根本措施。為減少其發病率,指導患者預防和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 對頸椎病患者施行健康教育的方式
1.1 即時教育 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醫生要對患者的疑問,即時進行解答,講解頸椎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1.2 個性化教育 針對患者掌握相關知識的個體差異,采用“一對一”的個性化教育方法,將頸椎保健知識正確傳授給每位患者。
1.3 集中教育 針對大部分頸椎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共性健康問題,我們集中進行群體性教育,讓大家接受健康知識時互相促進。
1.4 視聽教育 由醫生現場演示組織頸椎保健操的正確動作、要領,帶領患者共同演練,并逐一給予指點。在治療室的影音系統中播放頸椎健康知識,讓患者在治療的同時輕松獲取健康知識。
1.5 書面教育 通過健康教育宣傳欄,發放宣傳手冊及折頁,使頸椎病患者對各種相關知識了解得更全面,認清自我保健的重要性,提升自我保健意識。
2 頸椎自我保健指導
2.1 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嚴防頸部“揮鞭傷” 頸椎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恰是“鞭子的末梢”,在無防備情況下的突然跌倒或猛然的大幅度轉體,尤其是乘車中急剎車時的反沖力,容易使頸部發生“揮鞭性損傷”。有些病人不明白,突然跌倒時的臀部著地,為什么會造成頸部組織的挫傷呢?其道理就是如此。因此,在日常生活或勞動中,尤其在高處作業或乘車中,要有保護意識,預防頸部受傷。如發生外傷,應積極治療軟組織損傷及頸椎小關節錯位;因此,坐車時可適當地扭轉身體,側面向前;抱孩子姿勢不合適,容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以上情況均應積極預防。
2.2 糾正生活中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
2.2.1 保證良好的坐姿,定時活動 從事會計、打字、編織等工作人員,由于工作需要,頸部處在不協調受力狀態,頸后肌肉和韌帶長時間受到牽拉,易于發生勞損,頸椎前傾造成椎體前緣相互磨損導致增生,頸椎間盤老化,從而繼發一系列癥狀。電腦前工作、伏案閱讀或書寫的正確姿勢,對減輕頸椎間盤擠壓力和頸部組織的載荷力有極大的幫助。應采取自然端坐位,頸部、胸部挺直,桌椅的高度適中,如桌子高或椅子過低,就會使人頭部過度后仰和雙肩上抬,易造成頸肩部肌肉勞損。工作半小時左右應做頸部運動,緩解頸部肌肉緊張。站立或坐位工作中的正確姿勢,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2.2 保證良好睡姿 人每天大約1/3時間是在睡眠,睡眠姿勢不當會造成頸椎間盤內壓力增加,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睡眠應以仰臥為主,側臥為輔,側臥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俯臥、半俯臥、半仰臥或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均屬不良睡姿,應及時糾正。
2.2.3 合理用枕 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應注意枕頭的軟硬、高度應適中,不宜過高過軟,能自然塑形的材料為最佳。枕頭的形狀應為中間低,兩端高,這樣可以對頸部起到相對制動的作用。側臥睡眠時,枕頭的高度應相當于一邊肩寬,讓頸椎至脊柱保持直線,使頸部肌肉相對放松;仰臥位睡眠時,枕頭高度一般用15cm左右,放置于頸下,保持頭部輕度后仰的姿勢,使頸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
2.3 預防慢性勞損 由于某些工作需要特殊姿勢或在強迫中工作較長時間,如果不予重視,極易發生慢性勞損,并逐漸發展為脊柱病。如電腦工作人員、收銀員、會計師、打字員等,應利用工間或業余時間作平衡運動松弛緊張的肌肉、韌帶及肌腱,以加強肌肉及肌腱等組織的韌性及抗疲勞能力。
2.4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2.4.1 全身鍛煉 我國古代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成語,唐太仆王冰在其《內經·素問》注釋中將它解釋為:“搖筋骨,動肢節抑按皮肉,捷舉手足……”。因此,平時盡可能少坐多動,多走路,多騎自行車。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鍛煉,如慢跑、太極拳等。
2.4.2 頸部鍛煉 前屈、左旋、右旋、后仰,既可緩解疲勞,增強肌肉韌度,還可滑利頸椎關節,加強頸椎的穩定性。
2.5 注意頸部保暖 頸部受風寒常導致肌肉痙攣、僵硬,造成落枕,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防止頸肩部受涼;夏季空調溫度不宜太低,而且不要直接吹。
2.6 防治咽喉部炎癥 咽喉部的急、慢性炎癥也是頸椎病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飲水,不吸煙,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若一旦出現急慢性咽喉炎癥狀,應及時診斷和治療,以減輕炎癥,防止誘發頸椎病。
2.7 防止酗酒 酒精會影響鈣質在骨上沉積,易患骨質疏松癥、骨質軟化癥,加速頸椎退行性變。
2.8 心胸開闊,避免壓抑感情 長期壓抑感情,遇事不外露,多愁善感的人易患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會影響骨關節及肌肉休息,長此以往,頸肩部容易疼痛。所以,要經常保持樂觀向上的好心情。
3 總結
3.1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頸椎病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由于頸椎病患者的病程往往較長,而且癥狀容易反復,特別是有眩暈、活動障礙癥狀的患者更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異常情緒,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日常生活中,頸椎的自我保健十分重要,藥物治療只能暫時減輕疼痛,而日常自我保健則是保護頸椎、防止頸椎關節退化的重要措施。有些患者還意識不到頸椎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平時不注意頸椎保健鍛煉,只有當頸部出現癥狀才進行治療,而且錯誤認為疼痛減輕就可以,結果可能導致加重病情。通過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通過信息交流,促進患者自愿接受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減少影響健康危險因素,使患者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1]。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希望患者能了解頸椎病的發病機理;掌握并能正確采用自我保健措施,進行適宜的鍛煉。這些有目的和有計劃地對頸椎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好,可以幫助患者了解頸椎病知識和自我保健技能,使患者能主動進行頸椎鍛煉,延長頸椎病復發周期,提高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
3.2 提高醫務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促進健康教育技能的提高 醫務人員由于對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健康教育只是在簡單的知識傳授上,缺少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使患者沒有得到真正的指導。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健康是人類最重要的財富。人們進醫院不再是為了診斷和治療,更多是為了得到健康服務[2]。因此要求醫務人員要從患者或健康人群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的角度整體考慮人類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促進質量[3]。醫院應重視醫務人員知識的培訓,通過開展健康知識的培訓,鼓勵廣大醫務工作者擴寬知識面,提高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 潘孟昭.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9.
1、臨床資料
1.1本組102例中,男性38例,女性64例;年齡14-76歲,平均45歲;頸椎有慢性勞損史64例;其中長時間操作電腦37例,經常臥位或半臥位看書、看電視、看報刊7例,長期伏案頭工作、學習lO例,喜好高枕睡眠10例;同時具備上述兩種勞損史22例,3種7例。急性扭傷史23例;其中乘車時因急剎車頭頸部揮鞭傷8例,因運動、意外墜落、玩耍、車禍等致頭頸部挫傷9例,因不正確推拿造成損傷6例。感受風寒所致15例:其中頸背部直接受空調或風扇等冷風刺激10例,睡眠時頸肩部受涼5例。
1.2臨床表現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頸部疼痛;其中伴枕后部頭痛33例,單側肩胛部疼痛45例,雙側肩胛部疼痛20例,背部疼痛16例。頭頸部因疼痛而主動活動收到限制83例,頸部壓痛36例。單側或雙側肩胛部壓痛54例。頭顱被動后伸受限68例,伴側彎受限26例,前屈受限16例,旋轉受限12例。壓頂試驗陽性18例。另外。伴有眩暈22例,頭脹痛20例,心悸12例,視力障礙16例,耳鳴9例,上肢麻木18例。
1.3影像學檢查全部病例均經x線正側位照片。其中頸椎生理曲度變直57例,反張成角18例,無明顯變化24例,增大2例;椎間隙變窄26例,椎體緣增生32例,鉤椎關節骨質增生24例。頸韌帶鈣化3例。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手法治療:采用龍氏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強壯手法―痛區手法。[2]每日1次。
2.1.2中藥葛羌芍甘湯加味水煎內服,每日1劑。基礎方:干葛30g,羌活10g,白芍20g,甘草6g,濕熱蘊結型加苡仁30g,木瓜15g,石膏30go寒凝筋絡型加制川烏18g(先煎),桂枝10g。氣血虧虛型加黃芪15g,黨參30g,熟地30g,當歸10g,云苓10g,白術15g,川芎10g。
2.1.3指導頸椎病預防保健。
2.1.3.1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學習,定期仰頭、遠視。
2.1.3.2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選用合適的枕頭。
2.1.3.3避免冷風直吹頸部。注意頸項保暖。
2.1.3.4積極治療咽喉炎。消除對頸椎的刺激。
2.1.3.5常做頸保健操,自我推拿頸部肌肉,常參加爬山、游泳等活動。
2.2對照組
2.2.1針刺加電,分別選風池、肩貞、肩外俞、后溪、懸鐘、落枕、壓痛穴等,每次10-20分鐘,每日1次。
2.2.2 TDP照射,每次20分鐘,每日1次。
兩組療程均為兩周。
3、治療效果
3.1療效標準痊愈:頸枕及肩胛部疼痛及相關癥狀與體征消失,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顯效:頸枕及肩胛部疼痛基本消失,偶因疲勞后出現頸部不適,殘留較小的相關癥狀和體征,不影響工作、學習:好轉:頸枕及肩胛部疼痛程度減輕,對工作學習稍有影響;無效:治療前后病情無明顯變化。
3.2臨床療效本組102例病例,按就診順序,以隨機數字表單雙數分為治療組51例,對照組5l例,治療兩周后根據擬定的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價:治療組痊愈31例,顯效14例,好轉5例,無效l例;愈顯率(治愈++顯效)88.23%。對照組痊愈13例,顯效19例,好轉15例,無效4例,愈顯率62.74%。兩組愈顯率比較,經X檢驗,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4、討論
4.1一般認為,頸椎病又稱頸椎關節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導致的脊髓、神經根或血管受壓引起的相關癥狀,其癥狀和癥候多種多樣。上自頭顱,下至腿足,淺始皮膚,深至某些內臟均可有異常表現。多見于中老年人。專家認為:在眾多脊柱相關疾病中,要數頸椎錯位引起的最多。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有人統計過,國內五十歲的人中有25%患過或正患頸椎病:到六十歲,發病率高達50%。故有人說,頸椎病與感冒發燒一樣隨處可見。隨著基礎理論和發病機制探討的深入,發現不單椎間盤變性及退行性變可引起頸椎病,頸椎小關節錯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頸椎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要減少發病率頗高的頸椎病,防治頸椎病從小做起。在社區開展防治頸椎病的健康教育。通過在中小學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預,使青少年從小認識頸椎病會危害一生。普遍掌握防病知識。降低頸椎病發病率和復發率。
4.2社區頸椎病中醫藥照顧是符合中國國情需要。中醫藥在我國有幾千年歷史,具有貼近群眾,適應社區的特點,中醫藥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底蘊。容易被群眾所接受。例如未病先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與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的觀點都是中醫健康照顧的原則,也是現代社區衛生要求。在門診臨癥中貫徹這些理念非常重要,對來醫院就診的頸椎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預防保健,重點運用中醫藥對頸椎病進行早治,及早控制病情發作,終止病變的進展,減少復發,對治療頸椎病事半功倍。
4.3對頸椎病的手法治療,配合理療、針灸、頸牽等,可恢復頸椎內平衡,使椎間盤增寬,椎間孔增大,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松解神經與周圍組織粘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但對各種病因引起的軟組織無菌性炎癥和纖維組織炎引起的疼痛控制不理想;而且沒有配合預防保健,頸椎容易再次移位,頸椎內平衡再次失調。若能加內服中藥湯劑,同時指導預防保健,不僅頸椎小關節錯位得到糾正,而且血活瘀化,腫消痛止,脈絡疏通,陰陽平衡,頸椎穩定,療效鞏固。筆者通過臨床觀察表明,治療組愈顯率高于對照組(P
認識篇 頸椎病的蛛絲馬跡
河南省中醫院骨科教授 鄧素玲
小姜是家網站的工作人員,這段日子經常頭暈,常需閉目養神一會才能緩解癥狀。大李開出租車七八年了,平時很注意鍛煉身體,可是最近這段時間經常頭痛、肩部酸痛,整個人特別不舒服。他們到醫院內科看病,大夫在得知他們是長期用一個姿勢工作后懷疑是頸椎的問題,建議他們去骨科看看。這不禁讓他們疑惑起來,難道年紀輕輕的就有頸椎病了?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癥狀和體征。頸椎病大致分為五種:頸型頸椎病,表現為反復落枕;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為胳膊和手指發麻,伴有持續時間較長的疼痛,由于不良引起的發麻在活動后可以緩解,所以和頸椎病的麻木感覺是有區別的;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雙腳發麻、胸悶、走路不穩;椎動脈型頸椎病,表現為頭暈、頭痛。上述癥狀有兩種同時出現的話,就是混合型頸椎病。近年來,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而且已出現低齡化趨勢。究其原因,和長期以固定姿勢工作、學習有關。任何職業的人均可患此病,但以長時間伏案工作的職業,如教師、會計師、收銀員、電腦工作者、縫紉工等,以及頸部活動和受力過多的職業,如汽車司機等最為多見。
頸椎病雖非惡疾,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不僅因為它帶來的疼痛和不適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還因為頸椎病嚴重時常波及到心腦血管、胃腸道等組織器官,誘發其他病變。其實頸椎病的出現是有征兆的,只要大家注意早發現、早治療,就能夠預防并取得良好的療效。頸椎病典型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經常性頭暈這種情況常出現在頸部活動時,特別是突然轉頭時會感到眩暈,輕者數秒即愈,重者可持續數日或更長時間。這是因為頸椎如經常處于一個固定位置,易造成頸部組織的勞損,繼而影響頸椎的穩定,引起椎一基底動脈痙攣,導致暫時性的腦供血不足,這時就會出現頭暈。
手指發麻、無力,肩部酸痛
這是辦公室文員、教師、司機等頸椎病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感受,多因長期低頭伏案,頸部受力而造成頸后肌群、韌帶等組織勞損,頸肩肌過度疲勞,長此以往,使頸部發生退行性變,刺激神經根而造成的。
反復“落枕”“落枕”也就是一覺醒來,感覺頸部疼痛和活動受限。輕者起床做適當的頸部運動后,癥狀逐漸消失;重者頸痛越來越重,還會出現頭痛、頸肩背痛等不適癥狀。“落枕”是由于頸部軟組織勞損,失去了維護頸椎關節穩定性的功能,臨床上叫做“頸椎失穩”,有休息減輕、自然緩解和勞累受寒加重、反復發作的傾向。“落枕”是頸椎病的一種信號,如果及時糾正,仍可及時防止發病。睡覺時合理用枕很重要:①仰臥時,枕頭應保持與頸曲相近的弧度,仰臥時枕頭邊緣應保持弧形,不能呈斜坡形;②枕頭高度要符合各人的肩寬需要。粗略的標準是,仰臥枕高約一拳(根據自己的拳頭),側臥枕高應為一拳加兩指。也就是仰臥位用枕要低,側臥位則宜略高而不宜低。以頸部偏高、頭枕部稍低為宜,同時還要防止背、肩部受寒。
經常性偏頭痛、惡心、耳鳴、聽力減退、心慌、胸悶是由于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引起頸部肌肉持久痙攣性收縮,使肌肉的血液循環發生障礙,久而久之會造成頸部退行性變、韌帶鈣化等,從而導致顱內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經功能紊亂而引起的癥狀。其表現與內科疾病癥狀相似,但如果是頸椎病高危職業人群,建議就診時不可忽視頸椎的問題。
除此之外,如有久治不愈的低血壓、高血壓、“找不到原因”的內臟功能紊亂、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齊等與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相類似的表現時,在排除內科疾病、神經內科疾病后,建議就診時應考慮到頸椎病的問題。
頸椎退行性變的病程發展十分緩慢。而且對于這種與生活工作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只要我們注重日常生活保健,就可以避免。
坐
不良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統計表明,長期低頭工作者的發病率,是非低頭工作者的4~6倍,且發病年齡早,甚至20多歲即可出現癥狀。
要防止頸椎病的發生,首先要從注意頸部保健開始,不能長時間伏案工作,要注意休息,勞逸結合。伏案工作不宜一次持續很長時間,每工作1小時左右,休息5~10分鐘,讓疲勞的頸部得到休息,這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休息時,將頭頸向左右兩側轉動,或將頭枕靠在椅背上,這樣既可使雙眼的疲勞消除,又可使頸椎得以放松片刻,使椎間隙內的高壓狀態得到緩解。
睡
正常情況下,頸椎有一個前凸的弧度,稱為生理性前凸。人們無論是站立、走路還是坐著,都以保持這種自然姿勢最為舒服,即使是睡著,依然如此。人體在臥床時保持頸椎正常的生理性前凸,才能使頸部的肌肉、椎間盤、韌帶等均處于自然放松的休息狀態。
睡眠時枕頭不能太高。枕頭應軟硬適中,在仰臥時應能維護頸椎原有的彎曲度,當側臥時又能維持頸椎呈一條水平線。可選擇特制的保健枕頭。
床鋪應選擇硬板床,或者較硬的席夢思等,既舒服,又可維持人體脊柱的正常曲線。傳統的棕繃床或尼龍絲繃床、鋼絲繃床等,人躺臥在上面由于體重的作用,床會呈現中央低、四角高的狀態,尤其是使用時間較長的棕繃床,不僅對頸椎不利,對腰椎更為有害。席夢思床墊如果太軟或者彈性較差,就會產生和傳統棕繃床一樣的缺點。長期在松軟的沙發上睡覺,也可能產生類似的情況。
睡覺時的姿勢以雙下肢稍屈曲為好,這樣可使椎間隙內的壓力減低、椎旁肌肉松弛,以獲得充分的休息。
動
大多數頸椎病患者認為,在日常保健中要多活動頸部才能緩解疼痛。事實上這要因人而異。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突然用力轉動脖子,會導致暈倒,這類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甚至要用頸托保護。其次是頸椎病在急性發作期,也一定要制動,用一些消炎鎮痛的藥,等炎癥消后才能進行適當的活動。 那么對于頸椎軟組織疼痛,該怎么辦呢?我們可以采用一些比較安全的方法,一是按摩;二是熱敷,用熱水袋敷在頸部疼痛的地方;三是用紅花油涂抹;四是用藥膏止痛。緊張工作中,稍事休息時也可以自我用雙手牽伸脖子,輕輕按摩頸部肌肉,這樣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和疼痛,平時還可以輕輕轉動頸部。
若頸部出現疼痛、易疲勞時,
應到醫院檢查,進行適當的治療,以解除頸肌的疲勞,消除水腫。這些措施可有效緩解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
小妙招
堅持天天聳聳肩
聳肩,既能讓肩得到活動,又能局部按摩頸椎,使頸肩部的血流暢通,從而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頭保持正直,挺胸拔頸,兩臂垂直于體側,然后兩肩同時盡量向上聳起(注意,不是縮頸),讓頸肩有酸脹感。兩肩聳起后,停1秒鐘,再將兩肩用力下沉。一聳一沉為1次,16次為1組。每天早晚堅持做3~5組。當然也可以隨時隨地做,一有空就做。但每天累計總數應力求達到100~120次。
治療篇 頸椎病的治療
重慶醫科大學教授 安 洪
談到治療,首先要提醒大家:有骨刺不等于有頸椎病。在中老年人中,60%~90%的人頸椎都會有骨刺,因為人老了,頸椎會發生退行性變。有的中老年人到醫院做X線、CT或磁共振檢查后,常會聽到醫生說“你的頸椎有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或說“椎管狹窄”等,便自認為患頸椎病了。其實,有這些變化并不等于就患了頸椎病。只有當這些變化壓迫到神經,且壓迫的部位出現了損傷性炎癥時,刺激神經產生癥狀,這才算是得了頸椎病。所以說,有骨刺不等于有頸椎病;有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也不等于有頸椎病。而我們治療頸椎病,也不是治療骨刺、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而是治療“損傷”與“壓迫”。
目前頸椎病的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
1.非手術治療
(1)頜枕帶牽引:適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頸椎病。可解除肌痙攣、增大椎間隙、減少椎間盤壓力,從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力和對椎動脈的刺激,并使嵌頓于小關節內的滑膜皺襞復位。坐、臥位均可進行牽引(左圖),頭前屈15度左右,牽引重量2~6千克。牽引時間以項、背部肌能耐受為限,每日數次,一般每次1小時。如無不適者,可行持續牽引,每日6~8小時,2周為一療程。
(2)頸托和圍領:主要用以限制頸椎過度活動,而患者行動不受影響。目前應用的種類較多,其中充氣型頸托,除固定頸椎外,還有一定的撐開牽引作用(下圖)。
(3)推拿按摩:對脊髓型以外的早期頸椎病有減輕肌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應注意手法須輕柔,次數不宜過多,否則會增加損傷。注意,非專業人員進行頸部拔伸、推扳有導致頸椎脫位并發四肢癱瘓的危險。
(4)理療:有加速炎性水腫消退和松弛肌肉的作用。
(5)自我保健療法:在工作中定時改變姿勢,輕柔活動頸部及上肢,有利于頸、肩肌肉弛張的調節和改善血液循環。在睡眠時,宜用平板床,枕頭高度適當,不讓頭部過伸或過屈,
(6)藥物治療:目前尚無頸椎病的特效藥物,所用非甾體抗炎藥、肌松弛劑及鎮靜劑均屬對癥治療。頸椎病系慢性疾病,如長期使用上述藥物,可產生一定副作用,故宜在癥狀劇烈、嚴重影響生活及睡眠時才短期、交替使用。當局部有固定而范圍較小的痛點時,可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制劑。
如有典型神經根痛者可行頸硬膜外注射,通常用醋酸潑尼松龍1.7毫升,加2%利多卡因4毫升,7~10天1次,3~4次為一療程,一般間隔1個月可重復一療程。如注射3次無效,則無需繼續注射。本方法有一定的危險性,應請麻醉科醫師執行。
2.手術治療
診斷明確的頸椎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反復發作者,或脊髓型頸椎病癥狀進行性加重者,適于手術治療。根據手術途徑不同,可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手術及后路手術三種。
(1)前路及前外側手術:適合于切除突出的椎間盤、椎體后方骨贅及鉤椎關節骨贅,以解除對脊髓、神經根和椎動脈的壓迫。同時可進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以穩定脊柱。
(2)后路手術:主要是通過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術達到對脊髓的減壓。在椎板切除不多即能達到減壓目的時,也可輔以后方脊柱融合術。
跟我學――治療頸椎病的徒手醫療體操
重慶醫科大學教授 安 洪
祖國醫學中的頸功,包括頸部混合軸向、伸頸、前屈頸等動作,頗有治療頸椎病的作用。現在將其總結歸納成一套治療頸椎病的徒手醫療體操,具體操作方法介紹如下:
第1節:與項爭力。預備姿勢:兩肘屈曲,雙手十指交叉置于頭后,兩腿分立。動作:①頭用力向后仰,兩手同時給頭一定的阻力;②還原成預備姿勢。重復12~16次。
第2節:托天按地。預備姿勢:兩腿并立,兩臂自然下垂。動作:①右肘屈曲,手掌心向上提起,再翻掌向上托起,伸直手臂,左手臂微屈,左手用力下按,頭同時向后仰,向上看天;②還原成預備姿勢。③~④同①~②,但左右手交換。左右交替,重復6~8次。
第3節:前伸探海。預備姿勢:兩腿分立,兩手叉腰。動作:①頭頸前伸并轉向右下方,雙目向前下視,似向海底窺探狀;②還原成預備姿勢。③~④同①~②,但方向向左。左右交替,重復6~8次。
何謂頸椎病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變及繼發椎間關節退變使其周圍重要組織(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椎動脈)受到損害,呈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這個定義包含了三個基本內容:一是頸椎間盤退變或椎間關節退變;二是這種退變累及了周圍組織;三是周圍組織受累后出現了相應的臨床表現。
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退行性病變,也就是老化。隨著年齡的增加,特別是老年人各種器官都要出現老化。另外,還有其他原因,如外傷、勞累、風寒長期侵襲、職業勞損以及枕頭使用不當等。不少病人有頭部外傷史或反復落枕史,外傷可誘發頸椎病的急性發作或使病情惡化;頸部活動度大,長期低頭工作,不正確的姿勢(坐姿、站姿)以及長期間以同一姿勢的伏案工作,都可以加速頸椎的退變,容易誘發或加重頸椎病的癥狀。
頸椎病的臨床特點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癥狀所表現的范圍很廣,不只是有局部癥狀,而且可影響四肢、頭部和內臟,根據病理變化,多作以下分型——
頸型:即局部型,由頸椎間盤退變引起頸椎局部或反射性地引起枕頸肩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神經根型: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了神經根,引起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者,又分為急、慢性兩種。脊髓型:頸椎間盤退變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又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是以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周圍型的發病是從下肢開始,向上肢發展。此兩型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椎動脈型:由于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交感神經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癥狀者。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等。
頸椎病的治療
如果你的脖子酸困疼痛、手指發麻、頭暈惡心、心慌心跳加快、雙腿發緊、行走困難,甚至出現猝然摔倒等癥狀時,要及時就診,讓醫生檢查是否得了頸椎病。早期及時的治療十分重要,延誤治療不僅是效果上的差異,更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害。例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早期治療可避免形成難治的肌肉萎縮;頸動脈型頸椎病的及時治療可以預防或減少突然發病而卒倒,造成可怕的意外;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治療,用非手術治療控制病情,可避免較大的手術。
因為頸椎病既有骨骼、關節、椎間盤等內平衡結構的老化蛻變、增生、錯位、炎癥及自身免疫性反應等改變,又有頸部肌肉、韌帶等外平衡的失調,因此在治療時要同時兼顧,內外同治。具體來說,就是要采用綜合性治療。實踐證明,單一治療的效果較差。常用的治療方法有理療、推拿按摩、封閉、牽引、針刀、藥物及手術等。因頸椎病的臨床特點復雜,各種治療對每個人的效果也不同,對甲有效的療法對乙往往療效不佳。因此,患者應根據自己頸椎病的類型,找準對自己最有效的治療辦法。
符曉蘇
適當增加工間休息
長期從事案頭工作的人,應增加工間休息和活動時間,以增強全身的血液循環,消除局部肌肉疲勞,預防和緩解頸椎的勞損。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選擇合適的枕頭
合適的枕頭對預防和治療頸椎病有重要意義。一般仰臥者枕高一拳,側臥者枕高一拳半,約10厘米左右。枕芯以木棉、養麥皮為好,裝填量要適當,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彈性。彈性過大的枕頭容易造成頸部肌肉的疲勞和損傷。習慣仰臥者最好在頸下墊一小枕頭,以保持頸椎的生理彎曲。習慣側臥者應將枕頭充塞到面部與肩部的空隙中,以減輕頸部的負擔。
防止外傷與落枕
平時應防止頸部外傷及落枕,以免頸椎韌帶損傷,使頸椎的穩定性受到破壞,進而誘發或加重頸椎病。
加強頸部的鍛煉
加強頸部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方法是:雙手叉腰,放慢呼吸,緩緩低頭使下巴盡量接觸第一領扣;再仰頭。頭部盡量后仰;隨后是左、右歪頭,耳垂盡量達到左右肩峰處;左右轉頸,頦部盡量接觸肩峰。上述動作,可按節律(默數到6)反復(共6次)進行。另外,經常做擴胸、旋肘、拍肩運動,也有好處。方法是:兩臂向左右平伸、用力后展,挺胸;然后兩肘關節屈曲。手指搭同側肩部,以肘尖作劃圈運動,向前、向后交替進行;最后用右掌拍打左肩,左掌拍打右肩,交替進行。約100次。
搓腳掌有利治病
雙腳大拇趾根部內側橫紋盡頭處為人體頸椎反射區。每日用手搓此部位,可有效治療頸椎病。頸椎反射區
堅持做頸椎牽引
頸椎牽引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可設法在家中安置坐位牽引器,借看電視等休閑時間,堅持做頸椎牽引。
上述自我保健法若能持之以恒,可以收到理想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頸椎病的食療
謝英彪 王天宇
醫療可以緩解頸椎病的癥狀,控制病情發展,起輔助治療作用。
復方紅花酒紅花20克,當歸尾15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肉桂2克。將vX_h各品研成粗粉,浸泡于1000毫升低度白酒中,每日振搖1次,10天后開始飲用。早晚各飲1盅(約20毫升)。
本方可活血化瘀,溫通經絡。
桃仁葛根糊桃仁、葛根各150克。將以上2味研為細粉。混合調勻后瓶裝備用。早晚各服1次,每次用10克。加少量開水調成糊狀,兌入適量白糖吞服。目前市場上有袋裝的桃仁和加工后的葛根粉出售,取材方便。
本方可活血舒筋通絡。
天麻燉鰱魚頭天麻10克,鰱魚頭1個。天麻切成薄片。裝入紗布袋中,與洗凈、去鰓的鰱魚頭同入砂鍋中,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加料酒、蔥段、姜片、精鹽等調料,用小火煨燉半小時。取出藥袋,放入麻油及味精,再燒一沸即成。
本方可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以上3方供神經根型頸椎病人選用
蛤蚧烏蛇酒蛤蚧(連頭足)1對,烏蛇(連頭)100克。低度白酒1000毫升。將蛤蚧去鱗片,切成小塊。烏蛇研為粗末,同浸泡于白酒中,封口,每日振搖1次,10天后開始飲用。早晚各飲1盅(約20毫升)。
本方可補腎益精。祛風利濕,通絡止痛。
牛脊髓膏牛脊髓250克,核桃仁250克,枸杞子100克。白芷50克,川芎50克,煉蜜700克。先將枸杞子、白芷、川芎入鍋,加水濃煎2次,合并煎汁,放入牛脊髓、核桃仁粉煎煮半小時,兌入煉蜜。用文火煎熬。濃縮成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20克。
本方可益腎補精,活血止痛。
此2方供椎動脈型頸椎病人選用
歸芪雞血藤蜜汁當歸尾20克,炙黃芪30克,雞血藤60克,酒浸干地龍20克,蜂蜜30克。將當歸尾、黃芪、雞血藤、地龍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入鍋,加水濃煎1小時,去渣取汁,趁溫兌入蜂蜜,攪勻即成。早晚2次分服。
【關鍵詞】 神經根型頸椎病;綜合治療;頸椎牽引;手法按摩;肩部肌肉鍛煉
作者單位:810005西寧市第三人民醫院
隨著電腦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且趨于年輕化。其中,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常見,占60%[1]。我科采用頸椎牽引、手法按摩、肩部肌肉鍛煉和特定電磁波譜(TDP)等綜合療法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70例,以中老年人為主,青年人有損傷史或勞損史的也可誘發神經根型頸椎。所有病例均經X線、CT或MRI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75例,女95例,年齡20~65歲,平均(46.2±13.8)歲,病程7 d~18年,平均(20.5±20.4)個月。患者X線可見頸椎前凸的生理弧度消失變平甚至出現反曲、折曲或S形彎曲,后縱韌帶鈣化69例,椎間隙變窄63例,頸椎骨質增生60例。臨床上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頸部、肩部、背部疼痛或酸脹感,肌肉緊張,頸部活動受限,伴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疼痛、麻木無力和不適。壓頸試驗陽性80例,臂叢牽拉試驗陽性74例,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52例,患側腱反射減弱38例。
1.2 治療方法 ①頸椎牽引:取患者坐位行頸椎牽引,頸椎前傾15°~20°,牽引力為5~12 kg,可逐漸增加,每次牽引治療持續 20~30 min,1~2次/d,10次為1個療程。②手法按摩:取患者坐位,按摩者立于患者背后,先在頸部、上背部至肩胛部按揉或揉捏,放松頸部、肩部和背部的肌肉,后行頸椎旋轉復位。按摩者右手扶持患者的下頜,左手置于關節病變部位的棘突或橫突,兩只手同時緩慢用力,拔伸患者的頭頸部,逐漸適量加大力度,分別向左右兩側旋轉2~3遍至最大限度,再向健側作最大幅度旋轉并保持10 s左右,最后加大力度地快速旋轉動作,同時左手頂推關節病變部位,此時常有頸部小關節復位的“咔嗒”彈響聲,伴有即時的輕松舒適感[2]。觸摸檢查是否已經成功復位,若沒有復位可重新進行手法按摩。③頸部、肩部的肌肉功能鍛煉:通過各個動作鍛煉頸部和肩部的肌肉,提高頸椎穩定性。挺胸抬頭,兩臂夾緊后伸,盡量使兩肩胛骨靠近脊柱,也可以挺胸抬頭,兩臂上舉[3]。每個動作維持十秒鐘,一組十次,每天堅持3組。肌肉鍛煉過程中患者應自然呼吸,做到循序漸進,以頸部和背部感到發熱舒適為宜。④特定電磁波譜(TDP)治療:TDP治療儀垂直照射頸肩部,距離30 cm,以患者耐受為宜,1次/d,10次為 1 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頸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無力感等臨床癥狀消失,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勝任正常勞動和工作,改善率達90%以上;顯效:頸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無力感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勞累或天氣變化時有輕度不適感,能參加正常工作,改善率為60%~90%;有效:頸部、肩部、背部疼痛和上肢麻木減輕,但仍有不適感,能進行一般工作,改善率為30%~60%;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
2 結果
170例患者經過頸椎牽引、手法按摩、頸部肩部的肌肉功能鍛煉和TDP治療半年后,臨床治愈52例(30.6%),顯效66例(38.8%),有效34例(20.0%),無效18例(10.6%),總有效率為89.4%。
3 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退行性病變、頸椎骨質增生、后縱韌帶鈣化、椎間隙變窄,進而刺激或壓迫神經、血管而出現頸肩部疼痛和上肢麻木無力等綜合征,患者生理弧度消失變平甚至出現反曲、折曲或S形彎曲。頸部牽引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常用方法,調整與改善椎管內外平衡,緩解肌肉痙攣,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消除對神經的壓迫和刺激,有效緩解神經痛癥狀。在此基礎上的手法按摩可以放松頸部和肩部肌肉,復位棘突或橫突病變部位,恢復肌肉功能,有效緩解癥狀。肌肉功能鍛煉可以增強頸部的肌肉力量,改善頸部肌肉和軟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頸椎的穩定性,減少或預防頸椎間盤及周圍小關節、韌帶的退變,明顯提高頸椎病的療效及預防頸椎病的復發。在治療的同時,患者應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做好頸部保護性措施,保證良好睡眠,以硬質床為宜,改變無枕或高枕的習慣,枕頭選料以蕎麥殼物質為填充物,枕頭墊于肩與頸之間,注意保暖,避免頸部受涼[4]。平時避免躺著看電視或看書,平時多進行頸部肩部肌肉鍛煉。本組臨床療效表明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任普陽,張麗艷,齊永杰,等.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綜合治療155例.頸腰痛雜志,2010,31(5):400401.[2] 陳昌樂,牛小梅,張章,等.推拿配合角度牽引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7例臨床研究.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5):12351236.
[3] 洪雁,趙楓林,吳會新.綜合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4例.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7):7476.
1 臨床資料
89例頸椎病患者,男37例,女52例,年齡在31歲~62歲之間,病程1~7年。全部病例均根據《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而確診。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有29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有22例,交感型頸椎病有13例,混合型頸椎病25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對照組44例。兩組病情、年齡、性別、治療方法等結構類似。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無顯著性。
2 方法
頸椎病的常規治療均采用牽引、按摩、理療等方法治療。觀察組病人在接受常規治療時,向患者傳授頸部康復鍛煉方法。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
2.1 工作和生活中不正確姿勢的糾正,枕頭硬度及高度的調整(仰臥的高度約10cm,側臥的高度與單肩的寬度、高度一樣),全身放松,消除緊張情緒。
2.2 頭部、頸部的自我按摩:①梳頭式按摩頭皮:用雙手五指按住頭皮,從前向后地按摩,使頭皮有酸脹感。②抓拿頸肩部:用手掌大拇指與四指相對用力抓拿頸背部、肩部,使肌肉有酸脹感。每組動作重復做10~20次,每日2~3次。
2.3 頸部肌肉增強鍛煉。采用肌肉的等張、等長抗阻收縮的方法來增強頸部的肌力[2],同時也改善頸部的關節活動度:①屈伸運動訓練:分別將手放在額部或枕部阻擋頭部向前或向后的力量,在感到酸感時維持5秒鐘后慢慢放松。②左右運動訓練:分別將手放在頭部左側或右側。來阻擋頭部向左或向右壓來的力量,在有酸脹感時維持5秒鐘后慢慢放松。③旋轉運動訓練:分別將手放于頭部左側或右側阻擋頭部向左或向右旋轉來的力量,在有酸脹感時維持5秒鐘后慢慢放松。以上動作重復做10次,每日做2~3次。注意:頸部肌肉鍛煉時,不宜用力過猛,不宜突然放手減壓,一定要緩慢。否則會造成肌肉韌帶的損傷。
3 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恢復正常工作生活;好轉:自覺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觀察組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χ2 檢驗,P
4 討論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頸椎骨病損、退變所致的贅生物刺激或壓迫有關組織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3]。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骨及椎間盤會發生退變,平時不正確的姿勢會引起或者加重頸部肌肉、韌帶的勞損,又會加重頸椎的退變,加重頸椎病的癥狀。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多發病,并且易復發不易根治。目前多采取牽引、按摩、理療等綜合性治療,能使頸椎病癥狀體征得到緩解。如果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教會患者頸部康復訓練的方法,糾正不良的工作及生活習慣,調整枕頭的高度和硬度,能減少或消除引起或加重頸椎病的誘因。自我按摩法能放松緊張的肌肉;消除緊張的情緒能使肌肉放松,頸部肌肉的等張、等長抗阻練習[2],能增加頸部的肌肉力量,增強頸椎的穩定性,減少或預防椎骨、椎間盤的退變,能明顯提高頸椎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編.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上).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09
2燕鐵斌,編著.現代康復治療技術.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42-145
多年頸椎疼 道聽途說信推拿
老李退休前做了一輩子編輯,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致使落下了頸椎病。雖說是職業病,但現在年紀上去了,這頸椎疼痛的毛病愈演愈烈,有時疼起來脖子僵硬不能動,手也會發麻,讓老李苦不堪言。
于是老李每天去公園晨練,特別留意治療頸椎病的偏方。一會兒做頭頸部環繞運動;一會兒買保健枕、鈦項圈;坊間傳什么,他就試什么。一起晨練的張老伯向他推薦了一位盲人按摩師,并稱自己的多年頸椎毛病就是在那里推拿好的,老李被說動了心,第二天就找到了那家盲人按摩推拿,第一次的感覺很好,他覺得推拿起作用了。
癥狀反加重 不明病因害自己
不久,老李感到自己行走不穩,走起路來頭重腳輕,有如在棉花上行走一般。一開始不以為然,后來排小便也不暢了,老李誤以為是前列腺肥大所致,服了相關藥,卻不見效。在家人的勸說下,老李去醫院看了泌尿外科,檢查發現前列腺問題不大,而是頸椎病作怪。
原來老李是脊髓型頸椎病,由骨質增生引起,而壓迫脊髓及血管。此類頸椎病最忌諱非專科醫生指導下的推拿牽引,老李犯忌,差點釀成大禍。
案例分析:
頸椎病有多種分型,切忌亂用推拿牽引
頸椎病一般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以及椎動脈型頸椎病,其中脊髓型的病人占到15%,這一類型的病人切忌不可自行推拿、按摩和牽引,一定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謹慎進行,否則實施不當會造成嚴重后果。
治療頸椎病 切莫輕信流言
許多頸椎病患者嗜好市場上宣傳能治療頸椎病的產品,如保健枕、鈦項圈等,為此許多患者治病心切“慷慨解囊”。專家指出,頸椎病的治療目前仍以針灸、推拿、牽引、物理療法、藥物等非手術治療為主。
頭頸部環繞運動加重頸椎病
有的人感到肩膀和脖子酸痛的時候很喜歡做頭頸部環繞運動,專家指出,這項運動中,頸部在完成前屈、側屈、后仰的同時,另一側還必須同時放松,這樣一來,頸部肌肉就要輪流協調地完成收縮和放松,極易導致頸部扭傷,甚至可能引起頸椎脫位。
幾招辨別真假頸椎病 類型區分靠癥狀與檢查
讀者問&專家答:
讀者問:中老年人都會患頸椎病嗎?
專家答:了解頸椎退變原理 平衡協調不怕病來
頸椎病是一種頸椎的退行性疾病,其主要起源于頸椎間盤的退變。退變,就是人體器官的老化,這是不可遏制的生理過程,盡管其發生時間有先有后,但終歸要發生,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如果在退變過程中能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真假頸椎病對癥區分
有的頸椎病是生理上的,有的是心理上的,所以要仔細分辨:
1.有沒有神經和血管壓迫征象
將手臂外展水平位伸直,頭向手臂相反方向用力向外伸拉。如果手臂麻痹加劇,證明有壓迫,頸椎病可能性大;如果影響不大,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
2.癥狀是否持續不退
如果疾病產生的癥狀持續,不因環境、天氣和情緒而改變,頸椎病可能性大;反之,心理疾病可能性大。
3.是否有失眠
失眠可以導致頸部的神經興奮,刺激頸部肌肉細胞,使頸部僵硬、強痛。這與頸椎病癥狀相似,應當先治療失眠。如果失眠癥狀改善,頸痛減輕,則證明是心理疾病;如果失眠癥狀消除,頸痛依然沒有減輕,則頸椎病可能性大。
4.患者性情是否敏感多疑
情緒敏感、易激動者,神經敏感度高,容易產生興奮,引起腫脹疼痛。有這種情緒障礙的人,更應該首先考慮心理疾病的可能。
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
①正位片:主要觀察兩側鉤突有無骨質增生及其他異常。
②自然側位片:著重觀察頸椎的生理曲度、椎間隙改變、骨刺等。
③斜位片:主要觀察椎間孔的矢徑、高度和鉤椎關節的骨質增生情況。
其他特殊的影像學檢查
①脊髓造影: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有幫助。
②椎動脈造影: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和血管本身疾患進行鑒別。
CT、磁共振成像檢查
由于具有清晰的高分辨率,因而有利于發現頸椎的早期病理變化、微小變化和發生在小關節上的改變。但由于成像費用較貴,一般僅在需要進一步定位檢查或鑒別時才使用。
貼士:
如何判斷頸椎病的類型
神經根型:由于支配上肢的神經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動不靈,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動作。
脊髓型:早期為雙下肢麻木、活動不靈、行走困難,走路時雙腳感覺像“踩棉花”,后期甚至可發展至大小便障礙,雙上肢麻木、無力等狀況。
交感神經型:多有頭暈、頭痛現象、視物模糊,心慌、異常出汗、耳鳴等。
椎動脈型:由于椎動脈受刺激,導致腦供血不足,表現頭暈、頭痛,可因轉頭時突然加重甚至暈厥(短暫昏迷)
混合型: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
頸椎病認識誤區多 規范治療最靠譜
頸椎病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把頸椎骨質增生與頸椎病等同起來
有的患者X線攝片提示頸椎有骨質增生,就誤以為是頸椎病。實際上,X線攝片只反映骨骼及關節結構的變化,它是醫生臨床診斷頸椎病的一種輔助檢查手段,只有當X線檢查與醫生臨床檢查的癥狀和體征相符合時,才可診斷為頸椎病。
誤區二:頸部活動時產生彈響就表明患有頸椎病
在頸部做旋轉活動時,椎體周圍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關節囊滑過椎體骨骼各部位時發出的聲音;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當頸部做旋轉活動時,一側的小關節張開,這樣會導致這一小關節腔內負壓形成,也會產生彈響。但這些彈響不能表示患有頸椎病。
誤區三:頸椎病必須做手術
專家認為,大多數的患者可以治愈,只有少數癥狀較重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和大多數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誤區四:睡保健枕能治頸椎病
頸椎病與枕頭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如果睡眠時枕頭的高度與軟硬不合適時容易出現“落枕”。保健枕所謂的“高科技”,只是針對人類的頸椎屈度,造出了各種硬度或高度的枕頭,只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不可能治療頸椎病。
誤區五:脖上套鈦圈,頸椎病去無蹤
鈦其實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它是骨科常規的內植物材料,它被用于人體是因為鈦元素性質穩定,不導電、無磁性、無放射性。現在被宣傳成能治療頸椎病的金屬物,實在是令人費解的事。
誤區六:中醫推拿,手到病除
頸椎病的不同類型決定了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對因神經根水腫引起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在急性發作時千萬不可推拿,否則會加重神經根水腫,使病情惡化。而對脊髓型頸椎病進行推拿、牽引,甚至會引起癱瘓。
頸椎病的預防和治療
1.日常保健:睡覺時枕頭不要過高或過低,以頸部平直為宜(枕高8~10公分),質地應松軟;不要躺著看書、看電視;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伏案工作者,最好每2~3小時到戶外活動15~20分鐘,或做頸保健操,但禁劇烈活動;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風扇、空調直吹;乘車或運動時注意頸部保護,避免急拐彎、急煞車或突然轉頸。
2.藥物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止痛消炎、神經營養、活血化瘀等藥物。
3.物理治療:包括牽引、按摩、理療等,均需在有條件的正規醫院進行。
4.手術治療:對于癥狀較重、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需要手術治療;脊髓型保守治療很少有效,盡管早期癥狀較輕,一經明確診斷,也應盡早手術。
5.頸托和圍領:主要用以限制頸椎過度活動,而病人行動不受影響。目前有一種充氣型頸椎牽引器,除固定頸椎外,還有一定的牽引作用。
6.加強頸部鍛煉:放風箏、游泳、打羽毛球、瑜伽都是比較適宜的運動,而經常要低頭的乒乓球則不適宜頸椎病的高危人群。
頸椎病的家庭自治措施
合理使用頸托
1.頸托起到制動的作用,減少神經磨損,減輕椎間關節創傷性反應,并有利于組織水腫的消退。
2.用于急性發作期的各型頸椎病。尤其對頸椎間盤突出、交感神經型及椎動脈型更為合適。
3.白天戴上,晚上除去。與臥床休息相結合,可代替部分臥床休息的作用。尤其適合不能堅持臥床休息者,佩戴時讀書、看報等都不影響,而且使頸部仍可處于休息狀態。
4.長期使用頸托會引起頸背部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所以穿戴時間不可過久,期間要經常進行頸部活動。在癥狀減輕后,要及時除去。
小錦囊自制頸托
材料準備:取硬紙板或硬塑料片等其他類似物品
做法:
1.按自身頸部的長短、粗細尺寸,剪成后寬前窄的長條形,長度大約是頸部周徑再加10cm,寬度約為10~14cm左右,頸后弧形可升高1~2cm。
2.裁剪試戴合適后,邊緣襯墊清潔的棉花,外面用紗套或繃帶包裹,以舒適、不壓迫頸部皮膚及透氣為好。
頸部活動方法
頸椎病患者在頸椎病癥狀明顯時,應限制頸部活動,在經過治療,癥狀緩解期時,則建議患者多進行頸部活動。下面介紹幾招:
1.頸項牽拉:先做立正姿式,兩腳稍分開,兩手撐腰。練習時,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后方看;還原至預備姿式;低頭看地,以下頜能觸及胸骨柄為佳;還原。動作宜緩慢進行,以呼吸一次做一個動作為宜。左右交替運動。
2.往后觀看:預備姿勢同上,練習時,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后方看;還原至預備姿勢;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后方看;還原。動作要配合呼吸,緩慢進行。
【關鍵詞】 X線;頸椎病;影像;診斷
作者單位:130021 長春,吉林省人民醫院放射科 由頸椎間盤變性后壓迫神經根或影響椎動脈的供血,導致了椎體的周圍骨質的增生引起了一系列臨床癥的候群是頸椎病。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癥。近年來,頸椎病已經不再是一種中老年特有的疾病頸椎病發病的年齡逐漸呈年輕化趨勢,逐年的遞增。頸椎病在x線表現及與臨床的表現上,中老年的頸椎病有很多的不同,收集2008年4月至2011年6月所在醫院治療的資料完整30歲以下患者120例,對其X線片進行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病例男60例,女60例,年齡26~75歲,患者中以33~68歲最多見。病變部位以第六及第四頸椎椎間盤比較少其中第五頸椎椎間盤受累最多。主要臨床癥狀有的有頭暈、惡心頸、肩疼痛和上肢麻木感等。
2 X線表現
2.1 頸椎病變處椎間隙前窄后寬曲度改變頸椎呈保護性的曲度變直或后突約75例約占60.0%。
2.2 椎間隙變窄可單發或多發是椎間盤退行性變的表現,病變的部位是以5、6椎間盤受累最多的嚴重者椎間隙可消失,一般相鄰的椎體不易發生骨質的破壞,85例約占68.8%。
2.3 纖維環擠出椎體邊緣之外椎體前后緣樣骨質的增生由椎間隙的變窄,由此造成了張力的所致,表現為椎體的密度增高前后緣變尖骨橋及骨刺的形成。以后緣骨質的增生更有了意義,68例約占53.6%[1]。
3 討論
3.1 X線表現的特點 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是頸椎病患者的主要X線表現。本組120例患者中的單純生理的曲度變直50例,頸椎生理曲度消失,呈反向有60例,生理曲度的改變在本組的病例中占86.8%,即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是頸椎病主要X線的表現,由此可見,早期的診斷頸椎病的客觀的指標和重要指征是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
3.2 病因探討的頸椎病,有研究發現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可能與其職業相關職業性持續過載可能導致頸肌勞損從而使頸椎生理曲度和穩定性受到了破壞。在本組的病例中主要患者共占總人數85%左右絕大多數的患者為財務人員、網絡工程師、教師、學生、建筑設計師及司機,由此可說明青年頸椎病由于長期的伏案工作病痛的發生與其所從事的職業是緊密相連的,頸肩缺乏鍛煉或用力過久維持生理曲度的頸椎各肌無力或失調這些因素導致頸部的屈肌痙攣的勞損,使頸椎漸漸地固定于異常的反曲狀態。
3.3 臨床表現的特點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呈現多樣化.根據臨床的表現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以及其他型,本組的資料顯示青年的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以頸肩部疼痛為主,同時伴有手部的麻木以及頭痛頭暈及頸型的頸椎病為主。與中老年人的頸椎病相比較病程的相對比較短并有明顯的誘因頸椎病的發病比較急。大多數患者經治療后可以明顯的緩解癥狀。
3.4 X線平片對頸椎病的診斷價值 探討頸椎病的診斷需要影像學的檢查和結合臨床的表現。隨著MRI和CT的進一步廣泛的應用,對頸椎病的診斷及其類型有了更多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和選擇手段。CT能很好地顯示出頸椎的椎間盤的病變。椎管、硬膜囊及其神經根的受累的情況,但其放射的線量比較大不宜CT的檢查經比較發現其損傷的比較大;MRI檢查檢查的費用是相對的比較高一般的患者是難以的接受但能夠很好的顯示頸椎間盤、椎管、脊髓之間的關系,對診斷脊髓型的頸椎病有比較好的優勢,對于頸椎曲度的改變CT及MRI都無法直觀的顯示。而普通X線的檢查能夠讓大多數的患者得以接受能比較直接顯示出來頸椎的曲度,椎體,椎間隙,椎間的小關節等等的情況,尤其能夠很好地顯示出來頸椎生理的曲度改變并且費用比較的低廉。能夠更全面、更好的了解了頸椎椎間孔情況及有無頸椎的失穩若能夠結合頸椎的雙斜位及拉伸過的曲位的攝片檢查還能夠給臨床的醫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治療的依據。由此可見頸椎病在X線平片上具有其特征性表現,特別是生理曲度的改變具有了非常高的診斷的價值。另外X線平片的檢查應該作為青年的頸椎病首選檢查的方法。必要時根據患者的具體的情況可再進行MRI、CT檢查,了解脊髓及頸椎間盤情況。
長子縣醫院放射科 山西省長子縣 046600
【摘 要】目的:對應用放射診斷技術對患有頸椎病的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進行監測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方法:選擇在我院就診的患有頸椎病的患者86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3 例。采用常規健康教育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干預;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通過放射診斷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干預。結果:觀察組患者頸椎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結論:應用放射診斷技術對患有頸椎病的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進行監測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 放射診斷;頸椎病;康復
頸椎病在臨床上被稱作是一種" 無聲無息" 的流行病,目前已經成為對社會公共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一種疾病,該病患者的病程普遍較長,且病情容易反復發作,在發作的時候癥狀表現程度相對較重,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造成影響。在臨床工作中可以發現,罹患頸椎病的患者在治療后的復發率很高[1]。本次對應用放射診斷技術對患有頸椎病的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進行監測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 年8 月-2014 年8 月在我院就診的患有頸椎病的患者86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3 例。對照組患者頸椎病患病時間1-16 年,平均患病時間(4.2±0.5) 年; 男性患者26 例, 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齡22-76 歲,平均年齡(43.9±1.4)歲;觀察組患者頸椎病患病時間1-18 年,平均患病時間(4.1±0.6)年;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16 例;患者年齡21-78 歲,平均年齡(43.7±1.5)歲。上述自然指標研究對象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采用常規健康教育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干預;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通過放射診斷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干預,即在病情治療的康復期階段,通過進行放射診斷,對患者的實際康復效果進行監測,以便相關主治醫生能夠根據診斷項目的實際監測結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計劃[2]。
1.3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無效:患者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沒有減輕,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眩暈感,受到嚴重影響,頸椎生理功能有嚴重異常;有效:患者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明顯減輕,日常生活中偶爾有眩暈感出現,略受影響,頸椎生理功能有顯著改善;顯效:患者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日常生活中不會有眩暈感出現,生活沒有受到影響,頸椎生理功能恢復正常[3]。
1.4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頸椎病治療效果等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5 數據處理方法
計量資料用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X2 檢驗。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P<0.0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頸椎病治療效果
經常規健康教育干預后對照組患者頸椎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69.8%;經放射診斷監測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頸椎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7%。該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
經常規健康教育干預后(6.69±1.25)d 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徹底消失,該組頸椎病共接受治療(9.37±2.50)d;經放射診斷監測干預后(4.13±0.86)d 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徹底消失,該組頸椎病共接受治療(6.54±1.38)d。兩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頸椎病的發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頸部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或出現繼發性的椎間關節退行性變,從而導致其脊髓、神經、血管等多個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癥狀,頸部疼痛及僵硬、麻木、頭暈、視力障礙是該病的主要癥狀,屬于常見病和多發病的一種, 臨床發病率在10% 左右,且病情在治療后易復發發作,這使得大多數患者在患病之后往往缺乏足夠的戰勝疾病信心。頸椎病臨床防治的工作重點應該在預防,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舒暢,經常做肩部的放松運動等;注意生活細節,如睡眠姿勢等。枕頭應該位于患者的頸后,高度在10cm 左右,使頭部能夠保持輕度的后仰狀態,與頸部的正常生理彎曲保持一致。當側臥的時候,枕頭應該與肩保持同高,使頭與頸椎之間能夠保持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工作和生活中都應該防止頸椎的過度疲勞,在業余時間應該經常組織并參加一些有益于頸椎康復的活動[4]。上述問題無論在社區醫療機構還是大型醫院都能夠做好,但是頸椎病的具體類型則較為復雜,在臨床上主要被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等四種。針對某個類型患者所存在的實際病理學損傷,在治療方法方面通常存在一定的差異,各種類型均有獨特的操作方法、治療作用和適應癥范圍。對于這些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通常需要在放射學診斷結果的具體指導下進行。不僅可以使治療更有針對性,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治療的延續性,使治療效果得到充分的鞏固[5]。
[關鍵詞] 針灸;牽引;神經根型頸椎病;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2-93-03
頸椎病即頸椎綜合征,為臨床多發病和常見病,神經根型頸椎病在各型頸椎病中發病率高,嚴重者可出現癱瘓,患者手術治療效果不明確且風險性大,臨床多行保守治療,近年多應用中醫綜合治療[1]。本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2例采用針灸與牽引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探討針灸與牽引患者的護理方法,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經X線或CT、MRI檢查,表現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或椎間隙及椎間孔變窄,或反弓,頸椎曲度變直,或鉤椎關節與關節突關節增生。其中男71例,女51例;年齡24~73歲,平均(47.2±2.1)歲;病程1個月~9年,平均(2.4±0.4)年。臨床表現為患側上肢放射性疼痛、頸肩疼痛麻木、感覺障礙與根型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出現肌力萎縮退化。排除標準:頸椎有骨質破壞、嚴重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型頸椎病,頸椎嚴重外傷、伴有嚴重眩暈、耳鳴、惡心嘔吐、以及肩周疾病導致的頸椎痛。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22例患者分為干預組62例與常規組60例,所有患者均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及患者家屬知情,干預組對針灸與牽引治療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2例采用針灸與牽引治療的患者分為干預組62例與常規組60例,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讓患者充分了解該病的發病發展及轉歸,糾正患者不良頸部姿勢,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頸部功能訓練[2],干預組在常規組護理的基礎上對牽引與針灸患者行針對性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牽引護理
1.2.1.1 牽引前的護理 牽引患者采用坐位,患者需充分放松病變部位的股肉,如頸部、肩部的肌肉,以及整個軀體的肌肉,以感覺舒適放松為主,若患者不能完全放松,則需給予心理疏導,對患者進行適當指導,指導患者充分調整放松[3]。
1.2.1.2 牽引時的護理 患者完全放松后開始給予牽引,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體重、年齡、性別等綜合因素,確定牽引重量。一般的牽引重量為5~10kg,牽引的重量要逐漸增加,防止患者不耐受。根據患者的病變部分選擇牽引角度,上頸段牽引角度略微前屈5°~1°,下頸段后屈10°~2°,以患者能夠承受為上限,頸部有牽拉感。患者每天牽引1~2次,20~25min/次。以15d為一療程[4]。
1.2.1.3 牽引后的護理 牽引后不要劇烈轉頸活動,動作宜緩慢,幅度應循序漸進;牽引完畢應休息幾分鐘后再行其他治療。牽引帶每周進行清潔。
1.2.1.4 牽引時的注意事項 牽引過程中,要求患者頭部保持穩定,不可以左右搖擺,以免意外的發生。牽引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果出現面色慘白,大汗淋漓,惡心欲嘔,神志痛苦、恐懼等異常現象,應該立即停止牽引,尋找原因,待原因解決后再繼續給予治療。
1.2.2 針灸護理
1.2.2.1 針灸前的護理 護理人員就針灸治療頸椎病的優勢,治療的效果及治療中的注意事項等,充分對患者進行告知,使患者以放松愉悅的心情接受疾病的治療。同時指導患者注意頸肩部保暖防寒,室內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同時避免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積極預防咽喉炎。
1.2.2.2 針灸時的護理 告知患者避免空腹針灸,指導放松肌肉,防止進針時出現進針困難或出現斷針、彎針、滯針等現象。醫生進針后多巡視,如有不適感,則需立即報告主治醫生,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對于有汗淋漓、惡心欲嘔、意識喪失等現象時,應及時拔針,給患者飲用適當的溫水,按壓合谷、內關等穴。指導患者針灸前后需清潔皮膚,預防感染[5]。
1.2.2.3 針灸后的護理 針灸后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情況,如果出現呼吸頻率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總體療效,應用VAS評分評定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疼痛狀況[6]。
1.4 療效標準[7]
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頸椎功能恢復正常,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顯效:癥狀有所改善減輕,頸椎功能很大改善,可應付常規生活和參加一般勞動。好轉:癥狀有一定改善,頸、肩及背痛癥狀減輕。無效:癥狀及功能無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比較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臨床總體療效
2.2 疼痛評分
應用VAS評分評定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疼痛狀況,兩組評分變化比較,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無顯著意義(t=0.328,P>0.05);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在統計學上均具有顯著性意義(常規組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t=3.737,干預組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t=2.045,P均
3 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為慢性疾病,病情多遷延反復,患者在治療前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緊張等負性情緒,影響患者的康復,另外此病癥狀以疼痛為主,發病時嚴重的疼痛影響患者的生活及睡眠,更加重了患者的負性情緒[3,8],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開展有針對性的護理工作是患者及早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的保障[9]。
由于頸椎病為慢性疾病,單純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臨床發現,治療結合有效的護理是保證患者康復的一個重要方面[6]。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情遷延反復及疼痛等癥狀,易造成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焦慮、煩躁、緊張等負性情緒,因此治療前護理人員需主動和患者溝通,及時緩解疏導患者的負性情緒,充分告知治療的效果及治療中的注意事項,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時有效的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療效,減輕患者心理負擔。高齡患者牽引前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有無合并癥,對于有心臟病史,高血壓病史以及腦血管病病史者,需患者病情穩定時才可以給予牽引,同時牽引過程中需監控患者的血壓、脈搏的變化[10]。患者針灸后應避免快速的旋頸動作,以避免椎體交叉處因椎動脈痙攣,出現供血不足或突然出血。患者在保持一個時間久了之后,要避免快速轉換,防止椎動脈供血不足發生暈厥摔倒。日常需避免頸過伸、過屈等劇烈運動,避免久坐低頭、長期伏案工作、長時間上網打游戲等增加頸椎壓力的動作[11-12]。
本研究中,常規組臨床總體療效為98.3%(59/60),干預組臨床總體療效為100.0%(62/62),兩組比較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意義,說明在牽引和針灸的聯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時,采用適當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提高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長時間的牽引可能加重頸椎病患者的病情[13],利用針灸能進一步增強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患者的癥狀,兩者聯用使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顯著增強,在患者進行針灸與牽引治療時采用適當的護理措施,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兩組評分變化比較,干預組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治療后兩組比較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意義,說明牽引和針灸的聯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時,采用適當的護理干預更能緩解患者肌肉的緊張狀態,增強局部血液供應,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狀況,進一步緩解了患者的緊張情緒。
綜上所述,針灸與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取有效的臨床護理,能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崢.針灸推拿配合中藥治療頸椎病8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6):23-24.
[2] 水根會,侯桂紅,王巧,等.非手術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護理體會[J].中醫正骨,2011,23(4):77.
[3] 黃燕,吳靜,謝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與心理護理[J].湖北中醫雜志,2012,34(12):60-61.
[4] 李全,李福安,盧堅.馬錢子藥膏改善頸椎病患者周圍神經壓迫癥狀:隨機對照306例效果觀察[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3(23):4531-4533.
[5] 劉朝瓊.針灸推拿治療頸椎病臨床護理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7):35.
[6] 羅漢華,張雪,郭友華,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本體感覺反射療法臨床療效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1(22):4293-4295.
[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8] 孫德利,陳大隆,倪承浩,等.針灸配合行為干預治療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隨機對照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6):399-402.
[9] 黃春蘭,陸青梅,黃連欣,等.頸椎病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焦慮、抑郁相關性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9):109-110.
[10] 鐘大勇,姜金玉,丁曉寧,等.脈沖射頻配合針灸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1):1015-1017.
[11] Diab AA,Moustafa IM.The efficacy of forward head correction on nerve root function and pain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a randomized trial[J].Clin Rehabil,2012,26(4):351-61.
[12] 徐衛東.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48-49.